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计算机技术培训课程范文

计算机技术培训课程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1-11 11:47:5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计算机技术培训课程,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计算机技术培训课程

篇1

关键词:远程教育;校本培训

当代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使人类进入网络时代,以Internet为主的网络技术正改变着人类社会传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近两年来,我镇积极利用农村远程教育资源,深入开展校本培训。在这里,谈谈我们的粗浅认识和初步的做法。

一、利用农村远程教育资源,开展校本培训的背景

从现有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活动的视角看,当今教师的继续教育已越来越受到重视。传统的培训方法为提升教师的素质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也逐渐地显露出了以下一些问题。

1.市、区级的大规模、运动式的教师集中培训,耗时费力,有时仅仅只是走过场。

2.学历进修、骨干班培训等周期较长,面授式的继续教育,工学矛盾较为突出。

3.缺乏互动、灌输式的台上讲、台下听,埋头做笔记的培训,收效也不容乐观。

二、利用农村远程教育资源,完善校本培训的模式

实施教师网上培训,不是简单地将培训课程搬到网上去,不是简单的教育载体、教育手段的变化,而是一场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随着教师网上培训的逐步深入,它对我们整个教育体系的影响将日益显现出来。

三、利用农村远程教育资源,落实校本培训的目标

我们的目标是:让全体教师通过农村远程教育资源接受校本培训,不断提高教育教学及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提升学校办学品位。我们将总目标分解为以下四个子目标:(1)使教师较为熟练地掌握现代教育技术。(2)使教师具有获取和利用教育信息资源的能力。(3)使教师具有大胆发表自己教育观点的习惯。(4)使教师具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

四、利用农村远程教育资源,进行校本培训的策略

1.利用校本培训进行网络、信息技术的学习

如何有效培训教师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有效地将信息技术和各学科进行整合?我镇几年来的实践证明,采用校本培训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1)对全体教师进行计算机的常识培训,校内自办计算机基本操作培训班。(2)分批组织教师参加省电教馆、区电教中心举办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班学习。(3)在校内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中,针对不同类型的教师我们提出了不同的培训要求。(4)我们还将信息技术培训与考核结果存入教师的个人教学档案,作为年度考核及聘任的依据。

2.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校本培训

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分三步走,即:建网――建立校园网;建队――建设一支掌握计算机技术的教师队伍;建库――建立资源库。按照这一模式,教师计算机技术培训应在硬件设备到位之后开始。然而,教师计算机技术的培训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等设备到位后再培训,漫长的培训过程就成为设备作为“摆设”的时期,这是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我们的策略就是将“建队”放到第一步,即在硬件设备还未到位、或未完全到位的情况下就组织教师开展计算机技术培训,使教师的思想观念、技术与时代的脉搏合拍。这样,一旦硬件设备到位,就能立即发挥其应有的效能。

五、利用网络技术,完善网上培训评估

培训制度不断完善之后,关键就是考核评估的环节要跟上。我们采用的评估办法是“两看一测一考核”,即:一看教师进入学校网站、教师论坛的点击率、发言率。二看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紧扣教材对网上资源的利用率、下载的数量和质量。这“两看”分别由信息处和教导处在平时每月或学期结束的检查中统计。“一测”是通过校园局域网根据学校培训的内容,定一个主题进行测试,看看教师是否都已经掌握。本学期,我们还组织适龄教师进行优秀教学设计的网上征集活动。“一考核”是结合教师上网研究、公开课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课堂教学的能力。

篇2

在上大学时,我有一个梦想,要成为一个计算机高手,但由于学校的条件有限,我没有学习计算机的机会。工作后,我一直从事物理学科的教学,直到1997年,我才如愿成为一名计算机教师。此后的几年间,我几乎花费了所有的业余时间来学习计算机技术。通过那一段时间的努力,2000年我调入宁夏灵武市教育局从事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以及教育城域网管理工作,并在随后的几年里参与了《宁夏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与测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宁夏版)和《宁夏农村远程教育工程技术手册》的编写。但我心里始终有一个遗憾,那就是没有接受过系统、规范的信息技术培训,没有在专家教授的指导下学习专业知识,从而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

2006年12月,已届不惑之年的我终于有幸参加了教育部-微软(中国)“携手助学”项目中的信息技术师资培训,成为了“携手助学”项目教育的受益者,在短短10天的培训中,我感觉受益匪浅,学到了许多的专业知识和新的理念,同时也完成了我向大师学习的宿愿!

培训课程中开设的《操作系统的安装、维护与管理》科目由微软认证培训中心(CTEC)优秀讲师讲授,主要讲授了操作系统Windows XP的安装、Windows 2000及Windows Server 2003的系统管理。在教学中,讲师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教学方式。这样可以利用教师和学员的互动探讨,学员的讨论练习,教师的总结归纳来帮助学员学习操作系统的安装、维护与管理。特别是讲师每天最后1小时的总结,帮助学员回顾当天学习的知识,建立整个学习过程中的知识结构,加深学员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为学员的学习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也为学员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方法。这样的学习培训,使我学习到了Windows 2000的强大管理功能,了解了Windows 2000及Windows Server 2003的资源管理方法和重要性,掌握了架设文件服务器、Web服务器及FTP服务器等操作方法,并在学习中更新了自己的思想和理念,为自己的今后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Office与教学活动和管理》的培训前,我感觉这个内容的设置没有太大的必要,因为我自己从事Office办公软件培训也有5年的时间,曾作为授课讲师先后在自治区及县市参与过上百期培训,自认为对Office软件还是比较精通。但通过这次培训中讲师结合行文的规范和流程、制作演示文稿的规律、电子表格使用的技巧,针对Word、PowerPoint、Excel的操作规律和技巧进行的详细讲解以及与其他学员的交流与互动,使我深入了解了Office软件的操作技能、操作规范和操作技巧,对Office办公软件有了新的认识,也切实感觉到我的Office操作能力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

此次我在各位信息技术师资培训专家教授的指导下,既学到了先进的操作技能、知识,又学到了新的思想和理念,使我对信息技术的技能和教学有了新的认识,使自身的提高和发展有了更多的可能。

篇3

 

信息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需要提高对信息处理应用技术的重视。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可以满足这一要求,可以有效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促进了工作水平提升。为进一步提高计算机技术在企业信息化中的应用,需要采取措施解决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计算机技术所具有的功能。

 

1 企业信息化分析

 

受市场体制改革影响,企业间竞争力不断增大,想要获得有利的地位,就需要在现有基础上,积极应用各项新型技术,并实现管理优化,争取提高各类资源应用效率。企业信息化管理,即通过现代化技术与管理方式的应用,实现资源的高效管理,且在企业内部形成网络化管理体系,提高对各项信息的分析应用,为各项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保证决策方案的合理性。而想要实现企业信息化管理,关键是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对管理理念进行更新,并调整管理方式,来提高管理效率。

 

2 企业信息化计算机技术应用现状

 

2.1 风险意识比较低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需要将网络作为载体,而网络具有安全性低特点,受外界各项因素的影响比较大,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在应用过程中势必会遇到各类风险,不但不会提高企业管理效果,反而会因风险而产生新的问题。现在很多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中,对计算机技术的安全风险管理意识比较低,大部分未设立专门的信息风险管理机构,导致工作所用各类信息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待发生安全问题后,往往不能及时采取措施处理,造成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

 

2.2 计算机技术更新慢

 

计算机技术对提高企业信息化管理效率具有重要意义,而现在很多企业还没意识到技术更新的重要性,此方面资金投入力度低,设备与技术更新速度慢。但是从市场环境来看,计算机技术更新迅速,想要适应市场发展要求,就需要从根本上来提高信息管理水平,增加计算机软硬件方面的资金投入。但是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此部分资金投入使得发展压力增大,很少会增大投入比例,现行应用的设备老化严重,所用信息安全隐患增大,对存在的风险防范能力比较低,很容易受外界因素的攻击,非法分子可以通过技术入侵,造成企业内部机密被窃取,产生巨大的经济损失。

 

2.3 技术人员水平低

 

想要实现企业高效信息化管理,要求管理人员可以掌握多种计算机技术,能够规范化操作各项技术软件,按照要求对各类信息进行有效管理。但是从现状来看,因企业对信息化管理重视度不足,虽然管理人员具有一定的计算机运用能力,但是在技术快速更新的背景下,已经逐渐不能满足实际发展需求。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并未对管理人员安排专业的计算机技术培训课程,导致很多管理人员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还停留在一知半解状态,不仅不能有效利用各项资源,还会造成资源浪费,阻碍了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提升。

 

3 企业信息化计算机技术应用方向

 

3.1 提高信息风险控制意识

 

计算机技术在企业信息化中的应用,想要提高对各类信息资源的应用效率,首先需要提高风险控制意识,转变传统管理意识,切实意识信息泄露对企业发展与管理的影响,从根本上转变管理意识。应结合企业发展现状,建立完善的技术管理体系,重点做好信息安全管理研究,并成立信息安全管理机构,总结以往经验,对各项专业技术进行深入研究,掌握各项可能会造成信息泄露的影响因素,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从根本上来提高计算机技术应用效率,提高信息资源的应用效果。

 

3.2 积极更新计算机技术

 

为提高企业生产所有信息资源应用的安全性,需要及时对计算机技术进行更新,避免外界因素对信息数据的攻击,减少信息的泄露,消除存在的安全威胁。

 

3.2.1 信息加密技术

 

对信息数据进行加密,并对不同人员设置权限,避免非本企业用户对企业网络数据的窃取,且可以预防不法分子对网络信息的破坏。

 

3.2.2 防火墙技术

 

利用防火墙将企业内部网络与外部互联网分割开,降低黑客攻击可能性,避免企业内部信息泄露。

 

3.2.3 漏洞扫描技术

 

网络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大大小小的漏洞,会对企业网络信息安全产生影响,因此需要定期对整个系统进行扫描,确定是否存在漏洞,并采取措施对漏洞进行修复,保证网络信息的安全性与完整性,避免被泄露。

 

3.3 提高计算机网络维护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需要以网络作为载体,为提高技术应用效率,需要加强对网络的专业维护与日常管理。应建立完整的网络管理制度,针对网络特征确定管理要点,并总结以往管理经验,对管理措施进行调整,保证管理维护工作可以顺利就进行。建立专业技术小组,主要负责系统的维护管理,日常工作时需要对企业内部网络进行监控,及时发现并阻止违规操作,避免人为失误造成信息损坏与泄露。且要根据不同信息种类确定维护方案,在规定时间内进行优化,消除存在的各类隐患,提高信息应用安全性。同时,为提高系统管理效果,还需要加强对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专业培训,帮助其进行技术知识结构的更新,可以满足技术应用实际要求,提高信息化管理工作质量。

 

4 结束语

 

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企业信息建设中,可以提高对网络信息的应用效率,但是基于网络环境风险大特点,为提高信息应用安全性与效率性,需要重点做好安全技术分析,做好网络信息安全管理,降低各项因素的影响。同时加强工作人员专业培训,改变传统管理意识,从根本上来促进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作者简介

篇4

关键词:外语教师;计算机与网络;语言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292-02

一、引言

互联网为全世界提供了信息瞬间交换和交流的平台。它不仅给人们带来了日常生活中交流的便利,而且为语言学习者及教师提供了丰富的英语资源和课堂活动素材,带来了教学的便利。网络辅助语言活动可以实现教师角色转化、给学生创造尽可能真实的语言环境、开展互动式合作学习、自主学习评估等。如何有效地将网络科技融入到课程学习中,外语教师网络辅助语言教学应用现状如何等问题已成为第二语言教学的重要课题。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问题

1、外语教师在利用网络提高自身英语技能方面有何经历?

2、外语教师对网络辅助语言教学的持何种态度?

3、外语教师网络辅助语言教学自我效能感如何?

(二)实验过程和步骤

本研究中的受试为101名于2010年10月19—22日在宁波万里国际学校参加浙江省年高中英语教师新课程教学能力展示与研讨活动的教师。受试年龄为25至39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采集数据,发放问卷101份,收回有效问卷77份,问卷回收率为76.2%。李克特LIKERT五分量表,该量表由一组陈述组成,每一陈述有“非常同意”、“同意”、“不同意”、“非常不同意”四种回答,分别记为1,2,3,4,每个被试的态度总分就是他对各道题的回答所的分数的加总,这一总分说明被试的态度强弱或他在这一量表上的不同状态。

(三)结果与讨论

1、网络辅助语言学习经历

由表1可见,92.2%的受试认为网络给他们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81.8%的受试认为自己通过网络学习,提高了英语技能。83.1%的受试认为,在计算机网络辅助英语课堂,注意力更加集中。84.4%的受试认为,网络资源给他们提供了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由此可见,在计算机网络辅助语言教学可以促使学习者集中注意力,营造自主学习情境。问卷数据显示,1/6教师对计算机网络辅助语言教学的效果持怀疑态度。原因可能是当前第二语言教师现代技术培训与现实需求差异所致。

2、对网络辅助语言教学的态度和认知

表2 网络辅助语言教学信念

由表2可见,受试者中约92.2%认为互联网提供了丰富的英语学习资源;93.5%认为互联网是帮助自己完成教学任务的有力工具;88.3%认为第二语言教学网站对外语教学有帮助。这些数据表明,大多数受试认为计算机和网络是语言教学中重要的辅助工具,将现代科技融入语言教学中是第二语言教学的必然趋势。不过,受试者中仍有14.3%对第二语言教学网站的有效性持怀疑态度,64.9%认为网络资源不能替代教科书。尽管互联网资源提供了大量的学习资源,但我们要提醒学生对信息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加以辨识,特别是由“非专业人士”的信息。

3、网络辅助语言教学自我效能感

表3 个人对网络辅助语言教学的态度

由表3可见,受试者中80.5%选择将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尽量多使用网络素材和在线活动,但仅72.7%自信能完全自如地将网络素材运用到课堂教学中;88.3%感到需要参加培训以提高网络技能,80.5%认为需要进一步学习如何将网络资源应用到今后的二语教学中。这些数据表明,多数外语教师在将计算机技术运用到课堂中尚感到准备不充分,自我效能感缺失。目前,尽管多数教师上岗前都曾接受过计算机技术培训,但限于软件、设备更新、培训课程设置、培训师资等原因,培训效果有待提高。

三、结论

互联网为教师提供了大量的教学研究资源和交际运用语言的机会,当教师带领学生在这浩瀚的外语海洋中畅游时,自己首先得学会游泳,信息时代、网络时代对外语教师的要求之高,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外语教师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作为一名外语教师,要跟上时展的步伐,必须努力学习并掌握在信息化时代交流、学习和研究的基本技能,努力学会如何获取信息并如何有效地筛选、综合这些信息,同时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在外语教学中的影响,根据教学内容呈现教学情景,使教学过程变得形象、生动、活泼,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为他们提供充分的练习机会,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水平。

Handelzalts(2007)指出,将教育科技注入学校环境有利于教师建立理论与教学的双向关系。学校与教育机构应给外语教师开设适当的科技课程,创设丰富多彩的科技环境,培训外语教师相关的能力,特别是在线交流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科技态度和信念,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到今后的教学中,使之真正为教学所用。只有这样,外语教师才能提高自身的科技应用能力,充分理解现代科技应用于教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今后更好地将科技与教学紧密结合。

参考文献:

篇5

一、ITTE的发展历史

信息技术与教师教育起源于“教育计算机化”(educmioncomputing)。教育计算机化就是要在教育系统或企事业单位的培训系统中运用计算机技术,其中也包括如何在教学和培训中运用计算机技术。

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50多种杂志发表ITTE相关的学术论文,很多期刊如theJournalofResearchOnComputinginEducation、Computersintheschools,以及EducationalTechnol—ogy。都会不定期地发表有关ITTE的文章。1983年,第一个致力于ITYE学术研究与实践的季刊Journal。fCom·putinginTeacherEducation问世,这是由“教育技术国际协会”(theInterna-tionalSocietyforTechnology.inEduca-tionISTE)下的一个兴趣小组出版的,这个兴趣小组由一批对计算机应用特别感兴趣的教师教育人员组成。1990年,首届美国rTTE会议在后来改名为“信息技术和教师教育协会”(SITE)的组织下召开/conf/site/)。SITE还出版JournalofTechnologyandTeacherEducation。其他的与“信息技术和教师教育”有关的期刊还有:JournalOflnformationTechnologyandTeachereducation,TechnologyandTeacherEducationAn-nual。另外,还有一些学科教育方面的专业期刊也会刊登与本领域相关的教师教育方面的论文,如JournalofComputinginMathandScienceEduca-tion和JournalofComputersinEarlyChildhoodeducation。教师教育方面的核心期刊TheJournalOfTeacherEdu-cation和ctioninTeacherEducation在1996年还出版了有关技术和教师教育方面的专刊。这一切都标志着ITFE作为一个分支学科正走向成熟。

二、ITTE的研究范型

对TITE的研究常见的有3种研究范型,分别基于经验理论、批判理论和解释理论,其中经验研究主要为定量研究,批判理论和解释理论的报告则倾向于定性研究,尽管在具体的研究中可能兼有定量数据和定性数据。这3种理论从不同角度分别对ITTE研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经验理论

经验理论,也叫经验主义,或称实证主义、后实证主义或逻辑实证主义。它认为,科学的方法是研究人类行为的唯一正确的方法。许多研究者们从经验角度认为外部客观世界是可以被认识、被量化的。验理论对lITE研究的主要贡献在于:

(1)提供有关计算机在学校中使用情况的精确描述

如Becker(1986年、1991年、1994年、i999年)的一系列工作就展示了计算机在学校中应用的发展过程;

(2)了解教师教育方面实际的技术应用情况

如由InternationalSocietyforTechnologyinEducation(Moursund&Bielefeldt,1999)所承担的对美国416个教师教育机构所进行的调查。

这些调查研究激发了人们对于与计算机相关的课堂实践方面的研究兴趣。但是,经验主义研究者们也已经认识到,单纯使用经验调查,即使方法正确,也会导致研究者们得出不完全或片面的结论,因为经验理论所基于的从样本推广到普遍的归纳法本身就很容易发生问题。

2.批判理论

批判理论是经典理论的延伸,其关注的是对生产因素的考虑而不是对生产工具的控制:这些理论的倡导者认为,在现代社会中事物之间都是相互关联的,一个群体的获益是以另一群体的损失为代价的。例如,对报纸和新闻行业有控制权的阶级会将该阶级的观点强加给其他阶级:可以说,批判理论学家一般都是理想主义者,他们尽其所能去发现偏见、不恰当的权力关系,以及其他种类的统治和压迫关系,他们认为教育技术学者们应该更关心一些本质性、重要的、前瞻性的和有关精神的研究问题.包括社会关系、女权主义、流行文化,以及教育技术与语言、视觉,人种、资本、军事、政治、伦理以及生态之间的天东、(Nich01s&AllenBrown,1997)批判理论对ITFE研究的主要贡献在于:

(1)思辨盲目的计算机教育应用对教育的伤害如Apple(1991)详细讨论了教学作为一种专业技能会不会因技术进步而发展强大,他指出,如果按照现在的趋势发展下去的话(指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学技能将会消失,因为教学被重新定义成了一种旨在保证计算机正常运行的管理性工作,是计算机而不是教师在向学生传递特定的技能和知识;C.人Bowers(1998)在题为“用20世纪的机器教19世纪的思维模式”这篇文章中更进一步指出,计算机技术是由主流文化所创建的,其所代表的是文化中强势组织的利益和价值观念;例如,正是由于商业需要那些具备一定基础知识的工人去学习某种类型工作所需的技能,于是,计算机就被用于传授这些技能而不是帮助学生发展自我决定的技能(自我决定的技能可以使工人发现自己的兴趣,而与雇主利益发生冲突)。

(2)反思因技术进入教育领域而带来的诸多不平等现象

如教育软件中存在的性别问题(Chappell.1996),弱势群体在技术教育环境中被忽视的现状(Chisholm,1998)等。这些研究成果都可以直接用于教师教育,使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进行这方面的纠偏。

批判理论研究是意识形态的,所采用的方法多种多样,如Monke(1997)运用案例研究方法,详细研究了Iowa的DesMoines公立学校的技术应用问题,揭示出技术推广对教师和管理者的重要意义以及其中所隐含的巨大花费:Chappell(1996)采用内容分析法研究流行数学教育软件中所存在的暴力竞争数量和性别表示问题;Robinson、Wiegmann和Nichols(1992)采用社会文化研究方法来评价教学材料;Francis(1996)结合教学设计技术改革微格教学法。技术在教师教育中的应用很多方面都将得益于这类批判性思维。

3.解释理论

解释理论与心理学建构理论相关,通常归入定性分析。解释理论研究方法的基本观点是:社会科学无法找出关于人类行为的普遍真理,真实总是局部的、短暂的、并且是有条件的,社会科学研究结论的真实性无法做到永恒不变或永远正确;解释理论对ITTE研究的主要贡献在于:

(1)重视案例研究和专业实践性论文

因为解释理论认为,所谓真实性是由不同类型的人来构造的。因此,对一些人来说是真实的,但对另一些人可能并不真实。案例研究和专业实践性论文因为提供了丰富的相关情景描述,而成为有价值的知识源泉。读者不应该把研究论文作为真理的普遍反映形式,相反,应该把它当作是作者关于特定环境下事件的主观性描述。因此,读者可以根据自己所处的具体环境来决定哪些信息对其来说是有用的。

(2)倡导“参与性研究”

参与性研究(Heron。1996)包括参与行动研究以及一些其他形式的研究,这些研究消除了研究者和参与者之间的差异。在参与性研究中,只有参与者,没有主体。参与者能够在每件事中扮演积极的角色,从研究的设计开发,到数据的分析报告等等。解释理论为教学设计研究在研究型大学的正名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此之前有关教学设计的研究在这些大学并不被视为是研究。

(3)拓宽了研究成果发表的形式虽然传统的研究论文,那些具有详细的实验设计、过程描述和对研究问题认识的论文,仍旧是最普遍的成果报告形式。但是,如今许多其他的报告行形式也开始被广泛接受,例如故事性叙述的案例、一段视频、一个简短的故事或剧本、一个艺术作品(如雕刻或绘画作品)。同样是案例研究法,解释理论采用的可能是“非虚构的教育故”事”形式。

采用上述3种范型对ITTE的研究,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得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结论;我们在进行ITTE领域研究时应该根据所从事的工作和要达到的目标,综合运用各种研究范型。

三、ITTE研究范围

我们根据一些ITTE的综述报告和有关的论文,将迄今为止的ITTE研究归纳为如下的7类:

1.现状调查研究

如前面提到的Becker的一系列工作,主要就是研究在教室里运用计算机的情况,从1986年开始几乎每5年的一份报告,展示了计算机在学校中应用的发展过程。Be&er发现将计算机整合到课堂教学是一个痛苦而缓慢的过程。

在美国有关ITTE现状的诸多报告中,最著名的是国会技术评估办公室(thecongressionalOfficeofTechnol-og''''gAssessment。OTA)在1995年所委托实施的一系列专门关于技术和教师教育方面的调查,研究发现大多数学校在培训职前教师使用技术方面做得很不够。

2.相关政策研究

政策研究主要是研究各个教育管理机构应该制定什么样的政策,从全局角度对一些已发现的问题提出处理方案。Robinson(1995)关于ITI''''E与英国国家课程体系关系的论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从国家层面上论述了政策问题:对政策方面的研究还可以以教师的反馈为基础来提出一些发展性建议;Fisher(1997)访问了克罗拉多州287名使用技术的K—12教师,询问他们认为在职前教育项目中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另外一个通过专家调查法进行政策和过程研究的项目由Herring{1997)主持,内容是关于如果在远程教育中鼓励建构主义教学,学区应该提供哪些方面的支持。Herring选择了12个全国知名的专家,这些专家都因为采用建构主义方法运用技术而闻名。Herrings研究的结果以及其所采用的方法和策略为我们创建基于建构主义的远程教育奠定了基础。

3.师生态度研究

Brownell(1997)在对1990年到1995年Iq''''rE研究的述评中选择了28个研究,发现很多研究都涉及态度的研究,这包括调查、了解师生对于在学校中使用技术的态度,以及经过技术培训之后,态度是否转变方面的研究(参见Willis和Mehlinger,1996年对这类文献的综述)。大多数调查研究都显示,教师们对于在学校中使用技术持积极态度,但是他们对在教室中使用技术并不自信,而且也认为教师教育并没有教会他们创新地使用技术。Laffev和Musser研究还发现,一些师范生认为教室中的技术会干扰师生之间的联系;

4.教学应用研究

对态度研究存在一种批评,认为我们不需要去了解教师对技术是否有积极态度,我们更需要的是如何促进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技术的典型案例。OTA(1995)的报告中也提出,未来应该注意发现、研究和宣传教师教育中有效技术整合的好的案例。在这方面,基于解释主义的专业实践性论文为我们提供了很多信息。如Woo&ow(1998)的论文阐述了准备教师在教室里使用技术的常见问题,其专、Ik实践论文是基于K—12学校和大学合作的四年经历而写成的:

5.培养方案研究

由于很多研究发现教师职前培训在技术教育和技术准备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因此许多文献也介绍了将技术应用于教师教育课程的优秀解决方案。如Stuhlman(1998)介绍的路易斯安娜州立大学在这方面所做的工作:案例+实习,以及Thompson、Schmidt和Hadjiyianni(1995)论文所描述的在Iowa州立大学一个研究生辅导一位教师这样一对一式的培训方法。也有一些论文详细介绍了如何采用教学设计技术设计教师培训课程(Brush?1998)。

6.总结和反思

ITTE方面还有一部分论文是对以往研究工作中的各种改革性措施进行描述和总结,如Boehmer和Waugh(1997)对远程学徒式教学项目的研究,Goldman和同事(Coldman和Bar-ron。1990;Goldman,Ban''''on和Wither-spoon。1991)对如何应用超媒体技术于教师教育的案例研究。更多地总结和反思来自参与改革实施的教师,Al-berta大学(Gibson和Hart.1997)的一组教师就发表了一些与其经历相关的研究。教师们说,在实施改革前的准备工作是不充分的,对技术的潜力认识不足,直到进入实施阶段才有所领悟。类似的有关在教室中尝试使用技术的经历方面的报告,都是非常有用的。

7.计算机辅助教师教育研究

有关运用计算机技术支持教师培训方面的产品开发和试验也是ITTE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这包括创建多媒体或基于WWW的教学软件包,建立实施教师培训的计算机环境(Jin,t997:Robin和Miller.1998),研究计算机模拟/Strang1995)、交互式视频光盘(Cennamo、Abell、George和Chung,1996)、远程教学(Boone,1995)、电子会议系统(Harrington和Quinn—Leering,1996)、电子邮件(Johnson,1997)以及教学网站对教师技术教育的促进作用,以及对教学效果的影响研究。这些研究结果反映了特定计算机技术对教师培训的作用.也为在教师培训中以及在教师教学中充分而有效地运用各种信息技术提供了依据。

从未来发展来看,促进ITYE经验交流和资源共享,创建优质的教师技术教育环境将是未来的这一领域的主要工作。

四、几点说明

本文简要介绍了教育技术的一个分支学科:信息技术与教师教育研究领域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基本数据来源于《教育技术研究和发展》杂志(EducationlTechnologyResearch&Development)1999年第4期中Willis,Jerry.Thompson和Ann.Sadera。William所发表的文章:Researchontechnologyandteachereducation:cur-rentstatusandfuturedirections。这篇文章的中译本将出现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出版的《当代教育技术系列丛书》的《研究、方法和策略》分册(缪蓉,赵国栋主编)中。原文提供了更为详实的资料来源和分析,本文是在那篇文章的基础上,根据我们对这一领域的认识,重新进行了归纳整理,增加了对研穷内容的分类。

篇6

关键词:职业技能培训;高级网络管理员;课程开发

随着中国电子政务、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以及计算机

网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加入到使用计算机网络的队伍中,高素质的网络管理人员就成了政府和企业急

需的人才。高级网络管理员培训势在必行,其课程的开发定位,有利用从事网络管理和服务或有意从事此工作的劳动者通过参加技能培训,快速掌握网络管理技术和网络信息安全知识,提高网络管理和信息安全技能,成为网络管理和服务高级技能人才。

一、网络管理人员需求分析

据一份针对国内500多家重点企业的调查显示,虽有98.6%的企业已经接入互联网,83.7%的企业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但企业

网上的应用重点,主要是集中在产品服务信息、企业新闻以及收集客户信息等较低的层面。据相关报道,目前我国的信息化建设正处在初级阶段,其中有占八成的企业,其信息化发展面临着网络应用人才缺乏的困境,市场急需大量从事网络开发、组建、维护及管理的高级网络管理人员。

目前,用工市场需求反映,网络管理和服务技能人才需求主要体现以下三个方面:

1.政府机关信息化管理和大数据工程的实施,急需大量网络管理人才。自政府实施数字化工程以来,据不完全统计,如今政府搭建的网站数量,全国已不少于15万个并逐步形成网上办公,从

业人员总需求数量较大。

2.企业电子商务需求量猛增。目前全国已有企业网站300多万个,今后企业网站增长速度还将大幅度提升,未来从事企业信息化工作的网络管理人才将不少于100万人。

3.现有媒体的网站和商业、专业性质网站对专业人才的渴求更是迫不及待,网站今后的发展更加需要专业的人才来开拓。

作为珠三角地区,数字化工程的推进,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对网络管理人才,特别是高级网络管理人才需求更加迫切,急需培养一支能从事网络开发、组建、维护及管理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二、高级网络管理员课程开发依据

国家职业标准及职业岗位说明职业标准:2002年11月,我国正式颁布了网络管理员职业的国家标准,为劳动者从事该职业提供客观、规范、统一的从业依据和资格要求。对于提高劳动者素质,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设,促进稳定就业起到重要作用。网络管理员就是保障网络(包括因特网、局域网、广域网和其他数据通信系统)正常运行,通过网络实现信息共享(如,公司员工可以共享打印机、传真机等硬件或软件)的职业。在故障发生时,能够迅速定位和排除错误,设计、组装、管理和维护企业内部计算机网络,提供计算机技术咨询与支持,以保证企业信息安全。

高级网络管理员岗位说明:是指从事计算机网络运行、维护工作,并能承担监督、管理各种已有网络的维护与管理,以确保网络中各服务器、网络设备和用户主机的正常运行,以及网络通信的畅通。负责企业中各种网络应用系统的部署、维护与管理,确保所管理的网络系统全天候正常运行,不出现大的问题,如,不能出现长时间中断,更不能出现长时间的网络瘫痪,当然用户提出的应用问题也不能长时间得不到解决。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只定义了网络管理的5项功能:网络配置管理、网络故障管理、网络流量管理、计费管理和安全管理。目前安全管理则已自成体系,并且变得越来越重要了。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德国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在1999年制定《框架教学计划》所决定的一种新型的职业培训教学课程体系和先进的职业技术培训教学法。对传统的教育理念的根本变革,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兴趣,积极主动地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因此行动导向型教学法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不只用脑,而且是脑、心、手共同参与学习,提高学生行为能力的一种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特点体现在三个方面:

1.在学习内容上,根据教学目标分类要求,形成以培养职业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为目标的新课程结构――学习领域。

2.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互相合作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共同参与,共同讨论,共同承担不同的角色,在互相使用的过程中问题最终获得解决,学生参与问题解决的整个过程。这样学生既了解总体,又清楚了每一具体环节的细节。学生积极的参与,在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下,取得成果之后的喜悦等。教师的作用发生了变化,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成为一个咨询者、指导者和主持人,从教学过程的转变以往讲授为主,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并对教师的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控制过程,不控制内容,只控制主题,不控制答案。

3.在教学方法上,行动导向型教学使用了一整套可以单项使用,也可以综合运用的教学方法。如,卡片展示法、角色扮演法、案例分析法、任务驱动教学法、项目与迁移教学法、校企协作教学法等。

我们主要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方法进行课程开发,并采用任务驱动、案例分析、现场教学、校企协作和实操训练的方式进行教学。

三、高级网络管理员课程设置方案

课程开发采用工作岗位任务分解模式,根据“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为依据、以能力为本位”的指导思想,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就业需要―确定岗位―确定能力(技能、技术)”的基本原则。每个职业岗位能力可以分为个人能力(责任意识、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等)、关键能力(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创新能力等)和技术(技能)能力。工作岗位任务分解模式是把职业岗位要求的高素质和高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任务,设计成一个贯穿学业全过程的链状课程,即工作岗位任务分解课程。以问题为中心的科目课程培养职业需要的基本技能和关键能力,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课程或训练课程培养职业需要的专门技术能力。工作岗位任务分解课程是根据某一职业岗位或某类相近岗位工作能力要求而设置的一组课程,该课程组中的职业技能课、职业技术课及职业岗位综合实训课之间的联系如图1所示:

图1

高级网络管理员岗位课程培养目标是培养技能型的高级网络技术人才,使学生既具备现代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同时掌握网络组建、网络管理与网络安全的基本技术(技能),又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主要从事各行各业计算机软硬件安装、调试与维修;网络系统的配置、管理和维护;网站的开发、管理和维护等岗位工作。高级计算机网络管理员岗位课程相应的课程设置如图2所示。在课程设置上,坚持应用能力“宽窄”结合的方针,按照“学习网络”“使用网络”“组建网络”“管理网络”的学习过程设置课程,使学生逐步深入掌握网络知识,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网络应用能力。同时,适当兼顾其他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高级网络管理员课程培训内容主要包括职业道德、基础知识、工作技能要求及相关知识。课程设置包括以下内容:

图2

职业道德包括:基本知识、职业守则。高级网络管理员要做到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学习职业守则做到:遵纪守法,尊重知识产权、爱岗敬业,严守保密制度、爱护设备;团结协作。

基础知识包括:电源系统基础知识、空调系统基础知识、消防系统基础知识、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网络基础知识主要有:数据传输与通信基础知识、网络体系结构基础知识、网络设备基础知识、网络管理基础知识、网络应用基础知识。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的英语专业术语及相关法律、法规知识有:知识产权的相关知识、劳动法的相关知识、国家有关信息网络的法律法规。

工作技能要求及相关知识按照高级网络管理员工作内容及技能要求,课程培训内容包括以下相关知识,才能达到培养技能型的高级网络技术人才目标。

教学大纲及课程安排采用新型教学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教师一边演示,学生一边模拟实操,以培养学生掌握实际操作能力为目标,并结合企业网络运用实际案例进行授课。具体教学课程安排如下:

采用理论讲授与实训课程4∶6比例组织授课。

跟岗实习。通过到学校的中央机房观摩学习,真实了解网络组建,并分批安排到计算机网络集成及开发公司跟岗实习,采用师傅带徒弟方式学习和训练网络组建及日常维护的经验并参与解决工作遇到的实际问题,积累工作经验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将学习的知识与实际工作岗位需求对接,从而使学生通过技能培训更快地适应网络管理员岗位技能要求,成为企业急需网络管理技能人才。

四、课程开发的改进思路

职业培训专业课程的开发围绕素质教育和技能的培养为中心,构建双线齐进的教学模式,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通过培训结业后学员及使用单位的跟踪调查,共回访约20名学员和5家企事业单位,对培训后的课程评价,总体反映良好。同时提出本培训课程存在以下问题需要改进:课程通用性强,但与岗位对接性不够,培训教材实用性有待加强;对于从事集成组网岗位的可否提供操作手册和工作流程;对于从事单位网络维护的希望课程提供常见故障排查手册,以便于日常实际应用。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课程开发中,将从以下方面

改进:

1.进一步明确课程开发定位。以区域市场为导向,以行业为依托,以“双师”素质教师为保证,使职业培训课程培养目标定位准确,专业理论知识够用。

2.加强培训目标与岗位对接。紧扣社会实际岗位能力要求设计教学内容,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实施“订单式”培养,突出职业技能培训实训应用特色。

3.突破教材的局限性,解决职业标准的置后问题。

4.以职业鉴定与用工单位使用评价相结合,采用学生就业跟踪机制,不断收集企业用工评价完善教学内容和操作手册。同时,培训课程实施过程中需要教师结合实际,培养学习能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统一。

参考文献:

[1]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国家职业标准・计算机网络管理员,2008.

[2]李希敏.高职“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6.

[3]张六成.高职高专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综合改革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5.

[4]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中国中小企业互联网应用状况调查报告,2011.

[5]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中国中小企业网络营销调查报告,2011.

篇7

关键词:教师 现代教育技术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5.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b)-0103-02

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有着很大的影响,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否充分的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而提高教学的水平和质量是教育界比较重视的问题。现代教育技术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师的素质,推进教育的良性发展,因此,我们要及时的对教师进行教育技术的培训,进而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1 浅析现代教育技术培训

在网络得到充分发展的今天,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具有主导作用,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和教育思想的改进都应该以教师为基础进行贯彻实施。教育技术手段和教学观念在教学的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能够真正的反映出教师的职业特点。教师的教育技术素质基本包括扎实的现代教育理论、优秀的教学设计能力以及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力。教育技术培训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能够有效的深化教学改革,进一步的提高教学质量。我国的教师培训起步较晚,发展相对比较缓慢。世界上其他的发达国家,比如美国、法国和英国等,通过立法的形式建立了符合本国国情的教师在职培训制度。我国的教育培训机制还不规范,并且我国的职称评聘制度使学校教师继续教育问题变得更加的严重。在知识不断更新的社会现状下,学校要不断的加强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进而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增强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积极性。

2 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一定的教育管理人员

教育管理人员主要是指直接对教学进行主观的领导或者是工作人员,我国很多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中的受训主体是一线的教师,没有包括教育管理人员。对于我国现有的教育制度来说,教育管理人员对教师有着很深的影响,例如一些学校的主管和领导会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所使用的媒体进行限制。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育管理人员对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教学手段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那么会对教学效果产生负面的影响。另外,有一些教育管理人员之前的工作就是教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也有一定的了解,因此,他们能够在培训的过程中深刻的体会现代教育技术,对以后的管理工作也有着较为积极的影响。

2.2 培训的形式比较单一

我国很多的学校在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过程中一般都采用集中授课的形式。这种方式能够使大量的教师在短时间内接受培训,但是集中授课的时间比较的短,包含的内容比较的多。另外,考核的形式也比较单一,以至于很多的教师在短时间对知识没有一个系统的掌握,不能使培训达到其原有的效果。教育技术培训一般都采用讲授与自主复习的模式,这种模式不能有效的发挥学习者的主体作用,仅仅注重教师的讲授,导致技能性和实践性的知识得不到很好的传授。所以,很多学习者在听完课之后,没有自己的收获,对实际的教学活动没有特别大的帮助。

2.3 缺乏应用培训

我国教学技术培训的大多数内容都采取模块化设计,把所要讲解的内容分为独立的模块进行授课,其中包括基本理论模块和技术应用模块。技术应用模块比较注重技术的培训和学习,主要讲授应用软件的使用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技术应用策略的培养,进而导致技术培训和理论培训不能进行有效的结合。在进行理论模块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忽略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对学习者进行一味的灌输。学习者在讲解过程中的参与度不高,导致不能对所学理论有一个深入的了解与记忆。

2.4 评价的方式过于简单

培训后的评价能够对培训结果进行全面、客观的判断。如果在培训之前就把科学的评价方法告知学习者,那么能够有效的提高后期的培训效果。我国教育技术培训过程中所采用的评价方法过于简单,不能对培训效果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一般情况就是在培训结束之后采取上级操作或者进行笔试等方法。但是这种形式不能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进行客观的评价,也不能有效的测试出他们的真实水平。

2.5 培训方案比较单一

学校的人员构成比较的复杂,年龄的层次比较多,学科之间也有所不同,因此这种情况不适宜采取统一的培训方案。例如对于一些艺术类专业的教师来说,他们需要教学中模拟或者演示教学内容的的技术。对于教育类的教师来说,他们已经对教育教学理论有了充分的把握,那么在培训的过程中,讲授者就应该简化着一部分的内容,另外还要将信息技术水平不同的教师分开培训,接受能力差的教师和接受能力强的教师也要进行非开授课。

3 改进的策略

3.1 将培训课程和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

传统的教学方法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并且不适合运用于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虽然传统的教学在方法上有一定的不足,但是将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用到培训课程中,不仅能够获得较高的效率和效益而且也能够使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现代教育技术的优点,进而掌握其操作方法。所以现代教育技术在培训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能够有效的促进培训课程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例如大唐镇中开展的多媒体教室的培训工作,学校首次将多媒体设备运用到教师培训的工作中去,其中许多年长的教师也跃跃欲试。首先向教室们介绍了相关的多媒体设备,其次向教师普及了常用的计算机知识,结合着先进的信息文化技术对教师进行了关于教育技术的培训,使教师在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接受了现代教育技术培训。

3.2 强化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意识

行动在意识的指导下才能有明确的计划和方向。首先教育管理人员和教师要对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性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进而才能主动的将教育技术运用到教学工作中去。其中一些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不足,将教育技术看成是技术或者设备的使用,对教育技术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另外,没有专业人员对教师实施正确的领导,进而导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对教育技术进行合理有效的运用。如果想要进一步的加强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进而将现代教育技术充分的应用到学校的建设中去,就需要进一步的培养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3.3 使用分层培训的方案

在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的过程中,根据教师的学科背景、信息技术水平和年龄等方面,设计出适合不同教师的培训方案,充分考虑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对于年龄相差较大的教师来说,他们在接受能力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培训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慢班和快班的分层教育。对于科学不同的教师来说,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科进行分班教学。对于信息技术水平存在差异的教师来说,可以采取初级班、中级班和高级班的方法进行教学,从而使学习者在符合自己情况的环境下学习,能够加快学习的效率。另外,统一水平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还能够相互交流,进而促进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3.4 使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能够有效的保障培训的效果。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学习者有一定的激励作用,同时还可以调节培训的过程进而支持后续的培训环节。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主要是指评价方法、评价主体和评价客体的多元化。首先评价主体要在改变以往的单一主体的评价方法,进一步的建立受训教师自评、受训教师互评和授课教师评价等评价体系。另外,在评价的过程中,评价的主体不仅要包括学习结果而且还要包括学习过程。过程性评价是在培训的过程中对学习者进行评价的方式,能够对学习者的学习起到反馈作用。过程性评价不仅关注培训的最后结果,而且也关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是采取过程与目的并重的方法。

3.5 发展混合的培训模式

在培训的过程中,受训教师的学习状况具有学习能力强、时间紧和任务重等特点,我们要进一步的发展灵活多样的培训模式,在最大程度上改变单一的授课模式。面授是学习者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主要方法,它能够高校系统并且全面的将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和技能进行传授。学习者对于技术的掌握必须要建立在亲自实践的基础上,如果对现行的培训模式进行改革,将受训学员和授课教师建立联合机制,那么能够对学习者教学过程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实行经常的、长期的指导,进而会让学习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与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另外,我们还可以建立网络学习共同体和专题网站来实现学习者的在线学习,进而提高教学培训的效果。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意识都比较的强,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积极的与授课教师与学习者进行交流,及时发现学习过程中的不足,进而增强学习的效果。

4 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实际案例

天津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是青岛一所外贸类的职业院校,其中开设有商务英语、国际物流、货运、市场营销和国际贸易等专业,专业的类型包含了外贸行业的主要领域,为我国的进出口公司输送了大量的人才。教师的学科背景都比较的接近,教师队伍主要是由文科专业背景的教师组成。近几年,学校对教师关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和运用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将计算机技能培训和现代教师技术作为了培训的主要内容。

为了进一步的了解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结果,及时发现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学院对培训的结果进行了分析,并对其进行了总结。首先培训的内容不能满足所有教师的需求,由于参与培训的教师在年龄、专业和计算机技能当面都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很难满足教师的个性化需求。培训过程会出现一些教师很轻松而一些教师很吃力的现象。这种现象表明培训的课程设置不合理,没有取得最佳的培训效果,这就需要我们按照上述的方法进行分层教学,对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其次没有形成统一有效的培训效果评价机制,很多最初的时候积极性比较高,但是随着培训的开展,教师的参与度直线下降,这种情况直接影响到了培训的效果。很多学校的培训工作都处于探索的阶段,因此,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和培训制度,教师缺乏统一思想的认识。最后由于教育培训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导致培训的形式比较的单一,缺乏合理的组织。我国目前的教育技术培训主要是以面授与辅导为主要的方式,但是行政人员和教育人员的工作在性质上有一定的差异,因此,难以保证培训工作的的统一进行。通过实践证明,教师的培训工作能够采取分散的授课方式,将网络授课、面授和讲座三种授课形式进行结合,并灵活的选择学习的地点和实践,进而激发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5 教育技术培训的实践效果

5.1 组织计算机方面的应用比赛

授课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而且还是扩展和创造知识的过程。为了进一步的提高北京市高校教师网络技术和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并且促进教育技术的深入普及,北京市举办了多媒体教育软件大赛。奖项分别有网络课程和多媒体课件两大类,并从20多所高校中收集到了400多件参赛作品,并从中评选出优秀获奖作品。在大赛不断开展的过程中,主办方及时的发现大赛中发现的问题并对其进行的修改,并在此基础上把PPT多媒体课件纳入了参赛的项目,这不仅提高了教师制作PPT的热情而且也促进了PPT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5.2 制定科学合理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实施规划

对于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如果要继续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能力,就必须要在教育技术的应用方面努力,制定合理有效的实施规划。首先要制定教学应用和技术培训方面的目标,促进北京市高校教师将教育技术深入的应用在教学实践中去,进而促进教师的教学能力。其次制定多媒体课件制作的行为规范,为了能够有效的提升教师在应用方面的能力,教育中心对《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规范》的指导用书进行了多次修改,以此来提高教师的课件制作水平。

5.3 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运用

现代教育技术如果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的运用,那么就能够进一步的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进而加强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促进课堂的现代化发展。例如在讲解机械图的过程中,运用具体的实验更能体现课程的特点。机械制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进而能够正确的分析机械工程图。还可以通过二维图像或者三维图像整合等多媒体技术,采用模拟形体的组合与切割过程,进而使学生能够直观的进行学习。使学生在对所学知识有一个直观了解的基础上,对二维投影进行讲解,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的了解机械的构造,实现教师与学生的良好沟通。

6 结语

教师的现代化教育技术培训能够使教师充分的利用教育技术来进行教学的改革,进而适应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与新的教育理念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将应用教育技术充分的运用到教学环境中去,才能够进一步的发挥教育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更好的提高教学效率。学校要将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使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进而形成教师自觉学习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氛围,确保教育工作健康、有序、协调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庞静,王咏.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技能培训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0(20):86-88.

[2] 王辅君,王蕾,年欣.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J].华人时刊(下旬刊),2013(10):103-105.

篇8

论文摘要:在教育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怎样提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绩效已成为教育界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从分析高校教师的特点入手.结合网络教学平台的优势与功能。讨论了在培训中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策略和应该注意的问题,期望为高校教育技术培训提供一种新思路。

在教育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高校对校园网的投入力度不断增大,教育信息化的硬件建设已经基本形成规模。人们开始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探索如何应用技术来促进教学改革。对教师进行教育技术培训能尽快提高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使广大高校教师迅速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更加主动地投入到新时期的教育变革中去。当前,各高校的教育技术培训都在自行探索,培训的方式各有不同,培训质量与效果也参差不齐,并在培训的实践中遇到了不少问题。笔者根据高校教师的特点,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对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内容和方式进行了新的探索。

一、高校教师的特点

在教育技术层面上,高校教师普遍具有以下特点:

(一)年龄结构和教育技术学习能力差异较大。高校教师在年龄结构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有的是具有几十年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而有的则是刚刚从学校毕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从技术学习的角度分析,不同年龄阶段的教师,学习难度是不一样的。年轻人较容易接受计算机技术,掌握也更快,而年龄较大的则在技术学习方面相对较慢,特别是有些老教师,由于思维定型,很难接受新技术的思维方式,学习起来更加困难。

(二)普遍重视科研和学历进修,对教育技术接触不多。高校教师的工作包括学科教学和科学研究两大部分。高学历、高职称始终是教师工作能力、工作业绩、工作成就的象征.因此,教师们自我支配的时间多用于做科研、修学历、评职称,而接受培训的时间和机会就很少。不知道如何将现代教育技术结合到平时的教学中。

(三)教育技术能力基础参差不齐。基于知识背景和任教学科的不同。高校教师应该可以分为两大类别:第一类是高等学校普通专业教师,即非教育技术专业出身.只具有很少的教育技术相关理论、技术和实践经验.几乎没有参加过教育技术类培训的教师。第二类是高等学校教育技术相关领域教师,他们具有学科教学经验和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知识,愿意从事教育软件设计和网络课程设计等工作。

如前所述,由于高校教师自身情况的不同,对于教育技术的培训的需求也就存在很大的差异。要平衡这些差异,不仅需要灵活多样的培训内容和形式.而且需要在培训方式上有所创新。因此,我们有必要探索一种真正适合高校教师培训的有效方案。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采用网络化方式,不仅适合高校教师的工作特点,而且有利于适应当代信息资源的快速更新,充分有效利用网络的丰富资源。笔者选择了南京易学教育软件有限公司开发的天空教室网络教学平台作为示范。

二、网络教学平台的特点与优势

网络教学平台是基于web的集学生管理、课程管理、在线交互、测试与考试等为一体的网络教学系统,包含了管理、资源、交流、答疑、评价等方面的内容。对于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网络教学平台具有以下特点,这些特点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

(一)强大的课程管理功能实现课程内容的模块化,受训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学习内容。指导教师可将培训的课程根据受训教师的需求进行有机的设置,按照需求的不同设置不同的层次,每个层次具有独立完整的教学内容、交流平台和评价体系等。受训教师则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相应层次的培训内容,并与自己相同层次需求的教师交流学习.通过该层次的测试与考试等内容进行评价。

二)完整的用户管理功能实现对指导教师、受训教师的网络管理。就指导教师而言,该平台的一门课程中设置一名课程负责人,课程负责人可以添加若干名课程的辅助教师共同担任课程的教学工作。这样一来,可以实现多名指导教师共同参与培训课程中不同的内容的管理与支持,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网络教学的质量。对于受训教师的管理.指导教师可根据受训教师按照学习层次的不同进行分组,每一组受训教师的情况趋于相似,这样指导教师可以根据受训教师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与指导。

(三)多样的交流版块为指导教师和受训教师搭建交互平台。该平台中开设了五种交流版块,分别是:讨论版块,该版块中的讨论分为师生讨论和生生讨论两种;Blog版块,指导教师和受训教师均可以在自己的博客进行学习心得和体会的展示与讨论:聊天版块,这是一种同步交流的版块,实现师生、生生同步互动:邮件版块,参加课程学习的教师与学生在系统中都拥有一个平台内的邮箱,可以通过邮件的形式进行互动;答疑版块,学生提出问题,指导教师进行回复,可实现同步和异步答疑。

篇9

一、研究背景

1992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定义为:“信息素质是人能够判断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且能够对信息进行检索、评价和有效利用的能力。”对英语教师来说,信息素质主要是指能把英语的教学过程当作是外语信息和文化信息的收集和处理,以及对学生传递和交流这些信息的过程,并且能运用一定的信息化技术,比如说多媒体技术、流媒体技术、微课制作技术等,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起到优化英语教学的效果。2012 年 3 月,教育部正式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工作方针为:“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全面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创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及信息化时代的来临,英语教师除了符合上述要求、具备上述素质外,也要具有信息素质。具备了相应的信息素质,他们的各种能力和知识才能更好地服务于英语教学,使大学英语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我国英语教师信息素质现状及原因分析

通过对高校英语教师的信息素质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目前我国高校英语教师在信息素养的四个方面都有待提高,包括信息意识薄弱、信息知识和能力不足、信息道德层次不高。其特点和原因分析如下:

1.信息技术的使用目标不明确。一部分英语教师不习惯或者说极少使用信息技术,他们满足于现有的书本和黑板教学,照本宣科地把现成的一成不变的书本知识说给学生,不去学习、了解、吸取新的与课本知识相关的、有利于英语教学的信息,使英语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止步不前、故步自封。问及一些英语教师在课堂上使用了信息技术,但当问及原因时,他们回答:为了吸引学生上课注意力;学校要求的;可以使讲课比赛更出彩。对于信息技术的使用度、遵循的原则以及与课程目标之间的关系时,他们的概念是模糊的。高校英语教学中不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导致教学方法守旧、课堂乏味无聊、学生学习兴趣低下、英语教学效果欠佳;但若是教师的信息意识没有改变,只是随意、无目标地使用信息技术,也会使得英语信息化教学无章可循、盲目进行,信息技术用于教学也只是花哨的一种可有可无的教学手段,势必影响学生信息素质提高及获取更多信息的能力。

2.信息技术的使用比较单一。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使用某种信息技术时多局限于其某种功能。以微信为例,许多教师认为,它的主要功能就是信息传递,用于传递图片、声音、视频等信息。而教师可能不知道可利用微信平台课程补充信息,让学生课下扩充知识面;不知道可组建微信聊天群,鼓励学生们在群里练习英语口语,微信及时语音的功能使学生避免了面对面说英语的尴尬情绪,以便更自如地练习用英语交流;不知道可利用微信平台让学生上传作业,教师可以在线修改,及时指出错误,这样使得对作业的评估及时高效,也让学生印象深刻。

3.信息技术的保障缺乏。大部分英语教师是在从事工作后参加的计算机培训,可在实际教学中运用时却犯了难,比如说,如何在PPT中加入超链接,如何做视频、音频剪辑,如何制作教学微视频,如何进行人机对话,如何进行机辅翻译。查找其原因在于,培训往往侧重传授计算机技术本身,而缺少对教师运用计算机技术在英语教学的指导。

4.提高信息素质的精力不足。因高校扩招使得英语教师短缺的现象在各高校中普遍存在。多数英语教师是每周12课时的教学量,有的教师实际上课量甚至超过了16节。而英语的教材随时展更新很快,备课内容不断变化,高校英语教师在从事繁重教学任务的同时,很难有精力和时间再从互联网上、一些公众号上获取更多更新的相关信息。同时,教师们也很少有时间去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并结合搜集来的最新资讯,应用于辅助英语课堂教学。

三、高校英语教师信息素质的培养策略

应外语教学信息化的要求,高校英语教师的信息素质亟待提高,其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应并驾齐驱、兼而有之。但是,如何培养高校教师的信息素质呢?笔者基于对高校英语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问卷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尝试性地提出一些举措。

1.培训内容实用有效。为了促进高校英语信息化教学的进程,加强英语教师的信息意识,提高其信息知识储备,锻炼其信息化能力,使其在教学中创造性地、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是对教师信息化培养的主要任务。所以培训高校英语教师时,需强化教师对信息化教学技术的掌握与运用,对一些教学软件应用、具体的教学技术等进行应用性的培训,并在培训过程中给予教师足够的练习和实践的时间。然而,很多英语教师尽管参加了信息技术的培训课程,但仍感觉无法将培训的教学技术运用于英语教学。这是因为培训往往只注重信息技术的传授,而忽视信息技术与教学实际的结合及教师信息技术的实践能力,也就是说忽视了如何操作的过程,比如说用具体的某个信息技术用来做个课件、做个教学微视频等。因此,想要提高英语教师信息素养,必须构建有效的培养内容体系。各高校可要求英语教师在接受培训后,必须使用一些信息化方法于教学过程中,让教师能确实地演练、运用信息化教学技术,并借此打造个性化的信息化教学风格。因此,不能让信息化教学技术的培训只停留在理论和信息技术层面的讲授和理解,应让信息技术走进课堂,用于教学实践。信息技术的培训可以通过课堂信息化技术的现场指导、某个信息化教学技术的专题讲座、对成功使用信息化技术的教学课堂进行观摩等方式,以提高对教师信息化的培训效果。

2.自发研修同时进行。自发研修指的是高校英语教师在不影响、不暂停教学的同时,通过树立正确的信息观念,增强其信息意识,自觉地进行自主学习、自主研究去提高其自身的信息化能力。“自我研修是最具生命力和活力的一种教师信息素养培养方式。”互联网上有相当丰富的技术指导视频可供教师们自己学习。比如说,如何做高效的PPT,如何做英语课程微视频,以及教育部组织的高校教师在线培训课程等,都为教师的自发研修提供了有效多样的资源。另外,英语教师可将自己制作制的教学课件、教学视频、作业布置与批改等活动放在教学博客、QQ空间或微信朋友圈上,并在这些信息化的平台上设置疑难解答、微信英语角、自主测试等内容,为学生提供了及时、必要的信息资源,拓展英语课堂教学的广度。在这种情况下,信息化的教学方式一方面可以加强师生的交流与互动,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学生实现英语教学的翻转课堂,提高教学效果。

3.支持环境良好。高校的相关部门应制定有效的管理和奖励机制,为教师信息素质培训提供良好的支持环境。第一,建立激励机制。可将教师参加培训的情况加入个人业务档案,作为教师教学或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或把培训的课时抵消相应的教师授课课时,以激励教师自觉地学习。第二,对教师的信息培训成果采用形成性评价,并开展课堂观摩、教学技能比赛等。通过课堂观摩和教学比赛,如课件大赛、网页制作大赛、Flash动画大赛等活动,对于能在教学中运用到培训中所学的信息化技术、在比赛中取得课件制作或信息化教学成果的教师,予以相应的奖励。这样就能有效的激励教师提升自身信息化素质。第三,为英语教师提供好的软件环境。当前普遍存在的现象是英语教师的教学任务过重,平均周课时量最少也是10节,而且学校也给教师布置了沉重的科研任务。教学和科研任务的繁重使英语教师身心疲惫,意识上并不想主动去提高自身信息化技术,事实上教师们也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参加信息技术培训。因此,高校应减轻英语教师的教学任务、提供其信息化技术的培训机会。第四,对教师采用综合评价,动态全程评价教师。如通过督导听课评教、学生评教、同事互评、自我评价、课堂反思等相结合,对英语信息化课堂教学进行针对性的反馈指导,以更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信息化教学。

4.信息化交流。教师信息素质的培养需要广泛交流。如可搜集、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和力量,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多媒体教室、机辅翻译室的优势;可走访兄弟院校,使本校教师打开眼界,突破本校信息化教学的模式;可让信息技术卓越的教师帮带一般教师或年轻,全面提高本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可推荐本校优秀教师参加省市级讲课或多媒体教学技能比赛,促进教学信息化技术的交流和学习,提高教师的信息化能力。

篇10

培训机构软件人才人才培养对日软件服务外包产业中、高端人才是其关注并强烈需求的焦点,但是对日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大多数人力资本依旧是处于“金字塔”低端,从事规范化软件编程工作。杨荣(2011)和吴健康等(2011)等学者从软件服务外包实际情况出发,构建良性校企合作的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一条培养软件外包人才的道路并提出一些可行的方法和策略;赵航涛等(2011)探索出“政产学”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在软件外包人才培养方面能够取得良好效果。总之,相关研究显示,我国在对日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人力资源培养与开发模式及方向滞后,忽视了适应社会需求的各个层次人才的培养,造成相关人才缺乏。特别是高级人才急缺,并且人才的质量品质以及结构层次均依旧不能满足产业需求,这些都已经成为制约对日软件服务外包产业有效发展的瓶颈。因此,站在培训机构人才培养的角度分析对日软件外包人才培养的实施策略进行研究,以期提升我国承接日本软件外包层次,实现高附加值的目的,最终能有效促进该产业持续、健康与永续发展。

一、培训机构视角下软件人才培养的现实分析

在国外,根据软件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标准,软件职业技术培训机构无论是在专业技术还是在职业素养上,可以做到培养人才的专业化与职业化,一般情况下主要是培训低端与高端软件人才;而在我国,软件职业技术培训机构主要是针对软件服务外包低端人才的培养。与学历教育相比,培训机构作为软件机构深造的摇篮的确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主要表现在:

1.根据市场与岗位需求决定专业与课程

在合理的市场经济运作环境下,生存下来的软件培训机构能够较准确的把握目标市场的热岗需求,准确定位专业,使培训学员的学习具备较强目的性;课程设置完全基于岗位需求,培训课程中包含岗位所需的全部知识与技能,保证了课程内容的完整与及时更新。

2.教学过程连接紧密且效率高

培训机构的教学时间短,教学过程高度集中,课程安排细致,连贯性强且重点突出。一般均是上午学习理论,下午上机实践,保证实践到当天所学全部知识,在短期内能有效提高学员的知识与技能。

3.教师专业素质能力较高

培训机构对教师的学历一般要求不高,却十分看重其专业素质与能力。比如很多大型机构对于讲师的要求一般至少有三年以上工作经验与项目开发案例,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以最有效的方法把最实用的技能传递给学员。

4.专业日语培训

有的学员进入到培训机构就是为了提高日语能力,其中包括日语基础与软件外包专业日语。培训机构通过专门设置针对于对日软件外包日语课程培训,并进行日语实训项目,来提高学员日语能力。

二、培训机构视角下对日软件外包人才培养的策略分析

通过以上的比较分析,有不少经验值得我们专业培训机构学习和借鉴。因此,需要对日软件服务外包培训机构在以下几方面进行加强。

1.培训层次细分,目标要明确到位

我国软件培训机构对于学员入学门槛设置比较低,学员的知识与技能水平不一致,采取相同的培训模式,培养出来的学员不具备相对竞争力,更不符合企业所需。由于不同对日软件外包企业承接项目不同,会有不同方面的专业性要求,因此应该根据学生兴趣与个性,有针对性的对所培训的课程进行划分,比如有针对扫盲培训的,有针对基础培训的,还有针对不同软件领域专业人士培训的等等,以满足不同层次学员的需求,努力做到以人为本,以质量为价值。北大青鸟IT教育目前是我国最大的IT职业教育机构,就对不同学员进行了不同的定位教学,如有启蒙培训、学士后培训等,还包括不同领域如金融类软件、电子信息类软件等的培训,相对较准确培养了适应所需企业人才。

2.重视素质培养与质量监控

与我国软件培训机构相比,印度的NIIT机构更加注重学员的团队合作、逻辑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等的培养,并且NIIT的全部课程通过了国际标准的ISO9001质量认证和SEI-CMM5级最高级别的知识解决方案业务认证,因而其培养出来的软件人才能够较好适应各个层次人才要求。我国软件服务外包培训机构应该重视并加强对学员情商的培养,通过教学实践过程,锻炼学员沟通、团队合作等能力,同时对学员进行CMM3及更高级别能力成熟度模型的培训培养,了解目前对日软件外包行业常用的国际规范标准,重点强调培养学院的软件计划跟踪与监督、软件质量保证等能力。

3.与国内外知名软件企业及培训机构实现协同合作

先进的培训课程及强大的师资力量是目前软件外包培训机构发展的核心要素。第三方软件培训机构本身是产业化运作下的结果,应与社会上很多知名软件企业建立人才培养协议,将企业的操作流程植入平时教学,时刻关注企业需求,实现与企业“零距离”,形成技能培训与企业实训相结合的专业培训模式。同时,培训机构还可以与企业联合共建培训中心,共同培养软件外包人才,北大青鸟就与南京高新区、江苏软件园及上海、无锡等多家软件外包企业签订了培训就业协议,很好地结合了培训机构的人力资源与企业的项目、市场优势,不仅在较短时间内培训出适用于企业的人才,还为培训机构带来先进培训方式。

此外,很多软件外包企业通过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及培训机构合作自办培训机构,如大连华信、东软、软通动力等就成立培训中心以培养对日软件外包人才,不仅有利于降低企业内人才流失率,还有效吸引了外部精英人才加入。其中大连华信计算机技术有限公司就与日本日立系统服务公司、齐鲁软件园发展中心合作共同建立了对日软件工程师培训机构,采用先进的教材和对日实战开发项目,学员毕业后可以直接承担对日软件外包开发项目。因此,应该引进国外先进课程与师资,并结合我国对日软件外包人才需求现状,进行适应该产业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杨荣.基于校企合作的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价值工程,2011.

[2]吴健康,周娟.软件服务外包环境下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成人教育,2011.

篇11

关键词:澳大利亚;职业教育;IT软件;校企合作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职业教育要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分析国外的职业教育经验不难发现,国际上职业教育的成功模式几乎都离不开学校与企业的合作。研究、学习与利用国外产学合作发展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对推动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06年底,笔者参加了江苏省教育厅组织的高职院校软件专业教师赴澳大利亚出国培训学习,分别在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RMIT University)和博士山技术学院(Box Hill Institute)学习了应用型本科院校与TAFE(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学院软件专业职业教育的经验。通过一个月的学习和交流,深刻体会到澳大利亚软件专业职业教育中院校与企业合作对实用型人才培养的积极作用。

企业在高校教学与课程建设中的作用

澳大利亚的中学生毕业后都可以升入高校就读,高校之间为了争夺生源存在着激烈的竞争。澳大利亚本科院校没有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有很大的自主权,本科学制通常为3年。应用型本科院校为了自身的生存,在重视学科发展的同时,也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把企业对毕业生的能力要求作为课程建设的重要依据。TAFE学院属于职业技术学院,与本科院校不同,TAFE学院按照全国通用的培训包(Training Package)组织教学。此外,TAFE学院还提供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和考试。TAFE学院学制通常为2年,在职读TAFE学院的学生学制会适当延长,有的7年才毕业。

RMIT是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RMIT重视职业教育的程度可以从学校的企业顾问委员会(Industry Advisory Committee)在课程建设与教学中的作用看出来。企业顾问委员会由各企业的代表组成,Microsoft、IBM、SUN、Cisco等跨国公司在澳大利亚的分支机构以及澳洲本地的许多软件公司都有代表参加。学校教学委员会(Teaching Committee)每年定期与企业顾问委员会举行会议,听取各企业代表对毕业生的能力要求以及对各专业开设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建议。在充分听取企业顾问委员会的意见和建议后,每个专业都要制定毕业能力要求,并根据这些能力要求开设必修课和选修课。软件专业的毕业能力要求包括知识渊博、能承担关键问题的分析、高度熟练地解决问题、生动有效地交流、高效的团队合作以及强烈的责任心、能创造性思维、领导才能、社会意识等等。其中很多职业能力要求是企业代表提出的。为了使毕业生达到这些能力要求,教学中使用了形式多样的方法。例如,为了锻炼与提高交流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很多课程中安排了小组作业。

博士山技术学院是维多利亚州规模最大的TAFE学院,学院的计算机技术中心(Center of Computer Technology)按照编号为ICA05的培训包开展教学。在培训包开发过程中,企业的参与起了决定性的作用。ICA05培训包的名称为《信息和通信技术培训包》(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Training Package)。参与该培训包开发的机构包括IBM、Microsoft、Novell、Oracle、Xerox等跨国公司在内的51家信息行业公司、企业、学会、研究机构及大学。除了按培训包组织教学、颁发文凭外,博士山技术学院还与企业合作开设培训课程,颁发职业资格证书。计算机技术中心与Cisco、Microsoft、Oracle、Sun等跨国公司合作,开设了这些公司推出的认证培训项目,学院按照这些公司提供的教学资料组织教学。培训结束后,组织学生参加这些公司的认证考试。这样,学生在两年学习期间,既可获得文凭,又可获得职业资格证书。

学生参与企业软件开发的实践教学项目

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不可缺少的环节,软件职业教育需要足够的软件开发项目支撑实践教学。随着计算机网络与信息技术的普及,企业信息化正在各个行业深入开展。澳大利亚软件专业职业教育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学校在实践教学中开发来自企业的软件项目,参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RMIT开设的《软件工程》这门课充分发挥了实践教学法与项目教学法的优势。这门课程要求学生组成项目小组开发软件系统,在实践中掌握软件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小组的规模为3~5人,每个小组安排一名指导教师。待开发的软件项目全部来自企业,由小组成员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选择。RMIT在多年与企业的合作中,形成了如澳洲电信、ANZ银行这样的固定客户企业。这些企业为实践教学提供了足够的待开发软件项目。在开发过程中,项目软件的客户企业需要与小组成员紧密配合,包括安排一名代表,定期与项目小组的学生讨论项目的开发进度以及遇到的问题,批准项目计划,对项目软件执行验收测试,签字接收开发文档资料等。项目结束时,不仅要求小组成员开发出可运行的软件,还要求编写并交付项目规约说明书、需求说明书、软件架构/设计说明书、测试计划、测试用例与测试报告以及使用说明书等文档资料,并负责培训客户企业的员工使用这些软件。

博士山技术学院软件专业将软件开发实践作为学生毕业设计的内容,即毕业设计要求学生开发来自企业的真实的软件系统。学生分成项目小组开发软件,每组3~5人。在开发过程中,学生通过与客户交流获得软件系统的需求。因此,学生必须学会如何收集信息以及如何谈判。软件的开发按照规范的开发流程组织实施,必须经过分析、设计、编码、测试的多次循环。毕业前,学校按照训练包的能力要求评价学生开发的项目软件,不合格的学生将会推迟毕业。

在项目开发实践中,学生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开发出很多优秀软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由RMIT的4名学生为澳大利亚农业部开发的气象信息管理系统已经成功运行,该系统每天从当地的气象局获得当天的气象信息资料,经过处理后,通过传真、SMS或电子邮件方式告诉农民灌溉用水的量。系统运行后,仅在墨尔本地区,菜农灌溉用水量减少了三分之一,为干旱的澳大利亚节约了大量的水资源。

“双师型”教师在校企合作中的作用

无论是在RMIT还是在博士山技术学院,从事软件职业教育的教师很多是既懂软件专业理论知识,又有企业开发背景与经验的“双师型”教师。RMIT“双师型”教师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学校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到企业任职,例如计算机学院的教授,在学院担任《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同时还在多家顾问公司担任项目软件的系统分析师。另一个是从企业引进有开发经验的教师,例如一位在计算机学院担任学生项目小组指导教师的女士,以前曾经是一家软件公司的项目经理。在博士山技术学院的教师中,90%以上有企业工作经历,其计算机技术中心主任就曾经在澳洲电信工作了28年。

“双师型”教师在企业工作期间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建立了与企业界的人际交往网络,自然成为学校与企业合作的中介和桥梁,在校企合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首先,“双师型”教师可以利用自己的企业背景知识和实践经验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为企业培养合格的实用型人才。“双师型”教师熟悉企业的运作,懂得企业中软件项目的开发除了专业知识以外,还需要其他技能,例如人际交往能力、开发人员必须熟悉客户企业的业务流程、软件产品必须符合国家的法规和政策并有利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等等。在教学中按照企业界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使毕业生深受企业界的欢迎。RMIT和博士山技术学院软件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远远高于澳大利亚的研究型大学。

其次,“双师型”教师可为实践教学联系企业软件开发项目。“双师型”教师在软件公司以及客户企业中有广泛的人际交往网络,利用这个网络可以为实践教学联系合适的企业软件开发项目。实践开发项目必须经过选择,因为这种项目除了开发规模必须适合实践教学外,开发进度也必须按照教学进度和要求安排。RMIT和博士山技术学院的很多实践开发项目,就是通过“双师型”教师联系的。

此外,“双师型”教师还可以介绍其他企业界精英到学校任教。从事软件职业技术教学,需要大量的“双师型”教师,在校教师可以将以前企业界的同事、朋友介绍到学校任教。在RMIT和博士山技术学院的“双师型”教师中,很多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引进的。

参考文献

篇12

关键词:信息管理 ACCP 课程置换 专业改革 IT职业教育 北大青鸟

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高等教育形式,在我国起步较晚。对高职教育的认识还处在摸索阶段,许多观点和看法主要来自国外的经验和做法,一开始就没有建立起独立的教育体系,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专业培养目标方面等都照搬了本科的教育模式,本质上还是传统教育模式,着重培养基础和理论知识,并没有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

一、高职院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现状

自1999年开始大力发展高职教育以来,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开设了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或专业名称不同但实质相同的专业。无法否认的是,在高职院校建校初期,该专业的设置,对学校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但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暴露了许多问题,主要有:毕业生没有掌握企业所需的技能,理论、实践都比不上本院院校的学生,找不到对口的工作,进而影响到该专业后继的招生等。市场上,一方面大量的IT毕业生无法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另一方面高级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人才缺口巨大,造成IT人才过剩的假象。

二、专业发展出现的问题和目前的困境

1.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一开始就照搬照抄了本科模式,这是对高职教育先天认识不足造成的;还有就是当初在设置专业的时候,没有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仅仅看到了当时,计算机专业是热门专业,一味地跟风、一窝蜂贸然开设信息管理专业。

2.课程体系

延用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仅对本科的课程体系进行小修小补,或在课程设置上从四年制“瘦身”到三年制,或在课程内容上进行“有的放矢”的删除,或在知识深度、难度上进行取舍,上述都没有从根上脱离本科模式的影响。

3.教材问题

由于对高职教育的认识先天不足,以及照搬了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缺乏创新,直接导致教材也存在许多问题:(1)知识结构陈旧,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严重脱节。(2)符合高职教育特色的教材严重不足,存在着内容偏多、理论偏深、内容重理论轻实践,与职业资格证书缺乏衔接等问题,制约高职人才培养。(3)教材内容偏离专业培养目标,教材订阅取决于任课教师,由于任课教师对专业培养目标缺乏系统的了解或理解不一致,或者市面上相应的教材不好订阅,造成知识体系脱节或重叠。

4.师资问题

师资水平不高,脱离应用背景和技术前沿,这与高职院校的师资有关。师资主要来源:(1)传统学科型院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毕业后直接进来,没有参加社会一线、专业对口岗位的实践,特点是具备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但缺乏实践经历和经验。(2)毕业后,进入企事业单位,从事一线、专业对口岗位工作,特点是实践经验丰富,但知识老化,毕竟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发展太快。

5.认识存在偏见

长期以来,人们对职业教育在认识上还存在着许多偏见,对职业教育的认可程度还有待提高。高职的生源绝大多数是高考的最后一批,久而久之,偏见就形成了。

三、引入北大青鸟ACCP课程体系,通过课程置换改革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

针对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在发展中存在的诸多先天问题和目前的困境,许多高职院校都进行了积极的专业改革,各式各样的改革形式包括:课程置换、产学研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定单式培养、项目式教学、“学工交替”等等。改革的目标很明确,以使用技能和就业为导向,案例为主线,动手能力为突破点,突出专业技能的训练,实现学生在校即为准职业人。

“闭门造车”的专业改革,仅仅是原地踏步,注定是失败的。经过充分调研软件行业现状以及软件公司进人需求,结合台州当地的实际情况,我们通过与国内IT职业教育第一品牌――北大青鸟Aptech公司(截止2008,国内市场占有率为39.8%)合作,以课程置换方式引进ACCP课程,达到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具体地讲,课程置换,就是将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现有的课程体系引入到学校的学历教育中来。充分利用培训机构的优势,来提升自己的办学水平。ACCP课程置换,就是把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计算机相关课程,全部或部分地替换为北大青鸟Aptech的ACCP培训课程。运用北大青鸟Aptech优质的课程体系,改革高职院校信息管理专业培养模式,以弥补原有课程体系的不足,从而紧扣就业市场需求,突出实践经验和行业背景,提高学生就业率。同时,将职业教育引入到学历教育,有效地解决或改善了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存在的问题:

1.师资方面,授课教师需要经过青鸟总部的技术培训、考试,并获得相应的授课资格证书,即执“证”上岗。通过培训,开阔了教师的视野、提升了专业技术水平;同时,也为高职院校打造了一支与国际接轨的、高水平的“双师型”专业师资队伍。师资队伍是学校的脊梁,师资队伍素质直接关系到学生培养的质量。没有良好的师资,是不可能培养出合格的学生的。

2.课程体系方面,依托北京大学教育资源和印度IT职业教育优势,由中美印软件技术专家联合研发,课程开发经过深度企业调研,专业分析用人企业的招聘需求,充分明确当前软件企业所招聘技术人员的技术需求,再从中提炼总结关键的就业技能点,并采用逆向设计确保就业理念,项目驱动、案例贯穿的形式融入到课程设计中,致力于全面提升学员就业竞争力,引领未来IT技术发展潮流,保持了北大青鸟IT教育ACCP课程体系的国际同步水平以及在国内IT职业教育领域的领导地位。

四、小结

通过课程置换,明确了我们信息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软件工程师,采用北大青鸟优秀的课程体系,在学历教育中通过课程置换引入职业教育,充分发挥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优势,避免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保证了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同步,扭转了传统课堂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局面,加速了高职软件人才的培养。分析我院2006级青鸟学生的就业情况,从事专业对口的工作明显高于其他班,在历届的计算专业毕业生中,也名列前茅。实践证明,通过课程置换引入ACCP课程体系,改革信息管理专业,是高职院校快速提升办学水平的一条捷径。

参考文献:

1.汪伟,卜天然.高职院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2007.11

2.北大青鸟Aptech产品研发部.ACCP5.0产品使用手册[M].2008.1

3.程琪.高职计算机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困境和思考[J].考试周刊.2007.(45):118

4.上海市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改革试点方案汇编[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秦建国.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探析[J].改革与战略.2007(1)

6.韩广琳.目前我国高职教材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J].天津教育.2004(4)

7.黄峰.当前高职教材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28)

8.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

9.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篇13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网络教学平台;交互教学设计;课件大赛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3)23-0028-04

北京大学师资力量雄厚,不仅拥有许多资深教授、教学名师,而且在教学中涌现大量获奖的青年教师,他们学识渊博,讲解透彻、在课堂教学中彰显教师个性风采,极受学生欢迎;但总体相对而言,这些优秀教师的教学信息化资源却很困乏。如何激励、引导、帮助教师,设计与制作出独特的课程教学资源,以辅助促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一直是我们近几年来所思考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

一、北京大学教学信息化资源建设概况

去年教育部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简称《规划》)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纲要》)的子规划,针对教育信息化内容进行了细化和落实。在教育信息化体系六个要素中,“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也是教育信息化建设成败的关键。

教育信息资源可分为教育软件资源和教育管理信息资源两大类。其中教育软件资源主要包括多媒体教育信息资源(多媒体素材、各类CAI课件、网络课程等)、图书情报信息资源、各种工具类资源、Internet资源等。

北京大学早在1989年就开始筹建校园网,酝酿规划学校教学信息化建设。92年北京大学校园网(一期)正式开通,93年就在全校范围内开始实施使用网络和计算机进行数字化教学和管理。图书馆、计算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原电教中心)被称为我校公共服务体系的“三架马车”,也是我校教学信息化资源建设的主要承担单位。

图书馆建立起宏大的学科齐全的馆藏体系、数字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体系,为全校师生提供文献资源保障与服务;计算中心主要承担全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及运维管理、全校信息管理系统的研发及集成、全校公共课程的上机实习机房的管理等;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传统业务是全校多媒体教室及语音实验室的技术支持、有线电视及天线的管理;课堂实录、视频制作等数字教学资源制作;全校教职员工的教育技术培训;CAI工具软件及课件的研制等。

最近五年,本中心根据国内外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学校教学信息化建设的要求,以及院系教师对教学信息化支持的需求,增加并调整部分中心业务职责和范围,把与教师教学密切相关的网络教学平台、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资源的建设作为我们工作的重点。

北京大学近10年教学信息化中课程资源建设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2003年之前主要是院系教师自行课程资源建设的起步阶段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及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学校各部门及院系从80年代开始陆续为教学和管理配置了计算机和服务器。一部分教师首先应用PPT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将教学资源放到院系提供的FTP服务器上,供学生课外下载;个别院系提供WEB服务器,极少数教师自行创建简单的课程网站,供学生课外浏览;

当时教学资源较少、制作技术落后;资源种类不多,无视频在线点播;院系无技术支持队伍,学校无资源管理平台,无面向教师的技术支持单位,是初级探索阶段。

2.2003-2010年是各级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的发展阶段

2003年4月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北京大学由校领导带队、教务部组织实施、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技术支持的精品课程申报及建设工作模式。即教务部制定管理条例、激励政策、监督协调各部门工作;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则承担精品课程资源制作方面的任务,包括教学录像的录制剪辑、申报材料DVD光盘制作;自2005年开始又增加北京大学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建设及运行管理、视频点播流媒体服务器的更新和管理、教师课程网站的设计与制作等工作。

截止至2010年,北京大学已获准国家级90门(校本部71门,医学部19门)课程;北京市级87门(校本部68门,医学部19门)课程,居全国精品课程前列,精品课程建设工程为我校教学资源的快速发展带来契机和动力。

虽然绝大多数教学视频由本中心录制,但还有三分之一的精品课程网站资源分散存储在各院系服务器上,性能不稳定、访问不流畅;课程资源技术标准、制作质量不一样;最主要问题就是当时精品课程网站定位于申报材料的呈现和展示,不能很好地支持日后发展的实际互动教学的需要。

3.2009年至今网络交互教学课程资源建设的逐步成熟阶段

早在2004年,教务部和本中心合作研发“北京大学网络教学平台”。该平台只针对北大师生开放,分为教务系统(开课排课、人员管理)、教师系统(通知、上传课件、布置作业、讨论答疑)、学生系统(提交作业、课后辅导、课程讨论等)。该平台正式运行5年,基本满足教师的教学需求。

《纲要》中强调“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引进国际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北京大学早在2008年开始选用基于“Blackboard”来建立“北大教学网”(http:///)。该系统的最大改进就是与学校教务选课系统、统一认证系统的数据进行对接;教学资源分级(个人、课程、院系、教参)统一管理、交互式教学活动设计丰富(测试、调查、题库、成绩、协作等)、在线编辑排版功能强大(文字、图片、视频、公式等)、课程管理功能完善(人员、复制、备份、课程定制等),是更加成熟与稳定的商业化的教学管理平台。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自2009年开始,免费帮助教师在“北大教学网”移植或制作了校本部全部国家级(本科)64门以及部分市级精品课程资源,教师只需在课程中添加交互教学活动,就可以快速建立起满足实际教学需要的网络课程。特别是2009年通过策划承办“北京大学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程大赛”,树立交互教学的网络课程应用典范,以引导、帮助教师灵活高效地使用教学网。

目前,“北大教学网”更新使用“Blackboard”9.0版本,是北大教学管理部门(教务部、研究生院)推荐、院系和教师首选的网络教学平台。该平台正式运行5年,据统计,目前已有用户近5万名、课程近1万门;实际用户和课程的使用率近50%。

二、北京大学课件大赛组织管理及成效

为了推动北京大学教学信息化建设,鼓励优秀课件制作与教学创意,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及网络应用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实现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北京大学分别在2007、2009、2010、2011和2013年举办了五届校级“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程大赛”。

1.校级大赛得到学校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本中心与学校相关部门多次联系协商,经主管校长同意,主办单位确定为教务长办公室、教务部、研究生院、人事部、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工会、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承办单位为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具体负责大赛各项组织管理及技术服务等相关工作。校工会给予大赛部分资金支持。

2.学校对课件大赛的鼓励奖励政策

参加校级大赛获奖的教师和单位,由北京大学统一签发荣誉证书、奖牌(杯)等;

参加校级和全国大赛的获奖成绩作为我校每三年举办的教学信息化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评比的重要评比指标之一;

所有对外参加课件大赛教师的评审费和会务费由大赛组委会统一报销;

所有参加校级大赛的教师将得到相应的奖金;

在学校庆祝教师节大会上,由校领导宣布大赛获奖教师名单;

“北大新闻网”、“北大信息”、“北大教学网”、“大赛网站”大赛获奖信息;

全国大赛获奖教师可从教务部申请教改研究专项经费。

3.坚持以教师为本的大赛组织原则

大赛日程安排密切结合教师教学需求,又不影响教师教学工作。我们在每年2月一开学就做出宣传页和大赛网站,宣传推广并启动大赛;在3~4月开展一系列大赛免费培训课程;3~6月了解教师教学需求、指导教师改进作品;6月底(考试结束)进行作品征集、作品初审;7月初(放假前),进行校级大赛现场决赛;7~8月放假期间,技术支持教师改进作品;9月协助教师准备参赛资料;10月指导并技术支持教师参加全国比赛;11月组织大赛工作研讨会;12月整理汇总大赛资料。

大赛组织管理处处体现以教师为本,让教师时时感受到我们的贴心服务。我们一贯坚持对参赛教师的技术支持服务是免费的。只要教师有创意灵感,或有全面改进课程资源的意愿,就可以报名参赛,我们技术支持团队会指导并帮助这些教师快速实现,从素材设计加工、视频编辑管理、教学设计改进以及参赛作品包装等。

针对每个教师的顾虑和压力,给予参赛教师各方面的的支持。我们常与教师进行沟通,在做好赛前指导、技术支持工作的同时,还主动与院系领导进行沟通。有的院系不仅在工作上支持教师,还拨专款奖励参赛教师,使得教师倍加鼓舞,更加专注参赛准备。

4.大赛组织规范评选结果公正

大赛作品分为多媒体课件组、网络课程组、微课程组,安排在同一场地不同时间段内进行。大赛聘请了主办单位领导、各院系知名教授(包括医学部)等十人担任评审工作。

大赛评选分为作品初评(技术人员)、赛前预评(专家评委)和现场决赛(专家评委)。专家评委在赛前需要登录大赛网站,对所有参赛作品进行在线预评;在决赛时聆听每一个教师15分钟的现场讲解,针对每个教师提出1~3个问题,最后现场打分;工作人员现场核算(去掉最高分、最低分),八个评委的平均分为教师大赛成绩。

我们比赛现场完全开放,全校师生可临场观摩;我们录制参赛选手全程视频的同时,还进行网络直播工作。

5.校级大赛及全国比赛的成效

(1)培训情况

五年来,本中心面向所有北大教师免费开设课件制作类培训课程13门,包括音视频处理与转换技巧、图像处理与美化技巧、快速制作FLASH课件技巧、交互式网络课件制作技巧、高级PPT课件制作技巧、网络课程设计与制作技巧、校级大赛参赛指导、全国多媒体大赛参赛指导等。共138 学时,培训150 人(不重复计算),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及网络应用能力,受到教师的普遍欢迎。

(2)参赛情况

校级大赛自2007年开办以来,越来越得到院系教师踊跃参与,五届大赛共提交72个参赛作品,参与人数为105人,覆盖校本部18个院系,医学部8个单位(第三医院、护理学院、人民医院等)。

北京大学从2009年开始,已四次组织参加由教育部信息管理中心主办的“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共提交26个作品,其中一等奖5个,二等奖6个,三等奖1个,优秀奖14个,教学设计奖2个,艺术效果奖1个,荣获两届的组织奖和个人奖。

(3)效果评价

自举办大赛以来,得到师生的普遍认同。我校副教务长在学校教师节表彰大会中多次对大赛给予高度肯定和鼓励,校工会也特别资助大赛的部分经费。参赛教师在赛后研讨会上发言,认为大赛是个“契机”,可以免费得到全面的技术指导和支持,能够系统地改进和更新课程网站,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方法和手段,从而加快课程资源的建设。同时也可以培养和提高自身素质、获得荣誉及教学成果。这些反馈表明大赛的做法基本达成既定目标。

三、以赛促建的课程资源建设经验

我校举办课件大赛的核心宗旨是“以赛促建,树立典范,加快教学信息化资源建设”。举办大赛不是目的,只是一种形式、手段,更是促进教学信息化资源建设的推力。我们通过五年的工作实践,形成较为合理的建设模式。

1.推荐教师参加课件培训课程,培养教师课程资源建设基本技能

我们在春季一开学,就策划启动新一届大赛。由组委会向全校大赛通知(内含免费培训课程通知),教师(包括医学部)可以通过大赛网站在线报名选修课程;我们每周也定期培训通知,提醒教师补修课程。

我们也根据每一个教师的前期需求及技能水平,推荐一些选修课程,以便普及教师课件制作知识,开阔教师课件制作视野;同时在培训的过程中,帮助教师确定实现方案、指导教师解决技术难题。

每学期都有几十个院系或个人报名参加培训,也为宣传推广课件大赛创造有利条件。

2.鼓励教师参加教学新思路项目, 引导教师初步建立网络课程资源

“教学新思路”从2009年开始,由学校出资、本中心组织实施、一线教师参与的一项教改项目,每人可获得学校4000~6000元课程建设经费。

由于项目要求起点低,我们鼓励院系教师参加此项目。我们指导教师设计与制作他们在“北大教学网”上的网络课程,同时针对有思想有创意的教师给予个别提高指导。通过一学期的探索建设,教师基本上搭建起与实际教学密切相关的网络课程。

每期都有20人左右参加,也为培养挖掘参赛选手营造良好环境。

3.动员教师参加校级大赛,协助教师完成个性化课程资源建设

在大赛举办初期,院系推荐或教师主动参赛的不多,主要原因是教师认为自己技能水平不够强,而且没有时间和精力准备。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首先动员参加过培训课程或教学新思路项目,有思想、有创意的教师参赛;同时我们从“北大教学网”中精选一些学科特色课程及青年教师参赛。在一对一帮助教师课程建设的同时,深度挖掘教师创意潜力,协助教师完成个性化课程资源建设。

我们在学期末承办现场决赛,参赛教师在15分钟内完成讲解、演示及答辩。

大赛不仅起到“以赛促建、树立典范,加快教学信息化资源建设”的目的,而且为选拔推荐教师参加国内外大赛奠定后备基础。

4.支持教师对外参赛,帮助教师树立学科课程资源应用典范

我们在校级大赛结束,就根据获奖作品特点和参赛要求,推荐教师对外参加不同大赛。

由于国内外大赛起点高、要求多、难度大,教师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我们加大支持力度,全方位地指导教师进行参赛准备,包括参赛作品的教学设计改进与实现、教学资源完善与美化;参赛资料的准备指导、修改审核与加工制作;现场决赛的赛前培训与演练、现场指导与技术支持等,尽最大可能减轻教师负担和压力,做好参赛教师的指导员和助手工作。

我们选派的对外参赛作品,不仅结构清晰、资源丰富,而且紧密配合课堂教学,设计出许多互动教学环节,具有很强的课程独特性,是我校满足实际教学的应用典范。

5.组织教师赛后研讨,提高教师教学应用水平及改进大赛管理

我们在课件大赛结束后,组织召开全校范围内的课件大赛研讨会,聘请校内领导、评审专家、参赛教师和部分教师参加。会上,我们提交总结报告,获奖教师畅谈经验、评审专家点评大赛。大家在一起相互交流学习,给出大赛发展建议。同时我们将全部参赛作品及现场视频整理后,放在大赛网站上,供其他教师参考学习,同时作为培训课程的重点样例。

6.推送教师对外交流,开阔教师视野及参与全国大赛工作

我校推送教师参加由教育部信息管理中心举办的“高校数字教学资源建设研讨会”;积极参与全国大赛工作,我校教师编写了全国教师信息技术培训((TITT项)项目的教材《混合式教学与交互式视频课件设计教程》、 并作为主讲教师参与全国巡回培训;我校还有三名教育技术学者被聘请为全国大赛专家评委。这不仅使我校教师开阔视野,实时了解国内课件发展趋势,而且通过加强交流,相互借鉴学习。

四、结语及未来发展规划

教学信息化是一个宏观复杂的系统工程,教学信息化资源建设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我们的工作刚刚初见成效。

为了鼓励和引导更多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信息化的手段和方法,保证大赛平稳持续发展下去,我们结合教师建议,改进大赛组织和管理方式,初步形成未来改进及发展规划。

一是调整课程体系内容,坚持赛前免费培训,即以实例讲解、问题解答、解析优秀课件为主、增加教师上机实习时间等;

二是继续支持教师参赛,组建专业队伍配合教师参赛,即购买国内外优秀课件制作工具、组织人力研究课件开发技术,中心技术人员根据教师需求参与到课件制作中去,形成共同开发,共同参赛的团体;

三是形成学校常规赛事,申请学校专项资金支持,争取每届25个以上作品参赛,推荐和支持10名教师参加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以及国际赛事Greenhouse 优秀课程设计大赛等;

四是坚持学习交流活动,共同提高进步,即赛后召开大赛总结座谈会,听取院系领导、专家评委和参加教师对课程资源建设、大赛组织管理、教师教学技术支持服务等方面的建议,并整理成册。“以赛促建”,开展交流活动,促进学习进步;

篇14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在职培训(OJT),模块课程(MC)

Abstract The authors investigated the state of the current primary school Intranets in Guandong Province of China, the general requirements of the network administrators’ knowledge structure, the expectations of the network administrators, etc. By analyzing the collected data, they discovered the obstacles to the province’s primary school Intranets and put forward the consideration to speeding up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ovince’s primary school Intranets. They also put forward concrete proposals to coping with the on the job training that employs a 3-module course for school Intranet administration.

Keywords: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on the job training (OJT), modular course(MC)

引言

教育信息化是指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及在教育领域实现信息社会所特有的组织和管理方式的系列过程。[3] 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发展以Internet为核心的综合化服务体系和推进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在教育中的应用。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教育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都在发生改变。如何选择、收集、处理、分类、存储、使用和改进教学用资料,成为广大教师面临的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2000年11月14日教育部发出《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校校通”工程的目标是:用5~10年时间,使全国90%左右的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事实上,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化和发展,在学校建立校园网已经是大势所趋。

学校校园网的建设与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使得校园网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学校网管员是关键。为此,需要对网管员的知识结构的需求情况,对校园网管理员的期待等问题进行调查,通过调查和数据的分析研究,找出我省小学校园网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发现制约我省校园网发展的原因,从中总结出一套合理的学校网管员培养体系和学科教学模式。

1 调查方法

为了开展好这项研究工作,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三种调查方法:

(1)对全省小学信息技术转岗提高班学员进行书面问卷调查。2003年7月12日至2003年8月20日,受广东省教育厅的委托,我系举办了两期“广东省小学信息技术转岗教师提高班”。在转岗提高班办班期间,对来自全省各地将近600位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师进行书面问卷调查。

(2)对来自全省各地的函授班学员进行书面问卷调查。2003年7月15日至2003年7月30日,广东教育学院计算机系2001级、2002级本科函授班学员回校集中上课,在集中上课期间,对两个函授班的100位学员进行了书面问卷调查。

(3)网上问卷调查。从2003年7月26日起,我们把“校园网管员情况调查”表制作成网页,放在www1.gdei.edu.cn/jsjkxx1/survey/index.asp网上,在网上进行问卷调查。

通过以上三种方式的调查,我们对广东省小学校园网与校园网管员的现状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了解。

2 统计结果

2.1 现有校园网的情况

我们总共发出有效书面调查问卷400份,回收调查问卷368份,其数据分布情况如表:

注:本表数据来源:2003年暑假期间对转岗提高班和函数班所作问卷调查。

由表中可以看出,全省21个地级市,除了深圳市、东莞市、中山市之外我们都进行了问卷调查。

在368名受访者(不同的受访者,一般都来自不同的学校)中,回答已经安装校园网的只有80人,占21%;正在准备安装的90人,占24%;没有安装校园网的198人,占54%;

在已有校园网的80份问卷中仍有10所学校已建设有校园网但没有校园网管理员。在现有的校园网管理员中达到本科学历的13人,大专学历60人;在本科学历的13人中有11人是非计算机或相关专业毕业,占85%;在专科学历的60人中有45人是非计算机或相关专业大专毕业,占75%。

2.2 网管员知识结构的需求情况

关于网管员的知识结构的需求情况,我们主要对已经安装校园网的80份问卷进行分析。

(1)学校网管员的学历,认为应该达到大专的22人,占27%;认为应该达到本科的47人,占59%;认为应该达到博士的2人;认为应该达到硕士的1人。

(2)学校网管员“要有扎实的基础,较强的独立使用软件的能力”,赞成的有66人,占83%;有相当多的受访者都希望网管员要继续学习,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维护能力,加强培训、交流。

(3)学校网管员要有教师资格、网管员资格证,赞成的有60人,占75%;认为学校网管员要有网管员资格证,不熟悉教学也可以的只有8人;认为只要是教师即可,可以没有网管员证的6人。

(4)学校网管员主要工作,负责“日常维护”排在第一位,“资源管理”排在第二位,“网站建设”排在第三位,“相关开发工作”排在第四位。

2.3 对校园网管理员的期待

(1)“希望校园网管理员做哪些改进”的问题,“不断提高能力”几乎是所有受访者的期望,其次是“爱岗敬业”;“不断提高学历”排在第三位。

(2)“希望校园网管理员给您提供哪些服务”的问题,“更多的导航和帮助功能”与“把资源按学科和年级分类”的需求并列排在第一位;“更多积件、素材”的需求排在第二位;“更多课件”的需求排在第三位。

(3)“对校园网管理员的其他意见和建议”的问题,很多受访者都提到:不断提高能力,做好日常维护工作,加强资源管理和网站建设,使校园网发挥更大作用。更有一些受访者提到要对老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加强与学科教师密切合作等意见和建议。

3 结果分析

从上面对校园网的调查统计结果,可以看到以下几方面问题:

(1)现有校园网的比例低,与之相配套的人才缺口大。已经安装校园网的学校只占21%。

广东省教育厅教育装备中心二三年五月三十日粤教装备中心[2003]13号文件指出,"十五"期间中小学校园网络建设目标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和各大中城市,有65%左右的中学,30%左右的小学建立校园网;"校校通"工程目标要求:2003年,珠江三角洲镇以下小学通过各种方式与互联网连接。

由此看来,"十五"期间中小学校园网络建设任务非常艰巨。

(2)计算机或网络专业的专业人员缺口率达80%,现状令人非常担忧。网络管理人员队伍不稳定、素质和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势必造成校园网质量无法保障。

我省大部分地区在校园网建设中,硬件、软件、培训的投资比例为9:1:0,出现了重硬件、偏软件、忽视培训的严重倾向,事实上,我们要按照教育信息化工程规划制定的硬件、软件、培训按2:1:1投入的原则来实施,否则教师的信息化培训严重滞后,校园网及其基础设施应用效率不高,造成部分设备的闲置或浪费。对于校园网建设来说,应用是目的,网络环境是基础,网络教学资源是核心,人员培训与网络维护是保障。必须有一个好的网管员的队伍,才能有校园网正常运行的保障。

(3)学校网管员的学历要达到大专以上,最好是本科学历。绝大部分的受访者期待着学校网管理员的学历是计算机或网络专业的本科学历,这个答案是非常明智和实事求是的。显然,学校网管员没达到大专学历,则不可以作为合格的教师,无法胜任网管员的工作;另一方面,在培养和培训校园网管员时,不必得“高学历崇拜症”,不必对博士生“敞着门”,对硕士生“开着门”,对本科生“留一扇门”,对专科生“紧闭着门”。 毕竟,学校网管员主要工作是日常维护、资源管理、网站建设;“相关开发工作”和科研不是网管员的主要工作。

(4)学校网管员要具备教师证和网管员证。教育资源库的建设对校园网的应用来说是最重要的。有教师证,表明网管员熟悉教育的规律,能有效地按照教育的规律去组织和开发网络教育资源。无论是信息技术课还是“校校通”,最终的目标都是让学校最大范围地获取教育资源,“不能光有路和车而没有货”。资源库到底怎么建,教师最了解,所以网管员应该熟悉教育的规律,有教师资格证。

目前,教师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应用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不再满足于简单的课件的调用,适合于教师教学用的素材库(包括图片)、电子图书馆等内容一定会广受学校和教师欢迎。

(5)学校网管员要不断提高能力,加强资源管理和网站建设,使校园网发挥更大作用。学校的主页是学校面向世界的窗口,学校网站是学校与社会沟通的桥梁。

然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网络技术的发展更快,所以在抓好网管员的计算机、网络专业本科学历教育的同时,一定要抓好网管员的培训。

4 关于加快我省学校校园网发展步伐的思考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说:“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将拥有世界。”

根据上述的调查,以及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要实现建设经济强省,文化教育大省的战略目标,使得校园网取得长足的可持续的发展,我们应就以下问题进行思考:

4.1 转变观念,以应用带动发展

校园网建设遵循“一期启动、二期充实、三期完善”的分期分批建设逐步完善,“边建设、边应用,以应用带发展”的原则。只有抓好已经安装校园网的21%的学校的推广应用,转变教育观念,充分发挥校园网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的重要功能,让计算机网络走进教室,让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家长感受到校园网的巨大好处,让社会知道校园网给学校带来的高速发展,这样就可以争取到更大的资金投入,求得校园网更大的发展。TCL与我省中小学校的合作就是最好的例证。

另外,还要实施"师资培训与队伍建设先行,师资与软、硬件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4.2 终身教育,抓好在职培训(OJT)是硬道理

在职培训(OJT)是对在职人员进行的一种专业培养和训练,它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重点,是在职专业人员不断提高和深造的重要途径。

对已经安装校园网的21%的学校和正在准备安装的24%的学校抓好网络管理人员的配备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对在职的网管员抓好在职培训。无论学历高、低,无论专业出身,还是半路出家,计算机、网络更新快,知识的保鲜期短,所以抓好在职培训是硬道理。

要发展学校校园网,首先要有人才,而人才可以培养,也可以培训。我省这两年举办的信息技术教师的转岗班和转岗提高班是一个很成功的例子。

学历教育周期长,知识容易老化,在大学里学习的理论、知识,到了具体工作时,大量的“知识”难以具体转化为“能力”。

“卡松轮”海难说明了学历教育不可以代替培训。“卡松轮”上的海员接受过海上求生、艇筏操纵等教育,但是,学员只是理论上知道艇筏应如何操纵(应知)而根本不会操纵艇筏(应会)。在“卡松轮”面临沉船的情况下,船员不具备求生的能力。终于酿成了十余名海员死亡的严重事故。生还的海员说,他们所学的有关知识,经过两年的时间,早已“还给教师”,根本不管用。学历教育的模式不能满足网络的高速发展和市场经济的需要。

4.3 抓好校园网系统管理员的三个模块课程(MC)的培训工作

模块课程(以下简称MC)是在“能力教育体系”(CBE)和“多元整合”的课程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采用直接与实际工作岗位情景相一致的技能课程结构的教育课程集合。模块课程(MC)以模块为教学单元,以掌握能力为衡量教学进程的基准,以学习活动为中心。

校园网系统管理员的培训要抓好以下三个模块课程(MC)的培训工作:

模块课程(MC)一:校园网的设计与建设

岗位对象:准备安装校园网的网管员。

内容:

(1)分析建网学校的特色和特点,对校园网的需求情况进行分析,订出长期、中期、近期的校园网发展规划。

(2)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经济能力,进行网络造型。确定网络拓朴结构,设备的选型,终端的规划,IP资源的分配等。

(3)熟悉各种网络的结构布线和架构,分析各种组网方案的利弊。

(4)校园网性能评估和校园网优化的方法。

模块课程(MC)二:网络系统与基本信息服务

岗位对象:已经安装校园网的在职学校网管员。

内容:

(1)域名服务器的配置。学习操作域名服务器,架设和配置服务和功能;创建用户及群组,合理分配IP资源;路由器的应用。

(2)WEB服务器的架设。WEB服务器是学校对外的窗口,它为学校提供了教学的舞台和展示的空间。

(3)FTP服务器的架设。引导学生和教师合理使用FTP服务器,促成学校资源的积累和进步。

(4)其他功能的配置。如电子邮件服务、VOD服务、素材资源服务、远程教育、教育短信、个人主页服务等。

模块课程(MC)三:网络维护、网络应用与开发

岗位对象: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学校网管员。

内容:

(1)网络安全技术。包括网络数据的测量、网络病毒和黑客的防范技术。

(2)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外部获取和内部创建教学资源库的方法。

(3)教学平台和教育资源库的开发和维护。

模块课程(MC)可以让校园网网管员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渠道掌握校园网系统管理的实际案例,使知识和技能升华。使现有校园网网管员的知识结构更加合理,解决校园网网管员未达到应用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的问题,使校园网网管员的网络教育的应用水平有显著提高。

结束语

学校网管员培养、培训体系的研究涉及的问题还很多,尤其是培训模式的研究,培训课程的设置,案例的积累、更新、选用等等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参考文献

[1] 梁波 方耿 刘铭编著 网络组建与管理实用基础教程 北京:地震出版社

[2] 彭文胜 毛叔平等编著 校园信息化规划、管理及案例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3] 张新明,李国祥 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手段现代化国际综述[J],2000,(7)

[4] 邬家炜 编著 信息技术教育实用教程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5] 郭向勇 主编 柯和平 副主编 教育信息技术实用教程 广州:广东高教出版社

[6] VITERBI, A.J.: CDMA Principles of Spread Spectrum Communication,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1995.

[7] ZIMMERMANN, P.R.: The Official PGP User’s Guide, Cambridge, MA: M.I.T. Press, 1995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