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计算机技术培训课程范文

计算机技术培训课程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4-01-11 11:47:5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计算机技术培训课程,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关键词:远程教育;校本培训

当代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使人类进入网络时代,以Internet为主的网络技术正改变着人类社会传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近两年来,我镇积极利用农村远程教育资源,深入开展校本培训。在这里,谈谈我们的粗浅认识和初步的做法。

一、利用农村远程教育资源,开展校本培训的背景

从现有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活动的视角看,当今教师的继续教育已越来越受到重视。传统的培训方法为提升教师的素质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也逐渐地显露出了以下一些问题。

1.市、区级的大规模、运动式的教师集中培训,耗时费力,有时仅仅只是走过场。

2.学历进修、骨干班培训等周期较长,面授式的继续教育,工学矛盾较为突出。

3.缺乏互动、灌输式的台上讲、台下听,埋头做笔记的培训,收效也不容乐观。

二、利用农村远程教育资源,完善校本培训的模式

实施教师网上培训,不是简单地将培训课程搬到网上去,不是简单的教育载体、教育手段的变化,而是一场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随着教师网上培训的逐步深入,它对我们整个教育体系的影响将日益显现出来。

三、利用农村远程教育资源,落实校本培训的目标

我们的目标是:让全体教师通过农村远程教育资源接受校本培训,不断提高教育教学及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提升学校办学品位。我们将总目标分解为以下四个子目标:(1)使教师较为熟练地掌握现代教育技术。(2)使教师具有获取和利用教育信息资源的能力。(3)使教师具有大胆发表自己教育观点的习惯。(4)使教师具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

四、利用农村远程教育资源,进行校本培训的策略

1.利用校本培训进行网络、信息技术的学习

如何有效培训教师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有效地将信息技术和各学科进行整合?我镇几年来的实践证明,采用校本培训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1)对全体教师进行计算机的常识培训,校内自办计算机基本操作培训班。(2)分批组织教师参加省电教馆、区电教中心举办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班学习。(3)在校内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中,针对不同类型的教师我们提出了不同的培训要求。(4)我们还将信息技术培训与考核结果存入教师的个人教学档案,作为年度考核及聘任的依据。

2.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校本培训

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分三步走,即:建网――建立校园网;建队――建设一支掌握计算机技术的教师队伍;建库――建立资源库。按照这一模式,教师计算机技术培训应在硬件设备到位之后开始。然而,教师计算机技术的培训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等设备到位后再培训,漫长的培训过程就成为设备作为“摆设”的时期,这是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我们的策略就是将“建队”放到第一步,即在硬件设备还未到位、或未完全到位的情况下就组织教师开展计算机技术培训,使教师的思想观念、技术与时代的脉搏合拍。这样,一旦硬件设备到位,就能立即发挥其应有的效能。

五、利用网络技术,完善网上培训评估

培训制度不断完善之后,关键就是考核评估的环节要跟上。我们采用的评估办法是“两看一测一考核”,即:一看教师进入学校网站、教师论坛的点击率、发言率。二看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紧扣教材对网上资源的利用率、下载的数量和质量。这“两看”分别由信息处和教导处在平时每月或学期结束的检查中统计。“一测”是通过校园局域网根据学校培训的内容,定一个主题进行测试,看看教师是否都已经掌握。本学期,我们还组织适龄教师进行优秀教学设计的网上征集活动。“一考核”是结合教师上网研究、公开课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课堂教学的能力。

篇2

在上大学时,我有一个梦想,要成为一个计算机高手,但由于学校的条件有限,我没有学习计算机的机会。工作后,我一直从事物理学科的教学,直到1997年,我才如愿成为一名计算机教师。此后的几年间,我几乎花费了所有的业余时间来学习计算机技术。通过那一段时间的努力,2000年我调入宁夏灵武市教育局从事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以及教育城域网管理工作,并在随后的几年里参与了《宁夏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与测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宁夏版)和《宁夏农村远程教育工程技术手册》的编写。但我心里始终有一个遗憾,那就是没有接受过系统、规范的信息技术培训,没有在专家教授的指导下学习专业知识,从而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

2006年12月,已届不惑之年的我终于有幸参加了教育部-微软(中国)“携手助学”项目中的信息技术师资培训,成为了“携手助学”项目教育的受益者,在短短10天的培训中,我感觉受益匪浅,学到了许多的专业知识和新的理念,同时也完成了我向大师学习的宿愿!

培训课程中开设的《操作系统的安装、维护与管理》科目由微软认证培训中心(CTEC)优秀讲师讲授,主要讲授了操作系统Windows XP的安装、Windows 2000及Windows Server 2003的系统管理。在教学中,讲师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教学方式。这样可以利用教师和学员的互动探讨,学员的讨论练习,教师的总结归纳来帮助学员学习操作系统的安装、维护与管理。特别是讲师每天最后1小时的总结,帮助学员回顾当天学习的知识,建立整个学习过程中的知识结构,加深学员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为学员的学习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也为学员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方法。这样的学习培训,使我学习到了Windows 2000的强大管理功能,了解了Windows 2000及Windows Server 2003的资源管理方法和重要性,掌握了架设文件服务器、Web服务器及FTP服务器等操作方法,并在学习中更新了自己的思想和理念,为自己的今后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Office与教学活动和管理》的培训前,我感觉这个内容的设置没有太大的必要,因为我自己从事Office办公软件培训也有5年的时间,曾作为授课讲师先后在自治区及县市参与过上百期培训,自认为对Office软件还是比较精通。但通过这次培训中讲师结合行文的规范和流程、制作演示文稿的规律、电子表格使用的技巧,针对Word、PowerPoint、Excel的操作规律和技巧进行的详细讲解以及与其他学员的交流与互动,使我深入了解了Office软件的操作技能、操作规范和操作技巧,对Office办公软件有了新的认识,也切实感觉到我的Office操作能力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

此次我在各位信息技术师资培训专家教授的指导下,既学到了先进的操作技能、知识,又学到了新的思想和理念,使我对信息技术的技能和教学有了新的认识,使自身的提高和发展有了更多的可能。

篇3

 

信息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需要提高对信息处理应用技术的重视。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可以满足这一要求,可以有效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促进了工作水平提升。为进一步提高计算机技术在企业信息化中的应用,需要采取措施解决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计算机技术所具有的功能。

 

1 企业信息化分析

 

受市场体制改革影响,企业间竞争力不断增大,想要获得有利的地位,就需要在现有基础上,积极应用各项新型技术,并实现管理优化,争取提高各类资源应用效率。企业信息化管理,即通过现代化技术与管理方式的应用,实现资源的高效管理,且在企业内部形成网络化管理体系,提高对各项信息的分析应用,为各项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保证决策方案的合理性。而想要实现企业信息化管理,关键是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对管理理念进行更新,并调整管理方式,来提高管理效率。

 

2 企业信息化计算机技术应用现状

 

2.1 风险意识比较低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需要将网络作为载体,而网络具有安全性低特点,受外界各项因素的影响比较大,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在应用过程中势必会遇到各类风险,不但不会提高企业管理效果,反而会因风险而产生新的问题。现在很多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中,对计算机技术的安全风险管理意识比较低,大部分未设立专门的信息风险管理机构,导致工作所用各类信息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待发生安全问题后,往往不能及时采取措施处理,造成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

 

2.2 计算机技术更新慢

 

计算机技术对提高企业信息化管理效率具有重要意义,而现在很多企业还没意识到技术更新的重要性,此方面资金投入力度低,设备与技术更新速度慢。但是从市场环境来看,计算机技术更新迅速,想要适应市场发展要求,就需要从根本上来提高信息管理水平,增加计算机软硬件方面的资金投入。但是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此部分资金投入使得发展压力增大,很少会增大投入比例,现行应用的设备老化严重,所用信息安全隐患增大,对存在的风险防范能力比较低,很容易受外界因素的攻击,非法分子可以通过技术入侵,造成企业内部机密被窃取,产生巨大的经济损失。

 

2.3 技术人员水平低

 

想要实现企业高效信息化管理,要求管理人员可以掌握多种计算机技术,能够规范化操作各项技术软件,按照要求对各类信息进行有效管理。但是从现状来看,因企业对信息化管理重视度不足,虽然管理人员具有一定的计算机运用能力,但是在技术快速更新的背景下,已经逐渐不能满足实际发展需求。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并未对管理人员安排专业的计算机技术培训课程,导致很多管理人员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还停留在一知半解状态,不仅不能有效利用各项资源,还会造成资源浪费,阻碍了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提升。

 

3 企业信息化计算机技术应用方向

 

3.1 提高信息风险控制意识

 

计算机技术在企业信息化中的应用,想要提高对各类信息资源的应用效率,首先需要提高风险控制意识,转变传统管理意识,切实意识信息泄露对企业发展与管理的影响,从根本上转变管理意识。应结合企业发展现状,建立完善的技术管理体系,重点做好信息安全管理研究,并成立信息安全管理机构,总结以往经验,对各项专业技术进行深入研究,掌握各项可能会造成信息泄露的影响因素,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从根本上来提高计算机技术应用效率,提高信息资源的应用效果。

 

3.2 积极更新计算机技术

 

为提高企业生产所有信息资源应用的安全性,需要及时对计算机技术进行更新,避免外界因素对信息数据的攻击,减少信息的泄露,消除存在的安全威胁。

 

3.2.1 信息加密技术

 

对信息数据进行加密,并对不同人员设置权限,避免非本企业用户对企业网络数据的窃取,且可以预防不法分子对网络信息的破坏。

 

3.2.2 防火墙技术

 

利用防火墙将企业内部网络与外部互联网分割开,降低黑客攻击可能性,避免企业内部信息泄露。

 

3.2.3 漏洞扫描技术

 

网络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大大小小的漏洞,会对企业网络信息安全产生影响,因此需要定期对整个系统进行扫描,确定是否存在漏洞,并采取措施对漏洞进行修复,保证网络信息的安全性与完整性,避免被泄露。

 

3.3 提高计算机网络维护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需要以网络作为载体,为提高技术应用效率,需要加强对网络的专业维护与日常管理。应建立完整的网络管理制度,针对网络特征确定管理要点,并总结以往管理经验,对管理措施进行调整,保证管理维护工作可以顺利就进行。建立专业技术小组,主要负责系统的维护管理,日常工作时需要对企业内部网络进行监控,及时发现并阻止违规操作,避免人为失误造成信息损坏与泄露。且要根据不同信息种类确定维护方案,在规定时间内进行优化,消除存在的各类隐患,提高信息应用安全性。同时,为提高系统管理效果,还需要加强对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专业培训,帮助其进行技术知识结构的更新,可以满足技术应用实际要求,提高信息化管理工作质量。

 

4 结束语

 

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企业信息建设中,可以提高对网络信息的应用效率,但是基于网络环境风险大特点,为提高信息应用安全性与效率性,需要重点做好安全技术分析,做好网络信息安全管理,降低各项因素的影响。同时加强工作人员专业培训,改变传统管理意识,从根本上来促进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作者简介

篇4

关键词:外语教师;计算机与网络;语言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292-02

一、引言

互联网为全世界提供了信息瞬间交换和交流的平台。它不仅给人们带来了日常生活中交流的便利,而且为语言学习者及教师提供了丰富的英语资源和课堂活动素材,带来了教学的便利。网络辅助语言活动可以实现教师角色转化、给学生创造尽可能真实的语言环境、开展互动式合作学习、自主学习评估等。如何有效地将网络科技融入到课程学习中,外语教师网络辅助语言教学应用现状如何等问题已成为第二语言教学的重要课题。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问题

1、外语教师在利用网络提高自身英语技能方面有何经历?

2、外语教师对网络辅助语言教学的持何种态度?

3、外语教师网络辅助语言教学自我效能感如何?

(二)实验过程和步骤

本研究中的受试为101名于2010年10月19—22日在宁波万里国际学校参加浙江省年高中英语教师新课程教学能力展示与研讨活动的教师。受试年龄为25至39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采集数据,发放问卷101份,收回有效问卷77份,问卷回收率为76.2%。李克特LIKERT五分量表,该量表由一组陈述组成,每一陈述有“非常同意”、“同意”、“不同意”、“非常不同意”四种回答,分别记为1,2,3,4,每个被试的态度总分就是他对各道题的回答所的分数的加总,这一总分说明被试的态度强弱或他在这一量表上的不同状态。

(三)结果与讨论

1、网络辅助语言学习经历

由表1可见,92.2%的受试认为网络给他们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81.8%的受试认为自己通过网络学习,提高了英语技能。83.1%的受试认为,在计算机网络辅助英语课堂,注意力更加集中。84.4%的受试认为,网络资源给他们提供了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由此可见,在计算机网络辅助语言教学可以促使学习者集中注意力,营造自主学习情境。问卷数据显示,1/6教师对计算机网络辅助语言教学的效果持怀疑态度。原因可能是当前第二语言教师现代技术培训与现实需求差异所致。

2、对网络辅助语言教学的态度和认知

表2 网络辅助语言教学信念

由表2可见,受试者中约92.2%认为互联网提供了丰富的英语学习资源;93.5%认为互联网是帮助自己完成教学任务的有力工具;88.3%认为第二语言教学网站对外语教学有帮助。这些数据表明,大多数受试认为计算机和网络是语言教学中重要的辅助工具,将现代科技融入语言教学中是第二语言教学的必然趋势。不过,受试者中仍有14.3%对第二语言教学网站的有效性持怀疑态度,64.9%认为网络资源不能替代教科书。尽管互联网资源提供了大量的学习资源,但我们要提醒学生对信息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加以辨识,特别是由“非专业人士”的信息。

3、网络辅助语言教学自我效能感

表3 个人对网络辅助语言教学的态度

由表3可见,受试者中80.5%选择将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尽量多使用网络素材和在线活动,但仅72.7%自信能完全自如地将网络素材运用到课堂教学中;88.3%感到需要参加培训以提高网络技能,80.5%认为需要进一步学习如何将网络资源应用到今后的二语教学中。这些数据表明,多数外语教师在将计算机技术运用到课堂中尚感到准备不充分,自我效能感缺失。目前,尽管多数教师上岗前都曾接受过计算机技术培训,但限于软件、设备更新、培训课程设置、培训师资等原因,培训效果有待提高。

三、结论

互联网为教师提供了大量的教学研究资源和交际运用语言的机会,当教师带领学生在这浩瀚的外语海洋中畅游时,自己首先得学会游泳,信息时代、网络时代对外语教师的要求之高,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外语教师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作为一名外语教师,要跟上时展的步伐,必须努力学习并掌握在信息化时代交流、学习和研究的基本技能,努力学会如何获取信息并如何有效地筛选、综合这些信息,同时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在外语教学中的影响,根据教学内容呈现教学情景,使教学过程变得形象、生动、活泼,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为他们提供充分的练习机会,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水平。

Handelzalts(2007)指出,将教育科技注入学校环境有利于教师建立理论与教学的双向关系。学校与教育机构应给外语教师开设适当的科技课程,创设丰富多彩的科技环境,培训外语教师相关的能力,特别是在线交流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科技态度和信念,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到今后的教学中,使之真正为教学所用。只有这样,外语教师才能提高自身的科技应用能力,充分理解现代科技应用于教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今后更好地将科技与教学紧密结合。

参考文献:

篇5

一、ITTE的发展历史

信息技术与教师教育起源于“教育计算机化”(educmioncomputing)。教育计算机化就是要在教育系统或企事业单位的培训系统中运用计算机技术,其中也包括如何在教学和培训中运用计算机技术。

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50多种杂志发表ITTE相关的学术论文,很多期刊如theJournalofResearchOnComputinginEducation、Computersintheschools,以及EducationalTechnol—ogy。都会不定期地发表有关ITTE的文章。1983年,第一个致力于ITYE学术研究与实践的季刊Journal。fCom·putinginTeacherEducation问世,这是由“教育技术国际协会”(theInterna-tionalSocietyforTechnology.inEduca-tionISTE)下的一个兴趣小组出版的,这个兴趣小组由一批对计算机应用特别感兴趣的教师教育人员组成。1990年,首届美国rTTE会议在后来改名为“信息技术和教师教育协会”(SITE)的组织下召开/conf/site/)。SITE还出版JournalofTechnologyandTeacherEducation。其他的与“信息技术和教师教育”有关的期刊还有:JournalOflnformationTechnologyandTeachereducation,TechnologyandTeacherEducationAn-nual。另外,还有一些学科教育方面的专业期刊也会刊登与本领域相关的教师教育方面的论文,如JournalofComputinginMathandScienceEduca-tion和JournalofComputersinEarlyChildhoodeducation。教师教育方面的核心期刊TheJournalOfTeacherEdu-cation和ctioninTeacherEducation在1996年还出版了有关技术和教师教育方面的专刊。这一切都标志着ITFE作为一个分支学科正走向成熟。

二、ITTE的研究范型

对TITE的研究常见的有3种研究范型,分别基于经验理论、批判理论和解释理论,其中经验研究主要为定量研究,批判理论和解释理论的报告则倾向于定性研究,尽管在具体的研究中可能兼有定量数据和定性数据。这3种理论从不同角度分别对ITTE研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经验理论

经验理论,也叫经验主义,或称实证主义、后实证主义或逻辑实证主义。它认为,科学的方法是研究人类行为的唯一正确的方法。许多研究者们从经验角度认为外部客观世界是可以被认识、被量化的。验理论对lITE研究的主要贡献在于:

(1)提供有关计算机在学校中使用情况的精确描述

如Becker(1986年、1991年、1994年、i999年)的一系列工作就展示了计算机在学校中应用的发展过程;

(2)了解教师教育方面实际的技术应用情况

如由InternationalSocietyforTechnologyinEducation(Moursund&Bielefeldt,1999)所承担的对美国416个教师教育机构所进行的调查。

这些调查研究激发了人们对于与计算机相关的课堂实践方面的研究兴趣。但是,经验主义研究者们也已经认识到,单纯使用经验调查,即使方法正确,也会导致研究者们得出不完全或片面的结论,因为经验理论所基于的从样本推广到普遍的归纳法本身就很容易发生问题。

2.批判理论

批判理论是经典理论的延伸,其关注的是对生产因素的考虑而不是对生产工具的控制:这些理论的倡导者认为,在现代社会中事物之间都是相互关联的,一个群体的获益是以另一群体的损失为代价的。例如,对报纸和新闻行业有控制权的阶级会将该阶级的观点强加给其他阶级:可以说,批判理论学家一般都是理想主义者,他们尽其所能去发现偏见、不恰当的权力关系,以及其他种类的统治和压迫关系,他们认为教育技术学者们应该更关心一些本质性、重要的、前瞻性的和有关精神的研究问题.包括社会关系、女权主义、流行文化,以及教育技术与语言、视觉,人种、资本、军事、政治、伦理以及生态之间的天东、(Nich01s&AllenBrown,1997)批判理论对ITFE研究的主要贡献在于:

(1)思辨盲目的计算机教育应用对教育的伤害如Apple(1991)详细讨论了教学作为一种专业技能会不会因技术进步而发展强大,他指出,如果按照现在的趋势发展下去的话(指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学技能将会消失,因为教学被重新定义成了一种旨在保证计算机正常运行的管理性工作,是计算机而不是教师在向学生传递特定的技能和知识;C.人Bowers(1998)在题为“用20世纪的机器教19世纪的思维模式”这篇文章中更进一步指出,计算机技术是由主流文化所创建的,其所代表的是文化中强势组织的利益和价值观念;例如,正是由于商业需要那些具备一定基础知识的工人去学习某种类型工作所需的技能,于是,计算机就被用于传授这些技能而不是帮助学生发展自我决定的技能(自我决定的技能可以使工人发现自己的兴趣,而与雇主利益发生冲突)。

(2)反思因技术进入教育领域而带来的诸多不平等现象

如教育软件中存在的性别问题(Chappell.1996),弱势群体在技术教育环境中被忽视的现状(Chisholm,1998)等。这些研究成果都可以直接用于教师教育,使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进行这方面的纠偏。

批判理论研究是意识形态的,所采用的方法多种多样,如Monke(1997)运用案例研究方法,详细研究了Iowa的DesMoines公立学校的技术应用问题,揭示出技术推广对教师和管理者的重要意义以及其中所隐含的巨大花费:Chappell(1996)采用内容分析法研究流行数学教育软件中所存在的暴力竞争数量和性别表示问题;Robinson、Wiegmann和Nichols(1992)采用社会文化研究方法来评价教学材料;Francis(1996)结合教学设计技术改革微格教学法。技术在教师教育中的应用很多方面都将得益于这类批判性思维。

3.解释理论

解释理论与心理学建构理论相关,通常归入定性分析。解释理论研究方法的基本观点是:社会科学无法找出关于人类行为的普遍真理,真实总是局部的、短暂的、并且是有条件的,社会科学研究结论的真实性无法做到永恒不变或永远正确;解释理论对ITTE研究的主要贡献在于:

(1)重视案例研究和专业实践性论文

因为解释理论认为,所谓真实性是由不同类型的人来构造的。因此,对一些人来说是真实的,但对另一些人可能并不真实。案例研究和专业实践性论文因为提供了丰富的相关情景描述,而成为有价值的知识源泉。读者不应该把研究论文作为真理的普遍反映形式,相反,应该把它当作是作者关于特定环境下事件的主观性描述。因此,读者可以根据自己所处的具体环境来决定哪些信息对其来说是有用的。

(2)倡导“参与性研究”

参与性研究(Heron。1996)包括参与行动研究以及一些其他形式的研究,这些研究消除了研究者和参与者之间的差异。在参与性研究中,只有参与者,没有主体。参与者能够在每件事中扮演积极的角色,从研究的设计开发,到数据的分析报告等等。解释理论为教学设计研究在研究型大学的正名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此之前有关教学设计的研究在这些大学并不被视为是研究。

(3)拓宽了研究成果发表的形式虽然传统的研究论文,那些具有详细的实验设计、过程描述和对研究问题认识的论文,仍旧是最普遍的成果报告形式。但是,如今许多其他的报告行形式也开始被广泛接受,例如故事性叙述的案例、一段视频、一个简短的故事或剧本、一个艺术作品(如雕刻或绘画作品)。同样是案例研究法,解释理论采用的可能是“非虚构的教育故”事”形式。

采用上述3种范型对ITTE的研究,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得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结论;我们在进行ITTE领域研究时应该根据所从事的工作和要达到的目标,综合运用各种研究范型。

三、ITTE研究范围

我们根据一些ITTE的综述报告和有关的论文,将迄今为止的ITTE研究归纳为如下的7类:

1.现状调查研究

如前面提到的Becker的一系列工作,主要就是研究在教室里运用计算机的情况,从1986年开始几乎每5年的一份报告,展示了计算机在学校中应用的发展过程。Be&er发现将计算机整合到课堂教学是一个痛苦而缓慢的过程。

在美国有关ITTE现状的诸多报告中,最著名的是国会技术评估办公室(thecongressionalOfficeofTechnol-og''''gAssessment。OTA)在1995年所委托实施的一系列专门关于技术和教师教育方面的调查,研究发现大多数学校在培训职前教师使用技术方面做得很不够。

2.相关政策研究

政策研究主要是研究各个教育管理机构应该制定什么样的政策,从全局角度对一些已发现的问题提出处理方案。Robinson(1995)关于ITI''''E与英国国家课程体系关系的论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从国家层面上论述了政策问题:对政策方面的研究还可以以教师的反馈为基础来提出一些发展性建议;Fisher(1997)访问了克罗拉多州287名使用技术的K—12教师,询问他们认为在职前教育项目中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另外一个通过专家调查法进行政策和过程研究的项目由Herring{1997)主持,内容是关于如果在远程教育中鼓励建构主义教学,学区应该提供哪些方面的支持。Herring选择了12个全国知名的专家,这些专家都因为采用建构主义方法运用技术而闻名。Herrings研究的结果以及其所采用的方法和策略为我们创建基于建构主义的远程教育奠定了基础。

3.师生态度研究

Brownell(1997)在对1990年到1995年Iq''''rE研究的述评中选择了28个研究,发现很多研究都涉及态度的研究,这包括调查、了解师生对于在学校中使用技术的态度,以及经过技术培训之后,态度是否转变方面的研究(参见Willis和Mehlinger,1996年对这类文献的综述)。大多数调查研究都显示,教师们对于在学校中使用技术持积极态度,但是他们对在教室中使用技术并不自信,而且也认为教师教育并没有教会他们创新地使用技术。Laffev和Musser研究还发现,一些师范生认为教室中的技术会干扰师生之间的联系;

4.教学应用研究

对态度研究存在一种批评,认为我们不需要去了解教师对技术是否有积极态度,我们更需要的是如何促进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技术的典型案例。OTA(1995)的报告中也提出,未来应该注意发现、研究和宣传教师教育中有效技术整合的好的案例。在这方面,基于解释主义的专业实践性论文为我们提供了很多信息。如Woo&ow(1998)的论文阐述了准备教师在教室里使用技术的常见问题,其专、Ik实践论文是基于K—12学校和大学合作的四年经历而写成的:

5.培养方案研究

由于很多研究发现教师职前培训在技术教育和技术准备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因此许多文献也介绍了将技术应用于教师教育课程的优秀解决方案。如Stuhlman(1998)介绍的路易斯安娜州立大学在这方面所做的工作:案例+实习,以及Thompson、Schmidt和Hadjiyianni(1995)论文所描述的在Iowa州立大学一个研究生辅导一位教师这样一对一式的培训方法。也有一些论文详细介绍了如何采用教学设计技术设计教师培训课程(Brush?1998)。

6.总结和反思

ITTE方面还有一部分论文是对以往研究工作中的各种改革性措施进行描述和总结,如Boehmer和Waugh(1997)对远程学徒式教学项目的研究,Goldman和同事(Coldman和Bar-ron。1990;Goldman,Ban''''on和Wither-spoon。1991)对如何应用超媒体技术于教师教育的案例研究。更多地总结和反思来自参与改革实施的教师,Al-berta大学(Gibson和Hart.1997)的一组教师就发表了一些与其经历相关的研究。教师们说,在实施改革前的准备工作是不充分的,对技术的潜力认识不足,直到进入实施阶段才有所领悟。类似的有关在教室中尝试使用技术的经历方面的报告,都是非常有用的。

7.计算机辅助教师教育研究

有关运用计算机技术支持教师培训方面的产品开发和试验也是ITTE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这包括创建多媒体或基于WWW的教学软件包,建立实施教师培训的计算机环境(Jin,t997:Robin和Miller.1998),研究计算机模拟/Strang1995)、交互式视频光盘(Cennamo、Abell、George和Chung,1996)、远程教学(Boone,1995)、电子会议系统(Harrington和Quinn—Leering,1996)、电子邮件(Johnson,1997)以及教学网站对教师技术教育的促进作用,以及对教学效果的影响研究。这些研究结果反映了特定计算机技术对教师培训的作用.也为在教师培训中以及在教师教学中充分而有效地运用各种信息技术提供了依据。

从未来发展来看,促进ITYE经验交流和资源共享,创建优质的教师技术教育环境将是未来的这一领域的主要工作。

四、几点说明

本文简要介绍了教育技术的一个分支学科:信息技术与教师教育研究领域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基本数据来源于《教育技术研究和发展》杂志(EducationlTechnologyResearch&Development)1999年第4期中Willis,Jerry.Thompson和Ann.Sadera。William所发表的文章:Researchontechnologyandteachereducation:cur-rentstatusandfuturedirections。这篇文章的中译本将出现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出版的《当代教育技术系列丛书》的《研究、方法和策略》分册(缪蓉,赵国栋主编)中。原文提供了更为详实的资料来源和分析,本文是在那篇文章的基础上,根据我们对这一领域的认识,重新进行了归纳整理,增加了对研穷内容的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