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范文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4-01-11 11:47:5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篇1

1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特点

1.1心理健康与德育教育活动相互融合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呈现出与德育教育相互融合的特点。很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会想传统的儒家思想融入其中,更加注重学生优秀德行、品质的培养。比如《论语•子罕》中所提出的“仁者不忧”,指的是仁德的人就不会忧愁[1]。《礼记•大学》中提出:“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指的是“心无愧怍,则广大宽平,而体常舒泰”。当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重点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借助优秀的传统文化、传统思想,指导学生积极面对生活,并且形成优秀的思想品质。

1.2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无法对接

纵观当前各类世界级著名高校的心理健康服务开展情况而言(详见下表),大部分高校均比较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大学生创设参与心理训练与心理培养的场所[2]。但是当前我国很多高校中却缺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即便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没有将高校学生的实际生活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相互融合。心理咨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高校需要积极开展心理咨询与心理服务活动,为高校学生答疑解难,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避免学生由于进入思维误区而出现心理扭曲问题,使每一位高校大学生均能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与价值观念[3]。

1.3师资力量与服务设备比较匮乏

结合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当前我国很多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以心理咨询师为例,当前很多高校中缺乏心理咨询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多由思想政治教师、辅导员等进行教学指导,或者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完成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但是在美国等国家的高等院校中,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咨询的教师数量相对较多,且各个心理健康咨询师均具有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精神病学等相关博士学位,从业资格证等等。以美国哈佛大学为例,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在职教师30名,学校学生为21000名,心理健康服务中心教师与学生比例为700∶1。30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中,精神病学家包含8名,临床心理学家8人,临床社工13人,临床护士1人,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为100%。

2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相关建议

2.1明确健康教育服务理念

理念是服务机构的核心,是具有自身特点的宗旨、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准则的凝结,也是服务机构的灵魂所在。国外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中所关注的内容与重心各有不同。比如有的高校比较注重整体性健康,以哈佛大学为例,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关爱学生,为学生提供社区性心理健康服务。有的高校则比较注重优化学生的心理境界,以牛津大学为例,则通过心理健康指导的方式,重点使学生能够学会如果自主调节情绪、管理自己的情绪。我国高校需要基于本土性特点,学生的差异性特点,明确自身的健康教育服务理念,凸显高校的教育特色。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根据高校培养人才的理念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来定,重点包含积极思维培养、合作意识培养、职业素养培养以及心灵健康等相关内容,创设尊重、平等、真诚与专业的服务模式,使学生能够健康成长与发展。

2.2构建专业服务组织机构

当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多数属于学生工作处,一些也属于团委、医务科或者是德育教研室等,设在专业院系中,还有的属于学校直接管理部门。基于世界著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所属单位而言,与我国高校模式大致相同,一些属于医学中心,比如新加坡国立大学、哈佛大学;一些属于学生事务管理中心,比如香港大学等。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设置,能够为高校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与发展平台,而明确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所属机构,也有助于进一步规划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对学生优秀思想品格的培养能够创设良好的条件。高校可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的重视程度,开设多个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服务组织机构,由不同的所属部门负责相应的管理内容。比如心理咨询功能主要由心理咨询中心承担,心理咨询中心中需要配备足够的心理科医师、精神科医师等,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社会康复功能则可以由学生生活园区负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生活环境,营造舒适的学习与生活氛围。同时,可以通过配备专业的社工以及临床护士等方式,使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能够尽快康复。

2.3构建多元支持健康关系

中国传统儒家社会非常强调关系,并将其概括为“五伦”,即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学生与朋友、家人、兄弟等直接相互的模式,形成的关系,将会直接影响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当前社会组织关系比较复杂,所涉及的组织与组织关系相互较多,在指导高校学生形成正确思想品格、价值观念的基础上,还需要注重对学生的组织多元支持健康关系指导,使学生能够学会与人相处的方式,在积极的社交氛围中感受到与人相处的乐趣,获得更多的团体支持与团体援助。高校可以以服务为中心,构建各类援助团体,比如心理咨询团体、课程团体、康复团体等,让需要帮助的学生在其中找到关系,感受到幸福。还可以开展人才培训与发展机构,强化在岗培训活动,确保学生能够接受到职业教育活动,保证教育服务的专业性与有效性。

3结束语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理念下高校教育模式创新的重要表现,对于高校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能够产生重要影响。相较于国外世界级优秀的教育学府,当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仍然存在着不足之处。素质教育理念下,高校可以基于本土性思维,通过多种方式,为高校大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与发展平台,关注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使高校学生能够形成优秀的思想品格,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

作者:刘一迪 单位:泰国正大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陈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西南交通大学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的报告[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4):82-85.

篇2

一、大学生生存环境的系统分析

处于信息社会的高等学校,不仅在其内部形成了错综复杂的校园环境,与外部社会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以学生个体为中心,将与之相关的校内外的各类要素经过一定的组合可以形成各种系统,这些系统之间以及系统内的各种要素之间可能会以单独的或协作的方式对学生个体产生影响。为了有效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目标的实现,在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时,应设法整合多要素、多系统的不同作用,形成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合力。大学生的生存环境由空间环境和人际环境两大系统构成,这两大系统之间的有机整合将决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模式与运行方式。

(一)空间环境系统分析

从大多数高校的教学安排上来说,我国大学生的生活空间可以大致分为学期内空间和学期外空间两种。

1.学期内空间。学期内空间是指大学生在规定的学期内(包括每周的休息日、每年的各类法定节假日)所生存的空间。①根据大学生在校学习与生活的活动空间及其在该空间区域消耗的时间为考察维度,可以发现学生个体每天的主要活动区域包括宿舍(公寓)、教室、校内食堂、操场或体育馆、校内网吧、校内公园或其他休闲场所、图书馆、实验室或实训室、浴室、校外休闲场所等。因此,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必须能够进驻这些场所,才能在时间与空间维度上发挥优势。

2.学期外空间。学期外空间是指大学生除了校园内的学习、生活外,在寒暑假期间所生存的空间,这类空间必然会延伸至社会与家庭。所以,新构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必须包含社会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两大子系统。

(二)人际环境系统分析大学生个体的人际环境系统,按组成要素的差异,可以分成四个子系统,即家庭、学校、网络和社会系统。②

1.家庭人际环境系统。该系统内的成员一般存在着血缘关系或姻亲关系,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的机会频繁且感染力强,对学生个体的身心影响最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重视构建家庭与学校的交流平台,利用家庭人际环境系统的力量,促进大学生个体的身心健康。

2.学校人际环境系统。该系统内的成员包括学校内不同岗位上的教职员工和全体在校学生,他们都可能与大学生个体发生直接或间接的作用,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对象不仅包括每一个大学生个体,还应包括校内的所有教职员工。

3.网络人际环境系统。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网络环境下的人际交往将逐渐超越现实环境下的人际互动。因此,网络环境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重要子系统。

4.社会人际环境系统。现代大学生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除了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下进行的社会交往外,在现实环境下与社会上各种人物接触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具有不同心理品质和人格特征的社会人,其政治信念、价值取向、言行举止等既可以直接影响大学生个体,也可以通过家庭、学校或网络间接作用于大学生个体,引起大学生在思想、情绪甚至于行为上发生某种改变。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理想性描述

在对大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做出科学的评估,而要进行评估就必须使用参照系,这一参照系即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是针对大学生群体制定的,用于判断、衡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一种标准。它的制定与使用直接影响人们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评估,并决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方法和途径。国内外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很多,可以从不同的侧面用不同的标尺度量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然而,由于这些标准自身的不统一,在临床实践中,常常出现大学生个体的同一心理状态,在某一标准下诊断为心理健康,而在另一标准下却可能被诊断为心理不健康的现象。因此,客观地评价目前使用的各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合理性,有利于寻找到更加科学、有效的方法,制定出更为合理、更为实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新标准。一个较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应具备如下的条件:第一,具有可行性。该标准不应是一种完美无缺的理想状态,不应成为大学生极力追求但永远也不能达到的虚拟目标,而应是绝大多数大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外界的援助和客观环境的改变后可以达到的真实目标。第二,具有现实性。该标准不能超越历史现实、社会现实和人性的现实。人们提出的种种标准,都是那一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社会环境条件对大学生质量规格的客观需求在人们意识中的反映。第三,具有针对性。该标准必须考虑大学生原有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限制其只适用于某国家、某地区、某民族、某时段的大学生人群,具有较强的特异性。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及其理论支撑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增强其自我心理教育能力,解决所面临的发展性问题,预防和减少心理疾病,从而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和创造力,使他们能不断超越自我,走向自我实现。根据这一操作性定义,可以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分为初、中、高三个层次:(1)初级层次为治疗性的矫正性目标,对筛查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实施及时和有效的心理帮助;(2)中级层次是未雨绸缪式的预防性目标,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对所有大学生进行心理卫生知识的传播;(3)高级层次是激发潜能和创造力的发展性目标,让所有大学生都能够充分认识并展现自我,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本课题组研究发现,以上的三个层次目标都具有相应的中西方理论支撑:(1)支撑矫正性目标的理论种类最多,如西方较为流行的心理分析理论、行为治疗理论、人本主义理论、理性情绪疗法理论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医情志理论和认识领悟疗法理论等。(2)支撑预防性目标的理论虽然可以蕴涵于支撑矫正性目标的部分理论当中,但由于预防性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主要对象为处于心理正常状态的大学生,所以初级层次的这些治疗性理论缺乏针对性和贴切感,而中国文化中的儒家和谐理论却能够发挥真正的理论支撑作用。③儒家和谐思想崇尚“仁”、倡导“义”、主张“恕”、讲求“信”、推崇“和”,它追求天人关系的和谐与人际关系的和谐,即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我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等,这种追求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和谐的思想,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和谐精神的最深层次,长期以来也一直都是中国人精神信仰的核心。(3)支撑发展性目标的理论主要是积极心理学理论,因为这一理论承认人有巨大的潜能,并把人的潜能开发和创造力培养作为人生发展的重点。④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目的是发现使得个体和团体、社会良好发展的因素,并运用这些因素来增进人类的健康、幸福,促进社会的繁荣。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体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保障体系的构建,需要学校、家庭、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参与。但是,受我国的教育体制的影响,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保障体系中发挥主体作用的仍然是高等学校,家庭、社会与政府一般只能发挥辅助作用,所以研究保障体系必须以学校为重点。

第一,各高校必须建立校、系、班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机构,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组织保障、行政保障和经费保障。其中,校级组织负责制定全校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和相关政策,协调全校各相关部门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系级组织负责收集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信息,及时向校级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机构反映学生的心理需求,配合学校开展各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实施心理危机的初步干预和跟踪服务;班级及宿舍组织负责实施朋辈心理互助。

第二,各高校要设置校系两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执行机构,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设备保障与技术保障。例如可以在校级层面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与发展中心,为各项具体工作的开展提供场所、设备、软件及技术等支持;在系级层面可以设置心理访谈室,对各班级需要给予心理帮助的学生实施主动的、一对一的、一对多的或多对多的心理访谈。

第三,各高校要配足、配齐管理人员及专业技术人员,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能力保障。各工作执行机构要配备行政管理人员负责工作机构的日常行政事务的处理和各项业务工作的计划与实施;可以聘请校内外经验丰富的临床心理学专家、精神病学专家、教育学专家组成专家组,采用专职为主、兼职为辅、专兼职相结合的方式,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督导与研究,同时参与特殊学生案例的会诊。

五、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体系

从新的课程观来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按其形态载体,一般可以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⑤

(一)显性课程的设置

显性课程通常是指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并安排在课程表上的,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所体现的课程。本课题组研究认为,学校可以将显性课程中的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并重,将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发展性课程和预防性课程纳入到必修课体系,而将面向部分特殊群体开设的矫正性课程和延伸性课程则作为选修课列入教学计划。对于显性课程的学期设置,本课题组研究提出,首先应遵循学生心理成长的时间特征,将必修课程科学、有序地安排到各年级、各专业的学期课表中;其次要将选修课按照专题性质面向全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所有学生开设,确保在同一学期内能够同时开设学生迫切需要的各种专题的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让有特殊心理需要的学生获得有效的心理帮助和心理发展。对于显性课程的内容选择,本课题组认为必须始终遵循学生能够体验并可以内化的原则。

(二)隐性课程的设置

隐性课程一般是指学生在学校情景下获得的全部经验,是为了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地通过校园文化、校园生活、校风、人际关系等各种方式,使受教育者获得心理发展方面的经验。⑥它以间接、内隐的方式,通过学生无意识的心理反应来促进其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因此,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同等重要,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本课题组认为,广义的隐性课程不仅应包括学校情景下的课外教育内容,还应包括校外社会情景中的各种社会事件的影响和学生自己所接受的家庭教育。隐性课程中的社会环境非常复杂,且难以随人的主观意志发生转移,正面与负面的信息都可能对大学生个体产生强烈的冲击。家庭教育是隐形课程中影响最大的一种。这一教育由于具有自然的血亲关系,对大学生个体的影响力远超过其他形式的任何教育。要真正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首先是学校必须注重校园的物质环境、精神风貌和组织管理制度的建设;其次是政府部门、社区与社会各团体要不断净化社会环境,营造惩恶扬善的社会氛围;第三是大学生的家庭成员要充分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熏陶自己,构建充满亲情和关爱、和谐且健康的家庭环境。

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运行原则和运行方式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如何运行,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一直是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焦点问题,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过自己的许多见解。本课题组研究认为如下五项原则和五种方式可以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健康有序地运行。

(一)体系运行的原则

1.全体教职员工受训原则。⑦作为高校的一员,无论在什么工作岗位,只要从事与学生有关的工作,都必须经过严格的岗前、岗中培训,获得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并确保自己在日常工作中的心理保持正常状态。

2.全时段跟踪原则。所有大学生从入校开始到实习,直至毕业离校的所有时间内,都必须能够接受到由学校、社会或政府部门提供的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

3.全区域覆盖原则。在大学生生存的各个空间区域内,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部门都能够运用面对面交流、平面媒体、网络媒体、电视或广播等,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播。

4.全课程渗透原则。所有的任课教师,在各种课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都能够自觉地营造健康的心理氛围,科学地渗透各种心理健康知识。

5.全体部门相互协调原则。全社会和全校各部门都必须从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服务全体学生的理念出发,相互配合,相互协调,构建起一个全方位的、立体式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二)体系运行的方式

1.采用全面筛查,分类处理的方式。全面筛查的方法包括对入学不久的新生所进行的UPI大规模筛查、对全体在校学生所进行的SCL-90测试以及在班级、宿舍等单位内部所进行的观察性筛查,而分类处理则是指对特殊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各类量表的测试与评估。

2.采用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运用网络技术及其相关功能,以多种方式帮助大学生求助者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分析心理困惑、解决心理问题、认识自我、接纳自我,从而促进大学生心理发展成长。它主要包括网络心理健康知识普及、网络心理咨询、网络心理测量、网络职业生涯辅导、网络心理危机干预等,它不但能够运用网络本身具有的虚拟性、保密,促进大学生积极袒露自己的真实内心世界和难以启齿的隐私问题,实现较小阻抗甚至于无阻抗的心理援助,而且它能突破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时空限制,实现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无法达到的目标。

3.采用个体咨询与团体咨询相结合的方式。个体咨询一般适用于心理问题比较特殊且保密性要求较高的咨询,常采取一对一的面询或网络咨询。而对相似程度较高且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公开的心理问题,则可以进行专题性团体咨询。

4.采用专题性的团体辅导方式。专题性的团体辅导可以根据热点问题,对学生群体进行现场的、互动式的心理辅导。5.针对突发事件,采用心理危机干预的方式。对突发事件的现场控制及对当事人的危机干预,可以帮助当事人从心理上解除迫在眉睫的危机,使其症状得到缓解和消失、心理恢复平衡、降低灾难的损害程度。

篇3

【关键词】法律视角;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今天的人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这种冲击和挑战,一方面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另一方面也使人们面临越来越多的心理压力。美国心理健康专家艾森伯格教授指出:“一旦基本生存需要得到保证后,心理卫生在决定人们生活质量中就起着重要的作用。”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心理健康问题尤其受到人们的关注。如何将法律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在高校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成为众多学者思考的问题。

一、法律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重要依据

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尤其是欧美一些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初期就将心理健康问题列入大学法案并规定了明确的实施措施和责任规则。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心理健康教育开始萌芽。产生初期,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定,造成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一拥而上,实际操作极不规范。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通过心理健康讲座和咨询等形式进行,没有规范的定位和机构保障。伴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国家制定并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保障规范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至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被明确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有了法律依据和法制保障。

二、大学生法制案件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研究案例

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犯罪案件逐渐增多。从云南大学连杀四名舍友的“马家爵案”到长沙医学院连砍好友62刀的“李爱娟案”,再到不久前中国政法大学某男生课堂嗜师案,我们不难看出现在大学生犯罪问题日渐严重。据有关部门统计,大学生犯罪以盗窃、故意伤害为主,占到了总数的68.9%”,在这其中,由大学生心理问题引发的大学生犯罪占有很大比重。这些大学生犯罪案件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现实的研究案例,为研究如何加强大学生心理教育提出了新的思路。

三、将法制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1、设置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体系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该形成一种体系。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成功意识和坚强的意志等方面入手,在课程设置上,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高校必修课或选修课程,并计算学分。同时加强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的建设,聘请具有心理健康教育学科专业背景的教师授课,定期举行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等。

2、完善心理咨询机构工作体系

学生心理咨询的在我国高校虽然己经开始,但是,仍然有待改进和加强。现在,高校心理咨询的主要问题一是被动性,往往都是学生主动联系老师进行咨询,学校或教师主动联系学生进行的较少。二是滞后性强,通常学生出现心理问题以后,学校和老师才会进行心理疏导;三是心理咨询工作有头无尾,没有贯彻始终。针对目前高校心理咨询工作所存在的问题,作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心理咨询工作:

(1)开展心理测试,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

主要方法是通过各种问卷和量表进行,如智能测量、人格测量、临床测验等。通过测量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并制成卡片,进行分级分类管理,为学校心理咨询工作连续、稳定地开展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基础保证。

(2)做好跟踪调查,有针对性开展工作

根据学生心理档案中所提出的教育培养建议,对学生进行分类,对于普通学生积极地进行跟踪调查。对于问题较多的学生和问题较严重的学生要重点关注,有针对性地做好个别辅导工作。

(3)注重日常管理,形成长效工作

学生心理发展是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它反映了学生心理的成长轨迹。因此心理咨询工作者要注意与辅导员、班级干部经常保持联系,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充分依靠学生干部,调动宿舍长力量。可以在班级中增设心理委员,时时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做到心理健康人人关注,专人负责,形成心理咨询的长效化。

(4)将法律咨询和心理咨询相结合

针对学生非常关注的贫困生问题、就业问题、婚恋问题等,在进行心理辅导和咨询的同时,可以配合法律咨询活动,主动向咨询对象讲解相关政策和法律,使咨询活动更加科学严谨。

3、建设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

每个学生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危机事件,虽然危机会给人的心灵造成创伤,导致紊乱和不平衡,但同时也蕴藏着成长的机会,因为绝大多数人在危机的痛苦中会寻求帮助,所以危机对人的影响是危险和机会并存的,因此危机预防和干预有特别的意义和价值,解决危机会促进学生的成长和成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前期教育宣传、短期咨询以及专业治疗与辅导的方式,建立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体系,增强学生对于心理疾病的免疫能力。

4、建立校园文化暗示教育体系

校园文化是从属于整个社会文化的一种“亚文化”,有着自己独特的教育、导向、激励、调适、慰籍等功能。高校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发挥活动暗示效应;通过宣扬高素质的优秀人物,发挥榜样的暗示效应;通过建设寓教于美的校园,发挥环境的暗示效应;通过营造良好的群体氛围,发挥群体暗示效应。

5、建立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媒介体系

原有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是依靠教学和学生活动的方式进行的,形式上比较陈旧和单一。笔者认为在实践工作中要大力加强教育形式的创新,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媒介,比如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手机短信,还可以利用党团课教育等多种途径进行。逐步建立起覆盖学生人数多,覆盖范围广的心理健康教育媒介体系。

【参考文献】

[1]赵春珍.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年级调查与对策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6)

篇4

1.1研究对象

该研究的研究对象是广西20所高校,调查内容是网络背景下广西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情况,随机选取发放问卷20份,回收20份,回收率为100%。

1.2研究方法

该研究采取问卷调查法,选取《基于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调查问卷》的内容进行该研究的调查,主要内容是了解高校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度、实施途径及其工作效果。

2研究结果

2.1领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

现阶段,广西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初步的发展,建立了学生心理辅导中心。但在网络背景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想得到充分的发展,仍需要相关领导机构对其的重视。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高校没有一所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基本内容来研究,且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会议上对于网络心理健康的关注度也是极少的,“偶有涉及”和“从未涉及”两种比例之和占到了90%。是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会议的意义几乎没有,领导对于学生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少之又少。

2.2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辅助教学力度不够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广西各高校都以必修课或选修课的方式开展,而课程的辅助教学作为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途径,则直接影响着其工作的效果。调查结果显示,在广西占40%的高校通过网上选课和上传课件及有关资料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但仍有45%的高校没有网上辅助教学。虽然近几年来校园网飞速发展,但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网上教学并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几乎没有学生在网上进行测试、练习和在线咨询。由此表明,传统的教学方式仍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占据主体地位。

2.3心理测验系统的开发和链接不够完善

在日常的校园生活学习中,高校大学生通过心理测验系统来掌握心理健康情况,从而进行积极、主动的自我调节和教育。学生在进行传统的心理测试以后要查看很多的资料,一些测验还需要进行分数的计算,过程比较繁琐;而网上的心理测验系统,学生只要点击进入测验系统,测试完成后计算机自动处理得分,即可得出测验结果。调查结果表明,25%的高校都引进了在线的心理测验系统,40%的高校与一些知名的心理测验系统有相关的链接,但是33.3%的高校不提供任何心理测验系统的链接或者软件,这限制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无形中降低了学生进行自我心理测验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难以达到自我教育的效果。

2.4网络心理普查成为主流趋势

心理普查一般是针对大一入学新生而言的,传统的心理普查主要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因为数据量大,存在一定的缺陷,如问卷的发放和回收不方便,后期的数据统计费时费力。网络的便捷性,易操作性等特点使其在心理普查使用途径上逐渐受到高校的重视。本次研究显示,85%的高校是由网络的方式展开心理普查的,而15%的高校是由传统的纸质方式进行的,而非网络的形式,该数据表明网络已得到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运用与重视。

2.5网络心理咨询工作有待加强

网络心理咨询相对于传统心理咨询更具安全空间和易操作性,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而在被调查广西高校中有,有60%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是采用传统的面对面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35%的高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时采用的是面对面和网络二者相结合的方式,只有5%的高校在对学生心理咨询时是采用完全的网络方式进行的,其主要原因是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相对较缺乏以及心理咨询中的一些技术、仪器方面的测试不能通过网络来进行,这也是网络心理咨询不能良好地进行发展的主要原因。

2.6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尚待提高

该研究者站在学生和教师的角度,分别对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做出了研究、分析和评价。研究结果显示,85%的学生对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参与积极性低于一般水平,而且心理健康教育者的评价效果较差,这与学生的积极性评价是一致的,表明了现阶段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仍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值得高校的领导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者进行反思。高校在网络背景下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目的、实施的途径都不明确,仍在摸索中占65%。由此可见,这是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高校中得不到良好的开展和发展的核心问题和主要原因。所以,各高校应提高对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究的重视程度,增加资金的投入,努力提高师资水平,具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和方法途径,以期达到理想的效果。

3高校网络心理健康体系的构建

该研究结果显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其硬件设施的不完善、宣传力度的不足、目标和途径的不清晰等原因影响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现阶段,高校所提出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主要有:建立网络心理测验系统;进行网络心理健康调查;建立网络心理健康档案。该文在结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应重视网上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自助-互助-他助体系,有效实现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互补。

3.1设立完善的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档案

建立网络大学生心理档案,随时监控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是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同时使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心理档案主要记录学生基本信息;心理测验结果;心理咨询记录;心理健康综合评定等内容,以便学生及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整体心理面貌。设置院系资料、导入学生的学号、姓名、年级等学籍信息保护学生隐私性,不得私自篡改和泄漏学生的心理档案信息。由专业人员对学生的心理档案进行规范化管理。同时,要及时将学生心理的最新变化录入到网络心理健康档案系统,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提高工作效率打下坚实的基础。

3.2构建“自助—互助-他助”有机结合与开发的网络体系

3.2.1学生心理健康自助板块

建立最新的心理资讯平台,在该心理健康网站上提供校内外各种心理讯息,包括最新、最及时的校内外资讯,校内开展各种心理活动的信息,对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成果进行展示。同时,上传知名心理学家书目、心理健康教育书目、杂志及介绍优秀心理剧、心理影片等资料。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了解各类心理知识。此外,还应设立专题心理健康视频网站,视频包括校内外有丰富经验的心理学家、各类心理健康专题讲座,以及针对大学生现阶段最关系的问题所开展的活动过程视频。学生针对个人情况进行自由选择以达到在兴趣中学到相关的知识和技巧,并使其心理健康知识的能力得到提高。最后则是建立完善的心理测验系统,利用专业的软件和测试问卷使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改善自我。学生可在多方面进行自我测评,随时了解自身心理健康问题。高校的心理教育工作者也可以通过网站和数据库,及时地了解和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的变化。

3.2.2学生心理健康互助板块

建相关的论坛立、聊天室进行随时交流,实现多种形式的在线或离线交流;随时可以传输文件,对于网站进行有效地补充,达到相互帮助、相互了解的模式。设立讨论区,根据需要选择一些大家感兴趣的心理健康问题开展一些大学生就业、人际关系处理等专题讨论。充分运用“朋辈心理辅导”策略,让学习者通过该平台进行网上讨论和辩论。通过交流形式,解开自我心中的疑惑,获得意想不到的答案,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大家的心理健康知识。增设留言板,负责站点的工作人员按时回复,指导学生走出困境,让更多具有相同问题的学生收益。站点负责人还可以选择典型心理问题作为论题,通过发贴和回贴的形式,实现心理学知识的应用与再深化的目的,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

3.2.3大学生心理健康他助板块

篇5

【关键词】辅导员 高校 心理健康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8-0088-02

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变得愈加激烈,瞬息万变的社会在给人们带来更多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以及挑战背后不可忽视的心理负担。对于大学生而言,学习、生活、人际关系以及未来就业等方面的压力,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荷。众所周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关系着其成长成才以及校园环境的安定和谐。在倡导以人为本、共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而作为日常生活中与大学生接触最多的、了解最深的高校辅导员加强其心理健康知识学习、完善其心理辅导技能,共同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显得至关重要。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研究

根据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通常分为心理困扰、心理障碍和精神病。高校大学生中具有明显神经症、人格异常、人脑机能失调、不能正常生活的心理障碍或精神病的并不多见,但很大一部分学生都存在或者在某一阶段存在一般性的心理困扰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大学生活适应方面

这主要体现在大一刚入学的新生中。对于刚刚结束高考离开家的新生,等待他们的是陌生的环境和新的学习、生活,许多独生子女无法适应集体生活,不知道如何与来自全国各地不同成长环境和生活习惯的同学相处,生活上自理能力差,离开父母无法独立生活,终日抑郁、失眠、焦虑。

2.经济方面

据多方面、权威性的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有20%的在校大学生属于家庭贫困或特别困难的,仅依靠家庭是无法承担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费用的,这类贫困生在面对来自城市衣食无忧甚至铺张浪费的同学时,难免产生自卑心理,如果心理承受能力不强,自尊心容易受创,严重的造成性格孤僻、心理抑郁,若不及时加以引导,便会做出过激的行为。

3.学习方面

与中学阶段的学习不同,大学的学习以自学为主,许多自觉性不高、自主学习意识不强的学生难以在大学的学业上取得好成绩,一旦学业跟不上,便会产生循环影响,造成学习兴趣下降,考试焦虑等问题。

4.人际交往方面

这是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受高考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同学个性较为封闭,人际交往能力较差,进入大学后,许多同学必须重新学习如何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由于青春期固有的叛逆、敏感、冲动,使得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诸多困难,从而产生焦躁、困惑等心理问题,在人际交往中恋爱问题也是大学生关注的焦点之一,孤独、封闭的心态下产生与异流的渴望,对恋爱的向往,由此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困惑。

5.考研、就业压力

升学考研和就业择业问题主要出现在大四学生中。社会竞争的激烈,对高学历的追求,“未就业先失业”的舆论环境给大学生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同时,大学生经过四年高等教育的学习,怀着父母的期望,希望自己能找到一份社会地位高、工作条件好、工资福利优厚,未来发展前景好的工作,然而“僧多粥少”的客观现实,用人单位的高标准、高要求以及大学生对社会缺乏现实的了解,导致找工作时“眼高手低”,屡屡受挫,产生失望、彷徨的心理。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我国高校得到了蓬勃发展,许多高校建立了心理健康教研室、心理咨询室、心理辅导站,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形式,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定位,专职专业心理辅导人员等多方面的问题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

1.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标定位不明确,缺乏规范化、科学化和统一认识。

有人认为,目前大学生心理问题相当普遍并且相当严重,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来解决;高校中只存在少部分或个别大学生会由于心理问题出现行为偏差。高校对入学新生进行心理测评的量表大部分是从国外直接引进,没有历经本土化过程,测量结果显示存在心理障碍需要特别关注的大学生,往往在大学四年中没有异常行为,而没有显示出心理障碍特征的大学生有可能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出现心理问题,测评结果的不精准导致目标定位不明晰。有的高校虽然成立了心理咨询机构,但在使用上重视对心理障碍学生的疏导,忽视对所有学生全面心理健康发展的培养,有的甚至是为了应付教学评估,没有实际的用途。

2.高校专职专业心理咨询师和心理辅导人员的缺失

心理健康辅导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只有系统地学习过心理学专业理论知识,并具有一定实践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员才能胜任,许多高校缺乏这类专业人才。香港每1000名大学生就有一个专职心理辅导教师,而内地,基本上每5000名大学生都没有一个心理辅导教师,并且很多是兼职教师。现在能够从事心理健康指导的老师严重匮乏,按照国家规定学生人数的1∶500配置心理辅导老师的要求,全国绝大多数高校难于实现。在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编制和职称上,尚未有明确规定,也没有统一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教材,影响了高校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的积极性。

三、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辅导员与学生联系最多、关系最密切、相处的时间也最长,处于学生工作与学生教育的第一线。虽然与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相比,辅导员的专业理论知识不足,但他们每天都和学生生活在一起,一旦个别学生家庭发生变故、情感出现问题、行为出现偏差,辅导员能够首先发现,及时与他们进行沟通,把可能引发的心理问题制止在萌芽阶段,大事化小,小事化无。通常,辅导员都是刚刚毕业留校的年轻人,相对于所带学生仅仅年长几岁,刚刚结束大学生活的他们十分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状态,与他们共享成长体验。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辅导员的言谈举止也无时无刻不对大学生的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其先锋模范作用也对大学生起到表率作用。

但以往辅导员更多的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长期以来实行“我说你听”的灌输政策,强调说服与言传身教,有的习惯以严厉管理、批评指责的高压方式要求大学生统一思想和行动,难以使大学生真正接受。因此,如果辅导员能具备系统性的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辅导技能,学会倾听、疏导,与学生进行情感上的沟通交流,就可以避免心理治疗时间的延误,心理障碍的加剧,造成无可挽回的严重后果。

四、从辅导员角度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1.加强辅导员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建设好师资队伍。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其理论基础是心理学理论,需要采用专门的技术和方法。在高校从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是辅导员,因为他们与学生交流沟通的时间最多,对每个学生的思想、心理动态最了解。但辅导员往往来自高校的各个专业,大多数人并不具备专业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和心理辅导技能。因此,学校要采取措施,经常性地组织心理教育培训讲座,优先推荐辅导员去参加国家心理咨询师的职业资格考试等,增强他们的心理教育意识,掌握专业的教育技能和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2.开展各类有益活动,构建良好的校园心理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是一种精神载体,它用无声的言语传递着大量的信息,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辅导员可以组织高校学生开展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帮助学生增长知识、调剂生活、适应竞争,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组建各种兴趣小组、学生社团,开展运动会、文娱晚会、素质拓展竞赛等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参与其中,使其特长得以发挥,让学生在各种竞赛活动中,正确认识自己,提高心理素质,增强精神意志。

3.倡导学生自我心理教育,坚持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学校教育固然重要,但也离不开学生的自我教育。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体现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必修课和选修课,以及举办心理健康节的活动上。在自我教育方面,辅导员主要起引导作用。在辅导员的指导下,组建学生开展心理互助,进行朋辈伙伴间的心理互帮互助,鼓励学生主动看心理励志类书籍,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试方法和技巧,倡导自我心理教育。

4.实现心理关怀和解决实际问题,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配合。

心理问题的产生,往往有一定的客观原因,有的是因为学业困难、经济困难、就业困扰等原因造成;有的是与从小的成长经历、家庭环境有关。对于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辅导员要多与他们沟通,区分不同学生心理疾病的根源,采取不同的措施帮助他们。

如果是学习压力大引发的心理问题,辅导员可以牵头举办学习交流促进会,实现优秀学生“一帮一”,传授良好的学习方法,带动其提高学习成绩;如果是家庭经济困难引发的心理问题,辅导员可以通过国家助学金、助学贷款、各种社会奖助学金等,给他们提供经济上的帮助;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辅导员应在其就业观和就业技巧上给予指导,让学生都能顺利就业。

部分心理问题学生是因为从小成长经历、家庭环境的影响,例如父母离异、家庭单亲以及个人曾经的一些遭遇,在事情发生时没有得到很好的引导和教育,造成在日后的成长过程中思考问题会较为极端、片面。心理上的抑郁长期找不到宣泄的出口、得不到排遣,到了大学后,要面对新的学习、新的生活和新的同学,如果对环境的变化无法很好的适应,心理长期隐藏的问题就会爆发出来,出现与周围的人大相径庭的处事方式和异常行为,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因此,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应坚持学校引导和家庭教育相结合。辅导员应经常与问题学生家长联系,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生活、行为表现等情况,了解学生的成长过程,试图找出其发生心理障碍的症结所在,并取得家长的支持。经医生确诊患有心理疾病的学生,学校和家庭应密切配合,陪同其到专科医疗部门做进一步治疗。

参考文献

1 宋 英.论高校辅导员加强心理辅导知识和技能培训的必要性[J].科技促进发展,2007(3)

2 段能全、田维飞.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4)

3 刘 锋.构建新时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体系[J].山西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

4 刘江毅、严蔷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仍须加强和改进[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