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户外空间设计案例范文

户外空间设计案例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1-11 11:47:5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户外空间设计案例,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户外空间设计案例

篇1

关键词:幼儿园;建筑设计;空间营造;环境

1、前言

开展幼儿园建筑设计,似乎较为简单,这是由于幼儿园通常建筑规模不大,且具有明了简单的功能结构,也就是叠加和组合音体室、卧室以及活动单元等单元。但是,要想达到优秀的幼儿园建筑设计,就必须分析和重视建筑的使用者,也就是幼儿的心理特点等因素,让幼儿园的形象、尺度和空间能够与幼儿身心发展相吻合。总的来说,幼儿园建筑必须能够让幼儿在学习、娱乐和休息的过程中,体会建筑空间,并帮助幼儿的身心发育。

我国城市的高速发展,使得幼儿园一般成为居民小区的附属设施。必然导致建筑设计欠缺考虑和规划,只对建筑功能进行了满足,却忽略了幼儿的心理发育。部分幼儿园甚至不考虑实际情况,滥用卡通家具、卡通贴画以及色彩,条框式的设计势必造成幼儿园气氛的呆板。虽然贴画及色彩等趣味性元素一定要体现于幼儿园建筑设计过程中,但是表面化、欠缺逻辑性的幼儿园建筑设计,肯定无法符合幼儿心理心理诉求,无法得到他们的认同。

2、幼儿园建筑的户外空间设计

2.1 实现和谐的环境氛围

首先,幼儿园建筑设计必须重视建造选址环节,关注建筑和自然的契合度,所以,一般在环境优美的地方建造幼儿园。就幼儿的天性来说,活泼好动,爱好大自然下的活动。幼儿园和大自然的充分融合,能够使幼儿的视野大幅度提升,进而极大的促进幼儿身心发育。由此,幼儿园建筑设计时必须对外部环境因素进行充分考虑,利用设计来使优秀的环境和幼儿园建筑充分结合。

第一,建筑务必和环境形成良好的关系。以全球优秀的幼儿园建筑设计为例,都充分的体现了该原则,如下图1。

该幼儿园选址十分贴近大自然,外部环境优美,绿树成荫,天高云淡,远离城市的繁华和喧嚣。户外活动场所和自然环境较好的融合为一个整体。幼儿园建筑表面所选用的材料以及造型使得自然环境和建筑之间的隔阂被完全的消除,使人们形成建筑物从自然环境中生长出来的感觉,自然、纯净、简洁,有机的把环境和幼儿园建筑空间结合为一个整体,使幼儿在户外活动的过程中,更加的贴近大自然,迎合了幼儿的身心发展。

第二,必须重视幼儿园户外学习空间的设计。当前,我国部分幼儿园建筑设计,只是简单的规划一定面积的空间,便将其作为幼儿的活动空间。纵观成功的幼儿园建筑设计,都非常重视户外空间和环境结合方面的设计。优秀的户外学习空间设计,能够让环境促进幼儿的学些兴趣,为幼儿营造质疑和探索的空间及时间,最大限度的使幼儿能够自发的学习、探索和进行经验的累积,有助于幼儿思维的创造性及人格独立性的培育。

笔者通过研究国外幼儿园建筑设计后发现,其作品一般通过对室内外空间界限的模糊,使局部得以延伸至室外空间,从而使得空间体验更具连续性。

2.2 色彩的勾勒和烘托

在进行幼儿园建筑设计时,不应简单的将环境互动作为空间营造的全部,同样也要注意可识别性的要素的塑造,以使得和其他建筑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能够容易获得幼儿的喜爱。经过相关研究表明,鲜艳的色彩对于儿童具有较高的吸引力,可以直观的对儿童的视觉进行刺激,使幼儿形成探索心理和较深的印象。所以,幼儿园建筑外部空间形象可以通过色彩的勾勒和烘托来予以实现,该手法已成为当今全世界较为常用的手法之一。

下图2中的幼儿园尽管采取传统形式建造,然而其室外立面构造却充分的体现了儿童的特色,与幼儿心理发育现状相吻合。立面的色彩较为丰富,主要由红色、蓝色和白色等色彩拼接组成,同时在墙面镶嵌了大面积的玻璃窗,不仅利于室内空间的采光,而且利于幼儿识别和感知。总的来说,该幼儿园外立面不仅具备极强的趣味性,而且给人的感觉十分简洁。

3、幼儿园建筑的内部空间设计

不但要重视营造幼儿园建筑的外部空间,而且还要关注内部空间设计,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幼儿的心理述求。幼儿园的室内空间的利用率相较室外空间要高的多,同时也是幼儿主要的活动和学习的场所,因而更有必要将空间设计得更富趣味性和乐趣。

3.1 利用色彩对比的设计

对于幼儿园建筑而言,利用色彩对比来进行室内空间设计时当今主流手法之一,并且室内和室外里面运用色彩的目的不同。室外立面的色彩更多的是突出建筑在个性上的特点,以便于能够在视觉方面对幼儿形成强烈的刺激,而对于室内空间而言,由于幼儿长时间处于室内学习、活动和休息,就必须更加注重新鲜感及持久性等方面,合理的进行室内空间色彩对比设计。

部分成功的幼儿园建筑设计,十分注重室内色彩的对比设计,如下图所示。可以发现,室内空间的色彩种类不多,主要采取了大自然常见的绿色,柔和性十足,天花板的灯具呈花瓣状排列,室内氛围对比感极为强烈,使幼儿在活泼和快乐的环境中学习和活动。此处,色彩不但起到了识别单元的功能,还能够使室内空间设计具备连续性。

总的来说,幼儿园建筑室内空间设计应避免过多的采用色彩鲜艳的颜色,含蓄的运用色彩组合,通过对比的方法来实现室内色彩的对比。相较单一的进行色彩喷涂来说,此种色彩对比的设计方法更容易使幼儿的想象及探索心理得到激发,这是由于色彩对比的设计方法的感官刺激维度为三维,与以往的二维刺激相比,有了长足的进步。

3.2 光线和材质的运用

对于幼儿园建筑室内空间营造而言,还主要通过光线和材质的运用,来形成良好的互动。值得注意的是,幼儿园所使用的材料不宜过于冰冷,这样才能满足幼儿身心发展的需求。比如说,可以采取木头材质来进行室内空间的营造,这是由于木头材质更具亲和性,使幼儿能够感觉亲近和温馨,能够被幼儿所接受。

4、结论和展望

就幼儿园建筑设计的空间营造而言,务必重视自然环境和幼儿园空间的融合程度,重视色彩和空间的融合程度,由此让幼儿的空间体验提升到全新的高度。

经过本文的研究和分析,我们看到幼儿园建筑设计中的空间营造,不但要以幼儿探索精神及爱好兴趣的培养为着眼点,而且更要以幼儿的需求来开展设计,一定要把以幼儿心理诉求作为空间营造的目的。通过空间营造,使得幼儿对于幼儿园能够有更为丰富的空间体验,才能使得幼儿的身心更加健康的发展。

总的来说,由于不同的个体会由于想法、心情和年龄等方面的差异,造成对建筑物体验的差异性,因而对于幼儿园的设计而言,必须基于幼儿的视角来进行空间营造,只有这样,才能够使设计更符合需求。

参考文献

[1]黄邵发,罗四维.疑惑、问询与转换――两座幼儿园的设计体验[J].建筑学报.2000,2.

篇2

关键词:幼儿园;户外空间;设计;使用方式

中图分类号:TU984.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3)06-0062-03

1 引言

随着学前教育理念的不断完善,幼儿园空间环境的创设及使用日益受到重视。如我国《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规定“幼儿每日户外活动不少于2小时”,这类要求的产生使得户外空间成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载体。在既有幼儿园户外空间中,因资金、用地、办学体制等问题所带来的制约,办园方需对已有空间基础进行积极的利用,而针对这一实际状态下的使用方式的调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使用对空间设计的具体要求。

因此,本文通过选取某所幼儿园户外空间特征以及使用方式的调查,并将活动空间根据使用特点进行分类分析,尝试针对具体空间类型提出户外空间设计应该注意的问题。

2 户外空间概况

本文选取案例为桂林市金豆豆幼儿园,建筑始建于1978年,因建造年代较早,使用方式与户外空间已经过了长时间的磨合,办园方已对空间利用有了一定经验。幼儿园占地面积约3500m2,供幼儿使用的户外面积1870m2,为占地面积的53%,户外活动空间的空间形态及绿化环境形态较为多样化,教师也能够较充分地对户外活动场地进行有效利用,对幼儿活动的调动性强,且办园方已在改造计划中,但资金有限,目前仅通过对户外空间使用方式的调整缓解面临的问题。

3 户外活动空间的类型与使用

根据笔者的观察了解,该幼儿园对户外空间的利用已有较好的经验,并且为满足教学要求而做出的适应性使用方式也行之有效。户外活动可主要分为三个时段,即:晨间活动时段(8:30-9:00)、课间操时段(9:40~10:30)、下午户外自由活动时段(16:20~17:00)。为便于研究不同户外活动时段内的活动内容与空间利用方式的特征,将活动分布主要类型记录如图2、4、8,并针对具体户外空间特征下的教学使用方式进行研究分析。

3.1 线性活动空间

如图1所见,该幼儿园的户外活动区域已基本通过道路进行了划分,与外廊及室外连廊结合后,在交通方面产生了路网明确的效果。此外,由于B区域种植几株已生长多年的落叶乔木,使得该区形成长年隐蔽的绿化空间。

办园方对这一空间特征的利用十分明显,主要被用于晨间活动:每日早餐之后稍作休息,随后以各班级活动单元为起点,在教师的带领下,以队列的形式沿着底层外廊与户外小道,进行线性散步活动(图2),活动结束时回到班级活动单元。此时幼儿脱离队伍的情况较少,基本按照教师的安排进行活动,如伴随一些游戏活动,或在行走的过程中根据所经之处的环境特征,专门设置认识自然环境一类的教学内容,因此该时段内活动分布一般呈线性。

这类教学方式主要依靠的空间为户外小道、连廊与首层外廊空间,基本不将活动固定在某一固定区域内,形成线性的教学空间,有助于配合办园方为达到教学目的而采用多样性手段。如天气晴好时,教师结合走廊与户外活动场地进行“散步——游戏——自然环境认知”,在此过程中,教师不仅带领幼儿加强户外锻炼,而且使幼儿在亲自体验中认知自然规律。因此,这类空间拓宽了幼儿活动范围,促进幼儿与不同环境之间的接触,将教学与游戏活动变为连续过程,因而非教学空间被赋予了教学功能。

3.2 边界驻留式活动空间

操场区作为举办多种大型集体活动的户外场地,为满足各班级使用的便利而设置于幼儿园用地趋于中央的位置(图1中1区)。呈“L”型的建筑对该区域进行了半围合,而剩余两侧边界由户外道路进行了限定,就此形成近似平面近似方形的区域。在此基础上,区域边界的空间要素呈现出一定的多样性,其中建筑边界表现为花坛与台阶,而另外两侧近于边界位置栽种了两株尺度适宜的小树。

在每日的课间操活动时段中,因为操场无法同时容纳所有班级做课间操,所以只以三个班级为一组轮换进行,其余班级在一旁等待(图5),以便于节省轮换过程中所需的时间。此时虽然教师为幼儿指定了需停留等待的户外活动区域,但实际幼儿却会被边界中某些空间要素吸引形成扩散,并且这种扩散的情况也通常止于空间区域的边界,致使自发行为在区域中呈“边缘化”。如图6中,幼儿观察周边灌木植物,围绕小树追赶,坐在台阶上休息,偷偷跑到沙池玩耍等现象,图7则显示幼儿靠坐在花坛边上观看活动的行为。

这种能在边界区域形成驻留的空间有利于在组织大型集体活动时,在吸引幼儿驻留于边界的前提下,进一步产生观看的行为,最终形成“观看”与“被观看”的户外空间。并且其多样性的空间要素仅置于边界,对教学空间本身的完整性不具破坏,对空间内部活动影响破坏小,同时也使得幼儿在观看等待的过程中仍然有机会发生游戏行为,避免观看活动过于单调。

3.3 限域式活动空间

结合图1与图8可以看到,通过建筑平面布局与户外道路的划分,该幼儿园户外活动区域限定相对明确,各功能区域都有着较为独立的块状场地。如A区有建筑、围墙、户外道路限定了区域;B区在地面材质与G区有所不同的基础上,因树木的集中种植形成长年荫蔽而进一步加强了空间的领域感;I区则仅由建筑与户外道路划分等等。虽然在平面上并不一定十分规整,但借助地面材质的差异以及树木阴影所形成灰空间效果等方面的辅助作用,都在空间领域感上形成了良好的区分。

在户外游戏活动时段中,各班级根据教学安排的不同对活动区域做出具体的选取,并且通常每个班级选择一个独立的区域避免活动的相互影响。如图8明显所示,各班级的活动范围较为固定与集中,由教师将幼儿带入某一活动区域进行游戏活动,为满足管理上与幼儿安全问题上的要求,教师通常为幼儿指定了活动区域。期间幼儿有一定的活动自由度,可呈发散状在指定区域内对游戏活动自行选择,但脱离指定区域活动的幼儿只在少数。

这类活动空间限域性,有利于集中幼儿组织教学与游戏活动,避免因其他班级的活动分散幼儿注意力而影响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各班级不同活动之间的干扰。并且在各班级没有专属的班级活动场地时,这种相对独立的区域也便于教师直接组织活动,减少与其他班级的协调过程。

3.4 代偿式活动空间

因建筑平面布局与场地关系的变化难免形成边角空间,如H区建筑为围墙的夹角空间,D区则是当下沉式戏水池对场地进行切割后,周边剩余的不规则边角空间,并且如图10所见,外廊底部因场地的特殊处理形成架空空间,净高约1200mm。

对于此类建筑与场地的边角空间,办园方较为积极的加以了利用。其中H区地面上印有跑道后被作为专门的跑道区使用;D区利用松软的土壤种植蔬菜形成种植区;E区为下沉式戏水池,因考虑到幼儿健康问题,戏水池每年可供使用的实际时间较短,尤其当下沉式戏水池年代久远,排水管道堵塞,已失去原有使用功能时,教师已将此处作为小班活动场地之一,因与周围场地的高差及其分隔设施,其较强的围合性为幼儿活动提供了防止外界干扰的户外活动场地,因此也属于领域明确的教学空间的一种代偿;此外,办园方在走廊架空空间中放置了少量养殖箱作为幼儿对小动物的观察空间,也正符合了幼儿心理上对小尺度的需求。

由此可见,边角空间以及使用率较低的一些户外空间,在通过合理的利用后,有可能由消极的空间变为可积极使用的空间。虽然这类空间通常面积对于一个班级而言略显紧张,但在幼儿园每班要求有两位教师与一位保育人员的前提下,教师可将幼儿分成两组带入不同的活动区域,如养殖区与种植区的空间对成年人而言较为局促,但却适合小组活动,此举也证明了如今教学方式对空间的使用已经越来越灵活。

4 结语

该幼儿园虽然建造年代较早,但基于户外空间的良好基础,以及后期办园方对场地的积极利用,可以总结以下几点建议:

4.1 对于线性活动空间。因其可在有限空间内能够便捷及有效地扩大幼儿行走范围,避免在活动总是局限于班级活动单元及邻近之处,同时提高户外空间的利用率,是当今幼儿园迫于实际现状而较长运用到的对既有空间的利用方式,具有较为普遍的适用性。因此用在场地前期设计过程中,应注重户外空间的使用流线,若条件允许,可利用户外道路的合理设计未加强使用流线的导向性,并充分考虑组织幼儿行走过程中所得到的体验,如小树林、室外连廊、户外道路等之间的转换;而对于既有环境而言,可以通过空间本来特有的环境基础,以及后期对空间的调整与重新布置来获得。

4.2 对于边界驻留式活动空间。幼儿园建筑的户外空间中所存在着多种边界,如室内外空间边界,户外活动区域与区域的边界,以及幼儿园的最外层围护边界——围墙等,当大型集体活动所用场地有以上形式边界时,应尽量在形态上适当增添多样化的设计元素,使幼儿提供引发驻留游戏或观看活动的行为,以便有效配合施教过程。因此,可在确保原区域功能完整的情况下,利用设置植物、建筑小品、台阶等手段尽可能丰富空间角落与垂直界面的形态。

篇3

    水在自然和人工大环境中以很多形态出现。这里讨论的水空间一词来源于水体景观,水体景观是一种以水为重要元素营造空间气氛的特殊的户外公共空间,包括各种尺度的城市空间,从城市周边生态湿地,城市河流滨水空间,到广场中的水体幕墙,街道水体轨迹。各种尺度的水体空间设计,对于儿童的考虑针对案例情况会有不同的层次,这里讨论的是广义角度下对于特殊人群的儿童,设计师需要考虑的要素。正如Herbet Dreiseitl在2005年对于城市广场的报道中描述的,“她们在波流中寻找小鱼,往水中丢石头,变得欢快,久久不愿离去”。这些儿童特有的行为方式再次引发设计师对于水公共空间的关注。这篇论文的目标,是分析现代社会背景下,水空间对于儿童的两个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讨论了现代城市空间形态中,由于缺乏水空间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并给出了设计上的建议。

    首先水空间对儿童在心理健康、身体成长、沟通能力的提高这三方面有着积极作用。户外玩耍在儿童身体健康和智力成长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于儿童成长具有重要意义的、并占每日生活的大部分时间的活动,通常发生在户外活动场地。活动机会的数量和质量与活动空间的信息量有直接联系,活动场地提供的信息性,安全性,启发性与趣味性,对于启发儿童思维有重要作用。因此,场地需要提供给儿童探索和参与的可能性,通过合理的设计,充分利用水特有的性质,可以使环境和儿童形成互动关系。但在一些以商业娱乐为出发点的场地设计中,儿童被动接受信息,这种互动关系难以形成和稳定。这里以着名的主题公园迪斯尼为例,其中充满各种快餐式文化符号的卡通形象和环境设计,儿童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停留在填充与被冲击的关系上,对儿童的创造力难以产生积极的启发作用。与之相反,儿童在各类城市公共环境中活动是主动的,尤其以水空间为代表,儿童的活动过程充满创造和发现,这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起到积极的作用。Carolyn Francis在1998年发表的《People Places: Design Guidelines for Urban Open Space》一书中提到,由于广场水空间设计中常用的跌水,落水等垂直空间手法充分的扩展了水元素在声音、形态各方面的多样性。儿童身处其中可以直接接触到材料,观察其运动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儿童不仅对声音韵律更加敏感,对美学变化也有更多体验,儿童可以同时在光,几何变化,空间体量增减等方面进行听觉、视觉、触觉的互动体验。环境多感官的刺激,引发儿童探索意识,启发想象力,激发参与意识。“儿童手脚并用参与到动态环境中,对于变化作出反映,在动态环境下儿童之间更易发生互动。因此,在儿童早期教育中,引入水空间应得到重视”(Herbert & Dieter,2005)。

    第二个方面,着重讨论城市化进程加快,自然环境与人的关系发生改变,水空间有助于缓解粗放型城市化压力下,自然环境的缺失,将对于自然的体验带回给儿童。Mary Rivikin于1997年在《The Schoolyard Habitat Movement: What It Is and Why Children Need It》一文中写到“现代城市高密度发展,工业化进程加快,成人生活方式的改变,吞噬了儿童户外活动的空间与时间,特别是自然环境从儿童生活环境中抽离”。例如,城市硬地与适合儿童活动的户外空间比例失衡,支撑城市快速发展所必须的动态和静态交通空间,满足新型生产方式以及经济运行方式的各类建筑空间,满足动物植物生长条件的环境等等,这些都被城市空间中消费型空间取代。同时,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人口密度不断增加,对于大量住宅用地的需求将会对适宜儿童活动的公共开敞空间造成威胁。正是由于人口总量增加,建筑密度不变的情况下,容积率大大提高,各类高层建筑作为解决人口需求和降低经济成本的方法,越来越得到推广,随之的生活方式开始发生改变。低层建筑环境下,儿童可以较安全地接近户外空间,与之相反,高层建筑重新定义了室内环境与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的关系,出于特殊人群对于安全性的需要,儿童接触户外活动空间的机会和时间受到限制。Randy White于1998年在《Children's Outdoor Play & Learning Environments: Returning to Nature》一文中论证了儿童长时间处于封闭的室内环境中,被动地接受大量娱乐行为方式,对儿童行为交流障碍症发病率的整体上升趋势有直接影响,书中提出了包括鼓励儿童接触生态环境等应对策略。因此,城市规划体系中,出现的生态湿地作为平衡城市生态气候的策略,也在恢复儿童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这里引用生态湿地的定义,“‘生态湿地’是指介于水、陆生态系统之间的一类生态单元。其生物群落由水生和陆生种类组成,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物种迁移与演变活跃,具有较高的生态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物生产力,并能保持该湿地区域独特的自然景观特征,维持系统内部不同动植物物种的生态平衡和种群协调发展,并在不破坏湿地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建设不同类型的辅助设施”(Lewis,1979)。从上述描述中不难发现,生态湿地以保护和营造适合动物、植物生存的自然环境和氛围为目标。在生态环境中,儿童接触到动物和植物,并产生互动,对于儿童成长,心理健康和行为方式有很大帮助。因此,针对这个现代生活方式必然面临的矛盾之一,生态环境作为儿童户外活动空间里的水体空间之一对儿童健康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虽然,水体户外活动空间对于儿童有着物理和心理两方面十分积极的作用,但对于消极的影响需要给予批判的思考,并提出解决方案。

    现代城市空间形态中居住空间占最大比例,尤其对于儿童,居住区的户外活动空间是儿童可达型最高的空间类型,也是儿童与水体空间接触最为频繁的户外场所,因此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安全性。但这个儿童活动频繁的环境却缺乏对于儿童安全性的考虑。“调查表明,发生在浴池、喷泉、濒水池的儿童安全事故占由环境因素引发的儿童伤害案例的30%。由于水源清洁问题,水体空间中设置的石材以及水体本身对于儿童会具有潜在的威胁。因此,父母会尽量避免儿童离开视线活动的范围,相应的儿童接触到水体空间的机会相对减少,儿童的创造力和自我学习的能力会收到限制”(Clare,1998)。同时,日本着名儿童心理研究学家仙田满根据儿童活动地点的环境特征和活动方式进行的研究表明,儿童更倾向于充满信息和变化的趣味空间。但城市中部分居住区的发展采用密集型发展方式,注重土地的经济价值,压缩绿化和公共空间为单一中心,使用率低,缺乏易于儿童接近的活动硬地和水体空间,这种方式的不足之处之一,在于由于缺乏公共空间设计和趣味性而无法吸引儿童,儿童转而选择在街道,停车厂和居住区入口处玩耍,反而较少光顾位于住宅之间,父母视线可及的的公共活动空间。大量的交通流不仅增加儿童安全隐患,也影响交通空间的效率,矛盾因此形成。因此,将水体空间引入居住区有重要作用。居住区公共空间中的水体设计应以儿童行为方式和身体尺度做为出发点,丰富设计手法,扩充设施类型,规范法律法规,具体分为以下7个方面。

    (1)选址应当尽量远离车行道,避免让儿童活动场地和周边环境脱离联系,形成视觉死角,以防止犯罪、车辆等对儿童构成的威胁。

    (2)改善可接触水体空间的分布密度,在增加儿童亲水机会的同时,保证安全性。除此之外,水体空间引入到居住区环境中,可以改善区域生态气候,为儿童成长打下良好基础。

    (3)活动场地的水体设计主要是采用自然水体,自然的驳岸对于各个年龄段的儿童来说都是可以锻炼动手操作能力的环境。水不宜过深,应按年龄或身高设置不同深浅的水池,保证儿童活动安全。小区内水池比较深时,应适当将临岸水体做浅,水底处理尽量不采用非常光滑的方式,为不慎跌落的人上岸创造一个过渡的空间。

    (4)对于流水景观的设计要点,除了注重与周围的建筑、绿化、地形、山石等要素形式协调统一,追求流水形式的同时,需要在亲水空间中按照儿童身体尺度,依据儿童活动轨迹设置踏步平台与设施类型,满足连续跨越和防滑的需求。

    (5)跌水设计也是水体设计常用的手法,它是流水景观的演变,是利用竖向高差,由水道产生突然性的地形高差变化而成。对于儿童,水深应当受到控制,深度按国家标准实施,不宜大于30厘米,水体和边缘设置防滑。

    (6)依据项目情况考虑安装水质过滤装置,保证水源清洁。

篇4

关键词 阅读景观;户外;存在模式;城市文化品质

中图分类号: G623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美国著名城市规划思想家芒福德曾指出:城市是文化的容器。

一个城市将如何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中的人的文化素养与文化品位。而如何提高人的文化素养最有效的途径莫过于阅读。由此可见,阅读对于一个城市来说,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提升城市文化环境品质和人文精神建设的重要途径。

然而现状却不容乐观。最新的一份报告显示,除去教科书,中国人年均读书0.7本,上海在中国排名第一,为8本,与俄罗斯的55本,犹太人的64本相比,中国人的阅读量少得可怜。由此可见在中国,书本阅读缺失这一问题已是迫在眉睫。

由此本文提出,设立户外阅读空间这一概念。

1.我国城市阅读空间发展现状分析

依照我国城市发展现状,一二线城市基本配备有一至两个城市大型公共图书馆,但这一传统媒介受到地点的选择和服务半径的限制,辐射力有限。事实上,针对这一情况,我国一些城市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并做了一些相关研究和尝试,例如社区图书馆,图书沙龙,电子图书馆等。

湖北省图书馆近日推出了一项24小时阅读服务,提供24小时开放。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社区图书馆位于繁华的山西路上,已开放几年,笔者也曾去过几次,由于这是一处地下空间,难免光线昏暗一些,里面也少有几个读者,书籍更新也不及时,如果想要自带书本还需办理一系列的复杂手续,难免带来诸多不便。

相似的例子还有许多,我们不禁思考,是否有这样一个空间,能让我们充分利用闲暇的时间,随时随地的享受阅读的乐趣呢?

2.“户外阅读空间”之概念生成

景观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生命体,在这个生命体中,既有物质的结构实体部分,也有非物质的、无形的意义和价值部分。作者通过对已有成功案例的分析与国内一些不成功的尝试的剖析,提出了“户外阅读空间”这一概念。

户外阅读空间是一种景观设计的新视角,它将部分的阅读从图书馆或是书店这些我们熟知的阅读空间中抽离出来,同时,它也相对的独立于这些有关阅读和书籍的传统空间媒介。它可以是以公共开放的方式呈现出来,也可以是迷你的,便携的,成为城市景观中公共设施的另一种表达。

3.城市中的“户外阅读空间”空间价值初探

城市公共空间是一个巨大的集合体,户外阅读空间作为其中一个新的组成部分,以提供阅读功能为主体,同时还承担更多的社会角色,例如交谈,休闲,集会等。也正是基于这一点,在这个空间中,开放性与私密性并存,从而满足不同的需要。同时它又在不断生长,是一个动态的空间。

3.1角色

户外阅读空间在城市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又该如何在空间中实践这些角色,发挥它的作用呢?

众所周知,空间公共性是城市空间最重要的属性之一。正是由于这种性质,公共空间在城市中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户外阅读空间作为身处城市中的外空间,理应当承担一系列的公共社会活动。

在德国的马格德宝,有一处著名的户外图书馆。民众自发使用废旧的板条箱搭建成了这个户外阅读空间,是一个舒适的景观,适宜的空间。它旨在创立一个新的社交区域,同时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互动沙龙,带动了社区的文化交流。

3.2系统

私密性与公共性是两个相对的空间概念。人们所从事的阅读活动即是如此。阅读活动有时是开放的,有时又是私密的。

如何使两者兼容,达到一种平衡?笔者认为,通过设计多层次的景观空间,在公共开放空间周围通过遮挡、转折等设计手法,试图寻求形成一个便于隐藏但又与外界有充分视线交流的空间“安全点”,从而形成一个相对独立安静却又不生硬闭塞的空间关系,兼顾独处与交往的双重需求。

3.3生长

空间是动态的,空间的外延就是空间与需要的一个交互过程。同样,户外阅读空间意在向人们提供一个可以随时随地享受阅读的户外场所,人们不仅在这里阅读,他们还在这儿交谈,闲坐,引发更多的社会公共活动。同时户外阅读空间的载体遵循轻便环保的可持续原则,根据人们的需要。每一个部分可以随意组合,折叠,伸展,给书架按上轮子,甚至是充气,这些都是可供参考的设计手段。

设计师塑造了空间的结构,而使用者丰富了它的体验,见证了空间的生长。

4.阅读的所在――林璎“读”花园

林璎的成名得益于她的作品越战纪念碑,在随后的近30年中,她的作品从工作坊艺术作品到户外雕塑和装置,到花园、公园,从未停下。“读”花园这个设计项目地处俄亥俄州克里夫兰市,现在已是一处辐射力广泛的公共空间了。

4.1.场景――作为一个阅读空间

“阅读”花园是一个奇妙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无论人观人,还是人观景,这种相互的映射都是一种别致的景观。

整个花园由两个部分的空间组成:开放式广场和树荫庇护下的下沉水池区。很好的兼容了开放的公共区域和私密的阅读区域。进入“读”花园后,首先是一块相对开场的广场空间,中部空间留白,四周围合。站在开放的广场向里面看,被树荫所遮挡的区域静谧安宁,空间的独特景致在树杈间若隐若现。向内的空间被树木包围,是一块下沉水池区域。地平线下降,砖砌的水池立面高于台阶延伸向上,形成了自然的遮挡,使水池下的空间相对私密一些,人们靠在座椅上,耳边听着微风拂过水面的声音,在这样一处户外空间里阅读一本好书应该是再惬意不过的事情了吧。

4.2艺像――象征一种阅读氛围

一处好的设计自然少不了艺术的点缀。汤姆奥特尼斯和艺术家斯科特,他们的设计可谓锦上添花,为这个花园带来一阵艺术的芬芳。

汤姆奥特尼斯是一位文字艺术家,为了契合这个阅读花园的主题,他为花园设计了一系列铜铸的文字雕塑,这些文字READING;STORY READING等等,为空间再添一分户外阅读的氛围。他还将文字雕塑与水景结合在一起。水流沿着池壁滑下,被文字雕塑所阻挡,在立面上留下不一样的艺术化纹理。在阅读花园里还有一个个形态各异的铜铸小人,他们或在读书,或在搬运字母。艺术化的造型和适宜的尺度使这个空间更增添了一些童趣。

而艺术家斯科特,他为花园设计了100个鲜艳的玫粉色的钢制座椅,成了吸引你进入这个户外空间的契机。

5.结语

城市不断发展,慢生活日益受到推崇。户外阅读空间作为一种阅读的新模式,不仅带来了新的城市生活方式,也是一种景观设计的独特视角。虽相较来说还不成熟,可扩展空间很大,但这些成功的案例也为景观设计提供了更多元的设计思路,为真正实现全民阅读,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发挥积极作用。

文献综述:

[1]KARO,马德格堡露天图书馆[J]景观设计2012(9),NO5.独特的步道景观:38--41

[2]詹妮弗•哈德森 ,微空间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3]城市阅读・阅读城市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阅读论坛纪实

篇5

关键词:商业综合体;开放空间;业态规划

前言

就目前的研究现状而言,研究学者对屋面利用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屋顶花园与屋顶绿化等方面,很少有研究学者对商业综合体这类建筑的屋顶开放空间进行探究。我国商业综合体正处于迅猛发展阶段,屋顶开放空间的设计有较大的潜力,值得研究学者进行深度挖掘。因此,对于商业综合体这类建筑进行屋顶开放空间设计探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

1.城市商业综合体屋顶开放空间设计的成功案例

笔者将日本大阪难波公园的屋顶开放空间设计作为成功案例,对商业综合体的屋顶开放空间设计进行探析。难波公园建造于 2003 年,位于日本大阪的传统商业中心区,建筑面积约为24 万平方米。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分析难波公园的屋顶开放空间设计:第一,空间布局,难波公园分为综合商业区、办公塔楼和住宅塔楼,商业综合体内有一条 8 字形的峡谷通道层层推进,将商业区、屋顶开放空间以及绿地广场等建筑进行有效融合,每一层的屋顶空间都设计了不同的主体,并设置了溪流、绿地、池塘以及岩石等多样化的景观。第二,业态组合,在难波公园中,餐饮与商业零售占据较大的比例,尤其是在屋顶开放空间中,包含很多的咖啡厅,所以难波公园的零售业态较为丰富,更配备了医疗功能,医院包括皮肤科、耳鼻喉科以及妇科等多个科室,为附近的大阪居民提供了便利的医疗服务。第三,交通流线,为了保障人群能够顺利进入游憩型屋顶花园,设计人员通过分层大台阶和坡道引导人群进入高处,就像城市中存在峡谷,使建筑和绿化融合在一起。与此同时,为了保障室内外空间的连接,设计人员还设置了视线廊道,在视线能够看到的视线处,设计了多种景观。

2.城市商业综合体屋顶开放空间设计的方法

2.1 空间营造

对于屋顶开放空间的营造而言,分为空间形态设计以及空间划分这两个方面。大多数城市商业综合体的塔楼都是将正方形、圆形、长方形以及三角形等常见的平面形状作为基础,并在垂直方向上尽量进行突变或者逐层递减等变化,所以,在进行空间形态设计时,设计人员需要将塔楼的平面形状和建筑的垂直变化结合在一起,为屋顶开放空间活动的人群带来视觉冲击和丰富的空间体验。屋顶开放空间能够通过植物、公共设施、地面高差、地面铺装以及构筑物实现空间的划分,满足消费者对亚空间的不同需求,亚空间划分最常用的方法是高差设计,通过从上至上的阶梯状退台设计,在分隔开放空间的同时,保持亚空间之间的视觉联系,提高空间的价值。

2.2 界面处理

屋顶开放空间中的界面处理包括垂直界面设计以及类地面设计这两方面。其中,垂直界面能够通过对比处理的方式,通过大小、颜色、虚实以及高低等方面的对比,体现出商业综合体屋顶开放空间的开放性和渗透性,比如,成都万象城的垂直界面,应用的是玻璃墙,为消费者观察高流量业态提供便利,

192 建筑建材装饰提升消费的概率;类地面设计有以下注意事项:选用防滑材料进行地面设计,避免出现路面积水现象;避免使用反射材料,使得邻近建筑中的人们出现眩光现象;在屋顶能够承受的范围内,选择最佳的铺装材料,保障商业综合体的多样化需求,比如素混凝土和彩色混凝土的配合应用。

2.3 业态规划

对于城市商业综合体而言,业态规划的内容包括业态组合、目标人群以及主题特色等方面,主要由城市商业综合体的总体规划所决定。对于屋顶开放空间设计而言,其业态规划可以通过差异化经营或者多种业态组合协同来实现,以此满足城市商业综合体的多样化功能需求。比如,如果屋顶广场具备较高的流量业态,在进行开放空间设计时,需要进行吸引人群的设计,设置更多的公共设施以及景观小品,吸引人们驻留在高流量业态区域,提高商业综合体的经济效益。另外,如果屋顶开放空间具有较大的硬地面积与尺度,交通也十分便捷,设计人员可以根据外围的商业业态进行较强开放度及参与度的商业活动,比如,露天影院、户外运动以及创意市集等活动,以此提升商业综合体的带动性,还有可能成为商业综合体的特色。

2.4 交通组织

通常来说,城市商业综合体的交通组织包括外部交通组织、内部交通组织以及入空间这三部分。为了吸引更多的人群进入到商业综合体,设计人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交通组织的设计:第一,保障商业综合体的交通便捷性,进行屋顶开放空间设计的商业综合体需要与城市道路相邻,如果与地铁站邻近则更有优势;第二,入空间的便捷性,设计人员需要在保障车辆不影响交通组织的基础上,使驾车人群在停车之后十分便捷地进入建筑,并设计相应的入口引导步行人群进入,一般来说,商业综合体的入口和出口都要面向地铁站、公交站或者通道等位置,为步行人群提供便利;第三,内部交通组织的便捷性,设计人员可以通过街道层和屋顶开放空间的连接,引导人群进入到屋顶空间,比如,成都来福士广场就将屋顶广场的入口设置在商场主入口附近,通过景观楼梯进行连接。

3.结论

综上所述,屋顶开放空间的科学设计有助于商业综合体整体效益的提升。分析可得,通过对屋顶开放空间设计的分析可知,设计人员需要注重屋顶开放空间的空间营造、界面处理、业态规划以及交通组织这四方面的内容,将商业业态和城市居民生活以及城市发展有机集合。本文的探究仍旧存在不足之处,仅供参考。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东北寒地;休闲广场;设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08-01-01

一、东北城市休闲空间的影响因素

1.1寒地气候是东北城市的最大特征,也是对城市生产生活影响最大的因素。如气温、风、阳光以及降雪等。气温是影响人体热舒适度的主要因素,在严寒地区城市居民外出活动受气温制约严重。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何通过合理的街道走向、建筑物布局和其它相应的设计手段来创造舒适的风环境。在严寒地区既需要冬季防风保温,又需要将夏季风引入以达到自然通风的目的。阳光的强弱对寒地城市户外空间影响同样很大,尤其在冬季,充足的日照条件对于人们身心健康是极大的促进因素。降雪或降雨加雪是寒地城市主要降水形式之一,降雪既可以带来景观效果,同时也使城市道路不畅。

1.2交通

由于冬季频繁的降雪来不及从道路上清除,形成冰雪路面,导致冬季机动车行驶速度缓慢,休闲空间周边交通运营能力大大降低。另外由于寒冷和路面光滑使得在其他季节选择自行车和步行出行方式的人们在冬季不得不选择公交车,甚至出租车。造成公交车辆拥挤,影响了人们的出行与休闲空间的可达性,并会带来一定的不安全因素。

1.3绿化景观

由于气候、土壤等因素寒地城市可生长的植物品种相对较少,尤其是在漫长的冬季,绿化环境的缺少使寒地城市景观大受影响,城市往往给人以萧条冷落的感觉,导致户外环境对市民的吸引力也大大下降。

1.4行为方式

寒地气候影响人的行为方式,包括人的生活方式和休闲方式。冬季室外温度较低且持续时间长,为了避免寒冷和交通不便,除了必要的出行如上班、上学、看病和日常购物等,人们的出行会比其他季节减少,尤其是一些弱势人群如老人、儿童和残障人士等,这就导致冬季人们在户外休闲娱乐时间明显减少,而且冬季由于日照时间短天黑早,城市的的夜生活也受到很大影晌。

二、寒地城市休闲空间设计案例分析

2.1哈尔滨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我国有大片领土处于北回归线以北,其中哈尔滨就是一个典型的寒地城市。

第一,在气候环境方面,适度提高了住宅以及相关建筑的日照标准。使外部空间与内部空间能够获得充足的日照。并且推广清洁能源,提高使用电力、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比例。防止冬季燃煤污染空气。

第二,在城市色彩上继承哈尔滨历史建筑原有的黄、淡黄、乳白的暖色基调,确定哈尔滨城市色彩主基调:代表色彩为米黄和白色,与蓝天、绿树、白雪、红顶交映成绚丽的美景,打造一个历史与现代融合的“多彩哈尔滨”。利用温暖色彩的亲和力与感染力,使城市冬季的吸引力和活力加强。另外丰富的夜景观提升了城市形象,并增加人在夜晚对城市的认知程度;适宜的夜景灯光效果将为人带来温暖舒适的感觉,并有效地减少萧条感以及犯罪。如目前,哈尔滨已经成功地打造了中央大街、果戈里大街以及南岗区的女人街、儿童街、印度风情街等等特色灯光街区,市民们有了夜间休闲的好去处。

第三,在公共空间设计上,哈尔滨也着力创造一个丰富合理的户外游憩活动空间。为了使城市获取充足的阳光,保证建筑有良好的朝向,主要街道将采用与子午线成30 ―60度角的方向布置。在地上建筑的开发同时,加强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吸引人流转入地下。目前,哈市地铁的建设和南岗地下商业街的建设已形成地下空间网络,把主要的商业网点连接起来;地面上借鉴加拿大卡尔加里的做法,建立有气候防护设施的公共空间,在城市重点路段设置“全天候”步道系统和封闭式过街天桥,在中心地段开辟“冬季室内花园”。

第四,依据城区风向特征,建立南引北挡的总体绿化布局体系,使其在西北部起到阻挡寒冷的西北风和外来沙尘入侵的作用;在城市上风向规划楔形绿地和供氧生态廊道;在马家沟、何家沟沿线辟建人工湖和大规模绿地。同时,在一切可以绿化的地面都“见缝插绿”。

第五,把冰雪观光、冰雪游园和城市特色广场等景观区连接成有机统一整体。建立三条冰雕走廊带。一条是商业步行街,主要分布在中央大街、兆麟街、建设街等;另外两条是马家沟冰雪观光走廊、松花江畔冰雪观光走廊;再有,建立城市冰雕通道,主要设在友谊路、经纬街、尚志大街、新阳路等。结合城市冰雪景观线,打造冰雪重点园区、广场。

三、寒地城市休闲空间设计对策

3.1向阳避风的院落空问院落空间是寒地城市中一种传统的居住形态,是充满阳光而又遮挡寒风的场所。通过分析建筑布局与日照、防风和通风的关系,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①院落应争取更多的日照,如院落开口朝南、开口处的楼体最好跌落、靠近开口处的楼层最低、在南向上布置点式住宅、形成斜向围合的院落等;②院落防风的建筑形式有“L”型、“U”型“口”型,其中“口”型要做好过街楼的防风处理;③院落的通风原则上是建筑间距越大越好,在寒地城市通风与防风应综合考虑。在现代居住小区建设中,应努力探索各种新型的“院落空间”形态,以适合寒地城市气候。

在城市公共环境的设计中应注意为公共场所创造能够在使用者心理上引发“边缘效应”的空间环境。如在住宅楼遮风墙向阳的南侧以及南向建筑的墙根或柱廊下等处 ,都是冬季最吸引人的场所。在这些地方适当设置一些条凳或加宽的花池池壁以提高供坐能力。又如住宅楼的单元入口处也是居民交往活动发生频率最高的位置 ,也是引发边缘效应和聚集效应的场所 ,把这里的空间适当扩大 ,进行铺装 ,并适当配置一些户外设施 ,也可形成具有活力的外环境。

3.2利于防风的庭院绿化庭院绿化的配置应以夏季遮荫通风、冬季向阳防风为原则。设日照透射率,阳光活动区应利于夏季通风和冬季引入阳光,落叶乔灌木是很好的选择;在冬季主导风向上以冬青树围绕以有效的防风,防风区的宽度为屏障高度的2―4倍,防风效果应参照绿化孔隙率。在冬季,防风屏障应与建筑有机组合,共同形成阳光区内相对静止的风环境,有利于室外活动的展开。利用屏障阻挡寒风公共活动场所应注意设置风障以改善其风环境。在冬季主导风的来向用建筑物、围墙或密集的绿带遮挡寒风侵袭。在降雪量较大的地区还可以将积雪压实堆设雪障 ,以阻止寒风。在保证使用和日照的前提下 ,使建筑物屏障的高距比处于 1:2的范围内,即可充分发挥其风影效应。在这方面最广为人知的就是英国建筑师拉尔夫厄斯金提出的“风屏障”设计对策。即在场地北部建造环绕的长板式多层建筑,为居住院落内部的开放空间、公共设施、儿童游戏场地以及其他层数较低的住宅抵御北向寒风提供有效的屏障。这一对策有效的改善了冬季居住生活环境,提高了户外活动的舒适程度。“风屏蔽”设计对策在加拿大、瑞典、芬兰以及英国北部等许多地区都有应用。

篇7

这类空间多指城市公园、广场、滨水空间、街道绿化等场所。其中多数空间是伴随着城市规划、改建等政府行为产生的,面积也相对较大,功能性较强,是居民户外活动的理想场所。也有部分因拆建、扩建等原因而形成的面积较小、分布零散的空间,大多只是简单的绿化或铺装,空间功能性相对较弱。

二、开放性空间的特点

1.空间边界的模糊性。由于城市空间分布较为密集,空间的涵盖范围往往会有一定的重叠,空间边界识别度也就相应变低,再加之玻璃等透明材质的应用也使得部分室内空间在视觉上具备了一定开放空间的特点。以日本难波公园为例,名为公园,实际是一个购物中心与办公楼的综合体。难波公园(NambaPark)是一个斜坡公园,从街道地平面上升至8层楼的高度,层层推进、绿树茵茵,仿佛是游离于城市之上的自然绿洲,与周围线形建筑的冷酷风格形成强烈对比。人们可以欣赏成群的大树、岩石、悬崖、草坪、溪流、瀑布池塘及露台,人们徜徉在空中花园中尽享体验式购物的乐趣。难波公园颠覆了一味追求机器效率的工业化空间设计,打破了室内室外的空间界限,实现了城市森林中自然化、戏剧化空间场景的塑造,形成内部与外部景观的和谐与相互映衬,可谓集人文、娱乐为一体的自然生态式体验购物的杰作。

2.影响范围的扩大。随着交通工具的迅速发展,私家车普及与城际轻轨的发达,人们单位时间内涵盖的活动范围也越来越大,活动的时间也相对延长,跨城区上下班已经成为可能。以往对周围使用人群影响范围较小的开放式空间,现在其影响覆盖范围也得到了相应的延伸。因此,重视开放式空间的设计对提高区域形象有着重要的作用。

3.空间的舒适性强调人性与尺度及无障碍设计。空间的舒适性是人们对空间是否认可的前提,主要是视觉的舒适度与空间设施的人性化设计。视觉的舒适度主要是指空间形态的设计,色彩的搭配及材质的铺装等;设施的人性化则更多以人体工学为参考,强调人们在空间内切实的使用感受,突出比例、尺度在空间设计中的运用。作为开放式空间,其无障碍设计也是空间设计是否人性化的重要考量,突出空间对弱势群体的关爱与重视。

4.强调市民的参与体验。空间的功能性是其存在的根本,如何能够满足市民不同年龄层的需求是设计者应考虑的重要问题。一个好的开放式空间的设计,可以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与生活质量,拉近人们与空间的距离,提高人们的参与度优化空间资源,突出空间的社会效益。

5.使用时间的延长和安全性需求。随着城市居民夜间生活文化的日益丰富,人们在户外逗留的时间也相对延长,这也客观上增加了开放空间的使用时间和使用频率。因此,如何通过设计降低犯罪率,提高夜间开放性空间的安全性成为市民的重要需求,也是城市开放空间设计要考虑的首要问题。

6.空间社会性需求量增大。城市建筑物较为密集,再加之很多城区建设缺少整体的规划,导致开放空间用地急剧减少,大大压缩了人们户外活动的场所。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及私家车的普及,城市居住环境日益恶化,客观上也急需更多的开放绿地来改善市民的生活质量。此外,城市高压的工作也使得人们需要有一定的开放空间去亲近自然,缓解精神压力。空间社会性需求的增加也要求设计者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重视立体平台的搭建与设计,在有限的城市用地中设计出更多的开放空间,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7.突出空间的地域性文化性。地域文化是空间设计理念的重要源泉,也是空间存在的标志之一。深入地研究城市的文化,充分利用当地的地域特性,结合周围环境,创造属于城市自己的开放空间特色与文化精神,使人感到愉悦的同时,又能从中感受到文化的熏陶,加深对该地域的了解与识别度,利于形成较深的城市印象。

8.空间多样性与趣味性。结合城市具体发展状况,空间的多样性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面积的多样性与形态的不规则性。城市道路网与建筑的相互交叉割裂,产生了很多零散的空地,它们形态不一,面积也大不相同,虽然增加了设计规划的难度,但如果设计得当,则可以使这些小的开放空间成为都市形态中最为活跃的因子,对区域的规划有着积极的影响。如合理组织利用城市零星空间,将其转化为袖珍公园。城市中心区建筑高楼密集,欲建大型开放空间较为困难,但若把建筑之间或街边的一些空间加以整合,在喧闹的都市中便可提供给行人休息的绿洲。如纽约帕莱公园,该公园占地仅405平方米,正面被建筑围合,一边与道路连接,在公园尽端设置了高3.7米的水幕,构成了既可观赏又有声响的背景,地面种植了12棵洋槐树,树下摆设椅子和茶几供都市上班族和附近居民休息。袖珍公园在都市水泥丛林之中,以其亲切宜人的尺度、便捷的交通联系更显温柔舒适的感觉。

(2)功能的多样性。城市开放空间中的使用者包括了不同的阶层、年龄、职业、爱好和文化背景,空间应富有层次与变化,给他们提供自由选择活动的机会。在不同时间、不同季节提供各种活动的可能。位于密歇根“Eclipticpark”中心的下沉式空间,夏天广场为音乐广场、露天餐座,冬天空间注水结冰成为溜冰场,空间地灯的设计以天空星座方位为参考有序排列,将星座文化引入空间设计理念,增强了空间的趣味性,激发了人们的空间参与感,是空间多功能化的优秀案例。

(3)场所的多样性。由于城市寸土寸金,所以要善于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土地,营造绿色开放空间,满足人们对户外空间的向往。如日本名古屋市若宫大通公园,就是巧妙利用高架桥下的空间,化废为宝,化害为利。该公园分为雕刻广场、冒险广场、若宫广场、水的广场、花的广场五个部分,成为市民休闲、游乐的重要场所。结合场地利用建筑屋顶及其他立体绿化等方式开设开放空间,将空间设置在公众易于到达和观赏的位置,作为人们休息眺望的场所,提高空间的综合利用率。(4)存在的偶然性。城市中零散的开放式空间面积较小,大多是因为建筑用地规划的不同时或建筑与建筑之间的空隙而形成的。它的存在是非规划性的,具有一定的偶然因素,即便后期做了简单的绿化或铺装,但其应有的其他功能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实现。以上空间多样性的存在使其设计形态更加灵活,组织形式更加活泼,既满足周围市民的使用需求,也增加了空间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同时,加深了人们对开放空间的印象,也容易得到市民的认可,从而提高空间的社会效益。

9.空间的便利性。开放空间应设置在市民便于到达的地方,结合使用者的需求,尽量与周围环境的配套设施相结合,避免穿越交通繁忙的城市干道,尤其应考虑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的行动安全,尽量减少其移动的障碍,在有高差的地方应设置坡道。材质上,除了对整体效果美观的考虑之外,应防滑、耐久、便于清洁管理,以尽量减少维护成本。

10.与周围空间联系的整体性。任何场所的营造都应该充分考虑所在城市的环境与功能联系。但由于空间面积相对狭小,分布相对零散,单个开放空间自身很难满足周围市民的多样化的需求,这就要求在开放式空间设计时要从整体着眼,强调一定区域内开放式空间的整体规划性,体系中的各元素连接成呼应的空间网络,使其在形式上相互呼应,在功能上相互弥补。同时,城市开放空间体系作为城市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与城市中的其他部分是紧密联系、互相制约影响的,共同构成了统一的有机整体。加强各开放空间之间的内在的组织性,也利于增强空间的认同感和可识别度,达到更好的设计效果。

三、结语

篇8

结合一些著名建筑设计师的设计案例,通过对其建筑空间艺术作品的分析.探索实践“魔方”空间艺术作品的设计与方法。文章从创作来源、设计趋势与表现手法三个方面阐明“魔方”作品艺术设计理念,希望能为人文关怀下的建筑空间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

人文关怀 空间艺术设计 极简主义 可持续发展

当今,在建筑空间艺术设计领域中,许多知名建筑师以“人文关怀”为其潜心专研的设计宗旨,并借助于现代新型建筑材料的发展和运用,探索并设计了许多标新立异的建筑空间。例如,我国著名建筑学家吴良镛“有机更新”的思想,日本建筑设计师隈研吾的“负建筑”主题,都表达了一种“人文关怀”下的人与空间的理性思考。由此本文以“魔方”空间艺术设计作品为例,围绕这_^文关怀理念,从创作来源、设计趋势与表现手法三个方面来阐明“魔方”作品艺术设计理念,希望能为人文关怀下的建筑空间设计提供参考。

1.创作来源

本次作品原是一座废弃的工业厂房,现将其规划改造为一所艺术研究社区。其创作来源于至上主义绘画作品《黑方快》(见图1),作品以“魔方”为设计主题,定位为几何抽象和极少形式的空间场所。力图运用简单的几何造型元素,简化建筑的内外空间结构;递减组合构造形式以及巧妙灵活的材质搭配;对原有建筑群体重新进行空间组织,都突出了建筑的体积感和空间整体层次。

在20世纪以来的现代主义建筑中,纽约新当代艺术博物馆(见图2)则是鲜少能体现至上主义绘画所表达的精神氛围的建筑空间艺术作品。该建筑由日本建筑师妹岛和世、西泽立卫共同设计,建筑由6座矩形盒子结构叠加而成,参差不齐地坐落于拥挤的都市住宅群中,博物馆的立面与周围的房屋对比显得不拘一格。在外界限制条件(建筑占地面积)的制约下,他们通过改变建筑结构将不同形状的矩形盒子,灵活的排列在限制的城市空间中:采用具通透感的材质外墙立面,简洁稳重,让参观者自然引入到场地中,识别性强,提升了博物馆的地位。同时,区别于周边建筑,博物馆的窗户巧妙地安排在每一层盒子的外轮廓线上,从外表上几乎无法看见。而窗的位置决定于室内的布局需要,一系列大小不同的立面开洞创造的独特自然光照效果,有机地将建筑内外空间完美结合。以纽约新当代博物馆为例,在“魔方”空间艺术设计中,运用几何元素造型,旨在表达对现有建筑的尊敬和延续;对几何抽象和极少形式进行一种精神性的传承。

2.设计理念

不论是建筑设计师还是室内设计师,他们都拥有自己对传统、现代及自然的建筑(室内)哲学观点,并把它上升为自己独特的信奉理念来指导空间艺术创作。他们在空间艺术的实践基础上,通过其作品来表述“人文关怀”理念,为空间设计的发展创新实现良性循环。

“魔方”设计,借鉴了日本设计师隗研吾“负建筑”的理念,将其理念转化为设计作品中的“负空间”思想,坚持空间与人,环境的对话:从建筑空间上表达一种人文关怀。在尊重建筑历史空间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建筑的良性发展。“负建筑”理念中表达的一种“人文关怀”下的空间与人,自然关系的理性思考值得借鉴:不刻意追求建筑的意象,抛弃以往高高耸立,洋洋得意的建筑(空间)之外,追寻最适宜的建筑――负建筑。

作品在设计中根据规划改造的相关要求,尊重原有建筑的布局,借鉴中国古典传统庭院的布局方法,试图营造一个贯通而独立的理想建筑空间:一方面区别于传统的封闭式的建筑,将屋檐下的每个空间贯通。(见图3)另―方面在共享空间的同时,强调个体的独立性。使空间可聚可合,相近相远。艺术研究社区采用3×3×3的立方空间格局,赋予它足够的高度和宽度。不同角度和标准都赋予其特有的建筑特色。看似无秩序的魔方重组,但实际上这些不同体积正方体的变化和连接充分调动了人与空间的亲密对话。通过将许多小型内部空间彼此联系或分离的方式,塑造出了区别于以往的房间形态,形成了错落有秩的空间组合,力求赋予每个空间自己的特征或比例,使之独立于其他空间,然后这个空间自己就会呈现某种特质而产生私密的感觉。如大厅只有一层高,会议厅和狭长的只能摆下一张床的走廊过道有两层高艺术展馆有三层高。

窗户位置的设定则依据每个内空间的需要,形式不一。如在几处不同房间中安置了共享窗子人们就可以从窗口进行互动对话。在薄薄的墙上打开几处四角窗,比如在工作区和入口大厅之间、展览厅和咖啡休闲区之间,窗户将空间中的光线、声音、色彩以及人的行为、情感紧密联系到了一起,形成了形式与功能在建筑设计中的新关系。

3.表现手法

在风格定位上,按照极少主义建筑设计中减少原则,采用轻盈,飘逸的建筑造型,结合至上主义绘画色彩,旨在凝炼成一种简洁明快而又精巧的空间。本次设计中表现手法主要体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半透明纯净色度的视觉应用。对于半透明白色的运用也充分体现了该艺术研究社区的理性所在,建筑设计中的白色并不一定是极简的,它可以变化万千:白色的墙体可能因为材质或光线的变化而异,建艴度的变化与光线,空气,声音以及周围介质息息相关。这样,设计师就能够抛弃其他因素的干扰,从而将建筑简化成光线、空气、声音等基本元素,这些元素也是人们生存的必要条件,也体现了空间艺术作品的人文关怀追求。

2多样的材质表现力。在材质选择上,大多采用通透轻质的现代材料。研究社区选用了半透明玻璃材质,视觉层次上的削弱消解了建筑本身,让人重视到空间的连接和独立。当然,考虑到建筑的内空间与外空间之间的私密性,这种通透并不彻底,而是一种朦胧的唯美表像(见图4)。

3膜被状构造的建筑表皮。为了达到建筑的良好透光效果,膜被状表皮具有很好的表现特性,它既可以调节室内外的光线效果,还可以改善研究社区空间的通风透气性。在社区的外墙玻璃上外覆盖一层半透明的“保护膜”,在“保护膜”和外墙形成的双层表皮之间嵌入灯管。白天时,建筑通过表皮的层叠,光效的明暗交替,呈现一种朦胧的动态空间,到了夜晚又变成了一座静谧的灯塔。

4理性精湛的施工技术。相对于视觉效果及材质的创新,实现建筑的轻盈、超薄是以建筑技术的突破为基础的。为了打破原先的厚重视觉,表现建筑的轻盈,本次设计创造性的将艺术研究社区中承重的柱子分散数根细到极致的柱子就是说把力分散和化解到平面中去。

在对艺术研究社区表现形式的探索中,乐高组合模式的几种衔接方式的结合运用打破了常规的单元组合衔接方式。对于乐高这一元素,可以从丹麦的乐高体验馆(见图5)中汲取灵感,其设计外形看起来是矩形模块堆积而成,其建筑结构可以是很多房间拥有户外屋顶平台,乐高屋的顶端是一个巨大的乐高砖形的建筑元素。将独特的乐高砖结构(见图6)巧妙地运用到本次方案的建筑建构上,不仅打破了原有空间的组合模式,也丰富了设计中立方体的结构组合。

4.可持续发展

1因地制宜的设计发展观。如今,“人文关怀”下的人与空间的理性关系被更多的应用到建筑空间艺术设计中去。一些生态化的空间设计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国外引进的集装箱设计在国内发展开来,它可以根据人的需求变化移动位置,材质轻便环保。现在很多室内设计为了节约空间也都开始使用变换空间,首先是柜子、床、沙发等,现在发展为墙面都可以移动,来创造更多功能的使用空间。

2尊重生态自然。在尊重极少主义建筑中“简单”的原则下,艺术研究社区借鉴乐高玩具的拼合方式,通过一个个正方体的重组划分,将自然空间与人为空间相协调。让建筑外表更美观,并产生一定的韵律性。外部的叠加和内部结构开窗镂减形式,参考了纽约新当代艺术博物馆和安藤忠雄的4x4住宅。简单的正方体,大面的玻璃使用,让建筑更具通透感。原本,外部材料选用了今年流行的全息技术材料,但考虑到这一材料不仅花哨,还会给外空间环境带来严重的光污染问题。比较纯净的半透明玻璃成为合适的首选材料,简单而不单调。

篇9

早在上世纪90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就开创了研究视觉艺术的相关学科,主要致力于研究高科技与艺术的融合与表达。随着时代的发展,“数码空间”、“数码装置”这些词汇也逐步成为“新型艺术”中的一员,数码艺术空间正成为室内外空间设计中广泛使用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段。本文将着重探讨景观设计中的“数码空间”,并对户外空间设计中数码艺术的应用及表现手法做初步的研究。

二、数码艺术与传统艺术的区别

首先,数码艺术与传统艺术的表现形式不同。数码艺术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是现代科技发展的产物,与现代科学技术有着与生俱来的紧密联系。数码艺术一般以一种动态的、连续的、多感官体验的手段作为其艺术形式,风格上也多受现代及后现代设计与艺术思潮的影响。其次,数码艺术的工作方式不同于传统艺术。几乎所有的数码艺术都需要并且依赖机械或仪器进行工作。简单而言:数码艺术与传统艺术的表现媒介有很大差别,传统艺术多依赖于实体物件来表现,如纸张,画板等物品;而数码艺术多借助计算机来表现,其传播媒介可以更换,显示器只是数码艺术最常用的表现媒介。同样的数码作品,用不同的媒介来表现,所展现出的效果就会有很大差异。数码艺术在这一点上与传统艺术有着显著的区别,它是一种更为先进的表现手法。此外,数码艺术本身就是一种新型工具,而传统艺术完全不具备这个特点。数码艺术需要大量计算机设计编码专业的从业人员配合,从技术层面入手,以艺术的思维来驾驭整个呈现效果,因此整个艺术创作的过程就是一个开发新工具的过程。比如在数码艺术创作中,计算机辅助人员一次新的尝试有可能会带给数码艺术作品全新的展现。这种新工具的创造有时候会比艺术品本身带来更大的商机。

三、数码电子艺术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随着国内近年来电脑科技的迅猛发展,数码电子装置以其丰富的表现形式和媒介在公共艺术领域大展拳脚。户外水景喷泉、灯柱、LED光柱、电子屏幕数不胜数的数码艺术与我们的环境互相融合,形成了一道道城市的风景线,为我们的都市生活增添了丰富的色彩。

四、数码艺术在景观环境空间中的表现手法及效果分析

数码艺术在户外景观设计中的表现形式目前还受到一些技术和资源的限制,因此创造新的艺术表现手法将是数码艺术在景观行业应用并发展的动力。多方面地收集、研究、探讨有关数码艺术的具体案例,分析其艺术表现形式对其未来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结合滨水广场的模拟声光电特效——烘托主题型

在景观设计中结合数码艺术的方案不胜枚举,但在滨水区域尤为多见。“上善若水”;“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都体现了水的灵动、柔美、韵律感强等特点,因此数码电子技术结合滨水区域的装置艺术显得尤为突出。

1.国内方面在4年前的上海电子艺术节上,五角场商圈和浦东等地区的户外电子艺术作品均是结合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与建筑景观环境进行艺术表演和展出的。而同为电子艺术节开幕式的“河流体”大型新媒体现场演出则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颇具震撼力。它的设计理念是将“自然、建筑、人”三者合为一体,以散点式的演出配合浦东张家浜原生态河道水面上奇异的灯光效果,用高科技表达具有传统意义的内容,营造出炫丽宏大的整体效果,从视觉、听觉等多方位来演绎浦东的美好未来。该演出的绚丽华彩给我们带来了时尚、先锋的感受,对景观设计者而言,互动艺术装置与表演相结合的设计手法,对于我们设计庆典类广场等空间具有借鉴和学习参考的价值。近几年来,我国提倡环境保护,大量兴建绿地公园,苏州金鸡湖作为大型湖泊公园的典型代表,展示了激光喷泉艺术的现代科技之美。激光喷泉艺术以预成设计的激光表演结合音乐与喷泉,富有节奏感与韵律感,在彩色的激光光束下,呈现出现代科技下夜晚滨水景观的特色。激光喷泉技术在我国已经非常成熟,激光技术与色彩、音乐的恰当配合对烘托空间主题具有重要作用。

2.国际方面奥地利林茨电子技术博物馆灯光互动装置的设计,利用了一种称之为“虹膜”的光感互动装置(由萨尔布吕肯大学、德国慕尼黑大学生产),通过加载应用程序,用户可以通过触发器改变灯的颜色;该系统还可以用于播放游戏。奥地利博物馆坐落在河岸边,动态的灯光效果在远处显得非常耀眼。在数码技术结合喷泉的表现手法上,国外的喷泉水幕激光电影比起国内单纯的激光喷泉,其表现形式更为新颖。比如新加坡圣淘沙音乐喷泉水幕激光电影,情节富有变化,图像丰富,更为吸引人的眼球。其设计之完美、技巧之精湛、画面之迷人、声音之美妙,国内罕见。当然,水幕电影也以其相对较高的成本和技术使众多公共空间放弃广泛应用。不过该技术依然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这种富有表现力的电影般的场景一定能顿时提升空间氛围。

(二)结合室外景观模拟真实场景——点缀型

1.国内方面同样是2008年上海电子艺术节上的作品,徐家汇港汇广场的“金色的钉子”装置就属于电子数码技术结合室外建筑场景的作品。它作为一种点缀给人带来了遐想和一种新的理念。四面立体的LED方柱演绎着模拟真实的巨大钉子被敲打入地面的场景,同时在地面上真实地制作出了钉子入地下的痕迹,配合扩音器,整体感觉似真似假,若有若无。而该设计的寓意则是在肥沃的土地上种下来年的希望。

2.国际方面德国设计师理查德及其伙伴一起设计的名为“笑脸”的互动艺术装置放置在一个临近河岸边的钟塔顶部,通过LED灯管组成了一个笑脸的形态。事实上,这是一个会随着天气变化而变脸的发光装置,微笑的嘴型会因为夜幕降临或者降雨等因素改变形态,给人出其不意的效果和感受。在普通雕塑上结合动态数码装置的典型案例还有美国北卡罗莱纳州夏洛特的立体人头雕塑。该雕塑利用许多不锈钢板塑造了一个人的头部造型,水从它的嘴里喷出,形成一个大的喷泉。雕塑建设利用自定义编写的程序,由嵌入式电机控制内部结构功能。因此在不同时间段,雕塑板块可以横向旋转,形成丰富的表面形态。

(三)结合自然植物景观模拟超现实场景——融合型

英格兰康沃尔伊甸园项目设计中,灯光设计师BruceMunro设计了“原野之光”装置。其设计灵感来自于他15年前穿越澳大利亚红色沙漠的经历。“原野之光”就像是自然之中突显的外来生物,由雕塑光纤心柱相互缠绕形成了灯泡造型的“沙漠种子”。像是静静卧在沙漠上的生命种子,夜幕一旦降临,光纤心柱就会发出柔和的光线,富有节奏感。事实上,户外景观中植物占地面积最广,而我们大部分景观设计师都将目光投向硬质景观的设计上,而植物设计师只是单向配合,设计手法上相对比较单一,很少将数码互动装置与绿色植物环境结合,而运用灯光和大片草地植被来营造环境空间相对于简单的植物色彩搭配设计而言更具有新意。地公园等都可使用;而它的互动媒介也并非单一的个体,而是多媒介、多方位的,触控屏幕、LED电子显示屏、激光、声控等等,可以说是多重感官的体验模式;在交互方式上有程序自动设置模式,也有人机互动模式。当然在户外景观中运用数码装置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天气情况的影响,而因为户外气候的多变性,作品的可控性也会受到一定影响。因此这对设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满足作品的某种随机性与趣味性,就必须突破艺术创作的传统思维。同时需要满足公众与装置的互动性,就必须从实际使用的角度出发,从回馈的真实效果出发。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装置的出现,人们对其营造的氛围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计算机编程人员与艺术设计人员不断提高相互协调的能力。可见一个完整的、操作性强且效果独特的数码艺术创作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当然,艺术表现的方式和手法对作品效果的影响很大,这也是我们需要多思考的方面。

篇10

城市公共休憩空间满足了人们的生理与心理的双重需求,不仅为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人们提供休息的空间,而且还为人们的交流提供了场所。城市公共休憩空间增进了人们的情感交流,改善了人际关系,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愉悦性,满足了人们对城市的认同感。随着生活品质的提高,21世纪的人们对城市公共空间和户外休闲活动越来越注重。其中,室外公共座椅则是城市公共休憩空间中最重要的公共设施,它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户外休闲功能,而且其本身就可作为一处景观小品,兼具美观与实用双重价值。因而集休息、交流、观赏为一体的多功能公共座椅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

关键词:公共设施;公共座椅;休息文化广场;城市家具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9-141-1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市公共设施日趋完善,室外公共休憩空间作为城市公共设施中的一种休息设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城市公共活动空间中,已经不仅仅是普遍意义上的城市公共设施,而且还具有艺术观赏功能,包含着娱乐休闲文化、美化环境和促进人类交流的潜质。就此背景笔者对城市公共休憩空间的公共设施设计的国内外现状及研究意义进行分析。

国外的广场发展的时间较长,无论是从最早的起源来说还是人们对其使用上,所以国外广场在公共设施的位置设置、城市文化的运用、设计实施等诸多环节上有自己的一套理论,特别是他们将广场公共设施的设计紧密的与广场文化以及城市文化相联系,使其与周围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相结合。

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我国的城市化进程速度的加快,城市人口急剧增长,引起城市建筑拥挤,密度过高引起城市人居环境恶化,城市居民对改善人文生活环境、提高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极其迫切,建设城市广场被认为是改善人们生活环境质量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我国大规模的城市广场建设是90年代逐步开始并取得显著成就,各大、中城市纷纷建设自己城市的广场,同时休息广场的公共设施设计与实施也与广场的建设同步发展,吸取了国外大量经验并应用了很多的设计实例。

但是近几年广场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公共设施的设计却渐渐跟不上发展的脚步,设计自身的不合理及设计实施的不合理正在极大地制约着广场公共设施的发展。其特别表现以下三点:

首先,最让人感到遗憾的是我国在文化休闲广场公共设施的设计上盲目的学习国外所谓的“先进经验”,并没有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对地方的历史与文化底蕴挖掘的不够,设施的设计缺乏文化理念,使得设计远看似有,近看却无。广场的主题和个性塑造依赖于地方传统文化,而广场的公共设施更是这种文化的具体体现,特别是文化休闲广场的公共设施让人们在徜徉广场当中时感受那份文化的气息。只有将自己国家、城市的文化与设计紧密结合,才能有好的设计。

其次,对于设施位置设置的不合理,使得设施的使用率较低,并没有真正发挥出其全部作用,或成为一些素质低下的人的发泄工具,更甚成为一些流浪汉的水床。

最后,管理维护的制度上存在问题,一些广场设施投入使用后并没有专人进行维护,使得很多设施的使用年限被人为地减少,让国家与政府重复性地投资,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浪费。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冲到城市中,城市虽说在不断扩张,却难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城市中“无序化”的问题日趋显露,公共设施的发展速度跟不上城市的现代化进程,随着城市功能的不断深化,城市公共设施的品种和数量也会越来越多。城市公共设施在欧洲被他们称为“街道的工具”“园地装置”“城市的配件”;日本人则称其为“步行者道路的家具”。看到这些称呼,我们可以看出国外对这些设施的重视。在我国,随着人们闲暇时间的大量增加,作为公共设施“主力”的户外公共休憩空间的数量和样式也会相应地大量增加。通过对我国城市户外公共休憩空间设计的研究,发现有的户外公共休憩空间在设计上存在着很多弊端,人们在认识上也存在很多误区,以至于没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户外公共休憩空间是城市中使用分布广而又与人群接触频繁的公共设施,它因其独特的功能特点遍布城市的大街小巷。户外公共休憩空间作为城市空间的要素之一,在实现它自身功能的基础上也能反映一个城市的特色和风采,体现着市民的生活质量。户外公共休憩空间的特点在于“公共性”和“交互性”两个特征。户外公共休憩空间不仅在城市公共空间给人们提供休息,还满足了人们的交流,交流除了可以解决城市快节奏,还可以缓解人情冷漠的问题,比如广泛的交流能增加人们的感情、增进彼此的了解。

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快,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情冷漠在城市中越来越明显,人们缺少交流、缺少理解。户外公共休憩空间可以起到使高速运转的人群静止下来的作用,其中公共设施在公共休憩空间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参考文献:

[1]UniversityatBuffalo,TheStateUniversityofNewYork,2000.[2][美]尼尔・科克伍德著,杨晓龙译.景观建筑细部的艺术:基础、实践与案例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诸葛雨阳.公共艺术设计[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篇11

关键词 幼儿园户外活动环境 设计 述评

中图分类号:G61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3.092

The Outdoor Environment of the Kindergarten

Design Review over the Past Decade

WU Zhiqin

(Zunyi Normal College, Zunyi, Guizhou 563099)

Abstract Our research on environmental design kindergarten outdoor activities can be summariz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First Thoughts on outdoor activities kindergarten environment design itself; the second is comparative study on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achievements in this regard; the third is related to the design of the proposed real problem and recommendations.

Key words kindergarten outdoor environment; design; review

幼儿园户外活动环境是幼儿园教育环境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引起了园林和建筑设计、教育学等相关专业背景人员的研究兴趣,大家提出了各自的见解,催生了不少研究结果。本文对有关幼儿园户外环境设计的理论研究文献进行述评,希望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1 关于幼儿园户外活动环境设计本身的思考

1.1 关于幼儿园户外活动环境的内涵

关于幼儿园户外活动环境的内涵,大家的观点较为一致。师卫华认为室外游戏场地、室外小品、铺装、植物绿化等是幼儿园的室外环境主要成分。①陈捷频认为室外环境设计的要素要从造型、色彩、安全、材质、尺度和行为心理等方面来探讨。②

汪颖赫认为,就空间分布来说,幼儿园户外环境指在幼儿园内,与构筑物里面空间相对应的空间形态,在幼儿园构筑物以外,它是由构筑物及建筑围合而成的,有可能还包括构筑物或建筑物;就景观分布来说,是指在幼儿园中,对行走、穿越、游戏和休息、交往等具有服务功能的包含游戏场所、沙水地、通道、植被等各种硬质、软质景观设施场地。③

孙娜分析了幼儿园户外环境的类型及特征,将幼儿园户外环境功能分区为集散区、体育运动区、游戏活动区、绿化观赏区和劳作体验区。④武艳艳提出幼儿园户外活动空间的基本板块包涵功能性空间、场所性空间和领域性空间。⑤

1.2 关于幼儿园户外活动环境设计的原则

幼儿园户外活动环境设计的基点是幼儿园户外活动环境设计原则。汤志民提出幼儿园游戏场设计原则有统整性、发展性、多样性、挑战性、创造性、近便性及安全性。⑥

师卫华提出的幼儿园室外环境设计五项原则是安全性、开放性、主体性、游戏性、教育性。范磊提出了户外活动环境设计的基本原则有系统化、现代化、人本化、开放化、游戏化、趣味化、幼儿化等。⑦

可见,以上设计原则大都体现了关注幼儿与环境的关系,突出幼儿游戏的自主性、趣味性和安全性等方面。

2 关于国外幼儿园户外活动环境设计成果的介绍

师卫华在其博士论文中介绍了以下四位学者的研究专著:一是美国的Linda Cain Ruth (琳达・凯恩・鲁思)的著作《简捷图示儿童绪论建筑环境设计手册》(2003年出版),为之后的设计者提供了与儿童有关尺度的参照标准。二是美国的AnitaRulOldS(安妮塔・鲁伊・奥尔兹)创作的《儿童保育中心设计指南》(2008年出版),本书从多角度非常详细而具体地介绍了儿童保育的中心设计相关方面的内容。三是德国的Mark Dudek马克・杜德克的著作《学校与幼儿园建筑设计手册》(2008年出版),书中论述的建筑和室外空间的设计是有关中小学校和幼儿园的。四是西班牙建筑师帕科・阿森西奥的著作《世界幼儿园设计典例》(2003年出版),本书收集了22所幼儿设计案例,都是来自全世界的设计作品。⑧

张莅颖介绍了英国在进行学前教育户外游戏环境设计时考虑以下方面:室内教育环境和户外游戏环境的衔接、游戏场地的面积、游戏场地的布局、固定设备设施、当地的气候条件、地面状况、座位安排、环境的外观和物品储藏地的安排等。⑨

德国幼儿园的环境设计崇尚自然,园内有大片活动场地,草地沙地、水沟以及花草树木,活动场上放置了废旧物品和自然物材料,孩子们可自由搬动它们,此类做法使孩子们与自然的亲近得到促进。日本幼儿园的自然环境是为了满足幼儿的游戏和探索需要,而不是用来欣赏。幼儿园室外地面绝大部分是沙土地,供幼儿嬉戏和探索。⑩

朱海婧从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角度分析了美国幼儿园环境设计的指导思想,并从政治经济文化视角深入分析了美国幼儿园实施中的一系列过程环节,和我国进行比较,并基于我国国情提出了建议。

3 关于我国幼儿园户外活动环境设计实践成果

3.1 对幼儿园户外环境设计中的问题分析

相关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纳概括为以下方面:(1)幼儿园选址的客观问题、规划布局不够合理、整体性把握不足;(2)细部处理不适宜、个性空间及趣味性设计不足、绿色空间及可持续性设计不足、器材器械单一、缺少大量的自然元素;(3)资金缺乏导致的管理不到位、缺乏有体育知识的教师进行有效的指导。

3.2 优化幼儿园户外活动环境设计的建设性意见

(1)针对不同地域的幼儿园户外环境设计研究。这类研究注重不同地域差异,因地制宜地设计幼儿园户外活动环境。蔡琦分析了寒地住区幼儿园户外环境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寒地住区儿童活动环境设计原则、具体建议,突出气侯和地域文化性的特点。 董筱娓认为西部幼儿园环境创设时应注意童真童趣,注重安全性;整体突出,兼顾层次性;动态环境,促进幼儿能力的发展。 冷晓阳对北方幼儿园户外设施进行地域性分析,提出了北方幼儿园户外设施的设计方法和设计原则,以及设计的实际应用。

(2)从室外环境的整体设计着手的研究。建筑设计师黎志涛于2006年出版了《幼儿园建筑设计》一书,付瑶于2007年出版了《幼儿园建筑设计》一书,这两本书整合了学前教育学、环境心理学和景观设计学等多领域的知识,较系统地阐述了我国幼儿园建筑设计的理论,过程与方法及设计规范等。

武艳艳提出生态学视野下幼儿园户外活动环境的设计策略是在空间格局上追求开放与整体、在空间设施上追求个性与趣味、在环境设计上追求绿色可持续、在材料投放上追求丰富与多变。 孟成伟提出幼儿园户外环境设计应实现户外环境功能与景观的和谐与融合,要力求为幼儿设计自然化的幼儿园环境,固定的和可移动的游戏器械相结合,应排除公园化和乐园化的幼儿园户外环境建设这二种趋向等观点。

师卫华、汪颖赫等人系统研究了幼儿园环境设计的总体方案,包括户外环境设计,这其中的设计内容有幼儿园建筑布局、户外游戏场地、通道、绿化、水体、铺张和小品。

研究者注重从户外环境的整体来设计,但研究中对户外活动区域的细节及区域间的联系性和层次性方面的关注度仍然不够。

4 展望

已有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提供了值得借鉴的观点,但也存在很多重复研究的情况,对其他方面的关注度不高,思维扩展性不够,且部分文章只是感性认识,未做深度和系统分析。今后研究的方向和思路可从以下方面着手:(1)为使幼儿园户外环境设计更趋人性化,研究者需对幼儿园户外环境中的幼儿游戏活动开展科学、细致的观察与分析,从而深入了解幼儿活动的特点和需要,并关注户外活动区域设计的细节,以及活动区域间的层次和联系。(2)多学科领域人员参与研究是有必要的,今后相关研究可将园长和教师吸收进来,并做到以下三结合:一是将室内和室外环境设计结合起来;二是将室内外环境设计和室内外活动衔接起来;三是将户外环境创设与户外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相结合来研究,最终做到户外环境创设的可持续性发展。

本文系2014年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贵州省城市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与管理研究”(编号14ZC252)和2014年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编号2014C 02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释

①②⑦⑧ 师卫华.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的当前我国幼儿园室外环境设计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9.

③ 汪颖赫.幼儿园户外空间环境设计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6.

④ 孙娜.幼儿园户外环境设计探讨[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5.

⑤ 武艳艳.生态学视野下的幼儿园户外活动空间设计研究――以济南市部分幼儿园为例[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6.

⑥ 汤志民.幼儿园环境创设指导与实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1.

⑨ 张莅颖、张世锋.英国开展儿童户外游戏理论与实践[J].学前教育研究,2010.8.

⑩ 王欣.日本幼儿园自然环境的创设和利用[J].早期教育,2003.9.

朱海婧.美国幼儿园环境设置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5.

蔡琦.寒地住区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环境研究[D].吉林建筑工程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0.5.

董筱娓.从幼儿身心发展需要看西部幼儿园环境创设[J].科教导刊,2012.12.

篇12

文章从康复景观的概念出发,概述了医疗空间中康复景观设计的重要性,并结合国外医疗空间案例分析了康复景观的特色设计,建议从柔和的色彩、安全的材质、治愈性的植物配置上考虑各使用方的体验需求,用最精心的景观细节给予使用者最佳的治愈体验。

关键词:

医疗空间;康复景观设计;康复公园

当前,城市建设与发展带给人们生活上极大的便利和满足,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结构性矛盾日渐显著,城市环境生态恶化加剧,因此造成的公众健康问题越发突出。在这种大背景下,园艺疗法方兴未艾,逐步影响着建筑空间的设计。作为园艺疗法的承载场所,康复景观自然成为辅助治疗的重要手段。

一、康复景观的内涵

关于康复景观的内涵,目前观点众多,有人认为,康复景观是用于满足特定病患需求的景观,不仅包括物质空间设计部分,也包含满足特定病患需求的活动设计。还有专家认为,康复景观是以治疗或康复相关的景观类型,主要指那些被与治疗或康复相关的物质的、心理的和社会的环境所包围的场所,以达到身体、精神与心灵的康复。本文所讨论的康复景观,是指适用于所有人的景观场所,但针对不同病患的需求加以特殊化处理并能够承载芳香疗法、植物疗法、草药疗法、生态疗法、森林疗法、田园疗法等园艺疗法活动的空间场域。

二、医疗空间中康复景观设计的重要性

当前,随着医疗服务需求的多样化及社会行业的不断细分,医疗服务机构类型日趋呈现专科化和专业化以更好地满足患者多元化的医疗服务需求,如综合性医院、精神专科医院、儿童医院、康复医院、阿茨海默症治疗机构以及各种专科医院等。但各种医疗机构的户外空间类型无外乎为入口引导空间、出入口空间、集散广场空间、庭院空间、屋顶花园、中庭空间、康复花园、冥想花园等空间的排列组合。当然,这种排列组合是根据医院类型、建筑功能、甚至是使用人群应运而生的。比如注重室内外康复治疗结合以及对患者家人关怀的脑瘫儿童医疗景观空间;鼓励患者主动活动,科学调节精神状态、改善身体机能的更年期妇女医疗景观空间;注重对使用者情绪和行为安抚的老年痴呆患者医疗景观空间等等。但是,医疗空间内不仅仅包括患者,还有家属、探访者、医护工作者、医疗科研工作者等人群。因此,康复景观针对不同人的使用需求,也产生了不同功能的园艺和景观特点。只有充分考虑到特定适用人群的特征与需求,才能保障康复景观的实用性、有效性和安全性。康复景观作为辅助治愈病患的有效途径,为使用人群提供适当的户外活动空间,为园艺疗法提供必需的场所。在该场所内,积极运用园艺植物、园艺操作活动以及园林绿地环境对人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作用,改善身心状态,维持和增进健康,提高生活品质。

三、国外医疗空间康复景观案例

以下两个案例均为国外医疗建筑中已建成的康复景观项目,各有特色。

(一)加州太平洋医疗中心(CPMC)区的康复公园景观

该医疗中心是一所综合性医院,位于加利福尼亚的旧金山,其康复景观的设计,是由景观设计事务所与医务人员联手进行,建造出的一系列康复活动空间及设施,极大地满足了患者需求。比如用于模拟真实生活情境的复健空间、放松心情的治愈花园、高尔夫球果岭、进行康体锻炼而带有栏杆的坡道、用于促进感官知觉,锻炼和恢复的十四条不同的步行路面锻炼肢体的移动工作架、适于休憩的长凳、多种样式的路沿和阶梯、带有测量标志的定时交通信号装置、入口水景以及可观可嗅的多样植物等,为整体空间创造了宁静的氛围,并使患者通过人体的五个感观来体会景观空间的多样化,以达到辅助治疗的目的。同时,该康复景观具有多功能性,很多空间可用于聚会和欢迎会的集会场所。

(二)帕洛玛医疗中心康复花园

该医疗中心,位于圣地亚哥郡北部,面积约6.84公顷。在其周边创建了一系列的康复性花园景观设施,以便病患、医护人员及外来访客能接触自然、感受自然。其中包含布局合理的绿色屋顶,带有花园露台的电梯前廊,设有相应绿化的辅楼前厅,伴有休憩空间的院楼中庭等,形成了系统化的有序景观空间。与此同时,设计者还对整体空间的生态循坏系统进行了有效的处理,如雨水处理设施、自我修复功能较强的植物应用等。怡人的景观元素随处可见,很好的将“康复”与“自然”这两大主题进行了和谐相融。

四、医疗空间康复景观设计的建议

在医疗空间康复景观设计中,除对美学价值的考量外,要更加全面地考虑使用人群,毕竟其不仅仅服务于患者。在康复景观整体平面设计控制上,除要完全符合功能需求,以“功能为先”进行整体设计,还应从色彩、材质、植物配置上考虑使用方的体验需求,用最精心的景观细节给予使用者最佳的治愈体验。同时,还需要注重园艺疗法相关活动的配合使用,以完成康复景观作为园艺疗法及相关课程培训等活动空间载体的使命。

五、结束语

综上,通过对国外医院空间案例的分析与研究,希望集各家之所长,将康复景观的设计拓展到心理学、园艺学、风景园林学、植物学、教育学等领域,最大程度的发挥各学科特长,因地制宜的开展康复景观设计工作,共同研究创建满足患者实际需求康复景观。

作者:孙博 单位: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王佳慧.基于精神生态学的医院景观设计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

篇13

【关键词】景观设计 校园景观 南加州大学

大学是传播知识的殿堂,是社会文化的重要承载者和引导者。校园环境是大学的物质基础,并对学校文化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校园建设也如火如荼,但现代大学校园景观规划建设中仍有很多不足。美国大学校园景观是美国高等教育理念、社会文化发展和美国现代景观发展的综合结果,其大量优美的校园景观环境闻名世界。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康奈尔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这些学校除了以学术著称外,美丽典雅的校园景观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美国校园景观建设因学校发展历史、教育理念、所在地理位置不同而各具特色,但大多数校园景观建设有其共性,有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美国南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又名南加大,位于加州洛杉矶市中心,由监理会于1880年创立,是加州及美国西岸最古老的私立大学,也是世界领先的私立综合学术研究型名校之一。229英亩花园式的校园是南加州大学所在地。由于位于洛杉矶市中心地区,受土地规模的限制,校园规划严整、空间紧凑,具有精致且丰富多样的户外空间环境。归纳起来,其主要特色有以下几方面。

一、理性的校园整体规划

校园规划将多种空间组织方式有机结合起来,使得校园景观结构清晰,层次分明,体现出校园环境多样化和丰富化。

1.规整的校园规划

美国多数校园环境在丰富多样中体现了严谨理性的规划思想,无论是受法国学院派艺术还是英国学院派制校园的影响,二战后美国所形成的学院派校园和学院制校园两种基本的模式,都强调理性的规划思想。南加大校园整体规划按照美国城市街道布局方式进行,校园通过网格状道路系统进行组织,道路规整划一,使得校园结构清晰,秩序井然。街道根据交通的需要进行了人车分流设计,沿校园外圈的主要街道可满足机动车通行的需要,与之相配套,校园内主要停车场都设置在,从而保证中心区的安静与安全。校园内部中心的街道则主要服务人行,使得在校园中步行的人从容而轻松。

校园的主要景观根据规划方式构成街道式的组织方式,各个空间层次景观依照街道布景的方式层层展开,形成序列式、串联式景观空间关系,体现了严谨的结构性。

2.校园中心采用轴线式组织方式

用轴线组织校园中心区域景观是美国校园景观规划中重要的手法。轴线式组织方式,即以轴线的手法将校园重要的景点、建筑、空间组织起来,突出重点空间,在增加感染力的同时,凸显校园的文化和气质。这种组织方式最著名的案例就是斯坦福大学,其校园内辉煌壮阔的大草坪和传统建筑形成的围合空间共同构成了校园的主轴线,以恢弘的气势而闻名。

与斯坦福得天独厚的条件不同,南加州大学由于历史及校园面积有限等因素,并没有形成一条对称、规整和宏伟的中轴线,而是通过独特的手法形成了校园的主轴:校园中部的一条步行道路,将丰富的校园空间串联起来,最重要的建筑物呈现在轴线的两侧,最著名的雕像位于轴线的中心,从而具有组织校园的轴线作用。步行道十分开阔,整个设计完整而丰富,使得人们在学校中活动和游历时,可以清晰地感觉这条校园的主要轴线。这种设计手法打破了常规的轴线设计方法,对于形成活泼的校园景观环境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3.局部采用大空间统率型组织方式

美国校园经常在中心或局部中心设置大片的草坪,以礼堂或图书馆作为中心,具有很强的纪念性气氛,这种空间被认为恰当地体现了大学的精神,作为一种成功的范式得到了广泛应用。南加州大学在校园主要图书馆前有一个巨大的方形草地,中间斜向的十字交叉的道路,体现了美国校园惯用的大草地的景观处理手法,它的周边围合了图书馆、邮局、公共艺术活动中心这样的重要公共建筑。这处开放空间使得局部空间豁然开朗,成为局部统率型空间组织方式。作为校园内最大的开放空间,这里成为校园户外活动的重要区域,从而满足了丰富的校园活动。例如校园最大的活动日特洛伊足球日,这里被装点得热闹非凡,成为球迷狂欢和野餐的场所。

二、突出校园文化特色的整体性设计

美国的校园景观,无论是历史悠久的传统校园,还是现代新校园,对校园整体环境的营造都十分重视。校园从建筑、景观到细节都充分体现了浓郁的校园风。校园的设计,从宏观到微观,从大尺度的意向整合到小尺度的细部呼应,每个级别都体现着协调一致的精细设计。

1.协调统一的建筑与景观

建筑对于景观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建筑创造环境,环境创造建筑,建筑与环境彼此包容、互相制约。建筑与环境的互动同样应成为校园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建筑纳入景观结构中,与景观互为背景,最终彼此交融共生,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南加州大学校园建筑本身就是景观的重要部分,其保持了高度的协调性,使得整体校园风貌非常统一,形成鲜明的特色。作为一个具有较长历史的校园,校内不同时期建筑的风格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无论是早期罗马风格校园建筑还是稍后期建造的西班牙风格建筑,抑或是简洁的现代建筑,建筑的外饰面都采用以红砖为主、白色涂料为辅的建筑材料,利用材料和色彩这两种最具视觉冲击力的元素进行了统一,使得校园建筑具有浓郁的校园风特色。

南加州大学的校园景观还充分体现了建筑与景观的一体性。建筑与景观细部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建筑充当景观的背景,景观成为建筑的衬托,两者相互依存,互为主角与配角。建筑的体块常蔓延到周边环境中,材料与细部的做法延伸成为景观的一部分,加强了建筑与景观的协调性。例如景观的硬质铺装材料延续了建筑的材料。花坛、树池等建筑小品的材料和细节的手法与建筑浑然一体(图1)。

2.融于景观的绿化设计

校园内的绿化设计遵循校园整体景观的需要。植物的配置对校园整体环境起着烘托、塑造、美化的作用,并改善了校园整体的生态环境。洛杉矶的气候特点使得植物类型非常多样化,因此在校园植物的选择上提供了便利性。校园植物配置在美化校园的同时,重点是服务于校内空间,无论是开阔的大草坪、浓郁的林荫道、幽静的小树林,还是孤植树下的休憩空间、整齐的树阵,以及建筑主要入口处的植物,根据不同空间所表现的气氛,选择不同的植物和配置方式突出空间的性格和气质。植物配置丰富多样,与校园整体环境、空间气氛、雕塑喷泉等融为一体,使得校园如同一座美丽的花园。

三、校园开放空间设计是校园景观设计的重点

美国高校所具有的高度自由化的思想及开放型的教育体系,深深地影响了其校园景观文化。课外的交流成为课堂的重要延伸,各种丰富的校园社团活动和多样化的校园文化活动,促进高校校园景观规划根据交往活动的不同营造出立体的、多层次的参与性系统空间,来丰富校园共享空间框架。校园开放空间形态多样化且层次分明,各类广场、绿地、步行道、联系走廊、庭院等,形成各类空间的开敞与封闭、人工与自然、静态与动态的对比,使空间充满活跃的生气和愉快的变化。

1.公共开放空间是校园景观重要的组成部分

校园内不同的空间满足不同的服务需求,公共开放空间可成为校园重要的职能空间,为师生营造怡人的室外场所。在南加大,各类开放空间形式多样,丰富多彩,除了道路、大草坪外,各类建筑围合的开放性和半开放性广场也对校园景观发挥重要作用。例如南加大校园游客中心,坐落于大学校园的中心地带,介于学生中心和特洛伊书店之间,它为学生、教职员工,以及其他校园参观者提供了重要的聚集场所。广场如同一个缩小的威尼斯广场给人以完整而丰富的视觉感受,其设计使自然的气息融入广场,成为学校最受欢迎的地方,这里可以交谈、休息、午餐、接待和网上娱乐,建筑与景观完美结合的精致设计充分发挥了游客中心广场的职能。

2.院系开放空间丰富多彩,成为校园重要组成部分

在南加州大学里,院系多由一组建筑组成,建筑“化整为零”,空间“化大为小”,虚实结合,实体建筑及其虚的外部空间共同形成了整体空间。其中“虚”的空间往往成为整体当中的灵魂和主体,形成大大小小不同的院落,为师生及校外人员提供各种社会交往、信息交流和知识融会的交往空间,来满足师生的礼仪、集会、运动、休闲等功能要求。

庭院空间经过精心的设计,一方面满足功能的需求,另一方面满足人们审美的需求。南加大校园内遍布设计精巧、舒适的户外庭院:电影学院的中心院落是以电影人雕像为中心的安静院落;建筑学院两个开敞和封闭的院落相联系,提供了大量户外交流的场所;工程学院前的小型休息广场精致、小巧,通过花坛和几步台阶步入的庭院从主路的交通和喧嚣中隔绝开来,设计精巧而别致(图2)。

对南加大校园景观的深入解析,可以看出美国校园重视校园整体规划,并注重校园内各个要素的综合效果;注重校园丰富空间层次的设计及其多样化的户外空间创造,从而营造出浓郁的校园文化,丰富的校园生活,为学生营造了潜移默化的教育场所。

参考文献:

[1]林墨飞,李禹.互动型高校景观营造探究[J].美苑,2010(4):50—51.

[2]艾志刚.论大学校园开放空间的多样化[J].建筑学报,2005(6):44—45.

[3]田燕,姚时章.论大学校园交往空间的层次性[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6):43—46.

篇14

关键词:照明设计 空间光环境 实用性教学

自20世纪中期工业社会的成熟以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生活面貌,丰富多彩的生活使光有了更为广泛的用途和意义,光环境的营造便成为环境空间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光的设计研究应运而生。照明设计是环境艺术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如何上好照明设计课程是我们设计教学面临的问题,如何使学生在实践与探索中得到启发,进而展开设计思路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关于照明设计的教学,我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分析与思考。

一、教学现状

1.传统教学缺乏创新性。照明设计是们以实践为主的课程,传统教学在我们的教育中沿用多年,老套的灯具分析模式数据早已过时,环艺专业的照明教学还是以空间和形态等形式教学,照本宣科、缺乏创新的陈旧知识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信息化,我们对光环境也有全新的理念认识,教育内容也要做出相应的变革。全球信息的快捷性及互联网的便利性使得课程学习方式快捷、实用、图形化,老套的教学模式已经处于尴尬的境地,为此我们要尽快更新教学内容,符合新时代的教学发展。

2.光环境研究设备及实验室缺乏。灯光环境设计的目的就是在充分利用自然光的基础上,运用人工照明为人们的工作、陈列、参观、学习等创造一个优美舒适的建筑空间。对光环境特性研究是现今教育的新课题,涉及到自然光和人工照明的课程。光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对空间设计一个不可缺少的方面,光的研究需要从它的亮度、照度、色温等各方面进行分析。建立“光”研究实验室,能建立详实的理论依据,实验时可从光的基础照明、光源与灯具选型、射灯效果、投影效果、眩光效果等方面研究,使学生对光的物理量有更充分的理解,也真实感受到光线与空间、材质、色彩的关系,有利于本专业对空间更深层次的设计分析。在现有院校开设照明设计课程中,除少数院校建立有真正意义上的“光”实验室外,大部分院校只能通过环艺专业公用的实验室进行观察讲解,这就使对光的教学研究产生局限性。

3.环艺专业中对照明的设计分析重视不够。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以建筑的内外空间来界定的,包括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两个方面。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主要以空间、界面、材料、家具、陈设等方面来解析,在空间的光影照明设计上讲解的不够深入。我们在室内以及景观设计课程中,特别是在毕业设计上,都缺乏对照明光环境的分析。

4.承担照明设计课程的教师应具备实践经验。光环境的营造,需要设计师的精心设计和多工种的配合,是由建筑及室内设计师、电器工程师、电气工程师、灯具制造商等共同协作完成。所以,我认为该课程的教师应来源于照明公司的设计师或参与公司设计工程项目的教师,他们在该领域中实践摸索多年,在灯具、光效、电控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经验。

二、教学思考

照明设计的目标是根据不同的室内外环境所需要的照度,正确选择光源和灯具,确定合理的照明形式和布置方案,创造一个合理的高质量的光环境,来满足工作、学习、生活的要求。从这个目标,我们在教学上对照明设计课程有以下思考:第一,对照明设计教育的认识。作为环境艺术设计课程的本科教育,照明对室内外空间设计起着支撑作用。室内气氛的塑造、材质在光影下的表现、灯具数量影响室内的光影效果、光线对色彩变化的影响等等都与光无不相连。中国的照明设计目前还处在起步阶段,似乎人们并不清楚这种职业在整个设计过程中的角色和位置。我们在规划院、设计院等职能部门可以看到,建筑工程的设计流程还处在水暖电以及结构的设计做法,我们的环境装饰也是以材料、结构、色彩等分析为主,很少在设计之初把照明作为设计构思来考虑,光与照明在设计上被忽略,长此以往导致空间设计失去灵性和激情。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当前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建设时期,对照明设计无论是从技术、质量方面,还是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照明教育是个基本的教育形式,我们作为教育部门,对照明教育应有一定的责任感。第二,调整教学内容、逐步改进教学手段。我们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属于文科艺术类,建筑及物理学科是他们的弱项,照明设计中物理定律及物理计算公式对他们有一定的难度,我认为要以视觉光环境的教育为主,前期通过多媒体以及灯光演示的实验性教学,引导学生观察光照场景,使学生了解光与照明对建筑室内外空间的作用。后期通过课题式教学,以课题为中心带动学生全方位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达到更充分的教学目的。

1.对现有教材的调整更新。照明设计在我国尚处在起步阶段,人们习惯把照明规划到电气设计的范畴里,特别是环艺专业的照明设计,在教学中常是以空间、形态等传统教学形式出现,光在空间的艺术形态很难得到体现。传统教材体现理论化、公式化的教学形式,课程授完以后学生还是一片茫然,与学生环境艺术专业背景脱节,缺少实际指导意义。在环境艺术专业的角度调整教材,我认为要在原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增加室内空间光环境以及照明在建筑、城市、景观等方面的设计与应用,使学生掌握了解照明的方式与方法,通过实例的分析,逐步掌握室内、室外艺术照明的要求和基本方法。

2.增加实用性教学内容。在照明设计的授课中,我们要抓住课程的重点,使学生能够接触和了解更多的知识点,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除了介绍光与视觉、光与色、光的度量以及光源与灯具这些基础知识之外,我们还要增加有关光环境设计的实际案例,如:现今具有成就的奥运鸟巢、水立方等建筑的室内及室外照明分析,通过介绍和分析,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所学的内容。

3.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照明设计的课程分为课堂教学和实验感受教学,课堂教学主要是利用课堂多媒体的教学形式,生动直观的图片和音效使原本枯燥的光物理概念得以完美展示,自然光照和人工光照两种基本照明形式在多媒体的演示下,使学生对其概念性有了清晰的认识。多媒体的教学,给分析建筑照明、景观照明以及室内照明都提供了直观快捷的教学方法。

实验教学可以在实验室完成,也可以调研形式完成。实验室教学可以使学生真正读懂光的魅力,如:光照图式的表达、不同色温的光照射在同一种物体上的直观色彩变化、眩光的形式等。对于我们环境艺术专业的学生,还要实验光照在不同材料上的色彩变化和反光率,光在空间里的真实感受以及光所产生的分割空间的功能等等,实验教学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实践教学

基于以上照明设计教学课程的思考,本人在教学中有一些新的认识,在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中,尝试以课题为中心带动全方位思考来改变单纯的技术性知识传播,使学生在了解空间功能的同时还要对光环境在空间中所起到的作用有足够的认识。

1.课题一,对室内空间照明设计的课题分析研究。以1000平米左右的展示空间为课题,分析其空间的功能性,在此基础上布置整体空间的环境照明。对此课题有如下过程:

⑴课题调研。带领学生考察博物馆、展览馆、商场等展示空间,了解其空间布局,重点调研空间照明的光环境特征。给学生必要的提示有:展品与光源的内在联系;光与陈列的相应关系;展示空间光环境的特征。

要求:考察时仔细观察对象,做出相应记录。

目的:以观察实物为主,分析其空间特征与光环境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

⑵课题分析。此阶段是针对调研对象进行各层面信息的剖析认识和本课题的信息分析。分析阶段要充分考虑空间布局、人流动线以及光的特性、光的分布、光的造型、光的艺术效果等多种因素的相互影响。

要求:在讨论分析的基础上画出个层面的分析图,并得出展品的照度标准和陈列光环境列表,进行口头表述。

目的:对课题分析的信息进行重组,扩大学生的思维视野。

⑶课题空间推敲和布光设计。本阶段是抽象信息转化为视觉形象的语言探索,是一次理论联系实践的课程总结,重点放在平面布置、灯具布置、空间展示氛围营造、室内透视图制作等方面的图纸绘制。指导提示有:①平面功能的合理性;②自然采光和人工照明的策略性;③灯具的布置及其型号;④效果图制作时对整体空间光环境的调控效果。

要求:提交平面图、灯具分析图、室内照明效果图等图纸。

目的:使学生通过实践和理论学习,把学到的知识通过分析整合后,发挥创作思维,设计出空间理想的光环境效果。

室内空间照明设计的课题实践教学,使学生在调研中对展示空间的光环境有更深入的了解,通过深入分析和解答,积极发挥创作思维,创造出既符合空间功能要求又满足人们生理、心里要求的室内照明环境。

2.课题二,对室外环境照明设计的课题分析。

课题:分析城市公共空间夜晚的照明效果。

要求:对城市公共空间夜景光环境进行考察拍摄,回来后分析整理,并口头讲述。

目的:城市公共空间夜景光环境涉及到道路、园林绿地、建构物、广场、景观小品、户外广告等。在课题中,首先要分析整体照明和局部照明的基本状况,查阅资料分析推荐照度,同时还要考虑环境及灯具造型等。通过课题的实践教学使学生对城市公共空间夜景照明的基本状况有一定的熟知度。

城市景观形象设计的终极目的是在人们对环境的感受和行为间建立起最大限度的认同。城市照明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安全的保障、加强了可识别性,还根据地域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夜景风格。室外环境照明实践教学,加强了教学的实用性,通过分析和解答,使学生把景观环境和夜景照明有机地结合起来, 对景观教学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四、结语

通过以上照明设计课程的探索,使我们感受到教学不能是简单的技能传授,我们在传授相关的知识技能同时,还应该引导学生逐步建立起科学的思维方式。思维的开拓和张力,让课堂变成发挥无限想象的舞台,设计过程中体验到的设计方法和思路的整理,以及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品尝到了设计的快乐。在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的同时,以课题教学带动学生的积极性,锻炼了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把得到的信息实现整合,并研究与确定表述语言,引导学生建立起一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这样我们在教学质量上就会有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郝洛西、林 怡:《建筑物理光环境试验性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建筑学报》,2007。

[2]陈同乐:《光的艺术》,文物出版社,2006.11。

[3]郝洛西:《城市照明设计》,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