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户外空间设计案例范文

户外空间设计案例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4-01-11 11:47:5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户外空间设计案例,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户外空间设计案例

篇1

关键词:幼儿园;建筑设计;空间营造;环境

1、前言

开展幼儿园建筑设计,似乎较为简单,这是由于幼儿园通常建筑规模不大,且具有明了简单的功能结构,也就是叠加和组合音体室、卧室以及活动单元等单元。但是,要想达到优秀的幼儿园建筑设计,就必须分析和重视建筑的使用者,也就是幼儿的心理特点等因素,让幼儿园的形象、尺度和空间能够与幼儿身心发展相吻合。总的来说,幼儿园建筑必须能够让幼儿在学习、娱乐和休息的过程中,体会建筑空间,并帮助幼儿的身心发育。

我国城市的高速发展,使得幼儿园一般成为居民小区的附属设施。必然导致建筑设计欠缺考虑和规划,只对建筑功能进行了满足,却忽略了幼儿的心理发育。部分幼儿园甚至不考虑实际情况,滥用卡通家具、卡通贴画以及色彩,条框式的设计势必造成幼儿园气氛的呆板。虽然贴画及色彩等趣味性元素一定要体现于幼儿园建筑设计过程中,但是表面化、欠缺逻辑性的幼儿园建筑设计,肯定无法符合幼儿心理心理诉求,无法得到他们的认同。

2、幼儿园建筑的户外空间设计

2.1 实现和谐的环境氛围

首先,幼儿园建筑设计必须重视建造选址环节,关注建筑和自然的契合度,所以,一般在环境优美的地方建造幼儿园。就幼儿的天性来说,活泼好动,爱好大自然下的活动。幼儿园和大自然的充分融合,能够使幼儿的视野大幅度提升,进而极大的促进幼儿身心发育。由此,幼儿园建筑设计时必须对外部环境因素进行充分考虑,利用设计来使优秀的环境和幼儿园建筑充分结合。

第一,建筑务必和环境形成良好的关系。以全球优秀的幼儿园建筑设计为例,都充分的体现了该原则,如下图1。

该幼儿园选址十分贴近大自然,外部环境优美,绿树成荫,天高云淡,远离城市的繁华和喧嚣。户外活动场所和自然环境较好的融合为一个整体。幼儿园建筑表面所选用的材料以及造型使得自然环境和建筑之间的隔阂被完全的消除,使人们形成建筑物从自然环境中生长出来的感觉,自然、纯净、简洁,有机的把环境和幼儿园建筑空间结合为一个整体,使幼儿在户外活动的过程中,更加的贴近大自然,迎合了幼儿的身心发展。

第二,必须重视幼儿园户外学习空间的设计。当前,我国部分幼儿园建筑设计,只是简单的规划一定面积的空间,便将其作为幼儿的活动空间。纵观成功的幼儿园建筑设计,都非常重视户外空间和环境结合方面的设计。优秀的户外学习空间设计,能够让环境促进幼儿的学些兴趣,为幼儿营造质疑和探索的空间及时间,最大限度的使幼儿能够自发的学习、探索和进行经验的累积,有助于幼儿思维的创造性及人格独立性的培育。

笔者通过研究国外幼儿园建筑设计后发现,其作品一般通过对室内外空间界限的模糊,使局部得以延伸至室外空间,从而使得空间体验更具连续性。

2.2 色彩的勾勒和烘托

在进行幼儿园建筑设计时,不应简单的将环境互动作为空间营造的全部,同样也要注意可识别性的要素的塑造,以使得和其他建筑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能够容易获得幼儿的喜爱。经过相关研究表明,鲜艳的色彩对于儿童具有较高的吸引力,可以直观的对儿童的视觉进行刺激,使幼儿形成探索心理和较深的印象。所以,幼儿园建筑外部空间形象可以通过色彩的勾勒和烘托来予以实现,该手法已成为当今全世界较为常用的手法之一。

下图2中的幼儿园尽管采取传统形式建造,然而其室外立面构造却充分的体现了儿童的特色,与幼儿心理发育现状相吻合。立面的色彩较为丰富,主要由红色、蓝色和白色等色彩拼接组成,同时在墙面镶嵌了大面积的玻璃窗,不仅利于室内空间的采光,而且利于幼儿识别和感知。总的来说,该幼儿园外立面不仅具备极强的趣味性,而且给人的感觉十分简洁。

3、幼儿园建筑的内部空间设计

不但要重视营造幼儿园建筑的外部空间,而且还要关注内部空间设计,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幼儿的心理述求。幼儿园的室内空间的利用率相较室外空间要高的多,同时也是幼儿主要的活动和学习的场所,因而更有必要将空间设计得更富趣味性和乐趣。

3.1 利用色彩对比的设计

对于幼儿园建筑而言,利用色彩对比来进行室内空间设计时当今主流手法之一,并且室内和室外里面运用色彩的目的不同。室外立面的色彩更多的是突出建筑在个性上的特点,以便于能够在视觉方面对幼儿形成强烈的刺激,而对于室内空间而言,由于幼儿长时间处于室内学习、活动和休息,就必须更加注重新鲜感及持久性等方面,合理的进行室内空间色彩对比设计。

部分成功的幼儿园建筑设计,十分注重室内色彩的对比设计,如下图所示。可以发现,室内空间的色彩种类不多,主要采取了大自然常见的绿色,柔和性十足,天花板的灯具呈花瓣状排列,室内氛围对比感极为强烈,使幼儿在活泼和快乐的环境中学习和活动。此处,色彩不但起到了识别单元的功能,还能够使室内空间设计具备连续性。

总的来说,幼儿园建筑室内空间设计应避免过多的采用色彩鲜艳的颜色,含蓄的运用色彩组合,通过对比的方法来实现室内色彩的对比。相较单一的进行色彩喷涂来说,此种色彩对比的设计方法更容易使幼儿的想象及探索心理得到激发,这是由于色彩对比的设计方法的感官刺激维度为三维,与以往的二维刺激相比,有了长足的进步。

3.2 光线和材质的运用

对于幼儿园建筑室内空间营造而言,还主要通过光线和材质的运用,来形成良好的互动。值得注意的是,幼儿园所使用的材料不宜过于冰冷,这样才能满足幼儿身心发展的需求。比如说,可以采取木头材质来进行室内空间的营造,这是由于木头材质更具亲和性,使幼儿能够感觉亲近和温馨,能够被幼儿所接受。

4、结论和展望

就幼儿园建筑设计的空间营造而言,务必重视自然环境和幼儿园空间的融合程度,重视色彩和空间的融合程度,由此让幼儿的空间体验提升到全新的高度。

经过本文的研究和分析,我们看到幼儿园建筑设计中的空间营造,不但要以幼儿探索精神及爱好兴趣的培养为着眼点,而且更要以幼儿的需求来开展设计,一定要把以幼儿心理诉求作为空间营造的目的。通过空间营造,使得幼儿对于幼儿园能够有更为丰富的空间体验,才能使得幼儿的身心更加健康的发展。

总的来说,由于不同的个体会由于想法、心情和年龄等方面的差异,造成对建筑物体验的差异性,因而对于幼儿园的设计而言,必须基于幼儿的视角来进行空间营造,只有这样,才能够使设计更符合需求。

参考文献

[1]黄邵发,罗四维.疑惑、问询与转换――两座幼儿园的设计体验[J].建筑学报.2000,2.

篇2

关键词:幼儿园;户外空间;设计;使用方式

中图分类号:TU984.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3)06-0062-03

1 引言

随着学前教育理念的不断完善,幼儿园空间环境的创设及使用日益受到重视。如我国《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规定“幼儿每日户外活动不少于2小时”,这类要求的产生使得户外空间成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载体。在既有幼儿园户外空间中,因资金、用地、办学体制等问题所带来的制约,办园方需对已有空间基础进行积极的利用,而针对这一实际状态下的使用方式的调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使用对空间设计的具体要求。

因此,本文通过选取某所幼儿园户外空间特征以及使用方式的调查,并将活动空间根据使用特点进行分类分析,尝试针对具体空间类型提出户外空间设计应该注意的问题。

2 户外空间概况

本文选取案例为桂林市金豆豆幼儿园,建筑始建于1978年,因建造年代较早,使用方式与户外空间已经过了长时间的磨合,办园方已对空间利用有了一定经验。幼儿园占地面积约3500m2,供幼儿使用的户外面积1870m2,为占地面积的53%,户外活动空间的空间形态及绿化环境形态较为多样化,教师也能够较充分地对户外活动场地进行有效利用,对幼儿活动的调动性强,且办园方已在改造计划中,但资金有限,目前仅通过对户外空间使用方式的调整缓解面临的问题。

3 户外活动空间的类型与使用

根据笔者的观察了解,该幼儿园对户外空间的利用已有较好的经验,并且为满足教学要求而做出的适应性使用方式也行之有效。户外活动可主要分为三个时段,即:晨间活动时段(8:30-9:00)、课间操时段(9:40~10:30)、下午户外自由活动时段(16:20~17:00)。为便于研究不同户外活动时段内的活动内容与空间利用方式的特征,将活动分布主要类型记录如图2、4、8,并针对具体户外空间特征下的教学使用方式进行研究分析。

3.1 线性活动空间

如图1所见,该幼儿园的户外活动区域已基本通过道路进行了划分,与外廊及室外连廊结合后,在交通方面产生了路网明确的效果。此外,由于B区域种植几株已生长多年的落叶乔木,使得该区形成长年隐蔽的绿化空间。

办园方对这一空间特征的利用十分明显,主要被用于晨间活动:每日早餐之后稍作休息,随后以各班级活动单元为起点,在教师的带领下,以队列的形式沿着底层外廊与户外小道,进行线性散步活动(图2),活动结束时回到班级活动单元。此时幼儿脱离队伍的情况较少,基本按照教师的安排进行活动,如伴随一些游戏活动,或在行走的过程中根据所经之处的环境特征,专门设置认识自然环境一类的教学内容,因此该时段内活动分布一般呈线性。

这类教学方式主要依靠的空间为户外小道、连廊与首层外廊空间,基本不将活动固定在某一固定区域内,形成线性的教学空间,有助于配合办园方为达到教学目的而采用多样性手段。如天气晴好时,教师结合走廊与户外活动场地进行“散步——游戏——自然环境认知”,在此过程中,教师不仅带领幼儿加强户外锻炼,而且使幼儿在亲自体验中认知自然规律。因此,这类空间拓宽了幼儿活动范围,促进幼儿与不同环境之间的接触,将教学与游戏活动变为连续过程,因而非教学空间被赋予了教学功能。

3.2 边界驻留式活动空间

操场区作为举办多种大型集体活动的户外场地,为满足各班级使用的便利而设置于幼儿园用地趋于中央的位置(图1中1区)。呈“L”型的建筑对该区域进行了半围合,而剩余两侧边界由户外道路进行了限定,就此形成近似平面近似方形的区域。在此基础上,区域边界的空间要素呈现出一定的多样性,其中建筑边界表现为花坛与台阶,而另外两侧近于边界位置栽种了两株尺度适宜的小树。

在每日的课间操活动时段中,因为操场无法同时容纳所有班级做课间操,所以只以三个班级为一组轮换进行,其余班级在一旁等待(图5),以便于节省轮换过程中所需的时间。此时虽然教师为幼儿指定了需停留等待的户外活动区域,但实际幼儿却会被边界中某些空间要素吸引形成扩散,并且这种扩散的情况也通常止于空间区域的边界,致使自发行为在区域中呈“边缘化”。如图6中,幼儿观察周边灌木植物,围绕小树追赶,坐在台阶上休息,偷偷跑到沙池玩耍等现象,图7则显示幼儿靠坐在花坛边上观看活动的行为。

这种能在边界区域形成驻留的空间有利于在组织大型集体活动时,在吸引幼儿驻留于边界的前提下,进一步产生观看的行为,最终形成“观看”与“被观看”的户外空间。并且其多样性的空间要素仅置于边界,对教学空间本身的完整性不具破坏,对空间内部活动影响破坏小,同时也使得幼儿在观看等待的过程中仍然有机会发生游戏行为,避免观看活动过于单调。

3.3 限域式活动空间

结合图1与图8可以看到,通过建筑平面布局与户外道路的划分,该幼儿园户外活动区域限定相对明确,各功能区域都有着较为独立的块状场地。如A区有建筑、围墙、户外道路限定了区域;B区在地面材质与G区有所不同的基础上,因树木的集中种植形成长年荫蔽而进一步加强了空间的领域感;I区则仅由建筑与户外道路划分等等。虽然在平面上并不一定十分规整,但借助地面材质的差异以及树木阴影所形成灰空间效果等方面的辅助作用,都在空间领域感上形成了良好的区分。

在户外游戏活动时段中,各班级根据教学安排的不同对活动区域做出具体的选取,并且通常每个班级选择一个独立的区域避免活动的相互影响。如图8明显所示,各班级的活动范围较为固定与集中,由教师将幼儿带入某一活动区域进行游戏活动,为满足管理上与幼儿安全问题上的要求,教师通常为幼儿指定了活动区域。期间幼儿有一定的活动自由度,可呈发散状在指定区域内对游戏活动自行选择,但脱离指定区域活动的幼儿只在少数。

这类活动空间限域性,有利于集中幼儿组织教学与游戏活动,避免因其他班级的活动分散幼儿注意力而影响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各班级不同活动之间的干扰。并且在各班级没有专属的班级活动场地时,这种相对独立的区域也便于教师直接组织活动,减少与其他班级的协调过程。

3.4 代偿式活动空间

因建筑平面布局与场地关系的变化难免形成边角空间,如H区建筑为围墙的夹角空间,D区则是当下沉式戏水池对场地进行切割后,周边剩余的不规则边角空间,并且如图10所见,外廊底部因场地的特殊处理形成架空空间,净高约1200mm。

对于此类建筑与场地的边角空间,办园方较为积极的加以了利用。其中H区地面上印有跑道后被作为专门的跑道区使用;D区利用松软的土壤种植蔬菜形成种植区;E区为下沉式戏水池,因考虑到幼儿健康问题,戏水池每年可供使用的实际时间较短,尤其当下沉式戏水池年代久远,排水管道堵塞,已失去原有使用功能时,教师已将此处作为小班活动场地之一,因与周围场地的高差及其分隔设施,其较强的围合性为幼儿活动提供了防止外界干扰的户外活动场地,因此也属于领域明确的教学空间的一种代偿;此外,办园方在走廊架空空间中放置了少量养殖箱作为幼儿对小动物的观察空间,也正符合了幼儿心理上对小尺度的需求。

由此可见,边角空间以及使用率较低的一些户外空间,在通过合理的利用后,有可能由消极的空间变为可积极使用的空间。虽然这类空间通常面积对于一个班级而言略显紧张,但在幼儿园每班要求有两位教师与一位保育人员的前提下,教师可将幼儿分成两组带入不同的活动区域,如养殖区与种植区的空间对成年人而言较为局促,但却适合小组活动,此举也证明了如今教学方式对空间的使用已经越来越灵活。

4 结语

该幼儿园虽然建造年代较早,但基于户外空间的良好基础,以及后期办园方对场地的积极利用,可以总结以下几点建议:

4.1 对于线性活动空间。因其可在有限空间内能够便捷及有效地扩大幼儿行走范围,避免在活动总是局限于班级活动单元及邻近之处,同时提高户外空间的利用率,是当今幼儿园迫于实际现状而较长运用到的对既有空间的利用方式,具有较为普遍的适用性。因此用在场地前期设计过程中,应注重户外空间的使用流线,若条件允许,可利用户外道路的合理设计未加强使用流线的导向性,并充分考虑组织幼儿行走过程中所得到的体验,如小树林、室外连廊、户外道路等之间的转换;而对于既有环境而言,可以通过空间本来特有的环境基础,以及后期对空间的调整与重新布置来获得。

4.2 对于边界驻留式活动空间。幼儿园建筑的户外空间中所存在着多种边界,如室内外空间边界,户外活动区域与区域的边界,以及幼儿园的最外层围护边界——围墙等,当大型集体活动所用场地有以上形式边界时,应尽量在形态上适当增添多样化的设计元素,使幼儿提供引发驻留游戏或观看活动的行为,以便有效配合施教过程。因此,可在确保原区域功能完整的情况下,利用设置植物、建筑小品、台阶等手段尽可能丰富空间角落与垂直界面的形态。

篇3

    水在自然和人工大环境中以很多形态出现。这里讨论的水空间一词来源于水体景观,水体景观是一种以水为重要元素营造空间气氛的特殊的户外公共空间,包括各种尺度的城市空间,从城市周边生态湿地,城市河流滨水空间,到广场中的水体幕墙,街道水体轨迹。各种尺度的水体空间设计,对于儿童的考虑针对案例情况会有不同的层次,这里讨论的是广义角度下对于特殊人群的儿童,设计师需要考虑的要素。正如Herbet Dreiseitl在2005年对于城市广场的报道中描述的,“她们在波流中寻找小鱼,往水中丢石头,变得欢快,久久不愿离去”。这些儿童特有的行为方式再次引发设计师对于水公共空间的关注。这篇论文的目标,是分析现代社会背景下,水空间对于儿童的两个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讨论了现代城市空间形态中,由于缺乏水空间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并给出了设计上的建议。

    首先水空间对儿童在心理健康、身体成长、沟通能力的提高这三方面有着积极作用。户外玩耍在儿童身体健康和智力成长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于儿童成长具有重要意义的、并占每日生活的大部分时间的活动,通常发生在户外活动场地。活动机会的数量和质量与活动空间的信息量有直接联系,活动场地提供的信息性,安全性,启发性与趣味性,对于启发儿童思维有重要作用。因此,场地需要提供给儿童探索和参与的可能性,通过合理的设计,充分利用水特有的性质,可以使环境和儿童形成互动关系。但在一些以商业娱乐为出发点的场地设计中,儿童被动接受信息,这种互动关系难以形成和稳定。这里以着名的主题公园迪斯尼为例,其中充满各种快餐式文化符号的卡通形象和环境设计,儿童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停留在填充与被冲击的关系上,对儿童的创造力难以产生积极的启发作用。与之相反,儿童在各类城市公共环境中活动是主动的,尤其以水空间为代表,儿童的活动过程充满创造和发现,这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起到积极的作用。Carolyn Francis在1998年发表的《People Places: Design Guidelines for Urban Open Space》一书中提到,由于广场水空间设计中常用的跌水,落水等垂直空间手法充分的扩展了水元素在声音、形态各方面的多样性。儿童身处其中可以直接接触到材料,观察其运动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儿童不仅对声音韵律更加敏感,对美学变化也有更多体验,儿童可以同时在光,几何变化,空间体量增减等方面进行听觉、视觉、触觉的互动体验。环境多感官的刺激,引发儿童探索意识,启发想象力,激发参与意识。“儿童手脚并用参与到动态环境中,对于变化作出反映,在动态环境下儿童之间更易发生互动。因此,在儿童早期教育中,引入水空间应得到重视”(Herbert & Dieter,2005)。

    第二个方面,着重讨论城市化进程加快,自然环境与人的关系发生改变,水空间有助于缓解粗放型城市化压力下,自然环境的缺失,将对于自然的体验带回给儿童。Mary Rivikin于1997年在《The Schoolyard Habitat Movement: What It Is and Why Children Need It》一文中写到“现代城市高密度发展,工业化进程加快,成人生活方式的改变,吞噬了儿童户外活动的空间与时间,特别是自然环境从儿童生活环境中抽离”。例如,城市硬地与适合儿童活动的户外空间比例失衡,支撑城市快速发展所必须的动态和静态交通空间,满足新型生产方式以及经济运行方式的各类建筑空间,满足动物植物生长条件的环境等等,这些都被城市空间中消费型空间取代。同时,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人口密度不断增加,对于大量住宅用地的需求将会对适宜儿童活动的公共开敞空间造成威胁。正是由于人口总量增加,建筑密度不变的情况下,容积率大大提高,各类高层建筑作为解决人口需求和降低经济成本的方法,越来越得到推广,随之的生活方式开始发生改变。低层建筑环境下,儿童可以较安全地接近户外空间,与之相反,高层建筑重新定义了室内环境与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的关系,出于特殊人群对于安全性的需要,儿童接触户外活动空间的机会和时间受到限制。Randy White于1998年在《Children's Outdoor Play & Learning Environments: Returning to Nature》一文中论证了儿童长时间处于封闭的室内环境中,被动地接受大量娱乐行为方式,对儿童行为交流障碍症发病率的整体上升趋势有直接影响,书中提出了包括鼓励儿童接触生态环境等应对策略。因此,城市规划体系中,出现的生态湿地作为平衡城市生态气候的策略,也在恢复儿童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这里引用生态湿地的定义,“‘生态湿地’是指介于水、陆生态系统之间的一类生态单元。其生物群落由水生和陆生种类组成,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物种迁移与演变活跃,具有较高的生态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物生产力,并能保持该湿地区域独特的自然景观特征,维持系统内部不同动植物物种的生态平衡和种群协调发展,并在不破坏湿地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建设不同类型的辅助设施”(Lewis,1979)。从上述描述中不难发现,生态湿地以保护和营造适合动物、植物生存的自然环境和氛围为目标。在生态环境中,儿童接触到动物和植物,并产生互动,对于儿童成长,心理健康和行为方式有很大帮助。因此,针对这个现代生活方式必然面临的矛盾之一,生态环境作为儿童户外活动空间里的水体空间之一对儿童健康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虽然,水体户外活动空间对于儿童有着物理和心理两方面十分积极的作用,但对于消极的影响需要给予批判的思考,并提出解决方案。

    现代城市空间形态中居住空间占最大比例,尤其对于儿童,居住区的户外活动空间是儿童可达型最高的空间类型,也是儿童与水体空间接触最为频繁的户外场所,因此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安全性。但这个儿童活动频繁的环境却缺乏对于儿童安全性的考虑。“调查表明,发生在浴池、喷泉、濒水池的儿童安全事故占由环境因素引发的儿童伤害案例的30%。由于水源清洁问题,水体空间中设置的石材以及水体本身对于儿童会具有潜在的威胁。因此,父母会尽量避免儿童离开视线活动的范围,相应的儿童接触到水体空间的机会相对减少,儿童的创造力和自我学习的能力会收到限制”(Clare,1998)。同时,日本着名儿童心理研究学家仙田满根据儿童活动地点的环境特征和活动方式进行的研究表明,儿童更倾向于充满信息和变化的趣味空间。但城市中部分居住区的发展采用密集型发展方式,注重土地的经济价值,压缩绿化和公共空间为单一中心,使用率低,缺乏易于儿童接近的活动硬地和水体空间,这种方式的不足之处之一,在于由于缺乏公共空间设计和趣味性而无法吸引儿童,儿童转而选择在街道,停车厂和居住区入口处玩耍,反而较少光顾位于住宅之间,父母视线可及的的公共活动空间。大量的交通流不仅增加儿童安全隐患,也影响交通空间的效率,矛盾因此形成。因此,将水体空间引入居住区有重要作用。居住区公共空间中的水体设计应以儿童行为方式和身体尺度做为出发点,丰富设计手法,扩充设施类型,规范法律法规,具体分为以下7个方面。

    (1)选址应当尽量远离车行道,避免让儿童活动场地和周边环境脱离联系,形成视觉死角,以防止犯罪、车辆等对儿童构成的威胁。

    (2)改善可接触水体空间的分布密度,在增加儿童亲水机会的同时,保证安全性。除此之外,水体空间引入到居住区环境中,可以改善区域生态气候,为儿童成长打下良好基础。

    (3)活动场地的水体设计主要是采用自然水体,自然的驳岸对于各个年龄段的儿童来说都是可以锻炼动手操作能力的环境。水不宜过深,应按年龄或身高设置不同深浅的水池,保证儿童活动安全。小区内水池比较深时,应适当将临岸水体做浅,水底处理尽量不采用非常光滑的方式,为不慎跌落的人上岸创造一个过渡的空间。

    (4)对于流水景观的设计要点,除了注重与周围的建筑、绿化、地形、山石等要素形式协调统一,追求流水形式的同时,需要在亲水空间中按照儿童身体尺度,依据儿童活动轨迹设置踏步平台与设施类型,满足连续跨越和防滑的需求。

    (5)跌水设计也是水体设计常用的手法,它是流水景观的演变,是利用竖向高差,由水道产生突然性的地形高差变化而成。对于儿童,水深应当受到控制,深度按国家标准实施,不宜大于30厘米,水体和边缘设置防滑。

    (6)依据项目情况考虑安装水质过滤装置,保证水源清洁。

篇4

关键词 阅读景观;户外;存在模式;城市文化品质

中图分类号: G623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美国著名城市规划思想家芒福德曾指出:城市是文化的容器。

一个城市将如何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中的人的文化素养与文化品位。而如何提高人的文化素养最有效的途径莫过于阅读。由此可见,阅读对于一个城市来说,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提升城市文化环境品质和人文精神建设的重要途径。

然而现状却不容乐观。最新的一份报告显示,除去教科书,中国人年均读书0.7本,上海在中国排名第一,为8本,与俄罗斯的55本,犹太人的64本相比,中国人的阅读量少得可怜。由此可见在中国,书本阅读缺失这一问题已是迫在眉睫。

由此本文提出,设立户外阅读空间这一概念。

1.我国城市阅读空间发展现状分析

依照我国城市发展现状,一二线城市基本配备有一至两个城市大型公共图书馆,但这一传统媒介受到地点的选择和服务半径的限制,辐射力有限。事实上,针对这一情况,我国一些城市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并做了一些相关研究和尝试,例如社区图书馆,图书沙龙,电子图书馆等。

湖北省图书馆近日推出了一项24小时阅读服务,提供24小时开放。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社区图书馆位于繁华的山西路上,已开放几年,笔者也曾去过几次,由于这是一处地下空间,难免光线昏暗一些,里面也少有几个读者,书籍更新也不及时,如果想要自带书本还需办理一系列的复杂手续,难免带来诸多不便。

相似的例子还有许多,我们不禁思考,是否有这样一个空间,能让我们充分利用闲暇的时间,随时随地的享受阅读的乐趣呢?

2.“户外阅读空间”之概念生成

景观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生命体,在这个生命体中,既有物质的结构实体部分,也有非物质的、无形的意义和价值部分。作者通过对已有成功案例的分析与国内一些不成功的尝试的剖析,提出了“户外阅读空间”这一概念。

户外阅读空间是一种景观设计的新视角,它将部分的阅读从图书馆或是书店这些我们熟知的阅读空间中抽离出来,同时,它也相对的独立于这些有关阅读和书籍的传统空间媒介。它可以是以公共开放的方式呈现出来,也可以是迷你的,便携的,成为城市景观中公共设施的另一种表达。

3.城市中的“户外阅读空间”空间价值初探

城市公共空间是一个巨大的集合体,户外阅读空间作为其中一个新的组成部分,以提供阅读功能为主体,同时还承担更多的社会角色,例如交谈,休闲,集会等。也正是基于这一点,在这个空间中,开放性与私密性并存,从而满足不同的需要。同时它又在不断生长,是一个动态的空间。

3.1角色

户外阅读空间在城市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又该如何在空间中实践这些角色,发挥它的作用呢?

众所周知,空间公共性是城市空间最重要的属性之一。正是由于这种性质,公共空间在城市中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户外阅读空间作为身处城市中的外空间,理应当承担一系列的公共社会活动。

在德国的马格德宝,有一处著名的户外图书馆。民众自发使用废旧的板条箱搭建成了这个户外阅读空间,是一个舒适的景观,适宜的空间。它旨在创立一个新的社交区域,同时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互动沙龙,带动了社区的文化交流。

3.2系统

私密性与公共性是两个相对的空间概念。人们所从事的阅读活动即是如此。阅读活动有时是开放的,有时又是私密的。

如何使两者兼容,达到一种平衡?笔者认为,通过设计多层次的景观空间,在公共开放空间周围通过遮挡、转折等设计手法,试图寻求形成一个便于隐藏但又与外界有充分视线交流的空间“安全点”,从而形成一个相对独立安静却又不生硬闭塞的空间关系,兼顾独处与交往的双重需求。

3.3生长

空间是动态的,空间的外延就是空间与需要的一个交互过程。同样,户外阅读空间意在向人们提供一个可以随时随地享受阅读的户外场所,人们不仅在这里阅读,他们还在这儿交谈,闲坐,引发更多的社会公共活动。同时户外阅读空间的载体遵循轻便环保的可持续原则,根据人们的需要。每一个部分可以随意组合,折叠,伸展,给书架按上轮子,甚至是充气,这些都是可供参考的设计手段。

设计师塑造了空间的结构,而使用者丰富了它的体验,见证了空间的生长。

4.阅读的所在――林璎“读”花园

林璎的成名得益于她的作品越战纪念碑,在随后的近30年中,她的作品从工作坊艺术作品到户外雕塑和装置,到花园、公园,从未停下。“读”花园这个设计项目地处俄亥俄州克里夫兰市,现在已是一处辐射力广泛的公共空间了。

4.1.场景――作为一个阅读空间

“阅读”花园是一个奇妙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无论人观人,还是人观景,这种相互的映射都是一种别致的景观。

整个花园由两个部分的空间组成:开放式广场和树荫庇护下的下沉水池区。很好的兼容了开放的公共区域和私密的阅读区域。进入“读”花园后,首先是一块相对开场的广场空间,中部空间留白,四周围合。站在开放的广场向里面看,被树荫所遮挡的区域静谧安宁,空间的独特景致在树杈间若隐若现。向内的空间被树木包围,是一块下沉水池区域。地平线下降,砖砌的水池立面高于台阶延伸向上,形成了自然的遮挡,使水池下的空间相对私密一些,人们靠在座椅上,耳边听着微风拂过水面的声音,在这样一处户外空间里阅读一本好书应该是再惬意不过的事情了吧。

4.2艺像――象征一种阅读氛围

一处好的设计自然少不了艺术的点缀。汤姆奥特尼斯和艺术家斯科特,他们的设计可谓锦上添花,为这个花园带来一阵艺术的芬芳。

汤姆奥特尼斯是一位文字艺术家,为了契合这个阅读花园的主题,他为花园设计了一系列铜铸的文字雕塑,这些文字READING;STORY READING等等,为空间再添一分户外阅读的氛围。他还将文字雕塑与水景结合在一起。水流沿着池壁滑下,被文字雕塑所阻挡,在立面上留下不一样的艺术化纹理。在阅读花园里还有一个个形态各异的铜铸小人,他们或在读书,或在搬运字母。艺术化的造型和适宜的尺度使这个空间更增添了一些童趣。

而艺术家斯科特,他为花园设计了100个鲜艳的玫粉色的钢制座椅,成了吸引你进入这个户外空间的契机。

5.结语

城市不断发展,慢生活日益受到推崇。户外阅读空间作为一种阅读的新模式,不仅带来了新的城市生活方式,也是一种景观设计的独特视角。虽相较来说还不成熟,可扩展空间很大,但这些成功的案例也为景观设计提供了更多元的设计思路,为真正实现全民阅读,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发挥积极作用。

文献综述:

[1]KARO,马德格堡露天图书馆[J]景观设计2012(9),NO5.独特的步道景观:38--41

[2]詹妮弗•哈德森 ,微空间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3]城市阅读・阅读城市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阅读论坛纪实

篇5

关键词:商业综合体;开放空间;业态规划

前言

就目前的研究现状而言,研究学者对屋面利用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屋顶花园与屋顶绿化等方面,很少有研究学者对商业综合体这类建筑的屋顶开放空间进行探究。我国商业综合体正处于迅猛发展阶段,屋顶开放空间的设计有较大的潜力,值得研究学者进行深度挖掘。因此,对于商业综合体这类建筑进行屋顶开放空间设计探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

1.城市商业综合体屋顶开放空间设计的成功案例

笔者将日本大阪难波公园的屋顶开放空间设计作为成功案例,对商业综合体的屋顶开放空间设计进行探析。难波公园建造于 2003 年,位于日本大阪的传统商业中心区,建筑面积约为24 万平方米。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分析难波公园的屋顶开放空间设计:第一,空间布局,难波公园分为综合商业区、办公塔楼和住宅塔楼,商业综合体内有一条 8 字形的峡谷通道层层推进,将商业区、屋顶开放空间以及绿地广场等建筑进行有效融合,每一层的屋顶空间都设计了不同的主体,并设置了溪流、绿地、池塘以及岩石等多样化的景观。第二,业态组合,在难波公园中,餐饮与商业零售占据较大的比例,尤其是在屋顶开放空间中,包含很多的咖啡厅,所以难波公园的零售业态较为丰富,更配备了医疗功能,医院包括皮肤科、耳鼻喉科以及妇科等多个科室,为附近的大阪居民提供了便利的医疗服务。第三,交通流线,为了保障人群能够顺利进入游憩型屋顶花园,设计人员通过分层大台阶和坡道引导人群进入高处,就像城市中存在峡谷,使建筑和绿化融合在一起。与此同时,为了保障室内外空间的连接,设计人员还设置了视线廊道,在视线能够看到的视线处,设计了多种景观。

2.城市商业综合体屋顶开放空间设计的方法

2.1 空间营造

对于屋顶开放空间的营造而言,分为空间形态设计以及空间划分这两个方面。大多数城市商业综合体的塔楼都是将正方形、圆形、长方形以及三角形等常见的平面形状作为基础,并在垂直方向上尽量进行突变或者逐层递减等变化,所以,在进行空间形态设计时,设计人员需要将塔楼的平面形状和建筑的垂直变化结合在一起,为屋顶开放空间活动的人群带来视觉冲击和丰富的空间体验。屋顶开放空间能够通过植物、公共设施、地面高差、地面铺装以及构筑物实现空间的划分,满足消费者对亚空间的不同需求,亚空间划分最常用的方法是高差设计,通过从上至上的阶梯状退台设计,在分隔开放空间的同时,保持亚空间之间的视觉联系,提高空间的价值。

2.2 界面处理

屋顶开放空间中的界面处理包括垂直界面设计以及类地面设计这两方面。其中,垂直界面能够通过对比处理的方式,通过大小、颜色、虚实以及高低等方面的对比,体现出商业综合体屋顶开放空间的开放性和渗透性,比如,成都万象城的垂直界面,应用的是玻璃墙,为消费者观察高流量业态提供便利,

192 建筑建材装饰提升消费的概率;类地面设计有以下注意事项:选用防滑材料进行地面设计,避免出现路面积水现象;避免使用反射材料,使得邻近建筑中的人们出现眩光现象;在屋顶能够承受的范围内,选择最佳的铺装材料,保障商业综合体的多样化需求,比如素混凝土和彩色混凝土的配合应用。

2.3 业态规划

对于城市商业综合体而言,业态规划的内容包括业态组合、目标人群以及主题特色等方面,主要由城市商业综合体的总体规划所决定。对于屋顶开放空间设计而言,其业态规划可以通过差异化经营或者多种业态组合协同来实现,以此满足城市商业综合体的多样化功能需求。比如,如果屋顶广场具备较高的流量业态,在进行开放空间设计时,需要进行吸引人群的设计,设置更多的公共设施以及景观小品,吸引人们驻留在高流量业态区域,提高商业综合体的经济效益。另外,如果屋顶开放空间具有较大的硬地面积与尺度,交通也十分便捷,设计人员可以根据外围的商业业态进行较强开放度及参与度的商业活动,比如,露天影院、户外运动以及创意市集等活动,以此提升商业综合体的带动性,还有可能成为商业综合体的特色。

2.4 交通组织

通常来说,城市商业综合体的交通组织包括外部交通组织、内部交通组织以及入空间这三部分。为了吸引更多的人群进入到商业综合体,设计人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交通组织的设计:第一,保障商业综合体的交通便捷性,进行屋顶开放空间设计的商业综合体需要与城市道路相邻,如果与地铁站邻近则更有优势;第二,入空间的便捷性,设计人员需要在保障车辆不影响交通组织的基础上,使驾车人群在停车之后十分便捷地进入建筑,并设计相应的入口引导步行人群进入,一般来说,商业综合体的入口和出口都要面向地铁站、公交站或者通道等位置,为步行人群提供便利;第三,内部交通组织的便捷性,设计人员可以通过街道层和屋顶开放空间的连接,引导人群进入到屋顶空间,比如,成都来福士广场就将屋顶广场的入口设置在商场主入口附近,通过景观楼梯进行连接。

3.结论

综上所述,屋顶开放空间的科学设计有助于商业综合体整体效益的提升。分析可得,通过对屋顶开放空间设计的分析可知,设计人员需要注重屋顶开放空间的空间营造、界面处理、业态规划以及交通组织这四方面的内容,将商业业态和城市居民生活以及城市发展有机集合。本文的探究仍旧存在不足之处,仅供参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