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范文

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1-11 11:47:5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

篇1

关键词:金融危机;农业;信贷银行;美国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6-0170-02

在美国目前爆发的金融危机中,美国及其他国家的许多金融机构都陷入了财务困境,甚至是破产倒闭,但是正当诸多信贷活动无法正常进行之时,美国的农业信贷市场迄今为止受到的影响却很有限,尽管农业信贷标准变得更加严格,但主要农业信贷机构仍在正常运转。此次席卷美国乃至全球的金融危机并未使美国主要农业信贷机构重陷20世纪80年代农业信贷危机时的困境,分析其中原因将对未来中国农业信贷机构的健康发展有一定借鉴意义。

一、美国主要农业信贷机构的构成及在本次金融危机中的表现

(一)美国主要农业信贷机构的构成

美国农业信贷机构包括五种类型:商业银行、美国农业信贷系统、农业部农业服务署、人寿保险公司以及其他机构,如专属金融公司等。其中商业银行和美国农业信贷系统是美国最主要的两个农业信贷机构,其农业贷款量分列五个机构的前两位,且两者农业信贷之和约为农业信贷总量的80%,由此可见,商业银行及农业信贷系统对美国农业信贷市场的健康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此外,与很多其他金融机构相比,它们在本次金融危机中表现优异,在此,主要对这两者在此次金融危机中逆市而行的原因进行分析。

(二)美国主要农业信贷机构在本次金融危机中的表现

1.商业银行。在美国,提供农业信贷的商业银行一般是由小规模的社区银行组成,其中约93%的银行资产低于10亿美元,且超过60%的农业贷款来自这些小规模银行。这些银行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当地存款。在2008年的上半年中,只有5%的农业银行为负收益,远远好于商业银行的总体表现;超过50%的农业银行的净收益高于前6个月的水平。此外,在提供农业信贷的银行中,规模小于5亿美元的约占85%,而这些银行的平均贷款/存款比率低于86%,这表明它们还有较大提供信贷的空间。同时在提供农业信贷的6071家银行中,只有13家银行被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列为资本不足。因此,总体而言提供农业信贷的商业银行仍在稳健运行。

2.农业信贷系统。农业信贷系统由美国国会于1916年创立,是一个全国性的由借款人拥有的金融机构及相关服务机构组成的网络。借款者直接向农业信贷系统协会借款,而系统协会的资金是通过向其所隶属的农业信贷系统银行贷款而来。与商业银行不同,农业信贷系统各银行不接受存款,而是通过向资本市场发行债券来募集资金。尽管当前金融市场动荡,但美国农业信贷系统银行及协会总体上保持了很强的盈利性,而且资本充足、信贷质量良好、不良贷款率极低。

二、美国主要农业信贷机构逆市而行的原因

(一)内在原因

1.避免高风险投资。大多数农业信贷机构并未像其他很多大银行那样发放高风险的房屋抵押贷款,而且也未进行大规模的证券投资。美国大多数农业信贷机构则采取了较为保守的投资策略,尽管联邦农业抵押公司由于投资雷曼兄弟、房利美、房地美等公司的证券造成较大损失,但它本意却是要进行安全投资,因为这些公司债券本来具有很高信用等级,而且在遭受损失后,它已通过发行优先股募集了1亿多美元新资本,大大缓解了资本不足的问题,因此,美国农业信贷机构在此次金融危机中由于做高风险投资而受到的冲击较小。

2.资金来源较为安全。就商业银行而言,多数小规模社区银行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较为有保证的当地存款,只有少数规模较大的银行更依赖于短期债券市场来获得资金。尽管当前金融危机对债券市场产生了不利影响,从而使得一些大银行的资金来源受到影响,但是由于其所占比例较小,所以总体上影响有限。当然随着金融危机的加剧及失业人数的增加,存款数量可能会有所降低,但是小规模农业银行也可以从美联储基金中获得资金。例如,他们可以通过美联储贴现窗口获得一级和二级信贷资金,并且在急需资金时,尤其是在耕种和收获季节还可获得季节信贷资金。

就农业信贷系统而言,由于它是一个由政府资助的合作性组织,且董事会成员是由借款人选出,所以它特别专注于服务农业信贷市场,并努力保持其财务状况的稳健性。系统各机构并不公开发行股票,其资金主要来源于债券融资,尽管金融危机下债券融资出现困难,但由于当前农业经济发展依然良好,而且市场一般认为政府资助企业的债券风险较低,因此农业信贷系统通过债券融资并未受到大的影响。

3.贷款标准较为严格。造成本次金融危机和20世纪80年代美国农业信贷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美国信贷机构发放贷款不够谨慎,发放贷款的标准主要是基于对作为抵押物的房产(本次金融危机)或土地(20世纪80年代农业信贷危机)未来升值的预期,而不是基于对借款人的收益及现金流的分析。

近年来,美国农业信贷机构吸取了20世纪80年代美国农业信贷危机的教训,采取了较为谨慎的贷款政策,严格控制贷款比例。比如,近年来购买农村土地的现金首付款很多都在其总价值的50%以上,很多农业信贷机构都规定贷款最高限额为土地价值的60%~70%。此外,近年来购买土地或农用机械的长期贷款多采用固定利率。这样,农民的还贷压力较小,即使是在利率上涨、收入有所下降或成本有所上升时,从总体上发生严重拖欠的可能性也相对较小。由于不会大量出现农民或信贷机构出卖土地来抵债的情况,所以作为抵押物的土地价值也不会大幅下降,因此,即使发生个别农民拖欠的情况,信贷机构也可通过收回其所抵押的土地并以适当的价格变卖的方式收回贷款,从而不会影响到农业信贷机构的正常运转。

(二)外在原因

1.近年来,美国农业部门净收益较高、流动性良好。美国农业部门,特别是种植业的净收益较高。尽管收益的一部分可能被用来购买土地、生产设备或用于生活支出,但是至少也有一部分被用来作为现金储备,美国农业部门的流动比率及净营运资本不断增长。流动性比率及净营运资本是衡量企业流动性的两个重要指标,而美国农业部门的流动性比率较高、净营运资本充足,这表明总体上美国的农业部门流动性良好,短期偿债能力较强,在收益降低时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较小。

2.农业部门债务/资产比例较低、利息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较低。衡量一个企业或行业应对财务困境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其财务杠杆的大小,财务杠杆越低,即资本结构

中债务比例越低,则该企业或行业还债能力越强,发生财务困境的可能性越小。据美国农业部统计,2008年美国农业部门债务/资产比例仅为9.2%,且预计2009年此比例将略有下降,约为9.1%,这远远低于20世纪80年代农业信贷危机爆发时的22.2%。另一个常用的衡量财务困境l韵指标是利息支出占总收入的比例,如果该比例超过25%,则表明该行业可能发生严重的财务危机。但2007年及2008年美国农业部门利息平均支出仅为总收入的4.2%,远低于1981-1984年的13.4%,且该比例超过25%的公司也远少于20世纪80年代。

三、启示

1.农业信贷机构应加强风险防范。尽管在本次金融危机中中国金融机构,包括农业信贷机构在内受到的影响有限,但随着中国相关金融政策的逐步放开、资本市场的逐步开放及金融衍生品的逐渐增多,金融机构所受到的投资诱惑逐渐增多,农业信贷应时刻牢记“高回报必然伴随高风险”的箴言,在任何时候都应尽量避免为追求高回报而做大规模的高风险投资。此外,农业信贷机构应时刻严把贷款关,放贷标准应基于对借款人的信用及对贷款项目未来收益的严格评估,而不应基于对抵押物未来升值的预期。虽然目前中国绝大多数农民还没有值钱的抵押物,但中国正在逐渐放松对宅基地抵押贷款的管制,若在未来突破法律障碍允许宅基地和建设其上的住宅自由流转。在这种情况下,农业信贷机构应时刻保持清醒头脑,特别是当做为抵押物的宅基地及农房的市场价格不断上涨时,更应如此。

2.国家应为农业信贷机构资金提供稳定保障。中国农业信贷机构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储户存款及国家的资金支持,此外,为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近年来还出现了由国家信用做担保的债券融资,如农业发展银行的债券融资就已成为其重要的资金来源。尽管中国农业信贷机构资金来源较为安全,但在市场条件不好时,由于失业人数增多可能会导致存款量下降,债券的发行量也会受到一定的不利影响,因此在特殊时期一旦农业信贷机构出现资金短缺问题,国家应及时对其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以保证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3.提高农业部门的生产收益并降低财务风险,从而保证其还债能力。农业部门的生产收益情况是决定农业信贷机构能否按时收回信贷资金本息、正常运转的重要因素。因此各级政府应在技术研究、生产指导、市场开拓等方面对农业生产给予大力支持,以保证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及生产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应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完善农业保险体系,以保证在严重自然灾害发生时农户不会完全丧失还贷能力。此外,还应增强农户或农业企业的风险意识,引导他们尽量降低自己的财务风险,保持良好的流动性及较低的债务/资产比例,从而保证他们的还债能力。

参考文献:

[1]崔晓黎.建设新农村应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EB/OL].国研网,2006-06-23.

[2]陈丹妮.农村金融、农业产业化与农村经济增长前沿理论综述[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2010-04-15.

[3]郭保民.金融支持农业经济发展的调查思考――以山西为例[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10-03-02.

篇2

关键词:金融危机;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预警

07年我国的经济危机对于大量的企业濒临倒闭,一些中型企业效益严重下滑,其中钢铁行业下降迅速,一些小型钢铁铸造冶炼企业直接倒闭,近些年来有些起色,但是也没有能恢复以往的热闹场面。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在不短上升,经历经济危机,也受到了一些影响。随着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环境的不断深入接轨,尤其是上市公司越来越受世界经济影响,为此我们需要提高上市公司财务预警的研究,以提高对于经济波动的承受能力。

一、财务预警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直以来,我国的产品就呈现出生产过剩、内需不足的问题,这是我国实行出口导向型战略的主要原因,同时,这也是造成我国过度依赖出口贸易的主要原因。我们都知道,制造业是我国的主要的实体经济企业,其在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然而美国于2007年至2009年之间,发生了巨大的金融危机,这对于我国的制造业来说,无疑是巨大的灾难。首先,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很多国外的金融机构纷纷倒闭,结果造成越来越多的人失业,面对这种情况,人们开始放弃以往超前消费的思想,使得消费水平严重下滑。国外的需求量下降,我国的出口贸易自然也会出现出口难的问题,加上国内需求同样没有增加,很多制造业的商品都不能及时销售出去,但是这些商品占用了企业的大部分资金,这些资金如果不能及时回收,制造企业内部将不能正常运营,出现财务危机的可能性极大;其次,为了应对这次金融危机,美国政府开始利用利率杠杆,为金融机构注入了大量的流动资金,这样一来,美国货币迅速贬值,促使人民币的升值,进而使中国出口的商品在价格方面失去了竞争力。同时,我国的大部分对外贸易,在结算的时候都是以美元为单位,而美元的迅速贬值,造成国内企业的应收账款呈现出大量缩水的情形,所以,货币因素也是造成我国制造业出现财务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最后,金融危机的出现,使得银行对贷款的管理更加严格,我们将其称之为信贷收缩。对于制造企业来说,贷款是很平常的事情,尤其是在企业利润率较高的情况下,企业为了能够扩大再生产,就会寻求银行的帮助,向银行贷款。然而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尽量减小银行的损失,大部分的银行都会暂停办理贷款,同时银行也会要求之前的贷款企业提前还款。根据上文所述,制造业本来就陷入了资金运转的困境,银行提前回收贷款更加剧了制造业的资金困难,很容易造成制造业的资金链断裂,进而引发制造业的财务危机[2]。综上所述,面对金融危机的影响,制造业发生财务危机的几率比较大,这对制造企业的发展极为不利,因此,提前对金融危机下制造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行风险预警,并找出合理的应对策略,是当前制造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金融危机的特征

首先,金融危机的爆发具有突然性特征。大部分的金融危机都是突然出现的,并且在各国还没有准备好如何应对的情况下,金融危机就已经迅速传播开来。然而引起金融危机的原因并非短时间内形成的,所以建立必要的预警机制是预防金融危机的最佳方法;其次,金融危机爆发前会有很长一段时间的潜伏期。正如上文所说,金融危机是日积月累形成的,一些发展前景良好的国家更容易发生金融危机,美国金融危机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这是因为这些国家内部的泡沫经济增长过快,成为引发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最后,金融危机具有传播速度极快的特征。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世界上各个国家在经济方面的联系越加频繁,其中一个国家的经济出现问题,其他国家也必定会受到很大影响。当然,金融危机之所以传播迅速,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了心理因素的影响。试想一个国家发生了金融危机,在本国投资的企业将会全部撤出,很多参与投资的企业也会跟着退出,进一步加剧了该国资本市场的混乱程度[3]。

三、财务预警模型的基本技术指标

金融危机下,做好财务预警研究对于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做好财务预警研究的第一步,就是要确定财务预警的基本技术指标。当然,这些技术指标需要在明确财务风险以及金融危机的特点的前提下进行。总结财务风险与金融危机的特点如下:财务风险的特点包括客观性、不确定性、可度量性、可控性、损失性[4];金融危机的特点包括突发性、较长的潜伏期、传播蔓延速度快、危害不可估量、可预测性。(一)偿债能力。所谓的偿债能力,具体来说就是面对企业长期和短期债务,企业如何利用已有的资产进行偿还。在一定程度上,企业具备的偿还能力决定着企业的生产,因此,制造业上市公司应该在充分了解企业具备的偿还能力大小的前提下,对企业的未来发展进行战略规划,确保企业的偿还能力满足企业扩大再生产的需要。(二)盈利能力。盈利能力是指企业获取利润的能力,企业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盈利性,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受到投资者的看重,盈利能力的影响因素很多,但是盈利能力作为一定时期内企业的收益数额,得到广泛关注。(三)发展能力。企业的发展能力是指企业扩大再生产、壮大实力的潜在能力。企业的盈利能力不等于发展能力,金融机构在对上市公司进行考察时,应注意上市工期的发展能力,做到资金的最大使用率。

四、金融危机下如何规避财务风险

(一)优化企业资本结构,合理筹集和运用资金。保证企业内部债务资本与权益资本始终处于平衡,避免大量借贷现象的出现,是企业减轻自身债务压力的最佳手段。否则,企业在债务压力的影响下容易发生财务危机。因此,制造业上公司应该充分认识自身的风险承受力,在此基础上选择对企业比较有利的资本机构,从而保证企业能够以较低的资金成本获取较大的经济收益,也就是说,只有企业树立正确的财务观念,才能平衡企业面临的风险与收益,才能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二)提高企业产品竞争力,保持良好的盈利水平。产品一直是制造业进步和发展的主要决定力,要想保证企业能够长久稳定的运营下去,就必须提高企业主营产品的盈利能力,从而确保企业拥有固定的收入来源,制造业上市公司也是如此。当然,企业主营产品的竞争力大小还必须由其质量决定,否则企业将失去自身的竞争力。因此,企业应该加快对核心产品的创新研究,进而从本质上提升企业的产品竞争力。(三)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管理,规范企业治理结构。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对管理的有序性、财务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均起到了一定的保障作用。倘若企业的内部控制都已失效,指标分析就毫无意义可言,财务危机预警更加无从谈起[5]。所以,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让企业的管理者及时掌握可靠真实的财务信息,并对收到的预警内容予以反馈,同时提出相应的对策,从而控制财务危险,防范和避免财务危机的发生。

五、结束语

市场经济在不断完善进步,另一方面也在和国际接轨,这样的发展趋势,使我国经济受国际影响非常严重,为了保证上市公司的稳定运行,那么对于财务预警的分析研究就要更加深入。金融危机下社会经济会多少受到一些影响,这样对于上市公司来说是一个不小的冲击,能够顺利度过,需要在财务方面有充足的准备,财务预警研究要制定到公司发展方针里面,这样才能使企业全力以赴的去完成,以提高整体竞争实力,保证在危机下实现逆增长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朱洪婷.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预警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5.

[2]谭清云.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预警模型分析[D].吉林财经大学,2012.

[3]杨国红.引入非财务信息的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研究[D].云南大学,2015.

[4]马明.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预警模型的实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

篇3

关键词:金融危机;国际收支;经常账户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

对于此次始于美国次贷危机的金融危机,其成因与传导机制,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果可谓十分庞杂,本文主要选取一些主流的理论,分两大方向部分进行综述。首先,从美国自身的角度考虑,很多学者认为金融危机很大程度根源于美国实体经济的失衡、经济政策的不合理和政府监管的缺位,余永定(2008)通过分析美国金融市场、次级贷款、资产证券化之间的关系,说明了金融危机的爆发于传递,并认为美国居民过度的超支消费模式是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1]吴敬琏(2009)指出金融危机的根源是美国经济结构失衡、储蓄率过低的同时消费需求却过高。朱金玉(2008)认为金融危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失误。格林斯潘任职美联储主席期间,低利率的货币政策使得美国的经济和金融体系中积累了巨大的风险。葛奇(2008)在剖析次级贷款证券化机制,研究次贷危机爆发的过程后,认为金融危机根源于滥发货币的经济政策。这是经济泡沫产生、监管缺失的根源所在。其次,从国际经济流通的角度而言,众多学者认为全球的经济不平衡和美元在世界金融市场上的霸主地位使得金融危机的爆发难以避免。我国学者徐信忠将金融危机归因于过去长达数十年的全球经济失衡。陈继勇等(2009)认为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在于过度的消费模式,而过度消费模式存在的前提条件是美国经常账户逆差和资本账户顺差。

二、基于国际收支的分析

IMF对国际收支(BOP,Balance of Payments)的定意思为:国际收支是一种统计报表,系统地记载了在一定时期内经济主体与世界其他地方的交易。大部分交易在居民与非居民直接进行。广为接受的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理论与政策》一书中,国际收支被分为:经常账户(CA, Current Account)、资本账户(KA, Capital Account)与金融账户(FA, Financial Account)三个部分[2],在IMF的官方数据中,国际收支还包括了净误差与遗漏(Net Errors and Omissions)一项。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可以看到,由于资本账户与净误差与遗漏数值相对较小,经济意义相对不显著,于是经常账户与金融账户成为我们在研究国际收支问题经济影响时主要考虑的两个方面。经常账户最基本、最重要的部分包括货物、服务、经常转移等,主体部分可以通过贸易顺差或者逆差揭示出来。国际收支理论上要求平衡。因此经常项目的逆差意味着资本金融项目的顺差。

此次蔓延至全球的金融危机直接诱因是美国的次贷危机,因次级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金融风暴。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已经长期处于经常账户逆差与资本金融项目顺差的状态下,本文主要从经常账户逆差的角度进行分析。

(一)美国经常账户逆差的原因

从图2中可以看出美国经常账户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逆差。事实上,美国从1971年开始便结束了长达83年经常账户顺差,从那时开始到今天为止,美国一直处于经常账户逆差的状态,与之相对的,资本金融账户处在顺差状态。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图1美国经常账户及资本金融账户净额

资料来源:根据美国经济分析局及IMF数据。

(1)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崩溃。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的布雷顿货币森林体系由于自身的缺陷,即“特里芬难题”,美元与国外的贸易会使得美国发生长期贸易逆差,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核心前提必须是保持美元币值稳定与坚挺,这又要求美国是一个长期贸易顺差的国家,另一方面,美元危机等危机爆发频繁,这是导致该体系崩溃的直接原因。

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的崩溃使得美元不再需要与黄金挂钩,美元成为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主要、中心货币。货币成为国际储备形式。需求美元储备的新兴国家可以通过贸易顺差和过度储蓄来增加国际储备量。这次国家的过多的美元储备无法在自己国家中投资使用,于是大部分美元储备又会通过证券市场等回到美国。对美国而言,在这个过程中便形成了经常账户逆差。

(2)新兴国家的汇率政策。美国的经常账户逆差主要集中在采用盯住美元汇率制度的国家。尤其是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诸多亚洲国家选择了本国货币与美元挂钩,为了保持出口的优势,这部分国家相对而言,是把自己国家汇率稳定在较低水平,这些国家出口的商品更为廉价,具有竞争力,这进一步促使美国的经常账户逆差。

图2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各国货币贬值表[3]

(3)美国国内储蓄过低,新兴国家储蓄相对高。美国国内过度消费,私人储蓄率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由一国储蓄等于投资等式可知美国需要国外的投资来满足国内的投资市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美国的储蓄率下降是造成美国经常账户的逆差的主要原因。新兴国家通过贸易获得的美元储备重新流向美国,于此同时,美国的资本金融账户呈现顺差,经常项目呈现逆差。

造成美国经常项目逆差的原因有很多,不仅仅是上述三项,其中布雷顿货币森林体系的崩溃,美元占主导地位的新的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是主要原因。美国在主导了国际货币体系之后,缺少制度制约,但是国际经济自身具有一定规律,我们能从金融危机看到该体系的缺陷。

(二)美国经常账户逆差引发金融危机的机制

图4为笔者制作的经常账户巨额逆差引起的金融危机的简单示意图。由上图可以看出,美国长期的经常账户的巨额逆差,使得大量的美元输出美国,而通过贸易等接受到美元的国家无法在自己的国家使用美元,只能通过证券市场的投资,如购买美国的国债等方式把美元重新投资到美国。由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美国科技股泡沫破裂,2001年的9·11事件,美国经济造成很大的打击,为了刺激经济,布什政府选择了低利率。美联储一度将利率降至1%。极低的利率进一步吸引了大量的国外投资,在这个过程中,亚洲国家在亚洲金融危机后储蓄增加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这一现象,但绝不是决定性的印象因素,这些最终导致全球的美元流动性过剩。房地产泡沫已经在这个过程中形成,银行把住房贷款进行证券化处理,将资产包装以及分割,通过信用评级,再出售给投资者,除了投资者之外的其他环节似乎完美地转移了风险,投资者因为有房利美、房地美的全额赔偿的保障也在其中获益无穷。

图4从国际收支角度分析金融危机成因

与此同时,美国自由的金融环境,相对宽松的金融监管,使得金融创新机制创新了层出不穷的及其复杂的金融衍生品,在满足追求高收益的投资者的利益的同时更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索罗斯指出:每当全球金融系统面临危险之际,金融当局就出手干预,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1980年以来,(美国)监管不断放宽,甚至到了名存实亡的地方。当新产品的复杂程度到了当局无法计算风险,并开始依赖银行自身的风险管理手段时,此轮超级繁荣周期失去了控制。同样,评级机构也依赖合成产品发明提供的信息。这是一种令人震惊的不负责任。[5]

所以当美国采取加息后,购房者难以支付贷款,投资者持有的房产在贬值,而且难以换成现金,是一颗定时炸弹,房地产金融泡沫破裂,投行倒闭,次贷危机爆发,随即形成扩散到全世界的金融危机。

三、反思与应对措施

(一)逐步构建新的国际货币体系

货币作为国际货币总是存在难以协调的一些矛盾,这也是导致美国经项目逆差的重要原因。而且货币也存在贬值的风险,因此有一些学者和中央银行家提出是否能够运用SDR这样的超货币作为国际货币。这一改革提案最早由著名经济学家是施地格利茨(2009)等提出的。但是这一方案目前仍然存在诸多难以实施之初,面临很多困难,例如发现货币的管理原则问题,以及SDR在私人部门的推广等等。但是构建新的国际货币体系,使全球的经济更为稳定是所有人的目标。

(二)建立经常项目等国际收支指标预警机制

如果有能够很好预警风险的模型、机制,运用定量的方法,通过对一个国家经常项目等国际收支数据,并与国家宏观数据相结合,建立金融风险的预警机制。同时也可以在风险投资公司内部通过定量的方式再次进行破产风险的预警,较早的发现问题,防止破产。

(三)其他措施

前两项措施主要从与国际收支密切相关的角度进行分析,除此之外,这次金融危机给我们带来的教训太多,学者们也提出过诸多的建议,下面就简要再提一下金融监管方面的措施。其他方面的不在本文涉及。

本次危机中,金融产品的创新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负面角色,金融衍生品的创新初衷在于分散风险并保值投资,但是对于过度的金融创新而政府不予以监管,任其自由发展或者与其共同谋利,这从长远来看无疑是引狼入室。本次危机中监管不力有部分原因是因为金融创新产品过于复杂,监督机构甚至没有能力进行辨别,这也是资本盲目逐利的结果。从这一点考虑,我们可以加强金融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同时防止金融衍生品过度创新,背离初衷。

随着我国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的力度,对风险的防范也更为重要,我们要提高防范风险的意识,防微杜渐,从制度上与执行力上全面避免危机的出现。

参考文献:

[1] 陈石磊.美国金融危机根源问题探究[D].四川:西南交通大学,2011.

[2] Krugman.ObstfeldInternational.Economics.Theory.and.Policy[M].美国:Pearson Education, Inc.311.

[3] 张岚松.东南亚金融危机与人民币汇率走势[J].财贸经济,1998(10):27.

[4] 邵科.美国储蓄率倒“U”型走势及对全球经济金融的影响[J]. New Finance,2011(01):35.

[5] 乔治·索罗斯.全球面临60年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N].金融时报,2008123.

作者简介:余智敏,北京林业大学在读本科,主要研究方向:金融学。

篇4

关键词:次贷危机 金融脆弱性

五大投资银行解体、美国“两房”收归国有、全球央行联手降息,表示次贷危机向纵深发展,演变为一场全球性金融危机。观其表现、究其成因,次贷危机的爆发源于现代金融的脆弱性,是金融风险积聚到某一临界的必然表现。

金融脆弱性研究的主要内容分析

金融脆弱性的研究正式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其主要内容包括金融脆弱性的原因分析、金融自由化趋势与金融脆弱性的关系以及金融危机方面的研究。

(一)金融脆弱性的产生原因

经济主体的内在机制是信贷市场脆弱性的主要原因。明斯基从企业角度研究信贷市场的脆弱性,提出了“金融脆弱性假说”,认为信贷市场上的脆弱性主要来自于借款人的高负债经营。克瑞格从银行角度研究信贷市场的脆弱性,提出了“安全边界说”,指出银行不恰当的评估方法是信贷市场脆弱的主要原因。

信息不对称是金融脆弱性的根源。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银行等金融机构具有内在的脆弱性,而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进一步加重银行危机。信息不对称主要包括借款人与金融机构间信息不对称及存款人与金融机构间信息不对称。在前者的情况下不正当激励和道德风险是造成金融机构困境的重要原因,而后者诠释了存款人的“囚徒困境”银行挤兑的原因,说明金融是建立在集体信心基础上的,如果市场信心崩溃,金融机构是脆弱的。

宏观经济不稳定是金融市场脆弱性的主要原因。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宏观经济不稳定导致金融资产价格尤其是股市价格过度波动,而金融资产价格的过度波动及其联动效应往往是金融市场脆弱性的重要根源,风险积聚到一定条件下则形成危机。而引起资产价格波动的重要原因则是市场集体行为非理性导致的过度投机。

(二)金融自由化与现代金融脆弱性的关系

金融市场膨胀发展之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渐渐脱节,频繁爆发的金融危机暴露出金融体系内在的不稳定性。金融自由化更加激化金融体系固有的脆弱性:

利率自由化导致银行部门的风险管理行为扭曲,从而带来金融体系的内在不稳定。

混业经营使资本市场的波动极易冲击银行体系,导致金融业稳定性削弱。除证券业外,房地产业也是高风险行业,历史上,多次金融危机都与房地产投机有关,如美国20世纪80年代的储贷危机。

金融创新促进了金融市场效率的提高,但随着新市场和新技术的不断开发,许多传统风险和新增加的风险往往被各种现象所掩盖,给金融体系的安全稳定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卡特(1989)指出,金融创新实际上是掩盖了日益增长的金融脆弱,金融创新在整体上有增加金融体系脆弱性的倾向。金融衍生品具有极大的渗透性,其风险更具有系统性、全球性特征,打破了银行业与金融市场之间、衍生产品同原生产品之间以及各国金融体系之间的传统界限,从而将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风险传播到全球的每一个角落,使得全球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不断增加。

资本自由流动使国际资本日益显示出游资的特征,它们通过杠杆原理控制巨量资产、造成金融市场的巨大动荡、增加主权国家宏观调控的难度,使经济泡沫化、汇率无规则波动、货币政策失灵以及传播扩散效应,造成整个国际金融体系脆弱性增加。

(三)金融脆弱性积累到一定程度则演变为金融危机

金融脆弱性理论说明了金融体系自身的特点和缺陷决定了金融脆弱性的必然,而金融活动的外部性加剧了这种脆弱性。但由金融脆弱性到金融危机还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积累演化过程。当经济发生变化或突发某些事件造成信心逆转、前景暗淡到达某种“触发点”时,就爆发金融危机,当全部或大部分指标——利率、汇率、资产(证券、房地产)价格、企业偿债能力(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变化,便意味着金融危机的发生。次贷危机就是金融脆弱性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突发表现。

次贷危机中现代金融脆弱性的集中体现

(一)银行“非理性亢奋”是次贷危机的根源

现代银行制度决定了银行的冒险冲动。一方面,银行业是高负债经营行业,股权资本占资金来源的比例非常小,具有典型的“内在脆弱性”,如果资金的投资利率超过债务利息率所获得的好处被股东所得,一旦出现损失则股东以出资为限承担有限损失,因此冒险所获得的收益无限,而风险有限;另一方面,银行保险机构为银行提供的保险承诺进一步激励银行的道德风险冲动,而且多次银行危机使人们认清政府一定会伸手救助,使存款人逐渐丧失了对银行的监督积极性。因此,现代银行制度主体缺陷所造成的金融内在脆弱性是次贷危机的源头所在。

银行向风险群体提供了超过收入承受能力的贷款。次级按揭贷款的借款人往往属于低收入、高按揭、收入证明缺失的高风险群体,按照以往优惠市场的标准他们根本不可能获得融资拥有住房。银行在利益驱动下为他们提供了高风险的融资,获取比优惠级抵押贷款高2%~3%的利息。

(二) “房贷泡沫”破灭是次贷危机的导火线

随着美国经济流动性过剩特征的显现,自2004年6月至2006年6月,美联储连续加息17次,联邦基金利率从1%提至5.25%,翻了两番半;2004年-2006年发放的次级贷款从2007年开始,59%的贷款月供增加25%以上,19%的贷款月供增加50%以上,2006年浮动利率的次级按揭贷款逾期近15%。自2006年2季度以来,美国房地产价格负增长导致的抵押品价值下降,进一步加重还款压力,致使不堪重负的购房者抛售房产,房价继续走低。宏观经济变化挤破了“房贷泡沫”,金融脆弱性积累到一个触发点,次贷危机爆发。

(三)以“费用”为激励的证券化链条印证现代金融体系的道德风险

资产证券化使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日益融为一体。虽然银行部门的风险可以通过证券化分散到资本市场,但因证券化融资各环节较银行融资的延长,信息不对称加剧,以道德风险为代表的金融脆弱患也随之增加,进一步印证了现代金融脆弱性理论的核心命题——市场经济内含金融脆弱性。

就抵押贷款证券化链条来看,其关键有六个主体:政府、借款人、贷款机构、住房GSE、评级机构、投资者;四个环节:一是贷款环节,二是贷款转让并打包形成证券环节,三是评级环节,四是销售环节;以及三个委托关系:一是政府委托住房GSE实现其公共政策;二是政府委托评级机构实现其信息公开目标并充当金融市场“守门人”的角色;三是住房GSE委托银行提供高质量的信贷资产。

在各个环节中每个利益主体目的各不相同,政府希望住房拥有率提高、金融系统保持稳定;借款人希望利率成本降低;贷款人希望通过证券化分散风险并获得更多的服务费;GSE购买打包贷款是为了获取更多的担保和服务收入;评级公司则希望获得更多的评级收入;投资者希望投资安全并达到一定收益。

转贴于

道德风险就存在于信息不对称中的利益角逐。首先,银行在贷款之后将抵押贷款出售,违约风险已不重要,这使它对贷款的质量关注下降,而发放更多贷款,银行则可以获得更多的服务费收入,并且银行还会进一步做出逆向选择:出售高风险的抵押贷款来转嫁风险,而将优质资产继续保留;其次,住房GSE在从事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过程中,一方面实现政府的公共政策,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政府的潜在信用支持与各种优惠条件来谋取高利润;第三,评级结果是评级公司为证券销售颁发的“许可证”,政府通过评级公司来实现公开信息的目的,但政府并不直接向评级公司付费,评级公司是向债券发行者收取评级费,因此评级公司的利益来源为证券发行的数量。

上述以“费用”收入为激励的证券化链条使得贷款信用标准一再放松,证券化各个环节的机构对于长期贷款的质量失去了监督激励作用,抵押贷款质量下降、抵押债券数量增加、风险上升,金融脆弱性加大,甚至导致住房GSE、评级机构和贷款银行三者形成有意识的“共谋”来实现各自的利益。由此可看出在特定的信息结构下,金融市场通过经济主体自动的理性选择及行为变化,形成金融脆弱性。一旦某一链条发生断裂(房价下降),潜藏的风险势必浮出水面,引起次贷危机。

(四)金融创新在金融脆弱性不断积聚中掩盖了金融危机

明斯基(1986)认为,“用不着分析金融资料本身,仅仅金融层次的增多以及撇开流动性的新金融工具的发明就是金融体系脆弱性增加的明证”。一方面,那些深受青睐的低(零)首付,可调整利率的住房贷款创新产品掩盖了房地产市场日益增长的脆弱性,因为预期房价永远上涨的前提下,只要能及时将房子出手就可以控制还款风险。因此,美国金融体系的脆弱性虽逐步积累,但同时也被悄悄掩盖起来。另一方面,证券化衍生工具的复杂性使风险评估和监管更加困难,各种金融机构通过衍生产品被捆绑在一起,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使风险更快在各个金融机构间扩散。

我国应采取的“抗脆弱性”措施

目前在全球经济增长低迷,我国经济增长减速的情况下更要采取措施缓解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在挤出泡沫的过程中稳定房地产市场。受次贷危机影响,我国房地产市场进入调整期,一方面反映了市场回归理性,泡沫被逐步挤出,但另一方面也要防止大起大落,矫枉过正,谨防银行不良资产抬头。

警惕热钱外逃、短期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虽然我国资本项目并未全面开放,但在次贷危机的影响下,中国资本市场也受到一定影响,表现出与全球资本市场的同步下跌。某些热钱会撤资回国“保驾”,出现外逃,我国应积极关注人民币汇率,避免汇率大起大落。

缓解世界经济低迷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次贷危机将造成美国乃至全球经济增长放缓、需求下降,这首先通过外贸渠道对中国的实体经济产生影响。目前在外贸与投资双降的情况下,内需是拉动经济的必然选择。虽然我国已出台庞大的政府投资机会,但仍需保证措施落到实处。

结论

从历次金融危机可以看出,虽然金融危机表现在金融市场,但其来源和归宿都必定是实体经济。因此,采取措施避免经济的大起大落,是避免金融危机、缓解脆弱性的根本。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投机;机遇

中图分类号:F83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1-0075-02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风暴已经进入尾声,为什么这样说,这要从金融危机的成因谈起,这次金融危机的成因表面来看是由于美国的次级贷危机引起的,但是笔者认为,本次金融危机根本原因是一次金融投机家的投机行为,其目的是为了打压美国证券期货市场赚取高额的利润差价,如果确实如此,那么可以确切地说金融风暴已经结束,由金融危机造成的经济下滑现象也将进入底部,由此可以推断在世界范围内绝大多数国家本年度第二季度的各项经济指标将好于第一季度。

一、金融危机成因分析

笔者之所以认为,本次金融危机是一次金融投机家们的投机行为主要基于以下原因,本次金融危机不是市场自身原因造成的,查看历史数据,2008年9月以前世界范围内经济一片繁荣,各国经济指标大多为历史最好,而2008年9月雷曼公司宣布破产保护以后,金融风暴犹如海啸一般短时期迅速席卷全球并迅速影响到实体经济,2008年底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指标迅速变坏,分析本次金融危机发生前后,没有世界范围的经济衰退、大规模的战争、大规模的自然灾害,由此可以证明此次金融危机主要原因不是市场自身造成的,由此反推出本次金融危机是一次人为投机因素产生的。

下面再通过一些间接现象来分析证明本次金融危机是一次金融投机,要通过直接现象证明本次金融危机是一次金融投机是比较困难的,此次金融危机与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有很大的不同,1997亚洲金融风暴有明确的挑起者――金融大鳄索罗斯,而且投机过程非常明显,因此很容易通过直接现象证明亚洲金融风暴是一次金融投机,而此次金融危机其金融投机过程非常隐蔽和周密,很难从表面现象直接看出这是一次金融投机家们导演的一场大戏。只能从一些间接现象判断本次金融危机是一次金融投机。首先看这些投机分子选择投机的时间,金融危机发生的时间正是美国总统换届之前,这一时期美国政府忙于换届,是应对危机最薄弱的时期;再看金融投机家们针对的对象,此次金融投机的对象是美国证券和期货市场,在金融危机之前美国股市已经连续上涨了五年,美国股市已经出现高市盈率高风险现象;再看本次金融投机家们利用的工具,本次金融危机金融投机家们利用的直接工具是次级贷和次级贷衍生物[1],间接工具是宣传媒体。为了使本次金融危机能够达到金融投机家们的预期效果,可以说他们是挖空了心思,实际上以美国的经济实力化解次级贷危机本来是不难的事情,但是金融投机家们根本不给美国政府机会,甚至不惜以牺牲美国五大投资银行为代价,利用媒体导向制造了一场空前绝后的恐慌来打压美国证券和期货市场,利用了大约半年时间将道琼斯工业指数从12 000多点砸到6 000多点。石油期货从143美元左右砸到38美元左右,有报道称专家估算2008年金融危机在美国造成了十多万亿美元资产的蒸发[2],那么金融投机家们通过做空美国证券期货市场赚取的利润保守的估计也应当有万亿美元以上。至于说这些金融投机家们在美国证券期货市场通过抄底在未来的市场上赚取的利润更是高得难以估计。

二、预见经济即将好转的根据

文章开头笔者为什么说本次金融危机已经结束了呢?其实这很简单,既然本次金融危机是针对美国证券期货市场的一次金融投机,其目的无非是要通过高抛低吸来赚取差价,只要美国证券期货市场见底了,金融危机也就结束了。根据道氏理论,股市的趋势一旦形成很难改变,从2009年3月10日起美国股市已经连续上涨三周,根据以往的统计数据可以推断美国股市的上涨趋势已经形成,因此即使金融危机造成的危害还会有一定的延续,但是今后一段时间金融投机家们将会利用其资金实力不断推出有利于金融形势好转的消息来刺激美国股市的上涨,这当中可能有小的反复,但是大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

预见经济即将好转的根据有三点:(1)美国的经济基本是与证券期货市场同步的,美国证券期货市场见底,经济下滑也应当见底。(2)美国实体经济生产能力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受到的破坏很小,只要金融形势好转,经济会迅速跟上。(3)世界各国提出了振兴经济的计划,特别是中国已经实施了经济振兴计划,美国奥巴马政府也正在实施多项刺激经济和消费的方案,根据本人在《试用量价时空关系式分析当前金融危机》[3] 一文中的论证,目前世界各国提出的宏观振兴经济计划多数将刺激经济的增长。

根据以上三点本人推测全球经济3月份见底,四五月份将开始复苏,最迟6月份各项经济指标将明显好于3月份。

三、面对机遇的措施

1.避开政治阻击,抄底矿产资源。实际上目前的经济形势对于任何投资者来说都是一次难得的抄底机遇,对于正在高速发展的中国而言,更是提供了一次难得的低价获取矿产资源的机会。众所周知,2008年之前只要是中国准备购买的物资国际炒家都会哄抬物价,但是目前如果中国大量购进矿产资源一般不会遇到国际炒家的价格阻击,这是因为如果国际炒家用哄抬物价的方法实行阻击,必然会推高美国证券期货市场,而目前正是国际炒家吸筹阶段很显然对于金融投机家们而言不希望迅速推高美国证券期货市场,所以国际炒家不会用哄抬物价的方法阻击中国收购世界矿产资源。但是国际炒家会用政治手段阻击中国抄底世界矿产资源,3月份澳大利亚否决中国五矿收购案就是政治阻击,因此对于中国的投资者而言要学会灵活运用政治手段,避开政治阻击,抄底世界矿产资源。

2.适度参与美国股市。一般来说股市的底部区域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形成,因为国际炒家需要慢慢吸筹,以获取暴利。因此短时间内美国股市不会迅速走高,它会慢慢推高或震荡走高,这正是中国资金抄底美国股市的好时机,从历史的教训来看,中国资金参与美国股市最好以民间资金的形式参与,如果以国有资金参与美国股市很难获得发言权。中国资金可以学习日本资金参与美国股市的方法不求控制上市公司,只求影响上市公司。

3.做好准备,迎接外贸发展。此次金融危机对中国外贸企业出口影响很大,但是随着美国经济的复苏,世界经济也会迅速复苏,中国的外贸企业此时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及时了解西方国家下一步的需求动向为新的出口做好准备。

四、金融危机后的反思

反思此次金融危机,我们看到中国的在2007年9月至2008年5月先后有8只QDⅡ基金陆续发行并走向海外市场投资[4],其所选时间正是世界证券市场的高点,等于将资金拱手送给国际炒家。而当前应当是参与国际证券期货抄底时间了,我们的QDⅡ基金却一点募集的迹象也没有,这说明中国的基金管理者与国际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同样在2008年中国的许多银行和大公司在国际证券市场参与了证券期货的买卖,买了个最高点,但是现在当世界证券期货市场出现了极好的机遇时,大多数中国的银行和大公司却不敢参与了。比较中国实体经济应对这次金融危机的措施――中央投资4万亿拉动内需、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可以看出中国实体经济应对世界危机的能力远远大于金融虚拟经济应对世界危机的能力。从当今世界范围来看一个国家的金融虚拟经济带来的效益远大于实体经济带来的效益,发展金融虚拟经济,提高自身金融虚拟经济的能力是中国今后发展的一个重点。

最后要说明的是虽然这次金融危机已经结束,但是它带来的危害还会影响到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的经济发展。因此虽然今后金融形势会有所好转,全球经济也会逐渐回暖,但是,全球经济的增长的速度可能会放慢,企业要以长远的目光看待经济回暖,调整好自己的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外汇通.次级贷危机的过程[EB/OL]..

[3]胡小平.试用量价时空关系式分析当前金融危机[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3).

[4]经济通新闻.[QD追踪]表列去年至今8只QDII基金发行情况[EB/OL].gb01.省略.hk/gate/gb/corpsv.省略.hk/we

篇6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投机;机遇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风暴已经进入尾声,为什么这样说,这要从金融危机的成因谈起,这次金融危机的成因表面来看是由于美国的次级贷危机引起的,但是笔者认为,本次金融危机根本原因是一次金融投机家的投机行为,其目的是为了打压美国证券期货市场赚取高额的利润差价,如果确实如此,那么可以确切地说金融风暴已经结束,由金融危机造成的经济下滑现象也将进入底部,由此可以推断在世界范围内绝大多数国家本年度第二季度的各项经济指标将好于第一季度。

一、金融危机成因分析

笔者之所以认为,本次金融危机是一次金融投机家们的投机行为主要基于以下原因,本次金融危机不是市场自身原因造成的,查看历史数据,2008年9月以前世界范围内经济一片繁荣,各国经济指标大多为历史最好,而2008年9月雷曼公司宣布破产保护以后,金融风暴犹如海啸一般短时期迅速席卷全球并迅速影响到实体经济,2008年底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指标迅速变坏,分析本次金融危机发生前后,没有世界范围的经济衰退、大规模的战争、大规模的自然灾害,由此可以证明此次金融危机主要原因不是市场自身造成的,由此反推出本次金融危机是一次人为投机因素产生的。

下面再通过一些间接现象来分析证明本次金融危机是一次金融投机,要通过直接现象证明本次金融危机是一次金融投机是比较困难的,此次金融危机与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有很大的不同,1997亚洲金融风暴有明确的挑起者——金融大鳄索罗斯,而且投机过程非常明显,因此很容易通过直接现象证明亚洲金融风暴是一次金融投机,而此次金融危机其金融投机过程非常隐蔽和周密,很难从表面现象直接看出这是一次金融投机家们导演的一场大戏。只能从一些间接现象判断本次金融危机是一次金融投机。首先看这些投机分子选择投机的时间,金融危机发生的时间正是美国总统换届之前,这一时期美国政府忙于换届,是应对危机最薄弱的时期;再看金融投机家们针对的对象,此次金融投机的对象是美国证券和期货市场,在金融危机之前美国股市已经连续上涨了五年,美国股市已经出现高市盈率高风险现象;再看本次金融投机家们利用的工具,本次金融危机金融投机家们利用的直接工具是次级贷和次级贷衍生物[1],间接工具是宣传媒体。为了使本次金融危机能够达到金融投机家们的预期效果,可以说他们是挖空了心思,实际上以美国的经济实力化解次级贷危机本来是不难的事情,但是金融投机家们根本不给美国政府机会,甚至不惜以牺牲美国五大投资银行为代价,利用媒体导向制造了一场空前绝后的恐慌来打压美国证券和期货市场,利用了大约半年时间将道琼斯工业指数从12000多点砸到6000多点。石油期货从143美元左右砸到38美元左右,有报道称专家估算2008年金融危机在美国造成了十多万亿美元资产的蒸发[2],那么金融投机家们通过做空美国证券期货市场赚取的利润保守的估计也应当有万亿美元以上。至于说这些金融投机家们在美国证券期货市场通过抄底在未来的市场上赚取的利润更是高得难以估计。

二、预见经济即将好转的根据

文章开头笔者为什么说本次金融危机已经结束了呢?其实这很简单,既然本次金融危机是针对美国证券期货市场的一次金融投机,其目的无非是要通过高抛低吸来赚取差价,只要美国证券期货市场见底了,金融危机也就结束了。根据道氏理论,股市的趋势一旦形成很难改变,从2009年3月10日起美国股市已经连续上涨三周,根据以往的统计数据可以推断美国股市的上涨趋势已经形成,因此即使金融危机造成的危害还会有一定的延续,但是今后一段时间金融投机家们将会利用其资金实力不断推出有利于金融形势好转的消息来刺激美国股市的上涨,这当中可能有小的反复,但是大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

预见经济即将好转的根据有三点:(1)美国的经济基本是与证券期货市场同步的,美国证券期货市场见底,经济下滑也应当见底。(2)美国实体经济生产能力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受到的破坏很小,只要金融形势好转,经济会迅速跟上。(3)世界各国提出了振兴经济的计划,特别是中国已经实施了经济振兴计划,美国奥巴马政府也正在实施多项刺激经济和消费的方案,根据本人在《试用量价时空关系式分析当前金融危机》[3]一文中的论证,目前世界各国提出的宏观振兴经济计划多数将刺激经济的增长。

根据以上三点本人推测全球经济3月份见底,四五月份将开始复苏,最迟6月份各项经济指标将明显好于3月份。

三、面对机遇的措施

1.避开政治阻击,抄底矿产资源。实际上目前的经济形势对于任何投资者来说都是一次难得的抄底机遇,对于正在高速发展的中国而言,更是提供了一次难得的低价获取矿产资源的机会。众所周知,2008年之前只要是中国准备购买的物资国际炒家都会哄抬物价,但是目前如果中国大量购进矿产资源一般不会遇到国际炒家的价格阻击,这是因为如果国际炒家用哄抬物价的方法实行阻击,必然会推高美国证券期货市场,而目前正是国际炒家吸筹阶段很显然对于金融投机家们而言不希望迅速推高美国证券期货市场,所以国际炒家不会用哄抬物价的方法阻击中国收购世界矿产资源。但是国际炒家会用政治手段阻击中国抄底世界矿产资源,3月份澳大利亚否决中国五矿收购案就是政治阻击,因此对于中国的投资者而言要学会灵活运用政治手段,避开政治阻击,抄底世界矿产资源。

2.适度参与美国股市。一般来说股市的底部区域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形成,因为国际炒家需要慢慢吸筹,以获取暴利。因此短时间内美国股市不会迅速走高,它会慢慢推高或震荡走高,这正是中国资金抄底美国股市的好时机,从历史的教训来看,中国资金参与美国股市最好以民间资金的形式参与,如果以国有资金参与美国股市很难获得发言权。中国资金可以学习日本资金参与美国股市的方法不求控制上市公司,只求影响上市公司。

3.做好准备,迎接外贸发展。此次金融危机对中国外贸企业出口影响很大,但是随着美国经济的复苏,世界经济也会迅速复苏,中国的外贸企业此时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及时了解西方国家下一步的需求动向为新的出口做好准备。

四、金融危机后的反思

反思此次金融危机,我们看到中国的在2007年9月至2008年5月先后有8只QDⅡ基金陆续发行并走向海外市场投资[4],其所选时间正是世界证券市场的高点,等于将资金拱手送给国际炒家。而当前应当是参与国际证券期货抄底时间了,我们的QDⅡ基金却一点募集的迹象也没有,这说明中国的基金管理者与国际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同样在2008年中国的许多银行和大公司在国际证券市场参与了证券期货的买卖,买了个最高点,但是现在当世界证券期货市场出现了极好的机遇时,大多数中国的银行和大公司却不敢参与了。比较中国实体经济应对这次金融危机的措施——中央投资4万亿拉动内需、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可以看出中国实体经济应对世界危机的能力远远大于金融虚拟经济应对世界危机的能力。从当今世界范围来看一个国家的金融虚拟经济带来的效益远大于实体经济带来的效益,发展金融虚拟经济,提高自身金融虚拟经济的能力是中国今后发展的一个重点。

最后要说明的是虽然这次金融危机已经结束,但是它带来的危害还会影响到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的经济发展。因此虽然今后金融形势会有所好转,全球经济也会逐渐回暖,但是,全球经济的增长的速度可能会放慢,企业要以长远的目光看待经济回暖,调整好自己的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外汇通.次级贷危机的过程[EB/OL]./html/2008-03/871173.htm.

[2]环球网.美专家称金融危机让美国损失15万亿美元[EB/OL]./roll/2008-11/279106.html.

[3]胡小平.试用量价时空关系式分析当前金融危机[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3).

[4]经济通新闻.[QD追踪]表列去年至今8只QDII基金发行情况[EB/OL]..hk/gate/gb/.hk/we

篇7

关键词:金融危机;财务管理;启示

引言

如果从2007年底美国发生“次级贷款”危机算起,被称为世界性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至今已近两年了,现在还再探讨这个题目,似乎有炒冷饭之嫌,但在笔者看来,理由有:

理由之一:有人说,金融危机使我们失去了很多,但不应失去思考;它摧毁了我们许多,但不应摧毁价值。还有人说金融危机百年一遇,但要充分认识到它给我们上了生动而又深刻的一课,是年轻人锻炼成长的好机会。它给我们多了一种经历、一种见识、一种历练、一种本事。不论从哪个角度,都必须通过思考,认真总结经验,不能轻易地放弃金融危机给人类思考的价值。

理由之二:人们经常说形势决定任务。当前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是,对世界经济寒潮何时消退的形势做出科学的判断,以便确定当前任务。

就我国而言,在经济寒潮何时消退中存在多种意见,其中有两种代表性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我国经济2008年底就触底,2009年第三季度就能走出低谷看到曙光;另一种意见则认为,这次经济寒潮2009年才能见底,2010年才能有起色。应当说,这两种意见都有各自的道理。

主张2009年下半年就能见到曙光的理由,媒体已有许多的披露,这里从略。下面主要讲主张201 0年才能有起色的理由。

信息时代,世界虽大也只不过是个地球村,谁也不能独善其身。这里先关注世界多数经济专家的看法。他们认为,这场经济危机目前仍见不到底,也很难预测什么时候能见底。因为政府救市方案只能缓解,而不能根治;实体经济深层次矛盾依然在激化,经济调整还将进一步展开。有的专家还预言会出现第二波金融危机。拿超级大国——美国的经济来说,经济危机还在继续,其经济仍然在恶化,失业在增加,消费率(占GDP的比重)从70%降到60%等。这是因为,美国生产要素已缺乏增长动力,不知道用什么方式能够填平金融海啸造成的巨大窟窿,更不知如何维持美元稳固的世界地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因预测到这次金融危机而得奖)日前表示:到2011年世界经济将真正进入萧条期,人们将看到零利息、通货膨胀和无复苏景象,这种情况还将延续很长时间。前不久,新加坡宣布一年期存款利率是百万分之一,也就是一百万存款的利息是1元。这不是零利息又是什么?

我国的状况又是如何呢?由于这次金融危机是通过美元和五花八门衍生金融工具向世界各国扩散,并渗透到世界各国经济中。既要看到我国经济基本面及发展优势和潜力,也要看到我国所面对的外部严峻环境和自身的困难。而对于后者。主要有四点判断:

第一。经济增速继续下滑。2009年一季度GDP同比只增长61%;全国财政收入1.46万亿元,同比下降8.3%。用电量和运输量一般是研究宏观经济走势的风向标,而一季度用电量还在下降,说明经济产出仍是下降趋势。有人具体指出,2009年我国经济可能出现投资、消费和出口三大需求同时减速的险情。先说投资。投资增长的原因,是经济增速的拉动。现在经济下滑,投资自然就没有积极性。再说消费,这几年主要是靠汽车、房地产拉动,而这两个产业又是靠消费信贷刺激起来的,然而百姓的消费力已经被透支了。

第二,以城市化提高消费率并不理想。三十年城市化人口要有9亿,而现在只有4亿多。而今又有1000多万的农民工返乡,农村的消费很难拉动,目前又很难找出新的经济增长点。类似于家电下乡这样的策略并不理想。东部不想买,西部又买不起。有的还说,家电是因为不能出口,才转销到农村的,而价格优惠13%,只等于出口的退税而已。

第三,央行认为,房地产目前仍有回调的危险。商品房开工面积还在下降。其调整时间约需要3年,仍要引起——系列行业的调整。

第四,伴随着改革开放以及全球化产业的分工,中国经济的增长对对外贸易的高依存度,短期内难以逆转。如我国与美国的年贸易额高达3000多亿美元。而我国出口却在下降,2009年一季度进出口总额同比降24.9%。我国经济面临美欧经济衰退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巨大考验。

综上所述,金融危机已到尽头的说法并不可靠,现在仅是进入止稳状态。因此,如何从认识危机产生原因和怎样科学认识危机的问题出发,进而总结经验、丰富知识、提振信心、沉着应对、认真地做好本职工作、共克时艰这些问题,今天仍然严肃地摆在面前,需要我们做出响亮的回答。

因此,今天来探讨这个题目并没有过时,更不是炒冷饭,仍然具有理论与现实的针对性。

基于此,根据有关文献及笔者学习的体会,这里先讲金融危机及其产生的原因,即根源;再讲当前人们对金融危机的几种认识;接着讨论一下怎样科学与辩证地看待金融危机;最后,根据上述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和发展的形势,谈一谈金融危机给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带来的思考和启示。

一、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

至今,有些人仍然感到这场危机来得莫名其妙。在谈原因之前,先通俗地说一下什么是经济危机。

一个国家的经济,由过热到停滞,再走向衰退,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发生经济危机。从其表面现象来说,就是你所生产的东西,有钱的人不需要,而需要的人又买不起;或者说,大家需要的东西无人生产,不需要的东西却还在大量制造。严重而又全面的经济危机,是以下述7种现象为其主要特征的:一是经济严重泡沫化(商品价格严重脱离价值);二是经济结构失衡,生产相对过剩;三是银行严重亏损,有的倒闭;四是很多企业破产,大量员工失业;五是发生通货膨胀或是通货紧缩;六是经济下滑;七是经济秩序混乱。当人类被动地接受惩罚后,又会回到价值规律上来,使经济得以恢复。但以后又会再出现经济危机,使经济呈现周期性、螺旋式上升。因此,经济危机既有始,也会有终,所以称其为经济发展的周期性。

那么,产生金融危机的原因是什么?应当说,各个时期产生经济危机的具体原因不尽相同。更为重要的是,金融危机至今还在继续。此时,要对这场金融危机做出全面的寻根究源还不是时候。下面根据有关资料,讲五个主要原因。

(一)过度消费和超前消费

篇8

[关键词]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 宏观经济政策 调整

一、面对金融危机货币政策果真无效吗?

弗雷德里克•米什金在其《应对金融危机:货币政策无能为力吗》一文中明确指出:货币政策在金融危机中可能会更有效,这意味着为了对抗金融危机我们仍需要实施更为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对抗经济过度下行的风险中,还体现在当金融市场开始恢复或者出现通胀风险时,货币政策可随时快速反应,停止操作或进行相反操作,弗雷德里克•米什金以货币政策的非线性论证了其上述观点。

面对来势汹汹的金融危机,世界各国都采取了不同程度的货币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美联储采取了一系列降息措施以及提供紧急贷款的方式,向受到金融危机冲击的金融机构提供融资。与此同时美国国会在2008年10月还通过了8500亿美元的《经济稳定紧急法案》,奥巴马总统上台后,美国国会在2009年2月又一次通过总计高达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在世界经济趋于衰退的国际经济背景下,中国政府采取了相应的经济刺激计划:在雷曼兄弟申请破产的当天,中国人民银行立即下调了一年期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下调存款准备金1个百分点,此后到2008年底,中国人民银行又3次采取降息和降低存款准备金的措施,中国货币政策最为显著的方向性调整是2008年11月5日,总理召开国务院常务会,宣布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10项措施。此次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近10年来的首次方向性变化,这意味着中国政府在应对此次金融危机过程中的积极态度。

二、中国和美国在金融危机中患了同样的“经济病”吗?

全球联手应对金融危机,是本次金融危机中最大的特点。世界各国在很短的时间内达成如此一致的意见,采取如此协调一致的行动,可以说是史无前例。首先,人们普遍认为本次金融危机中,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也没哪个国家能独应对;其次,在本次金融危机中,既然所有国家同时受到严重冲击,世界各国的应对措施也应该大致相同。因此,世界各国都统一采取了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就中美二国而言,虽然两国都面临着总需求下降的局面,但是总需求下降的原因却完全不同,美国总需求的下降是由于次贷危机导致银行紧缩贷款引发的货币紧缩。而中国总需求下降的原因却是全球金融危机所导致的出口下降而引发的实体经济增长率下降,实体经济出现问题后。而中国则是实体经济因出口大幅度下降而蔓延到金融体系,从而导致货币需求不足,货币供给却很大,从而导致资产价格膨胀,此时,如果中国像美国一样采取大幅度扩张性货币政策,则会推动资产价格泡沫加剧。

美国金融危机是从金融体系开始的,首先是次贷危机的爆发。之后,银行体系为了保证自己的安全,开始大量持有超额准备金,从而造成货币紧缩,金融危机进一步上升为经济危机。美国金融体系出问题后,金融机构为了自身的安全,纷纷提高自身的超额准备金,从而减少银行贷款发放,降低实体经济的投资和消费,进一步导致实体经济产业动荡。为了应对美国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美联储从2007年8月开始,在其权力范围内极尽所能地推进激进的货币政策,联邦基金利率由2007年9月的5.25%下调到2008年12月的0.25%。尽管联邦基金利率和美国国债利率大幅度下降,个人贷款利率和企业贷款利率却呈现双双上升趋势。2007年9月以后,次级贷款利率大幅上升。与此同时,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中介大幅收缩了商业信用货款。即使实行了超宽松的货币政策,信贷市场紧缩状态也未得到有效改善、贷款利率也没有如期下降,这说明解决美国经济危机的关键是建立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中介的放贷信心。

中国经济下滑发端于国内出口的大幅下降,美国经济危机爆发后,国外投资和消费能力下降,进口锐减。在多年来中国国际贸易顺差极为显著的情况下,这对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产生严重冲击。中国出口下降引起实体经济衰退,从而导致企业投资下降、失业人员增加,居民收入的下降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导致国内消费需求萎缩、减少了交易性货币的需求,进一步导致大量交易性货币需求转化为货币的投机需求而涌入资产市场、造就资产市场的泡沫。

在实体经济基本稳定的同时,中国的资产市场却异常火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于2008 年9 月,2008年11月份以后中国股市就进入了一个牛市期,上证指数从最低点的1686 点一路上扬,到2009年7月已突破3 300点,涨幅近100%,与股市走势相一致的还有房地产市场,2009年上半年全国房地产市场价格普遍上扬,几乎接近历史最高点。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不是货币供给不足,而是货币供给过多,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不但不能刺激投资和消费,相反会导致流动性过剩,造就资产市场的泡沫。

三、对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相关建议

1. 不能将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放在货币政策上

我国目前经济下滑源于总需求不足,而总需求不足又是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国外消费萎缩而造成我国出口下降。因此,我国目前的经济问题是如何将我国商品的国际需求转化为国内需求,也就是启动国内需求来弥补国际需求所引起的总需求不足。但在启动国内需求时不能过多地运用货币政策,因为过多地使用货币政策就是向社会过多地征收“铸币税”。在我国还没有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情况下,我国居民不得不自己为自己建立保障机制,也就是不断地增加自己的储蓄,这也是我国居民储蓄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之一。

2. 以扩张性财政政策应对我国的经济下滑

实际上货币政策在我国的运用空间已经不大,相反,财政政策的使用却有很大空间。目前,我国国债占GDP的比重只有18% ,而美国和日本分别为360%和120% ,如果按经济学界公认的国债占GDP的比重60%标准,那么我国财政政策的空间还很大,对于我国这样一个高储蓄国家来说,使用财政政策可以起到“一石三鸟”的作用:首先,国家可以通过国家举债的方式将国内的高储蓄转化为投资和消费;其次,国家举债可以为储户多提供一条投资的渠道,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益,促进中产阶层的形成;最后,以国家举债启动经济相当于向富人借钱而向穷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3. 不能一味地偏爱启动投资而冷落了消费启动

鉴于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中央政府高瞻远瞩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确保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措施,然而情急之下的启动只是应急之举。市场经济下,消费是经市场认可后进入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最终环节,投资虽然具有拉动经济发展和增加GDP的作用,但却没有进入生产过程的最终环节,也就是说由投资带来的产品量的增加,有可能转化为最终消费,也有可能不能被消费环节接受。我国目前的经济运行情况就是在外需锐减而国内需求又没有及时跟上而造成的产能过剩,这说明我国启动经济的主导思想应该更多地落脚于消费,使投资服从消费。

4. 启动消费市场的关键是完善我国的收入分配机制

我国消费不足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长期以来我国一直采用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发展模式,1984年以来,我国GDP资本形成率都在30%以上,有时高达45%,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0多个百分点。与这种高资本形成相适应,收入的初次分配中必然重资本、轻劳动,这也是我国长期以来城市居民劳动收入相对于资本报酬下降的主要原因。1979年到2008年,我国GDP年均增长9.6%,而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增长率为7%,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增长率为6.9%。1991年到2005年劳动者收入占GDP的比重从53. 4%下降到41. 4%,同期企业利润占GDP的比例从21.9%上升到29.6%。2007年我国职工工资总额仅占当年GDP的15%,而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持续上升,已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12%上升到现在的27%。因此,政府财政收入的增长和企业利润的大幅上升相当程度上是以居民收入下降为代价的。

总之,社会财富分配的严重扭曲,导致了我国消费的严重低迷。 因此,要启动消费就必须改变收入分配结构,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重建居民的消费信心。

参考文献:

[1]弗雷德里克•米什金:应对金融危机:货币政策无能为力吗[J].新金融, 2009 (6)

篇9

金融危机的传染机制

(一)贸易传染机制

贸易传染机制通常是指一个国家的金融危机恶化了另一个与其贸易关系密切的国家的经济基础,从而导致另一国发生金融危机。贸易传染机制一般分为贸易伙伴型传染与贸易竞争对手型传染,一国爆发金融危机往往表现为货币大幅度贬值,从而导致贸易伙伴国的贸易赤字增加,外汇储备减少,使得其贸易伙伴国的经济情况恶化,产生金融危机;对于其贸易对手而言,也可能会引发竞相贬值的货币政策,导致危机的蔓延。

(二)金融传染机制

金融传染机制是指,一国由于危机所致的金融市场非流动性,进而导致与其有密切金融关系的另一国金融市场的非流动性,从而导致另一国爆发金融危机。金融传染一般是指由于金融市场的高联动性等特征所导致的危机通过金融系统关联向其它国家(或地区)的传染模式,其传染路径主要通过资本市场及货币市场等核心金融渠道。

(三)净传染机制

传染主要是由市场预期所导致的,即两个经济关系薄弱的国家,一国发生的金融经济危机并没有恶化另一国的经济基础,但如果投资者的预期发生了变化,也会导致危机的发生。净传染的传导无法从宏观基本面的基础变量来解释,净传染机制是通过投资者的心理预期发生作用的。净传染主要可以分为经济净传染、政治净传染和文化净传染。

(四)季风效应传染机制

季风效应的传染机制是由全球化这一传导渠道和共同的外部冲击形成的,当今全球经济格局由发达国家主导, 许多发展中国家严重依赖于对发达国家的产品出口和来自发达国家的投资。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发展,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联系日益紧密,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和金融往来不断加强,互相投资也在不断增长,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对外投资增长迅速。

对我国的政策启示

(一)保持国内经济健康运行,持续推进经济改革

宏观经济基础不是引发国际金融危机传染的根本性因素,但是经济结构的失衡,包括金融结构的脆弱是诱发金融危机的主要因素。

(二)把握适度的金融自由化和对外开放步伐

对于金融市场的开放应当采取渐进式的道路,建立有效的制度体系和完善的金融环境,把握适度的金融对外开放步伐。我国必须循序渐进,是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与国内改革步伐协调一致,并且有必要对资本流入总量、结构和国内投资规模加以控制和引导,使得经济能够平稳发展,避免金融危机的传染。

(三)加强信息披露制度建设

信息不完全是金融危机传染的一个主要原因,金融危机发生后,由于不能获得全面可信的信息,投资者无法将经济基本面健康的国家与有问题的国家区别开来,出于避险考虑,往往采取相同的逃离策略。因此,我国政府应当强化信息披露制度,增强市场信息的透明度,减少预期的负面影响,以避免羊群效应和示范效应的发生。

(四)建立危机预警机制

在危机爆发前,一国经济金融形势会表现出一些不正常的迹象,我国应加强各经济管理部门和金融管理部门的信息联动,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危机预警监测机制,通过设立一系列的预警指标对可能遭受的危机传染进行预警,以便及时采取各种防范措施。

结论

篇10

【关键词】金融危机;风险管理;投资银行

1.引言

投资银行的发展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对于投资银行的研究从未停止过,尤其是在世界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对于改革开放的程度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投资银行进驻中国。本文的写作背景基于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和所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给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等环境带来的严重影响,而投资银行则是受到影响最为严重的,一些国际上著名的投资银行甚至因之而破产。而正是基于此,投资银行的经营背景,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营策略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投资银行开始注重财务风险,而不再是只关注各自的利润,投资银行业对于财务风险方面的这些变化对于投资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行业都是值得我们殷切关注的,因为只有关注了这些变化,我们才能控制好投资银行业得财务风险,使得投资银行能够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发展,并且逐渐防止再次出现这样的危机。

2.金融危机对投资银行业财务结构的影响

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对投资银行业产生的影响是各方面的,然而最直观的莫过于对收入的影响了,它能直接通过财务数据来显现。而对于著名投资银行财务数据的分析显而易见是具有代表性的。通过它能够洞悉到整个投资银行业财务结构方面的变化,而且对投资银行业以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下面主要通过分析著名投资银行的收入变化来说明金融危机对投资银行业财务结构的影响。

我们可以通过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的收入结构与变化来看看金融危机前后投资银行财务状况方面的变化[1]。从业务收入的来源分布从业务大类看,根据摩根士丹利历年财务摘要的显示,其业务收入主要分为四大类:机构证券业务收人、全球财富管理业务收入、资产管理业务收入和信用服务业务收入。危机爆发前:摩根士丹利收入的最大来源是机构证券业务,占全部净收入的50%左右,且保持了逐年递增的发展趋势,而全球财富管理业务和资产管理业务、信用服务业务都保持了稳定的发展态势。危机爆发后,摩根士丹利在危机爆发当年就出现了4.32亿美元的亏损,2008年净收入为18.29亿美元,较2006年的净收入86.25亿美元相比,下滑幅度很大,其中受次贷危机冲击较大的是机构证券业务和资产管理业务。从具体业务收入分类看,摩根士丹利实现收入的主要业务包括投资银行业务、资本交易业务、佣金收入、资产管理费收人、利息与股利收入以及其他收入利息与股利收入是摩根士丹利业务收人的最大来源,其次是资本交易业务中的贸易业务收入,此外,传统的投资银行业务和资产管理业务也是收入的重要来源,上述各业务收入在次贷危机爆发前基本保持了较为稳定的增长趋势。但在次贷危机爆发后,投资收入和利息与股利收入出现了明显的下滑,截至2008年第四季度两项收入分别为29.29亿美元和68.51亿美元,较2006年同期大幅减少;同时受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崩溃以及全球贸易萎缩的影响,摩根士丹利贸易类业务收入也从2007年第三季度出现巨幅波动,显示出该类业务的市场风险较高,市场敏感性高于其他业务种类。

雷曼兄弟的收入结构变化[2]。2005年至2007年,雷曼兄弟实现总收入分别为324.20亿美元,467.09亿美元,590.03亿美元,2008年上半年实现收入186.10亿美元。可以看到,2008年上半年雷曼兄弟净利润为-24.08亿美元,出现巨额亏损。主要原因是与证券资产经营相关的业务收入受次贷危机影响出现了大面积亏损,亏损额高大34.34亿美元。过度依赖证券经营业务的弊端显现无疑。2008年上半年雷曼兄弟仅实现净利润28.39亿美元,利润大幅减少。进一步分析雷曼兄弟净收入业务可以看到,净收入来源于资本市场业务,投资银行业务和投资管理业务。其中资本时市场业务是净收入最主要来源。雷曼兄弟资产过于集中直接导致其业务收入来源过度集中,对资本市场收入的过度以来成为雷曼兄弟在次贷危机中受到巨大冲击和影响的最主要原因。

3.金融危机中投资银行遭到巨大影响与风险管理不善有何关系

3.1 金融创新过度

在此次金融危机中,投资银行之所以遭受如此巨大的影响与其风险管理不善是有很大关系的。次贷危机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因为金融创新过度,金融衍生品过多,衍生品之间的联系过于紧密,导致一旦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波及到其他各个环节[3]。因此可以说投资银行就是没有在金融创新与风险控制之间保持一个平衡,换句话说,投资银行把重点都放在了金融创新上,而没有注重风险控制。

3.2 忽视了市场变化引起的信用风险

次贷市场之所以蓬勃持续发展是由于人们普遍相信房价会不断上涨,对经济增长持长期向好的预期。因此当美联储将联邦基准利率快速上调,房屋价格不断走低时,大量次级房贷者便无力支付不断增加的贷款本息,次贷违约率不断攀升,此时银行才发现即使把房屋出售,得到的资金也不能弥补当时的贷款本息,银行亏损急剧增大。由此,必然导致银行不良贷款反弹压力加大,资产质量下滑。因而银行必须充分认识到任何可能的经济冲击、市场变化对其资本充足率、流动性比例、盈利能力、拨备提取等方方面面带来的影响。银行业金融机构应该重新审视其发展模式,优化资产负债表管理及融资和流动性管理策略、平衡金融资产质量和资本充足率之间的关系、规范新产品和服务的发展、强化运营风险管理,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马广奇.美国投资银行的组织形式[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6(5):16-19.

[2]潘成夫.次贷危机与国际银行业未来定向[J].财经科学,2008(12):23-28.

[3]陆晓明.次贷危机挑战美国银行业风险管理系统[J].银行家,2008(4):44-50.

[4]王晓国.从次贷危机看我国证券业发展[N].证券时报,2008(7):23-27.

[5]陆媛.慎用高杠杆[N].第一财经日报,2008(10):44-49.

[6]卢伯军.次贷危机背景下投资银行角色转变[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9):35-39.

[7]刘建武.美国投资银行与金融危机[J].西部金融,2009(1):66-69.

篇11

关键词:金融危机传导机制对外贸易

相关理论综述

从上世纪90年代到最近几年,频繁出现的金融危机催生了一批重要的经济学文献。它们主要关注危机发生的决定因素,这些因素出现的原因,并且试图去对这些因素的出现进行预测。这些文章研究了国际贸易在解释金融危机上可以扮演的角色,尤其强调了贸易联系在促成金融危机的相互传染方面所起的作用,同时对这些作用的程度进行了检验。少数的作者通过考察危机对产出变动的影响研究了这些因素的作用。另外一些作者,比如Gutpa和al.(2004),Noy和Neuberger(2002),Dooley(2000)以及Hong和Tornell(2005)对货币、银行业和以及它们之间的共生危机对产出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并且给出了一个将产出成本最小化的必要条件。

在众多的文献中,很少有文章涉及到金融危机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机制和作用)。理论上,由于J-曲线的作用,货币危机将导致进口量的下降和出口量的上升:货币的名义贬值通常意味着货币的实际贬值,至少相对价格的调整幅度跟不上名义汇率的调整幅度,对本国生产的物品需求上升提升了本国企业的竞争力,从而有利于贸易条件的改善。另外,银行业危机降低了整个经济体的融资能力,从而具有促成衰退的作用,这将导致出口和进口都出现下降。

然而,这些试图对危机影响贸易的程度进行计量分析的作者都只得到了含糊的结果,这和该论题简单明了的理论架构相矛盾。近期的实例表明在货币和银行危机后贸易的表现随国别而差异较大。在墨西哥,总体出口量在1995年上升了32个百分点,而在1999年的巴西和1998年的泰国减少了大约6个百分点。由于贸易平衡的改善是危机复苏的一条主要途径,理解这些不同国家具有不同表现的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金融危机包括货币危机和银行危机。对于货币危机,本文采用Frankel和Rose(1996)研究结论,他们将货币崩溃定义为名义汇率的巨大变动(25个百分点)或者名义贬值的大幅度的增加(10个百分点)。对于银行危机,因为其本身的定义较主观,识别也更加复杂。根据Eichengreen和Bordo(2000),银行危机的发生必须观测到以下现象:银行挤兑,大规模的银行破产,储蓄停止转化成现金,现金在流通过程中索取比储蓄更高的溢价,银行的部门危机引发银行大部分系统的崩溃并且进一步引发对银行系统的财务支持和重建。一般来说,识别银行危机的唯一方法应该与观察到的具体事件相联系。只专注于具体事件的主要原因在于缺少明确表现危机正在产生的高频率的数据。所以在大多数的研究中,比如Eichengreen和Bordo(2000),当观察到符合特征的一件或多件事件时,就认为金融危机或银行危机正在发生。本文使用Caprio和Klingebiel(2003)中的数据。他们的结论与前面的研究相符合,并且包含了足够数量的国家和年份。

因此,本文提出的问题其实包含两个方面:在理论上,危机对贸易的影响是如此简单吗?如果不是这样,对于理论上存在的、不同的、起作用的传递渠道,该如何从我国的经验中去发现?为了回答以上两个问题,本文在理论上分析了金融危机传导机制,并针对金融危机对我国对外贸易造成的影响展开论述,最后,针对以上问题提出我国增强抵御危机能力的对策建议。

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

(一)资产负债表效应

出口对本币贬值的反应不同于传统观点的唯一原因在于存在资产负债表效应(balance-sheeteffect)。最近的文献强调了国际债务和信贷约束在解释危机产生和影响方式上的作用。在危机发生之后,以外币结算(denominated)的国际债务增加,而同时以本币结算(denominated)的现金流量减少,企业的投资能力下降,这将削弱贬值带来的正面作用。

在经验研究上,国际贸易部门(tradablesectors)将更加容易受到这种负面作用的影响,因为出口企业由于在外汇市场上进入更加容易,从而也具有更多的外汇借款(Aghiar(2005),Kawaietal.(2003))。重要的一点是,虽然这种行为存在明显的风险,企业却很少对这种汇率变动的风险进行对冲。有趣的是,即使对贬值的预期不断增强,企业的借款和投资行为却不受此影响。(Galianietal.(2003))。更一般的是,基于企业水平的数据,研究表明在墨西哥(Patrapetal.(2003),PatraoandUrrutia(2004))、哥伦比亚(Echeverryandal.(2003))、秘鲁(Carranzaetal.(2003))和智利(Benaventeetal.(2003))这些国家,危机存在很明显的负面资产负债表效应(balance-sheeteffect)。

然而,以上的这些研究并没有对货币危机在贸易流量和企业的出口决策方面的作用进行深入研究,从而不能从中得出关于竞争力的提高和资产负债表效应(balance-sheeteffect)这两个分别起正面和负面作用的因素之间的相对力量的结论。

(二)汇率效应

金融危机引起的汇率波动,使得贸易国进入出口市场的固定成本、外汇借款如何与汇率变动相互作用,产生对国际贸易不同于传统观点的结果。即在于外延边际调整的重要性:当存在金融市场的不完善性时,汇率贬值将导致一些厂商退出出口市场—或阻止一些厂商的进入。同时,汇率变动也存在传统内涵的边际调整效应:由于必须支付更多的固定成本同时国外需求更加旺盛,继续留在出口市场的企业将出口更多。最终出口的总体变化将取决于两种效应的相对力量:外延边际调整的负面作用和内涵边际调整的正面作用。

从进口角度考虑,外汇借款对进口的影响应该比较小,因为与这种行为相联系的固定成本较低。然而,正如Deardorff(2000)所指出,如果以外币结算的外汇借款用于对进口行为进行融资,本币贬值后资产-负债表效应将对进口产生负面影响。这种行为很可能导致企业在危机发生之后对贷款违约,从而进一步加大了以后对贸易行为进行融资的成本。

金融危机如何影响我国对外贸易

(一)金融市场不完善

金融危机通过世界金融市场、我国的金融市场影响我国的贸易。企业进入出口市场面对高额的固定成本,金融在国际贸易中扮演了尤其重要的角色。我国金融市场的不完善,比如在借取外国货币或取得贷款方面存在约束,汇率变动对国际贸易和出口决策的形成将产生作用。

(二)国际借贷发生

存在对国外货币的借款行为时,汇率变动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如果一家厂商通过借入外汇的方法对进入出口市场所面对的固定成本进行融资,人民币的贬值将导致出口厂商数量的下降和出口量的下降。另外,汇率变动的影响可能是非线性的:微小的贬值产生和传统观点一致的结果,即竞争力的上升将导致出口的上升;同时如果变动幅度较大则可能产生相反的效果。

(三)影响渠道众多

贸易对金融危机的反应取决于诸多因素。只有货币危机对进口的影响是明确地表现为负的。在货币危机之后,出口既可能增加也可能减少。为了评估不同影响渠道的重要程度,我们需要考虑企业的借款行为和部门的专业化方向。因为不同的固定成本、外部依赖性以及替代弹性意味着危机具有不同的效应。而所有这些因素都互相影响,对于外部依赖性更高的行业,固定成本更可能产生作用;在使用大量外部融资的行业,外汇借款和信用约束影响出口对危机的反应。所以,金融危机通过不同渠道向国际贸易传递效应的效力不相同,从而具有不同特征的部门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贸易流量的变动表现也不相同。

(四)短期与长期效应

危机对出口影响的长期和短期效应不同。事实上,在短期和中期,由于传统的竞争效应,货币危机往往对出口具有扩张的效应。但是负面的资产-负债表效应往往会持久地削弱企业的投资能力。所以,在长期,必须明确蒙代尔-佛莱明效应是否能够克服其它效应。Cespedes(2005)发现,由于负面的资产负债表效应,金融危机导致短期产出发生明显的下降。但是,是否对于贸易存在相同的效应仍然是不明确的。当只是考虑出口而不是总产出时,虽然竞争效应更大,但是同时贸易也更加容易受到资产负债表效应的影响,原因在于较高固定成本的存在需要大量外汇借款来加以融资。甚至这种效应对贸易的影响更大也更持久,因为进入出口行业的固定成本成为了沉淀成本。如果企业为了进入出口市场必须支付沉淀成本,在汇率发生变动时,企业一般不会频繁地进入和退出出口市场。所以,较大的汇率冲击通过资产负债表效应的作用对出口具有更持久的负面影响。

结论

本文对现有文献的贡献主要在于以下几点。为更好理解金融危机影响出口贸易提供了一个简单的理论框架。区别了汇率变动的较大幅度的冲击和较小幅度的冲击之间所具有的不同效果。本文的结论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本文研究了那些影响金融危机对国际贸易起作用的方式的因素,对这些因素加以操作可能有利于从危机中复苏,促进经济发展。

本文研究结论认为货币危机对进口和出口都有负面作用。这个负面作用对出口的影响更加持久,主要原因在于进入出口市场存在的固定成本和譬如在外汇借款方面存在的金融不完善性相互作用产生了资产负债表效应(balance-sheeteffect)。波动性可以解释进口在危机发生之后减少的原因。出口的变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业化方向,当我国的出口产品具有更大的替代弹性,并且生产出口产品的行业使用更少的外部资本进行融资时,货币危机对出口可能更加具有正面作用。

因此,我国可以从四个方面增强抵御危机的能力。完善金融市场,为各行业的进出口提供高质量的服务。采取更加科学合理的汇率制度,降低在危机发生时,由于国际借贷导致的贸易市场的剧烈波动。改善产业结构模式,减少危机传导的渠道。保持经济政策的连贯性,适当的宏观调控将危机对我国贸易影响的长短期效应尽量降低。

参考文献:

篇12

摘 要:在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经济新闻的价值也越来越受到群众的关注.而在我国经济新闻产业快速发展的背后也存在其社会功能失衡的一面.本文就是对经济新闻社会功能失衡现象的解读。

关键词:经济;新闻;社会功能

中图分类号:G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9-0282-01

在当今市场经济环境中,经济的高速发展离不开经济新闻的推动,但失真的经济新闻和不合理的经济信息配置阻碍了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传媒界中,为获得更高的商业利益,有些媒体为提高收视率会格外关注发行量而违背新闻报道的客观公正性原则,从而将事件本身的事实扩大化。这种行为已经表明传媒媒介的功能已经失衡,尤其是在发生金融危机时,这种有违客观公正、滥用新闻自由、践踏新闻伦理的新闻报道会加快金融危机的步伐,带来无法想象的后果。

一、说教式报道破坏可读性

目前,很多的经济新闻在公正客观上表现不足,这些不实的新闻报道失却了新闻信息的自我价值,他们往往是说教式的失真的新闻信息,不具备客观公正性。爆发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很多新闻记者在进行报道时都认为导致这次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是国家机关在任用人才延续了家族式管理模式而造成的,这种报道和官方说辞如出一辙,毫无新意,蒙蔽了人们探究事件根源的眼睛,弱化了资本市场过自由化的缺点,转移了人们的视线。其实,历史证明引发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市场的过度自由化。但是当时的新闻记者却忘记了很多的疑点:比如政治腐败导致金融危机爆发的度在哪里?金融危机爆发的唯一根源就是政治腐败吗?很多经济学学者经过探究后发现,爆发于上世纪末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不是由于政治腐败造成的,如果硬要将政治腐败作为主要原因来夸大事实,不仅不能更好的应对下次金融危机的爆发,还会造成不切实际的经济事实。

二、经济信息配置的不对称

经济信息的获得是人们在生活实际中不可或缺的,它是商品经济社会中最重要的生存手段。经济信息在接收过程中进行合理的调控来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是信息配置最优化的具体表现.在这个过程中,应该特别重视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信息洪水”是不可取的,因为反复频繁的传播同一种信息,信息接收者会感觉烦不胜烦且毫无意义。其次,“信息饥渴”也是不可取的,因为在当今市场经济环境中,作为消费者而言,有关生产、流通、消费的经济信息显得非常缺乏,信息接收者无法通过信息选择达到消费的目的。

因此,“信息洪水”和“信息饥渴”在金融危机中都是有害的。这种不对称的信息来源往往会让受众在金融危机爆发时决策失误。

三、经济新闻过度娱乐化

在当今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为满足大众的心理需求,具有娱乐性质的经济新闻开始崭露头角,在新闻类报道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作为新时代的信息化产物,具有娱乐性质的经济信息在信息接受者心中被渐渐认同,它活跃了严谨刻板的经济新闻表现形式,是一种较好的传播经济信息的方式,但这必须要有一个度的把握,否则泛滥成灾的娱乐性经济新闻会失去经济信息传播的价值。有些新闻记者在金融危机爆发后,一味的将曾经的金融界叱咤风云人物作为新闻话题来片面的理解金融危机的影响因素。比如发表于2007年5月9日的《索罗斯――“金融大屠杀”背后的黑手》一文中就详细报道了索罗斯的金融王国,文中片面的指出索罗斯在全球金融市场开疆辟土,扰乱了经济市场秩序,是金融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这种没有经过深入研究和详细分析就把金融危机爆发的责任强加于个人的做法显然是不可取的,这是一种不负责任并带有极强娱乐性质的失真经济新闻报道,在此,传媒的公信力得到广泛质疑。

四、新闻专业主义的缺失

上世纪末在西方国家开始出现了新闻专业主义,新闻专业主义具有客观性原则。客观、独立、真实、自由是它的基本特征,它成为新闻工作的基本评价准则要追溯到上世纪中期。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公民的利益与经济政策和商品质量相互关联。复杂的经济问题需要科学的理论体系作为评价的依据,否则得出的结论往往有失偏颇,但有的新闻工作者为了个人利益对经济信息妄加评论,给经济信息的真实性传播带来负面影响。比如近来连连报道的所谓“民工荒”问题,就显得极为不可靠,因为还是有很多民工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因此,当金融危机爆发后,新闻工作者应该具备更高的新闻专业度来应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从而报道出事件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综上可以看出,经济新闻必须要有较强的新闻专业度,以客观公平的心态来对待新闻事业,来保证经济新闻的高水准,以达到新闻服务于市场、服务于民众的目的。

篇13

去年同期基数低,是出口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今年我国前9月月均出口1261亿美元,比去年12月份低3.5%,增长势头不明显。基于去年出口呈“前低后高”走势及今年前9月出口数据分析,今年出口增幅呈“前高后低”走势是必然的。

出口增长基础不稳固。出口增长主要受益于出口政策的调整。我国于2008年下半年开始调整出口政策,采取提高出口退税率、降低出口信用保险费率、调整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等措施稳定出口。这些都是应对金融危机所采取的特殊措施。随着出口形势企稳,相关政策势必回归正常。

出口增长质量不高。从数量指数、价格指数角度来看,今年我国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出口贸易量的增长,进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是进口贸易量、进口价格一起增长。进口价格增长而出口价格基本不变,反映了目前我国出口企业利润率下降的事实,说明我国出口同样多的商品只能交换到较少的进口货物,对外贸易处于不利地位。

国际环境仍然复杂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外贸的主要任务是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而不是单纯追求规模。随着调结构、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等方面相关政策的落实,我国出口增速将放缓。另外,我们还应看到,当前我国出口面临的形势仍然十分复杂。

世界经济正在缓慢复苏,但复苏进程艰难曲折。今年以来,世界经济延续去年三季度以来缓慢复苏态势,但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发达经济体的增速过低、失业率过高、公共债务高企等问题困挠着世界经济。一些欧洲国家大幅收紧财政政策,势必影响欧洲经济复苏进程,进而拖累世界经济。

国际贸易摩擦依旧严重。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增强,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最基本的原因是各国在经济困难的条件下都想通过扩大出口和控制进口来扶助本国的企业发展,解决本国的就业压力。商务部预测今后几年将是贸易摩擦高发期。

人民币升值压力依然存在。由于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而中国是美国最大的债权国,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压力长期存在。近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连创新高。人民币升值将直接压缩出口企业利润空间,降低产品出口竞争力。

篇14

摘 要 由于美国出现严重的信用扩张,虚拟经济引起的经济泡沫破裂现象,而引起影响世界很大的次贷危机。而正是由这场美国的次贷危机而导发了波及到全世界的金融危机,尤其是对西方的欧洲国家造成极大的损失,使很多个银行及一些大公司倒闭,使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比起这些欧洲国家,虽然中国受到的负面影响不是如此的严重,但是其实对中国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还是有一定的影响。比如中国的金融方面,那些购买了很多美国的债券的银行由于美国银行的倒闭而受到严重的损失,进出口方面,由于美国(及其他国家)受金融风暴的影响,进口业务大幅缩减,使我国的出口行业受到很大的影响,甚至于倒闭。

关键词 泡沫经济 次贷危机 金融危机 影响

一、金融危机形成原因

我们都知道2008年这次的金融危机是由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发展而演化成了一场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此次的次贷危机就是引发全球金融危机的直接导火线。对于这次的金融危机,很多人都认为在2007年下半年都开始有了苗头,也就是自从美国次级房屋信贷危机爆发后,很多投资者就开始对按揭证券的价值几乎完全失去信心,不抱任何希望,而引发了流动性危机,进而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最终到了2008年,这场金融危机没有任何国家再能控制它了,进而导致多家许多相当大型的金融机构倒闭或者不得不被政府接管。随着金融危机在全世界的进一步发展蔓延,又演化成了全球性的实体经济危机。其实总的来说,导致这次金融危机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分别从这几个主要的方面简析一下。

金融危机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美国信用扩张,虚拟经济引起的经济泡沫破裂,另外还有大部分人都有跟风心理,由于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目标,而去利用根据他人的行为来改变自己的行为,而其实在这之中形成了大额的经济泡沫。由于美国经济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单一的国际货币美元占有重要的国际地位,它的经济在全球比重中占近30%,并且其进口占全世界贸易的15%。因此美国经济衰退将导致全球商品贸易量下降,进而影响一些外贸依存度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和经济增长。而危机对实体经济的严重影响,大肆发行债券、印发美元钞票,势必导致美元信用严重下跌,并波及全世界推高全球通胀率造成全球经济危机。

金融危机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生产过剩和消费购买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所造成的。虽然美国是世界经济大国,但是其中却存在着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据2010年的最新调查显示,美国60%的财富却只背5%的人口掌握着。而其中掌握大量财富的人就有资金去投资生产大量的产品想赚取更多的利润,其中最明显的就是美国房地产行业,那些富人投资建造了大量的房子想从中捞取不菲的利润,但是很多需要房子的穷人们却没有足够的金钱来买下住房,而富人们却根本都不需要了。这就造成了生产的过剩和消费购买的相对不足,大多数美国老百姓需要通过借助抵押贷款才能买到房子,但又由于房子是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而导致它不断地涨价。在这种情况下,于是资本家门便想出贷款买房,提前消费。而在贪婪欲望的诱导下使他们进而又向那信用状况不好的,可能根本就没有还款能力的人们提供抵押贷款。进而促使人们对房子的需求量大大增加,但是这种增加却是虚拟的,总有一天会爆发,就像列宁所说的,过程的复杂性和事物本质的掩盖可以推迟死亡的到来但却不能逃避死亡。而这种情况就形成了引发金融危机的导火线次贷危机,那些次级按揭贷款人最终还不起贷款,贷款人只能把房子收回来然后再贷款卖给别人,但由于这个时候房价已经开始下降,所以这些贷款机构亏损极大,正由这类情况频繁的、大规模的、不断的发生,金融危机就出现了。

总的来说金融危机的原因还是美国政府对金融机构监管力度不够;贪婪成性的金融机构的过度投资;美国货币当局货币政策的错误;美国整个金融业的腐败和高度官僚化;美国人的低储蓄和高消费习惯到了极限;国际经济的不平衡和美国的巨额贸易赤字;货币金融市场固有的不稳定性;以及美国对不合理的国际贸易与分工格局的维护等。

二、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起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的发生,当然首当其冲的是富霸一方的美国。跟美国、欧洲国家相比,虽然中国受到的负面影响没有如此的惨重,但是中国各方面还是难以避免不受其影响的。比如,我国的金融机构受到了此次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金融机构资产证券化程度较低,房贷违约的风险一般集中在商业银行,若是房地产价格出现大幅下跌,金融系统就会受到非常严重的冲击,并可能会导致信用风险向整个资本市场扩散。中国的各大银行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由于我国监管机构的加强,我国的金融机构相对还是比较稳定的。但是我国的实体经济却受到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由于我国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经济就是高度开放的,制造型大国,大量出口产品,都是与那些发达国家进行合作,而美国就是我国重要的对外贸易合作对象,美国经济减速或衰退不仅降低中国的出口增速,而且减少中国的贸易顺差规模,据统计,美国经济增速下降1%,中国的总出口增速大致下降2%,由于美国经济的萎缩,人们消费减少,企业投资减少必然使得我国出口额大大减少。进而使一些大的对外贸易公司倒闭破产,一大批中国人民失业,而失业就有可能导致人心混乱,甚至增加犯罪情况,使人民生活环境不稳定。

在面对如此的环境中,我们应该采取合理的应对措施来应对这经济危机状况。对此中国政府迅速及时地采取了巨额经济刺激计划和宽松货币政策并不断完善政策来扩大内需等一系列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莹秋.金融大激荡.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