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11 11:47:5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卒中的康复训练,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08(a)-0121-04
Application effects of rehabilitation files of language training in patients with aphasia after stroke in ICU
LIU Yan SHEN Jing DONG Huimin YUAN Guanxing TAN Huawei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ICU, Renmin Hospital of Wuhan University, Hubei Province, Wuhan 43006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files on the recovery of language functional of patients with aphasia after stroke in ICU. Methods 67 cases of aphasia patients from February 2010 to May 2013 in the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ICU of Renmin Hospital of Wuhan University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32 cases) and observation group (35 cases). Routing nursing was provided to the patients of the control group, while languag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records were established in the patient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in addition. Also nurse concern of the patient's aphasia condition and plan of languag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were offered to observation group. Language function of patients from both of the two groups were assessed before and 4 weeks after treatment. Results ①The degree of aphasia and depression in the control group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ha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 = 1.80, 2.93; all P > 0.05); the degree of aphasia and depressio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ha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 = 5.97, 6.57; all P < 0.05). ②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fter treatment was 94.20%, the control group was 68.75%, an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χ2=5.779, P < 0.05). Conclus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languag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can monitor aphasia condition of patients after stroke in ICU, and improve the psychological status and function of language function effectively.
[Key words] Early; Aphasia; Language training;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files; Nursing intervention
语言是人类独有的认知功能,也是人类沟通交流的工具,脑卒中后失语是脑血管意外后的常见并发症,有资料显示,21%~38%的脑卒中患者伴有语言功能障碍[1]。失语患者由于出现交流障碍常常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抑郁,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的发病率为25%~80%[2],影响患者神经功能恢复,降低其生活质量。特别是重症监护室(ICU)环境的特殊性,因无家属陪伴,患者更易紧张、焦虑,不利于恢复。因此,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神经内科ICU对脑卒中后失语患者建立语言康复训练档案,实施整体化系统管理,观察患者失语状况,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2月~2013年5月我院神经内科监护室住院的67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1例,女26例;年龄均大于45岁,平均(57.5±3.3)岁;完全性失语11例,运动性失语32例,感觉性失语24例;脑梗死41例,脑出血26例;所有患者均以汉语为第一母语。纳入标准:①经头颅CT或MRI证实为脑卒中,患者发病期间均有语言障碍,神志清楚;②所有患者均为右利手,发病前均能正常进行语言交流;③经简易智力量表(MMSE)进行测试,排除有严重智力障碍的患者;④失语采用《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表》(aphasia battery in Chinese,ABC)[3]进行检测,以确定为哪一种类型的失语患者;⑤患者住院时间均在4周以上。选取于我院神内Ⅱ科ICU的失语患者32例为对照组,在神内Ⅰ科ICU的35例患者为观察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情及失语类型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按神经内科常规进行各种药物治疗,如脑出血患者急性期给予止血、脱水降颅压、保护脑细胞、清除自由基、营养支持对症等治疗,严格卧床2~3周,恢复期给予活血化瘀、营养脑细胞治疗;脑梗死患者则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活血化瘀、促进脑细胞代谢、营养脑神经等治疗。避免探视,保持环境安静、舒适,避免各种不良因素刺激,加强沟通,给予心理护理,恢复期由言语治疗师进行语言功能训练[4]。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管理,护理人员以ABC失语量表评估患者,一旦确定为失语,立即建立语言康复训练管理档案。
1.3 建立语言康复训练档案,制订失语康复训练计划
管理档案标明患者入院时间、姓名、床号、性别、年龄、诊断、住院号、CT或MRI结果、文化程度、失语类型及严重程度、治疗过程及训练内容、治疗后效果及掌握情况、责任护士及备注。其中,训练的内容是根据患者失语类型及程度来选定,如运动型失语的患者以语音训练为主,首先让患者经常做一些张口、伸舌、鼓腮、龇牙、抿嘴、撅嘴等面部肌肉运动,以便能更好地恢复语言功能,教会患者语言表达技能,根据患者表达程度定为四个阶段进行训练,第一阶段从学习汉语拼音发音“a、o、e…,b、p、m…”学起;第二阶段学习读数,简单的字;第三阶段学习常用的生活用语,如“吃(饭)”“喝水”“尿”“饿”“家人”“苹果”等简单词;第四阶段鼓励患者表达自己需要,采用主谓宾的形式,同时复述耳熟能详的诗歌,读书读报,制作卡片让患者指出想表达的意思及要求等,患者由单音的训练逐步进行字、词、句子及阅读的训练。感觉性失语以提高理解能力训练为主,第一阶段针对于病床周围用物及环境识物复述训练,指着各种用物进行命名及说明,反复强烈刺激;第二阶段手势训练,责任护士用语言并配合手势进行训练,如拿杯子喝水动作,教患者说喝水,反复说直到患者能较清楚地说“喝水”,再进行下一词训练;第三阶段反复训练其听语如听音乐、广播、听他人读报,同时进行指字、指图、指物等与患者较熟悉的手势刺激患者的听觉和思维,以增加语言的理解力和表达能力。完全性失语其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均严重障碍,语言训练重点是患者对听和对字的理解的训练,以非语言交流为主,让患者看字学认字,看图识物,辅以发音训练,训练患者的表达能力。此类训练过程中易出现词不达意、对牛弹琴,因此训练时不宜过急。责任护士每天负责与患者交流沟通,每次语言康复训练20~30 min,每天2~3次,同时记录每日的训练内容,对掌握的情况进行说明,根据患者掌握程度进行第2天学习训练内容的安排,决定是否进行下一个训练内容。每天早上责任护士在护士晨会交班上进行汇报失语患者状况,科内所有护士会观看语言康复训练档案,一起参与患者的语言训练,如在晨间护理、口腔护理、翻身、擦洗、大小便、喂食、输液、注射等基础护理及治疗时,主动询问患者姓名、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感受,根据失语的类型和程度,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练习,使患者随时处于一个语言训练的良好环境中。
1.4 效果评价
以ABC失语量表和SADQ-H抑郁量表为评定工具,两者均有良好的信度及效度。ABC失语量表从听理解、谈话、复述、阅读、命名、书写及相关认知功能检查等7个方面来测试患者,以便区分患者失语的类型及判断失语严重程度。如根据其7个方面若干个项目得分分为轻、中、重度;得分超过项目总得分的75%者为轻度失语,50%~75%者为中度失语,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失语程度的比较
治疗前后,对照组失语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1.80,P > 0.05);观察组失语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5.97,P < 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失语程度比较(例)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抑郁程度的比较
治疗前后,对照组患者的抑郁程度无明显变化,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2.93,P > 0.05);观察组失语程度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6.57,P < 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抑郁程度比较(例)
2.3 两组SCL-90清单评分的临床疗效评定对比
治疗后观察组的SCL-90得分减分率临床疗效评定的总有效率为94.2%,对照组为68.75%,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79,P < 0.05)。见表3。
表3 两组临床疗效评定效果比较[n(%)]
3 讨论
对于卒中后语言障碍的康复问题,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很多的理论方法运用于实践研究[7-9],语言康复训练可刺激受抑制的神经通路,使脑部生物电活性能力增强,脑部组织血液循环增快,激发大脑皮层的潜在能力,同时加快大脑皮层细胞的代偿活动,从而帮助患者尽早恢复语言理解及表达能力。相反未经系统治疗及护理的患者由于缺乏相应的刺激,大脑皮层细胞活动较弱,其语言理解表达的能力恢复较差[10]。由于监护室环境相对封闭,患者与家属隔离,患者病情重且变化快,易产生紧张、焦虑情绪,特别是失语患者,其恐惧、悲观心理更严重。为避免患者抑郁,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我院神经内科监护室为失语患者建立语言康复训练档案,对监护室失语患者进行语言康复训练的进行系统化程序管理。根据患者不同的失语类型及失语的严重程度,制订康复训练内容。每个训练阶段制订不同的学习内容,第2天检查前1 d训练结果,以提问形式给出,让患者口头回答,根据患者掌握程度进行第2天学习训练内容的强度,避免患者心理压力过大产生消极心理,影响康复训练的开展。从康复训练档案记录的患者训练内容掌握情况,可以动态观察患者语言康复训练效果,便于责任护士对训练内容侧重点的掌握。同时护士关注患者心理状态,由科室专门的语言治疗师全程参与,对患者进行心理状态的评估。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5)09(a)-0073-05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standardization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for treatment of cerebral apoplexy patient. Methods From February 2009 to November 2014, 284 cases of cerebral apoplexy patients treated in the Thir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were selected.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142 cases in each group.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routin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whil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standardized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compared by Fugl-Meyer motor function assessment scale (FMA), the stroke impact scale (SIS), improved pap index (MBI),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score(HAMD) in different periods. Results FMA, SIS, HAMD and MBI scores in the two groups ha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in every treatment stage, two groups' FMA, SIS, HAMD and MBI rating scale were improved significantly compared with before treatment, 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s (P < 0.01); at each period after treatment, FMA, SIS, HAMD and MBI scale score of observation group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s (P < 0.01). Conclusion The standardization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motor function of patients recovering from stroke, daily living ability and quality of life, relieve patients' psychological stress effectively.
[Key words] Standardized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treatment;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Stroke; Professional HAMD depression scale; Fugl-Meyer motor function assessment scale
脑卒中是神经内科常见的以头颅内部出血或缺血缺氧性损伤等临床表现为主的一种疾病,又名为脑血管意外,主要以老年患者为主,临床主要为两大类:①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出血所致的出血性脑卒中;②脑血栓形成或脑梗塞所导致的缺血性脑卒中[1-2]。近年来,脑卒中的发生率逐渐增加,且该疾病致死率较高,病后多残留不同程度的身心损伤,极大地干扰了患者功能受损肢体的恢复、日常生活行为能力的改善及不良情绪与心理状态的改善[3]。伴随着康复训练在脑卒中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常规运用及相应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规范化心理介入治疗也逐渐在脑卒中患者的治疗中得到运用。本次实验研究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运用规范化心理介入治疗脑卒中患者,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我院”)2009年2月~2014年11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284例,按入院顺序对所纳入患者进行编号,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142例。观察组:男92例,女50例;年龄58~80岁,平均(66.73±4.68)岁;左半脑73例,右半脑69例;脑梗死81例,脑出血61例。对照组:男94例,女48例;年龄59~80岁,平均(67.33±4.59)岁;左半脑74例,右半脑68例;脑梗死83例,脑出血59例。观察组患者年龄、性别、脑卒中发生位置及其类型等一般临床资料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符合:①入院时均施行MRI与CT等影像学检查,并符合相关诊断标准[4]。②临床表现、体征及相关生化检查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关于脑卒中的诊断标准。③初次发病。排除合并严重心肺呼吸系统疾患及肝肾功能障碍或出现显著的意识障碍者、有脑卒中或心脑血管事件既往史者。本研究已获得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常规服用相关脑卒中治疗药物并施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施行规范化心理介入治疗。
1.2.1 常规康复训练治疗 ①理学治疗:通过步态走动、站立平衡、坐位平衡、摆放良肢体、神经肌肉促通术、桥式运动及被动活动关节等康复训练方式使得患者整体运动功能获得大幅改善。②生活作业训练:指导患者对进食、穿衣、早期翻身与转移等相关日常生活所需活动进行再一次的训练学习,促使患者在理学治疗的基础上提升其自己生活的能力。③选择性课题作业训练:当患者病情转向恢复期时,加强患者上肢精细活动的训练,包括辅助与自助工具的运用训练及健侧肢体对患肢的代偿或代替等训练方式。使用一位医师对应一位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的方式进行全部的治疗,每天的治疗时间为1 h,共2个月[5]。对患者的康复训练以指导,引导为主,尽量促使患者独立完成。
1.2.2 规范化心理介入治疗 ①在进入患者的内心深处进行治疗时,医生与护士均需和患者形成良好的关系,使得患者能够信任给他施行相关治疗者,以方便治疗并增强疗效;②医生与护理人员均应熟知心理康复介入的理论知识,掌握相关技能与技巧,同时为患者普及系统的治疗前相关康复心理介入的知识,使患者对心理介入、康复训练及自身状况能获得一个全面科学的认知,从而适应接受目前自身处境,消除或减缓患者对脑卒中及其导致的不良后果的焦虑和恐惧等有害情绪,为患者重拾康复的信心。③病房、康复训练室等环境保持舒缓与温馨,促使患者之间相互交流,学会自我减压与放松,使自身时常处于一种愉悦的心情与积极乐观的态度接受治疗;④医院护理工作需与家庭护理相结合,二者衔接紧密;⑤对不同情绪与心态的患者施行不同的治疗方法:音乐宣泄或相关专家施行心理指导等,若病情进一步加重,可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适量给予抗焦虑与抑郁的药物。每天的治疗时间为1 h,共2个月。
1.3评分标准及观察指标
①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评分[6]:要求患者在评分时完成多组上肢动作,以检查患者的上肢反射情况、屈伸肌运动协同情况、伴随与脱离运动协同情况、手指手掌的捏力与握力、腕部的稳定情况、手伸屈、指鼻试验中手指的速度及协调性,共分为33个项目,每一个项目计分2分,总计66分。②卒中影响量表(SIS)量表评分[7]:共计59项条目,从8个方面对患者生存质量进行评分,分数级由1~5分,每项条目评分均使用专用换算公式转换为百分制。③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标准[8]:>7~17分,抑郁程度为轻度;>17~21分,抑郁程度为中度;>21分,抑郁程度为重度。④使用改良巴氏指数(MBI)指数对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价:≤20分为肢体出现完全功能障碍,全部日常生活行为均需依赖他人完成;>20~40分为肢体功能障碍较严重,大部分日常生活行为需依靠他人帮助完成;>40~60分为肢体功能障碍为中度,日常生活行为完成表现为中度依赖;>60分为肢体功能障碍表现为轻度,较小部分日常生活行为需依赖他人完成;100分为肢体功能正常,能独立行使日常生活能力[9]。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第1、3、5、8周时、SIS、HAMA及MBI指数的评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期FMA评分
两组患者治疗前F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各时间段两组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明显,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观察组治疗后各时间段FMA评分均较对照组同时间段FMA评分改善明显,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见表1。
2.2 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期HAMD评分
两组治疗前HAM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各时间段两组HAMD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明显,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观察组治疗后各时间段HAMD评分均较对照组同时间段HAMD评分改善明显,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见表2。
2.3 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期SIS评分
两组治疗前SIS评分比较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各时间段两组SIS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明显,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观察组治疗后各时间段SIS评分均较对照组同时间段SIS评分改善明显,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见表3。
2.4 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期MBI评分
两组治疗前MBI评分比较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各时间段两组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明显,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观察组治疗后各时间段MBI评分均较对照组同时间段MBI评分改善明显,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见表4。
3 讨论
脑卒中发病较急,发病后并发症较多,致使脑卒中患者的致残率与致死率居高不下[10],且患者康复治疗时多需面临病后残疾等后遗症,使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受到严重限制,给患者及其家庭造成极大的压力,易诱导其产生焦虑和抑郁等不良心理问题,对脑卒中的康复训练造成不良影响[11]。近年来,随着现代医疗技术与医学理念的不断进步,社会从过去的生物医学模式治疗脑卒中的方式过渡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治疗方式,更加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社会行为能力,在脑卒中的早期康复治疗中,及时规范地运用心理介入治疗,以期能更好地缓解患者精神心理的痛苦,增强康复训练的治疗效果,控制患者的致残及致死率[12]。规范化的心理介入治疗能够使患者对自己所患疾病有一个清楚、全面和科学的认知,消弱或祛除患者的心理焦虑与抑郁,进而转换为积极乐观的心态,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康复训练,最终取得较为理想的康复疗效[13-14]。脑卒中患者发病较急,多易短时间内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致使相应神经控制区域功能受阻、行为不能,这一状况是绝大多数患者所不能接受的,严重打击患者的心理和情绪,易发生焦虑、恐惧及抑郁等心理障碍[15-16]。规范化心理介入治疗的主要目的有:①尽可能提升患者生命质量及自理的能力。②与患者早期康复训练期所施行的各项治疗方式协调配合,使患者获得覆盖心理和身体的全方位治疗与训练,重新获得一定的自理能力,重新融入社会,获得一定的自我实现价值并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本次研究对脑卒中患者施行的常规康复治疗包括作业治疗、理学治疗及选择性课题作业治疗。作业治疗的出发点为使患者获得一定的自理生活的能力,康复治疗主要训练患者的日常生活的行为,使患者分析与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个体的整体运动行为能力均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17];理学治疗更加注重于摆放患者肢体、使肌肉张力获得有效调节、坐立和站立平衡的维持及短距离步行与步态的锻炼,最终提升患者整体运动能力[18]。但是上述康复训练治疗并不能缓解患者因脑卒中所致的较为严重的不良心理状态,患者的心理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则其只能被动地由康复治疗者帮助训练[19],且因患者对疾病和治疗的心理抗性,导致常规康复治疗的效果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心理介入治疗与现代社会的健康观念相符合[20],将其与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相结合能够完善脑卒中的整体治疗过程,通过使用移情、音乐疏泄、心理松弛与疏导等治疗,使已有的心理障碍获得缓解或清除,同时也使患者能够自我放松与减压,建立再次取得正常生活的能力及对脑卒中康复的信心,从而更加主动地参与各项康复治疗,获得更大的治疗利益。
[关键词] 脑卒中;吞咽障碍;康复训练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2(b)-110-02
吞咽困难是脑卒中患者的常见并发症,约51%的脑卒中患者发病后伴有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碍[1]。吞咽中枢位于双侧大脑皮层运动和运动前区,一侧受损后,另一侧可以代偿,这使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恢复成为可能。笔者2007年4月~2009年12月对30例脑卒中导致的吞咽障碍患者进行了以吞咽训练为主的综合康复训练,效果明显,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8例脑卒中患者全部诊断明确,无明显口腔或咽部异常史,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其中,脑梗死39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肢体瘫痪,脑出血19例,7例有肢体瘫痪,年龄为48~76岁,均符合1995年全国脑血管会议诊断标准[2-3]。康复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并发症及吞咽障碍程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吞咽障碍的评判标准
患者入院24 h内未进食水前由专人依据疗效评判标准[4]进行吞咽障碍评定。效果评判标准,基本痊愈≥9分;显效:提高6~8分;有效:提高3~5分;无效:1~2分。见表1。
1.3 训练方法
1.3.1 鼻饲者的护理
鼻饲量每次200~300 ml,每日5~6次,每次推注时间为15~20 min。鼻饲流质饮食多样化,鼻饲时尽量取30°~40°卧位,鼻饲后保持这种30~60 min,防止胃、食管反流,口腔护理每日2次,胃管7~14 d更换1次。
1.3.2 针刺治疗
针刺风府、人迎、百劳、廉泉穴位能够充脑益髓、通经活络、升窍启闭,从而改善吞咽功能。
1.3.3 心理护理
患者从发病到恢复大致要经历如下几个心理反应期,应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心理预防措施。震惊期,允许其采用适当的发泄方式;否定期,注意维持患者适当的希望,不要急于揭穿其防御机制;抑郁反应期,个别患者甚至会出现自杀的想法和行为,要加强防范措施,给患者以温暖;对抗独立期,鼓励其发挥独立的人格特征,克服依赖性;承认适应期,分析患者的优势和特长,寻找其广泛的支持资源。
1.3.4 摄食前的训练
1.3.4.1 局部肌肉运动控制训练颊部、喉部内收肌训练,让患者张口吸一大口空气后闭嘴,做反复鼓腮和吹气动作,增强颊肌收缩力;舌肌、咀嚼肌的主被动训练,患者不能主动伸舌时,可帮助其被动地进行舌的上、下、左、右、外伸及舔舐等动作;能自行伸舌的,可以让患者夸张的做下列动作:发笑、嗑齿、磨牙,同时可帮助其进行下颌的全方位运动。上述训练依据患者身体情况及兴趣,每天2~3次,每次15~30 min[4]。
1.3.4.2 吸吮训练和喉抬高训练将筷子或勺子等洗干净后,让患者吸吮,将患者的手指放在护士的甲状软骨上缘,感觉吞咽时喉部的运动形式,然后在自己身上体会,模仿吞咽动作。上述训练每天2~3次,每次15~30 min。只有这两个动作协调一致,才会产生吞咽动作。
1.3.4.3 咽部冷刺激咽部冷刺激可提高咽部反射敏感度,使吞咽功能得到强化。将长柄金属勺子置于冰水中10 s,取出后迅速放置于前咽门,诱发咽反射,引导患者吞咽。
1.3.4.4 屏气-发声训练如:吸气-屏住-张口发“a、k”音,吸气-屏住-撅嘴发“u、 ”音,吸气-屏住-收唇发“i、y”音等。每天2~3次,每次15~30 min。经过上述训练,达到安全吞咽标准的患者,可进行摄食训练。
1.3.5 摄食训练
1.3.5.1 选择只要病情许可,最好取坐位,头部前屈或身体倾向健侧45°;如不能坐起,可仰卧位将床头摇起30°,头部前屈[5]。
1.3.5.2 食物选择开始用营养米糊等流质饮食,可以良好耐受后,可增加食物难度,如肉泥、菜泥、果泥等,患者能安全吞咽后,再作进一步的调整,如面包等软饭,最后过渡到普通饮食。
1.3.5.3 环境选择要充分考虑患者5种基本的感觉系统: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除了食物的色香味之外,要营造出良好的就餐氛围,使患者在轻松、愉悦的心情下进食。
1.3.5.4 吞咽法的选择空吞咽与食物吞咽交替进行;侧方吞咽,可防止食物残留在一侧的梨状隐窝内;点头样吞咽,可防止误吸[6]。
1.4 统计推断方法
康复组和对照组的训练效果均采用计数资料表示,效果比较采用计数资料的统计推断方法:行×列表χ2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者入院3~4周进行效果评判,结果如表1所示。
3 讨论
康复组经系统的评定及康复训练后康复疗效评定明显优于对照组。康复组30例患者康复总有效率为86.67%,有53%的患者基本痊愈。其中4例康复无效患者均为脑干病损引起的吞咽障碍,因患者机体状况较差,整体治疗效果欠佳,所以未达到预期的效果。而对照组康复总有效率为67.86%,只有25%的患者基本痊愈。
本实验充分说明康复训练措施对吞咽障碍患者是非常有效的,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贾子善,张清丽.脑卒中患者摄食吞咽障碍的评价与训练[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5,10(6):278.
[2]夏文广,郑婵娟,华强,等.吞咽障碍评价标准评定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信度和效度分析[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9,31(12):817-818.
[3]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学杂志,1996,29(6):377-379.
[4]高丽萍,霍春暖,瓮长水,等.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早期康复[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5):344.
[5]张盘德,姚红,周慧嫦,等.针灸与吞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22(11):989-993.
吞咽困难是一种吞咽液体或食物过程中的异常,脑卒中是最常见的原因。据报道,脑卒中患者急性期意识清醒的患者中有64%~90%存在吞咽困难[1]。脑卒中致吞咽困难,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早期康复训练,可引起误吸性肺炎、窒息、营养不良、脱水等,严重影响患者愈后,延长了住院时间,增加了卒中的病死率、致残率。对吞咽困难患者进行早期正确的临床评估,实施多学科协作,个体化诊治与护理,能更好地促进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的康复。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2008年1月至2008年9月收治的急性脑卒中伴吞咽困难患者48例。入选标准:①首次发病,发病时间<24 h;②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的诊断标准[2];③经过头颅CT或MRI确诊;④无口腔及咽喉占位病变,且能配合康复训练者。排除标准:①意识障碍或严重痴呆;②有卒中病史,存在吞咽困难后遗症;③存在严重肝、肾、心功能衰竭者。其中男25例,女23例。年龄40~90岁,平均73.5岁。本组所有患者均行洼田俊夫饮水试验,确定为轻、中、重度吞咽困难(III、IV、V)级,吞咽困难诊断标准:5 s内能顺利地一次咽下30 mL温水为I级;5 ~10 s内分两次以上不呛地咽下为II级;5~10 s内能一次咽下但有呛咳为III级(轻度吞咽困难);5 ~10 s内分两次以上咽下有呛咳为IV级(中度吞咽困难);屡屡呛咳,10 s全量咽下困难为V级(重度吞咽困难)。
1.2 吞咽困难的临床管理
通常于入院后24 h内完成: 首先是对患者进行进食状态的评价,包括患者一般状态即患者平静时,口腔内食物的遗留情况,非自主咽下次数以及有无平静下发生呛咳。吞咽运动的检查,包括牙齿的切割、咀嚼,口部开合,口唇闭锁,舌部运动情况,有无流涎及下咽动作后口内遗留情况。进食的观察,包括食物的类型,进食时有无唾液分泌增加,下咽动作的次数,口内遗留及呛咳的次数。本组48例,其中存在重度吞咽困难给予留置鼻胃管5例,中度吞咽困难31例,轻度吞咽困难12例。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在第1周内每天进行吞咽功能的监测,明确与判断是否快速恢复。包括观察口腔卫生状况,观察口腔唾液的控制情况,饮水试验测试。
2 吞咽困难的康复训练与护理
2.1 心理护理
脑卒中患者因不同程度存在多种并发症,包括言语不清、肢体活动功能受限,沟通困难等等,同时伴有吞咽困难,造成对进食产生恐惧感,感到康复无望,极易产生抑郁、焦虑情绪,甚至拒绝进食,拒绝配合康复训练。此时,护理人员应积极调整患者消极心理状态,消除不稳定情绪,树立治疗信心。在进行康复训练时,尽量满足患者心理需求,让最亲近的人陪护和协助,护理人员加强巡视,注意护患沟通,通过细致地观察与判断,在进食过程中巧妙地运用语言指导,取得患者的信任与配合,使患者积极主动参与到康复训练之中,早日康复。
2.2 基础训练
2.2.1 发音训练:让患者发“啊”“呀”“我”等字,利用单音字进行训练,通过张闭口动作,使声门开闭,促进口唇肌肉运动和声门的闭锁,每日3次,每次选择餐后1~2 h进行,教会家属共同配合,通过训练,逐渐恢复患者语言肌群力量与运动协调性。
2.2.2 舌肌、面颊肌运动训练:嘱患者轻张口后闭上,作鼓腮、屏气动作,然后张口,做舌的伸缩运动,将舌尽力外伸,并开始舔上下唇、左右口角,软硬腭部,然后将舌缩回,闭口作上下牙齿的碰撞及咀嚼,磨牙活动,每日3次以上,于餐前30 min进行,每次5~10 min,以不感到疲劳为度。若患者舌不能运动,护士用压舌板或匙子按摩舌部,或用纱布将舌缠裹轻轻地协助患者进行口外被动活动。有活动义齿患者,餐后及时取出,避免误吞。
2.2.3 吞咽动作训练:协助患者每日晨晚漱口,呛咳不明显时逐渐增多漱口水量。改善咽反射训练,用咽部冷刺激法[3],用小冰块浸湿的棉签轻轻触及患者软腭及咽后壁、舌后根等部位,每次停留3~5 s,刺激患者作空吞咽动作,通过寒冷刺激能有效强化吞咽反射,反复训练可使之易于诱发吞咽反射而且吞咽有力,每日3次,每次15~20 min,可在餐前30 min或餐后2 h进行,2周为1疗程,本组均取得满意效果。
2.2.4 简易康复操:采用美国威斯康星医学院吞咽困难研究所所长Reza.Shaker教授介绍的一种康复训练方法。具体步骤为指导患者每日三餐前平卧在床,抬头将自己的下巴努力靠近前胸,使眼睛可以看到脚尖,根据个人情况掌握运动速度,坚持1 min,放松1 min,重复30次,经过坚持训练,90%患者吞咽困难症状有明显改善。
2.3 摄食训练
2.3.1 判断患者意识状态清醒,能产生吞咽反射,且少量误咽能通过随意咳嗽咳出,可采取直接摄食训练。首先是的选择,为了避免误吸及易于喂食,采用抬高床头15~30 °仰卧,颈部稍前倾,若为偏瘫患者,将患侧肩背部垫高,使患者处于舒适功能位。与营养师一起讨论食物黏稠度,确保食物黏性适当,不易松散,便于吞咽,易于咀嚼,并且不易在黏膜上滞留,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选择。选择食物由黏性的半流开始,其次是成形半固态食物,然后为易咀嚼的固体食物,最后为流质,应循序渐进,根据患者进食能力改善进行指导。掌握一口量喂食,从2~5 mL开始,逐步增加至15~20 mL,调整进食速度,一般每餐进食控制在40 min左右为宜,易于患者摄食、咀嚼与吞咽。并且在训练后30 min内进行拍背排痰,避免训练时误吸痰液造成肺部感染。
2.3.2 在训练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摄食情况、进食是否呛咳、进食时所需时间、进食量等。教会患者正确处理滞留在咽部食物的方法,包括空吞咽法;交互吞咽法,指进食后或每次吞咽后饮少许水;侧方吞咽法,去除滞留在咽部的食物残渣;点头样吞咽法等等。经过训练,患者均能掌握要领。x
【关键词】 吞咽困难 康复训练 护理
吞咽困难是一种吞咽液体或食物过程中的异常,脑卒中是最常见的原因。据报道,脑卒中患者急性期意识清醒的患者中有64%~90%存在吞咽困难[1]。脑卒中致吞咽困难,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早期康复训练,可引起误吸性肺炎、窒息、营养不良、脱水等,严重影响患者愈后,延长了住院时间,增加了卒中的病死率、致残率。对吞咽困难患者进行早期正确的临床评估,实施多学科协作,个体化诊治与护理,能更好地促进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的康复。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2008年1月至2008年9月收治的急性脑卒中伴吞咽困难患者48例。入选标准:①首次发病,发病时间<24 h;②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的诊断标准[2];③经过头颅CT或MRI确诊;④无口腔及咽喉占位病变,且能配合康复训练者。排除标准:①意识障碍或严重痴呆;②有卒中病史,存在吞咽困难后遗症;③存在严重肝、肾、心功能衰竭者。其中男25例,女23例。年龄40~90岁,平均73.5岁。本组所有患者均行洼田俊夫饮水试验,确定为轻、中、重度吞咽困难(III、IV、V)级,吞咽困难诊断标准:5 s内能顺利地一次咽下30 mL温水为I级;5 ~10 s内分两次以上不呛地咽下为II级;5~10 s内能一次咽下但有呛咳为III级(轻度吞咽困难);5 ~10 s内分两次以上咽下有呛咳为IV级(中度吞咽困难);屡屡呛咳,10 s全量咽下困难为V级(重度吞咽困难)。
1.2 吞咽困难的临床管理
通常于入院后24 h内完成: 首先是对患者进行进食状态的评价,包括患者一般状态即患者平静时,口腔内食物的遗留情况,非自主咽下次数以及有无平静下发生呛咳。吞咽运动的检查,包括牙齿的切割、咀嚼,口部开合,口唇闭锁,舌部运动情况,有无流涎及下咽动作后口内遗留情况。进食的观察,包括食物的类型,进食时有无唾液分泌增加,下咽动作的次数,口内遗留及呛咳的次数。本组48例,其中存在重度吞咽困难给予留置鼻胃管5例,中度吞咽困难31例,轻度吞咽困难12例。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在第1周内每天进行吞咽功能的监测,明确与判断是否快速恢复。包括观察口腔卫生状况,观察口腔唾液的控制情况,饮水试验测试。
2 吞咽困难的康复训练与护理
2.1 心理护理
脑卒中患者因不同程度存在多种并发症,包括言语不清、肢体活动功能受限,沟通困难等等,同时伴有吞咽困难,造成对进食产生恐惧感,感到康复无望,极易产生抑郁、焦虑情绪,甚至拒绝进食,拒绝配合康复训练。此时,护理人员应积极调整患者消极心理状态,消除不稳定情绪,树立治疗信心。在进行康复训练时,尽量满足患者心理需求,让最亲近的人陪护和协助,护理人员加强巡视,注意护患沟通,通过细致地观察与判断,在进食过程中巧妙地运用语言指导,取得患者的信任与配合,使患者积极主动参与到康复训练之中,早日康复。
2.2 基础训练
2.2.1 发音训练:让患者发“啊”“呀”“我”等字,利用单音字进行训练,通过张闭口动作,使声门开闭,促进口唇肌肉运动和声门的闭锁,每日3次,每次选择餐后1~2 h进行,教会家属共同配合,通过训练,逐渐恢复患者语言肌群力量与运动协调性。
2.2.2 舌肌、面颊肌运动训练:嘱患者轻张口后闭上,作鼓腮、屏气动作,然后张口,做舌的伸缩运动,将舌尽力外伸,并开始舔上下唇、左右口角,软硬腭部,然后将舌缩回,闭口作上下牙齿的碰撞及咀嚼,磨牙活动,每日3次以上,于餐前30 min进行,每次5~10 min,以不感到疲劳为度。若患者舌不能运动,护士用压舌板或匙子按摩舌部,或用纱布将舌缠裹轻轻地协助患者进行口外被动活动。有活动义齿患者,餐后及时取出,避免误吞。
2.2.3 吞咽动作训练:协助患者每日晨晚漱口,呛咳不明显时逐渐增多漱口水量。改善咽反射训练,用咽部冷刺激法[3],用小冰块浸湿的棉签轻轻触及患者软腭及咽后壁、舌后根等部位,每次停留3~5 s,刺激患者作空吞咽动作,通过寒冷刺激能有效强化吞咽反射,反复训练可使之易于诱发吞咽反射而且吞咽有力,每日3次,每次15~20 min,可在餐前30 min或餐后2 h进行,2周为1疗程,本组均取得满意效果。
2.2.4 简易康复操:采用美国威斯康星医学院吞咽困难研究所所长Reza.Shaker教授介绍的一种康复训练方法。具体步骤为指导患者每日三餐前平卧在床,抬头将自己的下巴努力靠近前胸,使眼睛可以看到脚尖,根据个人情况掌握运动速度,坚持1 min,放松1 min,重复30次,经过坚持训练,90%患者吞咽困难症状有明显改善。
2.3 摄食训练
2.3.1 判断患者意识状态清醒,能产生吞咽反射,且少量误咽能通过随意咳嗽咳出,可采取直接摄食训练。首先是的选择,为了避免误吸及易于喂食,采用抬高床头15~30 °仰卧,颈部稍前倾,若为偏瘫患者,将患侧肩背部垫高,使患者处于舒适功能位。与营养师一起讨论食物黏稠度,确保食物黏性适当,不易松散,便于吞咽,易于咀嚼,并且不易在黏膜上滞留,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选择。选择食物由黏性的半流开始,其次是成形半固态食物,然后为易咀嚼的固体食物,最后为流质,应循序渐进,根据患者进食能力改善进行指导。掌握一口量喂食,从2~5 mL开始,逐步增加至15~20 mL,调整进食速度,一般每餐进食控制在40 min左右为宜,易于患者摄食、咀嚼与吞咽。并且在训练后30 min内进行拍背排痰,避免训练时误吸痰液造成肺部感染。
2.3.2 在训练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摄食情况、进食是否呛咳、进食时所需时间、进食量等。教会患者正确处理滞留在咽部食物的方法,包括空吞咽法;交互吞咽法,指进食后或每次吞咽后饮少许水;侧方吞咽法,去除滞留在咽部的食物残渣;点头样吞咽法等等。经过训练,患者均能掌握要领。
2.4 评价
本组患者经常规神经内科治疗并实施早期康复训练后,进行疗效评价[4]。5例留置鼻胃管患者,分别于第3~第7天拔出胃管,未再留置。本组患者选用吞咽标准评价对吞咽功能进行评估,评价标准参照洼田吞咽能力评定法,共分6级,其中吞咽能力提高达IV级7例,V级32例,VI级9例。患者经对症治疗与康复训练及精心护理后,均取得满意疗效,平均住院日22 d,出院前健康教育评价结果优良40例,中等8例。出院后继续进行吞咽功能训练。
3 讨论
吞咽困难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及时发现,正确评估,有针对性地进行吞咽功能训练,通过早期康复训练,可最大限度地促进功能恢复,最大程度地提高吞咽能力,对减轻残疾和恢复病情有着重要的作用。对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尽早进行康复训练,至关重要。首先重视基础练习,由于基础练习不使用食物,误咽、窒息等危险比较小,所以不仅适用于轻度患者,还适用于中重度吞咽障碍患者。经评估,在入院后48 h后即进行康复训练,早期利用发音训练与舌肌等面颊肌运动训练,防止咽下肌群发生废用性萎缩,促进口部肌肉协调性,使患者逐步建立与恢复吞咽意识。患者意识清醒,能产生吞咽反射,且少量误咽能通过随意咳嗽咳出,才可采取直接摄食训练。护士在训练患者吞咽及喂食过程中应注意,患者是否能保持正常头位,并对家属与陪护进行正确的指导,采取对应的保护性措施,避免外伤与呛咳发生。对于咳嗽、痰多、喘息的患者,喂食前一般先做好清洁排痰工作,包括拍背、鼓励咳嗽咳痰,必要时吸痰,以免进食过程中发生误吸。摄食后,不宜立即进行拍背和刺激咽部的动作,如口腔护理、口腔检查等,以免引起恶心而误吸。不能由口进食给予鼻饲进食同时,应重视并及时进行吞咽功能训练,促使患者吞咽功能的康复。留置鼻胃管期间,注重口腔护理,保证牙菌斑及时去除,避免病原菌在口腔内繁殖,降低误吸性肺炎发生。本组5例鼻饲患者无一例发生误吸等并发症。总之,吞咽困难的康复训练,应建立在患者意识清醒,具有一定理解能力的基础上,在神经病学家、耳鼻喉科医生、胃肠科医生、语言治疗师、心理治疗师、营养师等共同配合下[5],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个性化的康复护理计划,持之以恒,才会取得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婧.卒中后吞咽困难的识别和管理指南[J].中国卒中杂志,2007,2(3):242.
[2]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39(6):379.
[3] 高振丽,张珂,孙菲.咽部冷刺激治疗脑卒中吞咽困难的临床观察[J].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4,7(1):40-41.
【关键词】 度洛西汀;脑卒中;康复训练;卒中后抑郁
卒中后抑郁(post stroke depression, PSD)是脑血管病后常见并发症之一,以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睡眠障碍、悲观失望为主要表现的心境障碍或情感障碍, 它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导致患者出现不良的心境体验和躯体功能障碍, 同时还影响患者神经功能和肢体活动功能的康复[1]。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高达50%, 并且存在很高的漏诊率, 许晶等[2]研究发现卒中后抑郁的漏诊率高达74%。及早作出诊断并进性规范化治疗和康复干预可以明显改善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功能状况, 对于减轻患者的残疾程度, 促进功能的恢复, 预防并发症和继发症以及提高其生存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3]。本文通过对卒中后抑郁患者进行抗抑郁剂度洛西汀治疗的同时及早进行康复训练, 观察抗抑郁剂度洛西汀配合早期康复训练对卒中后抑郁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及抑郁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0年2月~2012年2月收治的80例脑卒中患者, 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 并经头颅CT、MRI检查确诊;抑郁症状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脑器质性精神抑郁症状态的诊断标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项评分≥18分(17项版);入组前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正常;无严重的心、肝、肾病变史, 无精神疾病及癫痫病史, 无药物过敏史。将患者随机分为度洛西汀加康复训练治疗组和单用度洛西汀对照组。治疗组40例, 男33例, 女7例, 年龄57~74岁, 平均(63±3)岁, 脑梗死32例, 脑出血8例。对照组40例, 男35例, 女5例, 年龄58~72岁, 平均(62±2)岁, 脑梗死33例, 脑出血7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变性质、抑郁程度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评分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度洛西汀加康复训练, 康复训练以运动疗法和作业疗法为主辅以心理疏导, 运动疗法主要包括ROM训练、肌力训练、平衡能力训练、协调性训练及步行训练;作业疗法包括关节被动运动、上肢分离运动与控制能力训练、滚筒训练、上肢近端控制训练、木钉板训练及肩胛骨运动训练[4]。2次/d, 1 h/次, 每周5次。对照组只采用抗抑郁药物治疗, 度洛西汀60 mg/d。其间两组均给予神经营养药、改善微循环、脱水降颅压、控制血压等神经内科常规治疗。两组疗程均为8周。
1. 3 疗效评定 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卒中量表( MESSS)和Barthel指数记分法, 分别对治疗组和对照组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进行评定, 并对两组进行比较。
1. 4 统计学方法 试验数据用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采用t 检验, 以P
2 结果
从表1两组治疗前后HAMD、MESSS、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看出, 治疗前两组HAMD、MESSS、Barthel指数评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 两组HAMD、MESSS、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PSD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主要表现为失眠、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悲伤、焦虑、言语减少, 严重者表现为绝望或自杀, 严重影响脑卒中患者的预后。卒中后抑郁由于情绪低落压制了患者的康复欲望, 延误了康复的最佳时机, 致使功能重建变得困难, 影响了患者功能的康复, 同时也是脑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由于其较高的发病率, 因而日渐受到临床医生和家属的重视。抗抑郁治疗可改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抑郁状态, 目前,针对脑卒中后抑郁主要采用中医药针灸治疗及抗抑郁药物治疗[5],由于药物的副作用及患者的依从性不好, 疗效受到限制。
康复训练可促进脑卒中后神经功能的恢复, 提高生活质量, 而且可减少其致残率和致死率[6], 康复训练还可提高NE、5-HT水平, 改善患者抑郁程度, 促进神经再生和非神经损伤区的功能代偿, 降低PSD的发生率。训练过程中患者之间的相互交流可加强病友之间的联系, 改善患者的郁闷心境, 消除孤僻退缩和社会隔离现象。根据患者特点选择和设计的作业训练可转移患者的注意力, 享受创作过程的乐趣, 创作过程中所获得成果可帮助患者从自我固化的情绪中脱离出来, 对患者起到激励和减少负性情绪的作用, 避免出现不良行为。根据心理-社会-生物医学模式, 心理应激因素在PSD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7], 因此良好的心理治疗可消除患者的自卑心理, 增强自信心, 唤起患者的积极情绪, 使其主动配合治疗。
临床上常用的抗抑郁药物按化学结构和作用机制, 通常分为三环类抗抑郁药(TCAs)、四环类抗抑郁药、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s)、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 、五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及其它类抗抑郁药物, 其中SSRIs和SNRI占临床使用的70%以上。度洛西汀作为5-羟色胺与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类抗抑郁药物的一种,有大量临床证据表明,其在抗抑郁、抗焦虑治疗方面具有起效快、临床治愈率高及安全性好、不良反应少,使用方便、耐受性能好、没有心血管方面和镇静的副作用, 也不会导致静态肌张力低下, 目前已逐渐成为抗抑郁的一线药[8-11]。服用度洛西丁60 mg/d,第2周即可快速缓解抑郁症状且疗效可以持续9周以上, 同样剂量也能快速持久的缓解其他躯体症状[11]。而三环类药物、精神兴奋药、单氨氧化酶抑制剂显效慢、副作用大, 有时出现血压下降、心律失常、过敏反应、有时甚至出现急性中毒反应。从表1可以看出, 两组治疗8周后, 两组HAMD、MESSS、Barthel指数评分, 组内、组间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李云.卒中后抑郁促发因素研究进展.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7, 5(10):132-133.
[2] 许晶, 王俊平, 刘晶. 脑卒中后抑郁障碍的规范化诊断.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6, 2(15):135.
[3] 倪朝民.脑卒中的康复研究.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5,20(1):3.
[4] 李欣.早期康复训练联合文拉法辛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观察.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14):229-230.
[5] 宛丰,吕衍文.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研究.卒中与神经疾病, 2012,1(19): 53-54.
[6] 勾丽洁,许士奇.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研究进展.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7,9(22):857-860.
[7] 徐伟,周燕.卒中后抑郁研究进展.医学综述, 2009,1(15):88-92.
[8] 向伟,陈妍.脑卒中后抑郁的研究进展.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09,4(9):357-359.
[9] 许小玲,夏萍萍,陈丹霞. 百忧解辅助治疗脑卒中后疗效及护理.护理学杂志, 2005,20(3):59-61.
[关键词] 脑卒中;肺炎;吞咽障碍
[中图分类号] R74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1(b)-069-03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bined treatment of electrical stimulation and swallowing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and pneumonia after stroke
ZHU Haibao DU Haisong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the Central Hospital of Chengde City, Hebei Province, Chengde 067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therapeutic efficacy of 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 combined with swallowing rehabilitation on dysphagia after stroke and its effect on pneumonia rate. Methods 188 cases of stroke patients with swallowing disorders were assigned to swallowing treatment group; 196 cases of stroke patients with dysphagia admitted in the same period were assigned to combined treatment group; 79 patients who had dysphagia but refused swallowing rehabilitation after admission were assigned to control group. Swallowing score and incidence of pneumonia 3 week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ere compared. And new-onset pneumonia incidence within 3 months after discharge was further followed up. Results After 3 weeks of treatment, the treatment effective rate of dysphasia was better in the combined treatment group than in the swallowing treatment group (P = 0.041) and control group (P = 0.001), with that of swallowing treatment group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P = 0.001); 3 weeks attack rate of pneumonia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combined treatment group than that in the swallowing treatment group (P = 0.049) and control group (P = 0.001), and new cases of pneumonia 3 months after discharge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swallowing treatment group and combined treatment group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29, 0.006). Conclusion Electrical stimulation combined with swallowing rehabilitation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swallowing function, and at the same time reduce acute and chronic pneumonia incidence.
[Key words] Stroke; Pneumonia; Dysphagia
我国卒中患者有700余万,每年有150万~200万新发脑卒中病例,卒中后肺炎(post-stroke pneumonia,PSP)的发生率为7%~22%,是卒中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卒中后肺炎也可导致医疗费用的明显增加[1-3],势必会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及浪费医疗资源。其中吞咽障碍是PSP最常见的危险因素之一,也是致死的重要危险因素,其发生率为37%~78%[4]。本文中笔者探讨了经皮电刺激联合吞咽康复治疗对吞咽障碍的疗效及卒中后肺炎发生率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1年1月承德市中心医院卒中单元收治的有吞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188例,其中,男118例,女70例;年龄57~74岁,平均(65.56±5.45)岁;脑梗死77例,脑出血111例;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为(9.70±5.12)分,此组作为吞咽治疗组。同期收治的有吞咽障碍脑卒中患者196例,其中,男101例,女95例;年龄59~78岁,平均(70.04±5.14)岁;脑梗死99例,脑出血97例;NIHSS评分为(10.58±4.76)分,此组作为联合治疗组。入院后拒绝吞咽康复治疗有吞咽障碍的患者79例,其中,男51例,女28例;年龄56~75岁,平均(64.45±5.87)岁;NIHSS评分为(8.26±4.88)分,此组作为对照组。三组患者均为初发卒中患者,其性别、年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排除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肿瘤、神经系统感染、严重肝肾疾病及其他严重内科疾病患者。
1.2 诊断标准
脑卒中诊断标准按照1996年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均经头颅CT或MRI确诊;经筛选试验和洼田吞咽能力评定法评定存在吞咽功能障碍。洼田饮水实验:患者端坐,喝下30 mL水,观察所需时间和呛咳情况。1级:能顺利地1次将水咽下;2级:分2次以上不呛咳地咽下;3级:能1次咽下但有呛咳;4级:分2次以上咽下但有呛咳;5级:频繁呛咳且不能全部咽下。正常为1级,5 s之内;可疑为1级,5 s以上或2级;异常为3、4、5级。
肺炎临床诊断标准如下:卒中发生后胸部影像学检测发现新出现肺部浸润性病变,同时合并两个以上临床感染症状:①发热≥38℃;②新出现的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加重,伴或不伴胸痛;③肺实变体征,和(或)湿性音;④外周血白细胞≥10×109/L或≤4×109/L。同时排除某些与肺炎临床表现相近的疾病,如肺结核、肺部肿瘤、肺不张、肺栓塞等;肺炎病原学诊断标准:应用气管内吸痰留取标本,并进行细菌定量培养,超过106 CFU/mL生长的细菌判断为病原菌[5-6]。
1.3 吞咽康复方法
吞咽困难直接治疗措施:所有患者在卒中单元康复部,并且在治疗师的指导下接受治疗,环境安静舒适,急救措施齐全;调整患者进食,进食时使患者躯干与床面保持45°或以上角度,有利于食物向舌根运送,也不易流出;选择合适的食团性质(大小、结构、温度和味道等),例如笔者选用易于吞咽的食物,此类食物密度均匀,黏性适当,不易松散,通过咽和食管时易变形,如菜泥团、面片、馄饨等。吞咽困难间接治疗措施:如改善咽反射,采用冷冻的湿棉签反复刺激患者软腭及咽后壁;舌向前、左、右反复伸展,反复紧抵左右口角、上腭及上下牙龈,使舌肌得到充分的训练;门德尔松法可以延长和提高喉提升,并延长环咽肌打开的时间,声门上吞咽也称自主气道保护方法,先让患者充分吸气、憋住,然后慢慢咽唾液,再呼气,最后咳嗽,闭锁声门练习让患者大声发“啊、喔”,从而使颜面、咽部肌肉得到康复训练。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吞咽治疗组综合应用直接治疗措施+间接治疗措施对患者进行吞咽康复治疗,每日康复师指导训练时间为30 min。联合治疗组在上述吞咽康复的基础上应用Vocastim-master吞咽治疗仪(德国PHYSIOMED医用电子公司)经皮电刺激法治疗,参数选择低频电刺激,刺激时间为1 s,休息时间为3 s,电流强度以患者能耐受并引出吞咽动作为最佳,电刺激的同时要求患者配合做吞咽动作,每日电刺激时间为30 min。对照组未行任何吞咽康复治疗。
1.4 疗效评价标准
参考陈胜云等[7]研究所采用的疗效评判标准,治疗前、治疗后3周洼田饮水实验评定分级,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有效:吞咽障碍明显改善,吞咽分级提高1级及以上者。住院治疗3周肺炎发生率的统计,随访出院后3个月内患者新发肺炎发生率。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SPS 11.5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治疗3周后吞咽障碍改善率比较
经过3周的治疗,联合治疗组吞咽障碍治疗的有效率高于吞咽治疗组(χ2 = 4.16,P = 0.041)及对照组(χ2 = 39.02,P = 0.001),吞咽治疗组吞咽障碍治疗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 = 20.65,P = 0.001)。见表1。
表1 三组患者治疗3周后吞咽障碍改善率比较[n(%)]
2.2 三组3周内卒中后肺炎发生率及出院后3个月内卒中后肺炎新发率比较
联合治疗组3周内罹患肺炎的患者低于吞咽治疗组(χ2 = 3.89,P = 0.049)及对照组(χ2 = 11.94,P = 0.001),吞咽治疗组3周内罹患肺炎的患者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3.22,P = 0.073);联合治疗组出院后3个月新发肺炎的患者例数与吞咽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43,P = 0.51),但明显低于对照组(χ2 = 4.77,P = 0.029),吞咽治疗组出院后3个月新发肺炎的患者例数低于对照组(χ2 = 7.45,P = 0.006)。见表2。
表2 三组3周内卒中后肺炎发生率
及出院后3个月内卒中后肺炎新发率[n(%)]
3 讨论
吞咽障碍是卒中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吞咽康复是一个治疗手段,笔者采用吞咽康复治疗以及联合经皮电刺激法治疗,联合治疗组患者吞咽障碍改善率达到81.1%,明显高于吞咽治疗组72.3%,说明经皮电刺激法联合直接加间接的吞咽训练是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一个有效办法。电刺激治疗时,低频脉冲电流兴奋神经肌肉组织,引起肌肉收缩,可以使肌肉收缩蛋白含量增加,使有氧代谢的酶含量增加,增加线粒体的体积和数量,增加毛细血管的密度,从而增强肌力,防止失用性萎缩,通过刺激受损部位的脑神经,使其活性增加,能帮助恢复和重建正常的反射弧,促进新的中枢至咽喉运动传导通路形成,从而改善患者的吞咽障碍症状[8]。
吞咽障碍患者气道保护性反射降低,非常容易误吸,患者会出现主动或被动的饮食减少,进而出现营养不良或脱水,免疫力降低,导致肺炎易患率增加。研究认为,急性卒中后3 d内,40%~70%的患者发生吞咽障碍,存在吞咽障碍的患者大约有1/3发生肺炎,早期的康复评估,比如在入院后72 h对吞咽障碍患者的评估可以预测患者以后吞咽障碍的严重程度,有利于采取合适的康复治疗措施[9-11]。卒中后肺炎分为两种亚型:①发生于卒中后1个月内的急性肺炎;②发生于卒中后1个月以后的慢性肺炎[12]。患者住院期间经过联合吞咽康复治疗后,肺炎发生率明显降低。从一个侧面提示经皮电刺激康复治疗对住院期间的急性肺炎的发生有一定的预防和改善作用。在出院后3个月,两组患者的新发肺炎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与对照组比较,肺炎的发生率明显减低,究其原因可能如下,患者虽然停止电刺激和吞咽治疗,但经过康复治疗的患者和家属已经掌握了吞咽训练的方法,从而减少了肺炎的发生。吞咽障碍患者经过严格训练的医护人员喂养者肺炎发生率明显低于被没有经验的家庭成员喂养者,也说明这个问题[13-15]。假如有条件的患者出院后仍能坚持行吞咽和电刺激治疗,肺炎的发生率有可能进一步降低。
综上所述,通过经皮电刺激法联合的吞咽康复治疗能明显改善吞咽功能,同时也可以减少急性期和慢性期的肺炎发生率,故建议有条件的患者在出院后应当继续行吞咽康复治疗。
[参考文献]
[1] Emsley HC,Hopkins SJ. Acute ischaemic stroke and infection:recent and emerging concepts. Lancet Neurol [J]. 2008,7(4):341-353.
[2] Katzan IL,Cebul RD,Husak SH,et al. The effect of pneumonia on mortality among patients hospitalized for acute stroke[J]. Neurology,2003,60(4):620-625.
[3] Katzan IL,Dawson NV,Thomas CL,et al. The cost of pneumonia after acute stroke [J]. Neurology,2007,68(22):1938-1943.
[4] Martino R,Foley N,Bhogal S,et al. Dysphagia after stroke:incidence,diagnosis,and pulmonary complications [J]. Stroke,2005,36(12):2756-2763.
[5] 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dults with hospital-acquired,ventilator-associated,and healthcare-associated pneumonia [J].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5,171(4):388-416.
[6] Cook D,Mandell L. Endotracheal aspiration in the diagnosis of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J]. Chest,2000,117(4):195-197.
[7] 陈胜云,张婧,赵性泉.脑卒中合并吞咽障碍的早期诊断及康复治疗[J].北京医学,2007,29(1):4-6.
[8] 张盘德,姚红,周惠嫦,等.针灸与吞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22(11):989-993.
[9] Ickenstein GW,H■hlig C,Prosiegel M,et al. Prediction of outcome in neurogenic oropharyngeal dysphagia within 72 hours of acute stroke [J]. J Stroke Cerebrovasc Dis,2011,20(5):387-488.
[10] Hinchey JA,Shephard T,Furie K,et al. Formal dysphagia screening protocols prevent pneumonia [J]. Stroke,2005,36(9):1972-1976.
[11] Katzan IL,Cebul RD,Husak SH,et al. The effect of pneumonia on mortality among patients hospitalized for acute stroke [J]. Neurology,2003,60(4):620-625.
[12] Teramoto S. Novel preventive and therapuetic strategy for post-stroke pneumonia [J]. Expert Rev Neurother,2009,9(8):1187-1200.
[13] Huang JY,Zhang DY,Yao Y,et al. Training in swallowing prevents aspiration pneumonia in stroke patients with dysphagia [J]. Int Med Res,2006,34(3):303-306.
[14] 林秀芳,黎晓宁,何凡.脑卒中致吞咽障碍患者的康复护理[J].现代医院,2009,9(1):94-95.
后, 两组患者ADL评分明显高于护理前, 且观察组患者的评分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脑梗死;偏瘫;家属参与式;生活自理能力
DOI:10.14163/ki.11-5547/r.2017.10.079
脑梗死发病急、致残率和病死率高,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 致死率明显降低, 但是其致残率依然很高, 很多存活患者会出现语言障碍、肢体障碍、吞咽障碍等, 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不良影响[1, 2]。而现代康复医学认为:加强对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治疗有助于促进肢体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本院对41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采用家属参与式个案康复训练, 取得满意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1月~2016年10月间收治的82例脑梗死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排除合并恶性肿瘤、心肝肾器质性病变、神经中枢系统疾病的患者。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1例。观察组患者中男27例, 女14例, 年龄66~82岁, 平均年龄(69.6±5.4)岁;
肢体运动障碍程度:轻度21例, 中度16例, 重度4例;肌力等级:1级11例, 2级12例, 3级13例, 4级5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5例, 女16例, 年龄68~80岁, 平均年龄(70.4±
5.5)岁;肢体运动障碍程度:轻度19例, 中度17例, 重度5例;肌力等级:1级13例, 2级10例, 3级14例, 4级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整体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家属参与式个案康复训练护方法, 护士组织家属培训, 康复训练由家属及责任护士共同实施、主要为家属操作, 护士每日指导及纠正并设定目标, 由护士负责监督及更换训练项目等。具体方法如下。
1. 2. 1 护理 指导患者以健侧卧位-平卧位交替为主, 每2小时更换一次, 在翻身时不能暴力牵拉瘫痪上肢, 尽量减轻对瘫痪肢体的受压, 翻身时保护好患侧关节功能。
1. 2. 2 被动训练 患者无意识状态时期, 护理人员在发病后第2天开始给患者开展被动运动, 头部的按摩, 然后依次进行上肢、下肢的按摩, 每次按摩完均进行按摩效果的评估。再进行上肢肩部、肘关节、腕关节的被动运动, 下肢的膝关节、髋关节被动运动。指导家属给患者进行被动运动, 增强血液循环, 也增进患者与家属之间的亲情交流, 有助于患者树立自信心[3]。
1. 2. 3 主动运动 从患者发病后第3天即可开始被动运动, 并辅助开展助力运动。首先从手指开始, 指导患者如何通过健侧手指来协助患侧手指进行握拳运动等。当患者的患肢肌力达到2级时, 可以开始进行坐位训练, 如:指导患者用健侧肢体协助患肢翻身、左右移动躯体等, 开展坐位训练时, 护理人员先将床头抬高, 帮助患者在床上坐起, 然后逐渐改为下地坐轮椅, 首次训练为5 min, 根据患者的耐受力逐渐增加训练的时间。当患者的肌力达到3级时, 可以进行站立训练, 在护理人员的搀扶下站立, 首次站立1 min, 逐渐增加时间, 并且搀扶者要逐渐减少对患者的支撑力, 并且鼓励患者从轮椅中慢慢站起来, 并扶墙、柜子等支撑物站立, 最后直到患者可以徒手站立起来。当肌力达到4级时患者可以开展行走训练, 护理人员搀扶着患者的患侧, 护士用内侧腿带动患者的患侧下肢行走, 逐渐达到患者可以自行行走[4-6]。
1. 2. 4 预防并发症 ①褥疮。保持床单元的清洁、卫生、干燥, 反投V黾沂舳ㄊ备患者翻身, 每隔1 h或是2 h翻身一次, 并给家属示范如何翻身, 在翻身后保持功能位, 直到家属可以自主完成对患者的准确翻身。要求家属对患者受压部位使用红花油按摩, 2~3次/d[7]。②肺部感染。多数患者的呼吸系统会出现障碍, 容易出现坠积性肺炎, 因此对于清醒的患者鼓励其多喝水、深呼吸、用力咳嗽等, 指导家属在陪伴患者过程中经常要求患者饮水, 并遵医嘱进行深呼吸训练等, 通过用力咳嗽、叩背等措施促使呼吸道分泌物排出[8-10]。两组患者均在护理1个月后进行相关指标的评定。
1. 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肌力(采用Ashworth法进行肌力的恢复, 分成1级、2级、3级、4级, 分级越高则表明肌力越强)、生活自理能力(使用ADL进行生活自理能力的评估, 总分为100分, 得分越高则生活自理能力越强)。统计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采用本院自制问卷调查患者满意度, 分为非常满意、一般满意及不满意, 满意度=(非常满意+一般满意)/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等级计数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的肌力比较 护理后, 观察组患者的肌力优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41, P
2. 2 两组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比较 护理前, 两组患者的ADL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 两组患者ADL评分明显高于护理前, 且观察组患者的评分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3 两组患者的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为100.00%, 高于对照组的85.3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4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7.32%, 低于对照组的24.3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脑梗死患者多存在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 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而且, 脑梗死偏瘫患者在病理上表现为动脉硬化, 单纯的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 无法促进患者偏瘫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11]。而现代康复医学认为:早期行康复训练有助于促进偏瘫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 提高肌力及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12]。
本院对脑梗死偏瘫患者采用家属参与式个案康复训练, 由医护人员对家属开展系统的培训, 由家属给患者实施各项康复训练护理措施, 增进患者与家属之间的亲情沟通, 有助于患者不良情绪的纾解, 同时家属也在持续性的学习和指导患者训练中提高认知水平, 更好的照护患者, 帮助患者恢复肢体功能, 而且采取必要的护理措施预防并发症的出现, 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13-16]。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护理后, 观察组患者的肌力优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 两组患者ADL评分明显高于护理前, 且观察组患者的评分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家属参与式个案康复训练用于脑梗死偏瘫患者中效果确切, 有助于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孙玉玲, 谢萍. 早期护理干预在脑梗塞患者语言、肢体康复中应用研究.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2, 31(4):731-732, 765.
[2] 杨晶. 脑梗塞患者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方法探讨. 护士进修杂志, 2013, 28(21):1959-1960.
[3] 孙艳军, 张雁, 宋英华, 等. 家属参与脑梗死偏瘫病人早期床边肢体康复训练效果观察. 中国老年学, 2011, 31(7):1249-1250.
[4] 丁瑛瑛. 脑梗塞偏瘫失语患者实施早期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13, 35(6):201-202.
[5] 孙迪, 汪亚群, 杨桂芬, 等. 头皮针抽提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梗塞恢复期20例. 浙江中医杂志, 2013, 48(7):526-527.
[6] 汤杰杰. 针灸疏经调脏法对脑梗塞偏瘫患者康复疗效影响研究.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3, 8(5):231-232.
[7] 刘雪莲, 蒋茶英, 陈闯宏, 等. 社区综合康复护理路径在脑梗塞导致偏瘫老年患者中的效果研究. 实用预防医学, 2014, 21(6):753-755.
[8] 夏瑜. 康复训练护理对脑梗塞患者偏瘫肢体恢复的影响分析.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5, 6(23):236-237.
[9] 刘翠, 刘庆红, 石艳琴, 等. 老年脑梗塞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康复与护理//中国康复护理学术高峰论坛暨推进优质护理服务研讨会论文集, 2012:280-284.
[10] 刚光霞, 杨建学, 黄丽娜. 脑梗死偏瘫患者的早期系统康复训练疗效^察. 中国实用医药, 2007, 2(23):98-99.
[11] 赵习明. 脑梗死偏瘫患者早期综合康复训练的效果观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5, 13(11):1357-1358.
[12] 温立杰. 脑梗死偏瘫患者早期肢体康复训练临床效果分析. 中国保健营养旬刊, 2013(12):170.
[13] 骆莉, 王淑秀. 康复训练联合穴位按摩在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障碍中的应用. 中医药导报, 2014(9):88-89.
[14] 胡群芳. 早期康复锻炼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 当代护士旬刊, 2009(6):18-19.
[15] 石霞, 耿建英, 葛许华. 脑梗死偏瘫患者早期综合康复护理的效果观察. 护理学杂志, 2005, 20(7):61-62.
[16] 陈启英. 脑梗死偏瘫早期康复训练患者和家属的积极配合对康复效果的影响.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6, 9(29):88-89.
【关键词】 综合康复训练;脑卒中伴肢体偏瘫;针灸;音乐
DOI:10.14163/ki.11-5547/r.2016.22.198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 病死病残率极高。因此, 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对促进患者康复显得格外重要。本研究对45例脑卒中伴肢体偏瘫患者采用综合康复训练,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4月~2015年9月在本院康复科治疗的90例脑卒中伴肢体偏瘫患者, 均为首发脑卒中患者, 符合脑卒中的诊断标准[1], 并经颅脑CT、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明确诊断。其中男57例, 女33例;年龄37~82岁, 平均年龄(65.8±10.5 )岁;病程1~15 d, 平均病程(5.3±1.2) d;脑梗死54例, 脑出血36例;左偏瘫36例、右偏瘫54例。纳入标准:脑卒中并伴有偏瘫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8分;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7分、NIHSS评分
1. 2 治疗方法 常规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治疗, 综合干预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实施综合康复训练, 具体措施如下。
1. 2. 1 早期康复训练 患者在发病后15 d内, 病情稳定后即进行早期康复训练, 连续治疗1个月。①音乐疗法:音乐对康复具有促进作用, 播放患者喜爱且舒缓的音乐[2]。播放音乐同时进行Brunnstrom 1~2 期的康复训练, 如每2小时转换1次;关节活动2次/d, 20~30 min/次, 活动度由小到大, 以不痛为宜;进行四肢被动或主动运动操, 2次/d, 15~30 min/次, 以不疲劳为宜。第2周开始, 鼓励患者进行床上肢体活动及辅助主动运动, 健、患侧翻身练习, 逐渐下床行平衡运动训练、进行自主运动训练。②生活能力训练:根据ADL 中的训练项目进行训练。③心理治疗:与患者交流≥30 min/d, 了解其心理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性进行心理安慰。
1. 2. 2 中期康复训练 待病情稳定1个月后, 进行为期4周的康复训练, 包括:①音乐治疗:播放音乐同时进行Brunnstrom 3~5 期的康复训练。包括平衡运动训练 、促通技术选择训练 、桥式练习 、腕关节背伸等, 适当增加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训练、步行前的重心移动训练, 关节活动进行3次/d, 15~30 min/次, 以不疲劳为宜。②坐位训练:患者取坐位, 床头摇高 30°, 若承受时间> 30 min, 则将床头摇高 10°再训练;直至床头摇高90°。随后逐渐进行训练床边健侧与患侧起坐练习、床边坐位平衡训练等。肌肉弛缓期强调正确姿位, 主要进行主动和被动的健、患侧翻身及侧卧起坐训练;痉挛期采用抗痉挛手法及非痉挛肌肌力练习。③心理治疗:与早期康复训练相同。
1. 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NIHSS、ADL (BI指数)及SAS和SDS评分变化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P
2 结果
两组干预前NIHSS、ADL(BI指数)、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综合干预组NIHSS评分、ADL (BI指数)、SAS、SDS评分均优于常规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脑卒中是临床上的常见病, 其病死率和致残率极高。近期, 虽然由于临床诊治水平的提高, 其病死率有所降低, 但仍有许多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质量。故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减轻其不良心理反应, 改善其生存质量, 是脑卒中患者康复的主要目标。
脑卒中发生早期即进行康复训练, 可增强正常脑细胞代偿功能, 促进损伤脑细胞重构或再生, 保护神经细胞。且早期肢体活动, 可增加相应皮层脑血流灌注量, 改善梗死灶周围血氧供应, 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3]。另外肢体肌肉等训练可有效减轻或防止肌肉萎缩[4]。中期康复训练可进一步促进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脑卒中康复治疗的目的减轻或矫正各类功能障碍, 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本研究结果显示, 干预后综合干预组NIHSS评分、ADL (BI指数)、SAS、SDS评分均优于常规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由于多数脑卒中患者伴有焦虑、忧郁、烦躁情绪, 特别是老年患者, 害怕病后因失去工作和生活自理能力而被亲人遗弃, 情绪极不稳定, 非常希望得到家人陪伴和关心。本研究综合干预组患者在康复训练中配以舒缓的音乐和心理治疗, 舒缓了患者的焦虑、紧张的情绪, 减轻或消除了肌肉痉挛;同时使患者愿意接受长期的康复训练治疗。
综上所述, 综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肢体偏瘫, 能有效减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 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 缓解其焦虑、抑郁情绪, 故能较好的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达到康复治疗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艳, 李攀, 张淼, 等. 急性缺血性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及其相关因素的横断面研究.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 2013, 6(7): 32-33.
[2] 杨楠, 黄娣, 曹翠芳, 等.音乐放松疗法在脑卒中患者家属焦虑情绪中的应用究. 河北医药, 2011, 33(8):71-72.
[3] 郑雅丹, 胡昔权, 李奎, 等. 双侧上肢训练在脑卒中患者康复中的应用.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1, 26(6):72-73.
【关键词】脑卒中;康复治疗;康复训练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437-01
由于我国现代康复医学起步较晚,再加上其他方面的原因,康复医学领域与国外还有较大差距。近些年我国加大了在康复医学学科建设和康复医疗体系建设方面的投入,国家“九五”、“十五”科技攻关课题脑卒中康复研究相关课题的完成,为脑卒中康复治疗的推广和普及奠定了基础,大大推进了我国脑卒中康复医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医护工作者及患者家属重视康复训练,特别是早期康复训练,近年来大量的临床实践也证实了早期康复训练对患者身体功能早日恢复的重要性。康复治疗是一个系统性工作,想要做好脑卒中康复工作,我们应该在我国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三级康复网络,即患者早期在医院急诊室或神经内科的常规治疗及早期康复治疗的“一级康复”;在康复中心进行康复治疗的“二级康复”;在家里或者社区进行的继续康复治疗的“三级康复”。强调早期康复治疗,为脑卒中患者提供语言训练、行走康复训练、吞咽训练、认知训练、心理治疗和健康教育等全面的管理和系统的康复。在康复治疗的同时还可以结合其他治疗方法如针灸,探讨出更加高效的治疗方法。不断提高医护工作者的康复理念,对全体康复医务工作人员进行循证医学培训,统一认识,明确工作流程,鼓励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1注重心理康复治疗
脑卒中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下降,特别对于那些神经功能缺损较重的患者,他们不能完成生活的自理,导致患者的家庭及社会角色不同层度地发生转换。患者一时很难接受这一沉重打击,即出现心理沮丧、逃避等及精神异常。卒中后抑郁(PSD)是脑卒中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活动机能减退。它影响患者身体基本功能的恢复,导致睡眠障碍,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和预后大打折扣。作为医护人员,我们应该主动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交流,评估患者负性心理来源,鼓励患者家属同患者多沟通、交流,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针对患者的不良情绪采取倾听、安慰、诱导、鼓励的心理康复措施,帮助患者自我调整回归现实,积极接受治疗;家庭治疗也是心里康复治疗的一个重要方面,家人的理解、支持、关心、体贴对患者都非常重要,让患者排除恐惧、无助心理,鼓励患者适当参加社会活动,有利于患者重返社会;医院定期开展健康卫生知识教育讲座,讲座内容应该涉及脑血管意外的病因、转归及愈后、康复治疗计划、营养搭配及不良情绪对愈后的不利影响等。让患者对脑卒中有个充分的认识,更加积极地接受治疗,根据患者治疗的进程不时给予奖励和表扬。2康复指导内容
2.1肢体康复训练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训练,主要是抑制异常生理反射活动,改善运动模式,重建各关节的功能位置,加强软弱肌肉力量的训练和功能活动,促进肢体血液循环,增加感觉输入。对于瘫痪病情较重的患者多侧重于被动运动,被动运动中家属的配合极其重要,我们应该指导患者家属正确地按摩患者的患肢体,嘱咐患者家属按摩次数及按摩持续时间,一般每日4次-5次,每次15-20min,多进行各关节的运动,运动幅度由大到小,康复训练时间以患者接受为宜,在进行关节屈伸、内旋、外展等运动时应该防止足下垂和外翻。鼓励患者学习穴位按摩,经穴按摩是我国传统医学医治疾病一种古老而独特的方法。大量临床研究报告显示,康复训练与经穴按摩相结合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比单独康复训练达到的效果更佳。采取此方法的前提是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神志清楚、无严重并发症。待患者病情好转、可以坐立时,开始主动运动训练,训练内容由易到难,从简到繁。首先应该是坐位康复运动训练,患者在加有床档的病床上进行肩关节、肘关节、下肢等简单伸展,以健侧带动患侧运动,坐立时间不宜太久。其次是行走康复训练,这是患者最为迫切回复的功能之一。先进行站立训练,在家属的扶助下先慢慢站立,原地踏步。待患者平稳后缓慢行走,逐渐增加步行时间和速度,在家属陪同下患者还可以进行上下楼梯训练。长期坚持训练,争取早日康复。
2.2吞咽功能障碍康复训练在进食方面可以采用半坐卧位,颈部向前屈的姿势,还可采用健侧卧位,颈部稍前屈的姿势。在选择食物方面以稠厚的流质为主,比如蛋羹及均质的糊状食物,待患者吞咽功能稍恢复后再逐渐过渡到普食,进食量每口食物从少量开始,逐步增加。需要控制进食速度,起初应放慢,以免出现呛咳误吸。鼓励患者多进行鼓腮、吹气、咳嗽等训练,加快吞咽功能的恢复。
2.3语言康复训练脑卒中偏瘫患者后遗症中的语言障碍,直接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和语言表达,我们应该及时地引导患者进行语言康复训练,在进行语言康复训练前应该鼓励患者克服自卑情绪,鼓励患者多说,取得与家属的配合,多与患者沟通,先从简单的生活词汇练起,比如吃饭、小便、渴了等词汇,逐渐过渡到短句、短文,反复练习。患者在说话时,家属应该耐心疏导,多给与鼓励、表扬,增加患者的自信心。3结论
脑卒中后,在药物治疗的同时,接受及时的康复训练,能加速脑侧支循环的建立,促进病灶周围组织或健侧脑细胞的重组或代偿。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健康的恢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参考文献
[1]任宁.早期康复急性脑卒中病人112例预后的影响[J].中国临床,2002,6:1288.
[2]卓大宏.中国康复医学[M].第2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773.
【关键词】 脑卒中;偏瘫;康复训练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arly stroke rehabilitation efficacy. Methods 128 patients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stroke rehabilit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of 64 cases. Both groups were given the same conventional drug treatment, rehabilitation group also received training in the rehabilitation of the system. Using the Barthel index score. Resul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Keywords] stroke; hemiplegia; rehabilitation
脑卒中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1]。据统计,脑卒中的致残率高达85.6%,约有75%的脑卒中患者遗留偏瘫,有不同程度的劳动能力丧失,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和日常生活,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对患者进行及时的早期康复指导,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状况[2-4]。2007 年2 月~2009 月8 月间,将我院128 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64 例)与对照组(64 例)进行了康复治疗的临床对照研究,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07 年2 月~2009 年8 月在我院经临床和CT确诊的住院脑卒中患者128例,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64 例。康复组中,脑出血30 例,脑梗死34 例;对照组中,脑出血31 例,脑梗死33 例。两组性别、年龄、运动功能、并发症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康复组在生命体征稳定,病情不再发展后即开始康复训练,康复训练的方法主要采用肢体功能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及心理疏导。肢体功能训练主要包括患肢按摩、患肢被动运动、系统功能训练等。按照脑卒中病人的功能恢复的特点循序渐进地进行康复训练。
1.2.1 康复训练时机
康复训练应早期介入,但应以不影响临床抢救为前提。只要病人神智清楚,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发展, 即可进行康复训练。一般认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生命体征稳定24~48 h后,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生命体征稳定48~96 h后介入早期康复训练为宜。
1.2.2 肢体功能训练
①保持良好的:急性期病人症状严重,必须卧床休息,保持肢体处于正确、良好的姿势和,防止患肢关节变形。仰卧位时,肩应稍上抬前挺,上臂外旋稍外展,肘与腕均伸展,掌心向上,手指伸展并分开,整个上肢可放在枕头上。骨盆和髋前挺,大腿稍向内夹紧并稍内旋,患侧大腿外下侧放置垫物以防下肢外旋。为避免伸肌痉挛,膝关节稍垫起使微屈并向内,踝关节呈90°,足尖向上。病人不宜长时间仰卧,应帮助病人学会与健侧或患侧位交替。健侧卧位时,应在病人胸前放一枕头,使患肩前伸,肘伸直,腕、指关节伸展放枕头上,不能垂腕,大拇指与其余四指用布卷或纸卷隔开;患腿屈曲,踝关节尽量保持90°,健肢自然放置。患侧卧位时,患肩前伸,避免受压和后缩,肘伸直,前臂旋后,手指张开,掌面朝上;健腿屈曲向前置于体前支撑枕上,患腿在后,膝微屈,踝关节尽量保持90°,使患肢处于功能位。定时翻身,每2 小时变换1 次。②患肢按摩:按摩要轻柔、缓慢,有节律地进行,作用中等强度,不使用强刺激性手法,对肌张力高的肌群(如上肢屈肌)采用安抚性的按摩,使其放松;而对肌张力低者如上肢伸肌,则给予按摩和揉捏,按摩可配合循经点穴以增强疗效。③患肢被动运动:病人昏迷或其他原因在数日后仍不能开始主动活动者,应做患肢关节的被动运动,每日2 次以上,直至主动运动恢复。活动顺序由大关节到小关节,循序渐进,幅度从小到大,以牵伸挛缩的肌肉、肌腱和关节周围组织。要多做与挛缩倾向相反的活动,特别是肩外展、外旋、前臂旋后、踝背伸及指关节的伸展活动。被动运动可与按摩交替或配合进行。④系统功能训练:包括急性期床上正确的肢体摆放、拍打按摩、神经肌肉治疗仪治疗、被动关节活动度训练、关节挤压等;之后,左右侧翻身、上下肢控制能力训练等;待病情稳定后,床上活动,如向患侧翻身、患者独立向健侧翻身、床上桥式运动、床上四点跪立位。床边坐位独自坐起指导,从坐位到站立的训练及站立平衡训练,步行及上下楼梯训练等。
1.2.3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如投球、拨算珠、套圈、搭积木、抓木钉等,指导患者穿脱衣服、进餐、如厕、入浴、洗浴、刷牙、洗脸等,2 次/天,30 分钟/次。对有吞咽困难的患者进行进食指导、吞咽功能训练等。对有语言障碍的进行语言训练。
1.2.4 心理疏导
贯穿于整个康复训练的过程中,训练时多与患者及家属交流,即时观察患者的情绪反应,如对情绪低落、焦虑、抑郁、悲观、失望、孤独感等应及时引导、安抚,建立其对医务人员的信赖感。对患者在康复过程中的每一点进步都要给予鼓励,提高其康复的主动性,增强患者早日康复的信心。
1.2.5 出院指导
嘱患者出院后不能停止训练,每天坚持累计训练3~4 h,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定期回访,有条件的可在正规的社区康复机构继续康复。
1.3 评价方法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修订的Barthel指数法(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进行评定比较[2]。Barthel指数总分为100 分,得分越高,独立性越强,依赖性越小。60 分以上者为良,生活基本自理;60~40 分者为中度残疾,生活需要帮助;40~20 分者为重度残疾,生活依赖明显;20 分以下者为完全残疾,生活完全依赖。
2 结果
两组患者出院时Barthel指数评定结果见表1。入组时,康复组和对照组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至两组出院时,康复训练组>61 分者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康复训练能显著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表1 两组患者出院时Barthel指数〔例(×10-2)〕
组别
例数
>61分
61-41分
40-21分
≤20分
对照组
64
17(26.6)
23(35.9)
21(32.8)
3(4.7)
康复训练组
64
33(51.6)
24(37.5)
7(10.9)
0(0.0)
3 讨论
脑卒中病人在神经功能损伤后,中枢神经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代偿和重组能力,这是康复训练后运动功能恢复的理论基础[5]。大量研究表明,脑功能恢复在脑卒中发生后3 个月最快,因此康复训练应尽早开始[6]。基于这种思想,我们对病人进行早期的康复训练。早期的康复训练以保持肢体处于良肢位为主,给病人静态的、被动的抗痉挛治疗。这种抗痉挛的预防治疗无论对缺血、还是出血病人都是安全的。通过各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运动训练,可建立随意的、协调的、分离的正常运动模式,提高病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心理障碍也是影响脑卒中病人预后的重要因素。肢体功能障碍不仅造成病人的身体残缺,而且引起抑郁、悲观、情感异常等心理障碍,势必会影响患者的康复,因此必须把心理康复作为全面康复的枢纽,疏导、支持、鼓励病人积极参与训练,使康复训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文康复组患者经过系统的康复训练,结果Barthel生活活动指数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提高,说明康复训练能有效恢复患者的运动功能,也证明了康复治疗的早期介入在促进中枢神经的功能重组,帮助患者偏瘫肢体的功能恢复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应用的脑卒中早期康复训练计划比较全面的概括了偏瘫康复的基本动作,不需要任何器械,不受环境限制,简单易学,适用于医务人员、社区康复工作者、患者及家属。但由于患者的病情各不相同,在使用时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酌情增减训练强度。
参考文献
[1] 南登昆,缪鸿石. 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08.
[2] 张帆,曹红,李华高,等. 运动疗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脑血液动力学的影响[J].中国康复,2004, 19(4):214-215.
[3] 李红玲. 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的远期疗效观察[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0,22(1):15-16.
[4] 东汉黄夫. 脑血管障害·临床和研究的最前线[M]. 东京:医齿药出版株式会社,2001:141-144.
[关键词]家庭康复训练 脑卒中 偏瘫 运动功能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729-2190(2008)8-0197-02
脑卒中是我国常见病、多发病,主要表现为偏瘫,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尽管康复工作者为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做出了很大努力,住院期间患者的运动功能有一定的恢复[1],但是患者出院回家后如何延续住院期间的康复训练,对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至关重要。我们对脑卒中出院患者制定了家庭康复训练计划,并定期电话督促,患者定期医院复诊,观察这种家庭康复训练对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的影响。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0年3月~2001年5月在我院住院的脑卒中住院患者94例,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血管病诊断标准[2],并且患者能配合治疗、无训练禁忌症,如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和恶性高血压者等,在住院期间均接受系统的康复训练。应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康复训练指导组和对照组,康复指导组48例,男27例,女21例,平均年龄61.35±5.5岁;脑梗死36例,脑出血12例;发病后开始接受治疗时间7.8±2.3天。对照组46例,男23例,女23例,平均年龄60.18±5.3岁,脑梗死31例,脑出血15例;发病后开始接受治疗时间6.83±3天。
1.2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出院回家后药物治疗基本相同。对照组出院回家后,在是否继续进行康复训练、康复训练项目、训练时间上完全由自己决定,所需技术由病人住院期间获得。康复指导组则利用家庭现有条件进行以下康复训练:
床(硬木床或炕)上训练:仰卧位 关节活动度训练、翻身、搭桥(双桥或单桥)训练。
坐位训练:坐位平衡训练,床边静态坐位平衡训练;患者交叉双手前伸或者是方桌放一块毛巾,键手压住患手推毛巾训练;患手绑在木棒的一端,键手握末棒的另一端上举;双手交叉上举过头训练;
转移训练:卧位和坐位的转移;床和椅或轮椅的转移;轮椅和坐便器间的转移;坐位和立位双向转移;患者坐床边左右移动;键手扶床或椅站立;键侧上轮椅的练习。
站立及步行训练:站位平衡;患肢单肢负重;重心前后、左右移动;步行练习。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训练:进食、如厕、洗漱、更衣等。
康复训练时间为每天2次,每次40分钟,康复训练技术由病人在住院期间获得,康复人员2周电话督导一次,病人每月回医院复诊一次。康复训练的原则是遵循从简到繁,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同时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及个人兴趣而有所不同。
1.3评价方法
采用FAM评定肢体运动功能,用Barthel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3]。评定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发病后3个月由同一位康复评定师完成。
1.4统计学分析
用SPSS1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用t检验分别比较康复指导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两组之间FAM积分和ADL积分改善情况,数据值采用X±S
2结果
治疗前两组FAM积分及ADL积分相近,差异无显著意(P>0.05)。患病3个月后,康复指导组患者FAM积分和ADL积分由有明显提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对照组FAM积分和ADL 积分提高不明显,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康复指导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1)(见表1-2)
3讨论
随着现代康复技术的普及,许多脑卒中偏瘫患者在住院期间得到了及时和系统的康复训练,其生活质量得到一定的提高,尽管患者及其家属在住院期间掌握了一些康复知识,具备一些康复技能,由于社区康复工作一直是我国的薄弱环节,使患者不能在家继续进行维持性和巩固性康复训练。
在调查脑卒中偏瘫患者后报道[4],约75%患者出院后有进一步接受康复训练的愿望。有42.2%患者实际做了运动训练,训练知识主要来源于住院指导,还有27.87%的患者接受了针灸、按摩、推拿治疗。可见,一方面脑卒中偏瘫患者出院后有继续康复的愿望,另一方面我们还没有真正形成有组织的社区康复服务体系,使脑卒中患者出院回家后不能延续住院期间的系统康复治疗。
对出院回家后的偏瘫患者,如何延续住院期间的康复治疗,是一直困扰患者、家属及广大康复工作者的一个问题。适合我国国情的康复训练方式是把康复训练方法教给患者、家属和家庭服务员使他们能帮助、督促、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尽管两组患者在出院时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无明显差异,但经过家庭指导康复训练后,康复指导组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明显提高,优于对照组,说明脑卒中出院后,通过家属的康复训练能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活动能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肢体功能训练是现代康复的主要内容,它区别于正常人的健身运动和单纯的被动按摩、推拿。它是一项患者必须积极参与的主动运动,家庭康复指导不但使患者在康复时间和康复内容上得到系统的指导,而且减轻了患者及家庭的经济负担,减轻由于患者长期住院对社会保障系统的压力,调动了患者及家属的积极性,并且能确保患者家庭康复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促进患者早日回归社会。家庭康复训练模式可能更适合于目前我国国情,值得进一步研究应用。
参考文献
[1] 尚翠侠,李强,刘珊珊,等.急性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的临床研究[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3,25:619~621.
[2] 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 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379~380.
【关键词】脑卒中,康复训练,健康教育,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816xDOI:10.3969
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复发率都很高。大多数遗留功能活动障碍,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1〕。对脑卒中患者进行系统、有效的康复训练及健康教育,可以使其更好地回归,融入家庭和社会中。为了探讨早期康复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生活能力的影响。我们对19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系统的早期康复训练及健康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在我院卒中病房住院患者192例。均符合第四届脑血管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2〕>8分。随机分为神经科常规护理治疗组96例(简称对照组)和康复护理治疗组96例(简称康复组)。其中脑梗死120例,脑出血72例。肢体偏瘫102例,吞咽困难62例,失语28例。康复组男69例,女27例,年龄52―79岁,平均68.26±10.41岁。对照组男69例,女27例,年龄54―79岁,平均66.25±10.42岁。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情程度、伴发疾病及既往史上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19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系统的早期康复训练、健康教育、心理干预、饮食指导及用药指导等方法。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iesofdailylivingADL)采用改良Bather指标〔3〕评分。康复训练前后用Bather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性。
1.3统计学处理:应用计算机SPSS10.0软件进行分析,所得数据采用表示,以P
2结果
2.1两组治疗前Bather指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Bather指数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其改善幅度
康复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1。
3 健康教育与康复护理
3.1健康教育:告知病人及家属早期康复的重要性、开始时间,疾病知识,脑卒中的相关知识,日常生活照顾,康复期间目的、内容、方法、注意事项、患者及家属的如何配合。对患者指导,指导卧、坐、行、挪动及活动的正确姿势,指导练习发音,进行语言训练,各种翻身法,各关节被动活动方式,床上动作训练、床边训练、吞咽功能训练、日常生活运动(ADL)训练、自我管理日记等。评估并记录各项功能情况,对家属(陪护)指导,采用说话、看宣传图片等方式对家属进行脑血管病的基础知识、康复知识等健康教育,鼓励家属主动参与患者康复训练,协助患者做被动、主动活动〔4〕。
3.2心理干预: 脑卒中患者由于突然出现偏瘫、言语不清,生活不能自理,影响了工作和日常生活,感到康复无望,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如情绪低落、绝望、依赖等〔5〕。有的出现焦虑、抑郁、自暴自弃等情绪。根据患者心理状态进行干预,干预时间20-30分/次,支持性心理疗法,鼓励安慰患者,督促患者训练,在自我护理中消除“无能”心理。树立康复的信心和希望。在护理人员指导下参与患者的功能锻炼和各种康复娱乐活动,使患者感受亲情,增强正性情感。
3.3 康复训练:一般而言,无论是对出血性还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只要生命体征平稳,就要在72小时内开始进行康复治疗〔6〕。康复医学角度分为卧床期、坐位期、离床期及步行期,肢体训练,语言训练,吞咽功能训练。
3.3.1卧床期:包括变换、良肢位维持及被动关节活动训练。变换的目的是防止褥疮产生及促进心肺功能;良肢位维持的目的是防止关节和肢体定形;被动关节活动的目的是防止关节痉挛、废用性萎缩。所有护理工作如帮助病人进食,测血压、脉搏都应在患侧进行,家属与病人交谈也应握住患侧手。各种良肢位的摆放 ,无论采取何种,都应保持患肢处于功能位,翻身前先对患肢进行按摩,活动各关节各部位,鼓励患者用健肢带动患肢进行活动,先采取患侧卧位,以增加患肢的知觉刺激,待患者能熟练翻身后,再患侧卧位靠健侧带动患肢起,坐。
3.3.2坐位期:逐步坐起、直到能保持90°坐位,此种训练有高颅压的头部损伤意义较大,可以促进脑脊液回流,减轻脑水肿和降低颅内压。穿插ADL训练如进食,洗嗽,穿脱衣裤,修饰等训练;待坐姿持续30min后,开始训练站立。结合康复师的按摩,针灸,电疗。患侧肢体用Rool技术刺激温度、(冷热毛巾擦身)软毛刷刺激。
3.3.3离床期:包括基础训练、动作训练及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目的为步行打基础。进行如厕和简单家务活动。日常生活能力(ADL)训练,根据患者情况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制定康复计划,通过耐心引导鼓励和帮助,使患者掌握自我护理技巧,如解钮扣、穿脱衣裤、刷牙、持杯饮水、进食、如厕等。
3.3.4步行期:训练包括原地步行跨步训练,平行棒内步行训练,辅助下步行训练,拐杖步行。步行应用动作训练及独立行走训练〔7〕。
3.3.5语言训练:鼓励病人采取任何方式向医护人员或家属表达自己的需要。可借助卡片、笔、本、图片、表情或手势等提供简单而有效的双向沟通方式。尽量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让病人回答“是”、“否”或点头、摇头示意。多与患者讲话并鼓励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如“吃”、“走”、“睡”,到“洗脸”、“喝水”、“梳头”、“刷牙”、“吃药”等发音练习。
3.3.6吞咽功能训练:脑卒中患者因意识障碍和假性延髓性麻痹,吞咽反射减弱而出现吞咽困难。我们用五味子冰棉签〔8〕冷刺激咽喉,以使吞咽功能恢复。一般用棉签浸入五味子液冰冻,每天三次,每次3分钟左右,看病人的耐受反应。每次用3-5根棉签,轻轻刺激患者的两侧咽后壁、舌根、软腭3点,训练吞咽反射功能。评估吞咽障碍的程度:观察病人能否自口进食,进食不同稠度食物的吞咽情况,饮水时有无呛咳,以及采用不同姿势技巧时的吞咽、进食效果(量和速度),评估有无营养障碍。患者端坐饮温开水30ml,观察所需吞咽时间和呛咳程度,即洼田氏饮水试验〔9〕来评估吞咽障碍程度。
4 讨论
早期康复治疗作为脑卒中患者康复的第一站,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生活质量及社会工作能力有着重要意义〔10〕。现代康复医学强调了脑卒中后康复训练的早期介入,改变了以往重治疗轻康复的观点。从本研究可以看出康复治疗的早期介入能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使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尽可能达到协调和随意,提高生活自理程度。脑卒中患者ADL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但康复组比对照组Bather指数明显提高,早期给予康复训练在促进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能力方面都有显著的效果。表明康复治疗的早期介入对脑卒中偏瘫干预后起着重要作用,从而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董静,陶志芳,蔡桂兰.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J〕.护理与康复,2006,5(10).367-368.
〔2〕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583-617.
〔3〕周维全,孙启良.瘫痪康复评定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67-68.
〔4〕寿棘,王芳,杨小燕.设立专职康复护士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护理与康复,2011,4(10)282-286.
〔5〕夏娟芬,何瑞英,沈炯.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J〕.护理与康复,2009,8(2):135-136.
〔6〕,陈亚伟.卒中后患者康复“盲区”待除〔N〕.健康报,2011,6.28.2版.
〔7〕王印青,刘红.脑卒中的早期康复治疗.实用心肺脑血管病杂志,2011,19(1)159-160.
〔8〕郑凤君,叶澄萍,王玉.五味子冰棉签咽部刺激法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18例临床观察.齐鲁护理杂志,2009,15(5)86-87.
从早期康复治疗的机制、开始时间、治疗方式、早期康复治疗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等几个方面对近5年来脑卒中后早期康复治疗现状进行综述。早期康复治疗作为脑卒中患者康复的第一站,采用科学、合理的康复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在进行早期康复治疗时,同时需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要因人而异,制定合适的康复方案。
【关键词】 脑卒中 早期康复
随着医学的发展,脑卒中的死亡率明显下降,但其致残率仍居高不下,达80%以上[1]。此类病人生活质量降低,给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促进病人各项功能的尽快恢复是医务人员关注的重点问题。早期康复治疗能够明显改善病人的各种功能和预后,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本文将脑卒中后早期康复治疗的近况作一综述。
1 早期康复治疗的机制
脑可塑性和大脑功能重组理论是康复治疗中枢神经系统(CNS)损伤最重要的理论基础。缪鸿石等[2]认为,通过反复的特定的康复训练可使脑损伤区丧失的神经功能由原不承担该区功能的脑区部分代偿。经失神经超敏反应,潜伏通路和突触的启用及轴突出芽等机制[3]可实现CNS的功能重组。早期康复治疗可以促使潜伏通路和突触的启用,大脑对刺激发生反应性的突触形成,周围神经组织通过轴突的侧枝芽生,可能使临近失神经支配的组织重新获得支配,病灶周围组织的代偿使神经反馈回路得以重建。
早期康复针对病灶周围半暗带,通过增加脑血流量(CBF),从而改善短期内尚存活的脑细胞。李飞等[4]的研究证实,早期康复组大脑平均CBF比对照组明显升高(P
2 早期康复治疗开始的时间
以前普遍认为脑卒中后半年以内开始的康复治疗都属早期康复治疗。目前,康复医学专家普遍认为,只要急性脑卒中病人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48 h后即可开始康复治疗,也有学者认为早期康复在生命体征稳定后12 h开始[5]。对于中枢神经损伤的再生与修复过程而言,有研究认为偏瘫病人运动功能的恢复可在发病数日开始,1~3个月可达到最大程度的恢复,3个月后恢复减慢,6个月后有90%的病人恢复达到顶点[6]。由此可见,脑卒中后开始康复治疗的时间越早越好。
目前还有学者提出了超早期康复训练。宋成忠等[5]将68例急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超早期康复组(生命体征稳定后12 h)、早期康复组(生命体征稳定后24 h),观察超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塞患者心身功能恢复的影响。结果显示超早期介入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患者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改善焦虑及抑郁状态有积极的意义,且比较安全。
3 早期康复治疗的方式
到目前为止,所有的脑卒中康复治疗都是在内科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的,尚没有单纯使用康复疗法治疗脑卒中的临床报道。目前广泛应用的康复疗法有Bobath技术、Brunnstrom技术、Rood技术、运动再学习技术(MRP)、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反复抗阻力练习等等,以及其他一些借助于机械的训练方法。大量文献报道以上康复方法均是有效可行的。程立山等[7]在神经内科常规处理基础上,运用早期康复疗法治疗脑梗塞偏瘫患者200例,与单纯静脉滴注和口服药物治疗作对照。结果显示早期康复疗法的康复质量高于对照组。目前国内倾向于常规康复治疗与其他治疗方法结合形成综合的早期康复方式,临床上应用的康复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3.1 早期康复治疗与药物结合这一方式在国内应用较多,多是早期康复疗法与西药或中药相结合。这一方式的临床疗效也被大家认可。
3.1.1 早期康复与西药结合李国辉等[8]用早期康复结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塞60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均于入院后第1天开始康复训练,治疗组同时加用依达拉奉30 mg+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2次/d,14 d为1个疗程,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月对患者进行NIHSS评分、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指数比较。结果治疗后30 d依达拉奉组NIHS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
3.1.2 早期康复与中药结合吴佳明等[10]应用早期康复结合中药制剂金纳多治疗缺血性脑卒中40例,与早期康复加低分子右旋糖酐对照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血脂、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均降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值、肢体运动功能及ADL增加值均高于对照组(P
在早期康复与中药结合这一方面,还有其它许多方式,如早期康复与中药烫疗、中药足浴等理疗方法的结合。如王恰如等[13]针对患肢有血液循环障碍及易出现患肢的肌张力过高和肌挛缩的特点采用中药烫疗疗法治疗, 同时开展对脑卒中患者早期运动治疗,有效地改善了脑卒中患者的运动障碍。
3.2 早期康复治疗与针灸结合在早期康复治疗时常将现代康复方法与针灸疗法相结合,如康复结合头针、康复结合体针、康复结合头体针并用,疗效以康复结合头针最为显著[14]。马来莹等[15]用早期康复及针灸治疗脑卒中38例,取得满意疗效,还指出用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合理的针灸与现代康复既注重局部,也注重整体,以脏腑经络辨证为指导,标本兼治,能促进瘫痪肢体功能恢复。陈增力等[16]通过临床研究探讨针刺结合康复对脑卒中偏瘫肢体运动功能恢复及ADL的影响,总结出针刺结合康复给脑细胞早期运动的信息,对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明显优于单纯的神经内科治疗,并且指出针刺结合康复的介入时间越早,疗效越好。
3.3 早期康复治疗与治疗仪器结合张德梅等[17]用早期康复配合神经网络重建仪治疗脑卒中25例,治疗组用神经网络重建仪治疗配合康复训练,对照组仅用康复训练。患者病情稳定后即开始早期康复训练,同时使用神经网络重建仪治疗,20~30 min/次,1次/d,5次/周,总疗程3~6个月。治疗后Brunnstrom分级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
3.4 早期康复治疗与其它方法结合苏国栋[18]将早期康复治疗与高压氧结合起来治疗脑卒中,将8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40例,高压氧治疗在两组患者病情稳定后开始,1次/d,10 d为1疗程,平均2~3个疗程,康复组在脑梗塞生命体征平稳48 h,脑出血病情稳定、神经学体征不再进展10~14 d即开始进行康复训练,经过30 d高压氧结合早期康复治疗,康复组FMA评分和MMSE评分的提高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
4 早期康复治疗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脑卒中患者大多起病急,无心理准备,得病后对预后情况不了解,病人表现为痛苦、悲观等不良情绪,因此,必须做好心理工作。适当的心理治疗不仅可以唤起病人的积极情绪,发挥心理防御能力,还可改善、消除病人的抑郁情绪。早期康复治疗的同时开展心理干预,不但能帮助病人改善运动功能,而且能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病人的日常自理能力[21]。早期康复训练要注意因人施治,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选择适宜的训练方式,由易到难逐步适应。训练中要随时观察患者的反应、肌力改善情况。尽量不引起患者疼痛,训练要缓慢进行,勿使患者疲劳,切勿过猛粗暴地活动每个关节[22]。此外,在康复过程中正确地判断患者运动模式所处的不同阶段,对异常的运动模式予以抑制,对丧失了的正常运动模式进行诱发训练,是偏瘫运动功能能否恢复好的关键[23]。
综上所述,脑卒中后早期康复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程度的进展。早期康复治疗作为脑卒中患者康复的第一站,要把握好治疗的时机,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遵循规范的治疗模式,采用综合的治疗方法,以促进脑卒中病人各种功能最大限度地恢复。21世纪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出现,脑卒中的发病率将继续上升。因此,对于脑卒中的早期康复研究应该更进一步深入,康复的方法可以更加多样化。
【参考文献】
[1]戴红,王威,于石成,等.北京市城区居民脑卒中致残状况及对社区康复的需求[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0,15(6):344.
[2]缪鸿石. 中枢神经系统(CNS)损伤功能恢复的理论(一)[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1995,1(1):1.
[3]缪鸿石.中枢神经系统(CNS)损伤功能恢复的理论(八)[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1997,3(3):97.
[4]李飞,邓时慧,谷德祥,等.早期康复治疗对脑梗塞患者脑血流量等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1996,2(4):152.
[5]宋成忠,崔爱庆,李义召,等.超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心身功能恢复的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3,7(7):109.
[6]张昕红.脑卒中的康复治疗[J].医学与哲学,2004,25(7):29.
[7]程立山,高朋杰.早期康复治疗偏瘫的疗效观察[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3,11(3):68.
[8]李国辉,陈 惠.依达拉奉结合早期康复治疗急性脑梗死60例疗效观察[J].实用老年医学,2006,20(1):51.
[9]张新,蒋居臣.低分子肝素加早期康复综合治疗急性脑梗塞疗效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3,3(3):8.
[10]吴佳明,陈冬青.金钠多结合早期康复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功能结局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5 ,11 (12):985.
[11]曾凡钧,陈宗华,蒋庆华,等.三七提取物并早期康复对脑梗死患者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4,8(31):7078.
[12]刘惠宇,朱丽芳,何小燕,等.早期康复训练并活血化瘀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5,9(5):153.
[13]王恰如,刘 泰,甘照儒.中药烫疗配合早期运动疗法对改善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3,7(13):122.
[14]唐强,张慧敏,王 艳,等.针灸结合康复治疗脑卒中的研究进展[J].针刺研究,2002,27(4):302.
[15]马来莹,艾诗奇.针灸及早期康复治疗脑卒中38例的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康复,2002,6(1):121.
[16]陈增力,蔡红庆.针刺配合康复训练在脑卒中偏瘫肢体功能恢复中的效应[J].现代康复,2001,5(8):119.
[17]张德梅,孟贤芳.神经网络重建配合早期康复治疗脑卒中的疗效观察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5,11(2):124.
[18]苏国栋.高压氧结合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的疗效[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06,1(4):221.
[19]王艳玲,桂 林,代景儒,等.静脉充氧(高氧液)和早期康复对脑梗死病人愈后的影响[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4,10(18):98.
[20]田贤先,赵仲和,林正豪.早期点穴与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5,11(8):609.
[21]马平都,陶慧娥,黄国秀.心理干预对急性脑卒中病人早期康复治疗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6,20(8):2098.
[22]朱述凤,张 莉.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塞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05,11(7):781.
关键词:脑卒中认知障碍;康复训练;认知能力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习惯的改变以及人口老龄化等多方面原因,在近些年来在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正在不断的上升。对于很多的患者脑卒中患儿而言,再其发病后一般都会伴随有不同程度上的认知功能障碍[1]。对于脑卒中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而言,因为认知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的低下,会给其家庭带来极大的经济和精神负担,因此研究如何提高脑卒中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认知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是具有积极意义的。而在本次研究就是基于此,选取本院2011年6月~2013年12月收治的60例脑卒中并发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为临床观察对象对改善脑卒中患者认知障碍的有效方法进行了探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1年6月~2013年12月收治的60例脑卒中并发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为临床观察对象,将这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在对照组中男16例,女14例,患者年龄55~75岁,平均(60.50±0.80)岁,患者病程4个月~1.5年,平均为(10.50±3.50)个月,其文化水平均在小学及以上;在观察组中男15例,女15例,患者年龄56~75岁,平均为(61.50±0.60)岁,患者的病程3个月~2年,平均为(9.50±1.50)个月,本组患者的文化水平也均在小学及以上。经过统计学分析处理后证实,两组患者临床资料不具有差异性(P>0.05)。
1.2诊断标准 根据《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1995年)制定的相关的诊断标准[2],在结合相关检查进一步确诊的情况证实所有患者病情稳定均为脑卒中认知功能障碍者。所有患者均无精神病、痴呆症等病史以及先天的肢体功能障碍、残疾。
1.3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相同的针对治疗以及功能锻炼(常规的康复训练),常规的康复训练主要包括常规的步态训练、平衡训练、转移训练、作业治疗等。而观察组中的30例患者在此基础上接受了更为系统的认知功能锻炼,其主要包括了注意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记忆力等方面的训练。
1.4临床观察与评定指标 主要考察患者康复训练前后的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林,在认知功能评定方面采用的是MMSE量表(中文版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量表的满分为30分。在运动功能分别采用的是ADL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予以评定,主要依靠Barthel指数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分。
1.5统计学处理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SPSS19.0软件包中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数据资料等都均以样本x±s的形式来加以表示,采用t检验,P
2结果
两组患者在接受康复训练前其MMSE以及ADL的评分之间的差异不显著(T值分别为0.781和0.991,P>0.05),无统计学意义;而经过2个月的康复训练后,MMSE以及ADL的评分之间的差异显著(P
注:两组康复训练后两组MMSE评分与ADL评分之间的差异显著(T值分别为6.981和9.118,P
3讨论
对于大多数的脑卒中患者而言,其均在不同程度上伴随有一定的认知功能障碍问题,脑卒中认知功能障碍的问题的存在严重的影响到了患者的正常生活也给患者的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3]。而彻底的根治脑卒中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症状主要还是得依靠康复训练,在以往的康复训练中主要以患者的功能锻炼为主,这些训练和锻炼主要包括了患者运动能力、行动能力的训练,当然其中也包括了一些认知能力方面的训练。但是这类的功能锻炼比较笼统,虽然其在改善患者的认知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上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其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和针对性[4]。因此在本次研究中,采用了更为系统和有针对性的认知功能训练措施对患者的认知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进行了训练。在这这其中主要包括了注意力、解决问题能力、计算能力以及记忆力等方面的训练,通过多种形式、内容丰富的训练活动充分的使患者的认知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都得到充分的锻炼,在长时间的坚持下患者的认知能力和日常生活过能力都会得到显著的提高[5]。
在本研究中,两组患者在接受康复训练前其MMSE以及ADL的评分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而经过2个月的康复训练后,MMSE以及ADL的评分之间的差异显著(P
综上所述,康复训练对于改善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症状的显著效果,而更为系统的认知功能训练的介入其改善患者认知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效果更佳,因此这种系统的认知康复锻炼措施值得在临床领域继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Geusgens CA, van Heugten CM, Cooijmans JP, et al. Transfer effects of a cognitive strategy training for stroke patients with apraxia[J]. Journal of Clinical & Experimental Neuropsychology,2009, 29(8): 831-841.
[2]崔尚强等.脑卒中后计算机辅助训练对认知障碍改善的效果分析[J].中国临床研究,2014,01(09):21-23.
[3]黄捷,蓝娇娜,覃兴乐.早期康复护理训练减少脑卒中后遗症的研究进展[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4,02(01):284-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