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卒中的康复训练范文

卒中的康复训练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4-01-11 11:47:5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卒中的康复训练,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08(a)-0121-04

Application effects of rehabilitation files of language training in patients with aphasia after stroke in ICU

LIU Yan SHEN Jing DONG Huimin YUAN Guanxing TAN Huawei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ICU, Renmin Hospital of Wuhan University, Hubei Province, Wuhan 43006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files on the recovery of language functional of patients with aphasia after stroke in ICU. Methods 67 cases of aphasia patients from February 2010 to May 2013 in the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ICU of Renmin Hospital of Wuhan University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32 cases) and observation group (35 cases). Routing nursing was provided to the patients of the control group, while languag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records were established in the patient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in addition. Also nurse concern of the patient's aphasia condition and plan of languag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were offered to observation group. Language function of patients from both of the two groups were assessed before and 4 weeks after treatment. Results ①The degree of aphasia and depression in the control group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ha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 = 1.80, 2.93; all P > 0.05); the degree of aphasia and depressio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ha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 = 5.97, 6.57; all P < 0.05). ②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fter treatment was 94.20%, the control group was 68.75%, an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χ2=5.779, P < 0.05). Conclus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languag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can monitor aphasia condition of patients after stroke in ICU, and improve the psychological status and function of language function effectively.

[Key words] Early; Aphasia; Language training;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files; Nursing intervention

语言是人类独有的认知功能,也是人类沟通交流的工具,脑卒中后失语是脑血管意外后的常见并发症,有资料显示,21%~38%的脑卒中患者伴有语言功能障碍[1]。失语患者由于出现交流障碍常常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抑郁,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的发病率为25%~80%[2],影响患者神经功能恢复,降低其生活质量。特别是重症监护室(ICU)环境的特殊性,因无家属陪伴,患者更易紧张、焦虑,不利于恢复。因此,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神经内科ICU对脑卒中后失语患者建立语言康复训练档案,实施整体化系统管理,观察患者失语状况,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2月~2013年5月我院神经内科监护室住院的67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1例,女26例;年龄均大于45岁,平均(57.5±3.3)岁;完全性失语11例,运动性失语32例,感觉性失语24例;脑梗死41例,脑出血26例;所有患者均以汉语为第一母语。纳入标准:①经头颅CT或MRI证实为脑卒中,患者发病期间均有语言障碍,神志清楚;②所有患者均为右利手,发病前均能正常进行语言交流;③经简易智力量表(MMSE)进行测试,排除有严重智力障碍的患者;④失语采用《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表》(aphasia battery in Chinese,ABC)[3]进行检测,以确定为哪一种类型的失语患者;⑤患者住院时间均在4周以上。选取于我院神内Ⅱ科ICU的失语患者32例为对照组,在神内Ⅰ科ICU的35例患者为观察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情及失语类型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按神经内科常规进行各种药物治疗,如脑出血患者急性期给予止血、脱水降颅压、保护脑细胞、清除自由基、营养支持对症等治疗,严格卧床2~3周,恢复期给予活血化瘀、营养脑细胞治疗;脑梗死患者则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活血化瘀、促进脑细胞代谢、营养脑神经等治疗。避免探视,保持环境安静、舒适,避免各种不良因素刺激,加强沟通,给予心理护理,恢复期由言语治疗师进行语言功能训练[4]。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管理,护理人员以ABC失语量表评估患者,一旦确定为失语,立即建立语言康复训练管理档案。

1.3 建立语言康复训练档案,制订失语康复训练计划

管理档案标明患者入院时间、姓名、床号、性别、年龄、诊断、住院号、CT或MRI结果、文化程度、失语类型及严重程度、治疗过程及训练内容、治疗后效果及掌握情况、责任护士及备注。其中,训练的内容是根据患者失语类型及程度来选定,如运动型失语的患者以语音训练为主,首先让患者经常做一些张口、伸舌、鼓腮、龇牙、抿嘴、撅嘴等面部肌肉运动,以便能更好地恢复语言功能,教会患者语言表达技能,根据患者表达程度定为四个阶段进行训练,第一阶段从学习汉语拼音发音“a、o、e…,b、p、m…”学起;第二阶段学习读数,简单的字;第三阶段学习常用的生活用语,如“吃(饭)”“喝水”“尿”“饿”“家人”“苹果”等简单词;第四阶段鼓励患者表达自己需要,采用主谓宾的形式,同时复述耳熟能详的诗歌,读书读报,制作卡片让患者指出想表达的意思及要求等,患者由单音的训练逐步进行字、词、句子及阅读的训练。感觉性失语以提高理解能力训练为主,第一阶段针对于病床周围用物及环境识物复述训练,指着各种用物进行命名及说明,反复强烈刺激;第二阶段手势训练,责任护士用语言并配合手势进行训练,如拿杯子喝水动作,教患者说喝水,反复说直到患者能较清楚地说“喝水”,再进行下一词训练;第三阶段反复训练其听语如听音乐、广播、听他人读报,同时进行指字、指图、指物等与患者较熟悉的手势刺激患者的听觉和思维,以增加语言的理解力和表达能力。完全性失语其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均严重障碍,语言训练重点是患者对听和对字的理解的训练,以非语言交流为主,让患者看字学认字,看图识物,辅以发音训练,训练患者的表达能力。此类训练过程中易出现词不达意、对牛弹琴,因此训练时不宜过急。责任护士每天负责与患者交流沟通,每次语言康复训练20~30 min,每天2~3次,同时记录每日的训练内容,对掌握的情况进行说明,根据患者掌握程度进行第2天学习训练内容的安排,决定是否进行下一个训练内容。每天早上责任护士在护士晨会交班上进行汇报失语患者状况,科内所有护士会观看语言康复训练档案,一起参与患者的语言训练,如在晨间护理、口腔护理、翻身、擦洗、大小便、喂食、输液、注射等基础护理及治疗时,主动询问患者姓名、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感受,根据失语的类型和程度,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练习,使患者随时处于一个语言训练的良好环境中。

1.4 效果评价

以ABC失语量表和SADQ-H抑郁量表为评定工具,两者均有良好的信度及效度。ABC失语量表从听理解、谈话、复述、阅读、命名、书写及相关认知功能检查等7个方面来测试患者,以便区分患者失语的类型及判断失语严重程度。如根据其7个方面若干个项目得分分为轻、中、重度;得分超过项目总得分的75%者为轻度失语,50%~75%者为中度失语,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失语程度的比较

治疗前后,对照组失语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1.80,P > 0.05);观察组失语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5.97,P < 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失语程度比较(例)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抑郁程度的比较

治疗前后,对照组患者的抑郁程度无明显变化,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2.93,P > 0.05);观察组失语程度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6.57,P < 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抑郁程度比较(例)

2.3 两组SCL-90清单评分的临床疗效评定对比

治疗后观察组的SCL-90得分减分率临床疗效评定的总有效率为94.2%,对照组为68.75%,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79,P < 0.05)。见表3。

表3 两组临床疗效评定效果比较[n(%)]

3 讨论

对于卒中后语言障碍的康复问题,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很多的理论方法运用于实践研究[7-9],语言康复训练可刺激受抑制的神经通路,使脑部生物电活性能力增强,脑部组织血液循环增快,激发大脑皮层的潜在能力,同时加快大脑皮层细胞的代偿活动,从而帮助患者尽早恢复语言理解及表达能力。相反未经系统治疗及护理的患者由于缺乏相应的刺激,大脑皮层细胞活动较弱,其语言理解表达的能力恢复较差[10]。由于监护室环境相对封闭,患者与家属隔离,患者病情重且变化快,易产生紧张、焦虑情绪,特别是失语患者,其恐惧、悲观心理更严重。为避免患者抑郁,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我院神经内科监护室为失语患者建立语言康复训练档案,对监护室失语患者进行语言康复训练的进行系统化程序管理。根据患者不同的失语类型及失语的严重程度,制订康复训练内容。每个训练阶段制订不同的学习内容,第2天检查前1 d训练结果,以提问形式给出,让患者口头回答,根据患者掌握程度进行第2天学习训练内容的强度,避免患者心理压力过大产生消极心理,影响康复训练的开展。从康复训练档案记录的患者训练内容掌握情况,可以动态观察患者语言康复训练效果,便于责任护士对训练内容侧重点的掌握。同时护士关注患者心理状态,由科室专门的语言治疗师全程参与,对患者进行心理状态的评估。

篇2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5)09(a)-0073-05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standardization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for treatment of cerebral apoplexy patient. Methods From February 2009 to November 2014, 284 cases of cerebral apoplexy patients treated in the Thir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were selected.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142 cases in each group.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routin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whil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standardized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compared by Fugl-Meyer motor function assessment scale (FMA), the stroke impact scale (SIS), improved pap index (MBI),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score(HAMD) in different periods. Results FMA, SIS, HAMD and MBI scores in the two groups ha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in every treatment stage, two groups' FMA, SIS, HAMD and MBI rating scale were improved significantly compared with before treatment, 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s (P < 0.01); at each period after treatment, FMA, SIS, HAMD and MBI scale score of observation group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s (P < 0.01). Conclusion The standardization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motor function of patients recovering from stroke, daily living ability and quality of life, relieve patients' psychological stress effectively.

[Key words] Standardized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treatment;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Stroke; Professional HAMD depression scale; Fugl-Meyer motor function assessment scale

脑卒中是神经内科常见的以头颅内部出血或缺血缺氧性损伤等临床表现为主的一种疾病,又名为脑血管意外,主要以老年患者为主,临床主要为两大类:①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出血所致的出血性脑卒中;②脑血栓形成或脑梗塞所导致的缺血性脑卒中[1-2]。近年来,脑卒中的发生率逐渐增加,且该疾病致死率较高,病后多残留不同程度的身心损伤,极大地干扰了患者功能受损肢体的恢复、日常生活行为能力的改善及不良情绪与心理状态的改善[3]。伴随着康复训练在脑卒中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常规运用及相应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规范化心理介入治疗也逐渐在脑卒中患者的治疗中得到运用。本次实验研究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运用规范化心理介入治疗脑卒中患者,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我院”)2009年2月~2014年11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284例,按入院顺序对所纳入患者进行编号,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142例。观察组:男92例,女50例;年龄58~80岁,平均(66.73±4.68)岁;左半脑73例,右半脑69例;脑梗死81例,脑出血61例。对照组:男94例,女48例;年龄59~80岁,平均(67.33±4.59)岁;左半脑74例,右半脑68例;脑梗死83例,脑出血59例。观察组患者年龄、性别、脑卒中发生位置及其类型等一般临床资料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符合:①入院时均施行MRI与CT等影像学检查,并符合相关诊断标准[4]。②临床表现、体征及相关生化检查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关于脑卒中的诊断标准。③初次发病。排除合并严重心肺呼吸系统疾患及肝肾功能障碍或出现显著的意识障碍者、有脑卒中或心脑血管事件既往史者。本研究已获得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常规服用相关脑卒中治疗药物并施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施行规范化心理介入治疗。

1.2.1 常规康复训练治疗 ①理学治疗:通过步态走动、站立平衡、坐位平衡、摆放良肢体、神经肌肉促通术、桥式运动及被动活动关节等康复训练方式使得患者整体运动功能获得大幅改善。②生活作业训练:指导患者对进食、穿衣、早期翻身与转移等相关日常生活所需活动进行再一次的训练学习,促使患者在理学治疗的基础上提升其自己生活的能力。③选择性课题作业训练:当患者病情转向恢复期时,加强患者上肢精细活动的训练,包括辅助与自助工具的运用训练及健侧肢体对患肢的代偿或代替等训练方式。使用一位医师对应一位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的方式进行全部的治疗,每天的治疗时间为1 h,共2个月[5]。对患者的康复训练以指导,引导为主,尽量促使患者独立完成。

1.2.2 规范化心理介入治疗 ①在进入患者的内心深处进行治疗时,医生与护士均需和患者形成良好的关系,使得患者能够信任给他施行相关治疗者,以方便治疗并增强疗效;②医生与护理人员均应熟知心理康复介入的理论知识,掌握相关技能与技巧,同时为患者普及系统的治疗前相关康复心理介入的知识,使患者对心理介入、康复训练及自身状况能获得一个全面科学的认知,从而适应接受目前自身处境,消除或减缓患者对脑卒中及其导致的不良后果的焦虑和恐惧等有害情绪,为患者重拾康复的信心。③病房、康复训练室等环境保持舒缓与温馨,促使患者之间相互交流,学会自我减压与放松,使自身时常处于一种愉悦的心情与积极乐观的态度接受治疗;④医院护理工作需与家庭护理相结合,二者衔接紧密;⑤对不同情绪与心态的患者施行不同的治疗方法:音乐宣泄或相关专家施行心理指导等,若病情进一步加重,可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适量给予抗焦虑与抑郁的药物。每天的治疗时间为1 h,共2个月。

1.3评分标准及观察指标

①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评分[6]:要求患者在评分时完成多组上肢动作,以检查患者的上肢反射情况、屈伸肌运动协同情况、伴随与脱离运动协同情况、手指手掌的捏力与握力、腕部的稳定情况、手伸屈、指鼻试验中手指的速度及协调性,共分为33个项目,每一个项目计分2分,总计66分。②卒中影响量表(SIS)量表评分[7]:共计59项条目,从8个方面对患者生存质量进行评分,分数级由1~5分,每项条目评分均使用专用换算公式转换为百分制。③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标准[8]:>7~17分,抑郁程度为轻度;>17~21分,抑郁程度为中度;>21分,抑郁程度为重度。④使用改良巴氏指数(MBI)指数对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价:≤20分为肢体出现完全功能障碍,全部日常生活行为均需依赖他人完成;>20~40分为肢体功能障碍较严重,大部分日常生活行为需依靠他人帮助完成;>40~60分为肢体功能障碍为中度,日常生活行为完成表现为中度依赖;>60分为肢体功能障碍表现为轻度,较小部分日常生活行为需依赖他人完成;100分为肢体功能正常,能独立行使日常生活能力[9]。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第1、3、5、8周时、SIS、HAMA及MBI指数的评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期FMA评分

两组患者治疗前F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各时间段两组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明显,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观察组治疗后各时间段FMA评分均较对照组同时间段FMA评分改善明显,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见表1。

2.2 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期HAMD评分

两组治疗前HAM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各时间段两组HAMD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明显,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观察组治疗后各时间段HAMD评分均较对照组同时间段HAMD评分改善明显,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见表2。

2.3 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期SIS评分

两组治疗前SIS评分比较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各时间段两组SIS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明显,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观察组治疗后各时间段SIS评分均较对照组同时间段SIS评分改善明显,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见表3。

2.4 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期MBI评分

两组治疗前MBI评分比较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各时间段两组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明显,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观察组治疗后各时间段MBI评分均较对照组同时间段MBI评分改善明显,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见表4。

3 讨论

脑卒中发病较急,发病后并发症较多,致使脑卒中患者的致残率与致死率居高不下[10],且患者康复治疗时多需面临病后残疾等后遗症,使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受到严重限制,给患者及其家庭造成极大的压力,易诱导其产生焦虑和抑郁等不良心理问题,对脑卒中的康复训练造成不良影响[11]。近年来,随着现代医疗技术与医学理念的不断进步,社会从过去的生物医学模式治疗脑卒中的方式过渡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治疗方式,更加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社会行为能力,在脑卒中的早期康复治疗中,及时规范地运用心理介入治疗,以期能更好地缓解患者精神心理的痛苦,增强康复训练的治疗效果,控制患者的致残及致死率[12]。规范化的心理介入治疗能够使患者对自己所患疾病有一个清楚、全面和科学的认知,消弱或祛除患者的心理焦虑与抑郁,进而转换为积极乐观的心态,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康复训练,最终取得较为理想的康复疗效[13-14]。脑卒中患者发病较急,多易短时间内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致使相应神经控制区域功能受阻、行为不能,这一状况是绝大多数患者所不能接受的,严重打击患者的心理和情绪,易发生焦虑、恐惧及抑郁等心理障碍[15-16]。规范化心理介入治疗的主要目的有:①尽可能提升患者生命质量及自理的能力。②与患者早期康复训练期所施行的各项治疗方式协调配合,使患者获得覆盖心理和身体的全方位治疗与训练,重新获得一定的自理能力,重新融入社会,获得一定的自我实现价值并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本次研究对脑卒中患者施行的常规康复治疗包括作业治疗、理学治疗及选择性课题作业治疗。作业治疗的出发点为使患者获得一定的自理生活的能力,康复治疗主要训练患者的日常生活的行为,使患者分析与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个体的整体运动行为能力均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17];理学治疗更加注重于摆放患者肢体、使肌肉张力获得有效调节、坐立和站立平衡的维持及短距离步行与步态的锻炼,最终提升患者整体运动能力[18]。但是上述康复训练治疗并不能缓解患者因脑卒中所致的较为严重的不良心理状态,患者的心理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则其只能被动地由康复治疗者帮助训练[19],且因患者对疾病和治疗的心理抗性,导致常规康复治疗的效果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心理介入治疗与现代社会的健康观念相符合[20],将其与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相结合能够完善脑卒中的整体治疗过程,通过使用移情、音乐疏泄、心理松弛与疏导等治疗,使已有的心理障碍获得缓解或清除,同时也使患者能够自我放松与减压,建立再次取得正常生活的能力及对脑卒中康复的信心,从而更加主动地参与各项康复治疗,获得更大的治疗利益。

篇3

[关键词] 脑卒中;吞咽障碍;康复训练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2(b)-110-02

吞咽困难是脑卒中患者的常见并发症,约51%的脑卒中患者发病后伴有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碍[1]。吞咽中枢位于双侧大脑皮层运动和运动前区,一侧受损后,另一侧可以代偿,这使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恢复成为可能。笔者2007年4月~2009年12月对30例脑卒中导致的吞咽障碍患者进行了以吞咽训练为主的综合康复训练,效果明显,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8例脑卒中患者全部诊断明确,无明显口腔或咽部异常史,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其中,脑梗死39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肢体瘫痪,脑出血19例,7例有肢体瘫痪,年龄为48~76岁,均符合1995年全国脑血管会议诊断标准[2-3]。康复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并发症及吞咽障碍程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吞咽障碍的评判标准

患者入院24 h内未进食水前由专人依据疗效评判标准[4]进行吞咽障碍评定。效果评判标准,基本痊愈≥9分;显效:提高6~8分;有效:提高3~5分;无效:1~2分。见表1。

1.3 训练方法

1.3.1 鼻饲者的护理

鼻饲量每次200~300 ml,每日5~6次,每次推注时间为15~20 min。鼻饲流质饮食多样化,鼻饲时尽量取30°~40°卧位,鼻饲后保持这种30~60 min,防止胃、食管反流,口腔护理每日2次,胃管7~14 d更换1次。

1.3.2 针刺治疗

针刺风府、人迎、百劳、廉泉穴位能够充脑益髓、通经活络、升窍启闭,从而改善吞咽功能。

1.3.3 心理护理

患者从发病到恢复大致要经历如下几个心理反应期,应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心理预防措施。震惊期,允许其采用适当的发泄方式;否定期,注意维持患者适当的希望,不要急于揭穿其防御机制;抑郁反应期,个别患者甚至会出现自杀的想法和行为,要加强防范措施,给患者以温暖;对抗独立期,鼓励其发挥独立的人格特征,克服依赖性;承认适应期,分析患者的优势和特长,寻找其广泛的支持资源。

1.3.4 摄食前的训练

1.3.4.1 局部肌肉运动控制训练颊部、喉部内收肌训练,让患者张口吸一大口空气后闭嘴,做反复鼓腮和吹气动作,增强颊肌收缩力;舌肌、咀嚼肌的主被动训练,患者不能主动伸舌时,可帮助其被动地进行舌的上、下、左、右、外伸及舔舐等动作;能自行伸舌的,可以让患者夸张的做下列动作:发笑、嗑齿、磨牙,同时可帮助其进行下颌的全方位运动。上述训练依据患者身体情况及兴趣,每天2~3次,每次15~30 min[4]。

1.3.4.2 吸吮训练和喉抬高训练将筷子或勺子等洗干净后,让患者吸吮,将患者的手指放在护士的甲状软骨上缘,感觉吞咽时喉部的运动形式,然后在自己身上体会,模仿吞咽动作。上述训练每天2~3次,每次15~30 min。只有这两个动作协调一致,才会产生吞咽动作。

1.3.4.3 咽部冷刺激咽部冷刺激可提高咽部反射敏感度,使吞咽功能得到强化。将长柄金属勺子置于冰水中10 s,取出后迅速放置于前咽门,诱发咽反射,引导患者吞咽。

1.3.4.4 屏气-发声训练如:吸气-屏住-张口发“a、k”音,吸气-屏住-撅嘴发“u、 ”音,吸气-屏住-收唇发“i、y”音等。每天2~3次,每次15~30 min。经过上述训练,达到安全吞咽标准的患者,可进行摄食训练。

1.3.5 摄食训练

1.3.5.1 选择只要病情许可,最好取坐位,头部前屈或身体倾向健侧45°;如不能坐起,可仰卧位将床头摇起30°,头部前屈[5]。

1.3.5.2 食物选择开始用营养米糊等流质饮食,可以良好耐受后,可增加食物难度,如肉泥、菜泥、果泥等,患者能安全吞咽后,再作进一步的调整,如面包等软饭,最后过渡到普通饮食。

1.3.5.3 环境选择要充分考虑患者5种基本的感觉系统: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除了食物的色香味之外,要营造出良好的就餐氛围,使患者在轻松、愉悦的心情下进食。

1.3.5.4 吞咽法的选择空吞咽与食物吞咽交替进行;侧方吞咽,可防止食物残留在一侧的梨状隐窝内;点头样吞咽,可防止误吸[6]。

1.4 统计推断方法

康复组和对照组的训练效果均采用计数资料表示,效果比较采用计数资料的统计推断方法:行×列表χ2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者入院3~4周进行效果评判,结果如表1所示。

3 讨论

康复组经系统的评定及康复训练后康复疗效评定明显优于对照组。康复组30例患者康复总有效率为86.67%,有53%的患者基本痊愈。其中4例康复无效患者均为脑干病损引起的吞咽障碍,因患者机体状况较差,整体治疗效果欠佳,所以未达到预期的效果。而对照组康复总有效率为67.86%,只有25%的患者基本痊愈。

本实验充分说明康复训练措施对吞咽障碍患者是非常有效的,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贾子善,张清丽.脑卒中患者摄食吞咽障碍的评价与训练[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5,10(6):278.

[2]夏文广,郑婵娟,华强,等.吞咽障碍评价标准评定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信度和效度分析[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9,31(12):817-818.

[3]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学杂志,1996,29(6):377-379.

[4]高丽萍,霍春暖,瓮长水,等.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早期康复[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5):344.

[5]张盘德,姚红,周慧嫦,等.针灸与吞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22(11):989-993.

篇4

吞咽困难是一种吞咽液体或食物过程中的异常,脑卒中是最常见的原因。据报道,脑卒中患者急性期意识清醒的患者中有64%~90%存在吞咽困难[1]。脑卒中致吞咽困难,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早期康复训练,可引起误吸性肺炎、窒息、营养不良、脱水等,严重影响患者愈后,延长了住院时间,增加了卒中的病死率、致残率。对吞咽困难患者进行早期正确的临床评估,实施多学科协作,个体化诊治与护理,能更好地促进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的康复。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2008年1月至2008年9月收治的急性脑卒中伴吞咽困难患者48例。入选标准:①首次发病,发病时间<24 h;②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的诊断标准[2];③经过头颅CT或MRI确诊;④无口腔及咽喉占位病变,且能配合康复训练者。排除标准:①意识障碍或严重痴呆;②有卒中病史,存在吞咽困难后遗症;③存在严重肝、肾、心功能衰竭者。其中男25例,女23例。年龄40~90岁,平均73.5岁。本组所有患者均行洼田俊夫饮水试验,确定为轻、中、重度吞咽困难(III、IV、V)级,吞咽困难诊断标准:5 s内能顺利地一次咽下30 mL温水为I级;5 ~10 s内分两次以上不呛地咽下为II级;5~10 s内能一次咽下但有呛咳为III级(轻度吞咽困难);5 ~10 s内分两次以上咽下有呛咳为IV级(中度吞咽困难);屡屡呛咳,10 s全量咽下困难为V级(重度吞咽困难)。

1.2 吞咽困难的临床管理

通常于入院后24 h内完成: 首先是对患者进行进食状态的评价,包括患者一般状态即患者平静时,口腔内食物的遗留情况,非自主咽下次数以及有无平静下发生呛咳。吞咽运动的检查,包括牙齿的切割、咀嚼,口部开合,口唇闭锁,舌部运动情况,有无流涎及下咽动作后口内遗留情况。进食的观察,包括食物的类型,进食时有无唾液分泌增加,下咽动作的次数,口内遗留及呛咳的次数。本组48例,其中存在重度吞咽困难给予留置鼻胃管5例,中度吞咽困难31例,轻度吞咽困难12例。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在第1周内每天进行吞咽功能的监测,明确与判断是否快速恢复。包括观察口腔卫生状况,观察口腔唾液的控制情况,饮水试验测试。

2 吞咽困难的康复训练与护理

2.1 心理护理

脑卒中患者因不同程度存在多种并发症,包括言语不清、肢体活动功能受限,沟通困难等等,同时伴有吞咽困难,造成对进食产生恐惧感,感到康复无望,极易产生抑郁、焦虑情绪,甚至拒绝进食,拒绝配合康复训练。此时,护理人员应积极调整患者消极心理状态,消除不稳定情绪,树立治疗信心。在进行康复训练时,尽量满足患者心理需求,让最亲近的人陪护和协助,护理人员加强巡视,注意护患沟通,通过细致地观察与判断,在进食过程中巧妙地运用语言指导,取得患者的信任与配合,使患者积极主动参与到康复训练之中,早日康复。

2.2 基础训练

2.2.1 发音训练:让患者发“啊”“呀”“我”等字,利用单音字进行训练,通过张闭口动作,使声门开闭,促进口唇肌肉运动和声门的闭锁,每日3次,每次选择餐后1~2 h进行,教会家属共同配合,通过训练,逐渐恢复患者语言肌群力量与运动协调性。

2.2.2 舌肌、面颊肌运动训练:嘱患者轻张口后闭上,作鼓腮、屏气动作,然后张口,做舌的伸缩运动,将舌尽力外伸,并开始舔上下唇、左右口角,软硬腭部,然后将舌缩回,闭口作上下牙齿的碰撞及咀嚼,磨牙活动,每日3次以上,于餐前30 min进行,每次5~10 min,以不感到疲劳为度。若患者舌不能运动,护士用压舌板或匙子按摩舌部,或用纱布将舌缠裹轻轻地协助患者进行口外被动活动。有活动义齿患者,餐后及时取出,避免误吞。

2.2.3 吞咽动作训练:协助患者每日晨晚漱口,呛咳不明显时逐渐增多漱口水量。改善咽反射训练,用咽部冷刺激法[3],用小冰块浸湿的棉签轻轻触及患者软腭及咽后壁、舌后根等部位,每次停留3~5 s,刺激患者作空吞咽动作,通过寒冷刺激能有效强化吞咽反射,反复训练可使之易于诱发吞咽反射而且吞咽有力,每日3次,每次15~20 min,可在餐前30 min或餐后2 h进行,2周为1疗程,本组均取得满意效果。

2.2.4 简易康复操:采用美国威斯康星医学院吞咽困难研究所所长Reza.Shaker教授介绍的一种康复训练方法。具体步骤为指导患者每日三餐前平卧在床,抬头将自己的下巴努力靠近前胸,使眼睛可以看到脚尖,根据个人情况掌握运动速度,坚持1 min,放松1 min,重复30次,经过坚持训练,90%患者吞咽困难症状有明显改善。

2.3 摄食训练

2.3.1 判断患者意识状态清醒,能产生吞咽反射,且少量误咽能通过随意咳嗽咳出,可采取直接摄食训练。首先是的选择,为了避免误吸及易于喂食,采用抬高床头15~30 °仰卧,颈部稍前倾,若为偏瘫患者,将患侧肩背部垫高,使患者处于舒适功能位。与营养师一起讨论食物黏稠度,确保食物黏性适当,不易松散,便于吞咽,易于咀嚼,并且不易在黏膜上滞留,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选择。选择食物由黏性的半流开始,其次是成形半固态食物,然后为易咀嚼的固体食物,最后为流质,应循序渐进,根据患者进食能力改善进行指导。掌握一口量喂食,从2~5 mL开始,逐步增加至15~20 mL,调整进食速度,一般每餐进食控制在40 min左右为宜,易于患者摄食、咀嚼与吞咽。并且在训练后30 min内进行拍背排痰,避免训练时误吸痰液造成肺部感染。

2.3.2 在训练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摄食情况、进食是否呛咳、进食时所需时间、进食量等。教会患者正确处理滞留在咽部食物的方法,包括空吞咽法;交互吞咽法,指进食后或每次吞咽后饮少许水;侧方吞咽法,去除滞留在咽部的食物残渣;点头样吞咽法等等。经过训练,患者均能掌握要领。x

【关键词】 吞咽困难 康复训练 护理

吞咽困难是一种吞咽液体或食物过程中的异常,脑卒中是最常见的原因。据报道,脑卒中患者急性期意识清醒的患者中有64%~90%存在吞咽困难[1]。脑卒中致吞咽困难,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早期康复训练,可引起误吸性肺炎、窒息、营养不良、脱水等,严重影响患者愈后,延长了住院时间,增加了卒中的病死率、致残率。对吞咽困难患者进行早期正确的临床评估,实施多学科协作,个体化诊治与护理,能更好地促进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的康复。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2008年1月至2008年9月收治的急性脑卒中伴吞咽困难患者48例。入选标准:①首次发病,发病时间<24 h;②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的诊断标准[2];③经过头颅CT或MRI确诊;④无口腔及咽喉占位病变,且能配合康复训练者。排除标准:①意识障碍或严重痴呆;②有卒中病史,存在吞咽困难后遗症;③存在严重肝、肾、心功能衰竭者。其中男25例,女23例。年龄40~90岁,平均73.5岁。本组所有患者均行洼田俊夫饮水试验,确定为轻、中、重度吞咽困难(III、IV、V)级,吞咽困难诊断标准:5 s内能顺利地一次咽下30 mL温水为I级;5 ~10 s内分两次以上不呛地咽下为II级;5~10 s内能一次咽下但有呛咳为III级(轻度吞咽困难);5 ~10 s内分两次以上咽下有呛咳为IV级(中度吞咽困难);屡屡呛咳,10 s全量咽下困难为V级(重度吞咽困难)。

1.2 吞咽困难的临床管理

通常于入院后24 h内完成: 首先是对患者进行进食状态的评价,包括患者一般状态即患者平静时,口腔内食物的遗留情况,非自主咽下次数以及有无平静下发生呛咳。吞咽运动的检查,包括牙齿的切割、咀嚼,口部开合,口唇闭锁,舌部运动情况,有无流涎及下咽动作后口内遗留情况。进食的观察,包括食物的类型,进食时有无唾液分泌增加,下咽动作的次数,口内遗留及呛咳的次数。本组48例,其中存在重度吞咽困难给予留置鼻胃管5例,中度吞咽困难31例,轻度吞咽困难12例。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在第1周内每天进行吞咽功能的监测,明确与判断是否快速恢复。包括观察口腔卫生状况,观察口腔唾液的控制情况,饮水试验测试。

2 吞咽困难的康复训练与护理

2.1 心理护理

脑卒中患者因不同程度存在多种并发症,包括言语不清、肢体活动功能受限,沟通困难等等,同时伴有吞咽困难,造成对进食产生恐惧感,感到康复无望,极易产生抑郁、焦虑情绪,甚至拒绝进食,拒绝配合康复训练。此时,护理人员应积极调整患者消极心理状态,消除不稳定情绪,树立治疗信心。在进行康复训练时,尽量满足患者心理需求,让最亲近的人陪护和协助,护理人员加强巡视,注意护患沟通,通过细致地观察与判断,在进食过程中巧妙地运用语言指导,取得患者的信任与配合,使患者积极主动参与到康复训练之中,早日康复。

2.2 基础训练

2.2.1 发音训练:让患者发“啊”“呀”“我”等字,利用单音字进行训练,通过张闭口动作,使声门开闭,促进口唇肌肉运动和声门的闭锁,每日3次,每次选择餐后1~2 h进行,教会家属共同配合,通过训练,逐渐恢复患者语言肌群力量与运动协调性。

2.2.2 舌肌、面颊肌运动训练:嘱患者轻张口后闭上,作鼓腮、屏气动作,然后张口,做舌的伸缩运动,将舌尽力外伸,并开始舔上下唇、左右口角,软硬腭部,然后将舌缩回,闭口作上下牙齿的碰撞及咀嚼,磨牙活动,每日3次以上,于餐前30 min进行,每次5~10 min,以不感到疲劳为度。若患者舌不能运动,护士用压舌板或匙子按摩舌部,或用纱布将舌缠裹轻轻地协助患者进行口外被动活动。有活动义齿患者,餐后及时取出,避免误吞。

2.2.3 吞咽动作训练:协助患者每日晨晚漱口,呛咳不明显时逐渐增多漱口水量。改善咽反射训练,用咽部冷刺激法[3],用小冰块浸湿的棉签轻轻触及患者软腭及咽后壁、舌后根等部位,每次停留3~5 s,刺激患者作空吞咽动作,通过寒冷刺激能有效强化吞咽反射,反复训练可使之易于诱发吞咽反射而且吞咽有力,每日3次,每次15~20 min,可在餐前30 min或餐后2 h进行,2周为1疗程,本组均取得满意效果。

2.2.4 简易康复操:采用美国威斯康星医学院吞咽困难研究所所长Reza.Shaker教授介绍的一种康复训练方法。具体步骤为指导患者每日三餐前平卧在床,抬头将自己的下巴努力靠近前胸,使眼睛可以看到脚尖,根据个人情况掌握运动速度,坚持1 min,放松1 min,重复30次,经过坚持训练,90%患者吞咽困难症状有明显改善。

2.3 摄食训练

2.3.1 判断患者意识状态清醒,能产生吞咽反射,且少量误咽能通过随意咳嗽咳出,可采取直接摄食训练。首先是的选择,为了避免误吸及易于喂食,采用抬高床头15~30 °仰卧,颈部稍前倾,若为偏瘫患者,将患侧肩背部垫高,使患者处于舒适功能位。与营养师一起讨论食物黏稠度,确保食物黏性适当,不易松散,便于吞咽,易于咀嚼,并且不易在黏膜上滞留,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选择。选择食物由黏性的半流开始,其次是成形半固态食物,然后为易咀嚼的固体食物,最后为流质,应循序渐进,根据患者进食能力改善进行指导。掌握一口量喂食,从2~5 mL开始,逐步增加至15~20 mL,调整进食速度,一般每餐进食控制在40 min左右为宜,易于患者摄食、咀嚼与吞咽。并且在训练后30 min内进行拍背排痰,避免训练时误吸痰液造成肺部感染。

2.3.2 在训练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摄食情况、进食是否呛咳、进食时所需时间、进食量等。教会患者正确处理滞留在咽部食物的方法,包括空吞咽法;交互吞咽法,指进食后或每次吞咽后饮少许水;侧方吞咽法,去除滞留在咽部的食物残渣;点头样吞咽法等等。经过训练,患者均能掌握要领。

2.4 评价

本组患者经常规神经内科治疗并实施早期康复训练后,进行疗效评价[4]。5例留置鼻胃管患者,分别于第3~第7天拔出胃管,未再留置。本组患者选用吞咽标准评价对吞咽功能进行评估,评价标准参照洼田吞咽能力评定法,共分6级,其中吞咽能力提高达IV级7例,V级32例,VI级9例。患者经对症治疗与康复训练及精心护理后,均取得满意疗效,平均住院日22 d,出院前健康教育评价结果优良40例,中等8例。出院后继续进行吞咽功能训练。

3 讨论

吞咽困难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及时发现,正确评估,有针对性地进行吞咽功能训练,通过早期康复训练,可最大限度地促进功能恢复,最大程度地提高吞咽能力,对减轻残疾和恢复病情有着重要的作用。对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尽早进行康复训练,至关重要。首先重视基础练习,由于基础练习不使用食物,误咽、窒息等危险比较小,所以不仅适用于轻度患者,还适用于中重度吞咽障碍患者。经评估,在入院后48 h后即进行康复训练,早期利用发音训练与舌肌等面颊肌运动训练,防止咽下肌群发生废用性萎缩,促进口部肌肉协调性,使患者逐步建立与恢复吞咽意识。患者意识清醒,能产生吞咽反射,且少量误咽能通过随意咳嗽咳出,才可采取直接摄食训练。护士在训练患者吞咽及喂食过程中应注意,患者是否能保持正常头位,并对家属与陪护进行正确的指导,采取对应的保护性措施,避免外伤与呛咳发生。对于咳嗽、痰多、喘息的患者,喂食前一般先做好清洁排痰工作,包括拍背、鼓励咳嗽咳痰,必要时吸痰,以免进食过程中发生误吸。摄食后,不宜立即进行拍背和刺激咽部的动作,如口腔护理、口腔检查等,以免引起恶心而误吸。不能由口进食给予鼻饲进食同时,应重视并及时进行吞咽功能训练,促使患者吞咽功能的康复。留置鼻胃管期间,注重口腔护理,保证牙菌斑及时去除,避免病原菌在口腔内繁殖,降低误吸性肺炎发生。本组5例鼻饲患者无一例发生误吸等并发症。总之,吞咽困难的康复训练,应建立在患者意识清醒,具有一定理解能力的基础上,在神经病学家、耳鼻喉科医生、胃肠科医生、语言治疗师、心理治疗师、营养师等共同配合下[5],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个性化的康复护理计划,持之以恒,才会取得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婧.卒中后吞咽困难的识别和管理指南[J].中国卒中杂志,2007,2(3):242.

[2]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39(6):379.

[3] 高振丽,张珂,孙菲.咽部冷刺激治疗脑卒中吞咽困难的临床观察[J].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4,7(1):40-41.

篇5

【关键词】 度洛西汀;脑卒中;康复训练;卒中后抑郁

卒中后抑郁(post stroke depression, PSD)是脑血管病后常见并发症之一,以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睡眠障碍、悲观失望为主要表现的心境障碍或情感障碍, 它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导致患者出现不良的心境体验和躯体功能障碍, 同时还影响患者神经功能和肢体活动功能的康复[1]。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高达50%, 并且存在很高的漏诊率, 许晶等[2]研究发现卒中后抑郁的漏诊率高达74%。及早作出诊断并进性规范化治疗和康复干预可以明显改善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功能状况, 对于减轻患者的残疾程度, 促进功能的恢复, 预防并发症和继发症以及提高其生存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3]。本文通过对卒中后抑郁患者进行抗抑郁剂度洛西汀治疗的同时及早进行康复训练, 观察抗抑郁剂度洛西汀配合早期康复训练对卒中后抑郁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及抑郁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0年2月~2012年2月收治的80例脑卒中患者, 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 并经头颅CT、MRI检查确诊;抑郁症状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脑器质性精神抑郁症状态的诊断标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项评分≥18分(17项版);入组前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正常;无严重的心、肝、肾病变史, 无精神疾病及癫痫病史, 无药物过敏史。将患者随机分为度洛西汀加康复训练治疗组和单用度洛西汀对照组。治疗组40例, 男33例, 女7例, 年龄57~74岁, 平均(63±3)岁, 脑梗死32例, 脑出血8例。对照组40例, 男35例, 女5例, 年龄58~72岁, 平均(62±2)岁, 脑梗死33例, 脑出血7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变性质、抑郁程度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评分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度洛西汀加康复训练, 康复训练以运动疗法和作业疗法为主辅以心理疏导, 运动疗法主要包括ROM训练、肌力训练、平衡能力训练、协调性训练及步行训练;作业疗法包括关节被动运动、上肢分离运动与控制能力训练、滚筒训练、上肢近端控制训练、木钉板训练及肩胛骨运动训练[4]。2次/d, 1 h/次, 每周5次。对照组只采用抗抑郁药物治疗, 度洛西汀60 mg/d。其间两组均给予神经营养药、改善微循环、脱水降颅压、控制血压等神经内科常规治疗。两组疗程均为8周。

1. 3 疗效评定 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卒中量表( MESSS)和Barthel指数记分法, 分别对治疗组和对照组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进行评定, 并对两组进行比较。

1. 4 统计学方法 试验数据用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采用t 检验, 以P

2 结果

从表1两组治疗前后HAMD、MESSS、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看出, 治疗前两组HAMD、MESSS、Barthel指数评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 两组HAMD、MESSS、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PSD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主要表现为失眠、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悲伤、焦虑、言语减少, 严重者表现为绝望或自杀, 严重影响脑卒中患者的预后。卒中后抑郁由于情绪低落压制了患者的康复欲望, 延误了康复的最佳时机, 致使功能重建变得困难, 影响了患者功能的康复, 同时也是脑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由于其较高的发病率, 因而日渐受到临床医生和家属的重视。抗抑郁治疗可改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抑郁状态, 目前,针对脑卒中后抑郁主要采用中医药针灸治疗及抗抑郁药物治疗[5],由于药物的副作用及患者的依从性不好, 疗效受到限制。

康复训练可促进脑卒中后神经功能的恢复, 提高生活质量, 而且可减少其致残率和致死率[6], 康复训练还可提高NE、5-HT水平, 改善患者抑郁程度, 促进神经再生和非神经损伤区的功能代偿, 降低PSD的发生率。训练过程中患者之间的相互交流可加强病友之间的联系, 改善患者的郁闷心境, 消除孤僻退缩和社会隔离现象。根据患者特点选择和设计的作业训练可转移患者的注意力, 享受创作过程的乐趣, 创作过程中所获得成果可帮助患者从自我固化的情绪中脱离出来, 对患者起到激励和减少负性情绪的作用, 避免出现不良行为。根据心理-社会-生物医学模式, 心理应激因素在PSD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7], 因此良好的心理治疗可消除患者的自卑心理, 增强自信心, 唤起患者的积极情绪, 使其主动配合治疗。

临床上常用的抗抑郁药物按化学结构和作用机制, 通常分为三环类抗抑郁药(TCAs)、四环类抗抑郁药、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s)、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 、五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及其它类抗抑郁药物, 其中SSRIs和SNRI占临床使用的70%以上。度洛西汀作为5-羟色胺与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类抗抑郁药物的一种,有大量临床证据表明,其在抗抑郁、抗焦虑治疗方面具有起效快、临床治愈率高及安全性好、不良反应少,使用方便、耐受性能好、没有心血管方面和镇静的副作用, 也不会导致静态肌张力低下, 目前已逐渐成为抗抑郁的一线药[8-11]。服用度洛西丁60 mg/d,第2周即可快速缓解抑郁症状且疗效可以持续9周以上, 同样剂量也能快速持久的缓解其他躯体症状[11]。而三环类药物、精神兴奋药、单氨氧化酶抑制剂显效慢、副作用大, 有时出现血压下降、心律失常、过敏反应、有时甚至出现急性中毒反应。从表1可以看出, 两组治疗8周后, 两组HAMD、MESSS、Barthel指数评分, 组内、组间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李云.卒中后抑郁促发因素研究进展.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7, 5(10):132-133.

[2] 许晶, 王俊平, 刘晶. 脑卒中后抑郁障碍的规范化诊断.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6, 2(15):135.

[3] 倪朝民.脑卒中的康复研究.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5,20(1):3.

[4] 李欣.早期康复训练联合文拉法辛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观察.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14):229-230.

[5] 宛丰,吕衍文.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研究.卒中与神经疾病, 2012,1(19): 53-54.

[6] 勾丽洁,许士奇.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研究进展.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7,9(22):857-860.

[7] 徐伟,周燕.卒中后抑郁研究进展.医学综述, 2009,1(15):88-92.

[8] 向伟,陈妍.脑卒中后抑郁的研究进展.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09,4(9):357-359.

[9] 许小玲,夏萍萍,陈丹霞. 百忧解辅助治疗脑卒中后疗效及护理.护理学杂志, 2005,20(3):59-61.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