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11 11:47:5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职业教育中的课程思政,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职业教育;思政课程;实践教学;运用与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进步,人们对于教育的选择越来越多样化。不少人已经从之前的传统大学教育观念,向着职业教育方向转变。职业教育也因为其所特有的实用性和专业性而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和关注。职业教育看重人的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实用价值较为重视,为社会培养了较多的实用型、职业型、创新型人才。职业教育中的思政课程对于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其在学生未来的工作岗位上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其能够武装学生的思想,让学生从思想能动性出发进行学习、工作、生活,为社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彰显自己的价值。职业教育思政课程的实践教学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其能够让学生通过实践获得理论知识的应用和认识,让学生通过实践学习新的知识和内容,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在实践中掌握专业技能。
一、思政教育实践性应用的形式
1.校内活动实践应用。学生在校内的活动是进行思政教育最好的方式,其通过“看视频”、“听报告”、“进行思辨”、“科研实践”等一系列活动,加深对思政学习的认识,形成正确的思想政治理念。教师在校园中进行思政活动的组织也相对容易,学生能够通过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获得思想政治的熏陶。比如,通过学校组织的各种先进人物报告会,可以了解到我国的历史发展和变迁,了解到人生所应当追求的目标,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自己未来的发展形成正确的认识。教师在学生校园思政实践中具有重要的帮助作用,同时也具有重要的榜样作用。教师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在与学生的接触中注重思政教育的灌输,让学生无形中感受思政的实践。
2.校园外的实习实践。校园外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学生能够接触到的事物更多,校园外的实习实践同样是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实践学习的好途径。校园外的思政教育实践活动,一方面可以由学校进行组织开展,比如由学校牵头让学生到革命根据地进行参观学习,组织学生到历史博物馆了解我国的历史沿革等等,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学习到正面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学生思想的正确性建立。同时,教师在这些活动中能够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防止学生思想的偏离。另一方面,学生可以自行组织相关的活动,在活动中进行思政学习。部分学生在进行岗位实习的过程中也是进行思政学习的好机会,通过待人接物的过程,学生能够体会到思政实践的深刻含义,对于思政理论的学习也能够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二、提高职业教育中实践教学的运用的策略
职业教育中思政课程的实践教学工作已经受到校级领导和教师的关注和重视,提高思政课程的实践教学的应用已经成为教师们所积极探讨和研究的重要内容。让实践教学更好的服务职业教育,让实践教学带给学生更好的教学体验,让学生通过实践教学牢固掌握知识,获得专业的能力,已经成为教师责无旁贷的重要任务。
1.在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中提升实践教学。进行实践教学,首先需要具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力量,通过教师的师资水平的提升,给学生更多的高质量实践教学。师资的素质对于实践教学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当前很多年轻教师走入思政教育的岗位,对于思政教育有着自己的想法和理念,但是,年轻教师因为教学经验的缺乏也让其在社会实践方面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思政教育可以说是融于生活的每个角落,甚至在学生的一言一行中都凝聚着深刻的思想理论建设。因此,教师要多向具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同时要做好前沿理论的学习,将所学习的理论进行融会贯通,在日常教学和与学生的相互沟通中进行实践教学,为学生思想的进步奠定基础。
2.强化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过程中注重思政实践。加强学生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让学生能够获得自力更生的能力是其立命之本,也是其发展的重要基础。教师在制定实践教学课程的时候,应当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政治建设,让学生认识到思想政治实践对其就业创业的重要性,让学生的思想建设为就业创业保驾护航。思想政治观念的正确性能够让学生的就业创业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让学生在就业创业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良性的互动沟通,为学生的就业创业开拓道路,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3.加强实践实验教学基底。强化学生的思政实践能力,需要给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实践环境,让学生在切身的实践环境中进行实践操作与提高。这就需要无论从政府的角度,还是从学校的角度,要加大对学生思政实践基地的建设,加大对实践基地建设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首先,当前学校与企业之间已经加强了合作教学,让学生走入到企业中进行实践、实习。在学生实践、实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政实践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思政建设。其次,教师要在学生进行思政实践的过程中进行跟踪和跟进,对学生不同的思想表现进行总结,并对不同学生的发展趋势进行预计和跟进。第三,教师在学生的工作中对其思想进行正确性建设,就业学生走上社会之后所形成的不良思想。在教学中运用实例进行教学,让学生学习经验,认识不足,改正错误思想,建立正确人生观念。
三、结语
【关键词】新课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8-0013-02
基金项目:本文系伊犁师范学院教改课题“新课改视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课题编号:2012jg37),伊犁师范学院思政课题“新疆高校大学生政治参与研究――以伊犁师范学院为例 ”(课题编号:2012sz08)的成果之一。
遵照《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伊犁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稳步推进,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健全,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综合素质逐步提升,为了适应新世纪中学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要求,我们也在不断更新教育思想,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适应新课程要求的教学模式,不断根除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和缺陷,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在改革过程中,我们主要针对专业基础必修课程,积极探索、着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将其渗透进课堂教学和课后学生的自学过程中去,不断推进改革的广度和深度。
一、破除指定教材束缚,给教师和学生以选择空间
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身的性质和专业特点,要求培养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理论素养,具有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所需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和相应实践能力,能在中等以上学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科研的专门人才,因而以往在课程教材的使用上具有严格的要求,针对专业基础必修课,我们必须定购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年年如此,届届如此,当然,使用指定教材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来说是有积极意义的,这也是确保这一课程的政治方向所需要的。但是,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进步和网络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用指定教材的消极面就凸显出来,教师和学生毫无选择可言,随之而来的后果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容易受到单一指定教材的束缚,学生就更不用说了,本来就处在被动接受的状态,这无形之中就降低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高等教育中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经过时,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精神,就应大力改革大学课堂教学,破除指定教材的束缚,尤其是对教师的束缚,把大学课堂教学的选择权还给教师和学生,给教师和学生留出选择空间。破除教材束缚并不是说不要教材,而是要使教材多样化,因为每一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都有编写者自己的角度,也在不同程度上融入了作者自己的思想,这样一来,即使是相同的课程,不同的教材也会带来不同视角的独特思想,那么,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根据自己经验和自身的知识水平来选择,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点和看问题角度来选择,再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来确定使用什么教材,从而使师范生首先在大学课堂教学中体验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力量,使他们首先成为大学课堂教学改革中的主体,让他们在选择过程中体验主体意识,使他们在成为中小学课堂教师时,有意识地让中小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要通过这种选择教材的改革尝试,引导大学生学会学习专业知识,从不同角度理解理论知识,再结合自己的兴趣,使他们在课堂中所学知识得到升华和提高,培养起浓厚的专业兴趣,不断增强学习的动力。
二、摒弃固化、僵化思维,还教师和学生以主动权利
新课程改革使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巨变,而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渠道是课堂教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高等师范院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的、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在师范生教育中,除了一般的知识传授以外,更重要的还有师范生技能的培养,但长期以来,学校师范生的培养模式以“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教学实习”为主要模式,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基本是分开的,教育实习、支教和微格教学等实践层面的教学技能训练不足,而且过去我们已经形成的固定观念就是把师范生的技能培养当作一种技术式的技能,即让学生通过教育实习、微格训练等方式,让学生学会怎么上课,然后用统一的模式指导学生,按照这样的方式培养出来的未来的教师可能在授课技巧和程序方面不会出什么差错,但同时也看不到他们的创新。在理论教学中,依然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传统教学模式虽然有许多优点,但存在一个较大的弊病:只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
从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与以往传统教育体制下相比,将发生以下几方面的转变:第一,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既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又是学生的引路人;第二,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的研究者;第三,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第四,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从这四点要求来看,实质上是要求教师摒弃过去的僵化思维,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喂学生吃”,而是要让学生学会“自己吃”;不能再当自己是教书匠,而要做一个教育家;不要再依赖于专家来编教材,而要主动成为教材改革的推动者;不要再把学校理解为封闭的象牙塔,它应该是一个开放的小社会。作为今天的师范生、明天未来课堂的教师,更应该在这一改革中,充分发挥主动权,不要再等着老师来“喂”,要学会“自己吃”,时刻要以一位未来的教师要求自己,要用丰富的知识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拥有个性魅力的未来教育家,而不要消极、被动地沦为“教育工厂的合格品”。只有拥有主动权才能谈创新。
三、开创新型教学模式,塑教学和课堂以品质
指定教材、僵化思维模式的束缚形成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是五步曲:复习旧知识―引出新知识―讲清新知识―课堂答疑―布置作业。这种教学模式的目的就是传授书本理论知识,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的问题。教师按这样的模式进行授课,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较少,即使参与,也是被动地参与,大部分时间都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其实现在来看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说它是一种最“不经济”的模式,因为它往往会产生两个消极的后果:一边是教师辛辛苦苦备课、讲课,却收不到应有的效果,另一边是学生的积极性不高,理论内容真正能被学生消化、吸收的很少,这就是所谓的“两头不落好”。并且就我院(此处指新疆伊犁师范学院法政学院,下文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而言,本专业现行课程体系设置当中就存在着一些问题,仍有一些专业课程需要适当增加,还有一些课程与本专业相关度不大,应进行删减;有些课程在授课时间上不够科学,应注意相关课程之间的衔接问题。由于专业课程之间缺乏统整,学生所接受的知识是分散的,这种教学模式既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因此,在此次改革过程中,我们根据2008年中学新课程改革标准与实施过程,结合新疆基础教育的实际需求,在对原有课程进行统整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设置教师教育与中小学课程改革的相关课程,如设置相对缺乏的社会文化建设的相关课程、新课程改革标准与创新,为了增强学生教师教育的实效性,邀请在教学一线的中学优秀教师客观指导。同时,结合校内、校外实践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妥善处理理论讲授与实践教学的关系,这样循序渐进地使课程结构模块化,实现课程设置比例科学,合理提高各门课程的教育时效性,确实起到了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人才的作用。
在理顺课程结构、实现课程模块化的同时,我们也汲取了国内外许多教育工作者、教育学家多年来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所做研究的经验与成果,针对当前因缺乏必要观念支持和整体设计,以及教学模式较为单一,致使师范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普遍欠缺的现状,探索构建培养师范院校学生职业素养,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的全新教学模式。目前,在教学模式研究方面,很多学者都提出了丰富多样的可供选择的新型教学模式,其中大部分是针对中小学课堂教学的,比如,有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支架式教学模式、抛锚式教学模式等,这些教学模式的提出实质上都是在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习的主动能力,以问题为核心展开探索性的学习,这样的模式在应用过程中对教师和学生都具有很大的挑战性。我们在此次改革过程中构建的新型教学模式也是基于这样的思路,但同时又结合了我院的实际情况,称之为基于科研项目的双向互促模式。
首先,这一教学模式是以科研项目为中心。建构主义理论指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这里的科研项目是指真正立项的科研项目,上至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下至院级科研项目,当然这是从教师方面而言。从学生方面来看,我们在这方面也有很好的基础,一直以来,我院都设立有大学生科研项目,每年都会立项数项,一般是在大学二年级期间申请立项,到大学四年级毕业前结项,因此,这里所讲的基于科研项目不同于一般的那种虚拟项目,是实实在在的项目,这也是近几年我院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各级课题、教学科研两手抓的积极成果。
其次,“双向”有两个层面的意义,第一层面是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促进,学生的进步促使教师不断更新思想,教师的指导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也就是教学相长,形成良性循环。第二层面是针对学生自身的流动而言,一是大部分学生本科毕业走上教学岗位,他可以在中小学课堂上学以致用,不论是在观念上,还是在教学组织上,经过大学期间的锻炼和培养,这一教学模式已经作为一种素养内化在其学习过程中,因而当他(她)工作以后,会自觉地运用这种教学模式,而不需要外在要求;二是另一部分学生本科毕业后会继续深造读研究生,顾名思义,研究生是需要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的,这部分学生在读研究生期间也会继续进行科学研究活动,那么,在本科期间培养的这种问题意识、独立学习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品质无疑会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无形之中也促进了研究生科学素质的提升。
基于科研项目的双向互促模式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我们不希望把它看作一个固定的模式,它更多的应该是一种理念、一种灵活的探究性教学模式,它可以根据不同内容进行具体的操作,当然,这还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希望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借助多种资源开展研究活动,实现学生“在研究中学习,在研究中创新”,从而不断提升课堂和教学的品质,通过教学研究和实践,构建卓有成效的专业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张华.经验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变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钟启泉.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的实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在教学模式改革中,应破除指定教材束缚,给教师和学生以选择空间;摒弃固化、僵化思维,还教师和学生以主动权利;开创新型教学模式,塑教学和课堂以品质。
关键词 新课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8-0013-02
基金项目:本文系伊犁师范学院教改课题“新课改视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课题编号:2012jg37),伊犁师范学院思政课题“新疆高校大学生政治参与研究——以伊犁师范学院为例”(课题编号:2012sz08)的成果之一。
遵照《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伊犁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稳步推进,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健全,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综合素质逐步提升,为了适应新世纪中学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要求,我们也在不断更新教育思想,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适应新课程要求的教学模式,不断根除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和缺陷,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在改革过程中,我们主要针对专业基础必修课程,积极探索、着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将其渗透进课堂教学和课后学生的自学过程中去,不断推进改革的广度和深度。
一、破除指定教材束缚,给教师和学生以选择空间
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身的性质和专业特点,要求培养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理论素养,具有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所需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和相应实践能力,能在中等以上学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科研的专门人才,因而以往在课程教材的使用上具有严格的要求,针对专业基础必修课,我们必须定购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年年如此,届届如此,当然,使用指定教材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来说是有积极意义的,这也是确保这一课程的政治方向所需要的。但是,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进步和网络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用指定教材的消极面就凸显出来,教师和学生毫无选择可言,随之而来的后果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容易受到单一指定教材的束缚,学生就更不用说了,本来就处在被动接受的状态,这无形之中就降低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高等教育中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经过时,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精神,就应大力改革大学课堂教学,破除指定教材的束缚,尤其是对教师的束缚,把大学课堂教学的选择权还给教师和学生,给教师和学生留出选择空间。破除教材束缚并不是说不要教材,而是要使教材多样化,因为每一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都有编写者自己的角度,也在不同程度上融入了作者自己的思想,这样一来,即使是相同的课程,不同的教材也会带来不同视角的独特思想,那么,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根据自己经验和自身的知识水平来选择,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点和看问题角度来选择,再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来确定使用什么教材,从而使师范生首先在大学课堂教学中体验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力量,使他们首先成为大学课堂教学改革中的主体,让他们在选择过程中体验主体意识,使他们在成为中小学课堂教师时,有意识地让中小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要通过这种选择教材的改革尝试,引导大学生学会学习专业知识,从不同角度理解理论知识,再结合自己的兴趣,使他们在课堂中所学知识得到升华和提高,培养起浓厚的专业兴趣,不断增强学习的动力。
二、摒弃固化、僵化思维,还教师和学生以主动权利
新课程改革使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巨变,而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渠道是课堂教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高等师范院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的、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在师范生教育中,除了一般的知识传授以外,更重要的还有师范生技能的培养,但长期以来,学校师范生的培养模式以“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教学实习”为主要模式,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基本是分开的,教育实习、支教和微格教学等实践层面的教学技能训练不足,而且过去我们已经形成的固定观念就是把师范生的技能培养当作一种技术式的技能,即让学生通过教育实习、微格训练等方式,让学生学会怎么上课,然后用统一的模式指导学生,按照这样的方式培养出来的未来的教师可能在授课技巧和程序方面不会出什么差错,但同时也看不到他们的创新。在理论教学中,依然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传统教学模式虽然有许多优点,但存在一个较大的弊病:只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
从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与以往传统教育体制下相比,将发生以下几方面的转变:第一,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既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又是学生的引路人;第二,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的研究者;第三,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第四,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从这四点要求来看,实质上是要求教师摒弃过去的僵化思维,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喂学生吃”,而是要让学生学会“自己吃”;不能再当自己是教书匠,而要做一个教育家;不要再依赖于专家来编教材,而要主动成为教材改革的推动者;不要再把学校理解为封闭的象牙塔,它应该是一个开放的小社会。作为今天的师范生、明天未来课堂的教师,更应该在这一改革中,充分发挥主动权,不要再等着老师来“喂”,要学会“自己吃”,时刻要以一位未来的教师要求自己,要用丰富的知识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拥有个性魅力的未来教育家,而不要消极、被动地沦为“教育工厂的合格品”。只有拥有主动权才能谈创新。
三、开创新型教学模式,塑教学和课堂以品质
指定教材、僵化思维模式的束缚形成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是五步曲:复习旧知识—引出新知识—讲清新知识—课堂答疑—布置作业。这种教学模式的目的就是传授书本理论知识,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的问题。教师按这样的模式进行授课,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较少,即使参与,也是被动地参与,大部分时间都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其实现在来看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说它是一种最“不经济”的模式,因为它往往会产生两个消极的后果:一边是教师辛辛苦苦备课、讲课,却收不到应有的效果,另一边是学生的积极性不高,理论内容真正能被学生消化、吸收的很少,这就是所谓的“两头不落好”。并且就我院(此处指新疆伊犁师范学院法政学院,下文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而言,本专业现行课程体系设置当中就存在着一些问题,仍有一些专业课程需要适当增加,还有一些课程与本专业相关度不大,应进行删减;有些课程在授课时间上不够科学,应注意相关课程之间的衔接问题。由于专业课程之间缺乏统整,学生所接受的知识是分散的,这种教学模式既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因此,在此次改革过程中,我们根据2008年中学新课程改革标准与实施过程,结合新疆基础教育的实际需求,在对原有课程进行统整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设置教师教育与中小学课程改革的相关课程,如设置相对缺乏的社会文化建设的相关课程、新课程改革标准与创新,为了增强学生教师教育的实效性,邀请在教学一线的中学优秀教师客观指导。同时,结合校内、校外实践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妥善处理理论讲授与实践教学的关系,这样循序渐进地使课程结构模块化,实现课程设置比例科学,合理提高各门课程的教育时效性,确实起到了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人才的作用。
在理顺课程结构、实现课程模块化的同时,我们也汲取了国内外许多教育工作者、教育学家多年来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所做研究的经验与成果,针对当前因缺乏必要观念支持和整体设计,以及教学模式较为单一,致使师范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普遍欠缺的现状,探索构建培养师范院校学生职业素养,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的全新教学模式。目前,在教学模式研究方面,很多学者都提出了丰富多样的可供选择的新型教学模式,其中大部分是针对中小学课堂教学的,比如,有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支架式教学模式、抛锚式教学模式等,这些教学模式的提出实质上都是在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习的主动能力,以问题为核心展开探索性的学习,这样的模式在应用过程中对教师和学生都具有很大的挑战性。我们在此次改革过程中构建的新型教学模式也是基于这样的思路,但同时又结合了我院的实际情况,称之为基于科研项目的双向互促模式。
首先,这一教学模式是以科研项目为中心。建构主义理论指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这里的科研项目是指真正立项的科研项目,上至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下至院级科研项目,当然这是从教师方面而言。从学生方面来看,我们在这方面也有很好的基础,一直以来,我院都设立有大学生科研项目,每年都会立项数项,一般是在大学二年级期间申请立项,到大学四年级毕业前结项,因此,这里所讲的基于科研项目不同于一般的那种虚拟项目,是实实在在的项目,这也是近几年我院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各级课题、教学科研两手抓的积极成果。
其次,“双向”有两个层面的意义,第一层面是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促进,学生的进步促使教师不断更新思想,教师的指导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也就是教学相长,形成良性循环。第二层面是针对学生自身的流动而言,一是大部分学生本科毕业走上教学岗位,他可以在中小学课堂上学以致用,不论是在观念上,还是在教学组织上,经过大学期间的锻炼和培养,这一教学模式已经作为一种素养内化在其学习过程中,因而当他(她)工作以后,会自觉地运用这种教学模式,而不需要外在要求;二是另一部分学生本科毕业后会继续深造读研究生,顾名思义,研究生是需要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的,这部分学生在读研究生期间也会继续进行科学研究活动,那么,在本科期间培养的这种问题意识、独立学习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品质无疑会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无形之中也促进了研究生科学素质的提升。
基于科研项目的双向互促模式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我们不希望把它看作一个固定的模式,它更多的应该是一种理念、一种灵活的探究性教学模式,它可以根据不同内容进行具体的操作,当然,这还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希望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借助多种资源开展研究活动,实现学生“在研究中学习,在研究中创新”,从而不断提升课堂和教学的品质,通过教学研究和实践,构建卓有成效的专业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张华.经验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变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钟启泉.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钟启泉.学科教学论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就业导向;高职学院;专题教学
一、以就业为导向高职思政课专题化教学的必要性
1.是高职院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切实要求
随着高职类院校的扩大招生,以及报考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数日益增加等情况,这些高职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不为乐观。就业形势严峻、社会对于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成为高职教育面临的新一轮挑战。所以,新时期高职院校的教学重点应以就业为导向。以就业为导向,就是在学生授课与实践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以就业为主要学习方向的教育模式,所有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都应该围绕就业展开,以就业为主的核心教育要贯穿整个学生的教育生涯。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职教育不可缺失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遵循高职教育自身独特的发展方向,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充分发掘高职教育的职业特点,积极探索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新途径新方法,努力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政课教育教学新模式。
2.是深化高职院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高职院校的教育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高职思政课教学也应具有相应的职业教育属性和就业导向性。“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我国高职院校的基本办学方针。当前,就业导向不仅体现在院校办学的宗旨上,而且也体现在所有的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即通过“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教学安排在能够体现职业资格标准的、能够体现职业内在特性的、能够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的校企合作办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学要密切配合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在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同时也要能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3.是增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需要
目前在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职学生中缺乏吸引力。问题的根源,不仅在于所用的教材是国家统一指定的,与高职教育的特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不紧密,还在于教师不了解授课对象今后所从事的职业特点和岗位要求,教育教学针对性不强。
增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思政课必须要适应高职教育要求,“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打破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模式。思政课教学应该更加倾向于就业能力和思想的培养,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就业问题,就业能力的培养要贯穿于课程每一个环节。在培养能力的同时,也要激发学生就业的自信心,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只有这样,高职院校思政课才能摆脱传统的束缚,尽快走出困境,成为学有所需的实用性课程,重新成为各级领导和高职学生关注与重视的焦点,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课程。
4.是培养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的现实要求
作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高职思政课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实际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坚持思想道德教育与就业导向的统一培养,通过思想政治的培养教会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以及创业观。同时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健全的人格和积极向上的心态,还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以及人际问题。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社会认识企业,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以就业为导向高职思政课专题化教学的可行性
1.高职院校实施的职业素质教育,是构建以就业为导向思政课专题化教学模式的思想基础
高职教育是以职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以技术训练为内容的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现代职业教育。它不仅需要教给学生企业所要求的技术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形成。职业素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等。这些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就成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主要培养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应从教学内容上突出对学生职业素质的教育,与专业课、专业实践课以及其他课程一起承担起对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任务,因此,教师要突出能力本位,积极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不断增强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2.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课程建设实践,是构建以就业为导向思政课专题化教学模式的现实基础
目前,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引领下,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正在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力度,课程建设正坚持“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进行改革。新构建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增强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将职业岗位所需的关键能力培养融入专业教学体系之中,已经成为高职课程建设的总体发展趋势。
课改对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也同样具有指导意义。以就业为导向创新高职思政课教学,探索以案例为导引、以问题为中心的专题化教学模式,将政治理论知识学习、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把职业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挖掘出来,服务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改革,应主动适应新时期现代化经济型社会的发展要求,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高教中的重要作用,进而继续深化和改革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积极探讨、学习和实行新的教学方式,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教学生能力素养培养中的积极作用,重视思想和能力的全面统一提高,逐步创建以就业为导向,以思想政治培养为重点的政治课教学改革新模式,让思想政治课在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培养过程中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刘萍等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初探[J].职教论坛,2009,(12):54—56.
[2]金崇华.以就业为导向对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影响[J].湖北社会科学,2005,(11):145-147.
当前的现代高校教学中,职业教育是比较典型的教育形式,和传统高校的教学方式对比,二者之间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例如在教学方法、教学理念以及教学目标方面,都有很大的不用,除此之外,在教学体系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距,为了进一步推动中国现代职业教育水平,下面就对职业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进行分析,希望给有关人士一些借鉴。
关键词:
职业教育;思政教育;体系建设
一、引言
在相关部门和领导的努力下,中国的高等职业院校有了很大的发展,其取得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无论在教学质量方面,还是学校数量方面,都远远超过了普通院校。如果从性质方面分析,高职院校更偏向于“职业性”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在以后的发展中,高职院校要以职业教育理念作为基础,建立一整套思政教育体系,只有将基础打牢固,在以后工作中才能稳步发展。
二、分析现代职业教育的整体目标
在高职院校当中,思政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制定根本目标的时候,要掌握对学生的定位,以此作为制定目标的基础,与此同时,学习还应该引导学生不断地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当教学方向正确后,其教学效果才能令人满意。在这一过程中,还必须确保学生都具有很好的职业道德,在进行职业工作时,要以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为依托,提高其个人成就,提高其个人价值。结合不同的行业和职业情况,要建立起和职业实际情况完全一致的思政工作队伍,这样在培养学生的时候,就会事半功倍,针对不同的职业人员,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提高全体学生的思政素质。例如针对会计专业的学生,在对其培养的过程中,要重点对学生的细致性和原则性进行培养。针对营销专业的学生而言,重点要对其诚信、口才等进行培训。针对旅游专业的学生,要重点对礼仪形象和服务意识进行培养,培训工作主次分明,就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很好的效果,有利于以后学生步入岗位,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三、分析在现代职业教学中思政教育的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进行思政教学时,一定要先建立在社会发展之上,教学人员要利用一定会的方式,把健康的思想政治观念传达给学生,教育内容是教学手段,教学机制和教育方法的重要载体,其也是整个工作效果的重要因素。和传统高校的教学工作相比较,二者之间的差距还是非常大的,对于传统高校而言,其更加重视理论教学,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教学中的理论知识只是教学的一小部分,其更加重视校外实习和校内实训。下面就分别进行分析。第一,对于观念教育进行分析,在高职院校的学生当中,其心理都比较复杂,其不仅希望自己成功,同时自身还比较自卑,针对这一情况,要对这部分学生进行正确的成才价值观教育,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让其知道人才也是多样化的,不是单一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找到合适的位置,每个人都可以很好地发挥其光和热。除此之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不断地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内在的自信潜能,进而树立起正确的发展目标,要让所有学生都知道,社会对职业人才非常有需求,只要提高自己的个人素质,就可以成为社会的有用之人。[1]第二,在专业素质这方面,要从培养目标出发,针对思政课程的教学,其内容必须以企业作为基础,掌握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其自身的文化特点,在此基础上,继续挖掘企业文化中的思想精华,这样有利于学生的企业人文精神与工作过程中的思想道德素质,并制定出与学生实际情况相符合的职业目标和职业生涯规划,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第三,重点进行道德素质的培养,不同专业的职业特点也不同,但是就一个工作岗位而言,很好的道德素质是必不可少的,在进行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要以学生的专业作为教学的基础,对其职业岗位进行系统性的分析,以专业要求为基础,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2]重点进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除此之外,教师还必须掌握企业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培训学生的思想意识和专业素质,这样学生就能树立起良好的职业理想与道德素质,在教学工作中,继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在思政教学当中要充分融合职业理念,二者有一个很好的过渡阶段,这样在真正步入岗位后,就会有的放矢,很好地处理现场存在的问题,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
四、分析职业化的思政教育方法
在教育工作中,要注重对工作的创新,进行理论教育时,还应该展开全员育人工作,保证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向更加精细化的方向上发展,从一个角度出发,在思政工作中,还应该使用先进的技术方式,例如使用网络技术,利用QQ、微博、微信等方式,进行多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拉近思政教育与学生的距离,提高实际的教学效果。除此之外,还应该进行实践调研,了解不同专业人才对素质。技术的不同需求,在此基础上,制定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然后编辑有关的材料并建立档案,这样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有利于对职业规范和劳动纪律的学习和培养。[3]
五、结束语
通过以上对现代职业教育思政教育体系建设路径探索分析,在进行职业教育中,必须建立教学体系,以此作为日后工作的基础,在制定方向时,要以学生就业作为目标,建立起来的思政教育体系,需要具备职业化特点,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范唯,郭扬,马树超.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基本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1(12):62-66.
[2]张广宇,王学林.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基本路径[J].新校园旬刊,2014(9):89-89.
关键词:思政课;专业课;对接途径
思政课在高校的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国家一直以来高度重视,思政课的改革也一直在进行,并取得很大成绩。但是,由于诸多原因其教学效果并未得到有效发挥,这个问题在高职院校较为突出。高职院校强调人才培养的职业性和技能性,专业是其发展的品牌,因此对专业课建设高度重视,而人文基础课则逐渐被边缘化,尤其是思政课。大多高职院校的思政课与不同专业学生的切身利益、关注的热点和焦点联系不多,没有贴近高职生的思想实际,学生们认为思政课理论性过强而实用性不强,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只要把专业课学好就行,思政课和将来找工作关系不大,这是形成思政课吸引力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本文以此为切入点,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重点研究如何将学生所需与思政课所求相对接。而实质上二者本就一致,学生希望未来在社会中能发挥所能,有好的发展;而思政课是以育人为目的,求的是将学生培养成高素质人才,为社会服务。那么,二者的对接也就有了坚不可摧的根基,即就业。本文就以“以人为本”为原则,以“就业”为导向,立足专业谋发展,对思政课与专业课的一体化建设进行研究。
一、更新理念,正确认识高职人才培养特点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使命”,以就业为导向,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择业自由和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可见,高职院校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核心问题上,是坚持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主题“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而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则必须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
针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特点,思政课的改革也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更新理念,一切以学生为本,把高职生所需与思政课所求真正结合起来。思政课如何能摆脱目前的不利因素,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育人目标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就需要思政课教师形成联合育人的人才培养观念,积极融入到高职人才培养的“大思政”教育中来。
“大思政”的教育理念是“一种从全局上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总的看法和从根本上改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总的方法”。具体而言,就是让思政课不再是孤立的课程,而是要对思政工作全方位、立体式的主动占领。要与一切与学生培养相关的课程相结合,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要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强化实践教学;要将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队伍、专业课教师相结合,增加思政研究厚度;要将思政部门与其它相关部门结合,把思政教育工作纳入学校人文教育大系统中;要将思政教育与企业、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提高教学实效性等等。只有将思政课置于更大的环境之中,才能提升其影响力,达到效果最优化。
“大思政”教育中的思政课与相关课程、部门、团队、企业、社会相结合的主线就是将学生所需与思政课所求有效对接。无论结合的对象是谁,只有将思政课、专业、企业、社会的需求融为一体,进行四位一体的建设,才能将德育教育与职业教育融为一体,才能让学生在思政课中得到有价值的东西。为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必须本着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理念进行课程改革,使思政课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立足专业,与专业课建设有效对接
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思政课就必须把握住这一关键点,立足专业,将高职职业性的典型特点在思政课中突显出来。目前,多数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与专业课建设之间融合度不深,甚至脱节。许多思政课教师不清楚或不甚清楚自己教授的学生今后从事什么职业,将在什么岗位上工作,这些岗位对从业人员有什么具体要求,这势必导致理论与实际脱节,学生不喜欢思政课也就很正常了。
而事实上,思政课和专业课在人才培养的目标上是一致的,有共同发展的基础,二者均要立足于学生未来的职业,体现出职业要求。思政课只有立足专业,与专业课建设深度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形成合力,发挥它们之间的互补效应。这样才能贴近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政课教学、专业课教学和职业素质培养融为一体,也才能让学生真正找到在思政课中所需要的东西。思政课如何能与专业课建设有效对接,可从以下两方面努力:
(一)深入了解学校主要专业群
既然专业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品牌和灵魂,专业的设置代表了社会发展的方向,那么,思政课教师对学校设置的各大专业群就要先有总体性的认识,再结合自己所教专业进行具体对接。对学校主要专业群的了解可从三个层面:社会和行业、专业课教师和学生。
1.结合社会和行业深入了解。学校的所有专业都是针对行业、为服务社会而设置的,而社会和行业又总是在发展变化着的。因此,思政课教师要不断从宏观上了解本学校各大专业群的发展趋势,并及时引入思政课相关内容中。
2.结合专业课教师深入了解。专业课教师无疑是对所教授专业最为了解的,对各大专业群深入了解的直接途径就是与专业课教师沟通与学习。专业课教师会对各专业有具体的了解,将从微观上给思政课教师了解各个专业进行指导。
3.结合学生深入了解。一般来说学生对本专业的了解相对浅显和具体化,很多学生选择专业时,了解的只是这个专业未来的就业率高不高,将来会从事什么岗位,多注重这个专业在社会上的地位、待遇,而忽略该职业给社会和他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不利于学生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只有深入了解了学生对本专业的看法和认识程度后,才能有的放矢,结合社会或行业需求、专业课培养方向,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
(二)创新思政课与专业课建设结合模式
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已能体现出思政课与专业课建设的结合,但在实践效果上不尽如意,所以在有宏观架构的基础上要对具体的结合方式进行创新探讨与实践。目前思政课基本上采取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使得教学实效性大大增强,在此基础上融入专业课建设,将会真正显示出思政课的生命力。
1.思政课与专业课教师教学互动制度化,共同组建跨专业教学团队。在教学实践中,思政课作为基础课中的分支与专业建设间相对独立,教师间交流甚少,即使有交流,也未形成制度化。思政课侧重德育,专业课侧重技能,各展所长,但是,在共同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上却存在欠缺。现在的用人单位既看重学生“知识、技能”这样的硬实力,也越来越看重“沟通能力、性格”等软实力。如何让这一硬一软相得益彰,首先就要使思政课与专业课教师间的互动不是浅尝辄止,而是要形成制度化固定下来,包括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设计、实践活动、考核评价的互动都需制度化。其次在此基础上组建跨专业教学团队,团队老师共同确定教学目标、共同选取教学内容,根据专业所需重构课程内容,关联性较强的内容可相互融入彼此的教学设计中。
2.结合专业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模块化。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以专业人才培养为导向,针对不同专业的实际情况、不同背景、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思政课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整合、补充,进行模块教学,以适应不同的需求。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可将教学内容分为思想、道德、法律三大模块,再将每一模块的内容与相关专业课程对接,以学生未来的岗位需求为选取、补充教学内容的依据。在安排实践教学模块时,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进行设计,突出职业性。活动方案的设计以解决好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为目标,尽可能地把服务、学习、教学结合起来。只有结合专业进行教学设计,学生才会真正感受到思政教育不是空洞说教,而是与他们的未来密切相关的重要环节,能为他们适应企业、立足社会提供强劲动力。也只有学生主动融入思政课教学,才能切实提高教学实效,同时对专业课建设起到服务和支撑作用。
3.结合专业引入企业文化,教学过程情景化。一般专业课教学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但多局限于具体岗位的专门知识与技能,对于企业文化中的企业目标、价值观、职业规范等方面的内容涉及较少。很多企业认为,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在技能上并不差,但在职业素养上却有所欠缺。因此,加强学生职业素养培养,需要思政课的大力推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感受企业文化的真正内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实现这一目的的最好方式就是让企业文化融入到思政课教学的全过程,首先,课堂教学中引入的案例要贴近企业生活。思政课教学中案例教学法是最常使用的,如果选择的案例是发生在企业中或与企业生活息息相关,那么学生则会被吸引其中,产生共鸣。其次,教学课件中引入的图片、视频展示企业文化。现在一般学校的教学都会借助多媒体,图片和视频能生动展示出企业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学生在去企业实习、实训前能接受到良好的企业文化熏陶。最后,实践教学组织的活动中渗透企业文化。以调研、讲座、辩论、表演等多种方式进行的实践活动能够以企业文化为主题,将企业生活的情景模拟再现,这样能够大大激发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总之,只有将思政课与专业课建设相融合,立足专业谋发展,将企业文化融入到思政课教学过程之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才能有效地将理论教学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只有让每一个学生觉得思政课有用、实用、好用,学生才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思政课教学才能如春风化雨,逐渐渗透到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之中,实现全过程育人,使学生更好地完成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身份转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 意见[Z].2010-03-19.
[2]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 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Z].2009-01-14.
[3]邵建平.论基于“大思政教育”理念的高职思政课教学 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2011,(7).
关键词:技能教育;思政教育;“叠加实训”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3.083
1 “叠加实训”研究现状
实训教学是实践教学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发达国家对实训研究以工作本位学习为主,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的工作本位学习有价值,且较新颖,充分体现职业教育实践性特征。
随着职业教育发展及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我国对高职实训教学日益关注,然而关于实训教学的著作凤毛麟角,研究文献主要来源于期刊文献。本研究以“高职实训教学”、“高职技能实训”、“高职思政实训”、“高职技能与思政叠加教学”、“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技能与思政叠加实训”等关键词为主题在CNKI中国期刊数据库检索1997年至2016年文献,检索结果如表1所示。
笔者发现国内学者对高职实训教学较为关注,具体情况如下:其一,对高职技能实训、高职思政实训均有研究。其中对高职技能实训研究较多,主要集中在具体专业的实训问题、实训教学体系及模式、实训教学管理及实训基地建设等相关方面;对高职思政实训主要集中在教学模式、实训基地及实训室建设等方面;其二,对高职技能与思政叠加教学研究不多、少之甚少,主要集中在基础研究、行业指导和政策研究;其三,对高职技能与思政叠加实训方面研究几乎未曾涉足,而立足于商务英语专业的“叠加实训”教W方案更是未有体现。
2 “叠加实训”研究的必要性
实践是产生认识和创造价值的基础,也是连接认识与价值的中介。实训是特殊的实践,是学生进行价值体验和价值判断的途径,对其专业认知及专业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2.1 社会广关注、国家高度重视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不断促进我国高等教育进一步大众化、普及化,我国非常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如何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广受关注。商务英语专业是目前大多高职院校普遍开设的专业之一,为社会培养大量既懂商务又通语言的优秀技能人才,其人才培养质量也凸显重要。
2.2 政策明目标、融合为方向
为贯彻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15年8月教育部提出《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将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并在2015年11月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中再次强调“促进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精神养成相融合”,并指明思政教育在职业精神养成中的价值作用,提出“加强以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为特点的高等职业教育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着力培养既掌握熟练技术,又坚守职业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这正为高职人才培养指明方向,要求高职院校不仅重视技能教育与思政教育,更应充分把握两者相互作用关系,叠加教育,融合提高。
2.3 实训搭平台、叠加提实效
如何实现并提升技能教育与思政教育实效、如何将两者融合提高更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为研究提供思路,即倡导坚持“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突出做中学、做中教,强化教育教学实践性和职业性,促进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实训教学作为教育与社会企业岗位相融通的重要环节,正是促进学生学以致用、掌握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重要手段,也是我们实现技能教育与思政教育叠加教育实效的平台,教学方案的研究是实训教学的前提保障,须进一步深入研究。
3 “叠加实训”研究的价值意义
3.1 提高人才培养针对性与适用性
研究将实训教学与职业实际需求对接,通过调研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实训现状,对接实训教学与职业实际需求,明确技能教育与思政教育“叠加实训”目标,使其符合社会职业岗位的人才需求、体现人才培养的知识和能力纬度,达到职业能力所要求的标准,进一步掌握商务英语专业当前职业群和岗位群要求及工作流程,透彻分析相应岗位群职业能力,提炼教学职业特色,适应相应职业岗位群对人才能力培养的要求,满足职业工作岗位需要。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实训教学体系进行全面改革,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提高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就业质量,培养深受企业欢迎的专业人才。
3.2 优效整合技能实训与思政实训
研究将技能教育与思政教育实训融合,通过“叠加实训”让学生接触社会实际,能加深对专业的理解运用,让学生在接受技能教育实习实训的同时完成思政教育实训教学任务,进而将技能教育与思政教育积极对接和深度融合,既依托实训平台丰富技能实训方法,又提升思政教育吸引力,两者相辅相成,同时提升技能教育与思政教育实效,促进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精神养成相融合,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对于实训平台不丰富的思政教学而言,在教育实施过程中重视技能实训与思政实训内在关联性,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可以积极促使技能实训丰富和发展思政实训,推动思政实训教学方式、方法上的创新,并时思政实训中所培养的职业道德、务实精神、责任意识、创业能力和合作品质,对专业实习实训产生促进作用,促进教学效果实效性提升。
3.3 夯实商务英语专业实训教学基础
研究通过建构“叠加实训”教学方案体系,既培养学生在某一专业领域技能的娴熟运用,也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情感及综合文化素养等方面。我们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中,无论是关注学生技能培养而忽视素质形成,还是将学生素质培养与技能锻炼分开培养,都较难达到人才培养的要求,只有将技能培养与素质培养相嵌合,将素质培养同时纳入培养目标,融入技能教学,才能更好地持续性培养学生素质,建立分层次整体型实训教学方案体系,形成科学的实训教学体系模式,才能夯实商务英语专业实训教学基础。
4 研究的内容及思路
高职院校实训教学方案是为了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通过运用系统方法、学习理论及教学理论,对实训教学过程各要素进行系统科学地规划,并制定具体、可行及可操作的方案。高职教育者应在理解高职技能教育、思政教育、实训教学及其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以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为目标,根据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围绕商务英语专业技能教育与思政教育“叠加实训”教学方案而展开研究,研究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现有实训教学方案改进方向、技能教育与思政教育“叠加实训”教学方案的价值、体系及设计,并促使实训教学活动进一步实效性发展。
4.1 研究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现有实训教学方案改进方向
通过对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现有实训教学方案及实训效果进行深入调研,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明确具体改进方向。实训教学方案调研包括实训方案实训目标、内容、过程及实反馈评价等方面,主要通过案例研究法搜集商务英语专业实训教学方案,包括文本案例和实训视频案例;实训效果调研针对教学方案的现状把握开展,如访谈调查及问卷调查。通过对参与实训教学的教师、学生、毕业生及用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获得第一手资料,访谈法是通过对实训教师及用人单位访谈,进一步了解教师观点;根据专业人才培B方案和社会实际需求,探索实训教学方案问题及不足,分析具体原因,提出改进思路,为商务英语专业技能教育与思政教育“叠加实训”教学方案研究做好基础铺垫,保证研究科学性和客观性。
4.2 研究高职技能教育与思政教育“叠加实训”教学方案价值
通过对高职院校技能教育与思政教育“叠加实训”价值进行分析,充分认识、理解“叠加实训”价值特点。一方面分别探索“叠加实训”对技能教育的价值、对思政教育的价值、对专业人才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价值,进而对“叠加实训”功能价值进行全面了解,使商务英语专业技能教育与思政教育“叠加实训”更具针对性,有效解决具体问题,实现目标更清晰;另一方面将职业能力培养作为主线、将专业技术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作为切入点,进一步把握实训教学核心要素,充分认识践行“叠加实训”价值特点,进而在后续研究中强调在真实情境中完成工作任务,突出高职教育“职业性”和“实践性”,更好地整合技能教育与思政教育理论与实践。
4.3 研究高职技能教育与思政教育“叠加实训”教学方案体系
通过对高职技能教育与思政教育“叠加实训”教学方案体系展开构建,探索“叠加实训”教学目标、对象、策略和反馈评价等要素。研究以实训教学目标为依据,各要素围绕实训教学目标为核心进行,教师及学生的行为、教学的内容方法、环境条件等都应受其控制;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和需求,针对性地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实现实训目标;以教学策略为重点,探索教学的组织形式、方式方法、辅助手段、程序安排等;以教学评价为调控,收到关于学生的反馈信息,对实训教学方案的价值进行判断,不断修改和完善方案。
通过研究反映“叠加实训”教学方案中目标、策略、评价的基本内容,进而确定“叠加实训”教学方案研究具体内容。
4.4 研究高职技能教育与思政教育“叠加实训”教学方案设计
通过理清专业技能教育与思政教育“叠加实训”教学体系框架,进一步研究具体实训教学方案设计,包括实训教学目标、实训教学内容、实训教学过程、实训教学评价等。根据理清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岗位群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综合分析学情、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进行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及教学辅助手段探索,了解教学评价,制定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技能教育与思政教育“叠加实训”的教学方案,进一步提高实训教学质量及效果,培养学生职业综合职业素养。在实训教学设计研究中既要考虑现实性,也要展望未来发现可塑性,既要注重稳定性,也要注重灵活性,不断提炼行业技能,制定实训教学体系内容,紧密关注行业发展,不断地更新,并充实教学内容,提高学习适应性及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邓泽民.韩国春主编职业教育实训设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8.
[2]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中国农业出版社2021年8月出版的《都市型农林高校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主要针对农林类高校的专业课程建设和实践发展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研究,意在为人们进一步提高都市型农林高校整体课程教育质量和效率指引正确发展方向,可作为农林高校教育者有效强化院校课程发展水平的参考工具书。本书考虑到大部分教育管理者课程设置思维和课程实践方式,结合课程思政整体发展特点,分别从课程教学目的,思政课程育人目标,课程具体设计与实施等方面,深入研究都市型农林高校课程的优化改革和创新实践,并通过丰富的课程思政优秀案例,深入阐述了思政教育元素与课程的融合发展,从而引导教育管理者创建集知识传授、价值塑造、综合素质与能力培育为一体的全新课程教育形式,以便在通过课程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知识素质和专业能力时,将思政教育贯彻落实于具体人才培养中,为培养三观正直、综合实力强的高素质农林专业人才打下课程教育基础。由此可见,本书可读性极高。
近年来,伴随职业教育在现代社会的深入发展,更多人意识到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的同等重要性,各高职院校也纷纷开始扩大其办学与招生规模,尤其是国家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效率不断提升的今天,高职学生赖以生存的学习、生活环境发生极大变化情况下,高职思政教育发展迎来全新课题。现代农业的迅猛发展,促使社会对农林专业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思政教育是高职院校培养三观端正、专业能力强劲的农林人才的必经环节,高职院校理应根据新时展趋势,重新审视其在新时期的发展,进而从科学发展观探索农林专业思政教育的创新实践思路。就当前情形看,高职农林专业思政教育虽在教育改革热潮所带来积极作用影响下,逐渐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统一的教学体系,但具体实践过程中,高职农林专业思政教育发展还是因多方缘由而存在以下问题:首先,高职农林专业教师尚未全面认清思政教育实质,致使所开展思政教育活动欠缺系统性和全面性,思政教育课程育人作用也因此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其次,部分教师执行具体思政教育工作时,严重缺乏针对性教学,以致学生对思政教育的认识不够全面,从而延缓思政教育预期目标实现进程;最后,思政教育重点偏向理论教学,缺少成熟实践教学体系,且单一、枯燥的教学方式和教育内容难以激发当代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思政教育整体工作效果因此大打折扣。由这三个问题可整合分析得出,新时期下,高职农林专业思政教育与其专业教育间的关联性不高,进而使该专业思政教育缺少时效性和实践性。从此可看出,高职农林专业思政教育在新时期中的创新实践迫在眉睫。
综合上述内容可明确知晓,大力推动高职农林专业思政教育的创新发展,是进一步提升高职农林专业整体思政教育水平和效率,增强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路径。所以,新时期背景下,高职农林专业可参考下述策略,竭力促进其思政教育的创新实践:第一,深入了解并掌握思政教育发展实质,提高思政教育活动整体性与统一性。对高职农林专业学生来说,教师是帮助其更好地培养自身综合思政素质的主要引领者。由此,高职农林专业教师可在明确认识开展思想塑造活动,以辅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是思政教育实质基础上,重视思政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并在现代教育理念指引下建立健全系统化思政教育体系,促使思政教育育人作用在高度完整的实际教育体系中得以充分发挥;第二,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特征实行针对性教育,让学生全面认识并掌握思政教育精髓。针对性教学是有效解决学生个性差异问题的首要途径,因此,高职农林专业可以学生个性成长和学习方面的差异为依据,制定并实施具体针对性思政教育方案,以纠正学生学习偏向问题,让学生对思政教育有全方位、多层次认知,进而打破传统思政教育思维束缚,为高职农林专业思政教育的创新改革奠定思想基础,使该专业思政教育能在新时期得到可持续发展;第三,改进、丰富思政教育教学方式和内容,保证整体思政教育效果。高职农林专业教师应主动接纳现代化教学方式,以吸引学生注意力为目标,将多元现代教学方式引进思政教育中,创建符合当代学生学习需求的教育教学方式,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思政教育教学效果。同时,高职农林专业还需实时更新其思政教育具体教学内容,让学生能第一时间接受最新思政教育知识,为其能快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节奏提供助力。
【关键词】高职思政课教学 职业素质培养 融合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9C-0020-03
一、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与职业素质培养的现实性问题
职业素质是决定职场成败的重要因素,是企业选用人才的第一标准,学生在走出高职校门之前,学校就应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素质培养,使学生毕业后很快适应职业需求,开展职业工作。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途径多种多样,就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与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这一渠道来说,相当多的教育者进行了探索,但效果不是十分理想,表现在:
(一)部分教师对思政课目标理解偏差,观念落后
当前,教师在高职院校思政课的目标理解方面,不同程度存在着两种的倾向:一是重思想政治教育,轻职业素质培养;二是重职业素质培养,轻思想政治教育。前者忽视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规律,看不到思政课在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中的重要作用,由此导致思政课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评价等各个方面不能适应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形势和高职办学特点的要求;后者忽视或削弱思想政治教育,看不到思政课为职业素质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空间,看不到丰富的思政课内涵,由此导致把思政课的改革简单化为缩减课时甚至变相为专业指导课、专业培训课等。以上两种倾向都使思政课教学改革与职业素质培养难以深入和持久,职业教育的特点和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思政课教学目标应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质培养相统一,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统一认识,把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与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有机融合起来。
(二)教材缺乏针对性,职业素质培养特色不够突出
目前各高职院校使用的是全国高校材,理论性强,知识系统,但难以满足重感性认识、轻理性认识的高职生实际需求。如:在所有高校思政课教材章节内容中,与职业素质培养融合得最为紧密的应该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中第六章“培育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其中的两节教学内容,第一节“职业活动中的道德与法律”,该节只是笼统地介绍了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基本要求及职业活动中法律的基本要求;第二节“大学生择业与创业”,该节分析了我国的就业形势,要求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创业观,大学生要在艰苦中锻炼、在实践中成才。这些理论性的教学内容对于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更谈不上能与高职生自身实际和专业实际相结合了。为此,思政课负责人应根据职业教育的性质、特点和现代高职教育发展要求,与专业课教师、就业指导课教师等相关人员组合教学团队,参考相关内容,结合高职生的实际和专业设置整合充实教学内容。
(三)教学方式方法过于简单,降低思政课在培养学生职业素质中的重要作用
部分思政课教师观念不更新,没有意识到思政课在培养学生职业素质重要的重要性,导致其不想也不愿意创新地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发挥思政课职业素质培养的功能。长期以来,普遍采用“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独立性,不能抓住学生思想实际和职业生活实际中的问题,使思政课失去应有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正如有的学生所说:“那些课感觉没什么用,跟本专业关系不大,对以后的就业也没什么帮助”。过于简单的教学方式方法大大降低了思政课在培养学生职业素质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必须改变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方法也亟待改进。
(四)评价体系单一,不够注重综合性的评价
目前,不少高职院校进行思政课考试改革,不再采用单一的期末理论考试方式,而是把学生的平时表现纳入期评成绩考核中,但这样的考核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真正调动学生的参与性、积极性,体现教学的实效性,是一个相当复杂烦琐的过程,要求教育者有高度的敬业精神和认真负责的态度。正因为这样,多数院校的改革不彻底,不能真实考核学生的实际能力、思想水平和职业素质的综合表现,走不出重知识轻能力、重卷面轻行为的传统考核方式。其实思政课是政治性、思想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考评目的不应仅仅是考知识,更重要的是考能力与素质。
(五)学生职业素质与思政课教学目标还有差距
社会快速发展对劳动者素质与能力的要求是全方位的。在基本素质方面,不仅需要职业技能方面的知识与素质,还包括思想道德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以及人文知识与素养等。在就业能力方面,不仅要求拥有学历证、职业资格证等证书,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与能力,还需要具有一定的沟通表达能力、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团队合作与竞争能力、职业适应与发展能力等综合能力。然而,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职业素质还不够高。例如,从在校期间表现看,部分学生选择专业盲从、对自己定位不准、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行为习惯不好等问题。从用人单位的反馈情况看,一些学生不愿在所学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一线工作,好高骛远,不能吃苦;流动性大,不从职业与专业发展考虑,只从个人利益出发,随意跳槽,甚至损害他人或单位的利益;适应能力不强,团队合作精神和与人交流能力差,等等。学生的这种职业素质表现与思政课教学目标要求还有差距,也给学校声誉与用人单位造成影响,因此,如何发挥思政课在提升学生职业素质中的作用是当前高职院校在教学改革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与学生职业素质教育融合的途径和方法
当前,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是实施职业素质培养的关键,应依据“素质为魂”的职业教育要求,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方面全面实施高职思政课教学与职业素质培养的有机融合。
(一)改革思政课教学内容,增强职业素质培养的现实性和针对性
教师要创造性地把教材体系转化成教学体系,对原有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减增,调整充实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增加职业素质培养的比重,分项落实到具体的模块单元教学中,开展模块及单元教学,强调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突出学生的职业素质。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改革前的教学内容见表1,改革整合后的内容见表2。
(二)积极寻找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组织形式,把知识内化为学生的职业素质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以综合素质教育为目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采取“教、学、做一体化”能力训练的教学组织形式。以笔者的教学实践为例。在第一模块“适应转变,健康成长”单元2“了解高职教育,适应高职新生活”中(见表2),笔者把能力训练项目设计为:(1)你是高职生,你属于我国大学生的范围吗?(2)我国的高职教育与其他教育(普通高校、大专、中职、成人教育)有什么区别?采取这样的教学组织形式,高职生可以了解高职教育的内涵、特征、人才培养目标及教学模式,走出对高职的失落感和困惑感,对高职生活充满自信。
在第二模块“树立理想,把握人生”单元8“遵守职业道德,履行岗位职责”中(见表2),可将能力训练项目设计为:(1)你的专业有哪些岗位群?这些岗位群又各有哪些职业道德要求?高职生如何提升职业道德素养?(2)如何提升××岗位职责和能力?这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可以使学生了解职业的内涵和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能自我认识与自我评估,结合自己的专业,了解自己专业的岗位职责和要求,明确个人职业发展目标。,
当然,教师应事先选好设计项目并提前发给学生,交代注意事项,至于怎样完成这些任务,由学生通过自己和小组共同完成收集整理资料、分析研究问题、展示作品等过程,最后师生归纳总结提升。通过这样教学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一方面,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成主动的知识获得者和创造者;另一方面,通过教师的咨询与指导、同学的研讨与协作,能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与人交流能力,提高学生判断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社会适应与应变能力等。
【关键词】工学结合;实践教学;资源整合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环节。在高等职业教育迅猛发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推广和实施的背景,高职院校思政课要进一步体现其育人作用与效果,就必须积极探索和改革思政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本文拟从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意义和资源整合两方面,对此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重视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思路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社会主义大学本质特征的体现,其实践教学作为课堂理论教学的延伸和扩展,具有教学的特征,以活动为载体,又具有活动的属性。这决定了实践教学是一项特殊的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有良好的内外环境,群策群力,分工协作,才能使其持续有序地深人发展,真正发挥育人作用。
(一)加强领导,建章建制,营造良好环境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般分为“理论学时”与“实践学时”,使实践教学有了一定的时间保证,但因制度的缺失,管理不规范,大多处于无序状态,要么形同虚设,要么走过场,效果不理想,即使开展,也往往是部分学生参加。根据“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的精神要求,就必须要有强有力的组织制度保证,营造良好的内外环境。首先,应成立由校有关领导负责,校教务处、宣传部、学生处、团委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机构负责人参加的领导小组或指导委员会,对全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进行统一管理,从计划制定、基地建设、政策措施、经费保障、总结表彰等方面统筹安排,科学分工。其次,制定和完善实践教学文件和制度,诸如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教学成绩评定细则、教师实践教学职责和工作量考核标准等系列文件制度,以便规范管理。第三,学校应根据国家有关文件精神,按学生人数的一定比例划拨实践教学专项经费,专款专用。第四,学校应积极争取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各单位的支待,在互惠互利原则基础上,建设好各种类型的实践教学基地。
(二)优化资源。组建团队,打造实践教学品牌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主要是由任课教师独立实施,力量单一、分散,未能形成合力,在课程与课程、班与班之间。开展既不平衡,又不能深入持续进行,难以真正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只有优化整合各种资源,才能确保实践教学的开展,形成多样化、层次化、规模化的局面。第一,优化整合人力资源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公共必修课,有较丰富的教师资源,根据课程组建团队,分工协作,共同实施实践教学活动。第二,优化整合学时资源。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因学时不同,实践学时两极分化。有的课开展,有的课不开展的局面。依据“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的要求,优化整合实践学时,各门课程打通使用,或者根据实践教学实际需要确定实践学时。每门课程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知识、能力、思想实际,确定实践主题,分散和集中相结合,在分班进行的基础上,推优在全年级交流或竞赛;根据需要,因地制宜,利用学生课余时间,在校内、课堂上进行。或在校外进行。这种类型便于操作、经常化,学生参与面广,应成为实践教学的主体部分,长期坚持,形成系列模式,打造实践教学品牌。第三,优化整合物质资源。实践教学的开展需要必要的物理空间资源,现实状况是条块分割,各种资源为个部门所占有。应该统一协调,实行资源共享。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实践教学的关键环节
概括来说,工学结合是一种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专业技能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将现代教育制度与劳动制度有机结合的一种新心型学习制度,是将学生的课堂学习与实际工作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职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机制。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它强调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应与学生应未来职业的工作过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要求,实施工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次重大改革,是培养高技能型的出色的职业教育模式。因此,更好地整合工学结合期间各种实践教学资源,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新变化、新要求,是当前工学结合环境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
思政专业课教师要自觉树立和实践教育理念,明确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和育人职责。在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办学模式下实践教学环节不断强化的教学环境下,把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专业知识与实践的各个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明确思政课教育的目标,互相配合,积极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相关活动,引导学生在专业实训实践活动中完成思政课安排的实践教学任务,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不断提高思政素质和能力。
在工学结合教学改革中,最显著的变化和特点是理论教学时数大大减少,实践教学课时明显增多。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都是思想政治课理论课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拓展和深化,是巩固理论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因此要把实践教学纳入课程教学计划,做好对实践教学的总体设计和安排,明确实践教学的教学目标。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应该尽可能地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创新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挖掘和整合实践教学资源,尤其要多让学生参加实践教学活动。
在当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国家鼓励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引导非研究型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重点强调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有效对接。事实上,人的精神的培养是所有教育核心的核心[1]。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内容,其重要意义是指导大学生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思想行为,也是促进职业能力形成的关键性因素。但在高校传统教学实践中,思想教育的“教育”与“职业”两维属性被割裂开来,单纯的道德说教无法有效促进职业能力的合成。本文的目的就在于探析应用技术型大学如何寻找符合其专业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方面做一些尝试。
一、应用技术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项目化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课项目化教学改革的目的,是在教学实践中结合学生未来的职业活动设计教学项目,将课程内容融合于项目活动中,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任务引领,达到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的目的。
(一)应用技术型大学与普通本科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差异分析
1.思政教师与职业教师的差异
在教学模式上,传统普本教育的思想政治课,其授课任务一般由独立于学生所在院系的公共思政教研部门(教研室或教研部)负责,教师多以理论研究为主,对于不同院系学生培养的不同职业方向,与授课教师并无直接关联。由于职业方向差异而应有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差异,但授课教师对此并不敏感,由此产生思政教学供给与职业需求的差异,这也是转型高校必须面对与解决的问题。
2.思政理论与职业实践的差异
在教学内容上,传统普本教育的思想政治课,其内容多以理论为主。在教学实践中,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脱离、与专业实践及职业发展相脱离,使得思想政治课本应具有的指导职业实践的作用消失,课堂吸引力减弱。
3.被动接受与主动学习的差异
在教学方法上,在传统思想政治课理论教学中“填鸭式”教学成为主要形式,学生以被动接受为主,对理论之于实践的指导作用,很难有直观与客观的评价,教与学缺乏互动,课堂吸引力不足。
4.“高分评价”与职业能力提升的差异
在教学评价上,传统思想政治教学以理论学习考试高分为目标,对于学生情感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与素质培养等方面的评价缺乏有效手段,这就导致学生基本素质与能力缺失。而在应用技术型大学思想政治教学实践中,教学评价是基于综合职业素质培养的评价,其评价更符合学生职业能力成长规律。
(二)思想政治课转型中应把握的主要原则
在教学模式上,思政理论与学生职业实践相结合。将思想政治课理论融入到学生职业活动中去,将职业需求与教学供给相匹配,使得其能够发挥在学生所学专业领域中应有的指导作用。
在教学内容选择上,突出典型职业活动下的项目设计。在转型过程中,针对教学对象相关职业领域,选取典型职业活动,作为课程项目,项目要能承载关于思政课的“知识、技能、理论、素质”等多重教学目标,实现职业活动与思政教学内容的融合。
在教学方法上,突出“学生主体”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主要以引导、服务为主,通过“任务”引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评价上,突出“能力培养”。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评价,不只是学习结果评价,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包括学习能力、信息获取及使用能力、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价值观、事物发展趋向判断能力,等等。
二、应用技术型高校思想政治课项目化教学设计探讨
(一)项目课程设计总体思路
思想政治课项目化设计,是与应用技术型高校专业建设相适应的。总体设计思路是: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为导向,与行业协会、业内企业、业内专家等合作,在职业领域内形成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典型工作任务,从而设计与职业实践相结合的工作项目、工作仿真模拟,并将课程相关知识点贯穿于项目内容中。既要保证课程能够实现思想与政治教育的特性,又能够突出专业特色,符合职业实际。
(二)项目课程设计概要
项目教学的显著特征是问题的情境性与教学任务的实践性[2]。本文是以学校旅游专业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与吉林省旅游协会、旅游公司(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省内知名景区(实训基地)合作,形成旅游专业职业范畴的与思想政治相关的典型工作任务,并由此形成教学项目。课程设计分为“公共模块”与“专业模块”两部分。
1.公共模块部分
课程改革不能只是顾及专业特色,导致失去传统思想教育阵地作用,本部分旨在满足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共性需求,但在教学方法与内容选择上,更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意义,遵循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运用、内化行为这一规律,如表1所示。
2.专业模块部分
1.学校重视程度不一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职院校承担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必要理论知识和科学文化基础,熟练掌握主干技术,侧重知识的实际应用,重视实务知识的学习,强化学生们职业技能的训练。在这种培养目标的驱使下,有的高职院校对思政教育课程(以下简称思政课)的重视程度不够,造成了思政课课时缩水、教师不专业、学生忙应付的局面。
2.课程设置长短不一
在我国,一般的高职院校学制为三年,学生在校的前两年主要是学习专业理论课和公共基础课,不少学校为保证专业课的学习时限,包括思政课在内的一些公共课学时往往被刻意压缩。如根据国家文件要求,高职院校需开设三门思政课,其中要保证每周3学时的思修课教学时数,而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要达到每周4学时,据相关调查,我国不少高职院校在安排思政课时上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缩水。缩水后的思政课学时,同时还可能收到见习或实习的影响,在课时上也不能保证足额完成。
3.教师授课方式不一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各高职院校开设的思政课,作为承担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教学任务的老师,他们是思政课堂上的主导者。为达到思政课在高职院校特殊的育人效果,一个优秀的思政课教师团队是至关重要的。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全力打造一只既有坚定思想,又能与时俱进,既有坚实的思政理论知识、又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的教学团队。这个团队能把枯燥的思政课变成活泼有吸引力的课程,提高大学生们的兴趣,让他们喜欢上这些课程。
4.学生学习兴趣不一
长期以来,由于高职院校自身的重实践教学、技能培训为主的教学模式,使得大学生们对专业课之外的课程缺乏一定的兴趣,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也是硬着头皮上课,对一些公共课例如应用文写作、大学英语、思政课等重视程度不够,认为这些课是在浪费学生们的精力,这造成了相当一部分同学上课不积极,没有学习兴趣,甚至逃课的现象。鉴于以上种种现象的存在,要改变思政课堂上的种种弊端,就必须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当前众多高校的课程都在进行课程改革,改革以往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等,作为高职院校所有专业都开设的思政课,也必须要进行相应的改革。目前,我国学术界针对高职院校思政课程的改革策略有很多,本文提出的改革策略是在通过大量的调查之后得出的结果,以期对我国高职院校思政课程的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为摸清高职院校教师的授课情况,针对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师,我们网上进行了相关的调查。通过调查100名学生,让学生填写调查表格,回收表格93份,回收率达到93%。通过调查数据显示,高职院校思政教师存在对学生状况了解少、课堂有闲暇时间、不征求学生意见、授课内容枯燥等问题,这些方面是需要我们思政教师去改进的。思政课的改革不仅是作为课堂主导的思政教师的改革,还应该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的改革,思政课在教学方式上应更加灵活,要适时让学生们走出课堂去感受思政教育,例如,走进法院,参观革命烈士公墓、走进孤儿院等等。高职院校的学生在上思政课上的突出问题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目的并不明确,只有少量的17%的学生为了学习知识,只有9%的学生为了接受思想教育。由此可见,大量的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目的不清楚,这也就会导致上课时教师的授课效果不明显。所以,高职院校应明确思政课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通过第一节课来使学生们认识到思政课的重要性,还应该在开学之初,在校园里多多宣传思政课,为思政课走进课堂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课程改革要注意的问题
1.学校明确目标
高职院校要把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主线,将职业能力培养作为一切课程的首要目标。因此,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中的公共课就也应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为课程目标,努力把思政课和学生们的职业能力结合起来,使学生们充分认识到思政课对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是有重要意义的。把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相挂钩,使学生们认识到职业能力卓越,但是思想不过关,用人单位也不会青睐的。例如: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学生在学校安排实习的时候害怕吃苦、担心受累而自己选择实习单位,这明显是思想不过关的表现。目前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在选人用人的时候重视学生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他们在衡量人才上有自己的一套标准:无才无德的坚决不用,有才无德的限制使用,有德无才的培养使用,有德有才的大胆重用。
2.教师把握好方向
通过调查表明,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社会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众多的高职生对思政课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丧失兴趣,改革是高职思政课教学的新的力量源泉。高职思政课想受到大学生们的欢迎,必须贯彻“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将思政知识的传授与育人密切结合,明确学生们的学习目的,主动征求学生们的意见,让学生把知识和社会实际相结合。高职院校思政课改革是必要的,作为思政课的主导者教师必须改革以往的原始课程教学方式,应该以思政课的知识系统为导向,通过灵活的课堂活动、学生机智问答、小组讨论等突出思政知识,让学生们感受到专业课外课程的吸引力。切实做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同时要把握好学生学习方向。在保证学习方向的前提下充分给学生自由,让学生自主学习,重点发掘思政课的知识精髓,提高大学生的理论素养和思想政治素质,培养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建立起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体系,促进高职院校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其中明确提出“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关键词:思政课;实践教学;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6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3-0068-04
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加强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方向。中央及有关部门已颁发一系列文件,对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提出明确要求。但当前不少高职院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开展情况并不理想,甚至面临一些困境。导致该情形的一个关键原因,就是在以就业为导向,以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为主旨的高职院校,思政课及其实践教学对学生职业素质提升的重要作用还没有被人们充分认识到,致使其在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可有效提升高职生的职业素质。
一、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涵及形式
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在教师主导下,在课堂理论教学之外,依据课程教学的内容和要求,以组织引导大学生能动参与各种实践活动,积极体验社会现实生活为基本手段,旨在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优化其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实现教化与内化、知与行相统一的教学方法。作为教学方法,思政课实践教学并非单一概念,而是各类具体实践教学行动方式、组织形式、实施途径的统合表述或一般概括。它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通过遵循一定的教学理念和原则,承载一定教学内容,引导组织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旨在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来体现。这些教学活动构成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形式。
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形式应遵循如下原则:第一,它和课堂理论教学形式相区别,但绝非与其格格不入,可以穿插结合;第二,它的主题须与课程内容紧密相关,否则不属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第三,它须是思政课专、兼职教师主导的教学活动,有严密的组织实施和监督考评措施;第四,它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其积极参与、主动体察;第五,它有相当的教育教学严肃性。可采用一些寓教于乐方式,但要防范当前社会文化发展中泛娱乐化不良风气的侵袭。那些把思政课实践教学当做游山玩水、娱乐消遣,淡化教育教学主题,消散深度意义思考,放弃社会责任拷问的观念和做法是极其错误的。只要符合以上原则,一切旨在引导学生拓展知识、运用理论、掌握方法、锻炼能力、体验社会、了解国情、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的教学活动都应归属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形式范畴。
笔者仅以场域不同,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形式划分为四大类:一是课堂实践教学。包括案例分析、讨论、演讲、辩论、观看视频、模拟教学、道德小品表演等;二是校园实践教学。包括阅读实践、专题报告、模拟法庭、校内调查访谈、校园文化活动(如爱心工程,“创建文明校园、文明班级、文明宿舍、做文明大学生”道德实践活动,演讲比赛,辩论赛,重大节庆日、纪念日主题教育活动,歌咏比赛,电影周,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等)、社团活动(如时政学习交流、心理健康沙龙、办报办刊、征文比赛、知识竞赛、校园环保行动等)、课题研究等;三是社会实践教学。包括参观考察、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基地教育、勤工助学、“三下乡”、“四进社区”、法院庭审旁听,与专业实习、实训相结合的实践活动等;四是网络实践教学。包括网络信息考察、网络调查,建立网上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库或专题网站,设立虚拟社区如专题论坛、学习交流博客圈、QQ群、微博群等。我们应坚持经常性与阶段性、集中与分散、眼前与长远相结合,针对学校现实状况、各课程特点及具体内容、各年级不同情况统筹安排,构建优势互补的实践教学活动体系,增强规范性,保证覆盖性,体现有效性。
二、职业素质的内涵及体系
职业素质,是劳动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职业是人们实现人生意义、服务社会的基本平台,职业生涯既是人生历程的主体部分,又是最具价值的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讲,职业素质是人的素质的主体和核心,几乎囊括了人的素质的各个方面,只不过它是以适应职场要求的视角,强调培养和提高各方面素质的。职业素质是个综合体,包括身心素质、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审美素质、专业素质、社会交往和适应素质、学习和创新素质等[1]。它是一个人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通过职业兴趣、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心理、职业意识、职业交往、职业文化、职业精神、创业活动等表现出来。
关键词:技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加强,技工学校的学生以其一技之长、一专之能参与到了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之中。但是由于高校扩招、部分市场需求饱和等因素,现在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越来越困难,与高校毕业生的理论知识、专业素养都存在一定差距的技工学校毕业生找工作就更是难上加难了。因为社会环境和个人思想道德品质的内在作用,有一部分技校学生开始游离于社会主流,他们自卑、焦虑、困惑、茫然,许多不良的心理因素干扰着技校学生的思维走向,也影响着他们的人生发展。因此,技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应当引起职业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一、技校学生基本现状分析
技校学生普遍存在自卑的心理。当前高中段的招生形成了这样一种格局分布:一类生进重点高中;二类生进普通高中;三类生进普通中专、职高、技校。作为第三类的学生,技校生总是觉得自己事事都不如人。首先,技校生文化基础薄弱。从入学成绩来看,大部分技校生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能力,学习兴趣不浓,把学习当作是一种负担。在成绩至上的应试教育模式中,一直以来,这些学生在学校和社会普遍不受重视,遭到的批评和冷眼颇多。其次,大部分学生经历了中考的失利,感到底气不足,又加上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对技校并不寄予太大的希望,他们认为读技校是低人一等的,是"混日子"的,是上不了普通高中的无奈选择,所以对自己的前途信心不足。
技校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还未完全定型。技工学校的学生年龄一般在15岁-20岁之间,这一时期,学生的生理发展迅速走向成熟,但心理的发展却相对落后于生理的发展。他们在理智、道德、情感等方面都还未达到成熟的指标,世界观、人生观还没有真正定型。他们思维活跃,但是片面性较大,容易偏激;他们精力充沛,热情活泼,但是容易冲动;他们渴望被关注、被关怀,但又有着极强的逆反心理。
技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由于之前的学习基础没有打好,入学成绩不理想,大部分技校学生的学习态度不是十分端正。他们多数是服从家长的安排到技校来学习,对专业的选择也是随大流赶热门,并没有自己明确的奋斗目标。他们觉得前途迷茫,对自己不抱希望,"破罐子破摔"的心态使得少部分同学经常逃课、不参加考试,结果是成绩越来越差,陷入恶性循环。
二、技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本质与出发点
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真正以学生为本,把具有全面综合素质的"人"放在一切教育活动的中心,以塑造完善人格,实现人的全面、和谐、自由发展为目标,追求人性的真、善、美。长期以来,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将着力点放在了社会与道德的层面,过多强调培养继承既定社会秩序与道德规范的个体,忽视作为个体的人的价值问题及人格的独立问题;过多强调以牺牲个人价值为代价去迎合社会的需要,"为他人着想,为国家、社会做贡献",忽视了个体个性发展的需求;过多看重思想道德教育为社会政治服务的价值,忽视其塑造完善人格,实现人的全面、和谐、自由发展的合理化价值;在方法上多采取强制管理和灌输,忽视教育对象的内心认同。技校学生长期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学习,成绩并不好的他们大多有着逆反的心理,书本上"高、大、全"的道德楷模形象并不能真正引起他们内心的共鸣。技工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应当把学生内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地调动起来,把学生自身的发展摆在教育的中心位置,把教育的目标变成学生自觉的行动、自主的行动,把思想道德教育真正做到学生的心里去。
以爱与尊重为出发点。现在的技校学生多为"90后",中考的失利、之前学习当中遇到的挫折让他们感到自卑和茫然,他们大多对自己的前途和未来没有信心。正因为这样,职业教育的工作者、技校的老师在学习、生活当中就更应该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让他们知道,技校学生并不是被普通学校所淘汰的差生,并不是将来就一定找不到好的工作;让他们知道,人生本来就有无数种可能,年轻人只要积极进取、吃苦耐劳,在任何岗位上都会有成功的机会。
三、技工学校思政课创新
在技工学校的课程安排里,思政课一直处在一个尴尬的位置。一方面技工学校教学的重点是要突出职业化、技能化,大多数学校都把专业课和实习实训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虽然教学部门都会把思想道德教育课程安排在教学计划里,但是它的设置似乎是可有可无的。另一方面技工学校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对学习本来就不重视,很多学生对专业课学习都不认真,经常会逃课,就更别说思想政治课了。其实,《论语》里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告诫我们先要学做人,再谈学习其他的知识。思想道德教育的意义毋庸置疑,思政课同样应当引起技工学校和职业教育者的重视。
面对当前技校学生综合素质偏差的现状,技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结合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从正面加强教育与引导,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人格。前教育部部长周济曾经说过:"让思想政治课成为学生终生受益的课程。"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思政课在课程设计上应该与时俱进、推陈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