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玉石雕刻工艺技术范文

玉石雕刻工艺技术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4-01-11 11:47:5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玉石雕刻工艺技术,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玉石雕刻工艺技术

篇1

Abstract: Jade carving craft has a long history in China.Jade industry has been developed rapidly in recent years. Training of jade carving talents lies in the serious lag situation. To meet jade industry’s demand for talents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nterprises,so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establish the jade carving features of cultivating talents with the talent training scheme.

关键词: 玉雕;培养;教学

Key words: jade carving;cultivation;teaching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3-0204-01

1玉雕人才的需求和培养现状

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玉石消费市场,现在玉雕业的从业人员,绝大部分是非专业人员,理论和实践都相对不足。从全国的玉石产业基地来看,制约玉雕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是缺乏专业人才。

玉雕行业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一般是由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徒弟需要较长一段时间才能胜任本职工作。这种人才培养模式远远跟不上玉雕行业的发展。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全国许多玉雕企业纷纷萎缩生产,甚至解体、倒闭,各地的玉雕学校逐渐萧条,玉雕人才培养逐渐萎缩。可喜的是,教育部前不久印发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中出现了玉雕工艺专业技能方向。可见,玉雕人才需求和培养状况的矛盾已逐渐被发现和重视,相关政府部门、玉雕企业、院校也逐渐形成了共识。应尽快确立玉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加强玉雕人才的培养。

2玉雕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现有高职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来建立玉雕方向人才培养方案是可行的。进入新世纪以来,玉雕收藏投资的兴起,消费者对玉雕的需求更注重工艺性和创意性,企业更需要具有文化基础知识和有创新设计理念玉雕人才。

2.1 玉雕专业的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掌握玉雕设计专业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和绘画技能,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一定艺术素养,从事传统玉雕、现代玉雕的设计与制作,有一定的创新和创业能力,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培养高素质的一线技艺人才。

2.2 人才培养规格

2.2.1 基本素质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健康的身体及心理素质;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文化修养和礼仪风范;具备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具备较强的创业意识和良好的开拓精神;具备良好的敬业爱岗精神。

2.2.2 专业知识掌握本专业所需的文化基础知识;英语、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达到学院规定相应要求;掌握本专业所需的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艺,包括设计程序和方法、工艺技术等;掌握与专业相关的新知识、新材料、新工艺,以及有关的边缘学科知识;掌握一定的审美鉴赏方面的知识。

2.2.3 核心能力具有玉雕造型设计制作的能力;具有装饰设计制作的能力;具有雕塑设计制作的能力;具有玉雕传统特色工艺的制作能力;具有手绘制图及电脑绘图的能力;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具有与其他专业人员合作协调的工作能力;具有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玉雕人才培养进程

玉雕艺术作品的价值体现在极具个性化的巧妙构思,这就决定了玉雕工艺人才个性化培养的方向。在第一学年,以基础课学习为主,理论课主要学习传统文化、文学鉴赏、中外美术史、美学。技能课主要学习绘画。第一、二学期,每周安排两天时间学习素描,学习绘画、设计和雕塑。在第二学年,以专业课学习为主,主要学习玉石学、玉石鉴定、玉文化、玉雕设计、玉石雕刻。设计和雕刻都以学生自己动手为主,与设计有关的内容如玉文化、计算机辅助设计、现代制作工艺等则以讲课、研讨和实验的方式进行。第三年,进入生产实习阶段,要求学生参加大量的商业生产,将企业生产全部过程直接引入实训场,由客户提出产品质量要求,实习教师指导学生的实习活动。

4玉雕人才培养模式

玉雕专业实践性很强,要求学生掌握大量的人文、社会、历史、美学和鉴定方面的知识和信息。教学模式上以体现如下特点:

4.1 教学以实践为主教学以实践为主,学时数占总学时的 80% ,且开放工作室,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完成一定数量的设计与制作。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主要是辅导,帮助学生解决设计和制作中遇到的困难来提高学生们的动手能力。

4.2 灵活的教学方式设计理念、人文历史等课程的教学可以没有固定的教材,要求老师讲课与开展学生分组讨论相结合,并交换讨论结果。这种学习方式给学生留下了很大的自主空间,学生在查阅资料和讨论的过程中,培养了主动学习的能力,拓宽了知识面。

4.3 教学因人施教由于每个学生的基础、学习进度及现有的水平不一样,同样一节课学习的内容也不一样。采用因人施教的模式,以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来制定、实施教学计划,使每个学生都学得扎实,不限制他们的发展。

4.4 搭建就业社会平台对基本功扎实、生产实践做得好,表现突出的学生,推荐他们走向各大玉雕企业从事玉石雕刻和设计工作。支持鼓励学生创建玉雕设计、制作工作室。专业基础牢固的学生,也可从事其它相关的工作,可从事工艺品的设计开发工作,也可从事玉石鉴定、营销工作。

5结束语

我国正处于产业经济的转型期,社会建设需要一大批职业型、技能型人才。我们通过对学生知识教育、能力培养、综合素质塑造等训练,最终达到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样做不但符合新世纪对玉雕设计人才培养的要求,同时也具有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特色。这些方法的探索与运用对培养新型玉雕设计人才将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参考文献:

[1]张荣红. 英国首饰高等教育及启示[M].宝石和宝石学,2001,(6).

[2]赵永魁,张加勉.中国玉石雕刻工艺技术[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4.

篇2

设计思路

油港工艺流程调度系统包括5个部分:用户管理模块、图形绘制模块、路径搜索模块、生产调度模块和动态监视模块。其中,用户管理模块位于管理层,主要解决用户权限的配置问题,后4个模块属于可视化内容,系统结构原理框图如图1所示。系统通过与组态服务器的连接,建立与数据库的信息交换,使作业现场传感器采集的相关参数通过工业以太网传到组态服务器中,实现动态监视功能。

1、图形绘制

油港中转的油品较多,管线输送变化频繁。因此,可视化系统应具有较好的适应性。系统在设计时,把油罐、阀门、管线、泵等设备元件制作成“块”并进行拼装,便于工艺人员绘制线路。

2、路径搜索

油港管线连接复杂,工艺人员编制指令时出错的概率也较大。因此,系统需具备路径搜索功能,工艺流程能直观显示,方便用户从诸多路径中选出一条较为理想的线路。

3、生产调度

传统的工艺调度依赖于文本形式,即调度人员收到总部调度要求后,手工查阅工艺指令表,找出合适的工艺流程,手工填写工艺指令菜单,完成生产调度。根据生产实际需要,采用信息化技术使油港工艺流程生产调度整个环节可视化,要求系统具备如下功能:首先,要求生产调度指令可以在工艺人员或调度人员事先存储的常用路径表中直接选取获得;其次,系统能够完成工艺指令菜单的提交,无需进行手工填写,增强工艺流程操作的安全性。

4、动态监视

根据油港生产作业现场传感器采集的信号,调度室可直接从组态服务器中读取。为了提高系统的直观性,在流程图中需直观地显示油罐的液位、管线油温及油压等值。因此,应建立系统与组态服务器的连接,方便地读取变量数据。

方案实现

系统采用Visual C++ 6.0作为应用程序开发平台,数据库选择Microsoft SQL 2000。

1、界面设计与绘图功能的实现

界面设计应包含主工具栏、绘图工具栏和修改工具栏3个工具栏,绘图区使用文档视区。创建多文档MFC应用程序,并使界面优化。

建立工艺元件的总类――CCompo类,并在类中创建元件的属性与方法。元件应具有坐标、类别、内部ID号、工业编号等属性,并以此为基类,为每种元件派生一个类,如CCompoTank油罐类、CCompoPipe管线类、CCompoCode结点类等。

在元件子类中,创建各自的绘图方法Draw( ) ,主要使用CDC直接绘图法和CBitmap贴图法进行图形元件的绘制。

使用动态创建指针的方法动态添加元件,添加一个CobArray对象,用于存储用户建立的工艺元件。

采用自定义重绘函数方便调用绘图指令。在此函数中,可按绘图区域的大小自动清屏,实现元件加入后指针对象的绘制操作。

油港工艺流程涉及工艺元件较多,全部绘出元件需要较长时间,特别是在重绘响应比较频繁时,由于重绘的累积,造成占用过多的CPU资源使程序出现“假死”现象。因此,在视类中添加一个新的绘图线程,利用此线程函数调用自定义重绘函数,在重绘元件的循环中加入转出判断,完成重绘,解决内存资源累积和程序“假死”的问题。

复杂流程图无法在一个用户视区中绘制完成。为让用户了解流程图的全貌,需要添加缩略预览图。采用添加对话框并创建相关类,将该类与视类设计成友元类。用户添加的图形在内存中一次绘制完成后,调用CDC:: StretchBlt( ) 缩放,在对话框中实现缩略预览图效果。

新建CCompoLink连接类,用于记录相邻两个元件的连接信息。为防止连接记录重复,定义连接结构为:“compoLink:第一元件编号,第二元件编号,第一元件的连接位置,第二元件的连接位置”。为了方便存取各连接信息,连接指针由一个CobArray对象保存。

2、工艺路径搜索

在一条完整的工艺流程图中,两个元件之间的可行线路可能有多条,但最合理的只有一条。系统提供三种不同的路径搜索模式――自动搜索模式、手工逼近搜索模式和手动选择模式进行处理。

自动搜索模式旨在找出两个元件之间所有的可行线路。该搜索模式用递归算法,找出全部线路,以CSV形式存储在m_patharray对象中。适用于元件较少的工艺流程图。

手工逼近搜索模式旨在找出两个元件之间的一条可行线路,其算法流程与自动搜索相似,不同之处在于手工逼近搜索模式仅需找到一条通路,根据用户点击的元件进行逐步逼近,最终找到合适的通路。适用于含有较多元件的工艺流程图搜索。

手动选择模式即手动查找路径模式,此模式适用于所有的工艺流程图。通过点取节点处相应元件予以实现。适合对常用的工艺流程搜索。

完整的工艺菜单除包括工艺流程的路径外,还包括工艺指令(即需要开启的阀门和需要关闭阀门的编号)。对于前者而言,仅需保证通过该条路径的所有阀门和泵的开启即可,而对后者主要对三通或多通元件(即对图形中的结点元件)进行分析。

设某条线路中包含了结点集合C = {c1,c2,c3,c4,c5},该条路径上的阀件集合为Von。首先从每个结点进行查找与其直接相通的所有阀件,其算法与自动搜索算法相似,不同之处是终止条件m_end为不固定的,即在递归进口前需判断该元件的种类是否为阀。若是,则将其作为m_end终点处理;反之,继续比较,判断其是否具备进入递归的条件。

设集合C对应需关闭阀件的集合为 Von={V1,V2,V3,V4,V5};

与该条路径上的结点相关联的阀件集合为 Voff ′ = V1 ∪ V2 ∪ V3 ∪ V4 ∪ V5;

则需要关闭的阀件集合为 Voff= Voff ′ - Voff ′ ∩ Von 。

3、生产调度

在路径较长的调度工艺中,最容易出现线路窜管,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在系统设计时,采用对调度人员正在使用的流程线路进行记录,再与其它将要使用的工艺线路进行比较,若出现问题能够及时提醒调度人员。

系统将路径分为常用路径和正在使用路径两种。常用路径与传统工艺流程调度系统中的总指令表相类似,用于保存使用频率较高的路径,并按使用次数进行排列;对正在使用路径,系统能记录当前的工艺流程路线,标识现场作业状态,可使调度员方便地提交指令菜单。提交的工艺指令菜单通过ADO写入数据库。对于远程接令人,可直接访问服务器的WEB页面实现接单操作。

4、OPC技术状态监控

采用OPC技术实现系统与组态服务器的通信。OPC 即OLE for Process Control,是基于Microsoft公司的 Distributed interNet Application (DNA) 构架和 Component Object Model (COM)的技术,扩展性能好。OPC定义了一个开放的接口,在这个接口上,基于PC的组件能交换数据。它是基于Windows的对象链接和嵌入(OLE)、部件对象模型(COM)和分布式技术(DCOM)。因此,OPC技术为典型现场设备连接工业应用程序和办公室程序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方法。

OPC接口既可以适用于通过网络把最下层的控制设备的原始数据提供给作为数据的使用者(OPC应用程序)的HMI(硬件监督接口)/SCADA(监督控制与数据采集)、批处理等自动化程序,以至更上层的历史数据库等应用程序,也可以适用于应用程序和物理设备的直接连接。基于OPC技术开发的软件包控制结构如图2所示。

对开源版的KepWare OPC客户端进行二次开发,得到OPC动态库,直接嵌入到系统中便可使用。其核心函数如下:

BOOL OnOPCSet();//OPC初始化对话框,完成OPC服务器的连接设置和添加

void AddGroup ();//添加一个新的OPC变量组

void AddItems(CObArray &cList, DWORD dwCount);//添加多个变量到变量组

void RemoveItems(CObArray &cList, DWORD dwCount);//删除指定的多个变量

void RemoveServer (CKServer *pServer);//删除指定服务器连接

以下函数用于本系统的OPC初始化:

void OnInitialServer( CString progid, CString remoteip);

//根据ProgID和IP连接OPC服务器

void OnInitialItem( CString item);//根据变量名添加一个变量

CString GetItemValue(CString lpName); //获取指定变量的值(字符串形式返回)

结论

将可视化技术引入到油港企业,旨在保证工艺流程调度系统的安全性,改变传统的港区工作模式。工艺人员在编制工艺流程指令时,可通过直观的图形描述实现工艺流程设计方案的优化;工艺调度人员可以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方便地修改工艺流程图,实时现场监视,防止灾难性事故的发生,确保油港安全生产。

篇3

我从学艺至今,已逾二十年,个人创作观念也日趋成熟,对玉雕也经历了从喜爱到热爱再到一日不琢玉便坐卧不宁的发展历程。我认为艺术既然源于生活,源于文化,作品必然是反映生活的最好手段,不可避免的其中有著时代的语言,就如同唐诗边塞诗展现的雄浑豪迈,是唐朝包容性世界帝国和当时人们建功立业的最好表达,宋词的忧国忧民、婉转细腻正是当时东亚宋、辽、西夏、吐蕃、金、大理等各政权对峙,争夺生存空间的最好表达。而玉雕作为时代的记录者,承载着中华文化的厚重感,传世经典则必然是时代的缩影和浓缩,反映中国沧桑巨变,反映中国乡愁风情,反映时代变迁的则肯定也能唤醒时代的记忆,也会成为一个时代的“艺术风格”!

几千年儒家思想的熏染,中国人的感情较含蓄,常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玉雕艺术为人们提供了品赏休闲与寄托情怀的优雅境地。玉石材质地美是基础,是最原始而重要的价值,一件玉雕艺术作品的价值,包含着对天然资源的保护、理解及雕刻者高超的技艺所赋于的和谐人文气息。具有一致性和普遍性的文人思想趣味和高品味的审美追求,必然会在当时的作品上反映出来。自南宋以来,特别是明、清之际的各类工艺品,几乎同时存在着淳朴率直、天然雕饰的作品和精雕细琢、雅而有致的作品。现在,刻工的精细度可以与古人相媲美,但造型的朴厚和品位的醇雅却不及古人,这与刻者对传统艺术修养的深度有关。任何一种艺术都有它的独特性,都有其内在的规律,玉雕一直都属于收藏品,是文人、墨客的雅玩之物。要求因材施艺以及文化因素的注入。

创作要有灵感,激情是灵感的突现,人的创作本能表现在活跃着的思维中。灵感在自己一切潜意识下,或受某种环境影响下的激情中瞬间进发,是实感性和偶然性。要善于捕捉灵感,随时用纸笔记录,否则稍纵即逝,不可复得。不要随意放过大脑活动所产生的一切设想,即使是可笑的。因为许多传世的经典之作,都是在这种情况下诞生的。艺术要有个性。艺术创作是对生活细心观察,是自己内心世界的艺术再现,是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应用。表现在别人未曾发觉的现象和未曾表达的内涵,是深厚的艺术造诣、文化底蕴、文学修养,扎实的美术功底的体现。其主题内容博大、高雅、意韵携永,设计巧妙新颖。在创作中力求与作品交流、对话,把作品当做活的生灵。将自身情感真正融于作品中,随激情波动,依技法流转,把美的向往与追求,借石转化为视觉造型,把对象提高到艺术境地,领略作品内心情态。视觉效果卓然,会让人的灵魂产生深深的悸动。

没有灵魂的作品注定是失败的,同样没有表现时代艺术的作品不能称得上“大作”,技艺代代相传,而反映时代的技艺则无法复制和超越,这正是玉雕艺术风格的无限魅力之所在。经历了历史长河的发展、洗礼,经过不断的创新,具备了鲜明的地域风格和民族特色,随着时展、信息化交流、技术不断更新,玉雕艺术在东方文明的智慧上绵延不绝地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其是外在美和精神美的统一,是无言的诗、不朽的画、无声的歌、不歇的舞。玉雕艺术的价值,在于探求真、善、美的规律。

玉雕匠人在面对每块原石的时候,要有所思,有所寄意地去创作作品,玉雕匠人是具有想象力的,在创作的时候是带着自己独有的情感寄托的。在我看来,每块玉石的颜色、质地及形状都是有生命、有感情的活体。它可以活跃你的思路,启发于我们对美的想象。古人语“应物斯感”,“情以物迁”,只要把美好的感情融入石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就可以充分地抒发自己的情感,甚至表达自己的思想主题。生活是艺术的来源:只有深深地扎根于生活,才能创造出鲜活的作品。玉雕艺术也不例外,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拥有一颗对艺术执着、热爱的心灵,投入到创作中,立争使之完美,突显其生命力,更加难得。

篇4

——亚里士多德

殷商时期中叶,殷人在前人青铜铸造技术的基础上,创造出了令后世叹为观止的青铜文化;同时,亦是在前人创造的符号、文字、绘画等文化基础上,经过总结、发展后又创造出一个彪炳千秋的文化——甲骨文,开创了中国以文字载史的先河。

甲骨文作为华夏民族初期完善的文字系统(从字的结构看,传统的所谓“六书”构字法则已经具备了),因其承载了大量的殷商社会的生活、文化、宗教等历史信息和汉字起源的诸多秘密,面世之初就受到史学界和考古学界的高度重视;同时,其契刻流传的载体——有字的甲骨(甲骨文)已被誉为中国的国宝,被世界各国的博物馆和研究机构大量收藏和研究。

甲骨文发现百余年来,在众多专家、学者的研究下,已蔚然发展成为一门新的学科,且已呈显学之势。但是,由于没有发现如何契刻甲骨文的记载,因此,有关甲骨文契刻时的状态,困扰了甲骨学界数十年之久。学者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莫衷一是。

直至1972年,郭沫若先生通过对甲骨文的大量研究后,在其《古代文字之辨证的发展》一文中,对甲骨文的契刻状态作了如下论断:

“甲骨文字是用铜刀或石刀刻在相当坚硬的龟甲兽骨上的东西。文字刻得很规整而美观,字大者径逾半寸,字小者如芝麻。甲骨是很坚硬的东西,铜刀或石刀也并不是十分犀利的工具,为什么能刻出那样精巧的文字?许多年来,人们都怀抱着这个问题而没有得到解决。最近我联想到象牙工艺的工序,因而悟到甲骨在契刻文字或其他削治手续之前,必然是经过酸性溶液的泡制,使之软化的。这样便使几十年的怀疑涣然冰释了。”

《古代文字之辨证的发展》一文,首先发表在《考古》1972年第3期,继而转载在《考古学报》1972年地1期。同年9月,人民出版社在重新改编郭老著作《奴隶制时代》时,经郭老校阅和订正,删去原书中八篇论文后,又增加了八篇有关中国古代社会性质和分期问题的论文;其中就有《古代文字之辨证的发展》一文,足见郭老对此文的重视。

“(郭沫若)直到年近八旬的时候,还对甲骨文字的起源、用途、事类、格式、规律等方面进行全面总结,并从象牙工艺的工序,悟到古代整治甲骨和刻写文字时要用某种酸性溶液浸泡。”(《建国以来甲骨文研究》)

郭老在年近八旬的时候,因联想到象牙工艺的工序,悟到的“此论”一经发表,便被甲骨学界奉为圭臬——并被作为郭老对甲骨文研究的又一贡献,广为载传。

余生也晚,故无缘同郭沫若先生等前辈大师学习、研究甲骨文,但一直私淑郭沫若先生——探索、求实的学术精神,对甲骨文厚爱有加。所以,当多年前在《 考古 》杂志上读到郭沫若先生“此论”时,瞬间在脑海中产生了一丝疑问,但一闪而过;今重温郭老著作《奴隶制时代》再读到此章节时,当年的疑问不禁又浮出脑海,遂放下其他工作,潜心于斯,经过大量的参考、研究、求证后,今将观点著述于此,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并请前贤师长不吝赐教。

首先,我们姑且不论殷商时期能否制造、生产酸性溶液(在盘庚徙殷,至纣灭亡的273年的甲骨文历史中,如果真如郭老所论,那么是不能用“偶然发现”来解释酸性溶液的产生的),并且应用于对于殷商统治者来说是非常神圣的占卜仪式中。而是遵照郭老:“甲骨在契刻和其他削治手续之前,必然是经过酸性溶液的泡制,使之软化的”论点——来验证考古发掘的甲骨文,是否如郭老所论。

现在我们把甲骨文本身提供给我们的诸多信息分列如下:

A 占卜用的材料

1、龟腹甲、龟背甲

2、牛头骨、牛肩胛骨、牛肋骨、牛距骨

3、鹿头骨、鹿肩胛骨

4、羊肩胛骨

5、人头骨等

B 卜辞的体例

殷人占卜有一定的程序。其刻写的卜辞也有一套固定不变的格式或体例。即某某日,某个史官或王贞问,要做某事,是吉?是不吉?某月。

如果日后应验了还要把应验情况补刻上去。 所以一条完整的卜辞,常由叙辞(前辞)、命辞、占辞、验辞组成。

略举例如下:(请看叙辞与验辞之间的时间间隔)

1、叙占命验

[叙辞] 戊子卜, ,[命辞] 贞帝及今四月令雨,贞帝弗其及今四月令雨。[占辞]王 曰:“丁雨,不辛。[验辞]旬丁酉允雨 。 (《乙》3039)

2、叙命验

[叙辞] 甲申卜 ,,[命辞] 贞帚 (妇) 好冥(娩),不

其 (嘉)?[验辞] 三旬有一日,甲寅冥,允不 ,

佳女。(《乙》7731)

3、命占验

[命辞]贞其有疾?[占辞]王占曰:其有疾,丙庚不吉。[验辞]旬又七日庚申丧黾。(《乙》4130)

(为电脑中所无之字,但考虑到对本文论点无大碍,故未拼写)

C 同版甲骨文中存在的不同现象

1、同人同日卜

2、同人异日卜

3、异人同日卜

4、异人异日卜

5、与卜日不同时间的验辞

略举例如下:

癸卯王卜,贞……甲辰阳甲。

癸丑王卜,贞……吉。

癸亥王卜,贞……甲子祖甲。

癸酉王卜,贞……吉。

癸未王卜,贞……甲申工典其幼。

癸巳王卜,贞……甲午翌上甲。

癸卯王卜,贞……吉。(《合集》35756)

此七条异日贞卜辞在同一版中;

癸丑卜,,贞,王,旬亡尤。在九月,甲寅翌上甲。

癸亥卜,,贞,王,旬亡尤。在十月。

癸酉卜,贞,王,旬亡尤。在十月。甲戌翌日大甲。

癸未卜,贞,王,旬亡尤。在十月。甲申翌日小甲。(《合集》35402)

此四条异日、异人贞卜辞在同一版中;

甲申卜 ,, 贞帚 (妇) 好冥(娩),不其 (嘉)? 三旬有一日,甲寅冥,允不 ,佳女。(《乙》7731(同上)

此条卜辞的验辞时间与贞卜时间不在同时日[包括郭老较早发现的甲骨文“百又七旬又九日”(《通》788)的验辞在内,这种贞、验不同日的卜辞,在甲骨文中不胜枚举]。

经过综合分析以上的信息,结合郭老的论点,我们得出以下三个问题:

一、甲骨经酸性溶液泡制、软化的过程是在钻、凿、灼、占卜过程前,还是在钻、凿、灼占卜过程后——契刻文字前?须知甲骨经酸泡制、软化的过程发生在占卜前与发生在占卜后——契刻文字前,虽然在契刻的文字效果上理应相同,但在甲骨上出现的“兆象”效果则必不相同。因为占卜中最关键的程序——灼,会因占卜甲骨的干湿、软硬程度出现天壤之别。也就是说,通过人为的浸泡、软化后,该占卜用的甲骨还能否体验上天的意思。这一点至关重要,贞人是如何解释的呢?

二、面对每日必卜、每事必卜的殷人来说,对大量需求的龟甲与兽骨是统一泡制、还是分别泡制?殷人如何测试酸性溶液的浓度,以保证其泡制的甲骨正好软化宜刻,而又不被腐蚀得无法使用的最佳状态呢?如果是统一泡制,必然会因其材质的硬度和密度不同而出现下例状况:即在同一时间内有的甲骨软化的正好堪用、有的甲骨已软化过度不堪用、有的甲骨则尚未软化到堪用;如果分别泡制,又怎知何时、何人贞卜?又各需要多少龟甲、兽骨?这种情理之中的问题,贞人是如何掌控的(难道贞人还有未卜先知的能力)?

三、甲骨文中存在大量的同版内不同时间占卜的前辞或验辞,试问在这段间隔时间内已契刻文字的该甲骨处于何种状态——是继续入酸泡制、还是晾置干燥?如果是继续泡制、软化,则该甲骨完全可能被腐蚀的不堪续用。即使勉强可用,则前后契刻的卜辞必会因甲骨的继续软化而出现不同状态;如果处于干燥状态,则与前面软化后契刻的文字状况还是不能统一(不含刻手不同的因素)。也就是说该甲骨无论处于何种状况,都会在以后的契刻中留下与前次契刻状况不同的迹象,而这个迹象恰恰是中外甲骨文学者在百余年的时间中尚未发现的,为什么?

勿庸讳言,如果我们不否认——所有的甲骨文都是在一切占卜过程结束后照抄它稿契刻的档案记录,那么上述所有的问题,都是郭老的论点所无法解答的。

下面再看由有关甲骨卜辞与文献提供的其他信息,以及专家、学者对其的研究:

《礼记·表记》:“殷人遵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周礼·春官·龟人》:“上春衅(简化字,后同)龟,祭祀先卜。”

武丁时五种记事刻辞均有“某示若干”,不少学者认为此乃祭祀龟甲牛骨之事,谓殷人既得甲骨之后,必先经过一种祭典而后启用,即《周礼·春官·龟人》“上春衅龟,祭祀先卜”之意。

董作宾认为生龟之处理,先经过 、衅、祓,然后杀龟,并引《新获卜辞写本》381号“龟三牛”一辞证明殷人确有龟之祭(,与前同)。

祭祀究竟在杀龟之前,还是在初步整修以后?还可以研究。但为求其灵验起见,在占卜之前先行祭祀,这大概是不成问题的(《中国甲骨学史》)。

由专家、学者对文献及卜辞的研究,我们得知:遵神的殷人为了求其灵验——让占卜的“兆象”充分体现天意,连龟甲牛骨在占卜前都要祭祀。那么,殷人又怎么能(或敢)产生用酸泡制软化甲骨的思想和行动呢?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郭老“因联想到象牙工艺的工序,而悟到的甲骨在契刻文字和其它削治手续之前,必然是经过酸性溶液的泡制,使之软化的”论点——无论是在道理上、还是在殷人占卜的宗教思想或情结上都是值得商榷的。

甲骨在契刻前,经过酸性溶液的泡制软化也好——没有经酸泡制软化也好,都是我们根据对甲骨文研究后做出的见仁见智的推测。由于我们无法还原殷商社会的生活、文化、技术背景,所以只能求助它证。

考古学是门严谨的科学。那么,如何验证某个见仁见智的论点正确与否,或更接近历史的本来面目呢?笔者认为,这种检验必须勇于跳出甲骨文研究的窠臼,这样才不至于陷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即当局者迷的状态。通过对大量的史前时期骨器、玉器的参考、研究,我们把研究目光集中在公元前3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华夏文明肇始的时代。

在遥远的旧石器时代,由于生产力的低下,大自然中俯拾皆是的石头与人类猎食动物后的部分骨骼,曾做为人类早期制作工具的基础性材料,伴随着先人走过了漫长的进化历程。旧石器时代晚期,随着人类思想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人类的艺术活动产生了——劳动加思想创造了艺术。古人在劳动的同时创作了大量的史前艺术作品,甚至直接在劳动工具上创作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传统思想认为:史前艺术可根据其创作载体分类归纳为“可移动艺术”(Mobiliary Art)或称“器物艺术”(Home or Chattel Art)和“岩洞艺术”(Lare Art)两大类(“可移动艺术”或“器物艺术”是指能携带的雕刻作品和装饰品)。考古资料表明,我国“器物艺术”(骨雕、玉石雕、陶塑等)的成熟期大致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在这个时期,我国境内的南北两地几乎同时产生两支都以玉器为主要文化内涵的史前文化。毋庸置疑,在那个以石攻玉的时代是不可能制造生产出酸性溶液的,即使可能产生过——因自然发酵而成酸性的溶液,先人们亦不可能产生将其应用在骨器、玉器制作过程中的思想,这一点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就是在这个时期的诸多不同的文化遗址中,考古学家发掘出土了大量雕刻精美的玉器、骨器和陶器等文化遗物。其中在玉器雕刻的精美程度上,以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为主要代表。

在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的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玉器、骨器、陶器等史前艺术品。特别是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的部分玉器造型和使用的阴线雕刻技法与殷商时期的玉器造型和雕刻技法非常相似。在这两支史前文化遗址中出土的玉器、骨器上,其特殊符号(不与花纹混淆的、刻划位置特殊的)、图案——雕刻得细若发丝的不胜枚举。从这些细若发丝甚或比发丝还细的刻痕中,可以充分观察到5000年前古人的雕刻迹象,与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遗址中发现的大量细石器工具相互印证,使我们可以更加科学的研究其工艺特征[科学常识告诉我们,我国玉文化中常用的玉料硬度分别为:软玉(Nephrite)的硬度在摩氏6——6.5左右;玛瑙(Agate)、玉髓(Chalcedony)、碧石(Jasper)等造岩矿物的硬度在摩氏7左右;岫岩玉的硬度变化大一些在摩氏2——6之间,通常在摩氏4左右;独山玉的硬度在摩氏6——6.5左右。而作为骨雕材质的骨骼成分百分之七十左右为钙、磷等矿物质,主要是钙的磷酸盐,包括结晶的羟基酸灰石和无定形的磷酸钙,其余成分为有机质,主要是胶原蛋白。硬度在摩氏3左右,干燥后硬度稍有增加。由前可知,使用硬度在摩氏7左右的造岩矿物制作的细石器刃具,用以加工骨器和低硬度的玉器是完全胜任的]。

又据考古发现,在河南省贾湖的裴李岗文化(据碳14测定,其绝对年代在公元前6000年左右)遗址中,出土的龟甲上发现了十数个具有原始文字性质的契刻符号,其中个别符号与后世的殷商甲骨文有相似之处。由此可知:我们的先人在8000年前,就已经能够在坚硬的龟甲上契刻符号或“文字”了。到了公元前3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先人们在完善契刻工具的同时完全掌握了在玉石上雕刻精细图案的工艺技术(这从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千余年的发展、延续历程中出土的不同时期的玉器上面,可以清楚的看出其工艺技术的发展、传承),那么要在龟甲、兽骨上刻出细致精巧的图案、符号(广义的文字),虽不至于说易如反掌,也应当是绰绰有余的吧!这一点在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骨器、象牙器、玉器的雕刻中,已得到得到充分的证实。

史实面前,任何设想或辩解都是枉然的!

通过对以上考古发掘资料的研究分析,完全可以证明:早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其实在我国境内的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初期的众多文化遗址中,就已经有雕刻艺术品发现了;欧洲一些国家出土的史前骨雕、石雕艺术品的历史,远的可达到30000年之久),我们的先人就已经能够在甲骨、玉石上熟练地契刻“文字”符号或其他的艺术形象了,而这个时代比契刻甲骨文的殷商时代早了何止2000年啊!因此,面对经过3000余年埋藏,依然清晰可见的甲骨文,笔者更倾向于:殷商时期的甲骨在契刻前是没有经过酸性溶液的泡制,软化的。

“甲骨文字是用铜刀或石刀刻在相当坚硬的龟甲兽骨上的东西。文字刻得很规整而美观,字大者径逾半寸,字小者如芝麻。甲骨是很坚硬的东西,铜刀或石刀也并不是十分犀利的工具,为什么能刻出那样精巧的文字?许多年来,人们都怀抱着这个问题而没有得到解决。最近我联想到象牙工艺的工序,因而悟到甲骨在契刻文字或其他削治手续之前,必然是经过酸性溶液的泡制,使之软化的。”(《古代文字之辨证的发展》)

上述的问题和结论告诉我们,显然郭老认为:只有在软化的甲骨上才能刻出——“字小者如芝麻……那样精巧的文字”。但是,常识告诉我们:只有在细腻、凝结、坚实的材质上,才能雕刻出精微细致的图案。而在软化、疏松的材质上,要想雕刻的精微细致则是很难的——俗话说:朽木不可雕也。那么朽骨可雕否?回答也一定是否定的。这从保存到现在的——古代非金属雕刻艺术品(无论是精美的微型雕刻艺术品,还是大型的雕刻艺术品),都是由象牙、骨头、紫檀木、黄花梨木等坚硬、细腻的材质制作的事实中,一样可以得到佐证。

大量的事实和问题表明:殷人占卜的甲骨——在契刻前是无须经过酸性溶液的泡制,使之软化的 。

郭沫若先生做为老一辈甲骨文研究专家,从一九二九年开始研究甲骨文,直到他逝世,经历了甲骨学史上整整五十个春秋。五十年里,郭老本着大胆创新、勇于修正自我的治学思想和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用先生自己的话说就是:“差不多常常是昨日之我与今日之我作斗争”),在甲骨文的释解考证、分期断代、编纂流传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特别是建国以后,先生在主持编纂《甲骨文合集》的工作中培养了大量的甲骨文研究人才。虽然郭老“因联想到象牙工艺的工序,而悟到的甲骨文在契刻和其他削制手续之前,必然是经过酸性溶液的泡制,使之软化的”论点似有所误,但这丝毫无损于郭老的崇高威望和学术成就。因为同他在中国历史及甲骨文研究上的恢弘业绩相比,这个结论的失误,如沧海一粟;因为我们是被郭老及那一代大师托在他们的肩上学习、研究甲骨文的,而且随着科学的发展、进步,我们的观察手段、研究方法比老一辈学者更加优越、更加科学,所以在甲骨文的研究上,有新的探索、新的发现和成果,才是对老一辈师长的最好纪念。

图1、良渚文化象牙雕飞鸟匕 2、良渚文化玉雕山形器 3、良渚文化玉雕冠形饰 4、红山文化C字龙 5、红山文化玉人面 6、红山文化骨体嵌细石器刀柄 7红山文化骨体嵌细石器刀柄局部刻痕

参考文献

《殷墟卜辞综述》陈梦家著,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 1956年

《殷墟文字乙编》董作宾编著 科学出版社1948年

《甲骨文合集》 郭沫若任主编,胡厚宣任总编辑,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编纂

《奴隶制时代》 郭沫若著 人民出版社 1973年

《甲骨学小词典》 孟世凯编著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1年

《建国以来甲骨文研究》 王宇信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中国甲骨学史》 吴浩坤、潘 悠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年

《中华远古史》 王玉哲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年

《舞阳贾湖》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科学出版社 1999年

《考 古》杂志 1972年3期

《良渚古玉》 浙江省文物局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6年

《良渚文化与良渚古国》 周 膺 吴 晶著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年

《中国宝石和玉石》 栾秉傲著 新疆人民出版社 1994年

《中国古代美术史》 李 浴著 辽宁美术出版社 2000年

《中国原始社会史》 宋兆林 黎家芳 杜耀西著 文物出版社 198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