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10 14:50:5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高考改革的好处,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为进一步做好初中毕业学业考试与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工作,切实发挥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对推进和保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作用,根据《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精神,现就我省2007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及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工作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
坚持把初中毕业学业考试与高中招生制度改革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抓手,遵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和要求,不断强化新课程理念的实施与落实,加强管理,深化改革,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推动基础教育持续健康均衡发展。
2007年,我省进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90个县区的初中毕业生将面临毕业和升学。对进入课改的初中毕业生,根据精神,初中毕业学业考试依据各科课程标准单独命题;普通高中招生按照单列计划、单独招生的办法进行。高中招生工作要按照学生学业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的“等级”进行录取,切实改变将分数简单相加作为高中招生录取唯一标准的做法,进一步推进考试与招生制度改革。
对未进入课改学生的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依据各科教学大纲命题,高中招生工作原则上按照2006年的有关办法实施。
二、考试科目设置、考试方式及时间安排
1.2007年全省统一组织的初中毕业学业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物理与化学、思想品德与历史(思想品德和历史与社会、思想政治与历史),共7科5卷。
西安市莲湖区、宝鸡市陈仓区开设“历史与社会”课,该科目与思想品德合卷,设“思想品德和历史与社会”。省上将为其单独命题并编写考试说明。
各科目试卷满分值及考试时间分别为:语文120分,时间为150分钟:数学120分,时间为120分钟:英语120分(其中听力25分),时间为120分钟;物理与化学120分(物理70分、化学50分),时间为120分钟:思想品德与历史100分(思想品德、思想政治60分,历史或历史与社会40分),时间为100分钟。
思想品德与历史(思想品德和历史与社会、思想政治与历史)实行开卷笔试,其他科目为闭卷笔试。
语文为一卷制,其他科目为两卷制。
除省考科目外,其他科目的考试、考查,原则上随教学进度安排进行。要尽量避免学生毕业时考试考查科目过于集中的现象,减轻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负担。考查结果原则上不计入升学总成绩,只作为衡量学生是否毕业的依据。
对非省考科目的教学,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指导和检查。省教育厅将进一步加大对各地、各校的督查力度。
2.全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时间为2007年6月23日至24日。各科目考试时间(北京时间)点击查看:
英语听力试题播放采用以广播为主,磁带为辅的办法进行。在规定时间内,由陕西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综合频率卫星广播AM693千赫、FM106.6兆赫同时向全省播放英语听力试题。
各地要在拟设考点的学校提前试收上述陕西人民广播电台两个频率的节目。若收听效果不好,请改用磁带播放。磁带播放试题的时间应与陕西人民广播电台同步,即于6月24日上午8:20播出提示语,8:30正式播出试题,听力试题播放和考生作答时间为20分钟。
各县(区)务必在考前与当地广播电台、广播站联系,做好转播工作,并调试好接收、播放设备。
3.对进入课改的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以分数阅卷、以等级方式呈现。学业考试成绩分A(优秀)、B(良好)、C(合格)、D(不合格)四个等级。必要时,各等级下可设若干个二级等级,以便于高中招生时的实际操作(二级等级数不宜过多)。学业考试的C等级根据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确定,其他各等级的划分标准由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本地高中资源配置的实际情况确定。学业成绩达到C等级以上(含C等级)为毕业要求。
4.体育考试采用体质健康测试方式,按照教育部评分(实施办法另文下发)。对未进入课改的初中毕业生,按40分计入升学总成绩:对进入课改的初中毕业生,体质健康测试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之中(具体办法见附件1)。
5.继续开展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加试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操作考核。对没有进入课改的初中毕业生,实验操作考核成绩计入升学总成绩:对进入课改的初中毕业生,实验操作考核结果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的依据之一(具体办法见陕教基[2005]81号文件)。
6.根据《陕西省教育厅关于加强中小学科学计算器使用管理工作的通知》(陕教基[2006]50号)精神,允许考生携带规定型号的科学计算器进入数学、理化考场。
三、考试范围及命题原则
考试范围和要求以各学科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规定的必学内容和要求为依据。
命题的原则是:正确导向,重视基础,强调能力,科学规范。
试题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取向,在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以能力测试为主导,注重体现科学态度与人文精神,注重对学生思维方式、科学素养的考查,加强试题与社会实际、科技发展和学生生活的联系,增强试题的实践性、开放性和综合性。
要重视试题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在稳定整卷难度的前提下,调整试卷结构,保持适当的区分度。控制试卷长度,保证考生有充分的思考时间。
四、综合素质评价
对进入课改的初中毕业生在进行学业考试的同时,实施综合素质评价,具体办法见附件1。
五、高中招生录取
普通高中、职业中学等学校的录取工作由各市(区)教育局负责。普通中专招生录取工作由省考试管理中心统一安排。具体录取批次和办法仍按2006年录取办法执行。
各地在制定普通高中招生计划和组织招生时,应将优质高中招生计划按10%以上比例向薄弱初中分配的办法,以促进我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六、分工和职责
1.命题、制卷。省教科所根据以上原则和要求负责编制《陕西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2007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说明(供进入课改的初中毕业生使用)》和《陕西省2007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说明(供未进入课改的初中毕业生使用)》,并组织人员命题,负责全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试题、答案及评分参考的印制和分发等工作。各市(区)应在考生报名结束后,及时将各类考生人数等情况报省教科所,按
规定的时间、地点,派员持市(区)教育局介绍信领取试题、答案和评分参考,并按每生5元的标;在交纳命题费和试卷费。
2.阅卷与考试情况分析。阅卷工作由各市(区)组织实施。各市(区)应按照要求组织阅卷骨干人员参加省级培训,同时做好对阅卷组全体成员的二级培训。阅卷入员应以初中骨干教师为主。教研部门应参与阅卷,负责阅卷质量监测和试卷分析及总结工作,并按要求分别向省教育厅基教处和省教科所报送有关数据和材料。
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密切协作,加强对我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工作的研究,不断提高试题质量和考务管理水平。要高度重视安全保密工作,切实保证我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工作顺利进行。
七、加强对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工作的领导
各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认识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加强领导,做好考试管理、教研等有关部门的组织协调工作。要结合本市(区)实际制定好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实施方案和考务工作细则。要严肃考试纪律,认真做好考生报名、考试、阅卷、录取、试卷分析与评价等工作,切实落实安全保密措施,确保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各项工作顺利实施。考试结束后,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根据学业考试成绩给地区、学校和学生排队或公布名次;不得向社会、单位和个人公布、提供课改实验区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的原始分值。
八、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关于初中综合素质评价。各课程改革实验区必须从七年级开始实施。未进入课程改革的县(区)也可参照执行。这一工作,一是要坚持实施,扎实推进;二是要总结经验,不断完善。
2.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应作为高中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切实杜绝高中阶段学校招生时将分数作为唯一依据的做法。
3.为保证阅卷工作切实按照新课程要求准确把握评分标准,保证考试的公正性和考试的信度、效度,应注意吸收市、县教研员和初中骨干教师参与阅卷。各阅卷单位要对考试情况作出分析评价。
4.英语听力考试是考查英语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多年来的实践证明,这一举措对促进各学校完善教学设施,提高英语教学工作水平和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各地务必予以高度重视,应将英语听力考试成绩记入英语学科考试总成绩。
各市(区)的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和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应报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备案。考务工作细则及在考试、录取、评价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请及时报告省教育厅。
教育改革创新之干在--------初级教育 我们中国的初级教育是很苦的,缺师资,缺经费,甚至缺场地等等。要树立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就需要优秀的,无后顾之忧的精英式初级教师同一定的硬件设施。
教育改革创新之叶在------精简人数 古代学习有一个好处就是因人施教,那是私塾教育。现在是大课堂教育,老师顾不过来,但是我们要求还是要因人施教。就只有精简人数,每个班最多好多人,最少好多人?不要六、七十还是一个班。
教育改革创新之养料在----爱与关怀 我们老师要做学生的朋友,在各个方面。只有真正用心对学生才会让学生用心乐于学习,学习是科学的,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方法。教师的工作最好是指引,疏通等。
【关键词】广西 “对口高考” 考试形式 影响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B-0150-03
“对口高考”的规范说法是普通高校单独招生考试,是国家有目的、有计划地从职业中学毕业生中招收高校学生的专项措施,以满足职业中学毕业生升入大学继续深造的要求;也是国家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促进教育公平,突出以人为本,改革评价制度,完善职教体系,推进集团化办学,培养高技能人才,促进职业教育健康持续发展和形成特色而设立的一种考试制度。“对口高考”招生的对象是中专、职业高中、职业中专、成人中专、技工学校和综合高中职高班的应历届毕业生。单独招生考试录取的大学新生和普通高考录取的学生同一性质,毕业后待遇完全相同。考试科目分为两类:文化基础类和专业类。文化考试考语文、数学、英语三科,专业考试考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方面的科目。考试结束后由各高校自行确定录取分数线,择优录取。近年来,为了让更多的学生能顺利地进入高等院校深造,教育行政有关部门就“对口高考”的考试形式进行了多次改革。这些改革对学校和学生都产生极大的影响。本文就广西“对口高考”考试形式变化对学校和学生的影响进行探讨。
一、近年来广西“对口高考”考试形式的变化
2010年以前,广西“对口高考”的考试形式是文化考试统一命题,专业考试由学院自主命题。其具体做法是考生先参加自治区统一命题的文化考试,考试科目是语文、数学和英语三门,其中语文是必考科目,数学、英语是选考科目。然后考生到他自己选择的高职院校去参加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考试,考试的内容由学院自主命题。2010年起,广西就对口考试方面进行了多次改革,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第一,考试时间方面的改革。2010年起,考试时间由6月下旬改为4月下旬。第二,考试形式上的改革。2012年起,广西取消统一的文化考试,由高职院校自主命题和考试。第三,考生填志愿的方式改革。2011年前是由广西招生考试院在统一的时间里让考生填志愿,2012年起取消统一填报志愿,考生到各高等院校网站填报志愿。第四,各高职院校自主联合起来,统一考试、统一招生。2013年广西有15所高职院校联合起来,实行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填报志愿的方式进行招生考试。试题与15所高院校单独招生考试(面向普通高中学生)的试题合二为一,职校学生不用参加专业技能考试,其他学校独自考试与招生。2014年变为13所院校统一考试与招生,其他学校独自考试与招生。2016年,各院校分别抱成团进行考试与招生,如13所高职院校联合招生,3所高职院联合招生,南宁职业学院、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高等院校单独考试与招生等。第五,2012年起,广西的一些本科院校开始实行中职对口招生,使中职学生有在升学上有更多的选择。中职“对口高考”考试的形式出现了多元化的局面。
二、广西“对口高考”形式变化对学校的影响
“对口高考”形式的变化对学校的影响主要从高等院校和中职学校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对高等院校的影响。就高等院校而言,有利的方面是在这些年高职高专招生连续出现不景气的情况下,对口招生拓宽了招生的渠道,使高职学院得到更好的发展;中职学生本身具备一定的技能,动手能力强,在专业培训方面比从普通高中升上去的学生容易。不利的方面主要是从高校招入学生后管理上进行分析,中职学生的文化水平不高,在接受系统的学习过程中,往往出现力不从心、后劲不足的现象;中职学生在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素质从总体上说表现不高,比从普通高考升上去的学生更难于管理。因此,“对口高考”文化考试的改革有利于职校学生参加考试,却不利于他们在高校的后续学习。近几年,很多高职院校取消职校学生的专业测试,同时也取消了职校学生考“对口高考”必须和在职校所学专业一致的要求,因此职校学生可以改变自己原来的专业,报读自己没有涉及过的专业,原有职校学生拥有专业技能的优势就不存在。他们进入高职院校后,就会因为文化起点比从普通高中升上去的学生要低,专业素质没有好的表现而产生更多的困难。因此,撤销对中职学生的专业考试对学生升学有利,而对他们以后的发展却是不利的。
(二)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影响。“对口高考”具有考试难度远比普通高考低、录取的概率远比普通高考高;中职学生到大学后,专业设置、教学方式、学校待遇、毕业文凭等均与普通高考升上去的学生毫无差别等优点。笔者认为,中职学校完全可以依托名牌高等院校的影响力及参加“对口高考”的优势吸引更多的初中生到学校来学习,增强招生的吸引力。例如,博白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在2015年、2016年都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考上本科院校,在社会上取得很好的广告效应,这两年学校招生人数急剧上升。
对中职学校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教学方面。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都是以培养具备一技之长的技术工人为主要发展方向,而不是以升上高一级学院为主要目标。因此,中职学校和高职学院在教育教学方面并没有进行很好的对接和沟通,导致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与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存在很大的脱节,中职学校无法根据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情况进行针对性地教学。学生参加专业技能考试时,就会因为自己所学的专业与学院的专业相差甚远而不懂得如何进行考试。尤其是高职院校的一部分专业在中职学校是没有开设的,学生更无法参加其专业技能考试。或者有些专业虽然学生在学校里已经学过,但是学校的设备与高职院校的相差很大,出现学生考专业技能时因不会用高校提供的设备导致考试失败的现象。
三、广西“对口高考”考试形式变化对考生的影响
“对口高考”形式的变化对学生有利有弊。有利的方面有三:首先,取消统一的文化考试,使中职学生去掉了进入高等院校的一个大障碍。对中职学生而言,文化基础比较差是他们的通病,如果以文化分来要求他们,显然让学生觉得难以升上大学,尽管文化考试的试题难度并不大,但很多学生还是因为文化基础差的问题放弃了考试。其次,取消专业技能测试,使学生在选择专业时获得更多的自。相当一部分学生在选择升学考试时不再考虑原来所学的专业。最后,志愿填报的变化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权。例如2016年出现的13所高职院校联合招生、3所高职院校联合招生等多元化招生形式,学生可以同时填报更多学校及更多的专业。而不是像以往那样只能填一所学校。学生对学校及专业的选择有了更多的考虑空间。由于志愿采取按志愿顺序录取的模式,学生在第一志愿不能录取的情况下可以由他本人填报下一个志愿的院校录取,学生考上高等院校的机会得到了很大的保障。
考试形式的变化对学生不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生无法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也就是说由于考试形式的不断变化,学生不知道在平时的学习中应该学什么,怎么学,到什么程度为宜,专业课学习和文化课学习应如何分配等。这种状况大大影响了学生参加考试的信心,他们往往因为对考试信心不足而放弃了参加考试的机会。例如,近年来博白县职业中等学校参加“对口高考”的学生中,往往都会有一些考生弃考,他们弃考的理由几乎都是觉得自己知识水平太低,考试信心不足。二是学生无法确定自己报读院校的志愿。很多学生都向往一些名气大、资质好的高等院校,这些高等院校在普通高考中往往都需要较高的分数才有考上的机会,而中职学生在文化知识方面一直都是弱项,加上学生对考试的范围一无所知,他们自然而然地对这些院校产生了一种高攀不起的感觉,从而处于一种想报又不敢报的矛盾心理。例如2016年广西“对口高考”中,各院校自主招生、自主考试、自主录取,有一些院校考试时间冲突。结果很多学生因此变得非常纠结,导致考试时精神紧张,考后焦虑不安,患得患失的心理表露无遗。三是家长负面压力对孩子的影响。“对口高考”在社会上的宣传力度不大,很多家长对“对口高考”的相关信息了解甚少,很多人甚至一无所知。他们从观念上无法接受这一种类型的高考形式,认为通过这种形式考上去的学校都是很差的学院,或者认为这种考试是骗人的,只有通过参加普通高考考上大学才是正规的上大学的途径。当“对口高考”考试形式进行改革时,他们更是无法理解这一种不用考文化、不用考专业,只考学生的基本素质,要到学院去考试,录取通知书在普通高考前就获得的考试形式。基于这样的观念,家长往往阻止自己的孩子参加这样的考试,即使小孩考上了也不允许孩子去读,要求孩子必须参加普通高考实现上大学的梦想。这种观念大大地降低了学生升入大学的机会。例如,近年来博白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参加“对口高考”的学生中,都有一部分学生考上学校后因家长极力反对而不得不放弃晋升大学读书的机会。他们反对的原因往往是这种观念在作怪。
四、今后“对口高考”考试形式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职“对口高考”成为除普通高考外学生晋升大学的一个重要途径。中职“对口高考”如何改革才能为高职院校输送更为合格的学生,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人才呢?笔者认为,今后的“对口高考”改革发展可以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
(一)考试内容要统一和分散相结合。近年来的对口考试均由学院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出题。学院往往是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考核,而不是根据考生的实际水平进行出题,导致学生在考前无法进行相关的复习与训练,学生所在的学校也无法进行有目的的指导。因此,笔者认为今后的考试内容可以采取分散与统一相结合的办法。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对考生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综合素质等进行统一安排考试内容;各高职院校根据自己的专业需求出一些专业知识内容进行考核。统一考试的好处在于学生及其所在的学校可以进行有目的的学习和训练,高职院校可以录取一些高素质的学生;分散考试的好处是高职院校可经录取到适合自己学院发展的生源。
(二)加强文化素质方面的考核。由于现实社会的因素,中职学生文化素质总体上不高是可以理解的。学院在对中职学生进行文化考试时降低考核的难度是符合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的。但是,如果以中职学生文化差为理由而大大降低文化考试难度基至放弃文化考试的做法是不足取的。这种做法可能会让更多的中职学生实现升大学的梦想。然而,当学生上到大学后发现自己的文化基础太低,无法适应大学专业的进一步学习时,上大学努力深造的愿望就会受到极大打击,少部分学生甚至产生放弃学业回家的想法。加强中职学生文化素质的考核,可以促使中职学校重视中职学生文化知识的学习,努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使学生能更好地进入大学深造。
(三)改革专业理论及技能的考核。如何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考核是很多高职院校颇为头痛的事情。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与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并不是对等的。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高等院校专业设置多而细,中职学校专业设置少而粗。以电脑专业为例,很多院校的电脑专业分成很多小模块如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技术、动漫设计与制作等。而中职学校的电脑专业基本上就一个名称为计算机应用技术。学校课程的设置是以基本的电脑知识学习为主,培养的目标是初级的电脑人才,如办公室文员之类。因此,高职院校在进行考核时题目的设计就显得比较困难,题目太深学生不懂,太浅了考试就没有任何意义。二是有些专业中职学校没有开设,高职院校想对学生进行技能考核显然是行不通的。三是专业设置虽然相同,但是学校设备的等级不同,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考核时,就会发现自己对机器设备不了解不得不放弃考试,尽管这些学生在学校里是技能操作的佼佼者。如何解决这难题呢?笔者认为专业技能的考核可以向两方面发展:一是专业理论考核基础化,专业技能考核简单化,具体地说就是专业理论题目设计要以中职学校设置的课程为基础,技能考核要符合中职学校学生应达到的较高水平为主。二是可以考虑以中职的公共技能专业考核为主,很多中职学校都设置一个相通(如电脑基础)的专业,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己学院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公共专业科目的考试,这样做的好处既可以避免学生在中职学校的专业学习与高等学校专业相差太大的矛盾,也可以为一些到大专想转专业的学生提供了便利。
国家采取“对口高考”这种形式为中职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提供了很好的途径,打破了以往上大学必须参加普通高考的模式,体现了高考考试形式走向多元化、大学录取方式灵活多变的趋势。这种考试形式应如何发展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更好地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这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研究。
以上分数仅统计目前已知的各学校普通班的统招录取分数线,实验班及名额分配等录取分数线不在统计之列,可能会有部分学校有所遗漏。
北京各区教育现状、升学分析
北京教育格局还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从上述表格中可以看出,排名前12的学校,也就是中考录取分数550分以上的学校,海淀有6所、西城2所、东城1所、朝阳2所、通州1所。其他区县没有一所。
再看12-27名的学校,仍然是海淀和东西城、朝阳占了绝大多数。
也就是说,虽然北京中考改革在逐渐深化,但就目前来看,想要撼动东西海朝的强势地位,仍然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倒是由于一些特殊原因,通州倒是有点迎头赶上的意思。
北京顶尖教育只分布在这几个区,学生区县不同机会差异仍很巨大
中考锁区后,像大兴、昌平这样的区县有一定的名额可以通过市级统筹等方式跨区进入这些学校。但是各个区的学生,机会差异很大。
原因在于哪里呢?优质学校通过市级统筹等方式招收的外区的学生名额非常有限,每个招生学校放到每个区的名额基本上只有一个,人员越多的区县竞争的压力越大,如大兴、房山和顺义等等。尤其是排名靠前的考生,有机会跨区,但有可能跟同区考生填报了同一所学校的志愿,从而撞车被刷下来。
所以在这里,我们也是提醒大家中考考好了,志愿填报也千万不能放松。
北京教育层次分明,教改后可能更一目了然
随着教改的深入,尤其是2021年中考改革后,初中校的座次排名会有不小的改变,但高中校难以改变或改变较小。2020年以后,北京可能就将执行不分文理科的高考了,这样的好处不仅仅是打通文理界限,还有一个好处是,所有学生放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学校的加工能力、学校的整体实力会更加一目了然。
幼升小、小升初要和中考、高考结合起来,提前关注中考、高考政策
再次强调,选择什么样的幼升小、小升初就意味着选择你的孩子会有怎样的中考和高考以及怎样的机会,因为现在的教改是连贯的、贯通的,你丢掉任何学段的任何一个环节,就可能面临失去一次或多次的机会。
所以,你想给孩子12年怎样的基础教育,就要多关注高考、中考结果,按照结果去设计过程,不然瞎折腾半天,一切都乱了方寸,搞得鸡飞蛋打。按照自己的期望和实力做出理性的选择。
怒鸟的有些设计和我们童年的回忆有关,比如弹弓,就是对儿童时代的怀旧心理。
随着物质生活越来越好,青少年时代越来越长,现代人的儿童期和青年期都在不断延长,人独立的过程延缓了,25岁以后才迈入社会并不稀奇。青年在学校的时间大大增加,从这个层面说,可能除了少部分地区,这个时代全世界人大多生存不艰难了,于是成年人儿童化的现象越来越多。
再者,温饱没有问题,但是生活的挑战仍然相当严峻。大学生毕业以后,发现房价高、物价高,而职场里,总觉得自己的价值被低估,达不到期望,大家普遍焦虑,“轻暴力”游戏就成为宣泄苦闷的最便捷方式。它有点小暴力,能让心中的苦闷有所宣泄,但是又无伤大雅,毕竟大多数人的苦闷还没达到极端程度,游戏的宣泄就显得恰到好处。
这些小游戏,把人生简化和单纯化了,游戏中,只要经过某种努力,就能够迅速达到目标,不像现实中如此复杂,有太多莫名其妙不可控的因素。游戏是可控的,并能在稳步升级中,获得自我的满足。
这些“脑残游戏”的另一个好处就是没有意义。玩家沉溺其中,可以暂时忘记很多烦恼。游戏中的挫折立即可以克服,代之以胜利的满足,而现实中的障碍很难克服,所以头脑放空,就在游戏里拿把菜刀切切水果、拿着弹弓弹弹目标,享受这种“瞬间愉快”。
年轻人的社会群体感弱,自我的空间却足够大。房子可能小,但是私密性很强,完全可以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自我、敏感、细腻、轻微神经质,甚至歇斯底里,心里的创痛和不安,需要治愈。也有人把某些小游戏归为“治愈游戏”,从这个角度说,大众文化和游戏,也有积极的力量。
但是,不管“脑残”还是“贱玩”,根本问题在于,当代人心理上和社会化上出现了问题,一系列综合问题相互纠结爆发:成人化延缓、不独立、现实挫折感大、焦虑和不安、情感缺失严重、人际交往虚拟化等等。当物质再很难提升年轻人的满足感时,只能靠精神提升了,而深入的精神思考,对有些人来说,不及简单的游戏来得有效,一只“小鸟”就这样走红,这种情况是全球性的。
用“智性表达”拒绝“文艺腔”
高考语文、作文,是每年都会引发诸多争议的话题,改革目前“技术性”命题思路的呼声一直不绝。2012年高考前夕,著名学者、北大中文系温儒敏教授,对今年高考的语文学科和作文命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语文学科要注重考察“整体把握和理解能力”,高考作文要拒绝“话题作文套路”和“文艺腔”,以“智性作文”为学生提供思想表达空间。
高考命题的改进,拿议论最多、也批评最厉害的语文高考来说,现在知识性的考记忆的题目比以前少了,但阅读理解还是很琐碎、技术化,很多题目不是考整体把握和理解能力,而是考如何精确判断某些细节对错。有些多项选择题有意弄得烟雾缭绕,一不小心就踏入错误泥淖。说实在的,有的让我们专家来做也胆战心惊。
现在困扰最多的是高考作文题,每年都引起社会关注。我认为高考作文定位首先是考思维能力,然后是书面表达能力,两者自然结合。这些年高考作文太过注重文笔,而不太考察思维,在这种“指挥棒”之下,造成作文教学也是只教文笔,甚至是应对高考的套式作文。我们的题目能否出得“智性”多一点,来抑制那种到处都是“扬起风帆”之类的“文艺腔”?
多年来,高考作文命题都习惯以“话题作文”和“新话题作文”为主,预设的指向明确,于是,
“指挥棒”就指挥学生去准备大量的“套路”和材料,遇到什么作文题,就直接套上去,填充式的“馅饼作文”很多。因为太多雷同,阅卷者往往只能从开头、结尾,以及使用修辞、典故的情况,甚至就以字迹是否工整来考查考生的写作水平。这也导致许多有写作才华的考生,不敢写出自己真正想写的作文。
怎么改?往“智性”方面改,往思维能力考察的方面改。先要改掉泛话题化命题和自选文体的考察方式,代之以加强限制性,明确要求文体的出题考察方式,明确给予材料范围,杜绝考生套写作文;改变考生片面追求文笔,“学生腔”、“文艺腔”严重的倾向,增加思辩的内容要求;改变一心应付“高考作文”这种特殊考试文体的现象,命题要多往理性思维靠一靠,有意识地考查学生撰写规范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的基本能力。
【警惕异地高考将“拼爹”合法化】
要想在工作地为自己的子女争取高考的机会,父母要在当地有稳定的工作,稳定的住所,稳定的收入,并且缴纳各种保险,可以不是户籍人口,但必须是常住人口。这些“破冰”的条件同样是门槛,意味着大多数民工子女将无法享受这项政策的好处。
新浪网“新观察”栏目评论“要警惕异地高考成合法拼爹”——绝大多数外来人口都没有机关事业单位编制,也不在国企工作,主要在私营单位工作的他们难免经常变换工作,并可能时而处于失业状态。外来人口大多没有自己的住房,租房住的他们难免经常变换住所。将稳定的工作、住所和收入作为“家长条件”之一,看似不高实则很高,很多外来人口都达不到,这会将绝大多数随迁子女拒之于“异地高考”门外。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这些限制条件将会损害穷人子女接受教育的机会,同时让富人得利,因为后者可以很容易满足这些要求。
《华商报》撰文《异地高考依然是“拼爹时代”的缩影》——但凡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切体会和认知的人都晓得,能够满足“工作稳定、有房、上保险”这三项,庞大的农民工,这个最需要关照的群体,断然是被排除在外了……现今出台的关于“异地高考”的政策,虽然不乏良好初衷和善意,但其实依然以父辈们占有资源的多寡作为子女能否参加高考的“硬杠杠”。
《兰州晨报》发表评论“真正的渴望者,广大外来普通务工人员,只能望‘异地高考’而兴叹”——谁最渴望异地高考这个“良政”的眷顾?笼统地说,是没有户籍的流动人口。然而,那些“当地城市需要的这个行业群体”、“有稳定的工作,稳定的住所,稳定的收入,并且缴纳各种保险的常住人口”,多数可能已经通过各种途径获得了户籍,即使没有获得户籍,他们中的多数估计也有能力选择让孩子接受优质教育的途径:真正的渴望者,广大外来普通务工人员,特别是那些农民工,恐怕只能望“异地高考”而兴叹了。
网友@石坚William宣称“不要打着公平正义的旗号享受权益”——1、每个群体都有争取利益的权利,但争取“异地高考”的(群体)并不是想废除不公,而只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不公平的博弈中享受权益的那方,所以请不要打着公平正义的旗号。2、全国高考统一命题统一分数线不按照地域设置招生名额才是公平,教育资源的协调分配在新的博弈下自然会平衡。
【“异地高考”突显利益纠葛】
根据国家发改委城市舆情室统计的数据,有46%的网民表示支持异地高考政策,京沪地区本地市民反对呼声超过95%,甚至有上海网友成立了反对异地高考签名的专用微博。他们的观点主要是:两地教育资源有赖于地方财政,允许外籍孩子在京沪参加高考将分摊本地孩子的人均教育资源,两地人口与资源的矛盾紧张,容不下太多的外地孩子。
@学霸晨爷表示“开放的是异地高考,消失的那个,叫做北京”——等未来的某一天,当所谓的首都变成全中国的缩影时,当校园里只有变了味儿的普通话而难寻京片子时,你们才会明白,今天的决定不是包容贯通而是对过往文化的深度毁灭。开放的是异地高考,消失的那个,叫做北京。
@公平教育关注:上海户籍人民9月15日在大沽路100号举行反对异地高考万阿人签名活动,他们的目标和口号是:严格遵守教育条例,保障本地生源公平入学,依法遵守计划生育,抵制超生人群入学。
在占有大部分高校资源、高考录取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的京沪两地,要想既实现“异地高考”,又不触及京沪两地考生的利益,难上加难。
上海:正在搞积分制,根据城市需要多少人来设置,用积分的办法来认定,积分到多少,符合条件。
北京:异地高考方案目前还在研究中,具体推出日期暂时还不能确定。北京异地高考方案将遵照教育部的标准制定,“城市条件”主要还是考虑一个城市对人口的承载力因素。
【“异地高考”解决方案】
“异地高考另类三大条件,不是来自山东,不是来自河南,不是来自湖北。”国家要求各地在2012年底前出台“异地高考”政策,把最后的决定权留给地方,地方必定会从本地的利益出发。要真正解决异地高考问题,光靠地方是无法实现的。
《华商报》撰文“异地高考不能沦为城市实现自我调控的工具和手段之一”——高考,是所有参加高考的孩子的权利,包括随迁子女在内,之所以推出异地高考政策,就在于保障和方便庞大的随迁子女群体参加高考的权利,这一点,尤其不能在执行中有丝毫的动摇和偏移,更不能沦为城市实现自我调控的工具和手段之一……随迁子女参加高考的权利不能被剥夺,这是公民基本的教育公平权利。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从目前情况来看,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异地高考的门槛是非常高的,只有少部分人能够享受到异地高考政策。实施异地高考,必然也会导致本地人口和外地人口的冲突,因此要解决异地高考问题最根本的还是要推进高考制度的改革。
《广州日报》坚称“异地高考解释权不应交给地方”——城市的管理者不会也不敢贸然动本地考生“奶酪”,在上级政令与本地考生利益之间,唯一能做的就是绕着走,不能拒绝异地高考,就严格准入制度,象征性开放……涉及不同地区的利益纠葛,这道一元多次方程式地方政府解不开,需要教育部有全局观念,并以居高临下的视角,进行顶层设计,统筹解决这一问题。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6―0128―01
高考临近,很多高三学生还不知道如何提高自己的地理学习成绩。下面,笔者就高考地理复习备考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把握复习方向,使教学有的放矢
学习目的明确,教学针对性强,学生复习效率才会提高。因此,教师要重视对《考试大纲》的研究,重视对历年高考地理试题的分析和比较,从中发现高考地理试题的特点和变化趋势,最大限度地掌握高考命题的有关信息,研究复习教学的对策,准确地进行复习。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必须把考试说明和高考试题渗透在里面,并体现在课堂上,落实到训练中。备课时,还要考虑内容的横向和纵向联系。高考文综试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科之间的联系,这些在复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有涉及,这样学生在面对跨学科的题目时才能得心应手。每课时要精心设计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和教学过程,教学深度、广度、难度、思路与高考要求要对路。通过分析近几年高考文综的试题,不难发现其主要特点是:(1)突出考查支撑学科知识体系的主要内容。(2)加强对学生探索能力的考查。(3)贴近生产生活,联系重大时事。(4)稳中求变,积极创新。(5)在各学科知识网络的交汇点设计能力试题。认真仔细地了解考试说明和对高考试题进行研究,能对复习的策略和内容起到导向性的作用,能使教师的教学有的放矢,能让学生的学习效率倍增。
二、紧扣教材,注重基础知识的训练
高考试题是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因此打好基础是做好高考备考的关键。在复习中必须要重视教材,重视基础,但是,复习时对学生知识的复习和能力的培养绝不能停留在像上新课时那样。在复习阶段,学生的能力要提升,但要在掌握基础知识上提升,在应用基础知识上提升,基础知识的讲练要紧紧围绕能力。建立以单元或专题为主的知识体系,要注意知识的不断深化,使学生逐步形成知识结构系统,能在大脑记忆系统中构建“地理认知结构”,知识覆盖面要全,在广度上不留死角,在深度上不留疑问。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都是在对课本内容进行加工、组合及挖掘、引申的基础上并吸收鲜活的实际材料而命制的,因此就需要我们在复习中要用好教材,要沿纵向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方法的概括与提炼,沿横向加强不同知识点的联系和组合。
三、加强学生对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
近几年的高考,重视考查地理思维方法,注重方法的应用,注重考查考生应用地理思维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复习中应加强对学生知识的理解掌握及对知识的应用能力的培养。在知识的理解掌握方面,重点要抓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在对教材的复习过程中,要结合教师的讲解,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深化,搞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让学生动手写出单元的知识体系,这是建立联系的有效途径,在练习的过程中,加强对知识的应用,练要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但要防止学生进入题海战术。我们应当在练习后特别注意让学生总结思考,让学生能找到解题的“钥匙”。通过精选题目类型进行拓展、变通,充分调动和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教师沿着学生的思维轨迹因势利导,克服盲目性,提高自觉性。要不断总结经验,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四、创新课堂复习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单招和高考的区别
1、院校选择不同。高中生通过单独招生被高职院校录取后,就不用再参加高考了。高职单招可以考大专或者本科院校,不过一般是大专居多。
2、参与考试的身份不同。有别于普通高考的是高职单招分为13大类而不是文理科。分别是商贸管理类、.财经类、政法类、师范教育类、文秘类、工艺美术类、旅游类、机械类、计算机类、电子电气类、建筑类、农学类、医学类。
3、考试科目不同。考生报名时选择一项作为自己的专业,通过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后进行考试。高职单招考试项目有:语、数、英、专业基础知识。
4、考试难易程度不同。虽然语、数、英考试的内容是高中的知识,但是相对于普通高考来说是简单很多的。
5、报考高校的范围不同。因为高职单招是省内的统招考试,各个省分出的考卷不一样,所以高职学生只能报自己省内的高职院校而不能报省外的。
单招有什么优势
第一,通过单招考试的学生,学历层次为大专,并且不用参加国家统一高考,开学后直接去上学就可以了。毕业后,学历和参加统招的学生一样,而且可以继续参加专升本考试,也可以和统招学生一样参加用人单位的招聘。
第二,对于学习成绩不是太好,高考分数达不到本科以上分数线的学生,这无疑是不错的选择。因为单招文化课的难度低,参加单招,至少可以走大专院校里一个不错的专业。而有的学生参加高考后,成绩如果不理想,恐怕连个好大专也进不去。毕竟有的好大专录取分数线,也是蛮高的。
第三,单招等于增加了学生上大学的机会。单招只能报一所学校,如果被学校录取了,就不用参加统招了。现在单招报名的学生很多,并不是你报了名就一定能考进去。考不进去的话,依然可以回到学校参加高考。如果你被学校录取了,又不满意,可以在学校规定的时间内退档,重新参加高考。所以参加单招等于给了自己两次参加高考的机会。
单招毕业是什么文凭
一般单招毕业后拿的是大专文凭。单招和高考统招只是两种不同的考试模式,只不过高职单招题目比较简单,只要稍微有点基础,基本上都可以被录取的。但是入学以后的待遇是没有任何区别的。高职单招院校的招生简章中,都明确注明了单招毕业生待遇,学生只要修业期满,达到毕业要求,颁发国家教育部网上注册的“普通高等学校专科学历证书”。
关键词:江苏省 高考改革 现象 问题
2008年江苏高考方案总体模式为“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有教师将其概括成4句话:1.资格看必修:新方案规定考生填报志愿时,必修测试科目D级(技术科目测试不合格视为D级)不得超过三门:2.入围看选修:考生填报普通类本科专业志愿的必要条件为:必修测试科目均达到C级,选修测试科目均达到B级及其以上;3.录取看三门:语、数、外三门学科的总分:4.综评作参考:高校录取不再单纯看分数,考生填报志愿时,综合素质评价中的“道德品质”和“公民素质”必须合格。
新方案看起来很美好:重视素质教育,培养各方面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可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情况是不是也很美好呢?
政策刚公布,为了提高升学率,学校大肆鼓励选文,好上线达标,尤其是苏北的一些非重点中学。说是鼓励,其实就是把学校的意图强加给学生。有的学校,高一年级8个班,最后只开了一个理科班。年级里成绩好的学生,都被班主任“劝”去学文了,即使学生很喜欢理科,最后也得含泪选择文科。理科的化学和生物,学生喜欢生物的比较多,可是由于种种原因,这部分学生也被“诱导”学了化学。
第一年的学业水平测试。重点中学都把重心放在冲6A上,可是普通中学面临的问题却是4C一合格,要让更多的学生取得高考资格。高二的第二学期,先是选修课被停掉,接着停了语、数、外,全部给必修课让路。必修老师一天要上7、8节课,可谓疲惫不堪。学生呢,自然也是紧张又疲劳。4月9日以后,学生们的课程表马上做了调整,除了体育课和两门选修课,剩下的全是语数外了。而前一阵子还忙得很的必修课老师,就没有课上了,真是饥一时饱一时。
学业水平测试成绩下来,有两门以上不过关的学生,有的就放弃了,选择了休学或者随家人做生意。而有些本来选文科的学生。因为物理、化学没过关,又想取得高考资格,就改成理科生,把物理、化学作为选修科目,先拿到高考资格再说。可是,这种情况下产生的物化班,大都是学不懂物理、化学的,高三老师怎么教啊?
第一年高考结束,在录取的时候问题又来了。
请看下列数据:
1.考生A:329+30?,考生B:331+10?
显然A考生分数明显占优势,实际情况却是,他不能报一本,反倒是考生B可以,因为A没达一本分数线330;
2.考生A:348+30?物理A?化学C(实际分数为85)。考生B:328+10?物理B?化学B(实际分数为86)A的分数远远超过B.但他不能报一本,因为他没达本科录取标准2B,考生B却可以;08年南京市文科状元,语数外三门总分422分,超过了他心仪的北京大学的承诺录取线。可是因为一门学业水平测试科目政治是B+,注定了无缘北大:而且江苏本地的南京大学原则上也无法录取他:
3.考生AB均过等级:假设物理A90,A+98,化学A98,A+107
考生A:340+20物理A+(实际分数118)?化学A(实际分数106)
考生B:354+20?物理A+(实际分数98)?化学A(实际分数98)
按往年的高考模式:考生A:584?考生B:570?考生A高出考生B 14分,而按08江苏高考方案计算:考生A比考生B差了14分。
由上可以看出,本科的录取有四道门槛:多重标准无疑增加了更多的偶然性,给考生带来很大风险,造成种种不合理情况的出现,也给招生带来混乱。
高考改革的本意是要有利于中学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扩大高校招生自。择优选拔人才。从实施的效果和我们的切身感受来看,压力更重。减负根本谈不上,因为学业测试和选修科目中只要一门稍有闪失,后果很严重,甚至带来毁灭性的打击,也没有达到高校择优选拔人才的目的。
09年的高考方案,在08年的基础上做了微调。目前,关于江苏省高考方案的微调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2B达线率与语数外三门总分之间的矛盾:去年因为有许多高分考生没有达到2B线而不能被本科院校录取。所以出现了很大的反响,因此需要调整。不管调整的方法是增加2B的比率,还是放开2B的要求,总体上来讲,都没有解决实质问题,都是置基础学科与选修学科的本质于不顾。既然语数外是基础学科,是重要的,基础学科的评价更应趋向于等级制或标准分。选修学科是学生的特长。特长是代表学生潜能的,更应该强调原始分,应该分分计较,这样才能符合学生的发展要求,也对高校招生有利。如果评价的方式不恰当,老是在分数和比率上玩来玩去,无外乎是今年重视选修学科,明年重视语数外而已。
二是6A加十分的问题。表面看起来,把6A换成4A,再分开来加分。这样的好处是不至于使3A、2A的人白费,但这样改不等于减轻学生的学业水平测试压力,因为人人都还有分数越多越好的向往。其实当初设置6A的目的在于提倡学生要全面发展,要争取每门功课都达到优秀,可实际上是增加了学生的负担,不如干脆还是C级要求。
三是文理两条线的问题。这主要是针对当前考生选文的倾向越来越严重提出的。合理的文理人才比例,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要。采用文理两条线,是不得已的办法。肯定也会出问题的,因为划线的依据是语数外三门总分,语数外三门课程没有按文理科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而选科的成绩不参与划线,这就是不合理之处。
【关键词】浙江;三位一体;高考改革;招生模式
2011年,浙江省首次试水“三位一体”高考招生模式,这对继续稳步推进高校招生改革有着重要意义。“三位一体”其实质是将成长性评价和一次性评价相结合,融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高考三方面要素综合一体的考试评价体系。
一、“三位一体”高招模式概况
为深入推进新课改高考方案,2011年,浙江省首次由浙工大、杭师大两所高校尝试深化综合评价招生制度,实行“三位一体”高考招生模式,受到了高校和考生的热议追捧。到2014年,已经扩大到了包括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宁波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等34所本科高校和浙江省内高职院校,以浙江大学为例,计划在2014年通过“三位一体”录取17个专业的100名考生。同时还将高中选修课纳入“三位一体”评级体系,强化专业素养测试。
1.招考模式
“三位一体”是指建立在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特殊才能测评)和高考三位一体的多元化招生考试评价体系,从而有利于选拔合适高校培养目标的学生,有利于引导中学实施素质教育。“三位一体”总体根据综合成绩录取,按学业水平测试成绩、综合测试成绩、高考文化分数计算形成,具体的比例要求由高校根据学校的自身情况确定,但是高考成绩原则上不低于50%。
2.录取形式
与自主招生不同,“三位一体”报名不是锁定的,所以考生的选择完全自由,考生需参加相应批次的高考志愿填报,并在高考相应批次提前阶段录取。省教育考试院按照录取批次,将符合录取条件的入围考生进行投档,由高校决定是否录取,如果考生没有被学校录取,也将进入后续志愿的投档程序,不影响接下来的正常录取。
二、“三位一体”对我国高校招生模式改革的启示
自1978年恢复高考以来,我国的高考制度一直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向高校输送全素质人才,为学生创造了相对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所做出的贡献是值得肯定的,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传统意义上的高考模式已经越来越受到社会的质疑,教育部也对考试科目、内容、模式、录取形式等一系列制度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创新。“三位一体”与传统的高校招生模式相对比,具有鲜明的特点,有着破冰意义。
1.对学生:深入新课改,有利于引导中学素质教育
一直以来,谈到高考,多数人会想到“十年磨一剑”、“千军万马过独木”等等,高考总让每个考生都感觉关系到一生前途命运而觉得有压迫感。正因为如此,我国的高中教育在相当长得时间里,都存在着一味追求升学率的现象,强化了高考的竞争理念,重视应试教育,轻素质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人格培养和能力培养。陷入了“教就是为了考”的教育模式,以牺牲学生的素质教育来换取高分,这是不符合我国高速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教育理念的。“三位一体”在拓宽学生选择升学途径的同时,也有效减轻了考生高考和学业压力,对于以往要“一考定终身”的孤注一掷,“三位一体”更考量了考生平时的成绩,从全方面来考察考生的综合素质和才能素养。
自2011年“三位一体”高招模式正式实施,到今年已经整整4年了,当时第一批招进去的学生也已经临近毕业,以浙江工业大学为例,对这批学生进行了跟踪观察,发现“三位一体”高招录取后的学生的高考分数虽然普遍低于正常录取的考生,但是他们的学习能力、社会活动能力、适应性都比一般的学生要好一些,几乎担任了各种学生组织的主要干部,这些学生活跃度高、心理调适能力和活动能力也比较强。这无疑是给“三位一体”高招模式的实施给予了更加强劲的信心。
2.对高校:给高校空间,科学、多元化地选择人才
按以往的传统高招模式,考生参照高考平行志愿实行分数优先进行投档,有些学生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发现自己并不适合本专业的学习,老师也能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一些学生并不具备学习本专业的优势,而“三位一体”在高校自主测评环节中,主考老师就可以根据所招专业对学生的不同要求进行针对性的测试,能够挖掘到有潜质、适合本专业学习的学生,对学校优势专业的发展带来很大好处,也改变了原先教师没有选择权的局面。这样调动了老师的积极性,从而有利于高校和考生之间的互相了解和双向选择,选拔适合高校培养目标的学生,对学校培养人才的思路和责任意识都有很大的启发。
由于“三位一体”将综合素质测评加入了考核范围,而适当地降低了高考分数的比例,这或许也给偏科的学生更多了一些机会,让这些学生能够利用自己的特长,进入相对于适合自己的学校。以浙江大学为例,在较为热门的医学类专业面试过程中,主考考官考察了学生的英语听说表达能力,还通过“结婚究竟是为了钱还是真爱”、“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如何解决看病难”等话题的讨论,观察考生的价值取向和语言组织、逻辑思考能力。这些都是以往传统高考招生过程中不可能会出现的测试模式,很具有突破性。
三、“三位一体”所呈现的弊端
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极为复杂,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制度的推出,弥补了单纯以高考分数选拔学生的不足,拓宽高考选拔的多元化途径,强化了学业水平测试和高校综合素质评价在招生录取中的作用,对于这样的招生方式,考生的反应强烈,不少高校的报名录取比例都超过了10:1,近2年来,参与“三位一体”招生的高校和招生录取名额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无论是“三位一体”还是“自主招生”,所存在的一个很大的缺陷是,仍旧是小规模开展,受益的学生只有一小部分,无法从根本上撬动整个升学体制的改变。
此外,“三位一体”高招模式备受热捧的同时,所带来的质疑声也此起彼伏,有专家认为,只要是参与面试行为,这其中的公平性就会大打折扣,主考考官具有一定的选择权利,主考考官的主观性会给考生的测评结果带来直接的影响。
教育寄托着千万家庭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希望,高等教育尤其是高校招生,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高校招生改革是高校教育改革这盘棋局中非常重要的一颗棋子。近些年,全国各地高校都积极地探索者高校招生改革的新模式,希望打破传统高考“一考定终身”的格局,一方面有利于高校更加科学、多元化地选择人才,另一方面也为考生多一份选择的机会。同时,高考制度的改革任重而道远,要跳出单纯从内部改革的做法,建立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在考试内容和考试题型上与时俱进,又要做到保证其公平性,在此基础上尝试不同的招生模式,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逐步推广。
参考文献:
语文重要吗?认识3000个汉字,不就算是会语文了吗?在当下中国,英语比语文重要,计算机知识比语文重要,数理化比语文重要……这就不难理解,为何在现实生活中,能用中文表达自己想法的人如此之少,即使是一些院士、著名学者,写出来的文章亦常文不对题、语病连连。
问题的关键在于高考,高考语文教学的目的产生扭曲,学生们的考试得分能力固然提高了,可他们的写作能力、阅读能力、审美能力等,却没有本质的提高。
我们语文教育没能给孩子们更广阔的天空、更丰富的情感、更多元的思考,所以他们长大成人后,心灵仍处在贫困、饥渴和狭隘中,徘徊在成人与孩子之间,并未真正实现精神上的成年。
著名学者王瑶先生曾质疑道,如今生活改善了,做学问的条件更好了,可为什么我们却培养不出梁启超、陈寅恪那样的大师了?他说:“总的感觉是学问越做越小,一代不如一代。”
今年,陈平原先生一口气推出《作为学科的文学史:文学教育的方法、途径及境界(增订本)》《六说语文教育》两本书,前者是大部头的专业学术著作,后者是随笔式的大众普及读物,但两书有共同的关切,即:该怎样改革我们的语文教学?
我没有夸大其词
检察风云:您曾说“一辈子的道路取决于语文”,这句话似乎引起了很大争议?
陈平原:是的,这句话现在已经变成一句广告词了。中小学在说,补习学校也在说,弄得我很不好意思。其实这是我在一次演讲中说的一句话,有前言有后语,在那个具体语境中,这句话是没错的,单拿出来,自然会有争议。
不过,我至今对此仍未感到后悔。
其实每个人回过头去看,就会发现,对自己一生影响最大的是语文。你可能会买一本当年的语文课本来怀旧,可谁会去买一本当年的数学课本来怀旧呢?
语文教育不只是传授知识,还是思维训练、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等,在所有课程中,语文给人书本之外的东西最多。我说语文课影响人的一辈子,应该不算夸大其词。
我们的语文教育让人迅速显得博学
检察风云:可不少学生认为,学语文就是死记硬背,对他们而言是一种折磨。
陈平原:这是因为今天语文教学的方法改变了。
古代语文教学是以培养人的修养和文学技能为目的,学诗是为了写诗,至少能品评诗。所以古代语文教学以作品欣赏和练笔为中心,从对句,到声律,再到联句,一步步深入。
现代语文教育则以传授知识为目的,以文学史为核心。不会写诗,只要会背作家籍贯、履历、代表作之类,照样能拿文学博士,正所谓“中文系不是为培养作家的,而是为培养学者的”。一名学生可能对李白、杜甫的作品如数家珍,可他却不会写诗,那他是怎么知道李杜的诗好呢?显然,只能看别人说好,自己也跟着说好。
检察风云:为什么要采取这种语文教学法?
陈平原:这种教学方法的好处在于能快速普及知识,让人迅速显得博学,可了解了相关知识,不等于有修养,更不等于能将这些知识内化为文学趣味。不看原著,只学知识,很容易养成学生粗枝大叶、不懂装懂的毛病。
检察风云:国外也这么教语文吗?
陈平原:我到美国、英国的大学看,人家基本没有英语文学史课,只有作品赏析课。当然,他们也有文学史课,比如俄罗斯文学史、日本文学史之类,都是讲外国文学的。事实是,我们正在用外国人教外国文学的方法来教中国语文,在今天,这套方法很可疑。
没读过《红楼梦》你凭什么说好
检察风云:这种教学方法的弊端是什么?
陈平原:我曾问班里学生是否读过《儒林外史》,他们都是北大中文系的学生,可60%以上的人只读过《范进中举》,还是因为它被收入中学课本,为了高考,不得不读。
我们当今的语文教学忽略了对具体作品的品鉴,没养成学生的文学趣味,只要求他们掌握更多知识,这未必是一件好事。
在今天,语文教育的培养目标应有所修正,帮助学生做到三点:首先,具备写作的可能性;其次,有鉴赏的眼光;第三,有批评的能力。
我很奇怪,为什么中国学生就不能说“我不喜欢《红楼梦》”?为什么只能说好,没读也说好?
语文欣赏是开放的,阅读趣味不应统一化、标准化,应该允许学生有偏见、有个人喜好与独立立场。一上来就传递结论,告诉学生谁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他作品的特点是什么,而不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来获取意义,由此形成的扭曲,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高考让语文教育改革变得很艰难
检察风云:语文教学偏重作品品鉴,可怎么保证高考成绩呢?
陈平原:这确实是一个难以解答的问题。高考压力太大,学生期望迅速提升自己的成绩,可这是语文课做不到的。
我是广东人,语文课就像我们那里说的慢火煲汤,必须慢慢来,不可能马上出效果。
相对来说,好的中学,尤其是好的老师,他们更关注语文对学生一辈子的滋养,他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和那些整天做题的学生确实不太一样。我接触过很多好的中学教师,他们的学生在高考中也会取得很好的成绩。
可语文高考未必公允。以作文为例,不同老师的趣味、标准不一样,阅卷就那么几分钟,得出的判断很容易引起争议。一些学生只把语文当成急就章,也可能取得较高分数。
或许应该改的是高考,应该让以素质教育为中心的语文教学指挥高考,而不是让高考来指挥语文教学。可从现实看,做到这点很难,虽然各省也搞了语文教材改革,各自编各自的教材,可在教学大纲和高考的约束下,学生学哪套教材,结果都差不多。
我不敢说废除高考制度,但高考对中学语文教学影响太大,不论怎么教,考试最关键,分数是硬指标,这让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变得很困难,可高考制度又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总之,这个问题没法一下子得到解决。
语文教学不改变,大师难再现
检察风云:如今一些院士、学者写出来的东西也是疙疙瘩瘩、满纸语病,这是为什么?
陈平原:这跟我们前20年的教学体制有关系。
从去年开始,我国取消了文理分科。以前孩子们上完高一便分入文科班、理科班,许多理科班学生进入大学后,其语文水平大体上只有初中水平,虽然后来成了博士、院士,写作水平却不高。
取消文理分科是一个很好的思路,但目前效果还不是很明显。在我们的教育中,外语占的时间太多,而语文占的时间太少,如果不是上中文系,则语文课在大学时就基本没有了。教育部至今不敢规定大学必须修大学语文,只是让各大学自己看着办,我觉得这是失职。
我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连续多年呈下降趋势,是不争的事实。在学生体质下降的背景下,北京市政协建议,将体育纳入高考科目,并提高中考体育分值,努力扭转学生体质下降的局面,其初衷值得肯定,对激发孩子的体育锻炼意识,提高孩子的身体素质,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否有必要,还有待商榷。
将体育科目纳入高考,继续提高中考体育分值,学校也好,家长、学生也好,肯定会对体育有所重视。不过,“应试体育”对提高学生的体质有多大的帮助?且不说进入考试的体育项目是否合理,对学生的体质提高有多大帮助,如果学生在应付沉重课业负担的同时,再抽时间单纯为了考试才锻炼,显然只是临时抱佛脚,对增强体质的帮助不大。一个人花点时间运动一下并不难,难的是运动爱好的培养、锻炼习惯的养成,“应试体育”能做到这一点吗?
因为应试教育的荼毒,导致学生体育锻炼时间减少,体质下降,为了化解这个问题,又采用应试教育的思维、手法,岂不是南辕北辙?可怜的孩子尚未脱离文化考试的“虎口”,又将落入体育考试的“狼窝”。为了体育考试,孩子该牺牲多少休息时间?学生文化课减负的空当被体育培训替代,孩子的负担真的减轻了吗?
我国目前的成人高等教育起始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最早出现的是电视大学、成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部门的省地两级教育学院,再后来各类普通大专院校也先后办起了成人教育学院,纷纷涉足成人高等教育,此外职工大学、函授大学也应运而生。
成人高等教育的兴起有其社会原因。我国从1966年开始到1977年正式恢复高考整整10年,社会上积压了大量人才,他们渴望知识,渴望受更多的教育,而一两年的高考,不可能容纳那么多人对高等教育的渴求(1977年高校招生不足30万人),各类成人高校的兴办给更多的人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满足了社会对知识和学历的需求,也为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培养了人才。
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分为两种,一种是成人高考,一种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成人高考是组织成人高考,相对正式高考适当降低要求。根据考试的成绩,由各类成人高校,比如电大、职大、函大或正规高校的成教学院录取,经过几年的学习,经考试合格后毕业的一种教育方式,整个流程与正规的高考和高等学历教育相似,相对正规一些,一般只要能考上,大多数能毕业,人称“进去难,出来容易”。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由考生直接自行报名,然后自学,每通过一门课程的考试结业一门,所报考专业的全部课程结业,就由自考管理机构发给文凭。由于全靠考生自学,所以较难通过,自考开始初期,大多数课程的合格率只有百分之十几。加上一些人在自学期间结婚、生子,家务和工作两忙,纷纷放弃学业,所以毕业率很低,人称“进去容易,出来难”。
成人高等教育的产生,极大的弥补了我国高等教育力量的不足,为广大求学者在高考“独木桥”之外,另辟了一条接受高等教育的图径,为后急需人才,又极度缺乏人才的社会提供了大批人才。改革开放后的20年中,成人高等教育共毕业本、专科生924.21万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建立以来,报考人数累计已达到2000多万人。
二、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泛滥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气逐步形成。但是,重学历、轻能力,唯学历论,把学历与就业、工资、职称、提升挂钩的现象也随之产生。这些现象就使得人们被迫要想方设法给自己搞一个高学历,高考的独木桥过不去,只好到成教这边想办法。
巨大的需求,必然带来巨大的利益,于是各种力量一齐上,群起大办成人高等教育。各企事业单位办各种管理干部学院、进修学院、职工大学,各人民团体、个人办各种自修大学、教学点。这些学校没有场地,就租用中小学教室甚至仓库,没有师资就外聘大学离退休教师,没有办学资格就找一个地方的挂靠。这些社会办学校,有的充当成人学院的教学点,招收成人高考学生,更多的则是瞄准了自考生,从事自考助学,即组织自考生上课,后来发展到代为报考,购买教材,几乎就成了一种学校教育。
从九十年代初开始,一些大学及其所属的系,也纷纷开始开办自考助学,并利用本身的场地、师资优资,后来居上。高校附属的成教学院和自修学院成为成人高等教育的主力,而传统的电大、职大等退居次要地位。
高校自高助学的花样很多,分所谓的“长线”、“短线”,“短线”毕业比“长线”容易,当然,价格也高得多。但对于广大考生和家长来说,贵一点没关系,只要能拿到文凭就行了。甚至有些人就是因为要拿个大专、本科文凭,好进某某单位,或是评职称、涨工资、升职务才来的,学不学得到知识无所谓,形成为文凭而学的局面。
由于社会对文凭的畸形需要,也导致了成人高等教育的畸形发展。学制越来越短,价格越来越高,反正是你出钱,我帮你拿文凭就是了。各教学机构之间为了争取生源,也就是为了钱,不择手段,成人高等教育,越来越背离当初兴办的初衷。
三、成人高等教育已经失去了社会信用
教育产业化在今天是一个很热门的词,但其实在成教方面,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就已经开始产业化了。成人高等教育机构,就如工厂一样,一批批的把学生招进来,走过场一样的让他们上上课,然后毕业发文凭。
成人高考再一次成为香饽饽,因为只要考进去,一般出来不成问题,与自考的门门难过,年年着急相比,成人高考可谓一劳永逸,成人高考参加人数逐年猛增。但成人高考必境要先考,虽然其标准已经不高了,可还是有很多人考不上,于是又有人办成教预科,据说,只要上过预科,一般都能成过,其实就是花钱买一个成人高考通过。有的成教生考试前凑份子给老师送礼,老师也就顺水推舟,透透题,放松监考,评卷抬抬手,反正是你拿文凭我得好处,皆大欢喜。
相对于自考,成教还算是比较规范的,因为成教院校还要对自己发出的文凭负一点责。自考这边就更混乱了,因为自修学院是不发文凭的,只管上课,没有任何责任。为了争生源,很多自修学院纷纷向学生承诺包毕业、我们这里只要不是傻子都能毕业。那怎么包呢?
1、争考点。有的大学系里办了“短线”班,而大学本是考点,本校“短线”班的学生安排到高楼层或偏僻的考场,外来的巡视员,在本校人员陪同引导下,根本不到这些考场去,考场老师都是本校的,事先打好招呼,睁一眼闭一眼,香港喜剧里的作弊招术,这里全有。
2、有的大学本身就是自考出题学校。大办什么卖票串讲,不论本校、外校,只要你买100元一张的高价票,我就给透点题,考试时说法变一变,换汤不换药。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80.8%的人确认当前存在汉语应用能力危机。受访者中,54.4%的人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
高考是指挥棒。但我们现在的高考语文试卷,却出现了极其荒谬的情况,二十几年前,就有著名作家王蒙做高考试卷不及格的传闻,近几年有作家的文章上了高考卷,作者本人做分析题也不及格,只能感叹出题人“太有才了!”有作家不客气地指出高考作文题目:有情调没情怀。“而有学者指出:据保守的估计,语文考试,50%以上考的是‘伪语文’‘伪能力’。”(潘新和,2009)
“‘差生’韩寒不止一次地讲过,语文里面,除了作文好,还有什么能代表语文好?的确,没有比文章更好的一种形式能包容语文的十八般武艺了。……所有的语文知识,只有当你在作文时能十分自然而且恰到好处地运用,那么才是你自己的‘知识’。”(潘新和,2009)而关于我国优秀诗文、传统哲学的阅读、传承,显然是弥足珍贵的。“简单说,‘学文用白’就是非常有价值的。”(戴汝潜《标志性的教学研讨》2013年本期)
找到测试语文水平的方法,并非无路可走。我们从最近几年名校自主招生的语文试题中,看到某些回归的光亮;我们还从国家公务员招考的“申论”写作考试方式中,看到一种非常科学合理的检测语文素养的考试方式。“我特别欣赏公务员招考的‘申论’写作考试题型。它可以真实的检测考生的阅读能力、理解归纳能力、分析能力,还有真正的实用性写作能力。‘申论’写作的考试方式就可以完全杜绝‘应试’的弊病,它要求的是真正的知识能力的积累,无论你怎样强化训练,在这种考试面前,都会原形毕露。它要求的只是考生的语文知识的积累,综合语文素养的积累。” (郑也夫《重回以作文为中心的语文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