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方向范文

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方向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4-01-10 14:50:5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方向,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关键词]RFID技术;交通运输行业;应用分析;未来发展;方向预测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3-0340-01

RFID是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英文缩写,最早产生并应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最早使用该技术识别盟军飞机,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走向成熟与完善,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RFID技术实现了对各类物体沿途设备的自动识别与管理。RFID技术最大的优点就是非接触性,完全避免了人为干预,充分实现了管理的自动化,而且损耗较低,操作上简单便捷,在短时间内将实现高速发展,应用前景一片光明。

一、RFID系统的具体工作原理分析

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RFID技术系统的组成,主要由射频卡、专用阅读器、无线操控系统以及后台应用四大部分,专用阅读器通过发射天线进行射频信号的成功发射,在发射时遵循一定的发射频率,具有一定的间隔性。射频卡进入到发射天线工作区域会产生一定的感应性电流,在电流的刺激下,射频卡中所存在的能量被激活,在激活的状态下将自身的编码等相关信息通过卡内的装置发送天线进行再次发射,发射出去的信号被接收天线接收,接收到的信息是载波信号,在天线调节器的调节下传输到阅读器,阅读器在对接收的信息进行解码处理。解码后被送到后台进行后期处理,这时候主系统根据逻辑运算判断判断该卡是否具有合法性,面对不同的设计做出相应的处理与控制指令,在指令信号的指导下进行控制机构的执行作业。

二、RFID系统在当今的交通运输业发展中的应用分析

RFID作为一种交换性的标识技术,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出现了普及化的趋势,而且该技术在西方发达国家的研制中越来越趋向专业化。在交通运输行业中的物流管理、材料管理、服务性领域与工业自动化领域显示出强大的优势,有着光明的前景。而在中国,RFID系统发展相对缓慢,但是在交通运输行业已经显示出强大的应用效力,主要作用于铁路列车的车号识别、交通运输中集装箱的管理、高速公路关卡的收费、当下比较推广流行的门禁管理等方面。下面我们结合RFID的系统优势进行具体的应用分析论述。

(一)铁路列车车号的识别应用分析

铁路上比较苦恼的是列车车号的识别,众多列车车厢,当遇到突发与危险情况时很难在短时间内确定出事列车车号,而RFID系统适用于所有的铁路机车与货车,通过在机车上安装电子性标签,并且在所有路段进、编组站点、中大型的货运站分界点进行地面识别设备的安装,通过车站信息中心枢纽的专门的计算机车站集中管理系统进行列车车号的掌握与分析,在各大铁路部门之间建立有效联系的铁路运输管理系统。对特定车号的车次进行分析与追踪,十分便捷。

(二)集装箱的管理分析

RFID系统在集装箱的管理中也优势明显。首先,基于RFID系统的集装箱管理系统能够实现对集装箱运输过程中的物流追踪与定位,根据获取的物流信息进行实时跟踪记录。最大程度的避免集装箱在实际运输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集装箱错箱、露箱失误。提高交通运输速度,提高集装箱运输的安全与可靠性能,在整体上提升我国集装箱运输服务的管理水平。还可以通过集装箱上的电子标签定位集装箱的固有信息,主要包括集装箱的型号、集装箱运输内容、集装箱的所有者、集装箱的尺寸等信息。通过RFID系统还可以实现集装箱错误信息的更改。如果集装箱货品类型,集装箱所有者、运单号码、集装箱运输路线发生错误时可以借助RFID系统进行自动的检索与数据清点,确保集装箱信息的准确无误,这些更正都可以通过系统固有的无线传输技术完成。检索与查找更加方便。

(三)RFID系统支持的高速公路的自动收费管理

我国地域广阔,交通运输面临着极大的考验,而我国的交通运输管理中最关键的是高速公路的收费管理。RFID系统有效的解决了这一难题,这也成为RFID系统在交通运输行业中最为成功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收费效率而且有效的避免了高速公路管理人员乱收费与贪污的现象。通过先进的非接触识别技术,车辆在高速路口完成正确的自动缴费,缴费效率提高的同时也解决了高速公路常见的拥堵现象,尤其是在节假日高速公路不收费的情况下,RFID系统的优势是十分明显的。这是如何实现的呢,RFID系统的射频卡安装在车辆的挡风玻璃之后,面对多车道的情况,可以采用人工收费与自动收费并存的收费方式,高速公路管理更加规范与科学,并体现出人性化的特点。

(四)RFID系统支持的高速公路的多路径识别

目前,我国的高速公路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前所未有的发展规模与速度对于高速公路的管理是不小的挑战,尤其是针对高速公路过往车辆的识别技术。基于RFID技术所特有的车辆识别系统是通过电子标签来实现的。采用无源设计,只需要在车辆上配备特制的电子标签,在综合数据库中将车辆上的电子标签与车牌号连接并储存,当车辆驶入不收费车道时,车道上的读头识别电子标签上的车辆信息,自动识别,自动放行,在这一过程中将所获得的识别信息和车道数据传输到管理中心;RFID技术的电子标签识别距离远(6~8米范围内都可以有效识别)、识别速度快(大于260公里/小时的车辆也能有效的识别出来)等优点。RFID系统支持的高速公路的多路径识别技术已经趋向成熟与完善,在实际推广后将大大提高高速公路车辆通行效率,提高高速公路管理水平。

三、RFID系统的发展方向与前景分析

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RFID系统在交通运输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今后的发展中,RFID系统的应用范围将更加广阔,专家预测五年之后将实现其飞速发展,不仅仅应用于交通运输业中,更凭借其识别与信息采集技术优势、无线通信连接手段等深入到生活的各个层面,标签的形式更加多样化,不仅应用于交通运输行业,将在银行卡,购物卡,门卡,校园卡等各个方面显示出强大的管理优势,而在RFID系统的支持下,容量更大,兼容性更强,充分实现“一卡在手,走遍天下”的设想,RFID系统作用下实现标准兼容。RFID系统将与互联网结合,作用与电子商务中,每件产品通过电子标签赋予身份标识,极大的改变人们的购物与生活。实现该技术与其他产业融合。当标准与关键技术被突破之后,与其他产业如3C,形成更大的产业群,实现跨越地区,跨越行业的客观性限制。

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RFID系统在交通运输业中的作用越来越被凸显,作用越来越重要,即使RFID系统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也暴露出部分问题,但是从其总体发展趋势来看,其应用将更加广泛,涉及到各个领域,其管理、记录与监控功能将在新技术的支撑下实现性能的更加优化,功能更加完善,设计更加人性,在各行各业中发挥其技术上的优势,推动我国各项产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沈冬青.RFID射频识别技术标准解析及现状研究[J].中国安防.2011(04).

[2] 张欢欢,金琳,黄平平,聂道全,陈焰.基于RFID检测技术的交通信号灯实时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J].中国水运(下半月刊).2010(11).

篇2

关键词:新常态;交通运输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能力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123 文章编号:1009-2374(2017)01-0098-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7.01.048

1 概述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尤其是在当前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之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显得更加必要。在交通运输业中,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优化资源的配置和改善交通结构体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要进一步推进交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先必须要对于为何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问题加以思考,在对于这一问题明确了之后,再依据实际的情况和具体存在的问题来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交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 供给侧改革对于交通运输业提出的新要求

2.1 适应新常态,增强交通运输总体供给能力

从未来经济发展趋势来看,总体需求量仍然很大。按照划,2020年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需要将经济增长速度至少保持在6.5%,维持中高速增长速度。所以我们的任务仍然是比较繁重的,具体到交通运输业中,就需要尤其重视有效投资对冲经济下行压力的重要作用。面对国内旺盛的消费需求,以及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目标,作为交通运输业就需要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提高交通运输方式的多样性、交通运输的安全性和快捷性。同时还需要致力于提高运输服务水平,发展个性化服务。按照这样的理想发展情况,交通运输业将能够保持达标的投资总量和发展速度,从而为整体经济的驱动提供动力,提升整体交通服务

水平。

2.2 有效推进综合交通发展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交通运输业的综合性发展方向越来越明显,整个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雏形开始形成。基于此,需要将目光放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发展上,响应国家供给侧改革,推动交通运输业可持续

发展。

2.3 实现交通运输绿色发展

在新常态背景下,绿色环保的问题更为引人瞩目。绿色是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也是缓解人与自然矛盾的根本解决办法。具体到交通运输业当中,同样需要树立绿色环保意识,遵循生态规律,将绿色发展的理念贯穿始终,从而让交通运输业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具体来说,就是要求交通运输业进行结构优化,找到绿色发展的方向,从基础做起,促进交通基础设施的绿色化。另外,从技术层面来说,就是要发展绿色技术,开发绿色产品,加强绿色创新设计,推广绿色运输装备。另外,要求从制度上引导交通运输业的绿色发展,形成交通运输业绿色发展的有效管束机制。

2.4 全面深化交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

在新常态下,供给侧改革要求交通运输业要进一步贴合行业发展的趋势和治理的总方向,深入解决行业内的重点问题和根本性问题。为了能够更好地进行交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将当期交通运输业当中存在的多个问题以及潜在的风险都挖掘出来进行剖析,提高改革的全面性和改革深度。

2.5 加快推进交通运输与互联网的结合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等都发展迅猛,并深入到了各行各业当中。所以,对于交通运输业来说,同样需要思考如何更好地与互联网融合。尤其是在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更需要迫切思考这一问题。新一轮的技术改革悄然来临,交通运输业需要积极把握住新技术应用的机会,为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提供更鲜活的力量。

3 新常态下交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发展方向

3.1 交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含义

首先来看交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代表性意义,即交通运输行业的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而想要实现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就必然涉及到交通运输工具的革新、交通路线的优化设计以及人力资源素质提高等。另外,从交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性含义来看,就是要提高交通运输业的整体质量和水平,而这就必然涉及到整个交通运输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从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方式转变为集约化的发展方式,从注重数量转变为注重质量。综上可知,交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实现交通运输业的创新和转型升级。基于此,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加快进行交通运输行业的结构性调整,协调与其他交通方式的发展速度,同时加大研发力度,促进技术创新。

3.2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根据上述交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含义,本文认为交通运输业需要及时提高交通系统的资源配置效率,从资源利用的角度探讨如何提升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空间。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找到其中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和结构性矛盾,针对问题及时制定措施,从而校正其中的资源配置问题,提高交通资源配置效率,而交通资源配置就必然涉及到交通业发展机制的革新。因为发展机制的革新是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的一个突破口,其中涉及到交通线路的优化、服务价格的优化、交通结构的优化等。因此我们需要加大对城市交通运输行业的研究力度,积极优化线路规划问题,完善服务机制,纠正资源配置问题,优化整体交通结构,最终促进城市交通运输业发展效率的提升和发展质量的提高。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把握好城市交通运输业发展过程中市场、政府之间的关系,优化市场环境,推动交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3.3 提高交通服务品质

根据3.1所述,交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提高整体交通服务品质,而服务品质的提升,就需要从创新和优化两个方向入手:创新交通服务体系,优化交通服务水平。通过创新和优化来提升交通服务的整体品质和便利化程度,进而提高乘客的满意度。具体来说,就包括加强交通行业自身的管理水平,提高乘务人员的服务意识,优化乘客乘车环境,加大文明出行的宣传力度,培养乘客的良好乘车习惯,进而树立良好的城市交通形象和文明交通文化,因此提高交通服务品质也是交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3.4 完善交通服务短板

就交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言,它同时也意味着要对于政府的管理体制以及行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在推进交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之中,需要对于交通基础设施加以补齐,并且建立起完善的交通服务体系,从而使得各方面的短板都能够得到有效的补足。而要补足短板,首先就需要发现各种规章制度的漏洞以及短板,比如说交通规划的不合理、交通企业体制机制的不完善、人才短板等,要有效地树立起补齐短板的意识,有效地通过改革、创新以及发展来使得各类短板得以补齐,进而使得交通运营成本得以降低,同时提高交通服务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地推进交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4 促进交通运输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做好先行

自党的十以来,反复强调“交通基A设施建设具有很强的先导作用”,所以当前在新常态下强调交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显得十分有意义,能够使得交通运输在供给结构性改革中做好先行。“十三五”时期是全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关键时期,在此时期必须要树立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榜样,使得交通运输做好先行。在“十三五”期间,交通供给侧改革的总体思路如下:将全面深化交通运输改革作为动力,以提高交通运输的质量以及效率作为中心,同时将结构调整作为改革的着力点,使得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能够得以有效扩大,建立起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进一步地推进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民群众需求结构的新变化。

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为艰巨的任务在农村,而就交通运输而言,更好地满足贫困地区出行和运输的需求也是交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所以必须要打好交通运输扶贫脱贫攻坚战,提升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水平,充分发挥交通运输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先导作用。另外还必须要扩大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有效供给,对于运输服务的供给质量以及效率进行全面的提升,使得基本运输服务的覆盖面得到有效的扩大,同时进一步地加快推动交通运输提质增效升级,全面构建起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和平安交通。最后还应该对于国际合作的新空间加以拓展。从交通运输入手,充分发挥交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先导作用,使得新常态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够得到稳步高效地推进。

5 结语

当前正处在交通运输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的机遇、风险和挑战,所以在新常态下,应该进一步地推进交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且充分发挥交通运输在供给侧改革中的先导作用,进而使得交通运输业取得更好的发展,同时有效地全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参考文献

[1] 何黎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物流业发展新动

能[J].中国流通经济,2016,30(6).

[2] 张新,张毅,郑晓彬,等.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

低碳交通体系研究[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

科学版),2016,14(2).

[3] 费志荣.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铁路有效供给

[J].中国经贸导刊,2016,(22).

[4] 徐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交通运输执法体制改革的

篇3

[关键词]交通运输 经济发展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它把社会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各个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是保证社会经济活动得以正常进行和发展的前提条件。随着社会大生产的到来和发展,作为服务与社会化生产的交通运输业,它的基本任务就是通过极大地提高整个运输业的能力和工作质量,改善国家各经济区之间的运输联系,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和国防建设对运输的需求。

一、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经济增长与交通运输业发展通常是相互影响的,即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可以推动国民经济的增长;国民经济的增长也会带动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一般来说,如果国民经济增长对交通运输业的拉动作用大,那么交通运输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就小,反之亦然。因此,可以把交通运输业与国民经济增长之间的“推动效应”和“拉动效应”的关系分为三种情形:当“推动效应”大于“拉动效应”时,表明这一国家或地区已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而交通运输业是其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即运输供给小于运输需求,交通运输业发展滞后,应该加速发展;当“推动效应”与“拉动效应”大致相当时;表明这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业发展是相适应的,即运输供求基本平衡;当“推动效应”小于“拉动效应”时,表明这个国家或地区运输需求不足,应优先发展经济,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速度应适当减慢,以求得交通运输业和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二、社会经济类型的变化与运输业的发展

在经济与交通运输业的相互关系中,考察和分析经济与交通运输的历史发展,可以看出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变化直接影响到运输体系的发展和变化。随着生产的发展,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变化,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这时,第一产业的比重不断减少,而第二产业的比重不断增加。在工业化和市场大规模扩大的过程中,原材料急剧增加,货运量的平均增长率接近或者超过国民经济的增长率。在工业化过程中,工业品和消费品的轻工业在工业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在所运送货物的平均价值明显增大的同时,它们的平均体积和重量却减小了,依次在这一进程中,货运量的增长速度将逐渐减缓,其增长率会逐渐低于国民经济的增长率,而客运量则保持接近于国民经济增长率。由于生产结构、产品结构发生了变化,对运输提出了迅速、方便、安全等侧重于运输质量的高要求。公路运输和航空运输开始蓬勃发展,运输规模和结构有了很大变化。这种规律性变化是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生产力布局变化的反映,也是运输体系与人民生活水平逐步发展与完善的结果。

在由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和服务业发达的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工业化及相应的对地域条件的要求给人口分布带来了显著的影响,人口转向连接原材料产地和工业基地的交通路线,这对各类经济活动和人员输送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另外,经济分工和生产专业化进一步加强了物质、人员和信息的交流。地区劳动分工取决于与地点有关的生产成本、交通体系的运输能力。这样,一个地区劳动分工以及相应的交通体系,形成了一个具有不同规模和不同作用的区域中心。

从而可知,社会经济类型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交通运输体系的发展变化。但同时,运输业又对社会经济类型的变化起着推动作用和更直接安全的服务作用。

三、美国交通运输的发展

美国认识到进入一个新的 21 世纪保持拥有世界上最优秀的运输体系的重要性。 2000 年,美国运输部颁布了《 2000~2005 年战略规划》。按照这一战略规划,新世纪的运输体系将优先保证运输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而且要向国际延伸,以智能化为特征,实现个性化服务,营造一种创新开拓和科技导向型的运输发展环境。

美国将支持经济增长作为国家运输系统最基本的目标之一,并把运输业的合作、创新经营和财政健康定位到整个战略的重要主题,认为它们对美国在全球经济竞争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为此,运输部将努力做到:充分考虑建设与维护运输体系的成本和风险;使现有系统的运输效率最大化;坚持激励创新的贸易规则与标准;通过及时分析信息来改进系统;加速新技术的应用。

四、对我国交通运输发展的启示

1. 运输业的健康发展不仅取决于硬件,更取决于软件

美国运输业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80 年之前以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发展阶段――硬件和运输企业发展;1980 年之后以运输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新的运输政策体系为主的发展阶段――软件发展。运输业发展离不开道路、铁路、桥梁以及运输工具等交通运输硬件设施的发展,但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达到一定规模水平以后,运输业展的重点应从硬件建设转向软件建设。只有通过软件建设和完善,才能够充分发挥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工具等硬件发展的优势,保证运输的安全、高效、舒适和便捷。目前我国交通应该注重运输业“软件”发展,通过运输组织和管理的改革,建立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促进各种运输方式和运输企业发展,建立安全、高效、经济的综合运输系统。

2. 运输业发展过程中应恰当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

政府在运输业发展方向、路径和结果上发挥着重要指导作用。运输基础设施作为公共产品,我国政府对各种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结构规划起主要作用是正确的,但是为了提高投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今后应更多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的作用。要注意发挥政府干预和市场机制的各自优势,克服“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现象。

篇4

关键词:交通运输;经济;社会;文化;相关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速公路陆续建成通车,高速公路客运应运而生,它以其快速、安全、经济、舒适的优势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地位日趋重要。交通运输中针对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必要性和紧迫性问题。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从适应旅客出行要求出发,改善企业经营与管理,才能适应运输发展的新形式。

然而受我国综合国力和资源、环境承载力以及交通运输自身发展等制约,区域交通运输发展目前仍只能按地区、有重点、分阶段地逐步推进。如何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制定有效的区域交通运输发展策略,则有赖于对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因果关系的准确把握。

1 交通运输业在经济中的发展

促进国家经济合理布局、协调发展。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协调发展,除了中心城市的作用外,要以交通要道为依托,充分发挥公路、水运、空运、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的优势。依靠若干条通过能力强的南北向、东西向的运输大通道,引导形成若干跨地区的经济区域和重点产业,优化生产力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减少重复浪费,交通运输将起很大的促进作用。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重点战略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制约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自改革开放以来,各地政府和人民都认识到“要想富,先修路”。交通运输业要先行,才能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2 交通运输业在社会中的发展

欧盟及其他达国家交通运输政策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依据各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特性,发展与本国具体国情、资源条件相适宜的交通方式,并根据综合交通运输结构的合理性和协调程度,重点发展相对薄弱的交通方式。中国幅员辽阔、内陆深广、人口众多,资源分布及工业布局不平衡,铁路运输在各种运输方式中的比较优势突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3 交通运输业在人文中的发展

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流,并成为包括欧盟在内的大多数发达国家交通运输政策的主要目标和发展方向。发达国家从经济、社会和生态三视角出发,优化整个交通运输系统,制定可持续发展的交通运输政策。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交通运输部门在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在保障民众交通权利和义务方面的相关制度尚不健全,交通运输与社会及生态环境的协调程度还比较低。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也必须走以科技创新为特征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应将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指导思想。

4 结论

交通行业受经济发展的影响,是由于它直接或间接地使劳动过程发生变化来促进交通行业经济增长的。在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中,科技进步一般指广义的科技进步,指除劳动力和资金投入增加使经济产出量增长之外,其他使经济增长的所有因素均为科技进步。可以说,科技进步是综合运输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使交通管理效能不断加强交通管理是对人的交通行为的管理,是为了安全、通畅、快速、高速、低公害的目标,控制交通参与者的交通行为。如今,现代科学技术在交通管理中的运用,使交通管理的效能大大提高。这主要表现在计算机的应用计算机的应用从系统工程角度对各类道路交通流向进行系统合理的规划与设计,针对不同道路的实际交通负荷水平,因地制宜地实施有效控制,提高了通行能力,使交通流向更加优化。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运输需求发生较大的变化,人们对交通运输的条件和运输及时性的要求日益提高。科学技术是交通运输的生命和未来,交通运输业要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就必须重视科技进步在交通运输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德荣.中国运输布局[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

[2]魏际刚.中国运输结构变化的制度分析:以铁路市场份额为例[J].

[3]刘建强,何景华.交通运输业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2,2(1):82-86.

篇5

关键词:交通运输;区域经济;关系

中图分类号: C913.32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交通运输系统是区域协调发展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各区域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系统,可以引导和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带来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需要强有力的区域交通体系来支撑与引导。另一方面,区域经济的发展又会反过来推动交通运输的发展,当前交通运输部一直倡导的“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加快交通运输产业升级和转型”就是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对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提出更高要求的例证。

国内外关于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研究

(一)国内主要观点

国内关于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观点主要有三类:第一类观点是强调交通运输是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是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推动力量,将交通运输当作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产业,忽视了交通运输在经济发展中还有处于顺从地位的方面;第二类观点是只强调交通运输要顺从经济的发展,忽略了交通运输对经济发展的刺激作用,把交通运输看作一种弹性产业,认为只要挤压便总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但从以往的发展经验来看,这一观点对于我们发展交通运输产生的很大的消极影响;第三类观点便是认为,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即交通运输的发展可以极大地推动经济的发展,而经济发展同时会带动交通运输的发展,这也是本文所要简要论述的观点。

国外主要观点

国外的学者对于2者关系的研究较国内的研究来说,表现得更为全面,主要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交通运输的发展会促进经济的发展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交通运输发展这一因素并不是决定性的,而只是必要因素之一;第二,交通运输能够推动经济发展,但是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的大小则是不一定的;第三,这也是较国内观点来看更为全面的一点,如果过度的交通运输建设对于经济的发展是不必要的,也可能对经济发展产生消极影响,这一点值得认真思考的。

二、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具体关系

城市交通运输的发展与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相辅相成,紧密联系,两者的作用是相互的。同时城市交通运输的发展还可以强化社会经济内部各个系统之间的联系从城市交通运输建设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特点和作用来看,城市交通运输建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交通运输是社会生存的重要前提

交通运输是指在人们生产、消费的过程中,借助于运输设施完成人和物位移的全过程。人类为了提供生活补给就要不断生产物质资料,在生产过程中,材料和产品的位移都会发生变化,这一变化主要通过交通工具而实现。运输是生产过程中的必要元素,是社会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我国运输产业在改革开放后得到了极大地关注,同时也获得了很好的发展,并对地区的稳定起了很大的保障及促进作用。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表明,经济的发展、国民的富裕、国防的坚固和文化的进步都离不开先进的交通运输业,因此交通运输是社会生存和长久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证。

(二)城市交通项目的发展影响区域资源开发

城市交通项目的发展对区域资源的开发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城市交通运输可以使各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合理化,城市交通运输项目的建成,为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便利的运输服务,让经济潜能逐渐转化为经济效益提供动力。(2)城市交通运输可以促进国土的开发和增加土地的含钱量,城市交通运输项目的建设能够改善道路沿线区域的交通状况、投资环境与基础设施水平,促进了城市交通运输沿线土地的增值。(3)城市交通运输可以促进人力资源的开发,增加就业岗位。城市交通运输建设项目可以在道路的建设期与营运期提供比较多的就业岗位。这样的话,现代化农村的城镇建设会大大加快。(4)城市交通运输可以促进旅游资源的开发。由于城市交通运输越来越发达了,人们的出行变得越来越重要。城市交通运输建设项目可以促进旅游资源开发的效益。大量的人涌向一个城市,一定会引领一种年轻健康的生活方面。一是促进原有旅游景点的效益增加,二是促进新旅游景点开发的效益。

(三)社会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业的促进

近年来,我国交通运输能力显著上升,运输效率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因此运输成本有了很大幅度的下降,其对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推动及保障功能日益显著。与此同时,经济的发展在极大程度上制约着交通运输规模的扩大和方式的改革,交通运输业的科技创新受经济的影响很大。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先行官”,交通运输产业的平稳发展依赖于经济的发展。因而在发展交通运输业的同时要注重其和经济整体环境的平衡和协调,深入研究经济发展和交通运输进步的关系和具体数量比例,遵循经济发展和行业进步的客观规律。只有社会经济的发展,才能给交通运输带来更大的需求和市场基础,同时也为其提供了更好的资金支撑。两者是相互推进,共同发展的关系。

三、社会经济与交通运输协调发展的措施

(一)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作用

政府作为行政的主要机关,对于经济的发展方向具有非常敏锐的感知,其在把握运输业的发展方向,运输的具体路径设计上以及运输的结果上都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交通运输业的协调发展与经济的把关者——政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指明灯”的作用,从而有效弥补自身在经济发展方向把握不准确、信息封闭等缺陷。政府一方面可以增大资金的扶持力度,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建立和完善政府促进交通运输业的投入机制,大力建设运输站场、物流园区、邮政枢纽、农村客运、运输信息化、运输安全管理和应急运输保障建设等基础设施;另一方面加大对交通运输企业研究开发、应用信息及网络技术,提高企业科技管理水平方面的资金扶持力度,大力扶持创建省域或行业门户信息网站的研发,对于符合条件的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可申请信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通过这些扶持和鼓励措施,在强调交通企业自身内部发展的同时,也提供有利的发展平台和机会,为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二)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

交通运输的一个主要功能便是资源配置,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其通过供求关系引起价格变化来反映资源的分配情况。它与政府的宏观调控具有很大的不同,其具有微观性、相对准确性等特点,能够较准确地传达资源短缺或资源不足等情况,便于交通运输部门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地作出调整,避免资源浪费或由于资源分配不及时而引起的社会矛盾等问题。因此,交通运输企业必须建立和完善市场信息机制,拓宽获得市场信息的渠道,比如通过定期的市场信息收集,分析和概括不同地区对于物资的需求情况,关注市场的变化等。通过市场信息的收集和整理,交通运输部门可以充分的发挥主观条件,灵活地做出调整,制定正确的运输战略与策略,确保资源分配的最优化。

(三)优化交通运输产业结构

为了使交通运输管理机制有效运用于管理中,首先必须完善管理机制,优化展业结构,建立健全监督机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其一,制定交通运输发展的总政策,实现宏观调控;其二,调整产业发展战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合理规划交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其三,建立健全交通运输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各级管理制度,保证交通运输市场的平稳运行,实现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四)改良交通运输模式

改革开发后,我国大规模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已初步形成了以公路和铁路为主、航空水路运输为辅的交通运输网络系统。近年来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个性化需求增长,导致了个性化出行方式需求的出现。为了满足这一需求,适应社会的进步,国家应站在全局高度增加、协调各运输方式的发展和相应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实现资源优化,合理降低运输成本。同时,多种运输方式的发展也有利于行业内的良性竞争,为国民的出行和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选择,以带动区域经济的稳步发展,最终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交通运输与国民经济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当交通运输能够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时,交通运输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若交通运输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就会起拖滞作用。国内外的发展过程也充分说明了交通运输对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交通运输的发展也能提供良好的机遇,也必将迫使和拉动交通运输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