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范文

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1-10 14:50:5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

篇1

随着生态旅游的出现与发展,关于生态旅游的研究也应运而生。从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人们逐渐认识到旅游的长足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矛盾,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论,并认识到发展生态旅游的必要性。

1 生态旅游的提出

1.1生态旅游的概念

1986年在墨西哥召开的国际性环境保护会议上提出了生态旅游(ecotourism)的概念。生态旅游是个外来词,关于这一新词语,世界上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不同的使用者往往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诠释,这些诠释有的很相似,有的差别很大,甚至讲的不是一个层次上的内容。从中外学者70多条对生态旅游所作概念和内容的诠释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生态旅游是以自然资源(包括特定的文化区域)为基础,具有生态伦理理念的一种高层次的保护性旅游活动。这种旅游活动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可创造持续的就业机会,是生态经济学和生态学理论指导下的一种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方式和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近年来,生态旅游作为最新潮的旅游产品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全球范围的生态旅游方兴未艾,其别是英国、美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日本、西班牙、瑞士等旅游业发达的国家,生态旅游更是风靡全球,成为一种新时尚。

虽然生态旅游的最终目的是要改进旅游方式,促进旅游地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对生态环境既加以利用。但是,任何形式的旅游活动包括生态旅游,都会对旅游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发展生态旅游,不搞好规划,就可能导致严重的生态旅游环境的问题,就会阻碍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 生态旅游的开发原则

生态旅游地正受越来越多的人的青睐,成为开展可持续旅游和生态体验的理想场所。但是,生态旅游区(地)属于自然生态环境敏感区,开展旅游业极易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2.1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原则

生态旅游发展开发管理中的主要矛盾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因此,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促进二者的和谐发展,就成为生态旅游发展开发的重要原则。

生态旅游由于囊括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诸多关系,故对其进行开发管理时必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观,并以此为指导,形成生态环境和旅游经济双向持续发展的新格局。

2.2经济有效性与生态安全性兼容协调原则

经济有效性是指人们在积极发展旅游经济时,应最有效地利用生态资源。

生态安全性是指人们在组织旅游经济活动时,应该有效地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使之保持存在和再生的能力。

2.2.1管理的重点主要集中在衡量经济的有效性上

衡量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管理体制对经济发展是积极而不是消极的,要把促进经济发展放在第一位。第二,向自然生态系统索取资源要适度,坚持控制外延无限扩大的生产方式,反对掠夺或利用自然风景资源和旅游生态资源的做法。第三,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利用要充分,以便能够为游客提供更多的生态感受和生态知识。只有做到上面三条,才能充分发挥生态旅游的吸引力,使旅游收益得以实现。

2.2.2必须对生态安全性进行定位

通过对经济有效性和生态安全性两个指标的分析,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旅游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经济有效性和生态安全性处于既矛盾又统一的定位整体中。其矛盾主要表现在经济的无限增长给生态安全带来的威胁,其统一主要表现为二者可以有机结合和转化。

2.3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整体统一原则

生态效益是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社会效益是生态旅游发展的原始动力;经济效益则是生态旅游开发和经营的重要拉力,从中起主导作用。三大效益都是生态旅游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

3 生态旅游区的开发与规划需注意的问题

(1)制定生态旅游区的专项规划时,要特别注意研究生态环境承载力,亦即生态旅游环境容量。

生态旅游环境容量是指在某一旅游地环境(指旅游环境系统)的现在状态和结构组合不发生对当代人(包括旅游者和当地居民)及未来人有害变化(如环境美学价值的损减、生态系统的破坏、环境污染、舒适程度减弱等过程)的前提下,在一定时期内旅游地或景点、景区所能承受的旅游者人数。

(2)对生态旅游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规划

成功的生态旅游有赖于高级导游、称职经理的合作,而熟练又有技巧的经营管理人员又需要有效的培养和良好的教育。因此,从事生态旅游工作的人员必须经过上岗职业培训,特别是导游更应具备较深的科学知识。对所有从事生态旅游业的经营人员进行生态环境伦理的思想教育,让所有的人都明白生态旅游是以生态环境伦理为指导,生态旅游的发展目标是与环境伦理要求和目标是一致的。生态旅游强调环境意识、自然感应,以唤起人类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

(3)生态旅游区的环境保护与社区居民的切身利益有直接关系

篇2

[关键词] 开发现状 概念 内涵和作用 资源储备情况 措施和建议

重庆具有全国乃至世界一流的生态旅游资源,拥有潜力无限的生态旅游市场,美中不足的是缺乏全国乃至世界一流的生态旅游品牌。然而,旅游业作为一种资源性产业和可再生性产业,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将成为重庆主要的支柱产业和带动重庆经济发展的先导性产业。基于此,重庆发展生态旅游具有必要性和急迫性。目前,重庆旅游业的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生态旅游正处于起步阶段,在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的现在,就怎样挖掘、利用好生态旅游资源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生态旅游开发现状

生态旅游在我国兴起的时间不长,大多还停留在初级阶段,缺乏全面科学的论证、评估与规划。在理论指导、实践论证严重缺失的情况下,许多项目便匆忙上马,进行粗放式开发,从而对许多不可再生旅游资源造成了损害性浪费,甚至已经给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产生了负面效应。据有关资料显示,国内有22%的自然保护区的环境因开展“生态旅游”而受到破坏,11%的生态旅游资源出现退化,44%的自然保护区存在垃圾公害,12%出现水污染,11%有噪声污染,3%有空气污染。

二、生态旅游的概念、内涵及作用

1.生态旅游的概念、内涵

“生态旅游”, 又称“绿色旅游”,最早由墨西哥学者谢贝洛斯・拉斯克于1983年提出,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会议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们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即是说,“生态旅游通常是一种指向自然区、野生生物和传统文化的小尺度旅游,它在保持文化完整性、基本的生态过程的前提下,既利于旅游目的地的持续发展,又有利于旅游者实现旅游的审美需求,同时还是一个生态伦理道德的陶冶过程。”据此可见,生态旅游是以满足生态时代人们高层次的旅游需要,实现生态环境资源的社会经济价值,促进生态环境保护,进行生态教育的生态工程和旅游活动。

2.生态旅游的作用

生态旅游是21世纪创造就业和环境保护的先导性产业,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新兴产业,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消费热点,具有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综合效益。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对重庆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生态旅游是开放式旅游,资源整合度强。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有利于重庆打破地区、部门、行业界限,构筑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发展大旅游;其次,从产业关联度上来说,由于旅游业综合性和向前、向后的关联效应强,重庆发展生态旅游将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换,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改变重庆一、二产业过重的落后的产业结构现状;再次,生态旅游还可以提高重庆的声誉,塑造重庆大都市形象,促进对外开放与交流合作,推动社会进步,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

三、重庆生态旅游资源储备情况

重庆东临湖北、湖南,南接贵州,西靠四川,北连陕西,幅员辽阔,域内江河纵横,峰峦叠翠,北有大巴山,东有巫山,东南有武陵山,南有大娄山,地形由南北向长江河谷倾斜,起伏较大。特殊的地理构造造就了重庆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包括森林、草地、古树、花卉、珍稀动物、古生物化石,以及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现业已探明拥有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2个国家森林公园、63个国家A级景区、16个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对生态旅游的开发具有极大的潜在能量。

1.植物资源储备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重庆有维管植物6000种以上,其中木本植物约占3000种,列为国家级保护和珍稀濒危维管植物55种,特有种和模式标本植物16种。其中Ⅰ级保护植物有银杉、水杉、珙桐、秃杉、桫椤等;Ⅱ级保护植物有银杏、光叶珙桐、香果树、鹅掌楸、红豆杉等;Ⅲ级保护植物有黄杉、穗花杉、白桂木等。仅“川东小峨眉”缙云山就有亚热带树木达1700多种,至今还保留着1.6亿年以前的“活化石”水杉及伯乐树、飞蛾树等世界罕见的珍稀植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川金佛山,是重庆的天然植物园之一,有名贵树种30多种(其中有国家一类保护树种3种),乔木1000多种,竹类17种,尤以“金山四绝”银杉、杜鹃王树、大叶茶、方竹笋闻名。江津四面山有1500多种植物,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数量众多。

2.动物资源储备情况

重庆动物种类繁多,域内各类动物资源600余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主要有金丝猴、黑叶猴、云豹、白鹤、中华鲟、长江鲟等;国家Ⅱ级保护动物有金冠鹿、穿山甲、林麝、水獭、大鲵等;国家Ⅲ级保护动物有青羊、小灵猫、白腹锦鸡等。这些珍稀生物种类,不仅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更重要的是它们与生息繁衍的自然环境构成“生物基因库”,是研究生态环境变迁和生物演化的宝贵场所。重庆饲养动物有60余种,其中生猪、羊、牛、兔是优势畜种,荣昌是全国著名的种猪基地,有“华夏国宝”之称。石柱县是全国著名的长毛兔饲养、加工和出口基地。重庆域内有江河鱼类120多种,鱼类养殖遍及各区县,长寿湖、大洪湖是重庆的鱼类养殖基地。

3.人文生态旅游资源

重庆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渊源流长,文物积淀相当深厚。在三千年的岁月中,重庆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独具特色的巴渝文化,历代的劳动人民在巴蜀这块土地上辛勤劳动,留下了大量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其中,古代石刻文化、巴渝文化、三峡文化、抗战文化蜚声中外,尤以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雄伟壮丽的长江三峡、璀璨迷人的山城夜景闻名遐迩。

四、产业开发思路

1.政府主导

做好生态旅游的开发与保护,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各级政府要切实增加对生态旅游经费的投入,将生态旅游挖掘保护专项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随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增长。政府投入的资金主要用于旅游公共产品的投入,如:策划、规划、宣传、信息、招商、营销、培训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如:水、电、气、通讯、宽带等,特别是接待设施宜作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

2.立法保障

即通过立法机关立法,建立生态旅游的一整套法律体系,以保障生态旅游的正常发展。其体系组成为:宪法―生态旅游法―生态旅游管理条例―生态旅游分类规章及地方性规章―生态旅游区具体管理制度。

2.狠抓宣传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的可持续发展的朝阳产业,社会熟知度不够,还需要广泛宣传。重庆生态旅游产品之所以缺乏知名度、忠诚度和影响力,根本上在于营销手段单一化,营销氛围不浓厚。为扭转这一局面,就必须在宣传上大做文章。要集中有限的宣传资金,突出做好影响深远而广泛的宣传促销,即要选择花钱不多、宣传效果好的方法,如:开展主题年活动、举办节庆活动、举办旅游推介会等。在做生态旅游宣传前,首先应做好宣传战略、制定宣传目标和阶段计划、选择宣传方式和时机,从而使旅游宣传形式与效果得到统一。

4.系统梳理,查清资源,突出特色,制定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则

首先应搞好各种生态系统的数据调查,建立生态旅游资源数据库,以便为确定旅游开发的最佳客容量提供科学依据,也为投资规模等重大决策提供依据。对已经定位了的国家级、市级景区景点和文物保护单位,市政府应通过旅游局严格控制和保护,不能由区县自行改造、扩建;要改造、扩建必须由市旅游局组织各科专家讨论审定,然后由政府批准方案。其次,要突出山、江、湖、林,以及人文资源的特色,在遵循简朴、归真与自然协调原则和政府主导、原生性、保护性开发原则的同时,还要突出当代游人喜爱的保健长寿特色,制定好近、中、远期开发规划。

5.抓住重点,以点带面,全面辐射,打造精品旅游,提升旅游品位

重庆旅游的主要问题是没有旅游大项目的拉动,没有鲜明的特色项目作为支撑,而表现为散、小、弱、差、浅,缺乏一批有震撼力的旅游产品。所以,在生态旅游的开发过程中,注意大项目、精品项目的挖掘和培育,形成以点带面,全面辐射的格局。即以长江山峡、山水都市、大足石刻、乌江画廊、武陵风光“4+1”旅游精品为建设重点,以酉阳生态游,秀山生态游,巫山生态游,云阳生态游,忠县生态游,芙蓉仙女山生态游,城口巴山风情游,龙乡铜梁游,竹乡茶都永川游等周边区县旅游风景区为辐射点,构建一张立体生态旅游网,从大格局上开发不同层次的生态旅游产品,创造特色旅游品牌。

五、结语

重庆丰富的旅游资源为生态旅游的开发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生态旅游开发所显现的社会、经济效益更加彰显了开发的必要性和急迫性。要做大做强做好重庆生态旅游产业,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品牌经营、项目带动、制度创新、环境优化,必须在迎接挑战中抓住机遇,在克服困难中播种希望,实现生态旅游带来的可观效益,提升重庆实力。

参考文献:

[1] 晓王仰麟:《生态旅游刍议》,[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11

[2]朱同林:《生态旅游:概念与功能》,[J],《丹东师专学报》,1998.12

篇3

一、前言

生态旅游一词最早是在1983年由墨西哥人谢贝洛斯・拉斯喀瑞首次提出。谢贝洛斯・拉斯喀瑞认为,生态旅游是所有观览自然景物的旅行,并且这种旅行不会使被观览的景物有所损伤。目前,具有可持续发展性质的生态旅游受到了严重的挑战,生态旅游对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促使相关部门应该对此进行解决。

二、生态旅游的定义及特征

(一)生态旅游的定义

生态旅游是一种建立在自然资源基础上的回归大自然的活动。生态旅游建立基础的特殊性致使生态旅游需要承担一定保护环境的责任。

(二)生态旅游的特征

1、旅游资源

在旅游资源方面,生态旅游包含一切富含生态美的自然生态系统以及某些人工改动过的自然人文生态系统。由于生态旅游资源较为脆弱,因此,需要对生态旅游资源加以保护。

2、旅游者体验

在旅游者的体验方面,生态旅游的路线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给旅游者带来了新奇的体验,使旅游者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融入自然,产生更加丰富的旅游体验。

3、旅游行为

在旅游行为方面,生态旅游可以为旅游者提供生态服务,如果旅游者提出的要求在环境许可的范围内,则可以满足旅游者的要求。

三、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一)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中国的生态旅游大多是在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的基础上建立发展起来的。目前,中国的风景名胜区总计有512处,占地面积达9.6万平方公里。其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数量为119处。中国的33个省、市以及自治区都在开展各式各样的生态旅游活动,各级政府都对生态旅游高度重视。中国目前的生态旅游形式包括探险、观赏、生态农业主体活动以及田园采摘等,格局呈现多样化。就其他国家的景点而言,哈萨克斯坦的布拉拜就很适合发展生态旅游。布拉拜有许多湖泊、矮山和森林。布拉拜地区有充沛的降雨,因此,布拉拜的山体大多是由大块的花岗岩组成的。较少的风化作用和夏季相对较低的汽温使布拉拜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小气候带。

(二)中国生态旅游中的问题

1、中国生态旅游景区的环境遭到破坏

由于对进入生态旅游区的客流量限制不足,部分生态旅游景区的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旅游者将携带进景区的垃圾乱扔,不但会对景区的水、土产生污染,还可能对景区内生存的野生动物造成危害。目前,生态旅游景区环境的破坏已经成为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的最大障碍。

2、对生态旅游没有充分理解

人们对生态旅游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误区。真正的生态旅游应该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是让人们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增强环保意识。

3、相关人员综合素质较低

生态旅游中的相关人员是指旅游企业经营者、当地居民以及旅游者。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较少,旅游企业中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较低;由于生态旅游景区大多设立在偏远地区,落后的经济水平导致生态旅游景区当地居民的整体素质偏低,当保护生态环境与经济利益之间产生冲突时,当地居民通常会选择经济利益,进而对自然资源造成损害;旅游者对生态旅游景区环境的破坏也较为严重,由于大多数旅游者的生态意识较差,因此常常发生践踏草木、乱刻乱画等现象。

四、解决中国生态旅游中问题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的管理体制

对生态旅游环境的管理主要包括对生态旅游的设施、场所的生态管理以及对生态旅游区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因此,需要建立一个健全的管理机制,保证生态旅游的空间布局、外观风格等建设不能对环境有所破坏。除此之外,还应该对旅游者进行严格管理,以防出现践踏花草、破坏旅游设施等不文明行为。

(二)合理规划生态旅游

对生态旅游进行合理的规划可以使生态旅游发展得更好。在对生态旅游进行规划时,要充分考虑旅游资源的状况及其分布、旅游者的活动要与旅游环境相融合、当地居民对生态旅游活动的接纳水平等。

(三)强化生态旅游意识

由于中国的生态旅游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旅游企业的经营者、旅游者、当地居民的生态旅游意识都比较低。对此,可以通过相关的宣传手段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将旅游者塑造成能够自觉维护生态环境的旅游者、帮助当地居民树立环境保护观念、教育旅游企业经营者意识到自身具有保护环境责任。

(四)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

生态旅游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统一的关键就是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对此,可以建立一个生态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体系。在协调好旅游院校与生态旅游企业关系的基础上,对如何更好地培养专业从业人员进行探索。

五、结论

篇4

一、生态旅游概述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

“生态旅游”,也可以叫做绿色旅游,这个理念最早由墨西哥学者提出,国际生态旅游会议将其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们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由此可见,生态旅游属于一种“小尺度旅游”,倾向走进自然、走进传统文化,倡导保护文化的完整性和生态性,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陶冶情操,更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生态旅游从本质上来讲更像是一种高层次的旅游,注重社会经济价值以及人类生态文明的强化,有助于在旅游的同时对人们进行生态教育。

(二)生态旅游的作用

生态旅游是21世纪的先导性产业,在运营发展的同时更注重环境保护,属于一种新兴产业,发展势头最为强劲。从目前来看,属于消费热点行业,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不可估量。对于社会发展来说,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是重要手段。第一,生态旅游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资源整合力度较强。生态旅游的发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传统行业之间的界限,实现跨行业、跨领域、跨文化的发展。第二,从产业关联度上分析,发展生态旅游可以有效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有助于改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落后的问题。第三,生态旅游坚持“绿色经济”,倡导环境保护,大力开展生态旅游,可以有效提高当地城市声誉,促进对外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二、当前我国生态旅游开发现状

生态旅游总体来说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初始阶段,时间还不是很长,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和规划较少,无论是在理论指导还是实践论证上都严重缺失,导致很多旅游资源被大量浪费,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破坏,不仅没有达到想要的效果,还产生了负面效应。相关资料显示,目前为止,我国自然保护区内由于生态旅游而受到破坏的占据22%,生态资源越来越少,环境污染严重加剧。

(一)旅游发展中环境破坏严重

旅游虽然表面上看似无污染、无破坏,但对于环境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尤其是最近几年,旅游的高速发展给自然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这一方面是由于旅游资源开发造成的,另一方面是游客在活动过程中有意或是无意造成的。尤其是在一些旅游业比较发达的地区,或者是旅游旺季,游客人数较多,环境破坏更加严重。制造了大量的垃圾,如果处理不合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污染周围环境。

(二)忽略了生态旅游的核心内涵

眼下旅游业发展迅速,很多地区受利益驱使,纷纷打出生态旅游的口号,越来越多的旅游企业放大对生态旅游的宣传,将其做成标签来吸引游客。但事实上,这些项目只是在表面上发展生态旅游,喊口号、搞形式,并没有真正按生态旅游的核心内涵,发展生态旅游经济,而是将利益放在了第一位,导致“生态、环保”变成了附属品,环保和经济之间的冲突也随之越来越严重,而更多的人选择了舍弃环境保护经济。

(三)专业的生态旅游人才较少

生态旅游不同于传统旅游,但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是没有丝毫改善,依然是以传统旅游业人员为核心,缺乏属于自己的、真正的生态旅游核心人才。比如,很多旅游区的导游并不懂得如何区分传统旅游和生态旅游,因此,为游客讲解的时候也是模棱两可,简单牵强,有时候甚至是胡编乱造,导致游客也是一头雾水,根本不了解什么是真正的生态旅游。此外,在旅游产品设计、企业管理等方面,也缺乏专业的人才。

(四)游客不满生态旅游产品

眼下关于生态旅游的宣传越来越多,生态旅游产品也大量诞生,但只是表面上看着光鲜亮丽,十分新鲜,事实上还是一些层次较低的产品,依旧是传统的观看游玩,缺乏生态旅游的教育意义,与游客心底想象的完全不符,无法满足游客的真正需求,整个旅游体验较差,导致游客满意度始终得不到有效提高。

(五)当地社区参与不够积极

要想生态旅游得到良好的发展,离不开当地社区的参与,只有社区积极参与,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发展生态旅游,保证其在当地稳定立足。但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地方的社区并没有参与生态旅游规划和设计,旅游经济有待调整和完善.

三、生态旅游发展与管理对策

要想促进我国生态旅游实现更好的发展,相关部门必须要根据当前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具体策略如下。

(一)正确认识生态旅游,明确可持续发展目标

旅游企业、政府部门要对生态旅游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结合旅游点的实际情况,尽可能满足游客的实际需要,保证游客的良好体验。与此同时做好环境保护,将环境破坏的范围降到最小,明确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确保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开展旅游活动,避免环保和经济之间产生冲突,即便是出现矛盾也要将环境保护放在首位。

(二)提高游客环保意识,树立环境伦理道德观

从根本上理解生态旅游的意义,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加强对游客的生态教育,采取不同的方式对游客进行教育和引导,帮助其树立良好的环境伦理道德观,从根本上改变游客“移动污染源”的现状,具体措施如下。第一,完善生态旅游区内的环保设施,例如建设专门的废物收集系统、景观介绍系统以及环保标识牌。第二,结合景区实际情况建立专门的生态监测站,对其进行全天监测,及时了解旅游区的环保情况。第三,加强景区内环保宣传力度,橱窗内展示旅游活动道德标准,或是将其印在门票上,有意识地对游客进行环保引导。第四,定期组织植“纪念树”活动,在强化游客旅游体验的同时,使其积极自主的参与到环保活动中。

(三)精心设计旅游产品,完善生态旅游产业体系

相关企业要全面分析游客需要,结合当地旅游特点,站在环保的角度,深层次、多方位地开发设计生态旅游产品,不断扩大旅游市场,提高自身产业竞争力。过程中必须要保证产品具有一定的特色,既要独树一帜,又要在旅游市场中稳定立足,既要保证自身资源特色,又要具备良好的市场意识和环保意识。在环保的基础上结合市场需要,对产品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除此之外,更要拥有一定的超前意识,做分析和预测,确定未来产业发展趋势,积极争取市场资源,完善旅游产业体系,这样才能保证生态旅游产业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四)加强旅游人才培养,打造专业生态旅游队伍

文中提到眼下专业的生态旅游核心人才十分缺乏,对此相关部门可以联合教育部门,建立专门的生态旅游专业,通过高校教育和职业教育大力培养相关人才。同时,也要加大现有旅游人才的管理力度,定期进行教育和培训,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打造专业的生态旅游建恶化队伍。

篇5

1.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

如果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角度出发,生态旅游主要出现在工业文明的后段,那个时候人类面临着资源、环境和生态等很多生存问题,我国的生态旅游通常是以生态保护区为基础发雇起来的,当前,原始的自然景观已经发展到了半人工半生态的形式。在发雇中呈现出了非常强的多样新特征,但是在发展中坯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81.1管理观念存在误区,发展思路模糊

在我国生态旅游发展中,很多人对生豳旅游的特点和实质并没有一个较为全面和准确的理解,一些地方政府对生恚旅游资源的优势性也不是十分的清楚,在生态旅游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这样也影响到了生态旅游的建设和发展。

1.2旅游资源粗放式的开发和盲目利用,不能对其进行全面科学的规划

最近几年,我国的生态旅游发展比较兴盛,一些地方政府以此为经济发展的契机,为了更好的促进当地经济的增长,通常桌用粗放式的资源开发方式和盲目性的手段去利用当地的生态旅游资源;在实际的工作中对于应该怎样去挖掘旅游资源的潜力以及经济价值_没有设定一个全面的科学的规划,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出现了生态旅游景区资源分布不合理的问题,很多旅游资源的功能都是基本相同的,同时也无法给当地的旅游产业一个清晰准确的定位,开发的水平和产品的附加值都不髙,所以也不能对医域之内所有的旅游资源进行全面的合理整合,无法充分的体现出当地旅游资源的发展潜质6

1.3生态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不足,经营理念滞后

在我国的生态旅游经营者当中,主要有两个部分,一个是我国国营或者是事业单位,一个是农民。国营事业单位因为受到我国以往的计划经济的影响比较明显,所以在服务意识方面存在着非常明显的不足,服务的质量也得不到有效的提升。而农民在经营旅游资源的过程中没有接受过比较系统的专业培训,所以在经营理念方面也处于相对较为落后的状态,此外,主管部门也没有很多生态旅游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导游和服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并不是很高,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就使得旅游产品在开发设计、经营管理以及市场营销等方面都不能跟上市场发展的步伐。

1.4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管力度不强,经营管理不规范

当前,我国的生态旅游市场呈现出持续走高的状态,地E政府在实际的工作中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不重视其发展的科学性护额合理性,这样也就使得很多地区在生态旅游方面都没有进行-个非常科学完善的规划,政府在日常的行政管理工作中也不能很好的对生态旅游行业的发展予以正确的引导,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也会使得旅游E在规划方面出现非常大的不足。另外,经营主体也没有非常强的市场竞争意识,经营管理的规范性并不是很强。

1.5生态旅游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不够完善

由于在生态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并没有一个相对科学合理的规划,我国的一些生态旅游匡当中也没有配备齐全的基础设施,此外,我国的很多地区的生态产品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生态旅游的所有相关行业还不能形成一个相对比较好的融合贯通的状态,所以也无法很好的提供更多种类的旅游产品,这样也会对我国生态旅游发展中经济效益的实现产生了不利的影晌,

2.生态旅游管理的发展策略分析

2.1加强对生态旅游的概念和管理理念的认识,理清其发展思路

政府相关部门和机构应该加大对生态旅游的概念和管理理念的普及和培训工作力度,让生态旅游的经营者和消费者了解其本质,以克服我国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单方面、低水平的发展以及缺乏对生态旅游管理经营特点、规律和管理理念的深层认识,理淸其发展思路,促进我国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

2.2制定科学、合理、统一的发展规划,因地制宜、有序开发生态旅游资源,

对生态旅游的开发与管理应从系统、整体的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出发,合理预测生态系统的负载极限、利用可能性以及持久性等等,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统一的发展规划。同时紧密结合区域所在的重点依托城市发展目标、发展规划、相关行业的配套发展,减少在实施中的局限性、盲目性及不必要的损失,因地制宜、协调发展,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3培养髙素质的创新型生态旅游的管理和服务人才

髙素质的人才是实现生态旅游合理开发和管理的关键,缺乏适宜的、髙素貭的各类人才,生态旅游就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不断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管理和服务人才,才可以为生态旅游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带动生态旅游管理水平的提髙。

2.4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加强管理,同时注重发挥政府的力量,实行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

通过对进入生态旅游K的游客量进行严格的控制,并不断监测人类行为对自然生态的影响,利用专业技术对废弃物做最小化处理,对水资源节约利用等多种技术手段以达到加强生态旅游g管理的目的。并且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实行自上而下的垂直式管理,通过加强宣传和教育的力度,提高旅游相关实体对当地生态环境的认识、了解和重视程度,营造浓厚的保护和发展当地生态旅游的氛围。

结束语

篇6

生态旅游规划管理水平的提升有助于当代旅游行业快速发展,要求我国旅游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应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当前生态旅游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最终营造一个良好的旅游管理环境,并实现景观生态学与生态旅游规划管理有机结合。以下就是对景观生态学与生态旅游规划管理的详细阐述,望其能为当代旅游行业快速发展提供有利的文字参考,且达到规范化管理目标。

一、生态旅游含义

对生态旅游含义的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从旅游需求角度看,生态旅游即为一种旅游活动项目,但其要求旅游者在对自然景观进行欣赏的过程中应秉承生态保护原则,即应避免环境破坏行为的出现影响生态环。第二,从旅游供给方的角度看,生态旅游是一项旅游销售品,其可吸引游客购买当地的纪念商品,最终达成销售目的。为此,在现代旅游行业发展过程中,经营者应始终保持可持续发展理念,继而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并达到推动我国旅游行业健康发展的目的。此外,当代生态旅游发展对生态保护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旅游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应注重鼓励人们在参与旅游活动的过程中形成改善环境保护意识。

二、基于景观生态学基础上生态旅游规划管理策略

(一)加强旅游者生态保护意识

景观生态学中,不仅强调空间结构与生态过程二者异质性,且关注二者整体性。因此,在生态旅游规划管理过程中,应从旅游开发者和旅游者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政府应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加强对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宣传,引导旅游开发者立足生态保护角度,在具体开发中,制定针对性保护措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兼顾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还能推动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生态旅游对旅游者提出了相关要求,相关部门应结合理论知识对旅游者进行思想教育,使旅游者能充分认识破坏生态环境对自身产生的消极影响,提高旅游者生态环保意识。同时,制定相关规章制度,重视对开发者及旅游者的监管,加大对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惩罚力度,逐渐构建良好的生态旅游环境。

(二)科学规划生态旅游

基于景观生态学基础上科学规划生态旅游也非常有必要,基于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生态旅游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应依据发展现状来设定生态旅游规划的基本思路及原则,并基于景观生态学基础设计其发展结构及发展特征,继而在开展生态旅游活动过程中严格遵从其设计内容,达到最佳的生态旅游规划管理目的。第二,在科学规划生态旅游过程中应注重对其功能与生态加以区分,继而有序开展旅游活动,并推动其旅游资源实现合理优化及配置。第三,基于景观生态学的生态旅游管理对其结构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相关工作人员应依据景观生态系统空间结构来对其生态功能进行适当调整,以此达到科学化的生态规划管理目标。

(三)规范生态旅游资源管理

在生态旅游规划管理中实施生态旅游资源管理对策也至关重要,这就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在实施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来对景观生态学的稳定性及异质性展开深入研究,且在分析的基础上将其分析结果以结构上的动态变化展现出来,继而为相关工作人员生态旅游资源管理工作的实施提供有利的数据参考。此外,为取得良好的资源管理效果,要求生态旅游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应通过整合自身资源的方式构建长期的旅游监测系统,继而全面掌控生态旅游发展现状,且采集相应的生态旅游发展信息,达到最佳的资源管理目的。此外,在生态旅游资源管理中制定生态风险分析计划也非常重要,因而应将其落到实处。

篇7

一、引言

生态旅游是近些年针对旅游行业而提倡的一种全新理念,体现的是复归自然的一种观点,同时具有保护自然环境以及维护旅游景点当地人民生活的双重责任,注重的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观念。本文着重研究以品牌营销的角度对生态旅游进行推广,其根本目标是打造乌兰察布生态旅游知名度、美誉度及忠诚度,运用品牌营销手段提升乌兰察布生态旅游的竞争力。

二、乌兰察布旅游现状

(一)乌兰察布旅游概述

乌兰察布一词即源于乌兰察布盟首次会盟地“乌兰察布”(乌兰察布系蒙语,汉意为“红山口”,在今呼和浩特市东北25公里的大青山脚下)。所辖六个扎萨克旗为四子王旗、乌拉特前、中、后三旗、茂明安旗、喀尔喀右翼旗(即达尔罕旗)。现仅有四子王旗仍在乌兰察布市域中。乌兰察布旅游景区包括四子王旗杜尔伯特生态草原旅游区、辉腾锡勒草原旅游区、火山岩地貌考古旅游区、凉城环岱海旅游区等六大生态旅游区,成为人们草原旅游的首选,精心打造“天堂草原、神舟家园”的整体旅游品牌。乌兰察布具有丰富的自然景观、浓郁的民族风情、悠久的历史文化,符合生态旅游的特点,有草原、森林、湖泊、火山群、航天基地等景观,尤其是蒙古族文化结合而形成的草原生态旅游是乌兰察布的特色,是乌兰察布的旅游名片。

(二)乌兰察布旅游发展现状

乌兰察布在整个提出“四区八圈”旅游版图规划中处于中部地区,隶属于四大区中的“呼包鄂―乌兰察布―巴彦淖尔”旅游区统,位于该板块的东部。近些年经过长足发展,旅游发展取得一定成绩。2014年接待游客1 000万人次,比去年增长25%;旅游总收入90亿元,比去年增长23.2%,旅游总收入7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1.6%,完成全年目标的77%。整体来说,乌兰察布旅游发展迅速,旅游景区逐步升级,重点做大岱海、格根塔拉、辉腾锡勒三大景区,旅游配套设施也在不断完善。

但是,乌兰察布旅游发展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如旅游形象不明晰,总体旅游形象和城市形象不明确,使其缺乏一定的城市旅游形象定位。乌兰察布在旅游者心目中的旅游形象较浅,尚未树立起鲜明的旅游形象,城市旅游氛围营造、城市道路标识系统完善、商业娱乐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等仍有待加强。除此之外,生态保护和环境保护压力大;资源整合力度不够;产品类型单一,宣传促销滞后,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乌兰察布旅游发展。

三、加强生态旅游品牌营销

针对乌兰察布生态旅游发展面临的现状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分析品牌营销策略,在促进旅游竞争力提升的同时,塑造乌兰察布的生态旅游品牌形象。具体而言,采取以下营销手段对于提升乌兰察布市生态旅游品牌形象有所帮助。

第一,整合旅游品牌形象,树立旅游品牌,以投放城市形象宣传片的形式加强宣传。乌兰察布先对草原生态旅游的品牌进行整合,持续在中央电视台投放乌兰察布市城市形象宣传片,具有非常显著的宣传效果。除此之外,在央视及内蒙古电视台新闻联播前分夏季和秋冬季采用不同版本分别投放“吉祥草原,避暑胜地,养生乌兰察布”“草原皮都,乌兰察布”形象宣传片,树立乌兰察布草原生态旅游品牌。

第二,整合旅游品牌营销传播对策,建立旅游品牌全过程营销模式,采用意觉、听觉设计法,对旅游品牌宣传口号进行设计,通过不断扩大乌兰察布生态旅游的知名度,通过报刊、电视、折页等方式,提升旅游品牌的知名度。比如,制作播出《乌兰察布旅游视界》节目50期、推出大型蒙古剧《长调》,在格根塔拉草原旅游中心已开始演出,成为现阶段我国演出规模最大的蒙古剧,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除此之外,制作更新旅游宣传片,印刷《乌兰察布旅游》折页、旅游画册等。

第三,结合旅游活动和服务形象,精心设计各种各样的旅游活动,丰富服务类型,是旅游品牌营销中的关键,可以迅速提升游客对乌兰察布旅游体验的满意度,从而形成对于乌兰察布生态旅游的忠诚度。比如,在持续加强电视媒体的前提下,坚持以节庆活动造势。策划并开展了“自驾车旅游踩线活动”“内蒙古旅游那达慕大会”“乌兰察布国际马拉松大赛”“环岱海山地车挑战赛”等活动。

四、结语

篇8

>> 海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GIS的海南省屯昌县土地生态敏感性分析 海南省农民收入现状及建议 海南省高校足球运动课余训练现状及对策的研究 海南省国家助学贷款现状及对策研究 海南省高校足球运动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浅谈海南省蜂蜜产业现状及对策研究 土地开发利用中的生态价值问题研究 海南省三亚市“候鸟式”养老产业的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土地开发利用的生态价值 海南省无居民海岛旅游开发的生态影响与保护研究 谈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环境问题研究 豫西民间艺术资源的现状及产品开发利用研究 海南省保险兼业市场发展现状及监管建议 海南省贷款利率浮动的现状及对企业影响度的调查 浅谈海南省硬币流通的现状及对策 海南省滨海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海南省高职院校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海南省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海南省甘蔗收获机械现状及发展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6]陈望.走进文昌航天主题公园:集科教娱乐于一体[EB/OL].(2014-04-28).http:///news/system/2014/04/28/016633767.shtml.

[7]杜富殿.海南岛中部山区土地开发利用分析和建议[J].国土资源情报,2008(12):12-15.

[8]纪昭.包容性增长视角下的土地利用模式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2.

[9]杜富殿.海南岛中部山区土地开发利用分析和建议[J].国土资源情报,2008(12):12-15.

[10]付磊,王金亮,杨月圆.生态旅游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以云南香格里拉县为例[J].环境科学导刊,2008(1):5-7.

[11]张春轶.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07.

[12]刘朝阳.营口市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

[13]佘济云,周丹华,刘照程,沈金明,毛旭鹏.基于GIS的万泉河流域生态敏感性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2(10):69-73.

篇9

一、国有林场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一)经营与管理体制滞后

国有林场长久以来一直在国家的主导下发展,而在上世纪90年代后,国内林场的大面积改革导致整体发展方向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虽然改革的核心方向是积极的,但不可避免的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部分林场盲目的跟风现象,而这一现象导致林场经济受到了一定的限制[1]。当前多数国有林场都延续着原有的造林、采伐、养护等为主要的经营模式,其中多数林场又处于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较差,价值国家财政支持的减少,导致其在生态旅游项目开发上面临着严重的资金紧缺问题。

(二)对生态旅游缺乏正确认知

基于现阶段部分政策条件的现状,多数国有林场管理人员或是其他项目负责人员仅仅能够关注到短期的利益,认为当前生态旅游效益较差,此项目的开发所能够获取的经济价值不高,为此,对生态旅游项目一直没有过多的关注,导致项目开发陷入到停滞不前的状态中[2]。另外,相关负责部门并没有切实的考虑到生态旅游项目开发的前期基础工作,包括对周边居民的动员、对林场管理模式的调整等,这些前期工作的缺失也导致国有林场生态旅游项目陷入到发展困境。

(三)生态旅游产品创新性不足

从当前国有林场生态旅游发展现状来看,普遍林场都存在着缺乏对自由特色资源的应用,这与上文所分析的缺乏对生态旅游正确认知问题存在着必然的联系[3]。多数林场管理人员在进行生态旅游项目开发过程中,仅单纯的借鉴国内其他地区的发展经验,开发当下比较受到关注的项目,但其实生态旅游项目的核心价值是自有特色,而国有林场管理人员并没有能够将生态旅游与当地的特色产业进行相互融合。一个缺乏特色的生态旅游景区自然不会引起游客的兴趣,这会直接影响到国有林场生态旅游项目的经济效益。

(四)管理与服务职能不够完善

基于生态旅游项目开发不合理等原因的限制,导致部分地区的国有林场并没有借助于生态旅游项目的开展而获取到经济效益的提升,由此导致林场生态旅游负责人员在工作中存在着过于消极的态度,导致生态旅游项目较难得以进一步发展[4]。另外,国有林场的管理人员对于生态旅游项目的开展情况也并没有给予过多的关注,缺乏一个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导致景区内服务质量难以得到提升,而这一点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到游客对国有林场生态旅游景区的评价。

二、国有林场生态旅游的加快发展建议

(一)加强生态旅游开发规划合理性

国有林场与其他生态景区的经营存在着一定的差别,首先,国有林场生态旅游项目的开发必须要建立在林区保护的基础之上,需要立足与长远的视角进行相关项目的设计与开发。其次,因地制宜,在国有林场中明确具有特色的经典或是地区产业,将此作为生态旅游项目开发的标志,并能够将其形成旅游产品。最后,在进行景区开发过程中,不能够单纯的考虑到后期的经济效益,同时还应该考虑到生态效益,为此,在国有林场中开设生态旅游项目,不必要过多的进行开发,而是能够直接利用到林场内的现有资源,将原生态与自然作为景区开发的基础原则。

(二)完善林场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林场生态旅游项目开发的主要工作,基础设施是否完善对后期景区的吸引力以及游客体验感具有着一定的影响作用,基于此,需要加强林场内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但需要注意的是将环保作为开发基础原则。另外,在生态景区之外可建立先关服务的配套设施,包括餐饮、银行、住宿等均可作为附加项目进行开发,借由此来提升国有林场生态旅游景区服务的完善性。

(三)加强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

篇10

关键字:生态旅游 环境保护 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生态旅游经济系统是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并存的复合系统,自然生态系统为生态消费者提供生态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经济系统体现了人与社会的关系。因此,生态旅游经济必须处理好人、自然与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

当前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该地区的重要出路。生态旅游是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模式,是西部旅游开发的战略选择,以生态旅游带动经济发展,进而提高人们的生产生活水平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由于地方特色存在旅游发展优势,很多地区把旅游作为支柱产业和龙头产业,以此带动整个地区经济快速发展。本文以恩施州为例分析走生态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

二、相关概念与理论

1、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概念最早是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于1983年首先提出的,他为生态旅游提出了两个要点:一是生态旅游的物件是自然景物;二是生态旅游的物件不应受到损害。国际生态旅游协会在1993年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系当地居民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强调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这里得出生态旅游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生态旅游环境保护、旅游地居民的经济效益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2、生态中心论与经济中心论

生态旅游中心论是以旅游资源和环境保护为主,维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生物多样性。生态旅游中心论导致“不经济”的现象,不仅不能促进旅游地区居民的经济发展,而且生态环境在没有经济基础的条件下,也不能得到很好的保护。经济中心论产生的后果是经济“不生态”,把生态资源当成经济工具,进而做出超出生态环境的承载力的行为,最终导致环境恶化,成为不可持续经济。

三、恩施州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及资源特征

1、发展现状

恩施地处湖北省西南部,是土家族、苗族聚居的少数民族自治州,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属于老少边穷的武陵山经济协作区。近几年随着恩施铁路、高速、航空运输等交通设施越来越完善,推动了恩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加快经济增长步伐。全国各地的旅游者进入恩施,为恩施的对外发展提供了机遇。恩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主要表现为:

(1)自然景观旅游为主导

自然旅游景观主要是恩施大峡谷、利川腾龙洞、恩施龙鳞宫、巴东神农溪、清江闯滩、八百里清江画廊、巴东水布垭、恩施梭布垭石林以及咸丰坪坝营原始森林公园等,这些自然生态环境经过人工开发而形成自然生态景观供旅游者游览,以生态环境资源为主导的旅游是最能体现保护生态环境的迫切性。然而恩施州的生态旅游发展还不完善,由于旅游者的素质普遍不高,造成旅游垃圾不断污染自然生态环境,旅游管理者对这方面管理的条例不足,环境保护意识低,同时旅游地区管理成本高,生态旅游形成“不生态”的现象。

(2)以民俗文化为特色

近几年恩施民俗文化旅游快速发展,连续两年举行恩施生态旅游文化节,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不同民族旅游者前来,通过这种特殊的教育形式学习民俗历史文化。正是少数民族特殊文化为恩施提供了旅游文化资源,给人们带来了新鲜感和好奇心。

(3)基础设施的落后

恩施地区长期受到交通瓶颈的制约,与相邻城市的连通性差,信息隔离,难以跟上全国发展的步伐。交通不便造成旅游业难发展,走不出大山,导致经济落后,人民的思想认识和生活水平也得不到提高。两路的开通为恩施交通带来了福音,旅游经济从此上升到新的台阶,旅游者不再为交通不便而担忧。

2、恩施旅游资源的特征

(1)旅游资源丰富而分散

恩施源于其独特的地形特征和民族特色,其旅游资源主要包括人文景观、山水景观、钟乳石洞、古桥古镇…,以及土家女儿会、摆手舞等丰富的民俗文化遗产。主要分布如图1所示:

上图中恩施旅游资源分布广而散,旅游景点之间不成系统,联系不紧密。这使旅游景点很难受到旅游部门的统一管理和控制,而且旅游者很难把旅游景点连成一体进行游览。恩施州每个县市都有各具特色的旅游景点,虽交通越来越便利,但由于距离相隔较远,仍让很多旅游者望而却步。

(2)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

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与恩施地区的特殊地理环境和气候有关,还有很多比较偏远的地区没有被开发出来,属于完全原生态的生态旅游环境。旅游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所以自然生态环境与其他地方相比较仍然很完整。恩施生态旅游的良好环境能够推动生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作为生态旅游的承载体,它的恶化会导致生态旅游不能持续发展下去,倘若人类过度活动而超出环境承载力,最终只会加重环境的负担。

四、生态旅游经济发展的困境

1、生态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1)可持续发展原则

首先,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即必须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满足当代人享受旅游资源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对生态旅游的需求。主要遵循三个原则:第一,必须以环境保护为主,以生态可持续发展带动经济发展。第二,能够满足当代人对生态旅游的需求,即实现公平性与大众化。第三,必须在不损坏生态旅游资源的同时为后代人创造更多资源,即平等性。

(2)生态经济原则

第一,以生态价值为核心的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生态价值的创造在可持续发展中被认为是抽象的人类劳动或一般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人类各种智力的、体力的、直接的、间接的劳动流转和凝结于生态系统中,与经济价值一样都是通过人类劳动创造的。

第二,遵循自然发展规律。自然生态系统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破坏了自然发展规律会导致扭曲发展,人类生活的环境不再适宜人类居住,可持续利用资源减少。

2、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存在的制约

(1)经济落后,资金不足

经济落后地区把旅游业作为提升经济水平的主要手段,忽视了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和谐统一性,单方面考虑经济上升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所以经济落后、资金不足导致生态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难以维持,与人们的预期背道而驰。

(2)缺乏环保意识

由于旅游者和旅游地居民的环保意识普遍较差,生态旅游环境得不到合适保护。虽然旅游地每隔一段距离设有垃圾桶,但垃圾没有得到及时清理,导致旅游人员把垃圾被随意乱扔在旅游地内。同时,旅游者把旅游地点当成公共场所的心理而对旅游地区的生态环境不管不顾,且旅游场所大都在偏远地区或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系统属于原生态,被破坏程度相对较低,也导致旅游者认为环境承载力还很强,无意识间毁坏了生态。所以,公民生态环保意识的缺乏会阻碍生态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

(3)高价门票的阻碍

旅游业作为服务型产业,本着为人们提供服务的主导思想,应该考虑大多数人都能够享受旅游资源。然而高价门票却把一部分人阻挡在旅游门外,旅游资源只为少数人提供的现象成为阻碍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现在很多旅游区因开发花费大量成本而通过高价票来实现成本的快速回收,虽然通过这种方法一方面减少了游客的数量,也减少了环境的破坏力度,但并没有带来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反而使旅游业走向瓶颈。

3、政策建议

(1)建立完善的旅游制度

近年来大部分旅游资源已回归国家管理,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旅游区有条件制定合理与完善的规章制度,旅游资源局通过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实行开发前的调查、合理性、后期维护等措施,然后制定旅游点的行为规定,实行分区管理,从生态脆弱地区向外延层层递进,对生态脆弱地区加大保护力度,并作出规定只能在生态旅游区的外延进行参观。

(2)处理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经济处于发展时期的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被列为首要任务,生态环境变成为经济发展服务的牺牲品,阻碍了生态旅游的可持续性。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关系,以保护为基础,发展为目的。

(3)生态旅游向大众化、产业化发展

旅游资源向大众化、产业化发展,必须降低旅游点的进入门槛,减少门票价,形成全民旅游,进而带动全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旅游实现产业化是在生态环境得到保护的同时经济大力发展,以生态旅游带动地方经济,促进恩施州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松霈.生态经济学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11).

[2] 王传栋.生态经济学[M].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

篇11

    关键词: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对策

    一、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在国际上,生态旅游已有40多年的发展历史,而生态旅游在中国还处在发展阶段。在我国的旅游行为过程中,存在重"游"轻"旅",重人文轻自然,重物质轻精神,重物质产品轻知识产品,重消费轻环保等现象。而生态旅游的发展大多还停留在基础阶段。实际上,我国的生态旅游发展已经带来较严重的不良影响,具体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从生态旅游的基本目标--环境保护来看,环境破坏严重

    生态旅游的开发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严重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由于开发不当造成生态系统破坏;第二,游客的过渡进入超过环境承载力造成的破坏;第三,景区内的生态环境污染严重。

    2、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生态旅游只是一枚标签

    在生态旅游开展中,很多地方没有认真研究开发的可行性,而是把生态旅游当成了一种标签产品和市场上招徕旅游者的幌子,以迎合旅游者回归自然的心理。而有些企业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有意的曲解生态旅游的含义,使生态旅游成为市场炒作下换汤不换药的假产品。而这样的结果则不仅对旅游者产生误会,还严重损坏了当地的声誉,造成环境的永久性破坏,有悖于发展生态旅游的初衷。

    3、从旅游者进行环境教育方面来看,旅游者满腹抱怨

    生态旅游区缺乏必要的环境教育设施,无法满足旅游者的需要。许多导游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不能很好的把地质地貌的形成、动植物的分布及保护生态系统的意义等知识传达给旅游者,而是死板教条、牵强附会,甚至胡编乱造,达不到让旅游者认识自然,增强环保意识的目的,致使旅游者满腹牢骚。从现阶段生态旅游区的开展来看,仍以观光为主,旅游者的体验并没有做得很好。

    4、从社区参与的角度来看,当地人尚未真正参与其中

    在生态旅游开展地区,社区参与仅仅是卖一些旅游纪念品,这种无组织的半参与形式又导致了市场的混乱。有的不法商人还给旅游者留下了极其恶劣的印象,没有促进生态旅游地的发展反而破坏的了景区的声誉。同时,很多生态旅游区尚未建立生态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教育体系,使当地人缺乏相应的知识而难以参与其中。

    二、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我国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点:

    1、协调生态旅游发展中的利益分配

    在我国直接参与生态旅游活动的主要有四个利益主体:一是参加生态旅游活动的旅游者;二是目的地生态旅游区的社区居民;三是生态旅游区的管理部门;四是生态旅游区经营的企业。了解每个利益主体的目的并合理划分各个利益主体的职责和权限,建立生态旅游区发展的利益驱动体制,协调各方的利益,是我国生态旅游实践的关键所在。

    2、加强生态旅游立法,统一规划,合理开发

    由于生态旅游区涉及生态系统脆弱敏感地区,因此要加强立法。在现有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的立法基础之上,迫切需要建立有关生态旅游监管的法律。在生态旅游的管理方面,则应该做好旅游开发规划,贯彻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思想。这不仅是使开发取得成功的保障,也是预防资源和环境遭到破坏的重要措施。

    在生态旅游规划过程中,要注意聆听各个利益主体的声音,并在规划中得到协调。必须对旅游区的地质资源、生物资源和涉及到环境质量的各类资源进行认真的调查,以便针对开展旅游活动所带来的环境损害进行足够的准备,并采取积极措施,消除或减少污染源,加强对环境质量的监测。

    3、建立生态旅游区从业人员的培训体系,吸纳当地社区居民参与

    生态旅游区的培训体系主要考虑三个方面:第一,管理人员的培训。管理人员包括景区环境管理的主管部门工作人员以及生态旅游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可以采取生态旅游专家、旅游专家的定期培训班、讲座等形式,丰富和提升管理人员的知识素养,便于生态旅游区的管理和正确决策。第二,一般工作人员的培训。对生态旅游区的规范要求和操作规范进行培训。可以采取建立旅游专科院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等形式,或者对工作人员进行岗位培训来完成。第三,当地社区居民的环保知识教育。 可以采取宣传知识栏、电视、手册小指南等形式。同时将生态旅游区环境教育与当地民族文化、风俗结合起来进行宣传,便于当地居民接受。

    4、加强旅游者管理,进行生态旅游的环保知识教育

    目前,大多旅游者都缺乏生态保护意识,因此需要对公众进行良好的教育,使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接受生态学教育,既不减游兴,还能有效提高他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从而自觉地保护旅游地的生态环境。根据生态旅游景区环境承载力的状况和综合开发程度,利用门票等经济手段分区规划、线路设计等技术手段对旅游者进行合理引导,使其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合理布局,以达到不破坏景区内生态系统的目的。利用景区内的宣传栏、画册以及导游的知识引导对旅游者进行环境教育。通过一系列的手段,营造一种氛围使旅游者受到教育。

    5、建立生态旅游专家指导和规划的辅助系统

    聘请专业机构和专家担任生态旅游区的顾问,提供专业指导和咨询服务。从生态旅游区的前期规划到实践开发至各个阶段的管理不断为生态旅游区的发展提出建议,定期为生态旅游区的管理部门提供必要的环境情况报告。

    参考文献:

    [1]陈瑞,许军让,刘军波,等.浅谈我国在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相关问题[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1,(4):384.

    [2]陈瑞, 何磊, 许军让,等.关于西北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考[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1,(4):303.

    [3]陈瑞,刘军波,许军让,等.浅谈我国旅游环境保护与旅游可持续发展[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1,(3):314.

    [4]谢文平,李轩,赵琨,等.汉中市旅游消费结构分析[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11):279.

    [5]刘军波,范亚静,张姣,等.关于不发达地区旅游业发展的若干问题--以汉中为例[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11):277.

    [6]刘田天,乔凡梅, 袁婷玉,等.汉中观光农业旅游的开发与研究[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11):264.

    [7]赵丹莉,陈小丽,李晓萌,等.以商洛为例谈欠发达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问题[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10):265.

    [8]邱晓艳,王沛,刘田天,等.论旅游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对策[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10):258.

    [9]李琰,秦婉君,,任睿,等.谈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及其保护[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11):281.

    [10]孙莹,王芬,王沛,等.汉中市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10):256.

    [11]李耀战,邱晓艳,,孙莹,等.汉中旅游评价与结构分析[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10):255.

    [12]高优仙,刘文静,唐玲娣,等.对农家乐的理性分析[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9):302.

    [13]谢艳凤,李耀战,吴琳,等.浅谈旅游与区域的发展[J].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0,(8):34.

    [14]秦婉君,任睿,石全平,等.汉中旅游环境问题及其保护[J].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0,(8):29.

篇12

关键词: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并行对策

目前,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人口开始大量涌向城市,城市的人口压力增大。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间,我国的城镇化率从改革开放之初的17.9%增长到目前的51.27%,城镇人口也从1.72亿增长到6.9亿。因此,也造成了现阶段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和资源短缺问题。现在很多长期居住在城市的居民不仅要承受城镇化带来的经济压力,还要承受较大的精神压力。为了缓解自身压力、品尝绿色食品、寻求精神快乐,城市居民开始选择旅游,尤其是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以及生态旅游等。由此,一种以体验农村为概念的农村旅游悄然流行,城市居民可以体验到农村的日常生活,包括农事、农耕等。农村旅游集合了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两大内涵,生态农业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在生态农业旅游不断向前推进的同时,也暴露了诸多问题,失去了原有的“生态”与“农业”的本质。所以,必须将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并行可持续发展,才能达到效益的最大化。

一、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发展

(一)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的内涵。

“生态农业”是指利用生态学与经济学原理、现代管理与科学技术方法以及传统农业发展经验等,能够获得生态、经济、社会效益都比较高的一种现代化高效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在内围要求农业生产、农业种植和林牧渔业结合发展,在要求农业与第二、三产业协同发展,做好农业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工作,力求降低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一种良性的可持续发展循环。“生态旅游”一词,最早在1983年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首先提出,到了1993年,由国际生态旅游协会将其正式定义,赋予了生态旅游自然环境保护以及旅游地居民保护的双层含义。由此可见,生态旅游更注重保护自然景观,更能体现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而更好地依托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系统,开展各类生态旅游活动,如生态体验、生态教育及生态认知等。

(二)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发展的必要性。

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发展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有助于广大旅游者身心愉悦、减轻压力、促进健康。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发展有利于提高环保意识,提高旅游者对环境保护的主动性。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发展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村社区财富积累。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发展有利于改善生存面貌,一方面可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使其社会结构逐步转向多样化与合理化;另一方面,“生态”理念的不断深入,有助于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进一步消除城乡差距。

二、生态农业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农业之“生态”难体现。

从目前的情况而言,我国生态农业旅游空有“生态”之名,其实与“生态”理念的内涵相差甚远,以至于形成了“生态”一词名不副实的尴尬局面。一部分农产品种植者或经营者以经济效益作为唯一目标,不惜丧失道德,使用过量的化学制品和农药,造成了当前多数的农产品药物残留超标。因此,食品安全问题屡见不鲜,如毒韭菜、毒豇豆、毒豆芽等,农产品安全问题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十分严重。

(二)经营项目单一,缺乏创新理念。

现阶段,很多农村地区通过生态农业旅游来发家致富,在经营方面缺乏一定的创新性,对经营方式、理念、项目等纷纷效仿,出现了经营项目单一的问题,进一步造成了区域重复度提高、深层次开发欠缺等多种情况的发生。以农业生态旅游中的采摘和观光等项目为例,多数农户的农作物种植种类高度雷同,无法满足旅游者的多样化需求。

(三)经营项目分散,缺乏专业性能。

农业项目和旅游项目并没有做到充分地结合发展,如农作物的种植、生产等项目和旅游业当中的种植体验项目、生态农业项目等相互分离,还有很多旅游目的地建立生态旅游度假村,大力提高服务水平,与农业项目联系不大。正如上文所说,经营项目单一,缺乏创新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旅游项目的进行,缺乏足够的专业性能。与此同时,旅游者难以真正享受到生态农业旅游所带来的物质与精神实质,农村经营者也无法获取更高的实际效益。

(四)管理制度疏漏,缺乏有效规范。

在生态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涉及多方面的管理问题,如对旅游者和经营者的约束与规范,多数农村地区在这两方面的管理制度存在极大的疏漏,直接造成旅游者与经营者之间的矛盾问题。此外,管理制度上的漏洞,使得生态农业旅游各类监督和管理力度不足,如基础设施管理、安全监督等,很难保证旅游区域内旅游者的安全。

(五)配套设施简陋,缺乏高效服务。

我国农村普遍经济实力不高,有很多偏远地区的农村仍然面临严峻的基础生活问题,农村村民还处于较为贫困的状态。为了摆脱这一困境,生态农业旅游是不二选择,但是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其配套设施建设落后,村民素质不高,缺乏高效服务。如在旅游区域内经常可以看到道路等基础设施破烂不堪,致使旅游交通不便;相关娱乐、休闲、餐饮等配套设施简陋;农村村民未受到系统地专业性的培训,旅游服务质量低下。生态意识薄弱,缺乏保护理念。

三、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可持续发展对策

(一)突显生态,重点建设。

在现在的生态农业旅游发展规划中,必须要注意以下问题,第一,合理经营农业项目与旅游项目,使之尽显生态示范,并且进一步扩大生态示范的建立范围,提高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功能的多样化。可以通过农业生态园的观光业务,打破原有沉闷的项目建设,突出兼具多种功能的“生态农业旅游”特征以及“绿色产出”优势;第二,针对“生态”这一理念,建设相关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发展项目,并进行重点建设,努力培植“精品”,增强特色优质产品的开发能力。如建立旅游区生态和农业用具化石展馆,不仅可以充分体现“生态”理念,还可以让经营者与旅游者共同感受到生态环境变迁的影响,从而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和经济社会效益。

(二)保持特色,勇于创新。

生态农业旅游之所以能够在高速现代化、工业化的社会背景下得以发展,就是因为其具有与其它旅游形式所不同的特点,即拥有自然风情、本土特色以及乡村人情。为了更好地促进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将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充分结合,必须要保持自身特色,并在此基础上勇于创新。首先,在经营方面。生态农业旅游应尽可能努力创新,一改传统农业旅游中观光、体验、采摘等单一的经营项目,进而推出更新更能符合旅游者需求的旅游项目和旅游产品。如在各项旅游项目开发的同时融入文化和艺术气息,提高旅游精神高度,不断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经营模式;在技术方面。加强改革创新,建立生态农业旅游胜地,将效益旅游和生态保护相结合,建立了各类技术栽培,引领健康时尚生活,促进旅游区的特色化发展。

(三)科学规划,统一布局。

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势必要以自然和经济规律为根本要素,以全局规划为重要目标,以资源充分利用为关键方式,才能科学规划、明确定位、统一布局。首先,科学规划设计生态农业旅游园,充分挖掘现代生态园中的丰富内涵和资源,健全旅游路线设计方案、明确旅游区分工、增加产品结构等;其次,准确进行整体定位与科学思考,加强对生态农业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规划力度,建立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齐头并进、相辅相成的和谐局面,提高旅游吸引力;最后,合理规划旅游区域内的农业生产和布局,将生态农业作为农业旅游的基础,体现出良好的生态文化内涵。

(四)完善管理经营制度,提高服务质量。

应当从管理制度和服务培训两个方面来进一步改进与完善。首先,在管理制度方面。建立健全规范的行为制度,规范和科学的经营管理模式,将旅游区域内所涉及的各项旅游与农业项目运行管理落到实处,并且对经营工作者和旅游者的不良行为给予一定的约束;其次,在服务培训方面。利用专业性的业务培训,提高工作人员文化与职业素养,进而提高服务质量。

(五)农业与旅游并行发展,提高其附加价值。

生态农业是生态旅游得以顺利发展的关键基础条件,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增加了农产品的消耗量,由此增加了旅游附加值,另一方面提高了农产品的销售量,这则带来了更多的农业价值。因此,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之间必然有结合发展的支点,两者相互依赖而又相互独立,具备并行发展的能力和条件。通过“生态”理念的植入,创新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产品种类和样式,在此过程中,应当力求“生态”一词名副其实,避免以“生态”为旗号的欺骗行为发生,不利于生态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本是两个各具特色的独立的发展形势,两者的并行可持续发展将有利于自身特色资源的充分发挥,从而获取更高的社会经济效益。然而由于现代化的生态农业旅游所存在的多种问题,必须将“生态”充分发挥、保持特色、勇于创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健全供销体系、提高服务质量、并行发展等一如既往,才能使得经济与社会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赵爱民.“美丽中国”视角下的我国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14(1)

[2]丁培卫.近30年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路径选择[J].东岳论丛,2011,32(7)

[3]张芝敏.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探析[J].农业经济,2012(6)

篇13

吉林省是森林和湿地资源大省,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目前全省建有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区42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4个。建有省级以上森林公园57个,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35个。吉林省自然保护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发展森林旅游提供了资源保障。在森林旅游已成为国际旅游新时尚的今天,如何更好的发展是我们要进行探索和研究的目标。作为国际旅游的一种新兴产业,森林旅游在吉林省林业产业结构转型及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一、相关概念

(一)自然保护区的涵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第二条定义的“自然保护区”为“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二)森林生态旅游的涵义

森林生态旅游是以森林和湿地等风景资源为主体,是以保护自然,教育旅游者认识自然和促进当地社会经济为目的的一种旅游形式,是一种非消耗性的林业产业发展方式。是政府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工具。生态旅游是以自然为载体高品位的游览形式,具有可持续发展性。

二、森林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一)资源现状

吉林省拥有森林、湿地、草原、火山、河湖水系等众多景观类型,景观四季变化明显。在众多森林旅游资源中,大多数旅游资源都保持原生态,没有被随意的开发和破坏,生物多样性保存完整,保留了大量的古老濒危和特有的野生动物类群。因此发展森林旅游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生命力长、回报率高的特点。吉林省森林旅游资源有着东部多、西部少的特点。东部森林资源丰富,原始状态保持良好,对于生物的保护交流与隔离并存。西部则资源相对稀少,以湿地,草原和珍稀水禽为主。

(二)森林旅游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初级阶段

吉林省森林旅游发展迅速,平均每年超过7.5亿元资金投入到森林和湿地生态旅游发展中。每年产值达53.5亿,直接或间接创造就业机会达4.8万个。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吉林省森林旅游收入为92.11亿元,旅游接待人数1328万人次。但吉林省的生态旅游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产品结构单一,仍然以观光型旅游为主,缺少有人的参与性和体验性的项目。

三、森林生态旅游的重要战略地位

随着我国传统经济的逐步放缓,新型的第三产业将发展壮大,而旅游业正是在这样的契机下变得越来越热门。同时在停止天然林商业采伐以后,林业部门也在大力推广森林旅游项目的开发。城市中的人们需要更多亲近自然,享受自然的机会。

(一)森林旅游的发展有利于林业系统转型

森林旅游的发展可以缓解由于天然林停止砍伐而造成的诸多弊端,解决了国家、企业、职工三大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使企业职工投入到转型发展、转岗创业中。

(二)森林旅游促进经济增长

森林旅游的发展可以使得自然保护区及森林公园的资金链条不止局限于政府的拨款,而可通过生态旅游的发展筹集大量资金,从而维护自然保护区及森林公园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带动保护区周边居民的经济,增加就业岗位,缓解居民在生活中对于保护区资源的过度依赖和索取。

四、发展森林旅游存在的问题

(一)森林旅游发展过程中的环境破坏

旅游的过度开发使得本来就脆弱的环境遭到更多的破坏。自然保护区是我们在环境保护中的最后一道屏障。在城市发展逐步扩大,环境污染愈加严重的今天,未曾遭到人类破坏的自然保护区显得尤为珍贵,而自然保护区如今的环境状况也显得脆弱不堪,在这样的情况下开发旅游必须保证自然环境不受破坏的前提下进行。

(二)缺乏专业的规划设计

我国森林旅游的建设还缺少系统专业的人才,在初期探索的过程中要综合多领域的人才进行研究探讨。自然保护区及森林公园的发展需要更多的专业人士进行规划指导,不能盲目开发。任何开发都要服从于保护,以合理的开发促进有效的保护。

(三)生态旅游宣传力度不够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旅游这一项目当中,但是了解生态旅游的人数并不多,而且对于生态旅游的意义及价值也知之甚少。因此想要发展森林生态旅游更应该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生态旅游的价值,这样才更有利于发展。

五、如何发展森林旅游

篇14

关键词:湿地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发展模式;六盘水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2月12日

国家公园起源于1872年建立的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是以生态保护和公众娱乐为目的的实施管理的保护区。然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则认为,国家公园不但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通过发展生态旅游,对整个地区的可持续化发展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005年2月,我国诞生了第一个国家湿地公园――浙江西溪国家级湿地公园,它在很大程度上对保护自然环境及自然资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国学者也对湿地公园进行了不少的研究及分析,董明辉对洞庭湖区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进行了研究、徐菲菲等构建了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国峰分析了上海湿地景观旅游资源,等等。

六盘水国家湿地公园位于贵州省六盘水市境内,在六盘水市中心城区的西部,地理坐标为北纬26°34’40"-26°36’38",东经104°45’29"-104°48’45",西面、北门至凉水井一带以公路为界,东面至六盘水师范学院,南面到明湖村一带。六盘水明湖国家湿地公园规划面积1,200亩,建设面积474亩,其中人工湖面积约319亩。2012年4月29日正式开园,2013年10月25日正式授牌为贵州省六盘水市明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明湖国家湿地公园,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在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最终将实现在规划区内生态系统健康完整、自然环境优美、景观资源丰富等。

一、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环境特点及分析

(一)生物资源丰富。六盘水市明湖国家湿地公园为各种挺水、沉水、浮水植物提供生存环境,整个湿地公园有维管植物250余种,其中国家Ⅱ级保护动物11种:燕隼、白腹锦鸡、红隼、雀鹰等;野生脊椎动物151种:爬行类动物19种、鸟类82种、鱼类14种等;水生植物22种:芦竹、香、美人蕉等;植物13种:大叶草、白三叶、吉祥草等。

(二)生态环境优越。六盘水市位于贵州省西部,经国务院批准,1978年正式建市,是一个以能源原材料为主产业的山区矿业城市。六盘水市气候极为宜人,立体气候较为明显,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整个夏季平均气温在19℃,素有“中国凉都”之称。整个城市被很多的石灰岩山丘所环绕,全年舒适级和适度舒适级的时间达到200天以上,是夏季的避暑胜地。六盘水市因为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适宜的气候环境,先后获得“美丽中国―十大生态文明城市”、“中国十佳旅游避暑城市”、“十佳绿色环保标志城市”等称号。

二、明湖国家湿地公园开发现状及SWOT分析

(一)发展现状分析。六盘水市明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以来,不仅成为广大市民和游客欣赏自然美景、享受湿地乐趣、体验生态和谐、丰富生态知识的纯天然博物馆,同时对城市品位的提升、凉都形象的展示也起到了极好的推动作用。因此,六盘水市明湖国家湿地公园被誉为“天然氧吧”、“高原明珠”、“花的海洋”及“人间天堂”等。

游览六盘水市国家湿地公园,不向游客收取任何费用,全年向游客开放。园内建设有观景台、休息长廊以及观景点,环保公共厕所3处、垃圾桶180个、停车场2个,同时建有餐饮中心、观景音响,园内24小时不间断巡逻,为游客提供最安全的保障措施。

(二)开发中存在的问题。首先,六盘水市明湖国家湿地公园相关旅游产品较为单一,主要以植物和湖泊为主,这些植物在冬季就枯萎,所以对于湿地公园的整体形象是有所影响的。在冬季,游客游览明湖国家湿地公园,除了下雪天,基本上没有什么单点或者没有欣赏的东西;其次,与湿地公园相配套的科考基地、教育基地很少,从而不能很直观地感受湿地公园的价值所在,也不能让游客在游览湿地公园后受到一个很好的生态教育;再次,社区居民参与度较低。在我们调查的过程中不难发现,整个明湖社区的居民认为明湖湿地公园的开发潜能巨大,但尚未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开发,很多明湖的社区居民不能很好地掌握相关的旅游知识、旅游技能和旅游服务的意识,他们在湿地公园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够获取更多的实际利用;最后,湿地公园开放至今,一些基础性设施需要不断完善,比如增加临时休息场所;增设全天候免费导游,使其游客更能直观地了解湿地公园;加强湿地公园人员从事旅游方面知识、技能及素养的培训;加强相关旅游产品的研发力度等。

(三)湿地公园发展SWOT分析。(表1)

三、湿地生态旅游发展模式

《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稳步推进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确保实现对国家自然和文化遗产地更为有效的保护和利用。因此,建设国家级湿地公园,对于保护本地区生态植被、生态环境以及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树立科学合理的旅游观念,坚持可持续发展模式,走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新路子,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使其相应的生态环境得到最充分的保护。

(一)发展理念。首先,对于六盘水市明湖国家湿地公园的开发,应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开发。湿地生态系统,这是一个极为脆弱的系统,如果我们在开发过程中,没有遵循自然原则,将会导致整个生态系统失去平衡、相关旅游资源枯竭。因此,合理的规划、科学的管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以环境保护为导向的开发理念,将有助于我们能够更好的利用好湿地资源;其次,六盘水市发展湿地生态旅游,要达到经济利益、社会利益与生态利用达到双赢的模式。利用生态旅游拉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同时能够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好地保护地方生态资源、生态环境。

(二)发展原则。对于六盘水市明湖国家湿地公园的发展,应坚持以下的开发原则:(1)政府引导原则。六盘水市委市政府应加大对整个公园的相关管理人员进行从业人员的基本素养培训,包括旅游政策、旅游行为、旅游知识等,并出台相关政策措施,为湿地公园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引导和扶持;(2)环境保护优先原则。明湖国家湿地公园开放以来,破坏生态平衡的例子时不时发生,有些植物被随意采摘等,因此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优先原则是发展明湖国家湿地公园的基本策略之一;(3)综合效益原则。在六盘水这样一个山区矿业城市发展湿地生态旅游,应达到一个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优化发展原则。

(三)发展模式。湿地生态旅游的发展,主要围绕“保护与利用”两大主题来发展,分别从产品研发、资源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三个板块来构建六盘水市明湖国家湿地公园的发展模式。

1、产品研发模式。六盘水市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区山区矿业城市,在发展湿地生态旅游的过程中,积极开发开展相应的生态旅游产品。比如湿地科考游、湿地观光游、湿地生物多样性考察游、湿地科普游等,还可以结合湿地与六盘水市发展历程,开发相应的手工艺品。

2、资源保护模式。发展六盘水市湿地生态旅游,要做到生态旅游与生态环境的一个良性发展,从而实现湿地生态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对于整个湿地公园而言,应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因素对湿地公园动植物及水质的破坏,为整个湿地生态系统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保护。

3、社区参与度模式。我国很多地区湿地生态旅游的经验告诉我们,当地居民的参与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湿地生态旅游的发展。因此,我们更应该倡导和积极吸引整个明湖湿地公园附近的居民参与到湿地公园的发展历程中来,使其成为湿地公园的一份子,不但充当管理者角色、保护者角色,还充当游客角色、受益者角色,这样使当地居民直接受益。我们更应该大力提倡和鼓励当地居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建设的体制机制中来。(通讯作者:刘正康)

主要参考文献:

[1]王献溥,郭柯.中国保护区分类的研究[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05.14.2.

[2]董明辉,朱有志,庄大昌.洞庭湖区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J].资源科学,2001.23.3.

[3]徐菲菲,万绪才,杨达源.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模式[J].生态学杂志,2007.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