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简述通货膨胀的原因范文

简述通货膨胀的原因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1-10 14:50:5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简述通货膨胀的原因,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关键词:通货膨胀;居民消费;影响分析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2-00-01

通货膨胀问题是困扰世界经济稳定发展、影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加的重要原因,各国经济学界都在探讨这一问题,也曾提出过一些解决办法,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西方国家由于通货膨胀,必然导致经济危机发生,在一定程度上也波及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一、通货膨胀的一般特征及产生原因

(一)通货膨胀特征

现代社会不断的高速发展,物价水平也随之得到了快速上涨,不仅影响到居民的日常消费,而且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笔者经过总结分析认为,通货膨胀产生的主要以下几点特征为:(1)物价上涨幅度过高,超过了人们的承受能力,西方发达经济体一般上涨3%―4%就处于通货膨胀状态,而中国一般上涨5%―6%,才算处于通货膨胀,然而人们的感受能力往往高于此数值;(2)城乡物价不同步增长,经济发达地区物价涨幅高于不发达地区,农村高于城市;(3)消费品价格高于生产资料价格的涨幅;(4)经济高增长往往伴随高通货膨胀;(5)泡沫经济膨胀,金、银、珠宝、文物等涨幅肆无忌惮,严重扰乱市场秩序;(6)通货膨胀必然导致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加,犯罪率上升。

(二)产生通货膨胀的原因

各国经济学界都在探讨通货膨胀这一问题,笔者针对通过膨胀产生的原因进行下文简述:(1)货币发行量过多,形成供过于求的金融市场,导致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基金过多过快,是产生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2)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经济发展失衡,生产资料供需矛盾突出,是诱发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3)信贷结构及投向不合理,金融市场秩序混乱、资金大量流失,安全性减弱;(4)社会上集资热、炒股热、债券热、房地产热、稀有物品拍卖热席卷全国,多元化融资造成市场货币超量流通、泡沫经济膨胀,推动通货膨胀;(5)产业结构失调、农业和实体经济投资不足、产品市场特别是农产品市场有效供给不足,推动物价上涨;(6)价格改革、调价幅度过大;农产品、能源产品、原材料调价幅度过大,造成下游产品成本上升,从而推动物价上涨;(7)收入分配不公,导致阶层分化严重,消费基金增长过快、购买力增强,拉动物价上涨;(8)外汇汇率改革,美元贬值,推动人民币升值,吸引外国游资进入中国,搞乱本国金融市场,推动通货膨胀;(9)外贸体制改革,进出口贸易出现大量顺差,外汇储备过量增长,推动物价上涨;(10)流通市场秩序混乱,牟取暴利成风,导致物价暴涨而失控。

上述综合原因,必然导致通货膨胀泛滥成灾、社会秩序混乱、人民幸福指数下降,经济发展受阻,严重者更是会导致经济危机出现。

二、通货膨胀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一)通货膨胀对居民生活水平的影响

通货膨胀使人们的生活负担加重,生活水平降低。民以食为天,消费物价上涨的核心是食品价格,它直接影响到城乡居民家庭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中,食品在总消费中所占比重(即恩格尔系数)与去年同期水平相比,均有大幅度提升。食品支出份额增大,其他消费必然受到挤压,物价上涨短期内影响到消费结构改善以及消费层次提高,降低了城乡居民的生活消费水平。

(二)通货膨胀对居民收入水平的影响

通货膨胀使人们支出加大,收入水平缩水。日常生活消费支出增加,从收入角度而言,意味着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人口现金纯收入不同程度缩水。通货膨胀使居民的实际收入减少,降低了居民的消费能力。

(三)通货膨胀对居民消费预期的影响

通货膨胀使人们需求减弱,消费预期降低。居民消费价格持续上涨,特别是以食品为主的生活必需品价格较大幅度上涨,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城乡居民的消费欲望,制约了消费档次的提升,城乡居民消费信心普遍受挫。不少中低收入家庭不得不精打细算,在日常消费品选择上更趋向于经济实惠的替代品,居民购买力下降,消费欲望受到抑制,对开拓我省城乡消费市场、刺激和扩大内需、发展经济极为不利。

三、有效抑制通货膨胀的对策及建议

(一)高度重视农产品生产,保证农产品的正常供给

物价上涨源于农产品价格的大幅走高,教训和经验告诉我们,稳定物价的基础是稳定农产品价格。要从资金、税收、保险、防病防疫等多方面扶持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户,给予农产品生产者必要的优惠措施,使生产者有利可图。必要时动用政府储备政策和收购政策调节农产品供给,保障生产者利益,稳定价格。同时,要尽快建立保护农、牧业生产的长效机制,达到“双安全”,即既要实现粮食生产安全,也要实现畜牧业生产安全。

(二)采取灵活机动的调控政策,促进总体物价相对稳定

物价上涨对居民日常消费影响最大,依靠居民自身能力来消化物价上涨带来的压力是不现实的,必须依靠政府和社会的帮助。政府可以利用转移支付等手段来帮助居民抵抗物价上涨带来的负面影响。要保持整体物价水平的相对稳定,要立足国内经济的发展,充分挖掘国内需求潜力,刺激和扩大内需,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变发展方式,尽可能地减轻国际市场价格变化对国内市场造成的压力。

(三)控制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有效防范金融风险

货币供应量的超速增长是导致物价上涨的原因之一。因此,要对货币信贷过快增长进行调控。政府要加大公开市场业务力度, 对冲外汇投放的基础货币,对金融机构进行“窗口指导”, 提高金融机构资产的质量, 适度控制贷款规模。要解决长期机制问题,单纯的加息并不能抑制通货膨胀,只有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进一步市场化,才能消除国际市场对人民币汇率升值的预期,进而防范市场泡沫而带来的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1]秦海林.政府消费、城乡居民消费与通货膨胀[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5).

[2]邵霖.浅议中国当前通货膨胀的特点、成因及其影响[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07).

[3]贾洪文,颜咏华,白媛媛.市场纪律对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影响研究――基于我国12家商业银行的实证分析[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2(04).

篇2

关键词:通货膨胀;商业企业;成本计价和结转

我国的国民经济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地改革中得到快速的发展,通货膨胀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经济持续过热必然会引起商品成本增加,原料价格上涨、成本增加、物价大幅上涨等一系列连锁反应,这些都对商业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

一、通货膨胀的时代

通常来讲,通货膨胀是指因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纸币贬值、实物价格上涨现象,即是一个价格持续上升,货币价值持续下降的过程。通货膨胀下,经济的增长率也会持续提高,通货膨胀率也不断地上升。实际上,经济理论和实践上认为,适度的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是有益处的,但持续的、过度的、明显的通货膨胀则会对经济的发展产生很多恶劣的影响。通常认为,通货膨胀率如果在3%~5%的范围内则是适度的,若超过5%就会带来更多的负面影响。这表明,货币资金在遇到通货膨胀的过程中会因为购买力降低而遭受损失。

通货膨胀下企业要承担银根紧缩带来的经济减缓,而且逐渐上升的利率也会使资金成本大幅提高。当前我国的通货膨胀即是货币量的通胀,又是产品与产品之间的价格调整和产品结构悄然变化造成的。通胀既表现为商品价格的普涨,也表现为商品与商品的价格有升有降,价格体系和有效需求都发生了变化。这些都是商业企业必须准备面临的情况。

二、通货膨胀下商业企业的成本计价和结转

在通货膨胀的条件下,企业的成本计价和结转出现严重失衡现象。这主要是由于流通中的货币贬值十分严重。这时,企业如果采用流通中的货币作为衡量自身产品和服务价格的基准,就会丧失其真实性,造成企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实际的货币衡量结果之间产生了较大的差异,企业的成本计价就会出现严重的失衡。

现阶段我国主要采取历史成本作为计量基础,要求每项记录均以原始凭证作为依据,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客观的记录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但在货币价值变动剧烈,尤其是通货膨胀时期,这种方法不能保证客观性、实时性、有效性,这种计量方法使得在不同时期获得的相同资产所付出的资源相差很大,从而导致企业同一时期的数据不具有可比性。

在的一般核算中,成本是受物价影响最大的因素。因为成本的变动直接受现行市场上生产原材料价格、固定资产价格等因素的影响,通货膨胀要求增加人工成本、原材料成本以及其他各种成本,同时出于趋利因素的影响,企业会储备更多的原材料,无疑加剧了企业成本的上升。

受通货膨胀的影响,与存货之间的资产成本计算结转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可比性,究其原因在于资产的市场账面价值已经背离现实。货币资产的期初和期末的资产性数据不具有可比性,同时非货币性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有很大偏离,这些都导致企业的成本结转无法真实计量企业的成本与收益。

三、简述商业企业在通货膨胀下财务的应对措施

知识经济时代的商业化企业通常都将资本的运营作为自身发展的基础,怎么样运营资本自身的价值才能让企业的整体价值最大化成为当今企业经济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企业应该如何通过成本计价和结转的有效方式减轻企业压力,笔者有以下建议:

(一)转移通胀压力

商业企业可以通过改善库存商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提高附加价值,以及搞好售后服务等方式,使商品的需求大幅增加。这样,可以将原材料上涨的价格加到商品品价格中,将通货膨胀的压力有效转移给社会。

(二)改进折旧方法

在制度允许的范围内,企业应该尽量缩短折旧期限,加速折旧的过程,从而达到遏制通货膨胀不利影响的目的。这是由于在通胀的状况下,折旧不受影响,晚些时候发生的折旧可以使一部分税收有所减少,这可以削弱由于通胀带来的不利影响,增加企业投资经营项目的净现值。

(三)在通货膨胀时,企业应保持净债务人身份

近年来,很多西方学者认为,当出现通货膨胀时,只要企业能保持净债务人的地位,就可以从中获利,这是因为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由于货币购买力下降,企业若保持净债务人的身份,那么从货币性负债上获得的收益会超过从货币性资产上所遭受的损失,这样就可以得到购买力净收益。当然,这种情况是在利率低于所设想的通涨率时出现的。同时要防范商业企业负债率过高造成的财务风险。

(四)对实物性的资金管理采用超额储备法

这里所说的实物资金,主要是增加库存商品。增加库存商品可以保证商业企业的正常运转,经营更具弹性。利率上升的变动,货币性资金的持有量会相应减少,这时更多的购置实物性资产是一个很好的规避方法。因为在通胀的情况下,实物性资产价格的上涨速度将远远超出利率的上升速度。在这个时候,购买实物性资产,不仅可以起到保值、增值的作用,更可以抵御由于通胀带来的压力。增加库存商品应重点考虑产品的品种,规格,质量,价格,以适应市场的需求,防范产品供求和价格体系变化带来的风险。

以上介绍的这几种方法,在通货膨胀环境下可以有效减轻商业企业成本及结转所承担的巨大压力,为企业平稳的度过通货膨胀这一难关提供一些帮助。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 通货膨胀 传递效应 价格指数 物价水平

一、引言

近年, 我国进入新一轮通货膨胀,消费价格指数从2007年4 月份开始持续上升,到当年的8月份达到6.5%,至2008年2月份更是高达8.7%。通货膨胀问题成为社会焦点。2005年以来,人民币汇率持续上升。我国许多学者就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讨论,大部分学者认为人民币汇率变动对通货膨胀有一定的影响,但作用较小。因学者们研究的角度大相径庭,本文将选取部分学者的研究方法,下面将有关观点综述如下。

二、人民币汇率变动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程度

刘亚,李伟平,杨宇俊(2008)利用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ARDL)对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衡量的国内通货膨胀的传递效应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以CPI衡量的通货膨胀水平的传递是不完全的且存在明显的时滞,长期和短期汇率传递效应都很低;与自身惯性、国外价格和食品价格冲击相比,汇率变动对我国CPI变动的影响相对较小,但食品价格冲击在汇率变动对我国CPI的传递效应方面影响非常大。

张帅、赵昕、王茂林(2008)综合运用图表法,格兰因果关系检验,线性回归模型,时间序列模型等方法,对国内物价水平与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波动情况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国内物价水平的波动对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的变动影响程度很小,可以忽略从而近似认为二者之间仅有单项联系;而人民币有效汇率波动对国内物价水平有相对较大程度的影响,人民币升值1%,在之后的3年内,我国的总体物价水平(或通货膨胀率)将下降0.1%,说明人民币升值对物价水平的上涨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于国内物价水平的提高具有决定性作用,其对通胀的正面效应为升值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的6倍以上,具有压倒性的优势。

施建淮,傅雄广,许伟(2008)利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和误差修正模型(VECM)对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对国内物价的传递动态进行了研究。在历史研究的基础上,不同于其他学者,他们选取了世界能源商品价格指数来反映外生冲击变量,并且对模型中的变量分解方法做出了改变。研究结果也表明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对国内价格的传递是不完全的,并且传递有一定的时滞。除此之外,对于不同类别消费品价格,名义有效汇率的传递率存在着显著差异。人民币汇改以后,汇率冲击可以减少对不同总体价格通货膨胀的预测误差。

张成思(2009)强调了中国当前通货膨胀动态传导的现实机理,即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流动性过剩问题所导致的通胀效果远远超过升值对通胀的抑制效应。通过建立动态模型来研究流动性过剩指标以及汇率因素对通货膨胀动态驱动效应,综合结果发现:我国近10年来流动性过剩指标对通货膨胀的动态驱动效果显著, 但汇率变化因素的通胀传递效应相对不明显,即使考虑汇改因素、使用向量模型,这种结果仍然具有稳健性。

项后军,王清(2010)基于汇率传递模型,分析了通货膨胀环境因素对汇率传递的影响机制; 同时, 对上述理论模型加以拓展, 证明了在通货膨胀环境影响下, 汇率变动对消费者价格传递效应具有非线性平滑变化特征。他们又运用非线性平滑转换STR模型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较低的稳定的通货膨胀环境下, 汇率传递效应较低,在较高的不稳定的通货膨胀环境下, 汇率传递效应较高;随着通货膨胀环境的变化,汇率传递弹性在-0.136至-0.049之间非线性平滑变化, 汇率传递变化幅度较大, 因此需重视通货膨胀环境因素对汇率传递的影响。

潘锡泉,项后军(2010)从内生结构突变协整方法的汇率传递视角对人民币升值是否能够有效抑制通货膨胀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协整方程参数在样本期内发生了显著的结构突变,突变时点为2006年12月,且结构突变前后人民币汇率传递效应均存在, 但其作用机制却发生了显著变化。结构突变前人民币升值不仅不支持“升值抑胀论”,反而会加剧通货膨胀,而结构突变后人民币升值却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抑制通货膨胀的作用,但其效果微弱。

高瞻(2010)运用VEC模型检验了在引入汇率因素的情况下外汇储备变动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分析表明,外汇储备变动对通货膨胀产生的影响很小,这是因为:一方面,我国实行了有效的货币冲销政策,缓解了由于外汇储备增加引起的通货膨胀压力;另一方面,我国汇率的变动削弱了外汇储备对国内通货膨胀的影响。且汇率变动对国内通货膨胀的影响也不大。因为:一方面,它通过外汇储备对国内通货膨胀产生的影响会减弱;另一方面,由于微观、宏观(如市场定价、结算货币、一国的经济规模、经济全球化等)等诸多影响因素,汇率到通货膨胀的其他传导途径也并不顺畅。

项后军、潘锡泉(2011)运用内生结构突变检验与考虑结构突变的ARDL―ECM方法,将货币政策变量纳入模型中,从而把汇率变动、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联系起来重新对汇率传递问题进行了研究,发现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分别在2003年4月和2005年9月发生了结构突变。在此背景下,本文发现汇率传递效应仍是不完全的,但其长期传递弹性却由2005年9月结构突变前的0.065迅速增大到了结构突变后的0.118,且与现实中自2006年开始的较高通货膨胀环境也相当吻合,但通过人民币升值有效抑制通货膨胀的观点仍值得商榷。而体现货币政策的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对CPI的长期传递弹性为2.254,远远大于汇率传递弹性,这显示政策当局完全可以运用独立的货币政策来稳定通货膨胀水平且相比于通过人民币升值的汇率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具有更好的效果。

三、结论与分析

通过对以上学者所作研究的内容综述,可以看出他们的基本观点同异互见而且交叉。首先,从以上观点中,可明显看出,学者们都认为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对通货膨胀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寄希望于人民币升值的汇率政策来抑制或决定通货膨胀的变化。而学者们对两者关系得出的具体结论却是大相径庭的。

现将以上学者的观点不同处简述如下:

就研究汇率传递方面,刘亚,李伟平,杨宇俊(2008)认为长期和短期汇率传递效应都很低。施建淮,傅雄广,许伟(2008)认为人民币汇改以后,汇率冲击可以减少对不同总体价格通货膨胀的预测误差。而项后军、潘锡泉(2011)则认为因受2005年7月汇制改革的影响,导致同年9月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发生了显著改变,且在突变后,通货膨胀水平有了相当幅度的提高,虽然汇率传递效应仍是不完全的,但长期传递弹性确明显变大。

就衡量人民币汇率变动对通货膨胀影响的指标方面,王家玮、孙华妤、门明(2011)通过对中间投入价格指数,总产出指数,最终使用价格指数,最终消费价格指数等的分析,测算出人民币名义汇率变动通过进口中间投入对国内各部门以及社会生产不同环节价格水平的影响程度。张成思(2009)研究了因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流动性过剩问题对通货膨胀产生的影响,发现即使人民币在加速升值,仍没有显现出对通胀的抑制效果,而在人民币升值预期背景下流动性过剩问题却日益突出,成为了中国近年来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

就人民币汇率和通货膨胀的相互关系方面,张帅、赵昕、王茂林(2008)研究发现两者之间并非是替代关系,虽然人民币有效汇率波动对国内物价水平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价格方面的通胀/紧缩并不能导致人民币汇率上形成贬值/升值压力。项后军, 王清(2010)则认为通货膨胀环境因素对汇率传递存在一定的影响,需要重视通胀因素所带来的影响,它表现为:在较低的稳定的通货膨胀环境下, 汇率传递效应较低,在较高的不稳定的通货膨胀环境下, 汇率传递效应较高。

通过本文综述如上,不难看出人民币汇率变动的确会对通货膨胀产生微小作用,但这也表明了汇率因素无法对通胀情况起决定作用。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应该在维持汇率稳定的基础上,关注其他因素如通货预期、外汇储备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刘亚,李伟平,杨宇俊.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汇率传递视角的研究[J].金融研究,2008,(3).

[2]张帅,赵昕,王茂林.人民币汇率波动与通货膨胀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J].上海金融,2008,(4).

[3]施建淮,傅雄广,许伟. 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对国内物价的传递动态[J].经济研究,2008,(7).

[4]张成思.人民币汇率变动与通货膨胀动态走势[J].国际金融研究,2009,(5).

[5]项后军,王清.通货膨胀环境视角下的人民币汇率传递―理论模型和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10,(11).

[6]潘锡泉,项后军.人民币升值能够有效抑制通货膨胀吗―基于内生结构突变协整方法的汇率传递视角[J].国际金融研究,2010,(12).

[7]高瞻.我国外汇储备、汇率变动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基于国际收支视角的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10,(11).

篇4

关键词:汇率不完全传递;价格;通货膨胀;货币政策

中图分类号:F83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09)06-0069-04

本文简单回顾汇率和国内价格关系的研究成果,从一价定律和购买力平价理论开始简述以传统古典经济学为基础的汇率完全传递机制及其背后的逻辑。然而许多经验研究表明,现实生活中不存在完全的汇率传递机制,而且汇率传递的程度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而且近年来各国的汇率传递程度出现进一步下降的趋势,即汇率对于国内价格的影响力在进一步减弱,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操作势必根据这种趋势进行一定的调整。

一、传统观点:一价定律和购买力平价理论

根据传统的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学理论,汇率的变化不仅影响一国的外部收支平衡,而且汇率对于进口价格的影响是完全而且即时的。这个分析是基于一价定律(LOP),或者说是基于购买力评价理论(PPP)的。

一价定律认为相同的产品在不同的国家应该以相同的价格销售,但该理论的假设相当严格,比如利润最大化以及忽略商品运输和流通的成本。假设一价定律适用于两个国家的所有商品,我们得到P=EP*,其中P和p*分别表示两个国家的物价水平,E表示两个国家之间的汇率。该等式被称为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根据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汇率的变化会完全反应在一国的价格水平上,或者说,一国货币的升值将导致本国的货币紧缩,而货币贬值则会导致该国价格以相同比例上升。这就是汇率的完全传递。根据购买力平价的假设,汇率对于国内价格的传递总是完全而且即时的。

根据该逻辑,名义货币的贬值是和高通货膨胀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可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英国,以及拉丁美洲国家发现类似的现象。比如,在1977年到1995年之间,墨西哥比索对于美元平均每年贬值31%,而该国的年均通货膨胀率比美国高了30%。

二、汇率不完全传递的事实

尽管我们可以从世界经济史中找到货币贬值和高通货膨胀之间存在密切联系的例子,但是,我们同样可以找到许多有名的例子来说明货币贬值和通货膨胀之间的联系并不是那么紧密,这些矛盾的例子刺激了经济学家们对于汇率传递的持续不断的研究。汇率不完全传递最有名的例子就是20世纪80年代日元的走势与日本产品的价格变动之间的松散关系。1985年签署广场协定之后,日元对于美元大幅升值,人们原以为在美国销售的日本产品价格将出现大幅上涨。然而事实是在美国销售的日本汽车和电子产品只是略微涨价甚至价格保持不变,甚至还出现了降价的情况,这说明将产品出口至美国的日本公司可能自身吸收了汇率变化的大部分fG01dberg&Knetter,1997)。美国自从2005年开始的美元大幅贬值却没有改变美元贸易赤字的矛盾现象,大概只能通过美国较低的汇率不完全传递程度来解释。

相对于汇率完全传递理论,汇率不完全传递更能解释现实的经济世界。许多案例和计量研究都支持了汇率不完全传递理论,发现高度开放的经济体在其货币大幅贬值之后只受到一点通货膨胀压力。比如,在1992年12月瑞典和英国退出欧洲货币体系的汇率机制之后,两国货币均出现较大贬值,但并没有遭受较高的通货膨胀。在1993年到1994年尽管瑞典货币名义贬值9%,但这两年瑞典物价水平年均仅上涨3%:英国则在英镑贬值15%的情况下维持了2%的年均通货膨胀率。根据Gagnon和Ihrig在2004年的研究,1971到2002年之间,主要工业化国家的汇率传递率仅为0.2,即名义汇率贬值10%仅导致消费价格长期上升2%。

三、产生汇率不完全传递的原因

从理论上,有若干因素可以解释汇率的不完全传递,我们把这些原因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微观的,一类是宏观的。

从微观的角度进行分析,首先,从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出发,由于产品运输和流通成本为0的假设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汇率变动而运输和流通成本不变,只导致进口产品的成本出现部分变动。其次,一价定律和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是建立在完全竞争的假设之上的。在存在不完全竞争时,公司会调整商品价格以维持市场份额,此时公司就要考虑许多微观经济的定价因素,比如市场结构、需求弹性、成本函数、生产替代性等等(Dombusch,1987)。第三,不完全竞争涉及到市场分割。在国际市场上存在着价格歧视,外国出口商调整其利润成数而非将汇率波动完全传递到价格上,这种现象被Krugman(1987)称为“看市定价”。看市定价被采用的程度越深,汇率传递的程度越低。

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看,定价策略和通货膨胀环境都可以解释汇率的不完全传递性。首先,Obsffeld和Rogoff(1995)率先尝试用厂商定价策略从宏观经济的角度分析这个问题。在生产国货币定价策略下,名义汇率的变动会1:1地体现在用消费国货币衡量的外国商品的价格上,也就是说,汇率传递是完全的。如果采用消费国货币定价的策略,消费者面对的短期价格不会有任何改变,也就是说,汇率完全不传递。现实中汇率传递的程度取决于厂商采用生产国货币定价和消费国货币定价的比例。第二种宏观解释,是由Tay-lor在2000年提出的,非常具有影响力的解释,即考虑到定价的滞后性以及厂商的垄断竞争行为,一个可信的较低通货膨胀的宏观环境将导致较低的汇率传递性。

四、汇率传递程度的影响因素

考虑到汇率不完全传递是国际经济中的一个常见的现象,汇率传递的程度就愈加需要仔细研究。影响汇率对物价(含消费价格指数和进口价格)传递程度的影响因素有许多。

从理论角度分析,汇率传递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决定因素是,一个国家的贸易开放程度。两者之间的联系显然是正向的。一个国家越开放,越多的进口商品进入该国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进口市场对于综合物价的影响就越显重要。消费物价指数的篮子里进口商品的比重越高,汇率传递性就越强。类似的,生产投入品中进口品的比例越高,汇率对于生产者价格的影响就越大。因此,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越开放的经济体的汇率传递程度越高(Ghosh&Rajan,2007)。

汇率传递的第二个决定因素是外国出口商在国内市场面临的竞争程度。如果在市场上有许多供应商销售类似的商品,国内消费者面对着许多选择,这时外国出口商只赚取少量利润甚至零利润,销售价格接

近销售成本,厂商不会采取太多的“看市定价”的策略,反而对于价格十分敏感,汇率的变动直接影响出口商的利润,出口商尽可能将汇率变动反映在价格上,否则他很可能亏本或者失去市场,因而汇率传递程度也较高。如果市场高度分割,外国出口商面临较少的竞争,他们更多地采取“看市定价”策略,因而进口商品价格对于汇率变动的传递程度将较低(Krug-man,1987;Froot&Klemperer,1989)。

第三个决定因素是汇率变动的方向,即汇率是升值还是贬值。当一国货币贬值时,外国出口商更愿意部分吸收汇率变动,以保证其产品在该国价格的稳定,以此维持其市场份额。在这种情况下,汇率传递性就较低,或者说汇率不完全传递(Mann,1986)。然而,如果一国货币升值,进口商品显得更加便宜,外国出口商就愿意降低价格而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这时汇率传递程度就较高。换句话说,生产商对于汇率变动的反应是不对称的。

第四,如果汇率变动的幅度较小而且汇率波动是暂时性的,外国出口商很可能因为频繁改变价格可能影响厂商的声誉而不对价格进行改动,此时汇率传递程度就较低。当然如果汇率变动幅度较大或者表现为永久性的变动,出口商就很可能将汇率变动传递到价格上,以避免其利润空间的大幅缩小(Krugman,1987)。

第五,外国出口商的定价货币直接影响汇率传递性。如果外国出口商用消费国货币进行定价,汇率变动对其市场价格的影响就较小,相反,如果外国出口商用生产国货币进行定价,汇率变动对进口国的价格影响就较大(Betts&Devereux,1996;Devereux&En-gel,2002)。

第六,汇率传递性从根本上说是一个微观现象,与贸易商品类型息息相关。由于不同种类商品的汇率传递性各不相同,进口商品的组成将影响总体的汇率传递性。一般来说,工业制成品价格对于汇率的敏感性,低于原油、能源、原材料等商品(王琼、曹伟,2008)。因此工业制成品在进口品中份额的上升和原材料等商品进口份额的下降会导致总体汇率传递性的下降,即使各种商品的汇率传递性保持不变。

第七,关税和数量限制等贸易限制可能带来较低的汇率传递(Branson,1989;Menon,1995)。贸易限制带来的贸易扭曲,成为在国家之间商品流通的障碍,而商品不能自由流通则了一价定律的基本假设,因而不能适用于以购买力平价理论为基础的汇率完全传递机制。

第八个可能影响汇率传递的因素是跨国界的生产分割,指的是生产过程分散在不同的国家进行。一个国家在出口最终商品的同时,也在进口相应的零件,该国货币贬值将使进口零件价格上升,因此汇率变动使厂商成本上升必须提高价格,一定程度抵消了货币贬值带来的出口价格下降(杜晓蓉,2006)。

其他,诸如收入水平和运输成本之类的因素也会对汇率传递带来反向的影响。一个消费者收入水平较高的市场一般是高度分割和高度竞争性的市场,汇率传递程度一般较低,而较高的运输成本将导致生产成本仅是进口商品成本的一小部分,由于运输成本是由消费国货币计价的,只有生产成本是和汇率相关的,因此汇率传递程度较低(Frankel,Parsley&Wei,2005)。

最后,也是本文所要强调的,货币和汇率政策的表现和公众对其的信心会大大影响汇率传递性,这是宏观经济学视角下非常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通货膨胀率较高而且波动较大的情况下,汇率传递程度较高,这是因为在此种经济环境中,厂商认为生产成本的上升是永久性的。相反,随着货币政策可信度和有效性的提高,通货膨胀率被控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时,汇率传递程度会降低。厂商面对成本冲击时不急于提高销售价格,因为他们相信货币政策将成功降低通货膨胀率(Taylor,2000;孙立坚、李安心、吴刚,2002)。换句话说,在通货膨胀持续时间和汇率传递之间存在着正向的关系。通货膨胀持续得越久,越多的厂商认为汇率的变动将是永久性的,他们越倾向于修改价格以适应永久性的汇率变动。一个国家的货币政策越稳定,通货膨胀率越低,该国的汇率传递程度就越低,而这进一步巩固了物价的稳定,使货币政策更加有效,这就形成了稳定货币政策与较低汇率传递之间的良性循环。

五、低水平并且呈下降趋势的汇率传递

一般来说,汇率对于进口商品价格的传递程度要高于对于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的传递。这是因为后者还包含对汇率不敏感的不可贸易的商品。然而不论采用哪一种价格指数,许多研究都发现汇率传递程度较低而且在近几年呈现下降的趋势,这对于货币政策有着较大的影响。McCarthy(1999]在对9个工业化国家在1983-1998年以及1976-1982年这两个时间段的汇率传递进行研究时发现,汇率传递随着时间推移而出现了下降。而Gagnon和Ihfig(20041也得到了类似的结论,他们估计1971-2002年期间汇率传递率约为0.2,而在20世纪80年代初之后的这个期间的汇率传递率仅为0.05,需要指出的是,后面这个时间段为货币政策较为稳定的时期。

正如计量研究指出的那样,20世纪90年代工业化国家的汇率传递程度出现了下降。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是零售市场的重组,贸易壁垒的取消,或者是全球特别是新兴国家工业制成品供应量的增加对工业化国家的物价水平产生向下的压力。这些因素难以用计量的方式衡量,然而工业化国家汇率传递程度下降的趋势确实存在,而且需要分析和解释。在之前讨论的影响汇率传递的因素中,有三个因素可以解释汇率传递率下降的现象,一个是从微观经济的角度,另外两个是从宏观经济的角度。

微观经济学的解释是市场分割的加剧。我们可以认为越来越多的厂商采用“看市定价”的策略,或者说越来越多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采用了价格歧视的定价方式。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一种解释是可信的货币政策和良好的物价环境。在过去的10年间,许多工业化国家成功降低了他们的通货膨胀率并且进行一个物价相对稳定的时期,同时汇率传递程度也较低。Tavlor(2000)研究认为许多国家物价的稳定导致了较低的汇率传递,汇率传递取决于汇率和价格冲击的持续时间,因此在通货膨胀率较低和货币政策可信的环境里,汇率传递程度不高。对于发达国家汇率传递下降的另一个宏观经济解释是,国家的进口组成发生了变化,原材料和能源进口的比例下降,而工业制成品的比例上升,Campa和Goldberg(2005)验证了这种假设。

六、下降的汇率传递趋势对于货币政策的影响

篇5

关键词:货币政策;资产价格;理论

中图分类号:F82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0-0077-02

一般来说,制定货币政策的主要根据有两个,通货膨胀率和产出缺口。例如,日本银行法第2条规定,“日本银行的主要任务是稳定物价,并借此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货币政策会以稳定通货膨胀率和稳定产出缺口为目标,这样能稳定宏观经济。但是在最近几十年,随着金融结构的变化,金融资产的累积对货币政策提出了挑战。现实生活中在宏观经济波动的时候,资产价格的升高和降低也逐渐成为重要的因素。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日本的“泡沫经济”恰恰出现在一般价格水平比较稳定的环境中。2007 年7 月,美国次级债危机却突然爆发,房地产泡沫破灭。随着全球经济增长下滑,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关系的研究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国外一些中央银行也开始在特定时期更多关注资产价格的大幅波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这场突如其来的次贷危机中,房地产价格及其价格泡沫的破灭无疑对货币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货币政策和资产价格关系简述

(一)货币政策对资产价格的影响

货币政策(特别是出乎意料的货币政策)一方面通过利率影响资产价格的走高及走低。另一方面由于货币政策的变动,人们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的预期也发生变化,由此间接影响资产价格。

(二)资产价格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资产价格的走高走低会影响个人的财富,而财富的多少会影响消费。另外,资产价格通过托宾Q影响投资,而且资产价格降低会减少担保品价值从而降低融资能力。伯南克(1999)分析认为,如果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资产价格的下降和总需求下降就会出现恶性循环,即所谓的金融加速器。而无论是消费还是投资,都是货币政策所关心的内容。由此可见,在一定程度上资产价格会反过来通过消费或投资影响货币政策的制定。

工业化国家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业发展迅速,金融部门占GDP的比重显著上升,金融部门内部随着政府管制的放松、竞争激烈、银行业的传统业务减少,与高杠杆的家庭、企业的资产交易、抵押融资显著增加。例如,很多国家20世纪八九十年代,银行的房地产贷款急剧上升。这样资产价格的下跌必然导致金融机构本身贷款能力的下降,不良资产上升,进而影响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实际经济的运行。

从以上的简单叙述,我们看到货币政策和资产价格之间相互影响。那么自然地,我们会考虑两个问题:(1)应不应该把稳定资产价格作为制定货币政策的单独的目标?(2)在考虑制定货币政策的时候,应该赋予资产价格多大的权重?

二、应不应该把稳定资产价格作为制定货币政策的单独的目标

从次贷危机中,虽然物价稳定,资产价格的虚高形成泡沫,泡沫破掉使得金融体系甚至实体经济遭受到很大的冲击。放任资产价格波动不去监督管理的危害可见一斑。

伯南克(1999)指出将通货膨胀率作为目标的货币政策的框架下,温和的通货膨胀率一方面使得央行可以在短期内稳定经济,另一方面可以使货币政策有一定的确定性。他们文中举例: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努力,无论是在实体经济还是金融市场美国飞速发展,处于一个非常好的地位。资产价格下降25%虽然会使得经济发展缓慢,但是效果会是暂时的,而且可以通过合适的货币政策予以调整。相反,此时日本的经济地位不好,如果资产价格同样下降25%,可能造成经济长期衰退。因而资产价格的波动并不一定会使得经济波动剧烈。此外价格稳定和资产价格稳定是一致的,而且具有互相加强的作用。如果将稳定通货膨胀率作为目标可以使得金融市场自动稳定。如果人们预期到央行这种反周期的行为,就会在资产价格上升的时候保持一定的理性。把通货膨胀率作为目标的货币政策暗示着:资产价格对未来通胀率和产出缺口有多少影响力,货币政策就该对资产价格回应多少。如果直接把资产价格稳定作为目标会有不好的副作用。但是伯南克的观点有些不足,如果考虑道德风险,投资人可能会选择高风险项目,这种投机可能加剧宏观经济风险。针对这一点Allen和Gale(2001)指出,由于银行和投资者之间存在问题,这会导致投资者可能选择高风险的投资项目。风险越高,资产价格虚高,泡沫越有可能出现。他们建议央行应该将稳定资产价格作为制定货币政策的根据,使资产价格稳定在实际价值。有的文章中强调货币政策不应该仅盯住通货膨胀,因为这样做可能会错过发现金融结构失衡。而金融结构失衡又会对银行和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产生不利影响,进而进一步促使金融结构失衡、扩大产业循环周期。高的资产价格连同信贷扩张是未来金融市场风险不稳定的重要指标,建议央行应该考虑资产价格和信贷状况。

三、在考虑制定货币政策的时候,应该赋予资产价格多大的权重

第二个问题的答案并不取决于第一个问题的答案,Goodhart (2000)他们所采取的方法是分别对通货膨胀率和产出缺口进行OLS回归分析。其中,通货膨胀率是根据菲利普斯曲线对前几期的通货膨胀率,生产差额,以及世界油价变化及前几期的变化进行回归。产出缺口是根据IS曲线对前几期产出缺口,实际短期利率,实际汇率水平,实际房产价格和实际股票价格进行回归。随后将实际房产价格和实际股票价格剔除出解释变量,重新进行回归。通过对回归结果分析,如果不考虑资产价格的话,无论是通货膨胀的波动率还是产出缺口的波动率都会提高。

上表当中的损失是指一比一考虑稳定通货膨胀率的重要性和稳定产出水平的重要性的话的方差之和。不考虑资产价格会使损失提高超过60%。文章得出结论:就减少通货膨胀率的波动和产出缺口的波动而言,如果剔除资产价格会使经济产生一个次优的结果。这不仅仅是因为忽略了资产价格所包含的信息,更是因为如果忽略资产价格会导致对其他变量的估计产生偏差。有些学者指出如果货币政策根据资产价格做出调整的话,产出和通货膨胀率的波动减少22%~99%。

反对者认为在制定货币政策的时候如果赋予资产价格一个地位,但是央行却无法区分基础价格和泡沫价格,发现泡沫了怎样正确引导?而且在泡沫破灭之后什么才是最优的政策也没有定论。利率对资产价格的影响无法预测,一些人认为利率提高有助于降低资产价格上升,而另一些人反驳说提高利率反而会让泡沫破灭带来的后果更严重。

而到目前为止,理论和实践我们都不能准确区分资产价格中的基础价格和泡沫成分。因此中央银行要在制定政策之前确定资产当中的实际价值,或者判断是否存在泡沫是非常困难的。伯南克指出,从资产价格当中提取出泡沫的成分太困难,在新凯恩斯的模型之下,由于市场的不完美,会有金融加速器的作用(借款人资产负债表的内生性变化会加强外生冲击的影响)。他们发现如果央行对未来通货膨胀率的期望值赋予更高的重要性的话,就没有必要单独把资产价格作为制定货币政策的根据。而且如果央行把资产价格作为考量指标的话,那为了稳定资产价格做出的决策所产生的后果是无法预测的。而且很有可能产生糟糕的结果,反而使得经济形势变差。

四、关于资产价格和货币政策关系的模型

在建立模型的时候,我们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是同时性问题。所谓同时性问题是说资产价格可能会根据货币政策迅速调整,而货币政策也可能会对资产价格冲击做出和回应。

(一)不需要考虑同时性问题

Goodhart(2000)认为,货币政策和资产价格存在的同时性问题并不影响分析,因为这并不是个新问题。他们指出,在考虑货币政策的时候我们考虑利率和汇率等。而无论是利率还是汇率都会反过来对未来产出缺口的预期产生影响。在以往的文献当中,货币政策传导和制定过程都假设中央银行的信息集可以被内生的、外生的变量以及变量的历史过程阐释清楚,不存在外生性问题。所以他们认为尽管存在问题,但不至于严重到使回归结果无效。

(二)应该考虑同时性问题

西方有些学者都发现股票收益会回应货币政策的冲击,但是货币政策的冲击只是股票收益波动的一部分原因而已。这些论文都采取了Cholesky分解来消除同时性问题。把股票市场放在最后的顺序运用Cholesky分解就意味着股票市场可以对其他所有变量的冲击迅速回应,但是这些变量无法对股票市场迅速回应,只能通过对之前股市的分析来做出调整。

虽然目前为止,资产价格对货币政策的重要性还没有理论上的统一,但是都承认资产价格可能是一个有用的指标。

参考文献:

[1] Allen,Franklin and Douglas Gale (2000),“Asset Price Bubbles and Monetary Policy”,in Meghnad Desai and Yahia Said(eds),Global

Governance and Financial Crises,pp.19-42.

[2] Bernanke,Ben and Gertler,Mark (1999),“Monetary Policy and Asset Volatility”.Federal Reserve Bank of Kansas City Economic Re-

view,Fourth Quarter 1999,84(4),pp.17-52.

[3] Giavazzi,Francesco,and Frederic S.Mishkin(2006).An Evaluation of Swedish Monetary Policy Between 1995 and 2005(Stock holm:

篇6

课程代码:00048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目标是实现

A.公平分配 B.资源配置

C.经济增长 D.充分就业

2.最低费用选择法计算的成本只是

A.有形成本 B.无形成本

C.直接成本 D.间接成本

3.文教科卫支出是

A.生产性支出 B.社会消费性支出

C.转移性支出 D.国防支出

4.政府财政部门根据国家政策的需要,在一定时期内,向某些特定的企业或个人提供的无偿补助是

A.社会保险 B.社会救济

C.社会福利 D.财政补贴

5.如果价格水平的增长率低于名义财政收入的增长率,则实际财政收入水平

A.下降 B.提高

C.不变 D.无法判断

6.纳税人与负税人同为一人,不发生税负转嫁关系的税种称为

A.从量税 B.从价税

C.间接税 D.直接税

7.房产税属于我国现行税收体系中的

A.商品课税 B.行为课税

C.所得课税 D.财产课税

8.公债最基本的功能是

A.筹集建设资金 B.弥补财政赤字

C.调节经济运行 D.货币政策操作对象

9.我国正式实施分税制是在

A.1950年 B.1984年

C.1990年 D.1994年

10.决定税负转嫁实现程度的关键因素是

A.纳税人的主观意志 B.商品供求弹性

C.自由价格制度 D.商品经济

11.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是

A.使用价值 B.价格

C.供求 D.生产成本

12.合约购买者可在合约规定的执行期内的任一天执行的期权是

A.看涨期权 B.看跌期权

C.美式期权 D.欧式期权

13.间接融资方式中的核心中介机构是

A.中央银行 B.商业银行

C.证券公司 D.保险公司

14.下列属于中央银行中间业务的是

A.再贴现 B.存款

C.贷款 D.清算业务

15.我国的商业银行属于

A.单元银行制 B.总分行制

C.行制 D.控股公司制

16.下面属于中央银行负债项目的是

A.政府债券 B.金融机构存款

C.财政借款 D.贴现及放款

17.当总需求不足时,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A.增加税收 B.缩减政府支出

C.降低利率 D.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18.我国货币层次中的M0是指

A.流通中的现金 B.活期存款

C.现金+活期存款 D.现金-活期存款

19.货币政策的根本目标是

A.充分就业 B.经济增长

C.稳定物价 D.国际收支平衡

20.货币*采取行动开始到对政策目标产生影响为止的时间间隔是

A.内部时滞 B.外部时滞

C.认识时滞 D.行动时滞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21.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的基本职能包括

A.提供公共产品 B.制定市场运行规则

C.决定资源配置 D.分配企业利润

E.对经济运行的计划指导或宏观调控

22.一个国家的财政收入规模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

A.经济发展水平 B.政府职能范围

C.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 D.价格变动

E.税收管理水平和税收政策

23.按征税对象不同,可将税收分为

A.直接税 B.所得课税

C.商品课税 D.财产课税

E.行为课税

24.公债管理的主要目标有

A.促进经济的稳定与增长 B.满足投资者的需要

C.争取规模化 D.争取利息成本最小化

E.减少公债的流动性

25.属于商业银行资产管理理论的有

A.商业贷款理论 B.风险防范理论

C.利率平价理论 D.可转换性理论

E.预期收入理论

26.中央银行产生的必要性在于

A.统一发行银行券的需要

B.集中办理全国票据清算的需要

C.信用货币创造的需要

D.为商业银行提供最后的资金支持的需要

E.代表政府管理全国金融业的需要

27.影响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有

A.一国人口规模 B.一国经济发展水平

C.一国经济结构 D.物价上涨和货币贬值

E.汇率和利率变动

28.治理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措施有

A.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B.削减财政支出

C.提高贴现率和再贴现率 D.增加税收

E.出售政府债券的公开市场操作

29.货币的职能包括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储藏手段 D.支付手段

E.信用手段

30.金融行业公会的主要功能有

A.协调功能 B.救济功能

C.服务功能 D.沟通功能

E.监督功能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31.政府采购

32.紧缩性财政政策

33.信托

34.汇率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4分,共8分)

35.某公司2011年取得经营收入100万元,特许权使用费50万元,其它收入20万元,当年税法准予扣除的成本、费用和损失等共计80万元,计算其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

36.某甲在银行办理了5000元一年期定期储蓄存款,当时,一年期存款利率为3.5%,但甲在存款半年后要求提前支取,当时的活期利率为0.6%,计算甲在提取存款时银行支付的利息额。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37.简述构建财政投融资体制的重要意义。

38.简述消费税的特点。

39.简述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的特点。

40.简述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篇7

关键词: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影响;意见分歧;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6-0153-02

1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简述

1.1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含义

量化宽松是一种非传统的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在实行零利率或近似零利率后,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买入国债等中长期债券,从而提高货币供应量和增加银行准备金,为银行体系注入新的流动性,以期达到刺激就业、加快复苏步伐等目的。

1.2 美国两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概况

雷曼兄弟于2008年9月倒闭后,美联储开始决定推出量化宽松政策。随后几个月,美联储采取购买3000亿美元的长期国债,收购1.25亿美元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等行动,向美国经济注入了超过2万亿美元的流动性,通常称其为第一次量化宽松政策(QE1)。2010年11月,第二次量化宽松政策(QE2)出台,美联储将在2011年第二季度前采购6000亿美元的债券,每个月采购额约750亿美元。QE1整体上起到稳住金融市场和拯救银行业的作用,但对就业和消费的影响甚微,美国经济仍增长缓慢。而QE2与美国的就业情况挂钩,旨在降低失业率和防止通货紧缩。

2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

2.1 在“流动性陷阱”下,有助于降低美国的中长期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

“流动性陷阱”指当一段时间内利率降到很低水平后,市场参与者对其变化不再敏感,对利率调整不再做出反应,导致货币政策失效。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由1%下调到0~0.25%后,意味着利率工具已经失去操作空间。虽然短期利率已经降低到零利率水平,但中长期利率仍偏高。美联储实行量化宽松政策,大量购买中长期国债,推升其价格,压低其收益率,从而降低整个市场的中长期利率。借款者的融资成本得以下降,缓和金融市场的信用收缩,同时流动性增加带来的通胀预期逼迫人们减少持有通货量,刺激企业和居民的投资和消费,增强经济复苏预期。

2.2 增强了市场信心,推动全球股市上涨

自从量化宽松政策实施以来,全球股市大幅上涨,标准普尔500指数从2009年3月第一次量化宽松政策推行初期的最低点666.790点涨到2010年11月上旬1200点左右,涨幅近80%;第二次量化宽松政策实施后,标准普尔500指数又从1200点左右一路上涨至现在的1300点左右。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东京日经225指数、德国法兰克福DAX指数等均有类似的上涨。2010年11月4日QE2宣布后首日,东京日经225指数上涨2.86%,形成明显的跳空缺口,标准普尔500指数、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德国法兰克福DAX指数分别上涨1.93%、1.96%、1.77%,虽然全球股市的上涨不排除其他因素影响,但量化宽松政策对股市上涨的作用不容忽视。

股价理论上是未来现金流的贴现,反应上市公司未来的盈利能力,美国股市的上涨有利于提高对美国企业未来的盈利预期,一定程度刺激企业扩大投资和增加就业。同时,股市上涨意味着居民个人财富增加,有利于刺激个人消费。

2.3 美元贬值减轻美国债务负担的同时,扩大美国的出口

量化宽松导致美元不断贬值,以人民币对美元币值变化为例,从2008年9月到2011年3月底,人民币对美元升值达到4%左右。美元贬值导致各国持有的美元外汇储备贬值,缓解美国对外债务压力。目前中国持有美国国债超过一万亿美元,美元贬值给中国带来不少损失,也减轻了美国的偿债压力。美元贬值同时也扩大美国的出口,有助于缓解其逆差,但对其他国家的出口造成不小的打击。

2.4 导致世界范围内的热钱泛滥,向新兴经济体输出通胀并引发资产泡沫

根据货币供给模型,在货币乘数m不变的情况下,基础货币B的增加扩大货币供给M,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向银行体系注入了流动性,结果是扩大世界的货币供应量,向新兴国家输入通货膨胀。国际贸易中的大部分商品都以美元计价,美元贬值推升大宗商品价格,包括原油、有色金属、铁矿石等,泛滥的热钱也会通过期货市场等方式炒作初级产品,进而推高各国的物价水平。对于像中国实行盯住一篮子货币汇率制度的国家,为了使汇率保持在一定范围内,必须抛出本币,买入美元,直接后果是使本国经济体中本币供给过多,进一步增大通货膨胀的风险。资本是逐利的,国际上游离的大量热钱会涌入利率相对较高的国家,可能引发其资产泡沫。

2.5 引发汇率战,影响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溢出效应给其他国家货币带来较大的升值压力,可能引发并加重汇率战。日本、韩国、南非、巴西等国早已经相继干预汇市,2010年9月15日,日本进行2004年以来首次的汇市干预措施,南非在2010年10月29日宣布将适时直接干预汇市,防止本币继续大幅升值,韩国、巴西等也在外汇市场上通过卖出本币买入美元来阻止本币过快升值。

量化宽松政策同时影响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大大缩小各国货币政策的选择空间。根据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就开放经济下的政策选择问题所提出的三难选择,一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资本的完全流动性三者不能同时实现。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国家较多采取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如果跟随美国等发达国家降息,会进一步扩大国内的流动性,提升物价水平和增加资产泡沫,造成更大的通胀压力;如果采取升息手段,会吸引国际资本流入国内,增大本币升值的压力;如果为了避免本币升值干预汇市,将导致国内高能货币的投放,类似于采取降息的手段。因此,美国量化宽松政策下,各国货币政策选择和实施的难度加大。

3 新形势下美国量化宽松政策走向及我国对策的建议

随着美国经济的复苏,其失业率从去年11月的9.8%降至今年3月的8.8%。美国政府的3月就业报告显示,非农就业人数连续两个月大幅上涨,3月的非农就业人数环比上涨21.6万,增量是去年5月以来最高的。在经济强劲有力的数据报告下,美联储成员对二次量化宽松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转变,已有部分高层建议缩减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规模,同时频频暗示美国可能在今年6月30号第二轮量化宽松之后停止第三轮量化宽松。

目前,美国经济仍受到中东与北非局势及石油价格动荡、日本地震及核泄漏、美国财政赤字、欧洲债务危机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美国工商理事会称,日本危机对美国经济的冲击要比已经发现的程度高得多。美国企业和工业严重依赖日本生产的汽车零部件和高科技电子产品,日本地震及未来数年中的余震可能导致生产中断,而容易受此影响的美国制造行业特别是先进的、资本或技术密集型的行业比最初的设想要多得多,这种中断可能拖慢美国本已迟滞的经济复苏。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影响下,美国量化宽松政策显得不明朗,太平洋资本公司总裁希夫表示,美联储官员是在“虚张声势”,美联储因为担忧美国经济复苏受阻将会执行QE3,将利率继续维持低位;瑞信董事总经理兼亚洲区首席经济师陶冬表示,在6月30日QE2结束之后,由于巨额财政赤字等原因美国仍有可能推出QE3,美联储明年下半年才会加息。

即使美国缩减QE2或不再推出QE3,也难保今后美国在经济受阻时不顾国际反对之声继续推出量化宽松政策。因此,中国应密切关注美国货币政策变动,不管其继续量化宽松还是选择退出政策,都应采取相应对策减少损失,避免处于不利和被动的局面。

3.1 美国继续推行量化宽松政策下我国对策的建议

正如前文所述,若美联储继续量化宽松或在退出后重启该项政策,会给我国施加通胀压力,热钱流入国内也会导致资产泡沫。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应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适时适当加息,管理好通胀预期,同时加强监管资本跨境流动,警惕热钱大量涌入的风险。

量化宽松政策虽然导致美元贬值,但美联储大量购买国债的行为将使其国债的需求增大进而推升国债价格,我国所持有的美国国债也会相应升值。我国应控制并适时调整美国国债规模,保持国债持有量的相对稳定,在国际博弈中争取较多的主动权。另外,国债价格对利率反应敏感,应适时调整国债的期限结构,可通过期货、互换等金融衍生工具调整其久期,防范利率波动的风险,其中利率互换协议成本低,且能提供久期对冲功能,因而可作为一种利率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

借着人民币升值契机,我国应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内需和进口,加大对外投资,购买石油、煤炭等资源和高新技术产品,一方面能加快产业的设备更新和技术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另一方面能减少顺差,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对外投资的另一条途径是购买美国经营效益好的跨国公司股票,这些公司的利润很大一部分源自美国之外的国家,有助于抵御美元贬值和通货膨胀的风险,但应注意控制规模,防止过度投资造成的流动性紧缺,避免出现类似日本90年代泡沫经济引发的危机。

在人民币币值方面,应尽量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在不确定性加大的国际背景下,人民币币值应较多地服务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减少因汇率不稳定性带来不必要的交易成本和资本流动。尤其注意以美元为参照的人民币汇率变动幅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避免重蹈日本经济陷入20年萧条的覆辙。目前国内存在着较强的人民币升值预期,而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的出口企业影响较大,据估计七成以上出口企业能承受的人民币升值幅度在4%以下。因此,即便人民币升值不可避免,也要坚持人民币在温和、主动、渐进可控条件下升值,最大程度减少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利因素和冲击。

3.2 美国选择退出量化宽松政策下我国对策的建议

高盛董事长奥尼尔3月31日表示,美国目前经济复苏势头良好,预计于6月按期结束QE2,且不会推出QE3。如果美国退出量化宽松政策,我国的出口环境会有一定程度的好转,热钱减少流入国内甚至可能部分撤离我国,应密切关注资本流向,防止未来逐利资本退出对我国股票市场进而对实体经济造成不利冲击。

美国如果退出量化宽松将会大量出售其国债,这可能引发日本等国跟风抛售,进一步冲击国债价格。作为美国国债最大持有国,我国的外汇储备可能会因此遭受较大损失,这增大了我国外汇储备的管理难度。因此,应该适当多元化我国的外汇储备,扩大购买其他国家的债券。另一建议是通过进入长期美国国债期货市场、签订总收益互换合约等金融工程手段对我国持有的美国国债进行套期保值从而达到减少损失的目的。

在货币政策方面,我国的货币政策会随着美国的货币政策动态调整,美国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后我国可不用采取频繁加息手段。但我国应尽量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进一步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另外,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量化宽松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其相应货币的国际地位下降,不管今后美国是否再采取量化宽松政策,我国都可抓住有利时机积极、稳妥、有序地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发展国际贸易和投资,增强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的同时,尽量减少国际货币体制对中国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姚斌.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及我国的对策[J].上海金融,2009,(07).

[2]王宸.全球货币投放与未来“退出策略”[N].证券时报,2009-08-20.

[3]钟伟.美联储数量宽松货币政策的综合影响[J].中国金融,2009,(8).

篇8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混合经济制度是

A.集中决策的制度 B.分散决策的制度

C.分散决策与集中决策相结合的制度 D.完全排斥分散决策的制度

2.吉芬商品的特点是需求量随着商品价格的提高而

A.增加 B.减少

C.趋于零 D.不变

3.影响商品需求量变动的主要因素是

A.消费者偏好增加 B.商品本身价格下降

C.消费者收入增加 D.替代品价格提高

4.城市居民对自来水的需求价格弹性是

A.单位弹性 B.富有弹性

C.无限弹性 D.缺乏弹性

5.某正常商品价格下降,其产生的

A.替代效应为正,收入效应为负 B.替代效应为负,收入效应为正

C.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都为负 D.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都为正

10.完全竞争市场厂商长期均衡的条件是

A.MRAC

C.MR=MC=AR=AC D.MR>MC

11.政府打算对某污染企业征收污染税,适当的税负应等于该企业的

A.正常利润 B.社会边际成本

C.私人边际成本 D.社会边际成本与私人边际成本之差

12.下列活动中会产生正向外部经济影响的是

A.蜂农养蜂影响农场主的利益 B.化工厂排放污染影响附近居民的生活

C.债务人赖账影响债权人的利益 D.地震使股市下降影响投资人的收益

13.四部门经济中,国民经济核算恒等式是

A.I=S B.I+G=S+T

C.I+G+X=S+T+M D.I+G+M=S+T+X

14.在本期GDP一定的条件下,如果某种原因使平均消费倾向变小了,这会使得本期

A.消费和储蓄都增加 B.消费减少而储蓄增加

C.消费和储蓄都减少 D.消费增加而储蓄减少

15.利率和收入的组合点出现在IS曲线右上方,LM曲线的左上方的区域中,则表示

A.投资小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

B.投资小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

C.投资大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

D.投资大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

16.宏观经济政策所要解决的最主要的失业类型是

A.季节性失业 B.摩擦性失业

C.结构性失业 D.周期性失业

17.总需求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是

A.个人消费随价格上升而增加 B.利率随价格上升而下降

C.总支出随价格上升而下降 D.政府购买减少

18.西方国家最常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是

A.道义劝说 B.调整准备金率

C.公开市场业务 D.变更再贴现率

19.下列属于新古典增长模型假设的是

A.两种生产要素可以相互替代 B.存在资本折旧

C.储蓄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份额可变 D.存在技术进步

20.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下列因素中最可能导致通货膨胀的是

A.进口增加 B.工资不变但劳动生产率提高

C.出口减少 D.政府购买不变但税收减少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21.等产量曲线的基本特征有

A.等产量曲线是凸向原点的 B.等产量曲线是凹向原点的

C.任意两条等产量曲线相交 D.等产量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E.等产量曲线向左上方倾斜

22.实现帕累托应满足的条件有

A.两个消费者消费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相等

B.两种生产要素生产两种产品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

C.产品转换率与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相等

D.产品转换率大于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的斜率

E.两个消费者消费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不相等

23.垄断竞争市场的特征是

A.市场上有众多的消费者 B.市场上有众多的厂商

C.厂商生产有差异性的产品 D.厂商生产的产品不具有替代性

E.从长期看,厂商进入或退出行业是自由的

24.产生规模经济的原因是规模扩大

A.有利于厂商使用先进的技术 B.有利于专业分工

C.有利于厂商开发和利用副产品 D.减少信息传递费用

E.有利于厂商更好地利用销售渠道

25.引起总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的因素有

A.价格的上升 B.价格的下降

C.自发投资的增加 D.政府购买的增加

E.自发消费的上升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26.一般均衡

27.引致需求

28.IS曲线

29.有保证的增长率

30.滞胀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7分,共21分)

31.简述理解国内生产总值这一概念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32.简述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制度的含义。

33.简述厂商的三种法定形式。

五、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7分,共14分)

34.设某三部门经济的消费函数为C=100+0.8Yd,Yd是可支配收入,投资I=50,政府购买性支出G=200,政府转移支付Tr=62.5,税收T=250(单位均为亿美元)。

篇9

课程代码:00141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关于“第三世界国家”的称谓,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A.具有更多的地理和历史涵义

B.是世界上的贫困国家对现存的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斗争的产物

C.这些国家在经济上都处在不发达状态

D.这些国家都是从原来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获得独立和解放的

2.按照联合国发展委员会公布的人类发展指数,如果一个国家的人类发展指数为0.85,则说明这一国家处于

A.低度人类发展 B.中度人类发展

C.高度人类发展 D.无法确定

3.发展经济学家霍利斯·钱纳里的代表理论是

A.经济成长阶段论 B.两部门模型理论

C.国际依附理论 D.发展模式变换理论

4.新增长理论强调

A.物质资本积累 B.技术进步是一个内生变量

C.规模收益递减 D.技术进步是一个外生变量

5.功能分配也叫要素收入分配,它最注重的是在总体国民收入中,单个个人从

A.各要素中获得收入是多少 B.某个要素中获得收入是多少

C.各要素收入所占的百分比 D.某个要素收入所占的百分比

6.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状况将决定世界人口的增长水平、数量和结构,其人口增长的状况和特点是

A.人口死亡率不断上升 B.人口出生率特别高

C.人口年龄结构老化 D.不需要多长时间就可以实现人口稳定

7.1798年出版的《人口原理》一书的作者是

A.托达罗 B.熊彼特

C.纳克斯 D.马尔萨斯

8.教育在收入分配方面的一个重要作用在于

A.扩大社会收入分配差距 B.促进平均分配

C.缩小社会收入分配差距 D.提高受教育者和未受教育者的收入水平

9.根据托达罗人口迁移模型,农村向城市流动的劳动力规模取决于城市和农村的

A.人口的相对密度 B.实际收入水平的差异

C.失业率 D.预期收入差距

10.强制性储蓄属于

A.公共储蓄 B.私人储蓄

C.外国援助 D.外国私人储蓄

11.熊彼特的创新理论认为,进行创新活动的企业家需要

A.拥有自己的资产 B.自身是资本家

C.具有远见卓识 D.自身是天资聪明的发明家或技术专家

12.市场失灵即市场机制不能正常发挥其作用,是因为

A.政府过度干预 B.缺乏政府管制

C.市场经济理论自身存在缺陷 D.现实的市场达不到理论上的严格条件

13.与发展中国家相比,发达国家的税收结构具有的特点是

A.直接税的比重比较低

B.对关税收入的依赖程度比较高

C.直接税是发展中国家税收收入的主要来源

D.税收对收入的变化不具有高度弹性

14.下列选项中属于发展中国家财政支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A.财政支出的增加带来了相应的公共投资的增长

B.经常性支出过小,但一些必要的经常性开支又常常过多

C.巨大的补贴使发展中国家经济的资源配置出现低效率

D.在生产上的补贴支出主要出于增加就业的目的

15.一个功能完善、运行顺利的金融系统通过风险的分散和分担以及提供不同风险等级的资产,可以把总体的金融风险贴水减少到

A.零 B.正数

C.负数 D.无穷小

16.假设在某个发展中国家名义利率为2%,通货膨胀率为7%,则实际利率为

A.-7% B.-5%

C.5% D.9%

17.关于农业的作用,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为以城市产业工人为中心的非农业部门的人口提供粮食

B.只是为工业部门提供各种服务,属于辅的作用

C.通过以农业产品为主的初级产品出口,为经济发展提供紧缺的外汇

D.为仪器加工、烟草、纺织、制革等工业部门提供原材料

18.根据诱致技术变革理论,技术进步是由下列哪一项因素所引导的?

A.政府干预 B.创新意识

C.市场力量 D.社会文化

19.某个产业与其他产业部门之间的“联系效应”可以用下列哪一项进行衡量?

A.该产业自身的需求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

B.与其“前向联系”产业的需求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

C.与其“后向联系”产业的需求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

D.与其所有“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产业的需求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

20.古典学派的比较成本理论和新古典学派的要素禀赋理论的共同特征是

A.都是以各国劳动生产率差异为基础

B.都以各国生产要素供给的不同状况为前提

C.都假定各国生产技术是变化的

D.都假定生产要素只能在国内流动,不能在国际间流动

21.假设A产品世界价格为200美元,该产品生产中劳动力的附加价值是30美元,剩下投入品的总价值是170美元,某国对该产品征收15%的关税,则该国A产品的有效保护率为

A.10% B.50%

C.100% D.150%

22.下列选项中,哪一项是造成发展中国家债务危机的原因?

A.盲目征税 B.贸易条件改善

C.大量资本流入 D.发达国家转嫁危机的结果

23.根据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和斯特劳特的“两缺口模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A.存在着国内资源不足问题,应该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外部资源

B.政府没有必要调整经济结构

C.跨国公司及外债负担过重会对经济产生消极影响

D.政府干预没有必要

24.在亚洲金融危机中,中国受到的冲击比较小,其主要原因之一是

A.中国的对外负债非常少

B.中国在金融自由化上采取了审慎的政策

C.中国经济的规模足以抵御危机的冲击

D.意识到了危机的可能性,提前采取了防范措施

25.目前世界经济中贸易区域化主要发生在

A.北美区域、亚洲区域、欧盟区域 B.南美区域、亚洲区域、欧盟区域

C.北美区域、南美区域、欧盟区域 D.北美区域、南美区域、亚洲区域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26.发展中国家贫困问题的分布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包括

A.贫困人口大多数生活在农村地区 B.弱势人口占相当大的部分

C.最贫困的人口中超过70%是妇女 D.最贫困的人口中超过70%是老人

E.工业活动中分布的贫困人口最多

27.关于绝对收入、永久收入和阶级收入三种假说,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A.三者从不同方面解释了私人储蓄的格局问题

B.三者从不同方面解释了公司储蓄的格局问题

C.三者的共同点在于他们把收入作为储蓄的主要决定因素

D.三者的共同点在于他们把人口年龄结构作为储蓄的主要决定因素

E.绝对收入和永久收入假说的提出者是凯恩斯,阶级收入假说的提出者是卡尔多

28.为缩小与发达国家的知识差距,发展中国家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A.吸收并借鉴发达国家现有的知识

B.创造一支高素质的劳动队伍

C.必须创造适应发展中国家本地情况的知识

D.缩小国内的知识差距

E.增加对产品、服务和规章制度方面的知识

29.在选择征税商品时,无论是征收进出口关税还是货物税,为了保证限度的税收收入,最少的征税成本,必须遵循的经济和行政管理原则有

A.必须能够控制逃税

B.商品价格的需求价格弹性应当很高

C.商品的收入需求弹性应当比较高

D.为达到多征税的目的,对大众消费品征税

E.为达到公平的目的,对富人消费的商品征税

30.通过发展国内产业生产部分工业品,以“替代”原来需要进口的工业品,这种“进口替代”战略

A.是提升本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B.是占领国际市场的重要战略

C.是一种“内向型”经济发展战略 D.要以丰富资源为基础

E.对技术和资本要求较高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1.吉尼集中比率

32.人口增长的隐蔽势头

33.教育深化

34.通货膨胀

35.产业革命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简述索洛的新古典增长模型的特点。

37.简述发展中国家失业问题的特点。

38.简述20世纪80年代所出现的新经济增长理论的理论意义。

39.简述可持续经济发展的基本含义。

40.简述发展中国家的农业所面临的三大主题。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篇10

本文回顾了人民币汇率制度发展史,并运用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三元悖论分析了人民币货币政策独立性。最后通过实证研究说明汇率制度对我国货币政策独立性影响较大,我国货币政策受外部因素干扰较大。

【关键词】

我国;现阶段;人民币;汇率;货币政策;独立性

1 我国汇率制度发展过程简述

1.1 九四年汇改之前的汇率形成机制

1978年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汇率体制经过了这样的变化,从单一汇率制逐渐转变为双重汇率制。即逐渐的形成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81至1984年政府官方确定的汇率与贸易中外汇结算价并存,以及第二阶段1985至1993年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并存等两个阶段。

1.2 2005年之前的汇率形成机制

国务院于1993年12月了汇率改革的文件,即《关于进一步改革外汇管理体制的通知》,文件中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推动实现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并轨;建立以市场货币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体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外汇交易市场等。

从1994年1月开始,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正式并轨,我国进入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的时期。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发生之后,为了应对风险,我国调窄了人民币汇率浮动的区间。

1.3 2005年以来的汇率形成机制

为了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2005年7月21日我国进行了进一步的改革。人民币汇率不再唯一的盯住美元,而是选择若干种货币组成一篮子货币,参考一篮子货币,形成人民币汇率。这样,就确定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的变化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体制。

自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在市场供求的基础上,随着供需变化,人民币实现了小幅升值。同时人民币汇率又保持在合理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新优化改进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比较平稳的实施。也充分说明和证明了,建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是比较符合我国实情,是主动、可控、渐进的汇率改革的正确性的要求。新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具体的操作是,央行在每个工作日结束后公布当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汇率的收盘价,作为下一个工作日人民币汇率的中间价,形成了中间价调节汇率的格局。

在2005年到2008年的三年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0%以上,但是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反而大幅增长。2010年6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进一步推动了人民币的汇改。

2 货币政策独立性分析

基于一般理论层面上分析汇率政策和货币政策会产生冲突的内在原因。

2.1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根据蒙代尔及弗莱明的描述,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简称M-F模型)是凯恩斯主义“IS-LM模型”在开放经济中的形式。

M-F模型经过分析研究,告诉人们的基本结论是:在固定汇率下货币政策对刺激经济无效,会抵消货币政策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在浮动汇率下则有效。相反,在固定汇率下财政政策对刺激机经济有效,在浮动汇率下则无效。

得出上述结果的原因是因为,在固定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之所以无效,是由于,当央行希望通过增加基础货币供应量,已达到降低利率水平、刺激总需求的目的时,本国利率水平就会下降,但是一旦下降到一定水平之下,如果在资本自由流动的条件下,就会引起资本外流,其结果是促使汇率升值。

那么,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央行就要维持汇率的稳定,会被迫向外汇市场卖出外汇,买入本币。从而使央行增加货币供应量的作用被抵消,同时为达到降低利率的努力也就失败了。因此,在固定汇率下,货币当局不能自主决定货币供应量,也不能有效地影响利率水平,所以货币政策必然是无效的。

2.2 “三元悖论”

关于汇率,经济政策,资本流动等问题,经济学界有一个著名的三元悖论,指出:在下列三个目标中:其一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其二汇率的稳定性,其三资本的完全流动性,三个目标不能同时实现,最多只能同时实现两个。

3 货币政策独立性影响路径分析

根据现代经济理论。经济发展的的四大目标为别是:其一经济增长,其二实现充分就业,其三防止通胀,其四实现国际收支平衡。由于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容易受到外汇储备的干扰,导致货币发行不能完全依照这一国家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来提供,从而会导致货币供应被扭曲,容易存在货币发行与实际需求不匹配的情况,从而影响到市场上货币总量,进而影响和扭曲利率,以及资产价格,最终导致政策目标被扭曲。

近年来,我国贸易资本项目双顺差问题比较严重。在实现国内经济均衡和稳定汇率的双重目标中,僵化的汇率制度导致货币政策常常失效。由于我国实行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其本质上还是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在众多外资涌入的情况下,中央银行为了保持汇率的稳定,被迫在外汇市场上买入外汇,这就直接导致了央行外汇占款极速增长。导致货币超发,使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丧失。因此,在此种情况下,汇率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处于经常冲突的状态。

如果有独立和专业的央行的话,经济发展目标应由央行来平衡。在中国目前的体制下,逐渐给予央行一定的独立性,这应是中国金融经济体系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4 实证研究

进行实证研究前,我们首先将90年代以来我国货币政策实施分为三个阶段,分阶段检验分析。使用常用的货币政策中介指标M2货币发行量代表货币政策效果,同时还使用外汇占款、利率等变量。利用统计分析软件对货币政策独立性进行了实证检验。

经实际检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开发,国际间资本流动的不断加大,为了保持和维持固定汇率,使得我国货币政策独立性被严重削弱。

模型公式如下:M2=(WH,I,D,L),

即具体描述为:

M2=a+b*WH+c*I+d*D+L

a为常数,b、c、d为系数,WH代表外汇占款,I为利率,另加随机扰动项L,。

经实践检验近十几年的数据,可以得出这样的基本结论,外汇占款的变化引起的外汇占款每增加1.1元,货币供应量会相应的增加2元。说明汇率制度对我国货币政策独立性影响很大,我国货币政策受外部因素干扰较大。

5 结论及应对措施

5.1 短期措施以内增强汇率弹性为主,长期措施要推动实现浮动汇率制

随着我国经济的逐渐开放,尤其是随着资本项目的逐渐开放,冲击经济的因素来源更加多元和复杂。在全球国际资本流动的复杂大背景下,保持盯住单一货币的汇率制度不仅难以实现外部均衡,同时更加不利于内部均衡和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往往会很快扭曲国内经济政策的效果。另外,国家宏观调控手段对货币政策的依赖性更强,往往借助利率,存准等工具调控经济。在此情况下,如果没有一个灵活的适应性强的汇率制度保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或者货币政策受制于与自己经济周期不一致的国家。从长期看来,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完善,浮动汇率制度是中国汇率制度选择的一个大的趋势和大方向。这样,既可以帮助缓解外部冲击造成的不利影响,也可以为国内的货币政策的操作提供广阔的空间。

5.2 适当调整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

对于实施以管理通货膨胀即通胀率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的货币政策,其实践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对央行即货币当局实行责任约束,以及增加其及实施政策的透明度。通过这样的措施,有利于明确市场预期,从而有利于引导和改变居民的消费预期,从而提高居民对货币政策敏感度与信任度。继而有利于通过货币政策达到和刺激消费和拉动投资需求扩张,实现促进经济增长的目标。除了盯住通货膨胀目标之外,还要关注其他指标,如GDP增长率、货币供应总量、实际利率和众预期等指标。

5.3 推动加快利率市场化的实现步伐,建立利率与汇率之间的灵活有效的传导机制

根据一般经济规律,利率的变化会带动国际收支中资本账户的变化,从而带动货币汇率的变动。因此在经济运行中,利率是一个国家国内资本市场的调节器。固定僵化的利率制度对汇率政策的有效性的发挥造成极大的障碍。从各种经验来看有了利率市场化的基本前提,才能使得汇率政策和利率政策相互配合的得体。如果利率管制不完全放开,利率固定僵化;则外国资本流入所引起的本国货币供应量的上升和通货膨胀增大的压力,就不能通过利率的调节得以缓解和释放。反之,同理,也无法借助利率上升的作用阻止资本外逃。

5.4 进一步推动发展和完善外汇市场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入,以及资本账户的逐步开放,各类市场主体机构需要通过外汇市场进行更多的资产、风险管理等经济活动。同时,在资本市场内也会增加市场主体规避汇率风险、进行套期保值的内在动力。这样,又必将产生对远期、期权、掉期等金融衍生产品的需要,从而在供应和需求的两方面促进外汇衍生市场的发展和壮大。为了防止各类短期资本流动对我国经济造成不良的冲击和影响,需要进一步提高我国外汇市场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机制和功能。因此,需要进一步深化外汇市场的改革:其一,应该增加市场交易主体。其二,进一步健全外汇交易方式。

5.5 多种措施并举增强货币政策有效性

继续完善公开市场业务,并加强同其他冲销工具的结合应用。更加重视投资,尤其是要积极引导投向,调节产业结构,合理布局,发挥外资对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配合作用。深入分析和研究货币政策导致的国际溢出效应的影响,积极进行改革,深化外贸体制革新,同时参与国际金融合作。

【参考文献】

[1]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第八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2]易纲、张磊.国际金融.格致出版社.2008年

[3]金萍.西南财经大学.人民币汇率制度对我国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影响分析.2007年

[4]杨立喆.论外汇储备、人民币汇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1(05)

[5]徐智仕,王芳.对我国汇率制度改革的探析.南昌高专学报.2006(05)

[6]干杏娣.论人民币汇率政策.世界经济研究.1993(03)

[7]李月宏.汇率机制及人民币汇率政策的选择.黑龙江财专学报.1995(03)

[8]江小元.人民币汇率近期走势分析.广西农村金融研究.1998(10)

[9]潘立峰,张琳.开放经济条件下人民币汇率政策手段的选择.城市金融论坛.2000(10)

[10]柳亚宁.人民币汇率将走向何方—人民币汇率政策目标与改革方案比较.山东纺织经济.2005(02)

篇11

1.从稳健的货币政策到从紧的货币政策

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指根据经济变化的征兆来调节政策取向当经济出现衰退迹象时,货币政策偏向扩张;当经济出现过热时,货币政策偏向紧缩。

这种政策取向的调整,最终反应在物价上,就是保持物价的基本稳定。稳健的货币政策供应的手段有:①小度调高存款准备金率;②公开市场操作;③日益重要的利率手段运用;④票据再贴现政策、窗口指导以及对某些风险的提示来实施宏观调控。

紧缩的货币政策是指由于经济发展过热等因素影响而采取的由控制货币供应量来抑制货币的过快流动,从而抑制经济过热的财政政策。紧缩的货币政策一般在两种情况下得以应用。①是当前宏观经济过热现象并没有得到明显有效的控制。②是必须切实加强金融资源配置对经济结构优化的促进作用。

从以上的论述中可以看出,2008年的从紧的货币政策是必然的。2007年我国的房地产市场过热现象及股票市场投机过热现象在中央九次提高准备金率的情况下依然没有减落的迹象;2007年来自食品和能源的价格波动较大,从而为稳定物价的货币政策目标带来不利。而随着物价的持续上涨,通货膨胀率也在不断的上升。根据通货膨胀的两个根源情况,需求拉动型和供给推动型。目前在需求的角度看,货币供给较多。从供给方面看则是由于猪肉和其他农产品价格上涨,带动周边物价上涨;而相应的措施——降低粮价、增加粮食进口,又会冲击农民的收入和他们的积极性。2008年不论是从抑制过热经济或是抑制我国的通货膨胀的目的出发;也为保证社会和证券市场的稳定;应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

2.2000年以来的货币政策

(1)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外币管理体制

为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促进经济的对外开放,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9月21日起实施新的外币利率管理体制。

(2)积极推进个人信用制度建设,实施储蓄实名制

为了规范储蓄行为,推进个人信用制度建设,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05年4月1日起实施储蓄存款实名制。

(3)鼓励商业银行进行金融业务品种创新

2005年2月14日,人民银行与中国证监会联合发文,公布《证券公司质押贷款管理办法》,允许商业银行对证券公司以股票质押取得贷款。

(4)加强信贷政策指导,引导资金流向

2005年4月,人民银行发文,允许除邮政储汇局以外的金融机构开办“教育储蓄存款”,免交利息所得税;同年8月,公布《助学贷款实施办法》;同年6月,与国家经贸委联合发文,要求各商业银行严格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扶优限劣,对淘汰的落后生产能力、工业、产品和重复建设项目限制或禁止贷款,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优化。9月,针对封闭贷款实施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发出《关于坚持封闭贷款贷款条件、从严控制封闭贷款发放的通知》,要求严格控制封闭贷款的发放条件,防范风险。

(5)积极推进货币市场建设

批准第二批证券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从事融资业务。2005年6月,为发展货币市场,拓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融资渠道,允许财务公司进入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债券市场。2005年11月9日,允许全国首家专业化票据经营机构——中国工商银行票据营业部开业,这有利于促进票据业务发展,形成全国性的统一的票据市场,也为央行再贴现操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6)改进农村金融服务,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引导规范民间信用

2005年7月,决定将县及县以下的邮政储蓄资金以再贷款形式反还农村信用社使用,集中用于支持农村信用社对农民、农村、农业生产的信贷投入,并重点用于发放农户贷款、及时满足农民从事种养业、农副产品加工运输以及农村消费信贷等合理资金需求。

二、我国的货币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分析

1.货币政策工具对资本市场的影响分析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分析:

(1)利率

中央银行调整基准利率,对证券价格产生影响。一般来说,利率下降时,股票价格就上升;而利率上升时,股票价格就下降。究其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利率水平的变动直接影响到公司的融资成本,从而影响到股票价格。利率低,可以降低公司的利息负担,直接增加公司盈利,证券收益增多,价格也随之上升。

(2)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对证券价格的影响

当政府倾向于实施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时,中央银行就会大量购进有价证券,从而使市场上货币供给增加。这就会推动利率下调,资金成本降低,从而企业和个人的投资和消费热情高涨,生产扩张,利润增加,这又会推动股票价格上涨。

(3)调节货币供应量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贴现政策调节货币供应量,从而影响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资金供求,进而影响证券市场。

(4)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为了实现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区域经济政策,我国在中央银行货币政策通过贷款计划实行总量控制的前提下,对不同产业和区域采取区别对待的方针。

2.货币政策对证券市场的资金存量和流量的调控作用

近年来,货币政策对社会资金的存量流量及其结构均起到很强的调控作用。其中,利率政策在调控中起着关键作用。它既决定着社会资金增量的流动性大小,又影响着社会资金在各领域的分布和变现能力的大小决定其持有资金转化为证券投资资金的难易程度和迅速程度,又通过利率调整后金融工具预期收益率的再调整决定资金在证券市场和其他领域之间流向和流量的变动。

3.货币政策对证券市场资金存量和流量的调控力度将逐步加大

这具体体现在:①随着货币政策宏观调控方式从以信贷规模为主的直接调控方式以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备付金率、利率、再贴现和公开市场业务等政策工具的综合运用为特征的间接调控方式的转变,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对证券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资金流出、流入量的影响将会不断加大;②货币政策与证券监管政策的协同力度加大;③从对社会资金流量和信用总量的调节方面,人民银行越来越重视对流入股市资金量的“微调”。

4.货币政策的调控方式趋向间接化、市场化和杠杆化

货币政策调控方式的转变体现为:①人民银行逐步放弃对贷款规模的管理;②改进基础货币管理。以M1和M2为中介目标,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来调控货币供应量;③改革现行的存款准备金制度;④加强包括增发短期国债、完善国债结算和托管体系等在内的基础建设,大力开展以国库券、中央银行融资券和政策性金融债券为载体的公开市场业务;⑤通过适当简化利率种类,调整利率结构、合理确定各利率水平俩今年一步发挥利率的杠杆作用。

三、货币政策实施对证券市场影响的具体分析与对策

1.货币政策走势对证券市场资金可得性的影响

①从紧的货币政策的动态调整将促使证券市场可吸纳的资金量稳定适度减少;②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将使证券市场的资金面更加严紧。由此会给商业银行系统带来不可利用资金的增加,从而通过商业银行购买国债和同业拆借等渠道进入证券市场。另外,中央银行年内的多次加息,也不利于预期引导增量介入证券市场。

2.货币政策走势对证券市场相对收益率的影响

货币政策的实施,通过利率这一杠杆来影响证券投资的相对收益率,而相对收益率的预期和现实,有决定着资金在储蓄存款和政券市场之间相互转化的方向和数量。降息通过储蓄存款收益的减少国债、股票和企业债券价格的提高而提高了证券投资的相对收益率,从而引导储蓄存款投入证券市场。反之,则减少了证券市场的资金投入。而在证券市场资金量既定的情况下,现有的利率结构又决定着国债、股票和企业债券收益率的大小,从而进一步引发资金在国债、股票和企业债券市场的再分配。

3.我国具体货币政策分析及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央行决定从2007年12月21日起调整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由现行的3.87%提高到4.14%,调高了27个基点。这次央行年内的第六次加息的突然而至令人大感意外。

从时间点看,2007年的此次加息的确有些意外。之前11月份CPI数据出台,因其创出11年来新高,市场曾广泛预期加息举动将随之而至。但是,面对市场惯性化的思维模式,央行却选择了“按兵不动”。也正是因此,有关汇率政策将成为主要选择工具、12月份CPI涨幅数据将会回落等说法开始盛行,这似乎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央行的静默举动。然而,偏偏在市场对年底再次加息逐步“放松警惕”之时,却最终成为政策预期兑现之刻。

对于此次加息出台时间的意外性的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分析: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货币政策由“稳健”转为“从紧”,利率政策作为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尽管长期看有逐步被汇率政策替代的可能性,但是总归难以被彻底摒弃。毕竟加息能够通过提高企业的融资成本和存款的流出成本,发挥抑制投资过热的作用;②加息的政策效果一直备受争议。由于此次物价上涨主要源自于农产品成本的推动,单纯加息动作不仅无助于增加农产品供给,反而可能增加其生产成本,成为推高价格上行的因素。央行行长周小川日前对此表示出一定认同,他表示“由于CPI涨幅中食品价格上涨贡献较大,加息对这种情形是否有效正在研究之中”。

篇12

关键词:计价货币选择;交易成本;市场需求;工具货币;宏观经济政策

文章编号:1003-4625(2010)04-0099-05

中图分类号:F820

文献标识码:A

随着2009年7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的出台,中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走向了新的起点。这也意味着人民币区域化、国际化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向全世界传递的过程中,国际经济往来中最主要计价货币美元和欧元经历了剧烈的汇率波动,因此中国的进出口企业和贸易伙伴都普遍希望使用币值相对稳定的人民币进行计价,特别是在香港、澳门和东南亚等周边国家,人民币除了可直接用于购物、刷卡、消费和结算外,部分银行机构还同时挂牌人民币与美元、欧元、英镑等国际货币的牌价。把人民币作为主要的计价货币和结算手段,可以有效地避免汇率的剧烈波动,增进中国与其他国家经济贸易的往来。

从货币的职能上来看,一国货币只有成为区域内贸易的计价货币和结算货币,充当着交易的媒介和计价的单位,才有可能成为投资货币、储备货币,实现货币的区域化和国际化。关于计价货币的选择,最早的研究可以追溯到Grassman(1973,1976),Grassman认为在进出口贸易中,交易双方一般倾向于选择出口企业的国家货币作为交易媒介和计价单位,这就是著名的Grassman法则。一般而言,出口企业把商品销售到海外,可以采用以下几种货币的计价形式:出口企业所在国国家货币计价,即生产者货币计价(producer's currency pricing,PCP);进口企业所在国国家货币计价,即当地货币计价(local cur-rency pricing,LCP);第三国货币计价,即工具货币计价(vehicle currency pricing,VCP)。究竟应该采用哪种形式来计价,纵观现有的货币计价理论和模型,尚未形成统一完整的理论体系。本文力图对货币计价的理论从交易成本、商品的市场需求、工具货币的选用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几个方面进行一个全方位的梳理,以期对相关的研究做出一定程度的理论参考。

一、以交易成本为角度的计价货币选择理论

这一部分文献研究从货币是交易中介这个角度来人手,认为货币可以为贸易提供金融服务,焦点集中于交易的成本、货币币值的稳定性和货币的保值增值能力。Swoboda(1968)率先开拓了这方面的研究,他发现在没有美国公司参与的情况下,美元仍然会在大部分国际贸易中充当中介货币。Swoboda还指出如果某一种货币有很好的流动性,而没有较高的交易成本,那么这种货币往往会被选择成为国际贸易中交易的中介。而工具货币的发行国,在国际贸易中的贸易数额是较大的,而且在国际外汇市场上也会有大量的该国货币在交易。

McKinnon(1979)也同样认为具有较低交易成本的货币是极有可能被认定为商品和货物的计价货币。以相同的货币对来自不同国家的商品进行计价,一方面可以增加商品的可比较性,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国际交易市场的透明程度。对于选择美元作为大部分商品交易的工具货币,McKinnon认为可能是来自于人们长期使用美元而产生的习惯。

Magee和Rao(1980)通过研究不同国家的通货膨胀率来分析计价货币的问题。他认为在分析不同国家货币的通货膨胀程度前提下,可以区分强势货币与弱势货币。如果国际贸易发生于具有较低通货膨胀率的发达国家和具有较高通货膨胀率的发展中国家之间,计价货币的选择往往是发达国家的货币。当然,贸易的双方可能还是愿意选择第三国的货币作为一种中介货币来计价。Krugman(1980)认为一旦一种货币在国际市场中成为一种强势货币,就很少有公司会有动力去寻找另外一种货币作为替代的计价货币。因为这可能会导致交易的成本在增加,价格的波动更为频繁。

Engel(2005)在变动价格和固定价格两种情况下,提出了出口企业选择定价的静态模型。他认为出口企业选择所在进口国家货币计价和东道国货币计价得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在变动价格的情况下,如果出口企业所在国家的货币变化程度小于进口企业所在国家的货币变化程度,那么选择出口企业的国家货币无疑是一个最佳的决定。Engel(2006)提出了一个选择计价货币的模型,认为价格黏性对计价货币的选择与价格灵活变化时对计价货币的选择结果是类似的。

Gopinath,Gita,Oleg Itskhoki和Roberto Rigobon(2009)在Engel(2006)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动态货币选择的模型。他们在局部均衡的状态下,讨论了一个公司不同时期货币的选择。在这里,一个公司向美国出口商品的利润函数用∏(ptlst)来表示,pt代表一系列用美元表示的出口商品的价格,st指的是一系列影响利润的因素,包括商品的需求状况、成本、竞争价格和汇率等等。他们认为计价货币的选择更多地取决于这些因素,可以把这些因素认同为是影响计价货币选择的交易成本。在他们提出的模型中,假定价格可以随这些因素做出迅速的调整,那么,公司期望的用进口国家货币表示的价格是:

p(st)=arg max∏(plst) (1)

而用生产企业所在国家的货币表示的价格是pI=pt-et,这个价格由商品以进口国家货币和一些汇率变动的因素et来决定。他们认为这些因素服从于随机游走会从不同的角度影响商品的价格。

Goldberg和Tille(2009)从贸易数量与计价货币之间的关系展开了讨论。他们认为从节约交易成本的角度而言,越大规模数量的交易倾向于选择进口企业东道国的货币来计价。货币的选择取决于出口企业与进口企业反复的讨价还价,博弈的结果是大部分的交易都选择了进口企业东道国的货币来计价。当然,这样也有利于交易数量的增加,实现更多的利润。

二、以市场需求为特征的计价货币选择理论

这一部分的理论大多产生于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大多数国家的货币实行的是浮动汇率制度,而在选择计价货币的问题上就显得更为复杂化了。大多数文献在考虑选择合适货币计价前提下,进一步讨论了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McKinnon(1979)认

为在价格和需求的不确定性之间做出选择是非常困难的。如果公司出口的产品是有差别的,那么在制定市场价格时,出口企业一般是不愿意选择自己国家的货币作为计价货币的。对于选择计价货币时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一方面的考虑来自于为了避免需求市场的不确定性,大部分出口企业倾向于选择自己国家的货币来计价。当然,在这种情况下,用本币来计价的不确定性更多地由产品的成本和公司所在的市场环境所决定。另一方面,如果出口企业更多地考虑价格的不确定性,那么选择计价货币可能需要更多地考虑国家的宏观经济因素。

在这一时期,Donnenfeld和Zilcha(1991)提出了进出口企业计价货币模型的一般模式,并且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他们提出的这个模型是在进出口企业获得最优利润的情况下来讨论的,这个模型与Gio-vannini(1988)提出的计价模型是非常类似的。如果外国商品的收益曲线是凹状的,那么Donnenfeld和Zilcha认为选择国内货币表示的价格是最优的。也就是说,如果出口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不大,那么以进口国家货币表示的出口商品在价格升高的情况下需求并不会大幅度地下降,这样导致了利润的提高。进一步而言,如果在进口国家货币贬值的情况下,商品出口数量的增加是不可能弥补价格降低所带来的收益的。因为,商品的需求数量在较低的价格区间时对价格的变化程度是不敏感的。这样,越频繁的出口商品价格变动只会导致出口企业的利润在不断地降低。所以,两国之间货币汇率的频繁波动只会导致进口国家企业选择进口国家货币来计价。

Viaene和de Vries(1992)从战略贸易的角度考查了计价货币的选择。在他们提出的模型中,认为如果选择出口企业所在国家的货币,可能是来自于出口企业在交易中所占的优势。这种优势可能是由于出口企业是一个垄断企业,在海外市场没有大量的竞争对手;也可能是出口的商品有广阔的海外市场需求的原因。这样,出口企业在交易的双方中占据主导地位导致了选择出口企业国家货币作为计价货币。

Bacchetta和van Wincoop(2002)运用了NOEM模型来分析出口商品计价货币的确定。这个模型的一个主要的假设是商品的价格黏性,假定出口商品以进口国家货币来计价对于汇率的变动会保持在一段时期内不会发生任何变化。这样,出口商更多关心的是商品价格对于成本和需求量的敏感程度。当然,如果在出口商品有显著差别和价格保持稳定的情况下,出口企业是愿意选择进口国家货币作为计价货币的。另外,在平分海外需求市场的前提下,Bac-chetta和van Wincoop还认为企业所面临的需求风险是可以通过选择计价货币来极大程度的降低。这个模型中所指的计价货币更多指的也是一种工具货币。币值则取决于所有商品所属不同国家的货币平均水平。他们讨论的货币平均水平指的更多是一种货币联盟的概念。如果出口商品形成的货币联盟的计价货币由生产者来确定,而进口商品形成的货币联盟计价货币由进口国家来确定,那么商品的市场很容易被进口国家的市场所控制。

Bacchetta和van Wincoop(2005)认为价格对需求和成本的弹性也会影响计价货币的选择。当商品的需求有很高的价格弹性,边际成本随产量的增加而迅速提高时,企业倾向于选择消费者愿意接受的货币来计价。他们同时还指出出口企业选择计价货币时,还希望在同行间得到一种“联合效应”。这里的“联合效应”实际上是由货币所带来的价格波动、海外需求市场变化和交易成本变化的综合效应。

Goldberg和Tille(2008)认为当出口商品的需求市场对价格非常敏感时,为了避免受到其他市场的“联合效应”,出口企业倾向于选择一种工具货币来计价。Goldberg进一步提出“羊群效应”与“联合效应”都会影响国际贸易中计价货币的选择,而“联合效应”是“羊群效应”的基础。计价货币产生的“羊群效应”可以从企业的收益和产品成本两个角度来展开分析。当出口企业选择计价货币时,会导致边际收益曲线和边际成本曲线一起发生移动。因为产品价格在降低的时候,也就是边际收益曲线在降低时,计价货币的选择必须要让边际成本降的更低以实现一部分利润。

三、以工具货币为核心的计价货币选择理论

从前文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商品的计价货币,选择的是出口企业所在国家货币,或是进口国家的货币。但是,一些知名的国际贸易事件选择的计价货币却是第三种货币,即工具货币。很多年来,英镑和美元一直都充当了国际贸易中的工具货币,在国际贸易中占了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往来中,大部分商品都是以美元来计价的。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如果能够正确地选择计价货币,就可以有效地避免外汇市场所带来的风险。

Friberg(1997)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在国际贸易顺利展开的时候,应当选择非交易双方的第三国货币作为计价货币,这也就是工具货币的概念。他认为国际贸易双方在考虑选择计价货币时,更多关注的是双方国家货币汇率的波动性。假如工具货币对于交易双方的货币都很少出现波动时,那么选择工具货币可能会是国际贸易往来中的最佳选择。

Johnson和Pick(1997)从出口商品竞争的角度阐述了计价货币的选择模型。他们认为如果出口企业有权力控制出口商品的定价而实现价格歧视时,那么这个企业会面临着来自同行的竞争。进口国家同行的出口企业如果不以进口国家货币来对出口商品进行计价,那么是无法确定出口企业的海外市场商品需求量的。所以,对所有商品实行相对较为统一的定价对于出口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同业竞争者选择工具货币来定价可能是一个最优的决定。

Rey(2001)认为选择一种恰当的工具货币可以有效地降低国际贸易中的交易成本。他的研究通过两国国际贸易的交易成本,成功地解释了国际贸易存在的原因。Goldberg和Tille(2005)认为在垄断竞争的条件下,出口企业倾向于选择工具货币来对商品进行计价。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越为激励的竞争条件导致了出口企业推出了差异化较小的产品,这样,选择工具货币作为计价货币成为他们最优的选择。这也是美元在很多发展中国家广泛使用的原因。Goldberg和Tille(2008)认为在区域内部选择一种中心货币作为工具货币,可以加强经济区域的政策协调,增加国家的社会福利和抵御国际资本的冲击。

四、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影响下的计价货币理论

各个国家实行的宏观经济政策,或是国家之间形成的货币合作联盟关系,对计价货币的选择起到了重要作用。Devereux,Engel和Storegaard(2003)在商品价格黏性的基础上,运用一个两国的一般均衡模型来分析汇率内生性的变化。他们的结论是汇率

的波动取决于两国各自货币政策的稳定性和外汇政策的稳定性。这样,进出口双方选择计价货币时会更多地倾向于选择具有稳定货币政策国家的货币,而不愿选择具有不稳定货币政策的国家货币作为计价货币。

Goldberg和Tille(2005)认为在选择计价货币时,会产生“羊群效应”。他们认为如果生产者的目标在于保持价格的相对稳定,那么“羊群效应”很可能在发达国家内部体系发生,大部分国家都会选择币值稳定的货币。模型通过商品的边际成本和汇率的协方差来阐述这个思想。这个所谓的“效应”是由边际成本所导致的,因为由于商品的边际成本发生变动往往会导致货币的币值出现震动的现象。Gold-berg和Tille(2008)提出了一个分析选择计价货币动因的模型,他们认为“羊群效应”对于出口企业选择计价货币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大部分企业在考虑这个问题时会更多地考虑宏观经济政策稳定的国家货币。另外,币值较为稳定的货币一般来自于一定的经济区域组织,这些区域的国家在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机制、国家的社会福利和防止国际经济冲击方面都有一定的协调合作模式。区域经济政策对于中心国家的货币政策则显得非常敏感,这样,中心国家的货币政策会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区域内部企业计价货币的选择。

Annette Kamps(2006)认为欧元成为其区域内部主要的计价货币,其原因来自于欧元区政策协调的一致性。虽然欧元作为一种计价货币的地位还不如美元,但是欧元区货币政策的一致性和多样化的产品差别让欧元的优势凸显了出来。欧元区作为一个整体区域向全世界出口产品,欧元也就很自然地成为出口商品的主要计价货币。Annette Kamps(2006)以美元为计价货币,提出了出口定价模型的一般模式,并且运用到了以欧元定价的出口商品定价和欧元定价的进口商品定价模型中,得到了较好的拟合效果。他提出的基本模型形式是:

usdexit=β1+β2shexusit+β3eurinsti+β4euro intit+β5rauexi+β6usexvolit+βtu sinfit+β8fmdumi+β9usdpegit+uit (2)

其中,i=1,…,30,t=1,10,uit-vi+eit,vi对一个国家的随机影响,而eit是一个白噪声的残差。usdex是某国以美元计价的出口商品的比重;shexus是某国出口到美国的商品占该国出口商品的比重;eufinst是一个虚拟变量,其数值取1是欧盟的25的成员国以整体单位出现来进行统计;euroint也是一个虚拟变量,其数值取1是代表自2002年以来正式引进了欧元,并且执行了统一的货币政策。Annette Kamps引入虚拟变量的目的是为了证明Bacehetta和van Wincoop(2005),Goldberg和Tille(2005)得到的“羊群效应”的结论,也就是货币区比起独立的国家而言,各国企业更加容易形成统一的、稳定的计价货币。

rauex是一个国家出口的差异化产品占全部出口产品的比重;usexvol代表汇率变动所给出口企业带来的风险;u sin f指的是某国货币政策的稳定性;fmdum是一个虚拟变量,代表了可以通过外汇的远期市场来回避风险;usdpeg也是一个虚拟变量,数值取1时表示某国货币不可能盯住美元来决定该国的币值。可见,该模型试图说明货币政策、经济区域和外汇市场对计价货币选择的作用。

Obstfeld和Rogoff(2002),Devereux和Engel(2003),Corsetti和Pesenti(2005),Devereux Shi和Xu(2008)计价货币的选择是对两个贸易国家货币政策最优化的选择。基本的原则是企业在选择货币的时候往往会考虑货币政策较为稳定的国家货币,因为稳定的价格是对有效市场运作的一种表现。

五、简评

综观西方学者关于计价货币选择理论的论述,各国学者运用不同的方法,选择不同的角度,论述了计价货币的选择及其产生的影响,这无疑会推动计价货币选择的经验研究。显而易见,从国际经济贸易的角度而言,货币计价选择理论是促进一国货币实现区域化、国际化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以上理论的简述,可以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结论及启示:

首先,从交易成本的角度,大部分文献得到的结论是在进出口贸易中,贸易双方为了避免货币汇率波动风险而带来额外的交易成本,一般都愿意选择进口国家的货币作为计价货币。当然,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发达国家企业选择自己的货币计价是很容易避免货币贬值所带来的风险。

其次,以国外需求市场的不确定性为出发点,众多学者讨论了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需求变化程度以及成本变动对需求的影响,得到的结论是价格对需求和成本的弹性敏感程度较为明显。所以,计价货币的选择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采用出口企业国家货币,进口企业国家货币还是工具货币。当然,当国外需求对出口国家的价格较为敏感时,计价货币应当由出口企业之间的相互竞争来确定,而在这种情况下,各企业选择相同的货币可能是一个最优的决定。但是,如果一国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市场份额越大,选择本币计价的可能性也会越高。另外,如果出口企业面对海外多样化的市场需求,推出了有显著差别的产品,在价格保持稳定的情况下,出口企业倾向于选择进口国家货币作为计价货币。

篇13

关键词:毕业实习;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实习是本科教学计划中非常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金属材料专业的三大实习是指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认识实习的目的是,学生通过参观工厂初步建立对工业企业的感性认识,这一阶段的实习安排在全部基础理论课和部分技术基础课之后、专业课程之前进行。生产实习介于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之间,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和主干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实现理论和实践的衔接。毕业实习安排在全部课程结束之后,目的在于让学生将金属材料专业所涉及行业的基本生产知识、生产工艺、技术设备、重要金属材料、现代化生产方式和先进制造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和实践进行综合理解和分析,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达到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校金属材料专业的认识实习安排在第六学期开学后的第一周,生产实习安排在第七学期开学后的前两周,毕业实习安排在第八学期开学后的前三周。按照培养方案的初衷,学生到毕业实习阶段应该深入车间实习,在技术人员及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操作各种生产设备进行实际生产工作,并能根据实际需要设计生产工艺,但通过近些年的实践却发现除了在学期安排和学时上的区别,三大实习均变成了参观实习,毕业实习的目标远未实现,无法满足学生进一步深造、就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

一、毕业实习存在的问题

(一)对企业正常生产产生干扰。学校安排毕业实习的时间固定在每年的第八学期的前两周,这个时间恰好是春节过后,大部分企业订单刚下,正好处于生产任务重的时候,如果此时接受大量学生进行两周的实习,企业需要抽调一些技术人员指导学生,势必会影响正常生产,企业难以按固定时段安排学生实习。(二)增加了企业的管理难度和安全风险。实习的学生一般被分为2~4个班,大约65~130人,实习的老师一次性将近百名学生集中到一个工厂实习,人数较多,工厂难于管理,而且带实习的老师很少,只有3~5人,现场管理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工厂压力较大。(三)工厂噪音大,学生实习兴趣不足。工厂噪音大,边参观边听讲解时,学生听不清。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在经济效益的压力下,企业一般只能派一位讲解人员对实习学生进行技术指导,一个人面对100多位学生讲解,在嘈杂的厂房里,后面的学生几乎听不见,导致听不见的学生出现相互说话甚至玩闹的现象,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听到、学到,更谈不上实际动手操作。加之有些学生不愿意学,怕脏怕累,或不喜欢本专业,毕业后可能不从事所学专业的技术工作,所以实习热情不高,兴趣不足。(四)实习经费少。学校对毕业实习的经费划拨十几年没有变化,但由于通货膨胀的原因,物价上涨,实习经费显得捉襟见肘,基于这些因素,只能压缩实习时间,降低实习指导老师的待遇,导致实践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的教师不愿意带学生实习,实习任务必然会落在年轻教师身上,而年轻教师一般都是刚从学校毕业,不能为企业提供一些科研服务或技术支持,对企业没有吸引力,所以企业把学生实习看成一种负担,不愿意接收学生实习,使实习流于形式,从而直接影响了毕业实习的质量。

二、毕业实习改革的主要措施

(一)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机制,创建校企共赢模式。对于我校这类的普通高等工科院校来说,老师缺乏研究的横向课题,也很难给学生联系实习单位;而企业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也经常被各种技术和管理问题所困扰,基于双方面临的问题,可以建立一种学校和企业共赢的合作机制,通过合作,企业可以利用学校在科研方面的优势,提升产品创新能力、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还可以依据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考核,招聘到优秀员工以减少招聘的盲目性,降低企业的招聘成本;高校老师也可以在合作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科研和实践的能力,同时,学生通过深入实习,能够把理论知识和企业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实现本科生毕业实习的教学目的。(二)建立实习保险机制。现在我国保险制度不完善,实习学生在企业一旦出现安全事故,企业都会承担停工整顿、安全赔偿责任和舆论谴责。国家应当建立统一的大学生实习保险体系,这样可以大大降低企业承担的额外压力。(三)建立大学生实习税收减免体系。鉴于学生实习可能给企业正常生产造成损失,国家应当对企业进行适当补偿,根据企业接待大学生实习的人次和时间建立相应的税收减免政策,可以有效提高企业接受学生实习的动力和积极性。(四)采用轮换实习方式,降低同时在同一车间的实习。学生的人数,减少对正常生产的干扰将本专业学生以两个班级为一个实习单位进行分配,一次性进厂的实习人数就可以控制在60人左右。根据毕业实习培养方案的要求以及企业车间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分为4~6组,学生在指定的车间进行轮岗学习,学校委派的带实习的教师应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科研能力,在指导学生实习的过程中,能帮助企业发现一些问题,并推进科研项目的合作。个别小组也可以参与到校企合作科研项目中,在实习结束后可以在毕业设计中继续研究。(五)提高学生实习热情。将毕业实习计划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学生实习通识性的内容,实习前要求学生根据实纲,写出详细具体的实习预习报告,即教师根据所实习的企业,安排学生先查资料,按照工艺与设备两大主线开展实习预习,包括主要设备结构及功能、生产工艺流程等,并对关键设备进行重点预习,比如,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学生对热处理设备的种类及其内部结构、工作状况等做详细的调研。第二部分是根据企业自身发现的问题、校企合作项目以及本科生实习计划的需要设计实习内容,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查阅资料、根据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并研究解决的途径和方法,相信这种有明确目的的实习更能调动学生对实习的重视和兴趣。(六)增加实习经费,整合实习种类。实习经费紧张是所有高校的共同问题,尽管我国经历了4次以上较大的通货膨胀,但是实习经费很多年都没有提高,说明目前从教育部到高校对毕业实习的重视程度不足,因此,从长远发展来看,提高毕业实习效果还需要进行顶层设计并且落在实处。其中当然还包括对实习老师的激励,本身出差补助微薄、长时间的出差,加上管理学生的压力和企业维护关系等方面的压力使得很多老师不愿意带实习,因此,各方面的问题应当引起重视。在实际中有限的经费还要分散到三大实习中,既然生产实习同认识实习一样,都是参观实习,不能动手操作,所以建议整合实习种类,把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合并。即去掉生产实习,把生产实习的2周时间加到毕业实习里,既能节省路费开支,又能提高实习效果。

三、结束语

毕业实习是对大四学生所学知识的一次全面整合,同时也是一次检验,传统的毕业实习模式已远远落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已经成为阻碍提高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顽疾,一方面,高等院校应发挥自身的优势,积极探索毕业实习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加大毕业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改革力度。另一方面,也需要从国家层面统一认识,提高对毕业实习的重视程度。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程实际应用能力,才能为社会培养出真正高素质、高技能的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安永林,贺建清,钟新谷.土木工程专业地下方向生产实习与毕业实习改革[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12).

[2]柳华.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毕业实习教学模式的探讨[J].广州化工,2015,(24).

[3]张晰,杨艺虹,刘永琼.工科大学生毕业实习工程能力培养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3,(2).

[4]王宗善,邹丽新.探索新形势下高校理工类专业实习基地建设和实习形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

[5]尹戴忠.高校毕业实习存在的问题及破解对策[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7).

[6]马小娥.提高工科大学生毕业实习质量的思考和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4,(3).

篇14

摘 要: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一家处于筹建期的亚洲区域多边开发银行,成立宗旨是促进亚洲区域建设的互联互通和经济一体化进程,并加强各亚洲国家与地区间的合作。本文拟简述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筹建的概况,分析其成立对于中国乃至亚洲的意义,并提出了四个方面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亚投行 筹建 概况 意义 建议

一、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筹建概况

作为继亚洲开发银行之后的又一家亚洲区域多边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的重点目标是支持亚洲的基础设施建设,成立宗旨是促进亚洲区域建设的互联互通和经济一体化进程,并加强各亚洲国家与地区间的合作。2013年10月2日,主席在印尼雅加达提出筹建亚投行的倡议。在各国的积极响应下,2014年10月,《筹建亚投行备忘录》在北京正式签署。截至2015年5月,各意向创始成员国已举行了五次谈判代表会议。根据计划,各方将在今年六月底完成亚投行章程谈判并签署,年底前正式成立亚投行。

亚投行总部设在北京。共有57个意向创始成员国,包括37个区域内国家,以及20个区域外国家。不仅涵盖了亚欧区域的多数国家,还包括了除美国、日本、加拿大之外的主要西方国家,成员国遍布五大洲,今后仍可以接受其他国家和地区作为普通成员加入亚投行。

亚投行的法定资本为1000亿美元,初始认缴资本目标约为500亿美元,实缴资本为认缴资本的20%。不同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根据出资占股比例决定投票权,亚投行的亚洲区域内国家和地区的投票权将通过GDP、人口等一系列指标来决定。亚洲区域内国家和地区占有75%的投票权,区域外非亚洲国家和地区占有25%。

二、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意义

(一)有利于充分利用现有资金,弥补亚洲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融资供需缺口

亚洲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有两个相悖的特点,即:资金多,缺口大。“资金多”,是指亚洲地区整体而言资金存量相对充足,原因有两点,第一点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储蓄率较高,尤其是东亚地区国家;第二点是亚洲的外汇储备水平居世界前列。由此可见,亚洲地区并不太缺乏资金。而“缺口大”,是指亚洲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存在巨大的资金缺口。按照亚洲开发银行的预测,从2010至2020年这10年间,如要支撑当前经济增长的水平,亚洲需新投入约8万亿美元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每年用于国家和地区间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为7300亿美元。Oxford Economics的分析称,至2025年,东南亚、南亚和大中亚地区的基础设施投资花费总计年均将超过1万亿美元。而目前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开发机构提供的资金只是杯水车薪,远远不能满足亚洲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需求。

亚投行的成立,对于上述悖论的改善,有着积极的意义。亚投行通过发动现有储蓄和外汇储备,进行资源合理配置,填补基础设施建设融资供给缺口,从而带动亚洲各国的经济增长。从另一角度看,亚投行的成立有助于我国消化过多的外汇储备。我国自2006年以来,连续8年占据了全球外汇储备第一大国的位置,目前我国的外汇储备已近4万亿美元,占全世界外储总量的三分之一,远超过合理水平,带来了诸多的问题和隐忧,如货币超发问题等。而通过亚投行对我国外汇储备的合理利用,一方面解决了亚洲基础设施建设供给资金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又缓解了我国外汇储备水平过高带来的压力。

(二)有利于进一步开发亚洲市场,解决国内基础设施建设相关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

亚投行的成立有利于进一步开发亚洲市场。从生产要素市场方面看,中国可以以更便利的条件、更优惠的价格从其他亚洲国家采购原材料,弥补国内资源的不足;同时充分利用国内充裕的劳动力资源,创造产值,增加就业机会。从产品市场方面看,中国的海外市场进一步扩大,我国商品在亚洲其他国家的销售额也预计将大幅增长。

随着我国房地产行业近年来的快速崛起,国内基础设施建设相关行业的产能也随之水涨船高。在多年火箭式的增长之后,房地产业的高增长率难以为继,而中国企业的增产意愿依然旺盛。钢铁、煤炭、水泥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关行业产能建设超前,产能过剩问题严重,单靠国内市场难以消化。亚投行的成立有助于转移过剩的产能,避免企业大量倒闭,维持经济、社会稳定,为我国经济提供新的增长点。

同时,亚投行的成立,有利于调整我国产业结构,加速产业升级。我国应该抓住此次机遇,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力度,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或低端落后产业,推行产业改革,提高产业管理水平。

(三)有利于提升国际地位和声望,反击美国对中国承担亚洲区域责任的无理质疑

通过筹建亚投行,可以大大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声望。第一,通过亚投行这一途径,我国可以更方便地利用相对充裕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优势,帮助相对落后的亚洲国家发展经济,改变他们落后和贫穷的面貌,推动经贸合作,增强我国在亚洲的话语权,提高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和地位,塑造我国的大国形象。

第二,我国发起筹建亚投行这一事实,有力地还击了美国一直以来批评中国不承担地区责任的论调。出于种种目的,美国一直对我国的外交及经济政策说三道四,歪曲中国国家形象。通过筹建亚投行,我国向世界表明了我们在以积极的姿态参与亚洲的政治事务和经济建设,在亚洲地区的发展建设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而粉碎美国对我国的无理攻讦。

(四)有利于促进人民币国际化,增强发展中国家在全球金融秩序中的话语权

世界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牙买加体系——虽然在名义上终结了以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霸权时代,但是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美元霸权地位依然延续了下来。而随着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信誉的下降,国际经济的失衡也愈发严重。通货膨胀、次贷危机、美元储备缩水等,进一步加剧了金融市场的动荡。在这种情况下,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建立多元主权货币的货币体系将会是解决全球经济金融失衡的关键。

我国于2009年启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目前人民币已在全球外汇交易货币中排行第九,人民币结算的日均交易额已占全球交易总额的2.2%。现今,全球金融一体化趋势日益显著,随着贸易与投资规模的扩张,本币互换的规模和范围也在逐渐扩大。亚投行的成立,能够帮助人民币通过直接投资和贸易渠道走出国门,在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巨额资金流动下,亚投行的投资有助于增加人民币贸易结算比例,加速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人民币的国际化能够缓解我国当前的许多经济问题,如缓解通货膨胀压力、降低我国外汇储备贬值的风险等等。人民币国际化还有助于增强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的国际话语权,为广大发展中国家争取利益,维护亚洲地区的金融和经济稳定。

三、关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几点策略建议

(一)寻求互利共赢,建立健康的合作机制

互利共赢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实现其职能的基本条件。对内而言,亚投行的各成员国应对合作的方式、股权的分配、利润的共享等一系列重要问题进行平等友好磋商,坚持互惠互利的原则,尊重彼此的权益,寻求共同利益的最大化,建立健康、高效的合作机制,不应因国家大小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而区别对待。对外而言,亚投行和借款国间应积极对话,协商求同,寻找合作的基本点,在双方都能接受的条件下确定融资项目。

(二)注重环境影响,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

目前,环境问题已成为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 如果继续任由经济活动盲目扩大,一味地追求GDP而忽略城市化和工业化给环境带来的污染和破坏,亚洲各国未来在环境方面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我们必须坚持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环境承载能力,以尽量少的自然资源消耗换取尽量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加强环境管理,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亚投行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投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之前,对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全面的评估,并制定可量化的评估标准;重点支持清洁能源等环保型项目;帮助亚洲各国加强环境立法和监督,鼓励区域合作;提供环境污染防治技术支持及资金援助等等。

(三)探索PPP模式,扩大投资的杠杆效应

PPP模式,即公私合营模式,是指在政府与私人组织合作建设城市基础设施项目中,将部分政府责任以特许经营权的方式转移给私人组织,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全程合作”的共同体关系,一方面可以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另一方面可以降低私人组织的投资风险。

在亚投行的筹建和运作过程中,我们应该继续深入探索发展PPP模式,并以其为融资的主要模式,与私营部门加强合作,以进一步放大私有资本对区域内基础设施投资的影响。并着手构建完善的亚洲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市场,以吸引私人投资,扩大投资的杠杆效应。

(四)加强沟通,开放听取意见建议

亚洲幅员辽阔,各国在种族、宗教、文化、习俗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筹建亚投行过程中,各国之间应该加强沟通交流,交换意见建议,相互尊重,化解分歧,才能达成共识,组建一家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参考文献:

[1]黄志勇.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基本思路及对策建议[J].东南亚纵横,2013(10).

[2]李皓.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制度设计[J].观察思考,2014(12).

[3]盛思鑫 曹文炼.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地缘政治经济分析[J].全球化,2015(1).

[4]黄志勇.亚洲开发银行的运行分析及其对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启示[J].东南亚纵横,2013(11).

[5]魏本华.展望亚投行[J].中国投资,2014(11).

[6]葛兆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人民币国际化研究[J].海南金融,2009(9).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