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乡村旅游发展趋势范文

乡村旅游发展趋势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1-10 14:50:5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乡村旅游发展趋势,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乡村旅游发展趋势

篇1

乡村旅游的出现距今已有较长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中叶,欧洲出现其初始形式。进入20世纪80年代,欧洲国家的学者对乡村旅游进行大量的学术研究,并指导乡村旅游实践的发展,乡村旅游大规模地开展[1]。我国乡村旅游起步较晚,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为外事接待的需要,在山东省石家庄村率先开展了乡村旅游活动;随后不久,在农村脱贫致富政策的指引下,乡村旅游人数、乡村旅游地个数都得到大规模的发展。

1 面对日渐发达的工业文明,枯燥乏味的城市生活,以及旅游者日益成熟和理性的需求特点,乡村旅游不断地突破原有的发展水平,日益显示自身的个性和发展趋势

1.1 乡村旅游发展呈现类型多样化的趋势[2]。即:①从中国乡村现有的旅游资源来看,具有多种类型的旅游资源,为发展多种特色旅游产品提供了可能。②从旅游者日渐多样化和专业化需求趋势来看,也需要乡村旅游突破以观光为特征的局限性。③从旅游活动的综合性来看,旅游者对于旅游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吃、住、行、游、购、娱都有所涉及。④从环境容量及生态环保的角度去理解,发展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和多区域的联合开发,有利于实现旅游客流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分流,更有利于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地发展。

1.2 乡村旅游地游客市场广阔 。乡村旅游在我国一直是以周边发达城市的居民为主要的客源市场,同时以短途、短时、低价、重复性为主要特点。其原因一是由于都市人长期处在时间与空间的压迫下,回归自然已成为一种时尚,中国城市居民旅游和休闲出游市场61%分布在距城市50km 的范围内,国内旅游目前突出特点是:短程旅游急剧升温[3]。另外,目前我国城市居民很大一部分来自农村,与农村的千丝万缕的血缘联系,加之过去“上山下乡”的历史经历,寻找昔日情怀的潜意识驱使他们钟爱于这种旅游方式,[4]。

1.3 乡村旅游重视旅游配套设施完善程度、服务水平及社会环境。由于乡村旅游具有休闲性特征,这就注定它在今后发展中并不注重旅游景点的等级规模和知名度,而比较重视旅游配套设施的完善程度、服务水平以及社会环境。

1.4 乡村旅游发展的大空间,大范围[2]。这就意味着乡村旅游不再是限于一村一镇的小范围的旅游,它要求各村、各镇、各县之间的大联合。这一方面不光涉及到基本交通问题,更要涉及到各乡镇县之间的行政划分的问题。

1.5 乡村旅游越来越重视对当地文化的发掘与体验。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没有文化的旅游是苍白的[5]。旅游文化资源是旅游资源中的“质”,要想使旅游区对游客具有持久的吸引力,必须重视对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特别是随着城乡交流日益频繁,文化同化现象的产生和旅游者文化素质和旅游需求的日益提高的这一趋势,突出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色彩,用一定的文化差异来满足游客高层次的旅游需求就迫在眉睫。

以上是结合乡村旅游的发展情况及自身特点所总结的乡村旅游五个发展趋势。

2.1 阳朔乡村旅游发展产品多样性,丰富了旅游者的旅游活动。阳朔山水固然重要,但阳朔的旅游活动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观光型的旅游活动。目前阳朔乡村旅游模式可分为乡村田园风光型、农事体验型、地域风情文化型、探险旅游四种主要类型。①阳朔的月亮山、大榕树、黄布倒影、九马画山都是驰名中外的景点,阳朔平均每年接待慕名前来游览观光的中外游客达200多万人次,人均接待游客在全国名列前茅。②以农庄、民居旅馆或农场旅游为主,包括休闲农庄,观光果园、茶园、花园,休闲渔场,农业教育园,农业科普示范园、传统的农耕、插秧活动等,体现休闲、娱乐和增长见识为主题的乡村旅游。③阳朔民风独特,集各地民风之大成,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地区,主要有汉、壮族、瑶族、回族、侗、苗、满、黎、仫佬、毛南、朝鲜、高山、白族等民族。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有自己本民族的传统习俗和文化。④以攀岩为主的探险旅游:月亮山,蝴蝶泉,金猫出洞山等为著名。总而言之,阳朔乡村旅游的旅游产品开发注重多层次性,丰富了旅游活动,满足了不同旅游者的旅游需求。

2.2 符合大区域的旅游发展趋势。县政府还引进国债项目,建了遇龙河电瓶车道,月亮山自行车道,新修通村道路60多公里,把示范带沿途180多公里长的乡村道路进行维修。各镇各乡凭借自身独有的民风民俗,并依托阳朔县旅游的发展,吸引更多的中外游客,符合了大区域发展的趋势要求[6]。

3 阳朔作为我国最早的乡村旅游的发展地之一,它的一些经验值得其他地区学习借鉴

3.1 乡村卫生及服务条件有待改善。对阳朔乡村旅游游客满意度进行统计调查发现,游客对该地的卫生状况不太满意,调查中游客认为其卫生差或很差的人数比例占调查总人数的46.6%[1],主要表现在农村卫生间、饮食卫生、住宿卫生等方面。虽然人们所持的不同卫生标准而多少影响数据统计,但这也足以说明阳朔乡村旅游卫生状况不容乐观,从而严重影响了旅游者对乡村及自然的体验。

3.2 道路问题不容乐观。虽然道路现已由阳朔县连接到各个乡镇,但是各乡镇内部的道路情况较差。道路颠簸不平,天晴灰尘四起,阴雨天则泥泞难行。在阳朔乡村旅游调查表中表明,旅游者认为道路差或很差的占23.3%[1],可进入性较差。

3.3 旅游地分流问题尚待近一步解决。西街游人如织,商业性太强,没有了那种和谐安宁的气氛。过多的游客,过浓的商业环境使得一些外国游客不想再来。

3.3.1 乡村旅游要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7],根据区域旅游总体发展情况,进行统筹安排,全面规划,合理开发,重新布置旅游地的功能分区。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考虑自然环境对游客的承载能力,以及游客的心理感知因素,保证乡村旅游向着可持续方向健康发展。

3.3.2提高该地,尤其是家庭旅馆的卫生及服务质量水平。虽然乡村旅游以及家庭旅馆以自身特色来吸引人,不可管得过紧过死。但这种特色是建立在规范卫生的基础上。如果没有规范化标准化服务及卫生的环境为基础,那么特色就无法很好地表现出来。对于较为集中的家庭旅馆区域,成立家庭旅馆协会,颁布统一的卫生和服务标准。农户在申请开办家庭旅馆时,必须四证齐全(卫生许可证、安全许可证、旅游从业人员岗前培训证、经营许可证),提高市场准入条件[8]。

3.3.3加大道路建设的力度,提高阳朔乡村旅游各个景点的可进入性。对于乡村内部小道要急于改进,并适当增加绿化面积,增设照明设施。对于路边的照明设施也要加以解决,从而方便游人夜晚出行。

3.3.4要适度控制西街游人数,做好分流工作。只有丰富旅游活动项目,使游客到了晚上,有地方可去,有活动可参加,才能做好分流工作。对于家庭旅馆周边地区,要开发有特色的旅游活动,如篝火晚会或农村特有文艺表演。对于目前阳朔县举行的“印象・刘三姐”的大型演出,对于丰富阳朔县旅游文化内涵、分流旅游人数都起到一定的作用。

综上所述,从乡村旅游发展趋势这一宏观角度来看,阳朔乡村旅游的发展,有其值得借鉴之处,同时也存在问题和不足,不符合乡村旅游发展趋势和规律。只有认真对待这些问题,集思广益,才能使阳朔的乡村旅游发展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 程道品,李丰生,吴郭泉等. 乡村旅游理论研究与实践-阳朔乡村旅游个案研究[J]. 发展中国家旅游规划与管理.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年04第1版

[2] 小荣.我国乡村旅游的起源、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探讨[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90-94

[3] 舒伯阳.中国观光农业旅游的现状分析与前景展望[J].旅游学刊.1997年第5期:41-43

[4] 尹少华,邓德胜,文建林.乡村旅游及其发展对策的探讨[J].林业经济问题.2002年第5期:264-267

[5] 高云,李燕兰.内向型旅游产业的必然发展空间障碍[J].旅游管理.2003 第3期:16-19

[6] 阳朔旅游网省略

[7] 赵赞,李丰生,章怡.乡村旅游的发展与农业经济的互动关系[J].凉山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99-102

篇2

乡村旅游在中国的发展已经经历了近10年的快速发展时期。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的一个新兴项目,已经被广大旅游爱好者所钟爱。在工业化和城市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农村不管在经济和政治上都处于落后地位。对于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存在,劳动生产率缓慢增长,许多问题都制约着我国的发展。我们都知道,旅游业的发展能够带动某区域的经济发展,对于农村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契机。要是我们能合理地发展乡村旅游业,就不仅能推动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也能让我们国家向着强国的方向更进一步。

1.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

1.1我国乡村旅游的特点。乡村旅游是指以各种类型的乡村为背景,以乡村田园风光、乡村生活和乡村文化为旅游吸引物,以农业和农村特色资源为基础开发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游览、休闲度假、考察学习、参与体验的旅游活动。在我国,主要的乡村旅游模式是城郊型,即城市居民到郊外去休闲娱乐。最成熟的应该是开展农家乐,人们观光农业,体验农村生活。其他形式是去到一些知名的大型景区,这些景区保留着乡村的原始状态。现在很多人都倡导回归大自然,于是选择到一些真正的苗圃村寨里去感受大自然,欣赏山水、田园风景。

1.2我国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1.2.1经营理念、管理制度不恰当。经营者可能过于追求旅游品牌的效应,而忽略了乡村的本真意义。乡村旅游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人们想找到最真实、最纯真的感觉,并让自己置身其中,能达到修身、养性的效果。但大多经营者想把自己的品牌打造得更城市化,却没有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其实这是适得其反的。要知道,人们到农村来就是想暂时远离城市中的喧嚣与繁华,去领略乡村的宁静与优雅。而且经营者和管理者的专业知识和自身素养不是很高,在对游客进行服务时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可能会造成不和谐的现象。

1.2.2盲目开发。盲目开发有两种,一是草草开发,二是过度开发。草草开发虽然能保留许多乡村的本来面貌,但在住宿或者某些设施上配备不足的话还是会对游客造成一定影响。而且在进行开发时只对一些基础性设施稍加改造,没有真正用心去设计自己的品牌,或者是缺乏创新。过度开发是对乡村最具毁灭性的开发。既把大量乡村的本真面貌给抹去,也没有体现出乡村的内涵与文化,更严重的是还可能会破坏环境。

1.2.3不注重旅游中的环保。游客去某地旅游,并进行一系列的活动,难免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其实对环境的污染是双方的。对管理者来说,在开发时肯定要用到工业技术,也会产生一些废气。如果忽略这些因素对环境的影响,随着开发的进行,这些一点一滴的因素就会造成巨大的影响。再有就是餐饮行业中产生的污染物不经处理就排放的话,也会对环境造成破坏。对游客来说,一些生活用品的随处乱扔也会对环境造成影响。这些问题如果不得到重视,对乡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潜在的危险。

2. 对我国乡村旅游中出现的问题的应对对策

2.1改变经营理念,完善管理制度。经营者首先要正确认识乡村旅游的意义,要对乡村文化及内涵有着自己的深刻见解。乡村应该是美好、纯真的,不应融入太多其他元素。真正应该做的是把本村的独特的文化宣传出去,当然要善于从其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具有正能量的东西传递给大家。

其次,在宣传文化的基础上,还要完善管理制度。旅游业本来就是一种服务性行业,能把游客服务得很舒心、放松,这才算成功。由于服务人员大多是本地村民,对其进行专业的指导是很有必要的。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出面对这些人员进行全面、专业的培训,提高自身素养,这不仅对当地旅游业有帮助,对整个乡村发展也会产生作用。

2.2科学、合理地进行开发。能够科学、合理地开发乡村,让游客对其产生深刻的形象,是推动当地旅游业的重要的一步。如何进行开发,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是适度开发。既要有乡村的原本面貌,也要有良好的基础设施。良好的基础设施是指能让游客在吃、住上面都能舒适,并且也能领略乡村独特的风光。但不能太偏向于城市化,要有一定的乡土气息。

二是要有自己的品牌。这非常需要经营者的创新意识,还要有一定的专业素养。但品牌是很有商业价值的,其带来的效应也非常大。不过不能因为太过追求品牌效应而忽略了乡村的本真面貌,最主要的是要有自己的东西。

2.3加强环境保护。之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到乡村去旅游,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乡村的环境比城市要好。如果在开发和运作过程中使得环境遭到看破坏,那人们也不会愿意来旅游。所以对环境的保护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开发过程中,尽量选择对环境破坏较小的方式和技术。不能因为某个大型项目有巨大的经济利益就不顾对环境的破坏,经济利益是次要的,没有了良好和优美的环境,不仅游客不会愿意来旅游,自己也难以长期住下去。

在运作过程中,要严令禁止游客乱扔垃圾,餐饮、住宿行业对外排放的污染物也要规定一个排放量,而且排出的污染物也要对其进行处理。最好有一个专门的环境部门对各种环境问题有一个系统的、科学的管理。

3. 对未来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趋势的展望

3.1更具创新性。对于乡村旅游这种新兴的旅游项目,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更具创新性。常规的旅游方式对人们来说已经没有什么吸引力了,在去过许多知名景点,品尝过各种特色美食后,更渴望有新鲜的东西去尝试。目前我国乡村旅游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肯定会有许多更具创新性的项目回被开发出来。

3.2更具地方性。像许多其他知名的景点一样,因为独具其地方特色,所以能被更多人所熟知。乡村也是一样,每个乡村都是独具特色的,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不同于城市的工业化气息,乡村是原始的面貌,是纯真的地域。乡村的地方性更具有浓郁的气息,因为它是被大自然所包围,更能让人感觉到一种亲近与舒适。在我国这么一个地大物博的地方,开发乡村旅游时,肯定会更具地方性。

3.3更具文化性。当今社会是一个文明社会,是由许多不同的文化所组成的。世界上的每个地方都有其自己的文化,需要人们慢慢地去挖掘。一个有文化底蕴的地方才是值得人们去的地方。我们都知道,中华上下五千年,我们才只是了解了其中一部分。城市中的文化大多被高楼大厦所掩盖,而在乡村这种贴近自然的地方会更加明显地展示出来。在乡村旅游的开发中,能更深层次地去挖掘隐藏在其中的东西,肯定会更具文化性。

篇3

引言

海口火山口地区位于海口市近郊,是典型的乡村地区。近年来,随着旅游业和旅游新业态的发展,该地区乡村旅游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游客面前,占据了海口市乡村旅游和周末(假日)旅游的大市场。该区域根据乡村的情况和特点,采取了不同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一、海口火山口地质公园及周边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

(一)传统型农家乐模式

传统型农家乐模式是一种提供给现代“都市人”的回归自然、愉悦精神、体验乡村生活的休闲旅游模式。一般情况下,该模式的旅游点(区)位于风景优美、自然生态环境较好、舒缓现代“都市人”精神,游客可以采摘并加工当地的农产品、参与至乡村生活实践中,交通条件良好的地方。海口火山口聚贤庄农家乐与文明生态村合作经营,提供绿色有机蔬菜、手工作坊等体验为一体的超级精品农家乐。

(二)休闲农业园区模式

休闲农业园区模式依托农业生产园区开展农业生产的乡村旅游模式。该模式农业园区占地面积较大、以农耕文化为核心、合理利用田园景观资源,为游客提供体验休闲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活动、餐饮和民宿住宿等服务。海口火山口地区代表性的休闲农庄是誉城9号、开心农场和火山泉休闲农庄。

(三)依托景区模式

依托景区模式指依靠当地著名旅游景点(区)的客源市场、旅游吸引功能、旅游服务功能等开展补充性乡村旅游活动,目的是充分利用景点(区)的旅游接待设施、旅游服务标准,将乡村旅游资源作为重要的乡情旅游活动,周边农民全面参与到旅游活动的接待与服务中,增加旅游活动的丰富性,增加农民收入。代表性景区依托乡村旅游模式是海口人民骑兵营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的火山口国家地质公园及周边自行车骑行绿道和素质拓展项目。

(四)古村聚落模式

古村聚落历史悠久,沿革时间长,一般指建村时间在民国以前。古村聚落建筑物环境、建筑物特点、建筑物详细地址在悠长的历史中基本没有变动。古村聚落的当地居民仍然使用或者居住,并具有独特的民俗习惯和民俗风情。古村聚落的核心旅游吸引物是建筑特色和建筑文化,开发、发展乡村旅游的目的是保护及修葺古村聚落的建筑物和独特的民俗习惯及民俗风情。海口火山口地区主要以石山镇荣阳村火山石房屋建筑古村落最具特色。该村的房屋建设材料完全是火山岩材料,房屋功能齐备,类型多样,建筑历史至少上百年。

二、海口火山口地质公园及周边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海口火山口地质公园及周边乡村旅游发展已有十几年的时间,一些成功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已初见端倪,并发展至一定的规模,但在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的科学性、规范性,旅游服务水平等方面存在不少的问题。

(一)旅游l展没有科学规划

目前,海口火山口地区乡村旅游景(点)区没有科学的规划及开发,大部分都是建立在企业老板的个人的想法基础上,更谈不上旅游景点(区)的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安全设施的规划和布局。多数乡村旅游景点(区)没有道路的指示牌、旅游线路的指示牌,甚至旅游景点(区)的标识都不明显。到海口火山口地区体验乡村旅游的游客都有以下抱怨:停车位紧张,停车难;缺乏安保措施,没有服务人员指挥交通;旅游线路标识不明确;旅游服务特色不明显;景点(区)游览点重叠;车行道与人行道未区分等。以上问题均是开发者没有对旅游景点(区)进行科学规划引起的。

(二)重复建设,盲目开发

海口火山口地区乡村旅游景点(区)的开发主体是村集体或企业老板,开发前及过程中只考虑个人利益及短期效益,没有长远规划和科学发展,没有协调与竞合周边旅游资源及其他旅游景点(区),重复建设现象非常突出;没有对旅游资源、客源市场、旅游服务设施、周边竞合因素等进行科学分析、预测和规划,没有对旅游开发进行SWOT分析,旅游开发盲目性特征明显。

(三)管理、旅游服务不到位

本地农民是海口火山口地区乡村旅游服务的提供主体,科学文化素质不高,经营管理理念落后,未经统一规范培训,对旅游活动无法统筹安排,旅游服务质量意识淡薄,对旅游活动的管理无法到位。随着外部旅游环境的变化:旅游活动形式的丰富多样化、乡村旅游转变为休闲旅游形式、游客对旅游服务要求提升,乡村旅游客源市场不断扩大,以往旅游服务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高质量的旅游服务严重短缺。

(四)旅游商品意识淡薄,旅游产品单一

海口火山口地区乡村旅游处于旅游接待服务的初级阶段―“吃农家、住农家”,本地真正乡村文化没有挖掘出来,也未真正开发出来并融入到乡村旅游活动中。由于没有把旅游活动作为商品开发,也不知旅游商品的开发和提升途径,无法提供整套旅游产品,更没有旅游商品意识。同时,乡村旅游服务形式单一,没有形成旅游产业链条,旅游产品形式单一,无法实现旅游活动的直接体验及乡村旅游对乡村经济的促进和拉动作用。

(五)旅游餐饮问题突出

参加海口火山口地区乡村旅游的游客热衷于亲自体验现场抓杀、烹饪生猛鲜活的羊、鸡、鸭、鱼等。这种旅游餐饮食材没有经过检验检疫部门的检疫,游客和旅游餐饮经营者无法辨识其中的病菌甚至是病毒。乡村旅游的餐饮设施设备如厨房、碗筷缺乏消毒设备及措施,处于卫生防疫部门的监管真空,无法达到旅游餐饮的卫生要求或标准。一些国家野生保护动物也出现在某些乡村旅游景点(区)的餐桌上。

三、海口火山口地质公园及周边乡村旅游发展方向

(一)乡村旅游格局的变化

乡村旅游消费市场的变化,乡村旅游消费意识的变化,促使乡村旅游的格局发生了如下变化。

海口火山口地质公园及周边乡村旅游必须结合海口市城市的特点,实时转变观念,认真分析该区域乡村旅游分布及新格局的化,调整发展战略。

(二)乡村旅游发展依托主体的变化

海口火山口地质公园及周边地区必须借助国家地质公园景区的客源,不断增加并提升乡村旅游活动、旅游接待服务能力、游客参与旅游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以火山岩旅游资源作为吸引物,加强火山岩农产品的宣传和造势,联合雷琼火山世界地质公园共同打造琼北火山岩地区乡村旅游品牌。

(三)乡村旅游经营发展模式的变化

海口火山口地质公园及周边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必须由观光采摘旅游向休闲、度假、体验式乡村旅游转型,适应大旅游休闲时代的产业发展模式,不断迎合消费者成熟的旅游消费心理,真正让游客体验到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在乡村旅游过程中得到心灵的安静。

(四)乡村旅游发展途径的变化

海口火山口地质公园及周边地区乡村旅游发展必须以规范化的旅游发展途径,以市场为主导,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出击,找到与乡村旅游市场的契合点。

(五)乡村旅游发展产业融合的变化

海口火山口地质公园及周边地区乡村旅游发展必须结合新农村建设,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逐步实现第三产业带动第一产业发展,第一、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切实改变农村建设问题和农业发展低效益问题做出贡献。

四、结语

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比较多,适应火山口地区乡村情况的旅游发展模式并不多,其目标是促进火山口地区乡村经济转型升级的。火山口地区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但我们完全可以找到解决旅游发展的有效办法,实现火山口地区乡村旅游和谐发展、快速发展、规范发展,提升乡村的经济发展水平。

篇4

[关键词]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特色

[中图分类号]F5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880(2011)06-0112-03

乡村旅游起源于1885年的法国,19世纪80年代开始大规模发展。目前,乡村旅游在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已有相当的规模,走上了规范化发展的轨道。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乡村旅游得到了快速发展。截至2010年底,全国农家乐已超150万家,规模以上休闲农业园区超过1.8万家,全国年接待人数超过4亿人次。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年营业收入已超过1200亿元,带动1500万农民受益,乡村旅游成为推动农村地区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乡村旅游的内涵

布兰威尔和兰恩(Bramwell and Lane,1994)认为:乡村旅游不仅是基于农业的旅游活动,而且是一个多层面的旅游活动,它除了包括基于农业的假日旅游外,还包括特殊兴趣的自然旅游、生态旅游、在假日步行、登山和骑马等活动,探险、运动和健康旅游,打猎和钓鱼,教育性的旅游,文化与传统旅游,以及一些区域的民俗旅游活动。德诺伊(Dernoi,1991)指出:乡村旅游是发生在有与土地密切相关的经济活动(基本上是农业活动)的、存在永久居民的非城市地域的旅游活动。瑞切尔(Reiche1)、罗文格特(Lowengart)和米尔曼(Milman)指出:乡村旅游就是位于农村区域的旅游,是传统农业的后续产业或替代产业。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乡村旅游是发生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为依托的非定居性旅行和在游览过程中发生的一切关系和现象的总和。

二、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

(一)根据推动机制来划分

1.市场推动型。政府很少干预乡村旅游产业的成长和发展,主要由市场自动调节乡村旅游的成长和变动趋式,但政府不是放任自流,在自然生态保护方面政府往往进行指导和控制。实行该模式的国家一般市场经济较发达,具备较为完善的市场机制,各种行业协会等非政府组织能进行行业自律和保护行业利益,如英国、美国。

2.政府推动型。政府给予乡村旅游发展以实质性的影响,采取规划或立法方式干预和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其典型特征就是政府参与规划、经营、管理与推销等活动。较多采取该模式的包括台湾地区和葡萄牙等。

3.政府-市场互动型。即把政府的指导监管机制与市场经济自我调节机制相结合发展乡村旅游的模式。政府往往把乡村旅游作为促进乡村发展的手段,在资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促销、培训方面给予指导和支持,积极培育乡村旅游市场。同时,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乡村旅游行业协会等非政府组织的成立、成熟,可以有效实施行业自律。政府和市场的两种力量互相呼应,彼此配合,保证乡村旅游健康有序发展。例如,20世纪50年代,法国政府的“农村家庭式接待服务微型企业计划”用来支持发展乡村旅游,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二)根据开发的依托来划分

1.都市依托型。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城市环境恶化、交通拥挤、人口密集、人均绿地减少,对自然风光的向往、对休闲概念理解的深入以及人们生活观念的转变,使得以都市郊区和周边地区为目的地的短程旅游需求不断增长。回归自然、贴近农村生活的乡村旅游在大都市郊区和周边地区迅速发展,并成为乡村旅游。此类乡村旅游可称为都市依托型,主要指在大城市周边地区发展起来的乡村旅游,其客源市场主要是都市的居民,其特点是重游率高,易形成忠诚客户。

2.景区依托型。主要指在著名风景名胜区周围发展起来的乡村旅游,其客源市场大部分是来自本国甚至海外的观光客,其特点是初游率高、重游率低,不易形成忠诚客户,是典型的观光旅游。但值得关注的是,在某些景区依托型的乡村旅游也开始出现一定数量的重游客,其特点和都市依托型相似。景区边缘地带是乡村旅游开展最早的地区,景区周边农村居民依托景区游客市场,发展特色农业、饲养业、畜牧业等,开展具有观光、学习、教育等功能的乡村旅游。同时,开展以家庭接待为主,突出乡村生产生活内容的民俗旅游活动。

黄海辉:发达国家和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探析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乡村旅游经验

(一)美国的乡村旅游

20世纪70年代后期,美国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美国乡村旅游形式多样,产品丰富,既有观光型,又有度假型,如农业旅游、森林旅游、牧场旅游、渔村旅游等。美国的乡村旅游特色比较明显,主要是国内居民游,社会意义远远大于经济意义。美国乡村旅游特点是典型的市场推动成长,乡村旅游者主要来自美国本土,政府间接调控,各州政府在税收上给予扶持,在培训和促销上进行指导,是典型的都市依托型。

1.事件节庆营销(EVENT)推动乡村旅游目的地发展

事件节庆营销就是打造品牌节会,以展会、节庆、体育赛事为载体,开展联合促销,扩大旅游消费,制造事件和节庆是美国乡村旅游的一大法宝。美国节日众多,乡村旅游正是充分利用各种各样的节日或者事件而组织开展的,利用当地某种资源而人为地制造节庆来吸引旅游者。例如,1998年在美国威斯康星州烹制出了重达2.5吨的巨型汉堡包,以世界最重的汉堡包而被记入吉尼斯世界记录,从此该州每年都举行盛大的“汉堡节”,吸引了全美大量的旅游者。形形的“汉堡节”、“南瓜节”等节庆事件成为吸引大量乡村旅游者来访的重要因素,节庆事件的品牌效应使越来越多的地区重视利用节庆事件等开展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发展。

2.州政府促进旅游发展政策

美国乡村旅游者主要是美国人,联邦政府重视国际旅游,对乡村旅游的关注不够,因此没有形成统一的乡村旅游政策。但各州政府的重视以及专门机构的建立为各州乡村旅游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州政府一是通过税收倾斜来间接扶持乡村旅游发展,利用税收政策筹集资金,建立为乡村旅游提供服务的专门机构,同时美国的每一个州都有专门的机构来负责当地的旅游营销工作。美国准许市镇当局对用于商业用途的食宿服务征收附加税,如房间税、床位税等,这是促进美国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最有力的政策,改变了过去只有少数大城市才有财力建立专门旅游促进机构的历史,稳定的税收收入成为市镇当地旅游促进服务机构——“会议旅游局”的专门经费,大大促进了全美乡村旅游的兴起。二是通过简化手续来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美国各州基层市镇政府往往对申请发展乡村旅游的村庄或个人在手续上给予简化,例如,加利福尼亚州1999年通过的一项“农业住宿法案”,明确规定:农家旅馆可以低于商业旅馆的最低规模和要求。

(二)法国的乡村旅游

1.政府主导发展

法国乡村旅游一直是在政府主导下发展的。一是实施振兴乡村计划。由于城市化进程加速,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大量具有法兰西传统风格的乡村民居空置或被损坏,乡村经济日益萧条败落,为了繁荣乡村小镇,克服农村空心化现象,法国政府于1955年启动了“农村家庭式接待服务微型企业”计划,农民可以加入到国家的“欢迎你到农庄来”、“农家长租房”和“农庄的餐饮与住宿”等几种协会中,法国政府提供经费以资助农民维护与修缮乡村民居;二是举办节庆促销。法国政府每年组织一次为期两天的乡村旅游博览会,通过展会来提高举办地的知名度,吸引旅游业者和旅游者;三是坚持乡村旅游经营主体本地化政策。本地人经营乡村旅游是关系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法国乡村旅游经营主体以本地人为主,即“所有的农业开发者、乡村居民”,这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如以外来的投资商为主,虽然解决了旅游开发项目在短期内的资金问题,并对政府的依赖较小,外来经营者往往具有一定的管理水平,还拥有客源优势和促销优势,但是大量的外来投资者经营乡村旅游容易形成旅游收益很难留存在当地的“抽血机制”,这对提高当地农民收入、保护生态环境以及繁荣农业意义较小,不利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本地化对当地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促进当地农产品的直销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效益。改造过的乡村民居作为乡村旅馆可以留宿过路客人,不仅提高了农民自身居住的舒适度,而且提高了民居的使用率,增加了农庄的额外经济收入,家庭旅馆的收入解决了农业收入季节性强的问题,并为维修、翻新传统的农村民居提供了资金支持,同时也保护了乡村文化遗产。

2.行业协会发挥重要作用

法国乡村旅游是政府行业协会互动的代表,乡村旅游行业协会在政府的政策范围内制定行业规范、制度及质量标准,以达到行业自律,最终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法国乡村旅游的主要规范、质量评级标准由法国农会下属协会制定。法国农会是公共职业联合机构,既具有官方背景,又具有民间身份,一方面农会协助或政府主持涉农行政事务,另一方面为农民提供各种服务,并代表农民利益与政府交涉,发挥了独特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行业协会通过制定规范来保证乡村旅游的乡村性和本土化,协会对农民提供全方位指导、教育和帮助,推动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如为了保证使用当地新鲜的农产品,对提供饭店餐饮的“农场客栈”提出规定要求,要求其给旅游者提供的餐饮原材料必须使用当地的农产品,必须是新鲜食品,不能用冰冻食品,不得销售或购买其他远方农场的某些农产品,不得使用罐头食品,但是酒与奶酪可以罐装;为了体现本土乡间美食特色,必须使用本地的烹调方法,观光农庄的外观必须是当地建筑风格,餐具必须是用粗陶、瓷器或其他具有代表性材质制造的,不许用纸质的桌布、餐巾纸;规定乡村旅馆的主人必须亲自向旅游者介绍农庄的历史、农业等方面的知识,培养经营者的自豪感和旅游者的亲切感,从而让旅游者达到“畅”的旅游体验,培养旅游者常来常往的归宿感,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回头客的增长。

(三)台湾地区的农业旅游

台湾地区乡村旅游最典型的代表是休闲农业。它是以观光为主的休闲农业形态,即农业旅游,侧重于发生在乡村地域且和农业有关的旅游活动。2006年,台湾休闲农业全年营运总收益约为45亿新台币,平均每个农场全年总营业收益为409万新台币,包括门票、餐饮、住宿、农产品销售等收入。台湾休闲农业全年游客人数约为4913万人,平均每个农场游客人数为45000人,其中旺季每月约589万人,平均每个农场5300人;淡季每月约230万人,平均每个农场2000人。

1.合理规划与执行

由于台湾地区将休闲农业定为一种新兴农业经营方式,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为政府推动。农业主管部门——农业委员会负责整个休闲农业的计划审查与核定、经费配置等。农业委员会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指导休闲农业发展的计划,使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具有规范性。为保证规划的实施,台湾强调信息共享,侧重于农业各部门间的配合及农业与非农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当地政府十分注重政策的可操作性。例如,为贯彻实施《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制定了实施细则,包括《休闲农场经营计划审查作业要点》、《休闲农场专案辅导实施作业规定》等。这些法规条文明确规范了审批过程的程序、审核的标准,减少了人为因素对政策实施的影响。

2.多品种的休闲农业

(1)观光农园。观光农园包括观光果园、观光茶园、观光花园和观光菜园四大类。观光体验类休闲农业指根据农业特产的不同,通过规划使其具有参观游览价值,旅游者通过参观农产品生产制作过程,满足了好奇心,延长了游览时间,也增加了农产品的直销。

(2)休闲农场。农场是指经营农作物的场所,根据经营内容的不同,分为林场、渔场、牧场等多种类型。休闲农场是台湾农业类型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形式,是利用其原有资源的多样性,开发出参与性极强的集农场采摘耕作、排解压力、增长知识为一体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旅游体验活动。

(3)市民农园。市民农园是将位居都市或其近郊的农地集中规划为若干小块,分别出租给一般民众栽种花草、蔬果或经营家庭农艺,其主要功能在于为一般都市民众提供土地与耕种技术指导,让他们也享受耕作乐趣,体会农业生产经验。

(4)教育农园。它是兼顾农业生产与教育功能的农业经营产品,农园中生产或栽植的作物及设施具有教育功能。一般常见的有特用作物、热带植物、水耕设施栽培、亲子农园等形态。自然生态教室就是一个典型的教育农园。

综上所述,台湾的休闲农业是政府推动型乡村旅游的代表,主要表现在政府规划指导和侧重执行,尽量避免人为因素对自然环境景观造成的破坏。这样不仅保证了休闲农业的特色,保护了从事休闲农业的企业依法经营的权益,而且防范了少数人以休闲农业之名进行圈地和违法经营。

四、结论

发展乡村旅游是深度开发农业资源潜力,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美国乡村旅游呈现典型的都市依托型,突出的是乡村地域,和农业牵涉不多,是市场推动下的自然成长,旅游者以美国人为主,通过节庆打造乡村旅游目的地。而台湾地区和法国的乡村旅游侧重的是农旅结合,和农业、农村、农民都有广泛联系,政府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台湾地区的代表模式——休闲农业呈现典型的观光特点,法国乡村旅游的最大特色是经营者本地化和行业组织发挥了重要作用。经验表明,发展乡村旅游对解决“三农”问题具有独特的作用和意义,不仅推动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而且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它的发展解决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从而保证了农村社会和文化的传承,推动了农业升级换代。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是保持乡村性和本土化,在政府的指导下,基于本地人社区参与的开发才是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邹统钎.乡村旅游理论案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2]苏宝瑞.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年入账超过1200亿[N].农民日报,2011-03-03.

[3]戴斌,周晓歌,梁壮平.中国与国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比较研究[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6(1).

篇5

关键词:乡村旅游区;可再生能源;旅游循环经济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3-010-01

一、旅游循环经济及其研究现状

旅游循环经济是一种可持续的旅游发展模式,是在资源和环境承载力条件下进行旅游开发和开展旅游活动,在旅游业所涉及的食、住、行、游、购、娱等要素中,积极开展生态旅游、生态管理和清洁生产,倡导绿色消费的观念措施,在旅游区内的工业、农业和第三产业之间建立循环链,实现旅游业健康可持续快速发展。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旅游循环经济进行了积极的研究和探索,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研究的范围多集中在概念、运营模式、发展体系和实践方面的研究。国内对旅游循环经济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但是没有进行发展旅游循环经济技术支撑方面应用研究,本文试着从可再生能源技术在乡村生态旅游区的应用入手,探索旅游循环经济发展、旅游区清洁生产的新范式。

二、可再生能源技术在旅游循环经济发展中的意义

1.可再生能源技术介绍

可再生能源是指一些人类认识和利用有着相当长历史且对环境和生态友好的永不枯竭的能源。与传统能源如煤炭、石油相比,可再生能源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主要表现在:资源丰富,储量庞大;环境污染小,干净清洁,对环境友好。目前,许多国家制订了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使其在全球总能源耗的比例由目前的5%提高到2020年的15%左右。随着一大批成熟技术的应用,可再生能源的市场份额会越来越大,应用的范围也会逐渐渗透到各个领域,成为未来的一种主要能源。

2.可再生能源技术在旅游循环经济应用中的意义

(1)节约运营成本

煤炭和柴薪使用简单方便,前期基本上不需要设备投入,所以乡村旅游区对煤炭、柴薪的利用占有很大的比例,其利用方式也仅仅局限于最基本的燃烧方式。使用可再生能源最主要的是前期设备投入,成本相对较大,但从长远来看,可再生能源设备只需一次性投入,后期几乎没有花费,且经济环保,能够节约乡村旅游区的运营成本。

(2)降低常规能耗

降低常规能源的使用的比例是应用可再生能源的一个重要目标。乡村生态旅游区具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储备,比如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等,有些旅游区还具有丰富的地热能。要合理的利用这些可再生能源技术,需要依据乡村生态旅游区的可再生能源组合情况,科学合理的制定利用方案体系,把其应用到旅游区所涉及的各个行业、部门和区域,可以有效的替代常规能源,降低其使用比例,实现乡村旅游区的生态化发展。

(3)净化生态环境

常规能源使用所排放的烟尘和燃烧废弃物等严重影响了旅游区的光环境、大气环境、生物环境、水环境和土壤环境等,且燃烧废弃物的随意堆放或不正当处理给旅游区造成明显的污染。应用可再生能源,没有SO2、CO2烟尘排放,没有固体废弃物产生,不会对旅游区的环境、空气质量产生影响,对旅游区生态环境能够起到净化作用。

三、可再生能源技术在乡村生态旅游区应用的推进措施

乡村旅游地多是环境优美、资源组合较好的地方,随着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其所暴露的问题如常规能耗过大、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废弃物随意堆放等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把乡村地区的优势可再生能源技术利用到发展旅游循环经济中去,对于乡村地区节能减排、优化环境、提高空气质量及对资源循环利用能够起到促进作用。

1.政策激励

与传统常规生化能源利用相比,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前期资金投入较大,旅游企业难以接受,所以政府应该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来激励可再生能源技术在旅游区的应用。第一,制定激励政策。制定推进可再生能源的相关政策,根据乡村旅游区的规模、能源利用方式等制定出针对乡村旅游地区的激励政策。第二,实行价格补贴政策。对乡村旅游区采用可再生能源技术的企业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减免税收、价格补贴等优惠,企业利用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前期成本由政府部分补贴。

2.技术改进

可再生能源技术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大量技术还远没有达到大规模应用阶段,应用成本较高,应当从国家层面加大对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研究和改进。一方面需要加强研发工作,各科研部门、高等院校应该积极进行可再生能源技术方面的研究和实践,使一批处于试验阶段的技术达到推广层面,丰富可再生能源的应用体系;另一方面,积极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欧美和日本的可再生能源技术研发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应该积极的引进并学习消化。

3.观念更新

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是一种环保型、无污染的、可循环利用的能源系统,但是由于目前设备成本较高,没有引起乡村地区旅游企业的重视。应该积极的引导乡村地区旅游企业经营者意识到可再生能源的潜在优势,并给予其一定的政策和价格优惠,使其在观念上意识到利用这项技术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4.示范推广

我国乡村旅游区处于旅游业发展的初期阶段,其能源利用系统尚不是很完善,尤其是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乡村旅游区更是缺乏。建立乡村旅游地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可以起到示范作用,其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成本效益将会为旅游区特别是乡村旅游区所重视;二是其所建立起来的运作模式将会为其他旅游区借鉴,为其他旅游区建立可再生能源利用模式提供经验。③

参考文献:

[1]谢军安,郭苏智,王锡莲.循环经济的理论和模式构建[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3,(8).

篇6

关键词:乡村旅游民族地区开发模式

一、前言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国家。共有S个少数民族自治区,26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少数民族大部分分布地处偏远山区、牧区以及高寒地区。这就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其赖以存在的基本物质基础,即范围广阔的农村,而其原始秀美的自然环境、传统的农耕文明、自然与历史遗存相结合的农业和农村景观以及淳朴厚重的民族风情的存在,又进一步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所以,一方面少数民族地区在经济、社会等诸多领域存在着较大的劣势,但另一方面,其在开发乡村旅游方面却是具有显著优势,而如何把这种潜在优势转变咸现实的经济优势和市场优势,是我国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首先分析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借鉴汉族地区发展乡村旅游的经验,提出了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及保障措施。

二、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开发的制约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滞后。目前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受到技术落后、资金紧缺、人才奇缺的情况下,旅游业的发展所要求的服务档次、接待规模以及施标准很难达预期的标准,旅游业运作过程卜分艰难。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滞后的条件下,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面临如下问题:旅游开发所需资金不足,接待能力和开发规模有限;当地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体系不健全,旅游业产品供应不足,市场经济发展落后;旅游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导致配套接待设施条件难以达到规定标准;民族地区自我积累能力不足,人均收入水平低下导致商品流通滞后;教育培训严重缺乏,导致旅游人才缺U较大,旅游接待和服务的质量难以向国际标准看齐;旅游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2.政策依赖性强。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过程中,政府起到了主导的作用。无论是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还是旅游产品的对外宣传等-系列工作,都需要政府来主导参与。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发展迅猛,对地方经济增长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因此旅游业才被很多地方政府列为优先扶持产业或主导产业。为了尽快开发民族地区经济,当地政府制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来吸引外资参与旅游开发经营,以出让土地、景点等资源和各类优惠政策作为对外引资的条件,而对当地少数民族具名的补偿主要采用核算的土地出让金的形式的方式,同时也忽视了当地少数民族居民自身发展能力的培养。

3.乡村旅游内需不足。目前我国比较成熟而且市场效益较好的一种旅游发展模式是利用大都市客源优势发展乡村旅游,主要是考虑可以充分利用了都市郊区相对城市良好的独特的人文环境、自然生态环境和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一般学者认为,乡村旅游目的地的位置应以旅游者自驾车大约l小时能到达的范围为准,那么这种距离是最优的,比较适宜采取城乡互动的旅游开发模式。但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处于偏远的山区,城市化水平比较低,依托周边大中城市的庞大旅游市场开发乡村旅游不具备条件,缺乏有力的市场支撑。基于以上原因,造成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内需不足,难以吸引足够的外地游客。而少数民族地区往往具有较多的较高级别的风景旅游区和流量相对集中(向游客,依托景区发展乡村旅游具有一定的优势,即使没有景区的支撑,少数民族地区也可以依托原始秀美的自然环境、传统的农耕文明、自然与历史遗存相结合的农业和农村景观、靠边疆(或边区)的特殊区位以及淳朴厚重的民族风情,开发特色乡村旅游,形成相对独立的乡村旅游区,吸引游客。

4.出游成本高。从地理位置上看,城市居民旅游和休闲出游目的地随着与大中城市距离增加而逐步衰减,大部分的出游目的地市场集中于距大中城市500公里以内的范围。而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处于牧区、边疆和高寒山区,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难以进入。这是自然条件形成的。而且从历史上来考证,几个世纪以来,中国境内各民族很少进行迁徙,除了因扩张和征战而进行迁徙从而与汉民族发生融合的部分少数民族,这是这种自然文化特征,从而形成了较为封闭的地理人文环境。所以少数民族地区远离中心城市,加上交通和通讯不便,游客出游成本相对较高。

三、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开发创新模式

1.产业链本地化。根据乘数理论,旅游目的地旅游业乘数效应大小决定了区域旅游产业链的发育程度。产业链越长,则旅游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联度也越大,旅游业通过产业关联能带动更多的部门,从而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反之,则旅游业对当地经济的影响就比较小。所以,以旅游业作为龙头产业,优化配置上下游产业,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在本地生产和销售产品,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最大限度地使旅游收益留在本地,有效安置当地居民的就业,是提高旅游效益的重要手段。在乡村旅游开发的时候,最大化当地群众的利益是第一原则,只有遵循这一原则,将旅游开发与当地居民的利益作为共同体,才能为当地居民所接受。所以,只有实施乡村旅游产业链的本土化战略,才能有效地带动当地乡村经济的发展,并最大化当地群众的利益。

2.经营者共生化。经营者共生化模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分工共生模式,在该模式中,本地经营者和外来经营者同时提供不同类别相等级的旅游产品吸引不同(阿旅游市场,他们之间相互竞争,相互依存,避免了同质化的恶性竞争,共同推动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另一种是合作共生模式,本地经营者和外来经营者合资合作开发乡村旅游,利益共享,比如天龙堡的合作模式。广西上林县新东村是实施“经营者共生化”模式的典型代表。上林县新东村开发乡村旅游的成功的关键在于很好地处理了外来者合本地业户的关系一以互补代替竞争。新东村的“鹅和鸭农庄”的投资者是外来户,其目标市场是在广西的中高档次入者。“鹅和鸭农庄”占地二干多亩,是广西富有特色的名胜农庄休闲处,它的“鹅和鸭”取名来自英国著名的“鹅和鸭”酒吧,其投资者融合了迪斯尼风格和中国苏州园艺以及广西为代表的南方风格,是高档乡村俱乐部的雏形。该农庄里有迷你高尔夫球场、跑马场、卡丁车场、游泳池、彩弹射击场、射箭场、沙滩排球场、棒球发射场,以及儿童游戏的蹦蹦床、攀岩、滑梯等游乐设施,还将建成保龄球馆、壁球馆、儿童乐园馆。由于“鹅和鸭农庄”的成功经营,提高了新东村的知名度和吸引力,给新东村带来了滚滚客流,特别是“鹅和鸭农庄”开展大型活动时,当超过农庄的接待能力时,很多客人被分流到新东村当地民俗户进行接待。“经营者共生化”是一种本地业主和外来者互惠双赢的安排。

四、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开发的保障平台建设

1.健全政府管理机制。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政府采取有效的行政、经济、法律等相配套的宏观调整、监督、指导和管理手段和方法,乡村旅游地政府要明确各自的工作责任,把乡村旅游的管理纳入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切实有效制定出乡村旅游相关管理制度或条例,在规划审批、安全管理、经营管理、环境卫生等方面进行规范、监督,引导其逐步走向行业协会自律管理。虽然在内部,乡村旅游是由一家一户独立经营,自负盈亏。但从游客市场和社会的角度来看,乡村旅游地是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全局利益和整体形。这就需要当地政府和职能管理部门西欧那个广大游客的利益、当地经营户的利益出发,合理规划,积极引导,制定相关法令法规,使乡村旅游的运作向法制化、规范化健康发展。同时还可以成立行业自律组织,如成立乡村旅游协会等,保护乡村旅游资源,避免旅游资源遭受生态环境和景观开发性的破坏。

2.强化服务规范。要提高乡村旅游接待的整体服务水平,就必须强化旅游服务意识,提高相关人员的整体素质。首先加强对旅游知识的培训。旅游从业人员的知识储备反映了当地旅游接待的征途服务水平。增强旅游知识培训,有利于旅游从业人员更好地了解当前旅游业发展的形势和趋势,有利于与游客进行直接交流。二是加强对服务规范的培训。乡村旅游能与其他类型的旅游产业向区隔的原冈在于它以“特色”吸引人,但这种特色的前提条件是规范服务:因为没有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服务,特色也就不复存在。目前乡村旅游市场上存在诸多不规范的现象,各地政府部门要针对当地实际情况,强化这方面的培训,以规范的服务来引导和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三是强化经营知识的培训。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组织从业人员外出学习、考察,扩大他们的视野,另一方面聘请有经验的专家加强对全体农民的旅游经营知识的培训,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提高旅游产品文化含量。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文化开发可以结合实际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树立鲜明的乡村意象,乡村意象是乡村在常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人们头脑里所形成的“共同的心理图像”,其主要表现为乡村景观意象和乡村文化意象。其次注重产品性和知识含量,提高产品安全性,提高旅游活动的参与性和知识含量是吸引游客的重要手段,也是留住游客,延长其逗留时间的最好方法。乡村旅游经营者要充分利用当地特有的农家气氛及农事活动,使旅游项目贴近农家生活,营造出一种真正的“农家乐”。通过提炼民俗文化和农耕文化,使旅游者体验返朴归真和乡野的乐趣,通过收获劳动成果使旅游者从中获取一定的知识,满足旅游者寓教于乐的需要。再次是挖掘乡村资源的文化内涵。民族乡村资源的文化内涵丰富,有着反映人与自然的依存和延续、形态独特的乡村聚落;有着反映我国千年的传统文化、社会组织形式和家庭关系、古朴雅的乡村建筑;有着浓厚文化底蕴的乡村节庆、农作方式、生活习惯、趣闻传说。将这种文化内涵挖掘出来,深层次、多方位开发设计适销对路、具有乡村特色的产品,才能增强乡村旅游产品吸引力,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篇7

论文关键词:乡村休闲旅游,旅游规划,重渡沟

 

随着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多,收入的提高以及生活压力的加大。在闲暇时间去山清水秀的地方放松身心,已成为城市人的心愿。乡村旅游正是满足了人们休闲度假的心理而产生,并且越来越受欢迎,本文针对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重渡沟景区的自然和人文资源进行了乡村休闲旅游规划的探讨。

1 乡村休闲旅游的概念及类型

1.1 乡村休闲旅游的概念

乡村休闲旅游是以远离都市的乡野地区为目的地,以乡村特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为吸引物,以城镇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通过满足旅游者休闲、求知和回归自然等需求而获取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一种旅游方式。

1.2乡村休闲旅游的类型

乡村休闲旅游在我国的区位分布上主要有3种类型:城郊型、边远型和景区边缘型。乡村休闲旅游主要是城市居民在回归自然渴望的驱动下蓬勃发展起来的,因此在这3种区位中,城郊型乡村休闲旅游最为发达。而重渡沟景区就属此类,所以在此进行旅游开发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扩大城市旅游空间,开拓旅游资源新形式,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特别是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深远的意义。

2. 重渡沟乡村旅游休闲旅游规划的条件分析

2.1 重渡沟风景区的概况

重渡沟风景名胜区位于洛阳市栾川县潭头镇,距洛阳市150公里,栾川县城50公里,九龙山温泉18公里;有金鸡河、滴翠河、水帘仙宫等景区组成,有景点200余个,旅游面积30平方公里。景区内林茂草丰,雉飞鹿鸣,花鲜果稠,野趣横生。重渡沟树奇石峻,洞幽潭静,飞瀑流泉,绕岚斜虹旅游论文,栈道梯悬,猎猎古风。充满田园气息的318家农家宾馆星散于十里兰溪之旁,万亩竹海之中,床位达13800余张。

2.2 重渡沟风景区乡村旅游规划的优势分析

2.2.1 区位优势

重渡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潭头镇西南部,距洛阳市150公里,栾川县城48公里,地理位置优越。

2.2.2资源优势

重渡沟景区内有金鸡河、滴翠河为两条常年性河流,最小流量每秒0.5立方米。景区内有5米以上的瀑布30余条,30米以上的瀑布5条,最长瀑布100余米,最宽瀑布8米以上,是一个庞大的瀑布群,构成瀑布成群潭成串,林密石怪传说奇的梦幻景观。即使持续干旱,赤地千里的炎炎盛夏,或白雪皑皑,滴水成冰的凝凝隆冬,景区内依然碧波翻浪,瀑声震天。重渡沟景区内有竹林千亩,多生于河边路旁,翠竹碧水交织,肥鸭壮鹅嬉戏,具有曲型的水乡风光,在中原堪称一绝。

2.2.3生态环境优势

重渡沟地处伏牛山脉,植被茂密,有上万亩竹林,森林覆盖极高,负氧离子的含量特别高,有的地方每立方米的含量达到68000个,水资源丰富,有剑插泉,象吐泉等上百个泉眼,形成了震天雷瀑布,飞虹瀑布,水帘仙宫瀑布等大小瀑布30多条,为规划乡村休闲旅游提供了良好的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

2.2.4 接待设施优势

重渡沟接待设施充足,环翠居、翠屏居、桃花园、故人庄等清雅别致的名字点缀于窗含翠岭、竹环水绕的温婉农家的门眉上,这些富有山情风味,充满田园气息的318家农家宾馆星散于十里兰溪之旁,万亩竹海之中,床位已达13800余张,在满足游客的吃住之需的同时,而且给深山区农民找到了一把打开致富之门的金钥匙。因此河南省省长李成玉称赞重渡沟是“生态旅游开发的典范,是家庭宾馆的楷模,是旅游带动脱贫的榜样”。更被中国旅游第一人魏小安先生称之为“中国农家宾馆第一村”。

2.3 重渡沟风景区乡村旅游规划的劣势分析

2.3.1 乡村性逐渐弱化

重渡沟风景区从1997年对外开放到现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居住在其中的农家由于旅游带来的收益,其生活水平也是越来越高,但是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它的乡村性却越来越弱化旅游论文,一方面表现在建筑上,除了位于重渡街中心地带的二三十年的靳家楼和农耕村外,300多家农家宾馆都是采用现代的建筑风格,村中贴着瓷砖的小洋楼鳞次栉比。另一方面表现在民风上,目前重渡沟景区已经不再展现纯朴的村民和朴素的衣着,而是到处都充满了商业的气息,听到的不再是阵阵的箫声,笛声和欢笑声,而是讨价还价的声音。并且以餐饮为主的“农家乐”菜肴品种单调、雷同,缺少参与性、体验性项目,游客停留时间短,旅游综合效益不高几乎已经完全丧失了原有的乡村性。

2.3.2 旅游产品过于单一

重渡沟景区旅游产品过于单一,游客主要集中在基础观光游,没有很好的向度假转变,另一方面旅游商品缺乏的特色,主要为香菇、木耳、猴头、拳菜、百合等山珍土特产,缺乏明显的地域特色。游乐项目也是简单的秋千、吊椅、索道等不但设施陈旧,并且和景区环境不够协调,对游客也构不成吸引力。

2.3.3类似景区多,竞争激烈

重渡沟目前经营主要是山水农家游,周边同质资源过多,周围嵩县的白云山、千池山、木札岭、养子沟、寨沟,南阳西峡的龙潭沟、内乡的宝天曼,都对本景区的游客有潜在分流,竞争过于激烈,所以,在规划的时候,一定要突出特色,和周边景区进行差异化开发,开发垄断产品。

3.重渡沟风景区乡村休闲旅游规划的探讨

3.1保持乡村休闲旅游的本土性,乡村性

乡村休闲旅游规划过程应避免“城镇化”现象,应坚持科学规划,重视功能分区,务必从总体上保持乡村休闲旅游的本土性和乡村性。重渡沟旅游区定性以美丽的山水风光为基础,以丰富的农耕文化为内涵,集观光采摘、娱乐休闲、科普求知、旅游度假等多功能为一体的乡村休闲旅游区。规划结合旅游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划分“农家风情、竹的世界、水的海洋、农耕文化、休闲度假等功能区,突出乡土风情,体现山水乐园。

3.2 创新乡村休闲旅游产品

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开发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当地的资源和地理条件为基础,采用需求驱动型的发展模式。根据游客来源、客源结构与类型、市场规模、游客消费能力等来开发适销对路、价值链延伸长的乡村休闲旅游产品。这样,旅游产品才能被旅游者接受和喜爱。针对重渡沟旅游区目前旅游产品单一,旅游者参与体验程度不高,旅游时间短等情况,规划要完善乡村休闲旅游产品体系,包括观光型旅游产品、休闲度假型旅游产品、专项旅游型产品等类型。如专项旅游型产品有健身旅游产品、考察学习旅游产品、民俗风情旅游产品等,极大地丰富了乡村休闲旅游的内容。

3.3 构建乡村休闲旅游生态循环经济

从1997年创办农家乐开始,重渡沟旅游区旅游发展相当迅速。但是相应的环保、环卫基础设施没有配套齐全旅游论文,导致景区地表水遭受污染,垃圾随处可见,农田农药污染,因此发展生态循环经济十分迫切。规划在旅游区采用养殖、沼气、种植、加工、旅游“五位一体”的旅游循环经济,打造绿色产业链,减少旅游开发对乡村环境的破坏。同时农田种植采用微喷节水灌溉、沼液施肥和生物防虫等新技术,使旅游区建成洛阳市绿色蔬菜果品生产示范基地。

3.4 建立社区参与的休闲旅游管理模式

结合重渡沟区实际情况,重渡沟旅游区可采用“政府+公司+协会+旅行社”的管理模式。其具体做法是政府负责乡村休闲旅游的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发展环境;公司负责景区的经营管理和商业运作;协会负责组织村民参加民俗表演、工艺品的制作、提供餐饮住宿等;旅行社负责开拓市场,组织客源。为了合理地开发旅游资源,保护乡村休闲旅游的生态环境,可以根据资源的产权,将乡村休闲旅游资源界定为国家产权、乡村集体产权和农户个人产权等产权主体。在开发乡村休闲旅游时,把旅游资源、特殊技术劳动量转化成股本,收益按股分红与按劳分红相结合,进行股份制合作经营,通过土地、技术、劳动等形式参与乡村休闲旅游的开发。企业通过股金分红支付股东的利益分配,这样,政府、集体和个人可在乡村休闲旅游开发中按照自己的股份获得相应的收益,实现社区收益的深层次转变,从而建立起均衡利益的分配机制。

4.结语

重渡沟风景区在发展乡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解决三农问题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旅游规划设计中,通过科学分析、合理定位、创新乡村休闲旅游产品、构建科学经营模式等措施,创造出新的旅游形象和品牌地位,实现乡村休闲旅游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文彤吕贤军城郊型乡村休闲旅游规划的探讨—以岳阳市君山区乡村休闲旅游规划例[j] 小城镇旅游

[2]王婕纯谈乡村生态农业旅游规划——以广西黄岭村为例[j]现代农业科技 2008.06

[3]王云力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4]李蕾蕾旅游地形象策划:理论与实务[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

篇8

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现状发展趋势

自从托马斯·库克组织了近代历史第一次正式意义上的旅游之后,旅游业的发展便以惊人的速度在全世界内发展壮大。由于旅游业不需要投入大量的能源资本,不会产生大量的工业污染,因此被称为“无烟工业”和“绿色产业”。现代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经济模式的组合要素,旅游业作为服务业的主要内容,极大地刺激了消费,拉动了内需,使经济结构向良性方向发展,因此它成为了各国竞相发展的产业。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旅游产品的开发,乡村旅游是旅游产品开发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也是实现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一、开发乡村旅游的意义

(一)对旅游企业的意义

我国的旅游业开始于入境接待,随后旅游市场逐步打开,转向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由于起步时间晚、旅游发展模式存在缺陷、缺乏有效的市场规范等原因,我国的旅游市场目前呈现出恶性循环的状况。为了追求客源,低价竞争使旅行社利润越来越低,直接导致了频繁出现的负地接、零地接现象,破坏了我国旅游市场的良性运作,使旅游企业面临着极大的威胁和挑战。乡村旅游是一个新型的旅游模式,对于优化旅行社产业升级和净化旅游市场有着重要意义。

(二)对旅游者的意义

旅游业的发展应该以市场为导向,也就是要迎合旅游者的需求,寻找符合现代旅游理念的产品。当代的社会发展使大部分都市人处于快节奏、高压力的环境中,旅游成为缓解压力、放松心情的一种绝佳方式。但是由于时间上的限制,多数人只能在放假期间进行旅游活动,而这也正是旅游旺季,景区人数呈爆炸性发展趋势,吃住行等方面都很不方便,使旅游失去了原来的乐趣。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极大地满足了现代人最求安静、纯净、返璞归真的心理需求。

(三)对旅游目的地的意义

旅游业的连带性特别强,辐射面非常广泛,旅游业的发展直接带动了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产业的发展,对区域经济有重要影响。我国现阶段对三农问题极为关注,解决农村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保证,而发展经济则是主要手段。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极大地促进当地住宿业、餐饮业、建筑业、零售业等行业的发展,并且直接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二、我国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现状

我国的乡村旅游市场营销发展时间相对较晚,理论建设还不完善,并且受到整体旅游市场环境的影响,使其在发展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一)旅游基础设施差,服务质量难以提升

能够进行旅游开发的乡村一般位于地理区位偏僻或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方,这些地方由于很少受到现代都市文明点影响而保持了原生态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但是这些同样为旅游业的发展设置了障碍,受区位条件和经济的影响,很难进行先进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使旅游中的吃、住、行等要素受到很大限制。同时由于提供旅游服务的人员大都为当地村民,缺乏现代的服务理念,使对游客的服务质量难以得到保证,直接导致游客回头率降低和旅游地形象难以提升的现象。

(二)缺乏市场细分,旅游产品结构相对单一

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市场缺乏有效的产品规划机制,使乡村具有的丰富旅游要素不能充分表现出来,致使市场结构相对单一,旅游产品项目数量较少,并且缺乏新意。主要表现在不能针对不同的消费者开展合适的营销活动,只注重景观的设计而忽视了农村民俗风情等方面的开发,使乡村旅游变成了走马观花式的普通旅游形式。

(三)营销手段落后,管理体系不完善

乡村旅游的发展的还不成熟,缺乏有效的管理体制,营销手段也相对落后,使旅游产品不能有效地进行推广,严重影响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我国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的发展趋势

虽然面临一系列的问题,但乡村旅游市场的潜在动力非常巨大,市场前景非常广阔。通过产业升级完善市场监管体制,乡村旅游市场必将迎来大的发展机遇期,其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全面整合乡村旅游市场营销

整合市场营销的目的是将企业的营销力量进行集中,从而发挥更大的营销效力和影响力。通过对不同的消费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营销,可以为扩大企业品牌效应形成产业整体优势做出重要的贡献。

(二)运用先进技术开发营销渠道

信息化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现代市场营销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平台,使传统的营销策略在方法和技术上得以改进,从而更适应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的要求。除了运用网络营销方式进行乡村旅游的的推广之外,还应该根据乡村旅游市场的特色开发出多元化的营销模式,例如将农业资源与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在推广农业产品的同时对旅游进行大范围的宣传介绍。此外还应抓住目前国家对农村的大力扶持这一机会,争取资源的有效配置,使乡村旅游市场营销具有更大的政策优势。

(三)产品和服务的个性化和品牌化

进行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的前提是提升乡村旅游的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只有这些旅游基础要素的完善才能为市场营销的有效进行提供保证。农村旅游市场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产品的单一和服务质量的地下,通过增加对乡村旅游地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投入,加强对服务人员的培训能够从根本上改变我国旅游市场的现状。

参考文献:

[1]尤海涛,马波,陈磊.乡村旅游的本质回归:乡村性的认知与保护[J].中国人口,2012,(09).

[2]高玲.乡村旅游安全控制与处理的科技支撑系统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25).

篇9

1.1乡村旅游本质特征的认识

乡村旅游始于法国,其最初的发展是欧美度假旅游发展的一种空间选择。始于一群贵族到乡村度假,品尝野味,乘坐独木船,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通过这些活动,他们重识了自然,加强了城乡居民之间的交往。后来,各国相继有了乡村旅游。至20世纪80年代后,欧美乡村旅游已走上规范发展的轨道,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越来越大的发展潜力。

1.2乡村旅游的基本概念

乡村旅游特指在乡村地区开展的,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民俗文化、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即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环境旅游范畴,以具有乡村性的人文客体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文化旅游范畴。所以,乡村旅游包括了乡村性的环境旅游和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在某一乡村地区开展乡村旅游活动,活动内容究竟是以环境旅游为主,还是以文化旅游为主,取决于该地区的本质特征。

2乡村旅游的市场开发

开发农业旅游资源,主要是对农事活动、农村部落、农民生活、农业生态、农业收获物等农村事物进行开发。分析各省的发展农业旅游的条件,包括发展农业旅游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农业特色优势和客源优势等,为区域农业旅游开发提供了依据。进行乡村旅游的开发有多重意义。

2.1乡村旅游开发的意义

它迎合了都市人“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且从另一面也圆了都市人的绿色梦,亦丰富了我国生态旅游的内容;符合我国旅游产品结构化调整的客观要求,是旅游开发形式转型的新探索。

2.2乡村旅游市场特点

就国际市场而言,旅游业市场已发展成熟,已形成了“观光(感知)、度假(享受)、专题(认知)”三合为一的旅游产品复合体。即乡村旅游具有田园观光、休闲度假、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专项旅游的综合功能。

就国内市场而言,因国内旅游市场起步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绝大多数乡村旅游者享受到的是较低价位的消费水准、较低档次的旅游服务和较低层次的精神感受,对旅游景区、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具有极大依托性。但对自然环境的天然性、纯净性、优美性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文环境的古朴、新奇、“乡土味”、“民族味”的呼声越来越强,作为旅游目的地,这些都是吸引游客的必备条件。

2.3乡村旅游需求趋势

单说国内,对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仍表现出明显的需求层次初级阶段的特征,尚停留在观光——休闲娱乐阶段,表现为乡村旅游产品类型单一,产品粗糙,经营粗放。当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旅游正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国内旅游多极化趋势和旅游消费个性化发展趋势正旺,国内乡村旅游也正向着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国内的需求层次也在不断提高。总体来看,当前乡村旅游需求呈现多元化、多样化、特色化的发展趋势,游客对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的多功能、复合型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日渐旺盛。

就旅游产品而言,乡村旅游是一个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是系列产品的集合,是一个产品集,它所提供给游客的旅游产品,可以是复合型的,可以是单功能型的,能够很好地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者。也就是说,不同区域、不同群体对乡村旅游产品都会有一定的需求,所以乡村旅游开发和建设面对的是整体的旅游消费市场,应根据个性化需求分层次进行开发和建设。

2.4乡村旅游产品的规划与设计:以案例研究为主

有的专家,如王仰麟、祁黄雄,借鉴区域旅游规划的一般流程,结合农业开发实践,对区域观光农业规划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进行了探索,即在对市场、区位、自然、社会经济、农业基础、旅游发展基础等开发条件的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确立了规划区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进行总体布局和功能区分,并对观光农园进行了CI形象设计。

而章锦河等专家分析了安徽黑多县宏村古村的情况后,提出了宏村古村落旅游形象定位理念,并就主题口号、视觉形象、行为形象进行了方案设计,另有多位专家学者分别就西双版纳胶园农场度假区、南京汤泉农业科技师范园、昆明市呈贡县观光农业、广州市郊满山农庄进行了旅游规划的案例研究,进一步丰富了乡村旅游规划的研究内容。但这些案例研究的缺点是:大多停留在定性研究和一般的归纳总结水平上,缺乏理论的抽象,研究方法也比较简单。

3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1存在的问题

发展策略是我国乡村旅游研究的另一热点,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我国目前观光农业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即观光功能、区位功能设计简单、重复,缺乏特色;农业基础薄弱,资金投入不足;我国农村人口过多,客源市场有限;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观光农业园土地使用的非农化倾向突出等。对此,我们既要坚持持续发展,又要根据现实分阶段发展;既进行生态消费,又要注意生态保护;既要促进农业用地的合理流转,又要保证农业土地的正确使用方向等相应的对策和主张。

3.2相应的对策

如以旅游城市为客源市场的乡村旅游开发,我们可以提出面向回城知青、城市离退休职工、周末工薪阶层、城市学生和自城市输出的外国游客等几个富有潜力的市场,开发农业旅游、乡村民俗旅游的策略。

就像前面所谈到的,可以把农耕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和谐相融”作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来讲。

都市文化属于先进文化,其对传统文化的吸附与冲击可想而知,旧难敌新,现代文化的魅力难以抗拒也不应抗拒,要发展就得接受新事物,乡村旅游也不例外。乡村旅游从业者应有超越农耕文化社会阶段的现代意识,既是农耕文化“戏中人”,又是农耕文化这场戏的“导演”,清醒地抉择两种文化的精华,使其有主宾、分主次地熔铸与乡村旅游大地上。当然,要搞好乡村旅游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但是,其前景还是广阔的。它投资少,风险小,是一项创意到位即可“点石成金”的旅游项目。

参考文献:

[1]潘新华,刘平安.延安旅游业的发展途径.改革与战略,2005,(138):28.

[2]马彦琳.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旅游学刊,2005,20(1):63.

[3]阳芳.国内会展旅游的发展形势与战略选择.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40(40).

[4]何景明,李立华.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索.西南师大学报,2002,35(8).

[5]马波.现代旅游文化学.青岛出版社,1998.

摘要: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向,早已在我国出现,并发展的有声有色,但也存在着问题。本文从乡村旅游的概念和特征谈起,就开发的意义、条件、市场特点和需求发展趋势、规划与设计进行了讨论,并且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预测了它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乡村旅游本质特征文化旅游

篇10

    也越来越多,旅游业在其他行业的带动下,也是得到了绝佳机会,获得了蓬勃发展。乡村旅游更是利用自身优势,异军突起。当然,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因仍处于摸索阶段,故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总的来说,前景还是可观的。

    1乡村旅游的相关认识

    1.1乡村旅游的基本概念

    乡村旅游特指在乡村地区开展的,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民俗文化、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即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环境旅游范畴,以具有乡村性的人文客体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文化旅游范畴。所以,乡村旅游包括了乡村性的环境旅游和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在某一乡村地区开展乡村旅游活动,活动内容究竟是以环境旅游为主,还是以文化旅游为主,取决于该地区的本质特征。

    1.2乡村旅游本质特征的认识

    乡村旅游始于法国,其最初的发展是欧美度假旅游发展的一种空间选择。始于一群贵族到乡村度假,品尝野味,乘坐独木船,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通过这些活动,他们重识了自然,加强了城乡居民之间的交往。后来,各国相继有了乡村旅游。至20世纪80年代后,欧美乡村旅游已走上规范发展的轨道,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越来越大的发展潜力。

    2 乡村旅游的市场开发

    开发农业旅游资源,主要是对农事活动、农村部落、农民生活、农业生态、农业收获物等农村事物进行开发。分析各省的发展农业旅游的条件,包括发展农业旅游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农业特色优势和客源优势等,为区域农业旅游开发提供了依据。进行乡村旅游的开发有多重意义。

    2.1乡村旅游开发的意义

    它迎合了都市人“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且从另一面也圆了都市人的绿色梦,亦丰富了我国生态旅游的内容;符合我国旅游产品结构化调整的客观要求,是旅游开发形式转型的新探索。

    2.2乡村旅游市场特点

    就国际市场而言,旅游业市场已发展成熟,已形成了“观光(感知)、度假(享受)、专题(认知)”三合为一的旅游产品复合体。即乡村旅游具有田园观光、休闲度假、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专项旅游的综合功能。

    就国内市场而言,因国内旅游市场起步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绝大多数乡村旅游者享受到的是较低价位的消费水准、较低档次的旅游服务和较低层次的精神感受,对旅游景区、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具有极大依托性。但对自然环境的天然性、纯净性、优美性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文环境的古朴、新奇、“乡土味”、“民族味”的呼声越来越强,作为旅游目的地,这些都是吸引游客的必备条件。

    2.3乡村旅游需求趋势

    单说国内,对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仍表现出明显的需求层次初级阶段的特征,尚停留在观光——休闲娱乐阶段,表现为乡村旅游产品类型单一,产品粗糙,经营粗放。当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旅游正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国内旅游多极化趋势和旅游消费个性化发展趋势正旺,国内乡村旅游也正向着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国内的需求层次也在不断提高。总体来看,当前乡村旅游需求呈现多元化、多样化、特色化的发展趋势,游客对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的多功能、复合型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日渐旺盛。

    就旅游产品而言,乡村旅游是一个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是系列产品的集合,是一个产品集,它所提供给游客的旅游产品,可以是复合型的,可以是单功能型的,能够很好地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者。也就是说,不同区域、不同群体对乡村旅游产品都会有一定的需求,所以乡村旅游开发和建设面对的是整体的旅游消费市场,应根据个性化需求分层次进行开发和建设。

    2.4乡村旅游产品的规划与设计:以案例研究为主

    有的专家,如王仰麟、祁黄雄,借鉴区域旅游规划的一般流程,结合农业开发实践,对区域观光农业规划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进行了探索,即在对市场、区位、自然、社会经济、农业基础、旅游发展基础等开发条件的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确立了规划区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进行总体布局和功能区分,并对观光农园进行了CI形象设计。

    而章锦河等专家分析了安徽黑多县宏村古村的情况后,提出了宏村古村落旅游形象定位理念,并就主题口号、视觉形象、行为形象进行了方案设计,另有多位专家学者分别就西双版纳胶园农场度假区、南京汤泉农业科技师范园、昆明市呈贡县观光农业、广州市郊满山农庄进行了旅游规划的案例研究,进一步丰富了乡村旅游规划的研究内容。但这些案例研究的缺点是:大多停留在定性研究和一般的归纳总结水平上,缺乏理论的抽象,研究方法也比较简单。

    3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1存在的问题

    发展策略是我国乡村旅游研究的另一热点,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我国目前观光农业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即观光功能、区位功能设计简单、重复,缺乏特色;农业基础薄弱,资金投入不足;我国农村人口过多,客源市场有限;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观光农业园土地使用的非农化倾向突出等。对此,我们既要坚持持续发展,又要根据现实分阶段发展;既进行生态消费,又要注意生态保护;既要促进农业用地的合理流转,又要保证农业土地的正确使用方向等相应的对策和主张。

    3.2相应的对策

    如以旅游城市为客源市场的乡村旅游开发,我们可以提出面向回城知青、城市离退休职工、周末工薪阶层、城市学生和自城市输出的外国游客等几个富有潜力的市场,开发农业旅游、乡村民俗旅游的策略。

    就像前面所谈到的,可以把农耕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和谐相融”作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来讲。

    都市文化属于先进文化,其对传统文化的吸附与冲击可想而知,旧难敌新,现代文化的魅力难以抗拒也不应抗拒,要发展就得接受新事物,乡村旅游也不例外。乡村旅游从业者应有超越农耕文化社会阶段的现代意识,既是农耕文化“戏中人”,又是农耕文化这场戏的“导演”,清醒地抉择两种文化的精华,使其有主宾、分主次地熔铸与乡村旅游大地上。 当然,要搞好乡村旅游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但是,其前景还是广阔的。它投资少,风险小,是一项创意到位即可“点石成金”的旅游项目。

    参考文献:

篇11

1.1乡村旅游的基本概念

乡村旅游特指在乡村地区开展的,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民俗文化、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即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环境旅游范畴,以具有乡村性的人文客体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文化旅游范畴。所以,乡村旅游包括了乡村性的环境旅游和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在某一乡村地区开展乡村旅游活动,活动内容究竟是以环境旅游为主,还是以文化旅游为主,取决于该地区的本质特征。

1.2乡村旅游本质特征的认识

乡村旅游始于法国,其最初的发展是欧美度假旅游发展的一种空间选择。始于一群贵族到乡村度假,品尝野味,乘坐独木船,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通过这些活动,他们重识了自然,加强了城乡居民之间的交往。后来,各国相继有了乡村旅游。至20世纪80年代后,欧美乡村旅游已走上规范发展的轨道,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越来越大的发展潜力。

2乡村旅游的市场开发

开发农业旅游资源,主要是对农事活动、农村部落、农民生活、农业生态、农业收获物等农村事物进行开发。分析各省的发展农业旅游的条件,包括发展农业旅游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农业特色优势和客源优势等,为区域农业旅游开发提供了依据。进行乡村旅游的开发有多重意义。

2.1乡村旅游开发的意义

它迎合了都市人“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且从另一面也圆了都市人的绿色梦,亦丰富了我国生态旅游的内容;符合我国旅游产品结构化调整的客观要求,是旅游开发形式转型的新探索。

2.2乡村旅游市场特点

就国际市场而言,旅游业市场已发展成熟,已形成了“观光(感知)、度假(享受)、专题(认知)”三合为一的旅游产品复合体。即乡村旅游具有田园观光、休闲度假、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专项旅游的综合功能。

就国内市场而言,因国内旅游市场起步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绝大多数乡村旅游者享受到的是较低价位的消费水准、较低档次的旅游服务和较低层次的精神感受,对旅游景区、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具有极大依托性。但对自然环境的天然性、纯净性、优美性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文环境的古朴、新奇、“乡土味”、“民族味”的呼声越来越强,作为旅游目的地,这些都是吸引游客的必备条件。

2.3乡村旅游需求趋势

单说国内,对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仍表现出明显的需求层次初级阶段的特征,尚停留在观光——休闲娱乐阶段,表现为乡村旅游产品类型单一,产品粗糙,经营粗放。当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旅游正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国内旅游多极化趋势和旅游消费个性化发展趋势正旺,国内乡村旅游也正向着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国内的需求层次也在不断提高。总体来看,当前乡村旅游需求呈现多元化、多样化、特色化的发展趋势,游客对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的多功能、复合型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日渐旺盛。

就旅游产品而言,乡村旅游是一个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是系列产品的集合,是一个产品集,它所提供给游客的旅游产品,可以是复合型的,可以是单功能型的,能够很好地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者。也就是说,不同区域、不同群体对乡村旅游产品都会有一定的需求,所以乡村旅游开发和建设面对的是整体的旅游消费市场,应根据个性化需求分层次进行开发和建设。

2.4乡村旅游产品的规划与设计:以案例研究为主

有的专家,如王仰麟、祁黄雄,借鉴区域旅游规划的一般流程,结合农业开发实践,对区域观光农业规划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进行了探索,即在对市场、区位、自然、社会经济、农业基础、旅游发展基础等开发条件的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确立了规划区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进行总体布局和功能区分,并对观光农园进行了CI形象设计。

而章锦河等专家分析了安徽黑多县宏村古村的情况后,提出了宏村古村落旅游形象定位理念,并就主题口号、视觉形象、行为形象进行了方案设计,另有多位专家学者分别就西双版纳胶园农场度假区、南京汤泉农业科技师范园、昆明市呈贡县观光农业、广州市郊满山农庄进行了旅游规划的案例研究,进一步丰富了乡村旅游规划的研究内容。但这些案例研究的缺点是:大多停留在定性研究和一般的归纳总结水平上,缺乏理论的抽象,研究方法也比较简单。

3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1存在的问题

发展策略是我国乡村旅游研究的另一热点,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我国目前观光农业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即观光功能、区位功能设计简单、重复,缺乏特色;农业基础薄弱,资金投入不足;我国农村人口过多,客源市场有限;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观光农业园土地使用的非农化倾向突出等。对此,我们既要坚持持续发展,又要根据现实分阶段发展;既进行生态消费,又要注意生态保护;既要促进农业用地的合理流转,又要保证农业土地的正确使用方向等相应的对策和主张。

3.2相应的对策

如以旅游城市为客源市场的乡村旅游开发,我们可以提出面向回城知青、城市离退休职工、周末工薪阶层、城市学生和自城市输出的外国游客等几个富有潜力的市场,开发农业旅游、乡村民俗旅游的策略。

就像前面所谈到的,可以把农耕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和谐相融”作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来讲。

都市文化属于先进文化,其对传统文化的吸附与冲击可想而知,旧难敌新,现代文化的魅力难以抗拒也不应抗拒,要发展就得接受新事物,乡村旅游也不例外。乡村旅游从业者应有超越农耕文化社会阶段的现代意识,既是农耕文化“戏中人”,又是农耕文化这场戏的“导演”,清醒地抉择两种文化的精华,使其有主宾、分主次地熔铸与乡村旅游大地上。当然,要搞好乡村旅游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但是,其前景还是广阔的。它投资少,风险小,是一项创意到位即可“点石成金”的旅游项目。

参考文献:

[1]潘新华,刘平安.延安旅游业的发展途径.改革与战略,2005,(138):28.

[2]马彦琳.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旅游学刊,2005,20(1):63.

[3]阳芳.国内会展旅游的发展形势与战略选择.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40(40).

篇12

1.乡村旅游的基本概念。乡村旅游是一种区域性的综合性旅游,带有很强的地方性和乡土性,也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在农村地区特色的前提下,以农村的自然环境等旅游资源为依托,通过科学规划和开发设计,对各种自然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达到提高乡村旅游竞争力的目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乡村旅游的特征。从乡村旅游的兴起和发展来看,因为其各地的自然环境等的不同,乡村旅游的特征也具有了以下方面。(1)乡村旅游的地域特色明显。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环境、人文气息不尽相同,所以才有了现在乡村旅游的地域特色明显的特征,是因为每一地域都有其独特的或山河或景观或生活方式的特点。才吸引了更多的城市人们为了休闲,逐渐发展起了乡村旅游,这也是乡村旅游的优势条件。(2)乡村旅游的参与性较高。重在参与,在实践中收获开心和放松,是乡村旅游为城市人们带来的最切身的心里体验,乡村旅游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放松享受的地方,同时也极大的调动人们的参与性,在体验中享受劳动,收获成功,是一种身体上、心理上的双重休闲。(3)乡村旅游的消费群体是城市人们。城市作为乡村旅游的客源地,为乡村旅游提供了足够的消费力,这主要是因为城市中狭小的生活、工作空间,给城市的居民和工作人员带了极大的压力和紧张感,而乡村旅游产生与发展,正好为城市人们提够了一个休闲放松的地方,同时也相互满足了彼此的需要。

二、乡村旅游的市场营销状况和问题

进入21世纪以来,旅游产业作为发展最迅猛,规模增长速度最快的产业之一,不断地完善着发展的模式。乡村旅游产业作为异军突起的一只,是一种全新的旅游发展模式,但是在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乡村旅游的市场营销状况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也明显的暴露出一些问题。

1.缺乏应有的营销观念。作为一种产业,也可以说是特殊的商品,乡村旅游产业应该具有成熟的营销观念,而事实是,现在的乡村旅游市场营销不具有成熟的营销观念,主要体现在,旅游内容的过于单一,方式过于简单,市场规范过于混乱,这就造成了,客源的不断流失,竞争不断的缺少公平,更多的乡村旅游市场萎缩,以至于逐渐地消失,同时可能带来的是自然环境的恶化,农业生产受到不好影响。这是现阶段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的一大状况和问题。

2.地域特色表现不突出,竞争力不足。突出的地域特色作为乡村旅游的重要特征,应该是保障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的有力手段,而现实的发展是,更多的乡村旅游地呈现的是相互的复制和模仿,盲目的借鉴和采用已有的成功案例,却忽视了本身的地域特色,这恰恰是最为致命的问题。盲目的复制和借鉴,在短时间内能收获一定的效果和成绩,但从长远来开,这种成绩是建立在不断消耗消费者耐心的基础上的,随着新鲜感的消失和疲劳的体验,会从根本上削弱乡村旅游的竞争力,以至于在后来会消失在进步的历史中。

三、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乡村旅游的认识与思考,如何更好地进行乡村旅游市场营销,这是一个需要思考和总结的过程,与此之中必然会出现明显的发展趋势。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的观念必然要与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相结合。这是行业能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时代的要求和前进的趋势。以乡村自然资源为依托,充分发挥其独特特征,重视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开发,重视乡村旅游的服务质量,给消费者带来舒适放松的感受,重视乡村旅游整体形象的构建与宣传,明确开发与利用的最终目的,不仅是带来经济上的进步,更是为了能更好地保护当地乡村资源和实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重视旅游管理和服务的建设,强调优质服务的不断完善,这是适应以人为本的要求,建立良好的管理服务人员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是给乡村旅游带来持久消费的重要途径。营销组合策略及营销模式的延伸。以培养乡村旅游品牌为最终目的,以树立良好的乡村形象为目标,除了对营销组合“4Ps”,即产品、价格、销售渠道和促销进行整合和运用之外,还将公共关系的手法运用到营销组合中,最终实现目的与目标。

四、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策略

在进入了市场营销为主导的乡村旅游业,想要更好的发展,就必须结合营销方面的理论知识与研究,本文通过对乡村旅游的认识与思考,以及结合相关市场营销理论知识,就此提出一些解决现存的乡村旅游市场营销问题的策略,并希望能凭此探索出一条可实现乡村旅游市场营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创造优良的营销环境,充分发挥政府、区域、各部门以及乡村的重要作用。只有提供优良的营销环境,才能为乡村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奠定基础,这需要政府部门出台相关规定,以及支持政策,从发展上游为进行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旅游提供政府保障。进行资源整合与利用,对自然资源相对集中、特色突出的乡村旅游基地,进行良性引导和帮助,逐渐建立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发展模式,循序渐进,逐步实现可持续发展。针对有破坏原有自然资源的旅游企业进行整改和取缔。

2.细分乡村旅游市场,准确进行市场定位。乡村旅游市场主要是选择城市区域或者经济发达地区中由于生存、工作压力较大,想要回归自然,享受自然的城市年轻人作为主要的旅游消费者。事实上,由于乡村旅游产品所处的地位位置的不同,会有环境的差异,旅游资源特性的不同,当然也包括知名度的高低,所具有的服务内容不一样,以及可提供休闲的时间有所差异,更包括经营者的能力有多不同,所以在具体选择目标市场时一定是不一样的,采取的策略也有一定的差别,所以说,在实际的操作中,我们自然要根据各地方的经济状况、发展水平、自然资源、交通状况等来确定目标消费者区域和所需要开拓的相关市场之间的顺序问题。我们可以将与乡村旅游产品距离近的市场和富裕起来的地区和人群都作为潜在目标市场。

篇13

(一)旅游产业和农牧业发展态势的趋同性

伴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一些相关产业也得到了促进。其中,较为明显的表现是农牧业在近年来稳步发展、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农牧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取得了粮食丰收、经济作物较快发展、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的好成绩。自2000年以来,旅游产业发展和农牧业经济呈现同向变化趋势。这一变化通过旅游综合收入和农牧业增加值来反映。1.旅游产业与农牧业增加值对比分析2000年以来,旅游综合收入和农牧业增加值总体上均出现增长的趋势。旅游综合收入从2001年的7.5058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26.48亿元,年均增长速度38.08%。以2001年为基期,农牧业增加值从2001年的37.47亿元上升到了2012年的80.41亿元,年均涨幅为4.17%。总的来看,2001年到2012年间,旅游综合收入和农牧业增加值都表现为上升趋势。2.旅游产业与农牧业增加值的增幅对比分析旅游综合收入和农牧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幅度)表现出阶段性。旅游产业是敏感性产业,受2003年的SARS和2008年3·1影响,2003年与2008年旅游综合收入都出现低谷。2006年青藏铁路通车以后,旅游综合收入出现迅速发展的态势。2006至2007年间,旅游综合收入平均增速为59.15%,比11年间的平均增速高出21.07个百分点。2008年3·1之后,旅游综合收入增幅每年成增长态势。2001至2005年间,农牧业增加值的平均涨幅为4.05%,与2001-2012年的年均涨幅4.17%比较接近。2006至2008年间,农牧业增加值的平均涨幅为5.5%,比平均值高出1.33个百分点。2009至2012年间,农牧业增加值的平均涨幅为3.3%,比平均值低0.87个百分点。总体来看,旅游业的波动性较明显,农牧业发展情况较平缓。

(二)旅游产业和农牧业发展趋势的定性分析

乡村旅游是农牧业与旅游业的结合体。乡村旅游目的地农牧业景观、农牧业生产、农村劳动力均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且部分农牧业生产要素本身就成为了一项重要乡村旅游吸引力。旅游业同样可以反哺农牧业,乡村旅游业能够吸纳农牧业剩余劳动力、提高农牧业收入、促销农产品。农牧业与旅游业的联动效应已经不言而喻,国内外诸多研究已经证实了两者之间的关系。1.政策扶持与产业融合就而言,2002年,自治区人民政府了《关于扶持和鼓励农牧民群众开展旅游服意的指导意见》,乡村旅游开发活动开始在区内遍地开花。2012年,自治区出台了十二五期间的乡村旅游规划,乡村旅游经济开始快速发展。乡村旅游已经形成了五大主题品牌,分别是“雪峰乡村”“高原林村”“高原牧歌”“神奇乡井”“屋脊农庄”[10]。乡村旅游已经与传统的农牧业以及新兴的高原净土产业相融合,依托农牧业的人文与自然景观、农牧业产品供给以及农牧业原有的人力资本在不断发展。从整体情况来看,乡村旅游经济与国内其他地区存在共同特点。最为明显的一点,即产业融合吸纳了农牧区剩余劳动力,有利于农牧区经济结构的调整。同时,发展乡村旅游可以调动农牧民参与旅游开发和服务接待的积极性,提高农牧民的幸福指数,进一步提升农牧民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效率。因此,从人力资本的角度来看,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农牧业经济效益与旅游产业经济效益,对促进旅游目的地经济增长具有积极作用。与国内乡村旅游发展实践相比,虽然乡村旅游发展起步晚,发展制约因素较多,而从产业联动的角度分析,乡村旅游经济发展所依托的高原农牧业生态景观及农产品、高原特色奶、肉制品等均丰富了旅游产业的产业链结构。农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实现了农牧业产品创新,促进了农牧业结构创新发展。反过来,农牧业的转型与发展为乡村旅游经济注入了活力,同样丰富和发展着乡村旅游经济。2.乡村旅游发展实践的佐证课题组于2013年8月至2014年9月期间,对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旅游目的地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在不同类型的开发模式、不同地理区位、不同发展程度的乡村旅游目的地,旅游业与农业融合发展。以昌都地区半农半牧县芒康县为例,该县处于滇藏线与川藏线的交界处,是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该县境内沿214国道有一条旅游观光线,观光线周边分布着许多乡村旅游目的地,包括纳西民族乡(又称“盐井”)、曲孜卡温泉度假村等。其中,纳西民族乡的千年古盐田景观及当地农牧民制盐晒盐的劳作方式成为了吸引沿途观光游客的一项重要旅游资源。而旅游经济活动也在很大程度上维持了人们传统的生产作业方式、保护了非物质文化资源,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延续与复兴。由于旅游业的乘数效应,旅游产业链与农业相衔接,拓展了农牧产品的销售和经营渠道;农牧业的生产要素与旅游产业相结合,为旅游产业提供支持与保障。国内外关于乡村旅游开发建设过程中乡村旅游产业与农牧业联系地研究已经有了较好地积累。但是,通过广泛的文献检索发现,以实证研究范式分析乡村旅游发展背景下旅游产业与农牧业内在联系的文献不多。在研究对象方面,以自治区作为研究对象的报道尚未出现。综合上述论述,结合2000年以来农牧业和旅游产业经济发展趋势及相关数据,我们提出研究假设:在大力扶持乡村旅游发展的背景下,旅游产业与农牧业已经开始融合,旅游产业与农牧业之间存在双向影响的关系。

二、旅游产业发展与农牧业经济增长的VAR和脉冲响应分析

产业融合与产业关联一直以来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一般认为:产业耦合是对产业关联与产业融合在物理学方面的形容。研究人员将“耦合”这一概念引入产业经济研究当中,用来解释经济系统的不同子系统之间在运行过程中的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相互协调与制约的现象。纵观国内外关于产业耦合、产业关联的研究报道,可以看出该方面的研究已经从最初的概念辨析、机理剖析等方面,过渡到以定量测度为主且具有多学科交叉特征的研究层面。涉及旅游研究方面,旅游乘数效应研究是产业耦合与产业关联在旅游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研究方面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名词。已经出现的研究报道中,对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工业与旅游产业的耦合联动、农业与旅游业的互动发展研究均有表现。其中,农业与旅游产业的关联研究由来已久。然而,前期的研究文献中出现的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路径、融合动力、融合模式等方面的研究,多以定性分析为主,缺乏实证论述,尚未对于农业与旅游业之间的内在关联进行较为精确地探究。因此,为了探究旅游产业与农牧业之间的内在联动关系,验证本文上述研究假设方向的合理性,采用计量经济学中的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模型)方法,选取2001~2012年的旅游产业综合收入与农牧业经济增长作为研究变量①。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模型)是一种非结构化的模型,是以时间序列的统计特征为出发点,通过对经济系统进行冲击影响分析来了解经济系统的动态特征和冲击传导机制,它通常使用最少的经济理论假设[11]。本研究所选用的数据是两列时间序列数据,数据之间的关系缺乏经济理论支撑,故向量自回归模型比较适用于本研究。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模型)在经济学研究领域中常被运用于定量测量两种具有内在关联的事务之间的相关关系。例如,在城镇化研究(郭志义、张耀东,2012)[12]、旅游产业融合与旅游产业协整发展研究(张占涛等,2012)[13]、经济增长与相关问题研究(刘乃全等,2006;李天国,2013)[14-15]、旅游乘数效应研究(胡春林,2007;向延平、蒋才芳,2013)[16-17]等方面。该模型与其他测评方法相结合的运用均有体现。众多的研究成果表明:该方法从深层次角度能够较好地对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揭示。本文在VAR模型的基础上,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法来分析旅游产业发展与农牧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一)平稳性检验

经典的线性回归模型通常假定序列是平稳的,或者是一个确定性趋势加上平稳部分,来保证OLS得到的估计量是一致性和具有渐近正态分布的性质。然而,实际中通常遇到的时间序列是非平稳的,如果利用经典的模型进行分析则会出现“伪回归”现象[18]。协整分析把非平稳变量的长期均衡和短期动态的变化有机地结合起来,是一种有效的分析方法。平稳性检验是协整分析的前提。本文以旅游综合收入来作为反映旅游产业发展的指标,记为T;以农牧业增加值的变化来衡量农牧业经济增长情况,记为A。为消除可能存在的异方差现象,将T和A分别取自然对数,记为lnT,lnA,进一步对两时间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在显著性水平5%的条件下,lnA与lnT的ADF统计量均小于其相应临界值,且D-W检验结果数值接近2,故不存在单位根,认为lnA与lnT的序列是平稳的。

(二)VAR模型估计和脉冲响应分析

VAR模型所依托的理论假设较少。在进行短期预测预防与分析方面非常方便,尤其是在对外生变量预测较为困难或者短期内对某些不确定因素难以把握的情况下,利用VAR模型具备较强的便利性[19]。脉冲响应函数描述了在一个扰动项上加上一个一次性的冲击,对于内生变量的当前值和未来值所造成的影响,因此能够比较直现地描述变量之间的动态交互作用。根据由模型的AIC和SC最小值来判断变量的滞后期,通过Eviews3.0软件可以得到模型的滞后期为2,进一步得出了VAR(2)模型的估计结果(见表2)。以LNA和LNT为解释变量的两回归函数的D-W值分别为1.8323和1.7646,可以认为,随机误差项不存在自相关性。可决系数结果表明第一个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不如第二个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高。在实际应用中,VAR模型的主要用处是进行脉冲响应分析。在建立VAR模型的基础上,利用Eviews3.0来分析旅游综合收入与农牧业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影响程度,脉冲响应和差分分解结果如图1、图2、表3、表4所示。图2与图3描绘出了分别给两变量施加一个单位标准差的冲击后所带来的动态影响。图2显示,农牧业增加值的冲击对于旅游综合收入具有较显著的正向影响,在本期给农牧业增加值一个单位标准差的正冲击后,从第二期开始,旅游综合收入开始正向变动,并达到峰值4.21%;在第3期到第10期之间出现平稳趋势。在方差分解中,农牧业增加值对旅游收入波动的贡献小幅波动后逐渐呈平稳趋势,最大贡献值为60.58%。表明当农牧业增加值受到外界条件的某一冲击后,通过市场传递给旅游业,给旅游收入带来同向的冲击,即农牧业增加值对于旅游收入具有显著的、正向的影响,且具有较长的持续效应。从图3可以看出,当在本期对旅游综合收入给一个单位标准差的正冲击后,在当期农牧业经济增长便开始正向变动,增加了约0.4%。随后2期达到峰值1.4%,第4期下降到最低点1.0%,在以后几期逐渐趋于平稳。在10期内,旅游综合收入冲击对于农牧业增加值的影响是正向的,且在长期逐渐趋于平稳。从方差分解的数值可以看出,旅游综合收入冲击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波动影响的最大贡献值为89.68%。研究结论表明:当旅游综合收入受到外界条件的某一冲击后,给农牧业增加值带来同向的变动,并且这种影响具有较长的持续效应。

三、研究结论

篇14

    关键词: 村镇绿化;存在问题;发展趋势;发展模式

    村镇绿化是村镇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不仅是村镇外在形象的体现,而且可以反映出村镇的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在某种程度上还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园林绿化在保护村镇环境、调节村镇气候、提供文化教育和游憩场所、美化村镇景观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1村镇绿化必须重视的几个问题

    1.1村镇绿化的义务责任制问题

    村镇绿化不仅是政府的事情,更应当是每个人的义务和责任。每个人有权利、有义务绿化好自己周围的每一寸土地。不仅有义务绿化好自家的房前屋后,而且有义务绿化周围的道路和其他空闲地方。不仅有绿化义务,还有管理责任。我县一直在倡导义务绿化,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投入相比较,收效甚微。这不仅与我县广大农民的道德修养和认识水平不高有关,更重要的是在义务绿化问题上,只讲义务、责任,而没有提出相应的利益,大大挫伤了人们义务绿化的积极性。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就要有所收获,这是普遍的道理,也符合市场运行的规律,在绿化方面也是如此。在村镇绿化方面应倡导谁劳动、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这样不仅可以减轻政府负担,而且可以提高全民绿化的积极性。

    1.2村镇绿化的全面覆盖问题

    绿化应该全面,不应留有死角。有人认为,村镇处于广阔的原野,到处郁郁葱葱,既有农作物,又有树木,没有必要再搞什么绿化。其实不然,在我县,水土流失不仅仅是在农田,村镇内部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水土流失。只要存在裸露的土地,暴雨过后,随处可见雨水涌漫的泥泞,水土必然流失。由此可见,村镇绿化并不全面,还存在着大量的裸露的疏松的土地,应该坚持全面覆盖的原则。所谓全面覆盖,就是没有裸露的土地,凡是空闲的裸露的土地都应该绿化。

    1.3村镇绿化的科学问题

    北方的村镇羡慕南方的秀美,梦想常年绿林成荫,于是大量移栽南方树种,但很快就枯萎,没有任何绿化效果。因此,绿化要讲科学,并以此指导具体的行动。绿化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因地制宜。村镇绿化一定要根据本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壤特性等,合理选择适宜本地区的树木花卉。②错落有致。绿化在空间布局上要有层次,错落有致,不应只栽树木或只种花草。在绿化上要注重空间的层次感和视觉的美感。③内外结合。室外绿化固然重要,但室内绿化更是自然宜人,它可以美化环境,陶冶情操,消除疲劳,使人更接近自然。④文化艺术。通过绿化把文化艺术的感染、陶冶、净化等作用有机地溶于自然之中,花草之中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观念、心态和情绪,以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1.4村镇绿化的管理问题

    绿化的管理应随着村镇现代化建设的步伐,采用现代管理方式、方法,从植物品种的选择、种植栽培、浇水施肥到病虫害防治、日常修剪等各项工作都应当专业化、合同化。绿化可委托绿化公司进行管理,淡化政府职能,减轻政府负担。

    1.5村镇绿化的经济效益问题

    绿化不讲效益或效益不高是阜宁县义务绿化受阻的重要原因之一。应把绿化同科研结合起来,同产业结合起来,走出一条适合阜宁县实际情况的村镇绿化发展道路。

    2村镇绿化的发展趋势

    2.1城乡绿化一体化趋势

    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在走城乡一体化道路的同时,城乡绿化一体化是促进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必要环节,是村镇绿化的一种趋势。所谓城乡绿化一体化是指在着力抓好城区绿化的同时,大力向农村辐射,加大郊区、农村、小城镇的绿化力度。通过道路绿化建设将城乡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村镇的绿化水平和面积,缩小城乡差别。

    2.2乡村景观化趋势

    景观规划不仅要提供一个健康的城市环境,同时也要提供一个受保护的乡村环境。乡村景观规划不仅突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而且提出了对环境的创造性保护。人居环境的改善,成为乡村景观规划追求的境界。我县未来村镇绿化将与乡村景观规划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对乡村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乡村建设的合理规划,走村镇绿化的景观化道路,将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成为人类未来最适宜的居住空间,推动可持续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

    2.3乡村园林化趋势

    由于我县村镇自身的环境特点,使其朝着园林化方向发展。我县广大的农村有着广阔的土地、美丽的田野、稀落分散的农舍,但是随着农村各个产业的蓬勃发展,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乡村原有的景观格局正在不断地改变或被破坏。因此,在村镇发展中,保持和发展乡村环境成为村镇规划的一个重要方面。村镇绿化将沿着乡村园林化方向发展,对农村绿化进行合理规划,突出绿化的环境美、艺术美,与乡村的景观结合起来,与发展乡村的旅游业结合起来。

    3村镇绿化的发展模式

    3.1村镇绿化与景观生态建设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村镇绿化不再是简单的植树种草,农民也不是只为了经济效益而绿化自己的家园。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已成为当今全社会所共同面临的危害。因此,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对村镇绿化进行整体性规划显得日益迫切。生态绿化是绿化发展的一个主流,也是人们环境意识增强的体现。在村镇绿化中,注意乔、灌、草三者的结合,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的结合,观花与观叶植物的搭配,使其在绿化中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做到层次有变化、色彩丰富、四季有绿。还可充分利用村镇原有的自然景观(河、湖、林等)为背景,创造出更为丰富的乡村园林景观。此外,在村民庭院绿化中,提倡垂直绿化。垂直绿化是园林绿化的新形式,是利用攀缘植物在建筑上攀附,它可以充分利用空间,节省土地。

    3.2村镇绿化与发展农村旅游业相结合的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