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国际经济与贸易的理解范文

国际经济与贸易的理解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4-01-10 14:50:5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国际经济与贸易的理解,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国际经济与贸易的理解

篇1

【原刊地名】杭州

【原刊期号】200212

【原刊页号】17~20

【分 类 号】f52

【分 类 名】外贸经济、国际贸易

【复印期号】200303

篇2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能力结构;应用型;课程体系

虽然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各国经济造成了严峻影响,我国对外贸易仍然在2010年后扭转颓势保持向上的增长趋势。2014年,进出口总额更是突破了26万亿元大关。在此过程中,我国对外贸易的结构以及贸易方式在不断调整和变化,对外贸人才的能力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外贸企业对外贸人才能力需求的变化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为了适应这种要求,池州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对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池州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定位为应用型本科,是校级特色专业,2013年该专业获得安徽省“振兴计划”的支持。在近年来的办学过程中,我们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持续优化专业课程体系,以期望能够培养出适应企事业单位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 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原则

1.1 “面向市场”的原则

面向市场是指课程体系的设置需要相应外贸行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当前,中小外贸企业发展迅速,服务外包方兴未艾,跨境电商蓬勃发展,文化贸易日益活跃。中小外贸企业需要外贸人才一专多能。服务外包的发展则意味着外贸人才要熟悉服务外包的业务流程。跨境电商的兴起要求外贸人才熟悉各种跨境电商平台的具体操作。文化贸易的活跃则要求外贸人才了解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熟悉文化贸易的流程。面向市场原则要求在课程体系优化中,响应市场上的这行变化。

1.2 “个性发展”原则

现代教育要求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个性。个性发展原则要求,一方面在课程体系设置时考虑为学生留出充足的自由支配时间;另一方面在课程体系中要压缩必修课比例,增加选修课比例,并要兼顾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选修课要体现课源多、知识面广的特点。

1.3 “合作办学”原则

地方高校大多面临办学资源不足的约束,合作办学则是突破这一约束的合理选择。合作办学的原则要求在课程体系优化中,要突破现有师资队伍及教学条件的限制,充分利用合作各方的资源优势。比如通过校企合作,引进企业专家,扩充教师队伍,共建实习实践基地,共同完成毕业实习等;通过校校合作实现师资共享,教学软件等资源互用等;通过校地、校协合作,开展丰富的第二课堂等。

2 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能力规格

根据相关调查,当前外贸企业对应用型外贸人才能力的要求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扎实的外贸专业知识,突出的英语应用能力,较强的业务实操能力,熟练的信息处理能力以及过硬的综合素质(包括职业道德、团队精神、创新精神等)。[1-4]结合当前外贸行业发展的特点,我们将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能力规格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2.1 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综合能力要求

外贸企业希望应用型外贸人才具有过硬的综合素质,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能够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这种综合素质主要包括价值观、职业道德、心理素质、团队精神等方面。具体而言,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需要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和职业素养;还需具有健康的体魄、顽强的意志、积极向上的精神和乐观开朗的心态。具体而言,综合能力课细分为价值判断能力、身心调适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通识能力。

2.2 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专业能力要求

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这种专业知识和能力包括理论知识、应用能力两大方面。理论知识方面,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需要具备运用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和预测国际国内经贸形势,初步具备本专业领域的研究能力;需要熟悉外贸业商务电函、文书处理方法,能灵活运用外语进行经济贸易活动;还要能够利用互联网进行商业活动,初步具备企业经营管理的能力等。应用能力方面,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需要熟悉进出口业务环节,能正确操作处理外贸业务流程、规范缮制各种业务单证;能适应报关、制单、跟单等外贸具体工作要求;具备互联网贸易拓展能力。若将上述能力进行整合,则专业能力可以归纳为,专业基础能力、专业专长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

2.3 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拓展能力要求

如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成为时代主旋律,大学生应适应时代的要求,熟悉创业的有关政策,具有良好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落脚点是培养就业竞争力强的人才,因此应用型大学生需要具有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具备较强的就业意识和就业能力;此外,应用型大学生还要具备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以上分析表明,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拓展能力可以概括为创新创业能力、就业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根据上述对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能力规格的具体分析,可以构建如图1所示。

图1 能力结构图

3 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方案

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需要适应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迎合人才能力规格的需要。根据上述对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能力规格的分析,将课程体系分为三大平台和若干模块,具体如图2所示。

图2 课程结构体系图

3.1 理论教学平台的模块结构和具体课程

理论教学平台由四大模块构成,分别是公共基础课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主干课模块和专业专长课模块。公共基础课模块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基本原理”、“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形势与政策”和“思想政治理论综合实践”、“大学体育”、“大学英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开设这些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帮助学生锻炼健康的体魄,养成积极向上的精神和乐观开朗的心态,拥有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并逐步具备英语言的基本运用能力。

学科基础课模块开设专业认知能力开设“专业导论”、“经济应用数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管理学”、“会计学原理”、“经济法”、“电子商务概论”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旨在培养学生的数理分析能力、经济思维能力和基本企业经营管理能力。

专业主干课模块开设“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法”、“国际结算”、“外贸单证实务”、“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报关实务”、“商务英语”、“外贸英语函电”、“外贸英语口语”、“国际商务谈判”等课程。这些课程可以帮助学生熟悉进出口业务环节,学会正确操作处理外贸业务流程、规范缮制各种业务单证;帮助学生熟悉外贸业商务电函、文书处理方法,学会灵活运用外语进行经济贸易活动。

专业专长课模块开设两个方向:网络贸易方向和金融投资方向。网络贸易方向开设“国际服务贸易”、“网上零售”、“公司财务管理”、“国际市场营销”、“国际技术贸易”、“跨境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地理”、“跨国公司理论与实务”、“国际工程承包”等课程。网络贸易方向的设置是为了适应跨境电商蓬勃发展的趋势,让学生了解各种跨境电商平台,学会能够利用互联网进行商业活动。金融投资方向开设“商业银行经营学”、“保险学”、“国际金融”、“金融市场学”、“证券投资”、“投资银行理论与实务”、“期货理论与实务”、“个人理财”、“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等课程。金融投资方向的开设是为了迎合我国金融市场开发和金融行业大发展对人才需求不断增长的需要。这些方向课程的开设,可以使学生掌握货币金融、证券期货的基本知识和相关法规,为今后从事金融投资相关工作打下基础。

3.2 实践教学平台的模块结构和具体课程

实践教学平台由课程实验模块、课外实践模块和集中实训模块三部分构成。课内实验模块包含两面公共基础课程、五门专业主干课程和四门专业专长课程。两门公共基础课是“计算机应用基础”和“数据库技术与应用实践”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信息处理技术,具备信息处理方面的基本能力。五门专业主干课程分别是“SPSS软件应用”、“国际结算实训”、“外贸单证实务实训”、“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实训”和“报关实务实训”,目的在于通过课程实验使学生学会正确处理外贸业务流程、规范缮制各种业务单证,能适应报关、制单、跟单等外贸具体工作要求。四门专业专长课程分别是网络贸易方向的“网上零售实训”和“跨境电子商务实训”,以及金融投资方向的“商业银行经营实训”和“证券投资实训”。

课外实践模块主要有“创业策划与实战”、“大学生创业训练计划”、“学科与技能竞赛”、“课外科技创新”等课程,课程设置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集中实训模块包含“军事训练”、“专业认知实习”、“ERP沙盘模拟综合实训”、“国际贸易模拟综合实训”、“毕业教育”、“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课程。

3.3 素质拓展平台的模块结构和具体课程

素质拓展平台包括文化素质课模块、社会实践活动模块、创新创业教育模块和双学位辅修专业模块四部分。

文化素质模块开设“大学生科学素养”、“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大学生艺术素养”、“大学生德行素养”、“大学生劳动素养”以及不同学科的选修课程等。这些课程的开设可以拓展大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也能够帮助大学生价值观、职业道德、心理素质、团队精神等的养成。

社会实践活动模块包含“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勤工助学”等课程或活动。该模块所开课程是为了增加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创新创业教育模块主要开始“大学生生涯规划与就业素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素养”、“职业技能(资格)鉴定”和一些与创业相关的实践课程,目的是发掘学生潜能,增强其发展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引导、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相关调查研究表明,有85.8%的外贸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确认会优先录取持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毕业生。[1]因此,特别在此模块中开设了“职业技能(资格)鉴定”课程。

双学位辅修专业模块主要是鼓励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辅修外语地位学位,一方面提高英语应用能力,另一方面扩宽就业面向。

3.4 课程结构比例

按照能力结构进行划分,综合能力平台课程学时合计为772,占总学时的32.5%,学分合计为56.5,占总学分的34%;专业能力平台课程学时合计为1601,占总学时的67.5%,学分合计为105.5,占总学分的63.6%;能力拓展平台占总学分的2.4%。按照理论课和实践课来划分,理论课课时总数是1989,学分总计为117,分别占总学时的83.8%,总学分的70.5%;实践课课时总数为384,学分总计为49,分别占总学时的16.2%,总学分的29.5%。从选修课和必修课的构成来看,必修课总课时为1933,学分合计为129.5,分别占总学时的81.5%,总学分的78%;选修课总课时为440,学分合计为36.5,分别占总学时的18.5%,总学分的22%。

4 未来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方向

4.1 构建“经管一体、外贸专长”式的课程体系

跨境电商的蓬勃发展将会带来外贸公司的微型化甚至个体化。这些小微企业或个体企业对外贸人才的要求,往往更加注重综合能力。外贸人才既要能从事外销、制单、跟单等具体业务,还要具备综合管理能力。这意味着,未来学校需要培养具体技能突出,综合素质出众的“复合型”外经贸人才。构建“经管一体、外贸专长”式的课程体系将是未来改革的一个方向

4.2 构建“订单式”课程体系

随着对外贸易向纵深方向发展,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除了一般的综合素质和外贸业务能力外,还需要具有相关行业的具体知识。然而,学校由于师资力量和办学济源等方面的限制,难以开设设计各行各业产品知识的课程。校企合作、校协合作构建“订单式”课程体系也不是未来改革的一个方向。

【参考文献】

[1]黄晶晶.外贸专业社会人才需求调研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12):52-54.

[2]高国辉.外贸企业人才需求特征调查与分析[J].环渤海经济t望,2014(8):16-18.

篇3

[关键词]外贸;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商品结构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2)08-007-04

作者简介:林发彬(1977-),男,福建闽侯人,福建社会科学院亚太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贸易、应用统计。

外贸商品结构的合理性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进出口贸易中各种商品的构成比例是否合理。研究角度不同对合理性的评价标准也不同,其中讨论较多的一个研究角度是外贸商品结构与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匹配程度。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出口贸易的变化通过各产业部门之间复杂的关联和波及,对各部门的产出及增加值产生诱发效应,从而直接影响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因此,外贸商品结构越是能适应经济系统中诱发效应较大的产业部门的需要,就越具有合理性。对此,在出口方面,评判标准是比较出口商品结构与影响力系数(或生产诱发系数)的排序,计算出口商品的合理度指数;在进口方面,评判标准是比较进口商品结构与推动力系数(或需求依赖度)的排序,计算进口商品的合理度。显然,排序越趋于一致,计算的进出口商品合理度指数就越大,外贸商品结构就越合理。在现有的研究文献中,沈利生、吴振宇,杨丽华等都是以此判断我国外贸商品结构的合理性。然而,随着对影响力系数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发现以增加值为判断标准的非竞争型影响力指标更具有合理性。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以传统影响力系数来分析外贸商品结构的合理性。

一、实证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传统影响力系数计算的缺陷

影响力系数是指国民经济某一个部门增加1个单位最终产品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该系数一般用符号表示,传统的计算公式可表示为:

Fj=ni=1ij

1nni=1nj=1ij(j=1,2,…,n)(1)

式(1)中,分子为列昂惕夫逆矩阵第j列之和,表示只有第j个部门提供1单位最终产品拉动n个部门总产出之和,即影响力;分母为里昂惕夫逆矩阵列和的平均值。如果Fj大于1,表示该部门生产对其他部门生产的波及影响程度超过社会平均影响力水平;如果Fj等于1,表示该部门生产对其他部门生产的波及影响程度等于社会平均影响力水平;如果Fj小于1,表示该部门生产对其他部门生产的波及影响程度低于社会平均影响力水平。沈利生认为式(1)的计算有两个缺陷:影响力系数的传统计算是以总产出为判断标准,不具有合理性,应该以增加值为判断标准;影响力系数由竞争型投入产出表计算得出不合理,应该由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计算得出。此外,他认为影响力系数的大小可以用影响力的大小来替代。

(二)细分加工贸易的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

在非竞争型投入产出分析框架内,国产中间产品和进口中间产品之间有本质的区别,即前者进入国民经济流通体系内,是构成各产业关联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后者是在境外实现的增加值,本身并不直接进入到国民经济流通体系。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将二者等同对待,会夸大对国内各部门的消耗,导致式(1)的分子被夸大。但是通过后续的研究发现,将竞争型投入产出表转化为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不够妥当。因为加工贸易是我国主要贸易方式之一,2007年之前占我国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超过了一半,2008年才开始稍有下降,为481%,2011年降为44%。而加工贸易对我国经济的拉动作用和一般贸易有很大差别,所以忽略加工贸易有可能导致研究结果出现偏差。表1是Robert Koopman等编制的细分加工贸易的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在横向上存在以下平衡关系:

表1 细分加工贸易的非竞争型投入产出

中间使用

国内使用&

一般贸易出口加工出口

最终使用(最

终消费支出

+资本形成

+出口)

国内总产

出或进口

1,…,n1,…,n11

国内产品

中间投入

国内使用

和一般贸

易出口1

…

nADD(X-EP)ADPEPYD-EPX-EP

加工出口1

…

n

00EPEP

进口产品

中间投入

1

…

nAMD(X-EP)AMPEPYMM

国内增加值1VDVP

总投入1X-EPEP

注:上标DD代表国内产品用于国内使用和一般贸易出口,DP代表国内产品用于加工出口,MD代表进口产品用于国内使用和一般贸易出口,MP代表进口产品用于加工出口,D代表国内产品,P代表加工出口,A是直接消耗系数矩阵。

林发彬:基于细分加工贸易的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对我国外贸商品结构的合理性分析

林发彬:基于细分加工贸易的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对我国外贸商品结构的合理性分析

I-ADD-ADP

0I

X-EP

EP=

YD-EP

EP

由上式可得出里昂惕夫逆矩阵B为:

B=I-ADD-ADP

0I-1

=

(I-ADD)-1(I-ADD)-1ADP

0I

以各部门增加值率为权重,计算出逆矩阵各列元素的加权和,就得到各部门影响力的大小,即:

P=(ADV APV)B=[ADV(I-ADD)-1 ADV(I-ADD)-1ADP+APV](2)

由于中间使用将加工出口细分出来,因此部门的增加值率也分为两部分,对应的行向量分别为ADV和APV。在式(2)中,ADV(I-ADD)-1中的元素表示归属于国内使用和一般贸易出口部分的各部门的影响力;ADV(I-ADD)-1ADP+APV中的元素表示归属于加工出口部分的各部门的影响力。对这两部分按照各自出口比例进行加权平均,就得到整体上各部门的影响力,用矩阵TP表示为:

TP=ADV(I-ADD)-1E-EPte+[ADV(I-ADD)-1ADP+APV]EPte(3)

在式(3)中,te为出口总额。由式(3)得出的部门影响力引入了以增加值为判断标准。

二、对我国外贸商品结构合理性的分析

(一)评价的基准及数据来源

1评价基准。由式(3)计算出的影响力的基础上,即可对出口贸易的结构是否合理作出判定。理由如下:

在表1的分析框架内,进口产品分为三个部分:国内使用和一般贸易出口、加工出口和最终使用(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进口商品结构是否合理取决于前两个部分。这主要是因为在开放的经济条件下,最终需求在对国内增加值影响的过程中,会有部分增加值通过这两个部分漏出。令u={1,1,…,1},uAMD(I-ADD)-1中的元素表示归属于国内使用和一般贸易出口部分的部门,j(j=1,…,n)在国内需求增加1个单位时,所有部门的进口总额,即增加值漏出额;uAMD(I-ADD)-1ADP+uAMP中的元素表示归属于加工出口部分的部门,j(j=1,…,n)在国内需求增加1个单位时,所有部门的进口总额,即增加值漏出额。所以从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角度看,如果进口商品在增加值漏出额较大的部门所占的比例较小,那么这样的进口商品结构就具有合理性。

Robert Koopman等人的研究表明,分别归属于上述两部分的各部门在影响力和增加值漏出额上具有以下关系:

ADV(I-ADD)-1+uAMD(I-ADD)-1=u

ADV(I-ADD)-1ADP+APV+uAMD(I-ADD)-1ADP+uAMP=u(4)

上述等式关系表明,进口商品在增加值漏出额较大的部门所占的比例较小,等同于进口商品在影响力较大的部门所占的比例较小。因此,可以对进口商品结构与影响力的排序进行比较,计算进口商品的合理度指数,二者越是趋于反向一致,进口商品的合理度指数就越小,就说明进口商品的结构越合理。综合来看,无论是出口商品还是进口商品,其结构是否合理都可以在部门影响力的基础上进行判定。因此,本文以部门影响力作为评价的基准,判定我国外贸商品贸易结构的合理性。

2数据来源。各部门影响力的数据来源于文献Robert Koopman等人的“How much of Chinese exports is really made in China?Assessing domestic value-added when processing trade is pervasive”。各部门的进、出口商品的结构比例由投入产出表中的数据计算得出。其中,在计算进口贸易的结构比例时,各部门的进口额均先剔除了用于最终使用的部分,然后再计算结构比例。各部门进口剔除的比例也是来源于此文献,共列出了2002年83个部门的影响力,2007年91个部门的影响力,还有少数部门的影响力数据未列出,且都是以现价计算得出。所以,要以此对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合理度指数进行跨年度比较并不十分适宜,本文仅对二者排序的一致性进行检验。

(二)外贸商品结构与影响力排序的一致性检验

1Kendall协同系数检验。这是一种对多配对样本进行检验的非参数检验方法,Kendall协同系数定义为秩和的函数:

W=Sm2n(n-1)/12

其中,S=ni=1(Ri-m(n+1)2)2是个体总秩与平均秩的偏差的平方和,

m(n+1)2是平均秩。n为被评价的部门数量。m=2,表示对外贸商品结构与影响力的排序进行评价。在实际计算中,只要n大于7,W就近似地服从χ2(n-1)分布。当χ2的p值小于给定的显著性水平时,W值显著大,就拒绝原假设,说明出口商品结构与影响力的排序具有一致性,即出口商品结构具有相对合理性;反之,则不能拒绝原假设,意味着出口商品结构不具有合理性。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满足检验的假设条件出口商品结构与影响力的排序均以降序形式给出;进口商品结构的排序则是以升序的形式给出。如果检验结果拒绝原假设,说明进口商品结构与影响力的排序是反向一致的。

表2 2002年和2007年进出口商品

结构与影响力的协同系数检验

出口商品结构

与影响力的排序

进口商品结构

与影响力的排序2002年

2007年

2002年

2007年

m

2

2

2

2

协同系数,W

03

0206

0571

0689

Chi-Square(χ2值)

4926

37035

9368

124031

Df(自由度)82

90

82

90Asymp.Sig(显著性概率)

0998

0999

0178

001

2检验结果。利用统计分析软件检验的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最后一行看,显著性概率小于给定的显著性水平005的只有一项,即2007年进口商品结构与影响力的排序。这说明二者在排序上具有反向一致性,说明相比2002年进口商品结构有所改善。而在出口方面,无论是2002年还是2007年,都无法拒绝原假设,说明出口商品结构均不具有合理性。由于本文没有对出口商品结构的合理度指数进行测算,所以无法判定2007年出口商品结构的不合理性相比2002年是否有所减轻。

(三)出口商品结构比例较大的部门影响力

在上述协同系数检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问题。图1列出了2007年出口结构比例前11位的部门影响力,这11个部门出口总额占91个部门出口总额的5048%。其中,电子计算机、通信设备、电子元器件以及仪器仪表等制造业均属于高技术部门,其出口结构比例分别位于第1、2、4位和第11位,这几类产品出口总额又占这11个部门出口总额的4848%。然而从图1可以看出,它们的影响力均低于50%,也远远低于纺织服装、鞋、帽等劳动密集型部门以及金属制品等部分资本密集型部门的影响力。

图1 出口商品结构比例前11位

的部门影响力(国内成分)

本文所讨论的部门影响力以增加值为评判标准。根据陈锡康等人的研究,部门影响力实际上也可理解为部门j(j=1,…,n)在国内需求每增加1个单位时,对所有部门增加值的国内部分的诱发比例(即增加值的国内成分)。由式(3)和(4)可知,用100%减去该诱发比例,即得出前面提及的增加值漏出比例。由于增加值的国内成分较低,优先增加这些高技术部门的出口,从贸易利得来看,我们仅截留了较低比例的附加值,如1单位出口所诱发的增加值中,在电子计算机制造业国内仅截留339%,在电子元器件制造业国内仅截留323%。但贸易保护主义者仅看商品的进口总量,并不考量进口中所包含的我国所获得的低附加值比例。仍以高技术产品的出口为例,《中国高技术产业数据(2011)》显示2008—2010年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商品出口总额的291%、314%和312%,占工业制成品出口总额的308%、331%和329%。从贸易特化系数(贸易差额/贸易总额)来看,该系数在2008—2010年分别为01、01和009,间接说明我国从高技术产品的出口中所截留的附加值比例仍然较低。

三、外贸商品结构合理化的建议

据WTO统计,1995—2010年,我国已连续16年成为受全球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并自2006年以来连续5年成为全球反补贴措施的“重灾国”。商务部产业损害调查局的《全球贸易摩擦研究报告(2011)》显示,目前,国外对我国贸易摩擦涉案产品逐渐走向高端,对华贸易救济调查肯定性裁决占比不断加大;碳关税的实施必将对我国的外贸和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发达国家严格限制高技术产品对华出口,我国引进国外的高端技术更趋困难;消耗资源性产品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所必需的原材料或成为国外对华贸易保护的重点。显然,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不能再依赖量上的扩张,这样只会面临更加频繁的贸易摩擦。

外贸商品结构的合理化有助于减少贸易保护主义的威胁。以上分析表明,出口商品结构的合理化要求增加具有较高影响力部门的出口比例,因为有较高影响力的部门也是那些国内增加值成分较高的部门;进口商品结构的合理化则要求减少那些具有较高影响力部门的进口比例,进口替代的作用不可或缺。综合而言,我国外贸商品结构合理化的着力点应落在提高部门影响力上,也就是提高增加值的国内成分。这意味着政府不能一味地鼓励增加电子计算机、通信设备、电子元器件以及仪器仪表等高技术产品制造业的出口,而应先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帮助这些部门突破核心技术的制约瓶颈,减少进口中间产品的投入比例。此外,还应重新审视利用外资问题,因为外资的流入大多只是出于整合投资国国内低廉要素成本的考虑,无意于提高产品附加值的国内成分。

[参考文献]

[1]沈利生,吴振宇外贸产品结构的合理性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8):66-72

[2]杨丽华外贸商品结构合理性评价指标的构建及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1(8):14-23

[3]沈利生重新审视传统的影响力系数公式——评影响力系数公式的两个缺陷[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2):133-141

[4]刘瑞翔中国的增加值率为什么会出现下降?——基于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框架的视角[J]南方经济,2011(9):30-42

[5]Robert Koopman,Zhi Wang,Shang Jin WeiHow much of Chinese exports is really made in China?Assessing domestic value-added when processing trade is pervasive[EB/OL]http://wwwnberorg/papers/w14109

篇4

摘要:为全面了解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采用问卷调查法,研究了学生对该课程的总体评价、学习态度、理解能力、对教学方法及教学形式的期望等方面。在此基础上,提出要分级分专业教学,弥补教材的不足,推动互动式教学,以及要积极备战双语教学,以便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国际经济学;教学效果;教学方法;双语教学;调查分析

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部分高等院校开设了国际经济学课程,随后,该课程在全国迅速普遍,目前已经成为经济学类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国际经济学是涉及国际贸易、国际金融、西方经济学等的综合叉学科,他主要运用微观、宏观经济分析中的一些分析工具和模型,来研究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和利用问题。在经济国际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经济学课程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重视。目前,国际经济学的课程教学还存在着不少问题,笔者做了一次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调查,利用调查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提出了改进该课程教学的建议与方法。

一、样本与数据说明

本次调查以河北农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和现代科技学院的经济类专业的本科学生为调查对象,主要涉及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学和市场营销3个专业。为了数据真实有效,问卷采用匿名填写,共发放200份问卷,收回198份均为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9%,有效率为100%。本次调查内容较为详实,样本涉及不同学院、不同专业,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二、国际经济学教学现状分析

为了全面了解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①收稿日期:2009-04-15作者简介:刘妍(1981-),女,河北保定人,硕士,助教,主要从事国际经济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第11卷第2期2009年6月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JournalofAgriculturalUniversityofHebei(Agriculture&ForestryEducation)本次调查主要从学生对该课的总体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理解能力、对教学方法及教学形式的期望等几个方面展开。

(一)总体评价调查显示,有107名学生对国际经济学表示很感兴趣,占总回答人数的54·04%;38·38%的学生持有一般兴趣;另有7·58%的学生不感兴趣。可见,大多数学生都比较喜欢学习国际经济学,这表明该课程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这与国际经济学本身具有的现实指导意义有一定关系。不过,学生普遍反映该课有点偏难。调查中有8·08%的学生认为它是最难的课程之一,39·39%的学生感觉比较有难度,另有46·47%的学生认为难易程度一般,仅有6·06%的学生觉得比较容易。在学习的困难方面,38·46%的学生认为图形解释难度最大,29·23%的学生认为难以把握经济学思想,16·92%的学生认为数学基础薄弱是学习的障碍,另有15·39%的学生认为该课知识量太大,无法全面掌握。可见,该课程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但前面表明,仍有多数学生对其很感兴趣,并没有因为其难而失去学习的信心。一方面,这表明学生能够认识到国际经济学的有用性,挑战难度也是对自身能力的一个考验;另一方面,作为教师,更应该透彻掌握该课程的精髓,抓住教学任务的重点,努力为学生排疑解难,以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1写作秘书网

篇5

摘要:为全面了解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采用问卷调查法,研究了学生对该课程的总体评价、学习态度、理解能力、对教学方法及教学形式的期望等方面。在此基础上,提出要分级分专业教学,弥补教材的不足,推动互动式教学,以及要积极备战双语教学,以便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国际经济学;教学效果;教学方法;双语教学;调查分析

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部分高等院校开设了国际经济学课程,随后,该课程在全国迅速普遍,目前已经成为经济学类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国际经济学是涉及国际贸易、国际金融、西方经济学等的综合叉学科,他主要运用微观、宏观经济分析中的一些分析工具和模型,来研究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和利用问题。在经济国际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经济学课程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重视。目前,国际经济学的课程教学还存在着不少问题,笔者做了一次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调查,利用调查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提出了改进该课程教学的建议与方法。

一、样本与数据说明

本次调查以河北农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和现代科技学院的经济类专业的本科学生为调查对象,主要涉及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学和市场营销3个专业。为了数据真实有效,问卷采用匿名填写,共发放200份问卷,收回198份均为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9%,有效率为100%。本次调查内容较为详实,样本涉及不同学院、不同专业,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二、国际经济学教学现状分析

为了全面了解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①收稿日期:2009-04-15作者简介:刘妍(1981-),女,河北保定人,硕士,助教,主要从事国际经济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第11卷第2期2009年6月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JournalofAgriculturalUniversityofHebei(Agriculture&ForestryEducation)本次调查主要从学生对该课的总体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理解能力、对教学方法及教学形式的期望等几个方面展开。

(一)总体评价调查显示,有107名学生对国际经济学表示很感兴趣,占总回答人数的54·04%;38·38%的学生持有一般兴趣;另有7·58%的学生不感兴趣。可见,大多数学生都比较喜欢学习国际经济学,这表明该课程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这与国际经济学本身具有的现实指导意义有一定关系。不过,学生普遍反映该课有点偏难。调查中有8·08%的学生认为它是最难的课程之一,39·39%的学生感觉比较有难度,另有46·47%的学生认为难易程度一般,仅有6·06%的学生觉得比较容易。在学习的困难方面,38·46%的学生认为图形解释难度最大,29·23%的学生认为难以把握经济学思想,16·92%的学生认为数学基础薄弱是学习的障碍,另有15·39%的学生认为该课知识量太大,无法全面掌握。可见,该课程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但前面表明,仍有多数学生对其很感兴趣,并没有因为其难而失去学习的信心。一方面,这表明学生能够认识到国际经济学的有用性,挑战难度也是对自身能力的一个考验;另一方面,作为教师,更应该透彻掌握该课程的精髓,抓住教学任务的重点,努力为学生排疑解难,以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学习态度对学生听课态度的调查显示,7·07%的学生能够非常认真的听课,43·94%的学生都很认真,有47·47%的学生有时会无法集中精力,另有1·52%的学生非常不认真。可见,绝大多数学生的课堂学习态度都还不错。为了深入了解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态度有何差别,按专业进行了分类分析。结果表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听课认真的学生最多,占本专业的58·67%;其次是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占本专业的47.95%;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所占比例最少。见表1所示。表1不同专业学生对国际经济学的听课态度听课态度经济学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市场营销专业人数比例/%人数比例/%人数比例/%非常认真68.2245.3348.00认真2939.734053.341836.00有时不认真3649.313040.002856.00非常不认真22.7411.3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