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服装设计的理解范文

服装设计的理解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1-10 10:18:0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服装设计的理解,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服装设计的理解

篇1

服装设计最重要的是要追求舞台呈现的整体感,与全剧的演出风格统一,除了其自身的知识结构及文学修养外,还得全盘考虑与各个部门之间的默契配合。

一、服装设计与导演

在戏剧创作过程中,导演是总体把握创作风格,达到预期艺术效果的中心。服装设计的创作就应包含导演的创造思想,在创作过程中要接受导演对服装创作的指导,但由于看问题的角度和着眼点不同,导演从自己对剧本的理解出发,去考虑问题,把握人物形象,这很可能与服装设计师对服装的构思发生矛盾,以至给设计师的想象画上一个圈子,限制着我们的创作思路。服装设计师或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思路以取得与导演保持一致,或与导演据理力争,但不管导演采纳与否,最终还将服从导演的。其实,高明的导演总是让不同部门自由地发挥其独创精神,然后控制在共同的艺术轨道里,使全剧具有统一的风格、色彩和调子。

二、服装设计与制作

服装设计的任务及目的不仅仅是构思、出图,更重要的是要把握制作这个环节。服装设计常受困于精心构思之设计得不到完整体现,主要是制作者工艺水平达不到,其次是制作者不能充分了解设计者意图,还有服装设计监制不利。这种局面一旦出现,对设计者乃至整个演出无疑都是极为遗憾的。服装设计与制作人员共同研究具体的制作方案,必须将其制作置于自己有效的把握之下,出现问题和困难时才能及时解决。在制作中遇到的确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应酌情修改设计图纸,以期达到可能的最佳效果。

三、服装设计与演员

戏剧服装是为演员增强自己的信念感,是以鲜明的直观形象为演员的动作提供适合人物的“角色包装”,是帮助演员创造角色的媒介和桥梁。服装设计除去应对演出情况有足够了解,做到心中有数之外,还应注意听取来自演员方面的意见,因为,演员从表演实际出发的主意往往可能是高见。在设计时一步到位,设计制作完成后,给演员试穿,一次成功,各方面没有问题当然是一种理想的结果。但在实践中常常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为数不少的问题是出在成品服装与演员身体条件的矛盾上,主要表现在服装或大或小和服装是否为弥补演员缺陷有所帮助上。服装的大小不仅仅关系到服装的外形,还关系到是否对演员的表演产生了妨碍。服装设计要巧妙地调动服装设计的诸多手段,从色彩、装饰和款式上对角色进行深入细致的刻画。但是,并不是所有方案在实施的时候都会一帆风顺,艺术创作之难有时并不来自创作主体的头脑,而是来自客体方面意料不到的矛盾上。有时应剧情要求而特意设计的特形服装如演员出现了不适应,又不能轻易修改设计的时候,就得同导演、演员一道,通过协调到意见一致为止。

四、服装设计与灯光

篇2

“立体法”引入服装结构设计教学以来,学生就能非常容易了解上述关系,从而掌握服装结构设计知识的目的。因为学生们刚接触到服装设计课程,还不知道如何将服装平面结构到立体衣片之间拼接起来,服装结构设计又称之为服装制版,它是服装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在服装结构设计的教学过程中,把“立体法”引入到课程中,让学生非常容易了解服装平面结构到立体衣片之间的关系并能完善对服装设计变化的掌控能力,继而运用到具体实践中去。现在,随着我国服装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服装版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由于学生是初学,很难将立体与平面结构结合起来,引入“立体法”教学后,使学生在服装结构设计学习中就可以轻松体会立体与平面结构的对应关系,使服装结构设计由难点课程转化为学生感兴趣的课程。如何在迎合市场的前提下带动学生的创新力,就是本文所探讨的问题。

一、传统的服装结构设计教学

在传统的服装结构设计教学中,讲究的是平面服装结构,仍采用的是教师在讲台上绘制1:1的平面服装结构图,学生就在台下跟着画的教学模式,课堂案例讲解及制版形式单一,作业质量雷同,反映了课程对学生不够吸引力,很难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往往是一堂课下来,教师是手脚并用、口干舌干的,而学生理解和学习兴趣并没有显著提升。而每年各服装企业的创新技术未能纳入教学课程,学生在设计复杂的服装时,缺乏一些想象空间和立体构成能力,所以很难将服装与人体结合起来。硬件方面,服装设备的科学性和计算机辅助应用等还有待补充,而且部分院校重理论、轻实践,实训教学方面欠缺,评价体系偏向考试成绩,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二、“立体法”在服装结构设计中的重要性

“立体法”是不同于服装平面制版的另一种服装设计方法,是服装专业领域常见的裁剪方法。因为我国特有的宽衣文化以及服装技术工艺条件落后原因,所以我国很长时间内都是采用平面的裁剪技术,但改革开放以后,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消费者对服装的设计要求也越来越高,应这种服装潮流需求,高校和企业也将这种新的设计方式应用在服装设计探究和生产中,顺应社会对新型服装人才培养的需要,我国服装院校普遍开设了立体裁剪课程,并视其为具有发展前景的领域重点研究。服装结构设计是艺术和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光靠形象的思维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立体思维的支撑,不仅有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还要有立体的创新思维,这就是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引入“立体法”教学后,学生可以很容易地建立立体人体与平面结构的一一对应关系,同时也在头脑中建立了服装与人体的关系模型,会让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难点和枯燥转化为学生感兴趣的课程。当一件布料设计成衣服,要有好的构思,再把构思画到纸上,运用立体思维,选择具体的面料,通过一定的剪裁制作来实现它的可能性。所以,在服装结构设计中,如果没有立体的思维意识,在面对面料的性能、剪裁的工艺等实际操作上就会一无所知,就算你构思出来的衣服勉强做出来也会差强人意,实际上,许多设计的灵感和想象不是在纸上画出来,而是在实践的立体过程中体现出来,服装上所谓的“造型”也绝不是纸板上的“形”,而是从立体三维空间中体现出来的。

三、“立体法”在服装结构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一)“立体法”教学中对教师的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求教师有服装立体剪裁的专业知识,能对当今流行的、具有代表性的服装款式进行分析讲解,而不能照本宣科。要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和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对流行款式的剖析要有自己的见解,才能有说服力。还要掌握服装结构设计的各种剪裁技法和平面结构知识,并能将二者融会贯通。

(二)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意识

首先了解学生个体的思维差异及知识储备量,以便进行不同程度的教学,从而全面拓宽学生不同层面的思维空间,教师在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启发学生用立体思维方式学习,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服装结构设计中是将平面制版转化为立体造型的过程,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仅停留在平面结构的知识层面上,而因该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敏锐力和创造力。教师要运用立体思维模式,让学生直观面对各种平面设计,再对面料进行设计,改变面料本身的平面效果,创造新的视觉形态。例如,在衣服上进行褶皱、悬垂等结构转化方法的演示,改变其原来的面貌,赋予新的视觉感受。在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的时候,一定要让学生有足够的自我表达空间,激发他们的想象创造能力,从而使他们怀着对服装结构设计的兴趣投入到学习实践中去。

(三)培养学生的立体创造力

设计出来的衣服是学生设计服装表现力的体现,选择合适的服装材料,运用恰当的剪裁方法都是学生必备的基本要求,但有时候,学生服装结构设计学习中,画出来的设计图和做出来的效果相差甚远,其主要原因在于设计者缺乏从平面转化为立体的训练经验,在服装结构设计中,没有把思维引申到实际操作上,对于平面形态,它一个轮廓就表现出一个特定的平面,无论从任何角度看都只能呈现出平面,而立体,它不但没有固定的轮廓,而且根据观察者不同角度的观察,呈现出来的形态就完全不同。在学生现阶段的学习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培养立体感,加强对服装结构的直观认识,并引导学生把自己脑海中的灵感借助“立体法”来进一步的完善自己设计的作品,这样不仅让学生更好练习了造型能力,还加强认识了各种面料及服装辅料,能明白其性能、质感及表现力。

(四)培养学生的空间造型能力

篇3

关键词:服装结构设计;立体思维

服装结构设计是研究以人体为本的服装平面分解和立体构成规律的学科,服装结构设计的教学培养的核心在于学生对结构形式变化的掌控能力及对平面结构与立体形态之间转换的掌控能力。学生虽然学习了结构设计原理,却不知如何应用到具体实践中,不知道面料性能与体型特征与结构设计之间的因果关系;不知道结构与造型(款式)设计、版型与工艺标准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学生缺乏对服装结构规律深层变化的了解和服装细部造型的感觉,服装结构设计在教学实践中已较多地暴露出种种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是服装结构设计教材落后,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陈旧,不能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掌握先进的技术方法。

立体思维又称为“全方位思维”。即采用空间思维的方式,对认识对象进行多方位、多角度、多渠道、多手段的考察、探索,在事物发展的不同层次上向正、逆、纵、横方面延伸思考,以获得新的思想或解答,使不相关联的知识通过多维思考相互联系起来,向问题的广度和深度进行交叉性的思维,并使原有知识形成多维的联系,在某一点上产生新的突破口,从而解决问题。

服装结构设计中二维平面形态向多维立体形态转化的过程,在人体自然形态的基础上,利用各种制衣材料用立体思维进行形态的表现和再造。学生必须清楚知道结构设计线与造型轮廓线在服装和人体上对应的位置,平面制板的立体效果。而学生在服装结构设计时往往会犯一些基础性的错误:虽然在图上画了一条线,但不知此线在服装或人体上的对应位置;学生不能用符合自然规律的服装基本结构原理解释‘为什么要这样做’,即在服装结构设计中既没有立体思维方式,对服装的三维空间也没有正确的认识。在平面结构设计教学为主导的情况下,使学生尽快形成从平面到立体的思维,是解决学生理解服装结构设计理论的关键。通过服装结构设计的立体思维研究,可以使学生全方位认知和理解服装纸样设计变化原理,培养学生服装结构设计的水平和能力。

服装结构设计的立体思维教学包括了三方面的内容:

(1)立体思维方式的培养。教师在教学时要用立体发散的思维教学。教师在教授结构制图的知识和技能时,要有意识地与工艺、设计等等学科相互联系,互相整合,融会贯通。同时启发学生用立体发散的思维方式思考,如设计中需要流行需要个性,也需要想到制图;制图中需要想到款式想到方法,更要考虑到工艺;工艺过程中要注重技巧注重精致,但也要考虑到搭配……有意识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方式,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既培养了学生对结构形式变化的掌控能力及对平面结构与立体形态之间转换的掌控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综合能力。

(2)立体思维的教学方法。近年来,本学科在教学方法上有了很大的改变,但还有很多不足。除了在课堂上更多地采用启发式、探究式、研讨式、直观性教学和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方式,还要改革传统的“二维与三维”脱离的教学方式,比如立裁和平面制板结合,单一采用立体裁剪,学生可以看到成型的服装立体效果,但不知结构变化原理和平面结构的转化过程,但结合平面制板可以了解平面和立体的转化,如衣身的省转移,省位由原先转移到新的省位,平面样板廓型有了变化,而立体形态相近,只是省的位置不同;把“平面”与“立体”有机结合一起、相辅相成展开教学,使学生全方位认知和理解服装纸样设计变化原理,并对学生今后采用“平面”与“立体”有机结合的结构设计方法起到了启发性作用。在教学中彻底实行“以人为本”“以学科为本”的直观教学方式,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课件)、多媒体及服装CAD的功能,把静态和动态的教学内容通过计算机生动、形象、快速、准确地演示出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强化教学效果的目的。

(3)培养学生立体思维方式的手段。服装是以人为本的结构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做到胸有其人。运用立体思维活跃的造型,掌握服装结构的点、线、面的处理与人的形体、人的动态变化规律,使其与人体体表的各部位建立合理的对应关系,为创建服装的结构美打下了量与型的基础。如果学生对服装的立体观念淡漠,只有平面纸样的转化,没有人体的立体形象、服装立体效果的认知,就较难想象和理解转化后纸样的成型效果。即平面和立体的空间转换。因此要加强学生立体思维造像能力的培养。

1)立体空间意识的培养。在服装款式设计学习中,学生的效果图和做出的服装有时相差甚远,主要原因在于设计者缺乏立体意识及从平面转化为立体的训练经验,在结构设计中没有把思维引向服装所表现出的空间审美特征上,服装的平面和立体造型都属于“空间造型”,但它们的构成要素、组合原则却有所不同,平面形态的裁剪主要依靠服装的外形轮廓来进行。一个确定的轮廓就表现一个肯定的平面表态,而一个立体形态没有固定不变的轮廓。对于平面形态,无论从哪个角度观察都只能看到平面,其中的形态除了随着透视有些变化外没有根本的变化,立体形态则不然,根据观察者位置的变化,可以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形态,对于结构设计者来说这种立体感需要经常培养,而立体空间感的培养也需要用立体的思维方式思考。2)立体构形训练与拓展。①人体或人体模型与三维动画的结合训练 在服装结构设计教学中,采用带有立体因素的实践教学,如人体或人体模型上,或一些立体支架模台,三维动画等练习处理基本或复杂的服装结构,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一个较完整的服装空间组合概念,加强学生对服装体积感的知觉力和直观认识,使结构过程在服装设计中得到实体的表现。如图1。②运用服装材料进行局部款式造型。即挑选适合款式的几种材料,根据不同材料的质感进行结构造型。用平面纸样展开方法构成曲面状态进行比较,以选定的面料小样进行局部的立体构成。每个服装局部细节都可以运用实际材料进行立体试样,比较后确定最佳方案。③运用抽象和具象立体构成手段训练。抽象形式造像是利用简单的抽象几何形体及各种非规则的抽象形体,将服饰材料的不同色彩、质地、形态等协调搭配、并置,感受和观察视觉的形式美感的变化,并根据所得到的结论进行服装款式的设计及样板的制作,进一步体会平面和立体的关系。具象形式分解则尽量模拟服装实际效果,运用各种服饰材料,注意色彩、质地、形态及比例的相互协调,进而理解服装结构与人体曲面的关系,强调空间意识及立体着装效果。

综上所述,服装结构的立体思维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立体空间意识,可以让学生对服装的三维空间有正确的认识,培养了学生对结构形式变化的掌控能力及对平面结构与立体形态之间转换的掌控能力。提高了学生服装结构设计的水平。

篇4

关键词:服装设计;服装结构;服装管理;影响

我们常说“衣、食、住、行”是日常生活的四大基本要素,而“衣”排在基本要素的首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服装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发挥着重要的功能作用。从物质生活上来看,服装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从精神生活层面分析,服装是能反映出人们的审美品位甚至是文化知识水平。服装设计是服装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直接反映服装层次高低的重要环节,而服装结构是服装设计基础的进一步延伸,并且设计对于品牌的销售和推广,即服装管理有一定影响。

1 服装设计的概念

服装设计是人们运用一定的思维方式加以美学特点而形成的,借助绘画的形式进行展示,选择合适的材料配合剪裁的方式理念,最后完成样衣实物的制作,它是整个服装的基础部分。服装设计工作包含多个方面,如服装的结构构思、面料选择、剪裁方式、工艺运用甚至是配饰装饰等一系列的设计,服装设计同时也能够体现设计师的思想理念、审美水准。每一件服装的设计都能传达出设计师的思想,代表了其设计的态度。消费者对于服装的选择是结合自身的外在体态结构和内在审美水准,服装的穿戴会影响一个人在他人心中的印象,从更深层次上来讲,服装设计的结构反映出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水平、社会文明程度、民族等。服装是设计者与消费者之间沟通的重要方式,也是设计师与社会联系的纽带,传递了设计师自身的观念,所以服装的设计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 服装设计对于服装结构的影响

2.1 服装设计对服装结构基本要素的影响

服装结构基本要素一般分为三大类:一是服装的整体造型设计,展现服装的整体表达效果和风格,也是消费者对服装设计层次的首要印象;二是服装的结构细节设计,具体体现在服装各个部分的裁剪方式和细节处理,像衣兜的设计、纽扣的颗数和排列方式等一系列细节设计都属于此;三是服装的工艺设计,这是服装从设计理念转化为样衣成品的重要过程,从设计图纸的平面设计转化为立体的表达效果,具体又可以细分为服装的面料材料选择、服装的附带装饰品设计等。由此可见,这三项基本要素在服装结构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在整个设计的过程中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只有把握好服装结构中的各个要素,才能更准确表现服装设计理念。

2.2 服装设计对不同人群服装结构的影响

不同的人对于服装结构有不同的要求,不同国家和民族的身形和体态会有所不同。比如,欧洲和美洲人的身形比较高大,而亚洲人的身形相对就比较瘦小。世界上不同的民族有各自的传统服饰,这就要求服装设计应针对差异性考虑服装结构的个性化;在同一地区也要考虑消费者的身份、年龄以及不同场合来设计不同的服饰,所以要针对不同的人群进行合理的服装结构设计,尽可能考虑到各个方面的因素,以达到完美的设计效果。

2.3 服装设计对服装结构艺术理念的影响

设计师在考虑服装设计的基本需求之后,要对其进行个性化设计,展现自己独具匠心的艺术追求,达到更完美的设计效果。在服装设计的整个过程中,设计师利用各种艺术手段,创造出具有个性的服饰作品,使服装设计达到更高的艺术效果。在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通常采用一些独特的技巧展现自己的服装设计特色,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多样式的工艺,再搭配一些特色的饰品来凸显他们的设计理念,进而表现其个性化。很多知名设计师都是因为展现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设计风格,其设计的服装才受到名人、明星的追捧。

3 服装设计对于服装管理的影响

3.1 服装设计对服装销售的影响

服装设计对服装销售总量的影响是最为直接的,消费者在购买时首先会考虑服装是否适合自己,如果服装的材质面料、工艺水平、整体结构以及上身效果都符合消费者对服装的期待,那么这件服装就会成为消费者的首选产品。只有服装的设计风格新颖、面料舒适、细节处理得当,才能充分展现服装设计的精良品质,从而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可,进而提高服装销售的总量。同时服装销售总量的提高也会影响设计师的设计积极性,对服装设计的发展有积极作用,所以两者间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

3.2 服装设计对品牌效应的影响

服装的品牌效应影响也是极其深远的,通常消费者在消费时,首先会选定一个服装品牌,再对其中的服装产品进行挑选,这是符合大众消费心理的。所以越是知名的品牌,竞争越激烈,知名品牌如香奈儿、LV、爱马仕等都是流行且奢侈的代表。好的服装设计能够带动良好的品牌效应,同时品牌效应也能吸引更多的设计人才加入,进而设计出更好的产品。

3.3 服装设计对大众趋势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自我个性的追求,人们对于服装的要求越来越高,而这种个性化的自我追求也是在大众发展趋势下进行的。服饰的流行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相对的,流行的服装设计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社会环境,高层次的服装设计受到大众的喜爱,代表了当下流行的大众趋势,如消费者对于服饰的选择和购买会受到晚会、影视作品中的主人公的穿戴风格的影响,设计师可以根据当下人们的关注内容设计出符合大众需求的服装。所以,可以说服装设计引导了大众对于服饰的购买方向。

4 结语

服装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包含了艺术学的各个方面,服装设计能够展现出设计师的独特理念,同时体现出其自身的艺术内涵,反映了消费群体的审美和物质生活水平。只有不断提升服装设计的水平,才能设计出符合人们的生活需求的服装,进而展现国家民族的精神风貌。

参考文献:

[1] 占琳.服装设计对服装结构与服装管理的影响[J].辽宁丝绸,2014(3).

篇5

拼接艺术这种手法在服装设计中十分常见,实际上在数千年前这种拼接艺术在某些远古国家就有了一定的运用。在早期,应用这种拼接艺术的为我国部分生活水平不高的人群,受限于经济条件,没有能力购买服装,只能够将不同的面料拼接到一起做成一件衣服。随着这种艺术的不断发展,拼接工艺在现代时装设计中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也受到了消费者一致欢迎。与传统服装设计相比,拼接设计具有更强的自由性,设计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审美观念进行设计。服装拼接设计采用的面料与色彩等各有不同,能够实现不同类型服装款式的设计,这在服装设计领域中可以说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2.现代服装设计中拼接艺术的应用

2.1结构拼接

首先是不可分离式结构的拼接设计。在服装设计中这种拼接艺术在色彩与面料的选择比较自由,设计出的服装风格也多种多样,能够让人感觉到明显的视觉变化。而拼接不同面料的线的设计除了可以在常规省道线上体现出来,非常规省道线也能够应用这种设计。结构拼接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除了可以自由选择面料与颜色,同时利用拼接产生的分割线可以使服装结构得以优化。在服装款式的设计中,必须对服装结构这一要素进行充分的考虑,面料间的拼接应将人体曲线展现出来。不可分离式结构拼接的优势在于这是一种比较新颖的款式,其表现手法多种多样,能够将两种风格表现在一件衣服上。其次是可分离式结构拼接。这种拼接设计的特点在于服装上的某些部位可以单独设置并与整体分离,可采用一些拼接部件或者拼接方式实现不同部分的拼接。在设计服装时,设计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服装款式选择合理的拼接位置。目前,可分离式拼接设计最常见的就是可拆卸帽子,这种设计方式丰富了同一件衣服的款式,并且穿着者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对款式进行改变,不仅降低了服装的清洗难度,同时也更具个性与装饰效果。还有就是无规则结构拼接。这种设计无论在款式、面料以及色彩等方面的设计规律都不是很明显。无规则结构拼接主要应用于服装表演、舞台装等等,在设计服装的过程中不需要对服装性能、运动技能等进行考虑,打破了传统服装的局限性,在服装的审美性、时尚性等方面有着更高的关注。

2.2面料拼接

就服装设计来讲,面料这一要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除了是体现服装品质、风格的重要因素,同时也会直接影响到服装造型、色彩等。在服装设计中选择不同的面料完成拼接设计也是十分常见的。就毛皮与梭织、针织面料的拼接而言,梭织、针织面料的服装通常过于单一,而将毛皮拼接在这些服装的某些部位上,可以使服装显得更加时尚,不仅提高了服装时尚性与品质,同时也将穿着者的个性凸显出来。其次是针织面料与梭织面料的拼接。普通针织面料在延伸率与弹性方面占据一定的优势,并且针织产品具有较高的生产效率。若在编织时运用细针距针织机,那么面料的舒适感与细腻感则会更强,完全符合现代人们的生活方式。若在编织中运用粗针距织机,那么面料的体积感与蓬松性将会很好,比较适用于宽松、夸张的造型,其服装风格也比较粗犷、洒脱。然而针织物的主要结构还是由线圈组成,因此卷边、脱散、回缩等问题难以避免,在缝制与穿着中,服装会由于拉伸而产生变形,进而影响到外观与整体造型。为了使这一问题得以解决,拼接技术的运用就显得十分重要,通过拼接设计,机织面料就很好的克服了上述缺点,因此对于一些容易变形的部分,采用拼接设计是非常适用的。再者是相同面料的拼接设计。在面料拼接的过程中,选择的拼接面料具有较强的自由性,服装拼接中在颜色、面料、面料的正反面等的选择都非常自由。对于相同面料的拼接而言,这种拼接方式能够节约面料的开发实践,同时也突破了传统服装款式的局限性,通常给人们带来的视觉效果是很不一样的,能够最大程度的满足人们的生理与心理需求。对于相同的面料而言,为了表现出趣味性的视觉效果,也可以进行面料的肌理方向与不同位置的图案拼接。

2.3色彩拼接

在服装设计中,色彩拼接往往能够带来不一样的视觉感受,能够使人们的审美心理需求得到很大的满足。因此,色彩拼接艺术应运而生。在服装设计中,色彩拼接形式直接会影响到服装的整体风格,例如为了体现奔放、热情的风格,可以采用纯度较高的对比色拼接设计,而拼接彩度较低的拼接形式则能够体现出质朴、典雅的风格。服装设计色彩拼接中,常用的色彩拼接方法有同类色、邻近色、对比色等等,在拼接过程中通常不宜运用过多色彩,除了考虑服装的个性之外,还应对服装的流行性予以充分的考虑。

结语

篇6

【关键词】袖窿;插肩袖;角度;袖山线;空隙

It put the structure principle of shoulder Xiu a research in the clothing structure design

Peng Wei

【Abstract】Any sleeves of shape in the clothing structure the design, almost take the size of Xiu Long as basis, the sleeves structure for design have to mutually fit together with the size of Xiu Long of body type.Regardless match a body shape to still keep loosenning a shape, the key lie in controling its basic principle, confidence good the relation between Xiu and body type.For sleeves structure design to say, the decision put shoulder Xiu a shape of not only be limited by Xiu mountain of height, the more important Xiu mountain line tilt to one side angle decision the external appearance shape of clothing, control human body sport of comfort.

【Key words】Xiu Long;Put shoulder Xiu;Angle;Xiu mountain line;Crevice

袖子的造型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即一类是上装袖,另一类是连身袖。从造型上看前者的袖子与身型是分开的,通过袖与身的缝合才能组合成完整的服装,而后者的袖子则与身型在不同程度上连接成为一体,其身型的某一部分与袖子相连成为一个整体。在结构设计中任何造型的袖子,几乎都是以袖窿尺寸为依据,所设计的袖子结构必须与身型的袖窿尺寸相吻合。无论是合体

造型还是宽松造型,关键在于掌握其基本原理,把握好袖子与身型的关系。对于服装制板师来说,上装袖的绘制相对比较容易把握,只要将所绘制袖型结构中的袖山与袖肥、袖弧线与身型袖窿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就能够保证其纸样在缝制成为成品服装之后,其外观的造型及穿着的舒适度。而肩连袖的造型除处理好上装袖各部位的关系外,还需要注意袖山线的倾斜度,倾斜度的大小不但决定袖子的造型,而且影响服装的机能性。下面就以属肩连袖造型的插肩袖为例进行具体分析:

1.肩连袖的结构原理

肩连袖或称身连袖在袖子造型中是一个总称,顾名思义,它是指袖子与身型或身型的某一部位相互连接成为一个整体。身连袖的造型是袖子与身型相连成为一个整体结构,袖与身的样板

图(1) 插肩袖结构图

是一个整体,例如蝙蝠袖。在实际应用中,袖子与身型的相互连接,是根据款式造型的需要,在袖造型上增加了某种形状的部分,同时在对应的身型上减掉其形状部分,所构成的袖与身型是分开裁制的则称之为肩连袖,它属身连袖的范围。肩连袖可称之为插肩袖或连肩,其基本原理是将衣身肩部的某一部分裁掉,然后将裁掉的部分与片组合并进行裁制,组合后的样仍然是完整的整体。制板时首先要确定插肩的部位,画好互借所要的结构线,然后将袖子的中点与肩点相对应,袖山弧线与袖窿弧线在肩点的部位重合,这时所确定的插肩部位同袖子形成一个整体,再将腋下的袖弧线与身型袖窿弧线相吻合,便可完成插肩袖的结构。从图完成图中可以看出袖片不同程度的与身型出现了重叠,即图中所标示的重叠量,此重叠量决定了人体腋下的活动空间。这时我们如果将肩端部位的角度减小并绘制出样板,然后与图(1)进行比较就会发现,随着重叠量的增大上装袖与身型的袖窿之间的空隙随之就会变小。此时袖子的造型在外观上就会出现两种状态:其中根据空隙量小的样板所制作完成的服装,穿着时人的手臂处于自然下垂时其外观造型效果非常好,但缺少手臂上抬的运动空间。相反,根据空隙大的样板制作出来的服装,穿着后会有较大的手臂上抬的运动空间。插肩袖的结构原理适用于很多造型,它既能体现上装袖合体的身型,又能适应人体的运动要求。可以说插肩袖是上装袖与连身袖两者优点的统一,其中上装袖的造型适合设计较为正规的场合的服装,而连身袖的造型适合设计运动量较大的服装,如工作服、运动装等。

2.袖山高是制约插肩袖结构的基本因素

图(2) 插肩袖袖山高的比较

插肩袖同上装袖具有相同点,即袖山高制约着袖子的结构。我们在绘制上装袖时都知道,上装袖造型中袖山高低影响着袖子的肥度,在袖长及前后袖窿尺寸不变的前提下,袖山越高,则袖根越瘦,反之,袖山越低,袖根越肥,而袖腋下线也随着袖山的增高而变短。在制板过程中如果只是盲目地追求外观效果,不考虑服装的实用性,即使结构上合理也会出现问题。这个问题在插肩袖的绘制中同样会遇到。如图(2)插肩袖袖山高的比较中所示,在插肩袖后片结构图的袖片上,画出A、B、C三条不同尺寸的袖山高线,以B线为原型袖的基础尺寸线,将A线的袖山高与其进行比较,结果主要是在腋下部发生了变化,袖山的增高使袖根肥变瘦,而袖腋下线则变短。与之相反,C线的袖山高线变短使袖根肥变大,而袖腋下线则变长。由此得出这样的结论,当袖根肥处于适中时,袖子的外观造型既能美观,穿着又具舒适度。当袖根肥变小时,袖子的外观造型美观无皱褶但穿着时会,因其缺少手臂的活动空间而感到不舒适。相反,当袖肥变大后穿着虽无问题,但造型外观效果稍差,当人的手臂处于自然下垂时袖子部位会出现很多褶皱。图(1)插肩袖结构图中所显示的重叠量与之呈正比,重叠量大的正好是袖山浅的造型,所以前面提到的重叠量同样是非常重要的。除此之外,由于插肩袖造型的特点,袖山线的倾斜角度也制约着服装外观造型及穿着的舒适度。

3.袖山线的倾斜角度

图(3) 臂厚度

在插肩袖的纸样绘制中,袖山线的倾斜角度制约着袖子的造型。袖子与身型肩点的角度不但影响袖与身型的造型状态,同时决定着人体的活动空间。在确定角度之前,首先要注意到人体的肩点与臂部的关系,当手臂自然下垂时,臂部与肩点呈现了一定的厚度,如图(3)所示。当人体手臂抬至叉腰的状态时,此时的厚度在尺寸上会相对变小,但在绘制纸样时此部位的尺寸不能省去,可根据款式的需要确定数值0.5~2公分。

图(4) 倾斜角度大小比较

就一般袖子来说,袖山线与身型呈45度角的斜度最为标准,这是因为当人体手臂处于叉腰状态时,其胳膊的倾斜度约为45度角。根据此原理绘制插肩袖袖山线的角度时,基本上采用45度角的斜度,此角度制成的纸样即能保证外观造型,又能保证穿着的舒适度。在它的基础上如需增加活动量,减少角度即可,反之,所设计的款式如需要外观造型的美观,则增加角度使倾斜度更接近人体手臂自然下垂的状态。根据以上原理绘制的图形,前身的倾斜度为45度角,由于人体的肩部向前倾的特征,所以后身的角度在45度角的基础上上抬1公分。

从结构原理上进一步分析得出,当袖山高不变的情况下,袖山线倾斜角度的大小控制着手臂的上抬空间。如图(4)所示,当倾斜角度大时,袖中线至袖与身型的重合点的距离变小,当倾斜角度小时,袖中线至袖与身型的重合点的距离则变大,距离的增大,增加了手臂的上抬空间。倾斜角度的增大与减小同时还影响着腋下的活动空间,当倾斜角度大时,袖与身型重叠量就大,当倾斜角度小则袖与身型的重叠量就小。所以倾斜角度同时影响手臂的上抬空间和腋下的活动空间。另外,当袖与身型重合点处于不同位置时,在袖山高及袖山线倾斜角度不变的前提下,所绘制的纸样也会不同。重合点越高,绘制的纸样袖型越肥,袖腋下线则会变长。相反,重合点越低,袖型越瘦,袖腋下线则短,手臂的上抬空间也受到了限制,如图(5)所示。

图(5) 重合点高低比较

4.袖片的调整

根据以上原理绘制的插肩袖结构图,必须进行调整才能使用。首先,是依据人体的自然状态调整袖中线,当手臂在自然状态时是向前弯曲的,因此要将前片的袖中线和袖下线向前移动1~1.5公分,使其造型符合人体的要求。然后再将后片肩部的省道进行合并,修整袖中线和插肩互借线的造型,使其线条流畅。另外,还要检查前后片的袖下线长短是否一致,大多情况下袖下线长短要求相同,除个别款式要求后片的袖下线长一些,需留出缝制时的吃缝量。最后可根据调整好的纸样进行服装的裁制。

综上所述,决定插肩袖造型的不仅只限于袖山的高度,更重要的是袖山线倾斜角度决定着服装造型的外观,并且控制着人体运动的舒适度。以上原理适用于肩连袖各种款式结构的绘制。总之,要想处理好肩连袖的结构,就要在实践中灵活的运用以上原理,绘制出既保证造型外观的线条流畅大方,又能使穿着者感到舒适的服装纸样。这是每一位服装制板师所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刘瑞璞刘维和.《服装结构设计与技巧》.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0

篇7

关键词:踝前撞击综合征;关节镜;玻璃酸钠;中药熏洗

踝关节撞击综合征 (Ankle Impingement Syndromes )是指踝关节各种软组织或骨性摩擦、撞击或挤压所致造成疼痛状态的一组疾患。主要表现为踝关节慢性疼痛,肿胀,功能障碍,过度活动时疼痛加剧。其病因主要为反复微创伤所致软骨损伤,韧带、滑膜炎性增生嵌顿和骨赘产生,关节活动时增生的滑膜嵌入骨赘或关节间隙中而产生挤压疼痛。 踝关节撞击综合征多为运动损伤所致。按照损伤部位的不同,踝关节撞击综合症可分为。①前外踝撞击综合症。②前踝撞击综合症。③前内踝撞击综合症。④内踝撞击综合症。⑤后内踝撞击综合症。⑥后踝撞击综合症。按病因分类,包括骨性撞击和软组织撞击两类。骨性撞击综合症一般是指距骨和胫骨骨赘之间的撞击;软组织撞击为关节囊、滑膜、韧带增生、肥厚或瘢痕组织增生所致。在踝关节各种部位的撞击综合征中,踝前撞击占有较大比例,1943年Morris首先提出了踝前撞击综合征的概念[1]。针对踝前综合症的治疗,许多医生学者都提出自己的治疗方法和见解,近年来我科采用关节镜清理、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附加中药熏洗治疗踝前撞击综合征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1~2014年我科选取9例踝前撞击综合征患者;左侧2例,右侧7例;年龄15~53岁,平均29.7岁。查体所选病例背伸均轻度受限并可引起疼痛加重;术前均行X线片及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明显可见见胫骨前缘和距骨骨赘增生5例。

1.2方法 先在腰麻或硬膜外麻醉下行常规踝关节镜手术治疗,清理充填于踝关节内各间隙的滑膜、游离体及瘢痕样纤维条索组织,观察胫骨前缘、距骨前缘的骨赘增生情况,如果存有骨赘用磨钻磨削,以踝关节被动背伸和跖屈活动时胫骨前缘和距骨无撞击为度。如有关节软骨面损伤软骨下骨者行创面清理、微骨折术治疗。术毕反复冲洗踝关节,关闭伤口,关节腔予以注入玻璃酸钠,加压包扎。

1.3术后治疗 一般患者术后3 d可在非负重下行踝关节背伸、跖屈功能锻炼。单纯行软组织处理和骨赘磨削者,2 w后开始负重行走;行微骨折治疗者下地负重行走的时间应予延长。3 d后行伤口换药时关节腔穿刺抽吸并再注射一次玻璃酸钠。2 w创口完全愈合后,用海桐皮、透骨草、伸筋草、鸡血藤各20 g,苏木、独活、花椒各15 g,乳香、没药、红花各10 g,若肿胀明显,可加用公英、地丁各15 g。药加水2500 mL/剂,煮沸15~30 min,先熏蒸,温度适宜后泡洗,注意防止烫伤。2~3次/d,疗程2 w左右。

2结果

本组统计的所有患者中,术后均进行跟踪随访,手术3个月后按照美国足踝矫形协会推荐的足踝评分标准(AOFAS)评分并与术前对比,术前良2例,可2例,差5例,术后优6例;良2例;中1例;优良率88.8%,疗效满意。

3讨论

踝关节撞击综合征是由踝关节内骨性组织及软组织摩擦引发疼痛的疾患,多与踝关节创伤呈正相关,较少一部分是由踝关节先天因素引起。发生撞击的组织可大体分为骨赘、滑膜组织、韧带纤维、瘢痕、下胫腓前韧带远侧束和半月板样组织等几类,其发病机理主要为关节急性滑膜炎转为慢性或多次反复的轻度创伤,造成增生的滑膜可充填关节间隙,关节屈伸过程引发疼痛,还有一部分患者是由于关节软骨损伤造成软骨面剥脱或游离体形成。当然,也不能排除先天形成的皱襞发生嵌入及软组织骨纤维化的可能[2]。对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关节镜手术是最佳选择。关节镜手术清理的目的是清除关节内的致痛因子,尤其是关节软骨磨损后的碎屑和微结晶、软骨降解微粒、炎性因子和疼痛物质,磨削影响关节活动的骨性阻挡或软骨剥脱后的台阶状关节面,解除关节内绞索因素和功能紊乱,阻断病变的恶性循环[3]。

玻璃酸钠是一种无色、澄清的粘稠液体,是由葡萄糖醛酸和乙酰氨基己糖组成双糖单位聚合而成的一种粘多糖,相对分子质量150~250万,接近膝关节液的成分。有研究表明玻璃酸钠对软骨细胞正常表型的维持有保护作用,并能明显拮抗IL-1β对软骨细胞增殖的抑制[4]。关节镜手术需冲洗关节腔,术后注射玻璃酸钠,人为地制造一种接近正常关节液的关节滑液。玻璃酸钠做为人工关节滑液的主要成份,不仅能促进软骨细胞的修复,还能明显减轻关节组织的炎症反应。其相对正常的浓度和属性对维持关节功能起着重要的作用,除在关节腔内起作用,减少组织之间的摩擦,同时还发挥弹性作用,缓冲应力对关节软骨冲击。

中医学认为,踝关节损伤后多会伤及气血,以致气滞血瘀,产生疼痛;损伤处瘀积不散,瘀血滞于肌表,瘀阻经脉,水湿停滞则为肿胀。中药熏洗疗法是一种传统的中药外治方法,它以其"内病外治、由表透里、舒筋通络"的特点在中医外治法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我们采用术后用中草药熏洗方法,通过对局部的温热剌激,增高皮温,改善血液与淋巴液的循环,药力从表皮渗透到筋骨,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对于术后康复起着重要的作用[5]。

综上所述,我院采用关节镜清理、关节腔注射玻璃酸钠附加中药熏洗治疗踝前撞击综合征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但由于我们病例数较少,缺乏大样本统计学和循证医学依据,除踝前撞击综合征外其他类型的踝关节撞击综合征未列入研究范畴等原因,使该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成为我们今后进一步研究和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焦晨,胡跃林.踝关节前外侧软组织撞击综合征研究现状[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6,25(5):147-150.

[2]刘玉杰,王志刚,等.关节镜微刨治疗踝关节撞击综合征的疗效[J].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2009,1(1):37-39.

[3]周焱涛,向先祥,罗政.关节镜下诊治踝关节撞击综合征的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7):34-35.

篇8

关键词 服装设计 教学实践 创造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

Develop Creative Thinking in Fashion Design Teaching

ZHANG Jing

(College of Arts and Crafts, Kaifeng University, Kaifeng, He'nan 475004)

Abstract Costume design is different from other disciplines, the essence of repeated mastery of the practice of art, its vitality is the innovation of the apparel design. So, simply put, a clothing design education with innovative fashion design concept as the core educational competition. The innovative concept is a sense, depends on an unprecedented, ultra bondage, to break through the traditional mode of thinking. Fashion design teaching how to develop students' creative thinking, has become the key issue fashion design teaching requires careful research, investigate and resolve.

Key words fashion design; teaching practice; creative thinking

培养服装设计创新思维是一种艺术想象,它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既对已存在的形式认同,更力求探索新的形式,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是在过去的规范、传统的感觉或形式的基础上,利用一些新的手法,组合这种感觉、形式而产生的新形象。要实现创新形式,扎实的基本设计素养不可缺少,提高审美能力,加强美学修养也尤为重要。设计的基本素养包括道德素养、艺术素养、文化素养、专业知识素养、心理素养等。高尚的道德素养与全面的艺术素养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在服装设计教学中,作为“教书育人”的最直接实行者,教师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发展。正如孔子曰:“亲其师,则信其道。”服装设计教学中,教师的亲身传教就学生而言,是一种榜样的树立。为使学生能在原本枯燥的服装设计教学实践中乐于接受和理解老师的工作。实践也证明,这种教学方法学生不仅容易接受和理解、还易为学生所灵活应用,激发动手灵感。

因此,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展现服装设计理论的奥妙之所在,不失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教学质量的一条捷径。

1 在服装设计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意义

现代社会,源于人们的生活需求,服装设计也在日益更新,高速发展。服装设计不仅是一种产品设计,更是一种艺术创作。当今这个追求时尚,追求个性的年代,服装设计多元化的发展已经是大势所趋,在人们享受服装美的同时,也要求服装设计师有更全面的素养,更丰富的信息,更独特的创造个性。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要使服装设计专业学生适应这一以创造为本质属性的行业要求,教师必须在日常教学工作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这样才能抓住服装设计创新这一永恒主题,实现服装设计教学的可持续发展。①对于一位有现实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的教师来说,关键是如何使自己的教学活动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

学生思维创造能力的培养需要师生合作,探究,呼唤教师关注学生这一动态生命体,为了学生计,教师应该让学生大胆设想,充分讨论,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在服装设计教学引导,启发,归纳上下功夫,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在探索中学会探索,在创造中学会创造,以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既定目的。

2 言传身教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随着时代的发展,服装设计教学工作的内容和方式也有了变化和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因地制宜,根据学生的智能水平和接受程度,及时赋予它新的内涵和艺术化的手段,使服装设计教学工作与时俱进,顺应新时代的发展。②因此,服装设计教学工作更应该注重方式与方法。

2.1 追踪溯源法

服装设计相关理论看似简单,其实不然,需要具有扎实的艺术功底基础,较强的设计综合能力,为今后能够掌握并且灵活运用专业知识做准备,这不仅是制约学生专业角度的重要因素,也是衡量其理解服装设计的基本尺度,有着其外在的表现形式。众所周知,服装设计都有着其特定的实践背景,试问一个毫不理解实际运用之人如何能灵活在实践中运用服装设计理论?缺乏文化土壤的服装设计理论教学只能是无源之水,缺乏生命力。不可否认,一个优秀的服装设计师只有广泛接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丰富自身的文化内涵,才能激发创新灵感,不断提高设计水平。正基于此,在服装设计教学中,要从源头上培养学生服装设计创造思维。因此,在传授学生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经常鼓励学生阅读艺术和设计相关书籍,引导学生不断地涉猎各种艺术门类,并学会触类旁通,经常分析美的事物,接触高雅的艺术和环境,从而提高自己的欣赏和鉴别能力,激发创作灵感,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深刻理解审美艺术以及设计原理相关理论,从而为将来在实践中运用打下良好的基础。③

在编写教学课件时,笔者以服装设计理论所涵盖的服装历史、面料识别、设计、平裁、立裁、缝纫、服装市场营销等方面,从相关理论中选择符合这些章节的理论,追踪溯源,配备照片,现身说法,让学生领略服装设计运用的意境,鼓励学生通过创造性想象,以自己的眼、自己的脑去观察世界,思考世界,将无数形象在头脑中储存起来形成表象,设计服装时再将记忆中的表象经过分析、选择、归纳、整理,重新组合成新的形象这便是所要培养的形象思维。如:可以运用现有的服装设计工艺手段,使面料呈现凹凸的立体效果,折叠或转曲成螺旋状外形,营造新奇别致的服装效果,以迎合现代年轻人追求时尚,追求个性的需要;又或将贝壳表面的斑斓的色彩与丰富的纹路应用于服装面料图案色彩的渐变中,以迎合某些女性对于服装艳丽的要求;将具有喜羊羊等家喻户晓的动漫形象应用于服装装饰设计或零部件设计,以迎合孩子们对于某个形象喜好的需求等等。如此,学生才能真正领会服装设计教学的真谛所在,灵活运用服装设计所学理论,真正创作出优秀的服装设计作品。

2.2 身临其境法

不可否认,服装设计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基本功的训练必不可少,使学生熟练掌握相关的基本技能,这也是服装设计教学最基本的要求。如:面料识别、设计、平裁、立裁、缝纫等专业技能,学生只有通过反复训练,才能够真正融会贯通。服装设计运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一种无止境的学科追求,不同于有些自然科学,如何将服装设计理论应用于实践往往无法具体量化,缺乏可操作的具体标准模式。因此,我在服装设计教学中探索出身临其境教学法,通过发现,通过想象,鼓励学生深刻理解服装设计的相关理论,让学生于寻常之处发现出实践运用之所在。实践中,鼓励学生发现人所不能发现之处,让学生领会到服装设计学习的本质在于创造性思维的灵活运用,充分发挥探索精神和想象力,以所要解决的问题为中心,由一点向四面八方多个角度联想开去,突破已知领域,提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而在服装设计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发散思维进行创意构思。在题材中创意,如自然题材、历史题材等;在服装造型中创意,如方形轮廓、圆形轮廓等;在服装色彩中创意,如中性色调、对比色调等;在服装面料中创意,如印花面料、皮革面料等;在工艺手段中创意,如拼接、刺绣、编结等。

总而言之,要充分引导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去思考服装主题与服装造型、理解色彩搭配以及面料、工艺等的关系,创造出最佳创意方案。如:借学校举行服装设计大赛的契机,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多看,多学,多揣摩服装设计的实践基础,通过各种服装设计工艺运作过程的学习、分析,使学生敢于想、敢于做,使学生对服装设计从实践的角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便于学生将这诸多理论和技法应用到服装设计后期的实践中去。

3 在服装设计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之思考

服装设计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运用。在教学中,角度的选择,控制的灵感,信息的技巧等,无不受老师教学理念和创作技巧的支配。但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受自身智能水平,经验阅历所限,心中所想难以在服装设计中表现出来。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则情况必然大为改观。总而言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言传身教的意义在于激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努力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服装设计工艺的把握能力、对灵感瞬间敏锐的感知能力,就服装设计的面料、工艺、设计,经过一定组合方式的组合,加强实践运用,创造出优秀的服装设计作品。唯此,才能为服装设计教学持续地、健康地、蓬勃地发展从源头上打好基础。服装设计教学不仅要考虑学科的文化背景、形式的独特个性、学生的接受水平,更重要的是赋予教学一种理念,一种文化的传达,灌注服装设计教学更多的文化含量和更高的人文关怀,以达到实用性与教育性的完美结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从学生为本的角度研究课堂设计,通过言传身教,使课堂教学更能引起学生情感、心理等方面的共鸣,开阔学生眼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期达到服装设计教学应有的目的。这不仅是素质教育对服装设计教学的外在要求,也是服装设计教学可持续发展的内在保证。

4 结语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最为重要的中心内容之一,也是服装设计教学中,最为重要的目标之一。在服装设计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难以从简单的书本理论中学习领会其真谛,必须依赖有效的教学活动,教师亲力亲为,言传身教与学生密切协作,在教学中灵活的转变教学方式,准确的把握教与学的地位,决定学生本身个体的发展。所以,服装设计教学中创造思维能力的形成,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其创造和思维能力。对服装设计专业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教学中不仅要以学生为本处理教材,设计主题,更要注意设计的情景融合,通俗易懂。还要精心挑选语言材料,根据教学内容改编为难度恰当、生动有趣的服装设计范例,使学生爱听、爱看、爱想,为服装设计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注释

① 周丽宏.浅析服装设计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J].职业教育研究,2010(4).

篇9

1.1演员

在戏剧表演的过程中,演员是服装的承载主体,通过表演展示服装设计的水平。对于戏剧作品中的同一个人物来说,不同演员的演绎会产生完全不同的艺术效果。决定不同演员艺术风格和特点的要素主要包括外在形象、气质、性格等等外在因素,也包括艺术修养、文化水平等内在因素。对于服装设计师来说,需要根据不同演员的这些特点来设计适合的服装,服装的风格、款式和面料等等既要符合演员的个人特质,又要符合剧本中的人物角色特点,这对于服装设计师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1.2导演

在戏剧舞台表演的过程中,导演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导演要对舞台表演的全过程进行严格把控,既要根据剧情发展的需要来分配不同角色的戏份,又要根据剧情的需要来指导道具、布景和服装等艺术设计。在这个过程中,导演会根据戏剧剧本的内容以及自身对于戏剧艺术的理解和认识来制定服装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思路,服装设计师需要根据导演的总体思路和要求来相应地进行设计。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导演提出的服装设计模式和方案未必得到全部的贯彻和执行,但是服装设计师必须在充分尊重导演的艺术设计和构想的前提下开展工作,确保服装设计作品能够完全符合戏剧表演的需要,实现艺术的高度融合。

1.3舞台表演

舞台表演的需要也是决定服装设计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戏剧舞台表演的过程中,演员除了要保持静态的状态以外,还需要大量的表演动作来推动剧情发展,展示人物形象。为了达到艺术表演的效果和要求,演员必须要穿戴合适的服装,这就对舞台表演服装的材料、款式、裁剪等等都相应地提出了要求。特别是一些对于动作要求较高的戏剧舞台作品,例如杂技、武术表演等等,服装设计师都要充分考虑到表演过程中演员的各种需要。因此,近年来许多服装设计师都广泛采用了涤纶等耐磨、高弹力材料作为服装设计材料。

1.4技术因素

在戏剧舞台表演的过程中,除了演员的因素以外,灯光、道具、布景等技术因素也会对服装设计师的设计方式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灯光的明暗、数量、布置等灯光技术的运用,将会直接影响到人物服装艺术效果的展示。例如在相对昏暗的舞台环境下,演员身穿红色、高反光度的服装,配合追光灯,能够产生出十分鲜明的视觉反差,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说,在为戏剧演员设计服装的过程中,服装设计师还要综合考虑到舞台表演的各种技术性因素,采取不同的设计方式和方法,达到应有的艺术效果。

2、对于提高服装设计水平的思考

笔者认为,为了有效提高当代国内戏剧服装设计水平,我们可以采取如下几方面做法。

2.1服装设计师要进一步提高剧本文本阅读分析能力

剧本文本是编剧艺术构思的外在体现。服装设计师通过对剧本文本的细读和分析,要得到文本以外的深层次信息,这对于全面准确地理解编剧的艺术构思是至关重要的。当前,国内出现了一批新生代的戏剧作家,这部分作家的创作思维较为先进和新潮,这就给服装设计师的文本分析阅读能力提出了挑战。对于服装设计师来说,要对戏剧剧本的文本进行更加深入地分析和理解,获取更多指导服装设计的信息和线索。

2.2服装设计师要参与戏剧表演全过程

篇10

关键词:中职;服装设计;联想力

一、联想力概述

联想是人们根据一个事物联想到与之相关的事物的一种思维活动。联想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联想的过程是一个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透过联想,人们能够开拓出另一片思维天地,透过现象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联想力是人们思维的一种能力,联想力的高低与人们创造力的高低有着很密切的联系。联想能力强的人思维较为敏捷,具有较强的创造力。

二、服装设计课程的特点

服装设计课程具有与其他课程不一样的特点,这门课是一门和美学、设计紧密相关的课程,实践性较强,需要学生具有创造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还需要一定的审美意识。服装设计课程是一门应用型的课程,实用性较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需要很快地运用到实践当中。在实践运用中,不同的服装面料以及不同的剪裁都会影响到整体效果。而对于服装设计来说,只有具备一定的想象力才能将生活中所见到的种种美的事物运用到设计中。

三、做好服装设计需要的能力

1.服装设计需要别出心裁。每一个人都不想穿大众化的服饰,都想与他人不同,只有与众不同才能凸显自己的个性,因此对于服装设计来说,一定要别出心裁,而这种别出心裁需要设计者极强的创造力。创造力是和联想能力是紧密相连的,只有具有较好的联想力才能别出心裁地制作出各种服饰。2.服装设计需要审美意识。服装的功能不仅仅是保暖,更重要的是提升人的整体美感和气质,因此服饰设计需要较强的审美能力。服装设计者也要有一双发现美、创造美的眼睛。而将不同的事物加以联想,并将个人的体验融入,是一种创造美的过程。3.服装设计需要融入情感。服装是有生命力的,一套合适的服装能够增强穿着者的整体气质,在服装设计中,需要融入设计者的情感。只有设计者用心设计服装,才能赋予服装以生命。对于设计者来说,联想力也是表达设计者感情的一种方式,设计者通过一些符号或者表征,让人产生联想,从而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

四、联想力在服装设计教学中的作用

服装设计课程离不开联想。有了联想,就可以把世间万物联系起来,从而使思维更活跃,眼界更开阔,对课程的理解更全面,服装设计的构思更精巧。联想力的培养对于提升学生服装设计的整体能力,增强课程的实际效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增强学生对课程的理解,拓宽学生的创造思路。在教学中,采用联想力教学,能够增强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整体理解。服装设计需要学生的悟性,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带动学生展开想象,能够增强课堂教学的创造氛围,提升整体课堂的实际效果。对于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创造力是其能够取得良好成绩的法宝。而联想力是提升学生创造力的一种有效方式。学生通过联想的方式,能够将所能想到的东西都融入到创造中,能够增强作品的创造性,从而创造出更多更别出心裁、新颖独特的作品。2.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联想力是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锻炼学生的联想力也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训练。通过提升学生联想力,能够提升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对于学生智力的开发,发散思维的形成都具有积极的作用。此外,联想力也能够激发学生的美学意识,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和联想力是分不开的,当有联想力,就能够发现作品中所表达的意图,更能理解创作的实质,便于学生将这种美学能力用于实际的作品中。3.引发学生的内心情感。联想力是学生表达内心情感的一种方式,在服装设计的过程中,融入设计者个人情感的服饰往往能起到较好的效果。例如范冰冰在戛纳电影节上曾经穿过一件龙袍服饰,引起了赞誉一片。设计者之所以能够设计出龙袍的服饰,很大程度上与设计者内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对民族的热爱分不开。在服饰的设计中,只有融入设计者感情的服饰才有生命力。在教学实践中,融想力的训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服装设计课程中联想力的运用

学生的联想能力的拓展是建立在能够一定的知识积累的基础上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可以通过引入一些优秀的服装设计作品,来增强学生对于服装设计的总体感知,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整体的服装设计的想象意识。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一些想象力的思维训练,培养学生联想的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六、结论

服装设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做好服装设计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审美意识、丰富的情感表达能力、突出的创造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都与联想力的培养紧密相连。锻炼学生的联想力,能够增强学生对课程的理解,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宽学生的创造思路,引发学生的内心情感,激发学生的美学意识。在服装设计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欣赏优秀作品、增强思维训练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联想力,帮助学生提升服装设计的整体能力。

参考文献:

[1]侯庆兵.联想设计——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画刊(学校艺术教育).2013(01)

篇11

【关键词】服装设计教学 设计与工艺结合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227-02

服装设计中的设计是有计划和策划的进行服装的创作,而工艺是指人们利用工具对存在的材料和半成品进行加工,最终做成一件成品。设计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与他人,而工艺的目的是进行使用,正是二者的不同导致目前的服装设计教学一直在探索设计与工艺结合的教学模式。由于服装设计教学更多的是注重设计、审美和艺术,往往不注重对工艺技术的培养,加之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导致目前服装设计教学还有形成完善的设计与工艺结合的教学模式。服装设计作为一门具有实用价值的学科,不能单纯的进行构想,因此要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加强对工艺与服装设计的联系,采取积极的措施实现构想的实施。

一、服装设计教学中设计与工艺结合的教学内容

服装设计教学属于实用美术的范畴,其本身包含着艺术和手工技艺两个因素,在服装设计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而且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培养应用型和综合型专业人才作为教学目标,建立起以设计和工艺相结合的教学内容体系。

1.对服装设计的教学

设计与工艺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服装设计教学中十分重视对学生商品意识、经营意识和市场意识的培养,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通过市场调查分析服装设计的定位,将流行的服装设计的图画表现形式与色彩搭配理念融入到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中加强对设计与工艺结合教学模式的理解和认识。比如学校可以进行模拟平拍,对学生设计的服装进行虚拟平拍,让学生对了解具体的设计流程,更好的掌握所学的技能。

2.对服装结构设计的教学

在进行服装结构教学时老师可以采用灵活的结构制图教学模式,训练学生的结构制图能力,实现学生制版打板能力的提升,比如老师可以将学生设计的代表性服装与成衣课程结合在一起,按照固定的比例进行制图裁剪,由浅到深进行服装结构设计教学的开展。另外,在服装结构设计在教学中,老师要根据款式的变化对学生提出不同的放缝和打板要求,并根据款式的实际纸样进行有效的实践和训练。同时,老师要逐渐增加学生服装结构设计的难度,让学生在服装设计中灵活进行打板,并可以根据样衣要求进行打板,从而通过这样的实践性极高的活动提高校学生的服装设计技能。

3.对服装材料工艺的教学

为了更好的完成服装设计的目标,学生必须对服装材料进行详细理解,为此,在服装设计教学中要对学生开展服装材料工艺教学。在服装材料工艺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习面料和辅料的知识,还要增加学生对面料各方面性能的理解,包括面料的结构、风格与特色、服务性能和成型时的状态。在开展服装材料工艺教学时,老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采用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实现服装设计与工艺材料应用的有效结合。比如在设计一套晚礼服时,要让学生按照要求进行材料的选择,然后按照正确的操作流程进行晚礼服制作,使制作的晚礼服顺畅平整。

二、如何促进服装设计教学中设计与工艺结合教学模式的实现

1.在服装设计教学中对服装平面图进行标准化

服装平面图在服装设计中的主要作用是让服装设计的效果图更好,而在现在的服装设计教学中对服装设计的效果图十分重视,而往往忽略服装平面图的存在价值,主要表现在教师对服装平面图的重视度不够,在教学中的涉及范围不够或不进行过多的补充说明。为此,要在服装设计教学中加强对服装平面图的标准化,并在服装平面图的制作时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标准和要求,进行严格、准确和仔细的绘制,而不能进行盲目的设计,否则将导致后期的服装设计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让服装设计与工艺出现断层,使最终做出的服装不成功。另外,教学过程中要对完成的服装平面图进行反复的讨论和修正,保证其正确无误,实现设计者的设计的服装产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2.在服装设计教学中模糊工艺与设计的学科差异

设计教育的理念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提高学生的形象敏感度,并通过原有的知识理论体系形成符合要求的项目模型,然而工艺教学注重对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服装设计过程中往往是根据特定的社会条件和市场条件出发,需要设计者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而在对服装设计发展趋势的预测过程中,又往往需要设计者利用自身的形象思维进行预测。但是服装设计作为在理性思维制约下进行的组织活动,应该采用逻辑思维为主,形象思维为辅的原则。可见,服装设计过程中设计与工艺是相互合作、相互促进,可以实现二者的融合。因此,在服装设计教学中要模糊工艺与设计的学科差异,采用设计与工艺结合的教学模式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让学生既具有良好的艺术基础又具备娴熟的工艺技术。

面对时展和物质水平提高对服装设计提出的严格要求,服装设计教学提高自身的重视,在教学中开展设计与工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习服装设计技能时实现自身工艺技术水平的提高,为自己的服装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彭赞乐,刘胜利;服装设计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的探讨[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6):128- 130.

篇12

关健词:服装设计;文化理念;传统服饰文化;现代文化;后现代文化

一、引言

服装设计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服装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文明是文化发展的直接产物。在当今经济与文化飞速发展的中国,服装设计是一门既新兴又古老的行业,说它新兴,是因为服装设计事业是在近几年,通过人们服装品味的不断提高才得到质的飞跃。说古老是因为服装设计从我国古代就一直存在并传承至今。所以人类社会的文化史对传统和现代的服装设计都存在一定的影响。服装设计中所蕴含的文化理念是长久以来人类文明的沉淀!企业品牌和服装设计师们都是通过自己对服装文化的理解,来推出自己的设计理念满足人们不同的消费观。

二、服装设计中的文化底蕴

1.在服装领域中,消费者对于服装设计的要求在不断变化,求新求特是大多数消费者的终极目标,于是服装设计作为一种文化也不可避免地成为消费型文化,它需要设计师们对服装设计的文化注释进行不断的思考和再认识。服装设计不仅是种一次性消费的文化,它还是需要再生和更新的文化。人们的消费意识在不断的求新,服装的设计就要不断的创新,设计师们只有不断的汲取更多的文化营养才能创作出高层次的作品。服装设计行业对于设计师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甚至苛刻。设计师们要不断学习,不断收集各种文化元素,才能使自己的作品脱颖而出,受到消费者的关注。

2.服装设计既是一种文化,就一定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只有具有文化底蕴的设计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人类的服装已经绵延了千年,其内涵和表现方式也几经变迁,但是总的精神还是一脉相承的。服装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体会服装中蕴含的文化精神,提炼服装的表现手法,并加以创新,才能够从实质上、形式上全面地理解传统的服装文化并创造出新的、深刻的现代服装文化。例如现在的很多设计师都从一些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上寻找创作灵感,设计出一些既有异域风情又独特新颖的作品。设计风格不同的服装被不同的人演绎就会呈现出不同的文化气息。这是服装文化带来的效果。

3.企业文化也是服装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企业文化是一种被员工认可的积极文化。服装的品牌就是服装的企业文化。通过服装的品牌可以了解一个企业。这点国外的企业比国内的企业认知度高。如阿玛尼、夏奈尔等他们的企业文化早已成为时尚界的风向标。企业文化含量直接体现在它所设计的品牌服装上,人们在消费服装产品的同时,也在消费其内含文化,没有丰富文化内含,品牌是不会深入人心的。所以如果想要成为世界一流的服装企业,想要打造世界一流服装品牌和服装设计师,就需要汲取服饰文化的丰富养分,用自己的方式提高品牌的知名度。

三、文化理念对服装设计的影响

1.文化理念是指人们对现有物质文化成果的理解及其应用能力。现代社会是信息泛化的时代,各种先进的科技媒价使时尚咨询的传播更加便利。大量的时装会、时尚晚会冲击着人们的视野。人们的消费意识也发生了改变,这就需要设计师们来迎合消费者的心理,创作出符合当代审美需求的作品。咨询的发达也给设计师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素材,多种多样的素材给了设计师更大的动力。掌握较多的文化成果,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从事服装设计的基础。服装的设计不但要满足它最基本的功能性和实用性,还必须让人们得到视觉上的满足和享受。想要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就得明白人们在审美上的个体差异,差异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和国际性。所以设计师要深知美学原理,懂得美学规律,尽力使自己的设计符合人们的审美要求。现代文化的各种要素所组成的文化理念对服装设计有着直接的影响。设计师的文化理念直接表现在他(她)的作品上,

2.中国的传统文化对现代的服装设计也有一定的影响。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潮流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传统文化使现代的服装设计更有内涵,更具特色。很多设计师在设计作品中大胆的结合一些中国传统的艺术,比如青花瓷、水墨画等。这些传统的艺术元素使设计作品别具一格,内涵丰富。无论是什么样的服装秀,只要是涉及到国际性的,就必须带点“传统文化元素”才能显出中国服装文化的内涵。这样既能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以时尚的形式传播,又能把具有民族特色的服装品牌推向更大的国际市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是设计师获得灵感,凸出服装设计特点的一个方面。把传统文化的精神元素融入现代服装设计中,使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世界的设计语言共同融汇成现代设计艺术的主流,使现代服装的设计更具文化性与社会性。

3.后现代文化理念为服装设计提供了极大的想象空间。当然,在后现代的思潮影响下,有些设计师也致力于追新求异,他们吸收了来自另类青年的亚文化营养,创造出了各种新奇的式样,打破常规的美学思想,颠覆传统,如有着破洞的丝袜,棱角夸张的服饰。给人们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刺激。后现文代也提出了服装的绿色理念。在人类社会文明的同时,工业化发展所带来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环境的恶化让人们沉思,环保问题更成为了焦点。“绿色消费”成为主流,因此在服装领域,后现代设计文化也提出了“绿色设计”,其设计理念中的健康和环保意识不断被人们重视。在绿色理念的推动下,环保服装也应运而生。比如,在纺织原料上选择符合生态标准的天然原料。

四、结语

总之,不管是传统文化、现代文化,还是后现代文化,不同的文化理念对于服装设计有着共同的影响,那就是它推动服装设计行业不断前进和发展。当人们在挑选心仪服装的同时,他(她)也在挑选着属于自己的文化理念。色彩斑斓的年代需要独特与敏锐设计思想。不管服装发展方向如何,文化理念永远是它的设计基础。

参考文献:

[1]温兰.范红梅论文化底蕴对服装设计的基础作用[J].丹东

师专学报,2001年12月第三23卷第4期

[2]项海燕.服装设计中的后现念[J].湘潮(下半月),

2008年第4期

[3]高毅.消费,再生,打品牌――服装设计的文化注释与含

义[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5月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服装设计中所蕴含的文化理念,以及文化理念对于服装设计的作用及影响。从传统、后现代等几个方面诠释文化与服装设计之间的必然联系和相互价值。

关健词:服装设计;文化理念;传统服饰文化;现代文化;后现代文化

一、引言

服装设计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服装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文明是文化发展的直接产物。在当今经济与文化飞速发展的中国,服装设计是一门既新兴又古老的行业,说它新兴,是因为服装设计事业是在近几年,通过人们服装品味的不断提高才得到质的飞跃。说古老是因为服装设计从我国古代就一直存在并传承至今。所以人类社会的文化史对传统和现代的服装设计都存在一定的影响。服装设计中所蕴含的文化理念是长久以来人类文明的沉淀!企业品牌和服装设计师们都是通过自己对服装文化的理解,来推出自己的设计理念满足人们不同的消费观。

二、服装设计中的文化底蕴

1.在服装领域中,消费者对于服装设计的要求在不断变化,求新求特是大多数消费者的终极目标,于是服装设计作为一种文化也不可避免地成为消费型文化,它需要设计师们对服装设计的文化注释进行不断的思考和再认识。服装设计不仅是种一次性消费的文化,它还是需要再生和更新的文化。人们的消费意识在不断的求新,服装的设计就要不断的创新,设计师们只有不断的汲取更多的文化营养才能创作出高层次的作品。服装设计行业对于设计师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甚至苛刻。设计师们要不断学习,不断收集各种文化元素,才能使自己的作品脱颖而出,受到消费者的关注。

2.服装设计既是一种文化,就一定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只有具有文化底蕴的设计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人类的服装已经绵延了千年,其内涵和表现方式也几经变迁,但是总的精神还是一脉相承的。服装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体会服装中蕴含的文化精神,提炼服装的表现手法,并加以创新,才能够从实质上、形式上全面地理解传统的服装文化并创造出新的、深刻的现代服装文化。例如现在的很多设计师都从一些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上寻找创作灵感,设计出一些既有异域风情又独特新颖的作品。设计风格不同的服装被不同的人演绎就会呈现出不同的文化气息。这是服装文化带来的效果。

3.企业文化也是服装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企业文化是一种被员工认可的积极文化。服装的品牌就是服装的企业文化。通过服装的品牌可以了解一个企业。这点国外的企业比国内的企业认知度高。如阿玛尼、夏奈尔等他们的企业文化早已成为时尚界的风向标。企业文化含量直接体现在它所设计的品牌服装上,人们在消费服装产品的同时,也在消费其内含文化,没有丰富文化内含,品牌是不会深入人心的。所以如果想要成为世界一流的服装企业,想要打造世界一流服装品牌和服装设计师,就需要汲取服饰文化的丰富养分,用自己的方式提高品牌的知名度。

三、文化理念对服装设计的影响

1.文化理念是指人们对现有物质文化成果的理解及其应用能力。现代社会是信息泛化的时代,各种先进的科技媒价使时尚咨询的传播更加便利。大量的时装会、时尚晚会冲击着人们的视野。人们的消费意识也发生了改变,这就需要设计师们来迎合消费者的心理,创作出符合当代审美需求的作品。咨询的发达也给设计师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素材,多种多样的素材给了设计师更大的动力。掌握较多的文化成果,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从事服装设计的基础。服装的设计不但要满足它最基本的功能性和实用性,还必须让人们得到视觉上的满足和享受。想要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就得明白人们在审美上的个体差异,差异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和国际性。所以设计师要深知美学原理,懂得美学规律,尽力使自己的设计符合人们的审美要求。现代文化的各种要素所组成的文化理念对服装设计有着直接的影响。设计师的文化理念直接表现在他(她)的作品上,

2.中国的传统文化对现代的服装设计也有一定的影响。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潮流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传统文化使现代的服装设计更有内涵,更具特色。很多设计师在设计作品中大胆的结合一些中国传统的艺术,比如青花瓷、水墨画等。这些传统的艺术元素使设计作品别具一格,内涵丰富。无论是什么样的服装秀,只要是涉及到国际性的,就必须带点“传统文化元素”才能显出中国服装文化的内涵。这样既能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以时尚的形式传播,又能把具有民族特色的服装品牌推向更大的国际市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是设计师获得灵感,凸出服装设计特点的一个方面。把传统文化的精神元素融入现代服装设计中,使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世界的设计语言共同融汇成现代设计艺术的主流,使现代服装的设计更具文化性与社会性。

3.后现代文化理念为服装设计提供了极大的想象空间。当然,在后现代的思潮影响下,有些设计师也致力于追新求异,他们吸收了来自另类青年的亚文化营养,创造出了各种新奇的式样,打破常规的美学思想,颠覆传统,如有着破洞的丝袜,棱角夸张的服饰。给人们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刺激。后现文代也提出了服装的绿色理念。在人类社会文明的同时,工业化发展所带来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环境的恶化让人们沉思,环保问题更成为了焦点。“绿色消费”成为主流,因此在服装领域,后现代设计文化也提出了“绿色设计”,其设计理念中的健康和环保意识不断被人们重视。在绿色理念的推动下,环保服装也应运而生。比如,在纺织原料上选择符合生态标准的天然原料。

四、结语

总之,不管是传统文化、现代文化,还是后现代文化,不同的文化理念对于服装设计有着共同的影响,那就是它推动服装设计行业不断前进和发展。当人们在挑选心仪服装的同时,他(她)也在挑选着属于自己的文化理念。色彩斑斓的年代需要独特与敏锐设计思想。不管服装发展方向如何,文化理念永远是它的设计基础。

参考文献:

[1]温兰.范红梅论文化底蕴对服装设计的基础作用[J].丹东师专学报,2001年12月第三23卷第4期

篇13

一、强调审美认知实践的教学意义

审美认知,泛指审美感觉器官如眼耳口鼻皮肤等对审美对象的感知能力。审美认知过程中的前后关系很重要,审美认知能力在设计创作过程中呈现出鲜明的整体性全面性与延展性特点,对服装设计创作具有重大意义。服装设计教育对审美认知能力的培养,需要具体而丰富的审美实践活动来实现。服装设计的精神活动创作过程必须与物质实践结合,服装设计本身就是一种审美认知实践的过程。以灵感素材为基础,从创意构思到手稿设计再过渡到亲手制作、完成服装设计的实践过程,是对想象创新能力、绘图表达能力、视觉判断力、三维造型能力的综合运用,并不偏重分析和思考,其实质是脑、眼、手的并用,可有效地培养其形象化思考、设计、制作和评价能力,激发学生的审美认知能力。以服饰物质表象的材质、款型、色彩和制作工艺流程等为基本认知对象,以着装对象的内在精神气质心理品格等为深层次认知对象,通过眼观耳闻鼻嗅口说手触等感性直觉,在实践中加强审美认知的训练,可以促进学生理性本质的领悟和提升。

二、强调审美认知实践的教学改革路径

(一)搭建多元知识结构结合的跨学科教学平台。服装设计作为艺术形态和文化形态,是各种文化因素的集合体。搭建多元知识结构结合的跨学科教学平台,是服装设计教学改革中的有益尝试,它突破了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界限,搭建了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之间的桥梁,强化了学生的审美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1.课程设置强调多元化的知识结构,重视设计实践和综合素质教育。以往的课时安排侧重于基本设计原理与方法,偏重效果图设计,欠缺服装成品设计实践经验,学生对服装设计的理解比较肤浅,欠缺对服饰形象整体进行设计的认知,对服装结构与工艺的理解程度与设计能力不足,对传统文化和时尚元素的的借鉴死板教条。如果教学过程以服装设计为主体,同时加强对结构、工艺、社会、美学与心理学等学科知识的学习和了解力度,则可以有效解决多种需求之间潜在的矛盾。例如:服装设计的综合大作业强调动手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人物气质、形体与服装的关系,注重服装材料的选择,注重结构工艺的制作流程,是多元化知识结构的整合。前半部分课程内容由心理学、服装史、材料学、设计学、美学主导进行调研分析和构思设计,后半部分课程内容则由结构、工艺、展示、营销课程主导进行制作、展演和推销。整体课程设计以一条龙认知实践环节,实现了审美理论与审美实践的高度统一。2.教学过程中组织不同学科多位教师进行集体协作,实施共同、有序、分阶段的情境式教学。以往的服装设计教学有局限性和针对性,侧重于对虚拟命题的想象和效果图设计,不容易激发学生对设计的深层次感受。如果选择不同层次的实际案例课题,由不同学科多位教师组成以工作室为基本单位的教学团队,在同一课题不同阶段或同一课堂不同时间承担不同教学任务,分角色进行教学,就能体现出系统设计思维,深化跨学科、跨专业的一条龙教学模式,有效缩短教学时间,让学生在一个课题中完成从宏观策划、中观规划到微观设计的审美认知与实践。例如:部分教学单元可采用与服装企业运作项目结合的形式,让学生与市场、企业接触,独立进行设计、选材、打版、制作、营销,各学科教师和企业则分别从自身角度适时给予建设性、启发性的指导,让学生反复修改调整,增进对服装设计的整体性理解,以亲身实践得到全方位的实际锻炼,提升综合素质。换言之,情境式教学过程始终关注形式、技能、器物给予学生感官的直观感受,寻求审美认知得以塑造、表达和感知的途径,用最简单的直观感受体验激发学生,增强学生的记忆、联想和理解能力。(二)强化认知结构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学习效果。依据认知结构理论,服装设计课程应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强调已有认知结构与学习内容的层次结构相结合,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又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并由此产生新的迁移或创造。具体教学过程中,应该做到:1.以优化和建构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为教学指导思想,注重课堂讨论和评价。强调审美认识实践的服装设计教学,重视服装设计教学实验的实施过程,可以将服装设计教学分为认知阶段、模仿阶段、整合阶段、初步自动化阶段。教师针对学生的认知特征和技能掌握情况,及时对各阶段学习效果进行反馈评价,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新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可以形成良好的互动式学习氛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在第一阶段教学过程中,以教师讲解方式或观摩服装设计流程录像方式,让学生获得信息来源,理解学习任务和要求。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原有的知识记忆以及对设计概念的初步理解,进行最简单的模仿式设计和二次设计。这一新的技能实践过程会使学生大脑皮层中枢呈兴奋扩散状态,并激活从前的知识记忆,掌握设计技能的结构要素以及各部分要素之间的关系和顺序。然后让同学之间互相讨论,教师参与讨论并进行评价,促使学生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去研究问题,攻克重点与难点。讨论和评价可以触动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以批判性的眼光去发现问题,能促进审美认知的进一步完善。2.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强调用感官去获得与服装设计有关的知识信息。现代服装设计教学强调以录像、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强调以耳闻目睹的方式让学生快捷直观地感知课程内容。教师的亲身示范,则可以调动学生进行模仿学习,在实践过程中唤醒原有认知,以心、眼、手并用的实践体验进一步领会服装设计每个环节的轨迹、方向、重点、难点以及程序衔接。反复练习与强化的实践作业,可以让学生巩固知识掌握技能,进一步建构良好的审美认知结构,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综上所述,服装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可以将对审美认知体系的发掘与建构作为具体实践研究方案,将跨学科综合教育体系作为实践方法,强化认知结构进行教学,深化服装设计的审美认知实践过程,凸显综合性学科特色与价值。

作者:郑丹彤 单位:辽东学院服装与纺织学院

篇14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服装设计;中式品牌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是中式服装设计当中的主要元素,同时也常见于国际大牌服装的设计当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载体之一,服装的设计关乎到我国传统文化元素能否得到正确的传承。随着我国在世界范围之内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我国民众对中式服装的认可度也越来越高。

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服装艺术中的价值体现

(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社会价值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其特定的文化体系和与众不同的传统风俗,所以各个民族在生活方式和审美方面都有一定的差别。服装设计师在进行服装设计时应当考虑到区域和人们喜好特点,设计出有特色的具有针对性的服装。中国的传统元素多宁静、祥和,比如最具代表性的龙、凤图案,分别象征着权威和高贵,是一种贵族气息的无声流露,服装设计师要了解每一种传统文化元素的意义和象征,在了解的基础上加以灵活运用,让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中式服装设计发挥重要价值。

(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人文价值

在服装设计当中融入具有深刻内涵的民族文化元素,让服装更具深意和内涵,同时有了更丰富的视觉效果,既能体现出设计师的人文意识,又可以展现服装的人文精神。当前来说,在服装设计当中引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已较为普遍,在服装当中加入喜鹊、牡丹以及龙凤符号等典型的中国图案,可以瞬间吸引到消费者的眼光,让服装和消费者产生共鸣。消费者看到这些元素会有熟悉之感,也对其中的深意心领神会,明白设计者的用心以及服装的价值所在。

(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艺术价值

将传统文化元素应用到中式服装创新设计中,可以很好地传承传统文化元素的魅力和精神。艺术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所以说,将传统文化元素运用到服装设计当中时,需要设计师在理解的基础上,赋予传统文化元素另一种定义,结合当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水平,进行艺术的二次创作,取传统文化的神与当前潮流趋势相结合,设计出神行兼备的中式服装,满足当前时代下更高的消费需求及审美需求。

二、中式服装的兴起与窘境

中式服装是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能够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思想和文化内涵的服装。近几年,由于我国经济的持续提升,让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上升,中式服装也在全球范围内占有一席之地,多次惊艳亮相,让中式服装得到世界的广泛关注。一些国际大牌服装当中也常见中国传统元素的应用,青花瓷、龙纹以及盘扣和刺绣等多种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受到国内国际设计师的青睐,得到了频繁的应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受到青睐对于中国文化的发扬和传承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一些设计师对中国符号不够理解,导致应用的国语肤浅,这也是当前普遍存在的现状。很多设计师对中式服装和中国元素理解比较片面,简单地将盘扣、斜襟、青花和刺绣等定义为中国元素,在设计当中将这些元素生硬地搬到服装上,通过元素的堆砌,达到其中式风格设计的目的,这种形式化的设计,让中国元素的内涵没有发挥出来,同时设计出的服装也不符合时代审美特点。这样的现状,也是制约中式服装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中式服装中传统元素的应用与创新

(一)款式创新

由于时代的快速变迁,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也在快速变化,这就要求服装设计也要与时俱进,灵活变通,符合当下的审美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对中式传统服装款式进行大胆创新可能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上海亚太经合会议期间,我方设计出的中式唐装参会服装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该服装设计以“马褂”为基础,同时融入现代西装中的西装元素设计,达到了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服装艺术巧妙结合,让人眼前一亮。

(二)图案创新

服装的图案是体现服装美感的重要元素,赋予一个图案、一个符号生命力,让图案展现出自身的艺术价值才是一款好的服装设计作品。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多种多样,极为丰富。在将这些元素运用到当今的中式服装设计中时,需要进行二次创新,赋予文化符号新的生命。另外,服装设计师也可以灵活运用多种图案拼接方式以及剪纸图案、脸谱图案和皮影团等,创新图案方式,让服装更具审美表现力,在中式服装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面料创新

服装的设计最终要呈现在面料上,对于中式服装的呈现方式来说,一般会采用真丝等较为华贵的面料。但是,这样的面料设计并不符合大众普遍接受的消费观点。国际大牌Dior就曾用牛仔布制成晚礼服,颠覆了晚礼服的制作方式。受此启发,中式服装的面料设计也可以多元化,比如使用灯芯绒、亚麻等材料,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碰撞出别样的火花,甚至可以加入一些具有设计感的挂饰,打造出时尚感。另外,中式服装的设计也可以使用格纹面料,通过文化的碰撞,让中式服装有更多的审美可能。多种面料的尝试和使用,可以让中式服装更加具有生活气息,而不是传统的高贵、遥远的感觉,让消费者对其有距离感。另外,在面料的展现上,也可以结合拼接、压褶、印烫等多种设计方式,凸显服装的艺术气息。

四、中式服装中的文化内涵

中式服装的设计需要将传统和当下有机结合,在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基础上,加入现代化的审美风格。因为继承传统并不是说生搬硬套,以及模仿和拼凑,更不是片面地理解,曲解传统文化符号的真正内涵,而是需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灵活应用,让传统的文化元素焕发新生。所以说,当代的服装设计师要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深度把握中国民族文化的韵味和内涵。总的来说,想要让中式品牌服装设计的效果更具内涵,提升品牌价值,就需要将现在审美和传统文化符号有机结合,让传统文化元素成为中式服装设计的灵感源泉,让中式服装具有一定的文化气息。在现代的设计理念之下,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避免生搬硬套和盲目模仿,通过新颖的方式,将传统文化元素和现在审美风格相结合,推动我国中式服装品牌的持续进步。

参考文献:

[1]黄晓娣.我国传统文化与服装设计创新的整合[J].内江科技,2007(8):149.

[2]余卫华.浅析传统元素在中式服装中的创新性应用[J].美与时代,2010(10):91-93.

[3]李丹.浅析中国传统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2(12):106-108.

[4]杜丽玮.浅谈传统文化与现代服装设计的结合应用[J].现代阅读,2012(1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