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09 14:42:1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护理教育的概念,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1核心素养的核心概念
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核心素养的核心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学生必须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及社会需求的品质和能力[3]。因此将核心素养的核心概念界定为核心能力。欧盟委员会在2018年对核心素养的内涵作出了新的阐释,包括以下八项能力[4]。读写能力:在不同学科和环境中使用多种材料(视觉、声音、数字材料)进行口头或书面联系沟通的能力。语言能力:适当和有效地运用不同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数学、科学能力与工程技术能力:数学能力是指开发和运用数学思维来应对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科学能力是指利用科学知识和方法体系来发现问题并得出基于证据的结论的能力;技术和工程能力是运用相关知识理解人类活动及公民个人责任变化并采取恰当行动的能力。数字能力:在学习、工作、和社会参与中自信、批判性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包括信息与媒体素养、沟通协作、数字内容创作与安全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个人、社会能力与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反省自己、有效地管理和利用时间与信息及以建设性的方式与他人合作,保持对学习和工作适应力的能力。公民能力:基于对社会政治、经济概念与结构、全球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解,充当负责任的全球公民并充分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创业能力:在创造力、批判性思考、流程管理与解决问题技能的基础上,对具有文化、社会或商业价值项目的想法采取行动,并转化为其他价值的能力。文化意识与表达能力:理解与尊重不同文化,并以艺术或其他形式创造性地表达不同文化的能力。
2核心素养的近义词
“核心素养”的别称是“21世纪素养”或“21世纪技能”[5]。经常与实用技能、基本技能、及近来使用的未来技能等其他概念混淆或是重叠[6]。韩国研究者将核心素养称为核心力量[7],日本研究者将其称为学力[8]。
3核心素养的研究工具
核心素养的研究对护理教育具有深远意义,该领域的研究成果有利于培养护生的综合素质。现代社会对护士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护理专业课堂教学和临床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工具较少,现总结如下:(1)大学生核心力量工具(K-CESA)韩国的两位研究者用K-CESA调查了韩国的100名护生,K-CESA包括国际型能力、人际关系能力、资源情报技术处理能力及自我管理能力四个维度[7]。研究结果指出K-CESA对于测量护生核心素养只有部分适合,还需研究者们基于K-CESA,开发适用于测量护生的核心素养的研究工具[7]。(2)护理本科生核心素养的现况调查问卷国内研究者马俊卿以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18个基本要点为依据自制了《护理本科生核心素养的现况调查问卷》,并调查了国内某医学院校的410名护生。问卷内容包括一般情况调查和核心素养现况调查两个部分,共26道题[9]。该问卷为研究者自制,还未在国内得到推广使用。(3)血液净化专科护士核心素养评价标准调查问卷国内研究者臧格通过两轮的专家访谈制定了《血液净化专科护士核心素养评价标准调查问卷》,信效度良好[10]。研究者虽将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核心素养”带到了临床护理领域,但研究对象仅限于血液净化专科护士,所以还需要研究者们基于此问卷,制定适用范围更广的临床护士核心素养评价标准调查问卷。分析现有文献,可以看出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工具都比较缺乏和局限,从而难以准确地评价出护生或护士的核心素养。自核心素养概念提出以来,国内外不少研究者都对其进行了专门的探讨,但至今尚没有推广使用的研究工具,有待于今后的进一步研究。
4核心素养概念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
(1)在临床护理教育中的应用林春华[11]等研究者指出,医护人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养,包括稳定的情绪、敏锐的洞察力、崇高的理想和善于沟通的能力,才能很好地将现代医学模式所要求的临床工作做好。汪艳玲[12]等研究者通过自制问卷对某三甲医院的111名护理人员进行了人文素养调查,结果表明该医院护理人员的普遍人文素养不高,护理人员的人文素养有待于提高。周金莉[13-14]等研究者通过临床护士咨讯素养与工作绩效进行相关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电脑态度对工作绩效有较大影响,指出医院的管理者应该重视护士的资讯素养培养,从而来提高护士的工作绩效。目前,国内关于护士素养的研究多为分散、片面的,缺乏一种全面综合有效的评价标准。虽然护士的操作技能、实践能力已经被纳入到了传统的考试内容中,但必须要注意的是将相关科目纳入考试范围就能够充分评价各项核心素养是一种局限的想法,因为传统考试是不能对核心素养中关键要素进行充分评估的,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尝试研发出能够观察外显表现的测量工具,从更加全面的维度来评价护士的核心素养[15]。(2)在课堂护理教育中的应用马俊卿[9]通过自制的《护理本科生核心素养的现况调查问卷》调查了某医学院校统招全日制某年级护理学专业本科学生410名,结果表明,本科护生对核心素养的了解较缺乏,大部分本科护生不知道或从未听说过核心素养的相关知识。仇冰洁[16]等研究者通过对湖南、安徽、江西、江苏、山东五省十二市高职护理院校的调研结果分析发现,我国高职护生的核心素养培育尚未得到重视、缺乏细化的培育指标、没有清晰的培育途径。于秀霞[17]等研究者通过调研某高职院校护生的紧急救护能力、对急救知识的需求情况及对急救护理技术课程的建议和意见等相关内容,提出为培养高职高专护生的核心素养,首先应调整《急救护理技术》课程的内容与方法,从而提高护生的职业素养,最后更有利于培养护生的核心素养。杨丽[18]提出了四点培养护理专业核心素养的策略:(1)转变教育观念,构建可观察评估的培养目标和课程标准;(2)围绕核心素养构建课程体系;(3)加强教师培训;(4)营造人文氛围。核心素养是一种“高级素养”,不是“低级素养”,也不是“基础素养”[19]。护生及护士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多种素养。在传统的教育中也培养了一些素养,如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等的没有竞争力的低级素养,但核心素养是高级素养,护生和护士的终身发展及社会发展都需要高级素养[19-21]。
【关键词】循证护理;概念图;教学法;护理学基础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320-02
概念图是一种以视觉图形式来表征和组织知识的工具,能够拓宽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新知识的潜能和兴趣,助其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进行知识总结,增强学生对烦琐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循证护理(evidence-based nursing ,EBN)是循证医学迅速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注重将个人经验、科学依据和病人意愿结合, 作为一种全新的护理观念和模式, 已成为现代护理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世纪护理实践的标准和指南。《护理学基础》重点介绍护理工作中最常用的基本理论知识及技能,着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升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概念图和循证护理教学法是知识结构化的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它利用学生的时空能力,建立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促进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反思和提升[1]。鉴此,我们将两种教学法结合于《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结果满意,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整群抽取2011级护理专业全日制本科两个班级为研究对象为研究对象,其中实验组有50人,对照组有50人。
1.2 干预方法
1.2.1 知识获取阶段 相同教学内容由同一教师采用相同教学方法给两组护生分别讲授,教学过程中所授教学内容、重点及难点一致。
1.2.2 知识巩固阶段 实验组 ①基础知识篇:对护生介绍循证护理和概念图的要素、产生背景、内涵、发展历史、意义和内在联系。②学习资源篇:提供相关循证护理和概念图学习的相关网站及期刊数据资源库,期待护生能够进一步补充和完善自我;如护生观察画好概念图,教师用概念图呈现具体章节各个概念之间的内在关系,讲解其组成要素、特征及绘制概念图的基本步骤。③技能导航篇:从概念图和循证护理实践的主要步骤出发,全方位提供方法学的指导和技能要求。如护生完成相关章节的概念图并上交给指导教师批阅。④拓展教育篇:指导护生更深入的循证学习,对每个篇章提出自己的学习目标和针对性问题。如教师将批阅后的概念图返回给护生进行再修改,随机抽取护生讲解自己完成的概念图并组织进行讨论。对照组 ①准备复习题;②布置作业;③批阅作业;④反馈总结。
1.3 评价工具 ①问卷调查:在该课程开课前和课程结束后,两组护生均填写第二军医大学姜安丽教授的 《护理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测评量表》[3];量表填写时间为进入科室前和培训结束后。②知识考核:采用相同的试卷和评分标准,在课程结束后对两组护生实施考核。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进行t检验和X2检验,检验水准P=0.05。
2 结 果
3 讨 论
3.1 概念图结合循证护理模式用于教学计划,有助于实施“概念透明化”教学和循证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计划中应用概念图,它以高度简洁的方式将要教的关键概念和命题呈现出来,且它的层次结构可以将关键概念和命题之间的上下位关系表示出来,为组织教学材料提供最佳结构顺序。概念图在帮助教师处理教材时,它所提供的概念关系的直观图象及层次性可帮助学生理解各主要概念之间的意义。循证护理以“与时俱进”的思维模式转变现有护理知识,借鉴最佳最新的研究成果,这就需要建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3.2 概念图结合循证护理模式让学生的学习成为有意义的学习。有意义学习就是将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结构整合,并建立起有意义的连接,使学习者真正理解该知识[4]。概念图利于理解、分析和讨论,便于教和学,也是评估和评价的策略和方法,它的应用是推进有意义学习的重要方法。张琪[5]等研究显示循证护理基础知识水平可显著提高自我导向学习策略在自主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方面。
3.3 循证护理结合概念图教学法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所谓自主学习就是在自主教学气氛中,在学习活动中不断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的一种学习模式[7]。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在自主学习能力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证实循证护理结合概念图教学法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理解和绘制概念图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对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选择、识别假设,在反思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推理,主动学习,用评判性思维的方法来识别有效信息并分类组合,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
综上所述,采用循证护理结合概念图教学法,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赵燕利.概念图教学法及其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9,23(5):1223-1225.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数学;教学质量;教育理念;教学方法
这几年推动较火的新课改实施,使得创新式的教育理念与传统教学方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新课改实施将彻底改变传统初中数学教学模式,更多的是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融入了创新式的教学理念,运用创新式的教学方法,使得教学形式变得丰富多彩,教学效率普遍提高。
一、加强对教学情境的创建
新课改实施背景下,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关注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尽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不能完全脱离于生活本身。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在人们解决生活问题中找到数学知识应用的技巧。为此,教师必须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素材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展现在学生面前。尽量为学生构建生活情景,融入数学知识,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比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内容时,教师可以借助日常生活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小明周末和父母去逛街,正巧赶上商店的衣服打折,服务员告诉小明最低可享7折优惠,那么,当喜欢上一件400元的衣服时,小明至少需要花多少钱才能够把它带回家呢?”这种生活情境是学生常见到的,如果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之后,就会很快给出答案,也能解决这一难题,从而体现数学知识的应用性。
二、重视实践教学
为了迎合新课改实施理念,初中数学教学活动开展就一定要充分结合实践性特点开展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在学习全等三角形和相似三角形内容时,教师要利用实践教学法引导学生掌握这部分知识。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成员分别自己动手画三角形,观察三角形的特征,然后小组之间进行相互交流和沟通,最后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总结小组意见。这样就使得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每个小组都发表自己的观点,相互之间学习和借鉴,使得学生通过实践教学活动开展,自我总结教学特点,进而提高对知识的掌握能力。
三、加强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近年来,我国的多媒体技术手段已被广泛应用于不同学科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适当减轻了教师的教学压力。另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应用多媒体技术手段,也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将各种教学实例讲解过程清楚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得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例如,在学习直线、射线、线段知识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进行讲解。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直线延伸的展示:先在屏幕上画一个点,然后由点向两端无限延伸,这就把直线的定义清晰地表示出来了,变抽象、微观的定义为生动、形象的直观展示。又如,在讲解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将地图展现给学生,从一个地点到另一个地点,可以有很多条路到达。但是,学生对所有的路径进行测量后,发现两点之间的直线路径是最短的。经过这样的教学引导,学生恍然大悟,对数学知识理解得更加透彻,进而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知识能力,也提升了初中数学教学质量。
四、数形结合教学方法的运用
初中数学学科本身具备抽象性、逻辑性等特点,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要求比较高。自新课改实施以来,对初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数形结合的创新教学理念。为了更好地迎合新课改实施理念,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就必须有效实施数形结合的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也使得数学教学开展变得更加简单,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初中数学教学效率。比如,在学次函数内容时,学生往往会感觉学习起来很吃力,不好理解和应用。为此,教师就可以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进行教学引导,使得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开展过程中,只有完全契合新课改实施教学理念,不断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的欲望,教师不断改革创新,应用多种教学手段,才能为社会培育更多的合格型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护理专业; 本科生; 医学英语; 教学改革
语言是人际沟通的主要方式,是医患、护患交流的工具,是求医问药的最基本的要素。护理专业英语课程设置多偏重于一、二年级的英语语言基本技能训练,高年级的实际应用能力,特别是职业英语应用能力不足。针对高年级护理专业学生医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校对高年级护理专业学生医学英语课进行了教学改革,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 教学中问题分析
1.1 缺乏良好的语言环境目前大学的基础英语教学仍然是针对四、六级考试的应试教育,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词汇语法基础和应用能力, 但基本没有在真实场景中运用过自己的外语工具, 在实际的护理操作中往往出现“听不懂、说不了”的情况。专业英语学习因为缺乏需要沟通的语言环境多流于单纯的文献阅读和医学词汇学习。涉外护理的场景教学条件的缺失使得教师和学生在不透明、不直接、不专业的环境中实施教学,大大降低了教学效果[ 1]。
1.2 教材选择单一目前的医学英语教材基本上以阅读材料和简单口语教材为主。阅读材料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基本语法为线索,从ABC 开始,涉及的内容多半只是医学科普知识, 各种医学文献文体风格的体现不足,医学词汇的涉及面不够广泛;另一种选用的文章往往是专业性很强的科研文章, 作为护理专业学生的阅读材料又嫌太难。以往高年级护生的专业英语学习多采用医学生的专业英语教材和市面上流行的医学英语视听说教材, 与涉外护理相关的针对性、专业化的教材很少。
1.3 缺乏复合型教师专业课的双语教学是目前很多学校采用的做法, 护理专业教师用英语授课常因英语功底不深,表达能力受限制,遇到复杂的知识点用中文重复甚至解释, 学生在接触双语教学初期适应性较差[ 2],往往对中文讲述产生依赖性,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在英文学习上。英语教师由于缺乏护理专业知识,容易将学科教学视作语言教学[3]。
2 教学改革尝试
2.1 与基础阶段教学相衔接高年级护理专业医学英语课程的基本任务是在巩固和发展学生基础英语技能的基础上, 使学生逐渐从学习性的基础英语学习转入应用性技能培训, 熟悉医学术语,学习并掌握英语科技文体的一般特征,掌握各种医学文献的语言风格,为英语语言技能应用和获取专业知识铺平道路。
在教学当中, 学生普遍反映基础阶段听力和口语的应试训练多,实际工作中无法应用,是与外籍病患沟通的主要障碍。为了使基础学习向专业英语学习过渡,先对学生的英语水平进行评估,然后根据基础英语水平设计教材和课堂授课方式, 一方面充分利用基础阶段所取得的教学成果, 避免教学内容重复,另一方面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尽快将被动的内向型知识变成主动的输出型技能。
2.2 教材选择多样化备课时,同时参考若干本医学英语教程,根据医学英语语言特点,以疾病分类作为章节主题编写教案。每一章所涉及相关的阅读材料都来自欧美科技读物,由教师根据需要进行修改,在词汇方面频繁应用医学英语的共核词,突出医学词汇外来词多、词形长、结构复杂等特点,总结医学词汇的构词及语音规律;在语法修辞及文体方面应注意收集那些能体现各类医学文献语言风格、文体结构、含有较多具有代表性的医学英语习惯表达以及长句子、倒装结构、结构分隔现象等的文章, 并尽量采用原文。
每个阅读主题设计相应的场景练习, 要求学生课外阅读大量跟护理交流实战有关的书籍和有关口译技巧的文章, 在课堂上播放欧美护理实景录像和与医疗相关的电影电视剧片断, 并在他们的课堂情景演练中考察学生的应用情况。[ ]
2.3 课堂设计模拟英语工作环境高年级的护生已具有一定的外语能力, 教师在课堂上仅仅起引导和辅助作用, 一方面通过对一些疑难问题分析、解释,帮助学生克服阅读中遇到的障碍,同时对一些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特殊表达及构词规律、文体结构等进行总结,要求学生重点练习、重点掌握,并作为教学考核的内容。
根据护士需要与病人频繁交流的工作特点,在课前假设情景,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设计外籍病人看病情节,在课堂中进行情景演练。甚至要求他们模仿《急诊室》、《仁心仁术》等欧美电影,设计自己的桥段,在课堂上表演。课堂教学中,适时讲授一些公共服务口译、联络口译的技巧,同时提供机会,让他们实战演练。比如,在门诊教学部分,设计的情节是“说英语的急性阑尾炎病人初次门诊,由不会说英语的医生接诊,由会说英语的护士帮助医患沟通,并执行医嘱”。学生被分成护士组、医生组、病人组。各组之间不准提前沟通, 课堂上分别从各组随机抽出1 个人即兴表演。护士组的学生不得不在课前参考专业口译员的准备方法, 熟记各种与主题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法。“演出”时邀请护理专业的教师,从护理操作、护理美学等角度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邀请留学生和外籍教师来充当“病人”,并请他们对“护士”的表现进行评判。通过情景教学,学生原本对外籍病人的“语言恐惧”减轻了,听力和口语也得到大大提高。
2.4 配备复合型英语教师医学英语课仍属语言课范畴, 在教学中往往要沿用普通英语的一些教学方法和手段,与一般医学专业课教学有所区别。英语教师熟悉语言课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在解决学生阅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时可充分利用学生已具有的语言基础,分散学生的难点。但是,为护生设置这门课的最终意义还是在于将语言与专业知识完美结合,更好地服务病人,因此无论是理解还是运用都离不开专业知识的学习,要紧紧围绕“护理”这一主题。因此,要求从事护生教学的英语教师了解基础护理知识,提高涉外护理英语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同时为从事双语教学的护理专业教师强化英语能力,以复合型教师培养复合型的涉外护士。
3 效果评价
3.1 成绩评价考试模拟真实就医或护理服务场景,邀请留学生或外教饰演患者,由英语教师、外教和护理专业教师分别从学生的语言运用、护理专业技能在英语环境中的表现和“患者”在场景中对学生“服务”的理解和满意程度打分和评价。2005 级100 名参加考试的学生中,30%能够准确运用专业词汇和正确的英文表达与“患者”沟通,服务质量和效率良好;46%的学生英语表达能够让“患者”理解,服务基本能够被外籍“患者”接受。这两类学生可以在毕业后直接进入涉外医疗岗位,省去长时间岗前语言培训的麻烦。
4 体会
通过场景教学和实战演练, 学生不仅提高了专业英语的运用能力, 而且受到了专业的医疗英语口译培训, 大部分已经具备了直接进入涉外护理工作岗位, 无语言障碍地为外籍病人提供护理服务的能力, 有一些甚至能够承担起较为专业的医疗口译服务工作。在教学中我们也认识到高年级护理专业本科生医学英语课还有几个方面亟待改进:(1)增加模拟实战的份量,尽可能邀请外国人参与实战练习,帮助学生自然融入涉外医疗的氛围, 树立起外语交流的信心;(2)主导医学英语课的外语老师应加强护理知识,特别是护理人文知识的学习,还要了解国外护理伦理常识,培养学生的专业气质;(3)尽快编写系统化的护理英语教材,选择主题、内容适合于高年级护生的材料, 将实战场景带入每一个阶段和每一个主题的训练中;(4)为学生创造更多与留学生和外籍教师沟通的渠道,特别是学术交流渠道。 [ Www.]
[ 参考文献]
[1] 黎辉.当前涉外护理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J ]. 中国科技信息,2008,10(2):169-171.
[2] 隋树杰.护理本科生对双语教学的认知及教学效果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 J ].护理学报,2006,13(11):68-70.
一、概念、目的与意义
(一)互联网+教育
一所学校、一位老师、一间教室,这是传统教育。一个教育专用网、一部移动终端,几百万学生,学校任你挑、老师由你选,这就是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和整合上。一方面,互联网极大地放大了优质教育资源的作用和价值,从传统一个优秀老师只能服务几十个学生扩大到能服务几千个甚至数万个学生。另一方面,互联网联通一切的特性,让跨区域、跨行业、跨时间的合作研究成为可能,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规避了低水平的重复,加速了研究水平的提升。在互联网+的冲击下,传统的因地域、时间和师资力量导致的教育鸿沟将逐步被缩小甚至被填平。
第一代教育以书本为核心,第二代教育以教材为核心,第三代教育以辅导和案例方式出现,如今的第四代教育,才是真正以学生为核心。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京文表示,中国教育正在迈向4.0时代。
(二)研究的目的
紧跟国家改革发展步伐,适应现代教育理念,为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一些新思路和见解,促进课程教学改革的步伐。
为摒弃《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弊端,改良目前现状,培养出具有知识经济时代的综合素养的高职学生,为地方经济高速发展提供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在《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大背景下,积极探索课程教学改革模式,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贡献力量。
(三)研究的意义
1.基于互联网+理念,促进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
《机械设计基础》是高职院校机械类或近机械类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也是培养学生机械创新能力的核心课程。通过对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更加注重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以及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后续的培养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基于互联网+理念,促进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结合新时期高职学生学习特点,充分利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手段,构建基于互联网+理念下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新模式,更加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创新精神的培养,积极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水平。
3.基于互联网+理念,促进课程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发展
积极组建《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联盟,加强与学校各专业的沟通与交流,了解学校的专业设置状况、特点及各专业的培养目标,明确各专业课程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要求,并将其融入到不同专业机械课程的教学之中,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完成奠定基础。
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本课程的教学模式规划尚欠合理
高职《机械设计基础》,涵盖了机械制造中基础,传递的信息量很大,与生产实际联系比较紧密。课程涉及到的机械制造机器、设备的构造、特征、功用等。材料的性能、特征、内部结构等,工艺的各种优缺点及其在生产中应注意的问题等等。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单凭教材的图文结构,致使教师难以讲授,学生认知困难,学习的兴趣会严重受挫,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因此,教师应寻求一种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二)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存在着问题
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背景下,教师的教学方法真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情境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游戏式教学等纷纷涌现,并日益受到教师们的青睐。但在教学法运用上一定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实际性,即要将课程内容的繁、难、旧、深,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进行突破和解决,以适应学生个体差异与社会职业需要,展示课程的系统性、完整性、时代性、适应性,让学生科学地、轻松地掌握知识。
(三)教学考核评价机制上尚欠合理
目前高职学校普遍对《机械设计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仍然采用单一的评价方式。基本以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书面答卷的方式进行。这种方式易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片面地追求卷面分数,凡与本课程考试有关的内容就比较重视;凡与本课程考试关系不大的内容就不重视,甚至连看都不看。易使学生产生平时不认真,考试抓突击;死记硬背一些概念、原理,蒙混过关,考完就忘记的弊端。
三、基于互联网+理念的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一)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在这个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如何适应时展,探索出一套全新的教学模式,真正以学生为核心,让传统教育焕发出新的活力,是高职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紧跟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方向,研究目前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最新的互联网+理念,利用手机APP、微信、QQ、微博等信息技术,进行课程知识解构,开发整合素材,搭建互联网+理念的课程内容体系,探索互联网+理念的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新模式,调整课堂教学流程,制定新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建立试点班级,对全新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模式进行验证,使得教师和学生都能适应新的角色。
(二)课程教学改革步骤
现今入学的高职学生都为90后,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充满了挑战性,对所有学习《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高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专业课教师进行相关内容的访谈。
利用spss软件,统计分析问卷调查及访谈结果,分析总结课程教学现状及相关问题,针对问题进行解析,确定课程教学改革原则与对策。
利用MindManager软件进行头脑风暴,结合机械相关专业岗位群的特点,简化和突出《机械设计基础》的核心知识点,重新构建课程内容体系。
利用课程专业教师联盟,共同研讨开发多媒体素材,真正以学生为核心,探索适应高职学生培养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学生技能考核评价标准。
我女儿5岁,被诊断患了皮肌炎。请问,皮肌炎是什么病,怎么治疗,平时怎么护理?
读者 陈艳梅
陈艳梅读者:
皮肌炎是一种对皮肤和肌肉伤害较大的疾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段,比较集中在5~14岁,女孩患病率是男孩的两倍,容易导致钙质沉着和血管炎,造成残废和器官受损。
皮疹和肌无力是最常见的皮肌炎早期症状,二者可同时或先后出现。患者面部以眼睑为中心出现紫红色浮肿性红斑,在指关节、肘、膝关节处也可见红斑;肌肉发生炎症和变性,引起肌无力;某些患儿可因关节炎、关节疼痛肿胀而拒绝走路和运动,年龄较小的儿童表现为烦躁,需要家长抱着。随着疾病的发展,爬楼梯和下床都可能成问题。
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是注射皮质类固醇激素,多在三年内逐渐恢复。除了积极接受治疗,孩子平时应尽量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加重肌肉损伤;家长可多给孩子按摩,以防肌肉和关节挛缩;多吃高蛋白、高热量食物,防止呛咳。紫外线照射会加重皮损,故应尽量避免日光直射,外出时要戴帽子、手套或使用防晒霜等。
医生 刘敏行
长了蒜头鼻该不该矫正?
我女儿今年13岁,因为长了一个难看的蒜头鼻而自卑,整天用夹子夹。请问,蒜头鼻算不算畸形?对健康有害吗?该不该矫正?
读者 周近琼
周近琼读者:
蒜头鼻从外观上看是鼻头大、鼻翼宽而且肥厚、鼻梁低,就像一个蒜头。蒜头鼻主要是由于鼻头部皮下脂肪和纤维组织厚,鼻翼软骨增生,鼻翼软骨角度过大及后缩造成的。蒜头鼻虽然也算是一种鼻部畸形,但并不影响身体机能,对健康没有危害。选择做蒜头鼻矫正手术的人,大多数是出于美观方面的考虑。
有人认为蒜头鼻会导致打鼾,其实是误解。打鼾主要与睡觉环境、自身的健康状况有关。医学研究表明,心脑病和心血管疾病患者打鼾的概率较高,体型较胖者也较容易出现打鼾的现象,却没有证据表明打鼾与蒜头鼻有关系。
如果选择做鼻部整形手术,可以考虑自体软骨隆鼻术,即取出造成鼻头肥厚的多余软骨进行隆鼻,使鼻头缩小,鼻梁自然挺拔。除此之外,矫正手术还有鼻头软骨切除术、鼻翼软骨内收缝合术等。
如今非常流行的美鼻夹不会对美容有帮助,而且,美鼻夹夹鼻子很容易使鼻头皮下组织挫伤、软骨损坏,进而引发炎症和肿胀,严重的还可能导致鼻黏膜受损,影响嗅觉、呼吸等,建议不要尝试。
有人担心,手术切除部分鼻部软骨缩小鼻头后,软骨还会增生,矫正的效果不持久。其实不必担心,因为18岁以上的成年人做软骨切除是不会再长的。鼻翼缩小的方法只能是切除内收,手术护理得比较好的话,是永久性的。所以,建议您的孩子18岁以后再做整形手术。
医生 黎晖
经期减肥术真的那么灵吗?
我今年27岁,身体较胖,用了很多方法减肥,效果都不佳。有人建议我利用经期减肥术,具体方法是经期节食、经期吃辣、经期暴走等。这些奇怪的方法听起来就让人恐惧,但为了减肥我什么都想尝试。请问,经期减肥真的那么灵吗?别受了罪却收不到效果啊!
读者 王玉津
王玉津读者:
经期减肥术是伪科学,不但不能减肥,而且对身体有危害,不可尝试。流行的经期减肥术主要有以下六种方法,下面一一分析:
第一,经期节食法。一些女性朋友认为,在经期里,女人身体代谢速度加快,如果狠狠心节食,就会使脂肪快速消耗,达到减肥的目的。其实,这种极端的经期节食法不但不能让体重降下来,反而会对身体造成伤害,更重要的是,当经期一过,身体就会产生强烈的进食欲望,会不自觉地进食大量的食物,而大量的脂肪和热量远远超过了新陈代谢的最高限度,就会转化为赘肉囤积在身体上,反而让自己越减越肥。
第二,经期吃减肥药。吃减肥药是近年来较为盛行的一种减肥方法,很受女性朋友的青睐,但经期吃减肥药不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多数减肥药是通过抑制肠胃消化来实现减肥的,如果在经期大量服用,会导致体内荷尔蒙分泌出现紊乱,肠胃消化代谢功能微弱,不但不能减肥,体内皮下脂肪量甚至会逐渐增多,体重也会慢慢地增加。另外,经期吃减肥药还会引起月经不调。
第三,经期吃辣。辛辣食物对肠胃的蠕动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一些女性朋友误以为,在经期吃辛辣食物,可以促使消化功能更旺盛,从而将脂肪快速地消耗掉。其实,经期是女性一个月中身体最脆弱的时期,如果在这个时期过多地吃辣的食物,会使肠胃受到强烈刺激而不断收缩,反而会让整个代谢的速度减慢,有时甚至会出现痛经。所以,在经期不适宜进食刺激性强的食物。如果在经期想通过饮食来减肥,最好的饮食方法就是吃一些容易消化且营养价值较高的清淡食物,例如绿色蔬菜、鱼肉等。
第四,经期做肌肉运动。运动是减肥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因此一些女性在经期内也坚持运动,而且认为这时的高强度运动事半功倍。其实,在经期内进行轻缓的运动的确容易让体重下降,但是如果采用了错误的锻炼方式,反而容易让肌肉变得发达,身体变得粗壮。女性朋友要分清楚哪些运动方式是锻炼肌肉的,哪些运动能消耗脂肪。一般情况下,肌肉锻炼并不能消耗脂肪,只能帮助塑造肌肉线条。在经期内,最好的减肥运动是有氧运动,例如慢跑。
第五,经期捶打腰背。女性朋友在经期内通常会感到腰酸背痛。有些缺乏科学依据的减肥资讯说,在经期内可以多多地用双手捶打腰背,这样不但可以舒缓身体的酸痛感觉,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快身体的代谢,达到显著的瘦身效果。其实,女性在经期内出现的腰酸背痛,主要是盆腔充血导致的,如果在这个时候用力捶打腰背的话,会让盆腔受到一定的刺激,导致经血增多。当然,捶打腰背也不能促使新陈代谢更旺盛,更难以减掉身体上囤积的脂肪。
第六,经期内喝茶水。喝茶对于减肥有良好的功效,许多女性朋友有喝茶的习惯,在经期内也不间断,甚至认为在经期内喝茶对减肥有神奇的功效。事实上,这是误解。在经期内,女性体内血液循环加快,如果在这个时候喝茶,茶中的单宁酸成分会阻碍铁元素在肠胃中的吸收,不利于肠胃的蠕动和代谢功能发挥作用。久而久之,身体会因为缺少铁元素而引起贫血。
医生 田雨生
治疗乳痈能用抗生素吗?
我分娩三周了,奶水很足,可是前不久感觉胀痛,还有发热感觉,到医院检查,是患了乳痈,即急性乳腺炎。医生要给我注射抗生素,还开了口服的抗生素,我都拒绝了,因为我担心对宝宝不利。但是乳痈怎么治疗呢?治疗乳痈能用抗生素吗?
读者 罗群英
罗群英读者:
中医称急性乳腺炎为乳痈,多发于哺乳2~4周,症状是胀痛、全身恶寒、发热。乳痈的早期症状是乳汁蓄积,妈妈们应引起重视,并采取有效的方法防患于未然。
治疗乳痈首先是保障乳汁的通畅,因为乳通则痛减,结块就会消失。早期的结块其实是蓄积的乳汁,时间一长就难以再通畅。许多患者对疼痛难以忍受,希望尽快消除症状,但除非出现高热、血象升高等症状,不建议使用抗生素,因为过早、过多使用抗生素,一来会使乳汁明显减少,二来使阻滞的乳汁更难排出。
在乳痈早期,建议尝试中医药治疗。中药清热解毒、通乳消肿效果良好,另外,中药外敷、按摩通乳对治疗乳痈也很有效。乳痈早期未成脓,患者未见高热,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中药也可继续哺乳。如不想在发热期哺乳,应定时排乳,为日后再哺乳做好准备。为缓解乳胀,有些女性使用吸奶器吸奶,但过大的,只在、乳晕处吸乳,力度不够,乳汁仍然蓄积。正确的排乳,应将轻轻托起,用适当的力度从的外周向处进行挤压排乳,尤其有结块处,应反复揉和挤压。
乳痈影响哺乳,所以重在预防。先天性内陷是患乳痈的重要原因之一。内陷说明先天发育有缺陷,同时,内陷容易使污垢沉积,继而感染引发乳痈,所以内陷者应该在妊娠前进行矫正。
有的女性并无内陷也发生乳痈,则是其他原因导致的,如佩戴不合适的胸罩。有12~15条乳管口,乳管口的开口非常小,如有化纤物将其堵塞就可能造成乳汁不通畅。有的母亲对哺乳的时间没有概念,使乳汁长时间蓄积在中,蓄积时间长也是发病的原因之一。另外,婴儿含乳时间过长也有可能引起感染。这些细节对诱发乳痈都有影响。
由于妊娠期也可发生急性乳腺炎,故在妊娠中后期,的保健就应得到重视:每天用热水清洗,有先天性内陷者,可以选75%酒精进行清洗。后期(妊娠七八个月后)可以适度地用手挤压,力度要轻柔。
医生 沈萍
老年人常服安眠药有害处吗?
我父亲今年68岁,患有失眠症,久治不愈,每天都要借助安眠药入睡。请问,老年人常服安眠药有害处吗?
读者 孟慧玲
孟慧玲读者:
患有较严重失眠症的老年人,服用安眠药可缩短入睡时间,减少睡眠中觉醒次数,延长睡眠时间,改善睡眠质量,因而适当服用安眠药对身心健康有一定帮助。患有其他急慢性疾病的老年人,短期服用安眠药可以减轻疼痛,消除紧张、烦躁等心理症状,增强体力,有利于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然而,老年人服用安眠药对身体也会有许多不良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白天遗留镇静作用。晚间服用安眠药,特别是服用剂量较大时,第二天会出现遗留镇静现象,表现为打瞌睡或共济失调。共济失调是指肌肉力量正常的情况下,运动的协调出现障碍,肢体随意运动的幅度及协调发生紊乱,以及不能维持躯体姿势和平衡等。
2.安眠药耐受性增加。长期服用安眠药,剂量会不断增加。
3.依赖性增强。服用安眠药易成瘾,戒除十分困难。
4.出现戒除综合征。长期大剂量服用安眠药,突然停药可出现谵妄性失眠、昏迷、厌食、焦虑和抽搐等症状。因此停用安眠药必须缓慢进行,逐渐减量。
5.过敏反应。某些对安眠药敏感的老人,常会出现皮疹等过敏反应。
6.对内脏的副作用。长期大剂量服用安眠药,对肝肾功能会有一定的副作用。
因此,一般情况下,老年人失眠不应首选安眠药,而应以生活调理、健身运动等方式帮助睡眠;如果失眠严重影响生活,以短时服用安眠药为好。已养成长期服用安眠药习惯的老人,应当逐渐减少剂量,最后停用。
医生 吴珺
老年人如何科学饮奶?
前不久,我将在农村的父母接到城市与我一起生活。他们都已70多岁,身体健康。我在家里备了牛奶,要求他们天天喝,可他们没有喝牛奶的习惯,不是忘喝就是多喝、少喝,我说多了他们又嫌我唠叨。所以,请医生给点权威的意见,老年人如何科学饮奶?
读者 代辉
代辉读者:
老年人天天饮奶是个好习惯,不过也要注意一些细节。
1.每天饮多少奶?老年人常饮奶,可以获得优质蛋白质、钙、维生素A、乳清酸及其他多种营养素,可以预防骨质疏松症,增强体质。但饮奶不是多多益善,老年人每天应喝1~2杯牛奶,每天喝2杯奶就可以满足50%以上钙的需求。
2.何时饮奶好?一般来说,只要需要,一天中任何时间都可以饮奶。但是,饮奶的速度不要太快,不要集中一次喝两大杯,分开喝有利营养均衡摄入。
3.饭前饮奶还是饭后饮奶好?按一般规律,就餐时或餐后饮奶比较科学。因为在餐前饮奶有可能影响正餐,如果在距离晚餐前一小时饮奶的话,有可能影响晚餐的胃口。餐后饮奶更科学,如午餐或晚餐后饮上一杯酸奶,使人口感清爽,还能促进消化。最好不要在临睡时饮奶,以免引起胃部饱胀不适。有的人早上空腹饮一杯奶就去锻炼也不科学,最好在饮奶时加一些主食,如一片面包等,可以使营养搭配更合理。
4.豆浆能代替牛奶吗?豆浆是一种很好的食品,所含蛋白质也是优质蛋白质,但是从补钙的角度来看,豆浆不能替代牛奶。据中国食物成分表提供的数据,每100毫升豆浆中含钙10毫克,只相当于牛奶的1/10。
5.饮奶肠胃不舒服怎么办?有些人饮奶会胀气或腹泻。这种情况在我国老年人中比较多见,大多数是由于小肠中消化牛奶的乳糖酶缺乏所致。如遇到这种情况,可以改喝酸奶或低乳糖奶,也可以试试从少量饮奶开始,几个星期后会促使乳糖酶的分泌来改善喝奶胀气的情况。
6.饮奶时能吃钙片吗?饮奶时对吃钙片没有严格的禁忌,但是最好不要放在一起吃。牛奶是含钙丰富的食品,加上钙片,有可能一次钙的摄入量过高,这样不利于钙的均衡吸收利用。同时,不要把含草酸高的食物和牛奶放在同一餐或同一时间吃,这样会减少钙的摄入。含草酸高的食物主要有菠菜、豆类、甜菜、芹菜、巧克力、葡萄、青椒、香菜、草莓及甘蓝菜科蔬菜、酒精、咖啡、无花果干、羊肉、核果、红茶等。
医生 唐宝民
节欲能改善质量吗?
我结婚7年了,一直未能生育。医生诊断说,我丈夫的质量不高,建议我们节欲,以提高质量。请问,性生活的频率和质量有关系吗?一周几次的性生活频率才能保证质量?
读者 赵杰
赵杰读者:
通常情况下,为了优生优育,医生常会建议育龄夫妇,性生活不要过于频繁,一周三次左右即可,以保证质量,因为太频繁的性生活会导致质量下降。世界卫生组织也建议,人工授精所用应在节欲2~7天后提取。
以色列的医学研究人员做过这方面的实验。研究发现,参加试验的3506名数目较少的男性,在节制性生活时间不同的情况下,的浓度、健康概率以及活跃程度出现较大的差异。浓度的最高点出现在节欲一天之后,随后开始迅速走低;活跃性最高点也同样出现在节欲一天之后,随后会慢慢下降;健康概率在节欲后1~2天内达到最高点,并保持了7天之久。因此,研究人员认为,由于量少而不育的患者要想得到高质量的,应该在节欲一天之后提取样本,或者进行性生活。此外,研究人员还建议,节欲时间一定不要超过十天,否则就收不到应有的效果。
1反思性教学理论的发展
1.1反思及反思性教学的概念
20世纪早期美国著名教育哲学家杜威(Dewey)系统论述了反思活动。“反思”在杜威的《Howwethink》一书中被明确界定:对任何信念或嘉定的只是形式即为反思,根据支持它的基础和他的趋于达到进一步结论进行积极的、坚持不懈的和仔细的考虑,而英国的洛克(J.Loke)和荷兰的斯宾诺莎(B.Spinoza)等人是较早研究反思的学者。洛克称对获得观念心灵的反观自照为“反思”,与此同时,心灵获得是不同于感觉的观念。而后,在杜威研究的基础上,人们对教师如何反思进行了深入研究,进而应生了以英美两国为主的维拉(Villar)、麦伦(VanManen)、Pennington、Zeichner、Farrell等人对“反思性教学”的不同表述,虽然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汲取众说之长,一种由教师反思性教与学生反思性学构成的双边性特殊认识过程即为反思性教学。国内只有少数学者提出了反思性学习的概念,钟浩梁认为“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反思性学习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对其中所涉及的知识、策略、效果等进行深究,不仅仅是一般性的回顾教学过程,具有探求研究的性质。它对教师理论素养、教育教学能力、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学者郑菊萍提出“反思性学习就是学习活动过程中要进行反思,是再认识和检验自己思维过程、结果的过程。”国内学者对反思性学习的理解仍然是以教师为主体,强调如何通过反思对自身教学水平进行提高。该研究认为完整的反思性教学不仅涵盖教师反思性的教,也包含学生反思性的学,教学相长、两者兼顾。
1.2反思性教学的结构
反思性实践的概念由前麻省理工学院的萧恩教授(DonaldSchon)首次提出,它看重实践者在活动中确认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而不看重实践者对实践的预测和控制,提出了反思思维是不同于“技术理性”的理论思维。受萧恩的影响,“反思性教学”被布鲁巴赫(J.W.Brubacher)等人从时间的维度划分为实践反思(reflectionforpractice,又译实践前反思);实践中反思(reflcetioninpractice);对实践反思(reflectiononpractice,又译实践后反思)三类。唐和格里菲斯(SarahTann&MorwenaGriffiiths)两位英国教育者提出了反思时间框架即快速反思、修正、回顾、研究、理论的重构和重建的5个层次反思构架。这五个层次的反思结构更进一步拓展了萧恩在行动中反思、对行动中反思的思想,是反思行为具体化。赵蒙成重视资料收集和分析的重要性,将反思性教学分为明确问题、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建立理论假设、实施行动5个步骤,但没有体现反思的重要作用。熊川武则认为,教学反思的过程包括分析教学现状、提出假说、实施计划、得出初步结论结论。虽然阐述的便于实际应用,但也未能将反思性教学完整的呈现出来。我国学者郑菊萍首先对反思性学习的过程概括为反省、评判、察觉问题、界定问题、确定对策、实践验证、总结提高7个阶段,详细列出了反思的过程。
2反思性教学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
2.1护理教学中反思的重要性
随着不断发展的护理学科,人类逐步提高对健康的需求,这对护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国外护理教育届对于新概念的接纳程度和敏感度,很快使反思性教学引入护理教育的领域并获得了一定的成效。护理专业的大学生要“发展和运用更高层次的解决问题和评判性思维能力是在1998年美国高等护理教育学会(AmericanAssociationofCollegesofNursing)在修订版本的护理专业高等教育标准中提出的”,而反思性教学的本质就是提高学生和教师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量文献表明,反思性实践对发展护理教学实践、社区护理实践以及注册护士考核都有积极作用,英国护理产科学委员会(NMC)已经将反思技能的展示与临床能力联系在一起来评判是否能获得专业注册资格。Agaath等研究者认为,对于护理专业终身学习和发展以及日常实践中采取深思熟虑过的决定和行动来说,反思能力是不可或缺的。护理教学中的反思引起了国际的广泛关注,比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但各个国家没有对护理教育中的反思性教学的应用达成共识。
2.2护理教学中反思的方法及测量工具
2.2.1护理教学中反思的方法
国外护理教学中反思性学习和反思性教学的方法种类丰富多样,比如:反思性学习法包括录音带或录像学习法、日记法、合作学习法、真实性评估和学习档案、绘画、诗歌等;反思性教学方法包括反思日志、教学自传、教研活动或研讨会等,通过多种多样的方法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得到反思,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使教学经验得以提升,同时使学生学习能力得以提高。
2.2.2护理学中反思的测量工具
国外主要应用SRIS(theSelf-ReflectionandInsightScale)工具,译为自我反省和洞察力量表,该量表是由Grant,Franklin,andLangford等人根据元认知与自我调节理论发展编制,主要用于评估个人自我意识,并被MarilynE.Asselin等人使用。Roberts等研究表明,SRIS对于测量准医学生职业行为的变化是有用的。虽然没有对护士用此量表测量,但是它对护士是有潜在用处的,尚无针对护士的量表来测量反思。目前,国内也没有测量反思的工具,特别是针对护理教育环境中的反思。
3我国护理教学中反思性教学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专科;护理;教育模式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899-01
护理专科教育属于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为培养医疗临床护理护士。根据我国社会保健事业的发展要求,综合考虑现阶段我国护理专科教育模式,应大力改革我国的专科护理教学模式,改革教育方式及教学内容,密切联系学校教育与临床教学之间的关系。
1 专科护理教育的社会需求
相比于社会的发展水平,我国的护理教学工作相对落后。而且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护理教育只是一种职业教育,而与学科无关。这样的观念对我国护理专业的教育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且现阶段我国的护理力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医疗的需要。
随着新的医疗体系的成立,护理观念也在逐渐发展,现代的护理观念要求护士对患者的心理及生理方面提供全面的护理。服务场所更是扩大到家庭、社区等地方。因此,对护理人员的要求也在逐渐增加,对其基本医学素养及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我国专科护理教育模式的改革
2.1 明确办学指导思想,转变教育观念 对于医学院的教学管理方面来说,明确其办学指导思想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医学院的办学过程中,要对教学目标有一个明确的定位,有清晰的教学模式。同时,注重将现代教育观念融入到高等护理教学模式中,保证高等护理教育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注重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协调发展,将人文文化与科学理论相结合,实现知识教育与创新实践相一致,并以转变教育观念作为我国专科护理教育的基本前提。
2.2 稳步推进课程体系改革
2.2.1 对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健康观念正在逐步增强,但同时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包括人口老龄化加剧等社会问题,器官移植等伦理问题以及克隆技术等法律问题。这些问题同样对护理人员的知识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求护理人员一方面掌握熟练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拓宽自己的知识渠道,对人文文化有一定的掌握,另一方面培养良好的与人沟通能力与合作能力。而为了实现上述护理人员的培养要求,就要对专科护理教育的教学质量进行合理的调整,完善现阶段的教学模式,调整教学课程设置,使护理教育逐渐摆脱对医学教育的依赖。
2.2.2 课程体系改革的措施 ①拓宽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在专科护理的课程中,加入能够提高护理人员护理水平的心理学及伦理学等学科,以免护理实践脱离人文科学的辅助。②加强工具课程教学。在专科护理课程中,加入计算机及英语等科目的学习,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英语的学习课时数,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英语等级考试。同时,将语文、数学等学科作为护理专业学生的选修课程,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样不仅可以合理调节护理专业的学制短与负担重之间的问题,而且督促学生学习各方面的知识,为以后自身的发展奠定基础。③突出护理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医学课程的学习,采用最新的教学教材,在临床专科教学过程中提倡少而精的学习方式,加强对患者的病情观察及心理教育方面的培养。④注重实用性人才的培养。在专科护理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急救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具有一定处理紧急情况的能力。同时加强对社区的健康知识普及工作,大大降低病人的住院率。
2.3 加强教研室的建设工作 根据我国专科护理的教育模式,要打破由专职教师组成教研室的模式,启用创新性人才,举荐素质高、能力强,并有强烈责任心的护理人员作为教研室的主任,大力推进专科护理教育的模式。同时,各教研室还要从护理专业的教学任务出发,组织编写与专科护理教学工作相适应的教学大纲。
为了保证专科护理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教研室要督促任课教师对上课内容提前准备,更新护理专业的知识及教学方式,充分利用新型的教学设备,如多媒体等,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更直观、更清晰的体会。同时教师对自身的知识储备及时更新,增加课程的知识量。
2.4 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为了满足我国专科护理教育改革的要求,需要培养高素质师资队伍,要求教师知识储备丰富、创新能力强,且综合素质高。这就要求具有专业知识技能和临床护理经验的护理骨干充实师资力量,发挥其特长,传授自己的护理经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另外,还要着重加强对现有护理师资队伍的培养,提高教师的学历水平。同时,以护理专业的教学需要为前提,定期对教师进行组织培养,以便逐渐适应发展迅速的护理教育方面的改革。
2.5 加强学生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为了培养实用型的护理专业的人才,就要不仅加强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还要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同时使学生尽早与患者接触,熟悉医院的治疗流程,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多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增强学生的护理技能以及对护理工作的认识。
2.6 加强生产实践教学管理 在专科护理教育过程中,实习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为了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实习任务,要求教师必须编制完整的实习过程任务书。在学生实习过程中,需要带教教师、医院主任及相关病区的负责人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实习辅导,制定出详细的考察标准,帮助对学生的实习过程进行合理的评价。
2.7 全方位为学生创造施展才华的空间,塑造高素质实用性护理人才 为了护理专科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老师要大力支持学生的各种课外活动,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得得到提高。同时,还可以针对护理专业的知识,举办一系列的知识竞答活动,考察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水平,增强学生的反应能力,开阔视野。
3 结束语
护理专家概念在我国已经有二十余年的发展时间,全国各地在关于专科护理教育方面的人才培养及管理方面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由于当前护士的学历较低,学科发展还是不够完善,因此我国的专科护理教育模式仍存在某些不足之处,但是近年来大部分的专科护理教育项目逐步得到完善。由此可看,随着护理人员在护理教育模领域的不断探索,我国终将实现一套完整的专科护理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 王晓杰,沈宁.对我国专科护士和临床护理专家概念的探讨[J].中国护理管理杂志,2006(05).
[关键词] 多元文化护理;护理教育
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即提高人的文化品位[1]。近年来,多元护理文化作为全新的文化形式展现在护理教育工作者面前,护理教育必须以深刻的思考、适当的方式和积极的态度做出主动的回应。随着护理职能的转变,现代护士的角色也向多元化发展,如何培养出更全面优秀的护理专业学生是护理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主要问题。
1 多元文化护理
1.1 多元文化护理的概念
由于人的职业、地位、民族、信仰、文化程度的不同,所得的疾病轻重也不同,要使千差万别的人都能达到治疗和康复所需要的最佳身心状态,本身就是一项最精细的艺术,由此也体现出了护理文化的多元性。
多元文化护理是指对世界上不同文化的民族进行探讨并分析,重点研究其不同传统生活方式、对健康与疾病的认识、人民的信念和价值观,并运用这些知识为不同民族的人民进行共性和异性的护理[2]。其内涵是将多种文化渗透到护理实践中,对服务对象施以全程整体的护理,以维持健康。
1.2 多元文化护理的特征
1.2.1 学科理论体系多元化护理学是一门以医学、人文、社会等诸多学科领域知识为理论基础的综合应用学科,其理论体系具有多元文化特征,且呈动态变化。
1.2.2 护理对象多元化随着国内大中型城市的开放性加大,外籍人员来华的数量越来越多,护理工作的对象将是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们。由于他们的文化背景、个人经历、等方面的特殊性,护患双方在健康与生命、尊重与亵渎、热情与冒犯等方方面面会存在观念上的差异。
1.2.3 多元护理文化与时俱进性当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转化,护理模式由功能制护理向整体护理转化的时候,护理文化也将被赋予了新的内涵[3]。同一切文化形态一样,护理文化必须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的发展相适应。因此,一定时期的护理文化,应该是这一时期护理职业或护理人员文化观念、服务理念、价值、护理水平和整体素质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这一时期护理经验的科学总结和护理工作的行动指南。
2 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多元文化
文化的多元化形成了世界各地文化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影响,但在变异中,仍然保留着各人种、各种族在思想意识深层次中所特有的语言与文化的意志性与完整性。文化的差异,影响着护理教育,也影响着临床护理。尽管西方文化中有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迷信等腐朽庸俗的成分,但也包含着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和奋斗精神等有益的成分[4]。护理教育者要熟悉和掌握西方文化的精髓和主流部分,并把这些观念传授给学生,而对那些颓废的、腐朽的文化成分,则要引导学生去识别和抵制,真正做到吸取西方文化中的合理、积极成分。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护理文化,建设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涉外多元化护理服务模式。
3 护理教育工作中如何应对多元文化
我们已处于一个多元文化时代,这种时代背景要求护理教育者必须在思维和行动上进行从一元到多元的转换[5]。而目前护理教育者仍旧处于准备不足阶段。现代护理教育应在这种日趋多元化、全球化的格局下,搭建多元文化护理操作平台,形成多元文化教学与实践体系,从全方位、多维度去展开,去应对。
3.1 护理教育工作者要具有多元文化意识
护理教育者要首先对多元文化护理教育进行构思,将多元文化护理纳入护理教学课程体系,使教育对象认识文化的多样性,理解其同护理实践的关系,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掌握多元文化护理的内容和方法。
3.2 将跨文化交流能力作为学生素质培养中的一部分
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提供的多元文化资讯,唤醒学生的交流意识,获得有效交流的能力。需加大双语教学的力度,因为双语教学是解决语言教育问题的重要手段,也可以形成语言内部机制,并能使学生从其他文化的“内部成员”角度去理解他们的观念,从而给学生提供相应的文化感性认识。
3.3 护理教育者应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观念
设定强化护理专业素质培养目标,构建多元文化教育课程,建立注重学生综合平衡发展的评价体系及护理学科创新体系。
3.4 加强与国际护理的沟通
护理教育机构与国外护理部门建立关系,创造请进来走出去的机会,增加教师与学生关于多元文化护理的感性认识。同时与社会形成具有合力性质的机制,开展多元文化研究,丰富内涵,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涉外多元文化护理服务模式,促进多元文化护理服务的发展。
研究新时期的护理文化,发展多元文化护理理念,是社会多元文化发展所向、医药模式转变所迫。所以,护理教育者有责任使护理人才从走上岗位起,就对多元文化护理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为今后担负高质量的护理,采用历史、哲学、社会及行为的干预措施,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
[参考文献]
[1]杨辉,宋丽萍.护理文化建设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3,17(1):43-44.
[2]漆俐红,赵桂林.多元文化护理中的人际沟通[J].护理学杂志,1996,11 (5):305.
[3]朱念琼,曹和安.试论护理文化的内涵功能与建设[J].中国医师杂志,2002,12(4):1303.
[4] Baker C. Cultural relativism and cultural diversity: Implications for nursing practice[J]. Advances in Nursing Science,1997,20(1):3-4.
文章阐释了胜任力本位教育的相关概念、内涵、实施过程及在护理本科教育中的应用状况,分析国内护理胜任力本位教育应用存在的问题,并探讨解决对策,旨在深化对胜任力本位教育的认识,促进此模式的进一步应用和推广,推动护理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1相关概念和内涵
1.1 胜任力、核心胜任力及护理核心胜任力
1973年哈佛大学McClelland[5]教授指出胜任力是与工作绩效相关的知识、技术、能力或动机,主张用胜任力评估代替传统绩效测试,开创了胜任力研究的新时代。至此,西方国家掀起“胜任力运动”(Competency Movement)革命,90年代后“胜任力”概念引入我国并逐渐成为各领域研究热点。
胜任力(Competency)又译为胜任特征、能力、素质等,吴瑛[4]详细阐释了几者的关系,认为胜任力能更好表达competency的内涵和外延。胜任力概念基于不同领域而不同,但具备共同特征[4]:与工作绩效和岗位任务相关,包含动机、个性、态度、价值观、技能、知识等内涵,据此能区分优秀和一般员工。
核心胜任力(Core competency)是某专业从业人员必备的胜任力,代表本专业最核心特点和要求,具有普遍性、可迁移性、工具性的特点[4]。
护理核心胜任力(Nursing core competency)是新入职者成为一名优秀护士必备的最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是护理人员进行学习、发展和有效工作的基础[4],是护理专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护理专业整体胜任力可持续发展的能量源泉[6]。
1.2 胜任力本位教育和护理胜任力本位教育
胜任力本位教育(CBE)是伴随对胜任力认识深化的基础上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教育模式,可理解为“基于胜任力的教育”、“以胜任力为导向的教育”。将CBE理念用于护理专业即形成护理胜任力本位教育(Competency-based nursing education,CBNE),因其主要针对基础护理教育关注的核心胜任力的培养,所以又称为护理核心胜任力本位教育,吴瑛指出其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理论,是一种以护理核心胜任力为基础、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为一体的整体化护理教育理念和模式[4]。
2护理胜任力本位教育的实施过程
实施CBNE的基本步骤[7]包括: (1)核心胜任力的界定(2)设计胜任力本位课程和教学模式(3)胜任力的评价。
2.1 核心胜任力的界定
由于各国国情和护理发展水平不同,尚未形成国际统一的护理核心胜任力标准。美国高等护理教育学会于1986年制定了“护理专业高等教育标准”,经过反复修订确定批判性思维、评估、沟通、技术操作和临床决策是护理本科生的应具备的核心胜任力[8] 。国外学者研究确定了8项护士核心胜任力:评估和干预、沟通、批判性思维、人际交往、管理、领导、教学和知识综合能力[9],得到国内外广泛认可。吴瑛[10]等研究确定北京地区护士所需6个维度的核心胜任力:专业建设与发展、临床护理、支持和人际沟通、医学和护理知识应用、良好的个人特质、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2.2 设计胜任力本位课程和教学模式
用CBNE理念指导课程研究即形成护理胜任力本位课程。美国科罗拉多护理学院应用Lenburg[9]的C0PA模型(Competency Outcomes and Performance Assessment Model)研发的胜任力本位课程,被认为是系统的、全面的、富有潜力的教育体系[11]。吴瑛[4]认为在课程和教学设计上应遵循经验原则、有用原则、反思原则、举一反三原则、及时反馈和灵活原则。
2.2.1 目标(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设定
设计胜任力本位课程首先需将界定的核心胜任力转变成专业培养目标,继而指导课程目标和具体教学目标的编制。核心胜任力课程目标书写形式一般为:“本课程结束之后,学习者应达到……”;制定教学目标时应注意(1)目标要以学习者为中心(2)语言表达简洁、精确、具可测量性(3)目标要与所界定的核心胜任力标准相一致[7]。
2.2.2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探索
在课程教材基础上结合具体岗位任务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整合[12],专业课程内容体系的设计和教学大纲的编写要突出护理、实用和循证特色,教学方法选择上既要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也要使用适用于胜任力培养新教学方法[4]。护理学者们探索了如互动学习、合作教学、个案教学、实践反思教学[13],模拟情景角色扮演、任务驱动、体验式教学、问题-讨论-指导式教学[12],高仿真情景模拟教学[14],项目驱动教学法[15],等教学方法用于胜任力本位课程教学改革。
2.3 胜任力的评价
关于胜任力的评价,COPA模型归纳了两种评估体系:胜任力表现评估体系 (CPAs, competency performance assessments) 和胜任力表现测验体系(CPEs, competency performance examinations),前者用于课堂教学效果评价,后者用于评价临床教学效果[9]。国外学者认为基于胜任力的医学教育(Competency-based medical education,CBME)必须建立一个强有力、多层面的评价和反馈体系,评价的目的不在于考核学生成绩、能力的差异,而是通过评价促进学生胜任力的培养;评价是持续和发展的过程,可同时采用定性和定量的多种评价方法,其中尤其强调建立评价标准、在真实性临床任务场景中评价、应用档案袋评价方法等的重要性[16-17]。
3胜任力本位教育在国内护理本科教育中的应用现状分析
3.1 应用现状
首都医科大护理学院于2005年开展了CBE研究,并在国内首次采用了此种教育模式进行课程改革[4] [7][10];第二军医大护理学院从教育系统观、整体护理观以及护理程序角度研究和构建了“蛛网式”整体胜任力标准框架模型[6],用于指导该校护理本科人才培养和课程改革。重庆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实施“以核心胜任力目标为本位,构建 护理本科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护理本科实验教学改革[18],其他护理学院教育学者[12-15]也先后应用CBE进行护理课程教学改革。
3.2 存在问题
3.2.1 理论研究处于发展阶段
业内对CBNE的相关概念、内涵和实施未达成共识,如对Core-competency翻译术语是核心胜任力还是核心能力尚未统一,对核心胜任力的界定尚无统一标准,少有关于CBNE课程开发的深入研究等,理论研究处于发展阶段,待进一步深入。
3.2.2 实践研究和应用处于探索阶段
碍于传统知识本位教育影响,CBNE的实践和应用多局限于教学方法改进[15],对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及临床实践教学环节应用等方面改革涉及很少,特别是尚未建立系统、科学的CBNE评价体系,仅提到在传统考核方法上,还可采用包括档案袋评价和真实性评价方法在内的多元评价[4]。
档案袋评价作为CBE评价体系的一种工具,为医学生胜任力培养提供了记录和依据[16]。真实性评价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而提出的,既是评价方法又是评价理念[19]。通过让学生完成一个真实性的任务,考察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实践能力、问题解决、交流合作和批判性思考等多种复杂能力的发展状况[20]。它是针对学生的高级思维、反思、探究、信息搜集、互动协作和创造性思维等综合能力的考核,同时评价任务也是学习任务,实现了“教与评”更好的耦合[21]。真实性评价运用于职业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未来工作所需的各项能力[22]。档案袋和真实性评价用于CBNE课程的考核评价,国内尚无相关深入报道。
3.3 探讨解决对策
以核心胜任力为基础,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为一体的护理胜任力本位教育,是与我国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改革思想和方针相一致的,符合我国护理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和模式[4]。各护理院校要进一步重视对护理胜任力本位教育的的理论研究和应用探索,以理论创新推动护理教育教学改革,以教学实践深化理论研究。在理论研究和实践中各护理院校要充分考虑我国护理专业发展和护理教育特点,加强业内沟通交流和合作,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积极发展该模式。同时,国家卫生教育主管部门要做好宏观引导和调控,如适时规范定义、统一思想、给予政策性支持、采取措施进行CBE师资培训等以推动该模式的应用推广,最终促进护理本科生核心胜任力的培养,使其成为为21世纪具有较强综合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人才。
参考文献
[1]姜安丽.护理教育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4.
[2]Anonymous. Innovation in nursing education: a call to reform[J] . Nursing education perspectives 2004, 25(1):47~49.
[3]Pardue Karen T, Tagliareni M Elaine, Valiga Terry, Davison-Price Molly,Orehowsky Susan;Task Grouop on Innovation in Nursing Education. Substantive innovation in nursing education : shifting the emphasis from content coverage to student learning [J] . Nursing education perspectives,2005 , 26 (1) : 55 ~57.
[4]吴瑛.护理胜任力本位教育——概念及实践[J].中华护理教育,2009,6(10):435~439.
【关键词】循证护理;护理教学;循证教育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803―01
循证护理(Evigence-based nursing,EBN)是受循证医学(Evigence-based medicine,EBM)的影响而产生的护理理念。这一理念是在1991年由加拿大Dicenso教授率先提出,它指的是护士能够慎重、准确、明智地应用所能获得的一切研究证据,同时结合自身的专业技能和临床经验,考虑病人的价值和意愿,三者结合,制订出适合病人实际情况的护理程序,提供相应的护理措施[1]。美国高级护理实践中心将循证护理程序归纳为4个连续性过程:循证问题―循证支持―循证观察―循证应用[2]。我们不难看出,该理念明确的提出临床经验、临床证据与病人三者之间的联系,它为临床护理提出了新的标准,同时也对传统的护理教育提出了挑战。
1 循证护理在护理教学中的作用
1.1 循证护理的临床特点 循证护理是针对每位患者的健康提出问题、收集证据、综合评价、采取措施,以及效果再评价。现在临床上倡导的整体护理是指针对每位患者制定与其相应的护理程序,而在护理程序的任何一个环节中所遇到的问题都可以视为循证问题,寻求循证支持,做到有据可循。整体护理顺利而准确的实施有赖于循证护理,而循证护理能够保证整体护理科学的进行。因此,我们说循证护理目前在临床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护理教育必须适应循证护理的发展,才能更好的为临床护理服务[3]。
1.2 循证护理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观念,从繁冗枯燥的理论知识中解脱出来,将学生置于不断地解决问题的情境中,鼓励学生主动质疑、收集资料、分析和归纳推理。首先,学生把通过课前预习遇到的问题,或教师给出相应的案例分析,统一记录下来,然后依靠学生自觉通过多种途径(例如上网、图书馆、书店等)去查找相关资料以解决问题,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主观分析能力和评判性思维能力,又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查阅收集资料的能力;另外,教师应设法创造让学生好奇、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和氛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互动,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和讨论,这样有利于形成多样化的思维方法,不拘泥于一板一眼的教学中。教师选择的案例尽可能的普通易懂,甚至可以是发生在学生身边或是学生比较关心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一方法,我们完全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将学生变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提高的学生对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由此可见,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引入循证护理的概念是非常重要的。
2 教师循证观念的培养
2.1 循证护理教育 循证教育(Evigence-based Education,EBE)是将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与其所获得的最佳系统研究证据相结合的教育观[4]。目前较为有效地循证护理教育的教学方法有两种: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和自我导向的学习(self-directed learning,SDL),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这两种方法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提高知识的保留度,促进新概念的传播及其与基础科学知识、临床问题的整合。
2.2 教师循证能力的提高 教师是教育的主体,要提高学生循证护理的能力,首先要从教师做起,通过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的循证教学能力,这样才能真正的将循证护理教育开展起来。学校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提高教师的循证教学能力,譬如继续教育、专题讲座、学术交流、出国留学等。教师本身也应该摒弃旧的教学观念,主动学习,尽可能地运用现代化的手段查找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和临床证据,运用循证护理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最新的知识。同时,应加强自身的临床实践能力,理论联系实际,以便更好地将循证护理观念融合到教学中去。
3 学生的循证意识和评判性思维能力
3.1 学生循证意识的培养 循证护理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护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设计者和主动参与者。首先,我们应让学生对循证护理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使学生意识到在护理病人的过程中,不仅仅是用到课本上所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还需要通过多种途径了解该病例的相关知识,从而得到最适合该病人的个体化护理程序。
3.2 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评判性思维就是以全面的观念来观察客观环境,以快速思维来判断事物形成决策的过程[5]。护理相关学科均有着较强的实践性,循证护理教育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但是学生在接受这种教育方式的程度上差异较大,很多学生已经习惯了教师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不太会去主动思考,人云亦云,这就要求教师应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收集和分析资料,提高学生的求知欲,要求学生主动查找资料,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使学生逐渐形成以评判性思维为基础的思考模式,为今后的临床实践打下基础。
综上所述,循证护理教育是教学相长的,一方面要求学生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索知识,另一方面要求教师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变重视知识的传授为重视能力的培养。循证护理教育缩短了课堂与临床的距离,提高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完成任务的能力,使其成为适应社会及护理发展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Mulhavl A,Nursing,research and evidence [J].Evidence Based Nursing,1998,10(1):4-6.
[2] 李红.循证护理的发展与展望[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1,20(11):495-497.
[3] 张晓英.浅析循证护理与我国护理教育[J].卫生职业教育,2010(12):74-75.
[4] Davies,Philip.What is evidence-based education?[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udie.1999,147(2):108.
[5] 曹力.评判性思维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2,21(4):162.
反思性教学的提出对世界各国的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于提高教师和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该研究综述了国内外反思性教与学的理论研究,对国内的反思性教学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和我国护理教学中反思性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为护理教育中反思性教学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依据。
人类社会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逐步向全信息时代迈进,顺应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护理人才培养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护理专业教师和护理学生使其解决问题与临床工作能力提高已经愈来愈多地受到国外护理教育界的关心和重视[1]。
反思性学习目前在国外教育文献中被普遍理解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或途径[2],作为西方教育改革中的亮点引起了欧美护理教育届的充分重视。许多护理教育专家呼吁应重点培养护理工作者的反思意识,使理论与实践的差距缩短、临床工作能力提高。为了进一步研究反思性教学在我国护理教育中的应用,现综述国内外反思性教学的研究现状以及反思性教学在我国护理教学开展情况,现报道如下。
1反思性教学理论的发展
1.1反思及反思性教学的概念
20世纪早期美国著名教育哲学家杜威(Dewey)系统论述了反思活动。“反思”在杜威的《How we think》一书中被明确界定:对任何信念或嘉定的只是形式即为反思,根据支持它的基础和他的趋于达到进一步结论进行积极的、坚持不懈的和仔细的考虑[3],而英国的洛克(J.Loke)和荷兰的斯宾诺莎(B.Spinoza)等人是较早研究反思的学者。
洛克称对获得观念心灵的反观自照为“反思”,与此同时,心灵获得是不同于感觉的观念[4]。而后,在杜威研究的基础上,人们对教师如何反思进行了深入研究,进而应生了以英美两国为主的维拉(Villar)、麦伦(Van Manen)、Pennington、Zeichner、Farrell等人对“反思性教学”的不同表述,虽然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汲取众说之长,一种由教师反思性教与学生反思性学构成的双边性特殊认识过程即为反思性教学。
国内只有少数学者提出了反思性学习的概念,钟浩梁认为“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反思性学习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对其中所涉及的知识、策略、效果等进行深究,不仅仅是一般性的回顾教学过程,具有探求研究的性质。它对教师理论素养、教育教学能力、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5]。”我国学者郑菊萍提出“反思性学习就是学习活动过程中要进行反思,是再认识和检验自己思维过程、结果的过程[6]。”国内学者对反思性学习的理解仍然是以教师为主体,强调如何通过反思对自身教学水平进行提高。该研究认为完整的反思性教学不仅涵盖教师反思性的教,也包含学生反思性的学,教学相长、两者兼顾。
1.2反思性教学的结构
反思性实践的概念由前麻省理工学院的萧恩教授(Donald Schon)首次提出,它看重实践者在活动中确认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而不看重实践者对实践的预测和控制,提出了反思思维是不同于“技术理性”的理论思维[7]。受萧恩的影响,“反思性教学”被布鲁巴赫(J.W.Brubacher)等人从时间的维度划分为实践反思(reflection for practice,又译实践前反思);实践中反思(reflcetion in practice);对实践反思(reflection on practice,又译实践后反思)三类[8-9]。唐和格里菲斯(Sarah Tann & Morwena Griffiiths)两位英国教育者提出了反思时间框架即快速反思、修正、回顾、研究、理论的重构和重建的5个层次反思构架。这五个层次的反思结构更进一步拓展了萧恩在行动中反思、对行动中反思的思想,是反思行为具体化。
赵蒙成重视资料收集和分析的重要性,将反思性教学分为明确问题、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建立理论假设、实施行动5个步骤[10],但没有体现反思的重要作用。熊川武则认为,教学反思的过程包括分析教学现状、提出假说、实施计划、得出初步结论结论[11]。虽然阐述的便于实际应用,但也未能将反思性教学完整的呈现出来。我国学者郑菊萍首先对反思性学习的过程概括为反省、评判、察觉问题、界定问题、确定对策、实践验证、总结提高7个阶段,详细列出了反思的过程。
2反思性教学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
2.1护理教学中反思的重要性
随着不断发展的护理学科,人类逐步提高对健康的需求,这对护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国外护理教育届对于新概念的接纳程度和敏感度,很快使反思性教学引入护理教育的领域并获得了一定的成效。
护理专业的大学生要“发展和运用更高层次的解决问题和评判性思维能力是在1998年美国高等护理教育学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olleges of Nursing)在修订版本的护理专业高等教育标准中提出的[12]”,而反思性教学的本质就是提高学生和教师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量文献表明,反思性实践对发展护理教学实践、社区护理实践以及注册护士考核都有积极作用,英国护理产科学委员会(NMC)已经将反思技能的展示与临床能力联系在一起来评判是否能获得专业注册资格。Agaath[13]等研究者认为,对于护理专业终身学习和发展以及日常实践中采取深思熟虑过的决定和行动来说,反思能力是不可或缺的。护理教学中的反思引起了国际的广泛关注,比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14],但各个国家没有对护理教育中的反思性教学的应用达成共识。
2.2护理教学中反思的方法及测量工具
2.2.1护理教学中反思的方法 国外护理教学中反思性学习和反思性教学的方法种类丰富多样,比如:反思性学习法包括录音带或录像学习法、日记法、合作学习法、真实性评估和学习档案、绘画、诗歌等;反思性教学方法包括反思日志、教学自传、教研活动或研讨会等[15],通过多种多样的方法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得到反思,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使教学经验得以提升,同时使学生学习能力得以提高。
2.2.2护理学中反思的测量工具 国外主要应用SRIS(the Self-Reflection and Insight Scale)工具,译为自我反省和洞察力量表,该量表是由Grant,Franklin,and Langford等人根据元认知与自我调节理论发展编制,主要用于评估个人自我意识,并被Marilyn E. Asselin等人使用。Roberts等[16]研究表明,SRIS对于测量准医学生职业行为的变化是有用的。虽然没有对护士用此量表测量,但是它对护士是有潜在用处的,尚无针对护士的量表来测量反思。目前,国内也没有测量反思的工具,特别是针对护理教育环境中的反思。
3我国护理教学中反思性教学存在的问题
曾志嵘等[17]的研究表明,有关护理教学中反思的方法比较单一,测量护理教学领域的反思量表较少,教学反思行为处于随机、零散的状态,更缺少对实践护理教学中反思方式的研究。
反思性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性行为,反思性的方法在教与学中是相同的,某一种形式既可以培养学生成为反思性的学习者,又可以培养教师成为反思性的教育者,方法并不绝对,关键在于如何筛选各种方法因材施教地运用到教学当中,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同步发展。
文章阐释了胜任力本位教育的相关概念、内涵、实施过程及在护理本科教育中的应用状况,分析国内护理胜任力本位教育应用存在的问题,并探讨解决对策,旨在深化对胜任力本位教育的认识,促进此模式的进一步应用和推广,推动护理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1相关概念和内涵
1.1 胜任力、核心胜任力及护理核心胜任力
1973年哈佛大学McClelland[5]教授指出胜任力是与工作绩效相关的知识、技术、能力或动机,主张用胜任力评估代替传统绩效测试,开创了胜任力研究的新时代。至此,西方国家掀起“胜任力运动”(Competency Movement)革命,90年代后“胜任力”概念引入我国并逐渐成为各领域研究热点。
胜任力(Competency)又译为胜任特征、能力、素质等,吴瑛[4]详细阐释了几者的关系,认为胜任力能更好表达competency的内涵和外延。胜任力概念基于不同领域而不同,但具备共同特征[4]:与工作绩效和岗位任务相关,包含动机、个性、态度、价值观、技能、知识等内涵,据此能区分优秀和一般员工。
核心胜任力(Core competency)是某专业从业人员必备的胜任力,代表本专业最核心特点和要求,具有普遍性、可迁移性、工具性的特点[4]。
护理核心胜任力(Nursing core competency)是新入职者成为一名优秀护士必备的最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是护理人员进行学习、发展和有效工作的基础[4],是护理专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护理专业整体胜任力可持续发展的能量源泉[6]。
1.2 胜任力本位教育和护理胜任力本位教育
胜任力本位教育(CBE)是伴随对胜任力认识深化的基础上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教育模式,可理解为“基于胜任力的教育”、“以胜任力为导向的教育”。将CBE理念用于护理专业即形成护理胜任力本位教育(Competency-based nursing education,CBNE),因其主要针对基础护理教育关注的核心胜任力的培养,所以又称为护理核心胜任力本位教育,吴瑛指出其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理论,是一种以护理核心胜任力为基础、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为一体的整体化护理教育理念和模式[4]。
2护理胜任力本位教育的实施过程
实施CBNE的基本步骤[7]包括: (1)核心胜任力的界定(2)设计胜任力本位课程和教学模式(3)胜任力的评价。
2.1 核心胜任力的界定
由于各国国情和护理发展水平不同,尚未形成国际统一的护理核心胜任力标准。美国高等护理教育学会于1986年制定了“护理专业高等教育标准”,经过反复修订确定批判性思维、评估、沟通、技术操作和临床决策是护理本科生的应具备的核心胜任力[8] 。国外学者研究确定了8项护士核心胜任力:评估和干预、沟通、批判性思维、人际交往、管理、领导、教学和知识综合能力[9],得到国内外广泛认可。吴瑛[10]等研究确定北京地区护士所需6个维度的核心胜任力:专业建设与发展、临床护理、支持和人际沟通、医学和护理知识应用、良好的个人特质、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2.2 设计胜任力本位课程和教学模式
用CBNE理念指导课程研究即形成护理胜任力本位课程。美国科罗拉多护理学院应用Lenburg[9]的C0PA模型(Competency Outcomes and Performance Assessment Model)研发的胜任力本位课程,被认为是系统的、全面的、富有潜力的教育体系[11]。吴瑛[4]认为在课程和教学设计上应遵循经验原则、有用原则、反思原则、举一反三原则、及时反馈和灵活原则。
2.2.1 目标(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设定
设计胜任力本位课程首先需将界定的核心胜任力转变成专业培养目标,继而指导课程目标和具体教学目标的编制。核心胜任力课程目标书写形式一般为:“本课程结束之后,学习者应达到……”;制定教学目标时应注意(1)目标要以学习者为中心(2)语言表达简洁、精确、具可测量性(3)目标要与所界定的核心胜任力标准相一致[7]。
2.2.2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探索
在课程教材基础上结合具体岗位任务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整合[12],专业课程内容体系的设计和教学大纲的编写要突出护理、实用和循证特色,教学方法选择上既要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也要使用适用于胜任力培养新教学方法[4]。护理学者们探索了如互动学习、合作教学、个案教学、实践反思教学[13],模拟情景角色扮演、任务驱动、体验式教学、问题-讨论-指导式教学[12],高仿真情景模拟教学[14],项目驱动教学法[15],等教学方法用于胜任力本位课程教学改革。
2.3 胜任力的评价
关于胜任力的评价,COPA模型归纳了两种评估体系:胜任力表现评估体系 (CPAs, competency performance assessments) 和胜任力表现测验体系(CPEs, competency performance examinations),前者用于课堂教学效果评价,后者用于评价临床教学效果[9]。国外学者认为基于胜任力的医学教育(Competency-based medical education,CBME)必须建立一个强有力、多层面的评价和反馈体系,评价的目的不在于考核学生成绩、能力的差异,而是通过评价促进学生胜任力的培养;评价是持续和发展的过程,可同时采用定性和定量的多种评价方法,其中尤其强调建立评价标准、在真实性临床任务场景中评价、应用档案袋评价方法等的重要性[16-17]。
3胜任力本位教育在国内护理本科教育中的应用现状分析
3.1 应用现状
首都医科大护理学院于2005年开展了CBE研究,并在国内首次采用了此种教育模式进行课程改革[4] [7][10];第二军医大护理学院从教育系统观、整体护理观以及护理程序角度研究和构建了“蛛网式”整体胜任力标准框架模型[6],用于指导该校护理本科人才培养和课程改革。重庆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实施“以核心胜任力目标为本位,构建护理本科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护理本科实验教学改革[18],其他护理学院教育学者[12-15]也先后应用CBE进行护理课程教学改革。
3.2 存在问题
3.2.1 理论研究处于发展阶段
业内对CBNE的相关概念、内涵和实施未达成共识,如对Core-competency翻译术语是核心胜任力还是核心能力尚未统一,对核心胜任力的界定尚无统一标准,少有关于CBNE课程开发的深入研究等,理论研究处于发展阶段,待进一步深入。
3.2.2 实践研究和应用处于探索阶段
碍于传统知识本位教育影响,CBNE的实践和应用多局限于教学方法改进[15],对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及临床实践教学环节应用等方面改革涉及很少,特别是尚未建立系统、科学的CBNE评价体系,仅提到在传统考核方法上,还可采用包括档案袋评价和真实性评价方法在内的多元评价[4]。
档案袋评价作为CBE评价体系的一种工具,为医学生胜任力培养提供了记录和依据[16]。真实性评价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而提出的,既是评价方法又是评价理念[19]。通过让学生完成一个真实性的任务,考察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实践能力、问题解决、交流合作和批判性思考等多种复杂能力的发展状况[20]。它是针对学生的高级思维、反思、探究、信息搜集、互动协作和创造性思维等综合能力的考核,同时评价任务也是学习任务,实现了“教与评”更好的耦合[21]。真实性评价运用于职业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未来工作所需的各项能力[22]。档案袋和真实性评价用于CBNE课程的考核评价,国内尚无相关深入报道。
3.3 探讨解决对策
以核心胜任力为基础,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为一体的护理胜任力本位教育,是与我国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改革思想和方针相一致的,符合我国护理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和模式[4]。各护理院校要进一步重视对护理胜任力本位教育的的理论研究和应用探索,以理论创新推动护理教育教学改革,以教学实践深化理论研究。在理论研究和实践中各护理院校要充分考虑我国护理专业发展和护理教育特点,加强业内沟通交流和合作,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积极发展该模式。同时,国家卫生教育主管部门要做好宏观引导和调控,如适时规范定义、统一思想、给予政策性支持、采取措施进行CBE师资培训等以推动该模式的应用推广,最终促进护理本科生核心胜任力的培养,使其成为为21世纪具有较强综合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人才。
参考文献
[1]姜安丽.护理教育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4.
护理学是一门科学性、技术性很强的应用学科, 护理专业在医疗系统中占非常重要的地位。而护理人才的知识、技能、素质是在接受护理教育的过程中形成的。护理教育如何实现教育对实践的指导, 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 是护理教育的任务。通过与国际上的相互交流和彼此借鉴, 有利于推进我国护理教育事业的发展,以下将对中外护理教育加以比较:
1 培养目标及模式的对比
培养目标是规定教育的方向性总目标或总要求,是一切教育活动的终结与归宿。国外护理教育一般根据护生需要达到的知识、技能及态度三个方面的要求设置培养目标, 并将能力培养作为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90年代美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护理培养目标研究,确定21世纪美国护理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技能、态度及价值观,从护士的素质和职能、现代护理信息和群体健康的角度及现代人必须具备的交流技能等方面,提出了21世纪护士的培养目标。而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从事护理科学技术或相关工作理论知识及实际能力的高级护理专门人才。
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为护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及实现此种结构的各种运行方式, 它集中反映了人才的基本特征, 体现了教育思想及理念。国外的培养模式侧重对护生个性及综合能力的培养。我国护理教育将主要精力用在专业知识、技能的教育,但缺乏对护生的个性及综合素质的培养。
2 中外护理教育的基本情况及比较
发达国家在护理教育领域发展很快,已形成一个完整而独立的学科体系。从国家到地方对护理教育都有专门的机构负责,护理教育的层次体系已建立,护理科研机构已形成,护理教育模式较成熟。通过与这些国家的对比,可以找出我国在护理教育中的差异与不足,更好地促进我国护理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从表1中我们可看出,同这4个国家相比,与我国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上是相似的,在入学资格上也大体一致。我国的学制略长,而国外教学机构更具独立性,最大的差别就在于国外护理教育基本上在学校教育中就已经完成,而我国目前主要是在用继续教育进行补课。
对比中我们发现,我国对于护理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 我国护理学科层次偏低,没有独立的教学组织机构,实际上还是将护理教育归结于医学教育的一小部分,缺乏自身独立的教学体系。而在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建立起相对独立的护理学院,从而全面提高了护理教育的水平。(2)我国所培养的护理人才知识水平偏低,护理人员的学历层次以大专、中专为主。我国在20世纪20年代曾办过护理本科教育,然后一度中断,50年代初政府对护理教育认识不足,停办了高等护理教育,80年代才重新开始本科教育,造成我国高等护理教育远落后于国外。而美国80年代以后本科及以上护理教育已占主导地位,目前政府已经意识到了这一问题,通过兴办继续教育和建立一批高水平的护理硕士、博士点来培养高学历护理人才,培养出高层次护理人员,以满足新时期对医疗服务的需求。
3 护理教学的比较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 是将教育观念、目的等转化为具体教育实践的中介, 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教育内容及进程。从表2中我们发现,在课程分布上,我国基础类课程所占比例较大,其它四国基础课程比例普遍较小。对于课程重点国外主要以预防为主,侧重于“健康”概念,而我国主要以临床为主,侧重于“治疗”概念。我国的课程体系为:公共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 专业课, 最后是医院实习,仍然是自然科学及技术偏多, 人文学科偏少,缺乏从整体的角度考虑人才的培养。此外,发达国家的护理教育课程有课程设置短程化,课程组织小型化的发展趋势。就教学方法而言,发达国家护理教育注重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发达国家护理教育的教学方法已经从教学为中心转变到以学习为中心, 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国传统的护理教学方法以课堂教学、实验室教学及临床教学三种形式为主。教学中多注意知识的传授,不注重师生的互动及交流,缺乏独立思考。在授课方式上,国外较灵活而我国较传统。在考核形式上,国外更加灵活多样。在课程设置上,我国护理教育严重缺乏人文社会类课程的安排,加上授课方式沉旧、考核形式单一等一系列教学问题,我国的护理教学改革任重道远。
4 护理就业的差异
护理教育的最终结果是就业,就业的整体环境也将反过来影响护理教育的改革方向。这里我们对中外进行对比,从表2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是,社区医疗、康复中心、私人诊所等医疗机构很不发达,我国的就业方向与国外相比十分狭窄,主要就业方向为医疗卫生机构。就业标准基本相同,都需要通过护理注册方可就业,但就业之后的行业认证制度不完善,没有相应的统一认证部门加以管理。我国由于缺少护理行业认证制度,因而对已毕业的护理人员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不利于护理教育的再深入。另一方面,由于缺少这一认证制度,反过来对护理教育也就失去了一个有效的反馈渠道,使护理教育的发展更具盲目性。
5 对我国护理教育的启示
5.1 明确培养目标: 确定护理人才培养目标是护理教育改革必须要解决的问题。需要设立专门的机构来制定“中国护理教育最低基本要求”, 以明确护理毕业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在高等护理教育中,要不断调整培养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社交能力等。
5.2 课程的专业化:护理课程的设置应充分认识护理学科发展的趋势。应以护理为本,在数量上要保证专业课程的比例,适当压缩英语、政治等非专业课程的比例,同时要注重吸收人文社会学科,在种类上要创建出自己的护理课程,在方向上要考虑由目前课程的单一化发展向多样化发展转变,加强临床实践技能,通过课程的专业化发展,提高护理的地位及作用。
5.3 注重课程的课程的综合性:未来的护理人才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结构和较高的综合素质。一方面护理专业在越来越细化,一方面各专业对护理学科的渗透也越来越广泛,这要求护理课程的设置须要多关注交叉性学科。我国对跨学科和非专业课程的开设尚较少,而国外护理学专业多设在综合大学,就是为了方便实现跨学科和多学科的综合教育。国外护理学课程除了护理及相关方面的课程,还包括人文、心理、社会等领域的学科,这些课程的开设,不但可扩展学生的视野、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个人素质及综合科研能力[1]。
5.4 注重课程的统一规范性: 中国尚没有制定出一套统一的护理教育的标准,护理的课程多为各个学校自行开办,各校的教材来源、课程设置、授课导师的聘用各不相同,严重缺乏统一性、规范性。而美国高等护理教育学会于1996年构建了美国学位护理教育的要素[2-4]。美国的护理课程就是基于此要素来设置的,各校根据自身资源和优势开设不同的课程,课程名称变化多样,各具特色,但其内容均按统一标准展开,表现出多样化的同时,又存在一致性,保证了教育的质量。
5.5 教育管理:国家应重视对护理院校及其教学质量的宏观管理, 设置量化的国家标准及专门的评估机构, 定期对所有护理院校进行全面评估, 内容包括课程、师资、办学条件等方面, 并在评估结束时提供书面的评估报告及结论。各院校内部也应设置一定的评估机构及评价标准, 对整个教学环节进行动态的监控及评价, 及时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完善教学管理,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袁长蓉.中美护理专业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D].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2006.
[2]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olleges of Nursing.The Essentials of Master’s Education for AdvancedPracticeNursing.[EB/OL].(2008-07-27).[2009-06-30].http://aacn.nche.edu/education/pdf/MasEssentials96.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