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旅游资源的定义范文

旅游资源的定义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1-09 11:09:05

旅游资源的定义

篇1

一、引言

作为旅游者开展旅游活动的前提条件和旅游产业赖以发展的核心要素,旅游资源也是构建旅游学科理论体系的根基,对“旅游资源”这一概念的定义是否正确,将直接影响到旅游学科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稳固性,以及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然而,在当今的旅游学界中,对旅游资源这一概念的认知还存在着很大分歧。因此,对旅游资源进行科学地界定,是当前旅游学术界以及旅游实践者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本文回顾了过去40年中对旅游资源概念的界定,已及对旅游资源概念研究的相关文献,以期发现旅游资源概念研究的进展,归纳和总结前人研究中的共识以及存在的分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文献回顾

在我国旅游基础理论的研究和实践历史中,对于“旅游资源”这一概念的界定是长期以来持续争论的焦点。不同学科、不同行业、不同利益背景的主体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旅游资源”给予了界定,可以说众说纷纭。笔者收集了47种来自不同书籍、论文以及文件中对“旅游资源”概念的定义,目前社会及学术领域主要的定义已经基本涵盖在了其中。从本文所收集的定义中可见,在对“旅游资源”概念的界定上,不同主体各有各的立场,各有各的理由,也各自存在合理性。所以,至今仍是各持己见,争执不下。

在旅游学术界,也已有大批学者对此问题进行过探讨,张凌云(1999)列举了当时代表性的16种“旅游资源”的定义,并将所有定义划分为三大类观点,认为“旅游资源等于旅游吸引物与旅游产品的交集”的观点,是最符合旅游业发展实际的,最后结合自身认识对其给出了解释;宋子千和黄远水(2000)在分析不同的旅游资源概念和相关论述后,提出了旅游资源概念应坚持的四点共识;张力生(2003)分析了已有的旅游资源概念及其属性,并从广义和侠义两个角度给出了旅游资源的概念;宋瑞(2005)也对我国现有旅游资源的概念进行了分类,并提出了现有旅游资源概念中的分歧与争论,最后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自己对旅游资源的定义及其划分标准;俞金国和王丽华(2010)在归纳总结现有关于旅游资源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旅游资源的几个本质特征并基于此提出了对旅游资源分类的方法;崔莹(2014)针对目前的4种对旅游资源有代表性的概念,对旅游资源的概念进行了辨析与探讨,认为在旅游资源的界定中“旅游业利用观”是更为科学的,并倡导以国标为标准,不应再对“旅游资源”继续争议。遗憾的是,虽然各个学者提出的见解都各有其长处,对于这一旅游核心概念的界定,我国的旅游理论研究至今并没有达成一个令人信服的、一致认可的解释。

三、研究发现

通过分析本文所收集的所有旅游资源概念及前人的研究观点,发现“吸引力”是“旅游资源”的基础这一共识已经达成。

吸引游客的功能和价值是旅游资源必须具有的前提条件。即不管是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还是实际的旅游行为,某一资源之所以能够称作旅游资源,前提一定是它的吸引力。正如李天元和王连义(1991)在所述“吸引力因素是旅游资源的理论核心”。在本文所收集和回顾的47种旅游资源概念中,就有26种明确的将“对旅游者具有/产生/构成吸引力”或者“吸引旅游者”“吸引力”等直接纳入了对“旅游资源”定义的语言中,另外还有10种用到“激发旅游者旅游动机”及类似短语。可见“吸引力”作为“旅游资源”的核心和基础,在社会和学术领域已经基本达成共识,无可争议。

但是,在旅游资源这一概念上,更多的是存在争论性的问题。以下便是作者在研究现有旅游资源概念及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总结的最主要的几类分歧。

第一,旅游资源到底是为旅游者所用还是旅游业所用。在本文所收集的旅游资源概念中,宋瑞(2005)、孙尚清等(1990)、孙文昌(1986)、刑道隆(1990)、杨贵华(2010)、张凌云(1988)都明确表示旅游资源应该“为旅游业所利用”,崔莹(2014)也认为在旅游资源的界定中“旅游业利用观”更科学。然而,陈传康和刘振礼(1990)、甘枝茂和马耀峰等(2000)、苏文才(1998)、杨贵华(2010)、郑本法(1994)则将“旅游资源”定义为能够“为旅游者(产生/进行/实施)旅游活动”的。这两种观点的不同,首先源于对“旅游资源”这个词语中“旅游”二字的理解不同。如果将其理解为“旅游者的旅游”那么就会赞成旅游资源应该为旅游者所利用的观点,倘若将其理解为“旅游业”,则会赞成“旅游资源”是为旅游业所利用的观点。作者认为,旅游资源必须“为旅游业所利用”的定义,似乎将“旅游资源”与“旅游业资源”等同了。因此,作者认为旅游资源应该“为旅游者所利用”的观点更加适合,即旅游资源应是可以用于旅游者开展旅游活动的资源。因为在旅游业存在前,旅游活动就已经存在,只是并未像当今社会这样规模化和商业化,若只有用于旅游业的资源才属于旅游资源,那么就等于说没有旅游业便没有旅游资源了。而且,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很多确实被旅游者用以开展旅游活动的资源,比如某些未被开发的海域、沙滩、森林以及一些不需要开发可以直接利用的博物馆、民俗村落等。这些资源没有旅游业的介入,或未被旅游业所利用,但对于旅游者来说,就是他们开展旅游活动的资源。所以说,将旅游资源视为被旅游业所用,这样的理解显然与事实是不相符的。但是,上诉两种观点并不是绝对对立的。其实,被旅游者所用的旅游资源通常都是可以被旅游业所利用的,即便现在并未被旅游业所开发利用,也存在以后被旅游业所介入的可能。因为,某一资源既然能够供旅游者开展旅游活动,那么就拥有被旅游业所利用的价值和潜力。

第二,旅游资源是否是已经被开发的。一类观点认为,旅游资源是必须经过开发的资源。如保继刚和楚义芳等(1993)以及杨东升(2005)都将旅游资源定义为“人工创造物”。既是人工创造物,必然是经过开发的。朱玉槐等(1993)也认为旅游资源是经过人们开发,并在特定时空范围内被利用的。而另一类观点则认为,旅游资源是未经开发的资源,如黄回实等(1985)、朱玉槐等(1993)认为旅游资源必须经过开发才能成为旅游吸引物;杨时进(1998)则认为旅游资源是有可能被用来规划、开发的诸多要素。谢彦君(2001)定义旅游资源是可供旅游产业加以开发的潜在财富形态;杨桂华和陶梨(1999)认为旅游资源是可以为旅游开发和利用的资源。这一系列对旅游资源的表诉都说明旅游资源是处于目前尚未被开发状态的资源。但是旅游资源是否一定要经过开发,作者认为,旅游资源是未被开发或者不需要被开发的。首先,如本文在上一个段落的讨论中所说,某些自然存在的事物,并未被旅游业所开发,但确实已经成为了被旅游者用于旅游活动的旅游资源。还有一些资源是并不需要被开发而直接可以供我们使用的,如拥有秀丽风光的景区有些是天然存在而并不需要开发或加工就可以直接使用的。正如陈传康,刘振礼(1990)所说,在现实条件下,能够吸引人们产生旅游动机并进行旅游活动的各种因素都是旅游资源。

其次,在对旅游资源的界定中,对“资源”本质的认识至关重要,“资源”一词,在《辞海》中的解释是“资财的来源,一般指天然的财源。”“天然的”,即“未经开发的”。如某些矿产、石油资源,开发前,我们称其为资源,开发后就成了所谓的钢铁、石油、天然气等等,我们不再将其称为资源。而作为旅游资源,开发前我们将其称作“旅游资源,开发后,我们则为“旅游产品”。因此,作者的观点是,旅游资源是未被开发或并不需要被开发的可供人们进行旅游活动的资源,重点在于该旅游资源是否用于进行旅游活动。

第三,劳务或者人力资源是否属于旅游资源。一些学者,如郭来喜(1982)及唐学斌(1982)都将“劳务”纳入了旅游资源定义中。王大悟和魏小安(1998)、杨开忠和吴必虎(1998)也认为旅游资源包括人力资源;朱孔山(1998)将旅游资源划分为四个部分,包括了“旅游业人力资源”。然而,另一部分学者则持反对态度。认为人力资源或者劳务不属于旅游资源,只是在旅游活动中起到媒介作用(杨东升,2005)。将人力资源或者劳务纳入旅游资源的这种看法脱离了旅游资源最本质的属性――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宋子千,黄远水,2000)。作者赞成第二种观点,理由在于劳务或者人力资源并不构成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并未刺激旅游者产生旅游的需求或实际旅游行为。虽然我们在某些景区能够看到的演员的各类表演,甚至吸引旅游者前去旅游,但这很容易造成误导,使我们将这些人力资源及其提供的劳务,作为旅游资源。然而,实际吸引旅游者的并非这些劳动(表演)。如在迪斯尼乐园中,穿成各式迪斯尼卡通形象的劳动者,并不是旅游资源,真正的旅游资源在于通过他们而呈现出来的迪斯尼卡通文化。人力资源只是作为载体,将艺术、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无形的旅游资源呈现了出来。所以真正吸引旅游者旅游的并非是这些人,劳务和人力资源自然也就不应称作旅游资源了。

第四,服务、基础设施等是否属于旅游资源。一类观点如杨振之(1997)认为“旅游资源是旅游地资源、服务及其设施、旅游客源市场三大要素相互吸引、相互制约的有机系统。”王大悟和魏小安(1998)定义广义旅游资源涉及旅游活动的商品、设施、服务;朱孔山(1998)将旅游资源划分的四个部分中,“旅游设施资源”也是其中之一。然而,宋子千和黄远水(2000)及宋瑞(2005)都认为,虽然交通条件、基础设施、旅游服务对旅游者旅游活动具有重要意义,但不是旅游者前往一地旅游的主要目的,并不直接构成旅游吸引因素。作者的观点是,服务、基础设施等不属于旅游资源。排除旅游活动,这些服务、基础设施等在旅游客源地就存在。即便某些景区是人造的,也不能代表这些事物属于旅游资源,因为真正的旅游资源是通过这些人造设施设备所体现出来的对旅游者构成吸引力的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等。而服务及设施只是其载体或媒介。另一方面,某些服务和基础设施,如交通、通讯等,虽然不构成旅游资源,却影响到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或某一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如交通条件就可能影响到旅游者对于旅游吸引物(旅游资源)的可到达性,旅游服务条件太差会减弱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

四、结语

篇2

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国内旅游地理学者就从资源开发的角度提出了旅游资源的概念,旅游经济学者从经济学的角度提出了旅游产品的概念。后随着国际学术交流的加强,旅游吸引物一词进入国内研究领域,并被视为外延较广的旅游专属名词,开始用于旅游研究。由于三者之间存在的相似之处,就造成了概念混淆以及旅游资源和旅游吸引物二者循环定义的现状。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科体系的合理构建和广泛的学术交流,对旅游研究的深入开展不利。因此,本文从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和旅游吸引物吸引物这三个仍存争议的基本概念入手,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彼此间关系,希望能有助于旅游学科基本概念共识的形成。

一、相关概念回顾

(一)旅游资源

由于旅游本身的多学科交叉性和研究的多向性,让旅游资源存在一定的视觉差异性,学术界对于旅游资源的内涵界定仍没有统一答案。从旅游供给的角度,郭来喜认为,凡能为旅游者提供休闲、学习、社交等功能,并具有开发价值的为旅游资源;从地理学的角度出发,陈传康等认为“旅游资源是在现实条件下,能够吸引人们产生旅游动机并进行旅游活动的各种因素的总和”;从经济学的角度,王大悟、魏小安认为“旅游资源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从旅游供需角度,谢彦君认为,“先于旅游而客观地存在于一定地域空间并因其对潜在旅游者所具有的休闲体验价值而可供旅游产业加以开发的潜在财富形态。”

对于旅游资源的含义,不同学科角度有不同的侧重点,继而理解也不尽相同。但部分学者的定义值得我们深层次的思考,比如说有些学者的定义中忽视了潜在的旅游资源,有些学者将旅游资源与旅游商品划分为同一类事物。比较赞同与欣赏从旅游供需角度定义,认为旅游资源是客观地存在于某一地域空间、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能为旅游业所利用,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也就是说,旅游资源本体存在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人的意志只能决定这种资源何时作为或视为旅游资源。

(二) 旅游产品

对于旅游产品的概念,学者们也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定义,有学者从旅游需求角度定义,认为“旅游产品是旅游生产者和经营者为满足旅游者的需要,在一定地域上生产或开发以供销售的物象和服务”;有学者从旅游目的地角度出发,认为“旅游产品是指旅游经营者凭借着旅游吸引物、交通和旅游设施向旅游者提供的用以满足其旅游活动需求的全部服务”。

上述的几种定义从某些角度揭示了旅游产品的本质,同时由于研究角度的不同,或因为对旅游产品内涵理解片面导致了其定义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从旅游需求的角度去定义旅游产品,忽视了旅游供应商的立场,而反之则忽略了旅游者自身的需求,单纯以旅游目的地去定义,忽略了期间的组合过程。本文认为产品是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是劳动创造物,它虽不能等于商品,但它有商品所含有的货币价值,是需要通过购买而进行获得,与此同时它必须要考虑旅游者和旅游供应商两个角度。因此旅游产品的定义可以理解为谢彦君所提出的,“旅游产品是为满足旅游者的愉悦需要而在一定地域上被生产或开发出来以供销售的物象与劳务的总和”。

(三)旅游吸引物

旅游吸引物(Tourist Attraction)一词虽为舶来品,但国内学者对旅游吸引物的研究由来已久,并且由于旅游吸引物的外延十分广泛,对其概念的界定至今也没有统一的定论。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认为旅游吸引物主要指已经投入旅游市场的各种旅游产品,同时吴必虎、唐子颖沿袭了这一习惯用法;邵t以上述定义为基础,并对相关概念体系进行了总结性的体系构建后,他认为旅游吸引物是一项产品,它与旅游交通一起,是旅游产品必要的配件产品;保继刚、楚义芳认为,旅游吸引物通常指促使人们前往某地旅游所具有的因素的总和,并认为通常情况下旅游吸引物是旅游资源的代名词。

上述几种观点,虽然分别定义了旅游吸引物,但是都存在着值得思考和斟酌的地方。将其定义为旅游产品或旅游资源,虽体现出旅游吸引物核心,但两种定义要么忽视旅游资源、要么忽视旅游产品,而且未能将旅游者等其他参与者的作用摄入其中;而认为旅游吸引物是旅游产品的一部分,扩大了旅游产品的定义,也缺乏对其文化价值,体验价值等其他方面的思考。因此本文认为,旅游吸引与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相比,旅游吸引物是一个更宽泛、更自由的概念,它不应该从各种学术角度去进行限定,而应该综合各类要素。即可以为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能对游客产生吸引力并产生旅游动机的各种事物和因素都可以称为旅游吸引力。

二、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及旅游吸引物间关系

对于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和旅游吸引物间的关系,一些学者已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如宋子千通过对旅游的被吸引性特征分析,了解并探讨了旅游资源的本质及其与旅游吸引物的关系;王玉明、冯卫红对旅游商品、旅游产品的概念和产品结构作了进一步探讨;陈才等引入了旅游对象概念,分析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和旅游吸引物的关系;谢彦君在其专著中也对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旅游吸引物概念及其三者间关系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总体上而言,首先旅游吸引物比旅游资源的外延要广,它除旅游资源还包括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第二,旅游资源虽然对旅游者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但并不是所有的旅游资源都会产生经济效益并成为旅游产品;如未开发和利用的旅游资源,它们相对旅游产品而言是自在之物或独立之象,并不会因没成为旅游产品而消失;第三,若把旅游资源等同于旅游业资源,则无限地扩大旅游资源的范畴。

因此综合学术界中关于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和旅游吸引物间关系的各类观点,总结出三者间关系应该是:旅游者通过旅游经营者的介绍或者推销对旅游吸引物中的旅游资源或者旅游产品所吸引,并产生了前往该地进行旅游的旅游动机,或者旅游者直接被旅游吸引物中某些内容所以吸引,如旅游地中的某些游客的回忆诉说,而直接前往该地进行旅游。而对于这个旅游吸引物,它包含了众多方面,核心为旅游产品和旅游资源。对于旅游产品,可以将其分为两个类别,第一类是资源脱离型旅游产品,如大连的发现王国,深圳的锦绣中华以及香港的迪斯尼乐园,第二类是资源依托型旅游产品,这一部分是将已开发的旅游资源作为核心旅游产品,然后组合景区服务、景区门票等其他内容,使其成为一个组合性的旅游产品进行出售,如黄山旅游景区,旅行社推出的乌江三日游等内容。对于旅游资源除了已开发的旅游资源外,还存在着未被开发的潜在旅游资源,这一部分内容虽不是旅游产品,但也存在着潜在的吸引力,仍属于旅游吸引物中的一部分。而对于酒店的住宿设施和其他各种基础设施,以及其他相关内容,甚至包括逗留的旅游者本身,他们都可以产生吸引力,也构成了旅游吸引物中的一部分,但是他们既不属于旅游资源,也不属于旅游产品,本文将其统一称为边缘的旅游吸引物。总体而言,可以将旅游资源、旅游产品以及旅游吸引物的关系表现为图1所示。

终上所述,旅游资源、旅游产品以及旅游吸引物三者本属于不同的概念。旅游资源先旅游业而存在,是一种客观存在,处于潜在的待开发状态。旅游资源对于旅游者是吸引性,是吸引的一种潜在能力,它没有与顾客直接发生联系;而旅游吸引物的吸引力,是现实存在的吸引作用,其使用价值在顾客那里得到体现。对于旅游产品来说,它也被包含于旅游吸引物中,但是它与旅游资源只有交集,并不存在包含于被包含的关系。总体概括起来,包括了旅游资源、旅游产品、以及边缘的旅游吸引物(如旅游服务设施、景点标示等),同时把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有机的联系起来,一起构成了旅游吸引物。

三、小结

篇3

【关键词】地方特色 资源 旅游资源

1.旅游资源的定义及分类

1.1旅游资源的定义

从字面意义上讲,旅游资源是指可供旅游业利用的各种资源的总和。对于旅游资源的界定,仅国内就有近百种,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旅游资源定是指对大部分旅游者具有核心吸引力,同时能够为旅游业加以利用,实现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效益的要素的综合[1]。

(2)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2]。

(3)旅游资源的理论核心是吸引力因素[3]。

(4)旅游资源就是能对旅游业产生经济效益的旅游对象物,即对旅游者能够产生观赏吸引力的客体资源[4]。

(5)凡能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为旅游者所利用,由此产生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因素和条件即为旅游资源[5]。

(6)旅游资源是指那些能够造就对游客构成具有吸引力环境的自然要素、社会要素及其他要素[6]。

(7)旅游资源是客观存在的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7]。

(8)凡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可能被利用来开展旅游活动的各种自然、人文客体都可称为旅游资源[8]。

(9)凡能激发旅游者旅游动机,吸引旅游者前来观光、浏览,满足其生理和心理需求的一切自然和人文因素,都可称之为旅游资源[9]。

(10)旅游资源是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具有旅游价值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存,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10]。

从这些定义中不难发现这里有几个关键词:“旅游吸引物”、“激发”、“产生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正是这些关键词,表明了他们的旅游资源观的不同。这里的“激发”和“吸引”可以认为是近义词或同义词。

笔者认为旅游资源的定义应分别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入手,广义的旅游资源指可以开发利用并对旅游者(游客)产生吸引力的各种事物与现象的总和。而这些事物与现象包括自然(旅游目的地中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旅游服务设施、其他人工创造物和人类精神产物)两大方面。狭义的旅游资源是指旅游目的地中的旅游对象物。

1.2旅游资源的分类

最具代表性的分类方法如下:

1.2.1郑本法认为,旅游资源可按如下划分方法进行分类:(1)按照自然存在将旅游资源划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其中各自又可分为若干子类;(2)按专题类型将旅游资源划分为文化型旅游资源、休闲型旅游资源、科考型旅游资源等;(3)按开发程度分为潜在旅游资源、现实旅游资源和过度旅游资源等[11]。

1.2.2陈传康按照资源的利用方式把旅游资源分为游览鉴赏型、知识型、体验型、康乐型4类[12]。

1.2.3《中国旅游资源普查》中将旅游资源分为六大类,即:地文景观类、水域风光类、生物景观类、古迹与建筑类、消闲求知健身类、购物类。

1.2.4傅文伟按照旅游资源的变化特征将旅游资源分为原生性旅游资源和萌生性旅游资源。

1.2.5中科院地理所郭来喜、北京大学城环系吴必虎把旅游资源分为3景系(Serial),10 景类(Type)和98型景型(Pattern)。景系为第一层次,景类和景型分别为第二、三层次。并把每个景型按规模级别分为3 个等级:景域((Field),景段(Segment),景元(Site)。

旅游系统由客源地系统、目的地系统和媒介系统三部分组成。客源地系统由环境系统和游客系统组成;目的地系统由旅游吸引系统和支持系统组成:旅游吸引系统(相当于旅游区)由旅游资源(旅游吸引物)系统和旅游服务系统(含旅游设施)组成,旅游资源系统指一个目的地所有旅游吸引物或旅游区中的旅游对象物(游客实际观赏、游览的事物),是旅游吸引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它的功能是为旅游者提供直接的旅游享受或感受[13];媒介系统由交通系统和旅行社团组成。

旅游资源具有多样性、广域性、奇特性、变异性、美感性、永续性、益智性、再造性、密情性、休闲性等十个方面的基本特征。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旅游资源的分类作了大量研究,由于研究者从不同学科、不同领域进行研究,分类方法也不尽相同。

我国国家旅游局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编制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按照旅游资源的现状、形态、特征、特性将旅游资源划分为8主类、31亚类、155基本类型。目前旅游资源分类体系主要沿用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划分方法。笔者认为旅游资源可从以下几种角度进行分类:

(1)从旅游资源自身角度分:将旅游资源划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又可划分为地质地貌类、水文类、生物类、天文气象类等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又可划分为历史遗迹类、古迹与古建筑类、宗教文化类、民俗风情类、健身消闲类、商品购物类、语言文字类、科学艺术类以及对外交流类等旅游资源。

(2)从旅游产品的角度分:(1)按旅游性质分:观光型旅游资源、度假型旅游资源、商务型旅游资源、会议型旅游资源、探险型旅游资源、求知型旅游资源、医疗保健型旅游资源等;(2)按空间跨度分:区内旅游资源、国内旅游资源、国际旅游资源等,甚至发展到星际旅游资源。

(3)从资源是否可再生性角度:旅游资源可分为可再生旅游资源和不可再生旅游资源两类。

(4)从资源是否具有唯一性角度:分为一般旅游资源和特色旅游资源两类。特色旅游资源包括不好移动的特有地形地貌、气候、植物等自然特色和不可移动的民风民俗与特定人群、、特有的历史等人文特色。

(5)从资源是否被开发角度:分为现实旅游资源和潜在旅游资源两类。

2.地方特色旅游资源在旅游业中的作用

特色即差异性,特色性即要求“要么第一,要么唯一”。鲜明的特色是旅游资源的生命力所在。只有具有特色,才会有吸引力。旅游经济本身就是引力经济,要注意旅游景点之间的差别性,体现人无我有的特色。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实质就是要寻找、发掘和利用旅游资源的特色,同时,还应使其原有特色更加鲜明和有所创新,要绝对避免开发后的旅游资源使原有的特色遭到破坏。旅游资源的特色愈突出,个性愈鲜明,垄断性就愈强,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也就愈大。

2.1地方特色旅游资源是旅游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旅游资源的特色性是旅游资源是否有开发利用价值的决定性因素之一。通过前述得知,旅游业要想得以发展,必须依靠旅游资源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主要蕴藏在特色旅游资源中。既然旅游者的目的主要是求新、求奇、求趣、求知、求美等,那么我们开发的旅游产品也就应该独树一帜。

旅游产品的生命力存在于特色旅游资源之中,具有鲜明特色的旅游资源才具有垄断性,才能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奇求异的心理需求。因此,特色旅游资源是一个地方发展旅游业的关键因素。

2.2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特色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一个地方的旅游业要持续发展,必须保持特色旅游资源始终处于优先考虑的地位,还要力争使旅游资源丰富多彩,以满足不同旅游者的消费需要。因此要使旅游业具有可持续发展性,必须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并重视保护特色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东西。要得到永续利用,必须对其进行合理的保护性开发,否则将很快削弱它的吸引力,旅游业的发展也将无从谈起。

2.3特色旅游资源制约着旅游产业结构

旅游产业结构主要取决于旅游地的特色旅游资源结构。旅游资源愈有个性,功能愈全面,旅游者的消费就愈大,旅游产业也就能获更大的经济效益。因此,特色旅游资源结构是旅游产业结构的制约因素。

旅游生产力空间地域分布趋向于特色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旅游资源丰富程度与地区吸引力大小和旅游需求强度成正比。也即特色旅游资源的丰富程度是旅游产业结构的制约因素。

2.4特色旅游资源也是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欲望的源泉

意大利罗马大学讲师马里奥蒂创造性地提出了“旅游者喜爱的是对艺术、考古、风土和保健等自然条件,人为的诸多条件和设施、娱乐、旅店的组织等这些外部构造在一起的外部环境,前二者是自然发生的吸引力,后者是派生的吸引力,能很好地取得两者之间的平衡是旅游吸引力,就可以成为旅游的中心地。”可见,旅游吸引力是形成旅游地的主要因素。

3.提升地方特色旅游资源的品位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民俗习惯、风土人情、建筑文化、饮食习惯等,也都因旅游者对其有不同于自身习以为常的东西,而使这种民族旅游资源显现出独特的魅力,从而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

因此,一个地方旅游业要长足发展,必须具备优良的特色旅游资源。特色旅游资源是激发旅游者产生旅游欲望的重要源泉。应结合旅游资源的特点,从以下几方面提高地方特色旅游资源的品位:

3.1采用保护性开发措施,对自然旅游资源进行品位提升。在特定地域适当增加历史典故、神话故事等内容,增加旅游趣味。

3.2将自然旅游资源与当地民风民俗有机结合,使民间习俗寓于自然之中,让自然“活”起来,让游客寓教于乐,从而对大自然产生依依不舍之感。

3.3将地方特有的吃、住、行、游、购、娱等资源充分整合,让游客方便、舒适,最终感到满意。

3.4针对不同游客群体,设计不同档次的地方特色旅游纪念口品,特色饮食等。

参考文献:

[1]宋瑞.反思与重建:旅游资源的界定、分类与评价[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9月

[2]李江玲.旅游资源开发中的法律保护[J].云南电大学报,2004年3月

[3]李天元,王连义.旅游学概论[M].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91

[4]陈才,谭慕蕙,张文奎,王力.经济地理学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185

[5]刘振礼,王湘,邢道隆.中国旅游地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4

[6]林南枝,陶汉军.旅游经济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85

[7]潘盛之.旅游民族学[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7.117

[8]甘枝茂,马耀峰等.旅游资源与开发[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2

[9]刘伟,刘志玲,朱玉槐.旅游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69

[10]杨东升.对旅游资源概念的界定[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6月

[11]郑本法.旅游社会学旅游资源刍议[J].社会资源,1994,(6)

[12]陈传康,孙文昌.现代旅游开发学[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9.2-3

[13]吴晋峰,段骅.旅游系统与旅游规划[J].人文地理,2001年10月

作者简介:

篇4

关键词:红色旅游;发展方向;遵义

近几年井冈山旅游增长迅速,跻身全国红色旅游区的前列,同样作为红色旅游区的遵义,发展相对缓慢,为促进遵义红色旅游的全面发展,通过与井冈山市的横向对比分析,为遵义市红色旅游发展提供一定的决策参考。

一、遵义市与井冈山市红色旅游的发展现状

红色旅游指以一些革命根据地、会议会址、纪念物等外部条件,从而吸引游客进行游览学习,传承爱国主义精神的一种旅游活动。红色旅游是近年来才兴起的一种特色主题旅游活动形式和产品类型,作为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革命遗迹和精神文化为主要吸引物的旅游产品,红色旅游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近年来,国内旅游热度加剧,全国许多地区在原有旅游项目的基础上,积极开发红色旅游项目,从而促进红色旅游的大发展。

(一)现有红色旅游资源及搭配

遵义市红色旅游资源主要有:遵义会议会址、红军山革命烈士园陵、风溪渡口红军四渡赤水纪念地、赤水风景区、海龙囤遗址;井冈山市红色旅游资源主要有:茨坪革命旧址、井冈山烈士陵园、黄洋界、石燕洞、五指峰。

根据两地主要资源概况可以得出,两地红色旅游资源丰富,自然资源奇特,红色旅游资源都具有代表性,发展红色旅游可谓是得天独厚。两地可以根据各自特点,把人脉和地脉相结合,打造负有盛名的旅游胜地。

(二)旅游市场对比分析

1、国内外客源构成表

由遵义市、井冈山市红色旅游期刊统计数据显示,遵义市2011年国内市场客源比重占79.8%、国外客源占20.2%,2012年国内76.5%、国外23.5%;井冈山市2011年国内客源比重占78.4%、国外21.6%,2012年国内73.2%、国外26.8%。根据如上数据得出,目前我国的客源市场主要以国内为主,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外游客的比重呈上升趋势,遵义市国外市场低于井冈山市,国内市场较之井冈山市略高,可以看出遵义市客源市场前景宽广。

2012年1-10月遵义市共接待游客5193.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33.15亿元。2012年井冈山市接待入境旅游者671.08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3085.64万美元,全市接待国内旅游者659.37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46.76亿元;由此可以看出遵义市客流量大于井冈山市,旅游经济正在飞速发展。

根据遵义市旅游局统计年鉴数据显示,贵州游客比重高达48.9%、重庆27.05%、四川13.09%、云南2.42%、湖南0.69%,遵义市主要以省内游客和川渝地区为主,云南和湖南也是重要的客源市场地,主要客源市场集中在西南地区。据井冈山市旅游局数据显示,浙江12.16%、广东11.32%、湖南11.23%、江西10.25%、湖北8.60%,井冈山市游客客源来源相对平均,这说明井冈山市的旅游吸引力强于遵义市,对周边省份具有较大吸引力。

(三)现有旅游规划内容

1、特色对比

井冈山市以茨坪为核心,辐射黄洋界、龙潭、五指峰、笔架山、鹅岭等景区,形成红中有绿,绿中有红的精品红色旅游线路。遵义市以遵义会议会址和赤水风景区为核心,辐射仁怀、习水、桐梓、遵义县等地区景点,形成遵义多彩的旅游线路。

2、产品主题对比

井冈山市打造的是革命的摇篮,突出宣传中国革命斗争的开端和毛泽懂思想的诞生。遵义市旅游主题是长征精神,突出红军长征时期的艰苦奋斗,及中国革命的重要转折。由此可见,井冈山市和遵义市都具有各自的主题,但都是以中国历史具有重要作用的红色旅游资源作为主要吸引物。

(四)市场营销方式对比

1、产品宣传

井冈山市:在保持和发展“红色”特色的同时,丰富和完善井冈山旅游内容,形成“红、绿、蓝、金、古”五彩井冈的旅游产品系列;同时“宣传主题化、目标地区化、推广群体化、形象最佳化、覆盖网格化”,在每个阶段推出不同的亮点和卖点,构建井冈山旅游产品营销网络,全员推销,同时以点带面,做好区域市场开发。

遵义市:有“遵义会议”、“娄山关大捷”、“四渡赤水”等经典的红色文化、闻名于世、浓郁独特的茅台文化、世界自然遗产赤水丹霞、以“和合”为核心理念并传承数千年的仡佬族文化等等。遵义市坚持“四位一体”,突出“六个重点”,提升“五个品牌”,打造“四个精品”,旅游产业呈现出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并承办了中国红色旅游高峰论坛。

2、定位及品牌打造

2013年,井冈山市旅游局将全力打造“红色摇篮、生态井冈、精神家园”旅游品牌,力争实现旅游人次和旅游总收入均增长5%以上。井冈山市开展干部培训、国际杜鹃花节、红色旅游高峰论坛等一系列旅游文化活动的开展,更是进一步提升了井冈山的影响力,为它带来大量国内外游客,真正把红色旅游打造成为该市的支柱产业。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遵义市将以建设“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和宜游城市”为目标,以打造“红色遵义、人文遵义、醉美遵义”旅游形象品牌为引领,以建设精品线路和精品景区为重点,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和乡村旅游,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全市实现赶超跨域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二、遵义市红色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资源利用

遵义目前开发的资源主要以红、绿资源为主,黔北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度不够,其中没有把其它旅游资源与红、绿资源整合,真正实现多彩的旅游产品。遵义红色旅游资源较多,而红色旅游资源不具有可造性;一旦破坏恢复可能性低。以遵义会议会址为例,在开发时不要一味的把会址楼修漂亮,而应该保存其原有面貌,同时更深层次的开发其文化内涵,做到科学合理。

(二)市场状况

遵义旅游正在飞速发展,由于交通等社会因素的限制,致使客流相对较少,同时客源的相对单一,导致回头客少,随着时间的推移,周边地区的游客量逐渐减少,周边地区景点的旅游竞争力加强。遵义的游客主要以重庆、四川为主,而这两个地区都是夏季炎热,来遵义旅游的目的就是避暑;所以遵义市的旅游旺季集中在春、夏两季,秋、冬两季相对较少。

(三)规划状况

遵义的红色旅游大多都是游客的参观为主,缺乏实质性的体验,没有让游客有亲身体验红军长征时具体状况,同时可把少数民族与红军的故事相结合,根据故事开发一定的体验项目。

遵义市的旅游规划主要是以遵义本市的旅游资源为主,与周边地区的旅游资源相结合得不够完善,辐射范围相对较小,可把长征时期其它地区的线路与遵义市的相结合统一开发。

(四)市场营销

遵义市的旅游宣传方式主要以电视媒体为主,在网络及移动媒体上宣传不足。没有给游客配发一些相应的宣传物品。遵义的红色旅游目前还没有5A级景区,有的大多都只是4A或者是以下的景区,没有把4A景区进行整合,打造更具有吸引力的5A景区,同时增强本地区旅游的竞争力。

三、遵义市红色旅游发展建议

(一)优化资源配置

1、优化以遵义会址为核心的旅游线路组合

息烽集中营―遵义会议会址―红军山烈士陵园―凤凰山森林公园―海龙囤―娄山关―夜郎城址―红军总政治部。这条线路把握了大多数外来旅客都是先到贵阳下车或者下飞机的特点,同时充分发挥了遵义周边地区的其它具备特色的景点。其中松弛有度,混合多彩的旅游项目,适合短途旅游者。

2、提升以赤水河流域为核心的线路组合

息烽集中营―乌江渡―遵义会议会址―风溪渡口四度赤水纪念馆―十丈洞瀑布―丹霞谷―大同古镇―竹海公园―赤水风景区。这条线路集中了遵义经典的景区,各种特色的旅游景点,在体验红色旅游圣地的同时还可以观赏美丽的自然景观与人文遗址及附近的黔北民族风情,是终点打造的景区。

3、加强景区红色文化氛围

在红色旅游区还原20世纪30年代的遵义生活,提供一个人民币兑换古币场所,在红色景区内流通20世纪30年代的钱币,让旅客融入红色文化生活中。同时提高红色旅游区居民的综合素质,培养其红色主义情怀。

(二)市场开拓及营销

现如今科技的高度发达,在广告宣传时可以利用许多手机应用软件进行旅游宣传;同时在网络上,可以在知名网站或者关注度高的博客做一定的广告;可以定期拍摄相关视频进行宣传传播。

可定期举行一定的红色事迹演出,在演出中游客可自愿参与扮演一定的角色;同时根据游客自身情况,在红色旅游区让游客用红军餐、住红军当初的生活地,感受红军的生活状况。在四渡赤水纪念地恢复当初的面貌,进行一个四渡赤水战役的主题开发,让游客可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四渡赤水战役。

第一、保证景区道路通顺,对不通路的景区尽量保证公路靠近景区。第二、定期对新建成的高速公路进行维护,如客流量继续增加,可对高速路进行相应合理的扩建,如不可扩建,可根据情况多修一条。第三、保证旅游车辆的安全与通畅。

(三)打造特色品牌

把红色旅游资源、绿色资源、民族文化资源、酒文化资源等进行整合串联,实现遵义旅游的多彩化;同时不断挖掘旅游资源背后的内涵与底蕴,提升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加强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进旅游相关专业的优秀人才,集大量人才的智慧,对旅游项目进行开发和创新,发掘旅游资源的开发潜力。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完善和改进相关服务设施,同时对旅游产品进行改进和创新,加强对遵义地区居民与旅游工作人员的教育,营造良好的旅游氛围,开发更多具有遵义特色的旅游产品。

四、小结

遵义市红色旅游的发展,应该加强资源的优化利用,不断的改善交通环境,积极开拓游客市场,利用新媒体进行相应的信息传播;打造具有特色的旅游线路,营造良好的旅游氛围;在新的国家政策下,积极利用好机遇;以打造遵义为西南地区旅游闪光点作为目标奋斗,不断完善相关旅游设施。(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黄颖.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井冈山“一号工程”建设项目奠基.江西日报,2005-09-30(A1).

[2]夏梦淑.井冈山旅游.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

[3]尹晓颖,朱宏.红色旅游产品特点和发展模式研究.人文地理,2005.

[4]熊宗仁.关于发展贵州红色旅游的思考.贵州社会科学,2006.

篇5

【关键词】生态旅游定义经济意义

DiscusstheEconomicsConceptsofEcotourism

【Abstract】Ecotourismhavebeenasanideallystandardfordevelopingareaprojects,whilenowadaystourismisbecomingtheemphasiseconomicdomaindepartmenttilltothesustentacularindustrialinsomeplaces.Manyscholarstriedtofindoutdefinitionof"ecotourism"conceptsincethetermwascoinedin1980s,andresearchedonthestrategicideologyonsustainableendgenousparadigm,soundsinpayingmoreattentiontothewealthofecotourism,andtoinitiatethedevelopmentofecotourisminChinese.Thisissuespaperfocusesoneconomicimpactbyecotourism,therearetworelated,butdistinct,economicconceptsinecotourism:economicimpactandeconomicvalue.

【KeyWords】EcotourismDefinitionEconomicConcepts

一、生态旅游概念的再定义

"生态旅游"(ecotourism)一词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Ceballos-Lascurain(1996)在20世纪80年代初首次提出的。它的含义不仅是指所有游览自然景物的旅行,而且强调被观赏的景物不应受到破坏。直到1992年"联合国世界环境和发展大会"的召开,在世界范围内提出并推广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之后,生态旅游才作为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形式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的研究和实践。Hetzer认为所谓"生态上的旅游"应具备四个内涵:环境冲击最小化(minimumenvironmentalimpacts)、尊重当地文化并将冲击最小化(minimumculturalimpacts)、给予当地最大经济利益的支持(maximumeconomicbenefitstohostcountry)、以及游客满意最大化(maximumrecreationsatisfaction)(Miller,1993)。

Ziffer(1989)从当地社会参与出发,认为生态旅游隐含了地方社区参与观光发展的模式,目的在于使得地方旅游的发展合乎地方的需要,使社区能适当地行销、设定旅游规范与产业经营规范,以及合理取得财务来源,用以支持提升社区的资源与环境品质。

世界银行环境保护署和生态旅游学会给生态旅游的定义是:"有目的地前往自然地区去了解环境的文化和自然历史,它不会破坏自然,而且它会使当地社区从保护自然资源中得到经济收益。"(山禾,2004)

日本自然保护协会(NACS-J)对生态旅游的定义(山禾,2004)是:"提供爱护环境的设施和环境教育,是旅游参加者得以理解、鉴赏自然地域,从而为地域自然及文化的保护,为地域经济做出贡献。"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态,已经成为国际上近年新兴的热点旅游项目。以认识自然,欣赏自然,保护自然,不破坏其生态平衡为基础的生态旅游具有观光、度假、休养、科学考察、探险和科普教育等多重功能,以自然生态景观和人文生态景观为消费客体。旅游者置身于自然、真实、完美的情景中,可以陶冶性情、净化心灵。

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弗朗加利在世界生态旅游峰会的致词中指出的"生态旅游及其可持续发展肩负着三个方面的迫在眉睫的使命:经济方面要刺激经济活力、减少贫困;社会方面要为最弱势人群创造就业岗位;环境方面要为保护自然和文化资源提供必要的财力。生态旅游的所有参与者都必须为这三个重要的目标齐心协力的工作。"

"生态旅游"这一概念经由国外传入我国并逐渐被接受,1993年9月份在北京召开"第一届东亚地区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会议"通过了《东亚保护区行动计划概要》的文件,标志着生态旅游概念在中国第一次以文件形式得到确认。在过去的十年中,有关生态旅游研究的大量文献和资料都集中在对生态旅游概念的界定、内涵的解释、功能的探讨、特征的描述等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很多的专家和学者根据中国国情,赋予"生态旅游"概念以中国特色(马聪玲,2002)。国内出现的"生态旅游"的定义达几十种之多,如"生态旅游是以生态学原则为指针,以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为取向展开的一种既能获得社会经济效益,又能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边缘性旅游生态工程和旅游活动。""生态旅游是到大自然中去的,将自然环境教育和解释寓于其中的,受到生态上可持续管理的旅游。"

《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管理暂行办法》中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以吸收自然和文化知识为取向,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确保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公众教育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的旅游活动。"

目前,生态旅游一词虽已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对其概念的定义仍存在很大争议,有的定义仍沿续绿色旅游和自然旅游的概念,将其定义为一种旅游产品。而新的观点则认为生态旅游是在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达到可持续旅游目标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关于生态旅游的概念可分为三个范畴:

一、从旅游发展战略上对生态旅游进行定义。这一定义将可持续发展目标为生态旅游核心概念,把生态旅游看作一种旅游发展模式,将旅游发展与社区发展、环境保护紧密结合,认为只有同时具有保护资源和促进社区经济发展功能的旅游是生态旅游。

二、基于旅游主体行为对生态旅游定义。这一概念倾向于市场和消费行为为生态旅游核心内容,将生态旅游做为一种旅游产品向市场推销,向旅游者提供没有或很少受到干扰和破坏的自然和文化旅游环境,如自然旅游、文化旅游、科学旅游、探险旅游等旅游类型。这种类型的旅游活动相对一般旅游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较小,并可以增强旅游者的环境保护意识。

三、从旅游资源价值观的角度定义生态旅游。这一定义强调旅游管理者、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的行为规范和旅游规划与开发的资源价值观,通过旅游活动和旅游教育使旅游者和当地居民建立环境保护和环境道德观。

总之,生态旅游定义应包涵两个基本内容:首先,生态旅游是一种以自然环境为资源基础的旅游活动;第二,生态旅游是具有强烈环境保护意识的一种旅游开发方式。中国生态旅游实践的研究上形成了两个热点:一个是对我国开展生态旅游条件的判断和注意问题的研究,一个是针对特定区域的生态旅游规划案例研究。

二、生态旅游的经济意义探讨

从以上生态旅游的定义中我们发现,旅游资源与景观环境,人文资源紧密相关。早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地理学者Kirk(1951)即指出:在被人类感知之时,环境被赋予了形状、内聚力与意义的整体,一旦意义被赋予后,便会代代相传(Johnston,1986)。近期研究指出,在旅游景观的概念里,除了早期CarlO.Sauer(1925)所关注的物质面向之外,尚存在其它不同异义,例如象征(symbolic)或美学面向等隐喻的景观概念陆续被学者们提出。他们对于文化在景观描绘及意义赋予上所扮演的角色以不同的定位,并对于文化和意识形态而具有选择性对景观观赏行为作出分析。景观是人类周遭可见的实体环境,也是一种可以提供人类利用的资源,因此它提供的利用功能就成为人类保护它的理由,生态旅游理念的提出就具有其特有的经济意义。

(一)生态旅游是对不可再生性资源的保护。作为一种资源从架构上进行分析,旅游景观不仅是一种有限的资源,而且遭到破坏就无法复原,具有不可逆性。不论是人口、科技、交通工具的发展,还是经济全球化使得旅游的"加速增长",或随成长而来的并发症(冲击),地球上有限资源所受的压力日增,大量消费的结果,使旅游资源日益趋于匮乏。从物质循环的观点来看,物质循环是地球循环系统中的一部份。由于地球的岩石圈所含的物质惰性最大,因此在一定时间内,对人为物理变化最具抗拒性,换句话说,旅游景观的改变具有持久性,因此也就使它具有非再生性资源的性质。

(二)生态旅游能够满足人类对生活品质的不断需求。马斯洛(Maslow,1968;1971)提出的人类需求层级中,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以及求知、求美的需求。无疑的这是真善美的境界。旅游活动包括在大自然环境中的自然欣赏以及在文化环境中,对人文景观的欣赏。从这种活动中不仅获得适当的身心运动和锻炼体魄,使身体更加健康;更因为活动中的静态休闲活动以及净化心灵满足人们生理上及心理上的需求,获得的各种感受(feeling),而使他感觉幸福(Senseofwell-being),培养人们高尚的情操,自尊的情怀,以及对精神上的追求。这些都是人类经验(experience)的有益面,强烈的使人获得满足感,强烈的使人感到幸福,使人快乐。除了这些身心所获得的感受之外,同时也获得知识、记忆、价值、态度、信仰、感动、欲望、情调等内心的成长。这些感受的获得正是情意教学的目标,也正是德、智、体、美、劳五育并行追求的成果。再者,旅游资源所提供自然实习是大众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最好教材与教学环境,也是对书本教材的有益补充。最后,由于从事旅游活动的增加,人们对于生态旅游和环境品质重要性的普遍了解,人类要求清新的空气和纯净的水源,以及减少对旅游资源和环境破坏的诉求。由此可见,人类的生活需要生态旅游进行调剂,为了满足人们精神上和物质上的需求,人类情愿花钱去获得更好的旅游质量。总之,不管时代多么进步、工商业多么发达,人类对生态旅游的需求是不可能降低的。

(三)生态旅游是对历史资源的传承和延续。当我们在西方文明的侵袭下慢慢失去民族传统特点的时候,属于我们的旅游资源也渐渐地消失,如果我们不能以生态旅游的理念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那么民族的文化也就真的没落了!旅游资源是经由中华民族祖先的血汗、智能以及梦想改造而成的,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相当的重要的遗产。从旅游当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各个历史阶段的痕迹,这些痕迹使我们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意义、象征意义和潜作用力,生态旅游也后世子孙留下最好的宝贵财富。

(四)生态旅游的社会生态价值链。大自然是一切科学发展的泉源,提供科学研究的环境。无论是生物科学﹑自然科学﹑或是工程科学都可从自然中找出法则。同时,旅游资源提供了社会学、历史学、考古学等人文学科的研究场所。由于无限制地不当开发及大型的人类社会活动,因此生态旅游将有助于集水资源保护、生物的保护、人文形态的保护﹑历史与古迹的保护﹑原始环境的保护﹑游览观光资源的保护,以及土地资源的保护等。可以避免许多人为因素所引起的灾害,而成为安定的自然环境。

(五)生态旅游的经济影响体现为三个方面:直接、间接和交叉影响。直接影响反映在单个旅游者会由于生态旅游环境和行为支出增加,而间接影响体现为提高其它的旅游消费行为,交叉影响是生态旅游带来的诸如"口碑效应"等潜在影响。生态旅游具有的可持续发展观能够不断地促进区域的经济活动,通过经济利益的再分配过程可以使社会分工达到合理化,扩大社会就业机会。正如太平洋经济合作理事会(PECC)秘书长艾杜阿尔多·佩德罗斯在第二届国际生态旅游论坛(2004)上指出的包括生态旅游在内的旅游经济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特别是在就业方面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尤为显著。世界旅行与旅游理事会总裁让-克劳德·鲍姆加腾认为,私有企业进行生态旅游开发除盈利外,还要保护环境,取得社区的支持。同时,厄瓜多尔学者奥斯瓦尔多·马吉奥研究得出一颗50年古树发挥生产氧气、清理污染、保持水土流失、为动物构建家园等作用,其价值为19万美元的结论。可见,生态旅游构筑的价值链不仅仅是现实经济意义上的,也是潜在的,长期的(聂晓民,2004)。

三、结论

研究生态旅游的经济意义的目的所在是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我们人类所拥有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旅游资源是人类可能利用的自然界和人文的物质;环境则是资源的状态;而旅游生态就是在旅游过程中人与自然界中各种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可持续发展的旅游资源观就是资源的持续利用。通过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节约使用、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维护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实现地区经济和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人类发展的历史表明应该维护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要求维护生态平衡。人类不可能不发展,生态不可能不改变。生态平衡既然不可能恢复,只有树立生态动态平衡维护观才是科学的,才能为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服务。

当我们追溯历史,人类的文明发展史是基于自然资源的不断开发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古国,人类才有了今天的发展。尽管人类开始懂得理解自然,亲近自然,明白自然与人类生活的重要性,但更加应该形成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理念。现在,我们在发展生态旅游中应该回报自然,在原生态保存完好的景区景点,应采取开发单一旅游线路、不要过多地搞人工建筑、限制游客数量、规定活动范围等方法来尽可能地减少发展旅游业给当地生态带来的不利影响,遵循自然法则。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在开发资源、增加当地收入中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

主要参考文献:

马聪玲.[2002].《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建议》[Z],见/chinese/zhuanti/234988.htm.

聂晓民.[2004]."香格里拉共识:生态旅游与文化遗产保护并举--PECC第二届国际生态旅游论坛综述"[N].《中国旅游报》:2004-11-11.

山禾.[2004].《什么是生态旅游》[J].《信息导刊》:2004-16.

Brandon,K.[1993].BasicStepsTowardsEncouragingLocalParticipationinNatureTourismProjectsinEcotourism.(EdLinberg&Hawkins)[J].VTtheEcotourismSociety.

Ceballos-Lascurain,H.[1996].Ecotourism:AGuideForPlannersandManagers[J],TheEcotourismSocietyVolume2.

JohnstonR.J.[1986].Philosophyandhumangeography:Anintroductiontocontemporaryapproaches[M].London:EdwardArnold.

KirkW.[1951].Historicalgeographyandtheconceptofthebehaviorenvironment[J].Indiangeographicaljournal,,Vol.25:152~160.

Lash,G.[1997].WhatisCommunity-basedEcotourisminEcotourismforForestConservation&CommunityDevelopment(EdBornemeieretal)[C].pp.2-13RECOFTCReportNo15RAPPublication1997/42.BangkokFAO.

Maslow,A.H.[1968].Towardapsychologyofbeing(2nded.)[M].NewYork:VanNostrandReinhold.

Maslow,A.H.[1971].Thefartherreachesofhumannature(2nded.)[M].NewYork:TheVikingPress.

Ziffer,K.A.[1989].Ecotourism:TheUneasyAlliance[J],ConservationInternational,ErnstandYoung.

Miller,M.L.[1993],TheRiseofCoastalandMarineTourism[J],OceanandCoastalManagement,20,181-199.

篇6

    【关键词】生态旅游 定义 经济意义

    Discuss the Economics Concepts of Ecotourism

    Guo Yue

    (Jiangxi Vocational College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332000)

    【Abstract】Ecotourism have been as an ideally standard for developing area projects, while nowadays tourism is becoming the emphasis economic domain department till to the sustentacular industrial in some places. Many scholars tried to find out definition of "ecotourism" concept since the term was coined in 1980s, and researched on the strategic ideology on sustainable endgenous paradigm, sounds in  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the wealth of ecotourism, and to initiate the development of ecotourism in Chinese. This issues paper focuses on economic impact by ecotourism, there are two related, but distinct, economic concepts in ecotourism: economic impact and economic value.

    【Key Words】Ecotourism   Definition  Economic Concepts

    一、生态旅游概念的再定义

    "生态旅游" (ecotourism) 一词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Ceballos-Lascurain(1996)在20世纪80年代初首次提出的。它的含义不仅是指所有游览自然景物的旅行,而且强调被观赏的景物不应受到破坏。直到1992年"联合国世界环境和发展大会"的召开,在世界范围内提出并推广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之后,生态旅游才作为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形式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的研究和实践。Hetzer认为所谓"生态上的旅游"应具备四个内涵:环境冲击最小化(minimum environmental impacts)、尊重当地文化并将冲击最小化(minimum cultural impacts)、给予当地最大经济利益的支持(maximum economic benefits to host country)、以及游客满意最大化(maximum recreation satisfaction)(Miller, 1993)。

    Ziffer(1989)从当地社会参与出发,认为生态旅游隐含了地方社区参与观光发展的模式,目的在于使得地方旅游的发展合乎地方的需要,使社区能适当地行销、设定旅游规范与产业经营规范,以及合理取得财务来源,用以支持提升社区的资源与环境品质。

    世界银行环境保护署和生态旅游学会给生态旅游的定义是:"有目的地前往自然地区去了解环境的文化和自然历史,它不会破坏自然,而且它会使当地社区从保护自然资源中得到经济收益。" (山 禾,2004)

    日本自然保护协会(NACS-J)对生态旅游的定义(山 禾,2004)是:"提供爱护环境的设施和环境教育,是旅游参加者得以理解、鉴赏自然地域,从而为地域自然及文化的保护,为地域经济做出贡献。"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态,已经成为国际上近年新兴的热点旅游项目。以认识自然,欣赏自然,保护自然,不破坏其生态平衡为基础的生态旅游具有观光、度假、休养、科学考察、探险和科普教育等多重功能,以自然生态景观和人文生态景观为消费客体。旅游者置身于自然、真实、完美的情景中,可以陶冶性情、净化心灵。

    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弗朗加利在世界生态旅游峰会的致词中指出的"生态旅游及其可持续发展肩负着三个方面的迫在眉睫的使命:经济方面要刺激经济活力、减少贫困;社会方面要为最弱势人群创造就业岗位;环境方面要为保护自然和文化资源提供必要的财力。生态旅游的所有参与者都必须为这三个重要的目标齐心协力的工作。"

    "生态旅游"这一概念经由国外传入我国并逐渐被接受,1993年9月份在北京召开"第一届东亚地区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会议"通过了《东亚保护区行动计划概要》的文件,标志着生态旅游概念在中国第一次以文件形式得到确认。在过去的十年中,有关生态旅游研究的大量文献和资料都集中在对生态旅游概念的界定、内涵的解释、功能的探讨、特征的描述等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很多的专家和学者根据中国国情,赋予"生态旅游"概念以中国特色(马聪玲,2002)。国内出现的"生态旅游"的定义达几十种之多,如"生态旅游是以生态学原则为指针,以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为取向展开的一种既能获得社会经济效益,又能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边缘性旅游生态工程和旅游活动。""生态旅游是到大自然中去的,将自然环境教育和解释寓于其中的,受到生态上可持续管理的旅游。"

    《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管理暂行办法》中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以吸收自然和文化知识为取向,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确保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公众教育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的旅游活动。"

    目前,生态旅游一词虽已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对其概念的定义仍存在很大争议,有的定义仍沿续绿色旅游和自然旅游的概念,将其定义为一种旅游产品。而新的观点则认为生态旅游是在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达到可持续旅游目标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关于生态旅游的概念可分为三个范畴:

    一、 从旅游发展战略上对生态旅游进行定义。这一定义将可持续发展目标为生态旅游核心概念,把生态旅游看作一种旅游发展模式,将旅游发展与社区发展、环境保护紧密结合,认为只有同时具有保护资源和促进社区经济发展功能的旅游是生态旅游。

    二、 基于旅游主体行为对生态旅游定义。这一概念倾向于市场和消费行为为生态旅游核心内容,将生态旅游做为一种旅游产品向市场推销,向旅游者提供没有或很少受到干扰和破坏的自然和文化旅游环境,如自然旅游、文化旅游、科学旅游、探险旅游等旅游类型。这种类型的旅游活动相对一般旅游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较小,并可以增强旅游者的环境保护意识。

    三、 从旅游资源价值观的角度定义生态旅游。这一定义强调旅游管理者、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的行为规范和旅游规划与开发的资源价值观,通过旅游活动和旅游教育使旅游者和当地居民建立环境保护和环境道德观。

    总之,生态旅游定义应包涵两个基本内容:首先,生态旅游是一种以自然环境为资源基础的旅游活动;第二,生态旅游是具有强烈环境保护意识的一种旅游开发方式。中国生态旅游实践的研究上形成了两个热点:一个是对我国开展生态旅游条件的判断和注意问题的研究,一个是针对特定区域的生态旅游规划案例研究。

    二、生态旅游的经济意义探讨

    从以上生态旅游的定义中我们发现,旅游资源与景观环境,人文资源紧密相关。早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地理学者 Kirk(1951) 即指出:在被人类感知之时,环境被赋予了形状、内聚力与意义的整体,一旦意义被赋予后,便会代代相传(Johnston,1986)。近期研究指出,在旅游景观的概念里,除了早期Carl O. Sauer (1925) 所关注的物质面向之外,尚存在其它不同异义,例如象征(symbolic) 或美学面向等隐喻的景观概念陆续被学者们提出。他们对于文化在景观描绘及意义赋予上所扮演的角色以不同的定位,并对于文化和意识形态而具有选择性对景观观赏行为作出分析。景观是人类周遭可见的实体环境,也是一种可以提供人类利用的资源,因此它提供的利用功能就成为人类保护它的理由,生态旅游理念的提出就具有其特有的经济意义。

    (一) 生态旅游是对不可再生性资源的保护。作为一种资源从架构上进行分析,旅游景观不仅是一种有限的资源,而且遭到破坏就无法复原,具有不可逆性。不论是人口、科技、交通工具的发展,还是经济全球化使得旅游的"加速增长",或随成长而来的并发症(冲击),地球上有限资源所受的压力日增,大量消费的结果,使旅游资源日益趋于匮乏。从物质循环的观点来看,物质循环是地球循环系统中的一部份。由于地球的岩石圈所含的物质惰性最大,因此在一定时间内,对人为物理变化最具抗拒性,换句话说,旅游景观的改变具有持久性,因此也就使它具有非再生性资源的性质。

    (二) 生态旅游能够满足人类对生活品质的不断需求。马斯洛(Maslow,1968;1971)提出的人类需求层级中,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 (Self-actualization),以及求知、求美的需求。无疑的这是真善美的境界。旅游活动包括在大自然环境中的自然欣赏以及在文化环境中,对人文景观的欣赏。从这种活动中不仅获得适当的身心运动和锻炼体魄,使身体更加健康;更因为活动中的静态休闲活动以及净化心灵满足人们生理上及心理上的需求,获得的各种感受 (feeling),而使他感觉幸福(Sense of well-being),培养人们高尚的情操,自尊的情怀,以及对精神上的追求。这些都是人类经验(experience)的有益面,强烈的使人获得满足感,强烈的使人感到幸福,使人快乐。除了这些身心所获得的感受之外,同时也获得知识、记忆、价值、态度、信仰、感动、欲望、情调等内心的成长。这些感受的获得正是情意教学的目标,也正是德、智、体、美、劳五育并行追求的成果。再者,旅游资源所提供自然实习是大众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最好教材与教学环境,也是对书本教材的有益补充。最后,由于从事旅游活动的增加,人们对于生态旅游和环境品质重要性的普遍了解,人类要求清新的空气和纯净的水源,以及减少对旅游资源和环境破坏的诉求。由此可见,人类的生活需要生态旅游进行调剂,为了满足人们精神上和物质上的需求,人类情愿花钱去获得更好的旅游质量。总之,不管时代多么进步、工商业多么发达,人类对生态旅游的需求是不可能降低的。

    (三) 生态旅游是对历史资源的传承和延续。当我们在西方文明的侵袭下慢慢失去民族传统特点的时候,属于我们的旅游资源也渐渐地消失,如果我们不能以生态旅游的理念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那么民族的文化也就真的没落了!旅游资源是经由中华民族祖先的血汗、智能以及梦想改造而成的,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相当的重要的遗产。从旅游当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各个历史阶段的痕迹,这些痕迹使我们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意义、象征意义和潜作用力,生态旅游也后世子孙留下最好的宝贵财富。

    (四) 生态旅游的社会生态价值链。大自然是一切科学发展的泉源,提供科学研究的环境。无论是生物科学﹑自然科学﹑或是工程科学都可从自然中找出法则。同时,旅游资源提供了社会学、历史学、考古学等人文学科的研究场所。由于无限制地不当开发及大型的人类社会活动,因此生态旅游将有助于集水资源保护、生物的保护、人文形态的保护﹑历史与古迹的保护﹑原始环境的保护﹑游览观光资源的保护,以及土地资源的保护等。可以避免许多人为因素所引起的灾害,而成为安定的自然环境。

    (五) 生态旅游的经济影响体现为三个方面:直接、间接和交叉影响。直接影响反映在单个旅游者会由于生态旅游环境和行为支出增加,而间接影响体现为提高其它的旅游消费行为,交叉影响是生态旅游带来的诸如"口碑效应"等潜在影响。生态旅游具有的可持续发展观能够不断地促进区域的经济活动,通过经济利益的再分配过程可以使社会分工达到合理化,扩大社会就业机会。正如太平洋经济合作理事会(PECC)秘书长艾杜阿尔多·佩德罗斯在第二届国际生态旅游论坛(2004)上指出的包括生态旅游在内的旅游经济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特别是在就业方面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尤为显着。世界旅行与旅游理事会总裁让-克劳德·鲍姆加腾认为,私有企业进行生态旅游开发除盈利外,还要保护环境,取得社区的支持。同时,厄瓜多尔学者奥斯瓦尔多·马吉奥研究得出一颗50年古树发挥生产氧气、清理污染、保持水土流失、为动物构建家园等作用,其价值为19万美元的结论。可见,生态旅游构筑的价值链不仅仅是现实经济意义上的,也是潜在的,长期的(聂晓民,2004)。

    三、结论

    研究生态旅游的经济意义的目的所在是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我们人类所拥有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旅游资源是人类可能利用的自然界和人文的物质;环境则是资源的状态;而旅游生态就是在旅游过程中人与自然界中各种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可持续发展的旅游资源观就是资源的持续利用。通过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节约使用、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维护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实现地区经济和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人类发展的历史表明应该维护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要求维护生态平衡。人类不可能不发展,生态不可能不改变。生态平衡既然不可能恢复,只有树立生态动态平衡维护观才是科学的,才能为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服务。

    当我们追溯历史,人类的文明发展史是基于自然资源的不断开发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古国,人类才有了今天的发展。尽管人类开始懂得理解自然,亲近自然,明白自然与人类生活的重要性,但更加应该形成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理念。现在,我们在发展生态旅游中应该回报自然,在原生态保存完好的景区景点,应采取开发单一旅游线路、不要过多地搞人工建筑、限制游客数量、规定活动范围等方法来尽可能地减少发展旅游业给当地生态带来的不利影响,遵循自然法则。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在开发资源、增加当地收入中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

    主要参考文献:

    马聪玲. [2002].《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建议》[Z], 见http://www.china.org.cn/chinese/zhuanti/234988.htm.

    聂晓民. [2004]."香格里拉共识:生态旅游与文化遗产保护并举--PECC第二届国际生态旅游论坛综述" [N].《中国旅游报》:2004-11-11.

    山 禾. [2004].《什么是生态旅游》[J].《信息导刊》: 2004-16.

    Brandon, K. [1993]. Basic Steps Towards Encouraging Local Participation in Nature Tourism Projects in Ecotourism. (Ed Linberg & Hawkins) [J]. VT the Ecotourism Society.

    Ceballos-Lascurain, H. [1996]. Ecotourism: A Guide For Planners and Managers[J], The Ecotourism Society  Volume 2.

    Johnston R. J. [1986]. Philosophy and human geography: Anintroduction to contemporary approaches[M]. London: EdwardArnold.

    Kirk W. [1951]. Historical geography and the concept of thebehavior environment[J]. Indian geographical journal, ,Vol. 25:152~160.

    Lash, G. [1997]. What is Community-based Ecotourism in Ecotourism for Forest Conservation & Community Development (Ed Bornemeier et al)[C]. pp. 2-13 RECOFTC Report No 15 RAP Publication 1997/42. Bangkok FAO.

    Maslow, A. H. [1968]. Toward a psychology of being (2nd ed.) [M]. New York: Van Nostrand Reinhold.

    Maslow, A. H. [1971]. The farther reaches of human nature (2nd ed.) [M]. New York: The Viking Press.

    Ziffer, K. A. [1989]. Ecotourism: The Uneasy Alliance [J],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 Ernst and Young.

    Miller, M. L. [1993], The Rise of Coastal and Marine Tourism [J], Ocean and Coastal Management, 20, 181-199.

    Sauer C. O. [1925].  La morfologia del paisatge, Treballs de la Societat Catalana de Geografia, 43[M]. [1997]: pp. 155-186.

    Tisdell, C. [1996]. Ecotourism Economics and the Environment: Observations From China[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USA University of Colorado): Vol 34 (4) pp. 11-19.

    作者简介:

    郭跃(1971-  ):男,讲师,英国留学归国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旅游规划与管理,国际商务战略等。

篇7

【关键词】生态旅游定义经济意义

DiscusstheEconomicsConceptsofEcotourism

【Abstract】Ecotourismhavebeenasanideallystandardfordevelopingareaprojects,whilenowadaystourismisbecomingtheemphasiseconomicdomaindepartmenttilltothesustentacularindustrialinsomeplaces.Manyscholarstriedtofindoutdefinitionof"ecotourism"conceptsincethetermwascoinedin1980s,andresearchedonthestrategicideologyonsustainableendgenousparadigm,soundsinpayingmoreattentiontothewealthofecotourism,andtoinitiatethedevelopmentofecotourisminChinese.Thisissuespaperfocusesoneconomicimpactbyecotourism,therearetworelated,butdistinct,economicconceptsinecotourism:economicimpactandeconomicvalue.

【KeyWords】EcotourismDefinitionEconomicConcepts

一、生态旅游概念的再定义

"生态旅游"(ecotourism)一词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Ceballos-Lascurain(1996)在20世纪80年代初首次提出的。它的含义不仅是指所有游览自然景物的旅行,而且强调被观赏的景物不应受到破坏。直到1992年"联合国世界环境和发展大会"的召开,在世界范围内提出并推广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之后,生态旅游才作为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形式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的研究和实践。Hetzer认为所谓"生态上的旅游"应具备四个内涵:环境冲击最小化(minimumenvironmentalimpacts)、尊重当地文化并将冲击最小化(minimumculturalimpacts)、给予当地最大经济利益的支持(maximumeconomicbenefitstohostcountry)、以及游客满意最大化(maximumrecreationsatisfaction)(Miller,1993)。

Ziffer(1989)从当地社会参与出发,认为生态旅游隐含了地方社区参与观光发展的模式,目的在于使得地方旅游的发展合乎地方的需要,使社区能适当地行销、设定旅游规范与产业经营规范,以及合理取得财务来源,用以支持提升社区的资源与环境品质。

世界银行环境保护署和生态旅游学会给生态旅游的定义是:"有目的地前往自然地区去了解环境的文化和自然历史,它不会破坏自然,而且它会使当地社区从保护自然资源中得到经济收益。"(山禾,2004)

日本自然保护协会(NACS-J)对生态旅游的定义(山禾,2004)是:"提供爱护环境的设施和环境教育,是旅游参加者得以理解、鉴赏自然地域,从而为地域自然及文化的保护,为地域经济做出贡献。"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态,已经成为国际上近年新兴的热点旅游项目。以认识自然,欣赏自然,保护自然,不破坏其生态平衡为基础的生态旅游具有观光、度假、休养、科学考察、探险和科普教育等多重功能,以自然生态景观和人文生态景观为消费客体。旅游者置身于自然、真实、完美的情景中,可以陶冶性情、净化心灵。

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弗朗加利在世界生态旅游峰会的致词中指出的"生态旅游及其可持续发展肩负着三个方面的迫在眉睫的使命:经济方面要刺激经济活力、减少贫困;社会方面要为最弱势人群创造就业岗位;环境方面要为保护自然和文化资源提供必要的财力。生态旅游的所有参与者都必须为这三个重要的目标齐心协力的工作。"

"生态旅游"这一概念经由国外传入我国并逐渐被接受,1993年9月份在北京召开"第一届东亚地区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会议"通过了《东亚保护区行动计划概要》的文件,标志着生态旅游概念在中国第一次以文件形式得到确认。在过去的十年中,有关生态旅游研究的大量文献和资料都集中在对生态旅游概念的界定、内涵的解释、功能的探讨、特征的描述等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很多的专家和学者根据中国国情,赋予"生态旅游"概念以中国特色(马聪玲,2002)。国内出现的"生态旅游"的定义达几十种之多,如"生态旅游是以生态学原则为指针,以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为取向展开的一种既能获得社会经济效益,又能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边缘性旅游生态工程和旅游活动。""生态旅游是到大自然中去的,将自然环境教育和解释寓于其中的,受到生态上可持续管理的旅游。"

《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管理暂行办法》中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以吸收自然和文化知识为取向,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确保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公众教育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的旅游活动。"

目前,生态旅游一词虽已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对其概念的定义仍存在很大争议,有的定义仍沿续绿色旅游和自然旅游的概念,将其定义为一种旅游产品。而新的观点则认为生态旅游是在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达到可持续旅游目标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关于生态旅游的概念可分为三个范畴:

一、从旅游发展战略上对生态旅游进行定义。这一定义将可持续发展目标为生态旅游核心概念,把生态旅游看作一种旅游发展模式,将旅游发展与社区发展、环境保护紧密结合,认为只有同时具有保护资源和促进社区经济发展功能的旅游是生态旅游。

二、基于旅游主体行为对生态旅游定义。这一概念倾向于市场和消费行为为生态旅游核心内容,将生态旅游做为一种旅游产品向市场推销,向旅游者提供没有或很少受到干扰和破坏的自然和文化旅游环境,如自然旅游、文化旅游、科学旅游、探险旅游等旅游类型。这种类型的旅游活动相对一般旅游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较小,并可以增强旅游者的环境保护意识。

三、从旅游资源价值观的角度定义生态旅游。这一定义强调旅游管理者、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的行为规范和旅游规划与开发的资源价值观,通过旅游活动和旅游教育使旅游者和当地居民建立环境保护和环境道德观。

总之,生态旅游定义应包涵两个基本内容:首先,生态旅游是一种以自然环境为资源基础的旅游活动;第二,生态旅游是具有强烈环境保护意识的一种旅游开发方式。中国生态旅游实践的研究上形成了两个热点:一个是对我国开展生态旅游条件的判断和注意问题的研究,一个是针对特定区域的生态旅游规划案例研究。

二、生态旅游的经济意义探讨

从以上生态旅游的定义中我们发现,旅游资源与景观环境,人文资源紧密相关。早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地理学者Kirk(1951)即指出:在被人类感知之时,环境被赋予了形状、内聚力与意义的整体,一旦意义被赋予后,便会代代相传(Johnston,1986)。近期研究指出,在旅游景观的概念里,除了早期CarlO.Sauer(1925)所关注的物质面向之外,尚存在其它不同异义,例如象征(symbolic)或美学面向等隐喻的景观概念陆续被学者们提出。他们对于文化在景观描绘及意义赋予上所扮演的角色以不同的定位,并对于文化和意识形态而具有选择性对景观观赏行为作出分析。景观是人类周遭可见的实体环境,也是一种可以提供人类利用的资源,因此它提供的利用功能就成为人类保护它的理由,生态旅游理念的提出就具有其特有的经济意义。

(一)生态旅游是对不可再生性资源的保护。作为一种资源从架构上进行分析,旅游景观不仅是一种有限的资源,而且遭到破坏就无法复原,具有不可逆性。不论是人口、科技、交通工具的发展,还是经济全球化使得旅游的"加速增长",或随成长而来的并发症(冲击),地球上有限资源所受的压力日增,大量消费的结果,使旅游资源日益趋于匮乏。从物质循环的观点来看,物质循环是地球循环系统中的一部份。由于地球的岩石圈所含的物质惰性最大,因此在一定时间内,对人为物理变化最具抗拒性,换句话说,旅游景观的改变具有持久性,因此也就使它具有非再生性资源的性质。

(二)生态旅游能够满足人类对生活品质的不断需求。马斯洛(Maslow,1968;1971)提出的人类需求层级中,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以及求知、求美的需求。无疑的这是真善美的境界。旅游活动包括在大自然环境中的自然欣赏以及在文化环境中,对人文景观的欣赏。从这种活动中不仅获得适当的身心运动和锻炼体魄,使身体更加健康;更因为活动中的静态休闲活动以及净化心灵满足人们生理上及心理上的需求,获得的各种感受(feeling),而使他感觉幸福(Senseofwell-being),培养人们高尚的情操,自尊的情怀,以及对精神上的追求。这些都是人类经验(experience)的有益面,强烈的使人获得满足感,强烈的使人感到幸福,使人快乐。除了这些身心所获得的感受之外,同时也获得知识、记忆、价值、态度、信仰、感动、欲望、情调等内心的成长。这些感受的获得正是情意教学的目标,也正是德、智、体、美、劳五育并行追求的成果。再者,旅游资源所提供自然实习是大众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最好教材与教学环境,也是对书本教材的有益补充。最后,由于从事旅游活动的增加,人们对于生态旅游和环境品质重要性的普遍了解,人类要求清新的空气和纯净的水源,以及减少对旅游资源和环境破坏的诉求。由此可见,人类的生活需要生态旅游进行调剂,为了满足人们精神上和物质上的需求,人类情愿花钱去获得更好的旅游质量。总之,不管时代多么进步、工商业多么发达,人类对生态旅游的需求是不可能降低的。

(三)生态旅游是对历史资源的传承和延续。当我们在西方文明的侵袭下慢慢失去民族传统特点的时候,属于我们的旅游资源也渐渐地消失,如果我们不能以生态旅游的理念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那么民族的文化也就真的没落了!旅游资源是经由中华民族祖先的血汗、智能以及梦想改造而成的,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相当的重要的遗产。从旅游当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各个历史阶段的痕迹,这些痕迹使我们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意义、象征意义和潜作用力,生态旅游也后世子孙留下最好的宝贵财富。

(四)生态旅游的社会生态价值链。大自然是一切科学发展的泉源,提供科学研究的环境。无论是生物科学﹑自然科学﹑或是工程科学都可从自然中找出法则。同时,旅游资源提供了社会学、历史学、考古学等人文学科的研究场所。由于无限制地不当开发及大型的人类社会活动,因此生态旅游将有助于集水资源保护、生物的保护、人文形态的保护﹑历史与古迹的保护﹑原始环境的保护﹑游览观光资源的保护,以及土地资源的保护等。可以避免许多人为因素所引起的灾害,而成为安定的自然环境。

(五)生态旅游的经济影响体现为三个方面:直接、间接和交叉影响。直接影响反映在单个旅游者会由于生态旅游环境和行为支出增加,而间接影响体现为提高其它的旅游消费行为,交叉影响是生态旅游带来的诸如"口碑效应"等潜在影响。生态旅游具有的可持续发展观能够不断地促进区域的经济活动,通过经济利益的再分配过程可以使社会分工达到合理化,扩大社会就业机会。正如太平洋经济合作理事会(PECC)秘书长艾杜阿尔多·佩德罗斯在第二届国际生态旅游论坛(2004)上指出的包括生态旅游在内的旅游经济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特别是在就业方面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尤为显著。世界旅行与旅游理事会总裁让-克劳德·鲍姆加腾认为,私有企业进行生态旅游开发除盈利外,还要保护环境,取得社区的支持。同时,厄瓜多尔学者奥斯瓦尔多·马吉奥研究得出一颗50年古树发挥生产氧气、清理污染、保持水土流失、为动物构建家园等作用,其价值为19万美元的结论。可见,生态旅游构筑的价值链不仅仅是现实经济意义上的,也是潜在的,长期的(聂晓民,2004)。

三、结论

研究生态旅游的经济意义的目的所在是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我们人类所拥有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旅游资源是人类可能利用的自然界和人文的物质;环境则是资源的状态;而旅游生态就是在旅游过程中人与自然界中各种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可持续发展的旅游资源观就是资源的持续利用。通过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节约使用、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维护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实现地区经济和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人类发展的历史表明应该维护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要求维护生态平衡。人类不可能不发展,生态不可能不改变。生态平衡既然不可能恢复,只有树立生态动态平衡维护观才是科学的,才能为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服务。

当我们追溯历史,人类的文明发展史是基于自然资源的不断开发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古国,人类才有了今天的发展。尽管人类开始懂得理解自然,亲近自然,明白自然与人类生活的重要性,但更加应该形成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理念。现在,我们在发展生态旅游中应该回报自然,在原生态保存完好的景区景点,应采取开发单一旅游线路、不要过多地搞人工建筑、限制游客数量、规定活动范围等方法来尽可能地减少发展旅游业给当地生态带来的不利影响,遵循自然法则。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在开发资源、增加当地收入中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

主要参考文献:

马聪玲.[2002].《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建议》[Z],见/chinese/zhuanti/234988.htm.

聂晓民.[2004]."香格里拉共识:生态旅游与文化遗产保护并举--PECC第二届国际生态旅游论坛综述"[N].《中国旅游报》:2004-11-11.

山禾.[2004].《什么是生态旅游》[J].《信息导刊》:2004-16.

Brandon,K.[1993].BasicStepsTowardsEncouragingLocalParticipationinNatureTourismProjectsinEcotourism.(EdLinberg&Hawkins)[J].VTtheEcotourismSociety.

Ceballos-Lascurain,H.[1996].Ecotourism:AGuideForPlannersandManagers[J],TheEcotourismSocietyVolume2.

JohnstonR.J.[1986].Philosophyandhumangeography:Anintroductiontocontemporaryapproaches[M].London:EdwardArnold.

KirkW.[1951].Historicalgeographyandtheconceptofthebehaviorenvironment[J].Indiangeographicaljournal,,Vol.25:152~160.

Lash,G.[1997].WhatisCommunity-basedEcotourisminEcotourismforForestConservation&CommunityDevelopment(EdBornemeieretal)[C].pp.2-13RECOFTCReportNo15RAPPublication1997/42.BangkokFAO.

Maslow,A.H.[1968].Towardapsychologyofbeing(2nded.)[M].NewYork:VanNostrandReinhold.

Maslow,A.H.[1971].Thefartherreachesofhumannature(2nded.)[M].NewYork:TheVikingPress.

Ziffer,K.A.[1989].Ecotourism:TheUneasyAlliance[J],ConservationInternational,ErnstandYoung.

Miller,M.L.[1993],TheRiseofCoastalandMarineTourism[J],OceanandCoastalManagement,20,181-199.

篇8

【生态旅游定义经济意义

一、生态旅游概念的再定义

"生态旅游"(ecotourism)一词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非凡顾问、墨西哥专家Ceballos-Lascurain(1996)在20世纪80年代初首次提出的。它的含义不仅是指所有游览自然景物的旅行,而且强调被观赏的景物不应受到破坏。直到1992年"联合国世界环境和发展大会"的召开,在世界范围内提出并推广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之后,生态旅游才作为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形式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的探究和实践。Hetzer认为所谓"生态上的旅游"应具备四个内涵摘要:环境冲击最小化(minimumenvironmentalimpacts)、尊重当地文化并将冲击最小化(minimumculturalimpacts)、给予当地最大经济利益的支持(maximumeconomicbenefitstohostcountry)、以及游客满足最大化(maximumrecreationsatisfaction)(Miller,1993)。

Ziffer(1989)从当地社会参和出发,认为生态旅游隐含了地方社区参和观光发展的模式,目的在于使得地方旅游的发展合乎地方的需要,使社区能适当地行销、设定旅游规范和产业经营规范,以及合理取得财务来源,用以支持提升社区的资源和环境品质。

世界银行环境保护署和生态旅游学会给生态旅游的定义是摘要:"有目的地前往自然地区去了解环境的文化和自然历史,它不会破坏自然,而且它会使当地社区从保护自然资源中得到经济收益。"(山禾,2004)

日本自然保护协会(NACS-J)对生态旅游的定义(山禾,2004)是摘要:"提供保护环境的设施和环境教育,是旅游参加者得以理解、鉴赏自然地域,从而为地域自然及文化的保护,为地域经济做出贡献。"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态,已经成为国际上近年新兴的热点旅游项目。以熟悉自然,欣赏自然,保护自然,不破坏其生态平衡为基础的生态旅游具有观光、度假、休养、科学考察、探险和科普教育等多重功能,以自然生态景观和人文生态景观为消费客体。旅游者置身于自然、真实、完美的情景中,可以陶冶性情、净化心灵。

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弗朗加利在世界生态旅游峰会的致词中指出的"生态旅游及其可持续发展肩负着三个方面的迫在眉睫的使命摘要:经济方面要刺激经济活力、减少贫困;社会方面要为最弱势人群创造就业岗位;环境方面要为保护自然和文化资源提供必要的财力。生态旅游的所有参和者都必须为这三个重要的目标齐心协力的工作。"

"生态旅游"这一概念经由国外传入我国并逐渐被接受,1993年9月份在北京召开"第一届东亚地区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会议"通过了《东亚保护区行动计划概要》的文件,标志着生态旅游概念在中国第一次以文件形式得到确认。在过去的十年中,有关生态旅游探究的大量文献和资料都集中在对生态旅游概念的界定、内涵的解释、功能的探索、特征的描述等基础理论探究方面,很多的专家和学者根据中国国情,赋予"生态旅游"概念以中国特色(马聪玲,2002)。国内出现的"生态旅游"的定义达几十种之多,如"生态旅游是以生态学原则为指针,以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为取向展开的一种既能获得社会经济效益,又能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边缘性旅游生态工程和旅游活动。""生态旅游是到大自然中去的,将自然环境教育和解释寓于其中的,受到生态上可持续管理的旅游。"

《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管理暂行办法》中将生态旅游定义为摘要:"以吸收自然和文化知识为取向,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确保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将生态环境保护和公众教育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的旅游活动。"

目前,生态旅游一词虽已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对其概念的定义仍存在很大争议,有的定义仍沿续绿色旅游和自然旅游的概念,将其定义为一种旅游产品。而新的观点则认为生态旅游是在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达到可持续旅游目标的有效手段和途径。有关生态旅游的概念可分为三个范畴摘要:

一、从旅游发展战略上对生态旅游进行定义。这一定义将可持续发展目标为生态旅游核心概念,把生态旅游看作一种旅游发展模式,将旅游发展和社区发展、环境保护紧密结合,认为只有同时具有保护资源和促进社区经济发展功能的旅游是生态旅游。

二、基于旅游主体行为对生态旅游定义。这一概念倾向于市场和消费行为为生态旅游核心内容,将生态旅游做为一种旅游产品向市场推销,向旅游者提供没有或很少受到干扰和破坏的自然和文化旅游环境,如自然旅游、文化旅游、科学旅游、探险旅游等旅游类型。这种类型的旅游活动相对一般旅游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较小,并可以增强旅游者的环境保护意识。

三、从旅游资源价值观的角度定义生态旅游。这一定义强调旅游管理者、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的行为规范和旅游规划和开发的资源价值观,通过旅游活动和旅游教育使旅游者和当地居民建立环境保护和环境道德观。

总之,生态旅游定义应包涵两个基本内容摘要:首先,生态旅游是一种以自然环境为资源基础的旅游活动;第二,生态旅游是具有强烈环境保护意识的一种旅游开发方式。中国生态旅游实践的探究上形成了两个热点摘要:一个是对我国开展生态旅游条件的判定和注重新问题的探究,一个是针对特定区域的生态旅游规划案例探究。

二、生态旅游的经济意义探索

从以上生态旅游的定义中我们发现,旅游资源和景观环境,人文资源紧密相关。早在二十世纪

五、六十年代,英国地理学者Kirk(1951)即指出摘要:在被人类感知之时,环境被赋予了外形、内聚力和意义的整体,一旦意义被赋予后,便会代代相传(Johnston,1986)。近期探究指出,在旅游景观的概念里,除了早期CarlO.Sauer(1925)所关注的物质面向之外,尚存在其它不同异义,例如象征(symbolic)或美学面向等隐喻的景观概念陆续被学者们提出。他们对于文化在景观描绘及意义赋予上所扮演的角色以不同的定位,并对于文化和意识形态而具有选择性对景观观赏行为作出分析。景观是人类周遭可见的实体环境,也是一种可以提供人类利用的资源,因此它提供的利用功能就成为人类保护它的理由,生态旅游理念的提出就具有其特有的经济意义。

(一)生态旅游是对不可再生性资源的保护。作为一种资源从架构上进行分析,旅游景观不仅是一种有限的资源,而且遭到破坏就无法复原,具有不可逆性。不论是人口、科技、交通工具的发展,还是经济全球化使得旅游的"加速增长",或随成长而来的并发症(冲击),地球上有限资源所受的压力日增,大量消费的结果,使旅游资源日益趋于匮乏。从物质循环的观点来看,物质循环是地球循环系统中的一部份。由于地球的岩石圈所含的物质惰性最大,因此在一定时间内,对人为物理变化最具抗拒性,换句话说,旅游景观的改变具有持久性,因此也就使它具有非再生性资源的性质。

(二)生态旅游能够满足人类对生活品质的不断需求。马斯洛(Maslow,1968;1971)提出的人类需求层级中,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以及求知、求美的需求。无疑的这是真善美的境界。旅游活动包括在大自然环境中的自然欣赏以及在文化环境中,对人文景观的欣赏。从这种活动中不仅获得适当的身心运动和锻炼体魄,使身体更加健康;更因为活动中的静态休闲活动以及净化心灵满足人们生理上及心理上的需求,获得的各种感受(feeling),而使他感觉幸福(Senseofwell-being),培养人们高尚的情操,自尊的情怀,以及对精神上的追求。这些都是人类经验(experience)的有益面,强烈的使人获得满足感,强烈的使人感到幸福,使人快乐。除了这些身心所获得的感受之外,同时也获得知识、记忆、价值、态度、信仰、感动、欲望、情调等内心的成长。这些感受的获得正是情意教学的目标,也正是德、智、体、美、劳五育并行追求的成果。再者,旅游资源所提供自然实习是大众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最好教材和教学环境,也是对书本教材的有益补充。最后,由于从事旅游活动的增加,人们对于生态旅游和环境品质重要性的普遍了解,人类要求清新的空气和纯净的水源,以及减少对旅游资源和环境破坏的诉求。由此可见,人类的生活需要生态旅游进行调剂,为了满足人们精神上和物质上的需求,人类情愿花钱去获得更好的旅游质量。总之,不管时代多么进步、工商业多么发达,人类对生态旅游的需求是不可能降低的。

(三)生态旅游是对历史资源的传承和延续。当我们在西方文明的侵袭下慢慢失去民族传统特征的时候,属于我们的旅游资源也渐渐地消失,假如我们不能以生态旅游的理念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那么民族的文化也就真的没落了!旅游资源是经由中华民族祖先的血汗、智能以及梦想改造而成的,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相当的重要的遗产。从旅游当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各个历史阶段的痕迹,这些痕迹使我们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意义、象征意义和潜功能力,生态旅游也后世子孙留下最好的宝贵财富。

(四)生态旅游的社会生态价值链。大自然是一切科学发展的泉源,提供科学探究的环境。无论是生物科学﹑自然科学﹑或是工程科学都可从自然中找出法则。同时,旅游资源提供了社会学、历史学、考古学等人文学科的探究场所。由于无限制地不当开发及大型的人类社会活动,因此生态旅游将有助于集水资源保护、生物的保护、人文形态的保护﹑历史和古迹的保护﹑原始环境的保护﹑游览观光资源的保护,以及土地资源的保护等。可以避免许多人为因素所引起的灾难,而成为安宁的自然环境。

(五)生态旅游的经济影响体现为三个方面摘要:直接、间接和交叉影响。直接影响反映在单个旅游者会由于生态旅游环境和行为支出增加,而间接影响体现为提高其它的旅游消费行为,交叉影响是生态旅游带来的诸如"口碑效应"等潜在影响。生态旅游具有的可持续发展观能够不断地促进区域的经济活动,通过经济利益的再分配过程可以使社会分工达到合理化,扩大社会就业机会。正如太平洋经济合作理事会(PECC)秘书长艾杜阿尔多·佩德罗斯在第二届国际生态旅游论坛(2004)上指出的包括生态旅游在内的旅游经济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非凡是在就业方面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尤为显著。世界旅行和旅游理事会总裁让-克劳德·鲍姆加腾认为,私有企业进行生态旅游开发除盈利外,还要保护环境,取得社区的支持。同时,厄瓜多尔学者奥斯瓦尔多·马吉奥探究得出一颗50年古树发挥生产氧气、清理污染、保持水土流失、为动物构建家园等功能,其价值为19万美元的结论。可见,生态旅游构筑的价值链不仅仅是现实经济意义上的,也是潜在的,长期的(聂晓民,2004)。

三、结论

篇9

关键词:红色旅游 资源整合 互利共赢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6-0087-01

改革开放以来,旅游市场格局发生了较大变。从1999年江西省第一次提出“红色旅游”至今,红色旅游己经发展成为影响较大的一类旅游活动,适应着时代的需要。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04年底印发了《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红色旅游的定义做了界定,指出“红色旅游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事迹和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在“十二五”规划期间,为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先进文化和优良传统,中央将1840年以来170多年之间的中国近现代历史时期,在中国大地上发生的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奋勇抗争、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充分显示伟大民族精神的重大事件、重大活动和重要人物事迹的历史文化遗存,有选择地纳入红色旅游范围,将红色旅游内容进行拓展,使之既可以观光赏景,也可以了解革命历史,增长革命斗争知识,学习革命斗争精神,培育新的时代精神,

一、遵义县红色旅游的分布状况

遵义县地处贵州省北部,国土面积3391平方公里,辖25个镇2个民族乡,总人口103万。1935年长征途中的中国工农红军三进三出遵义县,在这里建立了红军长征以来的第一个临时革命政权―遵义县革命委员会,召开了闻名中外的遵义会议和苟坝会议,确立了以为代表的新的中央军事领导核心,中国革命由此从转折走向辉煌。长征历史在遵义县留下了众多的红色旅游资源,包括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物质资源有故居旧址、墓地、战斗遗址、革命烈士纪念建筑物,如苟坝会议会址、刀靶水红军一条街、乌江渡红军一条街、双龙寺红军驻地旧址、遵义会议保卫战战斗遗址遗迹、乌江追击战战斗遗址遗迹、茶山关红军抢渡乌江战斗遗址、楠木渡战斗遗址等;精神资源包括长征精神、红军革命历史事件和红军及其领导人物革命事迹,在中国革命史上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二、遵义县红色旅游发展的区位优势

210国道、贵遵高速及其复线、贵遵铁路纵贯遵义县,使其成为重庆、四川入海的重要通道,也成为贵阳等南方地区进入重庆和四川的必经之路。同时,遵义县位于遵义市和贵阳市的交界处,交通优势还决定了其处于黔北地区的门户位置。另外,遵义县位于《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所提出的遵义特色旅游区内,位于由四川、重庆和贵州三省市组成的红色旅游“金三角”中,也处于《纲要》提出的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之一的“以遵义为中心的‘黔北黔西红色旅游区’”的中心位置,处于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的“黔南州瓮安县、遵义市余庆县、遵义县和贵阳市息烽县乌江景区”之上,还处于30条精品红色旅游线路之一的“贵阳一遵义一仁怀一赤水一沪州线”上,区位条件非常优越。

三、遵义县红色旅游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2004年底,中办、国办印发的《纲要》和2005年我国的旅游主题被确立为“红色旅游年”等国家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都表明国家在大力的支持和鼓励红色旅游的发展。遵义市第三届旅游发展产业大会在我县成功召开,为遵义县红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特别是遵义县“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历经12年的不断升级,乡村创建达到了新水平。围绕“千年古县、最美田园”定位,突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全境域建设了一系列“一年四季有花开、有花香、有色彩的最美田园”,而遵义县红色旅游资源都位于乡村,抓好机遇,就可以大力推进红色旅游的发展;再加上遵义县旅游资源非常丰富,除红色旅游资源外,还包括了枫香温泉、洪关大林、平江仡佬石头城等绿色旅游资源;陈公祠、袁氏民居等文化旅游资源和乌江豆腐鱼、尚嵇臭豆腐等餐饮旅游资源,资源丰富。

但由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各地都在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红色旅游目的地及其旅游产品越来越多,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遵义县虽然拥有丰富且意义重大的红色旅游资源,但从一定意义上说遵义县正好处在遵义会议会址的“阴影区”范围内,因此遵义县红色旅游的发展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遵义会议会址的阻滞和屏蔽作用,从而给遵义县红色旅游的发展带来很大的挑战;同时由于景点交通的贯穿、资金的投入、旅游服务设施的完善、景点内部旅游环境的打造、居民的旅游意识和服务意识在一定程度上还没有走向成熟,制约了遵义红色旅游的发展。如有的景点仅有等级较低的接待设施和餐饮接待设施,严重束缚了红色旅游的发展。

四、如何整合旅游资源,助推遵义县红色旅游的发展

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近年来,我县以县城规划区为中心,规划为集休闲度假、会议会展、旅游食宿、旅游购物、旅游娱乐为一体的中部旅游集散中心;以枫香镇、鸭溪镇为核心,规划为集红色文化旅游、生态文化旅游、温泉康体养生旅游、民族民俗文化旅游、户外体育运动旅游等为一体的西部旅游带;以乌江镇、尚嵇镇为核心,规划为集红色文化旅游、工业文化旅游、生态观光旅游、美食文化旅游为一体的南部旅游集散带;以毛石镇、沙湾镇为核心,规划为集历史文化旅游、生态观光旅游、休闲避暑旅游、户外体育运动旅游、农耕文化旅游为一体的北部旅游带的“一心三带”的旅游规划,将红色游与自然景观、田园游、智慧游融为了一体。推动了遵义县的旅游发展。

第一,将绿色旅游与红色旅游结合;

遵义县每个红色旅游景点都拥有丰富的绿色旅游资源。乌江峡谷乃三峡的姐妹峡谷,风光旖丽,地势险峻。刀靶水后山森林覆盖率高,郁郁葱葱,群山起伏跌宕,很似桃园仙境。三道拐乃红军曾经作战的地方,但现在已经成了交通要道,210国道盘山而上,垂直高差百米有余,加上两边葱郁山体的衬托,更显其壮观和秀丽。苟坝在袅袅炊烟当中能显出山村田园之僻静和祥和,给人一种流连忘返的美好感觉。因此此项措施是资源整合的首选:乌江渡景点可将红色旅游资源与偏沿河和高峡平湖资源整合;茶山关景点可将红色旅游资源与乌江峡谷资源整合;楠木渡景点可将红色旅游资源与天然瀑布、峡谷和地质资源整合;刀靶水景点可将红色旅游资源与幽深的后山风光和壮观的三道拐风光资源整合;苟坝景点可将红色旅游资源与乡村风光资源的整合。

第二,将文化旅游与红色旅游相结合;

遵义县的文化旅游资源除长征文化,还包括古播文化、沙滩文化和民族文化等,悠远深厚的古播文化、以仁为本,以修己为务的沙滩文化、民风淳朴的民族文化塑造了遵义县的精神高地,尚嵇茶山关景点可将红色旅游资源与古播文化、沙滩文化整合;苟坝景点可将红色旅游资源与民族文化整合。

第三,将餐饮旅游与红色旅游相结合。

篇10

关键词:社会驱动型;旅游资源非优区;旅游发展

目前,旅游资源非优区的旅游发展研究已逐渐引起许多学者的重视,并对其发展理论进行了研究,有了初步的成果。其中许多学者针对经济发达、旅游资源不优越地区的旅游发展模式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但有关经济欠发达且旅游资源不优越地区的研究很少。然而,旅游业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已经被认同,并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很多地区为了带动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当地政府对其旅游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优先政策,因此,对此区域的旅游发展模式进行细致研究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旅游资源非优区的驱动类型

许春晓最早提出旅游资源非优区是“旅游资源品质不理想,开发有困难的区域”,后又将此定义丰富为“在特定地区内,没有国家级和世界级的知名风景名胜区,缺少骨干旅游景点,并且旅游景点的丰度和密度均不够,难于形成优秀旅游产品的现象”。此后,刘玉、赵宁曦、李跃军、罗艳菊等也对其进行了定义,但这些定义都是在传统意义的旅游资源基础上进行界定的,不能完全适应现代旅游的发展研究。

因此,本文对此加以完善,即在一定时期内,缺乏现代意义的旅游资源,即不仅原生性旅游资源缺乏,而且其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也一般,且丰度不足、组合欠佳,因而对游客吸引力小的区域。

这种界定充实了旅游资源非优区的理论研究,不仅使旅游资源非优区理论更具有普遍意义,而且适应现代旅游发展研究的状况。

旅游资源非优区按其发展的主导驱动力来源不同,分为经济驱动型、需求驱动型和社会驱动型三种类型。经济驱动型旅游资源非优区的驱动力源于发达的经济、与外界广泛的经济商贸联系;需求驱动型旅游资源非优区的动力源于毗邻的大中城市或特大城市居民频繁的近程旅游需求;社会驱动型旅游资源非优区的动力源于本地居民脱贫要求及当地旅游开发条件的改善。

目前,国内关于旅游资源非优区的理论研究已逐渐展开,但还有很大的局限性,其中多数只对旅游资源非优、但经济发达的区域进行分析研究,如对广州、上海、深圳等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然而对旅游资源非优、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旅游发展研究很少,这种特征的区域正属于社会驱动型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范畴,且此类型的地区

在我国也是普遍存在的,因此,对其进行专门的分析研究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二、社会驱动型旅游资源非优区的特点及驱动机制

社会驱动型旅游资源非优区的主要特征是资源品位不高,数量不多,资源分散,组合状况欠佳,但往往有一至两项突出的特色或特殊性旅游资源,存在相对优越的资源“亮点”;区位条件较差,距离主要客源发生地较远;区域经济欠发达;旅游开发环境差,即旅游业赖以发展的区域社会经济文化背景条件差。

社会驱动型旅游资源非优区的旅游发展驱动机制是贫困地区居民要求以旅游带动经济发展,实现脱贫致富的愿望与动机是社会型非优区旅游发展的内部推动力;潜在客源市场对本区预期开发的旅游产品的需求,是社会型非优区旅游开发与发展的外部牵引力;外部交通条件的改善与区内基础设施的不断建设与完善,是社会型非优区旅游发展的催化因子;政府对本区旅游业发展的支持是社会型非优区旅游发展的保障力量。

三、社会驱动型旅游资源非优区的发展对策

根据客源市场需求及本区旅游资源情况,社会驱动型旅游资源非优区的发展须充分发挥当地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以政府为主导,多渠道筹集资金,实施旅游扶贫战略,带领贫困地区人民脱贫致富。

(一)层次性适度旅游开发战略

层次性适度旅游开发既突出旅游资源开发的层次性,同时又强调开发“适度”,即根据旅游资源特点有步骤、有重点、有计划地开发,而非盲目地一哄而上,全面开花。这是由于对社会驱动型非优区来说,增长极理论和点轴式开发理论对其发展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增长极理论模式的出发点是经济增长的不平衡性,点轴式开发理论是增长极理论的延伸。两者均要求区域经济应突出重点,分出先后,有层次、有步骤地发展,适用于经济不发达、经济功能差、开发程度低的区域开发。因而重点培育区域增长极,通过增长极的聚集作用和极化效应带动其他旅游资源的开发,是社会型非优区旅游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从旅游产业发展角度看,旅游业不再是低投入、高产出的产业,而是一种高投入、高风险、高产出的产业。在经济不发达、建设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只有实行有步骤有层次的开发,培育优势产业,逐步扩大影响,才能在旅游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从资源及市场条件看,原赋资源吸引力有限,市场开拓受到限制,不宜大规模开发,只能择优适度开发。

(二)政府主导战略

由于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资源品位不高、区位条件较差、区域经济欠发达、旅游开发环境差(即旅游业赖以发展的区域社会经济文化背景条件差),因此,要把旅游业培育为地区的支柱产业,发挥其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和对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作用,仅凭市场的调节机制,很难较快达到这一目标,而且可能会走许多的弯路,不利于地区经济的发展,实施政府主导战略是必然的选择。

因此,应该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在旅游发展中把握重大政策,在产业化过程中主动介入管理,把城市旅游作为推动区域旅游发展的主体;打破地方保护与行业保护,消除市场分割,为旅游企业集团化创造条件;通过营造环境、创造条件,扶持重点的方式,解决制约旅游发展的一些瓶颈问题和难点问题,促进旅游产业健康发展。

(三)目标市场以区域内客源市场为主

一般来说,不同类型旅游地,吸引不同类型游客;不同等级旅游区,吸引不同范围内的游客。旅游资源非优区客观上存在一些不利因素,一般较缺乏竞争力,游客吸引范围和层次不可能很大。但随着各地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旅游者出游次数的不断增多,旅游者不可能重复多次地去那些优秀级旅游区,尤其对于高频游市场,也就是说,本地和周边地区的高频游市场应该是旅游资源非优区的最佳的目标市场。

因此,在制定其市场开拓方案时,应以区域内客源市场为主。由于我国实行双休日制度,二日游市场规模较大,且极有可能发展为高频游市场,应引起旅游资源非优区的重视。

参考文献:

1、许春晓.旅游资源非优区适度开发与实例研究[j].经济地理,1993(2).

篇11

关键词:社会驱动型;旅游资源非优区;旅游发展

目前,旅游资源非优区的旅游发展研究已逐渐引起许多学者的重视,并对其发展理论进行了研究,有了初步的成果。其中许多学者针对经济发达、旅游资源不优越地区的旅游发展模式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但有关经济欠发达且旅游资源不优越地区的研究很少。然而,旅游业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已经被认同,并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很多地区为了带动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当地政府对其旅游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优先政策,因此,对此区域的旅游发展模式进行细致研究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旅游资源非优区的驱动类型

许春晓最早提出旅游资源非优区是“旅游资源品质不理想,开发有困难的区域”,后又将此定义丰富为“在特定地区内,没有国家级和世界级的知名风景名胜区,缺少骨干旅游景点,并且旅游景点的丰度和密度均不够,难于形成优秀旅游产品的现象”。此后,刘玉、赵宁曦、李跃军、罗艳菊等也对其进行了定义,但这些定义都是在传统意义的旅游资源基础上进行界定的,不能完全适应现代旅游的发展研究。

因此,本文对此加以完善,即在一定时期内,缺乏现代意义的旅游资源,即不仅原生性旅游资源缺乏,而且其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也一般,且丰度不足、组合欠佳,因而对游客吸引力小的区域。WwW.133229.Com

这种界定充实了旅游资源非优区的理论研究,不仅使旅游资源非优区理论更具有普遍意义,而且适应现代旅游发展研究的状况。

旅游资源非优区按其发展的主导驱动力来源不同,分为经济驱动型、需求驱动型和社会驱动型三种类型。经济驱动型旅游资源非优区的驱动力源于发达的经济、与外界广泛的经济商贸联系;需求驱动型旅游资源非优区的动力源于毗邻的大中城市或特大城市居民频繁的近程旅游需求;社会驱动型旅游资源非优区的动力源于本地居民脱贫要求及当地旅游开发条件的改善。

目前,国内关于旅游资源非优区的理论研究已逐渐展开,但还有很大的局限性,其中多数只对旅游资源非优、但经济发达的区域进行分析研究,如对广州、上海、深圳等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然而对旅游资源非优、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旅游发展研究很少,这种特征的区域正属于社会驱动型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范畴,且此类型的地区

在我国也是普遍存在的,因此,对其进行专门的分析研究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二、社会驱动型旅游资源非优区的特点及驱动机制

社会驱动型旅游资源非优区的主要特征是资源品位不高,数量不多,资源分散,组合状况欠佳,但往往有一至两项突出的特色或特殊性旅游资源,存在相对优越的资源“亮点”;区位条件较差,距离主要客源发生地较远;区域经济欠发达;旅游开发环境差,即旅游业赖以发展的区域社会经济文化背景条件差。

社会驱动型旅游资源非优区的旅游发展驱动机制是贫困地区居民要求以旅游带动经济发展,实现脱贫致富的愿望与动机是社会型非优区旅游发展的内部推动力;潜在客源市场对本区预期开发的旅游产品的需求,是社会型非优区旅游开发与发展的外部牵引力;外部交通条件的改善与区内基础设施的不断建设与完善,是社会型非优区旅游发展的催化因子;政府对本区旅游业发展的支持是社会型非优区旅游发展的保障力量。

三、社会驱动型旅游资源非优区的发展对策

根据客源市场需求及本区旅游资源情况,社会驱动型旅游资源非优区的发展须充分发挥当地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以政府为主导,多渠道筹集资金,实施旅游扶贫战略,带领贫困地区人民脱贫致富。

(一)层次性适度旅游开发战略

层次性适度旅游开发既突出旅游资源开发的层次性,同时又强调开发“适度”,即根据旅游资源特点有步骤、有重点、有计划地开发,而非盲目地一哄而上,全面开花。这是由于对社会驱动型非优区来说,增长极理论和点轴式开发理论对其发展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增长极理论模式的出发点是经济增长的不平衡性,点轴式开发理论是增长极理论的延伸。两者均要求区域经济应突出重点,分出先后,有层次、有步骤地发展,适用于经济不发达、经济功能差、开发程度低的区域开发。因而重点培育区域增长极,通过增长极的聚集作用和极化效应带动其他旅游资源的开发,是社会型非优区旅游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从旅游产业发展角度看,旅游业不再是低投入、高产出的产业,而是一种高投入、高风险、高产出的产业。在经济不发达、建设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只有实行有步骤有层次的开发,培育优势产业,逐步扩大影响,才能在旅游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从资源及市场条件看,原赋资源吸引力有限,市场开拓受到限制,不宜大规模开发,只能择优适度开发。

(二)政府主导战略

由于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资源品位不高、区位条件较差、区域经济欠发达、旅游开发环境差(即旅游业赖以发展的区域社会经济文化背景条件差),因此,要把旅游业培育为地区的支柱产业,发挥其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和对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作用,仅凭市场的调节机制,很难较快达到这一目标,而且可能会走许多的弯路,不利于地区经济的发展,实施政府主导战略是必然的选择。

因此,应该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在旅游发展中把握重大政策,在产业化过程中主动介入管理,把城市旅游作为推动区域旅游发展的主体;打破地方保护与行业保护,消除市场分割,为旅游企业集团化创造条件;通过营造环境、创造条件,扶持重点的方式,解决制约旅游发展的一些瓶颈问题和难点问题,促进旅游产业健康发展。

(三)目标市场以区域内客源市场为主

一般来说,不同类型旅游地,吸引不同类型游客;不同等级旅游区,吸引不同范围内的游客。旅游资源非优区客观上存在一些不利因素,一般较缺乏竞争力,游客吸引范围和层次不可能很大。但随着各地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旅游者出游次数的不断增多,旅游者不可能重复多次地去那些优秀级旅游区,尤其对于高频游市场,也就是说,本地和周边地区的高频游市场应该是旅游资源非优区的最佳的目标市场。

因此,在制定其市场开拓方案时,应以区域内客源市场为主。由于我国实行双休日制度,二日游市场规模较大,且极有可能发展为高频游市场,应引起旅游资源非优区的重视。

参考文献:

1、许春晓.旅游资源非优区适度开发与实例研究[j].经济地理,1993(2).

篇12

【关键词】百色;红色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利用

前言

红色旅游指的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时期,领导人民在战争时期形成的标志物和纪念物,以此作为旅游景点吸引游客,景点以其精神内涵和革命精神为主要承载,接待国内外的游客,引导国内外游客参观游览旅游景点、缅怀革命先烈,以此作为旅游主题的红色文化旅游活动。在我国,百色市是继井冈山和延安之后的第三大红色文化旅游胜地。自从2000年3月份以来,我国开展了以“追寻邓小平足迹之旅”为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旅游活动,基于当年左、右江武装起义遗留下来的革命纪念馆和革命文物,开发了当地的“红色文化之旅”的旅游文化产品。近几年来,随着全国各地的游客追寻“邓小平足迹之旅”来到百色市革命老区,在旅游景点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游客们开展了形式多种多样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既培养游客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又促进了百色市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为百色市地区的发展添砖加瓦,提升百色市居民生活质量。基于2016年百色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百色市全年接待国内游客2716.69万人次,同比增长17%;实现国内旅游总收入259.59亿元,同比增长29.8%,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当前,红色文化旅游越来越热,百色市如何利用好自身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走好红色文化旅游发展之路,以旅游带动经济的发展,为百色市的社会发展提供机会,促使百色市在国内外的旅游胜地中迅速脱颖而出,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带领百色市红色文化旅游踏上新的发展境界[1]。

1百色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分析

百色市地理位置优越,历史文化悠久,百色起义为我国留下了很多重要的革命遗存,主要包括各种各样的非物质性遗产和物质性遗产。百色市拥有的这些红色资源,除了反映我国深厚的历史革命厚重性之外,还体现了我国旅游的集聚性。百色市遗留下来的重要红色文化文物资源是邓小平领导右江地区地方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活动的重要历史见证,这些历史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功能,是我国非常重要的红色旅游资源,必须重视百色市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加强对百色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的宣传和推广。百色市现存的主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百色市当地流传的红色革命歌谣,现存的物质性文化遗产主要有广西农民讲习所、长蛇岭攻坚战遗址、政治部和前敌委员会旧址清风楼、右江工农苏维埃民主政权旧址、田东县红军码头、百色起义烈士陵园、百色起义纪念馆和粤东会馆(红七军军部旧址)。在百色市右江地区,中国共产党领导了第一次民族革命,领导人民翻身做主,开启了反帝反封建的新篇章。该地区区域内分布的瑶族、壮族和苗族等少数民族都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编制的红色歌谣,唱出了当地老根据地的革命精神,是当时时代风暴背景下的产物,真实的记录了当地革命人的感情和情怀。在百色地区革命的过程中,革命烈士们谱写了大量的红色革命歌谣,流传至今,传唱度依旧很高,例如《工农兵联合起来》、《红军红又红》等革命歌曲。在革命战争时期,红色歌谣起到了打击敌人、消灭敌人和团结人民的重大作用,激励人们不畏困难,敢于牺牲。同样的道理,在当前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红色旅游文化是革命传统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是非常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推动爱国主要教育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2]。当前百色市很多地区的男女老少都会唱老一辈流传下来的几十首红色革命歌曲,这些革命歌曲坚定了人们的革命信念,教会他们以顽强的战斗作风和敌人作斗争,保持无私奉献的精神,形成了百色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吸引着广大游客的注意,也为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提供最好的素材。

2百色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评价

旅游业发展和进步的关键和基础是有良好的旅游资源,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的前提是正确的评价地区旅游资源,基于当地的地域特色,制定合适的开发策略。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红色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可以推动当地的地方经济的增长。百色市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红色旅游开发的中心和重点地区,上级主管部门必须对百色市红色旅游资源的发展方向有一个清楚的定位,所以,正确的评价百色市红色文化旅游资源显得尤为重要。

2.1红色旅游资源整体知名度和影响力较大

百色市的红色旅游资源主要是在“百色起义”和解放后的几次反抗战争遗留下来,在当地政府和人们的努力之下,逐渐发展成为著名的红色旅游文化胜地。因为“百色起义”是在我党单独领导之下非常成功的一次工农武装革命起义,随着革命逐步取得胜利果实,随后逐步建立了“左右江革命根据地”,促进当时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和进步,“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是当时国内除了“中央革命根据地”之外最大的一个革命根据地,在当时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对战争的胜利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除此之外,百色市成为国内外著名红色旅游景点还与我国领导人邓小平息息相关,邓小平的革命生涯和丰功伟绩与百色市红色革命旅游取得成功息息相关。在邓小平的光辉生涯中,“百色起义”是一次非常辉煌的成果,邓小平之所以能够取得伟大的业绩,和他在百色市几年的革命生涯精密相关。所以,百色市红色文化旅游胜地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都非常大。

2.2红色旅游资源内涵丰富,可塑性强

援越抗美战争和“百色起义”战争是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革命战争,虽然他们本身包含着不同的精神文化内涵,既体现了顽强伟大的民族精神,同时也展现了百色人民“争先创新、奉献拼搏、团结务实和弘扬传统”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和百色革命传统精神,激烈广大百色儿女自强不息,为国争光。除此之外,邓小平理论体系形成的重要来源就是“百色起义”,正是百色起义的促进作用,才能激烈邓小平在革命生涯中取得成功。因此,游客朋友们走入邓小平同志曾经奋斗过的百色地区,不仅可以加深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学习,还可以重新温习那一段峥嵘的革命时光,促进我国游客朋友们精神境界的提高。

2.3红色旅游资源与其它旅游资源组合度高

百色市地区的很多红色文化旅游资源本身既是一道风景靓丽的风景线,同时本身又是一处红色革命的遗址,“绿色旅游”资源和红色文化旅游资源浑然天成,自成一体。除此之外,百色市的很多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广泛的分布于周围的旅游风景区内,紧紧的挨着其它的高级风景旅游资源,例如田阳的敢壮山布洛陀文化遗址、乐业的大石围天坑群和靖西的古龙山大峡谷等,交相辉映,自成一体。高等级的绿色旅游资源和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结合在一起,交相辉映,优势互补,极大程度的提高了百色地区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价值。

2.4红色旅游资源丰富、独特,分布相对集中

1929年12月11日,以邓小平为首的老一辈革命家在百色地区展开了闻名国内外的百色起义,带领百色地区的人民进行不屈不饶的斗争,自此百色地区也成为了国内外名声在外的革命老区。百色市全市范围内共有8个县(市、区),每一个单位都广泛的分布着红色文化资源,主要的红色文化资源有纪念建筑物、歌谣、革命故事、遗物和遗址等,百色市是我国开展红色文化旅游的重要基地,与此同时也是百色市重要的精神财富。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是一个以壮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各民族之间相处融洽,所以,百色市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也蕴藏着以壮族人民为首的革命精神,激烈全国各地的人民展开百折不饶的斗争。尤为重要的是,邓小平的革命生涯、百色市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精密相关,所以,为百色市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3百色红色文化旅游开发构想

3.1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旅游配套设施

为了提升百色市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的知名度和魅力,必须不断的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和城市基础设施。①可以完善各个地区间各城市之间的可通达性,逐步改进百色市的交通条件,提升百色市各个景点的可入性。②必须完善红色文化旅游地区的相关服务设施的建设,逐步的加强游客接待设施的建设,为逐步提升红色文化旅游的服务质量提高必备的基础条件。百色市的基础旅游服务设施得到了提升,则百色市的红色文化旅游服务质量将得到提升,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进入百色市。

3.2努力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

为了提升百色市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的知名度和魅力,必须努力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定期的举办相关的培训班,对百色市红色文化风景区的从业人员进行教育和培训,提升他们的从业技巧和职能。①必须提升百色市红色文化旅游风景区的管理效率,逐步建立各种各样的科学管理规章制度,促进百色市红色文化旅游区管理效率的提升;②必须加强对管理人员特别是讲解员的思想政治觉悟,百色市红色旅游从业人员不仅是成功的红色历史知识的讲解员,更必须成为一名专业素质过硬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宣讲员和思想道德教育的辅导员,只有达到这些要求,安全知识宣讲员才能更好的配合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一个素质过硬的工作人员不仅可以极大的提升景区的知名度,还可以向广大的游客朋友宣传爱国主义精神,提升游客朋友们的爱国情怀[3]。

3.3整合多种旅游资源,加强资源深度开发

百色市得益于其悠久的文化历史,红色文化旅游资源非常丰厚,本地区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自身聚集、厚重,尤其是百色市地区伴随着山地资源、生态资源和森林资源和众多的民俗民风资源、众多的革命红色文化资源,百色市是一处自然资源和红色文化旅游资源逢场丰富的旅游胜地。在百色地区,对各种各样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就是在开发当地红色文化旅游资源时,必须充分的利用区域内各种各样的旅游资源,将“绿色资源”和“红色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将各种资源进行深度的开发,探究各种资源之间最佳的结合方式。这些不仅仅是“绿色旅游资源”开发的需求,同时也是我国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需求。这主要是受困于红色文化旅游资源游客群体的局限性,游客的市场范围非常狭小,在同等条件下,大多数的游客通常不会将红色文化旅游作为他们首先目的地,因为红色文化旅游一般都带着显著的政治色彩,红色文化旅游的客源也都有一定的周期性,他们往往会在党的重要节日来红色文化旅游胜地进行学习。百色市将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和其它的旅游资源进行有效的结合,展开综合性的开发,既可以增加我国红色文化旅游景区的吸引力和景区魅力,同时也可以避免旅游资源的过度浪费,以此来达到旅游的规模效益。当地部门在整合地区旅游资源时,必须结合当地的地域特色,联系本地的实际情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将互动与体验、生态与人文、民俗与乡风、教育与休闲、红色与绿色相结合的形式多样的旅游形式,逐步实现以红带绿,以绿促红的综合旅游开发模式,以文化助推旅游市场,以体验型休闲度假引领市场,以“绿”拓展市场,以“红”感召市场,带动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的进步和发展。只有采取这些综合开发模式,百色地区的红色文化旅游才能保持长盛不衰,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4]。

3.4红色旅游与度假酒店服务业相结合发展模式

百色市红色旅游与度假酒店服务业应结合发展,按照“一轴两翼”发展模式,一轴即是以“深入挖掘红色旅游文化内涵”为主轴,百色市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在红色旅游景区的发展过程中,应该提升百色市红色旅游文化资源的知名度,主打红色文化旅游,将百色市打造成世界闻名的红色文化旅游景点;两翼即是以“红色文化结合百色市地方各县区旅游资源特点”与“度假酒店服务业”相互发展。旅游业的发展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着酒店服务业、交通运输业、文化娱乐业等一大批行业,对现代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旅游业所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包括游客的“食”、“住”、“行”、“游”、“购”、“娱”六个方面的活动。红色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互动发展可以形成资源共享、市场共享、优惠政策共享,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实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百色市作为革命老区,拥有众多红色文化资源,百色市红色文化产业与旅游业互动发展模式的构建对老区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思路的确立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4结语

总体而言,百色市红色文化旅游景区怎样进行精准的形象定位,打造百色地区红色文化旅游的整体形象,逐步成为百色市红色文化旅游主导性营销策略。广西自治区百色市红色文化旅游的形象主要是建立在对百色市市场环境、资源条件和文脉特征等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必须努力的突破百色市固有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景区革命纪念形象的局限,最大限度的丰富和开发百色市红色文化旅游风景区的文化内涵,特别是必须揭示百色市地域文化、百色本土文化与红色旅游产品、资源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着重的突出百色市特有的红色文化主题,提升百色市红色文化旅游景区的内涵,提高景区的质量。除此之外,百色市红色文化旅游景区应该按照“一轴两翼”发展模式,在做好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同时,也要相应的提升当地的服务业水平和质量,促进百色地区地方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黄坚.基于生态保护视角的百色市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7(15):478~479.

[2]王雯雯,吴忠军.百色市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价值评价研究[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6(01):78~83.

[3]赵飞,苏少敏.百色市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构想[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3):11307~11309.

篇13

关键词:文化旅游;文化旅游概念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4)35-0131-01

文化旅游是我国旅游业近来年的重头戏,许多省市争相将文化旅游列入政府报告和规划,部分地区甚至将其直接列为区域战略性支柱产业。文化旅游前期的科学规划、开发,以及后期相关产业的高效运行、利益保障都离不开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文化旅游概念的界定。但现在学术界对于文化旅游的概念的清晰界定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给出的定义要么过于宽泛包含一片、要么过于狭隘以点带面,使得旅游企业在涉及文化旅游时常常误入歧途,投入高大、收效小,导致我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质量不高。鉴于此,如何对文化旅游进行科学定义就显得尤为重要。

1 研究现状

将“文化旅游”作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CNKI“期刊”部分上进行搜索(搜索时间为2014年7月1日),一共有3 528篇文章,按文章发表年度进行统计,2000年全年仅有43篇文章,之后逐年增加,到了2006年全年发表文章为150篇,之后进入到快速增长阶段,2013年全年有558篇文章。在首次检索的基础之上又别以“概念”或“定义”作为主题词进行2次检索,有108篇文章。笔者通过对检索出的文章进行总结,发现学者们对于文化旅游概念的认识没有达成一致,并且出入不小,而且各种概念定义也都较为粗略。

2 国外研究综述

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美国与加拿大的学者开启了文化旅游方面的研究。

1977年,夏西肯特・格波特与罗伯特・麦金托什在《旅游学:要素・实践・基本原理》中将提出了“文化旅游”这个概念,将文化视作文化旅游的关键,是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旅游只是一种形式,游客在旅游中可以加深彼此的了解,而文化正是加深了解的纽带,“文化旅游”还作为一个独立章节出现在书中。

1985年,世界旅游组织以人们通过旅游所获取的内容为视角将文化旅游的定义分为广义和狭义,文化旅游从广义上讲是“为了满足个体的各种需求而参与的增长见识、扩展视野、改进所处环境的一切活动”;文化旅游从狭义上讲是“人们为了满足基本的文化需求而开展的活动,包括民俗旅游、古迹旅游、节庆旅游、朝圣旅游、演艺旅游、朝圣旅游等”。

1991年,欧洲旅游与休闲教育协会(ATLAS)对文化旅游给出了概念性定义(人们出于获得或满足文化需求而离开自己常住地,去往文化资源所在目的地的非营利性活动)和技术性定义(人们为了获取与或满足自身文化方面的需求,到古代遗迹、艺术文化表演、艺术演义等文化资源所在地的全部非营利性活动)。

1994年,Reisinger认为文化旅游是一些对文化体验有兴趣的人前往旅游目的地后所发生的一切活动。沃尔(Walle,1996)认为应该从游客的理解方式与理解方式对文化旅游进行定义,强调从游客的思想形态对文化旅游的概念进行界定。

1999年,在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上通过的《国际文化旅游》也对文化旅游进行了一定阐述,它将文化自身和所处环境看作是文化旅游的核心。这里所指的文化环境,包括了旅游目的地自然景观资源、历史文化景观资源,也包括了当地居民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

国外学界对文化旅游的界定要么泛化倾向明显,要么局限性较大,但多是将其作为一种社会文化行为界定概念,认为人们对于文化方面的特殊需求是文化旅游的源动力,是文化驱动了文化旅游。

3 国内研究综述

魏小安在《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1987)中最早在国内学界提到了文化旅游这一概念,但是作者并没有对文化旅游的概念进行明确的确定,仅仅在文中提及旅游业不仅只有经济性,还有很强的文化性。

国内不少学者从各自研究领域和认识角度出发对文化旅游概念进行了定义,进行归纳主要分为如下四类。

3.1 将文化旅游视作旅游产品

蒙吉军、崔凤军认为:“文化旅游是旅游企业为提供的一种能够满足旅游消费者特殊文化需求的一种旅游产品。包括历史古迹旅游、博物馆旅游、民俗风情旅游等类型。这一类学者多是文化自身、游览方式、体验形式与过程出发,把将文化旅游产品等同于文化旅游。

3.2 将文化旅游视作旅游类型

马波将文化旅游看作是一种普通的旅游活动,是旅游活动多类型化的一种体现。郭丽华认为,文化旅游是旅游者根据个人文化修养和对不同文化的向往,离开自己的文化环境前往异地体验感受不同文化的一种全方位满足的旅游活动。

3.3 文化旅游是一种意识

部分学者从旅游经营者与旅游者的角度出发将文化旅游视作一种“意识”。郭丽华认为,不能仅把文化旅游看作是一个旅游产品,它是旅游企业根据旅游消费者的需求而创造旅游产品的一种思路,是旅游企业对于旅游消费者需求的一种认识。

3.4 一切旅游活动都是文化旅游

有学者指出所有旅游都是一种文化旅游,任何旅游活动中多多少少都有文化的东西在里面,文化旅游这个概念不应该作为一个独立概念提出来,这种提法不过是想让文化能够最大程度的提升和驱动旅游发展。旅游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体验。持反对意见的则学者认为文化旅游是旅游大概念的一个分支,文化旅游依赖于人文旅游资源而存在,依赖于人们对文化的向往,那些靠自然资源或者人工娱乐设施作为吸引力本源的旅游显然不应看成是文化旅游,即使这些旅游中多少包含了一些文化的成分。

4 结 语

通过对国内外文化旅游概念研究学术成果进行梳理归纳,我们可以发现:

①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学者们对“文化旅游”进行定义时都是先泛化再局限、从抽象到具体。

②文化旅游资源是文化旅游的根本,对于文化旅游概念的界定必须从文化旅游资源出发才能具备现实指导意义。

③文化旅游是以文化的差异性为先决条,只有旅游消费者对于异质异地文化有了渴望和需求他才会前往目的地对该类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体验。

④我国学术界对于文化旅游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较少有学者能够从系统的角度对文化旅游进行定义。

⑤部分学者简单将文化与旅游两个概念进行叠加,“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两个概念相互混淆、不叫区分,把文化旅游简单看成是旅游开发中对文化资源的挖掘。

最后,如果要对文化旅游做一个定义,笔者认为文化旅游是旅游消费者在旅游活动中通过消费文化旅游产品、体验与享受旅游活动中的文化内涵,并以此满足自身文化方面的需求而达到身体和精神愉悦的一种过程。

参考文献:

[1] 张岱年,方克力.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2] 刘宏燕.文化旅游及相关问题研究[J].社会科学家,2005,(S1).

篇14

(一)概念认知

旅游资源是指能够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并促使其实现旅游活动,可为旅游业发展所利用,并由此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环境效益的一切自然存在和社会创造。

(二)特征解析

1、美学特征

旅游资源具有观赏价值。虽然说旅游动机因人而异,旅游内容与形式多种多样,但观光游览是所有旅游行程都不可缺少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观赏性,也就不构成旅游资源。

2、地域特征

因为地域风貌的差异而造就了旅游资源的多种多样,而且难以模仿或复制。尤其是那些历史感强的资源,更无法离开特定地理环境的历史背景,否则将失去其本身的历史价值与观赏价值。

3、不可再生性

旅游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其保护的重要性,一旦旅游资源被破坏将无法恢复。巨大的需求对旅游产品的开发、销售,是一种难以抗拒的诱惑,但同时对旅游资源也是一股无法估量的潜在破坏力。

二、旅游资源的开发

(一)概念的认知

本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本文采用广义的概念。

狭义的旅游资源开发,是指单纯的旅游资源利用的技术。广义的旅游资源开发,是指在旅游资源调查和评价的基础上,以发展旅游业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旅游资源加以利用,发挥、改善和提高旅游资源对旅游者吸引力的综合性技术经济工程。

(二)应遵循的原则

1、特色性原则

特色是旅游之魂。特色性原则要求我们在开发建设中必须尽量保持自然和历史形成的原始风貌;尽量开发利用具有特色的旅游资源项目;努力反映当地文化,突出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此外,特色性并不是单一性,在突出特色的基础上,还应围绕重点项目,不断增添新项目,丰富旅游活动内容,满足旅游者多样化的需求。

2、保护性原则

旅游资源具有较强的脆弱性,不仅会受到自然因素的破坏,在被旅游业利用过程中也会遭到耗损,而且相当多的旅游资源又不具有再生性,一旦毁掉了就难以复原。所以,旅游资源保护在旅游开发中极其重要。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资源本身保护;二是旅游环境的保护。

3、经济性原则

旅游资源开发是一项经济活动,必须遵循经济效益原则。因此,应当进行旅游开发投入―产出分析,确保开发活动能带来丰厚的利润。在充分了解旅游市场的基础上,对旅游资源开发项目的可进入性、对旅游者的吸引力、投资规模、投资效益、建设周期、资金回收周期等各方面,都应有细致的数据分析。同时,还要根据开发实力(财力、人力、物力等供给保障因素),分阶段有重点地优先开发某些项目,之后再不断增添新项目和配套设施及服务,最终形成完善的旅游设施和服务体系。坚决禁止不加选择地盲目开发,更不能不分先后地全面开发。

三、旅游规划与开发的作用

旅游规划与开发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

1.积极作用:在经济方面可以为当地居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区域经济水平,为国家创造更多的外汇。在社会文化方面增进不同民族之间互相了解,增加认同感,同时也为保留我国灿烂的悠久文化历史创造了条件。

2.消极影响: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也会产生负面经济影响,例如引起当地物价上涨、影响居国民经济稳定,滥用文化等

因此,操作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时,我们应当考虑到旅游资源的数量、密度和布局,结合当地特点特色,旅游资源的价值,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同发展。

四、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模式

1.为了保护而保护。这是消极的,也是被实践所否认的,这是文物部门的职责,不是旅游业的目的。

2.为开发而开发。这是盲目的,是小农意识。根本不考虑环境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实际上是毁了聚宝盆去讨饭。

3.为保护而开发。很多景观都是唯一的、独特的、不可再生的,如果被破坏了,是无法恢复的。对于这样的旅游资源,不能由一家企业进行垄断开发,必须是政府进行垄断,在高起点的规划指导下,以企业为主体分片分期进行开发。

4.为开发而保护。只有通过开发才能得到保护。可以选择在政府严格规划的前提下,以企业为主体进行开发。

五、旅游资源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景观中,必须是人与自然、文化与生态和谐共处的状态。将整个自然大地看成为一个宏观层次的景观,而不是微观层次的一个院落,所以,在规划与开发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旅游的对象是应该受到良好保护的。就如生态资源,其与一般的资源是不同的,是不可再生的,不可逆的。无论是山林,还是水体都存在这样的问题。所以,保护的对象是什么?谁来保护?保护的目的和动力是什么?这三者必须要搞清楚。否则,生态资源就不可能得到永续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