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09 11:09:0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呼吸系统疾病的病因,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摘 要 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RRTI)是儿科常见病和多发病,因其发病原因较为复杂,所以防治十分困难。许多研究认为RRTI与免疫功能关系密切。本文旨在探讨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影响因素,并分析该疾病的合理治疗方法。
关键词 反复呼吸道感染 易感因素 免疫球蛋白
Pathogenesis and treatment on children with recurrent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Hao Yanyan
Affiliated Children's Hospital of Capital Institute of Pediatrics,100000
Abstract Recurrent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RRTI)in children is a common pediatric and frequently occurring disease.The etiology is very complex,so it is very difficult to prevent.Many studies suggest that RRTI and immune function are closely related.This article is to explore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recurrent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in children,and to analyze appropriate treatment on this disease.
Key words Recurrent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Predisposing factors;Immune globulin
反复呼吸道感染(RRTI) 是1年以内反复多次发生上下呼吸道感染,并超过一定次数范围。在临床上小儿患者居多,是儿科常见病及多发病,发病率达20%左右,以2~6岁儿童最常见[1]。本病对患儿的智力、身体发育以及身心健康等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并且经常会导致一些并发症的发生。虽然1年中患3~4次呼吸道感染是常见的现象,但过多的呼吸道感染则属病态,需要给予及时的诊断并进行彻底的治疗。
诊 断
按照1987年全国小儿呼吸道疾病学术会议上制定的RRTI诊断标准[2]:①第1次距第2次上呼吸道感染的间隔≥7天;②若上呼吸道感染次数不够,可同时算入下呼吸道感染次数;③如果上下呼吸道感染次数加起来亦不够,则要进行为期1年的观察。上下呼吸道感染次数标准,见表1。
影响因素
RRTI的病因涉及很多方面,一般包括,①呼吸道感染:病原体以病毒为主,急性上呼吸道感染>90%由病毒引起,下呼吸道感染>50%为病毒感染,而儿童对病毒的抵抗力往往低于对细菌的防御能力。②机体自身因素:与小儿呼吸道解剖生理特点及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有关,以婴幼儿明显。其呼吸道管腔较成人相对狭窄,气管软骨亦较成人柔软,非常容易塌陷进而造成呼吸道不同程度的阻塞;小儿的黏液腺功能发育尚不完全,纤毛的运动功能不良,不能完全彻底地清除分泌物和微生物。再加上小儿的机体自身免疫功能还没有发育成熟,机体免疫功能相对较弱。大量临床研究表明,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存在细胞及体液免疫的异常[3]。RRTI患儿存在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功能紊乱以及Th细胞的极化异常,可能是引起RRTI和病程迁延不愈的原因之一。RRTI患儿存在体液免疫功能低下,考虑与以下两种原因有关:RRTI患儿机体在抗原不断的刺激作用下,导致免疫活性细胞敏感性下降,各自功能也随之降低;RRTI患儿反复感染引起免疫球蛋白消耗增多[4]。有报道RRTI患者对肺炎链球菌多糖抗体产生抗体的能力不足[5]。③疾病因素:体弱儿、营养不良、佝偻病、结核病及先天性疾病等更易引发RRTI,而且往往迁延难愈,给治疗造成一定困难。慢性扁桃体炎、鼻窦炎等慢性疾病,使得呼吸道局部免疫功能较正常情况下明显降低。④环境因素: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包括被动吸烟等都易促发RRTI发生。⑤营养因素:人工喂养不当或过早断乳,反复呼吸道感染发生率人工喂养>混合喂养>母乳喂养。长期偏食或厌食导致的饮食失调儿童易出现反复呼吸道感染,主要与其微量元素失调有关。⑥另外,缺乏适应环境的能力、不合理使用抗生素、护理失误、也是RRTI的重要危险因素。
治 疗
首先祛除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诱因,包括环境因素、营养因素及呼吸系统疾病因素,对全身性疾病进行系统的治疗。
其次,应改善患儿的免疫功能。在感染性疾病治疗上,抗生素的应用是抑制病原体,但疾病是否痊愈,还取决于机体的免疫力是否能清除病原体。改善RRTI患儿的免疫功能,对于降低RRTI的发生率和改善预后都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时检测免疫球蛋白和T细胞亚群,有助于监测病情、观察疗效及判断预后。免疫调节剂是一种对机体自身的免疫功能进行人为主动干预的药物,能够提高患儿呼吸系统的免疫功能,在很大程度上能使RRTI的感染率明显下降进而减少抗菌药物的应用。临床试验研究结果显示,在治疗患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疾病的过程中,选择免疫调节剂进行辅助治疗是有效的,值得在临床进行推广[6]。
下面简单介绍几种相关临床免疫治疗药物:①生物来源的免疫制剂:a.丙种球蛋白:丙种球蛋白是人体免疫系统的主要效应分子,由B细胞产生,其中5%以上为IgG,能够抵御某些病毒及细菌感染。另外还可以短期用于继发性免疫缺陷患儿,通过补充多种抗体,起到防治感染的作用。b.干扰素:干扰素能够抑制病毒繁殖,调节免疫活性及增强巨噬细胞功能。②菌苗类:a.泛福舒(含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克雷白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8种菌冻干溶解物):泛福舒是从呼吸道常见的8种感染致病菌中提取出的糖蛋白制剂,属于一种多细菌溶解物,对机体是一种非病源性细菌产物。能够显著升高患儿的IgG和IgA水平,使治疗的总有效率达到96%[7]。b.兰菌净:兰菌净从呼吸道的6种常见致病菌中提取出细菌溶解物和核糖体,然后经过处理后制成这些提取物的混悬液,能够增强免疫功能。③化学制剂:匹多莫德增强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吞噬活性,增强其趋化性;调节T细胞亚群的失衡,激活杀伤细胞NK细胞,从而提高机体抗感染免疫力[8]。④中药制剂:主要是健脾生肌、活血化瘀、养阴补血,如防风通顺(防风、荆芥、麻黄、连翘、当归、大黄)、健宝合剂(生黄芪、太子参)等。
同时,患儿还应加强锻炼,增强自身体质,增强对外界环境变化的抵抗力。合理膳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监测微量元素,对于微量元素缺乏的儿童及时适量补充。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概念和处理原则(修订)[J].中华儿科杂志,2008,46(2):108-110.
2 胡仪吉.反复呼吸道感染诊断标准[J].中华儿科杂志,1988,26(1):41-42.
3 韩瑞珠.反复呼吸道感染儿童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状况[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22(10):736-737.
4 郑沛忠,郝增仙.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T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及Th极化的临床研究[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3,20(2):194-196.
5 Bossuyt X,Moensl,Van Hoeyveld E,et al.Coxexistence of(partial)immune defects and risk of recurrent respiratory infections[J].clin chem,2007,53(1):124-130.
6 张廷熹.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免疫治疗[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21(4):198-200.
【关键词】呼吸系统疾病 影响因素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的生存环境及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明显变化,人尖的疾病谱也在发生变化。据卫生部门2005年疾病死亡构成调查结果,呼吸系统疾病在城市的死亡率占第4位,而在农村则占首位。由于大气污染、吸烟、人口老龄化等其他因素,使国内外呼吸系统疾病的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对有效的预防呼吸系统疾病非常有必要。
1 呼吸系统的结构功能与疾病的关系
呼吸系统是人体重要的生理屏障,与外环境接触最密切。由于呼吸道与外界相通,在呼吸过程中,外界环境中的有机粉尘,包括各种病原微生物、蛋白变应原、尘粒及有害气体等,皆可进入呼吸道和肺引起多种疾病,其中以肺部感染最为常见,原发性感染以病毒感染多见,原发性感染以病
毒感染多见;吸入各种变应原可致外源性哮喘及外源性变应性肺炎;吸入生产性粉尘可致尘肺,造成肺纤维化;吸入水溶性高的刺激性气体会发生急、慢性呼吸道炎和肺炎;而吸入低水溶性的气体,可损害肺泡和肺毛细血管发生急性肺水肿。
2 空气污染与呼吸系统疾病
人们每天吸入大量细菌的空气以及汽车尾气排出的颗粒、道路扬尘、花粉等组成的颗粒物质,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被吸入后累积在呼吸系统中可引发许多疾病。颗粒物的暴露可侵害呼吸系统诱发哮喘,细颗粒物可引发心肺疾病降低肺功能。研究不同粒径的大气颗粒物对大鼠肺的毒性的试验结果表明,接受最小粒径颗粒物的大鼠受到了最大的伤害,有病的大鼠的肺损伤最严重。即原有呼吸道疾病的患者对颗粒物的健康效应物别敏感。在国内开展的一些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大气颗粒物具有负面健康效应。
居住环境是人类生存和活动的重要环境,然而随着现代装饰材料的不断出现和更新,室内装饰材料、涂料的广泛使用,室内空气污染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据调查显示室内新装饰的材料甲醛等到超标可诱发呼吸系统疾病,尤其是哮喘。室内潮湿也是导致呼吸道感染及哮喘的重要因素,在一些通风差的地下室,因潮湿易滋生霉菌,生活在此环境中的人群,慢性咳嗽和哮喘的患病率明显增高。室内煤烟或油烟也可引呼吸系统疾病。
3 吸烟与呼吸系统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统计报告,全世界每年至少有250万人死于吸烟所致的疾病,我国烟草总消耗量占世界首位,61.01%的成年男性和7.04%的女性吸烟。到2025年,世界每年因吸烟致死将达1000万人,其中我国占200万人。烟雾首先进入呼吸道,长期大量的吸烟使呼吸道的防御功能降低或损害而导致呼吸系统疾病,故呼吸系统受害最大,在工业发达的国家肺癌是吸烟造成死亡的首要疾病,在我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人们吸烟造成死亡的首要疾病。
长期的吸烟是造成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支气管扩张症、支气管哮喘、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卷烟烟雾中含有多种致癌物质与促癌物质。通过吸烟,这些物质就可以损害支气管黏膜上皮,最后导致癌症。肺癌与焦油含量有直接关系,而进入体内的焦油含量以与吸烟的数量、每支卷烟吸入口的多少,以及吸进肺部的烟量有关。吸烟与呼吸系统疾病死亡危险度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
吸烟是小环境的主要污染源,不仅损害自身的健康,烟雾还污染空气危害他人,使被动吸烟者发生肺癌和COPD的机会增加,国外一些调查表明,丈夫吸烟,不吸烟的妻子发生肺癌的危险性是夫妻均不吸烟的2倍,其危险度随与丈夫吸烟量增加而增加。
4 气候因素与呼吸系统疾病
气候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空间,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条件,所以气候环境的变化也是最基本最常见的致病原因。气候因素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尤为明显,上呼吸道感染与平均湿度关系最密切;慢性阻塞性肺病与最低温度关系密切,支气管哮喘及自发性气胸与平均湿度、平均温度关系密切。肺炎、支气管哮喘、肺心病也受气候因素的影响。
季节变化是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的主要诱发原因之一,其发生的季节性极为明显,冬季最高春季次之,夏秋较少。由于气候变化,作为调节吸入气和气体通道的上呼吸道而言,很难在很短的时间内适应外界温度等改变而上呼吸道感染多发。呼吸系统疾病多见于寒冷季节主要是受凉或温度变幅较大削弱上呼吸道的生理防御机制:冬季一般寒冷于燥,鼻黏膜容易发生皲裂,病毒易于入侵;鼻腔局部血管因受寒而收缩,一些抵抗病毒的免疫物质,特别是鼻腔内局部分泌的免疫球蛋白明显减少,气温下降时,鼻腔局部温度也降低从而适合病毒繁殖生长;这都为病毒的入侵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冬季,人们多在室内活动,因而有利于病毒的传播。在寒冷环境中,肺泡巨噬细胞功能降低,以致清除细菌的能力大为减退。这种变化使上呼吸道环境中实验动物经过一个时期,甚至可以看到气管的病理改变,如上皮增生和白细胞浸润。夏秋季由于空气中花粉密度增高,哮喘的发病率增加。
我国西北地区沙尘暴发生频繁,对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尤其是呼吸系统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加之该地区处于高原高寒地带,生活水平低下,气候及生产环境恶劣,医疗卫生条件差,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
综上所述,环境污染、吸烟、人口老龄化、气候变化等均可引起呼吸系统疾病,是呼吸系统疾病增加的主要因素;随着医学检测手段的提高,疾病的检出率也提高,但并不是使发病增加的因素,在一定意义上还是降低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手段。呼吸系统疾病的控制与人们对疾病防治的意识提高、生活习惯的改变、环境保护状况等因素有密切关系。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口老龄化成不必然,关心和防治老年病已显得尤其重要和迫切,老年病人住院率正逐年上升,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加强老年病的防治,降低慢性疾病的发病率,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及生活质量,是今后医疗卫生工作的关键。因此,不断提高文化修养,加强环境保护及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是积级预防疾病发生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陆在英,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
[关键词] 呼吸系统疾病;真菌;感染
[中图分类号]R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3(c)-110-02
The correlative factor analysis offungus infection from respiratory system diseases
ZHAO Li-ping1, FAN Hong2, LIU Jing2
(1.The Hospital of Cangzhou Medical College,Cangzhou 061001,China;2.The Cangzhou Hospital Integrating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Cangzhou 06100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orrelation factors of fungus infection from respiration system diseases and provide reference rationale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linical respiratory system diseases fungus infection.Methods: We cultured sputum fungus for respiratory system diseases patients,unambiguous fungus infection patients were 144 cases,analyzing the composing ratio of respiratory system different diseases fungus infection,the relativity of fungus infection of respiratory diseases and age,course of diseases,antibiotic application.Results: In 144 cases respiratory system diseases fungus infection patients,the composing ratio of different diseases fungus infection was chronic bronchitis tracheitis(42.4%)>lung tumor(25.7%),cor pulmonale(16.0%)>emphysema(9.7%),pneumonia(6.2%),every group had obvious difference(P
[Key words] Respiratory system diseases;Fungus;Infection
呼吸系统疾病真菌感染率为22.8%,并呈逐年增长,平均年增长6.9%[1],真菌感染正成为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致病菌。为了探讨造成呼吸系统疾病真菌感染的相关因素,我们对呼吸系统疾病患者通过痰液真菌培养,对明确真菌感染的144例患者进行了临床分析,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通过痰液真菌培养后确诊的呼吸系统疾病真菌感染患者144例,男79例,女65例,平均年龄67(32~81)岁,其中,慢性支气管炎61例、肺炎9例、肺气肿14例、肺源性心脏病23例、肺肿瘤37例。
1.2真菌培养方法
1.2.1标本的留取要求患者在早晨起床后反复漱口,深咳留取第一次痰液送检,并连续送检3次。标本合格判断标准[2]:痰液直接涂片革兰染色镜检,白细胞>25个/低倍视野,上皮细胞<10个/低倍视野。不合格标本重新送检。
1.2.2 真菌培养痰液标本留取后1 h内送检,立即以常规方法接种于沙促罗培养基上,培养时间24~48 h,培养温度35℃,真菌鉴定以分纯菌落接种于VITEK细菌生系统YBC试卡(由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提供),系统内读数鉴定。质控菌株为ATCC 60193白色念珠菌菌株。
1.3真菌感染诊断标准
每例患者痰液真菌培养连续2次或2次以上阳性,经鉴定为同一真菌,并结合临床表现可确诊为真菌感染。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咳白色黏液丝状痰或黏液胶胨样痰或脓痰,重者痰液中可带有血丝,甚至咯血、呼吸困难等。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呼吸系统不同疾病与真菌感染的相关性
144例呼吸系统疾病真菌感染的构成比见表1,慢性支气管炎>肺肿瘤、肺源性心脏病>肺气肿、肺炎,各组间有明显差异性(P
表1 144例呼吸系统不同疾病真菌感染的构成比
病种 例数(例)构成比(%)
慢性支气管炎61 42.4
肺炎 9 6.2
肺气肿14 9.7
肺源性心脏病23 16.0
肺肿瘤 37 25.7
合计144 100.0
2.2 呼吸系统疾病真菌感染与年龄的相关性
144例呼吸系统疾病真菌感染患者中,年龄≥60岁的98例,占68.1%;年龄<59岁的46例,占31.9%,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
2.3 呼吸系统疾病真菌感染与抗生素应用的相关性
144例呼吸系统疾病真菌感染患者中,在真菌培养前应用抗生素药物、抗肿瘤药物和激素类药<2周的9例,占6.3%;在真菌培养前应用抗生素药物、抗肿瘤药物和激素类药≥2周的135例,占93.7%,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
2.4 呼吸系统疾病真菌感染与病程的相关性
144例呼吸系统疾病真菌感染患者中,原发疾病病程≥6个月的105例,占72.9%;原发疾病病程<6个月的39例,占27.1%,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
3 讨论
呼吸系统疾病真菌感染可使病情进一步加重,并给临床治疗造成极大的困难,特别是白色念珠菌能抑制细胞免疫[3],并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可使患者病情急剧恶化甚至致命[4],真菌已日渐成为呼吸系统疾病感染的突出问题。本研究呼吸系统疾病真菌感染的特点为,一是真菌感染多发生于慢性疾病,以慢性支气管炎构成比最高;二是真菌感染多发生于老年人,老年患者比其他患者真菌感染高2.1倍;三是真菌感染多发生于抗生素应用不当患者。造成呼吸系统疾病真菌感染的主要相关因素总结分析如下:
3.1 临床医师使用抗生素的指征掌握不严
本研究144例呼吸系统疾病真菌感染患者中,91.0%的患者在疾病发作后不进行细菌和病毒感染的鉴别,首先使用抗生素,部分患者还同时应用2种或2种以上抗生素,甚至反复应用多种抗生素,应用时间超过2周以上。临床医师使用抗生素的指征掌握不严主要表现为,一是试验性抗生素的应用,应用抗生素治疗时,采用由高级到低级、再由低级到高级的轮翻战术,这种抗生素无效换用那种,那种抗生素无效换用这种,反复试用抗生素;二是经验性抗生素的应用,临床医师往往以自身的经验,想当然地应用抗生素;三是患者自主抗生素的应用,大多数患者错误地认为所有疾病均应抗感染治疗,因此大小疾病自主应用抗生素。由于长期反复大量应用抗生素,体内正常菌群的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而极易发生真菌感染。
3.2 临床医师的细菌培养意识淡薄
144例呼吸系统疾病真菌感染患者中,91%的患者在反复应用抗生素治疗无效后,才进行痰液培养及药敏试验,其中有3例患者在应用抗生素无效时,不断加大抗生素的剂量,反复更换抗生素的类型,以致联合应用3种抗生素,而病情仍逐渐加重至死亡。在治疗过程中一直未能进行细菌培养,最后通过死亡前的痰液细菌培养才证实了白色念珠菌感染。多数医师在应用抗生素治疗无效时,只考虑抗生素应用的种类不正确,反复更换抗生素的种类,而不注重感染菌谱的检查,这就增加了真菌感染率。
3.3 恶性肿瘤的放化疗
由于恶性肿瘤患者需要长期放疗或化疗,恶性肿瘤的放化疗可破坏患者机体的免疫功能,易发生真菌感染。本研究也提示肿瘤患者的真菌感染率较高。
3.4 预防性抗生素的应用
肺肿瘤患者在放化疗治疗过程中,为了预防因化疗药物造成机体免疫能力下降引起的细菌感染,同时应用大量抗生素[5],其实放化疗治疗所造成的机体免疫能力下降,本身就易发生真菌感染,再加上抗生素的大量应用,破坏了机体的正常菌群,更增加了真菌的感染机会。
3.5 滥用激素
激素的不合理应用也是造成真菌感染的主要因素,在一些基层医疗单位,特别是农村,盲目追求治疗效果,任何疾病均应用激素类药物,使激素成了常规用药。
临床上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预防真菌感染,特别是老年患者、慢性病和恶性肿瘤患者应注意避免真菌感染的发生,并做到及早发现和积极治疗。因此,细菌培养监测呼吸系统感染菌谱及合理应用抗生素是预防真菌感染的关键,尤其是对年老多病、身体虚弱、慢性疾病、放化疗患者,更应慎重选择药物。同时严格掌握糖皮质激素的使用指征,加强基础护理,注意病房和患者的个人卫生,完善消毒隔离制度,减少院内交叉感染,也是预防真菌感染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范洪,郑晓丽,石海香,等. 呼吸系统疾病住院患者痰液真菌培养结果分析[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3,2(1):24-26.
[2]叶应妩,王毓三. 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第2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387.
[3]蒋洪敏,韦超凡,陈利玉,等.白色念珠菌诱导小鼠胸腺细胞凋亡[J].中华微生物和免疫学杂志,1999,19(6):453-455.
[4]戴自英.实用抗菌药物学[M].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46-255.
【关键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R5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4-8824(2009)-02-0023-02
机械通气是抢救严重呼吸衰竭患者生命,解除呼吸困难,改善通气功能的主要措施,但在使用过程中易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造成患者脱机困难、住院天数延长、医疗费用增加,增加院内感染死亡率。因此,本文回顾性研究分析了我院60例机械通气并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的发生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4~2007年呼吸科、心外科,使用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124例,男87例,女37例,年龄45~71岁,使用机械通气的时间>72h的103例,并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患者有60例,占48.8%,其中,女性23例,男性37例。机械通气并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诊断完全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所制定的《医院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1]的诊断标准。
1.2 标本采集 患者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机械通气24h内留置胃管,立即采集下呼吸道标本,全部病例清洁口腔后采用无菌吸痰管或经纤支镜吸取下呼吸道分泌物作为培养标本,置于密闭灭菌容器内,立即送检。
2 结果
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培养菌中最多为肺炎克雷白杆菌38例,大肠埃希菌22例,铜绿假单胞杆菌19例,流感嗜血杆菌11例,阴沟肠杆菌10例,鲍氏不动杆菌4例,革兰氏阳性球菌16例,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8例,表皮葡萄球菌4例,肺炎链球菌4例。霉菌14例。对革兰氏阴性菌敏感的前三位抗菌素的是头孢他啶、哌拉西林舒巴坦及亚胺培南,据药敏分析发现革兰氏阴性病原菌有多重耐药性,肺炎克蕾白杆菌对第三代头孢类有一定的耐药性,但对亚南培南无耐药性。所有革兰氏阳性球菌均对万古霉素敏感。
3 讨论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机械通气常见并发症,发生率为9%~70%,病死率为25%~76% [2]。本组资料显示VAP发生率为48.8%,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随机械通气时间的延长,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因此,了解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因素,加强医疗护理质量,防止院内感染发生,是减少VAP的重要措施。
3.1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因素
3.1.1 在医源性因素方面 首先由于侵入性操作导致呼吸道防御机制受损。机械通气时由于建立人工气道(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直接损伤咽喉部,不但削弱气道纤毛清除系统和咳嗽机制,也损伤了气道上皮细胞,增加了细菌的黏附和定植,使呼吸道失去了对病原菌的过滤和非特异性免疫保护作用,从而引起炎症反应。经鼻插管易并发鼻窦炎和鼻炎,增加了下呼吸道吸入和感染机会。气管插管后,上气道分泌物沿着气管插管外壁在气囊上方形成黏液糊,不断有少量黏液糊通过气囊和器官壁之间的微间隙流向气管支气管和肺组织,再加上机械通气时的吸气相正压将支气管分泌物逆行推细支气管和肺部,导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 。
其次医疗器械的污染。由于机械通气使呼吸机管路与患者的呼吸道形成了封闭式环路,因此,呼吸机管路的清洁、消毒方法不当,是造成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直接因素。呼吸机通气管路是细菌寄居的重要场所。机械通气患者吸入加温、加湿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与机械通气管路和外界环境的温差形成了管道中的冷凝液,冷凝液易受到细菌的污染,冷凝液倒流是造成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重要因素。使用雾化吸入治疗时,雾化喷雾时可产生微小雾粒,如果雾化器内壁清洁消毒不彻底,这些雾粒可成为带菌颗粒,较小的雾粒既可越过呼吸道防御机制直接抵达终末细支气管和肺泡造成呼吸机相关性肺炎[3]。氧气表、湿化瓶、输氧管道、呼吸活瓣等如消毒不彻底均可成为致病菌的来源及传播途径,目前,呼吸机管路的污染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备受大家的关注。
另外没有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如给机械通气患者吸痰时,吸痰顺序颠倒;吸痰管、气道湿化液被污染;变换、分离管道时冷凝液的逆流;气管切口换药不及时;医护人员手、衣服的污染等都可造成与患者之间的交叉感染,均是造成肺部感染的因素。
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常发生在最初经验性抗生素治疗的不足。主要是未能覆盖感染的致病菌,致病菌对抗生素耐药,抗生素剂量不足或给药方案不当,需要联合用药时未联合用药等,都造成了抗感染治疗的延迟[4]。
3.1.2 在患者自身因素方面 由于患者多为老年人,基础病较多,比如机体营养不良、呼吸系统疾病严重、多脏器功能衰竭,再加上昏迷、低蛋白血症、电解质紊乱等造成机体防御功能受损,抵抗力较差,微生态失衡,这些都是机械通气并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重要因素。
3.2 积极采取护理对策
3.2.1 要加强病室管理 保持病房内洁净,尽量减少室内人员流动,并定期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室温为23~26℃,相对湿度为60%,净化室内空气,采用自然通风与机械通风相结合,紫外线室内空气消毒,每天两次,每次1h,有效地控制空气污染所造成的交叉感染。其次,要加强呼吸机管路的管理。呼吸机管路的消毒应先彻底清洗,尤其是接触患者呼出气体的部分,如加温湿化器、管路、呼气阀等,采用环氧乙烷气体熏蒸消毒的方法较为理想。
3.2.2 加强呼吸道的管理 必须加强呼吸道的人工湿化。湿化罐内水量要适当,尤其要注意防止水蒸干,通常使吸入气体(气道口气体)温度维持在32℃~35℃之间,为此,湿化器的水温一般应保持在50℃左右。吸入气体的温度过低影响加温、湿化效果,温度过高可引起喉痉挛、出汗、增加呼吸做功,甚至引起气道烫伤。无论何种湿化液都应每12小时更换一次,输液管和头皮针细管,如有污染及时更换。
3.2.3 重视医护人员手的清洁,防止交叉感染 在接触患者和操作前后要按六步洗手法严格洗手,一定做到不洗手不接触患者,严格无菌操作,带好帽子口罩,对所有的医疗器械和物品都要定期消毒,并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流通。
3.2.4 废弃物处理 呼吸机管路的冷凝液是高污染物,细菌主要来自患者的口咽部,因此,集水瓶应放在呼吸管路的最低位,及时排空集水瓶,避免倒流入肺。冷凝液严禁随手乱倒,可到入装有0.2%有效氯消毒液容器中[5],集中处理。
3.2.5 加强基础护理 机械通气患者处于被动,护理人员应帮助患者翻身按摩受压处每小时一次,危重患者可以仰卧-左侧卧位45°-仰卧-右侧卧位45°交替,但在变换时注意妥善固定气管插管,随时检查气管插管至门齿的距离,并记录插管外露的长度以及固定情况,避免气管插管移位。在翻身的同时护理人员要扣拍患者的背部,按自下而上、自边缘到中间顺序进行,扣拍者手掌呈杯状,用手腕部的力量以增加共振力,每次5~10min,每日数次,以利痰液的排出。
3.2.6 给予社会心理支持 机械通气患者因病情危重、环境紧张等因素而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因此,应灵活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技巧,加强与患者的交流。还应根据患者的病情适当安排家人及密切相关者探视,以满足双方对安全、爱、归属等层面的需求,缓解焦虑、恐惧等心理。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呼吸学会. 医院获得性肺炎诊断及治疗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9,22(4):201.
2 黎敏,吕蓓,黄玉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高危因素分析及预防对策[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4,10(12):44.
3 李华,李秀,梅苏,等.ICU获得性肺炎相关因素分析及预防措施[J].齐鲁护理杂志,2005,11(5):441-442.
【关键词】 呼吸衰竭;机械通气;吸入性肺炎;护理
机械通气是治疗重症呼吸衰竭的重要措施,机械通气时吸入性肺炎的防治是临床上较常见的难题之一[1]。通过回顾性分析老年呼吸衰竭患者行机械通气时发生吸入性肺炎的原因,实施针对性的护理,预防吸入性肺炎,获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1年1月至2002年6月住院的重症呼吸衰竭患者49例(对照组),年龄65~78岁,平均72.6岁。气管切开15例;气管插管34例,其中经鼻插管33例,经口插管1例。机械通气时间7~59 d。2002年7月至2003年12月住院的重症呼吸衰竭患者45例(观察组),年龄69~81岁,平均76.7岁。气管切开14例;气管插管31例,其中经鼻插管29例,经口插管2例。机械通气时间5~67。两组均留置胃管给予鼻饲饮食,两组患者年龄、人工气道方式、应用机械通气时间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对照组发生吸入性肺炎的原因,针对不同原因改进护理措施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护理。
1.2.1 使用呼吸机时应掌握好吸痰时机和吸痰要点根据患者氧饱和度的变化、肺部听诊情况及进餐时间等给予适时吸痰。一般于餐前15 min彻底吸痰,吸引负压不易过大,时间不宜过长,吸痰中操作应准确迅速,一般不超过2~8 s/次[2]。吸痰时,吸痰管深度不要超过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内套管末端1 cm[3]。在进餐中及餐后30 min内尽量避免深吸痰,防止剧烈咳嗽致胃内容物反流发生误吸。
1.2.2 加强气囊管理及气囊上分泌物的引流 经鼻腔置入气囊上部1根引流管,每30~60 min抽吸1次引流液,在松气囊前彻底抽吸,气囊内压保持25~30 cm H2O(1 cm H2O=0.098 kPa)。
1.2.3 改进鼻饲饮食护理措施 鼻饲最主要的并发症是食物反流,误吸导致吸入性肺炎,但通过调整鼻饲的使其保持于低半卧位,降低鼻饲速度和每次鼻饲的容量即可防止并发症的发生[4]。国外研究对一组机械通气的鼻饲患者观察发现,平卧位患者肺炎发生率34%,比半卧位患者高出8%,而且和平卧位的时间有关,即平卧的时间越长,误吸的发生率越高[4]。
1.2.4 鼻饲管的护理 保持鼻饲管固定良好,防止脱出,测量外露部分长度,2次/d,每次餐前回抽胃液,以确保鼻饲管在胃内。更换鼻饲管时用止血钳夹住胃管外端,防止管内残留胃液流入气道导致误吸。
1.2.5 改善胃肠功能 餐后1 h按摩腹部,3次/d,10~15 min/次,促进胃肠蠕动,减轻腹胀。并协助患者被动运动,如上肢伸展、环保、握拳,下肢抬腿、屈膝、蹬足跟运动等。混合奶宜低脂,适当应用助消化药及胃动力药物。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比较两组患者吸入性肺炎发生率,(P
2 结果
对照组发生吸入性肺炎27例,占55.1%;观察组发生12例,占26.7%,两组比较,χ2=7.81,(P
3 讨论
3.1 老年患者机械通气时易发生吸入性肺炎 表1显示,对照组吸入性肺炎发生率为55.1%,显著高于一般年龄机械通气的患者,是因为老年患者病情重,机体抵抗力低,气管插管时间较长,加之声门失去生理性关闭功能而易导致异物大量和反复吸入引起吸入性肺炎。因此,即使改进了护理措施,吸入性肺炎发生率仍有26.6%(观察组),较一般年龄机械通气患者吸入性肺炎发生率为高。故笔者认为,对于老年人气管插管时间过长或存在反复误吸者宜行气管切开。
3.2 重视隐匿性吸入 隐匿性吸入亦是机械通气患者发生吸入性肺炎的一个重要原因,常由于咽喉部或声门下、气管套管及气管导管气囊上部的分泌物,以及通气机回路中污染的冷凝液的微量吸入所致。因此,除做好上述主要诱因的防范护理外,还应及时倾倒集水瓶冷凝液,每周更换1次通气管路,以减少肺吸入,减轻肺损伤。
3.3 改进护理措施可减少吸入性肺炎的发生 本组患者发生吸入性肺炎主要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胃内容物及上气道分泌物反流或误吸所致。其主要诱因为吸痰不当、气囊管理不当、剧烈咳嗽、胃肠功能失调、鼻饲方式不当等。针对吸入性肺炎发生的诱因,改进护理措施,通过精心护理,观察组患者吸入性肺炎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
参考文献
1 王立万,张进川,解郑良.机械通气并发吸入性肺炎.军医进修学院学报,1999,20(2):148.
2 李文涛,孙丽娟,刘晶.使用呼吸机时气道湿化方法的探讨.护理学杂志,2001,16(10):584-585.
3 Pate MF//Gitical Care Nurse,2002,22(2):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