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业基本概况范文

农业基本概况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1-09 11:09:0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农业基本概况,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农业基本概况

篇1

[关键词] 生态 农业 观光 致富

[中图分类号] F32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4-0050-02

这里,醉人的盛景,碧海烟霞;这里,生态的农园,如诗如画;这里,浓郁的民族风情,激情洋溢;这里,深厚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这里是高原明珠上的绿海蓝星;这里是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阵地前沿;这里是中国凉都・生态水城。

1 水城县人文地理及农村人民生活基本概况

1.1 水城县人文地理概况

水城县地处云贵高原,位于中国凉都(西南煤海)六盘水市腹地,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县,同时也是国家级贫困县之一。境内居住着26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32.15万人,占总人口的43.43%。1988年,国家文化部命名水城为“中国现代民族民间绘画画乡”。

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2.4℃,年平均降雨量1200mm,年平均日照时数1430.7小时,属贵州省日照较多地区之一。全县森林覆盖率达43.13%,负氧离子浓度最高达到13090个/立方厘米。夏季凉爽清新,平均气温19℃、紫外辐射适中;冬无严寒,气候温和,雨量充沛。

境内已探明26种矿产资源,其中煤炭探明储量52亿吨,保有储量43亿吨,品质优良,处于开采初期阶段。水能资源蕴藏量110万千瓦,可利用84.7万千瓦。此外动植物资源也极为丰富,野生高等植物900多种,其中具有药用价值的达390多种;野生动物种类多、分布广,有脊椎动物130多种。

1.2 农村人民生活基本概况

截止2014年末,粮食总产量达22.62万吨,比上年减少0.63万吨,下降2.73%。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342700万元,增长31.7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400元,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1.57%。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7628.5万元,增长13.2%,其中乡村完成零售额109965.2万元。2015年末,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6.94亿元,增长11.8%;旅游总收入完成9.84亿元,增长34.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88元,增长10.7%。

2 现代农业建设基本情况

2.1 现代农业生态化

“十二五”期间,规划建设多个煤化工基地,加大技术投入对煤炭生产深加工,基本实现产业升级,本着循环经济的理念,高效、环保利用不可再生资源,同时以工业产业升级带动现代农业生态化进步,稳步推进经济可持续科学发展。

深入推进自然生态修复、生态保护、资源开发,促进自然生态系统不断改善。2014年以来,大力实施封山育林和退耕还林还草,已完成10余万亩林业工程项目建设造林任务,森林面积大幅增加,覆盖率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以村寨绿化为依托,实施村寨与道路绿化项目,使全县生态明显改善,为农业转型发展鉴定坚实的生态基础。产业结构更趋合理,特色优势逐步凸显,林果已成为富民兴县的主要优势和支柱产业,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同提升。

2.2 现代农业产业化

通过近几年转型发展,红心猕猴桃、水城春茶等特色产业已逐渐成为生态农业的发展主体。以“加快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为主基调,坚持市场为导向,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为目标,建设农业特色产业基地为基础,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集中优势资源,整合生产要素,加大政策倾斜,做大做强红心猕猴桃、水城春茶等农业特色产业,促进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

2.3 现代农业商品化

农业商品化是指农业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或自给半自给经济向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商品经济转化的过程。[]在绿色安全农产品成为消费主流的背景下,品牌营销将是农产品商品化经营增强国内外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水城县农业经过招商引资、商品化及产业化转型,进行“公司+合作社+农户”项目建设,已形成规模化种植及农产品深加工。通过生产要素优化配置,以市场为导向推进生态农业发展,带动农民致富。

3 生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工业产业升级中,部分地区工业生产仍威胁生态环境

截止2015年,水城县煤的产值在全县的产业中占有50%~60%的较大比重。当下工业产业升级虽在稳步推进,但是实际工业产业升级并不彻底,威胁到生态农业发展。以发耳电厂为例,发耳电厂是贵州省西电东送的重点项目之一,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杰出贡献,但严重当地生态环境,仅杨梅一项农产品销量不断下滑。以煤为格局的发展模式,短期内无法得到改变,但目前工业产业升级工作有待改进,实现不可再生资源高效、环保利用依然是未来的工作重心。

3.2 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薄弱

尽管近年来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但仍存在设施配套不够、建设滞后等问题,致使对自然灾害抵抗力较弱,容易受到严重自然灾害影响,而使农业减产减收。

3.3 农业集约化水平偏低

尽管当下已经进入生态农业的新型发展模式,由于受到传统农业思维的影响,小农经济思想仍然比较突出,集约化生产水平不高,影响生态农业效益的有效提升。

4 生态农业深化发展的若干建议

未来,现代农业产业化、生态化、商品化将是水城县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可持续发展方向。在全面建设政治生态、社会生态与经济生态的同时,深入推进生态农业向产业化、商品化发展,充分开发农业观光的巨大潜质。力求在未来将农业观光与当地旅游资源、民族文化相结合,使其衍生出更大的经济价值,带领农民真正走上致富之路。

结语

水城县是国家级的贫困县,面临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特别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严峻挑战。转型发展新时期,县委县政府带领各族人民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上取得明显成效。全县经济社会实现后发赶超、跨越发展。因地制宜,依托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成果,充分利用衍生旅游资源,开展多样化观光旅游,推动水城县经济文化发展,带动广大农民脱贫致富。

参考文献

[1]贵州省水城县人民政府网―生态水城专栏--县情概况,2014年7月22日

[2]贵州省水城县人民政府网―特色水城专栏--水城矿产,2014年7月22日

篇2

一、研究方法

分别选择两个研究对象(即选择两个养殖户和两家农家乐),研究其供需量和供求关系,组建农业专合社搭建平台,为区域农业和旅游业发展服务。

(一)养殖户的确定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Ⅰ养殖户和Ⅱ养殖户为林下养鸡为研究户。

1.Ⅰ养殖户概况。Ⅰ养殖户的养殖场为自家退耕还林地,树种为8年厚朴,厚朴树密度2×3m2,平均胸径6cm,采用黑色围网打围,面积1.4亩,养九顶山土鸡53只;有自家农耕地6.3亩,于2013年购鸡苗55只。按农业专业合作社养殖生态土鸡技术的要求,出栏商品土公鸡21只,700天土母鸡32只,产土鸡蛋32×180,为5 760枚。

2.Ⅱ养殖户概况。Ⅱ养殖户的养殖场为自家荒山荒坡及退耕地,地面附着物大部分为灌木丛,采用黑色围网打围,面积5.3亩,养九顶山土鸡110只,绿壳蛋鸡200只;有自家农耕地9.1亩,于2013年购鸡苗310只。按农业专业合作社养殖生态土鸡技术要求,出栏商品土鸡公137只;700天土母鸡183只,产九顶山土鸡蛋49×180,为8 820枚,产绿壳土鸡蛋134×210,为27 300枚。

(二)乡村农家乐的确定

选择两家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家乐(A农家乐和B农家乐)作为研究对象。

1.A农家乐基本概况。A农家乐距四A级风景区仅1.2公里,占地20亩,具有优美的生态环境,山清水秀,林木茂盛,峰峦起伏,溪沟纵横,冬暖夏凉,气候宜人,山野菜、农家菜舒心可口。现有标间30间,可同时供100人就餐。

2.B农家乐基本概况。B农家乐距四A级风景区仅1公里。现有20间标间,可供80人同时就餐的餐厅,50人同时喝茶的茶楼。河鲜、山野菜、土特产一应具有。

(三)互动联系的确定

由农业专业合作社协调联系,分别同农家乐和养殖户签定协议,统一定价收购和销售,养殖户所生产的土鸡蛋、土鸡均卖给农家乐(或由农家乐代为销售给游客)。

(四)供需量分析

1.农家乐年自用土鸡和销售土鸡量。对A、B两家农家乐一年自用土鸡和销售土鸡量进行每日记录,全年用量统计结果见表1。

2.农家乐年自用土鸡蛋和销售土鸡蛋量。对A、B两家农家乐一年自用土鸡蛋和销售土鸡蛋量进行每日记录,全年用量统计结果见表2。

二、结果分析

(一)供需量分析

从表1、2中可以看出,仅两个农家乐年需土鸡蛋43 825枚、土鸡613只,而每家养殖户700天所产土鸡蛋41 880枚,并能提供土鸡365只,远不能满足区域内仅两家农家乐的需求,供需存在差距。每家农家乐还需从其他地方购进鸡蛋和土鸡,所购鸡蛋和土鸡质量有时得不到保障。进而在高山组大力发展林下土鸡养殖,让区域内农家乐更放心、更有保障的产品。通过专业合作社解决高山组卖产品难,农家乐产品需求缺口的矛盾,最终形成农家乐需求量与林下土鸡养殖量相均衡发展,实现互动提升,互惠互利。

(二)互动联系因子分析

1.购买关系。包括农家乐自身用料,和游客购买两个部分组成,农家乐每年可享有总销售额10%的返点,提高销售积极性,减少高半山养殖户的销售压力,互动发展。

2.参观关系。为更好吸引游客,随着休闲农家旅游的不断发展,农业生态观光和体验已受到许多城市人的青睐,参观生态养殖场,点杀其产品,实现农家乐与养殖场互动联系。

3.订购关系。包括自身订购和带游客参观订购,游客参观养殖场后看到良好的生态环境,真正的生态饲养方式,产生先订购认养。待取货时,再到农家乐吃一吃,住一住、玩一玩,顺便带走自己订购的产品。

篇3

关键词: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农业;发展;经验

中图分类号:F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1)03-0097-05

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西方工业化发达国家也是现代农业的先行者,普遍已经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其农业本质上既是资本主义市场农业又是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现代性和生产关系的资本主义性这两重性特征非常明显。西方发达各国尽管由于历史、经济、地理和自然条件各不相同,农业现代化的道路和模式不尽一致甚至差别很大,但现代化和市场化则是其农业共同特征和基本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代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国外农业研究中的基本模式和主要方法是把单个国家作为研究对象,这种国别研究的优点是比较易于深入,缺陷是难以发现和归纳出带有普遍性的现代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普遍经验。本文试图突破传统的研究模式和研究方法,把发达国家的现代农业作为一个整体研究现象,以一些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经验观察事实为基本依据,从实践和政策角度,对现代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基本做法进行归纳、概括和总结。这种研究有利于深化对现代农业特点和发展规律的认识,趋利避害根据我国国情适当吸收和借鉴,有利于少走弯路,更好地推进农业现代化。

一、政府的法律与政策供给:农业发展的基本制度保障

农业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事实上并未完全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发达国家的农业在其经济中所占比重较低,是导致出现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一般以工业为核心、以第三产业为主体,第三产业的比重至少都在50%以上,农业在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一般不超过5%。但由于其经济总量比较大,农业产值绝对量则相当大。农业不仅在其国内,而且在世界经济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发达国家的政府普遍对农业比较重视和支持,值得特别关注和深思。

美国是当今世界工业最发达的国家,但农业一直是国家的重要经济支柱。随着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农业在美国经济中的比重逐渐下降,目前约占其生产总值的2%多。但农业仍是美国在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美国仍是全球最重要的农业生产国和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1993年美国农产品出口额为477.95亿美元,进口额为288亿美元,顺差接近200亿美元。到2002年美国农产品出口额为545亿美元,进口额为400亿美元,顺差达145亿美元。虽然顺差减少,但出口仍呈增长之势。

法国也是发达的工业国家,国内生产总值位居世界前5位,其农业在世界农业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法国甜菜产量居世界第1位,葡萄酒产量居世界第2位,牛奶产量居世界第3位,肉类产量居世界第4位,小麦、玉米产量居世界第5位。1993年法国农业总产值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却高达2795.75亿法郎,约合508亿美元。其农产品出口总额达328.1亿美元,净出口额为112亿美元。

发展农业必须高度重视农业,这是农业发展的必要前提。发达国家在这方面有经验也有教训。美国从一个移民国家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农业大国,除了得天独厚的土地等自然条件外,国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农业十分关键。美国在建国初期曾有过农业立国与工商立国的争论,但“农业是制造业和商业的基础”这个信念没有动摇过,“以农立国”这个重农传统和基本国策没有动摇过。现在,美国农业虽然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较低,但政府仍然高度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一如既往地支持和保护农业。英国农业经历了从比较先进、衰退、恢复发展到实现现代化这样曲折的过程,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工业革命后至二战前曾经实行“英国工业、其他国家农业”这样的轻农政策。

发展农业必须有合理稳定的法律制度,这是农业发展的制度基础。工业化发达国家普遍实行的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于土地私有制基础上的家庭农场是农业的基石。发达国家家庭农场的主体地位主要是通过法律和确立与实现的。美国1826年制定的“宅地法”,奠定了家庭农场的基础。现在,公司农场的数量在不断上升,所占农地面积和销售额比重较大,但是公司农场的基础仍然是家庭农场,小型农场数量仍占90%多。丹麦通过长期的,使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实现了农业经营的家庭化。今天,丹麦97%的农民为自耕农,出租土地只占3%。

发展农业还需要强有力的政府政策支持,这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农业生产周期比较长,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和风险比较多,需要政府发挥必要作用。政策和法律推动是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重要原因。在一百多年时间里,美国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指导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政策法律体系,采取了价格保护、收入支持、财税金融等政策,对农业发展作用巨大。二战后,英国为了扭转农业徘徊不前的局面,于1947年实施战后第一个农业法。此后,在1957年、1964年、1967年、1970年、1974年多次颁布鼓励农业发展的法律和政策,使农业有了长足发展。

发达国家的经验说明,农业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政府必须重视和支持农业。

二、农业的功能和产业定位:从保障温饱向追求效益转变

农业最基本的功能是解决吃饭穿衣即温饱问题,往往被认为是传统的低效弱势产业。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高效益证明,农业不仅可以解决温饱问题,而且能够使农民实现富裕。

发达国家农业效益普遍比较高,是高产出高收益产业。其农业的高产出和高收益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高。1991年荷兰的土地生产率为2468美元/公顷,劳动生产率是44339美元/人,分别位居世界第一和第二。丹麦只有4%的人口(约1O万人)从事初级农业生产。但丹麦的农业却足以为1500万人口提供食物,相当于三个丹麦的人口。1998年,丹麦的农业劳动者约占世界农业劳动者总数的万分之O.9,但生产的肉类占世界的万分之92,谷物占世界的万分之45.3。二是农民收入比较高。1998年,丹麦农民在收入减少的情况下,谷物种植者、养牛和乳品生产者、养猪农户年平均纯收入按2003年的汇率计算,分别为2.84万美元、3.31万美元和7.88万美元。这样的收入水平,是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望尘莫及的。澳大利亚农业从业者中,三分之二以上的人为农场主,农场主年均收入一般可达1O万澳元,这样的收入水平

在澳大利亚也属于中等偏上。这说明,农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完全能够成为高产出、高收益的强势产业。

发达国家农业之所以能够实现高效益,首要的是对农业重新进行产业和功能定位。发达国家普遍是把农业作为一种可以获利的高效益产业来对待的,发展农业不仅是为了解决温饱问题,更重要的是为了获取利益。英国工业革命前后出现“羊吃人”的圈地运动,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农业成为了一种可获利产业。丹麦一直把农业作为一种获利能力很高的产业来对待,甚至重新界定农业范畴,提出了大农业的概念。丹麦的农业包括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流通等环节。农业不仅属于第一产业,而且延伸至第二、第三产业。这种产业和功能定位从根本上说,是其农业的资本主义性质决定的。发达国家农业是资本主义市场农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其本质的内在要求。农业面临市场竞争的环境,没有效益就难以存在。但它也说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的概念需要重新认识,农业的作用需要重新发现,农业的目标需要重新定位。

实现农业的高效益,需要符合效益原则的农业结构来支撑。以种植业为基础、以畜牧业为主导的农业结构,是发达国家农业实现高效益的关键之一。发达国家畜牧业一般占农业产值的60%以上,比重高的如丹麦占到3/4,比重低的如美国也在50%左右。畜牧业在效益和加工增值潜力上要优于种植业。畜牧业是食品工业的基础。发达国家食品工业原料的80%来自畜牧业,只有5%直接来自谷物。发达国家农业的高效益与这种农业结构关系极大。传统农业是以解决温饱为目标的,反映在农业结构上必然是以种植业为主导。现代农业重大的变化之一是畜牧业取代种植业居于主导地位,这是现代农业追求效益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因此,发展现代农业必须重新认识农业,按照效益优先的原则调整农业结构。

三、农业生产方式与主导产业确定:面向国际市场和发挥比较优势

农业定位和发展原则问题解决后,农业发展进一步需要解决的就是生产什么、为谁生产、如何生产,即主导产业确定、市场选择和生产方式问题。马克思说,资本无国界。国际市场是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其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发达国家农业的国际化程度普遍较高,对国际市场和国外资源的依赖普遍比较大。比如“贸易立国”的荷兰,进出口额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90%以上,农业的出口率高居世界第一。1989-1998年,荷兰农业平均每年的净出口值达到138.07亿美元,按农牧渔业及涉农部门全部就业人数平均,每人创汇48691美元。

面向国际市场适时调整农业结构、确定农业主导产业,利用国外资源进行生产是一些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重要经验。丹麦就是这样从种植业为主向畜牧业为主转变的成功范例。19世纪前,丹麦农业一直是以粮食种植业为主的典型的传统农业。19世纪末,由于蒸汽船被广泛用于国际贸易,欧洲市场上大量充斥北美、俄国的粮食,使欧洲粮食价格下跌,饲料价格也随之下降。丹麦及时适应国际市场的新变化,对农业结构进行了历史性的战略调整,以廉价的进口饲料大力发展畜牧业,使畜牧业成为农业经济的主导部门,进而使畜牧产品成为重要的出口品。

立足于自身的比较优势,确定农业主导产业,则是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又一个重要做法。澳大利亚就是这样的典型。澳洲土地辽阔,有1/3的地区只适宜发展畜牧业,农用地的90%以上是天然草场。草场良好,自流井多,气候干燥,适于绵羊生长和繁殖,畜牧业在农业中占明显优势。从自身的比较优势出发,澳大利亚确定了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发展方向。其养羊业规模很大,数量居世界第一,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1990年澳洲羊毛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30%左右,在国际市场所占的份额高达90%左右,羊毛是其最主要的出口商品。

发达国家的经验启示我们,发展现代农业必须用全球化的视野,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发现和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力推进农业的国际化。

四、土地自然条件差异:规模型经营模式与节约型经营模式的选择

农业是一个自然、生物与人力结合的产业,土地是农业发展最基本的要素和条件。自然差异性与地域差异性是农业的重要特征。各国由于土地资源、人口数量、自然地理条件千差万别,农业发展的方式和道路也必然不同。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经验。

全球各地农业集约化经营程度差别很大。2002年平均每个农业经济活动人口耕地面积,全球是1.1公顷,亚洲是O.5公顷,非洲是O.9公顷,北美洲是12.7公顷,南美洲是4.3公顷,欧洲是9.8公顷,大洋洲是16.4公顷。由于土地和人口等条件的差异,发达国家农业主要形成了两种土地经营模式。一种是土地规模型经营模式。这种模式的土地经营规模普遍较大,讲求的是规模经济效益。它以地广人稀、土地丰富平整,适宜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为前提。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农业都是比较典型的代表。另一种是土地节约型经营模式。这种模式的土地经营规模普遍较小,更注重单位土地的生产率和产出效益。它以人多地少,没有大面积土地可供利用为前提。西北欧、日本等发达国家农业多属于这种类型。虽然这些国家的土地集中程度已经相当高了,但经营规模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三国相比仍然差别很大。2002年,法国、英国、德国、荷兰、日本五国平均每个农业经济活动人口耕地面积分别为:22.6公顷、11.3公顷、12.8公顷、3公顷、1.8公顷,而美加澳三国平均每个农业经济活动人口耕地面积则分别为60.6公顷、123.1公顷、109.3公顷。

受人多地少和规模化代价高的限制,土地规模型经营模式绝大多数国家是难以效法的。在土地节约型经营模式下发展现代农业,是大多数国家的现实选择。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探索出成功的路子。加强对农业的资金和技术投入,用资本、技术等替代土地,发展资本技术型农业就是一种重要的做法。荷兰全国耕地和牧场按人均计算,分别只有0.058公顷和O.069公顷(即0.87亩和1.04亩)。人均耕地低于中国的水平。由于缺乏土地,荷兰在不占用或少占用农田条件下发展棚舍养猪业和养禽业,大力发展替代土地的技术,投入大量资金建立世界一流的温室,其玻璃温室占世界温室面积的1/4以上。荷兰的资本技术型设施农业创造了常规农业难以相比的高生产率和高效益,许多指标名列世界第一、第二。每公顷农用地(即耕地和牧场)净出口额达到15008美元,即每平方米1.50美元。这充分说明,土地节约型经营模式也可以创造高效益。

规模型经营模式和节约型经营模式各有优势。土地规模型经营模式适宜于可以大面积种植、机械化耕作的小麦、玉米、大豆等谷物生产。这样生产成本比较低,总效益比较高。美国家庭农场往往规模很大,种植业比重相对较高,基本原因就在这里。土地节约型经营模式则在无法机械化生产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因此,人多地少并不必然导致低效益,并不是发展现代农业不可逾越的障碍。农业发展并没有统一固定的模式,关键要在提高土地生产率上做文章,从自己的国情出发,大力发展土地节约型现代农业。

五、纵向一体化发展:农业综合效益和吸纳就业能力的提高

农业是现代工业的重要基础。以农业为依托的农产品加工、制革、化肥、农用机械等产业是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达国家普遍重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农业的纵向一体化程度较高。农产品加工业在扩大农业市场、增加农业产值、提高农业效益、防止农业萎缩、扩大就业和转移农业劳动力等方面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是发达国家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引擎和助推器。

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普遍比较发达,在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仅食品工业一般就占到其工业比重的10%左右,甚至是有的国家最大的工业部门。自1988年以来,法国是全球最大的食品工业产品出口国,出口占世界市场的11%。食品工业是法国外贸出口获取顺差的支柱产业之一,世界前100家农业食品工业集团就有7家在法国。1990年,法国不包括酿酒业在内的食品加工业营业额达4000多亿法郎,占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第1位,食品工业出口额占农产品出口总额的64.4%。日本的“食品关联产业”由食品产业(包括食品工业、流通、餐饮业)与农水产业(包括食用林产品)组成。日本食品产业占食品关联产业国内生产总值的80%以上,食品工业的销售收入占制造业总额的10%,从业人员占11%。

农产品加工业及其销售服务系统创造价值、吸纳就业的能力巨大,潜力不容忽视。农业是一个大体系。多数发达国家农业已经实现了“从田间到餐桌”的一体化。1991年,美国农民创造出来的价值是1010亿美元,但美国消费者在食品上的支出却高达4860亿美元。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只占全国的2%,但在大农业这个体系里就业的人数却占到全国劳动力的17%。澳大利亚牛奶的产值是28亿澳元,加工后的奶制品产值则为85亿澳元,增加了3倍。

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农产品加工业确实是增加农业产值、提高农业效益、扩大就业的重要途径。因此,发展现代农业,必须高度重视并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农业的纵向一体化发展。

六、科技与资本:农业发展的两大内在基本驱动力

现代农业正日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方向发展,高科技、高投入、高产出是其重要特征。现代农业的高科技特征,从荷兰温室农业就可看出。荷兰的温室都具有现代化的设备,许多工作都由电脑自动控制,可以通过计算机和机械系统控制不同种类花卉、蔬菜的最适温度、湿度、光照长度、水分、养分等等。优良的人工环境完全摆脱了自然条件的影响,实现了农业的工业化生产。发达国家无一例外都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和投资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并根据自身国情,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建立了具有不同特色的完善的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推广和普及体系。

发达国家农业生产的科学化、机械化和现代化程度与工业不相上下,有的已经实现了工厂化生产。有些国家农业的资本和技术构成比工业还要高。投资已经成为农业发展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以法国为例,法国能成为世界上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国,国家大量增加农业投入起了重大的作用。1962-1986年,政府的农业预算拨款由76亿法郎增加到1137亿法郎,增加了14倍,农业在国家民用预算总支出中占13%。荷兰农场主一次投资几十万、甚至二三百万美元来改进农业生产设备相当普遍。

现代农业的高收益需要科技来支撑,发展农业必须有完善的农业科技体系。美国是农业生产率较高的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农业保持高生产率的坚实支柱。美国政府一直把农业的教育、研究和技术推广作为自己重要的职责,农业科技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教育、研究、推广“三位一体”的体系。有效地提高了农业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日本从自身国情出发,形成了有自己特点的农业科研、推广体系。日本在全国建有由国立和公立科研机构、大学、民间(企业等)三大系统组成的农业科研体系。日本农业的推广服务主要通过政府的农业改良普及事业和农协进行,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1994年,全国有591个“地域农业改良普及中心”,农协的近2万名营农指导员与普及中心密切配合开展工作。此外,还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开展农业推广工作。

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经验说明,科技与投资已经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两大驱动力。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加快农业科技发展。

七、竞争与垄断:过度竞争的利益流失与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整合

发达国家农场规模总体上有不断扩大的趋势,也有一些规模巨大的农场。但农业的自然特性和家庭企业组织制度决定了,与工业相比,农业始终是一种生产经营比较分散、高度甚至过度竞争的产业。对工业来说,生产同一种产品的企业很难超过一万家,少的可能只有几家,而且往往还有寡头垄断。因此,工业发展需要解决的主要是竞争不充分和垄断的问题。对农业而言则恰恰相反,需要解决的是过度甚至恶性竞争的问题。因为农产品种类较少,产品差异性小而同质性高,生产高度分散,经营主体多。因此,防止过度竞争、保护农业生产者利益非常重要和必要。使农业生产者联合起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变竞争为合作就成为必由之路和重要选择。依靠农民自己的经济合作组织并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发达国家解决这个问题最重要的经验。

农业合作社由农民自己建立,以确保真正代表自身利益。市场经济是利益分化冲突的经济。农民作为高度分散的群体要想改变自己的弱势地位,必须联合起来组建自己的经济组织,合作社就是这样应运而生的。丹麦是农业合作社的摇篮,丹麦的合作社完全是由农民自己建立和所有并自愿参加的。农民是合作社的成员和股东,自主制订章程、选举董事会和任命经营管理人员。合作社实行“一人一票”及利润属于全体社员的民主管理,股东们既分享利润,也分担风险和亏损。

农业合作社使农民能够联合起来走向市场,是保护农民利益的有力工具。使农民减少风险、提高收入是合作社的基本职能。合作社的作用贯穿于农业产供销加工全过程,给农民提供销、金融、技术、信息等全方位服务。合作社通过合作销售使中间商无插足之地,有效防止了农民在销售环节利益的流失;通过联合采购大大降低了农业生产资料成本;通过纵向一体化、发展深加工使农民可能获得较大的利益。完善的农业合作社服务体系是发达国家农业取得成就的重要原因。在丹麦,合作社系统在全国农业生产资料采购量中占50%左右,出口的农产品约占全部出口的3/4。日本为了帮助农民降低生产成本,国家、地方、基层三级农协联起手来,开展生产资料订购业务。由农协的全国性组织筛选厂家,以低价格批量订货,并专门建立农技中心对产品进行检验,确保农民从农协购买的生产资料不光价廉而且质优。基层农协还建立农产品集贸所,负

责当地农产品集中、挑选、包装、冷藏,然后组织上市。农产品通常采取竞买的办法销售,只有那些出价高、信誉好的批发商才能拿到定单。日本农协为农业告别传统经营方式发挥了巨大作用。

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要通过农业使农民增收,必须在产供销各个环节做文章,关键之一是要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越高,他们的利益越能够得到保护,收入也就越高。

八、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人力资本投资与高素质农民的培养

现代农业的市场化、科学化特征和家庭经营方式决定了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民兼备农业生产者和经营管理者两种身份,需要具备农业生产、农业管理和市场经营等多种能力。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高素质的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证。

提高农民素质必须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培训农民。发达国家普遍高度重视农民素质的培训与提高,有的甚至要对从事农业的农民进行资格认定。1986年仅法国政府的农业智力投资额就达50亿法郎,占农业部预算的36.8%。丹麦要求从事农业的年轻人必须受到一定的基础教育,掌握必要的农业知识,甚至需要获得绿色证书。丹麦法律规定,农民要购买30公顷以上土地的农场,必须持有绿色证书。

培训农民的目的是要使农民成为高素质的农业生产经营者。一流的农业需要一流的农民。荷兰把造就世界一流的农业生产经营者作为农业发展的关键。荷兰农民固有艰苦奋斗、善于合作、勇于创新和长于经商的特点,国家又高度重视农民教育和农业技术推广,使农民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从而真正实现了由一流的农民创造一流的农业。

提高农民素质必须发展农业教育。发达国家都有比较完善的农业教育体系。法国建立了以高等农业教育、中等农业教育和农民业余农业技术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农业教育体系,仅高等农业院校就有38所。发达的教育体系有力促进了农民素质的提高。全国60%以上的青年农民都达到了中等农校毕业水平。

研究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历程和经验,我们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农业仍然具有深厚的发展潜力,完全能够成为高效益产业。农业发展没有统一的模式,人多地少不是农业发展不可逾越的障碍。各国必须立足自身国情,面向全球,走有自己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参考文献:

[1][5][13][21]农业部中欧农技中心,美国农业概况及其特点[J],中国农业外经外贸信息网,2002-11-20

[2][19][23][27][29]法国农业概况[J],中国农业外经外贸信息网、全球农业网

[3]罗荣渠,序,现代化新论续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4]农业部国际交流服务中心,英国农业概况[J],中国农业外经外贸信息网,2003-6-6

[6][9][12][25][28]农业部国际交流服务中心,丹麦农业概况[J],中国农业外经外贸信息网,2003-6-19

[7]农业部国际交流服务中心,英国农业概况[J],中国农业外经外贸信息网,2003-6-13

[8][15][17][18]农业部中欧农技中心,荷兰农业概况[J],中国农业外经外贸信息网,2002-11-20

[10]中国驻丹麦使馆,丹麦农业概况[J],阿里巴巴网,2001-11-3

[11][22]聂建明,澳大利亚农业[J],作物研究,2005,(01)

[14]发达国家的农业现代化[J],中国科技信息网,2005-12-20,

[16]澳大利亚农业概况[J],中国农业外经外贸信息网

[20][24][26]农业部国际交流服务中心,日本农业概况[J],中国农业外经外贸信息网,2003-6-6

篇4

关键词:农业型小城镇 控制性详细规划 问题

中图分类号: F1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伴随着我国城镇化整体进程,西北地区小城镇建设也进入了建设加速期。农业型小城镇的数量在西北地区占相当比重。在农业型小城镇的发展过程中,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控规”)是城镇开发建设过程中比不可少的法规依据和重要的建设控制引导文件。农业型小城镇与县政府驻地镇、工贸型小城镇、工矿型小城镇在发展动力、发展模式、发展诉求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其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应该根据这些特点有所突出、有所调整,以适应农业型小城镇的发展需要,真正发挥控规的控制引导作用。

二、控规编制要求概述

自1990年代初期,我国开始探索应用控制性详细规划(一下简称“控规”)以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控规为国家城市规划、建设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当前,控规已成为政府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建设主管部门(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做出城市建设项目规划许可的依据,同时也是规划管理部门进行土地审批的主要依据。

纵观控规的发展历程,控规是我国由计划经济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时期的历史必然产物,是国家快速转型时期城市管理手段的必然要求。控规的出现是为了应对政府管理与市场经济的多元关系。作为沟通政府决策与市场经济的桥梁,控规的编制也需要在多变的市场条件下探索适应市场变化与政府管理的新方式。

农业型小城镇发展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其发展诉求、市场需求、城镇化需求远不及城市地区迫切。农业型小城镇的土地市场远不及城市地区活跃,基本上属于稳定变化状态。因此,农业型小城镇控规编制必须根据这些特点做出相应调整。

三、西北地区农业型小城镇发展概况

1、经济发展概况

在西部地区,基于行政建制、县域城镇体系优化等因素考虑,已经设立镇建制的小城镇在经济基础上仍然相当薄弱,这些地区小城镇的发展仍有赖于传统农业经济的支撑。从城镇化实现的可能性上分析,距离中心城市较远,以农业为支柱产业的农业型城镇要比距离中心城市较近、有一定工业基础的工业型城镇困难。农业型小城镇土地市场不活跃,很大部分土地权属归集体所有。土地交易量极小是农业型小城镇的显著特点。农业型小城镇经济业态单一,主要以农资、五金、百货、餐饮等其他初级服务业为主。

2、社会发展概况

农业型小城镇社会发展概况可以从人口状况、社会构成等方面说明。农业型小城镇人口变化基本以自然增长为主,人口机械增长的外因不多,流动人口基本以周边辐射范围内农村人口为主,表现出以集贸市场为周期的间歇性流动特征。人口集聚动力比较单一,造成农业型小城镇发展缓慢。在人口构成方面,由于行政设置问题,部分已经是镇建制的小城镇其城镇人口并为达到足以维持城镇经济生活的门槛规模,人口构成还是以村民为主,其生活方式、经济活动难以支撑具有产业意义的小城镇生活。

3、环境发展概况

农业型小城镇基础设施薄弱,生活垃圾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一是缺乏处理设施,二是缺乏环境保护的管理机制,在以经济建设为导向的政绩考核体制下,环境保护成为小城镇政府不愿问津的苦差事。

四、农业型小城镇控规编制现状及问题

1、控规编制现状

目前,西部设市城市控规编制已经相当普遍,县人民政府所在镇也已普遍开展该项工作,通过努力,应当能够达到建设用地控规全覆盖的法定要求。但是分布广阔,面大量广的农业型建制镇基本都未开展此项工作。

究其原因,除了对规划工作认识不到位而导致财力投入不到位以外,最关键的制约因素是经济和人力两个因素。首先,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落后,尤其是小城镇的发展更是处于较低水平,农业型小城镇特殊性更加明显,控规的编制和实施在这一阶段都需要认真推敲;第二,技术力量严重缺乏,农业型小城镇基本上没有设置专业规划管理机构,专业人员更是缺乏,这样的机构和人员现状要达到组织编制控规的法定职能要求,差距是显而易见的。

2、控规编制问题

(1)与城镇总体规划的衔接问题

目前,西部地区很大一部分农业型小城镇都没与编制控规,往往只能采用深化编制总体规划的方法来直接作为规划实施依据。

控规是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完成的,如果小城镇总体规划没有能够执行,在路网布局、功能分区、用地性质等方面与实际脱离的话,控规就丧失了指导作用。

(2)控制指标确定问题

现行控规指标基本上是以城市特色为主,即建筑是以“低密度、高容积率”的特征发展,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化率的标准设定也以城市为主,而西部农业型小城镇大都是镇政府所在的村,由于经济落后,工业不发达,小城镇充满了乡村氛围,而农村的居住特点就是“高密度、低容积率”。此外,乡村所特有的气息,比如和谐的邻里关系、自然的城镇肌理等,都是城市所不具备的,也是现行控规指标无法约束和指导的。

(3)与《物权法》的冲突

控规是政府管理土地与其他不动产的重要途径,是政府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通过规划实现对城市不动产财产开发与利用、限制甚至剥夺,从而完成土地与空间资源的配置。但是,《物权法》第七十一条规定:“业主对其建筑专有部分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力”。根据《物权法》的精神,国有财产与公民私有财产受到同等的法律保护。这就引起一个矛盾:建筑占地的部分属于私人群体共有,私人群体是否享有这部分财产处分的权力呢?

五、农业型小城镇控规编制策略探讨

《城乡规划法》的施行,是我国城乡规划工作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将控股引入城镇一级,主要是在国家宏观发展大背景下,保证小城镇土地开发的合理性,达到节约土地的目的。但是由于我国东西部发展差异较大,城乡二元结构明显,这导致现行控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不适用于西部农业型小城的发展。本文对此提出一些建议:

1、在《城乡规划法》的要求下改变现行控规的形式和内容,对控制指标进行重新设定,尤其是控制性指标和引导性指标的设定,应不同于城市指标,增加符合乡镇实际情况的指标及内容,注重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将规划重点从城市设计引向节约用地,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等方面。

2、积极协调《城乡规划法》与《物权法》的矛盾,统筹城镇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以及公共设施建设的技术要求,为城镇农业产业化和集体土地上的建设用地使用权合理流转创造条件。

3、增加适合城镇一级的控规标准、城镇用地兼容、规划用地弹性,根据客观实际进行土地细分,以增加用地的灵活性,适应小城镇将来的发展。

4、调整规划重点,建立适应小城镇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刚性、柔性控制框架,刚性框架包括涉及小城镇自然生态安全系统、基础设施安全系统、关键用地控制系统;柔性框架则包括引导性、导向性控制要求。

参考文献:

[1]苏州科技大学建筑系, 小城镇详细规划设计[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09

[2]南靖远、唐友明,关于西北民族地区小城镇建设的探讨[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3月

篇5

一、概况:

(一)地理位置

位于市乡的部,市乡,公路和铁路横穿该村落。该村距乡集镇仅1公里,境内群山环抱、沟壑纵横、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最高海拔950米,最低海拔750米,年均气温15℃,年降雨量1550-1750mm,无霜期275天,是典型的二高山气候。

(二)基本概况

全村现有耕地面积3265亩,其中水田1141亩,旱地2124亩,辖6个村民小组,806户2730人。

1、人员结构状况:18岁以下819人,占30%;18-50岁1228人,占45%;50岁以上683人,占25%。

2、文化素质状况:小学文化程度1229人,初中文化程度1092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273人,文盲136人。分别占总人口人的45%、40%、10%和5%。

3、住房情况:全村共有806户住房,砖混结构85户,占11%;石木结构721户,占89%,房屋修建多以院落聚集为主。

4、经济收入情况:2006年全村总收入915.81万,全村人均纯收入2200元,现金收入1465元。

(三)主要产业概况

全村以茶叶、水稻、生猪养殖为主。2006年全村新发展无性系茶叶达464亩,全村年平均养殖牲猪2300头,以小区为主体的茶叶种植及农家庭院新区已初具维形,发展态势良好。

(四)基础设施概况

近年来该村的基础设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全村电网改造全面完成,有线电视覆盖三个小区,电信和移动通信全面覆盖,通村公路全面硬化,目前全村基本实现组组通公路,交通状况良好,2007年即将全面升级。全村用电普及率100%,电话普及率85%,电视普及率75%。2006年全村累计建沼气池221口,占全村总户数的30%,完成“五改三建”100余户。

二、发展优势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发展优势

1、全村有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环境良好,土地资源丰富。

2、村民思想比较解放,有强烈的致富建新农村的愿望和较强的大局意识,能够顺利的开展工作。

3、村支两委干部比较得力,团结协作,有领导村民致富的决心和信心。

4、村级组织健全,人员齐备,办公室及办公系统完整。

5、主导产业发展优势明显,有自发的产业结构调整趋势。

6、通村水泥路已初步完成,部分基础设施初具规模。

7、该村与集镇紧密结合在一起,可以充分整合乡镇资源,做到优势互补。

(二)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篇6

近几十年来,随着全球气候日趋变暖,干旱和旱灾造成的损失和影响越来越严重。干旱不仅直接导致农业减产,食物短缺而且其持续累积会使土地资源退化、水资源耗竭和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制约可持续发展[1]。预防和减轻旱灾成为当今世界的重要课题之一。

农业干旱是指由外界环境因素造成作物体内水分失去平衡,发生亏缺,影响作物正常生长发育,进而导致减产或绝收的气象灾害现象。它涉及土壤、作物、大气和人类对资源的利用等多方而因素,是各类干旱中最复杂的一种。气象干旱是各种干旱的基础和根本致因。但气象干旱发生时并不一定就有农业干旱。农业干旱跟各地农业生产水平和地方经济发展有关。农业干旱又分为生理干旱、土壤干旱和大气干旱。目前对气象干旱的研究较多,农业干旱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该文提出以减产损失为指标进行农业旱情评价,以更好的反映农业干旱情况。

1 运城地区地理概况与资料简介

1.1 运城地区地理概况

运城地区现辖运城市、永济市、河津市及闻喜、绎县、垣曲、夏县、平陆、新绛、稷山、万荣、临猗、芮城等县。总面积13968平方公里,总人口425万,运城境内水资源比较年富。黄河、汾河、涑水河流经境内,境内总流长6百公里、境内平川占到总面积的58.3%。该区地理座标介于北纬~,东经~之间,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其基本特征是,气候温和,冬寒夏暖,热量资源充足,夏秋雨水丰沛,光能,风能较丰富。是山西省积温较高的地区。

1.2 资料来源

该文资料来源于运城气象站1971―2000年共30年的基本气象资料。

2 计算方法

2.1 减产损失指标

作物减产损失指标为:k=

式中:k为减产损失,y为作物实际产量,为作物最大产量。作物受旱越严重减产损失越大,作物受旱越轻,减产损失越小。

y/ym采用Jensen模型进行计算。

2.2 Jensen模型

Jensen 模型以阶段相对腾发量为自变量:

(1)

式中:为实际产量;为使用作物光温生产潜力计算的最大产量;n为作物的生育阶段;为作物在第i阶段的水分敏感系数,反映不同生育期缺水对作物产量的影响程度;为非充分灌水条件下作物的蒸腾量;为充分灌水条件下的蒸腾量[2]。

根据以上计算模型需要对、和值进行求解。

2.2.1水分敏感指数

根据综合分析,水分敏感指数选用王仰仁等的实验数据,见表1。

2.2.2作物蒸散量ET

根据根区土壤水分大小可将作物蒸散的计算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充分供水条件下的作物蒸散量的计算:一种是非充分供水条件下的作物蒸散量的计算。用分段函数表示如下:

(2)

式中:为作物蒸散量,单位;为参考作物蒸散量,单位;为作物系数;为土壤水分修正系数。

土壤水分修正系数是根区水分土壤的函数,可用下式计[3]

(3)

式中:为作物根区实际含水率,单位:%(以体积含水率表示,下同);为土壤凋萎点含水率,单位:%;为蒸散开始受土壤含水率影响时的临界含水量,单位:%,令=,为作物根区最大田间持水率,单位:%;与相对应的系数;n为经验指数,由实测资料分析求得。

2.2.3作物系数

全生育期冬小麦的作物系数的变化过程表达式为:

(4)

式中:为初始生长期的作物系数;为生育中期的作物系数;,,,为与作物系数变化相对应的累计天数,其中为全生育期生长天数;,,,,,,为模型参数,其中,,,和,,中的6个参数可利用作物生长连续性的特点由其他参数求得。

2.2.4作物蒸腾量的求解

充分供水条件下的冬小麦的蒸发蒸腾量用下式求解:

(5)

2.2.5参考作物需水量ET0的确定

参考作物蒸散采用FAO1998年推荐的FAO Penman-Menteith 公式[4]计算,(6)

式中:为作物冠层顶的净辐射,单位:;G为土壤热流强度,单位:;T为2 m高度处的日平均气温,单位:;为2 m高度处的风速,单位:;为湿度计常数,单位:;为饱和水汽压-温度曲线斜率,单位:;为气温为T时的饱和蒸汽压,单位:;为气温为T时的实际蒸汽压,单位:;其余符号意义同前。

3 以减产损失为指标的农业干旱评价标准

3.1 减产损失计算结果

根据运城30年的气象资料,冬小麦的减产损失计算结果见表2。

将以上数据绘制成散点图,如图1所示。

3.2 农业干旱评价标准

根据30年的减产损失计算结果,按照减产损失设计保证率划分干旱等级范围,当设计保证率小于25%时即减产损失值为0~0.2500时为轻旱;当设计保证率为25%~50%时即减产损失值为0.2501~0.4709时为中旱;当设计保证率为50%~75%时即减产损失值为0.4710~0.7477时为重旱;当设计保证率大于75%时即减产损失值大于0.7478时为极重旱。

3.3 1971-2000年的降雨量情况

1971―2000年年平均降雨量如图2所示。

将图1和图2进行对比可以看出:基本上当降雨量大时,减产损失小,降雨量小时减产损失大。但是降雨量相近的年份,减产损失值有一定的差别。这说明包括降雨在内的气象灾害是农业干旱的基础和根本致因,农业干旱的影响因素非常复杂,还需要考虑到作物自身的影响因素。以减产损失为指标的旱情评价指标,不仅考虑了降雨和蒸发等的气象因素,还考虑了作物自身的影响因素。可以较好的用于进行农业干旱评价。

4 结论

(1)减产损失值为0~0.2500时为轻旱;减产损失值为0.2501~0.4709时为中旱;减产损失值为0.4710-0.7477时为重旱;减产损失值大于0.7478时为极重旱;

篇7

【关键词】旅游总体规划;休闲农业;金源文化

黑龙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农业一直以来是其支柱产业,农业生产环境资源丰富,农业生产方式多样,再加上北方多民族的地域文化为黑龙江开展观光农业旅游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基础,成为国内旅游产品开发上的优势资源[1]。

双城市金满农家观光园的旅游开发顺应了时展需求,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加速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依托金源文化背景,本着突出黑龙江生态休闲农业的方向发展,打造出独具特色的休闲农业观光园。

1 旅游地点概况

1.1 自然概况

金满农家观光园位于历史名城双城市五家镇双井村附近,东侧靠金兀术运粮河,西面靠近五家镇双井村,北面临近哈大铁路专用线,南面靠近去京铁路专线。旅游区地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全年无霜期为140天,年降雨量为481.5mm,大于10℃以上的积温为2798℃,生育期日照时数为1220小时,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为典型的黑钙土区,适宜农作物及果树的生长。

1.2 旅游资源概况

双城市是金源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满族风情浓郁,人文历史景观丰富。根据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来分析,本景区内目前具有如下旅游资源:金兀术运粮河、影视基地、地主大院、杨树林、农田、菜地、果树、垂钓池、冰雪资源等,景区生态环境良好,空气清新,远离噪声,适合开展采摘、参与体验等活动,是不可多得的休闲农业旅游开发场所。

2 客源市场分析

目前,金满农家观光园主要客源市场为国内游客,其中省内游客占了绝大部分。省内游客中有50% 来自哈尔滨市区,50%来自双城、阿城及周边地区。可见该景区的旅游客源市场主要是以哈尔滨地区为主的近距离客源市场。

3 规划原则

3.1 坚持生态性原则。保护现有的生态环境,对已出现和可能出现的污染问题要采取治理的措施;保证金兀术运粮河的水质;道路铺装采用砂石等天然材料;使用太阳能、风能、电能等清洁能源。

3.2 坚持经济性原则。房屋的建造,要力求符合东北的实际。景区中的部分休闲度假建筑采用可移动、可拆装的木屋。不搞大量的人造景观和硬质铺地,充分利用自然条件进行景观营造。

3.3 坚持参与性原则。乡村旅游内容丰富,极具参与性特点。游客只有广泛参与到亲手制作豆汁、果汁、果酱、烧烤、采摘及垂钓等活动的各个方面,才能更多层面地体验到乡村生活的情趣,享受到原汁原味的满族文化氛围。

3.4 坚持突出特色原则。特色是旅游发展的生命之所在,愈有特色其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就会愈强,因而要明确金源文化和乡村生活体验的资源特色,选准突破口,使本景区的旅游特色更加鲜明。

3.5 坚持多样性原则。要求在旅游产品开发、旅游线路组织、游览方式、时间选取、消费水平的确定上,有多种方案可供游客选择,让不同年龄、不同生活背景的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旅游产品[2]。

3.6 坚持注重细节原则。景区在建筑材料、地面铺装、滨水风光、特色餐饮、参与体验等方面都要注重细节,使之与环境协调,宛如天然。同时,也要在细节上突出以人为本,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年龄的游人需求。

4 功能分区

4.1 管理服务区

占地面积约7.8公顷。资源依托:金源文化、防护林、百米瓜廊、现代建筑等。主要功能:展示景区形象、游客接待、停车、游人集散等。

4.2 疗养区

占地面积约7.6公顷。资源依托:现代建筑、防护林、菜园等。主要功能:为老年人提供一个能住宿,能回味农家生活,有活动场地的休闲度假区域。

4.3 互动游乐区

占地面积约4.1公顷。资源依托:游乐设施、金兀术运粮河、健身器械等。主要功能:开展参与性娱乐活动、亲水休闲、水上娱乐、体育健身等项目。

4.4 木屋休闲度假区

占地面积约2.8公顷。资源依托:木屋、山林野趣等。主要功能:用于休闲度假、生态防护等。

4.5 棚室蔬果采摘区

占地面积约4.7公顷。资源依托:温室大棚、仿古建筑、水渠等。主要功能:为游客提供一个瓜果、蔬菜采摘、品尝,游憩休息的场所。

4.6 露地蔬果采摘区

占地面积约11.7公顷。资源依托:瓜菜园、现代娱乐设施、水渠等。主要功能:用于水果采摘、蔬菜采摘、滨水体验、戏水等。

4.7 影视基地区

占地面积约3.3公顷。资源依托:影视拍摄、山林野趣、现代娱乐设施、地主大院等。主要功能:能为拍摄剧组提供一个摄录影、化妆拍照、住宿、休闲娱乐的场所,同时也能给游客提供一个回归大自然,与土地、阳光和水源亲密接触的休闲空间。

4.8 垂钓区

占地面积约2.7公顷。资源依托:养鱼池、湿地等。主要功能:用于冷水鱼养殖、垂钓、休闲、餐饮等。

4.9 戏雪区

资源依托:微地形。主要功能:为游人提供一个冬季戏雪的场所。

5 旅游形象定位与策划

5.1 旅游形象定位

金满农家观光园的旅游形象定位鲜明,主要体现为:回归自然、享受乡村原始风貌、金满特色、农事体验。就哈尔滨的整体旅游产品而言,生态旅游是时尚,乡村旅游方兴起,金满文化是内涵。

5.2 旅游形象策划

5.2.1 理念识别系统(MIS)策划。一级理念为休闲农业、生态旅游、绿色餐饮:观光农业的胜地;二级理念为金满文明、民俗传统、回味乡村:文化体验之乐土。主打宣传口号:走进金满农业观光园,感受乡土气息,体验农家乐趣,找寻自然之美。

5.2.2 视觉形象系统(VIS)设计。在符合MIS的一、二级理念的基础上,创造一个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形象系统[3]。景区标准色,以绿色为主调,象征自然生态;以天蓝色为背景,象征环境优雅;以浅灰色为配色,象征金兀术运粮河之水;以金色代表金源文化。

6 旅游区环境容量估算

环境容量测算主要有3 种方法:线路法、卡口法和面积法。本次测算主要采用面积法。测得结果显示,目前日旅游环境容量为562人次/日,年环境容量为67440人/年。旅游区环境容量远大于现在的游客规模,只要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同时加强环境容量的调控,是能够保证环境质量的基本稳定和提高,保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的[4]。

7 结论

双城市金满农家观光园作为一个以休闲农业为主题的景区,在进行旅游开发时必须坚持生态旅游开发的理念进行规划和建设,使其能够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景区建设中,挖掘并开发了当地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并将这些传统文化与景观设计相融合,打造出具有民俗风情的休闲农业旅游观光园,顺应了休闲农业旅游开发的时代大背景,使园区的规划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桂兰,刘敏,张序强.黑龙江省发展观光农业的优势及战略[J].北方论丛,2003(04):26~30.

[2]陈宇.论观光农业园规划的原则和手法[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2):298~300.

篇8

关键词:农业生产;支持向量机;灌溉用水;隧道排水

中图分类号:S27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14-2976-03

Study on the Impact of Water Inrush on Regional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Tongluoshan Tunnel Area

LIU Jian

(Faculty of Geosciences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Chengdu 610031, China)

Abstract: Support vector machines was introduced to build a model to identify water source of groundwater inrush in tunnel, based on the chemical information of groundwater inrush in tunnel and its possible sources. The impact of water inrush of Tongluoshan tunnel in Dianjiang to Linshui expressway on regional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was analyzed using this model.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water draining from Tongluoshan tunnel had no influence on the major source of local agricultural irrigation-Qingshuixi, but severely impacted some supplementary irrigation water sources. Therefore, regarding central water supply for the people who were influenced by tunnel water draining and taking inrush water resource utilization into consideration were recommended for the departments concerned.

Key words: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upport vector machines; irrigation water; water inrush from tunnel

我国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之一,其西部地区的农业生产又是当地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稳步推进,西部山区的隧道工程不仅越建越多,而且越修越长[1]。然而,在改善当地交通环境的同时,山区隧道建设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其中隧道排水影响当地农业生产较为突出,如襄渝铁路中梁山隧道施工期间引起48口泉水被排干,极大地改变了隧址区的人居环境[2];渝怀铁路圆梁山隧道建设导致一定范围内的地下水被排干,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生产用水[3];渝怀铁路歌乐山隧道施工导致山上6万多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用水受到严重影响[4]。这些影响不仅容易引发严重的民众纠纷,而且可能形成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以垫(江)邻(水)高速铜锣山隧道(以下简称隧道)为例,通过建立隧道排水来源识别的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SVM)[5,6]模型,分析了隧道排水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以期为影响区内农业生产用水供水措施的制定和隧道排水的资源化利用提供参考。

1 隧道工程及区域水文地质概况

1.1 隧道工程概况

铜锣山越岭双洞公路隧道为重庆垫江—广安邻水高速公路的关键控制性工程,位于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元市镇和城南镇之间的铜锣山背斜中段,东距重庆约80 km,西至成都约310 km。隧道进口位于铜锣山背斜东翼的蓼子沟,出口位于背斜西翼的腊月丘,全长5.2 km,最大埋深280 m,人字形纵坡,采用由进出口同时向变坡点掘进的施工方式。该隧道始建于2005年,已于2008年夏季贯通。

1.2 区域水文地质概况

隧址区地貌景观主要呈一山(铜锣山)两岭(背斜两翼)夹一谷(岩溶槽谷)的特征,出露地层主要有三迭系下统嘉陵江组(T1j),中统雷口坡组(T2l)和上统须家河组(T3x)及侏罗系(J)地层。除第四系(Q4)松散堆积物分布在槽谷和地形低洼处外,其余地层大面积出露,岩性主要为可溶岩(石灰岩及白云岩)和非可溶岩(砂岩、粉砂岩、泥岩等),且前者(分布于槽谷)被挟持于后者(地处两岭地带)中。

篇9

Abstract: Rainwater accumulation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of Yuanzhou district aims to highlight efficient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promote the agricultural structure adjustment, the development of water saving and high efficiency agriculture, cultivate lo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omote agricultural efficiency and farmers' income.

关键词: 雨水集蓄;必要性;可行性

Key words: rainwater accumulation;necessity;feasibility

中图分类号:TV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7—0132—02

0 引言

原州区雨水集蓄利用工程主要以蓄、截、提的形式配套水利设施来充分利用当地水资源解决农田灌溉,为了更好的发挥水土资源利用率,满足设施农业灌溉要求,涉及官厅镇11镇,行政村4个, 3288户,15124口人,回族占46%,规划配套集雨窖150眼,塘坝配套工程8座,配套小高抽工程8处。规划发展节灌面积9300亩,其中塘坝集水及小高抽节灌面积9000亩,集雨补灌面积300亩。

1 基本情况

1.1 自然概况

1.1.1 地理位置及范围 雨水集蓄利用工程位于固原市原州区东部干旱片带清水河流域东侧及茹河流域上游。其中集雨利用工程主要分布在东部干旱片带和清水河和茹河流域,具置分别集雨窖主要分布在官厅镇的梁壕村;8座塘坝重点分布在官厅镇的张洪村;10处小高抽重点分布在官厅镇的砂窝河镇郑磨村;涉及官厅镇1个镇,总耕地面积5.34万亩。

1.1.2 地形、地貌及土壤 集雨窖和塘坝主要分布在东部山区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地形为东高西低较平缓;小高抽主要分布在清水河两岸,地势西高东低,地貌类型为较平坦的山前倾斜平原区和阶级地,土壤类型为黄黏土和湘黄土及淡黑垆土。

1.1.3 水文气象 项目区属清水河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为380—430mm,年径流深20—30mm左右,年均蒸发量1200mm,干旱指数2.3左右,属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年均气温6.8℃左右,日照时间12h/d,相对湿度55%~70%。最大冻土层深1.2m左右。

1.1.4 水文地质 项目区集雨窖和塘坝和主要分布在东部山区村落院庄和主支沟道,具有一定集雨条件和流域面积及拦蓄条件,水源为蓄集雨水和洪水;小高抽主要分布在清水河流域的两岸,河道水相对较丰富,取水为河道常流水。

1.2 社会经济概况 该项目涉及官厅镇1个镇,4个行政村,3288户,15124口人,农耕地面积5.34万亩,其中水浇地面积约2500亩,人均耕地面积3.6亩。水浇地主要种植蔬菜为主的经济作物,旱地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及洋芋等,作物种植结构无规则。由于当地水地面积很少,农业经济收入相对较低,当地农民主要经济收入靠进城打工获得,人均收入约为1850元。结合当地土壤、农业气候特点及距离市区较近的地理位置条件,有些地方适宜发展设施农业,为了有效的利用当地水土资源,加快农业经济发展,原州区政府规划2008年在当地配套水源工程,大力推广低压管道节水灌溉等技术及温棚为主设施农业种植技术,田间根据蔬菜种类可进行膜侧沟灌、坐水种灌溉技术。

1.3 基础设施 项目区在茹河流域已建成塘坝8座,分别为张洪3#、张洪2#、买家庄,青土沟2#,母家沟、母家支沟、海家坪及井沟等骨干坝8座,这8座塘坝共控制流域面积29.37km2,设计总库容454.6万m3,现有效库容280.3万m3,控制灌溉面积3000亩。已经建成集雨窖582眼,蓄水量2.9万m3,清水河上游段23km2的流域面积和浅表层丰富的水源汇集成常流水0.35m3/s,当地群众自发用简易的小高抽进行土渠灌溉,渠道损失大,灌溉效益低下。没有配套渠系工程,无法进行灌溉。项目区有福银高速公路、宝中铁路,临银公路和固蒋公路,乡村大路互相贯通,交通运输极为方便,当地电力设施也基本齐备。8座塘坝基本情况详见表1。

1.4 项目区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目前调查情况来看,制约小型灌区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水利设施不全,水资源利用率低,灌溉制度落后,主要表现在:

1.4.1 土地资料丰富,水利设施不全 项目区土资源丰富,虽然已经建成582多眼水窖和8座塘坝,但是由于缺乏资金,没有配套渠系工程和集雨窖,控制农田面积无法灌溉,周围土地仍为旱作农田。灌区效益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的主要原因是水利设施不全,配套程度差。致使难以达到规划的灌溉面积,从而制约着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

1.4.2 当地水资源没有合理开发利用 据调查,原州区清水河河道水资源较丰富,可以采取提灌形式进行灌溉,发挥水利灌溉效益。

篇10

关键词 农业灌区;社会经济;水利设施;陕西合阳

中图分类号 S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7-0212-01

合阳县是渭北旱塬农业大县,主产是小麦、玉米、棉花、油菜和苹果等粮经作物,是陕西省的主要粮、棉、果生产基地之一。该县长年降雨量偏少,农业生产主要是靠东雷抽黄、红旗、定国、百良、东风水库、机井等来抗旱灌溉。该县部分农业生产地方缺乏水利工程供水设施,但通过加大地方财政和国家财政支持,以及近几年来的项目建设,农田水利设施得到基本改善,当地的经济产出稳步提高,农民收入进一步增加,社会稳定和谐。

1 社会经济环境概况

合阳县农业灌区涉及路井、黑池、马家庄、新池、坊镇、伏六、金玉等乡镇,总人口39.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1.26万人,农业劳动力29.87万人。尤其是东雷抽黄工程自1979年建成受益后,极大地改善了合阳县农业灌区的生产和生活条件,高效灌溉农业种植模式得以大面积推广,农业种植结构的多元化,使灌区社会经济状况得到极大提高。

灌区经济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主产小麦、玉米、棉花、苹果等粮经作物,是陕西省的主要粮、棉、果生产基地之一。据调查,灌区农民对农业的依赖程度较往年有所降低,大部分农民外出务工,家庭收入主要依靠打工和其他副业收入。种田只是依靠妇女和老人维持,青壮年人基本都常年外出务工挣钱,农民外出务工人数最少达到40%。农业灌溉对他们来说,浇的只是“救命水”而不是“增产水”,也常因灌溉不及时或不积极,导致作物产量低、家庭收入少。地方政府部门对水利事业重视不够,各级乡镇水管单位对灌区灌溉管理参与很少。例如,在工程建设中一些村民干涉了水利工程建设,如合阳县黑池镇东洼村村民干扰施工,阻拦拉料车进村,严重阻碍了施工顺利进行,影响了工程进度,后经多方数次协调,给予了一定数量经济补偿和其他条件后才得以解决。在其他项目建设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此类现象。

2 灌区水利设施现状

合阳县农业灌溉工程主要是以黄河为水源的大型高扬程电力提灌抽黄工程,取水方式为无坝式引水,再加上红旗、定国、百良、东风水库、机井等来为农业抗旱灌溉服务。合阳县农田作业地貌类型分塬区和滩地两大类,大部分属渭北黄土台塬区。西北塬面海拔高程635 m,东南滩地349 m。农业土地面积9.81万hm2,农业种植面积5.84万hm2。全县采用大、中、小灌区结合,提、蓄、引、节、保措施并举,灌溉、水保、供水、水产并重的水利工程体系,全县共建成小型农田水利工程496处,设施灌溉面积3.692万hm2,有效灌溉面积3.559万hm2,为抗御水旱灾害、全面促进全县农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保障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布设总干、干支渠6条,长95.5 km,已衬砌93.4 km,衬砌率97.8%,衬砌完好率80.0%;支渠28条,长112.3 km,已衬砌108.9 km,干、支、退水渠共有各类建筑物732座,渠道与建筑物配套基本齐全。基本上没有完好渠道;斗、农渠建筑物932座,完好562座,建筑物完好率为60.3%,建筑物与渠道配套较差,老化失修严重。

合阳县整体农村水利设施仍比较脆弱,农田水利现代化程度低,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依然较差。但通过加大地方财政和国家财政支持,以及近几年来的项目建设,合阳县水务局以项目带动为龙头,大力发展并推广节水灌溉项目区。在农田水利项目区资金来源上,县上采取“上级拿一点,地方拿一点,群众筹一点”等多元化组合投资方案,使节水灌溉示范工程与当地水源条件相结合,与高效农业发展相结合,与工程建设管理相结合,从而使农田水利设施得到基本改善,当地的经济产出稳步提高,农民收入进一步增加,社会稳定和谐[1-4]。

从表1可以看出:小麦平均水费1 020元/hm2,占总投入4 695元/hm2的21.73%;玉米平均水费1 815元/hm2,占总投入6 375元/hm2的28.47%;苹果平均水费2 070元/hm2,占总投入12 060元/hm2的17.16%;棉花平均水费1 725元/hm2,占总投入9 120元/hm2的18.91%;西瓜平均水费1 920元/hm2,占总投入11 910元/hm2的16.12%。

综合分析,合阳县灌区作物农业生产总投入中,水费占总投入的比例为20%。灌区农民家庭收入主要由种植收入、养殖收入、务工收入和政府补贴等部分构成。此次对家庭收入调查显示:种植收入在家庭总收入中只占30%~40%,出外务工者居多,农作物耕作生产成本大,水费占成本费用平均20%,农民反映水价过高,农副产品价格偏低,种植收入不能满足家庭支出,大部分农民都选择外出务工。

灌区群众普遍认为:水价没有提升的空间,农民能够承担的水费为450~750元/hm2。如果提高水价会对农民用水积极性产生严重影响,甚至将影响到农业生产的发展,阻碍灌区经济持续发展。

3 参考文献

[1] 夏效宏.固原市原州区水利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2):259-260.

[2] 刘增进,王宁,张瑞.农村烟田水利设施中的水资源平衡计算[J].安徽农业科学,2012(35):17384-17385.

篇11

金华具有地貌的多样性以及生态区位优势,农业基础条件良好,种植业和养殖业较为发达,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市。xx市委、市政府一直非常重视农业发展,积极引导和扶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市场主体,注重培育特色农业,着力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目前,全市形成了粮油、生猪和肉制品、奶牛乳品、水果蔬菜、中药材和食用菌、茶叶、花卉苗木、特种水产等农业主导产业,名特优新农产品门类齐全、品种丰富。特别是近年来,xx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中央、xx省委关于新农村建设的一系列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立足城乡统筹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业、农民等相关政策措施,有利地促进了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茶叶、食用菌、中药材、花卉苗木等经济作物效益提高。同时,重视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形成了金华农产品批发市场、粮食批发市场、义乌农贸城、仙桥花木城、磐安特产城、xx中药材市场等一批辐射能力较强的骨干市场。

二、合作社发展情况

(一)基本情况

篇12

关键词 西吉县;基本口粮田;水浇地;效益分析

中图分类号 TN9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82-0234-02

西吉县2010年基本口粮田水浇地建设项目涉及什字乡和马莲乡的12个行政村43个自然村,2084户11591人,全部为退耕户,退耕面积15405亩。现有水浇地面积3428亩,人均不到0.3亩。

为切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发展后续产业,规划在项目区发展小片水浇地3868亩,其中新增灌溉面积440亩,改善灌溉面积3428亩,项目覆盖率达到100%。项目的实施对彻底解决项目区退耕农户口粮田问题,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促进当地经济持续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提高退耕农户生活水平以及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和谐西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项目区概况

1.1 自然概况

2010年基本口粮田水浇地建设项目区位于葫芦河一级支流什字河和马莲河的川道区。葫芦河川道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气候适宜,作物适应性广,水土资源开发利用条件好,农业增效潜力大,自然条件较好,是西吉县主要库井灌区,也是全县主要粮食产地。灌区范围内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干旱、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比较频繁,旱灾是限制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

水库自流灌区建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主要由人工完成,国家投入少,建设标准低,先天不足;加之缺乏维修资金,渠道淤积破损严重,建筑物老化损坏,灌溉依靠土渠输水,造成水资源大量浪费,致使灌区有效灌溉面积锐减,灌溉效益下滑,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发展及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在水库灌区边缘有零星分散的水平梯田,由于当地财政困难,群众收入水平低下,没有能力筹集资金对水平梯田进行水利工程配套建设,致使有限的水资源得不到开发利用。“十年九旱”是制约当地农业生产及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桎梏,当地农民基本处于靠天吃饭的局面,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极其脆弱。

1.2 建设布局

项目区灌溉水源为水库和机井,库坝自流灌区规划对斗渠进行衬砌,渠系的布设遵循尽量少占耕地,减少工程量,充分利用原有建筑物,最大限度地控制灌溉面积,节约投资的原则,因此渠道的布设和原渠道基本相同,并尽可能地利用完好的渠道和建筑物,并配置斗口、量水堰、农口、跌水等建筑物。

井灌区均以机井为水源,规划新打机井及更新机井并配套机泵、输电线路和低压管道。工程共布设干管、支管二级管道,田间通过给水栓接快速活接头移动软管进行灌溉,采用移动软管+沟灌(或小畦灌)的节水灌溉技术模式。

2 效益分析

2.1 经济效益

本项目效益按有、无项目对比可获得的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计算,效益计算采用分摊系数法。

2.1.1 直接效益

1)新增灌溉面积的灌溉效益。项目实施后,新增水浇地440亩,灌溉效益指该项目向农、林、牧业提供灌溉用水可获得的效益,按项目实施前后的效益变化量计算。小麦、油料的价格均按当地市场价格计算。同时随着灌区节水改造工程的完成和农技措施的不断提高,作物产量将得到提高,各种作物产量的预测详见下表。

经分析测算,项目实施后灌区农业生产达到稳定时,新增粮食生产能力8.28万kg,增加油料生产能力1.76万kg,年增加效益为22.07万元。由于灌区新增效益是由水利工程及农业工程等综合投入的结果,故对效益进行分摊。灌溉效益分摊系数按0.45计,则项目实施后灌溉效益为9.93万元。

2)改善灌溉面积的增产效益。项目实施后,保证了作物的适时适量灌溉,可改善灌溉面积3428亩。作物种植以小麦为主,正常运行期平均单产增加量按20千克/亩计算,年增加效益为13.03万元,灌溉效益分摊系数按0.45计,则分摊灌溉效益为5.86万元。

根据经上分析,正常运行期年增加效益为35.1万元,亩增效益90元,分摊灌溉效益为15.16万元。

2.1.2 间接效益

间接效益只考虑通过节水改造措施而且不增加灌溉面积的情况下,可实现的节水转移效益。通过节水改造,库坝自流灌区渠系水利用系数由现状的0.6提高至0.78,田间水利用系数达到0.9,灌溉水利用系数由现状的0.54提高到0.70。井灌区管道水利用系数由现状的0.73提高至0.95,田间水利用系数达到0.9,灌溉水利用系数由现状的0.6提高到0.86。灌区每年将节水32.33万m3。灌区年节水量计算详见下表。

2.2 社会效益

项目实施后,使退耕还林区3868亩农田的灌溉保证率大大提高,工程安全运行,改善了灌区的灌溉条件,提高了灌区农业效益,减轻了农民负担,增加了农民收入,对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密切党群关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效益。

2.3 生态效益

通过渠道防渗砌护和管道输水,减少渗漏,节约水量,将多余水量用于生态环境建设,对改善灌区局部小气候、提高水土资源的利用率,都有显著的生态效益。

2.4 环境影响评价

2.4.1 水土及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西吉县气候干旱、降雨偏少、蒸发强烈,水资源贫乏,旱灾频繁,通过库井灌区节水改造项目,实施节水灌溉,实行节约用水,增强水资源调控力度,有效地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结合基本口粮田建设及调整作物种植比例和种植结构,建立起适合当地气候环境和生态环境的作物种植体系,充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为农业生产服务。

通过水浇地项目建设,改善灌溉条件,增加灌溉面积,增强了农业抗御干旱的能力,提高了单产。项目实施减轻了水土流失,提供了水源保障,增加了水源涵养能力,调节了当地小气候,而且有效地抵制了干旱、风沙、洪涝等自然灾害,使水土资源得到了合理开发利用,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生态环境大为改善。促进了生态环境向良性、持续、稳定的方向发展。

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弃土、弃渣等数量甚微,可采取集中处理,通过植物措施就近恢复,实施项目对环境不会造成较大负面影响。

2.4.2 社会环境影响评价

基本口粮田建设水浇地项目实施后,可高效利用有限的水资源,改善项目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极大地的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保障退耕还林区的粮食安全,有效的保护退耕还林成果。

建设基本口粮田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民心工程,可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对于项目区受益退耕农户尽快脱贫致富以及密切党群关系、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当地的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郑义.项目后评价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应用初探[J].2007.

[2]刘杨,张萌,吴乾.建设项目后评估方法的分析[J].2007.

篇1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5.14.011

Investigation of Rural and Agricultural Pollution Source in Lijiang River Basin in Guilin

LIU Xue-chuna,LI Shi-yingb

(a. Department of Automotive Engineering;b.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Guilin University of Aerospace Technology,

Guilin 541004,Guangxi,China)

Abstract: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rural and agricultural pollution source in Lijiang River Basin in Guilin,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ain problems of rural environment in the Lijiang River Basin were living sewage treatment and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the uneven living garbage collection and the growing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It was suggested that the source control of pollution sources, sewage collection and combination treatment should be carried out, and the mechanism of rural and agricultur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should be established.

Key words:Lijiang River Basin;living pollution source;agricultural pollution; Guilin

自然生态和农村环境保护是中国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增强国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加强自然生态和农村环境保护,是解决影响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农村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桂林漓江流域农村和农业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工作是生态广西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桂林市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更是建立科学保护漓江长效机制的重要前提。因此,做好桂林漓江流域农村和农业污染源的调查研究能为漓江流域综合治理提供科学的依据。

1 流域概况

桂林漓江流域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旅游区,地处南岭山系西南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属于珠江水系的桂江中上游河段,发源于猫儿山主峰1 860 m处的八角田,境内流域面积12 565 km2,干流长295.27 km,包括兴安县、灵川县、市区(含五城区)、阳朔县内总共37个乡镇,426个行政村,共有27.11万户,169.20万人。桂林漓江流域以汉族为主,有瑶、壮等少数民族。漓江流域所在的桂北经济区,其农林、旅游以及高新技术方面的优势在广西区内极为明显。漓江流域土地资源丰富,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是广西重要的粮食和林业生产基地。2008年实现农业生产总值139.46亿元,粮食总产量209.43万t。

2 污染源调查研究方法和内容

2.1 调查方法

在收集基础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抽样调查、现场分析采样进行数据分析,明确漓江流域农村和农业环境污染基本状况。

2.2 调查内容

综合考虑区域经济发展概况、区域经济结构、基础设施、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等因素,选取兴安县溶江镇的莲塘村,灵川县海洋乡的大桐木湾村、定江乡南边山村,阳朔县杨堤乡的杨堤圩等4个村落作为典型村庄,调查村庄生活污染源、农业污染源以及环境现状概况。

从生活污水水质、农村生活垃圾两方面调查流域内农村生活污染源情况。

调查流域内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的使用,农田秸秆的处理、禽畜粪便的排放等方面的基础数据,计算农业污染物的排放情况。

进行农户问卷访谈,通过综合数据分析,确定桂林漓江流域农村和农业污染源、排放总量和主要污染因子的排放情况。

3 结果与分析

3.1 典型村庄污染源状况

通过对4个具有典型特征的村庄的现状调查、统计、分析,得出漓江流域典型村庄生活污染源、农业污染源以及环境现状概况。典型村庄生活污染源、农业污染源以及环境现状见表1。

3.2 漓江流域农村水污染现状

3.2.1 生活污水排放量 生活污水来源受生活用水的影响,主要有厨房洗涤、洗衣、洗浴、清洗农具、冲洗卫生间的粪便等方面用水。通过查询村镇供水情况,选取8个村庄进行调查,统计计算后得到,村民人均供(用)水量的范围为60~180 L/d,人均供(用)水量为110 L/d,人均排放污水量为100 L/d,年人均排放量为36.5 m3/d;并初步给出农村生活污染物排放系数:人均COD产生量40 g/d、氨氮4 g/d;猪COD产生量为50 g/d、氨氮10 g/d,最后得到农村生活污染物排放量(表2)。

3.2.2 农村生活垃圾调查 农村生活垃圾主要来源为生活源、农业生产源、建筑源和其他产生源,主要由燃煤灰分、厨房残余物、农作物残余以及其他常规生活垃圾等组成,成分以有机物为主;生活垃圾的处置方式是将塑料袋、纸屑等垃圾倒入垃圾桶,在村里的垃圾池堆积到一定程度后焚烧,或者是堆放在村口的某一位置,导致白色污染较严重,影响环境;而厨余物则进入沼气池,燃柴灰分作为农肥进入农田。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在莲塘村、大桐木湾村选取10户村民,通过称取每户排放的废弃物和焚烧后灰分,计算得到人均垃圾排放量为1.41 kg/d,漓江流域日垃圾排放量为374 t/d。

3.3 漓江流域农业污染现状

漓江流域和全国其他农业地区一样,都存在化肥、农药使用不合理,农用薄膜残留难以降解,禽畜粪便排放随意,农田秸秆综合利用率低等问题。通过查阅资料和现场调查,农业面源污染源相关信息见表3至表6。

通过实地调查还发现,直接还田和垫圈还田是漓江流域农作物秸杆综合利用的主要方式,约占秸杆综合利用量的61%;其次为过腹还田和用作牲畜饲料,约占秸杆综合利用量的31%。漓江流域部分村庄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较高,达到90%以上,部分村庄农田秸秆综合利用率较低,仅为15%左右。部分村庄农作物秸秆就地直接焚烧,这样使得能源被浪费,养分利用率降低。

3.4 农业污染排放量计算

对农田径流污染物和畜禽养殖污染物排放量进行计算,分析各污染源的排放情况(表7、表8),结果表明,灵川县农业径流污染物和畜禽养殖污染物排放量最大,阳朔县次之。

4 小结与讨论

通过对漓江流域典型乡村的调查及对整个流域农村生活污染源及农业污染源产生情况、流域环境质量现状的调查、分析、统计,漓江流域农村环境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4.1 生活污水处理及综合利用程度差异较大

通过对典型村庄及部分近河流村庄的调查发现,虽然漓江流域村庄农户生活污水基本没有进入市政管网集中处理,但部分村庄黑灰水分流,黑水基本综合利用作农肥或者进入沼气池处理;另外一部分村庄虽然也黑灰水分流,但黑水进入简易化粪池处理后直接溢流到地表水体或渗入地下,直接影响地表水和地下水环境质量。

4.2 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率参差不齐

通过对典型村庄的调查发现,漓江流域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不高,大部分村庄生活垃圾均未得到妥善处理。部分村庄建有生活垃圾临时堆放池,生活垃圾由专人收集清扫后倒入垃圾堆放池后直接焚烧处理;部分村庄生活垃圾随处乱倒,堆放无序,对整体景观环境影响较大,同时遇雨水冲刷则对地表水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4.3 农业面源污染日趋严重

通过资料分析及现状调查可知,漓江流域农村化肥农药施用量近几年呈缓慢上升趋势,农村面源污染日趋严重。在实地调查中发现,漓江二三级支流的小河沟水质较差,水环境污染严重,其汇入漓江后对漓江水质产生一定的影响,已成为影响漓江水质的重要因素。

5 对策及建议

5.1 推行污染源源头控制

针对漓江风景区农村环境水平较低的情况,采取源头控制是有效遏制农业和农村生活污染的主要方式:一是完善污水收集基础设施,使污水能够统一收集,统一处理;二是建立垃圾统一收集处理体系,避免垃圾随意倾倒;三是实行畜禽规范化养殖,建立专门的畜禽粪便排放和处理场所,杜绝畜禽污染物进入水体。

5.2 推行污水收集和组合处理

妥善处理污水的集中和分散处理间的关系,是确定污水处理的技术路线和排放方案的基础。漓江风景名胜区沿岸具有旅游服务功能,包括住宿和餐饮等,环境卫生及景观要求较高,应集中收集处理;漓江风景名胜区沿江村镇受地形和河流分割明显,且村镇的建成区和需处理的污水量均较小,污水处理难以体现处理规模扩大带来的效益,单位污水建设投资费用和运行成本随规模扩大不明显。因此,漓江风景名胜区村镇的污水应以山体与河流为界线,进行分区收集、处理和排放,这不仅可以避免建设污水提升泵站,而且可以减缓污水集中排放对局部水域景观污染的压力。

依据漓江风景名胜区沿岸村镇的实际情况及处理要求,结合国内外及桂林市现有的小城镇污水处理的运行实践,并考虑到对漓江风景名胜区村镇污水分片区收集处理的需要,按处理规模的大小,可将漓江风景名胜区村镇污水的处理技术分为两种基本类型:第一种为村镇小片区污水处理技术,该技术适合处理规模较小的片区(处理污水量20~200 m3/d),其组合处理工艺技术为依靠或人工构建水力坡度,污水自流进入处理单元。第一处理单元为高效地埋无动力生物反应器(包括了高效化粪池的功能,不影响周边环境);第二处理单元为潜流复合式人工湿地,人工湿地上种植的景观植物美化环境;第三处理单元为景观生态塘溢流技术进入水体,该处理技术具有无动力、运行不需人员操作、对景观影响小等特点。第二种为村镇大片区污水处理技术,适合处理规模较大的片区(处理污水量200~1 500 m3/d),其组合处理工艺技术为:采用一体化厌氧好氧(A/O)生物反应器、人工湿地和景观排放系统结合。该技术特点是结构紧凑,对各种污染物有高效的去除能力,具有运行成本低、操作人员少、景观协调等特点。

篇14

[关键词]花垣县;耕地;基本农田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4-00112-02

2000―2010年,我省耕地面积总量已从395.30万公顷下降到2009年的383.37万公顷,耕地总量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耕地面积已从0.0615公顷/人下降到0.0575公顷/人,而全国耕地面积为0.094公顷/人,我省人均耕地面积仅为全国人均水平的61.17%,仅比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0.053公顷/人的警戒线略高一点,耕地形势不容乐观。

1 花垣县耕地利用现状

(1)耕地的数量和结构。2010年,全县耕地总面积为23999.46公顷(359991.85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1.60%。花垣县的旱地和灌溉水田居多,分别是10110.54公顷(151658.03亩)和8850.80公顷(132761.96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2.13%和36.88%;其次是望天田和菜地,分别是4938.99公顷(74084.88亩)和99.13公顷(1486.99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0.58%和0.41%。

(2)耕地的分布情况。耕地概况:①根据自然条件和土地资源的特点,全县可以划分为四个耕地区:西北部岗平区、中部中低山区、南部中山区、太阳山中山区。②镇乡耕地分布情况:全县各乡镇中有12个乡镇耕地面积在1000公顷以上,其中花垣镇耕地面积最多,有2585.32公顷。排吾乡耕地面积最少,只有739.59公顷。坡耕地概况:据2008年11月―2009年11月的全县坡耕地调查结果,全县大于15°坡耕地总面积为81961.6亩,其中,15°~25°的坡耕地71430.6亩,占坡耕地总量的87.15%,25°以上的坡耕地为10531.0亩,占坡耕地总量的12.85%。根据宜耕和不宜耕的区别,花垣县几乎全部都是不宜耕坡耕地。

(3)耕地产出情况。总的来说,2000―2010年花垣县粮食产量形势并不乐观,玉米产量下滑比较严重,稻谷产量2000―2004年增幅较大,2004―2007年则减幅较大,大豆的产量增长稳定。(详情见表1)

2 耕地动态变化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耕地动态变化分析。①耕地数量变化情况。根据资料显示,2010年花垣县耕地面积26611.87公顷,其中基本农田21662.06公顷,规划2020年耕地面积26611.87公顷,其中基本农田21662.06公顷。2001―2005年耕地减少512.48公顷,其中建设占用45.29公顷,生态退耕455.73公顷,农业结构调整9.69公顷,灾毁1.79公顷。②耕地的空间变化情况。由于自然条件区域差异显著,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的速度不同,加上历史的原因,花垣县各乡镇耕地变化也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对耕地变化的区域差异,可用相对变化率的概念进行定量分析。某地区某一特定土地利用类型相对变化率可表示为:

R=KbKaCbCa

式中:Ka、Kb分别代表某区域某一特定土地利用类型研究初期及研究末期的面积;Ca、Cb分别代表全研究区某一特定土地利用类型研究初期及研究末期的面积。计算结果见表2。

(2)耕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①人地矛盾。随着花垣县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现象越来越突出,资料显示,花垣县2001―2005年耕地面积减少了512.48公顷,其间,人口却增加了5万左右,形势不容乐观。②低产田面积大。花垣县由于地形原因,低产田面积很大,占到了耕地面积的35%,再由于财源的不足,低产田改良力度小,进展慢。

3 耕地保护目标与布局调整

(1)耕地需求量预测。①人口指标测算。2010年花垣县人口为265864人,其中农业人口226131人,占总人口的85.0%,预计规划期全县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为11%,期末人口机械增长数为13427人。

按照人口预测的公式:

P=P0(1+R)N+C

按照以上公式,到2015年,全县总人口将达到27.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1.68万人,2020年全县总人口为30.3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为22.79万人。②粮食总需求预测。2010年全县粮食总产量为64469吨,人均265.3千克。加上粮食部门和民间从外地调入的粮食,基本能满足花垣县城乡人民的粮食需求。③粮食单产预测。2010年全县粮食作物,平均每公顷3.61吨。随着今后对农业投入增加及良种法推广,全县粮食单产将有所提高。④粮食作物播种面积预测。据统计部门资料记载2000年花垣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813万公顷,随着旱地套种间作面积的扩大,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010年为2.39万公顷,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56.1%,其中稻谷为1.07万公顷。2020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2.20万公顷,占农作物播种面积51.1%,其中稻谷为1.2万公顷。⑤耕地需求量预测。根据上述对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单产的预测,到2010年全县粮食生产量为14.85万吨,人均占有粮食为488.7千克。用下面的公式对花垣县耕地需求量进行预测。

耕地需求量=粮食总需求量/(粮食单产×粮作比×复种指数)

通过计算,可以知道到2020年,全县耕地需求量为26611.87公顷。

(2)耕地可供量预测。①减少耕地指标预测。在1997―2010年花垣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新增非农业建设用地784.06公顷,占用耕地300公顷,其中城镇建设,工矿用地554.93公顷,交通用地225.2公顷,水利设施用地3.93公顷。②增加耕地指标预测。2000―2010年花垣县补充耕地情况:2000―2010年全县共计增加耕地512.48公顷,其中开发整理384.973公顷,复垦97.38公顷,其他30.127公顷。

4 花垣县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的意见

(1)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强耕地动态检测。在土地利用过程中,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执行力度,严格控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改,凡涉及改变土地利用方向、规模、重大布局等原则性问题必须修改,须报原批准机关批准。

(2)控制人口增长,协调人地关系。人口增长过快是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和不合理利用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对耕地的压力将越来越大,人地矛盾将更加突出,控制人口增长、协调人地关系是实现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本措施。

(3)实施耕地生态管护制度,切实加强耕地的生态建设。在耕地开发利用中,必须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质量,实现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花垣县的经济条件和资源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地进行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合理布局。

参考文献:

[1]陈印军,黄诗铿.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J].农业信息探索,1999(1):9-14.

[2]花垣县县志[Z].花垣县国土局,2000―2009.

[3]朱晓华,杨秀春.中国耕地资源的动态变化及持续利用[J].中国科技论坛,2007(3):63-66.

[基金项目]该论文来自2010年度湖南城市学院科技计划项目《基于城市扩张中粮食安全的耕地保障能力研究》,项目编号2010xj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