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环境科学发展趋势范文

环境科学发展趋势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1-08 11:23:3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环境科学发展趋势,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环境科学发展趋势

篇1

 

一、引言

 

环境科学源于人们对于周围环境及其影响的高度关注,并随着众多环境问题的出现而迅速发展成为一门新兴学科. 它是一门介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不仅涵盖地理学、生态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多个自然科学领域,还涉及经济学、社会学及政治学等社会科学领域. 环境科学的学科形成历史虽然不长,但其学科框架日趋成熟、研究方法逐渐丰富、研究范围快速扩展、多学科交叉的特点日益彰显。

 

从多学科到跨学科、从跨学科到学科交叉融合,环境科学经历了起源、发展并逐渐成熟的快速成长过程,同时也处于继续深入发展的重要关口. 一些基本的理论问题需要归纳整理,一些重要的科学问题需要明确,一些关系到学科未来发展的框架需要搭建。

 

二、环境问题与环境科学

 

对于环境科学( Environmental Science) 的定义,试将国内外一些主流的定义引用如下:环境科学是研究近代( 包括现代) 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环境质量变化的科学. 它研究环境质量变化的起因、过程和后果,并找出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和技术措施( 马世骏,1983) .环境科学是以"人类-环境"系统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人类-环境"系统的发生和发展、调节和控制以及改造和利用的科学( 刘培桐,1994) .环境科学是研究"人类-环境"之间辩证关系,掌握其发展规律,调控二者间物质、能量与信息过程,寻求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谋求人类环境系统协调和持续发展的科学( 贾振邦等,2004)。

 

环境科学是以"人类-环境"系统为特定整体,针对不断变化的环境问题,通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科学的跨学科综合研究,逐渐形成的交叉学科群( 杨志峰等,2004) .环境科学是研究人类活动与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与方法的科学( 郑度等,2007) .环境科学是研究和揭示人与环境相互作用规律、指导人类进行环境实践的科学体系( 左玉辉,2010) 。

 

从上面列举的环境科学定义来看,虽然表述有区别,但实质大同小异. 可以归纳整理为: 环境科学以复杂环境系统为研究对象、以各种环境问题为研究内容、以多学科融合交叉为典型特征、以揭示"人类-环境"相互作用规律为核心任务、以"人类-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的学科群。

 

三、环境科学的发展趋势

 

1、国际上环境科学研究的趋势

 

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是1969年成立的,其目的为改进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着重于七个方面的工作:(1)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碳、氧、氮、硫、磷);(2)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和进化;(3)人类定居点的环境;(4)生态毒理学;(5)环境系统的模拟模式;(6)环境控制;(7)环境向题情报通讯系统。

 

七十年代初期,联合国环境规划暑(UNE)指出,为了人类生活及幸福,必须取得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从而使人类的最高能力得以全面发展,并制订了研究规划(1972年),包括五个方面:(1)全球环境评价,为了提高环境质量,研究人类居住区的规划和管理,自然资源管理的环境前景 (2)环境的管理活动。(3)支持措施。(4)自然野生生物和遗传种源(包括水陆生态系统和栖息地)的保护。(5)能源问题。

 

2、我国环境科学的发展趋势

 

我国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生态和环境保护问题。党的十二大政治报告别指出,必须"坚决保护农业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这就需要专家、学者从事生态经济的研究,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来研究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关系,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统一起来,使我国的经济在协调的基础上更稳定、更迅速地发展"。

 

关于我国环境科学研究的发展趋势,环境科研工作者对此早就有所预见和观点.正如生态学家马世骏教授多次强调的观点,提出环境问题必须从生态平衡的观点去考虑。从生态平衡的整体观和经济观来研究,整体观点是生态系统的理论基础,经济观点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从这两个基本观点出发,同时考虑经济建设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生态观和经济观的统一,方能避免生态间题的片面思想,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面临的生态失调的问题。

 

六十年代以来,生态学的发展由于环境保护问题而获得巨大的动力;同样,生态学理论作为环境科学基础理论之一,对环境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七十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很重视生态学与环境科学两者之间的交叉研究。

 

也就是说,运用生态学原理改革工艺,用生态工艺代替传统工艺,所谓生态工艺,是应用生物圈物质运动规律,把生产过程纳人生物圈合理的物质循环系统,运用系统工程原理设计闭路循环的生产系统,实现资源的多次利用,或无废料排出的生产过程,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坏境效益的统一,这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指导思想,同时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

 

当今,许多重大环境间题都是与生态系统有密切联系.如城市污水处理方面,要研究发展土地处理系统,充分利用生态系统发展生态农业研究,生态农业是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模式.充分利用太阳能的转化率、生物能的利用率及农业生产废物的再循环、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以达到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和永续利用资源和发展生产的目的。

 

此外,关于国土整治问题,它必然涉及到不同生产系统能源和物质循环问题。还要研究我国的环境区划问题,共中包括在环境本底、环境容量等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人口与交通等方面的合理布局与规划。由此可见,环境科学技术要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必须重视生态系统的能源和物质循环研究.运用生态学观点和原理,以生态系统为中心,从不同侧面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现代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研究的共同特点。

篇2

  关键词:遥感技术 环境科学 应用 3S一体化 发展趋势

遥感是从远离地面的不同工作平台上,如高塔、气球、飞机、火箭、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和航天飞机等,通过传感器对地球表面的电磁波辐射信息进行探测,然后经信息的传输、处理和判读分析,对地球的资源与环境进行探测与监测的综合性技术。遥感技术从远距离采用高空鸟瞰的形式进行探测,包括多点位、多谱段、多时段和多高度的遥感影像以及多次增强的遥感信息,能提供综合系统性、瞬时或同步性的连续区域性同步信息,在环境科学领域的应用具有很大优越性。

20世纪90年代以来,环境遥感技术应用越来越广。从陆地的土地覆被变化,城市扩展动态监测评价,土壤侵蚀与地面水污染负荷产生量估算,生物栖息地评价和保护,工程选址以及防护林保护规划和建设。到水域的海洋和海岸带生态环境变迁分析,海面悬浮泥沙、叶绿素含量、黄色物质、海上溢油、赤潮以及热污染等的发现和监测,珊瑚和红树林的现状调查与变化监测,堤坝的规划与水沙平衡分析,水下地形地遥调查以及水域初级生产率的估算。再到大气环境遥感中的城市热岛效应分析,大气污染范围识别与定量评价,大气气溶胶污染特征参数化,全球水、气和化学元素等的循环研究,全球环境变化以及重大自然灾害的评估等,几乎覆盖了整个地球系统。

  一、遥感技术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

1.遥感技术在水污染监测方面的应用

(1)利用红外扫描仪监视石油污染

全球每年排入海洋的石油及其制品高达1000万吨,利用多光谱航片可对海面石油污染进行半定量分析,将彩色航片同步拍照与近红外片做的彩色密度分割图相比较,更精密地判断和解译信息,参照图片画出不同油膜厚度的大致分级图。通过彩色密度分割图像,特别是数字密度分割图,可以更准确地判断油量的分布情况。通过彩色密度分割可把相差零点零几厚度的海面油膜区分出层次来,这有利于用航空遥感对海面油的扩散分布和半定量研究。浓度大的地方是黄色,往外扩散的油膜变薄,呈黄紫混在一起的颜色,再往外扩散的油膜就更薄些呈紫色。通过对污染发生后各天的气象卫星图像的对比分析,确定油膜的漂移方向,计算出其扩散速度和扩散面积。

(2)利用遥感技术监测水体富营养化

浮游植物中的叶绿素对蓝紫光和红橙光有较强的吸收作用,当水体出现富营养化时,我们就可以利用遥感技术推算出水体中的叶绿素分布情况。赤潮区的海水光谱特征是藻类、泥沙和海水的复合光谱,另外有机或无机颗粒物也会吸收入射光,影响水体的透明度。

(3)通过遥感技术调查废水污染和泥沙污染

废水的颜色与悬浮物性状千差万别,特征曲线上的反射峰位置和强度也不大一样,可以用多光谱合成图像进行监测。水中悬浮泥沙的浓度和粒径增大,水体反射量也会相应增加,反射峰随之红移,定量判读悬浮泥沙浓度的最佳波段是0.65~0.85微米。

(4)应用红外扫描仪监测水体热污染

应用红外扫描仪记录水体的热辐射能量,真实反映其温度差异。在热红外图像上,热水温度高,辐射能量多,呈浅色调。冷水和冰辐射能量少,呈深色调。热排水口处通常呈白色羽流,利用光学技术和计算机对热图像作密度分割,根据少量的同步实测水温,画出水体等温线。

(5)通过遥感技术分析水域的分布变化和水体沼泽化

水体总体反射率较低,选择1.55~1.75微米波段的多时域影像可以分析水域的分布变化。沼泽化在时域图像上反映为水体面积缩小,从水体向边缘有规律变化,显示出不同程度的植被特征。

2.遥感技术在大气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

(1)臭氧层

臭氧层位于地球上空25~30千米的平流层中,对0.3米以下紫外区的电磁波有较大吸收,可用紫外波段来测定臭氧层的变化。臭氧层在2.74毫米处也有一个吸收带,可用频率为11O83兆赫兹的地面微波辐射计来测定臭氧在大气中的垂直分布。另外臭氧层会吸收太阳紫外线而升温,可使用红外波段来探测,如用7.75~13.3微米热红外探测器测定臭氧层的温度变化,参照浓度与温度的相关关系,推算出臭氧浓度的水平分布。

(2)大气气溶胶

利用遥感图像可分析大气气溶胶的分布和含量,工业烟雾、火灾浓烟和大规模沙尘暴在遥感图像上都有清晰的图像,可以直接圈定其大致范围。利用周期性气象卫星图可监测沙尘运动,估计其运动速度,及时预报沙尘暴。通过卫星资料可及早发现森林火灾,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大比例图片可用来调查城市烟囱的数量和分布,还可以通过烟囱阴影的长度来计算其大致高度。应用计算机对影像进行微密度分割,建立烟雾浓度与影像灰度值的相关关系,可测出烟雾浓度的等值线图。

(3)有害气体

彩红外相片可监测有毒气体对污染源周围树木和农作物的危害情况,通过植物对有害气体的敏感性来推断某地区大气污染的程度和性质。一般污染较轻的地区,植被受污染的情况不宜被人察觉,但其光谱反射率却会明显变化,在遥感影像上表现为灰度的差异。正常生长的植物叶片能强烈反射红外线,在彩红外相片上色泽鲜红明亮。受到污染的叶子,其叶绿素遭到破坏,对红外线的反射能力下降,其彩红外相片颜色发暗,如白蜡树受污染后呈紫红色,柳树呈品红色略带蓝灰色。 

(4)气候变化

美国、欧盟、日本和俄罗斯的地球同步轨道气象卫星组成的静止气象卫星监测系统昼夜不停地观测地球的气候变化,得到全球范围内的大气参数、海洋参数、地表状况、辐射收支和臭氧分布等信息,对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以及厄尔尼诺现象的研究非常重要。 3.遥感技术在城市环境监测与管理中的应用

彩红外遥感影像可监测固体废弃物引起的生态环境变化,热红外遥感影像可调查工业废水和废气的排放情况。城市道路宽的呈带状和环状,窄的呈线状,城市广场一般以块状蓝灰色与街道紧密相连于中心地带。居民区呈灰色,高层楼房带有宽长影,平房呈密集排列的小长方块状。水系呈浅蓝色,绿地呈红色。从遥感图像上获取这些信息,对优化城市结构有很大帮助。另外城市里的高大建筑物对太阳辐射和其他热辐射的吸收和释放特性跟以土地和农作物为主要下垫面的郊区有很大不同,利用热红外遥感对城市下垫面进行分析就可以得出城市的热岛效应。

4.应用遥感技术监控生态环境

篇3

1.当前实行的林业政策,对林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障碍。林业经济的发展具有经济属性,林业的科学发展是林业经济走出困境的要求,但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当前的林业政策根本不能够适应林业经济的科学发展,会极大地制约林业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

2.林业部门的管理相对比较落后,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有关部门的管理缺乏有效性;第二,林业部门对私人经营林业的控制力度不够,不能按国家的可持续要求进行经营。

3.林业经济的发展不能很好的符合可持续性战略,我国各个地区的发展不平衡,林区又大多分布经济最贫困的山区。所以,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各地不惜对树木进行破坏性和掠夺式的采伐,仍然是一种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

二、林业经济的科学管理

1.要制定更为科学的林业经济管理政策。政府制定有关的林业经济发展政策时,一定要进行科学的研究和调查,在确定该政策具有可行性后才可以出台。制定政策时,还要更关注林业经营者的立场,以便实现林业政策的双赢甚至多赢,使经营者的经营活动能够在合理的政策下进行,实现林业的经济利益和效益。

2.重视科技创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林业经济的不断发展,一定要加强科技创新,全面地支持建立林业产品的示范基地及园区,以便提高林业的发展水平。同时,要实现林业经济的科学发展,就一定要从仅仅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向追求生态、社会以及经济效益不断转变,只有使经济增长方式从根本上得到转变,才能够不断改善林区的生态状况、实现林业的科学和可持续发展。如果要从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还要重视对林业中龙头企业的培养与支持,通过这些龙头企业来提高林业的发展水平。

3.引导林业的发展由关注经济利益向重视生态效益转化。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可以对林业经营企业给予减税及补贴的优惠,以鼓励和支持各个林业企业从只重视经济逐步向关注公益转变,这对于实现林区生态环境的改善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4.提高林业产品的质量,遵守WTO相关的规则。(1)逐步建立起林业产品质量的有关监测网络,各个地区要加大对林业产品科研的推广力度,配备科研的设备、定期培训业务人员、完善林业质量监督机构,加强对林业环境的检测及对林业产品检验等;(2)要不断地完善林业产品质量的管理体系,制定林业产品质量的标准化规则,加强对产品生产整个过程的控制及管理,以提高产品的质量水平;(3)严格地遵守WTO的相关规则,积极建立林业产品的质量认证体系,创出名牌林业产品,提高企业的信誉,以使企业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

5.优化林业经济的结构,实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不断优化林业经济的结构,不断促进新经济林的建设和发展,加大对新型林业产品的研发,推进林业产品的精加工和深加工。同时,促进具有特色的林业经济的发展,以培育出新的林业经济发展的增长点,比如,开展有关生态环境的旅游项目。优化林业经济结构,实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要能够充分地利用林业的特色产品,比如,开展林产品绿色加工。只有做到以上这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林业产品结构的不合理,才能实现生产力布局的调整、引发新兴的产业,实现林业经济的良好发展。

6.经营者同样要为林业经济的科学管理做出贡献。各林业经营者在经营时既要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也要树立起正确的发展观、经营观,科学地经营好自己的林地,不要为了眼前的利益而破坏生态环境,要有长远的发展眼光。不仅要通过经营取得收益,同时,也必须要尽力实现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共同、和谐发展。

三、林业经济的发展趋势

为了能够实现林业经济的科学、和谐、可持续的发展,我们一定要重视林业经济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

1.林业经济的发展方向。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林业经济的发展方向也随着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林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转变阶段,也就是林业经济的战略转变阶段,具体来说:从生产木材为主逐步向生态建设为主的战略性转变、从天然林为主逐步向人工林为主转变、从毁林开荒为主逐步向退耕还林为主转变、从无偿使用为主逐步向有偿使用为主转变、从部门性林业逐步向全社会性林业转变。

2.林业经济的发展趋势。当前,林业经济的发展一定要适应世界趋势,从世界林业经济的发展角度来说,当前的林业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到全面的、科学的管理时期。林业经济的发展主要呈现出下列发展趋势:(1)可持续发展是林业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目标,且重视和保护林业资源及生态环境已经取得了国际的共识,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有了相关的发展准则;(2)对林业经济的发展进行更加全面的、规范化的管理;(3)强化了对林业生态系统的科研力度,建立起了林业经济的会计核算体系;(4)林业产品市场上的供求发生了很大改变,林业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从供给量的制约逐渐转向受到市场与资源的共同约束,科学地开发及利用森林资源已经成为促进林业发展的必然趋势;(5)林业经济发展的国际化不断提高,国际和区域间的合作日益加强,这适应了国际一体化的发展,为调节林业经济的发展战略提供了新的思路。

篇4

1.二十一世纪的环境科学——应对复杂环境系统的挑战

2.地理加权回归及其在土壤和环境科学上的应用前景

3.人居环境科学发展趋势论

4.环境科学专业认识实习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

5.全球及中国周边地区资源环境科学数据库构建

6.学术期刊专业化、集群化发展初步探索与实践——以“地球与环境科学信息网(EES)”为例

7.环境科学研究合作网络分析

8.基于人居环境科学视角的历史文化名村整治规划研究——以湖南省张谷英村为例

9.稳定同位素在环境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10.“人居二”与人居环境科学

11.不同国家基于健康风险的土壤环境基准比较研究与启示

12.关于环境科学基本理论问题的若干思考

1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环境科学资助状况分析

14.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及其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

15.镉同位素技术在环境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16.GIS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

17.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在环境科学领域应用进展

18.中国环境科学研究热点及其演化——基于文献计量学方法的量化分析

19.镉同位素体系及其在地球科学和环境科学中的应用

20.地质统计学在环境科学领域的应用进展

21.人居环境科学的探索

22.论环境管理思想与环境科学的协同演进

23.贝叶斯最大熵地统计学方法及其在土壤和环境科学上的应用

24.环境科学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

25.基于重庆本地碳成分谱的PM2.5碳组分来源分析

26.人居环境科学的发展特点与规律——基于中国知网的文献计量分析

27.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领域发展态势文献计量分析

28.国际地球科学与资源环境科学发展战略分析

29.我国环境科学学科半衰期分析

30.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探讨

31.环境损害评估:国际制度及对中国的启示

32.土壤环境基准/标准研究需要解决的基础性问题

33.单体分子放射性碳同位素分析在海洋科学及环境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34.环境科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35.山地人居环境科学研究引论

36.广州市中心城区环境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的污染特征与健康风险评价

37.中国农田土壤重金属富集状况及其空间分布研究

38.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方式的探索

39.基于SOA的环境科学数据共享平台设计与实践

40.中学化学教师环境科学素质调查研究

41.上海市秋季大气VOCs对二次有机气溶胶的生成贡献及来源研究

42.综合性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43.论环境科学与工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途径

44.丹江口水库迁建区土壤重金属分布及污染评价

45.EOS-MODIS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46.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质量监控

47.地方理论——迈向“人-地”居住环境科学体系建构研究的广义思考

48.农业院校环境科学专业学科群建设及课程体系设置

49.我国挥发性有机物定义和控制指标的探讨

50.地理信息系统在环境科学领域的开发与应用 

51.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

52.浑河上游(清原段)水环境中重金属时空分布及污染评价

53.长三角地区秸秆燃烧排放因子与颗粒物成分谱研究

54.以创新人才培养为导向 创建天津市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55.人居环境科学视域下的川西林盘聚落保护与发展研究

56.环境科学专业复合型人才创新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57.滇池表层沉积物氮污染特征及其潜在矿化能力

58.环境问题的由来、过程机制、我国现状和环境科学发展趋势

59.环境科学专业教学体系改革及发展模式探讨

60.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专业化学课程体系建设、改革与实践

61.太湖表层沉积物重金属赋存形态分析及污染特征

62.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

63.2006~2009年我国超大城市霾天气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

64.环境科学专业核心知识单元与核心课程设置实践

65.环境科学领域学术论文中常用数理统计方法的正确使用问题

66.论环境科学专业的特色建设

67.人居环境科学理论指导下的村庄整治规划初探

68.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与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69.绿色校园建筑节能设计——以复旦大学江湾校区新建环境科学楼为例

70.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71.“环境科学概论”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研究

72.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的建立——环境科学在中国体制化的案例研究

73.高校环境科学专业就业分析及培养模式探析

74.太原市采暖季PM2.5中元素特征及重金属健康风险评价

75.普通高校环境科学专业英语教学中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

76.多重分形理论在环境科学领域的研究进展 

77.空间信息统计学在环境科学领域的应用进展 

78.乡村人居环境:人居环境科学研究的新领域 

79.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及其方法论

80.资源环境科学多维信息平台研究

81.论图书剔旧的标准——以环境科学类图书为例

82.机动车尾气排放VOCs源成分谱及其大气反应活性

83.环境科学与工程类本科专业就业分析及培养模式探讨

84.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 以人为本的普世哲学

85.红外光谱技术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与展望

86.环境科学类专业研究性实验教学平台

87.2013年夏季典型光化学污染过程中长三角典型城市O_3来源识别

88.分子印迹技术在环境科学领域中的应用

89.关于环境科学研究主体、任务及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构的思考

90.环境科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改革与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研究

91.基于国际视野构建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专业创新课程群——以陕西师范大学为例

92.基于本体元模型的环境科学知识库研究与构建

93.2011年春季沙尘天气影响下上海大气颗粒物及其化学组分的变化特征

94.大气细颗粒物(PM2.5)在环境科学中的研究简述

95.分子环境科学与亚稳平衡吸附理论研究进展

96.环境科学专业基础化学课程改革与实践

97.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建设研究

98.环境科学专业各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与方法研究

篇5

(八)认真做好学习实践活动的对外宣传工作

在我校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学校党委围绕“立足新起点,谋划新发展,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实践载体,认真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审视学校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和发展举措,总结发展经验,把握发展规律,进一步开放视野、开拓思路、开阔胸襟,增强了建设高水平大学的信心和决心。尤其是可再生能源学院作为科学发展的典范,引起了和全国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的高度重视,宣传部精心组织并认真接待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新华网、人民网、央视网等二十余家大型媒体,专访刘吉臻校长,从不同角度对学校的典型经验进行宣传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形成了强大的舆论氛围,为学校建设高水平大学提供了强大助力。

(九)完成宣传部本部门的学习实践活动整改落实方案

党委宣传部在 (五)进一步推进法制度宣传 (二)制定大学文化建设的中长期规划

制定大学文化建设的中长期规划,并以大学文件的形式下发。通过制定大学文化建设的中长期规划,以便于在大学文化建设中抓住核心、突出重点、加快步伐,在学校为打造具有xx特色的大学文化精品方面,实现管理体制和实施机制上的创新。具体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建议学校把校园文化建设经费纳入学校预算,在人、财、物等方面加大投入,确保大学建设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2.进一步深化对大学文化主要内涵和建设方向的理解与阐释,同时组织好大学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积极探索新形式下加强和改进大学文化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

3.制定《xxxx大学校园环境规划方案》,按照科学管理的要求,合理规划和设计校园整体布局、建筑艺术风格、校园绿化美化和各种学校活动设施。

4.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充分利用校园网这一载体,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力。同时,加强网络文明工程建设,倡导绿色网络,积极推进网络文明工程建设。

5.积极适应高水平大学建设的要求,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大学理念,并使其内化为学校的精神文化,形成促进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发挥其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

6.把校史与学校理念结合起来,以理念和文化为纲,融合校史编写《图说xx》,以更加精练的文字表述学校的理念和文化,在广大师生中广泛宣传,并作为新生教育的主要教材之一。

(三)建立专题辅导报告会制度

自下学期开始,于开学之初制定出学期的专题辅导报告计划,每月组织一场高水平的报告会,让广大师生及时了解国际国内的政治经济形势以及能源xx的发展趋势,及时了解国内外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进一步把握高水平大学建设的规律。

三、进一步强化对国家能源xx、高等教育和学校发展的宣传力度

(一)加大对国家能源xx发展趋势和发展重点的宣传力度

世界发展的趋势,使能源和环境问题备受全球关注。作为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唯一一所以能源xx为特色的大学,我校广大师生员工对国家的能源战略、节能减排及环境保护等问题将更为关心。不断学习和研究这方面的方针政策,有助于激发全校师生的爱国热情,助于鼓励全校师生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有助于为广大师生更加爱校敬业进一步打牢思想基础。

(二)加大对高等教育发展发展趋势和发展重点的宣传力度

当今世界,人才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争相培养的目标。为此,国家和世界其他发达国家在高等教育领域不断深化改革,不断实现教育思想和培养方式的创新,努力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为人类的发展贡献力量。学校确立了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发展战略,急需借鉴相关的典型经验和好的做法。大力宣传国际国内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对学校把握发展方向,促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三)突出学校发展趋势、发展重点以及科学发展实践的宣传

实施“三步走战略”,完成“六项战略任务”,是学校党委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学校改革发展,实现建设高水平大学奋斗目标所作出的重大决策。宣传思想工作要以服务高水平大学建设为目标,紧紧围绕“三步走战略”与“六项战略任务”所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开展宣传教育,按照“高水平、有特色”的要求,在坚持“十六字办学方针”,全力推进以“三大工程”为主体的改革创新,以及以超常规的思维、超常规的举措、超常规的努力,推进学校跨越发展方面,进一步统一师生思想,增强发展信心。

篇6

一、发展动力:会计管理实践的客观要求

发展是21世纪中国会计科学的永恒主题。21世纪中国会计科学发展的最大动力是来自于会计环境的变化,而在会计环境中对其影响最大的则是经济环境与科技环境。从经济环境上看,已经初具框架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将会通过不断的调整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模式,从而对20世纪所形成的会计管理科学的基础理论体系产生重大影响。

二、发展目标:会计科学体系的创新

不断拓宽会计理论研究领域并进行会计理论的创新,既是推动会计科学发展的动力之一,也是每个会计理论工作者的义务。在会计理论研究中,如果我们依据会计的发展趋势,运用不同的方法,采取不同的思维方式,可以产生不同的研究构想并形成新的研究命题。

三、发展观念:会计科学范围的拓展

确立正确的会计科学发展观念是中国会计科学在21世纪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由于现代社会经济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生产越来越专业化与集团化,这就在客观上要求不同类型经济科学的研究对象也应当随之分解与细化,从而使得经济科学的分支学科越来越多。与经济科学的这种发展趋势相适应,今天的会计科学已经逐渐成为一个学科林立且拥有一百多个分支学科的庞大的科学体系。

四、发展方式:会计科学研究方法的结合运用

在会计科学的发展上,研究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会计科学的研究水平和研究效率,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会计科学发展目标的实现程度。在中国会计科学得到迅速发展的20世纪,在会计研究方法上重演绎、重抽象、重定性、重逻辑思维和推理的研究定式起着一定的主导作用。由于会计理论的研究手段和研究方式相对较为滞后,因而会计理论工作者基本上是处于一种个体性劳动和个体操作的状态。加上研究信息传递方式上的局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研究成果在不同研究人员之间的相互沟通与运用,由此而导致研究内容上重复性劳动也造成了一种研究资源上不应有的浪费,从而对会计科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因此,21世纪中国会计科学发展的基本方式就是应当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注重各种研究方法的有机结合,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充分认识定性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的利弊,处理好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首先,应当强化定量研究方法的运用。这就需要全面正确地认识和理解定量分析方法的作用,正确地使用定量分析方法。

其次,是应当坚持运用科学抽象的方法对与会计有关的经济事项进行定性的理论分析,恰当地将规范性理论分析与实证性数量分析方法有机结合。

五、发展道路:会计科学的科学化、国家化和国际化

与中国的会计改革与发展模式的基本目标相一致,在21世纪中国会计科学发展道路的选择上,应当紧密结合中国会计改革与发展的实际进程,以科学化为基础,以国家化为起点,以国际化为方向,以使其能够有机地溶入国际会计科学发展的大潮流之中,使之真正成为国际会计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会计科学的科学化是客观要求。会计科学发展上的科学化内涵为:一是会计科学学科体系内部结构的合理化;二是各具体会计学科的会计理论系统化;三是会计方法系统化,即指有一整套完整的方法程序对会计信息进行搜集、加工和处理,有合适的标准对其有效性做出判断;四是会计操作手段现代化,即达到人工系统和电子系统的有机结合,且能使会计操作技术工具标准化;五是会计管理体制定位化,即指会计管理模式和会计人员的身份能够正确合理地定位,不同行业和不同企业设置有管理要求与功能基本一致的会计工作岗位,会计人员职务设置统一;六是会计法规体系配套化,即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会计法规体系;七是会计教育体系完善化,即形成一个不同级别、不同层次。不同要求和不同目的的会计教育体系;八是会计研究方法规范化,即做到实行规范化的研究过程和规范化的研究方法。

其次,会计科学的国家化是现实选择。从世界会计的发展历程上看,目前尚有五大会计模式。但从中国会计的发展现实上看,中国有自己的会计环境。因此,中国会计科学的发展也应当具有自己的特定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科学体系。

篇7

一、发展动力:会计管理实践的客观要求

发展是21世纪中国会计科学的永恒主题。21世纪中国会计科学发展的最大动力是来自于会计环境的变化,而在会计环境中对其影响最大的则是经济环境与科技环境。从经济环境上看,已经初具框架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将会通过不断的调整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模式,从而对20世纪所形成的会计管理科学的基础理论体系产生重大影响。

二、发展目标:会计科学体系的创新

不断拓宽会计理论研究领域并进行会计理论的创新,既是推动会计科学发展的动力之一,也是每个会计理论工作者的义务。在会计理论研究中,如果我们依据会计的发展趋势,运用不同的方法,采取不同的思维方式,可以产生不同的研究构想并形成新的研究命题。

三、发展观念:会计科学范围的拓展

确立正确的会计科学发展观念是中国会计科学在21世纪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由于现代社会经济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生产越来越专业化与集团化,这就在客观上要求不同类型经济科学的研究对象也应当随之分解与细化,从而使得经济科学的分支学科越来越多。与经济科学的这种发展趋势相适应,今天的会计科学已经逐渐成为一个学科林立且拥有一百多个分支学科的庞大的科学体系。

四、发展方式:会计科学研究方法的结合运用

在会计科学的发展上,研究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会计科学的研究水平和研究效率,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会计科学发展目标的实现程度。在中国会计科学得到迅速发展的20世纪,在会计研究方法上重演绎、重抽象、重定性、重逻辑思维和推理的研究定式起着一定的主导作用。由于会计理论的研究手段和研究方式相对较为滞后,因而会计理论工作者基本上是处于一种个体性劳动和个体操作的状态。加上研究信息传递方式上的局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研究成果在不同研究人员之间的相互沟通与运用,由此而导致研究内容上重复性劳动也造成了一种研究资源上不应有的浪费,从而对会计科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因此,21世纪中国会计科学发展的基本方式就是应当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注重各种研究方法的有机结合,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充分认识定性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的利弊,处理好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首先,应当强化定量研究方法的运用。这就需要全面正确地认识和理解定量分析方法的作用,正确地使用定量分析方法。

其次,是应当坚持运用科学抽象的方法对与会计有关的经济事项进行定性的理论分析,恰当地将规范性理论分析与实证性数量分析方法有机结合。

五、发展道路:会计科学的科学化、国家化和国际化

与中国的会计改革与发展模式的基本目标相一致,在21世纪中国会计科学发展道路的选择上,应当紧密结合中国会计改革与发展的实际进程,以科学化为基础,以国家化为起点,以国际化为方向,以使其能够有机地溶入国际会计科学发展的大潮流之中,使之真正成为国际会计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会计科学的科学化是客观要求。会计科学发展上的科学化内涵为:一是会计科学学科体系内部结构的合理化;二是各具体会计学科的会计理论系统化;三是会计方法系统化,即指有一整套完整的方法程序对会计信息进行搜集、加工和处理,有合适的标准对其有效性做出判断;四是会计操作手段现代化,即达到人工系统和电子系统的有机结合,且能使会计操作技术工具标准化;五是会计管理体制定位化,即指会计管理模式和会计人员的身份能够正确合理地定位,不同行业和不同企业设置有管理要求与功能基本一致的会计工作岗位,会计人员职务设置统一;六是会计法规体系配套化,即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会计法规体系;七是会计教育体系完善化,即形成一个不同级别、不同层次。不同要求和不同目的的会计教育体系;八是会计研究方法规范化,即做到实行规范化的研究过程和规范化的研究方法。

篇8

关键词:工业产品设计;理论与方法;现状;发展趋势

前言

在我国,工业产品设计对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的工业产品设计模式已不能适应时展要求,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就必须寻求工业产品设计理论和方法的创新,为我国工业产品带来新的面貌。

1.我国工业产品设计发展的现状

现代工业设计在我国是一门新兴行业,但它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它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也是有目共睹的,随着现代工业设计的迅速发展,它已经成为联系技术与应用、企业与消费者的重要桥梁,也让中国成为制造大国。但是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我国工业产品设计面临着巨大的难题,传统的设计理念与方法导致国内市场的产品外观同质化严重,缺乏品牌个性特征,部分产品质量不过关,缺乏核心竞争力,在设计上过于追求实用性而忽视了对产品其他功能和效应的开发,特别是反映顾客的心理需求方面,另外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设置了技术壁垒、反倾销贸易惩罚等手段以限制中国贸易的发展,这些因素都给国内的工业产品设计带来了新的挑战。

目前我国企业的产品设计理念和方法过于陈旧,不少企业仍旧依靠批量化、低成本生产的生产模式来寻求利益的最大化,忽略了现代消费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导致大量外观同质化的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逐步下滑。再加上部分中小企业处于发展时期,为追求低投入、高产出,产品设计中也出现不少跟风知名品牌的现象,造成产品功能、外观等缺乏新意,质量问题更是无法保证。在当前工业产品设计行业中,同类产品设计大同小异、缺乏原创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这与企业产品设计理念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息息相关,不少企业的产品设计投入资金不足,缺乏长远规划,品牌意识薄弱。另外,在我国产品设计的维权制度和专利制度并不完善,据数据显示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占万分之三,申请专利的企业也仅占1%,可见我国当前的工业产品设计依旧存在许多弊端,因此采用新的工业产品设计理念和方法也越来越迫切。

2、工业产品设计理论与方法的发展趋势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现代工业产品设计的理论与方法在新的时期被赋予了新的要求,国外许多科技工作者也对产品设计理论与方法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因此我国可以结合国外研究成果与自身的发展优势,创新产品设计理念与方法,以提高工业产品设计的优越性。以下介绍了工业产品设计理论与方法的几种主导发展趋势:

2.1在科学发展观和自主创新指导下的设计理论与方法

科学发展观要求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遵循协调一致、可持续的基本原则,科学发展观和自主创新指导下的工业产品设计理论与方法也需要遵循这一基本原则。因此,在现代工业产品设计中环境因素是设计者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产品设计要求做到将污染和能源消耗降到最低,要求产品功效达到最高,并且根据这些要求提出了绿色设计的理念,同时绿色设计也成为科学发展观特别强调的研究方向。实际上,绿色设计的理念就是通过工业产品的设计来协调人类社会发展与保护自然之间关系,可见这种可持续的产品设计理念能够达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高度统一。未来社会的发展会越来越关注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因此绿色设计的理念会发展成为日后工业产品设计理念与方法的主导方向。

2.2面向产品质量、成本或寿命的设计理论与方法

在这类设计法中主要包括三次设计法,即设计工作方面的系统设计、参数设计及容差设计三个层面,上世纪七十年代还提出了全性能优化设计法,这种设计方法主要侧重于对产品设计的性能方面的要求,同时期提出的还有功能优化设计法,所强调的是产品功能的优化,针对产品的寿命方面还提出了全生命周期优化设计法。上述这些产品设计理念与方法各有各的特点,区别就在于产品的侧重点不同,优势也不同,在现代工业产品设计理念与方法创新中,可以将它们的不同优势与特点集于一身,在产品设计中追求产品外观改造的同时不忽视产品性能的完善。

2.3面向产品广义质量或产品全部功能及性能的综合设计法

面向产品广义质量或产品全部功能及性能的综合设计法在日后的产品设计中会越来越受到关注,原因就在于综合设计法能够改变产品设计仅仅考虑产品质量、性能或造型某一方面带来的弊端,它能够将产品的广义质量作为追求的主要目标,面向产品功能或性能的总体化方向发展,同时可以达到在较大的范围和程度上满足用户对产品各个方面的要求。可以说这种综合设计方法将产品设计中的方方面面都包含在内,比如以满足产品功能为主要目标的功能优化设计,以提高产品结构性能为主要目标的动态优化设计,以提高产品工作性能为目标的智能优化设计以及以提高产品工艺性为目标的可视优化设计等,这些设计方法几乎囊括了产品的各个方面,共同构成了产品设计的综合设计法。另外这种设计方法将整体优化的理论带入其中,极大的促进了工业产品设计理论与方法的进步。

3、 结语

通过上文对工业产品设计理念与方法的探究,可见要想提高中国工业产品设计的市场竞争力,就必须摆脱产品设计传统落后的经营理念与管理方法,开辟产品设计新思路。同时上文也提出了工业产品设计理念与方法的未来发展趋势,对日后产品设计的创新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作者单位: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军宁;张菲菲;陈渭;谢友柏;产品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的现状和展望[J].机械制造.2015(2):1-4

[2]荆洪英;张利;闻邦椿;产品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综述[J].机械科学与技术2009(8):999-1004

篇9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企业管理。以人为本。技术创新。可持续发展。

。在企业管理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所谓以人为本,就是把管理的主体放在人身上,考虑到人的知识、技术和实践能力全面发展的需要,培养人的能力,努力实现管理效率的最大化。企业管理以人为本思想的实质是以人为中心,密切人与企业的联系,努力满足员工发展的各种需要,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趋势和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高效、人性化的管理理论。

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中,企业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企业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满足人的自我实现、尊重需要、社会需要和其他需要,激发人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在企业管理中实施人文关怀,尽可能肯定人的创意,让人实现自己的价值,建立科学有效的选拔机制,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潜能,将其转化为企业生存、发展乃至竞争的源动力。

的企业管理以人为本理念是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当今经济发展趋势下,知识是经济发展最基本的资源。知识更新的落后也意味着生产效率的降低,这势必大大降低企业的竞争力。企业必须率先引进国际领先的知识和技术,培养和尊重知识型员工,用知识指导行动,避免落后和被动的局面[1,2]。

。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许多问题,市场管理是一个重要方面。首先,企业忽视了消费者的实际需求。企业注重产品的包装和宣传,但很多时候缺乏对消费者需求的调查,导致其产品不一定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其次,企业缺乏市场管理意识。企业营销市场的管理关系到企业的正常运营,但很多中小企业都是这样做的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企业发展缓慢,发展困难。而且,一些企业缺乏市场管理目标,必然导致市场管理的盲目性,进而导致产品滞销等一系列问题,导致企业陷入困境。

在企业营销管理中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首先,企业要加强市场需求调查。企业应采取市场调研等一系列相应的方法,调查消费者最真实的需求,尊重消费者的需求,引导消费者合理消费,赢得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把握市场变化的主流方向。其次,要改进企业的营销手段。落后的营销手段将被市场淘汰。先进领先的营销手段能够更好地突出产品的实用价值,促进消费者对产品的理解,从而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效果。此外,企业应明确市场管理目标。企业应了解市场环境,制定相应的市场管理目标。营销人员还应设定适当的营销指标,以提高工作积极性,使企业达到预期目标[3]。

。目前,绿色GDP的理念尚未渗透到企业的管理中,环境问题层出不穷。

首先,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但人类的需求是无限的。时代在发展,企业数量在增加在不断增加,有限的资源很难满足每个人的需求。自然资源消耗急剧增加,人类生存和发展受到威胁。

之后严重破坏了自然环境。近年来,土地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水污染现象日益严重,森林面积不断减少。这些现象是对人类的预警,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受到威胁。在企业管理过程中,

应努力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朝着“零排放”的目标迈进,实现绿色生产和管理,企业乃至社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4]。

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对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世界经济贸易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如何保持技术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是困扰中国企业的重大问题。因此,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我国企业管理中存在着技术创新精神缺失、创新人才匮乏、资金管理不善、信息化程度低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创新管理。针对企业技术创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以下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措施。首先,企业领导者必须塑造企业精神。企业领导要不断学习创新知识,践行科技创新精神,发挥主导作用。企业要创造民主、自由、平等的工作环境,有利于创新,良好的工作环境有利于激发员工的潜能。企业应该创造独特的企业文化,落实企业价值观,让员工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

其次,企业应注重引进高素质人才,提高员工素质。企业应加强宣传,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申请就业,扩大企业人才队伍,加强人才培训,通过聘请高素质专业人才集中授课,提高员工素质,或与高校合作交流,建立定期检查制度。

再次强调,企业应加强知识产权管理。企业应配备法律专业人员,避免知识产权侵权造成的高额赔偿,建立数据库系统,避免重复开发造成的资源浪费。最后,

应该加强资金管理。确保企业有充足的资本储备,提高资本利用效率,完善财务管理机构,加大对关键技术的资金投入,确保企业资金正常流动[5]。

目前,企业的内外部竞争日趋激烈,资金的流动关系到企业的正常运营。因此,专业高效的财务管理是企业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健康快速发展的必要保证。然而,许多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制约着企业的发展。

首先,企业财务管理缺乏明确的管理目标。有些企业注重企业利润,没有建立明确的管理目标,财务管理没有发挥真正的作用。其次,

的财务管理手段落后。在信息化普及的今天,一些企业没有真正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财务管理中,降低了财务管理的准确性和管理水平财务管理。

再次指出,财务管理中的风险控制不足,一些企业过于注重经济效益,缺乏安全评估,而忽视了风险。盲目投资必然会留下一些隐患。

最后指出,财务经理的素质不高。一些企业财务人员原来的专业不是财务专业,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一些管理专业人员的能力水平也难以适应。这导致财务管理缺乏专业性和系统性,财务管理容易出错。

为了改善企业的财务管理,企业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首先,企业要树立科学的财务管理观。企业要把科学的管理理念落实到日常财务管理中,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建立和完善财务管理,规范财务管理的各项工作。其次,

应建立完善的企业财务管理体系。企业应结合自身现状,整合财务数据,建立奖惩机制和监督机制,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

还说,企业应该改进和创新财务管理手段。详细分析企业现状和发展水平,采用与企业管理体系相适应的财务管理系统,不断改进和升级,引进国际先进的财务管理系统和软件,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效率。

企业还应采取防范财务管理风险的措施,制定财务风险计划,从而有效地防范财务风险的发生。

最后,企业应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引进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定期做好财务知识培训,扩大财务人员的知识水平,建立考核制度,提高财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6].

工资补贴,做好企业餐费补贴、员工体检、五险一金法定节假日、医疗保障等员工福利工作,改善员工工作环境,保护员工合法权益,落实以人为本理念。

的企业也应该致力于公益事业,帮助弱势群体、困难学生、老年人,支持贫困山区,增加对公益事业的投资,以积极的态度回馈社会[7]。

。同样,信息技术也对企业管理创新产生重要影响。企业应将信息技术应用于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管理效率。

首先要优化企业信息化建设体系。从实际出发,统筹整合信息组织工作,实施一体化管理战略,加强管理工作宣传,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其次,

提升了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子系统的功能。企业应通过更高效、准确的措施对子系统进行升级,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监控体系,确保信息管理的准确性。

进一步指出,企业应加强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和软件研发。企业应深入分析企业运营情况,构建适合企业系统的企业管理软件系统,以确保信息化在企业管理中发挥其独特优势[8]。

企业要有国际化的眼光,大胆创新,学习国外企业的成功经验,学习国外企业文化,进一步比较,找出企业文化之间的差距,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融入到实际管理工作中去,不断提高管理能力。巩固竞争地位,促进企业持续发展[9]。

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要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市场导向,坚持可持续发展,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加强财务管理,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社会,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并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策略,从而更好地促进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引用

[1]。李久敏。人本管理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现代营销(下一期十天版),2017(09):31-32。

[2]沈应仙。论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J]。企业经济与管理,2005(08):54-57.

[3]鲍阳凡。企业营销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国家商业信息,2016(33):3-4.

[4]李香者。绿色GDP与企业环境会计[J]。现代企业,2004(03):37-38

[5]冯志祥,尚耀,张仕来。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强内部技术创新管理的必要性[J]。管理观察,2017(34):38-39。

[6]邱建飞。新形势下如何加强企业财务管理[J]。财务与会计学习,2018(02):74.

[7]赵凤英。如何用科学发展观引领企业管理创新[J]。现代商业,2014(17):150-151。

篇10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以及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更深层次的认识,是切合当代世界发展趋势的一种新的发展观。面对新时期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我们解决质监事业发展中诸多问题和矛盾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对于积极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妥善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要以科学的方法去判断和解决社保事业发展中的各种新问题,以科学的态度去推进和提高发展的速度。在我国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十一五”时期,应该而且必须在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工作要求上,更加明确地、坚定地强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是形成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宏伟目标的现实需要。

通过本次学习,要重点解决驾驭发展能力不强的问题,解决思想不够解放,胆子不够大,创新意识不强,工作实践视野窄、思路少、办法缺等问题。今后要强化机遇意识、超越意识,努力提高科学发展、快速发展、全面发展、协调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要加强效能建设,提高工作效率,倡导“立说立行,马上就办”的工作作风。破除“推靠等”思想,树立务实高效率的干部形象。要真抓实干,工作要一件一件地抓,抓一件成一件。强化工作的责任意识、进取意识、服务意识,工作中做到踏踏实实、认真负责、精益求精,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做好工作,用最好的服务为企业、群众排忧解难。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中心意识、服务意识,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展现良好的工作作风。工作要富于创造性,把握规律性,不断开拓服务工作的新局面。

今后要进一步加强理论知识学习,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把握精神要点,提高理论素养与思想政治水平。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观点和方法,不断提高政治敏锐性,增强政治鉴别力。努力为质量技术监督事业和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营造政令畅通、令行禁止、政策优越、服务优质的文明优良环境。

篇11

[关键词]水利经济;科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F426.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49-0100-02

随着水利工程技术的发展和科研领域的扩大,水利建设中不断出现新问题,出现了一批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新学科。这些学科包括:水利工程管理学科、水利经济学、环境水利经济科学、水利测量学科等。水利经济科学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较大的水利水电规划设计,都要求有《技术经济报告》,主要引用苏联的经济分析方法。按照抵偿年限法来判断工程项目的合理性。1958年以后,水利经济工作停滞不前,1979年后,水利经济工作渐受重视。1980年在湖北丹江口召开了全国水库综合利用技术经济座谈会。同时,水利经济研究会成立。水利经济科学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近年来,我国的水利经济科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水利经济科学的研究视野和范围得以大大拓宽,通过采用和发展一系列新的理论和技术,若干分支学科取得了不少创新性和有发展前景的成果。例如对基于人类活动影响的水循环理论;水旱灾害的管理与调控;水沙输移与水环境保护;农业高效用水;涉及水电工程建设中的一系列理论、方法与技术研究等,均有不少创新和重要成果,并为我国重大相关规划、管理及水电工程实践提供了有效的科技支撑。但还应当认识到,我国的水利经济科学在一些领域相对于国外学科发展前沿仍存在一定差距,亟待赶上。

1水利经济的内涵

经济原本是一个泛指的概念,这个概念系指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是政治的思想意识等上层建筑赖以树立起来的基础。经济又是指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总称,并由其派生至分指的有关部门经济,如工业经济、农业经济、水利经济、电力经济等。水利经济是在国民经济中占基础地位的一种行业经济,它是在水资源的勘探、保护、开发、利用、经营、管理以及在水旱灾害的防治过程中各种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由水利基础产业和水利基础设施两个连体的孪生主体构成的行业经济。水利经济从其具体的实体门类组成看,它又是以水利工程为主体的经济,当然它还包括着围绕兴办水利工程而形成的水文水资源勘测、水利勘测、水利设计、水资产、技术或人力兴办的非水综合经营等各种实体经济,这些实体经济组成了水利经济的总和。

由于国家经济体制的转换,使水利经济中的主体经济水利工程经济的内涵,也起了观念性的变化。使原来只讲投入,不讲回收;只谈宏观经济效益,不谈微观的水管单位延续和生存条件;只认为水利是基础设施公益工程,不承认水利是基础产业生产经营行为;只认为水利是国家财政预算中支出(即是国家的财政负担)部分,忽略了水利能为国家财政创造收入(即直接创造利润的能力)部分的观点,有了根本转变。

2水利经济科学发展的国内外比较

2.1位于世界发展前列的研究领域

我国在水文预测预报和分析计算技术、水资源评价及其配置的理论与方法、大型水利水电枢纽的设计理论与主要施工技术、泥沙运动的基础理论与河道整治的关键技术、农田节水技术等已位于世界发展前列。

2.2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的若干差距

综合对比分析,我国水利经济科学的各分支学科发展与国外相比,还存在发展不平衡现象,创新型成果较少,一些重大科技问题和关键技术亟待解决,大量先进实用技术亟待普及与推广。具体表现如:①水力学:复杂条件下的消能技术和掺气减蚀技术、考虑各种污染物在复杂水动力条件下的输移扩散规律的研究和模拟技术、长距离调水工程中的水力控制仿真技术等还比较薄弱。②水文与水资源:水文预报结果的不确定性估算理论和方法的研究还较薄弱。③水环境与水生态:生态修复尚处于示范阶段;对湖泊、水库富营养化的控制缺乏有效手段。④水、旱灾害管理与先进国家相比,相关基础研究薄弱;水、旱灾害管理技术方法落后于国外先进国家;法律法规体系不够完善;国内水旱灾害管理社会化体系构建进展缓慢。⑤河流泥沙:将流域和河流作为一个完整系统加以研究和管理的理念起步较晚。⑥水工程建设:新坝型、新型结构及动静力分析理论方法等原创性的研究成果较少;岩土工程的基础性研究比较薄弱。⑦农村水利:在节水灌溉设备研发、劣质水资源化利用、精准灌溉、农业水环境和水生态、农村饮用水安全等方面的研究还相对落后。⑧水利管理与信息技术:流域综合管理体系尚未形成;水利信息学科总体发展、在线分析、信息资源集成与综合开发利用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有明显差距。

3水利经济科学的发展趋势与研究重点

3.1水利经济科学发展的总趋势及特点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世界人口的增长、人类社会发展对物质需求的不断增加、各类自然资源不断消耗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特别是水资源紧缺,将严重制约经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部分地区将面临水资源危机,中国的缺水局面也将更加严峻。全球将面临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以及森林退化、水土流失、沙漠化、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严峻的工业污染、有毒废弃物排放、酸雨、海洋污染、生物种群多样化消失等问题,为积极应对这些严峻的挑战,水利经济科学的发展必将进入一个更加综合发展的新阶段。

(1)以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作为水利经济科学发展的指导思想,高度重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高度重视生态与环境保护,高度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

(2)更加重视对宏观问题的探索,在更大的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上研究水的迁移、演变规律。将河流作为一个具有生命的、流动的及与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的生态系统加以研究,并研究在自然力与人类活动双重作用下河流的水循环和生物群落的演替及水资源的再生性机理。

(3)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渗透,新的边缘学科的产生,将是水利经济科学发展的重要特征,水利经济科学研究将进一步加强与经济、社会科学的交叉,以及科学与技术的融合。

(4)基于水利与生态、经济、社会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许多重大水利科技问题的解决,特别是与流域有关的问题,如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流域水污染的综合防治、流域梯级水库的优化运行调度等,除了依靠水利科技进步与创新外,还亟待加强相关政策、管理体制与机制的研究。

(5)在水利经济科学涉及的各个领域,全面加强高新技术的应用,将有力促进水利经济科学的发展。

3.2水利经济科学发展的关注点和研究重点

水利经济科学已为三峡、南水北调等重点工程建设和全国防洪规划、全国水资源规划等重大规划的编制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今后要结合新农村建设、全国水电基地建设和全国新一轮的流域规划编制等重大项目,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继续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4水利经济科学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水利经济科学的建设与发展要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方针,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把握水利事业发展的关键领域,健全完善水利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应用技术研发和高新技术的利用,加速和加大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的力度,大力提高科技成果在水利发展中的贡献率和在重大决策中的影响力,力争在水循环与伴生过程模拟、水安全保障、节水与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水资源配置与调度、水生态与环境保护、水工程安全及管理等领域实现科技新突破,为防洪安全、饮水安全、粮食安全、经济发展用水安全和生态与环境用水安全提供科技支撑和保障。

(1)水利经济科学的发展要处理好历史与现实、继承与发展、理论与实践、问题与方法的关系。根据水利经济科学的特点和战略需求,在发展方向研究上应注重问题导向,避免局限于对具体方法的研究。

(2)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进一步研究水利经济科学的内涵、体系和发展战略。要建立学科发展研究的长效机制,将学科建设与科研计划、院校教材更新及不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等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3)大力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如与气象等学科进行持续的联合,进一步开展气候变化对水资源数量及时空分布的影响、海平面上升的趋势和台风频率变化趋势对沿海地区的影响等重大基础性课题研究。

(4)大力加强前沿科学和重大水利科技问题研究的科技基础平台建设。积极推进和加强相关的国家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建设,促进水利科技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

(5)加强先进技术的集成、推广应用和科技成果的转化研究,着力推动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在现代水利行业中的应用。

(6)从体制和机制的层面上,研究全面推进水利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推动科技成果应用和转化的相关问题,提高科技资源的整合力度,建立学科间交叉融合和资源共享的长效机制。

(7)强化人才培养,整合水利经济科学的人力资源,着力培养重点科技攻关团队,加强科技人员学风建设与道德教育。充分利用各种平台,广泛深入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

参考文献:

[1]江鹏.领导 学习经济 发展水利——金明主政湖南[J].新湘评论,2009(2).

[2]王孝忠.湖南水利建设现状和发展前瞻[J].中国水利,2000(9).

[3]李荣华.基于科学发展观的湖南县域经济信息化研究[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5).

篇12

党的十七大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划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从当前和今后的发展趋势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节约能源资源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着力抓好的战略任务。

环境保护部门对保护生态环境和节约能源资源负有重要责任,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几年,龙岩市生态文明建设稳步发展,但与生态文明具体要求和现实要求还存在着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一是建设生态型经济枢纽、生态园林城市定位与实际政策执行、实际实施不尽协调;二是养殖业无序发展与环境承载能力、生态养殖不相协调;三是矿产资源开采和利用与矿产资源科学开发不尽协调;四是建材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与产业结构调整政策、资源节约保护不尽协调;五是人民群众生态环境意识与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不尽协调;六是生态环境污染治理措施、方法与实际情况、实际效果不尽协调。

环境保护部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建设生态文明中有所作为。一要主动融入生态文明建设,把改善投资环境,服务可持续发展作为环保工作第一要务,把杜绝生态环境破坏、杜绝新的违法排污企业作为环保工作中心任务,促进龙岩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二要主动介入产业结构调整,把生态环境标准作为项目审批准则,把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作为环保工作核心,努力实现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三要按照生态经济枢纽、生态园林城市定位,制定科学的生态环境规划、“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积极协助市委、市政府抓好组织实施,不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四要充分运用科技、经济政策和行政、法律等综合手段,保障生态环境建设各项措施的落实。科技手段就是要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加强监控中心建设,加强在线监测设施、监控设备建设;经济政策就是利用绿色信贷、资金补助、淘汰落后产能、节能减排等手段,提升生态环境监管水平,推进生态环境建设;行政手段就是要建立行政责任追究、环保目标责任考核、一票否决等制度,推动工作落实;法律手段就是要制定完善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做到严管、勤查、重罚,维护人民群众环境权益。五要加大优美乡镇、生态村等创建活动工作力度,并赋予新的内容、新的含义。六要加大县(市、区)环保目标、水质交接断面的考核力度,确保县(市、区)环保目标责任考核真正成为生态建设的一个重要手段和载体。

篇13

科学发展观对城市建设工作有着直接的、具体的、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近年来,我市建设事业发展势头强劲,城市道路、供水、供电、通信、园林绿化、环境卫生、公交、燃气各项基础设施及公益性设施建设取得了飞速发展,城镇居住环境普遍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但是,与周边城市相比仍有相当一段距离。面对现实,要实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打造一个面向未来、奔向小康、宜居、宜业的新沙河,作为建设部门最根本的就是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审时度势,精心谋划,以科学规划为龙头,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环境保护为突破口,以规范管理为手段,全力推动沙河市全面发展。

一、坚持规划先行,有序调控和引导城镇空间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从来都是城市规划的根本原则,可持续发展是城市规划的目的所在,以人为本更是城市规划的基本要求,可以说,科学发展观早已融合、渗透到城市规划理念之中。因此,我们一切建设工作均坚持规划先行原则,运用科学发展观,创新思路,与时俱进。以特色为灵魂,努力提高规划质量,充分凸现规划对城镇和村庄建设指导的科学性、前瞻性、适用性和效益性。

首先,坚持城镇总体规划要以综合竞争力、产业发展和居住环境为重点,处理好城市与区域、局部和整体、近期和远期、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城市发展和耕地保护的关系。

其次是高标准搞好城市设计和详细规划设计,增强规划决策的科学性。科学的发展观要求城市设计和规划设计要根据城市的自然特征、历史特点、文化特质,坚持建筑美与自然美相结合,使建筑物和城市广场、道路、园林、雕塑及其他自然景观有机结合起来。为确保规划设计的先进性和科学性,我们应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一方面组织有关人员参观国内外先进城市,了解现代城市建设发展趋势,借鉴先进经验;另一方面邀请国内规划设计界的知名专家、教授,为我市城市建设出谋划策,切实提高我市城市设计水平。

二、坚持与时俱进,创新规划思路,推进沙河城市建设

首先以城市总体规划为指导,拉开中心城区框架,努力推进主城区北进、西连、东拓、南建,为城市发展提供广阔的自然空间。

其次,优化城市用地布局。详细划分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建设用地和不可建设用地的范围、界线(红线、绿线、紫线、蓝线)及改造、开发强度,并制定永久不可建设用地的控制、保护措施。坚持内涵挖掘与外延拓展结合,向外随着新市委大楼的落成,规划建设新的城市行政服务中心,城市内部通过市场手段盘活晨光里、矿建、二十冶生活区,为城市再发展提供空间支持。

再次,加快社会公共设施及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继续完善城市干道网工程,完善道路交通网络,开辟绕城道路,疏散过境及货运交通。开辟城市内部自行车通道、步行通道,使城市内部交通的可达性落实在城市内部街区。城市排水设施尽可能逐步实行雨污分流制,尽可能保留池、塘、沟、渠等自然水体,开辟低洼地为水产养殖区或城市景观区,提高雨水的蓄水能力。建设雨水管道,使降落在城市的雨水能就近注入自然水体,推广实行可渗透性道路铺装,降低径流系数,节省汛期的电力排放运行费用。统筹规划安排文化、教育、体育、医疗卫生城市大型社会公共设施建设用地。

篇14

【关键词】西方城市化理论 城乡建设 协调发展 借鉴作用

【中图分类号】D6 【文献标识码】A

西方城市化理论对城乡经济、文化、环境、资源合理配置等提出重要的发展要求,对人口合理分布进行了探索,因此,结合我国城乡建设发展方向,有效借鉴西方城市化理论,能够突破我国原有城乡建设过程中的局限,形成创新发展。这是我国城乡建设有效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也是谋求环境友好型城乡建设以及资源节约型城乡建设道路的根本,并能以此带动我国城乡经济、文化、环境、资源的健康发展,突出西方城市化理论的指导作用。

以社会经济发展为切入点,推进城乡建设

以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为契机,确立我国城乡建设类型。城市经济发展状况深刻影响着城乡建设与发展脚步,城市经济的不断进步带动城市产业结构逐渐发生变化,产业结构的有效调整促使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城乡居民对精神文化以及物质的需求程度不断提高,使得城乡统一发展趋势逐步明确。这是我国城乡建设与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其根基所在。在此基础之上,我国城乡建设发展类型能够不断明确,发展思路逐步拓宽,推动我国城乡发展结构及布局逐渐走向科学发展道路。我国城乡建设类型可分为以基础农业型即以农业服务为主的城镇、以商贸型即以商品经济发展和物资流通为主的城镇、以工业型即以工业生产和加工为主的城镇。根据城市经济发展特点不同进行有效建设,发挥城乡建设经济优势,带动城乡建设发展脚步。这是我国城乡建设类型明确发展的重中之重,是加快城乡建设发展步伐的重要基础之一,也是我国城乡居民基本现状得到改变的重要因素。

将知识经济发展作为重点,不断优化我国城乡建设过程。知识经济已经成为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与社会的不断进步,知识经济产业转型与发展已经对我国社会经济产生了重要作用,而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也是推动我国城乡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的主要动力,促使城乡建设发展角度不断发生转变,新型城乡建设规划得以逐步实施。知识经济是带动城乡精神文化不断发展的主要因素,对我国城乡文化建设的发展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我国城乡建设过程应以知识经济发展为主导,对其重要性进行广泛深入的探索,逐步拓宽我国城市经济发展道路,促进城乡建设一体化发展战略格局的形成。西方经济理论发展过程中,对其知识经济的大力发展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对此可以加以借鉴。这是优化我国城乡建设过程的具体实施步骤以及实施方向,实现西方城市化理论在我国城乡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应用价值的不断扩大,进一步体现其引导功能。

以人口发展进程为考察方向,布局城乡建设

人口分布科学合理,是我国城乡建设科学布局的前提。人口分布科学合理是我国城乡建设科学布局形成的根本前提,是影响我国城乡建设发展进步的重要因素。经济发展与人口比例成正比,随着时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大中型城市人口逐步增加,人口分布愈为密集,社会经济产业发展趋势愈为明显,为大中型城市城乡建设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这对城乡建设与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带动了城乡经济的不断发展。同样,中小型城市城乡建设与发展也应将人口分布格局进行科学化调整,使得人口分布达到宏观调控,逐步走向科学化发展道路,进而加强中小型城市经济建设力度。以时展背景为着眼点,对中小型城市的人口分布情况进行有效分析,将其政策法规进行有效调整,实现中小型城市人口分布逐步合理化,进而带动中小型城市经济产业发展,这是对我国城乡建设进行有效考察的重要方向,也是新时期我国城乡人口科学布局的重要保障性因素,最终带动我国城乡建设朝向科学发展道路前进。

以城市协调发展为目标,确立我国城乡建设科学布局。随着西方城市化发展道路的逐步拓宽,城市化发展已经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城乡建设发展目标逐步明确,城市化发展方向也已经逐渐成为新时期我国城乡建设与发展的重要规划。以发展为目标,确立城市协调发展原则,进而带动乡镇实现统一发展,这是我国借鉴西方城市理论所总结出的重要思想。而城市协调发展的关键在于大中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带动中小型城市稳步发展,起到经济扶持的作用,这是我国城市协调发展的最终目标。实现这一目标要经历漫长的过程,对此,政策扶持以及经济发展力度的不断增强是关键,将城市发展重心进行有效转移,确保城乡发展过程能够得到相应保证。这是西方城市理论在我国城乡建设过程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对我国城乡建设科学布局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以城乡全面发展为中心思想,带动我国城乡建设合理布局。城乡全面发展主要包括经济、文化协调发展,以此促使城乡建设过程走向全面化发展道路。城乡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与人口的合理化分配与布局紧密相连,经济的快速增长可以促使人口数量逐步增加,带动城乡居民文化需求不断提高,使得城乡发展规划日趋完善,最终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目标。西方城市化发展进程逐步加快,前提在于人口分布比例较为科学,为实现城市化发展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城乡全面化发展步伐日益提高,从而带动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在城乡建设与发展思想方面,应对西方城市化理论进行有效借鉴,使得我国城乡建设布局具有高度的战略意义,从而为推动社会发展脚步的不断加快奠定坚实的基础。城乡全面发展是确保社会发展方向保持高度准确性的必然前提,促使我国城乡建设布局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及合理性,最终实现我国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

以生活质量为衡量点,有效借鉴西方城市化理论

以城乡经济发展为参考,提高我国城乡建设过程的“科学性”。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城乡经济水平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普遍提高,城市发展以及新型社会环境的建立已经成为当今我国城乡建设过程中的重点。新型城乡建设发展应借鉴西方城市理论,对城乡经济发展局势以及发展现状进行充分考察及研究,以城乡经济发展方向作为衡量点,有针对性的发展,进而实现城乡建设过程的科学性。西方城市化理论的核心部分在于城市社区取代农村社区,以自然资源优势对城市发展产生相应的影响,使得城乡建设发展步伐具备较强的科学性。在我国,城乡建设过程应对城乡经济发展速度以及发展前景进行有效评估,保持城乡建设过程发展方向的高度准确性,进而使得城乡经济呈和谐发展态势,对居民生活质量产生积极影响。这是我国城乡建设有效借鉴西方城市理论的主要体现,同时也是提高我国城乡建设过程科学性的根本条件。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促使我国城乡建设形成良性循环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是衡量城乡建设发展脚步的重要标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在不同程度上得到提高,对基础设施的需求程度也有所提升。对此,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已经成为时展背景下城乡建设的根本环节,它能起到积极的带动作用,促使城乡生活质量逐步提高,而生活质量是衡量城乡建设与发展速度的重要因素,对我国新时期发展而言,更是对其发展过程的充分反映。西方城市理论倡导对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强以满足城乡发展需要,进而形成良好的发展氛围。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是新时期我国城乡建设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以其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强带动城乡建设的发展速度。这是西方城市理论对我国城乡建设与发展所起到的关键作用。在社会经济发展形势日益剧烈的环境中,西方城市理论对我国城乡建设科学性的提高起到了引导作用,这也是推动我国城乡建设逐步走向良性循环发展道路的关键环节。

以科学实践为手段,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我国城乡建设发展脚步不断加快,对城乡建设发展方向科学性与合理性的要求不断提高,对其科学实践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科学实践是发现问题并谋寻解决方案的基础,在实践中对我国城乡建设发展道路不断拓宽,最终达到城乡生活质量质的飞跃。以实践带动发展脚步,有效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达到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这是充分落实党的“科学发展观”思想的根本前提,也是新时期我国城乡建设发展战略的中心思想。以科学实践为具体实施手段,带动城乡居民生活标准逐步提高,对城乡居民生活质量进行有效观察与了解,使得现状反映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对其建设方向能够进行准确评估,最终促使城乡居民物质、精神、文化追求达到新的高度,城乡一体化发展迈向新的台阶。这是西方城市理论在我国城乡建设与发展中所起到的积极借鉴作用,也是我国城乡建设寻求一体化发展的核心环节。

以居民生活质量为参考,不断加大我国城乡精神文化建设力度。城乡居民精神文化追求程度的不断提高是时展脚步不断加快的具体反映之一,也是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表现所在。西方城市理论认为精神文化是促使居民生产、生活意识有效转变的关键因素,也是不断提高生活质量的重中之重,因此其理论中,城乡建设与发展把精神文化建设与发展放在重要位置。在我国城乡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对居民生活质量的考查范围也应将精神文化建设状况作为根本考察点,对其城乡建设发展进行有效评估,从而增强西方城市理论在我国城乡建设过程中的借鉴作用。努力加大我国城乡精神文化建设力度已经成为当代社会城乡建设与发展的核心,以精神文化建设带动物质文化发展,最终实现居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使得我国城乡建设能够迈向新的台阶。对精神文化建设与发展角度进行探索,实现精神文化建设能够满足城乡居民具体需求的目标,这是时展进程对我国城乡建设与发展提出的新挑战,也使得西方城市理论能够为我国城乡建设带来创新思想。

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正确运用西方城市化理论

以资源可持续发展为根本战略理念,推动我国城乡建设进程。资源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理念,也是促使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条件。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理念对资源再生效率的不断提高提出要求,主要是对资源科学利用,减少浪费环节,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形成良性发展循环。这是我国经济取得长久发展的关键,是我国城乡建设进程不断加快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至关重要的根本环节。社会时代的不断发展,对西方城市理论的有效运用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理念的形成应充分借鉴西方城市理论,不断提高资源分配以及利用效率,使得我国城市化进程形成又好又快的发展趋势,加速我国城乡建设步伐。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发展思想,而城乡建设过程与资源可持续发展理念密不可分,二者之间形成相互促进的紧密联系,这也是我国城乡建设落实科学发展思想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保障。

以环境可持续发展为基础,加快我国城乡建设的科学发展道路。城乡建设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环境对生态发展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巨大,而城乡建设应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不断发展,因此环境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城乡建设的重点,是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增长的又一重要因素。当今社会发展趋势在于经济、环境高速发展,我国城乡建设发展角度应向环境友好型城乡建设不断发展,这是新时期我国城乡建设与发展的根本方向,在此之中,环境可持续发展作为至关重要的环节,起到决定性因素。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对我国城乡建设走可持续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环境保护与加强则是城乡建设谋求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西方城市理论系统分析了环境发展对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影响,而我国城乡建设过程应对西方城市理论进行有效借鉴,以环境可持续发展为基础作为根本建设理念,结合实际进行不断创新,对环境有效利用过程进行深入挖掘,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使得资源环境健康发展,最终使得我国城乡建设道路更加宽广。

以优化生态环境为目标,促使我国城乡建设过程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建设是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及利用的最终体现,对我国城乡建设科学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生态环境的不断优化主要表现为自然资源开发科学合理,资源利用效率逐步提高,资源再生途径逐步扩展,最终实现生态环境良好发展。这是我国城乡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科学发展道路在我国城乡建设的重要体现。优化生态环境是我国城乡建设与规划的根本,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再创造力度进行不断加强,进而使得生态环境优化逐步向生态文明发展迈进,这是我国城乡建设科学化思想的基础,也是我国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的重要目标。西方城市理论将生态环境优化作为城市理论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突出生态环境发展在城市化进程中的战略位置,形成城市化发展格局中强强合作的局面,为其进一步实现城市化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我国城乡建设走科学发展道路是有效借鉴西方城市化理论的重要体现,以西方城市化理论为基础,逐步形成创新思维,将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进一步延伸,从而促使我国城乡建设过程实现创新发展形式。

以环境、资源重复利用为宗旨,提高我国城乡建设“中国梦”意识。自然源重复利用降低环境消耗是环境保护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方向。“中国梦”是我国伟大的“复兴梦”,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与消耗是生态环境走向劣性循环发展的首要因素,进而对我国经济、社会以及环境都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新时期我国城乡建设应以“中国梦”的伟大复兴为目标,对生态环境进行不断优化,使得我国生态文明长足发展,环境友好型城市发展规模逐步扩大,进而带动城乡建设发展走向良性循环发展道路。这是我国城乡建设“中国梦”意识形成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国未来城乡建设与发展的必经之路,以此促进城乡建设格局具备高度的科学性、合理性及统一性。

时代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对我国城乡建设发展道路提出挑战,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文化建设方向已经成为当今城乡建设的主要出发点。在此基础上,环境和资源的有效开发及利用也是当今我国城乡建设发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核心所在。西方城市化理论对以上几个方面做出相应的探索与研究,为我国新型城乡建设实现创新发展提供了理论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