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逻辑思维概念范文

逻辑思维概念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4-01-08 11:23:3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逻辑思维概念,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逻辑思维概念

篇1

一、应用直观形象的思维方式建立概念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形成概念的过程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他们的认识水平还处在初级阶段,即他们的思维大多是形象思维的方式。因此,在引入和进行概念教学时,应当首先给出一组具体模型或实例,让学生参与实际操作,分析概括出这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为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新的数学概念提供可靠的物质基础,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抽象、综合的制作过程,了解这类事物的内涵和外延,促成学生思维的飞跃,达到理性认识,形成正确清晰的概念。这样,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参与概念形成的思维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一)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生产实际经验中抽象出概念。例如,“正数与负数”的教学中,给学生介绍几组同一事物中具有两种相反意义的实际例子,让学生区别理解。最后教师指出,教学中为了计算时正确区别两种相反意义的量,习惯规定某种量为正量,另一种量为负量,从而导出表示正量的数叫正数;表示负量的数叫负数。

(二)在学生理解新概念时,要充分发挥直观教具的作用。例如,“圆”的教学,学生对圆形辨认,举出实例都感到非常熟悉,但圆的概念究竟是什么,却说不出来。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首先观察实物,同时提出问题:为什么车轮都是圆的?然后引导学生去发现车轮的边缘到轴的距离相等。于是有了书中圆的定义,这样学生认识了圆的本质属性,很容易掌握圆的概念。

(三)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加强对概念的理解。这种按照“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建立、巩固和加强对概念理解的方法,应经常采用。例如,“三角形三内角和定理”的教学,可让学生把三角形纸片的两个角剪下拼在第三个角的顶点处,进行实际操作。通过操作,使学生认识到,不论三角形的大小、形状如何,其三个内角和都是180°。然后再引导学生对这一结论进行论证。这种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式建立起来的新概念,学生易于接受,又可以加强对新概念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二、使用形式化思维方式建立数学概念

数学作为一门科学,在长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构成了一定的演绎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有些概念是由体系中某些基本概念为基础演绎推导出来的。对这部分概念的建立,离开了学生的直接经验,理解和掌握起来是有一定的困难的。所以必须在学生已有旧知识的基础上,直接参加演绎推导和分析,消除错误观念和思维定式的影响,逐步接受体系中思维的形式化规定,建立起正确的概念。

三、运用对比的思维方式进行相关概念和易混淆概念教学

概念混淆是初中学生概念错误中最常见的情况,这是因为学生受思维定式的消极影响,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利用概念结构上的系统性,利用学生对原有概念的理解,引导他们对两个相关概念或易混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对照比较,找出其内在联系与区别,让学生掌握一种概念区别于它种概念的本质特征。这是帮助学生克服概念混淆,增强思维辨别能力,建立清晰概念的有效途径。例如:初中代数中“幂”的概念教学,学生往往把它与“乘方”混为一谈。教师在“幂”概念中,通过对“加法”运算的结果是“和”,“乘法”运算的结果是“积”,“除法”的运算结果是“商”的对比来理解“乘方”运算的结果是“幂”,从而把“乘方”与“幂”这两个相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掌握好。

在初中阶段,还有许多容易混淆的概念,例如:数字与数、绝对值与算术根、根式与方根、线段与直线、弧长与弧度、高与垂线、全等与相等……。这些诸多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对比时,应从其共同性中去阐明各自的特殊性,使学生把握这些容易混淆概念的共性与个性,真正理解每一个概念,提高学生思维的判断能力。

四、指导学生学会读书,切实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篇2

[关键词]概念教学;逻辑思维能力;创设情境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20-0062-03

[作者简介]王玮佳,无锡外国语学校教师。

数学是一门重要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要学好数学必须具有抽象思维能力;数学还具有高度的严谨性,数学学习中要求概念准确、判断推理严密、结论精确,这些都与逻辑思维紧密联系。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始终是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小学生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任务之一,因此培养初步逻辑思维能力对小学生学好数学有重要作用。

一、概念教学的含义及形式

概念是最基本的思维形式,任何一门学科都是由一系列的概念及其体系组成的。数学概念是组成其他数学知识的细胞,是学习及运用一切数学知识的基础。在概念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顺利地获取有关概念,常常要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让学生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对感性材料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最后再概括。这一系列思维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比较和分类的能力、分析和综合的能力及抽象概括的能力,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同时在巩固运用概念的过程中要进行判断和推理,这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概念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然而数学概念是反映一类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对客观现实中一类对象本质属性抽象概括的结果,它具有抽象性。这种数学概念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特点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为了处理好这一矛盾,需要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采用不同的形式来教学相关的数学概念,从而达到既能让学生理解、掌握、运用概念,又能初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目标。常用的教学形式可以有:

(一)用画图来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

小学数学教材中关于自然数1、2、3、4……的概念,可以通过画图(若干个对等集合)来揭示。例如自然数“2”,从主图中先数出两个小朋友,再数出两架滑翔机、两只小鸟等,比较不同事物,认识它们的共同点――个数都是二(或者说:它们都是两个),从而初步建立自然数“2”的概念。揭示形的概念一般都可以用这种方式,如对角的初步认识,也是先出示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各种角的形状的物体图,再用纸折成大小不同的角的图形,并用硬纸条做成活动的角的模型,运用图形揭示出它们共同的形状特征。

(二)用描述的方法来说明概念

所谓描述一般采用“像这样的……叫做……”的叙述方式来说明概念。例如小数的初步认识就是这样描述的:像0.1、0.8、2.7、8.05这样的数都是小数。分数的意义也是用这种方式来进行说明的。

(三)用逐步渗透的方法来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

所谓逐步渗透,就是让学生在不同场合、分阶段多次接触概念所反映的一些对象,并逐步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例如四则运算的概念,开始让学生有初步的认识,当学生感性认识达到一定程度时,再揭示四则运算的内涵。又如小数、分数的意义和角的定义等都可以分阶段逐步揭示,由个别的、局部的认识逐步过渡到一般的、整体的理解,以符合小学生思维发展水平和认知规律。

二、利用数学概念教学,培养学生初步逻辑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中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一般指初步的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以及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敏捷、灵活的思维品质。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应用上述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认识和做法。

(一)比较能力的培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概念与概念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与区别,需要通过比较加深认识。比较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概念、区分易混淆概念等,因此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是一条重要途径。

在教学新的概念的最初阶段,可引导学生观察具体材料,运用比较方法发现材料中的共同因素,使它与其他无关因素区分开来,为抽象概括出概念做好准备,从而使学生的比较能力得到培养。如教学“有余数除法”,可以设计不同的除法计算题,让学生计算后,在观察、比较中发现余数总是在比除数小的范围内变化,而和被除数与商的大小无关,这样的比较就为抽象概括出“余数一定比除数小”作了准备。

教学新的概念时,在练习中安排适当的“变式”训练,让学生进行比较,能防止无关因素的干扰。这些都可以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比较新旧概念,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比较能力。新概念教学后,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旧概念,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排除旧概念对新概念的干扰,并使新概念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使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得到完善和发展。

(二)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

分析、综合能力是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要概括出数与形的概念,必须进行分析、综合的思维活动。小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容易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变化,逐步学会对概念进行分析、综合。如低年级学习数的组成,学生通过摆小棒理解数的组成的同时,也初步接受了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又如学生学习圆的时候,可通过学具操作及比较、分析、综合,发现直径与半径间的关系等概念。

思维表现于语言,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在语言中表现出来。在学生学习概念时,让他们叙述概念的研究、发现过程,并帮助他们把话说完整、正确。有条理的、合乎逻辑的说话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三)概括能力的培养

任何一个简单的数学概念都是抽象的,因此,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对于数学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如果在概念教学中没有足够的感性材料作基础,任何概括的思维活动都只能流于形式。有计划、有目的地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能帮助学生在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出概念。

例如通过下列感性材料让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三份,表示这样的一份就是这个长方形的三分之一;把一根线段平均分成五份,表示这样的一份就是这根线段的五分之一;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九份,表示这样的四份就是这个正方形的九分之四等。学生在实际活动中,逐步理解、领会了二分之一、三分之一、五分之一、九分之四等概念,在此基础上再给出单位“1”的概念就能比较自然地概括出“分数”就是把一个整体(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这样,学生的概括能力也就得到了培养。

(四)判断能力的培养

研究数学经常要对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因此要大量地使用判断。小学数学中的定义、定律、公式等都是判断,因此,具有一定的判断能力才能学好数学。加强概念教学,正是培养小学生判断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概念教学中,要清楚判断能力首先表现在判断要恰当上,这就要求在判断中“质”的界限要十分清楚。判断的质是判断主概念(主项)和谓概念(谓项)之间联系的最根本的性质,具体表现在联系词上。根据判断的联系词是肯定还是否定,可以把判断分为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因此,在概念教学中要使学生认识,肯定判断是肯定对象有某些属性,而否定判断是否定对象有某些属性,两者的界限必须清楚。如“x+2=0是方程”是肯定判断,“15不是质数”是否定判断,不能含糊其辞。有些判断,虽然没有明确地用“是”或“不是”,但仍然对事物表示出肯定或否定判断,如“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整体大于部分”等。

其次,在概念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判断中的“量”进行分析,让学生懂得不能混淆判断的量。既不能把单称判断说成特称判断,也不能把特称判断说成全称判断,否则就会发生错误。如“所有正方形是长方形”是真判断,而“所有长方形是正方形”则是假判断。

另外,由于学生容易混淆必然判断和可能判断,误将可能判断当作必然判断,如将“分数计算的结果不一定仍是分数”误认为“分数计算的结果一定仍是分数”,所以概念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区分“可能”和“必然”。还要让学生懂得,由于“不”字在判断中的位置不同,判断就有了不同的逻辑意义。如“一定能”“一定不能”“不一定能”“不一定不能”这四种情况,前两者属于必然判断,后两者属于可能判断。

(五)推理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推理能力的发展,主要有以下两个阶段:一是直观阶段,学生年龄越小,推理就越需要建立在直接观察的前提上,把判断和结论跟直接感知的事物紧密联系起来;二是开始以抽象前提为基础进行推理,但只有当学生借助直观形式或熟悉的事物把抽象前提加以具体化的时候,推理才能顺利进行。不依靠直观作为依据的抽象推理,只有少数学生能做到。

因此在这阶段教学概念时,如果能创设情境,提供典型的事例,就利于学生归纳推理能力的培养。如在教中年级“小数的基本性质”时,提供恰当的事例:0.1米=0.10米=0.100米,0.30=0.3,引导学生观察小数末尾的“0”的变化,再由此归纳出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又如学习“分数大小比较”时,教师列出“2/55/8,11/24>7/24……”引导学生观察分母、分子的情况,归纳出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

三、小结

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初步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判断推理能力,从整体上说,还应该注意:首先,逻辑思维能力的各个方面是互相紧密联系的,在教学某个数学概念时逻辑思维能力的各个方面都是互相渗透、互相作用的,在教学中应充分注意到这一点。其次,必须坚持启发式教学,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再次,要充分注意挖掘教材中的逻辑因素,制定出具体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小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最后,还要重视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如果教师能充分重视并利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发展和思维品质的培养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金成梁.小学数学教学概论[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8.

[2] 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小学数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

篇3

关键词: 初中数学 逻辑思维 培养能力

引言

数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学科,在初等数学学习中主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运算能力。初中数学教学应在不影响正常教学进度的前提下,考虑到每个学生对数学的基础、兴趣、接受能力,对部分学生给予个性化辅导,让学生具备逻辑思维意识,从而积极主动地提高自身逻辑思维能力。所以怎样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将是本文主要探讨的。

一、逻辑思维能力与分析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指正确、合理思考的能力,即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采用科学逻辑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与形象思维能力截然不同。

分析思维指形式逻辑的思维形式,是最基本的逻辑思维过程,要求学生在掌握推理的形式与方法上,分清命题条件与结论,推论时要有理有据,符合因果关系,掌握基本论证方法等。

概念是思维的基础,是构成判断和推理至关重要的要素,没有概念就不能进行思维,没有概念就无法构成判断,也没法进行推理参照。概念教学的基础是要求学生正确了解和掌握内涵和外延。其中适用于概念的所有对象的范围,叫这个概念的外延;适用于概念的所有对象共同本质属性叫做概念的内涵。如果一个概念的外延越大,内涵越小,反之亦然,此种关系对从属关系的概念有效。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这种有先决条件的反相关关系,避免造成学生概念混淆及以偏概全的逻辑混乱状况发生。

二、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如何在现实生活中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兴趣

哲学中,人与动物本质上的区别是制造和实用工具,并且在劳动过程中产生人类特有的意识,随着意识逐步强化,渐渐出现思维。人类一切重要活动都是在思维指导下进行的。逻辑思维已经跟随数学这一自然科学渗透到社会各处,在各行各业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数学教师应善于发现实际生活中涉及的逻辑思维现象、事件,并以此让学生自行推断,激发学生思维兴趣,并在课堂上提出一些贴近现实生活、学生感兴趣并且具备逻辑思维问题的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只有对一件事情感兴趣,才能积极投入事情中,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其中,进而锻炼和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如何在教学内容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首先教师应认识到初中数学知识教学不是填鸭式地一股脑把知识倒给学生,必须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只有在基础知识清晰明确后,才能从初步逻辑思维能力开始,有目的地挖掘教学内容中存在的逻辑关系,让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逐步提高,但要注意的是,需要结合初中数学知识教学,同时明确数学不只是逻辑,结合初中数学教材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做到二者有机结合、自然渗透、融会贯通。

(三)如何在思维基本训练中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是让学生在不断思考中学会和掌握思考方式,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判断、推理等。需要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有计划地穿插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训练。其中数学大多数概念都需要理解、想象,是构成判断推理的主要因素,是最基本的思维形式。其次,选择判断能力反映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往往先有直觉判定,并获取信息、对信息进行筛选、判断之后才有策略。所以需要教师培养学生正确获取信息的能力,这是判断能力的关键。

结语

良好的思维品质、逻辑思维能力是学生取得好成绩的必要条件,也是今后作为一个个体必须具备的最基础素质。素质教育观下的素质教育应以育人为本,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始终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开发想象力,强化学生的创造意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取得优异成绩。

参考文献:

[1]王晟.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J].学周刊,2012,05:89.

篇4

一、细化概念教学,有效培养学生逻辑思维

在初中数学概念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运用直观教具,引导学生有目的、深入细致地观察,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掌握概念。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帮助学生理解新概念,创设情境,引入概念,使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并为得到某一概念而积极思维。无论采用哪一种教学方法都需要讲清概念的基本含义,而学生要真正理解概念的含义,必须通过思维才能实现,学生的思维只有接受老师的指导,才能按正确的思路进行思维,也就是说学生的思维跟上老师讲课时的思路。因此,在概念教学时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首先就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然后使学生按照你事先设计好的思路进行思维,从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另外在概念的讲授过程中,要使学生弄清楚一个基本概念的外延和内涵,运用正确的分类规则使学生掌握一些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区别,对于具有从属关系的概念,要使学生掌握“种概念”和“属概念”之间关系和定义概念中的具体内容,这样在根据这一概念进行推理中,就会不仅考虑它本身的特点,而且还会考虑到这种概念所具有的一切属性它也具有,由此,教师在推理过程中应注意加以引导,学生的逻辑思维会得到更开阔的发展,从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长方体这一概念的教学时,出示教具,让学生观察这个几何体有什么特点,学生说它的特点一共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矩形,它是一个四棱柱,它是一个直四棱柱等等,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它是一个底面是矩形的直四棱柱这个结果,然后定义出凡是底面是矩形的直四棱柱叫做长方体。然后让学生举几个长方体的例子,这样就使学生基本上掌握了长方体的概念。另外,在长方体的教学时,还要指明它是棱柱的一种,所以它具有棱柱的特点,这样可以把棱柱的特点过渡到长方体上,从而使学生在掌握长方体概念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夯实基础知识,有效发展学生逻辑思维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逐步教给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方法。思维的发展具有某些规律性,它需要用一定的方法培养、训练,在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一定的思维方法,从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仔细分析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关系来拓展思路,条件和结论的关系有的是一个条件可以得出多种结论,也有时一个条件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达到某一固定的结论,因此,对条件和结论的分析在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深度、广度及思维的灵活性。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每节课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由于每节课的知识内容和结构各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注意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绝不能拘泥于一种固定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注意教学内容和形式相统一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激励学生思考,有效发展学生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中极为重要的是所谓思维的志向水平,即思维的兴趣、动机、意向。教师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动机,使学生获得思维成就带来的欢乐。例如在“多边形内角和”教学时,教师不是照本宣科,而是要学生们想一想,最简单的多边形是几边形,学生自然会想到三角形,那么,能不能多边形内角和转化为三角形内角和问题呢?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展示了自己的思维过程。这对学生来说,就是一种“活生生的构想”,通过构想,把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的或已学过的知识。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创设思维的条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来学习。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备课时往往为学生作了详尽的考虑和安排,如哪些概念易混淆,哪些公式在运用中可能出现问题,在问题中应该注意些什么等等。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全盘托出,包办代替,势必剥夺了学生自己的思维过程,只能事倍功半。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犯思维错误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教师怕学生犯这样的思维错误,或是学生思维方法不符合自己原来设定的方向,就立即加以“引导”,这样做只会扼杀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不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活动。因此,在教学中要给出一定的时间多提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多给学生创设思维的条件,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错误,找出正确的方法,这比教师直接或提前告诉他们将更为有效。同时这样做也使学生懂得,任何一件事情成功的背后都包含着探索思考的艰辛,从而养成自觉思维的习惯。

四、强化解题训练,有效发展学生逻辑思维

数学教学是离不开数学题的,而数学题是无尽无休的,每道题都是有所区别的,所以每解一道题都要求进行分析题中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关系,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确定解题方法,这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良好途径。在解题过程中,注意让学生从简单类型出发,让学生逐步理解解题方法形成思维定势,待学生完全掌握这一道题以至这类题的解法后,再增加题的难度,这样经过反复训练、深化,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强化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五、重视复习课,有效发展学生逻辑思维

篇5

关键词:初中数学;逻辑思维;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8-250-01

新课程改革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也在不断的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都过于死板,学生被动的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课堂沉闷,枯燥乏味。而新课程改革注意到了这个严重的问题,改革重点更加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得作用。通过对教学内容的调整和采取多种教学方式结合进行教学,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主动的学习知识,对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初中数学教学来讲,初中数学的学习是一个过渡的阶段,承上启下,所以初中数学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更是一个关键环节,有助于学生形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不仅能够对今后的数学学习起到帮助,而且更加有助于学生的发展。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逻辑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初中数学的学习是一个过渡的阶段,承上启下。培养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助于高中甚至大学的数学学习,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另一方面,初中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期,关系到学生以后的发展。不仅局限于数学知识水平,对学生的办事能力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二、让学生在生活中激发逻辑思维兴趣

学习和生活是伴随着人的一生的,孔子曾说过,活到老学到老。学习和生活是相互影响也是相互促进的。逻辑思维不仅局限在学习知识的领域,也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学会用生活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兴趣,比如教师可以在现实生活学寻找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或者一些有趣的现象,让学生进行积极的探索和研究。教师要尽可能的带学生进行实地调查,使学生养成动脑动手的好习惯,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索,从而锻炼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学习起来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教师让学生在生活中激发逻辑思维兴趣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方法,希望能够被广泛的应用在实践教学当中,为数学教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利用抽象概念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抽象概念的引入,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先教给学生概念,然后再对概念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含义。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容易形成学习懒惰的坏习惯。而抽象概念恰恰有效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所谓的抽象概念指的是教师并不直接的教给学生新概念,而是通过设置悬念等方式进行慢慢引导。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这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不断的进行思维训练,使学生对概念有更深的理解。这种教学方法对教师的能力要求是非常高的,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并对学生的思维活动进行有效的引导,而且要从整体上掌握和监督课堂教学进度,这样才能充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通过思维基本功训练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1、搞好数学概念的教学

思维基本功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训练,首先,要搞好数学概念的教学。数学概念是数学学习的基础,是最基本的思维形式。因此,数学概念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对概念进行正确的细致的讲解,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简单化,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此外,教师也可以列举一些负面的例子,让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2、培养学生的选择判断能力

其次,要培养学生的选择判断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选择判断能力,是每一位教师都应该重视的问题,因为选择判断能力不仅对学习很重要,而且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也同样重要。换言之,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过程。选择判断反映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就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形成。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正确的获取信息,然后进行判断并做出选择。这种学习分析的过程是一个完整的思维方式,不论在数学学习中,还是在以后的生活中,它都能够帮助你解决一切问题。

3、通过加强解题的训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加强解题的训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第一,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比如,一道数学题可以有多种解题方法,教师可以通过有效的引导让学生思考其他的解决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第二,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某一类型题的训练。老师将同一类问题的所有典型题结合在一起,对学生进行统一的训练,培养学生对该类型题的思维方式。第三,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难题的训练。对于成绩好的学生而言,教师可以设置难度较高的题,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无论是哪一种教学方法,都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能够有效的加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身华.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J].学周刊, 2012(05):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