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信息资源分析范文

信息资源分析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1-08 11:23:3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信息资源分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信息资源分析

篇1

[关键词] 会计信息资源;资源特性;信息特性;会计特性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19. 017

[中图分类号] F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19-0028-03

伴随会计信息化发展第三次浪潮的到来,会计信息化进入了标准化、知识化、智能化、社会化和产业化时代[1]。在这“五化”当中,会计信息化标准化是其他“四化”实现的基础和前提,而会计信息资源标准化是会计信息化标准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要想实现会计信息资源的标准化,首先要对会计信息资源予以界定,对其特征予以分析,本文试图实现此目标,以服务于会计信息资源的标准化进程。

1 会计信息资源的定义

会计信息资源是信息资源的子集。信息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信息资源是指,信息和它的生产者以及信息技术的集合。即广义的信息资源包括3个部分:其一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经过加工处理有序化并大量积累后有用信息的集合;其二是为某种目的而生产有用信息的信息生产者的集合;其三是加工、处理和传递有用信息的信息技术的集合。狭义的信息资源是指,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经过加工处理有序化并大量积累后的有用信息的集合[2]。本文所指的信息资源是狭义的信息资源。

根据信息资源的定义,我们得出会计信息资源的定义。会计信息资源是指,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经过加工处理有序化并大量积累后的有用会计信息的集合。

2 会计信息资源的特性

会计信息资源是信息资源的一种,首先具备资源的一般特征,其次具备信息的共性特征,最后还具备会计信息的个性特征。

2.1 会计信息资源的资源特性

会计信息资源具备资源的特性,主要表现为以下4点:

第一,效用性。会计信息的效用性是指,会计信息对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的作用。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企业和有关部门向社会各方提供会计信息以满足其需要。社会各方依据会计信息,了解和监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作为制定政策、制度和投资决策的的参考。在企业内部,企业领导层依据会计信息,做出企业战略性决策或制定管理策略;财会部门和财会人员,依据会计信息加强资金管理,监督经济活动,维护会计工作秩序;企业全体员工依据所获会计信息,了解和监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为企业发展提出积极建议。在企业外部,投资者依据上市公司向社会公开披露的会计信息,决定购买股票与出售股票;债权人依据所获会计信息,评估企业偿债能力,以决定放贷策略;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包括财政、税收、审计、工商管理等)依据所获会计信息,挖掘经济发展规律,制定宏观政策;供应商可依据所获会计信息,评估企业的商业信用,决定其供货策略。当然,会计信息的效用性,取决于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使用者的职业判断能力。

第二,共享性。共享性是指,会计信息可以被一次、多次,或同时被多人利用。Internet为实现全球会计信息资源的共享及信息的快速传递提供了有力保障。有关部门和企业财会部门,依据有关规定,通过报刊、书籍、网站和其他形式,对外披露会计信息,使用者可以共享该会计信息,并按自己的需要进行使用。需要指出的是,会计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使用与物质资源和能源资源的利用差别很大。物质资源和能源资源的利用表现为资源的占有和消耗,而对于公开披露的会计信息资源的使用则不存在占有和消耗的问题,而是分别使用、互不干扰。

第三,有限性。有限性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会计信息的总量及其总效应是有限的。在成本效益原则下,会计信息资源的生成总量是有限的,向各方公开披露的信息量更是有限。受时间范围、空间范围,以及所获会计信息资源量的限制,会计信息资源使用者获得的总效应也是有限的。

第四,主体性。主体性是指,会计信息资源为一定的主体所拥有,拥有者对会计信息资源具有占有权、使用权和处理权。未公开披露的会计信息为会计主体所拥有,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收集的会计信息为其自身所拥有,公开披露的会计信息为社会公众所拥有。

2.2 会计信息资源的信息特性

会计信息资源具有信息特性,主要表现为以下5点:

第一,载体依附性。载体依附性是指,会计信息不能独立存在,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载体。语言、文字、图像、符号、凭证、账簿、报表等是会计信息的第一载体。存储第一载体的磁带、纸张、胶片、计算机存储器、人脑等物质,是会计信息的第二载体[3]。同一会计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因而会计信息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

第二,价值性。价值性是指,会计信息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也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这就是会计信息的价值。会计信息只有被人们利用才有价值,同一会计信息,由于使用者自身素养、修养、能力以及所处环境不同,会得到不同的使用效果,这就是会计信息价值的相对性。人们在加工会计信息的过程中,经过选择、重组、分析等处理方式,可以获得更多的会计信息,从而使原有会计信息增值。

第三,时效性。时效性是指,会计信息只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有效。某一会计信息仅反映会计主体在某一时刻的财务状况或在某一时期内的经营成果,而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因而就使用价值方面而言,会计信息具有时效性。

第四,非时效性。非时效性是指,对于回顾性和规律性的研究而言,过时的会计信息也有价值。例如,会计预测信息本身是时效性很强的会计信息,但在研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规律,以及进行中长期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预测时,过去的财务状况资料就很有价值[3]。

第五,真伪性。真伪性是指,从会计信息利用的角度来看,会计信息有真实和虚假之分,因此要求会计信息使用者能够鉴别会计信息的真伪。

2.3 会计信息资源的会计特性

因会计信息资源是会计工作的产物,因而具备会计的特性。实践证明,会计信息具有综合性、客观性和相关性[4]。

第一,综合性。会计信息的综合性体现于时空两个角度[5]。从时间角度来看,会计信息是企业经营活动的时间序列记录;从空间角度看,会计信息是企业经济业务全面完整的反映。因而,相对于其他经济信息而言,会计信息具备综合性。

第二,客观性。会计信息的客观性,体现在准确性和可验证性两个方面[5]。反映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经过认真的计算、复核,最后以财务报告或财务分析报告的形式向决策者提供的会计信息,具有准确性特征。同时,客观性还体现在会计信息的“可验证性”,即互不相关的个人或单位根据同样的凭证、资料和记录进行检查和验证,可以得到相似的测定值和结论。

第三,相关性。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是指,帮助会计信息使用者提高决策水平所需要的那种发现差异,解释差异,在差异中做出判断的特征[5]。具有相关性的会计信息包括对过去经济行为的记录信息,对现在经济行为的控制信息和对未来经济行为的预测信息。未来信息集中表现在差异数字上,在执行过程中通过控制差异实现决策目标。

第四,同质性。会计信息的同质性体现于其量度的统一性和处理标准的一致性。会计工作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综合记录,取得量度统一的会计信息。从处理过程来看,会计工作遵循统一的会计原则和会计准则,使会计信息具有标准化特征。量度统一和处理标准一致的会计信息具备可比性,不仅在同一时期不同单位内横向可比,而且在同一单位不同时期内纵向可比。

3 研究结论

会计信息资源的社会化共享、深入开发和有效利用,是会计信息化第三次发展浪潮的重要目标,该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会计信息资源的标准化,而概念界定和特征分析是标准化的前提和基础。本文依据信息资源的概念,界定了会计信息资源的概念,并分析了它的资源特性、信息特性和会计特性。其中,资源特性涵盖效用性、共享性、有限性和主体性,信息特性涵盖载体依附性、价值性、时效性、非时效性和真伪性,会计特性涵盖综合性、客观性、相关性和同质性,以期为会计信息资源的标准化研究奠定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罗晶晶. 杨周南访谈录——前瞻会计信息化第三次浪潮中的XBRL[N]. 中国会计报,2012-07-27(1).

[2]华斌, 金钟. 信息科学与技术基础[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6:12.

[3]马文平, 乔飞鸽. 论会计信息资源的基本特征[J]. 财会月刊, 1995(9):10.

篇2

关键词:政府信息资源 集成管理 整合优化 模糊控制 策略

一、引言

政府信息化的不断推进,促使了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政府逐渐实现了双向互动、多方参与的服

务。在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的过程中,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也表现出独特性[1],其具体表现为:①管理目标的多元化特征;②管理视域的极大拓展;③管理要素的多样性;④管理方法强调兼容性与适应性。关于上述独特性,已有文章对其做了详细介绍,本文不作展开,在此重点关注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策略问题。随着政府信息化的范围和层次的不断扩大和深化,人们的社会需求也日益多元化,政府在对其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也显得无所适从,主要表现在政务信息流程整合、对政府信息化项目的组织领导、政府的组织变革等一系列问题。信息技术为政府信息资源的管理提供了先进的处理工具,但是政府信息资源效能的发挥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模式和方法。因此笔者主要是从理论层面上对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策略提出一些看法。

企业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方法[2]给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企业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思想应用到政府信息资源的管理中,可以实现政府信息资源的集成管理。笔者认为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是指政府运用企业信息资源集成的管理思想,创造性地对政府在信息化过程中的各种信息资源进行优化,并按一定的关系将政府信息资源构造为一个有机整体,从而提升政府信息资源的整体效能,使其更加有效地支持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目标实现的动态过程。政府根据目标的调整来优化集成的信息资源对象和集成模式,使政府所拥有的各种信息资源能够有机融合。通过政府信息资源集成这种优化和整合,政府信息资源的整体效能得到提升,政府面对的将不再是“信息孤岛”,而是一个具有高效能的信息资源整体。这种有目的的集成,使得社会、组织机构和个人对政府信息资源的需求得到有效满足。

二、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策略分析

政府信息资源的集成可以从集成目标、集成过程和集成指导思想三个方面予以理解。集成目标是对整个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指引。政府信息资源的内容丰富多样,在对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的过程中必须根据需求和政府信息资源的状态来确定集成的目标,这样才具有针对性,这个目标就是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整合优化。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指导思想是指在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思想态度或理论指导。由于政府信息化过程中政府所面对的信息资源从广度和深度上都有所扩大,所以政府对信息的“所有”逐渐转变为“所用”,这种思想就是模糊控制。政府信息资源集成过程是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对象在一定的模式和技术手段的帮助之下,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结合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的目标,可以将政府信息资源集成过程概括为协同旋进和虚拟外包两个层面。在此,笔者将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策略支撑分为四个部分: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整合优化策略、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模糊控制策略、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协同旋进策略和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虚拟外包策略。

⒈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整合优化策略

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整合优化是指通过政府信息资源的整合,求得政府功能质的变化,但并不是简单的政府信息资源的归纳。该过程是以社会和公众的需求为导向,引入市场化机制,采用企业中的科学管理方法,让社会部门及公众一道参与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对管理主体、管理要素、管理方法的整合,实现政府信息资源开发效率的最优化,实现政府信息资源的全方位共享,解决政府与信息交流渠道不畅的问题,使整个政府信息服务过程系统化、规范化。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整合优化的模式有两种:一种是政府信息资源同质单元的集成(参见图1),另一种是政府信息资源异质单元的集成(参见图2)。

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整合优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基础性的政府信息资源整合、政府信息资源过程性整合、政府信息资源最高层次整合。其整合路径及逻辑如图3所示。

从图3可以看出,政府信息资源要获得整合优化增效,必须经过上述三个阶段,即政府信息资源的基础性整合阶段、政府信息资源的过程性整合阶段和政府信息资源的高层整合阶段。政府信息资源基础性整合是指政府基层即集成基本单元之间的优势整合,它是整个整合逻辑中最为基础性的工作。政府信息资源过程性整合是指处于中层领导的政府在基层政府整合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优化,例如各个省市之间的各个政府部门间的整合,就属于政府信息资源过程性整合。政府信息资源高层整合,是处于最高层次的政府站在一个战略高度对前两个阶段的审视与整合,是政府最终实现集成管理的关键所在。

⒉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模糊控制策略

政府从管理型向服务管理型的转变,不仅涉及到政府职能的转变重塑问题,更重要的是观念的转变。模糊控制是指在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中所采用的一种态度,即政府信息资源多种管理主体之间的资源界限不再是那么清晰,而是呈模糊状态。在模糊控制的策略下,政府信息资源的多种管理主体共同参与信息资源的提供和管理,各个管理主体之间在职能和管辖范围上可以重叠交叉,但是各个环节必须互相衔接,各个管理主体之间必须互相连通。

在我国政府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政府之间没有很好地实现信息资源的整合,“信息孤岛”仍然存在。政府信息资源的产生、加工、存储、利用、传播都由不同机关实施,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缺乏统一的管理、协调机构,政府机关间的信息共享缺少正式渠道。另外,在政府信息化进程中,不同政府部门的系统可能是由不同的系统集成商所完成,由于各部门未统一考虑数据标准或信息共享问题,往往围绕单项业务、引进孤立的应用程序,这使得各部门信息系统横向互不相通,各部门数据库无法衔接,信息孤岛式的系统就此形成。我国政府信息资源与企业信息资源也没有形成互连互通,这样导致各个企业的竞争优势无法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因此,只有采取模糊控制的理念,才能实现政府信息资源有关主体的集成,从而形成一个整体政府的状态,这样才可以使集成所带来的整体优势极大地超过若干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主体简单的优势组合,最终实现政府信息资源之间以及与企业信息资源和其他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真正实现政府信息资源全方位开放与共享。

⒊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协同旋进策略

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协同旋进策略实际是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动态过程表现。在这个过程里,政府不再是国家唯一的权力中心,各种公共和私人机构也可以成为一定层面上的权力中心,如教育部门、财政部门,法律部门,企业单位等。这些新增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主体与政府部门相互依赖,互通资源,分担政府的责任,实现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协调与合作。

协同旋进的本质在于多方协调,共同发挥彼此的资源优势,以达到扩大优势范围的目的,实现共生共存,协同共进。在此,协同旋进主要是应用上文所提到的政府异质单元的集成,解决我国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现状的制约因素问题。具体来说,协同旋进策略包含6层含义:①政府部门和国家财政部门的协同合作,解决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问题;②政府部门和教育部门共同协作,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加大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力度;③政府部门和电子政务系统承建企业共同协作,健全工程招标、投标、质量控制、支付等制度;④各级政府机构建立统一的政府信息化管理组织机构,形成比较完整的政府信息化的组织体系和工作程序,设立信息主管,解决信息标准化和规范化问题;⑤法律制定、执行部门学习国外同行的实践经验,有效解决法律不健全问题;⑥协调政府各部门与其他社会部门在信息资源管理上的关系,如政府部门与互联网服务提供商(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ISP)、互联网内容提供商 (Internet Content Provider,ICP)、图书馆、情报机构、信息中心、数据开发商与服务商等之间的关系,或通过形成共建与共享协议,实现与这些部门的协调合作[3]。

⒋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虚拟外包策略

政府信息资源不仅为公众提供了社会经济方面的信息资源,同时它本身就是市场中的一种商品,具有成本和效益。国家可以从政府机构、教育机构和其他非营利机构或营利组织传播的政府信息中受益。另外,在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的过程中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出现,特别是面对一些政府凭借自身力量无法完全解决的问题时,就需要借助外部力量。在政府普遍面临的资金、技术、标准化等问题时,尤其应该这样。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虚拟外包策略,可以将政府自身的活动纳入市场化运作的框架机制之中,通过创造内外部竞争环境和采用外包、出租、招标、采购等更加灵活的市场方式来提高政府信息服务的质量。北京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与首都信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的合作是采用虚拟外包模式的成功案例之一[4].这种虚拟外包模式不仅能保证政府信息系统持续稳定地运行,满足应用需要,使政府不因为IT应用而增加人员,而且培育了一支系统集成、决策咨询的高水平队伍,从而提高了国际竞争力。政府可根据需求先提出信息系统或网络建设的需求,并根据系统建设和运行维护的必要支出做出合理的预算,然后根据确定的招标程序和政府采购政策,确定建设和运行维护的承包单位。

在信息化建设中,加强对政府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管理,是节约建设资金、保证建设质量、提高建设速度的重要措施。具体来说,应从立项、项目评估、基本设计、详细设计与编程到设备采购与招标、系统集成和验收的全过程,来对政府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进行科学的管理。

三、结束语

上述四种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策略之间是相互依赖、互为补充的关系。如果把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看成是一台机器的话,其逻辑关系可概括为: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整合优化是政府信息资源管理这台机器生产的最终目的,即实现政府信息资源整体效能的充分发挥;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模糊控制则是政府机器生产的观念指导或理论依据;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协同旋进则是机器生产的过程;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虚拟外包则是生产过程中所采取的技术手段。换句话说,四种策略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在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模糊控制指导下,以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虚拟外包为技术手段,通过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协同旋进过程,实现政府信息资源的整合优化,提升政府信息资源的整体效能。

参考文献:

周毅.电子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4,27(3):256-258

黄杰.企业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5

周毅.电子政府信息流程的构建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4,48(3):86-89

胡丽坤.中美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比较与思考[J].中国信息导报,2007(6):46-48

吴秋明.集成管理理论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4

宋皎.试析当前我国电子政务发展制约因素[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20(10):165-167

李晓明,李蕴奇.加强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综合版),2006(2):80-81

李宝山,刘志伟.集成管理――高科技时代的管理创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

篇3

关键词: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分析

面对当前各政府部门在应用系统建设中,都需要从其他部门获取自己所需的数据的问题,为了使存储于各个部门自行建立的政务业务信息系统的数据能共享给其他相关业务部门使用,提高对政务信息资源的利用水平,就需要对分散在不同部门、地区的信息系统数据进行整合,目前数据库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共享的方法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方式。

1 全局模式的信息共享方式

全局模式是将各个政府部门建立的政务信息系统数据库,整合建立统一的数据存储数据库,用户访问界面是统一的,用户不需要考虑各个单一系统数据库的分布及异构特性,只通过访问本地数据库的方式调用系统的数据库。全局信息整合共享方式解决了不同数据库之间的语义、结构和操作行为的冲突,但在系统建成后,应用这种方式建立的共享系统扩展能力较差,不利于异构电子政务系统的信息整合和共享,无法很好的实现异构电子政务信息系统整合的灵活性需求,也无法适应政府机构信息整合的现实要求。

2 基于数据仓库的信息共享方式

数据仓库的信息共享方式是从政府部门自行建立的独立运行的业务系统数据库中抽取数据,提前对各业务数据进行集中、统一的视图要求预处理、转换,并将符合统一视图要求的数据存储到数据仓库中,通过建立对这个数据仓库的用户访问机制,实现数据操作,并同时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如对数据进行一致性处理,规范同义数据元素的名称、类型、尺寸等,将经过处理的数据打上时间标记等。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可用于数据整合,又可用于决策支持查询,不足之处在于数据仓库中的数据要根据源数据的变化而进行相应的修改。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利用是一个层次不断提升,涉及机构不断增加、互操作业务日益复杂的动态系统,通过数据仓库方式的进行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利用,建立相对固定的数据中心构建高耦合、高内聚的信息整合共享系统,升级迁移难度高,难以适应异构电子政务系统的动态性发展要求。

3 联邦数据库耦合方式

联邦数据库系统(Federated Data Base System,FDBS)是一种虚拟的方法,这种方法不需要将数据全部复制到统一的数据源中。集成系统提供了一个虚拟的集成视图,为用户提供统一的查询处理机制。根据用户需求的不同,联邦数据库系统可分为紧耦合FDBS和松耦合FDBS两种。

紧耦合方式提供一种或多种固定的全局模式,按照设定的全局模式,用户可以透明地访问各个异构的、自治的、分布的数据库,数据集成度较高。但对于电子政务信息资源而言,实现紧耦合整合方法花费巨大,系统建成后对全局模式维护工作量也十分巨大,从经济性上讲,不适合电子政务信息整合。

松耦合方式没有统一模式,各数据库之间通过映射方式实现交互,需要建立n(n-1)个模式映射规则,信息资源整合系统提供一套工具,将整合的任务交给了用户,使用户能用工具完成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利用工作,不需要维护全局模式,更新组建数据库时相对灵活易操作,各个异构的政务信息系统也不需要加以任何改造。通过松耦合的方式实现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利用的数据集成度较低,难以满足政府部门用户业务互操作的需要。

4 基于中间件的信息整合共享方式

基于中间件的信息整合共享利用方法通过中介将各个部门的业务系统数据集成起来,通过忽略底层的数据细节,建立统一的逻辑视图提供给用户,而数据仍存储在各自的数据库系统中。中间件屏蔽了底层操作系统的复杂性,使程序开发人员面对一个简单而统一的开发环境,减少程序设计的复杂性,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业务上,不必再为程序在不同系统软件上的移植而重复工作,从而大大减少了技术上的负担。中间件带给应用系统的,不只是开发的简便、开发周期的缩短,也减少了系统的维护、运行和管理的工作量,还减少了计算机总体费用的投入。

5 基于Web服务的共享整合方式

Web Service技术,能使得运行在不同机器上的不同应用无须借助附加的、专门的第三方软件或硬件,就可相互交换数据或集成。依据Web Service规范实施的应用之间,无论它们所使用的语言、平台或内部协议是什么,都可以相互交换数据。Web Service是自描述、自包含的可用网络模块,可以执行具体的业务功能。Web Service也很容易部署,因为它们基于一些常规的产业标准以及已有的一些技术,诸如标准通用标记语言下的子集XML、HTTP。Web Service减少了应用接口的花费。Web Service为整个企业甚至多个组织之间的业务流程的集成提供了一个通用机制。

因此,综合以上国内外在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利用的几种方式,基于各种方式的结构特点,技术、经济性几方面的优势和不足,基于Web服务的信息资源整改共享利用方式支持解决方案间的互操作,可以方便地集成现有不同厂商的0A、MIS、电子政务、公众服务等系统产品,实现电子政务系统信息资源共享,从技术上、经济上来看,将被广泛用于分布式异构的电子政务信息共享系统建设。

参考文献

[1]刘寅斌.电子政务遗留系统信息整合的研究[D].同济大学,2006.

[2]张蒲生,苏运霖.基于政务数据仓库的数据集成及关键技术[J].计算机工程,2003(9).

[3]李卫东.我国城市政府的数据调查和信息资源共享现状分析[J].电子政务,2008(10).

[4]王锐,白庆华,刘华玲.政务信息“共享云”及其建设策略研究[J].情报科学,2013(2).

[5]高洁,张相文.基于SOA的电子政务系统架构[J].情报学报,2009(5).

篇4

1 信息资源整合本身的复杂性分析

1.1 信息资源采集、整合面临实际困难

由于政府管理内容比较复杂,覆盖范围广泛,信息采集涉及各种不同的部门和层次,因此政务信息的采集和整理面临很多实际困难。整合的政府信息资源需要通过政府门户网站提供给用户,各级政府门户网站要实现所有机构的网站业务链接,所有政府机构的业务类型必须进行分类与排列,通过各个主题按照逻辑关系而对所有这些业务进行整理,需要政府业务部门按照业务流程进行重组,成为电子政务的/信息处理车间。这一切需要高度的配合和业务的重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将面临很多困难。

1.2 对安全防范机制的建设有更高的要求

事实上,在政务信息资源的建设过程中过细的共享会导致应用偏离方向,过于紧密的共享会增加成本与安全风险,过于依赖行政力量推动共享会导致应用缺失。整合后统一的信息资源平台,更容易受到黑客攻击,如果不加强风险防范机制的建设,其瘫痪是全局性的,损失也可能是毁灭性的。

2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实现瓶颈分析

目前政务信息资源存在如下问题: (1)孤立封闭的系统架构,致使信息资源不能有效共享。(2)数据格式不统一,数据在不同的系统中重复存在,互相不一致,致使本该协同一致的完整业务过程被人为分割和打碎。(3)信息资源组织分类不合理,未建立统一的目录结构体系,造成信息资源利用率低。(4)缺乏统一管理和统一的数据规范标准,数据交换大都通过手工方式或第三方系统如FTP、邮件方式等进行。(5)许多信息系统操作复杂、内容陈旧、查阅困难,不能满足公众的需求。大量的数据资源处在又希望进行数据共享,又希望有特定的权限体系进行控制的两难境地。这些问题阻碍了政府协同监管工作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已成为制约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瓶颈。大量的信息孤岛出现,用户的检索负担日益加重;各信息孤岛相互独立和各自封闭,严重阻碍了人们对信息的获取。

3 现有管理方式的瓶颈分析

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信息技术只不过是推动电子政务建设的工具,只能解决技术上的问题,完全靠芯片升级来解决信息资源整合是一大误区。系统集成也并非仅仅是把东西攒到一块,网络加键盘加主机加上软件只有在人的有效操控下等于财富和价值,否则可能等于垃圾。政务信息资源高度共享程度高低,事实上与信息化建设者的管理水平有很大关系,需要管理者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等方面进行变革和提升。

篇5

关键词:信息资源;效益;评价;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一、信息资源效益评价与分析的含义

信息资源效益评价分析是信息资源的采集、加工、存储、传递和应用过程中消耗的全部劳动同所取得的成果进行对比,以反映信息资源活动中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对比关系,并找出其效益差异原因的一种管理活动。所谓全部劳动的消耗既包括信息资源的开发过程(如设备折旧费,材料及能源消耗费,信息资源的采集、加工费等)的所有消耗,又包括信息资源的流通服务过程(如信息资源的存储、检索、传递、转换)的所有消耗,还包括信息资源的应用过程(如信息资源管理人员工资、福利及津贴等)的消耗。由于信息资源运营系统通常分阶段来实施,投入运营后还有纠错、维护,以及用户的适应过程,因此近期内很难进入最佳状态,其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长期。

二、信息资源效益评价与分析的必要性

1、为企业提供合理可行的运行方案。对信息资源进行效益评价和分析,可以为开发新的信息系统或改造旧的信息系统提供合理性和可行性方案。一般来说,要开发一个新的信息系统或者改造一个旧的信息系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通过信息资源效益的评价和分析,可以确定信息系统所带来的效益能否补偿所投入的资源,避免一个不合理的方案付诸设计实施,从而造成极大浪费。

2、有助于相关各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对信息资源进行效益评价和分析,可以帮助信息工作者、管理决策人员和用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例如,如何用最低的经济代价去实现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必要的功能,使信息机构和用户都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3、便于企业综合平衡,寻找信息活动最佳经济效益点。对信息资源进行效益评价和分析,有助于找到信息活动的经济平衡点,为考察建立一个系统是否值得,用户利用一个信息产品或接受一项信息服务是否划算提供参考依据,这就要求综合考察系统之间经济活动的各种因素――做出信息活动的投入产出综合平衡表,找出信息活动最佳经济效益点,选择经济效益综合平衡模式等,这样可以使各部分相互衔接,制定出最佳经济效益方案。

4、促使企业加强管理。对信息资源进行效益评价与分析,有助于对信息机构、系统乃至整个信息产业实行有效管理,解决如何将有限的资源分配到无限领域这个实际问题,达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良好效果。

三、信息资源效益评价与分析的原则

1、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原则。强调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辩证统一性,可以防止在评价信息资源经济效益时片面强调经济效益而忽视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是否会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从而使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协调兼顾,达到最佳组合。

2、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相统一原则。短期经济效益与长期经济效益的关系反映的是信息资源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的时间上的差别。我们在评价分析信息资源效益时,既要考虑短期效益,又要考虑长期效益;既要注意到当前所产生的效益,又要注意到长远发展,要给信息机构或信息系统今后发展留有充分的余地,但又不能放弃当前效益的取得。

3、宏观效益与微观效益相统一原则。宏观效益与微观效益关系极为密切,它们既有一致之处,又有矛盾之处。这要求我们在评价和分析经济效益时,必须将宏观和微观、整体与局部结合起来,才能获得比较合理的效果。

4、相关性原则。任何信息机构都由若干子系统构成,信息生产和信息服务也包括许多相互联系的环节。这些子系统与子系统之间,各个环节间只有相互配合、相互协调,才能输出最佳效益。因此,评价与分析经济效益时,不能片面强调某一子系统或某一环节的经济效益,而忽视其他子系统和其他环节的经济效益,更不能以局部代替整体,牺牲整个信息系统的整体经济效益。

5、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原则。对经济效益进行评价与分析,不仅要对影响信息资源经济效益的各种同步因素进行静态的考察和分析,还要动态地考察和分析这些因素之间、这些因素与外部因素之间的关系;不仅要考虑现在,还要考虑将来,即从发展变化的角度去考察和研究各种因素错综复杂的关系,客观地、辩证地评价和

分析整个信息资源活动的经济效益。

四、信息资源效益评价与分析的方法

(一)信息资源效益的事前、事中和事后评价与分析

1、事前评价与分析。事前评价与分析是在信息资源开发前的预评价,即规划阶段中的可行性研究。评价与分析的目的是观察当前开发信息资源的条件是否具备,明确目标实现的重要性和可行性,主要包括技术、经济、管理及开发环境的可行性等方面。这时的经济效益评价与分析是对信息资源在经济上的可行性进行分析,估算系统开发和运行所需的费用以及产生的经济效益,对投资成本和经济效益进行比较,论证在经济上是否合算。

2、事中评价与分析。事中评价与分析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阶段性评价,即在系统正常开发的设计、实施阶段,对总体中的各个子系统和各个部门进行的评价或分析,经汇总后成为设计报告的组成部分;另一种是由于在系统方案实施过程中外部环境出现重大变化或者发现原有设计有重大失误,需要对项目方案进行重新评价,以决定继续执行还是终止该方案。

3、事后评价与分析。事后评价与分析是信息资源系统投入正式运营之后,为了了解系统是否达到预期目的和要求,对系统运行的实际效果进行评价与分析。

(二)信息资源各环节效益分析

1、信息资源采集、加工、输出与传递环节效益分析

(1)信息资源采集环节效益分析。信息资源采集过程中的效益,主要体现在如何用最少的投入获取更多的信息。基于这种考虑,在采集信息时就要节省获取信息资源的费用,同时还要注意如何使获取的信息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在这方面,通过建立健全灵活的信息系统,及时进行信息交流和互相提供必要的信息,比每个单位独立地去收集信息资源的效果要好得多。

(2)信息资源加工环节效益分析。信息资源加工环节的效益,就是指加工处理信息资源时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必须小于产出。也就是说,要注意信息资源的价值与所耗费用之间的关系,既要求节约费用,又要具有很高的价值。

(3)信息资源输出与传递环节效益分析。信息资源输出是信息处理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对于一个信息资源处理系统来说,采集、加工、储存的目的是为了输出,经传递途径,到信息资源用户那里发挥效益;信息传递是信息资源处理的重要环节,它关系到信息资源能否得到有效利用。信息资源的传递方式与信息资源经济效益有很大关系。为了使信息资源传递方式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就应综合考虑信息传递的时间、距离、成本及收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资源传递方式越来越多,这必将提高信息资源传递的经济效益。

2、信息资源开发、服务和应用领域效益分析

(1)信息资源开发领域效益分析。信息资源开发是一个不断搜集信息资源和不断开发信息资源的循环过程。只有不断开发并有效运用信息资源,才能取得较好的效益。

(2)信息资源服务领域效益分析。信息资源服务包括信息资源技术服务、信息资源咨询服务和网上信息资源服务等部分。

信息资源技术服务效益分析的指标主要是费用和收益之比。为了合理地评价效益,可以把发生在不同会计期间的费用与收入换算成现值,然后进行比较。

信息资源咨询效益分析,是指咨询经济活动过程中,咨询方的支出和物质消耗同获取劳动成果增加量的比较。从咨询经营的全过程来看,咨询经济效益反映咨询经济成果的形成过程,计算公式如下:

咨询经济效益:产出÷投入=符合社会需要的咨询成果÷劳动占用和劳动消耗

符合社会需要的咨询成果是指咨询成果的使用价值及其得到社会的广泛承认,能为委托方的决策直接或间接地提供帮助,增加正确决策的保险系数,使其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从公式可以看出,在符合社会需要的咨询成果不变的条件下,劳动占用或劳动消耗越少,咨询经济效益就越高;反之,就越低。

获取网上信息资源服务成本较低,收益率较高,前景比较广阔。通过对网上获取信息资源产生的效益与其他途径产生的效益的时效性、收益率、价值总量等众多指标的综合比较,可以有效地进行网上信息资源服务效益分析。

(3)信息资源应用领域效益分析。任何一项活动不可能不产生信息,任何一项经济活动也不可能不应用信息资源。人们搜集信息、处理信息、传递信息就是为了应用信息资源。信息资源只有应用才能实现其价值和使用价值,才能使信息资源应用步入良性循环。信息资源应用领域的效益分析是通过利用信息资源所产生的预期决策效果与不利用信息资源所产生的预期决策效果相比较进行的。

五、提高信息资源经济效益的途径

1、提高认识,加强对信息资源的管理。材料、能源、信息是经济发展的三大基本要素,材料向人类提供各种物质实体、能源向人类提供动力,信息则给人类提供智慧和知识,尤其是现代社会将逐步地由工业化经济时代向信息化经济时代过渡,经济增长中的信息含量在不断提高,人类活动对信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强,因此我们必须像管理材料和能源那样加强对信息资源的管理。

2、求真务实,狠抓信息资源质量管理。一是提高信息资源的可信度,即准确性;二是提高信息资源的灵敏度,特别是经济信息资源,具有极强的时效性,信息资源提供时间的早晚与信息资源的价值有直接关系;三是提高信息资源的高效化程度,不同的信息资源,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即使是同一条信息资源,对于不同的用户来讲,其效用也有大有小。因此,信息资源的提供必须要有针对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效用;四是提高信息资源的价值性,信息化时代难免出现信息泛滥、鱼目混杂、真伪共存的现象,我们要从企业的需要出发,去伪存真,去糟取精,开发和利用那些对企业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并通过不断地完善逐步提高其价值性。

3、加强核算,提高信息资源的经济效益。为了有效地提高信息资源的经济效益,必须加强信息资源收入与成本的核算工作。其主要途径:一是努力提高信息资源利用效率,千方百计增加信息资源收入;二是精打细算,想方设法降低信息资源成本。

4、高度重视信息资源问题,积极培育信息市场。目前,对信息资源的应用,存在诸多问题:一是信息资源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地区和部门封锁,不能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二是存在着严重的信息资源浪费,这主要是因为信息资源的商品化程度较低,造成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不足;三是有一部分信息资源无偿提供,未能引起信息消费者的足够重视。因此,积极培育信息市场,逐步实现信息资源社会化、商品化是提高信息资源利用效率、增加信息资源效益的有效途径。

篇6

【关键词】 科技 信息资源 开发利用

党的十明确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的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信息化是国家的重要战略要求,科技信息的开发利用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条件,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重点,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目标的实现。在信息社会时代,各类信息经过采集、开发和加工等,形成具有特色的竞争优势。本文对科技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的状况进行分析,提出对应之策。

1 科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1.1 信息资源的获取方式发生改变

新时代下,网络信息环境的变化引起了人们信息交流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网络、移动智能设备和终端的出现,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是网络。在网络环境中进行学术交流和创新的发展结果是开放性获取资源。作为科技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开放性资源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利用率较高,其中科研人员是利用开放性资源的主要人群。

1.2 资源支撑数据不够

随着信息的海量增长,用户的需求将从获取文献变成发现知识之后,想利用好资源必须要在各种信息中挖掘有价值的知识,注重各种隐性信息和显性知识的结合,帮助用户找到满意的答案。传统知识的组织工具可以分为相关关系、用代关系和分层关系,用户需要的服务只是获取文献,所以提高文献检索准确性、简化文献检索方式和提高检索质量是关键。现在用户的需求发生改变,是以获取知识为目的的,所以目前的知识组织工具发挥的作用不能满足现实需要。

目前,元数据来源及格式与实体科研存在较大的差别,没有办法保证作者机构等与实体的描述完全一致,以此为基础的数据可能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此外,提高用户的使用满意度,就需要了解用户情况,分析综合资源。目前主要是根据用户的使用记录,包括网页浏览记录,检索记录和下载记录等信息进行分析,基于用户使用记录的分析具有不完整性,缺乏对信息的深度和广度的发掘,无法对用户进行针对性资源推送。

1.3 信息挖掘技术不能适应现实需要

大数据时代,信息挖掘是一个系统工程。知识挖掘犹如发现一个未知知识领域有同样难度。传统的信息发掘是在关系型数据库中,对信息进行计算,在数据中找出隐藏着的关系和模型。整个知识挖掘过程要耗费计算机硬件资源和内部储存资源。目前,数据规模在不断扩大,已经到了ZB级,无疑进一步加大了知识挖掘的难度。以往适用的数据挖掘方式在大数据时代已经不能满足需要。

2 科技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对策分析

2.1 确定需求范围

目前,面对海量的信息资源,人们对信息的选择难度加大。资源数据庞大,信息类型各异,个人只能对信息资源进行部分挖掘利用,无法实现全部开发和利用。利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找到满足需求的资源就需要对自己进行准确的定位,明确自己的前进方向。例如,通过信息服务商购买资源,需要对对象进行有效地跟踪分析,才能发掘出信息资源是否适用。同时在获取网络资源时,分析当下新媒体与科技信息相关的资源内容,再利用信息挖掘手段,综合分析获取资源的学术影响程度,针对有较高价值的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将有效的科研数据纳入到信息资源中,采集的目标主要包括科研数据的来源、格式和形式等,伴随科研科研工作的全过程。

2.2 掌握三个关键点

当前,信息资源多样化和冗杂的信息环境下,保障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就需要对核心资源、信息规范扫描和便捷检索等三个关键方面进行掌握。按照统一规范建立标准的元数据系统,参照国际标准对信息资源的标识、描述及格式建立标准数据系统,从整体上掌握信息资源状况。不同的站点采用不同的资源服务系统,不同资源需要不同的检索入口,极大地增加了资源检索和利用难度。因此需要采取统一检索技术如API访问、元搜索等,简化搜索程序,提高检索效率。

2.3 瞄准知识组织核心

知识组织是信息社会中获得及利用知识的所有方式、能力和技术的结合。为了提高资源利用,就必须瞄准知识组织的靶心,实现转变的目的。在现有词表的基础上,扩展传统二维平面图层,引入知识图谱思想,可以增加机构和出版机构等维度图层。建立图层之间的关联,形成多维度知识表达。从以往的单一概念到相关知识的检索方式转变,围绕出版、作者等的变化趋势,争取实现智能化搜索,能够检索出相互关联的知识,提高服务质量。

2.4 利用合理方式融合用户

用户是信息资源开发的资源之一。将用户信息纳入到信息资源当中,从原来的资源用户单向活动转变为资源用户的双向互动,两者的有效融合,可以提供多方面的潜在信息,通过对用户的需求和行为评价等的记录,将这些信息融入到信息资源当中,经过精确计算,可以为用户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信息资源。

3 结语

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科研难度也不断增大。在信息爆炸时代,简单信息指向和提供单一完全不能适应需求。科技信息开发利用中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在海量信息中挖掘有效信息。信息挖掘技术和资源利用支撑数据都有待完善和提高。为提高用户的满意度,需要弥补科技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中的不足,提高用户的资源检索效率和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秦利,王晓云,赵晋巍.科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对策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5,01:18-22.

[2]宋皖舒.科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对策[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5,06:7-8.

篇7

[关键词]公共信息;服务;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G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5)12-0074-02

一、黑龙江省政府公共信息资源市场开发的SWOT分析

(一)优势

1.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黑龙江省在传统的电信、无线通信和互联网方面虽较一线发达城市相对落后,但近年来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公共信息资源市场逐渐得到开发和完善。自2006年国家开通中国政府网后,黑龙江省相继开通了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网和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网上政务服务中心。2010年黑龙江省电子信息材料进口较2009年增长385.2%;2011年电信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640.6万个,同比增长142.2万个;2013年电话普及率(包括移动电话)98.26部/百人,同比增长8.56部/百人。同时,新一代城市化信息基础设施和应用项目的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效,2013年铺设电信长途光缆线路45293.8公里,较上年增长4655.8公里。2.信息化服务产业不断发展信息化服务产业的发展对政府公共信息资源市场的开发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自2006年以来,黑龙江省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业不断发展,工业制造业增加值从2006年的78813万元上升至2009年的94556万元,工业总产值从2008年250012万元上升至2011年的320247万元。其中,2009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业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业企业工业总产值的27.73%;电子信息产业企业工业总产值占第三产业总产值的10.61%。未来,电子信息产业将成为黑龙江省重要支柱性产业,同时为政府公共信息资源市场的开发提供了保障。

(二)劣势

1.政府信息公开机制不完善黑龙江省政府在信息公开中还处于起步阶段,有待进一步提高。2013年9月,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网上服务中心开始试运行,由于运行时间较短,各类政务信息公开服务还不完善。2013年黑龙江省政府的《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省政府网上政务服务中心运行工作的通知》,对网上政务服务中心运行工作中的不足进行了补充。同时,针对企业而言,主体的权威性、渠道的统一性以及公开内容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也有待完善。2.信息服务业管理制度不规范黑龙江省电子信息工业产业虽发展较快,发展态势良好,但信息服务业内部管理还不规范,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尤其是商品化和市场化的导向方面,政府面临的信息资源量较大,但由于经验不足,缺乏良好的处理机制,因此还不能对各类信息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和运用。

(三)机遇

1.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时期近年来,国家限制部分矿产和林业等资源的开发,黑龙江省作为资源大省正逐步进行经济结构转型,为黑龙江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带来了机遇。公共信息资源市场是黑龙江省经济转型升级中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因此,黑龙江省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对公共信息资源市场发展是一个良好的机遇。2.公众日益增长的信息化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逐渐对公共信息资源市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共信息资源市场的大力开发能为政府的公共管理提供支撑,促进政府服务转型,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有助于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社会经济的增长;向企业提供市场信息,为企业的运营发展提供支撑;同时,能够促进公民参与政事,及时监督政府动态,保障民主决策。这些对黑龙江省公共信息资源市场的发展来说都是较大的机遇。

(四)挑战

1.信息公开程度较低近年来,黑龙江省不断完善公共信息推进机制建设,加强了信息公开化建设,但多头管制和过度干预的情况依然存在,造成大量基础信息无法在政府部门间、政府与社会间实现有效共享。特别是非公文类政务信息资源编目工作,涉及部门较多、任务较重,各部门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且受人力、物力和财力所限,各政府部门缺乏积极性和能动性,导致公共信息共享工作进展缓慢,阻碍了政府公共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2.制度建设缺少协同性黑龙江省在公共信息资源市场开放方面相关的制度还不健全,制度在实施和落实过程中还存在冲突。例如,2013年黑龙江省制定了舆情收集研判和处置制度,要求及时做好重要信息解读工作。但同时鸡西市建立了各级行政机关公文类信息目录备案制度,要求各行政机关在按法定时限进行公开的同时,其发文字号和标题要在各级政务公开办(或常设办事机构)每月进行一次备案,并将此项工作纳入到年度目标考核中。因此,存在相关制度未能与时俱进的情况,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二、推动黑龙江省政府公共信息资源市场开发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网络平台建设

2014年1月黑龙江省政府网站开设了企业投诉中心,受理各类市场主体投诉,对影响企业发展的各类违规违纪行为严肃查处、公开曝光,但投诉登记下载环节却不完善,类似的情况在多个政务窗口可见。因此,黑龙江省政府应加强网络平台的建设,不断改进和完善网络平台,大力倡导政务公开,尤其是与公民和企业息息相关的各类信息,需要及时进行公开发表,提升公民和企业对政府的信任程度。

(二)发扬为民服务理念

政府部门应时刻牢记为民服务的理念,视为民服务为己任,不断提升为民服务的意识,将政务工作作为责任和使命。首先,应加强在德能勤智廉方面的培养,不断提升和完善自身的综合素质;其次,在工作中不可以相互推诿,应积极高效地完成所承担的工作和任务;第三,时刻谨言慎行,树立为民服务的良好形象。

(三)提升电子政务管理水平

电子政务管理水平的提高对政府公共信息资源市场的开发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电子政务管理水平的提升关键在于政府各部门间的沟通与协调。首先,政府应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出发,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信息的整合,实现各部门之间的业务协同和资源共享;其次,建立专门的信息资源管理中心,全面开展对信息资源的汇总、整合和共享工作,包括拟定和实施全市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划方案,制订信息资源的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第三,完善信息资源基础设施和决策应用平台,为党政机关和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帮助企业更好更快发展。

(四)明确信息增值开发主体

政府虽在公共信息资源开发中处于主导地位,但同时也应重视市场的主导作用。企业既是信息商品的供给者,又是需求者,因此企业是信息市场的主导力量,是最具拓展力的经济实体。同时,在服务和知识经济时代,数据和信息更是基础性的生产要素,在信息增值服务的产业链条中,企业是数据和信息等原材料增值开发利用的主体。因此,应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明确企业在信息资源增值开发利用中的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1]杨喆倩.上海政府公共信息资源市场开发模式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

篇8

关键词: 信息资源建设 图书馆 网络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55(2012)03―0―01

1. 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概况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空间更为广阔,信息资源的传输、存储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这些都为用户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服务,使用户可以在最短时间内获得高效、便捷的信息服务。

1.1 概念与范围

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在狭义上是指对信息本身即信息内容实施管理的过程。在广义上则是对信息内容及与其相关的设备、人员、系统、网络等进行管理的过程,包括信息资源的组织、规划、控制和管理等。

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从理论上分为三大体系:一是信息资源建设的基础理论,包括图书馆的内容、性质、方法等;二是有关传统文献资源建设的研究范围与内容,包括传统文献资源建设的历史、现状、模式、发挥的作用等,这是处于当前网络环境下对信息资源建设的主体之一;三是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的理论、内容、模式等。

1.2 基本特点

1.2.1 稀缺性

信息资源在总体上还无法满足人们对于未知世界认识的需求,由于交易成本和时滞,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信息提供者供给的信息资源在数量上也不能满足信息需求者的需求,而对信息资源处理能力的不足,使信息资源的利用无法满足现实的需求。

1.2.2 多元化

传统图书馆的馆藏通常以采订、交换纸质文献为主。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除纸质文献的采订外,还需要购买各类型的电子文献数据库,包括以纸为载体的印刷型文献、以感光材料为载体的缩微型文献、以磁性材料和感光材料为载体的视听文献、以磁性材料为载体的机读文献等。

2. 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信息资源的标准规范问题

我国图书馆具有数量多、分布广、资源丰富等特点,许多图书馆拥有自己的特色馆藏并建立了特色馆藏数据库,但在建设信息化馆藏的过程中不同的技术要求、不同的加工水平必然造成不同标准,从而造成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障碍,给读者的文献检索和文献获取带来诸多的不便,甚至在应用过程中造成较大的混乱。

2.2 数据库引进的实用性和经济性

目前,各图书馆在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中大多比较重视电子文献的建设,特别是引进各种类型的中外文数据库。例如期刊数据库、图书数据库、学位论文数据库、专利数据库和标准数据库等。但在此过程中,在些图书馆存在盲目跟风现象,如不全面考虑规模、不考虑引进数据库的实用价值等,在经费紧缺的情况下,勉强引进,特别是国外的大型数据库,花钱不少,但实际上使用率较低。

2.3 信息资源的版权问题

馆藏资源数字化已经超出了为馆藏需要少量复制的限制,所以应当取得著作权人的许可,否则就构成侵权。但是,信息化的图书馆馆藏资源巨大,要求图书馆去取得每位著作权人的许可并不现实,可以说,法律的限制为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造成了障碍。积极呼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有关图书馆的法律体系,要争取在立法上为图书馆提供法律保障,这也成为图书馆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3. 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建议与措施

3.1 重视馆藏发展策略的制定

图书馆大多建馆历史不长,处于成长期,重视馆藏发展策略的制定非常必要。应考虑如下几条原则:①弄清本馆的短期计划和长远规划;②弄清本馆的服务对象;③弄清本馆的服务方向,以确立本馆馆藏发展的方向。

3.2 加强数据库建设

目前,国内和国外有许多大型的专业性数据库,直接引进即可达到预期的效果。但引进数据库价格昂贵,需要认真选择,不应重复订购。要加强本馆特色和专题数据库的建设,认真分析本校、本地和本馆资源特色,逐步建成一批具有学科特色、地方特色、馆藏特色的电子资源。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采集、加工、组织和整理,加大网上免费学术资源的开发力度,实现馆藏资源最大限度的延伸。

3.3 加强图书馆网络导航系统

网络导航系统就是把互联网上有关国内外某一学科或主题范畴的各类信息资源,采用一定的方法进行搜集,对大量分散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从逻辑上将有关信息联合起来,形成信息集成系统,提供用户查找和使用。

3.4 加强用户服务工作

加强用户服务工作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1)必须加强图书馆员对数字化信息服务工作的认识,提高馆员的计算机知识、网络知识、数据库检索、外语能力以及进行高层次参考咨询服务等具体业务的能力。这是做好用户服务工作的前提;(2)在网上建立图书馆主页,通过宣传进行用户开发,不断吸引和发展潜在用户;(3)发挥参考咨询馆员的作用,对特色信息做出评价、分析,开展定题、跟踪等主动信息服务;(4)建立学科馆员制度,加强图书馆与各教学科研部门之间信息资源与信息需求的交流,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5)开展导读咨询服务、电子期刊书目服务;(6)进行电子期刊资源的区域性开发,实现资源共享。

4. 结束语

图书馆是信息资源建设的主体之一,是整个社会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基地。随着我国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已经成为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搞好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是当前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也是在载体多样化、信息数字化、传递网络化的环境下图书馆面临的新问题之一,它需要我们去深入研究、不断实践和努力解决。

参考文献:

篇9

一、档案信息资源服务机制建立的意义

档案普遍依托于纸质、光盘、磁带、缩微胶卷等具体有形的载体,以及部分数字化档案,因此在利用服务上具有直接性的特点。然而利用者对于这些档案的利用方式却因纸质、磁带、光盘、缩微胶卷档案的载体不同而有所区别。例如缩微档案须借助专有缩微设备进行阅读,声像档案须借助媒体播放设备才能阅读。由此也形成了将不同载体的档案分别保存在不同保管库房和查阅室内的局面。在计算机和网络已经非常普及的情况下,我们完全可以考虑将相同主题内容、不同载体的档案经过数字化后集成到一个数据库之中,在统一界面的服务平台上进行利用。

具体方法上可运用磁盘阵列镜像的方式,将馆藏实有档案信息数据集成在一个统一的数据资源库中,通过信息检索引擎、智能模糊搜索技术在各异构数据之间实现统一检索,并将检索结果快速反馈给用户,充分体现集成的资源优势。馆藏实有档案信息资源集成的好处包括:

1.有利于分类归属管理和形成规模效应。馆藏档案按照全宗归属进行集有利于建立多个信息子系统,成也有利于数据扩充和形成规模效应。

2.有利于信息服务质量的提高。馆藏实有档案实行集成服务之后,原来负责对其管理的档案专业人员能够进一步掌握服务动态,为前台服务人员提供更加有针对性的信息导航、资料检索和参考咨询等服务。

3.有利于档案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提高。馆藏实有档案的集成有赖于档案信息化作为基础,这势必会带动档案信息化建设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二、档案信息资源服务机制建立的方法

如今的档案馆早已不再是往日单纯的档案集中保管地,而努力将自身打造成为满足现代用户大范围、深层次、个性化需求的信息服务中心。档案信息服务必须建立在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支持的基础之上,而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开发完善通常取决于用户的实际需求。我们必须考虑如何在开放类档案信息集成服务的过程中综合利用各种技术手段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当前,与档案信息集成服务密切相关的信息化技术主要有:数字化技术、Web数据库技术、缩微扫描技术、信息检索技术、信息推送技术、网站开发与维护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多媒体技术等许多方面。而其中最主要运用到的包括:

1.信息检索技术,为利用者提供检索界面和查阅系统,利用者可根据需要自行检索所需文献。通过人工智能软件或后台软件,可以完成自动或半自动的信息服务。

2.信息推送技术,根据用户对信息的个性化需求,有针对性地把用户所需的信息主动推送到用户眼前。将被动等待用户搜索转变有目的地主动推送,这不仅增强了用户体验,还通过减少无序访问降低系统负载。

3.Web 数据库交互技术,通过信息网络在前台服务界面和后台数据库之间实现实时访问、动态交互。

在实际运用中可考虑综合利用上述技术,尽可能地对各种所需的档案信息资源和服务平台实施集成,着重具有相同技术属性的信息资源与服务平台。如采用Web 数据库技术的开放类档案信息,用检索技术实施档案跨库检索查阅,在超文本技术下完成信息浏览导航,使用网络互动交流技术进行实时咨询和服务。同时再将上述不同技术基础的应用服务模块化,并通过网络加以整合,使其既可继续完成原有的服务功能,又能融合在一个新系统内发挥更强大的作用。而用户可在一个服务界面上随时切换到信息检索、信息阅览、信息导航、实时咨询等不同的服务平台,从而形成以服务功能模块为要素的档案信息服务体系,从整体上达到综合、集成和便捷的服务效果。

三、档案信息服务机制建设的保障

档案信息服务同其他服务工作一样,离不开组织和人员的支撑和保障。档案主管部门和档案工作人员共同扮演了档案信息服务中的核心角色。为了对应档案信息服务的集成性要求,档案主管部门和档案工作人员也应通过协调合作等方式进行。

1.组织机构的保障

长期以来,档案的接受征集、档案保管、整理编目、开发编研、信息服务等环节各自隔离,客观上造成了管理力量的分散。而档案信息服务机构多以开发利用自有馆藏资源为主,和外部信息服务机构如图书馆、企业档案馆之间的交流较少。这种情况容易造成档案信息服务机构和其他信息服务机构之间虽各有优势,但不能整合起来满足用户多方面的需求。档案信息便捷化服务机制必然要面对用户的多样化主体需求、便捷性操作需求与海量信息数据、繁复的后台处理程序之间互相矛盾的情况,因此必须高效迅速的处理各个信息流程环节,可以通过集成相似的服务功能和相关的工作步骤来提高信息处理与反馈的速度。因此档案信息服务系统内各部门、各档案信息机构之间都应打破独立各自封闭管理体系,加强沟通、合作}与融合,共同完成从档案信息资源的收集、加工、开发到最终服务的一系列步骤。

2.人员的保障

篇10

关键词:工程地质 勘察 信息化

地质勘察数据具有多源、多类、多量、多维、多时态和多主题特征,给地质勘察数据信息化带来巨大困难。在充分考虑了工程地质勘察及勘察信息应用所涉及到的后续设计全过程的基础上,从勘察数据的有效采集、管理、信息化、信息表达、信息资源应用出发,进行研究,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

1 工程地质勘察数据信息采集研究

工程地质勘察的数据包括地质信息、岩土空间位置信息、原位测试信息、室内试验数据和水文信息,数据量十分庞大。若采用人工录入勘察数据到数据库中,将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且受人为因素影响准确性难以保证。能够从工程地质勘察处理软件中直接读取基础数据是上好的选择。

1.1工程地质勘探数据信息采集

静探数据包括单桥静探和双桥静探2种。其中单桥静探需要给出钻孔编号、静探类型、试验点深度、比贯入阻力的值;双桥静探钻孔编号、静探类型、试验点深度、锥头阻力和侧壁摩阻力的值。各数据之间用制表符(Tab键)隔开,各数据行之间用回车键隔开。

1.2 工程试验数据采集

由于试验种类繁多,试验方法多样,所以试验数据也是既多又复杂。为了完成试验数据的采集,我们以土工试验全过程(包括试验仪器的运用、试验数据的获取、试验成果的分析和操作过程及各阶段的数据管理等环节)为研究对象,做了以下工作:

1.2.1以结构相对复杂的直剪仪、三轴仪和固结仪为重点,研究有关仪器与采集系统的最佳匹配方案和技术参数。

1.2.2通过吸收引进相关领域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器件(如传感器与电测技术、仪器制造和控制技术、计算机与网络技术、气动液压技术及其相关部件)开发出一套适合于本系统的数据采集系统,实现了土工试验数据采集处理微机化。

1.2.3 不仅研究数据采集处理、仪器运行自动控制和数据管理与网络传输等,还开发了与硬件设备配套使用的采集处理软件。

1.3 工程地质调查测绘数据采集

首先,我们进行了设备的选用,经广泛调查我们选用 平板电脑)作为实现横断面地质填绘信息数字化采集的设备,确定了采集的数字设备后,第二步在该设备的硬件和支持的软件环境下开发了相应的软件,解决了大量数字化横断面的管理和横断面地质填绘信息数字化采集功能,实现了横断面地质填绘信息的数字化采集。

2 工程地质勘察信息管理研究

目前来说,进行工程地质勘察信息资源的信息化工作,主要是对其进行规范化的组织和表述,因为对于各勘察单位来说,勘察成果已基本实现了数字化,但是由于没有对其进行系统地组织和加工,勘察成果还不能直接为后序设计服务,还需要人工解析,也就是后序专业需要从作为勘察成果的文字、图表中提取相关数据,、人工编辑为设计软件可以识别的数据,这样的二次编辑过程,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加大了人为出错的几率。若要实现信息的有效利用,则必须对获取的数字化资讯进行系统地组织和加工,也就是对数字化资讯的管理。工程地质勘察数据信息包括有数字、文字、图形、图像等,在充分分析了工程地质勘察数据信息的内容和特点后,我们采用了关系模型,建立了数据库,对工程地质勘察数据信息进行管理,主要包括原始资料管理与存储、数据分析与处理、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管理和坐标高程管理,如图所示。

3 工程地质勘察数据信息化研究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突飞猛进,信息化时代悄然而至。工程地质勘察工作要想实现跨越性的进步提高,必须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切实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现在很多勘察单位已基本能够实现勘察数据的现场实时录入,像测绘领域的电子测图一样,地质勘察信息也可以实现现场数字化,同步存储于计算机中。勘察工作完成后的数据集中录入将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其数据录入质量也会受到人为因素影响。因此,现在应该大力开发、推广工程地质勘察处理软件,争取实现基础数据的现场实时录入存储。

4 工程地质信息资源应用研究

我们研究勘察资源信息化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加合理有效地应用,完整的信息表达可以代表一个工程的勘察资源,但是不一定与后续设计的需求一一对应,所以设计专业对工程地质勘察信息资源进行研究,根据自身的特点,研究出适合自身设计需求的应用方法是很有必要的。针对我院现行的工作特点,本课题着重对工程地质信息资源在桥梁设计、路基设计、岩土计算以及横断面信息在线路、路基、站场设计中的应用做了研究。

5 工程地质勘察信息资源的意义

5.1 工程地质勘察资源的信息化应用研究是有必要的、可行的

长期以来,传统的勘察设计信息传递都是通过纸介质来完成的。就设计院来说,专业和专业之间存在着大量的重复性工作,且增加了人为的出错几率。近些年来,勘测设计一体化、专业间协同设计始终是勘察设计行业的工作重点,但专业之间的真正数据传输利用、整体范围内的勘察数据管理、数据传输的安全性与可追溯性等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5.2 复杂图形的数据化表达解决了勘测设计一体化的瓶颈

复杂图形的数据化一直以来是勘察设计一体化中的重要瓶颈之一。从专业技术本身来说,由于地质专业具有不确定性、不精确性、模糊性的特点,以精确的数据形式来直观表述地质问题被公认为不太可能;从计算机应用现状看,把一张参杂了大量人为智能分析结果,由线条、填充物、数值、文本描述等组成的相当复杂的地质图纸信息化、数据化,也是一件技术难度相当大的事。

5.3 工程地质勘察资源的信息化对勘测设计一体化协同作业具有促进作用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迅速而全面地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信息化成为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就是财富”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特征。各行各业都面临着信息化、数据化。尽管地质勘察行业所面对的专业问题非常复杂,但是将工程地质勘察信息快速采集、有序管理、综合分析、高度处理,最终产生出能够完全反映工程地质问题的信息化数据将成为发展趋势,为了顺应科技发展,我们先迈出了这一步。

5.4 今后的工作重点和方向

信息化是国际发展的大趋势,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信息化也是一项既依赖于信息技术也与信息应用直接关联的复杂系统工程。怎样协调技术和应用之间的关系,保证信息的共享和互联互通,很关键的条件是信息化的相关技术标准。

6 结语

总之,随着工程勘察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深入发展,建立支持工程勘察信息管理系统势在必行,其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7 参考文献

【1】.杨耀栋;谭海樵;钱津铭 GIS下工程勘察信息管理系统的设[期刊论文]-淮阴工学院学报2006

篇11

关键词 农业信息化;信息资源;建设现状;整合措施

中图分类号 S1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1-0336-01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信息化的进程也逐渐深入。在这一过程中,对于农业信息资源整合,我国政府给予了充分的重视。然而,由于农民条件的限制,农业信息化建设中信息资源整合工作难以顺利展开,需要有关人员积极采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

1 农业信息资源建设现状

1.1 农业网站数量大、内容分散

随着农业信息化的推进,我国农业网站数量迅速增加,无论是农业部,还是地方各级农业部门,都建设了独立的农业信息网站,且一些与农业有较大关联的企业及协会也都建立了形式不一、内容多样的农业信息网站。由于这些网站都是由各企业、部门独立创建的,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同农业信息网站内的页面排版与布局有很大区别,而网站内容也大不相同,各类信息的统计与收集完全依赖网站的相关人员,在信息统计、分类、收集渠道等方面有很多网站都没有做好。同时,这些农业信息网站之间未建立数据交换平台,各个网站虽然都有自己的特色,但不够全面,在用户进行农业信息查询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有些信息资源丰富,而有些信息几乎没有的情况,这就会为用户的查询带来很大的困难。

1.2 信息结构不合理

我国农业信息资源建设并没有给出具体的标准,一直都是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向最有利的方向发展,在信息资源建设的过程中,由于目标不够明确,建设重点也无法调整统一。很多农业机构和部门都只是在独立运行,互相之间没有足够的交流共享,在进行信息资源建设的过程中各有一套建设标准,这更为后期的资源共享带来很大的阻碍,不同农业信息网站内信息资源不平衡,对于常见的信息很容易出现重复,而不常见的信息又难以做到互补,严重影响用户的信息查询操作。此外,农业信息网站的建设需要一定的专业水准,目前只有国家级以及省级的农业信息网站建设比较全面,而其他很多地方各级农业信息网站建设水平低下,信息资源匮乏。容易获得的产中生产信息多,而更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产前预测、产中加工相关方面的信息很少,大部分信息资源都停留在事物的表面,而研究深层内容的信息则严重匮乏。这样的农业信息网站无法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

1.3 信息形式多样

如今,信息技术发展十分迅速,出现了很多各式各样的信息形式,在农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信息资源的收集、存储以很多的形式进行。少量的农业信息资源以文献、标本等实物形式保存,而更多的农业信息资源则是数字信息,不仅形式多样,有文字、图片、视频等,而且类型、介质和格式也大不相同。同样的,存储这些形式不一的农业信息资源的数据库也是不同的,有的是包含实体农业信息的目录数据库,有的是联机检索数据库等,在类型不同的情况下,数字资源系统的体系框架、运行原理以及操作界面等都是不同的,在进行信息资源的交流共享时会有很大难度,往往无法直接进行,需要第三方的平台作为交流的媒介,这不仅会让用户的查询速度变慢,而且会消耗更多的经济成本[1-2]。

2 农业信息资源整合措施

2.1 改变出发点,重建信息整合体系

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在很大程度上是为农民用户服务的,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工作应当从农民用户的实际需求出发,给用户最佳的信息查询体验,帮助用户以最快的速度和最便捷的方式获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目前,存在一定数量的农业信息网站和数据库,在操作界面设计和整合体系建设上没有充分考虑用户的需求,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操作复杂不方便、信息检索速度慢,这给用户带来的使用体验是非常差的。对此,各地区农业相关部门和机构要进行农业信息整合体系的重建,从用户的需求出发,设计科学的信息资源整合体系,建设更加合理的农业信息网站,在最大程度上做到农业信息资源的全面收集,并对网站进行优化设计,让用户能够快速便捷地找到所需的农业信息资源,促进农业生产和经济的发展[3-4]。

2.2 结合农户需求,整合信息资源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资源数量的增加,信息用户对信息资源的要求也变得日益提高。在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工作中,必须结合农户的使用需求,只有具有足够的针对性,才能提高信息资源的有效性。在进行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工作时,有关人员一方面要注意其中的技术性问题,另一方面还要重视农户的使用需求,通过实地调查和网络等途径,积极进行农户信息的全面采集,明确农户的需求,整合相应的农业信息资源。农户在使用相关的农业信息网站进行信息资源的查询时,不但对查询速度和效率方面有一定的要求,对于信息资源的相关性也很重视,不同的农户有不同的需求,他们在查询过程中,需要从海量的农业信息资源中找出最合适的农业信息。同时,在农业信息资源整合过程中,要做好农户的反馈体系建设,时刻保持农业机构部门与农户的联系和互动,从而最快地对农户的需求作出反应,调整信息资源整合工作。

2.3 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资源整合

信息技术的发展,让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工作越来越完善。在过去,农业信息资源建设一般都停留在相关信息资源的收集和查询上,并不能与农户产生更多的交流,也无法实时发现用户需求,并随之做出改变。在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工作中,应用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以及相应的电脑程序,能够有效提高整合工作的效率。而且,异构信息资源整合技术和智能检索系统的发展,让多样化的农业信息资源能够更快速地整合到一起,打破不同数据库之间的障碍,农户在使用过程中,只要从一个网站进行检索,就能查询到其他关联网站中的信息资源,从而大大扩充了农业信息资源的数量,提高信息检索的速度和有效性。信息资源整合技术的应用能够对不同数据格式的信息资源进行转换,这是提高网站交互性的关键,有关人员在设计时要给予充分的重视。

我国疆域广阔,不同地区所需要和反应的农业信息也不相同。在进行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工作时,要注意信息采集的全面性,还要注重信息分享和交流的全面性,让用户能够更加方便快捷地找到需要的信息资源。

3 参考文献

[1] 王慧军.我国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途径探析[J].中国信息界,2010(1):83-85.

[2] 何义珠,李露芳.基于农村文化信息化的农业信息资源整合研究[J].图书馆学刊,2015(12):31-32.

篇12

[关键词]政府行为 信息资源共享 政治人理性 政治利益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

[分类号]G203 D035.1

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是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和开发利用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政府职能间整体关联和社会对信息资源均衡配置的需要,也是体现政府执政理念的重要方式。信息管理、公共管理、法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研究者对该领域表现出很大的研究兴趣,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采取多种研究方法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如有学者从产权经济视角。公共管理主体多元化视角、共享要素分析视角等开展研究,取得了一批颇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

政府的特殊社会政治定位使得政府信息资源不可避免地带有鲜明的政治属性,从政治学的研究视角对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各个环节加以考察,从逻辑上而言是可行的,并且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涉及政府部门之间的利益协调与均衡问题,基于政治学领域当下流行的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研究视角对政府信息资源共享过程中涉及的政治利益开展分析,其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也不言自明。1政府信息资源及其政治属性

作为一类特殊的社会资源,政府信息资源是由政府掌控并决定其分配的信息资源。如果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最终目标可以简单理解为追求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大化,那么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目标可以理解为追求政治的终极目标,即促进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政治价值的最大化。作为政府过程中的重要因素,政府信息资共享过程必然涉及多种政治利益的竞争与协调。

1.1政府信息资源概念界定

政府信息资源的概念界定实际上涉及两个层面:一方面是对“政府”如何认识,这直接决定着政府信息资源的范围;另一方面是“信息资源”的外延,即哪些内容可以算作政府信息资源的范畴。本文把政府界定为广义上的“大政府”,即国家机构的总体,或者说等同于人们通俗意义上的“当局”,把行政机关和与行政机关密切联系的政党机关、权力机关、司法机关等看作整体来对待。反映在方法论上,就是强调政府与其他政治现象乃至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重视研究社会其他部门(如公民意见表达团体、新闻舆论等压力团体与公共事业单位等)与政府的关系。这种界定对我国当前政府过程研究、行政管理研究都有显著的现实意义。相应地,本文对政府信息资源的界定是指与政府的运行和管理活动有关的、有序的信息集。

1.2政府信息资源与政治利益的关联

作为政府掌控的重要资源,政府信息资源与权力等政治利益密切相关,从而使得政府信息资源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政治利益是指政治主体在政治活动所产生的政治需要及其满足,包括政治权力、政治权威、政治声誉、政治支持等。

政府信息资源从采集、处理、开发到分配利用全生命周期都离不开政府部门政治利益的运行。以政府对社会公众和诸如企业等其他社会主体无偿征集信息资源过程为例,政府往往需要借助于政治权力,以法制化手段将行为合法化并强制执行,要求社会公众和企业等信息提供主体无条件配合并为各自提供的信息负责。从这个意义上讲,政府信息资源生命周期的起点就带有鲜明的政治属性。

目前有个别政府部门在政府信息资源采集、开发、经营等权利的归属、配置及相关管理等方面所坚持的原则尚不明确,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不少政府部门将政府信息的产权归属部门化,从而导致了政府信息资源“部门所有”的格局。不少政府部门将所掌握的政府信息资源当作寻求政治利益的筹码,从而有意或无意地设置信息共享的壁垒,阻碍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顺利开展。

尽管政治利益往往表现出政府部门之间的关联,但是政治利益分析中的利益主体最终指向具体个人,也即只有具体个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最终的政治利益主体。国内政治学学者研究指出,任何由具体个人所构成的集体,不管这些集体是按照什么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抽象出来的,也不管这些集体是按照利益要素的哪些方面抽象出来的,这些集体都需要最终归于具体个人。就分析的意义而言,这些集体最终须在现实性上返回具体个人之间的特定的、具体的和特殊的关系。20世纪美国著名政治学家Lasswell H D和Ka―plan A提出“政治人理性”的基本假设,并将其表述为“追求权力最大化的人”,认为理性政治人“要求关乎他们所有价值的权力的最大化,希望以权力决定权力,还把其他人也当作提高权力地位和影响力的工具”。从这个意义上讲,政治利益实质上是“理性政治人”之间的关联。

因此,从政府中的理性的个体一整体利益角度出发来研究政府信息资源共享过程具有理论层面的可行性,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秉承理性选择理论的“理性人”基本假设并将其置于既有制度约束,可以作为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理论视角之一。2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及其方法论意义

作为新制度主义三大主要流派之一的理性选择制度主义最初用于美国国会政治现象研究。正是因为传统理性选择理论在解释政治现象时的现实局限性日益暴露,理性选择制度主义才得以产生和发展。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主要思想是既正视政治过程中个人利益的存在,又不迷信于个人的“完全理性”,而是强调现实制度对个人行为的重要影响。这一思想对分析政府行为具有较强的方法论意义。

2.1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基本理论

作为一种制度分析范式,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在西方特别是美国政治学界居于主导地位。理性选择制度主义作为政治学的一种研究方法和理论流派,其根源可以追溯到17世纪古典政治经济学,但直接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是西方政治学界对行为主义政治学批判和反思、对传统制度主义扬弃和对新制度主义经济学成果吸收的产物。理性选择理论主要坚持经济学中的“经济理性人”假设,认为个体在政治活动中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是政治科学研究的核心,政治过程与经济过程相比同样是一个理性人为实现自身的最大利益而展开的交易过程。理性选择制度主义认为理性选择理论把个体视为完全不受制约的理性人,这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政府中个体的现实政治活动必然要受到制度的约束。因此,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在坚持“理性人”假设的同时,认为政治分析的核心应该是既定制度约束下的个人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制度在个人选择过程中起着重大约束和激励作用。“政治理性人”尽管带有“经济理性人”的理性色彩,但会更加看重自身的政治利益和政治发展。

盖伊・彼得斯认为理性选择制度主义虽然可以分为若干分支,但作为一个整体却有共同的基础。政治过程的核心行动者是政治人个体,效用最大化是个体开展理性行动的目标;②制度是一种规则,这种规

则界定并约束政治人在追求效用最大化时采取的策略;③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根本是如何通过制度来引导、约束追求效用最大化的政治人的策略选择;④当面临同样的制度激励与约束时,政治人应该会以相同的方式做出策略选择。

在个人与制度关系问题上,理性选择制度主义认为制度是人理性选择的结果,制度不决定人的行为但对其有一定约束,个人在制度约束基础上的理性选择决定行为,制度为人与人的战略互动提供了重要的限制环境。

2.2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方法论适用性

从方法论渊源来看,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实际是理性选择范式向制度方向调整的结果,它继承了理性选择理论关于“经济人”行为动机的基本假设,同时又较为充分地兼顾到制度对个人行为的约束,从而使这种研究视角带有一定的整体主义色彩。

从一般意义上理解,政府行为是指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实施行政管理活动的总称。它可以从过程上分为决策行为、计划行为、指挥行为、监督行为等。政府行为是政治学研究的基本对象,基于理性选择制度主义视角去分析政府行为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当代政府过程中任何政府行为都同时伴随着利益追求和制度约束。

作为社会系统中的重要子系统之一,政府会对社会的利益格局产生作用,同时也会受到现行利益格局的影响,这些作用和影响都是通过利益关系调整来体现的。权力及相关的政治利益是政府行为涉及的利益主要方面。“这些利益是伴随着政府自身的产生而产生的。它超越了历史阶段和意识形态,是各个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为政府利益影响其行为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其次,政府作为权力执行机关,拥有在全社会推行自己意愿的强制力量,这为其利益对其行为的影响提供了前提条件”。

与此同时,当代政府过程强调法制建设对政府行为和政府社会管理能力的巨大作用。有很大一批政治学者在从事政府制度建设的研究;许多国家的政府和地方政府为了赢得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的社会认可,也在不断强化相关制度建设,以期通过制度约束规范政府行为,进一步逼近政治的终极目标。因此,理性选择制度主义作为方法论对政府行为研究具有很强的适用性。

3政治利益对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影响

所谓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就是在一定的政策体制、激励措施和安全保障的基础上,在政府内部、政府与政府外部之间共同使用政府信息资源的一种机制,目的是提高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这个定义较好地表述了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内涵。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政府行为或者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行为,既包括信息资源在政府内部不同层级之间、不同部门之间的共享,也包括政府面向外部其他社会主体提供的信息资源共享。信息资源共享的过程实质上是政治利益博弈与协调的过程。

3.1 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涉及的政治利益要素

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对提升政府公共管理能力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意义不言而喻,与政治终极目标是相符的。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有来自政府内部的动力,也有来自于政府内部的阻力和障碍。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涉及权力、权威、声誉等一系列政治利益要素。

3.1.1 政治权力 作为理解政治内涵的核心要素之一,政治权力是“在特定的力量对比关系中,政治权力主体为了实现和维护自身的利益而拥有的对政治权力客体的制约能力”。权力是政治关系的中介,政治权力要实现的目的主要是利益,权力主体能否达到目的取决于政治力量的对比。政治权力的基础是取得和占有政治权力的资源或资本,主要包括武力、财富、政治技能、知识等。作为权威性资源的核心基础,权力与利益密切相连,利益往往通过权力得以实现。政府信息资源若由某个政府部门垄断,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将其作为权力的基础或者索要权力的要件;如果将自己部门掌控的信息资源无偿提供给其他部门或社会主体共享,就意味着这种政治权力的流失,政府信息资源共享遭遇政府部门的阻力也是可以预见的了。但是,反过来,如果通过共享其他部门的信息资源,能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以前所未获得的权力优势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其他部门对自身的权力威胁,则能对政府部门及其具体政治人参与信息资源共享提供一定的激励。

3.1.2政治权威所谓政治权威,就是政府在履行公共管理职能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令其他社会主体自愿地服从和支持的影响力。人们对权威的安排的服从是出于认同和接受。从这个意义上讲,权威实际上就可以看作是一种正当的权力的影响力。掌控一定的信息资源,往往是政府部门或具体政治人在该领域政治绩效的证明,政府部门或者具体政治人在该领域就拥有一定的行为权并且有理由使得其他部门或社会主体对其行为产生信服,有利于获得进一步的政治支持。

3.1.3政治声誉政治声誉即政治人所拥有的政治名望和受到的评价情况。虽然政治声誉相当于权力而言显得要虚很多,但在政府过程中任何一个个体都希望拥有一个好的政治声誉,只有这样才可以保证其自身政治利益的不断跟进。政府信息资源包括的内容很多,如果涉及对某些个体政治声誉不利的内容,那么这些内容很可能会被屏蔽掉;也可能会有人利用这部分信息,将其故意放大或散播以达到对政府中具体官员政治声誉造成影响的效果。

3.1.4政治支持所谓政治支持,指的就是政府过程中具体个体获得社会公众正面肯定的环节。在民主制政府中,政治支持决定着政府官员的政治生涯发展。为了保证自身政治利益的最大化,政府官员总是希望向社会传递有利于自己的信息资源,以期获得更多的政治支持,同时利用社会效应去影响其他社会公众,增加其对自己的支持力度。

不难发现,以上提到的几种政治因素,其实都是跟政府过程中具体个体密切相关的,即使某个政府或具体政府部门在一定时期带有上述政治利益属性,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该政府或部门中具体个体所拥有的政治利益的反映。

3.2政治利益对政府信息资源共享过程的影响

从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角度看,政府信息资源共享表面是对政府信息资源的重新配置,其背后隐藏的却是政治利益的调整。推进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过程,必然会对现有的政治权力结构和既定的政治利益格局产生触动。

政府信息资源共享过程关系到政府部门的社会形象和具体政治人的政绩,信息共享的范围、深度等都是政治人要反复权衡的问题。所以,尽管政府信息资源垄断可能会对具体部门的个人带来潜在的经济利益,但对于理性政治人而言,政治利益追求才是首位的。有学者通过与“经济人理性”比较,指出“政治人理性”是“以满足精神需要为主要特征的自利行为”,是一种“社会公共”,同时具备“政治行为主体的工具理性”特征。

有学者将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涉及的类型根据主体不同分为政府内部纵向、政府内部横向和政府面向社会三种类型。这种分法有较强的借鉴意义,本文即从这三个方面对政府信息资源共享中涉及的政治利益展开分析。

3.2.1 纵向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纵向政

府部门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过程分为由上至下和由下至上两种方式。由于纵向政府部门设置具有结构一功能的统一性,往往其信息资源共享过程中政治利益也体现出较强的同一性关系,即不同层级的具体政府部门间由于职能的相似和隶属等关系而联系在一起,对外往往表现出相同或相似的利益诉求。

上级政府部门往往更看重通过信息资源共享来更好地实现向下级政府部门的政令畅通,从而保证上级政府部门的政治权威。下级政府部门往往更加看重通过信息资源共享向上级政府部门展示自身的政策执行效果,以期获得上级政府部门的认可和信任,在一定意义上可以争取获得更多政治权力授权的机会。

需要说明的是,由下至上的共享过程中,可能会存在隐瞒甚至篡改信息的情况。政治利益特别是权力和权威的追求是十分明显的,但通过保守信息资源以期获得信息经济利益的诉求绝不是理性政治人的选择。

3.2.2横向跨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 相较于纵向政府部门,横向跨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过程难度要更大一些。由于不存在部门隶属关系,信息资源共享的最主要目标是实现政府工作的协作,信息资源共享过程会由于主体之间的信息需求和提供能力异同形成政治利益的互补或对抗关系。互补利益关系是指不同具体政府部门之间由于职能定位、管辖范围、目标互惠等的因素而彼此结合起来的利益关系,对抗性利益关系是指不同的具体政府部门由于职能交叉、定位模糊或其他的差异性而同时获取同一利益的关系从而导致的利益矛盾。

在这种情况下,往往需要共同的上级政府部门出面协调。尽管出于信息资源共享成本的考虑,往往对提供信息资源共享的部门予以一定的经济补偿,但赢得良好的政治声誉对政府部门信息资源共享来说也是一个积极的推动因素。

3.2.3 政府面向社会的信息资源共享政府面向社会的信息资源共享过程主要表现为政府信息资源公开,主要目标是进一步加强政府与公众的信息沟通,树立政府的良好形象,以期获得良好的政治声誉和政治支持。在这个过程中,社会信息资源主体并不仅仅限于政府某个部门,部分社会信息资源可以由多主体提供,不同政府部门或政府与社会其他主体之间形成替代关系。即在具体的政府部门与其他部门或其他社会主体不存在明显利益冲突的情况下,由于目标的一致性等因素,特定具体主体可以取代既有利益关系中的其他具体主体而形成利益关系。

尽管目前仍然存在部分由政府掌控的信息资源通过市场化方式向公众提供服务并从中牟利的行为,但从长远来看,随着政治民主化进程的推进,面对公众对其合理性的质疑,理性的政治人绝不应该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对自己政治发展更为有利的政治声誉和政治支持。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政治利益在政府信息资源共享过程中实际上扮演着二元角色:一方面,出于政治利益的争取和维护,政治人希望通过信息共享不断巩固自身政治地位和政治利益;另一方面,考虑到既得政治利益流失的风险,政治人又不希望自身掌握的信息资源被其他部门特别是存在竞争关系的部门所共享,因此可能会采取短视的“个体理性”做法,而忽视了政府“整体理性”。因此,必须从制度层面对这一行为进行引导和规约。新理性制度主义最大的特点是关注制度的运用,将制度定义为规则,用规则指导行为;制度约束行动者实现自我利益的最大化和利益平衡。目前,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薄弱环节正在于制度的不足,仅从产权激励等经济角度设计制度并不能有效解决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动力不足的问题。因此,对于不同层面和类型的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关键是在尊重其具体政治人(特别是政府行为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关键性政治人,比如政府部门领导)的政治利益的前提下,在制度层面设计一套合理的规则来实现不同政治人之间权力、权威、声誉和政治支持等政治利益的平衡。4结语

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关系着政府的良性运行及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从政府的最基本组成要素――理性政治人研究人手,结合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研究视角的基本原则,本文提出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动力根本在于政府信息资源的所有主体与共享主体的政治利益协调与均衡,特别是如何处理好政治权力这一典型的政治利益。政府从制度层面设计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政治利益协调机制,把握政府部门关键政治人的行为特征并采取有效激励,将是推动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如何从制度层面设计一套合理性规则,从而激励政府信息资源共享主体在追求政治利益最大化过程中推进政府良性运行及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将是笔者进一步的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篇13

关键词:档案属性;档案信息资源;资源共享;阵地服务模式

基于档案属性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目的是为了加强管理档案信息业务的信息交流、沟通,增强档案信息处理能力和效率,提高档案信息数据和信息的利用率、时效性和准确性[1]。对有效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信息、提高办事效率、完善业务流程产生积极的影响,进而对推动全所信息资源的自动化管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本文为此探讨与构建了基于档案属性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模式。

1 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必要性分析

1.1 提高档案的规范化管理

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系统与办公自动化联网,能解决由于人的因素而造成的档案分类标准前后不一致的问题,并且可以帮助立卷人员准确分类,同时对不合格案卷可以随时在数据库内进行调整,避免了退卷返工造成的人力及物力的浪费,使案卷的整理质量得到保证[3]。

1.2 提高档案利用率

档案管理工作通常包括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统计、编制检索工具、著录、标引、检索和提供利用等固定的工作环节。实现办公自动化,档案部门作为确定事务处理的办公部门,可以利用电子计算机、各种通信等现代化的办公设备来管理档案,迅速、准确地完成档案的管理工作,实现管理现代化、自动化[4]。

2 当前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存在的问题

2.1 资金制约

档案信息共享是一项高投入的事业,不仅是信息化项目的启动、信息数据库的建设,还是在因特网的运作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而档案部门用于信息化的资金还十分有限,经费不仅需要前期在硬件系统方面的投入,也需要后期日常维持及其正常运行的费用[5-6]。

2.2 共享程度低

档案信息服务最重要的是信息,信息质量与数量是网上共享服务成功的关键所在。而纵观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受资金、电子文件现行阶段及档案信息开放程度的影响而信息资源开发程度滞后且共享程度较低。从目前运行的网上档案馆来看,大多是将目录信息数据库送上网络,信息量十分有限而且信息质量不高。

2.3 技术薄弱

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实现与发展受制于档案人员运用信息技术的程度,还因受信息网络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信息基础设施尚不完善,网络和信息安全存在较大的隐患,而短时间内还无法达到信息完全共享。

3 基于档案属性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模式的构建-阵地服务模式

3.1 构建目标

本研究的目标以“综合化、网络化、信息化"的为宗旨,构建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系统框架阵地服务模式构建目的是档案管理部门以阵地为依托,为档案管理部门用户提供借阅档案活动和开展的参考咨询服务,其中提供借阅档案行为是以阵地为依托,按照档案管理部门用户的要求,为档案管理部门用户查找或指引所需的档案资料。在信息环境下,开展参考咨询服务活动主要是利用现代化通讯技术与信息技术提供档案服务,也可视为一种阵地服务方式[7]。

3.2 构建措施

3.2.1 建立与各信息系统互联的综合档案信息系统

在现有的档案管理系统上完善其功能,建立与其他各部门之间互联的档案信息网络,逐步实现档案管理系统与其它应用系统的集成应用和数据交换,与各信息系统电子文件的一体化控制、管理,实现文件、档案全过程的动态管理。通过档案信息与产品设计、生产、管理等各种知识、信息的网络连接,使档案信息管理参与到电子文件的全程管理,做到信息的动态交流、沟通,成为企业各种信息的集成。同时,档案室与各专业部门建立合作、沟通的网络渠道,也可以使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到档案信息的管理、利用中,增强档案信息开发利用的技术含量。既保证档案信息收集全面、及时,又使档案信息的提供利用有针对性、时效性,便于档案信息的网络管理、提供利用[8]。

3.2.2 建立健全产品档案信息数据库

依托PDS而建立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应不断丰富健全完整、准确、系统和可扩展的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从用户需求出发,以优质服务为宗旨,建立各种级别的档案资源数据库:建立全面的各类产品档案信息的目录级数据库:通过与各信息系统的数据转换逐步建立产品数据齐全、规范的全文档案信息数据库;根据科研生产设计发展的需要,建立多媒体数据库,提供照片、声像等多种形式的丰富的档案信息服务;重点是产品专题数据库的建设,结合用户对信息的要求,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信息的采集、鉴别、研究和编纂等。

3.2.3 建立智能化个性化检索系统

为了便于用户从众多的网络信息资源中搜索到所需要的信息,要根据用户的需求对数据库或网络信息建立导航系统和交流平台,包括智能地帮助用户表达信息需求,实现网上信息与用户需求的智能化匹配,开展个性化的主动推送服务。提供可以支持异构数据库跨库检索的搜索引擎,实现超大规模的数据资源共享。检索方式将从过去单一检索点的线性检索发展到可进行多元、多检索点的组配检索,从文本式检索发展到超文本检索;提供的信息不仅包括目录、索引、全文等文字信息,还包括声音、图像等多媒体信息。

总之,档案工作的使命性、社会性决定了知识经济时代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必须提供更全面、更快捷、更准确的信息服务于社会。为此档案管理部门必须调整优化资源结构,不断丰富馆藏资源,提高档案资源保障率,加强共享,为促进社会进步提供强大的信息保障。

参考文献

[1] 蔡学美.数字档案馆建设几点思想[J].中国档案,2002年6期.

[2] 胡小琳.论档案资源的社会共享[J].档案学通讯,2003年5期.

[3] 张成昱,王平,赵仪.基于数据挖掘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分析、设计和实现[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1,(2):57-60.

[4] 许芳芹.提高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管理的策略[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9,2(9):16-17.

[5] 李静.网络经济时代面向服务的信息资源管理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9):1 15-118

[6] 吴涛,毛佳霖.办公自动化系统开发和实施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计算机系统应用,2008(2):74-76.

篇14

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瓶颈分析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过程中因为社会、经济、文化、政策等多方面的影响,导致了其均出现了瓶颈的问题,因此阻碍了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发展。

(一)馆藏瓶颈

档案馆馆藏是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基础,离开了馆藏谈开发无疑如同“无源之水”“、无米之炊”。多年来,档案馆多采取“广收集、粗鉴定”的做法,导致了档案重复严重、不同价值档案“鱼龙混杂”的状况。因此,尽管各级档案馆馆藏档案数量庞大,但具有开发价值的档案数量并不多。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原料”不足,成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主要瓶颈之一。

(二)定位失当瓶颈

档案工作者自身的定位失当阻碍了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档案馆始终把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的当然主体,其他任何机构、个人公布和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往往被视为不合法,这样的角色定位和由此而及档案人员的思维惯性扼杀了档案开发途径多样化、开发主体多元化的可能性,因而严重制约了档案信息作为资源的市场化的需求。

(三)激励缺失瓶颈

过去,很多档案馆的职责是以保管为导向的,少量的开发也往往是应相关部门要求而为。而今,随着社会民主化的推进和档案工作的发展,不少档案馆已经认识到开发必须以用户需求和利用为导向。而档案馆多是以自己的主观意志和感性认识来取代对用户需求的客观评估,也缺乏对投入与产出效益的科学考察。对于开发成果宣传不够,使产品不能得到有效的传播。

(四)经验不足瓶颈

目前我国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主要采取的是档案馆自主开发的单一模式。这种模式在资金上、专业人才培养上、产品渠道上都或多或少存在着经验不足的瓶颈。

二、信息资源开发的基本对策

(一)立足馆藏,挑选有地方特色或用户需求大的档案进行开发;改变档案收集策略,优化馆藏,使档案馆真正“有得开发”

针对目前馆藏存在的问题,同时考虑到优化馆藏结构并非一日之事,在选择开发内容上可采取“两步走”策略。第一步,立足于尽可能开发、挖掘现有馆藏,此为开发的“生存之道”;第二步,从长远来看,必须尽快改变收集策略,逐渐优化馆藏档案的结构、内容,此为开发的“发展之道”。

(二)建立多种发开发模式共存的局面,将传统与现代化进行结合,将公益与商业进行结合,将独立和联合进行结合,让档案信息可以更加自由的开发

目前市场经济体制是主导,而过去的信息资源开发比较单一,内容比较简单,层次比较复杂,因此导致了其和现代社会的需求之间存在矛盾,我们需要改变这一局面,将传统和现代进行结合,在公益性中融入商业性,联合多个开发主体来进行开发,实现档案的自由开发,部分档案馆因为馆藏不足,资金不足,不具备独立开发的能力,和商业进行联合后档案馆则可以获得资金来源,分担风险,让档案馆得到发展。

(三)以法为依据,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提供保护

目前数字档案是以网络环境作为基础,形成了大批量、跨地域的利用局面,而档案馆在提供档案信息资源产品的时候,对于档案信息的来源和社会公民的隐私保护上并没有提供给比较完善的措施,因此需要使用法律法规来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约束,让其能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开发,让开发合法,不会影响社会公民的利益。档案馆要求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普法,对知识产权和隐私权进行普及,建立完善的措施来进行保护大家的利益。

(四)用户的需求是档案开发的方向,增加宣传力度,普及档案信息资源产品的利用价值

传统环境下进行档案信息开发的成本比较低,因此可以对其投入产出比不需要太过关注,而信息化档案资源的开发具有加大的成本投入,包括其基础设施的建设,都是不小的投入,因此我们应该要对其投入产出比进行关注。所以开发要有目的,有方向,市场经济下,需求就等同于方向,因此用户的需求是档案开发的方向,通过增加宣传来让大家明白了解档案信息资源的价值,能够积极的对其进行利用,形成比较好的市场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