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信息资源分析范文

信息资源分析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4-01-08 11:23:3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信息资源分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信息资源分析

篇1

[关键词] 会计信息资源;资源特性;信息特性;会计特性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19. 017

[中图分类号] F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19-0028-03

伴随会计信息化发展第三次浪潮的到来,会计信息化进入了标准化、知识化、智能化、社会化和产业化时代[1]。在这“五化”当中,会计信息化标准化是其他“四化”实现的基础和前提,而会计信息资源标准化是会计信息化标准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要想实现会计信息资源的标准化,首先要对会计信息资源予以界定,对其特征予以分析,本文试图实现此目标,以服务于会计信息资源的标准化进程。

1 会计信息资源的定义

会计信息资源是信息资源的子集。信息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信息资源是指,信息和它的生产者以及信息技术的集合。即广义的信息资源包括3个部分:其一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经过加工处理有序化并大量积累后有用信息的集合;其二是为某种目的而生产有用信息的信息生产者的集合;其三是加工、处理和传递有用信息的信息技术的集合。狭义的信息资源是指,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经过加工处理有序化并大量积累后的有用信息的集合[2]。本文所指的信息资源是狭义的信息资源。

根据信息资源的定义,我们得出会计信息资源的定义。会计信息资源是指,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经过加工处理有序化并大量积累后的有用会计信息的集合。

2 会计信息资源的特性

会计信息资源是信息资源的一种,首先具备资源的一般特征,其次具备信息的共性特征,最后还具备会计信息的个性特征。

2.1 会计信息资源的资源特性

会计信息资源具备资源的特性,主要表现为以下4点:

第一,效用性。会计信息的效用性是指,会计信息对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的作用。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企业和有关部门向社会各方提供会计信息以满足其需要。社会各方依据会计信息,了解和监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作为制定政策、制度和投资决策的的参考。在企业内部,企业领导层依据会计信息,做出企业战略性决策或制定管理策略;财会部门和财会人员,依据会计信息加强资金管理,监督经济活动,维护会计工作秩序;企业全体员工依据所获会计信息,了解和监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为企业发展提出积极建议。在企业外部,投资者依据上市公司向社会公开披露的会计信息,决定购买股票与出售股票;债权人依据所获会计信息,评估企业偿债能力,以决定放贷策略;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包括财政、税收、审计、工商管理等)依据所获会计信息,挖掘经济发展规律,制定宏观政策;供应商可依据所获会计信息,评估企业的商业信用,决定其供货策略。当然,会计信息的效用性,取决于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使用者的职业判断能力。

第二,共享性。共享性是指,会计信息可以被一次、多次,或同时被多人利用。Internet为实现全球会计信息资源的共享及信息的快速传递提供了有力保障。有关部门和企业财会部门,依据有关规定,通过报刊、书籍、网站和其他形式,对外披露会计信息,使用者可以共享该会计信息,并按自己的需要进行使用。需要指出的是,会计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使用与物质资源和能源资源的利用差别很大。物质资源和能源资源的利用表现为资源的占有和消耗,而对于公开披露的会计信息资源的使用则不存在占有和消耗的问题,而是分别使用、互不干扰。

第三,有限性。有限性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会计信息的总量及其总效应是有限的。在成本效益原则下,会计信息资源的生成总量是有限的,向各方公开披露的信息量更是有限。受时间范围、空间范围,以及所获会计信息资源量的限制,会计信息资源使用者获得的总效应也是有限的。

第四,主体性。主体性是指,会计信息资源为一定的主体所拥有,拥有者对会计信息资源具有占有权、使用权和处理权。未公开披露的会计信息为会计主体所拥有,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收集的会计信息为其自身所拥有,公开披露的会计信息为社会公众所拥有。

2.2 会计信息资源的信息特性

会计信息资源具有信息特性,主要表现为以下5点:

第一,载体依附性。载体依附性是指,会计信息不能独立存在,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载体。语言、文字、图像、符号、凭证、账簿、报表等是会计信息的第一载体。存储第一载体的磁带、纸张、胶片、计算机存储器、人脑等物质,是会计信息的第二载体[3]。同一会计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因而会计信息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

第二,价值性。价值性是指,会计信息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也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这就是会计信息的价值。会计信息只有被人们利用才有价值,同一会计信息,由于使用者自身素养、修养、能力以及所处环境不同,会得到不同的使用效果,这就是会计信息价值的相对性。人们在加工会计信息的过程中,经过选择、重组、分析等处理方式,可以获得更多的会计信息,从而使原有会计信息增值。

第三,时效性。时效性是指,会计信息只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有效。某一会计信息仅反映会计主体在某一时刻的财务状况或在某一时期内的经营成果,而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因而就使用价值方面而言,会计信息具有时效性。

第四,非时效性。非时效性是指,对于回顾性和规律性的研究而言,过时的会计信息也有价值。例如,会计预测信息本身是时效性很强的会计信息,但在研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规律,以及进行中长期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预测时,过去的财务状况资料就很有价值[3]。

第五,真伪性。真伪性是指,从会计信息利用的角度来看,会计信息有真实和虚假之分,因此要求会计信息使用者能够鉴别会计信息的真伪。

2.3 会计信息资源的会计特性

因会计信息资源是会计工作的产物,因而具备会计的特性。实践证明,会计信息具有综合性、客观性和相关性[4]。

第一,综合性。会计信息的综合性体现于时空两个角度[5]。从时间角度来看,会计信息是企业经营活动的时间序列记录;从空间角度看,会计信息是企业经济业务全面完整的反映。因而,相对于其他经济信息而言,会计信息具备综合性。

第二,客观性。会计信息的客观性,体现在准确性和可验证性两个方面[5]。反映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经过认真的计算、复核,最后以财务报告或财务分析报告的形式向决策者提供的会计信息,具有准确性特征。同时,客观性还体现在会计信息的“可验证性”,即互不相关的个人或单位根据同样的凭证、资料和记录进行检查和验证,可以得到相似的测定值和结论。

第三,相关性。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是指,帮助会计信息使用者提高决策水平所需要的那种发现差异,解释差异,在差异中做出判断的特征[5]。具有相关性的会计信息包括对过去经济行为的记录信息,对现在经济行为的控制信息和对未来经济行为的预测信息。未来信息集中表现在差异数字上,在执行过程中通过控制差异实现决策目标。

第四,同质性。会计信息的同质性体现于其量度的统一性和处理标准的一致性。会计工作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综合记录,取得量度统一的会计信息。从处理过程来看,会计工作遵循统一的会计原则和会计准则,使会计信息具有标准化特征。量度统一和处理标准一致的会计信息具备可比性,不仅在同一时期不同单位内横向可比,而且在同一单位不同时期内纵向可比。

3 研究结论

会计信息资源的社会化共享、深入开发和有效利用,是会计信息化第三次发展浪潮的重要目标,该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会计信息资源的标准化,而概念界定和特征分析是标准化的前提和基础。本文依据信息资源的概念,界定了会计信息资源的概念,并分析了它的资源特性、信息特性和会计特性。其中,资源特性涵盖效用性、共享性、有限性和主体性,信息特性涵盖载体依附性、价值性、时效性、非时效性和真伪性,会计特性涵盖综合性、客观性、相关性和同质性,以期为会计信息资源的标准化研究奠定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罗晶晶. 杨周南访谈录——前瞻会计信息化第三次浪潮中的XBRL[N]. 中国会计报,2012-07-27(1).

[2]华斌, 金钟. 信息科学与技术基础[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6:12.

[3]马文平, 乔飞鸽. 论会计信息资源的基本特征[J]. 财会月刊, 1995(9):10.

篇2

关键词:政府信息资源 集成管理 整合优化 模糊控制 策略

一、引言

政府信息化的不断推进,促使了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政府逐渐实现了双向互动、多方参与的服

务。在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的过程中,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也表现出独特性[1],其具体表现为:①管理目标的多元化特征;②管理视域的极大拓展;③管理要素的多样性;④管理方法强调兼容性与适应性。关于上述独特性,已有文章对其做了详细介绍,本文不作展开,在此重点关注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策略问题。随着政府信息化的范围和层次的不断扩大和深化,人们的社会需求也日益多元化,政府在对其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也显得无所适从,主要表现在政务信息流程整合、对政府信息化项目的组织领导、政府的组织变革等一系列问题。信息技术为政府信息资源的管理提供了先进的处理工具,但是政府信息资源效能的发挥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模式和方法。因此笔者主要是从理论层面上对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策略提出一些看法。

企业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方法[2]给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企业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思想应用到政府信息资源的管理中,可以实现政府信息资源的集成管理。笔者认为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是指政府运用企业信息资源集成的管理思想,创造性地对政府在信息化过程中的各种信息资源进行优化,并按一定的关系将政府信息资源构造为一个有机整体,从而提升政府信息资源的整体效能,使其更加有效地支持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目标实现的动态过程。政府根据目标的调整来优化集成的信息资源对象和集成模式,使政府所拥有的各种信息资源能够有机融合。通过政府信息资源集成这种优化和整合,政府信息资源的整体效能得到提升,政府面对的将不再是“信息孤岛”,而是一个具有高效能的信息资源整体。这种有目的的集成,使得社会、组织机构和个人对政府信息资源的需求得到有效满足。

二、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策略分析

政府信息资源的集成可以从集成目标、集成过程和集成指导思想三个方面予以理解。集成目标是对整个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指引。政府信息资源的内容丰富多样,在对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的过程中必须根据需求和政府信息资源的状态来确定集成的目标,这样才具有针对性,这个目标就是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整合优化。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指导思想是指在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思想态度或理论指导。由于政府信息化过程中政府所面对的信息资源从广度和深度上都有所扩大,所以政府对信息的“所有”逐渐转变为“所用”,这种思想就是模糊控制。政府信息资源集成过程是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对象在一定的模式和技术手段的帮助之下,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结合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的目标,可以将政府信息资源集成过程概括为协同旋进和虚拟外包两个层面。在此,笔者将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策略支撑分为四个部分: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整合优化策略、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模糊控制策略、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协同旋进策略和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虚拟外包策略。

⒈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整合优化策略

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整合优化是指通过政府信息资源的整合,求得政府功能质的变化,但并不是简单的政府信息资源的归纳。该过程是以社会和公众的需求为导向,引入市场化机制,采用企业中的科学管理方法,让社会部门及公众一道参与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对管理主体、管理要素、管理方法的整合,实现政府信息资源开发效率的最优化,实现政府信息资源的全方位共享,解决政府与信息交流渠道不畅的问题,使整个政府信息服务过程系统化、规范化。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整合优化的模式有两种:一种是政府信息资源同质单元的集成(参见图1),另一种是政府信息资源异质单元的集成(参见图2)。

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整合优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基础性的政府信息资源整合、政府信息资源过程性整合、政府信息资源最高层次整合。其整合路径及逻辑如图3所示。

从图3可以看出,政府信息资源要获得整合优化增效,必须经过上述三个阶段,即政府信息资源的基础性整合阶段、政府信息资源的过程性整合阶段和政府信息资源的高层整合阶段。政府信息资源基础性整合是指政府基层即集成基本单元之间的优势整合,它是整个整合逻辑中最为基础性的工作。政府信息资源过程性整合是指处于中层领导的政府在基层政府整合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优化,例如各个省市之间的各个政府部门间的整合,就属于政府信息资源过程性整合。政府信息资源高层整合,是处于最高层次的政府站在一个战略高度对前两个阶段的审视与整合,是政府最终实现集成管理的关键所在。

⒉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模糊控制策略

政府从管理型向服务管理型的转变,不仅涉及到政府职能的转变重塑问题,更重要的是观念的转变。模糊控制是指在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中所采用的一种态度,即政府信息资源多种管理主体之间的资源界限不再是那么清晰,而是呈模糊状态。在模糊控制的策略下,政府信息资源的多种管理主体共同参与信息资源的提供和管理,各个管理主体之间在职能和管辖范围上可以重叠交叉,但是各个环节必须互相衔接,各个管理主体之间必须互相连通。

在我国政府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政府之间没有很好地实现信息资源的整合,“信息孤岛”仍然存在。政府信息资源的产生、加工、存储、利用、传播都由不同机关实施,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缺乏统一的管理、协调机构,政府机关间的信息共享缺少正式渠道。另外,在政府信息化进程中,不同政府部门的系统可能是由不同的系统集成商所完成,由于各部门未统一考虑数据标准或信息共享问题,往往围绕单项业务、引进孤立的应用程序,这使得各部门信息系统横向互不相通,各部门数据库无法衔接,信息孤岛式的系统就此形成。我国政府信息资源与企业信息资源也没有形成互连互通,这样导致各个企业的竞争优势无法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因此,只有采取模糊控制的理念,才能实现政府信息资源有关主体的集成,从而形成一个整体政府的状态,这样才可以使集成所带来的整体优势极大地超过若干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主体简单的优势组合,最终实现政府信息资源之间以及与企业信息资源和其他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真正实现政府信息资源全方位开放与共享。

⒊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协同旋进策略

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协同旋进策略实际是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动态过程表现。在这个过程里,政府不再是国家唯一的权力中心,各种公共和私人机构也可以成为一定层面上的权力中心,如教育部门、财政部门,法律部门,企业单位等。这些新增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主体与政府部门相互依赖,互通资源,分担政府的责任,实现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协调与合作。

协同旋进的本质在于多方协调,共同发挥彼此的资源优势,以达到扩大优势范围的目的,实现共生共存,协同共进。在此,协同旋进主要是应用上文所提到的政府异质单元的集成,解决我国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现状的制约因素问题。具体来说,协同旋进策略包含6层含义:①政府部门和国家财政部门的协同合作,解决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问题;②政府部门和教育部门共同协作,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加大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力度;③政府部门和电子政务系统承建企业共同协作,健全工程招标、投标、质量控制、支付等制度;④各级政府机构建立统一的政府信息化管理组织机构,形成比较完整的政府信息化的组织体系和工作程序,设立信息主管,解决信息标准化和规范化问题;⑤法律制定、执行部门学习国外同行的实践经验,有效解决法律不健全问题;⑥协调政府各部门与其他社会部门在信息资源管理上的关系,如政府部门与互联网服务提供商(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ISP)、互联网内容提供商 (Internet Content Provider,ICP)、图书馆、情报机构、信息中心、数据开发商与服务商等之间的关系,或通过形成共建与共享协议,实现与这些部门的协调合作[3]。

⒋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虚拟外包策略

政府信息资源不仅为公众提供了社会经济方面的信息资源,同时它本身就是市场中的一种商品,具有成本和效益。国家可以从政府机构、教育机构和其他非营利机构或营利组织传播的政府信息中受益。另外,在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的过程中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出现,特别是面对一些政府凭借自身力量无法完全解决的问题时,就需要借助外部力量。在政府普遍面临的资金、技术、标准化等问题时,尤其应该这样。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虚拟外包策略,可以将政府自身的活动纳入市场化运作的框架机制之中,通过创造内外部竞争环境和采用外包、出租、招标、采购等更加灵活的市场方式来提高政府信息服务的质量。北京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与首都信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的合作是采用虚拟外包模式的成功案例之一[4].这种虚拟外包模式不仅能保证政府信息系统持续稳定地运行,满足应用需要,使政府不因为IT应用而增加人员,而且培育了一支系统集成、决策咨询的高水平队伍,从而提高了国际竞争力。政府可根据需求先提出信息系统或网络建设的需求,并根据系统建设和运行维护的必要支出做出合理的预算,然后根据确定的招标程序和政府采购政策,确定建设和运行维护的承包单位。

在信息化建设中,加强对政府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管理,是节约建设资金、保证建设质量、提高建设速度的重要措施。具体来说,应从立项、项目评估、基本设计、详细设计与编程到设备采购与招标、系统集成和验收的全过程,来对政府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进行科学的管理。

三、结束语

上述四种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策略之间是相互依赖、互为补充的关系。如果把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看成是一台机器的话,其逻辑关系可概括为: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整合优化是政府信息资源管理这台机器生产的最终目的,即实现政府信息资源整体效能的充分发挥;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模糊控制则是政府机器生产的观念指导或理论依据;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协同旋进则是机器生产的过程;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虚拟外包则是生产过程中所采取的技术手段。换句话说,四种策略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在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模糊控制指导下,以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虚拟外包为技术手段,通过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协同旋进过程,实现政府信息资源的整合优化,提升政府信息资源的整体效能。

参考文献:

周毅.电子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4,27(3):256-258

黄杰.企业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5

周毅.电子政府信息流程的构建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4,48(3):86-89

胡丽坤.中美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比较与思考[J].中国信息导报,2007(6):46-48

吴秋明.集成管理理论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4

宋皎.试析当前我国电子政务发展制约因素[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20(10):165-167

李晓明,李蕴奇.加强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综合版),2006(2):80-81

李宝山,刘志伟.集成管理――高科技时代的管理创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

篇3

关键词: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分析

面对当前各政府部门在应用系统建设中,都需要从其他部门获取自己所需的数据的问题,为了使存储于各个部门自行建立的政务业务信息系统的数据能共享给其他相关业务部门使用,提高对政务信息资源的利用水平,就需要对分散在不同部门、地区的信息系统数据进行整合,目前数据库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共享的方法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方式。

1 全局模式的信息共享方式

全局模式是将各个政府部门建立的政务信息系统数据库,整合建立统一的数据存储数据库,用户访问界面是统一的,用户不需要考虑各个单一系统数据库的分布及异构特性,只通过访问本地数据库的方式调用系统的数据库。全局信息整合共享方式解决了不同数据库之间的语义、结构和操作行为的冲突,但在系统建成后,应用这种方式建立的共享系统扩展能力较差,不利于异构电子政务系统的信息整合和共享,无法很好的实现异构电子政务信息系统整合的灵活性需求,也无法适应政府机构信息整合的现实要求。

2 基于数据仓库的信息共享方式

数据仓库的信息共享方式是从政府部门自行建立的独立运行的业务系统数据库中抽取数据,提前对各业务数据进行集中、统一的视图要求预处理、转换,并将符合统一视图要求的数据存储到数据仓库中,通过建立对这个数据仓库的用户访问机制,实现数据操作,并同时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如对数据进行一致性处理,规范同义数据元素的名称、类型、尺寸等,将经过处理的数据打上时间标记等。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可用于数据整合,又可用于决策支持查询,不足之处在于数据仓库中的数据要根据源数据的变化而进行相应的修改。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利用是一个层次不断提升,涉及机构不断增加、互操作业务日益复杂的动态系统,通过数据仓库方式的进行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利用,建立相对固定的数据中心构建高耦合、高内聚的信息整合共享系统,升级迁移难度高,难以适应异构电子政务系统的动态性发展要求。

3 联邦数据库耦合方式

联邦数据库系统(Federated Data Base System,FDBS)是一种虚拟的方法,这种方法不需要将数据全部复制到统一的数据源中。集成系统提供了一个虚拟的集成视图,为用户提供统一的查询处理机制。根据用户需求的不同,联邦数据库系统可分为紧耦合FDBS和松耦合FDBS两种。

紧耦合方式提供一种或多种固定的全局模式,按照设定的全局模式,用户可以透明地访问各个异构的、自治的、分布的数据库,数据集成度较高。但对于电子政务信息资源而言,实现紧耦合整合方法花费巨大,系统建成后对全局模式维护工作量也十分巨大,从经济性上讲,不适合电子政务信息整合。

松耦合方式没有统一模式,各数据库之间通过映射方式实现交互,需要建立n(n-1)个模式映射规则,信息资源整合系统提供一套工具,将整合的任务交给了用户,使用户能用工具完成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利用工作,不需要维护全局模式,更新组建数据库时相对灵活易操作,各个异构的政务信息系统也不需要加以任何改造。通过松耦合的方式实现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利用的数据集成度较低,难以满足政府部门用户业务互操作的需要。

4 基于中间件的信息整合共享方式

基于中间件的信息整合共享利用方法通过中介将各个部门的业务系统数据集成起来,通过忽略底层的数据细节,建立统一的逻辑视图提供给用户,而数据仍存储在各自的数据库系统中。中间件屏蔽了底层操作系统的复杂性,使程序开发人员面对一个简单而统一的开发环境,减少程序设计的复杂性,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业务上,不必再为程序在不同系统软件上的移植而重复工作,从而大大减少了技术上的负担。中间件带给应用系统的,不只是开发的简便、开发周期的缩短,也减少了系统的维护、运行和管理的工作量,还减少了计算机总体费用的投入。

5 基于Web服务的共享整合方式

Web Service技术,能使得运行在不同机器上的不同应用无须借助附加的、专门的第三方软件或硬件,就可相互交换数据或集成。依据Web Service规范实施的应用之间,无论它们所使用的语言、平台或内部协议是什么,都可以相互交换数据。Web Service是自描述、自包含的可用网络模块,可以执行具体的业务功能。Web Service也很容易部署,因为它们基于一些常规的产业标准以及已有的一些技术,诸如标准通用标记语言下的子集XML、HTTP。Web Service减少了应用接口的花费。Web Service为整个企业甚至多个组织之间的业务流程的集成提供了一个通用机制。

因此,综合以上国内外在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利用的几种方式,基于各种方式的结构特点,技术、经济性几方面的优势和不足,基于Web服务的信息资源整改共享利用方式支持解决方案间的互操作,可以方便地集成现有不同厂商的0A、MIS、电子政务、公众服务等系统产品,实现电子政务系统信息资源共享,从技术上、经济上来看,将被广泛用于分布式异构的电子政务信息共享系统建设。

参考文献

[1]刘寅斌.电子政务遗留系统信息整合的研究[D].同济大学,2006.

[2]张蒲生,苏运霖.基于政务数据仓库的数据集成及关键技术[J].计算机工程,2003(9).

[3]李卫东.我国城市政府的数据调查和信息资源共享现状分析[J].电子政务,2008(10).

[4]王锐,白庆华,刘华玲.政务信息“共享云”及其建设策略研究[J].情报科学,2013(2).

[5]高洁,张相文.基于SOA的电子政务系统架构[J].情报学报,2009(5).

篇4

1 信息资源整合本身的复杂性分析

1.1 信息资源采集、整合面临实际困难

由于政府管理内容比较复杂,覆盖范围广泛,信息采集涉及各种不同的部门和层次,因此政务信息的采集和整理面临很多实际困难。整合的政府信息资源需要通过政府门户网站提供给用户,各级政府门户网站要实现所有机构的网站业务链接,所有政府机构的业务类型必须进行分类与排列,通过各个主题按照逻辑关系而对所有这些业务进行整理,需要政府业务部门按照业务流程进行重组,成为电子政务的/信息处理车间。这一切需要高度的配合和业务的重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将面临很多困难。

1.2 对安全防范机制的建设有更高的要求

事实上,在政务信息资源的建设过程中过细的共享会导致应用偏离方向,过于紧密的共享会增加成本与安全风险,过于依赖行政力量推动共享会导致应用缺失。整合后统一的信息资源平台,更容易受到黑客攻击,如果不加强风险防范机制的建设,其瘫痪是全局性的,损失也可能是毁灭性的。

2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实现瓶颈分析

目前政务信息资源存在如下问题: (1)孤立封闭的系统架构,致使信息资源不能有效共享。(2)数据格式不统一,数据在不同的系统中重复存在,互相不一致,致使本该协同一致的完整业务过程被人为分割和打碎。(3)信息资源组织分类不合理,未建立统一的目录结构体系,造成信息资源利用率低。(4)缺乏统一管理和统一的数据规范标准,数据交换大都通过手工方式或第三方系统如FTP、邮件方式等进行。(5)许多信息系统操作复杂、内容陈旧、查阅困难,不能满足公众的需求。大量的数据资源处在又希望进行数据共享,又希望有特定的权限体系进行控制的两难境地。这些问题阻碍了政府协同监管工作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已成为制约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瓶颈。大量的信息孤岛出现,用户的检索负担日益加重;各信息孤岛相互独立和各自封闭,严重阻碍了人们对信息的获取。

3 现有管理方式的瓶颈分析

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信息技术只不过是推动电子政务建设的工具,只能解决技术上的问题,完全靠芯片升级来解决信息资源整合是一大误区。系统集成也并非仅仅是把东西攒到一块,网络加键盘加主机加上软件只有在人的有效操控下等于财富和价值,否则可能等于垃圾。政务信息资源高度共享程度高低,事实上与信息化建设者的管理水平有很大关系,需要管理者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等方面进行变革和提升。

篇5

关键词:信息资源;效益;评价;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一、信息资源效益评价与分析的含义

信息资源效益评价分析是信息资源的采集、加工、存储、传递和应用过程中消耗的全部劳动同所取得的成果进行对比,以反映信息资源活动中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对比关系,并找出其效益差异原因的一种管理活动。所谓全部劳动的消耗既包括信息资源的开发过程(如设备折旧费,材料及能源消耗费,信息资源的采集、加工费等)的所有消耗,又包括信息资源的流通服务过程(如信息资源的存储、检索、传递、转换)的所有消耗,还包括信息资源的应用过程(如信息资源管理人员工资、福利及津贴等)的消耗。由于信息资源运营系统通常分阶段来实施,投入运营后还有纠错、维护,以及用户的适应过程,因此近期内很难进入最佳状态,其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长期。

二、信息资源效益评价与分析的必要性

1、为企业提供合理可行的运行方案。对信息资源进行效益评价和分析,可以为开发新的信息系统或改造旧的信息系统提供合理性和可行性方案。一般来说,要开发一个新的信息系统或者改造一个旧的信息系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通过信息资源效益的评价和分析,可以确定信息系统所带来的效益能否补偿所投入的资源,避免一个不合理的方案付诸设计实施,从而造成极大浪费。

2、有助于相关各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对信息资源进行效益评价和分析,可以帮助信息工作者、管理决策人员和用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例如,如何用最低的经济代价去实现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必要的功能,使信息机构和用户都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3、便于企业综合平衡,寻找信息活动最佳经济效益点。对信息资源进行效益评价和分析,有助于找到信息活动的经济平衡点,为考察建立一个系统是否值得,用户利用一个信息产品或接受一项信息服务是否划算提供参考依据,这就要求综合考察系统之间经济活动的各种因素――做出信息活动的投入产出综合平衡表,找出信息活动最佳经济效益点,选择经济效益综合平衡模式等,这样可以使各部分相互衔接,制定出最佳经济效益方案。

4、促使企业加强管理。对信息资源进行效益评价与分析,有助于对信息机构、系统乃至整个信息产业实行有效管理,解决如何将有限的资源分配到无限领域这个实际问题,达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良好效果。

三、信息资源效益评价与分析的原则

1、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原则。强调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辩证统一性,可以防止在评价信息资源经济效益时片面强调经济效益而忽视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是否会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从而使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协调兼顾,达到最佳组合。

2、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相统一原则。短期经济效益与长期经济效益的关系反映的是信息资源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的时间上的差别。我们在评价分析信息资源效益时,既要考虑短期效益,又要考虑长期效益;既要注意到当前所产生的效益,又要注意到长远发展,要给信息机构或信息系统今后发展留有充分的余地,但又不能放弃当前效益的取得。

3、宏观效益与微观效益相统一原则。宏观效益与微观效益关系极为密切,它们既有一致之处,又有矛盾之处。这要求我们在评价和分析经济效益时,必须将宏观和微观、整体与局部结合起来,才能获得比较合理的效果。

4、相关性原则。任何信息机构都由若干子系统构成,信息生产和信息服务也包括许多相互联系的环节。这些子系统与子系统之间,各个环节间只有相互配合、相互协调,才能输出最佳效益。因此,评价与分析经济效益时,不能片面强调某一子系统或某一环节的经济效益,而忽视其他子系统和其他环节的经济效益,更不能以局部代替整体,牺牲整个信息系统的整体经济效益。

5、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原则。对经济效益进行评价与分析,不仅要对影响信息资源经济效益的各种同步因素进行静态的考察和分析,还要动态地考察和分析这些因素之间、这些因素与外部因素之间的关系;不仅要考虑现在,还要考虑将来,即从发展变化的角度去考察和研究各种因素错综复杂的关系,客观地、辩证地评价和

分析整个信息资源活动的经济效益。

四、信息资源效益评价与分析的方法

(一)信息资源效益的事前、事中和事后评价与分析

1、事前评价与分析。事前评价与分析是在信息资源开发前的预评价,即规划阶段中的可行性研究。评价与分析的目的是观察当前开发信息资源的条件是否具备,明确目标实现的重要性和可行性,主要包括技术、经济、管理及开发环境的可行性等方面。这时的经济效益评价与分析是对信息资源在经济上的可行性进行分析,估算系统开发和运行所需的费用以及产生的经济效益,对投资成本和经济效益进行比较,论证在经济上是否合算。

2、事中评价与分析。事中评价与分析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阶段性评价,即在系统正常开发的设计、实施阶段,对总体中的各个子系统和各个部门进行的评价或分析,经汇总后成为设计报告的组成部分;另一种是由于在系统方案实施过程中外部环境出现重大变化或者发现原有设计有重大失误,需要对项目方案进行重新评价,以决定继续执行还是终止该方案。

3、事后评价与分析。事后评价与分析是信息资源系统投入正式运营之后,为了了解系统是否达到预期目的和要求,对系统运行的实际效果进行评价与分析。

(二)信息资源各环节效益分析

1、信息资源采集、加工、输出与传递环节效益分析

(1)信息资源采集环节效益分析。信息资源采集过程中的效益,主要体现在如何用最少的投入获取更多的信息。基于这种考虑,在采集信息时就要节省获取信息资源的费用,同时还要注意如何使获取的信息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在这方面,通过建立健全灵活的信息系统,及时进行信息交流和互相提供必要的信息,比每个单位独立地去收集信息资源的效果要好得多。

(2)信息资源加工环节效益分析。信息资源加工环节的效益,就是指加工处理信息资源时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必须小于产出。也就是说,要注意信息资源的价值与所耗费用之间的关系,既要求节约费用,又要具有很高的价值。

(3)信息资源输出与传递环节效益分析。信息资源输出是信息处理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对于一个信息资源处理系统来说,采集、加工、储存的目的是为了输出,经传递途径,到信息资源用户那里发挥效益;信息传递是信息资源处理的重要环节,它关系到信息资源能否得到有效利用。信息资源的传递方式与信息资源经济效益有很大关系。为了使信息资源传递方式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就应综合考虑信息传递的时间、距离、成本及收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资源传递方式越来越多,这必将提高信息资源传递的经济效益。

2、信息资源开发、服务和应用领域效益分析

(1)信息资源开发领域效益分析。信息资源开发是一个不断搜集信息资源和不断开发信息资源的循环过程。只有不断开发并有效运用信息资源,才能取得较好的效益。

(2)信息资源服务领域效益分析。信息资源服务包括信息资源技术服务、信息资源咨询服务和网上信息资源服务等部分。

信息资源技术服务效益分析的指标主要是费用和收益之比。为了合理地评价效益,可以把发生在不同会计期间的费用与收入换算成现值,然后进行比较。

信息资源咨询效益分析,是指咨询经济活动过程中,咨询方的支出和物质消耗同获取劳动成果增加量的比较。从咨询经营的全过程来看,咨询经济效益反映咨询经济成果的形成过程,计算公式如下:

咨询经济效益:产出÷投入=符合社会需要的咨询成果÷劳动占用和劳动消耗

符合社会需要的咨询成果是指咨询成果的使用价值及其得到社会的广泛承认,能为委托方的决策直接或间接地提供帮助,增加正确决策的保险系数,使其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从公式可以看出,在符合社会需要的咨询成果不变的条件下,劳动占用或劳动消耗越少,咨询经济效益就越高;反之,就越低。

获取网上信息资源服务成本较低,收益率较高,前景比较广阔。通过对网上获取信息资源产生的效益与其他途径产生的效益的时效性、收益率、价值总量等众多指标的综合比较,可以有效地进行网上信息资源服务效益分析。

(3)信息资源应用领域效益分析。任何一项活动不可能不产生信息,任何一项经济活动也不可能不应用信息资源。人们搜集信息、处理信息、传递信息就是为了应用信息资源。信息资源只有应用才能实现其价值和使用价值,才能使信息资源应用步入良性循环。信息资源应用领域的效益分析是通过利用信息资源所产生的预期决策效果与不利用信息资源所产生的预期决策效果相比较进行的。

五、提高信息资源经济效益的途径

1、提高认识,加强对信息资源的管理。材料、能源、信息是经济发展的三大基本要素,材料向人类提供各种物质实体、能源向人类提供动力,信息则给人类提供智慧和知识,尤其是现代社会将逐步地由工业化经济时代向信息化经济时代过渡,经济增长中的信息含量在不断提高,人类活动对信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强,因此我们必须像管理材料和能源那样加强对信息资源的管理。

2、求真务实,狠抓信息资源质量管理。一是提高信息资源的可信度,即准确性;二是提高信息资源的灵敏度,特别是经济信息资源,具有极强的时效性,信息资源提供时间的早晚与信息资源的价值有直接关系;三是提高信息资源的高效化程度,不同的信息资源,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即使是同一条信息资源,对于不同的用户来讲,其效用也有大有小。因此,信息资源的提供必须要有针对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效用;四是提高信息资源的价值性,信息化时代难免出现信息泛滥、鱼目混杂、真伪共存的现象,我们要从企业的需要出发,去伪存真,去糟取精,开发和利用那些对企业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并通过不断地完善逐步提高其价值性。

3、加强核算,提高信息资源的经济效益。为了有效地提高信息资源的经济效益,必须加强信息资源收入与成本的核算工作。其主要途径:一是努力提高信息资源利用效率,千方百计增加信息资源收入;二是精打细算,想方设法降低信息资源成本。

4、高度重视信息资源问题,积极培育信息市场。目前,对信息资源的应用,存在诸多问题:一是信息资源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地区和部门封锁,不能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二是存在着严重的信息资源浪费,这主要是因为信息资源的商品化程度较低,造成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不足;三是有一部分信息资源无偿提供,未能引起信息消费者的足够重视。因此,积极培育信息市场,逐步实现信息资源社会化、商品化是提高信息资源利用效率、增加信息资源效益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