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小学特色校园文化设计范文

小学特色校园文化设计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1-07 16:28:2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小学特色校园文化设计,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小学特色校园文化设计

篇1

大学文化是大学的血脉,大学文化的个性是大学赖以生存发展的根本。因此,大学文化建设是促进大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湖南吉首大学结合自身实际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将本土和自身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地方特色和自身特点的校园文化,有力地促进了自身发展和学校文化功能的发挥。

当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初级阶段后,人们在为高等教育取得历史性成就感到高兴的同时,也深感许多大学陷于文化贫瘠的境地。吉首大学虽然是办在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区的湖南省属地方高校,但深感文化建设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一直重视自身文化的培育。通过多年文化建设,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地方特色和自身特点的大学文化,使自身的文化功能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确立了“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

一、从战略的高度准确把握现代大学的文化内涵

文化是大学的血脉,没有文化的大学就没有生命力。什么是大学文化,如何建设大学文化,从目前大学文化建设实践看,还没有一致的说法。在吉首大学看来,大学文化是一所大学历史的凝结,是其在办学历史过程中创造的精神成果与物质成果的总和。大学文化个性是一所大学的文化区别于其他大学文化的本质特征,她熔铸在大学师生员工灵魂里,是大学师生员工办学实践的动力源泉和精神寄托。只有将大学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上升到这一高度,才能找到大学文化的真谛,大学文化建设才能形成大学建设发展的动力机制。当前许多学者忧虑的大学文化的缺失正是这种大学文化个性的缺失。

大学文化的作用在于规范和引导大学的办学行为,是大学办学的内在支配力量,传统的优秀的大学文化将对大学师生员工的行为起着长期的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一所大学如果形成自己的文化规范和文化个性,也就标志着这所大学走向成熟。如果一所大学没有自己的文化,那么,她只能寄生在其他大学的阴影里,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自我生存与发展的能力。因此,多年来特别是“十五”以来,吉首大学将自身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来培育,从学校生存发展的战略高度重视学校文化建设。

二、以形象工程为主要载体,系统构建文化校园

大学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吉首大学从多年办学实践的总结中对自身文化建设进行了理性的梳理和思考,从大学理念文化、大学行为文化、大学识别文化及大学精神文化等方面加强建设。

1、凝炼大学理念文化。

大学理念是大学文化的顶层设计,经过多年的摸索,到20世纪90年代末,学校认识到,一所大学在遵循现代大学的普遍规律的同时,必须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特色之路。对此,学校强化了作为地方大学的特殊历史使命――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当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初级阶段后,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学校党委、行政审时度势,提出了“平民大学”的办学理念,学校将自己的办学理念融入到学校发展规划中,明确了学校定位,其中将学校服务面向定位为:立足湘西,面向湖南,辐射边区,服务基层。

2、规范大学行为文化。

行为文化是对师生员工行为的规范。学校通过形象工程,于2006年推出了形象建设成果《凤飞千仞――吉首大学精神阐释》,其中对师生员工的思想修养、精神作风、行为方式等方面做出了具体的规范要求,形成了“以人为本、求实创新、兼容并蓄、和谐发展”的行为文化。

3、设计大学视觉文化。

大学的视觉文化是一所大学区别于其他大学的外在表现形式,吉首大学在形象工程中全面设计了学校的视觉文化,主要包括校徽校旗、路牌路标、办公用品、信封信笺等,同时将学校传统精神、价值追求等融入视觉标识中,并外化为人文景观,融入学校的视觉文化系统。

4、提炼大学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的最高层次。吉首大学作为办在湖南西部民族贫困地方的地方高校,近50年的办学实践所形成的优良传统一直代代相传。在学校形象工程建设中,对学校的传统精神进行了全面总结和升华,提炼了具有个性化的学校精神和校训。吉首大学精神――凤飞千仞,薪传八方。吉首大学校训――以人名校,以业报国。

三、将本土文化融入大学文化形成校园文化个性

湘西虽然是边远民族贫困地区,但是,千百年来,湘西各族人民创造了灿烂优秀的民族文化,其中,进取、爱国、淳朴、友善、诚信等是湘西民族文化的典型特征。不仅帮助学生了解湘西文化、认同湘西文化、传承湘西文化,而且还使湘西本土优秀文化有机溶入到校园文化中,形成鲜明的校园文化个性。

同时,学校将自身传统精神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予以重视。一是将学校艰苦奋斗的历史见证物作为校园人文景观,如反映学校艰苦建校的“石磙”、历史图片等传统精神的代表物都成为学校人文景观的组成部分,通过校园视觉文化感染、教育师生员工。二是组织编辑出版了《景色人生》,用优秀校友的成长奋斗事迹教育激励在校学生发奋图强、立志成才。

四、积极将校园文化转化为现代大学的功能特色

实施校园文化建设,其目的就是促进学校发展,促进现代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全面发挥。

1、人才培养。

多年来,吉首大学把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按照“具有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和务实作风”及“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上,以文化素质课和专业选修课的形式将本土民族文化和学校传统文化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培养了一大批乐于奉献民族地区的高级专门人才。近年来,学生参加各类竞赛获得包括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学术活动一等奖在内的国家级奖项49项,省部级奖项115项。

2、科学研究。

吉首大学的教学科研人员以开发利用区域内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为己任,在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些研究成果已在国内外产生较大影响,如本土作家沈从文研究,目前已成为国内外沈从文研究基地;土家语及土家语与汉语接龙教学研究解决了纯土家语地区小学生跨语言教学的障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介;凤凰历史文化研究使该县旅游产业异军突起,形成了新型产业。自然科学研究以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为重点,其中“米良一号”美味猕猴桃及其系列研究成果支撑的猕猴桃产业化项目带动湘西20万农民摆脱贫困。对湘西及周边地区资源研究提出的“三带理论”――土壤富硒带、植物群落亚麻酸带、微生物发酵带,对于指导湘西农作物栽培、提高农作物经济附加值和发展特色产业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其研究成果正逐步应用于湘西州的经济建设中。

篇2

完善硬件设施,打造文化精品

完善硬件设施,提升办学条件 学校占地面积40668平方米,布局设施一流,具备宽敞明亮的“班班通”教室,具备实验电教、信息技术等配套齐全的教学功能室,建有图书室、舞蹈室、美术室,建有高标准的塑胶运动场、篮球场。目前,学校寝室、食堂、餐厅及厕所的改扩建工程已经完成,一栋6层的教师周转房也正在修建之中。完善、齐备的硬件设施,为塑造校园文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绿化、美化、亮化校园,优化育人环境 本着“追求高品位”的原则,学校在绿化工作的规划中,力争做到“四季常青”的绿化要求。2014年,学校借现代化学校创建之机对100多株树木进行了修理整形。今年,在学校的申请下,镇委镇政府决定为学校安装十盏太阳能路灯,届时学校的夜晚将更加美丽。学校在注重美化校园的同时,还在全体师生中注重倡导环境保护意识,使整个校园始终保持干净整洁、文明和谐,学校成了广大师生工作、学习、休憩的理想场所。

重视文化氛围的布置,充分地发挥育人功能 从校园标牌设置的美观、精致,到走廊、过道和室内装饰都注重与环境相协调的方式去考虑,在内容上又按各楼层、各区域分不同的主题去设计。同时在两块文化橱窗上展示学生的书画作品,并定期更换,基本做到了让校内的每处细节都充分地体现育人功能。

抓好精神文化建设,打造学校精神

铸造学校价值观,建设精神生态家园 “如何让学生先成人,再成材?”一直是这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思考的问题。为此,学校确立了“励志正德,笃学健身”的校训,把育人作为工作重心,明确了“勤思明理,快乐向上”的办学理念和“打造特色学校,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办学目标。经过引导教师走专业化、科研、创新之路,告诫学生从做人到求知的理念,培育“校荣我荣,校衰我耻”的主人翁意识,增加师生的认同感。

加强师德建设、凝聚团队精神 加强师德建设,从领导评价等不同层面客观地就教师的事业心、责任心及品德修养进行科学评价,并作为教师考核的基础依据,促进师德建设。学校定期召开全体教师会议,解读学校办学理念。学校领导经常深入各年级,加强与教职员工的沟通,争取他们的理解与支持,凝聚团队精神,让大家关心学校的发展,主动、积极地参与学校管理。学校为教师搭建成长平台,给每个教师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在学校找到自己的位置,获得成功的喜悦,不断地提升广大教师的幸福指数。

开展课外活动,增进校园文化建设 一是通过校园广播站、宣传栏等作用,树立正确舆论;二是通过师生集会等方式对学生进行世界观和理想前途的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及明辨是非的能力;三是成立球类、书法等兴趣小组,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

实现依法治校,构建和谐校园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根据学校改革发展的需要,制定了学校管理规程,不断地充实和更新各种管理制度,使学校的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各种制度皆在全体教师会上讨论通过。完善规章制度执行的督查体系,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由全体教师监督学校相关部门实施,做到公开透明、教师明白、领导清白,提高了学校各项工作的透明度,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加强民主管理与监督 加强全校师生的参与度,凡属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重大问题和关系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的重要政策和举措都征求广大教职工的意见。加强校务公开,进一步规范公开程序,提高公开质量,加强上下沟通,高度重视教师在学校管理中的决策建议作用,支持他们建言献策,建立起采纳良言的工作机制。

构建科学的管理模式 改革学校管理体制,全面实施班主任负责制。改革班级管理体制,在绩效工资改革政策基础上,向一线教师和班主任倾斜,坚持班主任持证上岗,提高班主任教师的经济待遇,制定评优选先制度,定期征集和评选班级管理的有效办法和学生成长的典型案例,开展优秀班主任培训、班主任经验交流,以活动促发展,全面提高班主任的素质。

创新思路促发展,特色文化铸品牌

每个学生都要学会技能、适应社会建设需要,为以后步入社会奠基。基于这一特点,学校把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求知”的理念,作为培养学生的方向。让学生在校接受三年初中教育后能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能融入社会与人和谐共处,并积极探索求知。因此,学校有必要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评价,培养学生个性特长。

让学校欣慰的是看到一届届毕业生健康、自信、活泼、阳光地走出校园,无论是走向高一级学校学习,还是步入社会就业,都能找到自我。让学生度过三年可塑期的好动阶段、度过青春期的波动时段,为学生树立良好的世界观打下基础。

篇3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工学结合;职教文化;职业素养

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党和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担负着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任。近几年,根据国家产业升级改造的需要和就业市场对人才的要求,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正从规模扩张阶段向内涵质量提升阶段转型发展。在这个转型期,要想真正实现高等职业院校的内涵式发展就必须以特色校园文化为引领,提供巨大的精神动力和培育人才的文化氛围。然而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仅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盲目模仿高校的校园文化模式,针对性不强,创新性不够,急功近利,流于形式,导致其校园文化建设的浅表化、趋同化和缺乏特色,限制了校园文化功能的全面发挥。因此,探索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思路、新路径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由于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大都以行业为依托实施办学,创造性地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就能够突出优势,彰显办学特色,实现强大的育人功能,使高等职业院校的内涵建设获得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有力地支撑其核心竞争力的建设。拔幕J剑攵孕圆磺浚葱滦圆还唬惫饔谛问剑贾缕湫T拔幕ㄉ璧那潮砘⑶魍腿狈μ厣拗屏诵T拔幕δ艿娜娣⒒印R虼耍剿魑夜叩戎耙翟盒PT拔幕ㄉ璧男滤悸贰⑿侣肪队衅浔匾院徒羝刃裕捎谖夜叩戎耙翟盒4蠖家孕幸滴劳惺凳煅В丛煨缘卦凇肮ぱЫ岷稀蹦J较驴剐T拔幕ㄉ瑁湍芄煌怀鲇攀疲孟园煅厣迪智看蟮挠斯δ埽垢叩戎耙翟盒5哪诤ㄉ杌竦迷丛床欢系哪诙Γ辛Φ刂С牌浜诵木赫Φ慕ㄉ琛

一、创建独特的职教文化

一、创建独特的职教文化

高等职业教育是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不同于学历教育,旨在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从人才培养目标来看高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属于职教文化,因此高等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就要体现职教文化的特殊性,将职业理想、职业心理、职业使命、职业规范等职教元素融入到教学实践、校园活动、素质教育等校园建设的多个方面,根据实际需要释放职教元素,使学生在浓厚的职教文化中受益,具备良好的职业观念。

高等职业教育是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不同于学历教育,旨在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从人才培养目标来看高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属于职教文化,因此高等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就要体现职教文化的特殊性,将职业理想、职业心理、职业使命、职业规范等职教元素融入到教学实践、校园活动、素质教育等校园建设的多个方面,根据实际需要释放职教元素,使学生在浓厚的职教文化中受益,具备良好的职业观念。

二、建立层次清晰的职业素养培养结构

二、建立层次清晰的职业素养培养结构

职业素养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根据“工学结合”的实施阶段,职业素养的形成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获得认知阶段,第二个阶段是掌握职业规范阶段,第三个阶段是职业素质形成阶段。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应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首先要通过专业课程教学、邀请行业专家、企业家、高级工程师等为学生进行专题讲座、举办职业前景获知活动、利用文化长廊、文化橱窗等宣传形式等让学生充分了解今后所从事的职业,增强对该职业的向往和热爱;其次要在职业技能的学习中掌握工作规范,具备成本意识、安全意识、质量意识等岗位工作应有的心理素质;再次通过前两个阶段的培育,使职业素养不断升华,逐渐养成学生的敬业精神、团队精神、职业荣誉感、职业自信心等,真正形成职业素质,为毕业生的职业人生奠定坚实的心志基础。

职业素养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根据“工学结合”的实施阶段,职业素养的形成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获得认知阶段,第二个阶段是掌握职业规范阶段,第三个阶段是职业素质形成阶段。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应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首先要通过专业课程教学、邀请行业专家、企业家、高级工程师等为学生进行专题讲座、举办职业前景获知活动、利用文化长廊、文化橱窗等宣传形式等让学生充分了解今后所从事的职业,增强对该职业的向往和热爱;其次要在职业技能的学习中掌握工作规范,具备成本意识、安全意识、质量意识等岗位工作应有的心理素质;再次通过前两个阶段的培育,使职业素养不断升华,逐渐养成学生的敬业精神、团队精神、职业荣誉感、职业自信心等,真正形成职业素质,为毕业生的职业人生奠定坚实的心志基础。

三、创造职业人文环境

三、创造职业人文环境

高等职业院校要依靠“工学结合”模式的办学优势,在实训基地、实验室等实践教学场所的建设中,创造职业人文环境,塑造职业品格。笔者在多年的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中参与到黑龙江信息技术职业学院中央财政支持的电子实训基地建设的全过程,该实训基地按照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建设了SMT生产线、PCB生产线等,按照企业生产要求组织教学、进行管理,形成项目开发团队完成各项任务,张贴工序流程、工作规范,进行实践教学时要求师生统一着装,装工作服、佩戴工作用具,坚持对学生进行观念引导、行为示范和良好职业风范的培养。

高等职业院校要依靠“工学结合”模式的办学优势,在实训基地、实验室等实践教学场所的建设中,创造职业人文环境,塑造职业品格。笔者在多年的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中参与到黑龙江信息技术职业学院中央财政支持的电子实训基地建设的全过程,该实训基地按照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建设了SMT生产线、PCB生产线等,按照企业生产要求组织教学、进行管理,形成项目开发团队完成各项任务,张贴工序流程、工作规范,进行实践教学时要求师生统一着装,装工作服、佩戴工作用具,坚持对学生进行观念引导、行为示范和良好职业风范的培养。

四、积极与行业、企业文化融合、对接

四、积极与行业、企业文化融合、对接

高等职业院校应发挥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的优势,积极引入优秀的行业、企业文化,结合校园文化建设的实际,进行消化、吸收,使学生更好地适应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奠定坚实的就业基础。笔者曾参与到黑龙江信息技术职业学院与海尔集团的校企合作工作中,也进行了校园文化与海尔文化的对接工作,在此过程中学院吸收了海尔大学在技能培训中注重效率、不断提高精准化、标准化等海尔文化的精华之处,融入到学院的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同时,学院学生到海尔集团总部等校外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实习期间,进行工学交替,参与真实的企业工程实践,按照企业工作规范、经营准则、经营作风等开展工作,提升了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加快社会角色的转变,进一步扩展了校企文化兼容的空间,有效促进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交融和对接。

高等职业院校应发挥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的优势,积极引入优秀的行业、企业文化,结合校园文化建设的实际,进行消化、吸收,使学生更好地适应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奠定坚实的就业基础。笔者曾参与到黑龙江信息技术职业学院与海尔集团的校企合作工作中,也进行了校园文化与海尔文化的对接工作,在此过程中学院吸收了海尔大学在技能培训中注重效率、不断提高精准化、标准化等海尔文化的精华之处,融入到学院的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同时,学院学生到海尔集团总部等校外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实习期间,进行工学交替,参与真实的企业工程实践,按照企业工作规范、经营准则、经营作风等开展工作,提升了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加快社会角色的转变,进一步扩展了校企文化兼容的空间,有效促进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交融和对接。

高等职业院校应充分发挥“工学结合”模式对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推动作用,结合实际需要,使特色校园文化的张力得到合理地挖掘和释放,增强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实力、活力和竞争力,为社会提供具备高素质、高技能的有用人才,建构起高等职业教育的文化磁场,不断增强感召力和示范效应,从而打造富有社会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高等职业院校应充分发挥“工学结合”模式对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推动作用,结合实际需要,使特色校园文化的张力得到合理地挖掘和释放,增强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实力、活力和竞争力,为社会提供具备高素质、高技能的有用人才,建构起高等职业教育的文化磁场,不断增强感召力和示范效应,从而打造富有社会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田晓明.关于高职教育中的校园文化建

[1]田晓明.关于高职教育中的校园文化建

设[J].辽宁高职学报,1999(1).

设[J].辽宁高职学报,1999(1).

[2]雷久相.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

[2]雷久相.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

文化对接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6,

文化对接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6,

(12).

(12).

[3]贺继明.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

[3]贺继明.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

践[M].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

践[M].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

[4]张劲.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和

[4]张劲.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和

实施路径[D].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实施路径[D].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

2010.

[5]曹雪明, 周东华. 企业文化精神与高职

[5]曹雪明, 周东华. 企业文化精神与高职

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J]. 教育与职业,

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J]. 教育与职业,

2011,(23).

2011,(23).

[6]Lieberman,Ann,eta1.Building a

[6]Lieberman,Ann,eta1.Building a

ProfessionalCulturein Schools[M].

ProfessionalCulturein Schools[M].

Amsterdam Ave,1988.

Amsterdam Ave,1988.

[7]Rolf Kessler . Diebesondere Qualitaet

[7]Rolf Kessler . Diebesondere Qualitaet

von Lehre und Studium als Profielement

von Lehre und Studium als Profielement

der Fachhochschulen, in : gewerkschaftliche

der Fachhochschulen, in : gewerkschaftliche

Bildungspolitik [J] .Nr. 3, duesseldorf ,

Bildungspolitik [J] .Nr. 3, duesseldorf ,

1996.

1996.

[8]DealT,E, andPetersonK, D.The

[8]DealT,E, andPetersonK, D.The

Shaping School Culture Field book [M].

篇4

——万载县第二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总结

回眸2016,从一开始,就有梦想。一句“同心筑梦”,让我们现在仍然能够感受到全校师生一年来为了万载二小教育事业发展所展现出来的勇气、毅力、智慧和汗水。2016年作为万载县教育系统校园文化创新年,我校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努力突显本校特色和文化底蕴,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氛围,取得了富有成效的提升,进一步推动学校以“清雅立德”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发展,用颇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树立学校育人品牌。

一、群策群力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是育人场所,而校园文化是展示学校魅力、突出环境育人的重要因素。万载县第二小学自搬迁到新校区以来,学校领导班子就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为了做好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让校园文化不断创新、得到长足发展,我校主要采取了以下做法:

1.成立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专门负责校园文化项目的打造与建设。

为了让校园文化不断创新,把校园文化作为学校育人的特色,学校专门成立了以校长丁琼莹任组长,后勤负责人郭学斌与主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林建华任副组长,其他行政人员任成员的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通过领导班子的集体智慧,群策群力,紧密围绕我校以“清雅立德”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展开构思与设计,力求创新显特色。

2.不惜代价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虽然在2013年刚搬到新校舍来时我们设计了一个全新的校园文化建设方案并全面施工,让校园着上了浓厚文化氛围的彩装,但随着时间的侵蚀,有不少设施都陈旧脱落。学校乘着“校园文化创新年”这一活动之机,为了进一步校园文化建设上树立品牌,更好地在教育均衡发展国检上展示学校环境育人的魅力,2016年我校再次大投入地对校园文化进行了创新建设。

3.环境文化与内在文化并进,深化校园文化主题。

为了使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主题得到深化,在过去的一年,学校在打造校园文化方面采取了环境文化与内在文化双线并进的做法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使得校园文化突显环境育人之功效,更值得一提的是通过活动设计与校歌等加强学生的精神文化建设。

二、至善至美展示校园文化成果。

通过精心设计与构思,2016年里万载县第二小学校园文化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总体来说主题更突出了、育人氛围更浓了、由原来单一的环境文化发展为了环境与活动育人并行的立体式校园文化。通过校园文化的深入构建,学校特别注重借校园文化对学生素养的培育。

1.绿色长廊为孩子展示环境育人之特色。

为了让校园环境文化主题突出、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打造优美的育人环境,学校特设计了一条绿色长廊,这一长廊不仅是学生接受校园文化熏陶的好场所,更是学校打造“清雅立德”主题文化的特色之路。整个长廊集育人格言警句、学生作品、令人奋进的励志名言于一体。这条长廊的起点设于行政楼前广场,广场中有展示学校活动及办学特色的展板,有醒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字等安装于广场两侧墙体,使得一进校门就能体会到学校育人先育德的教育思想。除了墙体的美化以外,在长廊中还有一大特色就是在地面上也画上了孩子做游戏的各种图案,从而展现了学校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让孩子在校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2.精美书屋为孩子提供精神食粮之阵地。

让学生懂得读书好的道理,知道读好书的重要性,学校特建造了两处精美的小书屋,并通过学生好书共享活动——各自提供一些自己觉得好的书放进小书屋与全校学生共享和学校再购置一些适合小学生读的书充实到小书屋。这一个学期以来,在课间及放学后小书屋处就门庭若市,孩子们都喜爱到小书屋去找自己喜欢的书阅读,与此同时学校再设计了一个大型读书活动,把学校读书风气推向。

3.动听校歌为孩子树立立德爱校之思想。

在这校园文化创新年里,我校新谱写制作了学校校歌——追梦。校歌的创建,不仅体现了校园文化再上一档次,还将校园文化向立体方向发展。再通过全校性校歌的推广学唱活动,对进一步强化校风、教风与学风建设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效果显著。

4.纷呈活动为孩子提供展示自我之平台。

在谱写校歌的同时,学校还请校园文化专业设计机构结合校园文化主题策划了一套校园文化活动方案。利用这个方案指导学校各类精彩纷呈的活动开展。通过各类活动的开展,不仅充分体现了学校素质教育这一育人根本要求,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自我展示平台。与此同时,学校还将学生参加活动的精彩图片及相关优秀作品再次上墙展示,不仅让孩子在校尝试到成功的喜悦,还激发了他们参与教育活动的热情。

三、再接再厉谱写校园文化新篇。

虽然说我们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已初具规模,同时也得到了上级部门的高度评价与赞扬,但我们深知,校园文化建设之路是无止境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教育理念的更新,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也需要不断创新发展。在今后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我们还想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发展:

1.编辑具有校园文化特色的校本教材。

至今为止,我校还缺少一套具有我校校园文化特色的校本教材。结合全县教育系统开展的“三爱三淳”主题教育与学校特定的校园环境。对校本教材的内容我们有了一个初步的构思与设想,计划将古城文化与学校“清雅立德”文化相结合,编写一套以古城文化为背景,以爱党、爱国、爱家乡为素材的校本教材。本套校本教材预计在2017年七月前定稿。

2.开设具有校园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

要做到淳校风、淳师风、淳学风之“三淳”。认真用好校本教材、开设有针对性的校本课程显得非常重要。我们计划利用2017年上学期编写出校本教材,在2017年下学期将开设与校本教材配套的校本课程,通过校本课程深入开展“三爱三淳”教育,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

3.布置具有校园文化特色的办公环境。

篇5

【关键词】校园文化;人文精神;以人为本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它蕴藏在学校教育系统中,并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影响着师生的思维和生活方式,校园文化建设对学校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转变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优良的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完善学生人格品质,开发学生智力,增进学生身体素质,丰富学生文化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中小学把校园文化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提出了以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主线,在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中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同时要求各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注重内涵的提升、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实践活动的开展。如何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需要

校园文化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指导校园文化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使校园文化建设体现先进性、思想性,发挥凝聚力和向心力;才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力弘扬先进文化,积极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中小学中应加强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得以传承,从而引领未成年人思想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注重内涵的提升

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时,要注重其内涵的提升。尽管各中小学校做法各异,但他们在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的总体设计上,都是在先进理念的指导下,力求体现各自的办学思想。开展活动,增强校园文化建设活力。特别是小学应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结合各自特点和文化传承实际,开展特色鲜明且具活力的校园文化活动。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中,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形成“以重大节日为契机、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以科技、文娱、体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为基础”的校园文化活动新格局。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利用好“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建党纪念日、“十一”国庆节及教师节等重大节庆日,设计、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要尊重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充分考虑他们的年龄差异、地域差异和个体差异,既要体现知识性、科学性,又要突出趣味性、娱乐性,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时也要注重内涵的提升

三、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应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

在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中,为强化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功能,各学校根据自己的资源情况将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史、传统美德、英雄事迹、国内外重大科学发明和科学家对人类的贡献等,通过多种形式,在校园中展示出来,使学生能够在校园的各种场合受到先进文化的影响。通过环境建设、学科渗透、实践活动,编辑校报校刊,制作教风宣传牌,建立校史陈列室和荣誉室,举办校史展览、校庆活动等,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水平,让师生耳濡目染,增强师生对校园人文精神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如我校根据自己的特点规划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成功打造了以“乐雅”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建设都以时代精神和学生精神需求为切入点加以设计,在内容上都体现了人文精神的培养。

四、丰富载体,服务校园文化建设

文化是一种隐性的东西,它必须依赖于各种载体来体现,校园文化也是如此。我们应该认识到校园文化强大的育人功能,有效地利用各种载体,才能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因此,我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以课程为载体,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占领小学教育阵地;以网络为载体,拓展教学空间;以环境建设为载体,营造良好校园文化建设氛围;以制度建设为载体,形成学校制度文化;以各项活动为载体,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同时通过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做到课堂教学与学生德育建设、生活自我管理相结合,与学生学习目标相结合,打造社会主义校园文化。实践告诉我们,只有有效利用校园文化的各种载体,才能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才能让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得以充分发挥,才能形成具有本校办学的鲜明特色。

五、注重实践活动的开展,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

校园里各种寓意深刻、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联系校园文化“软硬”件的桥梁和纽带;是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同时也是陶冶学生情操,减轻学生各种压力的一种方式。我校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契机,组织和开展了内容丰富、主题鲜明的实践活动,如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开展实践活动;以“看家乡、爱家乡、颂家乡”为主题开展系列教育活动;组织学生积极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开展夏令营、磨炼营和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活动;以及开展经典诗文诵读,话端午、中秋赏菊诗会等实践活动。同时将传播民族节日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小学生进行民族传统节日的由来以及民俗、民风的宣传教育,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用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精髓塑造学生高尚品德,提升学生的精神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六、努力创新,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时代性

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高度重视和认真研究新的环境变化对校园文化建设提出的挑战和带来的机遇。要本着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原则,进行全面规划,整体推进。一是要创新校园文化建设思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把握主题,选择更贴近国情、校情、学生实际的文化主题,形成代表先进文化方向的、健康的和积极的校园文化。二是要创新校园文化建设内容。要突破传统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束缚,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使校园文化富有时代气息。三是要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式。要把校园文化活动的触角延伸至校外,建立社会实践基地,与企业、社区等联姻,形成校园、社会互动网络,使师生学习和生活受到感染和熏陶。在借助社会力量强化校园文化建设、传播先进文化的同时,提升学校的知名度。

七、多措并举,挖掘学校文化特色

篇6

打造**教育品牌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良好品行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本次校长任职资格培训——厦门之行,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使我更加深刻认识到了提升校园文化品位的重要性。

从听取的几位校长的讲座和参观的几所学校来看,厦门教育有个共性,那就是紧紧围绕“规范管理、特色办学、文化立校、打造精品”的工作思路来做文章。因此如何找准学校发展与文化建设的契合点,把搭建校园文化平台,作为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载体,充分挖掘校园文化内旨,全面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不断塑造有活力有特色的教育形象,大力提升学校办学品位,打造**教育品牌,这是我们一直要思索探讨的问题,也是我们**教育人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和奋斗的方向。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在“美”字上下工夫,打造优美校容。

校园文化应该本着“处处是教育之地,人人是教育之师”的原则开展环境建设,让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成为知识的载体、文化的集成,使墙壁说话,花草发声。通过精心设计,形成富有文化底蕴的校园文化氛围,把育人融进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要体现两个“美”:

(一)规划美。为实现标准化建设目标,在所有学校项目实施之时,结合现有办学条件、办学特色、文化底蕴以及学校建设情况,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在此基础上请设计团队进行科学规划设计,全面考虑硬化、绿化、美化和校园文化建设,力求做到设施完善、布局合理、品味高雅。在确保基础设施完善的前提下,着力考虑校园文化品味的提升。

(二)校园美。在现有校园基础上,挤出经费做好校园绿化、美化、亮化工程,使校园成为当地最美的风景线。最有浓厚的文化氛围的精神家园。创意人文小道干净整洁,教学楼、食堂等建筑错落有致、气势恢宏;花草树木整齐排列,让人赏心悦目;立体雕塑与鲜红的国旗一起映衬着湛蓝的天空;造型活泼的草坪牌、树牌点亮校园;主体楼上、围墙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校训校规庄重醒目;楼道、走廊、教室、里名人名言、诗词歌赋组成亮丽的文化墙,每一面墙壁都在说话,每一个字都闪烁着人文光辉;塑胶(草坪、沥青)操场大气磅礴,活动场地平坦宽阔。学生们在这里幸福地探索做人的真谛,领悟知识的奥秘,感受合作的愉悦,体验生活的情趣。学校还非常重视学校局部重点区域的装饰与美化,走进校园,格调高雅的师生优秀专业作品、大师感言警语、人生哲理名言、安全提示,无不在潜移默化中引导规范师生的一言一行。

二、在“特”字上做文章,营造良好校风。

在打造县域教育共同特色的同时,为避免学校文化建设千校一面的现象,我们还应该从多方面进行审视、把脉和规划,着力探索有效促进学校发展的方式、方法与途径,选准契合点、培育灵动点,鼓励学校结合学校办学条件、办学理念、学校传统文化以及区域特色文化等情况,力求校园文化建设出精品、出特色,形成“一校一品”“一校一特”的良好局面,打造品牌,凸显学校特色,营造向上、向善、向美的良好校风。要做到三个“特”:

(一)独树办学理念彰显特色。在遵循国家教育方针的大前提下,我校努力构建符合校情、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校园文化体系,提升发展意识,强化精品意识,以扮靓学校、办亮教育为目标,树立独特的办学理念,彰显出校园文化特色。将文化特色体系、教育理念渗透到学校管理、教师成长、教学改革、德育实践、素质教育、科技活动等各项日常工作中。使学校知名度更广,使品牌力更强,从而走出一条颇具内涵和教育影响性的特色办学之路。

(二)挖掘地域文化培育特色。为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学校办学品位,各校还可以结合本地地域人文历史底蕴,搜集大量乡土文化元素加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推进学校形成特色课程,开发出自己专业特色的学校课程,为学生的地域特色化成长提供广阔的空间。

(三)开展师生活动创造特色。一方面要始终坚持“给师生展示空间,让师生做主文化舞台”的原则,发动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做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人,从学校校训、“三风”、校徽的设计,到体艺科技节的设计组织,到童谣、手抄报、钢笔字、科幻画的创编,到文化墙的素材搜集与设计展示,再到走廊、教室、花坛里随处可见的“凡人哲语”……学校内所有文化元素均可以倡导由师生自主设计,为师生提供了充分的才华展示平台,激发师生的积极性与能动性,更深地触及师生心灵,使他们产生情感共鸣,从中汲取成长的动力,并且激发他们爱护校园文化的主动性和责任感。使校园文化成为无处不在的向真、向善、向美之声,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精神大餐。另一方面,可以深入开展书香校园创建活动,通过“读书沙龙”“经典美文诵读”“古诗文背诵比赛”“课本剧表演”等精彩的读书活动,以书香促养成,以书香长知识,以书香增智慧,以书香育人格。坚持每学期进行“书香班级”“读书之星”评比,给师生提供展示的平台,营造了“快乐读书,读书快乐”的学习氛围,给校园增添了浓厚的“书香气”。同时,还可以结合传统节日、重大节日庆祝、“三色”(红色、绿色、古色)文化教育、“三爱”教育、“三

节”教育、国学教育、文明城市创建等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教育活动,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设计主题,广泛开展演讲、征文、知识竞赛、讲故事、运动会、劳动和社会实践等活动,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熏陶。广泛开辟“第二课堂”,拓展文化阵地,充分发掘校内外教育资源,开设丰富多彩的书法、舞蹈、田径、科技制作、写作、棋艺、小记者等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

三、在“导”字上使力气,塑造深刻校魂。

(一)加强领导,纵深推进。近两年来,**市把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提升办学品质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加大经费投入,先后多次选派校长外出参加校园文化建设现场交流会和观摩学习,从而使校园文化特色建设根植于校长的心里,让心动变成行动,让羡慕变成实践。近期,教育局又成立了校园文化特色学校创建设评估领导小组,下拨创建启动资金,这将大大推进**市中小学校园文化特色学校的创建。

(二)强化督导,长效激励。我们还应该将校园文化建设列入学校办学业绩的学年考核之中,以校园文化建设“八有”(

有文化主题、有围墙文化、有走廊文化、有教室文化、有寝室文化、有办公室文化、有食堂文化、有厕所文化)为导向,采取过程督查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督促检查,确保按年度完成全市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目标。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将中小学按区域划分片区,制定了优质学校结对帮扶薄弱学校计划,形成以片组为基础、结对帮扶互动的教育发展共同体,每个共同体内,既有优质学校,又有薄弱学校;既有城区学校,又有农村学校。经过辐射带动,可以使教育春色满园、并蒂花艳。同时,还可以通过班级文化、宿舍文化、食堂文化等评比活动,以评比来推动文化创建的持续深入开展,沉淀浓厚的文化气息,塑造深刻的校园之魂。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校园文化可以赋予学校以丰富的内涵和生命活力,它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窗口,一个激活点。校园文化特色学校的创建留给**教育人的不仅仅是思考,更是寻找发展中的新基点,坚定发展中的新方向,让我们齐心协力,用先进的理念、踏实的工作作风去书写学校素质教育的新篇章,为打造**教育品牌涂抹上浓重的一笔亮色。

**市第七小学

篇7

小学 校园文化建设 可持续发展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这是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而小学校园文化作为人体文化机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中有着很强的推动作用,即小学校园文化能够有效地熏陶学生、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等,促使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可以说,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属于复杂的工程工作,内容涉及面广、渗透力极强,有着多元化的特点,作为教师应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加大校园文化建设的力度,进而来促使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一、开展多元化的校园文化活动

小学生年龄较小,其思维模式还处于具体形象向抽象过渡的时期,这也就决定了小学校园文化的主要载体是多样化的活动。现在一直倡导素质教育、个性化教育等,如果小学校园只是单单的开展一些课业和特定的活动,那么校园很容易失去“生机”和“活力”。学生也会感到校园生活无趣而对学校失去兴趣。因此,笔者认为学校应结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以倡导学生个性与特张发挥为主题开展多元化的校园活动,借以来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在此,教师设计活动时,应注重活动的通俗性、易实践性、趣味性、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等等,要能够充分展示自己校园文化精神的活动。如小学生都喜欢模仿,且表演欲望强烈,笔者就开展一些“歌唱会”“拉歌比赛”“文艺表演”“校园卡拉OK音乐会”“小小制作家”“朗诵大赛”等一系列的娱乐表演活动,来作为学生的第二活动课堂,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和平台。同时,还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以及学生的实际能力来组织“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受感染和熏陶,形成一定良好的思品教育。如开展学生主讲的校会、升国旗的程序和讲话都让学生主持、对于国家的一些法定节日(如植树节、打假、劳动节、儿童节、父亲节、母亲节、建军节)和国家重大事件的纪念日等来组织一些实践性的活动(如植树节和劳动节时,组织学生去劳动,感受劳动的辛苦,体验劳动的光荣;父亲节和母亲节时候,可以组织感恩活动,让学生体会父母的不易),让学生参与、受教育。此外,还可以开展一些学校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活动、阅读活动等等。总之,教师要整合一些可以整合的力量,运用一切可以运用的资源来积极开展适合小学生的多样化活动,借以来为校园文化建设奠定基础。

二、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随着素质教育的纵深发展,现如今,校园文化成为学校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也成为学校之间竞争的关键因素。国家倡导和谐社会,学校应与时俱进,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借以来促使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小学校园有着一定的特殊性,即学生的思想观念还处于萌芽期,自主能力差,容易受外界条件的影响,同时也是人格塑造的初期阶段,因此,笔者认为构建和谐的小学校园文化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谐校园文化的价值核心在于:以生为本,平等与尊重,学生全体参与、共同发展等等。这样一来,学校校园文化的管理理念就应具有强烈的现代化教育意识,即:将中国的“锲而不舍”与西方的“个性发展”、“自由活动”相融合开展,构建中西教育统一融合的和谐方法。

第二,设置和谐的学校制度文化。管理制度属于学校文化内容范畴之一,同时也是约束学生行为最好的方式和方法。笔者认为,合理、民主、公正、公开的学校制度属于和谐学校制度文化,学校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民主式、师生共同建立学校制度,借以来确保制度的有效实施。

第三,优化校园环境文化。就学校现有的条件,建设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环境。

第四,师生关系的和谐。师生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主力,笔者在教学中采取以生为本,教师与学生关系平等,尊重学生,做到课堂教学中凸显学生主体性作用,关注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倡导学生个性化发展等等,力争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形成,借以来呈现师生之间的和谐。

三、创建独特的品牌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不仅仅是对学校的环境、师生关系加以修饰即可,更重要的是学校文化要有自己的特色,要将校园文化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来开展。要办出自己学校的特点,要有自己学校的办学思想、学校精神,等等。只有创建独特的品牌校园文化才能够增强学校综合竞争力,才能够真正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办校目的。我们知道,小学校园本身没有特定的要求,也没有特定的校园文化建设模式,但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可以借鉴其他知名度、综合实力较强的学校,进而整合他们的校园文化建设模式,融入自己学校特有的东西,从而创建出自己学校独特的品牌校园文化。如苏州的一个小学充分运用自身学校的资源,挖掘自己学校教师、学生的优势,共同创办了“银杏文学院、银杏社团文化”等特色课程、特色校园文化,即学校运用教师和学生的特长来开展第二课堂,以这些人来带动整个校园的人,借以来激励学生团结、勇敢、自信,等等。笔者基于对这个学校的认知和了解,认为,我们学校可以选取学校的一些名人、校长等来展开“校园文化建设有你、有我、有他”的特色文化,同时挖掘校园特色文化的生动故事开办多个社团,丰富校园文化内容。

总地来说,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属于一项复杂、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历代的教师和学校建设者来不断维护,共同开拓、创造,等等。因此,我们作为教师应充分运用一切可以运用的教育资源,与时俱进,结合时展需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建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借以从根本上提升校园综合实力,促使学校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梁金霞.基础教育新视点\[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吴志宏.学校管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篇8

一、遵循原则,构建校园文化建设体系

校园文化建设不能零敲碎打,想到什么干什么,那将使整个校园文化建设杂乱无章,让师生无所适从。校园文化建设应从大局出发,整体规划,和谐有序地进行。

1.胸有蓝图,制定三年规划。宁宝小学从2010年8月成立以来,校级领导就非常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把校园文化建设摆上日程。学校确立三年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为“养育习惯”。以环境建设为抓手,提升学校文化品位;以制度建设为核心,拓展校园文化内涵;以校本文化建设为主阵地,打造富有特色文化品牌;以活动为载体,推动校园文化建设。通过三年努力,促使学校达到环境整洁、优美、富有教育意义,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规章制度齐全、规范、科学;“三风一训”体现团结拼搏、和谐文明、以人为本的精神;最终形成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

2.遵循原则,构建文化建设体系。

(1)教育性原则。校园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通过习惯的养成,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和全体师生的和谐发展。

(2)整体性原则。统筹兼顾,整体规划,围绕“养育习惯”这个核心,在建设制度文化上侧重规范师生言行,在规范的基础上形成习惯;在环境文化建设上,处处彰显习惯的培养;在校本文化建设上,编辑校报《宁宝之光》,开发了校本课程《好习惯 益终生》,把日常的习惯养成做成课程,进一步凸显学校特色;在活动文化建设上,围绕“养育习惯”开展相关系列活动,让好习惯扎根在师生心田。

(3)以人为本的原则。高度重视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在编辑校报、校本课程、校本儿歌、拟定规章制度、绩效评价方案等方面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完善制度,规范师生

宁宝小学按照“全面、科学、可行”的要求,修订完善学校管理、德育、教学、后勤、安全等系列管理制度,形成体系,装订成册。制定并通过了全体教职工的绩效工资评价方案及其他各种奖惩制度,加强了依法治校,不断促使师生养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自律自护、自主成长的良好习惯。

三、环境文化,儒养师生

1.整体规划,合理布局。按照“各具特色、凸显主题”的目的要求,对校园建筑设施及人文景观进行整体规划设计,精心取舍,使其更加科学、合理,能够很好地彰显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区、运动区、科普园,根据各区域的作用和特点设置了鲜明的文化主题。

2.精心打造,凸显主题。为凸显“养育习惯”的主题,学校建有体现特色的文化建筑,花坛中有栩栩如生的人物、动物雕塑,东门校道右侧有孔子及古代四大发明浮雕,左侧有大字标语“好习惯成就未来”,紧接孔子雕塑的围墙用不同颜色的植物拼出“好习惯 益终生”字样,既美化环境,又既有教育意义。进入新教学楼入口处有个“好习惯”主雕塑,一群孩子正在用积木堆“好习惯”这三个字,预示着好习惯是一点一滴累积起来的,培养好习惯要持之以恒。旁边的配电室墙上,有一幅“习惯良好,美丽人生”浮雕,告诉师生,只有养成良好的习惯,才会有美丽的人生;新教学楼一楼有文化艺术墙“好习惯伴我成长”,周围的廊柱上配有关于好习惯的名人名言,让师生深刻体会到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总之,环境文化建设处处凸显“养育习惯”。

四、校本文化,滋养师生

校本文化建设是彰显校园文化建设特色的主阵地。学校定期出版校报《宁宝之光》,全力营造正确的舆论导向,为师生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提升广大师生的精神素养。学校还创设了自己校徽,创编了校歌。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宁宝小学充分认识到习惯对一个人的终生影响,开发了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好习惯 益终生》,一到六年级共12册。教材图文并茂,由故事、实践探究、评价等内容组成。这些习惯的培养安排在小学六个年级,每个年级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最终让学生养成终生受益的好习惯。

五、活动文化,涵养师生

为了让师生真正养成好习惯,学校结合主题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用活动文化涵养师生。

教师方面:

学科技能竞赛活动和娱乐活动。青年教师赛课是宁宝小学不变的菜单,促进青年教师养成敢于挑战,精益求精的习惯;通过学科的技能竞赛让教师养成不怕困难,勇于参与,不断学习,不断思考的习惯;组织趣味运动会、羽毛球、篮球比赛等活动,让教师养成团结协作、努力拼搏、热爱生活的习惯。

学生方面:

1.趣味学科活动。各任课教师立足学科教学,精心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与学生生活和学科教学密切相关的内容,组织学生开展生动活泼的学科实践活动,让学生养成敢于参与,敢于展示,自主、合作、探究的习惯。

2.特长训练活动。学校根据学生的特长爱好,组建各类兴趣小组、科技小组等,安排专门教师辅导,定时、定点开展活动,让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强化训练,培养学生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团结协作的好习惯。

3.丰富多彩的校园节日活动。学校每年都定期举办读书节、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节日期间组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创设展示才能,获取成功的机会。

4.全心抓好“国旗下专题讲话”。每周一个专题,由上周五行政会议确定讲话内容,并指定一位行政领导或教师、学生代表主讲。让全校师生经常受到爱国爱校、文明礼仪、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等思想道德教育。

5.用心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三年来,宁宝小学每年都利用各种节日和纪念日有计划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如学期性的专题“四jìng”活动,“静我校园”“净在我行”“敬在我心”“竟显我能”。学校把“四jìng”要求编成儿歌,要求学生人人会背,并以此要求自己。值日导护师和行政导护每天进行检查评比,及时反馈,做不好的抓落实,这样让“四jìng”成为师生的一种习惯。通过各种主题活动,学生受到礼仪、法纪、行为规范等教育,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篇9

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十”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学校规章制度建设为基础,以中小学生为主体,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环境为重点,以形式多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不断丰富学校文化内涵,打造鲜明办学特色,努力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收熏陶和感染,在良好的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中陶冶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二、基本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实事求是、立足实际,着眼于学校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遵循教育教学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满足学生全面成长和特长发展以及教师专业成长的需求。

(二)教育性原则。精心设计和布置以校园环境为载体的静态校园文化,讲究艺术性,坚持高品位,达到美观、高雅,使校园的每一面墙壁,每一个角落,每一处空地都具有教育作用。

(三)校本性原则。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从学校实际出发,充分挖掘学校文化传统底蕴,利用师资条件优势和社区资源,寻找建设的着力点,将办学特色融入其中。

(四)发展性原则。校园文化具有发展性、动态性等特点,校园文化建设内容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坚持弘扬时代主旋律,体现发展主题,培育时代精神。

(五)实践性原则。结合学校文化生成特点,在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等各项实践活动中培植学校文化,使其持续生长。

三、主要目标

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完善,力求品位”的总体思路,力争使学校达到“办学理念先进、校园环境优美、师生身心健康、文化氛围浓厚”的目标。从而逐步推动全区中小学校普遍自觉走文化立校、文化治校、文化强校之路,全面创设环境优雅、内涵丰富、理念先进、制度科学、功能完备的学校文化系统,丰富师生校园文化生活,让校园处处充满文化的气息。

四、主要任务

校园文化是以学校物质条件为基础的物质文化和以人为中心的精神文化的统一,是学校环境、规章制度、文化氛围、活动形式等各要素的总和。各中小学校要把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念文化建设

学校要动员全体师生在认真总结本校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时代精神,根据本校实际情况,深化科学教育思想,提炼明确学校定位和发展规划,提出最切合本校师生发展的育人目标和富有个性内涵的办学理念,形成系统、独特、能为全体师生广泛认同的、符合学校发展方向的学校理念文化体系,并据此提炼形成主题鲜明、内涵丰富、文字简明、指导性强的校训,凝炼符合学校传统、办学特色、发展远景,并相对固定的校风、教风、学风。学校要引导和鼓励班级围绕“三风一训”,形成优良的班风。

(二)形象文化建设

各学校要重视本校形象塑造规划,根据自身的办学理念、发展方向、育人特色等符合自身实际的理念文化,运用文化设计元素统一规划设计校徽、校歌等代表学校形象的标识,并从设计学原理出发,确定本校的标准字和标准色。标准字即学校对内对外宣传中所使用的以一种字体为主的专用美术字体;标准色即体现学校整体外部形象的以一种色彩为主的专用美术色彩,学校的楼宇、各种设施设备、以及学校校服等均应与学校确定的标准色相协调。采用校徽、标准字和标准色可以展示学校的整体风格和个性形象,从而使学校彰显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营造大方典雅的环境氛围。各学校要从建设良好的教育品牌形象出发,将校刊、校报、校广播台、校园网、宣传阅报栏以及校牌、各室的门牌等标识文化设置精美、位置恰当,使其具有宣传性、艺术性和教育性;要完善学校视听觉形象标识的规范管理与使用,规范学校的导示系统如楼名、路名和雕塑铭文,让师生耳濡目染地感受文化的氛围;要通过建立校史陈列室、荣誉室等设施,增强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环境文化建设

校园环境包括校园建筑、校园活动场所和所有教学设施设备,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校园环境文化建设要在学校理念文化的指导下,按照学校形象文化的统一风格,通过对学校自然环境的建设,提升师生的审美情操和对美好事物和理想的向往追求,促进师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从而实现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

1.校园外景

(1)门口挂校牌,大门两侧设安全警示,校内醒目位置设“三风一训”、悬挂国旗,主要建筑物正面题写励志标语,走廊悬挂名人画像,师生佩戴校徽,最醒目处设置体现办学目标的巨幅标语。校园道路平整,校舍场地整洁优雅,无卫生死角。

(2)文化长廊:因校制宜设展示橱窗,张贴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设阅报栏,出黑板报,展师生作品,颂学子风采,扬知名校友。

(3)绿化场地:科学合理设计校园绿化,种植树木花草,使校园三季有花,四季常绿。花草树木贴标签,假山池泉示安全,醒目处设温馨提示,有条件学校可设计布置艺术雕塑。

(4)运动场地:悬挂或书写巨幅标语,绘制简笔画。

(5)校园广播站:乡镇中心小学及以上学校成立广播站,每天定时播报。

2.教师办公室和集体备课室

走廊挂教师作品,门口挂室牌。室内醒目位置贴室训,挂《教师职业规范》、《中小学教学常规》;适当位置放花盆,办公桌面置贴有教师照片的桌牌。办公室摆放整洁有序,布置温馨雅致。有条件的学校要逐步改善教师办公环境。

3.教室

走廊挂学生书画、名人名言,门口挂室牌。室内选择性张贴(或悬挂)国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眼保健操挂图、课程表、作息时间表、值日生表、班级(学校)活动安排表、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名人名言、中国地图、世界地图等,合理设置图书角、卫生角、公告栏、黑板报或学习园地。室内陈列力求温馨大方,整洁和谐。

4.功能室和少年宫等专用教室

悬挂管理制度,题写与专用教室相符合的标语、字画、手工作品等,环境布置与所开展的活动相适宜,温馨、大方、得体。

5.学生寝室

走廊张贴书画、防疫、消防、安全用电类宣传画等安全警示用语,设置安全疏散标志。寝室门两面(里、外)张贴住宿学生个人信息(班级、姓名等),室内布置《寝室公约》、《文明寝室评比办法》、休闲书画、学生制作的工艺品。适当位置贴学生值日表、寝室管理分解表等。铺位贴学生信息(姓名、班级、家长联系电话等)标签。室内陈列务求整齐划一,如被成方、鞋成线等;室内卫生务求干爽清洁。

6.学生食堂

布置饮食文化标语,如节约粮食、节约用水等,悬挂饮食价格公示牌、食品卫生安全投诉电话等。

(四)行为文化

各学校要在正确的办学理念指导下加强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建设,并通过仪式、典礼和节日等常规性的活动,逐步建立和巩固学校师生良好的行为模式,使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于无形中内化为师生自觉地行动。

1.大力开展学生社团活动,广泛开展歌咏、乐器、舞蹈、绘画等艺术社团,球类、武术、棋艺等体育社团,航模、机器人等科普社团,读书会、文学社等文化社团,以及放风筝、剪纸等乡土特色社团活动。

2、积极开展教师活动,组织恳谈会、青年读书会、教研沙龙、教师论坛、教学反思会,体育俱乐部、教工之家等,并积极开展各类活动。

2.统筹安排艺术节、体育节、科技周、健康周、各类竞赛等文化展示活动。

3.围绕结合国旗下讲话、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三爱”、主题班会、经典诵读等活动,有计划地开展德育主题教育活动,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班级、进课堂。

4.行为习惯养成。穿戴整洁大方,教师穿正装,学生穿校服,举止文明优雅,交谈亲切自然,见面问候礼让。男生不留长发,女生不穿高跟鞋、不化妆,学生到校不带手机。

5.师生必须说普通话,写规范字。

五、实施步骤

(一)动员启动阶段。各校组织召开会议,学习文件,进行宣传动员,统一思想,明晰校园文化的内涵和主要任务,制定本校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要充分调动校内校外资源,要充分挖掘学校历史文化,做好校园文化的征集、讨论。

(二)方案论证阶段。区教科体局将组织人员,对各校方案进行认证和审核,并将结果及时反馈学校,在此基础上,面向全区各中小学公布各校方案,让全体师生了解、督促方案实施的情况。

(三)组织实施阶段。各中小学按照年度建设方案,深入扎实地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特别要抓住寒暑假两个重点时间节点抢抓工期施工。

(四)考核验收阶段。对各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进行情况,通过现场考核的形式,评定“校园文化建设”示范校,对考核优秀学校给予通报表扬,对考核较差的给予通报批评并限期整改。同时,教育督导部门根据学校建设规划对学校文化建设进行常态化督导。

六、相关要求

(一)成立组织,制定方案。各校要对照本意见,根据实际情况,迅速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在广泛宣传讨论、科学认证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制定本校校园文化3年规划和年度建设方案,明确分工,落实任务及各阶段工作目标。

(二)保障投入,有序推进。各校要将校园文化建设经费纳入到学校教育经费的预算中,与学校校舍建设和改造、教育教学设施配备添置、师生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等工作统筹结合起来,给予必要资金保障,并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在经费使用上,既要大力筹措,又要严格按程序报批。

篇10

中心学校校长既是上级工作要求的执行者,也是乡镇教育事务、教育教学管理的决策者、实施者,既要从宏观上引导全乡镇学校按照国家教育方针和有关法律法规办学,确保不偏离办学方向,做好上级教育部门布置的工作任务,并做到与时俱进,科学发展,又要有个性地指导全乡镇学校自主地开展适合本校校情的工作,发展个性,创本校特色,还要协助下属学校做好与政府、社区、校际、教师、家长及周边群众等的交流、沟通、协调工作,特别是下属学校自身难以或不便沟通和解决的问题。如何当好中心学校校长,办人民满意学校,造福一方百姓,下面我谈几点看法。

一、校长要有正确的办学思想

校长是学校的灵魂,办学思想则是校长的灵魂。苏霍姆林斯基说:“校长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校长只有追求卓越,修炼了先进的办学思想,才会具备引领、指导的发言权,引领策划,指导纠错,支持协调才能思路清晰,方向明确,措施对路,创新有道,才能将自己的先进思想转化成师生的行为和动力,办出公平、优质教育。近几年来,我一直坚持规范办学和特色学校相结合、全面发展与发展学生个性相结合、常规工作与教育教学科研相结合、科学管理与思想工作相结合的办学思想,把办学思想落实到每一个管理环节中,内化为所有教师的内在动力。有了正确的办学思想作为指导,再加上全体干部教职工、学生的共同努力,学校各项工作效率、教育教学质量、社会各界的认可程度逐年提高。

二、校长要树立的牢固服务意识

校长是学校的领导,领导就是服务,这种服务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后勤,而是工作中的引领和指导。在工作中要求中心学校班子成员及各学校校长树立“领导、管理就是服务”的意识,强化全镇教育干部“五个方面”的服务,服务于团队管理水平的提高,服务于教师教学教法的指导,服务于学生矛盾问题的处理,服务于教师实际困难的解决,服务于家长和学校之间的沟通。校长不仅要把自身定位成一个“服务者”,还要把学校打造成面向社会的“优质教育服务的提供者”。我主动争取社会有关部门的支持,对校园周边车辆交通、营业摊点等进行综合整治,确保学校有一个良好的办学环境学校。坚持以服务育人为宗旨,以师生、家长、社会满意为目标,处处关爱学生,为学生今天的愉悦学习、健康成长负责,为学生的将来学习负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如今走进该镇每个班的教室,黑板已被白板代替,每个班都安装了班班通设备。大的触屏液晶屏幕,崭新的投影设备,宽带网络让学生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就连最偏僻的八里岔小学,基础设施、设备配套也得到较大的改善,实现了“学校无危房,学生有餐厅、浴室,配备太阳能、洗衣机,学生有标准健康课桌椅”的目标。别具一格的校园布局,现代化的楼群设计,宽敞明亮的教室,设施先进的多媒体,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宽阔的运动场地……为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教师管理上,急教师之所急,想教师之所想,为教职工多办实事,多听取教师意见,公平、公正、公开地做好每件事,通过开展说课比赛、评课比赛、现场教学案编写、现场论文撰写、老中青教师课堂教学改革优质课评选等活动,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便利条件,为教师的成长与成功铺设跑道,搭建平台,让想干事者有机会,让能干事者有舞台,干成事的人有荣誉、有前途,每年看望有困难教师200 多人次,近年来80%的学校为教师办公室安装了空调。管理变成服务,命令变成感召,威严变成亲和,尊重教师、关心教师、服务教师,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激励全体教师无私奉献、敬业爱岗、敬业爱生、为人师表。

三、校长要深入基层第一线

农村校长是极度忙碌的,忙安全、忙会议、忙应付、忙创建……风吹雨打、来去匆匆是他们工作状态的真实写照。作为学校的第一责任人,校长的主要工作是提高教育质量,所以,校长不能坐而论道,而是应该从繁忙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深入基层第一线,专心致志抓教学、抓管理,更好地了解教学、引领教学,努力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办人民满意教育。校长要通过勤转、勤查、勤听、勤谈、勤记、勤思,发现每一位教师的优点、特长,对教师的工作成绩与进步,做到虽微必应,而不是置若罔闻;要多和教师交流、沟通,要多问问学生、多征求一下家长社会对学校发展和工作的意见。我们让全镇中小学校长亲临教学第一线,走进教室代课,既能做教师的榜样,也能使自己锻炼成教学的行家,进而成长为指导教学的专家;积极参与年级组、备课组的活动,切实帮助提升教师教学研究和教学设计的质量;坚持走进课堂,把握教师的教学状态,在此基础上思考采用什么举措激发并保持教师的教学热情;向教师宣讲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方法,转变教职工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帮助教师发现教学中的问题,指导教师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我经常带领中心学校的班子成员,深入学校、班级、学生、课堂、教师,了解师生的真实心声,改善学校办学的条件,解决师生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真正急师生之所急,想师生之所想。

四、校长要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

荀子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充分说明了环境对人的潜在影响。良好的校园文化直接影响到师生的心理情感走向、学习生活态度和职业幸福指数,进而影响到教育教学的质量。作为一校之长,校长有义务为教职工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我们凝聚全校之智,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展现校园文化特色,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制度文化建设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以“润物细无声”的校园文化建设,激发校园活力;以特色学校创建,提升学校品位,全力为师生营造一个恬静雅致、自然优美、整洁舒适、文明向上的工作和学习环境,让校园文化教育质量成为学校管理过程中的动人乐章。作为校长,要深刻领会环境育人、文化陶冶人的真正内涵,倾力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近年来,我高标准规划校园环境,大手笔建设校园环境,打造校园静态文化,由于各校领导重视,认识到位;措施得力,工作到位;精心装饰、巧妙设计;全镇中小学(幼儿园)环境整洁、校容校貌焕然一新,做到了净化、美化、亮化;校园文化氛围浓厚,校园处处用文化为学校立魂,用文化浸润孩子心灵;校园文化建设卓有成效、亮点纷呈:双沟镇中心小学“琴韵”“棋品”“书香”“画趣”校园文化,回民小学的书法艺术长廊校园文化,陈湾光彩小学国学经典校园文化,肖坡小学的美丽乡村校园文化……各具特色,营造了文明和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提升了学校办学品位。

篇11

一、生态型校园文化建设内涵和框架

1.基本内涵

校园文化立足校园地理环境,依托社会文化背景,以学校管理者和全体师生为主体的校园人的文化特质的反映。因此,小学校园文化是指在小学义务教育特定的环境中,由该校全体师生员工在学校里进行全部活动形式共同创作出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作为在教育生态理念下进行的校园文化建设,则包括了校园的社会生态、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环境,可以说生态型的校园文化既有校园文化的一般性特点,又具有各自学校折射出的特殊性。

2.建设框架

从教育生态理念分析,校园文化以社区和家庭构建学校的社会生态环境,以学校文化精神引导的物质文化构建学校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团结和谐的师生集体构建学校的人文生态环境,按照以人为本的建设原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校的内外和谐和共同发展,是实施生态型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框架。

二、生态型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1.品位独特的物质文化

校园文化的建设离不开一定的物质基础,对于生态型校园文化而言,必须充分发挥学校精神特质来引领学校的环境和基础设施的建设。要通过对校园内的所有设施都精雕细琢来充分体现学校的文化品位。一所学校如果广场精致优美,教学大楼清新整洁,操场生机勃勃,校园设置的石凳、雕塑富有情趣,一走进这样的校园就让人心旷神怡,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生活,必然给人以美的感受。可以说生态型校园文化建设首先直观体现在对校园景点的设置上。因此要在教学场所、生活场所等体现倾情关爱的烙印,凸显自身个性特点,不断激发学校物质建设的审美张力。

2.人文科学的制度体系

生态型校园文化是师生员工共同参与构建的结果,需要充分展示教师和学生的精神风貌。因此必须通过创设人文科学的制度体系,最大化地实现学校各项工作的高效和倾力相容,在学校内营造科学规范、立足民生的制度文化,让学校各项工作能够规范化、制度化和人性化。在制度体系建设中,需要处理好“教育为本、管理为辅”的关系、学校发展和个体成长的关系、尊重师生和严格管理的关系。为此要大力倡导团队合作精神,不断强化师生主人翁意识,让他们积极参与到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中来。

构建人文科学的制度体系不是为了管理人,而是为了更好地激发师生员工的工作激情和保持良好的精神风貌。学校要通过制度体系,强化师德教育,进一步弘扬敬业奉献精神,进一步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要通过人文化的制度建设进一步彰显学校的人文色彩和人文关怀。在生态型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构建人文的制度体系,在校园内营造和谐、规范、融洽的人际关系,从而让教师幸福地工作、让学生快乐地学习和成长。

3.融入地方的校本特色

生态型校园文化建设受到校内外文化大环境的影响,需要有机融入地域文化底蕴和立足校本实际,形成具有鲜明特点的校园文化特质。这也是生态型校园文化的独特魅力所在,即每一所学校因地域位置和校本情况而形成多元的学校生态文化。诸如加强“校地合作”开展的文明督查活动、让家长和孩子同台表演的文化节活动、以感恩为主题的品德教育活动等,都充分显示了学校在校内外大环境的影响下,创造形成许多独具魅力的精神文化活动。

生态型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个长期积累和积淀的过程,需要不断增加文化内涵的凝聚。笔者所在学校——海州实验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浓厚,富有许多优良的传统文化精神。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注重对地方文化的融入、吸收和利用,不仅可以实现快速提升校园文化的内涵,而且还可有效规避校园文化建设中“重显性、轻隐性”的倾向。

三、生态型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和策略

生态型校园作为和谐校园,就是把学校建设成最适宜学生成长发展的“生态系统”,具备民主、科学、人文、开放的育人环境,体现教育对人的终极关怀。海州实验小学立足教育均衡、注重育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致力于把学校建成更适宜学生成长发展的生态型校园,根据学校的特质,传承地方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草根性生态校园文化。

1.以草根性为内核,彰显校园文化特色

学校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总是反映着整个社会主流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传承社会文化的天然基因。海州实验小学强调学校教育应立足于基础教育,立足于本校实际和学生实际,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以草根文化为内核,努力打造特色生态校园文化。对于海州实验小学来说,构建草根文化,实施草根教育,就要彰显草根文化的光辉,要求教育教学活动扎根于每一位学生、扎根于每一位老师、扎根于每一课堂、扎根于每一项活动,努力“让每一棵草长出属于自己的叶子”。

环境文化的草根性是指致力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文化型态。物质环境的草根性要求学校环境文化建设在强调环境育人功能的同时,能够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彰显个性。海州实验小学通过校内秋实园、蔷薇园、砚池阁、一峰楼的建设和具有乡土气息的命名进一步恢复学校历史记忆,进一步夯实校园文化之根;通过传承地方文化,将“海州五大宫调”“古城风筝”和农耕文化引入校园,进一步增加校园文化的底蕴;通过感恩教育,小制作、小发现和小发明的社团活动,以及“希望”雕塑建设和书香苑、国旗广场命名,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进一步融入现代文明和彰显时代精神,切实增强了校园文化的内涵和育人的功能。

2.注重人文关爱,夯实德育工作的根基

良好的校园生态文化得益于规范和科学的管理,而规范有序的管理又源于人文、科学的制度体系。通过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爱的制度体系,不仅可以在校园内构建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也可以有效发展学校德育工作特色。海州实验小学立足生态型校园文化建设,以“有爱就有希望”为校训,注重构建科学制度体系,制定了一系列新规定,促进师生之间形成融洽、平等的关系,实现让每位教师以充满爱的姿态去对待每一个学生。实践证明,在生态型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下,德育工作成为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

立足学校自身特点开展的校园主题活动,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也可以实现让德育活动寓教于乐。海州实验小学让学生自己组织开展“我和小树共成长”“我节俭、我节约”“关注,爱我中华”等每月一主题的队会活动。邀请家长共同参与,每年举办诸如石曼卿读书节、风筝节、校园艺术节等特色校园文化活动,有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陶冶了他们的性情。

3.立足校本实际,实现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生态型校园建设必将强化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海州实验小学以建设“校园、家园、乐园”为目标,充分利用位于海州朐阳门广场西侧,北临海州古城、东西南三面山环抱的地理位置优势,按照地方文化、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融于一体的设计理念,建成希望广场、国旗广场、运动场和农耕文化实践园四个校园主体建筑。整个校园环境建设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完善,追求品位”的思路有序推进,既注重古城文化风格,又凸显地域特色。

生态型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显性为校园文化的体现建构。海州实验小学在核心价值“爱”的引领下,紧扣校魂“实”,以“仁爱求实”为校风、“敬业求实”为教风、“勤奋求实”为学风,在《 希望在这里飞腾 》的校歌中注重凝练校魂,努力将“每个孩子都很重要”的办学理念扎根于校园文化建设,探索走出了一条“文化立校”之路。实践证明,该校文化理念体系的确立得到了全体师生的广泛认同,在人文科学的制度体系建设中,进一步加以深层渗透,使学校在生态化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篇12

1.顶层设计的概念。

顶层设计源于系统工程学的概念,强调一项大工程的完成,要以一致的理念、协调的功能、统一的结构和标准化的部件,对项目的各个层次、要素进行统筹考虑。“十二五”规划中,该理念被首次引入改革领域,站在国家和人民的最高利益点对制约我国未来改革发展的全局性、关键性问题进行顶层判断。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再度引发关于诸多领域“顶层设计”的畅想,成为当今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所关注的焦点。凝练地讲,顶层设计是从全局的角度,以有效的资源,系统地统筹和规划某项任务,从任务的各个方面、层次、要素进行全方位、深层次、战略性设计。

2.校园文化活动顶层思维。

本文论述的校园文化活动是指相对于第一课堂教学的狭义概念的行为文化。校园文化活动的激励引导、规范约束等功能,既体现在对青年学生的思想引领方面,也体现在技能提升、素质拓展等方面。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策划者,要站在顶层高度,以顶层思维设计校园文化活动,确保每一项校园文化活动在实施过程中有方向、有目标、有成效,消除校园文化活动中的自发性、盲目性、随意性和偶然性,便于形成长期的文化积淀,成为团结和凝聚广大青年的重要阵地。

二、威海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校园文化活动现状分析

1.我院的有益做法。

一是强化思想引领,以主流价值观树立学生高远价值追求。面临校园内外各种思想文化的激荡和各种非主流文化的冲击,我院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生成长成才。通过开展“我的中国梦”“、与信仰对话”、“三观三热爱”、“忠孝雅诚”等教育活动,充分发挥主流文化对大学生的感染力和号召力,激励广大青年励志修身,成长成才。二是注重素质培养,以品牌文化活动推动学生综合发展。我院注重将文化活动和专业特色相结合,积极探索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和内容的创新,将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社团文化月、资助文化月、公寓文化节等文化科技活动打造成颇具影响力的校园活动品牌。三是重视能力培养,以社会实践活动促推学生成长成才。我院以大学生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和志愿者活动为实践平台,引导团员青年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将个人成长与社会担当有机结合,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提高素质。

2.我院的突出问题。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促推了校园文化建设的蓬勃发展,但也存在突出问题亟待解决。一是对校园文化活动“润物无声”的功能重视不足。在院系二级管理模式下,我院团委结合省市和学院党委的指示精神制定了校园文化活动方案。但各系部在落实过程中只是单纯地为了活动而活动,未将开展活动所需的工作理念、指导思想乃至学科优势、媒体支持等元素进行有机融合,忽略了文化活动“润物无声”的涵养功能。二是对文化活动整体系统性培育不够。我院校园文化活动的功能单位设在院团委,从活动的规划、选拔、培育和实践等方面均由团委包办,校园文化活动过多地被视为学生管理的方法和手段。而要完成第一、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提升校园文化建设内涵,则需要整合教育渠道,将其放置在整体办学方向、办学特色和培养人才目标的大背景下来实施操作,将专业设置、师资配备、课程开设、教学科研、后勤服务等校内资源有机整合,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立意的高度,扩大学生的受益面。三是活动项目培育的质量不高。目前,我院对活动项目的培育手段和方法较为单一,缺乏战略规划和精心培育,代表我院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活动较少,品牌活动和精品活动缺乏。四是活动中产生资源浪费、疲于应付现象。由于缺乏合理科学的规划、管理,存在多个部门重复组织一项活动的现象,不仅浪费了人力、物力,也会导致一段时间内活动过于密集,而各系部执行起来疲于应付,影响活动质量。

三、我院校园文化活动顶层设计路径

1.高度重视,全员参与,明晰校园文化活动定位。

校园文化活动的准确定位,是校园文化活动制定者结合学校的办学类型、办学层次和办学特色,经过科学调研而形成清晰的校园文化目标性要求,进而构建校园文化核心竞争力。校园文化活动定位需要学院各部门全员参与,加强优势项目挖掘,发挥地域、学科专业、传统积淀等比较优势,统筹考虑,科学规划。尤其是高职院校,要建设特色校园文化活动,更应紧扣职业素养教育这一目标,争取学院党政部门的大力支持,在经费支持、物质保障上提供有力支撑;争取专业教师的参与、配合与指导,引导更多师生参与到校园文化活动中,为扩大校园文化活动的辐射面和影响力创造良好条件。

2.分层设计、分类指导,凸显校园文化活动特色性。谈

到“珞珈文化”大家就会想到武汉大学,提及“未名湖畔宜聆教”大家就会想到北京大学,说起“清华园”就会想到清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要突出特色,其重要组成部分的校园文化活动也要具有自己的特色。学校应在分层、分类指导的原则下精心设计校园文化活动,坚持多元化与全方位建设相结合,探索符合我院校园文化特点和学生文化活动规律的文化活动。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以建筑行业“祖师”鲁班的历史渊源为依托,打造以求实和创新为主要特征的具有行业特色的“鲁班文化”。通过研究和挖掘鲁班传统文化,以建筑技能节、“鲁班传人”、“鲁班之星”等系列主题活动教育青年形成“不畏艰辛、刻苦学艺、勇于实践、敬业创新”的时代精神。学院在设计学生活动的内容、形式上也充分考虑到学生在年龄、思想、心理、学习任务、认识水平等方面的明显差异,不仅根据校级、院级、年级、班级分出层次,还根据不同层次的组织团体整合学生活动,体现出各具特色的阶段性,最大程度地锻炼不同年级、层次的学生参与学生活动的能力,发挥校园文化活动覆盖、影响全体青年的作用。

3.打造精品、树立品牌,扩大校园文化活动影响力。

校园文化活动充分体现着文化育人的功能,而文化育人是品牌校园文化活动的核心价值,学生在组织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感染。因此,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内涵和层次就必须树立精品意识和品牌意识,突出特点,彰显特色,对优势文化活动项目进行品牌建设和维护。山东建筑大学的黄河源协会成立于2005年。协会的志愿者们连续9年赴黄河源头,资助沿黄九省的贫困孩子1000多人,并建起全国第一所大学生希望小学———“长燕大学生希望小学”。他们的事迹曾被中央电视台、新华社、山东电视台、齐鲁晚报等媒体报道上万次,黄河源协会曾获得全国优秀大学生社团、山东省十大新闻人物、全国十大社会责任博客等荣誉,协会发起人王聿珩被评为感动山东优秀人物、山东省道德模范、济南市杰出志愿者、全国大学生优秀人物等。近期,学校又在协会的基础上创新志愿服务模式,成立全国首个大学生励志公益社团,建立企业家、大学生、受助对象三位一体的公益平台,实现大学生助人自助。山东建筑大学的成功经验在于根据社会实践活动的不同类型,统筹学年学期不同的阶段特点及学科专业的不同特点设计实践活动项目。要形成完善的社会实践育人体系致力于社会实践活动的长态化和品牌化。好的项目坚持做、持续做,在做的过程中总结特点,提炼特色,形成了长效机制,品牌自然就形成了。由此,建设校园文化活动的品牌,要求我们在整体规划、梳理整合、宣传推广上下功夫,使活动品牌在全院师生中产生较强的影响力和感召力,进而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共同建设和维护品牌的活动中。

4.集中力量、整合资源,推进校园文化活动项目化运作。

项目管理作为一种有效的组织管理方法,在众多领域内已经有了成功的应用。校园文化活动的项目化运作,其实质就是有限资源约束下的竞争机制。通过招投标形式对项目的申报、审批、运作、检查和验收等程序进行有效管理,从而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工作成本、保证工作质量。较优秀的项目在认真审核后脱颖而出,项目执行者在明确的项目目标驱动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各种资源,策划和组织出新颖而有意义的活动,把活动办成精品;在充分尊重各基层团组织创造性的同时,也能较好发挥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育人过程的实践者和实施者。

四、结语

篇13

1.校园文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部分农村小学学校管理者对校园文化建设认识不够全面,尤其无法深刻领悟校园文化建设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认为小学教育只需在抓好安全工作的基础上提高学生成绩即可,因此将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资金移为他用,导致向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投入明显不足。

2.校园文化建设特色不鲜明。部分学校建设校园文化时未充分结合学校自身优势和特点,导致校园文化建设无法体现其发展趋势和历史内涵。这种缺乏创新理念的校园文化建设个性不鲜明,无法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培养学生各项素质方面的潜能,严重影响投入经费的使用效率,这种情况不但不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而且给人才的培养带来诸多不利影响。

3.校园文化建设创新不够。部分学校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时,采取的方法和措施缺乏创新性,形式比较单一,无法充分调动全校师生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部分学校为了加快校园文化建设步伐,制定了比较严格的制度,这种情况虽然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校园文化建设,但是很多师生的积极性并未因此调动起来,结果尽管经过长时间的努力但取得的成效并不明显。

二、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对策

针对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学校管理者应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活动文化四个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进而营造良好的小学校园文化,为全校师生的工作和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1.注重小学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小学物质文化建设能否取得突出成效,一方面取决于教育财政支持力度,另一方面受校园物质文化精神理念的影响。因此,建设小学校园物质文化应从这两个方面落实。我国在基础教育方面的投入虽较之前有所增加,但是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些差距,为此教育部门应充分认识在基础教育投入方面的不足,增加基础教育投入在国家GDP中所占的比例,确立教育经费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的政策,为小学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同时,树立正确的校园物质文化精神理念,即不管是校园的整体规划,还是建筑、景点的设计均应体现一定的人文和思想内涵,进而使学生在文明、和谐、整洁的校园中学习,以唤起其学习和求知欲望。

2.注重小学校园精神文化的培植。培植小学校园精神文化需要长时间积累和逐步渗透,因此,要求学校领导充分认识培植小学校园精神文化的缓慢性,并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施:首先,应充分考虑学校的文化特色、历史传统等相关因素,确定能反映学校特色的精神文化。要求其不但符合社会与当今时代要求,而且还能和社会主流文化达到完美的融合。其次,将校园精神文化融合到其他文化层面的建设之中。最后,建设良好的校风。良好的校风能够为精神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反之,精神文化又能为建设良好的校风提供精神支持。

3.注重小学校园制度文化的完善。小学校园制度文化涵盖管理制度和组织制度两方面内容,因此,完善小学校园制度文化应首先从这两个方面严加实施。完善组织结构时应善于分析和发现现有组织结构存在的问题,适当融入扁平化管理内容,同时注重提高组织内部的服务和协作意识,克服之前体制缺陷,以达到不断激发员工积极性的目的。完善管理制度时应注重探索硬性管理向软性管理转变的有效途径,深刻认识学校的管理对象是有思想和感情的个体,进而通过制定相关制度,明确不同管理者职责,保证管理指令的畅通。同时为了保证各项制度的有效落实发挥应用成效,应配合使用奖罚措施,并积极探索和运用鼓励性措施,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尤其应完善竞争上岗、民主评议、职代会等制度。

4.注重丰富校园活动文化。在培养学生兴趣爱好方面,校园活动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为此,学校管理者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不断丰富校园活动文化,使师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感触校园文化的真切内涵。首先,积极开展学校重大节日的庆祝活动,例如定期举办运动会、文化节等,一方面为师生展现自身才能提供良好的平台,另一方面使师生的组织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其次,注重各类学生团体的组建,并定期开展相关团体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热情,以达到培养学生的独立、合作、集体意识的目的;最后,充分考虑小学生积极进取的心理特点,注重开展“争优创优”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学校文化建设的活动中来。

三、总结

篇14

变革与创新,这是当今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在这样一个变革的时代,一所学校总是在寻求着学校的变革与发展,这就是如何打造学校的校园文化特色。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校园文化创设过程中,如何有效地结合教育技术装备,使学校的校园文化与学校的发展更加密切相关。这是教育技术装备工作一个新的领域,也是对教育技术装备工作提出一个更高的要求。

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具有校园特色的文化活动、规章制度和文化环境,以及反映师生共同信念和追求的校园精神的总和[1]。学校的校园文化必然是原有校园文化的延续与发展,特别是在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方面,一般新的校园将有更多的场地空间,这有利于一体化的设计与布局,于此同时,教育技术装备则可以有效提升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1 立体化的文化布局,让每一块场地都体现特色化教育

校园里的楼房不应该是一幢幢“孤独”的建筑,校园的墙壁不应该是一块块“冰冷”的砖瓦,校园的绿地也不应该是一块块“寂寞”园地,校园里的每一个角落都应该能“说话”,尤其是小学校园。对一些新建的学校,以及一些大规模扩建、改建的学校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一体化设计机会,可以将学校现有的教育特色融入其中。主要做好馆室文化建设、走廊文化建设、墙体文化建设等。

1.1 馆室文化建设

馆室主要指学校的功能性教室。在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尤以图书馆及科学、艺术类实验室等场地为主,这些功能性教室的设置与装备应该遵行一定的标准。学校的特色既要体现在这些标准化的教室建设上,也要反映学校内涵的探究性的教室(场地)建设上。

1.2 走廊文化建设

走廊文化是以走廊为空间,以师生为主体,以文化设施与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化形式[2]。走廊文化可以遍布学校四周,连接各个教育功能区域,展示不同区块的文化特色,同时也是学校德育文化的一块宣传重地。例如,镇海区蛟川中心学校的科艺楼,其走廊文化就非常有独创性。学校一栋三层的科艺楼,一层为书法美术专用教室,走廊上抬头可见“清明上河图”,左右两边即为书法美术类常识;二层则是音乐、乐器教室,音乐常识则遍布二层的走廊空间;三层是科学科技实验室,具有灯影效果的星空图在走廊的天花板上,两边陈列着学生们的实践成果。其他学校可以以此为模板,从中得到启示,打造符合自身特色的走廊文化。

1.3 墙体文化建设

学校的墙面有很多,校内的、校外的,室内的、室外的,墙体文化环境的布置也需要突出主题。墙体文化不能是简单的文字宣传口号、标语,展板、绘图等都是很好的宣传形式。学校可以发动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在统一的规划设计下,给学生一定的“天地”,可以是班级教室,也可以是公共的责任区,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这样的墙体文化,一定是充满活力、千校千面的文化环境。总之,应将校园墙体文化发挥最大的教育功效,让无声的符号焕发出更多的文化韵味,真正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启迪作用[3]。

2 多样化的文化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个性化发展

学校教育的目的应使每一个学生成为幸福人生的创造者,进而成为社会的建设者,因为一个能够创造幸福生活的人,他一定会更多的珍惜生活,善待自我、友爱他人、奉献社会,当我们的社会有更多的能够创造幸福生活的人时,社会将会变得更安全、更和谐,更有前途,更有活力[4]。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充满个性的, 这不仅反映在学校的课堂教学上,也应体现在学校的各种文化活动中。近年来,各地的学校纷纷举办校园读书节、艺术节、科技节、夏令营等活动,这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独特的个性发展。

另一方面,学校的校本课程也日益成为一个重要的学校特色文化建设项目。校本课程不但是学校日积月累的教育成果,而且具有参与范围广、精品化、特色化的特点。例如,镇海区三公司学校的“宁波的中国之最”。学校的师生们经过多年的努力把“宁波的中国之最”开发成校本课程,而后又以学校博览园的形式展示“宁波的中国之最”课程建设成果。项目中不但历数了宁波人的风采,更表达了一所普通小学对传承宁波文化、弘扬宁波精神的关切与担当;它既可以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基地,又是一个科技校园建设的新型载体。这样的项目既反映了学校独特的校园文化,又体现了浓郁的地方特色。

3 数字化的文化内涵,让每一个空间都充满人本化气息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站、博客、微博等新型的数字化、网络化传播媒介也日益快速地与教育教学相融合。数字化校园建设成为学校现代化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新媒体环境下,教育者需要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网络等技术手段进行双向交流和快捷咨询服务,既要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又要注重教育对象的主体作用;既要有教育者的说理教育,又要有师生民主平等的双向沟通[5]。数字化带来的不仅是技术的变革,更是观念的转变。通过这样的信息技术,我们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学生都时刻与社会保持着某种联系,不同文化、不同传统、不同思想带来了新的冲击。网络上的虚拟世界,有大量的宝贵信息资源,也有许多垃圾信息。如何让学生正确地对待新的信息来源,这成为了新时期学校文化建设的一个重大课题。

校园文化不仅是学校办学特色的体现,更是学校的生命所在。校园文化已成为学生生命成长之主要的动力和源泉,更是一个人成为人的根本与灵魂[6]。因此,数字化校园并不是简单的教育数字化,它应该与学校的校园文化深度融合,成为学校价值体现的新载体,校园的每个数字化的空间都充满人文精神。一个校园文化出众的学校,就应该是一所个性鲜明的数字化校园。

文化是一所学校最值得品味的东西。没有优秀的学校文化,便不会有卓越的学校。现代学校文化建设通过营造一种文明、健康、高品位的文化、精神氛围,来促进健康的集体舆论,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校风传统,统一的文化认同的形成;组织个性化、有特色、高品质的文化娱乐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高尚情操;开展系列化、开创性的知识文化活动,来扩大学习的认知领域,挖掘学生的潜力,锻炼学生的才能,使学校成为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一部和谐优美的协奏曲,为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提供深厚的文化底蕴[7]。从教育技术装备角度而言,可以通过书香校园、科技校园、文体校园、数字校园等多种活动方式,加强学校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与制度建设,促进学校现代化发展。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每个教育技术装备管理部门、每所学校都应该抓住时代所赋予的发展契机,协力将学校打造成区域特色显著、文化内涵丰富的现代校园,促进当地区域社会、经济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路琳.校园文化与高校德育[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2]李国华.关于走廊文化的认识[J].教育论坛,2012(2):39-42.

[3]史彩霞.校园墙壁文化的设计[J].教学与管理,2011(7):8-9.

[4]肖川.生命教育在学校中的落实:教育的情趣与艺术[M].长沙:岳麓书社,2008.

[5]傅建芳,杨天泽.多元文化背景下拓展高校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有效路径[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2(3):131-135.

[6]王会平.以“文”化人,育德细无声:对三所小学特色校园文化育人的价值评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