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07 16:28:2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矿山工程概况,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中图分类号:E27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矿山工程是支撑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以矿山资源为基础,工程技术学为核心的综合科学工程随着现代化技术的发展,矿山工程的宏观调控能力极强,无论是信息技术,还是机械制造技术都能为节约矿山施工成本提供巨大的便利。
一、建筑工程概算
1、概算和预算之间的区别
编制施工图设计预算,设计者已经画出详细的施工详图,个别图上未表示出的,设计说明里交待了实施措施和处理办法,也就是编制施工图设计预算的每项费用都具备具体实物形象和尺寸,只要把握图纸内容,计算出来的数据都是实在的。而概算是概括性的计算,也是由初步设计文件内容的深度决定的。建设项目开始实施,而且缺少图纸和详细的说明书,概算是以规模产量或近似的空间需要展开的。概算者往往是勉强地依靠简单化的工艺流程图和建筑物的轮廓以及主要设施原理图进行工作。有时图上没有影子的东西他也必须考虑,就只得采用近似值估算了。因此,要求概算人员具有一定的设计、施工经验,能独立地进行某一单项工程或某专业或某结构的概算工作。凭经验,发挥想像力,科学地分析、判断。把图上没有的内容按工艺流程或工程结构和构造逐项推断列项,选择起决定作用的部位或部件进行计算。只要把握住70%至80%的主要工程的数量,次要工程项目可用测算对比的方法,以一定的百分数计算,加进概算数中。所以编制概算的人员、特别是负责总概算人员的素质和资历都要求较高。
2、工程概算分类
( 1)投资估算工程创建之初股资成本是不固定的,是围绕规划大概拟定的,所以如果没有可行性报告那么工程概算中的投资估算环节变成为了整个工程项目最原始的“财务体系”二它只会考虑工程主要框架的投入成本属于“粗计算”误差较大二(2)设计概算进入设计概算后工程的相关文献逐渐开始完善工程结构、面积、运营指标等数据基本确定艰据初步设计文件和图纸、概算定额(或概算指标)及其有关费用定额等便可计算出工程的具体编制额度,为投资计划拟定提供数据、资料支撑二(3)施工概算工程在建造过程中会遭受多种变量因素影响,即便起先进行了详细的工程概算、预算工作,得到了确切的数值但是归根结底作为“实际成本”施工预算具有很强的及时性,因为它可以归拢所有工程项目的“不确定”费用对工程进行更为详细、深层次的成本计算二(4)运营概算对于任何工程来讲,“运营”属于一种持续性投资,其收益能力最强,.I程进入运营状态之后,其作业计划的成本定额是相对固定的通过概算可以大体估测出来
二、工程概算在马钢矿山工程中的应用
本文针对马钢矿山工程的工程概算应用内容进行系统分析该矿山工程充分发挥了科技创
新的优势作用催生产业进一步拓宽发展其效益价值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具体内容如下
1、工程概算编制
一般情况下矿山工程会选择概算定额法、指标法来确定工程的设计、规划深度和要求因为矿产资源需要进行系统检测、评估所以在无概算定额数据信息支撑的环境下矿山资源的定额费用需要通过概算表格来统计、分析一方面进行特征描述详细记录矿山工程的合作单位、规模、结构、数量和资源单价等基本信息将上述项目罗列成既定表格并标明序列分号,工程概算值便可计算出来另一方面把分工程量、单价费用引入计算公式即能得出工程粗略概算值如矿山工程常用的设备(并塔、卷扬机、压风机、通风机)矿物资料人力资源等这些费用项目会形成一系列关联经济行为是矿山工程概算工作的定额指标
2、阶段设计
因为通过概算可以确定矿山工程的项目建设过程是否科学、有效,所以在确定与控制阶段,矿山企业通常会选择阶段设计的方式将每个阶段的工程概算数据集合在一起,形成具有说明价值的工程概算文件进一步分析、估算工程造价( 1)初步设计在项目决策阶段,矿山企业先对矿山地点、矿产资源、开采设备、人力资源等需求量进行评估一般,矿产工程的设计费不足工程造价的1%初步设计阶段依据矿山工程开采计划、产品加工工艺、技术装备情况的矿山工程其工程概算值的可靠度为75%}矿山企业在确定工程结构形式时通常会选择利用初步设计内容制定静态投资方案在既定的编制阶段初步设计内容不会产生较大改变,其利率、汇率、费率浮动小能控制筹措、供应资金的使用关系二(2)施工设计因为大部分矿山企业是按照施工任务划分生产计划的,所以这部分工程内容属于动态变化其投资限额的上、下限变动幅度很大施工单位在编制施工作业计划时,企业会采用内部定额考核、班组核算机制根据这两种机制操作获取丰富的依据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应用到实际施工中去与初设计不同规实施工需面临诸多变量因素这些变量信息如果不进行统一计划、管理测很难与工程后续结算、决算信息相契合,求得矿山工程实际造价为此矿山工程特别设置了“建设费用”这个项目不日用信息系统将这些处于不断变化状态下的数据信息设置在统一规划栏中施工单位通过观察各施工参量的变化情况,分阶段、分层级、分步骤的设计概算方案进行工程概算
三、工程概算的优化对策
本文针对马钢矿山工程开展了相对完善的工作计划,其执行效果很好,基本可以满足矿山企业、施工单位对于工程资源的应用依据需求但是从工程概算行使效果上看,矿山工程仍然面临诸多体制内容问题濡及时改进
1、严格规范概算编制
矿山工程的大部分效益价值体现在资源利用上,所以无论是初期建设,还是后续产品加工工程概算工作一定要在编制规定的范围内,充分落实审核、监理工作不能只考虑静态投资,而忽视动态投资同时在每一个建设阶段施工单位都可以针对某一工程变量调整概算方案计划,修改错误导向性内容增设填充内容如果编制人员发现问题加定额差异、指标缺陷、费率大浮动变化厂定要在第一时间将问题反映给财务部门并联合监理部门完成“更正”工作
2、坚持结合拟建工程买际
预想和现实总归是有差距,这点在矿山工程的概算工作中也有体现因为工程的外部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再加上众多人为操作,各环节难免会出现错位,一旦一个工作环节被打乱测整个概算工作的实效性会大大削弱所以在制定工程建设表时施工单位必须在各概算表中添加拟建工程相关信息,如费用概算表、单项工程概算表、单位工程概算表、工程量计算表、分年度投资汇总表、分年度资金流量汇总表等如此一来拟建工程便能深层次的影响每一个施工项目,把概算工作有效落实,使矿山工程的概算报表具有合法性、时效性特质,在适用范围内得到充分利用。
结束语
通过上文对工程概算在矿山企业中的应用情况进行系统分析可知对于矿山工程来讲,工程概算是财务管理的关键环节,它不仅能够为工程规划、施工、建设提供必要的财务数据信息还能限定投资范围值挖掘预算文件并根据文件内容投计分阶段编制工程的结算方案因此工程概算在矿山工程中的应用价值很大河以影响矿山企业的每一个项目投资环节。
参考文献
[1]吴星妹. 编制建设项目工程概算的重要性[J]. 江西建材,2013,06:330+329.
[2]刘建兵,彭桃发. 矿山建设工程造价控制的探讨[J]. 矿业工程,2005,01:1-3.
[3]张菊. 矿山建设工程造价控制的探讨[J]. 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6,06:97-98+88.
关键词:矿山供电;课程体系;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高妍(1969-),女,山西太原人,太原理工大学电气与动力工程学院,讲师;
张红娟(1974-),女,山西新绛人,太原理工大学电气与动力工程学院,副教授。
基金项目:本文系太原理工大学2012年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矿山供电’教学内容改革及提高供电设计工程实践能力研究”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4-0057-02
“矿山供电”是高等院校地下采煤、煤矿机电、矿井建设、矿井通风、矿山机械等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是为矿山培养煤矿采煤、矿井建设等与矿山供电技术相结合的专门性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所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矿山供电”系统教学内容复杂、知识面广、知识点多、系统性强,再加上实践环节课时短,要想让学生很好地掌握所学理论知识,快速设计出供电系统,并能用于实际生产,对“矿山供电”课程教学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矿山供电”课程体系现状
现有的“矿山供电”课程体系内容上与现行标准严重脱节,主要表现在:
第一,现有的矿山供电教材和书籍中的设备、型号落后,大多数已被淘汰,有些内容与现在颁布的《煤炭安全规程》不相符。
第二,教科书中的电气符号采用的还是1996年的图元标准,与现有的电气符合标准不符。
第三,传统的教材中都是通过查表的方法来整定参数,对于《煤炭安全规程》和现有煤矿新增的3300kV供电系统的参数整定,采用查表的方法已不能实现。
第四,现代煤矿供电系统中大量使用了多组合开关、负荷中心、变频器及软启动、功率因数提高等装置,而现有教材缺少这部分内容的介绍。
为了解决上述“矿山供电”教学内容和实际煤炭安全规程不符且与煤炭供电标准脱节的问题,非常有必要对现有的“矿山供电”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二、“矿山供电”课程体系内容改革
针对现有教材存在的问题,结合最新的煤炭安全规程要求,从以下几方面对“矿山供电”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和研究。
1.增设矿用隔爆型负荷控制中心内容
随着我国煤矿向一矿一井一面的高产高效集约化生产方向发展,矿井综采连采工作面机电设备装机功率和隔爆移动变电站容量日益增大,传统的由高压负荷开关箱、隔爆干式变压器和低压馈电开关组成的容量为315、500、630kVA的低容量隔爆型移动变电站已不能满足要求,目前大容量移动变电站已超过3000kVA,高压侧电压为10kV、6kV,低压侧电压有3300、1140、660、127V等不同等级,要求电气控制开关设备容量大且具有完善的控制、保护及监测功能,由此推动了由高压配电装置、干式变压器、组合开关构成的负荷控制中心的大量使用。为此在教学内容中需增设多电压等级的矿用隔爆型负荷控制中心的内容。具体包括负荷控制中心的系统组成、结构、功能实现、电气控制原理,以及现有的设备型号、参数、工作原理、连接等内容。
2.增设矿用隔爆兼本质安全型多组合开关内容
矿用隔爆兼本质安全型多组合开关是一种组合电器,主要用于控制煤矿井下综采工作面上搬迁频繁的采煤掘进、运输等成套设备。多组合开关内部装有8台甚至更多驱动器,各驱动装置采用模块化设计及方便的插接技术,每台驱动器的微处理器都由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控制,具备多种完善的保护功能,其工作状态及外部控制电路状态可显示在液晶屏上,并通过本安键盘实现监视选择、故障查询等人机对话功能,多组合开关内设可逆隔离开关、带负荷可闭锁主隔离开关、辅助电源等,其外部控制部分简单,操作方便,多组合开关采用智能先导装置控制驱动器,其程序与智能先导控制转发器的程序相兼容,既可根据电机保护参数进行各种保护设定、选择操作方式,又可对各种运行程序进行控制、监测后被脱扣及运行状态等。多组合开关具有结构简单、占地面积小、生产效率高、节能降耗、供电可靠、安装及维护方便等特点,利用它可以加快工作面的推进速度,降低采煤成本,适应煤矿自动化系统发展的需要。为此教学内容改革中需增设多组合开关的教学内容,包括多组合开关的结构、组成、功能、电气控制原理、综合保护的实现,以及设备型号、连接、控制、应用等。
3.增设矿用隔爆本质安全型变频器及软启动器内容
矿用隔爆兼本质安全型变频器以逆变功率桥臂为核心器件,内置PID控制功能,采用单片机及转矩矢量控制技术,通过改变频率和电压来控制交流电动机转速,对胶带运输机等设备进行调速控制,并提供就地控制和远程控制两种控制模式,三种运行方式:变频运行、变频启动工频运行、工频运行。且在变频运行的方式下,可实现电机的正反转。可调节动力负载并装有综保装置,综合保护器除对电动机提供必要的短路保护、缺相保护、过流保护、漏电保护外,还提供了过压保护、三相电流不平衡保护、掉电保护等,适用于含有瓦斯(甲烷)和粉煤尘爆炸危险的矿井中,用于井下频繁起动的皮带运输、风机、水泵、刮板机等设备,具有技术先进、结构紧凑、输出转矩高、调速范围广、起动平稳、噪音低、工作安全可靠、功能丰富、使用灵活方便、抗干扰能力强、使用寿命长、可自动节能运行等特点,是煤矿井下三相电动机首选的速度控制装置。
矿井综采工作面大多采用鼠笼型电动机,其启动电流是额定电流的4~7倍左右,电机启动时会对井下运输设备造成很强的机械与电气冲击,缩短设备的使用寿命。为了减小启动电流,实现设备的平稳启动,煤矿井下大多采用隔爆兼本质安全型软起动器实现交流电机的软启动。矿用隔爆兼本质安全型软起动器采用先进的微处理器和电力电子控制技术及全数字速度控制,在降低电动机定子电压的同时,调节电动机的工作频率,使电动机的启动电流低于额定工作电流的4倍,对电网的冲击减小,启动速度更加平稳可靠,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起动时的冲击力,减少了设备的损耗。软启动器既可对需要缓慢启动的电机进行软启动、单机启动、多机顺序启动,又可在停机时对电机改变转向或切断电源,还可对电机实现过载、失压欠压、断相、主回路漏电闭锁等综合保护,并具有分断20倍短路电流的能力,因此在煤矿井下得到广泛应用。
针对教材中这两方面内容的短缺,需要进行相关教学内容改革,主要内容包括:设备的型号、系统组成、功能实现、控制方式及控制原理、保护实现、性能分析、矿用变频器应用与检测、矿用软启动器应用与检测、变频器与软启动器的调试与维护以及变频器的谐波产生、测量、治理及其标准等。
4.增设矿用隔爆型无功功率自动补偿装置内容
煤矿井下电网功率因数严重偏低(0.5~0.65左右),使得发电、变电设备的容量不能充分利用,输电线路和矿山配电线路的功率损耗和电压损失增大。因此电力部门要求煤矿采取措施,使地面总变、配电所6~10kV母线上的功率因数应提高到0.95以上。目前煤矿企业多采用在6~10kV母线上并联移相电容器组进行集中补偿的方法来提高功率因数,但这种方法只能实现有级调节,而无法根据负荷无功功率的需求变化实现连续平滑的自动调节,而且在井下恶劣的环境下电容器容易损坏。
矿用隔爆型无功功率自动补偿装置由隔爆电力电容器箱和隔爆电气控制箱组成,可根据电网功率因数的变化自动决定并执行投入或切除相应容量电力电容器组。隔爆电力电容器箱具有良好的防爆、抗潮和防故障性能,更能适应井下环境,电气控制箱能完成功率因数检测与整定、通道分检、分组投切等功能,并装有相关仪表和投切显示装置,采用自动手动两种投切方式。自动补偿器与变电配电室集中补偿相比,具有投资少、动作灵敏、补偿效果好、配置及操作方便、体积小、维护简便、节电效果显著等优点。补偿器与感性负载相并联,对三相异步电动机进行无功功率补偿,从而将配电系统的功率因数提高到0.95以上,降低变压器损耗,提高变压器带负载能力,降低线路损耗和电压降,减少输电线电流及线路截面积,在改善电动机运行条件的同时还能达到节约电能的目的,因此在煤矿井下得到大力推广应用。为此,教学内容改革中需增设矿用隔爆型无功功率自动补偿装置内容,主要包括:矿用隔爆型无功功率自动补偿装置的型号规格、结构特点、系统组成、功能、工作原理、电气原理图、性能、参数说明、保护实现、使用等。
5.更新设备型号
针对现有教材中设备型号落后10年,大多数已经淘汰和禁止使用的情况,对原教材中高压配电开关、低压配电开关、电力变压器、移动变电站、电缆等电气设备型号进行更新。查阅和调研煤矿井下供电系统所用设备的型号、厂家,参照2010年最新颁布的《煤炭安全规程》,进行一一更改。另外还需增补矿用隔爆型负荷控制中心、矿用隔爆兼本质安全型多组合开关、矿用隔爆本质安全型变频器及软启动器、矿用隔爆型无功功率自动补偿装置等设备的型号和相关资料。
6.供电系统图元标准化
针对原教材中供电系统电气图元画法采用96图元标准、较为落后的问题,对图元进行改革。根据最新2010年“煤矿制图标准化”的要求及标准,重新对整个教材所用的图元进行修订,以满足学生快速适应煤矿发展的需要。
7.增设3300V供电系统内容
近年来,由于煤矿工作面的大型化,大功率电机以其强劲的动力大大提高了工作面的产量。同时,对工作面的供电系统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常规1140V煤矿综采设备电流大、压降大,影响了生产设备的生产能力,通过采用3300V高压供电系统提高了供电质量,同时也提高了生产效率,因而在煤矿井下得到了大力推广。而现有教材内容缺乏这部分内容,特别是3300V系统、参数值整定,原来的查表法已不再能满足3300V系统的要求。为此,需要增设3300V供电系统设计、参数的计算、设备的选型、电缆的计算和选型、短路电流整定、动热稳定校验,综采工作面供电系统升压技术、综采工作面3300V高压远距离供电技术等。
8.在原有内容上增设最新设备
在教材原有的高压配电装置、干式变压器、移动变电站、低压馈电开关、磁力启动器、照明保护等相关内容上增设对最新型设备的介绍。
三、结束语
“矿山供电”课程体系内容的改革,一方面要注重煤矿供电基础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还要与最先进的综连采设备技术紧密结合,拓宽知识面,适应当前煤矿井下供电系统设计的人才需求,此外还要加强实践环节,注重专业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设计能力,培养熟悉煤矿供电系统、综合素质好、适应21世纪我国煤炭行业发展需要、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采矿、电气高级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郭海,穆连生,等.高产高效综连采电气技术[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5.
[2]穆连生,郭增军,邸满田.煤矿综连采实用电工技术[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6.
[3]赖昌干.矿山电工学[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6.
1.1改造变更变压节能器
按照归纳和统计的数据可以得出每一个级别的变压器在运行的过程中都会在总消耗量中占据5%的百分比,因此,在矿山改造工程中应该根据实际的情况科学的选择不同的变压器,这样一方面保证了经济性,一方面也保证了环保性。某矿山在改造之前所使用的变压器一共有18台,总容量达到了8600kV,这些机器已经是国家明确规定应该淘汰的产品,因为这些机器在使用的过程中期限要求相对较长,所以很多机器已经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问题,按照要求,在技术改造的过程中将这些设备统一换成S11型号。在对设备进行改造和完善之后,这种新型的变压节能器在运行的过程中空载的损耗和原来相比下降了20多个百分点,空载电流也有了非常明显的下降,所以其节能环保的效果十分的明显。按照变压器能耗计算的公式,这种设备的年电能消耗和铜损、铁损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最大损耗负荷的时间和功率因数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如果功率因数减小,无功功率输送将会有所增加,在这样的情况下电网的整体运行损耗也会大大的增加,在使用了S11之后,铁损是812W,而传统的变压节能器在运行的过程中功率为13032W,所以从无功功率的角度上看,前者仅为后者的64%,前者的节能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在改造之后,新型的变压节能器在这一基础上能够节约5%以上的电能。
1.2无功就地低压动态补偿节能
由于矿区在分布上并不是非常的集中,这样一来也就使得供电的距离大大的延长,如果将电动机本身的功率因数降低到同一个水平,其平均值通常都在0.87上下徘徊,其中,35kV和10kV变电所的无功高压采取的是集中电容柜补偿的形式,单式补偿设备通常会在很长时间之内连续运行,这样也就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对其进行维护,补偿的效果也会随着机械性能的下降而大打折扣,所以,就地补偿的作用就得到了凸显。电网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费用相对也比较高,电压的供给质量也无法得到有效的保证,电力设备在运行的过程中产生的消耗也非常大。在改造的过程中,除了35kV和10kV的变电所之外,低压选电容基本上都会安装补偿就地装置,这样也就使得矿区在生产过程中的功率因数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这样一方面能够减少线路运行过程中的功率损失,同时对,矿区运行过程中所消耗的电能也能得到更加有效的控制,从容达到了节约能源的目的。
1.3改进节能高效电动机
从当前整体的发展情况来说,我国正在使用的各种电机年消耗的电量通常都在1000亿万千瓦时作用,据不完全统计,这项消耗能够占到全国总电容量的六成以上,但是电机品均利用的功率却相对较低,和很多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的节能形势还是十分严峻的。某矿山在改造之前投入使用的电动机总数为214台,这些电动机的总容量达到了6386.5千瓦时,在改造期间,有31台都是在95年就应该淘汰的电机,而在技术改造当中都换成了全新的电动机,这样就使得功率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从总体上来说其产生的节能效果也是十分显著的,通过计算,这种方式大概节约了3%的电能。
1.4高效拖动装置的运用
1.4.1调速节能设备。当前的矿山施工中所使用的所使用的风机和水泵有很多施工的环节,这类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都是使用直电进行启动处理的,该技术主要是应用了20几台电动机对变频器进行处理,对其调整功率因数,从而就可以更好的保证其施工的质量和水平,也为矿山正常的开采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此外还能很好的对节约能源上的消耗。
1.4.2软启动的节能设备。在电机Y/D或者直接启动时,其启动的电流就会相当于4到7倍的额定电流,如此可能会给供电网以及电机装置带来十分严重的冲击,同时还会对电网的容量有比较高的要求,在运用软启动的装置之后,那么电机启动的电流将会从零开始,其最大值一定不会大于额定的电流,这样据降低了电网的容量以及电网冲击的各种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阀门以及设备的使用时间加长,同时降低了装置的维修护理费用。将此设备运用到实际中以及一些详细的资料显示,使用这种设备能够有效地节约资源能源,同时还降低了电能的损耗,据计算,大约节省了百分之一的电能。
1.5环保照明在矿区上,基本上都是白炽灯或者是高压汞灯来照明的;在公司的办公室内,其照明经常是低效荧光灯,其实这些与国家倡导的绿色环保照明是不一致的。据相关数据资料显示,高压钠灯与高压汞灯相比,其能够节省的电量达38.1%;紧凑型的荧光灯与原来的荧光灯相比能够节省电量百分之20到25,同样相较于白炽灯能节省电量76%,并且具有显色性能好,照度高等特点。就现在情况来说,矿区和其居民的照明用电量为358.1千瓦时,基本上占到约整个矿区用电量的5.5%;这次的技术改造如果依据绿色环保照明的要求使用节能高效灯具,并且选用节电智能设备,可节省电量高达百分之30到50。这种方法能够节省百分之零点二五的电能。
2整体节电的效果
按照上述的改进方案进行处理使得节约用电的销量得到了非常显著的提升,同时在负荷方面也有了非常大的转变,电容量和线损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非常好的控制,在生产的过程中可以有效的节约大量的电能,这样一来也就为矿山的生产带来了更高的经济效益,促进了矿山的发展和壮大,从而也为我国的能源建设作出了贡献。
关键词:信任;大型工程项目管理绩效;基于情景模拟的行为实验;研究框架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5.01.26
中图分类号:F2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5)01-0119-05
Research Framework of Trust Improving Large-scale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 Performance
――Based on Situational Behavior Experiment
YIN Yi-lin1,2,XU Zhi-chao1
(1.School of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 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300372;
2.School of Management, 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ianjin 300384)
Abstract:This paper takes mechanism that trust influences large-scale project management performance as object, and proper risk allocation and contractors behavior as the starting point,to explain the path that trust influences large-scale project management performance from perspective of the interaction of owner and contractors dynamic behavior,with integrating experiment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The results show that,the objective factors which based on market regulation and social norms will affec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oject employers trust.For this reason,the trust environment which developed from engineering project organization will promote active cooperation of both sides,the resulting reciprocal behavior will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large-scale project management.
Key words:trust;large-scale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 performance;situational behavior experiment;research framework
1 引言
大型工程项目管理绩效的持续改善始终是项目管理研究者与工程管理人员追求的目标,合理风险分担被认为是推动项目绩效改善和提升的驱动引擎[1]。然而在实践中,合理的风险分担往往不能实现[2]。发包人的防御行为使其对风险分担的负面效应越来越重视,试图将更多风险通过免责条款设计转嫁于承包人,形成发包人风险分担决策中的逆向选择。究其原因,发包人缺少对承包人的信任[1]。信任也由此获得了诸多学者的青睐。
不可忽略的是,信任作为风险的双生体,会衍生出更多风险。发包人对潜在损失的习惯性防御态度无法保证信任促成合理风险分担的实现。此外,合理风险分担与承包人激励并不是因果使然的关系,发包人合理风险分担对承包人的激励可能会失效。因此,如何从根本上保障信任对大型工程项目绩效的正向推动成为当前的研究难点。为此,本文试图构建信任改善大型工程项目管理绩效的研究框架,以合理风险分担为中心,向前探索信任建立的初始集与信任对发包人合理风险分担的推动作用,向后证明风险分担对承包人的激励路径及承包人行为对项目绩效改善的影响,为解析信任对大型工程项目管理绩效研究机理提供理论支持,也为我国大型项目管理绩效改善的实践及今后的研究提供一种新思路。
2 文献综述
2.1 信任已成为影响风险分担的重要关系治理因子
工程项目中的信任是指施信方相信受信方不会辜负自己,即使存在采取机会主义行为的可能,受信方也不会令施信方失望的预期[3]。信任作为重要的关系治理因子,对风险分担的扰动性影响是近年来学者关注的焦点问题。从交易成本角度分析,Girmscheid与Brockmann等研究认为发包人与承包人之间良好的信任关系可以缓解对合同完备性的需求,提高风险分担争议条款缔约效率,降低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信息搜集成本 [4]。基于行为预期的视角,Cheung与Wong指出发包人与承包人在不信任状态下会试图通过合同条款降低所承担的风险,相互不信任将最终导致风险分担的不合理配置[5]。
发包人与承包人之间的高度信任可以促进项目风险分担调整的灵活性,嵌入信任就是要扩展现有风险分担优化空间,有针对性地在信任视角下为合理风险分担提供对策[6]。
2.2 影响发包人初始信任形成的条件集仍待补充
整理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发现,个体要素(能力、诚信、忠诚等)和互动要素(过往合作、目标协调、合作前景等)交织影响着工程项目中承发包双方的信任水平[7]。与此同时,工程项目的本身属性(项目周期、项目投资金额、招投标形式、采购模式、项目评价方式等多因素)也会起到调节作用[8]。在中国的交易过程中,施信者对信任的评估更加关注被信任方与己方的社会联系[9]。以关系(Guanxi)为核心的社会规范要素对信任影响已受到学者的关注[10]。
考虑到信任的情境依赖性特征,在西方文化中,信任更偏向于市场规范范畴,其社会规范意味着在中国文化中得到了增强。上述在西方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工程项目中影响信任的因素集应用到中国管理情境中则会产生偏差。因此,结合中国文化背景探索工程项目中信任形成的条件集显得更为重要。
2.3 合理风险分担是推动承发包双方合作的系统动力
工程项目组织中讨论发承包双方行为与项目管理绩效之间的关系,是对行为经济学中积极互惠理论的继承。毫无疑问,项目中合同条款设计是风险与利益分配的焦点,谈判期间的风险分担条款直接影响着项目中利益相关者彼此的行为预期。在合作行为的互动循环中,基于满意条款而产生的合作行为是开启良性合作循环的重要因子。其推导过程在于,合理风险分担机制下的满意条款是双方互惠思想的表现,而这种互惠关系可以促进合作的产生。
在积极互惠理论的假设下,发包人的合理风险分担策略可换取承包人的“安分守己”(Act Dutifully)。合理风险分担保证了承包人在合同状态发生变化时得到预期的合理收益;发包人也会因己方承担风险,激励承包人不利用合同漏洞,有助于发包人建设目标的实现。承发包双方合作行为的良性循环,提供了工程项目管理绩效改善的持续动力。因此,探索发包人合理风险分担对承包人行为的作用机理已成为亟需解决的课题。
2.4 信任研究更加关注数据动态收集与数据收集的保障机制
工程项目中信任的研究广泛采用社会学及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及案例分析法等。其中,问卷调查法因数据收集的便捷性被广泛使用。但由于研究结论来自于各时点,上述研究方法无法反映信任的动态特性[11]。因此,一些学者开始向信任动态研究方法转移。其中,较为典型的是Badenfelt,Swrd等分别在使用多案例对比法、纵向案例分析法的基础上,嵌入半结构性访谈收集数据,分析了工程项目中信任与控制间的关系及工程项目各阶段信任的主要表现形式,有效解决了传统手段动态数据静态处理的问题,提高了数据结果的解释力[12,13]。
与此同时,为了保证数据的可靠性,研究者采用系列保障机制。其一,增强了被试者可信度的保障机制,如要求被试者是参与项目全过程工作的高层管理人员。其二,完善了研究方法的保障机制。一方面,集成现有数据采集方法;另一方面,进行数据的跟踪回访,对被试者提供的信息进行再核查,为数据可靠性提供了保障。
3 信任对大型工程项目管理绩效改善的影响路径分析
现有理论研究成果支持了信任对大型工程项目管理绩效影响性的假设,其角度涉及信任形成、风险分担、承发包双方互动行为等。发包人合理风险分担与承包人策略选择是搭接信任与大型工程项目管理绩效关系的重要介质。基于上述分析,信任改善大型工程项目管理绩效的研究思路如图1所示。
图1 信任改善大型工程项目管理绩效的研究思路
3.1 发包人对承包人产生初始信任条件集的确定
本文研究的起点是发包人对承包人初始信任的形成,因此需要明确促使发包人对承包人产生初始信任的条件集。考虑到信任的情景依赖性,要嵌入中国交易文化建立发包人初始信任形成的条件集,并验证此条件集中各因素对初始信任影响的效果水平及作用点,为发包人对承包人初始信任建立提供基础支撑。
基于上述分析,发包人对承包人产生初始信任条件集确定的研究包括以下四部分内容。首先,通过文本分析获得影响发包人初始信任的初始条件集;其次,通过基于焦点小组访谈将初始信任条件集划分为市场规范要素的条件集和社会规范要素的条件集;再次,通过多案例研究对上述假设进行验证;最后,以此为基础指导发包人资格审查文件的优化。
3.2 初始信任对发包人采用合理风险分担方案的激励机理
研究表明,信任是一种经济预期的行为,信任意味着交易双方均有共同避免机会主义行为的愿望,相信己方的漏洞或缺点不会在交易时被利用[13],且现有研究支持信任会促使发包人采取合理风险分担方案的基本假设。因此提出“信任―合理风险分担”的理论模型。
首先通过文献研究及实际案例分析,构建“信任―合
理风险分担”的理论模型,寻找出信任、合理风险分担的观测变量,形成调查问卷;其次,通过对大型工程项目中发包人的半结构性访谈确定项目中的信任水平;再次,查找上述大型工程项目的合同文件,确定风险分担状态;最后,通过分析大型工程项目中发包人信任水平、风险分担状态验证提出的理论模型。
3.3 合理风险分担对承包人策略选择的影响机理
基于积极互惠理论,承包人在合理风险分担条件下会得到合同状态变化的补偿,进而会以互惠行为对发包人予以回报,即不利用合同中存在的漏洞。由于此部分内容涉及被试者道德与品行问题,为了观测承包人真实的行为反应,增强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宜采用情景模拟的行为实验研究方法。
首先,筛选被试者。被试者必须是承包人的高层管理人员,具有决定权力;其次,对被试者进行艾克森人格L问卷测试,选择真实显现心理状态的承包人作为实际被试者;再次,明确合同漏洞要素的集合。通过专家访谈、合同条件分析、案例研究等手段确定合同漏洞要素的集合进行编码,确定承包人可利用合同漏洞的调查问卷;最后,进行行为实验,向承包人提供四种情景资料下测试承包人对合同的响应行为,揭示合理风险分担对承包人策略选择的影响机理。具体实验研究框架如图2所示。
图2 承包人因发包人的PRA方案而采取的不利用合同漏洞策略机理的子研究框架
3.4 施信/受信双方互动对工程项目管理绩效的改善机理
承发包基于信任提升的积极互动最终将改善工程项目管理绩效,即承包人获得合同状态变化的补偿,发包人实现预期的项目目标。因此,需要进一步探讨承发包双方的“信任”、“合作互动”与“项目管理绩效改善”的作用机理,具体内容为:
首先,明确“信任”、“合作互动”及“工程项目管理绩效”的可观测变量;其次,通过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确定上述变量的观测时点;最后,利用纵向案例分析,根据案例中承发包双方的信任水平、合作状态以及项目管理绩效水平,探究信任提升项目管理绩效改善的作用机理。
综上所述,信任改善大型工程项目管理绩效的研究可以沿着“初始信任注入合理风险分担方案承包人不利用合同漏洞双方良性互动实现项目管理绩效”这一路径展开。但是这一路径目前仍然存在黑箱,即缺少对路径上各个关键点的解构。因此,为了打开“信任―大型工程项目管理绩效”的黑箱,需构建“信任―大型工程项目管理绩效”的关系模型。整体研究框架如图3所示。
图3 信任改善大型工程项目管理绩效的研究框架
4 研究框架的初验
为了检验构建的信任改善大型工程项目管理绩效机理研究框架的信度、内部效度、构建效度和可行性,在对天津地区大型基础设施建设进行预研的基础上,选择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天津市地铁建设项目案例对研究框架进行初验和初步分析。地铁项目的连续建设注重功能的配套性,技术的专用性强,易形成发包人与承包人之间的长期合作,信任在合作过程中尤为重要。对天津地铁公司的项目管理经理进行了访谈,以验证上述假设。
4.1 发包人对承包人产生初始信任条件集确定的验证
发包人对承包人之间初始信任的形成表现出多维特征,是发包人在招标过程中对承包人进行综合认知的结果。在对天津地铁项目经理进行访谈并与其他预研企业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案例研究小组的调研结果发现天津地铁的招标决策部门加强了资格预审环节的工作,重点审核了投标人过往项目业绩、投标人资质并对各投标人的市场声誉进行了调查,反映了发包人对承包人产生初始信任条件集的部分子集。天津地铁公司在换乘站的连续建设中倾向于选择大型国有施工企业,且拥有专利施工技术的单位在技术标中评分更高。案例研究小组对投标人的访谈也表明了相同的结果,证实了承包人能力、资质与市场声誉皆为大型工程项目发包人对承包人初始信任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与初始信任条件确定的研究框架相契合。
4.2 初始信任对发包人采用合理风险分担方案的激励机理验证
地铁工程的复杂性与技术标准的不断升级要求发包人与承包人之间形成互助战略联盟。天津地铁公司对承包人能力、品德的信任一方面为双方的合作共赢提供了支持;另一方面也是风险分担决策转型的关键拉动力。天津地铁公司决策者的个人经验和对承包人的信任在风险分担决策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承包人在业内享有的声誉构建了公司高层领导间的互信关系,相信对方不会恶意利用合同中的漏洞牟利,巩固了发包人选择合理风险分担的决心。信任的存在使得合同管理的柔性提升,发包人有机会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完成对初始风险分担决策结果的补充、 完善和修正,并在合同状态变化后,通过再谈判高效解决过程纠纷。综上所述,天津地铁公司对承包人的信任形成了发包人合理风险分担的动力支持,与本文研究构建的理论框架一致。
4.3 合理风险分担对承包人策略选择影响机理的验证
通过分析对承包人主管进行的访谈资料发现,在天津地铁项目建设全过程中,承包人因发包人的合理分担,对项目设计、施工及运营可能存在的问题与发包人进行交流,为承包人因发包人的合理风险分担方案而采取不利用合同漏洞策略的机理提供了佐证。案例研究小组的判断结果、对承包人的访谈结果以及发包人对承包人行为的认知形成了一个证据链,实现了案例数据的三角验证,表明了发包人合理风险分担对承包人的激励作用。
4.4 施信/受信双方互动对工程项目管理绩效改善机理的验证
从天津地铁建设的实施结果看,发包人对自身规范、积极合作及互利共赢的认知与承包人的考量几近相同,双方都表现出高度合作的特征。就风险分担而言,发包人执行了合理的风险分担方案并在合同中注入柔性管理因素,提高了风险再分担的灵活性;承包人则未采取任何不平衡报价策略,使得项目结算金额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就及时足额付款而言,发包人始终严格履行合同,按照合同及时支付承包人合同价款,并对合同内规定的物价波动引起的价款调整予以调价,迅速按照合理程序处理承包人的索赔,做到最终及时合理结算;承包人则在项目全过程中尽可能保持预期进度、确保工程质量,项目出现变更时为发包人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期降低发包人成本,当出现不可抗力时会及时恢复施工进度,在保证移交工程同时,履行保修期义务。综上所述,天津地铁承发包双方的合作互动对工程项目管理绩效的影响结果与本文构建的研究框架相吻合。
5 结论
本文以大型工程项目中信任对项目管理绩效改善机理为研究对象,综合多种研究方法,阐释信任对大型工程项目绩效的影响路径,结果发现:基于市场规范的客观因素及基于社会规范的主观因素会影响发包人的初始信任;发包人的初始信任可推动其采取合理风险分担的方案,形成发包人与承包人良性互动的开端;基于积极互惠理论,承包人会对发包人的互惠行为予以回报,合理的风险分担会降低承包人利用发包人合同漏洞的可能。双方的互惠行为最终会实现大型工程项目管理绩效改善的目标。总之,信任改善大型工程项目管理绩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不能只关注信任本身,而需基于动态视角更全局、深入地审视信任的形成要素、承发包双方行为互动等研究内容。
尽管本文为信任改善大型工程项目管理绩效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方向,并用单案例进行了验证,但仍有必要通过模型中提供的实证研究方法对模型进行再检验,进一步揭示发包人初始信任形成条件集、信任推动合理风险分担的形成机理、风险分担激励承包人的作用机理以及承发包双方行为互动对项目管理绩效改善的影响机理,增强模型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1]Badenfelta U.I Trust You,I Trust You not:A Longitudinal Study of Control Mechanisms in Incentive Contracts[J].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2010,28(3):301C310.
[2]Loosemore M,McCarthy C S.Perceptions of Contractual Risk Allocation in Construction Supply Chains[J].Journal of Professional Issues in Engineering Education and Practice,2008,134(1):95-105.
[3]Laan A T.Building Trust:The Case of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D].Twente :The University of Twente,2009.
[4]Girmscheid G,Brockmann C.Inter-and Intraorganizational Trust in International Construction Joint Ventures[J].Journal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2010,136(3):353-360.
[5]Cheung S O,et al.Developing a Trust Inventory for Construction Contract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2011,29(3):184C196.
[6]Tuuli M,Rowlinson S,Koh T.Dynamics of Control in Construction Project Teams[J].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2010,28(2):189-202.
[7]Ling F Y Y,Tran H B T.Ingredients to Engender Trust in Construction Project Teams in Vietnam[J].Construction Innovation:Information,Process,Management,2012,12(1):43-61.
[8]Eriksson P E,Laan A.Procurement Effects on Trust and Control in Client-contractor Relationships [J].Engineering,Construction and Architectural Management,2007,14(4):387-399.
[9]Huang K P,Chung T,Tung J,Lo S C.Guanxi Embeddedness and Trust Building in Chinese Business Markets:A Confucianism Perspective[J].Journal of Applied Sciences,2013,13(3):333-340.
[10]Kriz A,Keating B.Business Relationships in China:Lessons about Deep Trust[J].Asia Pacific Business Review,2010,16(3):299-318.
[11]Laan A,Voordijk H,Noorderhaven N,Dewulf G.Levels of Interorganizational Trust in Construction Projects:Empirical Evidence[J].Journal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2012,138(7):821C831.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矿山建设工程;教学模式;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5-0105-02
《矿山建设工程》是一门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如能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该课程势必为我校土木工程专业(矿山建设方向)实践“卓越计划”的最佳平台。2011年12月安徽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矿山建设方向)被列为安徽省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1],为此,土木工程专业(矿山建设方向)中实践性较强的核心课程需积极探索全新的教学模式。[1-4]
一、课程教学现存问题
笔者多年来一直承担《矿山建设工程》课程教学工作,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目前存在一系列教学问题,与“卓越计划”的要求相差甚远,具体分析如下。
1.课程教学内容庞杂。《矿山建设工程》课程的教学内容多而杂,该课程包含煤田地质基础知识、立井井筒的结构与设计、立井井筒表土段施工、立井井筒基岩段施工、立井井筒施工设备与布置、岩层巷道工程、井底车场与硐室工程和煤层巷道工程等多方面的教学内容。各教学内容中又涉及到很多的基本概念、设计理论、施工方法和施工设备,且若干教学内容在其他核心课程中已有讲述。《矿山建设工程》n程的教学内容给学生的印象是内容庞杂、主线不明、重点不突出和知识点太多,甚至有一种一团乱麻、理不出头绪的感觉,因此学生普遍反映这门课程难学。
2.课程内容更新不及时。现行的课程教学内容和所使用教材的知识内容体系创新性不够,未能体现矿山建设工程的新技术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仍沿用传统的课程内容体系。在我国煤炭“黄金十年”(2002―2012年)期间,深部矿山建设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现行教学内容中未能增加矿山建设工程的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等方面的知识点,与现阶段深部矿井建设要求的知识点存在较大的差距,从而难以满足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要求。
3.课程教学方法陈旧老套。我校《矿山建设工程》课程的课时仅为24个学时,但该课程的教学内容较为广泛,为完成现行教学大纲规定的全部教学任务,教师不得不主要依靠教材,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无法得到系统和充分地利用,课堂教学的灵活性明显不足,同时缺少学生自主的研究性学习内容和训练环节[4]。目前这种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利,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重课堂教学,轻工程实践。在现行教学计划中,《矿山建设工程》课程的课时有限,但教学内容较多,很难将实践教学内容贯穿于课堂教学中。一方面煤矿企业不愿接收大量学生到工程现场参观学习,另一方面在课程教学大纲时也只安排课堂教学,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环节难于实施。因此,在现行《矿山建设工程》课程教学中,课堂理论教学和工程实践之间严重脱节,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无法得到充分锻炼。
5.课程考核方式单一。多年来,我校《矿山建设工程》课程的考核方式为:课程成绩=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70%。平时成绩主要依据学生的出勤率,期末考试一直存在死记硬背、考后便忘的现象。
二、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1.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根据“卓越计划”的目标与要求,对《矿山建设工程》这门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及优化,教学内容力求把握矿山建设工程的发展动态,以体现最前沿的知识点。近十余年,我国深部矿山建设工程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很多创造性的工法和技术、新型施工装备等都被应用到深部矿建工程中。在立井施工方面,如深厚表土层冻结法凿井关键技术和超大型竖井强力钻井―扩成井技术等;在巷道施工方面,如L型钻孔地面预注浆加固深井巷道技术、深部软岩巷道钢管混凝土支护技术和煤矿巷道全断面硬岩掘进机(TBM)施工技术等。笔者长期从事煤矿立井井筒和软岩巷道支护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根据积累的工程现场科研经验,将上述新工法和新技术以具体工程案例方式纳入到《矿山建设工程》课程教学体系中,这为该课程的改革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多媒体教学课件的改进。《矿山建设工程》课程的信息量较大,涉及很多新型的施工方法和技术装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加大了多媒体教学的应用,通过课题组成员在从事工程科研服务中采集现场工程照片、利用互联网搜寻矿山建设工程方面的施工方法视频和技术装备图片、向工程现场技术人员借阅相关施工图集和施工组织设计文本等多种手段,对现有各课程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了改进研制,加大了学生对矿建工程施工的直观印象,并培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面向工程的课程教学模式设计。采用面向工程的问题探究式、案例讨论式和项目参与式等三种教学模式,并针对各教学模式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三种教学模式情况下的重点教学内容设计如表1―3所示。
4.复合式考核方式的应用。摒弃本专业核心课程现行的基础理论单一的考核方式,采用基础理论、综合分析能力与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相结合的复合式考核方式。其中,基础理论沿用平时成绩和闭卷笔试方式进行考核,占期末总评成绩的50%;综合分析能力与创新能力根据问题探究式和案例讨论式教学效果进行考核,占期末总评成绩的30%;实践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根据项目参与式教学效果进行考核,占期末总评成绩的20%。
三、结语
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核心是学生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的培养,根据安徽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矿山建设方向)“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方案的要求,针对《矿山建设工程》课程,设计了一套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该教学改革模式于2015年和2016年在我校《矿山建设工程》课程教学中得到了成功实践,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大幅度的提高,教学效果反映良好。
⒖嘉南祝
[1]蔡海兵,荣传新,郑腾龙.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矿山建设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探索[J].大学教育,2016,(1):117-118.
[2]赵启峰,石建军,王波,等.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井巷工程》课程改革与实践[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12):59-62.
[3]东兆星,吴士良.井巷工程[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9.
[4]朱劲松.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桥梁施工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3):71-75.
Teaching Reform Practice of Mine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urse for Training of Excellent Engineers
CAI Hai-bing,RONG Chuan-xin,ZHENG Teng-long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Huainan,Anhui 232001,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