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人文素养的培养范文

人文素养的培养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1-07 16:28:2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人文素养的培养,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人文素养的培养

篇1

例一:炎炎烈日之下,教学楼前的空地上,出现了一个瘦弱的孤单的身影,右手提着一个鼓鼓的皮包,腋下夹着一摞书,左手提着一个木框,框里有几个装满液体的玻璃瓶,原来是该校的化学老师。她手中的重物紧紧地坠着她那纤细的双手,但她仍然使出了浑身的劲蹒跚地向教室走去。突然,“刷!刷!”,有两个人影飞速地掠过她的身边,仔细一看,是自己含辛茹苦教了两年的学生,她喊道:“某某同学,过来帮把手”,两位同学装作没听到继续向前走,再喊,还是没用。她失望地摇了摇头,叹道:“难道这就是我们学校教育的结果,我教书有什么意思,我的学生根本不知道感恩。”

例二:在我所任的班级中,有一个班的学生给我提了一条这样的意见:老师太恶,上课没笑脸。然而我却是大家公认的上课比较有激情的老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局面,究其原因只有一条,上课期间,这班的几个学生不停地说小话,我使尽了浑身解数(个别谈话、教育,在全班同学面前批评,鼓励,都没用),仍无法扭转这股歪风斜气,于是,我失望了,每当走进这个班时,我就产生了一种不安的情绪,无法作到激情澎湃,无法面带笑容。

例三:某班某同学,由于画了许多不文明的图片,被老师逮住,询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不说。一打听,才知道该生成长以单亲家庭,他的母亲从他刚满两个月起就独自一人把他拉扯大,问他:“你知不知道你母亲很辛苦?”他理所当然地答到:“不知道”,回家后,是少爷,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还要求母亲给他买这买那。

通过以上三个例子,可以看出我们的学生越来越自我,他们是天,他们是地,只会一味地要求别人付出,而不知道回报,他们在这经济浪潮中迷失了自我,失去了良心,面对别人、社会变得冷漠、自私、无情。这样的“人才”将会成为社会的渣子、蛀虫。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的教育该采取什么措施来促进学生学会关心,学会理解、宽容、尊重并富有责任感和同情心;促进每一位学生更美好更纯洁,更善良;并培养精神充分发展的有理想有信念的人;最终使我们的国家不仅物质上更发达,精神上更富有。

只有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才能使我们的学生不再麻木、冷漠,使我们的教育结果发生改变。所谓人文素养是指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包括按照社会要求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乃至个人与自然的关系。通常人们把人文素养教育看作是关于生存目的的教育,即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很好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比较好地解决自身的理性、意志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帮助每个人智力、德行、感情、体格各个组成部分达到和谐状态,从而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人文素养,培育着激励着人的高雅精神境界与不朽的人格魅力。高瞻远瞩,勇敢坚毅,既为真理不断超越前人他人,也为真理不断战胜个体自我,坦坦荡荡做人,廉洁自律为公;有打败敌人的勇气,有战胜困难的气慨;助人不讨回报,奉献不讲条件。人文素养,总是把崇高的理想与脚踏实地的行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是只顾低头拉车不顾抬头看路的忙忙碌碌,也不是见小利而忘大义的狭隘浮躁,更不是夸夸其谈不干实事的政客。

另外,可以通过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举止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我们的学生做到以下几条:

第一条,怀抱一颗感恩的心。感恩不但是美德,感恩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条件!不要忘了感谢你的父母、你周围的人、你的同学和老师。成功守则中有条黄金定律:待人如己。也就是凡事为他人着想,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思考。“你是学生,应该多考虑老师的难处,给老师一些同情和理解;你是孩子,则需要考虑父母的困境,给父母一些宽容和谅解。同情和宽容是一种美德,同学们应设身处地为老师、父母着想,怀抱一颗感恩的心,羔羊跪乳,乌鸦反哺,动物尚且感恩,何况我们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我们从家庭到学校,从学校到社会,重要的是要有感恩的心。

第二条,培养学生具有责任感和荣誉感。没有责任感的学生不是优秀的学生,责任感是简单而无价的,每个学生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地方都有义务,有责任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一个学生要成为一个好学生,就必须遵守纪律,有自尊心,对于他的集体感到自豪,对于他的同学和老师有高度的责任义务感。每一个优秀的班级,都应该教育自己的学生增强责任感,认真听课,完成作业,积极参加学校布置的每一项活动,是每一位学生该履行的责任。

第三条,决不说谎。因为不诚实,所以不能够与人相处长久,不具有合作与团队精神,更不能实现自己幸福和成功的愿望。考试作弊,说谎话是作为一位优秀学生的大忌。

篇2

【关键词】人文素质;医学教育;儿科

随着科学进步,医学对于“人”这一生物体的认识早已达到基因水平,可供医生预测、诊断、治疗疾病的手段越来越精细,越来越个体化。近年提出的“精准医疗”更是不断推动人类对于疾病认识水平的提高。但医疗过程绝不是仅仅由实验室检测数据以及诊疗常规或指南堆砌而成的流水线。医学更涵盖了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它不仅仅是研究“人”的生命科学,更是一门以“人”为核心的人文艺术。儿科专业尤其具有特殊性,它的研究对象是生理、心理处于不断变化发育过程中的儿童及青少年。一名合格的儿科专业医生,除了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临床技巧,更要具备有效的沟通技巧以及共情的能力,诊疗过程中关注患儿精神心理、教育、家庭甚至文化背景的影响。因此,医学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不断得到重视。尽管在本科阶段教育中,已经设立了“医学伦理学”等理论学习课程,但医学是一门实践学科,更多的认识来源于临床工作,因此,实习期间的人文素养培养在引导实习生树立正确的“人道观”上尤为重要。本文将从儿科血液肿瘤专业实习角度出发,对医学生实习中人文素养培养的困境与策略进行分析。

1实习医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困境与意义

1.1社会信息爆炸大环境的冲击

我们处于知识、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机遇、诱惑、挑战扑面而来。大量充斥着物质至上、功力主义的信息不断冲击着我们的眼球。浮躁、抱怨、自私自利、唯利至上的消极心态以不同矛盾形式折射出来。我们的实习医生刚从学校毕业踏入社会,走出了象牙塔,面对真实的医疗环境,超负荷的工作压力,日益紧张的医患矛盾,自身能力的怀疑、医学的局限性以及微薄的收入,难免会产生失落、迷茫的情绪。人文素质培养对于及时引导实习医生牢固树立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职业信仰,坚定职业信心至关重要。

1.2医患矛盾日益突出

近年,医患矛盾已成为突出问题,暴力伤医事件不断见诸报道。治病救人这样一个高尚的职业,竟被不断污蔑抹黑成谋财害命。医务人员不仅不受尊重,甚至人身安全都受到了威胁。背后的原因很复杂,医疗体制不健全,医疗投入不足,医院公益性的缺失,社会保障力度亟待提高,“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仍然存在。全民医学知识的匮乏,很多人盲目认为医学无所不能,这种误读导致一旦诊疗未达到预期结果,极易导致医疗纠纷产生。更有甚者,把医疗过程当成买卖关系,无法接受所谓“人财两空”情况的出现,从而导致暴力伤医、医闹现象屡见不鲜。舆论导向不正确,一些媒体为博眼球,进行不实的负面报道扭曲医患关系。医生的劳动价值在收入上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诊疗费用水平偏低。法律制度、医疗风险保险制度不健全等。矛盾日益突出的医疗环境对医生是一个巨大挑战。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能够帮助医生正视问题、摆正心态,以积极长远的眼光看待医疗大环境,在期待制度不断完善的同时,在工作中找寻自身的价值和尊严。

1.3儿科医生不断流失

由于儿科工作强度大,风险高,平均收入水平远低于其他专业医生,儿科医生数量在逐年下降,占人口比例严重不足。随着全面两孩政策的实施,儿科医生的缺口将日趋明显。2016年国家卫生计生委会上提示截止2015年,每千名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数仅为0.54人,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以北京儿童医院为例,年服务患儿人次已达340万,全院731名医生,平均人均每年需诊治患者例数达4651人。多数医生都是“5+2”“白+黑”的投入工作,在这种高强度的临床工作负荷下,还要兼顾教学、科研,对医护人员身体心理的挑战都是巨大的。加之医患矛盾日益突出、国家医疗资源不均衡分布、储备儿科医务人才的短缺,更加剧了儿科医生特别是基层医生的流失。有数据显示,约有39.8%医务人员有过放弃从医的念头或计划转行,而儿科专业则尤为明显。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近年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儿科医师流失率达到10.7%,而基层医院则更高,其中大部分为青年医生,到2020年,儿科医生缺口将达近9万。毫无疑问的,我国儿科专业医生的日益短缺将极大程度地动摇实习医生儿科专业择业的决心。

1.4社会伦理问题不断凸显

社会转型期中,医生面对的社会伦理问题逐渐增多。越来越多患儿来自于单亲家庭,父母在治疗上意见有时并不统一,甚至相互推诿责任,给诊疗造成很大难度。需要医生解决的问题更为复杂和多面,绝不仅仅是躯体问题、精神问题那么简单。很多时候还要去面对患儿家庭的内部矛盾以及经济问题。新时期医疗情况的复杂性给刚入职的医生带来新的压力与困惑。

1.5儿科救治对象的复杂性

青少年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处于生理、心理急剧变化的敏感时期。在中国,尚未单独设立青少年医学科,但其重要性已得到不断重视。临床患慢性病的青少年患儿易出现抑郁、焦虑以及自闭的心理问题,某些患儿甚至出现自杀倾向。面对这样一个心理、生理向成人过渡但并不健全的群体,仅仅治疗身体上的疾患是远远不够的,对于青少年患者心理、精神方面的人文关注是重要的也是必需的。这给儿科实习医生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1.6医学人文培养体系不完善

尽管医学人文培养不断得到重视,但显然医学教育更为强调的是医学技能的培训。绝大部分医学生重视技术性临床知识的学习,轻视非技术性能力,例如医患沟通等人文素养的培养。其次,即使设置了医学哲学、医学伦理学等人文课程,但授课内容大多离临床实践较远,缺乏感性认识,难免枯燥、乏味,无法真正发挥作用。而一旦进入临床后,繁重的临床工作更鲜有机会进行人文素养的培训。

2儿科实习生人文素养培养策略的思考

2.1建立和谐积极的正能量

环境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只需看两点,一是看如何对待妇女和儿童,二是看如何对待教师与医生。非典肆虐、汶川地震等危急情况发生的时候,冲在第一线的永远是武警战士和医护人员。医生是神圣的职业,尊重医生就是尊重生命。全社会应对医生表现出应有的尊重,不尊重医生就是对自己生命最大的不负责任。政府层面上,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强化政府职能,构建多层次医疗卫生覆盖体系、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切实疏解看病难、看病贵的困境,从源头上缓解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现状,正确舆论引导,维护社会稳定,形成社会良好和谐氛围。医院层面上,提升公益性,保障医患双方利益,重视医生身心健康,采取措施有效缓解医生工作强度。

2.2健全实习阶段人文培养体系

引导实习学生适应生理-心理-社会模式的转变,重视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选择有经验的带教老师,善于从实习生自身情况出发,分析疏导他们的困惑,以理性的思维面对医患矛盾,培养实习生对儿科工作的情感。在临床阶段设立临床心理学、法制的相关培训课程,邀请德才兼备的专家学者传授经验。将人文素质考核评价列入人才评价体系中,在专业能力优秀的基础上,强调具有良好人文精神的医生[1]。

2.3增强职业神圣感

在当前医疗环境下,90后的实习医师如何能够在尽快适应高负荷工作前提下,尽快树立充满高度责任感,敬畏生命的职业理念至关重要。随着医学教育的改革,当前“5+3”式儿科医生培养体系尽管利于专科医师的规范化培训,但由于实习医师的教育背景不同,素质参差不齐,适应能力差别很大。血液培训专业性强,特别是肿瘤专业,疾病种类多,病情复杂,对原发病治疗及并发症处理要求高。部分非血液专业规培医师存在“混日子”“得过且过”的心态,与家长沟通缺乏耐心,患儿关心程度不够,责任心欠缺。应引导实习医生从临床工作用心体会职业获得感和满足感。每年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新收治白血病患儿200余例,很多患儿已经走上工作岗位、考取研究生或结婚生子。每年六一联欢会,都是康复患儿的大聚会。他们表演节目、展示才艺,不仅向新患病患儿传递了治愈的信心,而且更增强了医生的职业成就感。

2.4关爱患儿,重视医患沟通

希波克拉底曾说,“医生有三大法宝,语言、药物、手术刀”。很多医生忽视人文关怀,认为只要专业技术好,治好了病就行了,现在工作强度那么大,哪里有时间跟患者促膝谈心。有些外科医生甚至上了手术台前才见到患者第一面。成为这样一个“医匠”并不难,但他绝不是一名优秀的医生,甚至说不是一名合格的医生。医生既要治病,也要治心。“ToCureSometimes,ToRelieveOften,ToComfortAlways——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医疗是“用心”的过程,既要解决躯体的疾病,更要缓解患者精神的痛苦。很多时候,不需要刻意说什么,一个小动作、一个坚定的眼神就能温暖患者的心。特别是小患儿,他们刚入院时都有恐惧心理,面对“白大衣们”眼神里充满了紧张和焦虑。如果你能拉拉他们的手,轻轻拍拍他们的小脑袋,或者给他们一颗糖果,他们的恐惧心理会逐渐减轻,再给他们进行查体或者操作时就他们就不再那么抗拒。渐渐地,他们会跟你增加互动,甚至会送给你他们亲手做的小礼物,看到你会叫阿姨,他们就是这样把温暖再回馈给你,让你时时体会到职业的满足感和神圣感。不得不说,医患之间医疗知识的不对等,易引起患者或家属的不理解。特别是医学具有局限性,很多疾病无法得到治愈,这时人文关怀就尤为重要。要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从心理上、精神上以及经济上给予他们帮助以及安慰。例如血液肿瘤患者人每日的问诊、查体非常重要,是否能够做到耐心细致询问患者进食、二便情况,能否注意观察化疗治疗后相关并发症情况,在沟通过程中注意言语温和,目光温暖。骨髓穿刺、椎管内注射化疗药物是白血病患儿常需接受的创伤性操作,操作前强调向家长告知做好准备工作,穿刺过程中与患儿轻声对话尽量减轻其紧张情绪而配合操作,助手注意温柔对待患儿,避免粗暴按压患儿,尽量减少患儿痛苦。以此建立正向循环,让患儿从此消除对于操作的恐惧心理而利于今后医疗行为的完成。更为重要的是,良好的沟通能够有效减少医疗差错的产生。有研究显示,沟通不良是导致医疗或护理差错的重要因素[2]。很多人都对这样一幅照片印象深刻,照片中一位老者医生在查房时与一名小患儿相互鞠躬施礼。

百多年前的珍贵影像记录了医患间相互尊重的温馨画面。这位老者提出,好的医生应该具有三个“H”,“Head”是知识,“Hand”是技能,“Heart”是良心。1977年,恩格尔教授提出了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强调了医学是全方位多层次以人为本的艺术。刚进入肿瘤专业的实习医生多数缺乏知识自信,带教老师要对实习生进行全面的专业技能培训,让他们首先具备一定专业知识,进而在带教过程中言传身教,让他们从实践中体会如何与不同年龄段,疾病严重程度不同的患儿与家长进行沟通,树立人文关怀是医生本职工作的认知。时时提醒自身的言谈可能影响患者的选择。不同教育背景、家庭经济条件的家属思考问题的角度可能截然不同。有些家属对治疗缺乏信心,即使疾病治愈机率比较高,仍犹豫不绝,这时就要向他耐心讲解疾病治愈机率以及贻误治疗可能出现的严重后果。相反,有些家长对疾病认识又过于盲目乐观,那就要注意及时向其告知疾病治疗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让他对可能出现的风险有充分的了解,从而避免出现过度医疗的可能。此外,肿瘤患儿家属在不同程度上都会出现抑郁、焦虑、敌对或强迫等心理问题,而患儿又极易受家庭氛围的影响而出现烦躁、自闭、抑郁甚至攻击[3]。人文关怀、心理干预已成为治疗中关键一环。身心健康才是真正意义的康复,否则即使身体上的疾病治愈了,心理上、精神上的缺陷却使患儿无法正常融入社会。因此,与肿瘤患儿家属沟通就更要注意采用积极及鼓励性的语言,引导他们以正确积极的态度面对疾病。尽管我们无法改变医患矛盾日益突出的大环境,但至少每个人应该为建立一个患者信赖医生、医生尊重患者,彼此能够相互温暖的小环境而努力。

综上所述,在社会转型时期,医疗体制尚不完善的大环境下,面对层出不穷的各种伦理问题、医患矛盾、医疗救治对象复杂等挑战,人文素质培养对于实习医师及早树立“人道”观念,坚定职业信念尤为重要。重视实习阶段人文培训,引导实习医生适应生理-心理-社会医疗模式不仅是职业的需要,更是当前维护社会稳定,建立积极和谐正能量社会环境的迫切要求。

参考文献

[1]王瑞涛.论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性和举措[J].继续医学教育,2014,28(7):110-112.

篇3

一、注重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人文情感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到“写作要写自己说的话,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作文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如今多媒体教学设备普及,我校也实现了每个教室安装一套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师和学生都逐步从传统的黑板授课过渡到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具有传统教学无可比拟的优势,在视听感受、课件制作展示、教学反馈等方便提供了许多便利。教师可以把以往传统单一的文字、图片式的写作题材,用一些具有人文涵义的优秀影视作品、新闻报道、电视台某个节目等,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捕捉信息,更便于大脑里多通道的信息加工。

其次,借鉴日本所倡导的“生活作文”让学生处于一种非写不可的情景。所谓的“生活作文”是指“通过以生活世界为对象的写作(文章表达活动),在培养语言能力的同时,通过以作品的内容为中心的讨论,使学生形成主题性的人格”。从“生活作文”的定义来看,正好和本论文的如何在写作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这个中心思想是一致的。作文离不开生活,学生不能总坐在教室做生活的旁观者,远离生活脱离实际,闭门造车,需把学生“推”出教室,以行动来体验生活,用智慧来完善写作。

二、创新具有人文素养的写作评价

教学评价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部分,是教学活动改进和完善的重要参考,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经过广泛的了解,目前许多教师对作文的评价方式较为简单,往往是在几个分数段内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打分,这种评价方式没有清晰的向导性,学生可能在下一次的写作中更多地是会去模仿,而不会去思考去创新。参考国内外一些评价方式,虽然我国目前尚未有对人文素养培养的标准,但是根据国外一些人文素养培养目标,笔者尝试整合人文素养的培养目标到高中作文评价系统中。综合打分可以将高中学生作文分为几个分数段的档次:35分以下,36-41分,42-49分,50-60分,以此划分学生作文的优劣,或者会加上一些四字词组:层次分明、语句通顺、中心突出、首尾呼应、字迹工整、构思巧妙等,这些公式化的评语让学生的写作热情遭遇了冷却,内心的真情实意被冰封起来,以至于为什么许多学生一提到写作文,更倾向于翻开一本《优秀作文精选》来复述别人的故事。

其实学生的作文都是自己和自己的对话,也是自己和老师的对话。这个时候教师如果能用对话的形式来完成评语就会让他们感受到传达的文字信息得到了回复,跟教师的感情能够得到进一步的交流,更多的人文情怀才会流露出来。

三、阅读名著名篇 吸纳人文精华

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学生需要培养自己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是把握好课内阅读的资源。这里是指学生要充分发现和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写作资源。“在对语文教材的阅读中很容易形成对写作能力的迁移”,因为教材里面的选文既是阅读教学的范文, 也是写作仿写的典范之作。语文教材可以说是学生写作的后花园。纵观我们的语文教材,有丰富的史实故事、名言警句、哲理故事,有传统气息的地方民俗、令人神往的异域风情,这些学生都可以当素材运用到作文中,来表达自己正确的情感价值判断。

其次,重视经典著作的阅读,课内阅读的资源毕竟是有限的,人文素养的提高并非一日之功,而是需要长久训练、慢慢发展提高的过程。经典之作有优美的意境,和谐的音韵,是真正中国特色的文化。阅读经典著作,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通过阅读经典著作,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精华,接受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

四、总结

篇4

一、利用学科资源,挖掘人文内涵

“不经学问的陶冶是不可能形成稳定健康的人格的。离开了具体的知识和环境,人格教育只能变成空洞的说教,无法收到应有的效果。”对于这一点,语文学科具有为其他学科所无法相比较的优势。它那浓厚的人文内涵,正是我们进行人文教育的有利条件。在语文教学中要深入钻研教材,充分利用教材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格教育素材,深入挖掘文本中的人文内涵,寻求文本与人文精神的契合点。从古到今的优秀文学作品无不记载着华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无不闪烁着人文精神的光彩。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从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中,汲取人文精神,再把它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例如,《岳阳楼记》就是很好的学科资源。其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这忧、乐的情感里面我们看到的是一份责任。教师完全可以把它作为培养学生责任心的一个载体,进而拓展延伸到更广更深的层面。让学生树立起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激发学生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进而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二、构建和谐课堂,营造人文氛围

语文课堂要实现有效教学,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必不可少。而人文精神的渗透,更要在情景上营造一个人文学习的环境。因此,教师要信赖、尊重学生,营造自由的氛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在心理上、情感上产生必要的共鸣。在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挖掘学生的个性智慧,发展学生的人格及潜力,使课堂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例如,在教学《出师表》时,对诸葛亮的评价,可提倡学生站在不同角度去评析,有的同学认为他原本只是个隐士,一心只想过着“俭以养德,静以修身”的生活。有同学认为他是一个智者,足智多谋,大智大勇。火烧新野、草船借箭、空城计,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也有同学认为他只是个普通人,也有犯错的时候。马谡是言过其实,他却委以重用;魏延是难得的将才,他却固执地认为有反骨,难以重用。在教学中,整理知识、让学生从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出发,从不同角度对人物形象进行评价,这样有利于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能促进他们树立独立探究知识的意识,积极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三、注重学科延伸,培养人文品质

人文教育主要是通过加强文学、艺术、伦理、历史、地理等人文学科教学来完成的。有些人文教育的内容,语文教材没有涉及或涉及不深,而课堂教学时间又不允许展开,同时又要维持课堂45分钟对学生所产生的人文感染,就必须在课堂外继续施加影响。所以在语文课上和课后渗透其他人文学科教学,加强学生文化素养,使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全面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人文教育不仅仅在于使人获得人文知识,而应借助于深刻而全面的人生体验,摄取文化价值。因此,教师在课后要利用课外活动和校本课程进行延伸,举行文学讲座、演讲比赛、读书征文,手抄报等,把各个人文学科加以整合,进行人文精神渗透。如,通过语文和历史学科的结合,培养学生用实事求是的历史眼光看待社会问题的重要性;通过语文和艺术学科的结合,培养学生艺术欣赏的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通过语文和地理学科的结合,让学生关注地理环境的变化和演变系,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生态平衡的人文关怀精神。

四、提高自身素质,建立人文风范

篇5

关键词:人文素养;高校美术教育;培养

人文素养对于健全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对于美术专业学生来说,如果缺乏相应的人文素养,就会使学生失去艺术创作的灵魂和活力,难以创作出优秀的美术艺术作品。但是当前我国高校的美术教育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现状并不容乐观,一些问题仍然存在,制约着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针对这种情况,高校应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应分析,并探讨有效的解决对策,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高校美术教育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了对学生基本素养的培养

在当前高校的美术教育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忽视了对学生基本素养培养的现象。一些高校在进行美术教育时,过于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知识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所以高校在进行美术教育排课时,人为一些基本素养课程无关紧要,对其进行随意的删减整合,将大量的教学时间都安排到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上。这种现象的存在导致学校美术教育结构不合理,使学生的人文素养难以得到有效提高,反而制约了学生美术能力以及艺术水平的提升。还有些高校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基本素养培养时,认为基本素养课程不是高校美术学生的专业课程,存在着严重的应付了事现象。

(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大学生还没有走进社会,对于网络上的一些不良信息的辨别能力比较差,常常会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诱惑,从而迷失了自己,形成了错误的人生观念和价值观念。同时由于高校美术教育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力度有限,难以对学生的错误观念进行合理有效的规正,使得相应的教学课程难以取得实际效果。而且高校学生有着丰富的课余时间,这就为一些不良网络信息侵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提供了便利。同时由于高校一般采取开放式管理方式,经常会有一些社会不良风气走进校园,影响到学生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腐蚀着高校学生的人格和价值观念,为高校美术教育中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带来困难。

(三)学生对人文素养重视程度不足

学生对人文素养重视程度不足也是当前在高校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重要问题,制约着高校美术教育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一方面,由于高校对学生基本素养重视程度不足,导致学生也忽略了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在高校美术教育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培养时,出现了学生逃课、翘课的现象,严重影响了高校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由于高校美术学生的日常学习任务比较繁重,使得学生不堪重负。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没有时间进行对自身人文素养的提升,导致高校美术教育在对学生人文素养提升方面难以取得实际性进展。

二、高校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方法

(一)改进高校美术教学模式

面对高校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高校可以采取创新美术教学模式的方式,强化高校美术教育中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首先,高校应提高对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视程度,对人文素养以及基本素养课成进行合理排课,防止学生翘课、逃课等现象的出现。其次,高校应将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与美术教育合理结合起来,并对高校美术教育课程进行合理整合,这样既能够在美术教育中融入对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又能够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最后,高校应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自我养成意识,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自我培养。

(二)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在学生的日常生活过程中,很容易受到网络不良信息以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使学生形成不良生活习惯,树立错误的价值观念和思想道德观念。针对这种的现象,学校可以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在活动过程中,使学生能够走到户外,积极参与活动,既能够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同时还能够使学生受到良好校园风气的熏陶,从而提升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可以开展校园志愿者活动、开展校园文化知识讲座、开展校园文化竞赛活动以及校园运动会等。

(三)强化教师队伍的人文素养

教师的人文素养水平是影响学生人文素养水平的重要因素,在强化学校么美术教育对学生人文素质提升的过程中,还应注重对教师队伍的人文素养培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高校可以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高素质人才以扩充教师队伍,从而提高教师队伍整体人文素养水平的提升。同时引进先进人才能够为学校带来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为高校的美术教育注入新的活力。此外,高校还应强化对现有教育人才的培训和再教育,不断提高高校教育人才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三、结语

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是高校美术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使学生能够创作出更优秀的美术作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面对高校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高校应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未来发展。

参考文献:

[1]汤少哲.美术教育在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的作用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6(17):135-135.

篇6

关键词:高师院校;人文素养;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10-0077-02

一、人文素养的内涵

人文素养也被称作人文素质,是公民在参与社会生活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有形与无形的修为与品质,“具体体现为一个人的思想品位、道德水准、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人际交往以及情感、人生观、价值观等个性品格”[1]。其核心内涵是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人文知识是指人类历史发展中积淀和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成果,包括语言、历史、文学、哲学、宗教、艺术等学科的知识;人文精神是指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尊严与权力、关怀人的生活、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与自我完善的思想和行为,包括价值取向、情感态度、道德水准、行为规范等思想品位和人格修养;人际交往能力是指个体在与他人交往和处理与他人关系过程中所形成的理解表达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人际融合能力等。三者中,人文知识是人文素养形成的基础,人文素养的提升离不开人文知识的积累,但人文知识又不完全等同于人文素养,必须经过有效的人文素质教育才能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个体自身的品质和智慧,否则就会出现“有知识没文化、有学历没教养”的错位情况。而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的核心,人文精神的提升有赖于人文知识的内化和整合。以上两个方面属于人的心理状态,它只有通过个体的人际交往才能发挥作用并表现出来。所以,人际交往能力是人文素养的最终表现形态。

二、高师院校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人文素养的高低是一个国家、民族文明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高师院校学生是未来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更应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这对其从事教师职业、服务社会和提高个人生活品质是十分重要的。美国康奈尔大学校长弗兰克?H?T?罗德斯指出,家长和社会要求应届生在“某一特定领域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热情”;“做一个有责任感的公民,包括对他人的尊重和与其他人友好相处的能力;具有自我约束、个人价值观和道德信仰的方向感”等7种品质[2]。但长期以来,受拜金主义思潮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再加上学生主体的变化、大众教育的推动,致使一些本该由学生自我习得的能力如人际交往、社交礼仪、口头表达、思维判断等,需要被作为专门的学问来传授。“大学开始逐渐变为提供就业帮助的训练营[3]”。如今,大学生人文素养滑坡的现状令人十分担忧。许多大学生人文精神、人文情怀缺失,追求物欲,拒绝进步,躲避崇高,缺乏责任意识、正义感和道德感,不重视个人修养与品德的提升,缺乏爱心和公德心。某高校曾组织一次师范大学学生的人文素质调查。当问及“您对社会上丑恶行径所采取的态度”时,选择“痛恨之而无力制止”的占74.2%,选择“不想制止”的占21.7%,而选择“试图制止”的还不足5%[4]。以如此的人文修养和人文追求,将来要去从事基础教育教学工作,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担忧。因此,我们在不希望中学变成中考、高考训练营的同时,也绝不允许培养教师的摇篮——高等师范院校——成为批量生产教师的流水线。

“现代大学应高度重视的第一件事就是对学生的人文教育,这是具有战略眼光的教育思想与办学方向[5]”。高等师范院校必须明确办学目标,要力争培养审美品位高、人格魅力大、文化底蕴深、人文情怀广的基础教育师资,使他们能够承担起情感教育、审美教育、心理健康辅导、知识教育、能力培养和增强学生道德感、公德心等方面的责任。“国培计划”、“硕师计划”是一种应急的补救措施,并不能从根本上扭转我国中小学教师人文素养相对较低的现状,关键问题还是要在本科教育阶段加以解决。要加强师范生人文素养的培植,使学生将来成为高素质的人文教育工作者,即人文知识的传承者、人文精神的传播者和人文情怀的传递者。

三、高师院校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

篇7

关键词: 写作课程 人文素养 内涵 人文教育功能 培养策略

在信息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写作的重要性日渐突出。余秋雨先生认为写作应该成为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素质,只有具备表达的欲望和能力,才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才能促进生活的和谐和社会的进步。今天,我们虽然已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但仍然没有把大学生的写作能力与人文素质的培养纳入大学写作课程的教学目标当中。长期以来由于写作教学的错位,“以文为本”的现象相当突出。传统的写作课程重理论传授,轻思想人格的塑造;重文体练习,轻文化素养的熏陶;重语言技法的训练,轻审美素养的培养,以致教学效能低下,教学评价单一,大大削弱了写作课程的人文功用和社会价值。由于学生内心缺乏应有的人文素养,写作中无病、矫揉造作、胡编乱造的现象普遍存在。

写作是一种极富创造性和人文性的精神活动,是一个人的思想素养、文化素养和审美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作为高度综合的精神活动,它不仅体现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显示了学生内在的人文素养和独特的个性差异,折射出作者的思想倾向、人生态度、审美情趣和个性特征。因此,改变“以文为本”的错误做法,倡导“以人为本”的写作理念,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就成了写作教学的根本目的。本文从“人文素养”的内涵、写作课程的人文教育功能和写作课程培养人文素养的策略三个方面展开阐述。

一、人文素养的内涵

所谓人文素养,是指人在写作方面表现出来最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展要求的情感态度、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它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是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一种品质和精神。

人文素养的实质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人文精神,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的“德性”、“价值观”和“人生哲学”。美国圣母大学校长赫斯伯主张,完整的教育应同时包括:“学会做事”和“学会做人”两大部分,他认为“学会做事”必须接受科学教育,养成科学精神;“学会做人”必须接受人文教育,养精神。“以人为本”,弘扬人的主体精神正是21世纪的教育主旋律。现作教学追求“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重视学生的尊严、个体的价值和个性的独立,主张发展人性和追求自我实现,尊重学生的人格、情感和思想,重视情感的陶冶,重视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超越性。

二、写作课程的人文教育功能

写作的行为过程就是追求真善美的育人过程,因此,写作课程具有很强的人文教育功能,它可以使人变得精神自由而开阔,理想远大而崇高,心灵美好而圣洁。写作作为人文学科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既具有职业技能的实用性,又具有教育的人文性。写作是以“人”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此决定了写作课程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弘扬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等人文精神方面,肩负着重要使命。

具体说来,写作课程的人文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会学生求“真”

真,是写作的灵魂。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一个“真”字指明了现代教育最重要最本质的属性。落实在写作中,就是要贯彻叶圣陶先生“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的原则,质朴为文,诚信为本,不胡编滥造、不矫情做作、不堆砌辞藻,而要求真知,养真德,做真人。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才能真正成为有益于社会和人民的人。

(二)教会学生求“善”

泰戈尔曾说:“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因此育人之“善”应从尊重生命开始――培养学生博爱的心灵,培养学生善良的德行,对人类和自然常怀一颗关怀、慈爱和感恩之心。落实在写作中,就是要表现人性中的善良善心善意,书写生活中的善事善举善行,弘扬爱心,讴歌德行。把作文与做人结合起来,强调社会的责任感,做富有爱心和良知的公民。以“善”字作为自己的立身之本,善始善终,才能写出有健康向上的文章。

(三)教会学生求“美”

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说:“美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美的事物需要用心体会,当我们用真挚的情感去感受生活,捕捉激情的瞬间,语言文字就如行云流水,喷涌而出。落实在写作中,要求学生善于感受生活之美、自然之美,善于表现社会生活中的人情美、人性美,真实自然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只有在写作中充分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才能写出形质兼备的美文,才能塑造美丽的自我和美好的心灵。

三、写作课程培养人文素养的策略

“人文素养”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写作课程培养人文素养必须从培养思想素养、文化素养和审美素养三方面入手。

(一)培养思想素养

高尚的思想品德是人文素养的灵魂。思想素养,具体包括一个人的理想、信仰、道德、情操、人格等诸方面内容。提高思想素养是写好文章的根本。

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要反复研读马列主义经典著作,认真学习辩证唯物主义理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仰。同时,还要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体验生活,锻炼思想,培养情感,并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只有具备较高的思想素养,才能使文章成为“引导国民前进的灯火”,以真善美净化读者的心灵,陶冶读者的情操,使文章有益于身心健康,有益于社会人生。

2.加强人格人品的修养。

所谓“文品即人品”,“作文先做人”,这些都强调了人的思想品格对写作的重大影响作用。写作主体的人格人品主要由道德意识、价值取向、意志毅力等因素构成,人格人品的培养,实际上是写作主体的才华与智慧的培养。写作课程承担着“德育”的神圣责任,在写作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写作人格人品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写作教育在“立人”上负有重任。写作主体通过加强自身的人格和人品修养,净化自己的心灵,培养高尚的操行,这样才能写出格调高昂、情趣美好的文章。

3.加强道德素质建设。

伦理道德,是人类社会为了调整人们之间及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所提倡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社会舆论的力量,使人们具有善与恶、是与非、荣与辱、正义与非正义等概念,并逐渐形成一定的习惯和传统,以指导或控制自己的行为。道德素质首先体现为价值观,因为写作主体的价值取向决定了他的行为方式,决定着他的道德规范。写作教学中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把“与人为善、助人为乐、服务社会”作为人生首要追求的目标。道德建设中还必须强调人的责任感,这也是指导写作行为方式的一条重要原则。写作的过程,就成为一种自我道德的完善与升华过程,就像经受了一场高尚人格的洗礼,道德因素就这样深深渗透在人文素养之中。

(二)培养文化素养

写作作为一种复杂的精神劳动,必须具备深厚、丰富的文化素养作基础。文化素养体现在人的文化知识、文化意识、文化心态、文化情趣、文化习惯等方面。文化素养的主要构成因素有:一是生理心理结构。如感知觉的灵敏度、记忆的强弱、兴趣的浓淡、思维的敏捷与否等,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着对文化知识的汲取,是形成文化素养的前提条件。二是环境的影响。家庭的引导、学校的教育、社会的锤炼,从不同方面促使着文化素养的形成。三是文化传统的渗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因而在形成自己文化素养的过程中必然受文化传统的影响。这种传统文化的积淀和渗透,使写作活动和写作的文章必然带有本民族的特色。如何培养文化素养呢?

1.广泛阅读,提高文化知识。

广泛阅读是继承前人精神遗产,扩大知识面,提高文化素养的主要途径。朱光潜在《谈读书》中说:“书籍是人类的精神遗产的宝库,是人类文化学术前进轨迹上的里程碑,读书是把几千年的人类思想经验在短促的几十年内重温一遍,把过去无数亿万人辛苦获来的知识教训,集中到读者一个人身上去受用。”这段话非常精辟地论述了读书对积累文化知识的重要作用。阅读也是写作的基础,在写作中要引导学生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让学生在阅读中关注世界、关注社会、关注人生,从而丰富写作素材,开阔写作的视野,锤炼思想情感,提高写作境界。

2.厚积薄发,增强文化底蕴。

叶圣陶说过,写作不但要求“通”,而且要求“好”。要想写出好的文章,关键在于写作主体要有深厚的学识修养和文化底蕴。写作历来有“厚积薄发”之说,“厚积薄发”的基础是“积”:蓄积丰富的学养,“厚积薄发”的目的是“发”:形成融会贯通的写作能力。即写作主体首先要具备写作所必需的多方面的素质、修养和能力,才能写出好作品来。而增强文化底蕴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博学,这是“薄发”的基础。以中外名著为典范来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和文化修养,以文学史、思想史上的优秀作品来丰富自己的心灵智慧和生存体验,如此,方能在文化素养上为写作打下深厚的功底;二是“苦练”,这是“薄发”的前提。以激发浓厚的写作兴趣为动力,以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为核心。

3.增加积淀,提升文化品位。

所谓文化积淀,就是说要通过写作,把平时积累培养的文化素养反映出来。厚重的文化积淀可以提升文章的思想内涵和艺术品位。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古代文学艺术中,忧国忧民、乐观豁达、追求真理,崇尚自由,这些思想精神,与人文素养是一脉相连的。因此在写作中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学会用文化的视角去审视写作对象,在文章中表现文化精神与文化品位。像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富有人文气息,充满人文关怀,因饱含“文化意识”成为了人们关注和反思的话题。诚然,文化意识的培养需要一定的文化积淀,需要不断增强个人的文化素养,才能培养出独特的文化视角、高尚的文化心态和优雅的文化情趣。

(三)培养审美修养

审美素养,是指写作主体在审美经验、审美感受、审美情趣、审美能力等方面的基本素养。马克思说过,人和动物活动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还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因为,写作是一种精神文化的创造过程,它比起衣食住行等物质文化的创造来,更需要体现出“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特点和成分。文章从内容到形式都应具有一定的美感内涵,这都要靠写作主体对写作客体进行审美的观照和把握。那么,怎么培养和提高审美素养呢?

1.积累审美经验,培养学生认识美、发现美的能力。

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写作中要求学生广泛涉猎美学、文学、艺术、哲学、心理学等人文科学,努力学习审美理论,这有助于把握审美活动的规律和特点,增强审美的理论水平。同时还要广泛阅读名家名著,反复涵泳,仔细品味,这有助于提高认识美和发现美的实践能力,丰富审美的实践经验,实现用睿智的眼睛去认识美,用智慧的心灵去发现美。

2.增强审美感受,培养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在写作中,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唤起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欲望,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和探索,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引导学生进行创造美的活动,从而培养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同时还要健全审美感官,增强审美感受,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训练学生“感受美的眼睛”和“感受美的耳朵”,做到“见常人所未见,闻常人所未闻”,从而获得丰富而独特的感受,并用全部的身心去感受美,用传神的语言去创造美。

3.陶冶审美情趣,培养学生鉴赏美、评判美的能力。

审美靠的是形象和情感。写作中要求学生自觉把写作对象作为美的对象来欣赏,体验生活中的真、善、美,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能有健康的思想情感和情绪,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美的启迪,从而提高审美情趣。审美是对美的品鉴和领会。审美不仅要依靠形象和情感,而且要依靠抽象和理性,更要引导学生多思考多评价,把生活中假、恶、丑和真、善、美的东西融合起来。这样才能在比较中提高学生辨别美丑、是非和优劣的能力,提升学生鉴赏美、评判美的水平,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有情感、有理性、具有正确审美观和高尚审美情趣的人。

总之,提高写作的人文素养,非一朝一夕之事,也非一课一练之功,这是长期积累的结果,需要长期思想的锤炼、情感的磨砺、品德的完善;需要长期文化的积淀、品位的提升、审美的陶冶。写作课程的教学过程不仅是教“文”的过程,同时负载着人文教育的“道”的使命。中科院周国平研究员提出,“教育应引导人类的心智生活”。实践证明,一个人最终能否成才,往往不取决于学历文凭的高低和课堂知识的多少,而取决于是否善于自我教育。对此,在写作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确实树立“以人为本,以素质求发展”的教学理念,帮助学生不断加深对社会、人生和自然的认识与思考,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接受人文教育、提高人文素养,最终为学生创造一条在写作上自我提高、自我塑造、自我实现的成功之路。

参考文献:

[1]杨泉良.写作教学中人文精神缺乏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成都大学学报,2009.1:36-40.

[2]车延霞.写作教学的人本思考[J].枣庄学院学报,2005.8:62-63.

篇8

[关键词]学前教育声乐教学;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其核心内容,主要是指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对人自身生存意义和价值的一种关怀,它追求人生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强调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世界,即主要表现为人的内在品质,对每个人的情感世界、价值取向和审美体验都具有决定性作用。作为教师,关心学生生存、促进学生发展是我们最鲜明的职业特征和职业要求,拥有较高的人文素养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也是评价教师的核心之一。作为一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而言,自身素养对孩子的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正所谓“身教重于言教”,不仅她们的言行对孩子们影响巨大,她们自身的修养对孩子们更是意义非凡,只有不断提升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充实人文精神,才能胜任和无愧于幼儿教师这一神圣职业。所以,在学前教育学生的声乐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专业课程特点,发挥专业课程教育功能,加强对学生音乐综合素养的教育,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让声乐教学成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最佳途径。

一、情感体验,声乐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并不能通过说教实现,通过灌输获得,而是要让学生置身于某种情景中,在自我体验和相互影响中逐渐丰富起来。声乐是情感的艺术,是用优美的歌声传递音乐化的文学语言,生动地塑造乐曲中的人物形象,描绘其意境,表达其思想感情的音乐艺术。情感是歌唱的灵魂,富于真情实感的演唱才能引起人们心灵的共鸣,将丰富的情感体验贯穿在整个音乐作品表现过程中,才能使歌唱具有生命力。意大利音乐家巴基尼说过:“艺术的目的不是惊人,而是动人”,说明歌唱的目的和使命是传达音乐作品中丰富的精神内涵进而感动人。歌唱是一种生理和心理的共同活动,只有把歌唱技巧和情感相结合,才能达到演唱的完美与统一。在声乐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启发学生想象,引导学生用情歌唱;通过教师范唱、音乐欣赏和即兴演奏,激发学生的歌唱兴趣;通过教师绘声绘色地讲解与分析歌曲,让学生了解歌曲真正的含义,理解歌曲所蕴含的情感。教师把满腔的热情融入课堂教学,用真情拉近和学生的距离,让学生积极参与,互相交流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体验。在教与学的互动活动中,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歌唱欲望,调整演唱心境,引起情感共鸣。如在教唱《鼓浪屿之波》时,先让学生充分了解台湾是祖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这首歌也真正体现了和祖国水融的真实感情,体现了和祖国文化同根同源的最佳艺术表现。通过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催生学生盼望祖国早日实现统一的愿望,为演唱该歌曲积蓄足够的情感。有了这样的感情基础,学生演唱时就会更加投入,并且学会用歌唱来表达情感,用歌声来传递情感。通过歌唱中不断的情感体验,将人文素养渗透在教学中,让学生深刻感受音乐的魅力与内涵,赋予歌唱以生命力,这样才是最打动人的歌唱,最具感染力的歌唱,才能达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二、探索学习,声乐教学中提升人文素养

在声乐教学中,应打破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加强各专业学科间的相互联系,体现声乐艺术教育教学的综合性。合理设置课程体系,紧密配合语言课程,通过歌唱语言发声训练、文学作品朗诵等,加强学生歌唱中咬字吐字规范性的训练,增强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和感受,扩展学生的人文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养;理论联系实践,把声乐技巧训练建立在广博的声乐理论基础之上,使学生奠定系统扎实的声乐理论基础,指导学生认识并遵循声乐艺术的科学规律;在声乐实践活动、表演实践课中,把声乐课与舞蹈、形体课相结合,针对学生的气质、表演、形体等方面加以训练,提高学生舞台表演能力;注重学生技能的拓展学习,通过分析作品,加强对歌曲旋律的认识与对歌词的理解,使学生对演唱作品全面把握,提高学生的创新与创编能力等。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与独立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在探索中切实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如讲授《金凤吹来的时候》这首歌时,主要侧重点放在歌曲的节奏把握与意境揣摩上,要让学生明确傣族音乐的特点,通过掌握音乐特点进而掌握该歌曲的节奏特点。让学生通过课前查阅资料与总结学习,用图片或视频的形式展现傣族文化特点,学生会更直观的了解歌曲,准确把握歌曲的节奏特点。利用学生在舞蹈课中学习过傣族舞这一便利条件,在教学中,让学生边唱边舞,不尽增强了学习兴趣,还丰富了课堂气氛,增强了歌唱的愉悦性,增进了对歌曲的理解,激发了学生自信。

三、职业能力,声乐教学中体现人文素养

职业能力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包括自我管理能力、工作胜任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社交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等。随着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社会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作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不但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还要有较强的职业素养。因此,在声乐教学中,要凸显人文关怀,渗透人文精神,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引导学生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全面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在声乐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最高境界。我们在教学中深刻体会到,学生不会运用知识,在学校学习的知识不知如何运用到岗位上,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将来从事的是幼儿教育教学工作,所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是职业需求,更是社会需求,也是培养其人文素养的必要途径。作为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更应该清楚自己肩上的责任,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研究教学方法,力求在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人文精神强调人的责任感和价值观,而这也是保障社会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加强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培养学生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这是培养其人文素养的关键环节。网络上不断爆出幼儿园虐童事件,一方面体现出一些幼儿教师不懂教育,教育教学及管理方法不到位;另一方面更反映了某些幼儿教师自身文化素养的缺乏、职业道德的缺失,没有责任心,没有爱心。作为学前教育的学生,不但要懂技术,更应该懂教育,通过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职业生涯中,良好的职业素养更是不可或缺的。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更是心灵的直接语言,比其他学科更善于表达人的思想情感,更易被理解和接受。在丰富的内心体验下、在优美的外在表现中,使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具有感彩,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更具得天独厚的优势。要培养高素质的幼教师资,不仅需要过硬的声乐教学手段和教学设备,还需要营造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条件,重视声乐教育对学生人文素养形成的重要作用,探索声乐教学的魅力,让学生在声乐教学中切实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邹本初.歌唱学: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2]傅国庆.歌唱技巧与修养[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6.

篇9

【关键词】 人文素养 老师 教育 文化

【中图分类号】 G4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5(b)-0125-01

人文素养的缺失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要提高整个民族的人文素养,培养教师队伍的人文素养是关键。因为只有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才能确实提高老师的综合文化素养,才能真正懂得并尊重科学,努力去把握科学的本质,并把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当成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进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教师必须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才能承担起历史重任,完成教书育人的历史使命。

1 提升教师队伍人文素养的必要性

1.1 新时期教育发展的需要

新时期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考能力、时间能力。重新能力等,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这在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提升教师队伍的人文素养。因为只有具备人文素养的教师队伍,才能真正树立“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孩子”的现代教育理念,在教育与管理中充分发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真正当做“人”来看待。即把学生当做有情感的、鲜活的、思想性格各异的、独立的人。教育应该是通过主体、为了主体的发展,而在主体间进行的一种精神交流和对话。通过这种对话交流,教师要引导、激发学生的自觉意识、自尊意识,使其主动地寻求自我发展和进步的目标,不断完善自己。

1.2 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自身灵魂的塑造与净化至关重要,教师应该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科学的价值观。做好学问,先要学会做人,一个具有良好师德的人才能真正承担起“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职责;要爱热教育事业,现身教育事业,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要为人师表,就应该具备健全的心理素质,拥有渊博的知识,广泛的兴趣与爱好,积极向上的情绪,努力进取的健康个性,能正确对待教学中的成功与失败、困难与挫折、机遇与挑战等;教师首先应该是知识的传播者,学习的发动者、组织者和评定者。同时也应该是长者、朋友、管理员。学习是一项双边活动,教学的效果是通过学生来实现的。把握师生关系的“度”,对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很重要。教师要努力去做学生的朋友,只有和朋友在一起,才能无拘无束,轻松愉快,在没有任何思想负担的情况下学习,效率才会提高。应该看到的是,老师和学习的朋友关系并不是一般的关系。老师是学生的榜样,由于教师特殊的社会地位,一个善于沟通的老师很容易就会成为学生的效仿对象。因而,教师平时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极大,要实现与教育人,老师本身就必须从内心提高自身的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学生不仅学习上有进步,而且在整体素质与文化上也会有大大的提高。

2 提升教师队伍人文素养的途径

学习是现代人的第一需要,是每一位教师的认识必修课。没有学习,就没有教师的成长。在当今经济社会,对教师的知识结构的要求更高,即要求教师成为纵横交替的复合型人才,教师不但在教学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还必须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与修养。并将这些素质融入到日常的教学中,这样即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量和学生自身的素养。

同时,教师在教学管理和管理活动中就会做到从容不迫,游刃有余,把握有度。因此,教师要学会学习,在博览群书中思考、积累、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思想。教师尤其要阅读经典,学习他们的研究成果,增加知识储备量,提高文化修养,尤其要提高人文素养,并在此基础上培养科学精神,这是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智慧形成、发展的基础,也是教师成长的必备条件。

篇10

【关键词】美术教学;人文素养;注重培养

The fine arts teaching should pay great attention the student humanities accomplishment the raise

Huang Qiulan

【Abstract】The fine arts are the human culture important component, is carries on the humanities education the main battlefield, the fine arts teaching goal raises student’s humanities accomplishment, is promoting the student humanities accomplishment aspect to have the other discipline incomparable superiority. In the fine arts teaching, the teacher must set up the humanities education the fine arts teaching idea, the excavation fine arts work implication humanities connotation, the construction humanities breath fine arts classroom culture, forms has the humanities quality to comment the quantity system, promotes the student health effective development.

【Key words】Fine arts teaching; Humanities accomplishment; Pays great attention to raise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但长期以来,美术学科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上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在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一是过于强调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以及对绘画技能技巧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美术文化的熏陶;二是过于强调学科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内容过难、过深,严重脱离学生的文化背景和生活基础,让学生产生畏难、逃避甚至排斥的情绪,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三是教学方法过于单一、陈旧,教学中过多地采用接受式方法,强调教师的讲解和示范,而忽视个性教育,最终导致学生机械地模仿。由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没有非常明确的量化标准,常常被教师所忽略。因此,作为美术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利用美术教育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现行的美术教育把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为总目标。美术课教学趋向于人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使美术从高雅的殿堂融入学生的生活,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精神的提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 确定人文素养教育的教学理念

人文教育,简单地讲就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美术在人文教育方面,担负着特殊的使命,这是由于它的人文性质决定的。因为人类的一切智慧的都是文明的结晶,而美术则是人类文明的集中代表,人类文明的成就相当一部分靠美术来体现。如我们由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墓室壁画想到了埃及;由埃菲尔铁塔、巴黎圣母院想到了法国;由悉尼歌剧院想到了澳大利亚等。

腾守尧指出,具有人文倾向的人文艺术教育“它所张扬的,是将‘由技入道’和‘由理入道’两种方式结合起来的综合性和全新的艺术教育,是一种‘艺术化生存’的教育”。“经过这种艺术学熏陶的学生,必将具有更高的精神境界,更开阔的胸怀和眼界,更丰富多彩的生活经验和人文修养,更富有活力和魅力的人格,更富有进取精神。”因此,面对人文教育,教师应该拿出儒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实践勇气,彰显美术学科的人文性,不断加强自身的人文修养,以适应当前人文教育面临的形势。教师要在美术教学中展示人类的文明,使学生从小就懂得美术作品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激发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另外,教师要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引导他们去欣赏美、创造美,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人格、气质、修养,从而形成一种基本的、相对稳定的、内在的文化素质,最终陶冶学生的精神情操,提升审美境界,树立高尚的人生理想。

2 探究美术作品蕴含的人文内涵

2.1 正确理解“文化传承”。从词义上理解,文化传承是指对文化的传递和继承。美术课程的功能包括本体功能和基本功能两方面,前者是为了培养人,后者是为了传递文化和选择文化。人类的优秀文明成果,主要是利用美术这个载体,源源不断地传递给一代又一代的人。作为美术教师,有责任使学生了解美术史上的优秀作品和杰出人物,使学生懂得从古希腊的雕塑到我国的彩陶文化;从埃及的金字塔到我国的长城;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三杰”到我国的“扬州八怪”等。通过这样的文化传承,学生才能接触到人类文明的经典,并从中领悟到人类的主观精神文化,即思维方式、价值观、审美情趣、道德观念等。

2.2 在人文的背景中理解。人文教育绝不是空洞无物的,或者是说教式、告诉式的,它是通过具体的作品和教师的教学来体现的。让学生接触优秀的艺术作品,就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文化积淀的过程。美术课上的人文教育,应当有对美术家及其代表作品的介绍,因为只有了解美术家的思想才能体现出人文精神。为此,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欣赏我国古代、近代和现代的美术经典作品,欣赏国外的艺术精品,以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理解文化的多元。

2.3 放手让学生进行体验。“过分的精确反而模糊,适当的模糊反而精确。”在美术作品的欣赏过程中,教师要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时可以不必过多地分析讲解作品,而放手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体验,去与作品对话,理解作品中蕴含着的丰富的文化内涵。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按照描述、分析、解释、批评的顺序,对一幅作品发表自己的看法,了解作者的生平及绘画风格,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及相关的历史故事,并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究活动来提升人文素养。

3 营造充满人文气息的课堂文化

在新课程的视野下,小学美术教育逐渐由单一性向多元化转变:它不仅仅是教师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生命活动的过程,更是学生开启智慧与觉悟的过程,担负着传承和展现人类艺术精华的神圣历史使命。人文教育使美术课堂富有人文气息。让人文教育回归美术课堂,要求教师在教学模式的选择上避免“灌输”或“绝对化”,重新构建课堂的文化内涵,积极营造“真诚”、“开放”、“自由”的教学氛围。

叶澜教授就教育对教师人性之觉悟有着精彩阐述:“当学生精神不振时,你能否使他们振奋?当学生过度兴奋时,你能否使他们归于平静?当学生茫无头绪时,你能否给予启迪?当学生没有信心时,你能否唤起他们的力量?你能否从学生的眼睛里读出愿望?你能否用不同的语言方式让学生感受关注?你能否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合作,感受和谐的欢愉、发现的惊喜?……”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过程决不能只是限定在理智的教学范畴中,它还必须包括那些不可言说的、只能以现实的生命活动表达出来的生长发展。教师不可言语的情感交流和“身教”是至关重要的,融情感、激情、意志、关爱于美术教育全过程,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一个重要的层面。

艺术来源于生活。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尝试把艺术重新回归生活,在学生生活的环境中处处再现美术。如可以在学校建筑中的门厅、走廊、宣传窗、教室等场所展示师生的美术作品;倡导学生用自己的双手进行艺术校园创建活动,装扮自己的教室以及室外庭院,开辟艺术走廊等等。另外,还可以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积极营造具有浓郁人文精神的校园文化体系,拓展美术教学时空。如可以带领学生探索名山大川、走访人文景点,把课堂搬到生活之中,使他们用心尽情体会,用笔尽情描绘。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不但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了灵活运用的场所,更重要的是使他们获得了自然界、生活中“美”的启迪,从而构建了人文气息的美术课堂文化,使美术教育真正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4 形成具有人文品质的评量体系

篇11

关键词:知识;人文素养;重视;艺术教育

一、概述

通常所理解的知识主要指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知识是外在的东西,是材料、是工具、是可以量化的认知。只有让知识进入人的认知体系,渗透到人的健康发展,才能称之为素养。脱离了对人的关怀,人只拥有知识,却不具有人文素养。如今的学生中有一部分人的心理状态、审美境界、意志程度、人生态度与他们所具备的专业知识水平不相匹配,束缚和制约着他们向更高层次发展。在中学校园里,因为课业繁重,过多的考试和作业挤占了学生的业余时间,一些学生把很多时间投入文化课的学习,忽视了自身人文艺术知识的积累;陶醉于流行歌曲而对古今中外优秀的经典名曲不屑一顾;沉迷于肥皂剧的无聊剧情,却对身边的美术展览视而不见。浮躁心理造成他们忽视了学习人文学科的课程,但人文素质往往决定着一个人的发展。在这个层面上讲,学校、家长、教师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高考的指挥棒使中小学教育是以分数和考试为中心的,美育长期受到冷落,以至于各项评比都与成绩挂钩,“成绩不行说什么都没用”,往往一些学习成绩不佳、出路成问题的学生才报考艺术专业。中学阶段的这种教育状况,造成了一些学生人格塑造的缺陷。部分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出现了一种畸形成长,他们好坏不分、真假不辨、美丑不识,一旦进入大学,这些缺陷就暴露出来,出现了诸多问题。

二、艺术教育与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以科学的人生观指导个体的人生实践,是人自觉地自我规范、自我塑造、自我完善的过程。这种修养不是脱离社会的、孤立的、自我封闭式的修身养性,而是在接受智育的同时伴随美育进行的综合素质教育。对于当代中学生心灵世界的塑造来说,艺术教育的地位显得尤其重要。调研结果显示,当代中学生在综合素质修养和人格上存在很多滑坡,这和美育的缺失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关系。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闪耀着思想的光辉,向人们昭示人生的意义,它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巨大的。艺术课程具有人文性,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手段。优秀的艺术作品以心灵映射万物,代山川万物立言,而不单是具有视觉美感的艺术语言,更是一种寄情抒怀、言志写意的心灵寄托,其精神层次更重于表达形式,许多优秀的美术作品能引导学生对幸福的渴望、对不幸的同情、对和平的追求、对正义的讴歌、对残暴的愤慨、对邪恶的鞭挞,从而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使中学生充实和完善自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著名宣传画《你加入了吗》曾激励过无数爱国志士血染疆场,为国捐躯;中国抗战时期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与其他优秀抗战文艺一道,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在全民族的心中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长城,鼓舞着人民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罗中立的油画《父亲》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使面对它的每一位观众的心灵都受到强烈的冲击,让无数人热泪盈眶,激动不已。在日新月异的新时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快节奏的生活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一切越来越迫切地要求每个人要适应社会所发生的这一系列改变。美国未来学家奈斯比特说:“每当一种新科技被引进社会,人类必然要产生一种需要加以平衡的反应,也就是说产生一种高情感,否则新技术就会遭到排斥,技术越高,情感反应也就越强烈。”虽然智商对于追求成功是十分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决定人们走向成功的还有一个重要因素——人文素养。人文素养不但关系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更重要的是它还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缓解学习压力,对将来走向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艺术教育不仅对一位学生的人生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许多教育专家、社会学家认为,艺术教育同自然科学教育、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共同构成牵动社会发展的“三驾马车”。人的人文素养的培养离不开艺术教育,中学是培养和发展人文素养的关键阶段,我们应该高度重视中学艺术教育工作。当今中国飞速发展,我们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的成绩,然而,面对正在发生的一系列变化,我们不能只重视抽象的科学知识和能力,而忽视感性的艺术知识和能力,这向当前的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事业,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国家教育部已明确把美育纳入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把艺术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审美教育是把古今中外艺术家的审美思想、文化素养、生活积累、艺术表现等,通过各种方式给予学生全方位的熏陶,让学生走进艺术家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形成健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审美标准。因此,中学艺术教育应以审美为核心,把审美贯穿于教学全过程,这样既可以保证艺术教学很好地服务于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第一,审美教育可以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提高。欣赏罗中立的《父亲》,当这幅油画的幻灯片出现在银幕上时,学生被巨幅画像强大的视觉冲击力深深震撼了。特别是那些从农村来的学生,有的目瞪口呆,有的若有所思,有的感慨万千,有的激动不已,大家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画中的父亲不就是自己在农村辛苦劳作着、节衣缩食供给自己学费的父亲吗?这幅画所起到的作用要远超过那些空洞的口号与标语,绘画视觉艺术独特的力量在德育方面发挥着强大的作用。第二,审美教育是现代中学生释放过重的学习和生活压力,调整心态、增强学习动力的一种重要途径。中学生在求学的过程中,承受着来自学习、家庭、就业等方面的种种压力,有时甚至还会承受他们这个年龄本不该承受的压抑和烦恼,他们疲惫的心灵需要缓解,焦虑的心情需要抚慰。积极、健康的艺术作品存在于字里行间、墨海音流等艺术形式中,给人以愉快的精神享受,其对于提高自主意识、控制情绪低潮、保持乐观心态具有积极的作用,有利于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第三,审美教育在对中学生想象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上,不但能促进智力发展,而且常常引发新的发现、发明和创造。“我们之所以重视艺术作品,就是因为它们是激发新体验的不竭之源,同时也因为它们经常能使我们回归到我们的真我之中。”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不仅仅在绘画上声名远播,同时还是杰出的发明家和工程师。达•芬奇的很多科学设计和发明也使自然科学受到了启发。有时,达•芬奇会凭空幻想出一些稀奇古怪的概念,而且思考问题的方式也与常人不同,这一切都与他的艺术修养分不开。

三、结语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程度攸关国家的前途和希望。艺术教育是培养中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因此,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状况也跟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艺术教育不是无关痛痒的点缀,更不能让它在中学教育中处于敲边鼓的次要地位,而是应当将它作为中学教育工作中的一门重要课程。为了使中学艺术教育能顺利开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使学生对该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笔者认为,除了学校领导的重视以外,教师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教师除了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以外,还应懂得把握授课的艺术,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感受美,使智力、德行与情感各个组成部分达到和谐状态,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全面发展。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我们应该高度重视艺术教育工作。艺术教育质量的提高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教师的努力外,还需要学校、家庭和全社会的理解与支持,形成合力,共同推动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作者:胡新洋 张睿 单位:普洱学院 普洱市一中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篇12

近年来,学习钢琴的人越来越多,各学校也纷纷开展钢琴教育,但在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教学观念、教学模式等因素的影响,在开展钢琴教学活动时,教师太过注重学生演奏技巧的培养,忽视了学生人文探究能力的培养,难以实现钢琴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目标,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钢琴教学应该积极转变教学观念,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为学生设置一系列的探究任务,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探究能力,从而提高钢琴教学的有效性。本文在分析当前钢琴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在钢琴教学中对学生人文探究能力进行培养的策略,以期提高钢琴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

钢琴教学;人文探究;能力培养

在当前钢琴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同时,人们越来越重视钢琴教学的“育人”功能,但在钢琴目前的钢琴教学中,部分教师还未认识到钢琴教学对学生人文探究能力进行培养的重要性,一味地给学生传授钢琴演奏技巧,导致学生钢琴演奏音乐性不强,不但难以提高学生的钢琴演奏水平,而且难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钢琴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钢琴教学中人文精神和探究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在钢琴演奏技巧的教学中向学生讲解相关的历史背景、文学意义等精神,并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思考钢琴曲中蕴含着的思想内涵,提高钢琴演奏的音乐性和审美性,从而增强钢琴演奏中人文内涵,提高学生应用钢琴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能力。

一、钢琴教学在人文探究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加强人文探究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在钢琴演奏中,学生需要具备相应的音乐基础知识,才能准确对音乐作品中的思想钢琴进行解读,并应用钢琴把这些思想钢琴表现出来,让观众在其中获得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实现钢琴演奏的价值。而在目前的钢琴教学中,部分教师过分强调学生练习手指力度和速度,没有给学生讲解相关的音乐基础知识。虽然说在钢琴的音乐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基础的演奏技能、技巧是演奏钢琴的基础,但掌握了技能与技巧之后,学生需要应用这些技能和技巧把音乐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出来。因此,在钢琴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美育”,既要注重锻炼学生的钢琴演奏技巧,又要让学生把握音乐作品中的人文内涵,在亲身体验、深层解读音乐作品的基础上,演奏出更具审美性的钢琴作品。通常情况下,在钢琴的演奏过程中,要弹奏出更加优美的旋律,必须要合理的把握好弹奏的速度、力度、节奏、多声部层次、旋律线等因素,但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具备深厚的人文素养对作品内涵的理解,如果学生单一地专注于技巧表达中,缺乏主动性而导致演奏的“机械感”,音乐缺乏表现力和感染力。

(二)提高人文探究能力考核机制在钢琴作品中,总是不可避免地包含着作曲者生活时代、成长经历中的情感因素,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钢琴作品其实是作者当时思想感情的浓缩,作品蕴含着浓郁的时代特色与生活特征。因此,教师应该给学生讲解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让学生深入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从而准确、自如的将其中的感彩和人文精神表现出来,让钢琴演奏更加具有内涵。但在现阶段的钢琴教学中,无论是学校,还是培训机构,在钢琴教学的考核中均未涉及到人文探究能力的考核,过分强调演奏技巧的考核,学生也自然而然地忽视了对钢琴作品的情感解读,导致钢琴演奏“枯燥”。

二、作品分析在钢琴教学中对学生人文探究能力进行培养的重要性

在本质上,音乐是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与文化有极其紧密的联系,钢琴作品也是如此,作品中既有音乐历史发展的影子,也包含着社会发展的缩影。在演奏钢琴时,不但需要具备熟练的演奏技巧,还要具备深厚的文化修养,在充分领悟作品中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应用演奏技巧把这种内涵自如地表现出来,引起听众的共鸣。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在技巧讲解和训练中融入人文知识,让学生“投身”到文化素养中,探究其中的思想感情和文化内涵。由此可见,在钢琴教学中对学生的人文探究能力进行培养,不但能够提高学生表现音乐的能力,让学生演奏出的钢琴更具审美性,而且能够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练习钢琴作品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除此之外,随着现代教育改革的深入,人们越来越重视各科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钢琴教学也不例外。对于学习钢琴的学生而言,要应用钢琴演奏出具有灵魂的音乐不但要具有娴熟的钢琴弹奏技巧,还要具备人文修养与综合素质。而在钢琴演奏教学中对学生的人文探究能力进行培养,有利于实现钢琴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目标”,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丰富学生钢琴演奏的内涵,提高学生钢琴演奏的艺术性,从而提高学生钢琴演奏水平,实现理想的钢琴教学目标。

三、在钢琴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探究能力的策略

(一)更新教学观念纵观我国的钢琴教学史,大部分教师使用的教学模式都与音乐学院的钢琴专业教学有一定的相似性,教学形式不够丰富,单一地强调技巧训练,忽视了钢琴教学中演奏情感的教学。而在国外及部分国内钢琴教学中,教学重点已经逐渐从单一地强调技巧训练转移到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中,在教学中既注重培养学生的演奏能力,又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人文精神。对于学习钢琴的学生来说,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需要具备一定的钢琴演奏能力,而这种能力不仅体现在能够演奏出较难的钢琴曲目上,还体现在准确理解音乐作品、表现音乐作品、传递音乐家情感上。而要培养出探究型的钢琴人才,钢琴教师应该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摒弃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首先,教师应该把人文历史文化知识的讲解贯穿于整个钢琴教学过程中,在给学生讲解某一钢琴作品的过程中,给学生讲解作品创作之时的社会背景、作家生活状况等,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从而提高钢琴演奏的人文性和艺术性。其次,在钢琴练习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应用情境教学、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钢琴作品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以合作的形式分析作曲家的生平、相互探讨钢琴演奏的技巧。例如,在选用贝多芬的《悲怆》奏鸣曲的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在给学生讲解了相关的演奏技巧后,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引导学生相互合作,从贝多芬创作这部钢琴作品的创作背景、贝多芬当时的生活状况等方面入手,自主探究、解读《悲怆》钢琴作品,融入自己的思想情感。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悲怆》,创作于1798年至1799年初,作品献赠给他的赞助人与仰慕者利赫诺夫斯基王子。本曲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之顶峰的杰作,也是因其戏剧性的优美旋律而为世人所熟悉的作品。本曲无论在内容、旋律和结构等诸多方面,都渗透着一种日耳曼民族特有的理性,这也是贝多芬等德国音乐家共有的特质。第一乐章,c小调,极缓板,转辉煌的快板,宏伟的奏鸣曲式。开头是一段相当长的充满悲怆情绪的极缓板,后转为快板,依旧悲怆的旋律中透露出一丝坚定。重复的引子部分充满古希腊式的悲剧气氛,雄辩的语调具有巨人的气概,对命运的激愤之情和身处绝境却刚毅不屈的气度使听者热血沸腾。第二乐章如歌的柔板,似乎是贝多芬在第一乐章的激愤之后,而刻意放缓的节奏。十分的柔和优美,使听闻此声的人如沐春风,仿佛在微风和煦的日子里安闲而惬意的生活。第三乐章,快板,c小调,2/2拍子,回旋奏鸣曲式。乐章主题与第一乐章主题动机有相通之处,优美的旋律中带有欠稳定的游移情绪,似乎处于一种徘徊不定的心态之中。一开头便是如雨珠倾泻而下的连奏,主部主题洋溢着青春的明快和不可抑制的生命活力,而在欢笑的背后,是微微的不安和骚动。大调的副部主题虽然明朗,却也以急速的运动暗示着心态的不稳定。插部以一种“宣叙式”的坚定语调表达了真正坚强稳定的意志。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拓展训练,钢琴作品的解读和训练不能局限于课堂上,在引导学生学习了一个钢琴曲后,不但应该要求学生在课下自主练习,还应要求学生阅读相关的音乐文学作品,引导学生充分应用多媒体、图书馆等资源,查询相关的钢琴知识,以丰富学生的音乐内涵。此外,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课外活动进行一定的“干预”,引导学生观看音乐会、参观音乐作品艺术展览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音乐知识,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应用钢琴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

(二)优化钢琴基础课程的设置音乐是一种时间的艺术,是人类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的一种文化形态,而文化是音乐产生的土壤。本质上,无论作曲家的创造意图是什么,乐曲一旦被表达出来就具有了一定的社会性,好的音乐对人们的生活有重要作用。在人们压力过大时,弹奏或听一曲音乐会使人放松下来,在人们感觉到失意时,好的音乐可以给人鼓舞。只有基于文化背景下,音乐才能发挥出其中社会功能,否则音乐知识单一的声响,毫无社会意义可言。因此,在钢琴教学中,教师应该以人类文化为视角,把音乐与文学、音乐与历史、音乐与民俗等知识结合在一起,为学生设置出科学、合理的钢琴课程,在提高学生演奏技巧、演奏能力的同时,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从而实现钢琴演奏的社会功能。

(三)增设人文课程钢琴具有悠久的历史,在长时间的发展历程中,各个国家、各个时期的钢琴家为学生留下了大量优秀的钢琴文献,在这些钢琴文献中,由于作曲家生活时代、思想观念、作曲方法等因素的影响,钢琴作品有着一定的差异性。要实现良好的钢琴演奏效果,把钢琴作品中的内涵准确表达出来,需要了解作曲家的艺术风格,而了解作曲家的艺术风格需要从历史、文化等方面入手。可见,在钢琴教学中增设人文课程已经成为一种违悖的趋势,在钢琴的人文课程中,学生既可以清晰掌握钢琴发展的脉络,了解不同流派钢琴曲的特点,掌握不同钢琴作品之间的关联性,又可以在钢琴文献阅读中获得情感体验,学会在钢琴演奏中合理融入、运用自己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钢琴演奏的情感因素。完善钢琴教学中的人文探究能力考核机制,在完成一个阶段的钢琴教学后,教师通常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考核,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在演奏能力、技巧考核的基础上,增设人文探究能力考核环节,并把此作为学生钢琴水平评价的一个依据,让学生在钢琴演奏中积极融入人文素养,弹奏出更具审美性和生命力的钢琴作品。

(四)注重作品思想情感的理解在对钢琴乐谱进行弹奏时,弹奏者要认真了解作曲家创作乐曲的时代背景和创作意图,在尊重作曲家创作意图的基础上,在演奏中融入自己对乐谱的理解,充分表达自己在乐曲中的感受,这就是钢琴演奏中的“二度创作”。只有通过钢琴演奏者的“二度创作”,钢琴乐曲才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引起听众的情感共鸣,这才是成功的钢琴演奏。因此,在钢琴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演奏情感的训练,引导学生在充分研究钢琴作品内涵的基础上,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其中,不能刻意去模仿作品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而要全情投入,把自己在作品中的情感体验表达出来,以实现良好的钢琴演奏效果。综上所述,在当前的钢琴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教师应该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注重学生人文探究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自主探究能力,提高学生音乐素养,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钢琴演奏水平,增强钢琴演奏中的审美性和艺术性。

参考文献:

[1]杨鸣.高校钢琴教学中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J].音乐时空,2014,(21).

[2]靖敏.钢琴教学中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J].大众文艺,2013,(06).

[3]赛欢欢.关于大学钢琴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思考[J].雪莲,2015,(08).

[4]江闽媛.论在钢琴教学中音乐能力的培养[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4,(11).

篇13

    1 教师要秉承“终身学习”的学习态度

    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一碗水,那么教师必须自己拥有一桶水,这个比喻很形象地强调了作为教师应该具备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的储备。但是,在当今社会,信息化高速发展,多元化思想不断冲击着传统的固有体系,教师的一桶水显然不足以教会学生更多的知识和能力。在思想日新月异的今天,教师要想培育一代又一代的人才,自身必须秉承“终身学习,传承教育”的学习态度。教师如果不及时跟随世界发展潮流,不断创新和进步,那些传统而老套的知识和教学将会被社会所淘汰。

    例如,美术教师凭借自己的经验和阅历无法全面地向学生讲述剪纸艺术。这就要求教师深入地了解到剪纸是人民群众通过生产生活而创造出来的艺术,与每个地方的文化背景紧密相关,反映了各地的风俗和习惯,是表现各个地方环境美化、丰富有趣的民俗活动比较传统的美术形式。教师在自身学习的过程中,不但要透过书本文字领略剪纸艺术的技艺,最好能身临其境地体会不同地方剪纸文化的风采,深刻地感受和体会各地的剪纸艺术,才有能力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讲解不同地域的风采和劳动人民的智慧。

    2 美术教师应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

    美术专业水平固然重要,但美术教育还要突出“教学”。美术教学是美术教师的中心工作,做好美术教学工作是对美术教师的要求。认真钻研教材,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研究、分析和组织教材,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基本功之一。美术课要上得生动,教师就要对教学方法和内容不断进行创新。“听课”、“评课”、“集体备课”无疑是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有效方法,“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通过听课我们可以学习其他教师好的教学方法,并对不好的方法引以为戒,杜绝再次出现;通过评课我们可以及时地发现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并解决问题;“集体备课”是众人智慧的结晶,可以采众家之长,更好地提高备课质量,减少教学失误的发生。工作十年来,我在听课与评课与集体备课中受益匪浅,这让我尽快地成长起来。

    3 通过教学,使审美成为一种内在的必须、必然

    自我美育,又称审美的自我修养,指个体既是施教者也是受教者,在审美方面自己向自己施教。一切美育受教者,他在审美心理上成熟的表现,就是能在审美活动中取得高度自觉,自己教育自己,自己陶冶自己。美育自身的特点十分有利于受教形式向自觉形式过渡。“通过自由给予自由”这一审美原则,不但体现为审美中感受、判断和创作的自由,而且体现为审美体验的自主性。审美心理结构的完善,实际上是建立起对审美情感的自我省察、自我评价系统。只有审美,只有在人们暂时超脱现实厉害和现实时空的种种限制的状态下,才能够对感情作从容体验和沉静回想,在其中分清健康与病态,高尚与卑俗,美与丑。这种自我评价体系一旦在内心建立起来,自我美育的能力也就基本具备了。自我美育的实施除了学校以外,学生成年以后也可以在工作岗位、社会中实施。美无处不在,在校园、宿舍、家中、大街、公园、赛场、田野无处没有它的身影。从我们的服装、生活用品、风景、建筑物中;在观看影视剧、观摩展览、外出游览、观看体育比赛、参加比赛活动时;一个身影、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等等方面,无不存在美的景象。美育的终极目的,是审美人生态度的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的确立。而一个人无论在任何处境中都能坚持对美尤其是人格美的追求,以超越现实厉害的态度对待人生,那将是一至美境界,一种审美的最高境界。这也是高中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最大意义和价值所在。

    4 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决定了美术课堂教学必须遵守一些新的教学原则,采取一些新的教学策略,以期通过美术教育教学真正落实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具体有以下几个途径:

    4.1 采取多样化的课堂组织结构。巧妙设计教学活动,人文教育中的教学思想核心是人性化,即以学习者为中心。这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把自我实现的抉择权留给了学习者。所以美术课堂教学切忌程序化、模式化,形成固定的套路,体现人文精神的美术课堂教学应具有多样化的组织形式。

    4.2 创设良好和谐、人文性的教学氛围。人文教育应以塑造“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为宗旨。美术是关系“心灵”的科学,没有良好和谐的教育氛围就没有思想的自由,也就不会有美术创造力和鉴赏力为核心的审美心理结构的构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是一句空话。

    4.3 加强人文互动,建构民主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的心理状态。教师在教学中应相信学生的自我发展,积极创造机会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要善于作积极的“倾听者”,要时时以宽容的态度欣赏学生个性化的表现,关注学生每一个微小的进步。所以教学必须让他们时时体验到他们的个性所能受到的尊重,以及教师对他们的关怀。

篇14

我很欣赏闾丘爸爸的这种教育观念,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基本的人文精神,只要自尊自爱,努力进取,机会人人平等。纵观古今中外有所成就、对社会具有较大贡献的人物,在其身上都具有不错的人文素养。如果说科学教育是教孩子如何做事,那么人文教育就是教育孩子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对社会、对他人都有益的人。我很想大声地疾呼:让我们的家长、社会都来关注孩子幼小的心灵,种下人文精神的种子。

下面的这些价值观和人文精神,是全人类共同的,也是我们最需要帮助孩子培养的:

自尊自爱

我们要让孩子明白,不管你是女孩还是男孩,不管你长得漂亮还是平凡,不管你是聪明还是迟钝,身体健康还是虚弱,家里贫穷还是富裕,都可以得到父母、老师和周围的人同样的爱。人人都有同等的权利,要学会爱自己、爱别人,学会自己做选择和做决定,学会帮助别人和接受别人的帮助,学会自尊自爱、努力进取,把握自己的命运。

平等和尊重

要让孩子学会平等地待人,不管对方是什么身份什么地位,我们都要尊重他。让孩子从小就知道,清洁工、搬运工和其它职业一样,都是靠自己的劳动获得报酬,只是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特点而已,这不应该成为我们衡量一个人的价值的理由,他们都应该获得同等的尊重。当然,也要让孩子明白,不管爸爸妈妈是什么职业什么身份,他们都是用自己辛苦劳动得到的报酬养家,所以都值得尊重,他们不偷不抢,诚实做人,应该为他们感到自豪。不管是出生在贫穷还是富裕的家庭里,每一个人都应该而且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拥有精彩人生。

简朴而快乐

教会孩子享受简朴而快乐的生活,不和别人比吃比穿比有钱,而是好好地享受生活给予我们的快乐。要让孩子明白,一个人其实不需要很有钱,也不需要出类拔萃、光芒四射,只要用心去生活,用心去体会,每一天的生活都会是快乐而精彩的。比如每天都能够和家人和睦温馨地度过,这是多么的快乐!每天都能看见日出日落,意味着你拥有健康和平安,这是多么值得高兴的事!还有每一顿都拥有美味而充足的食物,这是多么可贵的快乐!我们要让孩子学会从一朵花、一颗糖、一杯果汁,甚至一本书、一件生活小事中,感受到生活带给我们的快乐,教孩子享受生活的简单快乐,让孩子从小就热爱生活,使自己的人生简简单单、快快乐乐。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也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和社会均有责任帮助孩子从小树立环保意识和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比如让孩子学习垃圾分类,选择简单包装的商品,使用可以循环使用的东西,在水龙头、电灯开关等地方贴“请节约……”的提示,提醒孩子减少浪费,并且和孩子一起拒绝使用一次性餐具等伤害生态环境的产品等。经常持之以恒地给孩子一些保护环境的具体建议,让孩子从小学会“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热爱和平

和平也应该是你和孩子关心的重要主题之一。和平并不是只作为虚空的口号,应该细化到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当别的孩子抢了孩子的东西时,不要喊着“别让他抢走,谁也别想欺负你”,而是让孩子学会跟他说“小手是用来拥抱的,不是用来抢东西的”;当孩子和别人发生冲突时,教他学会用商量、协商等和平的方式来解决,而不是纵恿他“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教会孩子在生气愤怒的时候克制自己,找到合适的方式发泄。当然,最重要的是大人自己在家里保持和平的气氛,夫妻间不吵架不打架,有话好好说,等等,这些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合适的时候也可以和孩子谈谈战争,用简单易懂的方式帮助孩子了解战争的危害,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种下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种子。

人文关爱

爱的教育是永恒的主题。当灾难发生的时候,比如汶川大地震,以及东南亚海啸等自然灾害,要让孩子学会去关爱那些身处灾难中的人们,除了力所能及的捐钱、捐物外,还可以关注灾区的消息,为他们祈福等等,让孩子幼小的心灵学会同情和关爱。另外,还应该帮助孩子认识爱滋病、癌症等疾病,让孩子学会不歧视患有这类病症的人,努力为那些没钱治病的人做点事,比如每天少吃一根冰棍,把存下来的钱捐给他们。因为每一个人都出一点力,就能汇聚起巨大的力量;教孩子学会关爱周围的人,关爱老弱病残,在公交车上主动让座,带孩子做义工,参加慈善活动等,培养孩子的爱心和善心,让孩子明白即使一点点的努力,也能帮助有需要的人。当然,关爱更应该从家庭做起,让孩子学习关心自己的父母,帮妈妈做些家务,为爸爸端杯热茶;关爱家里的长辈,为爷爷准备生日礼物,陪奶奶出去散步等。让孩子明白,有了爱的行动,就能一辈子活得充实而有价值。

学会感恩和珍惜

学会感恩,这是最基本的“为人之道”。感谢父母,感激他们每天的照顾;感谢周围帮助我们的人,感谢医生、老师、警察、清洁工人等,感激他们每天的辛勤工作,因为他们,我们才可以平安健康有序地一起生活在社会这个大家庭里。要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朋友、同学、师长,还有我们的社区、我们生活的环境以及周围的大自然,等等,一切一切,都值得我们感恩和珍惜!

以上的这些人文素养,通过我们生活中的一点一滴,通过家庭、学校以及社会教育,传递给孩子,这才是影响孩子一生的教育,是教育所应该追求的永恒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