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范文

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1-06 16:32:3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乡村治理体系建设

篇1

一、现行竣工财务决算编制特点及作用

水利建设工程已完工,且达到竣工财务决算编制的条件后,由建设单位根据工程全部资金投入情况,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方法编制的,是对水利建设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和财务经济效果的全面反映。

一般企业会计核算都是以持续经营作为基本前提,而基本建设单位会计核算具有一次性投入的特点。编制竣工财务决算重点反映建设成本是正确核定新增资产价值;是考核概、预算,投资计划,基本建设支出预算等执行情况;是分析投资效果,总结建设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等作用。对基本建设项目而言,只有年度财务决算是不够的。在项目竣工时,还应编制竣工财务决算,来反映建设资金投入、产出的全过程。

二、编制竣工财务决算存在的问题

有些水利建设单位对竣工财务决算编制不够重视,管理人员管理不当、编制人员疏忽、财务人员对基建会计核算业务知识不了解等原因,从而造成了在工程竣工后,编制决算不及时、不规范,达不到竣工财务决算编制规程要求,在竣工决算报表编制上存在很多问题。

在满足竣工财务决算编制条件时,应做好编制竣工财务决算前准备工作以满足编制需要,及时编制竣工财务决算。本文结合自身工作简单阐述水利工程竣工财务决算报表编制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改进措施。

(一)收集整理项目资料不齐全的问题

有些项目法人从建设初期至完工有关项目决算资料收集不齐或应保管不当造成项目决算资料丢失等原因,在项目完工编制竣工财务决算时才开始收集项目决算资料,增加了收集资料难度,从而导致决算编制不及时。

(二)竣工财务清理不及时、不全面的问题

竣工财务清理是编制竣工财务决算的重要环节,清理主要有对各类债权债务、资产以及项目合同(协议)执行情况进行清理。

1. 项目合同(协议)清理。因一个项目中合同数量多、金额大、涉及面广、跨度时间长等特点,在日常工作中又未对合同建立台账管理的单位。往往在清理过程中会造成因清理不全面而导致合同中价款未结算完清或多付价款等情况,会在工程完工移交后还有价款未付清或未收回多付款项,未计入或多计工程成本,导致竣工财务决算编制不准确。

2. 债权债务清理。债权债务往来款不及时清理会造成呆账、坏账等现象。在竣工财务决算编制后,对未清理完的债权债务将缺乏相应的资金清偿渠道,相应的项目成本会多计或少计,增加了工程完工后的遗留问题。

3. 竣工结余资金清理。对工程完工后一些实物资产要么变现处理或转回公司作为经营性资产,对变现处理的资产产生收益或损失都应计入或冲减建设成本,有些建设单位对这类资产的转让收入直接计入公司经营收入,造成建设成本需增。有结余资金的项目,该结余资金按规定属各级财政性资金的要上缴国库或留作企业的没按要求进行处理。在资产管理中有些单位混淆了基本建设投资购建的自用固定资产和其他需要移交的固定资产的差别,自用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计入建设成本中,在项目完工后该类资产要么变现处理或转为单位经营性资产其收入应冲减工程成本,都会造成建设成本支出不准确。

(三)概(预)算与核算口径的不一致的问题

有些单位在建立会计核算时不按概(预)算项目设置会计明细科目,建立的会计核算不能满足编制竣工财务决算的需要,概算执行得不到完整反映,由于平时工作做的不够细,在编制决算时还要调整相应的项目明细,加大了决算编制工作量。

(四)未完工程投资及预留费用未按规定计列存在的问题

项目在办理竣工财务决算时,仍然会存在部分少量工程项目还未实施完成,必然还需发生一些不可避免的支出存在。在有些建设单位由于未完工程及竣工验收等费用预留时不按规定比例计提、没有合理依据、超额列支或未纳入决算,都会造成工程建设成本不准确。

(五)待摊投资分摊存在的问题

待摊投资不能直接构成固定资产,但是取得固定资产是必不可少的费用性支出,应按规定分摊计入各项交付使用资产价值中。在建设一个项目时,不可能只形成一个固定资产,往往存在一个项目建设最终会由多个固定资产组成。在各项费用支出中往往会有分摊对象、方法、标准不清楚,会造成各项固定资产成本计算错误。

(六)竣工财务决算说明书不符合要求

竣工财务决算说明书是决算重要组成部分,但个别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说明书内容太少,没有把该反映项目建设过程、建设成果、移交资产等全面情况表述清楚或表述不全面。

(七)财务人员专业知识达不到要求

基建会计核算与一般企业会计核算存在较大的差异,由于很多财务人员对基建会计核算不熟悉,在日常工作中没有进行系统学习全面基建会计核算,会造成会计核算不准确、编制的决算存在不足或错误。竣工财务决算编制是一项综合性很强、复杂的工作,财务人员不但要对基建会计核算熟悉,而且还要对基建工程非常了解,还要其他部门、人员配合,共同编制竣工财务决算。

三、对竣工财务决算编制的改进

(一)收集整理项目资料不齐全的问题

对此类情况建设单位从建设期开始,就应指定有关业务部门和专人负责收集、整理与竣工财务决算有关项目资料,并按要求设置台账进行归集,避免造成决算编制延期或因资料收集不齐导致决算编制不及时或编制错误等情况。

(二)竣工财务清理不及时、不全面的问题改进

1. 项目合同(协议)清理:应由专门一个管理部门牵头进行合同清理工作,并指定专人负责清理,明确合同清理的范围。还应在日常工作中做好相关合同台账进行合同登记、管理,对未结清价款的合同应单独、重点进行管理,在清理时不容易出现遗漏。

2. 债权债务清理:对债权债务往来价款清理,特别是应收、预付款项应控制往来款项的额度,敦促有关单位或经办人员及时办理结算和报账手续,定期核对账目,按期足额回收,防止可能出现意外和损失发生。对应付款项等也应及时和有关单位、个人进行结算,办理偿还等手续。在结算编制前,各项往来款均应清理完毕,对确实无法收回的款项,应查明原因,按程序处理。

3. 竣工结余资金清理:在项目竣工后,认真清理、准确核实结余财政性资金及自等资金,保证结余资金准确无误,清理后及时按规定处理基建结余资金。

(三)概(预)算与核算口径的不一致的问题

在项目建账阶段,就应对设置的会计账簿,尤其是明细账应按概(预)算的明细项目形成对应关系,在编制财务决算时实际支出与概(预)算在口径上保持一致,使得更能准确的分析出计算出概(预)算执行情况,大大减轻了财务决算编制的工作量。对核算过程中的缺陷,应通过完善手续、调整账务等手段,使之较为规范。

(四)未完工程投资及预留费用未按规定计列存在的问题改进

未完工程投资和预留费用在计提时应满足项目实施和管理需要,以概(预)算、合同等为依据,按合理依据、相关规定、程序将其列入工程建设成本中,并作相应的账务处理。

(五)待摊投资分摊存在的问题改进

待摊投资的分摊在资产形成过程中各项费用性支出由受益的各项资产共同负担的,应选择科学合理的分摊方法、受益对象分摊。确定由某项资产单独负担的用可直接计入该项资产中,对不需要分摊的资产不分摊待摊投资。

(六)竣工财务决算说明书编制不符合要求的改进

说明书的编写应该有针对性和不同项目的重点,写出符合项目实际情况并具有项目特色能够反映项目主要特点的说明书。按规定对项目建设管理情况进行全面说明,结合项目管理的实际主要工作进行重点突出反映,对反映的情况应以事实为依据,真实可靠。

(七)财务人员进一步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并掌握相关知识

在编制竣工财务决算要求财务人员认真学习并熟练掌握基建财务会计制度、财务决算编制规程等,高度重视相关制度学习和培训,认真学习国家有关政策、法规、标准,使财务人员对竣工财务决算编制熟悉掌握有关规定和具体要求。

除竣工财务决算编制的上述改进外,建设单位必须按《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做好各项基础工作。严格按设计文件、概(预)算中安排的开支范围和标准列支建设成本,划清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在建设期内和建设期外费用的支出界限,确定成本核算对象的满足资产移交、决算编制及成本日常管理需要。

篇2

论文关键词:湿地,文明生态村,评价指标体系

目前,国家还没有出台新农村建设的相关指标体系,不同地区的学者均结合本地区特色从不同视角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的指标体系。但由于文明生态村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这些新农村建设的指标体系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很好地指导文明生态村建设。国家环保总局出台了《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和优美小城镇指标,但多是对于城市、城镇以及非农产业提出的一套评价指标,也很难真正用于指导文明生态村建设。所以,需要建立专门针对文明生态村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来指导文明生态村建设沿着健康持续的方向发展。

白洋淀作为华北平原最大的湿地,淀内有人口近10万的特殊性,对整个华北地区的生态环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白洋淀地区积极开展文明生态村建设,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仍存在很多问题。所以,以白洋淀为例,构建专门针对湿地的文明生态村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指导湿地农村文明生态村建设,保护生态脆弱区湿地流域生态环境,促进当地农业、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现实意义。

2009年我们组织了文明生态村建设实践调研活动。调查范围涉及白洋淀淀区6个文明生态村(东田庄、邵庄子、王家寨、大田庄、赵庄子、大淀头)。调查方法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法和入户访谈法。共收回问卷278份,其中有效问卷241份,有效率为86.69%。调查对象涉及村干部、种植户、养殖户、个体经营户、医生、乡镇企业工人等不同类型的农户。这次问卷调查涉及地域广,并且涉及到不同类型、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地理位置的农户,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白洋淀不同地区文明生态村建设的整体状况,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1.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文明生态村建设涉及面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对白洋淀淀区文明生态村建设的状况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构建指标体系应遵循以下一些基本原则:

1.1全面性原则

文明生态村建设的覆盖面广,这就要求所构建的指标体系要能全面综合地反映淀区不同农村文明生态村建设的总体水平和发展进程,能从多角度构造出文明生态村的新景观,即不仅包括经济发展,还应包括生态、文化、政治、环境等其他方面。所以,选取的评价指标应该能够反映淀区文明生态村建设的方方面面,避免遗漏问题。

1.2科学性原则

在构建指标体系时,应根据目前全省农村经济发展有关指标的平均水平及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发展有关指标的平均水平制定文明生态村建设的评价标准。

1.3可操作性原则

考虑到构建指标体系的目的在于应用,因此所设计的指标应该充分考虑数据资料是否具有可得性、计算是否简单、操作起来是否方便。

2.白洋淀文明生态村建设指标集的确立

2.1指标集的确立

结合白洋淀淀区文明生态村建设的数据可得性,最终确定了白洋淀文明生态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5个一级指标,26个二级指标构成(如表1所示)。

表1白洋淀文明生态村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

子系统

指标编号

指标名称

单位

经济发展

1

人均GDP

2

农业劳动生产率

3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

4

非农产业从业人员比例

%

生活改善

5

农民人均纯收入

%

6

农民生活消费的恩格尔系数

%

7

人均合格住房面积

m

8

医疗保健支出占生活消费的比重

%

9

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

%

10

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

%

11

农户百人拥有电话机数

村风文明

12

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13

计划生育普及率

%

14

农村居民文教娱乐消费支出比重

%

15

农民对村社会治安的满意度

%

16

万人刑事案件立案数

村容整洁

17

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

%

18

村庄建设统一规划率

%

19

生活垃圾处理率

%

20

饮用自来水普及率

%

21

道路硬化率

%

22

绿化覆盖率

%

23

水质达标率

%

管理民主

24

村民自治制度完善率

%

25

村民对村政务公开满意程度

%

26

篇3

 

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县精准扶贫工作,党屯村包扶单位延长县水库管理处、文明办和植保站,通过四年来对贫困户的深入了解,大力支持贫困户发展产业,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在此基础上,特制订2019年精准扶贫帮扶计划如下:

一、党屯村基本情况

党屯行政村辖党屯、李家砭、郭家沟三个自然村,共有农业人口262户783人,低保户共41户63人,贫困户共40户71人(其中产业户28户55人,兜底户12户16人),已经脱贫39户57人,计划2020年脱贫1户4人。

二、帮扶规划

结合本村实际情况,由政府牵头,包扶单位、包扶领导、第一书记及村干部通过入户调查,利用一切社会资源,共同商讨致富对策。在贫困户及家庭成员的配合下,特制订了本包扶计划:

(一)完善供水。按照党屯村2018年的发展规划,党屯自然村已经修建了3座供水台,完善了供水管道设施的修建,今年将实施试水和全面供水;李家砭和郭家沟自然村因2018年打的机井很多为咸水和油水,今年计划修建供水台,保证村民饮水安全。

(二)道路安全。因郭家沟自然村居住户数少,且在沟道里,道路一直为砂石路,下雨天限制了村民出行,计划完成对郭家沟主干路2公里的硬化,党屯自然村上塬路3公里,保证村民生产安全。

(三)乡村振兴。争取乡村振兴项目,解决党屯、李家贬、郭家沟3个村入户道路硬化、村庄亮化、垃圾收集设施问题。

(四)产业发展。1、发展红薯和葡萄产业。结合我镇对红薯和葡萄产业的大力支持,计划种植红薯106亩,葡萄补苗2200株。2、发展养殖业。短期产业方面,包扶人赠与贫困户1到2头猪崽,解决当年的困难;长期产业方面,承包养牛专业合作社,年底给贫困户分红。提供种养殖技术,提高种养殖管理技术。3、对果农进行技能培训,持续提高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改造老果园200亩,上防雹网65亩,推进果园管理提质增效上水平。

篇4

关键词:全民健身 存在问题 对策建议

一、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

1、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主体单一,社会参与度较低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由政府主导,但并非政府是建设的唯一主体。受过去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全能政府”治理体制和观念的影响,政府是社会公共服务的唯一供给主体,既是公共服务的组织者,又是公共服务的生产者,社会力量难于参与到公共服务的供给当中。[1]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企业和社会组织政策的逐步放宽,鼓励并支持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广大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石家庄市由于处于我国经济和社会改革的前沿阵地,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一定进展和突破,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通过采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等方式丰富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使政府“大包大揽”的局面有所改善,社会力量开始参与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中来,但同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和人民群众日益增强的体育健身需求相比,这种参与仍显得不足,还存在较大差距。

2、对城乡一体化理论认识尚有不足,城乡一体化水平有待提高

城乡一体化是石家庄市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理论基础,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对这个概念及其内涵的理解不够透彻,致使建设效果受到影响。[2]

城乡一体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不应只是全民健身设施。

体系的城乡一体,还应包括全民健身组织、全民健身指导、全民健身活动和全民健身信息体系的城乡一体,只有每一个子体系达到城乡一体,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整体才能实现城乡一体。同时,全民健身公共保障体系的建设也较薄弱,尚未形成城乡一体的格局。此外,城乡一体化最重要的一点是城乡相融合,但是就目前石家庄市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来看,基本还是城市建城市的,乡村建乡村的,城乡之间缺少互动和交流。所以,要真正实现城乡融合,还要转变这种城乡分割的观念。

3、全民健身公共保障体系不健全,保障功能难以充分发挥

从目前石家庄市全民健身公共保障体系建设情况来看,还不够完善,其内容还比较单薄,每一方面的内容甚至还没有形成一个体系。首先,就全民健身组织管理而言,一方面有些基层政府不够重视,积极性、主动性不高,相关部门协调合作意识较差;另一方面全民健身人才队伍依旧匮乏,整体素质仍然偏低。其次,就全民健身资金投入而言,一方面财政拨款十分有限,尤其是社区、农村等基层财政更为困难,而且有限的经费多用在全民健身设施建设方面,其他方面则相对较弱;另一方面社会资金参与度不高,未形成多元化资金投入体系。再次,就全民健身法规政策而言,一方面政策类规范性文件较多,而相关法规较少。另一方面相关制度不够完善,使得公共体育设施利用率较低、体育社团组织影响力较小、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管理不够规范和全民健身经费投入等问题一直未能得到有效解决。最后,就全民健身考核评价而言,一方面政府部门考核多以量化指标的形式进行,缺少实际质量的评定;另一方面有些基层单位不理解考核的真正用意,存在为了考核而考核或应付考核的现象。所以,如何完善全民健身公共保障体系,是石家庄市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

二、石家庄市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1、创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方式,推动建设主体多元化

政府主导作为石家庄市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理念之一,在当前建设过程中得到重要体现。然而,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石家庄市千万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幸福,光靠政府机关的几个部门、几个工作人员必定是难以完成的,这要靠全社会共同参与,才能实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共建共享。

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是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方式的两仪,缺一不可。要提高社会参与度,就要将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与政府一道作为主体,在政府主导下,充分发挥各自的特性和作用,共同参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首先,制定相关政策,通过政府购买和税收优惠等方式,向企业购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发挥企业专业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其次,社会组织作为市场和政府的补充,兼具公益性与灵活性的特点,也应是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主体之一。随着国家对社会组织政策的开放,要注重全民健身类社会组织的培育,使其承担起建设百姓身边的全民健身组织、全民健身指导和全民健身活动等的责。

2、促进城乡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相融合,推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均等化

当前,石家庄市城乡一体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缺少城乡之间的交流融合。虽然城乡都在建设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但是城市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与农村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之间却缺少必要的沟通和交流。要摆脱这种城乡分割、各自为政的境况,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关键是要推进城乡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均等化。

首先,要保障城乡居民享有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权利公平。其次,要保证城乡居民享有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机会均等。最后,要确保城乡居民享有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结果大体相等。

3、健全全民健身公共保障体系,维护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持续运转

全民健身公共保障体系是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运行血脉和活力源泉,它可能不像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内容那样让人看得见、摸得着,但是它却时时刻刻保障着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运转。针对其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建议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加强和改进。[3]

第一,健全全民健身组织领导工作机制,强化全民健身组织管理体系。

第二,拓宽全民健身资金来源渠道,形成多元化的全民健身资金投入体系。

第三,加强全民健身法制建设,完善全民健身法规政策体系。

第四,实行全民健身目标责任制,建立科学合理的全民健身考核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 裴立新.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民健身体系[J].中国体育科技,2003,39(6):7-10.

篇5

草原监督管理职责划入林草部门,草原的功能由原来的为畜牧业生产服务为主转变为以生态修复保护功能为主。但目前草原工作转型发展存在“三个尚未”问题。

一是生态属性尚未强化。草原生态保护尚未形成各级各部门和全社会的共识,群众参与草原保护建设积极性不高,即使在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指标体系中也缺乏草原保护方面的指标。如我国草原面积3.93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41.7% ,比森林(全国2.08亿公顷)、耕地(全国1.35亿公顷)面积之和(3.43亿公顷)大,草原发挥着固碳释氧、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良土壤、减少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但是长期以来草原仅仅是畜牧业发展的生产资料,其生态功能被严重忽视。

二是草原资源家底尚未澄清。不少地方草原与林地、湿地、耕地等地类之间有不同程度的地块重叠、数据交错问题。虽2017年进行了第二次草地资源清查工作,但草原与林地、湿地、耕地等交叉重叠等问题从根本上未得到解决。

篇6

一、坚持实施“产业稳乡”战略。着力打造活力联兴

农业是联兴的基础产业,是民生的根本产业,是发展的关键产业,是稳定的核心产业。要稳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到2021年,农业总产值要实现5,816万元,年均递增6.0%。一是做好调整文章。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重点抓好“三个调整”。调整“三产三业结构”。粮牧企调整到65:28:7,粮经饲调整到60:35:5。调整种植结构。按照“稳豆加麦增稻扩经济作物”的调整指导思想,到2021年,粮豆薯总产达到3.1亿斤,年均递增6.0%。调整水旱农业结构。水稻是联兴种植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按照全县发展总体规划,利用嫩江、科洛河和抗旱井三大资源,旱改水力争达到6万亩,水稻产量实现6,000万斤。把联兴建成水稻种植专业乡。要打赢脱贫攻坚战。2018年全面完成集体土地确权发证。二是做好产业化基地文章。农业,坚持市场需求导向,依托“互联网+农业”,重点建设“五大基地”。打造麦豆优势生产区,建设联兴村5,000亩以上互联网+农业高标准示范基地,大力发展30万亩高蛋白大豆基地、5万亩优质春小麦基地、3.66万亩杂粮基地、1万亩水稻基地。牧业,依托雨润集团祥润食品加工项目,以优源畜牧l展有限公司和沃得利畜牧发展有限公司项目建设为契机,强力推进“三基四带五区”建设。突出发展“两牛一猪”生产,着力建设千头奶牛生产基地、万头肉牛生产基地和万头生猪生产基地“三个基地”,打造北部黄牛养殖带,西部生猪养殖带,南部奶牛养殖带,中部家禽养殖带“四大养殖带”,重点建设银河―新革―金山优质肉牛,联兴―振兴―哈什太优质生猪,联兴―合兴―双兴―东宁优质家禽,哈什太―联兴―双兴奶牛。合兴鹿特色养殖五大聚集区,把联兴建设成牧业强乡、生猪养殖专业乡。三是做好专业合作组织文章。加强农村专业合作社建设。依法规范原有合作社和专业组织,扶持培育新的合作社和专业组织。

二、坚持实施“工业富乡”战略,着力打造实力联兴

工业化是联兴扩内需、调结构、保民生、促和谐的关键。围绕加快工业化进程,要重点抓好“三带”建设。一是打造矿产资源开发带。要切实抓好珍珠岩矿深度开发,认真做好扩建、技改工作,到2021年末珍珠岩产量要达到50万吨。积极做好协调工作,力争珍珠岩矿早日引入投资主体,合作开发建设A级苯板加工厂。抓好金山、新革金矿资源保护。二是打造路边经济展示带。208省道、通乡路具有绝对的经济商机和无限的发展活力。重点规划好省道208沿线“三村七屯”、通乡路“三村六屯”的发展规划和设计,重点在修配、餐饮和商服上下功夫。三是打造生态保护带。重点抓好西部嫩江流域、南部科洛河流域、东部门鲁河流域生态保护工作,切实发挥生态保护、生态屏障重要作用,努力提高生态效益。实施农田水利工程和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工程。推进土地整治项目建设,国家投资3,954.66万元。建设规模6.95万亩。项目覆盖联兴、合兴、双兴三个村,重点进行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保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四旁”全面实现绿化。积极争取“十三五”省浸蚀沟治理工程项目,治理好75条水打沟。通过努力,力争把“三带”建成农业观光带、经济示范带、文明展示带、发展成果带。

三、坚持实施“城建塑乡”带动战略。着力打造魅力联兴

城镇化,是全党、全国、全民今后五年工作的重点。经过五年努力,使乡容村貌得到明显改观,力争建成全县一流乡镇。一是突出发展定位。打造中心乡,构筑中心村,建设新联兴,是小城镇发展目标。按照县委、县政府城乡一体化的总体安排,结合新农村建设,本着建设“滨水之乡”的发展定位,聘请专家对联兴发展进行依法、科学、合理定位。二是突出总体规划。要严格执行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度。要构筑以乡直为中心,南部哈什太、西部联兴、北部银河、东部东宁为中心村的建设重点,本着东部矿业区、西部旅游区、南部开发区、北部生态区、中部物流区的格局,全力抓好规划建设。力争2020年末,居民住房砖瓦化率达85%以上。要实施好饮水安全工程。三是要突出发展“幸福联兴”和“九型新村”建设。结合美丽乡村建设,要以“九型新村”为载体,突出自然、历史、文化和民族特色,努力建设新革生态保护型、银河交通枢纽型、金山工矿产业型、东宁绿色园区型、双兴冷链物流型、合兴环保产业型、联兴商贸集散型、振兴历史文化型、哈什太旅游景点型等各具特色的村。四是突出村容村貌整洁。采取积极向上争取,借助国家优惠政策,切实改善村民居住环境。做好哈什太村前屯整体搬迁。抓好“三纵三横”公路网,尤其是“一纵一横”公路升级改造。重点争取抓好通乡路升级改造。抓好振兴――联兴――哈什太――县城公路规划、设计、可研、立项、申报工作。积极推进“道路硬化、路灯亮化、卫生净化、街道绿化、家庭美化”五化工程,重点抓好“两路沿线”村容整洁、植树造林、种花“三项重点工程”。通过市场化运作,强化环卫保洁,实施精细化管理,提高小城镇品位、档次和规模。

四、坚持实施“项目活乡”战略。着力打造惠民联兴

项目。是联兴发展的后发优势。是兴发展的潜力所在,是联兴实现全面振兴的关键。着眼陆海丝路经济带重要节点乡镇,围绕对外开放、项目建设、向上争取、招商引资四个重点,切实抓好互联互通,全力推进项目建设。一是抓好两个超亿元项目建设。二是抓好少数民族项目。三是抓好农田水利项目。四是抓好基础设施项目。

五、坚持实施“科教兴乡”战略,着力打造文明联兴

一是推进教育普及化。加大教育投入,完善教育设施,改善办学条件,努力提高教师素质,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学生入学率、毕业率、升学率要分别达到100%、100%、90%以上。二是卫生发展公众化。建立健全基本医疗和药品供应服务保障体系,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成果,新农合参合率达到100%,农民健康指标达到全县平均水平以上。三是要科教普及民生化。要深入开展“七创七提”主题实践活动。积极创建全省经济强乡,提升联兴在全省晋档升位的能力:积极创建全省卫生文明先进乡。提升联兴知名度、美誉度:积极创建平安先进乡,提升人民的安全感:积极创建文化建设先进乡,提升人民文化素质和文化品位:积极创建双拥模范先进乡,提升军民共建和谐社会水平;积极创建统筹城乡建设协调发展先进乡,提升人民的生产生活水平;积极创建社会管理创新先进乡,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和满意度,着力打造幸福乡村。

六、坚持实施“法治立乡”战略,着力打造和谐联兴

一是要完善“五个机制”。不断完善三级联动接访机制、维护群众权益保障机制、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公正廉明的法纪保障机制,大力推进基层社会管理的民主法治进程和群众自治进程。二是要完善“七个体系”。扎实推进“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建设,构建社会管理综合服务平台:扎实推进乡、村、屯、组四级便民利民服务网络体系建设:扎实推进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不断提高防范和打击犯罪的能力:扎实推进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有效应对突发事件:扎实推进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实现安全生产根本性好转:扎实推进网络管理体系建设,牢牢把握网络舆论引导的主动权;扎实推进防火网格化管理体系建设,确保不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重点抓好非煤矿山、水上交通、道路运输、电力、农机、食品药品安全。三是要完善社会管理。

篇7

水是城市发展的命脉,水资源是城乡发展承载力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水文明是生态文明之基,水之于生态,犹如血之于人体。当前,我市已进入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阶段、城市建设管理精细化阶段、高度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阶段,水的控制性要素特征在城乡发展中所起的关键作用进一步凸显,特别是水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价值和地位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认同,山川秀美关键在水,建设美丽__关键也在水。__年3月14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5次会议上就水安全保障问题作了重要讲话,系统阐释了保障国家水安全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基本思想。刚刚结束的市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和市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将__年确定为“重大项目深化年”,要求围绕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人居环境城市和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加快生态绿城建设步伐,建设宜居宜业的美好__。局系统对此要充分把握,大力践行治水新思想,贯彻依法治水管水新方略,加快实现体制机制改革新突破,把握水资源管理保护新常态,重点突出六方面内容:

(一)“重规划”。突出构建现代化的水利规划体系,认真搞好“十三五”水利规划编制,优化治水思路,积极探索和实践__水利发展的模式和途径。加快完成《__市水系规划》《__市城市防洪规划(修编)》,强化市及辖市区联动发展力度,瞄准国家新时期治水投入的重点和相关政策,将现有项目进一步整合包装,努力争取更多的项目和资金投向__水利,依托重大项目,切实优化__骨干水系框架,使全市水利格局出现明显新变化。

(二)“夯基础”。更大力度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水利基础保障能力。一是打好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攻坚战。重点做好新沟河工程施工配合和影响工程建设,局本级重点抓好长江江堤防洪能力提升、澡港河东支拓浚及澡港枢纽扩容建设,跟进新孟河工程审批进度,项目一经批复立即组织实施。二是拓展河湖水系治理新空间。计划抓好三方面工作:“两湖一库”生态清淤,主要为天目湖水库湖底清淤、长荡湖清淤和滆湖退田还湖(二期)工程,由辖市区组织;城市水系治理,重点是市区,要继续推进丁塘港二期、南童子河等骨干引排河道综合治理,实施新一轮城市河道清淤,切实搞好清水工程提升和黑臭河道治理;农村河网连片综合整治,确保面上完成农村河道疏浚整治规划(__-__年)任务。三是切实抓好农田水利建设。以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灌区续建配套工程及节水示范项目为重点,实施田间配套工程和渠系改造工程,完善农田灌排设施体系,为保障粮食安全夯实更加稳固的水利基础。

(三)“保安全”。把防汛防旱工作当作水利工作的第一要务,警钟长鸣,常抓不懈。抓紧组织汛前检查。按照“查严、查细、查实”的要求,集中力量,对河湖堤防、涵闸泵站、涉水工程、在建工程和城市防洪工程进行“拉网式”排查,认真落实防汛各项责任制。根据抢险专业化的要求,建好抢险队伍,抓紧防汛抢险的演练,__年要在市及辖市区两级防汛防旱工作的规范化管理、信息化支撑、专业化抢险方面有新的明显进展。继续抓好城区易淹易涝排水设施改造,力争改造点汛期发挥效益。密切关注天气形势及雨情、水情、工情变化,统筹把握好农业大用水期、梅雨期、台风季节、枯水季节工程调度特点,科学合理调度水利工程,尤其要利用好城区防洪调水泵站、沿江枢纽调水的有利条件,优化调度,力求在水生态环境改善方面有所作为。

(四)“惠民生”。把水利建设的公益性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大力拓展民生水利范畴。根据省“水美乡村”建设工作思路和要求,结合__“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建,把打造“水清、河畅、岸绿、景美”城乡河湖新景象作为民生水利的一项重要内容,认真制定农村河道整治、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方案,研究落实长效机制,分年推进新一轮整治的实施,要继续加大对面上创建工作的指导,整体推进“水美乡村”“美丽库区”建设,稳步推进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达标建设,继续扎实提升水管单位和水利风景区创建水平,切实体现河湖治理新成效。

篇8

一、我县村卫生室发展现状

总体来看,队伍不稳、技术不高、功能不完善、服务不到位是当前卫生室最直观的表现,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根源。

一是乡医严重匮乏。截止年底,全县乡村医生总数207人,比年(404人)下降49%;其中男173人,女34人;全县乡村医生平均年龄45.2岁,50岁以上占43%;如果乡医再得不到有效补充,10年后我县将有50%的村卫生室沦为有室无人的尴尬境地。

二是有限资源配置不合理。全县102个村,只有100个卫生室,乡医主要集中在交通便捷、人口集中、经济较好的乡村,越是山区乡医越少,农民看病就医极为不便。

三是技术水平低。全县207名乡村医生,具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以上的只有14人,大多数乡医缺乏系统的医学理论知识学习。

四是待遇缺乏保障。目前,全县乡医公共卫生防控补足年人均只有不到500元,近30%的村卫生室乡医年收入不到3000元,不及外出打工年收入的三分之一。

五是设施设备简陋。我县100个村卫生室,仍有20个以上办在乡医家里,达不到甲级村卫生室要求,还有部分卫生室设备配置简陋,满足不了基本医疗所需。

二、新医改关于推进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新举措

新医改的总体目标是“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其中直接涉及村卫生室建设和发展的有以下内容。

一是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为基础的公共卫生服务功能,促进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城乡急救体系建设。加强健康促进与教育,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促进公众合理营养,提高群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将农村环境卫生与环境污染治理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推动卫生城市和文明村镇建设,不断改善城乡居民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卫生环境。

二是大力发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村卫生室承担行政村的公共卫生服务及一般疾病的诊治等工作。有条件的农村实行乡村一体化管理。积极推进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政府重点办好县级医院,并在每个乡镇办好一所卫生院,采取多种形式支持村卫生室建设,使每个行政村都有一所村卫生室,大力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提高服务质量。

三是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3年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合)率均达到90%以上;城乡医疗救助制度覆盖到全国所有困难家庭。以提高住院和门诊大病保障为重点,逐步提高筹资和保障水平,年各级财政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做好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和异地就医结算服务。完善医疗保障管理体制机制。有效减轻城乡居民个人医药费用负担。

四是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实现科学遴选基本药物、规范药物生产流通、确保药物安全有效的三大目标。最终让80%的老百姓不用贵药治好病。

五是加强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优秀卫生人才到农村、城市社区和中西部地区服务。对长期在城乡基层工作的卫生技术人员在职称晋升、业务培训、待遇政策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完善全科医师任职资格制度,健全农村和城市社区卫生人员在岗培训制度,鼓励参加学历教育,促进乡村医生执业规范化,尽快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有合格的全科医生。加大医学教育投入,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社区的高等医学本专科教育,采取定向免费培养等多种方式,为贫困地区农村培养实用的医疗卫生人才,造就大批扎根农村、服务农民的合格医生。

三、建议

一是从国家层面解决乡医来源和准入问题。来源: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医学专科教育,实行定向免费教育,促进乡医量和质的稳步增长。

篇9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科学发展求突破为总基调,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行动。以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环境意识、卫生意识和文明意识为目的,教育农民养成“讲卫生、讲文明”的良好习俗,营造农村整洁、舒适的人居环境,加快推进街道新农村建设步伐,把农村建成“环境整洁、容貌美观、生态良好、乡风文明”的美好家园。

工作目标:围绕争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先进街道”这一目标,坚持“分批实施、典型带动、打造精品、全面提升”的原则,按照“生态文明村”星级创建标准,从今年开始,街道每年重点改造整治3个亮点示范村,力争在三年内实现街道10个村全部达到三星级以上。

二、整治任务

整治行动以治理农村环境卫生和村容村貌为主要内容,以村庄“三清(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三改(改路、改厕、改圈)、三化(绿化、净化、美化)”,工作为基础,着重对村内“脏、乱、差”现象进行整治,逐步实现“四有(垃圾箱、垃圾池、公厕、垃圾中转站和垃圾填埋点)、四无(房前屋后、道路两侧、桥边、河边无暴露垃圾;无污水横流;无乱堆、乱放杂物;主干道路两侧无乱搭、乱建、乱堆放杂物)”,切实改变全街道农村风貌,建立健全农村环境整治长效机制,做到“三个建立”,突出抓好旧村改造回迁小区建设,全面提升农村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环境。

(一)突出抓好三个建立

坚持整治与管理并重,建立农村环卫保洁队伍、环卫基础设施、环卫管理体系,实现农村垃圾日产日清、密闭运输、全天保洁。

1、建立农村环卫保洁队伍。各村组建一支覆盖村庄、沟渠、公路三个作业面的环卫保洁队伍,推进农村“三堆”(垃圾堆、柴草堆、粪堆)归位、污水归池、畜禽归圈、垃圾归点。根据实际情况,按照1个村民小组或100户农户1名保洁员的原则配备保洁员,要与环卫保洁人员签订用工合同,建立起用工档案,明确职责,分片包干。年内,街道及各村旅游要道、村主干道路等主要区域全部配备保洁人员。

2、建立农村环卫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垃圾中转站、污水管网连接等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学设立农村垃圾处理设施,各村在年内建成1-2处标准化垃圾中转站,新建在建的旧村改造回迁小区排污管口都与城市污水管网连接,从源头解决污染问题。街道及各村旅游要道、村主干道路等主要区域及旧村改造回迁小区内全部配备垃圾箱(桶)。同时,要因地制宜,积极推广太阳能、沼气等新能源新技术,解决农业农村能源污染。

3、建立农村环卫管理体系。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全面覆盖的农村环卫管理体系。坚持“以块为主、属地负责,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典型引路、整体推进,健全机制、长效管理”的原则,推进农村垃圾收集全覆盖、农村居住环境卫生公共服务全覆盖。将农村环卫管理纳入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年度目标责任考评工作中。

同时,积极探索环境卫生体制创新工作,争取在三年内10个行政村的环卫工作全部交由市环卫处管理,全部实行服务外包。

(二)突出抓好以旧村改造为主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严格抓好城乡体系规划、旧村改造规划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与实施。下峪村:已完成旧村改造回迁,继续保持小区环境卫生,提升村委大院档次,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争取年内硬化村南北主干道;水牛埠村:年内完成村内所有道路的硬化及路灯安装,修整主干道并完成绿化,完成已回迁小区绿化、亮化、美化、净化,村文化大院今年开工建设,争取年内投入使用,对小水库进行配套改造,绿化、亮化并安装健身器材,使之成为村民健身、游玩的理想场所;黄山头村:回迁项目8栋回迁楼正在进行内外装修,3栋进行外墙装修,要高标准完成回迁小区硬化、绿化、亮化,争取5月1日前完成一期工程的回迁,彻底清理肖家庄河道内垃圾;安家林村:保持方特、瑞奥不夜城周边环境卫生清洁,清理西岭进村口土堆、柴堆;白马石村:整修回迁小区内道路,完成小区绿化、亮化,河道综合治理工程开工建设,完成饮马河河道治理工程,硬化村庄主次干道路、完成绿化及主干道路的亮化,彻底清除村庄内道路两侧垃圾;上峪村:在完成旧村改造拆迁的基础上,开工建设回迁项目,三年内完成新村建设,保持环山路周边环境卫生;西城村:争取5月1日前完成一期4栋楼的回迁,完成回迁小区绿化、亮化及道路硬化,保持村庄环境卫生,亮化村主干道;下梨园村:拆除泰明路西侧残垣断壁,保持泰明路清洁,清除新村路两侧垃圾、柴堆;杏园村:积极上级协调,年内完成旧村改造回迁项目开工前各项手续,主干道路安装路灯;东城村:新建扩建村委大院,提升档次,彻底清除河道两侧垃圾,保持富城路清洁,并完成绿化、亮化。

三、实施步骤

(一)宣传发动阶段。街道召开动员会、各村召开群众大会,广泛发动干部、群众积极参与整治行动,组织有声势的宣传报道,营造整治行动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突击清理阶段。街道及各村在突击清理阶段要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开展整治工作,按照整治内容及要求,强化措施,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推进各项任务的落实。

(三)整改验收阶段。深入推进整治工作,逐步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在各村自查的基础上,街道将组织检查验收,对整治效果不明显的,责令限期整改,并列出名次,进行奖惩。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成立以党工委副书记任组长、办事处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和各村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行动领导小组,主要负责环境整治的组织实施、协调服务、督导检查、考核奖惩等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农业办公室。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行动由党工委、办事处统筹安排,农办牵头,办事处相关部门为责任单位,各负其责、督导落实;各村具体落实、组织实施。

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协调各单位工作,督导调度各单位工作情况。

宣传办负责宣传发动、典型报道。

综治办负责农村治安环境整治。

督查办负责督导通报各单位工作情况。

民政办负责指导农村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指导社区服务管理等工作。

财政所负责抓好对上争取,对支农专项资金进行监督管理、跟踪问效等工作。

审计办负责对支农专项资金的财务收支使用情况进行审计监督等工作。

农办负责制定村庄绿化、美化标准,协调指导村重点做好植树造林、绿化建设等工作;指导农村河流、水库周边的环境治理,负责农村公共供水和饮水安全、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等工作。

城管办负责农村乱搭乱建、乱停乱放、乱贴乱挂等整治工作,对沿路两侧经营摊点、门头房牌匾规范整治,指导村对沿路两侧破旧墙体或建筑物进行立面整修、粉刷或围挡。

城建办负责拟定建设管理实施办法并监督实施,负责农村住房建设、危房改造及基础设施建设,负责垃圾箱(池)设置及配套环卫设施建设,指导污水管线铺设、道路及公共场所路灯设置,指导村环卫保洁队伍及环卫管理体系建设等工作;控制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负责环境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指导生活污水治理、“三堆”清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牵头抓好秸秆禁烧,实施饮用水源地保护等工作。

教委办责农村中小学安全教育、管理,会同有关部门抓好学校周边环境治理,尤其是文化环境治理和安全防范等工作。

文广电办公室责指导农村文化设施、文化大院建设工作。

爱卫办负责群众性卫生整治,协同相关部门负责除害、灭病、改水、改厕的技术指导工作。

各村、办事处相关部门要严格落实领导责任制和分级负责制,参照本方案要求,科学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和工作细则,按照项目化、责任化、指标化的要求,细化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分工,排出工作进度,确保整治行动扎实有效开展。

篇10

20**年12月25日

根据会议安排,围绕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下面我就分管线的“十三五”思路和明年工作重点,作简要发言。

一、科学回顾,正确研判当前三农工作形势

今年以来,我市“三农”工作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固本强基,创新转型,深化改革,狠抓落实,农村经济社会总体上保持平稳向好的发展势头。前三季度,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2.13亿元,增长2.3%,预计全年将完成3%的考核目标,在台州市强县板块中排名第一;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721元,增长10.0%,预计全年指标在强县板块排名第一。主要亮点有:一是农村确权赋权改革全面展开,股改基本完成,林场改革圆满完成;二是“一打三整治”深入推进,“三无”渔船取缔工作居全省前列;三是生态林业建设进一步夯实,平原绿化连续五年超额完成省定任务,湿地保护开发有序推进,完成全省首个湿地保护规划修编,森林消防管控力度进一步加大,连续9年实现森林火灾低发可控;四是农村新型业态全面推广,民宿和农村电商快速发展;五是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进一步健全“六统四分”治理模式和“六严举措”工程管理模式,预计能顺利完成年度考核验收;六是生态畜牧业发展转型升级加快,拥有省(部)级畜牧生态规模养殖场(小区)的规模和数量居台州首位,全省前列;七是产业科技创新力量不断强化,成功搭建市柑桔产业协同创新技术中心。

刚刚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强调在“十三五”期间“农业现代化要取得明显进展”。近年来,临海农业发展在全省和台州市一直处于前列。主要优势有:一是农业主导产业基础厚实,品牌优势明显;二是农业生产经营机制灵活;三是临海农民自主创新能力较强。但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一是农业基础投入不足,尤其是土地要素制约严重,土地利用环保门槛高、产出效益低成为农业转型升级的瓶颈,土地报批缓慢造成重点水利工程进展缓慢;二是农业抗风险能力依然薄弱,受自然灾害、疫病、政策变化、市场不稳定等因素影响仍然明显;三是农业机械化、科技化、产业化、信息化水平不高,农产品结构层次低,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农产品品牌建设和转型升级仍待加快;四是农业规模经营能力较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示范引领作用有待加快发挥,农业经营主体“低、小、散”的局面仍没有根本性扭转;五是农民收入还偏低,农民就业增收、渔民转产转业等工作任重道远。这些困难和问题都有待于我们在“十三五”期间认真对待、研究解决。

二、理清思路,科学谋划“十三五”三农工作

“十三五”三农工作总体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的“三农”工作决策部署,以乡村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战略为核心,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提升美丽乡村建设,全面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发展农村新型业态,打造三农发展新增长极;深入推进农村改革,打破城乡二元最后壁垒;统筹城乡经济、社会、民生一体化发展,为乡村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贡献新的力量。目标到2020年,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75亿元以上,年均增长达3%以上;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2458元,年均增长达9%以上。

发展指标:到“十三五”末,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75亿元以上,年均增长3%以上;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2458元,年均增9%以上。农业方面: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4万亩,总产量14.1万吨,年均新增粮食面积1.2万亩;到2017年全面完成粮食功能区建设14万亩;全市畜禽养殖布局更合理,自给率进一步提高。林特方面:构建以沿海防护林、平原绿化、公益林等建设为体系的森林生态网络,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3.3%以上,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1‰以上,森林病虫害成灾率控制在7.6‰以下,创建国家森林公园,形成森林全景旅游,林业社会总产值达50亿元,柑桔、茶叶、杨梅、西兰花、竹笋、木本油科、花卉苗木等特色产值60亿以上。水利方面:完善防洪排涝、水资源保障供给、水环境治理、农田水利保障、水利现代化管理等五大体系,水利规划总投资47.14亿元。海洋渔业方面:全市水产品总量维持在12.9万吨左右,渔业经济总产出20亿元,年均增长5%。

“十三五”期间,围绕上述目标,应着力做到四个坚持,确保目标任务完成。

一是必须规划引导,统筹发展。统筹各方资源,重点做好农口系统线上总体规划和生态畜牧业发展、森林临海和森林城市建设、柑桔产业提升发展、美丽乡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红脚岩渔港、东部平原排涝及林地、湿地、海岛、海岸线保护利用等各专项规划的实施,保持农业生产系统与生态、经济、社会环境的融洽与平衡,确保各项指标保量提升,促进全市三农事业均衡快速发展。

二是必须夯实基础,项目推动。推进农业“两区”建设、特色农业小镇培育、“五水共治”、美丽乡村、森林系列创建、“一打三整治”、智慧水务和气象现代化等工作,着力推进方溪水库、大田平原排涝一期、城市防洪、强塘固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河道综合整治、生态补水等重点项目,不断夯实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化推进三农工作发展。

三是必须产业引领,提升品质。以建设“两型农业”为目标,不断完善三农配套扶持政策,积极创新农业投入方式,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快产业品牌建设和质量安全管理,推动优质农产品标准化、规模化生产,不断提升农产品附加值。重点加强对民宿、农村电商等新型业态的扶持。

四是必须改革推动,创新发展。全面深化农村各项改革,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着力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户籍制度改革,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抓好“三位一体”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建设试点工作,让农村生产关系更加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

五是必须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以农民增收为目标,深入推进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让农民更多地分享发展成果。

三、明确重点,全面推动三农工作实现新发展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明年农业线工作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着力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业转型升级。一是扎实做好农业生产。继续推进农业“两区”建设,新建25个区块1.2万亩粮食功能区,提升现代农业园区规模水平。加快培育特色农业小镇,积极推进“一区一镇”、“一产业一特色”建设,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打造2.9万亩省级现代循环农业样板示范区,深入实施“肥药双控”工程,加强农业投入品源头管理,探索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构建全市统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实施畜禽养殖场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改造,加快构建新型畜牧产业体系。二是培育现代经营主体。稳妥、适度、规范推进土地流转,促进小规模的农民经营向专业大户转变。推进股份合作农场建设,鼓励农户以承包地入股,选好带头人,规范农场章程。壮大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仓储物流。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创新财政支持农民合作社发展机制。支持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发展,加大在资金、信贷、项目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三是构建农业服务体系。以深化供销合作社和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体系改革、构建“三位一体”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建设试点为抓手,着力构建“1+X”框架体系。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培育专业化、综合性、全程化服务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效益。做好农业保险扩面工作,增加险种试点、降低理赔门槛、健全理赔机制,切实发挥保险对农业生产的保障作用。四是创新农业管理机制。优化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方式,变“指令式、行政式”管理为“引导式、服务式”管理,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更多的运用政策、市场等手段来引导农业发展。完善农业扶持政策,优化财政支农方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

(二)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拓展农业发展新空间。一是依靠科技信息引领。深化农业科技合作,推进农作制度创新,加大农业标准化推广力度,实现“科技换效益”。重点推广水稻栽植、粮食烘干、农产品初加工和储藏保鲜等机械化技术,实现“机器换人”。加快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等领域的推广应用,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实现“智慧农业”。二是构建农业营销网络。加强农业品牌建设,提升农产品品牌的运作能力和规模优势,着力打造一批“国字号”品牌。积极参加并在主要城市策划、举办系列农产品展销会,加大国内外市场开拓力度,实施临海农业“走出去”战略,提升农产品营销的层次和水平。充分依托“互联网+”,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鼓励经营主体在淘宝、京东等强势网购平台开设网店或联合建立销售平台,实现临海农产品“卖全国”。三是培养开放新型职业农民。制定专门规划和切实可行的政策,吸引年轻人务农,培育一批有干劲、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以农民学校等平台为依托,抓好渔民转产转业、农村电商、民宿、移民职业技能培训。扶持有技能和经营能力的年轻人创办家庭农场、领办农民合作社,创立农产品加工、营销企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四是推动全产业链发展。探索发展“六次产业”模式,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使农业从单纯的农作物生产向农产品加工、流通以及休闲观光等领域延伸,不断提高农业附加值,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全价值链,拓展农业创业就业新空间,开辟农业创新发展新境界。

篇11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以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污染为任务,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为目的,以建立农村垃圾收集处理长效运转机制为核心,扎实开展我区农村垃圾收集处理体系建设工作,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现象,打造整洁、优美、文明、和谐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环保先进乡镇和环境优美乡镇。

二、工作目标

以垃圾收集池、收集站、中转站建设和垃圾清运设施配备为重点,建立健全我区农村垃圾收集处理基础设施体系;以村镇垃圾清运和卫生保洁队伍建设为重点,建立健全我区农村垃圾收集处理组织体系;以规范垃圾清运工作和队伍管理为重点,建立健全我区农村垃圾处理制度体系;以广泛开展农村垃圾分类收集处理的宣传和培训工作为重点,全面提高村民自我保洁和公共环境保洁意识。

三、建设范围

我区所属各乡镇和辖村街道办事处的所有村组和农户。

四、建设模式

(一)总体模式。按“户分类、村收集、镇中转、区处理”的集中处理或“户分类减量、村分类利用、少量镇中转填埋”的分散处置模式处理,紧密结合农村实际,以村为单位,农民为主体,区负责统筹安排,镇负责具体实施,村组负责一线操作。

(二)垃圾分类。垃圾实行源头分类,主要分为灰土、可堆肥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它垃圾五大类。灰土垃圾主要包括炉灰、扫地(院)土、拆房(墙)土等,可用来生产砌块砖、填坑、修路平地等,由农户或村处理。可堆肥垃圾主要包括各类坚果皮屑、废旧木屑、不能成为材料的树枝、树杈等,由农民自己在沤肥窖或沼气池处置。可回收垃圾主要包括废旧金属、废旧塑料、废旧纸类、废旧织物、废旧橡胶、废旧玻璃等,由保洁员按市价收购再由镇废品收购站统一处置。有害垃圾主要包括各种废旧灯管、灯泡、电池、农药瓶、油漆桶以及卫生网点的医疗垃圾等,由保洁员收集,集中贮存,再由街道、乡镇集中送到有分解、处理资质和能力的单位处理。其它垃圾由保洁员收集到村级垃圾收集站再运至镇垃圾中转站统一由环卫部门处理。

(三)设施建设。原则上每户配置1个垃圾桶(池)和1个沤肥窖,集镇中心和村镇主干马路按每100米配置1个垃圾桶(池),连住户垃圾桶(池)可合建。垃圾桶(池)的制作按式样统一、物美价廉的要求,分镇统一设计定制,实行分类收集。原则上每村建1个村垃圾收集站,配建1个垃圾分类资源回收站(含灰土垃圾存放站、可回收垃圾存放站、可堆肥垃圾处理站、有害垃圾贮存站)。每镇建1-2个垃圾中转站,配建1个垃圾分类资源回收站(含镇级有害垃圾贮存站)。

(四)队伍建设。各村应结合当地实际,配足保洁员,组织建立保洁员队伍,可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方式从五保户、低保户等困难户中优先招聘。保洁员的主要任务:一是负责清扫村内公共场所和收集农户分类的非有机垃圾;二是负责督促农户及时清扫房前屋后的垃圾;三是负责村庄内环卫设施的管理、维护和使用。原则上每村成立3-4人的保洁员队伍,配置垃圾分类收集车、垃圾分拣钳、垃圾铲、扫帚;每镇配置3-5辆分类垃圾运输车辆。

五、主要任务

(一)集中清理遗留垃圾。街道、乡镇要统一部署,统一安排,在广泛动员、充分发动群众的基础上,组织机关、学校、村组干部和当地群众对农户房前屋后、村庄周围、乡村道路沿线及河流沿岸的陈年垃圾在三月底前进行一次集中清理,并将清理的垃圾归集,统一由环卫部门进行处理,解决遗留垃圾问题,提高全民环保意识,以后每季度组织一次卫生大扫除行动。

(二)建立健全农村垃圾收集处理基础设施。相关街道、乡镇根据各村实际情况,按照需求合理配置垃圾桶(池),实行分类收集。建立健全户垃圾桶(池)、村垃圾收集站、镇垃圾中转站的垃圾收集处理基础设施,形成全面覆盖镇村组的垃圾收集处理网络。

(三)建立健全农村垃圾收集处理组织体系。相关街道、乡镇建立健全环境卫生管理机构,设立镇、村级环境卫生管理办公室,负责本辖区环境卫生日常运行管理具体落实工作,承担安全生产责任;负责建立镇、村级保洁员队伍,制定相关制度,实行规范化管理。

(四)建立健全农村垃圾处理制度体系。要建立和落实好环卫清扫保洁机制,引导自然村实事求是地制订完善村规民约,建立《卫生保洁管理制度》、《保洁人员工作职责》、《环境卫生门前三包责任制》、《卫生评比制度》等相关制度。通过村组细分农户卫生责任区,与农户签定“门前三包”责任状,制定村规民约,规范和约束村民卫生行为,并定期开展卫生评比活动,对农户进行奖惩,调动农民长期参与积极性,促进保洁工作常态化。各相关街道、乡镇应制定保洁员规范管理制度,统一配备服装、清扫工具和清运车辆,岗前技能培训,持证上岗,统一上岗时间;建立农村环境卫生保洁员动态人事管理制度(一人一档);建立对农村环境卫生保洁员的逐级绩效考评制度,制定考核细则,切实发挥农村环境卫生保洁员工作积极性。

(五)全面组织培训。要组织逐级开展专题培训,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充分发挥党员、干部、村民骨干的模范带头作用,率先垂范、积极参与和做好垃圾分类工作。广泛开展经验交流和互帮互学的活动,总结研究和分析解决问题。各村组织至少1次全员垃圾分类收集知识培训。

六、实施步骤

(一)制定方案。4月中旬相关街道、乡镇要制订农村垃圾收集处理体系建设工作的具体实施方案,明确指导思想、目标任务、运作模式和保障措施。

(二)宣传发动。4月中旬相关街道、乡镇要召开一次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动员会,传达省、市农村垃圾处理工作会议精神,安排部署农村垃圾收集处理体系建设工作。

(三)实施建设。4月底全面完成农村垃圾设施建设、保洁员队伍建设和制度体系建设。

(四)全面验收。5月初完成各相关街道、乡镇农村垃圾收集处理体系验收工作。

七、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成立农村垃圾收集处理体系建设工作小组,于新凡同志任政委,吴江同志任组长,张铁炎、苏春光同志任副组长,区政府办、区文明办、区财政局、区教育局、区农林水利局、区卫生局、区环保局、区城管局、区环卫局、区爱卫办以及整治范围内的街道、乡、镇行政正职为工作小组成员。工作小组负责项目日常管理和监督。

区财政局负责筹集安排专项资金,核定垃圾拖运量,安排拖运经费;区教育局要加强对农村中小学生卫生环保教育,组织广大师生积极开展农村校园及周边环境清洁活动;区农林水利局负责抓好沼气技术指导,推进沼气服务体系建设;区卫生局负责对医疗垃圾处理进行指导;区环保局负责垃圾分类收集的指导,制定培训方案和计划,配合做好全区农村垃圾治理工作的宣传报道工作;区城管局、区环卫局负责指导农村垃圾收集处理设施规划和垃圾中转站垃圾拖运。区爱卫办负责农村公共卫生的监督、检查、指导工作。

(二)资金保障。农村垃圾收集处理经费通过市级投入、争取先导区支持、区级配套解决,各级共安排每镇垃圾收集设施建设经费200万元,区财政先期垫付启动资金;每年安排各村(含街道、乡所辖村和四镇所辖社区居委会)垃圾收集运行经费3.6万元。

(三)责任考核机制。农村环境治理纳入年度绩效考核范畴,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将项目实施分解到各责任主体。各级之间签订目标责任状,确保层层落实、责任到人,并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确保落实到位、考核到位。工作小组对项目实施情况按月督查通报,年终统盘考核。未完成目标任务的,在项目支持和资金安排上予以限制,并不予评优评先,降低考核等次,给予通报批评。

八、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相关街道、乡镇要明确由行政正职具体负责,并抽调人员成立专门办公室。村组由村支部书记任第一责任人,并成立组织机构具体抓落实。

(二)加大宣传力度。相关街道、乡镇要指导村民掌握正确的垃圾分类投放方法,为村民统一印制图文并茂的垃圾分类投放手册,主要包括避免和减少垃圾产生的措施、垃圾分类方法、垃圾分类投放的时间地点、垃圾循环再利用的方式、村规民约等信息,发放到每个农户手中,宣传参与垃圾分类改善农村环境的重要意义,培养村民绿色消费理念和绿色生活方式,做到“勤俭节约、物尽其用”,最大限度避免或减少生活垃圾产生。

篇12

【关键词】多中心治理 乡村治理 治理结构 善治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在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治理是关系到我国社会稳定和农业发展的重要问题。随着乡村社会的转型,传统的单中心治理模式逐渐向多中心治理模式转变,农民群体、农村社会组织等主体性要素在乡村公共事务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综观相关的文献可以发现,运用多中心治理理论对我国的乡村社会研究越来越多元化,有的学者基于乡村治理结构的分化与重组,强调乡村精英在村政运作和乡村政治中的核心主角地位;有的学者基于公共行政理论的视角,从乡村的公共关系入手研究乡村社会管理的绩效问题;有的学者从经济学的角度,从需求与供给、成本与收益等角度研究乡村社会的公共产品供给,对当下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本文所关注的多中心治理主体中的市场环境,正是基于对基层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上体现效益与公平而展开的。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多中心治理理论为重塑乡村治理结构提供了一个契机,通过反思乡镇政府和乡村各组织之间“附属行政化”和“过度自治化”的倾向,以此复归“治理”与“多元”的乡村治理主题。

多中心治理及其对乡村治理的现实意义

多中心治理的内涵。多中心治理理论是以奥斯特罗姆夫妇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在考察国家处理公共经济资源的实证研究基础上提出来的,随后被广泛地运用到政府治理、公共资源、社会组织等研究领域,成为政治学、公共行政学、公共经济学等学科的前沿话题。“多中心”和“治理”的共同特征是分权和自治,“多中心”凸显竞争性,“治理”则凸显合作性,因此,“多中心治理”是包含多个中心主体的竞争与合作的新型公共管理范式①,包括治理主体多样化和治理方式的多元化,其核心问题就是如何把社会中多元的独立行为主体要素组织起来,对公共资源进行共同自主治理,实现共同利益最大化。

多中心治理:现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方向。在传统的政府“单中心”治理模式下,公共权力的运行是单向度的,公共权力资源配置是单极化的,基层政府运用权威的行政命令安排农民完成任务,这种集中化的行政权力不仅制约着农民基本的民主思想和公民精神,更使乡村治理失去实现“善治”的基础,进而严重影响着乡村社会的长远发展。多中心治理作为转变政府职能的路径之一,可以通过推进有效政府改革,引入市场机制,培育公民社会、实现多元合作。②它以改变乡镇政府对乡村事务的行政控制为基点,充分调动乡村内部的自主性力量,通过协商、协调、合作等方式,共同解决在公共产品供给、社会秩序维持和社会矛盾化解等领域的地方性问题。由此可见,多中心治理不仅仅体现在公共事务多元的管理主体和公共产品多元的提供者上,它还是一种超越了传统治理模式的崭新的价值理念与思维方式,意味着以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参与作为治理的基础,在治理的方式上,政府必须转变其自身的角色和任务。

“多中心治理”中的角色定位

多中心治理是一个多维度互动的管理过程,尤其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后,更加强调政府、农民群体、社会组织、市场成为相互独立的治理主体,通过互动、互补、合作、制约的方式,达到“政府引导、农民主导、社会组织参与、市场运作”的多元治理格局。

政府是乡村治理的引导者。多中心治理的核心是多元、平等的合作与协调,在治理的框架上,政府不能凌驾于其他的组织之上,那么应该如何以一个平等的地位去确保行政权力的权威性呢?如果在治理过程中出现失衡状态的时候,它又该如何去协调和规范其他主体的行为呢?“治理需要权威,但这个权威并非一定是政府机关。治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合作、政府与非政府的合作、公共机构与私人机构的合作。”③目前的行政管理体制下,乡镇政府是独立的基层行政单位,对乡村社会的建设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力,乡村的“善治”需要政府的权力参与才能把涣散的社会资源与力量整合起来,但这不是一种统治型的权力,也不是唯一的治理主体和权力中心。乡镇体制改革的目的并不是局限在“乡政”体制内部的职能缩减,也不是减少基层政权的规模与范围,而是在解构现行乡村治理体制的同时,以现代的治理理念重新构建起乡镇政府引导者的角色。乡镇政府要承担起指导乡村行动的共同准则及方向的任务,兼顾公平与公正、效率与民主,不仅需要规范自身的权责体系,保证政府行政的合法性和权威性,还要顺应治理理念的要求,吸纳社会和市场的力量,引导各社会组织进行平等沟通与协商,构建起多元的乡村治理格局。

农民是乡村治理的主导者。农民是实现乡村社会转型的主导者,他们通过与其他主体之间的沟通、协商与合作,承担起乡村社会管理的公共责任,参与到乡村公共事务的治理之中,实现共同治理的目标。

普通农民。普通村民既是乡村社会政治权力的授予者和委托者,更是乡村公共事务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在多元治理的框架内,广大村民与其他治理主体共同形成互相依托与相互制约的互动关系,是推动乡村社会改革的主要动力。农村社会管理的本质在于民主,具体体现在村民自治上,村民委员会由广大村民通过民主选举产生,是农村社会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负责乡村内部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广大村民不仅仅拥有选举权、决策权、管理权和监督权等合法合理的治理权力,而且还是乡村社会的文化资源和社会资源的重要提供者,他们是乡村多元治理主体中重要的一隅,如果乡村建设实践活动脱离了广泛的农民群众,更是不可能完成的。

体制精英。体制精英主要是指获得国家政权体系的认可,其社会影响力来源于正式授权,以村民委员会为运行载体的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等人士,他们是政府行政机构与农村社会承上启下的中介,也是乡村内部权力互动的集合点,现代乡村社会主要通过他们在国家、精英和普通村民的三层互动机制来实现地方自治。因此,要培养一批具有公共理性的体制精英,需要加强他们的组织与协调能力,建立村两委、村民、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三者的合作机制,充分发挥村民会议在实现村民自治中的最高权威地位。

非体制精英。非体制精英是指乡村社会中由于文化认同或者利益的联系,凭借其掌握的文化、经济和社会资源进行治理的主体,如宗教和宗族势力、经济能人、文化精英等,他们代表着部分村民的利益,同时也具有自利性的政治目的,是处于体制精英和广大村民之间的中间带,其非正式权威力量在多元主体治理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由于非体制精英拥有优于一般村民的经济和社会资源,他们往往通过协商、默契或利益互惠等互动博弈的方式与其他的主体一同干预或者参与乡村公共事务的治理。尤其在广大村民民主参与和自治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其作用更加不容小觑。同时,也要防止非体制精英与合法的公共权威力量抗衡,引导他们积极参与乡村公共事务,是实现乡村善治的关键所在。

农村社会组织是乡村治理的参与者。农村社会组织是指在乡村范围内活动,主要由农民组织和参加,以维护、实现和发展农民利益为目的的政府与企业之外的组织。④在传统的“乡政村治”的管理体制中,农村社会组织的组织化程度较低,参与乡村治理的制度化空间相对狭小,使得其在治理的过程中受到各种挑战与障碍,不能很好地承担起乡镇政府向乡村社会转移的公共职能,更不能向广大农民和乡村社会提供满足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然而,农村社会组织有着民间性和自治性的显著特点,代表并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是提高农民主体性地位的重要途径。在多中心治理中,农村社会组织作为一种新的治理主体参与到乡村治理中,有助于进一步促进基层政府的职能转变。为了使农村社会组织能够顺利参与并逐步融入到乡村多元治理结构中,要求乡镇政府优化制度环境,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村社会组织的发展,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督机制,加强农村社会组织内部制度建设,将家族、企业组织在内的各种社会组织的利益整合起来,构筑一种多元合作的治理结构,促进乡村结构的转型。

市场是乡村治理的推动力量。市场在社会资本和社会资源的配置起到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在传统的单中心治理过程中,政府行政干预过多,抑制了村民自治的发展,从而也弱化了市场在治理体制中的作用,导致治理绩效低下。在多中心治理理念下,通过引入市场机制,保障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有限性和独立性,同时使得其他非政府组织承担起公共责任,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乡村治理中要实现市场的推动作用,可根据“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市场化运行原则,广泛吸取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到乡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建设中来,构建一个多元化的投资体系。具体而言,涉及到农村发展的战略计划、项目推广、环境保护、社会保障和与基础教育相关的重大性公共产品依然由政府提供,其中的某些项目也可以通过政府与企业合作的方式,由政府购买的方式提供。涉及到农村水利灌溉、供电供气等一些政府无力提供的公共产品,可以借助市场的力量,将社会的企业资本引入到公共产品领域上来,从而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政府从中承担起监督与政策支持的职能。

走向多中心治理的障碍性要素分析

多中心治理理论是西方国家在其已经发达的市场环境和成熟的公民社会的基础上,结合其独特的社会文化提出来的理论,如果简单地移植或照搬应用到我国的社会管理领域,将会出现“水土不服”。所以,我们首先应该客观地认识到,要实现多中心治理有其特定的前提和理论假设,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点:一是不同政府单位与不同公益物品效应的规模相一致;二是在政府单位之间发展合作性安排,采取互利的共同行动;三是有另外的决策安排来处理和解决政府单位之间的冲突。⑤由此可见,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三者力量的协调均衡是实现多中心治理的重要基础,科学理性的公共政策是实现多中心治理的有力保障。

目前,我国乡村社会中相当一部分的社会组织规模较小、分布不均衡,并且缺乏政策性引导和有效的经费保障,在其内部管理机制、组织结构、运行模式、角色定位等方面还不够规范,需要加强乡镇政府的阶段性指导和扶持。其次,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前还处于一个不断完善的阶段,尤其是在乡村社会的市场化程度还比较低的情况下,试图通过引入市场机制来解决公共服务不均衡问题的多中心治理模式,还存在着比较大的困难。最后,主体之间社会资本存量的多寡成为制约着多中心模式构建的重要要素。过去行政主导型的“乡政村治”作为一种代替对乡村社会进行管理的模式而存在,其特征就是公共权力运行和公共权力资源配置的单极化,由于制度设置的滞后性,行政独大的局面矮化了乡村自治,使得“乡政”与“村治”难以对接,行政职能部门可能会出于某种特殊的利益关系,偏袒社会资源的均衡分配,乡村社会资本的不均衡与缺失,势必影响着农村的发展。

构建多中心治理模式的实践路径探索

第一,转变政府的管理理念,推动多元协作机制。基层政府应该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契机,将多中心治理的理念纳入行政体制改革中,树立民主公开、平等协作、共同参与为要点的核心理念。理顺基层组织的权力关系,明确乡村社会中各个治理主体之间的权责体系和责任范围,强化其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改变权力的运行方式,着力推动乡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国家对基层社会的行政事务控制应逐渐减弱,具体到乡村治理而言,应该是国家、市场和乡村社会,农民和社会组织共同参与,既相互独立又分工合作的多元权力主体结构。政府应该树立“放权”、“分权”和“平等”的民主精神,支持乡村社会中各主体通过平等对话和共同协商,凝聚和动员乡村社会的多元资本到乡村公共事务的治理中,推动一种多元协作机制的运行。

第二,促进农民政治参与民主化,构建乡村治理核心主体。完善乡村的民主自治制度,实现广大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保证其在乡村治理结构中的主体性地位,通过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有序地扩大农民参与乡村公共事务和管理的空间。具体而言,民主选举的过程要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选举出符合条件的具有良好素质的能够代表着广大农民群众利益的能人志士担任职务。在民主管理上,通过建立“民主治理章程”和“村规民约”等制度性文件,保证村民可以直接参与乡村公共事务与公益事业的日常管理。健全科学的村民会议制度,完善村民决策的民主性与科学性,建立科学的决策程序,明确村民委员会和村民会议之间的关系,确保村民会议的决策性地位。在民主监督上,通过民主评审制度与村务公开制度,充分调动广大村民参与乡村事务的积极性,从而实现乡村治理的“善治”。

第三,扶持和引导农村社会组织,促进治理主体的多元化。首先,法制建设是保证农村社会组织发展的重要前提,它不仅可以规范各社会组织之间的行为,而且也是其自身发展的动力,农民社会组织在参与农村公共事务过程中,迫切需要一套公平公正的法规与政策支持。其次,针对我国农村社会组织自身存在的自主运营能力差、组织差和资金短缺等问题,政府要进一步规范农村社会组织的管理机制,加强政策的引导和提供资金的扶持,促使其在治理的过程中保持独立性,走市场化、社会化和专业化的道路。最后,农村社会组织的发展需要把重点放在农村经济上,鼓励发展多样化的组织形式来承担乡村社会多样化的公共服务,为政府的职能转变创造条件。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和民主进程的不断推进,多中心治理的理念是符合转型期乡村社会的发展的。在实践中,应借鉴符合我国国情的理论内核,按照“简政放权”的基本原则,推动政府、市场、社会三维互动的乡村社会发展的多中心治理模式。

(作者单位:广东金融学院公共管理系)

【注释】

①王志刚:“多中心治理理论的起源、发展与演变”,《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第35页。

②王雪梅:“地方政府多中心治理模式探析”,《人民论坛》,2011年第14期,第54页。

③俞可平:“治理与善治:一种新的政治分析框架”,《南京社会科学》,2001年第9期,第40页。

④董玉萍:“农村社会组织在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中的作用”,《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第17期。

篇13

这次全县农业农村暨旅游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上级有关会议精神,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农业农村和旅游发展新方向,不断开创新局面。县委、县政府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等一下,李县长还将作重要讲话,卢常委将作总结讲话,希望大家务必深刻领会,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就**年全县农业农村和旅游工作情况以及今年的工作安排,讲几点意见。

一、成果丰硕,**年全县农业农村和旅游工作成绩喜人

**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围绕“主攻项目、决战四区,差异发展、打造强县”发展战略,着力富民产业、美丽乡村、扶贫攻坚、改革创新、基础建设,全县农业农村和旅游工作呈现提速升级的良好态势,实现农业生产总值21.57亿元、增长4.3%,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063元、增长10.8%,接待国内外游客71.2万人次、增长23%,完成旅游收入9880万元、增长25%。主要有六大新亮点:

一是现代农业发展实现新突破。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丰”,总产达7.5亿斤。富民产业规模壮大,新增井冈蜜柚1.43万亩、竹木花卉2.3万亩;烟叶种植面积达5.95万亩,连续四年全省第一;龙脑樟、黄栀子等特色产业不断壮大,“安福米猪”提纯保种选育进展顺利。加快推进了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拓展了示范园旅游功能,被评为全市“十佳乡村旅游点”,初步形成了一条集旅游观光、鲜果采摘为一体的农业休闲观光产业带,辐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

二是农业农村改革激发新活力。国有林场改革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得到了国家林业局和省林业厅的充分肯定。农村土地确权基本完成,发放证书4.6万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创新,新增土地流转3.2万亩,新增专业合作社86家、家庭农场187家、专业大户206户。扩权强镇试点工作稳步推进,3个乡镇综合执法局挂牌运行。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农村“三资”管理日趋规范,阳光农廉网上线运行,林地用途管制“一张图”编制完成。

三是美丽乡村建设呈现新亮点。美丽乡村建设、农村清洁工程同步推进,推进了9个中心村和11个烟草援建点建设,完成了45个一般村点建设,进行了陈年垃圾集中清理整治和乡镇垃圾填埋场建设,全县1000余个组初步建立健全了垃圾收集、转运和处理机制。完善提升了镇村联动和示范带建设,打造了平都镇李家村张家山、寮塘乡岗口村塘下等一批精品示范点,2个村庄入围“江西百个最具乡愁村庄”。投入资金1.2亿元完成营造林36.4万亩,建成风景林示范点11个、营造林示范点8个,蒙岗岭公园被评为省级森林公园,实现森林覆盖率和蓄积量双增长,荣获全市森林质量提升优秀县。开展了水生态文明试点建设,枫田镇车田村被命名为省级水生态文明村,水库水质治理稳步推进,水库水质明显改善,**年荣获全市生态环境保护与建养优秀县。

四是精准脱贫攻坚取得新成效。争取上级扶贫资金3364.54万元,比上年增长26%;县财政统筹扶贫资金5000万元,投入产业扶贫资金1000万元。建立了单位挂点帮扶、党员干部结对帮扶的精准扶贫机制,32个县直单位、760名党员干部参与精准扶贫,派驻“第一书记”31名,实现所有贫困村全覆盖。挂点帮扶、结对帮扶取得了明显成效,改造农村危旧土坯房4634户,搬迁移民1600人,帮扶6800余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发展井冈蜜柚等富民产业,资助13331名农村五保、低保对象参加新农合,全年减贫7445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6.7%。

五是农业基础设施获得新提升。建设高标准农田5.4万亩,获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先进县,完成了2条中小河流治理、2个五河治理防洪工程、1处重点山洪沟治理、38座山塘整治、4座小水电改造和2座电站电气化建设,启动了白门洲等6座小(1)型水库除险加固、谷口灌区续建及节水改造工程,解决农村安全饮水4.5万人。气象水文预测预报预警体系不断完善,林火监控系统实现重点区域基本覆盖,防汛抗旱队伍、森林防火队伍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防汛、防火、防疫工作扎实到位,荣获全省森林防火优胜单位,县专业森林消防队获得全省先进。

六是旅游发展目标实现新拓展。积极融入赣西旅游圈,实施“决战景区”战略,加快了武功山景区和乡村旅游发展,武功山三天门索道建成并投入运营,羊狮慕景区开发和索道建设加快推进,武功山游客服务中心正式启动,羊狮慕景区获批为第六批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以拓展农业旅游功能的现代农业示范园为重点,围绕提升美丽乡村的旅游功能,培育了一批乡村旅游点。

**年农业农村和旅游各项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为全县“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圆满收官划上了句号。“十二五”时期,是我县历史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极不寻常的五年,也是我县农业发展最快、农村变化最大、农民增收最多、旅游投入最多的五年,全县上下坚持“四化同步互动、三产共生演进”,坚持工业化的理念、项目化的手段抓农业和旅游,全县农业农村和旅游发展迈上新台阶、站上新起点。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县人大、县政协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共同努力、团结拼搏的结果,是广大基层干部群众万众一心、奋勇争先的结果。在此,我谨向为“三农”和旅游工作贡献智慧、付出辛劳的各级领导、广大干部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受表彰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的看到,农业仍然是我县“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仍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且制约农业农村和旅游发展的不利因素还很多:一是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全县还有2万余人未脱贫,部分贫困群众脱贫成效不明显;二是农业水平化还不高,特色产业规模偏小,龙头企业数量少;三是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农民持续增收压力较大,农村管理体系还不完善;四是旅游投入还不足,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还不高。这些困难和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鼓劲加压,全面落实今年农业农村和旅游工作任务

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谋划好今年的农业农村和旅游工作,对“十三五”开好局、起好步十分关键。我们要深刻领会视察江西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坚定不移推进农民增收脱贫,加大富民产业、绿色品牌和旅游基础建设力度,凝心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让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以“限期脱贫”为使命,全力以赴抓好脱贫攻坚。按照“核定对象、因户施策、责任帮扶、限期脱帽”的要求,打好脱贫攻坚战,确保年内减贫7500人,6个贫困村脱贫摘帽。

一要精准识别和分类。前段时间,围绕精准识别市县开展了“四项专项”检查,发现我县的扶贫对象不够精准、扶贫对象数据信息不够准确等问题,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下一步,我们要在前阶段比对和筛查的基础上,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采取过筛过点的办法,进村入户,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全面核查识别,实行再确认,再核实。对不符合条件的坚决予以“剔除”,对应纳入而未纳入的贫困户按识别程序及时增补,坚决杜绝“五类对象”的出现,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同时,做到精准分类,根据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和相关条件,进行精准分类,设立“黄、红、蓝”户,为分户施策打下基础,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

二要精准发力。坚决落实好精准扶贫政策文件,突出打好产业扶贫、安居扶贫、保障扶贫三大扶贫攻坚战。产业扶贫方面,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等方式,动员组织和引导有条件的贫困户,大力发展我县的农林主导产业,通过入股或收入保障性合同等方式,把有意愿参与产业发展的贫困户与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结成利益联结体,帮扶贫困户发展产业增收。同时,对没能参加或没有参加条件的贫困户,依据贫困户的不同产业发展意愿,结合贫困户自身条件,因户、因人施策,制订各自的产业发展计划或者入股分红办法,做好帮扶工作,确保该部分贫困户收入不断增长。要做好产业扶贫各项服务工作,通过培训提升贫困户的致富本领、增进贫困户的自生脱贫动力。通过产业扶贫,建立起贫困户增收脱贫的长效机制。安居扶贫方面,要积极整合移民搬迁、美丽乡村、“空心村”整治等项目,大力推进安居扶贫工程,年内力争完成移民搬迁589人,实施土坯房改造270户。“凡是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贫困群众全部实施搬迁扶贫,对无力改建房的绝对贫困户,实行免费改造或“交钥匙”,让绝对贫困户住有所居。保障扶贫方面,对蓝卡户实行兜底保障,在最大限度内叠加政策,确保特困群众有尊严地生活。要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完善大病救助以及就学保障政策,落实政府保障和户均一亩柚“双保险”兜底脱贫。与此同时,统筹推进基础设施扶贫、教育扶贫、就业扶贫、金融扶贫、社会扶贫、行业扶贫、电商扶贫、生态扶贫、健康扶贫等脱贫举措,加快脱贫致富步伐,解决好“如何扶到位”的问题。

三要精准帮扶。继续强化县直单位驻村帮扶和领导干部结对帮扶机制,确保贫困村定点扶贫全覆盖,贫困对象结对帮扶全覆盖。帮扶工作组及结对帮扶干部要强化责任意识,经常深入贫困群众家中解决实际困难,帮扶贫困户发展产业,增强其脱贫信心,落实好“扶贫责任”的问题。要加强宣传教育,解决扶贫先扶“志”的问题,千万不能走入“政府干、群众看”的误区,必须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

(二)以“转型升级”为主线,全力以赴抓好现代农业。坚持以富民产业为核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目标,积极主动调结构、转方式、促发展。

第一,大力发展富民产业。围绕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改造传统产业。不断做强井冈蜜柚产业规模,深入实施井冈蜜柚“百千万”和“千村万户”老乡工程,以横龙、严田等乡镇为重点,抓好严田镇青桥村蜜柚育苗基地建设,提升横龙镇石溪、严田镇邵家等示范基地,新增井冈蜜柚0.75万亩,落实老乡工程6000户。着力提升烟叶产业水平,以寮塘、严田、洋溪、竹江、洲湖、甘洛、洋门等12个乡镇为重点,强化田间管理,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努力实现烟叶生产提质增效。巩固发展粮食、油菜、有机蔬菜、高产油茶、竹木花卉等传统产业,力争粮食、油菜播面稳定在82.7万亩、11.4万亩以上,努力使这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大力培植新兴产业,新增高产油茶1万亩、龙脑樟0.5万亩、安福甜茶0.5万亩、黄栀子0.1万亩。

第二,强力推进示范园建设。今年,要加快提质扩园建设步伐,完善园区路网、水系等基础设施,重点在良种良法、农民培训、产业升级、多元投入上下功夫,拓展农业功能,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确保核心区面积达到3200亩以上。要积极引进2家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入驻示范园,推动资金、技术、人才向示范园集聚,逐步扩大示范园辐射范围,提高示范带动作用。

第三,积极促进“接二连三”。要强化农业招商力度,全力组织对外招商,积极参加国内外农产品展销,力争年内至少引进1个亿元以上项目。要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扶持建设一批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和农业服务网络,新建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5家以上。要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加快培育一批特色化的休闲农业示范点、农业观光采摘园,精心打造休闲农业旅游精品线路。要运用“互联网+”思维,加快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在加快深圳前海八实万运营基地建设同时,选择1-2个农产品和5-10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试点,努力打造1-2个农产品电商示范点。

(三)以“中心村”为抓手,全力以赴抓好美丽乡村建设。要坚持“五美”标准和“八不八多”、“农民上坡”等理念,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文章,进一步巩固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

第一,精心打造示范工程。按照“培育中心村、整治自然村、提升特色村”的工作思路,重点抓中心村建设,巩固和提升美丽乡村示范带档次。一方面,要在巩固原有通道示范带建设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推进镇村联动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增强承载能力,精心打造高速连接线至武功山精品示范带。另一方面,加快中心村和一般村点建设,今年要全面完成9个中心村整村改造任务,认真抓好改路、改水、改厕、改房、改栏、改塘、改沟和电力、广电、电信等“七改三网”建设,加强村庄规划及耕地保护,结合空心村、土坯房改造,着力推进一般村点建设。其次,要结合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建设“人的新农村”,传承和弘扬优秀庐陵文化、祠堂文化、乡贤文化,培育文明乡风,强化休闲场所、文化卫生、社区服务管理等设施配套,着力打造一批注重文化传承,体现生态理念的精品示范点。

第二,全面提升清洁工程。深入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探索建立管用可行的村庄垃圾清运、处理、保洁长效机制。抓设施。强化农村垃圾资源化利用,全面完成2座垃圾压缩转运站、9个中心村污水收集处理体系建设,确保洲湖镇污水处理厂建成并投入运行,年内每个乡镇都要建设1处垃圾无害化处理场、1个建筑垃圾消纳场所。强管理。按照“管干分离、养事不养人”的原则,每个乡镇均要组建一支稳定的保洁队伍。要强化日常监管,对所有保洁员实行“四定两挂钩”,即定区域、定人员、定责任、定时清理,与工资待遇挂钩,与长效聘任挂钩。要积极探索推行环卫作业“市场化”,形成农村垃圾治理新常态。营氛围。深入开展“农村星级清洁户”等各类评比活动,积极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生活习惯、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实行门前三包,责任到户,营造“人人讲卫生,个个爱清洁”的良好氛围。年底前,要确保70%以上的乡镇、村庄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得到有效治理,基本实现“六个有”和“六个基本没有”目标。

第三,深入推进生态工程。牢固树立尊重自然、生态至上理念,以治山、理水、防污为重点,全面实施生态建养。治山,就是重点抓好天然林保护、低产低效林改造,确保完成造林绿化6万亩。全面实施林地用途“一张图”管制,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落实空间管制。加强林地和自然区保护,积极探索发展碳汇交易,将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理水,就是重点实施县乡村三级“河长制”,抓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加强河流和水库管理,坚决清理肥水养殖,持续巩固提升水质治理成果,强化泸水河跨界断面及社上水库、东谷水库等重点水域的水质水环境监测,执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确保河流及大中型水库全部达标,小二型水库水质达标率达到80%以上。防污,就是重点落实畜禽禁养区、限养区、可养区“三区”规划,抓好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扎实推进农业“四控一减”提质增效行动,全面推广有机肥和生物农药,降低农业面源污染。

(四)以“激活动力”为目标,全力以赴抓好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农村重点领域改革,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一要创新农业经营体系。重点抓好县、乡、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交易平台建设,围绕富民产业发展、土地综合效益提升,引导群众推进土地适度流转。突出抓好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主体培育,力争新增家庭农场50个、农民合作社30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家,积极创建1—2个精品示范社、10家精品示范家庭农场,构建农户、合作社、企业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

二要大力推进涉农改革。全面完成农村土地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完善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市场体系建设。做好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贷款试点,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贷款。积极推进林地流转、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推行农机社会化服务改革、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和水权制度改革,抓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增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三要加快实施扩权强镇。在巩固试点成果的基础上,紧扣“三个二”目标,重点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功能配套、宜居宜业上下功夫,强化简政削权、政策扶持、强基固本,把试点镇建成区域经济文化中心。充分发挥乡镇综合执法局作用,依法行使城管环卫、建设规划、劳动保障等领域的行政审批许可和处罚权。

(五)以“服务三农”为目的,全力以赴抓好基础设施。要补齐农业基础设施薄弱这一“短板”,巩固提升农业发展基础。

一是抓好农田水利建设。重点抓好高标准农田规划修编和“上图入库”,统筹抓好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渠系、田间道路和防护林建设,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新建高标准农田3.8万亩。扎实推进水利工程建设,全面完成县城防洪工程、竹江乡防洪工程和白门洲等6座水库除险加固,尽快启动洲湖镇神口水库建设。巩固提升已建农饮工程,保障农村群众安全饮水需求。加快山庄、赤谷、枫田、竹江、金田、泰山等6个乡镇的小农水项目建设,完成谷口水库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确保水库水源灌溉到田。

二是强化农业安全保障。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积极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新增“三品一标”农产品3个以上,杜绝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发生。抓好气象、水文预警系统和信息平台建设,优化防汛抗旱调度方案和预案,加强防汛抗旱队伍建设,切实提高防汛抗旱能力;进一步完善森林防火责任体系、预防体系、扑救体系建设,切实提高森林防火能力;认真抓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加强农林作物病虫害防治,切实提高动植物病虫害防疫能力,确保农林生产安全。

三是提升农业服务水平。扎实开展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摸清安福“三农”家底。加强农技推广,加大井冈蜜柚、绿色蔬菜等农作物田间管理和技术指导。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力争农机化综合水平达到86%,强化机耕、机播、机收、机防公益。创新金融支持体系,完善金融扶持政策,扩大“财政惠农信贷通”、“金穗油茶贷”等信贷产品的放贷范围和总量,引导信贷资金重点投向富民产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发展农业保险,落实保险政策,增加保险品种,扩大覆盖面,提高风险保障水平。

(六)以“旅游兴县”为目标,全力以赴抓好武功山和乡村旅游景点建设。要立足大武功山旅游发展战略,发挥武功山旅游辐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旅游产业。

一要加速武功山景区建设。策应全市“三山一江一城”旅游发展,启动武功山总体规划修编,进一步完善金顶、箕峰景区服务设施,加快推进武功山游客服务中心、羊狮慕索道等建设,启动羊狮慕景区二期(金牌山景区)和南大门片区建设,开发水系瀑布景观,确保羊狮慕景区上半年全面对外开放。尽快启动安下至文家公路改建,加快推动文家片区道路、商业街等基础配套工程建设,抓好泰山乡铜溪村旧村改造。配合省里做好赣西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的组建和旅游资源的整合工作,促进武功山全面融入全省“大武功旅游”,实现资源共享。

二要加力乡村旅游发展。依托武功山景区,完善乡村旅游规划,继续推进高速连接线至武功山旅游精品线路建设,打造一批生态养老、休闲观光、农事体验、古村民居等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景点。每个乡镇打造1个乡村旅游特色精品点,全县新增4A级乡村旅游点2个,完成21座旅游厕所建设,形成山上山下全域联动的大旅游发展格局,全力争创全省旅游发展“十佳县”。

借此机会,我再简要强调一下当前农业农村几项重点工作。

一要抓好春季农业生产。要全面落实惠农政策,做好农田水利工程扫尾工作,加强农资市场监管,做好种子、化肥、农药、农机具等农资供应,保障农民利益。要加强天气预测预判,及时农情信息。同时,抓紧完成农村土地确权扫尾工作,做好资料整理和总结验收。

二要做好防大讯准备。要树立防大汛的思想,全面落实防汛责任制,做好防汛各项准备,深入开展防汛安全隐患大排查,及时消除隐患。同时,要正确处理防汛和抗旱的关系,积极做好抗旱各项准备工作。

三要做好动植物防疫和森林防火。要全面强化动植物疫病综合防控措施,做好春季重大动物疫病的防疫和病死猪的无害化处理,确保无重大动物疫情发生。下周一就是清明节,各乡镇、有关部门要做好清明期间的森林防火工作,确保不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

篇14

第一,牢固树立、长期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位置的思想。山东是人口大省、农业大省,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的大局。各级各部门必须始终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反复强调,常抓不懈。

第二,努力创造山东农业和农村发展新优势。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创造出很多好经验、好做法。但必须看到,最近几年许多省市“三农”工作发展招数多、势头猛、后劲足,与我省的差距正在缩小。如果我们盲目乐观,失去警觉,就很难保持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领先地位。各级各部门必须进一步增强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开创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

第三,进一步明确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主攻方向。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省九次党代会的部署,认真研究再创我省农业和农村发展新优势的具体措施,不断实现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突破。一是确保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物质基础。要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认真落实粮食生产各项扶持政策,稳定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水平,确保粮食丰产丰收。要高度重视猪肉、食用油等“菜篮子”产品生产,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确保“菜篮子”产品生产稳定、价格稳定和市场稳定。二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基础工作。要以减灾防灾为重点,立足于抗灾夺丰收,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抓好南水北调、胶东调水、治淮东调南下、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和骨干河道治理等重点水利工程,构筑山东水网大框架。从2008年开始,利用三年时间基本完成各类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2008年要确保完成800座头顶库、串连库的除险加固;利用五年左右时间,对小清河、马颊河、泗河三条大型骨干河道和61条中型河道及重点小型河道进行普遍治理。继续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大力发展节水灌溉。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发展农村基层民主,完善乡村治理机制,不断提高乡村管理水平。三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更加注重在优化农业结构、改善农产品品质、提高农业效益上下功夫。积极拓展非农就业增收空间,大力发展农村多种经营和二三产业,继续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搞好扶贫开发,增加贫困人口收入。四是切实解决好农村民生问题。要认真落实中央强农惠农政策,大幅度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加强农民生产生活、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要在巩固提高农村“路水电气医学”建设成果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集中力量为农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五是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进一步落实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有条件的地方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创新农村经营管理体制,继续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县乡财政体制改革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培育农村金融市场,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担保机制,鼓励支持金融机构开展农业保险业务。稳步推进化解乡村债务试点。健全农民工就业服务和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