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媒体融合的建议范文

媒体融合的建议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1-06 16:32:3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媒体融合的建议,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媒体融合的建议

篇1

关键词:新媒体 融合发展 内容 技术 商业模式

随着新媒体在传播上优势益发明显,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问题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尽管融合发展这条路困难重重,但各地方广播电视台都意识到了互联网摧枯拉朽的趋势力量,感受到了网站PC端、手机APP端及微信公众订阅号、微博等新媒体终端建设、运营在传统媒体发展拓展中的重要性。近年来,一些观念比较新、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台通过在线互动和线下服务相结合,探索出了一些模式。总结这些优秀城市台媒体融合的经验,笔者发现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用户创造内容实现广电新媒体内容的创新

决定新媒体发展的是内容与传播渠道,新媒体发展的优势是传播渠道,但是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依然是内容。内容创新依然是新媒体发展的生命线,但是有别于传统媒体“我播你看”模式的视听服务理念,新媒体的重点已经转向把互联网提倡和追求的平等、开放、互动精神,融入手机APP端及微信公众订阅号、微博、网站PC端等各终端平台运作和市场开拓中,使内容的创新实践与手机APP端及微信公众订阅号、微博、网站PC端等各终端平台的精神指向、受众群体的个性化需求达成了内在一致,即通过“用户创造内容”来实现内容的创新。

如山西晋城广播电视台新媒体中心自2005年建立“晋广论坛()”以来,以论坛为发源地,组建了“市民记者团”“摄友团”“播客团”等网友小团队,2013年起发展迅猛,现已发展到5万多名会员,日均PV1万以上,日均用户发帖量攀升,已经成为当地新闻线索的重要来源,以及舆情监控的重要阵地。该论坛模式实现了与网民的良性互动,也取得了内容创新的实践意义。

技术研发推动广电新媒体向外延伸发展

互联网中不存在传统媒体之间那种明确界限,软件开发者在做许多看似与媒体无关的事情。广播电视媒体的新媒体之路大多不再依靠网站,而是靠其他方法吸引大量用户。这个“其他方法”是指看起来与新闻传播没有直接关系的互联网操作系统、应用平台、应用工具。也就是说,新媒体做的不再仅仅新闻传播,而通过技术研发介入了更多的操作系统、应用平台的建设及运营,并从中分得一杯羹。

湖南株洲广播电视台新媒体中心就是通过技术研发升级建立了一个局域网――教育信息化平台。该平台是一个区域内教育信息平台,通过该平台将教育教学资讯、学生教师课堂情况等海量信息共融共通,将学生、家长和学校连接,实现了班班通、人人通、校校通。教育信息化平台看似与株洲广播电视新媒体毫无关联,实质上这个平台将广电新媒体的触角向外延展到应用平台,为广电新媒体发展拓展了新的阵地。又如,无锡广播电视台开发建设了手机APP“智慧无锡”,搭建了一个民生服务的平台,当地市民可以通过手机缴费、查违章、打的士等。该平台为无锡广电集聚了大批活跃用户,可以说蕴含商机无限。而江苏苏州广播电视台不仅仅搭建了这样一个本地民生服务平台,更在做一个全国地级城市台APP的联合平台,应用技术力量将平台扩展到全国。

当然,在互联网快速发展时代,广电新媒体并不一定需要拥有高精尖的新型技术人员,可以采用技术外包,购买服务或者与相关技术公司合作,实现技术上的研发和升级。

多样商业模式夯实广电新媒体生存的根基

众多地级城市台的新媒体发展都有各自的特色。晋城广播电视台新媒体中心、株洲广播电视台新媒体中心都已经注册公司,实行公司制运作。在运作过程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晋城广播电视台新媒体中心基于政府购买服务、新媒体售卖服务的商业模式。政府部门一般每年都有相应的宣传任务,但是苦于人力、物力,无力自行制作、管理维护网站或微信公众订阅号,遂以购买服务的形式,定期付费,将网站或微信公众订阅号外包给广播电视台新媒体中心进行制作管理维护。株洲广播电视台则以项目制管理形式,以宣传入股相关公司控股。无锡广播电视台的发展触角还深入到了房地产、股份制银行等产业。

值得一提的是,商品化的网络空间皆为利润导向,但它们所提供的商品不一定必须具有交换价值或者是市场导向。在某些情况下,提供免费商品或平台来作为礼品是为了增加用户数量,广告因用户数量的聚集也随之进驻,最后达到的仍然是盈利目的。也就是说,某种商业模式运作前期,不一定能够看到立竿见影的盈利,新媒体平台需要一定的培育孵化期。

基于众多地级城市广播电视台在内容、技术、商业模式上的诸多创新做法,笔者对发展中的地级电视台手机APP端及微信公众订阅号、微博、网站PC端等新媒体终端建设、运营提几点建议

一、进行政策支持,加大投资力度。由于广电新媒体的运营和营销,目前更多地处于探索阶段,根据不同市情有不同的运作模式,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在这样的背景下,需要更多的政策及资金支持。如在体制上解绑,实行公司制,让新媒体在实践运作中获得更多的人力物力上的便利;又如给予一定资金投入,在探索阶段解除前进中的后顾之忧。

二、发挥优势资源作用,专注做媒体服务。目前市场中,诸多私营传媒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他们纷纷抢占市场,瓜分市场蛋糕。传统广电媒体擅长于利用资源打造媒体产品,而广电新媒体则应从提供媒体服务,打造媒体平台入手,充分发挥传统广电媒体公信力这面大旗的优势,在市场运作中,与私营传媒公司竞争。同时,在目前的新媒体竞争市场中,网站已经从新媒体最前沿的位置,退让到较后方,市场竞争力逐渐弱化。因此,各地级城市台应减少对新媒体的束缚,将考核转向媒体服务及打造新型媒体平台方向,鼓励新媒体多方发展,深入市场。

篇2

【关键词】广播 媒体融合 管理

【中图分类号】G221 【文献标识码】A

当前,从中央到地方,从广播电视到平面媒体,在推进媒体发展方面渐成共识:媒体融合是大势所趋。媒体融合事关传统媒体的生存问题,事关主流媒体还能不能拥有话语权的问题;媒体融合也将深刻影响新一代媒体人的生存与发展。正如所要求的:“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只有@样才能“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而在这个过程中,关键是要“一手抓融合,一手抓管理,确保融合发展沿着正确方向推进。”?

一切发展问题的根本是管理问题,“管理”既为“融合”提供制度保障和支撑,也从根本上决定了融合“如何走”和“走多远”。从这个意义上说,本文认为广播媒体在深入参与媒体融合实践中,应该结合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重点在以下三类问题上多思考、下功夫。

一、融合过程中必须进一步加强制播流程管理

2016年7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快广播电视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意见》提出:推进融合发展必须“坚持协同创新,用深度融合的战略谋划,推动广播电视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创新、渠道拓展、平台运营、流程再造、组织重构、安全保障等各个环节的协同演进和一体化发展,通过双向驱动、并行并重、资源共享、此长彼长,实现广播电视媒体与互联网从简单相‘加’迈向深度相‘融’的根本性转变。”其中,“流程再造、组织重构”就是强调广播电视的流程管理。

流程管理(process management),是一种以规范化的构造端到端的卓越业务流程为中心,以持续地提高组织业务绩效为目的的系统化方法。它应该是一个操作性的定位描述,指的是流程分析、流程定义与重定义、资源分配、时间安排、流程质量与效率测评、流程优化等。因为流程管理是为了客户需求而设计的,因而这种流程会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得到优化。

从当前广播界的情况来看,融合过程中要加强制播流程管理和再造,笔者认为应当注意以下三点。

首先,广播在媒体融合中要重新定位自身角色和功能。这一点,顶层设计已经给出了答案,要“以广播电视新闻制播为基础,打造新闻信息的‘中央厨房’,做到一次性采集、多媒体呈现、多渠道。以融合性业务为核心,整合广播电视资源,做大做强广播电视主业。建立融合协调机制,统一协调融合发展中的资源调度、流程对接等工作。”可见,在融合定位上,传统广电媒体必须“新闻立台”;在功能定位上,传统广电媒体要“以融合性业务为核心,整合广播电视资源,做大做强广播电视主业”;在发展路径上,须打造“中央厨房”。明确了这些功能和定位,才能进一步审视当前广播媒体在流程上存在哪些改进空间和管理问题。

篇3

关键词:美国经验借鉴;城乡移民;文化融合

中图分类号:C912.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4-0160-0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移民(农民工进城)成为一个普遍社会现象。由于长期受农耕文化的影响,原有城市居民的排斥,城乡观念转变的滞后以及文化融入机制的缺位,我国城乡移民的文化融合问题尤为突出。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其移民的社会融合过程同样充斥着各种困境。在文化方面,美国既有文化同化运动,也有多元文化主义,通过一系列的文化融合实践,美国最终形成了一体多元的文化格局。其移民文化建设的经验可以为我国城乡移民的文化融合问题提供借鉴。

一、美国移民发展历程及文化融合实践

(一)美国移民发展历程

美国历史上有三次大的移民潮。第一次移民潮发生在1820―1880年间,其间移民数大概达到1 000万人。当时美国社会,特别是内战之后,出现了工业化,对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需求旺盛。186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鼓励外来移民法》。当时,自由开放的移民政策一方面吸引了欧洲熟练技术工人,大量西欧、北欧移民涌入,以爱尔兰人和德国人居多。另一方面,吸引了大量非熟练劳动力。华人劳工在修建中央太平洋铁路和开垦加州农田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美国西部的淘金热吸引了很多来美国淘金的华人,他们通过采矿为美国带来了巨大财富。这一时期还有大量被贩卖到美国的非洲黑奴。

第二次移民潮发生在1880―1920年,移民人数猛增到2 350万。来自意大利、奥匈帝国、希腊、土耳其、俄国等东欧和东南欧国家的移民人数猛增。这一阶段,移民的大量涌入及由此带来的人口结构变化导致美国移民政策主题转向带有种族歧视色彩的限制。美国政府多次立法,限制欧洲移民,排斥亚洲移民。其开端是1882年的《排华法案》,接著是1917年划定的“亚洲”。同时,随着来自意大利、奥匈帝国、希腊、土耳其、俄国等东欧和东南欧国家的移民人数的猛增,1917年美国通过了一项旨在限制东南欧移民入境的“文化测验法案”。

随着美国限制性移民政策的实施,移民人数明显减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开始了移民政策有限松动和有限选择阶段。1943年美国废除了 “排华法”。 受民权运动的影响,1965年5月“移民和归化法”颁布完成了美国移民制度由民族来源限额制向全球限额制下的优先制的转变,该法案把教育水平作为移民的重要条件,废除了种族歧视条款。数百万计的东南亚难民和拉美国家的移民、难民和非法移民涌进美国,发生了1880年至今的第三次移民潮。

近些年来,特别是“9・11”事件发生之后,美国把国家安全作为其针对移民政策的第一要务,坚决抵制中东、穆斯林国家的公民。

(二)美国移民文化融合实践

1.美国化运动

20 世纪初,伴随外来移民的大量涌入,在思想文化上出现了以约翰・菲斯克(John Fiske)为代表的一些知识分子鼓吹盎格鲁・撒克逊优越论。美国联邦政府主导了一场“自上而下”式的美国化运动,它是对美国移民文化融合过程的强制性和单一化模式的政策干预。1917年美国宣布参战后,为了应付各族裔移民由于国家背景与历史传统不同而引起的社会极大混乱,美国联邦政府深感树立“美国第一”信念的重要性,对移民的美国化运动发展到顶点,开始对所有外来移民群体实行所谓的“百分之百的美国化”政策。美国政府及各州政府都成立了“美国化委员会”,宣扬“美国第一”、“美式生活标准”等口号,并通过法律和行政手段强化“美国化”,排斥移民本族群文化。美国化运动为移民归化奠定了基础,但它缺少对移民族群个性的尊重。

2.教育主导下的个体自觉遵从文化融合实践

1931年的美国“经济大萧条”使得美国开始实行限制移民准入的政策,美国移民数量大幅下降,“美国化”热潮消退,美国政府对移民的社会融合不再以强制性干预为主导。这一时期移民文化的融合更多依赖社区、志愿者和非政府组织的帮助。1965年5月美国颁布了“移民和归化法”,开始把教育水平作为移民的重要条件,而各种准入和融合的优待政策则主要针对的是高层次的青年“技术移民”。这一阶段,美国开启了教育主导下的个体自觉遵从文化融合实践,目的在于通过教育使规章的外在硬性政治强力控制内化为个体自觉遵从。美国通过公立学校、夜校、移民培训机构、社区志愿者组织向移民及其子女提供语言培训,职业技能培训,文化展示以及公民课程等服务,帮助其文化融入。教育主导下的个体自觉遵从文化融合实践不仅有利于教化成俗还优化了美国移民质量,促使移民认同美国文化和价值观,融入美国社会,达到了归化的目的。

二、美国移民文化建设的经验

(一)大力发展移民培训机构,积极开展公民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

美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发展各个层面的移民教育培训机构,教英语,讲授美国文化,培训社会生活技能,生产技术技能,极大推动了移民教育的发展。美国的移民教育还将重点放在扫盲式的低水平教育援助和培养熟练劳动技术人员上面。一方面,成立许多社区组织,通过慈善捐款和志愿者向那些受教育程度低的移民群体开展教育服务;另一方面,着力于培养熟练劳动技术人员,强化移民的生产技术培训。美国针对移民的职业教育注重实用,课程设置多样化,对移民顺利就业和获得稳定生活及进入社会有关键性作用。除此之外,美国还将移民子女教育作为移民社会融合的最重要环节。一方面通过多次立法保障移民子女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另一方面在很多公立学校都开设有针对移民子女的公民教育课程和公民教育实践活动。

(二)切实保护弱势移民群体利益,实行包容性的文化制度体制

美国历届总统也都把消除社会不平等和种族歧视作为努力方向,比如以肯定性行动为代表的一系列行政干预手段的实施,就是为了给美国弱势移民群体提供一个平等基础上的优先机会。这些灵活性的倾向性政策切实改善了少数移民族裔与妇女等弱势群体的经济状况,促进了不同群体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在文化方面,由于美国化运动中以损害文化多样性为代价推动文化归化,导致了少数群体的抗拒。吸取这个教训后,美国采取了在国家政治法律的一体性和主流文化的普遍性的基础之上,允许移民保留本族群的传统文化的文化包容政策。在教育中推行多元文化,实行双语教育,逐渐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

(三)注重主流文化的教育与宣传,利用主流文化的吸引来促进文化融合

美国非常重视其本土主流文化的教育和宣传,美国化运动就是对“美国第一”“美式生活标准” 的强制性政策干预。虽然由于其缺少对移民族群个性的尊重而遭到了一些移民族群的抗拒,但它客观上促使移民了解了美国文化和价值观,起到了归化的目的。一方面,美国本土文化在继承和发展中兼收并蓄,其中关于自由、民主、美国梦的主流文化精髓对外来移民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另一方面,美国也重视本土文化的外宣,比如利用好莱坞出产的影片在全世界的巨大影响,来宣扬美国的价值观和美国精神,让自己的主流文化成为现代文明的最典型代表。

三、美国移民经验借鉴下的我国城乡移民的文化融合对策

(一)借鉴美国经验,全面推进城乡移民及其子女的教育培训

我们可以借鉴美国教育主导下的个体自觉遵从文化融合实践模式,慕逃的角度出发,帮助城乡移民及其子女的自觉文化融合。一方面,针对受教育程度低的城乡移民群体,可以通过培训机构、夜校、社区志愿者组织推广普通话,展示城市生活内容及城市文化,培训城市生活技能,使他们具备在城市生活的基本必要条件;另一方面,加强城乡移民的生产技术培训,促进他们的顺利就业,为进一步的文化融合提供基本的经济基础。目前,我国的此类培训大多是公益教育性质,没有强制力和监管机制,形同虚化。应借鉴美国移民培训机构经验,政府将专项补贴资金投向进城农民工培训机构,令其开设一些多样性实用性的技能培训课程并对其进行监管,保障其专门为农民工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针对城乡移民子女,首先要保障其子女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另一方面学校可开设一些公民、市民教育课程和公民、市民教育实践活动。

(二)借鉴美国经验,切实保障弱势城乡移民的合法权利,采取包容性的文化制度体系

由于城乡移民在处于社会经济地位下层,是弱势群体,应尊重他们对城市发展的贡献,出台切实可行的倾向性政策来维护这些弱势群里的利益,提高其社会福利,拒绝一切排斥与歧视态度。在文化方面,我们应该采取包容性的文化制度体系,农民工进城面临的不仅是单方向的文化融入问题,主流应为城乡文化的融合。我们应该尊重城乡移民的主体地位和选择权利,尊重城乡移民的文化特性,可以在农民工居住密集的社区开展一些乡村特色的文化活动。这些民俗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丰富城市文化,促进城乡文化交流。当代中国城市实际上也是一个文化大熔炉,多样化文化的交汇与融合还会产生很多新的文化要素。

(三)借鉴美国经验,加强城市文化的吸引和宣传,建设文化融合机制来推进文化融合

首先,我们应增强城市文化对城乡移民的吸引力,加大其在城乡移民中的宣传。城市文化中民主、自由、对生活质量和品质的追求,城市生活的便捷化这些都对城乡移民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其次,我们应着力建设文化融合机制,随时随处宣传城市生活理念,宣传现代化便捷的城市生活方式。利用已有文化资源对城乡移民免费或低价开放,以提高城乡移民的文化层次,以达到一方面消除原有城市居民固有的对农民工的排斥和歧视,另一方面让城乡移民意识到作为一名城市建设者的自豪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付美榕.美国移民政策动因分析[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3,(4).

[2] 蓝强.论美国移民政策的演变[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4).

篇4

2月10日,国家体育总局新春体育记者座谈会在京举行。国家体育总局局长苟仲文向广大体育新闻工作者致以新春候,衷心感谢广大体育新闻工作者过去一年对中国体育事业的支持和帮助,向大家的努力付出和辛勤工作表示诚挚敬意。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赵勇主持座谈会。

来自新闻单位的6位代表作了精彩发言。新华社体育新闻编辑部主任许基仁积极评价了中国体育近期取得的改革成果,建议构建“大体育”格局、全面深化体育改革、让民众有更多获得感。人民日报体育部副主任薛原建议把媒体新闻规律和体育工作规律结合起来,加强沟通,重视主流媒体,加强媒体融合,把握好速度、深度、准度。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副总监方钢提出,规范化报道国内锦标赛并做出高水准是当务之急。中国青年报副总编辑毛浩肯定了目前的媒体小分队下基层模式,提出希望加密基层媒体采访小分队的频次,为媒体提供更多的基层体育报道线索。北京晚报编委袁虹衡建议,一方面通过发挥媒体自身功能讲好中国故事,与此同时通过更多支持媒体举办的活动,在媒体生态环境改变的条件下增加媒体的公信力。腾讯运营中心总监贾文秀建议,要特别梳理好与体育媒介生态相关的几个关系,以在媒介融合的生态下让报道更加产生实际效能。

与会总局领导苟仲文、赵勇等认真听取、积极回应了新闻媒体代表的发言。苟仲文介绍了2017年体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他强调,要认真学习贯彻关于体育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促改革,充分发挥体育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重要作用,以筹办2022年冬奥会为抓手,提高竞技体育水平,以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为抓手,把全民健身计划做成全民幸福计划,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体育发展之路。诚恳希望广大新闻单位与体育战线紧密携手,推动体育与媒体更好融合,为体育事业改革发展营造更好环境。

国家体育总局各厅司局主要负责同志,中国体育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团成员和中央、首都主要新闻单位体育部门负责人出席了会议。

篇5

【关键词】 IMS 网络融合 网络规划

一、IMS的基本内涵

1. IMS的结构特点

IMS由3GPP于2000年提出,是一个支持IP多媒体业务的子系统,采用了SIP(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会话初始协议)。IMS实现了承载、控制、业务相分离,采用一种分层的体系结构,从而最小化各层之间的依赖性,避免由于其中一层的变化而影响其他层的稳定性。IMS的体系结构分为接入层、控制层以及应用层3个主要层次。

2.IMS与其他网络的联系

IMS与其他网络的关系通常指IMS域(即IMS核心系统)与电路交换域(CS域)、分组交换域(PS域)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其中,PS域为IMS域提供承载服务,CS域则可与IMS域实现互通。

二、IMS的网络融合

1.核心网融合

核心网融合有统一的承载方式、统一的呼叫控制平台和通过现有网元升级结合新增等方式三个特点,其中,在统一的承载方式方面,IMS核心网络的信令和数据都基于IP承载,同时支持IPv4和IPv6协议。在统一的呼叫控制平台方面,统一的呼叫控制平台一IMS实现与接入无关的业务控制,并且通过IMS实现增值业务的第三方开发;在通过现有网元升级结合新增等方式方面,具备CSCF网元功能,实现基于SIP的统一会话管理;具备MGCF和BGCF等网元功能,实现IMS和其他网络的互通等。

2.业务网融合

从业务融合的角度看,基于SIP的业务架构将是今后IMS和软交换业务融合的基础。IMS有3种业务提供方式:利用S―CSCF直接调用SIPAS提供的业务;利用IM―SSF提供业务,通过与传统的智能网/CAMEL-El通来提供现有的智能网业务;利用OSASCS提供业务,这是IMS最开放的业务提供方式,通过向第三方开放与底层网络无关的OSAAPI,使第三方业务提供商(SP)或内容提供商(CP)开发各种新业务。

三、IMS的网络规划

1.IMS组网方式

从IMS的组网方式上看,IMS有单域和多域两种组网方式。单域组网为全国分配同一域名,建一套IMS系统;多域组网为全国按区域分配不同的域名,建多套IMS系统。单域的业务管理比较简单,只用于小规模组网。多域组网网络扩展性好,适用于大规模组网。因此,在IMS建设初期,建议直接采用多域组网方式,分省建设和引入IMS域,有利于业务开放和运维管理。

2.IMS网元设置原则

在IMS网元设置原则方面,采用多域组网方式引入IMS时,建议在各域内集中建设IMS核心网。IMS重要网元的设置建议如下:HSS在设置时可根据用户量确定HSS的数量,当有多个HSS时,需部署SLR。HSS应考虑容灾备份功能,采用N+I或I+1的备份方式。

参 考 文 献

[1] 田方,杨葆莉. IMS技术发展和应用分析[J]. 移动通信. 2010(09)

[2] 袁源,张艳. 当前对固网演进和网络融合的思考[J]. 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 2009(09)

[3] 陈坚,王德政,刘蔚. 全业务运营与IMS网络管理[J]. 中兴通讯技术. 2010(02)

篇6

安徽出版和报业集团的改革亮点不少,尤其以下三个方面最为突出:

第一,新闻出版体制的改革,的确解放了生产力,扩大了生产力,延伸了生产力。具体讲因为转企改制,安徽的出版、发行集团开始变成真正的文化企业了,甚至变成了上市公司,拓开了生产力发展的充分空间。例如时代传媒可以充分地进行资本运作,搞得风生水起,令人赞叹。资本运作的结果是向多元化的经营领域进军,向一切可能的领域拓展。然后因为有了这种实力,向主业反哺,使得出版既面向市场,又可能不去做市场的奴隶,出版人可以很从容地进行精神生产。主业是挺拔的,是处于领先地位的,在出版的质量和数量方面是名列前茅的。时代传媒的数媒融合也是成功的。因为与新媒体融合的一个关键条件就是有巨大的资本投入,他们做到了,于是他们成功了。大家看到的时光流影网站、电子书包项目、幼儿全媒体产品等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市场表现力。

第二,体制改革与核心价值观形成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值得总结,有示范作用。仍以安徽出版集团为例,集团成立以来,76个项目获国家三大奖,总成绩十分突出,极大地弘扬了核心价值观,也彰显了主业挺拔的格局和追求。集团向影视领域的扩张――“1894甲午大海战”获五个一工程奖,表明了他们对主流价值观的坚守。就走出去而言,截至目前,时代出版共输出版权3102种,在全国出版企业中排名第一,显示了我国的文化实力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试想,如果没有转企改制,没有资本运作,没有媒体融合,能有这样丰硕的成果吗?同时,如果我们的改革不是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有如此这般的改革成果吗?答案是十分明确的。

第三,体制改革也使得我们关于改革的各项政策,特别是经济政策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彰显出极大的魄力。安徽出版集团总裁王亚非讲到:十多年来,集团获得各类政府出版资金超过4亿元,在全国处于绝对领先地位,仅《中国红丛书(100种)》单项,就获资助1200万元。这还没有计算国家对文化企业实行的所得税返还,还有在走出去方面获得的一系列资助等。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体制改革得越充分、越深入、越真实,对于相关扶持改革政策的利用就越充实、越有效、越到位。这些政策与体制改革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改革的强大动力与发展实力,这与那种改革不到位、不真实的单位或企业,即使给予了相应政策,也没有形成相应的动力和实力,成为鲜明对照。

了解了安徽的改革情况之后,也对安徽改革提出三点建议:

第一,安徽(“时代”与“皖新”)的情况表明,股份制改革,股权激励,是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所要求的,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决定要求的,也是上市公司完成其既定任务的法定责任,更是行业发展发出的强烈呼声,它与国有资产流失没有必然联系,它不仅具有激活生产力的功能,而且还具有保护出版生产力的功能,尤其是目前,安徽两大传媒集团就有这样紧迫的现实,建议中央有关部门把安徽这两个上市公司作为试点,先行一步,取得经验,全面推广。

第二,建议新媒体集团抓紧实行现代企业制度。从一个省的范围来讲,防止和克服媒体融合的各自为战、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现象,采取集约化的办法,是有道理的。但是一开始就不采取现代企业制度是有缺陷的,因为,我们已经有了一定的改革成功的案例,积累了一定的改革的成功经验,这些案例和经验表明,越走市场,就越要坚持导向;越坚持导向,就越有市场。如果一开始不把现代企业制度放在足够重要的位置上,则会虎头蛇尾,事倍功半。还有把所有新媒体从报业集团分出来,报业集团的融合发展及未来怎么设计,出路在何方,值得思考与认真设计。

篇7

关键词:广播电视;新媒体;管理;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广播电视新媒体概述

在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许多新兴事物应运而生,而广播电视新媒体的出现,更是得到了众多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业界的关注,本文中对广播电视新媒体的定义是:通过各种网络包括互联网、无线宽带上网、有线电视网络在内,并利用各种技术包括流媒体、数字技术、P2P在内,实现音视频等信息双向互动的这种媒体形式。广播电视新媒体中使用数字技术并采用上下行双回路的传输方式,改变了传统的“旧”的单媒体的形式,可以将视频、音频及文字等多种信息有机结合后传播,既做到了多媒体性又增加了与大众的互动性。目前存在的广播电视新媒体主要有移动电视、网络电视、IP电视等。移动电视通过卫星或地面电视信号发送,目前多是通过手机、音视频播放器、车载接收器等终端设备实现广播电视信号的接收,移动电视具备的移动性指的是可以在任何地方收听/看广播电视节目并且对节目也可以进行自由选择和点播;网络电视是通过互联网,以计算机为接收终端,提供广播电视节目服务的新媒体,与传统的广播电视相比,网络电视体现了受众与网站之间的交互性;IP电视也就是现在常说的ITV,它是利用互联网及流媒体技术,提供因视频点播互动服务的新媒体,接收终端为IP多媒体盒子和电视机。

二、我国广播电视新媒体存在问题

广播电视新媒体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下的新事物,在1996年美国微软公司第一次利用互联网提供视频服务后,网络电视产业商机乍现,各大网站争相抢占视频资源。我国2001年开始广播电视新媒体探索,从互动收视到与电信合作发展至今,网络电视与IP电视用户逐年上升。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信息资源来自四面八方,广播电视新媒体从过去“旧”的一对多到“新”的互动,受众和传播者的区分界线也变得不是那么明显,获取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广,不仅可以不限地域时间的有选择性的获取信息,也可以成为信息传输者为别人提供即时信息,充分利用话语权表达思想提出建议意见,体现了社会民主的发展。新媒体影响力不容小觑,但是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在新媒体的经济管理、技术管理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我国有关广播电视最高法律效力的法规是《广播电视管理条例》,在新媒体出现之后,该条例有很多条款已经不能适应需要,亟待修改完善让我国广播电视新媒体管理有法可依;其次在经济管理中一方面没有意识到新媒体的生命力、影响力而导致投资不足,另一方面在新媒体的发展中网站抢占商机对信息资源进行垄断,这都限制了广播电视新媒体的发展;第三在技术管理层面,我国新媒体技术标准少且低,制约了我国新媒体在世界上的竞争力,同时新媒体尚待开发的技术还有很多如节目清晰度与网络的匹配、网络用户的有限、对网络电视内容的更新及监管技术等;第四在管理体制方面,管理地位不明确导致责任主体不清难以追责、广播电视行政部门既“办”又“管”的管办不分缺乏公正有损权威、多级管理体制造成区域壁垒严重且利益主体多阻碍了广播电视资源整合和利益分配。存在的问题不仅仅只有这几方面,还有事业企业混合经营等问题也日益凸显,亟待解决。

三、提高新媒体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我国对广播电视的粗放型管理已经不能与飞速的社会发展相匹配,需要根据不同的社会需要进行分类管理,如公共广播与商业广播电视,盈利性与非盈利性广播电视等的分类,可以更好地管理。以下对管理对策提出几条建议:

1.为了方便统筹,可成立广播电视新媒体专管机构。由于新媒体的出现牵扯到较多的政府部门,各部门各自为政可能会有失公允,另外部门之间的不当竞争会影响到新媒体发展,加大成本降低效率,所以可以将各个部门中有关新媒体的部分分离出来,成立一个完整的新部分并集中到广播电视或电信部门中便于管理,不推诿扯皮。

2.为了加快发展,将电信与广播电视进行融合。2015年出台的《三网融合方案》中明确了广电与电信的双向入户及宽带网络的建设改造升级并加强安全监管。三网之互联网/有线电视网/电信网,广播电视与电信的融合已经纳入了国家制定的方案中,激活这三网的融合,打破一些行业之间的限制,为新媒体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环境。

3.为了在世界新媒体站稳脚跟,要加快数字化步伐。数字化的新媒体的基础,数字化的程度决定了新媒体发展的速度。针对我国发展现状,数字化的地域性问题较为突出,在一些经济发展较慢的地区,数字化的推广就要依靠政府的大力支持,在不损害群众利益/不削弱政府职能的条件下,快速推进数字化发展。

4.对现有新媒体法规进行健全完善并加快制定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作为新生事物的广播电视新媒体,在法律法规方面旧制不适用/新制待制定的现象较为明显,如当前的IP电视/网络电视在《广播电视管理条例》中没有明确的规范等缺失,不便于更好的对新媒体进行管理,不利于新媒体的健康发展。

结语

由于文字及篇幅的限制,本文对广播电视新媒体管理的对策阐述的还不够全面,如对于新媒体内容的监管方面还有待研究。广播电视新媒体的发展日新月异,但是只注重新媒体技术研发应用而疏忽管理,这会给将来的发展埋下隐患,将有利变为有害。新媒体强大的生命力/交互性带来的便利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关注,为了适应时展需要,新媒体的管理迫在眉睫,希望本文能够为广播电视新媒体管理体系的研究制定提供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全媒体;广播;电视;发展

中图分类号:TN9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1-0188-01

全媒体是媒介融合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我国的通讯信息技术的飞快发展,实现了从传统的跨媒体到多媒体的进步。全媒体的发展,是从事媒体工作人员,对传统媒介落后趋势的技术革新,通过采访编辑和传播流程再造等程序,从而实现了不同媒介之间的交融,让广大观众能够及时得到更多、更准确的听觉和视觉满足。

一、展望全媒体发展的方向和未来趋势

(一)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全媒体在发展过程中,将包括手机电视、数字电视、网络电视和户外显示屏在内的许多种视频媒体。最终,视频新媒体的发展,将会发展成为很多的内容,通过信息服务平台提供给广大观众,这种技术革新将会带动整个传媒业的快速的发展。

(二)媒介融合从浅到深。将注重很多种传播手段并列的应用,发展成为很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新闻;很多种媒体机构组合一起,最终形成能够利于融合媒介运作的新型职能机构;那时的全媒体的记者将会把专业细分与记者分工合作在一起;全媒体将会在新的市场竞争中占领一席之地,重新构建成一个适应自身发展需要媒体传播媒介。

(三)媒介形态更加专业。首先是体现在媒介形态的分化。广播电视已经分化成手机电视、网络电视等。其次,是媒体终端的多样化,如电子阅读器、手机、网络媒体、数字电视等,它们都依赖不同的传输渠道,使媒介工作流程更加专业化。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革新,让产业流程的专业分工更加的精细,给信息传输与施展平台提供了更加专业化的渠道。

二、发展全媒体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一)行政管理不得力。产业结构是影响全媒体的发展重要原因之一。政府已经出台和下发了很多项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但是,由于行业与行政部门区划之间造成的条块分割,让传统媒业在行业之间和部门之间的利益起点不一致,报刊、电台、网络、杂志等各自为阵,由于许多种原因的束缚,就造成了工作效率不高,部门职责不明确等问题,就明显的暴露在媒体机构中。

(二)法律和法规不够完善。对媒介管理的法律和法规,存在着新媒体法理环境不完善、责任界定模糊、管理上有很多不到位的地方。虽然政府出台了《物权法》、《电子信息法》《民商法》等,但其中的言论自由等基础性法律对新媒体影响却不容忽视,就新媒体发展存在着法律法规明显不完善等问题,现有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无法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

(三)未形成媒体产业链。在我国的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中,由于受教育程度的不同,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渗透程度不一致。还有媒介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比较低,造成了媒体行业整体信息化水平不高。种种情况说明,媒介行业在细分上还不太完善,媒体业产业价值链还没有形成,行业中细分也还没有开展,是属于那种前店后厂式的原始产业。

(四)制约发展的因素多。现在的媒介业存在信息创新不够、信息浪费、信息闲置等方面的问题,还没有形成统一平台,不能与生产商互通,信息资源浪费。如果实现了全媒体,那么不同媒介内容就会更加灵活的实现资源共享,能按照不同媒体的传播方式和不同需求进行重组,把节目更为多样化的呈现出来,以达到广大用户的需求。另外,版权保护和内容规范化等方面也存在制约因素,也是全媒体发展中的绊脚石。

三、对全媒体的发展中遇到问题的建议

(一)制定长远发展规划。那些发达国家实践经验是:首先是制定设计制度,从政府层面进行重视,切实制定好发展的长远规划;其次是形成全媒体发展的正规体系,明确具体的发展方向,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进行产业计划调整;最后是具体实施和完善,在强有力的行政推动下,让媒介机构专业人员具体操作和运营。我们也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从制度制定政策体系完善再到全媒体行业运行的实施流程,在法律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全媒体行业应该大胆改革、锐意创新,全媒体就会得到更好更快地发展。

(二)制定体系配套政策。首先,需要进行内容生产的生机与活力,改革媒体的终审权和播出权,尝试放开制作权、流通权,建立节目外购配额等制度,让制播分离开来,来做好全媒体内容匮乏的问题。再就是大力推进媒体机构改革,特别是人事分配体制改革。在传统的媒体组织结构和人事分配问题上,矛盾尤为突出,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工作效率低下,用人制度腐败等,人事制度改革最为艰难,涉及到各多方面的利益问题,需要国家制定强有力政策作为保障。

(三)规范媒体业务流程。媒体行业应该建立全媒体发展规律,构建成为非常好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好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就是资源配置方式,是国际级媒体进行信息产品生产的很重要的保障。特别是在全媒体机制下,那些传统的媒介形态和分工方式,完成不适应目前社会飞速发展的需求,很需要按照业务流程来重新划分与组合。比如,可以把组织架构可以分为营销中心、内容中心和渠道中心等,从而全面实行全、全业务的运营。

(四)健全媒体监管体制。按照现有的网络监管模式,应当采取中间状态来操作,不能一味的干预,也不能放纵不管。建议行政部门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吸取外国比较先进的管理方去,结合我们传统的监管中有益的经验,来健全媒体监管体制。比如,由行政部门对网络内容进行分级管理,在内容接入问题上,根据类别设立技术屏障,实行用户实名制身份许可,走常态化管理的路子。在法律和法规方面,建议要从产业发展的整体利益考虑,出台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与产业政策,使全媒体成为社会发展和媒介融合不可替代的新型产业。

作者单位:河北电台

参考文献:

[1]叶晓华.中国电影产业链的建构与发展[J].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2005(00).

篇9

一、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对宽带反垄断问题的基本观点

信息化发展实践表明,存在着“宽带鸿沟—宽带垄断—宽带改革”的逻辑,其中,宽带鸿沟是“症状”,宽带垄断是“病根”,宽带改革是“药方”。

垄断运营商滥用其宽带批发市场上的垄断地位、排挤宽带零售市场竞争对手的行为,已经造成不利于信息化发展的明显后果。政府反垄断执法部门启动宽带反垄断调查理所应当,我们期待着调查结果能够约束垄断运营商的垄断行为,更希望此次调查对电信市场和信息化产生深远的积极影响。

关于国家宽带战略,我们认为,克服宽带鸿沟,离不开增加宽带投入,但克服宽带鸿沟,也不能仅寄望于加大建设投入,不能仅寄望于宽带垄断者的觉悟,在宽带批发的源头引入竞争是必不可少的。同时,引入更多市场化的竞争主体,也是增加宽带投资的一种方式。

广电网是未来中国宽带竞争中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其所拥有的入户有线电视线路,是解决用户驻地网的自然垄断一种很好的手段。但是,广电系统自身改革明显滞后,是阻碍他们成为有效的宽带竞争者的重要原因。此外,广电领域的垄断也需要通过进一步改革、通过政企事的分离、通过引入竞争来解决。

宽带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形成有效竞争的格局,然而,宽带改革的具体方案是见仁见智的,需要深入研究,乃至必要的争论。我们并不认为把电信的互联网数据中心(IDC)分切给广电网是可行的和最理想的方案。

二、在反垄断研究平台上开展电信改革方案开放式讨论

信息化研究中心建立开放的反垄断研究平台,在平台上,围绕宽带产业革命,开展电信改革方案、三网融合改革方案的讨论,大家各自提出不同方案、不同观点和不同的意见和建议,目的在于站在国家战略和电信产业改革发展的高度、站在广大消费者的角度,推动决策、提供参考。

平台是基础,代表中心的正式立场;在平台上提出的各种改革方案和建议,均为个人意见,不代表中心正式立场。

中心反垄断、推进电信改革,基于社科院超越部门利益的客观立场,中心就反垄断问题召开多次座谈会,邀请各大部委代表参加,公开听取电信、广电、电子等各领域专家正反两方面意见,“10.20纪要”为参会各领域专家共同意见。中心《宽带瓶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设施瓶颈》课题,从采集取证、分析数据、开展课题研究、征求意见,到上报成果,程序规范,不存在小报、代言媒体和娱乐媒体所臆测的“阴谋”、“阳谋”。研究中心籍此声明,一些媒体中有与此不相符合的有关报道,均以本中心发出的声明为准。此类媒体以特定目的所进行的不实报道以及对公众造成的混乱,应由这些媒体自已负全责。

1、反映反垄断平台基本主张的“10.20纪要”

纪要全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互联网接入与电信垄断”学术研讨会纪要》,是一个专家意见综述。纪要根据2010年10月15日中心主持召开的“互联网接入与电信垄断”学术研讨会记录整理,并由研究中心汪向东主任于2010年10月20日审定后,按惯例报送发改委、工信部、商务部等各大部委及相关部门。

纪要的核心是五点建议,如下:

(一)建议政府主管部门立即责成中国电信先停止清理行动

(二)建议政府主管部门责成垄断运营商立即停止价格歧视、差别待遇的垄断行为

(三)建议及时调整网间结算的结构与政策,增加国家交换中心(NAP)点的互联带宽,降低网间结算价格

(四)建议电信行业主管部门明确互联网接入市场的开放政策,将“穿透流量”合法化,进一步扩大电信业的开放与竞争

(五)建议国家反垄断法行政执法部门以此为契机,启动电信市场的反垄断调查

2、平台相继推出的三个方案

平台推出的各个方案,由中心成员及参与研究成员从不同角度提出,但均不代表中心正式立场。各种方案根据“10.20纪要”精神,从不同角度对电信改革方案的思路进行探讨、设计和论证。

1)第一方案说明

第一方案是一个将ISP与IDC相剥离的方案。由课题组研究成员提出,以《第五次电信分拆与重组方案建议》为题,署名“高红冰”,全文发表于《互联网周刊》(2011年3月5日)。

在该方案建议中,考虑到国家三网融合推进中的难点,提出将电信、联通和ISP和IDC业务进行分离,进行改革,主导思想是分业经营,推动移动(铁通)与广电进一步合作,促进广电系统更快地融入互联网中来,参与宽带市场的竞争,即所谓打造中国宽带市场竞争的“第三极”。

分拆重组的具体方案主要内容是:“参照英国电信集团2008年将数据中心业务进行分拆,出售给HP的成功做法,将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的数据中心业务分拆出来(目前拥有的近10万个数据中心机架,超过60亿的年收入),这些内容不再属于电信、联通自已拥有的资源,解决了中国移动互联网上没有内容的问题。”

由于该方案中有涉及将电信、联通IDC业务打包交由广电的有关内容,媒体即臆测此改革方案是广电授意所为。信息化研究中心特此申明,中心该课题研究从未受过广电方面授意或资助,方案中的观点和建议仅为推进电信改革方案的深入探讨之用,在此一并澄清。

同时,为避免媒体再次望文而生歧义,特重录公开见报原文如下:

“关于分拆出来的数据中心的归属问题,可以采用三种方案:第一种是交给有IT背景的民营企业去运营,特别是那些正在发展云计算业务,亟需数据中心资源的民营企业;第二种是交由广电来运营,数据中心是当前制约广电在三网融合业务上发力的软肋,正是广电亟需的资源;第三种是由电信运营商成立合资公司来独立运营,从而摆脱体制的限制,在运作上更加灵活,也更加市场化。”

2)第二方案说明

第二方案是一个骨干网运营体制加强竞争和用户驻地网实现网业分离的方案。核心内容是建立“独立第三方非主营交换中心”,引入骨干网竞争;同时通过网业分离,在“最后一公里”引入竞争。该方案由中心课题组研究成员提出,署名“国平”在本期《互联网周刊》上发表。

前提是假设IDC方案(三网融合)在现阶段不可行。政策隐含的是这样的含义,如果广电不进一步实现政企分离、打破行政性和政策性保护下的垄断,其拥有电信骨干网参与宽带市场竞争,对竞争者即不公平。

广电没有完成政企分离,打破垄断,是这一具体方案在现阶段无法着手操作的主因。一方面,方案提出后,广电没有显示出积极推进自身改革的意愿,使这一试探方案显得一厢情愿;另一方面,这一具体方案一旦实施,客观要求广电政企分离,打破垄断,回到三网融合正轨,广电是否愿意实现台网分离,将网络部分拆出来置于广电系统之外,归给市场,值得我们进一步观察。

在此背景下,第二方案采取将电信网、广电网与互联网等三网融合搁置,仅定位于电信网与互联网的融合进行设计。当然,这一方案并非排斥广电,也同时考虑了将下一步实现台网分离后的广电网。

篇10

关键词:媒介融合;精品课程;网站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媒体之间的功能开始交叉,其形态模式的界限发生改变,媒介融合是现代信息技术推进信息传播的必然趋势。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推手当属网络,在网络应用普及化的今天,高校精品课程网站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媒介融合就像是一双无形的手,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发展。因此,如何利用媒介融合的契机,有效地提升精品课程网站的辨识度,加强信息传播的高效性,便捷性与功能性,是一项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1 什么是媒介融合

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也译作媒体融合)新趋势是伴随着新媒介与传统媒介从“冲突对抗”到“共存共荣”的转变中发展起来的。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 Nachison将“媒介融合”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1]。

从这个定义来看,作为媒介融合发展的必然结果,“融合媒介”在本质上是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各种媒介形态集于一体的一种互动性新型媒介形态,是表现媒介融合过程的最终物质形态。[2]如现在普遍流行的iphone、ipad和各类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这些移动终端结合照相、个人数码助理、媒体播放器以及无线通信设备,成为集阅读、视听、游戏、上网等功能于一体的“融合媒介”,极大丰富了媒介的表现形式,再加上它们的便携性和易用性,充分展现了“融合媒介”独特的传播优势。

2 媒介融合对网站建设的影响

2.1 网站建设发展方向的变化

得益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融合媒介”的迅速普及和高速移动通信网络的成熟,移动互联网呈爆炸式发展态势。据KPCB(凯鹏华盈,美国最大的风险基金)数据显示,2009年12月,全球移动终端的流量只占互联网总流量的1%,而到了2012年5月,这一数据跃升到10%。在碎片时间利用“融合媒介”上网的用户群越来越广泛,移动互联时代正在迅速崛起。因此,在未来的两三年,网站建设的发展将不仅仅囿于电脑平台,而更多的会向移动平台转变,这将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2.2 推动网站开发技术的革新

传统网站的信息呈现方式大体上分为两种:一种是基于HTML语言的静态网站,一种是基于ASP、、PHP、JAVA等多种开发技术的动态网站。而后者成为近年来高校精品课程网站建设采用的主要手段。但是由于媒介融合的日益发展,各种“融合媒介”的出现,使得这种方式面临着极大的挑战。第一,目前流行的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融合媒介”,其操作系统和PC电脑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也就是说它们开发的环境和技术并不相同。这就导致了如果我们想要在这些“融合媒介”上看到和电脑上一样的网站画面基本不太可能;第二,就这些“融合媒介”本身而言,它们之间也有很大的差别,比如现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主流操作系统就有Android、iOS和Windows phone等三个之多。如果针对不同的系统还要开发不同的网站应用,那就实在是有点劳民伤财了。因此,解决这个问题别无他法,只能依靠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随着网站开发技术的革新,新行业标准的建立将使这些问题迎刃而解。

2.3 灵活的网站图形化模块设计

使用“融合媒介”上网最大的障碍在于用户适应性的改变。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不考虑这个平台的跨越,将PC端网站建设的方法直接照搬到移动网络上,那结果必是不尽如人意的。对于这一点,很多国内外的大型网站都有所考虑。如淘宝网PC端截图(图1)和手机客户端截图(图2)所示,二者的区别在于:其一,设备分辨率的大小。由于电脑的显示屏往往要大于移动设备,所以它所能容纳的图文信息也相对较多;其二,网站的设计。用户在使用移动设备浏览淘宝网时,关注的重点在于信息的有效性而非装饰性,并且由于移动网络流量的限制,我们会明显发现,适用于移动设备的淘宝网在设计风格上比较简洁明快;其三,移动设备端的淘宝网文字较PC端少,全部以图形化的模块排列。这样做的好处是灵活地适应移动终端的变化,即以简洁的图形标志代替繁冗的大段文字,从而提高用户的使用效率。因此,灵活的网站图形化模块设计将是“融合媒介”网站适应性设计的重点。

3 媒介融合背景下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发展建议

根据以上的分析,笔者对于媒介融合背景下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发展有如下几点建议:

(1)在开发技术方面,充分考虑到媒介融合的特性,采用分平台开发设计。即PC端使用主流的ASP等动态网站开发技术,而移动终端主要使用基于Android系统的JDK+ Eclipse + Android SDK技术和基于iOS系统的iOS SDK + XCODE 技术来开发,这样,就能保证至少一半以上的使用者可以通过“融合媒介”来访问网站。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新行业标准的统一和建立,将会使更多的使用者受益。

(2)在UI设计方面,由于分平台技术的运用,用户界面也将呈现不同的面貌。区别于PC端用户界面,“融合媒介”UI设计应着重考虑以下几点:第一,去除不必要的提示信息,合理减少界面中的文字,图形化模块设计界面则可以使用户更直观的完成操作任务;第二,响应式布局设计,以兼容各种不同屏幕大小的“融合媒介”;第三,合理使用触摸屏,因为滑动可以使翻页变的更容易,而抓放可以任意的放大缩小图片。这些都可以为用户带来更好的使用体验。

(3)在课程设置方面,考虑到“融合媒介”可能有的网络和流量限制,将PC端所有的课程链接内容全部改为可下载的模式,即用户使用“融合媒介”访问网站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课程下载,这样,既能保证网页浏览的流畅性,还能有效性地控制流量的使用。

总之,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涉及教学设计、现代教学理念、多媒体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等诸多方面。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研究才能完善,才能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的作用,真正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为我国的教育教学现代化改革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 刘颖悟,汪丽.媒介融合的概念界定与内涵解析[J].传媒,2012(1):7375.

篇11

关键词 电视台 新闻采编能力 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在信息化时代,人们对信息的要求越来越高,这样的市场环境使得现今很多的电视媒体对自身的节目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对制作方面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这样使新闻资讯播报时,信息的真实性与权威性成为其竞争的重要支柱。新媒体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传播优势较强,能实现信息的广泛传播,并为人们提供广泛的信息资讯,在信息化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能为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提供重要的保障。但是,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新媒体逐渐显现出自身的不足,即新闻信息的真实性受到很大的质疑。基于这样的状况,在电视新闻节目发展的重要时期,应注重对自身优势的发扬。因此,本文从以下两个方面对此次研究的课题展开详细的分析和论述。

1新闻播报节目中采编的重要性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下,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人们对信息接收的形式多种多样,并在不断的发展中呈现骄人的成绩。在网络媒体与社交软件不断更新和升级下,电视台新闻节目受到了极大打击。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得知,新媒体的传播形式多种多样,但是信息内容失真的现象较为严重。而电视台新闻当中的信息具有真实性,属于其在媒体中竞争的重要因素。虽然在新媒体盛行下,仍然具有一大批受众群体。信息化时代电视台新闻的采编质量,与该栏目经营和发展存在深远的影响,增强信息采编的质量,能提高电视新闻节目关注度,为其赢得更大传播范围具有重要的作用。从受众的角度予以分析得知,为了给观众呈现高质量的新闻,新闻采编对新闻内容进行创新和提升采编能力势在必行。

2提升新媒体新闻采编能力的几点建议

2.1提升记者自身职业素养

在媒体领域中,新闻与信息传播过程中对质量和信息的真实可靠性要求较高,具有较高素质的新闻采编人员才能具有较高的编写优质新闻的能力。为了提升新闻信息的采编能力,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1)提升职业素养必要性予以大力宣传。在实际的操作中,应注重对的这份工作态度的端正,并在不断的学习中提升自身的能力,才能更好的完成采编工作。通过增强新闻采编人员对该方面内容的意识,才能促使采编人员对自身的能力予以提升。(2)树立新闻记者正确的政治价值观。新闻信息在采集和编辑的过程中难免会涉及到一些政治方面的问题,采编人员注重对准确的语言的使用,方能完成对公众起正确指导作用。(3)丰富自身文化知识。为了让自己以后编辑的工作质量更高,对自身的缺陷进行改进,可增强观众对电视新闻依赖,进而提升观众的忠诚度。(4)具备勇敢的心。在新闻信息采编的过程中,定会涉及到非法团体的恶劣事迹,在新闻信息播报之后,甚至会为新闻记者的生命安全带来影响。因此,新闻记者实际的工作中,应有充分的勇气,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大无畏精神。(5)具备较强发现能力。在对新闻进行播报和采编的过程中,敏感性是记者具备的重要素养,尤其是对于新闻信息采编而言,有较好的采编能力,才可以更好的对信息予以深度挖掘。

2.2注重对社会生活的关注

在现今的媒体市场中,新闻采编的工作主要是对时下的新闻信息进行采集和编写。在上文的论述中得知,传统媒体的优势在于其新闻内容的真实性和权威性,这样的特征是其媒体市场中竞争的重要利器。基于这样的状况,在新闻进行采编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对社会生活的关注度,进而为观众提供更为全面和真实的信息。在实际的操作中,应对社会中人们较为关注的问题,对其真伪进行认真辨别,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对其进行编辑,并将其连贯的呈现给观众。同时还要在社交软件上开设公众号,将百姓想要了解的内容信息进行播报,并呈现在荧屏上,这样才能增加受众群体,进而提升其忠诚度,这对传统媒体增强竞争力具有重大的意义。

2.3强化和新媒体的融合

在新媒体迅速发展下,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了大量的受众群体,这样的状况使得传统媒体经营起来的观众的数量受到很大的影响。鉴于新媒体传播的速度较快,并能实现与观众的互动,并有较多的受众群体。因此,在传统电视新闻节目创新发展中,应与新媒体进行充分的融合,并在融合的过程中互相促进发展,这样才能在媒介中仍然占据重要的位置。在实际的操作中,新闻采编设置与观众互动的平台,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是为了更清楚和全面的掌握观众对信息的真实需求,并能采集和编写出适应群众需求的新闻信息,同时还能活动更高的关注度,这对的电视新闻节目而言具有重大的意义。

3结论

通过本文的论述和分析得知,现今的媒体行业中,新媒体的兴起和发展在较多的时间内获得了较多的受众群体,并在实际传播中影响的范围较大。这样的发展状况不利于现今电视新闻节目的运营。在这样的状况下,完成新闻节目的采编工作对其长远的发展起到奠定性的作用。因此,本文在此次论述中提出了几点建议:提升记者自身职业素养;注重对社会生活的关注;强化和新媒体的融合,只有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借助新媒体的创新发展形式,并与之充分的结合,才能更好的提升电视新闻采编的质量,进而为现今传统行业的全面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

参考文献

篇12

写作是主观题目,同一主题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法,行文也没有统一的标准。然而,笔者还是建议各位考生采用老掉牙的“三段法”,因为这种写法最通俗也最保险,清晰明了,易于把握,也易于阅卷者评价。考生若能熟练掌握这一写作方法,即可省去不少构思时间,以便在行文上多下功夫。

首段:描述漫画,点明寓意

写首段时,考生首先要描述漫画内容,然后再点明漫画寓意。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多数考生来说,描述漫画是写作中最难的部分。因为写作的主题可以预测,时事热点也可以预测,但漫画本身却不可预测,无法提前准备。那是不是说考生对漫画描述就束手无策,只能听天由命了?当然不是!在笔者看来,漫画其实也是一种语言―图片语言。考生若想迅速地将其解构为文字语言,可以依照如下三个环节对其进行解读。

1. 拆分:拆分漫画内容,提取重点信息,并将信息一一罗列。

2. 转换:将上述信息用英语句子表达出来。

3. 重组:将这些分散的英语句子组合成句式高级、逻辑清晰的一两句话。

上述三个环节中,与漫画本身关系最密切的是第一环,而针对不同的漫画,考生用于拆分和提取信息的方法也会不同。如果漫画描述的是一件正在发生的事或是一个故事,那么考生可以按照故事或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进行描述;如果漫画描绘的是一个静态空间,考生不妨按照空间顺序,采取从左到右或从总体到细节的顺序对漫画加以描述,具体顺序依题目来定;如果漫画既呈现出了时间关系,又呈现出了空间关系,那么考生在描述时就要将两者结合起来。下面我们以2011年的真题“旅程之‘余’”为例,看看同时包含这两种关系的漫画该如何描述。漫画中,船、湖、年轻情侣和垃圾等要素之间呈现的是空间关系,而情侣吃零食、向早已漂满垃圾的湖面上扔东西的情景则呈现出时间关系。在描述时,这两种关系都应有所体现。首先,考生可以将这幅漫画的内容拆分成以下四点:①一只船在湖中漂流;②一对年轻情侣坐在船上;③他们在吃零食并将包装袋扔入湖中;④湖面充斥着垃圾。然后,考生可以将上述信息点转换成英文表达出来:① In the lake drifts a boat. ② On the boat sits a young couple. ③ They are eating snacks and casting the packaging into the lake. ④ The lake is filled with refuse.接下来,考生可以通过定语从句、现在分词作状语等方式将上述四句话组合成一个复杂句:“In the lake drifts a boat, on which sits a young couple eating snacks and casting the packaging into the lake that is filled with refuse.”最后,考生可以对这句话进行一定的“包装”和润色,使之成为完整的漫画描述句:“The picture/photo/cartoon shows a lake in which drifts a boat, on which sits a young couple eating snacks and casting the packaging into the lake, which is filled with refuse.”

描述完漫画内容之后,考生要进一步挖掘其深层内涵及寓意,即explain its intended meaning。纵观历年真题,漫画要表达的寓意主要为两类:一是反映某种社会现象,二是表达某种大众观点。考生要根据漫画本身的内容,并结合文字说明来判断其所反映的到底是什么。仍以“旅程之‘余’”为例,这幅漫画反映的是人们在旅游观光时污染环境的现象。因此,考生可以在描述完漫画后写道:“The picture illustrates the phenomenon of environmental threat to scenic spots.”

再如,在2010年的真题中,漫画上呈现的是一个正在冒热气的火锅,火锅里炖着“佛”“儒”“后现代”“莎士比亚”等各种“文化食材”,漫画下方则写着“文化‘火锅’,既美味又营养”的字样。由此可见,这幅漫画所反映的是文化融合的现象,而漫画下方的文字则表明人们对文化融合的肯定态度。因此,考生可以在描述完漫画后写道:“The picture reveals a belief shared by many people that cultural integration is both enjoyable and meaningful.”

中间段:分析社会现象/讨论大众观点

如果说首段是“提出问题”,那么中间段就是“分析问题”。考研英语作文的篇幅并不长,因此,如何在有限的字数内做出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讨论和分析,确实需要考生们仔细思考。

人们常说:“Everything happens for a reason.”任何社会现象的出现都有其原因,而且原因往往不止一个。此外,一种社会现象会带来什么影响也值得人们关注。因此,如果一幅漫画反映的是某种社会现象,考生就要“溯来龙(原因)”“追去脉(影响)”,对其进行全面剖析。例如,2005年的真题“养老‘足球赛’”反映的是老人无人赡养的现象。该现象由多种因素共同造成,考生需要在中间段进行论述时一一列出:“The reasons why more and more people are unwilling to support their parents are obvious. Nowadays, people, particularly the middle-aged, are busy climbing the ever-steeper career ladder, spending much time on work; thus, they have limited time to spend with their parents. Another factor that we cannot ignore is that when people grow old, they are prone to various physical and mental weaknesses; to make things worse, some of the elderly are unable to live on their own, thereby requiring daily care. For these reasons we can understand why a growing number of aged people are left unattended.”

而如果一幅漫画反映的是某种大众观点,考生就要对其正确与否进行判断。因为观点是对社会现象的评论,如果评论得当,考生可以“点赞”,肯定此种观点;如果评论不当,考生可以“吐槽”,论述此种观点有何不妥。例如,2004年的真题“终点又是新起点”想要表达的是“在生活中不断树立新目标会使人们获益良多”的观点。对于此种观点,大多数考生都持肯定态度。因此,考生可以采用正反结合的论证方法,先举一个成功人士的例子来支持这种观点,然后再从反面论述,如果一个人取得了一定成功之后就不思进取,那么这个人以后就不太可能再获得成功。例文如下:“No doubt people gain by setting new goals for their lives. Take the famous scientist Thomas Edison for example. He had done very well in his early life, but continued to succeed by pursuing ever more difficult things throughout his life. If one is obsessed with the success he has already achieved, he will lose the chance to pursue new successes. What is more, he may become the slave of his success. There are many cases showing people losing their drive to better themselves after becoming successful.”

尾段:说看法,提建议

尾段的写法比较灵活,主要是表达考生的个人看法,然后提出建议。那么建议该如何提呢?笔者建议考生采用“从内到外、由近及远、层层递进”的方式。也就是说,考生在提建议时,可以从“向内”和“向外”两方面考虑。

所谓“向内”提建议,是要说明漫画的当事人(如“养老‘足球赛’”中的子女)应该做什么。如果他们的行为与想法得当,应继续保持;如果错误,则应该认真改过。

(当事人) should change their thoughts on ... (错误的想法)

(当事人) should accept ... (更好的想法)

(当事人) must stop doing ... (错误的行为)

而所谓“向外”提建议,是要说明当事人之外的人(如父母、亲人、同学、朋友以及政府、媒体、学校等)能够做什么,来帮助或督促当事人解决问题。

The government can introduce new policies to ... (改变现状/遏制某种行为)

The legislature can enact new laws to ... (打击某种行为/维护某种权利)

Public media can put up advertisements to ... (弘扬正气/倡导某种行为等)

Educators can give lectures to ... (鼓励人们……/ 建议人们……)

例如,针对“养老‘足球赛’”,考生就可以采取这种“从内到外”的方式来提建议,在点明子女该如何做之后,指出立法机关、公众媒体应该采取怎样的行动。例文如下:“From my point of view, the grown-up children should raise their awareness of taking care of their parents. They need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mental and physical status of the elderly. What’s more, effective measures must be taken to change the current situation. For example, the legislature can enact new laws to protect the rights of aged people. Meanwhile, public media should put up advertisements to call attention to the virtue of filial piety among the Chinese. Only through these measures can we see a more harmonious society in the future.”

篇13

同时,在整个调研过程中,调研组获得了一次“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现实教育,深刻感受到当代中国现实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和重大变化,感受到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正全面提升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品质,感受到科技对文化发展的创新驱动正从选择性介入走向深度融合,感受到文化科技创新正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等领域带来强大创新驱动效应,以及深刻感受到整个社会正以一种高度文化自觉姿态致力于文化科技驱动文化创新的探索实践。调研组在深入调研、反复讨论、精心修改的基础上,形成了本篇相对成熟和完整的调研报告,并作为专项调研课题的最终成果形式推出。

本刊编辑部刊发本篇调研报告,目的在于让我们更多地了解当前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发展的现状,深刻把握文化科技发展与文化创新驱动力关系的时代脉博,增强我们对于文化科技驱动区域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作用和价值认同,同时也是对学界特别是艺术理论建设中亟需的现实把握和深层积累,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以及进一步推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一份应有的力量。

按语:文化科技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创新驱动发展中占有核心地位。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精神,全面落实、文化部大调研专项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组成了以文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董伟教授为组长,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司长于平教授等5人为成员的“文化科技对文化创新驱动力”调研组。调研组深入基层一线,寻找好经验、好做法,了解真问题、难问题,真诚倾听人民群众和广大基层文化工作者对当前文化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围绕文化科技对文化创新的驱动力这一前沿性议题,询政于实,问计于民,以期推动理论和实践层面的进一步突破,为打造文化建设升级版积累第一手决策资料。调研组从文化科技发展的创新主体、创新动力、创新能力、创新环境几大关键环节出发,主要调研了我国东部代表性地区江苏省、中部代表性地区河南省和东北代表性地区辽宁省的区域文化创新驱动发展的总体情况,包括文化创新驱动发展的基本现状与特点、主要做法与经验、存在的不足与问题、发展思路与愿景、政策需求等方面的情况。经过本次深入调研,调研组认为,一是要建议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广泛开展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的知识普及,增强全社会对文化科技驱动文化创新的价值认同感,动员更多的媒体和专家就文化科技驱动文化创新的发展趋势、基本规律和探索实践等进行全方位讨论,营造文化科技融合与文化创新的社会氛围,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凝聚智慧,形成合力,以理论先导推进文化自觉,以文化自觉引领文化创新。二是要建议强化制度设计,尤其要强化顶层制度设计,创新体制,完善机制,将文化科技融合及其对文化创新的有效驱动,提升到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层面给予制度安排。三是要建议尽快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激励人才,撬动项目,引导更多文化科技企业实现研发升级,促进文化科技融合可持续稳步推进。四是要建议着力打造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平台,彰显“文化发展”的本质要求,破解文化与科技“两张皮”难题,着力形成文化科技融合战略优势。五是要建议将已经实施的各类文化科技融合项目做大做强,增加支持力度,扩大支持范围,强化支持有效性。要进一步加强相关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联合会商制度,形成行政合力,由文化部门与财政部门共同主导。要较大幅度提高“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的资金规模与项目支持力度,按照适当的年度递增比例,力争到“十二五”时期末不低于1亿元的年投入规模,使相关国家工程能名符其实地真正发挥引导调节功能。

同时,在整个调研过程中,调研组获得了一次“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现实教育,深刻感受到当代中国现实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和重大变化,感受到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正全面提升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品质,感受到科技对文化发展的创新驱动正从选择性介入走向深度融合,感受到文化科技创新正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等领域带来强大创新驱动效应,以及深刻感受到整个社会正以一种高度文化自觉姿态致力于文化科技驱动文化创新的探索实践。调研组在深入调研、反复讨论、精心修改的基础上,形成了本篇相对成熟和完整的调研报告,并作为专项调研课题的最终成果形式推出。

篇14

【关键词】信息技术 高中 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59-01

0.前言

在整个高中教学中,物理学科的教学可以说是相当困难的,主要原因是高中物理教学内容中有许多内容是物理老师无法向学生进行解释或是描述,因此,将相关的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内容进行融合十分重要的,尤其是物理实验的教学。因此,本文将从信息技术融入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优势、以及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应用信息技术的现状以及相应的对策进行研究,希望能不断改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从而提高高中物理教学质量。

1.信息技术融入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优势

通过对相关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应用信息技术的成功范例进行深入研究,笔者发现,信息技术的应用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具有很大的优势,主要内容如下。

1.1知识表达多样化,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高中物理的教学本身对学生来说就是枯燥无味的,因此,学生对高中物理的学习兴趣一直都不高,尤其是在物理实验课教学中,大部分的高中生都不重视物理实验内容的学习,认为物理的实验教学可有可无。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就可以用多种方式表达相关知识,让真实的学习变得生动形象,从而不断提高高中生学习物理实验的兴趣,从而不断地提高物理教学的水平。

1.2统筹兼顾,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我们可以建立较为生动有趣的教学环境,同时还可以建立多层次的物理教学水平,从而不断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不断营造协作的学习氛围,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3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其实从历年的物理高考试卷上来看,每一年的物理试卷中的实验题目都是较为灵活,几乎都是一题多解的,因此,我们要不断地创新我们物理实验教学的方法,通过相关信息技术的应用就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因为,发散性思维是一对多的形式,它主要是要求学生在考虑问题的时候能够从一个问题出发,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答案,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不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而,可以使得学生再遇到难的题目时,可以换一个思考方式去分析问题,从而找出解答问题的方式。这样,学生在面对高考的时候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不断地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从而可以不断的促进学生物理成绩的提高。

2.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应用信息技术的现状

通过对相关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应用信息技术的现状进行深入的研究,我们发现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在应用信息技术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信息技术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主要内容如下:

2.1教师没有主动应用信息技术的习惯

通过对相关物理老师的调查我们可以发现,有一部分物理教师没有主动应用信息技术的习惯,这就导致相关的信息设备都被闲置,从而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2.2部分高中生不适应信息技术的应用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部分高中生不适应信息技术的应用。主要原因是在应用相关信息技术时,那么老师进行教学的方式就必然后发生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就会从被动到主动,因此,就会使得一部分高中生不适应信息技术的应用。

3.信息技术在高中实验教学中融合的建议

通过相关资料的查询以及实地考察,同时结合高中教师信息技术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现状,从而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建议, 希望对老师在应用信息技术时能改善现状。

3.1将物理实验教学内容信息化

在进行相关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会发现,有一些实验内容是我们无法做的,但是,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我们就可以对其进行解释,例如,天体的运动情况,我们就无法进行解释,那么我们就可以应用信息技术,例如多媒体、投影仪等,同时结合实验室的器材来模拟天体的运动,这样,学生就可以更好地对天体的运动进行理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实验的兴趣。

3.2创造物理实验情境,以学生为本

通过相关资料的研究,笔者发现,在进行信息技术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融合时,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教学的中心。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从而设计物理实验的教学情境与相关信息技术的应用,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进行物理实验,从而不断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实验的兴趣,从而提高信息技术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水平。

3.3进行物理实验教学环境信息化建设

通过笔者的研究可以发现,进行物理实验教学环境信息化建设,就可以促使学生更好的促进学生进行物理实验。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多媒体教学环境创新。我们可以将 CAI(多媒体技术辅助物理实验教学)引入到物理实验教学中,通过多媒体实验展示,仿真与模拟物理实验,化复杂问题层次化,变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形象、化不可操作为可操作过程等,解决实物难以演示的困难,弥补常规实验仪器不足。例如物理实验教学中的体积较小实验器材通过投影设备,将物理实验的具体的操作过程放大,如布朗运动,这样,我们就可以增强实验效果,从而针对性的突破物理教学的相关难点。

4.总结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相关高中在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融合的过程中存在着较多的问题,通过对其进行树森入的分析,笔者提出以上的建议,希望这些建议能够不断的改善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融合,从而不断地提高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晓娜. 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任务型英语教学的融合[J]. 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1:182-183.

[2]任友群,吴F瑜,刘欢,郭海骏. 追寻常态:从生态视角看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J]. 中国电化教育,2015,01:97-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