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初中科学探究范文

初中科学探究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4-01-06 09:51:4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初中科学探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初中科学探究

篇1

关键词:初中科学;情境教学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科学”情境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手段教学实践也证明,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因此,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手段来创设情境,进行课堂情境教学,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发现精神

一、情境教学法简介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它不仅能给学生提供思考的智力背景,同时也能给学生提供实践活动和情感体验的空间

就初中科学教学而言,实施情境教学法具有积极的意义它不仅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也能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二、情境教学应注意的原则

情境教学所要求的“情境”,要贴近现实、接近生活,为找准突破口和切入点,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思考,创设的情境要注意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真实性原则科学是一门同生活、生产实践联系十分紧密的学科所创设的情境应符合客观生活实际,必须是以生活中的原型建立科学概念,不能乱编滥造()综合性原则情境教学的设计不应该仅仅满足某一个方面的需要,要同时为认知教学和行为教学服务因此,教师创设的情境,不仅要包含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知识内容,还应该包括促进非智力品质发展的情感内容和实践内容(3)合理性原则创设的情境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近及远,由浅入深,才能使学生将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情境中来解决问题

三、在初中科学课程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的策略

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探索欲望

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科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社会”的理念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就初中科学这门学科而言,现实生活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最好的素材,因此,教师要积极为学生提供生活中熟悉的现象和经验,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例如,浙教版七年级二册“力的存在”一课,我让学生观察窗外的树后提问:

师:“树叶为什么会动?”

生:“因为有风”

师:“我们能看见风吗?”

生:“不能”

师:“我们不能直观看见风,但我们可以通过风在树上、尘土上产生的作用效果来感知风的存在在科学上,许多事物都不能直接观察到,但是可以根据事物产生的效果来确认事物的存在”

力在学生的生活中处处存在,以学生最熟悉的自然环境中的“风力”逐步感受力的存在,为学习新课做好铺垫

创设递进式问题情境,深化思维模式

创设递进式问题情境的目的是通过由浅入深、由简到繁讲授知识的过程,使学生掌握概念和学习探究科学知识的方法初中学生的思维往往仍停留在对事物的表象上,如果教师只为讲课而讲课,学生就容易乏味,激不起学习的兴趣但如果给学生创设递进式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之中,学生会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激发起探索欲望,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寻求思路,大胆创新

例如,“力的存在”一课,“力”是初中科学中最基本的重点概念之一,认识力是今后学好力的其他知识的基础但建立力的概念是一个逐步加深和拓展的过程教师可以采用“引导—体验—合作”的教学法,创设递进式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有层次地开展各种体验活动,逐步深化学生思维

3创设纠错情境,加深学习印象

“错误是正确的先导”从错误中找到正确的方法,是加深学习认识,提高学习效果的有效方式学生在解题时.由于基础知识不扎实或思维上的偏差,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对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利用一些学生常犯的错误,创设纠错情境,激发学生自己去怀疑、去分析错因,寻找治“错”的良药,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也可以提高学生解题的准确性,增强思维的严谨性、批判性

篇2

关键词:科学学习方法;自主探究能力;思维能力

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科学教学,但是,当前初中科学教学仍不容乐观。因此,本文对以科学探究为主的科学教学措施进行探讨,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文化素养。

一、加强学生科学学习方法的培养

采用以科学探究为主的科学课堂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例如学习七年级上册的第三章“我们居住的地球”,这一章节主要注重人类与地球关系的讲解,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领悟到家园建立的艰辛过程。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以科学探究的方式,结合生活实际,如将地球比喻成篮球,通过探究篮球的形状特点,从而加深对地球科学现象的理解。由于七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科学基础,这就给教师减轻了负担,更有利于科学教学的开展。但是,七年级学生普遍存在科学学习方法不到位的现象,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开展课堂内容,从而加强学生科学学习方法的培养。在科学教学中,首先,教师应做好课堂材料的收集,如古代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准备好科学课程课件后,然后开展教学。在科学课堂中,教师应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怎么证明地球形状是圆的?”然后引入关于地球的图片或资料,教师可以引用航天员所拍摄的地球照片,使学生充分了解地球的形状。新课程提出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科学素养、人文素养的培养,使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科学学习方法;新课程注重学生科学探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而不是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采用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从而开展科学课程。在小组合作教学中,首先学生需要收集相关资料,然后针对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和探讨,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科学探究的教学方式不仅加强了学生科学学习方法的培养,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加强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在科学教学中,实验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从科学教育理论方面分析,科学教学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即以学生为主体的科学教学,这就要求在科学教学中注重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为了使学生充分掌握科学知识,充分利用实验教学的优势,例如学习八年级下册第二章内容“空气”,空气是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这一章节教师可以从空气的成分和用途进行空气知识的讲解,然后安排一些实验教学,从而对空气中的成分进行验证。在实验教学中,首先教师应提出问题,如“空气中有哪些物质?”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问题进行思考,有的学生可能认为空气中有水、氧气等,而有的同学可能认为有水、氧气、二氧化碳、灰尘等,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空气中的成分进行验证,并收集证据,最后对问题作出合理的解释。通过实验教学,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科学知识,同时也让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实践操作,从而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学生思维能力和拓展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不仅要求注重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也注重学生思维拓展能力的培养。为了加强学生思维拓展能力的培养,采用科学探究的教学方法,并以实验课堂为主,例如探究物体的密度,教师可以对小石头的密度进行验证,密度公式一般为ρ=m/V,从公式中可以得知,物体密度的大小由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来决定。密度实验中,需要弹簧秤、量筒等器材,因此,教师可以这样提问:“如果实验中没有量筒,而只有弹簧秤器材,怎么才能测出物体的密度?”通过思考和探究,学生可以先用弹簧秤测出小石头的质量,然后称出水和烧杯的总量,从而计算溢出水的质量,根据水的密度,就可以计算出石块的体积,最后计算出石块的密度。传统的实验课堂,教师把学生所需要的实验器材都提前准备好,这样的实验教学不利于学生思维拓展能力的发展,通过设计不同的问题,并要求学生积极思考和讨论,使学生在实验中加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思维拓展能力的培养,新课程下,要求加强学生创新精神、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培养,采用科学探究的教学方法,并以实验教学为主,使学生在科学教学中不断思考和探索,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潘瑶珍.信息技术与初中科学教学整合策略的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6.

[2]赵峰.初中科学教学中科学探究的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3]郑晓燕.上海市初中科学与生命科学学科教学衔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

篇3

一、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现状

初中科学课程课堂教学,就当下的教学情况来说,可谓是发展不容乐观。首先,由于这是一门科普课程,无论是学校还是在授课老师,在思想上对其教学不够重视,在实际的课程课堂教学中也没有很多的投入,这直接导致初中科学课程课堂教学效果的有限,对于培养学生对于科学的发现、自然的认识的兴趣是十分的有局限性的;其次,在初中科学课程的教材选用上,由于教学考试和考核评价对于这门课程要求不高,甚至没有,因此对于教材的选用也是没有统一化、合理化的标准;同时,教材选用的不够严格也直接导致在初中科学课程的教学中对于教学内容的开展也是随着老师自我的喜好展开的,并没有一个系统的知识面的覆盖,对于学生是否了解、掌握该课程的知识也是没有很好的反馈机制;最为重要的一点是,由于初中科学课程不是中考的考试范围,因此,课程的课堂教学没有系统性的内容,也经常性的为需要进行中考的课程让道,而这种思想上的认识以及实际上的应用在老师甚至学生心中留下了合理的印象,从而使得学生对于初中科学的认识机会少之又少,更加谈不上兴趣的培养,知识的获取。

二、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改革措施

基于初中科学课堂教学当下如此的发展现状,对初中科学课堂教学展开一番深入的改革已然是势在必行的事情。第一,我们需要从思想层面上转变学校、老师以及学校的认识,统一对初中科学课程教学的认识。虽然初中科学课程不是中考的科目,但是其重要程度却不亚于其他课程,同时,初中科学课程课堂教学本来相对于其他课程来说,课程时间就相对少,因此通过这样一门轻松的课程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现科学的能力对于提高其他科目的学习效率是十分有裨益的;第二,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我们需要归一化教学内容,合理的展开教学,让系统的课程知识为学习所接受,从而更好的培养学习的兴趣;第三,科学是一门十分神奇的、有趣的课程,科学中也充满了一系列神奇的现象,我们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可以更多的开展相关性的实践活动,增加学生的自我实操机会,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加强对科学现象的认识,掌握更为扎实的科学知识,同时还能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总而言之,初中科学课堂教学需要从丰富教学手段、合理化教学内容、统一化教学思想及认识等方面展开相应的改革工作。

三、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新模式发展

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的发展要想取得长足的、持续性的进步,那么就必须构建一个全新的发展模式。而这决定于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时刻把握着时展的需求,做到与时俱进,从而根据具体的要求来调整和发展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模式。具体来说,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新模式的发展离不开时代的发展,而这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的方法和内容上。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需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从而保障能够给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构建一个合适的、创新性的发展模式。

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认识科学和自然为主要目标,兴趣培养和方法认识引导是关键。

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手段可以结合互联网+多媒体技术走向丰富化,让现代技术引导课堂教学的创新和发展。

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方式可以多样化,可以形成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教学体系,丰富化考核方式,有效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篇4

1. 初中科学探究教学的原则

探究教学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实际工作中,教师可视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但是一般都应该遵循下列指导思想或教学原则:

1.1 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现代教学论认为,要明确倡导在教学活动中确认与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首先要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要给学生提供更多亲自动手、发现和探索问题的机会,如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变演示实验为边讲边实验,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或增加探索性实验等;再次,教师要通过问题启发、讨论启发等方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思维,大胆想象,使学生始终处于探索中,真正成为探究活动的主人。

1.2 要建立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教学观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科学实验是科学理论建立和发展的基础,以实验为基础是科学教学最基本的特征。在科学探究教学中,以实验为基础,就是把实验作为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教师应充分发挥科学实验的功能,通过实验,特别是学生亲自做实验来激发和培养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和事实,探究物质的本质及其变化规律。

1.3 要强调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

当探究课进入到时,要营造一种师生互动的探究氛围,这样大家才跃跃欲试。探究活动的本质特征是教师不把构成教学目标的有关概念和认知策略直接告诉学生,取而代之的是,教师为学生创造智力活动和交往的环境,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发现有利于这种探索的学习方法和认知策略。在整个探究活动中,学生之间应相互交流,对问题、假设、实验、结论的解释进行描述,了解提出问题、形成假设、设计实验、归纳结论的策略和方法。在整个探究活动中,学生不仅仅找到了对某个问题或未知现象的解释,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了解如何对某一陌生现象进行科学探究,促进其探究能力的提高。要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教师首先要转换角色,要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但这决不意味着对学生放任自流,在探究过程中,教师永远是帮助学生成功的伙伴。其次,要善于把教学任务转化为学生经过努力能解决的问题系列,并使学生对解决问题或实现目标产生兴趣和需求。最后,要鼓励学生多尝试、探索、试误,让探究学习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过程。

1.4 要重视科学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结合

科学作为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一方面,科学概念、原理、理论的形成和建立,都是来自自然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或者科学家们依据大量的自然现象和实验事实,经过分析推理和科学抽象,归纳总结出来的。学习科学的根本目的,是为社会生产和生活服务;另一方面,科学己渗透到现代生活的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国民经济的一切领域,无不需要科学的参与:人们最为关注的环境保护、资源的利用、能源的开发、食物、医疗保健等,都需要科学。因此,科学探究教学应重视科学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结合。同时,探究活动的设计也应从我国的教学实际和学生实际出发。在设计探究式教学活动时,应注意吸收国内外多年来的教改经验,逐步探索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在进行探究式教学的初始阶段,可以将一些实验按照探究式教学的要求进行改造。例如,将用于验证结论的演示实验,改造成先做实验,再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这样,既符合现有的教学条件,又利于教师顺利开展教学。此外,活动的设计还要考虑学生己有的经验和能力水平。

2. 探究性教学的基本步骤

2.1 提出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供探究的问题。

2.2 猜想与假设

教师引导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提出的问题可能出现的答案,作出猜想与假设,并经过讨论、思考作出初步的论证。

2.3 制订计划

根据科学探究的要求,设计实验方案,选择仪器、试剂,同时还要考虑到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结果,有较周密的实验计划。2.4 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按实验步骤进行实验,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认真记录实验数据,在实验操作中注意观察与思考相结合,采用多种形式表达所收集到的实证,并能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5 解释与结论

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讨论,得出事实证据与假设之间的关系,通过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得到最后的结论。

2.6 反思与评价

有对探究结果的可靠性进行评价的意识。在实验方案、现象、解释等方面与他人存在不同之处时,能与他人进行讨论,不断反思,并提出改进的具体建议,能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

2.7 表达与交流

用口头或书面等方式表达探究过程的结果,与他人进行交流讨论时,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并尊重他人的意见。需要说明的是:科学探究的过程不一定完全参照上述的顺序进行,可根据具体的情况而定。

3.探究式教学要注意的方面

3.1 加强双基教学,牢固探究基础成功开展探究式学习,要求学生必须具备相应的背景知识、认知能力,对探究学习持积极态度,这意味着学生的知识储备要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完成教师所要求的各项活动任务,不过,探究性学习和其他学习方式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而不能非此即彼。对学生来说,既要学会接受性学习,比较快地去理解、掌握基础知识,并以此为基础,对一些未知事物进行探索性学习, 又要学会探究性学习,形成正确的知识观,对知识不断进行检验再检验。对知识进行重组、运用,并创造新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对基础知识理解更深刻,应用更灵活。

3.2 改变评价方法,延伸探究兴趣

探究式学习成果是一个动态、多元的结果, 学生的学习所得, 可能与我们预期掌握知识点的要求有所差异或也可能出现一些错误的结论或意外的现象。教师要对学生做出全面的评价,肯定学生的成绩, 对不足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或让其他学生补充。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从个人建构主义学习论出发,在肯定学习者存在着个体的差异、以及先前认识经验和认知结构差异的同时,肯定个人主动探究过程,调动起学生主动建构的积极性及潜能,让每一位学生学会有效地建构自己的知识。

篇5

【关键词】初中科学 探究活动 思维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097-03

初中科学是一门初步认识自然现象、自然规律,以人和自然的关系为中心,以物质结构、性质和运动规律为基本内容,并注意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渗透,密切联系实际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因此,这决定了自然科学的教学特点是通过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通过对各种现象的探究活动,再现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最终解决问题。教师运用探究策略,给学生提供实践探究的机会。学生对探究过程的思维品质及方法有时可能比探究的结果更重要。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有关的学习内容进行探究,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一、探究活动中的思维教学一般模式

根据科学的特点以及为了更好地配合《科学》新课程的实施,我们教研组自去年下半年就开始“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同时配合学校反思性教学和思维教学在各学科中的实施,我们在初一、初二、初三三个年级分别开设了各类能充分反映思维教学的公开课研究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集体备课、评课、补充、学习。我们总结和归纳出了自然科学课堂探究活动中的思维教学一般模式。现概括如下:

探究活动中的思维教学一般模式:

该思维教学模式宗旨是通过科学探究过程或活动这一载体,把思维教学贯穿于整个学生思维发展过程。力求在整个形成过程中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器官、思维品质,最终形成思维能力,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目的。我们教研组在这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二、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开展思维教学的探索

思维具有许多品质,我们这里重点讨论与探究活动密切相关的(流畅性、变通性、批判性、独特性、实践性)。下面以思维品质的这五个方面来阐述探究活动过程中思维品质的培养与激活。

(一)思维的独特性

思维独特性最主要的标志是:凡事自己开动脑筋,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独特新颖的途径和方法,从而得出解决问题的答案或结论,并能对自己得出的答案或结论进行分析和检验,使之符合实际。

在科学探活动中,学生通常能对某个情景或场景通过自己的分析,与原有知识或经验发生认知冲突上,从而激发学生自己积极开动脑筋,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这其实已经激活了思维的独特性。通过一年多的实践,自然科学课堂上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具体表现可归纳为:

①实验中善于提出独特、新颖的实验方案。

②通过观察,能提出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敢于发表个人意见。

③具一定的联想、想象能力。

④能用已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⑤有摆脱思维定势的能力,能够解决过去的经验和习惯不能解决问题。

如:在上到第六章人类与环境的内容时,学生们均能积极撰写调查报告,提出一些如何防治水、大气、土壤污染的新办法,新措施。学生个个富于联想,善于提出新问题。有学生撰写的《太平桥水污染及治理措施》一文在富阳日报上发表,市政府也已开始治污行动。又如徐国军老师在上《平面镜成像的规律》一课时,分组布置了实验任务,一组研究像与物体的大小关系,二组研究物距与像距的关系,每一组又分成四人组成合作小组。在巡视学生的活动时发现二组中有一小组同学并没有采用点燃的蜡烛作为观察物体,而是直接用一块三角板在镜子面前量着。其中一位同学说:“只要一组证明了像与物等大,那么三角板在镜子里所成的像和三角板应该一样大,三角板所成的像中的刻度大小跟物的刻度也一样,将三角板有刻度的一边和镜面垂直后就可以直接观察出物距和像距相等。”(如图所示)听了学生的解释后,不禁佩服这组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在学生汇报方案阶段,教师特意安排了这组学生介绍这种与众不同的方案,与全班同学共同探讨。其他同学也感到很有收获。可见,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非常有利于思维独特性的培养和激活。

(二)思维的流畅性

思维的流畅性主要表现为思维起点灵活,思维过程灵活,概括迁移能力强,善于组合分析,有多种合理而灵活的结论等方面。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学生会灵活使用等效、类比、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思维方法,去概括理解所要探究的问题。具体表现为:

①能对实验任务提出不同的方案。

②能通过对一种代表性动物或植物的分析,归纳出一类动物、植物的特征。

③能探究动物或人体各部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④在概括理解过程中,能通过对实验数据处理、分析,概括出各量之间的关系,并能应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如:在研究凸透镜成像实验过程中,我们的老师设计了如下探究过程。(部分)

探究过程:

1.分成四种情况分别进行实验:第1种:在光屏上得到一个缩小的像;第2种: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放大的像;第3种:得到一个正立的像(这个像光屏上是不可能找到的);第四种:得到一个倒立的像。

2.各小组按要求开始实验。得到一个符合要求的像后,将此时的物距、像距及像的性质记录在下表中。

3.各小组汇报数据及实验现象。

4.有学生对实验数据及现象进行分析。

得出实验结论:(凸透镜成像规律)

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的设计,极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分析、归纳和综合能力,在严谨的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流畅性。

(三)思维的变通性

指出在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适应任务的需要,积极周密地思考,采用多种方法或途径正确地判断并迅速得出结论。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学生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或方法的贯通,善于调用已学过的知识与学习经验,采取各种角度或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主要表现为:

①从一种测量方法的运用转向考虑另一种方法的运用。

②善于灵活运用数学公式,测量工具,调用已学过的知识与经验,来分析处理新情景的问题,从不同角度出发考虑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③能灵活运用各种实验器材和有关知识,设计实验,能初步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

下面以我们组老师上的“探究物质的溶解性与哪些因素有关”一课为例来说明如何灵活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来设计实验,激活思维的变通性。

探究物质的溶解性与哪些因素有关(课堂实录节选)。

因素1:搅拌

生:两杯水,一杯搅拌,一杯不搅拌,看哪杯溶解得快?

师:实验过程中,如果我们发现搅拌的那一杯溶解所需的时间短,就可证明搅拌能够加快冰糖溶解的速度。如果时间一样,则证明搅拌对溶解快慢没有影响,你们觉得这种理解对吗?大家有没有考虑过,我们在研究“搅拌”这个因素时,对于水,对于糖有没有什么要求?

生:这种理解是不正确的。研究“搅拌”这个因素时,两杯水应该一样多,冰糖的质量也应该一样,水温也应该相同。

师:为什么呢?

生:如果这些因素不一样的话,那搅拌的那杯冰糖溶解快,不一定就是搅拌的关系,也有可能是其他原因造成的。

师:根据大家刚才的猜测,我们把几个影响因素列出来看看。

我们发现,当我们研究“搅拌……”时,如果不限制其它条件,比如说,两杯水,(1)杯水多,(2)杯水少;(1)杯热水,(2)杯冷水;(1)搅拌,(2)不搅拌。如果我们发现的确是(1)号杯溶解时间短,由此我们是否可以得出结论:搅拌影响食盐溶解快慢的因素?

生:不可以。因为……

师:所以说,我们在研究一个因素时,必须保证其他几个因素控制在相同条件下。这是一种经常用到的科学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这样我们研究问题的时候,目标明确,方向正确,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根据这种方法,请同学来说一下检验水的温度可能会影响冰糖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的设计方案。

生:相同质量的糖同样在不搅拌的情况下,在相同体积的冷水中溶解需要的时间长,还是在热水中溶解的时间长?

师:那么颗粒的大小是否影响糖在水中溶解的快慢,相信同学们也能够说出设计方案了。

生:相同质量的糖,一份颗粒大,一份颗粒小,同样在不搅拌的情况下,在相同体积的热水中,看哪一个烧杯里的糖溶解需要的时间长?

……

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开动脑筋,根据探究的目的和条件,选择取得证据的途径和方法,考虑影响实验结果的主要因素。使学生能确定需要测定的量,并采用适当的方法控制变量,从而使学生由被动转向主体,思维的变通性得到充分体现。

(四)思维的批判性

表现为冷静地思考问题,对他人的经验和书本知识能认真思考,不迷信,不盲从。对探究过程中的不同方案敢于提出有理有据的合理见解。人就是通过控制自己的意识而相应调节自己的思维和行为,即表现在主体根据活动的要求,及时地调节和修改思维过程,也就是主体主动地进行自我反馈的过程。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要求学生会正确使用各种仪器,及时发现实验设计或实验过程中的错误等,即通常所说的反思。

具体表现在:

①能正确使用各种测量工具、仪器等。

②能及时发现实验的错误,导致误差产生的原因等。

③实验设计或进行实验时,注意实验顺序的合理性。

④通过探究结果,能够判断原假设的成立与否,对方法或设计的优劣进行评判,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如在探究CO2是否具有酸性的实验设计过程中:老师要求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碳酸(二氧化碳的水溶液)具有酸性,而二氧化碳不具有酸性。有一位学生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法:取一只洁净的干燥的试管,向里面放入一张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向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水,观察现象;然后再往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再观察现象。整个设计思路如下图:

然后要求学生展开讨论:仅由此实验能得出满意的结论吗?若能,请你说明理由。若不能,请你简述还需要进行的实验操作步骤和实验。学生不难通过对比分析得出该同学的实验设计,虽然排除了水使紫色石蕊变红色的可能性,但没有排除二氧化碳使紫色石蕊变红色的可能性,从而会设计出更合理的实验设计方案。通过设计这样的探究活动,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思维批判性品质是思维过程中自我意识作用的结果。而这种自我意识是以主体自身为意识的对象,形成思维结构监控系统,可实现人脑对信息的输入加工贮存输出的控制。思维的批判性品质,来自对思维活动各个环节,各个方面所进行的调整、校正的自我意识。这种批判性的思维品质,在探究活动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因素。

三、在探究活动中开展思维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思考事实证据和科学结论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学习建立科学模型。由此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形成质疑、反思的科学思维习惯。具体如下:

1.鼓励每一个学生充分参与到探究学习中来,尊重学生各种不同的见解、技能和经验,保护学生的创造性和好奇心,鼓励学生对他人的观点持合理的怀疑态度,为学生提供各种表达自己想法和开展科学探究的机会,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哪怕是错误的,以保护其思维的积极性。

2.熟悉掌握学生思维过程。思维过程是人们运用头脑中原有的知识经验,对新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过程。

3.积极激活并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在探究活动中尤其是思维的独特性、流畅性、变通性、批判性和实践性。

4.积极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思考产生于知困。没有问题,思考也就停止了。法国心理学家瓦龙说:“思维就是克服矛盾的过程。”教师必须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进行独立思考。

5.应创设宽松,发展的教学氛围。心理学研究表明:自由、安全、愉悦的集体气氛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挥。教师应把自然书本中可以探究的知识点和一些演示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鼓励学生大胆假设,自主探索,使学生全程参与学习,培养学生思维的自主性与创造性。

四、结束语

课堂学习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教材上的各种知识,都是前人在长期实践中不断思维的结果。如果对这些知识的学习我们教师能想方设法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充分利用探究活动这一载体,那么我们的学生一定个个都是善于思维、懂得思维的人。

参考文献:

[1]《教学策略》,李晓文、王莹,高等教育出版社

[2]《课堂学习论》,陈见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