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小学语文教学解读范文

小学语文教学解读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1-05 17:02:4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小学语文教学解读,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小学语文教学解读

篇1

一、小学语文教学的成德功能

道德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关键性意义,它不仅指导着人们行动的方向,而且对智育、美育都有促进作用。语文学科由于具有丰富的人文性特点,因此承担了更多的德育任务。但是教学和德育又不是纯粹自发的结合,需要教育者自觉地有意识地掌握和发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为例,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实现语文教学的成德功能。

其一,利用课文背景介绍进行德育渗透。小学生由于心理和社会经验的缺乏,往往需要教师在学习课文时进行一定的背景介绍,才能更好的理解和把握文章内容,主要包括课文反映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每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写作背景,借助对课文背景的介绍、分析,使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和历史背景,从而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达到受教育的目的。

其二,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渗透德育。小学语文教材涉及面广,思想内容丰富多彩,且大部分蕴含着思想道德教育的因素。语文教材中的大多数课文文质兼美,内容丰富、结构多样。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其中的德育因素,力争把德育与语文阅读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以此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素质。讲授课文时,既要确定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更要树立文章的情感目标。这种德育不是生搬硬套、牵强附会的,而是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式的渗透和熏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指导学生对文章中字、词、句、章的研读,启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感情,使他们真切体会到文章的思想内容。这种体会必须是学生在理解内容上下功夫,而不是空洞地要求有感情。

其三,通过课文中的典型人物形象进行德育渗透。语文教材中不乏英雄人物的描写,他们身上有着各种各样值得学生钦佩和学习的闪光点。在学习这样的作品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这些人物的精神力量和人格力量,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这种德育渗透不是“贴标签”式的附加学习,也不是口号式的呼吁,而是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寻找教材内容与德育相渗透的结合点,使二者融为一体。

其四,在阅读教学拓展延伸部分中渗透德育。语文教学中拓展延伸是在课后安排活动或者写作等形式,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一步深化、延伸,加深理解和巩固。其中,写作是语文教学拓展延伸的一种方式,也是进行道德教育的有力环节。写作一方面可以极大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内心世界。教师在写作这一教学环节可以有意引导学生创作一些关于爱国、生态环境保护、团结同学之类的文章,通过这一类文章的创作,学生可以树立起坚定的爱国主义情怀,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等。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自身言行对学生进行德育。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可见,良好的师德风范是学生学习和做人的导航,也是最直接有力的一种德育渗透。学生在学校中绝大部分时间和教师共处,教师身体力行对学生起到重要的示范作用。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这样说过:“教师是学生智力生活中的第一盏灯,继而也是主要的一盏指路灯”。可见老师的言行是影响学生良好习惯形成的直接因素。教师的人格、品行在学生品德形成中也具有参照作用,会对学生产生潜在的、持久而深刻的影响。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德育实效,教师就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师德修养,用人格力量去影响学生。尤其是小学老师是学生的启蒙老师,他们高尚的品格、言传身教的作风,往往是会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恰当地将语文知识同德育内容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将语文的德育功能发挥出来,才能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二、小学语文教学的益智功能

小学语文学科最根本的性质是其工具性,即要培养学生学习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它对提高小学生的智力水平,发展其思维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小学语文学科的益智功能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培养注意力

由于语文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的双边活动,因此必须依靠学生的有意注意才能顺利进行。整个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学生和教材之间的互动过程,而注意则在其中起到基础作用。小学阶段的学生注意力水平还处于发展性阶段,语文教学过程恰恰可以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文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在此基础上促进智力的发展。

(二)提高观察力

语文学习中,观察力的培养具有独特的优势。语文学习中的写作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从现实生活中观察到的素材中找到自己作文的资料,并结合所学语言文字进行表达。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提供了观察的素材和示范,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好好把握这一优势,着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三)强化记忆力。

如果学生所学的知识不能在记忆中贮存,需要时又不能提取,那就意味着学生的学习是没有效果的。语文教材往往是以单篇课文的形式进行编排,所包含的知识点也比较零碎、分散,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会让学生对一些优美片段进行朗读、背诵和默写等,一方面是要让学生欣赏和模仿这些课文的优点,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这一过程强化和促进学生记忆力的发展。因此,语文教师往往需要采用整合的方式将知识系统化进行教学,并需要教会学生如何整合和运用知识,这也无形中对学生记忆力的提高起到了帮助作用。

(四)锻炼思维能力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想象能力;关爱;写作

语文是综合素质的基础和表现,是听、读、说、写的教学。小学语文教学要照顾学生的年龄特点,引导他们倾诉,让他们善于说、敢于说,这样他们才能够心花怒放,才能够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下面将教学心得逐做列举。

一、想象能力的培养

识字是基本的语文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将抽象的符号具体形象化,使之掌握住每个字、每个部首的字的特点,促进教学的高效。在教学“跳、扔、举、拍、扫、洗、刷、端”一课,要根据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使用多媒体,给生字配上身体动画,让每一个字跳起来、扔出去、举过头顶、刷干净等,生动形象,把字变成活的小精灵,让静止的动起来,让枯燥的变得有意思,这极快地促进了他们的认字能力的提升,对兴趣也是极大的培养,想象力同时也得到了增强,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关爱学生

心理学家调查发现:“蹲下来倾听孩子的谈话,孩子会感到放松,蹲下来是成人关爱儿童的最好方式。”这说明了倾听和关爱的作用,这样能够开启孩子们语言的闸门。倾听的时候,慈颜含笑,不时地提醒、赞许,以便他们更好地打开思路,从而促使言语水平的发展达到最佳。满足幼儿的表现欲,促其表达得顺畅,点燃语言的火花,树立交往的自信,这样对语文的学习是大有裨益的。

三、让学生学着写作文

低年级阶段,就要引领写作的意识了,写作从真实入手,实际上就是培养孩子们的美德,人是有感情的,思想感情贵在“真”,贵在“实”,所谓“真”,即不说假话;所谓“实”,即不说空话,学习写作,其实就是学习做人的开始,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记录少年时代的所思所想,学好了写作,做人和文字智慧水涨船高,能够打好各学科的基础,可以更好地交流思想和表达情感。可以写一写心中的理想,写一写平日生活里的愉快经历,记载下天真活泼,记载下无忧无虑,记载下童年生活的纯洁无瑕的一页。小学生的写作好像是一滴水,可以反映出太阳的光辉,可以反映出一个灿烂多彩的世界,里面大有天地,甚至能够对一个人的一生起着重大的影响。

篇3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文本解读 思悟

教师在文本中走得多深,学生跟随的脚步就有多远。教师开辟的路有多清晰,学生就能走得多轻松。教师要在新课改的推动下,大胆地朝文本的核心走,朝作者的内心走,直到文本生命向我们深情呼唤,到达风光无限的精神与情感的巅峰。下面谈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地进行文本解读。

一、钻研教材,丰富文本内涵

文本中的语言是一扇神秘的窗户,谁能开启它、解密它,谁就能抵达文本解读的彼岸。现在课前对文本的探究,许多教师只是将相配套的语文教参读一遍,圈画出对课文重点内容的精彩分析,教师不进行独立思考,认为教参就是教学的权威,最后导致课堂上生拉硬套,忽视了文本真正的内涵。其实,教师要站在作者、编者、教者、学者的视角领略文本。

执教《心田上的百合花》片段:师:这株百合花为什么会近乎完美?生:因为它的信念始终如一。生:是信念让它变的几乎完美,让它有了生活的目标。生:信念是一种力量,所以这株百合花能够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生:信念还是一颗种子,所以这株百合花能够幸福、美丽。生:信念使百合花不再斤斤计较,使它的生命有了意义。生:信念使百合花开在了人们的心田上。师:如果百合花想放弃的时候,你会怎样劝告这株百合花呢?学生迫不及待地举起小手……

案例中“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这一株百合花本是几个平面的汉字,在学生的多元的、个性化的想象里,一下子就活了起来,散发出淡淡的幽香,这是一曲个性洋溢的高歌,一片色彩缤纷的朝霞。这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是一种理念的灌输,生命的呵护。我们只有科学地钻研文本,对文本核心价值进行审视,做到多元化,才能获取文本解读的真正自由与完美,可谓“江山凭指点,水归沧海意皆深”。

二、个性体验,感悟文本价值

文章不是无情物,“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本通篇跳动着作者的脉搏,字字是真善美的音符,句句是作者的心血。教师在课堂上,只有通过感悟才能把学生带上晏妙丰盈的心路历程上,将语言化作涓涓溪水,缓缓流向文本,走进人物心灵世界,对文本的感悟,“豪华落尽见真淳,铅华洗却见本真”,把课上到孩子们的心里,是一种理想,更是一种境界。

执教《爱如茉莉》片段:师:谁知道文中“怔住”是什么意思?生:就是被吓住了。生:老师,“我”为什么被“怔住”了呢?这时,教室里一片安静。师:这个问题提得真好!请同学们去读课文,想想作者为什么会被“怔住”?生读后讨论。生:作者看到爸爸睡着了却“紧握着妈妈的手”,因此怔住了。生:作者看到妈妈虽然生病了,但是嘴角却“挂着恬静的微笑”,于是怔住了。生:作者被阳光下这一温馨的场面怔住了。师:是呀,这温馨的场面怔住了作者,老师相信后文中爸爸、妈妈的话一定会“怔住”我们每一个人。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感受吧。

在这个案例中,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而在问题比较棘手的时候,老师给了自己,也给了孩子们时间去思考、讨论,在联系上文后,孩子们被文中深深的情感包围着。一个“怔住”简单而复杂,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并捕捉到了新的情感支点,同时,还调起了孩子们对下文阅读的兴趣。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与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学生通过朗读、讨论,走近文本,走进“我”的内心世界,加上教师理性地引导,定能启迪学生的知识和潜能的开发,情操的陶冶和价值观的形成,使他们在文本中感悟到真情所在。

三、多元评价,彰显文本魅力

课堂上的评价语言应因人而异,因课而异,因时而异,因发生的情况而异,教师要创造性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使被评价的学生能得到成功的满足,从而更积极主动地思考,真正让课堂评价语言发挥促进多元解读的作用。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经典

G423

一、引言

语文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科?什么构成了语文学习的核心内容?我们认为,语文学习归根结底是通过阅读来实现德智体的全面发展,通过品读经典来体味人生。新课标对小学语文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加强调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的学习是其他课程学习的基础,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起到统领作用。语文教学并不是刻意地复兴传统文化,而是让学生通过品读经典,实现人格的升华。

二、小学语文阅读和教学现状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本质要求。但是我们也发现市面上可供小学生阅读的真正有内涵的书籍并不多,质量参差不齐。读书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而不是拿着诸如“小学生优秀作文选”之类的“应试宝典”翻来覆去。我们也应该反思我们的课堂语文教学是不是已经变味走样,是否认为所谓课外阅读就是作文选,甚至是五花八门的漫画卡通读本、各色各样的脑筋急转弯。当然毋庸置疑这些书籍都有各自的阅读群体,但对小学生而言,应该学会读一些经典名著。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应该体现出一种经典阅读的导向。有教师指出,小学阶段的学生不适合读一些大部头的经典书籍,而且理解起来也比较有难度。诚然,小学生处在认知水平的较低层次,生活经历和阅历都还有限,对一些经典内容难以把握。但是并不意味着语文教学不能尝试触碰经典。像我国的古典四大名著中的《西游记》、现代作家如鲁迅、冰心、孙犁、吴伯萧等著名作家的很多文章都可以引导学生去读。以学生认知水平不足而不去试读经典是对学生不负责的做法,更不符合语文教育的规律。很多文章年幼时读起来自有当时的体会和认识,几十年后再拿起来翻阅时就会想起儿时读书的乐趣。这何尝不是语文教育和经典阅读的魅力呢?

我们也看到,不少学生在唯分数论和考试指挥棒的压力下,正逐步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阅读能力也在不断退化。课业负担太重导致学生不愿意阅读经典,而语文课上的教学又不太注重对经典的阅读,过于强调对教学目标的实现。这种状况长期发展下去必然会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丧失殆尽,更谈不上拿起基本经典来细细品读。多数学生的阅读兴趣比较单一,除了教科书和辅导材料之外几乎没有任何经典阅读。

三、如何通过经典阅读带动语文教学

(一)更新教师观念,发挥经典阅读的作用

语文学习不仅是学说话、学写字的过程,更是接受传统文化熏陶、增强情感体验的过程。它通过对经典的诠释,为学生展现了文质兼美、内涵丰富、情趣盎然的文化世界。我们也注意到,传统的语文教学仍然过于重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相对忽视了学生人格素养的形成和文化的熏陶。我们过于强调对学生理性思维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的情感领悟。归根结底,语文教学还没有完全走出功利化的价值取向,还没有真正站到学生的角度上提供他们需要的精神财富。经典阅读能促进小学生不断地积累历史知识。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便是为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让学生走上一条通往知识宝库的坦途,这与经典阅读的意义是一致的。换言之,重视经典阅读既可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又能帮助小学生更好地学习新知识。

(二)引导学生快乐阅读

为了让学生养成诵的习惯,我们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安排一定时间,比如每节语文课的前五分钟。也可以制定一些有针对性的题目进行设计。如讲经典小故事、介绍一种当地民风民俗、结合教材谈谈体验等等,不必拘泥于特定的形式,关键在于鼓励学生大胆开口,积极参与。只要激发了学生参与诵读或演讲的兴趣,这种活由杓凭褪浅晒Φ摹?炖衷亩潦且恢痔逖椋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我们应该让这种读书生活成为一种常态,并尽可能变得丰富多彩。教师也可以利用一些现代化的多媒体设备,让经典阅读和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情趣盎然。除此之外,也可以定期举办一些经典朗诵比赛,演讲比赛等等,让学生和家长都参与其中。一方面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演讲口才,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活跃学习气氛,为语文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课内外阅读相结合

语文学习具有固有的特点,其中重要表现就是课外阅读。课外阅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语文学习乐趣和信心。我们认为,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同的。经典阅读到底读什么呢?最重要的就是能通过学习经典带动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探求知识。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以课外经典阅读带动课堂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比如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教师应整合其中适合在小学阶段开展学习的内容,如关于学习态度和方法、关于做人的基本原则,并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趣味性解读,启迪学生的思想。在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世界名著时,教师要帮助学生体会如在困境中战胜自我,如何胜不骄败不馁。

比如在《大禹治水》一课中,我们可以这样进行课程设计。我们在课堂上对学生提出两个要求,其中之一作为课上任务,另一个要求在课下完成。在本课的课堂学习环节,我们给学生提出了四个要求。理清课文中人物的关系;弄懂大禹治水的动机;说明大禹治水的方法;读懂课文中的因果关系。课后的两个任务是,查找本课内容的出处;查找关于大禹的详细资料并在课堂上分享。那么,通过这种课内外结合的教学安排,可以充分地让学生对经典教学内容全方位把握,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结论

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成为具有独立人格、高尚情操的个体。无论以后从事何种职业,没有一定经典文章的储备都是非常遗憾的,也是非常危险的。读经典和语文教学相映成趣,语文教学离不开经典阅读,经典阅读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应该进一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在语文学习中不断获得快乐。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细节

鉴于小学语文学科是小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学科,所以,我们一定要夯实其基础知识。从某种意义而言,小学语文的基础是由无数个细节构成的整体,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特别注重细节的处理与教学。事实上,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与每位一线教师一样,非常努力地进行着持之以恒的教学改革与教学实践:在关注细节教学、注重细节教学的前提下简洁而又高效地开展课堂教学,惜时如金地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以下是我教学《山中访友》这篇课文时的几个教学片段,我想就此谈谈我的教学体会。

一、新课伊始,情境导入

如果将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比作一幕精彩的话剧,那么,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新课导入环节就是这幕精彩话剧中的精彩序幕。故此,上课伊始,我们应该千方百计地运用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强烈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引导学生点燃语文思维的火花,在宽松、自由、平等、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快乐地学习语文,有效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下面,是我教学《山中访友》的新课导入片段:

上课伊始,我并不忙着板书课题,而是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青山绿水的美丽画面:古朴的老桥、茂密的树林、欢唱的鸟儿、清澈的泉水、雄浑的瀑布、玄奥的悬崖……当同学们对上述幻化般的精美画面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而不时发出赞叹之声时,我趁势引导学生道:“同学们都知道,人是群居的高级动物,人是有情感的、非常需要交流的高级动物。总之,人是需爱朋友的,需要沟通与交流的。俗话说,千金易得,知己难求。可见,人的需求与难求是一对难以协调的矛盾。那么,我们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请听读课文《山中访友》,看看作者是如何解决这对矛盾的。”说完,运用多媒体播放我从网路下载的远山朗诵的《山中访友》音画视频,引导学生一边听读一边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作者是如何为自己找到朋友的

2、作者找到了多少个朋友这些朋友的名字是什么他们各自具有怎样的特点

3、作者是怎样与这些朋友沟通与交流的

4、作者为什么会如此喜欢这些朋友

如此情境导入,不仅自然、真实地引出了课文内容,还用几个简单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对此,我感到欣慰:我准确地捕捉和把握住了新课的导入细节。

二、细读深品,突破重点

众所周知,语言文字是作者思想情感意蕴的载体,需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方可感知与体味。那么,教学时,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提高了解、感悟作者思想情感和文本意蕴的能力,引导学生在快乐的情感体验中提升品味语言文字的能力呢答案是:不仅要运用恰当的、正确的引导方法,还要重视引导学生对文本中某些细节深入挖掘、精心研究。那么,怎样的细节才是重要的、值得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觉、细细品味的呢我认为,凡是在文本中具有高度概括全文意蕴或者具有提纲挈领作用或者意味深长等的语句或者语段等均属于值得细读深品的重要细节。比如《山中访友》第6自然段中的这句别具深意的话就是阅读教学时应该引导学生深入挖掘、精心探究的细节:“拾一片落叶,细数精致的纹理,那都是命运神秘的手相,在它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因为这句话中“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这个仪式是“短暂而别有深意的”等问题,对于六年级上期的学生而言,凭借其薄弱的知识储备与短暂的生活阅历是不足以准确解读上述答案的。所以,对此,我们应该敏锐地觉察到这是文本中一个难得的值得引导学生细读深品的细节。教学时,针对这一有研究价值的细节,我引导学生就语句中“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开展热烈的讨论后,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独特的理解与感悟。虽然学生的理解与感悟不尽相同,但是,只要他们言之有理,我均给予肯定与鼓励。

三、夯实基础,指导写字

小学生最重要的基本功之一是写字。因为指导学生写好字,其意义远远超出写字本身:小学生的写字训练不仅仅是技能训练,还是一个接受文化熏陶、形成良好习惯、培养高尚情操的过程。学生如果在每堂阅读教学课堂中都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练一练写字基本功,那么,就有可能夯实小学生的写字基本功。所以,在小学阶段,必须将指导学生写好字当做必不可少的细节加以重视。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 提问方式 方式解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183-01

提问不仅是推动教学过程有效开展的重要方式,而且也是教师掌握和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获得教学反馈的重要手段。科学有效的提问方式能够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在学习积极性刺激方面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学习方面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具有很强的自我表达倾向,但是注意力不够集中,教学提问的开展能够引导小学生更好地将精力集中当课堂学习当中,并且能够通过回答问题获得自信心。所以,我们要通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方式,来提高课堂效率,提升学生素养。

1 当前小语课堂提问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教师对提问的重要性有着足够的认识,但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受到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的影响,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提问的内容不够科学,例如,有的教师提出的问题过于抽象,让处在认知发展阶段的小学生找不到回答的头绪,面对问题小学生无从下手,这严重影响了课堂提问价值的发挥。有的教师提问的内容过于具体,回到学生对问题产生不需要回答的错觉,过于具体的内容也无法有效地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提问质量不高,效果不好。其次,提问设计的思路固定,很多教师都是按照自己的教学思路来进行提问的,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的问题多而且思维跳跃较快,小学生面对这些问题没有充足的思考时间,无法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导致回答出的答案比较的浅显,提问教学的质量不高。另外,由于教师没有对小学生的思想实际情况进行考虑,问题提出的性质和范围有可能会超出学生的认知范围,学生在考虑问题的时候会出现思维混乱的现象,无法对相关的知识进行牢固的掌握。

2 小语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设计和效果提升

2.1 设计精确的课堂提问

设计精确的课堂提问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要具有针对性,提问设计应当突出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符合苏教版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例如,在苏教版教材《埃及的金字塔》这篇课文的学习过程中,为了有效地激发小学生对该节内容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进行这样的提问:“小朋友们你们喜欢旅游吗?说说你们都了解哪些名胜古迹。”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然后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埃及金字塔的相关图片,然后通过这样的提问:“看到这些图片你最想知道什么?”了解学生的探究需求,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对《埃及的金字塔》这篇课文进行通读,了解大体内容,找到答案。教师要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结合课文教学重点进行教学分析,有效突出语文教学的重点。其次,精确问题的设计也要注重问题设计的难易程度,提问的目的是推动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提问的对象是全体学生,由于不同的学生在认知程度、学习能力和知识基础上都存在着差异,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对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考虑,设置一些面对全体学生的、问题难易程度适宜的问题。例如,在《埃及的金字塔》这篇课文的提问设计方面,如果教师的提问集中在金字塔的历史背景方面,这对处在认知初级阶段的小学生来说比较困难,因为小学生对这些知识的储备比较欠缺,因此回答出来的答案比较浅显,同时也无法有效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问题时,要注重多角度满足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要。

2.2 确保课堂提问的合理性

首先,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科学地把握提问的时机,有效地把握提问时机能否充分调动课堂氛围,让学生掌握到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尽量避免随机发问,这样会让小学生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更加的紧张,不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其次,要做好追问设计,追问能够帮助小学生更好地打开思路,在学习知识掌握方面能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在苏教版教材的《游园不值》这篇古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提问古诗第一句的“应怜”是什么意思,然后追问“小扣”的含义,并且追问小学生是否能够理解这两个词之间的关系,通过追问让学生了解到这两个词并不是逐字解释,也要进行链接思考,在学生学习思维方式拓展方面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另外,要给与小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提出问题之后,教师要为学生留出几秒钟的思考时间,或者是根据问题的实际,适当地延长思考时间,为学生组织语言和回答做出充足的准备。最后,教师要用鼓励的方式对小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找到小学生回答的亮点,增强小学生的自信心。

3 结语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要对课堂提问进行精确、合理的设计,通过提问来刺激小学生参与语文教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对小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思维发展进行有效培养,不断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建平.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方式的分析与研究[J].作文教学研究,2015,(5):102-103.

[2] 王秀敏.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有效提问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6,(14):58-59.

[3] 赵淑玲.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教师提问策略探讨[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6,(17):87.

[4] 陈英.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教师提问策略探讨[J].考试周刊,

篇7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策略

一、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教学现状

(一)学生阅读指向存在偏差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部分学生对语文阅读保持着浓厚的兴趣,但是在课堂上却不愿意参与阅读学习活动,导致学生阅读效果相对较差。这部分学生阅读指向存在偏差,他们将阅读作为打发时间的方式,但是却不愿意进行文本细读,参与阅读学习的积极性相对较差,严重影响了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效果。

(二)教师过多的解读文本

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在文本细读环节对教学存在错误的认识,将文本细读作为教师的细读,在自身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解析,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提升教学效果,但是不利于学生文本细读能力的培养,学生对阅读能力也无法得到显著地提升,同样对文本细读教学效果产生不良影响。

二、逐步提升小学语文文本细读有效性的策略

(一)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小学生正是接受阅读教育的启蒙阶段,也正是塑造良好阅读习惯的时期,这些都为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要培养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应该做到以下三点:第一,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当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发现有不理解的地方,老师不应该马上给学生讲解,而是应该引导学生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尽可能的自己理解课文的主旨。第二,老师应该教育学生利用好课余时间,在课余时间认真研读课文,也可以巩固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第三,老师还应该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文本进行阅读,拓宽自己的视野,为了鼓励学生课外阅读,老师可以为学生的课外阅读解疑答惑,对每天坚持课外阅读的学生进行奖励,增强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细读欲望

兴趣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只有学生具备一定的学习兴趣,才能够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增强教学效果。因此在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有效激发学生的细读欲望,促使学生能够高度集中注意力,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提升文本细读教学效果。

(三)整体把握,局部细读

文本细读并不意味着对全篇文章进行深入解读,而是应该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对文本精彩处进行深入的解读,促使学生能够更为深刻的理解作者的创作思想以及所要表达的情感等,并且让学生基于整体和局部的层次性阅读,对文本的结构和语言风格等形成系统的认识,取得良好的阅读效果。

(四)深入浅出,把握阅读规律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小学生,而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成长空间巨大,因此教师每一次教学解析对学生来说实质上都是文学创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受到教师的影响和引导,能够逐步完成χ识的学习、整合和内化,进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所以为了提升教学效果,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文本细读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关注学生的理解能力,深入浅出进行阅读引导设置,循序渐进的引发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促使学生逐渐掌握阅读规律,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保证学生的文本细读能力能够得到逐步的提升。

(五)教师积极转变课堂的教学方式

教师的教学方式对教学效果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积极转变原有的教学模式,采用高效率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文本细读的良好习惯。教师转变原有的教学方式,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首先,在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改变原有大家一起回答、一起讨论的模式,转而采用对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的授课模式,让学生在仔细研读文本的基础上,加强交流与学习,并提升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其次,在对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后,教师要给每个学生发言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教师在了解不同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后可以对自己的教学模式进行改进。此外,为了提高学生对文本阅读的兴趣,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引入与文本相关的影视片段,让学生观看之后表达自己的观后感,这样不仅可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还能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影片,提高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

(六)合理拓展课外阅读活动

课外阅读活动的合理开展也是增强文本细读教学效果的重要措施,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课外阅读,能够为课堂文本细读作准备,进而提升学生的文本细读成效。如在对《植物妈妈有办法》讲解前,教师要求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查阅不同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针对诗歌进行文本细读,学生必然能够充分调动自身原有知识,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学习基本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对神奇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学生的学习效果能够得到显著的提升。可见,课外阅读活动的合理设置也能够为文本细读教学提供相应的辅助,促使文本细读教学效果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为学生文本阅读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

(七)引导学生对阅读文本深入思考

小学生对新鲜事物都比较感兴趣,并且思维能力比较活跃,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还没有正确的辨识能力,因而,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将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引入一个正确的轨道,提高学生正确辨识新鲜事物的能力。所以,教师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事物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深入思考的能力。小学生对阅读文本深入思考具有重要的意义,深入思考不仅能够让学生精准的掌握文章的主旨,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细读文本是小学生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三、结语

文本细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保证文本细读的质量,学生的文本阅读能力才能够得到良好的培养,进而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积极采取一定的措施改善当前文本细读教学现状,提升文本细读教学有效性,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肖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下旬,2013(6):141-141.

篇8

要找到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有三个原点问题是无法回避的:小学语文教学教什么、怎么教、为谁教?为此,我们围绕左荣老师执教的神话故事《女娲补天》,展开了三次教学诊断,进行了三次教学改进。

一、“教什么”――从“非本体性教学内容”走向“本体性教学内容”,改进教学结构

左荣:《女娲补天》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31课。我确定《女娲补天》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1. 复习词句,积累语言,运用重点词句练习复述故事;

2. 重点品读“找石补天”部分,想象“找石”过程中遇到的重重困难,想象“补天”的神奇,感受女娲的了不起;

3. 感受神话故事神奇的特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

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1. 按照“起因、经过、结果”三类,分别出示三组词句,在复习词句的基础上,练习复述故事;

2. 走进故事起因,品读重点词句“围困、挣扎”,感受灾难深重;

3. 概括故事经过,想象“找石补天”的不易与神奇,对女娲“找石”的细节展开想象并进行小练笔;

4. 由女娲补天的结果,引导学生阅读中国其他神话故事。

李学伟:有专家说,“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这是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否正确而言的。语文教学内容大致划分成两个大类:一类是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包括语文知识、语文策略(方法)和语文技能;一类是非本体性教学内容,包括情感、态度、审美、价值观的熏陶、多元文化的学习、思维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等。语文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理所当然地应该聚焦语文知识、方法和语文技能即本体性教学内容来展开教学,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本体教学内容应该是渗透在语文知识、方法和技能的学习过程之中的。

神话最大的特点是“口耳相传”――传故事内容、传人物形象、传精神象征。复述故事的过程,既是加深感知故事形象的过程,也是发展学生语言的过程。学会复述,是这一课的重点;感受女娲的了不起,是这一课的难点。你围绕“感受灾难的严重、想象找石补天的不易与神奇、引发学生对神话故事的阅读兴趣”,进行“初读――精读――总结”,主要还是非本体性教学内容,而“复述、品读、写话”等本体性教学内容都是依据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需要而随机添加的,呈碎片化的点缀。

以本体性教学内容为主要目标展开教学,一般按照“认知――实践――迁移”组织教学,凸显的是本体性教学内容的学习过程。《女娲补天》应以“学会复述神话故事”为教学主线,教学目标要体现本体性教学内容:

1. 从女娲补天的“起因、经过、结果”中,发现各自的表达顺序,积累生动的词句,学习积累性复述和创造性复述;

2. 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感受女娲为拯救受苦受难的人们而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形象以及神话的神奇魅力。

为此,我们可以对课文进行语言的“类结构化”处理:

1. 把“原因部分”处理成学习复述、感受神奇的样板,学会“找到顺序、运用词句、展开想象”的复述方法,复述“天哪,太可怕了”的场景;

2. 在“经过部分”,尝试运用“找到顺序、运用词句、展开想象”的复述方法,复述女娲找石的经过、补天的过程,感受女娲的了不起;

3. 在“结果部分”独立运用找到顺序、运用词句、展开想象”的复述方法,对“天补好后的情景”进行创造性复述。

三个板块,每个板块的结构虽然一样,但功能不同,依次体现了“认知、实践、迁移”的过程,是从“学结构”到“用结构”的过程,是举一反三的过程。

二、“怎么教”――从“教为中心”走向“学为中心”,改善教学关系

左荣:通过试教,我有两个发现。一是课文看似一读就懂,其实学生未必真懂。开课问“故事的起因是什么?”所有孩子都认为是“天塌了一个大窟窿”,“故事的结果是什么?”孩子认为是“天补好了”。后来,通过学习,孩子们自己找到了正确答案:原因是“女娲为了拯救人类”,结果是“女娲拯救了人类”。二是全班孩子表现都很积极,每个问题抛出去,基本都有90%以上的孩子举手,但是我抽问学生的范围却较窄,不少孩子没有表达的机会。

李学伟:虽然说“教什么”比“怎么教”重要,并不等于说“怎么教”不重要。要培养学生熟练的语文能力,关键不在于教师的教,而在于学生自己的“听、说、读、写”实践,学生只有在主动参与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才能习得语文能力。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流程要充分满足学生“学”的需要,要增加交流、讨论、展示的时间,要加大个人学习与小组学习在课堂时间安排中的比例。就《女娲补天》来说,我们需要再梳理每个教学环节的教学方式,看看哪些适合独学(自主学习)、哪些适合对学(同桌讨论)、哪些适合群学(小组合作)。

左荣:由复述练习,我想到一个游戏,名字叫“滚雪球”,前一个同学说一句,后一个同学重复前一个同学的话再自己说一句……我会把一个小组的孩子编号(1个小组的4个同学分别是1、2、3、4号),教学环节的教学方式作如下改进。

1.小组游戏:用滚雪球游戏的方式,说说《女娲补天》的“起因、经过、结果、感受”,初步感知故事内容。为了游戏成功,每人尽量简短,目的是培养学生初步的概括能力。

2. 哪些地点可怕?重点品味“围困”“挣扎”两词,发现“找到顺序、运用词语、展开想象”的复述方法,滚雪球式复述“起因”。

3. 女娲为了拯救人类,做了哪几件事?从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女娲“了不起”?小组分工合作,按事情发展顺序,复述女娲补天“了不起”的细节。

4.以“天哪,太美好了!”为中心句,迁移“天哪,太可怕了!”的段式,创造性复述女娲补天的“结果”。

5.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完整复述《女娲补天》。

三、“为谁教”――从“发现儿童”走向“发展儿童”,深化教学意义

左荣:再次施教,我发现小组合作有了明确任务和分工后,学生兴趣浓厚了,气氛活跃了,学习投入了。但是,有的听课老师提出了两点质疑:一是学生学习方式改变了,学生活动展开了,“语文味”“神话味”却淡了;二是在热热闹闹的背后,是否每个孩子都学会了复述。

李学伟:我们到底为什么而教?这个“为什么而教”,可以指向教学目标,也可以指向教学主体。老师们认为的“语文味和神话味”,应该是“对文本解读的演绎”。我们是教“教师的文本解读”,还是教“儿童的学会发展”?我们“为谁教”?答案是肯定的――为儿童发展而教,以“人本”为基石建构全新的课堂规则和课堂形态,使学生形成能力、发展思想、培养精神。

学生要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教师的作用也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点燃、激励、发现。只有发现儿童才能发展儿童。不知你在课堂上是否发现:4人小组成员水平不一、动力不一、机会不一、成功体验不一;各小组进行展示的机会不一。所以,你还要制定公平的规则、搭建展示的平台、欣赏不一的学生,扩大学生的参与面。

篇9

一、浅吟低唱,感受音乐趣味

汉字的音节是简单的,而汉字的音调却清晰地划定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音阶,不同声调的语汇组合排列起来,就会形成抑扬顿挫的音乐美。

如,五年级下册《月光启蒙》一文中引用了三段童谣:

“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编箔篮,筛大米,做干饭。小狗吃,小猫看,急得老鼠啃锅沿。”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老鼠老鼠你别急,抱个狸猫来哄你。”

“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轿。毛娃醒,吃油饼。毛娃睡,盖花被。毛娃走,唤花狗,花狗伸着花舌头。”

明快、风趣且押韵的语言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每每学到这里,教师还未开讲,学生早已开读,而且还会读得特别带劲儿,甚至常常忍俊不禁。如果这时教师仅仅为教而教,置学生读的兴趣于不顾,径自与其分析童谣的独特之处,孩子们定不会“买账”。因为感性多于理性的审美特点决定了他们迫切需要通过朗读来感受音韵的芳香、节奏的律动。所以,让学生打着节拍朗读这些童谣,或者让他们用家乡的方言来读读,一定能让他们学得眉飞色舞,汉语言的音乐趣味也一定会充溢在整个课堂。

二、联想描摹,领略绘画趣味

和纯粹的表音文字相比,汉字的独特性在于它的“象形”性。象形的汉字在形体造型上既是一种指意的符号,又是把自然事物的感性形式美贯注到文字的形象中去,可以说,在汉字的形体里凝结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审美情趣。如,从“鸟”字即可见其轻盈,从“飞”字即可见其飘逸,一个“虎”字威猛尽显,一个“水”字柔美尽现……通过许多字的外形,我们都能感受到它丰满的姿态。而且,汉字的美还不仅止于此,其线条之间的搭配与交替,穿插与避让,左右相呼,上下相应,体现出的是完整意义上的空间原理,如平衡、均匀、对称、并列等意识,是一种超越线条的结构之美,一种独特的绘画之美。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尽量多地创造机会让孩子领略其中的趣味。如,教学“山”字,我们可以先展示生活中有关山的图片,使其充分感受山之巍峨、连绵、险峻、稳重,接着让学生用简笔画画山,这也是原始先民抽象出来的文字雏形,然后再学写简单的汉字,并引导学生发现中间一竖比两边长,这样才能给人一种山的高低起伏的感觉。这个过程复演了汉字几千年的进化史,也让学生把汉字和绘画建立起联系和沟通,让学生先画后写,边画边写,亦画亦赏,从而使学生在识字、写字中感受汉字的绘画美。

汉语言的绘画美不仅表现在形体上,也体现在其丰富的色彩上。以六年级上册《草原》一课中对蒙古草原的描写为例:“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流,轻轻流入云际。” 读着这段文字,学生闭上眼睛,脑海里就会浮现出这样的画面:一碧千里的草原,嫩绿、翠绿、深绿……一群群羊儿如绿毯上的白花一般,或悠闲散步,或尽情嬉戏……这样精美的描写,要怎样的品析才能解其精妙?即便是教者丝丝入扣的解读是否又能符合儿童的审美趣味?还不如极尽“联想描摹”之能事,让他们自由地想,自由地画,先想后画,边画边想,亦画亦赏,从而让学生充分领略到汉语言的绘画趣味。

三、咀嚼品咂,体会情意趣味

语言不是无情物。所谓“诗缘情”“情动而辞发”。情意是作者经由语言架设在读者之间的一座桥梁。反复咀嚼品咂,是品味语言情意美的重要方法。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有一首古诗《池上》,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杰作。诗人以小娃“偷采白莲”“不解藏踪迹”等寥寥数笔,勾画出一个天真活泼的儿童形象。其中,“偷”字是本诗的一个诗眼,也是作者情意流露的焦点所在。可是在儿童的认知中,很容易将此“偷”与道德世界中的“偷”混为一谈,从而导致对古诗中“小娃”形象的误解。于是,在教学中,我便抓住“偷”字与学生“大做文章”。先出示一幅美丽的荷花池图,问孩子:“站在这样的池塘边,看到如此诱人的情景,你最想干什么?”学生立刻畅所欲言,要“采几朵荷花”,“摘一片荷叶”,还要“剥一个莲蓬,露出白生生的莲子,咬一口,甜滋滋的”……轻而易举达到拉学生“下水”的目的。紧接着,我再让他们想想:“小娃会怎样去偷采?”“你们有没有背着大人干过什么‘坏事’?”“干‘坏事’的心情怎么样?”这充分激起了孩子们的共鸣:“偷采白莲”的小娃真够逗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再让学生转换角色,设想自己就是诗人白居易,看到这样的小娃,会怎样吟诗?无一例外,学生都是一边念,一边笑,而且笑的理由都是“这小娃太可爱”。通过反反复复的咀嚼品咂,学生不仅将“偷”的意思越辩越明,更重要的是,他们深切地体会到了小娃的“偷采”里有藏不住的快乐,白居易的“偷笑”里也有一份藏不住的情感,即对孩子的喜爱之情。语文的趣味在这里延展,童心也在这里飞扬!

篇10

我校在进行课题研究以来,要求学生多读多背,

一、读课外书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要塑造学生真诚、善良、美好的心灵,读课外书是一条重要的途径。一本根据英国儿童小说哈利波特改编的电影,竟然吸引了全世界的男女老少,连成人都不禁为小主人公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学生读大量的富有人文精神的课外书,内心世界很容易引起震荡。屈原“伏清白以死直”的忠诚,李白“安能摧眉弯腰事权贵”的傲骨,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情,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赤子之心――学生在读这些课外书时,能体味爱国、友谊、忠诚、勇敢、正直等人类永恒的精神。从而开启自己的内心世界,激荡起升华人格的内在欲望,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远胜于教师口干舌燥的说教。

二、读课外书有助于积累语言

许多文字上有造诣的作家、学者总结自己成长经历时,总少不了青少年时期博览群书。班级上语文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常常是对课外书刊情有独钟。许多同学在写作时总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如果让学生多读课外书,多积累些,天长日久,写作时就会呼之即出,信手拈来。所谓“熟读唐书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读课外书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当前的教学目标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而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促进人格与个性的全面发展。从这一理念出发,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得到保证,自主学习习惯必须得到培养。让学生自由选择课外爱读的书,能极大地激发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自己去探求、去获取、去寻觅,能感受到读书的乐趣。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读书欲望。最终形成习惯。所以说读课外书能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

四、读课外书有助于增长见识

学生多读课外书,可以了解到世界各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让学生不出国门也知天下事。在重视素质教学的今天,“使每一个学生在书籍的世界里有自己的生活”是大势所趋。我们语文教育要追赶时代,超越课堂,带领学生“跃马平川”去开辟课外阅读的广阔天地。

浅谈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有效性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作业中充满了各种繁、难、偏的应试练习题,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为了让作业更为有效,要更新观念,重视疏导。

一、让学生喜欢做语文作业。

教师布置作业时总要贪多求全,生怕有遗漏,认为学生做得越多,记得越牢,将来学生的能力也越高。事实上,能力的高低与机械的记忆书写没有多大关系,小学语文要培养的是学生听说读写多方面的能力,那种机械的书写作业已达不到素质教育的要求。一些学生经常完不成作业,其实是那些单调的书写作业让他们对作业丧失了兴趣。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我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要求的特点,把作业设计得形式多样,争取让作业内容丰富而又不失创造性,让学生通过做作业全面训练听说读写的能力。

二、作业要体现层次性。

对作业量增减的依据是不同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对其发展的要求。内容简单、容易掌握的就少布或不布,切忌重复布置简单重复性强的机械性作业,这会极大挫伤学生写作业的兴趣。对于学习能力强、态度认真、知识掌握较快的学生可以不留作业,给这些学生减负,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发展其他爱好,让他们有更多的自由发展时间和空间。对于学习能力弱、态度不认真、知识掌握不牢的学生,可适当增加作业量。这样,所有学生都可以得到充分的发展。

作业的难度应略高于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遵循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的原则,给学生一个可以选择的范围。

三、作业设计要体现多样性

篇11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作文教学

阅读能够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和思想上的提升,而写作则是一项创造性的艺术展现,两者是密不可分的。新课改中也要求教师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各项资源进行教学活动,那么在进行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完全可以利用这两者之间的联系进行结合式的教学。小学生的思想虽然不成熟但是贵在充满了创造力和想象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保护孩子的天性,做好引导工作。

一、选择适合学生年纪的阅读书籍,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小学生的好奇心很强,儿童文学属于想象文学和创造文学,电子产品所呈现出来的内容往往禁锢了孩子们的想象力,我建议小学生在阅读的初期最好还是选择纸质的阅读书籍,这样带来的阅读体验是完全不一样的。关于如何选择阅读书籍也是很重要的教学重点,学生在课堂上的阅读主要以课文为主,有教师的讲解很容易理解文章的意义所在,但是延伸到课外阅读就会出现很多问题,课外阅读的资料范围很宽广,有很多并不适合小学生作为初级阅读的选择,很多家长给孩子买很多国外的文学名著,但是很多名著思想内容特别深刻,即使是成年人也要经过反复阅读去体会,例如一些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小学生的阅读书籍最好还是选择儿童文学中极富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作品,既能引起小孩子的兴趣,并且在阅读的同时,孩子也能随着作者的想象展开一连串的联想。教师要帮助学生选择适合的读物,并且定期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开展学生之间的讨论,给孩子们充足的想象空间。

二、写作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造能力

写作是一项创造性的艺术形式,作为基础学习阶段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一定要注重保护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孩子们的想象是无穷的,同时教师更要教会孩子们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能力。很多经典的传世之作并不是有多么华丽的辞藻和丰富的写作手法,往往是生活中的细节最能打动人心,再华丽的语句也抵不过最朴实的语言。

三、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结合能够有效地提升学习的效果

阅读的最终成果就是丰富自身的阅历,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写作的训练能增强学生的文字驾驭能力和思想表达能力。两者是相依相存的。小学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应当有效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在课堂上和课外的大量阅读能够让学生迅速掌握丰富的词汇量,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将一些经典的语句记录下来,作为写作的素材加以利用。同样的,在写作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将主题布置给学生,然后给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资料查阅,然后在课堂上展开讨论,通过这个过程,学生能够充分理解所阅读的书籍的思想情感,同时也能够将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表达清晰。而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最重要的作用就是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的想象空间和阅读空间,让学生既能够在阅读中获取知识和乐趣,也能够将阅读的收获体现在写作的内容中。

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对于一个学生的学习生涯都是极其关键的基础能力。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总结经验,努力探索创新的教学模式,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结合在一起,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量和词汇累积量,对今后的学生生活能够带来很大的益处。

篇12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教学实效 高效课堂

现阶段,关于小学语文教学实效性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在具体研究中,依然面临许多令人困惑的问题。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教学实效,促进高效课堂的有效实践,是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认真面对的问题。

一、崇尚“解读”,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实施

1.崇尚学科“解读”的清晰认知

崇尚学科解读是指对小学语文学科要有清晰的认知,语文学科的“语”字,诠释着小学语文素养的培养功能,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夯实学生文化和精神发展的基石;小学语文学科的“小”字,诠释着小学语文学科的基础,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实施的着力点集中于小学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技能的培养、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等,做好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可以为学生未来的语文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一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对小学语文学科定位有一个清晰的认知,要明确小学语文学科的价值导向与学科独有的特征,遵循学科标准的基本要求与学科定位,深入探知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与内容,清醒地认知小学语文教学实施的任务,以崇尚学科解读的清晰认知,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实施。

2.崇尚学生“解读”的清楚认知

奥苏伯尔曾经指出:“对学生学习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莫过于深入的了解学生现在都学到了什么,并据此去开展自己的教学。”崇尚学生的解读必须对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与智力发展状况有准确的把握与清楚的认知,还要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习惯的优劣了然于胸,这是解读学生的重要方面。因此,崇尚学生解读的清楚认知是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高效实施的必由之路。

3.崇尚本我“解读”的清醒认识

崇尚本我的解读,最重要的是教师对自我学科的清醒认识,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语文基础知识的积淀厚薄,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语文学科能力的高低,以对本我的清醒认知为基础,不断增加语文学科知识的储备,不断提高自身语文学科素养,促进语文学科能力的有效提高。崇尚本我的解读还要深深了解自身的性格特点与才艺优势,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选择与自身特点相适应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高效实施。

二、崇尚“预设”,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实施

预则立,不预则废,看似平常的道理却蕴含深刻的内涵,崇尚预设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高效实施的必由之路。预设既是计划,就要在教学的开展中,对教学的目标制定、教学的内容优化、教学的流程设计、学生的活动安排等教学问题,都要制订出较为翔实的计划,开展与教学的实际需要相适应的预设安排。教师要在预设过程中追问四个问题:其一,追问教学目标的制定是怎样的,以此解决因何而教的问题;其二,追问学生应该学什么,以此解决怎么学的问题;其三,追问我该怎么教,以此解决教学方式与教学策略的问题;其四,追问教的效果怎样,以此解决教学有效性的问题。在以上预设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要进一步思考以下几方面的教学实践问题:其一,教学目标的简明扼要,教学目标的简约是教学高效实施的关键,目标的简约有利于教学目标的高效落实;其二,教学内容要简单明了,教学内容求多求繁,教学中就必然会囫囵吞枣、顾此失彼,教学实效不高,因此,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力求简单明了,以此促进教学的高实施;其三,教学环节的凝练,在教学实践中教学环节不用过多,要力求凝练,以凝练实效的教学环节促进课堂教学的高效实施;其四,教学方法的简便易行,教学方法的选择关系到语文教学的有效实施,教学方法的选择不是越难越好,要力求简便易行,只有简便易行的教学方法,才能够容易应用,易于应用的教学方法必然是高效的。

三、崇尚“真实”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高效实施

真实的教、真实的学,是高效课堂的灵魂,反映的是一种符合教的规律,遵循学的规律的课堂教学,这种教学的实施是高效课堂实施的真实展现。崇尚真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教学的情感要真实,教学情感的真实,是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高效实施的重要因素,教师的真情实感是学生真情投入的前提和催化剂,是教学高效实施的动力之源;其二,教学的角色要真实,这就要求教师做到教学定位准确,教师的主导定位要真实,学生主体定位要真实,在教学中落实不同的角色,教师要做到充分落实自身的角色定位,做到教学不超位,教学少越位,角色不错位,教学不缺位,以教学角色的落实有效到位,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实施。

崇尚实效性的教学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高效实施的必由之路,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效性教学的实现依然面临诸多挑战,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明确面临的问题,探寻实效性教学的有效路径非常有必要。

篇13

【关键词】新课标;语文;激励机制

教育心理学指出:所谓激励机制就是使被评价者产生向上的欲望和动力,并获得成功的一种评价手段,是新课改倡导的发展性评价的重要内容。那么教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好激励机制呢?教师认为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用好激励机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良好的课堂氛围是语文教学成功的一半,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的限制,良好的,轻松的,平等的课堂氛围是促使小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小学语文教学尤其注意这点,激励机制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前提就是给学生树立起良好的,平等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说出自己对文本的想法和自教师的多元角度解读。教师认为小学语文教师要达到这个前提必须做到:

(1)转变观念,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

(2)建立属于自己的教学语言体系,适时引入时下网络流行语言,吸引学生的眼球。

(3)塑造教师自己阳光向上的人格魅力,以自己的魅力征服学生。

(4)走进学生,建立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小学语文教师只有做到以上的四点,语文课堂才是良好的,气氛活跃的课堂,只有学生感觉到课堂气氛的活跃,自身心理上没多大的压力,学生才会建立起对该学科的兴趣,才愿意在课堂上说出自己对文本的个性解读,激励机制的应用才会有效,学生才愿意和文本,教师进行心灵的对话。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作文《二十年后回故乡》时,部分学生在课堂中引入歌手李玉刚的《似水流年》这首歌曲,学生在古典与现代的结合中读出自己对故乡这个定义的理解,教师们可以引导学生继续读出自己的理解,引发学生的向上欲望,写自己感受。

二、尊重学生的自我感受

语文是一门以积累为主的学科,学生阅读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学生语文学习的好坏。语文教学中要更好地进行激励机制,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学生向上的学习欲望,尊重学生对文本的自教师感受是语文教学中实施激励机制的重要途径。

小学语文新课标指出:尊重学生对文本的自教师个性化的解读,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经之路,是体现语文美感,提升学生审美素质的要求。传统的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端则是教师以自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为基础,强行将自我对文本的解读压给学生,以至于传统语文课堂会出现冷场,学生兴趣不高等现象出现。时下网络上充斥着:“误尽苍生是语文”的言论,这样的言论最根本的就在于语文教学中没有实施好激励机制,没有尊重学生对文本的自我解读。

三、教师适时示弱

心理学研究表明:“有时候示弱会让人产生一种保护弱者,展现自我风采的冲动”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要求适时的向学生示弱,并且用较为温柔的语言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见解,比教师一味的将知识强压给学生的效果要好得多。如:在教学《泊船瓜洲》这首诗歌时,教师可以装着读不懂其中的:“京口瓜洲一水间”的“间”是什么意思。教师放下自己的权威,俯身让学生做自己的教师,向学生适时的示弱,并且提出问题:“你可以教教老师这句话应该怎么读出它的停顿和韵味吗?”那么学生的心里就会有一股向上的冲动,进而引导学生自我的查询资料,引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那么我们的教学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更好地实施激励机制,就应该尽量做到以上三点。以激励性的语言促进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将会更上一个台阶,教改将会进行的更加顺利。

参考文献:

[1]陈翠荣.教学与管理(2004.11).透视新课程实施的教学理念.华中师范大学教科院

篇14

关键词:审美―品读;小学语文;教学模式

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对艺术作品与现实生活中的事物进行认识与理解的过程,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利用相关课件让学生认识或者领悟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语言艺术以及表达方式,从而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

一、语文教学中的品读和审美

1.创设教学情境提升心境美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良好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快速融入文章,在感悟文章思想感情的同时,和作品相通。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应该注重良好的情境,进而引导学生快速地描绘出和谐、轻松的心向。例如:在学习《牧童》这首诗时,通过描绘乡村孩童无忧无虑的生活情境,阐述对自然生活状态的向往。由于小学生心理与年龄限制,他们的认知与感悟能力不够,所以对诗词中的特殊情境很难把握。对于这种现象,老师应该努力为学生打造教学情境,此时通过用多媒体播放美丽的图片以及悠扬的曲调,将学生带到作者构建的世界中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与认识。

2.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果缺乏审美性,课堂就会变得枯燥乏味。因此,在现代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主动分析事物特征与联系,尤其是人物分析。在人物形象分析中,应该从联系的观点出发,将人物放在具体背景下让学生解读。在小学语文中,任何一个人物都会以社会为背景,也只有这样才能强化人物与性格在学生中的心理烘托,进而得到作品中的内在美。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应该尽量生动地介绍写作背景,在引导学生对人物以及文章进行解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在解读文章的同时,感受文章中的内在美。

另外,细节美也是语文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认真重视标点符号、一句话甚至一个词语,从细节把握中,让作者与学生产生共鸣,从而对文章有更加深刻的理解。由于小学语文教学是一个不受空间与时间限制的过程,从课堂教学来看,它只是教学的一个细小部分。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外活动中,应该加强美育渗透,在增强课堂教学的同时,达到教学目标与质量要求。

二、审美―品读式教学法的应用

1.引导学生品味语言

从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来看,大部分都将教学的中心放在思想感情的把握与理解上,这样不仅淡化了语文本色,对培养学生审美品味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从实际来看,每篇文章都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浓缩。因此,在现代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必须注重精妙处的闪光点捕捉,在引导学生细细品味的同时,和作者产生心灵共鸣;在学生得到人文关怀的环境下,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各种精品文章美的感知与体验。

2.品读词句,感悟语言美

为了让学生更加准确地品味小学语文教学特征,根据古诗词语言引导学生对美的深层次感知与体验。对于经典的古代诗词,不仅要体会文章画面,更要引导学生抓住诗词诗眼,感悟诗词意境,同时让学生体会语言、用词的准确性与精炼性。例如:在《游子吟》中,我们可以抓住密密缝这几个字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如果你是游子,那你的母亲会为你缝进一些什么?通过这种假设,学生自然就能领略那种母子情感,并且联想到自己母亲的关心与操劳。

“审美―品读”式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不管是美育,还是德育都有很大影响。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应该活用教学方法,在优化教学策略的同时,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方卫红.探讨“审美―品读”式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2(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