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质量科学研究范文

高质量科学研究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1-05 17:02:4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高质量科学研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高质量科学研究

篇1

课堂教学是高校的主要教学活动,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和参与者学生都对课堂教学的质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但是目前高校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诚信缺失现象,而诚信缺失的后果使得高校课堂教学的质量提升困难,因此只有提高教师诚信教课和学生诚信学习的意识,才能有效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结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失信表现,提出建立教师诚信教书和学生诚信学习的档案制度,对师生的教学过程进行跟踪记录,规范和监督整个教学过程,创建诚信校园,从而改善教风和学风,并促进整体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

课堂教学;教学质量;诚信机制

一、高校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失信表现

高等教育的中心工作是教学,教学的质量是衡量高校教育工作的指标,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课堂教学是高校的主要教学活动,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注重从课堂教学入手,而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和参与者学生都对课堂教学的质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要充分发挥师生能动性,创建“双效课堂”(顾豪爽,2007),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水平。然而,根据鲍威等(2011)的调研发现,在实际的高校课堂上,教师对教学工作投入不足达34%,教师的实践性、应用性知识能力薄弱达30%,教师的专业水平较低达20%。而学生迟到、旷课现象屡禁不止,出勤率在90%以上的学生比率仅为72.8%,即使没有缺勤,很多同学也不积极参与课堂教学,47%的学生从不或很少参与课堂讨论,65%的从不或很少在课堂上提问。总体来说,目前高校课堂教学中存在不少失信行为,影响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具体分为:

(一)教师对教学投入不足

教学是大学的本体性原初功能(张旸,2015),大学所培养出的人才的质量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而课堂教学又是最为关键的,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大学生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是无法取代的,教师的投入为良好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然而由于受评价指标体系、职称晋升等影响,高校教师往往将主要精力集中于科研,在教学上投入的精力明显不足。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存在备课不充分、教学内容和方法陈旧、多媒体课件粗糙、不注重和学生交流。这就导致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教学质量比较差,失信于学生和本职工作。

(二)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待加强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是改进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一个拥有较高的教学水平的教师应当具有本课程领域内广博而深厚的专业知识,能熟练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能恰当地与学生沟通。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无止境的过程,只有经过不断的学习、思考与钻研,才能得以提升。然而有些教师进取意识薄弱,学习上马马虎虎,工作上得过且过,专业知识老化后也不及时充电更新,导致知识跟不上时展,教学方法又陈旧,课堂上也懒得与学生进行沟通,教学水平较差,对学生和教学工作不诚信。

(三)学生缺课现象普遍

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但是目前部分高校学生存在学习诚信缺失现象,缺课现象比较普遍,有的是为了兼职、上考研辅导班、考证辅导班、社团工作、找到实习单位要实习、求职应聘等,还有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利用上课时间在宿舍睡觉、玩游戏,缺课现象严重影响了教学秩序和课堂教学质量。

(四)学生不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有些学生虽然没有缺课,但是在课堂上根本没有认真学习,有的睡觉、讲话、看课外书籍,更多地则是使用手机。谷大海(2013)通过调研发现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的频率非常高,84.39%的同学有上课玩手机的习惯,很多学生将时间消耗在玩手机上。上课无聊了就会利用手机上网,譬如上人人网、QQ聊天、浏览新闻,玩游戏、微信,进行网络购物等严重干扰周围同学的听课,同时也影响授课教师的情绪,对正常的教学秩序形成较大的影响。另外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借助于手机拍照功能,把需要记的地方就用手机拍下来,或者面对任课老师的提问用手机上网搜索答案。这些行为都不利于正常的教学工作的开展,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

二、诚信教学是高校提升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

诚信,即诚实守信,包含诚实和守信两层意思,诚实强调言行一致,而守信则指的是坚守承诺。诚信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道德准则。诚信教学,指教学的组织者教师和参与者学生都要做到言行一致并坚守承诺,除此之外还要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因为教学质量差本质上就是一种不诚信。

(一)教师诚信教是提高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离开了教师的教,课堂教学活动就无法开展,而教师诚信教学则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要提高高校课堂教学质量,高校教师必须是诚信的教师,诚信对待教学,拥有严谨的教学态度以及高超的业务水平。高校教师的教学态度以及业务水平直接决定着学生会接收什么样的教育,诚信对待教学的教师会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会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楼军江,2014);拥有高超的业务水平的教师,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更为丰富的知识,延伸学生原有知识的广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提高教学质量,才能更好地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高质量的人才。

(二)学生诚信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

课堂教学除了要靠教师诚信地教以外,还有赖于学生诚信地学,二者相辅相成,学生诚信地学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因此要提高高校课堂教学质量,学生必须是诚信的学生,诚信地学习,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以及认真求实的学习精神。拥有端正的学习态度的学生首先不会无故旷课,在课堂上也会避免使用手机,否则会影响教学质量,而且无论是感兴趣的课程内容还是不感兴趣的课程内容,都会认真学习。拥有认真求实的学习精神的学生会认真对待学习中碰到的每个问题,尤其是不理解、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更要认真努力学习,可以积极地查阅资料或者向同学及老师求助,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并提高自身素质,从而推动课堂教学质量提升。

三、诚信视角下的高校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策略

要提高高校的课堂教学质量,高校课堂必须是诚信的课堂,在课堂上教师诚信地教、学生诚信地学,为此我们必须要构建高校诚信教学体系:

(一)从制度层面保证教学的中心地位

高校要从制度层面保证教学的中心地位,让大学回归人才培养的育人本源。一要调动教师授课积极性,促进教学发展。对教学质量优质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以及优先评职称,对于教学质量不达标的教师给予物质惩罚,在评职称等可以实行一票否决(谢念湘,2013),把教师的精力聚集到教学上来,以教学促进教师自身发展,并带动学生的创新发展,共同推动教学发展。二要强化学风建设,对于长期无故缺课的学生进行诫勉和预警,强制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不许使用手机,净化课堂教学风气,提高教学质量。三是建立教学诚信规范,创建诚信课堂,规范教学活动,引导师生坚守教学诚信,并加大宣传和奖惩力度。

(二)加强教师队伍诚信建设

教师的教学态度对学生起到重要的影响,因此要加强教师队伍诚信建设,引导教师认真教书育人,进一步端正教风。一要加大师德培训力度,提高教师师德修养,规范教师师德行为,提高教师的诚信水平。二要建立健全教师教学诚信评价机制,为教师建立教学诚信档案,详细记录教师的施教行为。三要加大对教师教学中的不诚信行为的惩治力度,严肃查处施教行为不端,确保教师时刻保持诚信教学。

(三)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教师的业务水平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重要作用,因此要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一要要求教师不间断地进行学习和知识更新,掌握学科前沿和动态,并结合自身的科学研究和社会发展的实际,丰富教学内容。二要鼓励教师潜心研究教学,及时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思想与理念,不断改进自身的教育教学方法与技术,提高教学能力(李梅,2012)。三要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践环节的教学,增强教学的实用性(魏晨明,2012),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

(四)建立健全大学生学习诚信档案

师生是课堂教学的一对矛盾体,教师的教学态度和专业水平会影响学生的课堂学习状况以及参与程度,同样学生的状况也会干扰教师的教学状况,并影响到教学质量。一是要加强学生诚信道德教育,使学生都真正认识到诚信是高尚的人格魅力,从而形成人人知诚信、人人讲诚信的思想意识和良好氛围。二要建立健全大学生学习诚信档案。为学生建立学习诚信档案,客观动态地记录学生上课和考试等方面的诚信状况,将诚信档案与大学生奖学金、评优、申请助学货款、保送研究生等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结合起来(廖俊清,2014),有效约束和激励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时刻注意自己的信用状况,有助于减少学生旷课的现象,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同样有促进作用。三要加大对学生学习上的不诚信行为的惩治力度,对经常缺课、逃课、迟到、睡觉或精神萎靡不振的同学,及时进行教育、引导和帮助,同时跟班主任、辅导员沟通。

(五)加强学生学风建设

加强学生学风建设,引导学生勤奋学习,严守课堂纪律。一要抓好出勤率,对缺课较多的学生进行纪律教育,保障良好学风建设。二要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上课认真听讲,不使用手机,与老师进行积极的教学互动,端正学风。

四、结论

诚信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道德规范,不仅经济活动需要诚信,大学校园也需要诚信,加强师生的诚信教学意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诚信教学可以使得高校提升教学质量,更好地履行其职能,实现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高校要从制度上倡导诚信教学,增强师生的诚信意识,解决部分师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不诚信行为,只有提高教师诚信教课和学生诚信学习的意识,才能切实提高高校教学质量。随着我国征信系统的逐步完善,高校开展诚信档案建设也是一个大趋势,目前已不少高校开展了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教学诚信档案应该是高校诚信档案建设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建立贯穿于教学始终的诚信教学档案,可以对教学行为起到监督与约束作用,有效避免高校课堂教学中的不诚信行为,提升高校课堂教学质量;通过建立教学诚信档案,在校园内打造诚信课堂,可以协助师生自律,提高教师教课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做到教师诚信教,学生诚信学,共同推动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作者:余敏丽 单位:常州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延东.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高等教育努力实现高等教育的历史性跨越厅[N].中国教育报,2010-09-13.

〔2〕顾豪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牢牢把握课堂教学这个关键[J].中国大学教学,2007,(7).

〔3〕鲍威,杨针,朱红,管蕾.强化教学切适性提升学生满意度—首都高校教学质量与学生发展状况调查报告[J].中国高等教育,2011,(1).

〔4〕张旸.高等学校教学学术的价值意蕴及其制度建构[J].高等教育研究,2015,(2).

〔5〕楼军江.反思自觉:应用型高校教师教学立场的探索与建立[J].中国高等教育,2014,(2).

〔6〕李梅.提升高校课堂教学质量培养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素养之初探[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2,(10).

〔7〕谷大海,赵海洲,项勋,付朝书,刘华戎.手机对大学生课堂学习影响的研究[J].大学教育,2013,(7).

〔8〕廖俊清.刍议大学生诚信档案的价值-功能及其建设原则[J].兰台世界,2014,(10).

〔9〕高飞.基于德育视角的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创新[J].前沿,2014,(10).

篇2

[关键词]课程建设教学质量计算机程序设计

课程建设涉及到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课程整合、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研究等诸多方面,是一项实实在在的系统质量工程。因此,搞好课程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为了保证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教育部于2003年启动的精品课程建设正是以具有一流的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和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

一、教师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根本保证

“一流的教师队伍”要指以主讲教授负责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要培养学术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的教师梯队,并使这支队伍成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主力。

二、教学内容是课程建设的核心要素

教学内容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一流的教学内容”是指能够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和时代要求,以知识整合为核心,以内涵建设为重点,始终保持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和系统性、前沿性,及时反映和吸收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积极整合和利用团队的优秀教学和科研成果,反映时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三、教材是课程建设的关键环节

课程建设的核心是教学内容,而教材则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一流的教材”是指以新的教学体系为基础,内容应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体现社会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需求,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集纸质教材、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资源库、教学参考书等于一体,形成以纸质教材为主、电子和音像教材相托的“立体化”教学包,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师教学活动和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

四、教学方法是课程建设的重要途径

教学方法作为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工具和手段,对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实效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学方法作为精品课程的重要标志,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流的教学方法”是指要注重因材施教,运用学生乐于接受的逻辑形式,实行直观式、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案例式等生动而丰富的方式、先进的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是教学方法的“导演”,又是教学方法的“演员”。能否运用符合教学规律和适应教学对象要求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基本功的体现。课程建设要求突破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思维定式,建立起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专业知识教育与人文素质培养相结合,主导纸质教材和其它多种形式介质教材相结合的教学新方法。

五、教学管理是课程建设的制度保障

教学管理是沟通教与学的中介。教学管理建设包括观念建设、制度建设、队伍建设、环境建设等多个方面。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动态的建设过程,不是一劳永逸的。要随着知识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进而发展,因此完备而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是不可或缺的。“一流的教学管理”是指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机制。精品课程的教学管理除了包括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实践教学的安排、学习成绩的评定等教学环节的管理外,还包括师资队伍的配备、课程建设过程的管理、教学条件的保证等。

通过课程的建设,要形成一批富有特色和优势的精品课程,使其在教学理念,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方面代表着本课程、学科的前沿水平;更重要的是要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对其他课程的教学起到示范带动作用。一方面应带动教师积极参加课程改革与建设,另一方面是要带动相关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相关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华北科技学院计算机系目前已建设了四个省级精品课程,十几个院精品课程,有一半以上的教师参与了精品课程建设,如:一个《计算机技术基础》省级精品课程建设带动了《C程序设计》、《VB程序设计》《ACSESS》等多门院精品课程建设。但是要注意到精品课程建设只是提高课程建设质量的一种手段,我们的最终目的是搞好每门课的课程建设,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先进性”是课程质量和水平的体现。在具体的课程建设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1)先进的教育理念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大学教育最重要的目标是教会学生怎样寻找信息、怎样延伸阅读、怎样分析归纳和怎样找出答案。这就要求教师尤其是精品课程的教师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了解课程的教学思路,使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做到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着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

如我们在“计算机程序设计”类精品课程的教学中,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因“材”布置既有针对性,又能融知识性、趣味性、启发性和导向性为一体的必做题、选做题、思考题等作业题,能使学生既巩固了知识、扩大了知识面、又逐渐学会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课堂上难以获得的效果。

(2)先进的课程体系

高校精品课程的课程体系必须与高等教育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国际化趋势相适应,课程体系应具有足够的广度、深度和梯度,突出显示多样化、开放性和可选择性等特点。

精品课程是一个综合性的有机整体,其课程体系建设要整体考虑课程建设的方方面面,深刻理解各方面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全面的改革与创新。在精品课程体系建设中,教师应关注大学课程的综合化、系列化、实践化等主流发展态势,把握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既要充分发挥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独特作用,又要注意加强各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增强其内在逻辑性,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相结合的层面上构建课程的内容和框架。

(3)先进的网络平台

精品课程要展示其丰富的教学资源并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就必须借助先进的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手段,特别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同时,精品课程的建设对信息技术的依托,又推动着高校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无论是教师建设精品课程还是学生使用精品课程教学资源,都必须提高其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从而有力地推进高校的教学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教育部要求精品课程通过网络向所有使用者免费开放,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这种开放性无疑对我国的高等教育带来一场深层次革命。如我们的“计算机程序设计”类精品课程所有教学资源全部上网,在建设中我们认为,第一,精品课程首先是为学生而建。精品课程的建设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拓宽知识面。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高质量的支持和服务。因此,精品课程建设一方面要求有课程的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一系列常规的与学习相关的内容,另外还要针对学习者,按照人的认知规律和受教育者的需要来进行建设,不仅仅是内容和素材的堆积,应包括学习者自主学习需要的基本工具,满足不同要求的学习者的学习内容,还应有学习交流讨论的平台等等。第二,精品课程是为各个高校的教师建。建设的内容要让同行教师接受和认可,课程的基本素材,内容的基本单元,以及丰富多彩的参考资料等等,一方面便于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另一方面要便于教师利用资源再次开发,以形成适合与于教师自己教授风格和特色的教学效果。因此,要将方便教师的使用和利用放在重要的位置。第三,为相关的技术人员建。建设的内容要有利于他们查找相关技术资料和最新的应用成果。因此,要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最新的知识考虑到课程的建设中。

(4)先进的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一种基于实践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活动。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参与热情,在精品课程建设中,高校要加快实验项目的改革与更新,减少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增加综合性、研究性实验。在我校的“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中,全部增加了综合性或研究性实验。积极推进多形式、多层次的实验室开放,建成一批覆盖多学科、多专业的校级教学实验中心,确保整个实践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根据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原则,加强与行业、企业和科研单位的合作,建设一批稳定的、高质量的实践教学基地。要统筹教学、科研等教育资源,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参加教师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社会服务等活动。近几年,我校学生参与教师科教研开发的人数在大幅度的增加。

华北科技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指导类课题资助

[参考文献]

[1]张丽萍,刘东升.《程序设计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

[2]冯聚和,李运刚,艾立群,《以建设精品课程为手段全面提高教学质量[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

[3]刘海生,付正飞.《搞好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J]》,(机械管理开发, 2008,10

篇3

【关键词】材料学科;创新能力;研究生

近年来,伴随着高校研究生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如何创造更好的教学和实验环境以利于研究生的培养,进而提高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学校管理层和研究生导师越来越关注的现实问题。

一、培养优秀的材料学硕士研究生需具备的基本条件

1.必要的材料科学科研实验平台和项目经费支持

作为材料科学的研究生,所参与的课题研究绝大部分工作要在实验室完成,这就需要其所在学校或学院必须有基本的实验设备平台。例如许多高校的知名材料学院往往是建设有该科学研究领域重要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例如有国家重点实验室,这些就是研究生开展探索实验的综合资源平台,这样的科研创新平台综合性好、交叉性好,集成创新能力高。对于年轻导师,他们的科研经费较少,在实验室启动过程中存在诸多困难,而且平时的耗材投入较大,这些现实的问题都摆在面前。因此,作为年轻导师的研究生们更需要充分利用学校的综合实验平台来开展自己的工作。

2.导师的辛勤培育和前沿指导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第一负责人,对研究生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导师首先要用自己的科研项目为学生提供基本的实验条件,其次要承担研究生的日常补助,但最重要的是要对学生的学业全面负责,这包括课程选择,开题以及毕业答辩,每个环节都要付出辛勤的努力。导师会成立以导师为组长的科研小组,研究生入学后就以科研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和科研。研究生导师是教师队伍中的精英,是培养研究生的主体,也是科研小组的负责人。导师在小组中逐渐建立浓厚的科研的氛围,其学术水平和业务能力也是研究生学习的榜样,并能正确引导研究生尽快进入学科前沿,开展科研攻关产出创新性科研成果。

3.学生的刻苦钻研和勇于创新

很多高校在研究生培养方案上不断改革,在推进国际化进程中逐步采取了一些具体措施,例如材料学专业学术型研究生培养中提出发表中文核心论文的硬性要求。既然要发表高质量的科研论文,那么学生在平时的科学实验工作中就必须刻苦钻研,精心设计研究试验方案,并按部就班地完成每项实验步骤,逐条记录实验结果并总结实验规律。除此以外,根据研究生学位条例的要求,材料学专业的学术型研究生要在本科学领域做出有一定创造性的结果,这些都离不开学生自身的刻苦学习和发奋努力。

二、材料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环境的不足之处

1.研究生生源及录取方式

现在很多省属高校的研究生招生普遍面临一些生源问题,其一是本校的优秀本科生不愿意免推,而且大部分学生选择211或985高校;其二是很多二本或三本的学生虽然报考了研究生,但自身专业成绩考试不理想。这些问题导致生源质量有所下降,而最终使得大量学生只能通过调剂来获得录取资格。

2.研究生课程体系及学习态度和科研态度

研究生实行的是学分制,但目前绝大多数学校对研究生所开的课程及讲授的学时不足。对于材料科学专业的研究生来说,公共课所占学分比偏大,专业课学时少,大多还是沿袭本科教学的灌输模式,陈旧的多前沿的少。课堂教学集体自由讨论的机会较少,更谈不上有实践机会。课程考核一般还是小论文和试卷考试的模式,比较单一,成绩评判标准也不够规范,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导师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严格把好质量关,其严谨治学的态度对研究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研究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学习的压力而不能忽视每一个环节,从而端正学习态度乐于进取。对于科研态度,也是在导师的教诲和平时的学习中养成的,如何在科研过程中一丝不苟,是每个研究生的必修课。当然,现实中也有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存在部分老师只为吸收科研助手而招研究生,对学生疏于管理。

三、提高材料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几点想法

根据全国高校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近年来研究生就业发展形势不尽人意,这与学历越高越容易找工作的观念大相径庭。反思来看,是毕业研究生数量增加的同时,质量普遍出现下滑。因此,下面就如何提高材料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谈下几点想法。

1.必须保证研究生入学考试生源质量稳中有升

现在普遍的现象是二本三本报考一本,普通一本报考985或211高校,而且本校的优质本科生往往放弃保研机会,希望通过考研进入到大城市如北京和上海,或者是优秀的学生被大公司或大型国企高薪聘用。所以,对于省属高校研究生招生必须面对的是优质生源难找。例如,某大学材料学院2013年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出现全面回落,该学院及时通过考研宣讲会和招生咨询服务等措施,加强了对应届毕业生的宣传动员工作,这样才稳定本校报考生源。

2.导师队伍建设是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

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导师队伍建设中出现了诸多迫切需要改进的问题。以材料学专业为例,需要按学科发展方向设置导师岗位,现在各学院大多是通过合并后组成的大学院,学科研究方向不仅多而且难以归总,因此在新导师遴选时应该尽量完善选拔制度,按需设置岗位,实现导师队伍结构的合理化。而且,必须考虑材料学科的未来发展前景和行业需求。为全面提高导师队伍素质,应该通过高校教育合作来资助教师进行国内外访学以促进高层次合作培养工作。

3.增加激励机制,鼓励发表高水平论文

根据财政部、国家发改委、教育部联合的《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意见》,从2014年秋季学期起,研究生教育开始全面收费而不再有公费生,但是值得庆幸的是各高校完善了奖助制度,对于大部分研究生提供了基本奖助金,使得研究生所获资助总体上超过其应缴纳的学费,不会增加新的经济负担。但是,要想获得高额奖助金必须发表高水平论文。对于材料学方面的学生来说,如果在国外顶级期刊上发表了高档次的论文,应该给予重奖,即增加现行激励机制的奖励额度,鼓励学生勇攀科学高峰。再则,学校可通过设立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并且创建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给予优秀的研究生团队一定的经费支持。

4.激发科研创新能力

培养科研创新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的基础部分,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首先,必须培养其求真务实尊重实验科学的精神,让研究生能够独立地在严谨求实的前提下,经过精细合理的实验方案去尝试,再经过严格的实验步骤和缜密的理论公式去推导和验证,最终获得科学的规律和结果。只有学生自身对科学产生了兴趣,在尊重科学精神这个基础上才能进一步激发科研创新能力。其次,导师要善于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思维,鼓励研究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要让学生认识到现代科学技术已逐渐向综合化和多元化发展,鼓励把科学问题放到不同的学科去探讨。

武汉科技大学研究生教改项目:综合利用学科实验大平台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探索研究;校级教改项目:2014X047

?枸 H ? ? ? ? `? 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在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中,基于本专业培养计划和该课程教学大纲,将板书、CAI技术,实验视频、课堂虚拟实验室等教学手段相结合。利用板书提高教师即兴讲解的阐述效果;利用CAI技术和实验视频提高视听效果,增加课堂信息量;利用课堂虚拟实验室演示仪器装置、原理及使用方法,与学生互动,使理论和实践操作的学习同步,促进专业知识的掌握。同时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类比式等立体化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理解相关的原理和概念。

篇4

关键词:高师本科生;毕业论文;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41-0115-04

一、问题提出

高等学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其质量是衡量学校教学水平的重要依据。为适应国家教育部对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的要求,推进毕业论文教学改革、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提高毕业论文教学质量,培养21世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遵循高师物理与电子信息类人才的培养规律,遵循科学研究训练和科学研究素质培养规律,结合学院情况,我们对毕业论文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管理和教学质量评价等作研究和实践,实践探索构建高师本科生毕业论文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二、构建保障体系的实践

1.教学目标

毕业(设计)论文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高等学校应当进行毕业论文教学工作,并且要从毕业论文的教学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管理、教学评价等方面切实抓紧抓好,保证毕业论文教学工作质量。

调研确定了本科生毕业论文教学目标:①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意识,指导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和方法;②让学生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体会科学研究工作的核心精神――创新,或者勇于面对科学研究工作的常见结局――失败;③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④指导学生获得有一定价值的研究结果。

2.教学模式

基本模式:(理论课程、实验课程、教育实习和毕业论文“一体化”过程教学模式)+(指导教师选派、论文选题、论文题目审查、论文开题、论文形式审查、论文量化评价、论文答辩、论文成绩评定的“系统规范化”教学质量过程控制模式)。

(1)理论课程、实验课程、教育实习和毕业论文“一体化”过程教学模式,见图1。

首先要明确基本理念。

传统课程理论的视野主要是投向历史,它建立在人类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可称之为“遗产教育”。正如杨振宁先生指出:“国内培养知识继承性人才,而国外培养知识创造性人才。”在这样的思想观念下,大学课程体系中的理论课程、实验课程和教育实习等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前期课程教学,对科学研究方面缺乏必要的教学要求,似乎科研教学只是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任务。致使学生在对科学研究毫无概念的情况下仓促进入教学时数不多的毕业论文教学这一科研训练环节,直接影响了毕业论文教学目标的实现。

理论课、实验课、教育实习等和毕业论文教学应该互相融通、有机结合,以形成合力。一方面,在理论课、实验课教学和教育实习中,学院和教师应该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采用渗透、科研专题课、课程论文等多种方式加入科学研究教学因素,使科研训练教学有一个层次性、连续性过程,以符合科研能力培养的规律。同时,在学院层面上,学院协调、组织教师结合自己的情况,创造性地采用各种方式指导学生科研训练,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另一方面,在毕业论文教学阶段,制定较详细的教学要求即《毕业论文教学要求》,努力使师生明确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做到在注重论文结果本身显性的价值和质量的同时,关注过程质量,注重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素质培养及可持续能力培养。调动师生积极性、主动性,协力完成教学任务。

其次要制定具体方案。

一是在全院课程中开展科学研究教育“渗透”教学模式实践。在教学内容上,适当更新、重组内容,引入学科前沿内容;将新的教学研究成果及时引入课堂(成果可以是学院教师自己的)。在教学方法上,以教学计划的方式(在课程表上定出时间,如光学课程周课时4分为:3讲课+1讨论)要求学院80%以上的课程以学生为主进行课堂讨论、学习研究;实验课的绝大部分课程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理论、实验课程尝试指导学生完成课程论文。在教学评价上,重视过程评价、多元评价、发展性评价等,逐步改变以往纸笔一卷评价、知识一元评价、终结性评价等教学评价方式。

二是在全院公共课(主干课)一一教法课上以专题形式,以教法课教师为主体、以“中学物理(或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方法”为载体,相对完整、系统地介绍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化方法和科学研究的核心精神。

三是在全院教师中,发动教师主动性与灵活性,因地制宜指导学生科研训练。这方面可以采用以下做法。第一,承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的教师,可从二三年级选拔优秀学生参加科研工作;第二,硕士生导师可将硕士生培养工作下接至本科生,让本科生介入硕士生科研工作,参加硕士生科研专题讨论,接受初步的科研训练;第三,具有科技发明、科技制作经验的教师,可从二三年级选取在这些方面有兴趣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参加科技活动,经历科学研究过程,接受科学训练,完成科技制作和发明。第四,在全院公共课――计算机类课程中,引导学生完成设计型任务。

四是在教育实习中指导学生完成教育调查报告、教育实习小论文。学院的三个专业皆为师范专业,师范教育类课程系列在学院课程体系中占一定比例,持续三个学期。相关教师要利用教育调查教学和实践环节指导学生进行初步的教育科学研究训练,完成一批质量较高的教育调查报告或教育研究小论文,指导学生尝试科学研究。

五是指导教师就所承担课程开展课程及教学研究,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另一方面也能够开辟学生可以介入(事实上也是相对容易介入)的科研方向、领域。

六是努力建设开放的科研能力素质培养环境。及时通报信息(包括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的信息),鼓励学生参加科学报告会、科学讲座等。利用各种媒体渠道传播科学研究信息。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科技、实验、调查等活动。

七是研究制定《毕业论文教学大纲》和《毕业论文教学手册》,在毕业论文教学阶段严格执行。

(2)指导教师选派、论文选题、论文题目审查、论文开题、论文形式审查、论文量化评价、论文答辩、论文成绩评定的“系统规范化”教学质量过程控制模式,见图2。

为了确立基本理念,在毕业论文教学环节进行过程中,从时间安排、组织实施制定出一个系统的、规范的和

可操作的过程控制模式,是实现毕业论文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如果缺乏过程控制,就可能出现论文不能按时完成、学生不经历科研过程而直接拼凑结果、甚至做假科研写假论文的行为。

同时,在论文质量评价方面,把过程也作为评价内容之一。此外,原教学计划在第八学期安排六周科研训练(毕业论文教学),实践证明,时数和时间段安排都有一些问题。其一,仅仅六周的时间完成科研训练和论文的全过程是远远不够的;其二,第八学期这个时间段受到学生忙于找工作等因素影响,他们的实际学习研究投入大打了折扣。为此,将毕业论文开始时间提前到第六学期末,持续两学期。据此,制定以下具体方案:①毕业论文开始时间提前到第六学期末,持续两学期。②毕业论文课程学分:3学分。③指导教师工作量:5分,生。④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工作时间流程:师生双向选择(第六学期的第十八周);选题(第七学期的第四周);提纲、初稿、开题(第七学期的第十八周);中期检查(第八学期的第二周);结题、形式审查(第八学期的第十三周);答辩(第八学期第十五周);归档(第八学期期末)。过程控制见图2。

(3)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工作的具体要求,由学院就以下相关文本作出具体规定。一是毕业论文教学目标、内容、要求等:《毕业论文教学大纲》;二是选题:指导教师与学生商量定题。《物电学院学生毕业论文选题指南》用做指导学生选题参考,便于学生了解科研选题的基本知识以及学院指导教师的基本情况,利于选题工作有效开展;三是毕业论文教学工作过程:《毕业论文教学手册》;四是毕业论文评价:《毕业论文考核体系》给出论文量化评审办法(包括:指导教师对论文量化评审办法、评阅教师对论文量化评审办法、毕业论文答辩、成绩评定办法及最终成绩评定办法);五是毕业论文指导教师遴选办法(包括学院要求;遴选时间;遴选形式)、毕业论文教学指导教师和学生双向选择办法(包括学院要求,时间,形式)、毕业论文教学奖惩制度、毕业论文教学工作结反馈意见收集及分析要求:《毕业论文教学手册》。

三、实施效果

1.学生问卷调查结果

(1)调查以问卷调查的方式为主,同时,课题组成员还对部分学生和教师进行了访谈。调查采用自编问卷。主要调查目的为征求学生对毕业论文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两个方面。问卷的设计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①对毕业论文教学工作的认识态度;②对学院和学校采取的教学质量控制过程模式的评价;③通过毕业论文撰写过程,在科学研究方法及科研能力方面的收获;④对做毕业论文的难度、所花的教学时间长度和经济承受能力的看法。

(2)调查结果:87.6%的学生认为毕业论文教学工作重要或很重要,76.9%的学生认为高质量毕业论文意义重大或很重大。45.5%的学生认为毕业论文从四年级上学期较合适;50.4%的学生认为毕业论文持续一个学期合适;62.0%的学生要求指导教师有硕士以上学历;57.9%的学生要求指导教师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68.6%的学生认同学院双向选择指导教师的方式;59.5%的学生认同学院指导选题方式;45.5%的学生认同学院指导教师在学生需要时给予指导的方式;78.6%的学生肯定了指导教师的指导工作做得“好”或“很好”;73.6%的学生认同开题报告环节“有必要”或“很有必要”。

91.8%的学生肯定了:通过毕业论文教学,亲身经历了科研过程;学到了科研方法;在科研知识和能力方面都有所收获。

从调查数据与分析来看,学生对毕业论文教学工作的总体评价是肯定的,但也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2.学生论文质量情况

(1)对学生毕业论文抽样10%,请云南大学物理系、云南民族大学物理系等学校教授进行盲审,盲审结果:毕业论文的综合成绩属中上,但研究难度、创新性等仍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2)2001级起,学生的毕业论文已经公开发表80余篇。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正逐年提高,毕业论文整体质量逐年也有明显的提高。

四、结束语

本研究以云南师范大学物理与信息学院本科生为例,就高师本科生毕业论文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做了近十年的研究及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做了两项工作:

构建的理论课、实验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等)、教育实习和毕业论文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将理论课、实验课、教育实习和毕业论文教学一体化,从形式上、内容上、时间上为毕业论文教学顺利进行提供了客观、可操作的教学模式。

篇5

关键词:研究生;课堂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5-0075-03

作者简介:谢小红,女,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财务会计;余丽华,女,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目前各高校对如何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从培养方式、模式到控制招生人数、改革招生方式、实行导师负责制等多种途径提出了一些对策,但对其中的重要环节,即课堂教学关注却显不足。作为研究生培养当中的重要环节的课堂教学,是教师与研究生进行知识传输与学术探讨的重要阵地,教师的学术水平及人格修养在此将得到充分的展示,研究生的一些能力的培养也必须借助这一平台得以实现。从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研究生课堂教学普遍存在教学方式方法单一、教学内容研究性与前沿性不足、学生的参与性与自主性不够、教学质量不高等一系列问题。

一、高校研究生课堂教学质量现状分析

1.研究生课堂教学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内容上研究性、前沿性、应用性不够突出。从目前研究生课堂教学的实践来看,大多能够注重研究性与前沿性,注重知识的应用性,也存在不少课堂教学时单纯介绍国外有关学科的知识体系,不能联系中国改革与发展的现实情况,不了解国情,讲授的知识无助于引导学生结合实际来研究问题。也有些课堂表现为只注重现有知识体系的介绍,缺少前沿理论的传输,缺少利用当前一些重点与焦点问题的引导,导致一般性知识讲授有余,而研究性与前沿性不足。

(2)学生缺乏学习的自主性与参与性。课堂教学作为教与学活动的整体,只有各个要素的整体联动,教与学两方面同步配合,才能取得好的效果。但目前研究生课堂教学仍存在着只注重教师的“教”、不注重学生的“学”的现象,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不足,参与性不强,学习积极性不够。学生在学习中大多仍习惯于“听”与“记”,而缺少“思”与“问”。有些学生专业基础薄弱,缺乏”问”的能力;有些则是由于现行的考核评价机制对学生缺乏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教师在课堂上也只满足于把自己所知道的教给学生,不能将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引导学生共同参与研究,也不能激发学生将其不知通过“问”的形式提出来,通过“思”来探讨解决问题的思路。造成教与学、学与研不能有效结合。

(3)教学方式方法上规范有余,多样性与灵活性不足。研究生都具有一定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接受能力与研究能力,教师应该是指点迷津的导师,而不应是手艺师傅。但在现实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单纯以“教学规范”要求来实施的倾向,教学方式方法单一,灵活性不足,很多教师均沿用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式,按照固定的模式施教,一堂课由教师从头讲到尾,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以教师讲得透为标准,学生被动地接受,而忽视作为教学主导作用的教师个性的充分施展,更无视了学生不同个体的差异,大都共性有余,个性不足,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研究与创新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与提高。

2.影响研究生课堂教学质量的主要原因分析

(1)担任研究生教学任务的教师教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师对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影响是勿庸置疑的。教师的学历水平、教学经验、所学与所带课程的相关性、研究方向与所带课程的相关性、研究成果、教学态度、教学基本功以及教学工作量等,都会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高低。

(2)评价机制不健全,评价导向不利于教师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目前,高校普遍开展了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工作,也制定了研究生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反映出不少的问题。一是评价主体设置不科学,大多由院系领导、院系督导、学生组成,各占一定权重,以百分制计算评价结果。从形式上看似乎考虑全面,可以全方位评价,但从实际执行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矛盾仍比较突出。二是评价标准过份注重教学规范,主观性太强,可操作性差,基本理念仍是规范大于创新,其导向作用会促使任教教师按照固定的模式去实施教学。从评价标准的具体内容上看,由于对每一条款的把握均需评价人主观判定,可操作性不强。三是评价结果运用不科学,导向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激励不足,惩处有余,实行一票否决制挫伤了教师积极性。而由于评价结果缺乏科学性,难以很好地运用评价结果,其导向必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甚至会引导教师投评价所好,评价结果无论优劣,都会事半功倍,不利于教师队伍的稳定与发展。

(3)生源差异太大,加大了研究生课堂教学有效实施的难度。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以来,生源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少专业基础差甚至无专业基础的学生被录取为各专业的研究生。一个课堂中十几个学生,有些有着良好的基础知识与专业功底,有些则是转行而来,授课内容深浅难以把握,无疑加大了教学难度。

二、提高研究生课堂教学质量的实现途径

1.建立健全研究生课堂教学的评价机制

(1)完善现行的评价体系。研究生课堂教学的评价者必须是接受过专门培训且为评价对象信任与接受的人选,应突出专家评价与学生评价的作用,增加其占评价得分的权重。为保证专家评价的科学公正,应由各单位推荐产生,且对各专业的评价小组中至少有一名熟悉本专业知识的专家,具有丰富的研究生课堂教学经验,熟悉被评价者所授课程的标准要求与内容。评价者在教师中应有一定的威信,为人诚信公正。要正确引导学生评价,保证客观公正,可组织不同层次、类别学生进行分类评价。对研究生课堂教学应单列评价体系。在保证科学公正实施评价的前提下,降低系级督导评价所占权重,可将专家评价与学生评价的权重各设置为40%。

(2)建立更加科学的评价标准。首先应突出研究性与前沿性特点,应充分体现岗位任职应用的特点与要求,有利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必须突出对施教教师独有的个性特点的肯定。应避免注重规范性评价有余、忽视激励创新与个性教学的趋势。评价标准还必须考虑充分满足授课对象需求,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

(3)合理运用评价结果。改革以奖惩和排序为目的的研究生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制度。为了不使教师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受挫或排斥参与评价,要对评价结果及相关材料进行一定程度的保密。对教师课堂授课评价的应用应以激励为主,应针对反映出的问题,个别交流,提出改进建议;要树立授课质量优秀典型,发挥示范效应,带动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2.建立研究生课堂教学的教师资格审查与激励制度

研究生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取决于教师的授课水平。为此,应建立相应的教师资格审查制度。提倡研究生导师担任授课教师,专业课程的任课教师原则上应由研究生导师担任。避免导师长期不授课,而由一些讲师或无资质的教师担任硕士甚至博士研究生课程的现象。同时,在计算课时或课酬时应给予充分的激励系数。

3.注重教学内容的不断创新

研究生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不应是前人研究内容的简单重复,对所有问题的探讨均应融入授课教师个性化的对问题的理解与看法,同时应引导学生拓展思维空间,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或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鼓励教师结合自身研究的课题或领域给学生开设专题,传输不断创新的最前沿的知识系统与研究成果,引导研究生有效开展各专业领域内相关问题的研究。

4.教学方式方法上注重多样性与灵活性

实践证明,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反之,则会抑制甚至扼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目前,有关部门在院校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提出未来十年要建立和完善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现代教学体系。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教学方法必须改革,注重多样性与灵活性。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学为启发式、研究式教学。其次要大力开展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与参与性。教师可专题介绍本学科的一些前沿热点问题,由研究生根据不同专业或不同研究方向组成研讨小组。教师归纳讨论情况,进行总结讲评。各讨论小组的讨论成果可作为研究生课程考核成绩的一部分,优秀的成果可集结成文推荐发表,以此鼓励研究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周林.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抓好课堂教学质量[J].高等农业教育,2011,(1).

[2]李浇.提升大学课堂教学质量的研究[J].科技文汇,2009,(6).

篇6

【关键词】针灸学;实验课;教学

实验针灸学是在中西医学科学理论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研究针灸学基础理论、刺灸效应和机理,探索针灸对人体生命活动影响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针灸学科新的分支,也是针灸学现代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上好实验课,如何提高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实验课产生较大的学习兴趣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强调课堂以学生为主,加强学生基本功训练

关于实验的基础知识的相关内容教师在课堂上已基本讲述清楚,实验课主要是针对学生自身的,让学生互相在对方身上亲自动手进行操作,准确划线定经和定取腧穴。为了避免学生以后在临床应诊时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作为教师就一定要组织好学生,有计划地安排好实验教学内容。如:学生在上十四经实验的划线定经和定取腧穴之前,首先安排腧穴定位中的骨度分寸法和体表标志法的实验,因为以后的腧穴定位都是在骨度分寸法和体表标志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此时的学生对实验课还不了解,对骨度分寸和体表标志还不熟悉,应给予充分的时间进行训练,使学生有了前面的基础,后面的划线定经和定取腧穴就比较容易掌握。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进行技能操作训练,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促使学生对实验课产生浓厚兴趣,激发他们上实验课的积极性。并认识到实践操作对后期临床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由原来不重视而变为积极情愿地上实验课。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定取腧穴,才能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动力。

二、探索实践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针灸学》基础部分分为经络和腧穴,实验的内容玉要也包含了十四经脉的划线定经和经穴、奇穴、阿是穴的腧穴定位。因刺法、灸法必须以经络腧穴为刺激点,临床辩证治疗必须以经络为辩证,以腧穴为组方。因此学生动手能力的强弱则是后期临床治疗疾病的关键。

1.学生端正思想,认真实验

在实验教学中,对实验课内容进行了详细地安排,首先让学生端正思想,认真对待每一次实验,实验课主要以人体为模特,强调以学生为主,学生分组进行,每组不超过30人。具体实验方法如下:第一,实验课前带教老师先将本次实验教学内容简要说明。第二,学生要熟记本次实验的经脉循行和经脉线上分布的腧穴。第三,学生两两结合相互在对方同学身上划出具体的经脉循行线和定取腧穴的部位,要求穴穴点到,并力求让学生在实验时做到心、口、手三部密切配合,操作时做到边想、边说、边做,心想经脉循行和腧穴定位,回想课堂上讲述的重要内容;口背经脉循行原文和腧穴的具体定位;手要做到用笔由点到线连接起来画出经脉的循行线,准确定准经脉线上分布的每个腧穴。此时教师要进行巡回检查,了解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学习情况,发现操作时出现的错误应及时给予补充和纠正,学生提出的问题应即时给予解决。第四,带教老师将本组学生组织在一起,选出一位骨性标志较为明显的同学做为本实验的模特,实验教师在模特身上详细画清经脉线,准确定准每个穴,做好示教。学生认真听讲对照自己前面在实验过程中的划线点穴,找出不足之处。对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错误给予纠正。第五,教师抽查几位同学作为代表,随机抽出本经的经脉循行和常用腧穴进行模拟实验考试,让学生不仅要熟记经脉循行,而且要说出腧穴的归经和定位,并且在对方身上准确画出经脉循行及常用腧穴的定位。

2.教师多方结合,归纳总结

教师对以上实验内容进行认真评讲,充分肯定成绩,纠正不妥之处,归纳总结重点、难点,掌握重点内容,解释难点疑点。对其薄弱环节再给以进一步强化复习,并结合前面所学内容进行规律总结。如:在划手厥阴心包经的经脉线时,其经脉循行是从胸走手,分布在上肢内侧的中间,但此时一定要让学生明确分布在上肢内侧前缘的手太阴肺经和分布在上肢内侧后缘的手少阴心经,只有明确了行在上肢内侧前缘和后缘的经脉线,才能准确划出本经经脉线。正如取三经用一经而可证。在定取手太阴肺经位于拇指桡侧端的少商穴时,这时让学生一定明确位于在食指桡侧端(手阳明大肠经)的少商穴、小指桡侧端(手少阴心经)的少冲穴、小指尺侧端(手太阳小肠经)的少泽穴、中指尖端(手厥阴心包经)的中冲穴、无名指尺侧端(手少阳三焦经)的关冲穴,通过各个手指末端横行的腧穴点穴,才能准确定取少商穴。正如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另有在定取足厥阴肝经的太冲穴时,有很多穴名相似的腧穴,如:太溪、太白、太渊等,很容易混淆,也难以记忆,只有承前启后,将手太阴肺经的太渊,足太阴脾经的太白和足少阴肾经的太溪穴进行对比对照、相互比较并进行归纳总结和排除,才能准确定取太冲穴。以上方法不仅有利于经脉线上分布腧穴的记忆,而且也了解经与经、穴与穴及经与穴之间的联系。使学生通过眼看、耳听、脑记等多种形式同步进行,清晰地划出经脉线,准确的定准腧穴点。实验结束后还要求学生课余时间在宿舍里互相进行实地操作,反复进行练习,熟能生巧。这样经过了多次反复的实验操作练习,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了学生实践操作的学习兴趣,使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总之通过实验课的学习,不仅提高了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加深了学生对经脉的循行和腧穴定位内容的理解,明确了经络和腧穴对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重要性,从而为以后《针灸学》临床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完善实验课考试方法,加强理论实践相结合

《针灸学》基础是理论联系临床的桥梁课程,学生动手能力的强弱则是检验临床治疗疾病的标准。为此我们对实验课的考试制订了详细的考核办法。

1.实践技能考核方法

根据临床实际需要,结合针灸学课程的特点,在学期结束后,对经络、腧穴的考试方法进行了改革,笔试考试70分,占70%,技能操作30分,占30%,突出了技能考核内容,制订了技能考核标准,考试内容将卷面上写有10个不同的腧穴名称,按照班级学生的多少写出多少份试卷,卷面的10个腧穴不能和其他卷面的腧穴相同,考试时两个同学组合为一组,考场每次只允许一组参加,(两个同学,分别为1号和2号),每个学生以抽签的方式拿到试题后,1号先在2号身上按照要求说出每个腧穴的归经和定位,然后进行定取。必须在限制的3min内完成所考的内容。每个腧穴占3分,归经占0.5分、定位占0.5分,准确定取占2分,教师根据学生考试的情况适当的扣分,最后给出成绩。其他同学依此类推。这样的考试方法,不仅对学生的技能操作能力进行了客观、准确、公平地检验,使实践课的考核产生了突破性的改变,而且使实践课的教学和考试更加科学和规范。通过划线定经和定取腧穴的考核,促进了学生的技能发展。从而为针灸临床定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针灸学的实验课实际是对经络腧穴理论课的具体验证,是针灸学课程技能培养的重要方式,是针灸得以继往开来的基础。人们常说经络腧穴学前面的理论课是打基础,后面的实验课是针灸临床的关键。也充分说明了技能操作能力的大小在以后的临床治病中的重要作用。在本课程后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也渴望自己能够用针灸诊治疾病,但他们的动手机会又是很有限的,为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建议或组织学生到附属医院针推门诊临床见习,看看教师是如何分经辨证,循经取穴治病的。另外再利用下行第三节课和团委配合开辟第二课堂“进入校园”,派教师带学生在校园内无偿为全校师生开展针灸、推拿服务,使学生亲自动手,实际操作。再利用周末“进入社区或者是当地农村”,派一名教师带学生到社区/农村无偿为农民义务诊治疾病,为群众针灸、推拿服务,真正接触到患者,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到实践中验证、体会。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这种实验的方法真正体现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既可以检验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又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针灸学》基础的理论和实践。从而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达到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四、结束语

总之,针灸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学科,这门学科既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要有娴熟的操作技术。为了更好地使专业教学与临床操作相结合,教师规范的示教就显得尤其重要。尽管影响操作的因素有很多,但只要教师工作热情、积极主动,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学生也一定能够掌握其要领,熟练其操作。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技工学校;课堂教学效果;互动原则;成功原则

作者简介:章淑芬(1971-),女,湖北黄陂人,湖北省电力建设技工学校,讲师。(湖北武汉430011)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1-0026-02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社会用人已不再只是青睐于一纸文凭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具有一技之长的职业技能型人才更受到各个企业的欢迎。但基于用人制度长期受“文凭化”思想的影响,现在大部分学生仍旧选择的是接受高等教育后的就业途径,这就使得技工学校的生源只局限于中、高考落榜或是在社会上找不到合适工作的青少年。由于生源的单一,使得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学生在心理上、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缺乏良好的理解能力、行为习惯、成功体验等,因而在学习上形成很大的障碍,如果此时学校在学生思想上引导不当,教育不到位,就会使学生出现厌学情绪,长期下去,教学工作很难进行,教学也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通过以下举措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学有所获。

一、加强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心态

在教学工作的开始,学校不能盲目地开始上新课,而要将学生思想工作放在首位,让他们摆脱掉不良的思想观念和不好的生活习惯,让他们摆脱掉中学学习失败的阴影,重拾学习的信心和决心。不能一开始就放任自流,等到学生产生不良行为或厌学情绪时,再采取各种办法制止已为时过晚。纠正错误的成本比预防错误的成本要大得多,而且不一定能起到好的成效。所以,在管理学生时,要防微杜渐,让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来迎接未来的学习和生活。

二、认清职业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需要引起的”,有了需求才有了行为的动力。教学之初,先要激发学生对学习的需求,要以未来工作为前提,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构建良好的学习目标。有了目标,才会有学习的动力。

确定目标时,一定要让学生面对现实,了解未来的工作及其性质,对今后的工作性质从心理上认知,从而转化为思想上的认可,鼓励他们制定切合实际的工作目标,不要好高骛远,这样他们才能安下心来,为了今后的工作,脚踏实地地学好一门技能。

有了对工作性质的正确认识,学生知道自己所学知识的用途、要学到什么程度,对学习有较为明确的方向,这样学习就不再是一个盲从的过程。同时可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克服学习障碍、减小他们的厌学情绪。如果就业形势好,学生感觉学有所用,今后出路有保障,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学习动机就会增强。

三、坚持三个原则,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上,如何才能抓住学生的心?如何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角?如何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他们需要的知识?要做好这些,需要注意以下三个原则。

1.带着“问题”听课原则

带着“问题”听课,就是教师要以“教学目标”为前提教学,分析出教学难点及主要掌握内容,然后在每节课前将此以几个“问题”的形式先提出,也可将问题书写于黑板,让学生在听课前就明确这节课将要解决的“问题”,从而让他们将平淡的听课过程变成一种主动寻求答案的过程。另外有研究表明,45分钟的课时内,学生的集中注意力只在前20分钟内,而带着问题听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并延长注意时间。听完教师的课程讲授后,能答对教师的“问题”,学生们必然会产生一种收获与成功的喜悦,同时在教师的激励下,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互动原则

教学,顾名思义就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这不是一个单边的过程,它是知识在教师与学生之间转移的过程,它的完成,不能单是教师唱独角戏的过程,它应是一个“双边”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只有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让学生与教师形成良好的互动,才能使教学工作顺利完成。那么如何才能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呢?

(1)建立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达成情感上的互动。

1)要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生活环境、家庭背景、个性差异、心理变化,掌握学生的兴趣与需求、发展特点,研究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等,发现学生的学习能力及问题的症结等等,这样教师才能有效地与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沟通,教学工作才能有的放矢。

2)要关爱学生。爱是教育的灵魂,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学生所犯的错误,才能耐心地去雕塑每一位学生。有了爱,师生之间才能达成情感上的沟通、情绪上的感染、人格上的感化,才能使学生从心理上接受教师,接受教师所授的课程,正所谓“亲其师重其道”。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交往时的语言表达、面部表情、姿态变化、视线交流等,都会使学生获得有关自我在教师心目中的价值,以及教师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方面的信息。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护,这不仅能带给学生心灵上的温暖,同时更会增加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

3)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师生的平等,感受到教师的关爱,感受到自尊的存在。设身处地的从学生角度思考问题,尊重学生的内心体验和真实情感。在认知上,教师不能以自己的认知方式去要求学生;在情感上,教师不能忽视学生作为未成年人的情感体验以及他们的情感要求,要尊重他们做出的行为选择,更要尊重他们的奇思妙想。

4)要多鼓励学生。良好的课堂氛围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精心培育,而最好的方法就是友善的鼓励和强化手段。教育心理学研究证明: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热情的鼓励都是对学生学习态度和成绩的肯定,它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等等。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以正面鼓励为主,要充分相信每一位学生,激励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鼓励学生的良好表现、激励学生的进步,满足学生的社会与心理需求,形成课堂中积极向上的氛围和学生专心投入的热情,所以,鼓励、激励是有效课堂管理的核心。

鼓励的形式多种多样,一丝会心的微笑、赞赏地点点头、亲切的抚摸与拍打、肯定性的言语、击掌喝彩都是鼓励,都能给学生很大的精神动力;另外良好的激励方法也可让学生信心倍增,比如让学生展示他们的优秀作业、试卷、作品、笔记等,教师采用随堂记分法等,都能起到很好的课堂效果。

(2)设计有效的课堂提问,以达到思维互动,师生互动。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学中教师不光要授业,同时更要解答学生的疑惑。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疑问是思维的导火索”,只有点燃学生心中的导火索,才能引导他们积极地思索。那么惑从何来呢?良好的课堂教学就是要在学生心中构建合理的“惑疑”,并连同学生自身的“疑惑”一起解答,从而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那么,如何构建“惑疑”?课堂提问就是一种很好的手段,它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一种基本手段,有效的课堂提问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完善学生思维,使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课堂提问不在于多,主要是要具有针对性。比如课堂教学主要分为这样几个过程:旧课的复习―新课的引入―传授新课―强调重难点―总结新课―布置作业。这个过程是课堂教学的一条“筋”,而教师的提问也要沿着这条“筋”来开展,在教师的牵引下,让学生也能摸着“筋”,从而也能顺着教师的教学思路前行,这样学生的思维就比较清晰。有效提问也因此分为:复习旧知识时考查式提问;引入新知识时承上启下铺垫式提问和悬念式提问;讲授新课时多角度提问;切入重难点时层层深入式和引导、启发式提问;总结新课时归纳式提问等。在这几个提问环节中,还可多形式地穿插一些提问方式,如拓展学生思维的发散式提问;勾起学生注意的兴趣式提问;面向不同层次学生的针对式提问等。教师如果能很好地利用这些提问,课堂教学一定是活泼多变、丰富而有序的,师生之间也能达成很好的思维互动。

(3)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以达成教学上的互动。

理论上的教学方法有很多,有些也很好,对教学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但是,是否所有的方法都适用于课堂教学?是不是在课堂上教学方法用得越多,教学方法越新奇,课堂就越生动、丰富?教学就越有成效?其实并不然。课堂上每节课的时间很有限,如果过于追求课堂教学方法多样化,势必会让教学单纯地成为一种表演,一节课下来,走马观花,很是热闹,但学生却不知所云。例如,在多媒体教学引入课堂教学之初,很多教师为了追求新的教学方式改革,不分专业,一改传统的教学方式,全都投入到多媒体应用上来。其结果是有些教师虽然用上这种先进的教学方式,可学生在课堂上仍旧是哈欠连天,提不起精神。什么原因?原来,先进的教学手段如果应用不当,只能让学生不仅在视觉上产生疲劳,在大脑上也产生疲劳,一节课下来,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那么,怎样的教学方法才是最好的?不是新奇的,不是变化繁多的,合适的才是最好的。只有合适于教学内容,合适于所学专业,合适于学生,合适于教师教学的教学方法才是最好的。其中,合适于学生的教学方法尤为重要。

1)以“形”助学,变“抽象”为“直观”。技工学校的学生,由于没有形成良好的思维模式,抽象思维的能力较弱,相比而言,形象思维就容易得多,因此,理论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转换成具体的、形象的学生易于接受的知识,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化繁为简”。所以理论教学中,教师要尽量采用一些有“形”的方式来教学。采用具体形象化的板书、板画,直观的教具如模型、实物、挂图、投影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克服学习障碍,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让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尽可能地创造出一些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玩中学”。常言道,“听十遍不如看一遍,看十遍不如做一遍”,可见做的重要性。因此,在抽象的理论教学中,如果能让学生看到的尽量让其“看”,对于难度大的知识点,如果能让学生做的尽量让其“做”。例如,在“电力安全知识”中,当讲到各种急救止血与包扎的技术时,如果教师只是单一地讲解或是放投影,学生的印象不会很深,但是,如果此时能让学生对照教师的讲授,一步一步地在自己或同桌的身体上进行实际操作,甚至上台演示操作,这样,相比规规矩矩地坐在座位上听一遍,效果就好得多。可见,“做中学”用得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成功原则

“自信就是成功的第一秘诀”。有了信心,我们就有前行的动力。技校生由于中学的一些失败经历,学习起来往往缺少信心,长期的消极心理,必然导致逐步丧失了学习的原动力。

如何才能建立起学生的学习信心呢?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一旦学生在学习中品尝到成功,就会产生进一步“参与”学习的动机和愿望,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教师此时巧妙地加以引导,即可帮助学生实现“参与成功参与”的良性循环,使学生持续保持自主参与学习的动机。

要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就得了解学生的学习障碍,了解他们的知识缺陷及程度,从而“因材施教”,低起点要求他们,小步子训练他们。课堂提问、上台演讲、上台示范等机会留给不同类别的学生,难度合理分配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保证学生参与的“成功率”,让其感受到“成功”后教师真诚的关爱与鼓励,享受到成功的欢乐,从而激起学生的信心,产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愿望。

篇8

【关键词】 课题研究 化学教学 复习有效性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1-056-01

一、开展课题研究的意义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育科研服务于教育教学实践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这要求我们教师要将教育科研与日常教学工作进行有机整合,要树立“在教学实践中研究,把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的意识,能用科研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以提高教育教学实效性。课题研究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形式。

二、我校开展化学课题研究实录

(一)本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自实施化学新课程以来,中学化学的课堂教学及其评价都发生较大的变化。作为教学重要环节之一的中学化学复习也必然应作出相应的改革。由于我校是一所面上中学,学生生源的素质相对较低,从以往复习的状况来看,许多化学教师仍然采用“知识的简单再现+习题的反复训练”的复习教学模式。这种复习模式, 虽然能起到对知识点的再一次回顾与落实,但学生的积极性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体现,“内化”的效果有待提高。如何开展有效的化学课复习教学,一直是我们一线教师困惑的、想解决的问题。因此,对面上中学化学复习有效性的教学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化学教学进入复习阶段,一般可以分为第一轮复习的单元、章节练习;第二轮综合复习、综合训练;第三轮主要进行查漏补缺、模拟测试。笔者认为第二轮综合复习、综合训练是复习阶段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可以采用专题复习课的形式进行,既能复习知识要点、查漏补缺、扩充知识面,又能对知识点进行横向比较、纵向综合、培养学生的应变与创新能力。在复习课进行时,教师要充分重视选用习题的典型性与有效性。

我们在化学专题复习课习题的典型性与有效性中的一些具体想法和实施过程:首先,进行中考化学专题复习,教师应该非常明确考试的目的和性质,考试的知识范围,以便备好化学专题复习课。备课前,首先要认真科学地分析近几年化学试卷的内容和结构,一方面要认真分析试卷中知识点(即考点)的分布情况,做好试卷统计工作。统计是一项艰苦复杂而又必不可少的工作,它为化学专题复习课的备课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其次,教师要认真统计和分析学生的答题情况:一方面要掌握学生在各考点的得分、失分情况以及典型错误;另一方面还要按人按题统计学生的得分情况和出错人数,并建立学生知识及解题情况档案。

(二)完成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1. 汕头市达濠中学是一所教科研氛围浓郁的“百年老校”,本次课题研究我们邀请了曾担任区教研室主任的李业顺校长为顾问,郑林荣副校长为指导老师,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有力的保障。

2. 本课题组成员均有5年以上的教龄,积累了一定的教学工作经验,能确保本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三)课题研究的几个阶段。1. 学习准备阶段(2013.1-2013.2)。本小课题于2013年1月10日正式立项。接到立项通知后,课题组成员开始着手查找资料、阅读相关的文献,例如:加里・鲍里奇所著的《有效教学方法》、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十讲》等,这些资料和文献为课题的探索实施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2. 探索实施阶段(2013.3-2013.9)。2013年3月开始立足课堂进行实践复习研究,撰写教学案例,定期进行课题研究课,及时撰写教学反思,并收集相关资料,撰写教学论文,形成阶段性成果。

3. 总结阶段(2013.10)。整理总结研究成果,完成结题报告。

(四)课题研究内容及成员分工(略)

(五)研究方法。本课题研究以行动研究法(课堂实践)为主,同时综合运用文献法、观察法、经验总结法,再辅以调查法、反思研究法等对学生的复习效果进行研究对比。课题研究在实践中进行,同时通过学习研究提升实践,帮助教师通过教学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改进和提高自己的化学教学水平。

(六)研究成效。

1. 本课题研究成果(略)

2. 研究成果评价。(1)通过本课题研究,化学课堂复习教学有效性明显提高,可以形成校本教材。(2)通过本课题研究,提升学生复习的自学能力与有效性,提升学生对化学学习的信心,提高学生化学科的学业水平,以点带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和学科综合素养。(3)通过本课题研究,培养教师养成教学反思的习惯,加快老师专业水平发展、教学理念的提升,丰富教师的实践智慧,提高教研组活动的水平。(4)可以为同是面上中学的兄弟学校提供借鉴,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三、开展课题研究,提高了化学教学质量

通过开展课题研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效率都得到提高,学习质量较以往也有明显的进步;教师的业务素质在课题研究实践过程中也不断提高,课题组成员教育教学理论得到了提升,教学的专业化水平得到了发展,科研意识和能力都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开展课题研究对于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具有深远意义。 (课题编号:GDXKT0069)

[ 参 考 文 献 ]

[1]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

出版社,2002.

[2] 刘舒生主编.教学法大全.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1.

[3] 李建平.教师如何走进新课程课程专家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

[J]. 重庆教育,2002,(3).

篇9

(一)图文结合的教学

聆听乐曲的时候,需要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去感知。但孩子们的理解能力薄弱,要使他们能轻度理解音乐,感到共鸣,要以他们的思考角度为依据,通过动画、故事、短剧、小品等形式去启发他们,充分调动听觉和视觉来帮助他们感知。我们可以用颜色、线条、文字、动作等将音乐直接表现出来。还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以音乐为背景,编排音乐短剧;用简单的图画来表现音乐讲述的内容等,组织大家进行评比,发挥更大的想象力。在上课过程中,老师要努力创造有趣的学习环境,尽最大的努力使每一个教学步骤都有趣味性、启发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主动学习知识,达到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

(二)使用乐器教学

有位心理学家的看法是,教育必定要以学生为核心,培养创造性,发展潜能,以及发展个人,要让他们充满自豪感和成功感。将乐器应用到音乐课堂中,是这一先进教学理念的充分表现。由于乐器的鲜明技巧性、情感性和艺术性,能够让学生对乐器感到极大的兴趣。本来,小孩对乐器有新奇感,他们愿意使用乐器来学习音乐,这样可以极大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从生物上讲,演奏乐器时,人们情绪将受到影响,调节体内各种激素的分泌,增强学生的智力发育,以及身体各方面的良性生长。乐器本身能直接的演奏音乐,使听众欣赏;在枯燥的讲解下,加入乐器的伴奏,课堂的氛围将改善很多。在音乐课堂中加入乐器,既满足教育大纲中对创造性教学的要求,又能迎合孩子们演奏乐器、学习音乐的求知欲。

(三)竞赛教学

小学生的竞赛意识是很强的,这一点在他们平常的游戏中很容易发现。老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点特征,让学生之间互相竞赛,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从而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比如,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团队,每个团队为一个计分单位,这样,学生能够更愿意参与到活动中去,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在学完一个学习的课程时,老师可以举行“记歌词”活动来巩固学生对歌词的记忆,让学生之间互相竞争,让学生参与课堂,提高教学质量。将全班分成几个小组,老师先做示范表演,唱出一首歌的前两句歌词,然后每个小组轮流接。通过各个小组的正确度,进行奖励。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大家踊跃参与,而且加深记忆,更加喜爱音乐这门课。

(四)应用多媒体教学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学习一门新的课程时,用有趣的图像,生动的声音,风趣的讲解这种动态的效果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发达的互联网中,我们可以搜集到各种图像、声音、动画等形式编制成多媒体课件,模拟课本中的情景,将它们直观的呈现在孩子们眼前,帮助他们理解,进而激发兴趣,让他们自己主动探索。学生岁数小,生活历练少,接触的事物没有多少,因而存储在脑袋里的事物少。通过多媒体,将各种抽象的事物呈现在同学们眼前,要比简单的听老师讲解,要有趣的多,更容易加深印象。艳丽的色彩和美妙的声乐将激发孩子们对音乐的好奇和探索。事实证明,任何一种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我们要同时应用多种教学方法,才能极大提高小学生音乐课堂教学水平。同时我们要将各种教学方法应用到课堂上。通过大量的实践,才能找到符合本地区学生的最好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寓教于乐,这样才能提高音乐教学质量,提升孩子们的艺术修养。

二、结束语

篇10

关键词:实训课;教学质量;监控;评价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08-0143-03

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借助规范、科学、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监控与评价,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高职教育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工学结合是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训课占比已经超过了50%。然而,高职实训课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尚处于探索阶段,实训课教学因缺乏行之有效的监控手段,几近监控盲区,教学质量堪忧,严重影响全面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指为了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按照一定的运行规则,围绕教育质量评价这个核心而设立的各种机构和进行的各种活动。抓住教师、教研室、系部三个层次,建立并运用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教学过程进行客观公正、实时动态的监控,确保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一、国内外同类研究现状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时间不长,由于基础条件的限制,实训课在教学活动中的比重,近几年才得到较大幅度的增加。实训课对整体教学质量和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提高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如何提高实训课的教学质量已经引起了教育管理部门和高职院校的高度重视,部分研究成果初现,但真正意义的高职院校实训课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尚处于探索阶段。

目前,国外较为典型的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方式,一般是采用国家职业资格认证考试来进行的。就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的主体来讲,国外可供借鉴的经验,一般是教育的投资者与学校共同成为质量监控与评价的主体。如澳大利亚TAFE学院是由政府投资的,其监控与评价由政府委托行业协会通过技能等级认证来进行;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投资主体是政府和雇主,则由雇主集团委托行业协会对企业方的职业培训质量进行监控与评价,由政府重点对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价。发达国家较为典型的高职高专类院校,也是在教育投资方的监管下运行,加上完善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保障。由此可见,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可以分为三个彼此相关又相对独立的层次:政府――社会――学校。其中,以学校自我监控为核心,以政府监控为指导,以社会监控为评价依据。

综合各种资料显示,我国高职教育尚缺乏一种既科学规范、又适合国情现状、简便高效、可操作性强的监控与评价体系。

二、教学质量管理、监控与评价流程设计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质量的提高主要依靠教师本人的知识水平和职业素养――高度自律、敬业及奉献精神。但也不可否认,教师队伍中也有不尽如人意者,管理制度和监控评价机制设计的关键是怎样激发、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进取心,营造一种使优秀者更优秀,落后者不甘落后的良好氛围。要达到上述目的,管理制度是关键,监控只是手段,是必要的补充和完善。因此,监控不能繁琐复杂,否则就会因执行困难而流于形式。配合严格的管理制度,探寻一种准确高效,简便易行的监控方法,避免监控盲区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基于上述考虑,结合多年实训课教学管理经验,对实训课教学质量监控流程,评价指标和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提出了“123管理监控法”,其教学质量监控流程如图1。

“123管理监控法”内涵说明:

1 是指一级保障:实现全院一盘棋,统一管理制度、监控、评价体系;统一奖惩标准:明确教学质量就是学校的生命,真正落实教学质量一级重点保障。

2 是指二级管理:为减少环节,提高效率,确保可行,主要依靠教研室和院,系(部)二级管理,覆盖全员(包括行政兼课人员)。院/系(部)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层单位,教研室是组织实施教学活动的一线团队,他们担负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各教学环节的组织安排及各项教学任务的实施、管理和考核等任务;承担着具体的教科研工作;负责本系的专业、课程、教材、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的建设;师资队伍及教研室建设。以及对教师业务进修,教学水平,教学纪律,教学态度,教书育人等各环节的管理。教研室和院/系(部)也最了解自己的老师和学生。学校的教学质量能否得到保障,院/系(部)及教研室的教学组织,教学实施,教学管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他们的管理和监控覆盖全员,必须牢固树立和提高院/系(部)、教研室的教学管理权威,切实发挥院/系(部)、教研室二级管理和监控的主要作用。

教研室主任是教师的最直接管理者,必须、也应该最了解本教研室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情况。排除个人情感因素,教研室对教师的排序也最准确。所以要充分相信和依靠教研室主任对教师的监控和评价。唯其如此才能真正简化监控过程。

3 是指三级监控:为了明确职责,确保落实,必须建立完整的教研室、院/系、校三级监控体系。教研室具体实施和完成对本室老师的常规检查与评价:院/系(部)监控与评价依靠专家组和管理团队,其职责主要起仲裁和纠偏作用,确保本单位各教研室对教师评价结果的客观、公平、公正;校级监控依靠教务处与评建督导处及专家委员会。主要在于平衡院,系部之间的评价标准及宽严程度,以监控院/系部整体为主,教师个体为辅,监控对象包括各院,系(部)首、末位教师及对二级监控争议仲裁。借助科学的监控与评价手段给出院,系部整体评分及排序,为实现院,系二级管理提供依据和保障。如若不然,校级监控将陷于庞杂的具体过程而无法履行其应尽之责。

三、监控点选择

监控点应该根据实训课的教学特点和共性来选择。虽然教学是一门艺术,但任何教学活动都有其内在的规律性,一般包括:准备、过程和结果三大环节。这三个环节的落实与执行情况直接影响和决定实训课的教学质量。

四、监控内容及评价方法

1 监控内容。对教学活动准备、过程和结果三大环节的具体监控内容需要认真研究,仔细确定,避免出现监控盲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实训课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表,如表1。

2 评价方法。从第一级教研室监控开始,对教师的评价不能笼统地评“优秀、良好……”必须给出具体的分数并排序。从以往教学管理的实际情况看,只有这样才能杜绝大家都一样优秀或良好的形式化评价,才能真正产生激励和鞭策作用,实现监控与评价的预期目标。各监控点选择合理的分值及权重,适当鼓励方法创新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每项监控内容的评分细则要制定完善,合理有度,便于把握(此项研究尚待进一步深入)。监控评分的结果每学期末公布,并作为奖惩、晋升的直接依据。古人云: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果不思进取,本学期的优秀很快会沦为后期的落后直至末位。反之,如果不懈进取,奋力追赶,今天的末位就会成为明

天的明星。借助监控与评价手段激发教师比、学、赶、超,实现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最终目的。只有每一次课都经得起抽查并得到较高评分的老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老师,随机抽查的结果可以作为对一个教师的评价结果。启动监控与评价之初,要通过广泛宣传,使每一个老师都熟知这一政策和理念。也只有基于此才能最大限度地简化监控与评价程序,使监控与评价高效,简单、可行。为确保评价的公正、可信、服众,院/系部教学管理专家可以对教师直接随机抽查评分、据此核实教研室对教师评分的可信度,修正各教研室对评分标准把握的宽严差异。校教务和评建督导专家主要抽查各个系的首/末位评价结果,依据二次监控评分的结果修正各院,系把握评分标准的差异,并最终确定各院/系排序和校级首,末位教师。

五、奖惩措施

再好的监控手段,如果没有相应的措施保证,也会劳神费力,形同虚设。借助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流程得出的结论,制定由轻到重的三级奖惩措施――奖优罚劣,赏罚分明。最终促进教师自律、敬业、不断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形成催人奋进的良好校园氛围。对教研室评出的首,末位教师适用一级奖惩措施,对首,末位教师可以在教研室内分别进行表扬和视情批评,限期整改。对院,系部产生的首/末位教师在系内处理,与年终考核和晋升挂钩。对首位教师给予表彰,授予院/系优秀教师称号,进行一次性的物质奖励。对院/系末位教师根据其分数情况,在院/系内进行通报或批评(良好以下),限期整改,必要时减、停课,促其学习提高。对学校产生的首/末位教师在学期末进行表彰和通报。对首位教师授予学校明星教师称号,给予较高的物质奖励。对院级不合格的末位教师停课一学期、停课期间听课、自学,根据其态度和改进提高情况再决定是否转岗、辞退等进一步处理。对连续二次被评为校级末位的不合格教师进行转岗或辞退处理。

通过严格的管理和监控措施,经过一定的时期,教师的教学水平将会得到明显提升。不难预见,等到校级末位教师的评分达到良好以上的时候,整个教师队伍的水平就提升到了一个令人欣慰的新高度。全面教学质量的提高就会成为可喜的现实,学校教育也就走上了良性发展的快车道。

参考文献:

[1]刘淑兰,教育评估与督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篇11

关键词:《机械基础》;教学质量

《机械基础》介绍机械传动、常用机构、轴系零件及液压传动的构造原理、运动规律和应用特点等基础知识的专业基础课。对于由初中毕业上中职的学生来说,本身学习基础就差,又无实践和生活经验,学习过程中很少与机械设备接触,没有实物的观摩,而老师授课时通过板书、语言、部分教具挂图的方式去讲解,学生难免感觉很枯燥,难以接受这些专业知识,结果是老师在课堂上为知识点讲得精疲力竭,而听课的学生却一脸茫然,最终学生将失去课程学习兴趣,影响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下面就我个人在培养中职学生成为一个课堂参与者,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机械基础》课堂的教学质量的几点做法。

一、精心备课,设计课堂内容,引境

在教学过程中,我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加工,在授课时学生愿意接近我、相信我,积极主动地配合我,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例如在讲授《绪论》机器时,我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环境举例自己熟悉的各类机器,说说它们的功能,总结它们的共性,通过学生的多次讨论,再由我总结阐述机器定义的三层含义:(1)由构件组合而成的。(2)具有确定的相对运动。(3)能实现能量的转换、代替或减轻人类的劳动,完成有用的机械功,接着我介绍机械领域内的一些科技动态,尖端技术成果以及我国在此领域内已取得的成就和还存在的差距,如数控机床的相关知识,机械设备与电的联系,机械设备与计算机的联系等等。通过这种讨论交流方式加深了同学对《机械基础》课程的认识,提高了学习《机械基础》的热情。授课时我的情绪随学生地课堂反应做些调整,会使学生产生亲近感,他们感觉老师对自己的尊重,使师生之间的亲和力大大增强。其次: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我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变换授课方式,将启发式教学法、演示教学法、举例教学法和课堂练习法等并进行有机的组合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第三:创设宽松的课堂环境,例如下午上《机械基础》课时学生会显得精神疲惫,我就从语言、动作、神态等诸方面加以调整。采用幽默的语言、夸张的动作、讲一些教材内容有关的小故事和亲身经历等,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主动接受知识。例如讲解摩擦力时,我请同学们做用筷子夹乒乓球活动比赛,活跃了课堂气氛,加深了同学对摩擦概念的认识。反之往往会使课堂气氛很沉闷,即使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但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教学效果不佳。

二、采用挂图、实物模型、实物以及多媒体教学手段,有效地加强学生对知识点认识和理解

在《机械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各种机械的运动形成,齿轮轮系传动及液压传动,符号繁多,传动图线复杂,学生初学时没有这方面的感性认识,很难想象其中的运动和力的传递情况,若利用形象化教具,可以启发学生进行积极思维,就会收到化难为易、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平面连杆机构》,我选用四根长短不一的木条自制铰链四杆机构在课堂上边演示、边作图、边讲解,同时要求学生自己上讲台来动手转动铰链机构,通过展示教具模型加深学生对铰链四杆机构中曲柄和摇杆运动特点,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形式和铰链四杆机构类型的判别。然后结合多媒体课件教学,学生可从课件上看到铰链四杆机构运动的过程、各构件的运动速度及位置,而且当曲柄与连杆两次共线时让连杆颜色改变使之与曲柄颜色相同,加深了他们对机构极限位置和死点位置的印象;在播放不等长双曲柄机构时,学生能清楚地看到用传统教学方法演示所看不到的从动曲柄的变速运动;导杆机构的课件则让学生看到了相对运动着的各个杆件及不同导杆机构的运动状况。它把铰链四杆机构真实地再现出来,其构件间的运动关系一目了然、直观、具体,学生思维相应十分活跃,它不仅使教学生动活泼,学生认识深刻,记忆持久,而且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开展说课活动

在学生间开展说课活动,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的教学内容展开,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综合,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基础较弱的学生了解到其他学生学习的方法和学习他人的优点,产生一种动力;基础较好的学生也从中得到了满足和自豪,同时也学习了其他学生的长处,双方共同取长补短。如在机械基础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铰链四杆机构,我就要求学生寻找生活中的铰链四杆机构,看看缝纫机踏板机构如何运作,汽车的翻斗起落、课间请同学骑自行车表演组成曲柄摇杆机构,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又如在讲授凸轮机构时,首先我在教学前要求每组同学根据书本内容动手制作不同类型的凸轮纸片模型,授课时采取学生说课的方法,通过学生的感官产生的直觉效果,认识凸轮机构和工作过程,让学生分析凸轮作回转运动,从动件的工作规律;比较凸轮机构的基本类型、从而理解凸轮机构的工作原理以及从动件是“借助其曲线轮廓”作相应的运动的结论,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凸轮轮廓曲线的实际问题。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深入浅出的理解问题、掌握知识,同时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也就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提高中职《机械基础》课堂教学质量,我认为必须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多方位、多角度、多渠道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同时作为任教机械基础的老师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能对本专业驾轻就熟,利用较为先进的教学方法,才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知识。

【参考文献】

篇12

关键词:农科类大学生;就业;对策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及施测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

分别面向应届农科专业毕业生、毕业1-3年的农科专业毕业生、用人单位设计三份问卷。一是对农科类专业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影响因素的调查。二是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及评价的跟踪调查(包括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和用人单位期望高校重点培养哪些综合素质的调查)。三是影响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调查。对在校生、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开展关于大学生就业的问卷调查,目的在于了解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各种因素,以及不同群体对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的不同看法和观念差异,以及时调整专业培养和就业指导计划。

(二)调查问卷的施测

面向农科类应届毕业生发放问卷1500份,回收问卷1472份,有效问卷1472份。面向毕业1-3年的毕业生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问卷1193份,有效问卷1193份。面向用人单位的调查问卷共发放60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率100%。调查的用人单位包括私营、民营企业以及政府和事业单位,分别分布在珠三角以及我省部分欠发达地区。

二、农科类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

通过对农科类大学生就业状况和有关问题进行分析,发现农科类大学生就业状况有以下几个新特点。

(一)农科类大学生整体就业状况有所好转,但创业情况特别是创业成功率不容乐观

农科类大学生的创业进展不大,毕业生创业的数量和比例都非常低,创业成功者更是寥寥无几。这与我国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

(二)农科类大学生的就业范围有所扩大,但到偏远农村和西部贫困地区就业的仍然较少

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农科毕业生到新兴的产业和中小城市就业创业,但愿意到偏远农村和西部贫困地区就业的毕业生仍然不多。每年的“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还是有较大的人数缺口。大部分毕业生情愿“扎堆”在大城市,也不愿意到经济欠发达地区。

(三)农科类大学生就业率有所提高,但与非农专业大学生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

纵观近三年农科类毕业生的首次就业率统计情况,农科类专业要比非农专业就业率低五到八个百分点。虽然有一些新兴的农科专业由于就业市场的大面积需求而使其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大幅上升,但从整体上对照比较,非农专业大学生在就业需求和就业成功率上还是要高于农科类专业的。

(四)从事农科行业和职业的农科类大学生数量有所上升,但所占比例仍然较低

农科专业大学生不从事农科行业和职业,是一个较为严峻的老问题。近年来尽管这种情况有所好转,但从事涉农工作的农科学生仍然不多。一些农科类大学生宁愿从事毫无知识储备和兴趣不大的经济类行业的基层工作,也不愿意到农科行业就业。

(五)农科女大学生就业环境有所优化,但与农科男大学生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女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社会关注的问题,而农科女大学生就业机会少和就业环境差的现象更为突出。虽然这一问题随着市场经济和有关法规的完善而有所好转,但传统的社会分工模式和落后的性别观念,以及产业结构失衡致使农科女大学生的就业环境还是不如农科男大学生。

(六)农科类大学生考研人数有所增加,但比例不高,而且更多选择考取非农专业研究生

近几年来,随着专业思想教育的加强和就业市场竞争加剧,农科类大学生考研深造的氛围更加浓厚。但很多农科类大学生读研时选择的是非农专业,这一现象越来越明显。

三、农科类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主观因素

一是农科类大学生的择业观不够科学。据调查发现,只有9.6%的农科类大学生有清晰的职业规划并付诸行动,超过50%的学生缺乏应有的职业规划。这反映了农科类大学生职业生涯意识还有待提高。此外,还有63.7%的学生对自身专业不满意或有专业迷茫感。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们自我评价不足,对环境的了解和适应性也有待提高。由于农科类大学生缺乏准确的就业定位,轻农思想严重,普遍缺乏学农爱农、服务三农的就业观念,他们就业时更多选择非农行业或好高骛远,盲目追求待遇好的工作单位。[1]二是农科类大学生的核心就业竞争力不够强。没有稳固的专业认同感,就会制约强大学习动力的持续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包括学习、实践与创新三大能力在内的综合素质自然也没有得到很好的提升。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时普遍怀着宁缺毋滥的心态。部分农科毕业生大学期间缺乏足够的学习、实践,未能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如知识结构不合理、表达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较差,创新意识不突出,有的甚至缺乏应有的品质修养。[2]

(二)客观因素

一是社会环境给农科类大学生就业带来较大的挑战。当前我国社会经济整体发展不平衡,农业经济发展滞后,涉农行业产业化速度较慢,大型农科企业少,造成优质的就业岗位严重短缺,影响了农科类大学生的顺利就业。此外,社会环境不利于农科类大学生就业,对农业存在一定的轻视,对农科类大学生就业也有一定程度上的偏见。这种氛围会严重影响农科类大学生从事农业行业的决心,也打击了一些农业企业的信心。二是企业对农科类大学生的数量需求与能力要求和农科类毕业生不匹配。目前,我国农业经济中中高层次的人才严重短缺,企业对高层次的复合型农科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农业院校的毕业生中,研究生供小于求,本科生则较明显地呈现供过于求的趋势。一方面对农科毕业生的需求数量继续维持较少的现状,另一方面对综合素质的要求又不断提高,客观上也加剧了农科类大学生就业的难度。三是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待完善。首先,农科类专业招生存在一定的盲目扩张性,导致农科毕业生数量大幅度增加。其次,一些农林高校的教育理念过于滞后,对农科专业和就业中出现的新问题解决办法不多,导致培养的学生知识落伍。再次,农科类院校的通识教育和职业规划教育开展得不够及时和深入,农科类大学生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最后,对农科类大学生创业活动重视程度不够,对农科女大学生的个性指导也有待加强。

四、对策和建议

(一)政府要成为农科类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护航者

一是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就业制度,鼓励广大毕业生特别是农科类大学生自主创业,在创业政策上给予一定程度的倾斜。二是进一步完善就业工作机制,确保各项政策能得到落实和推进。三是支持农业企业又好又快发展,鼓励发展高科技农业产业,必要时应在税收和融资等方面给予扶持。

(二)学校要成为农科类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设计者和组织策划者

一是要始终把教学放在第一位,积极组织师生开展研究性教学和自主学习,开展发现式教学、问题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和合作式学习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积极性,提高学风建设成效。二是要以“挑战杯”学术竞赛、创业大赛为龙头继续开展富有专业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竞赛,让学生有展示自我就业能力的平台和了解社会前沿信息的机会。三是要发挥社会实践、专业实习在培养农科类大学生中的作用,积极创造 条件,让农科专业的大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走向基层,走到农村,在实践中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在学习中增强责任感,加强专业认同和就业忠诚度。四是要提高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在教学中的地位,优化就业指导课程。五是要加强通识教育,提升农科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强化通识教育,适当增加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人文学科的课程。

(三)教师要成为农科类大学生就业的引导者和推动者

在学生就业过程中,教师是当之无愧的“领路人”,起到关键性的引导与推动作用。特别是当农科类大学生在学习、实践、就业、创业等方面遇到困难和问题时,教师应主动伸出援助之手,及时开展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解决问题。需要指出的是,在对大学生指导与帮扶的过程中要注意分寸,既要发挥好学生个性,保护好他们的积极性,又要突出指导性和服务性。

(四)学生要成为自身就业工作的参与者和执行者

一是要树立正确的求学态度和择业观。要培育“爱农兴农”的理想抱负,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等重大决策作为自身成长成才的良好机遇,倍加珍惜。二是要加强专业学习实践,深入掌握专业的理论知识,积极参加各类专业竞赛和实践活动,结合自身兴趣和知识基础进行大胆的创新。特别是要在学习实践中有意识地、整体性地提高包括就业能力在内的各方面能力,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三是要自觉接受通识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农科类大学生要真正成为有较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积极投身到集专业知识、创新创业和通识教育于一体的一些高水平的综合性科技竞赛中,努力提高自身非智力因素和创新思维,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 丘桂凯.增强大学生“四种能力”探赜.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年6月,第55—56页

篇13

1.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1 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创新人才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①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意识即具有引起某种创造动机所表现的创造意向和愿望的意识。②具有创造性思维。其特征如下:思维方式的求异性;思维状态的主动性;思维结构的灵活性;思维运行的综合性;思维进程的突发性;思维表达的新颖性。③具有创造能力。学生的创造能力需具有如下基础:良好的思想素质;扎实的文化知识;一定水平的信息能力。由此可见,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依靠新型的教学模式。

1.2 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面对新的形势,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滞后,因此,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结构,探索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新型教学结构。

1.3 学科教学模式信息化的需要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现代教育带来了发展的动力,为现代教育提供了更丰富的信息资源与工具。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在革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素质等方面显示出明显的优势,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校园网和因特网作为新型教学资源和媒体,把电视机所具有的视听合一功能和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这些高科技资源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创设了学生主动参与活动、讨论交流质疑的开放式教学环境,为实现形象化学习、交互式学习、协作学习、个性化学习、探索式学习、创新学习提供了物质条件。

2.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任何教学研究活动都离不开理论的指导,新型教学模式、结构的研究更是如此。

作为新型教学模式、结构研究的理论基础有许多方面,在此只列举一些比较重要的方面。

2.1 现代教育思想

面临21世纪的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为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产生了许多新的教育思想,出现了许多新的教育理论。

①素质教育,就是通过科学教育途径,充分发掘人的天赋条件,提高人的各种素质水平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②四大支柱的教育,四大支柱是指支持现代人在信息社会有效工作、学习和生活并能有效应付各种危机的四种最基本的学习能力,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

③创造教育,是指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实践能力的人才为目标所进行的教育和教学活动,它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活动是学生通过一定的情境,借助教师与同学的帮助,通过协作和会话的方式,达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认知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引导者。

2.3 教学设计理论

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学问题和需求,确定解决它们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面向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应注意如下几方面:①强调教与学的结合;②重视学习环境的设计,包括情境创设的设计、协作学习的设计、信息资源的设计;③重视教学过程的动态设计;④重视可操作性。

本课题的研究,将紧紧围绕素质教育这一中心主题进行,研究内容以全面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为核心展开。其中,素质教育的概念和内涵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三个发展两个重点和一句话。三个发展是: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个性发展。它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两个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它是素质教育的重点。一句话是:培养创造型人才。它是素质教育的目标。

3.课题研究的实施措施

为使现代教育技术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能为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发挥作用,并取得突出的成果,我们力求做到研究与实验相结合,实(下转第75页)(上接第73页)验与实践相结合。为能突出现代教育技术的功能与作用,在整体实验研究过程中,“运用三种技术,做两件事,实现一个目标。”

运用三种技术:即现代媒体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现代教学技术。将这三种技术深入到教学的不同环节。

做两件事:即开发、利用教学资源,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功能和作用优化教学过程。

实现一个目标:通过实验研究,建立一个合理、高效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及一个高质高效的训练结构模式。

4.新型教学模式的特征及设计

关于新型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的不同,李克东教授提出了如下的观点:

①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新型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角色将由原来的知识讲解员、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促进者。

②学生地位的转变

在新型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地位将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学生将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学习过程中真正的认知主体。

③教学过程的转变

在新型的教学模式中,教学过程将由原来的知识归纳型或逻辑演绎型的讲解式教学过程转变为创设情境、协作学习、会话商讨、意义建构等新的教学过程。

④媒体作用的转变

在新型的教学模式中,教学媒体将由原来作为教师讲解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

根据教学模式的定义以及新型教学模式的特点,应用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我们可以将教学模式的设计归纳为如下五方面的工作:

①明确指导思想,体现先进理论;

②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

③设计、选择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环境与资源;

篇14

关键词: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模型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11―0108―02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教学质量评价是教学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建构科学的、系统的、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运行机制,对于加强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但该体系的建构在实际操作中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1]。

现在许多高校的本科教学评价基本分为三部分,即承担的教学工作量、取得的教学奖励成果和课时教学质量评价。其中前两部分的评价相对比较容易量化,便于操作,但第三部分课时教学质量评价操作起来难度较大。教学质量评价也被许多管理者广泛研究,提出了如SPA法[2]、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3]、决策树算法[4]等理论性较强的评价方法,但普遍存在比较专业、操作起来复杂、繁杂难懂的特点。

二、建立有效评价模型应考虑的主要因素

(一)应首先考虑教学效果

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学生评教结果。教师教学准备工作是否充分,教学内容是否前沿、新颖、完备,教学手段是否先进,教学有没有吸引力,学生是否喜欢听、听得懂、考得过、用得上,对学生有没有爱心,是否做到了既教书又育人等等,都可以体现在学校每年的学生评教结果上。每个有教学任务的教师,到年底学校都会有学生在教务处网站上对每个教师的网上评教结果,数据是可信的。

(二)应强调本科教学范围

本科教学范围包括各教学环节(含课堂教学、作业及实验实习报告批改、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试卷命题、考试和阅卷等),课程质量标准执行情况、教学档案提交及整理、大学生科技创新与指导情况、讲课比赛、学科竞赛、督导组检查情况等方面。撇清教学以外的其他因素,如担任院系领导、教研组(室)主任等,尽量减少环境因素、管理因素、人情因素等对课时教学质量评价的干扰。

(三)应考虑教学数量

教学数量应主要包括课时,即年初下达的理论课时、实习和实验课时、所带班级的数目和课头、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指导的数量、指导毕业论文(设计)的人数等。坚持没有一定的数量就没有相应的质量,质量与数量相结合,对超额完成工作量的奖励要注意与质量的挂钩,不能简单地与数量成线性关系。

(四)应发挥学校、学院、系(组)三位一体作用

学校评价:按学年进行。重点依据学校组织专家从教师执行教学计划、调停课次数、教学纪律、教学事故有无等方面进行评价,主要体现维护正常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秩序。

学院评价:着重从管理方面评价,重点从教师承担教学任务的积极性、参加教研教改、教学建设、教学档案的完备情况、主动承担学院教学项目、公益事业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价。

系(组)评价:重点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包括课程质量标准的执行情况、教学内容的先进性、课堂讲授及教学方法的恰当性、作业及实验、实习报告的批改质量及数量、试卷命题及阅卷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价。

(五)应与学校分类管理、岗位职责内容相结合

按教育部规定,许多高校都进行了内部人事分类管理,进行了岗位聘任。每个教师所对应的职称、岗位等级和岗位职责,每年每人每个职称的最低理论课时,均有详细明确的规定,在评价教学质量时应重点考虑其完成情况。

三、课时教学质量有效评价模型建立

(一)学生评教结果计算(满分100分)

个别学生因教师的批评或学校的处理而怀恨在心,在评教时打低分作为报复手段;有部分学生受从众或应附心理驱使,评教时随意抄袭他人;还有的为完成任务,给所有教师打相同的评教成绩,都会干扰学生评教成绩[5]。对这种情况,教师掌握情况的,可以禁止这些学生参与评教,从而使学生评教客观、公正,数据可信。

(二)工作量质量评价计算(满分100分)

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考核客观上要求分层次进行综合评价,是一个多层次的模糊综合评价问题[3]。但是,根据数量和质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我们知道只有一定的数量才能有一定的质量,只有量变才能引起质变。所以考虑教师个人年工作量是必须的,而且是重要考虑因素。

(三)指导毕业论文质量评价计算(满分100分)

(四)参与本科教学工作评价(满分100分)

该部分主要由系(组)决定,主要包括教师参与系上本科培养方案制订、教学计划和大纲的编写、实验室建设所做出的贡献来给出评价。

(五)附加分计算(满分100分)

该部分主要由二级学院决定。由主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根据一年来每个教师参与学院整体教学工作量的大小,提出每个教师具体应加分项目,由学院研究决定。

如果教师个人最终分数相同,则按照P、X、F、G、Z分别为第一、二、三、四、五顺位,依得分高低排序,得分高者排在前位。

四、运用课时质量有效评价模型注意事项

(一)有以下情况者不得参与评价

1.本年度出现学生评教不及格或被亮黄牌者;

2.本年度出现重大教学事故者;

3.本年度在教学实习、生产实习等工作中出现安全事故者。

(二)模型中评价因素的比例可以适当调整

模型中P、X、F、G、Z前的比例数字,可根据单位职工意见做调整,使其和小于1即可。

(三)模型应当不断地丰富和完善

为了简单、快捷地计算,该模型只考虑了有效评价的5个主要因素,在实际运用过程当中,还应当考虑更多的本科教学因素,使之更加科学合理。

[参考文献]

[1]刘恩允.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构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03).

[2]王化中.SPA法在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中的运用[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2(07).

[3]丁家玲.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在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武汉大学学报,20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