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质量科学研究范文

高质量科学研究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4-01-05 17:02:4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高质量科学研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课堂教学是高校的主要教学活动,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和参与者学生都对课堂教学的质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但是目前高校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诚信缺失现象,而诚信缺失的后果使得高校课堂教学的质量提升困难,因此只有提高教师诚信教课和学生诚信学习的意识,才能有效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结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失信表现,提出建立教师诚信教书和学生诚信学习的档案制度,对师生的教学过程进行跟踪记录,规范和监督整个教学过程,创建诚信校园,从而改善教风和学风,并促进整体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

课堂教学;教学质量;诚信机制

一、高校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失信表现

高等教育的中心工作是教学,教学的质量是衡量高校教育工作的指标,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课堂教学是高校的主要教学活动,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注重从课堂教学入手,而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和参与者学生都对课堂教学的质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要充分发挥师生能动性,创建“双效课堂”(顾豪爽,2007),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水平。然而,根据鲍威等(2011)的调研发现,在实际的高校课堂上,教师对教学工作投入不足达34%,教师的实践性、应用性知识能力薄弱达30%,教师的专业水平较低达20%。而学生迟到、旷课现象屡禁不止,出勤率在90%以上的学生比率仅为72.8%,即使没有缺勤,很多同学也不积极参与课堂教学,47%的学生从不或很少参与课堂讨论,65%的从不或很少在课堂上提问。总体来说,目前高校课堂教学中存在不少失信行为,影响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具体分为:

(一)教师对教学投入不足

教学是大学的本体性原初功能(张旸,2015),大学所培养出的人才的质量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而课堂教学又是最为关键的,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大学生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是无法取代的,教师的投入为良好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然而由于受评价指标体系、职称晋升等影响,高校教师往往将主要精力集中于科研,在教学上投入的精力明显不足。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存在备课不充分、教学内容和方法陈旧、多媒体课件粗糙、不注重和学生交流。这就导致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教学质量比较差,失信于学生和本职工作。

(二)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待加强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是改进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一个拥有较高的教学水平的教师应当具有本课程领域内广博而深厚的专业知识,能熟练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能恰当地与学生沟通。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无止境的过程,只有经过不断的学习、思考与钻研,才能得以提升。然而有些教师进取意识薄弱,学习上马马虎虎,工作上得过且过,专业知识老化后也不及时充电更新,导致知识跟不上时展,教学方法又陈旧,课堂上也懒得与学生进行沟通,教学水平较差,对学生和教学工作不诚信。

(三)学生缺课现象普遍

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但是目前部分高校学生存在学习诚信缺失现象,缺课现象比较普遍,有的是为了兼职、上考研辅导班、考证辅导班、社团工作、找到实习单位要实习、求职应聘等,还有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利用上课时间在宿舍睡觉、玩游戏,缺课现象严重影响了教学秩序和课堂教学质量。

(四)学生不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有些学生虽然没有缺课,但是在课堂上根本没有认真学习,有的睡觉、讲话、看课外书籍,更多地则是使用手机。谷大海(2013)通过调研发现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的频率非常高,84.39%的同学有上课玩手机的习惯,很多学生将时间消耗在玩手机上。上课无聊了就会利用手机上网,譬如上人人网、QQ聊天、浏览新闻,玩游戏、微信,进行网络购物等严重干扰周围同学的听课,同时也影响授课教师的情绪,对正常的教学秩序形成较大的影响。另外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借助于手机拍照功能,把需要记的地方就用手机拍下来,或者面对任课老师的提问用手机上网搜索答案。这些行为都不利于正常的教学工作的开展,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

二、诚信教学是高校提升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

诚信,即诚实守信,包含诚实和守信两层意思,诚实强调言行一致,而守信则指的是坚守承诺。诚信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道德准则。诚信教学,指教学的组织者教师和参与者学生都要做到言行一致并坚守承诺,除此之外还要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因为教学质量差本质上就是一种不诚信。

(一)教师诚信教是提高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离开了教师的教,课堂教学活动就无法开展,而教师诚信教学则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要提高高校课堂教学质量,高校教师必须是诚信的教师,诚信对待教学,拥有严谨的教学态度以及高超的业务水平。高校教师的教学态度以及业务水平直接决定着学生会接收什么样的教育,诚信对待教学的教师会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会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楼军江,2014);拥有高超的业务水平的教师,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更为丰富的知识,延伸学生原有知识的广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提高教学质量,才能更好地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高质量的人才。

(二)学生诚信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

课堂教学除了要靠教师诚信地教以外,还有赖于学生诚信地学,二者相辅相成,学生诚信地学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因此要提高高校课堂教学质量,学生必须是诚信的学生,诚信地学习,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以及认真求实的学习精神。拥有端正的学习态度的学生首先不会无故旷课,在课堂上也会避免使用手机,否则会影响教学质量,而且无论是感兴趣的课程内容还是不感兴趣的课程内容,都会认真学习。拥有认真求实的学习精神的学生会认真对待学习中碰到的每个问题,尤其是不理解、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更要认真努力学习,可以积极地查阅资料或者向同学及老师求助,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并提高自身素质,从而推动课堂教学质量提升。

三、诚信视角下的高校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策略

要提高高校的课堂教学质量,高校课堂必须是诚信的课堂,在课堂上教师诚信地教、学生诚信地学,为此我们必须要构建高校诚信教学体系:

(一)从制度层面保证教学的中心地位

高校要从制度层面保证教学的中心地位,让大学回归人才培养的育人本源。一要调动教师授课积极性,促进教学发展。对教学质量优质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以及优先评职称,对于教学质量不达标的教师给予物质惩罚,在评职称等可以实行一票否决(谢念湘,2013),把教师的精力聚集到教学上来,以教学促进教师自身发展,并带动学生的创新发展,共同推动教学发展。二要强化学风建设,对于长期无故缺课的学生进行诫勉和预警,强制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不许使用手机,净化课堂教学风气,提高教学质量。三是建立教学诚信规范,创建诚信课堂,规范教学活动,引导师生坚守教学诚信,并加大宣传和奖惩力度。

(二)加强教师队伍诚信建设

教师的教学态度对学生起到重要的影响,因此要加强教师队伍诚信建设,引导教师认真教书育人,进一步端正教风。一要加大师德培训力度,提高教师师德修养,规范教师师德行为,提高教师的诚信水平。二要建立健全教师教学诚信评价机制,为教师建立教学诚信档案,详细记录教师的施教行为。三要加大对教师教学中的不诚信行为的惩治力度,严肃查处施教行为不端,确保教师时刻保持诚信教学。

(三)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教师的业务水平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重要作用,因此要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一要要求教师不间断地进行学习和知识更新,掌握学科前沿和动态,并结合自身的科学研究和社会发展的实际,丰富教学内容。二要鼓励教师潜心研究教学,及时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思想与理念,不断改进自身的教育教学方法与技术,提高教学能力(李梅,2012)。三要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践环节的教学,增强教学的实用性(魏晨明,2012),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

(四)建立健全大学生学习诚信档案

师生是课堂教学的一对矛盾体,教师的教学态度和专业水平会影响学生的课堂学习状况以及参与程度,同样学生的状况也会干扰教师的教学状况,并影响到教学质量。一是要加强学生诚信道德教育,使学生都真正认识到诚信是高尚的人格魅力,从而形成人人知诚信、人人讲诚信的思想意识和良好氛围。二要建立健全大学生学习诚信档案。为学生建立学习诚信档案,客观动态地记录学生上课和考试等方面的诚信状况,将诚信档案与大学生奖学金、评优、申请助学货款、保送研究生等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结合起来(廖俊清,2014),有效约束和激励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时刻注意自己的信用状况,有助于减少学生旷课的现象,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同样有促进作用。三要加大对学生学习上的不诚信行为的惩治力度,对经常缺课、逃课、迟到、睡觉或精神萎靡不振的同学,及时进行教育、引导和帮助,同时跟班主任、辅导员沟通。

(五)加强学生学风建设

加强学生学风建设,引导学生勤奋学习,严守课堂纪律。一要抓好出勤率,对缺课较多的学生进行纪律教育,保障良好学风建设。二要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上课认真听讲,不使用手机,与老师进行积极的教学互动,端正学风。

四、结论

诚信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道德规范,不仅经济活动需要诚信,大学校园也需要诚信,加强师生的诚信教学意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诚信教学可以使得高校提升教学质量,更好地履行其职能,实现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高校要从制度上倡导诚信教学,增强师生的诚信意识,解决部分师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不诚信行为,只有提高教师诚信教课和学生诚信学习的意识,才能切实提高高校教学质量。随着我国征信系统的逐步完善,高校开展诚信档案建设也是一个大趋势,目前已不少高校开展了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教学诚信档案应该是高校诚信档案建设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建立贯穿于教学始终的诚信教学档案,可以对教学行为起到监督与约束作用,有效避免高校课堂教学中的不诚信行为,提升高校课堂教学质量;通过建立教学诚信档案,在校园内打造诚信课堂,可以协助师生自律,提高教师教课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做到教师诚信教,学生诚信学,共同推动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作者:余敏丽 单位:常州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延东.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高等教育努力实现高等教育的历史性跨越厅[N].中国教育报,2010-09-13.

〔2〕顾豪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牢牢把握课堂教学这个关键[J].中国大学教学,2007,(7).

〔3〕鲍威,杨针,朱红,管蕾.强化教学切适性提升学生满意度—首都高校教学质量与学生发展状况调查报告[J].中国高等教育,2011,(1).

〔4〕张旸.高等学校教学学术的价值意蕴及其制度建构[J].高等教育研究,2015,(2).

〔5〕楼军江.反思自觉:应用型高校教师教学立场的探索与建立[J].中国高等教育,2014,(2).

〔6〕李梅.提升高校课堂教学质量培养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素养之初探[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2,(10).

〔7〕谷大海,赵海洲,项勋,付朝书,刘华戎.手机对大学生课堂学习影响的研究[J].大学教育,2013,(7).

〔8〕廖俊清.刍议大学生诚信档案的价值-功能及其建设原则[J].兰台世界,2014,(10).

〔9〕高飞.基于德育视角的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创新[J].前沿,2014,(10).

篇2

[关键词]课程建设教学质量计算机程序设计

课程建设涉及到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课程整合、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研究等诸多方面,是一项实实在在的系统质量工程。因此,搞好课程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为了保证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教育部于2003年启动的精品课程建设正是以具有一流的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和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

一、教师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根本保证

“一流的教师队伍”要指以主讲教授负责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要培养学术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的教师梯队,并使这支队伍成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主力。

二、教学内容是课程建设的核心要素

教学内容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一流的教学内容”是指能够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和时代要求,以知识整合为核心,以内涵建设为重点,始终保持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和系统性、前沿性,及时反映和吸收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积极整合和利用团队的优秀教学和科研成果,反映时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三、教材是课程建设的关键环节

课程建设的核心是教学内容,而教材则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一流的教材”是指以新的教学体系为基础,内容应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体现社会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需求,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集纸质教材、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资源库、教学参考书等于一体,形成以纸质教材为主、电子和音像教材相托的“立体化”教学包,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师教学活动和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

四、教学方法是课程建设的重要途径

教学方法作为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工具和手段,对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实效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学方法作为精品课程的重要标志,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流的教学方法”是指要注重因材施教,运用学生乐于接受的逻辑形式,实行直观式、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案例式等生动而丰富的方式、先进的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是教学方法的“导演”,又是教学方法的“演员”。能否运用符合教学规律和适应教学对象要求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基本功的体现。课程建设要求突破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思维定式,建立起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专业知识教育与人文素质培养相结合,主导纸质教材和其它多种形式介质教材相结合的教学新方法。

五、教学管理是课程建设的制度保障

教学管理是沟通教与学的中介。教学管理建设包括观念建设、制度建设、队伍建设、环境建设等多个方面。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动态的建设过程,不是一劳永逸的。要随着知识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进而发展,因此完备而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是不可或缺的。“一流的教学管理”是指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机制。精品课程的教学管理除了包括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实践教学的安排、学习成绩的评定等教学环节的管理外,还包括师资队伍的配备、课程建设过程的管理、教学条件的保证等。

通过课程的建设,要形成一批富有特色和优势的精品课程,使其在教学理念,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方面代表着本课程、学科的前沿水平;更重要的是要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对其他课程的教学起到示范带动作用。一方面应带动教师积极参加课程改革与建设,另一方面是要带动相关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相关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华北科技学院计算机系目前已建设了四个省级精品课程,十几个院精品课程,有一半以上的教师参与了精品课程建设,如:一个《计算机技术基础》省级精品课程建设带动了《C程序设计》、《VB程序设计》《ACSESS》等多门院精品课程建设。但是要注意到精品课程建设只是提高课程建设质量的一种手段,我们的最终目的是搞好每门课的课程建设,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先进性”是课程质量和水平的体现。在具体的课程建设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1)先进的教育理念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大学教育最重要的目标是教会学生怎样寻找信息、怎样延伸阅读、怎样分析归纳和怎样找出答案。这就要求教师尤其是精品课程的教师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了解课程的教学思路,使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做到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着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

如我们在“计算机程序设计”类精品课程的教学中,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因“材”布置既有针对性,又能融知识性、趣味性、启发性和导向性为一体的必做题、选做题、思考题等作业题,能使学生既巩固了知识、扩大了知识面、又逐渐学会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课堂上难以获得的效果。

(2)先进的课程体系

高校精品课程的课程体系必须与高等教育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国际化趋势相适应,课程体系应具有足够的广度、深度和梯度,突出显示多样化、开放性和可选择性等特点。

精品课程是一个综合性的有机整体,其课程体系建设要整体考虑课程建设的方方面面,深刻理解各方面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全面的改革与创新。在精品课程体系建设中,教师应关注大学课程的综合化、系列化、实践化等主流发展态势,把握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既要充分发挥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独特作用,又要注意加强各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增强其内在逻辑性,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相结合的层面上构建课程的内容和框架。

(3)先进的网络平台

精品课程要展示其丰富的教学资源并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就必须借助先进的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手段,特别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同时,精品课程的建设对信息技术的依托,又推动着高校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无论是教师建设精品课程还是学生使用精品课程教学资源,都必须提高其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从而有力地推进高校的教学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教育部要求精品课程通过网络向所有使用者免费开放,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这种开放性无疑对我国的高等教育带来一场深层次革命。如我们的“计算机程序设计”类精品课程所有教学资源全部上网,在建设中我们认为,第一,精品课程首先是为学生而建。精品课程的建设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拓宽知识面。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高质量的支持和服务。因此,精品课程建设一方面要求有课程的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一系列常规的与学习相关的内容,另外还要针对学习者,按照人的认知规律和受教育者的需要来进行建设,不仅仅是内容和素材的堆积,应包括学习者自主学习需要的基本工具,满足不同要求的学习者的学习内容,还应有学习交流讨论的平台等等。第二,精品课程是为各个高校的教师建。建设的内容要让同行教师接受和认可,课程的基本素材,内容的基本单元,以及丰富多彩的参考资料等等,一方面便于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另一方面要便于教师利用资源再次开发,以形成适合与于教师自己教授风格和特色的教学效果。因此,要将方便教师的使用和利用放在重要的位置。第三,为相关的技术人员建。建设的内容要有利于他们查找相关技术资料和最新的应用成果。因此,要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最新的知识考虑到课程的建设中。

(4)先进的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一种基于实践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活动。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参与热情,在精品课程建设中,高校要加快实验项目的改革与更新,减少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增加综合性、研究性实验。在我校的“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中,全部增加了综合性或研究性实验。积极推进多形式、多层次的实验室开放,建成一批覆盖多学科、多专业的校级教学实验中心,确保整个实践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根据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原则,加强与行业、企业和科研单位的合作,建设一批稳定的、高质量的实践教学基地。要统筹教学、科研等教育资源,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参加教师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社会服务等活动。近几年,我校学生参与教师科教研开发的人数在大幅度的增加。

华北科技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指导类课题资助

[参考文献]

[1]张丽萍,刘东升.《程序设计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

[2]冯聚和,李运刚,艾立群,《以建设精品课程为手段全面提高教学质量[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

[3]刘海生,付正飞.《搞好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J]》,(机械管理开发, 2008,10

篇3

【关键词】材料学科;创新能力;研究生

近年来,伴随着高校研究生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如何创造更好的教学和实验环境以利于研究生的培养,进而提高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学校管理层和研究生导师越来越关注的现实问题。

一、培养优秀的材料学硕士研究生需具备的基本条件

1.必要的材料科学科研实验平台和项目经费支持

作为材料科学的研究生,所参与的课题研究绝大部分工作要在实验室完成,这就需要其所在学校或学院必须有基本的实验设备平台。例如许多高校的知名材料学院往往是建设有该科学研究领域重要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例如有国家重点实验室,这些就是研究生开展探索实验的综合资源平台,这样的科研创新平台综合性好、交叉性好,集成创新能力高。对于年轻导师,他们的科研经费较少,在实验室启动过程中存在诸多困难,而且平时的耗材投入较大,这些现实的问题都摆在面前。因此,作为年轻导师的研究生们更需要充分利用学校的综合实验平台来开展自己的工作。

2.导师的辛勤培育和前沿指导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第一负责人,对研究生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导师首先要用自己的科研项目为学生提供基本的实验条件,其次要承担研究生的日常补助,但最重要的是要对学生的学业全面负责,这包括课程选择,开题以及毕业答辩,每个环节都要付出辛勤的努力。导师会成立以导师为组长的科研小组,研究生入学后就以科研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和科研。研究生导师是教师队伍中的精英,是培养研究生的主体,也是科研小组的负责人。导师在小组中逐渐建立浓厚的科研的氛围,其学术水平和业务能力也是研究生学习的榜样,并能正确引导研究生尽快进入学科前沿,开展科研攻关产出创新性科研成果。

3.学生的刻苦钻研和勇于创新

很多高校在研究生培养方案上不断改革,在推进国际化进程中逐步采取了一些具体措施,例如材料学专业学术型研究生培养中提出发表中文核心论文的硬性要求。既然要发表高质量的科研论文,那么学生在平时的科学实验工作中就必须刻苦钻研,精心设计研究试验方案,并按部就班地完成每项实验步骤,逐条记录实验结果并总结实验规律。除此以外,根据研究生学位条例的要求,材料学专业的学术型研究生要在本科学领域做出有一定创造性的结果,这些都离不开学生自身的刻苦学习和发奋努力。

二、材料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环境的不足之处

1.研究生生源及录取方式

现在很多省属高校的研究生招生普遍面临一些生源问题,其一是本校的优秀本科生不愿意免推,而且大部分学生选择211或985高校;其二是很多二本或三本的学生虽然报考了研究生,但自身专业成绩考试不理想。这些问题导致生源质量有所下降,而最终使得大量学生只能通过调剂来获得录取资格。

2.研究生课程体系及学习态度和科研态度

研究生实行的是学分制,但目前绝大多数学校对研究生所开的课程及讲授的学时不足。对于材料科学专业的研究生来说,公共课所占学分比偏大,专业课学时少,大多还是沿袭本科教学的灌输模式,陈旧的多前沿的少。课堂教学集体自由讨论的机会较少,更谈不上有实践机会。课程考核一般还是小论文和试卷考试的模式,比较单一,成绩评判标准也不够规范,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导师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严格把好质量关,其严谨治学的态度对研究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研究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学习的压力而不能忽视每一个环节,从而端正学习态度乐于进取。对于科研态度,也是在导师的教诲和平时的学习中养成的,如何在科研过程中一丝不苟,是每个研究生的必修课。当然,现实中也有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存在部分老师只为吸收科研助手而招研究生,对学生疏于管理。

三、提高材料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几点想法

根据全国高校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近年来研究生就业发展形势不尽人意,这与学历越高越容易找工作的观念大相径庭。反思来看,是毕业研究生数量增加的同时,质量普遍出现下滑。因此,下面就如何提高材料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谈下几点想法。

1.必须保证研究生入学考试生源质量稳中有升

现在普遍的现象是二本三本报考一本,普通一本报考985或211高校,而且本校的优质本科生往往放弃保研机会,希望通过考研进入到大城市如北京和上海,或者是优秀的学生被大公司或大型国企高薪聘用。所以,对于省属高校研究生招生必须面对的是优质生源难找。例如,某大学材料学院2013年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出现全面回落,该学院及时通过考研宣讲会和招生咨询服务等措施,加强了对应届毕业生的宣传动员工作,这样才稳定本校报考生源。

2.导师队伍建设是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

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导师队伍建设中出现了诸多迫切需要改进的问题。以材料学专业为例,需要按学科发展方向设置导师岗位,现在各学院大多是通过合并后组成的大学院,学科研究方向不仅多而且难以归总,因此在新导师遴选时应该尽量完善选拔制度,按需设置岗位,实现导师队伍结构的合理化。而且,必须考虑材料学科的未来发展前景和行业需求。为全面提高导师队伍素质,应该通过高校教育合作来资助教师进行国内外访学以促进高层次合作培养工作。

3.增加激励机制,鼓励发表高水平论文

根据财政部、国家发改委、教育部联合的《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意见》,从2014年秋季学期起,研究生教育开始全面收费而不再有公费生,但是值得庆幸的是各高校完善了奖助制度,对于大部分研究生提供了基本奖助金,使得研究生所获资助总体上超过其应缴纳的学费,不会增加新的经济负担。但是,要想获得高额奖助金必须发表高水平论文。对于材料学方面的学生来说,如果在国外顶级期刊上发表了高档次的论文,应该给予重奖,即增加现行激励机制的奖励额度,鼓励学生勇攀科学高峰。再则,学校可通过设立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并且创建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给予优秀的研究生团队一定的经费支持。

4.激发科研创新能力

培养科研创新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的基础部分,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首先,必须培养其求真务实尊重实验科学的精神,让研究生能够独立地在严谨求实的前提下,经过精细合理的实验方案去尝试,再经过严格的实验步骤和缜密的理论公式去推导和验证,最终获得科学的规律和结果。只有学生自身对科学产生了兴趣,在尊重科学精神这个基础上才能进一步激发科研创新能力。其次,导师要善于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思维,鼓励研究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要让学生认识到现代科学技术已逐渐向综合化和多元化发展,鼓励把科学问题放到不同的学科去探讨。

武汉科技大学研究生教改项目:综合利用学科实验大平台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探索研究;校级教改项目:2014X047

?枸 H ? ? ? ? `? 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在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中,基于本专业培养计划和该课程教学大纲,将板书、CAI技术,实验视频、课堂虚拟实验室等教学手段相结合。利用板书提高教师即兴讲解的阐述效果;利用CAI技术和实验视频提高视听效果,增加课堂信息量;利用课堂虚拟实验室演示仪器装置、原理及使用方法,与学生互动,使理论和实践操作的学习同步,促进专业知识的掌握。同时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类比式等立体化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理解相关的原理和概念。

篇4

关键词:高师本科生;毕业论文;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41-0115-04

一、问题提出

高等学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其质量是衡量学校教学水平的重要依据。为适应国家教育部对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的要求,推进毕业论文教学改革、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提高毕业论文教学质量,培养21世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遵循高师物理与电子信息类人才的培养规律,遵循科学研究训练和科学研究素质培养规律,结合学院情况,我们对毕业论文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管理和教学质量评价等作研究和实践,实践探索构建高师本科生毕业论文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二、构建保障体系的实践

1.教学目标

毕业(设计)论文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高等学校应当进行毕业论文教学工作,并且要从毕业论文的教学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管理、教学评价等方面切实抓紧抓好,保证毕业论文教学工作质量。

调研确定了本科生毕业论文教学目标:①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意识,指导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和方法;②让学生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体会科学研究工作的核心精神――创新,或者勇于面对科学研究工作的常见结局――失败;③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④指导学生获得有一定价值的研究结果。

2.教学模式

基本模式:(理论课程、实验课程、教育实习和毕业论文“一体化”过程教学模式)+(指导教师选派、论文选题、论文题目审查、论文开题、论文形式审查、论文量化评价、论文答辩、论文成绩评定的“系统规范化”教学质量过程控制模式)。

(1)理论课程、实验课程、教育实习和毕业论文“一体化”过程教学模式,见图1。

首先要明确基本理念。

传统课程理论的视野主要是投向历史,它建立在人类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可称之为“遗产教育”。正如杨振宁先生指出:“国内培养知识继承性人才,而国外培养知识创造性人才。”在这样的思想观念下,大学课程体系中的理论课程、实验课程和教育实习等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前期课程教学,对科学研究方面缺乏必要的教学要求,似乎科研教学只是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任务。致使学生在对科学研究毫无概念的情况下仓促进入教学时数不多的毕业论文教学这一科研训练环节,直接影响了毕业论文教学目标的实现。

理论课、实验课、教育实习等和毕业论文教学应该互相融通、有机结合,以形成合力。一方面,在理论课、实验课教学和教育实习中,学院和教师应该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采用渗透、科研专题课、课程论文等多种方式加入科学研究教学因素,使科研训练教学有一个层次性、连续性过程,以符合科研能力培养的规律。同时,在学院层面上,学院协调、组织教师结合自己的情况,创造性地采用各种方式指导学生科研训练,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另一方面,在毕业论文教学阶段,制定较详细的教学要求即《毕业论文教学要求》,努力使师生明确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做到在注重论文结果本身显性的价值和质量的同时,关注过程质量,注重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素质培养及可持续能力培养。调动师生积极性、主动性,协力完成教学任务。

其次要制定具体方案。

一是在全院课程中开展科学研究教育“渗透”教学模式实践。在教学内容上,适当更新、重组内容,引入学科前沿内容;将新的教学研究成果及时引入课堂(成果可以是学院教师自己的)。在教学方法上,以教学计划的方式(在课程表上定出时间,如光学课程周课时4分为:3讲课+1讨论)要求学院80%以上的课程以学生为主进行课堂讨论、学习研究;实验课的绝大部分课程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理论、实验课程尝试指导学生完成课程论文。在教学评价上,重视过程评价、多元评价、发展性评价等,逐步改变以往纸笔一卷评价、知识一元评价、终结性评价等教学评价方式。

二是在全院公共课(主干课)一一教法课上以专题形式,以教法课教师为主体、以“中学物理(或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方法”为载体,相对完整、系统地介绍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化方法和科学研究的核心精神。

三是在全院教师中,发动教师主动性与灵活性,因地制宜指导学生科研训练。这方面可以采用以下做法。第一,承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的教师,可从二三年级选拔优秀学生参加科研工作;第二,硕士生导师可将硕士生培养工作下接至本科生,让本科生介入硕士生科研工作,参加硕士生科研专题讨论,接受初步的科研训练;第三,具有科技发明、科技制作经验的教师,可从二三年级选取在这些方面有兴趣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参加科技活动,经历科学研究过程,接受科学训练,完成科技制作和发明。第四,在全院公共课――计算机类课程中,引导学生完成设计型任务。

四是在教育实习中指导学生完成教育调查报告、教育实习小论文。学院的三个专业皆为师范专业,师范教育类课程系列在学院课程体系中占一定比例,持续三个学期。相关教师要利用教育调查教学和实践环节指导学生进行初步的教育科学研究训练,完成一批质量较高的教育调查报告或教育研究小论文,指导学生尝试科学研究。

五是指导教师就所承担课程开展课程及教学研究,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另一方面也能够开辟学生可以介入(事实上也是相对容易介入)的科研方向、领域。

六是努力建设开放的科研能力素质培养环境。及时通报信息(包括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的信息),鼓励学生参加科学报告会、科学讲座等。利用各种媒体渠道传播科学研究信息。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科技、实验、调查等活动。

七是研究制定《毕业论文教学大纲》和《毕业论文教学手册》,在毕业论文教学阶段严格执行。

(2)指导教师选派、论文选题、论文题目审查、论文开题、论文形式审查、论文量化评价、论文答辩、论文成绩评定的“系统规范化”教学质量过程控制模式,见图2。

为了确立基本理念,在毕业论文教学环节进行过程中,从时间安排、组织实施制定出一个系统的、规范的和

可操作的过程控制模式,是实现毕业论文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如果缺乏过程控制,就可能出现论文不能按时完成、学生不经历科研过程而直接拼凑结果、甚至做假科研写假论文的行为。

同时,在论文质量评价方面,把过程也作为评价内容之一。此外,原教学计划在第八学期安排六周科研训练(毕业论文教学),实践证明,时数和时间段安排都有一些问题。其一,仅仅六周的时间完成科研训练和论文的全过程是远远不够的;其二,第八学期这个时间段受到学生忙于找工作等因素影响,他们的实际学习研究投入大打了折扣。为此,将毕业论文开始时间提前到第六学期末,持续两学期。据此,制定以下具体方案:①毕业论文开始时间提前到第六学期末,持续两学期。②毕业论文课程学分:3学分。③指导教师工作量:5分,生。④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工作时间流程:师生双向选择(第六学期的第十八周);选题(第七学期的第四周);提纲、初稿、开题(第七学期的第十八周);中期检查(第八学期的第二周);结题、形式审查(第八学期的第十三周);答辩(第八学期第十五周);归档(第八学期期末)。过程控制见图2。

(3)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工作的具体要求,由学院就以下相关文本作出具体规定。一是毕业论文教学目标、内容、要求等:《毕业论文教学大纲》;二是选题:指导教师与学生商量定题。《物电学院学生毕业论文选题指南》用做指导学生选题参考,便于学生了解科研选题的基本知识以及学院指导教师的基本情况,利于选题工作有效开展;三是毕业论文教学工作过程:《毕业论文教学手册》;四是毕业论文评价:《毕业论文考核体系》给出论文量化评审办法(包括:指导教师对论文量化评审办法、评阅教师对论文量化评审办法、毕业论文答辩、成绩评定办法及最终成绩评定办法);五是毕业论文指导教师遴选办法(包括学院要求;遴选时间;遴选形式)、毕业论文教学指导教师和学生双向选择办法(包括学院要求,时间,形式)、毕业论文教学奖惩制度、毕业论文教学工作结反馈意见收集及分析要求:《毕业论文教学手册》。

三、实施效果

1.学生问卷调查结果

(1)调查以问卷调查的方式为主,同时,课题组成员还对部分学生和教师进行了访谈。调查采用自编问卷。主要调查目的为征求学生对毕业论文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两个方面。问卷的设计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①对毕业论文教学工作的认识态度;②对学院和学校采取的教学质量控制过程模式的评价;③通过毕业论文撰写过程,在科学研究方法及科研能力方面的收获;④对做毕业论文的难度、所花的教学时间长度和经济承受能力的看法。

(2)调查结果:87.6%的学生认为毕业论文教学工作重要或很重要,76.9%的学生认为高质量毕业论文意义重大或很重大。45.5%的学生认为毕业论文从四年级上学期较合适;50.4%的学生认为毕业论文持续一个学期合适;62.0%的学生要求指导教师有硕士以上学历;57.9%的学生要求指导教师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68.6%的学生认同学院双向选择指导教师的方式;59.5%的学生认同学院指导选题方式;45.5%的学生认同学院指导教师在学生需要时给予指导的方式;78.6%的学生肯定了指导教师的指导工作做得“好”或“很好”;73.6%的学生认同开题报告环节“有必要”或“很有必要”。

91.8%的学生肯定了:通过毕业论文教学,亲身经历了科研过程;学到了科研方法;在科研知识和能力方面都有所收获。

从调查数据与分析来看,学生对毕业论文教学工作的总体评价是肯定的,但也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2.学生论文质量情况

(1)对学生毕业论文抽样10%,请云南大学物理系、云南民族大学物理系等学校教授进行盲审,盲审结果:毕业论文的综合成绩属中上,但研究难度、创新性等仍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2)2001级起,学生的毕业论文已经公开发表80余篇。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正逐年提高,毕业论文整体质量逐年也有明显的提高。

四、结束语

本研究以云南师范大学物理与信息学院本科生为例,就高师本科生毕业论文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做了近十年的研究及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做了两项工作:

构建的理论课、实验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等)、教育实习和毕业论文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将理论课、实验课、教育实习和毕业论文教学一体化,从形式上、内容上、时间上为毕业论文教学顺利进行提供了客观、可操作的教学模式。

篇5

关键词:研究生;课堂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5-0075-03

作者简介:谢小红,女,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财务会计;余丽华,女,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目前各高校对如何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从培养方式、模式到控制招生人数、改革招生方式、实行导师负责制等多种途径提出了一些对策,但对其中的重要环节,即课堂教学关注却显不足。作为研究生培养当中的重要环节的课堂教学,是教师与研究生进行知识传输与学术探讨的重要阵地,教师的学术水平及人格修养在此将得到充分的展示,研究生的一些能力的培养也必须借助这一平台得以实现。从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研究生课堂教学普遍存在教学方式方法单一、教学内容研究性与前沿性不足、学生的参与性与自主性不够、教学质量不高等一系列问题。

一、高校研究生课堂教学质量现状分析

1.研究生课堂教学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内容上研究性、前沿性、应用性不够突出。从目前研究生课堂教学的实践来看,大多能够注重研究性与前沿性,注重知识的应用性,也存在不少课堂教学时单纯介绍国外有关学科的知识体系,不能联系中国改革与发展的现实情况,不了解国情,讲授的知识无助于引导学生结合实际来研究问题。也有些课堂表现为只注重现有知识体系的介绍,缺少前沿理论的传输,缺少利用当前一些重点与焦点问题的引导,导致一般性知识讲授有余,而研究性与前沿性不足。

(2)学生缺乏学习的自主性与参与性。课堂教学作为教与学活动的整体,只有各个要素的整体联动,教与学两方面同步配合,才能取得好的效果。但目前研究生课堂教学仍存在着只注重教师的“教”、不注重学生的“学”的现象,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不足,参与性不强,学习积极性不够。学生在学习中大多仍习惯于“听”与“记”,而缺少“思”与“问”。有些学生专业基础薄弱,缺乏”问”的能力;有些则是由于现行的考核评价机制对学生缺乏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教师在课堂上也只满足于把自己所知道的教给学生,不能将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引导学生共同参与研究,也不能激发学生将其不知通过“问”的形式提出来,通过“思”来探讨解决问题的思路。造成教与学、学与研不能有效结合。

(3)教学方式方法上规范有余,多样性与灵活性不足。研究生都具有一定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接受能力与研究能力,教师应该是指点迷津的导师,而不应是手艺师傅。但在现实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单纯以“教学规范”要求来实施的倾向,教学方式方法单一,灵活性不足,很多教师均沿用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式,按照固定的模式施教,一堂课由教师从头讲到尾,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以教师讲得透为标准,学生被动地接受,而忽视作为教学主导作用的教师个性的充分施展,更无视了学生不同个体的差异,大都共性有余,个性不足,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研究与创新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与提高。

2.影响研究生课堂教学质量的主要原因分析

(1)担任研究生教学任务的教师教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师对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影响是勿庸置疑的。教师的学历水平、教学经验、所学与所带课程的相关性、研究方向与所带课程的相关性、研究成果、教学态度、教学基本功以及教学工作量等,都会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高低。

(2)评价机制不健全,评价导向不利于教师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目前,高校普遍开展了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工作,也制定了研究生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反映出不少的问题。一是评价主体设置不科学,大多由院系领导、院系督导、学生组成,各占一定权重,以百分制计算评价结果。从形式上看似乎考虑全面,可以全方位评价,但从实际执行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矛盾仍比较突出。二是评价标准过份注重教学规范,主观性太强,可操作性差,基本理念仍是规范大于创新,其导向作用会促使任教教师按照固定的模式去实施教学。从评价标准的具体内容上看,由于对每一条款的把握均需评价人主观判定,可操作性不强。三是评价结果运用不科学,导向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激励不足,惩处有余,实行一票否决制挫伤了教师积极性。而由于评价结果缺乏科学性,难以很好地运用评价结果,其导向必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甚至会引导教师投评价所好,评价结果无论优劣,都会事半功倍,不利于教师队伍的稳定与发展。

(3)生源差异太大,加大了研究生课堂教学有效实施的难度。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以来,生源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少专业基础差甚至无专业基础的学生被录取为各专业的研究生。一个课堂中十几个学生,有些有着良好的基础知识与专业功底,有些则是转行而来,授课内容深浅难以把握,无疑加大了教学难度。

二、提高研究生课堂教学质量的实现途径

1.建立健全研究生课堂教学的评价机制

(1)完善现行的评价体系。研究生课堂教学的评价者必须是接受过专门培训且为评价对象信任与接受的人选,应突出专家评价与学生评价的作用,增加其占评价得分的权重。为保证专家评价的科学公正,应由各单位推荐产生,且对各专业的评价小组中至少有一名熟悉本专业知识的专家,具有丰富的研究生课堂教学经验,熟悉被评价者所授课程的标准要求与内容。评价者在教师中应有一定的威信,为人诚信公正。要正确引导学生评价,保证客观公正,可组织不同层次、类别学生进行分类评价。对研究生课堂教学应单列评价体系。在保证科学公正实施评价的前提下,降低系级督导评价所占权重,可将专家评价与学生评价的权重各设置为40%。

(2)建立更加科学的评价标准。首先应突出研究性与前沿性特点,应充分体现岗位任职应用的特点与要求,有利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必须突出对施教教师独有的个性特点的肯定。应避免注重规范性评价有余、忽视激励创新与个性教学的趋势。评价标准还必须考虑充分满足授课对象需求,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

(3)合理运用评价结果。改革以奖惩和排序为目的的研究生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制度。为了不使教师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受挫或排斥参与评价,要对评价结果及相关材料进行一定程度的保密。对教师课堂授课评价的应用应以激励为主,应针对反映出的问题,个别交流,提出改进建议;要树立授课质量优秀典型,发挥示范效应,带动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2.建立研究生课堂教学的教师资格审查与激励制度

研究生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取决于教师的授课水平。为此,应建立相应的教师资格审查制度。提倡研究生导师担任授课教师,专业课程的任课教师原则上应由研究生导师担任。避免导师长期不授课,而由一些讲师或无资质的教师担任硕士甚至博士研究生课程的现象。同时,在计算课时或课酬时应给予充分的激励系数。

3.注重教学内容的不断创新

研究生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不应是前人研究内容的简单重复,对所有问题的探讨均应融入授课教师个性化的对问题的理解与看法,同时应引导学生拓展思维空间,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或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鼓励教师结合自身研究的课题或领域给学生开设专题,传输不断创新的最前沿的知识系统与研究成果,引导研究生有效开展各专业领域内相关问题的研究。

4.教学方式方法上注重多样性与灵活性

实践证明,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反之,则会抑制甚至扼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目前,有关部门在院校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提出未来十年要建立和完善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现代教学体系。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教学方法必须改革,注重多样性与灵活性。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学为启发式、研究式教学。其次要大力开展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与参与性。教师可专题介绍本学科的一些前沿热点问题,由研究生根据不同专业或不同研究方向组成研讨小组。教师归纳讨论情况,进行总结讲评。各讨论小组的讨论成果可作为研究生课程考核成绩的一部分,优秀的成果可集结成文推荐发表,以此鼓励研究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周林.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抓好课堂教学质量[J].高等农业教育,2011,(1).

[2]李浇.提升大学课堂教学质量的研究[J].科技文汇,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