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05 14:40:4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谈谈对高考改革的看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新课改 新史观 主干知识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新课程改革以来,老师和学生都在思考,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高考试题因而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在迈进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不断走向“大众化”“平民化”的今天,上大学不再是那么困难的情况下,高考内容方面是否会逐渐发生变化,高考试题是否也应该突出有利于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知识、能力和理念?针对新课改历史高考复习该如何把握,我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重视新史观。吸纳新理念
综观新课改省份的高考历史试题,不难发现新史观是高考历史试题之魂。历史复习应适当重视新史观,吸纳新理念。
近年来,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和生态史观明显地影响着高考历史试题的命制,复习中应注意对新史观的了解。这几种新史观大体概述如下:
1.现代化史观认为,人类社会近现代的历史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演进的历史,即现代化的历史。现代化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现代化。经济现代化主要是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政治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是民主化和法治化。
2.整体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进入整体发展阶段。19世纪中后期,世界初步成为一个整体。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世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当代世界整体化全球化趋势加强,人类的交往加强了世界的横向联系,促进了整体化的发展。
3.文明史观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类创造、积累文明成果以及人的自身文明化的过程。人类文明史可分解为物质文明史、政治文明史、精神文明史、社会文明史。
4.社会史观认为,和历史上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问题一样,社会问题也是史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
5.生态史观认为,历史发展中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总结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协调发展是生态史研究的主旨。
历史观问题首先是认识历史的视角问题,新史观为我们认识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历史观问题也是历史阐释体系问题,新史观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历史阐释体系。我们应运用新史观去引领历史知识的复习,让历史学习具有时代活力,适应新课改下高考历史试题的变化。
二、重视主干知识复习的质量
新课程改革下,历史主干知识以三个必修模块形式呈现,而高考三个必修模块占90分,课改下高中历史讲授的和历史高考考查的就只能是历史主干知识,尤其是主干历史基础知识。主干历史基础知识是关于历史上的重要事件、重要人物、重要制度等的知识,是构建历史知识体系不可或缺的知识。历史复习要狠抓主干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也就是要抓好三个必修模块的主干知识的复习。通常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法进行复习:
1.要素复习法:根据时间、地点、人物(个体或群体)、过程(或内容)、评价(意义、影响等)五个要素掌握历史主干基础知识。
2.系统复习法:按纵向和横向系统把相关历史主干基础知识串联起来,进行系统的专题复习,系统复习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视角变换复习法:此种方法实质上是在两种或两种以上史观引领下复习主干历史基础知识所反映的重大历史问题。
三、重视非选择题的能力培养
综观新课改省区的高考历史试题,可以得出材料是历史试题之基,历史综合题以新材料为主,注重热点问题,信息形式呈现多样化。为此,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在材料的阅读和解析上多下功夫。为此培养和提高阅读和解析材料的能力是历史备考的关键。阅读和解析高考历史试题中的材料,要注意方式方法。
1.要认真审题,扣准五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关键词等),不要草率作答。
2.要依据并利用材料作答,不要偏离材料胡诌乱侃。有些非选择题的答案已经“明明白白”地写在材料中,材料与高考参考答案的区别,不外乎一个详一点,一个略一点。只要认真读懂、准确理解材料,将相关文字摘抄出来“对号入座”,便可比较圆满地完成答题任务。
3.要注意动态回答,不要用静止的观点答题。学会多用“越来越……”“剧增”“骤减”“大幅上升”“迅速减少”等词语。
4.要注意行文的规范。高考阅卷评分是采点与采意相结合的。答题时不要想到哪里写到哪里,让阅卷老师在茫茫字海中寻找要点。力求做到三化――要点化、序号化、段落化。做到书写工整、字迹清楚,不潦草。
(1)要点化:根据题意,写清要点,如要答原因,写出“原因”:
(2)序号化:在每一个要点前面标出序号,有几个要点就标几个序号,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3)段落化:一个问题层次答完后,自然分出一个段落。
四、历史选修内容的复习策略
选修内容纳入高考命题范围且占总分的10%,广大考生格外关注,对于这部分内容既不能放弃也不能关注过多,掌握复习的度确实很重要。选修要抓重点,抓主干,以整理线索复习为主,同时要把选修和必修联系起来复习。个人觉得人物评价命题简单。
五、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1.从历史事物中提炼经验教训“启示”类问答题以“历史之镜”对照现实,不但是总结历史,更是为现实寻求对策,防患于未然,体现了历史的借鉴功能。
【例1】(2008年高考海南卷28题)(为了压缩文章的篇幅,对试题做了一定的删节,并在试题和答案中同时加数字序号,以示关联。以下相同)与欧盟相比,东盟的特点(5分) 概括东盟和欧盟共同的成功经验(5分)
【答案】
特点:①成员国都是发展中国家;②合作领域是先政治后经济;③成员国的社会制度不同;④不排外,加强与区域外的合作。
启示:从共同关心的问题着手;采取切实可行的合作方式;逐步推进区域化;区域内、外合作相结合(5分)
【解析】本题实际上要求将具体问题或现象加以总结归纳,从而得出一般性的经验教训。论证“实现经济区域化的一般经验”。另外,历史特点是指该历史事物的特殊之处,从“特征”着手,见批注。“启示”是通过启发提示领悟的道理,从“道理”着手;所以,特点与启示思维方向不同。
2.从历史事物中抽象出规律性的结论“历史学的任务是通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的本质,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因此,启示类问答题要深入认识历史事物,并从中抽象出本质性的结论。面对同一历史事物,不同的人会从中受到不同的启迪。
【例2】(2007年高考江苏卷30题)在近代历史上,英国、德国、俄国(1917年前)都经历了崛起的过程。分析英国、德国、俄国崛起过程中的共同之处,就中国的富强之路谈谈你的看法。(4分)
【答案】英德俄崛起的共同特点:走资本主义道路,对外殖民扩张。通过工业革命,发展资本主义。看法:中国要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经济,增强国家实力;走和平发展(和平崛起)之路。
【解析】对中国繁荣之路的看法,在历史的联系中获得启示;有利于认识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汲取人类的优秀文明成果,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3.从历史事物中反映历史观的基本原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用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启示类问答题要求从历史史实中提炼出历史观的基本原理。
【例3】(2008年高考天津文综37题)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规定……。莱比锡大学建于1409年,初期开设的课程有神学、文科(语言)、法学、医科。至19世纪开设了数学、天文学、哲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几十个科目,并设立了研究院,鼓励科学研究。教育的高度发展,德国创造了19世纪末的奇迹。归纳15至19世纪德国大学课程改革的特点。谈谈教育变革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2分)
【答案】
特点:①自然科学学科增多,鼓励科学研究;②德国科技高度发展,成为欧洲强国。
认识:要加快社会的发展,必须优先发展教育。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推动教育的变革;教育为社会的政治、经济服务。
【解析】《新民主主义论》指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4.历史事物启示的多元性。历史“启示”类试题,命题者有时没有给出明确答案,采意给分,以区分考生创新能力的不同。
【例4】(2011年高考广东文综39题)在探讨“中国计划经济的形成和变革”问题时,某同学发现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兴起了计划经济思潮,并摘录了以下材料。…… 通过上述探究学习,你获得什么历史启示?(3分)
探究题属于新生事物,还在摸索、尝试阶段。从2007年至2012年新课标卷的探究题答案基本都是封闭式的,答案从文中进行筛选、整合,再概括即可。随着探究题型的设题逐渐走向成熟、完善,势必会更加灵活多变。加之,选考题被人称为“伪选考题”,95%的学生都放弃文学类文本阅读,而青睐实用类文本阅读。为改变这种失衡状态,加大探究题的难度也是形势所逼。面对2013年高考,怎样完善答案,灵活应对,需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开宗明义,亮明观点
任何探究题都要求有个性的看法,即个人的观点。面对“话题选择类”探究题,不能以话题代替观点。问你是否赞同××的看法,首先回答出是否赞同,紧接着谈一条理由,即个人的观点。观点要求客观、辩证,不可主观臆断,也不可脱离文本。多数情况,需钻进文本,深入分析,得出结论,得出的观点要与文本中人物事迹相吻合。如,2010年高考题,请就你对“同行”“尊严”“友谊”三个方面的理解,谈谈你的看法。
二、切中要害,深入分析
明确观点后,需分析论证。学生的答案多是对文本原生态的摘抄,或是寻章摘句,稍加整合,即引用事实、事例。单纯的引例与观点之间缺少分析,所以显得很轻飘,论证力度不够。紧扣文本的分析和写议论文一样,需有理有据,摆事实与分析要相结合,让论证更有力。分析论证可以设置三个分论点,分论点可以揭示概念的本质,可以指出某种做法的意义,还可指出实现目标的途径。分析应用议论性的句子,也可采用假证论证分析。
三、静观其变,内引外联
有些探究题明确指出调用积累或联系现实,这种情况下必须做到“内引外联”。前两条紧扣文本分析,第三条联系现实,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注重情感和态度的分析。联系个人作为中学生,在特有的人生阶段,对某一问题应持的态度。
四、有头有尾,善始善终
有观点,有分析,还需有总结。用因此、所以、综上所述、一言以蔽之等总结性的语言,收束全篇,给人整体感。
五、内容详实,分条作答
关 键 词:高考 历史 复习 地方史
一、巩固基础知识 指导学生积累
新课程的改革虽然对高考的考试方向有细微影响,但是“万变不离其宗”,考试方向无论如何改革,但也脱离不了教学文本,只不过是考题的形式改变而已。所以基础知识的积累仍然是教学内容关键所在。
为了能使学生对高中历史知识系统地、有效地复习,这就要求老师在指导学生复习时务必要紧扣新课标和考试大纲,有条有序地、全面地、扎实地复习教材中的基础知识。指导和帮助学生能借助图片资料并联系文中的知识来分析历史事件;指导学生会运用相关文献资料分析历史事件;指导和帮助学生把高中历史课本的知识点进行归类,从时间、相似事件、相同性质以及相关联的考点等方面加以纵横的联系,使学生理清知识点,加深记忆。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高中课本的历史知识有了全面的、系统的和深入的了解,在解答问题时才能有条不紊,应对自流。例如:我在复习《从中日到八国联军侵华》此章节时,通过网络搜集到四幅图,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观察这些图,并思考下列问题:
二、讲练结合,指导解题方法
在复习过程中,如果仅仅满足于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也远远不能满足新课程标准对高中历史教学的要求。所以在指导学习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通过多层次,多题型的讲练方式结合,指导学生如何分析题目以及如何解题等技巧。因为高考复习的时间有限,所以讲练时要选择典型的题目,要精练,精讲。坚决不浪费学生的时间,会做的题目不让学生做,不会做的题目,不但要让学生反复做,并且在讲解时一定要精讲,使学生彻底理解,理清解题思路,并尽可能举一反三。如下题:改革与社会的进步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些改革会使社会制度发生变化,是转型的改革;而有些改革只起着补偏救弊、拯救危局的作用。请结合所学的知识,就上面所提及的改革列举中外改革一例加以说明。未讲解此题前,我要求学生审题时一定要仔细,如果审题不当,也许一个关键的字或词就会使题目的答案和标准答案绝然不同。而此题的关键词为:改革、社会进步、转型、补偏救弊、拯救危局、中外和加以说明。在讲解时,我首先要求学生们把古今中外改革的例子全部筛选一遍,并指导学生对这些改革的事件分析,归纳。再根据题目的要求来选择合适的例子加以分析。总之,在指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时,一定要引导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不然。同时还要对有些题目一题多练,多角度全方面进行练习,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我们的练习才是真正的有效。
三、关注地方史,指导考点归纳
【关键词】高中物理 课堂教学 实践与反思
课堂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在新课程改革中的地位显得尤为突出,一堂课40分钟,如何体现新课程的要求就显得极其重要。那么启发性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尝试,是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启发引领下让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过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近向年来始终在全国范围内被广泛地讨论着。作为一名普通物理教师,我想就此结合新课程下物理课堂教学的实际谈谈我个人的看法和做法。
一、对新课程的理解
新课程以"为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宗旨,视各学科为有机整体的一部分,把学生从被动的接受知识机器转变为发现规律、主动学习的主体,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因此,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要求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和技能上,还要注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时,它也要求教师的教学活动应该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尊重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创设快乐的教与学的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主动学习。
二、物理教学实践对新课程理念的践行
1.变灌输式教学为启发性探究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在新课程改革中的地位显得尤为突出,一堂课40分钟,如何体现新课程的要求就显得极其重要。那么启发性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尝试,是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启发引领下让学生"提出问题、猜测可能的答案、通过实验的探究、得出结论"这样一个基本过程,在高中新课程教材中的许多内容中可以得到落实,比如牛顿运动第二定律、自由落体规律、平抛的规律、动能的变化产生的原因(动能定理)、弹簧弹性势能的探究等等,这样有利于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的培养和发展,使学生进一步产生探索未知物理世界的欲望,主动学习就成为可能,作为课堂教学对课外学习的主导功能也就能体现出来。
2.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过去,物理学对许多学生来讲就是大量地做习题,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物理学的发展史是物理学家的奋斗史,因此其中蕴含着大量的人文素材,教师完全可以利用物理教学让学生在了解物理学家科学研究的大致方法的同时,让学生了解物理学研究的艰难和物理学家执著的探索精神,培养他们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积极合作的人文品质,从物理学家的身上看到伟大人格的光辉,教会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怎样做人。新高中物理教材的"读一读"和"科学漫步"中有充分体现,教师不能放过。此外,还要让学生了解物理学与周围的环境联系起来。如,讲能量时可以联系能源和能源危机,进而提出节约资源的理念,在工业生产的同时注意到环境和环境污染问题,使学生与社会联系起来。
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应该是新时代对新型人才的要求,作为物理教师理应充分利用好教学机会不失时机地进行教育。
3.充分利用网络,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新课程改革中的推进信息技术的学习与应用,在突破学科本位观念的要求下,除了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外,在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中的渗透也是必然的。网络可以提供大量的信息、能够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知识在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应用的认识,从而使学生学得真实、有趣,在教学实际中具体分为二类。一类是理论或概念抽象,或者动态过程很难相象的,需要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比如3-5中讲到波粒二象性时,教材上有图片,但不好理解,做实验不可能,这时就可利用多媒体手段,演示当光子一个一个通过单缝时屏上亮点分布的变化,让学生体会和理解到波粒二象性的真正含义。另一类就是物理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中的应用,让学生分组上网查资料,通过讨论各组写出报告,比如桥梁结构中的力学问题,学生可以通过查资料和实地考查,提高学生对力学在日常生活中作用的认识,进一步激发他们进一步学好力学的兴趣。
三、对教学实践的反思
在三年的具体教学实践中,我也发现存在许多的问题,而主要的问题是新课程的理念与社会实际的相对脱离。
1.新课程理念与资源不足的问题。
小班化教育更有利于落实新课程理念,但现在绝大多数学校还是大班制教育,这导致了在探究活动中实验器材明显不足;同时学生可以在必修之后各科都有选修,但这样做的结果是各科的教师明现不够,实际的应对措施是各个地区统一了各科选修课程,学生没有选择的余地。另外,探究所需时间长与课时少不相符。
2.新课程理念与社会价值观问题。
学生是社会在学校的具体代表,所以社会价值观必然会在学生身上具体地表现出来。希望自己的子女考上大学是家长的心愿,也是学生的心愿,这样家长和学生只注重解题和考试成绩,学生对于新课程理念下的许多活动更象是一个旁观者。
3.新课程中的评价与高考实际的问题。
在当前,高考仍是课改是否成功的关键,从理论上讲新课程改革的评价体系很完整,是相当理想的,但实际操作还是以分数为准,综合素质的评价根本无从体现。反过来,综合素质的评价没有全省统一标准,各地区各学校自己制定;就算有全省的统一标准并纳入高考录取中(折算成分数),那么带来的社会问题可能会更大,社会诚信成了最大的考量。可见,新课程改革要取得成功必须依赖大教育的改善。大教育是指社会全员的教育。只有提高社会诚信,转变社会价值观,合理分流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解决高考样本过大的难题,才能在高考中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从而为教学实际提供更大的动力和空间,当全社会都参与进新课程改革时,我们的学生就会学得更快乐、更踏实、更主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