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绿色技术发展范文

绿色技术发展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1-05 14:40:4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绿色技术发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绿色技术发展

篇1

关键词:绿色建筑技术;发展策略

1 我国绿色建筑技术发展现状

2005年,建设部出台《绿色建筑技术导则》,不但给予绿色建筑明确定义,而且对于绿色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智能、运营管理等技术要点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将原有分散的绿色建筑技术措施统一在“节能、节水、节材、节地与环境保护”的技术框架之下,使绿色建筑技术从研发到应用目标更明确、体系更集成化。

在技术创新方面,我国已接近高端技术研究领域的领先水平。2004年,建成的上海生态建筑示范楼,汇集了国内外104家产、学、研联合体,涉及l2个交叉学科,集成了国内外最先进的绿色建筑技术和产品,力争达到“综合能耗为普通建筑的25%,再生能源利用率占建筑使用能耗的20%,室内综合环境达到健康、舒适指标,再生资源利用率达到60%”。具有自然通风、超低能耗、天然采光、健康空调、再生能源、绿色建材、智能控制、资源回用、生态绿化、舒适环境等十大技术特点。通过对所实施的技术体系进行跟踪实测(表1),开展新技术、新产品后续应用研究,上海生态建筑示范楼已被打造成绿色建筑技术推广平台和教育示范基地。

绿色建筑的推广不仅对于传统建筑业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同时也促进了相关的落后产业进行技术更新、产品换代,与建筑行业一起迈向绿色产业的新时代。绿色建筑对于可再生能源产业的推动作用尤为明显,我国具有丰富的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资源,对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现已具有显著的规模和经济优势.力争到2010年使可再生能源消耗量达到能源消耗总量的10%,到2020年达到15%。

表1上海生态建筑示范楼所采用的技术体系

2我国绿色建筑技术发展瓶颈问题

(1)引进技术还需本土化。绿色建筑技术研究在国外发展得较早,已有大批的成熟技术和定型产品,如何引进国外技术并转化为适宜本土的技术,同时利用国产材料降低成本,可在国内大量生产并推广应用,是目前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除了引进技术和产品,国外的绿色建筑扶持政策和绿色建筑评估体系都已相对成熟,我国在借鉴经验的同时,也应密切结合本国国情和体制特色,制定适宜的、本土的、可操作性强的标准和规章。

(2)亟待降低技术成本。以“绿色地产”为卖点的一系列高端楼盘和部分投资巨大的示范项目将大众引入“绿色”即“生态”、“生态”即“贵族”的误区。绿色建筑因为采用了多项新技术和新设备,必然增加初期的投资和成本,以上海生态建筑示范楼为例,其建筑面积造价为4603元/m2 ,比同类型普通办公楼高出约1400多元,成本增长率接近50%,这些超额投资预计需22.3年才能收回。高科技含量、高成本投入、长期缓释型回报都使绿色建筑面临“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境地,开发商、消费者难见即时利益,自然不愿意为此买单,成本高昂必将阻碍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3)产业化水平低。虽然对节能、节材及环保等关键产品的需求迫切,但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完整且适应市场机制的环保经济产业链,许多与绿色建筑相关的行业,如建筑施工行业的发展水平和技术水平还较低,由于缺少专业的高素质施工队伍,对新技术和新材料没有应用经验,大大降低了绿色建筑设计的完成度。国外绿色建筑产业化程度较高,以既有建筑改造行业为例,瑞典有1500多家节能改造公司,他们首先评估待改造房屋,然后向银行贷款进行改造,改造后用节约能源节省下来的费用偿还贷款,7~10年后,住户即可开始享受改造后的成果。这种由节能改造公司推动改造的方法大大优于由政府出资并组织进行改造的方式,同时对节能改造行业给予减免税务和低息贷款等措施,大大促进了改造行业的发展,从而推动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因此,我国应尽快提高绿色建筑相关产业的整体水平,依靠相关产业发展带动技术更新换代。

(4)经济效率与生态效率的博弈。“衡量绿色建筑技术优劣的首要标准,是看其在提高建筑的资源利用效率上的贡献度,而不是仅关心其对自然环境依赖度的绝对降低值[2]。”绿色建筑技术应用的目的在于提高建筑对于资源的利用率,大量的技术叠加未必能达到资源利用和配置效率的最佳,往往增加成本的同时反而降低了综合效益。一味地在绿色建筑中应用多项技术而获取最佳的生态效率,而不顾及投资和开发以及使用上的经济效率,只能背离建设绿色建筑的最初目的。发展绿色建筑技术不能只专注于技术本身,如何选择技术、集成和优化多项技术也同等重要,因此,对于技术系统化、集成化和技术优选等研究的进程也决定着绿色建筑技术发展的速度和水平。

3绿色建筑技术发展策略

结合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际情况和目前所面临的具体困难,绿色建筑技术发展定位应更加明确,适时地转变技术理念、调整技术路线、拓宽研究方向。都将有效地促进其健康、快速发展。

3.1 转变技术理念

(1)环境观。恩格斯曾说:“人类不能陶醉于对自然的胜利,每次胜利之后都是自然的报复。”技术千百年来一直是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工具,人同自然的关系一直被技术至上的思想所左右,科学技术一直是为人类向自然索取而服务。“以人为本”被误解为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但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提出。“以人为本”将转向“以自然为本”,其实两者并不矛盾,保证自然的生态利益才能保证人类生存的根本利益,因此,对技术的理解必将随之发生根本性变革,更多的技术应用将会把生态效益置于首位。

(2)能源观。2006年我国房屋建筑总面积为395亿m2,总商品能源消耗约5.63亿t标准煤,占当年社会总能耗的23.1%[3],而1996年建筑总商品能源消耗为2.43亿t标准煤,l0年时间增加了1.3倍。2006年底,全国政协调研组就建筑节能问题提交的调研数据显示:按目前的趋势发展,到2020年我国建筑能耗将达到9.1亿t标准煤的水平。我国绿色建筑技术应用体系是架构于“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环境保护”的整体思想之上,其中又以“节能”为目前绿色建筑推进工作中的突破口。我国发展绿色建筑节能的具体目标是“大力推动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严格实施节能50%设计标准,直辖市及有条件地区实施节能65%,‘十一五’后期建筑节能1.1亿t标准煤”[4]。我国建筑能耗还有很大的下降空间,降低建筑行业能耗将是整个节能减排计划中的重要环节。同时,我们也应适时转变能源观念,从传统的节约思想――节流,转向可再生思路――开源,只有开发新的替代性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才能解决根本问题。

(3)经济观。生态效益经济是一种经济增长、经济效益、生态环境三者之间相互协调和有机统一的社会再生产活动。经济增长、经济效益、生态环境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如果为追求经济效益和经济增长而将生态环境置之不理,当时的经济虽然得到迅速发展,但必然会导致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和自然的恶意报复,而后经济发展将会停滞不前,甚至萎缩后退。绿色建筑技术不能只专注于技术本身,而应面对除了技术本身之外、影响技术发挥效用的种种因素,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是对其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在两者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谋求共同利益、和谐发展,才能保证绿色建筑的健康发展。

3.2 调整技术路线

(1)构建多维度技术体系。绿色建筑的技术体系区别于传统建筑技术体系的独立、单一和割裂,具有复合、多维度、相互联系的特点。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一是绿色建筑作为城市中的单体模块分配给它的功能配置;二是绿色建筑个体内部的技术集成系统;三是从全寿命周期角度构建绿色建筑在设计、施工、使用中的技术综合系统。绿色建筑技术体系的组成要兼顾城市整体和建筑单体,兼顾建筑内部的不同专业技术系统,还要从时间维度上兼顾到各个阶段的技术集成。

(2)走集成优化路线。技术组织方式也面临着变革,传统的技术路线割裂而封闭,而绿色建筑技术要求组织模式模块化、系统化、整体化,只有技术优化才能使各项技术发挥最大作用,达到最佳效果。“技术集成度是最大限度发挥各种技术优势的关键所在”[2]。孤立地提高系统各部分的效率,反而易使整个系统效率降低;不分主次的一一满足功能需求,没有技术进行优选,多项技术的简单叠加,也容易造成系统冲突和成本增加。因此,引入“整合设计”思想、注重技术集成与优化,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技术在绿色建筑中的功效。

(3)推广分布式能源系统。分布式能源系统是在较小的区域内,利用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和天然气、煤层气等新能源实现冷、热、电三联供的装置。连同其配套装置共同构成的集成系统。分布式能源系统优势在于根据用户的能量需求特点,利用一系列满足环保要求、适合就地生产的能源供给方式,按需供能,在用户端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达到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能源成本、减少污染、保护环境、提高安全性和可靠性的目的,为用户提供更多选择。传统的集中式能源系统面对用能高峰期和突发灾害应对能力较差,同时在能源传输上也存在着巨大浪费。以采暖供能为例,我国北方地区建筑物冬季采暖消耗的能源达1.3亿t标准煤,占全国能源生产的11%,向空气中排放的CO2达1.9亿t,SO2约300多万t,烟尘30多万t,如果采用建筑物小规模联供技术,相对于目前利用化石燃料的能源技术相比,污染物排放较少,有助于改善目前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3.3 拓宽研究方向

(1)引进技术本土化。积极引进新技术和新产品是短期内迅速达到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有效途径。但引进技术必须经过本土化改造,才能适应本国国情。绿色建筑技术是基于当地气候条件,符合当地社会经济文化水平、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技术,因此,其本质具有较强的地域性。深入研究如何将引进技术本土化,有益于采用地方材料来降低成本,有助于提高技术能效,更加有利于在地方迅速推广技术。

(2)适宜性技术开发。适宜性技术是依据地域自身条件地限制,针对地方资源、自然气候特点、经济发展状况、地域文化传统,将现代技术有选择的与地方传统技术结合起来采用的技术解决方案,“因地制宜”是其最主要的特征。适宜性技术既不主张依赖高技术。也不主张只采用低技术,只需符合现实需要和实际情况,结合当地的建造方式,选取适宜的、有效的、适度的技术。开发适宜性技术是引进绿色建筑技术本土化的主要方法,同时也是全球化与现代技术对于地域性的回应。

4 结语

篇2

关键词:低碳、零能耗、生成的设计、超低能耗绿色建筑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1.绿色建筑简介

“绿色建筑”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它的基因里包含了历史悠久的地域性建筑或气候响应性设计思想,上世纪的能源危机使其开始明确“节能”的基本诉求,以被动太阳能设计为代表的节能建筑成为其主要形式,而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以追求自然系统原则为诉求的生态建筑理想使它进一步深化了与自然的关联,而随着建筑环境对它的使用者健康产生的影响、建筑及其所营造的空间与人类文明发展间存在的密切关系等问题不断被揭示,人的健康、人类文明的传承与自然的“健康”一起纷纷被统一到“绿色建筑”的概念中。今天的“绿色建筑”已经成为一个综合了自然、文化与经济等多层面问题的复合概念。 一般而言,绿色建筑包含了以下四个特点:①环境响应的设计绿色建筑都应该是不破坏自然环境的设计,营造强调通过人类的开发与建设活动,修复或维护自然的栖息地与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②资源利用充分有效的建筑绿色建筑将土地、水、土壤、矿藏、木材、化石燃料、电、太阳能等自然资源视为一种资本,因而非常注重提高这些资源的利用效率。 ③营造具有地方文化与社区感的建筑环境绿色建筑同时还关注文化的可持续发展,鼓励人与人的交往、营造社区的归属感和安全性。 ④建筑空间的健康、适用和高效。

绿色建筑的定义,在我国2006年颁布施行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国家标准中,以国家规范的形式给出了“绿色建筑”的定义,即绿色建筑是“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2.研究背景:

根据统计,由建筑物消耗的能源占全社会能源消耗总量的40%以上,同时排放了同样比例的二氧化碳。如何全面提高能源效率,尽量减少对日渐枯竭的传统一次性化石能源依赖性已成为当务之急。在世界绿色建筑浪潮当中,直接针对建筑能耗问题提出的“零能耗建筑策略”正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其核心特点除强调被动式节能设计外,将建筑能源需求转向太阳能、风能、浅层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为人们的建筑行为,为人、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寻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近几年,众多“零能耗建筑”实践正由单个示范项目开始成为国家的导向性行动。

3.国内外现状:

国内外现状和技术发展趋势及项目产业化前景:迄今为止,国内外业已建成一定数量的超低能耗绿色建筑抑或零能耗建筑,尚有一部分正在建设,现将国内外超低能耗绿色建筑技术发展现状列举如下:

3.1.国外现状:

美国非常积极推广“零能耗建筑”新技术应用,一些技术在全球具有领 先地位。通过改进建筑设计和材料,使目前的建筑能耗比 1980 年减少了

30%。大力推广的“零能耗建筑”具有室内温度变化小、不怕停电、节约能 源和减少污染等优点。这种建筑为一个诸多元件协作运转的整体,旨在通过最佳整体设计、利用最先进的建筑材料以及已上市的节能设备,达到房屋所需能源或电力100%自产的目标。这种建筑同时还与城市电网相连,其自产电力不足时可从外界补充,过剩时可输入电网,而电力公司会按照供

电的价格等价购买建筑输入的电能。

德国早在1979年就通过了三项关于建筑节能的法令,显著降低了供热的能耗。最有代表性的 “被动屋”,至今已有十多年的历史。它不需要传 统供暖系统,而是利用太阳能和室内热源―――家用电器、烹饪及人体自身的天然热辐射来采暖。这种建筑能够利用“外加”的供热能耗,即常规供热锅炉或常规电力网采暖和供热水的能耗,将建筑的能耗需求降到零或近于零的程度。

英国在支持可持续发展的“零能耗建筑”领域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英国“零能耗建筑”的设计理念是给居民提供环保生活的同时并不牺牲现代 生活的舒适性,注重先进的可持续发展设计理念和环保技术的综合利用。 英国的“零能耗建筑”针对英国气候温和潮湿、夏季温度适中、冬季寒冷漫长的特点,通过各种措施减少建筑热损失及充分利用太阳热能,以实现不用传统采暖系统的目标。

俄罗斯则积极推广“生态屋”。“生态屋”是一种高效而和谐的利用生态资源的建筑系统。它由“零能耗建筑”和屋旁地构成。屋旁地用高效生物方法和新式耕作法种植农作物,对所有液体、固体有机废物进行生物加工利用,包括沼气发生器等。“生态屋”的有机废物全部要用生物技术自行资源化处理,使之变成肥料。污水也要经天然过滤系统处理而可以用于浇地等复用。

3.2.国内现状:

我国的建筑节能初始于上个世纪 80 年代初期,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 艰难的发展过程。最初从北方采暖区开始,过渡到南方夏热冬冷地区, 直至 2003 年夏热冬暖地区开始实行之后,我国才全面展开建筑节能。建筑节能历经了三个阶段:30%――50%――65%,迄今为止全国都已展开节能 50%以上的强制性标准和要求。按照国家节能发展规划到 2020 年全面实行节能 75%的标准。

与国外相比,中国的超低能耗绿色建筑还处于开始起步的阶段。一些高校开展了超能耗建筑的科学研究。但“超低能耗建筑”技术研发和工程实践与国外还有一定的差距。普遍存在下列问题:

1)大量使用国外品牌技术,使国外技术占领中国市场;盲目堆砌各项技术手段,缺乏技术集成;

2)造价偏高,在中国目前的经济状况下不具备大面积推广的条件;未能因地制宜地采用符合当地环境条件的技术;

3)往往在追求建筑超低能耗的同时不能兼顾绿色建筑其他指标体系的要求;

4)针对北方寒冷地区超低能耗建筑技术集成的研究数据较少,未形成技术体系。

5)发展趋势

在我国,建筑能耗占总能耗的 27%以上,而且还在以每年 1 个百分点的速度增加。住建部统计数字显示,我国每年城乡建设新建房屋建筑面积近 20 亿平方米,其中80%以上为高能耗建筑;既有建筑近400亿平方米,95%以上是高能耗建筑。建筑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比例将从现在的27.6%快速上升到 33%以上。我国新建建筑已经基本实现按节能标准设计,比例高达 95.7%,而施工阶段执行节能设计标准的比例仅为53.8%。高能耗建筑不仅极大的浪费了国家的建筑材料、增大二氧化碳排放量,而且不利于改善环境,也有悖于生态人居理念。

篇3

关键词:绿色建筑;节水技术;综述

中图分类号:TU991.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绿色建筑体系

绿色建筑是一个概念,也是一个象征,这里的绿色不只是简单的自然界的绿色,也不只是简单的对建筑进行树木、草地的绿化。绿色建筑是指建筑物能够很好地实现与周边环境的和谐相处,最大程度的发挥周边自然资源的作用,能够在不损害周边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建造出来的建筑物的总称。绿色建筑还可称之为可持续发展建筑,另外还有人称之为生态建筑、回归大自然建筑等。绿色建筑最最实质的内容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最大程度降低建筑对环境的损害,尽量减少对资源的浪费,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第二,设计的过程中,要使得建筑和人类,建筑和环境实现和谐相处,绿色建筑不仅为人类提供最基本的遮风避雨功能,而且还给人类提供一种与自然合二为一的新的享受。

在实践及理论的探索上,绿色建筑对众多领域都进行了研究,首先,将人类、自然纳入到一个统一的整体进行考虑,改变传统的单纯考虑人类自身的建筑模式,也改变了单纯的以经济为主的建筑模式;其次,研究了人类的生活习惯、生产形态等;最后,研究了自然界自身的发展趋势,发展轨迹。绿色建筑不仅代表了高效,更加优越之处在于它对环境零污染,它能够适应自然环境,而不必刻意去改造自然环境。绿色建筑追求的是要可持续发展,不是简单的钢筋水泥的堆积。绿色建筑改变了传统建筑只中经济效益的模式,提出了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的课题。接下来让我们着重介绍一下绿色建筑是怎样实现建筑的节水的作用。

二、节水技术及其应用

建筑节水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工程,不仅要有制度支撑,还要有技术支撑。第一,必须要有制度进行保障,要制定一套完善的法律制度,用法律来对人民的行为进行规制;第二,加强教育。教育可以让人民认识到节水的重要性,从而自发的节约用水,可以说是最长远的方法;第三,要采用技术,用科技来实现节水。下面我们主要介绍节水技术。

(一)合理减压

生活中我们经常采用提高源头水压的方法来扩大水的输送范围,例如,为了让水供应到高层的住户,都会安装一个高压泵之类的设备,可是这样的做法使得底层住户的水压过高,这样就容易造成水的浪费(好比冲水马桶,底层住户的水压会超出马桶设计的合理值,造成浪费)。从这里看来,只要对该系统进行一下修改,就能够达到很好的节水效果。

1.合理限定配水点的水压

在设定合理的配水水压时,必须要依据建筑物的实际情况俩进行配置,要详细调研,对整个区域、整栋楼层都做调查,在调查的基础上得出合理的水压值。

2.采取减压措施

为了使水压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可以尝试采用一些减压的设备,这样在流出端就能够减少超压带来的水资源浪费。日常生活中的减压设备主要有:

1)减压阀。减压阀可以很好的起到降低水压的作用,它有着不同的类型,第一种是比例式设备,主要是以建筑的大小来选择减压的比值;第二种是直接动作型设备,主要是依据已经选择了的压力来减压,假如用户不用水,系统也一样还可以使得水管内的水压保持在期望的氛围内。这样水流动时可以减压,水不流动时也同样可以减压。

2)减压孔板。与上面的减压阀进行比较,减压孔板的设置比较简单,花费也相应要减少。减压板有上面的有点,但也有一些缺点:第一,水不流动的时候,它不能够提供减压;第二,提供减压后,压力不够稳定;第三,减压板在使用的过程中,还非常容易造成堵塞。我们的建议是在水源压力比较稳定时来采用减压阀设备。

3)节流塞。节流塞的使用效果和上面的减压设备有着同工异曲之妙,当管径太大时,是不适合采用节流塞的。

(二)减少热水系统的无效冷水量的措施

到现在为止,城市建筑的热水供应量越来越多,根据调研结果显示,建筑热水供应的过程中浪费了大量的水资源。例如,居民在需要热水时,首先必须放掉水管里面的冷水,这一部分冷水往往就直接浪费了。针对这一部分冷水的浪费,我们应该想办法通过一些技术来进行控制。

1.选用支管或立管循环方式。热水的供应有着不同的方式,可以采用支管进行热水循环,可以采用干管循环的供应方式,也可以采用立管的热水循环方式。根据统计,目前是用支管来进行入睡循环的方法可以节约更多的水,但这样的循环方式收回投资比较慢。为了缩短投资收回的时间,可以采用立管热水循环方法,立管循环尽管节水效果比不上支管节流,但它使得资金能够得到更充分的利用。调查中,干管热水循环方式既不能够很多的节水,也不能够很快的收回资金。因此,在建筑物的热水循环系统上,我们应该采用立管热水循环或者支管热水循环方式。

2.降低调节温度的过程中水的流失。大家都知道,在调节水温的过程中,水会在不知不觉中流失,往往当水温调节到合适的值时,水已经被浪费了很多。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措施尽量减少调温时间,特别是公共场所。例如,公共浴室里面就应该使用单管的热水设备,这样就直接减少了调温带来的浪费。另外,热水箱的选用上也必须特别注意,要选择那些水温稳定的热水设备,否则一会热一会冷会造成水更多的浪费。

(三)循环利用水资源——中水

所谓的中水,主要是指水在利用后,经过一定的处理,重新使其达到合格的水质标准,能够在日常生活社会管理等范围杂用的非饮用水。中水实质上就是将水重复利用,中水的利用在目前的境况下比较困难,对建筑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短期里也不会产生预期的经济效益。但是在水资源越来越紧张的时代,从长远看来,利用中水是我们非常必要的一个选择。中水的利用已经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我国政府也不断鼓励加大水的循环利用。

(四)鼓励使用节水设备

在建筑中,水龙头、马桶等设备都能够影响水的使用量,如果这些设备不好或者不够节水,就会造成水的大量流失。因此,我们应当鼓励居民使用节水设备,让每家每户都安装上节水龙头,节水马桶等等。

1.节水龙头。一个小小的水龙头,如果设计的好,能够减少水的流失,减少水资源的浪费,也许仅仅从一户人家来看,看不出来,但是从整个楼层,整个城市来看,就会产生惊人的节水效果。因而,我们要大大鼓励居民使用节水的水龙头。

2.马桶要设有两个或多个不同档的冲水箱。一天之内,每一个人都要去大小便,如果能够在马桶上进行改造,就能够节约大量的水。利用两档水箱,用户可以根据需要选择用水量。这样可以减少只有一个水箱而造成冲水量太大带来的浪费。使用两档水箱还有另外的一些优点,例如,两档水箱可以更好的融入到现代建筑中,不需要进行大规模的管道改造。

3.不用冲水的小便器。不用冲洗的小便器听上去有点奇怪,使用它,小便后不冲水也可以做到没有臭味。这种小便器的实质是在它的一端设计了一个很奇特的存水区域,从而达到了良好的节水效果,这种小便器很经济很实惠,被很多的用户所喜爱。

4.公共场合安装节水器具。由于公共场合用水量大,且人们在使用的过程中不会特别注意去节约用水,因此,在公共场合应该更多地使用节水设备。例如在城市公共浴室里面,我们可以选择使用有限流作用的孔板;选择装上低流量莲蓬头、流量稳定的热水龙头或者是温度比较稳定的冷、热水混合龙头等。

(五)合理利用水表

1.确保生产出准确度高的水表。去年水利部门的统计数字表明,大概有38%左右的居民用水表不符合精确地的要求。根据有关部门水表的测定结果统计,约有40%的水表不符合±4%的精度要求。水表不准确影响的不只是用户的经济利益,而且还不利于我们察觉水量的流失,如果水表精度高,那么那些隐性的水流失就可以得到控制。因此,我们应当立即采用有效地制度来在生产环节增加水表的精确度。

2.利用过滤器维护好水表的精确度。水的质量会影响水表的精度,由于水中含有大量的杂志,长期使用的过程中,由于杂志的沉积,对水表指针的走动会造成影响。安装过滤设备可以减少杂志在水表里沉淀,从而使得水表保持较高的精度。

3.推广IC卡水表。在现阶段,我国的大部分建筑都是使用比较集中的水表,几乎都是将水表统一安装在一楼地底。这样的设计不仅使得水管的长度加大,而且还使得施工的难度变大更大。因此,建议逐步用IC卡水表取代传统的水表安装模式。

三、小结

随着新的时代的发展,建筑节水已经越来越得到重视,我国必须依据现有城市的特点,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点。政府在节水技术的推广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政府应当制定合理的制度鼓励节水技术的推广。首先:政府应当向社会绿色建筑的发展目标,鼓励企业大胆创新节水技术;其次,政府要制定强有力的制度,严格限制资源的浪费,对生产不达标企业进行严肃处理;再次,设定建筑节能的标准,这样不仅让企业有标准可以参考,而且政府有关单位进行检查时,也有标准可以作为支撑;最后,政府要加强市民的节水意识培养,通过广播、报刊等形式宣传节约用水概念。

参考文献:

[1]时燕.绿色建筑节水措施[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04)

[2]王瑞璞.中美绿色建筑节水评价标准对比分析[J]. 能源研究与信息.2011(03)

篇4

关键词:建筑技术 绿色 智能化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uilding technical level of China's increasingly fast, the attendant is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become the world's lead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uilding. So green intelligent building has become the theme of building the world and the leading of the future building.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status of green building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lligent building situation.

Key Words: building technology, green, intelligent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工业革命后,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引发了包括能源危机在内的各种资源短缺。因此,绿色建筑应运而生。绿色建筑的特点第一是节省,第二是环境友善。节省指的是节省资源、能源,简单用两个词来形容是少消耗、少排放,既少消耗资源与能源,又少排放不利于人类生存和生态平衡的物质。绿色建筑对全社会来说是观念问题,对建筑师来说,既是观念问题又是技术问题。

1 建筑节能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的高速发展,我国的建筑能耗逐年大幅上升,已达全社会能源消耗量的32%,加上每年房屋建筑材料生产能耗约13%,建筑总能耗已达全国能源总消耗量的45%.我国现有建筑面积为400亿平方米,绝大部分为高能耗建筑,且每年新建建筑近20亿平方米,其中95%以上仍是高能耗建筑。如果继续执行节能水平较低的设计标准,将留下很重的能耗负担和治理困难。

2推广绿色建筑刻不容缓

建筑活动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环境影响最大的活动之一。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年建筑量世界排名第一,资源消耗总量逐年迅速增长。因此,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到目前为止,国内强调Why和What层面的问题比较多,谈How的问题比较少。发达国家在很多年以前主要就开始研究How的问题了,How包括地域性的问题、可操作的问题。而国内的某些研究缺乏实质性的内容,他们热衷于归纳流派、主义、风格特点,有的研究生态建筑的造型特点的建筑师,如同研究感冒药的形状和色彩而忽略药学本身的“研究者”,感冒患者会要求医生开“绿色、椭圆的药片吗”?这两个方面都是我国和国外的差距。

因此,推广绿色建筑需要政府发挥出强大的决策作用,或是说国家层面要体现出鼓励政策。如很多开发商为了实现绿色策略,为保护环境花了很多钱,当然也包括其在宣传策略上的投入,但毕竟是多投入了,他们多投入的是为了整体的环境,而不仅仅是为了自己;再如对中水和太阳能的利用,有多少企业能够得到政府的减免税优惠政策,最终这样的开发商还有积极性吗?如果政府没有这样的政策,绿色建筑是不可能真正推广的,靠有觉悟、有兴趣的人去做是很难成功的。如在德国使用太阳能光电板,会得到政府的补贴,美国也是。这样,投资商、开发商就愿意更多地去做这件事情了,市场前景也好了,产量扩大后价钱自然下来了,形成良性循环。

3绿色建筑的发展策略

3.1绿色建筑的能源观:绿色建筑的能源观是节能和环境,能源对于大量使用机械空调以及人工照明的老式建筑就意味着生命,他们对资源的高耗,是直接导致能源稀缺的重要因素,也是大气污染的创造者。为了减少能源的消耗,绿色建筑改变设计观念,依靠高科技节能技术,从而提高能源的使用率和开发出新的能源,从而来实现能源使用上的自给自足的效果。

3.2 绿色建筑设计观和环境气候之间的联系:随着现今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实现了用机械空调改善生活以及工作环境,但是它们的污染性以及高能耗,使得我们人类付出了经济和能源以及环境污染的巨大代价。为了克服它的弊端,绿色建筑的设计按照人体的舒适要求以及环境气候等条件来设计的。他注重地方性气候与建筑之间的关系。其实,我们对于环境舒适以及健康的要求,往往不需要空调也能够得到满足,就行我国北方的窑洞,即使室外温度是零下20度,室内温度却仍然保持在15度左右的舒适气温。所以,从绿色建筑的设计观来看,辅助设备系统是其次,最主要的是大自然,它是主要的供给者。因此,照明可有太阳光来提供,采暖从人体或者办公设备中获得。考虑地方性气候特点的设计,它可以在任何技术层次上面使用,因为绿色建筑中,气候包含的格格因素是当做资源来考虑的。提高气候资源的利用率以及充分利用是考虑地方性气候特点的设计本质。我们将他的原理和未来的科技智能技术,控制技术等各种节能技术结合在一起,一定会构成丰富的绿色建筑前景。

3.3绿色建筑在技术与环境上,体现环境保护的特点:绿色建筑要求建筑的外层材料和结构,它是要作为能源转换的界面的,必须具备能够调节气候的能力,让室内的气候稳定。随着信息、自动化、新能源等技术的日益发展,在绿色建筑中,这些高技术都将得到有力的运用,例如建筑表面安装太阳能电池。可以提供照明等需要的能源等。

3.4绿色建筑也做到因地制宜,规模化与产业化。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经济发展与社会习惯等都有着很大的差异。不同类型的建筑因使用功能不同,其消耗资源和影响环境的情况存在较大差异。从规划设计开始应结合当地气候环境设计出对当地环境最少、尽量应用当地材料等方法来实现因地制宜的绿色建筑设计。我国目前建设市场总量大的产品为住宅与办公、商场、旅馆等公共建筑。也是主要的消耗资源的建筑类型。首先以此类产品为主做到绿色。从绿色建筑设计的专门化与绿色建筑工业产品的产业化等环节优先发展。最终实现绿色建筑的规模化与产业化。

3.5建筑全寿命周期内的绿色与功能矛盾统筹考虑。建筑从最初的规划设计到随后的施工、运营及最终的拆除,形成一个全寿命周期。关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意味着不仅在规划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并利用环境因素,而且确保施工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最低,运营阶段能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低耗、无害的活动空间,拆除后又对环境危害降到最低。绿色建筑要求在建筑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与保护环境,同时满足建筑功能。这几者有时是彼此矛盾的,如为片面追求小区景观而过多的水,为达到节能单项指标而过多地消耗材料,这些都是不符合绿色建筑要求的;而降低建筑的功能要求、降低适用性,虽然消耗资源少,也不是绿色建筑所提倡的。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五者之间的矛盾必须放在建筑全寿命周期内统筹考虑与正确处理,同时还应重视信息技术、智能技术和绿色建筑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与工艺的应用。

4智能化建筑的发展形势

为了迎接21世纪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当今世界产业结构已正在向高增值型与知识集约型转变。智能化建筑的兴起与发展,主要是适应社会信息化与经济国际化的需要,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生产力发展的必然需求。智能化建筑是建筑技术与电子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已成为21世纪房地产投资开发的主导方向。智能化建筑正是当代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建筑)产业本身,带动产业优化升级与产业结构调整,最典型最具体、最直接的体现形式。

智能建筑的“智能化”,主要是指在一憧建筑物内进行信息管理和对信息综合利用的能力。这个能力涵盖了信息的收集与综合、信息的分析与处理以及信息的交换与共享;楼宇设备自动化控制也是信息处理的一种形态。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技术过程的主要内容有:建设单位对智能化系统工程建设需求分析,方案的咨询和可行性报告,系统的设计和设备选型,工程的施工和监理要求;系统集成商作深化系统设计、协调、督导,还有系统的实施、试运行和验收以及峻工后物业管理。

智能建筑系统集成不是多种多样产品设备的简单集合,而是指一种“能力”。它能够把现有的先进高新技术,巧妙灵活地运用在现有的智能建筑物系统中,充分发挥其作用和潜力。

智能建筑系统集成技术是借助于楼宇设备自控系统、通信网络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把现有分离的设备、功能、信息等综合集成一个相互关联、统一、协调的系统之中,用于综合建筑物的各个环境。

根据欧洲智能建筑集团(EIBG)的分析报告,国际上对智能建筑技术的发展,大致划分成三个技术发展阶段:1985年前为专用单一功能系统技术发展阶段;1986年―1995年为多个功能系统技术向多系统集成技术发展阶段;1996年以后为多系统集成技术向控制网络与信息网络应用系统集成相结合的技术发展阶段。整个技术发展是随着计算机技术水平的发展而跟着发展的。

据不完全统计,在2000年底,我国各地累计已经建成及正在建的不同类型(含智能住宅小区)智能化建筑(包括自称的)总数早已超过上千幢(项)。但绝大多数属于处在上述第二阶段技术发展之中,且由于多方面原因,技术开通达标率普遍不高,多数效益效果不理想。

自从1997年10月国家建设部颁布了我国智能建筑领域的第一个法规性文件,即建设部建设[1997]290号文《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管理暂行规定》之后,实行了市场准入制度,出台了中国《智能建筑设计标准》国标,我国智能建筑的发展已从随意混乱无序开始逐步走上规范有序。但也仅仅只是在设计阶段环节开了个头,要真正达到全程全面提高我国智能化建筑技术发展总体水平,路还很长,问题还很多,任重道远。

我国进入WTO意味着国内经济完全融入国际化市场,必须遵守WTO的原则和规定。根据WTO协议市场准入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将使我国智能化建筑技术面临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更加剧烈的市场竞争。而我国现行的建设事业政策法规和行业管理体制与WTO的规则和国际通行模式存在较大差异,调整改革完善现行体系和体制的任务相当艰巨,形势紧迫。

篇5

关键词:煤矿创新开采技术

中图分类号:X752文献标识码: A

当前,地下矿井生产,作为煤炭资源矿采的重要形式与途径,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时,由于煤矿开采技术管理的不完善,也造成了煤矿周围地质环境的严重污染现象,影响了地面正常的生产生活,也为煤矿开采的稳定运行造成了严重隐患。现代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基垫了绿色开采技术的研发。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探究煤矿绿色开采技术的实践与创新,是煤矿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保障。本文针对煤矿绿色开采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进行了阐述。

1、绿色开采技术分析

绿色开采技术是在资源效益以及环境保护相互结合的基础上,关于实现矿产资源科学开发的现代开采模式理论。绿色开采技术是指在现代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为了避免和减少对相关地质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或破坏,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构建实施的一种能够促进矿业资源效益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运行的矿产开采技术。

绿色开采技术的整体目标是为了实现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资源效益与生态环境的最佳结合和协调发展。具有“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技术特征。绿色开采技术遵循了循环经济中的绿色工业原则,体现了现代矿采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煤矿资源的绿色开采,是为了防止或尽可能减轻煤炭开采生产对地质生态环境以及其他相关资源造成的不良影响或后果,取得煤矿资源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最佳结合而实施的现代开采技术。

2、当前煤矿实施绿色开采技术的重要性

绿色开采,是矿产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向。煤矿实施绿色开采技术,对于促进现代煤矿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1实施绿色开采技术,运用煤矿开采过程中产出的大量矸石,废土等固体废弃物,作为充填材料、建筑材料制作等实现综合回收和深度开发,有利于节约地表的农田土地资源,实现矿物废弃资源的有效再利用。

2.2实施绿色开采技术,运用绿色开采技术进行科学合理的煤矿开采与生产,有利于对煤矿周围地质的地表水体、地下水资源进行适时保护,有利于保障煤矿地下水文地质系统的稳定循环和供给平衡。

2.3推行绿色开采技术,针对煤矿矿井内部产生的大量混合气体,实行合理的排放与回收再利用,有利于净化大气自然环境,减少酸雨以及温室效应危害的发生,有利于煤矿周围生态环境的平衡与保护。

2.4推行绿色开采技术,实现煤矿资源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地质生态环境的最佳结合与协调运行,在现代市场竞争愈加激烈的环境下,有利于促进煤矿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煤矿绿色开采技术的实施方式

3.1煤矿水源保护开采技术。保水开采技术是采用科学的采煤工艺和地面注浆技术,为保护地表水体以及地下水资源结构不受破坏,实现矿井水资源的合理保护与综合利用。通过合理控制煤矿周围的岩层运动,实现隔水层、裂缝带的“裂隙弥散”,防止或减弱导水裂隙带的形成,避免造成区域性地下水干枯。

3.2煤矿充填减沉开采技术。充填减沉开采技术是为保障煤矿上方地表建筑物的安全,在矿采作业过程中针对采空区往往进行回填式技术工艺,主要包括条带开采与充填开采两种形式。为降低充填成本,一般采用采空区上方离层裂隙注浆充填,以及条带充填控制开采沉陷,能够有效减缓岩层沉降危害。

3.3煤炭地下气化开采技术。煤炭地下气化技术是运用高科技手段将埋藏在地下深层的煤炭资源直接转化成为气态能源,通过管道把气体输送出地面,使煤矿井下固体开采变成采气作业,煤炭地下气化技术是煤炭资源的一种整体性的新型绿色开采工艺,目前正处于试验探索阶段。

3.4煤炭瓦斯综合共采技术。游离于煤矿岩层中的大量天然瓦斯气体,是一种可以用来发电的工业化工原料以及居民生活燃料的新型能源。在煤层开采的同时,结合岩层运动特点运用分离法将煤层瓦斯一同开采出来,保障煤矿采空区的瓦斯含量降低,实现安全生产的重要煤气开发途径。

3.5矸石废料综合利用技术。煤矿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矸石固体废弃物,是污染占用矿源周围土地资源的主要因素。根据煤矿采空区充填技术特点,根据因地制宜原则,将矿区内的矸石废弃物充填到煤层采空区空间内。同时对矸石进行综合开发,用来发电供热,建筑材料制造等,实现煤矿矸石废弃物的再利用。

4、煤矿绿色开采技术的发展前景

煤炭资源的绿色开采技术,作为实现煤矿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措施,具有不可忽视的发展趋势。矿产作为一种短时间内不可再生的物质资源,具有一定的制约性。当今矿产资源的短缺以及环境恶化的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追求能源节约,追求环境保护,是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共同理念。

篇6

关键词:建筑企业;节能绿色环保技术;施工效率;建筑工程

1应用节能绿色环保技术的必然性

建筑行业的节能主要体现在对建筑原材料的合理配置和优化配置以及新建筑能源的开发利用,从而提高建筑材料的利用率,减少建材的浪费。建筑项目工地周边常堆放有垃圾,进而影响了周边的环境。目前,建筑工地的杂乱现状严重影响了自然环境和人们的出行。将节能绿色环保技术应用于建筑施工项目中,能提高工程项目的施工效率,缩短建筑工程的工期,从而降低建筑工程的成本。

2建筑项目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节能绿色环保技术在我国建筑行业中的应用还不成熟,未形成完善的管理机制,对节能环保工作的考核未形成体系,不利于考核和监督工作的开展。部分建筑企业的节能环保意识淡薄,使节能绿色环保技术在建筑企业中的推广工作受到了限制。此外,政府部门缺乏对节能绿色环保技术的相关支持,使已有的节能绿色环保技术未得到充分利用。

3建筑节能绿色环保技术的应用

3.1新型建筑环保材料的使用

建筑企业应积极使用节能环保建筑材料。建筑材料是建筑项目施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之一,其质量、性能、协调性决定了建筑工程的质量,影响着节能绿色环保技术的推广。现代绿色环保建材的种类很多,具有环境协调性好、性能良好、安全系数高等特点。建筑行业普遍采用的绿色环保建材主要有绿色混凝土、木材、保温隔热材料、防水材料四大类。绿色混凝土是建筑节能绿色环保技术发展渐趋成熟的产物,具有适用性、耐久性、稳定性、经济性、合理性等。绿色混凝土建材又可细分为合成纤维混凝土、废弃混凝土回收利用制成的绿色混凝土等。建筑施工过程中使用的木材多为彩色木材、塑化木材等新型节能绿色环保建材。保温隔热材料是目前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普遍使用的建筑材料,可起到很好的保温隔热的作用,从而降低矿产资源的消耗量。建筑工程中使用的防水材料除了具备防水的效果外,还具有去污和保温的作用,且对环境的污染较小。传统的建筑材料主要有石材、木材、钢筋、混凝土和黏土砖,而目前的建筑工程多使用钢材和混凝土。木材的再生速度比较慢,石材的耗能性较大,这些均不符合节能绿色环保技术的发展要求,因此,其继续使用的意义较小。钢材在建筑工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因此,相关单位需要研发耗能低、污染小的绿色钢材。

3.2完善节能绿色环保技术的相关措施

为了促进节能绿色环保技术的推广,建筑施工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且管理机制要与奖罚机制配套形成管理体系,从而加大企业对节能绿色环保工作的监督和管理力度,促进节能绿色环保技术的发展。建筑企业应淘汰陈旧、破损严重的机器设备,购进新型的环保节能设备,并回收利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从而减少建筑垃圾的堆放,提高建筑材料的利用率。在建筑行业中应用节能绿色环保技术需要遵循2项原则:①在推广节能环保技术的同时,要保证建筑物自身的功能和质量;②节能环保技术的推广要以人为本,并符合建筑施工的实际要求。节能环保技术的发展需要建筑施工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因此,建筑企业需要对施工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技术水平。节能环保技术在建筑行业的应用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因此,相关单位应不断研究和开发高性能建材,并及时推广。此外,建筑企业应多选用清洁材料,从而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建筑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应增强自身的节能环保意识,不断加深对节能环保知识的认知水平,认识到建筑行业应用节能绿色环保技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积极学习节能环保技术,积极参与节能绿色环保技术在建筑行业中的普及工作。

3.3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应用

建筑企业出于对自身经济成本的考虑,未及时更新基础设施、设备。陈旧的施工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因老化严重而造成水、电、建筑材料的浪费,还会因低下的工作效率而影响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因此,建筑企业应采用新型的环保材料,从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和建筑材料的浪费,为人们提供舒适、健康、干净的生活环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建筑行业的节能绿色环保工作中,可采用智能化系统,比如建筑能耗监控系统,该系统可通过计算机系统分析建筑中设备消耗的能源,并建立科学的用电模型,从而实现智能化的能源监控管理。这样不仅能避免建筑资源浪费现象的出现,还能提升电力能源、热力能源的利用率。

4结束语

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为节能绿色环保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其不仅能起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重要作用,还能使建筑企业的发展融入全球化的潮流中。节能绿色环保技术在建筑行业中的应用是必然趋势,因为它可满足人们对居住环境的高要求,减小建筑行业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力度,实现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的有机统一,为建筑企业的稳定发展奠定稳固的技术基础。

参考文献

[1]李仕林,邹金宝.建筑节能绿色环保技术的发展与应用[J].建材发展导向,2014(12).

[2]陈淑英.建筑节能绿色环保技术的发展与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2).

[3]纪颖瑶.绿色建筑与节能技术[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14(08).

[4]宁延辉.节能环保技术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15).

[5]陈伟,张端.谈节能环保技术在办公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科技风,2013(17).

[6]倪萌.节能绿色建筑发展及应用探讨[J].科技传播,2013,9(31).

篇7

关键词 绿色智能建筑技术;内涵;应用;不足;措施

中图分类号:TU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17-0008-02

绿色建筑理念是20世纪70年代期间,发达国家为了应对环境问题和气候问题而提出的。目前,全球都秉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于是,加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绿色智能建筑的新技术得到了更进一步、更大范围的综合发展。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发展新型建筑技术的意义重大,绿色智能建筑技术随着国际及社会环境异军突起,并且我国不断采取相应的措施克服现有的发展阻力,使其得到逐步完善。在现阶段发展中,我国的绿色智能建筑总面积持续增加,其蓬勃发展的态势对我国社会的发展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其遵循了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不仅有助于缓解目前的环境问题和气候问题,而且能够直接促进中国经济的稳步运行。

1 绿色智能建筑的概念及其内涵

1.1 绿色智能建筑的概念

所谓绿色智能建筑,即为以科学的设计理念为前提,采用整体、集成的方式,回收利用中水,使用绿色自然的建筑材料,应用全自动智能控制的高新技术,使用低能耗型的新能源,对建筑中通风、采光等方面的结构进行配置。绿色智能建筑与传统建筑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主要特点在于合理的进行选址设计、高效循环的利用资源、节能减排、功能齐全、智能灵活、为用户提供健康舒适的生活工作环境等。它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现代化的生活需求,而且还有利于减少能源耗费,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保护环境,促进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1.2 绿色智能建筑的基本内涵

绿色智能建筑的基本内涵主要体现在社会和技术这两方面。

在社会内涵方面,绿色智能建筑的主要内涵具体体现为“绿色的理念”,其强调的是节能减排、健康舒适、智能高效,灵活便捷。这一系列特点主要表现在建筑物的整体布局规划、系统的结构模式、制度体系、管理理念、价值观等。它以基础设施、环境的节能性、系统的整体性与安全性为设计基础,保证绿色智能建筑的网络系统、智能技术与其基本的结构模式相适应。

在技术内涵方面,主要体现在“绿色技术”和“智能技术”。其中绿色技术即为与环保有关的技术,具体包括循环利用资源、节约能源、减少排放、节省占地面积、节约用水、节约建筑材料、保护环境、开发利用新能源、高效率的利用能源、转变能源利用方式的等多种行之有效的绿色环保技术;智能技术则是在计算机系统的整体控制下采用的视频监控技术、图像显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综合布线技术、智能卡技术、云计算、互联网等新型技术。因此,绿色智能建必须能够自动观测并响应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动态变化,具备智能报警功能,以达到各技术的协调一致和建筑物内外结构的统一。

2 绿色智能建筑技术在现阶段的应用

2.1 节能技术的应用

在建筑物中应用节能技术,即在满足住户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的前提下,在建筑中使用节能环保的新型建筑材料,比如常用的隔热保温的墙体材料,高热量、高效率的采暖设备,以高效的能源利用方式减少能源的耗费,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

2008年我国举行的奥运会中,为了顺应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绿色环保的理念,北京主体育场鸟巢的设计建造便应用了绿色智能建筑技术。例如,体育场的空调系统所使用的能源即为通过地源热吸取土壤中的能量所提供。地源热泵作为一种节能环保的系统设备,其本身是采用可再生能源制造而成。将其埋设在土壤下,冬季鸟巢所需的热量即是利用地源热泵从土壤中吸收的热量,夏季鸟巢所需要的制冷既是地源热泵从土壤中吸收的冷气。北京奥林匹克中心区的照明设施采用的全部为发光二极管。与普通照明设施相比,发光二极管具有寿命长,光电转换效率高、节约能耗等明显优势。

2.2 节约建筑占地的建筑技术应用

我国是人口大国,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建筑用地日趋紧张。于是,如何有效减少建筑占地成为现阶段关注的焦点问题。目前,取得一致认可的山地建筑技术便是一种效果优良的节地技术。其设计的车库是半地下式,利用的是山地地形错台技术,即保持容积率不变,增大地下建筑面积,相应的增加车库的数量,这样就能够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此外,建筑物顶层的阁楼采用小坡屋顶的形式,不仅增加了空间,也保证了建筑物的充分采光。

2.3 节约用水技术的具体实践

节约用水所指的不只是尽量减少水资源的使用量,也指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例如,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会排放大量的生活污水和废水,包括沐浴、洗衣、厨房、厕所等排水。将排放的各种污水进行处理,达到规定的标准,即得到我们常说的中水。由此,可以将所有居民、办公楼、超市、饭店等排放的污水、废水进行集中收集,并净化处理中水,应用于冲厕所、道路清扫、消防、洗车、绿化等方面。在北京奥运会的绿化工程中所使用的大部分都是中水,是历史上使用中水进行绿化规模最大、面积最大的一次。此外,水立方的屋顶还设有可以收集雨水的系统,每年的雨水收集量极大。

篇8

【关键词】暖通空调;技术;发展;绿色建筑;节能;环保

建筑能耗即建筑使用能耗,包括采暖、通风、热水供应、炊事、家用电器等方面的能耗。其中,以建筑采暖和空调能耗为主,占建筑总能耗的50%—70%。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建筑能耗日益增长,因而,暖通空调专业其新产品、新技术、新材料的发展与创新在以后的建筑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暖通空调业发展所遵循的原则,概括起来就是: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保证建筑环境的卫生与安全,适应国家的能源结构调整战略,贯彻热、冷计量政策,创造不同地域特点的暖通空调发展技术,其具体的可概括为以下十二个方面:

(1)供暖技术。分户热计量的实施;供暖系统改造;低温地板辐射供暖;新型散热器应用、发展;区域供热供冷、冷热电联供技术;分布式冷热电联供技术。

(2)通风技术。夏热冬冷地区住宅通风;传染病医院病房通风;手术室等生物洁净空调的空调洁净技术;商场、地铁等公共空间的通风;工业通风。

(3)室内环境质量。热舒适环境;室内空气品质(室内建筑装饰材料、设备散发污染物规律研究、评价方法等);通风空调气流组织与室内空气品质。

(4)燃气空调。燃气热泵;使用燃气的冷热电三联供;燃气蒸汽联合循环。

(5)蓄能技术。冰蓄冷空调;低温送风技术;水蓄冷技术;蓄热供暖。

(6)公共建筑HVAC。体育馆、剧院、商场、商用办公综合楼等的供暖空调通风技术;建筑方排烟设计。

(7)可持续发展能源技术与暖通空调。可再生能源利用;热回收技术与设备;建筑本体节能;被动式建筑。

(8)节能环保设备的开发。利用低位热能和水源、土壤热源的热泵;高能效设备。

(9)空调通风系统和设计进展。分散式个别空调;变风量、变水量系统;置换通风及相关系统研究和应用;住宅空调方式;新风利用、蒸发冷却技术应用。

(10)模拟与分析技术、智能控制。暖通空调能耗模拟、能量分析;建筑自动化技术;暖通空调与智能建筑。

(11)施工安装和运行管理。施工安装技术;交公调试;运行节能;空调通风系统清洗、过滤、灭菌等。

(12)制冷技术。空调相关制冷技术研究应用进展;新型制冷型、天然制冷剂、含氯氟烃制冷剂替代物;新型制冷循环。

由于暖通空调技术的发展和变化,特别是建筑市场竞争激烈,业务需求日益现代化、多样化、重视国外技术的移植与引进。而节能、环保、绿色等概念的影响及我国能源结构的调整,对暖通空调设计的挑战越来越严峻,因此,在暖通空调设计时要注重建筑节能、环保的考虑。

经粗略估算,采取周密有效的建筑技术措施可以降低2/3—3/4的建筑能耗。因此在建筑规划设计,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在满足室内环境舒适、卫生、健康的条件下,采取合理有效的建筑节能技术,有利于实现建筑节能和环保共进的目标。一般来说,实现建筑节能的技术途径为:尽量减少建筑内能源总需求量的同时,大力开发利用可再生的新能源,从而减少使用在建筑领域内易引起环境污染的能源。

目前,我国的采暖空调和照明用能量近期增长速度已经明显高于能量生产的增长速度,因此,减少建筑的冷、热及照明能耗是降低建筑能耗总量的重要内容,一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实现:

1.建筑规划与设计。合理选择建筑的地址、采取合理的外部环境设计;合理设计建筑形体,以改善既有的微气候;合理的建筑形体设计是充分利用建筑室外微环境来改善建筑室内微环境的关键部分,主要通过建筑各部件的结构构造设计和建筑内部空间的合理分隔设计得以实现。同时,可借助相关软件进行优化设计。

2.围护结构。建筑维护结构组成部件的设计对建筑能耗、环境性能、室内空气质量与用户所处的视觉和热舒适环境有分本的影响。一般增大围护结构的费用仅为总投资的3%—6%,而节能却可达20%—40%。通过改善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在夏季可减少建筑冷、热消耗。首先,提高围护结构组成部件的热工性能,一般通过改善其组成材料的热工性能实现,然后,根据当地的气候、建筑的地理位置和朝向,选择围护结构组合优化设计方案。最后,评估围护结构各部件与组合的技术经济可能性,以确定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围护结构。

3.提高终端用户用能效率。

4.提高总的能源利用效率。节能建筑与绿色建筑是密不可分的,绿色建筑的含义为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所谓“绿色建筑”的“绿色”,并不是指一般意义的立体绿化、屋顶花园,而是代表一种概念或象征,指建筑对环境无害,能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并且在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平衡条件下建造的一种建筑,又可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生态建筑、回归大自然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等。

绿色建筑的室内布局十分合理,尽量减少使用合成材料,充分利用阳光,节省能源,为居住者创造一种接近自然的感觉。以人、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在利用天然条件和人工手段创造良好、健康的居住环境的同时,尽可能地控制和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使用和破坏,充分体现向大自然的索取和回报之间的平衡。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节能能源。二是节约资源。三是回归自然。

绿色建筑的建造特点包括:对建筑的地理条件有明确的要求,土壤中不存在有毒、有害物质,地温适宜,地下水纯净,地磁适中。

绿色建筑应尽量采用天然材料,建筑中采用的木材、树皮、竹材、石块、石灰、油漆等,要经过检验处理,确保对人体无害。

篇9

关键词:哈龙替代物;消防技术;作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现代消防行业中,哈龙是一种卤代烷灭火剂,具有灭火速度快、毒性较低和对受灾的物品危害较小的优点,所以得到各国消防人员的青睐。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关消防技术的科研人员经过大量研究表明:哈龙灭火剂在灭火时会把化学分子分解成氯、溴原子,促使大气中活泼的臭氧分子转化成稳定的氧分子。从而破坏人类的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大气环境。于是我国政府决定从2010年彻底停止使用哈龙技术进行灭火。

1、对哈龙替代物的要求

总体来说,对哈龙替代物的要求应该是灭火以后残留的是清洁的、容易挥发的气体,毒性较低。一般来说,现阶段国际上认可的哈龙替代物有下面几点要求:

(1)对人类生存的大气环境危害较低,不会破坏臭氧层,ODP数值最好为零,不会产生温室效应或者温室效应发生的概率较小。对人类的身体健康不会产生严重的影响,在进行火灾现场灭火时产生的厌恶浓度较低,不会产生不良的副作用。

(2)不会燃烧,在进行灭火时,灭火的效率较高,并可以在最快的速度进行高效率灭火工作。且花费的经济成本较低。

(3)在喷射以后可以全部汽化,即使在封闭的空间中分布也很均匀、没有固体、液态形状的残留物,导电性能差,不会在使用的过程中污损或者腐蚀,破坏现场的公共设备。

(4)存贮的耐热和化学稳定性较好,和有弹性的密封元件相容性较好。应该属于可以液化或者和液化气体比较相似的化学属性,在平常不用的时候可以进行业态的存贮。其燃烧的沸点和临界的温度低。

2、哈龙替代物在绿色消防技术中的作用

2.1 细水雾灭火技术

细水雾是—种重要的灭火剂,该产品把水变成细水雾的设备和细水雾发生的重要参数。细水雾的直径要求在相对小的工作压力下面,距离喷头较近处的水雾液态直径很微小。细水雾主要是用冷却或者窒息的方式进行灭火。其灭火的原理是:细水雾会直接喷射进入或者被卷进入浓浓的火焰区,水雾能够迅速气化变成水蒸气,随后吸收大量的热,让燃料的温度降低,水雾进入火场—方面会迅速取代火焰周围的氧气:另—方面也可以对周围的蒸汽进行稀释,让周围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减少,从而使混合蒸汽的浓度变低,阻止燃烧的扩大蔓延。对于A级别的固体燃烧物,细水雾还可以对燃烧的物体发生乳化、湿润的作用,对没有发生燃烧的物品周围形成保护膜,提前湿润附近的燃烧物品,冷却气体和被保护范围内的其他燃料,起到降低损失的作用。在灭火过程中还可以洗掉烟尘中的一些对大气有害物质,减少环境污染,灭火剂本身就是没有污染的物质,在今天环境日益恶劣的形势下,特别有利于对环境的保护。除此之外,细水雾的使用水的数量较少,灭火效果良好但是细水雾的设备结构复杂,对技术要求也很高,价格昂贵,所以在绿色消防中的使用和作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不过,由于其良好的灭火效果,受到了消防行业专业人士的广泛关注,发展前景也较好。在我国的封闭的、液体火灾发生概率较大的区域已经使用了这项灭火技术,例如:动力机房、舰艇的燃料舱等。通过对这项灭火技术的使用,有效地控制扑灭了多种类型的火灾,为深陷火境的人员,提供了宝贵的逃生时间。

2.2 非挥发性哈龙替代物

哈龙由于具有很强的挥发性,化学稳定性也不好,容易在大气的对流层中慢慢积聚,引起大气温室效应,严重者还会破坏大气中的臭氧层。经过多年研究,科学家发现了一种很好的灭火替代物NVPS,它是一种挥发性较差的有机化合物,在灭火过程中产生的气体,不会危及到地球的臭氧层,分解出来的物质也没有毒性。此外,灭火的效果也很好,这主要是由于它的成本液体的流动性和不会挥发的特性,让灭火剂的利用率提高,损耗降低,喷射的距离也变远,灭火的范围变宽,也不需要像以前哈龙技术那样在灭火的时候需要—种高压的容器。在进行原油、涂料和油漆塑料的救火时,由于没有释放到大气中一些有毒气体,不会危害人们的健康,再者在使用的过程中也可以进行成本的控制。是一项值得进一步研究使用的绿色消防技术。

篇10

【关键词】绿色节能建筑;施工技术;应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人们积极地参与到节能减排的行列,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为了缓解能源紧缺的情况,国外一些学者提出了绿色建筑的环保理念,“绿色建筑”是在 20 世纪 70 年代被提出来,并在 90 年代得到很好的发展。绿色建筑在修建和使用的过程中,都能够有效地节约能源,以保证我国建筑业平稳、快速的发展。节能建筑施工技术既能够减少能源消耗,又能够在确保建筑正常的使用功能外,增加其它功能的应用。

一、我国建筑业节能的现状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受到极大的冲击,深受西方国家的影响,我国在各个方面都开始跟着先进国家的脚步,并寻求新的突破。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建筑节能技术体系,对我国的建筑材料的浪费情况有了制约,国家还出台了一系列的有关建筑节能的法律法规,有的企业在建筑施工开始的时候特别注意节能问题,但随着时间的增长,就没有先前的兴奋劲,完全忽视了建筑的节能施工效果;有的企业的建筑从图纸设计就不符合标准,但通过不正当的手段,使建筑得以施工,打着节能的幌子,干着浪费的事。如果节能建筑不能发挥它的功能,那么建筑的前期投入也就失掉了它原有的意义。

二、绿色建筑施工技术的概述以及特点

绿色施工技术是指同等单位的资源在同样的客观条件下,发挥它最大效能的科学技术,并且以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原则,追求高效率、低耗能又与环境保护统筹发展,它是在传统施工技术的基础上,以环境保护为切入点,发展起来的施工方法和技术。绿色节能建筑的特点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全寿命周期

全寿命周期主要针对的是建筑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对环境产生的不同影响。建筑的寿命应该从建筑建设所需的材料开采的那一刻算起,对项目的选址、规划、设计以及到最后的建筑拆迁后垃圾的处理等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应做一个初步的估算。尽量减少建筑材料的运送,采用就近采购原则,选取些可循坏利用的材料,对落后的生产工艺淘汰或者进行创新,寻求更进一步的发展。

2. 节约资源

绿色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进行绿色建筑施工建设,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利用率,把污染控制到最小。

3. 功能需求

绿色建筑施工节约资源,但是以人的健康为前提的,强调适度消费理念,既在满足个人需求的情况下,进行资源的节约行为,不奢侈浪费。

4. 统筹发展

建筑要与自然和谐相处,绿色建筑的建设就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以保证人与自然、建筑的和谐共处,呈现一派繁荣的景象。

三、绿色施工技术要点

1. 环境保护技术

建筑建设的过程中会造成非常严重的扬尘现象,漂浮着很多的悬浮颗粒,给人们的呼吸道、肺等带来极其大的危害,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在建筑垃圾的运输、清理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这一问题,避免引发不必要的矛盾,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治理环境污染现象。例如:在土方建设的阶段,可以采取洒水的方式,把扬尘掩盖住,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2. 节材技术

目前在我国的房屋建设中,绝大多数的成本投入都是购置材料,因此,节材技术在绿色建筑施工技术中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国的建筑施工过程中,常出现施工材料乱放、管理不到位等问题,节材技术主要针对的是我国的建筑垃圾,通过节材技术,建筑垃圾能够回收利用。

3. 模板技术

我国现有的施工工程中,现浇混凝土结构应用广泛。进行混凝土的浇筑之前,首先要把模板搭好,模板的搭建量是整个工程量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节约成本开支,模板现在也有了租赁市场。模板技术严重影响着工程建设的质量,也是绿色建筑施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4. 节水技术

建筑工程施工中的用水量非常大,尤其是搅拌混凝土所需用水量大到无法想象的地步,因此,建筑工程中的节水措施不光不能被忽视,还必须要用心认真去做。

5. 节能技术

绿色工程施工技术中需要从一而终贯彻节能理念,并把节能理念运用到实际的建筑施工当中去。节约建筑材料,杜绝浪费现象,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可再生能源是我国建筑能源利用的下一步发展目标。在施工现场,要防止出现大功率机械设备低负载运行和空载运行的现象,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机械设备,避免浪费现象的出现,既浪费了资金成本,又对机械设备造成了损害。

四、绿色节能建筑施工技术措施

建立推广节能建筑施工技术新机制。节能技术既需要建筑行业从业人员的注意,也需要政府的有效推动,通过对节能建筑施工技术推广机制的改革,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消除现有推广制度中的不安因素,为节能建筑施工技术的推广做好铺垫,调动各方力量推动改革的进程,建立政府推动为主,市场引导为辅的节能建筑施工技术推广新机制,更好的为节能建筑施工技术的推广服务。

五、优化节能建筑施工技术推广模式及措施

(1)建立“政府推动与市场引导有效结合”的节能建筑施工技术推广新机制。节能技术的推广必须坚持政府与市场紧密结合的发展思路。政府要将节能建筑施工技术推广为重点扶持项目,在资金投入、政策等方面给予保障与激励;通过改革,消除节能建筑施工技术推广体系制度中的不合理因素,为节能技术推广工作打造良好的政策平台;发挥政府推广体系主渠道的作用,借用政府力量,加强对节能建筑施工技术推广工作的组织协调,调动各方力量促进产学研的紧密结合与节能技术成果的有效转化。

(2)推进节能建筑施工技术的科研推广体制改革。我国虽然科技推广体系涉及部门多,但却存在重复浪费、效率低小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发挥政府的作用,进行强制性的制度创新,积极推进以节能建筑施工技术科教、产、学、研紧密结合为主旨的体制改革,建立节能建筑施工技术科研、推广一体化的组织机构。

(3)促进节能建筑施工技术推广主体的多元化,优化推广模式。多元化是节能建筑施工技术推广体系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根据我国的国情,在推广模式的选择上,要因地制宜,调动各方积极性,进行多种形式的技术推广工作。节能建筑施工技术的推广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推广模式: “技术科研机构+推广对象”的推广模式;以建筑技术咨询服务公司为主体的推广模式:建筑节能技术协会推广模式:展会模式等。

(4)建立和健全节能建筑施工技术信息服务网络和信息反馈机制。建立节能建筑施工技术供应信息服务网络平台和信息反馈机制,以信息网络为纽带,为市场科学技术需求主体和供应方提供交流平台,提供包括国外最新研究技术成果和产品的知识与技术供应。建立信息咨询网络的同时,要加强信息反馈机制的建立,这将大大提高建筑节能技术推广的效果,促进推广对象和推广专家、科技人员进行沟通和交流,激发推广对象参与节能建筑施工技术推广的意愿,这是节能建筑施工技术推广的重要部分和保障。

七、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节能建筑施工技术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随着我国资源和能源的不断减少并且不可再生,节能建筑施工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与扶持,只有政府也参与到了节能建筑施工技术的推广中,节能建筑施工技术才会呈现出势如破竹的气势,势不可挡。

参考文献:

[1]吕殿斌.浅谈节能建筑施工技术[J].商品与质量:建筑与发展,2012(11).

[2]郭海荣,王永健.绿色节能建筑施工技术的改进对策[J].科技致富向导,2012(33).

篇11

关键词:绿色生产力;绿色技术;绿色消费

中图分类号:N 0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758(2012)06-0477-05

传统生产方式是高生产、高消费、高污染的工业化生产方式,造成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生态环境的恶化根源于高生产、高消费、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问题的解决同样需要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需要生产方式的改进。绿色生产力是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而产生的,是人类深刻反思人与自然关系,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恶化这一矛盾的有效方法。绿色生产力是代表21世纪生产力发展方向的先进生产力。在绿色生产力模式下的技术,是一种以实现社会、人、自然协调发展为宗旨,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绿色”技术。绿色技术已经成为绿色生产力的关键性要素,对绿色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一、绿色生产力及其形成的绿色技术基础

1 绿色生产力的内涵

关于绿色生产力,目前在学术界还缺少一个清晰的、得到广泛认可的定义。有的学者认为:“‘绿色生产力’不是色彩概念,而是社会概念;不是健康概念,而是生产力概念,生产方式概念,或者更进一步,是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相统一的复合概念;不是美学范畴,而是经济学范畴。”有的学者认为:“所谓绿色生产力,是指以保护生态、保护环境、保护资源为载体,促进人类与自然相和谐,致力于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生产力。”有的学者认为,绿色生产力“是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的统一。它是人类在认识自然、尊重自然和保护自然的前提下利用自然,使人类与自然在高度和谐统一中相互转换物质和能量,最终实现人类整体进步和每个个体全面发展的能力和成果”。

笔者认为,绿色生产力是人们在绿色理念的指引下,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自然、影响自然,以适应经济、生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力量。也就是说,绿色生产力是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核心,以循环经济为发展模式,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绿色”为核心价值的生产力。绿色生产力是一种可持续的生产力,既符合自然发展规律,又体现了和谐发展的时代要求。绿色生产力不仅要求劳动者具备绿色意识,掌握绿色技术,而且要求使用绿色劳动工具生产绿色产品,从而实现绿色发展。

2 形成绿色生产力的绿色技术基础

和生产力的构成一样,绿色生产力也是由实体性要素和智能性要素构成。其中,实体性要素包括绿色化的劳动资料、绿色化的劳动对象、具有绿色意识的劳动者。绿色化的劳动资料主要指生产工具的绿色化,生产者使用绿色环保设备,应用绿色环保的生产标准,减少产品在生产加工阶段的污染,生产绿色产品。劳动对象的绿色化需要以保护生态环境、清洁环保、可循环利用为标准,对资源利用实现低损耗、低污染、高产出。劳动者的绿色化在绿色生产力中占据重要地位,主要是劳动者接受了绿色教育,具有了绿色意识,在生产实践中能够自觉开展绿色生产,进行绿色营销和绿色消费。

智能型要素主要包括:绿色技术与绿色管理。在生产力体系中,管理把实体性要素中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绿色管理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循环经济为发展目标,通过及时调整生产力实体性要素的具体结合形式,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使之形成一个有序运转的生产系统,保持绿色生产力顺利发展的动态平衡,实现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产生“乘积”效益,共同促进绿色生产力的发展。

在绿色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中,绿色技术是贯穿于绿色生产力整个运行过程、渗透于各生产力要素的要素,是推行生态化、清洁化生产方式,实现原材料和废弃物循环再利用,实现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可以说,绿色技术不仅是实现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良性循环的关键性因素,而且是实现生态经济综合效益,并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力量。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凡是能够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技术都是绿色技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绿色技术的种类日益增多,如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等都是绿色技术。减量技术是在生产的源头就注重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的技术;再利用技术就是延长原料或产品使用周期,通过反复使用来减少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技术;资源化技术就是将废弃物变为有用的原材料或产品的技术。这些技术在运用过程中都能实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标,因而都是绿色技术。再具体而言,清洁生产技术、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技术、污水自然处理技术、生态破坏防治技术、生态农业技术、生态食品技术等等都是绿色技术。

在绿色生产力的系统运行中,绿色技术主要通过渗透于实体性要素当中转化为绿色生产力。首先,绿色技术渗透到劳动资料当中,发明创造出新的环保型生产工具,以新型环保设备代替传统污染设备,实施绿色生产,成为绿色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显著标志。其次,开发绿色技术,利用新的环保型劳动对象替代以往高污染的劳动对象,实现劳动对象的绿色化。绿色技术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染,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推动绿色生产力的发展。第三,劳动者通过绿色技术的学习,可以掌握绿色技术技能,使用绿色环保设备,实施绿色生产;而且,劳动者通过对绿色技术的钻研和探索,还能实现绿色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提高绿色生产力的水平。

二、发展绿色生产力的绿色技术支撑

发展绿色生产力离不开绿色技术的支撑,绿色技术是绿色生产力的技术载体,是发展绿色生产力的核心和基础。

第一,绿色技术是发展绿色生产力的基础,为其提供技术支撑。绿色技术渗透于生产力各要素之中,为潜在的绿色生产力转变为现实的绿色生产力提供可能。劳动者是生产力要素中的关键,是发展绿色生产力的主导力量。新的发展理念、绿色的发展意识是研发和推广绿色技术的先导;绿色技术是劳动者检验和修正理念或意识的实践工具。劳动资料是绿色技术转化为绿色生产力的重要条件,劳动资料的绿色化可以提高绿色技术的转化效率,同时绿色技术也为劳动资料的绿色化提供技术支持。劳动对象是绿色技术的物质载体,提高绿色技术向绿色生产力转化的速度,而绿色技术是劳动对象的中介,劳动对象只有依靠绿色技术才能实现绿色的物质转化。

第二,绿色技术有利于缓解生态危机,实现绿色生产力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宗旨。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已经清醒地认识到,生产力的提高与发展不能以经济因素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不是对立的“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应把生态环境的改善、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作为衡量技术进步的真正指标,努力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构建环境友好型、资源能源节约型的社会。发展绿色生产力是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解决经济发展与生态恶化矛盾的方法。绿色生产力“追求的目标不应是单一的经济增长,而应是包括经济增长在内的多个目标,如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社会公正、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等”。绿色技术作为绿色生产力的核心与基础,也具有同样的“目标”与“责任”。绿色技术不仅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节约能源和原材料,减少环境污染,而且可以降低企业外部边际效益内化的成本。在传统生产力发展模式下,大多数企业的生产过程都是线性和非循环的,资源能源利用率极低,导致了大量的不必要消耗和浪费,同时排放出大量的废弃物,污染生态环境。后期的“末端治理”并不能根本改变传统生产力污染的“本性”,它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因为,它只能缓解局部环境的污染程度,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全球生态恶化的问题。所以,只有大力发展绿色技术,纠正传统技术的负效应,扩展绿色技术的正效应,发展绿色生产力,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第三,绿色技术对绿色生产力的作用主要是通过绿色产业技术这一环节来实现的。绿色产业技术是指按照绿色生产的目的,将绿色技术体系中相关的具体绿色技术系统整合,构成绿色生产实践基础。绿色技术对发展绿色生产力的促进作用就是通过绿色技术体系转向具体绿色技术形态来完成的。绿色技术的核心内容包括绿色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两个方面。绿色生产技术应该包括绿色的生产和绿色的产品两个环节,实现这样的生产需要从最初的设计、包装、生产、售后直到最后的报废全部实现绿色化。

三、发展绿色技术、提高绿色生产力水平的有效途径

发展绿色生产力,绿色技术是关键。虽然我国在具体的技术领域和相关的政策法规方面作出了很大努力,绿色技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我国在绿色技术的研发、推广及应用的道路上依然困难重重。一些企业由于缺乏绿色意识,对绿色技术关注较少,更缺乏研发或应用绿色技术的积极性,加之我国目前的利益激励机制不健全,导致技术研发单位对绿色技术的研发态度消极,缺乏积极性;同时,我国还存在绿色技术的政策法律支持力度不足等问题。发展绿色技术,不仅需要企业自身的努力,而且需要政府的重视及社会各个方面的积极配合,从思想、政策、法律及其他各个方面给予保障。

1 以绿色生产理念引领绿色技术发展

绿色意识作为一种理念,不仅是发展绿色生产力的思想保证,更是绿色技术研发与推广的价值风向标。因此,社会各界都应注重绿色意识的培养,发挥绿色意识的重要作用。首先,要借助于舆论媒体,包括电视、报纸、网络、杂志、广播等,大力宣传和普及绿色文化或生态科学方面的知识,弘扬绿色文化,引导和培养公众的生态意识,帮助人们逐步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只有社会公众绿色意识的觉醒才能促进绿色市场的形成,才能实现企业发展绿色技术的源动力。其次,对企业而言,需要强化企业管理人员的绿色意识,培育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生态环境责任感的企业家;企业员工也需要定期进行绿色意识培训。应充分发挥工会、党支部、共青团等组织部门的作用,抓好生态环保意识的基础教育、岗位培训等,切实提高广大群众的绿色意识。

2 加大对绿色技术发展的支持力度,提高我国绿色技术创新水平

绿色技术创新对绿色产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发展绿色生产力和绿色产业要依靠绿色技术。只有大力推进绿色技术创新,发展绿色技术,掌握核心技术资源,才能赢得绿色经济的主动权,实现生产力发展模式向“绿色”方向的转变,才能实现绿色生产力的发展目标。因此,我国应大力加强绿色技术创新,通过加大对绿色技术创新的支持,推动我国绿色技术的发展。政府要鼓励绿色技术的研究、开发、转让、引进和使用,提高我国绿色技术的发展水平。国家应当加大对绿色技术发展的科研投入,鼓励和支持有关绿色技术的科研项目,对于成熟的绿色技术,通过组织、引导和扶持等手段鼓励其在实践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政府支持和鼓励绿色技术创新,并应该将其作为政府职能的一部分,从重点研究领域、战略方向和重大项目三个层次上加强布局和组织重大攻关项目,从而促进面向绿色生产力的技术创新。

3 完善政策,健全发展绿色技术的激励机制

由于绿色技术发展初期经济效益较低,因此,单单依靠技术与市场拉动的自然发展,速度必然缓慢,势必造成不利于绿色生产力的健康、快速发展的局面。因此,政府要发挥社会主义组织管理优势,加强规划,制定相关政策以扶植企业发展绿色技术。政府应发挥其指引性作用,为企业发展绿色技术,实现“绿色转型”和“绿色调整”做出贡献。首先,政府应把发展绿色技术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领域,加强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对直接投资重点大型项目的企业进行资金补贴或贷款贴息政策,调节发展绿色生产力企业的利益,为企业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调动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其次,健全发展绿色技术的激励机制。在发展绿色技术的过程中,不确定性的因素有很多,政府需要为企业承担一部分风险,减轻企业的后顾之忧。政府可以通过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建立风险资本,而且可以放宽民间资本的准入限制,降低风险门槛,从而减少发展绿色生产力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同时,完善价格、税收体系等,利用配套措施进一步完善政策激励机制。不仅如此,政府还需要积极推动企业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国外推行发展绿色技术的成功经验,引进核心技术与装备,并进行消化、吸收,进行再创新,使其国产化,从而建立起自己的绿色技术体系。

4 把发展绿色技术纳入到法制化轨道

发展绿色技术,法律必须先行,为其提供制度保障。法律的制定应结合绿色生产力发展的实际需要。首先,在总结以往经验,借鉴、吸收国外先进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具体国情,完善我国的环境法律体系,以立法作为先导,把发展绿色技术纳入到法制化轨道。应该根据我国绿色经济发展的具体变化适时调整、完善、修订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加快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立法的配套工作,加强相关部门的协调,制定生态、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全面规划,健全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形成跨部门协同推进的政策合力。其次,在完善法律体系的同时,还需要必要的行政手段予以配合,做到奖惩分明。要落实环境目标责任制和环境目标追究机制,把环境质量、污染物具体排放数量、环保工程等各项目标和任务按级别、部门,分层次,具体落实到各个政府、部门,对污染物和排放废气制定严格具体的考核标准,定期检查,做到认真到位、责任到岗,对环境目标责任实施保护问责和奖罚制。再次,要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的决策机制。根据当地资源存量和环境容量来谋划发展,不失时机地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环保监察执法部门需要通力合作、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加大执法力度,严惩把治污成本转嫁给社会的不法行径。

5 以绿色消费推动绿色技术的研发与推广

绿色消费是一种倡导可持续发展的新型消费方式。它以低消耗及资源、能源的循环利用为基础,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合理的物质消费需要,同时,注重满足人类精神消费及生态环境改善的需要,以利于社会、人及生态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绿色消费的兴起势必导致消费结构的改变,消费结构的变化必然带来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及产品结构的重大变革。就技术结构而言,绿色消费必然促进技术的调整和升级,向着符合消费市场的方向改进,从而形成绿色消费与绿色生产力良性互动的发展趋势。因此,应大力倡导绿色消费,用绿色消费理念影响消费者和企业,引导生产力的绿色化发展方向。

6 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促进绿色技术的研发和推广

传统生产力发展模式下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主要使用国内生产总值统计方式,即GDP的统计方式。这种方式存在不能反映生产力发展给生态环境带来的负效应的弊端。因此,衡量绿色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特别是绿色技术的发展状况,应采用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即绿色国内生产总值。绿色国内生产总值表示的是除去产品资本折旧、自然资源损耗及带来的环境污染损失之后的国内生产总值。绿色GDP之所以越来越受到关注,正是由于它扣除了生产力发展特别是技术的变革给生态环境带来的损失,力求真实反映经济发展状况。当然,绿色GDP仅是绿色经济核算体制的一部分。为了更好地促进绿色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从企业到国家还应该探索建立一套完整的绿色经济核算体制。其中,不仅包括绿色GDP,还应涵盖绿色会计制度、绿色审计制度等内容,从而构建一套完整的经济评价体系,促进绿色技术的研发与推广。

篇12

1.1政府部门重视力度不足

政府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力是十分巨大的。节能技术的发展在政府相关部门并没有得到一定的重视,使得我国节能技术的发展有一定的阻碍。我国的节能技术相比国际节能技术水平有着一定的差距,然而政府的相关部门对于节能技术研究的支持度不高,也就使得我国建筑节能技术发展速度相对缓慢。节能技术可以说是高新技术,采用该技术必然会使得工程的造价成本有所增加,会影响到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我国对此没有相关的福利政策,致使施工单位对于绿色节能技术采用的积极度不高,同时还严重阻碍我国节能技术的发展。

1.2绿色节能技术发展缓慢

环境污染和资源紧张问题是我国面临的一大难题,节能技术的使用可以十分有效的缓解我国对于该问题的压力。绿色节能建筑理念在很早就已经发展出来,但是我国对于该技术发展起步的时间较晚,整体的技术水平相对落后。近年来,随着低碳经济、节能环保、可持续性经济等观念不断深入影响。绿色节能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并取得一定的成效。然而在实践施工过程中,绿色节能技术的应用仍然存在诸多不足。比如我国建筑工程中墙体保温技术落后,工程建筑不注重环境保护,建筑施工资源浪费严重,建筑主体基结构与自然因素不协调,导致建筑居住环境比较差等。据相关资料研究表明,我国房屋建筑外墙传热系数是发达国家的3~4倍。门窗空气渗透是发达国家的5倍左右;采暖耗能是13。5km标准煤,约为发达国家的1.5倍相比发达国家。

2绿色节能施工技术应用的重要性

2.1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建筑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我国各项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前提。长期以来,我国在大力发展经济时过度消耗能源、导致环境污染和能源紧缺问题日益突出。当前低碳经济、节能降耗、绿色环保等新型经济理念不断深入影响,节能环保型社会经济模式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流。

2.2人居环境质量提高的客观要求

绿色节能建筑有着自身独特的优点,与传统建筑相比,不仅仅在建筑工程的质量方面有所提高,同时对于环境的影响、能源资源的消耗也降到了最低。我国的城镇化发展速度很快,使得城市用地变得紧张起来,依照传统的建筑工艺建筑的工程渐渐的不能满足了人们的需求。而绿色建筑能有效的弥补传统建筑中的不足,可以赋予建筑更多的使用功能。一个优雅功能齐全的环境正是人们所希望拥有的,可以说绿色节能建筑对于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3建筑绿色节能技术改良及发展

3.1墙体节能施工技术的应用

墙体是房屋建筑的主体结构,其节能技术应用主要包括:空心砖承重墙的施工。可利用混凝土空心砖砌墙,减少资源的消耗。在施工过程中,尤其注意砌砖方式和砖孔的方向,确保空心砖的完整性,避免墙体建造不密实。墙体隔层保护措施。完成墙体建筑后,可在外墙粉刷隔离保护材料,能有效保护墙体,避免雨水渗浸腐蚀墙体,提高墙体抗腐蚀和防太阳照射的能力,可以简单高效的延长墙体的使用寿命。或者使用聚苯乙烯泡沫作为房屋建筑主体结构的隔离层,可以防潮和隔离腐蚀气体。墙体保温技术。保温技术是指在建筑墙体表面铺上一层保温材料。改善房屋建筑室内环境,实现冬天保暖、夏天隔热的效果,从而提高现代居民生活质量。

3.2建筑屋面节能技术的应用

建筑屋面节能技术主要包括:架空板隔热屋面:主要是;在屋面架设平板通风隔热层,并设置通风屋脊,防止太阳直射。屋面达到隔热和节能的目的。蓄水屋面隔热:在屋面设置蓄水池具有夏天降温和冬天保温的作用,实现房屋建筑冬暖夏凉,改善居住环境。屋面的绿化问题主要体现在建筑的顶层,很多建筑在屋顶上都设置屋顶花园,植物的光和作用可以改善空气的质量,同时还能起到隔热作用。无论是对建筑的使用效果还是周围环境的改善都有着积极影响力。倒置屋面:将保温层放在防水层上面,保温材料包括水泥膨胀珍珠岩、岩棉等,目的是通过提高屋面憎水性,增强保温作用。浅色坡屋面:相比传统平屋顶而言,坡屋面可有效避免正午太阳的直射。减少日照量,达到降低房屋热量的目的。同时利用浅色非金属材料可提高屋面的太阳反射率,减少屋面吸收太阳热量,达到隔热的目的。

4结束语

篇13

关键词:绿色建筑技术,现状,发展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一、绿色建筑技术的概念

绿色建筑就是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要以人、自然环境和建筑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在建筑生命周期内尽可能通过降低污染和保护环境,同时以节约材料、能源、土地和水源等尽可能节约自然资源的方式,为人们提供同样适用、健康、高效的居住空间的理念。此外,绿色建筑本身还需要有一定的自我环境调节能力,而对环境变化时也能够满足建筑物内大部分人群的正常工作、生活和需求。建筑、人、环境三者能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是最好的情况,不管是在节水、节电、节能方而都能达到利益最大化污染最小化。做到对自然环境的污染较小,从而取得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绿色建筑的基本内涵可归纳为:减轻建筑对环境的负荷,即节约能源及资源;提供安全、健康、舒适良好的生活空间;与自然环境亲和,做到人及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处、可持续性发展。

二、我国绿色建筑技术发展现状

1、缺乏建设以及推广手段

目前,国内的绿色建筑多数为官方建筑,在民用建筑方面还是很少应用。很多地方的官员在开发绿色建筑时,常会因为诸多困难而退缩,过多地考虑到眼前利益,从而影响到绿色建筑的长远发展。要想真正地实现绿色建筑顺利开展,首先要转变政府官员以及开发商的思想观念,建立绿色建筑意识;其次要构建完善、科学的建筑节能法律法规,采取强制手段,促进绿色节能建筑顺利开展。

2、绿色建筑技术尚未成熟

近年来,随着绿色建筑研究的不断深入,绿色建筑逐渐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但是,绿色建筑在我国起步较晚,相关的技术人员理论与实践经验不足,研发技术相对西方国家还是较为落后,因此,在实际的建筑过程中,为施工增加了小小的难度。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很多开发商采用国外的先进技术以及产品,但是,这些势必会造成建筑成本大幅度增长,中国的消费市场很难承受,因此很难大面积推广。

3、绿色建筑新材料价格高

由于初期投资比一般建筑投资要高,所以致使以此投资商在绿色建筑的施工建设中偷工减料并没有达到预期的节能目标。实际,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在建筑节能达到60%时,其造价仅增加6个左右的百分点,但是采用新技术新材料的建筑无论是在外部环境还是内部环境都明显优越于传统建筑。

4、绿色建筑技术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绿色建筑技术评价体系涉及广泛,是确保绿色建筑顺利实施的重要技术保障。目前,我国在这方而尚处于初期阶段,相关的法律文件以及技术支撑尚不完善。在系统设立之初,主要是鼓励新方法、新材料以及新技术的制定与推广。但是,由于在节能资源开发上缺乏足够的重视,例如:太阳能发电等。相关的激励政策没有配套完成,从而使得多种节能、环保能源处于低水平的利用阶段。当前,评价体系主要针对建筑物是否满足绿色建筑的概念以及特征,是否采取了合适的生态技术措施,并将评价的重点放到了监督和考察方面。

总体上我国绿色建筑技术尚属推广阶段,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建筑技术尚未进入实质性应用阶段,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和应用实践有待进一步引导。在建筑业树立和落实全面、和谐、可持续科学发展观,倡导循环经济,大力推动节能省地型建筑实施和发展,一定会使绿色建筑技术在我国具有广阔发展前景。

三、绿色建筑技术的发展策略

目前我国绿色建筑技术面向着超低能耗、充分利用自然能源、建筑材料采用可再生资源、智能控制、生态绿化舒适环境的方向发展。并且我国在建筑光导采光系统、双层玻璃墙幕、溶液除湿空调系统等绿色建筑技术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并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但是,对于我国绿色建筑的整体技术实力与国外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怎样更快更好地发展绿色建筑技术关系着我国绿色建筑普及推广关键。

1正确理解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是充分利用生态环境学和建筑学将建筑与周边环境有机的结合起来,是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的结合,并不是简单地停留在绿色建筑的表面。

2体现绿色建筑技术的特点

建筑建设过程中应尽力采用先进生产技术,并根据各地的特点,充分利用小同地域的资源和环境,减少建筑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和对资源能源的过度消耗,在为当地居民提供舒适满意的居所的同时,最高效率地利用周围的环境、资源和能源,实现真正的“绿色”。此外,绿色建筑又被称为生态建筑,建筑使用过程中也应尽量利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减少会给环境造成污染的温室气体的排放,这样可以很大程度上改善周围的生态系统,为当地居民提供一个健康的环境。

3、调整技术路线

3.1、构建多维度技术体系。

绿色建筑的技术体系区别于传统建筑技术体系的独立、单一和割裂,具有复合、多维度、相互联系的特点。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一是绿色建筑作为城市中的单体模块分配给它的功能配置;二是绿色建筑个体内部的技术集成系统;三是从全寿命周期角度构建绿色建筑在设计、施工、使用中的技术综合系统。绿色建筑技术体系的组成要兼顾城市整体和建筑单体、兼顾建筑内部的不同专业技术系统,还要从时间维度上兼顾到各个阶段的技术集成。

3.2、走集成优化路线

技术组织方式也面临着变革。传统的技术路线割裂而封闭,而绿色建筑技术要求组织模式模块化、系统化、整体化,只有技术优化才能使各项技术发挥最大作用,达到最佳效果。技术集成度是最大限度发挥各种技术优势的关键所在。孤立地提高系统各部分的效率,反而易使整个系统效率降低;不分主次的一一满足功能需求,没有技术进行优选,多项技术的简单叠加,也容易造成系统冲突和成本增加。因此引入“整合设计”思想注重技术集成与优化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技术在绿色建筑中的功效。

4、拓宽研究方向

4.1、引进技术本土化

积极引进新技术和新产品是短期内迅速达到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有效途径,但引进技术必须经过本土化改造,才能适应本国国情。绿色建筑技术是基于当地气候条件,符合当地社会经济文化水平、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技术。因此,其本质具有较强的地域性。深入研究如何将引进技术本土化,有益于采用地方材料来降低成本,有助于提高技术能效更加有利于在地方迅速推广技术。

4.2、适宜性技术开发

适宜性技术是依据地域自身条件地限制,针对地方资源、自然气候特点、经济发展状况、地域文化传统,将现代技术有选择的与地方传统技术结合起来采用的技术解决方案。因地制宜,是其最主要的特征。适宜性技术既不主张依赖高技术,也不主张只采用低技术,只需符合现实需要和实际情况,结合当地的建造方式,选取适宜的、有效的、适度的技术。开发适宜性技术是引进绿色建筑技术本土化的主要方法,同时也是全球化与现代技术对于地域性的回应。

综上所述,尽管我国在绿色建筑技术的发展上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对比国外绿色建筑技术的发展我们还存在这一定的问题。当前社会所倡导的低碳环保、生态文明的意识使得现代的建筑企业倾向于推广和使用绿色建筑技术。完善绿色建筑技术中的相关技术问题,对于普及推广绿色建筑技术起到重要推动的作用。均衡发展绿色建筑技术,建立健全绿色建筑建技术的设技标准,评价体系。大力研究发展与绿色建筑技术相关联的新型材料,改进并研究现有绿色建筑的技术手段,设计有助于绿色建筑技术更好更快发展的方案。

参考文献

[1]许飞. 试析绿色建筑技术的现状及发展.[J]. 中华民居.2013.03

篇14

关键词:机械加工;切削液;绿色机械加工应用技术

低碳经济发展时代,人们在追求发展速度的同时,也对环境发展问题更加关注。关注环境,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人们对经济发展的要求。各行业已接受了绿色环保发展理念。制造业也在不断改革创新,转型提速谋求新发展。试图通过技术更新,以减少污染排放,实现零排放、零污染的理想状态。对机械制造业而言,实现绿色加工技术是机械制造业企业发展的目标。机械制造业实施绿色技术能实现高效发展,降低环境污染,实现零污染,提升机械制造业企业的竞争力,本着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以实现共赢发展。基于环保理念的机械制造业绿色加工技术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文对机械制造业企业的绿色机械加工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进行了研究,以提高机械产品和机械加工业的综合效益质量。

1绿色机械加工技术的特点

在过往的工业化生产过程中,粗放式的加工方式对企业环境有较大影响,对资源有极大的浪费,对环境也造成较大的影响。因此在当前绿色机械加工技术导向下,机械制造业企业要实现低污染、高效率的绿色发展模式。

1)低污染。

相较于传统的机械技术而言,机械制造业企业使用绿色加工技术可以优化周边环境,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机械制造业企业所采用的绿色加工技术主要是加工冷却处理冷风和自然冷却方式,避免使用化学试剂,避免造成环境污染,通过绿色加工技术的推广,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采用绿色加工技术对工艺流程进行优化,无需再对工具进行二次加工打磨,有效的提高了产品生产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

2)高效率。

与传统技术相比,绿色加工技术对技术进行了革新,淘汰了传统的老旧工艺,采用新技术进行机械加工,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成本。在传统机械加工中,在多道工序使用剂、切削液等化学试剂,工作效率低,人工成本高。使用绿色加工技术,对于工艺进行了优化,使用绿色加工工艺,有效降低了各种试剂的使用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避免了化学试剂的大量排放。

2绿色机械加工技术的应用

低碳经济时代,人们日益关注环保问题,对机械制造业加工企业而言,要大力推广绿色机械加工技术,主要的工作有:一是优化生产技术,避免各种化学试剂的应用,二是要对工艺流程进行改进,减化不必要的生产流程。

1)高速与超高速干式切削技术。

机械行业对干式切削技术的发展关注程度较高,由于应用干式切削技术无需再对机械部件进行冷却处理,而且能够降低对环境的污染,有着较好的发展前景,但是干式切削技术技术要求比较高,所以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可持续发展问题,要对干式切削技术不断优化。如在剂的选择中,可选择对环境无害的植物油,植物油的取材丰富,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在绿色机械加工中有较广泛的应用。

2)绿色机械加工切削液的研制。

绿色机械加工技术推行中要特别关注使用绿色的加工材料,实现加工过程的安全、环保、无污染,选择切削液是绿色制造的重点。要充分考虑机械工业的发展趋势和市场需要,推行绿色机械加工模式,采用绿色的切削液。切削液的选择对于绿色加工过程主要包括,一是提高加工机械行业的精度;二是对切削液的应用加以管理,选择具有、冷却功能的切削液,以减少污染,提高透气性;三加工过程中,要选择优质的切削液供应商,在物料采购时,可采用招标形式,对切削液样品进行加工试行,选择质量最优的切削液供应商,确保绿色机械加工的质量。绿色机械加工中切削液的选择要考虑后续的废液处理问题,要对切削液废液进行无公害处理后再行排放。

3)无污染冷却技术。

在绿色机械加工中,要采用无污染冷却技术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当前新的冷却技术能够对传统的加工技术进行极大的改良,能优化工艺,促进绿色加工技术的发展。低污染或无污染冷却技术的要旨在于对传统技术进行优化,确保在加工过程中,所使用的试剂量是最小的,以降低试剂的使用量,避免环境污染。同时优化工艺,少量的剂的使用有助于提高加工效率,提高机械加工产品质量。低污染或无污染冷却技术是一种双赢加工技术,实现了质量最优、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生产优化模式。

3绿色机械加工技术的发展前景

绿色机械加工技术发展趋势主要有:一是通过冷风技术可有效地提升绿色加工和制造水平,通过加入微量的试剂,有效地提高了切削工具之间的,使摩擦力减小,增强了切割产品的使用寿命,通过冷却空气,有效减少摩擦模具温度,实现全过程的优化,减少了污染,提高加工质量和效率。二是通过绿色机械加工避免了对环境的污染,提高了机械加工效率和品质。与传统的机械加工技术相比,具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三是绿色加工液作为一种生态处理液,具有非常长远的应用前景,并有非常大的经济利益空间。低污染、高效率的绿色加工技术是基于传统的加工技术的优化,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为机械加工行业的改善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前景。绿色加工液不但具有环保、生态、安全等诸多优点,而且对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影响也比较大,所以应该大力提倡发展绿色机械加工技术,提升了应用水平。

4结语

绿色加工技术具有多元化的特点,要大力开发和推广绿色加工技术,实现零污染、零排放,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君,丁飞彪,高俊.浅谈绿色机械加工技术的应用与发展[J].科技与企业,2013,04:258-259.

[2]周亮亮.关于绿色机械加工技术的应用模块的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10:99.

[3]冯丽.绿色机械加工技术的运用和发展探讨[J].科技传播,2014,06:43+33.

[4]李佳.谈绿色机械加工技术的应用与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22:14.

[5]于江.浅析绿色制造工艺技术在电机机械加工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学,2014,06:37.

[6]刘文超.浅析绿色机械加工技术的应用与发展[J].黑龙江科学,2014,06:25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