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绿色技术发展范文

绿色技术发展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4-01-05 14:40:4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绿色技术发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绿色技术发展

篇1

关键词:绿色建筑技术;发展策略

1 我国绿色建筑技术发展现状

2005年,建设部出台《绿色建筑技术导则》,不但给予绿色建筑明确定义,而且对于绿色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智能、运营管理等技术要点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将原有分散的绿色建筑技术措施统一在“节能、节水、节材、节地与环境保护”的技术框架之下,使绿色建筑技术从研发到应用目标更明确、体系更集成化。

在技术创新方面,我国已接近高端技术研究领域的领先水平。2004年,建成的上海生态建筑示范楼,汇集了国内外104家产、学、研联合体,涉及l2个交叉学科,集成了国内外最先进的绿色建筑技术和产品,力争达到“综合能耗为普通建筑的25%,再生能源利用率占建筑使用能耗的20%,室内综合环境达到健康、舒适指标,再生资源利用率达到60%”。具有自然通风、超低能耗、天然采光、健康空调、再生能源、绿色建材、智能控制、资源回用、生态绿化、舒适环境等十大技术特点。通过对所实施的技术体系进行跟踪实测(表1),开展新技术、新产品后续应用研究,上海生态建筑示范楼已被打造成绿色建筑技术推广平台和教育示范基地。

绿色建筑的推广不仅对于传统建筑业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同时也促进了相关的落后产业进行技术更新、产品换代,与建筑行业一起迈向绿色产业的新时代。绿色建筑对于可再生能源产业的推动作用尤为明显,我国具有丰富的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资源,对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现已具有显著的规模和经济优势.力争到2010年使可再生能源消耗量达到能源消耗总量的10%,到2020年达到15%。

表1上海生态建筑示范楼所采用的技术体系

2我国绿色建筑技术发展瓶颈问题

(1)引进技术还需本土化。绿色建筑技术研究在国外发展得较早,已有大批的成熟技术和定型产品,如何引进国外技术并转化为适宜本土的技术,同时利用国产材料降低成本,可在国内大量生产并推广应用,是目前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除了引进技术和产品,国外的绿色建筑扶持政策和绿色建筑评估体系都已相对成熟,我国在借鉴经验的同时,也应密切结合本国国情和体制特色,制定适宜的、本土的、可操作性强的标准和规章。

(2)亟待降低技术成本。以“绿色地产”为卖点的一系列高端楼盘和部分投资巨大的示范项目将大众引入“绿色”即“生态”、“生态”即“贵族”的误区。绿色建筑因为采用了多项新技术和新设备,必然增加初期的投资和成本,以上海生态建筑示范楼为例,其建筑面积造价为4603元/m2 ,比同类型普通办公楼高出约1400多元,成本增长率接近50%,这些超额投资预计需22.3年才能收回。高科技含量、高成本投入、长期缓释型回报都使绿色建筑面临“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境地,开发商、消费者难见即时利益,自然不愿意为此买单,成本高昂必将阻碍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3)产业化水平低。虽然对节能、节材及环保等关键产品的需求迫切,但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完整且适应市场机制的环保经济产业链,许多与绿色建筑相关的行业,如建筑施工行业的发展水平和技术水平还较低,由于缺少专业的高素质施工队伍,对新技术和新材料没有应用经验,大大降低了绿色建筑设计的完成度。国外绿色建筑产业化程度较高,以既有建筑改造行业为例,瑞典有1500多家节能改造公司,他们首先评估待改造房屋,然后向银行贷款进行改造,改造后用节约能源节省下来的费用偿还贷款,7~10年后,住户即可开始享受改造后的成果。这种由节能改造公司推动改造的方法大大优于由政府出资并组织进行改造的方式,同时对节能改造行业给予减免税务和低息贷款等措施,大大促进了改造行业的发展,从而推动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因此,我国应尽快提高绿色建筑相关产业的整体水平,依靠相关产业发展带动技术更新换代。

(4)经济效率与生态效率的博弈。“衡量绿色建筑技术优劣的首要标准,是看其在提高建筑的资源利用效率上的贡献度,而不是仅关心其对自然环境依赖度的绝对降低值[2]。”绿色建筑技术应用的目的在于提高建筑对于资源的利用率,大量的技术叠加未必能达到资源利用和配置效率的最佳,往往增加成本的同时反而降低了综合效益。一味地在绿色建筑中应用多项技术而获取最佳的生态效率,而不顾及投资和开发以及使用上的经济效率,只能背离建设绿色建筑的最初目的。发展绿色建筑技术不能只专注于技术本身,如何选择技术、集成和优化多项技术也同等重要,因此,对于技术系统化、集成化和技术优选等研究的进程也决定着绿色建筑技术发展的速度和水平。

3绿色建筑技术发展策略

结合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际情况和目前所面临的具体困难,绿色建筑技术发展定位应更加明确,适时地转变技术理念、调整技术路线、拓宽研究方向。都将有效地促进其健康、快速发展。

3.1 转变技术理念

(1)环境观。恩格斯曾说:“人类不能陶醉于对自然的胜利,每次胜利之后都是自然的报复。”技术千百年来一直是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工具,人同自然的关系一直被技术至上的思想所左右,科学技术一直是为人类向自然索取而服务。“以人为本”被误解为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但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提出。“以人为本”将转向“以自然为本”,其实两者并不矛盾,保证自然的生态利益才能保证人类生存的根本利益,因此,对技术的理解必将随之发生根本性变革,更多的技术应用将会把生态效益置于首位。

(2)能源观。2006年我国房屋建筑总面积为395亿m2,总商品能源消耗约5.63亿t标准煤,占当年社会总能耗的23.1%[3],而1996年建筑总商品能源消耗为2.43亿t标准煤,l0年时间增加了1.3倍。2006年底,全国政协调研组就建筑节能问题提交的调研数据显示:按目前的趋势发展,到2020年我国建筑能耗将达到9.1亿t标准煤的水平。我国绿色建筑技术应用体系是架构于“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环境保护”的整体思想之上,其中又以“节能”为目前绿色建筑推进工作中的突破口。我国发展绿色建筑节能的具体目标是“大力推动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严格实施节能50%设计标准,直辖市及有条件地区实施节能65%,‘十一五’后期建筑节能1.1亿t标准煤”[4]。我国建筑能耗还有很大的下降空间,降低建筑行业能耗将是整个节能减排计划中的重要环节。同时,我们也应适时转变能源观念,从传统的节约思想――节流,转向可再生思路――开源,只有开发新的替代性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才能解决根本问题。

(3)经济观。生态效益经济是一种经济增长、经济效益、生态环境三者之间相互协调和有机统一的社会再生产活动。经济增长、经济效益、生态环境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如果为追求经济效益和经济增长而将生态环境置之不理,当时的经济虽然得到迅速发展,但必然会导致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和自然的恶意报复,而后经济发展将会停滞不前,甚至萎缩后退。绿色建筑技术不能只专注于技术本身,而应面对除了技术本身之外、影响技术发挥效用的种种因素,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是对其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在两者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谋求共同利益、和谐发展,才能保证绿色建筑的健康发展。

3.2 调整技术路线

(1)构建多维度技术体系。绿色建筑的技术体系区别于传统建筑技术体系的独立、单一和割裂,具有复合、多维度、相互联系的特点。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一是绿色建筑作为城市中的单体模块分配给它的功能配置;二是绿色建筑个体内部的技术集成系统;三是从全寿命周期角度构建绿色建筑在设计、施工、使用中的技术综合系统。绿色建筑技术体系的组成要兼顾城市整体和建筑单体,兼顾建筑内部的不同专业技术系统,还要从时间维度上兼顾到各个阶段的技术集成。

(2)走集成优化路线。技术组织方式也面临着变革,传统的技术路线割裂而封闭,而绿色建筑技术要求组织模式模块化、系统化、整体化,只有技术优化才能使各项技术发挥最大作用,达到最佳效果。“技术集成度是最大限度发挥各种技术优势的关键所在”[2]。孤立地提高系统各部分的效率,反而易使整个系统效率降低;不分主次的一一满足功能需求,没有技术进行优选,多项技术的简单叠加,也容易造成系统冲突和成本增加。因此,引入“整合设计”思想、注重技术集成与优化,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技术在绿色建筑中的功效。

(3)推广分布式能源系统。分布式能源系统是在较小的区域内,利用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和天然气、煤层气等新能源实现冷、热、电三联供的装置。连同其配套装置共同构成的集成系统。分布式能源系统优势在于根据用户的能量需求特点,利用一系列满足环保要求、适合就地生产的能源供给方式,按需供能,在用户端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达到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能源成本、减少污染、保护环境、提高安全性和可靠性的目的,为用户提供更多选择。传统的集中式能源系统面对用能高峰期和突发灾害应对能力较差,同时在能源传输上也存在着巨大浪费。以采暖供能为例,我国北方地区建筑物冬季采暖消耗的能源达1.3亿t标准煤,占全国能源生产的11%,向空气中排放的CO2达1.9亿t,SO2约300多万t,烟尘30多万t,如果采用建筑物小规模联供技术,相对于目前利用化石燃料的能源技术相比,污染物排放较少,有助于改善目前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3.3 拓宽研究方向

(1)引进技术本土化。积极引进新技术和新产品是短期内迅速达到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有效途径。但引进技术必须经过本土化改造,才能适应本国国情。绿色建筑技术是基于当地气候条件,符合当地社会经济文化水平、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技术,因此,其本质具有较强的地域性。深入研究如何将引进技术本土化,有益于采用地方材料来降低成本,有助于提高技术能效,更加有利于在地方迅速推广技术。

(2)适宜性技术开发。适宜性技术是依据地域自身条件地限制,针对地方资源、自然气候特点、经济发展状况、地域文化传统,将现代技术有选择的与地方传统技术结合起来采用的技术解决方案,“因地制宜”是其最主要的特征。适宜性技术既不主张依赖高技术。也不主张只采用低技术,只需符合现实需要和实际情况,结合当地的建造方式,选取适宜的、有效的、适度的技术。开发适宜性技术是引进绿色建筑技术本土化的主要方法,同时也是全球化与现代技术对于地域性的回应。

4 结语

篇2

关键词:低碳、零能耗、生成的设计、超低能耗绿色建筑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1.绿色建筑简介

“绿色建筑”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它的基因里包含了历史悠久的地域性建筑或气候响应性设计思想,上世纪的能源危机使其开始明确“节能”的基本诉求,以被动太阳能设计为代表的节能建筑成为其主要形式,而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以追求自然系统原则为诉求的生态建筑理想使它进一步深化了与自然的关联,而随着建筑环境对它的使用者健康产生的影响、建筑及其所营造的空间与人类文明发展间存在的密切关系等问题不断被揭示,人的健康、人类文明的传承与自然的“健康”一起纷纷被统一到“绿色建筑”的概念中。今天的“绿色建筑”已经成为一个综合了自然、文化与经济等多层面问题的复合概念。 一般而言,绿色建筑包含了以下四个特点:①环境响应的设计绿色建筑都应该是不破坏自然环境的设计,营造强调通过人类的开发与建设活动,修复或维护自然的栖息地与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②资源利用充分有效的建筑绿色建筑将土地、水、土壤、矿藏、木材、化石燃料、电、太阳能等自然资源视为一种资本,因而非常注重提高这些资源的利用效率。 ③营造具有地方文化与社区感的建筑环境绿色建筑同时还关注文化的可持续发展,鼓励人与人的交往、营造社区的归属感和安全性。 ④建筑空间的健康、适用和高效。

绿色建筑的定义,在我国2006年颁布施行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国家标准中,以国家规范的形式给出了“绿色建筑”的定义,即绿色建筑是“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2.研究背景:

根据统计,由建筑物消耗的能源占全社会能源消耗总量的40%以上,同时排放了同样比例的二氧化碳。如何全面提高能源效率,尽量减少对日渐枯竭的传统一次性化石能源依赖性已成为当务之急。在世界绿色建筑浪潮当中,直接针对建筑能耗问题提出的“零能耗建筑策略”正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其核心特点除强调被动式节能设计外,将建筑能源需求转向太阳能、风能、浅层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为人们的建筑行为,为人、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寻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近几年,众多“零能耗建筑”实践正由单个示范项目开始成为国家的导向性行动。

3.国内外现状:

国内外现状和技术发展趋势及项目产业化前景:迄今为止,国内外业已建成一定数量的超低能耗绿色建筑抑或零能耗建筑,尚有一部分正在建设,现将国内外超低能耗绿色建筑技术发展现状列举如下:

3.1.国外现状:

美国非常积极推广“零能耗建筑”新技术应用,一些技术在全球具有领 先地位。通过改进建筑设计和材料,使目前的建筑能耗比 1980 年减少了

30%。大力推广的“零能耗建筑”具有室内温度变化小、不怕停电、节约能 源和减少污染等优点。这种建筑为一个诸多元件协作运转的整体,旨在通过最佳整体设计、利用最先进的建筑材料以及已上市的节能设备,达到房屋所需能源或电力100%自产的目标。这种建筑同时还与城市电网相连,其自产电力不足时可从外界补充,过剩时可输入电网,而电力公司会按照供

电的价格等价购买建筑输入的电能。

德国早在1979年就通过了三项关于建筑节能的法令,显著降低了供热的能耗。最有代表性的 “被动屋”,至今已有十多年的历史。它不需要传 统供暖系统,而是利用太阳能和室内热源―――家用电器、烹饪及人体自身的天然热辐射来采暖。这种建筑能够利用“外加”的供热能耗,即常规供热锅炉或常规电力网采暖和供热水的能耗,将建筑的能耗需求降到零或近于零的程度。

英国在支持可持续发展的“零能耗建筑”领域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英国“零能耗建筑”的设计理念是给居民提供环保生活的同时并不牺牲现代 生活的舒适性,注重先进的可持续发展设计理念和环保技术的综合利用。 英国的“零能耗建筑”针对英国气候温和潮湿、夏季温度适中、冬季寒冷漫长的特点,通过各种措施减少建筑热损失及充分利用太阳热能,以实现不用传统采暖系统的目标。

俄罗斯则积极推广“生态屋”。“生态屋”是一种高效而和谐的利用生态资源的建筑系统。它由“零能耗建筑”和屋旁地构成。屋旁地用高效生物方法和新式耕作法种植农作物,对所有液体、固体有机废物进行生物加工利用,包括沼气发生器等。“生态屋”的有机废物全部要用生物技术自行资源化处理,使之变成肥料。污水也要经天然过滤系统处理而可以用于浇地等复用。

3.2.国内现状:

我国的建筑节能初始于上个世纪 80 年代初期,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 艰难的发展过程。最初从北方采暖区开始,过渡到南方夏热冬冷地区, 直至 2003 年夏热冬暖地区开始实行之后,我国才全面展开建筑节能。建筑节能历经了三个阶段:30%――50%――65%,迄今为止全国都已展开节能 50%以上的强制性标准和要求。按照国家节能发展规划到 2020 年全面实行节能 75%的标准。

与国外相比,中国的超低能耗绿色建筑还处于开始起步的阶段。一些高校开展了超能耗建筑的科学研究。但“超低能耗建筑”技术研发和工程实践与国外还有一定的差距。普遍存在下列问题:

1)大量使用国外品牌技术,使国外技术占领中国市场;盲目堆砌各项技术手段,缺乏技术集成;

2)造价偏高,在中国目前的经济状况下不具备大面积推广的条件;未能因地制宜地采用符合当地环境条件的技术;

3)往往在追求建筑超低能耗的同时不能兼顾绿色建筑其他指标体系的要求;

4)针对北方寒冷地区超低能耗建筑技术集成的研究数据较少,未形成技术体系。

5)发展趋势

在我国,建筑能耗占总能耗的 27%以上,而且还在以每年 1 个百分点的速度增加。住建部统计数字显示,我国每年城乡建设新建房屋建筑面积近 20 亿平方米,其中80%以上为高能耗建筑;既有建筑近400亿平方米,95%以上是高能耗建筑。建筑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比例将从现在的27.6%快速上升到 33%以上。我国新建建筑已经基本实现按节能标准设计,比例高达 95.7%,而施工阶段执行节能设计标准的比例仅为53.8%。高能耗建筑不仅极大的浪费了国家的建筑材料、增大二氧化碳排放量,而且不利于改善环境,也有悖于生态人居理念。

篇3

关键词:绿色建筑;节水技术;综述

中图分类号:TU991.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绿色建筑体系

绿色建筑是一个概念,也是一个象征,这里的绿色不只是简单的自然界的绿色,也不只是简单的对建筑进行树木、草地的绿化。绿色建筑是指建筑物能够很好地实现与周边环境的和谐相处,最大程度的发挥周边自然资源的作用,能够在不损害周边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建造出来的建筑物的总称。绿色建筑还可称之为可持续发展建筑,另外还有人称之为生态建筑、回归大自然建筑等。绿色建筑最最实质的内容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最大程度降低建筑对环境的损害,尽量减少对资源的浪费,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第二,设计的过程中,要使得建筑和人类,建筑和环境实现和谐相处,绿色建筑不仅为人类提供最基本的遮风避雨功能,而且还给人类提供一种与自然合二为一的新的享受。

在实践及理论的探索上,绿色建筑对众多领域都进行了研究,首先,将人类、自然纳入到一个统一的整体进行考虑,改变传统的单纯考虑人类自身的建筑模式,也改变了单纯的以经济为主的建筑模式;其次,研究了人类的生活习惯、生产形态等;最后,研究了自然界自身的发展趋势,发展轨迹。绿色建筑不仅代表了高效,更加优越之处在于它对环境零污染,它能够适应自然环境,而不必刻意去改造自然环境。绿色建筑追求的是要可持续发展,不是简单的钢筋水泥的堆积。绿色建筑改变了传统建筑只中经济效益的模式,提出了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的课题。接下来让我们着重介绍一下绿色建筑是怎样实现建筑的节水的作用。

二、节水技术及其应用

建筑节水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工程,不仅要有制度支撑,还要有技术支撑。第一,必须要有制度进行保障,要制定一套完善的法律制度,用法律来对人民的行为进行规制;第二,加强教育。教育可以让人民认识到节水的重要性,从而自发的节约用水,可以说是最长远的方法;第三,要采用技术,用科技来实现节水。下面我们主要介绍节水技术。

(一)合理减压

生活中我们经常采用提高源头水压的方法来扩大水的输送范围,例如,为了让水供应到高层的住户,都会安装一个高压泵之类的设备,可是这样的做法使得底层住户的水压过高,这样就容易造成水的浪费(好比冲水马桶,底层住户的水压会超出马桶设计的合理值,造成浪费)。从这里看来,只要对该系统进行一下修改,就能够达到很好的节水效果。

1.合理限定配水点的水压

在设定合理的配水水压时,必须要依据建筑物的实际情况俩进行配置,要详细调研,对整个区域、整栋楼层都做调查,在调查的基础上得出合理的水压值。

2.采取减压措施

为了使水压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可以尝试采用一些减压的设备,这样在流出端就能够减少超压带来的水资源浪费。日常生活中的减压设备主要有:

1)减压阀。减压阀可以很好的起到降低水压的作用,它有着不同的类型,第一种是比例式设备,主要是以建筑的大小来选择减压的比值;第二种是直接动作型设备,主要是依据已经选择了的压力来减压,假如用户不用水,系统也一样还可以使得水管内的水压保持在期望的氛围内。这样水流动时可以减压,水不流动时也同样可以减压。

2)减压孔板。与上面的减压阀进行比较,减压孔板的设置比较简单,花费也相应要减少。减压板有上面的有点,但也有一些缺点:第一,水不流动的时候,它不能够提供减压;第二,提供减压后,压力不够稳定;第三,减压板在使用的过程中,还非常容易造成堵塞。我们的建议是在水源压力比较稳定时来采用减压阀设备。

3)节流塞。节流塞的使用效果和上面的减压设备有着同工异曲之妙,当管径太大时,是不适合采用节流塞的。

(二)减少热水系统的无效冷水量的措施

到现在为止,城市建筑的热水供应量越来越多,根据调研结果显示,建筑热水供应的过程中浪费了大量的水资源。例如,居民在需要热水时,首先必须放掉水管里面的冷水,这一部分冷水往往就直接浪费了。针对这一部分冷水的浪费,我们应该想办法通过一些技术来进行控制。

1.选用支管或立管循环方式。热水的供应有着不同的方式,可以采用支管进行热水循环,可以采用干管循环的供应方式,也可以采用立管的热水循环方式。根据统计,目前是用支管来进行入睡循环的方法可以节约更多的水,但这样的循环方式收回投资比较慢。为了缩短投资收回的时间,可以采用立管热水循环方法,立管循环尽管节水效果比不上支管节流,但它使得资金能够得到更充分的利用。调查中,干管热水循环方式既不能够很多的节水,也不能够很快的收回资金。因此,在建筑物的热水循环系统上,我们应该采用立管热水循环或者支管热水循环方式。

2.降低调节温度的过程中水的流失。大家都知道,在调节水温的过程中,水会在不知不觉中流失,往往当水温调节到合适的值时,水已经被浪费了很多。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措施尽量减少调温时间,特别是公共场所。例如,公共浴室里面就应该使用单管的热水设备,这样就直接减少了调温带来的浪费。另外,热水箱的选用上也必须特别注意,要选择那些水温稳定的热水设备,否则一会热一会冷会造成水更多的浪费。

(三)循环利用水资源——中水

所谓的中水,主要是指水在利用后,经过一定的处理,重新使其达到合格的水质标准,能够在日常生活社会管理等范围杂用的非饮用水。中水实质上就是将水重复利用,中水的利用在目前的境况下比较困难,对建筑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短期里也不会产生预期的经济效益。但是在水资源越来越紧张的时代,从长远看来,利用中水是我们非常必要的一个选择。中水的利用已经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我国政府也不断鼓励加大水的循环利用。

(四)鼓励使用节水设备

在建筑中,水龙头、马桶等设备都能够影响水的使用量,如果这些设备不好或者不够节水,就会造成水的大量流失。因此,我们应当鼓励居民使用节水设备,让每家每户都安装上节水龙头,节水马桶等等。

1.节水龙头。一个小小的水龙头,如果设计的好,能够减少水的流失,减少水资源的浪费,也许仅仅从一户人家来看,看不出来,但是从整个楼层,整个城市来看,就会产生惊人的节水效果。因而,我们要大大鼓励居民使用节水的水龙头。

2.马桶要设有两个或多个不同档的冲水箱。一天之内,每一个人都要去大小便,如果能够在马桶上进行改造,就能够节约大量的水。利用两档水箱,用户可以根据需要选择用水量。这样可以减少只有一个水箱而造成冲水量太大带来的浪费。使用两档水箱还有另外的一些优点,例如,两档水箱可以更好的融入到现代建筑中,不需要进行大规模的管道改造。

3.不用冲水的小便器。不用冲洗的小便器听上去有点奇怪,使用它,小便后不冲水也可以做到没有臭味。这种小便器的实质是在它的一端设计了一个很奇特的存水区域,从而达到了良好的节水效果,这种小便器很经济很实惠,被很多的用户所喜爱。

4.公共场合安装节水器具。由于公共场合用水量大,且人们在使用的过程中不会特别注意去节约用水,因此,在公共场合应该更多地使用节水设备。例如在城市公共浴室里面,我们可以选择使用有限流作用的孔板;选择装上低流量莲蓬头、流量稳定的热水龙头或者是温度比较稳定的冷、热水混合龙头等。

(五)合理利用水表

1.确保生产出准确度高的水表。去年水利部门的统计数字表明,大概有38%左右的居民用水表不符合精确地的要求。根据有关部门水表的测定结果统计,约有40%的水表不符合±4%的精度要求。水表不准确影响的不只是用户的经济利益,而且还不利于我们察觉水量的流失,如果水表精度高,那么那些隐性的水流失就可以得到控制。因此,我们应当立即采用有效地制度来在生产环节增加水表的精确度。

2.利用过滤器维护好水表的精确度。水的质量会影响水表的精度,由于水中含有大量的杂志,长期使用的过程中,由于杂志的沉积,对水表指针的走动会造成影响。安装过滤设备可以减少杂志在水表里沉淀,从而使得水表保持较高的精度。

3.推广IC卡水表。在现阶段,我国的大部分建筑都是使用比较集中的水表,几乎都是将水表统一安装在一楼地底。这样的设计不仅使得水管的长度加大,而且还使得施工的难度变大更大。因此,建议逐步用IC卡水表取代传统的水表安装模式。

三、小结

随着新的时代的发展,建筑节水已经越来越得到重视,我国必须依据现有城市的特点,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点。政府在节水技术的推广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政府应当制定合理的制度鼓励节水技术的推广。首先:政府应当向社会绿色建筑的发展目标,鼓励企业大胆创新节水技术;其次,政府要制定强有力的制度,严格限制资源的浪费,对生产不达标企业进行严肃处理;再次,设定建筑节能的标准,这样不仅让企业有标准可以参考,而且政府有关单位进行检查时,也有标准可以作为支撑;最后,政府要加强市民的节水意识培养,通过广播、报刊等形式宣传节约用水概念。

参考文献:

[1]时燕.绿色建筑节水措施[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04)

[2]王瑞璞.中美绿色建筑节水评价标准对比分析[J]. 能源研究与信息.2011(03)

篇4

关键词:建筑技术 绿色 智能化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uilding technical level of China's increasingly fast, the attendant is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become the world's lead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uilding. So green intelligent building has become the theme of building the world and the leading of the future building.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status of green building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lligent building situation.

Key Words: building technology, green, intelligent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工业革命后,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引发了包括能源危机在内的各种资源短缺。因此,绿色建筑应运而生。绿色建筑的特点第一是节省,第二是环境友善。节省指的是节省资源、能源,简单用两个词来形容是少消耗、少排放,既少消耗资源与能源,又少排放不利于人类生存和生态平衡的物质。绿色建筑对全社会来说是观念问题,对建筑师来说,既是观念问题又是技术问题。

1 建筑节能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的高速发展,我国的建筑能耗逐年大幅上升,已达全社会能源消耗量的32%,加上每年房屋建筑材料生产能耗约13%,建筑总能耗已达全国能源总消耗量的45%.我国现有建筑面积为400亿平方米,绝大部分为高能耗建筑,且每年新建建筑近20亿平方米,其中95%以上仍是高能耗建筑。如果继续执行节能水平较低的设计标准,将留下很重的能耗负担和治理困难。

2推广绿色建筑刻不容缓

建筑活动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环境影响最大的活动之一。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年建筑量世界排名第一,资源消耗总量逐年迅速增长。因此,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到目前为止,国内强调Why和What层面的问题比较多,谈How的问题比较少。发达国家在很多年以前主要就开始研究How的问题了,How包括地域性的问题、可操作的问题。而国内的某些研究缺乏实质性的内容,他们热衷于归纳流派、主义、风格特点,有的研究生态建筑的造型特点的建筑师,如同研究感冒药的形状和色彩而忽略药学本身的“研究者”,感冒患者会要求医生开“绿色、椭圆的药片吗”?这两个方面都是我国和国外的差距。

因此,推广绿色建筑需要政府发挥出强大的决策作用,或是说国家层面要体现出鼓励政策。如很多开发商为了实现绿色策略,为保护环境花了很多钱,当然也包括其在宣传策略上的投入,但毕竟是多投入了,他们多投入的是为了整体的环境,而不仅仅是为了自己;再如对中水和太阳能的利用,有多少企业能够得到政府的减免税优惠政策,最终这样的开发商还有积极性吗?如果政府没有这样的政策,绿色建筑是不可能真正推广的,靠有觉悟、有兴趣的人去做是很难成功的。如在德国使用太阳能光电板,会得到政府的补贴,美国也是。这样,投资商、开发商就愿意更多地去做这件事情了,市场前景也好了,产量扩大后价钱自然下来了,形成良性循环。

3绿色建筑的发展策略

3.1绿色建筑的能源观:绿色建筑的能源观是节能和环境,能源对于大量使用机械空调以及人工照明的老式建筑就意味着生命,他们对资源的高耗,是直接导致能源稀缺的重要因素,也是大气污染的创造者。为了减少能源的消耗,绿色建筑改变设计观念,依靠高科技节能技术,从而提高能源的使用率和开发出新的能源,从而来实现能源使用上的自给自足的效果。

3.2 绿色建筑设计观和环境气候之间的联系:随着现今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实现了用机械空调改善生活以及工作环境,但是它们的污染性以及高能耗,使得我们人类付出了经济和能源以及环境污染的巨大代价。为了克服它的弊端,绿色建筑的设计按照人体的舒适要求以及环境气候等条件来设计的。他注重地方性气候与建筑之间的关系。其实,我们对于环境舒适以及健康的要求,往往不需要空调也能够得到满足,就行我国北方的窑洞,即使室外温度是零下20度,室内温度却仍然保持在15度左右的舒适气温。所以,从绿色建筑的设计观来看,辅助设备系统是其次,最主要的是大自然,它是主要的供给者。因此,照明可有太阳光来提供,采暖从人体或者办公设备中获得。考虑地方性气候特点的设计,它可以在任何技术层次上面使用,因为绿色建筑中,气候包含的格格因素是当做资源来考虑的。提高气候资源的利用率以及充分利用是考虑地方性气候特点的设计本质。我们将他的原理和未来的科技智能技术,控制技术等各种节能技术结合在一起,一定会构成丰富的绿色建筑前景。

3.3绿色建筑在技术与环境上,体现环境保护的特点:绿色建筑要求建筑的外层材料和结构,它是要作为能源转换的界面的,必须具备能够调节气候的能力,让室内的气候稳定。随着信息、自动化、新能源等技术的日益发展,在绿色建筑中,这些高技术都将得到有力的运用,例如建筑表面安装太阳能电池。可以提供照明等需要的能源等。

3.4绿色建筑也做到因地制宜,规模化与产业化。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经济发展与社会习惯等都有着很大的差异。不同类型的建筑因使用功能不同,其消耗资源和影响环境的情况存在较大差异。从规划设计开始应结合当地气候环境设计出对当地环境最少、尽量应用当地材料等方法来实现因地制宜的绿色建筑设计。我国目前建设市场总量大的产品为住宅与办公、商场、旅馆等公共建筑。也是主要的消耗资源的建筑类型。首先以此类产品为主做到绿色。从绿色建筑设计的专门化与绿色建筑工业产品的产业化等环节优先发展。最终实现绿色建筑的规模化与产业化。

3.5建筑全寿命周期内的绿色与功能矛盾统筹考虑。建筑从最初的规划设计到随后的施工、运营及最终的拆除,形成一个全寿命周期。关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意味着不仅在规划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并利用环境因素,而且确保施工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最低,运营阶段能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低耗、无害的活动空间,拆除后又对环境危害降到最低。绿色建筑要求在建筑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与保护环境,同时满足建筑功能。这几者有时是彼此矛盾的,如为片面追求小区景观而过多的水,为达到节能单项指标而过多地消耗材料,这些都是不符合绿色建筑要求的;而降低建筑的功能要求、降低适用性,虽然消耗资源少,也不是绿色建筑所提倡的。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五者之间的矛盾必须放在建筑全寿命周期内统筹考虑与正确处理,同时还应重视信息技术、智能技术和绿色建筑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与工艺的应用。

4智能化建筑的发展形势

为了迎接21世纪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当今世界产业结构已正在向高增值型与知识集约型转变。智能化建筑的兴起与发展,主要是适应社会信息化与经济国际化的需要,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生产力发展的必然需求。智能化建筑是建筑技术与电子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已成为21世纪房地产投资开发的主导方向。智能化建筑正是当代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建筑)产业本身,带动产业优化升级与产业结构调整,最典型最具体、最直接的体现形式。

智能建筑的“智能化”,主要是指在一憧建筑物内进行信息管理和对信息综合利用的能力。这个能力涵盖了信息的收集与综合、信息的分析与处理以及信息的交换与共享;楼宇设备自动化控制也是信息处理的一种形态。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技术过程的主要内容有:建设单位对智能化系统工程建设需求分析,方案的咨询和可行性报告,系统的设计和设备选型,工程的施工和监理要求;系统集成商作深化系统设计、协调、督导,还有系统的实施、试运行和验收以及峻工后物业管理。

智能建筑系统集成不是多种多样产品设备的简单集合,而是指一种“能力”。它能够把现有的先进高新技术,巧妙灵活地运用在现有的智能建筑物系统中,充分发挥其作用和潜力。

智能建筑系统集成技术是借助于楼宇设备自控系统、通信网络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把现有分离的设备、功能、信息等综合集成一个相互关联、统一、协调的系统之中,用于综合建筑物的各个环境。

根据欧洲智能建筑集团(EIBG)的分析报告,国际上对智能建筑技术的发展,大致划分成三个技术发展阶段:1985年前为专用单一功能系统技术发展阶段;1986年―1995年为多个功能系统技术向多系统集成技术发展阶段;1996年以后为多系统集成技术向控制网络与信息网络应用系统集成相结合的技术发展阶段。整个技术发展是随着计算机技术水平的发展而跟着发展的。

据不完全统计,在2000年底,我国各地累计已经建成及正在建的不同类型(含智能住宅小区)智能化建筑(包括自称的)总数早已超过上千幢(项)。但绝大多数属于处在上述第二阶段技术发展之中,且由于多方面原因,技术开通达标率普遍不高,多数效益效果不理想。

自从1997年10月国家建设部颁布了我国智能建筑领域的第一个法规性文件,即建设部建设[1997]290号文《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管理暂行规定》之后,实行了市场准入制度,出台了中国《智能建筑设计标准》国标,我国智能建筑的发展已从随意混乱无序开始逐步走上规范有序。但也仅仅只是在设计阶段环节开了个头,要真正达到全程全面提高我国智能化建筑技术发展总体水平,路还很长,问题还很多,任重道远。

我国进入WTO意味着国内经济完全融入国际化市场,必须遵守WTO的原则和规定。根据WTO协议市场准入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将使我国智能化建筑技术面临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更加剧烈的市场竞争。而我国现行的建设事业政策法规和行业管理体制与WTO的规则和国际通行模式存在较大差异,调整改革完善现行体系和体制的任务相当艰巨,形势紧迫。

篇5

关键词:煤矿创新开采技术

中图分类号:X752文献标识码: A

当前,地下矿井生产,作为煤炭资源矿采的重要形式与途径,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时,由于煤矿开采技术管理的不完善,也造成了煤矿周围地质环境的严重污染现象,影响了地面正常的生产生活,也为煤矿开采的稳定运行造成了严重隐患。现代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基垫了绿色开采技术的研发。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探究煤矿绿色开采技术的实践与创新,是煤矿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保障。本文针对煤矿绿色开采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进行了阐述。

1、绿色开采技术分析

绿色开采技术是在资源效益以及环境保护相互结合的基础上,关于实现矿产资源科学开发的现代开采模式理论。绿色开采技术是指在现代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为了避免和减少对相关地质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或破坏,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构建实施的一种能够促进矿业资源效益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运行的矿产开采技术。

绿色开采技术的整体目标是为了实现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资源效益与生态环境的最佳结合和协调发展。具有“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技术特征。绿色开采技术遵循了循环经济中的绿色工业原则,体现了现代矿采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煤矿资源的绿色开采,是为了防止或尽可能减轻煤炭开采生产对地质生态环境以及其他相关资源造成的不良影响或后果,取得煤矿资源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最佳结合而实施的现代开采技术。

2、当前煤矿实施绿色开采技术的重要性

绿色开采,是矿产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向。煤矿实施绿色开采技术,对于促进现代煤矿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1实施绿色开采技术,运用煤矿开采过程中产出的大量矸石,废土等固体废弃物,作为充填材料、建筑材料制作等实现综合回收和深度开发,有利于节约地表的农田土地资源,实现矿物废弃资源的有效再利用。

2.2实施绿色开采技术,运用绿色开采技术进行科学合理的煤矿开采与生产,有利于对煤矿周围地质的地表水体、地下水资源进行适时保护,有利于保障煤矿地下水文地质系统的稳定循环和供给平衡。

2.3推行绿色开采技术,针对煤矿矿井内部产生的大量混合气体,实行合理的排放与回收再利用,有利于净化大气自然环境,减少酸雨以及温室效应危害的发生,有利于煤矿周围生态环境的平衡与保护。

2.4推行绿色开采技术,实现煤矿资源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地质生态环境的最佳结合与协调运行,在现代市场竞争愈加激烈的环境下,有利于促进煤矿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煤矿绿色开采技术的实施方式

3.1煤矿水源保护开采技术。保水开采技术是采用科学的采煤工艺和地面注浆技术,为保护地表水体以及地下水资源结构不受破坏,实现矿井水资源的合理保护与综合利用。通过合理控制煤矿周围的岩层运动,实现隔水层、裂缝带的“裂隙弥散”,防止或减弱导水裂隙带的形成,避免造成区域性地下水干枯。

3.2煤矿充填减沉开采技术。充填减沉开采技术是为保障煤矿上方地表建筑物的安全,在矿采作业过程中针对采空区往往进行回填式技术工艺,主要包括条带开采与充填开采两种形式。为降低充填成本,一般采用采空区上方离层裂隙注浆充填,以及条带充填控制开采沉陷,能够有效减缓岩层沉降危害。

3.3煤炭地下气化开采技术。煤炭地下气化技术是运用高科技手段将埋藏在地下深层的煤炭资源直接转化成为气态能源,通过管道把气体输送出地面,使煤矿井下固体开采变成采气作业,煤炭地下气化技术是煤炭资源的一种整体性的新型绿色开采工艺,目前正处于试验探索阶段。

3.4煤炭瓦斯综合共采技术。游离于煤矿岩层中的大量天然瓦斯气体,是一种可以用来发电的工业化工原料以及居民生活燃料的新型能源。在煤层开采的同时,结合岩层运动特点运用分离法将煤层瓦斯一同开采出来,保障煤矿采空区的瓦斯含量降低,实现安全生产的重要煤气开发途径。

3.5矸石废料综合利用技术。煤矿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矸石固体废弃物,是污染占用矿源周围土地资源的主要因素。根据煤矿采空区充填技术特点,根据因地制宜原则,将矿区内的矸石废弃物充填到煤层采空区空间内。同时对矸石进行综合开发,用来发电供热,建筑材料制造等,实现煤矿矸石废弃物的再利用。

4、煤矿绿色开采技术的发展前景

煤炭资源的绿色开采技术,作为实现煤矿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措施,具有不可忽视的发展趋势。矿产作为一种短时间内不可再生的物质资源,具有一定的制约性。当今矿产资源的短缺以及环境恶化的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追求能源节约,追求环境保护,是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共同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