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泡沫经济的影响范文

泡沫经济的影响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4-01-05 14:40:4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泡沫经济的影响,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泡沫经济的影响

篇1

关键词:日本;泡沫经济;金融自由化;崩溃

中图分类号:F13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5-0264-02

一、泡沫经济前后日本经济的表现

(一)1955-1973年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经济一片疮痍,国土成为一片废墟。依赖于国内的改革和当时良好的国际经济金融环境,日本经过40年代晚期和50年代初期复苏后,1955年,所有经济指标全面恢复或超过战前水平。从1955年到石油危机爆发的1973年,日本经济连续19年保持高速增长,年平均增长率达到9.8%,从此创造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中的神话。

(二)1973-1985年日本经济稳定增长时期

20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面临着外部冲击: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导致日元升值降低日本出口的竞争力,1973年和1979年的两次石油危机猛烈地影响了日本经济的发展和运行。然而,日本却在这个不利的国际环境中,表现出惊人的适应力,顺利摆脱滞涨的陷阱。这时期,日本经济主要表现为两个特征:第一,日本由能源消耗型经济向能源节约型经济转变;第二,日本实现从发展重工业逐渐向高科技方向转变。

(三)1985-1990年日本经济泡沫形成时期

随着“日本制造”成功的进入欧美市场,这使得日本对欧美各国的贸易顺差迅速扩大。特别是美日贸易逆差,日本与美国的贸易摩擦不断增多。1985年,为了消除美国的巨额贸易逆差,以美日为首的G5(美国、日本、西德、英国和法国)在纽约广场饭店签署了“广场协议”,规定今后日本要调整汇率政策,以解决日本与美国和其他国家的贸易逆差问题。从此,日元被迫升值。日元兑美元由“广场协议”前的242上升到了1988年的120。

日元升值的不景气使得日本企业拼命挖掘潜在降低成本的方法,这种方法被形象地称作“绞干毛巾”。为了应对国内经济不景气,日本政府为扩大内需采取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日本政府于1986年6月颁布了总额6兆日元的《紧急经济对策》,决心加大公共投资力度以刺激经济,使经济走出低谷。为了应对日元持续升值,日本政府实行了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日本银行把利率从1986年的5%下调至1987年3月的2.5%的“超级金利”,并一直持续到1989年的5月。

在“双扩张”经济政策的刺激下,日本的企业设备投资率持续数年处于高水平,大量过剩资金并没有完全进入生产领域,而是推动了股票、房地产等资产价格的上涨。日经平均指数从1985年的13113点上涨至1989年的38 916点,翻了近三倍。1985年5月日本国土厅“首都改造计划”,导致东京土地价格飞涨并波及日本全国。到1990年,东京、大阪、名古屋、京都、横滨和神户六大城市地价指数比1985年上涨了约90%。“土地神话”、“股市神话”使得更多家庭的资产价值上涨,企业价值上升,过度乐观预期又导致了过度的消费和过剩的投资。日本有史以来最大的经济泡沫就这样形成了。

(四)1990年以后日本经济停滞时期

由于长年的日元升值,机械、汽车、电子等出口行业备受煎熬,纷纷产业转移至海外,日本实体经济的空洞化已经日益显现。1989年10月,日经指数创下了历史最高点39 000点,从1985年到1989年,4年当中上涨了4倍,1989年10月,日本银行终于上调利率,实行金融紧缩政策,1990年8月,官方利率达到了6%,日经指数一路下跌,截至1992年,东京证券交易所市值缩水230万亿日元。1990年3月,旧本大藏省《关于控制土地相关融资的规定》对土地金融进行总量控制,1992年大藏省出台了地价税,房地产价格狂跌不止,至1992年东京房地产总值缩水93万亿日元。日本泡沫经济全面破灭。

泡沫经济破灭以后,企业获得资金的渠道都被堵死,1991-1992年日本企业倒闭数目连续两年超过一万家,日本失业率上升到3%以上的水平。失业率的上升导致日本从“设备投资危机”向“消费危机”扩散,经济循环更趋向下,日本进入全面停滞时期。

二、日本泡沫经济的成因分析

日本泡沫经济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直至90年代初期,当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出现暴跌,宣告泡沫经济破灭,日本进入长期萧条。本章从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及金融自由化等方面分析泡沫经济形成的原因。

(一)扩张的财政政策

1987年4月23日,日本政府将“税制改革”方案作为年度财政预算提案进行讨论。对所得税和居民税减税2.7兆日元,对法人税减征1.8兆日元,对遗产税减征0.3兆日元,合计减征4.8兆日元。在1987年5月,日本政府临时决定减税1万亿日元并追加5万亿日元的公共事业投资,7月又补增2万亿日元的财政开支。接着政府采取促进企业运用剩余资金购买股票的制度改革,即特定货币信托,鼓励企业积极进行以获取溢价为目的的短期资金运用,随之,机构投资者也踊跃投资,巨额资金流入股市,为泡沫经济埋下隐患。

(二)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自1985年《广场协议》以来,日本银行为预防和应对日元升值的萧条,扩大内需,从1986年1月至1987年2月连续5次下调贴现率,直到1989年5月,日本银行贴现率始终处于2.5%的超低水平。其结果是1987-1990年连续4年货币供应量年均增长率在10%以上。而物价却稳定在1%左右,大量的剩余资金流向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为以后泡沫经济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三)过度金融自由化

日本的金融自由化包括国内金融的自由化和金融的国际化。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贷款利率自由化。1984年5月,大藏省发表了《金融自由化与日元国际化的现在与展望》,提出并开始了以利率自由化为核心的金融体制改革。第二,金融业务范围自由化。1981年5月重新修订了银行法和证券法,规定银行可以从事证券业务。1985年建立债券期货市场,银行开始参与了东京债券市场的交易活动。1987年商业票据市场和1989年金融期货市场依次建立,主要参与者是银行和证券公司。第三,金融国际化。首先进一步放开日本债券市场,取消了外汇管制措施,对外汇存贷不再施以限制。其次,日本建立公开国债市场,标志公开的国债流通市场的形成。

三、日本泡沫经济的崩溃及影响

(一)日本泡沫经济的崩溃

1985-1990年,这段时间,日本的股票和土地价格急剧上升,其速度远远超过经济的增长速度,泡沫经济由此产生。日本政府为了阻止泡沫的进一步扩大,从1989年4月到1990年8月期间,连续五次提高法定利率,将其从2.5%提高到6.5%的水平,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抑制泡沫。与此同时在财政政策上实行严厉的“土地税“政策,但是由于政策过于猛烈,实行经济硬着陆,使得泡沫迅速破裂,日本经济陷入长期萧条。

1 股市市场的崩溃

日本股市的上涨始于1985年,1985-1989年,日经平均股价上涨了2.71倍,远远大于国内经济的涨幅。股票总市值占GDP的比重一路上扬,最高时达到222%。随着政府紧缩政策的实施,股票市场进人崩溃时期,其总市值迅速缩水。日经平均指数从1989年12月29日的高点38 915点开始下跌,到1990年10月1日已经跌至19 871点,在不到十个月时间里下跌了50%,股票市值蒸发了270兆日元,股市泡沫开始崩溃。在随后两年里,日本股市一路下跌,直至1992年11月,日经平均指数下跌至16820点,日本股市神话由此破灭。

2 房地产市场崩溃的过程

从1985年开始,日本土地价格开始上涨,其中涨幅最大的是1988年,在房地产投机过程中,银行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1985年至1990年间日本全国土地价格总值一路飙升,到了1990年土地价格总值达2365.4万亿日元,达到当年GDP的5.5倍。1990年3月日本政府了《关于控制土地相关融资的规定》,对房地产市场一个沉重的打压,由此拉开了日本房地产价格的下跌。从此日本土地价格“不灭的神话”,彻底被打破了。

(二)泡沫经济崩溃对日本经济的影响

泡沫经济崩溃之后,日本国内陷入长期萧条的深渊。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崩溃,银行不良贷款剧增,国内投资萎靡,企业破产,失业率高起,泡沫经济对日本经济产生严重影响,主要体现在对金融业影响以及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影响。

1 对金融业的影响

第一,银行不良贷款剧增。在日本股市泡沫和房地产泡沫期间,银行为了自身的利益,向房地产公司、建筑公司等提供大量贷款,随着泡沫的破灭,房地产公司、建筑公司等破产,日本银行业也受到巨大的冲击,不良贷款剧增。

第二,股市长期低迷。股市泡沫破灭以后,日经平均指数一直持续下跌,跌至1993年10月的低点,但是在此之后,股市也是持续萎靡。

2 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一,企业利润下降,倒闭增加。泡沫经济的崩溃导致市场萎缩,银行信贷额下降,导致企业资金周转不灵,企业利润不断下降,破产不断增加。从1993年第三季度到1999年第三季度的25个季度中,日本法人企业的经常利润有17个季度是下降的。

第二,产业空洞化加剧。当泡沫经济崩溃时,从1990年至1995年,日元升值了50%左右。日元升值使得国内工资成本增加,投资成本增加,加之国内宏观经济环境持续恶化,日本企业纷纷到国外投资,导致产业空洞化。

篇2

关键词:房地产泡沫;国民经济;供求原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F29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5-0000-01

一、前言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中国的经济迅猛发展,房地产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承载体和经济繁荣的基本支撑点,得到了快速发展。由于房地产商品特殊的商品属性及价格形成机制,整个市场的投机氛围浓厚,出现了房地产投资增幅过高、房价上涨过快等现象。

二、房地产价格上涨的原因

近年来,我国的房地产业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由于受高利润的诱惑,一些地方政府对房地产高速增长目标过分追求,导致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形成了所谓的“房地产泡沫经济”。

(一)供需不平衡

房地产行业是较易出现价格泡沫的经济领域,这是由房地产行业所具有的特征决定的。房地产业的资源基础是土地,而土地是现代社会最稀缺的资源,其供给量难以随需求的增加而增加。

(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影响

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是衡量居民购买力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支撑房地产价格的重要指标。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居民年可支配收入一直处于迅速增长中,城镇居民收入和支出支撑着房地产价格的上升。

(三)通货膨胀的影响

根据近几年国际上的部分国家和城市情况能看出,投资房地产是抵御通货膨胀的一个很好的途径。越是在物价上涨的时期,房地产越能体现其保值性。因此,真实的通胀率和预期的通胀率一般会对房价产生正面影响,通胀率越高,人们对房地产的投资就越多,房价上涨的也就越快。

以上引起房地产泡沫的原因表明,房地产市场的需求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而供给较为稳定,供给与需求在时间上易于错位,可能同时出现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总量矛盾容易导致价格大起大落,而结构性矛盾则会引起房屋空置,这是形成房地产泡沫的内在基础。

三、房地产泡沫的危害

不断上涨的房价和越演越烈的房地产泡沫将对中国的宏观经济产生不利影响。房价不可能持续上升,泡沫也不可能越来越大,迟早有一天泡沫会破裂。

(一)抑制了居民的消费

房价上涨过快使得居民负担过重的房贷,抑制了居民的消费。由于预期房价会继续大幅上升,因此许多家庭会为了积攒首付款和支付月供款,减少在其他方面的消费,住房的需求明显挤出了工薪阶层的其他消费需求。在金融形势严峻的今天,这无疑削弱了我市刺激内需的政策效果,成为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绊脚石之一。

(二)贫富差距扩大

房价增长过快拉大了贫富差距,富人变得更富、穷人变得更穷。中国人的个人住房拥有率约为80%,大部分人通过购房使公有住房变成个人住房,还有许多穷人没有自己的住房,穷人为了买房除了要背负房贷还要东拼西凑,这样穷人会变得更穷。还有一些富人利用自己闲置的资金炒房使自己变得更富。这无疑会扩大贫富差距。

(三)威胁中国的宏观经济稳定

泡沫破裂之后,受到冲击的首先就是宏观经济稳定。在房地产泡沫下,房地产投资既是宏观经济增长的一个发动机,也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通过资金链和对产品市场的影响,房地产价格的跌落将导致宏观经济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最终诱发宏观经济衰退、通货紧缩、投资骤减、需求下降、增长率降低等一系列严重后果。

四、缓解房价上涨的对策和建议

经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房地产泡沫形成的根本原因有两个:一是土地的稀缺性和虚拟性。二是投机的从众性。此外,相关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尚待提高,行业信息不够健全、无法做到及时。为此,要防范与治理房地产泡沫,就要从根源入手,丰富投资选择,规范土地制度,引导消费行为,健全房地产金融体系。同时,要增强市场是信息的流通,尽量避免群体性的非理。

(一)调整产业结构,改善供求关系

房地产商品供求不平衡,房地产产业结构不合理,是引发泡沫产生的催化剂。因此,要想规范房产市场秩序,关键要做到对产业投资结构的全面调整,优化升级。

(二)规范土地市场,加快

物腐虫生,土地资源的稀缺性与价格的虚拟性是吹大房地产泡沫的重要原因。我国土地公有制这一特点,使得地方政府作为供应方在市场上占据了绝对垄断地位。因此,要想抑制房地产泡沫不断膨胀,就要加快土地制度改革速度,规范土地交易市场秩序,提高土地利用及管理效率。

(三)健全理性预警,引导理

由于房地产信息的不对称,以及投资者的非理会导致房地产经济局部过热以及市场上泡沫问题的产生。可以想象,如果没有充分、及时的数据与信息的支持,人们就很难正确判断投资趋势与风险程度,更无法做出理性的决策。

五、结语

目前中国迅速上涨起来的高房价和强劲泛起的房地产已成为社会最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房地产泡沫的形成和破裂过程实际上是房地产价格机制作用的必然结果,这个过程完全可以用弹性理论、供求原理等最基本的西方经济学理论给予解释。可以说,房地产泡沫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一种典型形式。但是,其结果又会导致社会福利损失,出现市场失灵。这些市场失灵现象的存在,都说明房地产行业更需要政府干预。但政府也是经济人,政府干预不是万能的,政府失灵甚至比市场失灵还要可怕。因此,如何在房地产领域既克服市场失灵又防范政府失灵,是有待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崔新民.城市住宅价格的动力因素及其实证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36-37.

[2]沈悦.房地产价格和宏观经济的关系研究[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12.

篇3

关键词:含醇量 消泡能力 携液率 斜井 受力分析

中图分类号:TE3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3(a)-0067-02

大牛地气田气井深度普遍在2500~3100 m之间,由于地质和技术原因,大部分气井都存在不同程度井斜,在斜井泡排中,统计发现泡排成功率较低,不足50%,且随着井斜度增大泡排成功率逐渐下降。斜井泡排已成为大牛地气田技术难题。

大牛地气田是一个低压、低产、低渗的边际气田,地处毛乌素沙漠,年平均气温 7.2 ℃左右,冬季最低温度-30 ℃左右。由于气田气温较低,需要加注甲醇防堵,对于气井内积液含醇量过高气井,影响起泡剂起泡和稳泡能力,导致泡排失败。研究大牛地气田气井积液含醇量与起泡剂起泡能力已迫在眉睫,我队通过现场取气井水样,在不同甲醇含量条件下测试携液率及罗氏泡高,确定明显影响起泡能力的含醇量,为现场工作提供合理数据。

1 斜井泡沫排水研究

1.1 实验

实验采用模拟流动法来研究泡排剂UT-11C在直斜筒中的泡沫性能,主要包括携液能力、起泡能力、携液泡沫含水率等性质。实验时,在长度1 m的起泡模拟装置中注入400 ml待测液,以一固定气流速度通过管柱的下端向上流出以模拟气井泡沫的形成和运动,并在这个过程测定泡沫的各种性能。实验分别模拟了直筒、15°斜筒、30°斜筒、45°斜筒中的流动过程。实验中, UT-11C的浓度为0.5%,实验温度为75 ℃。

实验数据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得出:随着井斜角越大,携液时间、起泡时间、泡沫含水率也越来越大,携液量越来越小。

1.2 实验分析

(1)垂管段、斜管中受力分析。

下面分别对泡沫在垂直管、斜管中进行受力分析:

图1中F1为生产压差使泡沫向上运动的力;F2为垂直管中泡沫的重力;f1为生产压差使泡沫向前运动的力;f2为斜管中泡沫的重力;f3为斜管中重力垂直管壁的一个分力。

泡沫在垂直管中主要收到两个力的作用,一个是向上的F1,另一个是泡沫的重力F2,两个力在同一条直线上,方向相反,此时由于泡沫没有受到垂直管壁方向的力,泡沫与管壁的摩擦力较小。泡沫不容易破裂。

泡沫在斜管中主要受到f1和f2两个力,但两个力不在同一条直线上,造成重力有一个垂直于管壁的分力f3,增加泡沫在运动过程中受到管壁的摩擦力。使得泡沫容易破裂变成液滴落回井底,造成气井携液时间变长。

(2)泡沫在造斜段的受力分析(见图2)。

泡沫在气井造斜段运动方向是不断改变的,只有靠管壁给泡沫提供改变方向的力,增加泡沫与管壁的摩擦力,同时由于泡沫运动惯性,泡沫会碰击管壁,造成泡沫更加容易破裂,使得携液时间变长。

(3)泡沫含水率分析。

斜管中带出的泡沫含水率比直管带出的泡沫含水率高,分析原因是由于气泡在斜管中待的时间比直管长,气泡在斜管中破裂后,再与高速气流混合,形成更小更加稳定的气泡,这样就增大了泡沫的含水率。随着井斜角的增大,井壁对气泡的摩擦作用进一步增强,使得更多的不稳定气泡在上升的初始阶段就破裂了,并最终形成更加稳定的气泡。所以实验中随着井斜角度的增大,泡沫含水率不断增大。

(4)现场斜井泡排差的分析。

在实际生产中,由于斜井段长,气泡在斜段中的破裂和再次成泡会消耗大量额外的能量,而由于目前气井自身压力就很低,气流速度小,这部分额外消耗的能量会使得气泡更不易被带出井筒;此外,由于造斜段长,在相同的垂深条件下气泡在斜井中的运动路径要比直井中的路径长很多。这样使得气泡在井筒中滞留时间过长,气泡就更易破裂了。因此,在定向井的泡排施工中,影响其最终携液量的因素主要是气泡在井筒中的滞留时间,也就是说,定向井对泡沫的稳定性具有更高的要求。

2 甲醇对泡沫排水效果的分析

2.1 甲醇对泡沫携液率影响的实验

大牛地气田主要是采取加注甲醇来防堵,对于套管注醇气井,井内积液肯定有一定含醇量,当甲醇含量较大时,就会影响泡排剂的起泡能力及携液能力,为了研究大牛地气田积液含醇量与携液率、罗氏泡沫高度的关系,我们在实验室分别进行两种情况的实验。

实验条件:温度:75℃,气体流速:10 L/min,药剂:UT-11C,浓度:0.5%

实验步骤:大牛地气田液样甲醇含量分别在10%、20%、30%、40%、50%条件下的携液率及罗氏泡沫高度。

实验结果见表2、表3。

由表2、表3可知,当甲醇含量从30%上升到40%时,携液率从75%下降到45%,携液率明显下降,当含醇量达50%,携液率下降到0。

当甲醇含量从30%上升到40%时,罗氏泡沫高度从220 mm下降到205 mm,并且稳定性下降较大,当含醇量达50%,罗氏泡高只有45 mm,且马上消失。

从以上实验结果可得出以下结论:当积液含醇量达到或超过40%,携液率明显下降,泡排效果变差。

3 现场实例分析

3.1 井斜对泡沫排水效果影响实例分析

D1-4-62井于2005年12月13日投产,层位为盒3层,无阻流量为19.5922×104m3/d,目前配产为1.7×104 m3/d,该井造斜点深度2000 m,造斜点方位301.52’,造斜点造斜率为1.12°/10 m,最大井斜度为28.17’。

11年2月3日该井油套压差达3.8 MPa,决定使用UT-11C型起泡剂泡排,首次加注15公斤,以后加注8公斤/次,2月20日,油压下降到12.5 Mpa,压差达4.4 Mpa,说明泡排效果不理想。4月16日油套压差达5.1 Mpa,在相同泡排制度下再次实施泡排,4月29日压差达5.2 Mpa,效果不好,决定实施提产带液,产液2.56 m3,油压从12.3 Mpa上涨到16.1 Mpa,油套压差缩小到0.8 Mpa,效果较好,提产带液效果好的原因分析是提产带液,增大气体在油管中的流速,增强积液的二次起泡能力,同时由于斜井中二次起泡的泡沫含水率较高,不利于带出,但增大流速后可以很好带出。具体生产情况见图3。

3.2 甲醇对泡沫排水效果影响实例分析

D1-4-91井生产情况见图4。

由图4可知,2月25日到2月29日,该井注醇量为224 L/d,测试含醇量为48.3%,泡排后油套压差从5.2MPa扩大到7 MPa,效果较差。4月1日到4月7日,该井注醇量下调到109 L/d,测试含醇量为25.3%时,同一种泡排制度下油套压差从7.4 MPa缩小到0MPa,泡排效果明显。

4 结论

影响定向井泡排效果差的因素是由于其造斜段所造成的。造斜段首先增加了附加摩擦,消耗了额外能量,增加了排液难度;其次,由于造斜段长,增加了气泡流动路径,延长了气泡在井筒中滞留时间,使得其更易破裂从而回落井底造成积液。适当提产可以为气井提供较大能量,增强气井二次起泡能力,提高携液率。适当增大起泡剂浓度,可以使泡沫破裂后仍然能达到起泡浓度,增强二次起泡效果。当积液含醇量达到或超过40%,携液率明显下降,泡排效果变差。对于套管注醇气井,在泡排期间可以把注醇方式改为管线注醇,生产几天后开始实施泡排,对于不适合管注气井,要监测含醇量,使含醇量控制在35%以内。

参考文献

[1] 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劳资局.采气工[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6.

篇4

关键词:泡沫经济;现实研究;日本

一、引言

泡沫经济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投机资本的不断增加从而导致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用货币的形式来表示资产的价值,同时资产的价格和实体的价格发生严重的偏离。生产和流通过程中的价格急剧上升会给整个市场营造一种虚假的繁荣。因此泡沫经济的出现会给一个国家或地区带来严重的灾难。同时,当泡沫经济消失后国家又会面临着各种新的问题。

二、日本泡沫经济的形成原因

日本泡沫经济的出现是由于各种元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日本的经济发展在泡沫经济出现的时候整体的发展还处在一种良好的状态[1]。因此,在实际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泡沫经济的产生会和经济运行状况产生直接的联系。由于日本人受到历史因素的影响始终对未来抱着一种极为乐观的态度,因此疏忽了对风险的防范。经过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日本的经济发展开始走上了正规,并且由于大量资本的积累从而导致了市场的虚假繁荣的景象。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自身的积累资本投资于股票行业或者将资本投入土地扩张过程中。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地加快,日本的人口数量也在日益地增加。因此,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常出现环境问题和住房问题等等从而造成了日本整个城市中的物价飞涨。

(二)日本政府经济决策的失误

政府作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主体,政府经济决策的正确与否会对经济的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政府在制定相关的经济政策的时候如果忽视了对实际的经济情况考察会严重地影响经济的健康发展。 在这一次的经济危机中,日本政府的错误政策加速了泡沫的形成和破灭,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为跟上西方国家的金融政策,日本政府在当时制定了超低的银行利率政策。这一利率政策显然是不合理的,在当时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政府制定的货币政策应当在于遏制经济过快发展,而不是实行款松的银行利率政策,与西方国家签订的“广岛协议”则是这一政策的代表。这一政策使得日本经济急剧升温,各国加大日圆的持有量,造成日圆急剧升值。2.除了失败的金融政策之外,日本政府还实施了错误的税收政策。当时的税收政策针对会计记账方式进行革新,迫使大量的企业进行财务革新运动,希冀以此获取短期资金支持。这一问题的关键之处在于将金融领域的虚拟经济通涉及到房地产等方面的实体经济联系在一起,但是财务技术的革新使得企业追求虚拟经济中资产的增值而不是实体经济中的现金流量。

二、泡沫经济消失后的日本经济社会状况分析

泡沫经济消失之后日本为了挽救整个国家的经济损失。20世纪末,日本的经济发展状况达到了空前的低潮。从相关的数据调查显示表明,日本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时期的经济发展是以10%的速度呈现正增长,到20世纪70年代以及随后的十年之内,日本的经济发展增长速度下降了6%。20世纪末期,日本的经济经济发展则进入了历史上的低潮时期。日本每年的经济增长率为1%。同时,在2012年日本境内的七个大型的商社对外投资总额达到了4.28万亿日元。因此,日本在海外的投资成为了支持国内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在泡沫经济消失之后日本的相关政府部门开始逐渐向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向过度。绿色的经济政策成为了日本经济发展的强大支撑。泡沫经济消失之后的大多数日本民众开始对本国的经济恢复发生了严重地动摇,因而造成了日本大量的资金外流的现象。

此外,日本政府在80年带放开了银行经营的业务,其自由化倾向过度,主要集中于扩大银行的证券经营业务、国债市场、期货交易等等信托业务。这一自由化的金融政策使得大量的资金投入到房地产领域,进而被股票交易市场所渗透,促使泡沫经济迅速形成。而且,大量的证券公司屡次出现违规操作和暗箱操作,扰乱正常的金融秩序。当企业面临危机时,日本政府又缺乏一定的管理政策支持,大量的投机行为出现,一旦泡沫经济被捅破,各项资金链条断掉,使得经济大规模停滞倒退。

然而,泡沫经济消失后的日本经济社会状况并没有像人们想象中的那么不尽人意[2]。虽然日本只是一个小小的岛国,但是日本一直以来都是新产品的使用者。甚至连美国都对日本的经济发展深感惊讶。当美国的失业人口的总数达到了将近15%的时候,一些中产阶级的退休情况给美国政府出了一个很大的考题。但是,日本的失业率仅仅只达到4%,并且日本的人均寿命一直是世界上的其他国家所不能及的。泡沫经济的消失给日本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659万亿日元,有学者指出,泡沫经济破灭之后的日本并没有走入绝望的深渊,而是探索出了最美的惊喜。我们不难发现,泡沫经济消失后的日本虽然给本国的出口商品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但是日元也在世界货币中获得了长久的发展地位。即使了泡沫经济消失之后日本人的受教育水平也在亚洲以及世界中享有重要的声誉。2012年根据日本政府的相关数据报道,日本的人均消费指数上升到56.43%,居民的人均收入也在逐年的增加,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也在不断地提高。

因此,泡沫经济消失之后的日本虽然遭受了许多的损失,然而也给日本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泡沫经济的消失给日本经济社会的发展既带来了挑战又提供了机遇[3]。泡沫经济的出现打破了日本的经济繁荣的神话。因此,日本在未来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该对泡沫经济进行反思,从而为以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借鉴。

参考文献

[1](美)凯塞.沃尔夫“美英如何诱导了日本的泡沫经济和银行危机”当代经济科学.2012,(2).

篇5

【关键词】泡沫经济;原因;影响;启示

一、日本泡沫经济的产生、发展和破灭

对于泡沫经济的理解,国内外专家达成两点共识:第一, 市场中有很多因素,比如资本价格的变化,服务业的繁荣等等,以及人们投机的心理,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使得泡沫的出现成为可能。第二,人们经济生活与泡沫经济的出现息息相关。市场的异常兴奋,都体现在人们的不理智,这种不理智让泡沫越吹越大,随之而来的是人们欲望的不断膨胀,最后造成的结果是泡沫越大,破灭后损失越惨重。

1.日本泡沫经济的产生

第一,股价上涨。日元升值造成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对日本实体经济的冲击,日本经济遭受微创,股市应该走低,但股市却反常性的走高。日本经济陷入严重的困境。政府试图调用指令,提高股市的价格,黄金贷款已用于购买,银行系统遭受严重损失,但银行掩盖这些损失。

第二,地价上涨。地价走高导致股价走高,股价走高反过来更促进地价的疯涨,资产价格和实体经济相互借彼此增长,形成一个巨大的泡沫。

2.日本泡沫经济的发展

1987年,日本的泡沫经济表现在以下2个方面:

第一是股市泡沫。1989年,仅东京证交所上市公司的市值总额就超过了当年的GDP,日经平均指数更是从13114点上升到38915点,增加了两倍多,可见股市泡沫之严重。

第二是房地产泡沫。在1990年,世界经济范围内有名的新闻便是仅东京都的地价总额便相当于美国全国的地价总额,这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

3.日本泡沫经济的崩溃

泡沫经济的崩溃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第一,地价和股价泡沫崩溃。

1991年第二季度起,直到2005年1月,土地价格下跌了一半左右。股价从1989年的最高点跌了约39000日元到2002年的最低点,约8000日元,同比下降约80%。1991年第二季度开始的土地价格下落,成为泡沫崩溃的起点。1992年,地价涨幅从去年的14.1%下降到10.4%。1999年以后,土地价格下跌,部分进一步扩大。2004年的8.4%,是土地价格下降的最大跌幅。

第二,不良债权大量产生。

土地和股票价格暴跌,银行产生大量不良贷款。日本的银行和金融机构不透明,导致银行不良贷款各种事故。 1993年3月,政府公布的各类银行不良贷款8万亿日元。一些研究机构估计为46万亿日元至56万亿日元。1998年,日本放宽贷款条件,债权人,不良贷款统计。1996年,政府宣布,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35亿日元(包括低迷的债务,损失索赔,利息减免索赔)。

有些研究人员估计,不良贷款超过了100万亿日元。增加的不良贷款,迫使银行利润和资本进行处理,银行的盈利不足以弥补索赔损失所造成的银行本质上是陷入亏损,缺乏股权资本,信贷能力下降。

第三,银行等金融机构大批倒闭。

银行的不良贷款不断增加,日本民众和企业对银行信任不断下降,甚至使金融体系产生动摇。由于银行股票大幅下跌,陷入流动性危机,银行间拆借资金困难,致使银行大量破产。

后来,政府债券信贷银行,长期信用银行和其他各大银行,各大保险公司关闭了一个又一个,以日本的经济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恐慌运行在一些地方,在稳定的情况下,存款限额保险制度停止执行政府担保,并承担破产的银行和破产家庭储蓄和被保险人的保险公司全额支付。几年后,银行破产潮消退,动摇了居民和银行存款的限制保险制度不能被重新引入,一再推迟。

二、日本泡沫经济的原因分析

1.大量过剩资本的冲击是引发泡沫的根本原因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泡沫经济便是一对矛盾的激化,即大量过剩资本与相对稀缺的投资机会,这便必然导致资产价格的猛涨。20世纪70年代年代中后期,日本开始进入低速增长期,资金供应并没有减少,但有利的投资机会减少,这就导致金融证券、房地产投资等行业使用了这部分资金。而且,20世纪80年代后,强劲的出口优势,贸易盈余的不断扩大,也造成了国内资金额的进一步增加。

2.日元升值后反萧条政策力度过大

1986年一个显著的日元升值后,日本出现了整体性经济衰退。日本政府采取放宽的货币政策。 1986年2月至1988年3月调节贴现率四次,同比下降2.6%,低层次的折价率一直持续到1990年5月。 1987年10月“黑色星期一”股价暴跌,日本经济继续强势上涨,货币政策应拧紧松动,但为了防止股票价格和经济衰退,紧缩措施。

3.金融本体开放化过程中导致风险管理薄弱

20世纪80年代,金融本体开放化和非金融机构的快速融资扩金融衍生品业务快速发展。足够的资金,积极融资,财务机制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风险管理不严,关注抵押品价值,蔑视审查职能的金融资产,投资过热等因素推动股市和房地产价格上升显著。

4.景气超出政府预期,投资者过度乐观导致过度投资

日本经济在石油危机之后,减少了对石油资源的依赖,非制造业的快速增长配合日元升值,大量高收益机会被创造出来。1988年之后,经济保持高速增长,连续第四年超过政府的预测,新的奇迹见证了日本的经济。这一长期的繁荣继续超出很多人的预期,企业家误认为经济将长期延续。日本公司的股票被低估了,成为了公众对于股票早期下落的普遍认识。由于各种因素,支持企业技术发展,提高竞争力,价格将恢复上涨。企业家预期高,导致过度投资。

三、中国经济与日本经济的相似之处

1.九十年代初中国经济出现泡沫而后崩溃

1992年中国沿海房地产某些领域出现泡沫。深圳、三亚、北海等城市发展的土地价格,写字楼房价很短时间出现暴涨。三亚,北海和其他投机资本聚集地,房地产价格上涨速度在短短几个月内,超过了东京市中心最快的房地产价格上涨速度。1993年7月,国家采取了控制措施,沿岸一些地区的房地产泡沫迅速崩溃,各大金融机构在危机时几近破产,一系列事件导致整个金融体系和宏观经济近乎崩溃。

到目前为止,三亚、北海仍然崩溃的泡沫遗留下来的未完成的建筑和未经处理的不良资产仍随处可见。这一次爆发的房地产泡沫及其崩溃,直到现在,也对中国经济造成了严重后果,使中国经济出现了巨大倒退。

2.九十年代后半期经济下滑,通货紧缩

1993年上半年,宏观调控部门采取软着陆措施控制经济过热。自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价格和需求相互影响,通缩螺旋下落时有发生,但如此严重的情况确实从未有过

3.货币调控宁紧不松,加重通货紧缩

从1999年到2003年,通货紧缩,综合经济衰退。同期,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速下降至15.2%,年平均增长,1980年比1997年低9.4个百分点,贷款的增长速度降低到12%,宏观经济之间已经没有可能过热和通货膨胀,货币宽松政策,增加货币和贷款增长的量不会造成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能起到缓解和消除通货紧缩的作用。

四、日本泡沫经济对中国的启示

1.于经济上升期严防资产泡沫暴涨

从日本泡沫经济崩溃的严重后果,可以看到泡沫经济的危险。我们应当采取措施,预防泡沫经济的出现,如果泡沫出现的话,我们应当想尽一切办法使泡沫破碎。但这将造成对金融体系和宏观经济的严重打击,如果担心遭受打击,并采取温和的措施,以维持泡沫,却会使经济泡沫越来越大,甚至造成更大的灾难。所以如何权衡利弊,把握尺度才是关键。

2.不宜谨慎过度防范泡沫造成经济下滑

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经济进入了长期的低迷,这让本来在狂热之中的日本人重回理性,但也使得日本人变得谨小慎微,日本银行和其他宏观调控部门害怕重蹈泡沫经济的覆辙,因此采取了严格的金融监管,并长期不敢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便使得日本经济在泡沫经济后长期一蹶不振,反而阻碍了应该得到发展和恢复的经济,因此中国政府应当采取严格的监管,但同时,一定要防止出现过犹不及的做法,过度抑制市场,又会打消投资者的积极性。

3.扩大投资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应当彻底停止,防止复出

日本政府实行了多年扩大投资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不断扩大投资,促进经济发展,其造成的结果是,造成了金融业的困境和总体经济的衰退。1997年,日本政府采纳民众以及学术界的整体意见,将扩大投资的扩张性财政政策缓慢退出历史舞台,这在日本全国达成了空前的一致,大部分人并不存在怀疑,因为大家深受泡沫经济其害。

4.市场化改革力度应适当

日本政府在泡沫经济后面对巨大的压力,为了解决经济衰退的深层问题,采取了快刀斩乱麻的方式,釜底抽薪,裁减公司人员,改革会计制度,采取从深层次出发解决问题的思路。

中国的情况虽然和日本的情况十分相似,但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在推进市场医疗化,教育产业化的同时,也暴露了很多的问题,譬如居民收入增长过慢,难以承受消费需求下滑等难题。这与日本当年的情况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中国的市场化现在并不十分发达,与中国一段时间实施过计划经济有部分关连,市场化的理念和深入程度都不及日本,应该把握好改革的力度和进程,更加注重公众利益和承受力。

参考文献:

[1]高鸿业 《西方经济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

[2]张维达 《政治经济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6月.

[3]卢现祥 《新制度经济学》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

[4]冯昭奎 《日本经济》(第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

[5]张红 《房地产经济学》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

[6]池元吉 《世界经济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6月.

[7]孙执中 《日本泡沫经济新论》 人民出版社2001年7月.

[8]迈克尔-波特(美) 《日本还有竞争力吗》 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

[9]黄利明 日本泡沫经济的启示 时事报告.

[10]宾建成、罗先成 泡沫经济形成的特殊机理及其防范对策 吉首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