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小学语文常识范文

小学语文常识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4-01-04 16:31:5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小学语文常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小学语文常识

篇1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常识性课文 直观教学手段

语文被称为学科教学中的“百科之母”,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工具课。除了要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传授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和智力训练外,语文教学和科学常识教学相结合也是小学语文课的又一特点。在这些常识性的语文课文中传授了一些基本的科学常识,包括天文、地理、生物、矿物、理化等自然科学常识和社会历史、哲学等社会科学常识。通过这些科学常识性课文的教学,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树立积极向上、努力学习的目标,是全面培养合格的接班人所必不可少的。

这些常识性的课文是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提高读写能力的同时,获得多方面的科学常识,从而进一步认识世界、认识社会,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劳动、热爱科学的思想。教学这类课文兼有语文教学和常识教学的双重任务,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怎样把好这个“度”呢?在此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教好常识性课文,首先要知道常识性课文有哪些特征,这样才能在语文教学的普遍特征中,抓住常识性课文教学的特殊特征,使之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收到满意的效果。常识性课文一般是以说明为主的文体,“说明”是主要的表达方式。通过对事物的特点、性质、成因、功能等特征做客观科学的说明,使学生对事物有所了解,从而获得知识。此类课文大致有以下特点。

1.在故事中说明一定的科学常识。常识性课文往往也有一定的故事和人物,有一定的情节,并运用记叙和描写的方法。这是为了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而采取的儿童乐于接受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其在妄言中以虚设的拟人、童话的方式来表述某种真实的科学常识。例如《院子里的悄悄话》就把两棵槐树比拟为祖孙两人,运用人物对话的形式向人们介绍了年轮、树冠在记录年龄、指示方向、记录气候等方面的作用。既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又准确真实地传授了科学常识。

2.在叙述中注意逻辑条理的清晰。用简洁明了的语言、严密的逻辑和清晰的条理叙述比较难懂的科学知识,学生易于接受。如《蛇和庄稼》一课中蛇吃田鼠,田鼠糟蹋了不了庄稼,庄稼得到了好收成,所以为使庄稼丰收可以多放蛇;村里喂的猫多,田鼠就不能那么放肆,土蜂的活动就不会受到影响,苜蓿是靠土蜂传授花粉的,因而苜蓿就会长得好。这里的蛇吃田鼠,田鼠吃庄稼和猫吃田鼠,田鼠影响土蜂,土蜂影响苜蓿的传粉,这种事物之间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

3.在表述中强调语言文字的准确。常识性课文的语言准确、简明、缜密,是对学生进行正确选用词语、准确描述事物训练的好素材。教学中,要抓住重点词语,引导阅读品析,感悟叙述的客观性,领悟用词的精确性。常识性课文教学除引领学生穿行在文本简洁、准确、生动的语言密林中外,还应让学生借鉴和倾吐,让学生在模仿中习得。

如《回声》中水波的“荡”回来和声波的“返”回来有着不同的含义。又如《爬山虎的脚》一课对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通过“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这些词句的描写,就非常清楚准确了。再拿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来看,课文中是说“一脚一脚”地向前爬,而不是“一步一步”地向前爬,这就非常清楚地说明了这里的“爬”是植物的一种生长状态,不同于动物的“爬行”可见常识性课文用词用句的准确,这要引起我们的特别重视。

4.在阐述中运用具体的数据。这样的例子几乎在所有的常识性训都能见到,以表示科学知识的精确无误。如《太阳》一课中,对太阳的“远”、“大”、“热”都有具体的数据加以说明:“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一百三十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表面温度有六千度”,“中心温度估计是表面温度的三千倍”,等等。这样对事物的阐述具体、精确,让我们感到科学知识的真实可信,来不得半点虚假。

5.在内容中具有特定的思想教育目的。同所有的课文一样,都具有一定的思想教育目的,而常识性更具有特定的、的思想教育内容:有的可培养学生探索客观世界的规律,破除迷信,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有的可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热爱劳动的优秀品德;有的可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还有的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自豪感。可见常识性训的思想教育,在强化素质教育的当今有着特定的意义。

那么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开展常识性课文的教学呢?

在语文教学中,常识性课文有着如下特点,根据这些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需要加强同知识的结合,是基本要求。常识性课文既是语文教材又是科学教材,所以要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学习知识;在弄清知识中学会准确、简明、有条理地表达。在重视词语概念教学,特别是专有名词和科学术语的概念,在不加深高难度的基础上,结合课文语言和学生年龄特征讲清楚。如《新型玻璃》上的各种玻璃的名称原由,要让学生理解。又如《琥珀》中的松脂球、琥珀等概念,要让学生明白。在教学中要注意动作变化的关键性动词和表示事物本质特征的形容词。

要准确完整地讲清句子的含义。如《爬山虎的脚》中“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这里的“相当”是“大体”、“够得上”的意思,不可用“非常”一词替换。要讲清句子的含义,必须把其中每个分句的意思和相互间的关系讲清楚,这样对全句才能有一个完整的理解,还要注意层次之间、句子之间的联系。

要从知识的角度讲清课文的篇章结构,这是有别于一般课文分析篇章结构的不同之处,例如《海底世界》一课先从海底的宁静、黑暗、寂静引到深海中仍有鱼儿在游动,有动物在发声;再写到各种海洋动物的各种活动方式;最后写到海底的地形引到动植物及蕴藏的矿藏。这样,全文开始的引向和结尾的总述把全文联成了一个整体。

2.加强直观教学,是重要手段。常识性课文中讲到的事物和知识,大部分都不是学生常见和理解的,教师又不可讲得过深、要求过高,因此教学中的插图、标本、电视片、演示等均是我们常用的直观手段,以使学生加深印象,加快理解。如《曹冲称象》、《捞铁牛》等课中的有关浮力知识,教师做适当直观演示,可生动形象地解决学生关于“浮力”知识的难点,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观察的习惯。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方法 提高

在我国教育改革新形势下,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努力改进教育教学方式,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语文教学效率。那么怎样才能构建全新的小学语文课堂,从而进一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呢?就这一问题本人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关注素质发展,开发学习资源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新课标要求全面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理念,注重整合和优化课程结构,广泛开发多元化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材作为语文课程的主要资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基本平台,现行语文教材都是经过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和语文教育专家,在长期考核和实践的基础上编织而成的,体现出了教材的科学性与权威性,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教材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其中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通过对语文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而且有助于引导学生运用现有的知识经验,主动探究和探索,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增强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倡导生动活泼的自主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实际生活过程中学习语文、理解语文、感受语文。比如:上网搜集资料、课外阅读、讨论咨询,还可以组织学生举办故事会、讨论会、朗读会、表演课本剧、手抄报、编儿歌等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中体会学习的乐趣,形成扎实的语文基础功底,充分体验学习语文的快乐。因此,作为教师必须结合教学内容、学生学情以及当地实际情况,对学习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和利用。

二、优化教学模式,减轻学生负担

小学阶段的学生自主能力相对较差,因此整个语文课堂上都是老师引导学生开展学习的。小学生普遍存在注意力不够集中的缺点,课堂教学容量不宜过大,为达成既定教学任务,切忌对学生进行一味的灌输,而应该合理分配和科学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注意培养学生兴趣,让学生与教师的思路同步进行,保证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课堂教学效果。如在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课文中指出作者年少时就心系中华,树立了振兴中华的远大理想,引导学生自然过渡到思考问题:学生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读书不是为了家长,也不是为了老师,每一位W生都应该发奋学习,为了建设繁荣、富强、文明的祖国而不懈奋斗,让这样的崇高思想时时刻刻都影响和感染着学生。另外,教师要注意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培养重点能力。如在正式上课前,用幽默风趣的语气提问学生,你们现在是给谁读的书呢?你们读书学习是为了以后能做什么?提出上述问题后,再留出时间给学生们去认真思考和回答问题,教师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再带领学生学习和解读课文。在讲解完课文内容后,学生们都豁然开朗,很容易就明白之前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并且从学习这篇课文中领悟到很多之前没有体会的人生哲理。如此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能够紧紧抓住课堂重点,轻松掌握课文内容,教师也能取得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因此,作为语文老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要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动手、动口、动脑,提高他们的观察、分析、讨论、实践的能力,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参与机会,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为学生进一步发挥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三、优化设计作业,做好复习巩固

在教学小学语文时,教师应从学生出发,避免使用单调枯燥的作业形式,努力设计开放的作业形式,如绘画、图片、剪报、手工作品、标本等等。让作业不再成为学生的负担,而是一个张扬个性、愉悦身心的舞台。比如在进行《哪座房子最漂亮》的教学时,我让学生画出自己的房间给大家看;在学习《菜园里》时,我带领大家去参观菜市场并进行拍照;在学习《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时,我设计了多选题的作业:可以从毛笔字、剪纸、古诗朗诵、讲故事等中任选一种形式来表现我们熟悉的传统文化......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不仅熟悉了教材内容,而且还增长了一些文学、绘画等与教材有关的生活常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吸引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体验到收获知识的乐趣。此外,小学生天性善于表演和模仿,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多设计一些他们喜爱的表演作业形式。教师可以从童话、寓言故事等课文中选材,以课文为基础,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充分发挥想象力,自己编排剧本进行表演。学生在此过程中可以展示个性,充分体现了对教材的个性解读。比如学生积极参与《坐井观天》的表演节目,制作了漂亮的面具。学生们还对故事进行了续写,有的续写是:青蛙最后还是没有从井里跳出来,直到慢慢老去;还有的续写是:青蛙终于跳出来了,它看到了广阔的天地,在环球旅行中认识了很多朋友。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语文教学同样也不例外。在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推广的今天,作为教师一定要转变教学理念,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迎接改革、创新改革,不断充实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熊开明等人编著.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3]陈大伟等人编著.在新课程中:困惑与成长[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

篇3

【关键词】农村普通高中;语文教学;文化常识

一、引言

对文化常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常识,让学生认识和了解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常识,有利于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以及增强学生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伴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和素质教育全面开展,文化常识作为考查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实现语文教学中对文化知识的渗透,促使学生透彻了解民族精神,重视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对学困生人格的培养,促进学困生身心健康发展,成为现阶段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当前农村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人格教育的缺失

纵观现阶段语文教学现状可见,理论教育重于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没有落实到位,使得人格教育缺失。2015年的高考全国卷出现对文化常识的考查的题型,而2016年教育部在《关于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的通知》中,明文指出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常识的考核内容。受考试制度的影响,语文教师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的理论文化知识教学,以期通过理论知识训练,巩固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使学生在考试中取得良好的成绩。素质教育的忽视和人格教育的缺失,对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形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也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教师“重讲授轻体验”占主导地位

语文教学中健全学生人格,需要着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各项能力和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实际语文教学过程中,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教师普遍习惯重理论教学,“重讲授轻体验”占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的体现,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对语文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不够深刻,就会对提高学生语文水平形成不利影响。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我们的学生――年轻一代真正深入体会,才能自然而然生出民族自豪感,才能从内心深处真正热爱我们的民族以及文化。申遗成功的“二十四节气”,我们的学生可能都记不全,更不知节气的由来,更难主动去了解它,认可它作为我们民族文化的深层意义。现今,我们的学生,我们的社会兴起过洋节,如圣诞节、复活节……但对于我们的传统节日却毫不关心,这种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课程,更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髓部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实现师生角色的转变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三)教材利用度不高

农村普通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围绕课本教材展开教学活动,坚持应试思想,注重提高学生理论知识水平,对课本教材利用度比较低。高中课时比较紧张,教师为了在有限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尽可能压缩课堂教学,省下更多的时间进行复习。教师通常会引导学生快速学习课文内容,对于古代文言文仅以原文翻译、串讲、重点词解释等形式展开,对于现代文教学则是由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学生仅仅理解课本教材呈现的内容,而且只是了解课文内容大体含义和其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平时的授课中,教师很容易忽略文化常识这个知识点,或是照本宣科一语带过,没有足够的重视,没有着重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由于缺乏对课本教材内容的深入了解,学生对文化常识理解程度不深,学生认识不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和乐趣,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对提高学生学习水平形成了不利影响。同时,学生无法从文化常识中汲取营养,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对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形成了严重的阻碍。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化常识的基本途径

高中语文教材中涉及诸多文化常识相关内容,例如丰富的优秀文化典籍,《史记》《汉书》《后汉书》《诗经》等等。让学生深入了解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常识,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高中语文教学对文化常识进行渗透,必须深层次发掘语文教材中的文化常识素材,结合语文学科教学特点,加强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从而真正实现文化常识渗透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一)深入发掘语文教材中的文化常识素材

深入l掘高中语文教材可以发现,语文教材中蕴藏着非常多的文化常识。例如北宋文坛四大家“王安石、欧阳修、苏轼、黄庭坚”,“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等等。如果不注重学生的体验、领悟,学生停留于表面的认识,为应付考试死记硬背,不利于文化常识的真正渗透与传播。让学生认识和了解这些文化常识,加深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常识的了解,可以使学生切身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道德品质,对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些文化常识进行深入剖析,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这些文化常识。以“北宋四大家”之一的苏轼的作品为例,选其作品《赤壁赋》展开讨论。这篇文章苏轼以独特的笔触,将其人生观娓娓道来,既包含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也包含随缘而安的人生态度和忘情尘世的洒脱。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深层次发掘汉语文化的丰富内涵,提炼出促进学生情感认知能力和人格健全的因素,确保学生真正理解教学语文教学内容表达的深刻内涵和感情,不断提高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同时,教师要求学生自主学习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优美的句子。如“白露横江,水光接天”“饮酒乐甚,扣舷而歌”等,通过鉴赏这些富有画面感的句子,能够提高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和鉴赏能力。同时,学生在鉴赏审美时,还能够深刻感受到语文学科的魅力,从而实现语文教学中转化学困生和学困生人格培养的重要目标。除此之外,通过文化作品了解文化常识,还要求学生对其语言进行了解。例如《赤壁赋》一文先后呈现出了乐-悲-乐的感情变化,这种变化体现于课文的字里行间,这就需要学生深刻理解和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和魅力。所以,让学生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常识,既是新课标的基本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

(二)增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农村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化常识,要求教师必须深层次发掘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和文化常识的基本内涵,加强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通过在实际生活中渗透文化常识,不断加深学生对文化常识的理解,实现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和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目标。为此,教师要认识到家庭教育在学生学习生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做好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交流工作,让家长充分认识到文化环境和氛围的重要作用,积极参与到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中来。首先,营造舒适的家庭氛围,形成家庭阅读的良好氛围,由学生阅读包含人文精神的课外读物和语文教材内容,不断提高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进而真正实现培养学生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目标。挖掘《兰亭集序》《赤壁赋》中的干支纪年法,地支与十二生肖之间的联系,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些日历上也标有干支和生肖,这可加深学生对我们古人的聪明才智的敬佩,加深民族自豪感。《孔雀东南飞》中“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中的“黄昏”“人定”是古时十二个时辰计时法中天色计时法,对应十二地支计时法。其次,通过学生家长及时反馈学生家庭学习态度,家长人格教育方式等,促使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水平,加深学生对文化常识的理解,从而真正实现文化常识渗透于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如《鸿门宴》中项羽高居尊位,在现实生活中宴请宾客,有主客的位置之分,有以老为尊。而在工作会议的安排当中,也有上司和下属位置之分。文化常识,古已有之,延续至今,无处不在。学习和积累文化常识,在现实生活中做有一个素质有文化的人。

(三)让学生自主尝试挖掘文化常识

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化常识,不断加深学生对文化常识的认识和理解,必须发挥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利用自己对文化常识的认识和理解,灵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真正实现加深学生对文化常识理解的重要目标。高中语文教材中优秀传统文化常识,蕴藏的知识量比较多,而且都需要学生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例如,考试中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有“科举制之前如何选拔官员?”“科举制的名称”“古代节日习俗”等等,要了解这些文化常识,学生就必须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如“科举制之前通过察举、征辟和孝廉的方式选拔官员”,古代节日习俗中春节要贴春联、燃鞭炮、挂年画、耍龙灯,元宵猜灯谜、吃元宵,中秋赏月、吃月饼等。天文历法当中的有干支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地支和十二生肖的关系,申遗成功的二十四节气等,如《兰亭集序》中的“永和九年,岁在癸丑”。又如《赤壁赋》中的“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干支纪年法在现在还在使用。古代对人的称谓有多种情况,其中可称官名,如王羲之曾任右军将军,故称“王右军”;也可几项兼称,如先称籍贯,再称姓、名,后称字,如《游褒禅山记》中的“庐陵萧君圭君玉”。古人有“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的说法,这与中国古代阴阳学说和中原地区地理及太阳照射有关,被太阳照射为阳,反之则为阴。《游褒禅山记》中的“华阳洞”即在华山的南面。了解这些文化常识,就可以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了解,对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让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常识形成深刻的了解,学生自发将这些文化常识应用于写作中,对提高学生写作水平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学生在写作中将苏轼《赤壁赋》中关于人生感悟的描写原句用于作文中,就可以增强作文的可读性,实现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化常识的重要目标。所以,对作文教学的重要性形成充分的认识,通过对课本教材内容的学习,教师可以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布置写作任务,仔细检查学生写作情况,总结出学生语文知识常识性错误,同时有计划地向学生讲授文化常识,使得学生充分认识到文化常识的重要性,积极参与文化常识学习活动,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进而真正实现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目标。

四、结论

综上所述,高中教育教学改革中大力推进素质教育,重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出语文学科的重要作用,在语文学科教学中适当渗透文化常识,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加深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和理解,促使学生在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实现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目标。

【参考文献】

[1]徐付娥,左君.尊重学生人格,关注学困生的发展――浅谈对学困生的转化[J].新课程(小学),2015(01):24.

[2]刘江.玉璞需雕琢铁杵可磨针――数学“学困生”的人格矫治[J].中学教学参考,2011(10):67.

[3]穆占财.如何提高农村初中学困生的语文水平――以威宁县保家中学为例[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14.

[4]李祖惠.浅析小学语文学困生阅读能力低下的原因及培养策略[J].速读(中旬),2016(08):336.

篇4

一、规范常规性预习步骤,细化预习方法指导

在培养学生预习习惯的过程中,教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学生年龄小,自主反思、自主调节学习方法的能力相对较差,教师除了要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之外,还要教给他们预习的方法。在教给学生的预习方法时,要求尽量细化,可操作性要强。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总结出预习“三读写一抄一思”的方法,作为学生常规性预习步骤。每一步的具体方法和要求如下:

(一)三读写。

所谓“三读写”,即是读三遍,毎读一遍都有不同的要求,同时要把有关内容动笔写画在书上。

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把课文读通顺,解决字音障碍。凡是不认识的字,或多音字或文中注音字,在文中用笔标示出来,读完第一遍后查字典或结合工具书解决并注音,重点生字的同音字、形近字等写在课后生字表中进行对比,重点的多音字写在书上并组词,然后把写的这些多读两遍进行识记。

再读课文时,对照课文后的生字表和词语盘点上的词语,把生字圈出来,把词语框出来,把好词佳句画上横线,也要划出不理解或不很理解的词句。读完这遍后,也要通过查工具书等方法在课文上写出重点词语的意思。

又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课文的大概意思,譬如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介绍了一个什么人,描写了一些什么景,告诉我们哪些知识,抒发了怎样的感情等等。目的在于对全文获得一个较为完整的、初步的印象。

(二)一抄。

所谓“一抄”,就是把生字、词语、其他的好词佳句摘抄在预习作业本上。生字抄写要求把每一个生字和它的注音、组词抄两遍;词语盘点上的每个词语抄两遍,其余的好词抄一遍;摘抄文中的佳句3~5句;把本文的主要内容写在本子上。这样“嘴过三遍,不如手过一遍”,动手摘录,使眼、手、脑并用,效果比读更好。

(三)一思。

所谓“一思”,即思考本文的特点(或独特的地方)和你的收获、存在的问题等。通过一系列的预习活动,学生对课文的内容、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这时,还应该静静思考一下,这篇课文在文字上、语句上、内容上、知识上、思想意义上还有哪些问题不太清楚,需要在上课的时候认真听老师讲或向同学和老师请教的。对存在的问题和你最主要的收获,有的可以直接在书上做记号或作批注,有的也可以书面写下来。

二、预习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长期的培养

(一)师生共同预习,重点落实检查教材的预习情况。

其实,教师的预习就是老师将第一遍备课备在了书上而已。同时,开始训练学生预习时,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预习,严格督促学生按照预习要求和步骤进行预习,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对有困难的学生更要手把手地教,帮助他们尽快掌握预习的方法。在学生基本掌握预习方法后,逐步把预习活动放到课外进行。

但教师更要严格进行预习作业的检查,使预习活动切实落实,养成习惯。要重点落实检查学生在教材上的勾画、批注情况。很多学生嫌麻烦或是应付老师对预习本的批阅检查,根本不去读三遍,就将这几个环节的内容从“一点通”或其他资料上给你抄在本子上;有的学生就在书上满书地画上横线,乱把一些字词框出来等等。

(二)组织学生开展预习经验交流,提倡互学互帮,互相督促。

篇5

一、更新了语文教育理念,改变了呆板的教学方式

课程改革首先是理念的更新。传统的语文教学,主要看教师教得怎么样,训练得怎么样,而忽视学生自我潜能的开发。通过对课程标准的解读及实践的探索,我们逐渐认识到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建构的,教师与学生是合作的伙伴,只有教师以“尊重、理解、体贴、宽容”为前提,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课堂教学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教师的教学思路更加宽广,教学方式灵活多样。例如阅读教学,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来读书,来思考,尊重了学生的个性解读与体验,强调阅读中的对话与生成,敢于超越文本,建立文本与生活、与自然、与社会的联系;尊重了学生的表达方式,使学生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可以兴诗作画,可以唱歌跳舞……这些是我们过去不敢想的,更是不敢做的。而新课程给我们更多的创新空间,教师能够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教材特点、学生实际,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

二、注重了信息技术应用,确保了课堂教学的鲜活

由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更新,学校教学条件的改善,教师越来越重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传统的以投影、挂图为主要的教学辅助手段现在逐渐被多媒体课件及网络教学所替代。信息技术有着传统教学不可相比的优势,它能变无声为有声,变静态为动态,变呆板为鲜活。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培训,网络知识的普及,教师逐渐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将使学科教学发挥更大的潜力。特别是语文学科,它不仅是语言文字的训练课程,还是很重要的人文教育学科,如果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必将激活学生的思维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在角色转变中放飞了学生的个性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唯一的知识拥有者,是知识进入接受器的手段,拥有绝对的权力,学生必须服从。新课改下,教师必须努力转变角色,怀着一颗平常心,带着微笑走进课堂,由过去的“统治主宰者”、“支配者”、“直接知识传授者”、“主讲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引领者,与学生真诚面对,和学生共同营造一个温馨、静谧、安详的环境,真正让学生自主参与,做学习的主人。

新课改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新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程的核心和关键之一。“学生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我能学”,让学生尽量自己去学。而此时教师主要在于组织、引导、点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人教版的新教材大大增加了识字量,新课标提出要让一年级的小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参与识字的愿望。那么在教学中,我就给学生留一个思考的机会,给学生一个自主的空间,然后再听听他们的发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让他们亲历阅读实践,在阅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我尽量地给孩子阅读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去读通课文、读懂课文、会读课文。在读书声中,教师已不是主导者、支配者,而是成了学生阅读的引领者;在读书声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多了,有了阅读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激发了阅读兴趣。

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同,已有的知识结构也不同,那么对同一文本的理解和感受肯定也会不同。这时,教师就要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尊重学生在阅读时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卡尔威特曾说过:“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教师在学生学习的时候,适时地给予学生鼓励、表扬、赞许,这样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真正有个性地去阅读。

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的生命应该融入到不断生成的语境和游动的语流中。语文的学习应该在活生生的动态语言环境中进行。而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把词语、句子孤立开来,总是要求学生进行“什么时候,谁在干什么”、“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之类的语言训练。这样的训练不能将新教材中富有文学性和人情味的内容表达出来,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教师应让学生有更多的富有创意的表达。

四、在教学中体现“乐”

乐是通向学习乐园的向导,引导人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乐也是潜在的学习动力,使人保持旺盛持久的学习热情;乐又是一位学习的良师,使人加快获得知识的进程。

心理学原理告诉人们,兴趣导致欢快,学起来能得到内在的满足。研究结果也表明,学习情绪轻松、愉快、高涨,学起来、教起来就容易活,效率也就高。那么如何做到乐呢?一是目标激励,化苦为乐。语文教师要从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战略高度,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远大的人生目标,唤起他们学好语文的原动力,以苦为乐,化苦为乐。二是讲究实效,学有所乐。教师应设法使学生不断体验到学有所得的。教师既要胸中有书,更要目中有人,务实求真,使学生学有所乐。三是示范表率,寓教于乐。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和运用自身的感召力,充分发挥示范表率作用,如:要求学生背诵的,自己先“亮相”,可经常“下水”作文。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教育,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开发智力,其乐融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