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科学素质教育范文

科学素质教育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9 17:52:4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科学素质教育,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科学素质教育

篇1

关键词:科学素质;培养;学生;能力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中小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水平、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这就为素质教育的基本理论探讨指明了方向。科学文化素质作为人的整体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包括哪些构成要素,人们进行过探究。笔者认为,科学素质内涵比科学文化素质的内涵窄,科学素质主要由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方法、科学意识和科学品质五大要素构成。在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科学知识是发展学生科学素质的基础,科学教育的过程能逐渐培养、发展学生的科学能力,使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培养良好的科学品质,同时促使学生逐步形成科学意识。中学科学教学应以提高和发展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中心,这是时代的要求。本文试就中学科学教学中科学素质教育的内容进行初步探讨。

一、引导学生牢固地掌握科学学科的基本知识

科学知识在构成科学素质五要素中起着基础作用,它是人类世世代代积累和传递下来的宝贵遗产,它是今后学生从事科学工作和其他工作的基础。因此,在中学阶段通过科学课程的教与学的活动,要让学生牢固地掌握科学的基本知识。科学知识是发展学生科学素质的基础,但科学知识总量大,应该选择那些对学生认识世界、面向社会以及自身发展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最典型的关键性知识让学生学习。这些知识主要有:①最基本的科学现象和事实、最普遍的科学常识及科学史知识;②科学计量系统、科学用语、命名法;③最重要的科学概念和最根本的科学原理。④科学与社会、科学新进展、科学的未来发展方向,包括科学在日常生活与生产中的重大应用以及与当前社会发展与生活密切关联的问题。

二、培养、发展学生的科学能力

在科学教学过程中,科学素质教育的第二个方面应该强调培养、发展学生的科学能力。科学能力应是科学素质教育的核心。因为,从社会的生存和进步来看,这种能力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对具体科学概念的掌握,不论这些概念有多么重要。笔者认为,科学能力应是获取科学知识和探索科学新知识的能力。自然科学方法论是培养学生科学能力的依据,科学能力的形成过程是在科学知识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形成的,教师采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手段组织学生学习各种科学知识,训练学生的科学能力,在中学科学教学中应着重注意以下五个方面的能力培养:

1.实验能力(包括观察能力)

观察与实验能力是科学能力的基本要素,是一种全面的综合能力,包含相当高的独立探索能力和创造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把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具体化为以下几个方面:①按一定的认知目的安排观察或实验的活动;②让学生独立地完成观察与实验;③使学生学会如何记录、分析、观察和实验所得的资料及数据,导出正确合理的结论并进行报告。

2.思维能力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思维能力包含的范围很广。科学学科知识的特点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也非常有利于培养他们对事物进行对比、类比、逻辑推理的能力。在科学教学中,应注意利用有关科学知识的特点,进行相关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学习了酸的通性后,可让学生演绎推理出一些没有学习过的酸的性质,培养学生的演绎思维能力。同时,可对比已学习过的酸,找出它们性质的异同点,培养学生的对比能力和分析能力等。

3.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一种较高要求的科学能力,是建立在观察、理解、思维、记忆等能力基础上的一种比较综合的独立学习的能力。它是多方面能力的综合。使学生具有自学能力,能独立地获得和探求新知识,这是教育的最终目标之一。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可以具体化为以下两个方面:①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教给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②着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训练。

4.理解能力

理解能力能反映学生科学能力好坏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学生学习、消化知识,不断扩大知识范围和增大知识深度,以及提高自学能力所必不可少的能力。在中学科学的教学实际中,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应帮助学生和要求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时能做到:①掌握所学科学概念和规律产生的背景或实验条件和现象;②掌握所学科学概念和规律的确切含义,会分析物质发生变化时的原因;③掌握所学的科学知识和其他科学知识的联系、区别;④掌握所学的科学概念和规律的成立条件和应用范围,且会依据对基本概念和规律的解释做出正确的推断。

5.创造能力

培养学生创造力也是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未来社会需要更多的创造型人才。人人都具有创造能力,只是程度高低不同而已,创造能力能通过教育和训练予以提高。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是创造能力的核心。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有意识地使用创造教育的教学模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活动,从而培养创造性的思维能力;②注意创造性思维的发散性特点。培养学生善于对已知事物进行怀疑和再思考,能够打破习惯性思路,提出几种另外的解决问题的办法;③注意联想能力的培养。由于科学学科知识的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等能力;④注意利用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活动中,让他们有机会充分施展才能和创造性。

三、教给学生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是人们在科学研究中所遵循的途径和所运用的各种方式及手段的总称。掌握科学方法无论从学习知识的角度或者从发展能力的角度来看都是非常重要的。在中学阶段,要求学生掌握科学方法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教给学生普通的自然科学方法是很有必要的。在科学教学过程中,通过采用下列程序来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

1.搜集有关资料、文献和数据观察,实验,条件控制,测定,记录。

2.分析、研究和处理有关资料、文献、数据(表格化、方程化和图线化),最后进行分类。

3.得出规律性结论。抽象的科学,发现规律,模型化,提出假设,验证假说(得出结论、形成概念)。

四、促使学生逐渐形成科学意识

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实际问题,要用科学意识进行对待、处理或解决。在科学教学过程中,不要求学生系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但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时,可以促使学生形成很多唯物主义观点,这是科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具有的特点。促使学生形成科学意识,这也是科学素质教学的一个应重点加强的方面。要促进学生形成科学意识,最主要的手段应该是让学生参与实践,理论联系实际。可以采取活动课的形式,让学生亲身经历周围环境中存在的科学问题,让学生形成科学能给人类带来利益的观点。同时也应告诉学生,如果不合理地利用科技成果也会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及社会生活带来消极影响。

篇2

关键词: 科学课程 科学素质教育

科学课程的主要宗旨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以培养他们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科学是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对加强中小学生的科学素质教育大有裨益,特别是在培养学生科学能力、科学精神、科学态度方面具有特别的意义。

一、科学素质的构成

1.科学能力。科学能力是指使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习认知活动的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科学能力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科学学习中的智慧能力,包括观察能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注意力。这类能力是人从事任何活动都必须具备的能力,是能力中的基本成分。另一类是科学学习中的一些综合能力,主要包括阅读能力、表达能力、试验能力、自学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创造能力等。以上能力在科学课程的学习中能够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

2.科学精神。科学课标明确指出,科学课程的一个重要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主要包括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探索精神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科学课程通过大量有趣的实验让学生们发现身边的各种现象背后暗藏的科学道理,为他们打开了一扇通向未知世界的窗户,激发了学生们的求知欲望,培养了他们勤于动脑、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勇于探索未知领域的创新精神,还能使学生养成不畏艰辛、锲而不舍地追求真理的良好品质。有人把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称之为“填鸭式”,课堂里的被动接受抹杀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养成了不愿动脑、盲听盲从、人云亦云的坏习惯,而科学课程的引入有利于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权威、独立解决问题、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的科学精神。

3.科学态度。科学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主要包括实事求是、严肃认真、务实勤奋、谦虚谨慎、热情自信等。教学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持有不同观点,然后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来验证观点,这种让学生自我否定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主动承认错误,接受正确的观点。科学课轻松有趣的气氛、启发式的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能够培养学生对所从事的活动表现出积极主动的态度和一定程度的兴趣,并产生良好的注意状态和迎难而上的意志。实验证明,科学课程还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优化学习效果,调节学习心情,为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科学课程中科学素质培养的途径

1.注重科学实践教学。面向实践教学,即加大教学实践活动的比重,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活动。科学课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学过程离不开感性认识这个基础,充分应用各种直观教学手段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很有必要,如实物、标本、挂图、投影、录像、实验操作、计算机演示等,适当适时地选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利于学生创新发展的素材,激励学生操作、观察、猜想、逻辑推理,重点放在调动和保持学生的注意、兴奋中心,鼓励他们猜测与探索、动手、动口、动脑、发表见解,是面向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让学生走进社会、强化实践,也是科学课教学的重要方法。它是一种课堂理论教学与校园、菜园、田野、社会实践的有机互动,融知识学习与应用为一体,间接经验学习与直接经验学习并重,促进学生科学情感、科学认识与科学知识应用能力有效发展,进而培养学生科学的创新能力。

2.加强科学情感教学。积极健康的情感促进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消极的情感则会把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引向不正确的方向,甚至起阻碍作用。在科学课教学中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创设积极健康的情感环境,可以促进学生的认知过程,提高教学效果,丰富教学活动,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兴趣、想象和质疑及对知识的理解和内化,有利于学生全身心的发展。事实上,情感教学可资借鉴的情节广泛,有无限拓展的暗示空间。教师还应使学生建立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教学中要以实例使学生意识到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必须加以保护,养成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行为,明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做到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生态平衡相协调才能使人类逐步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性。

3.注意理论结合实际。尽可能联系生活、生产等社会实际问题进行教育,使学生形成科学的社会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如在讲到有关“硫、硫酸”、“氧和磷”这些内容时,向学生介绍“酸雨的形成及其危害”、“环境污染的严惩性及其对策”,使学生意识到把科学科技知识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实际时,必须考虑到优化人类社会的生存环境和未来社会的持续发展,使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帮学生剖析“鬼火”、“笑气”、“煤气中毒”、“雷雨肥田”、“温室效应”等现象的化学成因,可使他们懂得其中的科学道理,能同反科学的迷信思想作斗争。

篇3

关键词: 中学生物教学 科学素质教育 科学态度 科学方法 科学能力

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深化教育改革,打破旧的“应试教育”模式,建立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的“素质教育”新体制,已成为当前乃至今后教育教学改革所面临的首要任务。素质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生理及文化素质的质量水平。生物学素质包括与之相关的思想素质、科学素质、心理素质、劳动素质等诸方面,其中生物学的科学素质,是生物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下面我就生物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教育的实践谈谈认识。

1.加强科学态度的培养

在心理学中,科学态度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主要是指学习的兴趣、学习习惯、不断探索新知识的精神、高度的科学责任感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等。科学态度对科学素质的全面提高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科学态度的培养是科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极大的兴趣,使学生对生命科学热情关注,是生物学学习和实践的动力;高度的责任感,是掌握生物知识、技能及进行生物科学研究的保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是生物研究的基本要求。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有以下几条途径:①通过介绍科学家的故事及生命规律的揭示过程感染和教育学生。②通过介绍生物科学研究的新进展及前景以激励学生。③在教学中适时渗透人口、资源、环境等内容,以增强学生的使命感。④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2.重视科学方法的教育

科学方法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科学方法的教育,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生物科学中常用的科学方法包括观察、实验、分析、概括、推理和假设论证等。在教材内容中,科学方法教育的素材很多,如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建立过程等,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这种潜在因素,把科学方法的教育渗透进课堂。实验教学是科学方法教育的主要渠道,为此,教师在实验方法、手段上应作大胆的尝试,把课本中的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课前由教师说明实验目的、材料用具及作用,然后指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观察结果,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使学生在学习设计、尝试分析中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体验“科学研究”的乐趣。此外,课外活动也是进行科学方法教育的重要途径。

3.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

应试教育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素质教育要求教育者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知识的传授与素质教育不是互不相容的,科学知识是学生认识世界、面向生活及自身发展所必不可少的,生物知识是构成学生生物学科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学生生物科学素质的基础,在生物学素质教育中基础知识的传授具有重要的地位。当然,在素质教育前提下的知识传授过程,要求教师在备课、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应用、作业的布置及考核等诸环节中均应把提高学生素质放在中心位置,摒弃只求分数、满堂灌、题海战等不利于学生发展的做法,加强应用能力的训练,使知识教学和知识应用能力的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在学习了渗透原理后,学生就会明白农作物合理施肥的科学道理;在学习了遗传和变异后,学生就懂得我国《婚姻法》禁止近亲结婚的意义和科学依据。生活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学生才能真正学懂、学会知识,而不是停留在机械记忆上。

4.加强科学能力的培养

生物科学能力是指人们在观察生物、研究生物和改造生物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心理与个性特征,它包括科学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笔者认为,应侧重以下四个方面。

(1)观察能力。观察能力是通过观察活动认识事物的能力,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并和思维活动紧密结合的主动的知觉活动,是生物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有句名言:“观察、观察、再观察”。达尔文在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时说:“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在众人之上。”生物学中可供观察的材料很多,包括标本、模型、图表、实验现象和自然现象等。教师在组织生物教学、生物实验等活动时,应明确观察目的、观察内容,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逐步培养、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

(2)实验能力。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实验能力是学生生物学科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生物学所不可缺少的“工具”。实验能力既包括实验操作能力,又包括假设、推理、分析等能力,所以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主要途径,通过指导学生做实验,使学生弄清实验目的,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学会正确地操作、使用实验器材,尝试由实验现象导出结论,逐步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通过分析前人的经典实验,如米勒实验,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实验态度。在现行的生物教材中,安排了许多课外小制作、小实验活动,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这些活动,并要求学生对小实验、小制作的实验原理和结果进行分析说明,这也是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3)思维能力。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认识过程,思维活动表现为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判断和推理,其中分析、概括和综合是思维的最基本过程,而分析和概括能力又是思维能力的起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形式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如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时,教师可以通过系列对比实验,让学生分析、比较实验现象,概括出光合作用的基本条件和产物,进而构建光合作用的基本知识体系。

(4)自学能力。学生不可能一辈子在学校学习,知识日新月异,21世纪更是知识“爆炸”的年代,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不教”,即通过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会学”。事实证明,一个人一生所用的知识,只有一部分来自于从小学到大学的学习,而大量的知识来自平时和职后的自学。“会学”的内涵就是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主要渠道,教师通过明确预习要求、布置预习思考题等方式,使学生逐步养成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课外阅读”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上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素材,培养学生获得新知识并应用这些新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朱正威.关于中学生物学课程改革的若干建议.

篇4

中学化学教学应以提高和发展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中心,这是时代的要求。本文试就中学化学教学中的科学素质教育的内容作一初步探讨。

1.让学生牢固地掌握化学学科的基本知识

科学知识在构成科学素质五要素中起着基础作用,它是人类世世代代积累和传递下来的宝贵遗产,它是今后学生从事科学工作和其他工作的基矗因此,在中学阶段通过化学课程的教与学的活动,要让学生牢固地掌握化学的基本知识。

化学知识是发展学生科学素质的基础,但化学知识总量大,应该选择那些对学生认识世界、面向社会以及自身发展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最典型的关键性知识让学生学习。这些知识主要有:①最基本的化学现象和事实、最普遍的化学常识及科学史知识。②化学计量系统,化学用语,命名法。③最重要的化学概念和最根本的化学原理,包括溶液理论、气体定律、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热力学、化学反应动力学。④典型金属、典型非金属、过渡元素、稀有气体以及有关的化合物知识。⑤无机化学、有机化学、核化学、生物化学、环境化学、地球化学、化学分析、化学合成。⑥化学与社会、化学科学新进展、化学的未来发展方向。包括化学在日常生活与生产中的重大应用以及与当前社会发展与生活密切关联的问题。

2.培养、发展学生的科学能力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科学素质教育的第二个方面应该强调培养、发展学生的科学能力。科学能力应是科学素质教育的核心。因为,从社会的生存和进步来看,这种能力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对具体科学概念的掌握,不论这些概念有多么重要。笔者认为,科学能力应是获取科学知识和探索科学新知识的能力,自然科学方法论是培养学生科学能力的依据,科学能力的形成过程是在科学知识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形成的,教师采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手段组织学生学习各种科学知识,训练学生的科学能力。

科学能力是一个属于能力范畴的概念,其包括的内容比较广泛,如有观察、思维、想象、实际操作和创造能力等,但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应着重注意以下五个方面的能力培养。

(1)实验能力(包括观察能力)

观察与实验能力是科学能力的基本要素,是一种全面的综合能力,包含相当高的独立探索能力和创造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把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具体化为以下几个方面:①按一定的认知目的安排观察或实验的活动。②让学生独立地完成观察与实验。③使学生学会如何记录、分析、观察和实验所得的资料及数据,导出正确合理的结论并进行报告。

(2)思维能力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思维能力包含的范围很广,化学学科知识的特点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也非常有利于培养他们对事物进行对比、类比、逻辑推理的能力。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利用有关化学知识的特点,进行相关的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进行碱金属族元素教学时,利用该族元素具有相同核外电子数的特点,在已知钠元素的性质后,可以演绎推理出其他元素的性质,培养学生演绎思维能力。同时,利用它们具有不同的电子层数,又可以进行各元素性质的对比,找出它们性质的异同点,培养学生的对比能力和分析能力等。

(3)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一种较高要求的科学能力,是建立在观察、理解、思维、记忆等能力基础上的一种比较综合的独立学习的能力,它是多方面能力的综合。使学生具有自学能力,能独立地获得和探求新知识,这是教育的最终目标之一。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可以具体化为以下两个方面:①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教给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②着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训练。

(4)理解能力

理解能力能反映学生科学能力好坏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学生学习、消化知识,不断扩大知识范围和增大知识深度,以及提高自学能力所必不可少的能力。在中学化学的教学实际中,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应帮助学生和要求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时能做到:①掌握所学化学概念和规律产生的背景或实验条件和现象。②掌握所学化学概念和规律的确切含义,会分析物质发生变化时的原因。③掌握所学的化学知识和其他化学知识的联系、区别。④掌握所学的化学概念和规律的成立条件和应用范围,且会依据对基本概念和规律的解释作出正确的推断。

(5)创造能力

培养学生创造力也是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未来社会需要更多的创造型人才。人人都具有创造能力,只是程度高低不同而已,创造能力能通过教育和训练予以提高。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是创造能力的核心,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有意识地使用创造教育的教学模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活动,从而培养创造性的思维能力。②注意创造性思维的发散性特点,培养学生善于对已知事物进行怀疑和再思考,能够打破习惯性思路,提出几种另外的解决问题的办法。③注意联想能力的培养。由于化学学科知识的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等能力。④注意利用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活动中,让他们有机会充分施展才能和创造性。

3.教给学生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是人们在科学研究中所遵循的途径和所运用的各种方式及手段的总称。掌握科学方法无论从学习知识的角度或者从发展能力的角度来看都是非常重要的。在中学阶段,要求学生掌握科学方法是有一定难度,但教给学生普通的自然科学方法是很有必要的。在化学教学过程中,通过采用下列程序来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

(1)搜集有关资料、文献和数据

观察,实验,条件控制,测定,记录。

(2)分析、研究和处理有关资料、文献和数据

资料和数据的处理(表格化、方程化和图线化),分类。

(3)得出规律性结论

科学抽象,发现规律,模型化,提出假设,验证假说(得出结论、形成概念)。

4.促使学生逐渐形成科学意识

笔者认为,科学意识包括两重意义,一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自然科学观。二是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实际问题,要有科学意识的进行对待、处理或解决。

辩证唯物主义的内涵丰富,在化学教学过程中,不要求学生系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但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时,可以促使学生形成很多唯物主义的观点,这是化学科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具有的特点。例如,可以促使学生逐渐树立起物质第一性的观点,树立起尊重事实的观点,树立相信科学、反对迷信的观点,树立为科学而不断探索、不断奋斗的观点等。

促使学生形成化学科学意识,这也是化学素质教学的一个应重点加强的方面。我们的教育最起码应做到:一个受过中学化学教育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化学问题时,不要求他们能说出问题的原因,但应具有知道这是化学现象的化学科学意识。就好比说,一个公民走在大街上,看到汽车后面排出尾气,他应该意识到这些气体会污染空气。

要促进学生形成化学科学意识,最主要的手段应该是让学生参与实践,理论联系实际。可以采取活动课的形式,让学生亲身经历周围环境中存在的化学问题,让学生形成化学能给人类带来利益的观点。同时也应告诉学生,如果不合理地利用科技成果也会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及社会生活带来消极影响。

篇5

关键词:幼师教育;物理教育;科学素质教育;实践性;创造性

幼儿科学教育是培养21世纪科学人才的基础工程.作为幼儿园应该如何实施素质教育,为今后培养创造型人才打下基础.我认为,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幼师队伍是提高幼儿园科学素质教育的一条好途径.作为一名幼师学校的物理教师,如何培养幼师学生的科学素质来适应时展的需要,我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平时教学中,渗透学习目的性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一直在口头强调这门课多么重要,学习的目的怎样,学生都有腻烦心理,你说的越多,学生越是不以为然.只能将目的性教育渗透在点滴的教学活动中.虽然学生都知道以后的职业是干什么的,但学习的被动性很强,尤其是幼师课程比较多,并没有像中学课程有主次之分,很多学科只学一年,学生感觉是忙得像陀螺,晕头转向找不到北.如果她们不明确各种学科在今后工作中的作用的话,在学习时就会有一种懒惰思想,目标将放在只要通过考试上.我在进行幼师物理教学时,经常将所教的知识与幼儿园的案例相结合,让她们自己体会所学知识的重要性.经常与同学进行交流,如何处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实际情况,让她们自然而然明白在这一阶段物理学习的目的.

二、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性教学

教学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如果我们在幼师的培养过程中就让她们参与实践活动,不但能使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快速进入角色,还能使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焕发新的风采.在平时的学习中,我改变传统的教学阵地,将课堂扩展到了教室或实验室之外,增加实践性教学.例如,在“平均速度”教学中,我们在操场测各位同学跑步与竞走的平均速度,让她们寻找平均速度究竟与哪些因素有关,在“动量与冲量”教学中,同学们进行比赛,让一只生鸡蛋从同一高度落下,同学们可以借助不同器材,从鸡蛋的完好程度来判断谁获得优胜,从实践中获取动量与冲量的知识.在“力的合成与分解”教学时,我是这样教学的:先布置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双拳难敌四手”与“四两拨千斤”的现象,再请学生上台表演.(如不成功,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时,先请两位大力士并排站好,让一位小个子同时与两位大个子拔河,体会“双拳难敌四手”,再让两位大力士拔河,一位小个子在中间呈丁字状向后拉,先让学生猜测小个子能否拉动两位大个子,再让学生来演示,从而让学生体验合力与分力的大小关系自己去找理论来分析所出现的现象,从而解释“四两拨千斤”的问题.通过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特别是将非常抽象的合力与分力问题具体化后,降低了学习难度,又增加了物理学习的趣味性.这些实践性教学,我体会到在幼师培养阶段开展以培养动手能力为主的科学活动是实施幼师科学素质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

三、培养创造意识,激发创造动机

篇6

随着我国的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社会所需求的社会人才结构发生一定的变化,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更多的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使得需求人才的层次更为细分化,类型也更加的多样化,加速了高等院校的对自身的教育定位,使得本科院校也细分而产生了5A的理论型本科院校于5B的实用性本科院校的定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问题也被大家所关注。而应用型本科院校是以培养技能型人才定位同职业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高度职业院校对学生的教育和要求所不同,因此仅简单地将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模式直接套用到应用型本科院校就显得有些牵强,由此看来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研究就显得有些单薄。

二、改变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职业教育地位和作业科学定位

近年来我国对职业教育的研究力度愈来愈大,职业教育的建设不仅在人力强国,构建科学教育体系,提高国民综合素质,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中起到重要作业,同时也体现了职业教育面向人人、面向社会,改善民生的教育的良好载体。但是纵观文献,职业教育的研究,仅仅停留在高等职业院校的层面,而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职业教育的研究是少之又少,而应用型本科院校顿河高等职业院校的职业素质的要求又有很大的差异。

1.加强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深刻的认识他所带来的深刻作用,缔造出现代本科职业教育的社会良好环境氛围

如何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教育更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近年来探讨的重要问题。因此,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职业教育确定未来的长远发展目标,要进行战略性部署、设计、统筹的规划,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实现整合模式职业教育的建设,使得本科院校的职业教育在科学的、系统的规划下避免重复建设的有序进行。协调有关职能政府单位加强横向联系,推动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职业教育的关注度,对职业教育的模式建立形成强大的推动作用;引导从政策上和舆论上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形成一种“家财万贯不如一技在身”的理念,从根本上使得职业教育的参与者(教师、学生、社会力量)感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2.加深了解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规律,营造快速发展现代应用型本科院校职业教育的良好的制度环境

现代的职业教育管理的体制机制存在着政策缺位、指导不利的状况,同时也存在着政出多门,条块分割的现象。人力资源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在职业教育的管理职能上存在着交叉,分别肩负着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发展的责任。同时用人的劳动制度与育人的教育制度分离,劳动市场的用人信息和职业教育的育人供给不衔接,职业资格证书与教育学历证书分离。因此需要完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加强职业教育与各类教育的衔接与统筹,尤其是加快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课程的关联性,进行学籍互联、学生互换、证书互通的新机制,建立本科职业教育发展和各类技能型人才开发的新通道,建设本科职业教育发展的“立交桥”,构建外部开放、横向融通、纵向贯通的现代本科应用型职业教育体系,使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就业有门”。

3.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职业教育面临的困难

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与就业市场联系不够紧密;学校专业设置和布局不合理,办学模式缺乏灵活性;课程教材内容不能及时更新和生产技术更新;专业课教师数量不足,很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不强;在校生素质不高,给学校安排教学工作、实现培养目标带来很大困难。从而,造成职业教育质量不高,缺少特色,缺少吸引力。

三、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隐形教育课程建设

篇7

一、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就是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符合实际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使学生能够各尽其材。人的天性是相同的,但由于不同的教育理念、社会背景、家庭状况等后天环境的影响,便产生不同程度的个性差异,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如《论语.颜渊》记载,樊迟、仲弓、颜渊三人问的同相的是“仁”,孔子却根据三人的不同学业造诣作出了三种不同的回答,这三种深浅有别的答案,可以使三个都能结合自己的实际将“仁”付诸实践,这比那些不切实际的死板教育更能收到成效。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教师不能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行事,而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来决定教育的内容和进度,如果教学的内容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那就宁愿停止;如果一味的“进而不顾其安”,结果只能造成学生的负担过重,最终导致教学和失败。

二、启发诱导

启发诱导是一种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方法,一直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欢迎。教师在启发式教学中的作用是很重要的,教师如何有效地启发学生去主动思考是启发式教学成功的关键。使无疑者有疑,使有疑者无疑,是启发式教学的精髓所在。教师的任务只是“示之于始而正之于终”,而不是事事替学生亲躬,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但不能牵着他们走,鞭策他们,但不能强行逼迫他们,为他们开个头,但不亲自带他们到终点,而是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在诱导过程中,教师要把握住诱导的“度”,学生如果很想把某一问题弄明的却没有明白、心里因此而烦闷,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去开导他,便他的思路畅通;学生思考某一问题已经心有所得,想要说出来去不知如何表达,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去启发他,帮助他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在这两种情况下,学生都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这个时候去教导他,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学思结合

学思结合就是把学习和思考这两个环节密切联系起来,既重视学,又重视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是学习成功的保证,就如手中没有弓箭,只有思考射箭的模样,自然不能掌握射箭的本领,手中有了弓箭,却不考虑应该怎样去射,同样无法提高射箭的技术。教师、学生都要把学思很好的结合起来,不能偏废。教师要认真借鉴别人成功的教学经验,帮助自己开阔眼界,认真学习书本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积极对教育方式方法进行探讨,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模式。学生既要全面掌握知识点,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更好的把学思结合起来。如果只读不学,必不知其意味,只思不学,纵使晓得,终是不牢靠,只有读和熟思的精,才有心、理合一,永远不忘。

四、教学相长

教学相长就是教和学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对立、相互促进的对立统一关系。教学过程并不是单向的知识传授过程,而是师生双方都能受益的双向互动过程。老师不只是传授知识,而且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弱点,通过不断学习促使自己的知识结构更加完善。学生也不是被动的学习,而是要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努力思考,不断强化自己知识的薄弱环节,这样师生双方都能在教学过程中同时得到提高,进而提升学生的各方面的综合素质。

五、全面发展

篇8

【关键词】化学科学 实验 方法 意识

现在的中小学教育已由应试教育转向了素质教育,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在教学中应侧重真培养学生的化学科学素质。而化学科学素质则由化学科学知识、化学科学能力、化学科学方法、化学科学意识和化学科学品质五要素构成。当然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还应对学生进行德育、美育身心教育以及劳动技术教育等。因此,化学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化学科学素质为中心,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为背景,辅助以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教育、身心教育以及劳动技术教育,促使学生得到整体素质的提高,本人结合教学中的实践,就化学科学素质教育问题谈几点体会。

一、化学科学知识教育

在基础教育中,化学知识是学生认识世界、面向生活和自身发展不可缺少的知识,是化学科学素质的基础,是化学教学的主要任务。因此,强调素质教育并不意味着可以淡化“双基”教学,相反,加强“双基”正是为了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素质。问题关键是怎样摆脱应试教育束缚,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前提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就要求教师改变教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抛弃“满堂灌”和“题海战术”,走出以“考纲”代替“大纲”,以“考点”代替“双基”,以“解题”代替“实践”的纯应试教育的怪圈。做到“教师应以先进的教学理论为指导,借鉴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坚持启发式教学,加强学生的探究活动,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大纲语),素质教育下的“双基”教学就是教会学生“会学”,重视学生动脑、动手,指导学生真正理解化学知识的内涵和联系,最终达到“会用”。

二、化学科学能力教育

这是科学素质的核心,大纲上说:“培养和发展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能综合应用化学和其他科学知识、技能解释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所以,教学中应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其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能力型和创造型人才。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就应充分发挥实验的优势,加强实验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好演示实验,演示实验的效果要明显,要使全班学生都能看清楚,同时要引导学生对各种实验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并及时如实地记录观察的结果。通过观察开阔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启迪学生的思维,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学生实验是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的重要途径。应多创设一些学生动手的机会,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设计能力,引导他们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际问题,在学生实验教学中,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并对实验全过程进行指导和评价。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向学生充分展示教学的思路和解题的思路,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思维方法,特别应关注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自学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鼓励他们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渠道积累知识,开阔视野,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三、化学科学方法教育

这是科学素质的翅膀,是获取科学知识的手段。学生只要掌握了科学方法,就能更深入地理解和牢固记忆科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而且,科学的方法对人一生的学习和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掌握科学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

在化学教学中,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指导和训练学生掌握一些重要的科学方法。如在“碱金属”的教学中通过实验和观察,将实验现象和数据等资料加以分析找出规律性的知识,并根据这些规律性的知识,进一步对一些物质的性质做出推论和预测,当这些推论和预测以过多次论证后,即可将其中的正确部分上升为理论。又如在有机物烃的教学中,以一种具有代表性的烃为典型的物质,分析它的结构、性质以及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归纳、推导出这类烃的通式和通性。

四、化学科学意识教育

这是化学科学素质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科学意识包含辩证唯物的世界观和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科学意识教育就是促使学生树立物质第一的观点、尊重客观事实的观点、相信科学反对迷信的观点、爱护环境保护自然的观点、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等。

在化学教学中,可以结合具体事例来强化学生的科学意识。如结合盐类水解的有关内容,介绍如何利用盐类的水解为工农业生产和科学实验服务,教育学生学以致用;学氧化硫的用途时,介绍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及当前世界关注的环境保护问题,使学生具有环境保护的初步知识,提高环境意识。

五、化学科学品质教育

这是科学素质的动力,包括兴趣、情感、意志、作风、态度等。良好的科学品质能使人树立坚强的意志,表现出高度的自学性、顽强性和自制性,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遵规守纪、不怕挫折的精神,养成实事求是、勤于思考、积极探索、谦虚谨慎、尊重他人、乐于协作的习惯。

在化学教学中,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科学品质教育,如在“碱金属”中介绍候氏制研,大胆创新、无私奉献、执着爱国等高贵品质。

参考文献

[1]李志刚.多维假设与求证的探究教学模式研究.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6.

篇9

一、政府行为导向有力。区域整体推进素质教育的体制机制、质量效益和社会环境切实优化

一是坚持把实施素质教育从单纯的学校行为上升为政府行为。区委、区政府每2-3年召开一次全区教育工作会议,对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大力实施素质教育作出阶段性的部署和要求。2001年,区委、区政府将区域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列为区政府为民办实事的重要项目,凸显了我区整体推进素质教育的力度与决心。

二是加快推进区域基础教育高位均衡发展。按照“办好每一所学校,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工作要求,全面推进初、高中分设。到2010年,全区100%的中小学将全面建成现代化优质学校。建立健全了从小学到大学阶段的帮困助学政策体系和区、校、社会三级帮困助学网络,确保全区无一学生因贫困而辍学;本着“政府购买服务、家长合理分担、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管理”的原则,区政府每年拿出专项补助资金400多万元,规范实施学生接送车统一管理。

三是探索建立有利于素质教育的评价机制。早在1997年,我区就在省内率先实施中考、中招制度改革,将区域内优质热门高中招生名额100%分配到初中学校。并将名额分配与学校执行教育法规和办学水平挂钩,引导学校由“升学竞争”向“办学竞争”转变。近年来,我区先后建立了由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区政府有关部门领导组成的特聘督学制度,及时为区域性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出谋划策。今年,我区又将全面建立中小学理事会制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内外并重、广泛参与、科学评价和民主监督的运行机制,在全社会形成大力支持素质教育和促进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的良好环境。

二、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水平在科研兴教、人才强教和依法治教进程中高位提升

一是紧紧抓住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的重大发展机遇。以“新课程在国家级实验区的推广与实施研究”为统领,走进新课程、实践新课程、享受新课程,研究系列成果获第二届江苏省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不仅圆满地履行了作为国家级实验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而且也有效提升了全区素质教育的实施能力和水平。

二是坚持师德为先,师能为本。通过广泛开展师德承诺活动、评选表彰十佳“师德标兵”和十佳“爱生模范”等活动,促进了全区干部教师队伍师德师风的全面优化。探索实施公选制、直选制和竞争上岗制等学校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机制,配强配好中小学校长。坚持每两年召开一次教师教育工作会议,以“现代学校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为抓手,抓实校本培训,创新教师教育,不断健全和完善促进教师团队发展和终身学习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教师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在全市率先设立了“教书育人”政府奖,区财政每年核拨教书育人政府奖近200万元,专项用于对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名师和特级教师的奖励,极大地激励和促进了全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和可持续发展,一支为学、为师、为人和谐统一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基本形成。坚持实施中小学教师轮岗、支教(带教)等策略,为全面提升区域性整体推进素质教育的质量水平提供了可靠保障。

三是大力推进依法治教和依法治校。建立健全了教育收费审批制、教育收费公示制、社会公众监督制、违规收费责任追究制、“教育收费规范学校”年审制等五项制度,全区招生收费工作规范有序,被评为江苏省首批“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区”。在全市率先启动了“依法治校合格(示范)校”创建工程。到2010年全区实现“区依法治校合格(示范)校”全覆盖,全区各中小学办学思想端正,办学行为规范,基本建立起了稳定的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教学秩序。

三、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全区中小学生综合素质在德育、智育、体艺和科技教育的不断强化中全面发展

一是坚持全员德育、全程德育。面向全体学生,努力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初步构建了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的德育工作网络,极大地增强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是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着力加强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先后修订了《锡山区课堂教学改革意见》、《锡山区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以打造“品位课堂、品质课堂、品牌课堂”“三品”课堂为重点,大力开展教育局长下水课、教研员每年蹲点学校一个月和中小学校长公开展示课等活动,引领广大教师深入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切实转变课堂教学结构和方式,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水平。基本形成了具有锡山特色的课堂教学文化。

篇10

1.让学生牢固地掌握化学学科的基本知识

科学知识在构成科学素质五要素中起着基础作用,它是人类世世代代积累和传递下来的宝贵遗产,它是今后学生从事科学工作和其他工作的基矗因此,在中学阶段通过化学课程的教与学的活动,要让学生牢固地掌握化学的基本知识。

化学知识是发展学生科学素质的基础,但化学知识总量大,应该选择那些对学生认识世界、面向社会以及自身发展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最典型的关键性知识让学生学习。这些知识主要有:①最基本的化学现象和事实、最普遍的化学常识及科学史知识。②化学计量系统,化学用语,命名法。③最重要的化学概念和最根本的化学原理,包括溶液理论、气体定律、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热力学、化学反应动力学。④典型金属、典型非金属、过渡元素、稀有气体以及有关的化合物知识。⑤无机化学、有机化学、核化学、生物化学、环境化学、地球化学、化学分析、化学合成。⑥化学与社会、化学科学新进展、化学的未来发展方向。包括化学在日常生活与生产中的重大应用以及与当前社会发展与生活密切关联的问题。

2.培养、发展学生的科学能力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科学素质教育的第二个方面应该强调培养、发展学生的科学能力。科学能力应是科学素质教育的核心。因为,从社会的生存和进步来看,这种能力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对具体科学概念的掌握,不论这些概念有多么重要。笔者认为,科学能力应是获取科学知识和探索科学新知识的能力,自然科学方法论是培养学生科学能力的依据,科学能力的形成过程是在科学知识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形成的,教师采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手段组织学生学习各种科学知识,训练学生的科学能力。

科学能力是一个属于能力范畴的概念,其包括的内容比较广泛,如有观察、思维、想象、实际操作和创造能力等,但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应着重注意以下五个方面的能力培养。

(1)实验能力(包括观察能力)

观察与实验能力是科学能力的基本要素,是一种全面的综合能力,包含相当高的独立探索能力和创造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把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具体化为以下几个方面:①按一定的认知目的安排观察或实验的活动。②让学生独立地完成观察与实验。③使学生学会如何记录、分析、观察和实验所得的资料及数据,导出正确合理的结论并进行报告。

(2)思维能力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思维能力包含的范围很广,化学学科知识的特点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也非常有利于培养他们对事物进行对比、类比、逻辑推理的能力。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利用有关化学知识的特点,进行相关的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进行碱金属族元素教学时,利用该族元素具有相同核外电子数的特点,在已知钠元素的性质后,可以演绎推理出其他元素的性质,培养学生演绎思维能力。同时,利用它们具有不同的电子层数,又可以进行各元素性质的对比,找出它们性质的异同点,培养学生的对比能力和分析能力等。

(3)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一种较高要求的科学能力,是建立在观察、理解、思维、记忆等能力基础上的一种比较综合的独立学习的能力,它是多方面能力的综合。使学生具有自学能力,能独立地获得和探求新知识,这是教育的最终目标之一。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可以具体化为以下两个方面:①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教给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②着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训练。

(4)理解能力

理解能力能反映学生科学能力好坏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学生学习、消化知识,不断扩大知识范围和增大知识深度,以及提高自学能力所必不可少的能力。在中学化学的教学实际中,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应帮助学生和要求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时能做到:①掌握所学化学概念和规律产生的背景或实验条件和现象。②掌握所学化学概念和规律的确切含义,会分析物质发生变化时的原因。③掌握所学的化学知识和其他化学知识的联系、区别。④掌握所学的化学概念和规律的成立条件和应用范围,且会依据对基本概念和规律的解释作出正确的推断。

(5)创造能力

培养学生创造力也是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未来社会需要更多的创造型人才。人人都具有创造能力,只是程度高低不同而已,创造能力能通过教育和训练予以提高。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是创造能力的核心,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有意识地使用创造教育的教学模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活动,从而培养创造性的思维能力。②注意创造性思维的发散性特点,培养学生善于对已知事物进行怀疑和再思考,能够打破习惯性思路,提出几种另外的解决问题的办法。③注意联想能力的培养。由于化学学科知识的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等能力。④注意利用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活动中,让他们有机会充分施展才能和创造性。

3.教给学生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是人们在科学研究中所遵循的途径和所运用的各种方式及手段的总称。掌握科学方法无论从学习知识的角度或者从发展能力的角度来看都是非常重要的。在中学阶段,要求学生掌握科学方法是有一定难度,但教给学生普通的自然科学方法是很有必要的。在化学教学过程中,通过采用下列程序来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

(1)搜集有关资料、文献和数据

观察,实验,条件控制,测定,记录。

(2)分析、研究和处理有关资料、文献和数据

资料和数据的处理(表格化、方程化和图线化),分类。

(3)得出规律性结论

科学抽象,发现规律,模型化,提出假设,验证假说(得出结论、形成概念)。

4.促使学生逐渐形成科学意识

笔者认为,科学意识包括两重意义,一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自然科学观。二是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实际问题,要有科学意识的进行对待、处理或解决。

辩证唯物主义的内涵丰富,在化学教学过程中,不要求学生系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但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时,可以促使学生形成很多唯物主义的观点,这是化学科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具有的特点。例如,可以促使学生逐渐树立起物质第一性的观点,树立起尊重事实的观点,树立相信科学、反对迷信的观点,树立为科学而不断探索、不断奋斗的观点等。

促使学生形成化学科学意识,这也是化学素质教学的一个应重点加强的方面。我们的教育最起码应做到:一个受过中学化学教育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化学问题时,不要求他们能说出问题的原因,但应具有知道这是化学现象的化学科学意识。就好比说,一个公民走在大街上,看到汽车后面排出尾气,他应该意识到这些气体会污染空气。

要促进学生形成化学科学意识,最主要的手段应该是让学生参与实践,理论联系实际。可以采取活动课的形式,让学生亲身经历周围环境中存在的化学问题,让学生形成化学能给人类带来利益的观点。同时也应告诉学生,如果不合理地利用科技成果也会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及社会生活带来消极影响。

篇11

关键词:素质;教育;科学实验

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当前教改的热点。素质教育不但要求教师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根据科学的特点,结合实验教学,可培养和提高学生能力、思想品德、科学态度、学习方法、心理素质等。

一、着眼于三种能力

1.观察能力。不管是做演示实验,还是探究实验,教师都要提示学生观察什么、怎样观察,注意发现引起变化的原因和条件是什么。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自然能提高观察能力,例如,在“长度的测量”一节中,教会学生使用任何一种测量仪器,观察清楚它的量程、最小刻度,以便选择合适的仪器和迅速读数。在讲“温度计使用”一节时,教师提出使用前观察什么?学生就很快答出观察温度的量程和最小刻度,达到触类旁通。在讲课时,对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如参照物的选择(树木向后退,月在云中穿等),有关热现象(冰箱门上的水珠、浴室玻璃上的水雾)等等。实验教学中,更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每一现象,从中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2.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主要是:了解实验的目的,会正确使用仪器,会设计实验,会进行操作,会做必要的记录,会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近几年来,我校积极开展学生实验和实验操作考查,学生积极参与,人人动手,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往学生作实验时不知所措、手拿着仪器就颤、操作慢的现象一去不返了。

3.分析、概括能力。科学的结论、规律很多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分析、概括出来的。所以通过实验教学可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例如,在“温度计”的教学中,教师首先演示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然后让学生看图,最后学生归纳概括出温度计使用时应该注意三点(不能碰到容器底或侧壁;等到示数稳定后才能读数,读数时温度计要仍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液柱上表面相平),并进行分组实验测水温。

二、思想品德和科学态度的培养与训练

在科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主要是爱护公共财物和文明守纪。在实验中,有很多仪器参与实验,如不遵守实验室纪律和实验操作规程,就容易损坏或打破仪器,故每节课教师都要求学生遵守纪律,小心操作,爱护仪器。经过训练,学生形成了好习惯。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每学期学校都有两三周时间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自己做实验,准备实验操作考试。这时,学生能整洁有秩序地进行实验,不用教师操心,也不会损坏仪器,科学实验中要求认真、细致地进行实验观察和测量,如实地反映实验中的各种实验现象、事实、测量数据。当观察到的现象与书本上的论述不相符或测定的数据有偏差时,也不能随意更改,这就要求学生做到诚实。要认真分析、检查,找出原因。从而培养了学生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作风。

三、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现代的中学生智力正常,但少部分智力正常的学生成绩不理想,其主要原因是心理素质差,没有信心,积极性不高。通过实验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乐于、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有个别调皮的学生,其他科基础差,但他们的动手能力强,教师应多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可以让他们上教台协助或做演示实验,他们成功了,教师就应在学生面前适当表扬他们。分组实验时,又让他们做小组长,发挥其长处。这样,他们就容易恢复自信心,觉得自己还有科学这科闪光点。这样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很容易提高。

篇12

关键词:小学素质教育;舞蹈科学学科;全脑全身;舞蹈专业师资

1.小学素质教育舞蹈科学学科的发展

小学舞蹈科学学科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是为了解决我国美育缺失的问题。在舞蹈教育纳入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小学舞蹈课的教育教学对小学生实现全面发展越来越重要。

2.小学素质教育舞蹈科学学科的设想

(1)科学地认识小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奠定舞蹈科学学科基础。从教育学、心理学基本教育观点出发认识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主要表现为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及整体性。顺序性即要求教学活动循序渐进;阶段性即要求小学舞蹈教师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个别差异性即要求小学舞蹈教师在教学活动时注意男女以及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差异;不均衡性即要求小学舞蹈教师根据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的关键期给予适合的教育。

(2)明确“全脑全身型”开发的思想,科学研制舞蹈素质教育教材。小学舞蹈课身体形态的训练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身体,培养其舞蹈课上的自我保护能力。训练还要求小学生掌握初级表演的技能,能自信地、自然地、有感情地表演,以及培养小学生在集体表演中与他人分享、交流、沟通的能力。小学舞蹈课教学多以群舞形式,要求所有学生能相互协调完成动作。笔者发现正常教学过程中安排每节课5分钟分组交流时间,学生可以相互学习,增强彼此的情感,并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舞蹈文化是要求小学生了解舞蹈发展史和有代表性的舞蹈家,初步识别不同时代、民族的舞蹈特征;拓展视野,认识舞蹈的功能,理解舞蹈与生活的关系;认识舞蹈与其他姊妹艺术的联系与舞蹈在人类艺术活动中的特殊表现形式。

舞蹈情绪的学习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小学生情感世界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建立起对一切美好的事物的喜爱之情,进而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3)换个角度看待舞蹈科学学科,有效实施小学舞蹈素质教育课程。维果斯基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可以通过与更有能力个体的相互作用得以促进,这一发展是借助最近发展区来实现的”[1]。发展区包括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和个体被帮助下解决问题能力,也就是说小学舞蹈教学必须要考虑儿童解决问题能力的水平并且要走在其前头。因此,教师在扩展学生认知范围时,要抓住学生原有的认知模式,以此为基础,在它与新知识之间找到切合点,逐渐达到扩展学生认知的目的。

曾说过:“舞蹈、唱歌、手工都是美育的专课,就是教他说话,也要从排列上音调上迎合他的美感,不可用模糊的算法与语法”[2]。因此,教师在小学舞蹈课堂上需要找到学生认知与知识的切合点,在此基础上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使小学生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以此调整自己的原有认知结构。

(4)培养具有舞蹈素质教育资质的专业师资力量,高校实施舞蹈科学学科教育。一方面,一线教师要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提升自身在舞蹈专业方面的水平,补充自己的理论知识。既要学习“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中外教育史”等教育专业课程,亦不能忽视对“舞蹈教育学”“舞蹈心理学”“舞蹈生理学”等舞蹈学科教学论的学习。另一方面,即将成为一线教师的师范生应重视教育实习。教育实习是从学校学习走上工作岗位最重要桥梁,是师范教育培养合格中小学教师的综合实践环节。可以让师范生跟随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将理论转化为经验,提高教学工作能力。还可以让学校教育中的骨干教师、优秀学科带头人进入到高校兼职,指导师范生学习与教学。

3.结语

小学舞蹈教育应充分发挥“美育”优势,结合素质教育的发展特点,思考与学生培养目标的关系,从培养“全脑全身型”人才入手,制订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小学生为目标。目前,舞蹈教育进入小学课堂还停留在经验教学上,还不能很好地指导小学舞蹈教育的实践,只有通过不断探索、反复研究,才能最后总结出适合小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的教育理论。

参考文献:

[1]冯忠良,伍新春.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篇13

(一)忽视了对学生素质的培养

在钢琴教学的过程中,大多数的教师只注重学生对钢琴知识的学习,忽视了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性。例如,教师在钢琴课程中,忽视了学生对钢琴的兴趣程度,未意识到素质教育与钢琴弹奏技能之间的关系,学生的钢琴弹奏技能难以得到提高。教师忽视学生的艺术修养,只注重积累学生的表演经验,无法充分的激发学生对钢琴艺术的兴趣,学生未真正了解钢琴音乐作品的内涵,在演奏的过程中不能抒发自己的情感,导致学生对钢琴弹奏技能的学生产生排斥心理。

(二)未正式其他学科对钢琴作品的重要性

钢琴作品涉及其他学科的内容较多,学生对其他学科的知识了解不够,导致学生在演奏较难的段落时出现问题。如,学生除了钢琴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之外,还需要学习曲式学、和声学等。钢琴乐谱的每一部分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逻辑,这样才能将作者的思想通过钢琴弹奏技巧展示出来。学生通过学习其他与钢琴演奏有关的学科内容,有利于学生快速掌握乐曲的整体结构,了解乐曲的内涵,使演奏更加容易。教师在传授钢琴演奏技艺的同时要讲解与钢琴教学相关的其他学科的内容,提高钢琴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二、解决师范专科学校钢琴教学中素质教育问题的方法

(一)注重学生在钢琴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现如今,大多数的钢琴教师受传统的教学思路的影响,导致学生在钢琴教学课堂上缺乏主体地位。钢琴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将素质教育贯穿到钢琴教学的过程中。钢琴教学是将钢琴的基础理论知识、作品体现的情感以及素质教育结合的过程,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过程,所以不能忽视学生在钢琴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学生在展示钢琴乐谱内涵的过程中,感受和领悟钢琴乐谱中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教师在进行钢琴教学时注重学生的实际需求

教师在进行钢琴课程之前,需要充分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在钢琴教学的过程中进行素质教育。如,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基础情况之后,发现学生对钢琴的兴趣点,通过学生的兴趣为切入点传授钢琴基础理论知识,并且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教师要注重每个同学的个性特点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提高学生对钢琴知识的热情,自主探索钢琴知识,提升钢琴弹奏技能,进而提升学生的素质水平。

(三)转变陈旧的教学思想

教师陈旧的教学思想限制了素质教育在钢琴教学中的渗透,学生的实践经验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断降低。所以教师在进行钢琴教学的过程中要将学生的创造性作为教学重点,这就要求教师转变陈旧的教学思路,选取适合学生学习情况的教材。教师选取的教材涉及的范围要广,不能局限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或者一个风格的钢琴作品,种类繁多的钢琴作品能够使学生在钢琴教学中体会到不同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在钢琴教学的过程中渗透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素质水平,可以在课堂上将表现相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钢琴曲目放在一起讲解,有利于学生理解。

三、结束语

篇14

关键词:语文教学;规律;重视;素质

规律又称法则,是事事物发展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运动发展,都有自己内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对待客观规律,人们只能遵循,不能违背,否则就要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语文教学也是这样。教与学的双方,如果遵循其自身的规律,语文教学就能打碎应试教育的桎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语文教学就能沿着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反之,语文教学就会变味异化,就会受挫低效,与素质教育相背离。因此,不管语文教学如何发展,如何改革,不管语文教学产生多少新的理念,产生多少新模式与新方法,也不管是选修课还是必修课,都不能违背这一规律。因为语文教学的自身规律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母规律。它制约着语文教学的原则、方法、过程与结果。可以断言,能否遵循语文教学的自身规律,是语文教学能否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语文教学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归根结底,最重要的问题是认识和遵循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的问题。

那么,什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呢?笔者通过学习研究《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和现代教学论,认为,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有序地感知课文,领悟思想内容,积累知识和语言,并通过运用(即训练或实践)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简言之,就是感知――领悟――积累――运用。

一、重视感知。

从认识论的角度说,语文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而感知即是这特殊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是对文本的感性认识。学习任何课文,不论是选修课还是必修课,都不能超越这个阶段。都要求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大体弄通词语、理清思路、概括要点,初步领会作者的思想倾向、观点和感情。那么,如何感知呢?感知的方法多种多样,阅读是感知文本的主渠道,应根据文本的特点或默读、或略读、或跳读、或精读、或查资料、或述情节、或列提纲等等,一句话,要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根据不同的体裁和内容加以选择。可是有的老师往往超越这个阶段,以长篇累牍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自我感知,这正如张大文先生所指出的问题,是对其规律性和工具性的忽视,而空谈思想性与人文性。

二、重视领悟。

如果说,感知是阅读教学的初级阶段,那么领悟则是阅读教学的深化,是对课文的理性认识,是阅读教学的高级阶段,是知识形成能力的前提。所谓领悟,就不仅是知,知道是什么,而且要懂,能回答为什么,能够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悟,觉也,从心,吾声。”可见,领悟从人的心智上、思想上启发人的“悟”。这种“悟”的特点是由感性的量的变化到理性的质的飞跃。在具体操作中,就是在感知的基础上,从文本的特点出发,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引导学生对文本或其经典段落进行默读、品读,读出重点、节奏、韵律、感情和意境,鼓励学生讨论、质疑。使学生不但明白文本写什么,而且还要明白为什么写,怎么写,这样写妤不好,好在哪里。同时,对文本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进行深层的探究、评价与鉴赏,这也是语文教学人文性的本质要求。

三、重视积累。

积累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基础。素养,顾名思义,靠平时的积累和修养。何谓积累?即积累语言,积累思想,积累文化、文学常识,积累生活素材。积累要做到“三多”,多读、多背、多记。多读就是多读课文,多读文学名著经典、科普书刊和其他有益读物;多背就是多背诵名篇名句,特别是古典诗歌和优美散文;多记就是多记笔记,或存入电脑,并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古今多少硕儒、大师级的博学人物,其渊博的奥秘之一是善于积累罢了。当然,这种积累,不仅是简单的量的增加,而是通过梳理、归纳,使知识系统化、序列化、网络化的过程。

四、重视运用。

这里包括训练与实践两种形式。所谓训练就是学生在课堂上运用所学的知识,而实践则是学生回到社会上的运用。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能力是不能传授的,任何高明的教师都不能传授能力。要提高能力,就不能不进行科学的训练。如果说积累是提升语文素养的基础,那么运用则是形成语文能力的关键。语文的本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两者不能偏废。顾明远先生指出,“对于语文的工具性和文化性,不同年龄段应侧重于不同方面:在小学,要更多地重视语文的工具性,让小孩尽早掌握最基本的字、词、句、章,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叶圣陶先生说得非常明白:“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但训练要讲究“度”,讲究科学。要避免过重过轻、过深过浅,或无指导、无计划、无总结,就会出现题海战术等不良倾向。

总之,规律是事物发展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笔者认为,将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概括为“感知――领悟――积累――运用”。体现了师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各种元素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体现了“教学与它以外事物的联系、教学内部各要素成分及环节之间的联系、每一具体的教学因素自身内部的联系”的教学基本规律;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本质特性;体现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统一的课程目标,是对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科学总结,对小学语文教学必将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3]宋晓梦.顾明远:《中小学应分别侧重语文的人文性工具性》,光明日报,2009,08-25。

[4]周庆元:《语文教育研究概论》,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5]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6]蒋仲仁:《叶圣陶教育论文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