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家庭系统理论的概念范文

家庭系统理论的概念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4-01-04 11:48:1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家庭系统理论的概念,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家庭系统理论的概念

篇1

[关键词] 自我分化 焦虑 自主学习 学业自我概念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2012年科研计划项目12JK0302阶段性成果。

美国心理学家Bowen的家庭系统理论为研究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开拓了新的视角。自我分化能力作为Bowen的家庭系统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是指个体区分理智思维与情绪反应的能力,即在重要关系中平衡亲密与自主的能力。自我分化水平高的个体其心理更健康,社会适应能力更强。[1]

国外研究表明,自我分化与社会焦虑、人际关系、心理社会发展、自我认同感的发展以及心理适应、心理健康都密切相关,主要研究结论如下:[2]

1.自我分化与焦虑呈负相关。Bowen的研究结果表明,一个人的自我分化水平与他体验到的焦虑呈显著负相关。Nancy则发现自我分化不良的个体在面对外界压力时更能体验到内心的痛苦和焦虑。Skowron认为,自我分化水平高的个体拥有良好的心理调整和社会问题解决技巧。

2.自我分化与自主能力呈正相关。一些自我分化与自主性的研究结果指出:青少年若和父母的情感是隔离的,他们的独立自主能力越低,自我分化水平和适应能力也越低(Williams & Small,1986)。

Bowen自我分化理论也是近年来研究较多的一个课题。但国外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家庭治疗和心理咨询方面,而国内有关自我分化的研究才刚刚起步。目前国内的研究只在介绍Bowen的家庭系统理论时提及自我分化的概念,还未见实证性研究。本文将自我分化能力引入教学中,通过提高学生的自我分化能力,有助于降低其学习中的焦虑情绪,增强学习信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进而影响其学业成绩。

学习者的自我分化力

Bowen的家庭系统理论(family systems theory)家庭是一个情感系统。系统中的成员在情感上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在学校生活中,学校是一个小社会,班级是一个大家庭,老师似家长,同学似兄弟姐妹。在班级中,班级成员之间不可避免地在思想和行为上会相互影响,人际关系的好坏、自我分化能力的高低以及学习者的情感状态都会影响其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由此可见,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与个人和师生之间的关系、与学生的自我分化能力有很大联系。

根据鲍恩的家庭系统理论,分化能力高的人一般具有独立的思想,能坚持自己的观点、态度和目标,能够理性地看待事物,不易受他人的影响,而分化能力低的人要么没有主见,摇摆不定,要么完全忽视别人的想法和意见。同样,在学校生活中,自我分化能力高的学生一般有着明确的学习目标,勤于思考,不会人云亦云,而且他们一旦认准目标不会轻易放弃,最后的成功往往属于他们。

本文从“自我分化力”的角度入手,结合内外因等不同因素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研究造成学习者学习成绩巨大差异的原因,为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提高教学水平提供借鉴。

自我分化能力对学习成绩的影响

1.自我分化能力对学生学业自我概念影响

学业自我概念指个体对自己学业能力的一种自我知觉,是个体对自我学习能力的比较稳定的看法,是学生对于自己完成某些任务的自我评价和判断。[3]

学业自我概念会对学生选择何种学习任务、遇到困难的坚持性及在学习上所付出的努力产生影响。以学习不太好的学生为例,由于他们在学习上不断经历失败,从而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怀疑,丧失信心,最终产生强烈的习得性无助感。为了避免失败,他们逃避学习、学习动机逐步降低,学习成绩自然就会越来越差。由此可见自我概念的形成会受到学业成绩的影响,而已形成的消极自我概念又反过来压制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两者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

2.自我分化能力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

尼克洛斯(Nicholls)等人认为,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投入有两种方式,一种叫任务卷入(task involvement),另一种叫自我卷入(ego involvement)。任务卷入是指个人希望通过自主地完成任务来发展自己的能力,任务卷入者不会把成败看作是对自己自尊的威胁,它可以增强个体完成任务的内部动机;自我卷入是指个人通过与别人比较,以成功或挫折来肯定或否定自己的能力,它往往与自尊相联系,削弱个体完成学习任务的内部动机[4]。目前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属于自我卷入,他们常常根据老师、同学对自己的评价以及态度,形成相应的自我概念,这正是学生自我分化能力偏低的表现。我国的教育教学通常是更多地强调认知因素,而忽略情感认知方面的因素,显然这样会加剧自我概念偏差的那些学生的挫败感,因此这类学生就会将失败的结果归因于自己能力的不足,久而久之就会丧失学习动机,产生厌学情绪。

3.自我分化能力对学生学习策略的影响

篇2

关键词:人在情境中;生态系统理论;增权理论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5-0130-02

一、人在情境中

20世纪初 marry richmond 和jane addams 在慈善组织会社和睦邻组织运动中都推行“人在情境中”的理论范式。例如,marry richmond在1917年出版的《社会诊断》中提出“在情境中理解行为”,强调利用环境资源以促进案主的改变和提升(goldstein,1995;引自曾华源等,2002)。这一点奠定了社会工作从环境角度理解和干预个人以及个人行为的框架,检视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提升个人适应环境的能力成为社会工作实务的主要目标和手段。之后心理暨社会学派的汉密尔顿提出了“人与环境”一词,并用其来界定社会工作的特质。20世纪50年代的心理社会学派的托尔(towle)正式提出了“人在情境中”的概念(许莉娅等,2004)。随着社会工作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不断提升,“人在情境中”逐渐成为社会工作的主要实务原则。holis(1964)明确指出个案工作的核心观点在于“人与他的情境”(person and his situation)。到了80年代,在对个案工作的概念界定中都广泛提及人与情境视角,关注社会与个人的背景(goldstein,1996;p91;引自cornell,2006)。随着精神分析和心理诊断治疗日益受到人们的质疑和挑战,社会工作于是将“人在情境中”这一概念纳入到其定义之中。在1987年,美国社会工作人员协会等权威机构将社会工作界定为以“人在环境中”为基础的知识和理论以及服务(northen,1995,p8;引自cornell,2006)。“人在情境中”成为社会工作理论和实务的核心。

“人在情境中”在英语中有两种表达方式,一种是“person-in-situation”,另外一种是“person-in-environment”。

心理暨社会学派使用的就是 “person-in-situation”这一表达方式,强调情境为个人的“situation”。该学派的“人在情境中”指个人受到其生存环境内的诸多因素的影响,并且人的内心事实及所处的社会环境经常处于交互作用状态,因此必须注重人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许莉娅等,2004:23)。“person-in-environment”由美国社会工作人员协会于1994年正式使用,“人在环境中”指用以描述案主的人际、环境、心理与身体健康状况的知识系统,该系统兼顾了案主的问题和能力,强调问题不止来源于个体特质同时也存在于个人与环境的复杂性(karls&wanderl,1997;引自曾华源,2006)。

尽管“人在情境中”的表达方式不一,词汇背后关于人与环境关系的假设也不相同,综合而言,无论哪种表达方式都包含了三个层面:人的层面、环境的层面、人与环境关系层面。不同的理论对人的层面、环境层面以及人与环境的关系都有不同的看法。下面将根据这三个维度比较生态系统理论和增权理论。

二、生态系统理论与增权理论的比较

(一)人的层面

生态系统理论相信人的能力,认为个人是主动的有目标的,有能力为自己做最好的决定和选择,实现自我的发展。人的发展能力包括人际关联能力、胜任力等。人际关联指个人拥有与他人建立关系的能力,这种能力始于亲子间的依附关系的建立,并因此建构了个人在未来生命周期内所发展出来的各种互惠性的照顾关系。胜任力指通过个人与环境的互动而建立的个人掌控环境的能力,包括自我的效能感、建立人际关系、做决定的能力、获取资源和支持的能力(郑丽珍,2002:258)。

增强权能理论认为应将人视为有能力、有价值的人。每个人都不能缺少权能,个人的权能不是他人给予的,而是要通过社会互动不断增加。个人需求不足或者出现问题无法实现自我,主要是因为人受到来自于环境本身的压迫,而产生无力感、边缘化、缺权化(郑丽珍,2002),因而无法与环境进行交流,缺乏掌控自己生活空间行使决策权力的机会。增强权能取向的社会工作主要关注的对象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

在人性的层面上,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和增强权能理论都对人持积极的肯定态度,相信人的价值和能力。将个人的问题与环境的状况联系起来,避免对人问题笼统道

化的归因。

(二)情境层面

生态系统理论借用生态学中的“栖息地”一词来指代环境,栖息地指个人所在的文化脉络中的物理以及社会环境。首先,环境是结构性的。环境系统化分为不同层次。其认为个人所在的系统层次是一个层层相扣的巢状结构,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微观、中介、外在、宏观系统(bronfenbrenner,1979;引自郑丽珍,2002:260)。同时,生态系统也将时间纳入到情境场域之中,主要指人的生命周期(life coerse)。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个人生命历程随着社会改变而改变,不仅包括家庭、学校、工作以及社区的改变,还包括社会思想、价值和观念的改变(riley, 1997;引自germain&gitterman,1995)。时间维度又可以具体包括:个人时间、历史时间以及社会时间(germain&gitterman,1995)。

增权理论的目标在于协助案主获得掌控生活空间和发展的动力,以降低社会情境的压迫。其所说的社会情境主要指社会经济结构下形成的情境,包括主流意识信念、社会阶级地位落差、社会权利不均、社会标签和控制因素等(郑丽珍,2002b;引自曾华源,2006)。处于弱势或边缘地位的人们无法有效地从主流的社会环境中获取维持自身生存与发展的资源。社会主流环境排斥弱势群体,他们的社会地位不断地被边缘化,缺乏向上流动的机会,弱势群体感到改变无望,产生无力感。

在情境层面上,生态系统理论对于情境的定义非常广泛,基本上将个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纳入到其中,建立了一个综融性的系统体系。尽管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所包含的情境意义广泛,但其更强调面向人的情境,人生活的环境呈现由近及远的分层分布状态。相比之下,增权理论则更强调社会制度性和结构性的环境,个人的自我实现无法实现其原因在于社会制度和机构的不公平,处于弱势地位的人们受到制度的压迫和钳制,无法获取成长和发展的社会资源和机会。

(三)人与环境关系层面

生态系统理论认为自身与其他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生态思维(ecological thinking)”(germain & gitteman,1995),认为人在情境中是一个联合的交流系统,人与环境互相影响,形成一种互惠性的关系(郑丽珍,2002:257)。互惠性的关系体现在人与环境之间并不是单向的因果关系,而是双向相互影响的。人的改变会影响环境,受到影响的环境同时也会反作用于个人。人作为环境的主体,个体问题在于个体能否适应环境,也取决于个体与环境间是否能维持良好的调和度。首先,个体依赖于环境。个人在不同的成长发展阶段需要从其生活的环境之中获取足够的资源和支持。如果个人胜任能力不足,就将无法从环境中获取资源以满足其需求,从而导致个体的问题。其次,个人需要适应环境。个人为了持续地从系统中获取资源以维系自身,需要与环境保持适度的关系,这一关系在社会生态系统中称之为“调和程度(person-environment fit)”(german&

gitterman,1995)。人尊重环境,如果个体从环境中获取资源超过了环境的能力,那么就会逐步造成环境各系统的污染。人类一旦无法从环境中获取维系生存和发展的资源,生理、认知、情绪和社会发展功能都会受到影响,甚至出现解组或死亡(郑丽珍,2002)。考虑到环境本身的结构可能也会对人产生的限制与障碍,即环境对于个体也产生反作用。

增权理论相信个体的问题不在于个体本身,而在于环境的压迫和限制。环境中存在着直接和间接的权能障碍。直接权能障碍限制个体获取物质资源,间接权能障碍指缺少维系社会均等的资源结构和社会价值,个体缺乏参与社会的机会,从而无法实现自我价值(郑丽珍,2002)。缺乏权能将导致无力感,个人因而无法有效地与环境进行交流,长此以往,弱势的个人将陷入这样的恶性循环之中,他们在心理上会逐渐接受并内化主流环境对于他们的标签,逐渐缺乏改变的动力,弱势群体更加被边缘化。

回到人与情境的关系层面上,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所展现的是人与环境之间的互为主体关系,人在情境中表现为人与环境之间的互惠交流关系。人通过提升胜任能力与环境建立良好的关系,环境也会产生好的人际关系(曾华源,2006)。增权理论关注人与环境之间是循环关系(曾华源,2006)。其逻辑在于:社会结构的压制导致微观层次个人的无力心理状态,这种状态转而影响个体的社会参与。个体想要改变自己的境遇,首先要通过意识的提

升,看到环境对于人的压制,提升改变的能力,才能去改变社会结构。

三、生态系统理论与增权理论介入策略比较

对于界定问题的来源会影响社会工作处遇模式的方向和策略。根据上文的讨论,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和增权理论对案主问题的成因持不同的观点,因而也形成了不同的介入模式。

依据社会生态系统的观点,在生命历程中的事件会被界定为“问题”的,经常是发生在人与环境复杂的交流系统中所引起的落差或失衡,并进而产生压力或危机的感受,称之为“生活的问题”(german&gitterman,1980,1996;pardeck,1996;hartman,1983;引自郑丽珍,2002:265)。具体而言,生活问题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困难的生活转型或创伤性实践,指的是个人与家庭生活周期阶段的交替和演变,包括生理和社会的变动,预期与非预期的,长期或突发的,这个会带来个人地位和角色的改变;(2)环境压力,个人从环境中获得资源以增进自己的适应能力,但环境本身的结构也会阻碍个人的适应性发展,比如不平等的机会、难以应付和没有回应的组织都会影响个人的生活;(3)功能失调的人际过程,包括剥夺、不协调的期望,不良的人际过程都会影响个人生活的结果和对环境的应对(payne,2005;引自何雪松,2007:91)。

基于此,生态系统理论提出了“生命模型”的社会工作实务模式。生态系统理论认为干预的对象包括个人、家庭、次文化、社区等各个层次系统,综合各种工作手法,通过多元和多面向的干预策略而增进个人适应能力或者加强或建立社会支持以达成个人与环境的调和度。具体的干预手段例如:增进适应性的技巧以降低个人源于压力而产生的挫折感;增进个人的能力以去除环境障碍,增进个人的人格动力等。当然,生态系统理论看到了环境本身可能对个人造成影响与困扰,强调环境改变的重要性,但是生态系统理论将环境分层,环境改变的重点是个人生活所处的微观与中观层面,对于大的社会制度等宏观情境的改变社会工作显得有些无能为力。

增权理论认为个人的问题在于社会环境与结构,而不在于个人本身。个人受到环境的限制和压迫以及长期的负向对待,因而缺乏权能与资源发展和实现自己。那么,增权理论的干预策略在于增强“权能”。“权能”,即权力与能力,指的是可以掌控自己的生活空间与发展的各种有利动力,也指个人对自己受压迫处境的意识提升。社工主要从三个层面上进行增权:(1)个人层次,使个人觉得他有能力去影响或解决问题;(2)人际层次,指帮助个人获得和他人合作促成解决问题的经验;(3)环境层次,改善社会制度或结构。

生态系统理论与增权理论的介入焦点都包括个人和环境,但是生态系统理论更强调个人的改变以适应环境,强调适应性仍说明了生态理论假设有一个基本的社会秩序,而压制了激变社会变革的可能性(payne,1991;引自周玫琪等,1995)。增权理论试图增强个人的权能以改变受到压制的环境,相比之下更注重社会环境的改变。

生态系统理论与增权理论对于“人在情境中”的诠释不同,但是两者在社会工作实务中是融合的。生态系统理论在策略上同样也强调增权。增权是生态系统理论生命模式的重要实务原则之一(for example, lee, 1994; simon, 1994; solomon, 1976, 1982;引自german&gitterman,1995)。增权策略适用于“生活模式”的各方面。例如,对于个体进行增权,提升个体的自尊、胜任力、人际关系能力等(german&gitterman,1995)。同样,在增权理论取向的社会工作实务中,利用生态系统对于环境的结构化框架分析案主面临的境遇,为增权提供了介入方向。

四、小结

生态系统理论和增权理论都强调“人在情境中”,关注个人和环境的关系。通过人的维度对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和增权理论进行比较,发现两者对于“人在情境中”的理解和诠释不尽相同。毋庸置疑,两者都对“个人问题”和“公共议题”进行了区别化对待,看到了个人问题背后存在的环境因素,避免了对个体道德化的归因。生态系统理论为社会工作提供了人与环境综融性的分析框架,但是生态系统理论在实际的操作上有诸多的限制,强调对于案主适应环境,使个体仍然顺从于主流的社会压力与结构,忽略了案主的主动性。相反,增权理论弥补了生态系统理论,首先强调环境中的压迫与限制,试图由个体的自我成长汇集成大的社会改变和社会运

动(torre 1985,引自郑丽珍,2002)。

通过对应性的比较分析,尽管生态系统理论与增权理论各自的假设与理念存在差异,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在社会工作实务中没有哪一个理论是完美无缺的,这提醒我们必须以整合理论的视角看待人的问题与需求。

参考文献:

[1]何雪松. 社会工作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2]佩恩.当代社会工作理论:批判的导论[m].周玫琪,等,译.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5.

[3]宋丽玉,曾华源, 施教裕, 郑丽珍.社会工作理论——处境模式与案例分析[m].台 北:台湾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2002

[4]许莉娅 .个案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曾华源,黄俐婷.心理暨社会派、生态系统观点及增强权能观点对“人在情境中“的诠释比较[j].东吴大学学报,2006,6(14):63-89.

篇3

智力理论可以分为两大类:心理测量传统理论和认知理论。心理测量传统理论又分为智力的因素论和结构论,因素论包括单因素论(高尔、推孟、比奈等人支持这种理论)、二因素论、多因素论(由桑代克第一个提出)、群因素论(由瑟斯顿首次提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论(霍恩和卡特尔)等,结构论包括智力的层次结构论和三维结构论。智力的认知理论又包括智力三元理论和智力的PASS模型(计划—注意—同时性加工—继时性加工模型)这两个智力信息加工理论。而在近二十多年,在智力发展研究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的理论观点,其中影响力的有三个:优势—领域理论、社会文化理论、认知—演化理论。

1、智力理论分为心理测量传统理论和智力结构理论 。 ( ╳ )

2、智力的结构理论包括智力的PASS模型和智力的三元结构论 ( ╳ )

3、比奈支持的是智力的单因素理论 ( √ )

4、第一个提出智力多因素论的是心理学家瑟斯顿 ( ╳ )

5、智力的PASS模型的“PASS”指得是计划—注意—同时性加工—继时性加工 ( √ )

6、近二十多年,智力发展研究领域的三个影响力理论是:优势—领域理论、社会文化理论、认知—操作理论 ( ╳ )

情绪是个体对外部和内部事物的主观体验,伴随着一系列复杂的行为变化,有三个基本成分:生理反应(指情绪与中枢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以及大脑两半球的功能密切相关)、表情反应(面部表情和声音)、体验反应(个人在情绪状态下的主观感受或认知判断,依赖于其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情绪有三方面功能:一是可以组织和调节自己的行为,二是与其认知过程相互影响,三是可以引发、保持或减弱其他行为或心理过程。情绪发展的理论主要有学习理论(无条件刺激引起情绪反应,认为大多数情绪反应是通过经典条件作用而产生的等)、精神分析理论、认知理论(认为情绪是认知过程的产物,真正的情绪依赖于认知的成熟)、生态学理论。

1、 情绪的三个基本成分是生理反应、表情反应、体验反应 ( √ )

2、 小李在紧张的时候会出现神经性胃痛,这是属于情绪的体验反应 ( ╳ )

3、 体验反应不需要依赖于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 ( ╳ )

4、 当小孩做了一件好事得到表扬,他感到很高兴,以后会更加努力的去做好事,这说明情绪具有组织和调节自己行为的能力 ( √ )

5、 认为大多数情绪反应是通过经典条件作用而产生的是情绪发展的生态学理论 ( ╳ )

6、 情绪的认知理论认为真正的情绪依赖于生理的成熟 ( ╳ )

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主要来自三方面:生物的(包括先天气质—是影响儿童日后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体格外貌、成熟速度等)、社会的(主要包括家庭、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学校、同伴等)、个体的自我意识。关于生物因素的气质方面,托马斯和切斯发现幼儿的气质类型可分为:容易护理的、困难的、慢慢活跃起来的三种。关于社会因素,先从总的家庭系统来说,有4个特点:1、儿童不是被动的受影响者,抚养行为和儿童行为之间并不是单向关系而是相互关系;2、家庭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儿童的个性不是由单一因素决定的;3、家庭系统是社会大系统的一部分,并受到社会系统的影响;4、系统具有调节功能,随着儿童的发展,父母的教养方式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接着是依恋,它形成于婴儿10—12个月,分离焦虑和怯生是其标志,依恋的发展阶段有:1、前依恋期,是无差别反应期;2、依恋关系建立期,是有差别的社交期,幼儿对抚养者有更多的积极情绪,如更多的微笑;3、依恋关系明确期,标志事件是分离焦虑和怯生的出现;4、交互关系形成期,分离焦虑逐渐下降。再者是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四种:****型、型、冷漠型、忽视型,其中型被认为是最有利于孩子成长的抚养方式。

1、 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主要来自三方面:生物的、社会的、个体的自我意识 ( √ )

2、 一个人身体很高大,让他在运动方面很有优势,久而久之,就形成一种开朗豪爽的性格,这属于影响个性形成的社会因素 ( ╳ )

3、 气质是影响儿童日后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 )

4、 在家庭系统里,儿童是被动的受影响者,抚养行为和儿童行为之间是单向关系 ( ╳ )

5、 当孩子可以自己拿筷子吃饭时,父母就不会给孩子喂饭了,说明家庭系统具有调节功能 ( √ )

6、 依恋形成于婴儿10—12个月,分离焦虑和怯生是其标志 ( √ )

7、 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型、民主型、冷漠型、忽视型,其中民主型被认为是最有利于孩子成长的抚养方式 ( √ )

8、 幼儿对抚养者有更多的积极情绪发生在依恋关系建立期 ( √ )

婴儿一出生就能听到声音,新生儿的听觉阈限比成人高10到50分贝。婴儿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听觉敏感性越来越接近成人,但阈限随声音的频率而变化,婴儿对高频率声音的听觉发展早于对低频率声音的听觉。

1、婴儿一出生就能听到声音,新生儿的听觉阈限比成人低10到50分贝。( ╳ )

2、婴儿对高频率声音的听觉发展早于对低频率声音的听觉。( √ )

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是认知结构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认知结构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结构,是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对外界事物作出反应的组织方式。认知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四个概念。

1、认知结构是一种外在的心理结构,是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对外界事物作出反应的组织方式。(×)

2、认知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四个概念。(√)

语言在儿童认知和社会性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语言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获得的最复杂的符号系统。这一符号系统是以语音为载体、以词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建构规则而组织起来的符号系统。儿童语言发展主要有三种理论:后天学习理论、先天成熟理论、环境和主题相互作用理论。后天学习理论强调环境对儿童获得言语的决定作用。后天学习理论又可分为强化说和社会学习说两类。强化说以操作条件反射的操作行为和正强化、负强化等概念来解释语言的获得。社会学习说认为儿童语言是通过模仿承认而获得的,强调模仿作用,后又提出“选择性模仿”的感念。先天成熟说理论强调先天因素言语发展的决定作用。认为儿童言语的发展决定于成熟,其代表人物是乔姆斯基。环境和主体相互作用理论强调环境和主题的相互作用对儿童言语的发生和发展的重要作用。

1、语言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获得的最复杂的符号系统。这一符号系统是以语音为载体、以词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建构规则而组织起来的符号系统。(√)

2、儿童语言发展主要有三种理论:后天学习理论、先天成熟理论、环境和主体相互作用理论。(√)

3、后天学习理论强调文化对儿童获得言语的决定作用。后天学习理论又可分为强化说和社会学习说两类。(×)

4、环境和主体相互作用理论强调环境和主体的相互作用对儿童言语的发生和发展的重要作用。(√)

篇4

关于对创造性思维的界定,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得出了不同的概念和内涵,综合、概括众多观点,将创造性思维定义为突破传统思维习惯和逻辑规则,以新颖的思路来阐明问题、解答问题的思维方式,并且这种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以及敏感性。它的流畅性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体现在解决问题时对刺激做出反应的速度;它的变通性是指在解决问题时能够思路开阔,从不同的侧面探讨问题;它的独特性是创造性思维较高的层次,体现在解决问题时不落常规的独特见解;它的敏感性是指个体及时把握独特新颖观念的能力。创造性思维是思维的高级表现形式,影响其形成的因素主要有心理因素和环境因素。本文主要从环境因素着眼,根据个体的成长会接受到来自不同层次环境因素的作用,这些因素彼此关联,形成一个整体的生态学观点,探讨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二、生态系统理论

生态系统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个体发展模型。他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出发,探讨一个积极主动并不断成长的个体嵌套于相互影响的一系列环境系统之中,在这些系统中,系统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着个体的成长。这一理论使人们对环境有了更深刻地了解,把环境看作彼此关联的由内而外的一层包一层的结构体系,每一层环境与个体的关系都是相向的、有交互作用的,都对个体的身心成长有重大的影响。生态系统理论把环境分为微观系统、中介系统、外层系统和宏观系统四个层次。微观系统是环境系统的最内层,指发展着的个体在具有特定物理和物质特征的情境中所体验到的活动、角色和人际关系的一种模式,如家庭、学校、同伴等;中介系统处于微观系统的外层,指成长的个体积极参与的两个或多个情境之间的彼此关联,如家庭和学校之间的相互关系等;外层系统处于中介系统的外层,指并未直接参与个体的发展过程,但是却能够对其产生一定影响的环境系统,如家长的工作环境等;宏观系统是环境系统的最外层,指各种较低的生态系统在整个文化或者亚文化水平上存在的内容上和形式上的一致性,以及与此相联系并成为其基础的信念系统或意识形态,如社会文化等。环境系统所包含的这四个子系统彼此关联,形成了一个具有层次性的同心圆,各个系统之间相互影响和作用,并且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个体的发展,因此,可以在不同层面的生态环境及其相互关系中探讨培养个体创造性思维的策略。

三、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个体的创造性思维形成的过程不是完全独立、不受外界环境干扰的,个体发展的这一过程会受到不断变化和发展着的各层次环境系统以及其互相之间的联系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可以从家庭、学校、社会文化等方面入手,提出相应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策略。

(一)微观系统

微观系统是指发展着的个体在生活的过程中直接接触到的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环境。个体发展经历的第一个微观系统是家庭,随着个体的不断成长,幼儿园、学校、同伴等不断纳入到微观系统之中,共同影响个体的发展。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起点,是对个体发展影响最大的微观系统。家庭的氛围、父母的期望与关注、父母的教养方式等都对个体创造性思维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父母应当努力营造和睦、融洽的家庭氛围,充分给予个体积极关注,肯定个体各种天马行空的奇怪想法,最大程度上开发个体的想象能力;采用民主式的家庭教养方式,提倡家庭成员人人平等,给予个体足够的个人空间和自主决定的权利,培养个体专注、自信、反应快、创新动机强、谦和热情、正直诚实、勇敢独立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不断塑造个体的创造性人格。学校,是对个体进行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正规教育的场所,是除家庭以外对个体发展作用最强的微观系统。学校教育在系统、全面的激发和培养个体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方面有着巨大的影响,我国传统教育理念中的应试教育、单一的教育模式、过窄的专业教育和教师的素质等都是制约个体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因素。因此,学校教育应当淡化应试教育的概念,提倡教学围绕着开发智力、发展能力展开;调整对学生的评价标准,降低对学习结果的重视程度,侧重于检验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充分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心理安全环境,鼓励学生自由思考,互相交流,成为课堂上的主导者,从而形成双主体的教学模式;重视教师素质的培养,以教师创造能力的提升带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同伴,是由年龄相仿的、有共同行动目标和共同行为准则的个体组成的非正式组织。同伴群体辩证地影响着个体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它为个体提供情感和社会支持的同时也限制了个体的行为和观念。因此,一方面个体要努力维系良好的同伴关系,在同伴中得到归属感,为自己提供一个向其他个体,尤其是比自己年龄大的个体学习的机会;另一方面个体要积极主动的摆脱群体的压力和舆论,面对问题时有主见的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二)中介系统

中介系统是指各微观系统之间的联系或相互关系,如个体在家庭中与兄弟姐妹的相处模式会影响到其在学校与同学的相处模式。布朗芬布伦纳认为,如果微观系统之间的关联是正面的,那么个体的发展就有机会达到最好的水平,反之,如果彼此间的关联是负面的,就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可见,无论是单一的家庭还是单一的学校都是独立的微观系统,个体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不仅仅要有独立微观系统的影响,还需要家庭与学校的交互作用以及其与外部系统的相互联系。所以,应该采用家校配合制,让家庭对个体的教育成为学校对个体教育的前提和基础,让学校对个体的教育成为家庭对个体教育的补充和升华,使这两个微观系统凭借各自的优势,为个体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发展提供便利的条件。

(三)外层系统

外层系统是指个体并未直接参与,但却对个体的发展产生间接影响的系统。如个体接触到的大众传播媒介、个体生活的社区环境以及其父母的工作环境和收入等都会对个体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产生影响。大众传播媒介采用网络、电视、平面媒体等形式传播信息,不同于传统教育中的封闭式教育,为个体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因此,个体应当在父母的帮助下对信息加以辨别,屏蔽消极的、不健康的信息,积极主动的接受积极的信息、新鲜的事物以及社会的热点动态,促进个体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社区环境主要是指个体所生活的社区为社区居民提供的学习和活动的设施,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因此,个体应当利用课余时间,根据自己的需要,到社区为居民提供的少年宫、图书馆、科学馆、文体室等场所进行学习或娱乐,逐渐扩大其知识面,对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父母的工作环境和薪资待遇直接影响父母的生活状态。因此,父母应当学会及时控制自己的情绪,杜绝将工作中遇到的消极情绪带到家庭生活中,影响对个体心理品质和创造性人格的培养;父母还要在家庭开销能够承受的范围内,多让个体参加有益于其身心健康、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活动,促进个体创新能力的提升。

(四)宏观系统

宏观系统是指存在于微观系统、中介系统和外层系统中的文化、亚文化和社会环境,它不但可以直接影响个体的发展,还可以通过影响以上三个系统来间接的影响个体的发展,如传统文化、价值取向等,宏观系统实际上是一个广阔的意识形态。传统文化是指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会受到来自多方面的关于传统文化的教育,这种关于传统文化的教育会影响个体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个体应当在鼓励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社会背景下摆脱传统文化的束缚,突破思维定势的局限,培养个体的创造性思维。价值取向是指个体对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价值取向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这种相对的稳定性会影响到个体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个体应当及时摒弃不适合的价值取向,树立符合社会要求、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的价值取向,尝试用新颖的方法解决问题,增强创造动机,提高创新能力。

四、结语

篇5

一、问题的提出

女性贫困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一个社会问题。早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美国瓦伦丁?M?莫格哈登博士最先提出了“贫困女性化”概念,分析了贫困女性化的原因和趋势[1]。 1995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人类发展报告》也指出,贫困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全世界13亿人口生活在贫困中,其中妇女占70%,多数是在发展中国家,贫困有一张显著的女性面孔。2005年中国妇女研究会消息称我国贫困人口中有60%是女性,女性比男性更容易陷入贫困。2010年中国妇女研究会举办的“社会性别与贫困”论坛会再次提出,我国女性贫困化程度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农村女性贫困具体表现为:女性参与教育、政治决策和社会经济活动的机会和比例明显少于男性,她们的教育权、社会参与权、文化消费等权利明显不足。确切地说农村女性贫困更多的是文化上的贫困。因为文化贫困很难用数字量化和衡量,因此,往往被人们所忽视,这就造成了“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的扶贫工作重心在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忽视文化贫困治理” [2],因而一直难以从源头上彻底消除贫困。文化贫困容易产生,从而加剧经济贫困。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的结构性改变?导致农村女性陷入文化贫困的原因是什么?农村女性文化贫困的后果是什么?如何能够有效改变这一状况?将农村女性文化贫困问题置于社会生态系统框架之下,分析并尝试解答上述问题是本文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二、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受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影响,把人类成长的生活环境(如家庭、社区等)看成类似生物周围的生态系统,强调人的社会生活环境对于分析和理解人类行为的重要性,特别强调人与生活周围环境之间各系统的相互作用及其对人类行为发生的影响。该理论的基本假设是:每个人自生来就有与环境系统互动的能力,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互惠的,个人的意义是环境赋予的,要理解个人,就必须将其置于其生活的环境之中;个人的问题是生活过程中的问题,对个人问题的理解和判定也必须在其生存的环境中来进行。

最早提出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是著名的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他用公式 D=f(PE)阐明人的发展是人与环境的复合函数关系,指出D (Development)即发展,P(People)即人,E (Environment)即环境,认为人的发展就是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这些环境系统直接或间接地以各种方式和途径影响着人的发展。这些环境系统从主到次分别是: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和宏观系统。

微观系统是指影响个人的生理因素和人格特质因素,中观系统是指家庭、群体等组织,宏观系统一般指大的社会系统。三个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其中个体微观系统受到中观系统家庭的影响比较大,同时,还受诸如社区、社区文化、制度的影响和制约。同样微观系统对中观系统和宏观系统也有一定的影响。

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和宏观系统构成一个大的社会生态环境共同作用于某一个体或群体,有学者将这一生态环境又做了具体归类:即“滋养性环境和不友善环境。滋养性的环境能在适当的时刻和方式下,提供必要的资源、安全与支持给个人。不友善的环境则缺乏或扭曲了资源支持的提供,因而阻碍了个人的发展”[3]。依此,农村女性文化贫困,并非完全是经济原因所致,更主要是长期不友善的环境的压迫及资源享受不公等原因所致。生态系统理论主张提供多层面、多元化的全人服务,为研究农村女性反文化贫困对策措施提供了较为广阔的框架,本文在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视阈下,从滋养性环境和不友善环境等外在影响因素,探讨农村女性陷入文化贫困的成因,思考农村女性反文化贫困对策建议。

三、农村女性文化贫困内涵界定及成因的社会生态系统分析

(一)农村女性文化贫困内涵界定

联合国开发署在《1997 年人类发展报告》 中正式提出“文化贫困”(human poverty)概念。报告指出,贫困不仅仅是收入低微、经济贫困,更深刻的是人们在寿命、健康、居住、知识、参与、个人安全和环境等方面的基本条件得不到满足,即知识缺乏、参与不足、能力低下、素质不高、权利无法保障、健康状况差等的“文化贫困”。世界银行研究报告明文指出:贫困不仅表现为饥饿、寒冷、无助,远离政治生活、绝望、没有尊严同样也是贫困。2000年联合国开发署进一步指出,文化贫困是指人们生活中最基本的发展能力的丧失,包括文盲、营养不良、预期寿命不足、母亲健康恶化、可控疾病感染,其间接衡量指标包括缺乏获取维持基本生活能力需要的商品、服务和基础设施(能源、卫生、教育、通信、饮用水)的途径。

我国著名社会学家陆学艺[4]指出,文化贫困是指一些国家或地区文化滞后于时展并影响到其生存与发展的落后状态。学者秦存强等[5]人分析指出文化贫困的表现是:人们有一种强烈的宿命感、无助感和自卑感;他们目光短浅,没有远见卓识;他们视野狭窄,不能在广泛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去认识他们的困难。

中国农村实事表明,女性较之男性往往更易陷于贫困,即我国农村女性文化贫困是相对于农村男性群体的事实存在[5]。 而且从本质上看,农村女性贫困并非是单纯的物质贫困和经济贫困,她们更多的是处于文化贫困状态。农村女性文化贫困是就指这一特殊群体或个人在接受教育、个体主体性、思维方式、价值理念、行为模式以及生活样式等方面落后于当代经济社会发展,从而影响到自身生存与发展的落后状态。

作为占农村人口一半以上的农村女性,她们的文化贫困不仅在家庭内部形成代际恶性传递,对其后代产生难以克服的消极影响,而且严重延缓了农村的发展进程,制约着城镇化的进程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文化贫困是一切贫困的总根源,消除女性文化贫困,将有利于从根本上消除物质贫困和经济贫困,提升农村女性个人的文化素质,进而全面推进城市化进程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二)农村女性文化贫困成因的社会生态系统分析

1.个体微观系统自卑心理、依赖心理导致其主体意识缺失、社会参与不足等文化贫困。个体微观系统是指个体生理的、心理的以及社会的系统,三者之间相互作用,影响或决定个体的生存与发展状态。在分析农村女性文化贫困现状及成因时,需要深入分析微观系统三个要素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许多女权主义者看来,女性生育的生理功能,是她们受剥削的根本,也是她们无法摆脱弱势地位的症结。因为从生理因素上看,女性较之男性,肌肉生长较为细腻,骨骼较小,力气不足。由此限制农村女性多数只能留守农村,导致农村女性不仅经济收入十分有限,而且生活范围、生活内容也十分狭窄和单一,进而致使其形成消极的自我评价,自我效能感低、眼界狭窄、自卑心严重等心理偏差。在这样的心理系统和生理系统的互相影响下,逐渐走向自闭,拒绝社会交往,进而逐渐被限制在农村社会公共领域之外,而农村女性这种参与公共生活不足的状态又导致其对自身的社会价值认识不足,加重了其自卑心理。此外,农村女性自我认知生理性别意识的弱者定位,使女性人格表现出一定的依附性,她们缺乏自主、自立意识,缺乏独立开辟事业的精神。而没有属于自己的独立事业又会导致其经济收入的有限和不足。这种物质贫困、经济贫困致使其产生强烈的宿命感、无助感和自卑感,使其陷入视野狭窄、缺少主体意识、社会参与不足等文化贫困境地。

2. 中观系统中婚姻家庭体制的负向影响,造成农村女性知识和能力欠缺的文化贫困状态。家庭系统和社区系统是对农村女性生存发展状态影响较大的中观系统。由于传统因素的影响,中国农村重男轻女的现象依然存在,这一现象的结果是农村女性婚前、婚后都很难获得对家庭的土地、财产的支配权力,接受教育权也极易被剥夺。家庭因素对农村女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农村女性的受教育机会明显少于男性。农村家庭受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伦理观念的影响较深,重男轻女依然存在,导致对女性充满了偏见和禁忌,使农村女性的受教育机会明显少于男性,对农村女性文化贫困造成了深刻影响。中国从事传统农业劳动的女性人口中,大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调查数据显示:“文盲和仅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农村妇女占农村妇女总数的609%,远远高于城镇妇女227%的水平。农村妇女中文盲、小学、初中文化比例分别为677%、670%、512%,均高于农村男性相应的323%、330%、488%的水平;高中(中专)和大专以上学历中,农村女性所占比例分别为388%、273%,远低于农村男性612%和727%的水平”[6]。 农村教育的男女差异,造成农村女性知识和能力的欠缺,是导致农村女性易于陷入文化贫困的主要原因。(2)在婚姻家庭制度方面的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则使农村财产仅由男性子嗣继承,子女随父姓,婚嫁从夫居,对女性的经济状况与地位产生直接而深刻的影响。如,一些地方的《村规民约》中明确要求已婚妇女退回承包地,或规定出嫁女的户口所在地进而剥夺其土地分配权[7]。 同时,从夫居的家庭体制导致了女性社会网络资源的流失和弱化,农村女性一旦陷入困境,可获得的社会支持十分有限。

3.宏观系统社会资源不足、文化消费有限,体制结构不合理使农村女性处于“失权”文化贫困状态。在探讨农村女性文化贫困问题过程中,应在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视阈下将其放在特定的宏观环境中分析。纵观农村女性生活的宏观环境,发现问题表现在:(1)农村女性可参与分配的社会资源缺乏。社会制度决定了社会资源在不同地区、不同区域、不同群体(如社会性别群体)和个人之间的不平等分配,从而导致了特定地区、区域、群体或个人处于贫困状态[8]。 农村女性参与社会资源分配不平等待遇集中体现在物质资源、受教育培训资源以及社会参与资源不足等方面。这些都表明农村女性在现实社会中无法与男性一样享有社会资源和占有发展机会。(2)农村女性可消费的文化资源有限。目前大部分农村的文化设施比较落后,一些贫困地区没有科技文化图书阅览室,没有有线电视,没有广播影剧院等文化设施。更没有针对农村女性特点的农业科技教育体系来对主要从事农业劳动的妇女进行全面、系统、有效的农业技术培训。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农村女性文化、科技技能的获得[8]。 农村贫乏的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氛围造成了农村女性的文化贫困。(3)二元分割的体制限制了农村女性的发展。城乡二元结构是指“在同一国家由于种种原因而导致城乡长期分设、分治、分管,致使二者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出现明显的差别特征”[9]。 由于二元结构制的存在,尤其是现代户籍制度的限制,使大多数农村女性无法随丈夫一起进城,不得不留守农村,长期生活在相对闭塞的文化环境中,没有机会接受现代文明和先进思想,消磨了农村女性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致使农村女性的生存方式、生活模式得不到根本上的改变。

同时,由于城乡二元的体制分割,专门针对农村妇女发展的扶持政策相对较少,农村妇女难以得到必要的资金、技术、信息、基础设施等资源,这些都形成了强大的阻止农村女性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加上社会性别歧视的存在,限制了农村女性个体的发展,使之在接受教育、个体主体性、思维方式、价值理念、行为模式以及生活样式等方面处于落后于当代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的文化贫困状态。

四、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视阈下农村女性反文化贫困治理途径

(一)微观层面:在个体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中,激发农村女性文化自觉,培养其主体意识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强调人的问题来自个人与环境之间交流的失衡,强调从服务对象的生态环境探寻问题产生的原因。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人的价值理念源于生活内容的基本观点,要改变农村女性主体意识缺失状态,全社会应共同努力积极创造条件,为女性主体意识提升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应通过宏观调控手段为提升女性主体意识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切实解决事实上的男女不平等问题,使女性从实实在在的主人地位上产生主体价值;制定相应的保护政策,使女性与男性平等地开展竞争;通过各种社会化途径帮助农村女性进行角色塑造,从而成为主体价值发展的导向与支撑。

女性的主体意识是女性对自身价值认可与追求的理性起点和支撑,是激活女性追求独立、自主,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的内在动力。女性的解放和发展关键在于女性主体意识的自我觉醒,即女性的文化自觉。“文化自觉”与“文化贫困”呈正相关关系,即拥有文化自觉意识会使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状况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能够了解自身的文化处境,进而促使其主动获取和接受先进文化。反之,文化主体文化自觉意识缺乏或不足,会极大影响或制约主体文化落后状况的改变。由于历史以及现实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加之社会性别因素的影响,导致农村女性长期以来习惯于“别人的附庸”这一畸形社会角色。改变这种状况的关键对策就是要不断提高女性自身的认识和评价水平,集个人、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力量,积极宣传健康、文明、进步的女性性别意识,努力实现农村女性自身观念的转变,通过文化和教育的影响,培养反文化贫困主体的自我觉察、自我反思和自我审视的能力,使她们从传统角色模式中解放出来,树立良好的现代性别意识,使其从内心深处产生改变其命运的自觉愿望,克服自卑心理和依赖心理,进而真正帮助其从根本上实现文化脱贫。

(二)中观层面:改变家庭传统观念,倡导男女平等,发展农村教育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鼓励弱势群体多元化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应建立“家庭――社会”联动互动体系。研究与事实表明,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是影响农村女性智力开发的主要障碍。家庭生活和政治公共领域的决策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10]。 多数农村家庭血缘的逻辑依然是,只有男性后代才能绵延宗族,而女孩是外姓人,“嫁出去的女人泼出去的水”。受传统父权制思想的影响,农村女孩从小就受家庭的歧视,受教育权力被剥夺,导致女性受水平普遍较低。按照生态系统理论,实现农村女性文化脱贫,需要政府主导下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1.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男女平等,消除性别歧视。在全社会层面开展男女平等,消除性别歧视教育,使男女平等思想深入每个家庭,让“男女平等”理念从村民生活层面深入村民意识。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尊重女性的氛围,向农村女性和男性宣传社会性别意识,唤起农村家庭性别平等意识。同时,在社会性别意识推广的过程中,还需要电视、广播等媒介积极介入,形成倡导性别平等的良好社会氛围。

2.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消除文化贫困根源。保障农村女性实现文化脱贫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大力发展农村教育。鉴于中国农村地区教育资源不均衡,教育分布不合理以及男女参与学习的性别差异等因素,应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重点工作:一是发展女童教育,消除“重男轻女”传统思想的影响,并通过法律保障以及制度安排确保农村女童教育机会得到真正的实现;二是发展多样的农村社区文化[11],通过潜移默化使其受到文化的熏陶;三要加强农村女性的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其获取经济收入的本领。

3.通过政策法规减少父权制家庭制度对农村女性应有权力的剥夺。对于无法可依的家庭问题,国家有义务在保证社会性别平等和妇女权利不受损害原则下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以减少父权制家庭制度对女性实现功能性活动自由的困扰;坚持有法必依的原则,特别是在关于土地分配与补偿的问题上,国家应采取积极措施回应女性在村民自治过程中的利益受损问题;切实维护农村女性合法权益。同时要妥善处理好如农村女性土地承包权被剥夺、财产权受侵害等问题。

(三)宏观层面:性别取向的公共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是实现农村女性文化脱贫的根本保障

依照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观点,农村女性文化贫困问题并非仅仅是微观的个人现象,宏观社会环境中的障碍是导致其问题出现的重要因素,因此,合理的制度政策及法律法规的制定对农村女性文化贫困问题的解决尤为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