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初中生教育培训范文

初中生教育培训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1-04 11:48:1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初中生教育培训,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初中生教育培训

篇1

关键词: 初中化学教育 循环经济观 意义 策略

一、循环经济和循环经济观

(一)循环经济概念的提出。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本身有自己的循环系统,地球在其曲折动荡的46亿年里形成了一套包括地核、地幔和地壳在内的复杂系统,我们生活的地球外圈有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四个部分,目前地球外圈环境越来越受到人类的干预[1]。科学知识是一柄双刃剑,今天当人们利用科学知识征服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的时候,也遭到大自然的严厉报复,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垃圾围城等问题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循环经济的产生和循环经济观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是人们应对上述问题的有效思路。那么什么是循环经济呢?各国定义并不相同,我国“十一五”规划将循环经济定义为:循环经济是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为重点,通过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等措施,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提高资源生产效率,促进资源利用由“资源―产品―废弃物”线性模式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循环模式转变,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使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和谐的一种经济。

(二)循环经济观的基本理念。

循环经济观作为可持续发展观的一部分,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它体现以下几个基本理念。

1.新的系统观。

循环经济观要求人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不再置身于这一大系统之外,而是将自己作为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

2.新的经济观。

循环经济观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不仅要考虑工程承载能力,而且要考虑生态承载能力。

3.新的价值观。

循环经济观将自然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考虑人自身的发展时,不仅考虑人对自然的征服能力,而且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

4.新的生产观。

循环经济的生产观念是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在生产过程中要求遵循“3R”原则:Reduce资源利用的减量化原则、Reuse产品的再使用原则、Recycle废弃物的再循环原则。

5.新的消费观。

循环经济观提倡物质适度消费、层次消费,在消费的同时要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建立循环生产和消费的观念。

二、在初中化学教育中培养学生树立循环经济观的重要意义。

(一)在初中化学教育中培养学生树立循环经济观是化学新课标的要求。

初中化学新课标要求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使学生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使学生初步了解化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认识化学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人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相信化学为实现人类更美好的未来将继续发挥它的重大作用[2]。新课标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就要求培养学生的循环经济观。

(二)在初中化学教育中培养学生树立循环经济观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21世纪是环保、低碳的世纪,发展循环经济,树立循环经济观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海世博会都体现了循环经济观的理念。而发展循环经济离不开政府、企业、公民即全社会的参与,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因此培养学生从小树立循环经济观具有重要意义。

三、在初中化学教育中培养学生循环经济观的策略

(一)培养学生树立循环经济观的理论策略。

初中化学教师可以利用化学的学科优势,培养学生树立循环经济观。在化学教学第一课教师就可指出化学原理为循环经济提供理论支持。

1.化学定义本身就体现循环经济观。

化学科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侧重于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能的关系,以及物质转化的规律和调控手段。今天化学已在为解决人类面临的一系列危机,如能源危机、环境危机和粮食危机等作出积极的贡献。这和循环经济观是一致的。初中化学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教师在讲述时,应联系循环经济,指出化学科学是研究物质转化规律的科学,这和循环经济观思想中物质循环利用是一致的。

2.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是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

循环经济是针对工业化以来高消耗、高排放的线性经济而言的,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经济体现。人类在生产活动过程中,应控制废弃物的产生,建立起反复利用自然的循环机制,把生产活动纳入到自然循环中去,维护自然生态平衡。教师可引导学生认识到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之一就是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在讲述初中化学第四章第二节定量认识化学变化中,教师应指出,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物质循环利用、再生物质都是以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为基础。学生学好化学知识可以更好地理解循环经济,树立循环经济观。

3.化学方程式是循环经济观的理论基础的量化体现。

化学式是全世界一致认同的表示物质组成的化学符号。它源于一个基本的事实:任何纯净物都有固定的组成,不同的物质组成不同。因此化学式是对物质组成情况的真实反映。化学方程式表示反应前后各物质的相对质量关系,所以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是定量研究化学变化的一种方法。由于化学方程式的理论基础是质量守恒定律,因此化学方程式就是循环经济观的理论基础的量化体现。学好化学方程式知识有助于学生树立循环经济观,有助于学生今后发展循环经济。

(二)利用化学实验从实践中培养学生掌握循环经济的技能策略。

不仅化学原理为循环经济提供理论支持,而且化学科技的发展也为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持。化学科学发展也有为循环经济发展服务的目的。利用化学实验培养学生掌握循环经济的技能也是初中化学教育的目的之一。本文以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科书为例来阐述。

1.在学习第二章第四节:自然界中的水。

水是生命之源,生命的产生、发育和繁衍都离不开水。水是纯净物,但自然界中几乎不存在纯净的水。因此,水的净化既是化学教育的内容,又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水的净化原理、水的成分等知识,对于处理循环经济中水的污染、水的循环再利用等有重要意义。

2.第四章第三节: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

能源与人类的生活和社会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它为人类从事各种活动提供动力和热量,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化石燃料在燃烧时产生的各种气体、固体废物与余热造成了对环境的污染。因此,了解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与减少污染的科学做法非常重要,学生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掌握对化石燃料的循环利用,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3.学习第五章:金属与矿物。

金属是一类重要的材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金属。各种各样的金属大多是通过冶炼金属矿物得到的。要合理开发利用金属矿物资源,了解各种金属的性质和各类金属矿物。回收各种金属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工作。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给我们作出了榜样。今天,铁矿石的价格在飞速上涨。当自行车用坏了,铁门用坏了,我们应该及时把它们送到回收站,而不是把它们扔在某个角落锈蚀。

(三)利用化学知识的学习从思想观念上培养学生树立循环经济观的观念策略。

自然的再生循环是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一种称之为生态体系的动态平衡的统一体。它受到破坏而变得不可恢复的潜在危险是如此之多,因此不可能在过度使用和错误对待的情况下,继续存在而不遭受损害[3]。人类在创造越来越多物质财富的同时,从长远观点来看也在制造越来越多的垃圾。垃圾围城,环境污染就不可避免,只有人类改变传统的生产、消费观念,从现在开始树立循环经济观,才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环境,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在初中化学教育中从小就培养学生树立循环经济观是人类的长远发展要求,国外一些科学家提倡过4R生活[4]。

Refuse拒绝――拒绝多余的商品包装。

Reduce减少――尽量减少垃圾。

Reuse再利用――提倡反复地再利用物品。

Recycle资源的再利用――垃圾分类回收制成再生产品。

4R运动,可以从生活中的小事情开始做起,反映人们新的生产观与消费观。在初中化学教学内容中有多处体现培养学生的循环经济观。发展循环经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要求人们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从不乱丢垃圾做起,将垃圾视为资源,农村生活垃圾在沼气池可以发酵产生沼气和肥料。其他固体垃圾只要分类存放都可以回收再用。好习惯自小培养,要求学生从根本上改变观念,不要鄙视垃圾,要把它视为有用资源。堆在一起是垃圾,分类存放就是资源。

(四)在社会生活中利用学到的化学知识培养学生树立循环经济观的应用策略。

学习化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应用,教师可从农村生活实际出发,给学生布置一些社会活动。要求学生回家可以尝试以下做法。

1.治理门前小水沟。农村一些地区,家庭产生的一些生活污水一般都未经处理直接排入门前的小水沟里。学生可以利用在化学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结合实际灵活处理,在水沟附近挖一个污水处理池,家中生活污水流经处理池先过滤,再在池中放入生石灰,将小水沟污泥清理,栽种芦苇等水生植物来吸附废物,可以基本上实现清水入河。

2.提倡物品循环使用。4R生活、环保低碳生活都要求人们一物多用,例如,节约纸张,双面使用;将饮料瓶做成工艺品、笔筒,等等。

3.将你家一天所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收集在垃圾袋或垃圾桶中,然后称重,以此推算一年中你家所产生的垃圾有多少。若全国按3亿户计算,又将产生多少垃圾?按每平方米地可堆放2吨垃圾计算,要占地多少平方米?

4.在你的周围能见到的固体废弃物有哪些?这些固体废弃物对人们有哪些影响?请你提出关于回收和处理这些固体废弃物的建议。

四、结语

树立循环经济观是现在和今后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化学是研究物质的性质、变化、组成、结构、用途与制法的一门自然科学,化学原理是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化学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持。在初中化学教育中培养学生树立循环经济观具有重要意义。初中化学教师应利用化学的学科优势,不断探讨培养学生树立循环经济观的各种策略,为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旭等.岩石和矿物[M].北京:学苑音像出版社,2009: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3.

篇2

【关键词】地理 思维能力 培养 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142-01

一、利用直观教具培养训练学生的地理形象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地理教学中的地理形象思维是通过典型的地理现象来反映和把握地理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活动。地理形象思维不仅是思维过程中的一颗火花、一个闪念,而且经常地存在于教与学的活动过程中。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地理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课的兴趣,全面开发学生大脑、全面培养学生学习地理、认识地理并在实践中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提供的地理形象思维材料可分为三类:一是通过实物、模型、幻灯照片、声像资料等表现具体可观的地理形象;二是通过简洁的线条符号和地理示意图形(黑板画、黑板图)附加少量的说明文字表达一定的地理知识内容的形象化图示。三是通过教师生动丰富的语言,描绘出具体的地理情境。

二、利用感性材料,提高语言表述,培养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感性认识是思维的起点,思维就是对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整理,上升到对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的理性思考。初中生抽象思维能力有限,教师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教学中充分运用感性材料,把一些地理事物或现象通过直观的形式予以展示,教师进行必要的点拨、讲解,引发学生思考、探究,同时要求学生对这些感性材料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强化表达能力。例如:在“黄河水系”的教学中,幻灯片上黄河下游流域面积明显比中、上游缩小,这种反常现象可作为让学生从直观的视觉中进一步训练其抽象思维能力的一种素材。黄河因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大量的泥沙在下游地平水缓的华北平原沉积,使河床抬高而成为“地上河”,高出地面的河床再也不可能接纳支流入黄河干道(水往低处流的道理人尽皆知,但这一点仅从流域的平面图中是不可能直接观察到的,学生必须通过抽象思维才能得出的结论)。而在讲解黄河中游特点时,事实上教师已把原因告知了学生,因而,这一看似复杂的问题对初中生来说并不太难。

三、紧扣学科特点,培养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为引发学习兴趣,可从服饰、饮食、聚落、邮票、旅游、动植物、历史事件、新闻报道、地理故事、地理趣谈等多角度进行导入,以激发、活跃学生的思维和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但一切形式总是为内容服务的。地理教学本身旨在通过这些载体,让学生学会思考,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将看似繁杂、互不相关的地理事物与现象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揭示出来,这需要学生具有一定逻辑思维能力。例如:长江大堤上的“万寿塔”塔基为何要“建”在九米多深的地下?你知道原因何在?从中可以揭示哪些相关的地理知识?众所周知,塔基原本是在高出河面数米的江堤上,因年代久远,长江受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并超过塔基,为了保护塔身免受江水浸蚀而在四周筑土叠砖,年复一年,四周越来越高,塔基便“越陷越深了”。那么这个原因本身又是怎样形成的?这就可以联系到长江上、中、下游的水文特点植被情况得到令人信服的结论。通过“万寿塔”塔基低于地面这一普通现象,引发学生进行地理方面的逻辑思考,从而达到深化教学的目的,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利用生活经验,培养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实践证明,教学中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越贴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和识记的效果就越好,期间的思维活动也越活跃。教学效果自然就越好。在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物及水产业等章节教学过程中,水产品种类及分布、自然保护区分布及珍稀动物,学生往往会出现颠三倒四、张冠李戴的现象,但教学中如能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结合,则效果就大有改观。例如:让学生凭自己的生活经历讲出所吃过、见过的鱼类,再把这些鱼类按淡水或海洋进行分类,这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如,把野生动物分布情况与旅游景点有机结合起来,许多学生原本对珍稀野生动物本身并不感兴趣,但因为平时的一次旅游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念念不忘,利用这种生活经验去识记野生动物或自然保护区就成了学生对以往旅游的美好回忆。

从理论上讲,思维可以分为许多种,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各种思维活动是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再加上学科属性,地理课是和政治、历史、生物,甚至和语文相交叉的边沿学科。教师在地壳运动、火山地震、板块构造、生物的地理分布等章节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海原地震、汶川地震、印尼大海啸及化石知识,只要教师引导得法、训练有方,学生自然会综合运用各种思维方式,从地理学科的角度解决诸如喜马拉雅山地层中为什么会有海洋生物化石,两大火山地震带的分布,澳洲大陆上为什么有独特的生物,以及红海为什么会消失,地中海会变成新的大洋等繁难地理问题。

总之,思维是人类智力的核心,初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面的拓宽,思维也逐步地从具体的感性思维向抽象的理性思维过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是强有力的影响因素,无论是从思维的模式、方法或就其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广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都有一定的影响,有道是:“庸师向人奉送真理,名师则使人发现真理”。“授人以鱼”固然鲜美可口,可解燃眉之急但终非长久之计,而“授人以渔”才是永久的,它促使学生学会怎样捕鱼,并将受益一辈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票目录》84年

[2]《小学教师之友――地理卷》

[3]《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999年第7-8期

篇3

一、语音是关键

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

语音对听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的发音是否标准,将直接影响听力理解时的辨音能力。学生只有掌握了每个单词的正确读音,并在大脑中建立该词的正确的评议信息才能在听到该词时迅速提取,从而达到整体理解的效果。因此,学生掌握48个音素的准确发音,及每个单词的正确读音,尤为重要。(语调对听力也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如教字母Bb时,先教学生发/b/和/i/这两个音素,最后再教/bi/,让学生知道英语的音是辅音和元音相拼而成的章节,就像汉语拼音的声母和韵母相拼一样。这样在教单词的时候,教师把对应的字母或字母合发音读出来,学生就可以正确地听音和拼读单词了。随着教学的深入,学生看教师的口型及听教师的发音就能辨别出是哪个因素了,使得音标教学变得省时省力。以上字母――因素――单词教学为学生听短语、句子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如果再配以教师富有节奏的感彩浓重的朗读,那么学生听音的注意力就更集中,而在后涉及到的句子语调、意群学生就很容易分辨分清。学生很快就会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也为今后的听音测试提供了一个保障。

二、听力训练是核心

1.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学生听力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因此,在训练学生听力的同时,一定要精心设计,科学安排。在听的时候教会学生听的方法、技巧,听对话要分清对话人物的身份、人数、对话内容及背景;听短文要听出关键词、中心意思、所涉及人物、时间(包括隐含的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等等。既要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又要注重能力的提高,先易后难,由浅入深,语速也应遵循先慢后快,循序渐进的原则。

2.注重语音、词汇及知识材料的输入

听力训练的过程,也是学生语言、词汇及知识材料输入的过程,只有注重平时输入,才能达到听力理解时的输出。

(1)听教材内容,输入书本知识信息。教材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基本工具,教材所涉及的词汇、语法、知识内容以及教材的编排都具有很强的知识性和科学性。在教学时应让学生多听词汇、听对话、听短文,并能述其内容。这样既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掌握,又有利于促进听力和其他能力的提高,既有利于听力兴趣的培养,又输入了大量的教材信息。

(2)精听与泛听相结合

所谓精听就是要完全听清听懂语言材料,不但要能够模仿其语音语调一字不漏地重复,而且还要能够完全理解其表达的各层含义。精听的目的是听准、辨明、准确理解。所谓泛听就是要广泛涉及听力材料,听对话、听短文、听新闻、听报道,从而达到增强语感,扩大知识面,巩固过去所输入的词汇和知识信息,以便达到熟、练掌握灵活提取的目的。精听与泛听相结合,既注重广泛输入,又能注重准确理解。

(3)听力训练与朗读相结合

朗读是语音、节奏、韵律输入的一条重要渠道。大量的朗读也便于学生输入词汇及语言材料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因此,朗读对学生听力能力的提高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4)听音理解文意

这主要适用于课文教学、在讲课文之前,用学生听得懂的英语做背景介绍、人物小传、课文梗概的复述,使学生了解课文的相关内容。这些课前准备也可以交待给学生去准备,在课上由学生作英文介绍,显得更有新意,更能使学生的兴趣提高,这样课文教学有了良好的开端,学生就能饱满的热情继续听下去,同时也避免了课枯燥性。

三、利用游戏、戏剧表演、儿歌、猜谜等活动进行听力训练

实中学生的好奇心非常强,变换多种教学手段就会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引起注意。利用游戏、戏剧表演、儿歌、猜谜等进行听力训练,不仅能提高听力技能,还对所学过单词、短语、句子进行反复识记。如在单词教学时,穿插游戏“抢单词”,在黑板上贴满要听测的英语单词卡(词卡形状可以是苹果形等到等,粘贴在树上,意谓Picking apple;)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每次不同组两名学生站在黑板前,当听到教师所读单词时,立刻抢到,以抢得准、词卡多者为胜。类似游戏适一低年级单词集中复习或单词分类复习时使用,在争抢过程中,培养学听、辩音能力。在各种活动中让学习有困难学生积极参与,对他们也是一个促动。但在活动之前注意准备充分,尤其是教具(道具)的准备,学生的安排等。同时注意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任务落实到每个人,能画的画,能写的写,能唱的唱,发挥学生特长,营造学生听、说英语的氛围。

四、在听力技能培养的同时,注重学生听力应试技巧的培养

这主要包括心理准备、熟悉题型、了解测试重点、排除干扰素等等。

这里克服心理障碍是最为重要的。由于学生年龄的限制,学生在听力测试过程中由于环境影响、设备质量的影响,听音效果的影响,很容易产生紧张、焦虑的心理情绪。避免以上心理因素的方法主要是教师在平时训练时,注意观察学生的心理上变化,适时指导,培养学生正确的心态和调控心理变化的能力,提高听力理解能力。

篇4

【关键词】初中生;心理健康;分析

前言

心理健康指的是一种心理状态,在内部环境,个人对此怀有良好的安全感,在外部环境,能够凭借社会认可的方式有效适应。在初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尚不成熟,就心理健康而言,尚未达到心理健康所设定的标准,由于缺乏社会阅历及完善的辨别能力,往往容易出现一些问题。鉴于这一实际情况,必须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位。

一、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初中阶段处于个人人生发展和成长的重要而又特别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初中生的心理认知逐步走向成熟,心理发育速度增快,开启了向幼稚迈向成熟的征程。在这一成长阶段,初中生极易出现矛盾的心理状态,需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予以学生适当的辅导和帮助,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效避免负面心理对学生造成的不利影响。通过开展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而且心理健康教育涵盖了多方面内容,不单纯指心理引导,对于身体健康也具有积极作用。学生的人格在初中阶段初步形成,尚处于初始阶段,对于未来发展,拥有自身看法及见解,通过采取科学适宜的心理健康引导,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若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达不到相应标准,则可能导致学生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影响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当今时代已迈入大数据时代,互联网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信息资讯呈爆炸性的增长态势,而信息资讯的质量良莠不齐,其中夹杂着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信息要素。青少年缺乏良好的辨别及筛选能力,负面新闻或不良信息可能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进而导致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

(二)受学校教育的影响。纵观当前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相关体制尚不完善,与要求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尚存一定差距。不少学校将重点放在如何提升教学质量并取得理想的升学率上,在学生素质教育的引导上存在不足之处,容易导致初中生产生各种心理健康问题。

(三)受专业教师的影响。在践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若缺乏专业教师给予学生适当的心理疏导和引导,则难以取得力量的教育效果。若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将自身主观情绪和看法融入其中,会对初中生心理健康造成影响。伴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教师在本专业领域逐步深入,教学能力逐步增强,但关于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教师仍较为匮乏。

(四)受家庭教育的影响。不少初中生之所以产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原因便是家庭教育因素。部分家长事业繁忙,对学生缺乏关注,和孩子缺乏良好的沟通,使得学生未能感受到来自家庭的关爱,容易孳生许多心理健康问题。另外,受教育水平的影响,部分家长所采取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不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有效应对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措施

(一)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背景下,当今社会充斥着各种信息,信息质量良莠不齐、真假难辨,长期处于这一环境下,会对学生思想认知及价值观念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鉴于这一实际情况,我国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督导职能,采取有效措施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学校要结合实际情况,设置专门的初中生心理健康辅导室,给予学生适当的心理引导。

(二)科学调整学校管理方式。学校作为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场地,在校园内度过的时间相对较长。为此,学校要明确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充分发挥自身引导职能,推进传统教育理念的改革创新,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将素质教育落实到位,改变以往片面关注分数的传统观念,将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位,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三)完善教师培训制度。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在学生成长发展中扮演着引路人的角色,要增进与学生的交流沟通,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为此,学校要注重优化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师培训机制,加大针对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力度,并给予学生高品质的教育培训及实践指导,完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条件。

(四)构建良好的家校合作机制。家庭环境作为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适宜的家庭环境及教育方式能够让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事半功倍。为此,学校要增进与家长的交流沟通,树立良好的家校合作机制,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另外,家长要注重调整和优化自身教育方式和与孩子沟通的方式。

篇5

一、目标任务

2009年1月1日-2009年12月30日,培训子女在18周岁以下处于婴儿期、少儿期、青春期的母亲群体,要求每个学员完成24参训学时,其中12学时集中学习,12学时自主学习。

二、培训内容

(一)通用课程(适用所有年龄阶段孩子母亲的必修课)如下:

1、如何做一位成功的家长。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更新家长教子观念,传授科学教子方法,提高家长家庭教育素质,帮助孩子成功。

2、家庭教育的误区。走出家庭教育误区,探索家教成功之路。

3、家庭教育中亲子沟通的方法。教给子女沟通的最有效方法,消除您与孩子的情感隔阂,让您的家庭充满欢乐与笑声,让您的家庭阳光绽放。

4、做孩子廉洁的表率告诉家长如何做廉正的表率,实施良好的家庭教育,培养孩子诚实的美德。

5、发现孩子潜能,发展孩子智慧。了解多元智能理论,使母亲善于根据孩子特点发展孩子潜能。

6、现代妈妈的仪表美。学习美容,礼仪知识,提高母亲自我形象设计能力。

7、现代孩子的成才途径。介绍现代人才观,正确帮助孩子成长、成才。

8、妈妈理财经。学习理财知识,培养孩子理财素养。9、家庭教育经验介绍通过成功家长的经验介绍,改进家教方法。

(二)幼儿家庭教育(适用0-6岁孩子的母亲)

必修课包括:1、让孩子与书交朋友,了解早期阅读的特点,培养孩子的阅读的习惯;孩子上小学了,你准备好了吗;了解小学教育特点,懂得如何让孩子做好上小学的准备;让健康伴随您的孩子了解儿童身体发育特点,学习儿童保健知识。

选修课包括:1、走进艺术的宫殿从小发展婴幼儿的艺术兴趣,培养艺术修养;2、亲子游戏活动通过亲子游戏,增进母子感情,使母亲学会如何与幼儿做游戏;如何培养儿童良好习惯学习培养儿童良好习惯的方法,帮助孩子养成终身受益的良好习惯。

(三)小学生家庭教育(适用小学生的母亲)

必修课包括:1、让健康伴随您的孩子了解少年儿童身体发育特点,了解儿童保健知识;怎样培养孩子一生有用的好习惯了解儿童成和发展特点,培养孩子从小养成好的习惯。

选修课包括:1、呵护儿童心灵成长了解儿童身心发展规律,重视儿童心理健康;2、儿童一生有用的书推荐儿童一生有用的书,丰富人生。

(四)初中生家庭教育(适用初中生母亲)

必修课包括:1、如何帮助孩子度过青春期了解青少年青春期身心发育特点,关注初中生健康成长;2、如何正确对待考试了解初中学习特点,学习如何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

选修课有:战胜挫折学习如何开展挫折教育,提高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

(五)高中生家庭教育(适用高中生母亲)

必修课包括:1、如何帮助孩子适应高中生活了解高中学习特点,帮助孩子顺利适应高中生活;2、如何帮助孩子度过高考关科学看待高考,帮助孩子顺利度过高考关。

选修课包括:如何帮助孩子选择职业学习根据孩子的特点,选择正确的职业道路。

三、培训方式

根据母亲群体分布、地区差异等实际情况,培训工作要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和现代教育手段的作用,坚持点面结合,上下结合的原则,采取集中面授、自主学、远程网络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四、评选程序及办法

1.申报阶段。2009年4月底前,参评点上报申报表(见附件)至县妇联备案。

2.评选及奖项设置。2009年12月,县妇联、县教育局联合成立考评组对申报点进行评审、认定,确定、命名6个优秀培训点(服务站),纳入县妇联、县教育局对下属单位的目标管理考核加分范围,由县妇联、县教育局授予匾牌,颁发奖金5000元。设立优秀奖、入围奖和优秀组织奖等奖项,并对所有入围作品颁发荣誉证书。

五、工作要求

一是针对母亲的需求举办有影响力的家庭教育讲座,引起社会各界对母亲素养问题的重视,形成关心母亲、关心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氛围;二是探索面向不同层次母亲的教育培训模式。在扩大家长学校的覆盖面、进一步规范和提高家长学校办学质量的过程中,注重为母亲提供亲子课堂、家庭教育服务超市等多样化的家庭教育指导;三是为母亲提供家庭教育咨询服务,组织专家与母亲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了解母亲的教子困惑,为母亲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四是开展母亲素养远程教育,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向母亲传播科学的育儿理念与方法,使母亲不受时空限制自主学习。

六、联系方法

联系人:

电话:

篇6

关键词:农村 初中生 家庭教育

农村地区初中生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期与关键期,但同时也处于断乳期与危险期。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独立意识有所提高,但是还缺乏独立进行判断是非之能力,再加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方法不够恰当与配合度不高,导致学生们无法接收较好的教育,甚至有可能会误入歧途,影响其终身学习能力。所以,农村初中生教育需要得到学校、家庭及全社会的共同关注。笔者始终认为,在初中教育中,家庭才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初中生们接受家庭教育的状况直接影响到其今后是否能够成才。然而,在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初中生家庭教育情况却不容乐观,亟待引起重视。

一、我国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现状分析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投入农村义务教育的资金力度在持续加大,农村地区学校的办学条件与教育水平也有了新的提高与改善。但是,与城市初中生比较起来,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存在以下一些共性问题:

(一)农村初中生家长普遍对家庭教育认识不足。相当多的农村地区初中生家长未能正确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或者是期望值不高,生儿育女在其眼中只是传宗接代或者养儿防老的工具,未能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或者是由于家庭经济条件不佳,家长看到如今大学生就业也不容易,因而放松了对子女的管理,甚至放任自流;或者是希望尚处于初中学习阶段的子女能够尽快长大,从而能够赴外地打工赚钱;养家糊口。在现实当中,更多的农村家长们深切体会到了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因而将获得城市当中更加优越的生活环境与发展机遇视为子女学习阶段的终极目标。

(二)部分农村初中生家长素质不高。一部分农村家长的思想文化素质偏低,无法较好承担起教育子女之重要责任。依据一项调查,当今的农村初中生家长90%以上出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其所受到的教育十分有限。因为文化底蕴不足,素质也不够高,面对着家庭教育的重任,他们十分茫然,甚至不知所措。因此,相当多的家长会将其自身曾经经历与接受过的教育形式用于教育子女。

(三)部分农村初中生家长家庭教育方法不恰当。在自然法则之下,初中生是独立的个体,父母在家庭教育当中不应当是指挥者,而应当只是伴奏者。但在现实之中,许多农村家长并不顾及到子女的自尊心及其个性之发展,只知一味求全求好,却忽略了子女的点滴进步。对于犯错的孩子更是不惜批评,甚至采取不打不成才的粗暴态度来对待其子女,这就会极大地伤害初中生们的自尊心。还有一些只是盯着孩子们的不足,一旦其犯错,就多次提及。这不仅无法改变子女的不良行为,反而还会容易强化这一不良习惯。

二、加强农村地区初中生家庭教育的对策

(一)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外部环境。通过积极开展“文明家庭”与优秀家庭角色,即好家长、好学生、好母亲等先进评选活动,从而凸显出家庭教育的重要地位。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绘画、体育、歌唱及书法等各类竞赛活动,并将麻将、打牌等休闲活动也纳入到文体活动之中,从而形成适合农村初中生发展、竞争与成才的健康型家庭教育外部文化环境,并且尽量减少与消除封建主义思想在家庭伦理道德上反映,从思想、文化、形式等方面不断改革现有的农村家庭教育观念,切实转变农村家庭成员的思想观念,为农村初中生的成长创造出健康的家庭环境。

(二)学校应当精心指导家长实施家庭教育。尽管学校教育在初中生学习与成长当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已经无可厚非,但家庭教育也将严重影响到学校教育主导功能之发挥。有鉴于此,农村初中应当注重于初中生家庭教育的指导工作,并且落实好以下工作:第一是要建立家长学校,并配备专、兼职家庭教育指导人员,实现时间、场所以及内容等“三落实”,并对家长实施全面而系统的家庭教育培训,从而提升学生家长的素质和对家庭教育之认识,从而获得其对于家庭教育之理解和配合。二是建立家长委员会。三是定期或者不定期地举行家长会。通过以会代训的形式,对家长实施富有实效的家庭教育。四是实施家访制度。初中学校领导、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等应当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到农村初中生家庭中进行家访,并以此为契机对家长实施家庭教育。五是进行经验交流。学校可以开展一些家教经验交流活动,树立正面典型,通过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促进广大家长实施好家庭教育。

(三)创新方式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的方式。为了改变家庭教育不足对于农村初中生所造成的影响,农村家长应当认识到自身的家庭教育责任,做到尽量不外出务工,尤其是应当将母亲留在家中,发挥其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应当创新方式与拓展资源,比如,可以加强隔代教育,让老年人在家庭教育发挥出作用,从而解除其父母外出之顾虑。同时,还应当努力开发其他形式的教育资源。如今,随着信息化与网络化的不断发展,应当全面运用电视、电脑等现代化技术手段以弥补初中生的家庭教育空白,让他们能够快乐地生活与学习。

(四)营造全社会关注农村初中生教育的和谐氛围。农村初中生教育不仅是其父母之责任,也是社会的共同责任。由于我国传统观念中存在少管闲事、各管各的孩子等观点,导致社会上对家庭教育不够重视。如今,我们应当通过新闻媒体等力量,积极宣传,在全社会建立起家庭教育观点,共同为农村初中生教育创造和谐的氛围。

篇7

【关键词】农村;班主任;心理健康

近几年心理健康教育走进城乡初高中教育,国家也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已明确规定学校对小学、初中、高中每个学段至少配备1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由此,为了提升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帮助学生增强抗压力,顺利度过青春反抗期,全国各大中学组织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尤其是农村中学,开展了大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升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农村班主任重大任务之一。

一、开展亲子沟通训练,解决逆反心理

12岁到15岁之间的初中生正处于青年早期,美国心理学家何林渥斯(H.Z.Hollingwerth)称之为“心理断乳期”。在这一时期他们身体第二性征开始发育,自我意识高涨,无论从身体上还是心智上他们认为自己已经是成人,在生活中渴望独立,不愿接受父母的照顾,希望万事由自己决定。但是当他们举足无措时又不得不寻求父母的帮助,并且他们无法脱离父母的经济支持。因此青春期的初中生存在着渴望独立与现实依赖的矛盾,这种矛盾往往导致紧张的亲子关系和逆反心理的产生,若矛盾处理不当将严重影响初中生发展。因此,农村班主任应帮助学生缓和紧张的亲子关系,解决逆反心理。

开展亲子沟通训练是缓和紧张的亲子关系的有效形式。例如班主任可以开一次亲子沟通训练班会,以“相互理解,共筑和谐”为主题。首先班主任要讲明此次班会的目的,让学生了解到亲子和谐的重要性。其次下发三张白纸,第一张白纸鼓励学生写“控诉状”,写下对父母的不满之处和父母对自己的误会之处;第二张白纸鼓励学生写下真实的自我,包括自己的思想、需求、渴望的权利等;第三张白纸要求学生写下自己父母的生日、喜爱的食物和愿望等,最后将三张纸放进一个信封。进行这个训练是要鼓励学生在与父母产生冲突时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思想,让父母知道自己的想法,同时也鼓励学生去了解父母、理解父母,从而提升亲子关系。

二、建立良好师生关系,避免孤僻心理

处在青年早期的初中生还存在的一大矛盾就是心理闭锁与求得理解的矛盾。因为初中生的自我意识高涨,他们渴望与父母、老师、同学之间能够有平等的对话,渴望所有的人与自己能够建立良好的关系,可以敞开心扉诉说自己的烦恼,渴望自己得到理解。但是由于性格等种种原因,他们又不愿讲自己的心事,将心事与他人分享,因此许多初中生都会有自己的秘密日记。学生长期在现实中找不到诉说的伙伴,容易形成孤僻心理,不愿与他人交往,甚至有些学生会在网络中寻求安慰与理解,从而网络成瘾。因此,班主任必须与学生建立良好亲密的关系,共建师生同心圆,给予学生更多的理解和安慰。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重点在于农村班主任如何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这要求农村班主任不能过于注重学习成绩,按照成绩将学生分等级既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破坏师生关系。例如班主任管理班级时注重学习成绩是必不可免的,但是对于成绩较落后的同学,班主任应该采用鼓励的方法,告诉学生成绩不好并不代表以后的发展不好,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将职业生涯规划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三、开设心理健康讲座,正确认识早恋

早恋是初中生常见的心理现象,也是初中生的敏感话题。初中生随着第二性征的出现和性发育的成熟,逐渐对异性产生好感,并且渴望与异往,特别重视在异性面前的形象。但是初中生没有丰富的人生经验,更不懂得感情的经营,这种性发育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产生的早恋问题容易造成初中生盲目恋爱,影响其未来的发展。由于农村开放性弱,初中生心理发育较城市学生慢,心理健康教育欠发达,因此农村班主任可以邀请心理专家开设讲座,帮助初中生正确对待早恋问题,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例如学校可以开办“如何正确认识早恋”这一主题讲座,让专家化解学生性发育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随后班主任再开展一些男女合作的活动,化解男女之间的尴尬与羞涩,帮助班级构建融洽的男女相处关系。

四、开展科学心理辅导,促进心理健康

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存在着心理闭锁与求得理解的矛盾、渴望独立与现实依赖的矛盾、性发育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情绪起伏大,自我意识高涨,这些特征都会使初中生产生各种困惑。班主任应当把握好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了解初中生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因此班主任可以充分利用班会时间,开展科学的心理辅导,或者利用心理学知识在私下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例如当班级某同学出现心理问题时,班主任要及时感受到该同学心理变化,针对该学生的性格等采取合适的方式对该同学进行辅导。当班级大部分同学出现不良心理状况时,班主任应该立即召开应急的主题班会以促进班级全体成员的心理健康。

五、结语

心理健康是判断人格统一性的重要指标,影响着人的健康成长。初中是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不健康的心理对学生会产生消极作用。班主任应当结合心理学知识,分析初中生的特点和心理问题,通过开展亲子沟通训练、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开设心理健康讲座、开展科学心理辅导等方法提升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篇8

(一)养成教育的内涵

养成教育包含两个主要内容,一个是德育,一个是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我国现如今实行的全面素质教育,重心逐渐转移为以养成教育为核心的,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终身发展的养成教育体系。

(二)养成教育的功能

养成教育的对象为学生本人,对学生本人而言,通过养成教育,可以使他们形成受益终身的良好的行为规范与道德修养,决定了他们未来的人生。对于国家而言,养成教育的做法,决定着一个国家下一代的质量问题,可以说是影响着国家的未来。

二、初中生养成教育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缺乏系统性与专门性

在进行一系列调查之后,可以发现初中教育中养成教育的身影出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相关的德育课程;其次是期中期末班级、学校等的奖项评选;另外,学校组织的活动,如,义工活动、志愿者活动等。以上几点丰富了学生的养成教育,但其缺乏贯通性及全面性。首先,学校并没有成立一个专门的养成教育管理队伍,并进行定期的培训,应当在班主任中间、班干部中间进行队伍建设工作,使养成教育渗透于任何方面;另外,养成教育的实行者主要是班主任,一般是由其他科目的老师兼任班主任,没有经过正式的养成教育的教育培训,不具有专业性,所以,班主任的养成的质量不能保证。另外,在养成教育成果的评价上面,缺乏多元化,不能以评级分级作为主要内容,需要用多把尺子,对学生不同的优秀特质进行认可。

(二)理论无法联系实际

可以发现,当下学生对道德知识了解甚多,却缺乏相应的执行力,也就是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如,在学习了有关节俭的知识之后,学生仍然存在着铺张浪费乱倒剩饭剩菜的现象。这体现了,当下初中养成教育的主要形式还是以理论教育为主要内容,可是学生缺乏实践的机会,导致无法使理论在实际中表现出来。

(三)家庭与学校不能衔接

每个家庭的家庭环境是不同的,学生家长的理念也不尽相同,在进行教育时,学校如果不能与学生家长沟通完善,不能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衔接好,那么学校教育是没有成效的。

(四)养成活动单调

在养成教育上,学校应该注重结合多方面,把更多锻炼与实践的机会提供给学生们,使他们实际行为巩固为行为习惯。学校一般会举行一些“优秀学生”“三好学生”的评选,往往易流于形势,对学生评定仍停留在成绩评定为主的思维模式上;而平时举行一些义工行为,参观浏览,郊游活动等,往往会出现过于随意,效果不佳的后果。因此,更多有意义的被精心设计的养成活动要更多地被开发出来。

三、有关此现况的几点建议

(一)将养成教育系统化

养成教育的系统化是解决当前养成教育体系模糊力度不强的主要方向。其中分为三个方面:(1)整体系统的构建,包括学生的自我管理评价系统、素质评价及文化建设等;(2)相关的队伍建设需要提上日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进行养成教育,先要完善养成教育教育队伍,需要对班主任,以及重要班干部,甚至学生家长进行养成教育的培训,在这种氛围下,学生便可以被养成教育全面覆盖;(3)实践体系的建立,作为养成教育,主要的学习方式应该是实践,因此,学校可推出丰富的实践活动。

(二)注重日常行为的规范行为

在推出了日常行为规范之后,督促、鼓励学生进行完成是重要的。如每天应该组织学生进行自查及互查是否有违规行为,每天放学前发一张自查表,让学生诚实的进行评价;另外,要注重榜样的设立,一个优秀的榜样能起到的作用超过无数语言。

(三)联合多方进行全方位培养

为了使学生的养成教育无死角,学校要定期与家长举行见面会,与学生家长交流教育理念,互相促进、调整。并根据学生个人的特点,制订最适合学生个人的教育方针。

(四)开展多元化的实践活动

篇9

关键词:初中阶段 职业生涯教育 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7-0307-02

近几年来,国家和教育部也高度重视职业生涯教育,把它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同时各级各类学校也开展了相关的实践和研究。但相对于国外的发展状况,中国的职业生涯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在初中阶段这个学生发展的重要时期,职业生涯教育状况不容乐观。由于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缺乏、家庭日常职业生涯引导教育的偏差、社会职业生涯教育氛围的浅淡和初中时期青少年身心特点的综合作用,初中学生对社会职业了解不多,对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不清楚,在个人职业发展前景规划方面明显缺乏指导,导致一部分学生结束正规九年义务教育后,出现升学无望,就业无门的状况,一片迷茫,不知路在何方。

一、中国初中时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1.初中生对自我认识不全面。调查发现,初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我认识能力,但是自我认识还不是很全面。在“你了解?”和“你了解自己的?”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能力以及优点和不足的比例只占36.3%和37.9%,不了解和了解一些的分别占到63.7%和62.1%。调查充分显示,初中学生对自我的兴趣、爱好、特长、能力、优点等方面有了一定的判断和认识,但是对自我认识还不够全面,相当多的学生对自我还缺乏正确的认知和了解,对与兴趣、爱好、特长、能力、优点密切相关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更是淡薄。

2.初中时期学生对职业认识不完整。现在社会上的职业众多,要让孩子根据自己的能力、性格、兴趣、爱好等对将来职业有一个设计,就必须让孩子接触各种职业,了解各种职业信息。调查显示:初中生对职业的认识不完整,认识片面,对职业的认识也存在很多误区。具体表现为:第一,初中生受社会舆论、媒体宣传影响较大,对社会职业的构成了解不全面,在“哪一类是你大学毕业后期待从事的工作?”的调查中,排在前三位的是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商业服务业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例分别是36.7%、18.4%和16%,这说明初中学生对社会职业关注受老师、家长和媒体的影响,集中于教师、医生、工程师、公务员等社会影响力较大、收入稳定或高收入的职业,而生产一线的工人、农民、技师、农艺师却排斥在学生的视野之外,对技术操作型的许多劳动岗位(如工人、农民工、清洁工等)更是表现漠然。第二,初中生对社会职业的了解途径不丰富,比较片面。了解途径排在前三位的是电视、家长和朋友,而其他本该发挥重要作用的如老师、报纸和社区却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还有初中学生普遍认为培养某项职业能力很重要,但愿意在初中毕业后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生却很少。这一方面反映了学生缺乏社会职业意识,缺乏对构建明智、现实的职业发展规划重要性的认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轻视职业技术教育的传统观念在学生思想上的印痕。

3.初中时期学生职业规划意识淡薄。增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是职业生涯教育的关键。初中时期是学生对前途的现实性的探索和实验性的选择时期。这一时期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个性化色彩非常鲜明,老师和家长要加强引导,帮助学生增强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并作出初步的职业尝试。调查显示:中国初中学生对职业和个性的关系认识较清楚,已经具备一定的职业判断能力,但是总体而言中国初中生的职业规划意识还是很淡薄,不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更与其他发达国家初中生的职业规划意识存在较大的差距。在调查中仅仅有31.3%你听过职业生涯规划,高达68.7%的初中生不记得或者根本没有听说过职业生涯规划,有了解和系统学习过职业生涯规划的人就更少了;高达70%的初中生不知道或者不清楚自己将来比较适合从事什么职业;认为应该在初中阶段考虑职业生涯规划初中生只占26.2%。这些问题综合说明现阶段中国初中生在职业规划上意识淡薄,而且滞后,如果不加以引导和教育,对学生以后的职业发展会产生很不利的影响,有的学生在将来会为此付出代价。

4.初中时期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和实践活动的缺乏和偏差。职业生涯教育是中小学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主要以班级或小组团体活动的方式进行教学与实践,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但是调查显示,中学学校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缺失,很少有学校开始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即使有,也是走形式,大部分学校也没有按照各年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各种主题实践活动,与社会发展趋势和学生生涯发展不相适应。在对老师的调查中,只有9.2%的学校有开设人生设计或职业生涯教育的相关课程,班主任很少教育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来选择职业,只有1/10的老师有在课上强调职业选择的重要性,这些问题显示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中,关于职业生涯的教育内容严重缺乏。有的初中学校即使有举行社会实践活动,出于安全考虑,只是让学生做简单的参观,而关于职业的主题实践活动不仅次数少,而且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当问到老师“您学校在课外活动中有没有组织学生参观一些职业如医生所从事的工作”时,回答没有或不清楚的比例高达91.8%,回答有的比例只占8.2%,与中国小学阶段还有一段差距,更不用说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了。这说明在初中时期,由于升学压力、老师和家长的一些认识误区,初中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时间减少,更不用说职业实践和职业实习了。

二、加强初中时期职业生涯教育的对策思考

在初中时期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是一项复杂、艰巨的工程,最主要的是要充分发挥学校的主阵地作用,同时还需要家庭及社会各界的密切协作和共同努力来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教育意识,扩大职业生涯教育范围,提高职业指导水平,扩展职业生涯教育的手段和渠道。

1.增强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意识和能力。第一,教师要树立对学生理性的职业期待,避免提高学生未来择业的机会成本。教师要充分重视职业生涯教育这项工作,尤其是班主任转变教育观念,加强相关专业知识的修养,以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设计。第二,各门学科任课教师要接受职业生涯教育培训,并把职业生涯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中。第三,培养专业化程度较高的专职职业生涯教育教师。中国的学校和教育部门要借鉴国外的标准,培养专业化的职业指导老师,在条件具备的地区和学校要按1∶500的比例配备专职的职业生涯教育教师。在目前现有的条件下,比较可行的做法是发挥班主任的作用。

2.发挥初中职业指导的作用和提升初中职业指导的水平。初中时期是职业指导的起始时期,中国中学的职业指导,包括升学与就业两个方面,是以学生为本,发展个性,开发潜能,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教会学生学会选择,引导学生合理地进行生涯设计,为升学或就业作好准备的一门学科。职业指导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有利于毕业生的合理分流,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和个性发展。因此作为初中学校发挥初中职业指导的作用和提升初中职业指导的水平:要加强职业价值观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建立学生个性档案,全面了解学生的现状和特点,突出职业指导的目标化;提供职业信息服务,让学生了解职业特点;积极开展咨询指导,帮助学生确立自己的职业定向;组织学生参加校外课外活动和社会公益劳动,培养其职业素质;推进职业指导,要注意学生成长的阶段性。

3.开设职业生涯教育的相关课程。根据初中学生的特点,采取多种方式进行职业生涯课程的教育。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开设公选课或必修课,引导、帮助和鼓励不同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以及未来的从业方向,选择各不相同的课程组合,以满足未来升学和就业的需要,为自己的未来设计一份蓝图。同时加强对家长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培训和运用专题教学法进行职业生涯教育。

4.灵活开展各种以职业体验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作为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载体,应当充分发挥其作用。因此,通过开展以职业体验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初中学生热情参与各种职业体验活动。(1)劳技渗透,实现学生的自我角色塑造。(2)活动展示,增强学生的自我成功感。(3)实地参观和实习体验,帮助学生体验工作环境和获得第一手职业信息。(4)加强就业创业教育。

5.针对初中时期青少年心理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初中阶段处于青春期阶段,其中心任务是解决强烈的自我意识与身心限制的矛盾,所以初中生涯发展的重点是进行生涯探索和生涯规划与计划的准备,要分时期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初中时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主要是从自我觉察、生涯觉察、生涯规划三个方面进行设计的,每一方面包括多个相关的主题,并且在不同的年级教学内容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比如初中一年级的内容侧重自我觉察,辅以少部分职业初探,初中二年级以认识生涯类群为主,侧重生涯觉察,初中三年级以生涯规划为主。

在学校发挥主阵地作用的同时,家庭要发挥积极的协助作用,如家长要转变教育方式,注重培养初中学生的兴趣、爱好,关注初中生性格的发展;要重视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职业意识;社会要创造良好的条件,如引进国外先进的测评工具,加快国外人才测评工具和方法本土化的研究与开发;完善职业信息系统,提供多种形式的职业信息服务;建立初中职业生涯教育的组织和制度保障(调查数据来源于福建省青少年职业生涯规划系统教育现状调查)。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中学生;机器人兴趣小组;课程设计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力度持续深入,在初中阶段推广机器人兴趣小组已经成了初中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毋庸讳言,在初中教学中大力实施机器人兴趣小组活动,可以有效激发初中生探索、学习与运用电子信息技术的兴趣,对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初中生可以在机器人兴趣小组活动中逐渐体会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和团结协作的意义与趣味。所以教师要重视初中生机器人兴趣小组教学课程设计,以机器人活动为载体,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一、中学生机器人兴趣小组活动概述

目前初中生机器人兴趣小组的主要活动内容包括:了解机器人的概念、技术和运用;了解机器人各部件的原理和作用,并会组装实践;了解robolab软件的应用等。通过机器人兴趣小组活动,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电子信息技术的兴趣,提升他们发现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中学阶段推广机器人兴趣小组活动大有裨益。教师要合理设计相关教学课程,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中学生机器人兴趣小组教学课程设计的策略

1.整合机器人教学资源

从目前来看,我国尚未出现成熟系统的机器人教材体系,适合中学生机器人兴趣小组教学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也相对匮乏。为了保证中学生机器人兴趣小组教学的顺利开展,有必要整合相关资源,为教学过程提供良好的环境。

一是要建设比较完整、全面的机器人教学资料库,比如机器人多媒体光盘、机器人图书等,内容可以涵盖机器人结构构造、设计原理和程序设计等;二是重新选编、修订现有厂家的机器人产品指南或者竞赛项目解决方案等,尽量实现系统的教材体系,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应根据现实情况,自主开发机器人校本教材;三是充分挖掘现有的教师资源, 对他们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培养一支能力强的专家型教师队伍,实现以点带面,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效果。2010年1月,我国教育部与乐高联合启动了“技术教育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其中所包含的骨干教师培训计划有助于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创新技术教育师资队伍,对促进我国机器人教育事业的有序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2.合理选择机器人教学内容

中学生机器人兴趣小组旨在通过一系列机器人活动,提升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发展他们的科学创新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团结合作能力等。中学生心思活跃、好奇心强,十分愿意接触新鲜事物,但由于缺乏相关知识,所以很难理解制作机器人所涉及的自动化、微电子技术和机械设计等知识,所以教师要合理选择机器人教学内容,力求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基本知识要以机器人基本结构、搭建创意和实践运用为主。还要注意与信息技术、物理知识的有机融合,实现普及与提高的教学目标。

具体而言,机器人教学内容要涉及机器人概况、机器人结构、机器人编程和机器人项目实战等。促使学生重点掌握应用各种零部件制造机器人的方法,能够编写出应用机器人程序,能针对项目主题使制作出来的机器人进行实战,以此创造性地应用理论知识。

3.重视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对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性不言自明。中学生机器人兴趣小组教学具有高度开放性,教学组织形式也多以小组合作为主,所以机器人教学评价要采取创新模式,打破现有的以竞赛成绩为单一指标的评价标准。教师不能仅仅依靠分数来判定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而是要考虑评价方法是否充分发掘出学生的潜力和创造性,是否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挥。有鉴于此,教师要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在一起,将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点评有机结合在一起,教师更要看中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表现,然后再通过机器人成品、机器人科技小论文等终结性评价判断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中学生机器人兴趣小组在我国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但是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其教育意义也是毋庸置疑的。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中学生机器人教育必能实现新的突破,成为基础教育领域一道绚丽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

[1]吴 昊,季长青,吴建东.利用网络教研促进老师专业成长与团队协作――第九届NOC活动网络教研团队赛项参赛感悟[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03):52―56.

篇11

关键词:生物教学;人文精神;培育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情况下,唯科学主义泛滥已经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在唯科学主义的影响下产生了很多社会问题,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生存。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断对科学理念进行反思,加强对人文精神培育的重视,将人文精神培育与科学教育发展相结合。而生物学科具有较强的科学意义,只有在生物教学中加强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才能够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避免唯科学主义的泛滥。因此,各初中生物教师积极探索人文精神培育的有效方法。研究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不仅能够提高生物教学质量,而且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深刻意义。

一、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必要性

1.素质教育的要求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人文精神培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人文精神培育能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实现素质教育目标。但是,这些年来,我国的人文精神培育状况十分不理想,尤其是生物、物理等自然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学科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而忽视了学生的人文精神培育,导致学生的人文精神缺失。而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要求学校教育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要重视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还要加强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因此,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是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

2.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需求

科学教育强调学生对科学的认识,让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知识来改造自然,进而实现社会的持久发展。而人文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操,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目的。并且,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具有较强的联系性,科学教育能够推动人文教育的发展,是人文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而人文教育有利于促进科学教育朝着社会发展方向进行,促进科学变革,为科学发展指引正确的方向。因此,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密不可分,学校教育需要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在生物教学中渗入人文教育,强调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3.生物教育发展的需求

传统的生物教育割断了生物学科与初中学生的生活,以为要求学生了解生物知识和生物现象,而没有将生物现象与学生的成长相结合。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生物学习仅仅局限于对教材内容的背诵,缺乏对生物美的认识,没有养成生物美的审美观念,导致学生在枯燥的生物学习中逐渐丧失学习兴趣,难以在现实生活中运用生物知识。而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能够加强学生对生物知识中人文内涵的学习,了解生物学科中的生物美,在学习生物知识的基础上实现综合素质的培养,而综合素质培养正是现阶段我国生物教育发展的要求。

二、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原则

1.人文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

科学性主要指对没有事实依据的公理、认知、描述等的显示推理,要求一定的科学法则和科学原理作为支撑。而人文性主要强调人们在自然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对世界的思考,包含着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精神与态度。生物教学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时候应坚持人文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强调学生对科学的生物知识的学习和对生物现象的科学推理判断,也要重视学生在生物学习过程中的态度、情感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培养,培养学生理性与仁爱相结合的生物学观念。

2.以人为本原则

生物教学的教育主体和受教育者都是社会生活中的人,而人文精神培养的对象和实施教育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因此,生物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采取科学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为此,教师应重视自身的启发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在生物教学的过程中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学习需求。并且,生物教师应积极学习先进的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贯穿人文教育,将人文精神培养与学生的生物知识学习相结合。另外,教师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改进灌输式教育,强调学生对生物知识中人文精神的探究,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培养自身的人文精神。

三、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策略

1.优化生物教材编写

在编写生物教材的过程中,编写人员应充分重视生物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强调生物课程中的人文教育,突出人文精神,增加生物教材中人文精神的内容和人们精神的相关练习题。例如,在讲解生物圈知识的时候,需要向学生介绍生物学的相关发展职业和生物现象对人类发展的作用,加强生物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的练习,运用引导性语言来为学生讲解生物学中的人文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中人文精神的兴趣。并且,教材编写人员应加强重视现阶段世界上比较严峻的生物问题和生物现象,并引导学生探索其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增强人生物教学人文精神培育的时代性。此外,还可以通过跨学科联系,将富含人文精神内涵的诗句引入到相关课程知识点的论述中。如“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用来对被子植物的特点进行形容。在增添生物教学人文精神的同时,提升生物教学的趣味性。

2.优化生物课堂教学活动

首先,生物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实现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为此,生物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增加生物人文教学内容,采用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为学生讲解生物知识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其次,生物教师可以在生物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讲解生物学科的发展历史,让学生了解生物学家的生物研究精神,培养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和生物学习态度。例如,将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勇敢而执着的生物学研究精神与事迹对学生进行讲解,以其伟大事迹来感染学生,对学生良好的人文精神进行培育;再次,初中生物教师应在课堂上渗透生命意识,加强对学生的生命价值观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念,强化学生对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的认知;最后,生物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与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道德意识,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品质。例如,在对被子植物的讲解中,可以通过对其繁殖过程的讲述,开花—授粉—双受精—结果—种子,最后再到新一轮的开花,结果,让学生从中体会生命的珍贵。

3.提高生物教师素质

教师在学生人文精神培育中发挥着主导型作用,因此,初中学校应积极提高生物教师的素质,增强生物教师的人文精神培育意识,使生物教师在教学中主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为此,生物教师应积极学习生物学科中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在生物教学中运用自身所掌握的人文知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并且,初中学校应加强对生物教师的培训,组织生物教师参加生物教学培训和生物人文教育培训,引导生物教师学习先进的生物人文精神培育方法和生物教学手段,提高生物教师的人文精神培育能力。另外,初中学校应不断提高生物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引导生物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理念,让生物教师学习与生物学科相关的人文知识及其他学科知识,不断完善生物教师的知识结构。同时,学校应加强对生物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让生物教师按照职业道德要求认真对待工作,主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曹磊.浅论生物教育中的人文精神[J].科技资讯,2007,(03).

[2]孙珍英.生物教学应注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6,(05).

篇12

关键词:初中语文;综合实践能力;教学质量

从2001年开始,我国新一轮的新课改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而初中语文新课改的最终目的在于有效地提升初中生的综合素养,全面地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此,下文将从多个方面来探究如何有效地提升初中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一、正确理解语文实践能力

通常,我们所谓的实践能力,往往是进行课外活动所具备的能力,而语文实践能力则不同于其他实践能力,语文本身是一门人文社科类的学科,语文实践能力不仅仅是指能够进行课外活动,更是能够更好地进行听说读写的练习,诸如,教师在讲解《济南的冬天》一课时,可以安排学生在早读课上对课文进行朗读和背诵,同时,教师还应当鼓励学生多多练习课后习题,或者是进行一系列能够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课堂教学活动,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在现阶段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其进行初中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且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在整个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对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进行改进,逐渐地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不断地将自身的方法和知识融合到实际教学中,不断地提升学生的知识储备。因此,在现阶段的教学中,教师不应当一味地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应当多鼓励学生课堂积极举手回答问题,自信地表达自身的想法。除此之外,在现代初中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地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来针对教学内容进行规划,充分地利用语文教材,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例如,教师在进行《木兰诗》的讲解中,可以先让学生自行朗读课文,然后在课堂上,教师鼓励学生有针对性地朗读,之后,提出自身的疑问,或者是可以针对课文内容谈谈自身的感想和理解,以此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或者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情景模拟,以此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重视初中生的实践能力训练

初中语文新课改的最终目的在于有效地提升初中生的综合素养,全面地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现代社会对语文教学中初中生实践能力的要求是极高的,但是,这里的实践能力主要是指学生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等,其中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其他各种能力的基础所在,其中逻辑思维能力是整体实践能力的关键。当然,语言表达能力,主要是指人们能够通过语言来表达自身的观点和态度的一项综合能力,而逻辑思维能力主要是指学生能够通过一种自然并且能够掌握的规律来进行问题思考的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的强化训练主要是指能够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进行训练,因此,在现阶段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为中心,不断地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进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例如,教师在讲解《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自己眼中的闻一多先生,再经过小组讨论之后,教师可以让每个小组派代表来进行成果展示,以此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因此,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发展,如何有效地结合初中语文教学特点,来有效地实施初中语文教学活动,更好地增强初中生对初中语文学习的兴趣,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已经成为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关注的核心,而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日益地重视初中语文教学的综合性,而初中语文的综合性教学其本质在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当有针对地开展教学活动,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在现阶段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当重视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全面地统筹知识和实践的关系,在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已经有了系统的理论知识,那么现阶段的重点在于如何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尽管语文是一门人文社科类的学科,但是仍然应当重视语文的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地掌握了一门学科。为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开展更多的素质教育培训,全面地重视学生自身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在实践中发现语文学习的乐趣,进而有效地提升语文教学质量,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篇13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 管理工作 教育艺术

初中班主任在班级承担着主导者,组织者以及管理着=者的角色,初中生的道德思想,学习习惯,思维模式潜移默化受到班主任的熏陶。班主任对学生开展管理工作时,应该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以及学生在近阶段心理变化的规律,制定与之相匹配的管理教育对策。教育的艺术感染力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体制①,参与进管理工作中,可以协助学生在初中时期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为其日后的发展铺路垫石。

一、班主任应该从自身做起,建立积极的心理品质

初中班主任应该全力树立为人师表的品质,这样才能起到模范的效应。SPPS软件对调查问卷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班主任积极心理品质的最高水平是实现管理工作模式的超越,而相对最高而言就出现了最基本班主任心理品质要求,即为智慧。这个分析软件显示的最后内容是现代教育中班主任继续加强的积极心理品质包括班主任的领导能力,幽默感以及对学生现状的观察能力。

在管理中,班主任应该清醒的意识到“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内涵,树立使学生整体发展观念的同时,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原理,积极的对个别学生实施特殊的管理体制。例如某班级的小李同学理科成绩很不理想,经过一番努力后他的数学成绩仍然没有起色。班主任发现小李同学的学习情绪发生了波动,即使是在语文课程中注意力也不是集中的。此时班主任积极对他进行思想教育管理工作,小李发现自己文科优势的特点,增强了学习语文学科的欲望。

二、教师通过选拔以及培养优秀班干部的途径,实现管理工作

一个班级就是一个组织的表现形式,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将一个班级视为一个小型的社会,班主任对本班级开展管理工作时,应该认识到学生干部发挥的功能是很大的。我们知道每一个学生都是完整的个体展现在生活以及学习中,班级干部发挥的效能可以减轻初中班主任管理的工作压力,使自身的综合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那么班主任采取怎样的手段,通过什么样的渠道才会培养出一支强大的优秀班干部队伍呢?

首先,班主任应该为初中生提供自我个性展示的大舞台,例如某同学小时候受过专业的音乐教育培训,因此它的文艺能力出类拔萃,此时教师就可以选拔他成为该班级的文艺委员,让他以后积极的组织班级学生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类文艺演出活动。当然初中班主任在对班委会成员进行选拨时,应该突出要素,必须做到公平竞争。确立竞争的首要条件――成绩,这样学生就会自觉的形成竞争观念,并将学科考试成绩最为一种激励体制,我们看到班主任通过培养初中生竞争承担班委会成员的意识,整体上提高了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意识,为班主任的管理工作提供了便捷。

当然,除了以上论述以外,班主任在对班干部实施时应该秉持有收有放,有张有驰的原则,对他们实施放权体制,使班级干部的主观能动性充分的发扬出来。与此同时班主任应该积极的为班干部创造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机会,给予他们支持增添他们对本班级管理的信心。当然班主任应该加强对班干部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力度,使他们在对管理决策的制定时,减少错误的产生几率。班主任对班干部的管理机制又是“爱”与“严厉”的体现。

三、实施爱的教育管理风格

初中班主任应该秉持学生能力是可以挖掘,可以培养的工作理念,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用爱的教育方式去引导学生,在管理中爱的教育的渗透,使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存在的缺点和不足,设身处地的为班级整体形象着想,此时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在管理工作中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了。例如班主任发现许多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经常说话,不遵守课堂纪律的现象,此时班主任不应该立即训斥学生,指责他们的违纪行为。班主任可以采取开班会的形式,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国际模范班级”课程学习动态,然后可以是让学生自由的谈论秩序教学课程维护的重要性。

四、初中班主任要讲究与学生沟通的技巧

学生在初中时期的叛逆情绪是极为强烈的,因此班主任在对本班级开展管理工作时不应该采用强制的管理手段,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沟通是教育艺术实现的最佳途径。当班主任发觉学生对自己的管理方式存在意见时,应该及时的做好与学生的沟通工作,了解学生的心理诉求。这样班主任就能够准确的抓住管理工作开展的咽喉,同时培养初中生民主平等,公平公正的道德观念。

结束语

完美的教育艺术得以形成②,需要班主任以及全体学生的努力付出,将点滴的管理经验进行积累总结。初中班主任对学生实施管理工作前必须充分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动态,管理时积极深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实现奖罚分明的管理体制。另外班主任以身作则,积极履行校方建立的管理机制,从而起到模范的作用,使学生受到熏染,积极配合班主任开展的管理工作内容。

【注释】

① 杨玲玲. 初中班主任的管理和教育艺术浅谈[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10):198.

篇14

一、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与价值

1、德育教育与音乐教育的内在联系 音乐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结晶,是一种情感艺术,具有承载思想情感、寓教化于娱乐的作用,具有审美教育功能。科学研究表明,音乐教育对人的身心健康发展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促进作用。人们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声波经听觉器官的传递,有规律地刺激大脑的神经系统。而不同风格的音乐会使欣赏者获得不同的心理体验,进而对人的情绪和思维状态产生积极的影响。经常与优美的音乐接触,会让人在美的感受中不知觉地、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从而达到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目的。

随着近年来世界音乐教育改革的推进,我国颁布实施的音乐新课程标准明确把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之首定位为“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充分肯定了音乐所具有的审美意义和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德育教育与音乐教育都是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德育主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思想素质和政治素质等。近年来,德育与音乐教育之间的相互融通关系受到广泛关注,人们从不同视角阐述了音乐美育的德育意蕴,认为在学校教育中音乐教育是德育的重要载体,对德育教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通过丰富德育理论、提高德育实效,拓展音乐教育的内涵,实现德育与音乐教育的整合。应在音乐教育中设计基于德育的音乐教学活动,把音乐教育作为一种德育的手段,把德育作为音乐教育的一种目标与任务,创新德育教育模式、加强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

2、发掘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与价值

初中音乐教育与德育教育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相互渗透、密不可分。发掘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与价值、创新教育方法是初中音乐教育德育功能实现的关键。在当代多元化的背景下,注重丰富授课方式,增加具有时代特征教学内容,弘扬民族音乐的个性魅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挖掘音乐教育中的德育因素,可以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里接受德育教育。

通常,音乐所涵盖的内容非常丰富,学生在接受音乐熏陶的同时,可以逐渐掌握正确的道德观念以及分辨是非的能力。从当前初中生所经常接触的音乐类型来看,这些音乐大多表达的是积极向上的心态、乐观健康的思想和生动美好的情怀。如深受中学生们喜爱的《长江之歌》《我爱北京天安门》《三峡情》等歌曲,要么表达的是对伟大祖国和民族文化的讴歌,要么表达的是人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这些满怀情思的优美旋律无疑可以帮助学生们加深对国家和民族、对秀美山河及广大人民的热爱。同时,很多初中生接触的音乐中都会涉及到民族乐器、古典诗词和地方音乐?这些音乐中包涵的丰富多彩的风俗文化和社会知识,不但能帮助学生们了解历史、体悟人生,更能引导他们形成健康的价值观,培养其明是非、知善恶、辨美丑的能力。总的来说,音乐的感染力,尤其是它对学生们稚嫩心灵的震撼力是不容忽视的,而这也正是音乐教育可以作为初中生德育教育媒介的重要原因。

二、初中音乐教育发挥德育功能与价值的影响因素

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很早就已经被人们所意识到了 通过音乐教育来提升初中生德育工作实效的做法在今天已不鲜见。但是,在这一做法在取得了一定成效的同时,以音乐教育为载体的初中生德育教育依然面临着不少的挑战,其中最显著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教育实施主体、受教育者、教育实效性和教育环境等方面。

1、教师对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与价值缺乏重视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初中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确实较以往而言得到了更多的发挥,但总体来说仍然有很大的进步和上升的空间,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首先,受应试教育制度的影响,不少教师难以从传统的音乐教学方式中跳脱出来。传统的初中音乐教学重视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掌握,对学生的课堂体验和课堂参与正视不足,音乐教学中涉及的实践活动相对较少,它对音乐教学是否发挥出好的德育教育功能也不太在意。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无论是对德育教育在音乐教育中的渗透,还是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无疑产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音乐教师队伍的业务素质也是发挥音乐教育德育功能与价值重要保障,部分教师对初中音乐教育的教育使命存在理解上的误区。他们将音乐教育视为单纯的审美教育而完全忽视其德育教育目标。这不但使德育教育在音乐课堂中失落,更让音乐审美教育本身缺少了原本应有的思想深度和感化力度。在这种错误理念的影响下,初中音乐教学对学生心灵的净化、情操的陶冶功能大大弱化,初中音乐课的娱乐化特征、去德育化特征日渐显现。很多教师过分强调所谓的课堂氛围,在课堂活动方式的选择上不够审慎、搭配上过于失衡,太过倾向于玩乐。这种形式的音乐课虽然因其轻松的特点而易于被学生接受,但却其实是对学生音乐教育机会的一种巨大浪费,学生们无论在音乐上还是在思想上都没有得到科学、优质的引导。

2、初中生自身存在制约音乐教育发挥德育功能的因素

制约初中音乐教育德育功能发挥的另一重要因素就是学生本身的音乐素养。在国内,初中生的音乐基础往往不够扎实,对音乐情感和美感的领悟能力较为有限。这无疑严重阻碍了他们对音乐教学的德育感悟。在某些地区至今还有一些音乐教师认为初中音乐教学的含义就是给学生们放音乐或教他们唱歌。学生们当然也非常适应这种不作为或者说简单作为的音乐数学模式,以至于当他们真正接受基础乐理和音乐赏析教育时反而会因为音乐知识本身不可避免的理论性而对音乐课产生乏味的印象。但事实上,音乐知识和对音乐的鉴赏能力正是他们所需要却又奇缺的。在学生的音乐素养难以跟上现实需要、难以达到既定标准时,不但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受到制约,音乐教学本身的成效也容易受到质疑。

3、音乐教育中发挥德育功能的教育实效性偏低

音乐教育发挥德育功能和价值的实效性,取决于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的物资保障、财力保障、师资保障、制度保障、信息保障等条件。合格的音乐师资是实施音乐教育的重要保障,在音乐教育中发挥德育功能和价值取决于执教者的积极主动性和业务水平高低。音乐教师懂得选择最佳的教学内容和最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观念、方法、手段等,都能极大地提高德育功能和价值的教育实效性。

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不同地区的音乐教师实力发展不平衡,很多学校由于受到音乐师资岗位编制不足、教育财政投入有限、缺少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等方面因素的制约,面临较多的困难和挑战,使音乐教育中教师实施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偏低。有待各级主管部门和音乐教育工作者齐心协力,从德育对象的年龄特点、德育实施主体的业务水平、音乐与德育教学内容整合、学校德育评价制度等方面为切入点,从经济上、制度上、师资专业发展上等各个方面给予充分的支持,推动音乐教育中实现德育培养的目标,切实增强音乐教育中德育功能的实效性。

4、教育环境对加强初中生德育的影响

教育环境是对教育效果起着制约和调控作用的因素。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外部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精神环境会或多或少地制约教育成效。教育环境因素分为显性教育环境和隐性教育环境,教育显性环境是对教育成效有直接明显的影响因素,如教育方针政策、教学硬件条件、教育管理水平、课程的设置、教材选用等;教育隐形环境就是对教育成效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素,如施教者的教育意识、校风、班风、教育活动中的人际交往、教学氛围、校园氛围等。

从音乐教育外在的环境来看,学校音乐教育环境对发挥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也有一定的影响。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趋于弱化,其主要原因是学校领导对音乐教育错误的观念,音乐课程设置中开课率不足,音乐课程安排中音乐教学缺少德育观念,学校或家长忽视初中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或支持力度不足,校园音乐文化的欠缺,没有充分挖掘音乐教育中的德育因素等。从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看,多元化全球化的音乐世界对初中生产生影响,优美动听的音乐能让学生赏心悦目并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使学生在接受音乐熏陶的同时,逐渐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以及分辨是非的能力,避免不健康音乐的泛滥制约音乐教育德育功能的发挥。

三、创新音乐教育模式提升初中生德育工作实效性

1、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进一步渗透德育教育理念

首先,教师要有意识地将德育教育融入音乐课的常规流程中。比如音乐课开始前,学生们进入教室就坐并和音乐教师相互问好,这一系列动作的展开需要有一定的仪式感,站、坐、行、声都要遵循一定的规范。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能够培养学生尊师重道的意识和文明举止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参与和感受,给他们音乐表演和抒发学习心得的机会、引导他们用音乐的方式大胆地展现自我,培养良好的心态。同时,教师们还应当要求台下旁听的同学认真欣赏、客观评论、细致借鉴,帮助他们明白“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的道理,学会真诚、友好地与他人相处,懂得博采众长、为自己所用。

其次,要深入地发挥出歌曲教学的德育媒介功能。歌曲教学是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成功的歌曲教学不但能提升学生的演唱水平,还能让他们在歌曲的情感中体悟人生百味,树立起更加正面、更加向上的人生态度,培养出健康科学的审美趣味.,在初中生的歌曲教学中,要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音乐形象为重点,并借用歌曲的编排、演唱等形式激发学生对自然、国家、人民的热爱。同时,要善于发掘歌曲中的德育资源,有意识地展开以歌唱祖国、歌唱家乡为主题的歌曲的教学,并积极地进行相关讨论。比如在教授予家乡有关的歌曲时,可以让学生们讨论自己家乡的特点和特色,表达出家乡让他们引以为豪的地方,再说说家乡当前发展的不足,引导他们将对家乡的眷恋与热爱转化为家乡作贡献、负责任的动力

最后,还要将初中生的德育工作渗透到音乐赏析课中。音乐赏析是一种较深层次的音乐审美活动。它以视听为主要方式,以乐谱分析和资料阅读为重要辅助手段,以具体的音乐作品为赏析内容,能充分调动起赏析者们的艺术想象力,从而达到感悟音乐精神、体会艺术真谛的目的。也正是因为音乐赏析能够与人的心灵发生深度的联结和互动作用,这使得它被视作为初中生德育教育实施的一个有机媒介。通过在赏析中对音乐作品的内涵、主题、风格、形式等方面的深度理解,学生们既得到了艺术的熏陶,也获得了美的享受。在潜移默化中树立起对美、善良、正义、积极人生的由衷向往,为德育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2、重视音乐课外活动德育教育功能的发挥

虽然音乐课堂是以美育德的主要平台,但音乐课外活动的德育功效同样不可忽视,二者相互影响、互为补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课外音乐活动是课堂音乐教育的扩充性延展,也是一种更具趣味的变体。课外音乐活动因其实践性而更易于被初中生接受、喜爱。课外音乐活动对学生德育的主要贡献在于,它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协作精神,而这一点同样得益于其实践性。

从现有的情况来看,国内各中学针对初中生的课外音乐活动主要是团队表演,像民族小乐队、合唱团、铜管乐队等的都是较为常见的形式。它们能较好地训练学生的演奏和演唱能力、提升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同时给他们以审美上的享受和思想上的升华。但是,若想要取得切实的德育教育成效,这些常见的课外团队表演活动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第一,无论是演奏还是演唱,都应当选择优秀的音乐作品。好的音乐作品旋律优美、情感饱满、主题积极健康,能够让学生在具体的音乐实践中升华情感、净化心灵。同时,好的音乐作品本身就是一种德育资源。演出中,学生们将自己的真情实感投入到音乐中,更加能对音乐中的积极力量产生共鸣。此外,在团队表演的排练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们守时守纪、相互帮助、彼此配合,让训练的过程同样成为他们提升德育水平的机会。

3、将德育教育巧妙地融入校园音乐文化建设中

长久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校园音乐文化的德育功能常常被人们所忽视。但其实校园环境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影响巨大。好的校园音乐文化氛围能在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和道德理念等方面对初中生们施以正面的引导。这种引导虽然具有一定的隐性特征,但其功效却是不容质疑的。校园音乐文化的建设多在细微之处,细节既是它的提升空间,也是其展开的难点所在。对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首先,要坚持课外音乐的播放。大多数中学都有校园广播站,但坚持运用广播站为学生们播放课外音乐的确很少。其实,校园广播是校园音乐文化建设的重要辅助工具。一首美好的音乐不但可以让学生们增长音乐知识、消解学习中的压力与疲劳,更能让他们置身于一个美好的环境之中。使他们认识美、了解美,由对美的向往中获得真与善的体悟,从而形成有利于德育教育展开的高尚情操和精神觉悟。

其次,要深入地利用好校园网络。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网络已经在国内普通家庭中得到广泛的使用。男女老少,即便是还未成年的初中学生,很多人都能较为熟练地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网络且由衷地喜爱这种信息交互方式。从这个角度来看,利用校园网络加紧校园音乐文化的建设、间接服务初中生德育教育对学生们来说算是投其所好。学校可以借助校园网向学生们推荐优质的音乐作品,并提供这类作品的在线赏析和免费下载。这样一来可以增加学生们在学校里的快乐时光、增加他们对学校的情感;二来可以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和平台去接触优秀的音乐作品,让好的文化、积极的精神更深入地包围他们。

此外,学校应鼓励、指导学生建立各种课外音乐兴趣小组和艺术社团。受到当前课程设置的影响,初中生每周的音乐课时数有限。学校、班级可以因地制宜开辟与艺术有关的活动场所,开展具有艺术鲜明特色、吸引力强的音乐与德育主题教育活动,使学生在寓教于乐的活动中培养健康的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发展个性特长。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积极开发利用当地社会的德育资源,建立家园协作德育模式,并同所在地的社区、艺术团体建立固定联系,发动、协调各种社会力量支持和参与学校德育工作,逐步建立学校与社会相互协作的艺术与德育教育网络,共同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