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04 11:48:1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历史文化特色,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两溪环村,气候湿润,使得村落的水系条件优越,深澳村下筑暗渠,当地人俗称之为“澳”,澳深水清,村名由此而得。处在山谷平原之中的村庄,东北方向是狮子山和黄山,西南方向是前山,东南方向是龙门山余脉,整个地势南高北低。全村轮廓呈长方形,占地面积7.5公顷,南北走向有一条长约200米,宽约4米的老街,两侧各有3条弄堂,因而村落的建筑排列形成“非”字形的布局。现存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有16万平方米,仅明、清堂屋就有100余座,古建筑雕刻精美,内容丰富,工艺精湛。深澳村内的文物古迹众多,恭思堂、神农堂、攸叙堂等建筑与村内的水系构成了自己独特的风貌和特色。
深澳历史文化村保护规划于2008年12月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同意,在这份文件中指出:“深澳村是以居住功能为主,兼顾商贸、旅游服务功能,形成居住、旅游、古文化特色于一体的村庄。在维持和突显深澳传统风貌和格局的基础上,通过各种保护手法,严格保护古村内传统的水系、原始院落格局、传统建筑、构筑物及环境构件要素等保护要素;从村庄肌理入手,恢复宅院原有的院落形态,达到整体保护与恢复原有风貌特色的目的。”深澳村的地理环境、独具风水布局的风貌格局、极具代表性的传统明清建筑、丰富的民俗文化,这些自然、人工、人文环境要素互相之间的有机关系构成了村落特色。
在实地走访的过程中发现整个村落游人鲜少,加上多为老年人居住,能使人充分感受到这个古朴村庄的安逸宁静。村落的整体空间格局与四周的地貌、水体、农田、植被等环境要素较为和谐,传统的民居构成错落有致的空间形态格局,记录和反映深澳古村落居民与周围自然环境多年来融合的结果。保存较为完好的明代古水系作为深澳村的重要风貌特色,部分明沟坎井至今仍在使用,水质清澈,不但满足了村民日常生活用水的需要,也营造了幽美的村落水景致。
深澳村并没有任何相关的旅游设施服务。据村民介绍,农家乐和住宿要到相邻的荻浦村才会有,整个村落只有满足村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商铺和菜市。随处走进古色古香的民居里,热情的村民会用自家种植的茶叶和玉米来招待客人,从谈话之间可以了解到,现来深澳村的游客逐渐增多,以自驾车的游人居多,大多是来桐庐野营登山而路过深澳进村的。
深澳村的每处古建筑都有专门的标牌来做介绍,可建筑保护的情况却不容乐观,村中的一些房屋倒塌无人修缮,精美的雕刻也被剔除。此外居民的生活条件也比较恶劣,几乎每家每户都有破损,基础的生活公共设施也不完善,种种因素导致了年轻的一代到村外建新屋。村内各处建筑是明清时期的遗存,具有不可再生性和脆弱性,已遭到破坏就很难复原。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加快,一方面要抓住机遇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来改善民生,另一方面也要加大对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力度。
国际公认的文化遗产的评估和保护标准中最重要就是原真性原则,在保护及利用的过程中,都要以维持传统空间的肌理和历史信息为前提,现存的和新建的都要达到原汁原味,使其还原历史本来的面目,但如何把握保护和利用之间的“度”是文化历史村落面临的一个难题。走访高淳、乌镇等村镇都可发现有一些以功利性为目的而建筑的复原物,这些失去文化背景和历史内涵的建筑,事实上也是在保护阶段中对文化遗产的破坏,丢弃了传统的原材料、原工艺和古朴的风貌。反之,单纯为了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而放弃居民改善生活基础设施的方式也是不可取的,随着城乡之间的交流日益紧密,也必然会产生新的村镇文化。
在人类的活动、地域各自发展历史差异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尽管每片区域的历史文化基因可能带有一些相同的要素,但从整体的表现形式上看来都具有不同的个性特点。从保护与管理文化遗产的角度出发,历史文化村落的现状特点和保存状况,包括村落的自然环境、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等要素。
自然环境包括大自然亿万年来鬼斧神工的自然风景,包括地貌、水体、天象、植被等物态形象。堪舆书《宅经》中所述“宅以形势为身体,以泉水为血脉,以土地为皮肉,以草木为毛发……”建立在自然法则上的村落在千百年后仍能保持活力生机,这与地貌、水系及宅院的巧妙组合和设计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在受到风水模式影响的传统古村落,要延承保护周边的立体空间及整体的山水环境,视自然为有机的生命体,如果自然环境风貌都改变了,村落也就失去了遗产的价值。
物质文化遗存是人类长期劳动实践和创造的结果,包括一切人类活动所留下的痕迹。街巷、民居、核心的建筑界面要保持质朴素雅的建筑形态,对重要的历史建筑要坚持修旧如旧的方法。一般的旧民居,在其内部可进行有机的更新改造,从而满足百姓的生活需要,但在外观和结构方面应保持原样。对于与传统建筑不协调的新建筑,应拆除或按与当地建筑相同的形式、材料及色彩等条件进行更新,从而保证整体风格的一致。江南水乡与水共生,古村落的水系结构,例如阴沟暗渠等也要保持原貌,在具体的场所中要注重用水场所的人性化和居民用水的方便性,只有把水纳入自然系统中,按自然的规律进行维护,水这一元素才能长久地维持下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显示了各地的乡村文化、风土人情,包括制作精妙绝伦的手工艺品等行为景观,凝聚着各地区人民的智慧结晶。在民间信仰的催生下古村落出现了祠堂宗庙、戏台、祭祀仪式等,这些物质形态或非物质形态存在的构成也成为一个村落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的文化载体。在现阶段,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应死板地出现在商业舞台活动和民俗表演上,这与传统的民俗文化氛围格格不入,只有注重历史功能的维护,进行活态的传承,才能充分体现出历史文化名村的文化内涵。
中国的古村落分布广,数量多,历史价值高,但就保护现状来看还存在很多问题。有的地方为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采取拆旧建新的方式,对原有的历史风貌和传统布局造成破坏;有些村落则为谋求经济发展而一些不协调的建筑,破坏了与自然之间的和谐。问题产生的原因很多,而导致的结果却都是对历史文化名村特色的破坏。我们在对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应侧重于对历史文化名村在特色上的保护性开发,而非破坏性的开发。
参考文献:
关键字:历史文化;城市特色;阜康市
当前,在日趋激烈的城市竞争中,突出城市特色已成为城市政府吸引投资者、旅游者,发展地方经济,推销城市、经营城市的重要手段,成为城市参与城市竞争的锐利武器[1.2]。因此,如何塑造城市特色也成为当今人们关注的问题。任何城市都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地域文化背景中生长起来的。城市中许多有价值的历史的印记就像是生命的足迹,是生长的资源,是财富,是宝藏,是特色[3]。历史文化好比“来龙”,而城市的未来发展则是“去脉”,唯有在把握好“来龙去脉”基础之上萌生出的规划创作理念,才能够既别具一格,又富有文化内涵[4]。所以本文把历史文化因素作为首要的因素,从历史文化特征的角度,以阜康市为例,探讨如何重塑城市特色。
1阜康市基本情况
阜康市位于昌吉回族自治州境内,地处天山东段博格达峰北麓,准格尔盆地东南缘。市域东临吉木萨尔县,西接米泉市,南以天山分水岭与乌鲁木齐县相邻,北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与阿勒泰地区富蕴县接壤。市域的地理坐标为东经87°46?~88°44?,北纬43°45?~45°30?,东西相距76公里,南北绵长198公里,行政区总面积11726平方公里。
阜康市区位于市域西部,西南方向距乌鲁木齐市57公里,西距昌吉州首府昌吉市93公里,建成区面积17平方公里。
2阜康历史文化判析
2.1阜康历史文化特征
2.1.1城市历史是城市特色的发展之源
阜康市域原为塞种人和月氏人的游牧地。阜康市历史悠久,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1992年设立阜康市,可以将其历史发展阶段分为隶属频繁更迭阶段(唐代以前)、古丝绸之路阶段(唐代)、民族大融合阶段(宋辽时期至明末)、稳定发展阶段(清代至今)四个阶段。不同的阶段形成不同的历史文化。
(1)游牧文化。由于阜康地处古时的西域,是众多游牧民族逐草而居的所在,因此这种极不稳定的经济、社会状况使得唐代以前阜康地区的政治隶属关系很不稳定,政权更迭频繁。特别是在汉代和晋代,这一情况尤为突出。形成了富于地域特色的游牧文化,迄今的哈萨克等民族还延续着这一文化背景下的生产、生活方式。
(2)丝路文化。从阜康境内遗留下来的古城遗迹、烽火台遗址等发现,阜康是历史上的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从而产生了丝路文化。
(3)民族文化。宋辽时期至明末,古丝绸之路北道的开通使阜康逐渐形成了西域一座集军事、政权、商贸等功能于一体的边陲小镇,而这一时期西辽、元的先后统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多民族的融合,阜康也开始逐步走向开放,形成了多元的民族文化。
(4)中华文化。清代至今,阜康一直处于与内陆完全同一的职权管辖之下,因此这一阶段是阜康发展史上最为稳定的时期,经济、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同一政权不仅给阜康带来了“物阜民康”的良好发展局面,而其对地域文化来讲更重要的是带来了更为博大的中华文化。这也使阜康形成了与新疆其他城市有所不同的文化特色,这一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每个阶段产生的文化特征是城市特色的重要元素,是城市特色塑造的再生力量。
2.1.2西王母道教文化与剑侠文化丰富了天山的神韵
据《穆天子传》、《山海经》、《汉武故事》等古籍记载,公元前十世纪,周穆王姬满,命御造父架八骏,率六师,放辔西来,与西王母欢宴于瑶池之上,互赠礼品,应酬唱和,为一时之盛事。历代文人墨客对天池、博格达峰吟咏颇多,或描绘天池美景,或感慨述怀。这些作品积淀了天池数千年之久的文化底蕴。还有,以“七剑下天山”为代表的众多有关天山的武侠作品,使得天山影响深远,成为中国武林文化符号。
2.1.3民俗活动与民间艺术的多彩构成了阜康文化的特色
阜康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这里除了有占人口大多数的汉族外,还分布有哈萨克、维吾尔、回等多个少数民族,由此形成了丰富多彩且多元共生的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在这些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包括维吾尔歌舞、哈萨克阿肯场、民间体育项目、回族花儿以及特色民族小吃等。
2008年12月16日,阜康市公布了首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包括西王母神话、传说;民间美术剪纸、邹氏微雕、新疆花儿、新疆曲子、新疆杂话、哈萨克刺绣、婚礼;体育竞技拔棍、拔河、下方等13个项目。这些项目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民族性和代表性,有较高的艺术水准和保护价值,是阜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华。
2.2阜康城市特色建设的现状评价
(1)不同年代的多类型风貌建筑混杂分布,没有明确的风貌分区。阜康城区内现有建筑质量整体较好,多建于近20年内。建筑高度以多层为主,低层、中高层建筑占有一定比例。由于阜康是一座历史悠久且文化多元的城市,因此城区内建筑所采用的形式和风格种类较多,有仿明清风貌建筑、现代风貌建筑、地域风貌建筑、民族风貌建筑等类型,不具有城市整体风貌特色的基本格局。
(2)特色街区(道)保护力度不足,历史文化遗产受损严重。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市民公共活动领域圈的逐渐成形,目前在老城区内已经形成了几处较有特色的街区(道)空间,包括民族巷商业步行街区、特纳格尔小吃一条街、康乾街旅游购物街区等。这些街区基本能够代表阜康的文化特色和城市风貌。此外,在特纳格尔街和康乾街的交接处,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特纳格尔古城墙遗址。该遗址是目前城区内能够印记城市历史的唯一标识,但是由于年久失修且保护不利,该遗址被破坏严重,难以形成能够追忆城市文脉的风貌节点。
(3)绿地的空间分布十分不均衡,阜康老城区绿地规模小且分布不均,成片绿地均位于城区周边地段;而准东片区不仅绿地规模大、分布均衡,且绿地的保养和利用均较好。
3阜康城市特色的塑造
3.1通过山水格局,营造城市空间结构上的“绿廊”特色。
阜康市在城市发展建设上十分重视与自然山水的结合。天山山脉,流经城区的水系是城市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营造阜康城市特色的宝贵资源。随着阜康城市中心区的西迁和城市建设速度的加快,城市核心向两翼展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天山雄鹰”的空间形态。结合南湾河和水磨两河穿城而过的优越自然条件,在两河之间以高绿化率的网状廊道连接城市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景观,在中心城区形成“绿廊”是一个具有独特与创意的设想。
构建这样一个特色“绿廊”,使其成为阜康城区的绿色廊道,不仅可以塑造城市环境特色还具有一举多得的效果:一是沟通城区内部与城郊绿地,利于促进动植物物种的多样性;二是通过合理的绿地系统组织,恢复河道两岸绿树成荫、水草茂盛的状态,建设散步小道、自行车道和划船通道,使人的活动与自然融合起来。
3.2传承西王母道教文化内涵,强化阜康市核心风貌景观
阜康市是与天山山脉最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天山天池相距最近的城市。阜康通过举办西王母文化论坛,挖掘和宣传天山西王母文化以提升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规划设想采用三大板块来展示“西王母”的风貌景观:
第一,天山天池的活动,应在原有基础上加大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设施的建设,使成为向世界展示潍坊特色风貌的重要窗口。
第二,以西王母文化为主题,建设主题公园。
第三,在老城改造中应注重保持古城格局与风貌,保护历史遗存,尽可能恢复原有历史符号和文化遗存,强化以康乾街-古城遗址-特纳格尔街为走廊的历史环境气氛,突出以民族巷为轴线的民族文化氛围,继承城市独特的地域历史文化。
总之“王母之都”在文化内涵和景观风貌上均具有唯一性,是阜康具有强烈识别性的个性特征,应当将“西王母之都”作为城市的核心风貌景观来进行建设和经营,提升阜康作为天山天池旅游景区集散地的地位和功能,增加城市的人文气息增强城市吸引力,发展城市购物、旅游、娱乐功能,促进都市旅游业的发展。推动城市社会经济和生态建设的全面发展。
3.3尊重历史文脉,创造新老环境的和谐氛围
作为一个有上千年历史的城市,阜康具有自身特色的地方文化。目前老城区内有些历史文化遗产年久失修且保护不利,遭到了不可逆转的破坏,还有几处较有特色的历史街区,需要从文化延续的角度妥善地加以保护。已列为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建筑物,是城市历史发展的见证和地方文化脉络延续的物质产物。规划划定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风貌协调区三个区域进行保护与控制,使其具有城市特色认知点的作用。
近10余年,阜康城市建成区面积从7km2扩大到17km2,现代化的新区风貌穿插在城市传统风貌中。传统风貌与现代风貌已经在城市形成共存,阜康在特色塑造上要正视这一现实,力争实现统一、多样中的和谐共存。在城市特色塑造过程中,以整体特色塑造为前提,避免小范围的杂乱而丰富区域特色,在不同风格的空间体形环境之间,采用适当的手段,形成隔离、联系或融合。
3.4延绵地方文化底蕴,实现城市特色上的创新。
一个城市的文化地域是厚重而丰富多彩的。阜康市不仅是天山天池旅游景区的目的地还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镇,所以考虑打造“新丝绸之路”文化游览观光系统。
建设的构想来源于东西向贯通阜康城区北部的古丝绸之路所留下的丰富的文物古迹与城市发展印记。我们认为可以东西向贯穿阜康城区各个组团的博峰街为依托,创造性地打造极具地域文化特色的“新丝绸之路”文化走廊。该走廊由东向西依次连通民族巷、特纳格尔街、特纳格尔古城墙遗址、康乾街、体育中心、文化中心、仿古风貌城、商贸文化中心、石油基地中心广场等一系列具有阜康文化标识、特色的节点,能够以连续的方式最为快捷地展示城市的全貌,且便于组织游览线路。该系统将是未来集中向游客充分展现阜康城市文化特色的舞台,并能够以此为依托,发展形成与古丝绸之路比翼双飞的综合性旅游观光项目。
总之,挖掘历史文化,塑造城市特色的主题就是在于通过保护来继承传统,寻求特色,促进城市发展,协调解决保护与建设,过去和现在、改造与利用诸方面的矛盾,关键在于传统风貌特色的发展与现代个性创造的结合,达到城市特色与历史文化保护的完美统一[5]。
参考文献:
[1] 冷红,袁青.形象工程的整体性、表面性和地域性[J].城市规划,2003(5):42.
[2] 陈伟.现象工程应大众化、价值化、本土化[J].城市规划,2003(5):41.
[3] 周干峙.城市化和历史文化名城[J].城市规划,2002(4):7-10.
[4] 闫整.历史文化与现代城市特色的塑造——以潍坊市为例[J].城市规划,2007(2):106—107.
[5] 赵敏莉,曾立峰.从城市文化看城市特色[J].山西建筑,2011(5):15—16.
作者简介: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旧城改造;哈尔滨
中图分类号:F592.9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8-0126-02
哈尔滨是一座近代中西文化交融的历史文化名城,是以冰雪文化著称的北方名城,面对现代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大和城市建设用地日益紧张,哈尔滨旧城改造、新区建设过程中一系列矛盾凸显。为了适应城市经营和塑造城市品牌的需要,哈尔滨历史文化名城特色的保护就尤为重要。既要使城市的文化遗产得以保护,又要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改善居民的工作生活环境,保护与建设要协调统一[1]。
一、哈尔滨城市建设的历史
哈尔滨于1994年1月4日,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898年由于中东铁路的修建,哈尔滨从松花江畔一个荒僻小渔村迅速发展成为我国东北北部最大的中心城市。建城初期,由于采用了欧洲近代的城市规划方法,逐步形成了与中国传统城市格局截然不同的城市肌理。哈尔滨的城市特色,是特定的历史背景、自然地理环境、建筑技术和艺术的综合体现。它的历史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在中国近代城建发展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
哈尔滨城市建设的历史基本上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一)俄帝国时期
中日后,俄国协迫清政府合作修建中东铁路。哈尔滨被选作工程指挥中心并成为了中东铁路管理中心镇,从而拉开了哈尔滨近代城市建设的序幕。
日俄战争后,大量外国商人和白俄难民云集哈尔滨,以至于外国人的数量一度超过在哈尔滨的中国人数,这一时期哈尔滨城市建设迅速发展,城市规划按照西方方格网状结构布局,形成“四”字形结构。并形成了有明显贫富差异的人口聚居区。这一时期为满足大量外国人在哈尔滨的居住和工作需要,建设了大量的东正教堂,天主教堂,以及公共建筑和商业建筑,建筑形式主要为从欧洲流传过来的新艺术运动风格和巴洛克、新古典主义风格,构成了哈尔滨近代城市的主体风格特征。松花江铁路桥、索非亚大教堂、省博物馆、秋林公司、中山路两侧花园洋房,中央大街、靖宇大街、花园街铁路职工花园住宅等是这一时期的经典建筑,已经成为哈尔滨历史的写照,使哈尔滨成为中国近代历史上惟一的新艺术运动城市[2]。
(二)日伪统治时期
1932年哈尔滨沦陷,此后日伪统治哈尔滨达14年之久,为了增加容纳更多的日本移民,大部分郊区土地变为移民地。在建筑风格上大多体现了日本的“帝国风格”,如国际饭店等。但这一时期有保留价值的建筑并不多。
(三)解放后调整与发展时期
1946年哈尔滨解放,经历了战后的调整期和“一五”时期的大发展,城市建设围绕工业项目布局展开。由于50年代中国与苏联关系密切,所以在建筑风格上也刻意模仿。宏伟高大、带有明显欧洲传统建筑特征,但又具备现代建筑简练语言的折衷主义风格,是这一时期许多重要建筑的共同特征。这种做法客观上使哈尔滨的城市建设风格得到了很好的延续。总体来看,“一五”和“二五”时期哈尔滨的建设基本保持和发展了原来的“欧陆风情”特色,历史文化得到了很好的延续。但是,由于城市发展的重点放在了工作上,工作用地布局又比较分散,所以城市格局受到较大影响。
(四)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改革开放后,哈尔滨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总体结构并没有跳出以往的框架。开发区的建设使城市部分功能跳出中心城区,但城市中心区易深度开发、改造的力度并没有降低,中心区建设密度不断加大,旧日塔尖林立的景观早已让位给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南岗中心区、道里中心区已经是高楼林立,但新的建筑并没有统一的风格和色彩,彼此间也缺乏协调和对话,传统的建筑和空间不断被拆除、挤占,城市整体秩序遭到较大破坏,新区建设也没有形成明显的特点。
二、哈尔滨历史文化名城特色
(一)环状加放射的铁路网和方格网状道路格局
哈市因兴建中东铁路而建,一环加五条放射线状铁路格局是中东铁路历史形成的格局。铁路将哈市划分为道里、道外和南岗等区,铁路因应地形、地势特征而筑,与城市街道、松花江水道和南岗高地形成呼应之势。只是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今天,铁路才逐渐成为横亘城市中心地带的障碍,给城市带来许多不便。哈市道路网最早是由俄国高级建筑师在莫斯科精心规划设计而成的,当时,俄国沙皇推崇法国巴黎的建筑和城市格局,因此,当时俄国许多建筑师在进行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时借用了许多巴黎手法。哈市城市道路骨架基本以方格网为主,在主要街道交叉处形成多条路放射的环岛。道里、道外商业中心区的路网密度加大,这种网格布局生长性好,为以后各时期路网布局的延续奠定了基础。
(二)街、中山路和东、西大直街形成的历史十字轴
街和大直街是哈尔滨历史上最早形成的两条主要街道,街道沿线曾经是中东铁路办公和职工居住最集中的地区。两条街道宽阔舒展,两侧分布着许多精美的欧式建筑,两条大街的交汇点形成现在的红博广场。解放后,大直街和街分别向西、向东延伸,两侧的建筑和绿化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山路沿线先后建设了工人文化宫、省政府大楼、省公安厅大楼等大型公共建筑,使中山路成为黑龙江省政治文化中心。西大直街在解放后由于诸多高等学府的云集而成为一条文化大街,东大直街的秋林商场为核心,建设了大量商场和高层金融、商务办公楼,成为哈市商业贸易中心之一。中山路和大直街是展现哈尔滨各时期城市建设的历史长廊。
(三)传统欧式建筑和历史街区
1898年哈尔滨开埠时,正是新艺术运动在俄罗斯流行的时候,哈尔滨成为了远东最大的新艺术运动中心。同时哥特复兴建筑、巴洛克复兴建筑,文艺复兴建筑、新古典主义建筑,中西合璧的折衷主义建筑等许多类型建筑在哈尔滨大行其道。道里、道外、南岗成为哈尔滨早期建筑、街道、广场、公园最集中的地区,也是保护价值最高的地区。其中,中央大街、街、中山路、景阳街、靖宇街、西大直街东段、东大直街西段等地区是最典型的代表。
哈尔滨的欧式公共建筑大部分都建有穹顶,尤其是教堂建筑形成了穹顶林立的标志性景观,展示出了塔尖林立的天际轮廓线[3]。
(四)自然风光美不胜收
哈尔滨的冬夏风光如画,美不胜收。夏季松花江畔绿树成荫,防洪纪念塔巍然屹立,江畔餐厅,江上工人俱乐部等建筑小品充满了异国情调。江北太阳岛上一座座度假村掩映在红花绿柳之中,从江南望去一片郁郁葱葱,开阔自然。冬季的冰城近年时常出现自然美丽的雾凇,自然气候与热情奔放的冰城人相得益彰,别有韵味。饮誉国内外的冰雪文化使冬天的哈尔滨游人如织,增添了冬日里的暖意。
三、名城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途径
旧城改造大拆大改的思路是破坏哈尔滨名城特色的根源。近年来旧城改造拆毁了大量传统建筑,只有中央大街、靖宇大街等少数影响大、历史风貌突出、保护建筑集中的街区,以及部分独立的、质量较好的历史性建筑得以幸免,其余大部分历史性街区并没有作为保护对象进行整体保护和控制。与此同时,中心区内进行的高密度建设使得传统中心区地带高楼林立,低缓舒展的天际轮廓线已不复存在,代之以高层密集,传统建筑在夹缝中生存的景观形象[4]。
由于现代建筑新功能的产生和新材料的运用,哈尔滨的新建筑已经失去了传统的风格特色,新建筑与传统建筑缺乏对话,建筑色彩也缺乏协调,街道景观与其他城市日益趋同。拯救历史文化名城的根本出路在于城市整体空间布局的舒展和中心区功能的拉开。必须及时扭转旧城改造大拆大改的思路,保障历史性建筑和历史街区生存的环境,进行历史街区整体保护和对环境的综合整治。新的建设必须充分尊重历史环境和整体风貌特色的要求,与传统进行对话[5]。
四、旧城改造的整体思路
(一)旧城存在的问题
片面强调旧城改造,损毁了大量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城市发展与保护历史文化特征的矛盾凸显;建设密度过大,人居环境受到影响。道里、南岗中心区高层商住楼的开发建设密度仍在继续加大,对老区的交通造成了巨大压力,公共空间和城市绿地日益减少。20世纪90年代以来,哈市公园、绿地、广场等公共空间建设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相对于人口和建筑量的增长而言,公园、绿地、广场的建设还未尽人意、很多道路拓宽后街道绿化减少甚至取消。
(二)旧城改造的整体思路
旧城改造最重要的是疏解中心区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保持适当的开敞空间和绿化质量。旧城改造中最迫切的事情有两条:一是历史街区的保护;二是控制适度的建设密度。
为此,首先要慎重对待老街坊的改造,尽量保留传统街区特征和结构,划定更多的历史保护地区,使哈尔滨的旧日风貌能够得以充分体现。中心地区只要着重于改善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完善城市服务功能[6]。其次,对老城区内解放后建设的居住区要进行更新改造,增加绿化,配套公共设施;配合住宅功能的改进和面积的扩大,改造建筑立面和屋顶形式,使这些结构尚好的旧建筑能够更好地适应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居住水平提高的要求。最关键的是,要在更大的空间内分布城市的各项设施,保障中心区功能的发挥。
参考文献:
[1]阮仪三,孙萌.我国历史街区保护与规划的若干问题研究[J].城市规划,2001,(10).
[2]刘松茯.近代哈尔滨城市建筑的文化结构与内涵[J].新建筑,2002,(1).
[3]姚征峰.浅析“新艺术”运动的建筑装饰风格[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5).
[4]郑伟亚.旧城改造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经济师,2008,(2).
【关键词】西安;文化产业;艺术节;存在问题;发展战略
我国“十二五”规划提出“传承创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产业在西安打造国际化大都市的历史机遇下应发挥其应有的作用。2012年6月12日陕西省“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主题宣传座谈会上提出“把陕西新形象推向全国”。加强城市形象传播、建立优良的城市形象已然成为一种世界城市发展潮流。一个良好的国际化大都市形象的建立,不仅可以起到美化城市、提高居民满意度的作用,而且可以吸引更多人才与外资来到西安,为西安这个拥有古老历史与悠久文化传统的城市注入新的发展活力,提升整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这对于我国目前正在轰轰烈烈进行的城市化运动来说,无疑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2005年《西安国际化、市场化、人文化、生态化发展报告》就已指出,“西安国际化的策略:重点突破,特色带动,持续推进。当今,以文化发展促进城市国际化已成为一种新的趋势。要以西安的历史、教育、科技、文化和旅游等优势资源为战略启动点,注意发展的内在联系与阶段性,兼顾优势领域与一般领域,兼顾国际区域与世界范围,突出重点、发挥特色,大力增强科技竞争力、文化竞争力和旅游业竞争力,在这些领域率先取得突破性进展,率先参与国际经济循环,以此带动其他领域的国际化,走西安特色的新型国际化道路。”
西安是中国传统文化发源地之一,作为西部经济重镇,如充分利用文化资源优势,举办具有持续性的国际文化艺术节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助于搭建具有鲜明传统文化特色的艺术文化平台,有助于推动国际化大都市西安城市形象世界传播。不仅能给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古城西安注入现代活力,推动西安进行国际化大都市城市形象世界传播,也能带来巨大商机。
《城市营销战略》的作者刘彦平详细论述了城市营销从战略到城市实践的各个要素和它们之间的联系。美国著名城市规划专家凯文·林奇 (Kevin Lynch,1960)在其《城市形象》(The image of the city)一书中指出,“城市形象”是指人们对城市的印象和感知,提出城市形象的构建过程是一个城市环境和城市居民互动的过程。艾什沃思和科特勒(Ashworth & Kotler)等则从城市营销的角度对城市形象进行了集大成式的论述,认为城市形象是人们对某一城市的信念、观念和印象的总和,是人们对城市相关信息的联想与简化,是人们对城市大量原始数据进行加工和提炼的产物。城市营销学对城市形象的界定从最初的局限于物质层次、单一目标市场以政府为主导逐渐扩展到对非物质层次、多目标市场以顾客为导向的研究。城市形象是经过长期、综合的宣传与沟通所获得的结果,城市形象一经形成就很难被复制或模仿,他们体现了城市风格的个性化和差异化。
在一个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时代,正如《西安国际化、市场化、人文化、生态化发展报告》指出:西安要以建设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性现代化大城市为目标,凭借我们独特的资源,通过积极、主动加入国际分工和竞争,实现生产要素参与世界经济循环,经济体制、管理方式与国际惯例接轨,社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居民生活和文化交往达到的国际或现代化水准,最终使西安成为国际化城市。
一、西安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悠久而丰富的文化内涵,为构建际化艺术节历史文化特色提供了有利的基础条件。然而,即使我们有如此高品质的资源,并不代表我们可以躺在祖宗留下的资源上高枕无忧。事实上我们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然而我们并不是文化产业强市,不仅如此,与其他城市相比旅游产业也存在“大而不强、竞争力不够”的客观问题。在陕西省政府政策研究室所做的《陕西旅游:瞄准世界旅游目的地——推进我省旅游产业做大做强的调查与思考》一文中提出“慢也是退”的严峻局面。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一以贯之的定位与目标
特色是一座城市的招牌,以国际化文化艺术节为桥梁搭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结合平台,需要有独特的个性,在实践中总结出成熟而完整的理论框架,并一以贯之的坚决执行。近几年西安的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发展成果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曲江新区、曲江文化旅游发展速度极快,然而,快是一把双刃剑,在享受“曲江速度”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这种猴子掰苞米式的速度与发展模式很难形成统一的形象感,容易给外界造成混淆的形象感受。如,2009年举办的西安曲江国际当代艺术节,如过眼云烟,时隔3年已然消失。虽然艺术界有双年展、三年展的先例,但是这也说明任何一个文化节仅凭一时的冲动是无法持续发展的,必须要有一以贯之的定位与目标,否则就是花大价钱看一次美丽的焰火,为一次冲动买单,这显然不是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2、缺乏与综合创意人才有效的、长期的商业合作模式
历史文化遗迹是不可能实现古长安向现代长安的直接转变,必须要有符合现代产业模式的商业合作模式才能使文化艺术节不是昙花一现,而是能贯彻到底的模式。如同在法国贡佛朗艺术节主席古尔萨热推动下已经举办了55年的法国贡佛朗艺术节。如同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总策划陈圣来连续10年的坚持,最终形成了艺术节自己的特色。
3、缺乏长期、持续的投入
和缺乏长期目标相对应的,一时灿烂的文化节因为没有战略规划以及有效的商业合作模式,导致每一次的艺术节都成为实现了短期目标,没有了长期的政府投入也没有完成商业转化,造成艺术节的举办资金“吃上顿,没下顿”的尴尬,所有艺术节的承办单位都成为捧着金饭碗等着要饭吃的被动局面。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用户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便捷和多元化,搜索引擎、虚拟社区、门户网站等不断分流着高校图书馆的用户。在这种泛在知识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专业优势、人才优势,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突出自身特色,只有这样才能增强用户粘性,促进图书馆不断发展。建立特色数据库便是高校图书馆提供主动知识增值服务的一种体现。特色数据库是指针对用户的信息需求,对某一学科或某一专题信息进行收集、分析、评价、处理、储存,并按照一定标准和规范将特色资源数字化,以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信息资源库[1]。特色数据库应根据本馆馆藏特色、地方特色或本校的重点专业,集中各类文献而建立,能充分反映文献馆藏信息资源和数据资源特色的总汇。宁夏大学图书馆依托地域特色和学科特色,利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和网络化手段,对现有的回族文献信息资源进行有序的整合,构建回族历史文化特色数据库,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回族历史文化数据库的建设,一方面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特色资源的利用价值,为读者提供系统、全面的回族文献信息服务;另一方面,能够借此集中各方力量搜集整理与回族历史文化相关文献,将形式各异、观点鲜明的资源集中于一个平台,形成百家争鸣的格局,促进回族历史研究的不断进步。
2回族历史文化特色数据库总体规划
根据回族历史文化特色数据库的建设目标,我们应全面搜集各种载体相关信息,将这些相关信息整合规范到一个系统中。建设回族历史文化特色数据库的总体规划是:一方面对本馆、本校和兄弟院校的回族历史文化纸本资源进行搜集、开发与整合;另一方面对有关回族历史文化的各种格式的网络文献资源进行挖掘与整合。最终将这些文献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处理,划分成若干个子库,统一在同一检索平台,在WEB服务器上。可以进行目录检索、分类检索、主题检索和全文检索,实现读者网上轻松阅读和下载。
3回族历史文化数据库建设前期准备工作
3.1成立专门建设团队
由馆领导牵头组织,成立由回族研究学者、图书情报人员、计算机技术专业人员共同组成的特色库建设团队。总结和借鉴已有建库经验,确定数据库建设内容、软件平台、相关数据规范标准、数据收集范围,对资源采集、资源整理、资源加工、资源入库等工作进行合理分工。
3.2确定信息源与数据收集范围
数据是数据库的核心,数据收集是数据库建设的基础。回族历史文化特色数据库收集所有载体的回族文献。关于回族文献,我们秉承以下定义:凡记录、存贮和传播有关回民族知识的一切载体,统称为回族文献,它不仅包括内容具有回族属性的文献,而且涵盖文献作者(主要指著、画、写、刻、译等)具有回族属性的作品,如萨都剌的诗、张承志的小说。此外,回族文献不等同于伊斯兰文献,如《古兰经》的译本,回族学者的汉译本为回族文献,而维吾尔语译本则不为回族文献;同为记述清真寺的文献,广州的怀圣寺属于回族文献,而记载新疆的艾提尕大清真寺就不能称作回族文献[2]。在此数据收集范围的界定基础上确定建库信息源的种类,包括图书、期刊、图片、会议论文、学位论文和视频等载体类型;然后对收集到的文献进行筛选、整理和组织,以确保数据库中文献的含金量。筛选、整理和组织文献的过程是知识管理的过程,这一过程关系到整个数据库的质量,需要在学科专家的建议和指导下,由专业人员和图书馆建库人员共同来完成。
3.3确定数据规范标准
高校特色数据库具有为用户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按照一定标准和规范建设而形成并可供共享等特征。因此,我们在建库过程中应注重标准和规范的制定,从而建立兼容性强、标准化高的特色数据库。参照CALIS特色数据库建设相关标准,将是一个捷径,如《CALIS资源数字加工与标准》《信息资源名称规范》和《CALIS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命名规范》。CALIS针对数据制作标准制定了相关规则或规范,包括《CALIS描述型元数据规范及其著录规则》《CALIS管理型元数据规范》[3]等,用来统一规范特色库的建库标准和服务功能。其中《CALIS描述型元数据规范及其著录规则》选定了11种规范格式及其著录规则,作为元数据规范格式,包括古籍、舆图、家谱、拓片、地方志、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电子图书、音频资料、网络资源的描述元数据规范及其著录规则。本馆根据实际情况,据此规范制定了图书、学位论文、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图片、视频六种元数据格式,以图片元数据格式为示例一,见表1。
3.4确定特色库建库软件平台
本馆在建设和中采用通过CALIS二期认证的方正DESI系统作为资源建设和的平台。DESI系统是北京方正阿帕比技术有限公司所开发的一套数字图书馆制作软件。分为采用C/S模式的信息制作系统、信息资源系统和采用B/S模式的信息系统,此系统可以将各种纸质资源数字化,统一成符合国际标准格式的电子资源,能同时管理文字、图片、多媒体等信息并提供全文检索服务,支持网页的动态,一个程序界面便完全实现了数据加工、审核、,是一个面向内容管理的应用和信息软件。DESI系统具有以下基本功能:(1)纸质文献数字化,并进行图像处理和文字识别;(2)文档格式转换,支持DOC、PDF、PS、JPG、TIF、TXT等格式转换;(3)支持文档的拆分、合并功能;(4)进行元数据标引、分类、目录制作、多媒体链接等深度数据加工;(5)内容加密使之无法随意拷贝、打印、散发;(6)支持电子资源的字段检索、全文检索、全面检索和关联检索;(7)支持网络、光盘,并可进行各种统计;(8)加密入库及安全管理引擎,授权限定范围内的用户下载阅读;(9)提供FAQ、新闻、公告栏论坛等辅助功能;(10)对加工的电子资源添加水印。基于以上功能,DESI系统能够很好地满足我们的建库需求。
4用方正DESI系统建设回族历史文化特色数据库
4.1创建数据库
DESI中启动方正DESI客户端,新建资源库。DESI系统内置了27种资源库模板,其中包含《CALIS描述型元数据规范及其著录规则》中规定的11种格式的特色库模板。根据回族历史文化特色数据库的需要选择特色库图书、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图片和网络资源等六个模板。每个模板具有不同的字段,可以根据需要添加或修改字段信息。对于建好的各个子库还需要进行相关设置,主要包括子库是否需要完成除元数据标引外的数据分类、目录制作和多媒体链接可选工作;是否分配不同人员来完成不同工作;是否数据审核后才能够。数据库框架如图1示:
4.2数据采集
对于本馆收藏的有关回族历史文化的纸质文献资源通过扫描、图像处理、OCR文字识别等手段形成数字化文档,文本以pdf格式保存,图片以tiff格式保存。利用文件上传功能将数字对象转入DESI系统相对应的子库中,最终文本数据转换成方正DESI使用的CEB格式。CEB作为DESI系统的特有格式,是完全高保真的中文电子书格式,其将不同的源文件格式转换成统一格式,并保留了源文件中的字符、字体、版式和色彩的所有信息,该格式对文字图像等进行了压缩,节省了数据存储空间。对于本馆收藏的电子资源和搜集的网络资源,需要进行预处理,使之符合《CALIS文献资源数字加工与标准》:文本格式的数字对象为pdf格式;图像格式的数字对象为jpg格式或者tiff格式;视频资源建议采用Mpeg或AVI(MPEG4)保存。在收集这类资源的过程中,利用Excel或access等软件将各类型资源的元数据根据定义好的规范收集整理,利用DESI系统的资源导入导出功能批量将元数据和数字对象导入系统相对应的子库中。
4.3资源加工
入库的记录要经过数据加工,才能最终到网上。回族历史文化特色数据库的数据加工过程主要包括元数据标引、数据分类和数据审核3个方面的内容。
4.3.1元数据标引
元数据标引是对文档元数据进行标引的工作。元数据标引是数据加工阶段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标引的准确、详细程度也直接决定数据库的质量。在此环节中,直接从原文中拖选需要的内容,操作简单,对于无法拖选内容的资源也可以直接输入。如果利用系统资源导入导出功能入库的资源,元数据信息只要保证在入库时已经完整准确,就不再需要手工标引程序。在特色数据库建设中,数字化对象的标引和分类工作量通常很大,可将这些标引工作分配给不同的工作人员,多人并行工作。
4.3.2数据分类
数据分类是将相关资料分到某种分类法的某一种类目之中。DESI系统在分类模块中预制了标准的中图法分类体系,同时也允许用户自定义分类体系。用户可根据自身需要创建相应的导航树结构,将库中的记录进行分类,以方便数据的管理和访问。回族历史文化特色数据库采用学科导航分类法来进行数据的分类管理。
4.3.3数据审核
在具体的建库过程中,我们设定数据审核,检查元数据标引和文件是否准确无误,分类是否合理。对于元数据标引、分类信息准确无误的任务标记为“任务正确”,只有“任务正确”后才能审核通过,对于有错误的信息可以通过不同的错误类型进行分类标记,如元数据标引错误、文件错误、分类错误。对于审核有错误的任务,在弹出的“错误信息”对话框中输入错误原因,以待进一步的修改。数据审核是数据库管理中的重要一环,对建立数据库起到了质量保障作用。
4.4资源
数据处理完毕后就可以到数字资源平台上,供广大读者查询、检索、借阅、下载;供管理员进行推荐、上架下架等操作。在DESI系统中时有三个选项可供选择:一是仅元数据,只一个任务的元数据,而不会其他相关的数字对象文件;二是覆盖,遇到重复的资源,自由选择是否需要覆盖已经的资源的元数据和相关文件;三是时资源文件加密,对要资源的数字对象ceb文件进行加密,加密后的ceb文件在读者下载到本地后不能拷贝到其他电脑。为使后的资源文件更加安全,我们选择“时加密资源文件”,遇到重复的资源,选择更新资源的元数据和相关文件。在过程中会有进度条显示情况,在结束后会生成日志文件,以txt格式保存。txt文档中展示了过程中是否有失败的情况,若任务都成功就代表完成了资源。若有失败的任务则根据文档中提示查找失败原因,方便修改后再次。资源成功后,用户便可以根据权限在数字资源平台访问回族历史文化资源库。目前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我们采用的是IP限制的方式来控制用户权限,只有校内用户才可以访问本资源库,全面开放共享将是我们下一步的工作。
5结语
【关键词】 断代史陈列;北宋;地域文化特色;开封市博物馆
中国历史绵延5000年,各个地区都有自己最辉煌的时期,即使作为中国文明发祥地的中原地区,仍然不能囊括中国所有朝代的发展轨迹。那么在地方博物馆中也按照中国通史的模式组织陈列,就失去了各个地区的特色。中国断代史陈列虽然只是选取部分历史进行展示,但是可以和各个地区的文化相联系,塑造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陈列。
开封作为北宋的都城,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在当时世界上的地位甚至高于当代的纽约、伦敦等城市。在北宋历史上,开封是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开封的社会发展史上,北宋时期是开封最辉煌的历史阶段。虽然自公元1127年宋室南迁至今已经近900年,但北宋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对中国的影响仍然存在,作为北宋的都城开封,其文化的传承仍在。《东京梦华――北宋东京城历史文化陈列》从形式上内容上充分体现了开封地域文化的特点。向人们展示了北宋王朝的绚丽。
一、地域文化的概念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受到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影响,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特性,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具有相对稳定性。地域文化包括方言文化、民俗文化、建筑特点、环境特点等。
二、研究对象的界定
博物馆是一个社会服务性机构,它以收藏保管、陈设展览、对外宣传教育、科研为主要职能。陈设展览是观众了解文物、历史的一种手段,现代博物馆展览形式设计上除满足知识的专业性权威性外,还要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文化水平,接受能力的差异,摒弃教科书式灌输的方法,做到互动、参与,寓教于乐等方式进行设计,做一个有趣的展览,让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爱上博物馆。由于博物馆藏品数量与种类的限制,断代史陈列作为比较适合基层博物馆开展的陈列形式,具有投资少、特色鲜明、贴近地方历史等特点,是博物馆展示工作发展的一个方向。开封作为北宋的都城,选取北宋这一历史时期进行展示,同时结合开封古都的城市风貌,凸现了宋文化在开封市的传承与延续,对其进行专门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故此在确定研究对象时,将如何运用设计的手段,在科学合理的程序框架内,将地域文化与陈列相结合,创造精品陈列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开封博物馆及其北宋东京城历史文化陈列简介
1、开封博物馆概况
开封市博物馆位于八朝古都河南省开封市,坐落于风景秀丽的包公湖畔,是一座集陈列展览、文物收藏、文物保护、科学研究、宣传教育为一体的地方综合性博物馆。馆藏文物8万余件,尤以陶瓷器、铜器、书法、绘画、石刻为特色,并于2004年成立朱仙镇木版年画研究保护中心,致力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发掘、整理、保护、研究、传承及相关文创产品的开发应用。
开封市博物馆新馆位于开封新区五大街与六大街之间的郑开大道北侧,众意湖东临,建筑面积54286O,共分为陈列区、公共服务区、藏品保管区、文物修复区、学术研究区、行政办公区、后勤设备区等七大功能区,设有贵宾室、会议室、青少年活动室、学术报告厅、4D影院等服务设施,是一座基础设施完善的现代化博物馆。
2、|京梦华―北宋东京城历史文化陈列简介
北宋(960年―1127年)是中国历史上繁荣昌盛的王朝之一。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动了著名的“陈桥兵变”,取代了后周政权,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宋,定都开封。北宋建国后,通过南征北战,结束了自唐末而形成的四分五裂的局面,使中国又归于统一。北宋时期社会经济非常发达,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其农业、手工业、采矿冶炼、漕运造船、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城市发展均创造了中国封建历史上的新辉煌。特别是北宋时期的东京,城郭宏伟,“人口逾百万,货物集南北”,经济繁荣,风光旖旎,物华天宝,不但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有“汴京富丽天下无”的美誉。
开封作为北宋都城,是当时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城市面积之大、人口之多、经济之繁荣、建筑之辉煌,不仅在当时的全国是首屈一指,就是在当时全世界也是最为繁华的贸易大都市。北宋东京城历史文化陈列,具有强烈的地域文化特征,是独一无二的。开封博物馆馆藏文物也十分丰富。其中,宋代开封府题名记碑、大晟钟、铜官印、崇宁通宝、各种窑口瓷器和其他文化典籍等珍贵文物,令人叹赏。在展示手段上开封博物馆力图突出了一个“新”字。首先,采用实景式陈列手段,将宋代的牌坊、拱柱、茶肆、瓷窑在展厅里复原,营造出梦回千年的感觉。另外,展览还采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来辅助展览,“幻影成像”让宋代 “清明上河”的历史情景活了起来,互动式虚拟翻书让游客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宋代知识,光电沙盘展现了宋代东京城的繁华胜景。这些新的陈展方式与宋文化主题的结合,增强了展览的吸引力、亲和力和感染力,使展览直观生动,雅俗共赏。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说过:“中国不会成为一个世界大国,因为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一些发达国家也早已区分出“十九世纪是军事世纪、二十世纪为经济世纪、二十一世纪为文化世纪”的战略竞争领域。这些观点不一定科学和全面,但足以反映文化元素在社会乃至全球发展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文化建设只有沿着大力孕育、全面塑造、产出效益的健康轨道科学发展,才能做实、做强、做大、做出特色品牌。全面加强部队基层建设更应如此,形成特色文化刻不容缓。
勇于责任担当。目前来看,我国的文化建设与世界西方大国相比相对滞后,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平衡。拿美国来说,美国不是一个历史文化大国,但是一个现代文化强国,当今世界主流媒体产出信息的94%属于西方国家,而西方主流媒体中的90%源于美国。美国现代输出以“三片”(芯片、大片和薯片)为主要形式的消费文化,诸多品牌已长期占领国际主要媒体和市场,始终影响世人的文化理念;反之,我国虽是历史文化大国,积淀形成以包容为主、和谐至上的“三和”(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世界和平)文化,世人认同的领域还不够宽广。弘扬传统文化,部队应走在前列。当前基层文化理念不系统、重点不突出、内容不标准的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甚至仅停留在学习理解、完善设施和广场活动的组织上,深层次认识摆位和具体把握缺乏系统性、科学性。要有危机意识。要充分认清当今世界“西强我弱”的文化态势不可回避,形成基层特色文化对于积极开展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和实现反遏制崛起战略,对于官兵保持和弘扬“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优良传统,对于透析和促建基层全面建设会产生巨大的推力。要有建成意识。用文化发展观和贯彻各级关于文化建设的指示要求,努力使文化面向基层,满足通俗化、大众化形式要求,切实走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促建的方法路子,建成基层特色文化,形成文化发力态势,建设官兵共有精神家园。要有先行意识。文化建设能够回答和解决新形势下部队建设引发的新情况、新问题。比如,现代社会快效益、工作快节奏、环境快变化带给官兵心理和思想的压力超大,非常需要文化的滋养和调理,是日益满足官兵精神需求的建设需要;反之,文化建设的反哺和能动作用,更能加速牵引和促进基层建设,谁先行、谁受益,各级官兵要牢固确立“越是文化的、越是社会的,越是基层的、越是先进的”文化理念。
善于创特前行。基层文化建设是一个科学实践工程,必须遵循军营特点规律,实现文化发力和引领社会的双赢目标,必须创特发展和破浪前行。要尊重基层创新文化。基于基层现实需要和回应官兵精神文化需求,各级对基层文化建设进行了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通俗化、大众化和广场化的文化活动欣欣向荣。比如,对于发展繁荣基层“营有特色、连有特品、人有特长”的“三特”文化活动模式,要切实做好梳理总结和普及推广工作,进一步调动基层文化自觉的积极性。要孕育生成德育文化。丰富和完善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核心价值观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为内涵的文化建设内容,主动赋予崇高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方面的具体要求,确立广大官兵以“忠孝、诚信、奉公、民主、健康、荣辱、守纪”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价值观,使文化价值从源头上正本清源和先进武装。要大力弘扬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建设是基层部队文化建设的最大优势,也是最直接最见效的文化领域,我们持续大力弘扬已形成的以井冈山精神、精神、延安精神、上甘岭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和军区“三实(老实、朴实、扎实)、四见(见第一就争、见任务就上、见先进就学、见问题就改)”精神,以及部队固有的精神文化,比如“任务重于生命、事业重于家庭、使命高于一切”和“脑子里永远有任务、眼睛里永远有敌人、肩膀上永远有责任、胸膛里永远有激情”的猛虎精神,通过学习借鉴先进的精神文化理念,切实滋生官兵精神文化动力。
富于作用成效。文化建设的核心是教育、熏陶和培养人。提升官兵素质能力建设基层和激活官兵自建积极性是基层文化建设的本质要求,建设基层文化必须发挥作用成效。重在以人为本。结合集中教育活动,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官兵头脑,使官兵掌握运用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观察和分析事物,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强化根本职能使命和军人根本职业道德教育,认真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以及文化价值追求,以高度文化自觉促进官兵成才、成熟,有成就。重在学习助推。结合创建学习型军营活动,深入开展“军营有文化、我要学文化”的群众性文化活动,通过组织周末“送书进军营”活动和开办专题知识讲座,让官兵拓展知识,满足官兵文化需求;广泛开展以“戒吸烟、戒高档消费、戒吃零食、戒不良习惯和增加储蓄、增长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四戒两增”活动,营造基层健康的文化生活导向。重在激发自建。以满足时代特征条件下的官兵心理和利益问题诉求为目的,采取打破建制、区分层次和实现领导与官兵面对面组织思想交流会等形式活动,通过组织广开言路和纳谏如流的工作态势,进一步调适基层官兵心理和激发主人翁意识,调动各级各职自建强建的积极性,集聚官兵文化自觉的力量,努力建成全面过硬基层。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71407部队)
【关键词】历史古镇;发展环节;文化特色;风貌优化
一、关于历史文化村镇文化风貌特色的分析
1.我国传统村镇的特色风貌保护的现状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对于历史文化古镇的保护策略日益展开,一系列的历史文明遗产被得到保护应用。特别是近几年,我国相关的文物保护法规体系不断得到健全,社会上关于历史文明古镇的研究工作日益开展,实现了历史文明古镇的保护之路的正常开始。目前来说,我国已经得到申报的历史文化古镇是比较多的,比如河北省承德市的避暑山庄,山东曲阜的孔府、孔庙等,这都是符合国家历史文化申报的重要名镇。在我国的历史遗产保护过程中,也有一些尚未进行申报的古镇,比如桂林漓江古镇,陕西省白河县城关古镇等,这些古镇的传统文化特色面临着消失的威胁。
古镇的传统文化风貌特色,表现在其传统的城镇建设、人文文化的应用环节上,比如江南水乡古镇,该镇诠释了古诗中的小桥、流水的意境,无论是该古镇的建筑模式还是所表达的艺术特色都表现了一种传统古镇的美,是值得我们进行古镇传统风貌特色的保持的。与古镇传统文化风貌相区别的是,城市风貌实现了自然的人的应用,它是人类的自然生活的改造。通过对城市文化风貌的分析,可以更好的理解历史古镇的文化风貌,从而确保这些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其延续。城市风貌的空间结构含义是非常丰富的,比如城市风貌区、城市的风貌符号等,在城市风貌的剖析过程中,可以进行村镇传统风貌的深入了解,其具备自身具体的应用结构,比如城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人造景观或者自然景观的应用。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历史文化遗产被破坏,并且即使是目前正在保护的,也可能面临着其传统历史特色消失的威胁。
2.历史文化村镇传统文化特色的保护
随着现代化城市经济的开展,关于历史文化古镇的相关保护法规不断得到健全,比如《关于保护古文化建筑的指示》、《国家环境政策法》等法律体系的与时俱进,延伸了历史文化村镇的核心概念,所谓的历史文化古镇是具备重要的历史文化研究意义的,包括其街道、村镇等,通过对我国历史文化古镇的传统特色文化的保持,可以进行某一历史进程的传统风貌的保持,比如其地方特色、特色民族风情。比如南方的丽江古镇,丽江古镇是一个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各个民族的文化汇集成了丽江古镇优秀的传统文化内涵。通过对历史文化村镇保护体系的优化,可以保持其区域的建筑遗存特色,实现中国传统文化文明的弘扬,这对于当前社会的历史遗存研究工作的开展是非常具备借鉴意义的。
二、关于古镇传统文化特色的保护分析
1.村庄传统历史遗产的保护
随着我国传统历史文化遗存保护方案的应用,我国各个区域的传统文化古镇都得到保护。比如河北省的历史文化名城――于家村,这个村镇经过了相当长的时代变迁。根据相关历史考究,该村是明朝于谦的后人。该村镇的特点是石头房屋的建造,比如其建筑、街道等。并且该村镇的建筑特色是非常突出的,无论是其阁楼建筑还是四合院建筑都突出了其建筑文化的独特性。这是一种对我国传统的民俗文化弘扬的生活方式,值得社会进行历史研究。像于家村这样的村落在我国的各个区域都是大量存在的,它们具备鲜明的地域特征性,实现了历史建筑格局的保持,具备良好的物质文化研究价值,村落的传统文化风貌特色是现代社会研究历史的活化石。
村落传统特色风貌是古代人们智慧的结晶,其实现了当时时代的物质文化与建筑的融合,比如自然景观、建筑风格等。这些建筑的外在形式表现出了一些非物质文化,比如耕读文化、宗族文化、民俗文化等。对我我们研究过去的社会具备一定的借鉴意义。当然了,村庄传统文化风貌的保持是比较复杂的,需要考虑到现实生活中的诸多问题,需要明确当期的历史文化遗憾保护的紧迫性,展开相关规范措施的应用,确保其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特色的延续性的发展。
2.当代村镇传统特色文化风貌的保持
为了实现对历史村镇传统文化特色的保护,积极展开相关历史文化保护方案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当代城市经济建设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在现代化市场经济的运作过程中,古镇的文化风貌的保持,需要经过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中,需要实现传统建筑文化文明与现代建筑文化文明的结合。通过对当代城市发展与历史古镇保护这两个环节的结合,实现当前社会的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弘扬。当然了,对于历史古镇遗产的保护,不仅仅是对历史发展文明的保护,更是对我国传统文明的保护。在日常生活中,村庄传统文化特色体现在村镇的景观、建筑、街道等,这些环节也体现了其文化价值方面,居民的日常生活模式等。通过对村庄传统特色文化风貌的保持,实现我国传统文明的可持续发展,确保当今时代背景下的村镇传统建筑文化特色的保护。
在历史古镇传统文化风貌保护过程中,不仅仅要针对现有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更要针对尚未被重视的村镇展开保护,从而确保中国历史文明文化遗产的延续,从而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在古镇传统文化风貌保护过程中,需要针对当地的具体经济情况,展开相关资金的投入,进行遗产文化建设、遗产传统文化的弘扬。在此过程中,需要进行旅游行业的配合,实现历史古镇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模式的协调。
三、结语
在历史古镇发展过程中,通过对文化风貌特色的保持,可以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确保后代子孙对于民族文化的集成,从而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延续。当然,历史古镇的历史保护环节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需要引起国家的相关部门的重视,实现当代城市规划建设与历史文化遗址保护这两个环节的和谐,从而优化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
【参考文献】
[1]郝俊卿,吴成基.王雁林.地质遗迹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以洛川黄土地质遗迹为例[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5:11-21.
【关键词】历史建筑遗产 地域文化 保护利用
历史建筑是人类发展痕迹的见证,反映的不仅是当地的地域特色与人文氛围,其内在的建筑文化更是人类文明与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建筑遗产体现的建筑文化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在不同的地域之间、在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背景下形成的。
历史建筑遗产与地域性文化特色
爱默生曾经说过:“城市依靠记忆而存在”,而城市中的历史建筑恰恰是一座城市的记忆所在。历史建筑遗产代表着这个区域的经历,或许是它的辉煌、荣耀,或许是它的落败。历史建筑遗产具有不可再生性,是不可替代的、不可还原的文化遗产,具有艺术、文化研究价值,更重要的是历史价值。
历史建筑遗产概念。广义上讲,历史建筑内涵过于宽泛,它泛指历史上存留下来的所有建筑及其历史环境。人们提起“历史建筑”,接下来的一个词语必定是“保护”,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历史建筑都需要人们不假思索的进行保护,而人们也不可能花费巨大的成本把所有的历史建筑都保护好。历史建筑遗产只包括有形的不可移动的代表一方特色具有社会文化价值的历史文化遗存,即古代不动产部分。历史建筑遗产是地域发展的一种历史资源,其内涵的文化底蕴不仅是地域旅游业发展的依托,更是一种内在风貌的展现。
历史建筑与地域性文化特色密不可分。建筑是人们进行日常生产、生活的场所,是人类通过自身的智慧利用自然资源,并结合当时的科学技术条件建造的满足人类活动的人工环境。各个地方的风俗、自然环境与风水不同,建筑也各具特色。古代的建筑条件囿于各个地方的风俗习惯与自然环境,加之各个地方之间的交通不便,建筑经验交流较少,因此形成了各具地方特色的建筑群体。随着历史的发展,各地之间交流的增强,建筑的地域文化特色也随着环境的变化不断发展变化,不仅吸收前人的智慧,更借鉴了其他地方的经验,扩展了当地建筑特色内涵。
历史建筑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
历史建筑保护的收益抵消不了成本。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需要对历史建筑的价值进行评估与衡量,对历史建筑进行改造是为了在保护的基础上能获得部分收益来抵消成本。历史建筑保护的成本巨大,特别是随着经济发展,对土地需求的日益迫切,使得历史建筑的机会成本在不断的增加,而历史建筑获得的收益仅有直接收益部分,因此成本与收益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落差。
历史建筑遗产保护法律不健全。我国将历史建筑遗产纳入保护规划始于20世纪20年代,起步相对较晚,1985年中国政府加入《保护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公约》,在保护历史建筑遗产方面与国际进行接轨。2006年国务院文化部公布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通过卫星云图对遗产进行监视。就目前而言,关于历史建筑保护的法律法规主要有《文物法》、《文物法实施条例》及《中国文物古迹保护规范》等,而关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等的保护法规尚未出台,文物博物馆的执业资格制度尚未完善,而因为没有从法律层面上进行规范,各个地方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的行政规章多数规避责任,在遗产管理上不能真正落实监督权。此外,历史建筑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面临着可操作性不强的缺陷,如《文物法实施条例》中规定,“对危害省级、市县级文化保护单位安全或历史风貌的,由核定公布的地方政府调查处理;危害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安全的建筑物、构筑物由县级人民政府调查处理。”开发商对历史建筑的拆迁行为多为当地政府授权或默认而行,而调查处理权又回归当地政府,这样的条款其实是苍白无力的。
公众保护意识不强。公众对历史建筑的认识度不够,认为历史建筑遗产妨碍城市开发与土地利用,增加政府财政负担;有的居民认为历史建筑遗产仅仅是国家颁布的那些,而其他的不需要进行保护;有的居民认为眼前的利益比长久的成本付出要来得实惠;有的居民认为保护历史建筑是相关责任单位的事情,与个人无关。总体而言,我国民众心中对历史建筑遗产的认识度不够,从而导致违规拆除的事情屡屡发生。
历史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案例分析
位于河北省西北部的具有“河北省古建筑博物馆”之称的蔚县,有东亚人类起源地泥河湾遗址(至今约200万年)、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春秋时期的代国遗址、赵长城遗址、蔚州古城等历史遗迹。其中蔚县的暖泉镇被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南留庄镇的南留庄村,以及宋家庄镇的上苏庄村被列为河北省历史文化名村。
蔚县对历史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措施值得借鉴:一是修缮传统建筑。在响应全省“十一五”规划中关于文物遗产保护的号召,蔚县对传统建筑进行修缮,对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的基础设施进行改造与环境整治。对于传统建筑修缮主要采用文物古迹的保护方式,在保证建筑原貌性的基础上,采用与古建筑尽量保持一致的传统材料与工艺修复损坏部位。二是发展文化旅游业。蔚县充分利用古建筑遗产发展当地的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在河北省关于文物保护与利用原则的指导下,对真武庙、灵岩寺等进行修缮,把保护古建筑与古城开发结合起来,积极发展旅游业,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三是增加融资渠道。如前所述,历史建筑的保护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因此需要政府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包括政府财政对历史建筑保护的资金支持,鼓励历史建筑遗产附近的有关企业捐助,尝试通过政府补贴、贴息贷款、奖励等方式吸收社会资金等。此外,还应对历史建筑进行有效的利用,在保护其环境完整性的基础上开发旅游资源,增加收益。四是明确保护范围。由于蔚县的古建筑较多,文化艺术价值较高,需要参照国家的文化遗产保护标准进行核查,以便最大限度地保护现存的历史建筑遗产。
历史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对策建议
历史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原则。一是原真性。原真性是国际上公认的历史建筑保护的原则,即对历史建筑遗产原封不动的保存,《世界文化遗产公约》中强调历史建筑原真性的重要性,只有在特殊的情况下才允许重建,因为重建建筑不具有历史建筑长时间使用的痕迹,失去了真实性。对历史建筑遗产进行保存,要保存其原有的真实的历史信息,在进行适当的维修时不能破坏其历史信息,要使历史建筑遗产“延年益寿”而不是“返老还童”。二是风貌完整性。《威尼斯》认为历史古迹的内涵不仅仅指单个的历史建筑,而应包括能从该历史建筑遗产中体现出的一种独特的文明,强调历史建筑整体性特征。历史建筑是与一定的文化及自然环境一同存在的,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不仅要保护历史建筑本身,更要保护历史建筑周围的环境,对于特定的街区、地段、景区及景点都要进行保护,只有保护了历史建筑的整体环境,才能保持历史建筑的格局特征,才能真正体现历史建筑的魅力。三是可读性。历史建筑是人类活动痕迹的残留,保存着人类活动的真实场景,是历史的印痕。通过造访历史建筑遗产,我们可以直接读出历史建筑的“历史年龄”,并在这一场景中读出它包含的历史事件。可读性原则要求在保护与利用历史建筑遗产时应尊重历史建筑所包含的历史,不能按照现代的理念去肆意改造它,更不应抹杀它的存在而进行大量的拆迁或重建。四是可持续性。文化是一种可以传承的精神,保护历史建筑遗产不仅是为了保存珍贵的文物遗产,更是对历史文化的一种传承。
完善历史建筑遗产保护法制建设。一是加快立法进程。历史建筑遗产的保护需要提升到国家意志即法律制度层面进行保护,才能真正的落实保护的体系。因此,立法机关应对历史建筑遗产进行科学研究,加快立法的进程,促使有关历史建筑保护的法律法规和历史建筑的认定标准与办法尽快出台,使执法部门有法可依。二是调整行政管理体制。立法是历史建筑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执法与监督是关系历史建筑保护是否落实的关键所在。应强化地方政府机关关于历史建筑遗产的保护责任,加强执法力度与监督。强化管理力度,提高基层对历史建筑的管理水平,建立基层历史建筑遗产信息数据库,赋予基层文物部门相关的行政权力,保证其能真实的反映基层历史建筑的保护状况;建立历史建筑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充分发挥专家的专业素养与机构的组织力度,使历史建筑遗产的认定过程走法定程序,而不是由当地政府进行认定;同时设立基层历史建筑遗产保护机构,对当地的历史建筑遗产保护提供必要的帮助。
【论文摘 要】社会的发展,民族的融合,全球化的快速进程,使得文化之间的差异愈发的模糊,传统文化和现代风格的矛盾十分明显,并不是简单依靠使用马头墙就能够表现和传承徽派建筑。近现代各国建筑师纷纷投入了对地域建筑文化的探索与实践。
前言
动车组的上马、高速铁路的通车、区域经济圈的形成,过去显得遥远的距离如今日益缩短,上午还在南方感受沿海的炎热,中午已到达北方体会寒风的凛冽。交通方式的飞速发展,不仅加快了各地人员之间的流动,也加快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融合的步伐。在这种快速的融合过程中,地域的界限日益模糊,社会变得大一同,地域的特色在此过程中却逐渐消失。这就是“全球化”在国内这个小环境里的直接体现,而在国际社会这个大环境里,中国日益开放,与世界融合的步伐日益加速: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行、全球金融风暴的潜在作用、以及即将开幕的上海世博会,一系列的大事件都在强力地推动着中国全球化的速度。
“全球化”这个字眼已经没有新意,在当今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各个方面存在多年,已成常态。全球化是社会必然的发展趋势,这已经成为社会人士的普遍共识。全球化是一种不可逆的巨大力量,正将世界推向一个全面融合的时代。在这个融合的过程中,既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进步,同时也有着令人遗憾的破坏作用。单一的世界文明化的过程是对过去伟大的文化历史资源的一种消磨和腐蚀,它不可挽回地破坏了宝贵的传统文化和形形的地域特色,这种破坏事实上构成了对人类创造力的削弱,它使世界面貌变得平庸无奇:无论你在世界哪个角落,我们使用着同样的电器、开着同样的车、看着同样的新闻、住在同样的钢铁森林里,每一个城市都变得一摸一样、无法分辨。
看起来我们离理想的西方文明的生活日益接近,我们的文化也越来越接近于所谓的发达国家的文化。于是,一个严肃地问题变得越来越迫切:为了实现现代化,我们整个民族赖以生存的古老文化传统还要做出多大的牺牲?但是,同时另外一个矛盾是,现代文明的发展方向势不可挡,传统文化在科学、技术和政治经济的层层包围与碾压下,必将难逃被抛弃的命运。这不仅仅是我国所独自面对的问题,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都无法直面来自于现代文明的冲击。
建筑领域的全球化
在建筑领域,全球化的一个典型特征和具体表现就是当今建筑学体系与文化的国际化以及城市形态、建筑空间的雷同现象。随着全球化进程多年的推进,随着民族自信心的增强和民族文化的危机意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矛盾日益突出,关于如何保护传统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的讨论也越来越多,相关的问题也受到政府部门和专家学者的更多的重视。在我们的一堂口语课上,外教如是说:中国这些年发展太快了,上海跟伦敦、纽约已经没什么区别。我们可以将其算做一种正面的评价,但是对于一个从事建筑行业的人而言,这并不是一种褒奖,相反,是一种讽刺:是的,无论是北京、上海,或是香港、台北、东京、伦敦、纽约,或是曼谷、首尔,城市的绝大多数个性都逐渐丧失,彼此之间变得如此相似。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矛盾
建筑界的当前现实直接源自于全球化的影响,在过去的几年里,许多著名的国外建筑师和事务所在中国一系列重大工程项目中所向披靡,拿下了众多的项目,本土建筑师在节节败退的同时,变得更加的迷茫,本土文化的特点日渐流失。严峻的局面迫使大家从不同的角度对目前的局面进行批评和思考。“中国已经成为外国建筑师的试验场”等各种言论尘嚣日上,各种学术性的讨论也变得尖锐和激烈。
转贴于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地方和传统特性的东西逐渐弱化甚至消亡,这是一个虽不情愿却又不可阻挡的趋势。建筑是时代的附属物,是时代特征的直接体现,不同的时代有其相适应的不同建筑体系;因此,时代的进步和改变,随之的生活方式必将改变。建筑设计追求文化传统和地域特色的东西是很自然的,但并不是简单等价于使用过去时代或特定地域的建筑符号、形式或风格,那显然十分肤浅;就像徽派建筑并不是简单依靠使用马头墙就能够表现一样。
所谓建筑的地域性
所谓“地域性”,虽然主要是反映在建筑的外在直观形态上,但更多的内涵是表现在地域文化的价值取向上。建筑的地域性文化体现在其自身所具有的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特性的东西,是其所属时代所属地域中符合其人民生活方式、文化背景和自然条件的特殊的解决方式。不过到了今天,这样具有自觉的地域文化特色又获得成功的建筑已经不多见了,无论在世界哪个角落都趋向大一同的局面。
直面建筑界的全球化
中国正在走向世界经济的中心,这是谁也不能否认不可阻止的;而中国建筑与中国建筑师在全球化的大潮中被边缘化的状态也是不能回避的。如何应对建筑界的全球化,这个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对待。在城市规划和建筑领域,一方面我们应当学习国际上的先进经验;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正视全球化的冲击下的影响,要保护并发展我国的城市和建筑特色。如何建立适应于现代中国的建筑理论,如何设计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建筑,如何奠定中国建筑在世界未来建筑史的地位,这是需要我们每一位中国建筑师共同面对、群策群力的任务。
近年来,在我国许多有国外事务所或境外建筑师参与的重大项目中,既有很多成功的尊重我国国情注重保护地域特色的案例,也有很多对中国文化十分无知和充满偏见的设计。作为其中的代表性人物,我首推华裔建筑师“贝律铭”,无论是其在苏州设计建造的苏州博物馆,还是位于香港的中银大厦,我都亲身观赏了,实在让人感动;不仅能体现中国文化和地域性的特色,同时在设计中能感受出设计师对中国建筑传统的一种尊重。而某些建筑,实在对中国文化缺乏一种真诚的态度,比方说国家大剧院、CCTV新楼等项目的争议直到现在仍未平息。问题的症结不在于你设计师的国籍,也不在于你的文化背景;而是关乎一种态度、一种思想。
一点实践
在前不久参与的一个概念型设计,正好是关于地域性文化特色的保护和设计具有民族传统特色建筑。该设计的背景是出于安徽经济发展和安徽旅游事业发展的需要,旨在弘扬和保护中国历史文化遗产,在合肥地区设计建造一座历史文化艺术博物馆或称民俗博物馆。
我们的方案构思源于我国春秋时期《周礼.考工记》中对于我国古代都城规划布局的描写,考工记中所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依次我们将地块划分为3X3的九方格。同时,设计规划中再融合进书法史上临帖写仿的一种界格“九方格”,构成园区路网骨骼与参观流线的关系。整个完整的设计过程本身就是对设计中如何传承传统文化和保护地域性文化的一种很好的探索和尝试。
总结
总之,全球化和地域化并不是一对矛盾体,两者的关系也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地域化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而全球化则是一个永无终点的过程。全球化的本质并不是文化的单一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也绝不是世界的大一同;全球化的实质应该是多中心的,才能是今天世界多元化文化依然存在的理由。在敞开国门后的一百多年间,尽管中华民族和人民经历了许多的坎坷和曲折,但中国人始终以一种自主开放的姿态跟世界打交道,并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和智慧参与到全球化的进程中。
而作为建筑业的从业者,我们要以更开放、更包容、更批判的态度认真学习和吸收全世界优秀的建筑文化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同时正面应对强势文化的挑战,自发保护建筑文化的地域性和多样性,并且将其发掘、传承和弘扬。只有这样,在中国建筑的现代化进程中,我们才能贡献出一份积极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费麟.匠人钩沉录(节选).建筑创,2009年7期
[2]郑时龄.全球化影响下的中国城市与建筑.建筑学报,2003年2期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
[4]李敏泉.国际性“话语系统”与中国建筑的文化战略.(北京)建筑学报,2003年6期
〔关键词〕酒店地域文化西游文化
一、连云港―――《西游记》文化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支奇葩,是中国古典文学对海外影响最大的一部巨著,是民族特色宝贵的文化资源。对于西游记文化的特征概括起来包括:①兼容性。西游记文化具有跨地域文化特性,如在西游记文化里,不仅儒、道、佛教融合在一起,而且多种地域文化也有机的融合在一起;②创造性。西游记文化的突出特征是超越时空的神奇,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创造精神,就不会出现西游记这样的文学巨著;③民族性。西游记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而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性的。西游记文化秉承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开放、开拓、创新、融合、和谐这些基本特征,并创造性地将民族文化历史传统和时代结合。《西游记》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唐诗宋词、金石书画一样,是一部物化了的中华民族史,承载着华夏五千年文明古国的灿烂辉煌。同时《西游记》文化又在异彩缤纷的中西多元文化的竞争中,海纳百川,博采群秀,使特色更“特”,成为世界人民普遍喜欢的文化艺术。
二、酒店―――城市文化形象窗口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其中一个活跃的因子就是酒店的变迁。酒店源起于古代,古之酒店,重于防兽、朝圣;商品生产出现客栈,而后商品交换得以发展。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酒店的国家之一,古有殷商驿站、周代馆舍、唐代长安都城的“四方馆”、宋元时代的酒店、明朝北京的“会同馆”,自1927年后在国内各大城市和风景区兴办一批接待中外游客的招待所后,酒店建设迅速发展。
1978年后我国实行对外经济政策,为适应旅游业的发展采取国家集资地方集资和中外合资等多种形式组建规模宏大设备先进的四五星级酒店并实行现代化科学管理。许多酒店的设计与构造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体现了中国园林艺术与建筑装饰风格。
21世纪酒店业将在标准化的基础上向个性化方向发展,随着社会高新科技的发展人们对人性化的服务要求越发之高,能全面满足人们精神生活需求的个性化服务是现代酒店发展趋势。如今世界各国著名酒店都透过独特的方式吸引客户;或吸引名人入住、或独特美食、或设施豪华等,总之酒店行业竞争日益呈多元化发展态势。
三、西游文化故里酒店装饰的地域特色发展构想
如今城市酒店装饰设计应深入地域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多角度挖掘特色资源,使它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深刻社会寓意,鲜明的时代特征,亦赋予多样的形式变化,个性的形象特征,丰富文化艺术内涵。精彩生动特色鲜明的酒店文化艺术形象总能打动人心让人精神向往,入住其中不由自主的渴望去认识了解酒店文化领略城市风貌。时代精神与西游文化交织创造梦幻的西游世界酒店―――连云港酒店,它应该能够为人创造全新的生活体验,营造西游世界―――一个从远古通向未来的精神世界,综合科技创建的动感世界,入住其中可感受光怪陆离的神化世界,如同“梦游仙境”痴迷沉醉于梦中西游,现代动态光影声像技术与数字显示砖墙等高新科技能使各种西游人物神踪仙境走进酒店生活。
(1)运用连云特的自然景观资源将西游场景融入酒店生活。自然景观资源作为环境背景和建筑基础,包括材料选择、建筑造型、空间内外融合,将地域特色自然景观移入酒店营造自然原生态生活,如岩洞中的洞穴生活,丛林中的树居生活,海面漂浮的水上生活,沙滩上露天生活及海岛上宿营等,为增加人们在不同自然景观环境状态下的生活体验,综合海水、植物、岩石、造细砂等自然材质建微缩型的西游景象营造西游意境,可激发人们对西游人物故事情节的主观想象。关注旅游经历与生活品质的人们总有这样的感受,让人心旷神怡的户外景色使人忍不住驻足停留或坐下歇息,或许渴望躺下入睡,也或许更加渴望入住其中饱尝美景,总之都渴望停留时间久一点游赏范围广一点景观内容多一点。其实用来游览观光的户外风景可以浓缩至酒店内外空间丰富生活,在一定程度上自然景观资源的功能作用可以被酒店建设发挥,不光供人观赏体验还能供人居使用,这也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给我们的启示,自然环境与人居生活相辅相成。巴黎水晶宫开创的建筑先河或许可以被连云港酒店建设借鉴,可以设想入住其中享受悠闲的田园生活,巨大的温室建筑内不但有微缩的自然景观还有蔬菜瓜果种植园,不但能够享受阳光沙滩沐浴海水还能感受高山流水飞流瀑布峡谷溪流等等,都是未来酒店有待实现的人居生活理想,我们渴望居住流水别墅更加渴望享受神仙般的酒店生活,连云港酒店建设或许可以让宾客入住其中如同神游仙境。
(2)历史文化资源结合西游故事情节丰富酒店生活。作为西游故里连云港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西游汇聚的地方必定是古代文化发达地也必定是储存文化遗迹最多的地方,史实也充分证明黄海之滨的这座城市―――连云港曾经创下古代文学史上的辉煌,如今在由上古通向未来的时光隧道之中穿越前行,它寄托着人类生活的精神理想在一定区域范围与酒店建设融合,在科技生产力水平与人居生活理想的双重作用之下打上时代烙印。西游故事可为人类生活构筑神秘虚幻的神化世界,或与特定区域的历史事件相关或与特定历史时期的英雄人物关联,总之在现代酒店建设中折射蔓延古往今来生生不息。连云港酒店建设应在真实的历史人文基础上配合西游人物故事情节进行场景渲染丰富酒店生活,让人从中感受时光倒流时空穿梭的惊奇,依据不同人物故情情节设置不同的客房空间,不同的区域环境设置不同的行为活动体验,这里有西游场景有人文景观也有历史人物还有西游情节,酒店服务人员可穿着古代服饰扮演历史人物或西游角色,酒店可演绎歌舞播放影像让宾客返回过去远古时代体验神仙般的生活,甚至可以吸引宾客亲身参与其中现场演绎西游人物影视剧纪念收藏。通过入住酒店,还可以享受别样的生活乐趣,可以参与酒店环境建设种植蔬菜果园培植鲜花,可以租住酒店开展现代神化生活的艺术创作。或许过去人们只能从字里行间去解读品味西游传说,而现如今漫游西游故里入住酒店可以放开视野去追寻曾今定格心灵深处的西游故事,寻找真实的内心感悟,通过耳闻目睹历史银幕以及零星解读晦涩难懂的古典文言,总有种不自觉的精神眷念,似乎苍茫旷远的历史被拉到眼前,与远古神化人物游离神往,西游故里的酒店是深埋人们心中揭开神秘历史的梦幻世界。
(3)西游精神与酒店装饰水融。酒店是城市文明的象征、经济建设的窗口,是一个多元文化交流互动的场所。酒店是城市建设的标志,引领着经济、文化、时尚生活潮流,反应社会物质文化与精神生活的大众需求。作为一家星级标准的酒店尽管具备优质的服务、完备的设施、优雅的环境,如若没有一种独特的、系统的、完整的文化艺术形象,还是很难被大众和消费者熟悉认知。酒店文化艺术形象必须通过某种方式,将抽象的文化艺术信息和装饰符号语言予以具体化、形象化、视觉化,即把酒店文化艺术形象转化为图案、色彩、形状、声音,形成特征鲜明的风格统一的艺术表达式,让公众与消费者对酒店文化艺术视觉形象、听觉戏曲、视听影像等记忆犹新,促进酒店文化消费意念产生、能够情景互动,引感共鸣、利于信息传递方便沟通的效果。酒店文化艺术形象设计利用图案色彩、形态造型等符号语言装饰,使公众和消费者在“毫无知觉”“欣赏回味”中接受酒店传递的文化艺术信息,采用视觉、听觉、视听觉多样的艺术形式综合设计,全面凸显地域文化艺术特色,打造酒店品牌形象。
酒店是时代生活的缩影是城市窗口,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来临,人们酒店生活消费观念开始更新,更为重视产品附加的社会心理属性,因而酒店生活需注入全新的体验活动项目,除了环境的营造给人视觉、听觉、味觉、嗅觉上的身心体验外还需配置带感彩的陈设装饰,并设置个性化生活服务项目从中感受精神愉悦。在激烈的酒店竞争背景下,连云港酒店地域文化建设也在如火如荼的展开,西游资源无疑是人文艺术特色首选,它也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断创新,为酒店文化艺术生活创造更多惊喜。(责任编辑晓芳)
参考文献:
[1]佟春丽.连云港地域文化体验探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2(02).
[2]徐习军.在远古走向未来的时空隧道里跋涉[J]大陆桥视野2010(06).
[3]卢志海.地域文化主题酒店的设计理念和内容研究[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1):21-24.
[4]王郦.连云港市旅游资源调查报告[R].连云港:连云港旅游局,2011.
[5]王琼.酒店设计的地域性和文化性[J].室内设计与装修,2010,(06):41-43.
[6]霍圆山.酒店设计文化纵横谈[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1,(09):55-57.
一、改变观念,提高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新认识
作为农村学校,我们依托农村资源丰富的优势,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乡土课程资源,以面向自然、面向生活、面向社会的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素养。路是人走出来的,经验也是人在实践中总结所得,农村小学比城市小学更具备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条件和机会,这也为我们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增强了信心。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必须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和生活背景,引导学生从生活实践中发现各种感兴趣的现象和问题,并从中提出活动主题,通过实践,并从中获得经验,产生体验和感悟,在实践的基础上有所知、有所得、有所悟,体现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根本价值,这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质的规定和要求。
二、就地取材,丰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强调的是学生的参与,重视的是学生的体验与感受。根据农村学校的实际,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有效地依托乡土资源,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丰富乡土特色的素材。
1.收集农民语言
农民群众的语言生动活泼、寓意深刻、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表现力。我们因地制宜,让学生搜集这些生动的语言。教师选择恰当的时机,组织学生开展“农民语言”综合性学习活动。通过活动,学生搜集到了许多妙趣横生的语言,如:
月晕晴,日晕雨。
芒种下雨火烧溪,夏至下雨湿漉漉。
……
此外,还有许多民间传说:如《百里村的由来》《小龙望娘》……
通过收集农民语言,学生既增长了见识,又丰富了词汇,还传承了优秀的民间文化,可谓一举多得。
2.了解土特产品
本地富有特色的物产也是课程资源。如,石湫狗肉、屏湖鱼头……让学生系统地、有条理地说说这些产品的特色、分类或者种植方法、加工方法等。学会向他人推销这些特产:可以写解说词,可以写广告词,可以做宣传画……
3.寻访杰出农民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社会实践。为此,我们让学生以小记者、小调查员的身份去对农民企业家、反季节蔬菜种植大户进行采访、调查。如以小记者的身份采访农民企业家,教师指导学生以小传记的形式写出农民企业家坎坷的创业经历,使之成为学生进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活教材”。
4.采集风景名胜
作为百里秦淮发源地之一的溧水,有太多迷人的风景和名胜古迹,如天生桥、洞壁琴音……家乡的这些风景名胜展现出迷人的风姿,阐述了悠久的历史,蕴含着浓浓的文化底蕴。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访问或查阅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风景名胜,包括相关的文字介绍、民间传说、古诗词等。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既增长了学生的见识,又能传承优秀的民间文化,还能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5.探寻风土人情
作为农村小学,我们让学生了解和熟悉农业生产,了解农村婚丧嫁娶、过节的风俗习惯,知道为什么过年要放鞭炮,端午节要吃粽子等。为此,组织学生拍摄体现风土人情的照片,撰写关于风土人情的通讯报道,并在红领巾广播站播出。既有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又让学生积累了丰富的课外知识;既让学生认识了家乡的面貌,又使学生受到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教育。
三、策划组织,重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方法指导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合作精神,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调查、实践、访问、查阅和搜集资料等环节的指导,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展示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让学生的各种实践能力得到全面的训练。
1.小组合作,共同学习
针对农村小学生的实际,我们以兴趣为导向,以能力为基础,以家庭住址为参考,帮助学生组成合理高效的学习小组。如,在引导学生开展《了解身边的传统文化》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时,我们先按黄梅戏、端午节、春节这三个内容将学生初步分成三个大的兴趣小组,再根据兴趣小组中学生的不同情况并综合考虑家庭住址关系,将学生分成几个六到八人的学习小组。接着,让学生自主完成小组成员的具体分工,教师给每个小组提出建议,引导各小组展开学习活动。指导学生实行组长负责制,在组长的带领下,制订小组学习计划,按计划开展活动。活动过程中,定期交流讨论,共同解决实践中的疑难问题,共享实践成果。
2.搜集资料,处理信息
对于农村小学生而言,搜集资料是一项比较困难的任务。例如,在开展“我身边的白色污染”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时,学生有的实地拍照;有的向科学老师请教;有的到图书馆、书店查找;有的上网搜集下载;还有的甚至几个人合作一起摘录电视和报纸上的广告,通过办手抄小报、编写公益广告词等方式,多渠道、全方位的信息和资源把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3.凸现“语文”,习得素养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它的实践性、综合性都要立足“语文”。学生的兴趣点不能只落在“好玩”上,而忽视了“语文”的习得。教师要意识到,综合性学习过程应该是听说读写能力整体发展的过程。以《身边的传统文化》为例,在“了解家乡过春节时的风俗习惯”这一活动中,我们安排了一些规模小的活动,如贴春联、搜集年夜饭的习俗等。通过上述活动的开展,可以把写作、口语交际整合在综合性学习之中,从而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
总之,我们认识到实践活动对语文学习的积极作用,充分挖掘本地各种语文资源,以学生实践活动为核心,以课外实践活动为延伸,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高。
品牌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凝结在品牌上的企业精华,也是渗透在品牌经营全过程中的理念、意志、行为规范和团队风格的体现。品牌文化是一个企业的软实力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公司不断加强以文化为核心的品牌建设,坚持以战略、理念、使命引领品牌建设,将企业文化与品牌建设有机融合,从诚信经营、质量创新、营销拓展、快速反应、社会责任等多层次、多维度、全方位搭建品牌文化价值体系,显著提升了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为公司“十二五”期间品牌文化建设迈入更高水平、更高层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传承优秀基因,以诚信经营为核心,加强理念文化建设
品牌的物质基础是产品,品牌的精神动力是企业文化。企业的文化基因和价值体系建设决定企业的健康状况,是塑造优秀品牌文化不可或缺的土壤。近年来,公司着眼于实现企业永续经营、长久发展的战略高度,全面推进企业文化发展,增强全体员工的价值认同,通过系统导入CIS战略,专门聘请专业策划咨询公司对企业文化进行整合策划,形成了具有孚日特色的文化理念和一大批优秀成果,在培育市场竞争优势,提高企业竞争力,提升社会影响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孚日集团企业文化的核心内涵是“诚信”,即以“诚实做人,诚恳待人,诚信办事”的主体价值观,以“领跑行业,领引潮流,领先世界”的企业宗旨,以“为客户谋价值,为员工谋利益,为社会谋发展”的经营哲学,锻造企业核心竞争力,持续保持行业领先优势,从而做一个追求卓越、善尽责任、不断进步的优秀企业公民。公司将“以德立品,以信铸牌”的品牌观、“正心、正身、正业”的道德观、“精细、精益、精彩”的质量观、“追求客户的追求,满足客户的满足”的服务观、“是金子就让闪光”的人才观、“和谐环境,造福人类”的环境观等等,这些企业核心价值观落实到日常生产经营中,不断追求企业与产业、企业与客户、社会及自然的和谐共生、共同繁荣,这种责任意识不断被员工、社会所认同,并变成个人的自觉行为,为公司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为企业硬实力的增强提供了软实力的基础。
二、坚持质量至上,以锻造精品为追求,加强质量文化建设
质量是实现品牌价值、赢得消费者认可的根本前提,是取得经济效益的重要保障。从几年前的三鹿“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到“地沟油”、“瘦肉精”、“染色馒头”等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给家纺行业品牌文化建设以深刻警示与启迪。可以说,质量是品牌的生命,没有可靠的质量作保障,品牌文化建设就无从谈起。多年来,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我们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理念,以客户满意为最高追求,以创新为中心环节,不断加强质量管理,用高品质产品巩固扩大市场,提升品牌价值,支撑企业快速健康发展。
(一)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不断提升产品品质。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科技创新的发展战略,依靠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引领市场需求,走出了一条基于纺织又超越传统纺织的科技兴企之路。
一方面,持续不断进行技术改造。公司以生产高技术含量、高档次产品为目标,通过连续多年大规模的技术改造,使棉纺、织造、印染、整理等主要工序的技术装备全部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了织造工序的无梭化生产,以及从德国、瑞士、日本等发达国家引进的一大批先进设备被广泛应用。目前,公司已实现了世界一流的、行业领先的技术装备在全生产工序的覆盖,为提高产品质量,保证品牌高效运营提供了有力的硬件支持。
另一方面,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公司积极搭建基础研发、制造和产学研联合三个开发平台,不断加大科研创新投入力度,充分集聚在设计、工艺、材料等各方面的技术创新要素,推动企业由劳动密集型向创新型企业转变。20lO年,孚日集团技术中心成功晋升为“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同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技术中心国家级实验室”认定也顺利通过审核,企业成功跻身于国家创新体系,为扩大品牌竞争优势奠定了坚实基础。近几年,公司主持和参加制定了6项国家行业标准,23项核心技术获得国家专利,申报受理发明专利32项,并承担了国家“火炬计划”项目、山东省技术创新计划项目等2l项国家及省级重点项目,其中自主研发的“竹棉三股弱捻浴巾”被国家科技部、商务部、国家质检总局、国家环保总局四部委联合认定为国家重点新产品,“高档功能家纺产品的开发与清洁生产”荣获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学技术二等奖、“多层立体结构家纺类产品的设计与开发”获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学技术三等奖,2010年公司承担的“巾被织物连续轧染及整理技术”革新成果顺利通过专家组鉴定,一批差异化和市场成长性好的产品群逐步形成,显著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二)强化质量管理制度建设,构建全过程质量管控体系。公司在实施标准化管理的基础上,成功导入卓越绩效管理,全过程质量控制观念贯穿于生产管理始终,“以客户为中心”已经成为公司发展理念的核心所在。一是坚持质量管理市场化;二是严格的组织体系和责任制度;三是质量标准化管理。
三、坚持差异化竞争,以领引潮流为导向,加强营销文化建设
一、追求高端品位,实现与学校发展定位的和谐相融
近年来,乳山市一直把“崇尚一流,追求卓越,打造名校,创树品牌”确立为学校发展的核心理念,并以其为统领,融入到校园环境文化和师生行为文化之中,一体塑造学校文化体系。围绕学校发展核心理念,着力突出了两点:一是以学校核心理念文化引领全体师生的思想和行为。在学校最显眼的中心路两侧,设置了最能直观反映学校核心理念的文化展板,用以展示学校的办学思想、校训、校风、教风和学风等,并在每块展板的页脚都加注了学校的办学思想和校徽;每学期,都开展一次“模范办公室”“学业水平优秀班级”和“常规管理优秀班级”评选活动,并将奖牌悬挂于班室门口,以典型促动“追一流”“求卓越”氛围的形成。二是将学校核心文化理念融注于校园文化的内容与形式。在内容上,做到了“主题统领,梯级层进,呈现精品,体现个性”;在形式上,实现了“整体谋篇,图文并茂,讲究美感,重于实效”。
二、突出育人主题,实现与学生成长需求的对接整合
在外显文化塑造中,特别注重了文化育人作用的渗透与浸染。将师生经常活动的主体建筑作为营建校园文化的载体,依据不同年级学生的成长需求及建筑实用功能,在每幢楼中都设计出了不同的文化主题:如教学楼,以“养德”为主题,主要利用走廊两侧,系列展现中华文明成果和传统美德,让学生在初中阶段就接受传统美德的熏陶;以“修行”为主题,分别呈现读书、感恩、青春期教育和习惯养成教育的文化系列,让正值青春期的初三学生得到良好行为修养的引导;以“砺志”为主题,主要利用走廊和楼梯的墙壁,分别展示当代中国精神、理想警语和责任宣言,让毕业年级学生接受心怀理想、担当责任的影响;实验楼,以“立身”为主题,分别展示与楼层功能相匹配的古今中外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和卓越成就,以及学校读书活动、综合实践活动及科技活动的剪影,让学生滋生崇尚科学、乐于探究、勇于创新的品质。从“养德”“修行”,到“砺志”“立身”,有力衔接了学生成长的心理和行为特点,为学生思想与行为的发展绘就了一条梯级层进的心灵轨迹。
三、关注个性展现,实现与师生素养提升的互促共进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特别注重了广大师生的参与,为校园文化注入了个性化、人本化元素。在每幢建筑的文化刊板中,都布设了本校师生自己的原创作品,形成了具有浓郁风格的原创文化体系。教学楼内的楼厅两侧,展板均由教师自己设计并创作,展示了教师自勉自励的内心独白,也倾注着教师对学生的期盼与激励;以“读书”和“感恩”为主题的刊板,展示的全部是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三个层面的原创美文;教学楼楼梯两侧,装裱张贴了学生的理想警语和责任宣言;实验楼主要装裱展示了学生科技、读书和实践活动的剪影,并在每一层都悬挂一幅由教师创作的对联,如“多动脑,连接思维短路;常操作,生成智慧反应”“量杯量筒,量量知识深浅;试管试剂,试试水平高低”,等等;学校外墙上许多宣传标语的题字,也是由教师创意并题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