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03 17:55:4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课堂教学设计环节,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提高教学效果,成功的上好一堂课,对教材的内容要认真研究吃透。备好课固然重要,然而课堂教学设计在教学中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对课堂的设计,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因此,课堂教学也应精心设计,经过实践我认为“四环节双结构”比较适合数学课堂教学。
现代教育论认为,学习就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合,教学的任务是将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与具有内在逻辑结构的教材联系起来,“双结构”的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正是用认知结构 的观点,对教材、教学过程作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安排和处理。从教学实践看,在“双结构”课上,学生思维活跃,表达流畅,发言热烈,表现出对新的知识经验主动索取的态势,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应用都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教学效果好。下面简单谈一谈“四环节双结构”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第一环节。找出新知识的连接点,提示认知冲突,提出问题,能构成认知冲突,认知冲突一旦形成,就能较好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内在的学习动机。
第一环节通常设计的方法有:用学过的知识让学生先进行计算或证明,接着提出“还能用别的更好或更简便的方法吗?”,为了使学生对问题产生疑问,教师提出的问题,作为未知的因素,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急于想找到答案的心理驱动了思维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用自己学过的知识进行计算和实验,从计算或实验的结果猜想得到结论,接着提出“这个结构是否有着普遍的规律呢?如何加以证明?”,以构成认知冲突。
对已学过的知识,在形式上加以变更,使学生不易理解,接着提出:“ 那么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呢?”以构成认知冲突。
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没有机械的重复上一节课的内容,也没有冗长的复习提问,而是要紧紧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与认知冲突这两点,过程乘法,中心突出。这一环节中,教师所设的问题以构成认知冲突,让学生感到有学习和探索的需要,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形成最佳的学习心理状况。
第二环节,通过学生思维操作,纳入新知识。
“双结构”一般不采用新课内容由老师一人讲到底的形式,而是设计一组练习,让学生有练习中领悟新知识,教师只对问题的思考方式,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上简炼的讲,这样能使学生充分的利用教师提供的外部条件,通过自己的主动思考,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同时,学生也有了独立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机会,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也随其得到发展。
第三环节,纳入新的知识与原知识经验的单向沟通。
传统的课堂结构,一般在讲新课时,教师叙述完某一个性质后,进入范例教学,要求学生理解并学会新知识的应用。诚然,学生能听懂,但这种懂,并不是来自学生自身的思维成果,因此,也就很难转化为经验去建立新的认知结构。
为此,“双结构”在这里设计的第三个环节,就是将纳入的新知识点与原认知结构网上的各网点进行一对一的沟通,在实施上,配备一组练习题,每道题都只有一个新知识点和一个已学过的知识点,让学生自己思考,使学生通过思考形成知识网络,再经过讨论,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由于新知识点的不断出现,就为新知识点的理解和初步应用创造了条件。这一环节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按认知的规律不断深化,进而提高了能力,发展了智力。
第四环节,新知识点与原知识经验的多向沟通,建立新的知识结构
这一环节,教师用教材的例题、习题,或自己编题配成一组,每一道题都包含一个新知识点和两个以上已学过的知识点,学生已经过前三个环节的练习后,新旧知识点一对一的联系,思路比较畅通。所以,在进行综合练习时,能在教师的适度启发下凭借自己的思考,将已获得的单向沟通的知识经过灵活组合去探索题的答案。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环节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2-126-01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是数学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学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课堂教学设计作为一个系统,是由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手段、结构、效果等要素组成的,具有整体性。因此,优化数学课堂教学设计,首先必须从整体上把握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以素质教育为宗旨,在现代教育理论和系统科学理论指导下,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和认识规律因材施教,师生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全面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并取得最大教学效果。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应该注意:(1)系统规划,不但有过程,还要使人明白其设计思路和意图;(2)教学设计的目标性;(3)处理好教学与发展、主体与主导的相互关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积极性;重视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把数学教学看作数学思维活动过程;(4)除以班级形式组织教学外,要更重视小组化、个别化、个性化教学,综合各种教学方法,探索适合自身状况、符合学生状况的教学策略;(5)给学生提供自我评价的机会,充分发挥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功能;(6)要从一堂课的整体出发充分发挥各个教学因素和各个教学环节的协调作用,实现课堂教学设计的整体优化。
一、教学目标设计。
课堂教学策划应从教学目标设计开始。一堂数学课的设计,从选择教学内容、方式、方法、结构和手段到反馈矫正等,都离不开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对整个教学过程有导向、激励、评价的功能,教学成败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学目标是否准确。因此搞好目标的决策,是完成整个课堂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具体性的,因此设计课堂教学目标,应以单元为基本单位,将目标设定加以分段。教学目标的决策关键是将目标一步一步具体化,面向全体学生,整体地、有层次地制定准确、具体、全面、要求适度的课堂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和不同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定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思想情感教育等项不同层次的达标要求。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
教学目标确定后,第二步就是认真设计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教学过程,即寻求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手段和途径。教学时必须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既重视全体学生,也重视个别学生,使教学自始至终坚持面向全体又能照顾好、中、差各类学生的不同情况,才能真正做到共同发展。
三、教学内容的设计
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是选定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重要依据,是在教学过程中连接教师和学生的重要中介。因此,应根据教学目标来确定内容的容量、密度和教学的重点、难点,知识结构和知识的前后衔接。由于对内容的组织安排的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方案的设计和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要注意精心组织教学内容,把握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内容组织体现知识结构。做到重点突出,揭示深刻,有适当的容量、难度、密度和鲜明的层次。既要忠实于教材,又要灵活运用教材,还要注意结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尽可能把教学内容组织得生动、活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设计
教学方法是指为了有效地教学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教师、学生、教材、手段、教学思想、教学方式等教学要素之间的组合或联系方式,是教学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教学内容选择和组织好之后,教学方法的决策就对实施教学目标起关键作用。教学方法的各要素是相互作用又相互制约的,每一个要素在其它要素的作用下对整体发生作用,体现出教学方法的整体功能。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依据教学目标,适应师生地位作用的变化,要根据教材特点、课的类型、学生的实际和学校条件,灵活、综合地选择各种不同的教学途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坚持启发式教学,努力做到活动化、探索化、个别化。教师与学生进行多方位的信息交流,使反馈――矫正渗透教学的全过程,以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掌握思维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能力。
五、教学媒体的设计
教学媒体是指在传播知识或技能过程中显示信息的手段或工具。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熟悉各种教学媒体的功效和特点,根据目标、内容、课型选择恰当的教学媒体,充分发挥课本、板书、语言、教具、学具、幻灯投影等教学媒体的作用,使教学设计更有实效。教学媒体的设计要帮助学生理解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帮助学生认识思维过程,掌握思维方法;帮助学生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剖析新旧知识的分化点。要在通过各种方式方法展现新知识的构建过程上,以及在提高课堂教学的容量和密度、最大限度提高教学效率上发挥作用。
六、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
课堂教学结构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为使学生达成规定的教学目标,对构成教学过程的诸要素,在时间和空间方面所设计的比较稳定的简化的组合方式。数学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只有认真分析数学教学活动的结构成份,进行综合规划和科学合理组织“部件”,才能发挥结构的整体功能。结构的设计,要做到复习准备促迁移,探讨启发重说理,理解透,会运用;以体现教学环节的相互联系以及演示、操作、阅读、讨论、讲解、练习、评议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教学环节设计;有效性;思想政治课堂
每一节成功的课,首先要有一个好的教学设计,而这堂课中教师设计的所有教学环节都必须为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服务。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论的方法设计教学问题的过程,它包括分析教学问题、设计解决方法及方案、评价和修改教学设计直至获得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等几个方面。而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则是教学设计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本文主要涉及课堂教学的具体过程,主要探讨的是课时教学设计中,以某堂课的教学为设计对象的课堂教学。
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环节的科学合理直接关系着一节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好坏。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只有45分钟,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于我们每一个思想政治教师来说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我在工作之余常常想到这个问题,现在我想初步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过去,我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是: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布置作业。这种设计固然也有一些优点,但在一定程度上没有注重较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今在新的课程改革大潮中,许多新的教学尝试在向我们召唤。新课程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我们准备好了吗?
我们学校一年前已经开始实施高效课堂的模式。在这种大背景下,我们要积极摸索新的教学模式与本校学生课堂学习之间的结合点和切入点,这就需要我们长期坚持不懈地探索和实践。一年来,我积极尝试对自己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环节进行逐步的改进
和完善。在尝试的过程中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很多失败的困扰。
下面我结合实际课堂教学来谈谈自己的认识。我在教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二第九课第三框《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时,就刻意对课堂教学环节进行不同的设计。上学期我共带了六个班的思想政治课,在第一个班上课时,我上课的流程是这样安排的:导入新课―学案反馈―重点讲解―合作探究―展示点评―课堂小结―布置作业。首先通过观看2012年中国外交硕果累累的图片提出问题,设疑导入;学案反馈时先表扬导学案完成较好的优秀小组、优秀组长和个人,再由每个小组组内交流,选代表发言回答问题;学生合作探究后,点评学生及时认真点评,学生点评完后我进行总结;随后进行课堂总结并布置作业。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实践,课后我也和学生了解了一些情况:大部分学生初步知道了本课的重点知识,但课堂气氛一般,没有达到预想的目标。课堂教学时间分配不合理,前松后紧。学生也不知道自己学得怎么样,有没有达到学习的要求……
这节课上完后我自己也感觉到课上得不太顺畅,效果不太好。我有些沮丧,陷入了些许困顿之中。我现在只上了一个班的课就这么低沉,还有五个班的学生等着我去上课呀?困则思变,面对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也曾经一筹莫展过。但我还是对自己有信心的,我必须抱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去寻找不成功的缘由,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吧。我回过头仔细地寻找原因,难道是我的工作热情不够高吗?是没有认真钻研教材和大纲吗?……许多问号涌上心来,问题到底出在哪?那节课存在一个明显的问题就是时间不够用,后来草草结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看来还是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和用时分配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在第二个班上课时,我做出了一些调整。主要环节是这样的:导入新课―出示目标―学案反馈―重点讲解―合作探究―展示、点评―小结、检测―学科班长总结。在导入时观看视频,设疑导入;随即出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提示学生带着目标学习,方向才能明确;学案反馈时对优秀小组、优秀组长和个人、优秀率分别作以说明,激情表扬鼓励学生,不足之处也认真强调说明,希望认真修改导学案。随后进行本课重难点知识的讲解,运用图片、问题引导学生逐一理解,注重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合作探究、展示、点评时,说明要求和目标。每一位点评学生点评完我都要适时介入或强调或点拨,参与到学生的讨论和质疑中去,和学生一起学习。这样可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教给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课堂总结简明扼要,提问学生,让学生先说说,然后教师再概括归纳;当堂检测共有六道选择题,要求学生认真读题,简单说明选项选与不选的原因,大胆质疑;学科班长总结后布置课后作业。(面对中菲黄岩岛事件,假如你是外交部发言人,你会怎样发言?)
这节课上完后感觉比前一节课好出许多,这节课基本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和喜欢,当然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从这节课来看,学生的参与度提高了,师生之间互动的次数增加了;课堂时间的分配也恰到好处,课刚结束下课铃声响起;学生对重难点知识也有了明确的把握,这节课增加了“出示目标”这一环节;大部分学生也能了解到自己对本课知识究竟该掌握得怎么样,这与课堂上教师的适时介入评价、点拨以及当堂检测、当堂考核都有密切的关系。
这次有益的尝试,我只是略微调整了课堂教学环节收效就完全不同。我感谢学生的积极配合,也为自己的执著和努力感到欣
慰,这对我本人是一种极大的鞭策。最起码课上完以后,大部分学生感觉良好,从学生喜悦的表情中我找到了一些成就感。后来我在其他几个班继续尝试总结,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总是积极摸索、总结,希望自己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越来越好。目前,我自己采用的课堂教学环节基本上是这样的:导入新课(1~2分钟)―出示目标(1分钟)―学案反馈(2~3分钟)―重点讲解(5~6分钟)―合作探究(7~8分钟)―展示、点评(8~12分钟)―小结、检测(6~8分钟)―学科班长总结(1~2分钟)―记忆巩固延伸(2~3分钟)。
当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在今后教学中,要继续不怕困难、不断深入钻研教材大纲,研究学生的实际需要,用满腔的热情和务实的作风去工作,力求做一位尽职尽责的人民教师。同时也要在教学研究方面不断摸索,把自己在日常工作中积累起来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导语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c)-0000-00
0引言 《教育方法与艺术全书》定义了导语的概念――导语就是导入新课的语言,它是教师在讲新课之前,有目的、有计划,并用一定方法所设计的简洁生动、有启发性、鼓动性、概括力、感染力的教学语言。 由此可见,导语对于提高课堂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就实际教学情况而言,很多老师却忽略了导语的重要性。他们轻视了导语的作用,错误地认为导语对于课堂而言无足轻重。
一、备课环节中导语教学设计的作用
《教育方法与艺术全书》也对导语的功能进行了科学具体的解释说明――第一,提高注意力和兴趣。如果课堂的开始便能吸引同学们,这节课也会进行的很顺利,学生的兴趣以及接受知识的能力也会显著提高。由此可见,课堂导语的质量决定了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第二,活跃学生思维。教师的教学只有在学生积极思考的前提下才能取得优异的成果。因此,只有当教师设计的导语极具开启思维作用的时候,才能确保课堂的质量。第三,锦上添花,体现重点。每堂课都有重要部分――重点和难点,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够以解决问题来设计引导语,便能促进学生对重点、难点的掌握。第四,承前启后,巧妙过渡。就教材编制而言,课与课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都紧密相关。若教师教学过程中能巧妙应用教材的内在联系,设计出既能承接旧知识,又能启发新知识的课堂引导语,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让学生们既对旧知识进行了巩固,又对新知识产生了兴趣[1] 。
二、备课环节中导语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
通过分析诸如此类的案例,得出结论:大多数语文教师并未对导语持有深刻见解就开始进行设计,导致导语应用到实际时产生了许多问题。如何设计出既幽默风趣又切合实际的导语呢?笔者的观点――作为语文教师就应该及时发现这些问题并尽早处理。通过分析案例,笔者总结出以下几大问题:
第一,轻视导语的作用。如今多种多样的课程以及复杂多变的教材内容,使得大多教师认为课时很紧张,并且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教师的重点都放在了学生们的成绩上,因此,教师们为了获得更多的时间以便讲授知识点,不仅开展了课余讲授,而且删除了导语部分。忽略导语导致了课堂教学变得了无生趣,无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这类问题已经在语文课堂上变得越来越突出。
第二,模糊了导语和知识的界线。很多老师对导语有一定的常识,但是还是会误解导语和知识的关系,他们清楚导语对教学的重要性,便盲目深化导语的文化内涵,他们以为向学生讲授幽默风趣的知识便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这样做的后果是让学生将重点放在了语文的工具,而不是人文。知识的含义较宽泛,因此提高了老师在知识选择过程中的难度。由于个性不够突出,学生并不能真正接受知识,等到课程结束的时候,他们对知识也变得模糊了。从而导致导语的内容与课程并没有在实质上产生联系,通过分析便可发现二者之间的关系非常微妙,进而使导语和课文内容脱离开来[2] 。
第三,当今大多数老师将指导语硬搬到理论知识上,他们也知道导语对提高课堂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老师更愿意用导语来教学,但是他们却通常不愿意用自己总结出来的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和想法,不切合自身实际去总结导语,导致众人都去使用别人的导语当做自己设计好的导语来教学生,或理论化的把导语放在组织教学的开始,对于时间、地点、对象不管不顾,和其他人的导语如出一辙,这样导致导语对学生来说只是枯燥无味的语句,也对老师的讲课失去了兴趣[3] 。
三、备课环节中导语教学设计的完善策略
《高考考你什么:语文》中写到,“语文是或平凡不奇,或美好生动的词汇,是世间万物浓缩在笔尖的精华,是或惆怅的心或豪迈昂扬的诗,是闪烁着人性光芒愁肠百结的感情,是满怀品行魄力的’仁、义、礼、智、信‘的心胸和雅态。”本是如此渊博美好学科,老师怎可让课堂变得了无生趣呢?身为高中语文老师,使语文课堂教学环环紧扣,让学生深刻了解语文特色。从教学的设计到策略的过程,从导语的设计到实际运用过程,我们都必须加以重视。就这类问题而言,笔者通过分析语文教学的现状提出两点建议:
第一,指挥若定,稳操胜券。为了更好的熟悉课本内容,教好学生课堂知识,老师要在课前做好准备。以便对症下药。因此,对于教学设计,老师是要充分运用自己的知识得到自己的见解,多思考,用自己设计的教学去教授知识以达到最佳效果。以便面对各种问题我们可以坦然自若的解答。特别对于高中语文来说,这是一门表达丰富,结构灵活,内容范围广的学科,要求老师准备齐全。这就告诉我们,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我们要自己研究透彻,这样才可以讲授好,否则只会减少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
第二,导之为入,入不离导。这句话告诉我们,如果我们不能好好引导学生,学生又怎能学好课程,没有导就无法入。最重要的就是我们要在课前设计好教学导语来引导学生,所以,我们要从实际出发,根据课程需要,运用自己分析研究出来的内容来设计导语,要有自己独特见解的导语,拒绝抄袭别人的思想,且认为导语在一堂课中没有实在意义,我们要让导语发挥出自己的作用,给课堂增加色彩[4] 。
四、总结
通过分析课程的导入得出:我们应该重视导语的设计,不能简化,反之我们应该不断探索、不断试验,提高导语的质量,进而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 李立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之导语设计刍议[J].中学语文(下旬・大语文论坛),2009,(12):17-19
[2] 赵小燕.奏响语文课堂教学的第一乐章--谈新课改下语文课堂的导语设计[J].教育教学论坛 ,2013,(42):187-187
一、以“揭趣”为前提,让学生自觉参与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促进儿童“自我发展”的变化过程。教学的对象是人,是具有潜在智能、充满着情感和个性差异的人,教学的目的只有通过学习者本身的积极参与、内化、吸收才能实现。教学的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能否主动地投入成为教学的成败的关键。一般来说,激发学习动机在导入新课时进行,这是学习新课的重要一步,根据不同的教材,采用不同的形式。
1.用故事导入新授内容
例如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以引人入胜的故事导入:同学们,你们想知道神算“小精灵”吗?一天,“小精灵”去小明家玩,见他正在做一道题:1800÷25=?“小精灵”看了后马上答道:比值等于72。小明用约分方法果真也是这个得数,他惊讶极了,问道:“你怎么会这么快知道得数呢?”“小精灵”笑着说:“我用的是比的基本性质呀!”“同学们,你们想掌握这种本领吗?”通过故事导入,新颖、自然,能立刻引起学生的好奇心,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2.创设问题情境,设置悬念,让儿童因好奇而要学。
一位教育家说过:“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有经验的老师常常先提出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问题,然后引导分析、思考、探究问题。例如:教学小数乘法前,可出一道设疑题:“不用计算,谁知道2.235×1.4的积有几位小数?”让学生从惊讶中产生悬念,在急于探求问题的情境中兴趣盎然地学习新知。
3.联系小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产生亲切感,因贴近生活受到关注而要学。
例如:教学“时、分的认识”时,出示实物钟问:“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件东西,你们看,是什么?钟表有什么作用呢?”这样导入新课,既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又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此外,还可以用其他方法,都促其形成一种努力去探究的心理,这种探究心理的形成,对具有好奇心、求知欲浓的学生来说,本身就是一种满足,一种乐趣。其过程可以简单地概括为:探究――满足――乐趣――内发性动机产生,这就保证学生在接触新课时带着热烈的情绪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二、以“引活”为手段,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思维能力的主要成份是掌握数学的思考方法。因此,我们首先要改变对数学教学的传统看法,树立新的教学观点:①数学教学主要是数学活动(即思维方法)的教学,而不仅仅是数学知识的教学。②数学教学现代化是指数学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用现代教育理论改革数学教育。③数学教师的任务不单纯是教数学知识,而且要教学生怎样学。总之,课堂教学以“引活”为手段,体现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学生主体的地位,增加学生实际活动,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数学思维能力。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1.以“引活”为手段,培养学生的一般思维。
以学生为主体的核心是以学生的“思维”为主体。这就要求教师们要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很好地把这个过程展现出来。让学生在我们展开的过程中去交流、探索和解决,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体验、感悟和内化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过程。例如:教学“带分数乘除法”时,先出示一组算式,学生练完后说出计算法则,再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①与过去学的分数乘法有什么不同?②能否化成形式计算?这样老师只在疑点上提出疑问,学生经过议论、思考,就能正确地掌握计算方法。通过这样的质疑、点拨,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启迪了学生的思维。
2.以“引活”为手段,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路去解决问题。它不拘泥于常规,追求事物新颖的设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大力提倡学生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别出心裁,勇于标新立异,寻找与众不同的途径和方法。例如,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除用“做减法想加法”外,还允许鼓励学生用“破十法”或“凑十法”求差。这样教学,既使学生掌握了新知识,又发展了求异思维的能力。
3.以“引活”为手段,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正向思维是人们最常用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对解决一些问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这种习惯的思维方式往往只会侧重问题的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在教学中,不妨引导学生向相反的方向去思考,进行逆向思维,以求得问题的解决。
三、以“巧练”为主线,在教学“双基”的训练中发展思维。
新授课的练习设计要得体精当、新颖,要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要围绕教学的知识面设计层次清楚的复习题,为新课做好铺垫。
例如教学“较复杂的求平均数应用题”时,先让学生做“某钢铁厂一星期生产钢材2.8万吨,这星期平均每天生产钢材多少万吨?”让学生回答数量关系式是怎样的?(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后出示新课例题:“某钢铁厂一星期前3天生产钢材1.2万吨,后4天平均每天生产0.4万吨。这星期平均每天生产钢材多少万吨?”先让学生比较两题的异同点,再解答。
2.要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疑点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这样可分散难点。
例如,为了让学生正确理解百分率,可以出示这样一题:“一个商店,同时出售了两件商品,现价都是50元,一件赚了20%,一件赔了20%,这个商店是赚还是赔?”通过实例计算,分析错误原因,得出正确结论。
3.练习设计要有明确的分工
假如说课堂教学艺术是一幕话剧,那么“课堂导入”则是这幕话剧的“序幕”。通过简洁生动的语言或者教学情景来拉开一堂课的序幕,进入课堂教学主体的过程,这就是课堂导入。它的作用主要是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将其带入情境和为进行课堂教学活动做铺垫。课堂教学是否出彩新课导入功不可没。科学的、新颖别致的导入可以迅速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教学主题。相反,如果导入欠佳,一开始就会令学生觉得这节课没意思,学生的经历就会分散,注意力也不集中,教师讲课的情绪也比较低落。课堂导入要因时因地制宜,不拘一格。该文根据课堂教学实践和笔者平日的积累,列举探讨一些方法。
1 复习导入
在讲授新课之前,让学生复习前面所学过的知识或与本课相关的语言点、知识点即为复习导入法。使用此方法,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回忆旧的知识与体系,从而更好的引入新授课题。这个导入方法一般被广泛地运用在语法知识讲解,或者知识点衔接比较紧密的单元之间。
2 多媒体导入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应尽量地放在感官的跟前,一切看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在视官的跟前,一切听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到听官的跟前。”情境教学特别适用于中职学生。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设计适当的情境,运用图片、音乐等各种手段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在多媒体辅助教学广泛运用的今天,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手段,让学生调动一切视听感觉,使抽象的知识尽可能地具体形象、生动。直观的手段比语言描述更为清晰明了,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如在学习“festival”这节课时,通过各种节日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沉浸在过节的氛围中,直观而有效的导入本课的主题。这样的导入切近现实,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思考中进入特定情境,从而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成为完成课堂教学的催化剂。
3 任务型导入
按照任务型教学原则设计语言实践活动,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主动积极参与,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和合作等形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
以山东省技工院校教材“英语”Unit 8“Travel”为例,首先教师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上课前展示世界著名建筑物:Leaning Tower of Pisa;Opera House,Sydney;Eiffel Tower,Paris;Ti’an Men Square,Beijing,同时伴以柔和的背景音乐《仙境》。动听美妙的节奏,精妙绝伦的建筑,让人陶醉。
针对旅游管理系的同学:以导游的身份带领大家“来到”历史古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北京,欣赏著名景点,了解人文特点。用地图帮助了解地理位置,为进行“the Great Wall”做铺垫。
针对计算机系的同学:把世界著名建筑和北京长城相关图片内容制作成动画,“重温”北京游。直观形象的世界建筑群让学生更加清楚了它们的建筑特色。声像并茂、情景交融让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让学生领略祖国的美好,吸引游客更加向往。
4 游戏导入
在英语学习活动开展游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将受到启发。比如当学生在学习基数词时,“bingo”游戏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具体这样实施:教师事先规定将1~100中的一个英语数词用bingo代替,然后要求学生按照顺序从“one”开始报英语数字。打个比方,我们将3,或者3的倍数,末尾是3的词,用“bingo”来表示,凡轮到的学生不报“three”,而说“bingo”,下一个学生再接着报“four”。在报数说bingo游戏中说错了的学生将被淘汰。淘汰后,游戏将重新开始,最后的为胜者将受到奖励。教师为了提高游戏的趣味性和挑战性,还可以将“bingo”换成比较难记忆的英语单词,这样还能够让学生记忆一些较有难度的单词。以这样的方式既复习了知识,又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习序数词做准备。
5 英文歌曲导入
英文歌曲它是语言美与内容美的完美结合体,因此教学中教师恰当地运用英文歌曲能够对学生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有的单元的教学内容的导入采用歌曲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因为学生对于英文歌曲有很大的好奇心和喜爱,他们会觉得用英语来唱歌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巧妙抓住学生这样的特点,利用音乐的美妙来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达到在一个轻音乐缭绕的氛围中导入一项教学内容的目的。例如在学习“Holidays”这一单元时,可以带领大家学唱英文歌曲“Merry Christmas”,能够很好地让学生将注意力放到课堂上。
新课导入没有固定的模式,一般在使用时会交叉进行,我们在教学中要将多种方法综合考量,设计出符合学生特点,满足课程要求的精彩导入。
但是在设计“导入”时应注意几个问题:
(1)上课导入的时间最好不要太长,不要采用太过复杂的形式,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
(2)若在课中涉及的新授知识点较多,要按照教学内容,多种导入方式齐头并进,有序合理安排、巧妙组合、分步呈现。
(3)教师要充分考虑所教学生的特点来进行导入教学,尽最大可能多采用形式活泼、手段灵活的方法来导入,并且要变化,不要让学生感到疲倦并且因为导入而分散注意力。
复习导入法是教师经常使用的一种较为传统的导入方法。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帮助学生回忆旧的知识,从而更好地引入新授课题。如:在进行SEFC 1 A Unforge-ttable experiences教学时,我采取了这样的导入:
T:Last unit we have talked about travelling. Now, who would like to tell us one travelling that you will never forget?
S:Last summer our family went to Qingdao. It was really wonderful. I will never forget.
T:That means you had an unforgettable experiences. Today we will talk about our unforgettable experiences.
这样的导入就可以较为自然地引导学生从旧课过渡到新课。这样学生既熟悉又陌生的话题会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接着再上新课不但水到渠成而且效果极佳。
教师的一切活动如教法设计、引入新课、进行新课、教具利用、针对训练、布置作业等都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在新课标的影响下,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确立,正在从传统的教学中只关注知识与技能目标,逐渐转变为在关注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同时,更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目标。备好教材与学生,只是具备了搞好课堂教学的可能性,要使可能变为现实,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还要备好教法。教无定法,教师要遵循基本的教学原则,根据教材、学生、教师本身素质等特点选择最优的教法。另外,还要备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出发点,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终点。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教学中的“情”犹如教学双方活动的“剂”,有了它,学生才能在教师的点拨下渐入佳境。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当我们能创设一种师生激情互动的课堂学习气氛时,就能使学生迸发出巨大的学习热情,发挥最大的学习潜能。因此,教师要想办法上好每堂课,使单调乏味的反复练习变得活泼生动、妙趣横生。同时,要创设一种能使学生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的、宽松的课堂氛围,这样学生就会大胆发言,积极思维,不断产生学习英语和施展英语才能的兴趣。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战场。因此,优化课堂教学活动应当成为有效课堂的关键。要搞好英语课堂教学,提高课堂实效,就要认清教学的本质,认清教与学的关系以及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与作用。
通过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将各种不同的信息有机集成在一起,进而展示事物的特征与内在联系,使抽象的图形、数字、呆板的文字变成赏心悦目的画面,对学生进行多种感官的刺激,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学SEFC 1A Unit 10 Are we endangered?时,我就利用一组图片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辽阔的高原上一群群美丽的藏羚羊被偷猎者捕杀;大量的森林被毁,无数的动物无家可归;河水的污染导致大量的鱼死亡;空气中冒着浓浓的黑烟……。通过抓住关键,突出重点,结合声音动画等,充分挖掘教材,打开学生思想的闸门,启发积极思维,把课文中“静止”的语言变成“活动”的形象,开发学生的潜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关键词】 教学环节;物理课堂;教学效果
构建高效课堂的核心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通过学生的自学与探究,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从繁重的负担中解脱出来,真正体验到学习和探索的乐趣。但是在构建高效自主学习的教学中,常发现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不足,目的性不强,甚至不知道如何学习,这样就达不到我们的教学目的,使自主学习优势很难体现出来,效果得不到保证。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优化每一个教学环节是很关键的,同时也是实现课堂高效的保证。
环节一:引课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动力,是高效课堂的前提。
巧妙的引课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把学习变成自己的迫切需求,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如果教师仅仅是出示目标安排预习内容,学生自然会出现动力不足的现象。教师的引课要抓住物理学的有用性和有趣性特点,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情景,缩短物理与生活的距离。如在学习压强内容时,教师借助多媒体播放载重汽车装有很多轮子、图钉的帽大尖小、坦克装有履带等画面;在学习流体压强和流速关系的内容时,教师介绍高速行驶的轮船引发的交通事故等等,激发学生主动探求“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意识。
环节二:预习是自主学习的开端,是发现问题的过程。
预习要有明确的目的,不少学生把预习看做一种过场,认为就是把老师要求的教材通读一遍,最多就是画画记号、背背概念和记记规律,因此教师对学生预习前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教师的指导可以通过导学案来体现,如结合教材的前后内容和学生的前认知预设一组递进式问题,引导学生在预习中思考和探索,初步的认识或发现问题。在预习《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前,教师可预设这样一组问题:①你能找出图1―1.1几个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吗?②举例说出常见物体的发声部位?③你能设计一个实验研究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吗?④你能举例说明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吗?⑤你能找出声音在空气中以一定速度传播的事实依据吗?⑥你会查表得出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吗?等等。教师的指导也可通过一组基础性习题来呈现。教师无论通过哪种方式指导学生的预习,都必须给学生明确的方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要具体。
环节三:小组合作学习是让每个学生有事做,是自主学习的关键。
在学生进行了比较充分的自学预习,对所要学的内容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心中的疑问也亟待解决的时候,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是很重要的。小组学习真正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它能最大发挥每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之间通过讨论与交流、探究与辩论解决自己能解决的问题。由于学习内容的不同,小组合作可采用不同的形式,讨论型学习是最常见的小组合作形式,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将每一个人在自学中遇到的困难和疑问提出来,让大家共同讨论和解决,已达到共同学习和进步的目的。竞赛型小组学习,通过小组竞赛的形式对一个较难问题或一系列问题进行研究和讨论,然后提出本小组的观点和意见,使课堂思维和创造性始终保持紧张活跃的状态。如在学习流体压强和流速关系时,各小组间开展“硬币跳高”比赛,讨论硬币为什么能跳起来?有什么办法使硬币跳得更高?学生在有趣实验中,借助竞赛形式使课堂思维更活跃。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习指导和问题发现双重作用。一是引导学生在既定的程序下进行小组学习,不能让学生放任自流或流于形式,教师要及时纠正偏见,消除误解,既不能过分追求场面的激烈,也要预防冷场和过度依赖,更要关注学习消极的学生;二是及时发现学生讨论中的问题,也就是了解学生的学情。学生和教师的认识是存在差异的,往往教师对学生学习的难点、学生前概念的错误把握不准,导致教学偏离学生实际。如在学习声音的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时,学生普遍认为用大小不同的力扳动直尺会改变了声音的音调,这是教学中很容易被忽视的。教师在学生小组讨论学习的基础上了解情况,并及时调整后段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有助于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环节四:学习反馈是课堂必须的环节,是课堂效果的重要保证。
课堂的落脚点在于效果,没有高效保证的课是难以想象成为好课的。学生的学习效果要靠练习来呈现,课堂作业反馈理应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当的课堂作业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课堂作业既是学生学习的压力,也是动力,学生为了能够顺利完成课堂作业,必须上课时全身心的投入,在课堂有效的时间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同时课堂作业当堂完成,教师及时给予学生评价,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提高学习兴趣,达到教与学的有效双向互动。课堂作业也能让老师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便于及时调整教学和进行辅导。
一、教学目标达成的有效性
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往往是与教师的教学目标紧密联系着。追求教学有效,首先应该强化课堂教学的目标意识,就是要求课堂教学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最大限度的减少随意性、盲目性,提高教学的方向性、有效性。
教学目标制定的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一节课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教师却在枝节上大讲特讲,造成无意义的知识重复和遗漏,是导致课堂教学低效高耗的一个直接原因。
制定教学目标,要熟透新课程标准下的三维目标,真正把学生的发展放在心中,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对教材、学情、教学理念等具体分析,整体把握,统筹安排,要在深刻掌握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列出学科知识体系,制定出学科总目标和单元教学目标,并把它们分解到每一章节,每一课。具体操作时,还要注意课堂教学目标的内部结构和排列顺序,明确对认知目标的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的具体要求。教学过程中,要随时检查教学活动是否与目标和谐一致,统一协调教与学的矛盾关系,以确保课堂教学的各项活动都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二、教学氛围的有效性
教育家罗杰斯指出:“教师的态度可以决定课堂教学的成败”。可见,要激发学生的主体功能,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宽松、安全、愉悦的学习情景,给学生以友爱、平等、快乐、成功的享受,营造出具有真诚接受和理解为特征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在一个群体中存在的价值。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1.发扬教学民主,优化教学组织。课堂上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习,鼓励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形成师生“互动流”。
2.是提高业务素质,优化教学艺术。
3.是注重情感投入,加强师生情感沟通。教师如能在具有较高的教学素质的基础上,予以情感投入,努力采取与学生心理情感相接近或相容的态度和方法,形成与学生和谐共振的情感基调,那么,良好的教学气氛自然水道渠成。
三、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教师要注重教学过程中的细节问题,其中情境创设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情境创设容易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然而,新课程下的一些数学课创设的情境只是为创设而创设,只图表面热闹,夹杂了太多的非数学信息,干扰和弱化了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而缺乏情境创设的有效性--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
实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
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创设的情境要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利用生活知识感悟数学内涵。如在上《轴对称图形》时利用收集到的窗花图案、枫叶、蝴蝶标本,让学生观察、分析它们的特征,让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2.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3.情境创设要有趣味性。情境创设有没有趣味是这节课开课的关键,如沪科版教材八年级(上)第一章“平面直角坐标系”时,我们可以先讲解数学家欧拉发明坐标系的过程,躺在床上静静的思考如何确定事物的位置,这时发现一只苍蝇粘在了蜘蛛网上,蜘蛛迅速的爬过去把它捉住。欧拉恍然大悟:“啊!可以象蜘蛛一样用网格来确定事物的位置啊。”引入正题,怎样用网格来表示位置。这时学生的兴致已经调动起来了。
四、教学内容的整合
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要寻找贴近儿童生活实际与儿童思维规律相应的教学内容,在不超越学生某个思维发展阶段又不低于现有最低水平的情况下,教学内容要考虑教学的广度、深度和进度的弹性,整合教学内容。让学生每天都有新的收获、新的感受、新的发展。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是要挑选出难的、重要的或学生不易掌握的内容进行讲授。凡是学生自己能学的内容教师就可以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自己去探究,这样可以节省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对教材合理的重组和整合可以大大缩短教学内容的时间,减轻了学生认知上的负担,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五、课堂练习的有效性
课堂练习直接反映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课堂练习也是巩固新知的重要手段,是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体现,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
在实际教学实践中,一些课堂上学生的操作、交流活动增强了,独立作业削弱了,有的教师不能很好的处理“练”的问题,尤其是在练习时间相对减少的时候。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练习目的不够明确,针对性不强,随意性较大;模仿练习多,而对思维难易度把握不准,缺乏层次;练习题思路单一,不利于学生创造性地思考问题。
因此,我们必须优化练习内容,设计练习要适应每一个学生不同的发展需要。设计练习时要体现层次性,以适应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使不同的学生得到发展。合理地使用教材中提供的练习材料。针对问题,强化练习。运用变式、重构等方法,设计新颖巧妙和具有较高思维价值的题目。通过这些练习,不仅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还在练习的过程中激发兴趣,养成习惯,使智力得到发展,能力得到培养。
六、课堂评价的有效性
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努力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只有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它才会乐于学习。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及时肯定、赞赏学生的点滴进步,让他们感受到学习成功的欢乐,让他们心中唤起自豪感和自尊感。
对学生进行评价是使学生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不断实现预定发展目标。在课堂评价中可采用真诚的言语鼓励评价:如很好,很棒,不错等;温馨的体态暗示评价:如对表现好的孩子竖起大拇指无声的示意,通过评价,让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提问原则
一、课堂提问要注重趣味性
合理设置课堂提问环节,能够提升学生的听课注意力,对知识点也起到巩固作用。在对问题进行设计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学生是否会对问题产生兴趣,进而思考解决。小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容易对新鲜事物产生好奇,同时也不能缺失数学学科的严谨性。可以列举生活中常见的数学例子,教师讲解完后由学生进行补充,这样学生都能够踊跃参与到课堂知识的问答中。学习效率提升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情况提出一些拓展知识。由此可见趣味性的重要意义。
二、课堂提问要富有启发性
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应具有引导意义,学生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能够对即将学习的知识内容产生兴趣。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断将课本知识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给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对于比较复杂的知识点,可以进行反复举例,从同一问题出发,以不同的形式给学生引出问题。这样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多变性,解题过程中也会尝试将知识点变通。例如,在提问6÷2=?的时候,学生回答出正确答案后,教师可以继续深入提问,让学生列举出还有哪些10以内的除法结果与它相同。这种拓展练习的方法,更能提起学生的兴趣,对知识的掌握也更轻松。
三、课堂提问要注重逻辑性
数学学科本身具有极强的逻辑性,只是小学生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设计问题时要体现出这一特征。教师在提问时还需要考虑提问的逻辑性,根据小学生所有的问题之间存在的逻辑性,让学生对数学的认识更加深刻,以思考问题的模式进行提问,一般可以采用由易到难的题目,形成一定的数学思维模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面积公式,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也提高课堂效率。
通过有效提问的方式来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有助于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更好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真正提高数学教学,让学生更加热爱数学,以此培养出具有清晰数学思路的人才,满足现代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对人才提出的新需求。
关键词:课堂导入;问题;激励;学习氛围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0—0384—02
课堂教学是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也是学生接受知识和技能的一种主要途径。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提高,教学不仅是成为了一门学科,更成为了一门艺术。德国的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由此可见,如何把握住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课堂教学艺术的关键。
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由于缺乏特定的语言环境,在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尤其重要。如何让学生产生浓厚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英语课堂教学呢?俗话说的好: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
一、情景导入法
中国学生学习英语最头疼的就是没有语言环境和适当的情景,这需要教师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创设某些情景来进行情景教学。教师们都有经验——语言是练会的,根据这一实验性原则,为学生创造一个真实的环境,练会所学内容,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由歌曲引出问题,由视频引出低碳的概念(6—7分钟),课前播播放歌曲《We are the world》。
T:Just now,we heard a song called We’re the world. I have a question. What’s the world like now? Let’s watch a video and find out the answer.
(2分钟)
The earth is becoming warmer and warmer.
The global warming is mainly because of the carbon emissions,which has made lots of bad effects. So it’s important for us to have a new lifestyle——low—carbon life. The word has become very popular and fashionable.
Do you know what it means? (提问2位学生)
T:Some famous people are even the starters or supporters of low—carbon life. For example,Wang Lihong supports the idea of green commuting. LiBing bing encourages people to turn off the lights on Earth Hour Day.
Who else do you know has the idea of saving energy and reducing emission?
(3 or 4 students give their answer)
二、提问式导入法
运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联想生活中如何节能环保:
T: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is also my duty. In my daily life,I also have a low—carbon life. For example,I recycle newspapers because they can be reused. I repair things when they are broken. Look at the map and tell me what do you usually do in different aspects?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的空间,活跃课堂气氛,直至有同学猜出这些物品为止,最后将实物一一展示出来。
三、多媒体演示导入法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教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学的重要手段,在英语课堂中教师应常用多媒体的演示来激励学生的意志,唤醒学生的意识,鼓舞学生的情绪,以达到完美的导入效果。例如大一上册Unit 8 Sports(体育运动)这一课时,就可用多媒体先展示一段关于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宣传短片,要求教师把短片内容编排得精典,音响也要求极具感染力,再以 “One world One dream”(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奥运精神的宣言而结束短片。这样的导入已让学生们对奥运体育精神感慨万千,像磁石一样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了,那么,接下来的关于奥运体育精神的授课就十分自然了。
四、律动导入法
律动导入法借助身体动作和其它直观手段积极创设语言情景,体现了“在做中学”的原则,符合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征,能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和掌握,还能加强动觉训练,提高肢体运动智能。如在教学Let’s do 部分时,可以让学生大胆地一边说一边做出相应的动作,开心之余,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律动导入法要求每个肢体语言,包括动作、表情、声音的设计,都要求科学并能恰到好处,否则就会弄巧成拙,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五、悬念导入法
悬念法是指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巧设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促使学生产生疑问、关注疑问到破解疑问的学习过程。例如,在学习 “低碳”(low—carbon)时,笔者采用悬念导入法,上课互相问候后,就问其中一位学生“It’s true that low—carbon lifestyle has been part of your family life. Not only I but also your pen friend Tom is very interested in it. Can you write an email and tell him about it?” 学生在10分钟之内完成写作草稿之后,先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修改。(用铅笔) T:A good writer must learn how to grade his own language. When grading a passage,you should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following. (content and structure,language,connection,vocabulary and handwriting.)
六、结论
课堂的导入方式多种多样,而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应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为了更好的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仍然需要不断的创新。所谓教无定术,如何从实际教学中不断累积经验,寻找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是每一位老师的永久职责。教师必须随时转变角色,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教与学的活动中,这是在英语教学中,教师面临更大的挑战。
参考文献:
[1]童惠云.大学英语课的导入[J].成才之路,2009,(03).
[2]刘静.浅谈课堂导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09,(16).
[3]赵立金.例谈牛津大学英语课堂导入[J].教育前沿(理论版),2008,(03).
[4]景方珊.浅论如何激发大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课堂教学导入环节设计得好,可以激起学生强大的学习动力,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正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这样的话:“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在教学中广大教师都非常重视课堂教学导入环节的设计。笔者现结合教学实践对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导入环节的设计浅谈如下几点体会。
一、联系生活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初中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正处于性格与价值观的形成阶段。在初中开设思想品德课的目的就在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使学生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思想品德课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在教学中不能局限于纯理论的讲授,更重要的是要将道德行为规范与学生的行为实践相结合,也就是说要将思想品德的教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例来学习,可以改变传统思想品德课说教式的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让学生从生活中提取知识,用知识来指导实践,更利于学生将道德标准内化为行为实践,从而真正实现进行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目的。如在学习《消费及消费者权益》时,我在课前收集了我们身边的消费行为,如超市销售过期产品,以学生所熟知的生活现象来导入新课,让学生针对这一消费行为展开讨论。这样的导入使学生认识到了思想品德课的知识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我们的生活,会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二、时事热点导入,引发学生的关注
思想品德课具有较强的时代性,这决定了我们的课堂教学要与社会接轨。利用时事热点来导入新课的学习,可以引发学生对知识的强烈的关注,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我们要将思想品德课新知的讲授与社会所普遍关注或关心的话题联系起来,以备受关注的话题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与交流,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开发学生的智力,启迪学生的思维。在引导学生讨论与交流时,教师要做到张弛有度,要做到导之有法、导之有度,要以时事热点顺利地过渡到新知的学习上来。
三、多媒体导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多媒体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技术,具有图文并茂、声像同步、动静结合的特点,可以滚动的文字、优美的图片、形象的图像、动听的声音、动态的画面来传递信息,让静止的文字教材丰富起来,立体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同时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将外面丰富多彩的世界移到课堂上来。这些都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集中精力与注意力在所学内容上,产生高昂的学习情绪,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产生身心愉悦之感,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与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主性与创造性。如在学习《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时,这个知识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凭借教师的讲解与教材的文字与图片,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强大特点,收集相关的图片、视频与文字资料,制作成课件,向学生形象直观立体地展现出来,从而为学生提供大量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使学生对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有一个初步的感知,此时再进入新课的学习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我们的教学就是一个不断地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初中生有着较强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当学生无法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时,会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进入“愤悱”状态,在好奇心的驱动下会产生强烈的解决问题的强大动力。这正是我们进行教学的最佳时机。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初中生的特点,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系列富有艺术性、挑战性与探索性的问题,以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顺利进入学习与思维的最佳状态,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新知的学习中来。如在教学《网络交往新空间》这一内容时,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已广泛地渗透到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评论网络呢?这样的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较为熟悉,学生对此有太多的感触。问题激起了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学生经过主动思考,联系生活实际发表了个人的独特见解,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阅读文本,展开教学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教学效果。
五、谈话式导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动机
所谓谈话式导入,就是围绕特定的话题,在师生间展开交谈,从而引申到新知的讲授上来。这也是发挥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在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勇于参与。如在教学《网络的利与弊》时,现在的学生对互联网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课上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围绕网络展开讨论,学生发言的积极性非常高,纷纷发表了个人见解。此时我引导学生展开网络利弊的讨论,将全班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让双方学生展开辩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学生讨论与交流的基础上我再加以点拨与引导。这样的导入轻松愉悦,在师生的交谈中顺利地进入了新知的学习,而且在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顺利地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而且充分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让学生在讨论中加深了对网络利与弊的认识,从而会对自己的网络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
导入新课作为一堂课的首要环节,是课堂成功的关键一步,课堂导入虽然只有寥寥数语和短短的几分钟,但它能够让学生对一堂课产生良好的印象,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性。
根据历史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和课型的差异,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导入时很难有“一定之规”,即使相同的课堂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实际学情出发,其课堂教学导入环节的设计也是有着千差万别的。在如此纷繁复杂的差异中,笔者一直以来秉承着如下理念:找到历史与现实的契合点。
新授课是学科教学体系中最基本的教学形式,是以传授新知识、培养新技能为主的课型。历史的新授课担负着培养学生读史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使命。这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关键,所以课堂教学的导入设计必须以此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研究表明,“当学习变得有趣,学生认为自己能够取得成功,并且在学习上得到适当的帮助时,学生就会产生学习积极性……当学生对自己的能力抱有信心,或者当他们与教师建立良好关系时,就会产生学习积极性。内在的学习积极性还来源于这样的事实:人类通常会希望认识世界,驾驭自己的人生,并且开展自我指导。”
从上述理论出发,我们在进行新授课的课堂教学导入设计时往往爱引用现实中的众多案例导入新课。因为,人类研究历史的“原初动机”,即意在回答“我们是怎么来的?”所以,从现实出发,往往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案例一:岳麓版教材必修一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我以学生的姓氏为切入点,设计导入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氏,那么我们为什么会有“姓氏”,它又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的什么特点?(展示文字材料)
材料一:“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材料二: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妊人(女子)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天下同姓是一家,故而同姓不婚)。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
――《通志・氏族略》
通过对上述两段文字进行有效解读,让学生明确中国传统社会对血缘关系和社会等级关系的重视程度。以此和本节课内容挂钩。
设计意图:本节课是学生进入高中后的第一节历史课。我们除了要让学生尽快进入高中的学习状态,更要体现高中历史与初中历史知识之间的不同――高中历史应当让学生对已经掌握的基本知识有一个更加理性、深刻的认知。在此,我们通过再平常不过的“姓氏”来让学生体会古代文明与现实生活之间的深刻联系,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起到一定的作用。
从本节课涉及的内容来看,主要是在掌握西周宗法、分封制的基础上总结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征。而这两个制度本身的核心特点之一即重视“血缘关系”,“姓氏”则是血缘关系最为集中的表现形式,是个人身份的象征,借此让学生形象地体会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也易于和此后的教学内容相联系。
案例二:岳麓版教材必修三第6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
首先展示了一组图片:过年放烟花爆竹、激光排版印刷、二十四节气歌、算盘等。下附顾颉刚的话:“凡是眼前所见的东西都是慢慢儿地积起来的,不是在古代已尽有,也不是到了现在刚有。”
导入语:上述图片反映的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正如顾颉刚先生所言,它们是怎么来的?从中可以看出古代科技与现代生活之间的哪些联系?从中又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
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Lakoff &Johnson认为隐喻是人类语言表面想象下的深层认知机制,隐喻的产生是通过映射(mapping)来突出源域(source)与目的域(target)的相似性而掩盖或者忽略两者的差异性[1]。以“MARRIAGE IS A JOURNEY”为例,在该结构性概念隐喻中,“JOURNEY”是源域,“MARRIAGE”是目的域,人们通过从JOURNEY到MARRIAGE的系统映射来理解MARRIGAE,如图1所示。
在该概念隐喻中,源域是JOURNEY,目的域是MARRIAGE。人们在自身体验的基础之上发现marriage(婚姻)与journey(旅行)这两个概念之间的相似性,如同旅行一样,婚姻需要结伴同行,婚姻中有欢乐有忧伤,婚姻有开始但不一定会结束。尽管两个概念之间存在有不少差异性,但是就相似性而言,journey的各种显著结构特征被系统地映射到了marriage这一概念域上,因此就有了以下的表达:
①We just began our life-long journey into marriage.②Tom and Mary’s marriage is on the rocks.
二、支架式阅读教学模式的课堂
基于概念隐喻理论的大学英语阅读支架式教学模式(曹雯雯,2016)的教学环节包括确定最近发展区、提供支架、提供情景、合作探究、独立探究和效果评价等六个环节,如图2所示。在该教学模式中,课堂导入环节主要是基于学生对源域认知的反馈信息,通过教师提供的“支架”对隐喻映射进行认知,帮助学生建构起从源域到目的域的映射模式,为下一步理解目的域的相关表达打下基础。
在支架式教学模式中的课堂导入环节中应该遵循“内容上高于学生已有认知,形式上生动活泼,教学上提供‘支架’”三个原则,即课堂导入环节的学习目标为对隐喻映射的认知,通过设定一定的真实情境调动学生参与话题讨论,同时教师提供一定的“支架”实现教学目标。具体来说,课堂导入环节包括3个教学步骤:1)教师创设情境,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真实情境激活学生原有的概念认知;2)学生参与讨论,通过教师给予的一定“支架”引导,找到隐喻源域特征;3)教师启发学生通过发现源域与目的域的相似性,对隐喻映射进行认知,建构隐喻映射模式。
三、阅读教学课堂导入环节设计
以《新视野大学英语2》(第二版)第三单元为例,整篇课文的建构基于概念隐喻“MARRIAGE IS AJOURNEY”,说明跨国婚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与困难,笔者基于大学英语阅读支架式教学模式,设计以下课堂导入环节。
1. 创设真实情境。教师依次提出问题:“What’syour most impressive journey?”“Why did you start thejourney?”“With whom did you enjoy the journey?”“Anything special during your journey?”和“How did thejourney end?”要求学生们之间相互分享自己的旅行及亲身感受。然后,教师提供电影《The Motorcycle Diaries》的预告片要求学生根据预告片的内容依次回答以上问题中的后四个问题。该步骤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唤起自身对“JOURNEY”的概念认知。
2. 寻找源域特征。首先,教师依次提出问题:“What are phases of a journey?”“What are essential partsof a journey?”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教师在学生讨论期间在多媒体课件上提供有关旅行同伴、风景、困境等图片,并在参与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提问:“Can this be deleted?”或者“Can this phase be skipped?”最后,教师要求学生回答问题并记录答案。该步骤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找到源域“JOURNEY”(旅行)的特征。
3.建构映射认知。教师播放《Little Fockers》的剪切合成之后的片段,包括Palm和Greg的婚礼、生活、争吵以及问题的解决,依次提出问题:“What’s the relationshipbetween Palm and Greg?”“How was their life?”“Why do they become so nervous?”“Can you predict howwill be Palm and Greg’s family in the future?”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试图回答问题。接着,教师列出旅行的特征和这些问题的答案,要求学生们进行小组讨论找出旅行和婚姻之间的相似性。最后,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以下例句,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旅行和婚姻之间的相似性,对概念隐喻“MARRIAGE ISA JOURNEY”的映射进行认知,并建构该隐喻的映射模式。
③Palm and Greg start their life-long journey intomarriage.
④Palm and Greg’s life go smooth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