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03 16:53:2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化学知识要点,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1) 金刚石是一种具有空间网状结构的原子晶体。每个C原子以共价键与其他4个C原子紧邻,由5个碳子形成正四面体的结构单元,由共价键构成的最小环结构中有6个碳原子(见图4),由于每个C原子拥有所连4个C-C键的1/2(2个),所以碳原子个数与C-C键数之比为1:2。
(2) 二氧化硅晶体可以看成是金刚石结构中,C原子被Si原子代替,且在C-C键之间插入O原子后形成的,即每个硅原子与周围的四个氧原子构成一个正四面体,构成二氧化硅晶体结构的最小环是由12个原子构成椅式环,键角∠(O-Si-O)=109°28'(见图5)。每个Si原子拥有所连4个O原子的1/2(2个)(见图6),因此si、O原子个数比为1:2,即化学式表示为SiO2。
3.干冰――分子晶体
干冰晶体中的CO2分布在立方体的顶点和面心上,分子间由分子间作用力结合形成晶体(见图7)。C02分子内存在共价键,因此晶体中既有分子间作用力,又有共价键,但熔、沸点的高低由分子间的作用力决定,影响分子间作用力的主要因素是相对分子质量,从晶胞的结构可知与一个CO2分子距离最近且相等的CO2分子共有12个。
4.石墨――混合型晶体
石墨晶体为层状结构,层与层之间的作用力为范德华力,每一层内C原子间以共价键形成正六边形结构(见图8)。由于层内C原子以较强的共价键相结合,所以石墨有较高的熔点。但由于层间的范德华力较弱,层间可以滑动,故石墨的硬度较小。因此石墨晶体又称为过渡型晶体或混合型晶体。石墨品体中每个C原子只拥有其所连接的3个C-C键的1/2(3/2个),因此晶体中C原子与C-C键数之比为2:3。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了作用力分析、轨道杂化和晶胞计算等知识,对考生观察读图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
例2 氮化硼(BN)晶体有多种相结构。六方相氮化硼是通常存在的稳定相,与石墨相似,具有层状结构,可作高温剂。立方相氮化硼是超硬材料,有优异的耐磨性。它们的晶体结构如图12所示。
(1) 基态硼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_____。
(2) 关于这两种晶体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填序号)。
a.立方相氮化硼含有σ键和π键,所以硬度大
b. 六方相氮化硼层间作用力小,所以质地软
c.两种晶体中的B-N键均为共价键
d.两种晶体均为分子晶体
(3) 六方相氮化硼晶体层内一个硼原子与相邻氮原子构成的空间构型为_____,其结构与石墨相似却不导电,原因是
。
(4) 立方相氮化硼晶体中,硼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为_____。该晶体的天然矿物在青藏高原下约300 km的古地壳中被发现。根据这一矿物形成事实,推断实验室由六方相氮化硼合成立方相氮化硼需要的条件应是一。
(5) NH4BF4(氟硼酸铵)是合成氮化硼纳米管的原料之一。1 mol NH4BF4含有_____mol配位键。
解析:(1)基态硼原子核外有5个电子,分别位于1s、2s、2p能级,根据构造原理知其基态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1。
(2) a.立方相氮化硼N原子和B原子之间存在共价单键,所以该化合物中含有σ键而不存在π键,故错误。
b. 六方相氮化硼层间的范德华力较小,其质地软,故正确。
c. 非金属元素之间易形成共价键,所以N原子和B原子之间存在共价键,故正确。
d.立方相氮化硼为空间网状结构,不存在分子,为原子晶体,故错误。
(3) 六方相氮化硼晶体层内一个B原子与相邻N原子形成3个共价单键,且B原子不存在孤电子对,所以构成的空间构型为平面三角形,该物质的层状结构中不存在自由移动的电子,所以不导电。
(4) 立方相氮化硼晶体中,B原子和四个N原子形成4个共价单键,所以B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为sp3杂化,在地壳内部,离地面越深,其压强越大、温度越高,根据题干知,实验室由六方相氮化硼合成立方相氮化硼需要的条件应是高温高压。
(5) NH4BF4中的NH4r有一个配位键(NH),BF--中有一个配位键(FB),则1 mol NH4BF4含有2 mol配位键。
知识不需要对成功负责,需要对成功负责的东西,叫技能。然而现在很多人,分不清两者的区别。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考化学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考化学知识点1掌握基本概念
1.分子
分子是能够独立存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1)分子同原子、离子一样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2)按组成分子的原子个数可分为:
单原子分子如:He、Ne、Ar、Kr…
双原子分子如:O2、H2、HCl、NO…
多原子分子如:H2O、P4、C6H12O6…
2.原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确切地说,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核不变,只有核外电子发生变化。
(1)原子是组成某些物质(如金刚石、晶体硅、二氧化硅等原子晶体)和分子的基本微粒。
(2)原子是由原子核(中子、质子)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3.离子
离子是指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1)离子可分为:
阳离子:Li+、Na+、H+、NH4+…
阴离子:Cl–、O2–、OH–、SO42–…
(2)存在离子的物质:
①离子化合物中:NaCl、CaCl2、Na2SO4…
②电解质溶液中:盐酸、NaOH溶液…
③金属晶体中:钠、铁、钾、铜…
4.元素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类原子的总称。
(1)元素与物质、分子、原子的区别与联系: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宏观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微观看)。
(2)某些元素可以形成不同的单质(性质、结构不同)—同素异形体。
(3)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质量分数各不相同,占前五位的依次是:O、Si、Al、Fe、Ca。
5.同位素
是指同一元素不同核素之间互称同位素,即具有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的同一类原子互称同位素。如H有三种同位素:11H、21H、31H(氕、氘、氚)。
6.核素
核素是具有特定质量数、原子序数和核能态,而且其寿命足以被观察的一类原子。
(1)同种元素、可以有若干种不同的核素—同位素。
(2)同一种元素的各种核素尽管中子数不同,但它们的质子数和电子数相同。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因而它们的化学性质几乎是相同的。
7.原子团
原子团是指多个原子结合成的集体,在许多反应中,原子团作为一个集体参加反应。原子团有几下几种类型:根(如SO42-、OHˉ、CH3COOˉ等)、官能团(有机物分子中能反映物质特殊性质的原子团,如—OH、—NO2、—COOH等)、游离基(又称自由基、具有不成价电子的原子团,如甲基游离基·CH3)。
8.基
化合物中具有特殊性质的一部分原子或原子团,或化合物分子中去掉某些原子或原子团后剩下的原子团。
(1)有机物的官能团是决定物质主要性质的基,如醇的羟基(—OH)和羧酸的羧基(—COOH)。
(2)甲烷(CH4)分子去掉一个氢原子后剩余部分(· CH3)含有未成对的价电子,称甲基或甲基游离基,也包括单原子的游离基(· Cl)。
9.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仅是物质形态的变化。
化学变化:变化时有其他物质生成,又叫化学反应。
化学变化的特征:有新物质生成伴有放热、发光、变色等现象
化学变化本质:旧键断裂、新键生成或转移电子等。二者的区别是:前者无新物质生成,仅是物质形态、状态的变化。
10.溶解性
指物质在某种溶剂中溶解的能力。例如氯化钠易溶于水,却难溶于无水乙醇、苯等有机溶剂。单质碘在水中溶解性较差,却易溶于乙醇、苯等有机溶剂。苯酚在室温时仅微溶于水,当温度大于70℃时,却能以任意比与水互溶(苯酚熔点为43℃,70℃时苯酚为液态)。利用物质在不同温度或不同溶剂中溶解性的差异,可以分离混合物或进行物质的提纯。
在上述物质溶解过程中,溶质与溶剂的化学组成没有发生变化,利用简单的物理方法可以把溶质与溶剂分离开。还有一种完全不同意义的溶解。例如,石灰石溶于盐酸,铁溶于稀硫酸,氢氧化银溶于氨水等。这样的溶解中,物质的化学组成发生了变化,用简单的物理方法不能把溶解的物质提纯出来。
11.液化
指气态物质在降低温度或加大压强的条件下转变成液体的现象。在化学工业生产过程中,为了便于贮存、运输某些气体物质,常将气体物质液化。液化操作是在降温的同时加压,液化使用的设备及容器必须能耐高压,以确保安全。
12.金属性
元素的金属性通常指元素的原子失去价电子的能力。元素的原子越易失去电子,该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它的单质越容易置换出水或酸中的氢成为氢气,它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亦越强。元素的原子半径越大,价电子越少,越容易失去电子。在各种稳定的同位素中,铯元素的金属性最强,氢氧化铯的碱性也最强。除了金属元素表现出不同强弱的金属性,某些非金属元素也表现出一定的金属性,如硼、硅、砷、碲等。
13.非金属性
是指元素的原子在反应中得到(吸收)电子的能力。元素的原子在反应中越容易得到电子。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该元素的单质越容易与H2化合,生成的氢化物越稳定,它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含氧酸)的酸性越强(氧元素、氟元素除外)。
已知氟元素是最活泼的非金属元素。它与氢气在黑暗中就能发生剧烈的爆炸反应,氟化氢是最稳定的氢化物。氧元素的非金属性仅次于氟元素,除氟、氧元素外,氯元素的非金属性也很强,它的最高价氧化物(Cl2O7)的水化物—高氯酸(HClO4)是已知含氧酸中最强的一种酸
高考化学知识点21.内容:在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气体含有相等的分子数。
即“三同”定“一等”。
2.推论:
(1)同温同压下,V1/V2=n1/n2
(2)同温同体积时,p1/p2=n1/n2=N1/N2
(3)同温同压等质量时,V1/V2=M2/M1
(4)同温同压同体积时,M1/M2=ρ1/ρ2
注意:
(1)阿伏加德罗定律也适用于混合气体。
(2)考查气体摩尔体积时,常用在标准状况下非气态的物质来迷惑考生,如H2O、SO3、已烷、辛烷、CHCl3、乙醇等。
(3)物质结构和晶体结构:考查一定物质的量的物质中含有多少微粒(分子、原子、电子、质子、中子等)时常涉及稀有气体He、Ne等单原子分子,Cl2、N2、O2、H2双原子分子。胶体粒子及晶体结构:P4、金刚石、石墨、二氧化硅等结构。
(4)要用到22.4L·mol-1时,必须注意气体是否处于标准状况下,否则不能用此概念;
(5)某些原子或原子团在水溶液中能发生水解反应,使其数目减少;
(6)注意常见的的可逆反应:如NO2中存在着NO2与N2O4的平衡;
(7)不要把原子序数当成相对原子质量,也不能把相对原子质量当相对分子质量。
(8)较复杂的化学反应中,电子转移数的求算一定要细心。如Na2O2+H2O;Cl2+NaOH;电解AgNO3溶液等。
高考化学知识点31.“从下往上”原则。
以Cl2实验室制法为例,装配发生装置顺序是:放好铁架台摆好酒精灯根据酒精灯位置固定好铁圈石棉网固定好圆底烧瓶。
2.“从左到右”原则。
装配复杂装置应遵循从左到右顺序。如上装置装配顺序为:发生装置集气瓶烧杯。
3.先“塞”后“定”原则。
带导管的塞子在烧瓶固定前塞好,以免烧瓶固定后因不宜用力而塞不紧或因用力过猛而损坏仪器。
4.“固体先放”原则。
上例中,烧瓶内试剂MnO2应在烧瓶固定前装入,以免固体放入时损坏烧瓶。总之固体试剂应在固定前加入相应容器中。
5.“液体后加”原则。
液体药品在烧瓶固定后加入。如上例中浓盐酸应在烧瓶固定后在分液漏斗中缓慢加入。
6.先验气密性(装入药口前进行)原则。
7.后点酒精灯(所有装置装完后再点酒精灯)原则。
高考化学知识点4常见物质分离提纯的9种方法
1.结晶和重结晶:利用物质在溶液中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如NaCl,KNO3。
2.蒸馏冷却法:在沸点上差值大。
乙醇中(水):加入新制的CaO吸收大部分水再蒸馏。
3.过滤法:溶与不溶。
4.升华法:SiO2(I2)。
5.萃取法:如用CCl4来萃取I2水中的I2。
6.溶解法:Fe粉(A1粉):溶解在过量的NaOH溶液里过滤分离。
7.增加法:把杂质转化成所需要的物质:CO2(CO):通过热的CuO;
CO2(SO2):通过NaHCO3溶液。
8.吸收法:用做除去混合气体中的气体杂质,气体杂质必须被药品吸收:N2(O2):将混合气体通过铜网吸收O2。
9.转化法:两种物质难以直接分离,加药品变得容易分离,然后再还原回去:Al(OH)3,Fe(OH)3:先加NaOH溶液把Al(OH)3溶解,过滤,除去Fe(OH)3,再加酸让NaAlO2转化成A1(OH)3。
高考化学知识点5常用的去除杂质的方法9种
1.杂质转化法:欲除去苯中的苯酚,可加入氢氧化钠,使苯酚转化为酚钠,利用酚钠易溶于水,使之与苯分开。
欲除去Na2CO3中的NaHCO3可用加热的方法。
2.吸收洗涤法:欲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少量氯化氢和水,可使混合气体先通过饱和碳酸氢钠的溶液后,再通过浓硫酸。
3.沉淀过滤法:欲除去硫酸亚铁溶液中混有的少量硫酸铜,加入过量铁粉,待充分反应后,过滤除去不溶物,达到目的。
4.加热升华法:欲除去碘中的沙子,可采用此法。
5.溶剂萃取法:欲除去水中含有的少量溴,可采用此法。
6.溶液结晶法(结晶和重结晶):欲除去硝酸钠溶液中少量的氯化钠,可利用二者的溶解度不同,降低溶液温度,使硝酸钠结晶析出,得到硝酸钠纯晶。
7.分馏蒸馏法:欲除去乙醚中少量的酒精,可采用多次蒸馏的方法
8.分液法:欲将密度不同且又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物分离,可采用此法,如将苯和水分离。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遵循科学的方法来推进。在湖北调研时指出:“必须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脉搏,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特别是要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这是对改革经验的宝贵总结,对改革方法的科学概括。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就是我们党运用科学方法,把握改革规律的重大成果。
一是“上”与“下”互动。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摸规律,从实践中获得真知。加强顶层设计就是要对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体制等作出统筹设计,加强对各项改革关联性的研判,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促进,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不断把改革开放引向深入。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来谋划。为什么要强调二者的统一?这是深刻总结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历程和宝贵经验而得出的重要结论。
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就是这样一个先试验、后总结、再推广的不断积累过程,就是一个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地、从局部到整体不断深化的过程。这种渐进式改革,避免了因情况不明、举措不当而引起的社会动荡,实践证明是成功的。改革开放初期需要摸着石头过河,当前和今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仍然需要摸着石头过河。我们是一个大国大党,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失误,一旦出现就无可挽回、无法弥补。所以,重大改革措施必须加强可行性研究,坚持试点先行、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推开,积小胜为大胜,以节约成本、减少震荡。
二是“点”与“面”结合。深化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全面改革,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推进。改革不断深入,各领域各环节改革的关联性、互动性明显增强,每项改革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每项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这就要更加注重各项改革的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形成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合力。同时也要认识到,改革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必须在不同阶段、不同领域,抓住重点、难点、关键点,先行突破、推动全局,以“小切口”解决“大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比如,党的十以来,简政放权这一“马前卒”疾步快跑,2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取消或下放,推动政府“自我革命”;“营改增”渐次铺开,对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财税关系形成倒逼,这就牵住了牛鼻子,起到了“一子落而满盘活”的效果。全面深化改革,就要把重点与全面、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结合起来,统筹规划,重点实施,使各项改革相互促进、良性互动。
三是“改”与“稳”相统一。在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史上,一些国家急于转制突变,采用激进式休克疗法,结果“欲速则不达”,改革陷于失败,导致经济社会发展大倒退,付出了惨重代价。而中国35年的改革没有采取这种搞一步到位的作法,而是采取“小步走、快步走、不停步”的渐进办法,避免社会震动过大,较好处理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关键词:药物化学;添加氢;指示氢;教学;难点解析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1-0093-02
药物化学(Medicinal chemistry)是一门发现与发明新药、合成化学药物、阐明药物化学性质、研究药物分子与机体细胞(生物大分子)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综合性学科,是药学、制药工程、药剂、临床药学等相关专业的专业必须课程。药物化学课程的讲授主要是各类代表药物,而药物的讲解又是从化学结构和化学名入手。药物的化学名可有利于准确的掌握药物结构、研究药物的化学性质、查阅药物文献等,因此,药师必须掌握药物的化学名。添加氢(Added Hydrogen)与指示氢(indicated Hydrogen)是复杂环系药物化学命名中常用的,可更清楚的标示环系的结构。药物的化学命名是以中国化学会有机化学命名原则来命名,对于药学本科生已经先修过有机化学,基本的命名方法已经掌握,但是没有涉及到更为复杂的添加氢、指示氢的知识点,笔者在教学中经常遇到学生使用“指示氢”和“添加氢”命名药物时相互混淆,概念不清。以下笔者结合“添加氢”和“指示氢”的定义对比二者的异同,并梳理这2个难点的教学思路。
一、相同点
二者都是在稠环或杂环等环系中使用的命名方法。
二、不同点
1.概念不同。添加氢:在环系上为了提供结构特征而添加的两个氢中的一个,不是结构位置上的那一个。如异戊巴比妥在命名中采用芳杂环嘧啶作母体。为了提供嘧啶环的结构特征而添加了6个氢,饱和了3根双键,分别为1、2位,3、4位,5、6位之间的双键。按照命名规则,应把最能表明结构性质的官能团酮基放在母体上。为了表示酮基(=O)的结构,在环上碳2,4,6均应有连接两个键的位置,故采用添加氢(1H,3H,5H)的表示方法。所谓添加氢,实际上是在原母核上增加一对氢(即减少一个双键)。本例的结构特征为酮基,因有三个,即表示为2,4,6-(1H,3H,5H)嘧啶三酮。2,4,6是三个酮基的位置,1,3,5是酮基的邻位。见图1。
指示氢:又称为定位氢,是指已经达到了最大不饱和程度的环,由于饱和的原子位置发生变化,而导致了双键位置异构。这样为了区分环内双键位置异构体,就用指示氢指示出饱和原子的位置。主要用来表示环上饱和元素的位置或用来指示主要功能基。如吡咯环为五元环,最大不饱和程度为环内2根双键,由于饱和原子位置不同,可出现3个异构体,用指示氢来表示以示不同。1H-吡咯表示吡咯环上饱和元素在1位氮原子上,2H-吡咯表示吡咯环上饱和元素在2位碳原子上,3H-吡咯表示吡咯环上饱和元素在3位碳原子上,2H-卓酮表示卓环上2位为饱和元素,且2位酮基为主要功能基。见图2。
2.表示方法不同。添加氢:由定位号和斜体大写字母H,加上圆括号组成。如异戊巴比妥化学命名为:5-乙基-5-(3-甲基丁基)-2,4,6-(1H,3H,5H)嘧啶三酮。见图1。
指示氢:由定位号和斜体大写字母H组成。如地西泮化学命名为:1-甲基-5-苯基-7-氯-1,3-二氢-2H-1,4-苯并二氮杂卓-2-酮。见图3。
3.置放位置不同。
添加氢:置于结构特征定位号的后面。
指示氢:置于环系前面。
三、总结
药物化学教材中具有添加氢的药物有:异戊巴比妥、毛果芸香碱、咪唑斯汀、盐酸地尔硫卓、氯吡格雷、昂丹司琼、氟尿嘧啶、盐酸阿糖胞苷、青蒿素。
药物化学教材中具有定位氢的药物有:地西泮、卡马西平、盐酸氯丙嗪、氯氮平、盐酸丙咪嗪、咖啡因、毛果芸香碱、盐酸多奈哌齐、溴丙胺太林、哌仑西平、氯雷他定、咪唑斯汀、氯沙坦、洛伐他汀、华法林钠、多潘立酮、西咪替丁、奥美拉唑、吲哚美辛、吡罗昔康、塞来昔布、泰利霉素、氟康唑、利巴韦林、阿苯达唑、青蒿素、氢氯噻嗪、生物素。
综合以上所述,添加氢和指示氢均是在环系中用来对药物化学结构命名的,二者很容易混淆,在教学中如果给学生系统详细的讲述清楚二者的不同,学生就能牢记在心,对于后续药物化学名称的学习中如果遇到了,可反复复习巩固,比如可在第一次给学生讲授添加氢、指示氢时就让学生注意积累总结,把教材中看到的添加氢和指示氢分别记录下来,作为平时作业。平时上课时间也可以邀请同学上台讲解某个药物的命名,如此一来,课程结束时候学生就能彻底掌握并熟练运用添加氢和指示氢对药物进行化学命名了。
参考文献:
[1]尤启东.药物化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5.
[关键词] 会计电算化专业;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mputerized accounting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e needs of the community and quality education requirement, in admit students based on the individual differences, to computerized accounting professional it is necessary to implement the layer teaching. Stratified computerized accounting teaching should be based on the actual situation, make sure all levels of talents training target, training content, training methods, make every student to develop fully. This article mainly from the students present situation, the accounting personnel needs, current teaching level three aspects such as the necessity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layer teaching.
[key words] accounting computerization professional; The multi-level teaching;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aptitude
中图分类号:G42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普通高等大学扩招和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生源的逐年减少,处在招生末端的高职院校为了保证生源,高考的最低分也已招揽其中,学生来源也更为复杂,使得学生的文化基础、专业学习能力高低差距拉大,且这种分化日趋严重。而且社会对会计人才需求的多样化日益明显。我们会计电算化专业所教育的对象及学生走出社会服务的环境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那么我们的传统教育方式就已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进行变革已成必然。会计电算化专业分层教学改革可谓顺应教育环境发展变化的一个不错选择。
一..学生现状分析
人才培养目标选择、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方法的确立首先取决于教学服务的对象—学生的具体情况,只有追根溯源,深入思考影响教学质量的基本问题,我们的教学才能卓有成效。下面以乌兰察布职业学院最近三年的招生资料分析。
乌兰察布职业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近三年招生情况分析表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如下问题:
1.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人数逐年上升,但文化基础素质逐年下降。
从近三年的招生人数来看,尽管高职生源已趋于紧张,学院的整体招生人数在逐年下降,但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学生人数却在逐年上升,会计电算化专业由于其就业面广及就业环境相对优越而被广大考生及家长认可,这对本专业的办学者而言应该说是很好的势头。可是,我们再看近三年录取的最高、最低、及平均分数的走势发现,均呈逐年下降态势,且降低率逐年提高,这充分说明了我们的生源文化基础素质在逐年下降。一方面是生源数量的提高,另一方面是生源质量的下降,这数字背后提示的信息太值得办学者们思考。
2.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的文化基础差异化明显
我们先从连续三年的最高与最低分的差异来分析,2009年高低分差异为235分,2010年高低分差异为168分,2010年高低的差异为185分,差异均在200分左右;从近三年300分以上学生人数及占总人数的比例及300分以下学生人数及占总人数的比例的走势来看,300分以下分数的学生逐年上升,在学生总数所占的比例逐年提高,300分以上的学生人数尽管在逐年下降,但人数基本维持在20%左右。从上面提供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生源整体质量下降,学生之间的文化基础差异较大,这已成了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
3.会计电算化学生的专业基础差异客观存在
随着国家教育体制的改革,对高中生招生比例的限制,职高及中专生在高职院校学生中的比例会在逐年上升。我们知道,职高及中专生源他们在高中或者在中专阶段对专业知识已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学习,入学前已具备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而相对于普高生而言,他们在入学前的专业知识还是一张白纸,两者之差异已客观存在。
生源现状的改变,对所有学生实施无差异的传统教育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已完全不适应目前我们所面临的培养环境。生源数量的提高、质量的下降、文化、专业基础差异的加大这些客观条件的变化必须寻求与之相适应的分层教学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