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预防医学专业知识范文

预防医学专业知识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4-01-03 16:53:2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预防医学专业知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关键词]护理专业预防医学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王永红(1970-),女,河北邯郸人,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临床系,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预防医学教学与研究。(河北邢台054000)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9-0155-01

预防医学作为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核心课程之一,是培养与现代医学模式相适应的21世纪新型医护人才的重点课程。长期以来,护理专业的学生普遍对预防医学课程不够重视,护理专业的学生掌握和了解预防医学的知识和方法,对培养医学生预防为主的大卫生观念是十分必要的,对加强疾病预防和控制也是很有帮助的。为适应新的公共卫生形势的要求,预防医学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势在必行,本文就存在的问题和教学体系改革浅述如下。

一、预防医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预防观念淡薄,对预防医学课程兴趣低。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疾病谱发生了改变,慢性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已占主要地位,而对慢性病的有效控制,群体预防比个体治疗更显重要。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还是重视临床工作,大多数人对健康和身体的关注还停留在有病去医院的被动阶段。预防医学相关的科室在医院并不被重视,很多学生不愿意去预防医学相关的科室工作,也就对预防医学课程不感兴趣。通过对2008级护理专业的293名学生的抽样问卷调查可知,41.8%对预防医学教学不满意,74.5%认为学习预防医学没有多大用处。学生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教学方法落后,教学内容与临床实际工作联系不紧密,实验课单调。

2.教材陈旧,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目前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我校)护理专业学生所使用的预防医学教材实际上是预防医学专业的压缩版,以环境卫生、劳动卫生、营养卫生、卫生统计学和流行病学为主,有的内容已经过时,与临床实践脱节,即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等医学方法学与临床实践相差甚远,不能学以致用,不能激发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听课注意力不集中,教学效果不理想。由于各种原因,我校护理专业的预防医学学时逐渐减少,现在只有56学时,其中理论课48学时,实验课8学时,实验课内容只有案例讨论和卫生统计习题计算。由于受学时的限制,有些教学内容无法深入讲授,许多重要内容只能一点而过,没有足够的时间给学生讲解透彻,学生掌握的知识较少而且肤浅。

3.教学方法单一,基本上以课堂教授为主,再加上很多实验课,由于时间、条件等限制无法开展,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我校护理专业的预防医学课程列为考查课,大多数学生甚至一些教师只关心和重视本专业课程,认为预防医学不重要,考核容易通过。

4.不重视实践教学。目前,我校预防医学的实验课主要以专题讨论为主,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太少,再加上部分专业课教师没有公共卫生实际工作经验,讲课比较枯燥乏味,不能有效地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过程中很少培养学生现场调查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没有参加过岗位见习,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预防医学教学改革实践

1.加强护理专业学生的预防医学教育,让学生充分认识学习预防医学课程的重要性。由于21世纪我国将进入老龄化社会,这也将使医学人才的知识结构发生变化,一些原来不受重视的课程,如社会医学、预防医学、老年医学、康复医学等将成为医学院校重要的课程。护理专业学生除了要掌握临床护理知识外,还必须掌握预防医学、社区医学等其他专业知识,向个人和家庭提供集预防、保健、康复和健康教育于一体的基本医疗服务。另外,临床医护人员除了为患者诊治、护理疾病外,还需要进行专业研究,课题研究的每一个步骤,从设计到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都离不开预防医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即流行病学方法、医学统计学方法等。基于以上认识,必须加强预防医学,特别是非预防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教育。

2.调整预防医学的课程设置,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现代社会对公共卫生的需求也出现了变化,应改变长期以来重治轻防的观念,改变护理专业的预防医学学时数较少的现状,适当增加学时数,同时,减少课程之间的重复,加强课程之间的联系。我们重新编写了预防医学教材,调整了教学内容,增加学生感兴趣的、反映学科进展及与临床实践联系紧密的内容。适当增加了卫生管理学、卫生监督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临床预防服务等内容。同时,调整了教学内容的顺序,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和接受。

护理专业学生对预防医学教学缺乏学习兴趣,学习动机不强,表现为上预防医学课程时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从心理学的角度观察,学生若先认清学习目标,便有求知的需要。因此,在进行每次课教学之前,首先要向学生展示目标,说明目标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使学生觉得学有所用,实践中可以操作,具有价 值意义。在教学方法上,采取一些新的教学方式,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成小组讨论,通过教师的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可以活跃课堂气氛。结合教学重点和难点,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问题的提出,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了多媒体教学,使抽象的、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化成形象的、有趣的、可听的动感内容,可以提高课堂容量,使教学内容更加充实。另外,预防医学课程中的卫生统计学比较难学、难懂,以前的实习课主要是用计算器进行统计计算,学生感到学习吃力。教改后,增加了卫生统计软件的学习和使用,减少了繁琐的计算过程,减轻了学习负担。

3.建立预防医学实习基地,提高师资队伍的业务能力。当前世界各国的医学院校越来越重视社区医学教育和社区卫生服务实践,近年来我国已有不少医学院校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参加社区卫生服务实践,利用寒暑假期,选派一些教师到疾病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等单位相应的科室参与公共卫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参与这些单位的一些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的实践经验。同时,聘请公共卫生领域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担任部分预防医学课程。只有这样,预防医学教育才能培养出适应新形势的实用型人才。组织学生在学校进行现场调查,例如大学生就业观念、吸烟情况、艾滋病知识等调查,撰写调查报告,有了一些经验后,与疾控中心合作,深入社区,进行不同形式的疾病预防的研究与干预,如针对成年人高血压的发病情况,在社区开展戒烟、控制体重、调节饮食结构等内容的健康教育,预防和降低高血压的发病率、改善预后。通过深入社区,使学生了解到基层存在的卫生问题,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融合预防医学内容,培养学生大卫生观念,进行疾病的一级预防,提高综合服务的能力。

4.改变考核方式。护理专业学生课程负担较重,记忆性知识比重大,结合本学科特点,增加实践考试所占的比例,试卷成绩占50%,实验课占25%,社会实践占25%,这样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有助于增加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以上各种教学措施的改革,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我们随机抽取2008级护理专业的两个班级,分为传统教学班级和教学方法改革班级。经过一个学期的不同教学方法的实践,通过对学生期末成绩的评估和不同教学方法效果问卷调查发现,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后,教改班级平均成绩高于传统教学班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自主性都有了较大的改观,获取知识的途径也在不断拓展,尤其重要的是学生逐步明晰自己的学习方向,形成良好的学习技巧,这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大有益处。

[参考文献]

[1]任峰玲,李宇飞,霍东红,等.非预防医学专业《卫生学》教学效果的调查报告[J].西北医学教育,2002,10(1).

[2]张勤,管远志.加强预防医学教育的必要性及对策[J].基础医学与临床,2005,25(1).

篇2

一、研究方法

(一)评价指标体系草案的拟订

本研究通过文献复习法、专家访谈法、分解目标法、归类合并法等方法初步拟订了预防医学本科专业实习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草案,指标体系草案共分三级,每一级指标都是上一级指标的分解和细化,共拟订4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44个三级指标。采用德尔菲法对指标体系进行专家咨询论证[4],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和权重。

(二)研究步骤。

1.专家的选择。根据方便抽样和目的抽样的原则选择专家,所选专家工作年限全部在8年以上,且必须同时符合以下两个条件:(1)所从事工作为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卫生部门专业人员、专业课教师;(2)对预防医学本科专业非常熟悉。最终选定27名专家,全部为副高及以上职称,其中正高职称专家人数占51.85%。所选专家全部为本科以上学历,其中硕士13人,博士4人。27人当中14人来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卫生部门,8人为专业课教师,6人为教学管理人员(同时为预防医学专业课教师)。

2.评价指标体系的专家咨询。在评价指标体系草案拟定的基础上,设计专家咨询表(含专家基本情况调查表)对指标内容和指标权重分别进行2轮和1轮的咨询。其中指标内容的咨询依据专家对指标重要性的评分(5分制)以及提出的修改意见,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第1轮共有27位专家参与,第2轮有25位专家参与。指标权重的专家咨询采用百分制进行,计算每一指标平均得分值。

(三)资料的分析与整理。

本研究主要采用Excel软件和SPSS13.0软件进行资料的整理分析。包括描述专家的学历、职称等基本情况、计算专家的积极程度、权威度、专家意见的集中程度、指标权重的咨询结果等。

二、研究结果

(一)资料结果的可靠性。

1.专家的积极程度。本次调查共进行两轮专家咨询,其中第1轮共发出27份咨询问卷,收回27份,有效问卷27份,回收率为100%,有效应答率100%;第2轮共发出27份咨询问卷,回收25份,有效问卷25份,回收率92.59%,有效应答率92.59%。

2.专家的权威度。以专家自我评价为主,用权威系数Cr表示,一般由2个因素决定:专家对指标作出判断的依据Ca;专家对指标的熟悉程度Cs,且Cr=(Ca+Cs)/2。其中专家对指标作出判断的依据的量化标准如表1所示,即Ca根据专家填表结果对照该表计算得出;专家对预防医学本科专业实习情况的熟悉程度分为5个等级,分别为不熟悉、了解一点、一般熟悉、比较熟悉、非常熟悉,熟悉程度系数分别为0.2、0.4、0.6、0.8、1.0[5]。计算得出,第一轮专家咨询中,27位专家的平均权威程度为0.800;第二轮专家咨询中,参加评分的25名专家的平均权威程度为0.825。

3.专家意见的集中程度。将专家评分资料进行量化,每个评估指标按“极重要、很重要、重要、一般、不重要”五个选项分别赋予“5、4、3、2、1”的分值,并计算各评估指标得分的平均值Mj,Mj=1mj∑mi=1Cij,其中mj表示参加j指标评价的专家数,Cij表示第i个专家对j指标的评分值,且Mj越大,则对应的指标的重要性越高。两轮咨询中,专家对各指标的重要程度评分均在3-5之间。

4.指标权重的咨询及结果。本指标体系权重按照百分制设置。例如聘请m名专家对其行权重咨询,以指标体系中的Ai为例,专家对其赋予的分值为Ki,则指标A1的权重Wi为各专家的评分的总和除以专家数,即:Wi=1m∑mi=1K1指标权重的专家咨询表共发放23份,收回23份,回收率100%。采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计算权重,并对结果进行四舍五入处理,各级指标权重见表2。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经过对指标体系内容2轮的专家咨询和指标权重1轮的专家咨询,评价指标体系得以建立,最终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4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54个三级指标,具体如表2。

篇3

以往我们德育课的一个重大缺陷就是以知识为中心,从规范出发,以规范去要求、束缚学生,造成德育远离学生生活的被动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素质的提高。因此,道德和道德教育必须回归生活,扎根生活,勤于实践,德育学习方式的转变也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生活过程和生命发展,为现实生活服务,这应是德育课转变学习方式的基本价值取向。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心智的发展。将学生的发展置于核心地位,是素质教育观的精神实质。然而,在德育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依然是被动的,这不利于学生的素质培养。因此我认为,在职专德育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应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对德育课的学习热情,增强综合素质。

在课堂教学中,常有这样的情况:教师费了很大精力备课和讲课,但学生的吸收率并不理想。究其根本原因,我认为还是“重教轻学”的结果。教学本是教和学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然而在很多时候,教师基本上还是注入式的教,学生也只能是被动地接受,这大大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教学的对象是学生,素质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让学生充分发挥其自身的品德、能力、智力,发展其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学生应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变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地追求和探索知识。

一、要充分重视教师在德育工作中的主导作用

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特别是专业课教学要结合行业特点和专业技术发展要求,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职业理想和创业精神教育。教师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学生在知晓为人处世的道理后,需要可供模仿的榜样。而在学校、在课堂上进行德育最明显的形式就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的榜样。听其言,观其行。要拨动人的心弦,教师必先自身心灵纯洁,品行端正,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去影响人、感染人。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身教重于言教。“做”得好,说才有份量;“行”得正,“言”才有感召力。因此,教师的榜样不仅体现了教师个人品性中的言行一致的一面,也等于在行为方式上告诉学生该如何去做。

二、改变德育教学方法

1、德育实效,也即德育目标的达成度,德育目标的实现直接体现在学生品德素质的形成上,因此,由被动地接受教育变为积极主动地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实现自我教育,是提高德育实效的关键所在,也是德育方法科学性的重要体现。教育者要把育人的立足点转移到激发学生德育自主性上来,运用多种手段,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2、围绕一个核心,树立两种观念,把握两种走势,使德育工作与时俱进。

一个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以人的和谐发展为本。因此务必"把学生真正当成人,当成正在学习走向社会的人,当成正在逐步走向成熟、走向自觉的学习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主体精神、主体实践、主体创造,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各方面的需要。德育说到底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是根本的宗旨,这是德育根本目的所在。德育的所有环节必须体现这个教育理念,并以此理念统帅自己的教育行为。

两种观念即:一要树立双主体德育观。德育工作同样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过程。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二者都是主体。只有充分认识到德育的双主体功能,使双方的主体作用配合协调,都得到充分发挥,德育才能收到最佳效果。我们要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自主地获得德育知识,并通过切身体验转化为内在的德育素质。二要树立整体德育观。学校德育工作要与智育、体育、美育等相结合,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要与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寓德育于丰富多彩的大课堂之中;要把弘扬我国优良传统与批判吸收国际理论宝库中未来学思想的精华相结合,寓德育于国情教育之中。德育要注入时代特色,体现创新精神。

把握两种走势,首先,从政治化走向生活化。让学校德育从政治化、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王国中走出来,回归生活,关注、指导和引导受教育者的现实生活,包括他们的学习、交往、日常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等,教育帮助受教育者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新生活,以文明健康的方式享用新生活。二是从认知型走向实践型。学生品德形成规律告诉我们,学生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等实践中形成的,德育实践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唯一基础;同时学生的品德素质又必须在实践中才能表现出来,实践是检验学生品德素质高低的唯一标准。学生如果不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不仅自身品德素质难以提高,而且会出现"知行不一"的伪君子。

三、为学生提供实践活动、体验学习的机会

开拓第二课堂,要让学生直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之中。要深入开展18岁成人仪式教育活动、"学雷锋为民服务周活动"和"青年志愿者行动"等教育活动。这些活动在教给学生有效助人技能的同时,使学生体验到真实的社会,明白自己是和别人联系着的个体,学会关心周围的人和事,关心所在地区的发展。这种具有真实感的学习使得正义、集体意识等抽象的道德概念更富有直接性,学生也就有了把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相结合的需要性,进而养成真正能在生活中起作用的道德品行。

四、树立积极的人生哲理和人生态度

我们要充分发掘传统文化中的思想道德资源。从心理感受来讲,传统的本民族的东西学生也更易于接受、更乐于接受。

篇4

[摘 要]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参加专业实践,有利于研究生在实践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学术与工程结合起来。全日制专业学位研

>> 养殖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改革实践分析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不同实践方式效果的比较研究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实践探索 全日制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实证调查与分析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与对策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探索与研究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全日制渔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的思路与举措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现状与发展探析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的研究与思考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优化的探索与实践 全日制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加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思考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培养模式研究 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研究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09-03-19.

[4] 雷世富.研究生社会实践中参与各方的利益冲突与协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3):13-16.

[5] 周叶中.目标转换与模式重构: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4):57-60.

[6] 许斌,汤爱君,马海龙.校企联合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3(7):60-62.

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 临床医学专业 预防医学 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241-01

随着疾病谱、死亡谱的改变,人口的老龄化,医疗条件的改善以及人们健康观念的变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已经成为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而《预防医学》课程也被列为临床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显示出其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性。为了使《预防医学》课程教学更好地与实际工作岗位相对接,适应医学发展需要,我院对《预防医学》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果。

一、进行岗位调研,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及基本工作能力

高职临床医学专业主要面向社区培养医疗卫生技术人才。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要求承担预防医学教学的教师要转变观念, 深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岗位调研,了解真实工作环境,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家共同分析,确定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是集“预防、保健、康复、治疗”为一体的综合性卫生服务。因此,应具备基本的工作能力包括:能对常见病、多发病进行诊断治疗与转诊;能开展传染病的预防及社区管理;能分析判断慢性病的流行因素并制定预防措施;能对社区人群进行健康教育和指导自我保健;能对社区三大公共卫生进行管理;能初步开展医学科研;能建立并使用健康档案。

二、制定课程标准,实现校内教学与实际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

在岗位调研基础上,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了课程标准。确定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求和执业标准为依据”的设计理念[1],将《预防医学》定位为临床医学专业核心课程,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树立“预防为主”的基本思想,强化“群体观念、环境观念、预防观念、大卫生观念”,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临床预防意识、水平和技能。使学生毕业后不仅能够开出临床处方,更为重要的是具有开出预防处方的能力[2],以适应将来从事社区医疗服务的需要。将课程内容整理为环境、职业、食品等三大卫生;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医学统计与流行病学方法;健康档案的使用与管理等五大学习任务,努力实现校内教学与实际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

其课程目标按照执业考试大纲要求与岗位工作要求制定出知识、 技能与态度三大目标。例如, 在知识目标中除要掌握环境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懂得如何利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避开和消除危险因素, 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三级预防原则与措施, 社区卫生服务基本内容、自我保健与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 技能目标要求具备开展社区卫生保健服务的能力, 具有指导群众开展防病和自我保健工作的能力,具有制定预防疾病和增进人群健康措施与计划的能力。职业素质目标要求树立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观念,具有维护与提高人群健康水平的社会使命感。

三、加强社区实践,获得岗位工作的初步经验

预防医学的实践性很强。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 更是要教会学生在尽量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学习如何工作 ,这是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3]。因此,预防医学的教学应将课堂外延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使学生在工作环境中学习, 提升专业适应能力, 深刻感知就业岗位, 从而获得基层工作的初步经验[4]。例如, 为培养学生在社区开展慢性病预防的工作能力, 教师提出“生活方式与慢性病” 的健康教育课题组织学生到社区完成。到社区前, 学生分别收集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不良生活方式资料进行准备 , 到社区后,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人员合作, 精心制作社区健康宣传板报、印制发放宣传单,进入社区高危人群家庭帮助制订个性化的干预计划, 实践结束后班内开展总结交流。大多数学生表示,通过社区实践,学会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发现了自身的不足和努力的方向,同时使学生开阔了视野,更激发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灵感, 获得了岗位工作的初步经验。

四、改革课堂教学,倡导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在以往的课堂上,大多采取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法,学生只是一味的被动接受知识,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记,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课堂知识,更没有时间对课堂知识提出质疑,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亟需改革课堂教学,倡导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课改中的体会是:一是教师课前备课要充分,悉心编写或选择恰当的案例,从案例中引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和典型性,能覆盖讲授内容;二是课前将问题布置给学生后,学生需要通过网络、杂志、专著等途径搜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此过程不能流于形式,可通过学生自查、教师抽查来严格落实;三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为特点,在教学中可采用提问、讨论、讲授、学生专题发言等多种教学手段,教师要充分把握教学重点、难点,正确有效地传播知识,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达成教学目标,需要教师及时引导、不断纠偏,具有较高的课堂驾驭和教学组织的能力。同时,通过课改实践我们感受到,学生接受在校教育的时间是有限的,而医学的发展是无限的,要使学生学会利用各种渠道获取和掌握不断涌现的前瞻性知识,成为自主学习者,满足终身学习的需要,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失为一条重要途径。

五、建设精品课程网站,实现共享互动平台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通过高职院校多年来的实践表明,精品课程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我院《预防医学》精品课程的建设起步较晚,课改组成员以借鉴现有优质资源为基础,搜集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课程标准、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案例、习题、模拟试卷、图片、表格、flas、视频、网站等,并将其进行整合、优化和共享,建成了更加适合我院教学实际情况的精品课程网站。网站的建立,一方面为教师提供了具有示范作用的本课程优质教学资源,提供良好的资源上传、下载功能,实现资源共享;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平台,学生可以利用教案、课件、习题等教学资源提前预习和准备,上课没充分理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复习。教师还可以通过互动平台适时布置学习任务和相关练习,学生可以通过互动平台向教师提出需要解答的问题,由教师答疑解惑。通过这些方式,实现了学生与教师间的互动交流。既可使学生的疑难问题得到适时解答,又可使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还可因材施教,体现个性化教育。从而在教与学两方面提高了教学质量。

总之,高职教育课程改革是大势所趋,作为高职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与时俱进,勇于探索,在课程改革中做出积极尝试。

参考文献:

[1]纪艳,朱海燕.基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岗位任务的预防医学课程改革[J].包头医学院学报, 2014,(02).

[2]陆春城,夏彦恺,王心如.对加强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类课程教学的思考[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6).

[3]李君,孙维权.应用型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中预防医学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4,(02).

[4]李研.高等卫生职业教育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3,(2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