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03 16:53:2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金融信息化行业分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1.我国金融信息化的问题与不足
虽然我国的金融信息化取得了诸多显著的成果,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而且在快速实现金融信息化的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与不足都会严重影响金融信息化建设的未来发展。具体分析,我国金融信息化存在的不足与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金融信息化建设缺乏战略规划
由于国外对我国计算机软件及硬件平台的垄断,我国各大金融行业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差异较大,尤其是银行系统,导致计算机系统之间信息共享和动态交互难以实现。金融信息化的技术标准和业务规范实现统一建设标准的难度较大, 阻碍金融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同时,金融信息化的法律、政策环境需要进一步完善,以满足我国目前发展状况的现实需求。
1.2金融企业的电子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
金融企业之间的互联互通成为难以解决的问题,例如银行卡业务中,规模较小的银行可以通过银行卡业务分享到大银行的资源,但是利益不平衡性导致较大规模的银行不接受此类情况等。再有,电子金融企业的网络认证标准不统一, 容易促使外资金融企业的认证标准大行其道,对国内的网络认证标准构成威胁。
1.3服务产品的开发和信息管理应用相对滞后
国内金融企业的电子信息化侧重于核算及柜面业务操作,对于个性化金融业务的需求还难以满足。信息技术在金融业务领域的应用层次较低,创新能力不足,尚不能适应金融业务的快速发展。
1.4金融信息化系统的安全建设落后
金融信息化基于传统金融业得以创新发展,扩大了传统金融风险的范围和外延,保障金融信息化的安全增加挑战。金融数据业务的集中处理, 也导致金融技术风险的放大和集中。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体化发展以及国内金融系统的互联互通,也带来管理和控制方面的安全课题。信息技术的创新发展,增加了金融信息化风险的新类型和复杂性。安全监管体制和专业技术人才的缺乏,也对金融风险的防御管理和排除解决造成困难。
2.金融信息化对金融发展的影响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西方经济发展对我国金融业强烈冲击,资源不断的整合的环境下,信息化发展对金融行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1金融信息化对金融发展的有利影响
(1)金融信息化使得金融业的发展更加的科学化,降低了金融行业的风险。由于金融行业对于信息的准确性和实时性要求非常高,影响其决策的因素有很多。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能够大大提高了金融行业对市场分析和管理的有效性,加强市场评估,降低投资风险,促进了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
(2)促进了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
金融信息化的不断深入,提高了金融行业对于所需信息的获取量,从而促进了金融机构采用新技术,加大对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与管理,创新发展机制和管理方法,加强对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实践应用,加快金融机构的职能转变。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各个金融机构都能够准确、及时的获取信息资源,通过对资源的及时有效评估,提高决策速度,能够大大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加速了金融全球化的进程。
全球化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我国的经济受东西方各国经济的影响严重,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实现了信息、资金等资源实时跨地域、跨国界的有效快速转移,使得全球经济资源一体化进程加快,加快了全国金融市场的资源整合。同时,有效的加快了金融全球化的进程。
(4)金融商品与服务的效用增加。
金融信息化能够提高金融商品和服务的效用。金融信息化加快了金融行业的创新活动,通过新型的金融工具,金融服务,都有特定的内涵,可以满足不同人对不同金融商品与服务的需求。其次,金融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加快了金融行业的发展,加上多种金融机构普设的分支机构和电子触角使命融机构提供的金融商品与服务总量增加,范围扩大。金融机构的创新带来了多元化金融机构并存竞争的格局。一方面多元化金融机构可以满足各种不同的金融需求,另一方面多元化金融机构的并存竞争,能够有效地提高各种金融商品与服务的质量。另外,金融信息化技术的运用,更能拉近企业与客户之间的沟通与联系,特别是以满足客户需求为中心的全方位满意管理的展开,可以普遍提高金融机构的服务质量,增加客户的满意度。
2.2金融信息化对金融发展的不利影响
金融信息化过程对金融业的发展除了有利的影响之外,也会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
(1)金融信息化过程提高了信息资源的准确性和实时性,大大提高了金融行业的运作效率,但同时,由于金融机构中程序较多,如在任何一个环节中出现错误或漏洞,很容易危及整个项目,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并且,信息化技术如果忽略了日常的保密工作,很容易造成信息泄露,容易给不法分子或行业竞争者有机可乘,造成巨大的损失。
(2)全球金融信息化的发展,使得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的加快,世界金融市场瞬息万变,资金存在形式多样,金融信息化促使资金流动更加的快捷方便,如果任一资金链条出现问题,很容易引起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引发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因此,信息化的发展加大了流动资金的交易风险性,对全球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3.我国金融信息化的未来发展战略
解决我国金融信息化存在的问题,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提高我国金融业在国际方面的竞争力,是我国金融信息化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关键。如何更好的促进我国金融信息化顺利发展,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金融信息化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示范”中作出了具体的规划框架。围绕这一项目的规划框架,提出以下几点发展战略要点:
一是着重研究我国金融信息化建设的战略规划,完善信息化标准体系。制定我国金融信息化总体的发展战略规划,为我国金融信息化建设指明发展方向及道路。进一步完善落实法律法规、政策,适应金融信息化的发展速度及需求。同时,应该制定完善该领域主要的业务规范和技术标准,规范统一金融信息化产品的企业生产标准。
二是实现金融业务的综合化和电子化,提高金融创新能力。通过适度的政府干预和市场整合等方式,积极寻找金融企业之间的利益平衡点,尽快实现金融机构之间的互联互通和整合协作。大力推进覆盖全国范围金融机构的跨系统网络之间互联平台建设,基本实现金融业务的综合化和电子化发展目标。同时,加大对信息技术的研发力度,提高金融信息化产品的创新能力,逐步摆脱依赖国外技术的窘境,创造属于自己的技术及产品。三是强化金融信息安全保障,提高风险防范控制能力。
信息安全在数字化时代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立落实数据信息的备份中心,加强对金融工作人员的管理和安全教育,着重加强计算机基础设施建设,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等,提高金融监管的水平以及应对金融风险的预警控制能力。
4.总结
金融信息化的发展大大提高了我国金融行业对资源的获取能力,提高了对金融市场的科学分析和管理,提高了金融行业对于国际经济的影响。与此同时,金融信息化对于金融行业的发展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必须加强对金融行业的科学化管理,加快金融行业创新能力发展,提高金融信息安全,实现我国金融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
【参考文献】
关键词:金融信息化 现状 问题 发展战略
计算机技术与金融业的结合,改变了传统金融业的运营模式,也创造了全新的金融信息化时代,并成为我国经济建设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金融信息化,可以广泛的理解为:在金融领域内广泛应用智能创新的现代信息技术,改变实务物理性空间的金融活动构架,变革为虚拟信息性空间构架,通过金融电子化技术系统提供便捷快速的金融服务与金融信息服务的创新过程。
一、金融信息化的作用影响
作为国民经济命脉重要部分的金融业,融合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形成了新世纪影响国家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不仅创造形成了为客户提供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以及任何方式的全天候的“3A”服务模式,更推进了整个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进程。
首先,金融信息化改变了货币的形态及职能。交换的需要产生了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货币以实物的形态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演变。但是,随着金融信息化的产生,货币的实物形态逐渐被如今虚拟的数字货币取代,最为典型的是基于银行系统的电子货币和依托整个Internet网络系统的网络货币。这种数字货币的出现也改变了传统货币具有的职能。数字货币作为抽象的货币形态,其拥有者只需要有效身份证明其所有权和密码掌握控制权,在流通过程中不再受空间的限制,但必须依靠银行等中介机构完成。其次,金融信息化促进了金融机构的演变。金融机构不再需要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建设有形的营业场所,只需要开通网络运营网点即可进行在线服务,尤其是在银行系统最为明显。还有,金融信息化对金融市场的影响。金融信息化大大提高了信息收集储存和处理的能力,更是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极大地促进了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的进程。同时,国际资本的流动总量和速度大大增加,推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
总之,金融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全球化,促进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提高。但与此同时,由于信息技术引用渗透到金融行业,促使金融活动的空间扩大化,信息流通快速化,时间运作极大缩短等,导致金融风险的类型也是变化多样,其危害程度也是较之传统金融业更加严重,此现实问题也是不可避免,不容小觑。
二、我国金融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我国金融信息化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以银行业务为代表开始发展建设,到80年代银行部分业务实现了计算机处理操作,发展到90年代银行业务基本完成了联网处理,到了90年代末期基本实现了全国范围内的银行业务及办公采用计算机处理操作,发展至今更是促进了金融行业的整体创新,实现网上金融服务业务,并且已然形成如今覆盖全国范围的金融电子化信息服务体系。
迄今为止,我国的金融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诸多重大成就。一是大部分的全国性金融机构已初步完成内联网建设,全国所有省会城市及地级城市最大范围的实现网络覆盖;二是银行业务信息自动化已经达到一定水平,具体表现为:全国范围内的银行电子清算系统初具规模;银行电子支付系统发展迅猛,尤其是银行卡类业务基本普及;银行内部以及机构之间基本实现联机对账和电子办公业务;各大银行直接连接金融电讯协会网络(即SWIFT网络),能够直接收发报文并且基本实现外汇业务自动化;三是保险行业电子信息化建设成果显著,全国范围的保险机构基本安装了计算机网络系统,保险业务基本采用上机处理;四是证券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全国各地的证券营业部门普遍使用无纸化电子交易模式;五是电子化营业网点成为各电子信息化应用系统推广使用的成功项目,目前全国电子化营业网点的业务量占到全国业务总量的80%左右,成绩斐然。
三、我国金融信息化的问题与不足
虽然我国的金融信息化取得了诸多显著的成果,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且在快速实现金融信息化的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与不足都会严重影响金融信息化建设的未来发展。具体分析,我国金融信息化存在的不足与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金融信息化建设缺乏战略规划。由于国外对我国计算机软件及硬件平台的垄断,我国各大金融行业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差异较大,尤其是银行系统,导致计算机系统之间信息共享和动态交互难以实现。金融信息化的技术标准和业务规范实现统一建设标准的难度较大,阻碍金融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同时,金融信息化的法律、政策环境需要进一步完善,以满足我国目前发展状况的现实需求。
其二,金融企业的电子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金融企业之间的互联互通成为难以解决的问题,例如银行卡业务中,规模较小的银行可以通过银行卡业务分享到大银行的资源,但是利益不平衡性导致较大规模的银行不接受此类情况等。再有,电子金融企业的网络认证标准不统一,容易促使外资金融企业的认证标准大行其道,对国内的网络认证标准构成威胁。
其三,服务产品的开发和信息管理应用相对滞后。国内金融企业的电子信息化侧重于核算及柜面业务操作,对于个性化金融业务的需求还难以满足。信息技术在金融业务领域的应用层次较低,创新能力不足,尚不能适应金融业务的快速发展。
还有,金融信息化系统的安全建设落后。金融信息化基于传统金融业得以创新发展,扩大了传统金融风险的范围和外延,保障金融信息化的安全增加挑战。金融数据业务的集中处理,也导致金融技术风险的放大和集中。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体化发展以及国内金融系统的互联互通,也带来管理和控制方面的安全课题。信息技术的创新发展,增加了金融信息化风险的新类型和复杂性。安全监管体制和专业技术人才的缺乏,也对金融风险的防御管理和排除解决造成困难。
四、我国金融信息化的未来发展战略
解决我国金融信息化存在的问题,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提高我国金融业在国际方面的竞争力,是我国金融信息化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关键。如何更好的促进我国金融信息化顺利发展,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金融信息化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示范”中作出了具体的规划框架。围绕这一项目的规划框架,提出以下几点发展战略要点:
一是着重研究我国金融信息化建设的战略规划,完善信息化标准体系。制定我国金融信息化总体的发展战略规划,为我国金融信息化建设指明发展方向及道路。进一步完善落实法律法规、政策,适应金融信息化的发展速度及需求。同时,应该制定完善该领域主要的业务规范和技术标准,规范统一金融信息化产品的企业生产标准。
二是实现金融业务的综合化和电子化,提高金融创新能力。通过适度的政府干预和市场整合等方式,积极寻找金融企业之间的利益平衡点,尽快实现金融机构之间的互联互通和整合协作。大力推进覆盖全国范围金融机构的跨系统网络之间互联平台建设,基本实现金融业务的综合化和电子化发展目标。同时,加大对信息技术的研发力度,提高金融信息化产品的创新能力,逐步摆脱依赖国外技术的窘境,创造属于自己的技术及产品。
三是强化金融信息安全保障,提高风险防范控制能力。信息安全在数字化时代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立落实数据信息的备份中心,加强对金融工作人员的管理和安全教育,着重加强计算机基础设施建设,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等,提高金融监管的水平以及应对金融风险的预警控制能力。
总而言之,促进金融信息化不仅是加强金融业在国际舞台上的竞争能力,更是为了更好的服务社会。因此,金融信息化在现在以及未来的发展中,仍然是坚持数据集中为前提条件,综合业务系统继续完善为基础平台,切实落实金融信息安全为技术保障,增强研发金融业以及信息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创新能力为发展动力,推进金融企业现代化和网络化,形成一个在今后较长时间内奠定可持续发展根基的金融信息化基本构架。
参考文献:
[1]张立洲.金融信息化对金融业的影响.金融理论与实践,2001(11)
[2]张爽.我国金融信息化的进步与前瞻.科技资讯,2010(31):222~224
[3]李政,王雷.论金融信息化及其对金融发展的影响.情报科学,2007(11):1743~1745
[4]顾亚菲,李红侠,李志超.金融信息化国内外发展战略对比研究.中国市场,2010(49):107~109
关键词:金融信息化;合作社;金融服务
本文为2013年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关于保定市农村金融信息化建设的调查与研究”(课题编号:201301150)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关于保定市农村金融信息化建设的调查与研究
收录日期:2014年3月12日
一、保定农村金融信息化建设现状
(一)农村金融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目前随着各中小型商业银行对农村金融市场的逐渐重视,保定市农村金融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是实现了数据大集中,降低了基层金融机构信息系统建设的成本和风险,为农村金融信息化工作的开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二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内和机构间均实现了互联互通,快捷方便的金融信息化网络初步建成;三是信息化系统建设速度大幅提高,尤其是农村合作社新系统的使用,有力地推动了保定市农村金融信息化的发展;虽然县域以下金融机构是各金融机构的神经末梢,主要支持农村经济建设,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农村金融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农村金融营业网点密度远远低于市区,而真正意义上的农村金融信息化网点更加稀缺。
(二)农村金融信息化程度参差不齐。虽然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信息化程度较高,但是其营业网点逐渐收缩至县城。邮政储蓄银行成立较晚,运行机制尚未理顺,其支农作用短期内难以得到有效发挥。农村信用社实力不断壮大,营业网点较多,由于先天实力不足,农村信用社资金清算至今仍没有纳入全国结算渠道,电子银行没有上线,而且虽然县级金融机构全部接入大小额支付系统,但乡镇网点大小额支付系统覆盖率几乎为零。各村镇银行由于规模较小,以托管方式依附于其他银行开展业务,推动农村金融信息化发展的局限性较大。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农村合作社也是信息化建设程度不高。
二、保定农村金融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资源配置不合理。各大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进程的推进,县域网点大量撤并,导致县域信息化主体和金融服务严重缺位,加剧了城乡信息化资源不平衡。
(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金融信息化进程缓慢虽然县域以下金融机构都非常重视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技术投入占整个银行投入的比重逐年增加,但总体发展速度依然相当迟缓,研发能力薄弱,远远跟不上金融服务需求,不能充分满足农村经济建设发展的要求。
(三)科技人才储备不足。农村金融信息管理职能弱化部分金融机构对科技队伍建设缺少足够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体制不够完善,科技人才储备不足。农村金融机构虽然通过近几年大量招收优秀大学生,缓解了用人紧张的情况,但是由于营业网点扩张速度较快,科技人才仍有较大缺口。
(四)创新意识不强,农村金融信息化创新力度不够。县域金融机构真正贴近市场,他们最了解县域中小企业和“三农”的业务需求,但受审批权限的制约,业务渠道单一,难以依托信息技术进行自下而上的产品创新,延长了金融产品创新的周期。
三、保定农村金融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一)完善农村金融信息化体系。构建一个以人民银行为中心,农业银行、邮政储蓄等为骨干,农村合作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为补充的农村金融信息化体系,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一是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展农村征信体系、支付结算体系等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二是解决好农村金融信息传递“最后一公里”问题。改变传统以县城为信息化建设为中心的思路,逐步建立以乡镇为金融信息服务中心,覆盖所有自然村的金融信息化网络,彻底解决信息传递“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三是加大人员培训和引进力度。农村金融机构相对于专业性金融机构来说,信息化的难度要大得多,对技术人员的要求也较高。加大对现有人员的技术培训显得尤为重要。
(二)优化农村金融信息化生态环境
1、加大宣传引导力度,提高社会认知度。农村农民对金融新产品认知度低,是制约新型支付结算工具和金融中间服务发展的重要原因。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新的金融服务方式、服务领域、服务渠道、创新服务产品的宣传力度,特别是在农村加大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等新型金融服务、非现金支付工具、中间业务品种的宣传,使农民逐渐感受到非现金支付工具、中间业务带来的便利和收益,并为客户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便利。同时,要利用自身基础设施优势增强银行的社会服务功能,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壮大自身实力。加强信息技术的窗口功能,利用信息技术面向农村农民宣传金融知识和金融服务,提高农民财富管理能力和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
2、加强科技创新力度,推进基于信息技术的金融创新。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大力加强基于信息技术的金融创新,提高产品创新能力,实现由“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的转变。应利用信息化手段继续丰富金融服务方式,拓宽服务领域、拓展服务渠道、创新服务产品、延伸服务对象,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重视弱势群体的金融可获得性,支持功能齐全、分工合理、竞争有序的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加大面向中小企业和“三农”金融服务产品的信息科技投入。
3、深化金融业信息安全。在现代银行的各类风险中,信息安全风险是唯一能够导致银行全部业务瞬间瘫痪的风险。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加大科技创新、提高金融服务的同时,一定要做好信息安全风险管理,做好信息安全发展规划,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四、保定农村金融信息化建设趋势
通过不断对农村金融信息化的科技攻关,将使保定农村金融业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获得持续发展的可靠根基。实现保定农村金融业的网络化经营,实现多渠道电子银行业务,开展客户中心、网上银行、ATM、POS、电话银行、网上证券和网上保险等多渠道电子服务方式来服务“三农”。从人才、技术流程等方面建立主动防御的纵深信息安全体系,建立了设备层、网络层、系统层和应用层的信息安全机制。壮大科技人员队伍,加强人员信息化培训。最终把保定市农村金融信息化的技术水平、金融服务与创新能力推进到发达水平,为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和新经济的成长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主要参考文献:
[1]赵桂玲.保定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10.
(一)银行业金融信息化发展的现状
金融信息化是指在金融业务与金融管理的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金融与经济信息资源,加速金融现代化的进程。这个进程是发展的、动态的和不断深化的。金融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整个社会的信息化,与其他宏观管理部门的信息化,与居民、企业的信息化密切相关,相辅相成。
我国金融业信息化建设从无到有,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已经成为决定我国金融业发展和提高金融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各商业银行基本完成了数据全国集中处理,进一步建设完善了新一代核心业务应用处理系统,重要的标志是银行卡的应用和网上金融服务的迅速发展。现代银行业作为知识密集型产业,日益体现出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特征。银行业的这种行业属性,决定了必须以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为支撑。
银行业金融机构依托信息技术建立起覆盖全国的、广泛的、统一的核心业务系统和全国集中的数据中心,建成涵盖边界防护、网络服务、身份鉴别、外联互动、入侵检测、审计监控、终端管理等技术内容的信息安全保障体制。在服务方式上,使用互联网的技术与管理,改变传统的金融服务,银行卡、网上银行、手机支付成为被大众广泛接受的支付工具。在管理方式上,信息科技发挥组织架构创新和流程再造的优势,实现了以客户为中心的战略转变和管理。在金融渠道上,电子银行依托信息科技的泛在性、高效率、方便快捷等优势,对金融业的竞争格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应用领域上,信息技术已经从初期的会计核算逐步发展到内部审计,风险建模,决策支持等各个领域。银行业的实践证明,信息科技已经成为银行业金融机构稳健运营和可持续发展的支柱。为了促进金融服务民生、构建金融信息化发展的良好环境,人民银行按照国家规划编制的要求,在多方征集意见的基础上完成了中国金融业“十二五”信息化的发展规划。这个规划明确提出了未来5年我国金融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目标以及相关的保障措施。为了减少银行卡的欺诈,保证人民群众的资金安全,也为了更好的与行业信息化和城市信息化结合,人民银行2011年年初正式启动我国银行卡芯片化的迁移工作。也明确安排了金融IC卡推进工作的计划时间表,目前看各商业银行积极响应,全国累计发卡已经到了170万张,将近3/4的POS终端完成改造,银联的直联POS已全部完成改造。
(二)金融信息化对银行业发展的作用
现代金融是高科技的金融,金融创新需要科技先行,金融科技在鼓励金融创新、保障金融安全、拓展服务渠道、优化业务流程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是银行业的高度金融信息化和知识化,使服务前台和管理机构的信息能够实时传送到决策部门,实现智能化决策和快速反应,从而大大提高管理效率,扩大管理范围,减少管理层次,促进了银行的管理模式向“扁平化”方向转变。二是金融信息化帮助银行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流程再造。金融信息化帮助银行从根本上重新思考和设计现有的业务流程。根据客户类别,将分散在各职能部门的工作,按照最有利于顾客价值创造的营运流程进行重组,使银行能有效适应市场的要求,从而建立“客户中心型”的流程组织,以期在成本、质量、顾客满意和反应速度等方面有所突破,进而在财务绩效指标与业绩成长方面有优异的表现。三是金融信息化已成为金融工具创新的主要源泉。新的金融工具和服务方式的推行,往往是金融性质的市场行为同信息技术相互耦合的结果,金融信息化为金融市场的参与者提供了充足的信息和基于知识的量化评价,辅助了决策行为,使金融产品的交易更为简单,从而扩大了金融市场。
(三)金融信息化技术体系框架已经建立并趋于完善
1.金融信息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我国银行业拥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型计算机、小型计算机、PC服务器、刀片服务器等各类计算机,建立了覆盖全国的网络通信系统,开发了大量金融信息和业务处理系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金融信息基础设施体系。
2.数据集中工程基本完成。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代表的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了业务数据的集中处理,统一、规范了业务操作流程,重新设计了营运流程。建立了集中式的数据中心,有效提高了数据处理能力和整体可靠性,为管理信息系统提供了基础数据,为下一步实现经营集约化、管理信息化、决策智能化奠定了基础。
3.核心业务系统成功投产。以数据集中为依托,部分商业银行研制开发了涵盖全行业务处理、经营管理、决策分析和服务渠道的全功能银行业务系统。部分保险公司陆续启动了“集中的财务系统”、“保险数据仓库”、“集中的IT运行平台”、和“网络安全系统”等信息化建设项目,提高了信息系统的整合应用能力,为业务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二、美欧发达国家金融信息化发展的特点及趋势
(一)美欧发达国家银行业金融信息化发展主要特点
[关键词]金融信息化;信息技术;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9-0107-03
我国的金融信息化已经走过20 多个年头,在数万金融科技工作人员的努力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初步建成了成熟完整的金融信息体系。在这段发展时期,金融信息化工作形成了以金融企业和行业监管部门为核心的发展模式,即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中国银监会等行业监管机构的领导下,各个金融企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金融信息化的发展战略。
但是在这种发展模式下,金融信息化工作也存在着一些死角,即很多战略性的课题无法解决。其主要的问题在于,金融信息化战略的制定者,只能站在金融企业的角度,或者在相关监管机构的高度上,更多地将眼光集中在各个企业内部或者行业内部的具体问题中。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如何规划金融信息化发展的战略,如何充分调动、合理分配社会的各种资源,如何加强各个企业和各个行业之间的协同配合,如何确定统一、科学的标准,如何避免重复建设和重复开发对资源的浪费,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1 金融信息化概念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深刻影响了国际竞争格局和人类生存方式。在这一巨大的经济发展形态变革与基础技术平台转换的历史背景下,中国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从更广阔的视角研究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和中国金融信息化的总体战略,实现金融信息系统的整合,全面提升金融竞争力,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应对“入世”的现实需要。
金融信息化是指在金融业务与金融管理的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金融与经济信息资源,加速金融现代化的进程。这个进程是发展的、动态的和不断深化的。金融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整个社会的信息化,与其他宏观管理部门的信息化,与居民、企业的信息化密切相关,相辅相成。在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金融服务与金融创新构成了现代经济的核心。
2 国内金融信息化发展现状
我国金融电子化建设始于20世纪70年代,经过“六五”做准备、“七五”打基础、“八五”上规模、“九五”见成效、“十五”再攻关的发展阶段,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逐步形成了一个全国范围内的金融电子化服务体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全国性金融机构多数已完成内联网建设。多数全国性金融机构初步完成了本系统内联网的建设,网络覆盖了全国所有的省会城市和地级市。金融系统与电信部门合作,已经建设成连接全国250 多个城市,支持语音、数据、图像等多种信息传输和多种通信协议的金融数据通信帧中继骨干网,支撑金融数据的传输。
第二,银行信息化已具规模。建成人民银行覆盖全国所有地市中心支行的电视会议系统、电子公文传输系统、电子邮件系统,提高了央行的办公效率,在国务院各部委中率先实现了经网络传送机密红头文件。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基本实现全国联网。商业银行数据集中工程建设和网络金融服务取得显著进展。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已经在部分城市投入生产试运行,将极大地提高我国银行间清算效率,加速资金流动,促进经济发展。
第三,保险业电子化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迄今为止,全国近万个保险机构安装了高效运行的计算机系统,各类保险业务已实现上机处理,日处理量达到数十万笔。在全国5000 多个保险独立核算单位部署了统一的财务管理软件,实现了财务处理的高度集中。此外,随着全国保险三级网络的建立与完善,各类网上保险应用也将有一个实质进展。
第四,证券业电子化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证券业电子化建设在较高的起点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以沪、深两市证券交易所的成立为标志,启动了证券业的信息化建设,经过实时行情发送、无纸化托管、计算机自动撮合和异地交易中心联网等几个阶段,现已进入到全程电子化交易模式,无纸化电子交易已在全国各地的证券营业部推广使用。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一个多功能、开放的金融信息化体系,这为我国金融业实现由“电子化”向“信息化”转变,全面实现金融信息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国外金融信息化发展历程及特点
第一,国外金融信息化发展历程。国外金融业发展得比较早,与此相适应,金融业信息化的起步也很早。20世纪60年代以来,银行、证券和保险行业纷纷开始用计算机代替手工作业,开启信息化之门,已经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发达国家金融业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引入了计算机设备,处理其具体业务以提高工作效率与服务水平并创造出不少新的金融产品。其金融业信息化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脱机业务处理;联机业务处理;经营决策信息化;业务集成化和决策智能化。通过这一步步的演进,国外金融业通过信息技术实现了银行业务的计算机辅助处理、内部联机业务处理、信息资源共享、客户信息分析、新型产品及业务建设。
各类信息系统激发了传统金融行业的活力,为金融企业向现代金融巨头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据美国银行再造专家Paul•H.Allen统计,1980―1996年,美国平均每年有13家大银行利用信息技术实施再造计划,银行再造之后的平均资产收益率和资本收益率分别从原来的1%和14%上升到1.5%和20%,而平均的成本收益比从63%下降到50%~55%。另据数据显示,在美国100家主要银行中,有70余家已经或正在实施有关CRM(客户关系管理)的项目;市场研究机构Datamonitor的一份调查报告也表明,42%的欧洲银行在2002年继续加大了CRM的投资力度。
第二,国外金融信息化特征。放眼国外发达国家的金融信息化建设情况,尽管各自进度不一,但是综合看来,他们的金融信息系统主要表现出了三大特点:
(1)使用面广,设备先进。自从IBM公司的702型计算机首次被安装到美洲银行后,各类新颖的计算机设备便不断被引入金融业。这些大银行往往不惜花费大量的资金更新主系统的硬件和软件,积极大胆地采用最新的计算机产品,采用最新的软件技术。这些设备的普及不仅降低了银行的服务成本,而且大大提高了服务质量。
(2)功能齐全,服务完善。发达国家建成了三个层面的信息系统。首先,金融业内部的信息系统,主要是以银行会计为依据的银行内部业务的处理系统,即技术先进且相互协调的柜台业务服务网络,以及以银行经营管理为目标的银行管理信息系统网络。其次,金融业之间的信息系统,随着各项业务之间交往的频繁,银行间的支票、汇票等转账结算业务急剧上升,资金清算得到及时、有效处理,成为提高银行经营管理效率的一个重要措施。为此,发达国家银行之间纷纷建立统一的、标准化的资金清算体系,以实现快速、安全的资金清算。如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的资金转账系统(FEDWIRE)、日本银行金融网络系统(BOJ―NET)、美国清算所同业支付系统(CHIPS)、环球金融通信网(SWIFT)等,这些系统的建立既降低了交易成本,又加快了交易速度,还能为客户提供各种新的银行服务。最后,金融业与客户之间的信息系统,银行推出了面向大众的各类自动服务,建立了自动客户服务系统网络,包括金融机构与企业客户建立企业银行以及金融机构与社会大众建立电话银行、家庭银行,通过各类终端为客户提供各类周详、多样的金融服务。
(3)自动化程度高,安全保密性强。当前西方发达国家的大规模网络信息系统中都有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有一个标准化的结账规则体系,都有各类软、硬件方面的安全保障措施,如主机系统、通信系统的硬件备份、软件加密等,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各类不安全的因素。
而且,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明显,发达国家金融业对信息技术所表现出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如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金融企业中一半以上都在全球各地开展业务。比如,花旗集团的分行、子公司、附属机构、合资企业和办事处分散在全球100多个国家。此外,金融创新已成为体现金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而95%的金融创新都极度依赖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帮助分析复杂金融产品的定价并进行风险管理,使这些产品的交易成为可能。因此,金融全球化已经成为国际金融业发展的大趋势。
4 我国金融信息化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虽然我国金融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先进技术的应用基本与国外持平,但运行效率、信息综合程度和信息服务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金融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薄弱。金融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所要解决的是金融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策略问题,主要包括:对基础设施建设策略、金融科技迎新体系、金融信息服务体系以及金融信息化支持环境、组织管理机制和人才激励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我国在这些方面的工作都比较薄弱,没有形成研究体系。
第二,金融信息化的技术标准与业务规范尚不完善。我国金融信息化建设缺乏总体规划,表现在金融信息化建设没有明确的方向,没有统一协调的步骤,存在很多重复性建设。技术标准和业务规范也未能形成统一体系,且尚不能满足与国际接轨的要求,各金融机构自身的业务联机处理系统也存在接口和数据标准不统一等问题。这些不仅给信息交换、系统整合带来了困难,而且也极易形成各种安全隐患。
第三,金融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性亟待提高。尽管我国金融业在信息系统安全建设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但由于长期以来发展的无序和不规范,以及绝大多数硬件和软件产品采用国外技术,因此我国现有的金融信息系统存在着很多安全隐患。“9•11”事件也给我国金融业深刻的启示,即必须提高金融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尽可能地保证国家经济命脉的正常运行。
第四,跨行业、跨部门的金融网络尚未形成。我国各金融机构出于经营管理、业务拓展的需要,相继建成了自己的内联网系统,但各机构间尚未实现互联互通,影响了金融信息共享和金融服务水平的提高。此外,银行信息网与财税、海关、保险等网络也没有实现互联互通,不同经济部门、不同行业之间无法实现信息共享,国家宏观经济运行的态势和社会发展的动向不能得到快速反映,这直接影响了国家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的有效实施。
第五,金融信息系统集成化程度不高,深度分析不够。我国金融业服务产品的开发和管理信息的应用滞后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业务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传统的以业务为核心的金融信息系统偏重于柜面会计核算业务的处理,难以满足高层次客户多领域、个性化的增值金融服务需要,也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质量、多功能、全方位服务的要求;另一方面,缺乏对大量管理信息、客户信息、产业信息等的集成、分析、挖掘和利用,在信贷资产质量管理、以客户为中心提供方便的金融服务和现代化支付结算工具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导致银行风险管理失控、丧失业务机遇、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不足等问题。
第六,基于信息技术的金融创新能力不足。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从根本上改变着金融业的经营环境和内部动作模式,成为金融业变革和创新的主要推动力。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按照银行应用网络技术的水平,将银行信息化分为局部应用、内部集成、业务流程重新设计、组织结构重新设计、经营范围重新设计五个层次,目前国内银行对网络技术的应用仅仅限于前两个层次,仍然处于信息化的初级阶段,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潜能还远远没有释放出来。
第七,管理体制和人才机制尚不健全我国金融信息化建设与发达国家相比,在管理体制和人才机制上存在很大差距。我国金融业现有的科技管理体制和人力资源机制还不能适应竞争环境和信息化发展的需求,在“入世”后将面临巨大的冲击:一方面,我国金融业缺乏一种现代管理科学指导下的管理理念和运行模式,体制臃肿、效率低下;另一方面,我国金融业尚未形成合理的人才激励机制,引进人才困难,留住人才更难。
第八,金融信息化的法律、政策环境有待完善法律、政策环境是金融信息化建设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随着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一些与金融信息化相关的技术(如电子签名、电子证书等)的合法性、有效性,成为争论的焦点,急需国家立法界定。同时,金融信息化的发展还要借助于国家产业政策、税收政策的大力支持,并依赖于国家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5 我国金融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
探讨金融信息化的发展战略,提高我国金融竞争实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是应对国际金融业挑战,建设与国际接轨的现代金融体系的需要。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金融信息化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示范》的总体框架是:战略研究为金融信息化的龙头,网络建设为金融信息化的基础,标准和安全为金融信息化的保障,银行、保险和证券三方面的关键技术为金融信息化的应用。通过金融信息化攻关建设将实现以下目标:
第一,制定出符合国情、具有创新精神而又切实可行的、可持续发展的金融信息化发展规划,为我国金融信息化建设指明前进方向及发展道路。
第二,建设金融信息化发展所必需的基础环境,包括制定金融信息化领域主要的业务规范、技术标准,进行计算机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金融信息化产品的生产提供统一的企业标准。
第三,完成覆盖全国数十万金融机构的跨系统网络间互联平台建设,基本实现金融服务综合化、电子商务支付网络化,实现银行卡联网联合。
第四,基本实现银行信息系统安全保密的自动化、网络化和管理的现代化,为建立完整的银行信息系统安全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五,初步建立起银行信贷风险评估体系,为金融系统进行金融风险预警与防范提供有利的信息支持和科学的分析工具,带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用体系建设。
第六,实现金融业的网络化经营,开展客户中心、网上银行、网上证券和网上保险等新型金融服务,在金融创新理论研究与实践方面取得较高水平的成果。总之,通过金融信息化科技攻关,将为未来的金融信息化搭建一个基本框架,而这一框架将成为中国金融业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总而言之,金融业的信息化进程可以概括为:以数据大集中为前提,以完善的综合业务系统为基础平台,以信息安全为技术保障,打造出现代化、网络化的金融企业,通过金融信息化科技攻关,将为未来的金融信息化搭建一个基本框架,而这一框架将成为中国金融业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参考文献:
[1]卢小冰.推进金融信息化,促进金融体制改革――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简介[J].中国金融电脑,2002(1).
[2]唐世渭,童云海.我国金融信息化现状与十五期间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金融电脑,2002(8).
[3]董丽英.从入世看我国金融信息化攻关建设[J].中国金融电脑,2002(2).
[4]王元龙.加入456 后的中国银行业发展战略研究[J].金融研究,2000(3).
[5]张立洲.论金融信息化对金融业的影响[J].财经问题研究,2002(3).
[6]付亚东,张焱.从金融信息化到信息金融[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5).
[7]王月霞.21世纪金融趋势[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