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03 14:37:3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药物学概念,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 药学;服务理念;管理
医院药学工作是医院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任务是保证人民用药安全、有效并实施药学服务,去关心患者的健康,提高生命的质量[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医学模式的转变,必须推出全新的药学服务理念和药学管理系统,以满足患者的基本需求,适应药学发展的需要。
1 改变药学服务理念
传统的医院药学管理模式主要是实施对“物”(药品)的供应和管理。工作内容单一,方式简单,技术含量很低。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和药学自身的发展,医院药学的工作内容正在向着高技术含量转变和发展,药学工作的服务理念将由以药物为中心技术服务模式向以患者为中心技术服务模式转变。药学服务的工作重心也从单纯发放药品、生产院内制剂向为患者提供更好的临床合理用药指导,药学信息普及宣传,药品价格公开咨询等[2]。通过与患者、医务人员沟通,建立药学交流平台,如:定期开展药学知识讲座等,提高全院的医疗水平,使全体医护人员真正认识到新型药学服务理念的长远意义。
2 改进药学管理系统
2.1 加强药品管理 药品管理是药学工作的重要内容,药学人员必须及时掌握各种药品的有效期,并加强与各临床科室的沟通,及时调整临床各科急救药品的效期。对接近效期的药物及时反馈到各临床科室,及时使用[3]。严格控制药品存放温度及干湿度,并积极配合药品质检部门对药品质量定期检查,确保药品质量。还要加强对贵重药品及毒、麻药品的管理,贵重药品应储藏在安全可靠的专库或专柜内,要有专人负责保管,药物进出库时要认真查对,在调配这类药物时必须准确、细致、认真,并及时进行销存,做到账物相符。
2.2 建立便捷的用药供应模式
尽快推广住院患者单剂量包装工作,强调药师配药制度,把不同固体口服制剂的一次用量统一包装在一起,既改善了卫生条件,保证了质量,方便了临床,又增加了患者用药的依从性[4]。并在病区开设由临床药师负责的具有专业特点的小药房,随时深入病房,面对面地密切观察患者用药的全过程,了解药物疗效及用药中存在的问题,并与患者家属取得直接联系,随时可以用药咨询及教育工作。
2.3 为患者提供合理用药指导及药学信息咨询服务 由于药品种类繁多,患者自身了解的药品知识非常匮乏,因此,为了保证患者临床用药的合理性,药学工作中有必要为患者提供合理用药指导及药学信息咨询服务。通过不同地点的不同服务方式,由患者自主选择,可专门设立一个药学服务窗口,为医务人员和各个年龄层次的患者直接提供用药指导,包括药品的化学名、商品名、剂型、剂量及用法、生产厂家、临床适应证、药物不良反应及配伍禁忌等资料。还可在门诊大厅设置触摸屏幕为患者提供药品品种、价格查询;对于特殊生理条件的患者,药学服务要根据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的特点,进行特别剂量的给药说明及药物使用注意事项等信息,保证患者安全合理用药,促进患者的身心健康。
2.4 做好药学监护 安全合理的用药监护必须在医生、药师、护士的共同配合下完成,通过查看患者的各项检测指标,评价患者的用药方案是否合理,对药品的使用数量、种类、金额进行实时监测,一旦发现用药不合理的现象,及时进行干预,以免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伤害,引发医疗纠纷。对ICU危重患者进行重点药学监护,加强用药后观察及时掌握病情变化,药品疗效、不良反应等情况,进行药物疗效评价,根据实际需要提出调整用药建议,并按规定正确书写药例,妥善保管和存档[5]。
2.5 做好药品的不良反应监测服务 对用药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要给予对症处理;对出现的特别严重的情况,也要及时抢救。
同时,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做以认真记载和填写《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及时生产厂家和主管部门联系,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要求的提高,已不再仅仅满足有药可用和用药安全问题,要求提高治疗质量甚至生存质量,即应提供优质、高效、低消耗的药学服务已经成为人们的迫切需要。药学服务理念也发生了全新的转变,时刻以患者为中心,保证患者用药的安全、有效、合理。但是,药学服务质量的提高,服务理念的转变必须依靠一支强有力的药学服务队伍。因此,必须通过迅速改变药学人才的知识结构,培养一批有素质的临床药师;并通过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建立有效地考核机制,全面改进药学管理系统,进而提高整个医院的整体服务水平和形象。
参 考 文 献
[1] 黄卫东,汪世英.浅谈医院药学管理.实用医技杂志,2005,12(2):344-345.
[2] 王振国.开展医院临床药学服务的作用与意义.中国医学创新,2009,6(18):101.
[3] 部方字,黄泰康,杨世民,等.国外社会药房药学服务研究进展.中国药学杂志,2007,5(4):383-384.
1 概念一:生态系统
1.1 问题
生态系统的概念的理解是学生学好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稳定性的基础。在考试时,学生往往在具体实例分析时判断不准什么属于生态系统,什么属于群落。
1.2 问题探讨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只知道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构成了生态系统,但缺乏对其前概念的理解以及概念的外延理解,在具体实例分析判断时才容易出错。
1.3 具体教学设计
教师先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系统?”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可能回答不出。在学生思考后,教师总结:“系统是指彼此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组分有规律地结合而成的整体。”然后教师用教材中问题探讨中土壤与生物的实例给予解释,学生很快会理解生态系统概念中“相互作用”的含义。接着再举教材中的实例提问:动物园里饲养着各种动物,也栽培了多种植物。一个动物园中的全部动物是一个系统吗?全部动物和植物是一个系统吗?这样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系统”这一概念的理解。
学生在理解了“系统”的概念后,教师进一步引导思考:“系统既然是一个整体,它应该有一个范围,生态系统的范围有多大呢?”这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教材88页的下面一段有关内容,然后教师总结:“生态系统的范围有大有小,地球最大的生态系统就是生物圈。”对于生态系统的类型则要求学生自主阅读了解。
接着教师提问:“生态系统既然有边界,那么,在系统内部能不能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呢?”学生思考片刻,教师引导:“如果把我们生活的这个城市看成是城市生态系统的话,冬天时我们呼吸的氧气都来自城市内部吗?”学生自然想到冬天城市中多数植物都落叶了不能进行大量的光合作用产生足够的氧气,得出氧气这种物质在系统内不能实现自给自足循环利用。教师接着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与宇宙之间有没有物质的交换?”学生会回答:“几乎没有。”教师接着引导:“对于生物圈这个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来说,物质能不能实现物质循环利用而自给自足?”学生回答:“能”。教师总结:“地球上只有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能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教师提问:“在生态系统内能量(比如光能)能不能循环利用?”学生自然想到:能量必须源源不断输入,才能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能量不能循环利用。
教师讲解了生态系统的概念中的几个外延后,可以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巩固学生的理解。如: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树林里有一棵倒在地上的枯木,上边生长了蘑菇、木耳,还有以木材为食的蚂蚁等各种生物,这棵枯木构成了什么(生态系统)?枯木上的所有生物构成了一个什么(群落)?
1.4 教学反思
生态系统的概念教学中,其前概念是“系统”,通过讲述以及举例让学生熟悉“系统”的概念是理解生态系统概念的内涵的关键,然后引入生态系统范围、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利用等生态系统的概念的外延问题,最终使学生能够全面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2 概念二:生态系统的结构
2.1 问题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这些很简单的内容,教师经常强调但学生总是忘记。为什么学生记不住呢?
2.2 问题探讨
因为教师过于强调让学生记住这句话,而轻视了生态系统的结构这一概念本身的含义的理解。教学中,教师若先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结构,理解了这个概念,学生自然就容易记住它所包含的内容了。
2.3 具体教学设计
教师先引导学生思考:“什么叫结构?”学生思考半分钟,但在学生的认知水平上很难回答出来。然后教师逐步引导:“砖混结构的建筑物中包括有哪些组成部分?”学生容易回答出:“包括砖、沙子、水泥等”。在这个认识基础上,教师总结出结构的概念:各个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现代汉语词典)。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结构?”学生回答:“生态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教师接着问:“生态系统中有哪些组成成分?这些组成成分之间如何搭配和排列?”引导学生阅读教材90页和91页,可以先提问学生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给予引导,然后总结:“组成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物成分之间通过营养关系以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形式搭配和排列,这些就构成了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师再具体讲述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具体内容。
2.4 教学反思
生态系统的结构概念的理解重点是让学生理解“结构”这一概念的含义,“结构”是“生态系统的结构”的前概念。只有通过例举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例子让学生理解了前概念,本概念也就容易理解,只要理解了概念所包含的含义,即:“生态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学生才能够牢固记住“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这一本节的核心内容。
关键词: 初中生物学教学 重要概念 教学方法
概念是对事物的抽象或概括。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课程内容的基本组成。生物学重要概念处于学科中心位置,包括对生命基本现象、规律、理论等的理解和解释,对学生学习生物学及相关科学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术语传递生物学的概念,如“光合作用”;也可以用描述概念内涵的方式传递生物学概念,如“绿色植物能利用太阳能(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贮存了能量的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用描述概念内涵的方式传递概念可以更好地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确定概念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以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并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实现重要概念的螺旋式发展。在初中生物概念教学中,既要揭示概念的实质,又要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那么如何搞好这方面的教学呢?参照《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及查看有关资料,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作了如下探讨。
1.建立重要概念教学意识,明晰初中生物教学中的“重要概念”。
围绕生物学重要概念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能有效地提高教学率,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迁移应用。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时,应注意围绕重要概念展开,精选恰当的教学活动内容,其教学方式可以是讲授、演示、实验、资料分析、讨论等,促进学生对重要概念的建立、理解和应用。教师必须明确什么是“重要概念”,才能帮助学生理解重要概念。
例如教学中可让学生明确一下重要概念。如在“生物体的结构层次”这一主题中,列举的重要概念有: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动物细胞、植物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线粒体等结构,以进行生命活动。
相比于动物细胞,植物细胞具有特殊的细胞结构,例如叶绿体和细胞壁。
细胞能进行分裂、分化,以生成更多的不同种类的细胞用于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
一些生物由单细胞构成,一些生物由多细胞构成。
多细胞生物体具有一定的结构层次,包括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和生物个体。
2.利用概念图等方法梳理知识点,强化重要概念的理解及掌握。
在设计教学时,教师需对其中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在明晰其中的重要概念、概念间的层次关系和逻辑关系上,概念图有很大的优势,能帮助教师准确地把握这节课的知识框架。
如在讲述科学探究的有关知识时,对涉及的相关概念可借助这样的概念图加以理解(如图示)
3.运用对比的策略,引导学生区分易混淆的概念。
初中生物学教材中,有不少概念,它们要么在字面表述上、内涵上,要么在过程上有些相似,学生在学习的时候由于没有正确地对其区别把握,往往容易混淆。例如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细胞的分裂和分化、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等等。通过不同形式的对比,可以使概念更清晰,更能掌握概念的本质属性。
3.1通过列表对比
这种对比的方法多适用于归纳概念的相似性与相异性,例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对比:
3.2通过简单的图像对比
这种对比的方法比较适用于用文字较难简短描述、学生单纯从文字比较难以理解的概念。例如:细胞分裂与细胞分化,可用下图进行对比:
过程(一)表示细胞通过分裂使数目增多,故细胞分裂是“量变”的过程,刚分裂出的细胞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都相似。过程(二)表示细胞分化的过程,是在分裂的基础上,细胞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形成稳定性差异的过程。通过简单的图像,能够使概念直观化,从而易于区分。
4.运用探究实验,纠正学生的错误的前概念,生成科学概念。
前概念是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相对于新知识的已有认知,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片面的或错误的。前概念的成因,主要是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及正确或错误认识的积累。正确的前概念是学习生物学科学概念的基础和铺垫,它的正迁移作用可成为生物学概念学习的资源和概念学习的新的增长点,可使学生尽快地掌握新知识和知识结构。片面或错误的前概念会成为生物学概念学习的障碍,这些错误的前概念如果得不到及时矫正,就会影响对生物学概念的同化和顺应,使学生形成错误的思维,阻碍生物学科学概念的建构。前概念的形成,往往经历了比较长的时间,在脑海中根深蒂固,仅仅靠教师的讲解,难以纠正,但如果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实验并进行探究,亲自体验探究的过程,通过实验、观察而得出结论,得到的印象就会很深刻,有利于科学概念的生成。
例如:关于种子萌发的外部条件,很多同学误认为种子必须在有光的条件下才能萌发。为了矫正学生的这一错误概念,可以因势利导,启发学生:如果我们想进一步探究“光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在现有实验基础上可如何设计探究方案?实验的现象可能会怎样,最终的结论又是什么?经过探讨,学生充分运用对比法和控制变量法,提出增设一组对照实验,增加一个满足“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和适量的水分”这一外界条件的实验装置,对它进行遮光处理,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最终得出相应的结论。在此过程中,实验实际上发挥了两个作用:一是通过实验观察,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习兴趣和欲望;二是通过实验设计和实验现象的观察,修改或改变学生头脑中原有的错误概念,加深对科学概念的记忆和理解。也就是说,实验促使学生通过认知顺应,实现了概念的转变,从而建构起新的科学概念。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需要向学生提供各种丰富的、有代表性的事实为学生的概念形成提供支撑。另一方面,教学活动不应仅仅停留在让学生记住一些生物学事实,还要帮助学生通过对事实的抽象和概括,建立生物学重要概念,并以此建构合理的知识框架,进而为学生能够在新情景下解决相关问题奠定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必须注意到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概念,特别是那些与科学概念相抵触的错误概念,帮助学生消除错误概念,建立科学概念。
参考文献:
[1]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011版《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中提出:“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课程内容的基本组成。生物学重要概念处于学科中心位置。”突出强调在新一轮的课改实践中要关注生物重要概念的教学,教学传统生物学概念教学的呈现方式为直接讲授法,学生在被动地接受,给学生的印象浅层,往往无法迁移、应用于新的情境中,只是作为生物概念内容的记忆者,而生物学重要概念又是学生学习的核心知识,因此认真有效地开展好生物概念教学就显得尤其重要。
在概念的学习中,学生应成为概念的主动建构者,根据建构主义理论,通过学生探究获得丰富的事实性知识基础之上,进而主动建构概念,通过抽象概括才能归结出概念,为此本人探索在教学借鉴美国“5E” (参与、探究、解释、迁移、评价)教学模式,通过创设情境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探究主题,运用实验、观察、资料分析等多种探究形式,获取丰富的生物概念的事实性知识,从而归纳出生物学概念,为在新情境下开展迁移应用,最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评价。
下面以人教版《动物体的结构层次》为例,通过对本课涉及重要概念的解析,分析其建立概念的事实性知识,运用“5E”教学模式开展生物重要概念教学的尝试。
一、教学背景分析
1.课标解析及教材分析 本节课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在“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主题下“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组织”和“多细胞生物体结构层次”两个内容中涉及,对于细胞如何通过分裂分化构成生物,就需要建构“细胞分化”、“组织”、“器官”、“系统”等4个概念,概念多知识容量大而且内容抽象,因此教学难度大。
2.学情分析 概念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原有知识(前科学概念)的基础上。之前,学生已经了解: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通过分裂产生形态、结构和功能相似的细胞,并已观察口腔上皮细胞、肌细胞、神经细胞等不同动物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所具有的差异性,并且对人体的器官和系统这些知识或多或少都有所了解。这些,为本节课的教学作好铺垫。但学习概念较多,抽象难度大,创设基于学生原有认识的问题情境,通过观察实验、资料分析、图片等探究活动,建立丰富的事实性知识,从而自主建构起本课重要概念,纳入学生已有知识体系。
二、本节内容的重要概念
在课标“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主题下,帮助学生形成的重要的生物学概念为“多细胞生物具有一定的结构层次,包括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和生物个体。”。具体到本节课的重要概念是“动物体的各种组织是由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的”、“动物体(人体)具有一定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这两个概念。教学的难点在于细胞的分化和组织这两个概念,这两个概念突破也为后面几个概念乃至整个动物体结构层次的建构打下基础。
通过对课标及教材分析,将这两个重要概念分解成四个概念,并归纳出对这四个概念支撑的事实性知识。见下表。
表1 动物体结构层次概念形成的事实性知识及概念解析
本节课的概念图
三、教学目标及教学设计思路
1.知识目标 说出组织、器官、系统的定义;概述动物体的各种组织是由分裂、分化形成的;识别人体的几种基本组织;描述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
2.能力目标 利用显微镜观察人体四种基本组织切片,区别说出四种基本组织细胞的结构特点及功能。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初步形成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生物体是一个统一体的观点。
教学设计围绕(参与、探究、解释、迁移、评价)五个环节展开,从鱼个体的发育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在教学过程中没有主动提出本节课涉及的重要概念,而是通过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四种基本组织细胞,不同器官分解图片以及同一系统中不同器官功能的分析等形式让学生主动建构起分化、组织、器官、系统等概念。体现感性到理性教学,符合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
四、教学过程及组织
本节课采取用“5E”教学模式,是美国生物学课程研究开发的一种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模式,它包括有参与、探究、解释、迁移、评价五个环节,因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分阶段形成几个不同的概念,为此将探究与解释两个环节合并,在教学中重复出现。
1.参与
展播小鱼个体发育的视频,提出问题:构成小鱼的基本单位是什么?它们都一样吗?它们集中起来就能形成一条小鱼吗?学生基本上都能说出是不行的,并能进行举例,但是又无法解释其中细胞为什么会有不同,这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境,使学生学习的欲望、热情以及思维都开动起来,参与到课堂中,从而引出本节课探究的主题: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2.探究和解释
让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究活动,获取丰富具体的事实性知识,为重要概念的建构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环节将是本节的中心环节。
探究一:观察不同的人体细胞图片,解释细胞分化的概念
要求学生联系刚才讨论,人体由不同的细胞构成,这些不同的细胞在结构和功能有什么不同?展示人体不同种类的细胞图片(皮肤上皮细胞、骨骼肌细胞、神经细胞、红细胞等),引导学生观察其形态、结构上不同,共同讨论其具有的功能,从而感知人体有不同种类的细胞,具有不同功能。为什么受精卵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大部分细胞在形态结构功能上发生很大的变化。为形象地展示分裂与分化的过程,用几何图形展示其过程。
从而很自然地解释了形成细胞分裂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功能上产生的差异性变化,叫做细胞的分化。
探究二:观察四种基本组织切片,解释组织的概念
在开展探究活动之前先进行猜测,分化后的不同细胞是如何排列,是交织的还是同类聚集呢?学生猜想:具有同样功能的细胞会聚集在一起。因此通过观察四种基本组织切片(切片上的名字先遮盖,只标字母),以免学生先入为主。通过观察再与课本的图进行比较,找出它们分别是属于什么组织?有什么功能?从而让学生从观察中获得如下事实性知识:1)具有同样形态结构功能的细胞聚集在一起;2)不同的细胞群功能不同,从而教师再引出这样的细胞群称为组织,建构“细胞分化形成不同种类的细胞,这些细胞进一步形成不同的组织”这一重要概念。进一步分析四种基本组织在人体内的分布,为后器官的概念的形成奠定基础。
探究三:观察胃、脑、心脏等器官的模型或图片,解释器官的概念
展示胃的模型及解剖图,展示不同部位的细胞图,让学生观察分析细胞在其中是如何分布的,并结合生活体验给予说明。外壁是由一层结缔组织膜、中间是肌肉层、内壁是胃黏膜、其中还分布神经与血管。观察分析结果会形成如下事实性知识:1)观察的结构是由不同的组织构成的;2)组织在其中的分布是有次序的。从而共同建构起器官这一概念。通过进一步分析脑、心脏的组织构成及哪种组织为主,具有什么功能?
探究四:观察人体消化系统的图片,解释系统的概念
让学生通过观察人体消化系统的图片,组织学生讨论:你看到哪些器官?这些器官之间有什么联系?从而得出口腔、咽、胃、肠、、肝、胰腺、唾液腺等器官连在一起,能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从而直观了解到器官可以构成系统。进一步展人体的其它系统,加深对系统的概念的理解,并了解各系统相互配合形成统一的整体。
3.迁移
让学生能将将学习的概念在新的情境中运用分析。提出一个问题共同探究:皮肤是属于组织还是器官?通过引导学生通过先前几个概念分析:皮肤是否具有一定功能?这时让一个学生上台模拟与老师配合表演,老师用手假装成刀去割学生的手臂,这时同学们会感觉到什么?有什么会流出来?它们是属于什么组织?人冷时会起鸡皮疙瘩,生气时会怒发冲冠,说明皮肤中还有什么组织?通过这个实例,让学生学生判断人体的结构层次。
4.评价 本环节设计如下评价
评价1:展示判断题,辨析概念并说明理由,其目的是纠正学生错误概念。
评价2:让学生用图解的形式表示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目的是检测学生对结构层次大小顺序排列,也让学生进一步将知识系统化。
关键词:重要概念;教学策略;实验;模型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下面简称《新课标》)围绕十个一级主题提出了五十个重要概念。重要概念处于学科的中心位置,是对生物学基本概念、原理、规律、理论等的理解和解释,支撑着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学习。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探讨生物学重要概念的教学策略。
一、直观教学促进理解重要概念
生物学是一门从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水平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以及生物与周围环境关系等的科学。生物学概念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实验、模型、示意图、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使抽象概念形象化,减少学生对概念学习的思维障碍。
1.充分利用实验的直观性
对实验现象和实验过程的观察,有利于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例如“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实验,教师设置问题:(1)先找出血流速度最慢的血管; (2)观察血流速度最慢血管两端的血管,它们的血流速度有什么特点?(3)血管分成几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实验观察辨别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并观察三种血管之间的关系。学生通过实验认识 “三种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有利于学生形成“血液循环系统包括心脏、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和血液,其功能是运输氧气、二氧化碳、营养物质、废物和激素等物质”的重要概念。
2.充分利用模型的形象性
模型具有形象性,能形象地反映事物最主要的特征和功能,从而对认识对象作一种简化、概括性的描述。在概念教学过程中,利用模型进行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直观形象地领悟概念,而且能加深对所学概念的理解。例如“肾单位”这一概念复杂、抽象,学生难以理解。通过建构模型组织教学,师生共同用手势模拟肾单位的结构:左手握拳表示肾小球,伸出大小拇指分别表示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右手呈凹拳,囊状结构表示肾小囊,右手握住左手的拳头表示肾小囊内壁紧贴着肾小球,同时右臂曲肘表示肾小管。通过建构模型,学生有效地掌握肾单位的概念,有利于学生建立 “泌尿系统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其功能是排除废物和多余的水”的重要概念。
3. 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生动性
多媒体教学技术的使用不仅能使抽象的生物学知识直观化、形象化,而且能使静态的文字表述转化为生动的动态过程。在一些重要而复杂的生理过程、抽象概念的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能有效地突破难点,而且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概念教学的有效性。如在血液循环途径、血液成分的变化以及毛细血管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等教学中,借助播放视频,微观的生理过程及变化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集中精力,认真、细致地观察每一个生理过程。然后教师再进行点拨讲解,学生能较好地理解这些生理过程,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建构 “血液循环系统包括心脏、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和血液,其功能是运输氧气、二氧化碳、营养物质、废物和激素等物质”的重要概念。
二、科学探究促进建构概念
建立科学概念要有事实性知识的支撑,科学探究是获得事实性知识的重要途径。通过科学探究,学生经历了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等一系列活动,对生成概念、理解和应用概念,有着重要作用。若学生仅仅通过教师讲授知道实验过程,势必造成学生死记硬背生物学实验,不利于体现生物学的科学课程性质,无法实现“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这一课程核心任务。
在“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教学中,教师通过以下步骤引导学生探究。
1.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知识或生活经验提出与实验有关的各种问题。如绿叶在光下制造的有机物是淀粉吗?在没有光的条件下绿叶还会制造有机物吗?
2.设计实验方案
“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是初中阶段最复杂的实验。考虑到初中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能力有限,在实验方案设计方面,有效的做法是:教师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原理,最后学生归纳实验方案。问题如下:(1)实验前,为什么要将天竺葵进行暗处理?(2)以“光”作为变量,哪一种方案更严谨?①一盆植物上选两片叶片进行对照。 ②一盆植物上选一片叶片的两部分进行对照。(3)为什么要把叶片放到酒精中加热?为什么要用酒精而不是水煮叶片?(4)为什么要将盛酒精的小烧杯隔水加热?(5)观察玉米种子结构时,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区分胚和胚乳的?(6)在叶片上滴加碘液的目的是什么?(7)经过碘液处理后,叶片发生了什么变化?如何解释这一现象?(8)酒精脱色后用清水漂洗叶片的目的是什么?滴加碘液后用清水漂洗叶片的目的又是什么?引导学生运用流程图归纳实验方案:暗处理 叶片部分遮光 光照 取叶片 酒精脱色 清水漂洗 滴加碘液 清水漂洗 观察。
3.分析实验现象
完成实验操作不是探究活动的最终目的,还要让学生学会设计表格记录实验现象或数据,并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以利于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通过表1引导学生从见光部位叶片变蓝,遮光部位叶片不变蓝,推导出见光部位产生淀粉,遮光部位没有产生淀粉。最后得出结论:绿叶在光下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淀粉等有 机物。
通过探究活动,加深学生对 “绿色植物能利用太阳能(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贮存了能量的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这一重要概念的理解。
三、生物图表促进比较归纳概念
“图”即概念图,其作用就是简明扼要地体现知识的结构性和整体性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表”即表格。表格最大的好处有利于概念间的比较,凸显概念间的 异同。
1.列表比较,辨清概念异同
表格能够简明地比较、分析相似、相近或相异的概念,突出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辨析和理解。如表2所示为细菌细胞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同时教师设置如下问题:(1)细菌细胞和动物细胞、植物细胞主要区别是什么?(2)细菌细胞和植物细胞还有什么不同?(3)通过比较细菌细胞和植物细胞结构上的不同,你能推测它们的营养方式各有什么特点?通过列表与设置问题串,有利于学生建立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的重要概念。
2.建立概念图,理清概念关系
学生逐一学完各个概念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概念图。在概念图的建立过程中,学生通过比较、整理、分析、综合的思维活动,完成了所学概念的自我内化过程,形成系统的概念体系。例如复习“生物圈中的人”时,教师引导学生以细胞的呼吸作用为主线,并设置如下问题: (1)细胞呼吸作用的有机物来自哪里?怎么送到细胞?(2)细胞呼吸作用的氧气来自哪里?怎么送到细胞?(3)细胞呼吸作用的废物如何排出体外?(4)细胞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有哪些作用?(5)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对人体的哪些系统有调节作用?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深入分析与解决,师生共同构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概念图(如图1),展示了人体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之间的联系,加深学生对“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这一重要概念的理解。
四、应用概念,促进能力提高
关键词 核心概念 科学内涵 教育教学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A
1 生物学核心概念的科学内涵
核心概念在学科中处于核心位置,具有总领学科骨架的功能,同时能够组织起与之相关的概念和大量的事实。它包含了重要概念、原理、理论等的基本理解和解释,是学科结构的主干部分。了解核心概念,必须从两方面入手:
① 要重视不同概念之间的联系;
② 要重视在不同情境下对核心概念的迁移。
美国国家课程标准中类似的概念是统一概念,可以帮助教师回答这个问题:“当学生离开学校后你希望长久留存学生记忆的东西。”
现如今对学生更多的要求在于理解学科本质的概念性知识。这种理解体现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学习知识的方向有所引导,由传统的重视繁杂生物学事实性知识,转向对学科本质内容的深层次认识和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充当引导者,学生是主体,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建构核心知识,并促进其在新环境中的迁移。核心概念是位于学科中心,展现当代学科图景,是学科结构的主干部分。
新的《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指出:生物学科的核心概念可以从四个方面阐述――生命科学从分子到生命体的Y构与进程;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的能量和动力学;遗传与特性的变异,生物演化以及统一性与多样性。具体理解为:生命系统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都具有一个共同特点――高度有序性,保证生命活动有条不紊的进行;生态体系也是系统,系统就会遵循能力守恒等定律;生物的性状是可以遗传的,同时受到环境的影响,性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自然界在演变,作为主角的生物也会随环境的演变而进化,造就了当今生物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2 生物学核心概念的教学教育价值
目前实施的课程改革更多提倡学生对核心概念的本质理解,因为理解了核心概念基本就抓住了学科本质和学科基本观念。理解核心概念不仅要求理解其科学内涵,更重要是学生在解决日常生活实际问题的时候能结合学科核心概念,理解问题的实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文献报道和论文报告指出,核心概念在学生学习学科本质方面的重要教育教学价值。教师以核心概念为建构课堂教学的主线和抓手,可以让课堂设计思路更加清晰,实施步骤更加明朗,实施结果更加清楚,课堂效果更容易评价。教师在课堂中利用核心概念组织教学,可使学生的知识不再零散,而形成比较牢固的知识体系。这样的知识体系因其明确的有机结构不容易被学生遗忘,有助于学生对学科重要知识的深刻理解,并能轻松地对所学知识迁移到其他的教学单元和模块,有助于学科知识体系的整体建构和应用。
在课堂中,教师可以根据核心概念确立教学目标,对教材的每节课、每个教学单元、每个模块都可以围绕特定的核心概念建立知识网络,进而帮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特定教学单位的知识结构,方便学生更早地定制学习目标,进而学习方向性更准,学习兴趣更浓,同时也使教师在授课的时候方向性更准确,更能有效地检测教学设计的实效性。在核心概念建构中,不能只以生物学现象和事实作为建构的载体,而是要让学生能直观地体会核心概念建构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面对众多繁杂的生物学知识点,能找到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找准联系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节点很关键,往往这些节点经过推敲和提炼就能成为学科的核心概念。当然了,学生在建构核心概念的同时不仅要了解核心概念的要素和内涵,还应领会其教育价值,形成生物学思维方法。
3 生物学核心概念相关的教学策略
3.1 生物学核心概念直接关联的探究活动策略
教师在进行某核心概念的教学设计时,要明确该内容在生物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应该处理到的程度、使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促使学生客观地认识概念的本质属性,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达到由浅入深地运用生物概念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效果。
判定教学活动结构是否优化的重要方面是:是否能够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且能够帮助学生判断问题的价值。当然结构优化的教学应当是为建构“核心概念”而服务的。下面对构建优化的教学结构步骤进行阐述。
(1) 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与核心概念直接关联的问题。没有问题设置的教学活动就会变得无的放矢,没有目标性,没有方向性。这样,学生的认识只能停留在初期的感性认识阶段,而不能上升到理性阶段,即形成科学概念。由此可见“问题”对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性。
(2) 规范学生与核心概念直接关联的观测活动。科学合理的探究过程包含非常多的探究步骤,每一个步骤都是不同的设计,都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当然,一个单元的教学往往不可能穷尽或同等强调所有的步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和学生的情况分别安排观测活动、实验活动、分类活动。通过多次观测、实验和分类活动的进行,帮助学生逐渐摸清核心概念的本质、核心概念的教育教学功能以及核心概念建构需要的步骤,让学生对问题提出的设计方面,对核心概念形成的重要作用有初步的认识。
(3) 设计与核心概念直接关联的实验。观察可以是人的眼睛和其他感觉器官进行的直接观察,也可以是借助于仪器的间接观察――实验。实验活动设计的宗旨是通过对非观测变量进行有效的控制,而对观测变量进行有效地观测。
(4) 交流与核心概念直接关联的内容。一个人的观察往往有限,通过交流可以分享彼此的观察,互相弥补经验上的不足,达到重复观察的效果。教师要注意控制课堂谈论的方向,引导学生对观察对象进行客观、准确的描述。教师不要在缺乏足够的观察、描述时进行“大科学”问题的讨论。另外,课堂讨论的内容要反映探究的过程。
3.2 生物学科核心概念的常规教学方法
(1) 教师要联系实际引入生物学核心概念,如物质跨膜运输实例的教学。教师从生活现象――学生都吃过凉拌萝卜丝,引出质壁分离概念。一般而言,对于常识性的生活问题,学生或多或少有所了解,但是不一定都能从原理上真正理解,或者说不能举一反三。教师可以设计逐一剖析的问题,让学生逐步理解食盐在做凉菜时起到的作用,学生会感到有趣,对接下来的学习充满期待。如呼吸作用的教学中,教师从酵母菌可以酿酒和做馒头、乳酸菌可以制作乳酸饮料说起,到讨论蔬菜水果如何保鲜及冰箱的作用。这样从学生熟悉的事例着手引出呼吸作用的方式、过程及影响因素会很自然。
(2) 实验探究构成概念,如酶的教学。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随着实验发展而发展,通过实验展示学科本质。绝大部分酶的本质是蛋白质,蛋白质的特性会受到温度、pH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设计探究实验时,可以从这些因素入手,通过探究实验的步步推进,让学生在完成探究实验的同时,了解蛋白质的变性与复性的原理和条件。
(3) 建构模型明确概念。在核心概念教学中,有时候单纯通过文字的表述不能很清晰很直观地将重要概念展现出来。生物学科教学中常模型有:图片、实物和数学模型,模型为概念的顺利得出和概括创造条件,能多侧面多角度深化概念,还可以用于延伸概念。具体来说,图片模型可用于减数分裂,实物模型可用于光合作用的教学,数学模型适合遗传规律的讲解,运用图表深化概念,让概念之间产生联系。概念图能较好展示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能让概念之间隐性的关系显性化,能更好地组织和呈现教学内容,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各概念之间的关系及其在知识体系中所处地位。
4 围绕生物学核心概念组织课堂教学的实例展示
生物学核心概念构成了当代生物学科结构的主干,在学科知识中处于最本质和核心的地位。美国的“2061计划”明确提出“少而精”的教学理念,旨在帮助学生减少对大量孤立的琐碎的事实记忆的力度,将学习的重点放在科学知识结构的理解上,让学生能尽快地抓住学科本质的框架。这样不管学科知识如何发展和补充,学生都能游刃有余地分析和理解新知识,让自身知识结构能不断更新和发展。同时可以提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学习复习的有效性。我国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倡导“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指出“生物科学素养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将帮助学生理解核心概念作为教学设计的中心,将具体的生物学事实作为设计教学活动的工具,调动学生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去理解并建构生物学核心概念。
4.1 “遗传信息的传递”的教学实践
本节课是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中的一节课。对于这节课的核心概念之一的“遗传信息的传递”教学设计不仅仅需要考虑本节课的核心概念的教学实施^程,同时也需考虑到本节课在其教学单元和教学专题中的地位,给学生呈现的核心概念建构的方法和步骤不仅能适用于本节课,也能在其他课堂中灵活应用。具体来说,本节课堂的教学设计是围绕“遗传信息的传递”中的核心概念展开的。通过参与“分析案件”和“比较组装的2个DNA分子携带的遗传信息是否相同”的活动,学生清晰地认识了:“同一个体的体细胞中DNA分子所携带的遗传信息相同,遗传信息相同是指DNA分子的碱基对数目及排列顺序相同”。通过探究阶段“尝试自己构建DNA分子复制模型”和“沿着科学家的实验历程进行探究”的活动,学生在评价阶段能够正确地用图示的方法表示DNA分子的复制过程,获得本节内容的核心概念。因此,围绕“遗传信息的传递”中的核心概念的教学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本节课的核心概念。
4.2 “光合作用”的教学实践
光合作用是生物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其过程较为复杂,一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对这一核心概念做好分析,对教师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光合作用这一概念包含着大量的生物学事实,一直以来很多教师对于这节课主要还是单纯讲授这些生物学事实,忽视了分析这些生物学事实内在的联系,一味地让学生背诵,造成了学生死记硬背、,厌学生物的现象。
(1) 概念分析:
合作用这一概念,可以分成如下子概念:绿色植物、光反应、暗反应、物质转变、能量转变。绿色植物(表明生物种类)通过叶绿体(表明具体结构),利用光能(表明能量来源)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放出氧气的过程。
(2) 创造冲突的学习情境:
学习被看作是解决新旧知识、经验的认知冲突使原有认知结构发生改变的过程。概念放在一定的应用情境下才会显得生动和有意义,真实的情境能够使学习变得更为有效。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让学生懂得某些知识,而且要让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
4.3 整体把握是生物学模块教学的关键――以“稳态与环境”为例
现行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一个明显特征是:课程结构发生了变化,即确立以模块作为教学体系。现行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共设置6大模块:3个必修部分,即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3个选修部分,即生物技术实践、科学与社会、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以模块来设置生物课程,课程就有了新特点:
① 每一模块相对独立;
② 围绕某一主题,选取知识内容;
③ 有其内在知识逻辑的内容体系。
例如3个必修模块中:“分子与细胞”模块侧重于对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的认识;“遗传与进化”模块侧重于对生命延续的认识;“稳态与环境”模块侧重于对生命系统自我调控的认识。每一模块侧重点各不一样。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在学习了必修1的内容之后,既可以先学习必修2的内容,也可以先学习必修3的内容。由此可见各模块具有相对独立性。每一模块是一个整体,每一模块有其内在的逻辑内容体系,对穿插在每一模块的核心概念也就要从这一模块的整体上来把握和分析。
在高中生物学核心概念教学研究中,究竟什么是生物学核心概念?目前对此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这就给核心概念的教学带来了较大的困惑。下面以“稳态与环境”必修模块为例,讨论如何利用整体的思想、从整体的角度来把握这一模块的核心概念。
4.3.1 整体思路及模块教学的价值体现
(1) 以主题统整模块内容:“稳态与环境”模块的内容包括植物的激素调节、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种群与群落、生态系统、生态环境的保护六部分。前三部分是关于个体水平稳态的维持,后三部分是关于群体水平稳态的维持。无论个体水平还是群体水平,所有的生命系统在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下,都要依靠反馈调节机制维持其稳态。因此,以“稳态”为主题统领整个模块的内容,有利于学生对生命活动本质的理解。
(2) 以两大核心事件为贯穿模块内容的主线:稳态的维持依赖于反馈调节,产生反馈调节的基础是信息的传递。因此,任何一个水平稳态的维持都依靠两大核心事件――信息的传递和生命活动的反馈调节、相互作用的结果。以信息的传递和反馈调节作为贯穿整个模块的两大核心事件,有利于学生理解本模块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学生以“信息传递”和“反馈调节”为主线来整体认识本模块。
(3) 模块教学价值的整体体现。
① 丰富对生物学的理解和认识,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生命活动是物质、能量、信息三位一体的运动和变化。
② 学习系统分析、建立模型、取样调查等科学方法。系统分析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高中生物学教育一般只能做定性分析。为了使学生能够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进行学习,课标中列举了“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阐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内容。教师借助于这些内容,要教会学生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来分析问题。在科学探究中经常使用的两种逻辑方法――模型方法(建立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和数学方法(取样调查),在“稳态与环境”模块中都有很好的载体。例如,设计并制作生态瓶――物理模型,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等,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这些科学方法进行该模块的学习。
③ 了解生物学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稳态与环境”模块对学生了解生物学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十分重要。可使学生关注生物科学的发展与社会的关系,如“评述植物激素的应用价值”“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可使学生形成环境保护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如“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
4.3.2 基于“整体把握”的模块教学策略
不论是教学重难点知识,还是普通的教学单元,教学设计都应该站在全面、合理的角度下进行,这就促使“整体把握”这样一个鲜明的模块教学策略应运而生。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陷在具体的生物学事实和表象性的认识上的教学侧重于学习和记忆数据、术语等,学生只知道一些名词、术语等零散的知识,所形成的知识结构只能是以知识点堆积为主的知识结构,学生迁移能力较差,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强。这无疑是一种低水平的学习。整体把握基于对模块教学的认识和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从学生思维发展出发,并结合具体事例和学生实际来构建“整体把握”模块教学的基本策略。
(1) 模块整体认识的初步建构。
生命系统(大到生物圈,小到细胞)自始至终都是一个有机整体,从成分到结构再到功能,都是紧密相联系的,生命系统各个部分都有各自错综复杂的知识结构,每个部分的结构有各自的特点。单纯从每个教学知识考虑教学设计,可能对于某一知识点而言,学生还是容易掌握的,但是稍加变换,学生就很难分辨哪个是中心,哪个是核心了。根据课程标准“理解生命系统的稳态,认识生命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的要求,笔者认为,对于“稳态与环境”模块应从稳态的视角,认识生命系统是依存于一定环境条件,能够自我调节,维持自身稳态并与环境相适应的系统。生命系统本身就是多层次的,它们都存在跟外界或多或少的信息和能量交流和交换。这是本模块内容教学的关键之一,也是做好初中与高中衔接的一个有效着力点。
(2) 掌握系统分析、建立模型、取样调查等科学方法是发展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新课程理念强调在生物教学过程中重视科学方法的贯彻。科学方法是引导学生发展思维的研究方法,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手段。系统分析、建立模型和取样调查都是科学方法中常用而重要的科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科学方法的贯串,通过有效合理地学习科学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领悟科学方法的实质。在教学中有两个层面的建议:① 使学生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感受、领悟、理解这些科学方法,同时要用好教材中的“活动”“实验”等栏目。② 挖掘教材中有关内容的教学价值,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对具体的内容进行学习。以人教版教材中的练习为例,内环境的稳态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这其中的关键点是: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细胞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是需要内环境的稳态。教师让学生遵循这三点,在系统学习本章知识点的同时把握知识结,让新的知识点能融进原有整体知识结构中,让学生的知识能灵活运用,同时通过整体的学习,让学生能更自如的解决学习栏目中设置的问题,及以后考试中的问题。
(3) 通过宏观与微观的联系发展认识。
生命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同时又是一个微观和宏观有机结合的系统。这个系统的层次性表现在多个方面,每一个层次都可以成为独立的生命系统,都存在着稳态,同时,不同层之间的关系也不可忽略。由此,揭示了生命系统中尺度、结构与功能之间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生命系统在不同尺度下存在着不同层次的结构,尺度与结构决定生命系统的功能。建立微观与宏观的联系是“稳态与环境”模块的一种思维方式。它不仅体现了认识稳态的多种角度,还建立起了宏观与微观这两种认识方式的联系。通过宏观和微观的联系不仅是模块学习的重要思路,同时也是生物学建构核心概念的基本思路,由基本生物学事实知识点出发,促成生物学一般概念,同时建构生物学核心概念。
5 生物学核心概念研究的展望
生物学核心概念及核心概念体系的研究和建构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具有划时代意义。核心概念与概念体系的建构是基础性的学科和理论的必不可少的构成元素。要建立理论体系型的概念体系,教师就需要不停地对学科的研究现状进行深刻的反思,在反思中寻求建构的规律和检验方法,同时确定研究方向与研究任务,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为这一门学科乃至相关学科提供新的视角与研究方法。
新课程采用模块方式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生物学核心概念。核心概念的研究最终都要为学生服务,因此,要关注学生^脑中的前概念的形成过程。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并探究其中规律的科学,概念获得理论指引教师要有善于总结和概括的本领,研究生命现象规律离不开对事物和现象的描述,要求能从众多的生物学知识体系中提炼出核心概念。核心概念的建构及教学实施需要教育者帮助学生梳理好生物学核心概念。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注意多思考,多归纳,多提炼,让学生在情景中理解核心概念的本质,有效地构建学科纲要,培养学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和爱好。
此外,教师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关键是要把课教得本质、精确、简明扼要,这些与教师的生物学核心概念理解水平紧密相关。这就要求教师能透过众多的生物学事实聚焦核心概念,精选生物学事实,揭示生物学核心概念的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本质的、有利于终身发展的知识。提高核心概念的教学水平,既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保证,也是生物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Joseph D.Novak.Concept in Science[J].Theory into Practice,1971,10(2).
[2] 胡玉华.生物学核心概念及其教育价值和教学理解――以“稳态”概念为例[J].教学与管理,2012(1).
[3] 胡玉华.对生物学核心概念及其内涵的研究[J].生物学通报,2011(10).
[4] 胡玉华.生物学核心概念的界定和对美国FOSS“人体骨骼”的教学分析[J].生物学教学,2011(10).
[5] 张颖之,刘恩山.核心概念在理科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记忆事实到理解概念的转变[J].教育学报,2011(6).
[6] 王莉.基于概念获得理论的生物学核心概念教学[J].现代教育科学,2011(6).
[7] 刘恩山,张颖之.课堂教学中的生物学概念及其表达方式[J].生物学通报,2010.
[8] 李红菊,刘恩山.中小学生物学课程中生态学重要概念的筛选及表达[J].生物学通报,2010.
[9] 陈际升.核心概念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2(4).
关键词:生物学;重要概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0245-01
生物学中有许多概念都是通过重要概念连接起来的,作为主线,只有形成的完整的结构体系,才能促使学生对重要概念的理解更加透彻,更加深刻。同样的,只有加强对生物学中重要概念内涵的理解,真正的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才能实现重要概念在学习中的重要价值。
1生物学中重要概念的界定及重要性
1.1重要概念的界定。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概念的定义为: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反映了客观事物一般的、本质的特征。
不同于一般概念,重要概念则是更高度的概括并提炼出学科的核心知识,具有统摄一般概念的性能。在初中生物中,重要概念有许多个,而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更是有50个之多,这充分说明了重要概念在教学中占据着中心位置。
1.2重要概念的重要性。
作为高中生物初级阶段的初中生物,其最重要的作用不仅是帮助学生落实重要概念的思维方式,而且有利于教育教学工作者构建重要概念的完整体系。在教学过程中,重要概念其实就是对学生思维方式和方法的训练和渗透,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学习能力,完成学习任务。
重要概念处于生物学的核心位置,它们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并相互组合,构成了初中生物学科的结构骨架。作为生物学的基本框架,它们连接了基本的事实、原理及规律,并支撑起了新的事实、原理及规律。因此,老师需要充分利用这些重要概念来组织教学,深入浅出,使学生尽快内化重要概念,帮助学生建立起完整的生物学知识体系。
2生物学重要概念的教学实施方法
生物学重要概念的学习至关重要,就其教学实施方法而言,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方可。就老师来说,一是要注重教学过程中重要概念的传递方式,要不断的扩展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和能力,特别是对重要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能力。二是要注重对学生正确概念的传授,帮助学生正确、科学的理解重要概念,而不仅仅是简单的对其定义。具体方法如下:
2.1帮助学生理清重要概念的本质。
掌握重要概念的首要前提便是正确理解其内涵。要理清其本质,摒除掉那些容易使学生产生误会的模糊字眼。比如对于"生物多样性"这个概念而言,它的定义便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蒋志刚曾在《保护生物学》一书中,将其表述为:"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环境形成的生物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综合,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它们与其生存环境所形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中的定义很是不同。对于这个不同的概念定义,我们就要积极的帮助学生,理清其是属于微观的还是宏观的抑或是二者兼具,以便学生更好的掌握。
2.2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构建图的价值。
重要概念的构建图,是帮助学生清晰明了的掌握知识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具有极高的价值。重要概念构建图中每一级的知识之间都是具有紧密联系的,呈网络式的结构很好的将学科里众多零散的知识点连为一体,建立起一个体系。其基本框架不会随意动摇,随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会不断的快速发展并完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有效的帮助学生建立起具有高价值的构建图。
2.3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重要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会学生正确区别重要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比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它们之间的联系是:光合作用为呼吸作用提供氧气和有机物,呼吸作用则为光合作用提供二氧化碳。它们的区别则是绿色植物利用太阳光进行光合作用,而呼吸作用则是生物体内的细胞通过分解糖类以获得能量。
特别是对于相似的重要概念的区别和理解,最好的办法,一是创设特定的生物实验情境或活动情境。概念学习和形成的过程其实是对事物探究的过程。老师将概念教给学生,会使学生被动学习的情绪和状况,无法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小事例,因为生物中的许多知识都是与生活生存息息相关的。使学生从生活探究活动中理解、总结并归纳出这个概念,引导并促进学生更好的实现自主学习。二是利用各种教学辅助手段,或教图,或挂件,或自制的工具,帮助学生学会观察和思考,以进一步的掌握不同的概念所呈现的不同现象,特别是其本质现象。
2.4帮助学生学会评价学习效果。
学习知识最主要的目的便是能够运用,这也是教育的价值所在。帮助学生学会评价自身的学习效果,引导学生将学习到的重要概念及其在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科学方法和思维方式运用到其他的学习情境中,达到举一反三,融汇贯通,促使学生自身学习能力及学习效果的进一步提高。
3生物学中重要概念教学的启发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受到科学知识和产品的影响。科学生产为我们带来的利惠让我们的生活日新月异。但不可忽视的是,我们的学生在生活中仍会碰到一些不可避免的负面问题,如我们的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我们所在的生物圈中物种灭绝的数量越来越多,转基因的植物越来越多但其带给我们的安全问题尚未明朗等等。因此,当前的教育教学工作者不仅要引导学生明白重要概念"生物多样性"的内涵,理解生物多样性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更要让学生学会利用所学到的生物学中的重要概念,提出合理的建议,培养和发展学生独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结语
生物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能充分解释清楚我们周围所存在的事物,不管是宏观的还是微观的,并帮助我们解决实际生活中所存在的问题。重要概念的掌握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积累经验,获得技能,进一步提升个人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情感价值的养成,让学生更加关爱自然、关心世界,关注人类生活。
参考文献
[1]杨青青.重要概念在初中生物学中的重要价值.[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2,27(6),22-26.
[2]周静.围绕重要概念的初中生物教学.[J].教研,2012,26(11),54-55.
物理学包括物理现象、事实概念、理论知识、物理规律等方面内容。其中物理事实概念即是对物理现象的总结,也是形成物理理念的依据,它充分地体现了物理规律的本质特点,是物理学习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由于物理概念大都较为抽象,不容易被理解,所以更要让学生学好物理基础概念知识,以降低物理概念的难度,为进一步的物理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另外,物理概念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能够帮助学生自觉地形成观察、实验的好习惯,并能够将物理方法应用于生活实践之中,以增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策略
1.引导学生通过感知物理实验理解物理概念
教师要先引导学生去观察和感知物理实验现象,然后再去探索物理概念的内涵。物理概念的形成离不开物理现象,教师要能够充分利用教学仪器、设备,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去反复观察物理现象,并通过分析、研究,最终总结出有效的方法、规则、程序和技巧等相关内容。学生在仔细观察过物理现象后,老师要鼓励学生对进行大胆的推测,并通过思维推理进行小心的求证,以对物理概念有进一步的认识。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分组实验更仔细地观察每一个细节和变化,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能够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在物理概念教学展开前,老师可以通过有效交流,了解学生对相关物理现象认知程度,这时学生对物理概念的认识大都不够全面且具有较强的主观因素,而这会影响到老师的正常教学。所以,教师要帮助学生将其头脑中的概念转化为科学概念。物理概念的表述大都是简明扼要的,属于规范化的表述,其中的每个字词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时,高中物理教师需要让学生学会如何抓住概念中的关键词,只有抓住关键词就能够真正地理解物理概念的涵义。首先,教师要让学生对物理概念进行细读,然后引导学生找出并标清关键字,最后通过整理,使学生对物理概念有进一步的认知。老师可以使用分层理解的方法,让学生明确各种物理现象的核心。通过观察,让学生明确物理现象,再通过分析概括得出相应的结论,以提高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程度;教师还可以采用类比的方法,让学生认识到新知识点与旧知识的区别。老师要先确定研究对象,然后再寻找与其相近的类比对象,然后再让学生对进行对比,找出其中的联系和差别,从而理解新物理概念的涵义。
2.尽量延长学生对物理概念的记忆保持
教师可以采用分类教学策略,把教材中的物理概念进行分类。可以按不同的标准将其划分成不同类别,然后再有针对性地对物理概念展开教学。对于一些重要的基本物理概念,教师不能够要求学生去死记硬背,要使其与前后概念都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寻找概念间的联系来理解和掌握新的物理概念,再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真正达到熟练记忆的目的。
3.提取物理概念
这个环节不受空间约束,它既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完成,也可以在课后复习中完成。它可以被短时记忆所激活,激活的次数越来越多其记忆更深刻,这样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情境相似策略,有效地提取自身所需要的物理概念。相关理论提出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可以经过两条途径进入反应生成器。一种是先使长时记忆的信息保持在工作记忆状态,然后同去由工作记忆进入反应生成器。这一过程可以使学生清楚地意识到从长时记忆中提取的信息;另一种途径是直接让长时记忆中的信息进入到反应生成器之中,这种情况不受人主观意识的控制,属于自动化策略。这种能力需要通过反复的练习才能获得。在需要相关物理概念时,学生的大脑会自然地将其提取出来。老师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反复的训练和实践,最终达到自动化提取物理概念的效果。
4.实施高中物理概念有效教学
【摘 要】初中生物重要概念是学生理解掌握生物科知识之根基。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初中生物教师,应在教学中注重融入一些策略,以确保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牢固掌握并学会迁移运用50个重要概念,为将来高中生物科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本文结合个人日常教学实践,提出肤浅建议,以期抛砖引玉。
关键词 初中生物;重要概念;教学策略
一、引言
学好生物知识,关键在于对概念的理解。国家教育部在2011年版的生物新课标中明确规定,初中一、二年级学生需在义务教育中理解掌握50个重要生物概念,以获得扎实基础知识,为将来升入高中进一步学习生物课知识打下坚实基础。因而,作为一名初中生物教师,须引发高度重视,注重加强在初中生物课堂实践中,对这50个凸显的重要概念,借助一些创新的教学手段运用,以期改变原有要求学生对生物概念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结果既增加了他们的过重学习负担,而且从掌握到的知识牢固度来看,多为孤立、无法实现知识的迁移,导致学习成效达不到理想的状态。在此,本人与大家分享一些个人的实际教学做法,请各位同仁多多给予指正,共同促进初中生对生物课知识的牢固掌握。
二、初中生物重要概念的解析和教学意义
要在轻松中掌握初中生物的50个重要概念,首先要明白重要概念的意思。国家新课标提出的生物重要概念,是有别与其它的概念界定,它主要是对课程中研究的生命基本现象、活动规律、基本原理等作出理解和阐释,不仅涉及到概念的本质、内涵及拓展,也包括有关键语词,还明确指出要达到的学习程度和教学突破目标,是生物课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学科中最基本的语言表达及思维单位。
其次是要明确加强对初中生物重要概念的教学意义。
一是生物重要概念,它让学生明白了学习生物知识的重次要点,以便各自能够对生物学习时间进行合理安排,在不自觉中促进了对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形成;二是50个生物重要概念,大大地改变了学生原来对生物名词学习的盲目现象,极大减轻了学习压力,确保他们以更加饱满的学习状态,对生物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到位;三是在生物重要概念的架构下,促使学生有了一个继续添砖加瓦的学习劲,利用他们的好奇心,会主动去对联想到对其它相关名词的探究,更好发挥出主观学习能动性,培养发散思维的形成。总之,实现对生物重要概念的教学,对初中生掌握生物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支撑作用。
三、对初中生物重要概念教学的具体策略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开展重要概念的教学手段,主要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一)从感性引入升华到理性的认知
生物课中的50个重要概念都在词语上较为抽象,这对理解、分析能力有限的初中生来讲,要让他们能够准确对这些重要生物概念理解、掌握到位,此时的生物教师,可以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运用从感性认识的引入,继而上升为理性认知的教学手段。首先,课前备好一些辅助课堂教学的具体事实或直观材料,尔后在课堂上借助这些基础东西,再去从感性认识的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一步一步去理性认知这个重要概念,产生理解与掌握,定会收到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比如,生物教师在讲授“昆虫的生殖和发育”时,可以借助蝗虫、蟑螂、家蚕和蝴蝶的不同发育阶段标本,让学生亲眼目睹到,家蚕、蝴蝶,它们的幼虫和成虫在形态结构上是完全不一样的,而象蝗虫、蟑螂,它们的幼体与成体形态却很像,只不过是个体逐渐长大并出现了翅的变化而已,继而把对于不同动物发育方式可能不同这一重要概念的感性认识,通过进一步的课堂教学活动了解蝗虫、蟑螂、家蚕和蝴蝶的幼虫与成虫生活习性有那些变化?从而理解完全变态发育与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概念,帮助初中生加深了对动物发育过程的理性认知与理解,并深刻领会到重要概念的本质内涵。
(二)创设生活情景课件让知识迁移
学习生物重要概念掌握的终极目标,是希望学生能够通过掌握到的重要概念的运用,帮助自己在生物学习过程中来解释、判断和解决遇到的相关问题,实现提高生物知识素养,为将来进一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对重要概念知识的迁移就显现的非常重要。而解决这一教学目标,此时生物教师可提供生活情景内容的课件,通过把初中生带进真实的生活中,让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学会对掌握到的重要概念知识迁移运用,同时也再次加深对重要概念的理解和记忆。比如:教师在讲授“动物行为”这一重要概念时,可以利用“猫捉老鼠”的视频,给学生分析和解读“猫捉老鼠”的一系列行为过程,让他们首先在内心世界接受到猫捉老鼠是天生的本能习惯,然后教师再让学生观看小猫和老猫捕捉老鼠各自不同的行为过程,再让同学们接受到,原来小猫捕捉老鼠的行为过程,是学习老猫的,这样就理解了动物行为的两种分类,即先天性行为和学习性行为的概念理解,继而对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下来与生俱有,遗传所致,后天行为是在成长过程中“学习”得来的抽象词语概念理解,从而加深了学生对动物行为这一重要概念的掌握。
(三)设置问题诱导实现主动性探究
学习兴趣是初中生学好生物重要概念的基础与根本,只有当学生对初中生物课程产生深厚的学习兴趣,才会掀起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达到对重要概念的掌握和运用。其设置创设情景问题,就是一种教学手段。生物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置一些问题,进而引导全班同学参加自由讨论,通过互动,学生对原来存在的重要概念理解偏差和错误得到纠正,达到加深理解之成效。还是以“动物行为”为例,生物教师首先要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助初中生剖析现象背后的规律,引导他们从大量的生物学事实中对这个重要概念形成正确认知,再利用层层递进的问题,进一步点拨学生思维,启发他们深入地对重要概念本质和内涵进行探究,达到深层次理解,最终实现传递“对接”。以猎狗捕食为例,生物教师先通过多媒体,让学生在课堂上观察猎狗捕食过程的画面播放片段,设置学生分析猎狗动作或活动问题,通过回答,让学生从整体的角度掌握到动物行为是一个动态持续过程。初步对这个重要概念形成后,生物教师接着再进一步提出猎狗在什么情况下捕食,有哪些利于捕食的身体特点等问题,让学生通过划分的小组,充分讨论后,得出了猎狗是由外界刺激或体内生理变化引起的捕食行为,其在神经系统和激素的调节作用下,由感觉和运动器官配合来完成的结论。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辨析,学生对动物行为这个重要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诚然,创新生物重要概念的教学手段还有很多,比如生物教师还可在教学中,将重要概念采用化整为零的分解方式,建立一个以重要概念这核心作用的概念体系,从具体的层次概念中,进行帮助学生梳理出对重要概念需要掌握的生物知识脉络,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重要概念的理解力。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生物教师需要围绕50个重要概念的核心教学内容,紧跟时代教学形势,掌握学生的知识结构,积极主动地开动脑筋,不断创新恰如其分的教学手段,促使生物课堂始终保持生机勃然一片,定会收获到更高质量的教学成效,从而促进生物教学事业不断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刘恩山.在教学中实现主动探究学习与凸显重要概念传递的对接———《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修订思路和要点.生物学通报,2012.(03).
[3]汪忠.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初中生物.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3).
[4] 吴洪. 初中生物重要概念教学中的概念图策略例谈[J].长三角(教育).2012.(08).
■ 变化在概念呈现的方式
《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三部分课程内容,10个专题每一个部分都出现了这样的描述——“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以下的重要概念”。
如“生物圈中的人”专题提出了以下重要概念——
人体的组织、器官和系统的正常工作为细胞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生存条件,包括营养、空气等,以及排除废物。
消化系统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肝、胰、大肠和,其功能是从食物中获取营养物质,以备运输到身体的所有细胞中。
循环系统包括心脏、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和血液,其功能是运输氧气、二氧化碳、营养物质、废物和激素等物质。
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其功能是从大气中摄取代谢所需要的氧气,排出代谢所产生的二氧化碳。
泌尿系统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其功能是排除废物和多余的水。
……
认真分析这些内容,50个重要概念并没有超出具体内容的要求,而是采用了描述概念内涵的方式来传递概念。标准认为,用描述概念内涵的方式来传递概念可以更好地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来确定概念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以切实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 聚焦教学中的研究问题
生物学概念是学习的核心内容,目前存在着单纯背概念、对概念的内涵理解不清的问题。因此,教师应该在备课中凸显研究概念的形成过程,及在概念形成过程中学生应该具有哪些学习行为和活动经验。
第一,精选生物学事实,为形成概念奠定基础。
以往的教学中生物学事实不是多了,就是围绕概念的选择不到位,造成学生构建概念的情境事实选择不足。如围绕着“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这一概念,从实验观察入手,充分观察洋葱、番茄、口腔上皮细胞的结构,使学生认识到虽然性状不一,但都具有细胞的基本结构。观察中,学生能够排除形状、大小等非本质属性,帮助学生主动构建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这一重要概念。
第二,外显从事实到概念的思维过程。
事实充分了,是不是就能够自然形成生物学概念?在充分的事实背后还需要学生进行一定的思维加工,如进行归纳、类比、分析等,教师要搭建产生这些思维活动的台阶,尤其在备课过程中要外显对其的研究过程,预设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其实,教学目标中的过程方法目标常指向这里,而当前过程方法目标的制定还是比较空,难以落实。
如《观察根的结构》一节课,学生用显微镜观察根的永久装片,并画各部分典型细胞图,这一教学过程对学生是有一定难度的。首先,要能够用显微镜观察到细胞,要通过比较发现根尖细胞形态和大小不同;进而,还要发现在不同中,一定的区域内细胞性状和大小又是基本相同的;再从相同的细胞中找到典型的画出结构才完成任务。备课中,教师要将这样的思维过程纳入研究中,设计一定的指导语,适时给出一定的图片,才能够支持学生完成这一观察比较活动。
第三,关注概念之间的联系,突显概念背后的生物学观点。
【关键词】初中生物;重要概念;教学
一、对生物学重要概念的认识
概念是对事物的抽象或者概括。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课程内容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学习生物知识、解决生物问题的基础。生物学的重要概念处于学科的中心位置,包括了对生命的基本现象、规律、理论的理解和解释,对学生学习生物学以及相关知识,都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理科课程内容标准,要凸显重要概念的传递。在知识学习中,对基本事实的概括、总结一些以及抽象的概念的学习非常重要。概念教学是和事实、原理、规律,就是与生物学的原理相关的。课程标准提出了许多的教学的重要概念,有50项之多,特别关注重要概念的学习。对于概念教学,使生物学的概念学习,成为生物学知识学习过程当中,教学过程当中的重要环节,重要概念占据教学的中心位置,体现这个中心位置,是教学重要的中心环节,连接了基本事实、原理和规律,在教学中必不可少。生物学概念的形成,需要许多的科学实验,一些科学研究成果,一些理论的支持,同时这个概念,也对其他进一步的认识新的事物,认识新的事实、原理,规律,提供了支撑,所以这是相互之间密切联系的。
二、对生物学重要概念教学的思考
用描述概念内涵的方式来传递概念可以更好地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来确定概念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以期切实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并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实现重要概念的螺旋式发展。在初中生物学概念教学中,既要揭示其实质,又要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围绕生物学的重要概念组织教学,开展活动,使教学效率有所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入的了解,当然学习这个知识,还是为了应用、迁移、应用。所以理解课标的要求,对于知识、能力的要求,就可以看到,重要概念对于我们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运用能力的提高都是有重要的积极的意义。
用描述概念内涵的方式来传递概念可以更好地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来确定概念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以期切实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并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实现重要概念的螺旋式发展。在初中生物学概念教学中,既要揭示其实质,又要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围绕生物学的重要概念组织教学,开展活动,使教学效率有所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入的了解,当然学习这个知识,还是为了应用、迁移、应用。所以理解课标的要求,对于知识、能力的要求,就可以看到,重要概念对于我们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运用能力的提高都是有重要的积极的意义。
在概念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概念,有的概念是正确的,有的概念可能是不正确的,这些不正确的概念我们要把它纠正,帮助他消除,实际上在我们的教学过程当中,如果我们能够有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从事实当中建立正确的概念,避免错误概念的形成,就能够在减小错误的过程中,使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提高他知识建构的准确性。也要不断地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使学生的习得的知识、概念更加科学。包括总结归纳,形成概念,运用概念,说明意义,这些都是有助于消除学生错误概念的。
正确地解读这些重要概念,明确重要概念的内涵,巧妙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探究,促进思维,准确地把握课标提出的教学要求,把学习知识和创新实践结合起来。使所学的概念能够应用到实际当中去,概念是科学的概念,在教学过程当中,要时时注意,在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当中,关注重要概念的教学。最后,全面达成我们期望的教学目标,实现课标的教学目标、教学理念,使学生得到发展,为生物教学提供有效的保障。正确解读重要概念,明确概念教学目标;巧妙设计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准确把握学习要求,领悟重要概念内涵;学习知识创新实践,建立应用科学概念;既倡导探究性学习,也关注概念的学习。不要仅仅把注意力集中在概念所代表的词汇上,应当更多地去理解概念。在初中的生物学概念教学中,既要强调在教学中要揭示概念的本质,它的实质,它的内涵,它的外延,同时在概念教学中,必须要强调你的教学方式,要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可以看得出来,在新概念学习中,显然通过将概念的内涵表述清楚,以这种形式去引导学生理解概念,加深对概念的运用,这是非常有益的。强调的概念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是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通过对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理解,帮助学生真正建立这样一个概念,而且是准确的概念,在学习新概念的初级阶段,能够运用描述概念内涵的方式,去传递生物学概念。当学生对这个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他的理解比较准确了,他的内涵和外延把握得比较到位了。
三、对生物学重要概念教学的依据
生物学的一些概念教学,依据是生物学课程标准,相关的知识可能非常丰富,在初中,不需要讲那么多。学习关于重要概念,教到什么程度,应该是依据课程标准。关于关注生物学概念教学的落实,以课标的教学建议、内容标准作为依据。首先教学活动是有明确的目标的,关注教学过程的,这个过程性教学非常重要,不仅仅关注结果,还关注这个过程,包括概念教学也一样,就是它的建构过程、事实、原理、规律、概念,怎么去相互联系,有机结合,这个过程性,同时,也追求教学效率,就是使学生能够在学习活动当中,收获到知识,习得概念,习得知识,同时,生物学教学活动应该是情感丰富的,就是培养学科情感,形成对生物学科的热爱,激发他的兴趣,这个教学活动过程,应该是能够有利于学生情感的成长,不仅仅是积累了知识,提升了能力,而且培养了关爱生命的情感,关注社会,关注生产活动。
【参考文献】
科学概念来自我们的日常生活,它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活动和交往的过程中形成的,这种概念的形成会出现片面性和错误性,但是想反映出学生思维当中的一些纯粹的,潜在的想法就需要从生活中进行总结。教学活动中形成了生物重要概念,这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的反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为学生创造一定的想象的场景,学生身处在一定的情境当中,自然就会出现很多想象的内容,学生再对这些想象的内容加上一些自己的思考,概念化的东西就会在想象和思考的过程中搭建起来。这也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促进了概念的形成。在研究生物进化理论时,了解到生物的繁殖能力非常强,继而产生大量的后代,但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条件又是有限的,就会出现生存的竞争。又会在保持亲本的遗传性状的条件下出现变异,不利的变异的个体就会在斗争中被淘汰。对于这些重要的理论概念,和生物进化理论的基础的内容时,我们则需要同学创建情境来更好的说明这些现象。可以在课堂上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派代表进行阐述观点。如第一组通过海洋生物来描述进化理论,从最早的单细胞生物谈到多细胞生物,谈到寒武纪生物大爆发时期,出现的各种海洋生物。这时候就会有人疑问说为什么是生活再海洋中,怎么不从陆地上的生物说起?很好解答的问题,地球刚刚形成时,几乎全部被海洋覆盖。第二组接着这个话题可能就会想到,最早登陆的生物应该是植物,如果动物先登陆很难生存。像这样学生在分组的讨论中不断的发言,表述自己的观点。学生的观点的碰撞中很容易引起对概念的冲突。从生物进化理论分组讨论上看,6个小组都说出了自己对生物进化理论的看法,最终教师给出教学答案,让学生进行反思。这种教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题地位。在课堂上教师把时间交给了学生,学生进行讨论和讲解。让学生分析出了生物进化的具体结果,在不同的物种之间,无机环境和生物之间是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的。但是,这种教学策略也有一定的不足之处,就是在小组讨论的时间把握上,如果时间稍长,部分的学生就存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的现象。教师可以在学生积极性不高的时候让学生了解下科学的概念,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来探讨问题。学生对科学概念的认知是学习学习知识的动力,教师要重视科学概念,同学生一起搭建生物重要概念。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
学生的认知能力是指在实践活动当中分析、判断、观察、总结、归纳事物的一种能力。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在一个不断发展的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能力在不断的提高。这个时期也是培养学生认知能力的重要时期。教师的教学内容不能只有概念,应该对事物的现象做具体的描述和分析,为学生讲解事物内在的联系,以及事物发生的原因和规律。引导学生从具体的事物向抽象的事物进行分析,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进行过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认知事物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进,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有教师在讲,学生单纯的听教师的讲解,对老师所讲的内容感觉到乏味,很多学生不能认真的听讲,这样很难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这样的教学也只是从教科书的层面去分析学生,而不是从学生的角度去分析的。所以要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就要从课堂入手,通过对学生素质的了解,选择适合学生听讲的教学内容,教学的方式不是单一的讲解,而是有演示、有实践、有讨论等,最终达到学生对重要概念的建立和理解的目的。举个反射概念的例子,反射是人体神经系统调节的基本方式,这是初中生物当中抽象又很难懂得内容,如果教师按照教学内容去逐字讲解,学生很难理解其含义。学生只能了解到表面的现象,因为它是体内的活动过程,是看不见,摸不到的抽象的概念。在此概念的教学过程当中,就需要着重从学生所见和亲身的感觉入手,设置概念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得参与到学习中来,启发学生认知反射的概念。让学生亲身体验膝跳反射的过程之后,再让学生对此现象进行识图分析,识图分析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一项重要的技能,根据膝跳反射的反射弧图,分析找出膝跳反射的五个环节。学生在此过程中一定会有很多疑问,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听课,反射弧图中理解不了的问题,主动去分析图,寻求问题的答案。教师同学生共同概括和总结膝跳反射的现象。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围绕着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组织教学活动,会让课堂教学的质量有所提高,对学生提高认知能力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总结
关键词 药用植物学 易错易混概念 辨析
中图分类号:C434 文献标识码:A
药用植物学是以具有治疗、预防疾病及保健功能的植物作为研究对象,进而采用植物学知识、方法对其进行研究和应用的一门学科,是中药学、中药资源与开发、药学等本科专业和中药制药技术和药学等专科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之一。药用植物学内容涵盖极其丰富,涉及植物形态解剖学、植物分类学、植物生理学、药用植物栽培学、细胞生物学、植物遗传学、生物化学等多门学科的内容,与相关专业的中药学、生药学、中药鉴定学、中药资源学、中药化学等课程联系紧密,对学生将来从事中药基原研究、品质评价、临床疗效及开发研究亦有较大裨益。
该课程内容相对抽象、陌生名词繁多,并且大多需要背诵记忆,使得学习过程中对于一些相似而又相区别的概念往往容易产生模糊认识而混淆,为了便于学习、理解、比较不同概念,改善学习效果,就药用植物学课程中容易混淆而又有区别的概念进行辨析。
1 细胞质(cytoplasm)和细胞液(cell sap)
细胞质:对于真核生物而言指位于细胞质膜与细胞核之间,半透明、胶状、颗粒状物质的总称,是原生质体的基本组成部分,具有自主流动能力,其中分散着许多细胞器。
细胞液:是指植物细胞内存在于细胞质中的液泡内所充满的液体,是细胞新陈代谢过程产生的混合液,是无生命的非原生质体的组成成分。
2 表皮(epidermis)和周皮(periderm)
表皮:通常仅由一层生活细胞构成,细胞排列紧密,无胞间隙,外壁较厚,常形成特殊结构和附属物如角质层、蜡被、毛茸等,为初生保护组织。
周皮:由木栓层、木栓形成层和栓内层三种不同组织构成,是双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的根和茎进行次生生长时,表皮被破坏,在相应部位产生木栓形成层活动的结果,为次生保护组织。
3 气孔(stoma)、皮孔(lenticel)和纹孔(pit)
气孔:位于植物表皮上由两个保卫细胞围绕而成的窄缝状开口,是植物进行气体交换和水分蒸腾的孔口。
皮孔:位于植物周皮上的通气孔,是次生保护组织周皮形成时,位于表皮气孔下的木栓形成层向外分生大量非木栓化的薄壁细胞,结果突破表皮,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的裂口,称为皮孔。周皮的木栓层虽然不易透水、透气,但皮孔的存在可使内部生活细胞获得氧气的供应。
纹孔:指细胞壁形成时,次生壁在初生壁上不均匀增厚留下的没有增厚呈凹陷孔状的结构。相邻细胞间的纹孔往往成对存在,并有胞间连丝穿过纹孔对将细胞彼此相连,使各细胞连为一个整体,有利于细胞间物质和信号的传递。
4 保卫细胞(guard cell)和副卫细胞(subsidiary cell)
保卫细胞:位于植物表皮气孔两侧肾形(双子叶植物)或哑铃形(单子叶植物)的特殊细胞,为生活细胞,具明显的细胞核,并含叶绿体,细胞壁厚薄不均匀,与气孔开关有关。
副卫细胞:有些植物的气孔,在保卫细胞周围还特化出二个或多个和表皮细胞形状不同的细胞,具有协助气体交换和水分蒸腾的作用。根据植物种类不同,副卫细胞按一定顺序排列于保卫细胞周围。
5 厚角组织(collenchyma)和厚壁组织(sclerenchyma)
厚角组织:细胞为生活细胞,具不均匀增厚的初生壁,细胞壁增厚的部分多在细胞相互毗接的角隅处,故称厚角组织。细胞壁除含纤维素外,还有较多果胶质,但不木质化,因此细胞壁的硬度不强,具有弹性。
厚壁组织:细胞无生活的原生质体,为死亡细胞,具除纹孔外全面增厚的次生壁,呈不同程度的木质化。
6 导管(vessel)和筛管(sieve tube)
导管:主要存在于被子植物的木质部中,输送水分和可溶性盐类,由许多长管状的死亡细胞纵向连接而成,每个细胞称为导管分子,成熟导管分子的横壁形成大的穿孔,侧壁有不同方式的增厚并木化,相邻的导管则靠侧壁上的纹孔运输水分,行使输导功能。
筛管:主要存在于被子植物的韧皮部中,输送光合产物和其他可溶性有机物,由许多细长管状的生活细胞纵向连接而成,每个细胞称为筛管分子,两相连的筛管分子的横壁上有许多筛孔构成的筛板。筛管分子旁边常有一个或几个伴胞相伴,协助筛管执行运输功能。
7 侵填体(tylosis)和胼胝体(callus)
侵填体:随着导管的不断老化,导管相邻的薄壁细胞通过导管壁上未增厚部分或纹孔侵入导管腔,并不断膨大同时沉积树脂、鞣质等物质,形成大小不同的囊状突起物部分地或完全地阻塞导管或管胞腔,这种突起物称为侵填体。
胼胝体:随着筛管的不断老化或进入休眠时,在筛管端壁筛孔四周围绕联络索会逐渐积累特殊的碳水化合物即胼胝质,并形成垫状物,堵塞筛孔,使得筛管运输功能丧失,该垫状物即胼胝体。
8 油细胞(eleocyte)和油管(vitta)
油细胞:分泌细胞是分布于植物体内部具有分泌能力的薄壁细胞,其分泌物储存于细胞内,通常比周围细胞大,不形成组织,常以单个细胞或细胞团存在于各种组织中,贮藏挥发油的分泌细胞即为油细胞。
油管:分泌道是由多数分泌细胞彼此分离形成的长管状间隙的腔道,分泌细胞产生的分泌物即贮藏于腔道中,贮存挥发油的分泌道即为油管。
9 通道细胞(passage cell)和运动细胞(motor cell)
通道细胞:在根的内皮层细胞增厚形成凯氏带的过程中,有少数正对初生木质部的内皮层细胞的细胞壁不增厚,以便于水分和养料的内外流通,这些细胞称通道细胞。
运动细胞:单子叶植物叶片上表皮中有一些大型的特殊薄壁细胞,细胞内具大型液泡,在横切面上略呈扇形排列,称为运动细胞,干旱时这些细胞失水收缩,使叶片卷曲,可减少水分蒸腾散失。
10 原生木质部(protoxylem)、后生木质部(metaxylem)、初生木质部(primary xylem)和次生木质部(secondary xylem)
双子叶植物根的初生木质部分化成熟顺序是外始式,先分化的初生木质部称原生木质部。后分化的初生木质部称后生木质部。
初生木质部:指双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的茎、根初生构造中,由初生分生组织的原形成层直接分化形成的木质部。
次生木质部:指双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的茎、根次生构造中,由次生分生组织的形成层分化形成的木质部。
11 束中形成层(fascicular cambium)和束间形成层(interfascicular cambium)
束中形成层:是双子叶植物茎中位于初生韧皮部和初生木质部之间,来源于原形成层,由1~2层细胞组成的初生分生组织。
束间形成层:是双子叶植物茎进行次生生长时,邻接束中形成层的髓射线细胞恢复分生能力,转变成的次生分生组织。
12 髓射线(medullary ray)和维管射线(vascular ray)
髓射线:又名初生射线,位于双子叶植物茎初生维管束之间的薄壁组织,内通髓部,外达皮层,为植物横向运输通道,同时具有潜在的分生能力,能形成束间形成层,并能产生不定根和不定芽。
维管射线:又名次生射线,是双子叶植物茎和根的形成层活动时,在一定部位也分生一些薄壁细胞,沿径向延长,呈辐射状排列,贯穿在次生维管组织中,位于韧皮部的称韧皮射线,位于木质部的称木射线。
13 早材(early wood)和晚材(late wood)
早材:温带和亚热带春季或热带雨季,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形成层活动旺盛,木本植物形成的次生木质部,细胞径大壁薄,质地疏松,颜色较浅,称早材,也称春材。
晚材:温带夏末秋初或热带旱季,形成层活动逐渐变弱,木本植物形成的次生木质部,细胞径小壁厚,质地紧密,颜色较深,称晚材,也称秋材。
14 边材(sap wood)和心材(heart wood)
边材:是木质茎靠近形成层的木质部,颜色较浅,质地较松软,具有输导作用。
心材:是木质茎靠近中心的木质部,颜色较深,质地较坚固,由于心材部分木质部形成时间早,导管和管胞多已老化被侵填体堵塞,失去运输功能,由于侵填体中积聚的化学物,使得心材坚硬,不易腐烂。
15 落皮层(rhytidome)和皮层(cortex)
落皮层:一般木栓形成层的活动时间较短,必须周期性地产生木栓形成层,不断形成新的周皮行使保护功能,外层先产生的老周皮就会被后产生的新周皮隔离后逐渐枯死,这些周皮以及被它隔离的死亡组织的综合体常脱落,故称落皮层。
皮层:由基本分生组织发育而来,是表皮和维管柱之间的部分,由多层薄壁细胞组成,细胞排列疏松,有明显细胞间隙,占根初生构造的大部分,常可分为外皮层、皮层薄壁组织和内皮层。茎中皮层所占比例小,不如根内发达,且一般没有内皮层。
16 根迹维管束(root trace bundle)和叶迹维管束(leaf trace bundle)
根迹维管束:茎中维管束与不定根的维管束相连的维管束。
叶迹维管束:根状茎中维管束与叶柄维管束相连的维管束。
17 单雌蕊(simple pistil)、离生心皮雌蕊(apocarpous pistil)和复雌蕊(syncarpous pistil)
单雌蕊:由1个心皮构成的雌蕊,发育形成单果。
离生心皮雌蕊:一朵花内多数心皮离生构成的雌蕊,发育形成聚合果。
复雌蕊:一朵花内2个或2个以上心皮彼此连合构成的雌蕊,发育形成单果。
18 无限花序(indefinite inflorescence)和有限花序(definite inflorescence)
无限花序:开花期间,花序轴的顶端继续向上生长,并不断产生新的花蕾,小花由花序轴的基部向顶端依次开放,或由缩短膨大的花序轴边缘向中心依次开放,这种花序称无限花序。
有限花序:开花期间,花序轴顶端或中心的小花先开,因此花序轴不能继续向上生长,只能在顶花下方产生侧轴,侧轴又是顶花先开,这种花序称有限花序。
19 真果(true fruit)和假果(false fruit)
真果:仅由雌蕊的子房发育形成的果实。
假果:除子房外,花的其他部分如花被、花柱、花托、花序轴等也参与形成的果实。
20 种皮(testa)和假种皮(aril)
种皮:位于种子,由珠被发育而来,通常比较坚韧,起保护种子内部结构的作用。
假种皮:有的种子种皮外面,还存在由珠柄或胎座延伸发育而成的部分,称为假种皮,呈肉质或膜质。
21 胚乳(endosperm)和外胚乳(perisperm)
胚乳:被子植物在双受精过程中由1个与中央极核细胞融合后发育而形成,常位于胚的周围,呈白色,富含丰富的淀粉、蛋白质、脂肪等,为种子内的营养组织供胚发育所需。
外胚乳:大多数植物种子的胚发育和胚乳形成时,胚囊外的珠心组织被胚乳完全吸收而消失,少数植物如肉豆蔻、槟榔、胡椒、姜等,珠心组织或珠被的营养组织,在种子发育过程中未被完全吸收而消失,形成营养组织包围在胚乳的,故称外胚乳。
22 子叶(cotyledon)和小叶(leaflet)
子叶:是种子内为胚吸收和贮藏养料的器官,通常有胚乳种子的子叶菲薄,无胚乳种子的子叶肥厚发达。在种子萌发后子叶可变绿而进行光合作用,双子叶植物具两片子叶,单子叶植物具1片子叶,裸子植物具多片子叶。
小叶:复叶上的每片叶子称小叶,根据小叶的数目和排列方式不同可将复叶划分为不同类型。
23 子实体(sporophore)和子座(Stroma)
子实体:很多高等真菌在生殖时期形成有一定形状和结构,能产生孢子的菌丝体。子囊菌的子实体称子囊果,其内产生许多子囊,子囊内产生子囊孢子;担子菌的子实体称担子果,其上产生担子,担子外着生担孢子。
子座:是某些高等真菌(主要是高等的子囊菌)容纳子实体的褥座,常从菌核上发生,是从营养阶段到繁殖阶段的一种过渡形式。在子座内着生许多子实体,常为子囊壳,其内产生许多子囊,子囊内通常产生8个子囊孢子。
参考文献
[关键词]物理概念 学习 物理思维 认知结构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7-0004-01
一、引 言:
物理概念是一类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对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抽象化和概括化的思维形式。初中物理概念不仅是物理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构成物理规律,建立物理公式和完善物理理论的基础和前提。物理概念的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探索物理概念学习是物理教学的永恒话题,因此分析概念在初中物理学习中的重要性有重要的意义。
二、物理概念是初中物理学习的基础和成功的关键
物理概念作为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的出发点,揭示了物理这门学科的内容,形成了物理学科的体系与结构,体现了物理学科存在的价值。
物理学包含的内容大体可分为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和物理理论的应用。其中物理概念是物理规律和应用的基础,物理规律揭示了物理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关系。如果学生对电压、电流和电阻这几个概念搞不清,那就无法理解和掌握欧姆定律,更谈不上正确的运用欧姆定律进行实际解题计算了。如果对压强、压力和受力面积这几个概念掌握不好,对于计算压强的题就也会经常出错。
物理概念能够使学生深刻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关联,同时有助于知识点的迁移,进而形成系统的知识链。目前中学生普遍感到物理难学,其症结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在教师方面,往往存在只让学生多做练习,而不注重让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在学生方面,往往只注意背定义、记公式、做练习,而忽视了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因此教师应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将新学的物理概念融入到其原有的物理概念网络中去,建构起新的知识体系和物理认知结构。
三、学好物理概念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孔子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代教育家斯宾塞也强调:“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带有乐趣”,这说明兴趣是学习的最好伙伴。学生对概念的学习与理解能够激起学习物理的兴趣,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欲望,就能增添其进一步探究并学习物理的动力。在物理学史上,许多著名的物理学家只是出于兴趣爱好才潜心研究物理,才如痴如醉地探索自然界的奥秘。
学生对某物理概念会产生疑问,往往是对某概念特别感兴趣,或是思维活动处于迷茫状态,教师可设立概念总结表,从中了解学生的兴奋点、思维程度和教学中存在问题,根据反馈信息,调整教学进程、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确立学生的现有概念发展水平,以不断贴近学生的概念“最近发展区”。透彻的理解物理概念能够使繁杂的物理现象和公式变得浅显易懂有趣,使学生愿学、爱学物理。
学点物理知识,弄懂一些基本物理概念,这往往是现代人提高自身基本素质的需要,甚至于是修身养性、训练思维的需要。那时当人们就象欣赏音乐、欣赏美术作品一样,把学习物理知识、弄懂物理概念当作是修身养性、陶冶情操、训练思维的“消遣”,那将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这时我们心目中的学习物理将变成“欣赏物理”。
概念学习是掌握方法、训练思维的重要途径认识学习物理概念与认识概念的方法向来关系密切,比如,学习电压、电流的概念,由于电压、电流看不见摸不着,我们经常采用跟水压、水流进行类比。在物理概念学习要分把握好物理概念的形成和物理学研究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学生在深入理解物理概念的同时,逐步熟悉和掌握物理学研究方法,进而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物理思维的方法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等,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形成物理概念以抽象,概括为主,建立物理规律以演绎、归纳、概括为主,而分析综合与比较的方法渗透到整个物理思维之中。若能充分把握每个物理概念在其形成过程中所经历的主要思维形式,并注意结合学生的思维特征来组织学习,就能有效地以物理概念学习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
例如,通过对欧姆定律和串并联电路概念的学习,我们要能找出概念的另外表述方法:“电阻越串越大,越并越小”,“串联分电压,大电阻分大电压”,“并联分电流,大电阻分小电流”,这种训练方法能让学生形成熟练的物理解题技能技巧,同时也能使学生的各种思维得到发展。
初中物理学习体系是一个由概念、命题构成的统一的逻辑系统,如果把物理学习体系比作一张网,那么概念就相当于这张网上的一个个网结。可见概念在物理学习的形成、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每个人都希望具有很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如何衡量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智力结构来说,就是要求这样的人能准确地把各种实际问题抽象为具体的物理模型,在这个过程中关键是头脑中要有清晰的物理概念。学习任务任重道远。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把握好初中物理概念学习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物理概念不仅是物理学的基础而且也是学好物理的关键也是培 养学生思维能力、开发智力的重要途径。它在物理学习中重要性不言而语因此在学习中应对物理概念牢固掌握并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参考文献
[1] 郭怀中.物理教学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
[2] 鲁后君;初中物理教学中对学生科学探究精神的培养[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09年10期.
[3] 杨连成;浅谈多媒体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09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