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03 14:37:3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药物学概念,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 药学;服务理念;管理
医院药学工作是医院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任务是保证人民用药安全、有效并实施药学服务,去关心患者的健康,提高生命的质量[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医学模式的转变,必须推出全新的药学服务理念和药学管理系统,以满足患者的基本需求,适应药学发展的需要。
1 改变药学服务理念
传统的医院药学管理模式主要是实施对“物”(药品)的供应和管理。工作内容单一,方式简单,技术含量很低。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和药学自身的发展,医院药学的工作内容正在向着高技术含量转变和发展,药学工作的服务理念将由以药物为中心技术服务模式向以患者为中心技术服务模式转变。药学服务的工作重心也从单纯发放药品、生产院内制剂向为患者提供更好的临床合理用药指导,药学信息普及宣传,药品价格公开咨询等[2]。通过与患者、医务人员沟通,建立药学交流平台,如:定期开展药学知识讲座等,提高全院的医疗水平,使全体医护人员真正认识到新型药学服务理念的长远意义。
2 改进药学管理系统
2.1 加强药品管理 药品管理是药学工作的重要内容,药学人员必须及时掌握各种药品的有效期,并加强与各临床科室的沟通,及时调整临床各科急救药品的效期。对接近效期的药物及时反馈到各临床科室,及时使用[3]。严格控制药品存放温度及干湿度,并积极配合药品质检部门对药品质量定期检查,确保药品质量。还要加强对贵重药品及毒、麻药品的管理,贵重药品应储藏在安全可靠的专库或专柜内,要有专人负责保管,药物进出库时要认真查对,在调配这类药物时必须准确、细致、认真,并及时进行销存,做到账物相符。
2.2 建立便捷的用药供应模式
尽快推广住院患者单剂量包装工作,强调药师配药制度,把不同固体口服制剂的一次用量统一包装在一起,既改善了卫生条件,保证了质量,方便了临床,又增加了患者用药的依从性[4]。并在病区开设由临床药师负责的具有专业特点的小药房,随时深入病房,面对面地密切观察患者用药的全过程,了解药物疗效及用药中存在的问题,并与患者家属取得直接联系,随时可以用药咨询及教育工作。
2.3 为患者提供合理用药指导及药学信息咨询服务 由于药品种类繁多,患者自身了解的药品知识非常匮乏,因此,为了保证患者临床用药的合理性,药学工作中有必要为患者提供合理用药指导及药学信息咨询服务。通过不同地点的不同服务方式,由患者自主选择,可专门设立一个药学服务窗口,为医务人员和各个年龄层次的患者直接提供用药指导,包括药品的化学名、商品名、剂型、剂量及用法、生产厂家、临床适应证、药物不良反应及配伍禁忌等资料。还可在门诊大厅设置触摸屏幕为患者提供药品品种、价格查询;对于特殊生理条件的患者,药学服务要根据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的特点,进行特别剂量的给药说明及药物使用注意事项等信息,保证患者安全合理用药,促进患者的身心健康。
2.4 做好药学监护 安全合理的用药监护必须在医生、药师、护士的共同配合下完成,通过查看患者的各项检测指标,评价患者的用药方案是否合理,对药品的使用数量、种类、金额进行实时监测,一旦发现用药不合理的现象,及时进行干预,以免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伤害,引发医疗纠纷。对ICU危重患者进行重点药学监护,加强用药后观察及时掌握病情变化,药品疗效、不良反应等情况,进行药物疗效评价,根据实际需要提出调整用药建议,并按规定正确书写药例,妥善保管和存档[5]。
2.5 做好药品的不良反应监测服务 对用药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要给予对症处理;对出现的特别严重的情况,也要及时抢救。
同时,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做以认真记载和填写《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及时生产厂家和主管部门联系,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要求的提高,已不再仅仅满足有药可用和用药安全问题,要求提高治疗质量甚至生存质量,即应提供优质、高效、低消耗的药学服务已经成为人们的迫切需要。药学服务理念也发生了全新的转变,时刻以患者为中心,保证患者用药的安全、有效、合理。但是,药学服务质量的提高,服务理念的转变必须依靠一支强有力的药学服务队伍。因此,必须通过迅速改变药学人才的知识结构,培养一批有素质的临床药师;并通过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建立有效地考核机制,全面改进药学管理系统,进而提高整个医院的整体服务水平和形象。
参 考 文 献
[1] 黄卫东,汪世英.浅谈医院药学管理.实用医技杂志,2005,12(2):344-345.
[2] 王振国.开展医院临床药学服务的作用与意义.中国医学创新,2009,6(18):101.
[3] 部方字,黄泰康,杨世民,等.国外社会药房药学服务研究进展.中国药学杂志,2007,5(4):383-384.
1 概念一:生态系统
1.1 问题
生态系统的概念的理解是学生学好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稳定性的基础。在考试时,学生往往在具体实例分析时判断不准什么属于生态系统,什么属于群落。
1.2 问题探讨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只知道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构成了生态系统,但缺乏对其前概念的理解以及概念的外延理解,在具体实例分析判断时才容易出错。
1.3 具体教学设计
教师先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系统?”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可能回答不出。在学生思考后,教师总结:“系统是指彼此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组分有规律地结合而成的整体。”然后教师用教材中问题探讨中土壤与生物的实例给予解释,学生很快会理解生态系统概念中“相互作用”的含义。接着再举教材中的实例提问:动物园里饲养着各种动物,也栽培了多种植物。一个动物园中的全部动物是一个系统吗?全部动物和植物是一个系统吗?这样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系统”这一概念的理解。
学生在理解了“系统”的概念后,教师进一步引导思考:“系统既然是一个整体,它应该有一个范围,生态系统的范围有多大呢?”这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教材88页的下面一段有关内容,然后教师总结:“生态系统的范围有大有小,地球最大的生态系统就是生物圈。”对于生态系统的类型则要求学生自主阅读了解。
接着教师提问:“生态系统既然有边界,那么,在系统内部能不能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呢?”学生思考片刻,教师引导:“如果把我们生活的这个城市看成是城市生态系统的话,冬天时我们呼吸的氧气都来自城市内部吗?”学生自然想到冬天城市中多数植物都落叶了不能进行大量的光合作用产生足够的氧气,得出氧气这种物质在系统内不能实现自给自足循环利用。教师接着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与宇宙之间有没有物质的交换?”学生会回答:“几乎没有。”教师接着引导:“对于生物圈这个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来说,物质能不能实现物质循环利用而自给自足?”学生回答:“能”。教师总结:“地球上只有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能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教师提问:“在生态系统内能量(比如光能)能不能循环利用?”学生自然想到:能量必须源源不断输入,才能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能量不能循环利用。
教师讲解了生态系统的概念中的几个外延后,可以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巩固学生的理解。如: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树林里有一棵倒在地上的枯木,上边生长了蘑菇、木耳,还有以木材为食的蚂蚁等各种生物,这棵枯木构成了什么(生态系统)?枯木上的所有生物构成了一个什么(群落)?
1.4 教学反思
生态系统的概念教学中,其前概念是“系统”,通过讲述以及举例让学生熟悉“系统”的概念是理解生态系统概念的内涵的关键,然后引入生态系统范围、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利用等生态系统的概念的外延问题,最终使学生能够全面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2 概念二:生态系统的结构
2.1 问题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这些很简单的内容,教师经常强调但学生总是忘记。为什么学生记不住呢?
2.2 问题探讨
因为教师过于强调让学生记住这句话,而轻视了生态系统的结构这一概念本身的含义的理解。教学中,教师若先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结构,理解了这个概念,学生自然就容易记住它所包含的内容了。
2.3 具体教学设计
教师先引导学生思考:“什么叫结构?”学生思考半分钟,但在学生的认知水平上很难回答出来。然后教师逐步引导:“砖混结构的建筑物中包括有哪些组成部分?”学生容易回答出:“包括砖、沙子、水泥等”。在这个认识基础上,教师总结出结构的概念:各个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现代汉语词典)。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结构?”学生回答:“生态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教师接着问:“生态系统中有哪些组成成分?这些组成成分之间如何搭配和排列?”引导学生阅读教材90页和91页,可以先提问学生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给予引导,然后总结:“组成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物成分之间通过营养关系以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形式搭配和排列,这些就构成了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师再具体讲述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具体内容。
2.4 教学反思
生态系统的结构概念的理解重点是让学生理解“结构”这一概念的含义,“结构”是“生态系统的结构”的前概念。只有通过例举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例子让学生理解了前概念,本概念也就容易理解,只要理解了概念所包含的含义,即:“生态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学生才能够牢固记住“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这一本节的核心内容。
关键词: 初中生物学教学 重要概念 教学方法
概念是对事物的抽象或概括。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课程内容的基本组成。生物学重要概念处于学科中心位置,包括对生命基本现象、规律、理论等的理解和解释,对学生学习生物学及相关科学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术语传递生物学的概念,如“光合作用”;也可以用描述概念内涵的方式传递生物学概念,如“绿色植物能利用太阳能(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贮存了能量的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用描述概念内涵的方式传递概念可以更好地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确定概念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以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并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实现重要概念的螺旋式发展。在初中生物概念教学中,既要揭示概念的实质,又要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那么如何搞好这方面的教学呢?参照《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及查看有关资料,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作了如下探讨。
1.建立重要概念教学意识,明晰初中生物教学中的“重要概念”。
围绕生物学重要概念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能有效地提高教学率,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迁移应用。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时,应注意围绕重要概念展开,精选恰当的教学活动内容,其教学方式可以是讲授、演示、实验、资料分析、讨论等,促进学生对重要概念的建立、理解和应用。教师必须明确什么是“重要概念”,才能帮助学生理解重要概念。
例如教学中可让学生明确一下重要概念。如在“生物体的结构层次”这一主题中,列举的重要概念有: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动物细胞、植物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线粒体等结构,以进行生命活动。
相比于动物细胞,植物细胞具有特殊的细胞结构,例如叶绿体和细胞壁。
细胞能进行分裂、分化,以生成更多的不同种类的细胞用于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
一些生物由单细胞构成,一些生物由多细胞构成。
多细胞生物体具有一定的结构层次,包括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和生物个体。
2.利用概念图等方法梳理知识点,强化重要概念的理解及掌握。
在设计教学时,教师需对其中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在明晰其中的重要概念、概念间的层次关系和逻辑关系上,概念图有很大的优势,能帮助教师准确地把握这节课的知识框架。
如在讲述科学探究的有关知识时,对涉及的相关概念可借助这样的概念图加以理解(如图示)
3.运用对比的策略,引导学生区分易混淆的概念。
初中生物学教材中,有不少概念,它们要么在字面表述上、内涵上,要么在过程上有些相似,学生在学习的时候由于没有正确地对其区别把握,往往容易混淆。例如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细胞的分裂和分化、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等等。通过不同形式的对比,可以使概念更清晰,更能掌握概念的本质属性。
3.1通过列表对比
这种对比的方法多适用于归纳概念的相似性与相异性,例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对比:
3.2通过简单的图像对比
这种对比的方法比较适用于用文字较难简短描述、学生单纯从文字比较难以理解的概念。例如:细胞分裂与细胞分化,可用下图进行对比:
过程(一)表示细胞通过分裂使数目增多,故细胞分裂是“量变”的过程,刚分裂出的细胞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都相似。过程(二)表示细胞分化的过程,是在分裂的基础上,细胞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形成稳定性差异的过程。通过简单的图像,能够使概念直观化,从而易于区分。
4.运用探究实验,纠正学生的错误的前概念,生成科学概念。
前概念是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相对于新知识的已有认知,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片面的或错误的。前概念的成因,主要是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及正确或错误认识的积累。正确的前概念是学习生物学科学概念的基础和铺垫,它的正迁移作用可成为生物学概念学习的资源和概念学习的新的增长点,可使学生尽快地掌握新知识和知识结构。片面或错误的前概念会成为生物学概念学习的障碍,这些错误的前概念如果得不到及时矫正,就会影响对生物学概念的同化和顺应,使学生形成错误的思维,阻碍生物学科学概念的建构。前概念的形成,往往经历了比较长的时间,在脑海中根深蒂固,仅仅靠教师的讲解,难以纠正,但如果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实验并进行探究,亲自体验探究的过程,通过实验、观察而得出结论,得到的印象就会很深刻,有利于科学概念的生成。
例如:关于种子萌发的外部条件,很多同学误认为种子必须在有光的条件下才能萌发。为了矫正学生的这一错误概念,可以因势利导,启发学生:如果我们想进一步探究“光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在现有实验基础上可如何设计探究方案?实验的现象可能会怎样,最终的结论又是什么?经过探讨,学生充分运用对比法和控制变量法,提出增设一组对照实验,增加一个满足“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和适量的水分”这一外界条件的实验装置,对它进行遮光处理,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最终得出相应的结论。在此过程中,实验实际上发挥了两个作用:一是通过实验观察,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习兴趣和欲望;二是通过实验设计和实验现象的观察,修改或改变学生头脑中原有的错误概念,加深对科学概念的记忆和理解。也就是说,实验促使学生通过认知顺应,实现了概念的转变,从而建构起新的科学概念。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需要向学生提供各种丰富的、有代表性的事实为学生的概念形成提供支撑。另一方面,教学活动不应仅仅停留在让学生记住一些生物学事实,还要帮助学生通过对事实的抽象和概括,建立生物学重要概念,并以此建构合理的知识框架,进而为学生能够在新情景下解决相关问题奠定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必须注意到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概念,特别是那些与科学概念相抵触的错误概念,帮助学生消除错误概念,建立科学概念。
参考文献:
[1]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011版《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中提出:“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课程内容的基本组成。生物学重要概念处于学科中心位置。”突出强调在新一轮的课改实践中要关注生物重要概念的教学,教学传统生物学概念教学的呈现方式为直接讲授法,学生在被动地接受,给学生的印象浅层,往往无法迁移、应用于新的情境中,只是作为生物概念内容的记忆者,而生物学重要概念又是学生学习的核心知识,因此认真有效地开展好生物概念教学就显得尤其重要。
在概念的学习中,学生应成为概念的主动建构者,根据建构主义理论,通过学生探究获得丰富的事实性知识基础之上,进而主动建构概念,通过抽象概括才能归结出概念,为此本人探索在教学借鉴美国“5E” (参与、探究、解释、迁移、评价)教学模式,通过创设情境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探究主题,运用实验、观察、资料分析等多种探究形式,获取丰富的生物概念的事实性知识,从而归纳出生物学概念,为在新情境下开展迁移应用,最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评价。
下面以人教版《动物体的结构层次》为例,通过对本课涉及重要概念的解析,分析其建立概念的事实性知识,运用“5E”教学模式开展生物重要概念教学的尝试。
一、教学背景分析
1.课标解析及教材分析 本节课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在“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主题下“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组织”和“多细胞生物体结构层次”两个内容中涉及,对于细胞如何通过分裂分化构成生物,就需要建构“细胞分化”、“组织”、“器官”、“系统”等4个概念,概念多知识容量大而且内容抽象,因此教学难度大。
2.学情分析 概念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原有知识(前科学概念)的基础上。之前,学生已经了解: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通过分裂产生形态、结构和功能相似的细胞,并已观察口腔上皮细胞、肌细胞、神经细胞等不同动物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所具有的差异性,并且对人体的器官和系统这些知识或多或少都有所了解。这些,为本节课的教学作好铺垫。但学习概念较多,抽象难度大,创设基于学生原有认识的问题情境,通过观察实验、资料分析、图片等探究活动,建立丰富的事实性知识,从而自主建构起本课重要概念,纳入学生已有知识体系。
二、本节内容的重要概念
在课标“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主题下,帮助学生形成的重要的生物学概念为“多细胞生物具有一定的结构层次,包括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和生物个体。”。具体到本节课的重要概念是“动物体的各种组织是由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的”、“动物体(人体)具有一定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这两个概念。教学的难点在于细胞的分化和组织这两个概念,这两个概念突破也为后面几个概念乃至整个动物体结构层次的建构打下基础。
通过对课标及教材分析,将这两个重要概念分解成四个概念,并归纳出对这四个概念支撑的事实性知识。见下表。
表1 动物体结构层次概念形成的事实性知识及概念解析
本节课的概念图
三、教学目标及教学设计思路
1.知识目标 说出组织、器官、系统的定义;概述动物体的各种组织是由分裂、分化形成的;识别人体的几种基本组织;描述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
2.能力目标 利用显微镜观察人体四种基本组织切片,区别说出四种基本组织细胞的结构特点及功能。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初步形成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生物体是一个统一体的观点。
教学设计围绕(参与、探究、解释、迁移、评价)五个环节展开,从鱼个体的发育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在教学过程中没有主动提出本节课涉及的重要概念,而是通过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四种基本组织细胞,不同器官分解图片以及同一系统中不同器官功能的分析等形式让学生主动建构起分化、组织、器官、系统等概念。体现感性到理性教学,符合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
四、教学过程及组织
本节课采取用“5E”教学模式,是美国生物学课程研究开发的一种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模式,它包括有参与、探究、解释、迁移、评价五个环节,因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分阶段形成几个不同的概念,为此将探究与解释两个环节合并,在教学中重复出现。
1.参与
展播小鱼个体发育的视频,提出问题:构成小鱼的基本单位是什么?它们都一样吗?它们集中起来就能形成一条小鱼吗?学生基本上都能说出是不行的,并能进行举例,但是又无法解释其中细胞为什么会有不同,这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境,使学生学习的欲望、热情以及思维都开动起来,参与到课堂中,从而引出本节课探究的主题: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2.探究和解释
让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究活动,获取丰富具体的事实性知识,为重要概念的建构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环节将是本节的中心环节。
探究一:观察不同的人体细胞图片,解释细胞分化的概念
要求学生联系刚才讨论,人体由不同的细胞构成,这些不同的细胞在结构和功能有什么不同?展示人体不同种类的细胞图片(皮肤上皮细胞、骨骼肌细胞、神经细胞、红细胞等),引导学生观察其形态、结构上不同,共同讨论其具有的功能,从而感知人体有不同种类的细胞,具有不同功能。为什么受精卵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大部分细胞在形态结构功能上发生很大的变化。为形象地展示分裂与分化的过程,用几何图形展示其过程。
从而很自然地解释了形成细胞分裂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功能上产生的差异性变化,叫做细胞的分化。
探究二:观察四种基本组织切片,解释组织的概念
在开展探究活动之前先进行猜测,分化后的不同细胞是如何排列,是交织的还是同类聚集呢?学生猜想:具有同样功能的细胞会聚集在一起。因此通过观察四种基本组织切片(切片上的名字先遮盖,只标字母),以免学生先入为主。通过观察再与课本的图进行比较,找出它们分别是属于什么组织?有什么功能?从而让学生从观察中获得如下事实性知识:1)具有同样形态结构功能的细胞聚集在一起;2)不同的细胞群功能不同,从而教师再引出这样的细胞群称为组织,建构“细胞分化形成不同种类的细胞,这些细胞进一步形成不同的组织”这一重要概念。进一步分析四种基本组织在人体内的分布,为后器官的概念的形成奠定基础。
探究三:观察胃、脑、心脏等器官的模型或图片,解释器官的概念
展示胃的模型及解剖图,展示不同部位的细胞图,让学生观察分析细胞在其中是如何分布的,并结合生活体验给予说明。外壁是由一层结缔组织膜、中间是肌肉层、内壁是胃黏膜、其中还分布神经与血管。观察分析结果会形成如下事实性知识:1)观察的结构是由不同的组织构成的;2)组织在其中的分布是有次序的。从而共同建构起器官这一概念。通过进一步分析脑、心脏的组织构成及哪种组织为主,具有什么功能?
探究四:观察人体消化系统的图片,解释系统的概念
让学生通过观察人体消化系统的图片,组织学生讨论:你看到哪些器官?这些器官之间有什么联系?从而得出口腔、咽、胃、肠、、肝、胰腺、唾液腺等器官连在一起,能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从而直观了解到器官可以构成系统。进一步展人体的其它系统,加深对系统的概念的理解,并了解各系统相互配合形成统一的整体。
3.迁移
让学生能将将学习的概念在新的情境中运用分析。提出一个问题共同探究:皮肤是属于组织还是器官?通过引导学生通过先前几个概念分析:皮肤是否具有一定功能?这时让一个学生上台模拟与老师配合表演,老师用手假装成刀去割学生的手臂,这时同学们会感觉到什么?有什么会流出来?它们是属于什么组织?人冷时会起鸡皮疙瘩,生气时会怒发冲冠,说明皮肤中还有什么组织?通过这个实例,让学生学生判断人体的结构层次。
4.评价 本环节设计如下评价
评价1:展示判断题,辨析概念并说明理由,其目的是纠正学生错误概念。
评价2:让学生用图解的形式表示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目的是检测学生对结构层次大小顺序排列,也让学生进一步将知识系统化。
关键词:重要概念;教学策略;实验;模型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下面简称《新课标》)围绕十个一级主题提出了五十个重要概念。重要概念处于学科的中心位置,是对生物学基本概念、原理、规律、理论等的理解和解释,支撑着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学习。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探讨生物学重要概念的教学策略。
一、直观教学促进理解重要概念
生物学是一门从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水平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以及生物与周围环境关系等的科学。生物学概念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实验、模型、示意图、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使抽象概念形象化,减少学生对概念学习的思维障碍。
1.充分利用实验的直观性
对实验现象和实验过程的观察,有利于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例如“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实验,教师设置问题:(1)先找出血流速度最慢的血管; (2)观察血流速度最慢血管两端的血管,它们的血流速度有什么特点?(3)血管分成几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实验观察辨别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并观察三种血管之间的关系。学生通过实验认识 “三种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有利于学生形成“血液循环系统包括心脏、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和血液,其功能是运输氧气、二氧化碳、营养物质、废物和激素等物质”的重要概念。
2.充分利用模型的形象性
模型具有形象性,能形象地反映事物最主要的特征和功能,从而对认识对象作一种简化、概括性的描述。在概念教学过程中,利用模型进行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直观形象地领悟概念,而且能加深对所学概念的理解。例如“肾单位”这一概念复杂、抽象,学生难以理解。通过建构模型组织教学,师生共同用手势模拟肾单位的结构:左手握拳表示肾小球,伸出大小拇指分别表示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右手呈凹拳,囊状结构表示肾小囊,右手握住左手的拳头表示肾小囊内壁紧贴着肾小球,同时右臂曲肘表示肾小管。通过建构模型,学生有效地掌握肾单位的概念,有利于学生建立 “泌尿系统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其功能是排除废物和多余的水”的重要概念。
3. 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生动性
多媒体教学技术的使用不仅能使抽象的生物学知识直观化、形象化,而且能使静态的文字表述转化为生动的动态过程。在一些重要而复杂的生理过程、抽象概念的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能有效地突破难点,而且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概念教学的有效性。如在血液循环途径、血液成分的变化以及毛细血管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等教学中,借助播放视频,微观的生理过程及变化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集中精力,认真、细致地观察每一个生理过程。然后教师再进行点拨讲解,学生能较好地理解这些生理过程,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建构 “血液循环系统包括心脏、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和血液,其功能是运输氧气、二氧化碳、营养物质、废物和激素等物质”的重要概念。
二、科学探究促进建构概念
建立科学概念要有事实性知识的支撑,科学探究是获得事实性知识的重要途径。通过科学探究,学生经历了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等一系列活动,对生成概念、理解和应用概念,有着重要作用。若学生仅仅通过教师讲授知道实验过程,势必造成学生死记硬背生物学实验,不利于体现生物学的科学课程性质,无法实现“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这一课程核心任务。
在“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教学中,教师通过以下步骤引导学生探究。
1.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知识或生活经验提出与实验有关的各种问题。如绿叶在光下制造的有机物是淀粉吗?在没有光的条件下绿叶还会制造有机物吗?
2.设计实验方案
“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是初中阶段最复杂的实验。考虑到初中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能力有限,在实验方案设计方面,有效的做法是:教师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原理,最后学生归纳实验方案。问题如下:(1)实验前,为什么要将天竺葵进行暗处理?(2)以“光”作为变量,哪一种方案更严谨?①一盆植物上选两片叶片进行对照。 ②一盆植物上选一片叶片的两部分进行对照。(3)为什么要把叶片放到酒精中加热?为什么要用酒精而不是水煮叶片?(4)为什么要将盛酒精的小烧杯隔水加热?(5)观察玉米种子结构时,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区分胚和胚乳的?(6)在叶片上滴加碘液的目的是什么?(7)经过碘液处理后,叶片发生了什么变化?如何解释这一现象?(8)酒精脱色后用清水漂洗叶片的目的是什么?滴加碘液后用清水漂洗叶片的目的又是什么?引导学生运用流程图归纳实验方案:暗处理 叶片部分遮光 光照 取叶片 酒精脱色 清水漂洗 滴加碘液 清水漂洗 观察。
3.分析实验现象
完成实验操作不是探究活动的最终目的,还要让学生学会设计表格记录实验现象或数据,并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以利于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通过表1引导学生从见光部位叶片变蓝,遮光部位叶片不变蓝,推导出见光部位产生淀粉,遮光部位没有产生淀粉。最后得出结论:绿叶在光下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淀粉等有 机物。
通过探究活动,加深学生对 “绿色植物能利用太阳能(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贮存了能量的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这一重要概念的理解。
三、生物图表促进比较归纳概念
“图”即概念图,其作用就是简明扼要地体现知识的结构性和整体性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表”即表格。表格最大的好处有利于概念间的比较,凸显概念间的 异同。
1.列表比较,辨清概念异同
表格能够简明地比较、分析相似、相近或相异的概念,突出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辨析和理解。如表2所示为细菌细胞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同时教师设置如下问题:(1)细菌细胞和动物细胞、植物细胞主要区别是什么?(2)细菌细胞和植物细胞还有什么不同?(3)通过比较细菌细胞和植物细胞结构上的不同,你能推测它们的营养方式各有什么特点?通过列表与设置问题串,有利于学生建立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的重要概念。
2.建立概念图,理清概念关系
学生逐一学完各个概念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概念图。在概念图的建立过程中,学生通过比较、整理、分析、综合的思维活动,完成了所学概念的自我内化过程,形成系统的概念体系。例如复习“生物圈中的人”时,教师引导学生以细胞的呼吸作用为主线,并设置如下问题: (1)细胞呼吸作用的有机物来自哪里?怎么送到细胞?(2)细胞呼吸作用的氧气来自哪里?怎么送到细胞?(3)细胞呼吸作用的废物如何排出体外?(4)细胞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有哪些作用?(5)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对人体的哪些系统有调节作用?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深入分析与解决,师生共同构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概念图(如图1),展示了人体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之间的联系,加深学生对“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这一重要概念的理解。
四、应用概念,促进能力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