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业的信息化范文

农业的信息化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1-03 14:37:3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农业的信息化,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农业的信息化

篇1

1.1农业

农业的概念,相关学者都进行了定义,我们这里具体是以“新华”字典里的定义为例,农业就是指栽培农作物以及饲养牲畜的事业。当前,社会进步非常的快,农业的含义也在发生着变化,就目前的农业是指整个农业体系,它包括了生产前、生产中以及生产后的农业服务体系。

1.2农村

农村是指“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劳动者聚居的地方。”当前,我国正在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农业生产被重视,而且农民的生活也开始被视为一个重点,各类乡镇企业逐步成长。随着很多投资者在农村投资,农村开始成为工业、农业以及服务业同时存在的区域。同时很多农村农民开始外出务工,造成了大量农村劳动力的流失。所以有必要对农村概念进行重新定义。农村是相对于城市来说的,我们将非城市的区域称作农村,将农村定义为农业活动发生的主要区域。

1.3农业和农村的关系

从上述的概念来说,农村是一个区域,而农业是在这个区域内所发生的一切经济活动包括农业生产、文化教育、卫生等其他行业,这些都是农村建设中所需要关注的领域。当前国内的农村问题主要是表现为农村经济文化以及素质都比较落后。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努力加强农业的建设。

2.农业信息化以及农村信息化

2.1农业信息化

农业信息化是指在当代计算机信息普及的前提下,运用计算机欣慰为主要生产工具进行农业生产。农业信息化是说农业的全过程信息化。农业信息化主要可以分为生产前的信息化、生产中的信息化和生产后的信息化。

2.2农村的信息化

农村的信息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农村信息化是利用现代计算机以及通讯信息计算建立农村综合的信息化体系。促进农村信息资源、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农村管理信息化、农村社会服务信息化、农村文化信息化、农村经济信息化。

3.农业信息化以及农村信息化的关系

3.1农业信息化与农村信息化相互影响并相互促进

3.1.1农村信息化建设前期主要服务于农业信息化目前我国的农村普遍存在经济发展落后,基础设施薄弱的情况,农村地区首先需要提高经济水平。但是目前农村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农业,经济收入不高,使得农村经济很落后。农村信息化建设前期,各建设内容都应该集中在推动农业的发展中。例如农村经济信息化可以通过建立农村电子商品平台,给农产品的销售提高多渠道的发展。3.1.2农村信息化推动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农业的信息化需要国家的政策、资金的支持,同时还需要农民自发的推动。这首先就需要改变农民的传统观念,让农民能够切实感受到信息化带来的好处,主动去投入到信息化建设中去。农村的信息化还需要建设村村通等,这些都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物质保障。同时农村信息化培养的有文化、有知识技术的人才也将为农业信息化提供可靠的劳动力。农村信息化还可以促进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总的来说农村信息化给农业信息化提供了物质基础、人才基础以及经济基础,能够有效的推动农业信息化的发展。3.1.3农业信息化决定着农村信息化的发展农村的主要产业是农业,只有实现了农民的增收,才能使得农村地区的其他工作展开。当前,我国的农村信息化建设是需要通过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来促进农业的发展。但是农业的发展又制约着农村的发展,如果没有农业的发展,就不能解决农村最基本的温饱问题,更不用说其他的建设了。可见,农业信息化决定着农村信息化的发展。

3.2农业信息化与农村信息化都是属于现代新农村的信息化建设

篇2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 农业现代化 传统农业 信息系统

Abstract: Generally speaking, our country farm labor efficiency level is still somewhat low, the agricultural population still held the great proportion in our country, compared the disparity with the developed country 3% about primary industry population ratio to be very still big. But after joining WTO, our country agriculture will face the bigger international market competition, how to raise our country agriculture modernization level, strengthens i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competitive power, is suspends in front of us the important question.

key word: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ization agriculture modernization traditional farming information system

前 言

改革开放也给我国信息产业发展创造了机遇,使我们能够迎头赶上国际信息产业发展的巨大潮流,由于信息的广延性和通用性,使信息化发展给各行各业提供了发展新机遇,利用信息产业的发展去武装我国传统农业,就可以为我国传统农业注入新的技术活力,使我国传统农业得到超常的发展。

一、信息化是传统农业的倍增器

信息技术是当今发展最快的高技术,但就信息技术本身来讲,它只是一种工具,并不能替代其他产业,只有和其他产业结合,才能够真正成为传统产业发展的倍增器。信息技术与农业结合也同样能够起到倍增作用。

农业信息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农业技术信息化:如精准农业信息;农业环境信息化:如气候预报、病虫害测报;农业经营信息化:如农产品交易信息等。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在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基础上,政府每年拨款15亿美元,用于建立农业信息和市场服务网络。有着粮仓称号的俄亥俄州的农场主,一个人经营几千公顷的土地,全靠电脑管理控制生产、销售的每一个环节,而在我国目前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时期。要在人均0.067公顷的耕地上解决13亿人口的吃穿问题,根本出路在于以科学技术和信息及其物化了的设备工具和生产资料来武装农业,使之在有限的土地上大幅度地提高生产率,所以发展农业信息将给我国农业带来难得的机遇。我国传统农业绝大部分尚处于低质低效水平,虽然劳动力成本低,但劳动力人员素质也低,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经营水平也同样不高。随着加入WTO的临近,我国农业生产不得不面临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要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农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就要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用当今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相结合无疑会极大促进我国传统农业的现代化水平,使我国传统农业取得跨越式发展。

二、把农业信息当做产业来发展

推进农业信息化,必须把农业信息当做一项产业来发展。众所周知,信息产业已经成为世界发展最迅速、科技含量最高、利润率最高的产业之一。发达国家50%以上产值来源于信息业,信息产业在农业上应用,一方面可以使农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农业信息本身也可以被当做产业来发展。所以农业信息化建设决不仅限于信息网建设,它还可以带动农业信息硬件、软件建设,还可以拉动农业信息服务、农业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分析以及农业信息中介、网上农科教育、网上农产品交易、网上结算、定单农业、物流配送等一系列农业生产、流通活动,既可以创造一大批就业机会,又可真正通过信息化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业整体效益。

在农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农业通过信息化可以获得倍增效益,信息业可以通过对农业的信息软硬件服务形成农业信息产业,最终形成农业与信息业双赢的良好局面。现代农业在农业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都离不开信息服务,农业信息已经涉及到了农业生产、流通的方方面面,加之信息本身的增效作用,使得农业信息服务的各环节都会有效益产生,在这里由于农业信息效益市场价值的体现,起到了促进农业信息向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从而使得将农业信息化被当做产业来发展成为了可能。

三、农业信息化市场需求巨大

在我国总人口中农村和小城镇人口占有绝对大的比例。在我们对浙江农村的考察过程中,强烈地感受到农民、农业工作者对农业信息的渴望。绍兴市所属嵊州市1998年专门提出了“必须像重视农业科技推广一样重视农业信息”的要求,嵊州通过建设“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农业110”及农业信息员、农业信息会等多种农业信息形式,开拓了为农业服务的新领域,通过网上交易、网上服务,确使农民尝到了农业信息的甜头。如嵊州农业信息网,短短几个月就有200多个农户、企业在网上交易,涉及200多种农产品,吸引了美、日、香港客商洽谈生意,成交额已突破300万元。又如绍兴“中国轻纺城”这一大型纺织品专业市场,去年成交额167亿元,成为亚洲最大的轻纺市场。这个市场建成了100兆的网络线,所有商户都可以进入因特网,网址点击率已达3.5万次以上。这说明农业信息化建设,顺应了农民需要,也顺应了市场经济、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发展农业信息产业本身也是一项市场行为,市场行为就必须用市场手段去做,用市场方法做市场的事,不宜用行政方式做市场的事,政府最好是去为农业信息产业业搭台,唱戏还应让企业去唱,政府不宜包办。但在发展农业信息产业过程中,政府要扶持,要给予优惠、引导,最终要按市场规律以企业运作方式来完成。只有真正按市场方式运作,才能真正发展农业信息产业。

一般来讲,发达地区信息化建设,优于落后地区,城市优于农村。虽然浙江省和全国相比,农业属于较发达地区,农业信息建设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农业信息化建设目前仍显不足,农业信息流通仍显闭塞。比如,绍兴日报报道对在诸暨市的抽样调查表明,10个种粮大户中有7户不了解粮食购销改革,反映出农民目前大多数还是处在信息不灵状态,说明了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十分必要的。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如果农民、农业工作者、小城镇居民都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或即使仅有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甚至仅有四分之一、五分之一农

业人口来参与这个市场,按全国人口比率而论这个市场该有多么巨大。

四、建立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

在谈到现代化指标时,往往把信息化程度作为一项衡量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来看待。信息化指数的高低也就反映了该地区、该行业的信息化水平,发展农业信息化产业也就不能不建立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信息量:包括单位面积内人口的通话次数、E-mail数、信函数、报刊数、网上信息数、因特网点数等。

信息装备:包括单位面积内人口的电话机数、电视机数、计算机数、上网微机数等。

信息主体水平:如单位面积内人口中的第三产业人口数、大学生数、信息从业人员数、上网人数等。

信息消费:如个人、单位或集团消费中信息消费的绝对值和相对值等。

篇3

【关键字】农业信息 服务 现代农业 对策

为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促进农业经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笔者认为必须先行发展农业信息化服务,并采取点面结合,分阶段、有步骤地让农业信息化服务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下面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仅供参考。

一 农业信息化的内涵及其服务现代农业的必要性

1.农业信息化的基本内涵

农业信息是指各级领导、有关部门在农村经济工作中的决策与管理,以及农村经济市场主体(农产品生产者、加工者、经营者、消费者)在经济活动中所需要的全部信息。它的内容包括:有关理论、政策;新品种、新技术、农业质量标准;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的供求及其价格情况;农村劳动力、农村资金、土地情况;国内外农业宏观经济情况等多方面多层次的信息。农业信息,横向可细分为种植业、养殖业、林业、农垦、水利、气象、农机、乡镇企业等行业信息;纵向可细分为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流通、消费、质量安全等各个环节的信息;还可以分为基础性信息、综合性信息、动态性信息和预测性信息。

2.农业信息化的概念及内涵

农业信息化是指为全面提高农村经济运行效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各个领域不断推广和应用计算机、通信网络等信息技术和其他相关智能技术的动态发展过程,具体表现是电子化、数字化及网络化。农业信息化的内涵主要包括: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化、农业科学技术信息化、农业经营管理信息化、农村市场流通信息化、农业资源信息化、农民生活和消费信息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及市场准入信息化。

3.农业信息服务现代农业的必要性

农业信息服务就是为有关决策、管理、生产、加工、经营、消费提供农村市场信息的活动。它由政府部门及非政府部门的信息服务组成,实现形式多种多样。当今世界,现代农业也就是市场农业、信息农业,加快农业信息化服务对推动现代农业发展非常必要:一适应政府职能转变、建立服务型政府的要求;二顺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三加快市场农业发展的要求;四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五参与世界农产品市场竞争的要求。

二 郴州市农业信息化的基本条件分析

1.推进农业信息化的有利条件

第一,具有推进农业信息化的政策人文优势。郴州“两城建设”及“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有关郴州农业信息化工作部署,表明了市委市政府对农业信息化工作的重视。近几年,市政府农业主管部门从机构设置、人员配置到健全体制、完善机制都作了具体安排,加大了农业信息化工作的资金投入;广播电视、电信等有关部门大力支持(农村电话、电视、电脑)“三电合一”进村入户工程建设,解决了“农业信息最后一公里问题”;《郴州日报》、郴州新闻网等媒体也发挥自身覆盖面广、针对性强的特点,积极开展农业信息宣传。所有这些,为推进农业信息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具有推进农业信息化的区位交通优势。郴州地处湘南,毗邻两广,交通发达。京广铁路、武广高铁、京珠高速公路、107国道等交通大动脉纵贯境内,拉近了郴州与外界的距离;已开通的郴资桂高等级公路及在建的郴永宜等县域公路,将郴州打造成“一小时”经济圈;随着全市新农村建设发展,乡村道路硬化升级更使全市城乡融为一体。常言道,要致富、先修路,交通活了,人流、物流、信息流自然也就活了,也就为农业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设施基础。

第三,具有推进农业信息化的市场运作优势。郴州山水旅游节、特色产品展示展销等各类节会活动,为农业信息化的全面展开搭起了一个宽大的平台。郴州农产品批发市场——七星大市场作为全市农产品集散中心,正成为区域性的农产品价格、供求、质量安全状况等信息采集点、源。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起来的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如“临武鸭”、“东江鱼”等公司都建立了企业信息网站。各类流通中介组织,如“郴州福城四件宝”连锁店、“步步高”超市等不但配置营销信息网络,而且买断特色产品营销权。所列情况,都充分显示了郴州农业信息化的市场运作优势。

2.推进农业信息化面临的困难

第一,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程度不高。郴州系丘岗山地,田土难以集中连片,客观上存在人多地少的矛盾,导致郴州农业处于小生产、大市场的困境。全市种植业基本未形成专业化、规模化大面积生产,并影响到养殖业“公司+农户”模式发展也不快,导致现代农业要求的技术密集化、资金密集化及信息密集化程度不高,直接影响到全市农业信息化层次不高,以点带面也难以突破。

第二,农业信息技术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目前,郴州市农业信息化现状与高标准现代农业所要求的信息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目标仍有很大差距。全市农村基本普及了电话、电视,农业信息单向进入的问题已基本解决,但80%以上的村组还没有电信宽带入户,信息资源还不能双向互动、互利,造成农户与企业只是被动接受信息,还难以进行高效率的主动传播信息,农业信息化的推进效果不佳。

第三,农户与企业农业信息化意识不强。全市至今还未建成具有郴州农业特色的农业信息中心网站,市、县、乡信息网络体系没有健全;有关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数据库、开发应用软件等数字化、网络化水平低;信息采集和简单、重复、效率不高;农业生产经营者自身文化素质不高,且受小生产、大市场等客观环境的影响,农业信息流动不畅、信息交流不对称、信息转化率不高。所有这些,导致农户与企业主动参与、投入农业信息化的热情不高,处于“信息淡漠”状况。

三 促进农业信息化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的建议

篇4

一、农业信息化建设基本情况

1. 农业信息网站发展不断加快

河北省、市、县三级都建立了独立的农业网站,形成了河北省农业网站群,初步实现了网站信息的共享共用。“县有信息服务机构、乡有信息站、村有信息点”的格局基本形成。

2. 信息员素质不断提高

近年来,河北省切实加强了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健全组织机构,充实工作人员,强化人员培训,提高服务水平,农业信息化组织体系逐步完善,为开展农业信息服务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 信息资源开发不断加快

各类网站积极开发利用农业信息资源,形成文字、图片、音像等网络信息资源8000G以上,涵盖科技、市场、政策等各个方面。省农业信息中心建立多个省、市、县三级共建共享数据库,省水利、粮食、气象、林业、扶贫办、农科院、河北农大、部分市县农业部门和企业开发建立了一批数据库。信息数量的迅速扩充,为搞好农业信息服务提供了资源保障。

4. 服务范围不断扩大

省、市、县农业部门开发应用了测土配方、病虫害防治、基本农田管理等信息系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自动控制、射频识别等技术深入农业领域并日益转化为强大的生产力。“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完全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村村能上网基本实现。黄骅市的“三位一体”(信息、技术、农资)模式、盐山县综合服务(电话语音、专家应诊、农资配送)模式等,让越来越多的农民走上直接利用信息开展生产经营的路子。

二、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河北省农业信息化工作取得一定进展 ,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信息网络使用成本高 ,农业信息网延伸程度不够 ,农业中介组织 、龙头企业、农村经纪人和种植大户等对信息网的使用率不高;农业信息网自身信息量不够丰富,资源开发整合不够;信息技术在农业基础设施和指导农业生产过程中应用不够等。

三、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1. 加强政府调控

农业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由政府统一规划、组织,统一标准、协调建设。强化政府主导作用:一是科学规划,引领农业信息化发展方向,明确农业信息化建设重点,确保农业信息化顺利推进。二是加大投入力度,提供财政金融政策支持。三是加强信息监控,规范信息服务市场秩序,建立专门的农业信息监督机构,逐步实现农业信息制度化管理。

2. 加强农业信息网络建设

一是健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继续延伸农业信息网络,重点是向农村经纪人、农业生产经营大户、农业龙头企业等的延伸。 二是加强农业信息网站的资源整合和数据共享,丰富信息量内容,增强信息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三是促进农业信息服务的多样化,依托农村中介组织或协会, 满足农村市场的多方面需求。

3. 培养高素质队伍

篇5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现代农业;作用分析

在时代不断发展下的世界各国面临着国际竞争环境不断提升的压力,特别是农业领域的竞争力度呈现出快速提升的趋势,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引入先进的技术推动农业更好的发展。我国是农业大国,自然与其他国家一样需要面对竞争压力,积极引入了信息化技术,在实现农业信息化的同时推动我国农业朝向现代化方向发展。在当前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现代化农业需要不断引入诞生的先进信息技术,推动现代化农业能够更稳定、更快速地向前发展。可见,信息化是我国现代化农业全新发展的重要生产要素,在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作用的同时,能够让我国农业的现代化标准更加突出,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能力,以下内容针对农业信息化在我国现代化农业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

1实施农业信息化战略的必要性分析

在时代不断发展下的农业需要不断改革生产模式,因为传统的农业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不断变化的时代要求,特别是当下的农业需要积极引入信息化技术,因为全球各个国家的农业生产领域已经引入了信息技术,并实现了快速的成长。如果我国农业未及时引入信息化技术,会与其他国家的农业发展产生较大的距离,进一步影响我国在国际中的发展。因此,我国农业领域中需要积极引入信息技术达到农业信息化的目的。所谓农业信息化是指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产前、产中、产后三个过程的生产质量与效率大幅度提升,并且能够为农业生产者、经营者、管理者提供准确的农业生产信息,能够让三者及时发现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快速解决问题保证生产质量与效率。在世界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农业领域中的信息化速度需要不断提升,因为信息化技术是促进农业经济增长与快速发展的关键性元素,可以说信息化技术应用于农业领域中后能够有效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并促进结构良好升级。同时,利用信息化技术可以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创建出新的时代,为我国农业经济营造出良好的发展时机。进入到新世纪后的我国农业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时机,主要表现在农业生产逐渐向规模化、专业化、技术现代化、管理信息化等方向发展,而这些发展方向全部依托于信息化平台。在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有效调整与优化的过程中、农业增长模式从粗放型逐渐向集约型方向转变的过程中,对信息技术的需求力度较大,只有通过信息技术的有效辅助才能达到有效的调整、优化、转型。在我国农业引入信息化技术后,能够让农民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并推动农业生产过程技术化、信息化,可有效改变我国传统农业模式并促进农村经济更好地发展。

2农业信息化对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具有的作用

信息化技术是农业生产系统中的辅助工具,可以改革劳动工具、促进生产者与劳动者掌握先进的技术,进而推动农村经济达到快速增长的目的。信息化技术属于软技术,应用于农业中后可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逐渐地提升,具体的促进作用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1显著提升劳动生产率

农村经济的发展受到传统经济模式的影响较重,劳动模式仍然以人工为主,与信息化技术所体现出来的效率相比较,具有劳动生产率低下的特点,不能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助力。农村农业生产引入信息化技术后,能够让农民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并且可以丰富自身的农业知识,保证种田的过程达到科学化的效果,可显著降低化肥与农药的应用量,能够利用科学的手段提升农业生产质量与效率。另外,农民在掌握信息化技术后可以利用信息化平台了解外界所需的各类信息,能够学习到先进的生产理念与方法,并落实到实际农业生产中后,显著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在走入市场化新型道路模式后促进农村经济快速的发展。

2.2农业生产要素的整合过程进行有效优化

我国现代农业的生产过程中离不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有效支持,因为信息技术能够为农业生产各环节提供准确的所需信息,特别是可以根据规模经济与边际收益理论进行科学性的分析,能够让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各项生产要素,比如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本投入等元素达到紧密协作的效果。利用信息化技术可以有效降低投入成本并提升收益,可显著增加总体收入与边际收入,降低农业生产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我国传统农业要进行改革,朝向规模化经营模式、股份制、农业集团化、构建现代农业生产原则、进军国际市场等方向发展,需要掌握大量准确的数据信息作为改革的依据。另外,农业生产中引入信息化技术后,可以对农业资源进行有效的优化,达到提升农业资源利用率的目的。如果农业引入的信息化技术发挥的功能越多,能够为决策提供更多的数据信息,进而促进决策结果更加准确,进一步促进生产力有效提升。

2.3促进农业实现网上招商引资的目的

农村经济较为落后的原因是缺乏充足的资金,如果能够招商引资可以有效解决农村投入资金不足的问题。要实现招商引资的目标,需要经济发达地区能够了解农村的需求,引入信息技术后,能够让更多经济发达的区域了解农村招商引资的需求,并进入到农村了解实际情况。农业经营者、管理者将此区域农业所具有的优势进行阐述,能够成功实现招商引资的目的,并且经济发达地区还可以派遣人才进入到农村指导农业生产,在解决招商引资问题的同时,也获取了人才,一举两得。22.4提高农业生产企业知名度农业的发展需要开拓出更多的销售市场,而要实现销售市场的扩展,要有效提高农业生产企业的知名度。在此入信息技术后,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向各个区域宣传农业生产企业,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企业、认同企业经营理念,在提升农业生产企业知识度的同时实现更稳定、更快速的发展。

2.5可有效调整农村结构

农业结构调整的过程是以农产品市场需求为主要导向,农业生产企业需要掌握农产品的市场信息,通过掌握的信息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能够促进农业结构的调整与市场需求相符合,进而达到调整成功的目的。在农业引入信息化技术后,信息化技术可以为农户及农业企业提供各种所需的市场信息,农户与农业企业根据掌握的信息科学地选择生产对象与生产模式,在调整农业结构时避免发生走弯路的问题。

3现代农业发展中农村信息化运用策略

从上文所述可以看出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信息化的应用已经成为必然趋势,但是也在推广农村信息化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问题。虽然我国现在大力推广农村信息化来助力现代农业发展,但是受地理位置和农村人口年龄普遍配偏高的影响,为推广农村信息化带来的一定的阻碍。首先很多农村由于地理位置较为偏僻,电子信息设备以及互联网网络也相对落后,对于外界信息接收速度以及信息流通都相对较慢,这样的情况在信息高速更新的时代会严重阻碍现代农业的发展。其次由于农村环境影响,年轻群体开始向城市涌入,大部分都是年龄较大的留守人员,受年龄的影响对现代化的运用接受意识相对较低,传统的农业思想导致现代农业发展速度减慢。那么为了能够改善这样的情况,第一需要提高现代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宣传,通过大量的宣传标语、定期学习等方式来提高当地农民对于现代农业发展以及农村信息化的意识,帮助农民了解其对自身的重要性;其次政府以及相关部门要为农村信息化发展提供专业的指导人员,定期进行讲解教导,帮助农民了解信息化相关的知识;最后要为农村信息化建设配备相应的硬件设施,为现代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提供全方面的辅助。

篇6

近年来,随着海安县农村信息化服务手段的不断改进,科技活动进一步深入和电子信息服务的内容活动的不断扩大,广大农民群众学科技、用信息、依靠科技、信息发家致富的意识不断提高,科技需求不断增强。*镇党委、政府紧趋信息时代步伐,依托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的资源优势,重点抓好农村信息化建设,围绕农村互联网覆盖面的扩大,向农民提供各方面的科技信息,拓宽信息渠道。基层农村工作者和农民足不出户,便可了解掌握科技和市场信息,根据信息进行农业生产、科学种田、产品销售。加快了现代农业发展进程,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增强了农业生产规避市场风险的能力。光明村的蔬菜经济在*镇有典型代表性。因此,该村信息化建设对本镇其他行政村的发展具有示范作用。现就光明村农业信息化的建设浅析*镇农业信息化发展情况:

一、*镇农业信息化的基本模式

*镇农业信息化模式基本表现为“信息之家模式”与家家E模式”叠加。“信息之家模式”这里是指依托村级电子网络设备,搭建农业信息化平台,每天通过广播向农民免费提供简要的农咨信息服务。“家家E模式”这里是指政府、电信部门以及电脑专卖店合作,鼓励农民购置电脑、拉接宽带,自己在家里实现农业技术的查阅和网上农产品的贸易。由于光明村的农业产业化具有一定规模,部分蔬菜经纪人素质较高,并能发挥较为明显的作用。这两种信息模式的叠加效果在光明村得到进一步放大,形成“光明信息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一是政府扶持、一步到位、由农户带农户,初步实现了农户直接上网获取各类科技信息的设计;二是获得信息便捷,实时性强,农户想要了解市场概况,只要收听当日广播或上网查阅即可;三是模式精简,易操作、易推广,而且利用率高,见效快。但与苏南一些地区的农业信息化相比较而言,这种模式还是相对粗浅的。

二、科技信息进村加速农村经济发展

据有关统计,就农村信息化相对较高的光明村而言,2007年该村百户电脑拥有量为17台,百户电脑入网量为12.5台,百户入网电脑用于农业生产服务的为5.2台,在贸易网站上注册ID的用户为33人,通过网络信息达成贸易达102多宗,成交量达3000多吨,平均售价高于一般售价的10%,平均运转周期比传统运转周期快15%,成品蔬菜运输辐射距离明显拉长,成交市场覆盖面积显著增大,综合经济效益提高了11.2%。此外,农民通过上网查阅,自己引进、开发、种植的经济作物有金铃子(赖葡萄)、芦荟、贝母、马兰菜、西洋荠菜5种特种蔬菜,亩产效益达3000-5000元;农民通过上网寻找防治蔬菜病害技术达300多次,按照网上指导种植户数达19家;按照村广播信息考察市场的经纪人达16人。电子科技信息的进村,冲击了传统的农业生产销售模式,尤其在农产品的流通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农民增收致富打开了一条新的捷径。

三、*镇发展农业信息化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经过对*镇农业信息化推进情况的综合分析,我们认为以下因素严重制约着本镇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一是农民综合素质相对低,导致信息利用能力差。虽然近年来我镇经济发展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农民教育水平未能同步上升。据统计,我镇农村90%年轻、有知识的劳动力从学校一出来,就到城市打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年龄偏大,综合素质、文化水平和科技素质相对较低,这就直接限制了农村农民对信息技术和网络知识的学习能力,限制了农民理解信息的能力,导致了信息运用水平低下,降低了获取信息的主动能力,因而在获取和利用农业科技信息时,表现出被动性、随机性、从众性和观望性心态。凡此种种,都是影响农民利用信息资源的不利因素。

二是不少农民市场观念不强,导致信息意识淡薄。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捕捉信息,抓住市场就是扩大利润。从目前来看,农民的私有市场观念还不强,大多数农户销售途径还仅仅停留在“农产品——经纪人”和“农产品——小贩”方式上。由于农村文化落后、经济落后、信息化程度落后,尤其是在信息技术发展中,直接或间接从信息中获利感受缺乏,大多数农民的信息意识淡薄,不可能形成前瞻性意识。因此,农民的信息意识呈现出一定封闭性,主要表现为信息情报嗅觉迟钝,对网络信息这种新生事物持怀疑和不信任态度,认识不到信息的巨大作用,缺乏应用信息的积极性。

三是信息获取成本相对较高,导致电脑普及率不高。据调查,目前我镇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上网率为3.1%,短时间内电脑、网络在农村直接进入农业生产还有待时日。同时各种信息获取手段的费用需求也减缓了信息进入农户的步伐。2007年我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200多元,目前本地区的电脑购置费、宽带入户费用和电脑维护费一次清平均为7000多元,差不多是一个农民一年的纯收入。而且,我们注意到海安县电信部门开通的农经短信服务的普及率,在农民群体中不高,实际转化为利润率也较低。但是我们也看到电脑使用费用正在下降,农民人均纯收入正在逐年上升,农村电信基础设施基本齐全。要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的进度,既要靠政府投资,也要靠市场机制,;要调动农户参与的主动性,也要调动电信运营商的积极性,可以从电信发展探索角度也可开辟和培育农村市场新的增长点,形成双赢局面。

四是信息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导致信息服务领域狭窄。就*镇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来看,镇政府指定参与部门仅为农经站,其他相关农业部门和电信部门没有能全面参与进来,具体操作仅仅在村级单独实施;信息化服务项目仅仅围绕农产品的流通展开,缺乏生产过程的信息化指导服务;农业信息化还没有能够给传统的农业种植模式带来巨大的冲击和改变。

五是信息培训工作滞后,导致发展信息化缺乏推动力。就*镇光明村而言,全村共3700户,用电脑上网查询农业信息的仅有193户,占总户数的5.2%;全村8900人,进行网上贸易的仅有33人,占总人口的0.37%,平均年龄为28岁。而且上网人员基本为自学,没有经过统一的专业培训。8位村干部仅有1位经过县镇培训,但是对农业信息化的操作没有具体的概念,仅仅围绕农产品价格和需求展开简单的通报服务。信息化的发展关键在人,只有将信息化培训工作落实到实处,才能有效地推动农村信息化的进程。

四、*镇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对策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相对薄弱和艰苦的工作。因此,构建一套长效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农业信息化是使信息化渗透到农户生产、经营、消费、学习和生活等各个环节。对提高农户生产经营中的信息运用水平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明确推进农业信息化发展遵循的原则。一是政府推动原则。政府要在统筹规划、宏观协调、组织推进、制定标准、规范管理等方面做好政策引导、资金投入、人才培养。通过政府推动,强化农业信息资源建设的集成性和协调性,建立真正为农村服务的平台。二是有效性原则。即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追求效用的最大化。要把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进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既要实事求是,又要与本地经济主体、小城镇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三农”发展的特点、以及社会服务水平的提高等结合起来,找准切入点,突出特色,服务“三农”,追求点击率和资源利用,注重实效。三是低费用原则。农村信息化的推广,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发展需求变化、当地农民纯收入和地方财力限制等因素,在技术架构、设备选型、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工程建设和运行维护服务等方面必须要选择低成本的建设方案。四是接受性原则。要充分考虑接受服务对象的承受能力,包括自身素质和经济水平。农民受教育的程度普遍不高,信息化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农村经济与工业经济相比,长期处于封闭状态,使得农民不论从观念、意识和能力上都与市场经济的要求存在差距,因此必须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五是因地制宜原则。即在信息进万家的模式创新上要视各地信息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手段,结合农村、农民的需求和习惯,逐渐探索一个便捷、廉价、实用的送信息进村入户的途径,绝不能不顾乡村、农户的现实条件一味要求同一模式的推广。

第二,仍需加强农业农村实行信息化的宣导工作。农业信息化应以政府信息化为基础、以企业信息化为依托、以农户信息化为导向。要利用各种手段大力宣传农业信息化重要性,营造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良好氛围;要挖掘典型、培育先进,通过扩大宣传和典型引路,引导农业市场竞争主体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成果,加快农业信息化步伐;要充分利用农户信息化引导农民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利用农户信息化加速农业市场化并促使农民更好地认识市场并适应市场;利用农户信息化加速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让“没有查不到,只有想不到”的口号真正落实到农业生产中去。

第三,要理顺涉农信息发展的工作关系。一是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和涉农部门的关系。应进一步加强密切沟通与配合,建立科学有效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联合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二是政府推进与农户运作之间的关系。农业和农村信息化与其他领域的信息化不同,起点低、条件相对落后,绝不是把宽带网拉到农户就算完成的事情。三是典型示范和普遍推进的关系。搞好试点、树立典型、积累经验、完善政策、以点带面,应该是信息产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方法。四是统一指导和灵活运用的关系。具体推进工作中不应该一定要是一个模式,要放手让各村结合自己的经济发展实际灵活运用。

篇7

(一)推动了特色农业的稳步发展近年来,漯河市各有关部门根据农业生产的需求情况,通过建立农业信息网、科技信息网等综合网站,为特色农业的稳步发展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如郾城区新店镇草莓种植,2002年出现草莓滞销,通过漯河农业信息网供求信息后,郑州、武汉等地客商纷纷采购,实现了当年最大销量。建立草莓专业合作社网站后,种植规模从起步时的几亩发展到133.3hm2,销售方式从最初的提篮小卖到举办草莓采摘节,2013年漯河市成功举办了第10届草莓采摘节,草莓销售实现产值4000万元。郾城区亿康工贸公司通过建立芦笋种植信息网,不仅利用网络为本地种植农户提供技术推广服务,而且上网产品销售信息,实行网上订单,辐射带动周边发展芦笋规模种植333.3hm2,有力地促进了漯河市芦笋产业的发展。(二)加速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和普及为加快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融合,构筑现代化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漯河市依托中国农科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主持的3G农业信息服务平台项目建设,在临颍县建立了示范基地,充分利用3G等现代信息技术在信息传播和处理上实现快速、海量、跨时空的优势;整合农业科研院所、各级农技推广人员、企业(合作组织)技术人员、“土专家”和“田秀才”等,把技术及时推广给农民,加速技术、生产和市场的结合,开创了农技推广新局面;成功指导群众开展了抗旱浇麦、小麦病虫害防治、动物春季防疫、小辣椒繁育移栽等农业活动,帮助群众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1000多次,为农业技术的推广与普及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存在问题

(一)投入不足农业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基层工作经费少,信息工作所必需的设备老化、设施落后,不能满足农业信息化快速发展的要求。2002年,舞阳县和源汇区曾先后开通了信息网站,但由于工作经费紧张,网站维护等费用未能及时上缴,造成信息网站被关闭,影响正常工作的开展。(二)缺乏人才目前,漯河市农业信息化具体工作人员由于没有接受过专业性学习及培训,思路不开阔,视野受局限,对“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3S”等现代信息技术了解掌握不够,对农业智能装备在农业生产经营领域应用一知半解,缺乏既懂信息技术又懂农业技术的农业信息化系统网络管理、网站开发、信息采编的复合型人才,不利于农业信息化工作的稳步推进。(三)机构不健全除市里外,虽然各县区、乡镇都设有农业信息服务平台,但有些没有做到专人专管,没有专门机构,信息员大多都是兼职,且队伍不稳定,信息员流动性大,工作上往往是顾此失彼,投入精力少,工作不到位,往往造成不是信息过时,就是信息失真,影响了作用的发挥。(四)农民意识淡薄信息对农民的服务主要是通过电脑、电话、电视、广播、报纸等方式进行,但由于受自身素质和观念的影响,有些农民认为农业信息与自己无关,对信息尤其是网络信息持怀疑态度,没有意识到网络信息的作用,信息消费观念不强,缺乏对信息的敏感和应用能力,致使信息服务难以取得应有的效果,这种现象制约着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三、有关建议

篇8

1高校服务农业信息化建设所具有的优势

1.1高校先进的技术、设备为服务农业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基础。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深化,高校在现代信息技术与设备方面加大了经济投入,特别是“211”工程的实施,更进一步促进了现代信息技术设备的建设,促进了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其它服务设施的优势,也为农业信息化服务奠定了基础[4]。比如:高校的各种服务设施日臻完善,设备的先进、网络化程度的提高、信息检索的快捷方便、现代技术的充分运用,可以为农业用户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1.2高校科技人才队伍为服务农业信息化建设贮备了人才资源高校面向农村服务必须依靠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更需要一批业务素质高、专业化水平高的复合型人才来进行技术服务与指导。多年来,各高校非常重视教师科技素质的培养。随着计算机知识普及培训工作的展开,计算机专家和网络工程师在高校也大有人在,为高校实现网络信息服务储备了丰富的人才资源[5]。

2高校服务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2.1发挥高校教育职能,开展农业信息科技人才培训农民是农业信息的主要利用者,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是利用信息能力的关键。高校应发挥教育职能作用,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服务。一方面,高校应与地方农牧部门联手,利用互联网进行相关技术培训,以数据库信息和图文信息为利用对象,通过发送电子邮件、联机检索、光盘远程检索等方式,进行农业信息相关知识的传授。同时,还可以利用现代通信手段,例如:微博、微信、贴吧等,对农民进行科技知识培训[6];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利用各种农业建设活动,组织相关人员下乡活动,真正参与到农业建设当中,学习农业知识,为将来的工作服务。同时,应增加相应的培训内容,提高相应人员的农业实用技术,掌握信息工具的操作与运用。高校还应进一步注重将农业知识讲座与实际操作能力结合起来,建立一支将农村技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复合型农业科技信息服务队伍。2.2发挥高校科技人才优势,与政府联合搭建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与政府联合建立农业信息网络平台,提业指导、商情分析、科技推广、成果展示、农民培训等综合服务,以信息化网络平台为基础,搭建跨校、跨地区的资源、信息整合与共享平台,构建高校全面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信息化体系:一是建立农业专家咨询服务平台。通过在线咨询、电子邮件、电话、短信等多元化方式,解答农民生产中遇到的问题[7]。二是建立农业信息传递平台。与各地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系,将农产品的市场行情、价格走向、品种等方面的分析、评估和预测等信息,及时将信息传递给各农业合作社。三是建立科普周活动延伸服务平台。将每年举办的社科普及周活动向农村延伸、扩展,重点在农民中普及信息知识、信息技术,培养农民的信息意识,懂得利用信息资源,掌握网络操作技术。总之,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科技信息的共同优势,在教书育人的同时,树立社会化服务的全新理念,从“无农不稳”的大局出发,支持农业信息化建设,结合本地域的环境和农民的实际需求,为促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跨上一个新台阶贡献力量。

作者:杨丽君 赵莹 单位:唐山市土壤肥料站 河北联合大学

篇9

1.1农村信息化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经济增长的速度

农村信息化的发展能够显著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速度,主要原因是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能够促进农业生产力的提升和发展,大大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同时,农业技术的发展和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也对农村信息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才储备。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科学技术,在生产技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三个方面占据了决定性的地位,并发挥了决定性的优势作用。因为信息技术独特的信息数据处理能力和传播能力,能够从根本上影响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同时,信息技术在农村事业中快速的应用也催生了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这对提升生产关系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互联网产业在农村中应用和普及,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消费方式,对农村现有的商业格局产生了严重的影响,这种冲击具体表现在互联网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加优质和人性化的特定服务,并且还会对社会分工进行进一步的细化,降低了过去传统交易的成本,扩大了交易的范围。

1.2农村信息化发展和农业经济的增长是一个相互促进的作用

农村信息化的发展主要是由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而决定的,同时,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增长也为农村信息化建设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信息化极大的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提升,改变了当地人民群众的思维意识,因此,农村信息化对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而农村信息化的实现需要按照实际情况,一步一步的进行下去,只有农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农村信息化的配套建设才能得以顺利的开展下去。而如果本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十分滞后,农村信息化建设就缺少了必要的物质支撑,这时进行信息化建设就显得毫无意义。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农业经济的发展高度决定了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水平,农业经济的不断增长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农村信息化的深入开展,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一个有机整体。

2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分析

2.1加强农村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步伐不断向前发展,现在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也逐渐走入正轨。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例如像通讯设备、光纤设备以及互联网技术和相应设备逐渐的应用到农村基础事业建设过程中,这就大大促进了农村信息化的发展步伐,但是我们还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农村信息化建设,单单依靠这些设备还是远远不够的,信息化的建设离不开基础网络设施的支撑。鉴于此,各级政府部门和农业主管部门应该对农村地区的基础网络设施的建设和覆盖提高重视,并要积极落实好县、乡和农村网络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工作,不断强化政府财政的支持力度,对农村地区落后、淘汰的信息网络基础软件和硬件配置及时的进行更新换代,并保证信息交流的通畅。

2.2加大信息化人才教育培养工作

人才问题是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一个十分关键的环节。作为一个技术要求较高的项目,农村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一大批具有丰富经验和专业水平精湛的人才队伍,这样才能保证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质量,充分发挥人的作用。同时,在人才系统引进高水平、具有丰富经验的工作人员之外,还需要对所有参加农村信息化工程的建设人员进行系统和专业的业务培训,对其进行培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对专业施工人员进行业务和专业知识方面的强化,保证专业操作人员能够更快的适应室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同时,还要在当农村地区积极的开展农村就信息化宣传和普及工作,积极的尝试让更多的农村群众及时的接触到信息化所带来的种种好处,在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同时,显著提升农村的经济的发展步伐。

2.3搭建标准的技术平台

篇10

一、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工作中的特征分析

(一)实现网络化控制

将对应的电子信息技术所具备的通信功能与传统农业机械设备相互结合使用,通过设置对应的计算机控制终端来实现农业机械数据化、信息化的运转功能,并且利用远程计算机控制技术能实现对现有农业机械装备的远程操作,并且实现对农业机械设备在生产运作过程中对数据的实时监控,确保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率能够得到提升,提高农副产品生产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业生产活动中机械自动化程度。

(二)增强农业机械设备通信功能

结合信息技术主要是实现农业机械设备之间形成稳定有效的信息流通,在生产过程中农业机械设备需要对周边的环境因素进行细致地分析和考量,对当地的土地状况以及相关数据信息进行整合、分析,及时将数据传送到终端处理系统中,从而实现对农业生产、规划的管控。并且在现阶段农业通信体系中,还可以结合远程控制系统使得农业机械设备能够自动化运转,结合卫星定位技术对每台设备的实际运转状况进行监督,并且在农业机械设备工作运行的过程中,还能够通过信息技术实现对故障问题的远程检测,并且将故障信息上传到对应的管控部门,使得对应的管控部门能够根据数据信息来对相关设备采取定向化的补救,最大限度地提高相关设备运行的稼动率。

(三)自动化控制

当前我国农业的发展仍然存在装备自动化程度低下的状况,从而使得大部分农业生产活动还需要依赖人工进行操作。在当今信息化、数字化时代,传统的信息技术与农业机械设备进行有效结合能够使得现有的人力操作工作模式得到有效地改善,将从事农业生产的作业人员,从繁琐、复杂的工作事项中解放出来。农业机械设备结合信息系统能够感知现场空间的地形状况,能够使得相关操作人员在使用机械设备的过程中对相关区域的具体状况进行掌控,以此来提高设备的生产效率,且通过大量自动化的接口实现人机之间的交互操作,并且使得机器设备与各种辅助装备能够进行协同、合作。

(四)数据收集统计

对农业机械设备的检修工作以及保障工作均需要参考大量的数据资料,来实现对故障问题的精确判断与检测,而结合信息化技术能够帮助设备管理人员完成对相关数据信息定向化地收集,结合设备的运行日志以及运行参数,及时了解相关设备所存在的运行异常问题,再参考相关区域的外部理化环境特征,以及机械设备的实时运行状况,对设备可能存在的故障问题进行模糊分析,并且提出对应的管理决策,使得设备的运转更加高效稳定。

二、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当前,虽然我国各行各业已经进入到了信息化发展时代,但是在此背景下,还存在大部分农业管理部门人员不具备时代前沿性的生产意识,在相应的农业生产规划过程中仍然结合传统陈旧、落后的农业机械设备的使用,并且没有将信息技术运用在核心的生产作业环节。就算是部分的农业生产区域融合了机械设备与信息技术,但是却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两者结合所具备的最大功效。同时农业机械设备在当前面向信息化、数字化的发展转换的过程中还未受到相关部门的额外重视,以至于相关设备的数字化、信息化的升级换代还缺乏必要的技术支持以及资金支持。当前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设备中的应用还与国外的农业强国存在相应的差距,而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一方面是在于我国现有的农机技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储备技术较少,而另一方面则是在于相关人员并未完全意识到将两者结合起来所具备的现实意义。

(二)资金投入少

信息技术的种类相对较多,并且信息技术运用到各行各业,也需要通过对相关技术进行定向化地优化和改善来适应相关行业的发展、转换。同理在农业生产活动中,要想实现农业机械设备面向数字化、信息化方向的发展、转型,其所使用到的信息技术也需要得到相应地改善和优化。但是在此过程中,由于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使得相关设备所结合使用到的信息技术得不到有效地更新和完善,并且也使得相应的农业机械设备信息化技术得不到发展、创新。我国当前需要借助国外先进的设备使用经验,将机械设备与农业生产信息技术进行有效地整合,提高农业机械设备的运行质量和效率。

(三)缺乏专业人才

当前我国相关部门在农业生产安全管理方面对于相关机械设备的使用还缺乏专业化的人才,一方面部分从事农业生产的工作人员由于不具备时代前沿性的信息技术使用经验,以及相应的使用意识,使得农业机器设备在生产活动中很难以得到相关技术的支持,并且在农业板块,相关部门所投资建设的重心主要是在于对于相关新品种农作物的研发,而缺乏对农业机械设备信息化技术的探讨,从而使得农业机器设备在信息化发展转变过程中存在相应的困难。

三、农业信息化技术在农业机械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要想实现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相关农产品生产安全的有效保障,则需要对现有的农机设备运行的安全进行有效地管控,而融合信息技术的使用在提高农业机械设备运行质量和效率的工作中具备显著功效。具体来说,农业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生产安全中的应用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现对自动化机械设备的实时定位

在当今集约化、模块化的农业发展理念中,对应的机器设备要实现自动化运转的形式,以此来减少对人工作业的依赖,而在此过程中,机械设备的实际位置却关乎到相关农业生产作业的安全与稳定,管理者需要及时掌控相关设备的实际运行状态,因此结合信息技术的使用,借助对应的空间定位技术,能够帮助管理者及时了解每一台设备的实际运行状态,来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加高效、全面的服务。

(二)故障检测

在当今自动化、机械化的农业运作模式中,相关设备运行的质量和效率对于农业生产安全具备较大的影响,因此管理者需要及时了解每一台设备的实际运行状况,而结合信息技术借助安装在设备上的传感器以及探测器能够检验出设备的实际运行状态,例如对相关设备的工作节拍以及工作效率进行监测,及时对其中存在有异常变动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考量,能够使得管理者对设备的实际运行状况以及所具备的问题进行提前的探知,从而有预见性地完成对相关设备的检修与维护,尽可能避免相关设备在运转过程中存在停机的现象。

(三)故障排查

篇11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精准农业;实施策略

多年来,经过国家和各级政府的积极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各环节中的应用逐步深入,特别是在大田种植、设施园艺、畜禽养殖以及水产养殖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种养大户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装备的意识越来越强,农业生产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精准农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一、精准农业的涵义

精准农业是一种基于空间信息管理和变异分析的现代农业管理策略和农业操作技术体系。根据作物生长的土壤性状,调节对作物的投入,即一方面查清田块内部的土壤性状与生产力空间变异,另一方面确定农作物的生产目标,进行定位的“系统诊断、优化配方、技术组装、科学管理”,调动土壤生产力,以最少的或最节省的投入达到同等收入或更高的收入,并改善环境,高效地利用各类农业资源。精准农业能真正让农民群众受益,农产品持续提质增产,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显著增强。

二、我国基于农业信息化的精准农业的发展现状

1.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正从单项应用向综合集成应用过渡。

基于现代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的要求,我国农业生产方式正向集约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市场化运作以及信息化管理转变。从生产、经营、管理到服务涉及到诸多环节,依靠单一的信息技术很难实现,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正从现代信息技术的单项应用向现代信息技术的综合集成应用过渡。自动灌溉系统、精准的农业技术的推送、病虫害诊断系统,种植养殖环境监控系统等,都会产生大量非结构化数据。大数据技术的出现,提供了良好的解决方案。

2. 农业物联网技术在一些地方已经开始试点性应用。

农业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使得农业在信息化智能化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复杂的非结构化数据,这些数据的处理和挖掘,需要大数据技术。目前,基于无线传感网络的滴灌自动控制系统在北京、上海、黑龙江、河南、山东、新疆等地开始试点性应用。

3. 解决农业信息化海量数据处理和精准服务的问题亟须创建精准农业信息系统。

农村是我国信息化建设最薄弱的区域。海量数据处理和精准服务一直是农业信息中的一大难题。如何整合相关部门的农业信息资源构建大数据精准农业信息系统工程,是我国农业现代化亟待解决的大问题。精准农业信息系统把有线与无线网络、通信服务与信息服务,终端产品的高中低档科学、合理、有效地组织整合在一起,真正解决了农业信息化海量数据处理和精准服务的问题。

三、农业信息化下,精准农业发展实施策略

1. 突破精准农业关键技术瓶颈。

目前精准农业信息获取、决策和实施三个环节均有技术瓶颈的制约,如:在农业信息快速获取方面,要加强生物物理学、生物数学、生物力学和光学的应用基础研究,重点突破农作物形态、营养、水分和土壤氮、磷、钾等营养元素无损快速测试传感技术,病虫草害信息的定性定量识别技术;在精准农业决策方面,要研究农作物不同生长发育阶段与土壤、气象、管理措施的定量关系,为不同尺度的变量处方生成提供理论依据;在精准作业环节,重点解决适合小规模田块和复杂地形的光机电一体化精准农业智能机械。

2.降低精准农业技术应用的门槛。

国外精准农业经过近20多年的研究,形成了很多商品化的技术产品,但主要是面向大规模农场作业需要,且产品价格昂贵,不适合中国目前的农业经济水平和生产作业规模,要实现精准农业技术广泛应用,必须降低精准农业技术应用的门槛。

3. 与当地农业主导产业紧密结合。

当地的农业主导产业是发展的重点和热点,是当地产业经济的支柱,也是当地政府部门、企业、农民关心的焦点,能够解决当地主导产业发展过程中问题的技术,必将成为其优先考虑的技术选择。因此,精准农业技术必须与当地农业主导产业的发展紧密结合,突出解决主导产业发展的难题,只有这样才能使精准农业技术得到社会的关注和大规模应用,彰显其在发展现代农业的地位和作用。

4.采取高效灵活的技术推广模式。

根据用户需求,可采取不同的技术推广模式,提供专业化、社会化的技术服务,通过驻地工程设计实施,实现系统的正常运转,形成“交钥匙工程的技术推广模式”。

5.制定统一的行业或国家标准。

目前国内外市场上精准农业的相关技术产品很多,但不同企业软硬件产品自成体系。在开展精准农业研究应用过程中,难于构建可运行的精准农业系统。在这样情况下,我国必须建立精准农业技术标准,与国际主流产品标准接轨的同时,也是争夺精准农业技术制高点的重要切入点。

参考文献

[1]宣锴,孟未来 路明祥浅析国内外农业信息化进展 农业网络信息 2010年02期

[2]黄慧德 应用信息技术提升农业研究水平 热带农业工程2011年03期

篇12

(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北京100083)

摘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技术成为推进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农业信息化按生产过程分为了产前、产中、产后的信息化,产中信息化是其中极其复杂重要的一个过程,从农业生产过程信息化、生长过程信息化以及产品管理信息化3 个方面出发,详细论述了农业产中信息化的3 个主要环节及其辩证关系,对于厘清农业信息化发展进程、加快农业科技运用于农田实践具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 :农业产中信息化;生产过程信息化;生长过程信息化;产品管理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2013-0132

基金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现代村镇服务业技术集成示范(2006BAJ07B09)。

第一作者简介:高万林,男,1965 年出生,四川广元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农业信息化技术。通信地址:100083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17 号中国农业大学东校区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Tel:010-62736755,E-mail:gaowlin@cau.edu.cn。

收稿日期:2013-03-26,修回日期:2015-04-23。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f Agriculture Informatization in Mid Production Process

Gao Wanlin, Zheng Yuan, Tao Hongyan, Li Peipei, Hu Hui(College of Information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Abstract: Agriculture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Incessant changes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are the important role of promoting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the production process, agriculturalinformation is divided into pre-production, mid-production, and post-production informationization and midproductioninformationization is extremely complex and important.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implementationprocess of agriculture informatization in mid- production process from the above three aspects and their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This study helps to clarify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informationization and speed up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pplication in agricultural practices.Key words: Agriculture Mid-production Informatization; Production Process Informatization; Growth Process

Informatization; Agricultural Products Management Informatization

0 引言

中国农业的信息化水平还很低,尤其在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作为农业信息化重要内容的计算机应用,在总体上处于低水平。农业数据库总量不足,容量普遍较小,标准化程度很低,互通互联操作的比例也很低,计算机应用系统发展不够充分、平稳,没有形成生产经营管理支持系统和农业宏观调控的完整体系[1]。农业信息网络不发达,信息交流方式落后,信息时效性差。信息人才比较缺乏,特别是缺乏既懂农业科学技术又懂现代信息技术的高级人才[2]。信息技术产品和信息服务产业化水平低,不能满足农业生产对信息的需求。

当代世界正由工业化向信息化时代迈进,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光纤和卫星通信技术的带动下,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农业是生产生命物质的国民经济的基本产业,是受自然因素与社会诸多因素制约的弱质型产业,因此这项产业格外需要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支持[3-4]。农业信息化就是培育、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应用于农业领域的过程[5]。

现代农业是包含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经营的大农业概念。农业信息化按其生产过程可分为:产前信息化、产中信息化、产后信息化,笔者在此主要讨论的是产中信息化,产中信息化就是在生产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从而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和管理效率,包括生产过程、生长过程以及产品管理的信息化(见图1)。

1 生产过程信息化

农业生产过程信息化是指农业生产领域信息化,包括农业基础设施信息化、农业技术操作全面自动化及农业生产管理过程的信息化,是农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之一[6-7]。生产过程的信息化包括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方方面面,从耕地、播种,到采摘、包装等农业生产的全过程进行监控管理,对种植养殖的全过程进行严格记录[8]。农业信息技术对传统农业的现代化改造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信息技术包括专家系统、传感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卫星遥感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9],农业信息技术使宏观性农业资源环境的检测管理更加准确、可以及时准确地进行气象和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可以在网上进行农产品买卖,可以使农作物播种、施肥、灌溉、喷药等更加科学、合理、准确,使农作物达到增产增收的效果[10-11]。

从信息化的角度对农产品的生产过程进行电子化、网络化、数字化等形式的监控与管理,有效地将生产过程各阶段的信息加以采集和,对于确保农产品的安全生产具有重要作用[12]。生产过程的信息化能够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改变劳动力就业结构[13]。

1.1 农业基础设施信息化

农业基础设施信息化包括农田基本建设信息化;农产品的储存内部环境因素变化的监测、调节和控制等完全使用计算机信息系统运行;畜禽栅舍饲养环境的测控和运作完全实行自控或遥控等。经过30 年以上的发展,中国的农业基础设施信息化建设已初见成效。截至2010 年底,电信网已基本覆盖全国,农村电视机普及超过了100 台/百户,电话接通率已覆盖全国所有行政村;数据库建设发展迅速,已建设大型涉农数据库100 多个,占世界涉农信息数据库总数的10%左右,引入了世界4 个大型农业数据库[14-15]。

1.2 农业技术操作全面信息化

农业技术操作全面信息化包括农作物栽培管理的自动化、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信息化、畜禽饲养管理的信息化和自动化等。利用精准农业的手段[16],根据作物生长情况和土壤肥力的空间差异,调节作物管理,实时诊断耕地和作物长势,在充分了解大田生产力的空间变异的基础上,以平衡地力、提高产量为目标,实施定位、定量的精准田间管理,实现高效利用各类农业资源和改善环境这一可持续发展目标;借助于农业专家系统[17-18]中相关资料的全面性和专业性,启用系统中农作物栽培及生产管理系统、病虫害防治系统等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

1.3 农业管理信息化

农业管理信息化。一是覆盖县、乡、村的信息网络,保证及时了解市场、政策信息;二是研发适合区域农业情况的计算机决策支持系统,对农业生产中的现象、过程进行模拟等;三是通过信息网络作为渠道,获取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达到合理利用农业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作物产品和质量的目的。

利用虚拟农业的手段模拟农产品生产组织的流程,并根据模拟的结果,对生产方案进行评价,降低生产消耗,提高生产效率。

2 生长过程信息化

生长过程的信息化是对农业生产中生物的生、老、病、死整个过程进行的信息化。生长过程涵盖了从作物从播种发芽开始到收获结果的过程,牲畜甚至农业微生物的从孕育到死亡的过程,对生长过程进行信息化是一个长期并且庞大的工程,同时它也与生产过程的信息化交织重叠,共同完成生产与生长过程的信息化。

2.1 植物生长过程信息化

采用地理信息技术、决策系统技术等,结合农作物生长环境,如地形地貌、土壤类型、化肥农药使用情况等,绘制电子地图,抽取化肥、水分等信息给专家支持系统,可以实现植物生长过程的信息化管理[19-20]。在设施农业中,利用遥感技术和作物生长模型,建立农作物生长动态监测系统,对农产品长势进行监测[21]。在作物生长模型、遥感信息及气象信息的主要农作物长势综合监测评价指标与模型的辅助下,提高农作物生长监测的精细化程度,实现农作物生长的多时效、定量化、全程性的测评与估产,提升作物生长动态监测的定量化和精细化水平[22]。

2.2 动物生长过程信息化

包括畜禽育种及养殖过程、肉蛋奶生产过程、饲料生产过程、养殖场管理、疫情监测及防治等,应用集传感器、智能监测与控制、移动通信等于一体的设施化养殖系统,实现动物生长过程的信息化[19]。对畜禽生长过程实现信息化和自动化,通过埋置于家畜体内的微型电脑及时发出家畜新陈代谢状况,通过计算机模拟运算,判断家畜对于饲养条件的要求,及时自动输送饲喂配方饲料,实现科学饲养;建立作物及牲畜的水肥营养诊断系统,保证其充足的养料[23]。

3 产品管理信息化

农产品管理的信息化,包括农产品的收获过程的智能化管理和利用信息技术对农产品进行管理等。利用现代化手段统计农产品数量并及时跟踪其物流情况,如利用RFID 技术进行农产品数量和信息的记录统计,这也为下一阶段产后信息化的实现做了较好的准备工作。

中国作为农业生产大国,农产品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由于当前客观条件的制约,中国的农产品管理仍然处于严重滞后的水平。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及信息化建设的完善,农产品管理水平亟待提高,这就使得农产品信息化和风险管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24]。建立农产品管理信息系统,对农产品分门别类,并进行数量统计和质量检测,将所得的数据存入系统并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共享,收集和加工管理过程中有关信息,为决策提供支持,给农业管理带来了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帮助农业计划管理可以增加产值,减少管理费用,减少消耗。同时,在财务管理、作物生产存储管理及制定销售计划等方面提供了很大的帮助[25]。

4 结论与讨论

产中信息化是农业信息化的关键一环,直接关系到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水平。生产过程信息化、生长过程信息化和产品管理信息化是农业信息化的3 个主要环节,三者紧密联系、相互作用,又相互区别。生产是农业的首要环节,生产过程决定生长过程的效果,生长过程又反过来指导农业生产过程。农业生产的最终结果就是农产品,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是农业生产过程和生长过程的效果反映,可根据农产品的产量高低、质量好坏来评价和调节农业生产过程信息化和生长过程信息化。加强农产品的管理,有利于降低损耗和浪费,促进集约型农业的发展。

农业生产过程由于其时间跨度长、不可预知的因素众多,更需要信息化技术的辅助,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保证。目前,数字技术、3S 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服务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使得农业经济增长从依靠物质投入转移到依靠信息劳动上来。产中信息化主要考虑如何通过信息技术科学种(养)以期达到最高产量和最佳品质的问题。开发适应不同地区和不同领域的农业专家系统、农业决策支持系统、环境智能控制系统、地理信息系统、便携式农业信息系统等,加快农业科技运用于农田实践。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农业信息化的作用,积极推进和实现农业现代化。

参考文献

[1] 林毅.浅淡中国农业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7(专刊):72-73.

[2] 白硕.论农业信息化与农民增收[J].农村经济,2003(6):57-59.[3] 石元春.农业信息化现状与趋势[J].农产品市场周刊,2005(34):8.[4] 农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前景[J].农业装备技术,2004(4):1.

[5] 高万林,李桢,于丽娜,等.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3):257-261.

[6] 张志慧.中国农业信息化问题初探[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J].2004(4):108-112.

[7] 潘运国,张连挥,于素华.农业生产领域信息化现状及对策分析[J].农业网络信息,2011(9):5-6,86.

[8] 贺少云.农业生产中自动化信息技术的应用[J].农业经济与科技,2013(4):178-179.

[9] 王辉,程雪,李玉霞.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J].河北农业科学,2009(7):145-147.

[10] 张瑞玲,张银丽.信息技术在精细农业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6):1877-1878.

[11] 杨洪伟.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619-620.

[12] 郑洋.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信息采集与机制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13] 宋燕.信息化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及其发展对策[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3):15,22.

[14] 周婷婷.中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研究综述[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5(1):95-102.

[15] 王儒敬.中国农业信息技术发展现状分析与展望[J].2005 年“数字安徽”博士科技论坛,2005.

[16] 谢美峰.海南省农垦集团信息化发展路径与对策研究[D].海口:华南热带农业大学,2007:1-20.

[17] 毕小明.专家系统及其在中国农业中的应用[J].科技广场,2006(5):115-116.

[18] 高大明.网络化、组件化的玉米专家系统的研究与构建[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00.

[19] 郭作玉.用信息化推进农业现代化[J].农机科技推广,2013(5):60-65.

[20] 詹嘉放.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产前、产中和产后阶段的应用[J].广东农业科学,2010(2):231-234.

[21] 张红卫,陈怀亮,周官辉,等.农作物生长动态监测技术综述[A].第27 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现代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2010.

[22] 李武杰,王文滨,李丛军.农业生态环境监测技术方法研究[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22(2):3-4.

[23] 王登辉,高晓云,李焕仁.浅析信息化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0(21):5-6.

篇13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农业信息化;关键技术

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有重要的影响,这使得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不稳定性较大。依靠物联网信息技术,以信息化途径来准确预判自然条件,增加农业生产的效率显得非常必要。物联网技术的智能性和综合性较高,构建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农业信息化系统,能较好的满足农业发展需求。

1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内容

农业信息化发展可推动农业生产从产出到销售的多个步骤联系紧密,提升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内容主要如下:1.1环境资源的信息化。由于农业生产对土壤、温度、气候、降水、光照等自然条件的依赖程度大,为保证稳定发展,需要以生产地实际情况为基础,建立农业环境资源信息系统,帮助农民实时获取有效的自然条件信息,降低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程度。1.2经济建设的信息化。指的是农业单位、农户等利用网络平台来实现农业信息、政策等的交流与共享,吸引外部投资,提高生产经营水平。1.3生产管理的信息化。在农产品产出至销售的全流程中,应该进行信息化管理,对环境监测、农产品种植、养殖畜牧、农田管理等进行规范,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经济收入提升。

2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物联网关键技术研究

2.1农业物联网关键技术的构成。农业物联网关键技术包括感知层、传送层以及应用层三方面,如图1。感知层包括多种传感器节点和感知器节点,保证能对种植地区的水分土壤、作物生长情况等动物植物信息准确获取。传送层通常是将多种农业信息,以无线或有限方式来输送至应用层。应用层负责信息的建模、处理以及决策,从而对农业生产进行全流程管控。2.2农业物联网系统感知技术。农业物联网发展中的关键技术之一是感知技术,其核心是传感器。传感器主要有环境传感器、动植物生命信息传感器。现阶段,光度、温度、水分、气候等环境传感器技术较为完善,土壤传感器是农业传感器发展的核心。利用电磁学、电子学方法来对土壤的电容、电阻和电导率进行测量;利用电磁波技术来对土壤理化性质和主要结构进行测量;利用电化学方法来对土壤离子进行分析。在动植物生命信息感知中,通过电磁学和光学原理,从X射线至超声波的各个敏感波段来对生命体的物理参量进行测量,由此来计算它们的生理生化参量。2.3农业物联网通信技术。因为农业生产环境影响因素多,较为复杂,不能照搬原来的通信技术来进行信息传输,而是要考虑材质、墙体厚度等对信息通讯的不同作用。比如大田作物应考虑遮挡物、地貌地形和植物高度对通讯的作用;果树作物需考虑天线高度、树冠形状等对传输的影响。目前通过短距离卫星通信、蓝牙、蜂窝移动和ZigBee通信技术的应用,可实现信息的多维度传输,从而对农作物的种植、生长、加工、销售全流程进行把控。

3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农业信息化的应用分析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农业信息化的应用是多方面的,如节水灌溉、产品安全管理、质量安全追溯、农业信息交流等。3.1农业生产节水灌溉应用。我国水资源整体分布不平衡,为满足缺水地区农业生产的要求,需应用物联网技术来改良灌溉方法,节约水源。利用物联网技术,可建立起自动化的信息控制系统,来实现节水灌溉。该系统的应用包括四个步骤:首先是农业信息的采集。信息采集的目的是对灌溉地区的水资源概况进行全面掌握。其次是分析整合。通过自动化系统来分析、整合所采集到的生产信息,保留有效信息,删除无用信息。接着是实践操作。以采集整理的信息为参考,选择科学的灌溉方法与水量。最后是灌溉信息的反馈。利用物联网平台来反馈灌溉效果及存在的问题。3.2产品安全管理。产品安全是人们一直以来非常关注的问题,特别是毒奶粉、毒豆芽事件曝光以后,人们迫切希望产品生产、加工各个环节能规范化、科学化。在日常农业生产中,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可以通过RFID技术来对农产品生产的全流程进行监管。美国在农业生产中第一个应用了该项技术,以防止市场中流入的牛中存在疯牛病。生产人员在牛耳处将RFID身份识别码植入,对每头牛的宰杀情况、体重、年龄、患病历史等详细记录,以甄别有疯牛病的牛。我国从2009年开始,将RFID技术应用在猪肉安全管理中。通过RFID技术,让每头猪都拥有电子身份证,保证猪肉从喂养、加工、防疫到销售全流程都得到监管。3.3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中,可以基于物联网技术来构建由信息收集、信息传送、信息查询三方面组成的技术体系。如在蔬菜生产信息收集中,生产人员会划分生产片区并为每个片区配备IC卡,片区中的所有产品都会进行电子标签处理,并利用IC卡来记录除草、浇水和施肥的过程。通过信息化来节约人力物力,提升信息收集的准确真实性。在信息传输时,通过RFID技术,将IC卡终端储存的数据传送至物联网平台。信息查询时,消费者能利用物联网平台,输入追溯码来对农产品的生产信息准确方便查询。3.4农业生产信息交流。通过物联网技术,可构建连接乡村、县市的信息平台,保证了农业信息和政策的准确传达,农民可共享生产技术,互相学习。物联网信息平台由特色农业网站和农企网站组成,按照各自需求和定位,来进行板块的设置。物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可将传统农业中粗放的管理方式进行改善,提升农业生产效率。通过物联网关键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难题,进而形成集约、高效、生态、安全、优质的自动化科学生产,为我国经济建设助力。

参考文献

[1]马国俊.物联网核心技术及其在农业领域的应用[J].江苏农业科学,2012,11:390-392.

篇14

“从创业开始,我大大小小做过十几个行业,但最终我还是想从事与农业有关的工作。”她说。“我从农村走出来,几年创业历程也做出了一些成绩,现在的梦想就是回报农村,改善乡亲们的生活环境。”当大家都在向往城市“掘金”梦和对城市趋之若鹜的时候,她却对农村了敞开胸怀。

“我相信中国的农村有着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农民将有一番大的作为。”她斩钉截铁的说,炯炯有神的目光深深地感染了记者。

创业者丽英

严丽英出生于浙江省丽水市静宁县的一个小山村。那里山清水秀,孕育着一方水土一方人。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或许正是出生农村背景历练出她一身的执着。她并没有回避谈起小时候农村的经历。跟大多农村家庭孩子一样,她幼小的肩膀上早早就担负起了维持家庭经营的责任。唯一不一样的是她要在照顾兄弟姐妹之余,还要照顾好生病的母亲。

“当时买一件新衣服都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她说。因此,小学毕业之后她就选择走出大山来到温州打拼。这一条路的选择,注定她是一个不满足现状、不断追求的人。当过餐厅服务员,开过餐饮和布店。她说:“之所以选择创业,主要是觉得自己给别人打工,辛辛苦苦做出的成绩,钱却被老板赚去了,心里不舒服,只有自己当老板。”她相信自己有这个能力。

但是,创业之路走得却并不轻松。她白天开店铺,晚上睡店里边,一坚持就是几年。对创业和生活的执着让她紧盯着身边的每一次机会。拿下电子厂的项目对于当年的严丽英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一个偶然的机会,她看到一个电子厂的招商项目,她的心中萌发了自己开办电子厂的想法。于是,她大胆地找到了当地一家电子厂的老板,说“我想开电子厂,但是没有钱。我可以把生产出来的产品卖掉后,再把材料的钱给你。”这个老板觉得她挺有意思,可是一不沾亲二不带故如何将这些材料给你能呢。经过一番交流,电子厂老板被她的诚意和执着打动了,最终决定把一批材料赊给了她。但是她并没有经营这方面的经验,所以第一次的产品并没有卖出去。她记得当时电子厂的老板告诉她不会第二次赊原材料给她。但她还是硬着头皮获得了电子厂老板的支援。第二次因为有了第一次的经验教训,经过一番折腾,终于将产品卖出去。有了第一轮的淘金,她开始招工,建厂扩大规模,并从此在事业上更进一步。

和中国数字农村网结缘

事业的成功,并没有让她忘记乡村生活和对乡村的怀念,和中国数字农村网的结缘源于她去农村考察的时候。当时正值柑橘丰收时节,农民把一筐筐柑橘摆在路边,但是一辆辆车经过就是无人问津。她就在想这么好的农产品卖不出去,对农民是多大的损失,那可是农民辛辛苦苦的血汗钱。

这个时候,她就开始留意有关农村项目的信息,关注国家有关农村经济发展各个方面的政策。

2011年3月10日,浙江省丽水市农业信息化“十二五”规划通过专家论证,规划中强调要大力推进农业电子商务信息化建设,鼓励农村开展农业电子商务实践,逐步构建农业产加销信息一体化服务模式,改造提升传统农村市场服务业。她认为这是一个时机。2010年上半年经朋友介绍,严丽英开始调研中国数字农村网项目,他发现中国数字农村网似乎有着与众不同的独到之处。

在一连串的问询、考察、调研过后,她认识到自己的追求与中国数字农村网的事业是如此的吻合。“服务三农”这崇高而又神圣的理想使严丽英与中国数字农村网结缘了,她依靠优秀的工作成绩成为中国数字农村网温州市市级工作站的站长。

用热情铺就农村电子商务之路

“要先谋而后动,不打无准备之仗。要想运营好平台,就要先深入了解浙江当地的农产品流通环节及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情况。” 在浙江地区渠道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的时候,她这样来谈浙江地区渠道建设的工作重点。

据她介绍,浙江商超购进农产品的一般流程是“农民――批发商――供应商――超市物流采购”,通常需经过4个以上的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成本至少上升了15%~20%,导致产业链的两端――农民和消费者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中国数字农村网能够依靠M2M模式可以减少中间商及零售商的环节,把这部分原本被中间商赚取的利润直接“转移”给农民,并最终惠及消费者。

由于浙江民营资本发达,商业人口众多,新兴的电子商务模式在民间开展广泛。数据显示,2008年,浙江省经贸委和财政厅开始实施“万家企业电子商务推进工程”,该工程争取在3年内注册用户数超过200万个、企业会员总数超过40万家,开展电子商务业务的企业超过20万家,从而为打造通畅高效的生产性流通服务体系,促进浙江经济转型升级创造条件。这成为了在浙江开展电子商务事业的政策优势。

另外,在物流运输方面,浙江省早在2005年就规定:“装运鲜活农产品的挂本省牌照的货运车辆(含冷链、藏车),凭农业或林业、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开具的动植物检疫证书或鲜活农产品(指不执行检疫的生鲜蛋奶、鲜活水产品、鲜竹笋、鲜板栗等)产地证明,免费通行本省包含高速公路在内的收费公路(含桥梁、隧道)。”这为浙江本地的农产品物流运输铺平了道路。

“凭借浙江省独特的经济优势、政策优势和商业群众基础快速扩展中国数字农村网在当地的影响力。”严丽英谈及浙江省发展前景时从容地说,坚毅声调中透露出希望的光。

只争朝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