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临床医学和麻醉学范文

临床医学和麻醉学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9 17:52:4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临床医学和麻醉学,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临床医学和麻醉学

篇1

【关键词】实习学生;麻醉专业;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5-0100-01

1麻醉专业本科生实习特点

现在的实习同学都为80后一代,他们被称为网络一代,其特点是性格活泼好动,自信心强,接受的信息量大,对临床工作只限于基础知识的掌握,没有临床实践经验,临床工作对他们来说还很陌生。他们好奇心强,对新知识接受能力强,对即将进行的实习生活充满了好奇和向往,希望能在工作中学到新知道,能一展自己所长,得到科室和社会的认可。

2麻醉专业本科生教学中采取的应对措施

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我们在临床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及时了解学生的反馈信息,有针对性的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对学生的教学计划要考虑周全、有的放矢。

2.1基础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他们都是刚刚结束基础课程转向临床课程的学习,因此他们对前期的基础知识有较深的映像,对临床知识陌生但强烈好奇,因此我们要抓住个特点,用基础知识来解释和讲述临床特点,还可以让学生们自己推理,这样就能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打破对临床学习的陌生感,从而进入正确的学习轨道。

2.2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教育方法实习同学的技术能力和基础知识水平不都一样,有好有差,这就要求我们不能采取完全统一的教学模式。要针对每个同学自身的特点,采取适合与他们学习的方法。对基础较好的学生,重点放在操作正规化培养和较大难度的技术提高上;对基础较差的则重点加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的培训,采取手把手教,促其一步一个脚印地学习,使其扎实稳固地打好基础。在学习期间适时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定期对学生实施理论考试,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调整培训计划,对“吃不饱”的可增加麻醉的难度,尽量安排疑难病人的手术麻醉以及颅脑外科、心脏外科等大型手术的麻醉;对跟不上的则让他们从基本的操作做起,安排他们先从事简单、短小手术的麻醉,使他们在学习期间均有较大的收获,在结业后进行严格的考核,检查教学效果,进行教学总结。考核内容包括基础理论和操作技能等,以提高实习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2]。

2.3重视学生医德医风的培养医生作为白衣天使,具有光荣而神圣的职责。因此,医德、医风必须放在医学生教育的首位[3]。注意从点滴入手对学生进行严格管理,严格要求,严格培训。对带教老师则强调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对学生起好表率作用。要求学生以科学、严谨、规范、认真的态度对待临床工作,把保证患者术中的安全和解除患者的病痛放在首位,坚守岗位,认真履行麻醉医生的职责

3教学效果分析

在近几年的实习生教学中,通过采用以上的教学对策使我科的实习生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麻醉专业实习学生的理论水平显著提高,以现代麻醉学(第6版)的基础理论为标准对所有实习学生进行考试的成绩来看,2005年人科时摸底考试的平均成绩是60.45分,出科时测试的平均成绩是73.43分;而2OO7年入科时摸底考试的平均成绩是60.36分,出科时测试的平均成绩是80.25分,二者差异具有显著性。此外,实习学生在麻醉学新进展方面的学习也收获很大,为学生对外应聘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实习生而言,实习既是理论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的重要途径,也是接触社会、强化服务意识的关键时期[4]。实习学生的临床教学工作是麻醉学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人才培养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全国、全军的医疗卫生事业,也是衡量教学单位业绩的重要指标。教学模式的改革也是一个不断摸索、改进、提高的过程,因此要不断总结经验,开拓进取,搞好教学中的每一环节,为培养更多的有用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杨桐伟,韩伟,聂玉艳,等.加强实习生教学管理提高临床医学教学质量[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6,8(2):275.

[2]蔡元菊,毕秀梅.医学检验专业课程实验教学改革[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8,5(12):765.

篇2

    2 生物材料的类型与应用 生物材料种类繁多,到目前为止,被详细研究过的生物材料已经超过一千种,在医学临床上广泛应用的也有几十种,涉及材料学科各个领域。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2.1 以材料的生物性能为分类标准根据材料的生物性能,生物材料可分为生物惰性材料、生物活性材料、生物降解材料和生物复合材料四类。

    2.1.1 生物惰性材料 生物惰性材料是指一类在生物环境中能保持稳定,不发生或仅发生微弱化学反应的生物医学材料,主要是生物陶瓷类和医用合金类材料。由于在实际中不存在完全惰性的材料,因此生物惰性材料在机体内也只是基本上不发生化学反应,它与组织间的结合主要是组织长入其粗糙不平的表面形成一种机械嵌联,即形态结合。生物惰性材料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氧化物陶瓷 主要包括氧化铝陶瓷和氧化锆陶瓷.氧化铝陶瓷中以纯刚玉及其复合材料的人工关节和人工骨为主,具体包括纯刚玉双杯式人工髋关节;纯刚玉— 金属复合型人工股骨头;纯刚玉—聚甲基丙烯酸酯—钴铬钼合金铰链式膝关节,其他人工骨、人工牙根等。(2)玻璃陶瓷 该材料主要用来制作部分人工关节。(3)Si3N4 陶瓷 该类材料主要用来制作一些作为替代用的较小的人工骨,目前还不能用作承重材料。(4)医用碳素材料 它主要被作为制作人工心脏瓣膜等人工脏器以及人工关节等方面的材料。(5)医用金属材料 该类材料是目前人体承重材料中应用最广泛的材料,在其表面涂上活性生物材料后可增加它与人体环境的相容性.同时它还能制作各类其他人体骨的替代物。

    2.1.2 生物活性材料生物活性材料是一类能诱出或调节生物活性的生物医学材料。但是,也有人认为生物活性是增进细胞活性或新组织再生的性质。现在,生物活性材料的概念已建立了牢固的基础,其应用范围也大大扩充. 一些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特别是某些天然高分子材料及合成高分子材料都被视为生物活性材料.羟基磷灰石是一种典型的生物活性材料。由于人体骨的主要无机质成分为该材料,故当材料植入体内时不仅能传导成骨,而且能与新骨形成骨键合。在肌肉、韧带或皮下种植时,能与组织密合,无炎症或刺激反应.生物活性材料主要有以下几类:

    (1)羟基磷灰石,它是目前研究最多的生物活性材料之一,作为最有代表性的生物活性陶瓷—羟基磷灰石(简称HAP)材料的研究, 在近代生物医学工程学科领域一直受到人们的密切关注.羟基磷灰石 [Ca10(PO4)6(OH)2]是脊椎动物骨和齿的主要无机成分,结构也非常相近,与动物体组织的相容性好、无毒副作用、界面活性优于各类医用钛合金、硅橡胶及植骨用碳素材料。因此可广泛应用于生物硬组织的修复和替换材料,如口腔种植、牙槽脊增高、耳小骨替换、脊椎骨替换等多个方面.另外,在HA 生物陶瓷中耳通气引流管、颌面骨、鼻梁、假眼球以及填充用HA颗粒和抑制癌细胞用HA微晶粉方面也有广泛的应用.又因为该材料受到本身脆性高、抗折强度低的限制,因此在承重材料应用方面受到了限制.现在该材料已引起世界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目前制备多孔陶瓷和复合材料是该材料的重要发展方向,涂层材料也是重要分支之一。该类材料以医用为目的,主要包括制粉、烧结、性能实验和临床应用几部分。

    (2)磷酸钙生物活性材料 这种材料主要包括磷酸钙骨水泥和磷酸钙陶瓷纤维两类.前者是一种广泛用于骨修补和固定关节的新型材料,有望部分取代传统的PMMA 有机骨水泥. 国内研究抗压强度已达60MPa 以上。后者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和生物活性,可用于无机骨水泥的补强及制备有机与无机复合型植入材料。

    (3)磁性材料 生物磁性陶瓷材料主要为治疗癌症用磁性材料,它属于功能性活性生物材料的一种。把它植入肿瘤病灶内,在外部交变磁场作用下,产生磁滞热效应,导致磁性材料区域内局部温度升高,借以杀死肿瘤细胞,抑制肿瘤的发展。动物实验效果良好。

    (4)生物玻璃 生物玻璃主要指微晶玻璃,包括生物活性微晶玻璃和可加工生物活性微晶玻璃两类。目前关于该方向的研究已成为生物材料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

    2.1.3 生物降解材料所谓可降解生物材料是指那些在被植入人体以后,能够不断的发生分解,分解产物能够被生物体所吸收或排出体外的一类材料,主要包括β-TCP 生物降解陶瓷和生物陶瓷药物载体两类,前者主要用于修复良性骨肿瘤或瘤样病变手术刮除后所致缺损,而后者主要用作微药库型载体,可根据要求制成一定形状和大小的中空结构,用于各种骨科疾病。

    2.1.4 生物复合材料生物复合材料又称为生物医用复合材料,它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材料复合而成的生物医学材料,并且与其所有单体的性能相比,复合材料的性能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的材料。制备该类材料的目的就是进一步提高或改善某一种生物材料的性能。该类材料主要用于修复或替换人体组织、器官或增进其功能以及人工器官的制造,它除应具有预期的物理化学性质之外,还必须满足生物相容性的要求,这里不仅要求组分材料自身必须满足生物相容性要求,而且复合之后不允许出现有损材料生物学性能的性质。按基材分生物复合材料可分为高分子基、金属基和陶瓷基三类,它们既可以作为生物复合材料的基材,又可作为增强体或填料,它们之间的相互搭配或组合形成了大量性质各异的生物医学复合材料,利用生物技术,一些活体组织、细胞和诱导组织再生的生长因子被引入了生物医学材料,大大改善了其生物学性能,并可使其具有药物治疗功能,已成为生物医学材料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发展方向,根据材料植入体内后引起的组织反应类型和水平,它又可分为近于生物惰性的、生物活性的、可生物降解和吸收等几种类型。人和动物中绝大多数组织均可视为复合材料,生物医学复合材料的发展为获得真正仿生的生物材料开辟了广阔的途径。

    2.2 以材料的属性为分类标准

    2.2.1 生物医用金属材料生物医用金属材料是用作生物医学材料的金属或合金,又称外科用金属材料或医用金属材料,是一类惰性材料,这类材料具有高的机械强度和抗疲劳性能,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承力植入材料。该类材料的应用非常广泛,及硬组织、软组织、人工器官和外科辅助器材等各个方面,除了要求它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及相关的物理性质外,优良的抗生理腐蚀性和生物相容性也是其必须具备的条件。医用金属材料应用中的主要问题是由于生理环境的腐蚀而造成的金属离子向周围组织扩散及植入材料自身性质的退变,前者可能导致毒副作用,后者常常导致植入的失败。已经用于临床的医用金属材料主要有不锈钢、钴基合金和钛基合金等三大类。此外,还有形状记忆合金、贵金属以及纯金属钽、铌、锆等。

    2.2.2 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 医用高分子材料是生物医学材料中发展最早、应用最广泛、用量最大的材料,也是一个正在迅速发展的领域。它有天然产物和人工合成两个来源,该材料除应满足一般的物理、化学性能要求外,还必须具有足够好的生物相容性。按性质医用高分子材料可分为非降解型和可生物降解型两类。对于前者,要求其在生物环境中能长期保持稳定,不发生降解、交联或物理磨损等,并具有良好的物理机械性能。并不要求它绝对稳定,但是要求其本身和少量的降解产物不对机体产生明显的毒副作用,同时材料不致发生灾难性破坏。该类材料主要用于人体软、硬组织修复体、人工器官、人造血管、接触镜、膜材、粘接剂和管腔制品等方面。这类材料主要包括聚乙烯、聚丙烯、聚丙烯酸酯、芳香聚酯、聚硅氧烷、聚甲醛等. 而可降解型高分子主要包括胶原、线性脂肪族聚酯、甲壳素、纤维素、聚氨基酸、聚乙烯醇、聚己丙酯等。它们可在生物环境作用下发生结构破坏和性能蜕变,其降解产物能通过正常的新陈代谢或被机体吸收利用或被排出体外,主要用于药物释放和送达载体及非永久性植入装置.按使用的目的或用途,医用高分子材料还可分为心血管系统、软组织及硬组 织等修复材料。用于心血管系统的医用高分子材料应当着重要求其抗凝血性好,不破坏红细胞、血小板,不改变血液中的蛋白并不干扰电解质等。

    2.2.3 生物医用无机非金属材料或称为生物陶瓷。生物医用非金属材料,又称生物陶瓷。包括陶瓷、玻璃、碳素等无机非金属材料。此类材料化学性能稳定,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一般来说,生物陶瓷主要包括惰性生物陶瓷、活性生物陶瓷和功能活性生物陶瓷三类。其中惰性生物陶瓷和活性生物陶瓷在前面已经简要作了介绍,而功能活性生物陶瓷是近年来提出的一个新概念.随着生物陶瓷材料研究的深入和越来越多医学问题的出现,对生物陶瓷材料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原先的生物陶瓷材料无论是生物惰性的还是生物活性的,强调的是材料在生物体内的组织力学环境和生化环境的适应性,而现在组织电学适应性和能参与生物体物质、能量交换的功能已成为生物材料应具备的条件。因此,又提出了功能活性生物材料的概念。它主要包括以下两类:(1)模拟性生物陶瓷材料 该类材料是将天然有机物(如骨胶原、纤维蛋白以及骨形成因子等)和无机生物材料复合,来模拟人体硬组织成分和结构,以改善材料的力学性能和手术的可操作性,并能发挥天然有机物的促进人体硬组织生长的特性。(2)带有治疗功能的生物陶瓷复合材料 该类材料是利用骨的压电效应能刺激骨折愈合的特点,使压电陶瓷与生物活性陶瓷复合,在进行骨置换的同时,利用生物体自身运动对置换体产生的压电效应来刺激骨损伤部位的早期硬组织生长。具体来说是由于肿瘤中血管供氧不足,当局部被加热到43~45℃时,癌细胞很容易被杀死。现在最常用的是将铁氧体与生物活性陶瓷复合,填充在因骨肿瘤而产生的骨缺损部位,利用外加交变磁场,充填物因磁滞损耗而产生局部发热,杀死癌细胞,又不影响周围正常组织。现在,功能活性生物陶瓷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临床应用鲜有报道,但其发展应用前景是很光明的。各种不同种类的生物陶瓷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能差别很大,在医学领域用途也不同.尤其是功能活性陶瓷更有不可估量的发展前途.临床应用中,生物陶瓷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强度和韧性较差.氧化铝、氧化锆陶瓷耐压、耐磨和化学稳定性比金属、有机材料都好,但其脆性的问题也没有得到解决。生物活性陶瓷的强度则很难满足人体承力较大部位的需要。

    2.2.4 生物医用复合材料此类材料在2.1.4 中已有介绍,此处不再详述

    2.2.5 生物衍生材料生物衍生材料是由经过特殊处理的天然生物组织形成的生物医用材

    料,也称为生物再生材料.生物组织可取自同种或异种动物体的组织. 特殊处理包括维持组织原有构型而进行的固定、灭菌和消除抗原性的轻微处理,以及拆散原有构型、重建新的物理形态的强烈处理.由于经过处理的生物组织已失去生命力,生物衍生材料是无生命力的材料. 但是,由于生物衍生材料或是具有类似于自然组织的构型和功能,或是其组成类似于自然组织,在维持人体动态过程的修复和替换中具有重要作用.主要用于人工心瓣膜、血管修复体、皮肤掩膜、纤维蛋白制品、骨修复体、巩膜修复体、鼻种植体、血液唧筒、血浆增强剂和血液透析膜等.

    3. 生物材料的性能评价 目前关于生物材料性能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物相容性方面.因为生物相容性是生物材料研究中始终贯穿的主题.它是指生命体组织对生物材料产生反应的一种性能,该材料既能是非活性的又能是活性的.一般是指材料与宿主之间的相容性,包括组织相容性和血液相容性.现在普遍认为,生物相容性包括两大原则,一是生物安全性原则,二是生物功能性原则.生物安全性是植入体内的生物材料要满足的首要性能,是材料与宿主之间能否结合完好的关键.关于生物材料生物学评价标准的研究始于20 世纪70 年代,目前形成了从细胞水平到整体动物的较完整的评价框架.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以 10993编号了17个相关标准,同时对生物学评价方法也进行了标准化.迫于现代社会动物保护和减少动物试验的压力,国际上各国专家对体外评价方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同时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手段来评价生物材料的安全性、使评价方法从整体动物和细胞水平深入到分子水平.主要在体外细胞毒性试验、遗传性和致癌性试验以及血液相容性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些研究.但具体评价方法和指标都未统一,更没有标准化.随着对生物材料生物相容性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评价生物材料对生物功能的影响也很重要.关于这一方面的研究主要是体外法。具体来说侧重于对细胞功能的影响和分子生物学评价方面的一些研究。总之,关于生物功能性的原则是提出不久的一个新的生物材料的评价方面,它必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而向前发展.而涉及材料的化学稳定性、疲劳性能、摩擦、磨损性能的生物材料在人体内长期埋植的稳定性是需要开展评价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4 生物材料的发展趋势展望 生物材料科学是20 世纪新兴学科中最耀眼的新星之一。现在,生物材料科学已成为一门与人类现代医疗保健系统密切相关的边缘学科。其重要性不仅因为它与人类自身密切相关,还因为它跨越了材料、医学、物理、生物化学和现代高科技等诸多学科领域。现在对于该材料的研究已从被动地适应生物环境发展到有目的地设计材料,以达到与生物组织的有机连接。并随着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的发展,生物材料必将走向功能性半生命方向。生物材料的临床应用已从短期的替换和填充发展成永久性牢固种植,并与其它高科技(如电子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相结合,制备富有应用潜力的医疗器械。生物材料的研究在世界各国也日益受到重视.四年一次的世界生物材料大会代表着国际上生物材料研究的发展动态和目前的水平。分析认为,以下几个方面是生物材料今后研究发展的几个主要方向:

    (1)发展具有主动诱导、激发人体组织和器官再生修复功能的,能参与人体能量和物质交换产生相互结合的功能性活性生物材料,将成为生物材料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

    (2)把生物陶瓷与高分子聚合物或生物玻璃进行二元或多元复合,来制备接近人体骨真实情况的骨修复或替代材料将成为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3)制备接近天然人骨形态的、纳微米相结合的、用于承重的、多孔型生物复合材料将成为方向之一。

    (4)用于延长药效时间、提高药物效率和稳定性、减少用量及对机体的毒副作用的药物传递材料将成为研究热点之一。

    (5)血液相容性人工脏器材料的研究也是突破方向之一。

    (6)如何能够制备出纳米尺寸的生物材料的工艺以及纳米生物材料本身将成为研究热点之一。

篇3

【关键词】提高;麻醉学;课堂;教学质量

麻醉学是临床医学中一个专门的独立学科,其业务范围包含有临床麻醉学,急救、复苏、危重病学,疼痛诊疗学,以及其他有关的业务范围。如何学好麻醉学,关系到临床工作中病人围手术期安全和预后,而麻醉学课堂教学是实现上述目标的理论基础。怎样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高尚医德与行为能力,提高整体素质,关系到麻醉学的发展乃至医学的发展。教学过程是以课堂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过程,是学校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在教学活动中,课堂教学又是中心环节,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作用最直接、最明显、最经常的活动,既是教师思想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的集中反映,又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和个性的主要形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提高了整个教学质量,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提高临床教师自身素质

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基本素质之一,他们的道德品质、知识底蕴、语言能力、人格魅力、课堂教学组织能力等,体现了课堂讲授能力,而学生理解消化的多少,反映了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

临床麻醉有别于其他学科。它是集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相结合的学科,与之密切相关的学科有: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药理学、病理生理学、生物物理学、医学生物工程学等。它又与临床医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因为麻醉学的临床服务对象是病人,病人是多学科,男女老少皆有,除主要需手术或非手术的治疗疾病外,可以并存其他疾病,或有严重并发症,这就要求麻醉医师必须熟悉与麻醉学有关的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相关内容,才能在麻醉工作上得心应手,所以教师首先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临床经验、过硬的临床操作技能,才能在课堂上讲授生动有趣、富有色彩的课堂内容,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 为临床服务。

2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

课堂教学形式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兴趣的又一个重要因素,它包括教学方法的选择,如,讲授与板书的结合,讲授与动画多媒体的结合,讲授与实物示范的结合。还有教学时间的安排,如1天的黄金时间――上午安排课堂理论,1天的疲劳时间――下午后两节安排实践课,这样,从另一个角度也提高了教学质量。最后,教师的语言也能决定着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丰富幽默的语言是一切事实和思想的外衣,任何思想只有当它找到合适的外衣才能成为现实,才能被人们理解和接受,所以教师的语言应做到准确、鲜明、生动、富有激情和启发性,吸引和打动学生的内心世界,这样对提高教学质量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基础与临床结合,理论联系实际,举一反三

麻醉学是基础与临床密切结合的学科,对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都应该学好,对该掌握的内容应该掌握,对该熟悉的内容应该熟悉。在学习临床课的时候,应该回顾基础课的有关内容,来加深理解,在学习基础课的时候,也应该注意它们各自的特点和课堂之间的联系,这样使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联系起来,使基础为临床服务,基础课学得好,临床课才能熟得快,逐步做到融会贯通。结合的好可以提高医疗水平,也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和发展,所以课堂教学应该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举一反三,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医疗水平,使它成为1+1>2的模式,使学生成为拥有3个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篇4

关键词:临床麻醉学 多模式教学方法 临床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b)-0202-02

临床麻醉学是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重要的分支,同时它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这就要求麻醉医师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具备过硬的临床技能,因此,临床实践教学在麻醉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既能巩固和加深理解理论知识,也能训练扎实的临床技能。现在我国对临床麻醉学见习教学方法仍旧采用传统的以授课为基础的教学方法,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我们对医学生培养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形势下麻醉学教学的需求。我院对48名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的临床麻醉见习进行了多模式教学带教尝试,现将教学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8名本校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随机分为两个组,传统教学组(n=24):理论授课结合麻醉临床见习。多模式教学组(n=24):案例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联合模型训练结合麻醉临床见习。

1.2 方法

1.2.1 传统组教学方法

传统实践课采用经典的教学模式,即先由教师示教,然后学生练习,最后教师对学生的操作进行考核评价的3段式教学法。

1.2.2 多模式教学组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完全模拟麻醉科医生的工作流程,在见习前一天,由带教老师选取典型的需要行手术麻醉的病人作为见习的病例,由老师指导,同学们自行术前访视病人,制定完善的麻醉计划,并在第二天的见习中观察带教老师是如何实施麻醉的。

(2)问题式教学:带教老师根据临床经验结合现有的病例,设计一个与术前访视病例相关的PBL,要求学生利用教科书、图书馆的专业杂志书刊、互联网等途径,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向教师或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咨询、也可以将重点细化,组内相互协作查阅资料来解决问题。在讨论中围绕老师提出的问题以及见习中学生遇到的问题(包括麻醉前访视与评估麻醉方法的选择麻醉实施及麻醉管理)进行交流及探讨此过程中带教老师负责掌握讨论进行的深度及时间,最后由教师进行分组总结。

(3)模型训练教学:麻醉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涉及到很多的临床操作技能和创伤性操作。手术麻醉见习完后,对基本的技能有了基本认识后,由带教老师将学生分为6组,每组4人,先集中由带教老师在模拟系统上进行讲解示范,然后各组学生练习,带教老师在巡视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练习结束后各组选取1名代表,教师及学生通过对几名代表的操作评价发现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总结以加深印象,巩固所练习的技能操作,并在课后进行了气管插管术和心肺复苏的比赛,这样经过反复练习,强化记忆,牢固掌握全部

1.3 教学效果评估标准

分为两个方面:技能操作考核成绩,理论考试成绩和学生对改革后教学方法的评价。技能操作考核和理论考试成绩采用统一评分方式,满分100;而学生对教学方法的评价则采用不记名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问卷自制,学生对调查项目根据自己的实际感受选择满意中立及不满意。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教学方法评价采用c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学生理论成绩、技能考核成绩比较

传统教学组合多模式教学组的理论成绩和技能考核成绩分别为(68.6±8.5,96.3± 3.6)分,明显低于多模式教学组的理论成绩和技能考核成绩(74.3±9.4分,93.8±4.1分)(P

2.2 两组学生对教学方法的评价

与传统教学组相比,91.7%学生喜欢多模式教学方法,95.8%的学生认为多模式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95.8%学生认为多模式教学能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P0.05)。

3 讨论

临床麻醉教学有其特殊性,第一,学时短,课程多,学生要接收的信息量大[1],如何在短短的时间内,帮助学生领会、理解并融会贯通是我们教学的重点。第二,操作多且难,如何将课堂所学到的知识与临床实际联系起来,并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是我们临床麻醉见习的难点。如何有效的提高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他们将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更好的结合起来,为将来的麻醉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是麻醉教学一直探索的课题[2]。

通过学生模拟麻醉医生的工作流程,包括术前访视真实的麻醉病例,制定麻醉计划,见习麻醉实施,以及围绕遇到的问题展开讨论,可以将案例教学和问题是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紧密的联系起来。学生在术前访视病人前,先要复习课堂上所教授的如何术前访视病人,要根据病人的各种病例生理状态如何进行术前准备和术前评估,如何根据病人及手术情况制定完善的麻醉计划,以及在随后的见习中同学们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学会自己解决问题。这种见习方法是学生成为实践的主体,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模型训练中可以高标准严要求的对各种麻醉操作技能进行培训和考核,以及在课后举行了心肺复苏和气管插管术等比赛,这样经过反复练习,强化记忆,使每个学生在情景训练中都充分发挥,牢固掌握了全部内容。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多模式教学,学生不仅临床技能考核成绩更好,他们的理论知识考核成绩也相对更优秀。同时多模式教学还培养了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学习互动和团队的合作精神。

综上所述,案例教学,问题式教学结合模型训练教学能充分发挥各个教学方法的所长,在临床麻醉学见习教学中有机的结合,既能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中理论联系实际,又充分的训练了学生的临床技能,即关注了教学中的重点,又解决了教学中的难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措施。

参考文献

篇5

1 《疼痛诊疗学》教学课程的意义

1.1疼痛学教学现状与发展 现代医学已经取得了许多惊人的成就,但急、慢性疼痛的控制,尤其慢性疼痛的治疗仍然是临床床工作中一个棘手问题,许多疼痛性疾病即使在现代化大医院,也得不到相应专科治疗,导致许多慢性疼痛患者无法得到及时诊断和有效治疗。我国临床疼痛治疗工作起步较晚,20世纪70年代少数学者开始研究探索,80年代末,在韩济生院士的领导下建立了国际疼痛协会中国分会,并开始了国际交流。直到90年代,一些二级以上医院才陆续成立疼痛诊疗科室。疼痛控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吸引了一批有志之士献身于疼痛机理和治疗的研究。经过20几年的努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疼痛专科或疼痛诊疗中心在全国各大医院先后成立,并将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新兴的学科。众所周知。20世纪90年代被定为"脑的10年",神经科学因此得到极大的发展。新世纪初美国第106次国会将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定为"疼痛研究的10年",世界疼痛医学必将会更加迅速地发展[3]。

疼痛学是在融合多学科基础上形成的新兴学科,但并非多学科的筒单相加。目前高等医学教育中仅对本科麻醉学专业学生开设《疼痛诊疗学》,从事疼痛科或疼痛门诊工作的很多来自麻醉科医生,对疼痛的基础理论了解不深、神经功能特殊检查不熟悉、生化和影像检查知识不全面、临床诊断经验不足、相关介人技术比较生疏等因素严重制约着疼痛医学的发展。如何构建完善的科学知识体系是疼痛学教育应当首先解决的问题。

1.2疼痛学对临床医学教学的补充 疼痛学作为临床医学与麻醉学的交叉学科,对于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综合医疗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疼痛诊疗学是一门临床学科,与临床医疗密切关联,临床疼痛治疗工作本身就是临床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次,疼痛诊疗学虽然是麻醉学中的重要分支,但是对于临床学科而言,疼痛诊疗学更利于临床专业学生结合本专业特点进行临床学习,从而更好地达到临床医学与疼痛学的学科交叉与融合。这些因素使得疼痛诊疗学成为临床医学学生提高临床综合素质的重要"桥梁"学科。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一般均未对临床医学学生设置疼痛诊疗学学专业课程,这种疼痛学教学滞后状况显然与临床医疗实际需要极不适应,也将严重阻碍临床专业学生综合医疗素质的提高。

因此,临床医学学生进行《疼痛诊疗学》选修课的开设,不仅是简单地讲授疼痛学的相关内容。更为重要的是以该课程为桥梁和纽带,将临床疾病的发病、临床症状与治疗等多方面内容与疼痛学有机结合起来,这对于预临床专业学生显得尤为重要。在《疼痛诊疗学》选修课的课程设置中,应当避免为了讲临床而临床,充分考虑到巩固基础疼痛学知识的必要性,因此需适当地安排有关解剖学、神经生物学、药理学等基础知识,这使得学生有一定的知识缓冲,从疼痛学知识体系自然过渡到临床医学知识体系中,更为重要的是,充分利用学生临床见习期间集中临床学习的时机,密切结合医院临床工作的实际特点,作为桥梁将疼痛学与临床医学紧密结合,将极大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临床综合水平。

2 《疼痛诊疗学》教学课程的建议

2.1开设疼痛学专题讲座 学术讲座是学生在短时间内吸收教学精华内容的学习方式。根据临床医学学生的知识构成情况,结合其特殊兴趣爱好与临床学习实际,开设疼痛学相关的专题学术讲座,将使学生临床学习效果得到极大提升。在开设的专题讲座中,所选的讲座内容均是针对实际问题或实践性较强的内容,甚至部分内容还是让学生自己提出的感兴趣的内容,以此让学生感觉很有意思。激发其学习主动性。可以在讲座中由一个简单的现象引出众多疼痛学问题来,比如:晚期癌痛患者的镇痛管理中,从患者的疼痛评分开始,进而讲述如何选择合理的镇痛方式,口服镇痛与有创治疗的优缺点比较、三阶梯治疗原则、不同阿片类药物的换算、鞘内泵的远期效果等众多问题,贯穿整个晚期癌症患者的治疗过程。通过这些讲座,一方面可以针对某个疼痛问题进行较为全面的讲解,将学生们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进行有机串联,切实结合临床医学与疼痛学的各自特点,逐步做到用"临床医学"与"疼痛医学"两条腿走路;另一方面,还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深化学生的临床学习效果,把学生从只注重记忆知识结论的传统学习法引向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上来,从而真正使学生通过学术讲座的活动提高其综合临床素质。

2.2承担临床医学学生的实习指导 我院做为徐州医学院的附属医院,是本校医学生的临床实习教学医院。由于疼痛科对于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而言,显得相对陌生。因此,针对临床医学学生的学习特点,在临床实习中有意识地逐步灌输疼痛诊疗的思想和理念,以此作为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临床综合水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2.1在日常实习工作中,要求临床医学实习学生在汇报基本工作的基础上,特别讲述自己对患者疼痛状况的管理或者患者的镇痛治疗方式,并自我分析疼痛管理是否合理,如何改进镇痛治疗等。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日常临床治疗中,脑海里逐渐形成疼痛治疗的意识,能够主动想到疼痛VAS评分或镇痛治疗问题,而不仅仅是想到只是某一系统的疾病的治疗。

2.2.2经常利用病历讨论的机会提高临床医学实习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病例讨论是实习学生普遍反映学习效果较好的一个环节。在讨论中,大家除了讨论常规医疗之外,重点要谈到与之相关的疼痛治疗问题。

2.2.3在平常临床工作中,定期带领在各个临床科室实习的学生进行疼痛科查房。查房时,着重关注患者的临床疼痛相关问题。结合患者的病史、临床指标检测,让学生自己提出针对每个患者的个体化镇痛方案。对目前正在进行的镇痛治疗提出自己的见解,尤其是针对某些特殊患者,让学生根据其血清学指标、影像学表现或临床病情变化,讨论细化到每一天的镇痛方式,以此来真正达到患者的个体化镇痛治疗。

综上所述,疼痛学作为临床医学与麻醉学的交叉学科,随着现代医疗模式的转变,相对于其他临床学科,疼痛学更利于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结合本专业特点进行临床学习,成为临床专业学生提高临床综合素质的一个"桥梁",从而真正提高临床医学学生的综合医疗素质。

参考文献:

[1]宋文阁.临床疼痛学总论[J].中国临床医生,2000,11:9-10.

篇6

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基本素质之一,教师的道德品质,知识底蕴、语言能力、人格魅力、仪表装束、课堂教学组织能力等,体现了课堂讲授能力,而学生理解消化的多少,则反应了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师的人格魅力、课堂教学质量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有着相辅相承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负担起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重托。

教育创新是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办好高水平大学的关键所在,建设高水平大学必须更新教育思想,必须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先导,教育创新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基石,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使当代大学生具有富于独立性,创造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具有能够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开创事业新局面,对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这种人才需要扎实的基础理论,丰富的科学知识,严谨的科学态度,具有为真理献身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这样的创新人才需要多方面努力,而教育工作者如何以身作则,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是其成功的关键所在。

1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2]

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基本素质之一,而学生理解消化的多少反应了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

临床麻醉学有别于其他学科,它是集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相结合的学科[1],与之密切相关的学科有: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药理学、病理生理学、生物物理学、医学生物工程学等。它又与临床医学密不可分,因为麻醉学的临床服务对象是患者,除主要需手术或非手术治疗疾病外,还可以并存其他疾病,或有严重的并发症,这就要求临床教师必须熟悉与麻醉有关的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相关内容,才能在麻醉工作上得心应手,所以教师首先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临床经验,过硬的临床操作技能,才能在课堂上讲授生动有趣富有色彩的课堂内容,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为临床服务。

2 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建设一支精明强干的教师队伍

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具有创新意识和奉献精神的师资队伍,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教师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教学本身就是创造性活动,教师不仅要精通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并掌握相应的教学方法、技能,还要具有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等。教师要时刻关注所授学科的最新发展状况,及时地把最新理论成果介绍给学生,授课时把知识传授与能力创新结合起来,教师如果能够把创新思维能力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处处感受到创新精神的存在,创新思维的重要性,体会到创新的乐趣所在,就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受到众多启迪,领悟到种种创新的方法和途径。要引导学生创造性地思考问题,指导学生参加到科研活动中来,从而使在学生对于理论创新,技术创新有了新的认识,在参与中提高创新能力。

3 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3]

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并把科学研究引入教学过程。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在传统的教育中,由于只重视对知识的传授不重视对知识的实际运用的发展使受教育者缺乏实践机会和实践条件,造成高分低能的畸形发展,所以造就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培养必须调整知识结构,注重培养学生的应激能力、实践能力。在实践中求新求实,使新知识不断更新、不断发展。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是学生发展智慧丰富想象提高结合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有效的实践活动,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鼓励学生参加科研创新项目,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各展所长,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潜力,有助于塑造出有智慧、有才干、有个性、有发展的人才,所以提供更多更好的实践机会,和正确的引导是培养高素质人材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可忽视。

4 个性化教学、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

个性化教学是把着眼点放在课堂教学中,以激发学习动机为前提,以知识结构为基础,以思维训练为中心,以多向信息传递和多种器官协调活动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培养个性化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创新型人才。

课堂教学形式是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兴趣的又一个重要因素,它包括教学方法的选择,如讲授与板书的结合,讲授与动画多媒体的结合,讲授与实物示范的结合。还有教学时间的选择,一天的黄金时间是上午,应安排课堂理论,一天的疲劳时间为下午后两节,应安排实践课,这样,从另一个角度也提高了教学质量。最后,教师的语言也能决定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丰富幽默的语言是一切事实和思想的外衣,任何思想只有当它找到合适的外衣才能成为现实,才能被人们理解和接受。所以教师的语言应做到准确、鲜明、生动、富有激情、启发吸引和打动学生的内心世界,充分体现教师的人格魅力,这样对提高教学质量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5 基础与临床结合,理论联系实际,举一反三

麻醉学是基础与临床密切结合的学科,对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应该扎实学习,对必须掌握的内容应该掌握,对需熟悉的内容应该熟悉,在学习临床医学课程的时候,应该回顾基础医学课程的有关内容,加深理解,在学习临床医学课程的时候,也应该注意他们各自的特点和课堂之间的联系,这样使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联系起来,使基础为临床服务,基础课学得好,临床课才能熟得快,逐步做到融会贯通,结合的好可以提高医疗水平,也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和发展,所以课堂教学应该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举一反三”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医疗水平,使它成为1+1>2的模式,使学生成为具有三种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总之,麻醉学是一个新兴而又发展迅速的学科,许多新理论、新技术、新药物、新仪器、设备往往是首先在麻醉科中应用,教师要不断学习进取、创新、适应快速发展的麻醉学。所以,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提升教师人格魅力,重视课堂教学,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才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麻醉专业人才,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

参考文献

[1] 徐启明. 临床麻醉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1.

篇7

1转化医学的概念

转化医学是近l0年来国际生命科学界的一大热点,于1996年由国际知名医学杂志《Lancet)首次提出。目的是将基础科研成果快速转向临床应用,在基础研究与患者的诊疗之间,特别是与临床试验建立桥梁联系,更有效地将基础研究发现应用于临床疾病的预防和诊疗,并以临床疾病的问题指导基础研究的走向…。对于临床医生而言,把握转化医学的本质,就是要注重从临床中发现问题,为基础研究提供研究方向和目标,并将实验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诊治当中,解决临床问题,切实为临床服务。

2科研选题应源于临床

科学问题的提出必须且只有来自于人体,才能真正体现科学研究的价值。麻醉学科研领域中,习惯的做法是在老鼠、兔子或狗身上展开基础研究。但是必须意识到,基于实验室在非人体水平发现的某种现象提出假说,这些假说通常并不能推及人体,约3/4的基础研究甚至没有进入临床前实验就被弃之一旁。惟有基于临床发现所提出的假说和研究模式,才能最大程度地反映人体的真实状况]。广大临床麻醉医生需要认真思考如何将临床现象凝练成具体的科学问题,通过系统的实验室研究获得其规律性,转化为指导临床麻醉工作的知识并能经得起大样本的临床评价。基于这种思想的指导,近年来科研选题的方向,都是尽可能从临床麻醉工作中来寻找。比如说,在临床工作遇到了很多创伤失血性休克需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心、肺是这些患者缺血后损伤的首次打击器官。临床麻醉广泛使用的物会对这些器官产生怎样的影响呢?针对这些疑问选题,以静脉异丙酚为干预,选择其临床相关浓度范围,在动物身上开展药物对靶器官缺氧一复氧影响的研究。结果发现:异丙酚后处理,能显著减轻大鼠心肌细胞缺氧一复氧损伤;异丙酚预处理,能显著减轻缺氧II型肺泡上皮细胞凋亡,提高细胞存活率。并推测这种保护作用的相关靶基因及胞内信号转导途径,相关研究结果先后于2010年和2011年发表在Euro—peanJournalofAnesthesiology和Injury杂志。在此基础上,制定研究方案,观察常规使用的静脉物异丙酚,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拟行手术患者缺血器官的影响及可能机制。如果动物实验的结果能够在临床麻醉患者身上得到印证,那么对于科研工作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肯定和鼓励。毕竟,开展的所有医学科学研究最终服务的个体是人,只有成功实现基础实验和临床试验的对接,完成研究成果的转化,才能真正体现科研工作的价值。

3科研成果应用于临床

近年来,进行了大量的动物实验,研究高位脊髓损伤后神经中枢、心脏、肺、大血管、外周神经等部位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从中筛选出从外周到中枢的一条异常神经反射弧。研究课题《平战时脊髓损伤后心血管功能可塑性的研究》获得了2007年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以该研究成果指导临床高位脊髓损伤患者的麻醉管理,术中无1例患者出现恶性自主高反射。内皮干细胞的研究是目前医学界研究的热点,已经证实内皮干细胞在细胞炎症反应和自身免疫应答的调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科室的研究生也在该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动物实验,发现应用内皮干细胞移植,可明显减轻大鼠内毒素所致急性肺损伤,研究论文今年已被国际麻醉学顶尖杂志《Anesthesiolo—g)r》接收。由于内皮干细胞移植已进入临床实践,下一步就是要联合医院、大学、科研机构、医药公司和生物器械公司等部门和机构,将该研究成果逐步推向临床。但由于临床研究的复杂性,涉及适应证、医BasicMedicalEducation,Jan.2012,Vo1.14No.1学伦理、药物或治疗方法的安全性评价等,实验室的结果转化成为经过临床验证有效、能够在l临床推广应用的成果将会是一个较长的探索过程。

篇8

关键词:麻醉科;麻醉准确率;教学方法

生病对于我们来说第一反应就是身体不适或疼痛,尤其是对于那些身体上损伤严重或者需要进行手术的患者而言,疼痛的程度更是无法形容,所以麻醉在减缓、减轻病痛的过程中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并且也越来越无法与治疗分离开,疼痛科的治疗效果的好坏,绝对程度上是取决于麻醉科的发展的。基于麻醉的在医疗上重要的地位,麻醉科早已经成为医学中一个专门的独立学科,而且这一学科是融合了医学上许多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这其中包括生物学、医用物理学、应用解剖学以及临床医学上的许多实践病理生理学等[1],由此可见,麻醉学是跨越了多种学科的边缘学科,但是想要更好地融会贯通这一学科却是需要切实了解,并且有一定的临床实践经验的。现在麻醉学科已经确立了临床医学二级学科的地位,根据其使用状况的不同可以分为临床麻醉、危重病监测与疼痛治疗、急救复苏等分支学科。

1 麻醉科发展存在的问题

麻醉学虽然在临床医学以及其他医疗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并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发展对于医院的发展以及人民健康的保障都举足轻重,但是,就目前迅速发展的麻醉学来说,同样也存在着各种问题、挑战以及压力。近些年来,麻醉剂普遍的应用于各种外科手术中,而随着手术的范围不断扩大、老年病人与重危病人的比重不断增加,麻醉的风险也不断加大,手术中麻醉的使用要同时考虑术中安全与术后的维护,而且由于各种先进仪器、药物的加入,更加大了麻醉医师或者相关操作人员提高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的难度。针对于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选择对众多实习医师更有效、更快速的教学方式,我们只有运用最实际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实习的医生认识到提高麻醉准确率的重要意义,才能更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健康、对麻醉服务的需求。

2 提高麻醉科麻醉准确率的教学方法

随着各种先进仪器、药物的加入,麻醉这一操作在医疗方面也变得更为复杂,为了能够更好地实施达到最好的效果,需要在前期最好准备工作,而提高麻醉科麻醉准确率的教学方法就是一条切实可行并且效果显著的方法,如果可以让实习的学生在这一阶段做好准备,那么在以后的临床实践中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我们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具体诠释如何有效地提高麻醉科麻醉准确率的教学方法:①提高学生对麻醉学科的了解与认识。根据目前我国各医学院校的教学大纲和具体安排时间来看,对于医学生在麻醉科实习的时间都是相对较少的,这就难免造成身为医务人员对于麻醉科的工作认识却不深知的问题出现,所以在开学初对于医学生首先要安排对其进行麻醉科相关内容的介绍时间,这其中要包括其工作的范围、性质、本质和对临床工作的各种辅助作用[2],而具体涉及到的专业学科主要包括七个部分,它们分别是:临床药理学、应用生理学、体液平衡和静脉液体治疗、围术期治疗、实践操作、分析手术病人的麻醉适应证以及复苏、抢救等危重病人的处理。②精简教材、突出重点。基于上一条涉及到的问题,麻醉科的实习时间相对很短,而涉及到的内容又很多,这样则会造成医学生往往找不到知识的重点,所以对于教材的要求就需要精益求精,不至于出现学生为了记载繁多的内容而忽略了思考的现象,在确保量不增加的情况下,做到对其本质重点的思考,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相对较多并且重要的知识与信息。而这一点则需要教师的认真准备和反复的精炼,并且要做到切实的反馈和修改。③麻醉科教学中需多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相对来说,医学生对于麻醉科的科目了解甚少,而理解方面就更差,所以辅助以多媒体的教学方式是非常必要的。经过长时间实践证明,多媒体的教学在获取信息的容量和效率上都是非常可观的,而且这种方式还能够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习的积极性。④临床实习做到精而简。实践出真知,对于再多的理论知识来说,真正的临床实践更加直接、有效,而具体的临床实习中还是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使操作做到有规律并且毫无瑕疵[3],这种实习的操作流程一般是:首先要术前访视病人的麻醉适应证;然后是围术期最合适麻醉方法的选择;第三和第四分别是实践操作和复苏、抢救危重病人的各种技巧和注意事项;最后还要规范到麻醉记录的书写等。⑤建立教学网站。无论是医学生还是其他类专业的学生,对于教师的某些讲解只经过一两次的倾听或者思考是无法真正沉淀成为自己的东西的,这就迫切需要一个供医学生参考和复习的媒介或场所,而建立学院内的教学网站则是最好不过的方法了,除了预习和复习知识之外,还可以有效地改善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麻醉科麻醉准确率,我们对于教学方法的各种改善或更正的建议都要重点考虑,并且切实实施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学生更加了解提高和保证麻醉准确率的必要性,为病患的人身健康提供最切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张兵,刘坤,吕超英.医务人员职业防护与标准预防[J].中国医院杂志,2006,(5):13.

篇9

考核结束后对每个学生及考核小组老师进行问卷调查及反馈。统计分析。把学生的每站成绩、总成绩输入计算机,用FoxPro建立数据库,以临床理论课考试成绩作为效标,运用SPSS软件包作统计处理。

(一)考核结果。67名学生均通过考核,成绩及分析见表1。信度分析:采用内部一致性信度的估计方法,根据克伦巴赫提出的(Cronbach)系数,计算Akk值为0.8025。校标关联度分析:以麻醉学理论课考试成绩为效标,相关指数r为0.8067。对于所设置问题的回答表现参差不一,其中相关基础知识抽出比率45.6%,平均分数4.56±1.002;相关临床知识抽出比率20.3%,平均分数7.88±0.78;相关实践知识抽出比率34.1%,平均分数8.25±2.10。

(二)问卷调查结果。共发出调查表78份(学生67份,教师12份),回收74份(学生62份,教师12份)。在设计与组织方面,有50%的学生和16.67%的教师认为对于5个站点能够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有19.35%的学生和16.67%的教师认为不合理;有22.58%的学生认为考试时间过长,77.41%的学生和100%的教师认为适中;有50%的教师感到疲倦;而79.03%的学生和41.67%的教师认为需要考前培训。在考核质量评价方面,67.74%的学生和67.67%的教师认为考试难度适中;74.19%的学生和25%的教师认为考试内容合理,而75%的教师认为考试内容一般;认为考核能测试学生的临床操作能力及思维能力的学生和教师分别是62.90%、38.70%和58.33%、33.33%;59.67%的学生和50%的教师认为考核不能测试学生的交流能力;认为考核能较真实的模拟临床病人学生和教师分别是59.67%、33.33%。在考核效能方面,87.09%的学生和100%的教师认为考核对今后的工作有帮助;75.81%的学生和67.67%的教师认为考核有助于改善单纯重理论学习的倾向;100%的学生和教师认为考核有助于掌握临床技能;而对于是否有助于将临床知识和技能转化为职业能力方面有95.16%的学生和83.33%的教师认为有帮助。

临床技能是医学生从事临床医学实践所必备的能力,目前,医学教育界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临床技能考核与评价研究较多[2],但对麻醉学专业的技能考核与评价的研究较少。此次建立麻醉学专业临床麻醉技能考核体系,并在67名麻醉本科生中进行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对强化麻醉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考核内容是依据临床麻醉学的特点及麻醉学本科生的培养目标而确立的。难度、区分度及信度分析结果表明:整体难度稍偏易,区分性良好,学生成绩可靠,可以作为个人临床能力评价的参考。

篇10

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

麻醉学其实是一门古老又年轻的学科。因为早在大约两千年以前,我国著名医学家华佗就已经发明了麻沸散作为麻醉剂,并将其应用于腹腔手术中。现代麻醉学的出现则是以1846年10月16日牙医莫尔顿在美国麻省总医院用乙醚麻醉病人并成功实施手术为标志,乙醚麻醉的成功是外科手术史的一块里程碑。

从现代麻醉学诞生起至今的不到两百年内,麻醉科医师的职责在于保证病人在无痛、安全的前提下和手术医师共同完成手术。俗话说:“开刀去病,麻醉保命”。麻醉科医师在外科手术过程中,是病人各项生命体征平稳的维护者,是手术病人手术过程中的“生命守护神”,他担任着手术中突发事件的抢救与处理工作。现代麻醉的技术的完善和监护系统的不断更新与发展,很大程度上确保了病人正常麻醉手术期间的安全。但由于病人的特殊病情和每个人对耐受和反应不同,就要求麻醉科医师随时采取应急的措施,这也增加了要承担的风险。

现代麻醉学技术传入我国仅一百多年的历史,而且发展也十分缓慢。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研究针刺麻醉,70年代初研究中药麻醉,虽然这些麻醉在临床应用中有一定的镇痛和麻醉作用,但尚达不到现代麻醉的要求,70年代后期,随着改革开放,国外许多新的和精密的麻醉设备相继引进我国,进一步提高我国麻醉水平,促进麻醉学科的现代化。70年代末,徐州医学院成为我国第一所开设了麻醉学专业的医学院校。随后相继有一批医学院校增设麻醉学专业。现如今我国的麻醉学业已发展成为涵盖临床麻醉、危重病治疗、疼痛诊疗的一级临床学科,并在许多医学院校开设了硕士点,部分医学院校开设有博士点。

理论知识与操作实践相结合

麻醉学是医学学科的一门分支,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的学科。在本科的前三年进行基础理论的学习,并在学习基础医学理论的同时增加一些在麻醉状态下的病理和生理学的相关课程。比如说麻醉专业会在学完《系统解剖学》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学习《麻醉解剖学》,相比起临床专业的《局部解剖学》,《麻醉解剖学》更加强调麻醉过程中的一些体表定位标志,比如髂后上棘和胸锁乳突肌等等。在学完《生理学》和《药理学》后,麻醉专业将会在此基础上学习《麻醉生理学》和《理学》,这两门课是将我们由临床医学引入麻醉专业的重要基础课。《麻醉生理学》主要是探讨在麻醉状态下,人体的一些生理学变化,比如说:在全麻状态下,潮气量的大小应该维持在什么水平,才能维持人体氧耗;麻醉状态下的交感神经兴奋性为什么会降低,降低后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而《理学》就是在《药理学》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一些麻醉用药,包括:镇静药物、抢救用药、镇痛用药,以及这些药物的用法和影响等等。

在完成前三年的基础学习后,会进入到临床课程和麻醉学专业课程的学习阶段。这个阶段为期一年,主要是在学习临床课程如《内科》、《外科》的基础上加以在医院临床科室的参观学习。在此期间,我们会学习如《临床麻醉学》、《危重病医学》、《疼痛诊疗学》等麻醉专业课程,并进入手术室参观学习,观看麻醉科医师是如何进行手术麻醉。并在专业课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危重症抢救的操作练习。而他们的授课往往在讲解书本的同时,会加入一些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情况,比如说:甲亢病人代谢较快应选用全麻,但药物在体内半衰期会缩短,因此甲亢病人物用量较其他病人用量大,否则病人术中易出现躁动;胸科手术应密切关注纵膈摆动和反常呼吸,并密切关注其血氧饱和度和呼末二氧化碳分压等指标,随时调整潮气量。在进行理论课的同时会有见习课程,穿上洗手衣进入手术室参观学习,主要就是麻醉科老师在操作的同时向我们介绍操作要点,比如说气管插管时喉镜的置入,插管后应该怎样判断导管位置是否正确,椎管内麻醉的定位和一些步骤让我们对麻醉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临床见习完成后,我们就会进入为期一年的临床实习阶段。同其他医学专业的学生一样,我们也会进行临床科室的轮转;不同的是我们在麻醉科实习的时间会比较长,为期半年,并在ICU(加强医疗与危重症医疗科)进行一个月的轮转。

在麻醉科实习期间,我们还是有带教老师的,在进入麻醉科的第一个礼拜,我们也只能像见习一样,观看带教老师的麻醉操作,给老师做小助手跟随老师去进行术前访视等等,其实也就是打打下手。一到两周后,老师就会根据平时你掌握知识的程度开始逐步的放手了,比方说:椎管内穿刺的准备步骤,包括麻醉区域的消毒,气管插管喉镜的置入等等。大概入科后的两个月,我们都能够基本的掌握常用的麻醉技术了,比如说:气管插管、椎管内麻醉和臂丛麻醉。当然像中心静脉穿刺这类操作就要看外科手术的安排了。所以如果有中心静脉穿刺的机会,我们一定不能放过,多练习才能熟悉准确的进行穿刺。一般情况下,我们在进行完麻醉操作后,外科手术开始时,就要对病人进行术中检测和填写麻醉记录单,在此同时,我们必须密切关注手术进程,随时根据手术的进程调整物的用量,以便手术能够安全顺利的进行。手术结束后,我们会在病人神志清醒后,观察病人的各项生命体征:如呼吸、心率、血压恢复正常后,将病人送入病房交给病人的主管医生,这样,一台麻醉从术前访视到送回病房才算是真正的完整的完成了。

麻醉学专业的实习,比其他临床科室更加注重实践技能的操作,这也是有我们专业的特点决定的。由于在麻醉科轮转的时间较长,我们可以更加熟练的掌握一些麻醉专业的基本操作,由于和老师相处的时间较长,老师当然也很愿意将一些基本的操作机会留给我们去实践。当然第一次麻醉操作手抖也是正常的,因为每个人做什么事情第一次都会紧张的嘛,我们不用觉得难为情,因为没有人会笑话你的,这是必经的过程。

作为麻醉科医师,我们还需要很好的与外科医师交流合作,因为不同的外科手术对麻醉的要求是不同的,每一种外科疾病其病人的耐受能力和身体病理生理的变化也是不同的,所以我们也需要熟悉各种疾病患者的病理生理变化和对其生理状况的影响。因此,有人称医生是“外科领域里的内科医生”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就业前景光明发展空间巨大

我知道大家在报考专业时回很看重就业问题。的确,就业是我们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据了解,本科麻醉学专业的就业率在与其他医学专业相比是很不错的。当然也有很多同学会选择进一步深造,这也是很有必要的。我作为一名麻醉专业的毕业生,身边的同学大部分还是找到了自己满意的工作,我想原因有两点:1.麻醉学在我国起步较临床医学晚,单独开设麻醉学专业的医学院校数量不多,因此麻醉学专业的学生目前还是供小于求的状态2.不少医院认可麻醉本科的毕业生,因为我们在麻醉、急救、重症监护方面的操作能力强于其他专业的学生。比较容易进入工作状态。

篇11

临床麻醉学是麻醉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麻醉学专业中最重要的一门主干专业临床课,也是临床医学专业及其他医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但麻醉学理论课程及实习时间在整个外科学教学中学时又较少,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掌握知识点,对临床麻醉有一感性的认识,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12]。作者就近年来在麻醉学的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和体会介绍如下。

1 实行多媒体教学

临床麻醉风险极高,操作颇多,实践性很强。它既包含有基础医学各科中有关麻醉的基础理论,又需要有广泛的临床知识和熟练的技术操作。因此临床麻醉教学方式与其他基础课程有很大的不同, 它除了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外,还要求掌握各种操作技能。在临床麻醉教学中,要求教师不仅要从理论上阐明概念,还要以生动、形象的授课方式,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目前多媒体教学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应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的教学软件,能够对信息进行多通道统一获取、存储、组织与合成,以计算机为中心,综合处理和控制多媒体信息,并按人的要求以多媒体形式表现出来,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兴趣和认知特点来使用信息,任取图、文、声等信息表现形式。在多媒体教学中,通过合理穿插图片、表格、动画、录象等进行全方位大容量的灌输,给学生以发挥思维想象的空间。

2 抓住重点

强化记忆教学中我们在有限的时间里对麻醉学发展史进行了概述,强化学生对麻醉学的认识。事实证明这样的授课方法能使学生理解透彻,印象深刻,记忆牢固。教学中我们首先有“量”的考虑,即在规定的学时内尽可能多地向学生传授医学知识信息。当然,这个“量”既要与“学时”,也要与学生接受能力相配、相协调。另一方面,还要有“质”的考虑,在给学生传授足够广度的知识时,还应注意知识深度和学科发展动向。故教材和讲课均要有重点、条理化,便于学生记忆,使学生在较短的学时内了解及掌握较多的知识要点和信息。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反复推敲取舍,使教材精练,反映大纲基本内容及要求[3]。

3 结合病例激发思维

在临床实习阶段主要是让学生接触具体病例,进行形象化教学,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实践操作技术,但同时也要启发学生的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升华。因此在和学生讲解之前,需要精心挑选几例典型麻醉实例,从麻醉前准备、麻醉过程、术后复苏等方面详细讲解,激发起学生浓厚兴趣。几个有趣、典型的临床实例,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学习气氛,给学生一种振奋的情绪,很快进入状态。比如在学生实习全身麻醉时,举例:有一4岁患儿因眼外伤急诊入院,需要急诊手术,但是幼儿刚吃了东西。针对此病例可以设问,能否进行麻醉?有何禁忌?是保留自主呼吸还是插管全麻?麻醉药如何选择?术前该用什么药?麻醉前应做什么器械准备?这些问题的提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4 搞好手术室内带教

每位学生入科后先由教学组长对日常工作内容进行安排,再由一名高年住院医师或主治医师带教,从进入临床实习的环境了解、术前访视病人、麻醉前准备到麻醉的具体操作和围麻醉期管理、术后送病人和随访病人都由该教师带教,让学生从了解到熟悉再到掌握,放手不放眼,对病人的每一项用药和处理,学生必须征求带教老师的同意才能实施,以确保病人安全。这里特别强调麻醉预案的准备,要求学生在术前访视病人后详细填写记录单中的各项内容,这样一方面可以书面评价老师和学生的带教及学习情况,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科室对临床资料的保存,便于术后存在问题的分析及经验总结。麻醉预案的准备使学生对常用麻醉方法的程序、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及处理有比较深刻的印象。科室每周开展一次教学查房,科室全体医师及进修医师都参加,实习学生由带教老师带领,均必须参加。老师、专家教授们会就院内的一些刚做过手术或正待手术的特殊疑难病例进行讨论、分析,参加者会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提出较好的麻醉方案,总结经验教训。

【参考文献】

[1] 周琼英,朱雁鸿.麻醉科毕业实习生教学工作的体会[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3, 16(5): 616-617.

篇12

1 培养学员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增强责任感

麻醉医师的工作特点是时间上无规律性,常常因手术未结束或抢救重危患者而不能按时就餐、下班,往往深夜、休息日也要被召来进行麻醉或抢救患者,生活无规律。在麻醉过程中,麻醉医师必须细致地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以便采取必要的紧急措施。麻醉医师责任心的强弱,直接体现出麻醉医师的工作作风。带教老师应以身作则和严格要求,使实习学员从具体工作实践中逐渐养成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

绝大多数患者术前不免存在着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和交感神经系统过度兴奋,可能削弱患者对麻醉和手术的耐受力。麻醉医师术前查房,除了解患者现病史、既往史、禁忌证以外,还应将手术目的、麻醉方式、手术以及麻醉中可能出现的不适及并发症等情况,用恰当的语言向患者解释,消除患者的顾虑和疑问,取得患者的信任,以配合手术进行。在术前查房时,通过临床实例的教育及带教老师的言传身教,学员们提高了对手术病人术前准备重要性的认识,大家都能自觉进行术前查房,做好术前准备工作。

2 启发学员独立思考。增强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学员往往认为麻醉科是一个高风险的科室,因此容易死背教条,一切照搬老师,不求甚解。针对这个问题,带教老师尽量避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着重应用提问式。针对具体病例,应提问:该患者手术有何特殊性?应采取何种麻醉方式?术中可能出现哪些情况?如何处理?等等。然后与学员一起分析,一起讨论,共同制定方案。通过启发式的教学。使学员逐渐明白常规不是教条,麻醉操作常规并不能保证病情复杂多变的患者免于发生险情或意外,从而提高了学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般初到临床学习的学员都有较扎实的书本知识,欠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在带教过程中,充分让学员在观察、协助老师处理术中突发事件时,学会如何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例如在1例局麻药中毒患者的抢救中。学员参与了抢救的全过程,术后又与教师一起分析局麻药中毒原因、临床症状,重温了急救复苏的基本知识,学员反映,这样的实习既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员学习新技术新方法的兴趣,增强适应麻醉学发展的能力

篇13

关键词:危重病医学 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 麻醉学

麻醉学专业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麻醉学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创新型高级麻醉学专门人才。合格的麻醉学专业本科学生毕业后能在医院麻醉科、重症监测治疗病房(ICU)及疼痛诊疗等领域从事临床麻醉、急救和复苏、疼痛诊疗等方面的工作。危重病医学是麻醉学专业的重要主干课程之一,提高危重病医学的教学质量是提高麻醉专业本科学生临床能力的重要环节之一。本文分析了我校麻醉学专业危重病医学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改革与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危重病医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校麻醉学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虽然经过几年的教学改革尝试,总体教学质量,特别是临床麻醉学有明显的提高,但危重病医学的教学一直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实践教学,主要表现在:

1.实验课过少,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比例不当:本课程共120学时,理论课108学时,实验课12学时,理论与实验课比例为91,距教育部要求(6.5~73~3.5)相距较大。这种以理论课(大课)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对实践性很强的危重病医学来说,比较空动、枯燥,学生兴趣不高,很难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教学效果不好。

2.目前的实验课如血气分析、血流动力学监测等,大多是基础课的重复,都属于验证性实验,没有开展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实验教学意义不大,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3.临床ICU实习时间为1月,在这么短时间内学习的危重病太少,学生对危重病的了解不深。

二、危重病医学实践教学改革

教研室针对本课程存在的上述问题进行了充分讨论与调研,结合我校具体情况,从2007年开始作了如下改革:

1.调整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比例。将理论课108学时压缩为84学时,实验课12学时增加为36学时,理论与实验课的比例为73,达到了教育部要求。具体作法是:重要的章节学时不变(如机械通气、心肺脑复苏等)、一般章节3学时压缩为2学时、删除部分不重要的章节。

对一些常见的危重病,如休克、心衰、呼吸衰竭等则采用典型病例进行分析、讨论,不仅复习了相关知识,也训练了同学们的临床思维能力,为临床实习打下一定的基础。并在重要章节理论课后,设计与之紧密结合的实验课或ICU见习课,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2.实验课改革。不仅仅增加实验课学时,更重要的是根据教育部本科教学的要求和教学大纲要求,设计一套与危重病医学的理论与临床紧密结合、提高学生临床能力的实验课程,重点是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和心肺脑复苏方面的实验。另外,安排3次ICU见习。具体开设下述9个实验,其中包括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

(1)血流动力学监测;

(2)呼吸功能监测;

(3)血气分析;

(4)兔失血性休克的监测与治疗;

(5)兔急性左心衰肺水肿的监测与治疗;

(6)兔机械通气;

(7)心肺复苏训练(安尼模型);

(8)狗心跳骤停与心肺复苏术;

(9)设计性实验:学生设计一个综合性实验,教研室审核同意后,安排教师指导实施。

每次实验课结束前,每组学生都简要介绍实验情况,并对实验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教师当堂参与讨论或点评,进一步提高实验的效果。这比以前单纯布置作业、教师批改具有更好的教学效果。

3.针对ICU时间短的缺陷,采取危重病人“病房-ICU-病房”病例追踪学习汇报模式。即学生在实习临床各科室,包括麻醉科,遇见危重病人时,首先在该科室学习,当病人转入ICU后,继续追踪、随访学习,直至病人返回原科室。记录整个病例资料。学生根据记录的资料每个月集中汇报一次危重病的学习情况,并组织学生分析讨论,总结在整个诊疗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供教师学生借鉴。

三、结语

危重病医学是一门临床实践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必须牢牢抓住“实践”这两字。本研究通过增加实验课的质和量而加强实验课的教学,通过引入典型病例分析、增加ICU见习等来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锻炼其实践能力。通过危重病人“病房-ICU-病房”病例追踪学习汇报模式等环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较以前明显提高,值得推广。

此外,教师是教学的主体,不可忽视的是我国危重病医学的教师力量相对比较薄弱,我校尤为突出。因此,进一步增加危重病医学师资的数量和提高师资的质量,是进一步提高危重病医学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刘健,王培勇,刘晓莉.危重病医学教学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4,(2):56-57.

篇14

[关键词] 老年髋关节置换;认知功能;尼莫地平;多巴胺

[中图分类号] R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10(c)-0120-02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是临床医学中一项比较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多见于老年患者。目前,临床医学中认为术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是以神经系统老化为基础,受到外界因素如麻醉和手术等的所诱发的或者加重的一种退行性改变,发病机制为不同因素的综合作用[1]。2012年6月―2013年8月该院对30例老年髋关节置换者术前应用多巴胺进行麻醉,有效减少了患者术后认知障碍,具有较好效果,现整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60例老年髋关节置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其中,观察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为67~95岁,平均年龄为81岁,体重为50~71 kg,平均体重为60.5kg;对照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为68~96岁,平均年龄为82岁,体重为51~72 kg,平均体重为61.5 kg。对比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和体重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排除标准

所有患者经检查,均未发生明显的肝肾异常,并无严重的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且未发现精神疾病史和神经系统疾病史患者。60例患者听力和视力均正常,无明显异常。

1.3 方法

术前,医护人员应对患者一般情况和各项实验室检查情况进行全面了解,患者应禁食8 h,并禁水6 h。进入手术室后,可给予患者吸氧支持,并对患者各项指标进行常规监测,于患者右侧桡动脉进行穿刺,并监测有创动脉压(IBP)。

两组患者麻醉方式均选择硬膜外麻醉,观察组穿刺位置为L2~L3椎间隙,对照组穿刺位置为L1~L2间隙,与患者硬膜外腔实现药物注射,为10~12 mL的混合液,主要成分为2%利多卡因与0.75%左旋布比卡因。5 min麻醉平面出现后,观察组给予2~9 μg/(kg・min)多巴胺持续静脉泵注;对照组于患者实施麻醉前10 min,开始进行静脉泵入15 μmg(kg・h)尼莫地平,直至手术结束。

1.4 观察指标

分别记录患者麻醉前、麻醉平面固定胡、手术中和手术结束4个时间段的MAP、SpO2与HR的数值变化情况,并应用MMSE评分(不知情医师)对患者术前第1天、术后第1天、第3天和第7天的认知功能进行判断。

1.5 疗效判定

选择同一工作人员分别记录患者术前第1天、术后第1天、第3天和第7天的认知功能,对患者认知功能的测定,可应用MMSE评分术(不知情医师),如相对于术前减少2分或者减少超过2分,则认定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2]。

1.6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

2.2 患者认知障碍程度分析

3 讨论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主要是指术前无精神障碍患者,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术后出现的一种急性精神紊乱综合征,是因大脑功能紊乱数天内造成的,具有可逆性和波动性特点,患者出现紊乱的内容有很多,包括意识、精神运动行为、记忆、睡眠、认知和定向等。根据相关调查研究资料显示,老年患者术后精神障碍发生率比较高,总发生率为17.89%。老年患者具有较高的认知程度障碍疾病发生率,目前,临床医学中对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具有不同的意见。老年患者发生认知障碍的因素,主要包括年龄、术前疾病、手术因素、麻醉因素和基因等[3]。随着患者年龄的不断增长,老年患者的脑组织会逐渐出现萎缩现象,生理功能也会逐渐出现减退,认知功能也逐渐下降。通常情况下,老年患者会伴有糖尿病和高血压等疾病,很容易并发心脑血管病变,特别是糖尿病患者会存在代谢紊乱现象。在低血压、手术、应激和创伤等情况下,很容易损伤大脑。手术因素也是造成患者认知障碍的一项关键因素,是出现认知障碍的诱因。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应用的物,包括术前用药、镇静药和吸入等,术中血压变化和术中过度通气、低氧等,都有可能引发认知障碍[4]。尼莫地平是一种双氧吡啶类钙拮抗剂,很容易通过血脑屏障,对神经细胞和脑血管细胞等具有作用,可选择性扩张脑血管,未发生盗血现象,增加脑血流的同时,不会增加脑代谢[5]。

对老年髋关节置换者术后应用尼莫地平进行治疗,可有效降低红血球脆性,减少血液粘稠度,并对血小板的聚集进行有效抑制,并可具有较高选择性的对神经元的钙离子通道和脑血管进行阻断。对外周血管的作用比较小,对血压的影响也比较小。因此,尼莫地平可有效改善患者脑血流,保护神经元,对抑郁进行抵抗,可对患者学习和记忆功能进行有效改善。根据相关资料研究显示,应用尼莫地平可有效建强患者脑缺血和再灌注损伤后产生的血管周围炎症反应,包括胶质细胞的增生,可对脂质过氧化反应进行抑制,有效改善患者认知功能[6]。临床医学研究证明,尼莫地平可有效延缓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发展,并降低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因此证明,尼莫地平可有效防治老年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术后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原因和机制,目前临床医学中还没有完全明确,存在的差异比较大。部分学者认为造成患者术后出现认知障碍的重要诱因包括低血容量、脑灌注不足和低血压等。而应用多巴胺持续静脉泵入,可有效平稳麻醉引起的低血压,保证本身对低血压耐受较差老年患者其他重要脏器的血供。多巴胺是一种非选择性的直接和间接肾上腺素能激动药,保持2~5 μg/(kg・min)的静脉泵注速度,可激动多巴胺受体,增加患者肾和肠系膜的血流,可增加前负荷和回心血量。保持5~10 μg/(kg・min)的速度,可掩盖多巴胺受体效应,保证多巴胺受体兴奋,促进利尿[7-8]。由此可知,对老龄髋关节置换者术前应用多巴胺,具有较好疗效,可改善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并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者痛苦及患者的经济负担。

综上所述, 在老年髋关节置换者手术过程中,应用多巴胺可有效减少对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孙海峰,刘佩蓉,刁枢.不同剂量尼莫地平对老年腹部手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和脑氧代谢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0,26(4):322-323.

[2] 高晶,吕国义. 不同剂量盐酸戊乙奎醚对老年病人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华麻醉学杂志,2012,32(10):1192-1193.

[3] 程海波.高压氧对颅脑外伤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6):140-141.

[4] 夏乐彬,汪赛妮.全麻合并腰-硬麻醉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4(26):12-13.

[5] 贺纯静,聂浩雄,郭春芮,等.氟比洛芬酯术后镇痛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3,29(1):13-14.

[6] 孟瑞霞,王培山,李岩.尼莫地平对高龄髋关节置换患者认知功能影响[J].医药论坛杂志,2010,31(2):5455.

[7] 余学英,程琳琳,叶章文,等.盐酸右美托咪定用于老年人术后认知功能障碍治疗(附1例报道)[J].中外健康文摘,2014(16):15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