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02 14:44:3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生物制药行业前景分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云南新兴职业学院)【摘要】 生物制药就是借助生物工程来合成制备有药物活性的生物制品并应用于制药工业的技术和过程,有时特指利用转基因动植物活体作为生物反应器生产药物。随着科技的发展,生物制药工业是生物工程应用研发中最活跃和进展最快的领域,已经成为世纪最具前途的产业之一。21世纪被称为生物世纪,世界上许多国家都不断加大对生物制药工业的政策扶持与资金投入,把生物制药工业作为优先发展的战略性产业之一。生物制药专业人才就业前景被看好。【关键词】生物制药;就业方向;就业前景【中国分类号】F41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621-01 医药行业被称为“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它包括医药工业和医药商业,其中医药工业按原材料来分,又可分为化学制药业、中药业、生物制药业及医疗器械业。而其中作为新兴产业的生物制药业更是被称为“朝阳产业中的朝阳产业”,那么生物制药专业的就业形势如何呢?是否跟生物制药产业一样是永远朝气蓬勃?近年社会对医科类毕业生的需求有不同的倾向,临床医学类人才有走俏的趋势,从事老人医学、保健医师、家庭护士、康复理疗、男性护士等职业的人才也将逐渐成为热门,而预防医学、口腔医学专业从理论上是有前途的,但从近几年就业状况看,却是比较困难,基础医学类与护理学类专业就业也不太理想。不同的是,药科类毕业生的就业前景普遍看好,总体上是供不应求,各医药公司、制药厂是吸收这类毕业生的大户,制药业对人才的需求是稳中有升,另外,医药界的贸易、经销、检验和医药信息管理等专业对技术人员的需求也将会增加。总理在题为《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讲话中指出,要运用生命科学推动农业和医药产业发展。积极发展转基因育种技术,突破创新药物和基本医疗器械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以创新药物研发和先进医疗设备制造为龙头的医药研发产业链条。透过温总理的讲话,我认为生物制药行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可能会成为未来国内经济的一个重要增长点。
21世纪是生命科学大发展的世纪。生物科技发展将显著提高农业和人口健康水平。13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必须靠自己来解决,根本要靠科技。要发展转基因育种技术,这是提高农业产量和改善产品质量的重要途径。科学家建议超前部署分子设计育种,大规模挖掘动植物种质中蕴藏的优异基因资源。健康科技、生物医药事关民生大计。要把生命科学前沿、高新技术手段与传统医学优势结合起来,研发适应多发性疾病和新发传染病防治要求的创新药物,突破应用面广、需求量大的基本医疗器械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以创新药物研发和先进医疗设备制造为龙头的医药研发产业链,大幅度提升生物医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2012生物制药获政策扶持,人才就业前景大好:一、2012年,生物制药领域频发喜报,医药行业生物制药自主研发受到国家多项政策大力扶持,企业人才招聘需求急剧攀升,而现有人才供给能力明显不足。二、生物制药获得国家大力支持:2012年1月4日,科技部了《国家中长期生物技术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明确提出了涵盖生物医药在内的人才培养计划。该《计划》指出,到2020年,我国要培养和造就3-5名国际顶尖科学家,力争在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生物环保和相关管理领域培养造就一批领军人才和学科骨干;到2020年,力争培养和造就领军人才300-500名、学科骨干3-5万名;力争培养和造就30万名生物产业人才;力争培养和造就3000-5000名生物技术高级管理人才。国家对生物技术的如此大手笔人才培养计划让企业信心十足。三、人才供不应求:从英才网联旗下医药英才网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月1日,医药行业生物技术、基因研究、蛋白质研发、生物制药中高级管理等职位的人才招聘需求全年同比增长117.5%,增幅火爆翻番。而医药行业生物技术研发人才的全年招聘需求同比增长121.7%,增幅超过行业总体增长水平。从数据上可以明显看出,医药企业对生物技术研发人才的迫切需求。而截至2012年1月1日,医药行业整体求职者增幅仅为24.5%,增长活跃度与企业招聘需求相比黯然失色。英才网联就业指导专家指出,今年国家提出对生物制药领域的多项支持是符合客观发展环境的。目前,国际上的生物制药领域发展快速而高端,而我国在这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基本药物的“原创作品”也甚少,从国家需求上看,我国的生物制药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因此,该类人才必将受到火爆追捧,就业前景也毋庸置疑。生物制药专业的毕业生主要有四个就业方向:
方向一:工业、医药、食品、环保等行业的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的研发人员或技术员。该方向按照待遇及工作环境从高到低可分为以下几类: 1.跨国公司或较大的生物技术外企的技术支持;2.公务员或事业单位的检验员;3.生物技术服务公司或非事业型科研单位;4.生物制药厂、酒厂、疫苗公司等企业的技术人员。 方向二:大中专院校及其他教学单位的教师。由于目前的高校都向综合性大学的方向发展,因此高校对生物学教师的需求也有所增加。但高校对学历的要求较高,硕士毕业要想进一线城市的院校或重点大学有一定的困难。方向三:继续深造或出国。很多人是出于对生物制药的热爱而非功利性目的选择学习这个专业的,毕业时他们并不愿意放弃所学投身其他行业。要想成为生物制药领域的精英,必须具备很强的科研能力,因此他们当中很多人选择了考研,而研究生毕业时,考博或出国又成了他们继续深造的途径。方向四:转向销售、管理等行业。销售、管理类职位的门槛比较低,沟通能力、耐心和毅力是必备的素质。与其他职业相比,销售、管理具有更广阔的成长空间。对于他们来说,进入生产生物制剂、生物器材等产品的企业做销售、管理也称得上是学有所用。总体来看,具有将生物、医学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综合性生物制药专业人才就业前景被看好。这类人才需具备两方面技能:其一是新品研发,其二是仪器操作。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生物技术领域、生物信息领域、医疗卫生部门等相关单位对该类人才都有强大的需求。但目前国内限于专用设备,以及相应产品开发不够,就业还不太理想,大部分学生准备进一步深造或是投入到与制药行业相关的工作中。参考文献[1]文淑美. 全球生物制药产业发展态势;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7,27(7): 117-121[2]李玉彬,钱晓璐,生物制药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 现代农业科技,2010 年第 15 期
[关键词]西药制药;生物技术;制药;应用
中图分类号:G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5-0266-01
近年来,生物技术、制药技术的联合日趋全球化,在整个制药生产当中居于首位。就以现代化西药制药生产技术而言,它在应用的过程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为制药行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以生物制药技术为主的制药工艺应用不仅为人类解决目前存在病症提供了技术指导,也有效的消除了营养不良、延长人类寿命,提高生命质量。
1.生物制药技术现状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中,生物药品的开发与消费数量惊骇世俗,其开发资金也十分的巨大。就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生物制药技术总体投入了100多亿人民币,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设备上,都投入了相当大的精力。在目前的生物技术应用工作中,其主要是从基因工程、酶以及细胞固定化技术和细胞工程等方面入手的。
1.1 基因工程
在当今的生物研究当中,激素以及多性因子是调节人体生理代谢和技能的主要物质手段,其活性强、临床效果十分的明显。但是这些物质在自然界中十分的稀少,从人体以及动物体重大量的摄取难度极大、来源限度极为严格,在供需矛盾上存在着严峻的缺陷。而在现代化生物制药技术当中,其为临床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廉价、高效的药品,为人们身体健康做出了重要指导。胰岛素作为治疗糖尿病的主要激素之一,它在提取的过程中存在着资源匮乏、价格昂贵的特性,而利用基因工程则有效的解决了这种现象,并且有效的实现了生物制药技术的发展流程和要求。
1.2 酶和细胞固定化技术
微生物在转化成为酶或者细胞固定化技术的过程中,这一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在各类制药工艺当中,逐渐弥补了酶中存在的不足,在制药领域的应用中极为显著,其无论是优势还是在制药模式上,都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物制药技术在目前的应用中,最为常见的技术体系包含了固定化细胞、特别为生物等等。
1.3 细胞工程
细胞工程是生物工程领域中最受欢迎的一项,也是最为关键的技术体系之一,它的应用为药物资源开辟、微生物原料利用提供了充足的技术指导,为保护生态平衡发挥出至关重要的意义。时至今日,无论是在西医还是中医方面都有所涉及,其重要方面的应用数量高达90%以上,而西药更为常见,几乎涵盖了西药生产各个领域,为西药生产技术的发展指明了新方向。
2.生物技术在西药制药工程中的应用
近年来的社会发展中,生物制药技术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已经创造出了许多重要的临床治疗药物,其年销售额更是高达70多亿。就生物技术的应用进行分析,它在西药制药生产中的应用不仅为需要生产打下坚实基础,更是为西药功能的发挥提供了更高效的技术水准。
2.1 生物制药技术在肿瘤药物中的应用
近年来,就全球各种疾病引发的死亡数量进行分析,因为肿瘤而引起的死亡率高居榜首,就我国而言,每年所诊断出的肿瘤人数高达百万以上,因为肿瘤病症而死亡的人数高达50万。就我国每年就肿瘤药物的研究费用高达一百五十多亿。其中肿瘤作为多种机制导致了复杂的疾病,现在就早期诊断、手术、治疗等手段的选择上,更是呈现出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可以预计,在未来十多年时间里肿瘤药物会迅速的增多。如果在利用的过程中将其进行综合研究和分析,其整个工作在扩散的过程中都是以下系统化、全面化进行的。在目前的当今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整个工作流程的应用都是整个肿瘤治疗制剂中最多的一项,它也很快得到广泛的应用。
2.2 神经药物
神经系统药物在利用生物技术治疗老年痴呆、脑中风等多种药物体系,在应用和研究的过程中它包含了胰岛素生长因子等多种新药物的选择。目前,已经在许多医院的临床诊疗工作中得到重视。用于治疗末梢神经炎和脑萎缩硬化症的神经生长因子(NGF)以及脑源神经营养因子(BDNF)都开始Ⅲ期临床试验。全国每年中风患者大概60万,每年死于中风患者达15万。现在有效治疗中风症的药物不多,特别是很少有可治疗不可逆脑损伤的药物,CerestaL已被证明能对中风患者的脑力有显著改善和稳定作用,已经进入Ⅲ期临床试验。
2.3 免疫性药物
很多疾病都是由于自身免疫缺陷引起,如红斑狼疮、哮喘、多发性硬化症、风湿性关节炎等。我国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多达4000多万,每年花费巨额医疗费,很多制药公司正对这类疾病进行研究。如Genentech公司研制出一种治疗哮喘的单克隆人源化免疫球蛋白E抗体,进入了Ⅱ期临床试验。美国Cetor’s公司开发出一种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TNF-α抗体,治疗的有效率达80%。有些公司运用基因疗法治疗糖尿病,治疗方法是把胰岛素基因导入到糖尿病患者的皮肤细胞,然后把这些细胞注入人体,让这些工程细胞可以进行全程胰岛素供应。
2.4 冠心病治疗药物
我国每年有接近一百万人死于冠心病,每年都要花费高额的治疗费。未来10年,防治冠心病的药物将推动制药工业迅速发展。Cen-tocor′sReopro公司利用单克隆抗体对冠心病引起的心绞痛治疗以及对心脏功能的恢复取得了成功,这标志着诞生了一种新型冠心病治疗药物。随着基因组科学的建立以及基因操作技术的迅速发展,目前基因治疗与基因测序技术正在进行商业化开发,推动了治疗学的发展。利用转基因技术构造转基因动物和植物,都以实现产业化开发,以转基因绵羊为载体生产蛋白酶ATT抑制剂,来治疗囊性纤维变性和肺气肿疾病,进入到了Ⅱ、Ⅲ期临床试验。
3.生物技术在西药制药中的应用前景分析
今后10年生物技术将对当代重大疾病治疗剂创造更多的有效药物,并在所有前沿性的医学领域形成新领域。生物学的革命不仅依赖于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的自身发展,而且依赖于很多相关领域的技术走向,例如微机电系统、材料科学、图像处理、传感器和信息技术等。尽管生物技术的高速发展使人们难以作出准确的预测,但是基因组图谱、克隆技术、遗传修改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疾病疗法和药物开发方面的进展正在加快。除了遗传学之外,生物技术还可以继续改进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疗法。这些新疗法可以封锁病原体进入人体并进行传播的能力,使病原体变得更加脆弱并且使人的免疫功能对新的病原体作出反应。这些方法可以克服病原体对抗生素的耐受性越来越强的不良趋势,对感染形成新的攻势。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生物制药技术的不断研发与应用,在西药制药中如何合理、科学应用生物制药技术,将成为影响现代西药制药行业发展趋势的重要因素,也是提高整体医药生产水平和工艺的关键。 [科]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药产业;发展机制;农民增收
中图分类号:F3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9)05-0071-06
甘肃地处西部,位于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交汇地带,地形复杂,气候多样,具有得天独厚的中药材生长条件,中药材资源非常丰富。甘肃省作为我国重要的中药材人工种植区之一,年种植面积约14.0万hm2,占全国年种植总面积的20%左右。其中,当归年栽培面积和总产均占全国90%以上,红(黄)芪约占全国总面积和总产量的80%左右。但这只是甘肃省中药材的种植优势,资源优势与经济优势存在较大差异,目前,薄弱的中药材产业链条还无法成为推动全省农村经济发展的特色优势产业。甘肃省中药材主要产区集中在贫困地区,药农在药材种植过程中成本高负担重,收入微薄而且很不稳定。要想把中药产业发展成甘肃省真正的支柱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切实解决好产业发展中农民的利益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发展中药产业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前提,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又是强化产业链的重要环节和带动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渠道之一。因此,处理好农民增收的问题就是解决了产业发展链条中的关键问题。
本文分别从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基本状况,发展趋势、前景与竞争力,存在的主要问题,建立中药材发展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为中药材产业做大做强和建立农民增收保障机制方面提出有实际参考价值的政策建议,尝试探索建立发展中药产业与保证农民增收的长效性和稳定性之间良性互动的发展模式。
1.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基本状况
1.1 2006-2008年中药材分布及种植情况
甘肃所处地理位置,气候类型特征,以及道地药材的生物学特性,全省可基本划分为四个药材生态区域:(1)陇南山地亚热带、暖温带秦药区。包括陇南市、天水市清水县、秦巴山地和甘南州舟曲县的东部。(2)陇中陇东黄土高原温带半干旱西药区,包括定西市、天水市大部及平凉、庆阳、兰州、白银等市。(3)青藏高原东部高寒阴湿西药藏药区,包括甘南州、临夏州大部,定西市南部的岷县、渭源县、漳县,祁连山北麓的天祝县、民乐县、肃南县、肃北县的南部。(4)河西走廊温带荒漠干旱西药区,包括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五市。这些区域独特的自然生态气候特性,造就了甘肃药材植物区域分布上的多样性,为中药材生产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甘肃中药材栽培传统区域生产规模大,知名度高,全省中药材年种植面积稳定在200万亩左右,规模种植品种40多个,大宗地产中药材种类有当归、党参、黄(红)芪、甘草、大黄、柴胡、板蓝根、黄芩、关防风、款冬花等。
据统计资料分析,全省定西市、陇南市中药材种植面积居全省前列,其中尤以定西市为首,中药材的种植面积占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的12.32%,占全省农作物播种面积的43.02%,远远高于其他市州,具有绝对优势。
1.2 2006―2008年中药材加工能力及水平
药材加工企业布局主要集中在定西市和陇南市两个药材主产区,据统计,定西市现有各类药材加企业600多家,年加工量5万吨,加工产品上千种,产值约9亿元。其中年加工销售千吨以上的企业有10家,中药材精制饮片出口量5 000吨,主要产品有党参、黄(红)芪、甘草、当归、大黄等品种的饮片系列和保健品、药膳系列等,陇西康盛药业有限公司、陇西正东中药材有限公司等一批加工能力千吨以上的加工企业正在兴起。陇南市现有各类中药材加工企业30多家,年加工能力2 100多吨,年产值2 000多万元。中药材年加工产值1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4家。中成药工业近年发展迅速,甘肃省中药工业对地产中药材的消化量约为1.5万吨,占全省中药材总产量的4.91%。甘肃能够生产中药的厂家有30余户,生产的规格品种近400个。
以药材主产区定西市为例,陇西中药材加工园,占地43.33公顷,分文峰中药材加工区、首阳中药材加工区、首阳中药材种苗繁育区三个小区,完成总投资1.02亿元,年实现产值2.78亿元。入园企业达到24户,重点进行中药材种苗繁育、初加工、中药材饮片及保健品的规范化深加工与开发等项目建设。
1.32006-2008年中药材市场销售情况
甘肃中药材市场主要分布在药材主产区,大部分为季节性产区交易市场。现有较大中药材交易市场17个,季节易市场15个,其中以定西、陇南交易市场居多。据统计,定西市有各种交易市场127处,近三年平均年交易量约18万吨,交易额约19亿元;陇南市有各种中药材交易市场34处,近三年交易量约3.3万吨,交易额约2亿元。甘肃大型的中药材市场主要有国家定点的兰州黄河中药材专业批发市场、陇西文峰中药材批发交易市场和首阳中药材大型集散市场。其中陇西文峰、首阳市场为省内最大的药材产区集散地市场,占地面积分别约为300亩和200亩,首阳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党参、黄(红)芪、独活、黄芩等产地交易市场,文峰药市的家种柴胡、大黄、甘草、板蓝根等品种和西北地产药材集散量占全国一半以上的比例,外地药材的集散量超过总量的80%,年集散各类中药材600多个品种,近三年交易量已达17万吨,成交额约达7亿元。药材销售到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及海外,陇西药材在全国市场上的份额已达到20%以上。这些市场构成了甘肃药材市场的基本骨架,形成了药材交易流通的主体。
1.4 2006-2008年中药材仓储物流情况
甘肃天气干燥,气温适宜,适合大宗中药材的仓储保管,素有“天然仓库”之称,吸引全国各地客商纷纷将药材储藏在甘肃陇西,不仅出现“南药北储”,甚至近年来已有东南亚、中亚、中东等地的进口药材大量进入,呈现出国际化的发展趋势。目前陇西县现有仓储企业23家,仓储容积70万立方米,仓储能力5万吨,已有千金药业、广药集团、中国药材公司等众多企业在陇西建立的仓储中转基地,每年都有大型制药企业和江苏、浙江、福建等地的药材经销商储存各类药材5万多吨,中药材仓储逐步成为新的产业优势,也使陇西逐步发育成为全国重要的中药材现货期货市场。有中药材货运信息中介组织36个,从业人员300多人,加盟车辆600多台,年输转能力20万吨,发展运输专线30多条,运销网络遍及全国各地。
1.5 中药材品牌形成状况
自2001年以来,甘肃省品牌逐渐形成。药材大县岷县,被中国农学会命名为“中国当归之乡”,陇西县被中国农学会命名为“中国黄芪之乡”,渭源县被中国农学会命名为“中国党参之乡”;“岷县当归及其制品”、“陇西白条党参及其制品”、“陇西黄芪及其制品”等通过国家质监总局原产地标识认证;“陇西黄芪”、“陇西白条党参”在国家商标总局成功注册证明商标,申报注册了“陇原牌”黄芪、“效灵牌”药膳、“星月牌”和“利贞牌”保健品等产品商标10多个。目前,陇西的黄芪、党参、柴胡、甘草、板蓝根、大黄、黄芩、款冬花、独活、防风、牛蒡子等产品享誉全国,成为各大制药厂商及专业市场的首选原料。
2.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趋势、前景与竞争力分析
2.1 发展趋势分析
甘肃省的中药工业已初具规模,并逐步形成品牌优势。许多市县将中药材产业作为振兴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来抓,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种植中药材。全省药材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种植品种逐年增加,种植技术日益成熟,种植效益显著提高,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极大地带动了中药材加工业、营销业、运输业、信息业等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有效缓解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下岗职工的就业的压力。如:甘肃省陇西县2007年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中,仅药材产业提供农民人均纯收入680元,约占农民人均年收入的35%。近年来,省政府提出“把甘肃省建设成为生物制药和中药材现代化加工基地”的战略目标, 并已出台《甘肃省加快发展中药材产业扶持办法》,为甘肃中药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中药产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的历史发展机遇。从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的发展情况来看,作为地方特色经济的中药材产业有着良好的发展态势。
2.2 发展前景分析
由于人们对健康理念的转变,绿色生态保健品和药品已成为人们的首选,全世界约有80%以上的人口应用中草药进行治疗和预防疾病,而且正以每年10%-20%的速度增长①。目前,国际市场中药材年贸易额已达150亿美元,加上药用植物及其制品、保健品、化妆品、香料等,世界中草药的年销售额在300亿美元以上②;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统计:2007年中国中药贸易继续保持增长态势,进出口额达到15.4亿美元,同比增长10.5%,出口额为1.8亿美元,创历史新高,中药材及其饮片累计出口4.8亿美元,占中药出口总值的40.7%。我国加入WTO后,因为知识产权问题对化学药品研究生产有较大的冲击,传统中药却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国家科技部等八部委2002年制定颁布的《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提出了我国中药现代化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战略目标,把中药材标准化基地、中药产品创新、优势产业培育、中药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列为中药现代化发展的重点。甘肃省丰富的地产中药材质优量大,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产业化发展的机遇和潜力空前。中药材种植、加工、生产和科研有一定的基础,又有国内规模较大、辐射较广的两大中药材市场,地产白条党参、独条黄芪等地道中药材以较低的成本、天然的品质,对国内主要药材消费市场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三九医药、千金药业、汇仁制药、东阿阿胶、广中一、同仁堂、武汉健民等国内知名企业都在我省采购原料,已建立或准备建立原料药材供应基地,并开展中药前期产品加工生产。陇兴生物、甘肃伊真堂、陇西精萃、甘肃效灵等企业也开始进入中药材有效成分提取和保健品、中成药生产领域。由此可以看出中药材国内外市场前景可观。
2.3 竞争优势分析
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已经初步形成了区位、人才等九个方面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具备进一步做大做强的条件和能力。(1)区位优势。甘肃省位居全国地理中心,是古丝绸之路和西陇海兰新经济带的重要区域,陇海铁路和316国道纵贯东西,交通便捷,通讯发达,是进入西北腹地的重要门户和西北地产中药材的主要输出通道。(2)资源优势。省内有中药材品种有400多种,大面积种植的就有黄(红)芪、柴胡、板蓝根、当归、大黄、黄芩、款冬花、甘草、防风、银柴胡、桔梗、秦艽、生地等350种,中药材资源十分丰富。(3)人才优势。长期的产业发展和经营实践,培育了一大批中药材生产、加工、营销、科研人才,为中药材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4)市场优势。以兰州黄河市场、陇西文峰、 首阳等药材集散交易市场为龙头,已形成西北地产中药材生产加工、集散交易、信息、价格形成中心,对全国中药材市场供需发挥着重要作用。(5)仓储优势。甘肃多数县属干旱半干旱气候,空气湿度小、光照充足、通风良好、适宜中药材贮存保管,仓储设施齐备。(6)文化优势。甘肃历史悠久,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在长期的中药材生产经营过程中,积淀了厚重的产业文化和科技文化氛围,“李耳炼丹”、“封衡济世”的传奇积淀和“药王山”、“药圣村”的传说,为“千年药乡”的产业发展提供了肥沃土壤和丰富的潜力;(9)信息优势。近年来,甘肃陇西相继开通了“西部药都•网上陇西”政府网站和 “惠森药业”、“中药材天地网”、“西北中药物流”、“陇西堂药业”等中药材专业网站13家,与各大药市、产地和制药企业连接,积极开展电子商务,网上购销,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快捷、准确的信息。甘肃中药材产业具备了良好的历史、现实基础和人文、自然条件,特别是得天独厚的产地优势和雄踞西北的市场优势,将促进甘肃中药材产业的健康发展。甘肃的药材产量和集散量,在全国中药经济的大格局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以药材主产区定西市为例,定西自古就有“千年药乡”之美誉,是西北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目前已查明的野生中药材资源有300多种,大田种植的已有100多种,中药材种植面积连续6年稳定在6.67万公顷左右,2007年种植面积达6.43万公顷,约占全国的10%,药材总产量达到15.22万吨,其中“岷归”产量占到全国的70%,党参产量占到全国的40%,当归、党参、柴胡、红黄芪等大宗产品产量占全国市场的20%。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定西市的中药材在全国市场上的占有份额已超过20%,中药材已远销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香港20多个国家和地区。
3.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已具备一定的基础和优势,但中药材作为一项传统产业,由于没有强有力的政策支持、项目支撑和资金投入,中药材产业链条十分薄弱,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在促进自身可持续发展和支撑全省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还相当有限。
3.1 药材种植方面
(1)新品种选育工作滞后。由于中药材的育种工作长期未能纳入农作物品种选育推广计划,所以药材的新品种选育工作严重滞后。很少有专人从事品种选育工作;一些专家多年研究选育出的中药材新品种,由于项目经费紧缺,不能迅速推广,栽培面积较小,未能在生产中有效发挥增产增收作用。(2)品种混杂退化现象较为严重。 在传统栽培区,缺乏专门的药材种子生产机构,品种系统选择、提纯复壮工作不到位;中药材种苗产地不明,缺乏相应的质量控制标准,严重影响了产量和质量;产区多数药农采用自已繁育的种子或种苗开展生产,难免造成品种混杂退化。有些在生产中使用的品种也不科学规范,以党参为例,文县、舟曲县所产为党参之佳品“纹党”,徽县、两当县所产的“西潞党”,岷县所产的“南山党”,临潭县所产的“河党”,渭源县所产的“西党”、陇西所产的“白条党”,地方品种繁多,缺乏科学界定,产区药农种植混乱。(3)野生药材资源保护和开发滞后,珍贵稀有品种濒临危机,供求矛盾加剧。由于项目少,资金短缺,科技力量薄弱,一些珍贵稀有野生药材资源的人工栽培驯化和开发利用工作滞后。这些产区大多人烟稀少,位置偏远,在难以实施有效保护的情况下,采挖野生药材的现象仍然比较突出,导致一些野生药材,如河西的甘草、肉苁蓉、麻黄草、锁阳,甘南的秦艽、虫草、羌活和陇南的杜仲、刺五加、厚朴等资源濒临枯竭,很难再见到大面积的分布,市场供求矛盾加剧,严重限制了我省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4)药材品质不够稳定。中药材是特殊的农产品,品质优劣直接影响其药理药效和人体健康。药材品质不仅取决于其外观质地,更关键的是其内在的有效成分含量。近年来,有些产区药农为了获得药材高产,滥用化肥农药或不适当的栽培方法,虽然产量提高了,但品质却下降了。或者为了追求市场价格,达不到必须的生理年龄提前采挖,虽获得了一时的较好收益,但有效成分积累不够,品质达不到要求。(5)生产基地化建设滞后。我省中药材生产的组织形式以千家万户的药农自发进行生产为主,药农主要根据当年市场行情安排来年生产,千家万户式的生产对药材的集约化生产有不利影响,也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国家施行GAP(Good AquaculturePractices 的缩写,中文意思是“良好农业规范”)后,虽然有省内外少数骨干企业在重点产区建立原料基地,但仍处于尝试阶段,尚未大面积推广。中药材基地建设的任务还很艰巨,吸引大企业大集团在道地药材产区建设基地带动农户的工作有待于深化。
3.2 药材加工方面
(1)缺乏宏观规划,基础条件薄弱。由于以往长期在产业政策上重视不够,中药材行业管理渠道不畅,缺少一个连续的比较科学合理的中长期宏观发展规划。与粮食、水果、蔬菜等作物相比,缺乏有关大型综合性项目的带动,资金投入比较少,导致中药材在规范化生产基地、市场基础设施、商品物业流通、信息网络服务,产后贮藏运销和产品包装加工等方面的基础条件比较薄弱。(2)技术装备落后,初加工能力较弱。设备陈旧,技术落后,加工层次低。产区中药材初加工主要包括净选、清洗、分级、撞皮、晾晒、熏制、烘烤、炙炒、切片、粉碎、塑包、装箱等。其中,分级、净选、撞皮、熏制、烘烤和清洗以手工操作为主;切片、炙炒、粉碎、塑包以半机械化操作为主,但自动化程度还很低,真空包装也很少。目前基本没有脱水和防蛀处理设备。原料药材外包装仍然有相当大部分采用麻袋包装,只有饮片采用纸箱或纸盒包装。在产后原料精选、分级提纯、浸膏提取等加工方面技术还相对落后。(3)企业规模较小,深加工比例较低。中药材产后初加工量较小,绝大多数地方仍以出售原料药材为主,加工增值严重滞后,极大地影响了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和产区农民增收。中药工业也比较薄弱,医药工业对药材加工比例很低。中草药工业及药材初加工业产值很小,基本与甘肃省中东部地区中药材产值水平相当。除佛慈制药厂、奇正集团产值达亿元以上外,其他企业规模普遍较小。
3.3 药材销售方面
(1)缺乏专业化、现代化的市场物流体系建设。药材市场和流通体系的功能还不够健全和完善,没有建成全国认可的中药材专业市场,药材经营受政策、监管等诸多条件的制约,效益不显著,整个市场仍然处在原始加工和原材料输出的低价值流通水平上,仅仅是外地企业和市场的原料基地和集散地,没有形成市场优势。(2)缺乏价格调控机制建设。由于本地市场中药材经营者实力不强,对外部市场的依赖性大,又缺乏强有力的价格调控机制,在全国市场普遍低迷的情况下很难置身其外,在药材经营上还没有形成大的企业集团,大部分为个体贩运,缺乏组织管理,在经营中各自为政,涨价时抢收抢购,掉价时压级压价,使药材价格长期停留在“涨三年、掉三年、不涨不掉又三年”的原始经营水平,经营效益难以保证,对药农和基地的带动作用微乎其微。特别是2008年大宗药材价格整体大幅度下滑,直接影响到药材种植和加工的积极性。(3)行业协会作用不强。缺乏产业化组织和龙头企业带动,导致产业链条短,产业层次低,难以适应日益发展的市场需求,不能带动相关产业及上下游产品的综合开发利用和发展,不能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对财政和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低。
3.4 药材生产技术与研发方面
(1)科研项目较少,生产技术落后。国家和省上对甘肃中药材生产方面的科研攻关、技术推广、栽培示范等方面立项投资比较少,所以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基地建设、良种生产繁育体系建设、先进适用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新品种选育和引种推广、野生资源人工栽培驯化、新产品研究开发、科技成果交流等工作还相当落后。除当归、党参等中药材品种有过一些一般性研究外,大多数药材栽培仍处于经验性栽培阶段,没有比较深入的研究成果供生产中推广应用。(2)科研力量比较薄弱。甘肃缺乏专门从事中药材栽培、育种、资源保护利用和新产品开发研究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机构。省内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此类专门人才也比较少,或力量分散,技术装备不够先进,科研力量较为薄弱,产学研缺乏有效地结合。中药材加工企业的科研开发和管理、营销等专业人才短缺,科研开发能力不强,企业基本没有自主产权的产品和品牌。(3)药农科技意识不强。甘肃药农的整体文化素质还比较低,学习采用先进适用栽培技术的意识不够强,学科学用科学的自觉性、积极性还有待于进一步调动和提高,凭经验种植、粗放管理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大部分种植、加工、经营人员仍然沿袭传统的模式和方法,对国家宏观政策和先进知识和技术的了解、掌握还比较少,难以应对新形势下中药材产业发展的需要。
3.5 产业投入方面
(1)对中药材产业的扶持性资金基本没有,缺乏有带动作用的重大产业开发项目支撑,中药材产业开发的资金投入主要以民间资本为主,力度不大,实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2)在项目资金安排上主要向洋芋、蔬菜、畜牧等产业倾斜,中药材项目申报环节复杂,立项难度相对较大,争取落实困难。(3)少量争取到的国家产业化资金主要投向品种引进、基地建设等方面,对产业带动作用较大的市场、加工、检测等基础设施等项目投入不够。(4)企业的融资渠道不宽松,大部分金融机构把中药材列为高风险行业,在贷款审批中从严管理,使企业的融资成本增加,难以扩大再生产。
3.6 市场管理方面
药材管理的机构设置不合理严重影响了市场规范化、现代化的进程。牵扯管理部门过多,缺乏对口管理部门,影响行政管理效率。如:质检、药监相互扯皮,管理出现混乱状态。
4.建立中药材产业发展机制,拓展农民增收渠道
甘肃省应把中药材产业确定为全省农民增收的重点项目之一。目前,中药材种植面积已呈饱和态势,不宜再度扩大种植面积,应合理利用现有资源,提升药材品质,建立优质中药材育苗、种植基地,使药材种植由自然状态向基地化、产业化转化;使药材加工由小规模产品单一向集团化系列品牌提升,由自由式粗加工向规模化精加工发展,使药材市场建设由小市场向信息化现代化的专业市场迈进;通过资源优势和行业规范化、标准化体系(中药质量、农业、卫生、剂型、国家、出口)的建立,抢占行业市场制高点和价格形成权;采取农民土地入股、资金入股等方式,以确保产业的健康发展、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和相关权益不受侵害。
4.1 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协调机制
建立中药产业开发领导的协调机构或组织,帮助、指导、促进中药产业的发展。中药产业发展涉及药品监督、科技、卫生、工商、税务等多个政府职能部门和产、学、研各方面,甘肃省需要建立一个由省委领导、政府牵头,相关部门参加的层次高、协调能力强、决策力度大的中药产业开发领导协调机构或组织,以全面部署和整体协调中药产业的发展。在具体工作中要起到帮助、指导、促进的作用,为中药产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4.2 明确发展战略、制定产业规划
确立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全方位的整体发展战略,制订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短期、中期与长期规划,促进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增强拉动农民增收的可持续性。尽量避免原始的自由式发展模式和急功近利的开发方式。否则,不但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农民的利益也无法得到应有的保障,还会造成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巨大浪费。政府应着眼甘肃省的长远发展,制定扶持中药产业发展全方位的整体战略,合理规划中药产业短期、中期和长期发展。
4.3 利用品牌优势,打造经济圈层
过去甘肃通过强化品牌意识,打造品牌产品,大大提高了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为甘肃中药材走向全国甚至国外奠定了根基。当前需要在数量积累的基础上实现质的飞跃,为更充分地发挥品牌效应,需要突破传统的封闭式经济发展模式,确定以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为主的跨行政区域空间的经济发展规划,科学利用自然资源,整合药产区的药材资源,打造品牌、打好品牌战。如:利用岷县“中国当归之乡”的美誉及“当归及其制品”通过国家质检总局原产地标识认证的优势,把岷县、宕昌等自然条件和资源相近的区域进行经济圈划分整合,凸显品牌优势,共同打造“岷当经济圈”。“陇西白条党参及其制品”、“陇西黄芪及其制品”也都通过国家质监总局原产地标识认证,经过调研论证提出把药材大县岷县的“中国当归之乡”,陇西县的“中国黄芪之乡”,渭源县的“中国党参之乡”,以及药膳、保健品等产品商标优势,打造成包括定西、甘南和陇南及相关县域在内的,包括种植、育种、加工、仓储、销售等的体现地方特色的品牌经济圈层。
4.4 加大扶持力度,做大做强特色
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倾斜,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吸引民间资本和外地资本,积极研究制定有利于产业项目投资的优惠政策。政府应该有一笔数量可观的重点扶持资金,资助和扶植中药材基地化种植、特色性生产和规模化市场建设等项目;扶持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技术指导培训和农民土专家培训;扶持种植示范点和示范户。
(1)各级政府要切实增加实施中药材产业化的投入,采取良种补贴、以奖代补等措施,重点解决中药材GAP的研究实施。
(2)在规模化、基地化建设中采取农民土地入股、资金入股等方式,使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实现由传统农作方式向新型农民的转换――产业农民。(3)从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上入手,集中精力抓好标准化种植、中药材贸易、中药材饮片生产,壮大以中药饮片生产为主的中药材加工业,带动中药材市场经营上规模。(4)
进一步加强中药材市场的规范化、专业化建设,重点抓好汇集西北地区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建设符合GSP规范的现代化中药材交易中心,切实把陇西建成西北最大、全国重要的中药材产、加、销和信息服务中心。(5)加强基地化种植、特色性生产和规模化市场建设等方面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根据传统药材种植区,药材产业的发展存在较大差异的实际特点,因地制宜的制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具体提出:陇西县――积极培育市场体系,发展现代物流仓储业;渭源县――“能人”经济引领中药材产业发展;岷县――打造“岷归”品牌,振兴中药产业;宕昌县――保护野生中药材资源,建立中药材育种之乡的政策建议。
5.5 发挥政府职能,健全产业链条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健全产业链条的有效机制。首先,地方政府要简化办事程序,减少审批事项,提高办事效率,做好宣传发动、技术培训、信息服务等工作。其次,各级政府要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降低门槛,提供各种优惠政策和服务,吸引国内外资金参与中药材科研、种植、加工和经营。第三,不断加强对中药产业的监管和服务,减少中间环节,整顿规范市场秩序,打击制假售假等违法犯罪行为。第四,通过政府积极的政策引导和扶持,对全省医药科技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实现跨学科、跨单位、跨领域的合作研究,实现资源的最优化和最大化利用,集中优势,联合攻关,重点突破。第五、参与建立国家中药质量标准体系、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和认证体系,健全完善技术推广体系、执法监督体系和信息服务体系。通过前瞻性的研究和中药行业标准化体系的建立、专业化市场的建设,发挥资源、仓储、物流优势,抢占行业制高点和价格形成权,改变市场被动,被人牵着鼻子走的局面。第六、采取长期聘请、成果投入、联合攻关等方式,借助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科技力量,提高中药材产业的开发层次与水平。要成立专门的机构和领导班子,集中人力、物力、财务,以开发研制新中成药、中间体提取、保健品、化妆品、滋补品等系列产品为主攻方向,进行科技攻关,促进中药材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的转变,提高其附加值和商品竞争力,以最低的成本获取最大的收益。
4.6 构建技术信息网络,促进市场信息建设
扶持发展当地技术信息服务网,抓好中药信息市场建设是现代标准化市场建设和促进农民增收的一个要素,市场规模越大,专业化的可能性就越大。信息化有利于拓宽市场范围,增加交易信息,促进专业分工的发展,这是甘肃省中药材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路径。但是,许多中药材种植户和交易商目前还不具备实现信息化交易的条件,政府应该提供一些基础性的服务,引导药农走信息化经营的道路。陇西堂和香港的惠记集团形成由惠记集团提供市场信息和资金,由陇西堂组织货源的收购和运输的市场合作模式,值得我们借鉴。
注 释:
① 吴正治.加快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思考与建议[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5,(13).
②杨世林.国际市场活跃,促进中国中药材种植面积增加[J].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