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02 14:44:3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网络发生的原因,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 网络犯罪 原因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
中图分类号: D923.8 文献标识码:A
人类社会步入信息时代以来,社会生活各领域对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与此同时,网络犯罪的发生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网络犯罪作为一种具有智能性、隐蔽性、广泛性和信息性的犯罪新形态,只有对此类犯罪的发生原因做一深入的分析,才能更好的从源头上消除犯罪隐患,以实现减少和控制犯罪的根本目的。网络犯罪的罪因比较复杂,但总体上讲,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社会环境因素
犯罪是人所实施的行为,而人的一切行为活动又必须在一定的社会大环境下进行,因此,人的犯罪行为必然会处处渗透着其所处社会阶段的一些显著特征。网络犯罪是人类社会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一方面,计算机和网络的诞生与快速发展为犯罪人实施网络犯罪提供了客观的物质条件,离开了计算机和网络的承载,犯罪人则失去了实施其网络犯罪行为的物质载体,可见计算机和网络的存在是网络犯罪发生的根本前提;另一方面,随着相关理论和技术的深入发展,科学技术的两面性得以充分的体现,当先进的技术被正确合理的运用,可以大大改善和提高人类的生产生活水平,进一步解放生产力;而当先进的技术被犯罪人所掌握并利用其实施网络犯罪时,则会有利于犯罪行为的实施,成为网络犯罪的巨大推动力量。
二、安全技术因素
近年来,虽然网络技术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往往更多地将注意力集中于如何将网络技术转化为经济效益方面,而忽略了对网络安全技术的开发与运用,这就必然导致一些可供犯罪人利用的技术漏洞的出现。具体来说,网络在通信线路上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目前所采用的有线、无线等通信渠道,因其保密性不强,很容易受到犯罪人的干扰和攻击。另外,网络操作系统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问题,当犯罪人利用其专业知识和技术,将口令和控制台等安全防御技术破解后,就可以在没有取得授权的情况下进入目标计算机系统。这些计算机网络技术方面所存在的安全缺陷,为犯罪人攻击目标系统,破坏、篡改、盗取其中的信息和数据提供了可趁之机。
三、法律因素
法律作为一种统治经验的积累和总结,其本身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它的内容是由当时的物质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当外在的物质条件有所变化时,法律的内容也会随之变化以与之相适应。从这个角度看,法律的滞后性是必然的,尤其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立法的滞后性体现得更为明显。目前,我国关于网络犯罪的法律规范主要集中在行政法、刑法和刑事诉讼法三个方面,分布较为零散,尚缺乏一部专门、系统的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法律,这就使得司法机关在对网络犯罪进行执法时,在侦查、、审判以及执行等各个环节,都缺乏一套成熟的可供借鉴的实践操作指导;加之我国网络警察队伍在数量上还不足,计算机网络的专业知识技术水平也有待提高,这必然会给网络犯罪的惩处和预防带来消极影响,其直接结果,就是网络犯罪发生率的逐年上升。
四、文化道德因素
伴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社会逐渐形成并发展出自身的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有所不同,网络文化具有很强的信息性、虚拟性以及交互共享的属性。与之相适应,人们在网络社会中的交流也摆脱了传统交流中时间、空间相对固定的模式,形成了以网络为依托的,无需面对面交流的新模式。而在这样一种新的交流与活动模式中,人的身份很容易被隐藏,其行为很难再受到熟人或是与之直接交流人的监督,传统的舆论道德对人的制约作用也大大减弱,从而导致人的网络行为逐渐失控。个体伦理无法使个人的行为保持全方位的适当性,公共道德无法使社会维持互相协调的人心秩序 。因此,应通过学校教育与公共媒体宣传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尽快形成一种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道德文化氛围,使主流文化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真正在网络社会占据主导地位,减少甚至最终消除网络违法犯罪行为赖以生存的空间。
五、犯罪成本因素
通常,犯罪人在实施犯罪尤其是故意犯罪时,会对犯罪成本问题作一评估,如果犯罪收益大而风险小,犯罪成本低,则会对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起到促进作用;反之,如果犯罪收益小而风险大,犯罪成本相对较大,则会对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网络犯罪是犯罪人利用专业技术突破目标计算机系统的安全屏障,对其所承载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复制、修改和删除等破坏行为,犯罪行为与结果往往不在一地发生,加之受害者通常基于各种因素的考虑,不敢第一时间报案,这些因素都不利于网络犯罪侦查工作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网络犯罪人贪财图利心理比较突出,从某种角度看,可将其归为经济犯罪的范畴。而与传统的杀人、抢劫等犯罪相比,经济犯罪的涉案金额较高,但侦破难度较大,其犯罪成本相对较低。因此,犯罪成本较低也成为导致网络犯罪的快速蔓延的因素之一。
关键词 高职院校 网络成瘾 危害 原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网络在给我们带来诸多方便和高速信息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消极方面的影响,学生网络成瘾就是其中之一。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2011年中国网络青少年网瘾调查数据报告》显示:2011年我国网络青少年网瘾的比例高达26%,网瘾倾向比例高达12%。因此,正确引导青少年使用网络刻不容缓,高职院校作为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也面临同样的问题。
1高职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
1.1网络自身特性的影响
网络的自由性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天马行空、无所不能的世界,在这里,他们可以摆脱一切束缚,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情而不会受到任何限制。这个空间可以张扬个性,实现自我理想,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和社会需求,从而导致对网络的依赖。
1.2高职学生个性特点的影响
高职学生是一群渴望了解世界、争强好胜、表现欲强、想象力丰富、追求刺激和挑战、渴望自由的群体,而他们的内心深处还有着孩童时贪玩好动的心理。这个时期的学生伴随着生理的成熟,自我意识开始增强,但还缺乏稳定的自我控制能力,人际交往的需要强烈,渴望被人理解,但心理上又具有一定的闭锁性。而且我国高职生中独生子女比重极大,因缺乏与兄弟姐妹的交流,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缺乏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父母对他们的过分溺爱,期望值高,希望按自己的意志去培养他们,结果给独生子女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这些因素都会使他们到网络中去寻找可依靠的群体,迷恋网上的互动生活。
1.3环境和时间的影响
上课、吃饭、上网、睡觉,四个简单的动作构成了很多高职生的校园生活。高职生没有中学生那样大的学习压力,拥有更多可自由支配的时间。高职生在学习和生活上相对脱离了教师和家长寸步不离的指导和管束,有了较多的供自己支配的金钱。如此“自由”的生活使他们有了更多安排学习和生活的自。这时,面对如此“自由”的生活时,如何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活动和时间成了他们的一大难题。由此,网络就成为他们消磨时间的一大生活方式。
1.4社会因素的影响
现在的校园周边充斥着大量的网吧,这在为学生上网提供了便利的同时也成为学生网络成瘾的诱因。由于我国对网络监管的不健全,很容易让学生在眼花缭乱的虚拟世界中迷失自我。
1.5教学内容和体制的影响
在脱离了分数压力的时代后,面对脱离实际的枯燥的教学内容时,学生自然会产生厌学的心理,再加之教师的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会使得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另外,在只要进入学院,就不难毕业的教育体制的影响下,也会导致学生逃课沉溺网络世界。
2高职生网络成瘾的防控对策
(1)加强高校重视程度。高职院校要加强对在校高职生网络成瘾的重视程度,要意识到高职生网络成瘾是很多现实问题的根源。高职院校是在校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高校领导要提高对学生网络成瘾的重视,将防治学生网络成瘾作为构建和谐校园的组成部分,高校要积极就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加强网络文明教育。在教育改革方面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组织多样化的校园文化活动。
(2)加强家庭教育。家长在把孩子送入高等院校后,不应放松对孩子的监管,很多孩子就是因为家长不恰当的教育管理方式使他们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其中就有网络成瘾。家长对孩子的合理的干预,是有效预防网络成瘾的手段之一。家长要多与孩子沟通,不要认为只要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其余的就可以交给学校和老师,家长要清楚地认识到,家庭教育是影响孩子成长的关键因素。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多关心子女,了解孩子的喜好,定时与学校联系了解孩子的基本情况,及时监控。发现孩子有网瘾症状或其他心理疾病时,应及时与学校和有关部门联系,采取必要的救助措施。
(3)加强高校管理机制。高校要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对经常晚归、逃课的学生要建立档案,重点关注,及时掌握学生上网情况。在学生管理过程中还要积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形成良好的用网习惯,通过各种活动的引导,逐渐培养学生抵制网络成瘾的自制能力。
(4)加强网络环境的监管。政府要加强对网络的监管,明确职责,过滤网络信息,努力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国家要建立和健全网络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用法律形式规范网络行为。另外,要严格控制高校周边的网吧数量和经营资格,形成良好的网络环境。
(5)加强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高职院校要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学生要端正上网目的,严格控制好上网时间,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发现自己有网瘾症状时,应积极调整心态,必要时应向学校寻求帮助。
(6)加强心理咨询机构的建立。针对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要,高校应加强心理咨询机构的建立,配备相关专业人员,通过心理干预和咨询,在第一时间发现和帮助有网络成瘾的学生并提供专业的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结构应经常通过问卷等形式掌握在校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时预防各种心理疾病的产生。
参考文献
[1] 顾海根.青少年网络成瘾预防与治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沉迷;网络;原因;教育方法
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成为了人们了解世界、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它是一把“双刃剑”,在为教师教学带来极大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网络沉迷。沉迷于网络会对人的心理、生理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对于是非判断能力、自我控制能力都不健全的初中学生来说沉迷于网络会对他们的诸方面都产生不良影响,那么如何防止初中学生沉迷于网络呢?笔者认为,要先了解初中生沉迷于网络的原因,然后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
一、初中生沉迷于网络的原因
1.受家庭环境的影响
一方面,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就缺乏伙伴,而家长大多又比较忙,与孩子相处的时间比较少,这样孩子便无事可做,无形中就被逼向了电视,而到了学生年龄再大一些,许多学生便与网络为伍了,而许多家长在刚开始时并不在意,待发现问题时,学生已沉迷于网络。
另一方面,现在学生的父母知识层次都比较高,这其中就不乏网络爱好者,为学生树立了不好的榜样,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经常看到父母与电脑为伴,他们对于电脑也会充满好奇心。在这种环境当中成长起来的学生就相对地容易沉迷于网络。
2.网络的普及与发展为学生沉迷于网络提供了可能
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上网已经不是某些人的特权了,它已经成为许多人生活的一部分了。通过网络人们可以交友、娱乐、购物、获取咨询等,当然网络也成为了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途径,而网络信息掺杂,诱惑力大,初中学生自控能力差就很容易沉迷于网络。
3.处于特殊的年龄阶段,自控能力差,容易沉迷于网络
初中阶段的学生容易动感情,也重感情。一方面,他们充满热情和激情;另一方面,他们的情感又极易受外界影响,易冲动。他们对自己喜欢的事积极性高,不感兴趣的事避而远之。他们意志、品质的发展还不成熟,自制力、控制力不强。再加上初中学生的学习压力比较大,而又缺乏一些必要的释放压力的方法,而在网络虚拟空间,学生可以通过一些游戏来宣泄自己的压力,也可以通过网络找到自己喜欢的朋友,虽然这些人无法相见,但是也正是这种优势,他们之间可以直言不讳,无需隐瞒,这样就极易导致初中生沉迷于网络。
4.网络内容对学生充满诱惑
网络传播的内容丰富,但也良莠不齐,有学习所需要的资源,有影视、音乐、资讯,也有许多不健康的图片、引诱性的文字,而初中学生的性意识也逐渐明晰,网络当中富有性的图片、文字无疑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吸引力,学生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正确的指导,就很容易沉迷于网络。
二、如何防止学生沉迷于网络
学生沉迷于网络不仅仅是一个社会问题,更是学校教育所必须解决的问题。过度沉迷于网络,不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更会对他们生理与心理产生不良的影响,但是又不能因为网络的这些负面影响而不让学生接触网络,毕竟网络也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有利的一面,且要做到杜绝网络也是不现实的。那么该怎么对待网络呢?我们应当发挥其有利的一面,而尽量消除其不利因素,这就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做好对学生的教育。
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对待网络的态度
众所周知,网络在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带来了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但是这并不是网络本身的原因,而在于使用网络的人的行为。因此,专业计算机教师在教给学生基本的操作技能时,也不能忘记对学生进行网络常识的教育,尤其是正确对待网络的教育,在让学生认识到网络积极面的同时,更要让学生认识到其消极面,让学生真正认清网络的面目,从而让学生从心底树立起正确对待网络的态度。
2.做好对学生的引导工作
初中学生的好奇心特别重,尤其有了朦胧的性意识后,对于一些富有性的视频、语言、图片比较好奇,虽然学校的网络教室里装了“过滤”软件,但是并不能杜绝学生完全不与这些内容接触。这些内容在网络上是非常流行的,一些内容是内植的程序,当你打开一面窗口或者页面时会自动弹出,可谓是防不胜防。而对于这些内容,许多教师或者是避而不谈、或者是明令禁止(这些内容在许多学校似乎是教育的禁地,一般也很少涉及),但是这样做却禁止不了学生的好奇心。越是禁止,学生越是关注,堵不如疏,教师不防让学生接触一些这样的内容,再加以引导,让学生认识到其实质,使其产生心理落差,从而不再对这些内容好奇。另外,还要告知学生这样的一些网页或许会带有病毒,给电脑带来危害。这样教育更有利于学生认识网络。
3.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操作技能
现在学生在学习时有许多资料都需要从网上查找,因此,学生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电脑操作技能,但是在许多学校信息技术课得不到重视,学生所掌握的电脑操作方法大多是自学的,而学生在进行自学时可能会有许多误操作,虽然这些误操作对于电脑没有什么损害,但是对于学生本身却是不利的,因为学生的误操作,也许会让他们进入一些不健康的网站或者接触到一些对于他们成长不利的内容,而在此时学生如果没有成人的引导,就极有可能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
关键词 网络故障;故障排除;日常维护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一些网络故障成为影响计算机正常使用的重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对使用者造成了很大的不便。所以,制定良好的计划来应对网络故障,维护网络正常工作就成为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一、计算机网络故障的定义
计算机网络故障,是计算机在正常运行的情况下无法通过网络进行各种类型的数据浏览、交流、交换等问题。现在计算机网络遍布世界各地,使地球村的构想更加具体,许多信息的交换都通过网络来进行,网络故障一旦出现,必定会给使用者造成很多不必要的损失。由于各地网络类型不同,网络故障种类繁多,故障排除难度日渐增大。
二、计算机故障类型
根据网路故障发生的原因,主要可以分为硬件故障和逻辑故障。针对不同的故障原因,解决方法也有所不同,下面主要针对常见的网络故障进行相应的分析。
1.硬件故障
计算机在自身配置上一般不会对网络造成影响,主要问题发生在计算机周边设备产生问题,最容易产生问题的是网络线路的损坏。线路故障发生的原因很多,如线路老化或损坏会使数据传输中断,强磁场的干扰会影响数据在线路中的传输,进而影响网络使用。路由器也是极易损坏的设备,在一般的网络使用环境中,一旦路由器出现问题,小范围内整个网络都会受到影响。一般情况下,路由器的损坏主要有元器件损坏和端口参数设置错误等。
2.逻辑故障
网络逻辑故障又称为软件故障,主要是由于用户在使用计算机访问网络时,由于其安装的额软件或配置出现错误,造成网络连接受阻或网络断开等问题。与硬件故障相比,这种类型的故障发生存在很强的隐藏性,所以在解决上有更大的难度。一般故障在发生时,往往会出现网络时断时续、网速突然大幅减慢、部分网址无法访问等,发生这种故障,普通使用者很难快速诊断排除,由于专业知识不足,在问题的解决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除此以外,网络病毒也会使计算机出现运行问题,影响正常的网络使用。
三、计算机网络故障的解决
计算机网路故障在发生后,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迅速诊断出故障原因,然后才能对症下药,采取有效的方法,及时解决问题。
1.收集相关信息
在计算机出现网络故障后,需要及时收集与故障发生相关的信息,能为接下来的故障确定和维修提供有效的参考。故障发生后,可以采用常用的一般故障分析,先确定故障发生的具体时间等详细情况,排除物理故障的可能性。然后,再检查计算机在故障发生前是否安装了新的软件或对系统进行了未知的更改。如果仍未发现问题,再进行连续的检测,将检测数据进行分析,看能否找出故障发生的相关原因。
2.利用网络结构
计算机网络结构大致分为总机服务器、网络传输和客户端三个层面,在故障发生后,可以依据网络故障的症状,大致确定故障范围,再进行详细的诊断排查。如果服务器和客户端发生故障,可以从硬件及逻辑故障进行相关的测试,确定故障出现的原因。如果故障发生在网络传输过程中,就需要用户配合专业维修人员,对网络传输线路进行必要的检测,找出故障段,及时解决。
3.维修人员经验
在实际的网络故障维修时,逐一进行故障的排查效率非常低,而且会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和经济损失。维修人员在接报后,如果故障比较常见,可以先根据平时的经验积累,大致估计故障原因,然后进行维修,如果不行,再进行详细的排查。在实际维修过程中,这种方法经常被使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维修人员的工作量,也使一些小的故障得以更快的解决,节约了用户的等待时间,获得了较高的满意度。这种方法也适用于公司等相对较大范围内的网络故障维修,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网络故障对工作造成的损失。
四、计算机网络的维护
计算机故障发生后必然会对正常的工作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在网络使用过程中,加强网络的日常维护,能够减小故障发生率,保证各项工作的相对稳定进行。
1.硬件维护
计算机网络的硬件日常维护首先要保证对硬件设施的定期检查,特别注意网络接口和网线完整的检查,对于出现较大程度老化的设备及时进行更换,避免突发事故。对于新进的设备,要先进行设备适用性的测试,在确定设备适应性后再使用,避免设备参数与原先设置出现冲突导致网络发生问题。此外,对于计算机的使用也要加以注意,在日常使用中,避免频繁的开关机和非正常关机,也不要使计算机长时间处于工作状态。只有在日常小事上做好准备,才能避免发生网络故障,降低损失。
2.软件维护
要想全面做好网络日常维护工作,还要加强软件系统的维护。计算机软件维护所涉及的主要是网路协议的安全和各种服务的设置。首先要加强数据保密工作,软件选择一定要确保来源的可靠性,及时升级防火墙和杀毒软件,防范病毒的入侵。其次,在日常的网络访问过程中,一定要避免点击一些钓鱼网站,全方面地保证计算机的安全。
在网络维修过程中,要及时做好故障维修记录,为以后的网络故障排除提供实际的数据支持,对于那些发生率高或故障现象比较典型的网络维修过程,更要详细记录。对于普通用户,要想减少网络故障,必须加强防范意识,做好计算机网络的日常维护,保证网络良好运行。
关键字: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 主观原因 客观原因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中心《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1年7月19日,在中国共有的4.85亿网民中,大学生是上网人数较为集中的群体[1]。众所周知,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不仅带来了教育手段的现代化,而且带来了教育观念和内容的现代化;另一方面,互联网络同时又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冲击着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同时,我们发现大学生的网络道德问题比在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问题更加明显和突出。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产生既有其大学生自身主观原因,也有网络环境的独特性造成的客观环境原因。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主观原因
(一)大学生处于特殊心理转型期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自我发现期”,崇尚自由、自我独立和求新求变是其主要的心理特征。智力的不断发展一方面使大学生对知识的渴求越来越强烈, 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其对新事物的好奇心。网络上快速、丰富的各种信息对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大学生来说有着无限的吸引力, 而由于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转型时期,价值判断能力和思维能力还有一定的局限性,再加上没有专门的技术可以对网络信息进行筛选,很多大学生沉迷于网络并且在无意识中产生了各种网络不道德行为。
(二)道德认识发生错位
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行为的产生,与其道德认识发生错位即网络道德观念偏位有关。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认识发生错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将网络道德视为一种私人道德。这是对网络道德的性质缺乏正确认识的表现。第二,将网络道德视为一种缺乏权威的道德虚无。
(三)道德自控能力不强
大学生的道德自律意识如何,直接关系到其道德自控能力的强弱,从而影响其道德行为的产生。在网络社会中,我们发现某些大学生的道德自控能力不强。往往凭借网络的隐蔽性、虚拟性等特征,在网络中无拘无束地进行各种活动,没有把握自由的边界,一部分大学生由于自身的道德自控能力不强,在缺乏规范性的网络社会中很容易产生一些道德问题行为。
(四)对现实的不适应
网络与现实形成了两个不同的“道德环境”。现实生活中每个大学生都必须与身边的老师、同学接触,其现实的道德行为受外界的接触人员的监督和自身道德意识的约束,他必须按照一个社会人的道德标准行动。而调查显示,很多大学生由于对现实交际的恐惧而更热衷于网上交友。这不仅削弱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也带来了网络上的道德冷漠现象,使他们对各种网络不道德现象置若罔闻, 甚至会做出一些在物理空间难以做出的粗暴、无礼的举动。
二、客观原因
(一)网络生活的开放性加大 , 缺乏规范性
网络生活的最大特征之一就是它的开放性。随着网络的普及,这一特征越来越表现为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进入网络生活中去,也就是说网络生活中有着很大的自由空间。由于目前网络中的规范性缺乏,因此,网络成为了大学生无拘无束的自由空间。这种极具开放性但缺乏规范性的网络环境,给大学生的道德问题行为的提供了客观条件。
(二)网络文化的多元性加强,缺乏主导性
网络文化是指基于网络技术而产生的以网上生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文化生活现象。它主要由网络技术文化、网络规则文化和网络观念文化组成,其核心是网络观念文化。由于这种多元性的网络文化缺乏一种主导性意识形态的引导,这就使得人们在各种网络文化的冲击与影响下,导致他们的价值观念的多样性。价值观念的多样性就意味着人们的价值取向的无主导型。不同的价值观念有时会出现冲突现象,再加上一部分大学生还没有形成正确而稳定的价值观,这就很容易使一部分大学生在面对形形的网络文化时,很难把握哪种文化是积极的、先进的。也就是说,他们的道德判断力在多种文化观念的冲击下,变得十分脆弱,很容易受不良思想文化信息的侵蚀,从而导致他们在网络生活中产生道德问题行为。
(三)网络信息的诱惑性增强,缺乏防范性
网络中的“黄色信息” 、“ 黑色信息”与“灰色信息”对一些自控能力较差的大学生极具诱惑性,对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构成很大的影响。因此,由于网络信息具有较大的诱惑 ,而网络本身对不良信息的防范性缺乏,这就使得大学生思想受到不同程度的侵蚀,导致其道德防御力减弱,从使他们产生网络道德问题行为。
(四)网络交往的虚拟性加大,与现实性契合不够
网络作为一种虚拟空间的存在 , 发生在其中的各种活动都是现实活动在虚拟空间的延伸。因此,网络交往作为网民的一种主要网络活动,具有虚拟性的特征。因此,很多大学生的网络交往都是在虚拟化的网络环境中完成的,与现实性契合不够,即他们的网络交往相对于现实交往而言发生了某种偏差。由于网络交往的虚拟,使交往双方不道出真实身份就可以进行交流与沟通。这一特殊情况使得一部分大学生在交往过程中放弃现实道德的约束 ,导致他们进行网络交往的道德他律性减弱。道德他律性的减弱,必然会导致主体在进行活动时,因缺乏外部的监督而趋向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这样就使得主体在选择某种行为时往往随心所欲,以自己的个人感受作为行为选择的唯一标准,不顾他人的反应或感受,从而导致网络道德问题行为的产生。
参考文献:
[1]网络信息中心.第28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C].
[2]张玲.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网络道德教育[J]北京教育学院报,2002(2).
关键词:网络故障;故障检测;故障定位;故障诊断;专家系统;数据挖掘;神经网络
中图分类号:TP393.06
随着计算机、通信以及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应用,网络作为一种重要的工具,在军事、政治、经济和科研等诸多领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社会生产和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与此同时,网络的规模和复杂性不断增大,一旦网络发生故障,如果不能在有效时间内对网络故障进行诊断与修复,将会造成巨大的损失,甚至严重威胁社会的安全与稳定,因此对网络故障诊断技术进行研究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1 网络故障诊断一般过程
通常来说,网络故障诊断是以网络原理、网络配置和网络运行的知识为基础,根据网络出现的故障现象,并使用专门的网管理和检测工具以获取告警信息进而对网络中出现的故障进行诊断、恢复以及预测的过程,一般可分为以下五个部分[1]:
(1)故障检测,即网络故障告警信息的获取。网络发生故障时,通过主动轮询或异步收集方式,对网络中的相关设备或服务的相关告警信息、设置和性能参数,状态信息等进行收集和分析,及时发现网络出现的故障及问题。
(2)故障定位,即定位故障源。对故障检测阶段收集的海量告警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在网络中找出故障,为下一步的故障原因的诊断提供依据。
(3)故障原因的诊断,即查找故障产生的根源。根据故障定位的结果综合运用各种规则进行系统的推理,快速的找到故障产生的原因或者最可能的原因。
(4)故障修复。根据网络故障诊断结果修复网络故障,恢复网络的正常运行。
(5)故障预测,即根据先验知识和监测数据预测网络可能发生的故障。
其中故障检测,故障定位,故障原因诊断是必不可少的三个步骤,下面将重点对上述三个步骤进行详细的介绍。
2 网络故障检测
通常计算机网络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收集信息,通过分析收集到的信息来检测故障[2]。
(1)Trap机制。在网络中每一个被管设备中都要运行一个程序以便和管理站中的管理程序进行通信。
(2)主动轮询。网络中发生故障的被管设备或服务主动向网络管理系统发出告警信息,能够及时发现网络中的故障,网络管理系统还需通过主动轮询这种方式了解与网络性能密切相关的信息,并对这些影响网络性能信息设置阈值,来判断网络性能,超过设定阈值也会触发事件。
3 网络故障定位
网络系统中,一般通过监测被管设备或服务等各种方法获取大量原始告警数据或历史积累信息,这些数据往往由于通信系统的复杂性、网络结构异构性、噪声、外界因素、因果关系等原因而具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和不精确性,导致故障症状和故障原因都存在非线性映射关系,需要利用关联技术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才有效的进行故障定位[3],目前常用的故障定位技术主要有下面几种:
3.1 基于人工智能的故障定位技术
3.1.1 基于规则的推理技术
基于规则的推理(Rule-based Reason,RBR)是最简单的关联技术,已被用于多种构架。一般而言,基于规则的系统由三个组成部分组成,如图1所示。
(1)推理引擎,主要提供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策略。
(2)知识库,提供和定义与问题相关的规则和专家知识。
(3)工作内存,主要提供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数据。
在基于规则的推理的网络故障定位系统中,知识库充当一个专家的角色,利用从人类专家获取专家积累的经验和知识,这些知识主要包括对网络问题的定义以及当某一特定问题发生时,网络故障定位系统需要执行的操作。工作内存主要是利用具体的网络协议对网络中的被管设备或服务进行监测,得到有关被管设备或服务的各种信息。在对网络故障进行定位时,推理引擎与知识库共同合作,将监测得到的网络中被管设备或服务的状态信息与知识库中定义好的条件部分进行比对,根据条件满足与否,来进行网络故障的定位。
基于规则的网络故障定位系统,由于无需对专家系统的具体结构和操作细节进行深入了解,从而具有结构简单等诸多优点,并且实现起来比较简单,非常适用于小型系统。但是基于规则的网络故障定位系统在匹配规则时,需要网络状态与知识库中的规则条件精确匹配,否则将推出整个推理过程,无法定位故障,并且规则存在不易维护性和指数增长性,所有这些缺点决定了基于规则的网络故障定位系统不适用大型系统。
3.1.2 基于模型的推理技术
基于模型的推理(Model-based Reason,MBR)是建立在面向对象上的基础之上,利用现有的专家经验和知识,将具体的目标系统中的实体都模型化诊断对象,并且明确地表现出现实目标系统中对象之间存在的各种关联关系,再根据系统模型对具体的目标系统的行为进行推测。由于通常情况下,具体的目标系统与理想的系统模型之间存在差异性,因此基于模型的推理的专家系统需要对推测的行为和目标系统的实际行为进行不一致诊断,以确定具体目标系统中的故障根源。
为了更好地说明基于模型的推理专家系统的工作流程,文献[4]使用一个物理模型和对应的对等模型分别如图2、3所示的网络系统。网络系统按一定的周期,有规律的向图2中的被管设备发送ping命令以监测网络系统中的被管设备是否运行正常。管理系统和被管设备之间通过一个模型对象实现彼此之间的相互通信,具体来说,如图2所示,系统中的集线器模型向被管设备集线器发送ping命令,路由器模型则向被管设备路由器发送ping命令。当目标网络发生故障时,如果故障发生在集线器1,则集线器1模型可以将其发现并且识别出来,如果集线器1模型连续3次向被管设备集线器1发送ping命令,在3次响应超时以后,集线器模型1根据现有的网络现象推测被管设备集线器1有可能发生故障,或者说目标系统中的故障位于集线器1。集线器1模型则会在确定故障并正式发送告警信息之前,集线器1模型将分析自身与图2中其他被管设备的模型之间的关系以此来确定其是否应该询问网络中路由器模型,如网络中的路由器模型返回的是相应的被管路由器设备工作处于正常状态,则集线器1触发警报。
3.1.3 基于范例的推理技术
基于范例的推理(Case-based Reason,CBR)故障定位技术与前面的基于规则推理技术和基于模型推理技术相比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主要因为基于范例的推理技术的思想源于人类现实生活,主要根据过去积累的实际经验或经历,利用类比的推理方法对现有的新问题做出相似的解答,然后根据新问题与旧问题之间的差异对解答进行修改从而得到新问题的完全解答。基于范例推理的网络故障定位技术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检索 (Retrieve)、复用(Reuse)、修正(Revise)、保存(Retain),简称4R过程。
基于范例推理的故障定位技术与基于规则推理的故障定位技术相比,由于在基于范例推理的故障定位技术中检索只是基于对案例的部分匹配,而基于规则推理的故障定位技术则是完全匹配,因此基于范例推理的故障定位技术对网络配置变化的适应度更好,更适用于问题的总体解决方案。
3.2 模型遍历技术
模型遍历技术(Model traversing techniques)是一种构建网络故障传播模型的方法,该方法在构建故障传播模型时,主要根据网络在运行时各种被管对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按照从引起事件的被管对象开始的顺序进行构建。该方法主要适用于网络中被管对象之间的相互关系类似于图形,并且一般情况下较容易获取的情况,并且在系统配置变化较频繁时该方法的鲁棒性很好。模型遍历技术主要具有两大特点,事件驱动和事件关联,所谓事件驱动是指在一个故障症状报告到来之前,系统一直处于等待故障症状状态;事件关联则是确定两个故障症状是否来源同一个事件源。
一般情况下,模型遍历技术需要在其事件报告中明确标识网络系统中故障的征兆类型、征兆目标等相关信息,如果网络系统中出现故障征兆,且不妨用si来表示该故障征兆,当si的目标和si来源相同,则说明si是一个次要征兆也就说明某些告警信息可以被忽略。模型遍历技术的整个处理可分为以下3步:
(1)首先,对网络中的每个事件,依据网络在运行时各种被管对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其构建一个和事件源相关的对象图。
(2)当给定的两个事件的对象图相交时,此时说明两个图至少包含同一个对象,则认为这两个对象图的事件源是关联的。
(3)当给定三个故障症状si,sj,sk,其中si,sj相互关联,sj,sk相互关联,则根据故障症状的传递性可知si是一个次要的故障症状。
4 网络故障原因诊断
(1)基于信号处理方法。该方法主要是依据信号模型,直接对网络系统中的可测信号进行分析与处理,并通过提取可测信号的频率等特征值,对网络中存在的故障原因进行诊断。
(2)基于解析模型的方法。基于解析模型的方法主要依据数学模型和数学方法来进行故障原因的诊断,在诊断时需要建立对象的精确数学模型。
(3)基于知识检测的方法。与基于解析模型方法相比,此方法最大的特点在于其并不需要对象的精确数学模型就可以对网络中的故障原因进行诊断。
下面主要介绍几种目前国内外研究学者研究比较多的基于知识检测的方法,基于专家系统故障原因诊断方法和基于模糊理论故障原因诊断方法以及基于BP神经网络故障原因检测方法。
4.1 基于专家系统故障原因诊断方法
基于专家系统故障原因诊断系统主要是利用人类专家的经验和历史积累诊断数据,使用一定的方法将其转化为系统能够识别的规则存在专家系统的知识库中。当网络中出现故障时,诊断系统利用专家系统知识库中的规则,对发生故障网络中的被管对象的各项性能参数进行处理与分析以正确的确定网络故障发生的具体原因[5]。组成由人机接口、推理机、知识库等六部分组成:
目前,国内外学者公认的专家系统瓶颈是知识获取问题,因为专家系统在诊断过程中主要依赖于从人类专家领域内获取的知识、经验和以往诊断数据,而这些获取起来途径有限,操作起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复杂性。另外,专家系统在实时性和学习能力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目前通常将专家系统同其他方法相结合以提高专家系统在这些方面存在的局限性和不足。
4.2 模糊故障诊断方法
很多时候,网络中的故障与系统得到的网络现象之间存在非线性的映射关系,这种非线性的映射关系很难用确定的数学公式或者模型来刻画,相应的在故障原因诊断时,很难给出故障的精确原因。相反,只能给出故障发生的可能原因。对于这种存在一定模糊性的问题,可以使用模糊逻辑来解决。
目前使用的比较多的是向量识别法,其诊断过程可分为以下3步:
首先,需要根据网络中的故障与表征网络故障的数据,建立二者之间的关系,通常用关系矩阵R来表示。
其次,对需要诊断的目标网络系统(对象)进行状态检测,提取相关的特征参数以构建特征向量矩阵X。
最后,根据模糊理论和矩阵理论,求解前面两步构建的关系矩阵方程Y=X・R,得到关系矩阵方程的解Y,再根据隶属度等原则,对目标网络系统的故障向量Y进行处理,得到故障的原因。
从上述诊断过程可知,在模糊故障诊断中,正确的进行故障原因诊断的前提是建立关系矩阵R、隶属函数、特征值向量X,而这些矩阵、函数、向量的建立是人为构造而成,难免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并且由于该模糊诊断方法对特征元素的选取也有一定的要求,所以两者若处理不当,会导致该方法的诊断结果精度严重下降甚至完全错误。
4.3 BP神经网络诊断方法
由于人工神经网络的这些特性以及网络中故障与征兆之间有可能存在的非线性映射关系,使得人工神经网络在网络故障诊断中大有用武之地。目前,人工神经网络已经大量应用在网络故障诊断领域。BP神经网络是常用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6]。
BP神经网络故障诊断分为训练和诊断两个阶段:
(1)训练阶段。BP神经网络对样本进行训练,以选定网络结构和规模,确定网络总层数、各层神经元数。借助BP学习算法,将原始网络收集到的故障样本的特征参数作为BP神经网络输入样本集,以与之对应的网络故障原因编码为BP神经网络的输出,以此对BP神经网络进行训练。
(2)故障诊断阶段。主要对待检测对象的故障样本进行特征提取和归一化处理,然后输入到BP神经网络进行诊断输出诊断结果,整个过程分为以下4个步骤:1)故障样本集预处理。2)BP网络结构设计。3)训练BP神经网络。4)故障诊断。
5 结束语
本文对网络故障的概念以及基本过程进行了概述,重点对当前网络故障中的故障检测、故障定位、故障诊断的关键技术及方法进行了研究和总结归纳,对开展网络故障诊断技术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成等.网络故障诊断技术研究[J].科技信息,2011(11).
[2]陈琳.一种网络环境中的故障诊断模型[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4(11).
[3]张燕.网络故障诊断关键技术[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31).
[4]李千目.战略互联网智能诊断技术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5.
[5]吴晓知,李兴明.网络故障管理专家系统中知识库的构造[J].微计算机信息,2008(06).
[6]戚涌,刘凤玉.基于BP神经网络的网络智能诊断系统[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2004(10).
[关键词]高等学校 突发事件 网络 应对策略
[作者简介]刘清生(1967- ),男,江苏溧阳人,江苏科技大学党委办公室,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江苏 镇江 212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机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1SJD860007)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3-0046-02
一、引言
学术界对高校网络的概念尚无定论,但一般是指高校由于某一突发事件引发,网民群体集中围绕某一主题,通过网络聚集制造舆论,促使网民行动,对事发高校秩序和稳定造成重大影响的事件。①近年来,高校面临的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突发事件频发,师生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在网络飞速发展背景下,高校网络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已引起社会的高度关切。高校各类突发事件频发并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为此,准确把握高校突发事件演变的原因及发生的机制,进一步加强高校制度建设,规范高校管理行为,对提高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具有积极意义。
二、高校突发事件演变成网络的原因
根据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研究所对2009年1月至2010年8月的245个网络舆情热点监测,结果显示:“科教文卫领域成为网络舆情事件的常发之地,占比15.1%。”②高校涉及腐败、意外伤亡、招生、食物中毒等突发事件都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一些突发事件极易演化成网络。高校突发事件演变成网络的原因是复杂的,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高校的社会关注度高,容易引发网络。高校承载着亿万家庭的希望和梦想。我国有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家庭,每一个学生的背后就是一个家庭,每一个学生身上寄托着一个家庭的全部希望,甚至承载了一个家族的期盼。在数以千万家庭上亿人的眼里,关注高校就是对自己切身利益的关注。导致了高校的社会关注度高,高校突发事件极易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因此,从社会发展的客观形势进行分析,高校突发事件极易引起网民的关注,成为网络舆论关注的重点。
2.缺乏与网络沟通的能力,往往酿成网络。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社交类网站、微博、论坛等为网民提供了一个巨大的网络互交平台。突发事件发生后,面对网络强大的声音,一些高校的管理者往往不太敏感也不太重视,固守原有的处置事件的观念和模式,不太适应网络的追问,网络舆情判断分析能力不强,经常处于失语状态,行动迟缓,缺乏有效应对措施,往往会导致局面失控,矛盾激化酿成网络事件,使事件的负面影响迅速放大,最终变得不可收拾,给学校造成极大的影响。总之,从高校自身层面进行分析,高校对网络舆论的重视程度总体上看还显不足,高校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有待提高。
3.网络传播的特殊效应,极易演化为网络。第一,网络炒作推进网络舆情失真。突发事件发生后,一些网民和网络推手往往借机发挥,肆意炒作,使突发事件迅速成为网络舆论的焦点。第二,网民情绪化助推网络舆情放大。由于网民身份的隐蔽,一些网民的言论比较感性化或情绪化,有时会将网络当成泄愤的场所。情绪化的言论往往相互感染,容易引发有害网络舆论,使得事实歪曲。第三,社会责任感缺失导致网络舆情离奇。由于网络的开放和自由,一些网络推手缺乏基本的良知和社会责任感,随意传播低俗信息,肆意夸大,片面追求点击率,以产生“轰动效应”。这也是从网络条件下突发事件容易演化成网络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高校突发事件演化成网络的机理分析
高校突发事件演化成网络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按照美国社会学家斯梅尔塞“价值累加理论”认为,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产生都是由以下几个因素共同决定的,即有利于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的结构性诱因;有社会结构所引发的怨恨、剥夺感或压迫感;社会控制力的下降等。③具体来说,事件的发生一般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步骤:
1.具备一定社会条件。高等教育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招生、就业、意外伤害等都是激发社会矛盾的结构性因素。由于网络是一个自由、多元的时空世界,网络舆情传播速度迅疾、涉及面广。所有的网民因互联网这一平台可以随时交互信息,世界任何角落发生的事情如同就在眼前,与己息息相关。高等教育涉及千家万户,必然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当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后,事件本身以及事件背后暴露出的各种问题必将加重人们的不满、怨恨、仇视、剥夺感或压迫感。
2.产生一般性信念。的参与者必须对共同的诉求达成共识,并取得大多数参与者的支持,才能产生一般性信念。“一般化信念很可能是出于愚昧和无知而产生的神话,但是对一个集体行为的发生来说,重要的并不是真实而是认知。”④当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后,经过网络传播,公众可能对事件本身以及与事件相关联的其他问题更加关注,各种意见逐渐达成一致,出现一般性信念,最终导致的发生。
3.出现触发因素。触发因素是一个引发的导火索,往往具有偶发性,有时可能是一个极小的事件,但不容忽视这一导火索出现的时机。传统媒体的报道是有选择性的,传统媒体所进行的舆论监督更多强调把关和引导的作用,带有话语权的性质。而网络给人们提供了“谁都可以通过网络放大自己的声音”⑤的可能性,谁都可以在网络上发表言论,谁都能成为舆论监督的主体。正因如此,当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后,导致事件发生的原因、暴露出的问题可能一览无遗地呈现在公众面前,各类不良触发因素随时出现。
4.形成网络行动动员。群体性行动必须要求参与者被组织起来。斯梅尔塞认为,快速的信息传递是社会运动动员的关键。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Stanley Milgram创立的六度分割理论,⑥简单地说,任何两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人。人们根据此理论,创立了社交网络,即面向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服务。社交网络让每个人的社交圈被放大,成为一个大型网络,增强了人们交往和信息沟通的渠道。“互联网的开放性和网络舆情的隐蔽性给新兴动员主体提供了行动的机会和场所。”⑦
5.控制能力缺失。按照斯梅尔塞的理论,高校严密有效的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是遏制网络的关键,如果出现疏忽,网络可能随时发生。高校由于长期处于相对平和安逸的环境,师生在心理上普遍对危机不敏感,对风险认识不足,往往心存侥幸,缺乏经受风浪考验的意识,对突发事件缺乏敏锐判断与控制能力,必然导致高校网络的发生。
四、网络背景下高校突发事件应对的思路与措施
网络时代,高校突发事件变得更为复杂。高校一方面需要进一步思考如何善待网络舆论,重视网络舆论引导,发挥网络舆论在学校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更需要努力提高在网络舆情下突发事件应对的能力。
1.建立预警机制。高校处置突发事件最有效的方法是积极预防。目前,我国高校都制定了相应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但许多高校预案的可操作性不强,缺乏实际演练。为此,高校应当建立一套符合校情、保障有力、操作性强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学校要切实加强网络舆情,高度重视网络表达的进步意义。要建立健全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注重网络舆情信息收集。“校园BBS是大学生在面对高校突发事件时选择的最重要的信息源。”⑧要密切关注校园网络BBS,及时发现并收集广大师生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对有关建议要及时调查并尽快处理,并及时反馈处理情况及时进行反馈,有效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
2.完善沟通机制。如果缺乏沟通,信息不畅,往往会出现针对突发事件的各种传言、猜测甚至谣言,对突发事件处置极为不利,从而失去处置问题的最佳时机,使突发事件变得更加复杂。沟通机制的建立很大程度上依赖准确及时的信息,因此,高校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必须重视信息畅通,保持与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之间的沟通,进一步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积极回应网民关切;保持同学生及家长之间的信息畅通,及时通报有关情况,争取学生及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做好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等的沟通,这样有利于及时得到上级部门的帮助与支持,更好更快地解决突发事件。
3.强化控制机制。突发事件的控制是高校管理中的一项艰巨工程,也是应急管理能力的重要体现。精心编制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规范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流程,可以从制度层面保障突发事件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准确判定突发事件的性质与程度,是控制和处理突发事件的基础与依据。另外,要根据掌握的信息,分析事件发生的性质与原因,明确责任主体。重视网络舆情研判与引导,掌握网络舆情产生的真正原因和事态发展的趋势,注重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正确引导,牢牢掌握网络舆情主动权,提高突发事件的应对控制能力。
4.重视善后机制。突发事件的威胁和危害得到控制后,并不意味着整个过程的结束。突发事件的善后处理往往被忽视,而突发事件的善后处理是整个突发事件控制与处理的最后一个环节,关系到能否尽快恢复秩序。为此,需注意以下几方面:一是要建立突发事件的事后评估机制,对采取的措施及有效性进行评估,检验预案是否科学、措施是否可行,以便进一步修改完善。二是要建立突发事件的事后恢复机制,高校要尽快恢复正常的校园秩序,消除因突发事件带来的损害和负面影响,重塑学校形象和声誉。三是要加强突发事件发生后的总结和反思,举一反三,消除突发事件的“后遗症”,必要时对部分师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干预。总之,突发事件过后,高校要认真反思,汲取教训,抓住危机背后蕴藏着的机遇,完善预防与应对机制,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注释]
①刘清生,张强,张宇.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研究[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2012(3):99.
②丁俊杰,张树庭.网络舆情及突发公共事件危机管理经典案例[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3.
③N.J.Smelser.Theory of CollectiveBehavior[M].NewYork:FreePress,1962:35.
④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1.
⑤张丽红.试析网络舆情对网络民主的影响[J].天津社会科学,2007(3):55.
⑥J.watts.Duncan.Six Degress:the science of a Connected Age[M].New York:W.W.Norton&Company,2003:76.
关键词 网络舆情;网络舆情危机;形成原因;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TU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67-0185-02
1 网络舆情危机概念及表现形式
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而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网络舆情具有自由性、交互性、偏差性、突发性的特点。
网络舆情危机是针对某一特殊事项所产生的涉及民众利益较深、较广的舆情,在相对短时间内生成大量信息,并在一个社区或更大范围内民众中掀起范围更大、强度更强的社会反映,最终,与事项刺激方或事项本身形成激烈的认识或观点对抗。网络舆情危机有多种表现形式,从危机所影响到的部门和人员可以分为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1高校网络舆情危机
在我国网民中,高校学生占有着不可忽视的比例。而大学生是我们这个社会中的一个精英群体,因而他们对国家政治和新闻有着比较高的关注度。但因为学生自身某方面的限制,他们思考问题缺乏全面性,因而当某件事情的发生或即将发生在广大的学生中引起共鸣时,可能会形成网络舆情危机。因为这些事件可能从网络中走向现实社会,成为。
1.2政府网络舆情危机
当某件事情的发生在网络上引起网民的巨大反映时,也可能对政府的公信力产生负面影响,如“7·23”动车追尾事故,进而形成政府网络舆情危机。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需要迅速找出妥善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对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深入调查和及时公布,以减少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
1.3企业网络舆情危机
互联网的进一步普及带动了社会化媒体的流行,如论坛、博客等。它的出现,使消费者能即时发表对企业的产品、服务等方面的意见,并在网络中迅速传播,形成一种舆论,影响企业的发展。如果不利于企业的言论在网络上迅速扩散,将会对企业产生不利的影响,进而形成企业网络舆情危机。
2网络舆情危机的形成原因
根据分析,网络舆情危机的形成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2.1网民结构的影响
根据我国《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学生群体在整体网民中的占比远远高于其他群体,有接近1/3的网民为学生,他们对国家的发展战略及新闻的关注度很高,且大学生群体的世界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社会经验不足,比较容易冲动,因而看问题时往往比较主观片面和偏激,进而形成汹涌的网络舆情危机。
2.2信息的不对称
由于事件的当事人掌握的信息多于普通的网民,因而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网络信息的不对称。若当事人未对事件的发生缘由做出及时的回应,则会形成网民猜测,并将其猜测的结果公布到网络平台如微博中,然后经过大量网民的迅速转载而泛滥,导致舆情危机,进而对社会或个人产生不利的影响。
2.3网络道德的缺乏
由于网络的匿名性,部分网民在网络上发表言论的时并没有遵循公正、公开的准则,而是完全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甚至有的网民在网络上捏造事实,或者是发表一些偏激的言论,他们把网络当做一个可以随意发泄自己不满情绪的地方。当过多的偏激言论或虚假事实聚集在一起时,就会影响他人的判断力,形成网络舆情危机,对社会稳定构成一定的威胁。
3 网络舆情危机的应对策略
政府在应对网络舆情危机中起着主导作用。首先,政府应该增加自身的透明度和政府工作的效率,使人民群众对政府产生信任感,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其次,政府应该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及时引导,使其从负面逐渐向正面进行转化,政府还应该加强对网络环境的监督、管理和对不法网络行为的惩罚力度,督促各个网站对网上的一些虚假信息进行删除,同时及时向网民公布官方消息,使那些虚假信息不攻自破,还网民一个健康、可靠的网络环境。
其次是学校方面,学校应该对网络舆情进行积极的研究,了解网络舆情危机产生的原因以及带来的影响,结合学校的报刊,广播等各种媒体资源,加强对网络舆情的正面宣传和引导。同时学校应该通过向学生讲述网络舆情危机对社会带来的不利影响来引导学生积极正确地使用网络资源,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和遇事沉着、冷静的心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然后是自身方面,为了保障健康的网络环境,我们每一位公民都应该以身作则,学会自律,正确、积极地使用网络。尽管网络具有匿名性的特点,但我们更应该意识到网络是一个公共的环境,我们在网络上发表言论时应该基于基本的事实,客观、公正地对事件进行评论,而不是将网络当作是一个发泄个人不满情绪的平台,还他人和自己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
最后,建立一个网络舆情危机评估机制,对网络舆情进行迅速、及时地评估。应对网络舆情进行监控,当某件事情的发生引起网民的迅速关注与跟帖时,根据某种方式对其进行一个评估,评估其转移到现实社会中的可能性,并对其进行实时的监测,一旦发现很有可能从网络转移到现实社会中,则应在对该事件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的同时采取一些防范措施,尽可能的减少该事件转移到现实社会中所带来的危害。
4 结论
通过对网络舆情危机事件形成因素、所带来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的分析,我们可以对网络舆情危机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我们应该意识到网络舆情危机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所带来的不利影响,进而从政府、学校、自身三方面加强危机预防同时重视危机评估,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曾润喜.网络舆情管控工作机制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9(18):9-82.
主要是线路方面出现故障,这是计算机网络出现故障的一项重要因素,发生故障的概率较高,主要原因是线路发生损坏,导致线路不通或其受到干扰等。对该种故障进行处理先是要确定在该线路上是否还存在流量,之后再通过Ping命令对线路远端的响应问题进行检查,最后利用traceroute检查路由器的配置,如果出现问题,则可以进行解决,从而恢复计算机的网络。此外,如果线路发生故障而不知是否是因电磁干扰造成的,需将该部分线路放在屏蔽电磁干扰的环境内,对其进行测试和检验,如果检验结果表示位置正常,则说明该线路出现故障主要是电磁干扰的缘故。此外,网络连接性故障也是比较常见的故障类型。对于该种类型的故障,首先要查明发生故障的原因,如网卡是否安装,或者在安装过程中是否出现问题,导致网卡与其他设备的相容性产生问题;还有网络协议、网口等是否有故障等。接着要对故障进行有效排查。如果一种网络在应用过程中无法连接到浏览器,而其他类型的网络则可正常进行,可以对发生故障的原因进行逐一排查。观察指示灯能够对网卡的故障进行准确判断,在正常情况下,传送数据时,指示灯闪烁的速度较快,反之则慢。因此,指示灯如果处于亮或者不亮的状态,则表明网卡存在故障。此外,也可以用Ping命令检查网卡故障。如果该指令显示正常,则表明网卡没有问题,出现故障的原因在于网络的连接方面,如果指令不正常,则应该仔细检查网卡驱动或者安装是否存在问题。对于网络配置的故障,更多是表现在不能实现网络提供的服务上,因此在对网络配置进行修改之前,需要先做好相关的记录。对故障进行检查时,需要先检查故障的有关配置,进行修改之后,再测试其网络服务。由此可见,计算机网络发生的故障问题多种多样,类型不一,并且发生的故障对网络的运行和稳定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对网络故障进行处理是非常重要的。
2计算机网络维护的方法
对于计算机网络的维护不仅能够降低计算机网络发生故障的几率,还能够保持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因此,加强对计算机网络的维护是非常有必要的。一般情况下,计算机的网络维护主要是对硬件以及软件等方面的维护。
2.1计算机网络的硬件维护
有效保证计算机网络的正常运行于稳定性,对其硬件进行故障排查与维护非常重要。一般情况下,对硬件的维护主要是网线、路由器、电源以及其他方面的硬件进行维护与检查,如果出现问题,则需要及时进行修理。与此同时,计算机硬件的清理工作在硬件维护中也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2.2软件维护
除了对计算机网络的硬件进行维护,软件维护也是不可或缺的。其中系统软件是计算机其它软件得以正常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因此,需要加强对系统软件的相关维护工作。一方面,要检查网络的畅通性,如在计算机使用过程中发现文件输送速度较慢,或者是网络通讯出现问题,则需要及时检查相关设备是否处于正常工作的状态,并对其进行维护。一方面,对软件维护还表现在防止病毒的入侵方面,在计算机网络系统内安装专业的杀毒软件,并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对计算机进行病毒查杀,从而有效保证计算机不被病毒入侵,能够正常工作。另一方面,对数据库进行维护,这样才能做好数据库的保密工作。此外,还要对注册表定期备注以及对操作系统进行维护,在操作系统在长时间工作的情况下,就会产生许多垃圾文件,这些无用文件会占据大量的内存,会对计算机的正常工作产生影响,因此需要定期对操作系统进行清理。
3结束语
关键词:工程建设;工期索赔
中图分类号:F55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在工程建设中,由于业主或承包商的原因或不可抗力,造成实际工期与合同工期的不同。按合同条款,就发生了索赔和反索赔。在国内工程中,一些合同常常规定工期拖延或提前的奖罚条款;在国际工程中,对工期规定的条款则更为严格。如何合理计算工期索赔中的索赔工期,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在实际工作中,甚至一些教科书中,对这一问题说法不一,标准不一,出现混乱。下面我们通过两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并提出如何正确的进行计算。
1、前提条件
1.1按业主要求,由承包商提出,经监理审核,又经业主批准的工程施工进度计划,对合同双方都具有约束力。对于合同工期小于国家工期定额而产生的抢工费用,合同应有相应条款,此处不予讨论。
1.2奖罚对等为原则
1.3.考察的对象,是一个单位工程或某个单项工程从开工到竣工的全过程
1.4本文所述,以双代号网络图为准
例:某项目合同工期29天,施工网络图如图一所示。施工中一些工作的持续时间发生了改变,原因如表1所示。问在这种情况下,承包商可索赔的工期是多少天?
图一
工作持续时间及增减变化表 表1
解:(1) 计算并确定原计划网络图的关键线路和总工期(具体计算过程略,下同)。可知原计划关键线路为①-②-③-⑤-⑥-⑦-⑧,总工期为29天,见图一
(2) 计算由于业主原因和不可抗力发生后的实际网络图,总工期为36天,如图二所示。由图二可知,关键线路与原图相比较,已经发生了改变,变为①-②-③-④-⑦-⑧
此时计算的承包商可索赔的工期为 36-29=7(天)
图二
(3)计算由于业主/承包商/不可抗力三者原因共同作用下的网络图,见图三
图三
由图三可知, 关键线路又变成①-②-③-⑤-⑥-⑧,总工期为40天。由于综合了影响总工期的全部原因,此图即为实际发生的施工网络图。在关键工作A-C-E-F-K中,由于业主原因和不可抗力耽误的时间为A(2)+C(1)+E(1)+F(1)+K(3)=8天,(见表1)
承包商可索赔的工期可知不是图二所示的7天。那么是图三所示的8天吗?也不是,而是8-(40-29-8)=5天,即在总工期拖延40-29=11天中,由于业主和不可抗力的原因拖延了8天,而承包商自身拖延了3天【从表1中可见到承包商共耽误A(1)+E(2)+K(1)=4天,但对原网络图经计算可知,在K工作上原有1天的时差可以利用,故为4-1=3天。此处应注意,时差原则上给承包商使用】。两下相抵后,承包商可索赔到的工期应为8-3=5天
人们常说“计划没有变化快”,当初所定的计划一成不变的情形是鲜见的。经常注意网络图发生的变化,防止思想僵化和认识错觉,从全局的观点看问题,掌握全过程,减少盲目性,抓住主要矛盾,明确工作重点,对计划的实现十分重要。进度控制是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要实现总工期目标,动态管理是基本方法。对施工过程进行跟踪和分析,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纠偏,才能达到控制的目的。此处不再赘述。
2、结语
综上所述,正确的索赔是基于对实际发生的关键线路上各关键工作中的拖延所负责任的区分和认定。
1 PTN网络
1.1 PTN网络的概念
PTN网路,即分组传送网。具体指的是在底层的光传输媒质以及IP业务间建立一个层面,其主要设计目的在于满足分组的业务流量以及统计复用传送的要求。该技术将分组业务作为核心任务,同时还提供多项业务,主要包括:总体使用成本,继承可靠性强的带宽管理机制、便捷的操作维护管理系统以及网管等优势。PTN系统在我国各地的开通,而系统开通后,工作人员首要解决的是网络故障处理问题。假设工作人员对故障处理不当,将会产生严重影响。
1.2 PTN网络结构及其功能
PTN网络利用分组交换技术,在分组交换内核的基础上,支持多项业务的承载,且严格面向连接。因为网管的手工配置,使得本连接能够长期存在。PTN网络提供了稳定的网络保护机制,同时在PTN中的所有网络分层以及网络拓扑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多项业务服务提供了质量保障。PTN网络具备了完整的OAM故障管理以及性能管理功能;在标签基础上进行分组转发;支持双向型点至点的传送路径,同时也支持单向型单点至多点的传送路径;具备了流量工程的控制能力。
2 PTN网络故障诊断技术的应用流程
在PTN网络中,因为庞大的业务量和设备量,发生一个网络故障的过程中常会伴随众多的告警。而要在这众多告警中研究产生故障的原因,并确保能够准确判断出故障部位。工作人员首先需要对这众多告警进行有效的处理;再按照处理后的告警,确定故障的大致位置;最后检测这个位置,进而判断发生故障的实际原因。
PTN网络故障诊断技术的应用流程:开始→校验告警→告警预处理分派→非分析告警→告警的相关性处理→衍生告警与根源告警的关系→找到源告警并进行检查→检测性能→检测配置→检测告警→OMA检测→输出发生故障的原因→结束。
在上述的PTN网络故障诊断技术的应用流程中,可以把故障诊断划分成2个部分。(1)告警处理。本部分的主要任务在于对出现的众多告警进行研究,分析它们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指的就是衍生告警以及根源告警。利用这种联系对众多告警进行有效的删选,并从中找到根源告警。此外,在告警处理部分,以告警预处理作为前提基础,以校验告警作为保障,告警的相关性处理则是核心。(2)故障定位部分。本部分是按照根源告警,执行相应的指令动作,以此判断发生故障的实际原因。故障定位部分,能够把故障定位机制划分成2个部分。其一是经过性能配置和有关告警检测,对设备的状态故障进行定位处理。其二,通过对PTN网络设备中的OAM检测的利用,定位链路出现的故障。
3 PTN网络故障诊断技术的故障定位
3.1 故障定位原则
在PTN网络故障定位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可以结合以往的SDH故障定位原则。因为这些故障定位原则在PTN网络故障定位中也是适用的。其基本定位思路是:先高级,后低级;先单站,后单板;先外部,后传输;先线路,后支路。具体如下:(1)“先高级,后低级”的定位原则。该原则指的是,在对告警级别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首先对危急告警或是主要告警等高级别的告警,进行有效处理。因为高级别的告警对通信已经产生了严重的严重影响,所以需要及时进行处理。再对次要告警或是一般告警等低级别告警进行有效处理。(2)“先单站,后单板”的定位原则。即在定位故障的过程中,工作人员首先需要尽量定位出故障发生在什么站中;然后定位出故障发生在本站的哪一块板中。(3)“先外部,后传输”的定位原则。在定位故障的过程中,工作人员首先需要排除断纤或是交换侧故等外界因素。(4)“先线路,后支路”的故障定位原则。在线路板故障中,常会发生支路板异常告警,所以工作人员在故障定位的过程中,需要按照“先线路,后支路”的故障定位基本原则。
3.2 故障定位设计
在PTN网络中,链路状态和设备状态的一系列故障是造成网络产生故障的重要原因。因此工作人员要准确定位故障发生的具体原因,并详细检查链路状态以及设备状态。首先详细检查设备状态,对设备的相关性能进行具体检查,对配置性能进行检查,对和本告警有关的所有告警进行检查;再通过OAM详细检查链路状态。
在检测设备状态的过程中,因为端口性能或是单盘的不同,告警数量以及配置性能也会不相同。因此在故障定位时,工作人员要充分注意到故障定位效率,并不需要逐一检查所有的设备性能、配置和有关告警数据等。并在此基础上,确保它的通用性,保证它能够涵盖所有的典型性能、有关告警数据以及配置等。基于对这两个方面的考虑,我们需要制设计相应的故障场景。而在相应的故障场景中,把常见故障设计为典型场景。然后按照不同的场景,把所有典型场景内的性能、告警有关数据以及配置等进行总结和归类处理;再按照一定的定位原则一定进行性能检测、配置检测以及告警检测。
在进行前一个检测的过程中,如果未找出发生规章的实际原因,就需要考虑是否是因为设备自身的问题。这种情况下,工作人员在运用OAM检测内的链路换回方法的基础上,分析业务传送的具体链路情况,判断链路是否发生故障,以此定位发生故障的具体原因。
对链路故障进行诊断的过程中,利用的是OAM接收与发送的链路环回报文情况进行判断。在以往发送链路环回报文的过程中,利用的是人工处理方式,在网元和网元间进行目的发送。而如今则是按照业务的传输路径,找出本业务路径中的每个网元;然后按照网元的远近关系,自动向其他的网元发送链路环回报文,并进行检测,按照链路环回报文的实际情况即可定位故障产生的链路。
在完成所有的检测,并发现所有数据正确后,工作人员可以判断该系统会出现故障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人为操作失误或是外界环境造成 的。
3.3 PTN网络故障定位方法
3.3.1建立故障定位场景
PTN网络故障定位方法的重点是建立故障定位场景。在建立定位场景的过程中, 对典型场景进行归纳;在检测的过程中,对所利用的定位规则以及标准进行数据检查。笔者细化工程中的相关的业务性能劣化类型的场景、中断类型的场景以及其他类型的场景,笔者概括出了所有的典型场景,见表1。
故障定位场景中,工作人员要利用专家系统内的知识库建立方式,进行数据检查。对于故障定位场景内的性能、相关告警以及配置的检查内容,利用标准进行规范制定,并写入相应的知识库中。在知识库中,按照相应的规则逐一进行检查。因为故障定位场景中不同的检查内容,其规则也会不相同。即使所有检查项中的定位规则并不相同,但是所制定的标准大致相同。即在设备运行的过程中,将产生的数据值和设备自身的设置数据值进行比较。此外,所有检查的数据值的范围不相同,可能会存在:产生的数据值大于设备自身的设置数据值的情况;也可能会存在:产生的数据值小于、等于设备自身的设置数据值的情况。在故障定位过程中,工作人员一定要保证设备在正常的运行值范围内工作。
在PTN网络故障定位过程中,工作人员利用故障场景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高PTN网络故障诊断效率。然而因为现阶段的定位场景种类较少,所以目前我们无法研究异常故障问题。此外,在知识库中,笔者所研究的故障定位场景,具备了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根据经验的积累程度,不断进行积累。工作人员将首次无法处理的告警,详细记录到知识库中,下次出现此类告警时,即可运用本记录知识进行详细分析。
3.3.2 其他故障定位方法
(1)告警性能研究法。该方法是利用网管的性能信息以及网管所获取的告警,进行故障定位。告警性能研究法是一种直观查找的方法,能够全面掌握整个网络设备的所有告警信息,还能够利用单板告警的指示灯,在获取相应的告警信息厚,进行故障定位。(2)光纤环回法。本方法较为简单,即在网管上对配置和相关数据进行检查,并利用环回故障的业务端口,迅速判断业务端口是否存在故障。(3)替换法。即用运行正常的物体和运行异常的物体进行替换,以此达到定位故障的目的。这种物体包括:段线缆、设备、单板、模块、芯片等。替换法适用于定位外部故障问题,例如:供电设备、中断电缆、光纤、交换机等。(4)配置数据分析法。即通过分析查询设备的配置数据,进行故障定位。(5)仪表测试法。本法是指通过利用误码仪或光功率计等仪表,检查传输故障。仪表测试法是一种说服力最强的方法。(6)经验处理法。利用复位、插拔单板、重新下载发配置等措施,进行故障定位。因为经验处理法无法彻底进行故障定位,所以笔者建议尽量少用经验处理法。
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结合OAM检测思想以及专家系统知识库的研究思想,简述了故障定位原则,分析了故障定位设计,提出了PTN网络故障诊断技术的应用流程,并利用故障场景定位,研究PTN网络设备发生故障的具体原因。然而该方法还需要不断改进。在今后的故障诊断过程中,人们要充分利用先进科技,提高故障定位的智能化程度,以此加强PTN网络的管理。
参考文献
[1]张晓颖.电信网络管理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探索[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12(24):134-135.
[2]董成根,吴今培,张其善.一种通信网络故障主动管理方法[J].现代电子技术,2011,34(11):124-126.
[3]梁斌,周东敏.PTN 网络的建设维护思路——走出传统,直面IP[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10(08):119-120.
[4]张海懿,李芳.对中国PTN 行业标准及其关键问题的思考[J].中兴通讯技术,2010,07(11):220-223.
[5]蒋静芝,孟相如,张立.基于自适应模糊聚类的LM-BPNN网络故障诊断[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2010,06(07):445-446.
1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基本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
1.1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基本特点
对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而言,最主要的两个特点是:首先,持续的周期相对较长,事件的关联性也相对较大;其次,就是说在整个事件发展的过程中,容易以非理性或是失真性的状态向社会广为传播,从而给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与此同时,在突发事件发生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先入为主的现象。对于突发性事件的发生而言,很多专家学者也对整个事件做了深入性的研究。例如,唐喜亮认为,群体性的突发事件主要会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中一种是网络舆情的发生来源相对较为广泛,而且,在整个事件发生时会出现主体的匿名性发展现象;其次,就是在网络舆情传播的过程中,其个性化以及群体性的内容是共同存在的,而且也是突发性的事件,在网络舆论产生的同时,对群众的压力是相对较大的。因此,要正确的认识这种事件的基本特征,从而为和谐化校园的建立提供充分性的保证。
1.2 突发性事件网络舆论存在的问题
对于突发性的网络事件而言,整个过程的发生存在着一定单一性、观念落后以及制度缺乏等现象,很多学生对于这种现象的认知能力相对较弱,而且,整体的引导性也相对较为缺乏。与此同时,在网络舆情发生的过程中,将很多不好的语言视作诽谤,也就会出现删帖、封堵IP等现象,更严重的还会对公民实施打击性的报复。而且,在很多高校的建立及发展的过程中,网络舆情的管理以及控制主要是采用传统的垂直管理方式,从而导致在事件发生的过程中,会出现准备实现不足、影响力相对较慢以及硬性条件相对较多的现象。而且,若是在高校中发生群体性的突发事件时,相关院校以及政府部门会采取“隐瞒、打压”等措施,不敢公布真实的事件,从而导致信息存在着不真实的现象,为整个事件的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2 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引导研究
2.1 采取事前干预的防御措施
对于突发性网络舆情的事件而言,高校要在管理的过程中采取事前干预的制度管理模式,这种防御模式的建立主要是为了在意见进入网络平台之前,就得到充分有效的控制。而对于网络舆论以及表达的立场倾向,其发生的主要根源是人们日常生活过程中存在的基本现象以及造成该事件的基本原因。因此,对于相关高校而言,为了使事前的干预机制得到充分性的发展,就应该在真正意义上实现网络监测以及防御系统的建立,可以让学生建立起干预的防止系统,学生干部要充分融入到整个过程之中,从而为和谐化高校的建立提供充分的保证。
2.2 采取在线干预的防御措施
在现阶段网络化平台的建立过程中,通过网络化干预系统的建立,可以实现以下几种内容。首先,在系统干预的建立过程中,可以及时删除敏感性的信息。从而防止不良信息的广泛性传播。但是,这种防御系统只是在特定的时间内才可以达到最基本的效果。如果出现突发性的网络事件,高校的网络监控部门应该及时对相关实现作出积极性的回应,并采取专业有效的解决措施,从而在根本意义上避免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
2.3 采取网下干预的防御措施
在网络舆论发生的过程中,其隐藏性的倾向已经成为群体性活动建立的最主要原因,因此,应该采取网下干预的解决措施。通过这种制度管理模式的建立,不仅可以有效的减少突发事件在网上传播的时间,建立应急的解决方案,还可以通过网络监控等措施的建立,及时解决突发性的群体事件。与此同时,相关院校也应该自觉的建立起优化的善后工作,实现以育人为主的教学理念。对于高校而言,大学生是高校培养人才的主要对象,因此,应该充分认识到网络舆论以及思想政治之间的关系,通过思想政治教学模式的强化,减少舆论出现的频率,从而建立以保护为基本的事件处理理念,为学生们提供安全性的学习及生活环境。
【关键词】 计算机网络;故障排除;方法
因特网环境越复杂,意味着网络的连通性和性能故障发生的可能性越大,而且引发故障的原因也越发难以确定。同时,由于人们越来越多的依赖网络处理日常的工作和事务,一旦网络故障不能及时修复,所造成的损失可能很大甚至是灾难性的。
一、网络故障的一般分类
1.连通性问题。连通性问题比较容易察觉到,其主要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硬件、媒介、电源故障--网络基础设施,如路由器、交换机、集线器、电源等硬件设备,随着网络时间的推移或人为破坏,导致设备老化出现故障;软件配置错误--是较为常见的网络故障;设备兼容性问题―计算机网络的构建需要许多网络设备,从终端PC到网络核心的路由器交换机,同时也可能是由多个厂商的网络设备组成。如果网络设备不能很好的兼容,就会导致网络连通性问题。
2.性能问题。是指在网络连通性正常但网络访问速度比正常情况慢或者某些业务的流量阻塞而其他业务流量正常。一般来说,计算机网络性能问题主要有以下:网络拥塞;到目的地不是最佳路由;供电不足;路由环路;网络不稳定,由于病毒攻击常常会引起网络不稳定。
二、排除网络故障的基本步骤
第一步是故障现象观察;第二步是故障相关信息搜索。主要有以下三种途径:向受影响的客户、网络人员以及其他相关人员询问故障情况;从网络管理人员那儿了解网络拓扑状况、运行的各种协议和配置;根据故障描述性质使用各种网络诊断工具搜集情况,如网络管理系统、协议分析仪等;第三步是经验判断和理论分析;第四步是各种原因列表;第五步是对每一个原因实施排错方案,根据制定的故障排除计划,对每一个可能故障原因逐步实施排除方案;第六步是故障排除过程文档化。当最终排除网络故障后,排除流程的最后一步就是对所做的工作进行文字记录,以便积累宝贵的排错经验,也是下一次排除网络故障的信息参。
文档记录主要包括以下方面:故障现象描述及搜集的相关信息;网络拓扑图绘制,应该标出网络上的布线设备、转换器、集线器、交换机、路由器等等设备的物理位置、网络段和接口的寻址信息;网络中使用的设备清单和介质清单。每个设备的信息一般要记录:通用的ID、主机名、网络地址和被支持的协议、MAC地址、制造和型号、厂商和技术服务联系方式、软件版本、数据端口分配、关联或相邻设配以及主要功能说明;网络中使用的协议清单和应用清单;故障发生的可能原因;对每一可能原因制定的方案和实施结果;更改日志:对网络的修补、设备的移动、软件和硬件的更新、设备组件的增加和减少以及它所涉及或影响的设备和所带来的直接和间接的影响都应该记录;本次排错的心得体会;其他:如排错中使用的参考资料列表。
三、网络故障排除常用方法
1.分层故障排除法。所有网络模型都遵循相同的基本前提―当模型的所有底层结构工作正常时,它的高层结构才能正常工作。分层故障排除法要求按照OSI参考模型,从物理层到应用层逐层排除故障,最终解决故障问题。在确信所有低层结构都正确运行之前,解决高层结构问题完全是浪费时间。
2.分块故障排除法。路由器、交换机等网络设备的配置可以分为以下几块:管理部分、端口部分、协议部分、策略部分、接入部分、其他应用部分等,当出现一个故障时可以把它归入上述某一块或几块中,从而有助于缩减故障定位范围。
3.分段故障排除法。把发生故障的网络沿着网络链路分为若干段,进行分段排查故障,可以简化问题、逐步定位网络故障。这对排除大型复杂广域的故障是有效的。如两个路由器跨越电信部门提供的线路而不能互相通信时,按照主机―路由器LAN接口―csu/dsu接口―电信部门接口的分段进行故障排除能更快地定位故障点。
4.替换法。这是我们检查硬件是否存在问题最常用的方法,如当怀疑是网线问题时,可以更换一根确定是好的网线试一试;当怀疑接口模块有问题时,可以更换一个其它接口模块试一试。针对不同的网络故障,可能使用的故障排除方法也不同。如对大型广域网来说,一般首先考虑采用分段故障排除法,找到故障发生的具置,然后在故障发生点采用分层排除法或者其它方法来排除故障。
能够正确地维护网络,并确保出现故障之后能够迅速、准确地定位问题并排出故障,对网络维护人员和网络管理人员来说是个挑战,重要的是要建立一个系统化的故障排除思想并合理应用于实践,将一个复杂的问题隔离、分解或缩减排错范围,从而及时修复网络故障。
参考文献
[1]黄明华.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6(2)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社会道德 失范 重构
网络空间是网络技术带给人类的奇异礼物,它是一个技术范畴,就其本质而言,它是一个虚拟的空间(Cyberspace)。正是这一空间浓缩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人类开辟了第二个生存空间,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如麦克卢汉曾断言的那样,“任何技术都倾向于创造一个新的人类环境。不过,在网络社会中,同样会出现网下社会或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问题,诸如道德、伦理、侵犯等,而这些都归之于网络社会道德失范名下。
关于失范的研究,具有开创性贡献的法国学者马里·居友从失范的正功能角度去理解,而我们此处的行文逻辑则是从失范的负功能开始,因为我们是将大学生网络社会道德失范看成一个社会问题,是偏离了社会常态后的一种纠偏行为,而不是着重论述大学生网络社会道德失范对社会产生的有利影响。渠敬东在总结涂尔干失范观点时认为,涂尔干的失范概念是指一种与正常现象相对的反常现象,是一种社会状态。失范的本质特征是社会整合的病态征兆,是“社会在个体身上不充分在场”的结果。不难发现,失范始终与社会常态无法分开,偏离了常态且长期运行,便概之为失范。
一、社会失范、网络社会道德失范
在探讨网络社会道德失范之前,必须先探讨社会失范的涵义。所谓社会失范,一方面指社会的价值与规范体系产生紊乱而导致功能丧失,无法指导与约束社会成员的思想与行为,使整个社会秩序呈现无序化状态;另一方面也指社会成员违背主导的社会规范的行为。这里将社会失范的定义放开了,以免把那些可能是重要的失范现象排除在外。规范瓦解与行为越轨是理解失范范畴的两个重要概念。对于“失范行为”,及“行为失范”的解析,应当同行为主体及其行为活动本身联系起来,即失范是行为主体在其行为活动过程中所作出的偏离或违背社会规范要求的行为,这里的社会规范,既包括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等一般的社会规范,也包括规章、规程和纪律等组织机构的特定规范。行为失范的直观表现,在于行为主体的行为活动偏离了社会规范所预设出的“正常运行轨迹”。行为主体走向失范、作出某种失范行为这一事实本身,也可以折射出其在观念和认识上存在的一些偏失或缺位。
网络社会源于以计算机为结点的“物的网络”与以人为结点的“人的网络”的复合。现实社会是网络社会的基础,网络社会作为现实社会的折射和反映,与现实社会共同构筑了当代人类社会。所以,网络社会仍然以现实社会中的人和人的参与作为核心要素来运行的。网络社会道德失范某种程度上需要参照现实社会的社会失范,这也是不断强调社会失范的缘由之一。
网络社会道德失范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人的行为道德失范,它同时也是人的网络道德走向偏差的一种类型。它指的是网络行为主体违背了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和所应遵循的特定道德准则要求,在虚拟的电子网络空间里出现行为偏差,以及因为不适当地使用互联网络而导致道德偏差的情况。网络社会道德失范行为是人作出的一类特殊的行为,它与发生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其他失范行为,并不存在本质的差异。两者之间的不同,无非是在发生的“场域”,和展现的形态上有所体现而已。所以,网络社会道德失范的参照系是网下的社会道德,以网下社会人的道德行为准则来要求网络社会中形形的上网者,当然包括大学生。
二、大学生网络社会道德失范的行为表现
毋庸置疑,大学生是网络行为发生的重要主体之一,他们成为时代新技术和新科技的应用者和实践者,故而本文择选大学生群体来探讨网络社会道德失范,以期对整个网络社会道德失范起抛砖引玉之功效。网络社会孕育和催生了许多新的价值观念和伦理精神,重铸了当今社会的许多现代意识,如,自由与平等、信息与共享、互助与奉献、自主与创新以及开放与兼容等现代意识和伦理精神。自由与平等是网络社会的初衷,也是现实社会中人们的梦想和追求,网络社会一开始就是一个自由、平等和自治的世界,为人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但是,网络社会滋生的大学生的道德行为却发人深省。
李伦在《鼠标下的德性》中指出:网络在给人们带来物质享受、交往便利和丰富信息的同时,网络行为“也带来了道德失范行为、网络犯罪、人情隔膜、情感危机、道德权威缺失和人性异化等问题。道德相对主义、无政府主义和个人主义成为网络时尚,困扰着网络文化的精神提升。信息崇拜、技术至上和工具理性导致人的价值取向的偏离。进人新世纪以来,人们开始清醒地认识到网络社会在给人类开拓生存空间、提供方便快捷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各种难以逾越的困难和问题。这些问题既有技术层面的,也有社会层面的;既有政治层面的,也有经济层面的;既有文化层面的,也有人性层面的;既有法律层面的,也有伦理层面的。本文探讨大学生的网络社会道德问题,主要集中于他们比较习惯的网络场域,即网络游戏、BBS论坛和电子商务等,从中总结出大学生网络社会道德失范的行为表现。
其一,虚假信息与信任的缺失。在诸多BBS论坛中,大学生群体一般不会公布自己详细、真实的信息,他们以匿名人的心态公布虚假的信息,尤其是在高校BBS匿名版聊天时,这种论坛连ID账号都不再使用,每个人都是匿名的、陌生的,人处于最典型的“无标识状态”。这样,有了匿名性的遮掩,使很多信息者把BBS论坛作为发泄情绪、无聊信息和虚假信息的平台,诚信在这些大学生中荡然无存。大学生在BBS论坛中具有双面性存在,一方面在网络实名制要求下的BBS论坛,为获取一个ID,他们必须公布真实信息且相信别人也同样会真实信息;另一方面,在高校BBS匿名版中,他们却借匿名将信任置于不考虑之列,道德的窘境在信息的真实与虚假之间客观地存在着。
其二,网络犯罪行为的增加和对人起码的尊重的消失。网络犯罪行为是指利用网络技术或以此传播虚假信息从而达到占有他人物品的行为,这种行为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自从1994年我国发生第一例大学生张男电子邮件诈骗案以来,大学生利用网络技术盗窃和诈骗的报道屡见不鲜。如哈尔滨某大学三年级学生王某,因英语成绩始终不及格,便产生了用黑客人侵学校网站改成绩的念头。将“桂林老兵木马”程序植人到了所在大学的教务部网站中,将自己40余科成绩都改为80分以上。不仅如此,王某以修改一科大学生考试成绩要50元或100元的价格,先后为本校20余名大学生修改了成绩数据,共收取赃款13130元。大学生的网络犯罪使得彼此间起码的尊重荡然无存,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基础之一即尊重在网络社会中消失,并且进一步延伸至现实社会。
其三,网络黑客的崇拜与网络麻木。对于网络黑客行为,很多人把它纳人技术分析行列,但是,网络社会只是现实社会的延伸。所以,必须从社会与人性的角度去对待网络黑客行为。黑客行为起码触犯了社会秩序的基础即安全。“正因为它(即安全)是从正常人的原始本能产生出来的,所以它可以看成是第一性的社会利益。大学生对于网络黑客行为表示出的态度令人瞳目。
2005年11月末,沈阳师范大学在沈阳市10多所高校中发起了“大学生网络文明抽样调查”,将3000份调查问卷发放到沈阳市的部分大学生手中,参与调查的包括沈阳师范大学、沈阳药科大学、辽宁大学、东北大学等各年级的大学生。调查问卷涉及的问题除上网时间、上网喜好等基本情况外,还毫不避讳网恋、网络黄色网站、网络黑客等敏感话题。关于网络黑客的问题,表示崇拜网络黑客的被调查者竟占到74.3 %,但同时也有88.3%的被调查者清醒地认识到,这是一种网上犯罪,侵犯了他人的利益。分析一个群体,关键是看其所行,而非看其所想或所说,网络黑客在大学生中制造的崇拜氛围已经在大学生的行为模拟中表现得十分清晰,而网络黑客作为一种危害网络社会基础的行为,大学生对其表现出的崇拜恰恰说明了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乏,网络麻木。
三、规范大学生网络社会道德的策略选择
解决网络社会道德失范必须与现实社会道德联系起来,因为网络中的行为个体扮演着双重角色,即身份制的人和匿名性的人,只有将两者统一起来,才能更好地解决大学生网络社会道德失范问题。既然网络行为仍旧是人的具有社会性的行为活动,那么,无论是在网上还是在网下,人的行为活动都应当遵循一定社会规范的要求来加以展开。
网络社会伦理问题的形成虽然有其十分复杂的原因:既有技术方面的原因,也有文化方面的原因;既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既有人的因素,也有物的因素。但其关键还是“人”和“信息”的原因,其实质则是信息权利的异化问题。“互联网的最大成功不在于技术层面,而在于对人的影响。”由网络技术衍生的一切问题既源于人又必须依靠人来解决。鉴于此,规范大学生网络社会道德的诸多策略选择必须围绕个体大学生和群体大学生两个层面展开,具体策略表现为强化技术设置、注重个体建设、延伸高校引导、规范网络法律的警示与制裁功能等四个方面。
1.强化技术设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