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02 14:44:3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食品营养与健康的解读,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于吃饭速度
调查显示,在周一至周五的工作日里,参与调查的中国家庭用于制作每一餐的平均时间均少于30分钟,甚至有3.5%的家庭只需要15分钟就能搞定一顿饭。至于吃饭的速度,同样是快得出奇的现代节奏,即便是大家都很看中的晚餐,大多数人也在20分钟之内解决掉,甚至有10%的受访者能用15分钟就吃完一顿晚餐,这与法国人动辄花费两个小时来吃晚餐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而相较于平时的工作日,周末的时间相对充裕,人们大多可以花费更多时间、更用心地准备每一餐。可即便如此,大多数的受访家庭也只会花45分钟来烹饪一顿饭,用餐时间也只比平时延长了10分钟左右。
解读:中国人自古便提倡进食时应细嚼慢咽,这也被视为重要的饮食养生准则。不过随着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一些人选择了在外就餐,认为既省时又方便。即便是在家里做饭,也是能简则简,通常只满足于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饱腹,而很少会从健康和营养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这一次的调查结果则提示人们:填饱肚子只是吃饭的最低层次,应该更多地关注饮食健康营养。
关于在家吃饭
调查显示,在所有选择在家做饭的家庭中,有60.3%是出于对健康的考虑,27.2%是基于食品安全的原因,还有11%的家庭是为了省钱而在家做饭。在调查中,有77%的家庭表示享受在家烹饪的过程,更有44%的受访者将烹饪看成舒缓工作和生活压力的手段之一。另外还有52%的受访者认为在餐桌前看到家人满足的笑容,是他们在家烹饪的最大原动力。
解读:在家吃饭不但可以消除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担忧,更可以吃得健康营养,减少油脂、糖、盐的摄入,并有针对性地为家庭成员补充身体所需物质,可谓有百利而无一害。更重要的是,家人共餐对于情绪的调节也益处多多,这也提示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家庭需要不断提高家庭成员对于烹饪技术和技艺的自信,以使人们能够更多地留在家中用餐,保证饮食营养和健康。
关于烹饪用具
调查显示,大多数中国家庭的厨房都拥有2个砧板、3把菜刀、4口锅、4个小家电、8个调味罐和11套餐具,这几乎可以被视为中式厨房烹饪用具的“标配”。
解读: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开始重视餐厨卫生。基于居家饮食卫生和健康的原因,类似于生熟分离、分锅烹饪等处理方式已被更多的家庭所采用。从这个角度来说,烹饪用具的“标配”还是十分有必要的。
关于和谁吃饭
调查显示,中国人在用餐时拥有各种各样的“伴侣”,有42.3%的受访者习惯于在电视节目的陪伴下度过用餐时光,这个比例还是相对较高的,这些人通常更喜欢将用餐地点设置在客厅,而且是更靠近电视的地方。
解读:其实,更好的选项应该是与家人同桌而餐。中国人自古便重视家庭氛围,喜欢与挚亲好友共享家宴。而随着工作和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很多人与家人共处的时间正在慢慢减少,更别提坐下来共进一餐了。不过仍有57%的被调查家庭平均每个月会举办一次家宴,值得大力提倡。
关于自己种菜
后勤与资产管理处组织召开食品安全专题会
3月14日下午,后勤与资产管理处于教学楼2栋209教室组织召开食品安全专题会议,各食堂餐饮公司、档口、大宗物资供应商、超市及相关食堂从业人员集体学习了由教育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3部委联合的《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文件,会议由覃永主持。
会上,陈佳丽就文件精神和具体政策规定进行了宣讲和解读,肖征碧对成都七中实验学校食品安全事件进行了通报,覃永就下一步学院的食品安全工作进行安排部署:食堂要围绕采购、贮存、加工、配送、供餐等关键环节,健全学校食品安全风险防控体系,保障食品安全,促进营养健康。应当按照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规定和健康中国战略要求,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落实校园食品安全责任,开展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的宣传教育。各食堂相关从业人员要加强学习,高度重视,时刻警惕,筑牢食品安全责任意识,严防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镜头回放】 某装甲团开展冬季适应性训练第3天,突降大雪,气温骤降。伙食保障人员在储存蔬菜时方法不当,导致部分蔬菜冻损,而炊事人员在制作热食过程中未将蔬菜的冻损部分除净,部分官兵食用后出现腹痛、腹泻等病症。
【专家解读】 科学选配和供应食物是确保冬季训练质量和官兵健康的前提条件。然而,一些单位在准备冬季适应性训练的食品时却简单地认为,只要把钱花足,把主副食买够,坚持按时开饭,就能做好官兵的伙食保障。然而,冬训期间的伙食保障与平时训练的伙食保障存在较大不同,由于冬训中官兵体能消耗大,更要把好伙食保障关。
【保障建议】 首先,要做好食物的储存。冬季气温低,尤其是在野外,蔬菜很容易受冻,加之部队冬季训练时间跨度相对较长,食物容易发生变质。因此,在肉类储存上,坚持鲜肉冷藏,做好消耗计划,坚持吃多少储多少;蔬菜类副食品应以含水分较少的大白菜、青椒、胡萝卜等为主,并做好防冻、防挤压工作。此外,官兵在长途行军过程中,还应储备一些体积小、重量轻、易保存、营养高的食品,如野战速热食品,以便及时补充能量。
其次,要保证食物质量。在选购主副食时,要特别关注米面的生产单位,注意肉类颜色是否正常,有无酸臭味,形态是否异常,也可先卤过、沥干,再按照食用一次所需的分量包装起来;注意蔬菜是否新鲜,有无冻损;查看熟食类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以判断食物是否保质保量。
再次,要做好炊事卫生工作。炊事员在从事炊事工作之前,应着干净的工作服,戴炊事帽。制作食物前要洗手,不能因天气寒冷或缺水而避繁就简。炊前炊后应及时做好灶具、厨具和野战炊事车内的卫生清理工作。
饮水篇 取水用水有讲究
【镜头回放】 某高炮团开展冬季训练第4天,训练课目为长途行军。在行军过程中,部分官兵由于口渴顺手捧起路边的积雪吃下。晚上宿营时,一些吃过雪团和冰块的官兵出现了咽喉痛、胃肠不适等状况。
【军医解读】 取水、用水是影响参训官兵训练和生活的重要环节。部队开展冬季训练时,大都将行军路线和训练场地定在偏远山区或林区,这些地方受污染程度较低。然而,一些官兵想当然地认为水质也没什么问题,未加检测就随意取水、用水,甚至直接取冰雪吃,对官兵的身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影响冬季训练效果。
【保障建议】 部队开展冬季训练时,最好将宿营地设置在水量充足、取水方便、远离工业区的地方。宿营地水井少或水量不足时,部队应科学采集冰雪化水饮用。采冰可选择在清洁、透明、杂质少的河段或水塘;采雪应在远离居住点的自然积雪处采集,并将表面雪层剥开后取中间层。
化冰时应先将冰块打碎,放少量于行军锅内,待融化后再逐渐加入碎冰。冰雪融化成水后,连队卫生员应先对水质进行检验,确认水无异味或其他颜色后,放入适量漂白粉、氯化物等药物进行消毒(约5分钟左右),而后才能供炊事用或煮沸后饮用(有条件的可配发过滤装置)。切不可直接食用冰块或雪团,避免由各类细菌、病毒引发胃肠炎、痢疾等病症。
此外,为了帮助官兵抵御寒冷,训练间隙或行军途中,应多为参训官兵准备热水,有条件的单位可准备热汤、姜汤等热饮,及时为官兵补充热量,保证官兵有充足的体力完成训练任务。
营养篇 科学调配保营养
【镜头回放】 某炮兵团在冬季训练中考虑到官兵体能消耗较大,特意让炊事员多准备肉类、蛋类等高热量食物为官兵补充体能,结果致使伙食保障品种单一,部分官兵因体内缺少维生素而出现口腔溃疡、夜盲等症状。
【军医解读】 冬训过程中,有的单位单纯地认为只要烹饪的食物味道好、热量高就能达到营养又健康的目的。然而,冬季训练属于重度劳动,官兵不仅每天需要补充大约3500千卡~4000千卡的热量,还需要补充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等多种营养物质,如不懂得科学加工、合理搭配,官兵在高强度训练中健康就难以保证。
辽宁读者:翟玉兰
误区一:当药品,用来治疗疾病
【情景回放】在某超市上班的张阿姨上个月肠胃不适,出现饭后腹胀、反酸和便秘症状。她以为是消化不良,到药店购买了一些消食的药品吃了几天仍不见好转。张阿姨所在小区里有位推销保健品的李大妈,多次劝她服用保健品进行调理,耐不住李大妈的劝说,张阿姨便花了700多元从其手中购买了维生素C、维生素B、胡萝卜素3种保健品。可吃了一段时间后,原有症状不仅没有缓解,还出现口腔溃疡、上腹疼痛、腹泻等症状。后来到医院检查后诊断为慢性肠胃炎。
【误区解读】如今,一些保健食品厂家和推销员为了获取最大利益,往往夸大其功效。而一些消费者在铺天盖地的宣传下,常常把保健食品与药品相提并论,甚至认为保健食品包治百病。从概念上看,保健食品不是药品,而是食品的一种;从功能上看,它仅有保健作用,并无治疗疾病作用。对于生理机能正常的人来说,保健食品是―种营养补充剂。对于生理机能异常的人来说,保健食品可以调节生理机能、强化免疫系统。日常生活中,普通消费者难以区分保健食品与药品的界定,容易将其功能与疾病治疗相混淆,从而误把保健食品当成药品来服用,结果耽误病情。
【教您一招】分辨药品与保健食品时,首先要看外包装盒上标注的“批准文号”。药品标注的是“国药准字”文号,是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而保健食品则以“国食健字”、“卫食健字”等文号出现,审批部门可能是国家,也可能是地方相关部门。其次,看标签和说明书。药品的标签和说明书上必须标注功能主治或适应症等内容;而保健食品没有治疗作用,不得涉及功能主治和适应症,只能标注保健功能或适宜人群等内容。最后,保健食品的包装和相关广告上都标明了批准文号、专用标志“蓝帽子”和“本品不能代替药物”的忠告语,消费者在选购时一定要留意。
误区二:当饭吃,取代正常饮食
【情景回放】高三学生小何,今年6月份参加高考。为了让孩子能够发挥好,考上一个理想的学校,父母听信推销员说食用某某保健品能够增强体质,抵抗疲劳,开发智力的宣传,专门花了几千元给他购买了蛋白粉、螺旋藻、矿物晶营养套餐等功能性保健食品,把这些东西当补品,每日三餐进行食用,很少让孩子吃饭。小何吃了20多天后,出现身体疲乏、记忆力下降等现象。后来到医院检查,诊断为轻度营养不良。医生建议不能将保健食品当饭吃,只能作为辅助食品服用。
【误区解读】保健食品主要含有一种或多种膳食成分:如维生素、矿物质、氨基酸等。从功能上看,保健食品主要是“膳食补充剂”。当身体所需的某一种或多种营养不能通过正常饮食足量摄取时,可以用它来补充。比如,蔬菜吃的较少时,可以适量补充维生素含片;体能消耗较大时,可以服用蛋白粉。但不应颠倒主次,以保健食品代替正常饮食。这是因为,相对于食物,保健食品营养成分比较单一,例如复合维生素,其含有的β胡萝卜素只有―种,而蔬菜水果中不仅含有多种β胡萝卜素,还含有叶黄素、番茄红素等其他营养素。从科学角度讲,注意平时营养均衡的饮食、有规律的生活习惯、适时适量的运动、保持乐观的心态,才是健康的根本保证。
【教您一招】那么,如何确定是否需要吃保健食品?应把握几个原则:首先,应到医院进行微量元素检测,看身体是否缺乏某些营养成分,若不需要尽量不要吃;其次,当身体缺少某些营养成分时,应在营养师的指导下进行饮食调节,优先采用食补的方法来补充营养;再次,若身体某方面的营养成分缺乏严重,短期内无法通过饮食完全获取,则要在医生指导下,根据个人身体健康状况、体质、年龄,区别不同季节、不同环境,选择适合的保健品;最后,不管是什么类型的保健食品,食用剂量均不宜过大,要适度把握,食用一段时间后,应及时到医院检查,若身体缺失的营养成分得到补充,就应停止食用,通过均衡饮食来调理补充,切不可盲目以为“营养越多越好”,胡乱吃保健食品,这样不但不能调节机体功能,还会导致营养失衡和代谢负担加重。
误区三:听信宣传,跟风消费
【情景回放】在某工厂打工的小潘父亲不久前做了阑尾炎手术,身体比较虚弱。小潘听说服用保健品可以增强体质,便打算寄点保健品给父亲滋补一下身体。来到保健品销售店后,导购员马上拿出一摞宣传手册,热情地给他讲解。小潘看到宣传册上标注的患者证言,某某国家“进口”,某某大牌明星代言,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花了两个多月工资,购买了海参口服液、人参胶囊等保健品寄给了父亲。令他没想到的是,父亲服用后,不但身体没有得到较快恢复,反而刀口难以愈合,又住了医院。医生解释说小潘父亲的体质偏热,不能服用这些高热量的保健食品。
李里特教授在2005年撰写多篇论文阐述“食育”理论。作为国内首先提出这一概念的专家,李教授从事食品研究工作二十多年,深谙食育对于传统文化、农业经济、国民健康的重大意义,为此本刊专访了李里特教授,为我们更深入解读“食育”。
食育由来已久
也许,有人没有听说过“食育”。也许,有人纳闷吃了这么多年饭,现在反倒要学如何吃饭了。实际上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形成自己的饮食偏好,而这些偏好大多数都受环境的影响,尤其与家庭、父母的影响有关。
其实,食育一直以各种方式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从我们在母腹中就受到来自母亲的饮食教育,在源自母亲、家庭、地域的饮食习惯中,我们从小就接受着朴素自觉的饮食教育。各个民族、各个省份、南方北方不同的人对食品的喜好,一生都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严格地说这都是食育的过程。比如有人从小爱吃辣椒,有人从小就闻不惯大蒜味,山东人口味比较重,江浙人饮食偏甜。所以,那么多带有家乡味、母亲味的食物,让人一生怀念。但是,一代代传承的饮食习惯和口味,经历时代变迁时却遇到了问题。
专家们希望通过食育让人们在无数的选择和诱惑面前,科学合理地选择自己的生命基础――日常膳食,而并非单纯的沿袭多年的口味偏好。
食物越丰富越需食育
食品短缺的年代,人们对饮食营养的认识局限于“吃饱肚子”,为了能够将粗杂的食物吃下去,很多地方烹调时油盐较重,形成了偏咸喜油的口味。
近二十年来,随着农业技术、食品工业的发展,我们已经进入饱食时代。人处于不受节制的食物世界中,饮食结构更多地受欲望和习惯所左右。在这种情况下,过去的不良饮食习惯和不正确的饮食知识对健康产生了严重影响。许多国家做营养调查时,发现了此类问题。
率先提出食育概念的日本也遇到同样的问题,“在国民饮食生活中存在偏食、饮食不规律、肥胖、生活习惯病增加、过度减肥等问题。此外,还有新出现的食品安全、食品依赖海外进口和食品信息泛滥成灾的问题。”
“从改善饮食、确保饮食安全方面人们需要知道‘食’应有的状态。先人在绿色和水的恩惠
的自然中哺育出的带有地域多样性、丰富的味觉、充满文化气息的日本食文化有逐渐失去的危机。”于是,我们看到日本的食育教育从婴幼儿就开始抓,走在了世界前沿。在幼儿园中,通过颜色丰富的搭配,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选择食物的全面性,也把膳食搭配的概念通过日常饮食灌输给孩子们,让他们养成终生的健康饮食好习惯。
弘扬中华食文化
李教授在国内首先提出食育概念也正是忧心于“国民吃什么、怎么吃、吃哪国的食品,不仅关系到国民健康,更关系到本国农业兴衰”。
食育的问题也是饮食习惯的培养,着重于人的健康,还关系一国的农业,维系本国农产品的市场,和食品战略安全。当今很多发达国家利用他们的食品工业化、营销的优势努力改造世界食品消费最大的中国人的食物构成,借此打开自身农产品的销路,对我国传统食品产生很大影响。比如如果中国人都愿意吃面包,而中国的小麦恰好比较适合做馒头、面条,那么中国的小麦、大米生产就会受到影响。现在很多孩子口味改变更喜欢吃面包,这实际上对农业是一个很大的威胁。而和馒头、面条相比面包并无营养上的优势。
所以印度、韩国、法国都引导国民欣赏并喜爱吃本国传统食品。韩国提出的“身土不二”、我们常说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营养和基因组学上找到了证据。“水土不服”主要是吃的东西改变后,不适合于肠胃的消化,引起肠胃的疾病。
而李教授也从多年的研究和食育倡导中受益,逐渐改变了口味。“过去食物短缺,吃不上肉,生活水平提高后曾一度喜欢吃肉,现在发现肉、奶酪吃多了对身体并不好,豆浆和豆腐更适合中国人吃”。现在李教授的早餐里必有豆浆,传统的面食馒头也是他的最爱。
李教授强调,弘扬中华饮食文化包括继承发扬传统中科学合理的东西,也包括学习吸收世界一切有益的食文化,克服传统中的愚昧和陋习。
食育误区纠正
1.食育不仅仅是通常所说的营养知识普及,而是许多吃的实践。通过实践使每个人形成对健康饮食的牢固印象,使人们把良好的饮食习惯,对健康有益的食谱和摄食方式,变成自己的嗜好习惯,自觉地体现在日常生活中。
2.食育不是枯燥的知识学习,而是满足身心需要的愉快实践。食育必须吸收现代预防医学的一系列成果,通过对人们日常饮食生活营养的分析、改进,让人们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食育当然还要体现人类和自然和谐的原则。
2013年9月5日,在“竹叶青酒荣获中国名酒50周年纪念”大会上,著名品酒专家王秋芳、史学家纪连海、品牌专家艾丰等众多权威专家全面解读、论证和诠释了竹叶青酒的六个“唯一或第一”:
竹叶青酒是中国名酒中连续四届唯一具有保健功能的国家名酒;
是中国保健酒中历史久远、传承有序的第一历史名酒;
是第一个以“植物养生、草本精华”为理念的养生名酒;
是唯一使用国家名酒(汾酒)作为基酒,且本身为中国名酒的“双名酒”身份的保健酒;
是中国保健酒中唯一由国学大师(傅山)精心组方和经当代著名科学家(华罗庚)工艺提升的名酒;
是国际市场上最知名的中国保健名酒。香港作家金庸先生在他的武侠小说中,最为推崇的三种酒就是汾酒、竹叶青酒和绍兴黄酒。
作为中国最著名的植物养生酒,说竹叶青酒天下知名一点不夸张。它始于南北朝,昌于唐宋,大兴于明清,迄今已有1500余年传承。千年传承,名重天下,竹叶青酒收获无数金奖,这不仅在果露酒中属唯一,在中国酒类中也是非常罕见的。
1963年10月,在第二届全国评酒会上,竹叶青酒成为果露酒中第一个也是唯一一款具有保健功能的名酒;在接下来的第三、第四届名酒评选中,竹叶青酒继续荣膺“全国名酒”桂冠。不仅如此,竹叶青酒还先后五次获得世界级金奖。
1987年5月,竹叶青在法国最大的酒展之一——巴黎国际酒展上荣获特别品尝酒质金奖、外国出口酒质第一名;1990年在世界最大的食品行业盛会——第十四届巴黎“国际食品博览会”上荣获金奖;2003年获21世纪国际医药发展大会国际绿色保健精品金像金奖……
开创中国养生酒未来
今天,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面临的健康问题不再是营养缺乏,而是由于营养不均衡导致的营养相对过剩,民众养生保健的方向已由“补”向“调理”转变。竹叶青酒作为纯植物养生酒,“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正是其千年来最擅长的。
竹叶青酒坚持“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之理念,通过和谐阴阳,调节脏腑,追求平衡养生之目的。有别于一般保健酒的功效,其特点是:“清调为主,补养为辅”,更适合当今许多生活在城市中的亚健康人群。
作为四届中国名酒的竹叶青,用品质与文化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消费者,也用新型的饮用方式迎合了当下年轻人的饮酒习惯,建立了自己的消费群体。竹叶青酒顺应了现代消费者追求天然、崇尚健康的养生需求,是现代人的调养专家。
冬至后北方室内干燥的空气让人“上火”,这时可多吃一些白色食物。中医认为,解除燥热多用润法,根据五行五色的原理,白色食物最能防燥热。
做菜时,可以选择白萝卜、白菜、冬瓜、百合、银耳、莲藕等。其中,白菜、萝卜功效最好,可谓是最经济实惠的补品了,但肠胃寒凉的人在冬季应该少吃。
怕冷的人还可多吃胡萝卜、芋头等富含无机盐的根茎类蔬菜,以及海带、紫菜、菠菜等含碘食物。研究发现,怕冷与体内无机盐和碘缺乏有关。女性可多吃含铁量高的食物,比如动物肝脏、瘦肉、菠菜等。
关注“食话食说”,获得靠谱的食品专家解读热点事件资讯 [保存到相册]
一、红枣
秋冬首选红枣进补,秋食红枣是滋阴润燥、宜肺补气的清补食品,若能与银耳、百合、山药共同煨食,疗效更好。
二、山药
可以作为主食食用,含有优质的蛋白质和淀粉,这两种营养物质可快速地在人体内分解成热量,从而为身体增加能量,起到抗寒的作用。特别适合身体虚弱、抵抗力差的老人及小孩保暖食用。
三、核桃
上班族普遍很喜欢的一种零食,含有40%至50%的脂肪,其中多数为不饱和脂肪酸,具有降低胆固醇,防止动脉硬化及高血压的功效。核桃仁还富含磷脂和维生素E,具有增强细胞活性、促进造血功能、增进食慾等功效。这些都对提高身体健康、抵御寒冷大有益处。
四、羊肉
既能御风寒,又可补身体,对一般风寒咳嗽、慢性气管炎、虚寒哮喘、肾亏阳痿、腹部冷痛、体虚怕冷、腰膝酸软、面黄肌瘦、气血两亏、病后或产后身体虚亏等一切虚状均有治疗和补益效果,最适宜于冬季食用。
羊肉一般的人都可以吃,值得提醒的是:羊肉属大热之品,火大的人或有上火症状的人不宜食用,流感、急性肠炎病人、高血压病人忌食。
五、牛肉
牛肉算是红肉中比较健康的一种,蛋白质含量高而脂肪含量很低,多吃可以补铁。其中的氨基酸组成等比猪肉更接近人体需要,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对生长发育及手术后、病后调养的人在补充失血和修复组织方面很适宜,此外还有驱寒暖胃的作用。
六、生姜
生姜能使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促使身上的毛孔张开,这样不但能把多余的热带走,同时还把体内的病菌、寒气一同带出。当身体吃了寒凉之物,受了雨淋或在空调房间里呆久后,吃生姜就能及时消除因肌体寒重造成的各种不适。
七、当归
中医认为,手脚冰冷是因冬季阳气不足,血液无法输送到四脚末端所致。当归可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入冬后天气寒冷,吃些当归羊肉汤可益气补虚。
八、红薯
冬天吃个热热的红薯,是最惬意的事情。红薯富含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胡萝卜素、维生素以及钾、镁、铜、硒、钙等10余种微量元素。此外,红薯中含有丰富的钾,能有效防止高血压和预防中风。
最佳食用方法:虽然人们习惯吃烤红薯,但实际上,蒸红薯才是更健康的选择,不仅能减少营养的流失,还能减少因烤制而生成的有害物质。
九、山楂
冬季是山楂的上市季节,山楂既是食品又是药品,具有开胃、消食、活血的功效,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山楂含有枸橼酸、苹果酸、抗坏血酸等有机酸,这些有机酸能够增加消化酶分泌。山楂最突出的益处是能防治心血管疾病,因为山楂含黄酮类化合物,对防治心血管疾病,降低血压和胆固醇、软化血管及镇静有一定作用。
最佳食用方法:山楂生吃,有消除体内脂肪、减少脂肪吸收的功效,减肥的人可以多吃。用山楂做汤或茶,适合胃口不好的人群。
十、红糖水
国际并无两种物质限量标准
总局指出,目前关于3-氯丙醇酯和缩水甘油酯毒理学研究尚不系统。香港食品安全中心依据饼干、植物油、糕点等食品中3-氯丙醇酯的含量对人群暴露量进行评估,结果认为通过上述食品摄入的3-氯丙醇酯对健康的风险不需要特别关注。
德国风险评估研究所对欧洲人群经植物油摄入缩水甘油酯的风险进行了评估,认为一般人群经植物油摄入的缩水甘油酯对健康不存在安全风险。
我国目前公开发表的研究资料也认为,一般人群在通过植物油等食品摄入的缩水甘油酯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风险较低。
针对3-氯丙醇酯可能在体内水解为3-氯丙醇,2012年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世界卫生组织(WHO)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制定了3-氯丙醇暂定每日最大耐受量(PMTDI)为每公斤体重2μg/ kg。但尚未制定3-氯丙醇酯和缩水甘油酯的相应限量标准。
优化精炼工艺可减少含量
研究表明,3-氯丙醇酯在油脂加工原料和未精炼的植物油中含量极低,而植物油精炼后含量显著增加,其含量水平与毛油的原料种类有关,相比玉米油、菜籽油、大豆油,以果肉樵料的植物油如棕榈油更容易产生3-氯丙醇酯。优化生产工艺可以降低和控制植物油精炼过程中3-氯丙醇酯和缩水甘油酯的产生。
因此,专家建议:一是加强分析研究,为这两种物质是否需要制定限量标准提供科学依据。二是针对不同油脂原料特点,比如有些油适合冷榨,有些适合热加工,建立不同的加工方式。适度加工,减少有害物质的形成,避免各种风险因子的过量形成。三是消费者日常饮食注意营养搭配,食物多样化,参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中的指导摄入量食用植物油,避免过量摄入。
多种植物油应该换着吃
近年来,关于食用油的安全性传闻不断。除了此次棕榈油事件, 2015年英国一份关于“玉米油或葵花籽油等植物油高温下会产生大量醛类化合物或致癌”的报道也曾轰动一时。该如何健康吃油呢?
广州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医师黄瑜芳介绍,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合理膳食模式脂肪的供能比为20%-30%,不宜超过30%,其中饱和脂肪酸提供的能量应低于总能量的10%。最新版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建议的是每人每日25-30g的食用油,也就是两三白瓷勺的量。合理选择有利于健康的烹调方法,是减少烹调油的首选方法,建议以蒸、煮、炖、焖、熘、拌、急火快炒为主。
大豆油、花生油、菜籽油、玉米油、芝麻油、橄榄油等,由于脂肪酸构成不同,各具营养特点。比如,橄榄油、茶籽油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玉米油、葵花籽油则富含亚油酸。大豆油则富含两种必需脂肪酸――亚油酸和α-亚麻酸。这两种必需脂肪酸具有降低血脂、胆固醇及促进孕期胎儿大脑生长发育的作用,此外,菜籽油,尤其是低芥酸菜籽油也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及亚油酸,还含有一定量的α-亚麻酸。
呀,一阵子没逛超市,多了很多不认识、不熟悉的新奇货!它们到底是新产品还是“新瓶装旧水”换了包装的旧货?还是先请爱逛超市的张可欣把它们挑出来吧,至于品评这些新奇货的任务――难度有点大哦,就留给我们的专业人士吧!
演员张可欣觉得逛超市是一种很好的减压方式,“在琳琅满目的货架中慢慢挑选,等到你把购物车装满的时候,你会特别有成就感,心情也会特别舒畅”。当被问到是否会买超市中不熟悉的新奇货品时,张可欣的回答却是――不会。“都不知道是什么,也不知道怎么吃,买回去也是浪费了。”其实,大部分的人都会如此吧。那么,这次就让我们和张可欣一起,来好好盘点一下超市中的那些新奇古怪的潮流货,看清了它们的“真面目”,下回你就能更明白地挑选了。
张可欣的购物篮:
雪蜜
普通的蜂蜜多为透明的橙黄色,可这种叫雪蜜的东西看起来却是不透明的雪白色。这是蜂蜜吗?怎么吃呀?
专业解读:没错,雪蜜也是蜂蜜的一种。雪蜜其实就是椴树蜜,花香浓郁,甘甜适口,结晶细腻,洁白如雪,所以被称“雪蜜”。在东北,它可不算是什么新鲜事物,产量还挺大的呢。至于吃法,也和普通蜂蜜一样啦。
植脂淡奶
淡奶不也是牛奶做成的吗?植脂淡奶又是什么?难道是牛奶中加了植物脂肪?
专业解读:植脂淡奶是人造淡奶,它将植物油氢化之后加入能产生奶香味的香精来代替牛奶。它的口味与普通淡奶差别不大,不含糖,热量比全脂淡奶要低一些。
浓汤宝
这东西据说能代替老汤,可它会不会是什么化学材料勾兑出来的,安全吗?
专业解读:浓汤宝一般都是高汤经过特殊工艺提炼、干燥加工而成的,并不是什么勾兑之物,应该和自己家熬的老汤没有太大差别,很适合注重口味又没时间煲汤的OL们。
葡萄糖盐汽水
这是什么东东?好喝吗?能当日常饮用水喝吗?
专业解读:这是一种加入了葡萄糖和盐的碳酸水,口味偏咸,比较适合大量体能消耗后的能量补充,比如登山或者长跑后。日常饮水就不适合选它了,一是口味不容易接受,二是会加重身体的负担。
天然苏打水
苏打水还有天然的吗?
专业解读:没错,普通的苏打水一般都是在水中加入二氧化碳制成的。不过,目前确实有天然的苏打水,它们产自天然泉眼,既是矿泉水,又是苏打水,养胃,又能为身体补充矿物质,让你的体内环境呈健康的碱性。
力保健
这个饮品中好像加入了一种叫牛磺酸的东西,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专业解读:这是一种添加了特殊营养成分的功能饮料。牛磺酸能够提高机体免疫力,对脑力也有促进作用,还能预防缺铁性贫血。不过,目前有专家认为,牛磺酸在人体内可自行生成,因此一般不会缺乏,所以普通人喝这样的功能饮料并不是必需的。
蛋白饮品
这一定也是功能饮料吧,那适合什么人喝呢?
专业解读:没错,这是一种特别加入了蛋白质的功能饮料,可能加入的是牛奶中提取的乳清蛋白,也有可能加入了植物性的大豆蛋白。对于需要补充蛋白质的人,比如运动量大的人、减肥人士等等,它是不错的选择。
葡萄醋苹果醋
原谅我的无知吧!其实我知道超市里早就有这种果醋了,可是我一直没明白它究竟是什么东东。
专业解读:觉得它和食醋一样吗?不是的,它其实就是一种果汁,只不过经过了特殊的发酵后,果汁中的营养物质更容易被人体吸收而已。味道吗,也不会像食醋那么酸,是很容易被人接受的淡淡的酸,还带着浓浓的果香呢。
消化饼干
饼干就是饼干,怎么叫消化饼干呢?难道是给消化不好的人准备的吗?
专业解读:消化饼干其实就是一种粗粮饼干,一般以全麦、燕麦、麦纤为主要原料,热量较低,更适合减肥的MM们。消化饼干通常含有酵素,不过帮助消化的效果可就因人而异了。
饮料浓浆
寻糖之――一号办公桌:
喜欢储备的零食:芝麻糊、膨化小食品
我喜欢给我的办公桌里准备一些可以当做早餐的小零食,比如咸味的芝麻糊什么的,早餐经常就这么简单易行。零食我会比较喜欢选择非油炸的膨化食品,大多是选择成味的,甜的吃起来热量会高很多,我一般都会尽量避免。我觉得我的这个搭配已经比较注意了,远离甜食,就不会过多摄取糖的含量的,不会影响减肥的。
专家解读:膨化食品和芝麻糊等速溶食品,是加工食品中最大的“隐藏糖”的藏匿者。像雪饼、鲜贝、虾条等膨化食品,因为含油脂少,被不少商家抓住这一点大打健康牌。其实殊不知,它们吃起来虽是成的,但里面却含有大量淀粉,且不含任何能抑制血糖上升的膳食纤维。
小提示:稍有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芝麻糊和核桃粉之类的东西,它们即使磨成粉,加入沸水后也不能搅成糊,厂家一般都会加入淀粉糊精等添加剂让其成糊。这两种食物中的淀粉进入体内,升高血糖的速度比糖还要快。即使口味是成的,也和吃白糖没什么区别。
寻糖之――二号办公桌:
喜欢储备的零食:所有水果类
我是标准的水果控,水果是我每天必不可少的饭后零食。书上说,有的水果因为含糖量很高,所以就很容易发胖。为了保持我苗条的身材,我就选择那些吃起来不太甜的水果,含糖量低的自然就健康啦,像西瓜、荔枝、香蕉、苹果之类就一定要少吃了。
专家解读:很多人以为吃起来甜的水果含糖就多,很容易就陷入无糖误区。比如西瓜吃起来甜,其含糖量仅为4.2%,猕猴桃吃起来较酸不是很甜,含糖量却是10%。尤其是山楂,吃起来不太甜,含糖量高达22%。
小提示:含糖量在9%~13%之间的水果还有苹果、杏、无花果、橙子、柚子、荔枝等,而柿子、桂圆、香蕉、杨梅、石榴等水果,含糖量超过了14%。山楂更是高达22%
寻糖之――三号办公桌:
喜欢储备的零食:面包、番茄酱、酸奶、话梅
我可能是属于消化好类型的,所以就比较爱饿。大家一起吃的午饭,不到下班前,一定是我最先喊饿的。所以我就给我准备了一些充饥小零食,比如面包、番茄酱、饼干什么的。当然了,为了健康,我一定选择那种标明是无糖的面包或者饼干。酸奶和话梅也是我的最爱,好吃不发胖。
专家解读:一般的100克面包中含有20克左右的白糖,这还不算其本身的淀粉含量。话梅等零食为了防止变质,会加入大量的糖抑制细菌生长。酸奶的制作配方是100克牛奶配10克左右的白糖。番茄酱100克大概有15克左右的糖。哪怕是市面上广为流行的“无糖食品”,其中添加的木糖醇每克也会产生2.4千卡的热量,比蔗糖每克产生4千卡的热量只低一点。
小提示:因为木糖醇的价格远远高于白糖,不少“无糖食品”中甚至同时添加木糖醇和白糖,这种造假行为极易误导消费者。无糖食品中往往加入了增稠剂、稳定剂等添加剂。增稠剂却是由一种叫做糊精的淀粉不完全降解物组成的,和白糖一样有高热量。
为什么我们会吃下那么多糖
实际上,我们平时“吃糖”,绝不只是指我们平常所说的糖块,什么奶糖,水果糖,巧克力之类。还有很多普通的食品都含有大量的糖分。早餐时吃的牛奶,面包,蛋糕,主食中炒菜,炖肉,午饭后喝杯可乐,咖啡,饮料,酸奶,这些也都含有糖,没事时再吃点零食,嚼两口饼干,所有这些都是由白糖和糖浆做成的,起到甜味剂的作用。还有我们主食中含的淀粉,它在体内消化,以葡萄糖的形式吸收。
市面上出售的很多琳琅满目的瓶装果汁,其实不管是号称百分百果汁还是饭馆里号称鲜榨的果汁,它们都不可能是百分之百的纯果汁。在制作时为了使其口感更好更接近天然果汁,它们的制造者会毫不犹豫地在里面添加糖分和大量甜味剂。一些低脂食品和无脂食品并不等于无糖。这类食品虽然不含脂肪或者含有少量脂肪,但是它们的口感却很差,为了让产品更好地卖出去,唯一的出路就是改变口感。为了改变口感,生产者就会在产品里加入一定量的糖分。我们经常食用的低脂酸奶其实少了脂肪,反而添加了更多的糖。炒回锅肉时使用的面酱,包装上大多是这样的名称“甜面酱”,单看这个甜字,我们就可以知道这面酱中含有什么成分了。同理,拌沙拉时使用的沙拉酱,吃吐司和薯条时使用的番茄酱,它们都含有糖分。更为惊人的消息是,这些酱料所含热量中有50%是来自它们所含的糖分。这就是一个人一天所接触糖的机会。
防糖高手攻克隐藏糖全攻略
陕西读者:小茵
一定要看标签,看加工食品上的标签。标签上每种食物成分是按含量多少排序的。如果白糖、砂糖、蔗糖、果糖、葡萄糖、糊精、麦芽糊精、淀粉糖浆、果葡糖浆、麦芽糖、玉米糖浆等字眼排在成分中的前几名,就是含有“隐藏糖”的食物,一定要少吃!
吉林读者:苗晓伟
我吃水果一般喜欢选成熟度稍低的。一个新鲜的水分充足的苹果一定比放久了熟透了的苹果甜味低,成熟度低的水果不但含糖少,吃起来口感也更好,更具有保健价值的营养成分还更丰富。
云南读者:莎莎
吃白粥、白米饭等令血糖上升速度快的食物时,一定要配一些膳食纤维多、蛋白质丰富的小菜,比如芹菜拌香干。对于土豆或芋头等淀粉含量高的蔬菜,尽量别蒸着吃,要切成丝炒着吃。这两种方法都可以抑制血糖上升。
湖南读者:廖方雨
我爱喝酸奶,我建议大家在超市选择酸奶的时候,一定要选择原味酸奶。那些果味酸奶,会因为口感而添加更多的添加剂,因此里面的含糖量也会大大增多。
网友:跳跳鱼
不要喝街边豆浆。加工豆浆时,正常的做法是每公斤黄豆兑4公斤水,而小作坊却每公斤黄豆兑10公斤水,这样加工出来的兑水豆浆几乎与白开水无异。为了增加口感,他们势必会在其中加入大量的白糖。若有若无的豆味和甜甜的口感,成了你的身材杀手。听我的没错的!
网友:夏甜甜
不要喝罐装咖啡。基本上黑咖啡几乎不含任何热量,调味咖啡里面却添加了大量的糖和奶精,而这些成分都是超高热量的身材杀手。添加在咖啡里的奶精,可不是牛奶,不但不含牛奶中的营养素,还是会让您的胆固醇上升的饱和脂肪酸。每天喝一罐240ml,热量127千卡,一年发胖6公斤。
《女人坊》健康提示:
可经常食用的低糖食物
蔬菜:芦笋、竹笋、小白菜、芹菜、黄瓜、茄子、萝卜、、菠菜、豆芽、土豆等少吃莲藕、山药、土豆。
水果:西瓜、李子、草莓、柑橘、樱桃、橙子、桃子、梨等。少吃香蕉、石榴、山楂、香蕉、橄榄。
谷物:全麦麸、燕麦麦麸、加工熟的大麦等。
零食:杏仁、南瓜子、芝麻、核桃、棒子。
最近,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其中提出大家每天都应该遵守的“健康饮食规则”。①食物多样,谷类为主:平均每天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25种以上。②吃动平衡,健康体重:每周至少进行5天中等强度身体活动,累计150分钟以上;不久坐,每小时起来动一动。③多吃蔬果、奶类、大豆:餐餐有蔬菜,深色蔬菜应占1/2;天天吃水果,果汁不能代替鲜果。④适量吃鱼、禽、蛋、瘦肉:优先选择鱼和禽,吃鸡蛋不弃蛋黄,少吃肥肉、烟熏和腌制肉制品。⑤少盐少油,控糖限酒:每日反式脂肪酸摄入量不超过2克;儿童少年、孕妇、乳母不应饮酒,成人如饮酒,男性一天饮用酒的酒精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⑥杜绝浪费,兴新食尚:选择新鲜卫生的食物和适宜的烹调方式;食物制备生熟分开、熟食二次加热要热透;学会阅读食品标签。
体力活动:降低13种癌症的患病风险
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等分析了十几年中144万名19~98岁人群的数据,包括他们的体力活动水平和是否被诊断患有癌症等资料。结果发现,相比低水平体力活动而言,高水平体力活动可以降低13种癌症的患病风险,风险降低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食管腺癌、肝癌、肺癌、肾癌、贲门癌、子宫内膜癌、髓样白血病、骨髓瘤、结肠癌、头颈癌、直肠癌、膀胱癌、乳腺癌。即使考虑到超重肥胖、吸烟等因素,增加体力活动仍与降低10种癌症的发生风险明确相关。研究人员建议:平时缺乏体力活动者,要努力增加身体锻炼,因为体力活动降低患癌风险的证据已比较明确,其机制可能是:锻炼能修复被致癌物损害的DNA,改变体内激素水平,减少炎症等。
世界肝炎日:2030年消灭肝炎
7月28日是“世界肝炎日”,今年全球活动的主题是“消灭肝炎”。世界卫生组织号召各国行动起来,到2030年达到全球控制、消灭肝炎的目标,使其不再成为公众健康的威胁。目前,世界上每年有1000万人新感染各类病毒性肝炎,到2030年,努力使每年感染人数下降90%。目前世界上只有5%的患者知道自己感染肝炎,希望到2030年,90%的感染者能了解自己的病情。要达到此目标,需要公众了解肝炎,及时诊断和治疗,接种肝炎疫苗,在使用血制品、注射器时注意卫生等。
味噌汤或发酵为纳豆食用。一项研究跟踪了日本全国各地约2.5万名年龄40~69岁的女性,持续时间平均为10.5年。
研究人员比较了其中144名患乳腺癌的女性与288名未患乳腺癌女性的血液样本,分析金雀异黄酮浓度与患乳腺癌危险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金雀异黄酮浓度最高的女性患乳腺癌的危险是浓度最低女性的1/3。金雀异黄酮浓度最高的女性通常每天食用100克左右豆腐或约50克纳豆。(方留民)
编者小注:
味噌汤:用豆腐、海带、红白萝卜和葱花、糖、盐、鸡精等加高汤,再配以大豆制成的味噌料做成的汤,属日本料理。
纳豆:日本的一种传统食品,像豆腐,因其发酵所产生的臭苦味而不受欢迎。近10年来研究发现其含有多种有益健康的营养成分,遂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节俭应适当
我老伴儿今年77岁,我们是各自丧偶后于1994年走到一起的。她因原来家庭经济拮据而养成了生活节俭的习惯,再婚后不听劝阻,仍是每天大葱蘸大酱而舍不得吃鱼肉蛋。
2005年,老伴儿不幸得了膀胱癌。由于营养不良和贫血需要治疗,加上做手术,结果一个月花医药费3.5万元,比预计多花了1.5万元,还多遭不少罪。算下来可比鱼肉蛋贵多了。
这一教训终于让老伴儿改变了观念。从此,我们在饮食上注意荤素搭配,常吃豆制品和吃新鲜蔬菜、水果,并且外加早豆浆、晚牛奶。
经过半年的饮食调整,老伴儿逐渐恢复了健康。
辽宁省兴城市 杜玉清
如何看待养生悖论
近年来,关于养生的种种相互矛盾的说法给人们生活带来了诸多困惑,让人感到无所适从。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这些养生悖论呢?洪昭光教授对此有过精辟论断――将养生健身方面的理念分成3个层次:明白的、含糊的和胡扯的。
被大量科学研究证实,并已被人们所普遍认可的,如吸烟有害健康,属于明白的;虽然做了一些研究,但比较肤浅,在事实不清楚和证据不充分的情况下得出的看上去是新的,但却似是而非的结论,如菠菜豆腐同食的问题,属于含糊的;被一些人凭空想象出来的毫无科学根据的养生“经验”,并以讹传讹最后形成了一种“理论”,如20世纪70年代的鸡血疗法和红茶菌,就是胡扯的了。
然而,随着人们对健康要求越来苛刻的今天,却很少有人去质疑自助餐这种流行潮流的用餐方式是否真正健康?其实,披着华丽外衣的自助餐,其背后存在许多健康的雷区。
据说自助餐的真正起源于八至十一世纪北欧的斯堪第那维亚半岛,那里是当时的海盗聚集地,相传海盗们每有所获的时候,海盗头目便会召集群盗,大摆宴席以示庆贺。由于海盗们不熟悉也不习惯当时中、西欧吃西餐的繁文缛节,于是便自创了这种自己到餐台上自选、自取食品及饮料的吃法,之后这种吃法渐渐在西方各国流行起来,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自助餐。
小心,自助餐里潜藏的健康隐患
自助餐就像是一个大杂烩,冷盘打头,甜品压轴,海鲜自助,鱼龙混杂。菜式丰富的同时,当中也着实潜藏着不少的健康隐患。
冷饮:我们都知道吃冷饮,对健康的损耗很大。而自助餐的重头好戏就是各种各样的冷盘,有海鲜冷盘,有凉拌蔬果、以及各种红肉,特色甜品也都属冷饮之列。不管你从哪道菜开始,总归是空腹吃冷饮,而这样的吃法不仅会刺激胃粘膜,时间一长还会导致胃炎;许多人都喜欢在吃饱后,来一杯饮料清清肠,殊不知几乎所有供选的饮料,都是经过冷藏过的,刚吃饱饭便吃冷饮,很容易造成消化系统紊乱。
甜品:许多人喜欢吃自助餐,因为钟爱那些精致可口的甜品,自助餐里的甜品多是西式糕点,其所选用的都是些高脂肪材质,如牛油、芝士及鸡蛋;中式甜品也不例外,如椰汁、猪油、花生、果仁及芝麻等;有时在制作过程中还会加入大量砂糖、蔗糖或冰糖等。高脂肪的甜品,一旦多吃,会引发高血脂、肥胖、糖尿病及心脏病等一系列病症。
搭配:自助餐菜式丰富、从水果蔬菜到各种冷盘、热菜,焖、煮、煎、炸,各种口味,应有尽有,让人无从选择,如果乱吃一通,难免会本末倒置,咸甜相克,令自己吃得既不畅快也不舒服。自助餐供应的主食如点心、炒饭、炒面等,大都比较油腻,如果吃得多往往会摄入过多的油、糖、盐。另一方面,餐厅所陈列出来的肉制品和海鲜,经营者出于成本考虑,在烹调时,不会选取太好的原料,而更多用调味品来调味,还会放很多盐,所以,一定要注意食物本身的搭配以及营养的搭配。
自助餐的“孙子兵法”解读
前不久,在网上流行一个帖子,叫“自助餐的孙子兵法”,一共给出了几招既超值又有“见地”的自助餐“用餐战略”。接下来,我们不妨来一一解读。
战略一:空城计
三天内要不沾荤腥,只吃瓜果蔬菜稀粥清汤。决战当日要虚怀若谷,早饭食谱为酸黄瓜一条,牛奶一杯;午餐除了喝水,基本就不要进食了。一是为了虚怀若谷,二是为了刮油。眼睛里偶尔出现十几颗星星属正常反应,别怕,饿不死。
解析:很显然,这是一种“一顿把本吃回来”的典型心态――餐前饿着肚子,餐中暴饮暴食。我们往往会选择晚上去吃自助餐,所以,中餐就会随便草草应付甚至根本不吃主食。很多人并不知道,这种餐前饿肚子,餐中暴饮暴食的吃法,会导致头晕脑胀、精神恍惚、肠胃不适、胸闷气急、腹泻或便秘等症状,严重的话,还会引起急性胃肠炎,甚至胃出血。
战略二:攻其不备
来到现场先要观察地形,这里的地形主要是指主菜的摆放位置。一般说来,任何自助餐为了诱惑消费者,都会有几样主打菜肴,这些菜肴是自助餐的精华,决定了该餐厅的档次和定价底线。锁定这几样是取胜的关键,好比在战场上占领了某某高地。所以,在选择桌位时,当然是越靠近主菜越好,以便随时取用,避免在“漫漫征途上”浪费不必要的精力和时间。
解析:几乎所有的自助餐的主菜和头盘都是以冷盘为主,比如海鲜、沙拉等等,自助餐吃得正确,一样可以摄入平衡的饮食。除了适可而止外,比较科学的用餐顺序是:小碗汤蔬菜米面类鱼虾类肉禽半小时后再吃水果,这样的顺序也是最符合人体消化吸收的规律。
战略三:擒贼擒王
要多荤少素,平时怎么吃没有关系,可是在自助餐厅你就得先就好的挑,顶着最贵的使劲吃。水果、青菜、鸡排猪排都往后排,先把传说中好吃的名贵的吃饱了再考虑其他。
解析:只吃贵的,不吃对的。吃自助时,人们往往喜欢选取特色菜品或海鲜等较贵的食物。然而,往往是这样菜品所含的蛋白质和脂肪极高,但过量的蛋白质和脂肪食物,一来营养素含量比较低,二来会抑制胃液的分泌和胃的蠕动,使肾脏超负荷运转,造成肾脏功能损伤。此外,海鲜等蛋白质含量过高的食物,对某些人来说比较危险,如正在发烧、发炎、起疹子的病人。
自助餐营养搭配7大攻略
1、根据烹调法筛选食物
吃自助餐,愈简单的烹调法如凉拌,生食,清蒸,烧烤,愈能吃出食物的新鲜和营养。先将每个食物都进行“分析诊断”,剔除高热量食物如炸鸡,培根,奶油蛋糕,黄灯食物如炒饭,炒面,煎鱼则限量使用。选择最健康的食物包括生菜沙拉,烤马铃薯(不含奶油)和寿司。值得注意的是,在一字排开的自助餐美食中,要特别小心油脂的陷阱。例如,生菜沙拉的酱料如法式沙拉酱,千岛酱,通常舀一瓢就是一汤匙,相当于100卡的热量。因此,最好改选以醋,橄榄油调制成的意式沙拉酱。
2、先从生菜沙拉或冷盘开始
筛选完食物后,首先应该吃生菜沙拉或冷盘,尤其是对平常蔬菜摄取量较少的人,这个时候,多吃生菜沙拉,可以借机平衡一下。吃自助餐时,至少要吃两盘以上的生菜沙拉,才能营养均衡。专家建议,最好先吃蔬菜,水果,因为体积大,热量低,所以很容易有饱足感。但是,生菜沙拉的酱料最好不要淋在食物上面,改以沾着吃,较健康。至于冷盘,通常摆出来的第一轮最新鲜。也就是说,中午自助餐的冷盘新鲜度可说绝对没问题。
3、选清汤或蔬菜汤
除了先吃生菜沙拉外,也可以先喝一碗热汤。因为热汤可以暖胃,而且慢慢的喝,可以减少饥饿感,也不易吃过量。在热汤的选择上也是有讲究的,最好选清汤,蔬菜汤,避免浓汤,因为浓汤底是用牛油加面粉炒成面糊,然后再加入高汤,所以热量很高。同样是240cc的汤,清汤,蔬菜汤的热量约50―60卡,紫菜蛋花汤为80卡,西式浓汤则高达200卡。
4、海鲜、肉类,新鲜是关键
要吃出鱼、海鲜、生蚝和肉类的新鲜度,生吃或清蒸最好。因为油炸,红烧,糖醋的味道较浓,会盖掉不新鲜的食物味道掩盖住。在自助餐中,生鱼片、生蚝总是最快被抢光。
5、水果是最健康的甜点
自助餐的甜点包括蛋糕、冰淇淋、刨冰和水果,最健康的甜点,当然就是新鲜的水果,但应避免水果沙拉。由于蛋糕、冰淇淋、刨冰通常都高油、高糖、高热量,因此,最好是三选一,只挑一种吃。如果决定吃蛋糕或冰淇淋,建议只挑一块最爱吃的蛋糕口味,若是刨冰,加了果酱,就不必再加糖水。
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行/薛白王俊
专家指导/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研究员、主任医师蒋一方
上海某食品公司 食品安全与品质保证部经理 王卫芬
宝贝的健康永远是爸爸妈妈最关心的,然而,近期避孕药黄瓜、染色馒头、塑化剂饮料、膨大剂西瓜、硼砂沙琪玛等食品安全恶性事件频频发生,一时间,爸爸妈妈无所适从,该给孩子吃什么才安全呀?
我们无法了解食品的生产过程,但是如果能练就一双“慧眼”,掌握更多的食品安全知识,就能在选购食品时,为孩子把好关,最大可能地保障孩子的安全健康。面对食品存在的不安全性(面对食品安全存在的风险性),每个家庭要学会食物的正确选择,做好孩子的膳食行为管理。
挑选食品,你需要知道的原则
1. 食品加工环节越少越安全
跟食物的天然状态不一样的食品,就是加工食品,属于十大垃圾食品之一(建议删除)。加工过程只会(可能会)引入新的污染,加工环节越多污染的可能性越大,保存的营养越少(营养流失越严重)。此外,加工食品往往高糖、高盐、高油(建议删除),为求口味、美观、质地和保存、运输方便(许多生产厂家为了增加食品的色、香、味,延长保质期),许多还添加各种添加剂、防腐剂(在加工过程中添加各种食品添加剂),这些都对人体无益(建议删除)。所以,请尽量购买天然新鲜食材,自己动手做给孩子吃,少买加工食品。选择天然食品,如条件允许,尽可能选择卫生安全标准最高的,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保证食物的安全和品质。
2. 选择食品多样化,降低“中招”概率
眼下食品安全问题防不胜防,指不定哪天爆出你最喜欢的某种食品是化工原料、添加剂的合成品。所以,最好的方法是不要盯着少数食物吃,各种食物都要吃,这样就算吃到不健康的食品,也不会“中毒太深”。从营养学角度讲,食物多样性,营养也更全面。
3. 购买“长相朴素”的产品
判断食品是否安全,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食物的颜色、气味与外表。凡是颜色浓艳、夸张,或气味过分香浓、刺激的,或外表异常光鲜的食品,大多可能过量添加色素或使用化工原料进行处理。
4. 尽量避开“垃圾食品”
腌制食品,如香肠、咸肉、火腿、咸菜等;方便食品,如方便面、饼干、蛋糕等;油炸食品和烧烤食品;碳酸饮料、蜜饯、膨化食品等。(世界卫生组织评出的十大垃圾食品:油炸食品;罐头类食品;腌制食品;加工的肉类食品;肥肉和动物内脏类食物;奶油制品;方便面;烧烤类食品;冷冻甜点;果脯、话梅和蜜饯类食物。)
这十种食物大多都有 “三高三低”(高热量、高钠、高脂肪、低纤维、低维生素、低矿物质)、糖类含量过高、含致癌物质等特点。对于这类食品,绝对禁止孩子吃,不现实。明智的做法是限制孩子食用次数或摄入量,同时告诉他这类食品多吃对健康无益,从小给他打打“预防针”。
5. 慎购反季节蔬果
反季节的蔬菜水果外观好,但大多用了催熟剂或激素类化学药剂,对身体健康带来很大危害,而且营养价值低,选择当季时鲜蔬果,安全系数较高(建议删除)。如果购买了反季节蔬果,妈妈应特别注意削皮、清洗、浸泡。凡是水果的大小、颜色过于夸张,或特大、特艳、特别吸引眼球的,且缺乏水果自然香味的,最好不买。
6. 价格过低,可能有“猫腻”
都说“一分价钱一分货”,如果食品的价格过低,爸爸妈妈就要留意了,是不是食品不够新鲜,或是有别的问题?不要大量购买打折、但临近保质期限的食品。
7. 购买食品最好去大型超市
通常,家长都不会在街头流动摊贩处给孩子买吃的,但不少妈妈喜欢在街边购买“菜农”自种的蔬菜。这些蔬菜看着新鲜水灵,但是它的生长环境你无从考察,如果它种在车流密集的马路边,就会吸收很多汽车尾气中的铅或不利健康的有机化学物质(建议删除),许多“菜农”不懂食品安全知识,可能会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催熟剂,甚至喷洒违禁农药,造成蔬菜中农药残留、重金属等严重超标。
大型超市里的食品有规模较大的供货商(由正规供货商供应),严格控制食品的加工或种植过程,有专业人员进行质量检测,食品的储存条件也较其他地方好,因此其食品在质量方面较其他地方采购更有保障。品牌食品一般信誉度较高。
8. 学会看食品标签
除了看食品的保质期,爸爸妈妈还要留意食品的配料表(按国家(国家标准)规定,配料中含量越多的物质排在越前面)、营养成分表(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有利于身体健康,一般是含量越高越好,如鲜奶蛋白质含量在3%左右,而奶饮料的蛋白质含量仅为1%。)。
一种食品是否健康,最重要的是看它的主料(主要原料)是什么。如果主料(主要原料)营养价值就很低,就算不含添加剂,也不能划入健康食品范畴,如膨化食品。
除了主料(主要原料)要健康之外,我们要提防油、盐、糖、奶精、起酥油、糊精、淀粉等七八种辅料成分,这些东西在配料表中排位越靠后,品种越少,证明产品离天然状态越近、安全系数越高。
9. 揪出危险的反式脂肪酸
反式脂肪酸也叫反式脂肪,一般由植物油经“氢化”技术处理后产生。与一般植物油相比,人造反式脂肪属饱和脂肪酸(建议删除),不仅具有耐高温、不易变质、存放更久等优点,还能改善食品口感,受到很多食品加工企业的青睐。但它已被证实对人体有相当大的危害,可降低人体好的胆固醇水平,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反式脂肪酸这个名词不会赫然出现在食品包装袋(标签)上,它往往以别的身份“潜伏”在食品中,爸爸妈妈可要擦亮眼睛,把它们一一揪出来哦。
别名1:氢化植物油
代表食品:炸鸡块、炸薯条、蛋糕、曲奇饼干、面包、冰激凌
别名2:植物奶油、人造奶油、人造黄油、麦淇淋
代表食品:植物黄油、巧克力酱、花生酱、蛋糕
别名3:起酥油
代表食品:饼干、面包、派、蛋挞及其他酥脆的点心
别名4:奶精、植脂末
代表食品:咖啡伴侣、即冲型糊粉状食品(如粉状麦片、椰子粉、芝麻糊粉等)
别名5:代可可脂
代表食品:低档巧克力制品
一两句话,爸爸妈妈经验分享
豆豆妈:能吃有机食品就吃有机食品。
王艺航:食品安全一直是我最关心的事情。现在,我基本上每月都会去趟郊区,直接购买正规农场种植和养殖的产品。虽说也不能完全保质,但总比来路不明的食品要放心。
足尖的声音:我应该算是标签控。每次我去超市买东西,看得最多的就是食品标签。为了方便,我准备了一个小本子,记录着各种不安全的食品成分,凡看到有此类成分的食品,我绝不购买。
许小宝的妈:我家住顶楼,有个大露台。妈妈从老家过来帮我带小宝时,顺便也在露台上打造了一个“自家农庄”。除了种些番茄、扁豆、蒜薹、小青菜、辣椒、水葱外,还圈出了一块小空间养了3只鸡。烧菜的时候直接去摘些菜,很健康。
阳光baby:我很支持某本书上的观点,现在的妈妈选天然食品有很多顾虑,但对加工食品却没顾虑。那些加了那么多色素、香精,还有过量的糖、盐、油的食物,孩子特别爱吃,以至于清淡口味的食物就吃不下去了。我家都是给孩子吃低加工的食物,当然原料的安全还是需要妈妈仔细把关的。
70暴猫:现在的孩子食物太单一。也许你知道早上吃面包,中午吃面条,晚上吃馒头,这都是面粉做的。但你却未必知道饼干、曲奇、松饼、蛋卷、膨化薯片的成分都是淀粉类的。而孩子其实需要粮食、豆类、蔬果、水果、肉、蛋、奶、坚果等各种类别的食物。
专家观点
对于食品安全问题,国内许多专家学者都在不同场合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本刊选取部分有代表性的观点与你分享――
西木(中国保健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大学中国医药经济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畅销书《营养革命》丛书作者):如果你担心激素,而选择无公害食品,但它里边仍然有。如果你选择绿色食品,它里面就没有激素吗?那么再进一步,选择真正合格的有机食品,这样它就肯定没有激素。所以大家看到一个优先顺序,有时候我们把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真正的有机食品称为食品安全金字塔。
王崇民(《食品安全导刊》杂志副主编、中商食品安全网CEO):如果有机食品生产企业能够完全按照生产标准进行生产的话,生产出来的有机食品对人体的健康是有很大好处的。不过,目前在国内的市场上,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的认证比较多,而且有些厂家有炒作概念的嫌疑,这样的热潮也带来了行业标准的执行和管理方面的很多问题。我建议,消费者在购买有机食品或绿色食品时,还是要保持理性。
陈学忠(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院长、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儿童食品专业学会理事长):我国儿童食品生产企业的水平参差不齐,包括婴幼儿食品在内的儿童食品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儿童食品中乱用添加剂。生产的准入门槛过低,正规品牌与假冒伪劣企业同在,削减了正规品牌的信誉。消费者缺乏必要的科学指导和正确引导,电视广告和价格高低成了消费者的消费依据。
周玉林(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食品营养学副教授):长期食用一些鲜味零食,如虾条、仙贝等,可能影响孩子的味觉,此外对其消化系统也不利。而经常吃饼干、面包等,也可能导致其营养不足。小孩子食量有限,吃了这些,正常的饭菜可能就吃得少了,长期这样容易造成偏食、挑食。超量摄入食品添加剂对儿童也可造成诸多危害,特别是儿童的免疫系统发育尚不成熟,肝脏的解毒能力较弱,极容易对食品中的添加剂产生过敏反应。
丁宗一(中华儿童保健协会副主任委员、北京童科研究所儿童健康与环境研究室主任、教授):我反对孩子喝甜饮料,坚决反对。越小的孩子越不能喝,长大之后可以尝尝。
何计国(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主任):食品工业虽然给了我们丰富的选择,但为了健康,我们还得多一些思考和把握。如果只追求好看,口味香浓,那么必然会牺牲一些真实的味道。一些“垃圾食品”,大家都知道对健康不利,但还是忍不住想吃,你的个人行为也在为饮食的不健康氛围作贡献,面对食品的大环境,我们需要理性选择。
范志红(食品科学博士、中国营养学会会员、中国食品科技协会营养支持委员会理事、中国烹饪协会美食营养委员会专家委员):真正爱孩子的人,不是给孩子买他爱吃的东西,而是帮他把关,尽量自己动手做那些天然材料的食品,让孩子品尝各种各样天然食物的味道,喜欢真实的味道,欣赏天然的口感。
误区解读
误区1:“纯天然”=安全
一些“纯天然”的食品也可能有毒、有害。在自然环境下生长的野菜为了适应野外的恶劣环境,在长期的生长繁衍过程中,会产生某些毒性物质,以抵御外来侵害。还有些野菜对某些毒素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如香椿就可吸附亚硝酸盐(一种防腐剂,可导致食物中毒,甚至致癌)。
一种食物是否安全,只能通过严格可靠的检测才能得出结论。
误区2:没有添加剂的食品更安全
食品添加剂的种类有很多,防腐剂也是其中一种。那些保质期在半年以上的果脯蜜饯、酱油腌的咸菜,如果没有糖和盐这两种“天然防腐剂”的帮助,很快就会被细菌和霉菌毁掉。(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可以防止食品腐败变质,保持或增强食品的营养,改善或丰富食物的色、香、味等。例如,防腐剂是食品添加剂中的一种,若不使用防腐剂食品具有更大的危险性,这是因为变质的食物往往会引起食物中毒的疾病。另外,防腐剂除了能防止食品变质外,还可以杀灭曲霉素菌等产毒微生物,这无疑是有益于人体健康的)。在严格按照规定使用的情况下,食品添加剂是安全的。
误区3:被虫吃过的菜就没有农药,有农药的菜就不安全
很多妈妈认为有虫眼的菜就没打过农药,其实虫眼不能当成衡量蔬菜是否有农药残留的标准,因为虫眼只能说明曾经有过虫害,不能保证后来没有打过农药。也有可能农民发现遭受虫害,反而更积极地喷洒农药,以除虫害。如果菜农选择国家允许使用的农药,并严格控制农药喷洒量,蔬菜中的农药残留量可以控制在安全的水平。
误区4:外观好的水产品=优质水产品
有的商贩为了让鱼虾多长肉、少产卵,在养殖时投入了避孕药等药品,此外,为防止鱼虾在养殖时出现病害,还会投入一些抗生素类的药物,往往会造成药物残留超标。以虾为例,通常,吃过了避孕药的虾几乎无卵,煮熟后看不到金黄色的卵,并且虾的体形大小非常标准,几乎一致。而天然养殖的虾,哪怕是同一天投苗,捕捞时的大小也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