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02 14:44:3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食品营养与健康的解读,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于吃饭速度
调查显示,在周一至周五的工作日里,参与调查的中国家庭用于制作每一餐的平均时间均少于30分钟,甚至有3.5%的家庭只需要15分钟就能搞定一顿饭。至于吃饭的速度,同样是快得出奇的现代节奏,即便是大家都很看中的晚餐,大多数人也在20分钟之内解决掉,甚至有10%的受访者能用15分钟就吃完一顿晚餐,这与法国人动辄花费两个小时来吃晚餐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而相较于平时的工作日,周末的时间相对充裕,人们大多可以花费更多时间、更用心地准备每一餐。可即便如此,大多数的受访家庭也只会花45分钟来烹饪一顿饭,用餐时间也只比平时延长了10分钟左右。
解读:中国人自古便提倡进食时应细嚼慢咽,这也被视为重要的饮食养生准则。不过随着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一些人选择了在外就餐,认为既省时又方便。即便是在家里做饭,也是能简则简,通常只满足于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饱腹,而很少会从健康和营养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这一次的调查结果则提示人们:填饱肚子只是吃饭的最低层次,应该更多地关注饮食健康营养。
关于在家吃饭
调查显示,在所有选择在家做饭的家庭中,有60.3%是出于对健康的考虑,27.2%是基于食品安全的原因,还有11%的家庭是为了省钱而在家做饭。在调查中,有77%的家庭表示享受在家烹饪的过程,更有44%的受访者将烹饪看成舒缓工作和生活压力的手段之一。另外还有52%的受访者认为在餐桌前看到家人满足的笑容,是他们在家烹饪的最大原动力。
解读:在家吃饭不但可以消除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担忧,更可以吃得健康营养,减少油脂、糖、盐的摄入,并有针对性地为家庭成员补充身体所需物质,可谓有百利而无一害。更重要的是,家人共餐对于情绪的调节也益处多多,这也提示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家庭需要不断提高家庭成员对于烹饪技术和技艺的自信,以使人们能够更多地留在家中用餐,保证饮食营养和健康。
关于烹饪用具
调查显示,大多数中国家庭的厨房都拥有2个砧板、3把菜刀、4口锅、4个小家电、8个调味罐和11套餐具,这几乎可以被视为中式厨房烹饪用具的“标配”。
解读: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开始重视餐厨卫生。基于居家饮食卫生和健康的原因,类似于生熟分离、分锅烹饪等处理方式已被更多的家庭所采用。从这个角度来说,烹饪用具的“标配”还是十分有必要的。
关于和谁吃饭
调查显示,中国人在用餐时拥有各种各样的“伴侣”,有42.3%的受访者习惯于在电视节目的陪伴下度过用餐时光,这个比例还是相对较高的,这些人通常更喜欢将用餐地点设置在客厅,而且是更靠近电视的地方。
解读:其实,更好的选项应该是与家人同桌而餐。中国人自古便重视家庭氛围,喜欢与挚亲好友共享家宴。而随着工作和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很多人与家人共处的时间正在慢慢减少,更别提坐下来共进一餐了。不过仍有57%的被调查家庭平均每个月会举办一次家宴,值得大力提倡。
关于自己种菜
后勤与资产管理处组织召开食品安全专题会
3月14日下午,后勤与资产管理处于教学楼2栋209教室组织召开食品安全专题会议,各食堂餐饮公司、档口、大宗物资供应商、超市及相关食堂从业人员集体学习了由教育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3部委联合的《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文件,会议由覃永主持。
会上,陈佳丽就文件精神和具体政策规定进行了宣讲和解读,肖征碧对成都七中实验学校食品安全事件进行了通报,覃永就下一步学院的食品安全工作进行安排部署:食堂要围绕采购、贮存、加工、配送、供餐等关键环节,健全学校食品安全风险防控体系,保障食品安全,促进营养健康。应当按照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规定和健康中国战略要求,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落实校园食品安全责任,开展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的宣传教育。各食堂相关从业人员要加强学习,高度重视,时刻警惕,筑牢食品安全责任意识,严防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镜头回放】 某装甲团开展冬季适应性训练第3天,突降大雪,气温骤降。伙食保障人员在储存蔬菜时方法不当,导致部分蔬菜冻损,而炊事人员在制作热食过程中未将蔬菜的冻损部分除净,部分官兵食用后出现腹痛、腹泻等病症。
【专家解读】 科学选配和供应食物是确保冬季训练质量和官兵健康的前提条件。然而,一些单位在准备冬季适应性训练的食品时却简单地认为,只要把钱花足,把主副食买够,坚持按时开饭,就能做好官兵的伙食保障。然而,冬训期间的伙食保障与平时训练的伙食保障存在较大不同,由于冬训中官兵体能消耗大,更要把好伙食保障关。
【保障建议】 首先,要做好食物的储存。冬季气温低,尤其是在野外,蔬菜很容易受冻,加之部队冬季训练时间跨度相对较长,食物容易发生变质。因此,在肉类储存上,坚持鲜肉冷藏,做好消耗计划,坚持吃多少储多少;蔬菜类副食品应以含水分较少的大白菜、青椒、胡萝卜等为主,并做好防冻、防挤压工作。此外,官兵在长途行军过程中,还应储备一些体积小、重量轻、易保存、营养高的食品,如野战速热食品,以便及时补充能量。
其次,要保证食物质量。在选购主副食时,要特别关注米面的生产单位,注意肉类颜色是否正常,有无酸臭味,形态是否异常,也可先卤过、沥干,再按照食用一次所需的分量包装起来;注意蔬菜是否新鲜,有无冻损;查看熟食类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以判断食物是否保质保量。
再次,要做好炊事卫生工作。炊事员在从事炊事工作之前,应着干净的工作服,戴炊事帽。制作食物前要洗手,不能因天气寒冷或缺水而避繁就简。炊前炊后应及时做好灶具、厨具和野战炊事车内的卫生清理工作。
饮水篇 取水用水有讲究
【镜头回放】 某高炮团开展冬季训练第4天,训练课目为长途行军。在行军过程中,部分官兵由于口渴顺手捧起路边的积雪吃下。晚上宿营时,一些吃过雪团和冰块的官兵出现了咽喉痛、胃肠不适等状况。
【军医解读】 取水、用水是影响参训官兵训练和生活的重要环节。部队开展冬季训练时,大都将行军路线和训练场地定在偏远山区或林区,这些地方受污染程度较低。然而,一些官兵想当然地认为水质也没什么问题,未加检测就随意取水、用水,甚至直接取冰雪吃,对官兵的身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影响冬季训练效果。
【保障建议】 部队开展冬季训练时,最好将宿营地设置在水量充足、取水方便、远离工业区的地方。宿营地水井少或水量不足时,部队应科学采集冰雪化水饮用。采冰可选择在清洁、透明、杂质少的河段或水塘;采雪应在远离居住点的自然积雪处采集,并将表面雪层剥开后取中间层。
化冰时应先将冰块打碎,放少量于行军锅内,待融化后再逐渐加入碎冰。冰雪融化成水后,连队卫生员应先对水质进行检验,确认水无异味或其他颜色后,放入适量漂白粉、氯化物等药物进行消毒(约5分钟左右),而后才能供炊事用或煮沸后饮用(有条件的可配发过滤装置)。切不可直接食用冰块或雪团,避免由各类细菌、病毒引发胃肠炎、痢疾等病症。
此外,为了帮助官兵抵御寒冷,训练间隙或行军途中,应多为参训官兵准备热水,有条件的单位可准备热汤、姜汤等热饮,及时为官兵补充热量,保证官兵有充足的体力完成训练任务。
营养篇 科学调配保营养
【镜头回放】 某炮兵团在冬季训练中考虑到官兵体能消耗较大,特意让炊事员多准备肉类、蛋类等高热量食物为官兵补充体能,结果致使伙食保障品种单一,部分官兵因体内缺少维生素而出现口腔溃疡、夜盲等症状。
【军医解读】 冬训过程中,有的单位单纯地认为只要烹饪的食物味道好、热量高就能达到营养又健康的目的。然而,冬季训练属于重度劳动,官兵不仅每天需要补充大约3500千卡~4000千卡的热量,还需要补充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等多种营养物质,如不懂得科学加工、合理搭配,官兵在高强度训练中健康就难以保证。
辽宁读者:翟玉兰
误区一:当药品,用来治疗疾病
【情景回放】在某超市上班的张阿姨上个月肠胃不适,出现饭后腹胀、反酸和便秘症状。她以为是消化不良,到药店购买了一些消食的药品吃了几天仍不见好转。张阿姨所在小区里有位推销保健品的李大妈,多次劝她服用保健品进行调理,耐不住李大妈的劝说,张阿姨便花了700多元从其手中购买了维生素C、维生素B、胡萝卜素3种保健品。可吃了一段时间后,原有症状不仅没有缓解,还出现口腔溃疡、上腹疼痛、腹泻等症状。后来到医院检查后诊断为慢性肠胃炎。
【误区解读】如今,一些保健食品厂家和推销员为了获取最大利益,往往夸大其功效。而一些消费者在铺天盖地的宣传下,常常把保健食品与药品相提并论,甚至认为保健食品包治百病。从概念上看,保健食品不是药品,而是食品的一种;从功能上看,它仅有保健作用,并无治疗疾病作用。对于生理机能正常的人来说,保健食品是―种营养补充剂。对于生理机能异常的人来说,保健食品可以调节生理机能、强化免疫系统。日常生活中,普通消费者难以区分保健食品与药品的界定,容易将其功能与疾病治疗相混淆,从而误把保健食品当成药品来服用,结果耽误病情。
【教您一招】分辨药品与保健食品时,首先要看外包装盒上标注的“批准文号”。药品标注的是“国药准字”文号,是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而保健食品则以“国食健字”、“卫食健字”等文号出现,审批部门可能是国家,也可能是地方相关部门。其次,看标签和说明书。药品的标签和说明书上必须标注功能主治或适应症等内容;而保健食品没有治疗作用,不得涉及功能主治和适应症,只能标注保健功能或适宜人群等内容。最后,保健食品的包装和相关广告上都标明了批准文号、专用标志“蓝帽子”和“本品不能代替药物”的忠告语,消费者在选购时一定要留意。
误区二:当饭吃,取代正常饮食
【情景回放】高三学生小何,今年6月份参加高考。为了让孩子能够发挥好,考上一个理想的学校,父母听信推销员说食用某某保健品能够增强体质,抵抗疲劳,开发智力的宣传,专门花了几千元给他购买了蛋白粉、螺旋藻、矿物晶营养套餐等功能性保健食品,把这些东西当补品,每日三餐进行食用,很少让孩子吃饭。小何吃了20多天后,出现身体疲乏、记忆力下降等现象。后来到医院检查,诊断为轻度营养不良。医生建议不能将保健食品当饭吃,只能作为辅助食品服用。
【误区解读】保健食品主要含有一种或多种膳食成分:如维生素、矿物质、氨基酸等。从功能上看,保健食品主要是“膳食补充剂”。当身体所需的某一种或多种营养不能通过正常饮食足量摄取时,可以用它来补充。比如,蔬菜吃的较少时,可以适量补充维生素含片;体能消耗较大时,可以服用蛋白粉。但不应颠倒主次,以保健食品代替正常饮食。这是因为,相对于食物,保健食品营养成分比较单一,例如复合维生素,其含有的β胡萝卜素只有―种,而蔬菜水果中不仅含有多种β胡萝卜素,还含有叶黄素、番茄红素等其他营养素。从科学角度讲,注意平时营养均衡的饮食、有规律的生活习惯、适时适量的运动、保持乐观的心态,才是健康的根本保证。
【教您一招】那么,如何确定是否需要吃保健食品?应把握几个原则:首先,应到医院进行微量元素检测,看身体是否缺乏某些营养成分,若不需要尽量不要吃;其次,当身体缺少某些营养成分时,应在营养师的指导下进行饮食调节,优先采用食补的方法来补充营养;再次,若身体某方面的营养成分缺乏严重,短期内无法通过饮食完全获取,则要在医生指导下,根据个人身体健康状况、体质、年龄,区别不同季节、不同环境,选择适合的保健品;最后,不管是什么类型的保健食品,食用剂量均不宜过大,要适度把握,食用一段时间后,应及时到医院检查,若身体缺失的营养成分得到补充,就应停止食用,通过均衡饮食来调理补充,切不可盲目以为“营养越多越好”,胡乱吃保健食品,这样不但不能调节机体功能,还会导致营养失衡和代谢负担加重。
误区三:听信宣传,跟风消费
【情景回放】在某工厂打工的小潘父亲不久前做了阑尾炎手术,身体比较虚弱。小潘听说服用保健品可以增强体质,便打算寄点保健品给父亲滋补一下身体。来到保健品销售店后,导购员马上拿出一摞宣传手册,热情地给他讲解。小潘看到宣传册上标注的患者证言,某某国家“进口”,某某大牌明星代言,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花了两个多月工资,购买了海参口服液、人参胶囊等保健品寄给了父亲。令他没想到的是,父亲服用后,不但身体没有得到较快恢复,反而刀口难以愈合,又住了医院。医生解释说小潘父亲的体质偏热,不能服用这些高热量的保健食品。
李里特教授在2005年撰写多篇论文阐述“食育”理论。作为国内首先提出这一概念的专家,李教授从事食品研究工作二十多年,深谙食育对于传统文化、农业经济、国民健康的重大意义,为此本刊专访了李里特教授,为我们更深入解读“食育”。
食育由来已久
也许,有人没有听说过“食育”。也许,有人纳闷吃了这么多年饭,现在反倒要学如何吃饭了。实际上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形成自己的饮食偏好,而这些偏好大多数都受环境的影响,尤其与家庭、父母的影响有关。
其实,食育一直以各种方式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从我们在母腹中就受到来自母亲的饮食教育,在源自母亲、家庭、地域的饮食习惯中,我们从小就接受着朴素自觉的饮食教育。各个民族、各个省份、南方北方不同的人对食品的喜好,一生都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严格地说这都是食育的过程。比如有人从小爱吃辣椒,有人从小就闻不惯大蒜味,山东人口味比较重,江浙人饮食偏甜。所以,那么多带有家乡味、母亲味的食物,让人一生怀念。但是,一代代传承的饮食习惯和口味,经历时代变迁时却遇到了问题。
专家们希望通过食育让人们在无数的选择和诱惑面前,科学合理地选择自己的生命基础――日常膳食,而并非单纯的沿袭多年的口味偏好。
食物越丰富越需食育
食品短缺的年代,人们对饮食营养的认识局限于“吃饱肚子”,为了能够将粗杂的食物吃下去,很多地方烹调时油盐较重,形成了偏咸喜油的口味。
近二十年来,随着农业技术、食品工业的发展,我们已经进入饱食时代。人处于不受节制的食物世界中,饮食结构更多地受欲望和习惯所左右。在这种情况下,过去的不良饮食习惯和不正确的饮食知识对健康产生了严重影响。许多国家做营养调查时,发现了此类问题。
率先提出食育概念的日本也遇到同样的问题,“在国民饮食生活中存在偏食、饮食不规律、肥胖、生活习惯病增加、过度减肥等问题。此外,还有新出现的食品安全、食品依赖海外进口和食品信息泛滥成灾的问题。”
“从改善饮食、确保饮食安全方面人们需要知道‘食’应有的状态。先人在绿色和水的恩惠
的自然中哺育出的带有地域多样性、丰富的味觉、充满文化气息的日本食文化有逐渐失去的危机。”于是,我们看到日本的食育教育从婴幼儿就开始抓,走在了世界前沿。在幼儿园中,通过颜色丰富的搭配,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选择食物的全面性,也把膳食搭配的概念通过日常饮食灌输给孩子们,让他们养成终生的健康饮食好习惯。
弘扬中华食文化
李教授在国内首先提出食育概念也正是忧心于“国民吃什么、怎么吃、吃哪国的食品,不仅关系到国民健康,更关系到本国农业兴衰”。
食育的问题也是饮食习惯的培养,着重于人的健康,还关系一国的农业,维系本国农产品的市场,和食品战略安全。当今很多发达国家利用他们的食品工业化、营销的优势努力改造世界食品消费最大的中国人的食物构成,借此打开自身农产品的销路,对我国传统食品产生很大影响。比如如果中国人都愿意吃面包,而中国的小麦恰好比较适合做馒头、面条,那么中国的小麦、大米生产就会受到影响。现在很多孩子口味改变更喜欢吃面包,这实际上对农业是一个很大的威胁。而和馒头、面条相比面包并无营养上的优势。
所以印度、韩国、法国都引导国民欣赏并喜爱吃本国传统食品。韩国提出的“身土不二”、我们常说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营养和基因组学上找到了证据。“水土不服”主要是吃的东西改变后,不适合于肠胃的消化,引起肠胃的疾病。
而李教授也从多年的研究和食育倡导中受益,逐渐改变了口味。“过去食物短缺,吃不上肉,生活水平提高后曾一度喜欢吃肉,现在发现肉、奶酪吃多了对身体并不好,豆浆和豆腐更适合中国人吃”。现在李教授的早餐里必有豆浆,传统的面食馒头也是他的最爱。
李教授强调,弘扬中华饮食文化包括继承发扬传统中科学合理的东西,也包括学习吸收世界一切有益的食文化,克服传统中的愚昧和陋习。
食育误区纠正
1.食育不仅仅是通常所说的营养知识普及,而是许多吃的实践。通过实践使每个人形成对健康饮食的牢固印象,使人们把良好的饮食习惯,对健康有益的食谱和摄食方式,变成自己的嗜好习惯,自觉地体现在日常生活中。
2.食育不是枯燥的知识学习,而是满足身心需要的愉快实践。食育必须吸收现代预防医学的一系列成果,通过对人们日常饮食生活营养的分析、改进,让人们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食育当然还要体现人类和自然和谐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