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对投资学的理解范文

对投资学的理解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4-01-02 14:44:3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对投资学的理解,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对投资学的理解

篇1

关键词:量子力学;经典科学世界图景;非机械决定论;整体论;复杂性;主客体互动

Abstract:Asoneofthreerevolutionsofphysicsin20thcentury,quantummechanicshasgreatlytransformedtheworldviewofclassicalscienceinmanyaspects.Quantummechanicsbreaksthoughthemechanicaldeterminisminclassicalscience,transformingitintononmechanicaldeterminism;itchangesscientificcognitiveprocessfromthetheoryofreductionismtothetheoryofwholism;itshiftsthewayofthinkingfrompursuingsimplicitytoexploringthecomplexity;italsoestablishestheinteractionbetweensubjectandobjectinscientificresearches.

Keywords:quantummechanics;worldviewofclassicalscience;nonmechanicaldeterminism;wholism;complexity;interactionbetweensubjectandobject

经典科学基本上是指由培根、牛顿、笛卡儿等开创的,近三百年内发展起来的一整套观点、方法、学说。经典科学世界图景的最大特征是机械论和还原论,片面强调分解而忽视综合。以玻尔、海森伯、玻恩、泡利、诺伊曼等为代表的哥本哈根学派的量子力学理论三部曲:统计解释—测不准原理—互补原理所反映的主要观点是:微观粒子的各种力学量(位置、动量、能量等)的出现都是几率性的;量子力学对微观粒子运动的几率性描述是完备的,对几率性的原因不需要也不可能有更深的解释;决定论不适用于量子力学领域;仪器的作用同观察对象具有不可分割性,确立了科学活动中主客体互动关系。[1]量子力学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经典科学世界图景。

一、量子力学突破了经典科学的机械决定论,遵循因果加统计的非机械决定论

经典力学是关于机械运动的科学,机械运动是自然界最简单也是最普遍的运动。说它最简单,因为机械运动比较容易认识,牛顿等人又采取高度简化的方法研究力学,获得了空前成功;说它最普遍,因为机械力学有广泛的用途,容易把它绝对化。[2]机械决定论是建立在经典力学的因果观之上,解释原因和结果的存在方式和联系方式的理论。机械决定论认为因和果之间的联系具有确定性,无论从因到果的轨迹多么复杂,沿着轨迹寻找总能确定出原因或结果;机械决定论的核心在于只要初始状态一定,则未来状态可以由因果法则进行准确预测。[3]其实,机械决定论仅仅适用于宏观物体,而对于微观领域以及客观世界中大量存在的偶然现象的研究就产生了统计决定论。[4]

量子力学是对经典物理学在微观领域的一次革命。量子力学所揭示的微观世界的运动规律以及以玻尔为代表的哥本哈根学派对量子力学的理解,同物理学机械决定论是根本相悖的。[5]按照量子理论,微观粒子运动遵守统计规律,我们不能说某个电子一定在什么地方出现,而只能说它在某处出现的几率有多大。

玻恩的统计解释指出,因果性是表示事件关系之中一种必然性观念,而机遇则恰恰相反地意味着完全不确定性,自然界同时受到因果律和机遇律的某种混合方式的支配。在量子力学中,几率性是基本概念,统计规律是基本规律。物理学原理的方向发生了质的改变:统计描述代替了严格的因果描述,非机械决定论代替了机械决定论的统治。

经典统计力学虽然也提出了几率的概念,但未能从根本上动摇严格决定论,量子力学的冲击则使机械决定论的大厦坍塌了。量子力学揭示并论证了人们对微观世界的认识具有不可避免的随机性,它不遵循严格的因果律。任何微观事件的测定都要受到测不准关系的限定,不可能确切地知道它们的位置和动量、时间和能量,只能描述和预言微观对象的可能的行为。因此,量子力学必须是几率的、统计的。而且,随着认识的发展,人们发现量子统计的随机性,不是由于我们知识和手段的不完备性造成的,而是由微观世界本身的必然性(主客体相互作用)所注定。

二、量子力学使得科学认识方法由还原论转化为整体论

还原论作为一种认识方法,是指把高级运动形式归结为低级运动形式,用研究低级运动形式所得出的结论代替对高级运动形式的本质认识的观点。它用已分析得出的客观世界中的主要的、稳定的观点和规律去解释、说明要研究的对象。其目的是简化、缩小客体的多样性。这种方法在人类认识处于初级水平上无疑是有效的。如牛顿将开普勒和伽利略的定律成功地还原为他的重力定律。但是还原论形而上学的本质,以及完全还原是不可能的,决定了还原论不能揭示世界的全貌。

量子力学认为整体与部分的划分只有相对意义,整体的特征绝非部分的叠加,而是部分包含着整体。部分作为一个单元,具有与整体同等甚至还要大的复杂性。部分不仅与周围环境发生一定的外在联系,同时还要表现出“主体性”,可将自身的内在联系传递到周边,并直接参与整体的变化。因而,部分与整体呈现了有机的自觉因果关系。在特定的临界状态,部分的少许变化将引起整体的突变。[6]

波粒二象性是微观世界的本质特征,也是量子论、量子力学理论思想的灵魂。用经典观点来看,也就是按照还原论的思想,粒子与波毫无共同之处,二者难以形成直观的统一图案,这是经典物理学通过部分还原认识整体的方法,是“向上的原因”。可是微观粒子在某些实验条件下,只表现波动性;而在另一些实验条件下,只表现粒子性。这两种实验结果不能同时在一次实验中出现。于是,玻尔的互补原理就在客观上揭示了微观世界的矛盾和我们关于微观世界认识的矛盾,并试图寻找一种解决矛盾的方法,这就是微观粒子既具有粒子性又具有波动性,即波粒二象性。这就是整体论观点强调的“向下的原因”,即从整体到部分。同样,海森伯的测不准原理说明不能同时测量微观粒子的动量和位置,这也说明绝不能把宏观物体的可观测量简单盲目地还原到微观。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造成经典科学观与现代科学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不同的根本在于思考和观察问题的层面不同。经典科学一味地强调外在联系观,而量子力学则更强调关注事物内部的有机联系。所以,量子力学把内在联系作为原因从根本上动摇了还原论观点。

三、量子力学使得科学思维方式由追求简单性发展到探索复杂性

从经典科学思维方式来看,世界在本质上是简单的。牛顿就说过,自然界喜欢简单化,而不喜欢用什么多余的原因以夸耀自己。追求简单性是经典科学奋斗的目标,也是推动它获取成功的动力。开普勒以三条简明的定律揭示了看似复杂的太阳系行星运动,牛顿更是用单一的万有引力说明了千变万化的天体行为。因而现代科学是用简单性解释复杂性,这就隐去了自然界的丰富多样性。

量子力学初步揭示了客观世界的复杂性。经典科学的简单性是与把物理世界理想化相联系的。经典物理学所研究的是理想的物质客体。它不但用理想化的“质点”、“刚体”、“理想气体”来描述物体,而且把研究对象的条件理想化,使研究的视野仅仅局限于人们自己制定的范围之内。而客观世界并不是如此,特别是进入微观领域,微观粒子运动的几率性、随机性;观测对象和观测主体不可分割性等都足以说明自然界本身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在现代科学中,牛顿的经典力学成了相对论的低速现象的特例,成为非线性科学中交互作用近似为零的情况,在量子力学中是测不准关系可以忽略时的理论表述。复杂性的提出并不是要消灭简单性,而是为了打破简单性独占的一统地位。复杂性是把简单性作为一个特例包含其中,正如莫兰所说的,复杂性是简单性和复杂性的统一。复杂性比简单性更基本,可能性比现实性更基本,演化比存在更基本。[7]今天的科学思维方式,不是以现实来限制可能,而是从可能中选择现实;不是以既存的实体来确定演化,而是在演化中认识和把握实体。复杂性主张考察被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在对其作出层次与类别上的区分之后再进行沟通,而不是仅仅限于孤立和分离,它强调的是一种整体的协同。

四、量子力学使科学活动中主客体分离迈向主客互动

经典科学思维方式的一个指导观念就是,认为科学应该客观地、不附加任何主观成分地获取“照本来样子的”世界知识。玻尔告诉人们,根本不存在所谓的“真实”,除非你首先描述测量物理量的方式,否则谈论任何物理量都是没有意义的!测量,这一不被经典物理学考虑的问题,在面对量子世界如此微小的测量对象时,成为一个难以把握的手段。因为研究者的介入对量子世界产生了致命的干扰,使得测量中充满了不确定性。在海森伯看来,在我们的研究工作由宏观领域进入微观领域时,我们就会遇到一个矛盾:我们的观测仪器是宏观的,可是研究对象却是微观的;宏观仪器必然要对微观粒子产生干扰,这种干扰本身又对我们的认识产生了干扰;人只能用反映宏观世界的经典概念来描述宏观仪器所观测到的结果,可是这种经典概念在描述微观客体时又不能不加以限制。这突破了经典科学完全可以在不影响客体自然存在的状态下进行观测的假定,从而建立了科学活动中主客体互动的关系。

例如,关于光到底是粒子还是波,辩论了三百多年。玻尔认为这完全取决于我们如何去观察它。一种实验安排,人们可以看到光的波现象;另一种实验安排,人们又可以看到光的粒子现象。但就光子这个整体概念而言,它却表现出波粒二象性。因此,海森伯就说,我们观测的不是自然本身,而是由我们用来探索问题的方法所揭示的自然。[8]

量子力学的发展表明,不存在一个客观的、绝对的世界。唯一存在的,就是我们能够观测到的世界。物理学的全部意义,不在于它能够描述出自然“是什么”,而在于它能够明确,关于自然我们能够“说什么”。

参考文献:

[1]林德宏.科学思想史[M].第2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70-271.

[2]郭奕玲,沈慧君.物理学史[M].第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1-2.

[3]刘敏,董华.从经典科学到系统科学[J].科学管理研究,2006,24(2):44-47.

[4]宋伟.因果性、决定论与科学规律[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5,11(9):25-30.

[5]彭桓武.量子力学80寿诞[J].大学物理,2006,25(8):1-2.

[6]疏礼兵,姜巍.近现代科学观的演进及其启示[J].科学管理研究,2004,22(5):56-58.

篇2

【关键词】 内瘘; 血液透析; 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 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34-0092-02

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是终末期肾病(end stage renal diseae, ESRD)患者主要的替代疗法,并随着透析技术的广泛应用,ESRD患者长期生存率明显提高。而血管通路是进行血液透析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是HD患者的生命线[1]。自1966年Brescia和Cimino建立动静脉内瘘以来,动静脉内瘘已成为目前最重要、最常用的血管通路,而血管通路失功常是透析患者住院的重要原因。文献[2-3]认为患者对内瘘保护意识淡薄,保护能力不够,这些是引起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加强血透患者保护血管通路的健康教育非常重要。在近年来提高慢性病患者自我护理的研究中,有学者引入了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模式,笔者所在医院以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为指导,对血液透析患者内瘘自我护理能力进行健康教育,以探讨其在HD患者中对内瘘血管自我护理方面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透析室中的门诊HD患者40例,包括男24例,女16例;年龄33~72岁;其中原发性慢性肾炎24例,糖尿病肾病6例,痛风肾3例,高血压肾病6例,多囊肾1例。所有患者均符合血液透析指征,需进行HD治疗,透析时间≥3个月,每周2~3次,每次4~5 h。排除意识障碍、有严重合并症或并发症、有精神障碍或精神病史者,患者均自愿参加本项研究。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 以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为指导,依据HD患者所处内瘘自我护理行为的具体阶段,制定健康教育策略和具体内容,形成分阶段的健康干预指导,实施时间6个月。干预形式及时间:个别指导每周1 次,30 min/次;群体干预、每周1 次,60~90 min/次。肾友会每月一次,30~60 min/次。具体健康教育策略如下:(1)前意向阶段 本期特点为HD患者目前没有进行内瘘自我护理的意愿。此该阶段需提醒患者不进行内瘘自我护理所产生的问题和内瘘自我护理带来的好处, 并使用成功事例来鼓励患者进行权衡利弊,激发其产生内瘘自我护理的动机。此阶段干预次数一般为5次。(2)意向阶段。处于本阶段的HD患者有进行内瘘自我护理的意愿,打算在未来6个月内进行内瘘自我护理,但无明确的计划和承诺。此期干预着重于解释内瘘自我护理对透析的影响,来坚定HD患者进行内瘘自我护理的决心,鼓励患者说出心中的顾虑,帮助分析顾虑产生的原因, 加强患者的信心,同时对其家庭成员宣传进行内瘘自我护理的益处。必要时介绍内瘘自我护理较好的患者,坚定其行为的决心。干预次数为4次。(3)准备阶段。该阶段HD患者打算在近期内进行内瘘自我护理,或者已经有意识地进行内瘘自我护理,例如买了握力器及护腕等。此期强调与患者的合作关系,发放内瘘自我护理相关资料,介绍内瘘自我护理的方法和技巧。同时通过与家属的访谈争取家庭成员的合作。干预次数为3次。(4)行动阶段。处于该期的患者已经开始进行内瘘自我护理,并已达到内瘘自我护理的相关目标行为,但该行为尚未超过6个月。处于该时期的患者需要强调鼓励其持之以恒。干预次数为2次。(5)维持阶段。此期患者坚持进行内瘘自我护理已经超过6个月,已经相对稳定。但仍然需要强化管理及避免退回。每个月对患者的行为改变进行量化评分,将行为改变后的控制指标与开始行为改变时的指标评比,肯定患者作出的努力,给予正确的评价,随着时间的推移,行为改变速度会减慢,特别要与患者及家人讨论故态复萌的危险,帮助患者寻求家人的支持。

1.2.2 评价方法 在干预前及干预后6个月采用客观和主观的指标测评HD患者内瘘自我护理行为所处的阶段、内瘘自我护理能力、健康教育效果、内瘘并发症。(1)行为改变分阶段测评表[4]。共4个条目,把个体的行为改变过程进行分期,分为5个阶段,主要用于测评HD患者内瘘自我护理行为所处的阶段。内瘘自我护理行为改变阶段评估问卷包括1个问题,即“你有没有认真地想过进行内瘘自我护理?”,患者自行选择答案。选择回答“没有想过进行内瘘自我护理”,则为前意向阶段;如回答“是的,我准备在下6个月进行内瘘自我护理”,则为意向阶段;如患者回答“是的,我准备在下个月进行内瘘自我护理”,则处于准备阶段。 如患者为已进行内瘘自我护理,但时间未超过6个月则为行动阶段,如果时间超过6个月则为维持阶段。(2)效果评价指标。以内瘘并发症为评价效果的客观指标。以内瘘自我护理能力和健康教育效果两个自评式问卷作为干预效果的主观指标。采用科室制定的自我护理能力调查表,包括遵医嘱用药、功能锻炼、避免压迫、避免损伤、预防感染、自我监测、生活习惯及内瘘异常的处理,采用5点记分法。健康满意度调查表,分A、B、C、D4个等级,相对应的分值为3、2、1、0分,满分为30分,共10个问题。

1.3 统计学处理

将搜集的资料检查、核对后,用Epidata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患者满意度、自我护理能力比较

干预后患者满意度、自我护理能力高于干预前(P

3 讨论

以行为改变为目的的健康教育已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5]。健康教育措施需要与行为改变阶段匹配[6]。在干预过程中,若不考虑行为改变的阶段性,其干预的效果甚微[7]。行为分阶段干预是依据干预对象所处不同的行为阶段及相应的心理需求设计干预方案而进行的干预。该理论把行为改变分为五个阶段,其意义在于为行为的过程提供了一个量化的评价指标以评定患者行为改变的具体进程。医务人员应仔细评估透析患者,确定他得处理哪一个阶段,结合患者的个体情况采取不同的策略,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在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的指导下,任何一个患者都可能从前一个阶段进入下一个阶段。避免了过去武断地把患者分为“配合”、“不配合”,而使部分患者失去了指导的机会。根据个体所处不同的行为变化阶段和需求确定健康教育方法的必要性,是该理论最突出的特点[8]。

顺利进行血液透析的基本保障是建立动静脉内瘘[9-10],保护好内瘘除了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和护理外,更主要是靠患者自己对维护内瘘的知识的掌握和实施。特别是门诊透析患者,间歇期在家度过,工作人员应传授有关保护知识。因此对患者进行内瘘的健康教育,提高自我护理能力至关重要。本研究以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为指导,将健康教育融入到患者行为不同阶段,使其充分掌握内瘘自我护理的相关知识,强化自我护理行为能力。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干预6个月后HD患者内瘘自我护理能力提高,内瘘自我护理行为所处阶段显著提高,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下降,患者对健康教育效果的满意度提高。由此可见,基于HD患者内瘘自我护理行为所处阶段,以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为指导进行干预,确实取得了行为改变上的成功。

综上所述,以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为指导的健康教育可提高HD患者内瘘自我护理能力、内瘘自我护理行为所处阶段、对健康教育的满意度,并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吴丽萍,李亚洁,谢翠华,等.行为转变理论在糖尿病患者足部自我护理行为中的作用研究[J].护理学报,2008,15(1):16-19.

[2]杜春玲.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失功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实用医学杂志,2010,26(10):1832-1834.

[3]宁志芳,符霞.延长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使用寿命的护理方法[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4):364-365.

[4]Ha B T T,Jayasuriya R,Owen N.Male involvement in family planning in rural Vietnam: an application of the Transtheoretical Model[J].Health Education Research,2003,18(2):171-180.

[5]孔浩南,胡俊峰.健康行为改变在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进展[J].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10,5(3):219-222.

[6]Aveyard P,Massey L,Parsons A,et al.The effect of Transtheoretical Model based interventions on smoking cessation[J].Social Science & Medicine,2009,68(3):397-403.

[7]Frenn M,Malin S.Diet and exercise in low-income culturally diverse middle school students[J].Public Health Nurs,2003,20(5):361-336.

[8]傅华,李枫.现代健康促进理论与实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74-84.

[9]张维娜,姜亚芳.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照顾者负荷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11):1016-1019.

篇3

1.将科学研究视为本门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证券投资学”教学中,应鼓励师生就学术探讨广泛交流、共同参与新知识、新技术的研究,这种科学研究型的教学远远好于单纯的知识传授,因为通过科研式的教学,教师能够不断丰富更新教学内容,从而带动和推进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从这种教学方式中感到学知识是一种创造的行为,而不是简单的重复记忆。研究型大学之所以被冠以“研究型”就在于其拥有完善的教学和科研设施,比较充足的科研经费,能够为本科学生提供一种研究型的校园文化,因此,研究型大学理应培养学生的强烈求知愿望和探知精神。只有而且只有将学术研究融入到“证券投资学”的教学过程中,金融专业的学生才能够对变化莫测,新兴的金融产品不断出现和发展的证券市场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够适应证券市场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

2.将实践教学视为本门课程的重要环节

证券投资学涉及到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投资学等多方面的理论知识,是对各种理论知识的一种综合应用,学生如果能在证券投资实训环境下接受投资

理论教育,不仅更加易于理解和掌握相关理论知识,认识和把握相关证券投资实践,而且也能在实现二者的结合过程中做到相辅相成、互促互进。最重要的是,通过实践教学,学生不仅能够容易了解证券投资分析技术的一般原理,也能够掌握相应的具体的证券投资分析技术手段,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接受新的知识,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营造一种能培养探索性、创新性和创造性的学习环境,使证券投资学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互相渗透促进,产生强大的聚合效应。

二、研究型大学金融专业“证券投资学”本科课程教学模式的建构

根据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校推行研究型教学模式是“质量工程”的内在要求,是研究型大学对培养创新型人才需求的响应,同时也是落实教学改革与实践的重要体现。因此,从上述特征出发,研究型大学金融专业“证券投资学”本科课程教学模式的建构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教育理念的重构

研究型大学的教师在金融专业“证券投资学”中所秉持的教育理念应从向学生传递证券投资学知识转变到让学生体验和发现证券投资学知识的过程,从让学生记忆证券投资学知识向鼓励学生运用证券投资学知识来发展创新思维与创新品质的过程转变。法国文化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曾言: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在“证券投资学”教学过程中突出证券投资学的知识、证券投资学的应用能力、对证券投资学核心理念领悟的素质三维度有机结合的证券投资学教学理念,强调知识、能力、素质在证券投资学教学过程中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证券投资学知识是基础,没有知识,证券投资学的应用能力与核心理念领悟的素质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能力是知识外化的表现,素质是知识内化的结果。从教育角度看,能力和素质是知识追求的目标。学习证券投资学知识的根本目的不是占有知识,而是发展能力,提高素质。知识是死的,能力和素质是活的。一个有能力的人可以在一定证券投资学知识基础上不断获得新的知识和创造新的知识,并在此过程中促进其证券投资学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因此,对于研究型大学而言,对金融学专业的学生在“证券投资学”教学的过程中进行科学精神、科学研究方法、科学品德的培养,强调证券投资学知识、应用能力、核心理念的领悟等素质是非常重要的。

2.注重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前瞻性

“证券投资学”课程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其创新性强,证券市场上新品种、新规则、新现象层出不穷;二是其动态性强,证券市场的行情瞬息万变。这两个特点决定了“证券投资学”的教学内容必须与时俱进,呈现开放式的姿态,不断融合新的知识和理念,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由于受到物理空间和授课时间的限制导致学生难以直观地感受到证券市场的动态特征的情况。因此,证券投资学的课堂教学应在内容、时间和空间上进一步拓展和延伸。教师在证券投资学的教学中首先要知道何可言,何不可言;何可为,何不可为;何可取,何不可取。

首先要注重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其次要培养学生高效的沟通技巧,使其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让他人迅速了解自己想法,从而对他人施加影响,充分展现自己和自己所从事项目的思想和价值。再次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现在在任何领域的创新都要涉及多个领域的知识,它已经不是一个人单打独斗就能够实现的。因而,团结协作的精神是在“证券投资学”教学过程中应予以特别关注的。最后要培养学生开阔的国际视野。面对经济的全球化和激烈的国际竞争,培养的证券投资业拔尖创新型人才必须要有开阔的国际视野。要熟悉国际文化环境,拥有国际态度和国际知识,拥有国际意识、国际活动能力和竞争能力。因此,“证券投资学”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前瞻性是研究型大学金融学专业教学必须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3.深化实践教学

篇4

【关键词】《投资学》;教学内容;案例教学;实践性教学

一、《投资学》的学科体系和教学内容

《投资学》是站在投资者的立场,以投资领域为客体,研究资本形成规律的一门经济学科。其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指导人们进行正确的投资决策和管理。自古典经济学派到现代经济学的各流派都十分重视对投资问题的分析,但是各派都是从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总体上来研究投资的。投资经济理论是溶合在宏观经济理论和微观经济理论之中,而没有独立于经济理论之外。《投资学》涉猎的范围极广,投资学科体系因此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构造,比如,投资学科体系按照研究的范围不同可构造为:微观投资学、宏观投资学和国际投资学三个层次;投资学科体系按照投资主体的不同可构造为:家庭投资学、厂商投资学和公共投资学三种;投资学科体系也可以按照资产的形态不同构造为:实物投资学、金融投资学和人力资本投资学三种。西方国家对投资范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因此其《投资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也就不同。从狭义的角度出发,《投资学》研究的就是证券投资的学问;至于一些直接投资,如企业投资则属于公司理财;国家投资则属于宏观经济政策,均不在《投资学》的研究范围之内。随着期货、期权等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和创新,当今西方《投资学》研究的主流是以证券投资和衍生金融工具投资为主的金融投资。当前比较经典的西方《投资学》的教材诸如,滋维・博迪(Zvi Bodie)等人合著的《投资学》(第5版)的内容包括八部分:导论、资产组合理论、资本市场均衡、固定收益证券、证券分析和期权、期货及其他衍生证券、积极的资产组合管理和附录,威廉・F・夏普(William F.Sharpe)等人合著的《投资学》(第5版)的体系也大体相近。

我国1981年以前基本没有投资这一范畴,只有基本建设这一范畴,1982年以后出版的《基本建设经济学》就是作为基本建设经济专业的主要教材,1988年国家教委将基本建设财务与信用专业和基本建设专业改造为投资经济管理专业,随之相应出版的《投资经济学》、《投资学》和《投资管理学》等教材的研究对象仍然是固定资产投资,证券投资是被排除在外的。1998年投资学专业遭到了全面的撤并,但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以证券投资为主要形式的金融投资正在成为投资者的一个重要投资方式,近两年一些院校已经重新恢复了投资学专业,投资学专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但是当前存在一个明显的问题是,投资学的学科体系还需重新构造,《投资学》的教学内容还需进一步规范。纵观当下出版的各类《投资学》教材,其体系各不相同,这也为《投资学》课程的教学带来了一些困惑和不便。有些投资学教材仍然沿用了我国传统投资学的内容体系,即主要以固定资产投资和宏观投资为主;有些投资学教材则完全采用西方以证券投资等金融投资为主的内容体系;有些投资学教材则兼顾了我国的传统投资学与西方投资学的内容体系。《投资学》作为投资学专业的入门课程或作为其他专业(如财政学、财务管理、金融、工商管理、国际经济等专业)的主干课程或选修课程,教学目的并非是通过这一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就能掌握如何去投资了,重要的是要通过这一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知道《投资学》的体系以及有关投资领域的一些基本知识、规律、投资理念和投资的思维方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投资学》课程的学科体系和教学内容应当包括投资学总论、实物资本投资、金融资本投资和宏观投资这几部分,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在讲授时可以有所侧重。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首先入门投资这一博大精深的领域,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理念、思维和方法,进而为他们有兴趣进一步深入学习投资学奠定一个良好的学科基础,不同专业和兴趣爱好的学生可以进一步选学比如证券《投资学》、《外汇交易》、《国际投资学》、《金融市场学》、《金融工程》等后续课程。

二、案例教学与《投资学》

虽然目前关于《投资学》方面的教科书和参考书很多,但这些书要么是侧重于理论介绍,要么是侧重于实践操作,很少有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或者是运用案例加以分析,将理论深入浅出地介绍清楚的,这给讲授《投资学》的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何将抽象的理论让学生能够理解并产生学习兴趣成为困扰教师的一个难题。《投资学》是作为本学科的一门入门课程,它不像一些后续课程(如证券投资学)那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主要还是对《投资学》领域一些基本知识、规律、投资理念和思维方法的介绍,因此其理论色彩相对较浓。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接受这些知识,必须要通过案例教学(这里的案例教学不等同于实践性教学)来实现这一目的。美国小劳伦斯・E・列恩在《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指南》中关于案例教学的定义是“教师们以教学案例为基础,在课堂中帮助学习者达到特定学习目的的一整套教学方法及技巧。”他认为,“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复杂问题的解决方法既不能在教科书中找到,也不可能获得人人都赞同的‘正确答案’。案例方法为学习者设想了这样的一个世界,即通常在时间很短、信息不充分的条件下,需要靠批判性思维技巧和能力来提出有说服力的论点。这种分析以叙事形式出现,并鼓励学生参与。”案例教学要针对课程中出现的知识点,由教师有目的地去搜集、整理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并设计一些问题供学生思考。案例教学应重视师生间的互动性。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负责讲解和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应当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则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或是回答一些简单的课堂提问,学生习惯于用既定的思维和方法来思考和解决问题,缺乏自主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创新意识。在案例教学中,需要鼓励学生要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无所谓对错,重在思考,学会思考远比获知一个正确的答案重要得多。引导学生,看待同一个问题或案例,要摆脱“唯一标准答案”对自己思维的束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应有辩证的思维。在课堂上,通过讨论,对各种观点的合理性进行分析,然后在各种合理的答案中寻找在现有条件下的最佳答案。还可以让学生去设想和探讨在各种其他条件下,该案例又会得出怎样的结果。对于案例教学,重要的不是学生能否得出正确的答案,而是重视探讨、分析案例的过程和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践性教学与《投资学》

投资学理论源于实践,是对实践的提炼、总结和升华,学习《投资学》的目的是为了指导投资者的投资实践,因此,《投资学》的教学也应当重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尽管《投资学》是一门投资领域的入门基础课程以及由于授课学时的限制,《投资学》课程所赋予学生的更多的应是一种关于投资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思考问题的方法,而不是一种实际操作能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投资学》课程的教学可以脱离实践,相反,《投资学》的教学需要紧密联系实践和让学生尽可能接触实践。笔者认为,实践性教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投资学》实践性教学是指在《投资学》课程开设之后所进行的实验教学。广义的《投资学》实践性教学应当包括在《投资学》课堂上的案例教学和在《投资学》课程开设之后所进行的实验教学。笔者更认同广义的《投资学》实践性教学。关于《投资学》的案例教学如前所述,关于实验教学主要针对投资学、金融学等专业的学生或者对投资领域感兴趣并且学习过《投资学》后续课程的学生而言。投资学实验教学的开展首先需要相应师资力量和相关的硬件和软件准备。实验教学应加强对教师的实践培训,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考虑聘请投资领域的资深从业人员担任一部分实验教学任务或开设讲座。《投资学》实验室的建设也是必不可少的(包括硬件和软件),利用相关软件,让学生模拟投资操作,并追踪投资市场的实际表现。投资实验室不仅可以让学生模拟证券投资实践甚至是期货市场实践,还可以让学生利用投资项目经济评价等软件进行投资项目经济评价等方面的实践。实验教学除了在投资实验室开展之外,还可以开设第二课堂,通过与证券公司、期货经纪公司、投资咨询机构等相关业务部门的合作,将学生带到真实的投资市场和环境中让学生亲身去体验各种投资活动的操作过程,让有经验的投资专家为学生提供现场指导,进行实战分析、市场预测或评估。

参考文献:

[1] 张中华,谢进城:投资学[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2] 刘茂盛:多媒体案例教学方法在投资学概论中的运用[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

[3] 谢进城,张东:投资学导论[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4] 张仲敏,钱从龙:投资学[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篇5

【关键词】投资学 研究性教学 教学模式

研究性教学是指教师以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学识积累为基础,通过教学与研究、实践的结合,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经验和能力,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使其在研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和训练思维的教学。

近年来,研究性教学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研究性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不断深入,通过研究性教学的开展,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的学习,将教科书上的“答案”变成“问题”,鼓励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在探究过程中能动地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和培养能力。投资学作为金融专业的核心课程,其教学内容与课程特点非常适合研究性教学的开展。

一、投资学开展研究性教学的适用性

相对于金融专业的其他课程来说,投资学开展研究性教学有着天然的优势,其课程特点使它能够更容易的与研究性教学结合起来。

(一)投资学的综合性

投资学作为核心专业课程一般有较多的前置课程,在投资学的学习中会用到西方经济学、货币银行学、金融市场学以及统计学等等多门专业基础课程的知识,课程综合性较强,通过研究性教学手段,能使学生综合使用所学知识,更好地理解所学课程,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与综合能力。

(二)投资学的应用性

投资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运用投资理论指导投资实践是课程的教学目标。正是因为这种可操作性使学生容易产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研究性教学引导学生对现实的投资实践进行考察与思考,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投资学的复杂性

投资学同时也是一门复杂的社会科学,其理论像投资本身一样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学者对投资的研究不断深入,各种理论不断出现,相关研究是金融学学术研究的重点和前沿,这样的课程非常适合研究性教学的开展。鼓励学生了解相关学术研究、对这些研究进行思考甚至批判,通过这样的过程使学生提高专业素养,这正是投资学研究性教学的真意。

二、投资学研究性教学的教学设计

研究性教学中“以项目为中心的学习”和“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这两种模式最为普遍。投资学的研究性教学也应该借鉴这两种模式,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深入挖掘研究性教学的可能。

(一)任务研究

以项目为中心的研究性教学在自然科学中应用较为广泛,在投资学领域这种形式也不易实现,但是我们可以创设相关项目来达到教学目的,一个基本的方法就是布置任务,以项目的形式让学生来完成。比如让学生去撰写研究报告,在内容上可以是行业分析、个股分析等等。还可以让学生去管理虚拟资产,考评他们在管理过程中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总之,这些任务应该是一些综合性、应用性较强的内容,应该有足够的开放性让学生自由发挥。

(二)调查研究

投资学是一门实践性的课程,投资学的教学应该鼓励学生去实践,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学生的实践不一定是让学生去投资,而是让学生深入到投资实践中去,比如可以去证券公司参观考察,也可以让学生针对某些问题展开调研,比如调查分析居民的投资行为、投资偏好、投资收益等等,通过调查获得研究数据,从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投资学的教学变得更加贴近实际,也能让学生更多的理解投资理论与投资实践。

(三)案例研究

案例教学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以问题为中心的“案例—问题—讨论”的教学方法,是研究性课堂教学的路径模式之一。在投资学领域有很多经典案例,让学生自主的去搜集信息,从不同方面去讨论这些案例,能够使学生得到一些有益的认识和结论。这样的案例教学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启发性、实践性和综合性,能够诱导学生提出问题,打破传统教学方式中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单向传授知识的弊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研究能力。

(四)专题研究

在投资学的教学内容中,几乎每一章都有相应的学术问题或者时事热点问题可供讨论和研究,专题研究就是由教师确定研究内容,由学生根据题目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在组织形式上,可以分组讨论、分组汇报,也可以单个学生完成小论文,还可以通过集体讨论、甚至辩论的方式来完成。通过这样的研究活动使学生真正了解学术研究的相关内容,培养他们的学术素养、逻辑思维和研究能力。

三、投资学研究性教学实施中发现的问题

在我们投资学的教学过程中,经常开展研究性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直接影响了研究性教学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教学理念改革尚需努力

研究性教学区别于传统教学的重要一点就在于它是自主学习,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都会发生变化,这要求各方都要抛弃习惯性的传统教学思路,勇于改革,善于创新。很多教师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容易越俎代庖,在学生研究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走上了传统教学的老路。很多学生习惯于被动的听课,缺乏自主学习的动力,把研究性学习当作作业一样草草应付了事。还有很多教学管理者对研究性教学缺乏正确认识,认为这种教学方式老师很轻松,学生不一定能掌握大纲要求的知识。所有的这些都是传统教学模式下的习惯思维,因此,要避免研究性教学成为一种形式就必须要更新传统教学理念,锐意改革,不断探索。

(二)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有待提高

开展研究性教学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自主学习研究的能力,但是,由于学生已经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式,缺乏相应的学术研究训练,很多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会感到无所适从,不知道如何搜集文献,在阅读文献时容易出现误读,缺乏对文献的批判与思考,总结和评述各种观点的能力有待提高,这些都影响了学习效果。很多情况下学生有阅读无思考,有研究无观点,不一定能够达到研究性教学的预想效果。

(三)研究性教学激励机制需要探索

对于老师来讲,开展研究性教学并不轻松,过去的教学只要研究大纲,研究课本,讲好相应内容就可以,而研究性教学要求教师要具备一定的学术修养,熟悉传统的研究课题,了解当前学术研究前沿,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对学生的研究进行评述。除此以外,研究性教学还要求教师要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去研究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方案。这些工作在当前来看激励机制并不完善,除非一些教学改革项目立项,很多教师不愿意花费太多精力来做研究性教学的工作。

对于学生来讲,进行研究性学习比传统的学习更累,要自己去查资料、读文献、写心得,很多学生出于考试成绩的考虑来完成任务,他们对学术研究关注有限,从研究层次来讲,也很难从研究中找到解决问题的乐趣,这些都导致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缺乏主动性,需要更多引导。

(四)教学组织形式受限

研究性教学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当学生人数较少时效果会更好。但在实际教学中,大量的专业课程都是采取了大班上课,上百人的课堂开展研究性教学,这对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是一个考验。无论是采取什么形式都难以保证教师和学生的充分沟通,也无法避免学生中搭便车的情况出现,当人数众多的时候,不仅效果无法保证,学时会因此延长,对教师的教学计划也会产生影响。

四、提高投资学研究性教学效果的建议

(一)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加大对教学改革的支持力度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与深入,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必将发生重大的变化,研究性教学的开展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向。要实现研究性教学的顺利开展,必须摒弃旧的教学模式和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要鼓励和帮助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以真理的化身出现,教师应该与学生一起来分析问题,学习知识,更好的参与到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中。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培养学生的能动性和创新性,鼓励他们勇于探索、敢于质疑、善于思考。在教学管理过程中,要充分地支持研究性教学的开展,为研究性教学提供相应的软硬件环境支持,对研究性教学的开展予以引导和鼓励,对教师的研究性教学探索予以更多支持。

(二)加强理论教学,引导学生参与学术研究

成功的研究性教学必须以成功的基础理论教学为基础,教师必须在更短的时间内把基础知识讲清楚,让更多的学生听明白,只有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理论与方法,才能让学生理解相应的学术研究,才能让学生的思考更加深入,才能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学术研究中去,通过在研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使学生获得研究的收获,提高他们的兴趣与成就感,提高学生参与学术研究的动力和能力。因此,研究性教学的开展不是不重视基础教学,而是对基础内容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否则研究性教学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注定流于形式。

(三)精心准备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与方法

研究性教学顺利开展的关键就是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从研究内容的选题上,一方面要贴近大纲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又要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可研究性,同时,其研究难度还要考虑学生的研究水平,最好能够与实际紧密结合以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在教学模式上也需要教师不断摸索,一方面根据研究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另一方面也要不断创新,尽量通过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参与到研究性学习当中,并且根据教学实际情况不断改善,最大程度地完成研究性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贾亚南. 投资学实践性教学改革的设想[J]. 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10(04).

[2]于丽红,兰庆高. 证券投资学课程研究性学习教学理论与实践[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2(05).

[3]赵俊英. 研究性学习视角下《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改革[J].北方经贸,2010(09).

[4]谢婷婷. 金融专业研究性教学设计探析[J]. 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