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资产流动性分析范文

资产流动性分析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1-02 10:23:5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资产流动性分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资产流动性分析

篇1

[关键词]乐视;资产流动性

[DOI]10.13939/ki.zgsc.2017.06.035

1 乐视网简介

乐视网是中国境内第一家也是唯一的一家上市的视频网站,同时也是全球范围内第一家IPO上市的视频网站。目前,乐视网的市值已经由上市开始的30亿元增长为400多亿元,是创业板市值最高的公司。长期以来,乐视一直致力于构造一个创新的“平台+内容+终端+应用”的新型模式,涵盖了包括互联网视频、影视制作与发行、智能终端、大屏应用市场、电子商务、生态农业在内的诸多领域,日均登录人数超过了5000万人次,月均达到3.5亿人次。

近十年来,乐视网已经创造了多项全国乃至世界第一:中国用户数量与规模第一的专业长视频网站,全世界范围内第一家推出自有品牌电视的互联网公司,中国第一家拥有大型影视公司的互联网公司;中国第一家提出内容自行创制战略的公司。乐视网已经正式成为中国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科技与文化融合的创新型企业之一。

乐视网产业链包括:互联网视频、影视制作与发行、智能终端、应用市场、电子商务、互联网电动汽车。

2 乐视公司战略分析

2.1 公司层面的总体战略

乐视生态系统包括:平台、内容、应用、终端。

2.2 业务层面的具体战略

2.2.1 平台

乐视电商平台正式运营还不到一年,日均访问用户量已经突破了250万人次,已经跃居垂直电商前五名,为乐视提供了巨大的生存空间。

2.2.2 内容

多年来乐视网在文艺、体育等诸多领域收罗了各种热点资源,为生态型内容运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得乐视的用户数量大大增加,形成了规模化的经营。

2.2.3 终端

乐视智能终端由CP2C模式打造的,秉承“千万人不满、千万人参与、千万人研发、千万人使用、千万人传播”的先进理念,体现了开放分享、极致体验的互联网精神。

2.2.4 应用

应用市场方面,研发团队开发了各种各样的软件,在以用户的需求为目标,结合当今应用市场的模式,支持开发者研发和生产越来越多以用户需求为核心的产品,从而保持在行业中优势。

3 乐视公司SWOT分析

3.1 竞争优势

一是优质的视频内容资源。二是处于行业领先的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三是领先的生态战略。四是终端用户日益增长。五是较低的税负。六是优秀的企业文化。

3.2 竞争劣势

一是规模扩张致使管理难度增大。二是公司可使用的现金流资金不多。三是乐视网的内容原创性不够。

3.3 机会

一是国家有关政策的帮助。二是网络视频服务行业蓬勃发展。三是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3.4 威胁

一是应收账款回收困难。二是并购重组整合风险。三是内容监管的政策风险。四是无形资产存在减值风险。

4 公司财务分析

4.1 财务报表数据分析――资产负债表

4.2 变动原因分析

(1)由于无形资产的增加造成了预付账款的大幅度增加。

(2)其他应收款的增加为应收董事长借款,该笔借款用于日常业务活动。

(3)由于相比去年同期销售增长了100.29%,从而使得存活的储备增加。

(4)本期增持乐视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有限股份公司的股权,总持股比为6.47%,按规定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处理。

(5)固定资产的增长是由本期购入新的电子设备造成的。

4.3 财务报表数据分析――利润表

4.4 财务分析小结

(1)乐视网的资产质量还有待提高。

(2)由于资本结构的不合理,造成企业存在较高的财务风险。

(3)在收入U张的同时,成本也在随之急速提高,从而使得毛利率也在下降。

(4)巨额应收账款的出现使得现金流入减少。

(5)盲目的扩张与发展导致现金流紧张。

5 启示与建议

5.1 启示

(1)财务是存在风险的。金融危机期间不少盈利的企业都是由于财务的失败而导致破产,这就给企业拉响了警报:只有会计利润这一账面金额是远远不足的。充足的现金才是对抗金融危机的保障。近几年来在全球范围内,企业所有者和会计人员对现金流量都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其背后的理由,第一,由于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而编制的利润表仅仅是“纸上的富贵”,根本不能全面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第二,企业的负债越来越多,使得资本结构变得和原来不一样,如今企业的偿债能力和资金的流动性越来越受到财务报表使用者的重视。这正如我们前面对乐视的财务利润分析一模一样,乐视的利润并不是其正常的利润,一旦政府取消了补助,企业就会面临巨额的亏损。此外,如果应收账款无法收回,企业将无法正常和稳定运营。

(2)企业的资产流动性不足是导致企业陷入财务失败的重要原因。可使用的现金的不足、坏账的发生、对外担保贷款给企业造成巨大压力以及投资失败等因素导致的资金无法流动,已经成为了企业破产的主要原因。财务失败的现象一旦发生,将成为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由此可见,资产的流动性是企业最重要的财务指标。因此,乐视管理层急于扩张本企业的规模,盲目的实施多元化发展的战略很可能会使其陷入严重的财务失败的困境。

5.2 建议

一是对公司的资金进行合理的配置,进而加强资金链条的管理。二是缩短经营的时间周期,提高资金的周转效率。三是对于资金的使用进行合理有效的预算。四是构建切实有效的预警系统,完善财务管理与监控。

参考文献:

篇2

内容摘要:本文首先归纳了资产负债表的分类和排列方法,并分析了重构目前资产负债表的必要性;接着基于公司的流动性分析,考虑到营运资本在筹资管理和管理会计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管理资产负债表的重构;最后给出了分析重构资产负债表的一些方法和财务指标。

关键词:流动性 资产负债表 重构

资产负债表重构的必要性

资产负债表反映的是企业在某一时点的全部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状况,而为了财务报表分析的需要,通常将资产负债表的项目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分类和排列。按照流动性分类,可以将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将负债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流动资产通常是指能在一年内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耗用的资产。这种分类方法目前被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所采用。资产根据其流动性程度的高低,其排列顺序一般是流动性大的项目排列在前,流动性小的排列在后;而负债根据其偿还期限的长短,其排列顺序是流动负债即短期负债排列在前,非流动负债即长期负债排列在后。这样将资产负债表项目按照影响大小以及受关注程度排序,便于投资者和债权人更好地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资产运营能力以及风险等等,有助于其决策。除了按照流动性分类,资产负债表还有其他分类方法。

虽然目前资产负债表项目按照流动性分类是国际上大多数国家通用的做法,而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等指标的计算也是以这种分类方法为基础,然而这种基于流动性的资产负债表分类方法实际上也并非尽善尽美,有时还会造成财务指标的扭曲。例如反映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流动比率,其计算公式为流动资产除以流动负债,反映每1元流动负债有多少流动资产作为偿债的保障,普遍认为在一定范围内,流动资产越高,流动负债越低,流动比率越高,企业的偿债能力越强。然而当企业的存货和应收账款等流动资产的持有数量越多时,企业的流动性真的越好吗?一般企业在销售产品时会尽快出售存货和收回应收账款,来加快存货和应收账款周转率,降低企业的风险,这与前面所述的思路存在矛盾。原因在于资产负债表基于流动性的分类项目不尽合理,所以本文拟提出基于公司流动性分析重构资产负债表。

基于流动性的资产负债表重构

按照流动性对资产负债项目进行分类,主要是为企业的投资者进行投资和债权人进行决策提供信息,然而实际中债权人在实施信贷决策时很少用到资产负债表中的分类项目,而主要是参考现金流量表中的经营现金流量,并将其作为第一还款来源;其次是参考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企业负债中短期负债和长期负债的结构来衡量企业的债务风险,对于流动比率等反映偿债能力的指标则很少运用,原因之一在于流动资产中的存货和应收账款属于可操纵性应计项目,其金额的可靠性大大降低。另外如上所述,流动比率并不能很好地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和筹资风险。

企业筹资管理中一个主要内容是营运资本筹集政策。此时流动资产进一步分为临时性流动资产和永久性流动资产。临时性流动资产是指那些受季节性、周期性影响的流动资产,如季节性存货、销售和经营旺季的应收账款;永久性流动资产则是指那些即使企业处于经营低谷也仍然需要保留的,用于满足企业长期稳定需要的流动资产。流动负债也进一步划分为临时性负债和自发性负债。临时性负债指为了满足临时性流动资产资金需要所发生的负债,如商业零售企业春节前为了满足节日销售需要,超量购入货物而举借债务;自发性负债是指直接产生于企业持续经营中的负债,如应付职工薪酬、应付利息等。营运资本筹集政策一般可以分为配合型、激进型和稳健型三种。配合型筹资政策中临时性流动资产和临时性负债相配比,永久性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则由长期负债、自发性负债和权益资本筹集资金相配比。激进型营运资本政策中临时性负债不但融通临时性流动资产的需要,还解决部分永久性资产的资金需要,此时企业的资本成本较低,但是短期负债利率的变动会增加企业的风险。而稳健型筹资政策下临时性负债只融通部分临时性流动资产的资金需要,另一部分临时性流动资产和永久性资产,则由长期负债、自发性负债和权益资本作为资金来源,此时企业的资本成本较高,但是风险相对较低。

营运资本的运用不仅仅是筹资管理的主要内容,而且是内部管理会计的重要方面。管理资产负债表是在标准资产负债表的基础上,将资产负债表右边的非利息性负债全部调到左边,只留下利息性负债与所有者权益,同时将标准资产负债表左边扣除现金的流动资产加总减去右边调整过来的非利息性负债,增加“营运资本需求”项目(见表1)。

从以上标准资产负债表和管理资产负债表的对比中可以看出:二者主要不同的方面在于管理资产负债表引入了营运资本的概念,将标准资产负债表中的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用营运资本需求来代替,它代表公司经营活动的净投资,其计算公式为:营运资本需求=(应收账款+存货+预付账款)-(应付账款+应计费用)。此外,在管理资产负债表中营运资本需求和长期资本有着如下关系:

现金+营运资本需求+固定资产净值=短期借款+长期资本来源

现金+营运资产-营运负债+固定资产净值=短期借款+长期资本来源

再结合标准资产负债表中的等式关系:

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净值=流动负债+长期融资

不难看出,管理资产负债表的重构在于将标准资产负债表中的流动资产分拆为现金和营运资产,流动负债分拆为短期借款和营运负债,将其中的营运资产和营运负债的差定义为营运资金需求来重点考察企业资产的流动性,为什么现金和短期借款项目被管理资产负债表项目剔除出来呢?原因在于我国大多数企业中这两个项目与流动性的关系甚微,现金并不是越多越好,而短期借款也往往被用作长期投资,在这种情况下,仍然将这两个项目放在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中来衡量企业的流动性,势必会影响管理者做出正确的资源配置战略。

管理资产负债表从公司投入资本的角度,扣除非利息性负债对公司资金来源的影响,消除了企业通过业务往来虚增或降低企业资产的影响,清晰地反映了公司有代价资本的来源以及占用情况。正因为它消除了非利息性负债对公司资产的影响,所以更准确地反映了债权人和权益人投入资本的投资效率,一般使用投入资本回报率这个指标来衡量企业营业获利能力,其公式为:投入资本回报率=税息前利润/投入资本(或占用资本),其中投入资本(或占用资本)=短期借款+长期负债+所有者权益。国外研究一般使用营运资本需求(WCR)和营运资本管理效率(NTC)这两个指标对营运资本管理效率进行衡量,其计算公式为:WCR=(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部分其他应收款+预付账款+应收补贴款+存货+待摊费用)-(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应交税金+其他应交款+部分其他应付款+预提费用);NTC=(存货+应收账款-应付账款)×365/销售收入。王治安、吴娜(2007)通过对2003-2006年我国上市公司1050家公司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出结论:NTC与企业价值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营运资本需求与企业价值也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基于负债比率与企业价值的负相关关系,企业真正的收益的增加是来源于营运资本需求和NTC的减少而不是应付账款的增加。因此将NTC降低到一个合理的最小值是增加企业价值的一条有效途径。不管从理论上还是实证分析的结果来看,引入营运资本的概念,基于公司流动性对资产负债表进行重构是有意义的,这样的重构能影响管理者配置资源的效率,从而影响公司价值。

重构后资产负债表分析方法

如上所述,根据管理资产负债表进行重构后,财务分析的方法与标准资产负债表的分析方法存在较大差异,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作为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指标将无法应用。重构后财务分析指标主要有三个:第一是投入资本回报率,它可以科学地反映公司投入资本的获利能力,其计算公式为息税前利润除以投入资本(占用资本),它消除了非利息性负债对公司资产的影响,能准确反映公司权益投资者和债权投资者投入资本的使用效率。根据财务管理理论,投资报酬率的数值应该至少高于资本成本,即投资者要求的必要报酬率,它包含了投资者的机会成本;第二是易变现率,它可以更准确地反映公司的短期偿还能力,其计算公式为(长期资本来源+固定资产净值)/营运资本需求,易变现率越高,表明长期资本来源中用于营运资本需求的部分越多,公司的流动性越强,易变现率指标对公司资产流动性的衡量更具可靠性;第三是销售营运资本占用率,它可以客观反映公司的经营管理能力,其计算公式为营运资本除以销售收入,由于营运资本需求是扣除现金后的流动资产和非利息性负债之和,是对公司营运管理能力的综合反映,从而是一个较为全面的指标,能够充分反映公司为实现销售和利润所占用的资金。

参考文献:

1.斯科特著,陈汉文等译.财务会计理论.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篇3

[关键词] 财务失败;资产流动性;因子分析

[中图分类号] F83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7)02-0062-04

从中国证券市场对上市公司实行“特别处理”制度以来,2003年、2004年分别有113家和123家上市公司被特别处理。笔者发现一些上市公司的流动性财务指标在被特别处理之前已经有些显著的异常,然而这并未引起管理当局足够的注意和警觉。发达国家的统计资料表明,大约4/5的破产企业是由于现金不足导致的,这说明它们的资产流动性不足。企业资产的流动性是企业偿还债务与持续变现的能力,它主要取决于企业资产的构成情况和融资方式。因此有必要对上市公司的资产流动性进行分析,进而明确在流动性财务指标中哪些必须引起管理当局的注意和警觉,以便及早地避开和化解财务危机,并为建立预警机制提供参考。

一、上市公司财务失败的特殊界定

国内外大多数学者对于财务失败都是围绕着债权人的清算和企业破产而界定的。随着中国股票市场的发展,中国对上市公司的管理越来越严格,对上市公司的财务失败的界定也不同于一般企业,新的退市机制对财务失败的上市公司作出了更加严厉的警告。2001年12月,中国证监会在总结退市实践的基础上,根据实施过程中的有关情况和各方面的反映,修订并了《亏损上市公司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实施办法(修订)》。该办法规定:公司连续三年亏损,其股票即暂停上市。2003年4月4日并开始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制度,它是在原有“特别处理”基础上增加的一种特别处理,其主要措施是在其股票简称前冠以“*ST”字样,以区别于其他股票;在交易方面,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处理的股票,其报价的日涨跌幅限制为5%。这主要是考虑到上市公司如果连续三年出现亏损将被暂停上市,因此在其年报显示连续两年亏损时,有必要进行“退市风险警示”。退市风险警示制度是根据有关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的规定,为了向投资者充分警示上市公司存在终止上市的风险,同时又与其他异常状况实行特别处理的风险警示区别而制定的。由于“其他状况异常”而被特别处理的情况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难以从财务角度进行有效的预测,而“财务状况异常”的情况符合我们一般认为企业的财务状况不健康的判断,所以笔者将财务失败界定为由于财务状况异常而被退市风险警示进入特殊处理版块。

二、因子分析方法简介

设有n个样本,每个样本观测p个变量。为了对变量进行比较,消除由于观测量纲的差异及数量级所造成的影响,笔者将样本观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使标准化后的变量的均值为0,方差为1。为方便把原始观测变量和变换后的新变量均用X表示。设原公共因子变量为Y1,Y2,…,Ym,经标准化后的公共因子变量记为F1,F2,…,Fm(m

三、资产流动性因子分析

(一)样本的选取

根据上述的标准,笔者随机选定了2005年被宣布特别处理的33家上市公司中因财务状况异常而实行退市风险警示的10家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同时按照同时期、同行业的要求,按照一一对应的原则,选取了10家财务健康的上市公司作为匹配的样本,组成一个由20家组成的估计样本组(如表1)。

(二)资产流动性衡量指标的选取

选取的财务指标要满足全面性、可操作性及协调性等原则。流动性指标的选取是根据学术界对流动性的界定作为标准的,笔者把它共分为4类,分别反映短期偿债能力、长期偿债能力、资产周转能力和现金流量运行情况。其中前三类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符合会计上的要求,第四类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如表2)。

(三)因子分析过程

把估计样本组在被宣布*ST的前三年财务比率数据,运用SPSS软件和EXCEL表格进行因子分析,为了使变量满足趋同性的要求,将初步选定的12个指标中的资产负债率(X4)和负债权益比率(X5)进行取倒数的运算,为了简化起见把它们分别记为X4*和X5*。

1. 因子分析适用条件的检验

SPSS软件提供了因子分析方法的检验,一般为KMO和巴特莱特(Bartlett's)球体检验,本文的检验结果为0.718(见表2-表3所示),因此估计样本组通过检验可以进行因子分析。

2. 求取因子

通过检验以后,获得12个指标的相关矩阵,通过因子分析和数据处理的过程,得到各主成分以及贡献率表格(见表4)。

因子分析一般把特征值1作为选取的标准,在表4中可以看出,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共有4个,累计贡献率为80.823%,因此采取4个主成分来代替原来的12个财务比率,这四个主成分包含了原有的80.823%的信息。

3. 输出因子载荷矩阵并进行经济解释

我们需要得到12个指标和4个主因子的负荷量(各主成分与原始的财务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因子负荷矩阵如表5所示。

从表5中可以看到:(1)在因子1中,X1,X2,X4*,X5*的因子负荷量都大于0.9以上,远远地超过其他的财务比率。这说明,主成分1主要是由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和负债权益比率来反映的,代表了企业的短期和长期偿债能力。(2)在因子2中,X11,X12的因子负荷量比较大,它主要代表的是企业现金流量的状况。(3)在因子3中,主要是X8的因子负荷量远远大于其他的财务指标,因此代表的是存货的周转能力。(4)在因子4中,X9的因子负荷量是最大的,主要代表了资产的周转能力。

4. 因子评分,建立模型

因子分析的数学模型是变量为因子的线性组合,而在实际中用因子代替变量更有利于描述研究对象的特征,即因子得分函数,用它来计算每个样本的因子得分。在确定了主成分的经济意义之后,得到各主成分与原始财务比率之间的线性表达式,这个系数矩阵就是由因子系数矩阵来提供,最后得出因子得分函数:

设因子为Z,则(2-9):

将估计样本组的财务比率代入上面的公式(2-9)、(2-10)中,计算得到各上市公司的分值(如表6所示)。

把计算的结果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列,把中位数作为预测的分割点,力求它能有效地区分。经计算发现中位数为0.018。把PS=0.018作为分界点时,模型的判别率最高,非*ST的公司超过0.018比率的共计9个,而*ST的公司小于0.018的也有9个,总样本的判别率达到了90%。

5. 模型的检验

为了验证这个模型的判别效果,笔者用另外20家检验样本组进行检验,检验分值结果如表7所示。

根据PS=0.018的分割点来判断,不难发现,在*ST公司当中有7个公司的PS预测分值是小于0.018的,所以判别率为70%,而在非*ST公司中,预测分值大于0.018的一共有7个,判别率为70%,所以总的看来,检验样本组的判别率为70%。

四、结论

中国把现金流量表纳入报表体系之中以后,对现金流量的分析更应该引起重视,因此应当把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现金流动性指标与传统的流动性指标结合起来,组成一个比较完善和综合的流动性指标体系。研究的局限性在于由于实际中衡量上市公司的资产流动性的指标和因素远比这12个要多很多,公司遇到的财务状况往往比预期的要复杂,所建立的模型也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上市公司资产流动性的状况。预测结果显示,在影响财务状况的众多因素中,企业资产流动性的作用不容忽视,特别要重视考察企业的短期和长期偿债能力。资产流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对财务失败起着很好的警示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先勇,段宝福,等.SPSS10.0统计分析软件与应用[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2.

[2]曾志坚.上市公司资产流动性与财务预警的实证分析[D].湖南: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2003.

[3]Stephen A.Ross,Randolph W,Westerfield.jerry F.Jaff.公司理财[M].吴世农,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篇4

流动性偏好即“一个人以货币形式加以保存资产价值的偏好”(凯恩斯,1936),流动性所指的就是货币,也正是受此影响,尽管各个经济学家对流动性的理解有所不同,但总体上均将流动性视为和“货币特性”具备等同的经济含义,一般从两个角度定义流动性:

(1)用资产到期曲线来界定流动性。主要通过资产的变现所需要时间的长短及交易费用的高低进行衡量,流动性能力与剩余期限成反比。国外较早的是从动态视角阐述了资产价格形成过程中买卖价差是如何产生的,并提出了基于交易即时性和买卖报价差(Bid-ask Spread))的流动性概念,开创了以金融产品的市场流动性为核心的微观结构研究之先河(Demsetz,1968)。国内学者有认为流动性是资产转化为现实购买力的速度(钱小安,2007),也有将流动性定义为资产短时间内以低成本完成市场交易的能力(黄峰,2007),也有学者认为从期限结构来理解流动性更为准确,并以此解释了我国金融市场流动性过剩下资产价格上涨与收益率曲线平坦化两个典型现象(彭兴韵,2007)。

(2)从总量的角度定义流动性。为货币余额与产出的比率,该比率反映货币对产出的效率,在产出值固定的情况下,越高的比率意味着货币的生产力效率越低(G. Kaminsky,1999),国内部分学者将流动性理解为货币总量(卢万青,2008;谈正达,2012),他们具体的差别只在于采取的口径不同,这一定义的主要问题在于将流动性过剩等同于货币的超额供给,但单纯的从量的角度对流动性进行的界定容易忽略深层次的金融特征。在我国事实上存在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下,学术界对流动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货币层面,属于“量”的研究,其主要从短期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均衡角度进行分析。实际上流动性过剩导致的经济过热、通货膨胀、资产泡沫等社会福利损失都只是表面征象,流动性过剩背后的问题是中国国民财富积累的渠道缺失,大量的财富被占用在低效率的资产之上。在金融创新的深化与金融市场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金融逐渐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部分,在外围经济体宽松货币政策之下,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国际经济将进入一个持续的流动性过剩与金融体系改革的再平衡时期,在对流动性过剩问题进行研究时,需从传统的货币与商品市场二元视角转向货币市场、产品市场、金融市场的三元平衡问题,这也要求我们要从期限结构考虑流动性的“结构”与从资产选择与收益率的角度考虑流动性的“金融力”,即从流动性的第三个含义对其进行探讨与研究。已有文献的流动性研究大部分集中于货币的供给角度,本文从货币的需求入手,先对货币需求进行论述,将货币的需求与资产的供给联系在一起,结合资产短缺对流动性问题进行分类探讨,探讨流动性过剩在资产短缺情况下解决路径是否有其他选择。

二、 从货币需求与资产选择角度考察流动性过剩

随着经济发展与金融结构的不断深化,对金融资产的需求结构出现了货币支付类为主金融资产向价值储藏类金融资产和资本投资类金融资产的演变,主要表现为相对于存款需求而言,更具“金融力”的金融资产需求规模日益增大,借助于瓦尔拉斯一希克斯一帕廷金的理论模型分析了经济运行中的货币作用,证明了货币的职能重心正由交易媒介功能向价值储藏功能转变(范从来,2007)。据《中国金融年鉴》统计,现金占总家庭金融资产比例从1978年的44.61%降低到2012年7.05%;存款总量稳定增长,2008年后储蓄存款占家庭金融资产之比有明显的上升,2012年为57.75%;股票从无到有,2012年占比15.45%;基金与银行理财产品占6.52%。我国历年数据表明更具“金融力”的金融资产需求规模正在变大,在金融资产需求结构演变和货币职能重心转变的同时,流动性过剩的主要机理是否发生变化?基于上文三大资产分类,进一步分层次梳理流动性过剩的内涵和类型,为以更好地探析流动性过剩的机理,本文尝试将流动性过剩划分为“摩擦型流动性过剩”“结构型流动过剩”“短缺型流动性过剩”三个层次,其中摩擦型流动过剩对应着运营资产,结构性流动过剩对应着储备资产,本文重点对短缺型流动过剩对应着的金融资产加以分析,最后周期型流动过剩则是作为一种资产短缺经济中容易发生的危机形势加以分析。

(1)摩擦型流动性过剩。摩擦型流动性过剩是一种初级形态下的流动性能力过剩的状况,主要对应货币需求的三个分类中的第一类“运营资产”,是基于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两部门经济结构而产生的过剩,在货币供给与经济实际产出所共同决定的货币需求的背离时,表现在现有物价水平没有大幅上涨的情况下,具有一定持续性的货币存量相对于商品的过剩。摩擦型流动性过剩主要的存在于货币层面,并不必然会引起物价上涨吸纳过剩的流动性,传统的流动性分析采用的M2/GDP衡量的即摩擦型流动性过剩状况,是基于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失衡的角度的分析。

(2)结构型流动性过剩。从定量资金的的不同投资领域角度来研究流动性过剩问题,我国目前还存在一定程度的“结构型流动过剩”,这一部分过剩的流动性在初始阶段主要滞留在金融领域,并且主要以存款的形式存在,从货币需求的“储备资产”角度进行分析。如果说摩擦型流动性过剩是基于商品与货币二市场的模型的分析,则结构型流动性过剩则是基于商品、货币、资本三市场的模型分析,并且以处于货币市场的主体银行为切入点的研究。

我国目前结构型流动性过剩主要反应为两个层面,在金融领域与投资领域分布失衡。首先就金融领域内部而言,不同的金融领域分布失衡,银行间市场相对于债券、股票市场有着更充裕的资金,四大国有银行相对于广大的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有着更充裕的资金。其次是城乡与产业间存在结构失衡,城市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相对于农村及中西部地区流动性过剩。不同规模的企业之间也存在流动性分配的不均衡情况,大企业流动性过剩的同时中小企业流动性不足,截止2011年底,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 企业已经成为俄中国扩大城镇就业岗位的主要渠道,中小企业创造了GDP总量60%的最终产品价值与服务价值,纳税占总税收50%以上,并完成了65%以上的发明专利与80%以上的新产品的研究。但是我国中小企业仍主要依赖自己的资金积累,外部金融提供的支持力度不足,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来源有50%以上来源于业主自身的固有资本和内部留存收益,债务融资与股权融资等直接融资方式在1%以内。

(3)资产短缺型流动性过剩。“资产短缺”假说是进行短缺型流动性过剩分析的理论基础,其主要从宏观视角对金融资产供求进行均衡分析,其基本架构是金融资产需求由价值贮藏需求与抵押需求共同构成,金融资产的价值贮藏需求由储蓄水平决定,金融资产的抵押需求由金融业的发达程度决定。金融资产的价值等于资产的基础价值和泡沫价值的加总,基础价值部分取决于其未来净收益流的累计贴现额。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新兴经济体由于普遍存在金融资产短缺,才导致实际利率的内生性下降与长期利率与短期利率之间联动关系的扭曲(Caballero,2006)。

为测量我国资产短缺现状,对金融资产的供求差异角度构建资产短缺“C-I指数”(陈嘉千,2011)进行修正:

AS=1-■

其中,AS为本国的资产短缺指数;S为本国的国内国民储蓄;B为本国的债券发行规模;E为本国的股票发行规模;L为本国的贷款发放规模;?驻S.D.为本国的短期存款变化量。将样本期间拟定为1978年~2010年间,对我国C-I资产短缺指数进行计算,其中国内的名义GDP、名义的最终消费、名义的存货增加额以及名义的净出口年度数据均来自国家统计局网站,如图2所示。

1978年~1993年间中国交替出现过资产短缺及其过剩现象,此后中国的资产短缺现象一直存在。2003年起,随加入WTO中国国民财富水平迅速上升,资产短缺程度也日趋严重,2007年达24%。结合我国要素禀赋结构的特点,在现代经济的金融快速发展的条件下,流动性已经不仅仅是货币的同义语,它还囊括了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各类金融企业、政府、居民等所有经济主体持有金融资产的状况。在事实上存在资产短缺的背景之下,无论是从摩擦型流动性过剩角度以M2/GDP为论据提出的控制货币投放总量,还是从结构型流动性过剩角度以存贷比为论据提出的在既定总量之下优化资金投放渠道,均对发展中国家市场金融市场发育程度低、经济非均衡等问题缺乏深入认识,中国现存的摩擦性流动性过剩与结构性流动性过剩都是资产短缺经济下必然会发生的情况。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从要素禀赋结构上而言也属于资本稀缺型,中国当前的流动性过剩这一经济现象中必然蕴含着与要素禀赋结构相关的经济学逻辑,要素禀赋结构决定的资产稀缺是导致我国流动性过剩的根源。首先以银行体系内积聚大量财富为特征的摩擦性流动性过剩问题,关键原因正于资产短缺,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中财富创造过程产生的优质金融资产的需求远远超出由实体经济运行而产生的优质金融资产供应量,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与财富缺乏投资的渠道,本质是快速增长的高额国民储蓄与资产供给相对不足所产生的矛盾,一方面会助长经济的泡沫化风险,另一方面也影响着经济发展给居民带来的财富增值效应,削弱了经济增长的质量与福利。其次无论是区域间还是产业间的结构性流动性失衡状态的改善,均离不开金融市场的长足发展,因为金融市场发展与优质资产的供给增加不仅提高货币流动速度,还能实现货币在区域、产业、时间上更有效率的配置,这也契合我国当前提出的“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用好增量、盘活存量,充分发挥金融业在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中的积极作用”的政策导向。

三、 我国流动性过剩危机的防范与治理机制

经济发展较快的经济体在面临资产短缺时为了安置流动性,往往存在利率管制,在现金流不变时,低的折现率可以增加资产的基础价值满足市场需求,同时还存在资产泡沫的倾向,通过资产价格的上涨吸纳流动性,在金融创新的推动之下,衍生产品也会远远超出基础金融资产的供给量来满足市场对资产的需求。无论是利率管制、资产泡沫还是衍生品脱离基础资产供给量,都是在资产短缺的驱动下产生的,这种为解决流动性过剩而存脆弱的金融体制反过来又加剧了流动性危机爆发的可能性与危害性。在资产短缺的背景之下一旦经济基本面与投资者情绪发生变化,或者在宏观政策调节下,强行刺穿资本市场泡沫回归最初的平衡,流动性过剩瞬间向流动性紧缩的方向发展,这种流动性的反转变化势必会对经济造成巨大冲击。从我国现实情况来看,这种资产短缺型流动性危机的爆发路径是我国需要密切关注并积极预防的,这也是前文将流动性过剩划分为摩擦型、结构型、短缺型三个不同形态的意义所在。

根据上文对流动性过剩不同层次的研究与流动性危机爆发的分析,无论是货币总量层面的摩擦型流动性过剩,还是产业地区间的结构型流动性过剩,或是为了满足对资产的超额需求,通过泡沫化与利率扭曲等方式而导致的周期性泡沫崩塌所形成的流动性危机,根源都在于我国资产供给不足与资产交易能力的缺失。对待我国当前存在的“资产短缺型流动性过剩”宜“梳”不宜“堵”,中国的流动性管理方式需要做出一定转型,要从被动的总量控制与表层结构调整转向供给激励,政策重点也应从抑制流动性转向如何有效利用过剩的流动性上来,这样才有助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金融结构调整,在供给激励下的增加资产供给的实现路径转变。

因此,要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关键还是要依靠加快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解决资产短缺问题,从外汇与本币、贷款与存款等机制改革推动金融市场的广度与深度,将过剩流动性的金融力与财富效应充分的发挥出来。有效的发挥利率在引导流动性方面的机制作用,以高效率的金融机构来弱化现存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提高金融市场运作效率;通过金融市场发展来提供更多的优质金融产品,引导流动性的合理分配并提高货币流通速度。期中政府债务证券化是值得注意的增加资产供给的途径,财政赤字可作为政府债务的证券化的来源,同时政府债务的债券化还可以作为其他经济主体的金融资产的 供给与创造的定价基准。我国目前的债务证券化主要来自由中央的财政赤字,而地方债券的证券化率则较低,当前的债权市场无法满足微观经济主体在创造金融资产的过程中多样化的基准定价与风险收益需求。最近开展的全国政府债务审计,暂估的地方债规模在12.1亿元~20亿元之间,对其中有优质现金流的债务进行资产证券化处理有着积极的作用与深远的意义。

篇5

【关键词】封闭抗体不足;自然流产;淋巴细胞;主动免疫

【中图分类号】R45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635-02

反复性自然流产(RSA)是指临床上连续2次或2次以上的自然流产,发生率占妊娠总数的0.4%~1.0%,如按连续发生2次计算则为5%[1]。对RSA患者采用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lymphocyte immunotherapy,LIT)在上世纪80年代获得成功,并在国内临床上逐渐推广应用[2]。反复性自然流产病因复杂、容易复发,是一种较难治愈的不育症,研究发现病因有染色体异常、母体生殖道解剖结构异常、内分泌失调、生殖道感染及自身免疫缺陷等,但有40%~60%的患者病因不明。对经检查患者体内不存在封闭抗体的,采用淋巴细胞主动免疫疗法,刺激封闭抗体产生,阻止胚胎遭受母体免疫攻击而流产。本文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2年6月,对194例患者采用及不采用LIT的妊娠情况进行对比,探讨LIT治疗封闭抗体不足复发性流产患者的必要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0年6月~2012年6月在潍坊市妇幼保健院生殖健康科门诊就诊的患者中,2次或2次以上自然流产患者472例,经严格筛查病因后,排除生殖器官解剖异常、内分泌异常、夫妇双方和胚胎染色体异常、生殖道感染等所致习惯性流产。丈夫无肝炎、HIV、梅毒等传染病,肝、肾功能正常,结果正常的194例封闭抗体不足的RSA患者分为两组:免疫组98例要求接受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非免疫治疗组96例按常规治疗。

1.2 治疗方法

1.2.1 淋巴细胞主动免疫疗法 夫妻双方对LIT有充分的了解,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抽取丈夫空腹血20 ml,加入含肝素的无菌培养瓶中。主动免疫原首选丈夫,若丈夫不宜作为免疫原供者(如HBsAg阳性)则选用其他的健康个体。在超级净化工作台上分离淋巴细胞,生理盐水洗涤2次,获取淋巴细胞(2~3)×109/L,吸取1.5ml细胞悬液于妻子前臂内侧皮内注射6~8点,每点0.2 ml。每疗程皮内注射新鲜淋巴细胞3次,间隔3~4周;孕前疗程结束后鼓励妇女在3个月内妊娠,如获妊娠则再进行孕后疗程治疗;孕7周时做超声确定胎儿存活,排除宫外孕,若发生难免流产则给予清宫术;孕32~36周发放孕妇分娩随访表,采用信件及电话核实围生期的母婴情况。如未妊娠则在排除不孕症后重新进行1个疗程免疫治疗。

1.2.2 非主动免疫疗法 孕期注意休息,保持情绪稳定,服用含叶酸的多种维生素。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病因及分类 2010年6月~2012年6月共有472例2次及2次以上自然流产患者就诊。病因分析:染色体异常12例(2.54%),内分泌因素50例(10.59%),解剖学因素26例(5.51%),感染性因素20例(4.23%),抗磷脂综合征96例(20.34%),自身免疫性疾病10例(2.12%),两种及以上因素共存者64例(13.56%),封闭抗体不足者194例(41.10%)。在194例封闭抗体不足患者中,进行LIT治疗组98例,非LIT治疗组96例,两组患者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附表。

2.2妊娠结局 LIT治疗组妊娠成功率80.61%;非LIT治疗组妊娠成功率47.9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副反应 两组妇女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传染性疾病、移植物抗宿主反应、出血倾向、血小板减少、骨质疏松、产前子痫、胎儿宫内发育迟缓、新生儿血小板减少及颅内出血等并发症。

3 讨论

从生殖免疫的观点看来,妊娠是一种成功的半同种移植。妊娠失败、流产可看为移植失败。除常见原因(染色体、解剖、内分泌、感染)之外,原因不明的流产可能与免疫排斥有关。从病因学看来,胚胎染色体正常的原因不明流产病例所占比例随着流产次数的增加而增加,所以连续2次或2次以上原因不明流产与免疫排斥反应有关,是一种同种免疫现象,故也称为同种免疫型复发性流产。近年的研究表明,原因不明反复自然流产(URSA)与妊娠免疫耐受异常、生理性免疫抑制反应减弱有关,这涉及CD4+/CD8+T淋巴细胞比例和Th1/Th2细胞比例失衡,调节性T细胞数量及功能下降,NK细胞毒力增强,巨噬细胞功能异常,HLA抗原组织相容性增加,封闭抗体产生减少等,从而导致胚胎遭受免疫排斥而流产[3]。主动免疫治疗能诱发妊娠免疫耐受,使Th1/Th2偏向Th2,提高血中CD4+/CD25+T细胞水平[4]。报道有2/3的反复性自然流产患者体内缺乏封闭抗体,可见母体缺乏封闭抗体的,可导致习惯性流产的发生[5]。采用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封闭抗体不足复发性流产患者,可使妊娠获得成功。本文回顾性分析了194例封闭抗体不足复发性流产的患者应用及不应用LIT治疗的结果,发现LIT治疗组的妊娠成功率明显高于非LIT治疗组;平均分娩孕周及平均出生体重无明显差别。本研究主动免疫后妊娠失败的病例,考虑由于诸多因素相互影响所致,可能这些患者抗体无明显升高,或在升高后又下降时受孕,其妊娠预后不佳;或者还存在有其他的不明原因,需要进一步探讨。

综上所述,充分说明封闭抗体不足引起复发性流产患者与免疫相关最有力的证据,对此类流产患者进行淋巴主动免疫治疗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邵岚,王会茹,杜丽荣.反复流产患者绒毛及脱毛组织中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J].河北医药,2010,31:1096.

[2] 林其德.复发性流产免疫学诊断和治疗共识[J] .生殖医学杂志,2008,12(1):1

[3] 林其德.现代生殖免疫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71~173

篇6

论文关键词:资产流动性,资本结构

一:引言

资本结构是公司的一个重要问题,对公司的资本成本、收益分配产生广泛的影响,因此对其的研究也是相当广泛。但正如Myers在其1984年发表的著名论文《TheCapitalStructurePuzzle》中所指出的:“什么样的资本结构是合理的,我们还是不知道。”我们之所以不知道最优资本结构,是因为能影响资本结构的因素是特别多的。在这些因素之中资产流动性就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最早对资产流动性与资本结构进行研究的是Keynes,之后又有许多相关的研究。通过对二者之间的研究能够为资本结构的不合理找到部分原因,也能为资本结构的进一步改善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鉴于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自身特点(如拥有大量的非流动资产、自身盈利能力较差等),通过研究其资产流动性与资本结构之间的关系,对优化其资本结构,提高其财务行为的合理性有着更加现实的意义。

二:文献回顾

(一)国外文献回顾

Keynes(1930)最早开始资本结构与资产流动性关系的研究,认为公司的融资成本过高或

者因为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而导致企业发行的债券容易被低估时,管理层会选择持有更多的现金或高流动性资产。

Myers&Majluf(1984)运用优序融资理论对公司资本结构与资产流动性的关系进行了解释,认为现金或高流动性资产只是企业债务的负数,当企业经营状况良好,有足够的资源投资于净现值为正的项目时,管理层会选择偿还到期债务,积累流动资产,因此当企业持有较多的现金和流动资产时,这也就意味着其资产负债率较低。

Williamson(1988)针对企业资产流动性对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指出,由于更具流动性或更有重新调配性的资产抵押功能更强,外部融资成本更低,因此,资产流动性越高,债务融资数量越大,从而提高了公司资产负债率。

Harris&Raviv(1990)指出,债务提供关于公司盈利能力的信息,投资者就会利用此种信息来观察公司在不同资产负债率区间的契约支付能力,从而对公司经营政策的变动做出相应的反应,且此时投资者会权衡预期的违约成本和公司经营政策的潜在改善。因此,随着资产流动性的增加,预期的违约成本降低,投资者越愿意使用债务来获得公司经营政策的相关信息,进而公司资产负债率越高。

DeAngelo&Wruck(2001)认为,管理层往往能够通过变卖公司高流动性的资产来偿付暂时的债务利息,这也为其在发生财务危机时赢得更多的时间去实践公司的经营策略而不受债权人的干预。为了应对这种情况,债权人往往会通过缩短债务契约期限,如要求公司偿还所有的主要债务而不仅是利息;或增加偿债基金或强制债务条款来避免管理层逃避债务压力,从而使得公司的资产流动性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资本结构。

(二)国内文献回顾

国内学者对于资本结构与资产流动性的关系问题也进行了相关研究。徐冬和冼国明(2002)考察了破产对公司产品市场行为的效应,发现无形资产较多的公司会进行更多的债务融资。余哲等(2005)从资产结构的角度探讨了资产流动性对财务危机重组的影响,建立了一个考虑资产流动性的财务危机重组模型,研究表明债权人会容忍某些程度的投资无效率以避免无谓的资产流动性损失。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结合我国特有制度背景和制造业上市公司特征,考虑到我国资本市场较之于西方发达资本市场的不成熟性以及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完善性,现提出研究假设:

其它条件保持不变时,资产流动性与我国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呈负相关

(二)样本数据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了650家上市公司2007~2009年的相关数据作为样本;本文所有数据均来自CSMAR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数据库;所用分析工具为Eviews以及Excel电子表格。

(三)指标选择与模型构建

根据资本结构的定义,可以采用资产负债率来代表公司的资本结构,并作为被解释变量。之前研究衡量资产流动性的指标广泛使用的是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但这些指标仅判断了资产在某个时点上转换为现金的能力,没有考虑公司经营管理水平的差异。因此本文引入“动态现金产生速度”这一指标来作为资产流动性的变量,并作为解释变量,这也是本文较之前研究的创新之处。

本文研究的是资本结构与公司资产流动性的关系,而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还有很多,因此,为了控制其他因素的影响,需要引入控制变量对以上因素进行控制。于是引入盈利能力、公司规模、股权集中度、实际税率、固定资产比例作为控制变量。具体的指标定义见表1:

表1

变量

指标符号

指标定义

资本结构

zcfzl

总负债/总资产

动态现金产生速度

dtzb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总资产/365

盈利能力

zcjll

税前利润/总资产

公司规模

gsgm

年末总资产的自然对数

股权集中度

qsm

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和

实际税率

sdsl

所得税费用/年末总资产

固定资产比例

gdzcje

固定资产净额/总资产

表2显示我国上市公司固定资产净额约占整个总资产的30%左右。并且我国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相当低,平均资产利润率不到5%,相应的所得税费用占整个总资产比率的均值则达到了1%左右。表2还显示出了我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前十大股东平均共占有了整个上市公司股权的54%左右,这与我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大多数是国有企业改制上市有关。

(二)相关性分析

表3

预测符号

回归系数

标准误

T值

P值

dtzb

-

-89.3722

17.5227

-5.10037

0.0000

zcjll

-

-0.30362

0.040629

-7.47303

0.0000

gsgm

+

0.05775

0.003384

17.06582

0.0000

qsm

-

-0.00046

0.000256

-1.80555

0.0711

sdsl

+

-1.42834

0.298319

-4.78796

0.0000

gdzcje

-

0.006759

0.024122

0.280185

0.7794

C

?

-0.68552

0.071237

篇7

关键词:商业银行;流动性

中图分类号:F830.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2-0145-02

1 商业银行流动性的概念界定

流动性是一个很大的范畴,主要包括两大类:市场的流动性,企业的流动性。对于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定义,各经典教科书,以及实务中的监管机构和商业银行本身都有不同的说法:

一家银行,在其需要资金时,能以合理的成本得到可支用现金,该银行就被认为是具有流动性。

――Peter S. Rose, Commercial Bank Managemengt

银行的流动性,指的是一种再不损失价值情况下的变现能力,一种足以应付各种支付的,充分的资金可用能力。

――胡庆康,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第二版)

流动性是指商业银行保持随时可以适当的价格取得可用资金的能力,以便随时应付客户提存及银行支付的需要。

――戴国强,商业银行经营学

由此看见,虽然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定义各异,但实质基本一样,即为一种可以及时、以可接受的成本获得流动资金支配的能力。

2 金融理论中的“流动性”

(1)早期的流动性研究是在经济学领域基于交易成本而提出的,进而在不同的金融理论研究领域中进行了深入探讨,可以分为资产流动性、市场及机构的流动性等方面。

①资产流动性。在资产流动性方面,主要是基于资产变现能力的流动性研究。自凯恩斯以来,与资产的“可交易性”直接相关的“变现能力”,是金融学界对流动性概念最常见的一种解释,即“当经济主体可以在承担较低交易成本的条件下,以一个合理的价格购买或出售一种资产时,这种资产就具有流动性”。在经验分析中,这种流动性的测度主要是通过资产买卖价差来进行计量与比较。提出了一个流动性的评级方法,运用三期模型来分析,给出同一状态下的两种资产组合转换的交易费用的向量表达,如果两个原资产组合 A和 B可以转换成同一资产组合S,其中 B是 A的线性组合,则可以说明 A 的流动性不小于 B的流动性。剑桥大学的 Haan 教授指出流动性与资产转换前期购买资产所需的成本相关,并提出度量流动性的一个 T 指数,用于测度一个经济实体为避免将来的资产转换费用而愿意放弃的财富的最大值。

②市场流动性。在市场流动性研究方面,主要是基于市场微观结构的研究。市场流动性既和资产流动性密切相关,又有所不同。金融微观结构理论中的市场流动性指的是“一个流动的市场是参与者能够快速变现的市场,大宗交易对市场价格仅有较小的影响”,即交易的可立即执行性、交易得以实现所需要的成本以及对交易的缓冲能力等等,其刻画主要通过紧度、深度和弹性三个指标实现。

③机构流动性。在机构的流动性方面,Byrant和 Douglas W. Diamond 和 Philip H. Dybvig在两篇旨在研究银行存款契约以及银行危机的经典论文中提出的流动性需求模型,可表述为:当经济主体在想实现消费的任何时候,如果某项资产能使这种需求在跨期优化中得到满足,那么这种资产就具有流动性。

Diamond 与 Dybvig从微观角度分析银行的流动性,合作开发了一个用于证明银行的存款合同可以提供一个比交易市场配置更优结果的模型,在模型中解释了银行是如何吸收存款的。投资者面临着能够带来流动性需求的隐藏风险,发现是银行挤兑引起了真正的经济损失,并研究了能够阻防止这种挤兑的存款合同,政府提供存款保险会导致较优的配置结果。

Kaufman 在其关于流动性和银行失败的模型中认为,在买卖双方关于资产未来价值的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原始资产是不流动的,这种非流动性,与消费者的流动性需求结合起来就产生了银行业,从而带来了流动性危机。Mishkin 证明了银行机构的存在可以减轻逆向选择所引起的非流动性问题。当银行失败时,流动性需求增高,同时生产也就降低。Douglas W, Diamond 和 Raghuram G. Rajan论述了银行在企业家对于存款人的流动性冲击的缓冲器作用,一方面肯定了企业家的博弈能力,另一方面也强调正是银行资本结构的脆弱性使他可以创造出流动性,并使得借款人可以从存款人一旦受到流动性冲击导致项目资产清算的风险中解脱出来,从而,原本企图防止挤兑的一些稳定性政策,如对资本金的要求,转换的暂停都可能减少流动性的创造。

(2)银行的流动性问题。

流动性资产,包括短期的存款和证券、长期可买卖证券,抵押资产情况,对贷款出售或证券化的能力,中央银行的流动性工具以及其他资产流动性的资源。作为负债经营的产业,从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看来,一方面反映了银行的清偿能力,即该银行所拥有的债权是否足以抵偿其所负担的债务,另一方面就是流动性的问题,也就是说银行的现有资产能否应付到期的债务。对银行资产流动性的分析集中在资金的来源和性质以及资产特征的分析上,其中都会包括资金来源的稳定性、负债期限结构、履行到期债务的能力等。对流动性分析还包括资产的变现能力分析,其中包括资产本身具有的流动性、资产强制出售的流动性等,这是银行履约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对银行功能的研究上,Bryant、Diamond 和 Dybvig开始强调银行提供流动性的服务功能,指出银行是把不具有流动性的资产转化为具有流动性的资产。由此出发,Diamond 和 Rajan在研究银行流动性创造时,在金融脆弱性和挤出理论的基础上,研究得出银行的资本率对流动性的创造起到了抑制的作用。而对同一问题的研究上,Allen 和 Gale基于风险吸收理论出发,得出了相反的结论,即银行的资本率和流动性的创造是成正比的。银行创造的流动性越多,为应付储户提存而需要出售非流动性资产导致损失的可能性越大、越严重。银行资本越雄厚,对这种风险和损失的承担能力就越强。得出类似结论的还有 Diamond 和 Dybvig,Allen 和 Santomero,尽管许多银行学说和规章制度是以脆弱的流动性转换模型为基础的,这种观点并没有坚实的经验基础。Akash Deep,Guido Schaefer进行了实证研究,利用美国商业银行的数据,以流动性资产和流动性负债规模大小的不同来衡量流动性转换的金额,研究结果显示转换的数量很少,存款保证在推动流动性转化中有一定的贡献,因为存款保证金能够替代了大多数没有保证的资产,扩张储蓄和贷款却没有相应的效果;相反的,贷款组合中的信用风险却阻碍了流动性的转化。

3 流动性管理理论中的流动性

另一个角度来看,对银行本身的流动性的分析主要集中在流动性管理的分析上。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理论历经了三个发展阶段:资产管理理论,负债管理理论,最后发展为较为成熟的资产和负债相结合的理论。

3.1 资产管理理论(资产转换理论)

解决银行流动性问题最初是使用的资产流动性管理,也就是银行从资产方面“储存”流动性。该方法又大致经历了商业贷款理论,资产转换理论和预期收入理论三个阶段。

(1)商业贷款理论。

银行的商业贷款尤其是短期贷款可以说是具备流动性的特点的,倘若借款人能够按时偿还贷款本息,那这部分资金就可以作为流动性资金来满足客户的提现要求以及新增的贷款需求,只要银行能够正确选择贷款组合,再配之一定的有效投资组合,银行就能保证其资金流入能够满足流动性需求。但是这种短期贷款组合往往因其期限较短而收益性较差,从而影响银行的盈利水平。并且,由于该理论产生与商业银行经营的初期阶段,经济相对平稳,尚未出现整个经济环境的波动,所以未能考虑到贷款偿还的外部经济条件,一旦出现经济严重衰退或萧条,则哪怕是短期商业贷款也未必能保证按时偿还,违约率的增长仍然会使银行陷入流动性困境之中。因此,当 20 世纪 30 年代美国乃至整个世界的经济大萧条的出现使得该理论无法再适应新的情况,从而资产转换理论应运而生。

(2)资产转换理论。

该理论不再只认定短期贷款的流动性,而是认为银行的流动资产都可以用来满足银行的流动性需求。这里的流动性资产是指那些能够在发育良好的市场上以合理稳定的价格迅速变现的资产,一般情况下,政府债券、逆回购协议、银行承兑汇票,商业票据等等都被银行作为流动性资产的主要形式,同时长期贷款也可以在日渐成熟的二级市场转让从而变现,因此银行是否能在二级市场上变现流动资产或转让未到期的长期贷款成为银行流动性能力的决定性因素。该理论的不足之处仍然是未考虑流动资产变现的外部经济环境,当经济增长时,贷款需求的增加会使得市场利率提高,此时债券市场利率下降,因此变现债券类的流动性资产机会成本增大,会影响银行的盈利。

(3)预期收入理论。

预期收入理论于 20 世纪 50 年代产生,将银行的流动性需求和客户的预期收入相联系,认为客户的预期收入与其是否能按时偿还贷款本息有关,只要银行能根据客户的预期收入来安排合理的贷款组合就可以避免发生流动性需求不能得到满足的情况。但是仅凭银行主观推断客户的预期收入未免增加风险,而且客户的未来收入会受到整个社会经济情况的影响,未来社会经济环境往往又具有不确定性,客户未来收入的波动也会影响其还款能力,从而使银行面临流动性风险。

总的来说,资产理论就是要使银行将流动性资产作为储备,一旦发生预期之外的流动性需求可以立即在二级市场上以合理价格转让这些资产,迅速变现。对于银行经营来说比较安全,也有利于维持客户的信心。但是其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①持有这些流动性资产就意味着放弃高收益的资产,即存在机会成本;②变现政府债券之类的流动性资产往往会对银行的信誉,客户的信心有不良影响;③变现资产会有一定数量的交易成本。

3.2 负债管理理论

20 世纪 60 年代负债管理理论盛行,其主要思想就在于不是通过单一的资产来储备流动性,而是倾向于从负债方面来进行流动性管理。它认为持有现金资产和变卖流动性资产并不是解决银行流动性问题的唯一方法,银行可以通过在货币和资金市场上主动负债来满足其流动性需求。这样就可以保证一定的盈利性,而且在市场资金充裕时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借入资金。但是这种做法的风险较大,一旦市场出现动荡,银行就可能到期不能筹集到相应的资金,从而陷入困境。

篇8

关键词:商业银行;流动性

1商业银行流动性的概念界定

流动性是一个很大的范畴,主要包括两大类:市场的流动性,企业的流动性。对于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定义,各经典教科书,以及实务中的监管机构和商业银行本身都有不同的说法:

一家银行,在其需要资金时,能以合理的成本得到可支用现金,该银行就被认为是具有流动性。

——PeterS.Rose,CommercialBankManagemengt

银行的流动性,指的是一种再不损失价值情况下的变现能力,一种足以应付各种支付的,充分的资金可用能力。

——胡庆康,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第二版)

流动性是指商业银行保持随时可以适当的价格取得可用资金的能力,以便随时应付客户提存及银行支付的需要。

——戴国强,商业银行经营学

由此看见,虽然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定义各异,但实质基本一样,即为一种可以及时、以可接受的成本获得流动资金支配的能力。

2金融理论中的“流动性”

(1)早期的流动性研究是在经济学领域基于交易成本而提出的,进而在不同的金融理论研究领域中进行了深入探讨,可以分为资产流动性、市场及机构的流动性等方面。

①资产流动性。在资产流动性方面,主要是基于资产变现能力的流动性研究。自凯恩斯以来,与资产的“可交易性”直接相关的“变现能力”,是金融学界对流动性概念最常见的一种解释,即“当经济主体可以在承担较低交易成本的条件下,以一个合理的价格购买或出售一种资产时,这种资产就具有流动性”。在经验分析中,这种流动性的测度主要是通过资产买卖价差来进行计量与比较。提出了一个流动性的评级方法,运用三期模型来分析,给出同一状态下的两种资产组合转换的交易费用的向量表达,如果两个原资产组合A和B可以转换成同一资产组合S,其中B是A的线性组合,则可以说明A的流动性不小于B的流动性。剑桥大学的Haan教授指出流动性与资产转换前期购买资产所需的成本相关,并提出度量流动性的一个T指数,用于测度一个经济实体为避免将来的资产转换费用而愿意放弃的财富的最大值。

②市场流动性。在市场流动性研究方面,主要是基于市场微观结构的研究。市场流动性既和资产流动性密切相关,又有所不同。金融微观结构理论中的市场流动性指的是“一个流动的市场是参与者能够快速变现的市场,大宗交易对市场价格仅有较小的影响”,即交易的可立即执行性、交易得以实现所需要的成本以及对交易的缓冲能力等等,其刻画主要通过紧度、深度和弹性三个指标实现。

③机构流动性。在机构的流动性方面,Byrant和DouglasW.Diamond和PhilipH.Dybvig在两篇旨在研究银行存款契约以及银行危机的经典论文中提出的流动性需求模型,可表述为:当经济主体在想实现消费的任何时候,如果某项资产能使这种需求在跨期优化中得到满足,那么这种资产就具有流动性。

Diamond与Dybvig从微观角度分析银行的流动性,合作开发了一个用于证明银行的存款合同可以提供一个比交易市场配置更优结果的模型,在模型中解释了银行是如何吸收存款的。投资者面临着能够带来流动性需求的隐藏风险,发现是银行挤兑引起了真正的经济损失,并研究了能够阻防止这种挤兑的存款合同,政府提供存款保险会导致较优的配置结果。

Kaufman在其关于流动性和银行失败的模型中认为,在买卖双方关于资产未来价值的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原始资产是不流动的,这种非流动性,与消费者的流动性需求结合起来就产生了银行业,从而带来了流动性危机。Mishkin证明了银行机构的存在可以减轻逆向选择所引起的非流动性问题。当银行失败时,流动性需求增高,同时生产也就降低。DouglasW,Diamond和RaghuramG.Rajan论述了银行在企业家对于存款人的流动性冲击的缓冲器作用,一方面肯定了企业家的博弈能力,另一方面也强调正是银行资本结构的脆弱性使他可以创造出流动性,并使得借款人可以从存款人一旦受到流动性冲击导致项目资产清算的风险中解脱出来,从而,原本企图防止挤兑的一些稳定性政策,如对资本金的要求,转换的暂停都可能减少流动性的创造。

(2)银行的流动性问题。

流动性资产,包括短期的存款和证券、长期可买卖证券,抵押资产情况,对贷款出售或证券化的能力,中央银行的流动性工具以及其他资产流动性的资源。作为负债经营的产业,从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看来,一方面反映了银行的清偿能力,即该银行所拥有的债权是否足以抵偿其所负担的债务,另一方面就是流动性的问题,也就是说银行的现有资产能否应付到期的债务。对银行资产流动性的分析集中在资金的来源和性质以及资产特征的分析上,其中都会包括资金来源的稳定性、负债期限结构、履行到期债务的能力等。对流动性分析还包括资产的变现能力分析,其中包括资产本身具有的流动性、资产强制出售的流动性等,这是银行履约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对银行功能的研究上,Bryant、Diamond和Dybvig开始强调银行提供流动性的服务功能,指出银行是把不具有流动性的资产转化为具有流动性的资产。由此出发,Diamond和Rajan在研究银行流动性创造时,在金融脆弱性和挤出理论的基础上,研究得出银行的资本率对流动性的创造起到了抑制的作用。而对同一问题的研究上,Allen和Gale基于风险吸收理论出发,得出了相反的结论,即银行的资本率和流动性的创造是成正比的。银行创造的流动性越多,为应付储户提存而需要出售非流动性资产导致损失的可能性越大、越严重。银行资本越雄厚,对这种风险和损失的承担能力就越强。得出类似结论的还有Diamond和Dybvig,Allen和Santomero,尽管许多银行学说和规章制度是以脆弱的流动性转换模型为基础的,这种观点并没有坚实的经验基础。AkashDeep,GuidoSchaefer进行了实证研究,利用美国商业银行的数据,以流动性资产和流动性负债规模大小的不同来衡量流动性转换的金额,研究结果显示转换的数量很少,存款保证在推动流动性转化中有一定的贡献,因为存款保证金能够替代了大多数没有保证的资产,扩张储蓄和贷款却没有相应的效果;相反的,贷款组合中的信用风险却阻碍了流动性的转化。

3流动性管理理论中的流动性

另一个角度来看,对银行本身的流动性的分析主要集中在流动性管理的分析上。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理论历经了三个发展阶段:资产管理理论,负债管理理论,最后发展为较为成熟的资产和负债相结合的理论。

3.1资产管理理论(资产转换理论)

解决银行流动性问题最初是使用的资产流动性管理,也就是银行从资产方面“储存”流动性。该方法又大致经历了商业贷款理论,资产转换理论和预期收入理论三个阶段。

(1)商业贷款理论。

银行的商业贷款尤其是短期贷款可以说是具备流动性的特点的,倘若借款人能够按时偿还贷款本息,那这部分资金就可以作为流动性资金来满足客户的提现要求以及新增的贷款需求,只要银行能够正确选择贷款组合,再配之一定的有效投资组合,银行就能保证其资金流入能够满足流动性需求。但是这种短期贷款组合往往因其期限较短而收益性较差,从而影响银行的盈利水平。并且,由于该理论产生与商业银行经营的初期阶段,经济相对平稳,尚未出现整个经济环境的波动,所以未能考虑到贷款偿还的外部经济条件,一旦出现经济严重衰退或萧条,则哪怕是短期商业贷款也未必能保证按时偿还,违约率的增长仍然会使银行陷入流动性困境之中。因此,当20世纪30年代美国乃至整个世界的经济大萧条的出现使得该理论无法再适应新的情况,从而资产转换理论应运而生。(2)资产转换理论。

该理论不再只认定短期贷款的流动性,而是认为银行的流动资产都可以用来满足银行的流动性需求。这里的流动性资产是指那些能够在发育良好的市场上以合理稳定的价格迅速变现的资产,一般情况下,政府债券、逆回购协议、银行承兑汇票,商业票据等等都被银行作为流动性资产的主要形式,同时长期贷款也可以在日渐成熟的二级市场转让从而变现,因此银行是否能在二级市场上变现流动资产或转让未到期的长期贷款成为银行流动性能力的决定性因素。该理论的不足之处仍然是未考虑流动资产变现的外部经济环境,当经济增长时,贷款需求的增加会使得市场利率提高,此时债券市场利率下降,因此变现债券类的流动性资产机会成本增大,会影响银行的盈利。

(3)预期收入理论。

预期收入理论于20世纪50年代产生,将银行的流动性需求和客户的预期收入相联系,认为客户的预期收入与其是否能按时偿还贷款本息有关,只要银行能根据客户的预期收入来安排合理的贷款组合就可以避免发生流动性需求不能得到满足的情况。但是仅凭银行主观推断客户的预期收入未免增加风险,而且客户的未来收入会受到整个社会经济情况的影响,未来社会经济环境往往又具有不确定性,客户未来收入的波动也会影响其还款能力,从而使银行面临流动性风险。

总的来说,资产理论就是要使银行将流动性资产作为储备,一旦发生预期之外的流动性需求可以立即在二级市场上以合理价格转让这些资产,迅速变现。对于银行经营来说比较安全,也有利于维持客户的信心。但是其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①持有这些流动性资产就意味着放弃高收益的资产,即存在机会成本;②变现政府债券之类的流动性资产往往会对银行的信誉,客户的信心有不良影响;③变现资产会有一定数量的交易成本。

3.2负债管理理论

20世纪60年代负债管理理论盛行,其主要思想就在于不是通过单一的资产来储备流动性,而是倾向于从负债方面来进行流动性管理。它认为持有现金资产和变卖流动性资产并不是解决银行流动性问题的唯一方法,银行可以通过在货币和资金市场上主动负债来满足其流动性需求。这样就可以保证一定的盈利性,而且在市场资金充裕时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借入资金。但是这种做法的风险较大,一旦市场出现动荡,银行就可能到期不能筹集到相应的资金,从而陷入困境。

篇9

【关键词】 企业资产流动性; 潜在流动性; 评价指标

中图分类号:E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6)04-0019-05

一、引言

资产是企业的核心要素,资产的安全性、效益性、流动性是保证企业能够正常运作的根本,而流动性又是实现效益性和安全性的基础。全面、客观、准确地衡量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则需要一个完善的流动性指标体系,现有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忽视了对企业资产潜在流动性的评价,本研究旨在构建企业资产潜在流动性评价指标,完善既有的企业资产流动性评价指标体系。

在国外的实证研究中,现金流构成的相关指标经常用来表示企业的流动性水平,这也得益于西方国家对现金流量表的运用可以追溯到19世纪60年代这一事实。Beaver(1968)用现金流/总负债表示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在预测财务状况的研究中达到了较高的预测水平。Mitchem(1990)在研究中得出营业净现金流/流动负债这一比率能够较准确地反映企业资产的流动性,且对财务的预测准确率较高。

在国内的研究中,关于企业资产流动性的评价指标主要是传统的比率指标,如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资产负债率、存货周转率等。例如,茅宁(1995)认为流动性是指企业资产的变现能力和偿还短期债务能力;吴世农和卢贤义(2001)建立的上市公司财务困境预测模型中,最终选取的6个指标中包含了4个衡量企业资产流动性的指标,分别为流动比率、资产周转率、长期负债与股东权益比率、营运资本与总资产比率。

随着对企业资产流动性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文献注意到传统的企业资产流动性指标的缺陷。刘淑秋和邓国霞(2006)指出了用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比值表示流动比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并指出存货价值的不稳定性、未来资金流量的未知性、应收账款条件及政策的差异性等因素会导致流动比率不可信,应该考虑到应收账款的质量、企业声誉等因素评价企业资产流动性。张健光和张俊瑞(2010)指出,企业资产流动性指标体系应该包括静态流动指标、动态流动指标、潜在流动指标,才能使之评价更为全面。

综上所述,传统的流动性指标大都是从企业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现金流产生能力三个方面去评价流动性,并未涉及到潜在融资能力给企业资产带来的潜在流动能力。尽管有部分研究文献指出了传统企业资产流动性评价指标存在的局限性,但并未就如何重新设计新的评价指标进行深入探讨。因此,对企业资产潜在流动性评价指标进行设计是对现有企业资产流动性评价研究的深入推进,对全面、客观、准确地衡量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企业资产潜在流动性指标设计的原则与思路

(一)指标设计的原则

一是科学性原则。所设计的指标要有理论依据,不可凭空想象。设计指标的过程中,要以理论知识做指导,结合实际对现象作出客观的描述,指标旨在将实际情况客观、准确地表达出来。

二是可操作性原则。相关数据要易采集。指标所涉及的相关财务或非财务数据要容易采集,信息的真实性要有保证。如果数据难以获得,那么所设计的指标也只是纸上谈兵,没有实现评价的现实意义。

三是可比性原则。评价指标要有可比性,有对比才有发现。一方面,指标要有横向可比性,即不同的被评价对象之间要有可比性;另一方面,指标要有纵向可比性,即同一个被评价对象在不同时期之间要有可比性。

四是可量化原则。指标要能通过数据的形式直观地表达出相关信息。不论是定性信息还是定量信息,要尽可能地以数量化的参数表现出来,以方便不同信息间进行糅合、对比。

(二)指标设计的思路

由于上市公司是我国典型的现代企业,其财务报告数据被要求强制性披露。本研究以上市公司资产流动性作为评价对象,对企业资产潜在流动性评价指标进行设计。设计企业资产潜在流动性评价指标的具体思路如下:

一是条件指标的筛选。明确上市公司在相应融资形式下需要满足的条件,依据指标设计原则对条件进行筛选汇总,构成条件指标。二是样本选择与赋值。选取评价样本,分析评价对象的现状是否满足条件指标。针对定性指标,达标则赋值为1,不达标则赋值为0,将定性的信息量化。针对可量化指标,则用相关财务数据表示。三是条件指标赋予权重。根据确定好的条件指标结合样本的实际赋值情况,通过变异系数法对不同的条件指标分别赋予权重。四是潜在流动性指标赋值。将所有条件指标的权重与其赋值相乘加总,得到相应的企业资产潜在流动性指标值。

三、企业资产潜在流动性指标的筛选

(一)发股潜力指标筛选

有限责任公司、合伙企业类型的企业都不能够发行股票,只有股份有限公司才可以发行股票。股份有限公司包括已上市公司和未上市公司。对于尚未上市的公司来说,是否具有IPO潜力的关注点在于企业的现状能否满足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的规定。对于已经上市的公司而言,企业能否增发股票是衡量其是否具备潜在流动性的关键。由于未上市的公司信息并未公开披露,相关数据获得受限,因而只针对上市公司增发股票的潜力进行分析。

上市公司增发股票包括向不特定对象发行、配股和非公开发行三种情况。根据《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证券法》的有关规定,上市公司发行股票应满足相应的发行条件,本文从上市公司是否满足《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发行条件的情况来进行企业资产潜在流动性的分析。本着可操作性、可量化性原则,在筛选条件指标的过程中,选择性放弃了一些不可量化的条件及相关内容无法准确获得的条件。经过对相关条件的汇总分析,从以下几个方面分别筛选出了对应的条件指标(用C表示,Ci表示第i项条件指标)。

衡量企业运行状况的条件指标选择“是否违规(C1)”“审计意见(C2)”。根据《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规定,现任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具备任职资格,能够忠实和勤勉地履行职务,不存在违反《公司法》第一百四十八条、第一百四十九条规定的行为,且最近36个月内未受到过中国证监会的行政处罚、最近12个月内未受到过证券交易所的公开谴责;上市公司最近12个月内不存在违规对外提供担保的行为。满足上述条件时,“是否违规(C1)”赋值为1;反之,赋值为0。发股条件中要求,最近三年及一期财务报表未被注册会计师出具保留意见、否定意见或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被注册会计师出具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所涉及的事项对发行人无重大不利影响或在发行前重大不利影响已经消除。依据客观、谨慎性原则,近三年及一期报表审计意见为标准无保留意见,“审计意见(C2)”赋值为1,其他不同形式意见均赋值为0。

衡量企业盈利能力的条件指标包括“连续盈利(C3)”“利润波动(C4)”“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C5)”。“连续盈利(C3)”条件是指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具有可持续性,最近3个会计年度连续盈利,且用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与扣除前的净利润相比,以低者作为计算依据。扣除非经常损益前后的净利润较低者,连续3年均大于0,赋值为1;反之,赋值为0。“利润波动(C4)”条件是指最近24个月内曾公开发行证券的,不存在发行当年营业利润比上年下降50%以上的情形。因此,近24个月内未公开发行证券,或者公开发行且营业利润未下降50%以上,赋值为1,近24个月内公开发行证券且营业利润下降50%以上,赋值为0。“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C5)”条件是指最近3个会计年度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6%。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与扣除前的净利润相比,以低者作为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的计算依据。为使信息含量更加准确,更能精确地反映各样本间的差异程度,将近3年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平均数(ROE)分为3种情况:ROE大于等于6%,则C5赋值为1;ROE介于0与6%之间,则C5赋值为:ROE/6%;ROE小于0,则C5赋值为0。

衡量企业分红状况的条件指标是“现金派利(C6)”。“现金派利(C6)”条件是指最近3年以现金方式累计分配的利润不少于最近3年实现的年均可分配利润的30%。近3年现金派息数达标,赋值为1;反之,赋值为0。

上述指标中,C1、C2、C3、C4、C6是上市公司增发股票和配股所共有的条件指标,C5是增发股票的额外条件指标。以上条件指标均是上市公司增发股票和配股所必须具备的,并未涉及非公开发行股票相关条件。因为对于非公开发行股票来说,除了满足基本的未违规和审计意见达标的条件外,其他的条件并不能形成障碍性条件指标,而且公司层面的幕后可操作性较大,无法进行客观的衡量和评判。

(二)发债潜力指标筛选

企业发行债券的形式主要包括普通债券和可转换债券两种,依照《公司法》《企业债券管理条例》《公司债券发行与交易管理办法》关于债券发行的相关条件规定,筛选了以下对应的条件指标。

衡量企业运行状况的条件指标“是否违规(C1)”“审计意见(C2)”和衡量企业盈利能力的条件指标“连续盈利(C3)”“利润波动(C4)”“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C5)”与发股融资条件指标是相同的。

衡量企业资产实力的条件指标是“净资产(C7)”。根据《公司法》第一百六十一条的规定,发行公司债券必须符合股份有限公司净资产额不低于人民币3 000万元,有限责任公司净资产额不低于6 000万元。由于研究对象上市公司为股份有限公司,故以3 000万元为界。净资产不低于3 000万元,“净资产(C7)”赋值为1;反之,赋值为0。

衡量企业偿息能力的条件指标是“偿还债息能力(C8)”。具体要求是最近3个会计年度实现的年均可分配利润不少于公司债券1年的利息。由于债券一年利息为发行后确定的指标,以发行债券最大规模(净资产的40%)为发债总额,每年度银行3―5年的贷款利率为参照利率,计算公司债券一年的利息,若近3年年均可分配利润达标,“偿还债息能力(C8)”赋值为1;反之,赋值为0。

其中,C1、C8是两种发债形式所共有的条件指标,C2、C3、C4、C5是发行可转换债券的条件指标,C7是发行普通债券的条件指标。

经汇总,所选的条件指标如表1所示。

四、企业资产潜在流动性指标值的确定

(一)企业资产潜在流动性评价条件指标的选用

由表1可知,在增发股票方面,向不特定对象发行与配股两种方式的增发条件指标重合度很高,区别在于向不特定对象发行多了条件指标C5(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由于两者均属于增发,为避免信息重叠将其合为一个综合指标,即发股潜力指标(Ps)。发股潜力是指企业能够通过发行股票融资的方式带来潜在现金流的能力,发股潜力指标是反映企业能够发行股票能力的潜在流动性指标。其中,Ps的条件指标包括C1、C2、C3、C4、C5、C6,企业状况满足的条件指标越多,则Ps指标值越大,表明该企业的潜在发股融资能力越强。也就是说,企业可以通过发行股票带来潜在现金流的可能性越大,其潜在流动性越强。

在发行债券方面,发行普通债券的可量化条件较少,共提取出3个条件指标,若单独设立一个指标所含信息量过少。鉴于发行可转换债券的条件指标中包含发行普通债券的C1、C8指标,将两者汇合以总的发行债券角度设计为一个指标,即发债潜力指标(Pb)。发债潜力是指企业能够通过发行债券融资的方式带来潜在现金流的能力,发债潜力指标是反映企业能够发行债券能力的潜在流动性指标,其中,Pb的条件指标包括C1、C2、C3、C4、C5、C7、C8。同理,企业状况满足的条件指标越多,表明企业通过发行债券带来潜在现金流的可能性越大,其潜在流动性越强。

(二)企业资产潜在流动性指标评价样本选择与赋值

本文以我国在沪深两市上市交易的制造业公司为例,选取了2008年已经上市的936家公司为样本。其中,剔除了少数指标无法获取的样本,最后剩余874家制造业公司的样本量。之后,依据874家制造业样本公司2008―2013年的财务及非财务数据,对各项条件指标进行赋值。

(三)企业资产潜在流动性评价条件指标的权重确定

企业状况满足的条件指标越多,其潜在流动性越强。然而,不同条件指标的重要程度不同,各条件指标在综合指标中的分量也不尽相同,为保证指标的严谨性,需要通过科学的方法对各条件指标在综合的潜在流动性指标中所占的重要性程度赋予相应的权重。

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有很多种,包括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变异系数法等。其中,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依赖于专家的主观判断,不同的专家站在不同的角度进行衡量,容易产生分歧较大的观点,且客观性较差,变异系数法是一种客观的赋予权重的方法,是根据各指标所包含的信息,通过科学计算得出各指标相应的权重,克服了其他方法主观偏差较大的问题。本文采用变异系数法进行权重赋予。

根据变异系数法的基本原理,在评价指标体系中,指标取值差异较大的指标。因此,比较难实现的条件指标,更能反映被评价系统指标的差距。

由于各个指标所含的信息内容不同,指标的量纲也不同,不宜直接融合在同一个指标体系内比较它们的差别程度。首先,需要消除各指标量纲不同的影响,用各个指标的变异系数衡量指标之间取值的差异程度,变异系数为指标的标准差与平均数的比值。根据变异系数法原理,依据874家制造业样本公司2008年至2013年各项条件指标的赋值数据,分别测算各项条件指标在发股潜力和发债潜力的综合指标中所占的权重。

1.发股潜力条件指标赋权重

由上文可知,C1、C2、C3、C4、C5、C6是构成发股潜力综合指标(简称发股潜力指标)的条件指标。通过计算可得,发股潜力指标(Ps)中,各条件指标的权重系数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条件指标利润波动(C4)的平均数为0.976,表示几乎所有样本都符合“若近两年内公开发行证券,不存在发行当年营业利润比上年下降50%以上的情形”的条件,C4在发股综合指标中的权重仅为0.0345,相比其他条件指标而言影响力较小,可以忽略不计。为使得指标获取过程在保证准确性的前提下更精简,本文将权重系数小于0.05的条件指标选择性舍弃。舍弃影响力微弱的条件指标C4后,各条件指标权重随之轻微变动,最后本文所得到的发股潜力各条件指标权重如表3所示。

依此,本文可以得出发股潜力指标表达式如式(1):

Ps=0.1194C1+0.0753C2+0.1883C3+0.1752C5+0.4419C6

(1)

由式(1)可知,条件指标C6在发股潜力指标中的权重最大,高达0.4419,可见现金派利这一指标对企业发股潜力的影响重大,若想通过发股形式提高企业的潜在流动性,需要对企业的现金派利情况给予高度重视。

2.发债潜力条件指标赋权重

由上文可知,C1、C2、C3、C4、C5、C7、C8是构成发债潜力综合指标(简称发债潜力指标)的条件指标。通过计算可得,发债潜力指标(Pb)中,各条件指标的权重系数如表4所示。

由表4可知,条件指标C4(利润波动)在发债潜力指标中的权重仅为0.047,影响力也是微小的,可以忽略不计。C4在发债潜力指标中的权重系数也小于0.05,同理,本文在发债潜力指标中也选择性舍弃条件指标C4。舍弃后,可得各条件指标权重如表5所示。

依此,本文可以得出发债潜力指标表达式如式(2):

Pb=0.1661C1+0.1048C2+0.2621C3+0.2438C5+0.0552C7

+0.1680C8 (2)

由式(2)可知,在发债潜力指标中,并未出现某条件指标分量过重现象,该指标中相对重要的是C3和C5两个指标,权重分别为0.2621和0.2438。

(四)企业资产潜流动性评价指标值的计算确定

依据发股潜力指标与发债潜力指标的设计思路,结合样本公司各条件指标的赋值情况,将对应指标数值分别带入表达式(1)和(2)中,可分别得到相应的潜在流动性指标Ps与Pb的量化数值。

五、结论

企业资产潜在流动能力是影响企业资产流动性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从企业发行股票和发行债券两个角度构建企业资产潜在流动性评价指标。依据法律法规规定的再融资条件,从运行状况、盈利能力、分红状况三个方面对发行股票进行条件筛选,最终获得六个条件指标;从运行状况、盈利能力、资产实力及偿息能力四个方面对发行债券进行条件筛选,最终获得七个条件指标。然后,将各条件指标用变异系数法分别赋予权重,将权重与对应赋值相乘加总,最终获得两个潜在流动性指标:发股潜力指标、发债潜力指标。两个指标结合了企业的财务与非财务状况,更加全面、客观。

企业偿债声誉也是企业资产流动性的影响因素之一。如果一个企业的偿债声誉一直都比较好,就能够获得合作者的信任。在企业遇到突发的财务危机时,声誉好的企业能够在短期内凭借自身的良好信誉得到外界的帮助,继而维持企业的流动性,缓解财务困境。依据可操作性原则,本文未将企业声誉对企业资产流动性的影响考虑到指标设计中。因此,进一步的研究可以用调查问卷等方法拓展衡量企业潜在流动能力的指标设计范围。

【参考文献】

[1] WILLIAM H B.Alternative Accounting Measures Prediction of Failure[J]. The Accounting Review, 1968,

43(1): 113-122.

[2] MITCHEM C E. A Cash Flow and Macroeconomic Model of Financial Distress[D]. Virginia Commonwealth University,1990.

[3] 茅宁.企业财务流动性分析的新思路[J].经济科学,1995,17(5):40-44.

[4] 吴世农,卢贤义.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困境的预测模型研究[J].经济研究,2001,47(6):46-55.

篇10

[关键词] 流动性 套利 效用

一、什么叫金融资产流动性

金融资产的流动性是金融经济学中的基础性问题,对它进行深入研究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金融市场投资者的决策行为模式;而对行为模式的深入理解,将有助于我们分析流动性对整个宏观经济的影响。那么什么叫金融资产的流动性呢?

微观的金融资产流动性存在多种定义:Schwartz(1988)认为流动性是资产以合理价格迅速成交的能力;O’Hara(1995)认为,资产的流动性是一定时间内完成交易所需的成本,或寻求一个理想价格所需用的时间;Pastor和Stambaugh(2003)指出,流动性是指一项资产以较低的成本且不对价格造成较大冲击情况下,很快进行大量交易的能力。综合起来,资产的流动性是指某一种特定资产能够以较低的交易成本、合理的价格水平、较短的交易时间和较小的价格波动进行转让的能力。

这里定义的流动性不同于凯恩斯基于货币主义的宏观流动性定义。凯恩斯的“流动性”是指社会经济中货币总供给与总需求的问题,而这里指的却是具体金融资产的变现问题。那么,金融资产的变现问题对微观经济主体和宏观经济运行有着什么样的效用影响呢?

二、金融资产流动性的微观经济效用

1.帮助个体投资者应对意外消费冲击

关于金融资产的流动性能够帮助个体投资者应对意外消费冲击,1983年戴蒙德和戴巴维格(Diamond and Dybvig)通过其著名的DD模型作了经典地论述。

DD模型的假设非常简单:设存在一个可划分为三个时间点()的经济;经济中的每个主体在时获得一单位的相同禀赋,而在和时没有任何禀赋收入;经济主体的消费只能在某个时点发生,但其面临着不确定的流动性冲击,即在时经济主体的消费在和时的可能性分别为和。假设个体在时消费的效用函数是,在时的消费效用函数是 ,其中 是消费金额,是贴现因子,为N-M效用函数;则总体消费效用为:

(1)

个体的禀赋既可以用于储存,也可以用于投资;用于储存的禀赋跨期不产生升值或贬值,而用于投资的禀赋,可在时获得确定的投资收益率。设个体用于储存和投资的禀赋分别为和,。

当资产缺乏流动性时,个体如需在提前消费,则变现长期投资会出现折价损失,投资收益率。此时投资者在和时可能的消费量分别为和。

当资产流动性较好时,或者如DD描述的那样,存在一个资本市场,长期投资以金融资产的形式在其上自由流通;假设时, p为用储存资产表示的一单位长期资产的相对价格,则个体在两个时点的消费分别为和。进一步分析提前消费类主体(I)和推迟消费类主体(P)的可能行为可知,只有当 时市场出清,此时有x1=1和x2=R。显然,金融资产的流动性在个体投资者之间建立起了一种保险机制,有效地提高了投资者的预期消费效用。

2.为信息敏锐者提供套利机会

所谓信息敏锐者,这里指那些能够较大多数投资者提前意识到市场环境或投资项目变化对金融证券价值的影响,从而在实际价格变动之前做出资产配置的调整,获取超过市场投资平均回报的人。信息敏锐者由两类人构成:信息先知先觉者和信息的正确解读者,前者由于其在市场中的特殊地位,往往能提前获取信息;后者在公共信息面前能更准确的解读信息,判断市场走势。金融资产的流动性为他们提供了利用自身优势进行套利交易的机会。

为了说明这种套利机会,我们将DD模型作适当的扩展。假设证券市场上存在投资收益率分别为Ra和Rb的两个长期投资项目A和B,和分别表示两项长期投资证券的预期均衡转让价格;设每个投资者只能选择其中一个项目进行投资,他们可获得的期望消费水平分别为:

和 (2)

假设两项投资在t=0时无差异,即。设R和P分别为此时两项长期投资的预期投资收益和转让价格。此时,投资者随机选择投资项目,可获得的期望消费水平为:

(3)

设在t=0.5时,市场情况发生了有利于A项目而不利于B项目的变化,因而原两项目的预期投资收益率出现的变化,显然此时两项投资的预期均衡转让价格也将发生变化:。如果这种变化只被少数市场参与者意识到,而大部分人并没有感知,相应A、B证券的市场价格仍都将维持在P的水平,套利机会就出现了。

由于市场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原来投资A项目和B项目的信息敏锐者都可以在一个可预期的接近P的价格水平上,在较短时间内进行大量的交易,完成资产的重新配置:或者进一步增持A类长期投资,或者卖出B类投资并转而持有A类投资。出于效用最大化的考虑,他们的最优决策是用全部禀赋持有A类长期投资,则可获得的期望消费水平为:

(4)

由于,而,显然组合(4)优于组合(3),市场中的信息敏锐者获取了套利效用。

流动性不光为信息敏锐者进行套利提供了机会,而且套利的可能收益的大小还与金融资产流动性的高低有着密切的关系。关于这一点的分析,由于牵涉到有效价格的形成过程,我们将在下一部分的宏观效用评析中一同论述。

三、金融资产流动性的宏观经济效用

1.有效的扩大了投资规模和促进了长期投资

由于长期投资项目的收益往往高于短期项目,而这类投资效率高的项目一般无法在短期内变现,这使得面临可能的不可预测的意外消费冲击的微观主体,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往往处于流动性冲击和经济效率提高的两难选择之间。而金融资产的创造及其在金融市场上的自由流通,则大大化解了这一难题,打消了投资者的顾虑,使其敢于进行长期投资。从宏观层面看,是增加了高效投资资产在社会总投资中的比例,从而创造了更多的社会财富。显然,DD模型所揭示的消费者微观效用的增加,归根结底也是因为总的投资收益的增加。

2.良好的流动性能促进投资效率的提高

(1)促进有效价格的发现和形成

让我们来考虑套利行为是如何促成有效价格的形成的。假设市场上长期投资证券的转让存在一定的交易成本。当套利机会出现时,虽然信息敏锐者希望尽快完成资产的重新配置,但是其它投资者却缺乏交易的动机,这会影响套利的实现。为了促成交易,信息敏锐者往往需提供一个偏离市场现存价位的价格。设此时,A类长期投资证券买价为,B类长期投资证券的卖价为,。由于A证券与B证券出现差价,而其他投资者者并没有意识到A、B两项投资之间已经出现的差异,因此对他们而言形成了一个主观的套利机会,只要该套利的收益能弥补交易成本,则可形成交易动机。

假设其它条件不变,我们来计算信息敏锐者中的原A类投资者和原B类投资者此时的期望消费,分别是:

(5)

(6)

将(5)、(6)与(4)式比较,由于,三者的优劣关系为。由此可见,由于存在交易成本,信息敏锐者的套利收益将低于充分流动性市场,且原B证券的投资者的期望消费要低于原A证券的投资者;差异程度的大小由价格偏离度决定。

设在t=0.6时,由于前一刻第一批信息敏锐者的套利,A证券和B证券的市场价格已经变为和,但仍有。此时由于市场信息的扩散,另一部分投资者开始意识到A项目与B项目之间的差异,由于价格差异依然存在,他们也会进行套利。由于同样的原因,第二批信息敏锐者需提供更具吸引力的价格和,,。如此持续下去,直到市场价格和等于预期的均衡价格和。根据资产定价法则,在和确定时有 (为无风险利率),则均衡状态下A证券和B证券投资者的预期消费水平分别为:

将(7)、(8)与(2)式相比较,显然在和时,投资者继续执行套利交易与保持原有投资配置所获得的期望消费无差异,市场重新达到均衡。

(2)流动性与套利收益及有效价格的关系

金融资产的流动性常常通过及时性(Immediacy)、紧度(Tightness)、弹性(Resiliency)和深度(Depth)四个指标或者是它们之间的组合来衡量。及时性是基于时间指标的度量,指从发出交易指令到交易执行所等待时间。紧度指交易价格偏离市场中间价的偏离程度,常常通过买卖差价(bid-ask spread)来衡量。资产交易的深度是指不会影响现行市场价格的最大交易量,通常用某一时期内的资产周转率(turnover ratio,即交易量/总市值)来度量。而弹性是指发生波动的市场价格随机恢复到均衡状态的速度(收敛速度),反映的是价格的稳定性。

及时性通常利用等待时间(从委托单下达到成交之间的时间)和交易频率(一定时间间隔内的交易次数)指标来衡量。Copeland(1976)在其信息顺序到达模型中假定,开始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所有交易者都拥有相同的信息集。在某一个时期市场上到达一条信息,交易者依次获得该信息。每一个交易者获得该信息后都会产生交易。当所有的交易者都获得该信息后,他们又都拥有了相同的信息集,市场再一次达到新的均衡。由于套利交易的基础是信息不对称,而信息总是以一定的速率在市场中扩散,特别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信息的传播非常迅速,缩短了信息优势的保有时间。这就要求信息敏锐者必须尽快的完成交易。金融资产的交易等待时间越短,交易越频繁,越有可能在信息重新达到平衡前完成交易。

设为与(或)之间的差价,则可将视为紧度指标,代表着套利者为促成交易所必须付出的成本,参照上文(5)式和(6)式,显然 值越小(即流动性的紧度指标越好),和越靠近市场中间价,套利成本越小,信息敏锐者的套利收益越大。

深度和弹性影响着套利的规模。当市场深度指标越强时,则在同一价格水平上可以容纳的交易量就越大,更多的套利交易就可以在或的价格水平上进行,而不用进一步增大交易成本到 或的水平来推动交易的实现,这显然有利于扩大套利收益。对于弹性指标而言,资产价格若具有较强的接受冲击的水平,则套利交易的隐蔽性就更强,增大了一般投资者通过对市场交易价格的学习来获取真实信息的难度,这也方便了信息敏锐者在短时间内进行大规模的套利交易。

总之,当流动性越强时,信息敏锐者就越能够以更快的速度更低的成本和更大的规模进行套利;流动性的好坏,对套利交易者微观效用的大小有着重要的影响

3.良好流动性有助于提高社会资源配置效率

良好的流动性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来提高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

1.资本市场通过对各项投资均衡价格的及时发现将直接影响产业市场对投资项目的选择。假设A和B均是可变规模的投资项目,在t=1时,有新的经济主体出现,他们也都具有一个单位的原始禀赋且需要选择投资项目。由于A、B项目的单位投资在产业市场的成本都为l,而在资本市场上两者的出售价格分别为和,且,所以新的投资者必定会选择A项目,而且这种选择可直接通过观察金融资产的价格做出,大大减少了新投资者进行决策所需的信息成本和时间。由于高收益的项目得到了更多的投资,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了。

2.通过对投资者的选择也能间接提高投资决策的效率。良好的流动性为市场上的信息敏锐者带来了套利收益,而这些信息敏锐者,特别是其中信息的正确解读者一般由勤奋的投资人和企业家组成。由于他们总能获得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超额收益,因此其投资行为往往受到其他人的关注和效仿。设这时有两个新项目C和D需要选择,我们假设有经验的投资人决策正确的概率要高于一般投资者,由于他们在上一轮经济中的表现(获取了超额利润),因此他们的抉择容易被其他人留意观察并进行效仿,从而间接提高了优秀项目的投资比重。换句话说,金融资产的流动性有利于将职业的投资家从一般的经济主体中筛选出来,并通过赋予他们在投资决策上更大的影响力,可以有效地改善整个社会的投资效率。

四、结论

现代金融理论认为创造和保持金融资产的流动性是金融中介的基本功能。流动性对金融资产而言如此重要,是因为流动性本身会为金融资产的持有者带来效用,而且通过持有者的经济行为还可以影响整个宏观经济。总结来看,金融资产的流动性效用可以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来观察,具体如图所示:

从微观层面看,流动性一方面增加了每个经济主体应对外部冲击的能力,起到了跨期优化消费效用的作用;另一方面,金融资产的流动性对于那些市场上的信息敏锐者而言,还意味着通过信息优势获取额外收益的可能性,因而还有套利的效用。归类而言,应对外部冲击和套利交易都是一种机会效用,使投资者在进行长期投资的同时保留了一种选择权。两种机会效用的区别是,应对外部冲击的效用对所有投资者而言都普遍适用,而套利的机会效用的大小,则要视信息敏锐者的信息相对优势程度而定。

从宏观层面上来看,良好的流动性通过在投资者之间建立意外消费冲击的互保机制可以起到鼓励投资的作用,从而有效扩大社会总的投资规模。除此之外,流动性还有利于市场均衡价格的发现和职业投资家的筛选,从而起到提高社会平均投资效率的作用。这两者结合在一起,可以提高社会总产出,我们可将其归纳为社会的总产出效用。流动性通过调整资源配置发挥的宏观作用,是一种间接效用。

参考文献:

[1]Diamond, D. and P. Dybvig. Bank Runs, Deposit Insurance, and Liquidity[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3, 91:401~419

[2]Harris M, Raviv A. Differences of opinion make a horse race [J].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1993, 6(4): 473~506

篇11

一、商业银行“流动性”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所谓流动性,是指银行能够随时应付客户提存,满足必要贷款需求的能力。从保证这种支付能力来说,流动性应包括两种意义:一是指资产的流动性;二是指负债的流动性。资产的流动性是指在商业银行资产不发生损失的情况下迅速变现的能力;负债的流动性是指商业银行能以较低的成本随时获得所需要的资金。从存量角度看,流动性是所持资产的变现能力。从流量角度看,流动性又是获得资金的负债能力。概括地讲,所谓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是指银行资产在亏损状态迅速变现的能力,或者说是以现金资产来保证必要的支付能力。

流动性是银行的生命线,也是整个金融体系乃至整个经济体系对流动性需求的保证。所以,对商业银行乃至整个经济体系来说,流动性显得非常重要:

1、商业银行的现金流动最频繁。商业银行的经营对象是货币,整个经营活动都要通过现金收付来进行。而且商业银行经营的这种特殊资产又是经济运行的重要媒介,为了保证频繁的现金流动和经济的顺畅发展,银行资产必须保持足够的流动性。

2、商业银行资产来源中绝大部分是负债,而负债中相当部分是活期存款。活期存款的提取是随时可以进行和难以预料的。因而,商业银行的资产要求有较高的流动性。

3、流动性对商业银行的要求具有刚性特征。如果流动性不足,不能应付客户的提款要求,则容易导致挤兑风潮,最终可能导致银行倒闭。

4、银行保有流动性的目的,不单单是为了满足客户的提存需求,同时也是为了满足客户正当的贷款需求。与客户的良好关系是银行生存、发展的基础。拒绝客户尤其是基本客户的正当贷款要求,不仅会影响到银行的利息收入和为客户提供多方位服务而带来的费用收入,而且还会失去客户对该银行的忠诚,进而影响银行未来存贷款业务的增长,使其市场竞争力下降。

二、流动性需求预测:资金来源和运用法

流动性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关注流动性,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进行流动性预测。在此,我们主要讨论资金来源和运用法。

资金来源和运用法是一种通过估算一定期间内(即流动性计划期)潜在的资金来源量与潜在的资金需求(运用)量的变动,以确定商业银行流动性短缺或盈余的方法。这种方法将计划期内存款和贷款的数量增减变化作为分析和测算的重点,包括了季节性、周期性和趋势性资金需求变动三个方面的内容。这种方法的基本操作程序是:

(1)预测计划期(如1年)存款和贷款数额(根据往年的历史数据在预测趋势的基础上考虑季节性变动因素和周期性变动因素,得出按月或按周计算存贷数额的预测值)。

(2)根据同一时期存贷款增减额变动的估计,测算出流动性需求净额(预计流动性需求净额=存款变动额-应缴准备金-贷款变动额)。

资金的来源和运用法的优点是计算简单,直观明了,既从静态的角度考虑了流动性的来源和耗损,即从存款变动量和贷款变动量两个方面去衡量其流动性缺口,也从动态的角度考虑了流动性变动的原因,即从历史数据中总结出了季节性、周期性和趋势性的变动幅度。

当然,这种简单地通过资金来源和运用法来预测流动性的方法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这种简单的划分过于粗略,以致这种存款量和贷款量的总体变化并不能完全地反映流动性意义层面上的变动信息。

(一)从存款角度来看。商业银行存款的稳定性是决定存款流动性的基本因素。但是并不是所有类型的存款对流动性的影响都是一致的,或许我们可以引入弹性的概念来帮助理解。简单地说,活期存款比定期存款的流动性要求高,因为活期存款有随时被提取的可能,准备金的比率也大,一旦集中挤兑,必然产生很高的流动性风险。一般情况下,使银行存款产生波动的是易变存款,即对利率变化敏感和因季节、经济情况变化而波动的存款。在我国,存款利率在一定时期内变化相对较小,故易变存款主要是指为了结算方便和存取自由的活动存款,不言而喻,活期存款中余额稳定的部分应予扣除。全部存款减去易变存款为核心存款,即对利率变化不敏感和不随季节周期、经济情况变动而相对稳定的存款,在我国一般指定期存款、专项存款、大额可转让存款,以及其他存款、活期存款中的稳定部分。因此,反映存款稳定状况的主要指标是核心存款占全部存款的比例。

(二)从贷款角度来看。贷款也分很多种类,其期限的不同以及债务人资信度的差异都会给流动性的影响产生很大的差异。因此,在分析贷款时,我们需要的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而不只是一个总量的变化。我们不妨引入贷款均衡的概念。贷款均衡是贷款期限分散、贷款对象分散的反映,是回收贷款、促使信贷资金合理循环周转的前提,因而也是资产流动性的一种保证。如果中长期贷款或信用放款的比重过大,或者贷款对象过于集中,债务人资信度不高,那么贷款损失的可能性就会加大。

(三)从二者的相互交叉影响和未进入模型的其他因素来看。我们知道,流动性预测和分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流动性需求变化;二是流动性供给状况。流动性需求相对于供给来说基本上是外生变量易于变化,因此要实现流动性均衡就必须首先预测其变化趋势。流动性需求的预测,主要包括存款人净提取存款的需求和新增的有效贷款需求,但这绝对不全面,我们的资金来源和运用法加价是犯了这样以偏概全的错误。流动性的需求预测还包括归还借款和同业清算等流动性需求变化,还要考虑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产业周期的波动、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市场动态、客户的经营情况等。流动性供给状况是指流动性资产的供给能力及其前景,与资产结构密切相关;而预期供给能力则主要通过负债流量反映出来,因而与负债结构有紧密的联系。但两者又不是可以截然分开的,预期供给无一不是建立在即期供给基础之上的,现在的预期供给又总是未来的即期供给。因此,对流动性供给状况具有现实意义的预测和分析,必须建立在即期和预期、存量和流量双重分析的基础上。

(四)作为方法的改进和完善,还应对下列因素加以综合考虑

1、存贷款增长率适应性分析。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增长率必须相互适应,如果贷款增长率大于存款增长率,会造成信贷资金运用过度,降低商业银行的备付能力,如果贷款增长率小于存款增长率,又会导致存款运用不足,降低银行效益。在通常情况下,贷款增长率和存款增长率的比值接近1就比较正常,如若商业银行存款的存量不能相互适应,则应进行反向操作。即贷款运用过多时,应减少贷款增长率;贷款运用过少时,应提高贷款增长率。

2、存贷款期间配置差异性分析。存贷款期间配置不当将使商业银行在以后经营过程中发生流动性问题,因而要求缩小存贷款期间配置的差异率。

篇12

摘 要 资产证券化可以提高商业银行资产流动性,加强风险管理,分散资产风险。本文对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可行性分析,提出商业银行证券化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及建议。

关键词 商业银行 资产证券化 收益管理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对世界的金融市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商业银行如何控制信贷规模,提高流动性管理成为商业银行需要解决的问题。我国商业银行由于成立时间较短,且规模大的四大行由于历史原因存在严重的资产问题。资产证券化能为商业银行提供新渠道。

一、资产证券化的运作机制

资产证券化是指将契约型信贷资产产生的收人现金流量转变为可以在资本市场上销售和流通的证券的过程。或者说,资产证券化是一种从已经形成的非证券形态的存量资产到证券资产的转变过程。

资产证券化的基本交易结构是:发起人(信贷资产的原始权益人)将需要证券化的资产(往往是缺乏流动性但具有可预测现金流的资产)剥离出来,出售给一个特设目的机构,该机构以资产为担保在资本市场上向投资者发行证券,以发行证券的收人支付发起人,同时,以应收款(指有待偿付的款项,它可以是一般性贷款,也可以是银行从被企业中收回的商品或应收款项,最终应收款必须换成现金)的现金流支付投资者的本息。

二、我国商业银行进行资产证券化的必要性

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四大行由于承担太多的政策性贷款,加上资产管理不到位,不良资产率很高,不能够保证充足的资本充足率。进行资产证券化可以改变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提高资产流动性。

推行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一是资产证券化使传统的流动性较差的金融资产具备一定的流动胜,通过对商业银行资产的证券化提供了再融资的途径。我国商业银行市场化程度低,资本金来源有限,限制了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的开展,通过银行资产证券化的运作,可盘活大量资产,把流动性差的资产变成流动性强的资产。二是实行资产证券化运作,商业银行可降低资产的不确定性,把风险分散,降低整个金融体系的不确定性。三是实行资产证券化支持了银行资产结构的更新,并创造出新的利润增长点。商业银行通过资产证券化将不良债权从资产负债表中移出,同时对长期性债权做出调整,尽可能地优化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以减少银行资产与负债不相匹配所带来的经营风险。

三、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可行性分析

商业银行在资产构成方面积累了大量不良资产,形成了严重的风险隐患,造成商业银行可供使用资产不足,流动性不强。在激烈市场竞争下,如何保证资产的充足率,优化资产构成成为商业银行急需解决的问题。资产证券化为商业银行提供了良好的解决途径,它不仅能够增强银行的流动性,优化资产配置,提高不良资产的处置效率,而且为银行融资,连接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开辟了新道路,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发展。虽然单笔资产无法进行证券化,但银行的不良资产总量大,通过对单笔资产进行分析、审核、预测回收率和回收期限,进行折算,汇集具有相近回收期限的资产形成资产池,且对于信用较低的资产通过信用增级等办法可以满足证券化的条件,如此便为不良资产证券化提供了大量供给。

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实力大幅度提升,居民存款增加急需有效的投资渠道。资本市场上也存在大量的闲置资本,如大量的住房基金、养老保险、退休金等寻找不到有效的投资方式,造成资源浪费,降低社会效率。资产证券化能够为这些资本的使用提供合理渠道,资产证券化能够保证资本收益,同时风险较低。如果政策允许,拥有大量资金的机构投资者进入市场能够为资产证券化的需求市场提供强劲的动力。

四、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政策建议

资产证券化在发达国家虽然已经成为商业银行重要的提高资本的手段,但由于我国商业银行自身原因,资产证券化的使用还需要很多改进,合理运用资产证券化更好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首先,保障进行资产证券化的资产能产生稳定的收益。资产证券化需要保证产生现金才能吸引广大投资者。从理论上讲,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是指以借款人向银行支付的现金流向资产支持证券的投资者支付本利。当资产支持证券的现金流出既定时,如果其现金流入不稳定甚至断流,那么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起人或担保机构就不可避免地面临支付风险甚至支付危机。

其次,增加信用评级机构的规范性。资产证券化设计到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中介机构的参与。信用评级机构在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扮演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的信用评级发展不够,存在信用评级不够透明、不完善,缺乏被公众认可的机构。因此需要大力发展我国的信用评级机构,规范信用评级机构的规范性。

最后,培育完善资本市场,放宽机构投资者入市。限制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和流通需要一个良性和规范的市场环境,需要一些有实力、有远见的机构投资者参与进来。因此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我国的资本市场,需要通过市场自身的发展完善来培育和发展更多成熟理性的机构投资者,也需要政府通过改革现有的政策规定,进一步放宽对机构资金包括保险资金、商业银行资金、外资等入市限制,以促进资本市场投资需求的充分发育,提高资本市场的运行效率,推动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业务的进一步开展。

参考文献:

[1]喻国平.银行资产证券化与资本结构优化、金融稳定关系研究.价格月刊.2008(10).

篇13

家庭现有一套104平方米的住房,房屋贷款已经偿还,还有一套80平方米的住房用于出租,每年收取4万元房租。两套房市值分别约220万元和180万元。在老家投资有一商铺,市值140万元,每年收取租金10万元。

另有银行存款30万元,30万元购买1年期银行理财产品,收益为5.7%。基金账户市值23万元,股票账户市值14万元。钟立夫妇都购买了20万元的健康保险,还购买了各20万元保额的养老年金保险,但年金保险领取年龄为50岁,每年领2万元,明年将缴完最后一年保费。

钟立属于企业的创业元老,拥有一些企业股份,大约值30万元,每年股份收入约4万元。3年前以参股的形式在一家手机元配件生产企业投资了100万元,今年开始有赢利,分红收入约为20万元。

孩子今年读大学,就读国内某名校,大学期间的学费已存在孩子名下,有20万元,都是孩子的压岁钱和每年帮孩子追加投资积攒的,基本可满足大学阶段的费用需求。

家庭生活、交通费用等支出约2万元/月,娱乐休闲、兴趣等的支出每年约10万元,赡养父母年支出4万元。考虑到早退后闲暇时间多,花费会增加,因此希望有50万元的年现金流入。

希望达到以下理财目标:

(1)45岁早退,每年期望有50万元的现金流收入,满足家庭支出的需要;

(2)为孩子大学毕业后准备一笔创业婚嫁金;

(3)寻找一些可投资收藏的领域,希望5年左右能够获得较好的收益。

家庭财务诊断分析

钟立家庭的收入支出表见表1,资产负债表见表2、3,家庭财务诊断结果见表4。

收支情况分析:目前家庭收入较好,工作收入48万元/年,支付消费支出38万元,还有10万元的结余。家庭现阶段的现金流良好,但企业股权分红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资产负债情况分析:家庭负债收入比率为0,家庭资产906万元,自住房220万元,股票、房产等投资性资产686万元,净资产投资率占其家庭资产的75.72%,生息资产包括企业股权、存款、房产、理财产品、基金、股票等种类,净资产流动性风险好。做好早退的现金流入规划,应适当调整投资渠道和品种,平衡配置高低中风险产品。

储蓄能力分析:自由储蓄率为20.83%,储蓄结余额比率较低,主要是家庭年支出比较高,年结余额为10万元/年。金融资产放在股票、基金账户,收益波动大,风险较高。应做好家庭资产配置,根据市场和收益状况调整产品配置;股权投资可进行必要的调整,保障财务资源的安全性和收益能够更好地利用。

资产流动性分析:家庭流动性比率为9.46%,显示出资产流动性充足,能满足家庭紧急备用的需求。需要关注的是银行存款利率调低对收益率的影响。

投资资产配置分析:目前家庭净资产中,可投资资产占比75.72%。可投资资产比例良好。家庭投资品种单一,投资金融性等生息资产收益低,风险高。家庭财务做了较好的规划,但应积极按家庭中长期需求进行理财投资,获得稳健、具有成长性的理财收入。

家庭风险保障情况分析:虽然提早退休,且身体状况良好,但应该注意保健和健康。

家庭财务自由情况分析:财务自由度为0,45岁的家庭成熟期早退家庭,有获得更多的财产性收入的可能。

理财建议

钟立家庭属于家庭成熟期,孩子今年上大学,钟立本人打算今年退休。退休后15年期间的财产性现金流入主要有房屋租金收入14万元,股权收益24万元(不确定),近百万元的金融资产所带来的收益,还有太太的工资收入8万元,合计大约在50万元。从资产配置看,50岁开始有4万元的商业保险现金流入,还有较为稳定的房租收入14万元,以及太太的工资收入8万元/年,这部分稳定的现金流入有26万元,并且会随着房租的增长而增加现金流入。现阶段的家庭年支出为38万元,考虑到退休后希望生活更丰富些的需求和通胀因素,打算能有50万元的年现金流入。

针对钟立家庭的情况,有以下理财建议。

增强投资收益的确定性

钟立家庭存在的风险主要在投资企业股权收益的不确定性,可考虑在今年从企业退休时卖出30万元股权,购买银行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加上原有30万元银行理财产品,合计60万元。起点高的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现阶段收益一般为7%左右。

一些短期流动性强的理财产品也可适当配置,现阶段收益在3%~4%。3年前投资的手机元配件生产企业,有20万元的年分红收入,在未来可能获得更高的分红收入,但需要注意企业风险的存在,由于对企业承担有限责任,需对保全家庭财富做好应对。金融资产和企业股权的收益达到25万元。

房租、银行理财产品、存款、企业股权分红等年收益大约40万元,另外还有37万元存在一定收益不确定性的基金、股票收益,5年后保险年领4万元,并且每年有红利。太太有8万元年工资收入,13年后有退休工资,而钟立15年后也有退休工资,但现阶段每年需自己交社保、医保等,建议按企业原有社保交纳标准交费,可用商业保险每年的分红交纳。

定投组合筹备孩子的创业婚嫁金

孩子今年读大学,4年后大学毕业或继续读研究生,3~5年可为孩子准备一笔创业婚嫁金。每年用5万元定投一个基金组合,由2只平衡型基金和2只债券形基金组成,按10%的收益率,可达到30万元,到时可拿出20万元合计50万元作为孩子的创业婚嫁金。

适当配置金银币等藏品

篇14

关键词:金融;外汇流动性;监测与评价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0)02-0020-05

一、银行外汇流动性管理的现实需要

对商业银行而言,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是生存的根本,流动性风险管理历来被商业银行视为重中之重。流动性风险管理理论由早期的资产管理理论过渡到负债管理理论,再到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资产管理理论强调流动性为先的管理理念,主张以资产的流动性维持银行的流动性。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前半期的负债管理理论强调银行可以通过主动负债即通过从市场上借入资金来满足银行流动性需求。70年代中期产生的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在继承资产管理理论和负债管理理论优点的基础上,重新科学地认识了流动性的地位,指出流动性既是安全性的重要保证,又是实现盈利性的有效途径,是“三性”统一的桥梁。[1]

对商业银行而言,外汇流动性的影响因素可分为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宏观因素包括货币政策松紧程度、外汇市场交易状况等,微观因素则包括商业银行的政策取向、流动性管理水平的高低等。与这些因素相对应,可以大致把外汇流动性分为市场的流动性和经营机构的流动性。

就外汇市场而言,其流动性是指投资者所持外币兑换成本币所需要付出的时间和资金成本。长期以来,我国外汇市场一直被认为是缺乏流动性的市场。近年来,随着外汇交易机制的不断完善和汇率改革的进展,我国外汇市场的有效性已大幅提高。郝波(2007)运用广义异方差条件自回归模型(GARCH)(1,1)模型,验证了2005年汇改后我国外汇市场的非平稳性明显减弱,即2005年汇改后,受到冲击的外汇市场持续时间减短,风险变大,外汇市场的有效性得到改善,市场有效性的改善也提高了外汇市场的流动性。[2]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我国部分购买了境外衍生金融产品的银行受到一定损失,尤其是投资美国次级贷款相关产品(CDs、CDO)的银行受到较大影响。随后,次贷危机演变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我国不少商业银行外汇资产的流动性遭受到了不同程度冲击,引起了业界和管理层的警觉。2009年上半年,全球金融衍生品市场的交易量急剧萎缩,中国的外汇交易市场也因金融危机影响交易量明显下降,流动性降低,市场的巨大波动使得外汇流动性管理的问题更加突出。由此可见,无论从宏观市场角度,还是从微观银行角度,外汇流动性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二、外汇市场整体流动性状况的评价方法

Kyle(1985)最早提出市场流动性的概念:指一单位指令流带来的资产价格变化幅度(λ)。[3]他提出市场的流动性包括三个纬度:紧度、深度以及弹性。由于受到数据来源的限制,研究人员一般使用买卖价差来衡量市场的紧度,对市场的深度以及市场的弹性则较少进行实证研究。市场流动性的测度方法较多,基本包括以下几种:第一种是单位指令流带来的资产价格变化幅度。Kyle提出的“允” 可以作为市场流动性的测度指标,但它是针对整个市场的测度方法。第二种是买卖价差。Amihud和Mendelson(1986)提出了对于每一个交易者,买卖价差是市场流动性更好的一个指标,买卖价差越大,流动性越小,反之亦然。Easley等(2002)研究了买卖价差和私人信息间的关系,他(她)们提出了以信息为基础的交易概率(PIN:the probability of information-based trading),即在所有的交易中知情交易者交易的比率;同时认为,买卖价差是PIN的递增函数,知情交易者越多,买卖价差越大。第三种是交易带来的价格变化。Brennan和Subrahmanyam(1996)认为,因为有些交易会引起价格的变化,有些交易不会带来价格的变化,所以买卖价差也存在缺陷。他们提出,交易带来的价格变化,可以测度市场的流动性。在市场微观结构的数据不足时,Amihud(2002)提出如下的测度指标,即每日内收益率的绝对值和市场交易总量的比率,这个指标可以测度1单位的交易量带来的资产价格的变化。[4]

三、单独对商业银行外汇资产流动性进行评估的必要性

市场的流动性是以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为基础的,没有单个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市场的流动性就无从谈起。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并不重视外汇资产流动性状况的评估,一方面是由于外汇资产占商业银行总资产的比重较小,对银行整体流动性的影响也较小,另一方面是由我国商业银行对外汇资产的流动性管理意识不强所致。随着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的提高,银行外汇资产比重逐渐加大,对外汇资产状况进行评价的必要性也日趋显现。如前所述,金融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外汇资产的流动性管理提出了现实的要求。

从根本上讲,流动性是一种“将其他资产转化为中央银行货币的能力”。[5]中央银行的货币可以用来购买任何商品,是最具流动性的资产。考虑到我国的实际国情,对银行外汇资产流动性的评价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银行保有的外汇资产的变现能力;二是外汇资金在市场上兑换成本币的成本和速度。对于第二个方面,我国的外汇交易市场经过多年的发展,特别是引入做市商制度以后,其有效性有了较大的提升,银行可以在这个市场上以合理的成本和速度实现换汇。[6]因此本文将从银行资产管理本身的角度,解读银行在外汇资产流动性方面的管理思路。

四、评价银行外汇流动性指标体系的初步构思

银行流动性涉及流动性需求和流动性供给两方面。对大多数商业银行来说,其流动性需求和流动性供给来源如表1所示。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方法都是针对本币业务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中,流动性评价指标主要是备付金比例、资产流动性比例和中长期贷款比例。这些指标内容比较单薄,不能全面反映银行资产的流动性状况,更不能反映银行的融资能力。并且各银行不顾自身实际情况去套用、追求这几项流动性指标,扭曲了流动性管理的本质。目前央行和银监会采取的是一揽子指标的方式综合评价银行的本币流动性状况,而对外汇资产,还无明确指标衡量其流动性强弱。

从2009年初起,国家外汇管理局制定了新的商业银行外汇资产负债统计报表(汇发[2009]6号,以下简称报表),用以反映银行外汇资产的基本状况。笔者认为可以该报表为监测外汇流动性状况的数据来源,设计衡量银行外汇资产流动性强弱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的特点是,将宏观市场因素与微观银行因素相互结合,综合评价银行外汇流动性状况。

借鉴本币中流动性的判断方法,结合我国银行外汇资产的特点,笔者设计了以下指标。这些指标可定期进行评定,如在半年末或季末进行评定 。

(一)确定外汇流动性监测评价的指标

1.超额准备金率。从2005年起,人民银行要求各商业银行按比例缴存外汇存款准备金,目前这一比例为5%。但各商业银行在法定准备金之外,通常会再交一部分超额准备金,用于支付系统清算之用。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一定比率的超额准备金就会转化为法定准备金。因而超额部分准备金可以作为商业银行外汇资产准备金的稳定资源。准备金数据可从中央银行的准备金账户提取。

2.币种比值。指银行外币中美元资产与其他币种之比。多币种投资和储备符合风险分散化的经营思路,并且美元与其他币种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是十分必要的。如果美元占比过大,当美元贬值时,将造成银行外汇资产的损失,影响其流动性。出于这种考虑,设定币种间比值以衡量投资结构的合理性。数据来自各项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汇总。

3.外汇流动资产占比。其中的流动资产指短期(3个月内)贷款和短期投资之和,该指标可以反应银行外汇投资的合理程度。外汇流动资产应包括现金、短期贷款、股票投资、存放同业及存放中央银行的存款、应收款项。

4.外汇流动比例。流动资产比率是商业银行衡量流动性风险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该指标数值越高,说明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越小。当然,如果该指标过高,则又意味着银行资产的利用效率不高,其盈利能力会随该指标值的增大而减弱。

其中流动资产指短期内(3个月内)可以变现的资产,流动负债指3个月内可以变现的负债。其中的流动负债,应包括活期存款、3个月内到期的定期存款、品种为3个月内的正回购债券、同业存放、应付及预收款项。

5.外汇资金拆借比例。拆借资金比例也是衡量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及其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一旦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因某种突发因素或特殊因素产生临时流动性不足,可以用拆借资金来弥补。对于商业银行总行而言,由于通常为外汇市场上的做市商,因此同时存在拆入和拆出外汇资金的情况。拆入拆出资金指卖出回购资产、买入返售资产。

6.外汇贷存比。贷存比率是反映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传统指标,它反映了银行存款资金被贷款资金占用的程度。贷存比率越大,即贷款额占存款额的比例越大,表明银行用在贷款上的资金越多,银行因为流动性不足而承受的风险也就越大。

7.证券外汇投资比例。银行持有外汇证券的目的是提高收益,但是证券资产是高收益和高风险并存的资产,流动性较强但易遭受损失,因而是影响外汇流动性的重要参考。证券投资余额以证券投资总额的重估损益为依据。

8.风险外汇投资占比。风险外汇投资包括衍生金融产品、持有房地美和房利美资产、持有CDs、CDO合计数为依据 。CDs和CDO的资产状况与国际金融市场的流动息相关,是具有较高收益同时隐藏巨大风险的外汇资产。

9.高风险外汇投资占比。高风险金融产品指高风险外汇投资总额。

(二)各指标的赋值与同一化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的外汇资产大多来源于企业对外贸易的收入和外商投资,其指标的设定也不同于本币的指标设定。在笔者设计的指标中,相对数指标较多,通过给不同指标赋予权重的方法将各指标进行同一化处理。各单一指标满分均为100分。公式是:

(2)

以上式中各主要指标说明: ―流动性评价得分, 得分为(1)式与(2)式相加得到; ―外汇市场流动性系数,指标6-9均乘以该系数; ―第I项指标的得分; ―第I项指标权重。

当外汇市场的成交量下降时,交易价格显著上升,外汇市场的流动性将会下降,这会给银行外汇流动性带来负面的影响, 系数介于0-1之间;当外汇市场流动性充裕时,该系数为1;流动性不足时,该系数相应扣减。[7]本课题设计的指标体系中,指标6-9均与外汇市场成交量有关,应乘以此系数。

测算外汇市场流动性的方法较多,本文认为可以市场交易价格为依据,即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每日的人民币兑换主要外币的交易价格,运用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方法(如ADF)进行检验。 在此种情况下,应该以市场交易量增减变化程度确定 系数。[8]如当市场成交量萎缩到历史同期的80%时,可将 定为0.8。2005年7月21日汇改后,我国不再银行间外汇市场成交量,只公布与上期相比较的增减数,因此建议可由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定期该系数,作为对外汇市场整体流动性状况的一个提示器。

权重 的确定,笔者认为,流动资产占比、流动比例等指标是比较传统的衡量流动性指标,在央行、银监会现有的各种指标评价体系中均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各商业银行也较为重视资产负债管理,因而应赋予较大的比重,其余指标的权重占比相同。

例如,某银行9项指标的得分分别是90、100、80、100、90、100、90、95、100,系数为1,则其综合评价为93.5分。

此方法也可以分币种对外汇资产的流动性进行评估。

(三)对银行的外汇资产流动性做出评价

对银行的外汇资产流动性做出评价可以通过设定外汇流动性状况预警指示的方式进行,根据银行的综合评价判断其流动性强弱,如将得分在60以下的定为红色预警,表面流动性较差,外汇资产安全受到威胁,应高度关注;60-80分之间的为黄色预警,表明影响流动性状况的部分指标异常,应引起注意,但基本正常;80以上为绿色,表明流动性正常,无需过多关注。

五、实证检验

为了对上述的指标体系的准确性进行检验,笔者选取了A、B两家区域性法人金融机构2009年上半年的报表进行实证检验, 系数为0.9,结果如下表。

六、结论

1.A、B银行外汇流动性均处于正常范围内。但其中B银行得分略低,银行外汇流动性状况应引起关注。这主要是因为是B银行两项指标得分较低所致,一是币种比值指标得分偏低,说明该银行外汇投资的币种结构不尽合理,当国际市场汇率发生较大波动时,该银行的外汇资产容易产生风险;二是高风险投资占比指标得分偏低,主要是由于该银行持有LEHMAN和BETA两家破产金融机构的外汇衍生金融产品,因而存在明显的账面亏损,说明该行对外汇市场风险控制能力不强,未能有效规避高风险投资品的市场风险,应引起高度关注。

2.系数对银行外汇流动性的影响很大。2009年上半年受国际金融市场交易量萎缩的影响,我国外汇交易市场交易量有所下降,因而系数的减小对外汇流动性产生较为了明显的影响。

七、政策建议

1.尽快建立行之有效的银行外汇流动性监测评价制度,将银行外汇资产安全纳入监管范畴。对银行外汇流动性的管理,应建立在对银行流动性状况科学、客观评价的基础上。但目前,我国监管当局在这方面基本处于一片空白的状态,没有一套合理的银行外汇流动性评价指标体系,即使发现银行流动性存在问题,也无法对症下药。因此,建立银行外汇流动性监测评价制度体系是当务之急。

2.外汇监管部门应加强对银行外汇流动管理的窗口指导,有针对性地进行监管风险提示。根据相应的指标评价体系,对银行的外汇流动性进行分类监管。根据评价结果的优劣,可将银行外汇流动性状况分为三类,对每一类银行,按季或按月给予相应的窗口指导,特别是对具体某类指标评分较低的银行,有针对性地进行监管风险提示,如有必要还可以限制银行外汇资金来源和运用的某些具体行为或途径,以强化监管力度。

3.监管部门应进一步约束和规范银行的对外投资行为,弱化国际金融危机通过银行向国内的扩散效应。监管部门应要求银行进一步加强风险控制管理,对银行投资境外证券产品和衍生产品实施专门的市场准入管理。对风险控制和评估能力弱、流动性监测评价指标得分低的银行在境外投资的规模进行必要的控制和市场禁入,以维护国家金融安全。

4.审时度势促进金融深化,丰富外汇产品,推动国内外汇市场健康发展,引导银行外汇资产在国内运用的深度和广度。当前中国,贸易和直接投资项下双顺差造成的外汇盈余是银行体系外汇流动性的主要来源。引导银行体系庞大的外汇流动性更好地服务于国内经济是确保金融安全以及有效防范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的有效途径。金融深化是大势所趋,金融危机后各国在加强金融深化过程中的监管问题上态度高度一致。对我国的外汇市场而言,不是金融创新过度,而是金融产品供给严重不足,市场活跃度受到抑制。因此,当前应该根据形势的发展,适时拓展外汇金融产品的品种和应用范围,在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包括外汇市场在内的金融市场发展,更好的吸收银行体系的外汇流动性。■

参考书目:

[1]中国人民银行文昌市支行课题组.外汇市场干预的国际经验及对我国实践的思考[J].海南金融,2006(7).

[2]郝波.汇改后中国外汇市场波动性及其对股票市场的影响[D].东北财经大学,2007.

[3]杨荣,赵君.人民币美元市场流动性决定因素的实证研究[J].经济科学,2009(1).

[4]陈小五.中国外汇市场的培育与管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5]瓦森德.流动性黑洞――理解、量化与管理金融流动性黑洞[M].姜建清,译,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6]孙红燕,刘志迎,孙海来.中国外汇市场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方向[J].经济论坛,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