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02 10:23:5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家政服务概况,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1、家政服务机构及其运作状况。据统计,我市共有各类家庭服务企业和网点近60家。从事家政服务的实体形式多样,主要有经政府主管部门批准的家政服务实体、有限责任公司及个体工商户。目前,我市的家政服务机构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以妇联、工会、人社部门下辖的职业介绍机构为代表的非盈利性组织,另一种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社会民间家政服务中介机构。在经营模式上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即员工制、会员制及中介制,在我市从事家政服务的实体多以中介制为主。服务项目主要有家庭保姆、月子保姆、育婴早教、幼儿接送、养老陪护、保洁清理、家教等,其中家庭保姆需求量最大,占全部从业人员的40%左右。另从近两年客户登记的情况来看,2009年的登记数与2008年相比上升了18%,需求旺盛,家庭服务需求呈现出明显逐年上升趋势。
2、家政队伍及从业人员报酬。目前,我市家政从业人员约2万多人,仅以2009年度全市家政服务工作统计数据为例。全年登记求职家政服务员7274人,其中下岗失业人数占29.4%,农村劳动者占43.2%,城郊人员占25.3%,其它人员占2.1%;20-30岁占15%,30-40岁占35%,40-50岁占50%;大专文化占2%,高中文化占5%,初中文化占40%,初中以下占53%。这些家政服务员主要来源于三个渠道:一是从每年的劳务招聘会上招收一批;二是基层输送的失业、失地妇女;三是自发到家政服务公司来求职登记的妇女群众。可以看出,从事家政服务业的人员有近一半来自农村,又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下岗失业女性和城郊征地农民。从业人员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初中和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到93%。目前,我市家政服务钟点工报酬为10-12元/时,半天工作4小时为650元/月,全日制工作10小时为1200元/月,住家型工资为1300元/月。在推荐的上岗人员中,小时工占26.7%,半日制工占38.1%,全日制工占20.1%,住家型占15.1%。部分家政服务员采用灵活就业方式,高者每月可获2000元以上的收入。
3、家政培训及其管理情况。仅以妇联培训为例,自2000年起,我市妇联充分发挥妇女人才培训中心等培训基地的职能作用,积极开展家政服务员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和专题讲座。截止目前,已举办家政培训班23期,培训人员4000余人,考核合格后基本获得了人社部门颁发的专业合格证书,400余人还获得了中级证书,2人获得了高级证书,2人在省家政服务员技能大赛上获奖。近年来,我们更是将家政业作为促进妇女创业就业的一项重点工作很抓落实,着力在全市叫响“请家政找妇联,做家政到妇联”的口号,各级妇联上下联动,培训重心下移,将家政培训班免费办到基层,努力提高家政就业技能。与商场、企业等单位联合,利用各类招聘会和创业培训班推介家政行业和用工岗位,着力拓展家政服务范围。并利用报纸、表彰会、技能竞赛等多种形式,开展家政工作宣传、培树优秀家政典型,引导广大女性转变择业观念,营造家政业发展的浓厚氛围。2008年,其中一名由市妇联培训并推荐的优秀家政服务员还首次被授予市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开创了家政服务员当劳模的先河,充分展示了巾帼家政的良好风貌,也进一步提升了家政服务业的社会地位。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员培训不足,供需矛盾突出。“供不应求”是目前家政服务业的普遍现象。受传统择业观念的影响,很多人仍然把家政服务业视作“服侍人、低人一等”的工作,致使家政服务员队伍增长缓慢。目前,我市城区人口已达300万,城区居民约有90万户家庭,对家政人员的需求大约有20万人,缺口很大。同时现代社会对家政服务人员的服务水平、服务类别等提出更高要求,家政服务已从过去的洗衣、做饭、带孩子等简单服务发展到多元化的综合家政服务。但由于目前家政从业人员普遍年龄偏大,技能单一,文化程度也不高,整体素质普遍较低使得家政职业化步履艰难,我市市场上经过正规培训的家政人员不足两成,培训不到位的根源在于家政服务员的流动率过高,家政机构与家政服务员的工作契约不稳定,加之家政服务员不需持证上岗,同时出于成本因素的考虑,家政机构很难在培训上增加投入。因此,加强宣传培训,将家政服务业作为满足民生需求的产业来扶持显得十分必要。
2、市场尚不规范,行业管理缺乏。目前,全市家政服务行业面临小、散、弱的局面,大多数家政服务机构都是一张桌子、一部电话、几个信息牌的小中介,形不成规范化、专业化的规模,外部竞争环境差,违法的成本低,但守法的成本却很高。我市家政服务这一新兴行业,仍处于自发创业初步发展阶段,尚未形成整体产业态势。从管理上来讲,缺乏必要的管理手段,家政服务机构无统一机构章程、无统一行业标准、无统一规范运作模式、无统一收费标准,大多层次较低、管理不规范、后续服务不到位,各家政机构各行其事、各据一方、混乱无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家政服务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3、政策支持不够,权益难以维护。家政业是微利行业,从业者又大多属于社会的特殊群体,所以它的发展离不开政策扶持。就我市而言,作为省会城市,同时伴随着现代化大城市建设的强力推进,家政业发展更具潜力,但到目前,政府尚没能提供任何帮助。服务员依然属于非正规就业工种,政府对家政员既无行业准入标准,也无劳动合同法的规范,一旦出现纠纷,无行业法规可依。目前,家政服务员与雇主间呈现的是提供劳务服务和雇佣的关系,家政服务中侵权问题往往发生在家政服务员与雇主之间,很难有确凿证据证明家政服务员被侵权,加之从事家政服务工作的妇女大多来自农村失地、城市下岗或无业妇女,法律意识和维权能力较弱,遇到侵权行为往往以辞工的消极做法对待。在我市家政多是实行“中介制”服务,家政服务人员与家政服务公司和雇主均不建立任何劳动关系,因此只要出现问题,相互可不承担任何责任。另外,由于政府支持和社会关注的力度不够,家政服务员的社会保险等问题也难以真正解决。
三、对策和建议
1、加强政府引导和监管。国务院常务会议已研究部署了发展家庭服务业的五项政策措施,建议各级政府从家政服务业发展对社会民生需求的长远意义去认知,未雨绸缪,运筹帷幄。建立促进家政服务业发展的多部门协调联席会议制度,真正发挥我市家政行业协会的龙头作用,协助政府制定行业标准和家政服务业管理办法,依法规范家政服务机构从业行为。加大财税等政策扶持力度,将家庭服务业作为促进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支持重点,并纳入到我市社会事业和民生工程资金扶持范围。对规模较大、运作较好的家政服务机构在财政税收、工商登记、经营管理上给予政策优惠、重点扶持。
2、开展家政补贴培训和免费指导。目前,家政人员素质不高,技能单一已不能适应家政业需求。因此,建议政府应真正落实国务院会议提出的“要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为家政服务从业人员免费提供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把家政服务员作为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重点,落实培训计划和培训补贴政策”,协调有关部门加大培训的扶持力度和培训面,充分发挥各级培训基地的作用,通过加强对其认证和监督,提高培训质量。与此同时,随着家政服务行业的不断发展,这个行业已不仅仅只限于月嫂、家庭保洁等简单的专业技能服务,还发展到市场需求十分看好,但对知识水平要求相对较高,适合医学、教育、心理学等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从事的“育婴师”和空巢老人心理陪护,所以应不断拓宽大学生家政创业领域。
近年来,随着全县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劳动力就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家政服务这一新型行业也逐步发展起来,成为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再就业的一个重要途径,现就我县家政服务业的现状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托县的家政服务市场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末,目前,全县注册登记的家政服务公司有5个,劳务中介4个,物业公司4个。据不完全统计,从业人员约700多人,其中女性从业人员占80%以上,年龄一般在36—55岁之间,大部分为双河镇居民,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的占80%,主要服务区域为托县县城和电厂,涉及的服务项目有:室内外保洁、疏通管道、清洗抽油烟机,搬家、看护婴幼儿、照料老人等。家政服务的用工形式主要分为住家保姆和钟点工等,家政服务的工资水平概况为:住家保姆每周休息一天或不休息,平均月工资800元左右,钟点工平均每小时30元,每年年关将至时,保洁员的平均工资会有所上涨,对家政服务的需求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
二、存在的问题
家政服务业作为一种新型行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仍存在着较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家政服务人员普遍缺乏专业训练,难以适应市场发展需求。由于大多数服务人员文化程度偏底,又缺乏专业训练,她们的卫生习惯、生活方式和家务达标要求与雇主的期望有较大差异,对老人和孩子的照顾更是缺乏必需的护理知识,很难满足和适应雇主的需求,造成供需之前的现实矛盾。
2、家政服务队伍不稳定。队伍不稳定的主要原因:一是我县家政服务人员中,保洁员占较大比例,但保洁工作一年中只有两三个月为旺季,其余的月份收入较微薄,导致部分人员转行从事其他工作;二是社会对家政服务业的认识不足。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人仍然把家政服务视作“服侍人”的低人一等的行业,因此,碍于面子,部分下岗失业者宁愿赋闲在家也不愿“屈就”于家政服务,加上社会对家政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宣传不够,致使家政服务行业的社会地位偏低;三是有些家政服务需要从业人员长时期离开家庭,这对于有家、有子女的下岗女工来说,有较大困难,她们不易接受。
3、家政服务市场管理混乱,呈现无序状态。由于目前我县家政服务行业没有明确的主管部门,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没有法律法规的保护和制约,使得家政服务市场良莠混杂,从业人员的可靠性和诚信度被大打折扣,严重制约着家政服务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4、劳动供给渠道不通畅。虽然近年来,我县陆续成立了多个家政服务公司,但是由于缺乏规范管理,从业人员自找雇主、雇主通过小广告(人业人员自打的广告)或亲戚朋友介绍找家政服务人员的雇佣方式成为一种普通现象,从而导致家政服务公司形同虚设,雇佣双方不能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致使“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对发展家政服务业的几点思考
1、应该加大从业人员岗前培训力度,提高家政服务的技术含量。家政服务人员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家政服务业的发展趋势。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是全面提升从业人员素质的关键环节。可以根据我县市场需求和从业者的特点,开展不同层次、不同内容、不同职级的家政服务技能培训,强化家政从业人员的专业化程度和综合素质,有效提高家政服务水平,使更多的家政服务人员能持证上岗。
一、家政教育概况
世界上许多国家、学校早已开展了与家政服务相关的学科教育,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例如早在1862年,美国的许多学校就在政府立法主导与支持下开设了家政教育课程,一些高校还成立了家政系[2]。我国早期有燕京大学、震旦大学、华西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等多所高等院校曾经开办过家政系。近年来诸如湖南女子学院、吉林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山东菏泽职业学院等,也都先后开办了家政服务与管理专业[2]。与家政服务及相关的专业学科教育在我国一些高校的出现,表明了社会对这个行业人才培养的需求逐渐旺盛,是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中为推动第三产业健康发展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二、开放教育开展家政服务专业教育的现实意义
1.家政服务已成为国家认可的正规行业
随着近年来国家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加大服务行业比重,家政服务作为一个满足现代城镇家庭生活服务需求、促进家庭功能社会化、改善家庭生活质量,提高家庭生活水准的行业,已经逐步被人们接受和熟悉。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2000年就已正式认定“家庭服务员”这一职业[3],使“家政服务”行业成为国家认可的正规社会行业。一方面,家政服务行业为社会家庭提供各种所需求的服务,另一方面,它也成为我国社会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渠道之一。
2.对家政服务的品质需求成为催生学科教学的理由
作为一个行业,人们对家政服务的质量和层次要求也在不断提升。过去,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家政服务就是做家务、出劳力、干重活。而现在人们在要求家政服务员做好传统的家务劳动的同时,还期望能够得到他们在居家生活品质方面的协助与指导,例如协助进行家庭环境的布置与装饰、做好幼儿学前教育及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指导等等。这些服务内容,对家政从业人员的人文素养和学科知识以及服务技能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开放教育开设家政服务专业,进行相关学科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办学理由和教学依据。
3.开设家政服务专业是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需求的有益探索
(1)各地电大都在开办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新专业随着国家开放大学的正式挂牌运行和各级电大向开放大学的战略转型,许多省级电大根据本省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才培养的需要,先后开设了诸如会展策划与管理(天津电大)、茶叶评审与营销(福建电大)等各类共建共享专业。这些专业的开设,为培养社会急需的专业人才、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队伍的需求,提供了十分及时、有效的途径,也为全国各地电大树立了将开放教育人才培养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紧密结合的典范。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湖北电大经过近一年的论证和准备,向国家开放大学申报开办专科层次家政服务专业并获得教育部批准,成为湖北电大自开办开放教育以来第一个与国家开放大学共建共享的专科专业。
(2)社会生活的变化需要更好的家政服务作为正在走上经济发展快车道的湖北省,城镇居民的生活方式也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日常工作的快节奏和期望得到有质量的休闲生活,成为人们面对的两大矛盾和主题,这是家庭和社会日益需要和关注家政服务的一个重要原因。这种对家政服务的新的需求,使家政服务的内涵深化、外延扩大。家政服务,这个过去不被重视的行业,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正以全新的理念和丰富的内涵呈现在人们眼前。
(3)抓住家政服务需求的“井喷”态势为人才培养打好“提前量”社会需要引发了对从业人员进行各类专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市场需求。作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的开放教育,把家政服务作为一个新的专业列入教育培养目标,为社会需求提前做好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储备,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社会生产的转型发展需要新型的人力资源,需要在家政服务方面形成能够适应社会进步发展、具有现代生活服务技能的人才,而且随着人们生活物质水平的不断提升,这种需求会日益旺盛,势必出现“井喷”态势。正是基于此,湖北电大及时抓住契机,为这种已经出现的需求和即将发生的“井喷”在人才培养上打好“提前量”,充分体现出开放教育在构建全民学习型社会过程中所呈现的重要性、灵活性和其为社会服务的前瞻性。这也是社会发展对从事开放教育工作的各级电大在新形势下的迫切期望。另一方面从国家开放大学、全国各级电大在自身转型发展中所做的各种努力来说,在通过深化开放教育内涵建设和扩展外延的过程中、在为搭建终身教育立交桥而构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各种教育平台的进程中,也需要有新的、能够满足社会大众普遍关注和认同的人才培养专业来为这些努力注入新的活力和增加动力,形成促进社会经济改革深入发展、促进电大系统自身学科建设与办学能力提升的助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湖北电大开放教育开设家政服务专业,是顺应时展潮流、满足社会大众期望、为政府分忧和为社会服务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开放教育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更富有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的家政从业人员,也是落实政府有关“家庭服务行业规范化、从业人员职业化”要求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三、家政服务行业现状与社会对从业人员职业化的需求
1.家政服务从业人员基本状况
据中国产业信息网统计数据,目前我国家政服务从业人员构成有如下特点:“56.1%来自城镇各类人员,43.9%为农村富余劳动力”[4]。在城镇各类人员中,“下岗再就业人员比例占63.7%,退休人员占36.3%”[5];这些从业人员中,“绝大多数的文化程度在高中以下,占83.9%;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不到16.1%。上岗前接受过家政服务业务培训的不到30%”[5]。
2.家政服务从业人员工作状态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大多数的家政服务人员文化程度本身就不高,上岗前又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相关职业培训,因此根本不具备应有的服务技能和职业素质。他们中的许多人只能胜任简单的传统家务、保洁搬运等粗活重活,而无法承担因生活现代化、快节奏衍生出来的各种高层次服务。个别从业人员缺乏基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与雇主发生各类纠纷的案例也常见于媒体报道。另一方面,在我国家政服务作为一个国家正式认定的正规行业出现,应该说才刚刚起步,还远没有发展成熟并形成规模品牌效应。相关的内部规章制度基本上还没有建立健全,存在的法律空白很多、工资薪酬也没有国家统一标准、从业人员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这些诸多的不利因素,也是造成家政服务人员队伍不稳定和经常流失现象的原因。
3.家庭规模逐渐减小形成休闲需求与家庭事务繁重的矛盾
社会渐渐进入老龄化和家庭规模的逐步小型化,给许多曾是独生子女的年轻夫妇带来繁重的家务劳动压力,年轻人因工作而无暇顾及家庭事务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这使得更多家庭中的年轻人把求助的目光投向家政服务行业,希望社会能够有更多的合乎自己需要并提供优质服务的家政事务从业人员。这就提示我们,把家庭事务社会化,用社会的力量来帮助人们解决家务的繁重与休闲的需求这一矛盾,应该是现代社会生活伴随经济发展与进步所呈现的一种有效选择和必由之路。
4.人们收入水平增加后更加愿意购买服务
从另一个角度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逐年提高,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上升,城镇家庭的消费支付能力也逐年提高。根据国家统计局有关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Engel’sCoefficient,即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的年度统计数据可以看到,我国城镇家庭恩格尔系数从1990年的0.542,逐年下降到2013年的0.35左右[6]。这充分说明,随着城镇居民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人们对于更高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的追求必然会出现,这首先就体现在对生活品质提高的追求上。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更加愿意花费金钱来购买更加专业的服务。而家政服务,作为一种能够帮助人们实现悠闲与舒适生活的服务产品,必然成为大家购买的热点。特别是对于具有专业技能的家政服务人员,社会家庭的需求更加旺盛。以武汉市为例,社会家庭分别需要的家政服务人员大致上可分为从事煮饭、洗衣等简单劳动的家庭保姆,可以育婴或是做孕产妇护理的具有一定知识技能的技师,能够协助家庭主人做家务管理、进行娱乐安排等管理工作的高端家庭管家。那些具有职业化技能,特别是拥有国家颁发的从业技师证书(如月嫂证书、老年护理师证书等)的从业人员,在社会上更是供不应求[7]。在这样的背景下,催生了家政从业人员为报考并获取国家颁发各类从业证书而迫切需要参加各类培训学习的意愿。这也为今后电大开放教育对家政从业人员开展大规模、有计划的各类素质教育、技能培训直至专业学历教育,留下了十分广阔的空间。
四、电大开设家政服务专业的办学优势与面临的困难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看到,按照“通知”中有关“以培训工作为重点加强家庭服务业职业化建设”条文,电大开放教育顺应时展需要开设家政服务专业,既是电大开放教育自身不断推陈出新、不断探索前行发展的需要,也是各级电大为社会培养造就新型家政服务专业人才的重要选择,更是电大系统一贯所秉持的为社会提供多样化学习产品和服务,扩展开放教育功能和深化教学改革理念的体现。
1.办学优势分析
多年来,在开放教育人才培养上各级电大业已形成多种模式并不断更新与发展,积累了丰富的远程教育专业办学和为适应社会需求进行各类技能培训的经验。这些经验是各级电大在今后向开放大学转型过程中可以沿用、借鉴和发扬的宝贵财富。尤其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构建全民学习型社会和搭建终身教育立交桥已成为整个开放大学系统的共识。通过全新构建的国家开放大学系统,开办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专业、培养新型的技能型人才,具有以下几点优势:
(1)拥有系统办学优势是开设新专业得天独厚的固有条件
开放大学系统由国家开放大学总部(中央电大)、44所省级电大,1125所地市级电大分校和1827所县级电大、6万多个教学点构成。其办学覆盖面遍及全国内地各省市城乡,成为全世界最大的远程开放教育体系和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各级广播电视大学在办学过程中,通过国家开放大学总部(中央电大)统一协调,在全国电大系统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教师团队共建;各级电大按照开放办学、按需办学的原则,在系统内部开展上下联动教学,在系统外部与普通高校沟通、与企业、行业联合办学;构建了天、地、人网合一、三级教学平台互动、网上网下教学互补的教学环景和系统办学体系,充分展现了整体性的系统办学优势,使得全国各级电大能够立足于各类普通高等教育之林,在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领域引领。
(2)开办家政服务专业有国家层面政策支撑的优势
2010年,教育部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纲要》)[8]。《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指出要“更新继续教育观念,加大投入力度,以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健全继续教育激励机制,推进继续教育与工作考核、岗位聘任(聘用)、……职业注册等人事管理制度的衔接”。《纲要》还提出要通过“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来“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办好开放大学”。这些不仅是国家的要求,也体现了政府对于完善成人继续教育所担负的责任,更为各级电大在所从事的开放教育办学过程中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政策支撑和制度保障。湖北电大在这样的背景下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所开办的家政服务专业,为电大系统向开放大学的转型注入新的活力,为办好开放大学增加助推力,可谓恰逢其时,大势所趋。
(3)坚持“三个面向”办学方向是办好家政服务专业的良好基础
各级电大从创办至今,一直坚持了“面向社会、面向基层、面向农村和边远民族地区”的“三个面向”的办学方向。同时,多年来在办学形式上灵活多样,做到了多层次、多规格、多功能和多形式。“三个面向”的办学方向确立了各级电大以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为办学目的。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则是各级电大在为地方经济服务过程中所呈现的办学层次的可高可低、教学对象的可上可下、教学内容的形式多样,既有针对成人的本、专科高等学历教育,又有服务于企业、行业的继续教育和职业教育,一些县级电大还在当地政府的主导下,开办了初等职业教育和岗位培训。这些办学实践,构成了开放大学系统开办家政服务专业的良好基础。
2.面临的困难与解决途径
作为一个新开设的专业,各级电大在招生、教学过程中也面临一些必须克服的困难。
(1)传统观念对家政服务作为一个学科专业的认可度尚待提高
如前所述,由于一直以来人们都把家政服务视为以伺候人、做家务为主的低层次劳动,一些人甚至觉得根本没有必要进行相关业务和职业技能的培训学习。很多已经在家政服务行业工作的从业人员也尚未形成现代家政服务行业需要从业者参加正式学科学历教育的认知与意识。因此,这个专业开设后,各级电大首先面临的一个难题就是能否有教学对象参加学习——即是否能够招得到学员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一方面靠各级电大加强招生宣传,介绍现代家政服务专业与社会发展、生活品质提升密切相关的各种理念,以此来提高人们对现代家政服务的认识,尤其是要改变过去认为家政服务“就是简单劳动、无须专业知识”的陈旧观念。同时,更重要的是各级电大要通过与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的沟通联系,结合各级政府为贯彻落实“通知”精神所制定的各种举措,主动作为,积极思考对策为政府分忧。通过短期培训、证书教育以及与行业联合进行专业共建等多种形式,为从业人员素质和技能的提升创造学习平台、提供各种机会,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途径的培训教育和学历教育通道。在培养和造就新型技能型、知识型家政服务从业人员的同时,逐步使社会对家政服务行业和从业人员的认识发生改变,得到提升;反过来促使从业人员对家政服务职业技能进行主动学习,让他们意识到没有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服务技能,就无法胜任岗位工作。
(2)家政服务学科教育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宽泛
现代社会中的家庭生活可以说包罗万象,这就使得家政服务学科教学也涉及家庭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其中的学科知识和技能涉及面十分广阔。一个高层次家庭服务从业人员,要成为一名家政服务多面手,必须具备与之相适应的必要人文素养及各种服务与实操技能。所以,从教学层面看,对于这样一个新开设的专业,各级电大面临的困难在于现有师资队伍中能够满足本专业教学所需的学科人才十分欠缺,以及在实践技能教学过程中实习实训基地严重短少。这些困难的解决途径,在于通过建立各级电大系统教师的整合、共享与互补协作教学机制,以系统之力来形成满足教学需求的合格教师队伍。同时,还应加大与行业、企业的联系沟通,通过合作办学、岗位培训以及顶岗实习等各种方式来解决实习实训基地的短缺和实践教学的组织开展问题,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由社会相关机构、行业与电大系统共同组成的教学体系,达到推进学科教学与专业建设顺利进行的目的。
五、结语
为加快推进社区商贸服务业发展,构建“便利、安全、优质、实惠”的居民生活流通服务体系,根据《浙江省社区商贸服务业发展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浙财企字〔**〕183号),现就申报2008年浙江省社区商贸服务业发展财政专项资金补助项目有关事项通知如下:浙经贸商发展
一、项目申报的基本条件
(一)在浙江省境内注册,主要经营网点分布在社区,为居民生活提供便利服务的企业。
(二)申报企业应遵守有关法律法规,近几年没有发生违规使用财政资金等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等行为。
(三)申报项目的实施期为**年8月1日—2008年7月31日。
二、资金支持的范围及方式
(一)支持省级社区商贸服务业示范企业培育。根据省经贸委、省财政厅《关于进一步做好社区商贸服务工作的通知》(浙经贸商发展[**]439号)精神,在社区便利店(超市)、放心早餐、“菜篮子”专营店、家政服务等领域,新增部分省级社区商贸服务示范企业,并予以奖励。
(二)支持社区商贸服务相关项目建设。重点是支持企业应用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到城市社区设立超市、便利店、早餐店、“菜篮子”专营店等各类便民、利民网点;面向社区居民的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和改造项目;社区商贸服务企业信息化改造项目;家政服务业培训项目。
(三)支持建设居民生活服务信息平台。企业化运作的面向居民的便民服务信息平台,整合分散的社区商贸服务业资源,为居民提供网上网下相结合的社区便民服务项目。
对符合上述条件的项目,按投资额的一定比例给予补助,其中省级社区商贸服务业示范企业的项目优先考虑。
三、申报有关要求
(一)申报数量
各市可申报1家社区商贸示范企业和2个财政专项补助项目。其中,义乌市可单独上报1个项目。
(二)申报材料
社区商贸示范企业的申报条件、材料和申报程序按照浙经贸商发展〔**〕439号文件要求执行。
申报财政专项补助项目的,应提供以下申报材料:
1.专项资金申请文件、申请表(附件1)、企业概况表(附件2),申请文件内容包括申报补助项目的基本情况、实施进度和预计绩效等内容;
2.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网点建设、项目实施、投资额度等情况专项审计报告书;
3.经过审计的上一年度企业财务会计报告。
以上材料一律以电脑打字的形式填报,并装订成册。申报表格可在省经贸委网站()“委发文件”栏目下载。
(三)申报程序
社区商贸示范企业由所在地市级商贸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联合推荐。
2014年广西人才网联系统中用人单位职位的平均薪酬(其定义见注4,下同)为3413元/月,比2013年的3064元/月增长了11.39%,而求职者期望平均薪酬为3511元/月,比2013年的3181元/月增长10.37%。得益于职位平均薪酬的快速增长,用人单位职位的平均薪酬与求职者期望平均薪酬之间的差距继续缩小。
如图1所示,近三年来曲线明显后移,职位平均薪酬水平呈现上涨态势。其中2000元/月以下区间的职位数量比例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其合计职位数量占比在2014年仅为16.62%,比2013年减少11.58个百分点,比2012年减少20.82个百分点;而近年来主流的2000―2999元/月区间的职位数量占比也停止增长,2014年为39.37%,比2013年稍微有所下滑,并且从3000―3999元/月区间职位占比增长加快的情况来看,预计未来几年里3000―3999元/月区间可能会逐渐成为用人单位招揽人才的主流薪酬区间。
如图2所示,求职者和职位数量最多的区间仍旧是2000―2999元/月,这个区间共有41.20%的求职者和39.37%的职位数量,是广西人才网联系统目前较普遍的薪酬范围;同时在3000―3999元/月区间中,也集中了24.78%的求职者和23.00%的职位数量,该区间是求职者和职位数量比例增长最快的区间;而随着用人单位招揽人才难度加大,给出的职位薪酬水平也不断上涨,4000元/月以上的部分薪酬区间的职位占比开始出现超过求职者数量占比的局面。
2014年在广西人才网联系统中各地市的用人单位为招揽人才,提供的薪酬水平普遍比2013年度有所增长,其中北部湾地区各地市的职位平均薪酬水平增长迅速,其中北海市的用人单位招揽人才层次较高,所提供的职位平均薪酬水平也最高,达到3482元/月,比2013年度增长了10.95%;南宁市的用人单位提供的职位平均薪酬水平排在第二位,达到3461元/月,比2013年度增长10.30%;另外同属北部湾地区的防城港市和钦州市职位平均薪酬水平增幅很大,其平均薪酬水平分别达到3329元/月和3226元/月,比2013年度分别大幅增长20.88%和16.46%。
而其他地市的职位薪酬水平增长较慢,其中桂林市的职位平均薪酬水平仅比2013年度增长3.70%,排名由2013年度的第一位跌至2014年度的第四位;而柳州市的职位平均薪酬水平仅比上年度增长2.70%,排名由上年度的第四名跌至本年度的第六名。
期望在北海市工作的求职者对薪酬要求最高,其期望平均薪酬达到3658元/月,期望在南宁市工作的求职者对薪酬要求较高,排名第二位,达到3649元/月。
二、各种职位类别的职位薪酬和求职者期望薪酬情况
2014年,广西人才网联系统中用人单位职位平均薪酬水平高速增长,从第一季度的3175元/月一路攀升到第四季度的3628元/月。
各种职位类别的薪酬水平也不断提升,最高的前五位职位类别为经营管理类、证券/投资/其他金融类、银行类、保险类和建筑/工程类,其平均薪酬分别达到7271元/月、4950元/月、4663元/月、4464元/月和4413元/月,而保安/家政服务类、餐饮/娱乐类、文字媒体/写作类、行政/文职/后勤类和酒店/旅游类等职位的平均薪酬较低,其平均薪酬分别仅为2339元/月、2534元/月、2578元/月、2602元/月和2673元/月。而求职者期望最高的前五位职位类别分别为经营管理类、房地产/房地产中介类、建筑/工程类、电力/能源/矿产类和证券/投资/其他金融类,其期望平均薪酬分别为6273元/月、5658元/月、4607元/月、4217元/月和4182元/月,而期望从事行政/文职/后勤类、保安/家政服务类、文教/科研类、客服/技术支持类和百货/连锁/超市/零售类等职位的求职者对薪酬要求较低,其期望平均薪酬水平为2713元/月、2837元/月、2868元/月、2872元/月和2954元/月。具体情况见表1。
三、部分具体职位薪酬参考
(一)经营管理类职位薪酬参考
如表2所示,经营管理类主要以中高层管理职位为主,总体薪酬水平高,同时该类职位薪酬浮动较大,工作压力强,实际薪酬可能比用人单位提供薪酬标准要高很多。
(二)人力资源/人事类、行政/文职/后勤类和财务/税务/审计/统计类等职位薪酬参考
人力资源/人事类、行政/文职/后勤类和财务/税务/审计/统计类等职位求职者众多,是广西人才网联系统中热门的职位类型,该类职位工作较为稳定,薪酬浮动较小。具体情况见表3。
(三)销售类和市场/营销/推广类职位薪酬参考
如表4所示,销售类和市场/营销/推广类等业务类职位需求人数众多,是广西人才网联系统中需求最大的职位类别,该类职位有流动性大,业务压力大,薪酬水平与业务完成度挂钩导致浮动较大等特点,而且用人单位在提供该类职位薪酬时,往往以达成要求目标后来测算收入水平,因此对未达成目标的求职者而言,这类职位薪酬往往不能够达到。
(四)IT类职位薪酬参考
在广西人才网联系统中,IT类职位供需对应工作地较集中,特别是互联网/网络应用类职位对应工作地基本集中在南宁市。该类职位较固定,薪酬稳定,同时专业性较强,受到广大年轻的求职者青睐。具体情况见表5。
(五)建筑/工程类和房地产/房地产中介类职位薪酬参考
如表6所示,建筑/工程类和房地产/房地产中介类职位供需总体较热门,该类职位薪酬水平较高,不同用人单位间薪酬差距较大,而且对优秀的该类求职者的社会需求非常紧俏。其中对偏向业务的置业顾问职位而言,销售目标仍是考核其薪酬水平的主要标准,因此该职位的薪酬浮动性非常大,用人单位仅提供一个普通达标水平的薪酬参考。
(六)金融类职位薪酬参考
金融类职位是目前比较热门的职位类别,特别是银行类职位,该类职位相对稳定体面,是白领的典型代表,拥有工作环境较好,薪酬水平较高等特点;而证券/投资/其他金融类职位虽然薪酬浮动较大,但发展空间大,工作自由度较强,深受追逐高薪、向往自由的年轻求职者青睐;另外保险类职位相对吸引力较低,其业务类职位工作压力大,流动性强,但达成业绩后的薪酬水平很高。南宁市作为广西的金融中心城市,聚集了众多的金融类企业,因此,广西人才网联系统中金融类职位的工作地多数集中在南宁市。具体情况见表7。
(七)百货/连锁/超市/零售类和餐饮/娱乐类职位薪酬参考
百货/连锁/超市/零售类和餐饮/娱乐类职位需求总量大,但求职者数量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同时这两类职位薪酬水平在近两年虽然有较快提升,但总体仍较低,特别是最基层职位的薪酬水平处于社会较低层级,其职位门槛低,受具有一定学历的求职者排斥,同时职位的社会地位不高,职位吸引力受到严重制约。广西人才网联系统中这些类别职位的人才需求缺口很大。具体情况见表8。
(八)保安/家政服务类职位薪酬参考
保安/家政服务类职位需求量大,但总体薪酬水平低,而且求职者老化现象严重,同时网络平台在该类求职者普及度不高,因此广西人才网联系统中该类职位的人才缺口大。具体情况见表9。
2016年第三季度广西人才网联系统中用人单位职位的平均薪酬(其定义见注2,下同)为4201元/月,环比上涨2.30%,而求职者期望平均薪酬为3915元/月,环比微跌0.22%。用人单位提供的职位平均薪酬水平比求职者的平均期望薪酬略高。
近三年各季度求职者期望平均薪酬和用人单位职位的平均薪酬对比走势见图1。
二、广西人才网联系统主要工作地薪酬情况
2016年第三季度,广西人才网联系统中工作地为南宁市的用人单位职位的平均薪酬水平创新高,达到4814元/月,而其求职者期望平均薪酬为4945元/月。
三、各职位大类薪酬情况
2016年第三季度,广西人才网联系统中用人单位职位平均薪酬最高的前五位职位类别为高级管理类、银行类、证券/期货/投资管理/服务类、交通运输服务类及房地产开发/经纪/中介类,其平均薪酬分别达到7595元/月、5736元/月、5674元/月、5491元/月及5476元/月;而保安/家政服务类、轻工/食品/工艺品类、出版/印刷类、餐饮/娱乐类及酒店/旅游类等职位的平均薪酬较低,其平均薪酬分别为2638元/月、2914元/月、2953元/月、3099元/月及3101元/月。
而求职者期望最高的前五位职位类别分别为高级管理类、房地产开发/经纪/中介类、建筑/工程类、证券/期货/投资管理/服务类及法律/法务/合规类,其期望平均薪酬分别为6739元/月、5712元/月、4665元/月、4661元/月及4621元/月;而期望从事保安/家政服务类、行政/文职/后勤类、客服/技术支持类、百货/超市/零售类及文教/科研类等职位的求职者对薪酬要求较低,其期望平均薪酬水平为3053元/月、3190元/月、3272元/月、3301元/月及3323元/月(见表1)。
四、用人单位职位在各个薪酬区间的分布及变化趋势
近年来,广西人才网联系统中用人单位的职位薪酬维持良好的增长势头。2016年第三季度3000-3999元/月区间薪酬职位占比达到32.51%,与上季度相比增长1.09个百分点;而2000-2999元/月区间薪酬的职位数量比例环比下滑2.31个百分点;同时4000-4999元/月和5000-5999元/月区间薪酬的职位数量占比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长,占比分别达到17.47%和10.02%。近两年主要薪酬区间(单位:元/月)的职位数量占比曲线见图2。
由图2可见,广西人才网联系统中2000元/月以下和2000-2999元/月薪酬的职位数量占比持续下滑,2016年第三季度已经降至5.32%和23.00%;而3000-3999元/月区间的职位数量占比稳步增长,2016年第三季度占比达到32.51%;4000-4999元/月区间的职位数量占比持续增长,占比达到17.47%。
2016年第三季度5000-5999元/月区间的职位数量占比增长幅度明显,占比已经达到10.02%,同时8000-9999元/月区间的职位数量占比也有一定增长,2016年第三季度为3.74%。而6000-7999元/月区间的职位数量占比波动较大,本季度回落至5.91%。
五、2016年第三季度部分具w职位薪酬行情参考
(一)高级管理类职位薪酬参考
2016年第三季度高级管理岗位薪酬与上季度相比出现较大增长,其中工作地在南宁市的首席执行官CEO/总裁/总经理类等高端管理岗位平均薪酬达到16386元/月,其中有占比10%的职位平均薪酬超过45999元/月(见表2)。
(二)人力资源/人事类、行政/文职/后勤类和财务/税务/审计/统计类等职位薪酬参考
2016年第三季度传统管理类职位中,工作地在南宁市的中高层职位薪酬水平出现了较大提高,而基层岗位的薪酬水平则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跌。其中工作地在南宁市的人力资源/人事经理/主管和行政经理/主管/办公室主任/副主任职位的平均薪酬环比均出现较大增长,环比涨幅分别为18.52%和12.75%;而经理助理/秘书/高级文员、前台/接待/礼仪和行政专员/助理职位的平均薪酬环比降幅分别为25.04%、7.80%和3.60%(见表3)。
(三)IT类职位薪酬参考
【关键字】豪宅;豪宅物业管理;管家式
一、豪宅概况
1、豪宅的定义
豪宅即在某一个特定的地段,通过量身定制的方式来打造具有自身建筑以及人文特色,不可替代,不宜模仿,目标群体为社会上层的低密度高端住宅。豪宅,是对社会资源的密集占有,是处于住宅产品结构中顶端的产品,量少质高,拥有较强的保值增值能力[1]。
2、豪宅的内涵
豪宅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①、特定地段
即是豪宅对于地段的特殊要求。豪宅所处地区大多非是城市核心区和人群聚集区域;同时也必须具备便捷发达的交通网络。越来越多的豪宅表现出向城市稀缺资源靠拢的趋势。这些稀缺资源都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保护或人文资源。如自然风景区,独特的高等学府周边。占据此类稀缺资源,与自然资源融为一体,也是人文社会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达到绿色生活的目的。
②、量身定制
量身定制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首先是整体建筑的量身定制。高端的豪宅不易被模仿和复制。人无我有,也是豪宅建筑的原则。设计师在设计豪宅时根据豪宅的周边环境以及定位、目标客户群体,打造不同风格的建筑和外观。既要营造出传统的建筑美学,又要赋予豪宅建筑独特的人文气质和文化底蕴,以衬托出豪宅业主地位,达到物质与精神的交相辉映。其次则是豪宅内部结构的设计。部分豪宅在设计阶段就进行售房,与物业持有者协同设计房屋结构。针对自身需要对房屋功能、面积分配进行设计协商,以更好的满足自身居住需求,同时也打造出独一无二的豪宅结构。再次则是豪宅的装修,业主根据自身喜好对豪宅进行装修,设计师根据业主要求量身定制装修方案,以达到最高的舒适度追求。
③、独特文化内涵
豪宅物业持有者多是属于社会金字塔上层的人,文化素质较高,对周边地区的自然、人文环境、私密性要求高。豪宅要衬托出居住者的气质和修养。高端的豪宅不是单纯的物质堆砌,而是与都市人文的统一和谐。
④、高标准高配置,向智能化发展。
豪宅的设施设备都是全球领先的高端产品,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豪宅的配置也向着智能化的方向前进。这不仅是能够满足业主对精细生活、舒适度最大化的追求,也彰显业主的与时俱进,能够进一步放大豪宅的价值。
二、物业管理模式
1、管家式服务
管家式服务,是豪宅物业管理的特色所在。总体来说,就是任何业主非隐私的诉求物业公司都可以满足。比如代订酒店、机票,手续代办,缴费。
北京市实行管家式服务的物业公司较少,与传统的物业管理模式不同,管家式服务是一个管家管理一个区域,两栋或三栋楼,一般是50户到80户,区域内的客户问题,都由管家解决。管家为业主沟通唯一渠道,一对一服务。
管家帮业主代办的各种服务,除了服务本身的费用以外,有些还包括一些手续费。对于代办费用的收取,业主按次或按月结账。物业公司所提供的特色服务按市场标准定价。如接送机服务,物业公司有自己的车辆,收取油费和稍加的人员成本费。另外还提供庭院服务,比如剪草、施肥、园艺。这类服务费的收取可以按次收取,也可以进行承包。
2、定制型有偿服务
定制型管家服务包括许多方面。其中包括:
A、为业主准备备用配件。通过与业主的良好关系以及与业主所雇装修公司的协商,对业主所使用的装修材料清单进行登记。物业管理公司依据清单进行定量匹配。业主电话保修后,物业人员根据登记信息判断出需要维修更换的设备,包括型号、大小以及风格,从库房取出业主所需。
B、日常生活用品配备。管家详细登记业主所用生活用品,包括油盐酱醋的品牌,生产地。物业公司依据登记信息,定量储备,业主只要打个电话,管家就会将业主需要的东西送到家。
C、监督第三方公司服务。比如家政服务,员工到业主家服务时物业公司会收取押金,服务结束时退还。如果服务出现问题,押金就赔偿给业主。
D、会所服务。业主需要在会所进行用餐,只需告诉管家接待标准和时间,由会所人员将菜单送到业主家中,由业主调配。管家进行接送服务,还可提供专业免费礼仪服务。
3、业主投诉
住宅物业管理的投诉是不可控制的,任何事情都可能引发业主投诉。物业管理关注的是投诉的处理效率。即业主提出投诉,到物业公司处理完这个投诉问题所花费的时间和业主的满意度。对于部分投诉,物业公司会将其整理为案例,方便再遇见类似问题进行有效处理。
4、管家要求
a、形象气质要好 b、文化素质较高 c、沟通能力好 d、热爱物业管理
一个好的管家,应该是全才。知识面广,收集信息能力强。例如装修、建筑结构、绿化、房地产、税收政策、交通、教育、奢侈品,风水等。只有管家了解这些,才能更全方位的为业主提供服务。从事物业服务行业,最重要的就是热爱并且忠于公司。表现出色的人职业发展也较快,物业公司很注重人才的培训,能有机会接受外部培训。比如驾照,金牌管家等。
5、服务中心组织结构
A. 客户服务指挥中心:
主要是指挥职能,包括消防指挥,监屏指挥,报事指挥。
a) 控制物业处理业主投诉问题的时间,靠指挥中心实现。
b) 监屏指挥,监视小区全部摄像头,物业服务人员的意识、走姿、礼仪、门岗制人员的形象等,监屏人员会进行服务礼仪的监控。
c) 报事指挥:主要是对于所有信息的收集。信息收集以后判断属于哪一个部门,第一时间通知监屏指挥定位于小区某个点,计算指定物业人员赶赴现场的时间,避免由于工作时间过长而给业主造成不愉快。
B.公共事务管理部 :绿化服务和秩序服务
C.管家部:直接面对客户,主要有工程管家,家政管家以及保洁。单独列为一个部门,区别于一线员工(保洁人员,家政服务人员),避免一线员工与业主接触。
D.设备部:对公共区域设施设备进行维护保养。
三、结论
豪宅物业客户群体素质高,拥有较高社会地位。对物业管理的要求很高。主要体现在服务人员的素质水平以及服务的多样性两方面。豪宅项目的物业管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突出豪宅业主的身份地位,让其体会到尊崇感。如保安遇见业主敬礼,目送业主离开。物业工作人员的工作服装要规范,对待业主要礼敬有加,物业公司举办社区活动时要大气高档次,体现出豪宅物业的高品质。
2)提供管家式服务。鉴于人力和物力的限制,可以采用“一对多”方式。“多”是有数量限制的。一个管家对几十户业主可以让业主享受到最全面最贴心的服务,同时也能节约公司成本,实现人力资源利用最大化。
3)提供专业多样的定制化服务。对于业主提出的任何非隐私性要求都尽可能满足。通过定制化服务,能使使业主生活更加便捷,也能实现物业管理的情感价值最大化。
4)注重业主隐私。豪宅业主十分关注隐私安全性。物业工作人员由于工作需要或多或少会接触到业主隐私。这就要求豪宅的物业管理要比普通小区的物业管理更注重对于业主隐私的保密。加大小区内安防措施,不仅给业主物质上的安全感,也坚守业主精神安全加上一把锁。
参考文献:
[1]彭德志,浅谈豪宅市场的消费动机,in 商场现代化 2012. 第 130页.
[2]宋延庆,高端住宅的文化内涵, in 城市开发 2012
[关键词]老年社会工作 社区养老 社会工作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1-0015-01
引言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在我国,传统的养老体制和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我国老龄化人群的需求,因此迫切需要一种高效并符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模式。现阶段,我国的社区养老在逐步展开并完善,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尤其体现在城市的社区养老工作领域中。但是在开展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如此类问题,如服务专业性不足,专业性人才缺少,服务理念单一等问题。为此,笔者结合当下我国老年社会工作在社区养老中开展的情况,浅析老年社会工作在城市社区养老中的作用。
一、 我国社区养老含义
我国社区养老是以家庭模式为主,社区机构养老为辅,是利用现有社区资源开展的介于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之间的一种照顾老年人的方式。其特点表现在:让老人得到家人照顾的同时,由社区的服务机构和专业人员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或托老服务,填补因各种因素造成的家人无法达到照顾老人的问题。
二、 社区养老在我国发展的现状
从组织形式上看,行政管理色彩浓厚。我国的社区养老照顾主要由政府提倡并出台鼓励政策,具体实施由民政部门负责,不同区的街道办事处、地区居委会在管理、服务方面形成了一套便于其操作的特有的系统和管理方法,虽然便于管理操作,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样就存在程序化明显的缺点,行政色彩浓厚。
从社区养老资金来源上看,社区养老资金不足。政府投资是我国社区养老资金来源的主力,大型的社区服务项目、服务组织、社区服务设施均靠政府出资筹建,只有少部分来自于民间团体。从总体上讲,我国老年社区养老工作仍处于发展建设阶段,需要政府投资的部分多,但由于资金的短缺,这就决定了政府只能“抓大放小”重视基础建设,对于细分的领域无法满足,如社区养老环境、社区医疗护理设施、社区文娱设施等方面的需要。
从社区养老具体服务上看,专业化的项目需要开展。社区养老主要是利用社区内的现有资源和老人家庭中现有的设施,由社区组织、志愿者或家政服务人员来提供照顾和帮助,实现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有机结合。但是大多开展的服务都处在最基本的服务阶段,内容单一化,服务体系有待完善。体现社工专业能力的服务应该开展,如医疗社会工作、心理咨询、临终关怀等服务。
三、老年社会工作在社区养老中的作用
在以往的社区养老工作中,基层工作者按照国家政策例行公事,偏重于从行政角度出发,这样的结果就是无法从根本上满足并解决服务案主的实际问题。由于缺乏专业技能、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无法从社工角度预测服务案主的感受,平等对待、感同身受、尊重案主等方面在服务中往往难以体现,进而易使被服务的案主产生负面情绪,排斥或不愿意接受社区基层工作者提供的照顾和帮助等。但是,社会工作者由于受过专门的培训,能够利用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服务对象提供专业的帮助。根据实践反馈,我国老年社会工作在社区养老中主要发挥以下作用:
(一)促进社区养老服务专业化
现阶段我国社区养老服务仍停留在初级阶段,主要是提供家政服务、困难救济以及临时照顾。专业化服务,如医疗护理、心理咨询、临终关怀等,由于基层工作人员素质的限制,无法展开。而作为社会工作者,则能够深入社区,以更加亲民的形象获得老人群体的支持,运用老年社会工作原理和社工方法开展专业服务,从服务对象的现实需求出发,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使社区养老的优势落到实处,切实地让社区老年人感受到社会工作者的能力,取得老人信任的同时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指数。
(二)定期组织培训,运用专业理论引导社区服务人员
社会工作者都是经过专业学习培训,取得社会工作资格证的专业人士。社会工作者搞好自身工作的同时,应扮演教育培训的角色,对基层工作人员进行社会工作专业知识的培训,提升工作人员专业技能,从而帮助他们运用专业理论帮助案主,提供专业服务,提升案主自我完善能力和信心,提高服务质量。
(三)促进相关社会政策完善
由于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还不够完善,社会工作者可以在熟悉国家相关法规的基础上,运用老年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并结合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和案主需求,努力发现社会工作中老年群体的实际需要,积极向相关部门提出建议,促进相关政策完善,使社区养老能够有法可循,保证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陈永生.对我国社区养老的可行性分析[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8.
通过分析赤峰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集中度、布点数、聚集度的现状,运用区域经济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从三次产业、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三个层面对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和产业结构的契合度进行了分析,提出进一步提高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契合度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产业结构;适应性
教育经济学理论认为,区域产业结构与教育专业结构有着相互依存的关系,经济结构决定着教育结构,教育结构又反作用于经济结构。中等职业教育直接为区域经济服务,区域产业结构是中职学校专业结构调整的主要依据。中职院校专业设置和调整必须适应区域经济需要,加强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
一、赤峰市产业结构研究
(一)赤峰市产业结构概况近些年赤峰市经济快速发展,如图1、图2地区生产总值由2006年的466.3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5689.1亿元,年均增长16%。从产业结构上看,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日趋下降,第二产业所占比重逐渐上升,从2010年开始,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超过50%。从业人员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最多,占到51.5%,人均产值1.8万元;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占到20.8%,人均产值16.5万元;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到27.7%,人均产值6.6万元。从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来看,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赤峰市现阶段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主要任务。在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的同时,推动产业多元化和产业链延伸,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有机农业,改造传统服务业,发展新兴现代服务业,增强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对技术人才的需求也在快速变化,特别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很多行业亟需大量熟练技术工人,这就对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赤峰市优势产业分析根据赤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将调整优化结构,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冶金工业、能源工业、食品工业、化学工业、装备制造业、医药工业、建筑业、旅游业、农业、牧业是优势特色产业,如图3、图4,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94.77%,从业人员总计145万人。其中冶金工业占区域生产总值比例21.91%,能源工业占13.24%,农业占12.13%,食品工业占10.67%,建筑业占10.40%。从业人数中,农业最多,达到107.5万人,建筑业6.5万人,能源工业6.1万人,旅游业3.6万人。
(三)新兴产业分析根据赤峰市十二五规划的“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发展新兴现代服务业”的第三产业发展目标,商贸流通业、现代物流业、商务服务业、社区服务业是主要发展方向,这就对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提出了新要求。
二、赤峰市中职专业结构分析
本研究调查范围包括全市36所中等职业学校。调查指标包括专业集中度、专业布点数、专业聚集度(表1)。目前开设专业集中度超过50%的有4个专业大类,分别是农林牧渔、加工制造、信息技术、财经商贸,说明中职学校办学方向较为集中。农林牧渔专业大类,包含23个专业方向,专业数量占专业大类所有专业数量的71.88%,专业方向覆盖面广。布点数达到123个,平均每个专业布点数达到5.3,专业重复布点多。信息技术专业大类专业集中度达到66.67%,包含10个专业方向,专业数量占专业大类所有专业数量的55.56%,布点数达到43个,平均每个专业布点数达到4.3。加工制造专业大类专业集中度达58.33%,包含16个专业方向,专业数量占专业大类所有专业数量的88.89%,布点数达到59个,平均每个专业布点数达到3.7。财经商贸专业大类专业集中度达到52.78%,包含9个专业方向,专业数量占专业大类所有专业数量的42.86%,布点数达到24个,平均每个专业布点数达到2.7。从专业方向看,总计有26个专业的布点数超过5个。其中计算机应用布点数最多,达到22个,超过10个布点数的有8个专业方向,包括现代农艺技术、畜牧兽医、设施农业生产技术、农村经济综合管理、机电技术应用、焊接技术应用、护理、学前教育。上述专业重复布点较多,在下一步工作中应进行调整。从学校专业设置看,专业大类超过5个的学校有20所,其中超过10个的有5所,最多达到14个;从专业方向上看,专业方向超过10个的学校有15所,其中超过20个的有5所,最多达到38个。根据职业学校特色发展的原则,包含专业大类多的学校需要明确办学方向。
三、赤峰市产业结构与专业结构适应性分析
(一)与三大产业适应性分析第一产业专业布点数123个,每年计划招生人数4920人,按照每人工作30年计算,则预计农业从业人员中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有14.7万人,达到所有农业从业人员的11.4%,农业类人才培养能力不足。但是通过实际调查,第一产业实际招生人数普遍小于计划招生人数,有些专业甚至没有招生。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布点数超过市场需要,说明中等职业学校农业类办学模式并不完全符合市场规律。每年高考录取人数24000人,中职录取20000人,录取专业集中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因此估算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中接受过中等职业教育及以上的占到40%,第三产业达到70%以上。如表2所示,按照现有从业人员数量和比例,如果使70%以上的从业人员受到中等及以上职业教育,需要大力开展社会培训,不考虑延期复核和继续教育,每年需要新增农业类社会培训2.7万人,第二产业社会培训7000人,第三产业社会培训3500人。
(二)与优势产业适应性分析在分析优势产业和职业教育的关系时,仍然要考虑高等教育的影响。根据德国职业教育的经验,将从业人员参加中等职业教育比例定为70%,产业与专业基本对接良好的有冶金、能源、建筑;职业教育培养能力不足的有食品、农牧业;培养能力过剩的有化学工业、装备制造业、医药工业、旅游业。职业学校在专业调整时,应首先考虑上述专业方向。如表3所示,装备制造业比例高达13.04%,通过对赤峰市36所中等职业学校调查发现,装备制造业毕业生多安排在外地就业。因此虽然数据偏高,但就业依然良好,男生从业意愿较高。医药工业布点数偏多,安排就业具有外向型特点,专业选择时女生较多。实际调查中发现,愿意到外地就业的女生比例偏低,因此建议加强对医药工业类专业发展的调控。旅游业布点数偏多,由于旅游专业的地域性限制,建议加强对旅游专业发展的调控。食品工业从业人员中未接受职业教育的人数预计在11783人,但持有装备制造业从业资格的人员可以在食品工业里从业(例如机电技术应用)。因此食品类专业设置有一定复杂性,需要进一步论证。
(三)与新兴产业适应性分析商贸流通业、现代物流业、商务服务业、社区服务业是主要发展方向。根据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和赤峰市发展规划,需要加强建设的专业包括财经商贸大类的6个专业方向(商品经营、专卖品经营、连锁经营与管理、物流管理与服务、房地产营销与管理、客户服务),公共管理与服务专业大类的10个专业方向(办公室文员、文秘、商务助理、公关礼仪、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民政服务与管理、社会保障事务、社会福利事务管理、家政服务与管理、老年人服务与管理)。优先考虑建设的专业:物流管理与服务、家政服务与管理、老年人服务与管理。
四、结论与建议
(一)建立中等职业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及时市场信息、企业信息、学校专业设置信息、毕业生就业情况等信息。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院校、社会各界共享信息。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负责收集、信息,并对信息的真实可靠性负责;企业通过平台获得招工信息;学校通过平台了解现状,找准办学方向;学生通过平台选择学校。
(二)调整农牧业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形式农牧业中等职业教育严重滞后于产业发展。从业人员中预计仅有10%接受过中等职业教育。从业人员中存在年龄偏大,缺少上学时间等问题,学校教学时间和农牧业生产季节存在重叠。因此,农牧业中等职业教育不适宜全部采用全日制职业教育形式,送教下乡、送教下田等教学形式更符合实际需要。
(三)扶持现代服务业专业建设职业学校专业建设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现代服务业处于起步阶段,财经商贸大类和公共管理与服务专业大类总计需要建设16个专业方向,其中物流管理与服务、家政服务与管理、老年人服务与管理3个专业方向为优先考虑建设的专业。
(四)优化专业结构,建设特色专业专业大类开设过多的5所学校(赤峰北方职业学校、赤峰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赤峰华夏职业学校、赤峰育龙中等职业学校、宁城县职教中心)需要在近期对办学方向进行论证,集中力量办学,打造特色专业,围绕特色专业建设专业群。10所学校需要在中远期对办学方向进行论证,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专业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靳希斌.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董强.浅议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1).
[3]刘春生,徐长生.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空巢老人 居家养老社会化 社工服务中心
中图分类号:C9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2-054-02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社会的老龄问题已日显严重,“未富先老”的中国特征给我们带来了诸多挑战。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面临价值多元化的冲击。“今天我们如何养老”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伴随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形成,老年问题特别是老年当中的特殊群体――空巢老人的养老社会化更成为亟需解决的当务之急。到2005年,老年家庭空巢化率已达到了38.3%。这些空巢老人生活上得不到相应照顾,举步维艰;大多精神上孤独,心灵得不到应有慰藉,郁郁寡欢。如果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那么老人就是社会的果实。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善待老人”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理论,更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精神财富。百善孝为先,让我们用实际行动使传统文明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养老社会化乃现代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空巢老人社会化养老更是刻不容缓,发达国家养老社会化为我们提供了借鉴。但受到我国经济水平所限,目前尚不能达到机构养老全覆盖;传统观念的制约:金窝、银窝不如自家土窝的心理影响,空巢老人居家养老社会化是当前中国国情首选。
一、项目概况
1.项目业务。连云港馨缘居家养老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是以连云港财经学校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老师为主体,以人本、温馨、关怀的服务理念为市区内空巢老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一家公益性、民办非企业单位(民间非营利组织)社会服务机构。中心以“助餐、助洁、助浴、助医、助行、助急”等“六助”为原则,为本市年满60周岁的空巢老人按不同条件提供无偿、低偿、有偿的居家养老服务,具体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服务、心理咨询、精神慰藉、临终关怀等服务。
2.目标。中心通过调动各种正式、非正式的资源,协调政府、非政府机构,组织专业工作人员、志愿者、义工,建立庞大的空巢老人互助支持网络,为老年人提供专业的居家养老服务,让空巢老人足不出户就能享受专业的、全方位的照顾,以解决空巢老人生活、医疗、卫生、心理等多方面问题,提高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用我们的真心让家人放心、让老人舒心、让社会省心。
二、服务分析
中心以市财经学校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教师团队为主体,以社管专业学生为主要服务群体,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有专业社会工作教育经历及培训背景,专业性强,实践能力高,以专业的理论及技巧为空巢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服务、心理咨询、精神慰藉、临终关怀等服务,其专业构成及人员配置在全市也是绝无仅有的。此外,中心根据老年人不同的条件和背景为空巢老人开展差别服务,使有特殊困难的空巢老人也能得到免费或低费的照顾,着重做好为老年人服务的公益活动。用真心去换回老人的真情,真正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这样一所公益性、民办非盈利性养老服务中心一经成立即受到广大港城空巢老人的青睐和喜爱。
三、市场分析
1.背景阐述。据国家民政部统计,目前中国老龄人口约1.69亿,其中40%是空巢老人,城乡老年人的空巢比率分别为49.7%和38.3%。连云港市现有人口约475万,其中60岁以上人口56万,占人口总数11.8%,按照国家老龄化社会标准(即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连云港市于2000年就进入老龄化社会。2005年,连云港老年家庭空巢化率(单身老人和只有一对老年夫妇的户占有老年人口家庭户比重)38.03%,比2000年上升11.27个百分点。值得关注的是,劳动力大量外出导致农村老年家庭空巢化率首次超越城镇。“十五”期间,连云港老年家庭空巢化率已由农村比城镇低6.23个百分点,转变为高0.01个百分点。因此对老年人的生活护理、医疗保健、临终关怀等问题不容忽视。目前,我国整个养老机构的床位数只占1.16%,近99%的老人还住不进去,连云港市公办和民办的集体养老服务机构也只有126个,床位10508张,养老服务机构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于是,这就迫切需要居家养老。这些需求已构成了一个较为庞大的市场,并逐步从服务行业中分离出来,初步形成具有专业特征的服务行业,即养老服务业。
老龄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不协调的矛盾进一步显现,对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大。与此同时,我国社会养老体系尚不完善,难以有效解决当前的养老问题,因而,居家养老将成为未来社会的主要养老模式,弥补当前养老体系的不足,保证“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
2.目标市场。本服务中心所提倡的居家养老是一种社会化养老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特征:第一,从养老的方式看,是居家养老,它区别于机构养老,也就是说,老年人是在自己的家里养老,而不是在福利院、老年公寓等养老机构养老,从而满足老年人“恋家”需求,也维护了子女的尊严;第二,从养老资源提供的主体看,居家养老除了需要家庭照料外,还需要来自社会的帮助,本服务中心通过对掌握的社会资源加以整合,进而为老年人提供综合。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可将目标市场划分为以下几种:(1)按健康状况划分。第一,身体健康、生活能自理的老人。这部分老人,对日常生活照料的需求不高,他们一般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以精神需求为主。针对这部分服务对象,应以提供心理慰藉为主,辅之一定的日常生活照料。第二,生活可部分自理、还需要部分照顾的老人。这部分老人一方面寻求生活照料,另一方面也需要精神层面的帮助。第三,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老人。这部分老人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需要居家服务人员提供完全的生活照料以及心灵慰藉,帮助他们安度晚年。(2)按经济水平划分。第一,经济水平较高的老人(家庭月均收入在4000元以上)。针对这部分老人,我们主要提供有偿服务,针对他们的需求层次收取相应的费用。第二,经济水平一般且处在中等阶层的老人(家庭月均收入在1000~4000元)。针对这部分老人,我们主要提供低偿服务,并积极获取政府补贴。第三,经济水平较低且难以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老人(家庭月均收入低于1000元),主要指处在低保水平的老人。针对这部分老人,服务中心一方面要积极为其争取低保,满足其基本生活需求;另一方面为其提供无偿服务,所需费用主要以政府补贴为主,社会帮扶为辅。
四、SWOT分析
1.优势。本服务中心面向全市空巢老人,由专业人才服务队伍运用专业化方法,整合政府、企事业单位等综合性社会资源,为老人提供全方位服务,满足老人多层次需求,以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身心愉悦,乐享晚年”为服务目标。在缓解当前养老问题方面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1)拥有专业团队。中心主要以连云港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教师团队为核心组成,同时依托该专业现有的200多名在校学生这一庞大的专业团队,其中包括多名国家心理咨询师、国家社会工作师,专业结构合理,技能强、操作性高,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相互配合,保证中心的服务更专业、更贴心。此外,中心还将与深圳、上海等地社会工作发展较快地区的专业社会工作机构合作,吸取成功工作经验。同时,本中心还将组成庞大的义工队伍,网络分布合理,专业性强,反应敏捷。(2)提供多样化服务,进行力所能及的生活照顾和体贴入微的心理抚慰。同时,中心也对空巢老人中的低收入群体提供政策资源的争取和咨询的服务,以满足老人不同层次的需求,帮助他们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身心愉悦,乐享晚年”的终极目标。(3)打破以往养老模式的地区限制,立足全市,服务全市空巢老人。本服务中心一旦成立,将会拥有200多名遍布于全市的专业服务队员,能够确保各方信息的及时收集与综合反馈。(4)建立覆盖全市的空巢养老服务网络,整合各种社会资源,按需提供相应的服务,减少中间环节,使每一位老人都能享受到中心的高效优质的服务。
2.劣势。社会认可度低:连云港市大多数市民对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比较认可,对于机构养老和该服务中心推出的居家养老服务方式认可度较低,因此,品牌的推出面临一定的困难。规模体系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时间。
3.机会。中心通过深入调研、考察、分析,探索出一条符合本市市情的新型养老模式――居家养老模式。这种居家养老模式是最近几年我国大力倡导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在全国许多城市已经实行。目前,就连云港市来讲,也相继成立以社区为单位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但这些中心完全依托社区,工作人员少、服务范围小、专业性差,真正面向全市老人,建立专业服务队伍,全天候、全方位为空巢老人提供专业服务的养老服务中心在该市还未出现。因此,服务中心首推以空巢老人居家养老为主要服务内容,按老人的不同情况提供无偿、低偿和有偿的居家养老服务,以“保本微利”的原则造福全市空巢老人,其经济效益虽小,社会效益却巨大。如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程在连云港定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机会。
4.威胁。老人是社会发展的见证者及推动者,理应享受社会发展的成果。因而养老问题的解决,关乎到社会发展的文明程度。因此,“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用”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目前,针对本市的老年人群体,主要存在以下四种养老方式的威胁:(1)家庭养老,这是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几千年来,我国注重宣扬“孝”道,“百善孝为先”正是尊老这一传统美德的集中表现。但随着人口生育计划的实施以及现代化进程的发展,我国家庭结构发生了急剧变化,形成一种“4-2-1”的家庭结构,即一对夫妇要供养4个老人。不论是目前的家庭收入,还是夫妇能够用于赡养的精力和时间,都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家庭结构的脆弱,使负担老人的能力大大降低,难以承受人口老龄化和老年人口高龄化的冲击。(2)机构养老,包括养老院,老年公寓,敬老院等形式。这种养老模式主张将老人寄居在一定的服务机构,由专门的服务人员提供日常生活照料。虽然能够减轻子女的负担,但老人长期生活在机构中,无法满足他们的“恋家”需求,生活得到一定的照料,精神需求无法满足。同时,这种养老模式离不开政府扶持,不能合理利用潜在的社会资源,加重政府负担。(3)社区养老,主要是以社区为单位所提供的养老服务。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社区功能越来越完善,社区养老是社区服务的主要方面,也是我国当前普遍的养老模式之一。这种养老模式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指导,包括制度层面和资金层面的支持。(4)家政服务,即雇佣家政人员解决老人日常生活问题。这种模式所需费用较高且难以满足老人更高层面需求,如:自我实现层面的需求。
五、营销策划
本服务中心是一家通过组建专业化水平较高的服务队伍,为全市空巢老人提供综合,缓解本市养老压力的机构。获得全市居民认同是本服务中心立足并持续发展的关键,因而需要一定的营销策划以提高本服务中心的知名度并提高全市居民尤其是空巢老人的认同度。
1.实现与社区的对接,即以社区为单位组织宣传活动。由于老人居住的分散性,以及出于节省资金的考虑,本服务中心将以社区为单位开展宣传活动,在活动现场既要有娱乐性节目,也要适时宣传本服务中心的功能。
2.运用各种传播媒介,即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传播工具宣传本服务中心的服务内容及工作宗旨。
3.积极寻求政府扶持,获得政府的认同。政府既需要在政策方面的倾斜,也需要在资金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
4.本中心本着“全员营销、全过程营销”的竞争策略,以服务质量求生存,以服务质量谋发展,甚至每一位服务对象的口碑就是中心最具说服力的流动广告。
六、公司架构
七、收益分析
本案策划者和前期股东大部分为社工专业的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本着“保本微利”的理念,依托教师和学生的专业和实践经验,以践行专业理念,服务空巢老人为目标。由于前期宣传及社会认可度问题,可能没有相对稳定的老年人服务对象,第一年以平均每月有25位固定服务的空巢老人,每人每月收取600元,此外还有200次单项服务,每次收费15元;第二年固定服务人数增至50人,单项服务约为500次;第三年固定服务人数增至100人,单项服务约每月1200次。以这样的形势发展,居家服务中心基本上达到第二年基本保本、第三年略有盈余的目标。
在投资前期,公司可能会面临收支基本相抵或是负债经营,但随着社会认可度的提升公司一方面会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另一方面,客户群会不断壮大,利润上升空间也会加大。虽然从总体盈利情况来看,中心总的经济效益是小的,但它巨大的社会效益是经济利益所不能比拟的。在中心竭力地为空巢老人服务的同时,我们倡导全社会都来关注空巢老人,倡导实行居家养老,从根本上解决老年人问题,以达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身心愉悦,乐享晚年”的服务目标,这样一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系统工程就从中心开始试行,让空巢老人的内心不再“空巢”。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广大居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宗旨,紧紧围绕提高居民参与率,通过规范政务公开、事务公开、财务公开和开展社区论坛、社区听证会、社区邻居节、成立业委会、居家养老等活动,切实发挥好社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功能,进一步提高我区居务公开和自治管理工作整体水平,为构建和谐*奠定坚实基础。
二、主要内容和具体标准
开展居务公开和自治管理示范社区创建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居务公开和自治管理工作,有健全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居务公开和自治管理宣传教育形式多样,深入人心;居务公开全面真实,涉及居民利益的重大问题都能按程序公开;民主决策科学规范,居民代表会议制度健全,重大事项都能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扎实有序,依法实行民主管理,居委会各项规章制度健全;围绕“三自”功能的发挥,积极开展社区论坛、社区听证会、社区邻居节、成立业委会、居家养老等各项居民自治活动成效明显;开展居务公开和自治管理活动的档案资料健全,整理规范。
创建居务公开和自治管理示范社区的具体标准是:1、居务必须做到“十公开”:(1)社居委概况、班子成员的分工及职责、上级有关涉及居民的各项政策、法规和规定;(2)低保办理程序、低保对象审批、救灾救济款物的募捐和发放情况;(3)计划生育落实情况;(4)居民代表会议决定的重大事项及有关决议;(5)社区居民对社居委干部民主测评的结果;(6)社居委经费的使用情况、自治管理收费项目的收支情况;(7)社居委每年为民办实事计划及落实情况;(8)居家养老服务对象享受政府购买服务情况;(9)社区每月活动计划安排;(10)其它重要事项。
2、积极组织开展第三届社区邻居节暨庆祝第二十一个敬老日活动,配合搞好百对老人金婚庆典活动,在开展邻里串门认亲活动中楼道参与率要达到70%以上,每个楼道内参与此项活动的户数不得少于10户,其中年轻居民的参与率要达到30%以上,并涌现出至少10个以上的和谐示范楼道。
3、有条件的新村小区要成立业主管理委员会,实行业委会自主管理,做到小区管理规范,停车有序,车辆收费率达到100%,居民满意率达到90%以上。
4、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并指定专人负责,做好符合补贴条件对象的调查摸底、联系提供服务、跟踪服务质量等工作,为社区有服务需求的老年或残疾居民提供日间照料服务,使符合政府购买服务的对象“应养尽养”。居家养老服务台账健全,实行电脑信息化管理。
5、居家就业有明显成效。抓好本社区家政服务员的培训、体检、星级评定及推荐上岗工作,为有服务需求的居民客户牵线搭桥。本社区参与居家就业的人数或由本社区提供居家就业的岗位数名列全区20位之内。
6、社居委干部要足额配备,社居委经费实行自主管理,财务收支按程序审批,使用时必须要做到有3人联合签报。村改居社居委工作经费必须与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进行分设,实行预算式管理。社居委干部民主测评满意率都要达到80%以上。
7、社区创新创特工作成绩突出。社居委在解决社区停车难等难点、焦点问题方面有方法,或在社区工作的某一方面有突破,其经验和做法在全区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并对其它社区有借鉴和示范作用。
三、申报程序
到年底时先由各社居委对照创建标准进行申报,然后由各街道组织进行验收,验收后将符合申报条件的候选社区进行公示,公示后将候选社区申报表一式三份报区民政局,再由区考核小组进行检查验收,最后报区政府审批。检查验收采取听汇报、看台账、召开居民座谈会等方式进行。
四、有关要求
1、各街道要把开展创建活动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切实可行的创建活动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创建活动。要以社区为基础,分级负责,层层落实。
关键词:城镇失业人口;再就业;沈阳
中图分类号:C913.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6-000-01
一、城镇失业问题的现状分析
(一)沈阳市就业概况
截止2014年末,沈阳市城镇登记失业人员9.55万人,城镇失业率为3.03%。与上年同期相持平,然而城镇登记失业人口与去年相比有所上升。近年来,沈阳市加大了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力度,再就业工作取得了显著地成绩。2014年,沈阳市新增实名制就业21.4万人,援助了就业困难群体就业0.3万人。
虽然沈阳市政府重视就业问题,但是由于高校扩招导致高校毕业生逐年增长,加之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等原因对劳动力市场造成很大的冲击,沈阳市的就业情况相对比较严峻。
沈阳市2010年到2014年的城镇失业人口数量逐年上升,从2010年的7.72万人增加到2014年的9.55万人。失业率基本维持在3.0%左右,2011年以后有缓慢上升趋势。援助就业困难人口则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从2010年的3.14万人下降到2014年的0.3万人。
(二)沈阳市的再就业政策
沈阳市重视就业问题,近年来出台了很多相关的就业政策,加强对失业人群的培训,积极实现失业人群再就业。沈阳市政府积极贯彻执行省政府出台的《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高技能人统一队伍建设的意见》,出台了多项稳定就业的政策规定。包括高级能人才工作战略的出台和加大技工教育的基础能力建设等方面都做出了具体的规定。沈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积极规划普惠制的再就业培训,开展了多项再就业培训。
1.实施再就业工程
沈阳市政府积极开展再就业培训工作,建立相关的就业服务培训基地,为相关的城镇失业人员进行再就业培训服务,并且加大了对再就业培训的扶持力度。全面实现培训的无偿性、实用性和全员性。且积极利用社区等发展平台,将再就业工程落实在社区,实现社区的全面就业及再就业,且对社区的再就业政策及相关的落实进行最终,既实现了再就业工程的利民、便民性,也保证了政策落实的便利性。
2.加强劳动力市场监管和建设
劳动力市场是配置劳动力的场所,为使劳动力资源能够得到合理的配置,沈阳市政府对劳动力市场进行了相关的建设和监管,规范劳动就业服务体系,使就业服务体系正规化、制度化和社会化,沈阳市还扩建了和平、铁西和皇姑等多个劳动力市场。
二、失业人口再就业存在问题及相关原因分析
通过沈阳市的研究,可以发现在该地区的再就业过程中再就业体制存在很多问题:
(一)再就业培训内容不完善
职业培训是失业人员提升技术水平、获取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时也是国家政策大力扶持的制度。再就业培训的内容不健全,再就业政策虽然明确规定参加再就业的培训程序,对参加在就业培训的人员、享受的补贴标准、期限进行了规定,然而其中并没有规定关于职业培训的负责机构、再就业的手段和方法也过于局限、相关的辅助措施不足,再就业培训内容方面较多空白、内容不完整。
(二)劳动力市场建设和监督有待完善
沈阳市虽然在劳动力市场的建设和监管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阻碍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和公平竞争,许多农民工由于没有平台寻找合适的工作,他们大部分做得工作都是环境较差的建筑类工作,严重阻碍了劳动力市场的有效运行。
(三)再就业培训流于形式
沈阳市的再就业培训多为政府组织的强制性再就业培训,参加培训的人员部分为强制性要求参加的,其中领取低保金的失业人员被要求必须参加再就业培训,否则将无法领取是低保金,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失业人员的心理负担,且再就业培训项目并没有根据失业人员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行的培训,而是有什么项目就进行什么项目的培训,起不了预期的效果。另一方面由于部分人员是被强制要求参加再就业培训,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他们寻找工作的时间成本。
三、促进城镇失业人口再就业的建议
(一)劳动力市场的完善
解决失业人员再就业的重要对策是增加劳动力市场的流动。这种流动不仅包括求职信息流动还包括劳动力流动。所以,政府应该加强对劳 动力市场建设,比如农村进城劳动力与城镇剩余劳动力之间存在就业岗位的冲突、户籍障碍、户籍衍生的制度性问题广泛存在并延续下一代、信息障碍等问题。政府应致力于解决目前存在的二元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力的流动。劳动力市场健全与否影响着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维护劳动关系的稳定
社会保障具有保障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促进其再就业功能。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进程中,应突出失业保险激励再就业的功能,通过将失业保险待遇与再就业挂钩的方法,可以避免失业陷阱,从而有效促进失业者积极寻找工作,突出失业保险促进再就业的功能是世界各国失业保险发展的方向。
(三)积极发展社区公益性就业服务事业, 安置就业困难群体
街道社区和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涉及到千家万户,了解失业人员的基本情况,大力发展社区公益性的就业服务事业。重视开发社区就业岗位和发展社区服务业, 积极兴办以物业管理、后勤保障、公共服务、家政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就业服务组织, 把再就业项目孵化与社区建设有机结合, 进一步完善再就业项目, 孵化工作机制。
参考文献:
[1]徐惠芬.失业人员再就业相关问题的探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21).
[2]李娟.完善失业培训保障 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J].人力资源管理,2014(06).
[关键词]婴幼儿;早期教育;问题分析;解决策略
随着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与2015年二胎政策的全面放开,如今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鉴于我国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因此以东部地区较发达的南京市与西部地区欠发达的绵阳市作为对象,调研了这两个地区的早教发展情况,同时总结出了我国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的一些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究,并对此提出一些解决策略。
一、我国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概况
1.较发达地区――南京市
南京市卫计委家庭发展处(婴幼儿发展处)数据显示,南京市1年婴幼儿新增人口数为18万左右,全市存在约512家早教机构(其中190多家有备案)。据《南京市0-3岁婴幼儿保育机构设置管理暂行办法》第二条之规定,“0-3岁婴幼儿保育机构”大致可分为“育儿园、亲子园和看护点三种类型”。“育儿园是指为0-3岁婴幼儿提供全日/半日制保育服务的机构;亲子园是指为0-3岁婴幼儿提供计时制保育服务的机构;看护点是指为0-3岁婴幼儿提供看护服务的机构”。根据该处工作人员解释,全日制育儿园相当于原来的托儿所,计时制亲子园相当于市场上按课时计费的早教机构,而看护点则是主要承担安全保障的机构。除以上三类外,市妇幼保健儿童发展中心也开办一些早教或类早教的服务。
2.欠发达地区――绵阳市
据绵阳市妇联调研数据,绵阳市目前有早教机构13家(有登记),大致分为五类:第一类是所谓的早教中心,即引进的国际品牌和国内自创品牌。这一类机构相当于南京上述规定之“亲子园”,是早教市场的主力军,认可度较高,也是亟待规范的市场主体;第二类是婴幼儿园代托管,以早教全日制为核心,是另外一种家长主要选择的方式;第三类是民间自助式,属于喜欢教育的妈妈们自主筹办的,结构设置自由,缺乏安全保障;第四类是政府的早教机构,该类项目由于建设过程中越来越向农村倾斜,因此“早教”的影子越来越淡,不符合家长心目中对“早教”的需求。最后一类是妇幼保健院的儿保科,同南京妇幼保健院一样,提供一些类早教服务。
二、我国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存在的问题
1.重养不重教的规范原则
据《南京市0-3岁婴幼儿早期发展行动计划》(宁政办发【2014】65号)文件,其四点基本原则中第一点“以保为主,保教结合”,确立了对于早教行业主要规范对象在于是否“把婴幼儿的健康、安全及科学养育放在首位”。《南京市0-3岁婴幼儿保育机构设置管理暂行办法》(宁政规字【2014】5号)第六条“举办者申请设立0-3岁婴幼儿保育机构的条件”集中关注硬件设施、选址、卫生与安全防护设施等问题,对于机构教育性规定仅可见于“有一定数量玩具、图书及活动游戏设施”“工作人员应具有相应资质”这些字眼。
2.行业准入问题
该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准入管理偏重形式审查,忽视实质审查。如南京市《市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南京市0-3岁婴幼儿早期发展工作的意见》(宁政k发【2012】105号)规定“加强准入管理。制定《南京市0-3岁婴幼儿早期发展机构登记注册办法(试行)》,加强早期发展机构的注册管理”。规定显示出目前对于早教机构的准入要求更多在于登记注册等事项,而没有针对早教机构的特点和人们对早教的需求,对早教机构教育能力做出相关的要求。
第二,低标准的准入要求下,行业守法情况依然较差。绵阳市妇联在2015年做过关于该市早教机构市场调查,调查结果发现绵阳市注册早教机构仅13家。南京市2012年出台该工作意见,而在2016年调查中显示的五百余家早教机构中,注册机构仍不足200家。
3.师资认定问题
目前市场上狭义的早教机构,即南京所称育儿园、亲子园,绵阳所称早教中心与婴幼儿园代托管,所聘教师的要求不同,政府也没有统一的资格标准。首先,各机构对于育婴员(师)职业资格和教师职业资格要求不同,有的只要求一种,有的要求两种,有的不作要求。其次,即使持有上述执业资格,也并不表明能达到相应的教学需求。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具有很强的特殊性,仅持教师资格证显然无法满足家长预期,而育婴师(员)资格也不一定能满足家长需求,因为育婴师职业资格要求较偏向家政服务,即“由具有婴儿教养方面具有专业素质和能力的人员提供包括育儿在内的家政服务”。因此,仅持该证上岗诸如蒙氏教育、奥尔夫音乐课程等,不一定能起到预期效果。
4.监管责任划分不明
以绵阳市为例,通过我们对教体局、工商局和妇联的走访,发现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属于无人管辖的真空地带。南京作为发达地区虽成立了管理小组专管该年龄段教育,但其工作任务主要是负责了解早教机构发展状况,对早教机构的发展进行一些帮扶,事实上没有、也无力做到切实的监督与管理,而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上位法的缺失。
5.经费投入少
如南京市政府在2014年和2015年对该年龄段早期教育有2000万财政专项经费,用以支持本地早教机构发展以及奖励守法机构,但相较3-6岁的幼儿教育经费5亿来说仍有相当大的差距。政府重视程度不够造成的这一差距直接导致了两阶段儿童发展的不平衡,阻碍了整体教育的长远发展。
三、我国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问题的解决对策
1.重视早教机构的教育性,加强实质审查
父母对早教机构教育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曾经“以保为主,保教结合”的原则已经不再适用,早教机构的教育属性必须被重视。因此,相应的市场准入要求与监督管理的重点也应当向这方面倾斜,市场准入审查不应仍停留在是否登记等这些形式审查层面,应该更多对课程设置、上课形式、课程具体内容等进行审查,保证早教机构确实能对孩子智力开发做出贡献,以满足家长让孩子“赢在起跑线”的预期。
2.出台相应的职业资格规定
对于早教从业资格问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应当出台相关政策直接规定各类早教园教师应当持何证上岗。如全日制的育儿园由于包括餐饮服务等项目,从业者应当持教师资格证、育婴师证、营养师证上岗,而非全日制的亲子园则不用要求营养师证。对于各类特色课程的教学能力的认定,可以通过职后统一培训等方式,由行业协会或其他机构发放培训证明或结业证书予以认定。
3.明确各部门分工,建立健全监督检查机制
国务院应出台行政法规对各部门职责予以授权,以求从根本解决问题。国务院应将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中的教学部分划归教育部管辖,直接由教育部下辖基础二司(管理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负责。同时,应由教育部组织专家订立对早教机构进行实质审查的内容和标准,包括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上课形式等。地方教育部门同时承担起相应责任,对辖区内早教机构的教育质量进行审查,责令不合格机构进行整改。
4.增加专项拨款,倾斜发展经济发展较弱地区
二胎政策放开以后,各省的新生儿增长率均有增加,但各地早教行业发展状况却有较大差异。一方面,东部经济发展较好地区早教行业发展状况也较好,如南京市无论在早教机构数量还是在政府财政支持上都优于绵阳。另一方面,城市中心区域早教行业发展状况较周边地区好,如南京早教机构集中于中心城区,江宁、浦口区分布较少。因此,在早教需求和要求都在提高的情况下,政府首先应当适度加大拨款力度以适应新的形势,其次应当对经济发展较弱的区域进行重点扶持,以满足区域需求。
参考文献:
【关键词】澳大利亚 养老服务 借鉴
一、澳大利亚养老服务概况
截至2014年4月,澳大利亚总人口约2345万。超过14%的澳大利亚人在65岁及以上,总数约为328万,1.9%的人口在85岁及以上,总数为44.6万,是世界上平均寿命第二高的国家。作为高福利国家,澳大利亚的老年服务非常完善。大约70%的65岁及以上的澳大利亚人接受政府的资助养老服务,25%接受某种形式的支持或居家照料服务,还有5%住在安老院。
(一)政府在养老服务中的职责
政府是澳大利亚养老服务的主要出资者。澳大利亚有三级政府,分为联邦政府、州(领地)政府、地方政府。各类型的老年照料服务由联邦政府和州地政府根据每年达成的出资协议来拨款。政府出资主要用于安老院等基础设施、对住安老院的老人提供津贴补贴和以合同的方式购买私人及非政府组织提供的老年照料服务。澳大利亚三级政府在养老服务事业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发挥不同的作用。联邦政府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宏观政策的制定,为主要的服务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州、领地政府则主要负责养老机构的管理,并通过与联邦政府签订协议的方式,共同管理服务项目;地方政府则直接提供一些社区老年服务,并发挥一定权限内的管理作用。
(二)多元化的老年照料方式
澳大利亚的老年服务包括社区照料、院所照料和弹性照料三大类。社区照料由澳大利亚政府设计的家居和社区照料(Home and Community Care,HACC)和家庭照料包计划(Home Care Packages Program)两大项目构成,包括包括送餐服务、社区护理、个人照料、上门帮助、照顾者的暂休服务、社区交通和家庭支持服务等等。机构照料是为那些不能独立或依靠别人而继续在自己家里生活的人提供服务,按是否需要医疗设备,分为高等级和低等级照料。弹性照料是社区照料和院所照料的替代,重视被照料者的需求,通过灵活方式为老人提供服务,弹性照料可以在机构或社区环境提供。
(三)养老服务的主要提供主体
虽然政府是老年照料的最大出资者,但服务提供的主体还是非盈利组织(宗教组织、慈善机构、社区为基础的供应商)。2012-13年,非盈利组织提供了58.3%的院所照料服务,盈利组织提供了36.2%的服务,政府提供了5.5%的服务。政府通过合同的方式将有关社会事务委托给相关社会服务机构,成为社会服购买者和服务实施结果的评价者。政府在养老机构的立项审批、建设规划、运营管理等诸多方面都采取了严格的“准入制度”。如果机构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出现任何违规、违法行为,会被随时被叫停或取消运营资格。所有的养老机构必须有政府核准的执照,该执照必须每三年检查一次,符合标准的才可以继续执业。
(四)服务人员的供给
给老年人提供服务的机构雇员,必须拥有相应的执照,经警察局提供无犯罪证明记录,才能在相应的岗位工作,以保证老年客户的人身和家庭安全。如果发生纠纷或者伤害,服务公司要对客户进行赔偿。澳大利亚还有很多志愿者协会组织,志愿者在提供服务前大都经过正规培训,一般是大学以上学历,并有一技之长的60岁以上老人机构支付给其交通费,不付给工资。
二、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构建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将是中国特色的新型养老服务模式。中国的国情不同于澳大利亚,不可能完全套用其养老服务的经验,但澳大利亚相对完善的养老服务模式对中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明确政府在老年服务事业中的职责和作用
目前我国养老服务业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除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外,与养老服务事业有关的法条基本上分散于不同的法律法规中,缺乏全国性的专门用于规范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单项行政法规,政府要大力推进法制化建设,把养老服务事业纳入法制化轨道。另外,各级政府的要加大老年服务的资金投入,完善各种养老方式的基础设施建设,使其满足老年人对服务设施的基本需求。同时,在中国大多数老年人支付能力不足的情况下,政府要对接受服务的老年人或提供服务的机构进行费用补贴,减少老年人应无力承担费用而得不到服务的风险。政府还应制定相应的机构准入机制来约束养老机构的服务行为,迫使其提供能满足老年客户的需求的服务。
(二)养老服务的多元化发展
相对于集中的机构养老,居家养老目前仍然是我国老年人的养老首选,这与老年人比较节省、思想比较传统等因素有关。在进一步加大对集中式养老机构投入的基础上,应探索介于居家养老、集中养老之间的半开放式养老方式。有条件的社区办社区托老所、“日托班”,成立老年人餐饮配送中心等。上海一些小区展开的类似服务,很受老年人的欢迎。居家养老服务要以经济困难老人、独居、空巢老人为重点,以日托照顾和上门服务为主要方式,为其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医疗保健、助餐等服务。
(三)养老服务体系引入市场机制
养老服务具有公益性和福利性的特点,要在健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前提下,追求服务质量的提高。解决的有效途径是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方式。可以学习澳大利亚养老服务的运营方式,采用合同的方式将市场机制引入公共服务领域,将养老服务承包给符合资质的市场机构,不但可以降低政府的管理成本,还能提高服务的质量。对新建的养老院,通过招投标的方式,引入民间资本;已有的公办养老院则可以以法人治理的方式进行改进。至于高端养老市场,则由民办民营的机构充分竞争,提供更高档次的服务。同时吸引外资进入中国养老产业,以提高管理经营水平。要拓宽养老服务业的融资渠道,加大金融对养老服务的支持力度。